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时间:2023-07-17 17:23:00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范文1

首先,绿色经济是以生态经济为基础,以知识经济为导向,从社会生态条件出发,所建立的一种“可承受的经济”。绿色农业经济作为绿色经济形态之一,其本质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对防止单纯追求生产增长或强调生态保护,使农业生产从经济数量增长向社会效益增长转型有相当重要的战略意义。

其次,绿色农业经济生产过程是先按照农业生态规律,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活动过程。所以,绿色农业经济生产与一般农业物质生产有着本质的区别,它通过采用具有节约、清洁、无污染等优点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将经济发展同农业生态环境附加值的增长联系起来,实现了二者协调统一的发展。

最后,由于绿色农产品减少了生产、消费过程中及消费后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因而降低了未来社会治理污染所需投入的资金、技术与人力的强度,也就是降低了未来清洁环境的成本,使得绿色农产品具有很高的价值。所以,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2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

2.1地域环境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环境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生产区所在地的地域环境体系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生产区的区位条件,生产区空间分布的特性,生产区的地域、地势、地带特点,生产区的区域差异规律,生产区所在地的生态结构、生态环境状况、人文环境状态及地区环境容量。

绿色农业地域环境体系有助于我们掌握绿色农业生产区的区位特点,使绿色农业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能扬长避短,根据各种生物所适应的特定繁殖生态位来发展相应的种植与养殖业,以逐步达到绿色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目标;有助于我们看清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利环境条件与不利环境条件,使绿色农业生产者及时掌握区域环境容量,确定绿色农业生产区所必须遵循的环境约束条件的临界点与阀值,进而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控制在可承载的环境容量之内。

通过提高一个绿色农业生产发展的环境预警屏障,促使绿色农业生产者保持这个生态环境体系的良性循环,以使其足以支撑绿色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下去。所以,地域环境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是最为基础的支撑条件。

2.2农业资源承载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资源支撑条件

农业资源是农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固有资本”。农业资源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范围内,人均占有的农业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当代及后代人口基本生存与发展的支撑能力。从农业生存的角度来看,某一地区所拥有的农业自然资源数量越多、种类越丰富、质量越高,那么该地区的农业资源承载力就越强,其支撑作用也随之增强,农业的生命力也就越旺盛;从农业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当某一地区的农业自然资源能够承载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满足当代人口及其后代人口对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需求,那么,该地区的农业经济就可以持续发展下去。

绿色农业作为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模式,虽然依靠绿色技术提高了资源利用率,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欲望,但并没有改变农业自然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原始承载力,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农业自然资源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的弹性。

2.3绿色农业生产力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生产力是指:绿色农业生产在农业劳动力、绿色技术与农业资本(含物化资本)的总体水平运动下,可能转化为绿色农产品的能力。

显然,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会受到绿色农业生产力的制约,制约的程度取决于绿色农业生产力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支撑作用的强弱,而其支撑能力的强弱又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在人力上表现为绿色农业生产者的素质水平;在技术上表现为绿色农业科技含量水平及技术普及状况;在资本上表现为资金投入水平及融资渠道的数量和种类。所以,绿色农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将决定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它是推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条件。

此外,绿色农业生产力是一种集合生产能力,其中某单一要素生产能力的大小虽对整体生产能力有影响,但不能决定整体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同时,不同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并不能简单的叠加,而要巧妙结合、有机组装,以达到效益最佳的目标。所以,绿色农业生产力作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支撑条件,对其支撑能力的改善应给以相当的重视。

2.4智力支持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决策支撑条件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条件也可称为绿色农业生产者的管理调解能力,它需要绿色农业生产者的认识能力、决策能力及调节应变能力能驾驭“农业—自然—社会”这个复合系统,以适应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通常情况下,在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以实现“最小”、“最安全”、“最经济”、“最合理”、“最协调”等目标的行为,可统统包含于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决策范畴。

绿色农业的经济发展决策可分为2类:一类主要解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最优化”的一般性决策,另一类是主要解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中最可能的“安全临界”的风险决策。其中,风险决策是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处于某种最优化前提下,综合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某些不确定因素,经过分析后得出到的以最小风险为代价,获得的某种最佳效益的具体结论。也就是说,风险决策是对一般决策的调整与修正,其目的在于使决策更利于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

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不仅要求绿色农业生产者能控制某种或某些变量,还要求绿色农业生产者能评价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系统在这些变量被控制后其反应的合理程度,以便由此回溯,再调整或重新制定相应的若干控制措施,直至系统反应表现出最佳效应或最优特性为止。因此,绿色农业生产者智力素质的高低也成为支撑绿色农业经济顺利发展重要因素之一。

3加强以上条件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的政策性建议

3.1法律法规

国家根据现有的关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出台国家和省级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规定,并以此为准绳,严格贯彻落实,做好配套细则工作;各地区根据自己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建立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树立农业自然资源整体化的观念,通过农业资源立法的前瞻性,强化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意识,以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法律的地位,并建立农业资源综合管理系统;各地区尤其是绿色农业试点区要积极拓展有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的覆盖面,并将绿色农业生产、绿色技术推广、绿色农产品销售统一起来,共同纳入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系统中来。

3.2财政政策

国家结合现有的财政扶持政策,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的同时,出台一系列支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财政政策,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向绿色农业领域的转移;探索建立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基金,对致力于研发绿色技术、从事绿色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发绿色农产品销售渠道的组织给予财政上的重点扶持。

国家在完善现有税收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专门针对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各地区再依照国家规定的优惠标准,根据自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及实际状况,进行适当的调整。

制定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信贷扶持政策,对积极从事绿色农业生产,推进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通过农业银行和信合以低息贷款、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先贷款等方式予以资金上的支持,并拓宽他们的融资渠道,以逐步完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融资模式。

通过探索绿色农产品的资源价格体系构造,理顺不同地区的价格体系间的关系,出台绿色农产品的价格调节政策,以确保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经济效益。

3.3技术研发

减量技术:大力普及高效喷灌设施,推广高效栽培技术和集约化养殖禽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技术,采用绿色农产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动农业资源高效产出技术和无害化生产。

利用技术:重点研究应用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在某些相对产出效率较低的农业生产部门,积极推广投入产出转化系统的优化技术,以促使绿色农业生产者更新现有生产设备、再造生产工艺流程、调整绿色农产品结构和提升生产管理水平。

替代技术:重点研发再生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技术,积极推进绿色农业能源的应用技术,大力鼓励低物耗、低能耗和高转化率的生物质能转换技术。

系统化技术:加快建设以绿色农业生产试验区为载体的绿色农业产业化经济发展平台,在整个绿色农业产业系统中建立起“生产资料供应商—绿农—绿色产品分销商—绿色产品最终消费者”的持续性物质流和资金流途径,以实现绿色农业经济链上各节点的共生耦合。

3.4教育培训

加大对绿色农业生产者道德文化、市场意识和管理技能的培养力度,以提高他们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能力,树立经营管理理念和市场竞争意识;在已有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的基础上增加绿色技术的培训,通过提高生产技术来充分发挥资源生产力;采用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模式,不仅要有国家、省级的农业科教机构,地、县、乡也要积极推动绿色技术推广中心、农广校、农业中专的建设与发展;各地区对于开展绿色农业教育培训的组织机构要给予政策上的鼓励和财政上的支持,并最大限度的利用各种媒体广播及网络,大力发展农村远程教育;政府要做好普法教育工作,让农民了解与绿色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自己应有的权利和应经的义务,以提高他们依法办事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思华,刘泉.绿色经济导论[M].同心出版社,2004,(1).

[2]高洪深.经济系统分析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范文2

关键词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经济

绿色农业是指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工作装备和管理经验,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1],以促进农产品、生态安全以及提高农业综合经济的协调统一为目标,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2]。但是由于受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依然任重而道远[3]。笔者以济南市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济南市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发展绿色农业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而找出加快绿色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以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

1济南市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济南市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上,大力提倡绿色农业的发展。随着政策扶持和技术推广,济南市的绿色农业生产基地数量逐年增加,并结合现有资源发展特色济南农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典型示范、政策倾斜等措施,从整体上提升济南市现代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实力。济南市坚持以解决好地怎么种为导向,以减肥、控药、洁田、修复、循环为技术路线,2015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48.7万hm2,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5%以上,完成农业有害生物防治面积900万hm2、统防统治面积120万hm2。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630”工程,着力推动多种经营主体和经营方式融合发展,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章丘市、历城区分别晋升为国家和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一区六园”和200个都市农业园区总面积近4万hm2,农高区“四园一校区”重点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彰显,逐步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综合体。2016年济南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36家,是2010年的1.5倍,实现销售收入469亿元。

2有利形势及存在问题

2.1有利形式

2.1.1政策支持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党和国家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并在制度和政策方面采取了相应措施,且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4]。政府部门的重视推动了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为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2.1.2旺盛的市场需求推动了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的教育水平有所提升,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喜爱,广大群众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5]。目前,绿色农产品市场总体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形势,从中可看出绿色农业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2.1.3生态农业及其可持续发展逐渐受到重视。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是促进现代农业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6]。当今社会,注重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已成为一种新的理念和趋势,农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不但改善了济南市环境情况,也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7]。2.1.4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成为必然趋势。绿色农业经济是农业发展的新的转变方式,它有利于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以及实现农民增收[8]。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为济南市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9]。

2.2存在问题

2.2.1耕地减少。近年来,济南市耕地面积有所减少,2008年济南市耕地面积为360664hm2,而到2014年耕地面积为359725hm2,6年时间济南市的耕地面积减少了939hm2,再加上水土流失严重、土壤污染、过度施肥等原因,耕地质量不断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绿色农业的发展速度[10]。2.2.2环境污染影响绿色农业发展。工业中废水、废气、废渣成为发展绿色农业的障碍,造成水域、土壤、空气的污染比较严重[11]。小清河是发源于济南市的重要的农业灌溉河流,近年来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大量排入小清河,远远超出其自净能力,致使小清河严重污染,对济南市农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在农业方面,2005年化肥施用量(折纯量)为197501t,2015年化肥施用量(折纯量)增长到229933t,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导致农村生态环境受到影响,虽然近几年济南市加大了综合治理工作力度,但是目前仍然阻碍济南市绿色农业发展。2.2.3很难构建完善的市场体系。济南市作为发展绿色农业较早的城市,在绿色农业的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也带动了其他县市发展绿色农业的积极性。但济南市绿色农业的发展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企业与农户的结合还相对松散,缺乏完善的市场共享、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12]。2.2.4专业人才相对缺少。农业人才是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13]。近几年来,济南市通过与高校合作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员,但这与农村总人口相比,差距仍然偏大。专业人才的匮乏也成为阻碍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14]。

