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绿色低碳发展概念

绿色低碳发展概念

时间:2024-03-26 14:33:57

绿色低碳发展概念

绿色低碳发展概念范文1

地球的生物资源枯竭的越来越厉害,自然环境处于持续恶化之中,所以追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全世界的共识。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低碳经济的概念应运而生。我国企业的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迫切需要改变,同时需要适应绿色的财务管理模式,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可以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本文主要是对低碳经济概念以及我国实行低碳经济下财务管理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和阐述,对于制约我国实行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再对我国企业的低碳经济的绿色财务管理的实施现状以及问题进行阐述,最后以政府和企业的角度,对于我国如何实行低碳经济下的绿色财务管理给出了具体对策和建议,这对当前低碳以及绿色环保的背景下实现绿色财务管理有很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低碳经济下的绿色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

1.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指的是基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能源更新的一个需求,也是人类生活方式的变革。所以其内在实质就是利用效率同时创建新的能源的结构,追求低碳经济的绿色的GDP,主要在于技术创新的发展观。传统财务管理的活动只是考虑融资,筹资,运营等,没有考虑到碳排放这一因素,没有考虑到经济环保的问题。在当前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企业需要更新旧的观念,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业务效率,很少或根本没有考虑到碳排放,能源消耗、环保等的问题。

2.低碳经济下转变财务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1)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不足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的目标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根本没有考虑环保的要求,同时低碳经济也是财务管理的需要。然而,在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是理性的经济主体,地球能源消耗和环境恶化并非企业的成本因素,对于环保的投入会增加企业成本,降低竞争力。在这一理论的约束,“理性”企业财务管理是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利润的服务,没有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的统一的整体成本效益,容易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以及环境污染企业行为。(2)低碳经济对绿色财务管理提出新要求英国在2003年就开始有了发展低碳经济的意识,所以提出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概念,同时很多的发达国家也开始纷纷附和,都是为了保护地球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成为了全球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合作的经济模式。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将生态成本和资本加入到财务体系中来,这么才能有效的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使得生态的概念可以进入到传统的财务管理的方法和决策。当前欧盟已经最先建立好了一个碳排放的体系,可以监控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一个完善的检测系统。可以说,在未来世界各国也将陆续开展低碳环保的财务管理模式,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适应不了时代的进步,难以计量碳排放的成本,也难以开展低碳投融资决策,因此,需要开发新的财务管理模型以适应低碳经济的需求。

三、低碳经济下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改革现状

1.财务人员的素质和思想不够高

在企业中会计人员的文化层次都不是很高,博,硕士学位罕见,基本企业的会计人员是本科,专科或其他,这种情况势必影响会计核算的质量,这也为实现了绿色环保的会计基础财务管理设置了障碍。目前我国的绿色会计还没有执行和落实,这对于绿色财务的评价带来了很大的障碍。

2.缺乏有效的控制机制

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所在,但是我国在低碳经济的技术方面显然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唉,低碳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首先,对于低碳经济的概念来说,技术创新需要很多的资本的投入才可以进行,但是我国的低碳的项目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的临时的资金的贷款,或者是国际组织的捐款,显然资金严重缺乏,没有一个稳定的机制。其次就是金融机构支持低碳项目所作的贡献是不够的,很多的银行不支持低碳的贷款或者项目的融资,就算贷款,数量也是非常有限,所以没有办法满足低碳经济的需要,没有办法满足低碳经济的资金的研发需求。最后,我国在鼓励低碳经济的做法上面还远远不够。虽然出台了相关的低碳经济的优惠政策,但是显然很多时候都没有得到实施。

3.政府的监管与处罚力度不够

政府作为最大的监督者,需要对那些对于环境破坏较大的使用紫环以及消耗资源较大的企业进行监督,可以让其企业在立项之前就通过政府的监督,环境监测和评估,同时生产过程中一些项目需要受到监督,这是非常必要的。政府主要依据企业提供的环境数据,根据对企业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损害加以管制或处罚的状态显然很难以满足对绿色财务管理的需求。然而,受限于政府部门本身的能力,由企业政提供的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很难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进而导致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产生对环境污染的博弈,博弈的结果就是政府部门对于轻微的污染环境的企业无能为力,无法得到政府有效监控的结果。此外,现有的对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惩罚的法律法规是不够的,从而导致企业的法律成本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压力。政府的支持是不够的。

四、低碳经济下企业绿色财务管理改革的对策建议

1.政府方面

市场经济有一个看不见的手在牵引,所以在促进市场的竞争以及资源的有效配置方面都有着天然的竞争优势。但是市场也不是万能的,如果对于自然资源的孤独消耗的话,那么生态环境的恶化对于我们的未来的损失也是无法估量的。但是这一概念违背了企业降低成本的要求。作为“理性人”在一个更大的概率上企业会选择放弃的绿色投资和融资,从而干扰低碳经济,“市场失灵”就出现了。(1)建立绿色财务管理的制度环境政府可以通过税收等方法以及财政和金融工具多种方法鼓励企业实现低碳经济的投资,最终实现低碳经济的管理。政府需要完善低碳经济的会计制度,适用低碳经济下的成本的概念,设置一些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耗以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生态指标等财务报表的分析方法,创造低碳经济环境下的文化。当前,虽然环保的概念已经被很多中国人接受,但是由于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的一直沿用,导致了人民对于财务管理的领域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传统的财务管理文化不会突然改变,所以导致了低碳经济的意识还是没有得到全社会的认同,这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的工作。(2)加强低碳经济下的法制建设首先,对于环境保护的法律的建立也非常重要的。虽然中国已经建立了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而且还存在于环境和资源保护的立法和司法的问题,如过于宽松的处罚污染环境的企业,对于重污染的处罚也很轻,轻视环境污染防治问题;执法不严的问题大量存在。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改善中国的环保法律体系,使法律真正发挥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巨大威慑作用。其次,加对于绿色税收的征收需要建立法律依据。很多的发达国家很早就采用了这一做法,很显然,我国也应该借鉴这一做法。通过建立中国低碳化的健全的法律制度,为企业实施绿色财务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3)充分发挥政府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引导和监督作用政府需要在低碳经济的环境下发挥指引以及适当的监督的作用。通过政府可以引导企业转变意识,走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引导居民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最大限度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倡导低碳经济的合作。我国还需要加大对于环境的保护力度,最大限度的改善我国的环境的法律,只有这样才可以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同时当前对于我国出口的产品很多时候由于环境方面的指标没过关,导致了出口不了的情况。这也是由于我国政府对于环境保护这一方面的概念还没有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得到体现的原因。政府还应该建立一个低碳和低碳会计制度审计和监督机制。我国在环保立法和执法明显滞后的存在,尽管政府出台了多项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相关的法律法规,但现有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完全适应实际需要,可操作性差,处罚是不够的,因此需要细化这些法规。例如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加大执法力度,如果违反了环境保护的法规就从重处罚等措施。制定一些促进环境保护的优惠的政策,这样企业才更加愿意促进整个绿色企业的发展,实现绿色财务管理就是势在必行。对绿色企业实行奖励制度,增强绿色企业的市场的竞争力。在税务方面,对于那些绿色财务管理做得好的企业,实行税收减免的制度,降低其生产成本。同时,给其信贷支持,最大限度的促进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的最大程度的统一化发展。

2.企业层面

(1)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满足低碳经济对财务管理的要求绿色财务管理发展的要求,要求企业需要适应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化的大趋势,满足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摒弃传统的不考虑环境保护的财务管理的方法。参与绿色项目跨越绿色金融管理公司的理念被传播到财务管理和企业管理方法和手段,以推动绿色财务管理的具体经营业务。(2)发展适应低碳财务管理的企业运营管理模式绿色财务管理的实施不仅影响了公司的财务,会计等模块,并与研发,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的全产业链密切相关,因此,需要进一步整合企业各方面以及财务管理的实施和协调,以满足低碳经济和绿色财务管理的需要,在条件充分的前提应该可以实现全员全程绿色财务管理和绿色运营管理。(3)培植低碳的财务管理文化企业文化是在长久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所形成的价值理念。绿色文化是和谐的生态价值观的核心,是追求人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是价值观的目的。全社会应当广泛开展环保宣传和风险意识宣传活动,特别是要加强宣传,教育财务人员和管理人员,使他们充分认识保护环境,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树立企业的社会形象,培养他们的环保理念和环保管理意识,低碳意识和理念逐渐渗透到社会生产的全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和生活的各个方面。

五、结论

绿色低碳发展概念范文2

【关键词】绿色低碳供应链 碳排放成本 模糊综合评价法

供应链的定义为:“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它是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模式”。从上述概念可知,一条供应链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够称之为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供应商(原材料或零配件的供应商),制造商(例如装配厂、加工厂),分销商(例如批发商、商),零售商(、杂货店、专卖店、便利店、大卖场、百货商店、超市),此外还包括消费者。

管理好企业供应链的目标是多重的。最重要是要满足客户的需要的,这就要求企业要对整个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进行综合调度和管理,例如从采购原材料、库存的管理、生产产品、产品的配送、市场营销,一直到最终产品到达消费者。其次还要确保整个供应链的货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畅通无阻,最大程度地降低物流成本与库存管理成本。

然而,传统的供应链体系存在一个缺陷,那就是无法将“碳排放成本”计算其中。这就意味着,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是存在局限性的,只能够从商业、利润角度来进行管理,而不能够做到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绿色供应链的分析。

