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林经济发展

农林经济发展

时间:2023-07-25 17:16:23

农林经济发展

农林经济发展范文1

关键词:林业;农村经济;调整

1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林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农村经济战略结构调整中,林业的基本任务是: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和加快农村现代化,大力发展农村林业。林业区域布局与农业区划相结合,因地制宜,加大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状况,发展特色林业,建设区域间优势互补的农村林业体系。加快农村林业发展,对于全面拓展农村居民生存和发展空间,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改善农牧业生产环境和条件,增加林产品以及各种可再生经济资源和农村能源的有效供给,彻底改变农村地区尤其是西部农村地区经济落后、生态恶化的面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保障全国小康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当前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办法、加快农村林业发展。

2林业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主要作用

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大政方针是粮食的市场化改革,农民追求利益,增加收入种植业结构要进行战略性调整。在我国劳动力难以大规模转移到工业生产上去,粮食生产基本有保障,国内粮食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难以上升的情况下,吸纳农民发展相对优势较高、市场容量大的林业种植业,通过增加可再生的经济资源,增加农民的财富,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种植业调整的战略性选择,符合我国山区面积大、农业劳动力多且文化水平低、技能不高的实际。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幅高,增加部分主要是种植业结构调整后,来自于粮食作物以外的其他种植业收入,林业收入是重要的方面。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要取消旨在限制非粮食生产的农业特产税,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创造利益驱动机制。对低产农田、山区和沙区的旱田、撂荒的土地和农业种植效益不佳的土地,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商品林,包括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经济果木林、竹藤、花卉、药材等,变“四旁植树”为规模造林。实行精耕细作,集约化经营,提高林业的经济效益,生产我国紧缺的产品,使农民收益最大化。

3农村提高林业产业应采取的措施

1)通过立法规范“订单林业”和“期货林业”市场要鼓励、保护和规范农村出现的多种多样的林场、造林大户等林业经济组织,解决公司和企业法人面对千家万户难以订立和履行合同的问题,通过立法规范“订单林业”和“期货林业”市场,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2)充分发挥社区农民参与的作用,无论沙区治理、退耕还林,还是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等林业建设项目,都应在具体实施中举行听证会、政务公告等形式,广泛征求社区农民意见,吸收他们参加制定实施方案和作业方案,充分发挥社区群众具有乡土技术、乡土知识和乡土树种选择等方面的优势。3)吸引社会资金发展林业,扶持以造林为主的专业户、中小型林业企业,吸引社会资金发展林业。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预测看,近50年,以大量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工业企业的发展为依托,走农村城市化的道路,更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应扶持造林专业户和中小型林业企业,使其很快形成规模。通过人力资本加资金资本加自然力的作用,从小作坊、小工场、小林场、小果园、小桑园、小茶园、小种苗圃和花圃、小药材园等发展,逐步扩大,这是农村林业产业发展必然的过程。4)大力扶持以林果、花卉为主以及林产品加工大户、中小型工业企业的发展,一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积极寻求通过税收、信贷、补贴等市场经济手段,支持农村用材林、经济林、非木质林产品、薪炭林、森林旅游、森林绿色食品、养殖业等及果品加工、木材加工、纸品加工、木材加工、人造板产业的发展,使农村产业多元化,农民收入多样化,降低市场风险。森林培育需要规模经营。对形成规模造林的大户以及带动营林发展的制浆造纸业、人造板加工业、竹藤加工业等龙头企业,不分所有制,不分地区,加大政府贴息贷款和小额贷款扶持,延长贷款期,让经营者既承担融资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又贷得起,还得上。通过政府扶持工业用材林的发展,为减少对天然林的采伐利用创造条件。二是各类林业经营主体应与农业经营主体一样,享受WTO“绿箱政策”、“黄箱政策”对农业的政府补贴项目。三是鼓励和引导农民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等方式,进入林业领域经营。四是应给间资本以同外商投资主体同样优惠的政策,促进林业发展。

4发展林业主要克服的几项要点

发展林业要克服盲目性和为造林而造林、为体现政绩而造林的问题。林业发展的盲目性危害严重:一是林业一次性投入大,盲目发展造成的损失大。二是林业经营周期长。一经造林,占用土地时间长,即使是短周期工业原料林也要三五年才能有收获,一旦失误,难以补救造成的损失。如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量发展建筑用材柳杉。几十年后,建筑用材大幅度减少,而造纸材市场需求量增大,但是柳杉不适宜造纸,只能作为风景林保护起来。三是市场容量有限,盲目发展,会造成产品过剩,价格下降,农民利益受损。前些年发生的砍伐山楂树、苹果树等事件,“果贱伤农”的教训十分深刻。

作者:王丙财 王兴海 单位:内蒙古阿荣旗林业局阿力格亚林场 内蒙古阿荣旗林业局

参考文献:

[1]夏长菊.抓林业产业建设促农村经济发展[J].中国林业,2010,(2):41.

农林经济发展范文2

关键词:山区农村;林业经济;发展;途径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对于山区农村来说,确实是一大政策利好。这不仅能有效地释放出我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巨大能量,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而且将进一步促进山区农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般而言,山区农村在发展中由于耕地少,往往先天不足,但拥有广袤的山地资源可加以有效利用,重点是发展林业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提高经济效益。因此,为进一步推动山区农村发展,必须要对林业经济加强重视,积极分析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以有效途径及策略积极发展山区农村林业经济,使其进一步加快发展。

一、发展林业经济对山区农村的重要作用

首先,发展林业经济对山区农村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经济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当前山区农村经济增长乏力,亟需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高效利用山区农村广袤的山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业经济,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突破口。过去一段时间里,在山区发展林业经济都是以农户分散性经营方式为主。新常态下,应该转变林业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提倡集中式经营和产业化经营,加大力度发展林业经济,注重对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山区农村可持续发展,促使山区生态环境得以较好改善,防止水土流失情况产生。同时,加快林业经济发展,可进一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提高农村经济效益,促进林业产业化发展,尤其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林业是一项重要措施及发展途径,在当前合作社经营模式下,对山区脱贫致富十分有利,形成山区特色产业,提升山区经济发展水平。其次,发展林业经济对山区农村可持续具有促进作用。俗语有云“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可见,发展林业是一项惠及子孙后代的伟大工程,对山区农村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山区经济能够得以稳定良好提升,十分必要的一项任务就是要加强山区林业建设,积极实现林业综合性发展,使林业经济所具备环境特色能够得以充分发挥,从而使林业经济能够实现生态化发展及产业化发展。此外,还应当对林业经营管理加强重视,以农民为服务对象,合理规划及经营,对各种现代化技术进行利用并合理调节,使山区农村经济较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发展林业经济对山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引领作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新时期党中央作出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破坏却越来越严重,发展生态经济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的主要发展方向及目标。无疑在众多经济形式中,林业经济是最具有生态经济特征的形式之一。对经济发展来说,千万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应当加强对国家森林资源进行保护,严禁乱砍滥伐,避免出现人为破坏情况,确保林业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行。事实证明,在山区农村经济发展林业,可使生态系统得以强化,使生态环境得以较好改善,可使社会对于生态环境需求得以较好满足,这在山区经济生态建设方面可提供良好支持及重要保证,可使山区经济得以更加健康发展。

二、当前山区农村发展林业经济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林业资源相对较少

当前,发展山区农村林业经济,存在比较普遍的一个问题就是森林资源相对不足。目前我国森林资源的实际情况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总体数量虽然较大,然而人均占有量却较低,森林资源缺乏已经成为影响林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导致林业经济未能取得较理想的效果。以L县为例,北部山区由于传统上是林业产品的输出地,其森林资源占有率就相对较高,当地农民发展林业经济的积极性就高;而在中南部地区,受林业经济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影响,则是荒山较多,森林覆盖率明显不足,植物多样性不显著,树木品种有限,当地农民仍受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主导,尚未充分认识到发展林业经济的好处,国家虽加大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投入力度,滥砍滥伐情况仍比较严重,造成植树造林没有砍伐快,林业经济发展缓慢。

(二)植树造林技术较落后

发展山区林业经济,必须加强植树造林。其中植树造林技术是属于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对林业经济发展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当前,我国植树造林水平仍旧比较低,尤其对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山区来说,造林技术作用难以得到较好发挥,在有些山区农村植树造林过程中,由于缺乏眼光和必要的技术手段,未能对山地资源进行科学、高效、合理的应用,导致山地被浪费。这不但对环境保护十分不利,而且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林业经济发展。

(三)林业产业结构缺乏合理性

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林业经济结构。而林业经济结构变化会受到很多方面因素影响,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影响因素就是市场价格规律。在市场价格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林业种植业以及林业加工业比例均会发生较大变化。比如,在林业加工产品市场比较良好的情况下,林业产品市场价格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林业加工业比例必然就会有一定程度提升。以L县为例,其林业经济结构模式仍以林业种植为主,林业产品加工为辅,受资金、市场以及技术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林业加工业发展出现不平衡情况,所生产的林业产品质量及效益均比较差;而林业种植方面,也表现为林木品种单一,没有兼顾生态平衡,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性,影响林业经济的发展。

(四)林业生态破坏情况比较严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对林木资源需求越来越大。为获得更多经济利益,很多人不考虑实际情况,对山区森林资源大肆砍伐及掠夺,或者是大量连片种植单一品种,比如在我国很多地方引种的速生桉树林,导致很多林业资源被破坏,尤其是生态平衡的破坏,直接造成水土流失的环境问题,有些地方还出现土地沙化和饮用水危机,危害和破坏了支撑林业经济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出现不可持续发展的势头,直接影响到林业经济的发展。因此,林业生态环境破坏也是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加快山区农村发展林业经济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林业知识宣传力度

为使山区农村林业经济得以更快发展,其首要任务就是应对林业知识加强宣传教育,尤其是要加大《森林法》及相关法规的普法教育,并扩大其普及范围,使山区人们意识到发展林业就是经济发展、收入增加、脱贫奔康。而林业经济发展是一项复杂的长期工程,周期较长,问题较多,且难度较大。对此,主要还是要从教育入手。一方面是要加强对农民进行发展林业经济的教育,促使他们充分认识林业经济是惠及子孙后代的伟大工程,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大自然给人类最好的恩惠;另一方面是要积极引导农民学习相关的林木栽培、保养、砍伐等专业技术,作为相关部门也应当积极推广林业种植相关技术,提高他们的林业知识理论水平,保证农民能够对林木进展合理种植,保证林木得以更好生长,激发其发展林业经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森林资源能够得以增加,为林业经济更好发展奠定良好物质条件,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同时还应当积极鼓励农民尽可能多地订阅林业科技期刊,促使其更好地掌握更多的林业发展前沿信息及市场导向,使林业经济能够得以更好发展。