3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3.1合理规划绿色农业发展

我国是农业大国,土地辽阔,各地区环境条件存在差异,各地发展绿色农业的经济资源和条件也有所不同[15]。济南市在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应依据当地自然和农业经济状况、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基础条件,确立合理的发展目标,做好绿色农业的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地发展优势特色产品[16]。

3.2加快绿色农产品开发和体系建设

加快完善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市场体系,并且健全基地建设、环境监测、产品质检和市场监督等管理体系。科研部门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绿色农产品的研发,为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提供技术支撑[17]。

3.3建设并推广绿色农业示范区和龙头企业

建设推广绿色农业示范区,并加大对农业方面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以打造一批具有济南市特色的知名绿色农产品品牌,并利用绿色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及各种媒体,加大品牌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18]。

3.4强化政策扶持和引导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范文3

关键词 环境;绿色产品;农业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25-0018-02

1 绿色产品的农业生态环境背景透视

随着我国经济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不仅大量的“三废”被排入到农业环境,而且能耗大、效益低、结构简单,产品品种单一的传统农业,更多地依赖于传统的石油产品,这就更加严重的造成土壤、水源和农产品的严重污染。而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因没有很好的利用资源,随意开采、挖掘,这导致了农业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利用,使农业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

1.1土地退化导致生态环境恶劣

1)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不断开采,城镇、道路、住宅等的建设,土地占用也越来越大,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2)水土流失严重

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等原因都在导致水土流失;

3)土地沙漠化不断扩大

由于土地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利用,导致森林和植被的严重破坏,造成沙漠化;

4)草地退化严重

由于放牧的超载过啃,我国的草地面积也在不断的减少。

1.2农业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随着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不断增大, 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日益严重。所以,发展绿色产品与农业发展对于环境保护是起到很大的作用的,它可以不断改善我们周围的环境,呼吁更多的人来关注生态环境。

2 发展绿色产品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2.1开发绿色产品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现在的物质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了,而人们对于饮食方面的可靠性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近年来,我国人民越来越倾向于有机绿色产品。有机绿色产品是利用植物、微生物、以及土壤本身的自然能力,通过满足土壤自身营养和健康的需要,来实现对作物的持续、平衡、充足的营养供应,促进自然的良性循环,追求土壤资源的可持续有效利用,达到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健康发展。

2.2发展绿色产品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

环境保护有两种方式,分为主动保护和被动保护。绿色产品开发是将环境保护与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机结合的主动环保的典范。绿色产品的生产可以最大程度的限制农药、化肥、植物生长剂等的过量使用。

3 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绿色产品发展的思考

3.1强化农业环境管理

根据我国现在的国情,有关部门应该颁发一些文件和条令,让有关部门来起到监督作用,以此规定和抵制任何破坏农业生态环境的行为,尤其是造成严重污染的企业更应该监督,要求其限期整改,严重者关停。完善农业方面的相关法定法规,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国家要充分利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强化农业的环境管理。

3.2大力加强生态农业建设

生态农业建设不仅为发展绿色产品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前提条件,而且也为发展绿色产品提供了技术基础。绿色产品是生态农业研发出来的成果,而绿色产品这个成果则是生态农业和市场农业之间的连接。也可以说,发展绿色产品就是进行生态农业的建设。国家应该注重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开放,尤其要抓好县级生态农业试点建设和生态农场建设,推动区域的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绿色产品的深度和广度的开发。争取将生产区域建大并扩大化,把绿色产品种好并推广品种。只有当试点建设的成功才能激发更多人来参与建设,促进绿色农业的飞速发展。

3.3加强水土流失的管理

水土流失破坏地面的完整性,并且降低土壤肥力,造成土地硬石化、沙化,危险城镇安全,影响农业生产,家具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有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为创造良好的绿色产品生产环境,我们应该注重水土流失的管理。

1)工程措施

包括修水平梯田,引洪灌地,建霸储水等措施。

2)林草措施

根据科学研究,植树仲裁可以有效的减轻水土流失,政府部门可以根据地形的不同和降雨量不同来种植不同的植物,并且大力营造农田保护林,分水岭防护林。

3)耕作措施

根据不同的地形决定不同的耕作,从人为因素方面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引起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科学的发展农业是遵循自然发展的有效措施。

4)政府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

包括加强人民群众对水土流失的认识,退耕还林,严格控制人口等措施。

3.4加大农业资源环境问题的科研力度

改善农业的资源和环境的问题,最根本的出路是依靠科技进步来改善现状,毕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首先,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规划,对我国农业现状进行分析,并建立资源信息系统;二是建立农业开发部门,为我国农业的进步发展研发一些产量高、品质好、营养丰富等的农作物;三是开展科技攻关,发展高科技技术,应用于农业中,减少人力和物力的浪费。

3.5加大有机肥、生物化肥的开发

由于落后的生产力,导致我国现阶段很多地区的人名仍旧使用一些对土地危害大的农药,这样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对人体健康也有影响。应积极开展工业化的生产有机肥,来降低成本,提高肥效,保护农业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

4 结论

对于现阶段的我国国情来说,发展绿色产品和绿色农业依旧任重道远,可能还需要一个世纪的人的努力和付出才能取得卓越的成效,但是相比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农业发展还是非常快速的,而且也在不断朝绿色农业这方向迈进,这需要我们全民的投入和参与,来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张旭亮,张翠英,吕军.中国绿色食品发展概述[J].边疆 经济与文化,2004,3.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范文4

关键词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发展现状;问题;建议;广东省

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是指产地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有关技术条件要求,按绿色食品技术标准、生产操作规程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实施生产和管理,并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区域或养殖场所[1-2]。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工作,是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措施,是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手段,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的具体行动[3-4]。

广东省位于我国大陆南部,北依南岭,南临南海,全境地势北高南低,从粤北山地逐步向南部沿海递降,形成北部山地、中部丘陵、南部以平原台地为主的地貌格局。全境位于北纬20°13′~25°31′和东经109°45′~117°19′,属于低纬度的热带和亚热带区域。广东省农业资源丰富,区域特色鲜明,生态环境良好,有利于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并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和投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发挥绿色食品在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对广东省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发展现状及建议作一探讨。Www.133229.cOM

1广东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的发展现状

2005年开始,广东省按照农业部的统一部署,大力推进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的建设工作,并取得了明显的综合效益。近10年来,广东省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甘蔗、花生、水果、茶叶、蔬菜、蚕桑等。也是全国著名的水果之乡,作为经济作物栽培的水果品种全省有40~50种。其中,柑桔、荔枝、香蕉、菠萝被誉为“岭南四大名果”。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6 399.8元。

广东省紧紧围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中心任务,扎实推进,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扩大优质安全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一是促进了基地规模迅速扩大。创建标准化生产基地带动了绿色食品规模和数量的快速扩张。截至2009年4月,全省合计有效期内绿色食品企业225家,产品总数471个;有机农产品企业30家,有机农产品305个;总产量247万 t,监测面积4.95万hm2。有6个基地被列入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包括乳源县的6 666.67 hm2笋竹、郁南县的6 666.67 hm2砂糖桔、徐闻县的6 666.67 hm2菠萝、阳春市的6 666.67 hm2马水桔、德庆县的6 666.67 hm2贡柑基地和罗定市的6 666.67 hm2稻谷生产基地。二是促进了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标准化基地建设,给绿色食品加工业提供了充足优质的原料,促进了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壮大。2008年,全省绿色食品企业新增65家,产品112个。三是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基地建设探索出了一套依托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四是促进了农民增收。全省许多山区县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实施绿色食品开发,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如乳源、郁南、德庆、广宁、云安、东源、饶平等地,选择了具有地方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实施绿色食品标准化工作,强化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质量—品牌—效益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农业效益大幅度增长。乳源县是广东省第1个“创建绿色食品示范县”,有蔬菜、笋竹、茶叶、李果、巴西果、银鱼等12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年种植面积4 700 hm2,产量3.66万 t,产值1.85亿元,生产基地遍布全县14个乡镇,辐射带动农户逾2 800户,全县从事绿色食品生产经营由原来的2家发展到目前的14家,年利润比传统农业企业高出30%以上,农户年均户增2 200多元。德庆县积极创建绿色食品原料(贡柑)标准化基地,建立了3个核心示范区,面积为3 333.33 hm2,平均增产3 060 kg/hm2,农户平均户增1 000元以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目前,基地建设不仅夯实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基础,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三增”。实践表明,创建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是扩大绿色食品规模、提升绿色食品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

2存在的问题

迄今为止,广东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效益问题。一些创建单位虽然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但还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尤其是参与创建的企业的经营效益未能达到预期目标,还需要加强。二是研发问题。企业对产品研发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品牌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三是宣传问题。一些县市宣传推介产品品牌的力度还不够,市场营销不够顺畅,导致产品打不开销路,对促进发展绿色食品事业十分不利。

3创建广东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议

现今,广东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相对于其他省市还有一定的差距,可在以下方面加强。一是加大对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管理工作。在基地建设中,全省承担创建任务的县(市、区)政府都成立了领导组织机构,明确了部门职责和任务。并把创建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实行省逐级考核,确保对创建工作实施有效的组织领导。各级主管部门应定期研究和解决创建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在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特别是农业发展规划中,制定一系列支持政策。二是完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有关标准和管理制度,力争全面达到符合创建全国绿色原料标准化基地的要求。建立健全各项生产管理制度、投入品监管制度,建立长效监管机制,落实基地各生产单元专职监督管理人员,探索基地农户规范管理的有效形式,强化合同约束力,确保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作顺利进行。三是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为促进县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依托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农业大县,以市县为单位、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实施龙头企业跟进对接,组织农户积极参与,积极推进绿色食品基地建设,进一步巩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基础。突出标准化与品牌化相结合的特色,建立产品认证与基地建设良性互动机制。四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普及绿色食品知识,努力提高全社会对绿色食品生产的认识水平,为促进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4参考文献

[1] 梁志超.加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夯实绿色食品产业基础[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2):31-32.

