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远程医疗市场趋势

远程医疗市场趋势

时间:2023-07-14 17:34:43

远程医疗市场趋势

远程医疗市场趋势范文1

据普华永道的评估报告显示,到2017年,全球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达到230亿美元,中国则有望达到25亿美元。2015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医疗健康行业“攻城拔寨”的一年,但其中涉及到“互联网+”的领域更是风起云涌。

互联网医疗的2016:一个供给侧的视角

作为一个被资本强力催长的分支,互联网医疗在中国的发展本身并不具备成熟的条件。虽然,中国医疗市场的变革正在展开,市场的需求也远高于供给,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远未到达爆发的时点。在欠缺成熟催化剂的前提下,目前被资本强力推高的公司正面临巨大的发展模式可持续性挑战,2016势必将成为互联网医疗涅重生之年。

医疗市场的走势

要理解互联网医疗未来发展的方向,必须首先理解中国医疗市场未来的走势。鉴于中国长期的老龄化和医疗服务需求的高涨,套用供给理论可能更适合作为医疗市场分析的框架。供给理论强调改善供给能力来调整需求,好的供给自然能带来需求,通过降低政府对资源的支配,加强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来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供给侧改革初期治理的核心是淘汰落后产能并通过市场优化产能供给,而政府在多个渠道降低直接管理,鼓励创新,更多的转向以监管为核心的治理模式。

在医疗服务市场,需求并没有下降,反而在节节上升,但有效优质的供给却始终非常匮乏。因此,相比于那些需求疲软的行业,医疗服务是供给侧改革更容易体现效果的对象。而要改革,首先是应该将落后产能淘汰和重组并强化优势产能,从而进一步有效满足市场需求。

从市场现状来看,目前三甲医院集中了优势产能,无论是人才、技术水平还是硬件设备,三甲一应俱全,也获得了需求方的一致认可。而二级以下医院,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则因为缺医少药,成为落后产能,需求方不认可,看病的人寥寥可数。表面看来,改善供给只要扩大三甲,淘汰基层就能实现。

但是,医疗服务有别于普通商品,其自身的供给逻辑并没有这么简单。三甲虽然集中了优势资源,但价格高昂,浪费严重,严重耗费了支付方和病人的资金。由于小病占了医疗需求的大多数,而大病的占比毕竟只是少数;如果任何小病都涌向三甲,势必造成进一步的医疗资源浪费,导致供需失衡无法扭转,最终让病人和作为支付的医保承担高额的费用。基层作为守门人则主要以较为合理的价格为普通的小病提供服务,而占比较小的疑难杂症和重症则交给大医院去解决。

因此,在医疗服务市场,改善供给的核心是将大医院的功能定位于大病,大部分的小病还是回到基层。淘汰落后产能的核心是将自身服务能力差且无法吸引病人的基础医疗机构淘汰或重组,加强那些已经有较好服务能力的基础医疗机构。对于大医院来说,由于未来分流会造成其营收下降,应该以政策指引的形式让其明确自身发展的边界并做好开源节流的规划,通过深化对大病的治疗能力来增加供给纵深,并规模化地削减原本被浪费的成本。

医疗供给侧的改革

因此,医疗供给侧的改革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第一,合格医疗人才的培养和训练。当前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合格医生的匮乏,如何加强对医生的培养并通过长期的训练使其成长为合格的具有完整服务能力的医生成为重点。在中国专科盛行的体系下,即使放开医生自由执业也无法为基层提供足够的合格全科医生,这也是目前制约提高供给的另一个因素。因此,加大合格医生的供给才是正道,但这耗费的时间会较长,不能立竿见影。不过与那些试图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来解决困境的方式相比,这是更为有效而稳健的方案。

第二,支付体系的建立。在医疗机构整体改革的大背景下,服务费用的上升是大势所趋,但价格上升后全国性的医疗服务价格标准并未建立,医保的控费能力也极其粗放。如何在短期内建立一整套完整可行的支付价格体系是一个较大的挑战。支付标准和监管标准作为供给改革的基础是最不可或缺的,无论是服务供需双方还是产品方,最终都是要依靠这个作为指引。只有在一个全国性的支付标准建立后,医疗市场改革才能落到实处,市场的调节手段也才能体现出来。

另外,商业健康险的发展也将作为支付体系的有益补充。在过去的10年,高端健康险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市场规模过小,无法获得大发展。未来商业健康险主要的市场将集中在中端人群,因为这部分人群对优质医疗服务需求最为旺盛,也有能力支付一定的费用来购买健康险。随着商业健康险的发展,支付方将支撑优质医疗服务的成长,也增加了供给。

第三,政府降低准入、回归监管。目前优质供给困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监管错位,主要集中在准入审批而非强化监管。要加强供给,需要将准入降低,让各类机构都能进入,但需要加强事中和事后的监管,严格控制医疗行为。监管精细化将是未来发展的重点,这对于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也为各类辅工具提供了较好的机会。同时,商业健康险的发展也将有助于控费能力的增强,进一步提高支付方的监管能力。

第四,各层级协同体系的建立。要加强供给,光有加强基层优质供给还远远不够,由于原先的供应体系已经被严重扭曲,各个层级之间原先的协作体系早已不通畅。如何将各个层级之间的协同体系建立起来,不能仅仅依靠行政命令,还需要有一个较好的价值理念作为指引。在这点上,疗效将是一个很有利的核心指标,通过疗效考核的方式来明确各层级的合作,将有助于不同机构有着共同的动力。

当然,医生自由执业对于推动增加供给也起着一定的作用,但中国医疗供给短缺的核心问题是合格医生的匮乏,医生自由执业只能盘活存量,无法增量,最终还是解决不了短缺的问题。所以,核心还是在加大培养合格人才,但人才的进入是需要刺激的,这就不得不依赖支付方的支持,以提高医生个人的收入。而收入的增加必须伴随着监管,否则不仅控费流为空谈,也将严重损害病人和支付方的利益。最后,各层级体系的协同是完善整个供给的重要一步,否则供给无法有效,依旧是割裂的区块。

从上述简单的分析来看,医疗服务市场的改革将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但在变革的过程中,各方都将寻找到自身的机会。在大规模的市场变革中,互联网医疗公司必须顺应市场趋势来明确自身的定位,抛弃不切实际的战略,才能抓住浪潮,否则很可能难以维系。

互联网医疗的未来分成

从供给侧来看,互联网医疗未来的机会将分为几部分:第一,医疗人才的培训。由于医疗人才培训是一个长期过程,特别是全科医生的培训更是没有前例可循,课程的研发和远程教学培训将成为一块较为稳定增长的市场。同时,各个层级医师常年的培训也都将获得较大的增长。这部分市场,政府的投入是一部分,更多的是依靠各家医疗机构的投入。因为在多点执业进而自由执业的大趋势下,医生会向更好的医疗机构流动,对人才的争夺将常态化,获得良好的训练是很多处于上升通道的医生所渴望获取的。多层级的医疗机构的协同对医生的要求明显变高了,这些都绕不开长期的培训。

第二,配合监管体系的发展。随着标准化支付体系的建立,对医疗行为监管的完善将是一个长期的挑战。在精细化监管建设的过程中,各类数据分析和互联网的工具都将获得运用,比如现在逐渐获得市场关注的合理用药系统和未来的PBM等都将是监管不可或缺的帮手。

第三,各层级之间的合作带来的远程医疗和移动医疗机会。随着各层级医疗机构协作的加强,远程问诊和远程监测都将获得较大的发展。但远程医疗的发展更多的将是为各类医疗合作体提供协同,而非独立第三方的单独发展,远程问诊的辅角色将日益加强。当然,目前中国整体医疗市场扭曲较为严重,中短期内获得成功的远程医疗公司将是那些能拥有庞大的线下重资产的公司,而非单纯的互联网公司。这一点与美国的发展以及行业投资人早期的基本判断完全相反,也使得远程医疗领域更多的成为一个巨头之间的游戏,而非轻资产的互联网公司所能运营的。

而移动医疗的发展更将紧密围绕医疗服务的需求。由于缺乏价值医疗的赔付标准,移动医疗在中国没有内在的驱动力,只能成为各个医疗机构更有效地去管理和服务病人的工具,以通过数据采集和分析来为医疗服务提供延伸和诊断辅助。由于主要支付方的医保很难作为采购方来采购移动医疗的服务,而商保发展又过于缓慢,移动医疗在中短期内的发展更多侧重于技术类服务,而非整体。

第四,云计算和数据分析的规模性扩张。在支付、监管和多层级合作的体系下,远端的存储和传输将获得极大的增量,无论是为一家医院单独定制的还是为医疗合作体共同打造的,都离不开云计算。同时,为了加强医疗机构的运营效率、提高支付方的监管能力和更好地提高临床医疗水平,数据分析将不可或缺,拥有大数据并不代表有能力去做好数据分析,这在未来将是具有专业化能力公司的角逐之地。