从供应链的概念出发,我们很容易得出绿色低碳供应链的概念。所谓低碳绿色供应链,并非只是将环境保护的标语挂在嘴边,而是要将绿色化的理念融入这个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中,计划、采购、制造、交付和回收――每一个流程都必须贯彻绿色低碳的理念,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碳排放的成本。

碳社会成本(social cost of carbon)简称碳成本(cost of carbon),是用于衡量超过某一个标准的排放量的二氧化碳对于社会的负面影响,这一影响通常用经济价值来衡量,因此碳社会成本的衡量单位是美元/公吨二氧化碳。由于碳社会成本很多情况下衡量的是未来的情况,因此,在实际计算时,还需要折算为现值。

在建立绿色低碳供应链的指标体系之前,首先要分析绿色低碳供应链的影响因素。绿色低碳供应链的具体影响因素具体包括:

第一,资产管理。资产管理可以反映供应链的“价值增值”,这也最能够直观体现供应链的绩效。资产管理可以显示供应链的实施和执行可否有利于整个组织的运营。

第二,成本管理。顾名思义,成本管理反映供应链的成本的高低。通过成本计算,可以为企业管理以及供应链的适时调整提供数字依据。

第三,客户服务。供应链的运作能够满足客户的要求和期望是衡量供应链的重要指标,是一个企业的首要目标。

第四,业务流程。供应链绩效的好与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业务流程能否顺利的进行,好的供应链的要能够应对业务流程的不断更新和优化。

第五,环境绩效。这一项是绿色低碳供应链的核心指标,评价供应链绿色化的程度,能够将了绿色化思想贯穿于供应链的各个流程中,引进绿色技术并且改变供应链的管理方式,从而将供应链产生的环境污染降到最低,资源、能源的利用率最高并且使得供应链的综合效益最优。

分析了“绿色低碳供应链”的影响因素,接下来具体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影响因素的分析,参考供应链绩效与相关的绿色评价体系,并结合现实情况,提出了绿色低碳供应链的衡量指标体系,以便对于整个绿色低碳供应链进行考核和优化,具体指标体系如下表所示――

第一,财务指标。财务指标最能够直观地反映企业供应链的绩效如何,然而财务指标通常只能够反映企业近期的表现情况,而难以反映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还需要设置一些其他的指标来衡量企业长远期的效果。

第二,客户指标。顾客就是上帝,因此客户服务角度也是衡量一个企业的供应链绩效的重要方面。除了“产品质量合格率”、“准时交货率”以及“顾客抱怨率”等,还需要增加“顾客绿色认同度”的指标,以衡量企业绿色低碳供应链在公众眼中的环境声誉。

第三,内部流程。主要是指供应链内部流程优化的相关指标,使得企业可以随机应变,适时调整。具体而言是希望实现如下目标:提高响应性;减少提前期;减少单位成本;构成敏捷企业。

第四,学习和发展。该指标又下设为“开发成功率”、“员工人均培训费用”以及“环境保护了解度”,可以反映供应链的发展能力、员工的学习发展情况以及员工对于环境保护的了解情况。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属于典型的多目标综合评价的问题。目前常见的评价方法有:遗传算法、层次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灰色关联度评价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模糊综合评价法是本文推荐用于分析绿色低碳供应链的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基础是“模糊数学”。1965 年,由美国自动控制专家查德(L.A. Zadeh)教授首次提出模糊集合理论(fuzzy sets)的概念,这一概念可以用以表达事物的不确定性,并由此延伸出了“模糊数学”的概念。

而模糊综合评价法,则是基于这一概念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利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理论,有效地将一些难以衡量的定性因素转变为更加直观的定量因素,这一理论解决了棘手的问题。例如在本文设计的指标体系中,“环保认同度”就是一个难以衡量的模糊概念,模糊数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样的难题。模糊以及难以量化的问题,以及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都可以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本文目前还存在的问题在于,尚未进行实证分析来验证该种绿色低碳供应链的准确可行性,同时有一些指标尚未找到合适的衡量方式,例如客户对于企业绿色低碳供应链的认同度等,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A.K.C.Beresford,B.M.Gardner and S.J.Pettit.The UNCTAD andWORKPORT models of port development:evolution or revolution

MaritimePolicy&Management,2004(31).

[2] Bird J H.Seaport and Seaport Terminals[M].London:Hutchinson,1963

[3] Hayuth Y. Rationalization and deconcentration of the U.S. container port system[J].Professional Geographer,1988(5).

[4] K1in.H.A Towards the Borderless Mainport Rotterdam[M].Tinbergen Institute Research Series,1995.

[5] Pol lock E.E,Free ports,free trade zones,export processing zone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In:Hoyle B S,Pinder D A(eds.).Cltyport industrializ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C].London:Belhaven,1981.

[6]倪艳.区域物流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以湖北物流业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11).

[7]龚顺清.重庆建成西南物流中心策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8).

[8]沈小静,谭广魁,唐长虹.采购管理.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绿色低碳发展概念范文3

关键词:低碳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2-0022-02

一、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以“三低”(即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本质是为了创建清洁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经济体系只有很少或有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到大气层中,才能使经济体系的“碳足迹 ”接近或等于零。这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能源的高效利用、清洁能源的开发以及追求绿色国内生产总值 (GDP) ,要求人们创新核心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转变产业结构和制度模式,从根本上转变人类生存发展的观念。

实际上,低碳经济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其2003年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被正式提出来的。该文件提出了要在英国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其具体要求是在2050年使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水平的基础上减少60%。“巴厘岛路线图”的达成则进一步表明了国际社会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行动在不断深入,低碳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际上的关注和认可,低碳经济这个理念迅速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低碳经济是对碳经济的超越,提出低碳经济的主要原因有:第一,气候变化和环境损害。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2007年报告》( IPCC) ,人类活动特别是使用化石燃料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出于能源安全的考虑。第三,现有的碳经济对能源的巨大需求。第四,碳经济限制了市场、政策、体制功能的发挥。第五,新能源的使用成为大趋势 。

二、生态经济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被认为是生态经济学和循环经济理念的最早倡导者。其分别在1965年和1966年先后发表了《地球像一艘宇宙飞船》和《未来宇宙飞船地球经济学》两篇文章,首次从经济发展的视角系统阐述了地球容量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奠定了生态经济学和循环经济学的思想基础。20世纪60年代末,鲍尔丁在他的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使用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术语,他在该书中倡导用市场经济体制控制人口增长、环境污染和协调消费品的分配、资源的开发利用。此后,生态经济学在西方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1982年召开的第一次生态学和经济学的跨学科国际学术会议标志着生态经济学的诞生。

三、循环经济

受鲍尔丁的启发,1990年,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和克里・特纳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一书中首先提出“循环经济”的术语。1994年9月德国政府颁布《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该法于1996年10月开始实施,这是发达国家第一次就发展循环经济立法。与此同时,日本也开始了循环经济社会实践活动。德国和日本是世界上公认的发展循环经济起步最早、水平最高、法制最完备的两个国家。20世纪90年代末,循环经济的概念和理论开始进入我国并被广泛使用。国内最早的循环经济定义为: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即3R)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范式,其实质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和尽可能少的环境代价实现最大的发展效益。

2000年以来,我国政府日益重视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促进法》已颁布实施;国家先后在全国推动了大批包括区域、行业、园区、企业等不同层面的循环经济试点。

四、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首先是由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在其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的蓝图》中被提出来的,他主张从社会及其生态条件出发,建立一种“可承受的经济”。一般认为,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通过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生产方式或经济发展形态,包括绿色产品、绿色技术、绿色GDP、绿色核算、绿色信贷、绿色金融、绿色投资、绿色资本、绿色网络等。绿色经济的发展既是对21世纪现代经济发展的全方位的深层次改革,又是对工业革命以来几个世纪的“先污染,后治理”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否定,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2008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启动了全球绿色新政及绿色经济计划,旨在使全球领导者以及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者认识到经济的绿色化不是增长的负担,而是增长的引擎。在全球能源、粮食和金融等多重危机的背景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较为系统地提出了发展绿色经济的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并已经成为全球环境与发展领域新的趋势和潮流。

五、相关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上述几种类似的经济形态(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充斥在媒体和大众的视野,造成了一定的混淆。其实,它们都是20世纪后半期产生的新的经济思想,是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的结果,也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生存危机后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与改进的产物。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本质上就是生态经济,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过程。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而循环经济则是支撑低碳经济、通向绿色经济、实现经济活动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从根本上讲,他们都是旨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而提出的一脉相承的经济发展模式。

对我们来说,辨析这些概念的关键并不仅仅在于响应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或者低碳经济,重要的是认清楚这些经济模式的目标,并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观念的转变来建设我国的生态文明。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大学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低碳经济――中国用行动告诉哥本哈根[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

[2] 袁丽静.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6):157-160.

[3] 赵惊涛.低碳经济与企业环境责任[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1):132-138.

