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时间:2023-07-25 17:16:32

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航天事业的发展史范文1

关键词:航天 期刊 文化 影响 历史 发展 改革

中图分类号:Z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c)-0216-03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沉淀物。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1]。文化有两种:一种是生产文化;一种是精神文化。科技文化是生产文化,生活思想文化是精神文化。航天文化作为一个企业文化既包含生产文化又包含精神文化,主要表现为企业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规章制度、历史传承、人际关系模式、科技成就、工艺流程、产品特征以及未来规划等诸多方面。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2]。

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航天文化是随着航天事业的诞生而形成,伴着航天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历经半个多世纪,几代航天人在艰苦创业、科学探索与实践中,形成了特殊的企业文化。从两弹一星精神到载人航天精神,航天文化吸取时代营养,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当代先进文化的代表之一。

航天期刊是航天文化记载、传播的载体。长期以来,航天期刊从无到有,从少到多,逐渐形成了一个综合方阵。它从科学研究、学术探讨、宏观决策、发展规划、系统管理、技术创新、军民融合、市场开发、科普宣传、情报交流、国际合作、企业文化等众多侧面把航天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固化在纸张和文字里,形成了一种珍贵的文化档案。因此,航天期刊是了解航天文化的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窗口。

1 科技期刊的文化历史渊源

1.1 生产文化与精神文化相伴而生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可以发现生产与精神文化是相伴而生的。远古的人们在求生存的捕猎活动中,发明了各种简单工具。在生产分工、相互合作及交流中,逐步形成了语言,提炼和总结出了种种知识和经验并传播、传承。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铜器。商代中期以后青铜工具的使用和社会分工进一步实现,促使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甲骨文、金文随之出现并逐步发展。使中国进入了有文献可考的历史时代,文明程度得以大大提高。

人类在经历了漫长的农耕农作和小手工作坊式的生产阶段之后,终于迎来了工业革命。蒸汽机、电力、电子和信息时代的先后到来,使人类的想象力像插上翅膀一样,在大自然中矫健地翱翔。理论的系统化、学科的多样化,知识的普及化、组织的社会化为期刊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学术思想的争鸣、交流和对文献与记载的需求也促进了期刊的应运而生。

1.2 期刊的出现是学科文化发展的标志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进入17世纪后,以书籍和通信为媒介的科学交流方式逐渐不能适应科学的发展和要求[3]。图书的不便之处在于它不能及时地发表实验和观察的结果,因为出版一本著作往往是在实验者积累了若干研究成果之后才能考虑的。科学著作的出版除了费时长以外,耗资巨大、效果有限。而当时通行的学术通信方式虽然比较及时,但它毕竟是一种非正式的交流方式。这样,就使得许多科学发现、有价值的学说因为没有得到及时的发表而湮没。因此,需要有一种新型出版物媒介来完成科学交流的使命。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术期刊应运而生。1665年1月法国人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本期刊《学者周刊》;紧随其后,1665年3月英国出版了《哲学汇刊》[4]。不久,在意大利、德国、荷兰、丹麦等国也相继出现了一批科学期刊。到17世纪末,大约有30多种各学科期刊在欧洲各地出版发行。在中国,18世纪末,乾隆年间,随着苏州地区手工业逐渐兴盛起来,使得那里人流密集,各种讲学活跃。当时许多名医,以医会友,聚于一堂,各抒己见,析疑赏奇。我国最早的期刊—— 《吴医汇讲》也随之而生,对当时江南一带中医学术经验交流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5]。1900年,一本以化学学科为主的期刊—— 《亚泉杂志》在上海出版[6]。同样,这反映出当时上海地区化学工业的发展情况。它紧跟世界化学界的动态,致力于国人化学基本知识的“扫盲”,积极介绍化学前沿发现,为近代化学在我国的传播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 航天文化对航天期刊发展的影响

2.1 给与航天期刊深厚的底蕴

航天事业的发展史范文2

关键词:老航校精神;军事文化;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8-0209-02

1946年3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吉林通化创办了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老航校”。老航校人用忠诚、智慧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不仅为建立人民空军和开创我国航空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而且凝练出了“团结奋斗、艰苦创业、勇于献身、开拓新路”的老航校精神。老航校精神作为体现人民空军特色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处处闪耀着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光辉。空军航空大学作为东北老航校的主要传承者,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就是要在更高的起点上传承老航校精神,用特色军事文化培育飞行人员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一、发展先进军事文化为传承老航校精神提供了新的视角

老航校精神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团结奋斗是老航校精神的首要品质,老航校人靠着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催人奋进的前进目标、凝神聚气的思想保障、五湖四海的合作精神、令行禁止的严明纪律、和谐融洽的文化氛围,紧紧地团结起来,共同为飞天理想而奋斗。艰苦创业是艰苦奋斗精神的集中体现,老航校人展现的敢打必胜的坚定信心、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立足现实的工作作风、不问得失的利益观念和以苦为荣的生活准则,是对艰苦创业最好的诠释和展现。勇于献身是老航校人一往无前的精神支柱,是一种不懈追求的执着,是一种敢于胜利的气魄,是一种无私报国的情怀,是一种不畏艰难的勇气,是一种崇尚荣誉的精神。开拓新路是老航校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老航校人把锐意改革和遵循规律统一起来,把求真务实和创优争先统一起来,把大胆设想和严密论证统一起来,把立足现有和改善装备统一起来,闯出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新路。

老航校精神是先进军事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老航校精神是党领导人民军队在长期奋斗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体现我军性质宗旨、职能任务、历史传统的一种文化形态,凝结着老航校人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蕴含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可以说,老航校精神反映了我军先进军事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先进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空军发展壮大、克敌制胜的强大精神支柱和重要力量源泉。

老航校精神具有鲜明的空军文化特色。经过60多年的奋斗历程和建设实践,人民空军形成了内涵丰厚、独具特色的军事文化。人民空军走的是“先有航校,后有空军”的发展道路,在老航校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民空军,从一开始就把老航校精神的价值追求融入了自己的血脉之中,使老航校精神成为空军部队革命精神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源头,为60余年空军文化建设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并孕育了空军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基因,是人民空军发展史上一座永不褪色的丰碑。

二、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对传承老航校精神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

在特殊历史背景、特殊战争环境中培育出来的、蕴含着“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内在品质的老航校精神,历久弥新,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在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尖锐复杂、各种价值体系交织碰撞的背景下,用老航校精神培育飞行人员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就必须牢牢把握先进军事文化的时代要求。

一是先进军事文化对政治性的要求更高。老航校团结奋斗的历史就是忠诚于党,为党的事业不懈奋斗的历史。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老航校人开创了我党我军自主培养航空人才的先河,创造了许多人类航空史上的奇迹和“人推火车、马拉飞机”的佳话,为人民空军的建立和航空事业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把忠诚于党置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首位,充分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政治本色,为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指明了方向。传承老航校精神,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就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军魂意识,切实打牢飞行人员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基础,把军心凝聚在党旗下、军旗下。

二是先进军事文化对人民性的要求更实。老航校艰苦创业的历史就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历史。老航校人把党中央“给将来的人民空军建设培养一批种子”的嘱托牢记在心,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军民合力建设军事航空事业。东北老航校的创建过程,渗透着老航校人与人民群众鱼水相亲、血肉相连的深厚感情。指出:“热爱人民,就是要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永葆人民子弟兵政治本色,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为人民无私奉献。”认真落实这一要求,对老航校传人来说,就是要把老航校精神这根“接力棒”接过来、传下去,始终牢记“人民送我学飞行,我学飞行为人民”。