从以上的简述来看,目前市场上的互联网医疗公司如果要真正寻找到适合自身的模式,必须顺应市场趋势,任何纯粹基于互联网思维来做医疗服务的都将不可持续。从总体上来看,目前基础医疗的供给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对其进行重组和关停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想在中期就能有收获的公司必须暂时绕开体制,在体制外构建一个线下的重资产模式,才能在一个区域提供一个可能的互联网医疗模式。

因此,未来两年,能够在这一市场存活和发展的首先是拥有线下重资产的大体量公司,光拥有巨额现金依旧很难在这一市场立足。尽管目前有多家公司试图通过成为商业健康险的渠道来获得营收,但互联网医疗公司本身是无法通过成为保险渠道来成长为巨头的。

其次,市场趋势带动下的大量细分市场都有机会,但对于大体量的公司来说都不适合,而是那些在细分领域长期深耕且专注的公司。无论是数据分析,或是合理用药和未来的PBM公司,都是需要长期专注才能成功的,但这些市场未来尽管体量会很大,但市场仍会长期分散,很难在短期内出现大体量公司。

总之,增加优质有效的供给是未来医疗服务的长期趋势,如何围绕这一趋势去获取发展动力将是所有医疗服务公司都需要思考的问题,互联网的工具性属性将有助于市场的推进,但如何成功的在市场上找到契合点是互联网医疗发展的价值所在。

是什么让王杉们“瞧不上”移动医疗?

此前,原北大人民医院院长王杉与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的一场对话成了移动医疗甚至整个医疗界关注的焦点。然而,相比朋友圈的热闹,当时现场的观众却只有一个感受:鸡同鸭讲。这场看似激烈的对话,其实是两个不同领域内的大佬在谈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从气势上看,王杉也以压倒性的发言时间,成为现场当之无愧的男一号。整场对话也传递出一种信号:站在公立医院的角度,互联网医疗公司目前还没有和他们平等对谈的资格。

真正让大医院院长“看不上”互联网医疗的原因是什么?是医疗质量,是商业模式,还是医疗资源的所有者与索取者之间强烈的不对等地位?其实回头来看,这种姑且可以用“封闭”或者“偏见”来形容的态度,多多少少都与院长们的知识储备有关。

院长心中的互联网、

大数据和移动医疗

当一个人拥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外界的观念往往并没有那么容易影响到他。在菁英阶层里,这种模式更加典型。

大型公立医院院长无疑是菁英阶层中的菁英阶层。在对话中,王杉不止一次提到了自己的从业经历,尤其是与互联网、大数据有关的经历。看得出来,他对IBM在医疗大数据的整体解决方案是认可的,并且认为这将是未来医疗发展一个必然的趋势。

对于院长们来说,IBM正在做的这些事才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未来对医疗行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这一覆盖云存储、云计算的领域才是与医疗行业真正对等的阵营。

在张锐为数不多的发言内容中,其中一点确实说中了目前大部分公立医院院长对于信息化和互联网的理解:“传统的医疗是以医疗作为主体的,无论是工作还是自己的IT系统都会往塔尖走。”

实际上,无论是院内的信息化工作,还是在和信息科的对接上,院长们也在进行着一次体验式的改革。当几个医院一起开会的时候,院长们拿出手机,通过业务或者管理的信息系统就可以看到自己医院的运营状况,或者某个病人的信息。

对于院长们来说,这是一种最直接的体验,真正能感觉到移动技术和信息化带来的好处。而现在广义上的移动医疗,尤其是以用户为中心的平台,没有给院长带来任何体验。起码,没有任何正面的体验。

院长的价值判断:

投入与产出

面对张锐半玩笑式的邀请,王杉的回应也很直接:“你把我的价值只限于‘给你用’,我可能还有更大的价值。”更大的价值在哪里,委婉点说是给移动医疗“出主意”,再直接点说:这个游戏得让医院制定规则。

这样“霸道总裁式”的回应并不是没有道理,或者说,大型公立医院的院长其实就是扮演着总裁的角色。他们每天所要面对的是医院里“医、教、研”几条线,时刻惦记着人才、资金,总是在进行价值的判断。不难理解,王杉在对话一开始就抛出的那几个问题:医疗质量、患者安全、人才培养,以及围绕这一切投入的管理成本。

这些原本就不是移动医疗所能解决的,但是确实是医疗行为中必须涉及的部分。谈到这样的问题,是处于院长这个位置的一种惯性思维,也是价值的博弈。

互联网企业如何冲破医院的“壁垒”,这个问题说着说着就似乎真的成了医院的问题。可是回过头来想想,当移动医疗这个行业根本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就已经把“壁垒”挂在嘴边,认定有人在人为地设置障碍,略显有些“矫情”。

而对这个问题,王杉的回答也很明确:“(互联网公司)真的没有拿出什么现在已经成熟的、医院必须买的东西。你给到了医院什么,医院就必须买你的服务?”

回到最后,还是价值的判断和交换。在医院看来,他们的价值是明确的。在目前的医疗体制下,医院仍然是医疗资源最集中的地方,而大学医院更是“产供销一体化”。这时候有人想来分一杯羹,医院费尽心思培养出来的医生资源就这样在一夜之间要“给你用”,凭什么?

目前公立医院院长们对于外界,尤其是移动医疗创业者来说,正逐渐形成一种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的刻板印象。假如从这种思维格局里跳出来看,不难发现,院长们对移动医疗的不屑一顾并不是因为它是“新鲜”的,而是基于自身的知识结构,以及这一行业能给医院带来的价值判断的。

回过头来再看这次对话,有人认为是不成功的,因为双方始终不在一个频道上。不过,能让外界看到这一点,就已经是一种成功了。对于移动医疗的创业者来说,无论有多少用户,市场估值多少,到了现在确实是必须要考虑自己对于目前的医疗主体――大型公立医院来说到底价值几何的时候了。

远程医疗市场趋势范文2

毫无疑问,在今天全球化经济的大趋势下,这种消除距离的障碍,用犹如现场般面对面的沟通形式,替代书信、传真、电子邮件以及电话交流的视频会议系统,对于一个企业、一家机构、一个组织来说有多么的重要,可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视频通信正当时

视频会议系统是实现远距离实时信息交流并协同工作的应用系统。它可实时传输视频与音频信息,使人们可以远距离进行直观和真实的视音频交流。同时,利用多媒体技术,视频会议系统还可以帮助使用者对工作中各种信息进行处理,如共享数据、共享应用程序等,从而构造出一个多人共享的工作空间。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一方面,企业跨地域、跨国界在不同的城市和国家建立分支机构已成为寻常事,因此,企业遍布全球的各机构间的远程沟通与协作是否顺畅,直接关系到企业业务能否成功开展。另一方面,“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在当今世界已经被完美诠释,争时间、抢速度、快节奏已然成为全球商业环境的主流,市场机遇常常转瞬即逝,留给企业决策的时间越来越短,因此,快速反应、快速决策才能抓住机遇,提高效率、缩短周期才能提升竞争力。再有,在现在全球协作的趋势下,产业分工日益细化,仅靠某个企业单打独斗就能称雄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企业需要与上下游合作伙伴密切合作,才能达到共赢,这其中沟通和协作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以上这一切都是构筑在团队之间、与客户和合作伙伴之间充分、有效、及时的沟通基础之上的,而最高效、最直接的沟通莫过于沟通双方甚至多方的面对面。有人曾对全球不同企业的业务领导做过调查,结果表明,有75%以上的业务领导表示,面对面沟通对业务的成功与否密不可分;同时,他们认为,重大项目和战略方案如果缺乏面对面沟通会导致误解,并使业务面临风险,相反,面对面合作可能使关键业务流程生产效率和业务产出提高20%。而视频会议系统正是实现跨地域面对面沟通交流的理想方式。对此,Gartner的预测也佐证了这一趋势:到2015年,全球企业将有2000万员工使用视频办公。

近年来,中国视频会议市场打破了多年的沉寂而迅速发展起来,除了一些国际大厂商先后进入中国市场外,国内厂商像华为公司等也异军突起,并开始与国际厂商一争高下,而令人刮目相看。

智真系统引领潮流

在中国,视频会议系统已经发展了多年。华为企业业务视讯解决方案销售部部长刘学军在回忆华为视讯的发展史时曾介绍说,华为在1993年到2000年期间就推出了业界首台全交换架构MCU(视频会议多点控制单元)和国内首款自主品牌的视讯终端,至今华为视讯已经走过了20年的路程。