(二)进一步优化林业经济产业结构

林业经济要得以更快发展,首先应当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导向作用,尊重市场,对林业经济发展及时加快转型升级,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最终目标,通过合理方式对山区林业经济产业结构进行优化,既要发展经济林,也要发展生态林,防止出现产业结构单一情况。以L县为例,可依托各地的资源禀赋开展多种产业项目,要以建设林业大县向林业强县转变,如大力发展油茶、松香加工、百香果等项目,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还可以把林业发展与乡村旅游深度结合,对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国家森林公园,积极调整及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林业经济产业结构多样化,积极通过各种方式使林业经济效益能够实现最大化。

(三)合理选择林业经济发展模式

在山区农村,林业资源得天独厚,因而林业经济模式对农村发展属于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和影响因素。因此,选择合理林业经济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及意义。在山区农村发展林业,应当注意与地理环境、气候物种相结合,依据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促进林业经济得以更加健康良好发展,如若所选择林业经济模式不合理,不但无法促进林业经济发展,并且还会对林业经济发展造成一定阻碍,最终会对当地经济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发展林业经济时,应当对当地实际情况加强调查研究,选择能够与当地相适应的发展模式,最大程度地推动林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四)林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

为使山区农村林业经济发展得长远,必须要使林业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保护进行有效结合,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达到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理想效果。实践中,要引导相关从业人员形成正确的生态观及发展观,在林业经济发展方面达成共识,充分认识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尤其是对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区发展林业经济加大统筹力度,对林业经济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对生态保护及经济发展两者最优结合点应当科学把握,从而实现平衡协调发展。同时,还应当对林业资源所具备的生态型功能充分重视,并且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满足现代社会良好生态需求,严禁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件发生,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破坏生态者予以依法严惩,不断丰富林业资源,为林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及保证,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避免在发展林业经济的同时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农林经济发展范文3

我国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原先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和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两个本科专业,1998年我国调整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将两个本科专业调整为一个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目前,全国共有54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全面照搬前苏联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专业人才的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专业性,适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断进行调整,目前在本科阶段的教育都是以经济管理理论与知识为主体,专业课程结合农林学科的特点设置,两方面的知识都会有所涉及。但由于农林各类院校的特点及教学资源不同,一般农业院校建立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偏重于农业经济管理,而林业院校建立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偏重于林业经济管理。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断进行了调整,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与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不够

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征来看,专业课程体系中应包括农业经济管理与林业经济管理两方面知识和内容,但各农业院校或林业院校普遍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缺乏整体性。农业院校主办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专业课程以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为主,很少涉及林业经济管理的内容;而林业院校主办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专业课程体系以林业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为主,又很少涉及农业经济管理的内容。各农林院校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各自为政,有很大的随意性,不能形成完整的体系。另外各专业课程内容之间缺乏内在联系,课程之间教学内容重复较多。

由于长期以来实施专才教育,过分强调专业素质的培养,虽然近年来不断调整改革,但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不够,有一定的差距。专业课程设置上传授知识性的课程较多,体现对学生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创新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培养的课程和实践环节相对较少,与新时期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相适应。

(二)专业主干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缺乏先进统一的教材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主干专业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各学校教学随意性很大,虽然同开设一门课,但各学校教学内容差别很大,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专业课教材滞后问题十分突出,专业学科发展前沿的内容及新的农林科技成果等难以在教材中反映出来,专业教材信息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例如主干专业课程“林业经济学”,目前在全国没有一本统一的能反映21世纪林业经济学科发展前沿内容的专业课教材,专业的特色无法体现。

(三)有些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手段相对落后

虽然各农林院校都在努力不断地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但各院校发展极不平衡,有些农林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内容反映学科发展不够,滞后于社会实践。如林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仍偏重于林木生产经营和木材加工利用,轻生态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等内容,脱离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林业生产建设实际,一些反映新时代农林业发展的新理论、新观点、新举措、新方法没有纳入专业课教学内容之中。大多数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相对呆板,专业课程教学中仍主要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综合性课程设计以及利用CAI课件等多种教学方式采用不够,实践教学内容偏少,影响整体教学效果。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对策

(一)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调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为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从提高和拓展农林经济管理人才综合素质、知识与能力出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由过去的“培养能在农业(或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农(林)经济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调整为“培养能在各类农林业及相近行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济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高级复合应用人才”。为适应这一目标定位的调整,应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的安排、实习实验内容的增加、配套教材的建设、教学方法及手段的选择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努力使专业课程体系具有综合性、通用性,又要体现专业的特点。

(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加强专业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努力使专业课程体系中各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合理,使农林经济管理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参考近年来农林院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经验,可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两大部分,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部分。理论教学部分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通识教育课(含文化素质课与科技基础课);第二层次为学科基础课(含经济管理类基础课与农林特色学科基础课);第三层次为专业特色课(含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特色课与林业经济管理类专业特色课)。为了保持专业知识结构体系的完整性,理论教学中必修课应该占到一定比例,必修课应左右,选修课占30%左右。为发挥农林院校各自的优势,突出农林专业特色,农业高等院校和林业高等院校开办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在专业课程体系构成及学时学分分配比例上可以有所区别,建议采取以下方案。

专业课程体系调整改革还要努力使各门课程学时之间的比例合理,并且处理好先修课与后续课之间的关系,解决好各门课之间内容交叉、重复与脱节的问题,注重课程结构的科学化、课程内容整合衔接的合理性和知识结构的整体性。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可以逐渐加大选修课程备选比例,扩大选择范围,同时可以兼顾学习者个人需要、兴趣的选择,尤其是人文教育类课程。

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可以考虑外语教学和计算机教学四年不间断。在一、二年级开设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在三、四年级开设专业外语,部分专业课进行双语教学,学生做毕业论文时要有外文文献阅读课、计算机在专业领域应用类课程等。通过以上环节,进一步提高学生使用外文文献资料的能力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就业的适应能力。

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加强实践教学。应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训练教学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让每个大学生在4年中能经过多个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具备专业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还可以适当考虑本专业及相近专业考研的需要,在具体课程设置上适当考虑与考研知识的衔接,增强专业教育的延续性。

(三)编写专业主干课程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

全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科指导委员应定期召开全国专业学术会议,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各农林院校联合编写农林经济管理各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大纲和专业特色系列统编教材,减少各农林院校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随意性,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教材形式也要进行适当的改革,要打破过去单一的文字教材形式,要有图文并茂的基本教材、实验实习指导书、教学参考书、多媒体及CAI软件、幻灯片、录相片、电化、电子教材等。

(四)教学内容调整要体现前沿性、科学性、实用性、少而精,实现整体优化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调整改革要体现前沿性、科学性、实用性、少而精的原则,要及时吸收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删除那些脱离实际、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同时要增强农林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并使教学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比较适中,实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内容整体优化。要适应当前科技高速发展、信息量巨大、知识不断更新的特点,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正确把握专业课程体系中学生学习的量与度,为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留有足够的余地,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加大选修课备选范围,根据学生职业趋向选择模块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逐渐加大选修课程备选比例,扩大选择范围,尤其是人文教育类课程的比例。各学校应配备专业导师,根据学生未来职业趋向指导学生选修专业课程。职业趋向可以分为科学研究型、行政管理型和专业管理型三种类型,相对应的选修课也分为三个模块,由专业导师指导学生选择选修课,以适应未来不同职业的需要。

(六)改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改革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p—是大力进行农林经济管理类课程CAI软件的开发研究和制作使用,使专业课教学中也能适当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二是尽量多采用多媒体组合教学,努力增强农林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的直观性、科学性、综合性和趣味性。各农林院校应建立鼓励开发研究、制作农林经济管理类课程CAI软件和采用多媒体组合教学的制度,推进教学手段改革,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和效果。

农林经济发展范文4

关键词:林业;技术推广;林业发展;农村经济发展

1林业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1能够为粮食安全生产提供保证

我国每年都会发生很多因水土流失发生的地质灾害,给我国耕地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森林不仅能够含蓄水源、调节气候,且还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因此发展林业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一方面,森林能够有效改善生态环境,降低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保障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农村林业发展模式主要是农田防护林,这些林木的落叶及地下微生物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中的肥力,促进农作物生长。同时,近些年我国实施的生态工程建设已经使得很多产量低而不稳农田受到林网的保护,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粮食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1.2能够为畜牧业生产安全提供生态保障

林业与畜牧业发展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牧区防护林,特别是速生灌木林,能够有效改善牧区草场生态状况,从而增强抗风沙的能力,为畜牧业生产安全提供生态保障。实践表明,林业发展能够为农区、农牧交错区以及畜牧业发展提供保障。特别是在农牧交错区,不仅能以林育草,而且还能以林保畜。在幼林时期可以进行林草间作,割草舍饲,待成林后就成了最好的牧场。在林下种草放牧对于林木生长极其有利。

1.3能够为农民就业增收提供机会

发展林业产业,势必带动林产品加工的发展,而在林产品加工行业,往往有非常大的劳动力需求,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村就业难的问题。近些年来,我国农业及农业经济结构不断进行战略性调整,极大地促进了林业的发展,使得农村经济中,林产品加工业的比重持续上升。加上森林资源的深度开发,目前已经形成了与林业发展有关完善的产业链,可想而知,这条产业链能够提供的就业增收机会将十分可观。

2林业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完善的林业技术推广制度

林业技术推广制度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林业技术推广工作能否取得成效。然而目前的情况是,不少县以及乡镇基本上都没有专业的林业技术人员,也有针对当地林业建设建立完善的技术推广制度,更没有建立专门的林业技术推广机构或办公室,导致林业技术推广工作效果不尽人意。同时,林业建设部门目前也没有加强与相关林业院校以及相关林业专家取得沟通,因而导致林业技术推广迟迟没有明显进展。

2.2林区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近些年来,虽然我国一直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力度用于农村办学,农村受教育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林区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的状况。很多林区农民世世代代生活在偏远山区,受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缺乏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因而也就很难从内心里接受林业技术,对林业技术推广表示不理解,甚至百般阻挠,这是影响林业技术推广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一。