[2] 何海生.建设绿色食品基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j].现代农业,2009(2):59-60.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范文5

关键词:绿色农业;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0.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6)04-0052-04

1.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1.1绿色农业是未来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模式之一,是当今世界各国实施持续农业目标被广泛接受的模式[1,2]

所谓绿色农业,是指人们能充分节约地利用自然资源,并且生产和使用时对环境无害的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并加工销售绿色食品为轴心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其基本内容:一是指生物的多样性;二是指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保持人、环境、自然与经济的和谐统一,即注意对环境保护、资源的节约利用,把农业发展建立在自然环境良性循环的基础之上;三是指生产无污染、无公害的各类农产品。绿色农业其产品――绿色食品是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方式进行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的,允许使用绿色标志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农业。绿色农业在农业发展过程中,以“绿色环境”、“绿色技术”、“绿色产品”为主体,促使过分依赖化肥、农药的化学农业向主要依靠生物内在机制的生态农业转变。目前,绿色农业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发展,安全、卫生、优质、方便的绿色食品和其他高质量的食品正在成为主流,绿色农业发展正开始为保护环境和进一步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做出重要贡献。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没有西方国家高,但目前中国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许多农产品开始出现过剩。政府十分重视环保型、质量型农业的开发,农民的质量意识和环保意识也已大大增强,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的基本条件也已具备。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迎接全球性农业竞争挑战的战略举措[3,4]。

1.2绿色农业基地的选择和建设的重要性

边远落后地区,特别是位居“江河源头”地区和相对社会经济发展落后盆地,具有良好的发展绿色农业的基础条件。这类地区一般远离人口密集、交通发达的城市、农业污染少,环境洁净,农业生产投入水平相对较低,农产品具有绿色农产品的特征。因此,选择该类地区发展绿色农业是建立绿色农业基地的首选。

利用边远落后生态环境较好地区,建设绿色农业基地,不仅对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产品质量,而且对整个江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平衡和稳定具有深远影响。按照国家绿色食品标准的要求,高标准建设绿色农业基地,带动绿色农业科技技术的推广应用,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杜绝滥施化肥、减少农药污染,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并通过绿色农作物产量的提高还可以扩大饲料饲草来源,发展绿色畜牧业,实现农牧林草多种生态农业,不仅使边远落后地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且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提供有利的支撑条件,减少环境压力,有利于生态环境和植被的就地保护,避免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的潜在威胁,实现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可持续发展[5]。

目前我国农业处于由非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向绿色农业(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重要的转变时期[6,7]。发展绿色农业,利用现代绿色农业的技术手段和市场营销理念,直接将其落后的农业生产力水平直接推进到与现代农业和现代市场需求相融合的产业体系,不仅避免重蹈覆辙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之路,回避了在农业生态环境污染需要治理的巨大成本投入,使农业经营方式转化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而且可以利用边远落后地区环境资源优势,提高当地无污染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

通过边远落后地区绿色农业基地建设的实践,总结和摸索绿色生产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经验和措施,对于中西部落后地区农业发展路径选择,加快绿色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生产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借鉴。边远落后地区,特别是江河源头地区、地域相对封闭和远离现代农业文明的边远地区,具有一定规模的地理上的独立特性,利用这些优势条件,可以实现分批建设绿色农业基地,由点到面、由西部向东部地区,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逐步推进,不仅具有理论上的价值,而且对最终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和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布局模式提供了思路。

2.门源盆地建设绿色农业基地的有利条件

2.1农业生产自然条件

青海门源盆地是众多江河源头地区的盆地之一,也是黄河支流大通河源头地区。东、北邻甘肃省,西、南接祁连、海晏、大通、互助县,由祁连山脉的岭龙岭和达板山两大支脉夹持的东西长156.24公里、南北宽103.99公里,总面积6 902.26平方公里的小型盆地。其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5 254~2 300米。盆地中部平坦开阔,西北部为高寒草甸山区,东南部为山林沟谷,大通河自西向东纵贯全境。属青藏高原寒温湿润气候带,平均海拔3357米,年平均日照时数达2 575小时,太阳辐射146.5千卡/厘米,年平均气温1.3℃,作物生长期110~120天,年降雨量530~560毫米,气候冷凉,无绝对无霜期,农作物病虫害发生概率低,适宜种植青稞、白菜型油菜等生育期短的农作物。盆地内含青海浩门农场、门源马场和门源县县辖12个乡(镇),109个行政村,人口15.4万人,总耕地73万亩。

2.2农业环境质量优良

2003年经过青海省地矿中心对该地区的环境质量检测和评价,门源盆地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条件,具备良好的绿色农业环境条件,主要环境影响化学元素汞、铬、铅、砷、铜、DDT、PH值等指标测定,均低于国家绿色食品生产的环境质量标准;水质分析主要环境影响化学元素汞、铬、铅、砷、铜、DDT、PH值、氟化物、氯化物、氰化物、细菌数、大肠杆菌等指标测定,均低于国家绿色食品生产的环境质量标准;大气分析结果表明,主要环境影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氟和总悬浮物等,均低于国家绿色食品生产的环境质量标准,通过绿色食品农业环境质量监测报告,农业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根据检测盆地内大气洁净,无空气污染;土壤、空气、水质等环境条件完全符合生产无污染绿色农业要求。

2.3绿色农业资源优势明显

门源盆地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要产业,盆地内现有的工业企业主要为水电资源开发和农畜产品加工,没有工业污染源,具有绿色农业的“三净”(土净、水净、空气净)的良好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中长期保持较低水平的化肥、农药等投入,确保了当地农业具有明显的绿色农业条件,油菜、青稞和牛羊肉等农产品成为优质绿色食品,不仅是青海省人民群众喜爱的农产品,而且是青藏高原藏区农牧民的传统主食,也是“青稞酒”的主要来源。门源盆地是油菜籽的原种地,是白菜型油菜籽种质资源最多的地区,也是青海省青稞的主产区,其青稞单产高、品质好,商品率较高,市场需求强劲,成为发展优势的农产品。加之油菜籽、青稞育种优势和种质资源储备丰富,在优质、专用、高产、强适应性育种方面有广阔选育空间和发展基础,发展优质油菜籽、青稞生产具有绝对优势,为其他地区所不可比拟和替代。

2.4建设难度小和操作性强

在门源这样一个相对独立的盆地建设绿色农业基地,具有比较优势,一是易于全面规划,按照绿色农业的基本要求,科学布局,合理实施,全面建设。二是绿色农业建设较少的存在投入外部性问题,即农业投入的受益者主要是盆地内部,而盆地外部由于地域环境限制可以消除非绿色农产品“搭便车”和混杂等问题,地方政府和生产经营者具有明显的积极性。三是在技术上容易控制,农业生产中的环境问题和农产品质量问题可以迅速检测,并使其制度化。四是在政策层面上,使农业、农村和农民等方面的多项政策进行规整,避免政出多门,重复建设,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在资金投入上,主要是绿色农业生产能力、流通环节和制度体系的建设,而不需要对已污染的环境和农业生产资源进行治理,具有投入少,见效快的特点。

3.门源盆地绿色农业发展的障碍因素与评价

3.1绿色农业资源开发不足

门源盆地绿色农业资源优势明显,绿色农产品营养丰富,质量安全,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青海省高寒地区所产油菜籽、青稞富含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淀粉和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已经成为本地区广大群众信赖的地方农产品,随着内地多种食品质量问题的曝光,当地农产品出现热销、脱销情况。但绿色农产品长期处于原始生产状况,没有按照现代绿色农业发展的要求进行开发,一是缺乏标准化生产技术,总体上,农业生产处于绿色生产体系,然而农户生产要素投入缺乏规范,使绿色农产品产量低,质量难以稳定。二是加工技术落后,绿色油菜籽只是初加工,粗炼后成为群众最主要的食用油来源;青稞被制成糌粑,成为最基本的日常食品。门源盆地油菜籽、青稞因质量上乘,除供本县消费外,大部分销往周边地区和。牛羊肉畜产品以活畜的形式出售。产品增值能力弱。三是绿色农产品营销水平和现代营销技术,包装技术空缺。商品品牌注册、绿色农产品标签和条形码技术推广等,处于空白,广告宣传和组织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优质农产品长期以来价格低,经济效益难以提高。

3.2社会经济发展滞后

受资金、交通、信息等因素影响,农民文化知识更新慢、信息不灵、资金短缺,制约农业整体效益的提高,农业技术推广范围和应用程度低,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不全,农业专业经济组织不健全,大部分地区农业生产处于原始状态,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处于低水平状况,这既是长期以来该地区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的原因,也是一种发展的优势,即落后农业地区,环境污染少,农产品基本为天然绿色食品,成为现代广大群众寻求的热销农产品。

3.3自然灾害频繁,抗灾能力弱

门源盆地地处高原地区、位于农业生产的极限地区,虽然日照充足,空气洁净,但面临着多种自然灾害。其中,旱灾危害最大,盆地内年蒸发量大,降水量较多却集中在7~9月份,作物生长前期干旱少雨,春旱、春伏连旱时有发生;其次是门源地处祁连山腹地,气候复杂多样,境内局部地区易受霜冻、雪灾和冰雹危害。由于缺乏适合的农业机械及配套机具,清选、烘干、仓储设备匮乏,绿色农产品丰产不能及时收割、归仓,造成很大损失,其损失程度高达15%。

3.4农业科技水平落后

长期以来,当地政府和国有农场对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给予了充分重视,保持了一定的技术力量、科技储备和较为健全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受自然、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绿色农业和绿色农产品的开发建设以及相应的绿色农业科技体系和作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农业新品种选育上长期存在高产而忽视优质,农业新技术注重品种选育,而忽视了相配套的栽培技术、避灾农业和可持续农业技术的研究,特别是绿色农业的新技术和新成果。生产中仍存在品种混杂退化,栽培方式落后,部分农田单纯依赖工业化肥,使用量逐年增加,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中缺乏安全、环保的生物农药和施用技术,对当地绿色农业的发展和优良环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4.门源盆地绿色农业建设的途径选择与建设体系

4.1绿色农业建设的途径选择

4.1.1空间布局。门源盆地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的空间范围应包括整个盆地,将整个盆地内的农业生产体系全部纳入绿色农业生产体系,这样才能有利于整个农业区内不至于出现“劣质农产品驱逐优质农产品”的效应。