今年9月,IDC了《中国视频会议市场半年度跟踪报告(2013年上半年)》,报告显示,华为视讯在2013年上半年新增市场份额中排名第一,占据34.9%的市场份额。截至2013年上半年,华为视讯设备累计全球发货量超过16万台,智真系统超过6500套,已在全球超过60个国家规模部署。由此可以看出,有着20年历史的华为视讯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视频通信解决方案供应商,而背后的支撑来自于华为多年来持续的技术积累。目前,华为视讯已在视频通信领域获得了700多项专利受理、400多件专利授权,其中国际专利申请达300多件,已授权120多件。在掌握核心技术的同时,华为还在ITU、MPEG、3GPP等多个国际标准组织中担任不同的职位。

以笔者看来,让华为视讯占据1/3的市场份额,并能与国外大品牌媲美甚至略胜一筹的杀手锏莫过于它的智真系统。在华为的视讯产品线中,智真系统至今已经推出了三代,而最新的全景智真系统无疑代表着华为的技术实力,其中无论是华为的专利技术共光心摄像机的采用,还是1080P60全高清,以及低带宽、低能耗的设计,都在引领业界的技术潮流,带给用户的是一种更真实、更清晰的面对面体验。

对于目前视频会议系统的发展趋势,刘学军认为,首先,视频会议系统正向着普及化与多样化发展,在华为的产品线中,不乏为应对这一趋势而设计的桌面终端和软终端,让用户在办公桌面或通过手机和Pad等移动终端实现自由互通,以帮助用户实现随时随地的面对面交流。其次,简单便捷和高清视讯系统得到更多用户的青睐,像华为推出的精巧时尚的TE30一体化终端,就是一款集简单与高清于一身的产品;而全景智真系统则是全球首款5760×1080P 60帧系统,是视频会议真实感的完美体验。第三,视频会议的网络适应能力更强,像华为TE30系统,就比其他厂商的同类产品节省50%的带宽,能让用户在Internet上轻松实现高清视频交流。同时,刘学军认为,一系列智能技术的应用,包括触控操作、语音呼叫入会、智能人脸识别等技术的应用,都能让用户更加简单轻松地获得更好的体验效果。华为TE系列就在业界率先推出了语音呼叫入会功能。

从这些发展趋势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视频会议系统,用户的体验很重要,这体现在多个方面,不仅包括产品的性能、安全性、易用性,还有用户界面、高清视频等,刘学军在谈到视讯产品未来的发展方向时,首先提出的就是要有更好的用户体验,同时,他认为,3D技术、智能化技术、全息技术等创新科技的应用也是未来值得关注的方向。

应用处处可见

除了技术趋势外,应该说,在应用上,视频会议系统早已走出了办公室,走向更广泛的垂直行业应用,像在远程教育、远程医疗、远程应急指挥、远程法庭、远程等行业均具备显著的应用价值,这些行业市场将为视频会议带来广阔的空间。

中国气象局负责每日气象报告、空气质量预报、灾害预警等与人民密切相关的职能。气象局每日召开一个小时左右的全国会商会议,由总部的专家与各省气象部门进行会商,讨论天气预报情况,在交流的过程中,各气象部门之间要进行大量的图文数据交换以确保沟通内容的形象性、有效性。华为视频会商系统不仅提供了高清画质便于与会者高效进行语音和视频沟通,更是通过稳定的系统和先进的辅流技术使设备运行和资料传输成为了各部门沟通的重要手段,提升了气象局的工作效率。

远程医疗市场趋势范文3

作为企业,创新是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不二法门,实施并购重组是加快企业发展的捷径,打造品牌是赢得长期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

作为投资者,中药和生物医药行业是投资的亮点领域,是重点投资机会。

作为政府,应该加大专利保护力度,实施行政保护与新药保护并举的政策;引导产业规划,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扶持大型企业集团,培育国际性品牌;继续推动药价改革。

未来5年,中国医药产业整体上保持高速发展态势。赛迪顾问预测,产业规模将由2004年的3476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7100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达到15%,中国将会成为世界第5大医药市场。

中国医药产业在保持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市场规模、产业结构、竞争格局、资本流向等都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产业发展将进入规范化时代,产业转移将由制造转向研发,产业结构将发生调整

――新政策将进一步规范医药产业和市场

近几年国家陆续推出的药价改革、药品分类管理、医保扩容、医疗体制改革、放开商业批发领域、招标购药、农村药品市场启动等等政策措施,推动了产业规范化,政策法规的变化促使市场竞争从无序走向有序。未来5年,国家在药品价格监管、体制改革、实行医药分业经营、在医疗机构引入竞争机制、在医疗保险领域通过扩大覆盖范围和建立医疗费用约束机制等政策的推出和实施,将进一步规范医药产业和市场。

――全球医药产业转移由低端向高端转移

继全球IT产业大规模向中国转移后,跨国制药企业也纷纷将投资转移中国。据统计,目前世界前20名的跨国制药公司都已在中国投资建立合资和独资企业,中国最大的500家外资企业中,医药企业有14家。但近年来,跨国医药企业将高端的研发也逐渐向中国转移,GSK、罗氏、诺和诺德等纷纷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主要原因是中国“物美价廉”的科研人才、临床科研基础和丰富的疾病资源。全球医药企业产业转移由制造转向研发的趋势还将继续下去。

――产业结构将继续调整

近几年,中国医药产业结构在准入控制与质量提升中得以优化。700多家药品生产企业被取消生产资格,近三成药品批发企业遭淘汰,七成保健品将退出药品市场。与此同时,一、二类新药审批数量在逐年增加,通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企业已逾千家。

未来5年,随着医药产业的逐步改革,产业结构将进一步得到改观和优化。企业集中度将继续提高,股份制经济比重将加大,天然药物和生物药物的份额将扩大;重复建设、重复生产现象将得到抑制;零售市场份额将提高,医院药房作为销售渠道地位逐渐将下降。

市场规模继续扩大,市场出现结构性变化

未来5年,中国医药产业的市场总格局也将出现一些结构性变化。

――生物工程技术将会获得突破性发展

在基因序列、功能基因、基因芯片、基因治疗的研究上将会获得突破性发展,其成果的产业化将为人类最终战胜疾病,消灭长期困扰的遗传病,根治癌症、艾滋病等“世纪之症”创造条件,同时也将为医药产业带来无限的市场空间。

――天然药物产品份额增大

目前在自然资源药物研究中越来越多地采用高新技术和生物技术,这些技术将在未来10年促进天然药物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如海洋生物和矿物中被人们先后发现许多具有抗病菌、抗病毒、止血、抗凝血、抗肿瘤等药理活性作用的物质,当生物工程与海洋生物学结合时,许多治疗各种疑难疾病的药物将会诞生。

――药品定价市场化,价格呈现下降趋势

未来5年,国家可能会对现行定价政策做出重大修改,除“毒、麻、精、放”等国务院实行特殊管理的药品必须由国家统一定价外,其余药品定价一律放开。进口药、合资药、新药、普药通过市场竞争来确定自己的价值,药品定价市场化是大势所趋。同时,医药市场价格将呈现整体下降趋势,药价下降空间主要来自医院药价的下调,在政府继续医药分业改革后,势必推动药价下降。

――非处方药(OTC)市场规模高速增长

未来5年,中国OTC市场规模将以11.18%速度增长,到2009年达到581亿元。主要原因:一是人们自我药疗和自我保健意识日益增强,自购自用药品的现象日益增多。二是外资企业的高度重视,如德国默克中国市场的OTC项目已经启动近两年;罗氏将中国纳入OTC全球10大核心国家之一,计划今后5年在中国OTC销售年增长为50%;2004年2月,香港最大的OTC生产商乐信药业与美国雅来制药联手开拓国内OTC市场。三是医药分业的改革,把医院门诊药房分离出来,变成社会零售药店,将促使OTC市场迅速扩张。

――农村市场份额将增长

据统计,近几年医药商品对农村销售规模逐年扩大,年增长率在10%以上。未来5年,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进一步改善、消费质量的提升,特别是国家“两网”建设试点、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推进,农村医药市场将进一步扩大。

新的竞争格局将形成,竞争区域转向农村市场,集中度加速提高

――天然和生物药品份额上升

目前化学药品依然占据医药市场的半壁江山,尽管如此,作为后起之秀的天然药品和生物药品近几年来不断挤占化学药品的市场份额。2005年,天然药品中的中药市场规模不断增长,达到1045亿元,生物医药市场规模也呈现增长态势,达到280亿元。未来5年,中药和生物医药市场将保持15.73%和17.8%的增长速度,2009年市场规模分别达到1876亿元和540亿元,两者份额将占医药市场份额的34%。