2.3缺乏一支高水平的林业技术推广工作队伍

林业技术推广工作队伍不稳定一直以来是困扰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难题。特别是在基层偏远山区的林业技术推广队伍中,人员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已经失去了对优秀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同时,现有的技术研发人员的应有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很多基层岗位的技术人员被调任从事非专业性的工作,使得技术研发人员研究时间被抽空,同时专业技术也缺乏训练和智慧,对林业技术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另外,有关主管部门很少组织关于林业技术推广的专业培训,使得很多林业技术推广人员已经很难跟上新时期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实际需求。

3解决林业技术推广问题的对策

3.1加快林业技术推广制度完善

要想提高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性,就需要加快林业技术推广制度完善。一是要改变过去错误的思想,不能一味地关心国家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而应该从实地调研的基础掌握当地实际环境以及林农的实际需求,这样才能确保制定推广制度尽可能地完善化。二是在不断完善制度的过程中,还应注意技术创新,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兴林”的重要战略构想。第三,政府不能作为旁观者而不为所动,应该发挥好政府职能作用,为那些专门进行林业技术推广的单位提供足够的资金,以调动其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升责任感,为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完善的林业技术推广制度一旦建成,就能弥补林业技术推广过程中的制度缺陷,以提高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3.2注重对林农文化素质的培养

要确保林业技术推广工作顺利进行,就需要提高农民特别是林区农民的文化素质。从国家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全面普及科技兴农,特别是偏远山区,更应该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林区当地人民的文化素质。具体来说,首先,应做好林业技术推广的宣传工作,相关部门应定期组织林业技术培训课程或者邀请相关专家做知识讲座,鼓励农民能够参与进去,同时,技术人员应当现场对农民进行林业技术指导,为后期林业技术的推广打下基础。另外,政府应当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为林区农民提供资金补助,并选择一些易学易用的技术,经济效益好的项目推广,这样才能对农民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林业技术推广的工作中,只有农民积极广泛地参与了,林业技术推广才有可能取得成效。

3.3提高林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整体建设水平

要确保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取得成效,就需要不断提高林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建设水平。首先,就应该解决林业技术推广人员队伍不稳定的问题,也即是解决人员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提高工资福利待遇或者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以提升岗位吸引力,同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为林业技术推广人员改善工作环境,这样才会更多的人愿意从事这份工作。同时减少内部调动,让技术研发人员呆在自己能发挥最大作用的岗位上,让其全心搞研究。此外,应定期组织相关培训或开展专题讲座,不仅可以让其意识到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性,而且还能有效提高林业技术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掌握技术推广所采用的方式方法,这样才能为林业技术工作取得实效提供有力的保障。

4结语

要推动林业产业发展,进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需要做好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对于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加以解决,林业技术推广取得成效,就能有效促进林业的全面发展,使林业发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既促进了经济发展,又保护了生态环境。

作者:鲁智华 单位:云南省普洱市景谷县益智乡林业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刘英军.林业技术推广面临问题及对策[J].北京农业,2015(20)

农林经济发展范文5

1 扶持龙头企业和造林大户,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林业

1.1 吸引社会资金发展林业

扶持以造林为主的专业户、中小型林业企业,吸引社会资金发展林业。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预测看,近50年,以大量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型工业企业的发展为依托,走农村城市化的道路,更符合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应扶持造林专业户和中小型林业企业,使其很快形成规模。从小作坊、小工场、小林场、小果园、小桑园、小茶园、小种苗圃和花圃、小药材园等发展,逐步扩大,这是农村林业产业发展的必然过程。

1.2 大力扶持以林果、花卉为主的林产品加工大户、中小型企业的发展

一是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积极寻求通过税收、信贷、补贴等市场经济手段,支持农村用材林、经济林、非木质林产品、薪炭林、森林旅游、森林绿色食品、养殖业等及果品加工、木材加工、纸品加工、木材加工、人造板产业的发展,使农村产业多元化,农民收入多样化,降低市场风险。森林培育需要规模经营,对形成规模造林的大户以及带动营林发展的制浆造纸业、人造板加工业、竹藤加工业等龙头企业,不分所有制和地区,加大政府贴息贷款和小额贷款的扶持,延长贷款期,让经营者既承担融资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又贷得起,还得上。通过政府扶持工业用材林的发展,为减少对天然林的采伐利用创造条件。二是各类林业经营主体应与农业经营主体一样,享受wto“绿箱政策”、“黄箱政策”对农业的政府补贴项目。三是鼓励和引导农民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等方式,进入林业领域经营。四是应给民间资本与外商投资主体同样优惠的政策,促进林业发展[1-2]。

2 适应加入wto需要,加大政府的保护和支持力度

生态建设具有很强的公益外溢性以及产品消费上的广泛使用性、不可分割性和非排他性,需要政府在资源配置上采取适当干预。林业具有双重性,既可以提供生态效益,又可以提供经济效益,在许多国家,森林和野生动物都是重要的经济资源。我国森林资源紧缺,物种保护任务十分艰巨。在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首要需求的情况下,加大政府的林业建设投入,扶持农民造林,增加森林资源,近期可以增加农民就业和收入,扩大内需,稳定农村社会;远期可以逐步改善生态状况,治理风沙和水土流失,增加可再生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财富。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政府应根据wto允许的“绿箱”、“黄箱”政策,调整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政策,把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比重调整到占财政支出的10%以上,增加对林业的投入。

2.1 继续保持国家对重大本文由收集整理生态工程建设的投入

为了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自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为从根本上改变生态脆弱、后劲不足、抗灾能力下降的局面,达到兴林富民的目标,政府需要持续保持对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投资,以粮食换生态,保证工程建设顺利完成。同时,关注林业工程区农户的可持续生计问题,注重引导发展后续产业,为工程区农户开辟新的收入来源,在保护中求发展。

2.2 改进政府补贴方式,加大对农村基础建设的财政投入

按照“绿箱政策”的相关规定,加大政府的一般服务支出,保护农业科研、病虫害防治、培训、推广和咨询、检验和检测、营销和促销、基础设施、农业管理和服务机构人员的服务费用等;加大国内粮食援助、不挂钩的收入支持、政府参与的收入保险和收入安全网计划、自然灾害援助支持、对生产者退休计划提供的结构调整援助、对资源停用计划提供的结构调整援助、环境计划下的支出、地区援助计划下的支付;加大对林区发展给予投资补贴、对低收入者或资源贫乏的生产者给予农业补贴等。给予农村林业发展更多的地区援助和结构援助以及环境支付,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保证,也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有效和关键措施。

2.3 要恢复育林基金制度

要恢复育林基金本来面目,形成林农自助性质的信用机制,尽快结束用育林基金供养林业管理人员、将本该属政府财政支出的项目转嫁给农民的现状。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降低育林基金预留标准;二是实行个人记名式帐户管理;三是免收一切税费。改革育林基金的前提是核定林业行政事业机构和人员编制,其经费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同时在收取育林基金的基础上,建立农民自助性质的信用基金[3-4]。

2.4 建立生态建设捐赠基金和发行制度

按照《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目标,我国生态建设任务十分艰巨,资金不足仍然是影响生态建设的重要因素。一方面要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截至2011年,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已突破10万亿元,城乡居民支付能力大大增强。为了加快我国生态建设,造福全民,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城乡居民向生态建设投入。针对我国严重的生态恶化状况,要动员相对富裕地区和富裕人群自愿为生态建设捐款,由政府建立生态建设捐赠基金。用基金扶持相对贫困地区农民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状况。同时,建立生态建设发行制度,筹集民间资金,投入生态建设。

3 加快市场化进程,推进市场体系建设

3.1 大力发展林产品市场

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市场的规范,对林业产品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计划经济时期,林业的主要任务是按计划为国家提供木材,市场发育程度低,市场体系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改革开放后,林产品市场得到较快的发展,但迫于生态压力,林产品市场始终受到森林资源、产权等方面的约束。林产品市场的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有利于拉动林产品的生产发展、加快森林资源的培育、加快人工林替代天然林的步伐,有利于天然林的保护。要完善林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一是应取消林业主管部门一家进山收购木材的做法,建立产地批发市场。产地批发市场与林业生产紧密联系,一方面可以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有利于规范和保护合法交易,也有利于林业主管部门对资源消耗的监督管理。国家每年安排一定的非经营性投资,重点扶持建设市场的水、电、路、交易场地等公用设施,为市场交易创造条件。二是促进产地批发市场和销售地批发市场联销,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经营。三是制订市场管理办法,规范市场运作。对市场的审批建立、管理体制、运作规则、交易税费、违规责任等作出明确规定。

3.2 发展要素市场

要依法加快制订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转实施办法,促进和保护森林、林木和林地流转,吸引社会资金和农村的能人投资发展林业,促进规模经营,提高经营效益。要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建立健全中介行为规范。当前亟待建立森林、林木、林地勘验评估和木材检尺机构的规范办法,为要素市场形成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创造基础条件。

3.3 发展生态服务市场

根据森林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分布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森林公园、野生动物园、狩猎园等是带动农村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国家应加强对森林公园、野生动物园、狩猎园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制订相关政策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旅游设施的建设,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

农林经济发展范文6

[关键词]园林模式 农业 生态环境

一、园林模式农业及其特征

园林模式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把农业与园林相结合,形成园林化的农业,农业化的园林,突破了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开发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乡土文化和田园风光,建立起以农业支撑旅游、以旅游促进农业的模式,使农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更好地发挥。

园林农业具有农业和旅游业的双重属性,它具有以下特征:(1)生产性:提供了绿色和特色农产品。(2)观赏性:通过观光农作物、花草树木和饲养动物等,获取丰富的感官享受。(3)娱乐性:依赖一些特色作物或养殖动物区修建娱乐宫、游乐中心、表演场,供欣赏和取乐。(4)参与性:游客参与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能够学习农业生产技术,并在农业生产中感受到乐趣。游客们能参与的活动包括摘取农家果实、亲身体验农作物的耕种等,让游客们更深刻地了解农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享受乡土带来的欢乐。此外,园林模式农业还提供住宿、度假、游乐等其它丰富的活动内容。(5)文化性:利用农业所涉及动植物的历史、经济、科学、精神、民俗、文学等文化内涵,设计丰富多彩的观光农业游览项目。例如,农业园林中的植物(尤其是稀有植物)、饲养的动物(稀有动物等)、配备的设施(水耕设施)以及传统农具展示,都极具特色的展示了农业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使得游客对农业文化知识了解得更深刻。(6)市场性:园林农业可以为那些不了解、不熟悉农业和农村的城市人服务,其目标市场在城市。