三是先进军事文化对战斗性的要求更新。老航校人勇于献身的历史就是敢于胜利、善于胜利、彰显过硬战斗精神的历史。在极其艰险的战争环境中,老航校人从容面对生与死的重大考验,始终表现出为我党我军的航空事业无私奉献、英勇战斗的崇高境界。当前,国家安全环境错综复杂,空军作为我国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安全战略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在这种背景下,传承老航校精神,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就要像老航校人一样树立敢打必胜信心,爱军精武,爱岗敬业,努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练就新本领,在深入贯彻落实主题主线重大战略思想中,为促进空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是先进军事文化对创新性的要求更广。老航校开拓新路的历史就是敢为人先、求真务实、善于创新的历史。在缺乏基本条件的情况下创办航空学校,世界航空史上没有先例,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老航校人迎难而上、集智攻关,创造了酒精代替汽油、直上高教机等奇迹。当前,空军建设正处在转型建设和跨越式发展的攻坚期,挑战严峻,任务艰巨,这就要求我们像老航校人一样大胆探索,开拓新路,为空军建设科学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三、发展以老航校精神为核心的特色军事文化,培育飞行人员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作为老航校传人,我们不断从老航校精神中提取文化要素,丰富文化内涵,在传承创新、铸魂励志中打造特色军事文化,让老航校精神植根行人员思想深处,为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一是把握特色军事文化的科学内涵,树立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政治意识。

把老航校价值取向作为文化育人之本。我们着眼老航校精神与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在本质内涵上的同一性,坚持把老航校人坚定的政治信仰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内核,依托校园文化全方位、多维度感染学员,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用通化路、报国门等校园标志性景观,让学员时刻感悟老航校人的艰难求索和崇高追求;用各种文艺形式向学员展现老航校辉煌历史;用学员喜闻乐见的载体再现老航校人的丰功伟绩。

把老航校战斗精神作为文化激励之魂。我们制定了《学员战斗精神培养实施纲要》,总结凝练出“四阶段、五环节”战斗精神培育法,采取情感激励、实践磨炼和环境熏陶等方式,重点在入校阶段解决“为战而来”、基础教育阶段解决“为战而学”、专业学习阶段解决“为战而练”、毕业结业阶段解决“为战而飞”的问题。在日常教育训练中注重培养学员的应变能力和果敢作风,在各种复杂环境中反复锤炼学员的战斗精神和心理品质。在国庆60周年阅兵中,我校飞行学员方队展示了老航校传人的意志品质和英武形象,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

二是坚持特色军事文化的人文关怀,营造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浓厚氛围。

打造体现老航校风骨的“雄鹰”文化品牌。我们坚持用“雄鹰”主题牵引大学文化,构建了“雄鹰精神培育、雄鹰行为规范、雄鹰品牌打造”体系。紧贴育人使命,设置了干部教员“育鹰”奖和学员战士“雏鹰”奖,创作了《蓝天召唤我》校歌,组建了“雄鹰”艺术团,开通了“雄鹰之声”校园广播。围绕宣扬主题文化,拍摄制作了《起飞》、《雄鹰摇篮》等专题片和《天梯》宣传画册,推出了《霹雳苍穹》等一批具有大学特色的文艺作品,逐步使以“雄鹰”为主题的大学文化成为空军文化的一个重要品牌。

构建彰显老航校神韵的文化氛围。我们按照“再现辉煌历史,融合时代精神,发挥教育功能”的原则,全面实施了文化环境改造工程。制定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发展规划》,着眼突出老航校文化基调,展示老航校文化符号,再现老航校历史脉络,建设了展示老航校人光辉业绩的“英模广场”,建立了大学航空馆、基础基地荣誉馆和飞训基地历史馆等教育场所。每年新学员入校教育和新教员培训,都要到这些场所接受传统教育。老前辈们回到母校后都高兴地说:老航校精神没有失传!

三是发挥特色军事文化的塑造功能,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行动自觉。

航天事业的发展史范文3

2013年11月19日,商务部直销行业管理信息系统了北京东方红航天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申牌声明。“东方红航天”这样看似根正苗红的企业名字出现在直销领域,着实让业界为之一惊。而实际上,随着中国直销环境的日益规范和市场不断扩大化,众多传统企业纷纷将眼光瞄准了直销这块大蛋糕,东方红航天生物不过是其中普通的一员。

航天背景

东方红航天之所以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是因为它的特殊背景。

1997年,北京东方红航天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园区成立,这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下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原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发起成立的现代股份制企业,董事长为史俊杰。该公司以“空间生物技术运用”的概念,将航天科技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进行生物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从可查询的资料显示,东方红董事长史俊杰同时也担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他于1958年7月出生于河南八里王村一个贫农家庭,1976年应征入伍,屡次被评为“五好战士”。197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从事保卫、经济法律事务、审计业务等工作,后转向民品经营开发、行政后勤、基础建设与三产经营管理工作。

1997年,在史俊杰的主导下,北京航天星宇科工贸集团和北京京港盛联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各出资60万元和40万元,成立了北京航天东方红食品饮料有限公司。2000年8月,公司名称由北京航天东方红食品饮料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北京东方红航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2009年,公司名变更为北京东方红航天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6000万元。目前,为了申请直销牌照,该公司注册资本已增至8100万元。

东方红航天的高管非常低调,以至于,东方红航天的官方网站上都没有公司董事长史俊杰和其他高管的相关介绍。甚至,官网也根本没有公布申请牌照并获公示的消息。

《中国直销》记者在采访中获知,东方红航天的经销商都表示并没有见过史俊杰。“董事长史俊杰原本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专门研究卫星发射的研究员,我们对他的了解并不多,也从来没有见过本人。”经销商王小姐告诉《中国直销》记者,这并不能成为困扰他们运作的焦点,“东方红拥有的强大技术背景和科研实力,就足以让公众印象深刻。”

经销商于路(化名)告诉记者,东方红的高管均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人员,“史俊杰负责公司的整体运营,另一位叫谢申猛的实验室主任负责产品研发。”

会销瓶颈

尽管经销商们对这家“背景不错”的企业发展脉络并不十分明了,但其多年的成功运营经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增加了信心。

“东方红成立之初,采取的是传统会销渠道。”于路告诉记者,“东方红从零起步,通过最基础的产品宣传推广,逐渐到建立成熟而稳定的市场体系,并先后在济南、重庆、成都、沈阳、南宁等地建立分公司。基本上一线城市都设立了分公司或者店铺,二、三线城市还是空白点。”

于路表示,山东、四川、重庆等几个地区是东方红较大的市场,“每个分公司大概有300人左右。”

东方红的主打产品是天曲牌益脂康片、天曲紫红曲霉菌、东方红1号牌酵母菌、航天神舟辅酶Q10光合细菌等,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保健品,对象主要选择中老年人群。因此,采取的会销方式一般是定点发送传单,并邀请这些中老年人到现场,有专门的讲师对各个产品进行介绍。经销商王小姐表示,公司还会邀请一些退休医生在会议现场为这些中老年人进行健康方面的检测或提供咨询服务,以促进产品的销售。

东方红就是通过这种“听讲座,再检测,后消费”的会销方式,吸引了相当一部分顾客的消费。而且,在销售的过程中,这些产品都是按箱为单位来销售的,一般不零售。

东方红公司对经销商的奖金制度是采取底薪+提成的方式,经销商最低必须完成5000元的销售额,才能得到7%的提成,提成比例根据销售额的提升而增加。

“为了避免串货和抢线的现象发生,我们只在当地拓展业务。”经销商王先生表示,这样的销售方式更有利于维护客户的稳定性。

但是,会销业务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如今已经整体走入瓶颈,很多会销公司纷纷转型直销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我们通过招聘的方式吸引经销商加盟,要求有一定的营销经验。经销商拓展业务必须在业务经理要求的区域内做宣传,虽然是弹性工作时间,但是上下班还是要到公司报到,外出时间的工作也需要汇报,大多时候还是邀请客户到公司来听讲座或者培训。”王先生认为,这种方式在直销模式前面显得非常呆板。

要想赢得更大的市场,让企业发展壮大起来,东方红意识到,转型直销是最好的发展方式。

初涉直销

王先生告诉记者,从2010年开始,公司就着手转型做直销。

东方红从准备进军直销到申请牌照已有几年时间,但是直销业务的开展还是起色不大。

经销商王先生坦言,事实上,东方红的绝大多数市场仍旧按照会销的模式在经营,也有少部分城市开始缓慢转型,“直到公司拿到直销牌照,才会开始进行全面转型。”