――竞争区域转战农村市场

农村“两网”建设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启动让使农村市场成为新热点。据了解,目前农村市场不断发生假药案,农村正成为假药劣药的“重灾区”。由于农村市场的药品零售尚处于“荒芜”状态,留给医药制造企业发挥的空间极大。国内医药企业华南药业、广州诺贝华乐制药厂以及白云山中药厂等企业已经开始重点拓展农村市场。今后几年,农村市场将成为医药企业竞争的主战场之一。

――集中度加速提高

医药产业两极分化日趋明显,生产集中度和经济效益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据统计,国内60位医药企业销售收入占全国的比重逐年提高,1995年为19.7%,2004年为36%。在细分行业中,2004年前100名化学原料药企业生产集中度为61%。在所有制经济中,前100名股份制企业生产集中度为56%。未来5年,产业集中度提高的趋势由于竞争的加剧将会加速。

资本流向医药行业逐渐增加,战略性并购将成为主流方式

――创业资本流向医药行业将会逐渐增加

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和网络通讯行业仍是近两年风险投资的热点,但投资额度看,中国医药产业获得的风险投资远远落后于IT产业。医药行业虽然投资呼声很高,但实际获得的投资较少。未来5年,随着医药行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研发型企业的增多,创业投资家对该领域的投资将会增加。无论风险投资的行业偏好角度,还是从新增投资项目和新增投资金额的行业分布判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ITC行业仍是投资的最热门行业。其中电子信息行业在今年风险投资热点行业中排名第一。

――医药行业战略性并购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中国医药企业的并购理念更加成熟,将注重并购的协同效应,并强调加强在某一细分领域的市场份额。从具体领域及环节看来,从以前低成本扩张,转到了注重营销网络、文化等资源的整合效应。这种并购以战略资源互补整合、一体化及强强联合为特征,这种方式已成为今后中国医药行业特别是医药行业上市公司重组的主流方式。

――并购重组将推动产业竞争格局的重新定位

预计今后几年中,随着医药产业的改革深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一大批以上市公司为主体的大公司将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实现资源整合,促进企业跨越式发展。

购并、重组也将加快了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步伐,促进医药流通体制的结构调整和经营方式的现代化进程,加速医药流通领域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民营企业在医药流通体制改革中将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流通领域一支重要的生命军。可以预言,未来5年,国内医药企业并购、重组将进入高峰期,国内医药强者愈强,两极分化趋势将越来越明显,重组将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重头戏。

医药企业从“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向

通过“引进来”,全球著名跨国制药公司都通过合资或合资在中国投资设厂,全球产业布局已经基本完成。外资当前投资方向正在由产业投资转向研发投资,充分利用国内优秀人才和高水准的临床医院进行原创药物筛选和新药临床试验。

中国医药企业经过积累和发展,不论在产品技术和研发、品牌上,还是在企业实力上,都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实力,特别是在中药、生物制药领域,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中国医药企业已经具有了参入国际竞争的条件。未来5年,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医药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国际战略,“走出去”将成为医药企业发展的新战略。

远程医疗市场趋势范文4

看清趋势 顺势而为

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的王鹏辉曾先后担任深圳市农村商业银行资金部债券交易员、长城证券研究员。2003年1月,王鹏辉加入融通基金,任行业研究员。2007年3月加入景顺长城基金,任投资总监。2007年9月起担任景顺长城内需增长、景顺长城内需增长贰号基金经理。2013年8月起担任景顺长城策略精选基金经理。

总结自己的投资经验,王鹏辉概括为四个字,顺势而为。“首先是势,看清楚趋势,包括宏观经济趋势、行业趋势、个股盈利趋势和资金面趋势等等。就像站在一条河边,必须看清楚它的流向。其次是顺,不要和趋势作对。最后是为,不能只看不做,看到确定向好的趋势,要参与其中,要在向好的趋势中寻找最好的标的。”

王鹏辉表示,2013年自己把握到了符合经济转型趋势的行业,这些行业有比较好的表现。

景顺长城内需精选基金的2013年四季报显示,该基金去年末的股票仓位77.35%,债券仓位9.55%。前十大重仓股为乐视网、美的集团、青岛海尔、中国北车、汇川技术、云南白药、中国南车、新华医疗、华天科技、国电南瑞。对比三季度前十大重仓股可以看出,该基金持股结构出现了较大的变化,仅有乐视网、汇川技术、新华医疗是三季度的前十大重仓股。

经济复苏 市场震荡

近期公布的2013年经济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6.88万亿元,同比增长7.7%,完成了年初设定的增长7.5%的目标。

对于马年的宏观经济走势,王鹏辉认为,国内经济仍处于复苏通道,通胀对市场冲击不大,央行中性偏紧的货币政策或将维持。其中出口受益欧美经济复苏。从长远看,十八届三中全会诸多改革措施对消费产生正面影响。“在经历过往几年的反反复复之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已经形成共识,中国经济转型的紧迫性日益增加。中国经济需要新一轮的改革。改革、调整和创新将推动中国经济进入新一轮不同以往的增长期。”

王鹏辉表示,去年三季度以来,景顺长城内需增长基金持仓股票涨幅较大,因此在四季度适当降低了仓位,同时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行业配置调整,降低了TMT行业的配置比例,主要增加了家电、汽车、电力设备、铁路设备等行业的配置比例。基于对淘汰落后产能进展的预期,买入了钢铁水泥等行业。

对于A股市场的走势,王鹏辉则表示,市场将保持震荡格局,行业的估值分化已达到历史高度,个股分化行情或更加明显,精选个股变得更加重要。

仍看好TMT、医疗服务行业

尽管去年四季度降低了TMT行业的配置比例,但王鹏辉表示,对TMT和医疗服务行业仍然看好。TMT、医疗服务等适应经济转型趋势的行业有较大的空间,估值便宜且出现积极变化的行业或有估值修复的阶段性机会。

远程医疗市场趋势范文5

心衰管理 架起医患间的沟通桥梁

心衰是当今重要的社会性健康问题之一,据2014年中国心血管疾病报告统计,我国每年有450万心衰患者,其中心衰占到了同期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的41.1%。随着冠心病和高血压病的发病率上升以及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我国心衰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在逐年升高,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公共卫生负担。

“心衰是一种慢性、自发进展性疾病,很难根治,但可以预防,慢性心衰常因反复加重而需要多次住院,给患者本人及家庭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所以,如何降低我国心衰患者的再入院率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张志刚说。

在成为公司的合伙人之前,张志刚有十几年在医院工作的经历,有关医院的医疗理念,张志刚告诉记者,“在国外,医疗理念是重预防、重康复、轻临床,院前、院中、院后呈一个‘哑铃型’的状态,而我们国内恰恰相反,呈‘枣弧形’。所有的医疗力量集中在院中而不注重预防和康复,导致大量患者反反复复进医院,这是中国医疗界一个很大的痛点,一直以来患者都缺乏一款专业的工具来管理,我们要做的就是打造一款院后心衰患者管理的工具,所以脉心云便应运而生了。”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脉心云的核心源于美国成熟的WANDA系统,这是一款美国的院后心衰患者管理系统。在美国已经进行了十几年的科研,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系统。脉心云以此为原型,并根据《中国心衰指南》进行了本土化改进。

谈及脉心云的优势,张志刚解释说:“脉心云系统的核心优势是针对心衰的云端算法,系统基于患者体重、血压等定量数据和动态问卷的定性数据的时序变化,依据强大的多维数据算法,自动生成脉心云指数(0~100分),系统独有的打分制,弥补了国内目前采用的NYHA、AHA心衰评级的不足;心衰发展趋势的动态评估也能够帮助心衰病人做到家庭心衰监护、早期预警,在危险时及早通知病人到医院作相关的检查和治疗,真正做到了心衰的数字化、实时性、连续性和居家性。”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也亲自体验了脉心云的操作过程,简单又快捷是记者的切身感受。这是一款由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系统,软件内置到硬件中。患者通过手中的平板电脑输入问诊数据,这些数据是结合国内医生的问诊习惯设置的,根据问诊结果医生可以远程监护患者的血压、体重、心率等。

“以往医生每次对心衰患者问诊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并且缺少病人过去一段时间血压、体重等客观数据,脉心云不仅将患者居家记录的数据变得更有价值,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医生的管理效率。这个过程只需通过两台平板电脑来实现,一台医生使用,一台患者使用,患者家人也可以通过手机软件同步监测。这样通过脉心云架起医患间的沟通桥梁,医生通过查看患者每天的病情和生活方式,及时督促病人定期复诊,掌握病情变化,减少了患者不必要的去医院次数,在患者病情发生异常变化时及时提醒。”问及脉心云对心衰患者的实际意义,张志刚回答。