Analysis of the low carbon economy and the other similar concept

ZHOU Dong

(County party school ,Yucheng CPC committee,Yucheng 476300,China)

绿色低碳发展概念范文4

关键词:低碳旅游 概念质疑 概念内涵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c)-0234-02

地表与大气温度的上升,70%~80%是由于大气中CO2增加所造成[1]。2009年12月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上,中国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0%~45%的减排目标。同年末,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意见》中指出要推进节能环保,倡导低碳旅游方式。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日益受到重视。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低碳旅游进行研究,也对低碳旅游概念做出了不同的界定,基于这些概念,本文指出尚待商榷的地方,并对低碳旅游内涵进行初浅探讨。

1 低碳旅游概念质疑

笔者认为低碳旅游概念界定中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

(1)对低碳旅游的主体理解欠准确。

学者们多是从旅游业或政府、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等角度阐述低碳旅游。例如,石培华、吴普、冯凌(2010)认为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理念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具体体现,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它是以完整的旅游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将旅游产品服务的低碳生产与低碳消费作为主要发展内容,其目的是要实现旅游业的低碳化和可持续发展[2];蔡萌、汪宇明(2010)认为低碳旅游是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新方式[3]。第一个定义是从旅游业角度进行解释;后一定义,是站在政府、企业乃至社会的角度来分析。

事实上,低碳旅游是旅游的一种类别。旅游的主体是游客,旅游是一个人到一个其惯常环境以外的地方、逗留不超过一定限度的时间所进行的某种不获得报酬的活动(1993,WTO国际会议)[4];旅游是个人利用其自由时间并以寻求愉悦为目的而在异地获得的一种短暂的休闲体验(谢彦君,2011)[5]。作为旅游的一大类别,低碳旅游主体理应是游客。

(2)对低碳旅游的归类欠严谨。

目前,大多数学者给低碳旅游贴上诸如“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环保旅游”的标签,例如,刘啸(2009)认为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6];张钟元、郑向敏、兰晓原(2011)认为低碳旅游是一种尽可能降低碳排放量的旅游方式,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旅游活动参与者(包括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等)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发展形态[7];董观志、龙茜(2011)指出,低碳旅游是低碳经济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一种全新旅游发展理念,是由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和体验旅游等转型升级形成的一种旅游集成创新发展模式[8]。

笔者认为,将低碳旅游理解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旅游”“环保旅游”,是科学和符合实践常识的,这是因为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都要求旅游从业人员和旅游者有很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其本质和目标相同,都是环保旅游,都以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但是将低碳旅游理解为一种“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欠严谨。这是因为生态旅游、绿色旅游、低碳旅游各有侧重,其侧重点分别表现在:生态旅游倡导资源的原真性,强调生态和资源的保护,追求完整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绿色旅游崇尚环保与健康,倡导“以人为本”的绿色服务;低碳旅游强调碳的低排放量,可量化,且需要技术支持。此外,虽然绿色旅游和低碳旅游在主张资源利用的高效低耗方面具一致性,但是绿色旅游除了强调资源利用的高效低耗较为具体的一面外,还具有抽象的属性,如“以人为本”、重视游客的满意度。低碳旅游强调低碳,着眼于旅游发展中碳排放量的控制,具可操作性。

2 低碳旅游概念界定与内涵探讨

针对低碳旅游概念界定中对低碳旅游的主体理解欠准确和对低碳旅游的归类欠严谨两大问题,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笔者将低碳旅游定义如下:低碳旅游是全球气候变化、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人们进行低碳消费并践行低碳行为的旅游。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这一概念。

(1)低碳旅游具备旅游的基本属性。低碳旅游是一种旅游,旅游的异地性、短暂性、休闲性、愉悦性等基本属性以及相关旅游功能,低碳旅游理应具备,基于此,概念中并未展开赘述。同时低碳旅游,是人们在旅游活动过程中,消费低碳旅游产品,践行节能、环保行为或在碳交易机制形成后,进行碳补偿、碳抵消活动的旅游。低碳旅游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和消费生活理念。

(2)低碳旅游产生具有特殊的背景。低碳旅游是在特殊背景下提出来的,这一背景就是全球气候变化、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第四次评估报告认为,大量化石能源的消耗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上升,使得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不断加速[9]。以全球变暖为特征的气候变化将会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例如冰川融化、极端气候事件增加,对全球水资源、农业和粮食生产等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体系产生严重影响。二氧化碳是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应对气候变化,人们大力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并在积极付诸行动。目前改变传统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寻求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流观点。低碳旅游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并成为旅游响应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的具体行动。

(3)低碳旅游具有良好的衍生价值。基于低碳经济“以更低的碳排放获得更大经济效益”的核心发展理念,低碳旅游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旅游发展碳排放量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效益。低碳旅游所衍生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方面:①经济效益。首先,碳排放量降低以后,能源等方面的支出费用将显著降低,旅游业单位成本的产出效益更优。其次,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度极高,旅游业的低碳发展会带动其上下游产业的共同低碳化,更大程度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最后,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尽早采取节能减排行动的收益要大于成本。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2006年《斯特恩报告》指出:采取行动节能减排的成本仅相当于每年全球GDP的1%左右,但却可以避免将来每年相当于GDP的5%~20%的经济损失[10]。②社会文化效应。低碳旅游的发展倡导人们逐步形成节约能源、提高能效的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低碳旅游能提升人们生活、消费的环保意识。通过推行低碳旅游,既可以提升国内游客整体素质、增加国内游客的文化凝聚力,又可以增强国外对我国在应对气候方面所付出努力的理解,从而提升中国的软实力。③环境效益。目前,整个旅游部门人为因素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贡献率已经占到了5%~14%。根据世界旅游组织2008年《气候变化与旅游业:应对全球挑战》报告显示,如果旅游业仍维持现有的发展方式和增长速度的前提下,到2035年全球旅游部门的温室气体排放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率将增加188%[11]。低碳旅游,会从根本上缓解相关问题,从而使环境得到优化,产生更好的环境效益。

(4)低碳旅游发展需要一个过程。低碳旅游受诸于以下因素的制约,其发展需要一个过程:①人们的低碳消费认知和心理因素。目前人们对低碳消费的认知不容乐观,同时,不少学者发现公众在实施低碳化消费行为中存在一定心理障碍,其中,一个比较大的心理障碍是居民对生活舒适度的追求。另一心理障碍为从众心理。②低碳技术因素。低碳旅游需要较高的技术含量做支撑。例如,旅游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的改造离不开低碳技术,旅游景区和饭店的高排放、高能耗领域设备需要研发节能减排技术;要实现低碳旅游,得尽可能地使用生物能、太阳能、有机能等生态能源和节能环保能源供电、供暖和作燃料,采用节能环保、无污染的环保建筑材料等等。目前,低碳技术虽有一定基础和较成功的案例,但整体上存在短板。③实践中,存在低碳旅游发展制约因素。国际上,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签署到《哥本哈根协议》的艰难谈判,关于发展权与排放权的讨论不断升级。2010年12月联合国坎昆会议和2011年4月联合国曼谷气候会议上,发达国家把气候谈判作为限制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武器,反对延长《京都议定书》期限[12]。国内在实践中,也存在着制约低碳旅游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表现在缺乏行业执行标准。

综上所述,低碳旅游是在特殊背景下所提出,其发展因一定因素制约,尚需一个过程。但是低碳旅游拥有的良好衍生价值以及随着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低碳消费观念的日益宣传和推广,尤其是外界约束力(如监管者、政策等)的增强,低碳旅游将在克服困难、解决矛盾中持续发展下去。无容置疑,这一持续发展的过程,需要政府、旅游企业、旅游者、目的地居民等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只有各利益主体付诸行动,低碳旅游才会逐步推广与深化,从而进一步实现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尹荣楼,王玮,尹斌.全球温室效应及其影响[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3:1-24,129-210.

[2] 石培华,吴普.发展低碳旅游的基本思路与重点举措[N].中国旅游报,2010-01-19.

[3] 蔡萌,汪宇明.低碳旅游: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方式[J].旅游学刊,2010,25(1):13-17.

[4] 徐菊凤.关于旅游学科基本概念的共识性问题[J].旅游学刊,2011,26(10):21-30.

[5] 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3版.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52-98.

[6] 刘啸.论低碳经济与低碳旅游[J].中国集体经济,2009(5):514-155.

[7] 张钟元,郑向敏,兰晓原.国外低碳旅游发展动向及其启示[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1,7(1):17-21.

[8] 董观志,龙茜.低碳旅游的创新发展战略研究[J].商业研究,2011(3):152-155.

[9] IPCC.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of climate change 2007: mitigation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10] 刑继俊,黄栋,赵刚.低碳经济报告[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7.