尽管市场发展速度缓慢,但是东方红仍旧坚持自己的节奏。公司相关人员表示,产品是他们多年来赢得市场的关键,所以他们并不重点或者刻意拓展市场,“如果有经销商发现哪个城市有空白点,可以主动和我们联系开设分公司或者拓展市场。”

第一阶段是初期发展至2012年,以保健食品作为目标市场,积极探索空间生物产品的民用化、产业化发展模式;同时,深化技术创新,开展生物制品技术的研究,为公司进军生物医药行业做好准备。

第二阶段是2013年至2020年,稳固公司已有产品提升生产能力、扩大市场份额、完善公司治理的同时重点开展生物制品和生物医药产品的技术成果转化,并进入相关行业,实现公司的业务升级。

第三阶段是远期发展阶段,在2020年以后,全面提升公司综合发展能力,形成以空间生物制品、生物制药、保健食品为三大核心系列产品的主营业务。

随后,《中国直销》记者致电东方红企划部负责人任小姐。她向记者表示,公司目前还未拿到直销牌照,直销尚未启动,不便接受采访。

航天事业的发展史范文4

从2003年到2013年,中国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十年。

这十年,有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载人深潜、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重大突破的喜悦,也有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强烈地震、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的悲伤;有着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的辉煌,也历经着非典肆虐、金融危机的艰难……

这十年,就业规模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大力推进教育、医疗体制改革,住房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愿望逐渐成为现实。

这十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财政收入跨过10万亿元大关,进出口总额升至世界第二……中国社会在转型中前行,虽然改革发展的道路充满艰难,中国依旧走出了从容,走出了自信。

2013年全国两会,除了国家领导人换届举世瞩目之外,还将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为下届政府提出建议并部署未来改革新举措。这一切,都将使“中国梦”的蓝图描摹得更为具体。

为此,本刊特别回顾过去十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的成就与经验,凝聚信心,起航追梦。

科技十年

中国载人航天上天揽月

过去的十年,是中国科技发展最为迅速的十年。

从神五到神九的成功发射,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漫步太空到“蛟龙号”入海……各项科研事业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带给国人无限的惊喜。

2003年10月,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的技术进入世界水平的先进行列,圆满实现了国人梦寐已久载人航天梦想。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行,一座座场馆诠释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2011年9月29日,中国成功发射“天宫一号”,标志着中国的太空探测技术又前进了一大步,达到了世界的先进水平,并实现了在国人心目中“嫦娥奔月”的千年神话梦想。2012年,“神州九号”成功发射;中国自主研制的“蛟龙号”成功下潜至水下7000米等等。十年发展,中国在前进、中国在发展、中国的科技十年来已经实现了史无前例的大跨越、大发展。

从2003年到2013年,十年时间,中国航天在多个领域实现了零的突破,开启了崭新的空间站时代。目前我国已有9艘飞船、1艘天宫目标飞行器和9人次的航天员翱翔过太空。中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独立开展载人航天、独立掌握航天员空间出舱和空间交会对接等关键技术的国家。

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中的第一位中国航天员。中国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它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飞行,标志着中国在载人航天飞行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太空。飞船进行了我国首次多人多天飞行试验,完成了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成功发射,3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进入太空并进行出舱活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在同一发射架上升空,在太空中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这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在万众瞩目中一飞冲天,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多个记录:首个女航天员“飞天”、首次航天员访问在轨飞行器、首次手控交会对接……

2012年6月29日,神舟九号成功返回地面,中国航天史上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顺利完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再次拥有100%成功的骄人纪录。外国学者对此盛赞:“开创时代的交会对接将给世界秩序带来重大变革。”

2013年1月5日,嫦娥二号卫星深空探测成功突破1000万公里,这是中国航天器迄今为止 到达的最远距离,标志着我国深空探测能力得到新的跃升。

十年来,航天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倍增器,经过测算,我国航天技术的投入产出比为1:10,航天产业的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25%左右,这一数据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速。

这十年,神舟飞船带回来的航天农作物新品种已经在26个省市推广,耕种面积超过了156万亩;开车迷路能用卫星导航,我们每天收看的几十个电视节目也都离不开卫星;航天员抗骨丢失、抗肌肉萎缩的技术成果,已部分应用于长期卧床病人的治疗;用航天高科技研制的奥运火炬,战胜了高寒低压、缺氧大风,于2008年5月8日在珠峰峰顶点燃,使奥运圣火首次照亮世界之巅……这些都是航天技术拉动和辐射的成果。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透露,2013年将实施16次宇航型号发射,计划将20颗航天器送入太空。预计到2020年,中国在轨航天器数量将超过200颗,占全球在轨航天器总数20%左右;年均发射数量达到30次左右,占全球发射数量30%左右。

如今,中国航天整体实力步入世界前列,卫星覆盖范围已经辐射到全球80%以上的地区。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有2000多项航天技术成果运用到国民经济领域,民用航天产值已占航天总产值的半壁江山。航天技术正在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输送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铁路十年

阔步发展的中国铁路

过去十年,是中国铁路规模建设高歌猛进的十年。铁路营业里程跃居世界第二,电气化铁路运营里程、高速铁路运营里程高居世界第一……建设规模与速度,走在世界前列。

从2004年国务院召开的两次关于铁路的重要会议到京沪高铁正式通车,历时七年,如今的中国已经迈入高铁时代。七年的发展,中国铁路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铁网络,完成从90公里到394公里的三级跳。

十年来,中国铁路自主创新捷报频传:高速铁路后来居上,高原铁路世界一流,重载铁路屡创奇迹……技术与装备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

国务院新近印发的《“十二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提出,中国将在2015年贯通“四纵四横”的高铁网络,并建设相关辅助线、延伸线和联络线。《规划》还提到,届时基本建成国家快速铁路网。时速在160公里以上的快速铁路线路将达到4万公里以上,比“十一五”(2006-2010)末期翻番,基本覆盖50万以上人口城市。

俯瞰神州大地,京津城际、武广高铁、郑西客专、京沪高铁……一条条高铁拔地而起,7563公里新建高铁使列车旅行时间普遍缩短了一半以上;青藏铁路、宜万铁路、包西铁路……一条条区际干线建成投产,雪域高原不再遥远,蜀道出行不再艰难;北京南站、上海虹桥、广州南站……约300座现代化火车站投入使用,旅客购票、候车、换乘条件大为改善。

走入国门,高铁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在现代化道路上快速奔跑的中国;走出国门,中国铁路技术装备又成为显示我国自主创新实力的国家名片。在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北车制造的5000余辆铁路货车,正服务于澳大利亚力拓、必和必拓等知名的矿石物流;在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南车自主研发的54台电力机车正助力当地铁路提速升级;在沙特麦加,中国铁建建设的朝觐铁路与中国北车打造的朝觐列车,圆满完成了运送朝觐旅客的任务。

十年间,中国铁路不仅有规模有速度,而且有创新有效益。这十年,铁路技术创新不断深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百花齐放。铁路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21项,铁路总体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正是这一系列自主创新的技术成就,使我们拥有了后来居上的京沪高铁“世界第一速”、走在世界冻土筑路技术前列的青藏铁路“世界第一高”,以及屡创奇迹的重载铁路“世界第一重”。大规模的建设、高速度的发展,中国铁路不仅助推中国经济,更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技术财富。

奇迹十年

改革开放再吹春风

30多年,中国经济以年均9.9%的增长率,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迈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创造奇迹的奥秘在改革。

1980年8月26日,深圳和珠海、汕头、厦门一起成为中国首批经济特区。从那时起,深圳这个边陲小镇,正式担负起改革开放排头兵的重任。

2012年12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将上任后的首次离京视察选择在了深圳。“之所以到广东来,就是要到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地方,现场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宣示将改革开放继续推向前进的坚定决心。” 中共中央总书记说。他指出,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