4.1.2绿色农业结构。绿色农业的产品结构以青藏高原和当地特色农产品油菜籽、青稞和牛羊肉等绿色食品为主。绿色农业结构包括种植业、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其中,畜牧业由草原畜牧业和农区育肥养殖业组成。

4.1.3绿色农业建设的主要路径。利用门源盆地的绿色农业生产环境,通过绿色农业生产要素投入替代和绿色生产体系的建设,达到绿色生产,获得优质绿色食品。以建立油菜籽、青稞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为重点和基础,并对油菜籽进行加工,生产绿色优质食品精炼油;以青稞和油菜籽秸秆、加工后的麻渣等为原材料,通过综合利用作为绿色饲草料,进行牛羊育肥,加快养殖业,获取绿色牛羊肉等畜产品;牛羊畜粪进行加工利用生产绿色农产品专用肥料,或经过无公害处理后施入农田,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同时,建立绿色农产品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和信息体系,以及完善市场体系和绿色农产品检测检验体系和制度,确保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产品质量。

4.2绿色农业基地主要体系的建设

4.2.1建立绿色农业生产体系。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绿色油菜籽、青稞等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分别按照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要素替代,增加农业机械,并对生产者进行绿色农产品生产、经营知识和操作规范培训。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主要推广技术内容是利用保护性农业机械深松性播种,无污染和替代型的绿色农业专用肥料的施用。针对农作物收获后因各种原因造成损失较大,缺乏农业机械等实际情况,对现场晒场、清选、烘干、仓储场所进行改造,彻底扭转粮食收获后的损失。以绿色饲草饲料发展绿色畜产品,通过牲畜饲养条件改善、饲草料加工设施建设,提高牲畜繁活率和饲料报酬。

4.2.2建设绿色生产要素体系。用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用绿色农业专用肥料替代化学肥料的使用,是绿色农业获得高产稳产的主要技术路线,也是实现高效绿色农业的重要手段。一是利用青海省已有的绿色农业专用肥料技术成果,加快绿色农业专用肥料研究、开发与推广应用,重点是以当地有机肥料和现代生物技术建立绿色农业专用肥料厂,实现肥料投入替代,确保农业生产体系无污染。二是利用生物农药,进行示范、推广。保证门源盆地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中完全杜绝污染和不符合绿色农业生产的肥料和农药,确保盆地内农产品符合绿色食品标准,保证绿色农业生产经营者有充足、廉价、优质的绿色农业生产专用肥料和农药,并不增加生产成本。

4.2.3绿色农产品增值工程体系。绿色农产品加工是增加产值的主要途径。目前,盆地内农产品加工主要是油菜精炼油加工,年加工能力3万吨左右,其产品2005年获国家A级绿色食品,但是,由于加工能力不足,规模经济效益较低,潜力还没有得到挖掘,其加工量不足盆地产量的20%。门源盆地大部分绿色油菜籽依旧以原料销售其他地区,产品附加值低。由于大量油菜籽销售异地,大量麻渣也难以就地开发利用,及时还田或过腹还田。在现有的生产能力和基础上改扩建,增加设备更新改造,改扩建植物油生产线,不仅有利于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而且可以增加就业能力,提高当地税收、更主要的是将油菜籽加工后大量的麻渣留在当地,为发展饲料和有机肥料等提供了廉价质优的原料。

4.2.4建立健全绿色农业技术保障体系。绿色农业农田技术工程。主要用青海省特有的羊板粪肥,通过熟化处理后,增加有机肥料使用量,培肥地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对部分中低产田,特别是水利设施毁损严重的农田,进行维修建设和改造,达到基本农田要求。对绿色农业区土壤肥力进行统一采样分析测试,根据营养状况,提高平衡施肥技术,通过增施有机肥、合理补施绿色专用肥料等手段,培肥土壤,提高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增强土壤的抗旱保水、保肥功能,使耕地土壤物化性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

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立油菜、青稞提纯复壮和良种繁育基地,在门源盆地绿色农业基地区中心地区建立青稞原种生产、原种繁殖和提纯复壮基地,以完善、健全种子生产三级体系,保证绿色青稞基地生产用良种的供应。

通过集中培训、分散培训和应用现代影像技术远程培训等手段对油菜籽、青稞生产经营者、生产管理者、技术人员进行绿色农产品生产、经营知识和操作规范培训。主要培训内容为绿色食品知识、绿色油菜籽、青稞生产栽培技术、绿色农产品生产环境的保护、生产规程、绿色农产品市场前景和国内外发展趋势等。

4.2.5完善绿色农业规范制度和监测体系。建立绿色农业营销组织及网络体系,建立完善的绿色农业销售经营网络体系,并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发展绿色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发展专业经营组织极为重要,由盆地内各级领导亲自牵头,由油菜籽、青稞和养殖户以及绿色农业销售人员、贩运个体户等成立绿色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完善绿色农业营销体系,成立油菜籽、青稞和畜产品经营协会,指导和协调绿色食品的生产、销售和加工,并通过网络信息体系建设,利用网络信息和其他一些途径,加强产后服务,沟通产销通道,促进绿色农业产业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和建立专业合作组织,成立经营协会,强化绿色农产品生产、销售和加工制度的实施,最终实现由专业协会和当地农产品检测体系为主体的绿色农产品生产、销售体系,以及产品标签化、条形码信息化和产品追溯制度体系的建立,全面提高绿色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同时,建立绿色农业检测中心,以便于及时掌握项目区大气环境、土壤、水分状况,监督检测农业生产投入品农药、化肥、种子等的质量与使用种类、剂量等,产品及区域内污染源检测,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基金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WTO背景下西部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及模式研究”资助。

参考文献:

[1]彭小丁,黄祥湖.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的必然趋势和基本思路[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2002,(2):18-20.

[2]龚诞申.迎接绿色革命的新纪元[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3]邵立民,方天.2l世纪中国绿色农业的战略选择及对策[J].生态经济,2001,(11):34-36.

[4]刘华楠,刘 焰.绿色农业:中国21世纪食品安全的产业支撑[J].农村经济,2002,(12):8-10.

[5]周文.绿色农业一个双赢的生态博弈[J].知识经济,2003,(1):17-18.

[6]徐彦波.绿色农业发展浅析[J].发展研究,2001,(10):37-38.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范文6

关键词:云南省 农产品 绿色营销 策略

一、云南省农产品的绿色营销现状

农产品绿色营销是指生产绿色农产品的企业在可持续发展观念要求下,在考虑社会责任、保护环境、充分利用资源和长远发展的前提下,通过绿色农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全过程,引导和不断满足消费者对各种绿色农产品的需求。为尽快提高云南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云南省积极推进名牌战略,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但从总体上看,云南省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还相对落后,整体潜力没能得到充分发挥,整个绿色食品产业与云南建设全国生态省、发展生态农业的总体目标还存在差距,对农产品的绿色营销产生了某些负面作用,我省农产品绿色营销现状如下:

(一)绿色消费意识不足,农产品的绿色营销观念尚未牢固树立

从需求层次的角度看,只有在人们解决温饱之后,才会对消费安全问题给予重视。由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很多地区的绿色消费意识没有形成,一些企业和个人也没有把保护生态和经济增长放在重要的位置,有时仅仅为了谋求眼前的蝇头小利而牺牲长远利益。虽然有一部分农产品生产企业已经意识到绿色营销非常重要,开始宣传绿色产品的优势,但只是作为一种促销方式或口号宣传,没有真正领悟绿色营销的内涵本质。

(二) 绿色农产品的定价策略尚待完善

绿色农产品价格与生态环境成本成正比例关系。绿色农产品的价格比一般产品约高30%~150%,有的甚至高出3~5倍。由于绿色产品很符合现代消费者的需求,被认为具有更高的内在价值,所以消费者愿意支付较高的价钱去购买。但就普通消费心理来说,消费者更希望购买的产品价格越便宜越好,以获取最大的消费者剩余。一般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高价望而却步,使得绿色农产品的价值没能体现出来。

(三)绿色农产品营销渠道不完善

云南农产品的运输“瓶颈”有待突破。绿色营销能否成功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绿色营销渠道是否健全。产品产得出、运得出、卖得出,实现绿色农产品应有的价值是绿色营销的根本动力。当前云南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虽然初步形成,但由于我省农产品产地区域比较广,农户经营不集中,还尚未形成健全统一的市场体系和营销网络,在企业和客户之间没有建立起快速便捷的营销渠道。

(四)绿色农产品促销力度不足

云南省农产品的名牌策略立即全面实施。为了引导绿色农产品消费,扩大销售,企业应多方位、多渠道加强对绿色农产品的宣传。目前,云南省内有规模、有实力的绿色农业企业很少,且布局不集中,尚未形成群体优势、规模优势。绿色农业企业整体的促销力度不足,一些企业仅仅安于获得绿色标志使用权,不重视对绿色农产品的广告策划和宣传,还有部分企业即使宣传,强度也不大,导致购买者对绿色农产品的内在价值缺乏了解,没有拉动有效需求,更不利于形成一个稳定的绿色农产品的消费群体。云南绿色农产品中名牌产品数量不多,且未形成规模开发,市场优势不明显,还未能产生名牌效应。

二、云南省农产品绿色营销对策

(一) 加强绿色教育,树立农产品绿色营销观念。

近年来,虽然人们的绿色消费意识逐年增强,但因收入仍较低以及对绿色农产品认识的不足,大部分消费者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购买者仍购买相对便宜的非绿色农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政府承担起对消费者进行教育的责任,针对不同的购买对象,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培训教育,提高人们的绿色农业意识,利用各种媒介工具和宣传方式,积极宣传环境保护和普及绿色消费知识,推动绿色消费的发展,使绿色消费成为一种时尚消费。第一,需要引导和培养人们树立农产品的绿色消费观念,使他们知道绿色农产品与非绿色农产品的差别,了解农药化肥、农膜的大量使用、工业废水的排放等会导致环境严重污染;第二,需要引导和培养企业树立农产品的绿色生产观念,使绿色农产品的企业有觉悟的遵循农业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快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开发纯绿色农产品,尽快推行农产品清洁和无公害化生产。

(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动我省绿色农业的产业化

我省农业企业的主要特点是农村人多、规模小、生产分散、管理困难等等。分散的生产和经营对控制绿色农产品的质量是不利的,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标准得不到统一,价格参差不齐,市场适应能力和风险抵御能力差。因此,要提高我省绿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必须要加快推进绿色农业产业化,把不集中的、产销脱节的绿色农业生产转向综合、产业化生产,形成标准化的规模生产。

(三)实施农产品绿色营销组合策略

农产品绿色营销组合策略是指企业在生产、包装、价格、分销和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上始终坚持绿色原则,并将这些环节进行科学的组合。一是抓好绿色农产品的研制开发。研发人员要不断加紧对绿色技术的开发与创新,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步伐,用有机肥料取代农药化肥,进而开发生产出绿色农产品。二是做好绿色包装,对提高我省绿色农产品的市场形象大有好处。它的作用贯穿于整个农产品生产及销售的全过程。三是建立绿色销售渠道。首先选择具有良好信誉的中间经销商,联系绿色农产品专柜或销售公司,并建立绿色农产品的流通网络。四是实施绿色促销,这是宣传农产品绿色消费的重要途径。积极开展各种绿色农产品的促销活动,加强和消费者的沟通,将绿色农产品的信息宣传给消费者,正确引导消费者的绿色消费。

参考文献:

[1]赵素洁.我国绿色农产品营销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09,(7):89—90.