“心”的管理 构建医疗市场新蓝海

随着政府工作报告中“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提出,一批批医药企业、互联网公司纷纷布局移动医疗新蓝海,但针对某一类特定疾病研究的移动医疗企业还比较少。脉心云针对院后市场,将目标定位于心衰确诊患者和心衰高风险人群,对其在出院后的心衰发展程度和趋势进行居家监护。目前的互联网医疗主要集中在智能终端,即顾客的远程数据采集上。脉心云在智能终端提取基础数据后,利用独特的“医学数据挖掘和智能机器学习技术”,给出针对心衰疾病院外管理的数字化评估指标。 太原脉心云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张志刚

“传统心衰监护的方法分为院内、院外两种,但都具有重大的技术缺陷。所以建立慢性心衰患者出院后的科学规范化管理,居家监护心衰发展程度及趋势,提示及时就医十分必要。心衰的发展是外部可知的,并反映到了患者身体特征之上。具体地说,心衰的发展与发病,一般会伴随一系列的症状,包括气短、呼吸困难、食欲不振、头晕、焦虑、咳嗽、疲劳乏力等。这一系列症状的产生,配合体重、血压、心率的确定性异常波动模式,可以反映患者心衰的发展程度。这种症状与疾病发展程度的相关性,可以通过对大量临床案例的数据记录、分析和总结获得,这便是脉心云算法的原理。脉心云通过对数千例病例数据的数据挖掘,得到上述相关性模型。考虑到体重、血压、心率、症状可以方便地通过设备自主测量获取,所以该技术非常适合于居家监护。”张志刚进一步向记者解释。

虽然这是一款有着革命性意义的心衰管理工具,但在被市场接受前还是会遇到一些阻力,谈及脉心云在试用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张志刚认为是医生观念的转变。“脉心云产品的使用主要依靠医生的推荐,所以转变医生的观念将会是最大的困难。传统的医院医生重临床,而我们的医疗理念不仅要患者在医院治好,确保出院后也能得到很好的监护。患者出院后会听医嘱,因此,我们需要医生来带动产品的推广。我们是互联网企业,和传统企业有很大区别,我们的用户和客户严格区分,用户指专家和医生,客户指患者,由用户来带动客户。我相信,脉心云一旦得到医生的认可,是会有一个井喷式的发展的。”张志刚说。

远程医疗市场趋势范文6

关键词:医疗费用;变化;趋势;政策取向

医疗费用的水准及其变化过程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医疗费用普遍经历了高速增长和政府控制两个阶段,但增长速度若低于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速度,其医疗卫生事业必滞后而影响人民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然而过高于gnp增长速度,则使政府难予负荷,社会、民众不满。日本1974年卫生费用递增率达36.2%,而同期gnp增速仅15%~20%。新加坡也有这一过程,均迫于社会压力,导致政府直接干预。1998年11月我们访问新加坡时,看到当地报纸转载政府规定,全国医院统一试行诊断相关疾病组(drgs),并用3~5年时间实现按病种结构收费和资金预付制度。当前,美国和日本等国家认为,医疗费用的年增长应力争与gnp增速持平,大约为4.8%~5.3%。

我国自建国以来,医疗费用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建国后至70年代中,基本上属于低水平福利期,由于经济发展迟缓,卫生事业提供的基本上是低水平、低消耗、低费用的医疗服务;二是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为缓慢增长期,正是改革初期和中期,国民收入略有提高,医务卫生事业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三是80年代末至世纪末,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达到高潮,医疗费用伴随出现高速增长期。医疗卫生事业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规模、设备一再膨胀,技术水平,业务能力迅速提高,供需两旺。医疗费用不断上升的原因主要是:一,gnp增长引至国民收入提高,扩大了医疗需求;二,现代科技带来大型昂贵仪器设备的高成本;三,疾病谱发生变化,费用构成比例中像心脑血管病、肿瘤等高费用疾病成分扩大;四,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的物价上涨;五,人口老化、发病、就诊、住院率提高;六,社会办医、个体开业管理失控,收费混乱;七,药品价格暴涨;八,灰色支出,包括以物代药、红包、回扣等等,虽不属诊疗费用,但必须由社会或个人负担。

90年代末期的亚洲金融危机,也波及到了中国经济,下岗工人增多,国民收入实际下降导致了社会对居高难下的医疗费用的不满,同时也催化了医疗制度彻底改革,在“两江"经验的率先带动下,全国各地陆续出台了一些改革措施,我们预测,今后医疗费用的变化趋势可能有以下3个新阶段。

1 在现收费水平基础上的压价竞争阶段

也可以说是从国际上通称的“ucr"付费制(usualcustomaryandreasonal)压缩降低费用并向按成本收费的准备阶段。当前医疗制度改革逐步引入了第三者付费方式,保险公司介入医疗经济,将通过比质量、比价格向供方定额招标,势必导致现已饱和的城市医疗机构竞争揽包。同时,由于诊疗项目的限制,医疗生活设施费用限制以及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管理控制等,医疗费用必然在现基础上被加以控制,并呈下降趋势。但压价太低势必影响医疗实际服务的数量、质量,这将会从另一方面招致社会和群众不满。但总的趋势是寻求一个需方、第三者和供方双方认可的可能低于现平均量的医疗消费水平。

2 逐步达到按成本收费并向按病种结构收费过渡的调整阶段

医院为了生存和发展,在降低收入的同时,不得不对以往漠视的医疗成本核算更加重视,必须去探讨适应当地居民收入水平、物价水平的医疗消费水平,尽量去做到保本微利。但由于受起点高、人民群众医疗消费意识低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初期其成本将仍是按供方控制的,也就是医师指定病人消费的项目、数量收费。因而,同样一个病种、病情、病程,不同的医生可能会收不同的费用,这仍是难以实现供、需双方希望的宏观上的消费总量控制。因而,在后期会逐步发展到从按住院天数实际消耗量收费转变为按病种结构预算成本收费,具备某些特定条件时,也可能会出现drgs的资金预付制(pps),如果这个价格接近合情、合理、合法的医疗成本消耗,那么这个价格就成为“均衡价格",达到供需平衡,从而实现社会和医院希望的总量控制。

3 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稳定阶段

医务制度改革在深入发展中可能有不同的前景,一是医疗完全介入市场经济中,医疗收费价格随国家市场物价波动,完全受制于社会经济态势,但是普遍认为,医疗市场化并不适合我国的国情民意,国家将会对这种发展趋势干预制约,以保证无论是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抑或是在经济不振的情况下,人民群众都可以得到基本的医疗保健需求。二是医疗服务模式分化,福利性与自由企业性并立,但无论任何形式、体制的医疗单位都必须承担一定公益性事业,其消费水平仍控制在当时当地的物价水平上,并受到政府的一定保护限制,也就是基本稳定在政府能够承担、人民群体能够消费、医院能够生存发展的水平上。在以上发展趋势下,卫生行政部门在制订政策时,应指导医院两个效益并存,社会效益第一;数质量并重,质量第一;卫生事业全局与医疗部门并重,卫生事业全局第一;国家经济发展与卫生事业并重,国家经济发展第一的原则。为此,在宏观管理上,应注意以下政策取向。

3.1 重效益轻收入,努力克服“三高一低",坚定地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

当前,不少医院领导总爱攀比医院业务收入,在统计中过分看重了业务收入的增加和增速,但是“收益"并非“效益"。有的医院收入数千万元,但年终决算的仅结余百多万元。有的医院虽然年业务收入低,但结余却超过收入高的医院。究其原因,前者是“高收入,高支出,高成本,低结余"。收入中“含金量"低,药费占58%以上,临时工工资支出连年翻番,钱如流水一样从医院东门进西门出。如此收入越高,医院越无益处,社会负担越重、人民越发不满。因而,在政策导向上,我们要求医院建立完善系统的效益指标体系,定期统计分析门诊人次平均费用,住院日平均费用,职工人均创收,每百元固定资产平均创收,每百元业务收入需人员经费总支出,固定资产增值率,药费占业务收入比,收支比等效益指标。