1978年,深圳走出中国第一代“打工妹”;1982年,深圳率先放开一切生活必需品价格,第一个取消各类票证;1983年,新中国股票的前身――第一张股金证发行,深圳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诞生;1984年,“三天一层楼”,国贸大厦成为20世纪80年代深圳城市标志;1987年,深圳土地拍卖“第一槌”拉开了新中国土地利用市场化的序幕……

30余年的改革探索,深圳交出了一份让国人为之惊叹的答卷:2005年,深圳成为内地第一个没有农村建制的大城市;2007年,深圳人均GDP在内地大城市中率先突破1万美元大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国内地城市首位;2012年,深圳出口规模连续20年居全国内地城市首位。

挑战的存在似乎让深圳找到继续改革开放的动力。2009年5月,《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为重中之重。随后,一系列改革措施相继出台。

2009年6月,深圳光明新区和坪山新区相继启动,深圳开始扁平化管理改革的实质步伐;2009年7月31日,深圳启动大部门改革,从46个部门减少为31个部门,远低于中央规定大城市为40个左右机构的限额;2010年伊始,公务员分类改革全面展开,聘任制试点进一步扩大;当时正在筹办的南方科技大学,被确定为法定机构改革试点,探索真正的“教授治校”;2012年09月20日,《深圳市户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原则通过,继积分入户、重点高校毕业生直接入户等措施之后,深圳的户籍制度改革将再次扩大覆盖面;2013年3月1日,深圳新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正式实施,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降低,更多人拥有了创业条件。

统计显示,2009年深圳安排了9项重点改革,2010年安排了27项重点改革,2011年安排了32项改革任务。而在“改革攻坚年”的2012年,深圳将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等22个事项作为改革内容。

“我们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说。

纵观30多年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周期,每个周期约10年,恰好对应改革开放的三个阶段:上世纪80年代的放权让利改革、90年代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新世纪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三轮改革一步步把个人和企业从高度集中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中解放出来,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动力,实现了中国社会三次关键的历史性转折。

如今,医疗体制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以及箭在弦上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和一系列惠民惠农的政策等等。这一件件令人值得期待的事无不在说明,中国的改革一直都在进行,从未间断过。

民主十年

“网络问政”传递民意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中国互联网业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在中国民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扮演起日益重要的角色。互联网逐渐成为中国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现实中的民意借助或通过网络这一信息平台反映、、表达,从而形成网络民意,网络民意成为现实民意在网络上的延伸。

在过去十年,政府加强了制度建设,社保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全的巨大转变,居民的社保水平已经进入到中等偏高的发展阶段。十报告中指出,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部分改善民生的内容再次引起了业界的关注。

在就业方面,党和政府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使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十一五”期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700多万人,年均比“十五”期间多增加20万人,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4500万人。

十年来,就业规模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大力推进教育、医疗体制改革,住房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广大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难题逐步解决;十年来,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愿望逐渐成为现实。

在就业方面,作为民生之根本,中国教育一路前行,既伴随着“大国办大教育”的挑战与胸怀,也伴随着 “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的瞩目与期望。改革开放积累起雄厚的物质基础。终于,十年之间,“教育免费”的惠民之举,带着温度,一路从试点到推广,从乡村到城市,从义务教育到职业教育,让越来越多的人获得实惠。

过去十年,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连续9份“中央一号文件”都与三农问题相关,其中最令人乐道的当属取消“皇粮国税”。

2004年,党中央通过“一号文件”的形式,宣布农村新政策:用五年的时间逐步取消农业税,取消烟叶以外的农林特产税,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实施直接补贴政策,逐步扩大对农民的补贴范围。2006年,提前在全国范围内全部免除了农业税。农业税的取消,标志着我国农村改革进入了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阶段。

从公元前594年春秋时期鲁国实施的“初税亩”,到2006年全面废止《农业税条例》,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实行了2600年的“皇粮国税”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依法废止农业税条例,使免除农业税的惠农政策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让8亿中国农民彻底告别了缴纳农业税的历史。这是中国农业发展与世界惯例接轨的标志性事件。

农业税废止的意义,不只在于农民负担的绝对数量下降了多少,而在于它破除了农民长期承受的不平等待遇,这势必会对城乡统筹发展起到助推作用。同时,这也是中国农民命运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性事件。废止农业税条例,标志着中国农民的命运开启了一个不同以往任何历史时期的崭新阶段。

航天事业的发展史范文5

2012年6月29日,神舟九号成功返回地面,中国航天史上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顺利完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再次拥有100%成功的骄人纪录。外国学者对此盛赞:“开创时代的交会对接将给世界秩序带来重大变革。”

“神舟九号发射前一天,当时也正值‘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冲击7000米海底深潜纪录,我们这一代人实现了毛泽东同志说的‘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宏大志向!”从发射场系统总设计师,到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再到担任工本文由收集整理程第二任总设计师的周建平说。

“这十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每一次重大突破都带给国人无限的惊喜。”周建平回顾这十年的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历程,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和自豪。

科技事业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腾飞的基石。十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作出的一系列工作部署,为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科技事业不断迈上新的发展台阶指明了前进方向。在广大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下,我国科技事业在一系列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中的第一位中国航天员。中国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它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飞行,标志着中国在载人航天飞行技术上有了重大突破,是中国航天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太空。飞船进行了我国首次多人多天飞行试验,完成了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成功发射,3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进入太空并进行出舱活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将在同一发射架上升空,在太空中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这将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在万众瞩目中一飞冲天,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多个记录:首个女航天员“飞天”、首次航天员访问在轨飞行器、首次手控交会对接……

“神九”任务成功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表示,我国已经成功突破和掌握了载人航天的三大基本技术―― 载人天地往返、航天员空间出舱、交会对接技术,此外还建成了较为配套的载人航天研制生产试验、测试发射、测量控制的体系,取得了900余项部级发明专利和科技进步成果。

王兆耀称,“在欢庆胜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载人航天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我们的工作与国家和民众的期盼,也有一定的距离。要全面完成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后续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任重而道远,我们一定不懈努力,继续攀登。”

过去十年,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成果举世瞩目,未来将继续加快发展的步伐。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透露,2013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将实施16次宇航型号发射,计划将20颗航天器送入太空。预计到2020年,中国在轨航天器数量将超过200颗,占全球在轨航天器总数20%左右;年均发射数量达到30次左右,占全球发射数量30%左右。

航天事业的发展史范文6

因为它们的出现,天空不再仅仅是抬头仰望的画卷。在生出翅膀的20世纪,它们承载着人们的梦想与渴望,一步步改变着世界。随着航空事业的不断发展,已经洗尽铅华的它们慢慢成为了爱好者心中的殿堂,平静地端坐在一个多世纪的航空史中。此时再看它们,有敬重、有传承,也有对天空更高更远的向往。

美国俄亥俄州的代顿市,这里是莱特兄弟的故乡,在这里抬头仰望,不时会有几架飞机掠过湛蓝的天空。在众多航空先驱的不懈努力下,人们在20世纪将翱翔天空变为现实。如今世界航空事业迅猛发展,各式各样的飞机种类繁杂,各种更高更快的飞行器纷纷寄托着人们的向往。就像曾经威尔伯・莱特飞离地面前所说的那句话:“我一直为人类实现飞翔的信念而煎熬,这个信念要花费掉我大量的金钱或者夺走我的生命。”

从莱特兄弟的“飞行者三号”到如今先进的喷气式客机,从早期的双翼飞机到单翼飞机,从螺旋桨式飞机到喷气式飞机,从亚音速到三倍音速飞机,伴随着技术渐进发展的过程,留下了对航空最具影响力以及划时代意义的飞机。