[2]谢华兴.农产品企业绿色营销问题探讨[j].价值工程,2007,(1):62—63.

[3]史建军.关于农产品绿色营销策略的探讨[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2):117一119.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范文7

关键词 农村;林业绿化;现状;问题;对策;浙江温岭

中图分类号 S731.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184-01

农村绿化是温岭市生态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近年来,温岭市启动实施“百村绿化、千里绿廊、万亩绿地”工程,目的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全市取得了省、市、县3级绿化示范村逾100个,粗步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农村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现通过对全市山村、海边村庄、主干道周边村庄几个不同类型的村庄绿化观察及调查,探讨农村林业绿化现状及发展对策,以为农村绿化建设提供借鉴。

1 农村林业绿化现状

1.1 重建设,轻绿化

农村居民绿化意识薄弱,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破坏、阻遏林业绿化,导致农村普遍缺少系统的公共绿化。此外,农村居民绿化的积极性比较低,房屋附近缺少系统的绿化,缺失乡村特有的生态环境与田园风光[1-2]。

1.2 农村绿化物质基础缺乏

根据农村绿化不同,每村平均需投入3万~15万元,而温岭市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多数村级集体收入少,根本无法拿出资金进行绿化建设,同时农村土地资源紧张、土地价值高,多数涉及到农户的承包地,难以协调。农村缺乏专业的林技人员及相应的科技支撑、科技创新。此外,绿化养护经费匮乏,导致农村绿化成活率低下。

1.3 存在城市化倾向

经济基础较好的农村,在生态环境建设上,盲目引进名贵树种;大面积种植草坪,对灌木进行模纹处理或在村内公共空间造假山、修水池等;公共场所地面过度硬化,不切实际地修建亲水木栈道、村庄公园。以上这些建设措施,既没有城市绿化的精致与景致,也丧失了乡村特有的生态绿化环境,破坏了乡土风貌与气息[3]。

2 发展对策

2.1 加强农民的宣传教育

提高基层干部和农民的绿化意识,使农民切实感受到农村绿化带来的利益。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农民各项技能,让广大农民了解林业的普通栽培抚育知识、生态系统功能科普知识等,使农民担当起发展现代林业的重任[4]。

2.2 加强领导,重视物资投入,明确职责

农村绿化建设是一项民生工程,必须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完善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建立目标考核,同时村级集体要积极寻找出路,筹集绿化资金、解决涉地农户的租地绿化优惠政策,建设完善的农村绿化体系。基层林业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农村绿化改造提供改造前合理规划、改造中亲自指导、改造后管理整套服务,通过结合各村各自的特点,指导农村完成适合本村生态的林业绿化。加强基层林业站机构的建设,充分发挥林业站的基础和保障作用,确保各项工作的认真落实。引导农村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林业生态效益,调动村民积极性,推动农村林业的科学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促进农村林业产业建设的发展[5-6]。

2.3 突出乡土树种在农村绿化中的应用

一方面,在农村庭院绿化上,多选择种植枇杷、桃、杨梅、桔树、葡萄等温岭乡土果树。这些果树既开花又结果,观赏实用两相宜。庭院围墙以藤本类瓜果蔬菜进行攀藤,形成垂直绿化,构成富有个性的、精致的家园。另一方面,加强农村山、水、林、田、路总体规划,积极开展围村林业绿化建设,将村中河流沿岸、村中主道、村外荒山田间机耕路旁充分利用起来以开展植树造林,切实保护绿化成果,使农村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结合温岭市村庄分布在沿海、公路、塘堤、平原、山地等特点,分别布置带状沿海农村防护林网、平原网络状农田林网建设、片状山体绿化网[7]。有条件的村庄,可在村口建设以乔木为主体的绿地或林地。在村内,根据村庄的综合布局及地形地貌,以乔木为主体,落叶和常绿树相结合,形成村内绿色骨架体系[8-12]。

3 参考文献

[1] 李翠萍.对新农村建设绿化的思考[J].河北林业科技,2011(1):31.

[2] 吕品.对新农村绿化建设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6):228.

[3] 刘大威.乡村绿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N].中国建设报,2007-10-26(2).

[4] 周生贤.坚持科学发展观 正确处理林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关系[J].绿色中国:理论版,2004(02M):4-7.

[5] 魏殿生.坚持用科学发展观 指导当前的营造林工作[J].中国林业,2005(03B):18-19.

[6] 许咏梅.新农村建设中有关绿化方面的建议与思考[J].农民致富之友,2012(13):100.

[7] 颜福彬,吴敏霞.温岭市农村绿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9):242-243.

[8] 吴维,代钦奎,唐逸平,等.社会主义新农村绿化建设的探讨[J].林业建设,2009(1):56-58.

[9] 朱社红,卢素香,葛庆玉,等.小议乡村绿化[J].现代农业,2012(4):93-94.

[10] 白永祥.提高林业绿化管理的重要性及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3(12):94.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范文8

【关键词】绿色食品;出口贸易;现状;发展

1.绿色食品概述

在90年代初农业部就对绿色食品的一系列标准、特殊的标志和名称做了详尽的说明。关于标准,具体规定为:产品或者产品原料的生产地必须与绿色食品的生态环境标准相符合;产品必须达到绿色食品的质量标准以及卫生标准,农作物种植、水产养殖、畜禽饲养以及食品加工必须依据绿色食品的生产操作流程进行;产品的标签必须与中国农业部制定和颁布的《标准绿色食品的标志设计手册》相对应的描述相一致。

绿色的圆形是绿色食品的特有的标志,其中太阳在上面,叶片和蓓蕾在下面,象征者健康安全的意义。而且不少西方发达国家,绿色食品有各色各样的称谓,例如健康食品、自然食品、生态食品、天使食品、有机农业食品等等。在中国,之所以把产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经过严格的加工程序的食品统一称作绿色食品,是因为在国际上习惯将保护环境和与之有关的事业冠以“绿色”的字样。通常,我们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活动和产品称为绿色。

所谓绿色食品,即为安全、营养和优质的食品,有三项标准,一是种植和养殖环境、全部肥料使用的有机无污染,二是使用的农药必须是无毒、无残留和无害的,三是生产加工全部环节和技术能够标准化并且达到权威鉴定机构认定标准。

2.当前国内绿色类食品出口状况

目前国内相关部门在制定绿色食品的质量标准存在不少问题,一方面国内外标准不一致,刚开始绿色食品主要着重内销,相应标准较低,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出口量剧增顺势增加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绿色食品标准相一致AA级,这就造成了内外标准的不一致。另一方面在于标准落后难以适应当今时展的需求,我国的《兽药管理条例》自从1985年颁布以来至今,接近30年从未有过修改;国际通用的食品标准的修改一般根据市场需求和农业生产每隔2年至5年进行一次,例如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每年都对《联邦法》的“食品药物”标准作严格和精确的修正与完善,日本从1980年至今,关于食品安全的《饲料安全法》已进行70多次大小不同的修改。第三方面,国内在食品检疫方面尤其是动物检疫的标准难以达到国际标准,这就直接导致很多食品企业的出口难以发展,例如由于我国没有加入标准国际防疫组织,检疫不过关,严重影响活鸡、活猪和冻肉等的正常出口。第四方面,认证体系不能与时具进,没有形成统一标准化的认证体系,尤其是绿色食品方面的认证和环境保护总局关于有机绿色食品的认证标准均未获得国际的普遍认可,而相比之下美国有近60种被国际认可的认证体系。

据统计,2010年,美国扣留我国出口绿色779批次,主要原因是食品受细菌的污染、含有对人体有危害的各种食品添加剂和不安全的新兽药和腐败物质,其中比重最大的是含有对人体有危害的各种添加剂和新兽药,共有97批次,占所有扣留产品的42%;其次是含有国际禁用的食品添加剂氯霉素和硝基呋喃,产品含有不洁和腐败物质有58批次,占25%;而产品受细菌污染也有50批次,占22%,主要是受李斯特菌和沙门氏菌污染。最近几年我国绿色产品的产量不断的提高,但由于国内大部分企业的环保意识的缺失和环境保护法规的不完善,造成环境污染严重,绿色食品的质量显然跟不上数量的发展。

3.我国绿色食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对策

针对引起我国绿色食品贸易屡遭绿色壁垒的主要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提出跨过绿色贸易壁垒的对策。

3.1 摆脱传统的农业落后的生产模式,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的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和科学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我国传统的小农经济,无论传统的生产工具、生产方式还是生产关系均没有与时俱进,远远落后于国际的先进水平,因而其难以参与国际竞争。所以应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将公司、基地和农户结合为一体,以绿色食品加工企业为骨干,把产销脱节而分散的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转向现代化产业化和标准化的大规模生产,形成“贸工农”和“产加销”有机结合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实现市场牵龙头、基地连农户和龙头带基地的最终目标。而且这种现代化的生产经营体系,通过农业产业化,企业把农民组织起来并且提供良种、技术和相关服务,从而农民就容易提供合格安全而便宜的绿色食品,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农业家庭联产承包制度带来的分散的无规律农业生产和农业市场之间深刻的供求矛盾,并且能够把绿色食品的污染从源头杜绝,降低绿色食品生产成本,提高国际竞争力。