3.2 重效果轻价格,抓紧解决“三多一少",尽快使医院从高负债经营走上收支平衡的道路上来

在改革过程中,不少医院通过集资、贷款、合资经营等多种模式,增添了大型设备、仪器或修建了病房、门诊楼。投资较早的医院可能已经清贷减负了,但是仍有不少医院至今仍是背着沉重包袱、高负债经营,特别是一些经营不善,设备维修频繁的单位,现在仍是处于“投资多、还债多、消耗多、回报少"的状况中。nmr、ct刚出现时,成本高、收费价格高;后期,这些设备已完全充斥于市、县级医院,导致竞争,价格下滑,甚至利用回扣、赠物等非法手段拉病人或医疗技术滥用,导致超额服务和费用暴涨。当前,医疗制度改革公费医疗限额,对其是当头一棒。因此,近一时期来不少医院竞相在价格上做文章,时而引导病人高价消费(特别是开进口药,创造新需求项目上);时而削价争抢病源,几近“倾销",都为的是在医疗制度改革后多占一些“市场份额",把工商企业的经营方式引入医疗改革固然是不错,但是若不从重医疗效果、社会效果上着眼入手,单凭打“价格战",决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医院的经济收入问题。要从提高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中提高治疗质量,让病人有个满意的医疗效果;要从减少设备投资成本、使用成本和维修费上降低设备经济寿命周期成本(lifecyclecost),压缩医疗费用。病人担心医疗费用定额后,医院为了避免超支自负,会减少必要诊疗项目或尽选价廉质劣药品,进而降低医疗保健水准,影响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此,有不少地方建立了社会监督制度、卫生部门检查制度、医院自律制度。但是抓紧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和双向转诊制度和体制,才是关键政策导向。尽快克服当前大医院治小病,小医院(实为个体诊所,工矿驻社会办医医院等)治重大疑难病的反常现象。只有大医院提高了重大疑难病症的占床率,才能充分发挥大医院的卫生资源效应,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率、开机率、阳性率,进而提高医疗效果和经济收入,为此才能从根本上尽快使医院清贷还债,减负减压,收支平衡,使医院经济走入良性惯性运转轨道上来。 3.3 重科学管理轻粗放经营,抓紧单病种管理和成本核算,逐步实现依病种结构收费的合理付费办法

1983年10月1日,美国医院的收费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占医院总收支40%的medicare,改变了以前按病人治疗过程实际消耗收费办法,开始按由468个诊断相关疾病组(drgs)组成的疾病分类系统为统一标准进行收费。其后,不少国家地区,包括我国台湾省都采用了这种办法,尽管当前国内尚不具备开展的条件,但是,我们的管理者必须清醒认识到,医疗制度改革后,医疗费用的筹集、支付、价格管理已是一个社会性问题,远非卫生系统一家所能左右或决策的。领导只懂医疗技术不行了,同时还要会抓经营。如果说我们现在抓经营了,那也仅仅是一种粗放经营,必须尽快过渡到科学管理。从大方向上讲,收费改革的趋势应当是按病种结构收费。为此,须尽快做好以下准备工作:一是探讨研究适合我国国情的诊断相关疾病组,同时统一某一特殊病症或一组有明显共性特征的疾病分组办法、诊断标准和疗效判定标准;二是研究制定各组病症的基本诊疗收费标准、成本核算;三是实践摸索新的收费方式,包括按成本收费—资金预付制;保险金额定比及赔偿办法等等。在成本核算方面,鉴于我国各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悬殊极大,各省应自行开展多病种结构的成本效果分析(cea)和成本效益分析(cba),国家可在各省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制定单病种管理及其成本价的范围,指导全国医疗机构尽快实现依病种结构收费的合理收费办法。

3.4 重长远目标轻眼前利益,努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认真探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医疗费用新模式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卫生事业的性质仍然是带有公益性的福利事业,单纯从卫生事业自身利益需求去要求政府和社会适从是不客观的。首先,医疗卫生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的一部分,局部必须服从全局,靠医疗市场化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待遇行不通。反过来,靠政府补偿机制实行全福利医疗也是办不到的。因此,医疗费用必须控制在各个时期国民收入、物价、消费水平的相对适当量上。如何掌握这个量,我们在卫生部人事司1992年4月编印的《卫生管理科学培训班论文汇编》中提到了《论编制医院价格指数的必要性及方法》,从微观管理的角度,探求一个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市场行情的医疗费用价格指数,使之成为政府、人民、医疗机构三方都能认可的医疗费用适当量。从宏观管理的角度,从未来市场经济的发展看,医疗必须走向福利性与盈利性分工、分家、双轨式的道路。国家掌握少数大医院为低收入人民解决更多医疗福利,而社会办、民办医疗机构可以提供特需的高层次服务的高消费医疗需求,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既能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又能满足社会不同层次的市场需求。

远程医疗市场趋势范文7

如今政策正式落地了,还会有多少企业“相中”“互联网+医疗”呢? ”

《意见》指出,到2018年要实现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健康医疗、教育、交通等民生领域互联网应用更加丰富;到2025年要实现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完善,“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初步形成,“互联网+”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意见》明确了“互联网+”的十一个重点行动领域: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绿色生态以及人工智能。

指导意见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全面呈现了医改决策层当下对互联网+医疗的思考图景。总体而言,互联网在健康医疗等社会服务领域应用的目的可以概括为两点:便捷和普惠。

更值得注意的是,国务院的指导意见出台之后,互联网+医疗不再是一个完全抽象的概念,而是已经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互联网+医疗的基本内涵

首先是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关于互联网究竟能够提供怎样的医疗卫生服务边界上并不清晰。虽然当下的政策并不允许在线诊断的发生,但是有很多在互联网医疗领域的创业者相信,在线诊断是发展趋势。

当然,这样的分歧只能留待时间去解决。但很明确的是,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一个必备条件,这就是信息共享。否则在传统的由信息孤岛组成的医疗体系中,互联网几乎起不到任何作用。

第二点是便捷的服务。互联网在其他领域应用所产生的最明显的作用就是便捷,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发展起来之后,这种便捷性再一次大大提高。

从已有的实践看,移动互联网在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都已经有所应用,包括很多掌上医院、送药O2O等。而这也正是指导意见中所提出,希望利用移动互联网所提供的服务。

第三点是远程医疗。这是诞生远远早于互联网医疗概念的医疗服务形式,只不过受制于定价、医保等政策因素,远程医疗多年来的发展比较缓慢。

但互联网在近年的进步却给予了远程医疗更大的可能性。虽然仍然是以诊断、会诊等为主要内容,但远程医疗正在呈现出一种平台化的趋势,医院、医生、患者,甚至设备、药品、数据等企业都可以接入其中,形成所谓的“空中医院”概念。

第四是鼓励联合。指导意见中提出了两类联合,一个是鼓励互联网企业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医疗网络信息平台,提高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一个是有资质的医学检验机构、医疗服务机构联合互联网企业,发展基因检测、疾病预防等健康服务模式。

医疗是高度专业化的领域,对医疗资源有很强的依赖性,单凭互联网企业的外部努力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和成本。而且庞大的医疗产业链,也很难出现单独一家公司通吃的局面。很多互联网医疗的从业者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中都谈到,联合是未来的必然。

再有不能忽略的是,指导意见还提出探索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医疗健康服务应用。与其他几项所用“支持”、“鼓励”、“发展”不同,这里还仅仅是探索,难度、争议可能更大。

总体而言,指导意见当中所明确的互联网+医疗的五项内容可以归结为一点:在线医疗卫生模式。

可以说,指导意见对互联网+医疗内容的归纳已经相当全面,几乎已经囊括了时下所有相关的创业和创新形式。不过略有欠缺的是,指导意见当中没有提到在线支付的问题,而这实际上是目前困扰绝大多数互联网医疗企业的问题所在。但指导意见的出台仍然是对火爆的互联网医疗创业的又一个推动。

互联网+医疗还是政府主导?

“互联网+”的概念在2015年迅速蹿红后已经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认可,此次国家层面的指导意见出台后,很快有地方出台了相关政策,比如山东省刚刚公布的《山东省“互联网+”发展意见》,北京市医疗健康“互联网+”的相关规划也已经透露。

不过,相比国家层面的指导意见,地方上在关于互联网+医疗的部分当中所提出内容则有所不同。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地方相关部门对互联网+医疗的理解和态度。

山东省在自己的文件中提出的互联网+医疗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在医疗服务领域中的共享,实现医疗卫生信息资源跨医院、跨地域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另一个是医保领域当中,加强省级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平台建设,扩大应用范围。

山东省政府的文件虽然只有两项主要内容,但实际上,这两项内容都是当前医改所要解决的关键内容,也可以算是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基础设施”。

北京市关于互联网+医疗的规划虽然全文仍未公布,但北京市卫计委已经通过官方渠道透露了这个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是,2015年内初步建成以电子病历数据库和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市级卫生信息平台。

北京市所选择的互联网+医疗的切口虽然看上去不大,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可以看作是关系到未来整个在线医疗卫生服务的核心。因为很多互联网医疗的服务内容都要基于患者的数据,而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是数据积累、分享的前提。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互联网+医疗是市场上创业创新最为活跃的领域,但北京市却明确表示,出于信息安全的考虑,在电子病历、健康档案的建设上必须由政府主导。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信息中心主任张文忠表示,在电子病历的使用流程上有严格的授权规定,比如对转诊患者,医生需有患者本人的授权,才能查看其既往病历。但这些保护实现的前提,是北京的“健康云”基础平台须由政府主导,非市场化运作。