绿色低碳发展概念范文5

【关键词】:低碳 节能 建筑

1绿色建筑与低碳建筑概念与特征

建筑是人类生活,工作 ,娱乐的主要场所 ,但是建筑在从规划设计开始 ,到施工 ,运行,后期的装修入户,及至最终拆迁的生命周期内,出规划设计外,其他阶段都伴随着资源利用,能源输入,以及废水,废气,废物的排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筑越来越多,建筑生命周期的循环使人们意识到建筑本身就是能量堆砌的结果。正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对绿色建筑的定义:“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一个经常被忽略的事实是 :建筑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了5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建筑的“节能”和“低碳”注定成为绕不开的话题。

2绿色低碳建筑的意义

建筑本身就是能源消耗大户,同时对环境也有重大影响。据统计,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尽管诸如道路,桥梁,隧道等不能以绿色建筑去衡量,但是居住区,办公大厦公寓等对资源的利用时周而复始的。另外,建筑引起的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占据了环境总污染的三分之一还多,人类活动产生的垃圾,其中40%为建筑垃圾。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由于大量人口涌人城市,对住宅,道路,地下工程,公共设施的需求越来越高,所耗费的能源也越来越多,这与日益匮乏的石油资源煤资源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另外,在建筑过程中使用的能量,如电能,汽油,柴油等都附属有CO2的产生,如电能来自煤的燃烧,建筑物材料的运输来自于电能或者汽油,柴油的燃烧等,而且这些耗能是巨大的。我国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人们对高水平的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这种消费升级使得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人均耗能也越来越高,产生的CO2废弃物越来越多,这与全球倡导的保护环境理念相违背以火电为例,全世界火力发一度电能排放约0.5kg的 CO2。我国的火力发电技术不高,初步估算一度电约排放0.7kg的CO2,而我国火力发电量占发电总量的75%左右。建筑过程中还有一些能量是以间接电能的形式出现的据估算至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达到 10.89亿吨标准煤,也意味着产生20亿吨CO2。但是如果推进建筑节能,以现在的速度和技术看,届时将减少1.4的标准煤然后,这将大大缓解地球温室效应产生的压力,也极大的保护了其他资源。

3以“低碳”应对全球气候挑战

低碳设计是指采用低碳技术和零碳技术乃至负碳技术策略,实现低碳、零污染、高效率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设计方法。全球气候变化的形势大家都很关注,对我们建筑领域来讲 ,我们节能减排的任务意义很重大,也很艰巨,建设生态低碳城市、低碳生态社区、低碳绿色建筑 ,已经成为全球应对挑战领域的主要策略。低碳建筑和绿色建筑相比,在内涵和目标上是基本一致的,但是侧重点不同。绿色低碳建筑更强调减少污染排放;低碳排放是减少碳排放,它更切合节能减排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主题。

4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

绿色低碳建筑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等多重理念,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要求,顺应了时代潮流。我国绿色低碳建筑的发展现状可表述为,前途光明,但路途坎坷。目前,绿色建筑、低碳建筑在中国的推广还是刚刚起步,好多问题亟待我们去解 决,去探讨,需要设定对应的部门,才能保证政策的落实。我认为低碳的概念其实和节约型社会的概念是连在一起的,这也正符合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它本身不仅仅是指建筑节能 ,而是将能源的消耗 、环境等各个因素整合起来的一个概念。低碳主要是指减少整个社会的能源消耗 ,因此低碳是大环境下的低碳 ,只有在整个大环境下实现低碳,才可能真正做到可持续性发展。还急需加大低碳减排的宣传力度,使得社会各界都来积极关 注绿色建筑和低碳生活,使绿色成为每一个普通居民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才能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绿色人居的进程。 发展低碳生活、建造低碳建筑不仅是政府、专家的事,积极树立低碳生活理念也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低碳生活,是一种自然而然去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注意节电、节油、节气、垃圾回收以及绿色出行,从点滴做起,从身边的每个节能细节做起。很多低碳生活方式,大家都是可以做到的,即使是再小的一份力量,都是对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低碳社会的一种支持。

5低碳建筑中的施工技术

低碳建筑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低碳建筑已逐渐成为国际建筑界的主流趋势。“低碳建筑”低碳建筑采用结构体系、地能热泵系统、智能布线配电系统、太阳能综合利用、节能门窗、雨水收集中水利用及其他低碳使用技术。低碳建筑技术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能耗,同时可使建筑碳排放水平降低50%左右。低碳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种技术形式,外墙节能技术:墙体的复合技术有内附保温层、外附保温层和夹心保温层三种。我国采用夹心保温作法的较多;在欧洲各国,大多采用外附发泡聚苯板的作法,在德国,外保温建筑占建筑总量的80%,而其中70%均采用泡沫聚苯板;门窗节能技术:中空玻璃,镀膜玻璃(包括反射玻璃、吸热玻璃)高强度LOW2E防火玻璃、采用磁控真空溅射方法镀制含金属银层的玻璃以及最特别的智能玻璃;屋顶节能技术:利用智能技术、生态技术来实现建筑节能的愿望,如太阳能集热屋顶和可控制的通风屋顶等。制冷和照明是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如使用地(水)源热泵系统、置换式新风系统、地面辐射采暖;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太阳能热水器、光电屋面板、光电外墙板、光电遮阳板、光电窗间墙、光电天窗以及光电玻璃幕墙等。

7结语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将会有更多优良的建筑材料和先进的建筑技术被运用到现代建筑施工工程当中。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坚持科技创新,实现更好的建筑技术开发,为我国的建筑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此外还有更加注重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低碳建筑。

参考文献

[1]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GB/T 50378—200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s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oo6.

[2]李湘洲.才东明.21世纪建筑【M】.北京:建材 工业出版社.2002

[3]夏云.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建筑【M】.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绿色低碳发展概念范文6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s global climate changes unusually, international energy tightening increasingly,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become the basic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many industries. This social development trend brings great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for automotive industry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ormulating appropriate automobile marketing strategy has become a competition strategy of national automobile industry.

关键词:低碳;汽车营销;绿色营销

Key words: low carbon;car sales;green marketing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3-0017-02

1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分析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其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1]。

低碳经济的概念最初由英国提出,英国政府在2003年就已经提出2050年的低碳发展目标,将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国家,着力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就业机会,促使英国成为世界低碳发展领域的领先者。美国新一届奥巴马政府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低碳路径”,通过发展新能源技术等措施,建立未来低碳竞争优势。日本政府2007年正式把建立低碳社会作为2050年的重点发展目标,并于2008年通过“低碳社会行动计划”,力图引领世界范围的低碳革命,提升日本的国家竞争力。

自国际社会提出“低碳经济”概念以来,这一问题就被我国政府重视起来。2007年9月8日,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郑重提出了4项建议,即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他指出,“气候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才能妥善解决。应该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优化能源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发展低碳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根本上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应该加强研发和推广节能技术、环保技术、低碳能源技术,加强人员培训,充分发挥各方积极性,提高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2009年1月30日,总理在与欧盟主席巴罗佐会谈中指出,中欧双方“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在新能源、新节能环保技术、低碳经济等方面的合作”。2009年3月7日,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广东代表团会议上,主席又指出,“要抓住时机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全面加强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积极培育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在今年3月份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再一次强调,“要毫不松懈地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保工作”。

2009年7月27日至28日,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华盛顿举行。经谈判,双方草签了中美两国政府关于加强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结构转型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2]。

汽车是全球石油危机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国家陆续推出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汽车行业作为其中一大产业包含了诸多低碳因素,如鼓励创新,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推动电动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产业化;中央财政安排补贴资金;支持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在大中城市示范推广。在2010年北京国际车展上,几乎每家车厂都亮出了低碳汽车的底牌,低碳已不再是一个停留在计划中的概念产品,而是一件看得见摸得到的交通工具。

目前世界汽车的产能过剩,国际汽车市场的不景气,加剧了世界汽车行业的竞争,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制定适宜的汽车营销策略已成为各国汽车行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对我国能源安全、节能减排以及汽车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2低碳经济下汽车营销策略

在低碳经济条件下,汽车企业为贯彻汽车产业发展政策,适应汽车制造标准不断提高的需要,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积极满足消费者的低碳消费的需求,汽车企业应以低碳观念为指导,积极开展绿色营销。主要内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绿色低碳发展概念范文7

关键词: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

近年来,低碳经济一度引起各方关注,与之前的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概念之间有何联系及区别成为人们热议的问题。本文试图从上述概念的提出背景入手,较为深刻地剖析它们相互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区别,以使人们有更明晰的认识。

一、经济人假定下的线性经济模式――“开环”式的传统经济模式

依据经济人假定,某个微观经济单位(厂商或居民户)在经济活动中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是其自身经济利益的最优化,它在主观上既不考虑社会利益,也不考虑自身的非经济利益。因此,在对待环境、生态问题上,经济人假定下的经济模式不考虑经济发展对环境、生态的影响,即除了剧毒和能引起急性中毒的废料外,绝大部分废料均不加处理地直接排入环境,由环境充当“无偿清洁夫”的角色。人们“从地球榨取资源、把资源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然后把剩下的东西(垃圾)送回生态圈,”靠其自然消散、稀释、分解。这种模式一方面表现为“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单程线形的物质流动模式(简称为线性经济模式);另一方面又将经济活动与环境割裂开来,成为相对于自然环境的“开环式”模式,如图1所示:

这种线性或“开环”式的传统经济模式起自工业化初期,直到20世纪中叶,我国的一些乡镇企业甚至现在仍在沿袭这种模式,表现为“高开发、低利用、高排放”的特征。因为“来得容易、用得潇洒、扔得干脆”,仿佛生活在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污之不染的环境中,对自己潇洒行为的后果自然不用关心,的确有点像牛仔,故又被称为“牛仔经济”。

二、从“开环”到“闭环”――生态经济概念的提出

在工业化以前的社会中,人类的经济活动规模较小,所排放的废弃物远远低于环境容量和净化能力所允许的范围,尽管当时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同样存在,但这种破坏的影响范围和程度都是比较小的,多数情况下是微不足道的。

进入工业化社会以后,企业的生产规模越来越大,排放的废弃物也越来越多,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甚至全球范围内,许多种废弃物的排放量已经接近甚至超过环境容量和净化能力所能够允许的限度,环境与生态因素对经济系统运行和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越来越大。人类逐步认识到,诸如大气层、大江大河、海洋、生态系统等环境资源是经济系统中正常的无处不在的和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