如今很多在航空史上赫赫有名的飞机已经难觅芳踪,有些则安详地静止在航空博物馆中,成为陈列在世界航空史上的耀眼勋章。

与当下人们对航空的依赖不同,当时的航空先驱为人类飞行所做的努力所受到的质疑和嘲笑,在一个世纪后的今天是难以想象的。他们引导了人类出行的变革,每一架飞机的诞生历史,总会伴随着设计师殚精竭虑的钻研、勇气与豪情,因此让人们了解飞机以及飞机背后的故事就变得十分必要。

将每架飞机的诞生始末娓娓道来,总会引发飞行爱好者的兴趣,那些故事会让你感觉每一架飞机都富有生命,仿佛那机体带着曾经涌动着的热血与激情,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它们或如耄耋老者在讲述曾有的风华正茂;或如稚气未脱的少年,在希冀人们的铭记;也如一位知心的朋友,理解你对飞行的痴狂,与你分享着自由翱翔的过往。

美国著名航空摄影家丹・帕特森生长在俄亥俄州的代顿市,那里浓厚的飞行文化曾深深地感染着年少的帕特森,像那里其他小朋友一样,他总是听到哪怕一点点飞机发动的声音就会放下正在做的事情,打开门跑出去。那些时常飞过头顶的各类飞机曾给他带来无限的遐想。

许多年之后,帕特森已经成为了一位知名的航空摄影家,并与著名航空历史学家罗恩・迪克一道历时8年完成了五卷航空百年系列丛书。喜爱飞机的他为格式飞机拍摄了数千张照片,并与9个国家的博物馆及航空机构合作,搜寻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回想起他们所遇到的人和那些他们所赋予激情的飞机,他们将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的50种飞机的资料集结,编成《改变世界的50种飞机》一书。书中他们从世界上第一架实用型飞机――“飞行者三号”开始,从两次世界大战中空战的主力机型到战后商用飞机时代的大型客用飞机等50种飞机,以精彩的故事及丰富的图片资料为航空爱好者们详述了相关飞行员和设计者的精彩故事。

在编著此书的过程中,帕特森为很多飞机及飞行员拍照,并有机会与那些历史创造者们交谈。对与飞机有关的事情,他们都有着共同的兴趣,对那些飞机的痴迷甚至包括模型制作。几乎每一个飞行爱好者在成长投身航空期间都喜欢制作自己所钟爱飞机的模型,这些人享受这一过程,并以自己制作的模型而骄傲,如同他们还是孩子一样。

航天事业的发展史范文7

美国未来的商业航天员可能是曾在NASA服役的专业航天员。也有可能是商业公司通过社会招募方式录取的普通人。从大量的航天员申请人数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普通民众对航天事业抱有极大的热情,他们希望成为未来美国航天项目的一部分,对太空的工作和生活心驰神往。

NASA航天员招募

2011年年末,NASA宣布将挑选15人加入NASA第21期航天员班。截至2012年2月5日。NASA已经收到6000多份航天员申请,其申请人数相当于往年的4倍,同时也达到了近40年内的最高人数。NASA局长查尔斯・博尔登(CharlesBolden)就此事,发表言论称,现在是加入NASA大家庭的最好时机,因为NASA的新航天员可能成为第一批乘坐商业火箭进入太空的人。

这是NASA有史以来报名人数最多的航天员招募行动,NASA航天员选拔办公室将会根据一系列的基本要求在这些申请人中筛选合格者。合格者随后将会接受选拔委员会的评估,胜出者将收到面试和体检通知。航天员选拔委员会将于2013年春季公布最后胜出者的名单,新航天员将从201 3年夏季开始接受训练。这些航天员将要经过两年的训练,然后才有资格被分配执行任务。

NASA的希望是,3至5年后能用美国制造的商业火箭把航天员送入太空,并且最终用“猎户座”飞船把航天员送到火星等其他星球。

私人企业面向社会招募

随着商业载人航天的不断发展,不仅NASA在紧锣密鼓地招募航天员。商业公司同样在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商业航天员。私营太空旅游企业维珍银河公司于2011年4月宣布面向社会公开招募航天员,以配合该公司的私人太空旅游计划。维珍银河的这一举措开启了商业公司招募航天员的历史先河,更是为那些一直梦想当航天员的普通人提供了实现理想的美好机会。

招募要求十分严格,候选人必须具备很多条件,如必须是国家认可的试飞员学校的全日制毕业生、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具有高性能喷气式飞机或大型多引擎飞机的飞行经验等,而且招募要求中同时强调。拥有太空飞行经验者优先。

商业航天员工作总部设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洲的莫哈维沙漠,那里有维珍银河公司的航空航天基地。招募到的航天员也会在那里配合航天系统的各项研发测试。一旦私人太空旅游系统的研发到达了更高的层次和水平,培训中的航天员将迁至位于新墨西哥州的美国航天发射场。

维珍银河希望成为全球第一家拥有私人航天飞行线路的公司,招聘名额为3人,不过维珍银河公司同时表示,如果私人航天系统研发顺利。未来还会对航天员进行人员补充。

“出租航天员”产业研究小组

美国地球物理学家布赖恩・希罗(Brian Shiro)于2010年设立了一个别具特色的“出租航天员”产业研究小组,并且对出租航天员产业规划进行了科学的研究。

可以确定的是。“出租航天员”将为未来太空产业发展提供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研究小组负责人布赖恩表示:“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出世界上首个‘科学家一航天员’小组,以用来向那些想要在太空做实验的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出租。届时需求者可以在我们的网站上找到他们想要的有科学研究和专业飞行技术的航天员。”

自从“太空船”1号(space ShipOne)在2004年将人送上100千米的高空,成为首个将人类送入亚轨道的商业航天器之后,世界各地就掀起了发展亚轨道航天器的热潮。按照“出租航天员”产业研究小组的规划,目前太空飞行只是针对太空旅游。而在不久的将来。科学家们就可以借助“太空飞行”在太空租借航天员来做实验。

商业太空飞行是否真正对科学研究有巨大帮助?答案是肯定的。按照规划和设计,出租的航天员可以做微未来商业航天员从哪里来重力、天文、天体科学的基础物理和化学研究,而这些航天员全部都是具有丰富经验和良好专业素养的退役航天员。

专家们一致认为,出租航天员产业的诞生,将会成为太空领域的一场变革,也许在不久的将来,这项工作将成为一种常态的工作岗位。更重要的是。出租航天员产业也为商业航天员的发展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承上启下的商业航天员们

上文已经提到,早在2004年就已经有人乘坐商业载人航天器“太空船”1号飞入亚轨道,这是人类历史上完全利用私人资金建造的载人航天器首次飞上太空。驾驶“太空船”1号登上太空的人是65岁的飞船驾驶员、南非人迈克・梅尔维尔(Michael Melville),此次飞行让他在南非一夜成名,南非人为他成为人类航天史上一个新纪录的创造者而感到自豪。就此。由NASA授予的首位“民间航天员”产生了。

“太空船”1号由著名航天专家伯特・鲁坦(BurrRutan)设计,并由鲁坦创立的“Scaled”复合材料公司研发。梅尔维尔曾驾驶过近120架不同种类的飞机,创造了多个飞行高度和速度的世界纪录,这次飞行被记载在世界吉尼斯记录中。

除了这位首位民间航天员外,现年53岁的英国飞行员大卫・马凯(David Michael)经过层层筛选,最终成为了维珍银河太空飞船的首位船长。他将在2013年起带着400多位乘客进行首次太空旅行,因为目前已经有400多人向维珍银河公司交纳了太空旅游的全额费用。

航天事业的发展史范文8

第十四届航空航天月桂奖颁奖典礼在北京成功举行,中国航天事业所创造的这些有形和无形的财富,是中华民族不竭的物质和精神宝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第十四届航空航天月桂奖个人心得体会范文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十四届航空航天月桂奖颁奖典礼有感心得1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在我们心中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能让我们的中国梦飞上蓝天,绽放绚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就是我的中国梦——航天梦。

一个国家的梦想是什么?用国泰民安四个字来概括比较贴切。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化史的国家,从古至今,名垂青史的人物有很多,他们都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奉献出了自己的全部力量。我想:为什么我就不能为伟大的祖国也尽一份力呢?因此,我从小心中就有着这样一个念头——当一名宇航员。

我十分向往宇宙,只得说,我与星星有缘。打从我记事起,每到晚上,我就爱趴在屋檐下看星星,那一颗颗闪烁着微弱光芒的星星,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后来,我长大了,通过学习《科学》这门课程,我才渐渐明白,地球是多么庞大,星星是多么可爱呀!了解了这些知识后,我才觉得,那些亲自登入月球的宇航员们真是太了不起了!