不能否认,新政策的出台对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作用,但实际上,代表着未来发展方向的互联网医疗早已“野蛮生长”了多年,并以其所展示出的强大生命力而受到来自资本市场的长期追捧。

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国内互联网医疗领域的风险投资总额达到7.8亿美元,已经接近2014年全年融资总额。仅刚刚过去的2015年第二季度,就有多达41家互联网医疗工资获得融资,总额超过3.5亿美元。

从外部颠覆到里应外合

互联网医疗的兴起是起于互联网领域的创业,但在互联网是否应该成为互联网医疗的核心方面却一直存在分歧。

一种是以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为核心的模式,更具颠覆性,比如春雨医生的创始人张锐就曾提到过,未来医疗的发展趋势将是去医院中心化的;而另一则是以医疗为核心,主张互联网更多只是服务于医疗的工具。

这种分歧的产生主要来自于双方对于医疗资源的态度。前一种思路是去中心化的,更多强调的是围绕患者需求、医患沟通来搭建平台,而后一种思路的创业公司目前占绝大多数,即以医疗资源为核心,进而出现了在全国范围内竞相争抢医院、医生的乱局。

短期内很难判断两种思路的优劣,况且这两种思路关于未来发展的预期是一致的,均是希望能够吸引足够的用户,包括医生和患者,在此基础上再建立商业模式。

虽然在强大的医疗体制面前,早期高喊着“颠覆医疗”的互联网创业者们已经失去了不少锐气,不过多年的努力之后还是有很大的进展,包括医院和医生都已经越来越多的接受并主动利用互联网。

医院目前对互联网的利用已经颇为常见,主要是在掌上医院的应用方面。这些在国务院的指导意见当中已经都有所提及,包括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而且,由于医院开放态度,掌上医院已经成为互联网医疗中竞争最激烈的领域。

医生对互联网的认知则表现了递进的状态,早期是相对简单的个人品牌的建立和推广,逐步发展则是利用互联网进行健康咨询服务,近期随着医生集团概念的流行,医生对互联网的利用又有了新的突破。

不少医生开始以团队的形式进驻互联网,通过在线平台为患者服务,包括健康咨询、预约问诊、诊后随诊等,还有利用远程医疗技术为基层、边远地区的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甚至已经有医生提出建立互联网医院。

虽然来自医疗体系的互联网应用很多仍然处于实践初期,但应该看到的是,互联网医疗其实已经明显发生了转变。它正在从最开始纯粹来自外部力量对现有医疗体系的颠覆,逐渐转变成一场医疗领域内外力量“里应外合”共同推动的大变革。

11个领域中与医疗健康相关的信息

“互联网+”益民服务

充分发挥互联网的高效、便捷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服务消费成本。大力发展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加快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健康、养老、教育、旅游、社会保障等新兴服务,创新政府服务模式,提升政府科学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

1.发展便民服务新业态。积极推广基于移动互联网入口的城市服务,开展网上社保办理、个人社保权益查询、跨地区医保结算等互联网应用,让老百姓足不出户享受便捷高效的服务。

2.推广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服务,支持第三方机构构建医学影像、健康档案、检验报告、电子病历等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平台,逐步建立跨医院的医疗数据共享交换标准体系。

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引导医疗机构面向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开展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鼓励互联网企业与医疗机构合作建立医疗网络信息平台,加强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资源整合,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提高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能力。

积极探索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等网络医疗健康服务应用。鼓励有资质的医学检验机构、医疗服务机构联合互联网企业,发展基因检测、疾病预防等健康服务模式。

3.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支持智能健康产品创新和应用,推广全面量化健康生活新方式。鼓励健康服务机构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搭建公共信息平台,提供长期跟踪、预测预警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

发展第三方在线健康市场调查、咨询评价、预防管理等应用服务,提升规范化和专业化运营水平。依托现有互联网资源和社会力量,以社区为基础,搭建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提供护理看护、健康管理、康复照料等居家养老服务。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应用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便携式体检、紧急呼叫监控等设备,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互联网+”电子商务

巩固和增强我国电子商务发展领先优势,大力发展农村电商、行业电商和跨境电商,进一步扩大电子商务发展空间。电子商务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不断深化,网络化生产、流通、消费更加普及,标准规范、公共服务等支撑环境基本完善。

1.大力发展行业电子商务。鼓励能源、化工、钢铁、电子、轻纺、医药等行业企业,积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优化采购、分销体系,提升企业经营效率。

2.推动电子商务应用创新。加强互联网食品药品市场监测监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处方药电子商务销售和监管模式创新。鼓励企业利用移动社交、新媒体等新渠道,发展社交电商、“粉丝”经济等网络营销新模式。

3.加强电子商务国际合作。鼓励各类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商发展,完善跨境物流体系,拓展全球经贸合作。推进跨境电子商务通关、检验检疫、结汇等关键环节单一窗口综合服务体系建设。

“互联网+”人工智能

依托互联网平台提供人工智能公共创新服务,加快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突破,促进人工智能在智能家居、智能终端、智能汽车、机器人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培育发展人工智能新兴产业。进一步推进计算机视觉、智能语音处理、生物特征识别、自然语言理解、智能决策控制以及新型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人工智能在智能产品、工业制造等领域规模商用,为产业智能化升级夯实基础。“互联网+”官方意见出台,医药企业会大批涌入吗?

据《证券日报》市场研究中心统计显示,上周,上证指数大跌12.07%,87只互联网金融股中有19只概念股涨幅跑赢大盘。其中,位居前10名的概念股中包括了医药股誉衡药业(1.07%)。上周衡药业呈大单资金净流入状态,大单资金净流入为4418.02万元。

6月16日,誉衡药业公告称,公司拟斥资2亿元跨界投资互联网金融。其中,1亿元设立全资子公司誉衡前海金融服务,作为公司拓展金融板块的投资管理旗舰平台,拓展包括互联网金融、基金、商业保理、融资担保、融资租赁、小额贷款、第三方支付平台等领域的业务;1亿元全资设立誉金所,专注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和互联网金融企业投资业务。

提到“互联网+”这个词,笔者很难不想到康美药业。2015年4月以来,康美药业在“互联网+”领域的布局可以用疯狂这一词来形容,先后与玉林市、中恒集团、青海省、普宁市、牡丹江友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新华网等签订了“互联网+”战略协议。

5月28日,复星医药和挂号网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复星医药今年成立了互联网业务发展部,专注于互联网医疗业务创新拓展及与现有业务的结合。复星医药董事长陈启宇表示,本次合作顺应国家医疗卫生改革以及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符合公司互联网战略布局与业务发展需要。

此外,2015年3月底,浙江迪安诊断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阿里健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探索“独立检验机构互联网运作模式”,主要合作内容有,迪安诊断旗舰店进驻阿里健康云医院平台,双方共同推动实现检验机构互联网运作模式等。

远程医疗市场趋势范文8

上证指数上周末收于2893.74点,本周末收于2835.16点,下跌2.02%;股市动态30指数上周末报收932.2点,本周末收于点913.84点,下跌1.97%;其中股票组合下跌2.59%。

股市动态30指数自2008年1月1日设立以来,下跌8.62%,同期上证指数下跌46.12%。本周股市动态30指数跑赢大盘、股票组合跑输大盘。

二、股市动态30指数

本周暂不调整30成分股。

三、最新评论

行情惨淡,热点难以持续,临近圣诞节和新年,市场参与者均无心恋战,建议各位也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安心过节,别在市场中纠结了。

既然没有短期好的推荐,我们就把眼光放的长远些,这样反而能够穿越周期的迷雾。医药行业未来十年是黄金的十年,前程远大,医药行业的基本面甚至比一般的消费品更优。目前中国药品终端销售额6000亿元左右。下面讲讲具体的看好医药行业的逻辑。

其一,人口老龄化比例扩大。根据人口统计数据可以清楚推算出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老年人目前用药占全部用药的一半,老龄化的加速推进意味着,用药量大的群体基数在快速扩大。

其二,人均用药水平不断提高。目前美国人均年用药1000美元,中国人均年用药60美元,中国大约为美国的百分之六,人均用药水平有明显的提高趋势,同时老龄化加速过程中,老年人的人均用药水平也明显的高于年轻人,整体上人均用药水平呈确定的提高趋势。