二、园林模式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影响

园林模式是农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需要。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如今园林模式农业结合了农业和旅游业的优缺点,在农业经济中是以一种快速、低耗、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形式出现,使得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得以打破,从而更好地发挥农业的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发展园林模式农业有利于农业向功能综合化转变与发展。

在传统模式的经营过程中,人们通常只重视农业的生产功能,忽略了农业协调人与自然的功能,比如保持和改善生态平衡、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等。而将园林模式的注入使得农业与旅游业之间有了交叉,突破了传统农业的经营形式,丰富了的旅游资源,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发展园林模式农业有利于转变农村产业结构,使农业逐步趋向产业化。

目前,我国农业存在着农村产业结构不平衡、农业经济效益上不来等问题。此时,若发展园林模式,肯定会使得农村的其它相应产业得到发展,比如服务行业、交通运输行业、建筑行业等等,最终使得农村产业整体上得到大规模的变动。同时,园林模式还可以促进一些当地的食品、日用品、工艺品等的销售,特别是农副产品、土特产品。因此,园林模式的发展有助于打造当地农业的特色产品,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繁荣农村经济,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

3.发展园林模式农业可以供给很多就业机会,减缓农村劳动力过剩以及其带来的很多问题。

由世界旅游组织的资料显示,每添加一个旅游业中的就业岗位,就可能有其它5个与之相关的就业岗位。而园林模式的开发所需要的除了开发项目的管理人员、服务人员以及导游之外,还有文化、交通、服务等行业的携助,这就高效促进了农村第三产业的兴起,使得园林模式农业强大的带动性得以展示。

4.发展园林模式农业能够促进现代科学技术的有效应用和传播。

园林模式农业发展强调的是生产性、科学性、商品性、知识性和艺术性相结合,把农业生产、文化教育、高端技术融合于休闲旅游之中。因此,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园林模式农业在选取和培育种子、改进栽培技术、存贮、运输等各个环节中,应该积极采用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增强自身的旅游吸引能力。同时,通过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定点授课,能够大范围地提升农村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掌握基本的生产技能,养育出具备一定科技水平现代化农民。

5.发展园林模式农业有利于农村环境的保护和改良,以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我国传统农业具有历史久远、农村民俗风情文化丰富且独特的特征。随着现代农业高科技的不断发展,园林模式农业中旅游者在游览、参观的同时,还可以参与农事活动、品尝和购买当地的特产。如此一来,旅游者得到休闲和精神享受,也了解农村的风土人情,对现代化农业表面上的认识得到提高,对农村环境的保护意识也得到了加强。因此,园林模式农业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的旅游开发观念,改变了传统的旅游格局,最终提高了农业经济效益。

三、结论

发展园林模式农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普遍表现为结合了旅游业与农业,使得农业经济效益范围扩大,农业经济发展迅速。园林模式农业改变了传统的开发方向,很大程度地发掘了现有的农村资源,从而开辟了一个新型农村产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所带来的经济收入、休闲时间的增加,人们内心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甚至美学观念都随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因此,园林模式农业的发展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又符合农业持续发展的要求,具有广阔地发展前景与空间。

参考文献:

[1] 李华芹.一种新型的园林模式――生态旅游农业[J].现代园林,2005(2)30~33

农林经济发展范文7

近年来,随着林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林业金融服务发生了重大变化。为全面推进林权抵押贷款,丽江银行业根据银监会等五部委联合的《关于做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加强与相关部门合作,创新思路,积极探寻和实践林权抵押贷款,力解林农“贷款难”问题,卓有成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截至2012年3月末,丽江银行业金融机构林权抵押贷款99笔,比年初增加3笔;贷款余额39215万元,比年初增加16428万元,增长72.09%,高于各项贷款增幅65.9个百分点。

创新抵押担保,助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为发挥好林权抵押贷款助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农发行丽江市分行主动与玉龙县和永胜县人民政府协商,促成玉龙县人民政府以划拨方式将玉龙县国有林地、林木63255亩,划拨给玉龙县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作为玉龙县加乐片区土地收储整理及基础设施开发项目贷款担保抵押。该林权经丽江市森林资源评估中心评估,评估估值54239.96万元,按50%的抵押率计算,可抵押贷款27119.98万元。永胜县人民政府以划拨方式将永胜县国有林地、林木56355亩,划拨给永胜县开发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永胜县城城郊片区土地收储开发整理项目贷款担保抵押。该林权经丽江市森林资源评估中心评估,评估估值40175万元,按50%的抵押率计算,可抵押贷款20087.5万元。以上项目通过林权抵押担保,顺利实现了融资,为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注入了活力、增强了后劲。

增加有效投入,增强农村抵御抗灾能力

2009年以来,丽江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干旱,给农业生产带来了重大损失。农发行丽江市分行审时度势,从增强农村抵御抗旱能力出发,通过林权抵押贷款加大了对水利设施及湖泊整治项目的投入。在多方磋商的基础上,促成宁蒗县人民政府以划拨方式将宁蒗县国有林地、林木69617亩,划拨给丽江泸沽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作为宁蒗县泸沽湖的环湖路、泸沽湖沿湖(云南境内)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贷款担保抵押。该林权经丽江市森林资源评估中心评估,评估估值58442.6万元,按50%的抵押率计算,可抵押贷款29221.3万元。有效解决了泸沽湖综合治理项目的资金需求,不仅提升了泸沽湖旅游品质,而且有效防范了水土流失,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发行丽江市分行支持建设的腊姑河水库建设项目,是云南省政府2011年度督办的40件重点水源工程之一,其经济社会效益突出,在连年大旱的背景下项目的建设更是举足轻重。玉龙县人民政府以划拨方式将玉龙县国有林地、林木102339.4亩,划拨给丽江市水利水电投资有限公司,作为腊姑河水库建设项目贷款担保抵押。该林权经丽江市森林资源评估中心评估,评估估值87456.42万元,按50%的抵押率计算,可抵押贷款43728.21万元。通过林权抵押担保方式突破担保抵押瓶颈顺利实现融资,确保了工程建设顺利实施。

着力联动推进,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丽江农行华坪县支行勇挑支农重任,利用林权抵押贷款加大对农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截至2012年3月末,对33户林农和企业发放林权抵押贷款2978万元,用好这些贷款,33户林农每年可实现农产品销售收入6500万元,实现利润2700万元,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7000多人。同时,林权抵押贷款的开办发放,增强了林农发展林业产业信心,在全县兴起了林产业发展的热潮。截至2012年3月末,全县通过林权抵押贷款种植芒果23万亩、核桃9万亩、其他经济作物8万亩,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农林经济发展范文8

近年来,农行吉林省分行始终以“立足吉林、服务吉林”为理念,跳出就农户贷款服务农户,就农村服务农村的传统思维定势,在大力实施县域 “三农”金融服务工作中,加快投入全省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振兴、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截至2011年12月21日,该行各项贷款余额达500.4亿元,较年初增加68.82 亿元,首次突破500亿元大关。由于信贷的强力支持,有力推动了吉林省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根据区域经济特点,吉林省分行积极抢占高端客户市场份额,对营销目标实行名单制管理,重点营销省内产行业龙头企业取得明显效果。特别是2011年,该行对公贷款余额达361亿元,较年初增长28亿元。新发放贷款主要涉及公路、铁路、电力、新能源、汽车、制药、信息、装备制造及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在医药板块上,该行成功与通化东宝药业、修正药业等龙头企业合作,累计发放3.7亿元贷款支持两家药企研制新产品。同时,该行还对一汽专用车、一汽物流、福耀集团、吉林省通用机械公司发放贷款1.7亿元,有效解决了这些企业资金紧张、融资难题,帮助其实现了规模经营。

按照吉林省政府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要求,吉林省分行不断加强与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捕捉信息,还有针对性地对省内优质法人客户展开强力营销,打造可持续盈利的优质客户基础。目前,该行已初步形成了11大核心客户群和项目集群。如长客股份、中粮米业、东光集团、欧亚集团、吉林碳谷碳纤维、中广核四平发电公司、长春燃气等优质信贷客户先后落户该行,贷款余额达15亿元。为加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和“三化”建设,该行还重点对部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营销。目前,吉林省内34家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有21家与该行建立了合作关系,贷款余额21.50亿元,其中该行还为9户企业授信31.33亿元。据统计:2011年吉林省434户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该行金融服务已覆盖165户,其中贷款客户26户,授信12.74亿元,贷款余额8.14亿元。

在结构调整上,吉林省分行把握贷款投放的重点和节奏,坚持农户、非农户个贷优先原则,支持县域龙头企业贷款投放,优先满足符合农行要求的农户贷款需求。到2011年12月25日,该行法人客户、个人客户贷款增量分别达到35.95亿元和32.87亿元,贷款增量占比分别为52%和48%。增幅分别为11%和34%。

农林经济发展范文9

关键词:农林高校 经济发展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5-212-02

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归根结底在于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人才资源无疑是各类资源中最为关键的部分。高等院校具备丰富的人才资源优势,特别是行业特色鲜明的高等院校,行业人才优势更为明显。同时,我国广大的农村和林区发展需求大量人才资源支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广大农村和林区也为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充分施展个人抱负提供了广阔空间。如何实现农林类高校人才优势与农村和林区发展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不但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速度和建设实效,也是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以黑龙江省为例,农林资源禀赋优势非常突出,顶层设计改革红利释放空间巨大,如何实现有效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破解人才外流,加快农村林区发展,不仅需要农林类高校自身改进人才培养,更需要从体机制方面进行深入创新,建立农林类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平台和保障平台有效科学运转的机制具有重大意义。

一、高校“就业难”与地方经济发展“人才饥渴”悖论

一方面,高校扩招以来,就业难就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中高速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越发乏力。2015年,全国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从总量上看,当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并不足以吸纳如此巨大的就业需求。据有关研究,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大约吸纳100万左右的就业量,换句话说,就业难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就业难直接涉及到社会总体、个人以及家庭福利改善,成为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尤其是行业性背景较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业景气度依赖性极强,农林类高校表现更为突出。