我8岁那年,本来不爱看新闻的我,却跟着爸爸这个“新闻迷”看起了新闻。因为我被一则新闻吸引住了——“中国神舟七号登上月球”大家知道是谁这么厉害吗?就是航天员霍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霍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协助,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国成为能进行太空漫步的国家,他们真是我们中国的骄傲,也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此时,我多么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登上月球,在星星的海洋里飞翔啊,看看月球究竟是什么样子,上面会不会有嫦娥、玉兔、和吴刚叔叔?

不过,我知道,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不光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有健康的体魄,光有念想,没有实际行动一定是不行的。所以,现在我的饮食、生活习惯都发生了变化。

为什么要实现我的中国梦呢?

我们中国,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家族,每一个儿女心中,都有着一个小小的梦,小梦连着大梦,一个个小梦连接起来,就是一个大大的梦,这,就是中国梦!

实现中国梦,让中国更加繁荣、富强。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所以,请大家不要放弃自己的小梦,每一个人,都有实现梦想的资格!

第十四届航空航天月桂奖颁奖典礼有感心得22014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飞船在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托举下腾空,并将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顺利将3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送入太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再次开启新征程,为实现航天梦谱写新的篇章,中国人航天梦的不断美梦成真,让未来的中国梦演绎的更加精彩。

从1992年开始我国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确定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两艘无人飞船和一艘载人飞船,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建立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第三步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我国经历了“神舟一号”到“神舟九号”再到“神舟十号”的艰苦探索阶段,目前正处在由第二步向第三步迈进的关键阶段,神舟十号飞行任务顺利进入应用飞行阶段。这意味着,中国未来的航天技术应用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航天科技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类。让人在太空长期健康生活、有效工作,充分发挥人在太空中的作用,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如今三名航天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航天梦,展现了中国人“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凝聚团结人民为国家富强而奋,让中国梦更加精彩!

第十四届航空航天月桂奖颁奖典礼有感心得311月18日下午,由航空工业主办,航天科技、航天科工、中国商飞、中国航发、电子科技等联合主办的第十四届航空航天月桂奖颁奖典礼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晨兴音乐厅成功举办。

本届航空航天月桂奖得到了工信部、国资委、国防科工局、民航局等国家机关、军委科技委及各军兵种的关心和指导,以及各大军工集团、民航企业、航空院校的大力支持。12个个人和团队分别获得了“大国工匠”“飞行精英”“英雄无畏”“技术先锋”“领导卓越”“携手合作”“终身奉献”等七项大奖。

航空工业党组书记、董事长谭瑞松,中国航发党组书记、董事长曹建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书记曹淑敏,西北工业大学校长汪劲松,航空工业总经理、党组副书记罗荣怀,中国民航局总飞行师万向东,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二司副司长王瑞华,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主任杨景百,国防科技工业局新闻宣传中心党委书记范兴敏,航天科技党组副书记方向明,航天科工党组副书记陈国瑛,航空工业党组副书记李本正,兵器工业集团党组成员、副总经理植玉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赵罡,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侯成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助理吴启晖,来自军委科技委、海军装备部、空军装备部、火箭军装备部以及中央部委、相关高校和航空航天业界的领导与嘉宾出席了本届颁奖仪式,并分别为获奖人颁奖。

第十四届航空航天月桂奖颁奖典礼有感心得4美丽的星空曾带给我们很多很多遐想,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渴望了解那神奇的宇宙,想去神秘的宇宙探索一番。如今人类的一些梦想已变成了现实,宇宙之谜一点点的解开,可每一次发现又会带来更多令人神往的谜团,所以茫茫宇宙中,人类永远是牙牙学语的孩子。

最近我被《载人航天》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住了,它告诉我们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给了探索宇宙这个梦想最丰富的滋养。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嫦娥奔月”和“牛郎织女”就是人类对宇宙最初的想象和渴望,飞天梦几千年后的新中国,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下,从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直到2003年载人飞船“神舟五号”第一次把中国航天英雄杨利伟叔叔送上太空,2005年“神舟六号”多人多天在太空飞行,2008年“神舟七号”航天英雄翟志刚叔叔出舱漫步太空,第一次在太空中留下中国人的足迹。这些伟大的成就表明我国已经从航天大国迈向了航天强国。

我为伟大祖国的伟大成就而自豪,为祖国有这么多伟大的英雄而感动,我知道这些伟大的成就凝聚了我们几代航天人的艰辛和奉献,无数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奉献了青春和年华,奉献了热血和智慧,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想到这些,我深受鼓舞并以此激励自己。我懂得了:宇宙是无限的,太空的奥秘是无尽的,人类探索太空的活动也永无止境。我们少年队员一定要千百倍的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继承前辈的事业,为人类梦想的追求而贡献自己的智慧,实现到太空去旅游,开发和利用太空的资源为人类造福。

第十四届航空航天月桂奖颁奖典礼有感心得5人类航天史将记下这样一个瞬间,2008年9月27日16时41分00秒,航天员翟志刚身穿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服,从七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这是中国空间技术发展的一个重大跨越。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浩瀚太空印上自己的足迹。从这一刻起--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的三个实现太空行走的国家。这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伟大壮举。

三度金秋,三度飞天,三度突破。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从“嫦娥奔月”的传说到明代万户乘坐47支火箭开始人类首次飞向太空的包装尝试,再到现代杨利伟独自一人造访“天空”,到费俊龙,聂海胜携手巡天归来,到翟志刚出舱漫步,中国航天人把一系列超越梦想的飞跃,标记在了太空之上,成员从一到多人,飞行时间从一天到多天,航天员活动范围从舱内到舱外......

翟志刚留在太空上的一小步,是中华民族历史性的一步。

--这历史性的一步,所显示的是中华民族改革开放积蓄的雄厚实力。

综合国力的大步跨越,托起了中国载人航天的大步跨越,从高安全,高可靠性的运载火箭到现代化的载人航天发射场,从遍布陆,海,空的航天测控网到先进的立体搜救系统......决定神舟一步一步跨越的这一切,无不源自于改革开放所积蓄的巨大经济和科技力量。

航天事业的发展史范文9

2011年9月29日,这本来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却因为“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而注定要被无数国人所铭记,注定将被载入中国航天史册,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电视上,我们看到的是,最后发射时的璀璨和光芒,但我们更应该了解的是这背后每一寸技术研发的进步,每一处细节的精密准备,都来不得半点马虎和幻想。从媒体的一些报道就可以看出安全准备工作有多么精心和严谨。“天宫”一号承载了中国人的航天梦想。让这个梦想变为现实,不仅仅需要科学与探索的精神,需要“仰望星空”,也需要“脚踏实地”,做好种种设计、制造、安装、发射等工作。

一项载人航天工程要想取得成功涉及方方面面,而我国的航天发射保持了极高的成功率。这说明,在这个综合性较强的科研系统工程内,如何通过严格精密的管理,确保各程序的安全,确保每一个元器件都不出现问题,一定有很多值得总结的地方。而在当下,很多领域产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安全事故多发,“中国制造”的名誉遭到了损毁,所以,航天人的“脚踏实地”,尤其值得某些监管部门和产品制造企业好好学习。