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博尔丁发表的《即将到来的宇宙飞船地球经济学》一文中指出,我们的地球只是茫茫太空中一艘小小的宇宙飞船,人口和经济的无序增长迟早会使船内有限的资源耗尽,而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排出的废料将使飞船污染,毒害船内的乘客,此时飞船会坠落,社会随之崩溃。

为了避免这种悲剧,必须改变这种经济增长方式,要从“消耗型”改为“生态型”;从“开环式”转为“闭环式”。经济发展目标应以福利和实惠为主,而并非单纯地追求产量。之后,他在“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提出“生态经济(EcologicalEconomy)”概念,生态经济是“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具有生产、生活、供给、接纳、控制和缓冲功能,是典型的封闭式经济增长方式,如图2所示。

目前,生态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微观,即单个企业层面的单一型生态经济;中观,即企业之间层面的生态经济链;宏观,即社会层面的复合型生态经济,体现出从单一到结合、从结合到复合的层层推进特征,而每一次的推进都促使经济运行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

企业是实施、发展生态经济的主体,也是体现生态经济效益最直接的个体,中观层面的生态经济链和宏观层面的复合型生态经济都是建立在发展生态企业这一层面之上的。只有企业积极参与其中,实现“最佳生产,最佳经营,最少废弃”,实行生态管理,才会更好地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从“抽象”到“具体”――循环经济理论的形成

完整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经济系统既包括物质代谢关系、能量转换关系以及信息反馈关系,又包括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关系。这一概念过于笼统而且抽象,而且,它所强调的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就如同生态系统一样密闭循环、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以及能量守恒事实上是无法实现的。

然而,科学家们在设计宇宙飞船时非常珍惜飞船空间的利用以及所携带装备和生活必需品的选择,采用循环系统设计,飞船中几乎没有废物,即使乘客的排泄物也经过处理、净化,变成乘客必需的氧气、水和盐回收,再给乘客使用。这一循环系统的设计思想成为循环经济理论的形成基础。

在鲍尔丁的启发下,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和克里・特纳于1990年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一书中首先提出“循环经济(CyclicEconomy)”概念,要求在整个经济流程中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投入并且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即减量化(Reduce),废弃物再利用(Reuse),通过再循环(Recycle)减少最终废物处理量。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即“3R”,成为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其科学的排列顺序如下:

一是减量化,避免产生――属于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二是再利用――属于过程,旨在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其次是对于源头不能削减的污染物和经过消费者使用的包装废弃物、旧货等加以回收利用,使它们回到经济循环中。三是再循环――属于输出端,旨在把废弃物再次资源化以减少最终处理量。循环经济体现了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观念,是具体、可行的经济运行模式。

四、从“模糊”到“鲜明”――绿色经济理念的确立

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首先提出“绿色经济(GreenEconomy)”,认为经济发展必须是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可以承受的,不会因盲目追求生产增长而造成社会分裂和生态危机,不会因为自然资源耗竭而使经济无法持续发展,主张从社会及其生态条件出发,建立一种“可承受的经济”。20世纪90年代,Jacobs与Postel等人倡议将传统经济学的劳动、土地、人造资本三种生产基本要素进行修正并增加社会组织资本(Socialand Organization Capital,SOC),因而认为绿色经济具有以下四项要素:一是人类资本(HumanCapital),强调人的健康、学识、技艺及动机(Motivation);二是将土地成本扩充成为生态资本(EcologicalCapital),或自然资本(NaturalCapital);三是人造资本(Man-madeCapital),也称制造资本(ManufacturedCapital)保持不变;四是社会组织资本(SOC),指地方小区、商业团体、工会、国家的法律、政治组织,到国际的环保条约(如海洋法、蒙特娄公约)等社会组织不只是单纯的个人集合,无论那一种层级的组织,都会形成其个别的习惯、规范、情操、传统、程序、记忆与文化,从而培养出相异的效率、活力、动机及创造力,投身于人类福祉的创造。

可见,绿色经济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模式,它以效率、和谐、持续为发展目标,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持续服务产业为基本内容,推动“绿色经济、绿色新政、绿色社会”三位一体协调发展。

五、从“分散”到“聚焦”――低碳经济模式的形成

2003年2月,英国政府在其发表的《我们能源之未来:创建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白皮书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白皮书中指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生活标准和更好生活质量的途径,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相对于大量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即碳基)能源,以高能耗、高碳排放、高污染为主要特征的“高碳经济”而言,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

那么,在人们对线性经济模式破坏生态环境问题有了深刻认识,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深入人心的背景下,为什么又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呢?

首先,CO2等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自18世纪中叶欧洲工业革命以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碳基)能源一直人类社会生产以及生活的主要能源。由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耗,致使地层中沉积碳库的碳以较快的速度流向大气碳库,CO2浓度不断升高,从而引发了温室效应。对生态系统、食物与淡水供应以及人类居住都将带来深入持久的影响。

其次,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耗竭。目前的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碳基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在总能源中所占的比重高达87%。按照现有的世界能源储量、技术经济水平以及开采强度,煤炭可能开采200多年,石油可能开采40多年,并且化石能源的经济成本越来越高,技术要求越来越强。未来经济的发展如果仍然采用高碳模式,到本世纪中期地球将不堪重负。

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制订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至40%。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该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确定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各方虽然未就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达成协议,但它却是推进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开始。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问题及产生根源是多方面的,造成的危害也是多方面的,防治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措施也是多方面的。发展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的目标就是要全方位地解决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问题。然而,上述全方位、多元化的目标必然表现为分散而难以聚焦,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集中解决降低CO2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目标的聚集有助于选择科学、可行的发展路径,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六、结论

第一,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及低碳经济等都是基于自然环境不断恶化,传统的、基于经济人假定的线性经济模式遇到巨大的挑战,即经济的高速发展己逐渐接近甚至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大背景下,人们在不断寻求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和谐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共同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及低碳经济等概念提出的具体时间不同,当时的主客观条件存在差别,追求的目标取向有别,解决问题的措施及实施路径各有侧重。其中,生态经济模式理想、完美而难以实现;循环经济模式路径清晰、措施具体;绿色经济形象、鲜明,诸如绿色计划、绿色设计、绿色标志、绿色技术、绿色企业、绿色产业、绿色贸易、绿色投资、绿色消费等都包含着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经济的特征;低碳经济主要以碳排放水平作为主要衡量尺度,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调整能源结构等一系列措施,以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缓气候变暖的趋势。

第三,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及低碳经济等概念的提出体现了人们对可持续发展观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在当前气候变暖的严峻形势下,低碳经济则是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等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化、形象化,是当前追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共生的有效乎段,是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实践的有益推进。

第四,尽管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及低碳经济等存在差别,有时也被替换使用或混淆使用,严格区分他们有时却无必要。

参考文献:

1.(澳)迈克尔,(美)阿尔玛著;王思进等译.环境营销[M].中国机械出版社,2000.

2.马世骏,王如松.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1984(3).

3.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 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 [R].ENERGY WHITE PAPER, 2003.

绿色低碳发展概念范文8

关键词:低碳概念;建筑设计;策略

前言

随着人们对低碳节能的重视,在目前的建筑设计中,应用了低碳节能的设计理念。为了实现低碳节能的发展目标,就要从建筑设计技术与措施上进行改进,将低碳节能的理念融入其中,降低施工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建筑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1低碳理念下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

目前在建筑设计当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了低碳的设计理念,促进了建筑行业的发展,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低碳建筑设计就是指通过低碳节能设计的模式来降低能源消耗,营造绿色健康的生存环境。在当代,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实现这一理念,要从建筑的设计思想、具体结构、施工环节等全过程进行低碳节能设计,减少资源和能源的浪费,提升建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目前人们对建筑的整体要求和建筑设计的主要特点,可以对低碳概念下建筑设计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使其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1)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目前人们往往追求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作为设计人员来说应该从业主的生活条件以及居住要求出发,这样才能够保证建筑设计的合理性。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在保证建筑质量的前体下,严格控制好室内的温度、湿度和通风。(2)节能环保。现代建筑中需要优化施工环境,减少污染排放,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的使用环保能源,降低对能源的损耗。对施工环境进行优化,将节能与低碳相互结合,从而使得施工环境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污染。在对建筑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设计人员有绿色节能的设计理念,结合建筑的整体特点,使用相应的节能建筑材料和节能技术,从而对建筑的整体结构进行优化,提高建筑资源的整体利用率。(3)控制建筑成本。所谓的建筑成本,指的是在建筑的使用过程中,在不影响建筑的正常使用功能的情况下,对其中的而建筑费用和能源使用情况进行控制,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实现节能减排的建筑目标。与此同时,还可以对节能设备的设计进行优化,对建筑节能设备优先采用,从而降低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4)能源优化。建筑行业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为了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建筑企业就必须在低碳建筑设计理念的前提下做好建筑能源消耗的控制工作。根据建筑的功能和人们的要求,合理的使用一些新型绿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能够满足建筑内部的和智能体舒适度,并且能够减少建筑的使用成本,加强对大气的保护。