另一方面,农林产业利润率低下,导致就业吸纳能力下降,而农林产业的发展对于人才又处于饥渴状态。随着广大农村现代化的逐步推进,农业劳动力密集产业特征逐步褪去,农业就业吸纳能力明显下降,加之农业产业利润率低下,农村人口呈现净输出状态。广大林区,特别是国有林区,受到资源危机与经济危困的双重影响,就业吸纳能力甚至为负值。以黑龙江省伊春市为例,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市每年高考升学人口迁出大约在6000-7000人左右,而每年就业档案回流仅有不足1000人。自然条件更为恶劣的大兴安岭地区这一现象就更加明显。同时,农林产业发展又非常需要人才支持,需要大量掌握现代生产经营理念和技术的人才。以林业为例,在当前生态功能为主要林区发展定位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林业经营方式已经不适应时代需要,如何实现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林区特色经济,人才的作用毋庸置疑。

这就形成了“高校就业难”与地方经济发展“人才饥渴”悖论。以往对于高校就业问题的研究多致力于高校与学生就业政策与观念等方面寻找问题解决突破口,没能从行业特征出发分析;而对于农林等弱质产业地区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问题,对策也都集中于如何增强产业发展自身吸引力角度出发,没能分析清楚因果关系,即提高农林产业利润关键之一就在于人才。而这种将二者分割开来进行研究的研究思路有一定弊端,解决就业难,就要迎合社会需要,虽然农林产业发展存在对于人才的需要,但却不能形成有效的人才流入,导致很多农林类高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偏离产业背景,一大批行业背景特别突出的专业被调整,而对于一个像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来讲,农林类高校存在、行业背景突出的专业存在当然不仅必要且具战略意义。

综上,农林类高校“就业难”与地方经济发展“人才饥渴”悖论的关键在于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统一在一个框架下进行研究,而将二者有机联系起来的中间环节就是要确立一套长效机制。

二、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是吸引人才的关键

比较优势理论告诉我们,地方经济发展以及资源聚集能力的提升,从根本意义上是依赖于当地的资源优势,这里的资源可以是人力资源、社会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等等,即使是自然资源非常富集的地区的经济起飞也一定是依靠当地其他资源的支持,比如良好的政策环境,人力资源丰富等。如斯坦福和硅谷之间的良性互动。当然,经济学里还有关于资源诅咒之说,即当一个地方资源过于丰富,容易形成某种依赖,使得当地经济发展乏力。以东北为例,这里无论是工业基础、人力资源以及自然资源都具有比较优势,但是,大约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东北经济发展处于失速状态,进而有人用“资源诅咒”来解释。应该说,这种解释有一定道理,当资源优势的边际获利能力没有消耗殆尽时,人们容易形成路径依赖,导致创新不足,更重要的是创新环境的改善不足。

但是,即使存在某种资源诅咒,东北地区的资源比较优势依然明显。东北的农业资源异常丰富,加之国家对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充分重视,良好的发展前景预期是东北广大农村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巨大的潜在需求市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下,广大林区,特别是国有林区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适应生态安全需求处于首要地位的广大林区为大学生就业,尤其是拥有良好行业教育背景的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舞台。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优势都是潜在的,农林行业的弱质低利润性依然是吸引人才的关键障碍。

农林行业具有明显的外部性特征,虽然农业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重要进展,但是,农业涉及到国家安全,涉及到社会稳定,所以,不能期望用市场化的方法解决所有问题,尤其是对于农业弱质性的战略补偿,是国际通行做法。同时,林业的外部性、公益性以及事业性就更为明显,这是一个市场失灵领域。所以,将农林产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政府应该起到主导作用。政府应该为进入农林行业的大学生就业以及创业提供政策支持,以弥补弱质产业与平均利润行业之间的利润差额。

这里需要强调的问题是,诸多研究成果认为政府应该在高校农林专业学习的学生提供支持,以鼓励更多人学习相关专业。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政策效果明显不如补偿进入农林行业就业的末端补偿来得有效。

总之,将农林行业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才是吸引更多高校毕业生向农林行业流动的根本举措,而这种转化,要依赖于政府将行业利润差额予以补偿。产业发展比较优势突出,必然会吸引更多人才,有了人才,才会有更好发展。

三、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是高校发展与行业发展良性互动、融合的必然选择

政府支持可以弥补农林行业利润低的不足,推动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但是,这还只是将人才需求单方面的行动,形成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即高校智力支持地方发展、地方发展推动高校发展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政产学研”平台建设是必然选择。政产学研平台可以作为政府施政提供参考和指向,克服农林产业弱质性以及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实现政府施政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政产学研平台可以高效率地将行业需求转化为学校科研方向,行业生产实践推动高校科研进一步提升,实现生产与科研融合;高校利用智力优势成分发挥市场创新,为行业生产提供市场营销保障,实现生产与市场融合;行业发展趋势走强,可以进一步提升对于高校人才与科研创新需求,实现高校与行业发展融合。

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关键是选择适合农林行业特点和农林高校特点的合作模式。现阶段,农林行业经营比较分散,即使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也很难形成有效的智力服务需求;农林类高校受制于行业背景限制,在专业设置上有较强的退出意愿。针对以上特点,农林类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政企研合作模式可以采用以下模式展开。

一是实践基地模式。农林类高校行业背景特殊,在传统就业观念束缚下,农林行业一直不是大学生就业的热点。这就要求农林类高校强化学生实践、实习方面的投入,建立政产学研平台是一个合适选择。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平台的人才流动应该是双向的,要积极鼓励企业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到高校担任兼职教师。实现人才联合培养,订单式就业,既有利于企业积累后备人才资源,更有利学生提前熟悉行业发展,培养兴趣和形成适合自身的科学的职业发展规划。

二是科研机构共建模式。政府提供科研基础设施服务,包括支持建设科技园区、制度环境建设服务等方面,推动龙头企业与高校共同建设实验室、研发机构,实现企业技术优势、市场需求信息优势与高校科研优势有效集聚。以市场为导向,实行政府政策支持与龙头企业出资结合提供科研经费,高校提供科研人才服务,实现资金与人才对接。构建科研机构独立研究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行委员会制度,具有独立的经营自,以科研成果产权为核心,建立明确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成果产业化利润分享机制,给高校科研积极性提升以最大化激励。

三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模式。以政府投入为主,以公共科研资金为基本保障,充分利用高校智力资源优势,创建面向农村和林区的公共科级服务平台,为农村和林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政府通过提供财政资金支持高校开展面向农村和林区需求的科技创新活动,以购买产权的方式向需求方提供技术创新支持,有利于减少需求方资金负担。同时,在购买创新成果时可以考虑给予一定奖励,可以考虑以企业利润比例分成的方式对高校进行补偿,这样安排的好处是,提高研究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有机融合,更好地推进成果转化落地。

四、促进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健康科学运转的保障机制

政产学研平台健康科学运转的关键是构建高效的保障机制。该机制的核心在于为高校提供足够的激励开展面向农林行业的科研创新活动。因为,高校在这一平台建设方面激励明显不足,从解决就业难角度来看,高校可以根据市场需要转变办学方式以及专业设置。但是,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特别是从行业安全角度出发,农林行业虽然不能提供充足利润空间以吸引人才流动,行业发展依然对高校开设适合农林行业的专业和学科具有必然要求。所以,农林类专业不能过度追求适应就业市场变化,开设和并提高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意义重大,这就要求有一套完整科学的保障机制推动促进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健康科学运转。

一是公共资金投入保障机制。从顶层设计出发,针对农林类高校、服务农林的专业进行定向补贴。农林行业具有天然弱质性以及较强的外部性特征,中央财政补贴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需要,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建立由中央财政支持的专项补贴制度,降低农林类专业学生求学成本。设立专项科研创新基金,鼓励高校学生结合行业需要进行科研创新;设立人才流动激励基金,鼓励毕业生向农林行业流动。

二是高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激励机制。除了应用科研以及就业鼓励政策激励以外,为更好地提高高校创办农林行业类专业,考虑由省级地方政府统筹,建立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即省级政府根据本省农林行业发展需求,以及社会、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情况,通过订单式培养,定向就业,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更有利于农林行业吸纳专业人才。

三是企业和高校合作利益分享机制。通过政府购买、企业有偿使用等方式,提高高校科研创新积极性,核心是保证创新成果的产权明晰。由政府公共资金支持的科研项目,实行政府科研成果购买,并向企业有偿转让,降低企业知识产权购买成本,同时,以企业利润分成方式给高校以一定补偿;以企业出资支持的科研项目,建立企业和高校成果利润共享机制,保障企业和高校的积极性,同时,有利于促进成果落地;由高校自主创新的科研项目成果,实行政府兜底创新成本以及企业提供利润分享机制。对于人才联合培养平台,订单式培养等除企业设立奖学金方式降低学生求学成本外,对于面向农林行业公共服务就业的学生,要保障学生就业后与高校的紧密联系,降低行业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信息不对称成本,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锐洪.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根源剖析与对策研究.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9)

[2] 王有志.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新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3] 王有志.制度成本、林区困境与生态补偿.林业经济问题,2015(4)

[4] 李锦斌.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现代教育科学,2005(7)

[5] 王清义.高校应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转型.决策探索,2015(3)

(作者单位:王有志,沈自峥,东北林业大学;宋阳,哈尔滨金融学院金融系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农林经济发展范文10

推进我县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关于xx公司林板一体化项目的思考

今年3月以来,xx公司对xx的林木资源和板材市场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深入调查,并有两名相关人员来到xx进行了实地考察。据他们调查了解,xx板材市场巨大,市区内的板材销售商多达七千家以上,其中的板材市场经销商就有二千多家,所经营的木工板、刨花板、层板等系列产品主要来自山东、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广西、上海等,甚至有部分依赖进口。为此,该公司决定来xx投资,兴办年产10万立方米的板材加工厂满足重庆板材市场需求,拓展公司发展目标。他们对我县的土壤、气候、招商环境等进行考察后认为,他们引进的速生美国三角叶扬杂交品系很适合在我县生长,拟把10万立方米的板材加工厂建在我县,并在我县配套造林10万亩。

我们也对该项目进行了深入调研,建议以xx公司入驻我县为契机,尽快启动我县速生丰产林项目的建设,加快推进我县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现将调研结果汇报如下,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速生丰产林建设具备良好的启动背景