3.2 完善标准评价体系,提升国际标准的采用率

我国的标准体系已然建立并有了初步成效,但相比于国际化标准,还是有所欠缺,仍然无法跨越当前食品出口的绿色壁垒。因而,现今必须从立法上入手去完善我国的标准体系。在完善标准体系时,应考虑科学性,可以深入研究和借鉴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的差异,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查漏补缺,提高国内标准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对于现在还不适宜采用的标准条款,也应该在保留现有想法的同时尽量学习国际化标准中可行的部分。这样的改善才可以更好的保护国内市场的运行,并能够阻拦部分国外有害产品的进入。同时它还能帮我国产品提升到较高层次,去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壁垒问题。

3.3 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学习先进理念

现在的国际通用标准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或是一些企业制定的标准转化的。这些标准从本质上反应了发达国家的经济情况和根本利益,这对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们是很不利的。要想在国际化标准上有发言权,必须参与到其中去,学着去修订,将我们的利益折射在其中,同时学习他们的先进理念,努力完善我们自身的标准体系,以便适应国际要求。

一直以来,取得国际认证都被人们认为是产品达到先进水平的有效标志,它可以帮助出口产品抢占国际市场的份额,增强国际竞争力。当前ISO 14000体系作为最权威的环保标准,已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推广。而我国也应该顺应潮流,推广ISO 14000体系,同时支持国内的企业去参加国际认证,帮助他们通过国际化标准,提升产品定位和形象。我国绿色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一直很有限,参加国际认证也有助于提升绿色食品的竞争力。此外,各国之间的互相认证也是国际贸易的常用手段,可以突破一些国家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不过双边的协议多数是发达国家之间或者是区域性经济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协议,对非同类国家如发展中国家则设置很严苛的体制,如采用限制市场准入。我国政府应该加强和国外正规机构的认证合作,加强有着重要经贸合作国家之间的双边协议的签订,促进双方的合作,实现共赢,同时也可以建立一种完善的较为宽广的互相认证机制。

3.4 建立健全有效的预警机制

如今的农作物生产已经日渐趋向于现代化和市场标准,对质量要求很高,而我国的绿色食品发展仍然滞后,导致其在国际市场上信息整合不及时,竞争力不强。如何建立健全有效的预警机制,是今后我们将探讨的话题和今后发展的重点。虽然预警机制只是一项指标,却可以对我国的绿色食品进行动态监测,对问题及时反馈,对信息及时汇总,帮助食品进入良性循环,提升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让绿色食品成为我国出口产业中的龙头产业,保持农业的良好发展势头,以及保障我国农民的基本权益。

3.5 重视环保农业的发展,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战略

要想实现环保农业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长期战略,实现传统农业向节能农业、生态农业和立体农业发展;一方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环保农业基地的投入,重视周边的各种生态环境的建设,并将生态农业融入生态环境的建设,最终推动我国绿色食品、无公害安全食品和有机环保食品的开发生产。另一方面,全面规合理划养殖业、种植业与绿色食品加工业的综合发展,重视采用现代的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实行机械化的精耕细作、规律的轮种和有机肥的大量运用,在节约宝贵的自然能源的同时保护了自然资源的原生状态。

发展环保农业,走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就是要多生产绿色产品和生态产品,最大限度的减少环境污染,以提高绿色食品的质量,减少经济损失,提高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蔚菊.我国农产品突破“绿色壁垒”的对策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3).

[2]马凌.绿色贸易壁垒表现及对中国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2(34):62-63.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范文9

关键词:生态环境;生态农业: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现代化的产业革命。给工业和农业带来了爆发式的增长,但资源被掠夺式开发,造成资源枯竭,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生态遭到破坏。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的出现,大自然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只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发展模式已引起大家的质疑。在当前形势下。如何选择新的农业模式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课题。绿色循环农业模式是以提供绿色农产品、追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农业发展模式。国外上世纪70年代就曾提出,在中国如何更好的发展。笔者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生态农业的概念

生态农业(20世纪50年代美国土壤学家艾希瑞克发起的)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协调统一的新农业。不仅仅强调经济效益,过去宁可牺牲生态效益来保证经济效益将被否定。根据我国农业资源的特点,生态农业范围比较广泛。既不限于种植业。包括农林牧副渔各业,还包括乡镇企业。在农药和化肥使用上,我国生态农业的实践强调合理投入。使生态农业生产成为一个开放系统,把系统外部投入无机能量与有机能量结合起来,扬长避短。

二、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首先来看看目前农村现状,我的家乡在义乌西面。过去是一个漂亮的小村庄。靠山面水,风光秀丽,但这几年农村环境变差了,河水臭了,门前的燕子也不回来筑巢了,走到村里的田间地头,小塘边都丢满了各种农药瓶及药剂袋,还能闻到死鱼和死鸡的臭味,田里水沟也找不到泥鳅,想给下一代讲讲过去在田间地头的快乐。但他们已无法理解、无法体会。农户家里种的菜都进行了区分,哪些是送到城里卖的,哪些是没用过农药自己吃的。菜也不能到池塘里洗,在家用自来水洗,水脏。不远处垃圾焚烧发电厂的烟囱飘来白色烟雾,烟雾中有可怕的污染——二恶英。中国的经济发展了,但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如果是这样的发展。笔者认为,牺牲的太多。

国外发达国家跟中国走过了相类似的农业发展过程,环境污染、物种变得单一、土地板结、产量慢慢在下降,觉察到乱用农药与化肥将不可持续,1924年在欧洲兴起生态农业。20世纪30-40年代。在瑞士、英国和日本等国得到发展;60年代欧洲的许多农场转向生态耕作,德国是欧洲最大的有机食品消费市场,1999年德国生态食品销售额为20亿美元,约占其食品销售总额的1.2%,预计2008年比重将达25%。除德国外。法国、英国、荷兰、瑞士、丹麦和意大利,以及美国和日本等国家的生态食品销售量也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生态农业将是大势所趋,我们国家对生态农业已经引起重视,但生态农业刚起步。还处在摸索阶段,农民已习惯于农药和化肥来种田。要改变这种方式,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三、如何发展绿色生态循环农业

过去,中国的农业的精耕细作是值得提倡的,学习美国其实是丢了自己的宝贵东西,小农经济。不用化肥,不用农药,但产量低,有些人认为再回去过去。大家又会挨饿。首先,回到过去不是简单重复过去,现代化的机械。经过优化的种子,对农业业的科学认识。过去是无法比拟的。

(一)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生态农业意识

生态农业对我国来说尚属“新生事物”,民众对此认识尚缺。比如:日本企业朝日绿源在山东莱阳沐浴店一片盆地中,租了1500亩中国地搞生态农业,但当地农民很“费解”:谷底长满荒草,一不打农药,二不施化肥:5年来,绿源的种地方式让当地人看着心疼。一亩地的产量仅是当地人的一半。当地农民认为:日本人不会摆弄土地。不追求产量的生态农业,让农民无法理解。也有“专家”认为:自己也搞过生态农业,但产量不高,养不活中国这么多人。宣传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示范基地。让农民感受学习,眼见为实。要培育一批绿色园区起示范、带头作用,从而带动广大农民积极、热情积极的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开展绿色农业技术培训,要依托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农业技术部门等单位。进行操作技术指导,使农民熟练地掌握绿色农业技术。

(二)规范绿色农产品标准

为保证绿色农产品,特别是绿色食品的特色和质量。应逐步按照国际标准,对不同绿色食品及其他绿色产品制定严格的标准。并在有关权威部门验证之后,对其发放绿色标志才准予生产和销售。饲养制度和绿色生产耕作是推行绿色农业的关键,包括使用无公害优良种子、种畜禽、肥料、饲料制度,规范无公害的大气环境、水资源、土壤环境的标准,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或清洁生产农艺。在流通领域,运用严格的安全卫生分级、加工、包装、储运操作制度等。

(三)解决有机肥的来源

秸秆还田是一种有机肥来源方法之一。我们去参观考察宁波艾格莱水稻收割机时,厂方介绍政策规定在收割机上安装秸秆的切割机才能享受农机补助。秸秆还田有了政策导向。秸秆还田具有促进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含量的增加;提高土壤水分的保蓄能力,秸秆还田增肥增产作用显著。一般可增产5%-10%。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范文10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SWOT分析;扬州;绿色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2-55 -02

一、经济新常态的内涵

经济发展特征从一种状态转向了另一种状态即为“经济新常态”,也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在江苏视察时,提出江苏要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迈出新台阶,这为江苏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扬州作为江苏重要的城市,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更应牢牢抓住新常态带来的新机遇,积极应对新挑战,找准发展的方向。

二、扬州绿色经济的发展现状

扬州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工业的贡献,而其中又以机械制造业、建筑工程业、石油化工等为主,这些行业均为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扬州作为“宜居城市”更应发展绿色经济,从而维持生态平衡,降低能源和资源的消耗,维护生存环境的发展。近年来,扬州也开始着重发展绿色经济,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1.改变产业结构,改善传统制造业,利用新兴产业代替传统产业,吸引节能环保产品型企业入驻扬州;2.全市范围内建设餐厨垃圾、工业固废项目,将废物进行循环利用,全面处理生活垃圾;3.鼓励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并提倡企业进行专利发明和创新等。

三、SWOT分析介绍

20世纪60年代初期,由Learned等提出SWOT分析法(Strengths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s)即态势分析法,本文运用此方法对经济新常态给扬州的绿色经济带来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进行分析,对扬州绿色经济的现状进行描述,从而形成相关的发展战略。

四、运用SWOT分析经济新常态对扬州绿色经济影响

(一)经济新常态下扬州绿色经济发展的优势(Strength)分析

1.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资源丰富

扬州市土地总面积6591.21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接近50%,城镇及工矿用地面积接近16.7%,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达28%。农业资源丰富,水源充足,石油、天然气储量居全省首位,多产粮食、畜产品、湖鲜产品、优质棉等产品,一直享有“鱼米之乡”的盛名。

2.高污染企业减产,推进绿色环保进展

扬州多家水泥企业均为粉磨企业,年设计产能约1600万吨,近年来经政府同意实施等量或减量置换,实施水泥生产线技改外,没有新增任何项目,实践生产能力有所减少。这些企业的产品生产有着高污染的特点,产品的减产可以一定程度推进扬州绿色环保的进展。