2低碳节能建筑发展趋势

所谓低碳建筑指的就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使用低碳材料和设备,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实现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技术,不仅提高了建筑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也为人们营造出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低碳节能建筑在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具有较大的优势,发展前景广阔。首先是低碳节能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无论是国家的相关单位、建筑设计企业、施工企业、普通的用户都很注重低碳节能技术,一些相关的低碳节能环保政策的出台更为低碳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筑行业必须向着低碳节能方面发展。实现低碳建筑不仅能够突显出当地的文化特色,同时还能够利用当地的资源并融合当地的文化理念,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物。低碳建筑不仅外型上具有特殊的美感,而且还能够对生态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并能够促进建筑行业实现长远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3低碳概念下建筑设计的应对策略

3.1采用绿色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的选择是低碳建筑的基础,只有保证建筑材料的节能低碳,才能实现建筑的绿色环保。在进行低碳建筑设计的过程中,需要以低碳理念为基准,在使用低碳节能材料的同时,还要充分提升建筑材料的使用率。目前,这种绿色建筑材料已经广泛的应用在建筑设计当中,在对这种新型材料的使用过程中,需要对一下几种因素进行考虑,首先要考虑建筑材料的地域性,以此来实现建筑材料的就地取材,减少材料的运输时间,提高建筑的施工效率;另外需要考虑此材料的适用性和经济性,在选择绿色建筑材料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建筑的整体特点和使用要求,来对建筑材料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选择低能耗、利用率高的环保型材料,这样不仅能够合理减少建筑成本,更能从根本上缓解污染问题,促进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

3.2运用自然采光

在进行低碳建筑设计的时候,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对建筑的采光效果进行设计。在自然采光规划时,设计人员应对建筑物的间距、朝向、环境、周边障碍物等可能对采光设计造成影响的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另外,还应思考建筑照明设施同室内格局的分配、怎样把自然光引入房间、照明设备的负荷区别、怎样提高照明设备的效率等内容。在运用自然采光的时候,一般分为主动式和其它采光方式,主动式的自然采光主要是对建筑进行朝向和落地窗的设计,这样可以使自然光能够主动的进行建筑室内,其它的采光方式对数是利用相关设备来对自然光进行采集,其中包括导光管导光、光纤导光和镜面反射导光,这些自然采光的方法都可以实现建筑设计的低碳减排。

3.3合理的运用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建筑工程中要尽量减少使用化石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尽量使用新的,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等绿色能源。在目前的可再生能源当中,太阳能是其中被普遍进行应用的,采用较多的是在建筑中增设光伏建筑,很好地利用了太阳能来替代其他非再生能源的使用。。另外,可以根据建筑物的整体特点,栽种相应的植物,以此来构建立体绿化网络体系,并且对建筑物的屋面进行节能设计,通过对建筑物的立体绿化和屋面绿化,能够有效的提升建筑物的整体隔热性,同时还能够对大自然中的雨水进行利用,保证了建筑物的整体美观性。

3.4建筑空间的高效利用

在目前低碳环保要求下的现代建筑施工中,由于施工流程涉及层面较广,并且施工环节所受到的影响因素较为繁杂,关联性建筑群数量较多,这就对建筑空间的合理化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能够达到这一优化标准,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省建筑用地,实现节能环保目标的不断深化。建筑空间的高效利用可以降低总体的面积需求,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充分的拓展其可以利用的空间以及扩大单位面积土地上建筑工程建设空间,低碳概念的建筑设计是未来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提高建筑空间的高效利用,降低单位工程量,可以有效降低能源的消耗,因此,在低碳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应注重考虑工程的结构空间拓展以及室内空间的充分利用。在进行人口居住量较大的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还应该重点考虑提升建筑空间的利用率,可以有效控制住房面积标准,进而可以充分降低建筑物建造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在进行低碳建筑设计的户型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灵活的、高效的应用建筑空间,以及建筑随着时间的功能变更的可能性,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产生建筑垃圾,降低建筑费用、节约能源,而且还可以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4结语

低碳建筑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要重视低碳技术的使用,将低碳设计的理念进行深入的了解,从建筑设计的整个过程来增强低碳节能的效果,合理的选用绿色建筑材料、运用可再生资源,以此来保证建筑设计的低碳环保,推动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学伟.低碳概念下的建筑设计应对方法论述[J].建筑与规划设计,2016.

绿色低碳发展概念范文9

关键词:绿色公路;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TB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7.098

0引言

我国政府对绿色交通的建设历来都十分重视。十总体布局中明确提出了要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地位的要求,2015年3月,“绿色化”这一概念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再次被提出,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更是要求把“绿色”这一理念与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高度融合。可以说,当前阶段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重点关注绿色发展。公路担负着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任,“十三五”期间,国家预计对公路完成投资1.65万亿元。因此,如何实现公路建设的绿色化,已经成为当前阶段的一项重要研究课堂。

1绿色公路概念

绿色公路这一概念涉及多个学科。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学者关于绿色建筑、绿色公路、低碳公路、生态公路等相关概念、理论、关键技术的观点与成果,欧阳斌等人认为,绿色公路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是节能减排、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绿色公路发展建设过程中需要强化创新驱动,对新能源、新材料等展开积极的探索研究,同时对先进适用的产品和技术进行大力推广,从而实现绿色公路能够全方位降低碳排放量和能源的消耗,进而达成改善环境和实现绿色效益的目的。其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是要倡导绿色建设和低碳运营,以节约资源优先和保护环境为本为指导方针。

2绿色公路建设现状

2.1绿色公路建O战略目标

我国绿色公路直至2020年的战略发展目标为:提升全行业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完善绿色发展体系,明显加强创新发展能力,同时还要打造一批以低碳环保作为设计理念,兼具绿色施工、行驶畅通、精细管理、智慧服务、节约资源和高效运营等作为主要特征的绿色公路示范工程,显著提升公路全寿命周期内对能源的使用效率以及对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控制成效,全面落实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生态文明的中国。

2.2绿色公路建设战略重点

2.2.1优化公路网络结构

推进公路结构调整、完善高速公路网、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全面提升道路技术结构和路面等级,提升路网覆盖范围与通达程度;促进客运“零换乘”、货运“无缝衔接”;完善公路货运枢纽集疏运通道体系、加强综合客运枢纽和物流集聚地区的货运站场的建设;推进衔接设施建设,为后期公路的绿色运营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

2.2.2强化绿色科技创新

研究推广路面材料再生循环利用;推行绿色照明工程,推广应用寿命长、功能可靠的发光二极管等节能灯具;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加强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深入展开研究公路环境风险控制技术,进一步加强公路环境风险应急应变能力;加快推进公路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稳步推进可视、可测、可控化的路网管理模式;ETC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全面提高路网整体通过能力。

2.2.3完善绿色制度体系

进一步加强绿色公路发展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建设,着力环境保障制度的加强。对现有的公路建设规划以及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评价制度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节能评估制度继续完善。同时针对生态环境保护或补偿恢复要建立相关机制,实施生态环境补偿制度。进一步修订行业标准规范,建立健全公路资源利用、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技术和管理标准体系,鼓励因地制宜制定地方标准。加紧研究制定和实施公路工程能效评估报告编制指南、公路节能验收技术指南以及公路施工机械能耗限值标准、操作规范和检测规程、公路工程环境监理规范等标准规范。

2.2.4提升绿色治理能力

加快完善公路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统计指标体系,更进一步健全分析和统计制度,加强公路各项指标的调查、统计、预测、分析以及工作。相关单位和部门要密切关注公路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方面的业务能力建设,保证提供的公路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信息及时、全面、准确。同时要建立以科研机构、环境监测部门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组织为依托,能够实现全行业覆盖的监测网络,对公路行业的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进行统计、分析、评价、考核。贯彻落实目标责任制,加强环境保护的考核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公里节能减排制度。

2.2.5强化重点环节监管

强化公路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重点环境的监管;在公路规划中充分考虑节约资源,环境保护;确保节能和环保的设计深度在公路的初步设计以及施工图纸设计的审查中达到规定要求;施工过程中要加强组织管理,尽可能降低对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同时避免出现资源消耗较高的施工措施;切实做好对节能环保的专项验收工作;严把公路运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2.3绿色公路建设的关键技术

绿色低碳发展概念范文10

关键词:低碳理念;绿色建筑;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3.077

0前言

当前,绿色建筑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发展得很快,其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在公共建筑中,如将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融入其中,就能做好更好地节省能源,减少资源的浪费。

1低碳理念与绿色建筑的含义

当温室效应变得逐渐明显时,世界气候逐渐变暖,“低碳”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诉求。在所有的社会经济活动中,低碳理念需以环保为前提条件,在碳排放环节降低环境压力。随着低碳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绿色建筑的概念也逐步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在绿色建筑中,充分利用光能和风能等新能源,为人类打造健康的生存空间,规避高能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导致的破坏。在绿色建筑工程初始时期,设计者需考虑能源节约和功能多样性等因素,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好的图纸。事实证明,二氧化碳的减排价值给建筑节能带来的经济效益是非常可观的。

我们知道,如果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加上市场经济体制的左右,那么绿色建筑这个概念会在人们心中有更重要的地位。事实上,经过无数的案例能够证实,如果房地产开发商市场份额太大,那么就会通过绿色建筑概念来对客户进行误导。其实,这跟“以人为本”的发现观念是相背离的。通过分析其中的原因,可发现,全国各个地方有大量的政府工作人员都是过于追逐GDP数字,大力发展经济建设,而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实施,却抛到了九霄云外。过度地追求经济效益,使项目的环保性能大幅度降低,使经济建设和环保工作不能得到兼顾,违背了国家的发展方针政策。无数历史事实证明,这是非常不划算的。随着资源被过度开发和掠夺,随着环境逐渐被破坏,绿色建筑下的经济效益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2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通常情况下的,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包括下面三点。