1、国内市场需求量巨大

我国森林资源匮乏这是不争的事实。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人均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5和1/8,每公顷蓄积量也只有70.38立方米,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70%。在现有森林资源中,中幼龄林的面积和蓄积分别占全部林分的71%和41%,全国近60%的木材采伐利用来自中幼龄林,木材供给能力持续下降。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木材消费进入快速增长期,进口量逐年递增。2000年进口木浆375万吨,是1990年进口量的11倍;2003年我国进口原木2500多万立方米,为1996年进口量的7倍多;木材及其制品已成为继钢材和化肥之后的第三用汇大户。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木材需求将继续增长,供应缺口还将进一步扩大。据预测,到2005年,国内木材缺口将达0.6—0.7亿立方米,2015年缺口更是将达到1.4—1.5亿立方米。在我国现有人工林中,杨树林只有1,200万亩,其中30%是防护林,年可采伐量不足300万亩,远远不能替代其它木材。而据2010年杨木市场预测资料显示,2010年木材总需量为24,400万m3,比1999年增长69.4%,平均递增5%左右。其中,杨木总需求为10,000万m3。

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木材难以在短期内大幅度增产,随着世界范围内环保意识的增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限制和禁止木材特别是原木出口的国家日益增多,进口市场难以长久依赖。所以,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曾说,满足木材需求,“必须立足增加国内木材产量”,“大力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才是最终解决我国木材供需矛盾的‘根本途径’”。

2、符合宏观林业规划

2001年新春,国家林业局吹响了新世纪林业发展的号角,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在未来十年,努力实现新世纪林业的跨越式发展的目标,在全国兴起一场绿色革命,植树造林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经国家林业局规划,国家计委批复,已于2002年8月正式启动。它是我国六大林业重点工程中唯一的产业工程,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时间最长的速丰林建设工程。根据规划,整个速丰林建设工程建设期为2001年一2015年;工程总投资为718亿元(其中国家注入资本金144亿元,占20%;银行贴息贷款502亿元,占70%;其它72亿元,占10%),建设范围主要是在400毫米等雨量线以东,自然条件优越,地势较平缓,不易造成水土流失,不会对生态环境构成不利影响的18个省(区)的886个县(市、区)和114个林业局(场);基地建设总规模为1,333万公顷,其中新造人工林618万公顷、改培现有林715万公顷。在全部基地建成后,每年可生长林木蓄积量19,958万立方米,出材13,337万立方米,可提供国内生产用材需求量的40%,加上现有森林资源的采伐利用,到2015年,可使国内木材供需基本趋于平衡。可见,速生丰产林是林业产业体系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林业产品的需求,增强和发展林业实力的一项“希望工程”。

xx市委、市政府在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实施意见中,根据我市目前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人造板、造纸企业生产现状,提出了要在全市建成万公顷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的目标,要求大力发展好用材林、竹林和工业原料林,基本实现木材供需平衡,减轻生态压力。我县地处xx区,已属全市规划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的区县之列,具有发展速丰林的难得机遇和条件。

3、有着良好的政策优势

(1)林业产业发展的引导和调控得到进一步加强。《决定》指出,要加快建设以速生丰产用材林为主的林业产业基地工程,鼓励培育名牌产品和龙头企业,推广公司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经营形式,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对农民生产的木材允许产销直接见面,拓宽农民进入市场的渠道,增强林业产业发展活力。去年全市林业工作会议也指出,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林木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对于重点公益林,要严禁采伐;对于一般公益林,要严格实行限额采伐管理;对于商品林特别是速生丰产用材林,要大胆改革,逐步实现经营者按市场需要自主采伐。

(2)产业准入进一步放宽。《决定》指出,对目前仍由集体统一经营管理的山林,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积极探索有效的经营形式。对除经营状况良好的股份合作林场、联办林场等其他集中连片的有林地,可采取“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形式,将产权逐步明晰到个人。对零星分散的有林地,可将林木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合理作价后,转让给个人经营;对宜林荒山荒地,可直接采取分包到户、招标、拍卖等形式确定经营主体,也可以由集体统一组织开发后,再以适当方式确定经营主体;对造林难度大的宜林荒山荒地,可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将一定期限的使用权无偿转让给有能力的单位或个人开发经营,但必须限期绿化。在明确权属的基础上,国家鼓励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各种社会主体都可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划拨等形式参与流转。

(3)投资政策更加优惠,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决定》指出,对重点地区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和珍贵树种用材林建设中的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优良种苗的开发推广等社会性、公益性建设,由国家安排部分投资。逐步规范各项生态工程建设的造林补助标准;抓紧建立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将补偿基金分别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逐步增加资金规模,中央将根据林业建设的特点,实行长期限、低利息的信贷扶持政策。适当放宽对造林育林者的贷款条件,扩大面向农户和林业职工的小额信贷和联保贷款,允许林业经营者依法以林木抵押申请银行贷款等。市委副书记聂卫国在去年全市林业工作会议上也曾指出,要调整林业税费,取消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经营者的负担,要改革现行育林基金征收、管理、使用办法,切实做到还利于民。

二、我县发展速生丰产林的有利条件

1、自然条件优越。我县位于xx平行岭谷区,东部边缘为华山山脉、草山山脉,西部边缘为xx山脉,南部为xx台地,中部为丘陵区,幅员面积xx平方公里,总人口xx万人。气候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xx℃,多年平均日照时数xx小时,多年平均降水量xx毫米,无霜期xx天,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热、水配合协调等特点。

土壤主要有黄壤、石灰土、紫色土和冲积土四种类型,以紫色土居多,土壤肥沃,质地深厚,坡耕地面积xx公顷,其中15度以上坡耕地面积达xx公顷。森林植被以马尾松、柏木为主,杉木、青杠、桉树、杨树、洋槐、柳树、桑树、竹类也有分布,森林覆盖率为xx%。县内流程在5公里以上的大小溪河xx条,纵横交织,水资源总量为xx亿立方米,年平均流量为xx亿立方米,水资源十分丰富,适宜多种速生树种,特别是杨树的生长。

2、技术力量雄厚。全县有林业专业技术干部xx余人,高级工程师xx人,工程师xx人,林业助理工程师xx余人,具有丰富的营造林、规划设计、封育管护经验,曾承担过长江防护林、生态环境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检查验收等工作。曾开展69黑杨新品种的引种试验,经国家验收取得引种成功,荣获科技进步二等奖,69黑杨在我县已大面积推广,现长势良好,能够保证原料基地建设的业务指导。同时,还具有一支业务能力强、公平、公正执法的森林公安、林业行政执法队伍,能为项目建设保驾护航,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

xx公司具备担当产业龙头的能力。该公司注册资金xx人民币,是以人工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为主营业务的专业公司,从事林业项目的开发与投资和各种营林项目的建设及林业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聘有国内林业方面的造林、育苗、病虫害防治、化学除草、微生物肥料及规划设计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为本公司的技术顾问与工程师。公司在xx有三个大型育苗基地,在xx、xx、xx、xx等地投资和建设有大、中、小型的林业项目。这也为该公司来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保障。

3、所选树种特性较好。xxxx公司所选择的美国xx树是我国培育和引进的优质速生树种,在xx、xx、xx、xx一带大面积的用于营造工业用材林。该公司在xx、xx、xx等地建有育苗基地和配套林,培育推广经验丰富。该树种具有以下特性:一是具有易生性,有土即长,当年扦插,当年成林;二是具有速生性,当年高达x-x米,地径每年能长x-xcm,一年八个月的树高度xm,地径xcm,胸径xcm;三是具有再生性,杨树采伐后,幼苗可以从根桩上萌发起来,可多次轮伐;四是具有适应性,在最低气温-x摄氏度—-x摄氏度、ph值x—x,含盐量高达xxppm(地即海水盐分的三分之一)的土壤中均可生长;五是木材品质好,纤维含量高,纤维长度长(抗压、抗弯、抗拉、抗剪等能力),不空心、不黑心。

4、市场前景广阔。据该公司的相关人员到xx的实地考察了解,xx境内板材厂较少,林木资源严重不足,经销商多从外省进口销售板材,且由于运输等原因造成其价格相对较高。公司xx万亩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能为年产xx立方米的板材加工厂提供充足的原料,巨大的市场也可为公司的良好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三、公司拟进行的项目规划

1、项目内容及地点:在县境内建设人工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以提供造板工业原料林为主。

2、项目规模:xx万亩

3、建设期和采伐期:建设期为两年,即从xx年—xx年;采伐期采取从种植后第三年开始间伐,四年一个周期,需两个以上的轮伐期,即从种植到终止其砍伐期限为xx年。

4、基本的经营模式:以“公司+基地+农户”为基本模式,实行业主出资出技术,农户出土地出劳动力,合作造作,定单收购,利益分享,企业加工的动作方式,实现育苗基地化、造林管护专业化、经营管理集约化、出售与收购合同化的管理。

由于市林业局目前正在向国家林业部报送《速生丰产林规划方案》和《速生丰产林建设方案》,估计要等到9、10月份才正式批下来,所以应支持公司先期在高安镇租赁500—1000余亩土地建育苗基地,今年秋季在高滩河、大沙河、龙溪河两岸等栽种近5000亩的杨树,完成全县今年的“长绿长防”建设任务,为明年的宣传发动提供样板工程和为启动林间饲养创造条件。2005年完成5万亩的栽植任务,2006年再完成5万亩的栽植任务。

5、投资概算:项目建设总投资12160万元(按10年计算)。其中:

①种苗款:2元/株×220株/亩×10万亩=4400万元

②管护及抚育费用:376元/亩×10万亩=3760万元

③建加工厂费用:约4000万元

6、资金筹措设想:主要利用速生丰产林相关政策、长绿长防工程政策、业主投资及银行信贷等。

7、农民经济效益分析:一是前两年农民可进行间种产生部分收益;二是两个轮伐期(10年),可产生收益44立方米(每亩出材量)×10万亩×400元(公司保底收购价)=17.6亿元,按公司在其他省市的与农民三、七利益分成算,则10年农民可收益17.6亿×0.7=12.32亿元。三是10年公司林产全部交还农民或国家后,每年产生收益近2亿元。

8、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分析:项目建成后,项目区的生态环境条件将有很大改善,森林植被覆盖率将提高10个百分点,减少土壤侵蚀量120.3万吨/年,减少泥沙入江量15.7万吨/年,土壤的保水、保土、保肥能力增强,年可增蓄水量380万立方米,年保土70.0万吨,洪灾、旱灾减轻,将进一步改善我县农业生产条件,同时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四、公司提出的有关意见