(二)经济新常态下扬州绿色经济发展的劣势(weakness)分析

1.农业装备水平不配套,耕地质量问题突出

近年来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耕地数量不断减少,而工业进程不断加速,为了增产农田大量施用化肥农药,此外工业污水的排放、重金属等的污染,导致耕地质量下降,环境也不断被侵蚀。另外,农作使用的设施设备陈旧,农田间道路坑洼,缺少晒场,存储间不配套,设施化水平低,耕地质量问题较大。

2.高耗能行业未得到抑制,节能前景不容乐观

近年来,扬州市的中国石化集团江苏石油勘探局、实友化工(扬州)有限公司、仪征化纤等化学制品制造业、石油加工业等高耗能行业投资同比上升。工业的快速发展仍然占整个产业结构的比重较大,其中这些高耗能产业又是扬州的发展重点,其投资总量维持不变,而整体投资环境变小的情况下,高耗能行业的发展反而增长,未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导致扬州的气候污染较重、环境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出现。

(三)经济新常态下扬州绿色经济发展的机遇(opportunity)分析

1.经济增量可观,发展空间充足

近年来,在市政府正确的领导下,在各行各业的不断努力下,扬州的经济总量有所突破。截止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97.89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比例均突破两位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伴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发展,扬州经济发展后劲足、空间大、弹性强。特别是城镇化发展的贡献尤为明显,伴随大规模人口进入城市,大力推动了消费增长,成为扬州经济增长的强大驱动力,这为扬州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2.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在扬州经济发展不断增长的势头下,在经济新常态不可逆转的趋势下,给绿色经济的发展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政府意识到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将有助于绿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工作重点就是要从政策上、体制上、机制上给予一定的支持,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关于切实加强全市水环境保护和大气污染防治的决议》等,发挥企业在市场中的作用,让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四)经济新常态下扬州绿色经济发展的威胁(threat)分析

1.创新挑战明显,科技体制改革困难重重

经济新常态下,科技体制改革、创新能力提升是绿色经济发展的核心。然而,扬州因为工业起步较晚、企业数量有限、科技体制不完善等问题的存在,面临技术创新的挑战明显较大,依靠“技术革新”来发展绿色经济还有较远的距离。

2.经济结构比例不平衡,转型升级还有很大空间

经济结构的优化对绿色经济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扬州经济结构中第二产业的比重和增长速度都明显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工业的大力发展虽然可以带动经济的增长,但是更容易出现废水、废气、废渣,大气污染,环境恶化,居民生活受到困扰等问题,因此这些因素在制约着扬州绿色经济质量的整体提高。

五、经济新常态下对扬州绿色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完善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在经济中的比例

首先优化结构调整,利用扬州农业优势,大力发展农业,继续提升各县(市、区)特色农业发展质态,进一步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和布局;深入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建设,重点发展生态有机农业:如江都设施园艺、广陵食品加工等农业特色;现今市场竞争激烈,网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为了能够扩大农业产品的销售和市场占有率,可以引入互联网+概念,提升销售数量,拓展市场。其次是扶持农业大户,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相关维修中心以及农机手培训体系,整合农机散户向大户发展、促进农机作业公司转型升级,让农业生产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再次,发挥高校作用,进行农产品改良、农产品耕作设施设备改进、减少化学产品的施用等合作。特别是利用扬州大学农学院在扬州的优势,调动学校与乡镇合作,给予政策的扶持和基金的下发,充分发挥绿色农业在绿色经济中的作用。

(二)突出创新核心地位,改高耗能行业向低耗能行业发展

鼓励企业转移高耗能中间产品的生产,转向低能耗、附加值高的生产环节。重点瞄准石油化工、纺织品、水泥、钢材制造等高耗能行业领域的企业,进行排查筛选:其中优势企业采取政策扶持,引进人才,进行技术攻关、技术创新,达到产品改进、企业优化、产业链提升的水平;对于夕阳企业或劣势亏损企业进行改革,或者进行补贴迁址其他地区。

(三)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服务业

服务业是低耗能、低污染行业,而且能够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因此,扬州绿色经济可以注重服务业大项目的引进与投产,促进管理与经营模式的转变与创新,利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足的特色,重点投资旅游业,同时不放松金融服务、家庭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呈现从生产业为支撑、消费业为导向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在提升服务业的档次和品质的同时又能快速发展绿色经济,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四)利用现代化手段,加强宣传力度

随着经济新常态的深入,扬州绿色经济的发展仅靠企业和政府的努力还不够,还需要全民的参与。可以通过整合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宣传资源,发挥各类宣传媒体的优势,利用媒体扩大宣传,如:“三报”(《扬州日报》《扬州晚报》《扬州时报》)、“二台”(电视台、广播电台)和“三网”(中国润扬农网、中国扬州政府门户网、江苏农业网)。利用多媒体和大数据,如:微信、微博等现代化手段进行信息传递,抓住年轻人的聚焦点,发挥年轻人在绿色经济中的作用。此外,政府还可以利用优惠政策进行宣传鼓励让全民全员参与到绿色经济发展中来。

参考文献:

[1]杨雪星.新常态下中国绿色经济转型发展与策略应对[J].福州党校学报,2015,(02).

[2]沈王仙子. 基于SWOT分析的物流企业选址规划――以扬州市为例[J].市场周刊,2014,(08).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范文11

关键词:绿色蔬菜园区;发展现状;展望;江苏海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产业结构不断的调整与优化,蔬菜已成为海安县的一大主导产业。通过加大农资技术投入力度,实施生产基地规模化,栽培品种良种化,栽培技术规范化和生产产品标准化,农产品实现了从数量型到安全型的转变。通过园区的建设,抓科技,创品牌,办市场,促销售,形成显著的产业化效应,使品牌农业、信息农业、生态农业得到大力的推进,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绿色蔬菜园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绿色园区发展的必然性

发展高效绿色蔬菜是改原来的单纯生产型为现在的经济、文化、生态型,使绿色蔬菜走向高产、优质、高效,从而实现蔬菜的无公害生产,以促进农民增收且推动园区的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蔬菜不仅要销往国内各地还要走向世界,自从加入WTO,我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就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技术壁垒的严峻挑战。因此,必须发挥生态环境优势,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质量提高的高效生态农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不仅各种资源消耗日益突出,同时产生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特别是化肥、农业“三废”污染等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改善生态环境、缓解资源不足的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经济质量型的绿色园区成为人们的必然选择。

2绿色园区发展现状

海安县的绿色食品蔬菜科技示范园区位于李堡镇,海防公路穿境而过,沟通长江水系的丁堡河和北凌河在此交汇,交通便利。李堡镇有较好的人文环境和经济基础,同时自然环境优越,常年太阳能总辐射为474.9KJ/cm2,年日照总时数为2176.4h,年平均气温为15.4℃,年降水量为1021.9mm。园区的大气、土壤、水等主要环境因素于2002、2003年经扬州市环保监测站检测均符合绿色蔬菜生产要求,为绿色蔬菜生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园区建设的规模化、特色化

历史上我镇蔬菜生产以常规露地栽培为主,这几年园区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快速的发展,常年的蔬菜种植面积达1000hm2,年播种面积稳定在3333hm2以上,并强有力的带动了周边地区、园区内蔬菜的发展。园区主要生产的蔬菜有冬瓜、韭菜(黄)、大椒、番茄、丝瓜、大白菜、马铃薯等,品种达30多种,其中有85%以上用大、中、小棚反季节栽培,立足春提早,秋延后。目前,园区主要有4大特色:一是以光明、三里村为中心的小方柿立体种植区和“马铃薯—冬瓜—大白菜”高效栽培种植区;二是以红旗村为主体的“菜—青饲料玉米—菜”露地蔬菜种植区;三是以扬庄为主体的反季节高效设施栽培模式;四是以桑周村为中心的“菜—粮—菜”水旱轮作区,建成666.7hm2冬瓜、533.3hm2大白菜、800.0hm2马铃薯、133.3hm2丝瓜、533.3hm2韭菜(黄)的生产基地。

2.2园区建设的企业化、信息化

园区迅速发展,带动相应的园区企业的建成,而企业化运作正是园区建成的最终模式,是园区建立的催化剂。海安县以现行承包形式,根据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经济菜、礼品菜和半成品菜的需求日益增长,建立了加工配送和销售网点,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推进了园区产、供、销一体化进程。如公司生产的麻虾酱、冬瓜酱油、果蔬饮料等系列产品畅销全国各大中城市,还有刚刚起步发展较旺的李堡绿源农产品有限公司,公司主营蔬菜购销及初加工,年购销各类蔬菜约2万吨,购销额1000万元左右,并与农户签订蔬菜购销合同。企业良好的运作,推动了园区的发展,真正使蔬菜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立足长远,选准切入点,打造品牌,摸索了多种运作方式:①“企业(公司)+基地+农户”,也就是农户生产的蔬菜由公司承包销售或加工。②“专业市场+农民经纪人+农户”,由农民经纪人预约种植,订单收购,组织农户生产;③“股份合作制”,由农户或其他社会自由人自主结合各自参股进行蔬菜生产;④“返租倒包”,鼓励有实力的大户及企业通过返租倒包的形式承包土地进行蔬菜生产。企业的建成是园区迅速发展的催化剂,而企业良好的运作要有强大的信息体系的支撑,依托现有的农业信息化服务网络把电脑、电视、电话3种信息载体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使产地与销售挂钩,农业与商业联合,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生产,建立完善的信息服务站。

3园区关键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3.1李堡镇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健全,技术力量雄厚

通过名、特、优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标准化栽培技术推广,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加强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的引进应用,培育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在江苏省农科院的支持帮助下,组建了新技术试验基地,重点研究绿色食品栽培技术、标准化栽培技术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立足设施瓜果菜栽培,制定并颁布了《绿色食品马铃薯种植规程》、《绿色食品冬瓜种植规程》、《绿色食品大白菜种植规程》、《绿色食品甜椒种植规程》等企业标准,使产品质量达农业部A级绿色食品的标准。

3.2我县是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县,施肥技术能应用到实处

目前,我县氮肥用量下降,微量元素肥料用量不断上升,同时注重使用有机肥,积极推广腐殖酸类肥料和各种复合肥,做到无机氮与有机氮比不超过1∶1,禁用硝态氮肥。充分利用当地有利资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在鸡粪中加入复合微生物肥料,经3个月以上堆闷腐熟后使用,真正做到了生态、环保、资源再利用。