第一,注重环境问题。在低碳理念指导下的绿色建筑设计中,最终目的是为了使生态环境受到的破坏和污染降到最低。所以,为了真正做好该项工作,应当在细节上下功夫,从而将绿色环保理念真正贯彻落实。

第二就是要最大程度减小能源的消耗量。我们都知道,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量是巨大的。低碳理念下的绿色建筑应当着重于降低能源消耗,把资源最大化地利用起来,从而规避太多的能源消耗。除此之外,还应当注意节约和减耗一起协同进行。

第三,关注建筑的舒适实用性。在建筑行业,为达到长远发展的目的,就需最大程度满足消费人群的需求。在绿色建筑中,如能把舒适性、健康行、特色性等元素融入其中,则能够给人们打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建造更加宜居的建筑。

3绿色建筑在低碳理念下的经济效益分析

3.1环境价值的计算方式

在低碳理念的指导下,绿色建筑发展飞速。绿色建筑跟传统建筑消耗的能量相比,碳排放量要低得多。在大量的绿色建筑项目实践之后,可得知,绿色节能技术产生的经济效益,一般情况下,可使用“有无对比法”计算,并且,可通过使用恰当的方法作评价,把评价参数明确化。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市场价值计算方法,这种方法通过把使用低碳技术前后的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差额来计算。在其中,间接性的费用,是通过建筑施工中环境成本所致的损耗来计算的。

3.2绿色建筑中的直接效益分析

通过低碳理念指导,获得的经济效益中的一项是直接经济效益。通过低碳理念指导得到的绿色建筑经济效益有一些提升的手段,比如使用绿色节能技术。在对这些经济效益进行把握的过程中,可通过总得资源价值和资源价值来计算。比如,对于建筑过程中,水能源经济价值、电能源经济价值、土地资源经济价值、采暖热能经济价值的效益计算,都有其各自的计算公式。限于篇幅限制,这里不展开陈述。

3.3绿色建筑的间接效益分析

对于绿色建筑所带来的间接效益,有一个很好的辨别方法,就是计算绿色建筑的建设给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比如,通过建筑绿化面积的增加,可以改善一定区域内的空气质量,从而对CO2污染排放进行控制,这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空气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间接效益的计算方法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机会成本法,另外一种就是替代市场法,可使用它们作相关计算。前者,是针对还未开发的建筑项目,并对其进行的F有的净效益估算,接着作预测估算。如果在使用综合估算之后,开发得到的经济效益比净效益高,那么该建筑开发活动是应当进行的。后者,是出现于低碳环保建筑项目应用之后。可通过建筑房地产项目中提供的一些相关信息,一旦环境被改变,那么就可以依据经济效益的盈利或亏损状况,经过一番分析与计算,最终得到收益的基本状况。

3.4二氧化碳减排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分析

众所周知,低碳理念逐渐成为新时代的一股潮流,这是跟人们对健康生活有越来越高的诉求所决定的。低碳理念不但能够加速社会发展的步伐,还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低碳理念的指导下,绿色建筑变得越来越遵守环境保护规则,变得更加节约能源。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可通过辖区的经济来对碳排放量进行计算,对于碳排放权,可借助一些有名望的机构对其进行拍卖和出售,允许转让。如此反复循环,这样可使绿色建筑跟各方利益联系起来。进而使有关单位或公司降低资源消耗,实现资源节约与环保。

4结论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流行的当今社会,绿色建筑逐渐成为建筑行业的新兴事物,其给社会带来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巨大,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无疑也是巨大的。所以,对于相关企业或部门而言,应当依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发展计划,不仅要给社会带来经济价值,还应当注意环保工作的实施。通过低碳理念的指导,有效提升绿色建筑经济效益水平。进一步加强对低碳城市建设的水平提升。当然,同样也需要注意的是这当中并不需要考虑到能源消耗产生的环境问题,自身消耗所造成的机会成本等多方面的问题内容。

参考文献

[1]建筑技术应用研究进展[J].建筑科学,2013,(10):2933.

[2]建筑的低碳节能与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第四届绿色建筑与节能国际大会综述[J].上海城市管理,2011,(05):8587.

[3]杨云英,权长青,罗海娟.“低碳住宅”PPP模式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基于保障性住房的视角[J].广东建材,2015,(08):4144.

[4]王晓明.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J].建筑知识,2016.

[5]蒋忠成.论结合低碳理念对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3.

[6]建筑的低碳节能与现代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第四届绿色建筑与节能国际大会综述[J].上海城市管理,2011,(05):8587.

[7]杨云英,权长青,罗海娟.“低碳住宅”PPP模式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基于保障性住房的视角[J].广东建材,2015,(08):4144.

[8]蒋忠成.论结合低碳理念对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3,6(2):149.

绿色低碳发展概念范文11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金融;发展;金融业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183-01

1 低碳金融的产生及内涵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造成的灾害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对于低碳经济的概念也越来越深入人心。所谓低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如碳保险、碳基金和碳交易币种的确定等制度安排。低碳金融是环境金融的一个分支,是对碳排放进行规制的一种新型金融模型。本质上来说,是一个绿色金融的概念,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表现。在世界银行2006年碳金融发展报告中,碳金融被定义为用于购买温室气体减排量的金融资源。而在国内,对碳金融的界定主要关注的是碳交易与碳融资。

2 我国低碳金融发展现状

我国当前的低碳金融主要以“绿色信贷”为主,“绿色信贷”是将贷款用于当前倡导的一系列节能减排、产业升级、保护环境的项目,主要目的是为了遏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当前我国的这项绿色信贷主要大力依赖于银行,银行在这方面也有很大的操作余地。虽然目前对于绿色信贷银行的兴趣也在不断提升,但在银行信贷总规模中的比重仍然偏小。这其中和促进绿色信贷发展的外部环境建设有关,当前对绿色信贷的概念还不明确,由于金融机构缺乏相应的环保专业人才,缺少具体的绿色信贷指导目录、产业投向标准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等信贷指引,使金融机构难以制定相关的内部实施细则和考核评价办法。同时从目前情况看,低碳经济有“概念热、融资冷”的倾向,一方面创新型企业由于前景难以预测,比如一些风投项目,对绿色信贷的需求处于初级阶段;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的经营原则决定了信贷支持成熟的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的偏好度,绿色信贷还面临着项目融资评估的复杂性,而银行开展这些项目缺乏人力资源和技术基础。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对道德风险的管理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不利于绿色金融参与主体形成稳定预期。

3 当前我国发展低碳金融存在的问题

3.1 对于低碳金融认识不足

虽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资源国家,是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最重要的供给国,但是当前我们对于碳市场还是有很多模糊不清和非理性的认识,对于碳金融和CDM的认识还不到位,缺乏对CDM相关专业知识及政策法规的深度了解,投资该领域项目的业务能力严重不足,导致我国碳金融体系发展与碳市场潜力不匹配,碳金融发展面临诸多挑战。CDM和低碳金融是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而进入人们视野的,在国内发展时间较短,相关经济主体还未充分认识到其潜藏的巨大商机。企业和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交易价值、项目开发、操作模式、交易规则等尚不熟悉,对碳金融的需求有限。目前关注“低碳金融”的主要是大型商业银行,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对此关注较少。

3.2 中国面临碳金融定价权缺失带来的严峻挑战

中国是CDM市场的最大买方,但中国却处于CDM市场产业链的最低端,在全球碳交易市场处于被动地位,缺乏碳金融市场的定价权。我们国家现在企业卖出的CDM,是碳减排的产品,主要是由国际上碳公司来帮我们做,实际上定价权掌握在国际金融机构手中,中国在碳金融发展中没有掌握大部分的话语权和主导权。而且我国目前在碳金融建设方面发展滞后,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碳交易所和碳交易平台,没有碳掉期交易、碳证券、碳期货、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产品以及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很难与国际金融机构抗衡,使中国目前面临着全球碳金融及其定价权缺失带来的严峻挑战。

3.3 巨大的政策风险

有关《京都议定书》的实施仅涵盖2008-2012年,在这之后国际碳减排政策如何安排还取决于各国在新一轮气候谈判中的博弈结果。届时我国是否需要承担一定的减排义务存在不确定性,这对我国碳金融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将产生直接影响。另外减排认证的相关政策风险也可能阻碍市场发展。在碳减排交易风险中,交付风险是最大的风险,而所有导致交付风险的因素中政策风险最为突出。同时由于技术的发展以及政策意图的变化,认证的标准和程序也在变化之中。而且项目交易涉及不同国家,要受到东道国法律的限制,碳金融交易市场发展面临的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是非常巨大的。

4 低碳金融的发展前景及对于金融业的重要意义

2008年10月,兴业银行正式公开承诺采用“赤道原则”,并于2009年1月成立可持续金融的专门业务经营机构――可持续金融中心,负责能效金融、碳金融、环境金融等领域的业务经营和产品营销。碳金融已经成为全球金融机构竞争的新领域,中国金融业拓展碳金融业务已是大势所趋,因此需要从金融业自身和外部政策环境两个方面进行努力,解除制约中国碳金融发展的主要障碍,促进中国金融业碳金融业务的开展。国内金融机构目前主要集中在对低碳项目的融资支持方面,以各类绿色贷款、环保贷款为主,对于中国的金融机构来说,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机遇,大力创新,积极拓展碳金融业务模式是当务之急。