1、提供优惠政策及投资环境:

(1)政府引导和协调xx公司与有关村社农民签订合作造林、定单造林协议。

(2)政府协助部分专款投资以及成林后的抵押贷款的落实。

(3)实行轻税薄赋的税率扶持政策。原来的林业税赋主要是针对采伐天然林木形成和建立起来的。现在面对人工商品林,为能起到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人工林的营造上来,应尽快出台针对人工商品林的优惠税赋政策和大力减少各级政府部门的不合理收费。

(4)在投资造林过程中,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在林地使用、林产权、采伐权等审批上给予提供快捷的保障。

(5)稳定和完善林地使用制度,特别是对速丰林用地,结合林业生产周期长的特点,赋予和保障使用者有不少于2-3个轮伐期以上的林地使用权,及允许其随林产权继承转让抵押等。

(6)改革现行的限额采伐管理办法,在商品林建设过程中,允许投资经营者按经营方案和定向培育的要求,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采伐规程条件下,自主经营,自主采伐林木,自主转让,实行“谁造林,谁所有,谁管护,谁受益”。

(7)实行长周期、匹配资金、较长宽限期和低利息以及财政贴息贷款等信贷扶持政策。为继续坚持走全民参与、全社会办林业的路子,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和优惠鼓励的原则,在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长期不受侵犯的基础上,鼓励社会各界向林业投资、投工、投劳和进行其它投入,政府要对造林给予更多的资金配套和补贴支持,以贷款贴息和造林补助为手段,把闲置的林地资源和富余的劳动力资源充分的利用起来,把城乡居民的存款合理引导到林业建设项目上来。

(8)给投资企业以充分的投资自由度,即允许投资企业在xx县境内任何宜林地或允许造林地、采取不同形式(在合法的前提下)投资造林。

2、加大宏观调控力度,确立林业产业发展规划。一是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大林业宣传力度,确保国家有关政策的落实和实施,对农民进行正确的引导,为投资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二是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规划出几个乡(镇)作为造林专业乡(镇);三是充分调动社会各行业和广大林农发展速生林的积极性,最终达到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经营的目的;四是建立林苗、林地评估机制及操作办法,为公司的以下运作创造条件。(1)解决贷款抵押的问题;(2)解决企业与农户合资合作造林创造条件,解决资金投入问题;(3)解决限制林木资产变现问题,缩短林木变现周期,减少投资风险及扩大再造林的资金问题。

五、对县委、政府决策的有关建议

1、及早启动项目论证。在公司有合作诚意的前提下,尽快召集县林业局、农业局、水利农机局、供销社、招商局、旅游局等相关单位和部门就该项目进行专题调研,进一步论证该项目的可行性;

2、及时争取规划项目。据了解,市林业局2005年规划给xx的速生丰产林面积只有5万亩,与xx公司要求的10万亩有5万亩缺口,建议县林业局积极与市林业局协调,抓住xx公司在xx投资的有利时机,争取10万亩以上的速生丰产林规划,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

3、加强规划、引导和协调。把xx公司的资本金投入和示范基地建设资金到位作为支持其发展的重要前提,以减少政府、企业和农民三方的风险。坚持“订单”农业,扶持产业规范发展。对xx公司与有关村社农民签订的合作造林、定单造林协议要积极引导和协助,尽可能的保护双方合法的权利和义务,促进项目的顺利进行;

4、明确相关优惠政策。我县已出台的招商引资相关优惠政策应充分给予xxx公司享受。

一是严格执行税收优惠政策:即新办投资企业和兼并、收购企业,从企业实现销售之日起,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由同级财政按以下比例奖励给企业;

①生产性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地方实得部分第一至第二年全额、第三至第五年50%;增值税地方实得部分第一年全额,第三至第五年30%;营业税地方实得部分第一至第五年40%。

②非生产性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地方实得部分第一至第二年全额、第二年至第五年50%;增值税地方实得部分第一至第五年30%。

③对xx市级以上部门认定的高新技术和科技创新项目、出口创汇企业、利用废弃物为主要原料进行生产的企业、农产品加工和出口企业采取更加灵活、优惠的财税扶持政策。

二是减免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

①在县内投资的生产性建设项目,县级部门有权减免的行政事业性规费一律减免,无权减免的按最低标准收取。

②板材加工工业项目建设证照办理,有关部门只收取工本费。

三是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

①严格按县委、县政府《关于设立影响发展环境投诉电话的通知》的有关规定,由外来企业投诉中心受理xx公司的相关投诉,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②未经县委、县政府同意,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强制组织xx公司参加各种培训,评比、赞助、协会。

③对xx公司发放“绿卡”或“优惠卡”,在县内享受多项优惠政策。

农林经济发展范文11

关键词:农林经济;经济管理;创新管理

一、引言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林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农林经济问题也是“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环节。现阶段,我国的农林经济管理问题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特别是建设农林经济科学管理体系迫在眉睫。

二、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就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来说,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是相对落后于我国的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特别是在农村的基本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关于农林经济管理的相关问题,其在内外部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建设。首先,我国农林经济缺乏核心竞争力。农业包含着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等多种基本模式,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经济发展系统。随着我国农林结构的调整,我国的农林经济增长方式也相应发生了转变,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农林经济发展仍然缺少核心竞争力,这是由于我国农林种植面积的分散,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的不足,农林经济工作效率的低下造成的。其次,我国农林经济体制存在缺陷。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些相关问题,大量的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导致我国农村的劳动力数量越来越少,对农林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滞后影响。此外,资金及人才方面存在缺陷。我国现阶段的农林经济发展是达不到社会发展的整体需求的,据准确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存在大量土地闲置的状况,这就大大制约了农林经济的发展潜力。而且,我国的教育体制下缺少对优秀农林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真正专业的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很少从事农林经济管理工作,这就造成了我国农林经济管理先进性和科学性的不足,严重阻碍了农林经济的发展进程。

三、我国农林经济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想切实解决我国的农林经济管理相关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科学的规划和布局推动新农村建设,促进真正的城乡一体化。应该采取措施,减少工业和农业现代化对农村劳动力的占用,推出相应的政策,使广大农民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充分激发农民的工作热情,为农业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生产力保障。同时,农林业应该大胆的应用现代化的先进管理理念,不断完善农林生产的物资完备,以科学的手段改进农林业的生产技术与生产工艺,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和土地出产率,科学的提高农林经济的综合竞争力。2.采用现代化管理,建立社会服务体系。农林经济的发展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努力建设现代化的农林经济管理体系。农林经济要切实得到发展,不论是从物质的基本条件上,还是科学技术上都要共同发展,共同为农林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农林经济管理人员队伍需要大量吸收具有专业素质的相关人才,这些人才不但要掌握专业的农林经济管理相关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在管理的过程中更多的向农村的广大农民普及农林经济的相关科学知识。农民掌握了先进的种植和管理技术,才能实现农林经济生产水平的全面提高。另外,农林经济的管理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作为我国现阶段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通过对广大农民在农业科技、林业信息、农业信息、生产销售等多方面进行科学的指导,充分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林经济管理的快速发展。3.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农林经济的管理关乎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水平,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一方面能够推动农林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促进农业集约化的建立,另一方面,它能够促进我国的农林经济水平向世界领先水平不断前进。针对这一方面,首先,必须大力加强我国的农业教育举措,努力提高我国农业人口的各方面素质,杜绝文盲的存在,使我国广大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水平能够满足社会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其次,要加强对于农林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在技术服务和科学管理等各方面全面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以先进的农林科技和管理结构来推进我国的农林经济体制改革,以现代化的科学手段提高我国的农林经济水平。4.深化科教兴农战略。针对我国农林相关专业人才缺乏的情况,应该大力深化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生产力的素质水平是关系着农林经济切实增长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想我国的农林经济水平能够快速增长,就必须依照现阶段对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规划,加强农村地区的素质教育投入,全面提高我国农村地区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此外,还应该加强农村地区科技服务站的建设,针对具体地区的具体农业条件与农业水平,对当地的农业技术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以科学技术推进我国农林经济的不断发展。5.创新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建设。就现阶段来看,我国的农林经济急需大批的相关专业人才,对此,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创新建设显得十分必要。首先,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要不断加强学科特色建设,协调处理好专业中经济与管理、传统与新生、近农、非农与离农之间的辩证关系。其次,要加大教学与科研方面的投入。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最大特色就是服务三农,不断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目前,我国的农林经济正面临着几个重大的转型,一是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二是从计划农业转向市场农业。总而言之,我国现阶段的农林经济建设需要更多,更专业,更适合农业发展的现代化人才,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必须建立起全新的教育体系,培养出具有专业知识水平和过硬管理能力的优秀农林经济管理人才,为我国的农林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四、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农林经济还处于发展阶段,随着农林经济管理体系的科学建立,社会服务系统的完善,以及科技兴农,科教兴农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我国的农林经济一定会具有更强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哈媛媛.浅议我国农林经济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福建农业,2015,05:43.