我们应该像守护“天宫一号”那样,守护我们的生活。

我们看到,人类生活依赖于对时间和空间的运用,借助知识和科技的进步,人类有史以来的数千年中,完成了在地球上由此地到远方的历程,那些最先掌握克服空间障碍手段的族群成了文明和历史建构者,在畜力的时代是如此,在大航海的时代也是如此,而20世纪,凭依技术的飞速进步,从机械化到信息化,人类完成了从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的提升。最先进行迁徙和地理冲击的民族获得了当初很大的竞争优势,最先进行航海和航空的民族则获得了近代世界强国的门票。克服更大空间障碍工具及其知识的人群总是最容易接近未来,这已是无可争议的显着历史事实。

中国太空科技基础薄弱,但相比其他重要科技领域,数十年来,应该说是成果最突出的。中国人曾失去了大航海的历史机遇,而目前太空科技的进步对于民族未来实具有不可限量的意义。永久性国际空间站不仅将最后确立中国的大国地位,标志着150多年来中国民族和文明从低潮回升到正常的地位,也将为未来民族发展开拓新的异度空间。中国作为航天民族,其需要做的不仅在科技本身,更在总体社会的变革。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在为天宫一号的升空以及与神八的对接试验喝彩同时,也不妨保持适当的冷静。“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是中国航天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是中国航天精神这个“硬币”的两面。能将“天宫”一号发射升空,也完全有能力“脚踏实地”把地面上的问题解决成功。

蜀光绿盛实验学校初二:张文杰

航天事业的发展史范文10

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

巴丹吉林沙漠,死亡之海,生命,排斥一切绿色的地方!"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就是它的真实写照。然而在她的腹地,上个世纪50年代闯进了一群穿着国防绿的人,打破了这儿亘古的沉寂,他们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兵团。有关这支部队的神秘消失曾引起了各国间谍报机关的种种猜测。几十万大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战黄沙,喝苦水,冒严寒酷暑,靠肩挑手扛,修铁路,造塔架,建指挥中心和生活设施。在荒凉的戈壁滩上奇迹般迅速崛起。由于远离社会,酒泉市又是最近的城市,这个"城镇"就被命名为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沧海桑田,历史变迁,由于缺水,这个地区植物逐渐枯死,土地大面积沙化,生态严重恶化,绿洲逐渐被沙漠取代,成了千里无人烟的"无人区"。现在中心的虽然还是茫茫无际的戈壁滩,但在恶劣的大环境下,中心的小环境却是郁郁葱葱。经过长途跋涉之后到达中心的外来者,面对着迎面而来的那股与沙漠迥异的清新空气,容易产生出世外桃源的感觉。来自祁连的弱水养育了戈壁沙漠中的生命,诞生了中心这个流翠的绿洲,整洁的街道,成排的绿树,工整的花草,西边的东风水库就像一块温润的碧玉镶嵌在大漠之中,充当着天然气候调节器的角色;东边的狼心湖,时隐时现地展现着神秘;南边的弱水河如流淌了千年的血脉,静静的,毫不张扬;北边的大小青山虽挡不住来自西伯利亚高原的烈风,却依然傲骨铮铮。2003年,中心引进了一项不是航天技术的新技术---微灌,一时间中心绿化面积猛增,甚至连在戈壁滩的发射场也列入了绿化规划。

荒凉的戈壁滩,根本就没有地理位置可言,建设者们为了确定彼此的位置,就以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阿拉伯数字来标记,首脑机关定为10号,由此开始,最早建设的地方排号就在前面,从1号、2号、3号依此类推,各点号规模不一,人数不等,大一点的点号有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有的小点号只有三两个人。在点号最大的感受就是寂寞,铁路沿线小站的战士虽然多次目睹火箭经过却无缘目睹它升空的壮观,临转业时向上级要求参观发射场,亲手摸摸塔架!点号主要承担着铁路保障、光学测量、雷达测量等任务,正是这些散落在戈壁滩的小星星托起了中心这轮明月,托起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

只有荒凉的戈壁,没有荒凉的人生。中心的建设史就是一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就是共和国领袖、科技人员和普通官兵前仆后继的英雄史。1970年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亲自接见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代表,总理曾经五次亲临试验靶场,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曾到中心视察指导过。作为最后陨落的巨星,聂荣臻元帅生前对中心的建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1992年,按照他的遗愿,将骨灰安葬在中心的烈士陵园,在这个最后的归宿地,聂帅和曾经一起战斗过的战友们又会合在一起。

在三年困难时期,中心同全国人民一样遭遇了饥饿、试验器材短缺等重重困难,科研人员甚至将方圆几十里的沙枣打光充饥,苏联专家的撤走更使中心雪上加霜。在这种极端艰苦的情况下,中心上下一心,拉开了中心也是中国国防尖端科技事业波澜壮阔的历史序幕……

"两弹结合"试验中,在当时的条件下,需要有人在发射现场操控,这意味着一旦试验失败,他们生还的机会很小。危险面前,没有人退缩,七名参试人员鱼贯钻进离"两弹"才几百米远的地下室,有人要求火线入党,有人交上了最后的党 费……这就是中心历史上著名的"七勇士"。几十年过去了,现在该发射阵地已经废弃,发射用的场坪、建筑物在风沙的浸蚀下,锈迹斑斑,只留下了一些字迹模糊的标语和当年工作过的痕迹。

在"两弹一星"实验取得巨大成功之后,我国已经在航天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卫星的国家,第三个能独立回收卫星的国家,第四个掌握了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是固步自封还是再创辉煌,这一抉择摆在了国家和中心的面前。民族的命运、每一个人的命运与中心的命运紧密地连结在一起,历史的巨椽注定要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新的征程

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等四位著名的科学家联名致信党中央,提出了要求抓住当前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有利时机,瞄准高技术的发展前沿,积极跟踪高技术的重要思想。这封信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邓小平同志做出了"马上组织,不得延误"的重要批示,随后国务院组织了全国200余名专家制定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纲要,即著名的"863计划"。1987年批准了七个重点发展领域,其中就有载人航天领域,提出了要发展航天技术的要求。中国的航天技术开始走向了世界。

1992年载人航天被批准上马。载人航天是高技术领域,载人航天又是我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程序最复杂、技术难度最大的国家重点工程,它的上马得益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同时,它的上马又必定会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有利于科学的发展,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1992年,也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年。8月11日,视察中心,并亲笔题名"东风航天城"。

载人航天工程发展之初,因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发射场就定在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人形象地称"两弹一星"时期为第一次创业,而"载人航天"就理所当然成为了第二次创业。

在载人航天实施的初期,对采用什么工具来载人有过讨论,美国的载人航天采用的是航天飞机。论证时,中国考虑到航天飞机投资大、风险大、技术要求高,其效益又不像预想的那么好,为了充分利用我国已有的返回式卫星发射经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最终选择了宇宙飞船,这是一种能够保障航天员空间生活和工作,以及执行航天任务,并能返回地面的航天器,飞船系统总设计师戚发轫风趣地称它为"往返天地间的公共汽车"。

1994年7月,发射场奠基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拉开了序幕,1997年工程竣工,1998年正式投入使用。

如今的航天港,由技术区、发射区、试验指挥区、首区测量区、试验协作区和航天员区六大区域组成,形成了航天员、应用、飞船、火箭、发射场及测控通讯等系统---从测试到发射以及上升段、返回测量段,包括副着陆场系统在内的一整套完整试验体系。

在试验体系建设的同时,中心也加大了生活设施的建设力度。如今,漫步在绿荫如盖的东风大街上,街道两边整齐地排列着一个个机关、单位;修葺一新的东风大广场,能容纳万人聚会,超市、邮局、新华书店、手机网络、互联网等等,大城市有的,都能在这儿找到它的身影。生活在航天港里的人们,休息时间有很多选择,可以到操场上一展身手、锻炼身体,可以到图书资料室去查找各种最新的资料,也可以乘宽带畅游互联网,获得各种有用的资讯,如果只想待在家里,电视台传送几十套节目……所有该想到的航天港都想到了,所有该具备的航天港都具备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切为科研试验任务服务,为载人航天服务。

中国人从这里飞向太空

1999年11月20日,戈壁滩早已进入了冬季,即使穿上厚厚的冬装也能感觉到阵阵的寒意。这一天对大多数人而言只不过是生命中最普通的一天,然而,这一天在中华民族史册上又是举足轻重的一天,这是一个华夏振奋,举国欢腾的日子。经过中心气象部门的确认,中国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的发射定在这一天的凌晨6点30分!