绿色低碳发展概念范文12

低碳旅游是20世纪90年代,人们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而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理念与模式;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低碳经济概念的行业受到了全球的关注。2009年5月,世界经济论坛关于“向低碳的旅行与旅游业”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碳旅游”概念;2010年国务院推出《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这说明未来的旅游业将朝着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酒店作为旅游景区的必要设施,是游客旅游与休憩的媒介与载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星级酒店评定标准》,酒店的硬件设施与软件水平都关系着酒店的星级标准,而酒店的软件水平就是体现在服务水平,反映在管理模式与体制上。随着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与推广,景区的酒店管理体制与模式必将做出一定的改变与完善。为此,将低碳旅游与景区酒店管理相结合进行研究,从目前来说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与借鉴作用。本文从低碳旅游的现状以及低碳旅游对景区酒店管理的新要求入手,深入分析目前酒店管理在低碳旅游标准下所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实际情况与低碳旅游的相关要求,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低碳旅游的现状

低碳旅游就是一种降低“碳排放量”的旅游方式,倡导低能耗、低污染与低碳排放量的绿色旅游。本质上说,低碳旅游是一种低碳生活方式,也是我国未来服务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模式与战略;其主要体现三个方面:旅游模式的转变;提倡节约、绿色的旅游风气;加强旅游的智能化反战,建立旅游业的循环经济模式。事实上,我国的低碳旅游早已在民间开展起来。1999年,九寨沟旅游景区开始实施禁止外来车辆进入景区、统一采用绿色环保观光车的措施,有效控制了汽车尾气排放,保证了九寨沟的空气质量;同年,九寨沟管理局启动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完成退耕还林(草)400公顷等等;从2001—2010年已分别累计投入2105万与21045万。九寨沟能够多年一直保持清澈见底的水,与其采用低碳、环保的旅游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国内知名的低碳旅游景点还有燕子沟、峨眉山以及张家界等等。

三、低碳旅游视角下景区酒店管理的涵义与要求

景区酒店管理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企业管理模式。景区酒店作为服务产业,其提供的产品就是服务,服务就是需要与人打交道。原先的酒店管理多数是以“宾客至上、服务第一、以人为本”为服务宗旨,奉行“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服务,就没有满意的顾客”的管理模式。然而,低碳旅游概念的提出对以前这种景区酒店管理模式进行改变。低碳视角下景区酒店管理的涵义应该是:在“宾客至上、服务第一、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下,以低碳、低能耗以及低污染的绿色服务手段模式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低碳旅游概念对景区的酒店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在旅游酒店内部营造清洁、环保、绿色、安全的工作环境,搞好“旅游酒店、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第二,关注企业整体形象的提升和经济效益的最终实现;第三,以“绿色环保理念”引导“绿色服务”,树立“绿色旅游酒店的形象”;第四,完善从生产设计、能源与原材料选用、设备管理等环节,使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利用合理化,经济效益最大化,人与环境的危害最小化,强调生态保护。

四、景区酒店管理中的问题与困难

(一)高科技服务设施需要加强,服务水平有待改进目前,景区大部分高星级饭店硬件设施已不低于国际同档次饭店,但这些酒店在高科技服务设施的应用方面普遍不足。如饭店内部的温度是很棘手的,人数多少会对内部温度产生微妙影响,这不是一部中央空调就可以解决的。饭店的服务项目与设施不仅仅要符合客户的需求,而且要从科技、环保的角度来加强与完善。同时,本质上来说,酒店提供的毕竟是服务,服务水平的高低命系着酒店能否发展、能否做大做强。而国内景区的多数酒店在服务能力与水平上却无法与景区、酒店的硬件条件相匹配。整体而言,国内多数酒店的五星级来自于硬件五星,而至于服务设施、服务水平以及服务队伍等软件实力都愧对于五星的标准。

(二)国际化程度不高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WTO的加入,我国已逐渐被西方友人所了解与熟悉。但是,国内大部分酒店的管理者对国际化的准备稍显不足,比如连语言上的障碍都得不到解决的话,很难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同时,国内大部分景区已逐渐走入国外友人的视线,已逐步被其熟知,而景区酒店外语能力相对不足的现状无疑会降低游客对景区、当地旅游条件的满意度。

(三)酒店专业人才短缺,人员素质有待提高酒店的管理需要人才,酒店的服务也需要人才,在低碳旅游概念背景下,酒店的日常维护更需要人才。然而,我国酒店业的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由于国人的封建传统思想,大部分人没有把酒店作为正常的工作与行业来对待;且人员就业上,酒店对人才的吸引也远远不如其他行业;国内景区多数酒店的员工主要以中年人为主,这部分人学历与素质相对较低,对先进科技与设施的掌握能力不足,大大降低了酒店的整体服务水平。同时,国内景区大部分位于中西部偏僻地区,这些地方交通闭塞、居住环境恶劣、经济水平落后,更降低了这些酒店对人才的吸引。此外,国内很多高等院校都不设酒店管理专业,专业性的大学毕业生供应远远不及国内酒店的人才需求。

(四)酒店文化建设落后,不符合低碳旅游的概念21世纪企业发展的关键是企业文化的建设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酒店也不例外。酒店文化就是酒店要结合自身的特色与实际,为了实现某一高度与目标而树立的一种价值观取向。一方面,国内酒店的高层管理者对酒店文化建设的重视不足,认为文化与价值观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可有可无。另一方面,有些酒店的确有自己的酒店文化与价值观,但是这酒店文化没有从员工的实际情况出发,没有考虑员工的切身利益,使得员工对酒店文化并不认同,对酒店缺乏归属感。同时,有些酒店的价值观取向仅仅是从自身的经济效益出发,并没有体现与反映其社会责任与环保观念,这也是不利于低碳旅游概念的推广。

五、低碳旅游概念下景区酒店管理的解决对策与模式

(一)结合低碳的相关标准,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与监督体系随着低碳旅游的提出,有关低碳的标准也必将实施,为此,酒店的服务质量管理必须制定出明确的质量标准,且要结合低碳标准的实际。但是由于酒店产品是由无形产品和有形产品组成,对于无形产品很难定出一个明确的标准,因此,宾客满意程度有高有低,它不是一个明确稳定的标准。第一,需结合酒店目前服务环境、服务能力、服务设施以及服务队伍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体化、标准化的质量管理制度。第二,根据制度,确定内部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第三,分析酒店的服务流程与环节,结合流程与环节,确定服务质量监督管理的范围,这是今后监督检查的依据,也是进行业务绩效、人员考核的依据。第四,质量监督管理制度的执行需要组织保障,因此,须对企业质量管理进行组织的设计与管理,确定分级、分层的相互制约组织制度,防止出现监督人员与门店人员串通舞弊等情况的发生。第五,学习先进同行模式,制定质量监督管理的方法、内容以及评价指标,实现质量管理的标准化、数量化与客观化。质检制度是监督、检查酒店质量状况的有效手段,有了严格的质检制度才能使酒店质量标准被准确无误地执行,才能保证酒店产品质量稳中有升。

(二)提高员工服务意识服务质量是一个相对综合性的概念,是指酒店向宾客提供的服务在使用价值上(包括精神上和物质上)适合满足宾客需要的程度,它直接关系着酒店产品的市场销售。“宾客至上”是目的,“员工第一”是保证。酒店是服务性企业,服务行业提供的商品是服务,而购买与消费商品的是宾客,提供商品的则是员工,因此从这个程度而言,员工与宾客之间的关系就十分密切,也可以说,酒店经济效益与宾客消费水平成正比。酒店服务中,要体现“宾客至上”,提供优质服务,使客人在酒店感受到家的温馨。

(三)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从当今与未来的发展来看,人才已经成为了各行各界争夺的焦点,特别是对于酒店这样的服务行业来说,人才的急需性与迫切性显得更为明显。根据相关调查显示近50%人跳槽是因为薪酬待遇,考虑到薪酬待遇是人才体现其重要性的一大指标,要挽留人才,首先,建立合理的薪酬制度,对于酒店各项工作、服务都需考虑到位,并加入日常的业绩考核制度之中,对服务人员实行以日常工资为基础,加大客户满意度的权重,实现“质优者多得”的目标。其次,人才的价值是体现在其事业与工作上,酒店与管理者要保持着朝气蓬勃的动力,让员工感受到酒店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与很大的发展空间;同时,结合每个员工的实际情况,分配符合其性格与个性的工作,让其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建立信心。最后,近年来许多人才开始越来越注重工作的环境、与同事之间的关系氛围,各种酒店打感情牌留人才的案例屡见不鲜。因此,酒店须从员工角度出发,对工作环境进行人性化设计,考虑员工工作的辛苦与劳累,设置一定的放松设备与场所;同时,开展各种素质拓展与组织活动,增进同事之间的感情,培养默契与和谐的氛围。

(四)加强酒店文化建设,培养核心价值观酒店文化是酒店长期逐步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群体意识、风俗习惯,酒店文化不仅影响酒店的领导风格、组织结构及其关系,也是影响酒店能否有效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考虑到低碳旅游概念,酒店急需建设符合自身特色的文化与价值观,体现与反映低碳、环保概念,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两手抓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