3.3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绿色食品的病虫草害防治以农业措施为主:①重点推广抗病抗虫的品种;②采用温汤浸种等非化学药剂的种子处理;③清洁田园,断开寄主桥梁;④及时清除一些被害植株或果实;⑤套袋和防虫网的应用;⑥采用诱剂、灭虫灯诱杀;⑦土壤处理防治成虫,减少越冬虫源;⑧轮茬间接套种。

化学防治方面严格遵照《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加强对剧毒、高残留农药的管理。全面禁用甲胺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对硫磷、磷胺5种有机磷农药在农业上使用,优先选用矿物资源农药和生物源农药。对选用的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要注意其施药量、施药次数、施药方法、安全间隔期、最高残留限量以及施药注意事项,积极推广微生物降解残留技术及病虫害治理的平衡科学施肥技术,同时严格根据农业部对蔬菜中农药残留监测规定,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管。

3.4农产品的品牌化

随着人们对安全农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园区针对本地区农产品生产现状制定规划,使品牌农业得到快速的发展,从2000年至今,园区的农产品先后注册登记了“绿浪”牌系列蔬菜、“福盛”牌小方柿、“李堡”牌、“金叶”牌韭黄等商标,园区内的马铃薯、小方柿、甜椒、番茄等先后申报了绿色食品,得到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并获取了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大蒜、青玉米、芹菜等17个产品申报绿色食品获国家认证,番茄、马铃薯、丝瓜、韭菜等6个产品获省级无公害产品论证,并组织开发绿色蔬菜专用包装袋。在注册品牌、申报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同时,还先后承担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省级万亩优质蔬菜基地项目、农业科技项目,在这期间园区连续2年被评为市级重点园区,先后被授予“南通市优质农产品基地”、“南通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南通市优秀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南通市十佳农业产业园区“、”南通市优秀农业产业化经营示范工程”等。

4绿色园区发展进一步推进规划

发展高效生态蔬菜是一项覆盖面广、起点高、目标任务重、集科技力量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必须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立足当前,加强领导,制定政策,形成合力,稳步推进。

(1)要进一步加强对无公害蔬菜园区优越性的宣传,不断提高菜农的认知程度。

(2)要加大扶持,激发广大农民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加大力度吸引外商投资、工商资本、民间资本,渐渐形成政府投入作引导,企业和农民投入作主体,合作投入作补充的多渠道投入机制,政府资金投入实行项目管理,以项目配经费,增强园区发展后劲。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范文12

1.1绿色农业产业基地初具规模2004年,农业部在黑龙江省开展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试点工作,并于2005年在全国范围正式启动。近年,全国各省市发挥区域优势,结合区域特点,发展适合当地的绿色农业产业基地。据国家农业部网站及中国绿色发展中心介绍,截至2010年底,全国已有340个单位建成绿色食品原料生产标准化基地,种植面积超过0.073亿hm2,生产总量超过1亿t,产品年销售额超过2000亿元,出口额超过20亿美元,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企业总数达6391家,对接龙头企业1256家,带动农户1686万户,每年直接增加农民收入8.4亿元以上。已开发的绿色食品产品包括农林及加工产品、畜禽类产品、水产类产品、饮品类产品等四大类57个小类,覆盖农产品及加工食品的1000多个品种。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00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1000家。仅2010年,全国共有80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绿色食品产品1387种,成为绿色食品发展的新兴主体,有效加快了绿色农业经济发展。

1.2绿色农业经济品牌效益不断提高随着我国绿色农业的不断发展,打造了诸多代表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精品品牌,绿色食品日益丰富和多元化,涌现了一大批绿色食品知名品牌,绿色农业经济品牌效益不断提高。目前,绿色食品标志商标不仅已在国内第1、2、3、5、29~33类等以食品为主的九大类产品上注册,而且在日本、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葡萄牙、芬兰、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和地区完成注册。2010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100%。在国内大中城市,绿色食品品牌认知度超过80%;在国际上已有法国、芬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4个国家的7个企业、22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使用我国绿色食品标志商标,2009年国内年销售额达到3162亿元,出口总额达21.6亿美元,在国际市场日益显现出强劲的竞争力。

1.3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为了引导和规范绿色农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已经建立了认证管理基本制度。目前农业部绿色食品相关标准102项,地方标准235项。近年来,我国绿色农业经济以品牌带动龙头企业、促进标准化基地建设的产业化发展模式,着力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提高了绿色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各省市陆续培育了一批绿色农业产业化骨干龙头企业,其中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490多家,浙江省绿色食品企业190多家,湖北省绿色食品企业140多家。目前,江西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最大的绿色茶油基地、最大的绿色食品脐橙基地和最大的绿色水产基地。湖南省的天龙米业有限公司和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形成了现代化精米生产线和国内最大的集生产、研发、销售茶籽系列高档植物油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集团;河南、山东、北京等省市的部分地区也因地制宜推进集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绿色农业经济发展体系。

2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有利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2.1有利形式

2.1.1政策支撑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党和国家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在制度、政策和投入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我国于2003年正式提出绿色农业的概念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省陆续出台了各种政策,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国务院从2000年开始每年出台政策引导和扶持绿色食品产业,并把扩大绿色食品生产,推动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纳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从政策上支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建立产品质量追溯机制,推行标准化生产。国务院2007年通过《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大幅度提高我国绿色农业生物制品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2009年通过《促进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促进高效绿色农业的发展;2010年通过了《关于印发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通知》,提出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业,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黑龙江省出台了全国第一部绿色食品的地方性法规《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管理条例》;河北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加快绿色食品发展的意见》,河北省农业厅下发了《关于加强绿色食品工作的指导意见》等。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对绿色农业经济的重视和政策推动为我国绿色农业经济的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1.2市场需求旺盛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日益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关注保护生态环境,对安全、优质、环保的绿色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日益增长。在国内,居民逐步倾向于将绿色农产品作为消费的首选;在国外,有机食品也已成为日常消费的主流。伴随国际“绿色壁垒”的日益强化,绿色食品将在扩大农产品出口贸易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成为提高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发展国际贸易的主力军。现阶段,绿色食品市场总体供不应求的形势以及绿色农产品的需求量呈快速上升趋势,显示出绿色农产品非常广阔的国内外市场前景,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2.1.3生态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重视。绿色农业经济生产过程按照农业生态规律,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经济活动与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农业受到的资源制约和环境承载压力日益突出,农业生态问题和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农业发展更加注重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已成为全球农业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趋势,这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2007年国务院通过《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国家生态保护的重点方向。2011年《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提高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水平、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加快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的要求;将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切实减少面源污染,严格农作物秸秆禁烧管理,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开展农业和农村环境统计等作为农业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可持续发展改革中的重点工作。

2.1.4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成为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任务。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任务,这也为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2.2存在问题

2.2.1绿色农业经济市场体系尚不健全。目前,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市场中的农资、生产、销售、技术、劳动力、信息等网络体系还不完善。区域及行业间发展极不平衡,市场流通体系发展滞后,营销网络不健全,绿色农产品市场欠发达,绿色食品市场发育还未成熟,整体相当落后。此外,对市场具有引导规范作用的各类认证、认定管理不健全,存在生产标准多样化且执行不力,市场准入机制不规范,市场对绿色农产品的甄别机制不健全,未形成完整、系统的绿色农业市场体系。对绿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及消费者的保护不足,企业侵权和假冒绿色食品的行为时有发生,部分绿色食品企业不严格执行绿色食品标准和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生产产品达不到绿色食品标准,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扰乱和影响了绿色农业经济市场的整体形象[8]。

2.2.2绿色农业经济发展支撑条件缺乏。一是资金投入不足。在政策上缺乏有效推动绿色农业企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当前相关政策通常停留在支持、鼓励发展阶段,缺乏税收减免、贷款优惠等实质性扶持政策。由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部分企业并没有享受到政策的惠泽。总体上财政投入不足、政府支持不力,尚未形成多元化市场投资体系[9]。二是技术储备、转化不足,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缺乏有效的科技支撑。绿色农业技术研发相对滞后,并存在供给与发展需求不配套现象,形成无效供给;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推广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科技与生产脱节等问题,不能适应绿色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产品安全质量检测体系和农业环境质量保护体系不完善,专业化绿色农业经济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网络信息服务不到位。

2.2.3绿色农业产业的整体水平偏低。我国绿色农业产业经过多年发展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但整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绝大部分企业生产规模小,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绿色农产品的产量占农产品总量的比重较低,且结构不合理、品种单一,产品多以植物类产品、野生采集产品为主,动物性产品相当缺乏,地域也比较分散,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绿色农业产业技术含量低,绿色农产品产量低、质量差,多为A级产品,AA级绿色农产品的比重偏小,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不强[10-12]。

2.2.4绿色农业经济发展龙头带动能力弱。近年来,虽然我国绿色农业企业总量大幅增加,但仍以中小企业为主,企业生产规模小,功能不完善,缺少有实力、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部分企业生产、加工、包装等环节尚达不到绿色农产品标准,产品档次低,加工链短,精深加工能力弱,初级产品较多,深加工产品较少。企业和基地以及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企业品牌意识薄弱,知名品牌少,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缺少知名企业、知名产品和知名品牌[9],缺乏带动能力。

3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3.1强化政策扶持和引导绿色农业经济是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离不开各级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引导以及投入资金大力扶持。各地区应继续加大绿色农业投资和示范区(基地)建设力度;结合实际需求,在现有财政扶持政策基础上,在绿色农业立项、技术和产品开发、产品营销、信贷、税收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支持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财政政策,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管理和服务职能。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对绿色农业的认识;加强在生产技术、物流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劳动力转移培训等。组织协调农业、环保等部门力量,形成绿色农业经济发展合力。

3.2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市场体系建设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加强科技创新,针对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生产、加工、销售及服务问题,加快新技术研发和科研攻关;健全绿色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做好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开展技术指导,为发展绿色农产品提供技术支撑。建立健全绿色农业产品的标准体系,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操作规程、产品质量和卫生标准、农产品质量分等分级标准、产品包装标准等。完善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立完备的基地建设、环境监测,产品质检和市场监督等管理体系。促进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完善绿色农产品市场体系,增强市场服务能力。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保障市场公平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