农林经济发展范文12

关键词 布哈林 经济哲学 思想 价值

一、布哈林经济哲学的产生

(一)布哈林经济哲学的概念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是二十世纪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的一位极为重要的思想家,布哈林的经济哲学思想主要对当时的苏联现实经济发展状况做出了描述,并对未来的苏联经济哲学发展提出了明确的发展道路,布哈林是苏联经济发展具有影响力的人物,苏联农业经济的振兴与整体经济发展的提高,让布哈林经济哲学思想具有了极高的价值。列宁在20世纪初就已经将布哈林的价值指出,列宁说到:“布哈林是党的最宝贵和最伟大的理论家”。布哈林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哲学理论方面的贡献也具有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布哈林的经济哲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历经了三个主要阶段,其思想的影响力遍及苏联全境,帮助苏联形成了“平衡论”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

布哈林经济哲学思想继承了马克思经济哲学方法论,他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观念与理论对苏联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价值,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念认为当时的实际情况是国家生产力较低、市场灵活程度较差、老百姓的农业劳动力投入不足、工业生产资料不足等,布哈林经济哲学中批判了资产阶段的传统附庸经济学,布哈林意识到垄断资本主义对苏联的危害,布哈林更倾向于发展“平衡论”为主的经济思想理论,布哈林要求在苏联全国内开展较为科学的政治、经济、阶级的平衡发展,要求发展新经济模式,提出了与斯大林集权统治模式不同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二)布哈林经济哲学的产生理论背景

布哈林的经济哲学思想主要代表了落后生产力的农民,布哈林的经济哲学思想主要考虑了如何通过经济改革推动农业发展生产力,帮助国内扩大生产资料的数量供应,提高农业生产总值,创造更多的农业收入与价值,提高农民的个人收入。布哈林在他的经济哲学中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在苏联当时的经济发展状态中,苏联农民因为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原因,农业生产经济价值并不是很高,农民因为生产出来的粮食卖不到合适的价钱,宁愿将粮食生产出来后当作畜牧饲料去使用,在苏联超工业化的进程中农民的生产就处于这样一种地位,农民与资产阶段,农民与无产阶级的关系都非常的不利,农民面临着生存的难题。

在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中,布哈林坚决支持此政策,布哈林正因为看到了农民的这种惨痛的生活环境,了解当时苏联经济发展的背景,也清楚造成苏联经济发展环境的真实原因,因此布哈林坚决用户工人阶段和无产阶级保护其自身利益,实行农业市场的自由化发展,提高农业产品的市场化制度,保证农业生产力的扩大,逐步扩大农业生产规模,加强大规模粮食与农作物的种植,保证国家轻工业的崛起和发展,为工业备足充分的生产原料,保证苏联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布哈林经济哲学的思想核心

(一)利用市场作用,制定正确的价格政策收购粮食

苏共十四大后,工业化大规模开展起来,城市居民迅速地增加,外贸不断扩大,这就引起对商品粮的大量需求。然而,国家收购的粮食呈不断下降的趋势。1927年粮食危机暴发,斯大林决定采取“非常措施”,强迫富农把余粮按照定价卖给国家,使粮食收购产生了强迫命令,这种做法破坏革命法制,出现了挨户巡视,非法搜查等等现象。到1928年春,一些富农和富裕中农大大缩减耕地面积以来抵制“非常措施”,使许多富农自行“消灭”,使农业生产遭到很大破坏。因此布哈林主张,调整不合理的价格政策,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给农民一定的好处,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以调动起来,从而促进农民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布哈林的主张较为符合苏联的国情,代表了广大的中农利益而并不仅仅为了富农利益,(实际上广大的中农是苏联最大的粮食生产者而并非是富农),但是斯大林的“非常措施”并没有彻底地解决粮食收购危机,而是在牺牲广大中农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的一系列措施,从而引起了次年更加严重的危机。

(二)制定限制、利用、改造富农经济政策,社会主义经济与非社会主义经济相结合

布哈林对待国内的富农采取打压的政策,要坚决杜绝富农对贫苦百姓的剥削,要保证贫农的利益不受侵害,加强对农村上层阶级与富农的课税,布哈林强调要在苏维埃法制经济的前提下,对富农实行限制政策,保证国内农业劳动力的均衡发展,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农业发展的不均衡问题。布哈林在打压与限制富农的过程中还注重与富农建立合作关系,布哈林曾说道:“农业发展过程中不但要注重生产能力,还要注重敌人的力量可以有效运用,要将各种经济力量结合在一起,以达成自由发展的目的,我们要利用农民与小生产者的发展动力去推动整个国家的农业经济发展,进而提升社会主义工业的发展动力”。布哈林在利用政策打压富农的过程中,还掌握了富农的发展利益,采用和平利用富农经济的发展方式,对富农经济的土地开展“和平购买”方式,把富农经济改造成为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最终将富农的思想意识转变,消灭国内的富农,要让一切的国内发展趋势与国内经济发展命脉沿着均衡发展理论的角度为主,强调经济发展平衡性的重要性与重要价值。布哈林的重视程度是最终将私人资本主义排挤出去,改善农业生产环境,保证每一个农民的利益。而传统思路的斯大林模式是将富农手中的粮食强行暴力收回,暴力剥夺富农经济利益,在政治上缺乏对富农的支持,导致了富农的支持下降,农业发展中降低了富农的切身利益,引起了一部分富农的反抗和暴动。布哈林深切体会到了斯大林改革模式的缺点,采用了利用、限制、打压、改造富农的经济发展政策,实行新经济发展政策,这样的发展方式更加符合苏联的国情,从经济发展理论性和实践性上出发,消除了富农,也没有形成富农与政府的过激矛盾,这样开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国家和人民都有利。

三、布哈林经济哲学的价值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布哈林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发展中的科学理论,要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创新,意识到马克思主义中的创新性,要遵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不是马克思主义中的教条思想和唯物史观。要随着客观实践性的发展,积极应对苏联实际发展情况,了解苏联现实经济的发展情况,要掌握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状况,提升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动力,这样才能在无产阶段的革命和建设中起到指导作用。

布哈林从实践与理论结合的角度出发,对于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全新的发展观点,这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灵活运用的新型哲学思想,1918年俄国执行战时共产主义的发展导致了苏联整体的经济危机与政治危机,对苏联的整体发展影响较大,布哈林意识到了苏联经济发展正面临挑战与抉择,必须要做出积极的改善和创新,在政策上给予发展的正确观念,这样才可以实现苏联经济的快速崛起,帮助国家和政府解决面临的问题,布哈林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建立了正确的国家发展策略,对后来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提供了较强的发展动力。这些都说明了布哈林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开创了布哈林经济哲学的新思想,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列宁之后,布哈林是党领袖中理论知识最为丰富的一个人,布哈林研究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也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阶级利益、价值做出了分析,布哈林指出在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要不断研究历史与方法,提出与现阶段最为贴近的发展政策与发展思想,顺应时代的发展规律,帮助无产阶级理清社会生活与阶级的利益纠纷,了解国内无产阶级发展的动力,做出正确的决定。

(二)为经济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提供理论依据

布哈林在俄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建设时期,提出了诸多经济发展理论,对推动苏联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劲的动力,布哈林提出的农业经济发展带动工业发展的理论模式,对苏联经济发展奠定了清晰的理论基础。布哈林的经济发展平衡观理论是落后国家建设与发展的理论依据。斯大林统治过程中以极其残暴的方式结束了布哈林的经济哲学发展观念,强制性的执行了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虽然取得了一时的发展收益,但是却影响了未来的国家发展,也造成了国内的动荡不安。布哈林提出的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的平衡观念,对于国家发展而言是强有力的保障,布哈林经济哲学思想的价值更大的是注重了国家不同阶级的利益,注重均衡性发展带来的益处,布哈林认为这种经济发展思想更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理念。

布哈林的和平长入社会主义观点,过渡时期理论,平衡论中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平衡,新经济政策时期关于统一的市场与计划经济的论述,都具有很好的科学价值,都是落后国家建设社会过程中的宝贵遗产。

布哈林是一位忠实的马克思主义追随者,他的理论依据来源于马克思理论,布哈林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促成了他的平衡论经济思想,在苏联的现实过渡时期,布哈林的社会主义经济哲学发展理论更适用于现实中的苏联经济整体发展情况,我们学习布哈林的经济哲学思想价值要从布哈林的社会贡献角度出发,了解布哈林所能考虑到的各个阶级的利益、国家发展的均衡性角度出发,了解苏联经济发展的整体贡献,正确把握布哈林的思想,让布哈林的经济哲学思想可以对现代化经济理念做出指导。

(三)工农业经济平衡发展,减轻农民负担,缩小“剪刀差”

苏联发展工业化是苏共第十次大会上做出的重要决定,斯大林只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了轻工业的发展,斯大林认为工厂是与资本家对抗的“堡垒”,工业发展的力量雄厚,可以帮助政府对抗资本家的掠夺,因此苏联大面积的发展重工业,导致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比重较大,工业高速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重工业积累的资金难以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轻工业又难以满足国内居民的生活需求,最终的负担全落在了老百姓的头上。为了实现斯大林的工业化梦想,斯大林要求农民缴纳更多的税赋,他命令农民缴纳“额外税”、“贡税”,他要求老百姓在购买日常生活用品时要多付钱,然而在出售农产品时要少要国家一些钱,这就导致了农业生产力的下降,很多农民不愿意参与农业生产,这种“剪刀差”效应对农民的危害极大,斯大林认为“这是为了发展为全国服务的工业而向农民征收的一种额外税,这是一种类似‘贡税’的东西。布哈林公然站出来站在农民的立场为其说话,指责斯大林对农民实行的“军事封建剥削”,这一行为加剧了农村的阶级斗争,破坏了工业联盟。

斯大林的政策忽视了农民的需求这个关键问题,当时苏联工业还很落后,农民在苏联人口比例中较大。他看不到农民不仅是生产者,而且又是最大的消费者,看不到农村这一广阔的市场,看不到农业的发展,农民购买力的提高会进一步促进工业的发展。但是布哈林看到了这些,他认为“农民的购买力越大,我们工业就会发展得越快”,城市和农村是“一个单一的机体”,工业离不开农业,农业也离不开工业,“正是工业是迅速改造农业的杠杆,没有工业的领导,就不可能消灭农村的落后、野蛮和贫困”。他强调了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指出“经济领导如果犯了破坏国家的基本经济比例的严重错误,就会引起对无产阶级极为不利的各个阶级的重新结合,破坏必要的经济比例,其另一方面就是破坏国内的政治平衡”。

布哈林坚决反对扩大“剪刀差”,“剪刀差”政策反是加重农民负担,让农民生产力下降的罪魁祸首,农民将这种行为指责为“军事封建剥削”,富农对斯大林的暴力掠夺行为非常不满,贫农对斯大林的政策压力感到生产动力的不足,苏联经济发展的特殊时期是布哈林对国内经济发展阶级利益做出了科学考虑,指出了国内的发展问题与矛盾,布哈林提出的缩小“剪刀差”的理论观点也得到了大多数农民的积极支持,农民的生产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工业发展因为原料数量的提升也相应的加强了生产动力。布哈林的经济哲学思想影响了苏联的整体经济发展,他的经济哲学价值也将对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做出影响,布哈林的经济哲学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参考文献:

[1]孙国徽.论布哈林经济哲学思想的产生[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41-44.

[2]毛国涛.评布哈林的经济思想[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1,02:10-12.

[3]孙国徽.布哈林经济哲学思想的核心――平衡论再认识[J].社会科学辑刊,2006,04:55-57.

[4] 马昌群.论布哈林的平衡论哲学思想.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04:15-46

[5]孙国徽.论布哈林经济哲学思想之核心――系统之动态平衡思想[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100-103.

[6]布哈林文选(中册)[M].人民出版社:1981:280.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