发射前的这一个夜晚,对航天港来说注定是一个不眠之夜,对中心广大参试人员来说,是一个紧张、激动、焦虑、欣喜交加的夜晚。这一夜航天港里灯火通明,岗哨林立,街道上看不到行人,偶尔匆匆驶过的汽车打破了航天港之夜的宁静,又衬托出了这儿的宁静。

从7月份第一列专列进场,中心上上下下奋斗了四个多月,号称是千人一艘"船",万人一杆"枪",今天,它就要发射了。酒泉、北京、青岛、渭南等指挥中心和测控中心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各种调度口令往来穿梭。进入八小时倒计时以后,所有人员就绪,发射场指挥大厅一切都在忙而不乱地进行着,电视墙上显示着发射场的各个细节,气氛非常凝重。

不仅仅是发射现场和一线单位,紧张的气氛同样弥漫在各个二线单位之间,中心发电厂、水暖电管理站,为了确保发射用电,早早就加大了机器设备的巡视检修工作的力度,并做好了应急预案。

"10,9,8,7……"点火命令发出后,巨大的火箭拔地而起,容不得你有思考的时间,一阵轰鸣声随之而来,大地发出颤抖的,打破了发射场清晨的宁静。发射取得了圆满成功后,航天人用中华民族最传统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喜悦,人们自发地拿出为过年过节准备的鞭炮,航天港到处都是噼啪噼啪声……

几天之后,飞船的返回舱安全着陆,带回了载人航天成功的首日封,航天人的激情再一次得到了宣泄,经过北京市公证处公证的这种纪念品,发行总数极小,航天城里排起了久违的抢购队伍,拥挤的人群甚至将邮局的大门挤破……毕竟这是中国首艘飞船成功的纪念啊。

今天的发射场,矗立着一座警钟,时间停滞在2000年12月31日,这里记载着"神舟"二号发射时的一个"插曲"。发射测试站地面营为了做到万无一失,决定在临发射时再搞一次演练,可就在这一次,活动发射平台发生了误起动,火箭箭体发生扭曲,在这种时候发生事故,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排除,船箭将全部报废,后果不堪设想。气氛骤然紧张起来,经过发射场指挥部仔细的研究和科技人员的努力,发射如期进行并取得成功,这从另一方面证明了中国航天的实力和发射场的应急处理能力。

经历了两艘飞船的磨砺,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显得越来越成熟。"神舟"三号发射时,人们脸上少了几分紧张, 胸中多了几分自信,一切似乎应该是水到渠成。测试、控制按部就班,忙而不乱。同志亲临发射场时,航天港再一次沸腾了,参观完中心之后,欣然提笔:当科技尖兵,做航天先锋。

"神舟"四号发射时,发射场遭遇了罕见的低温。据中心电视台报道,航天城最低气温降到了零下三十几摄氏度,按照发射要求,发射气温不得低于零下二十摄氏度。密封的发射塔架上,空调在不间断提供热风,即使这样,第一级火箭区域温度还是在零度以下,发射场不得不紧急调配棉被给火箭穿上御寒"外衣"。为了防止平台、摆杆等活动部位被冻住,技术人员灵机一动,在控制箱里放上一个100瓦的电灯泡,有效地保证了料箱内的温度。原定的发射时间到了,气温没有回升,发射只得推迟。中心气象部门预报近期有大风,气温可能还要降低,惟一的间隙是第二天有一个时间很短的宁静期,气温约在零下十九摄氏度。发射场指挥部果断决定在降温到来之前利用这个间隙发射,这样中心又在世界航天史上创造了超低温发射成功的纪录。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技术越来越先进,状态越来越稳定,从进场到发射整个流程的时间也越来越短,最短的四号只有区区的两个多月时间。有了这四艘无人飞船的积淀,中国载人飞行的脚步声越来越清晰可辨了。

2003年是世界航天领域的多事之秋,美国哥伦比亚号失事,巴西发射场的爆炸都给全世界人民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航天人要用努力和成功一扫阴霾,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实力!

在发射场流行一句口号:"载人航天,人命关天。"虽然有了成功的经验,可中心还是要求大家,"载人"必须从零开始。有些程序,在外人看来是非常简单的,可中心还是不厌其烦地练习,在航天领域,不是成功就是失败,只有百分之一百和百分之零两种选择,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来说,很显然,人们要的是前者。

"神舟"五号飞船进场沿袭了"神舟"二号开始的飞机空运方式,这样从北京到中心只需要两个环节。从2003年7月份开始,负责从机场接运的中心运输部门就开始了有针对性的演练。为了确保运输过程中的平稳,驾驶员在平板车上放上一个装满水的瓶子,在公路上来回跑而不撒一滴水;模拟了汽车突然出现故障,应急抢修人员迅速调配拖车,几分钟之后,重达几十吨装载"飞船"的汽车又被拉上了路;为了详细掌握路况,他们预先对机场到发射场的75公里路详细的做了标记,并在接运过程中通过对讲机预先通报驾驶员提前做好准备。

8月5日,推迟了一周的接运日期到了。早上8点,各种车辆集结、编号准备出发。突然刮起了沙尘暴,能见度极低。北京通知"推迟起飞",中心各种车辆原地待命。中午,戈壁滩天气转晴,发射塔像架在大火上的一口锅,接运人员顶着高温坚守岗位。下午两时,车队出发,中心领导发表讲话,要求大家以高度的责任心完成任务。75公里路路面上,有一道明显的标记,却不按常规划在正中间,甚至凭肉眼都可以看出他偏左,据称这条"偏心"的公路是为了方便中心的车辆外出执行任务才这样划分的。从两架"伊尔"运输机上卸完车,按照时速20公里返回发射场已是晚上十点多,忙碌了一天的接运人员顾不得休息,又开始了紧张的卸车……

针对"载人",9月20日,救生大队进行了一场搜救演练。模拟的返回舱降落在茫茫戈壁滩中,按照舱内无线信标提供的方位,借助先进的GPS全球导航定位仪, "动中通"指挥车、航天员运输车、航天员医监医保车、返回舱吊车、工程运输车组成的搜救车队在大戈壁中捉起了迷藏。医监医保车上装载着转播定向仪,车载GPS导航仪,搜索范围为15公里。在搜索中转播定向仪最先收到飞船信标发出的信号,传送给GPS导航仪,导航仪收到数据后,迅速锁定方位,带领搜救分队赶往着陆点进行营救,很短时间内,就找到了目标并救出了航天员。

金秋十月是收获的季节,航天港为征服太空做好了一切准备,随着"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人飞向太空的起点。

航天事业的发展史范文11

中国航天史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

航天事业的发展史范文12

展开世界地图,一眼就可以看到我们伟大而历史悠久的祖国——中国。我,自豪的生活在中国,也自豪的承认我,是一个中国人。中国,我们曾经创造过一次又一次的历史:神舟五号,六号,七号,嫦娥一号,2008北京奥运会……

2008年9月25日21时,又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伟大的航天工程——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顺利升空。这次升空成功,将意味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意味着我国对外太空跟进一步!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到非常自豪。在9月27日,我国航天员还进行了太空漫步,通过电视,看到航天员在挥动自己国家的国旗,作为中国人,这难道不值得骄傲吗?再到2008年9月28日19时,神舟七号终于不负所望,成功地在内蒙古降落,三名创造历史的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与景海鹏光荣地初创,还向大家挥手和致敬。又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又是一个令人振奋和激动的时刻,又是一个令中国人自豪的时刻。

作为中国人,当然是感到自豪。在过去的几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神州五好,六号以及七号载人航天飞船,这是中国逐步走向世界强国;在这块土地上,一个个伴随多国掌声的历史性时刻在此诞生。这难道不值得骄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