其三,疾病谱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扩大了药品的消费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环境问题,国民健康情况不断恶化,目前中国有1.6亿高血压患者、1.6亿高血脂患者和3000万糖尿病患者。从我们生活经历,我们也可以明显感受到,10多年前,一般很少听说癌症和肿瘤的患者,随着环境变差,现在癌症和肿瘤屡见不鲜。国际市场上也是如此,目前全球用药第一位的是抗肿瘤药物,治疗血脂药物紧随其后,中国目前抗感染用药居第一位,其次才是抗肿瘤药物。抗感染药物居第一,说明国内抗生素用的太多,严重泛滥,这也让很多病菌具备了抗药性,治疗起来更加困难。大病频发,环境恶化,也会导致用药不断上升。

远程医疗市场趋势范文9

业内专家曾讲述了这样一个案例——

某综合性医院修建了一座非常宽敞、大气的门急诊大楼,由于设计之初没有考虑到就医路线便捷性,采用的是回廊式设计,致使医疗流程错综复杂,类似商场的手扶电梯设置的不便捷,加之标识系统的不明确,致使患者挂号后,要花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就诊科室,甚至该院的医生也曾抱怨,有时连他们都搞不清方向。这就是医疗工艺没有进行优化设计的结果。

在国外,医疗工艺设计是作为新建医院建筑设计之前必须进行的、与建筑设计同样重要的工作。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一些合资或外资医院,在建院伊始,都聘请国外的一些医院管理公司为其进行系统的医疗工艺设计,从而使医院的建筑符合医院的定位、战略和功能的实施。

对于新建医院,如何进行医疗工艺设计?专家们的建议是——

明确医院的市场定位

医院的市场定位与经营战略,应根据本地区卫生规划、区域人口、经济状况、医疗卫生需求、其他医疗机构状况(医院等级、床位数、人才优势、技术特色、经营状况)等进行先期调查,然后明确自身在医疗市场中的位置,再根据区域卫生规划拟定符合自身条件、切实可行的经营发展战略。

在竞争战略的选择上,作为医疗单位不应以争夺资源和价格竞争为主,而应将竞争的重点放在提高对医疗消费市场的占有率上,主要应在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率、低消耗、多样性和优质服务等方面进行选择。不同医院的市场定位与经营战略是不同的。

由于医院特点的不同,在建筑设计的要求上也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儿童医院的设计,一定要有更多的符合儿童特点的设计,在建筑设计之初,应对儿童医院的发展方向、发展趋势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其发展的方向,在功能上达到医院市场定位与经营战略的要求。当然,还要有更多的“柔性”设计,即所有的设计为医院的经营管理服务,让设计有更多的空间。

关注现代化医院发展趋势

现代化医院的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医院建筑现代化

现代化医院建筑的功能分区将更加合理,将更注重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体现卫生安全、绿色高效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管理人员职业化

现代化医院也将会像大型企业一样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由经过专业培训的职业经理人来经营管理。医院管理的职业经理人须具有先进的医院管理理念,精通管理,熟悉医疗产业,掌握信息技术,了解国内外最新医疗动态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

*管理决策科学化

现代化医院除需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外,医院管理人员还要在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和综合竞争力方面下功夫。了解市场,及时掌握国内外医疗动态,果断做出决策,积极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并立于不败之地。

*医院管理信息化

现代化医院须建立数字网络、远程会诊、办公自动化,使管理信息化、无纸化等。

*医院服务人性化

患者的利益将是医院经营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医疗服务品牌化

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品牌的作用将更为突出,没有品牌的医院,将难以在竞争中赢得市场。

*岗位职责明确化

现代医院要求人力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岗位职责更加分离、明细,专业要求更高,技术要求也更精。考核评估应合理化。没有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员工积极性就难以调动,工作效率低,经营效益差,难以适应医疗市场竞争。

*医院服务主动化

现代化医院医务人员须主动走出去,迎进来,深入社会,才能适应新的医疗市场竞争要求。

注重诊疗流程

很多医院普通的门诊就医流程是挂号门诊划价交费取药。在建筑设计中,往往有挂号、划价、交费、取药4个独立的窗口。而有些医院,流程为挂号门诊划价交费取药,只有挂号、划价交费取药两个独立的窗口。

两种模式,有何不同呢?

第一种模式可减少患者的等待、走动时间,在一些大医院,原来每个窗口都要患者等待,现在一个窗口就解决了问题。

第二种模式可减少医院的处方流失,在原来的情况下,患者划价后一看费用高,就可以不交费或到外面药店去买药。而现在给患者思考的时间少了,减少了处方流失。

两种不同的流程,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建筑设计。因此,医疗工艺流程设计与诊疗流程息息相关。

重视基本展示系统的设计

《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2004年征求意见稿)的医疗工艺设计一章中,规定了医院的标识系统,但是,在实践中,重视医院展示系统的不是很多,应引起重视。

所有的服务行业中,医院的患者和医生的接触度最高,时间最长。医院展示系统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患者对医院的信任程度。根据信息不对称原理,作为服务行业的医院来说,患者对医院的信息了解越多,产生的信任程度就越高。

在以往的医疗建筑设计中,关注医院展示系统的不是很多,许多医院由于没有展示场地或者展示场地不合理往往影响了医院的整体形象。由于医疗工艺设计不到位,有些最佳的展示场地都被其他内容占据。曾有位院长说,他们花了几千万修建了一个医院的门诊大楼,连医院的今日门诊和专家栏都没有地方挂,实在是一个遗憾。

医院的展示系统分为基本展示系统和延伸展示系统。

*基本展示系统

围绕医院的基本服务所需要展示的内容。如医院门诊服务的就诊住院须知、今日门诊医生的安排、医院专家介绍、药品公示等。

*延伸展示系统

这是医院服务的特点和优势需要向患者展示的内容。包括医院的设备、技术、服务和人才优势等。

远程医疗市场趋势范文10

今年1月15日国家卫计委公布的《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除了对建立国内远程医疗的服务体系要进行全面规划之外,也重点提出了建设远程医疗信息系统需要考虑保护患者信息隐私要求、保护会诊机构内部信息需求、业务数据库的安全防护需求,安全管理制度需求。

当前国内医疗及互联网领域专家对远程医疗的关注点包括:医生私人提供远程问诊的合法性,从事远程医疗的运营平台如何管理个人的健康信息数据,如何建立统一的远程信息系统的标准协议等等,几乎都有所涉及,而这一切起源于“2014年远程医疗元年”的时间线亮相。

匆匆而过的远程医疗“元年”

在描述“远程医疗”的时候,百度百科给出的答案实际上已经包括了移动医疗和互联网医疗等范畴,这一概念在医疗业内也是非常认可的。

2014年当之无愧是“中国远程医疗元年”。1月,瑞士知名远程心脏监控服务提供商lifewatch宣布与中国电信签署谅解备忘录,这意味着中国电信将开卖lifewatch生产的全球首款医疗诊断手机,3月,华为在2014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向运营商客户展示远程医疗解决方案,表达了其致力于解决百姓看病难、看名医更难问题的决心。可以说,远程医疗的巨大潜力,已搅动了通信行业、医疗行业整合的市场。

“我国医疗卫生资源80%分布在大中城市,而在大中城市中又有80%的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各大知名医院。”对此,总医院原副院长范利建议,加速推进远程医疗服务惠民工程,让优质医疗资源能惠及更多地区的患者。

一些传统医院中的远程医疗科室在过去填补了空缺,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远程医疗真正在中国走出了医院内的空间。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通过7―8年的发展,和国家卫计委合作在安徽、重庆、山西等5个省市建设示范试点,与当地基层医疗机构达成远程医疗合作。

但是这样的合作模式仍需要时间来推动,“目前从投入及发展趋势上来看,传统的诊疗方式仍占90%以上,在服务方面远程医疗可能稍微多一些优势,但是也只能占到当前诊疗服务的10%左右”。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医工所副所长王磊介绍,目前有数字统计,约有85%的医疗投资被用来投入到大型诊疗设备的更新中,医院根本没有更多精力来发展远程医疗。

2014年可穿戴设备的兴起,加快了国内远程医疗的发展速度。百度的咕咚手环是一款基于百度云开发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主打“运动状态提醒”、“睡眠监测”、 “智能无声唤醒”等功能。瞄准可穿戴设备的还有联想、华为、阿里巴巴、小米等企业。据国内研究机构艾瑞咨询预计.2016年中国穿戴设备将央速增至7350万台,市场规模达169.4亿元

同样在这一年,互联网行业几起高达数千万美元的融资事件也都发生在移动医疗领域。春雨医生、丁香园、好大夫在线等专注移动医疗市场的网站通过引进传统医院的医护人员,为广大用户提供在线诊疗服务。并通过和线下就诊合作打造了互联网医疗的产业模式。这种崭新的诊疗模式因为服务可靠、价格便宜在网络上吸引了数百万的拥趸,成为中国医疗行业新的生力军。

远程医疗是把双刃剑

远程医疗的优势很多,简单来说它不但能产生经济效益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性,还能给保险公司和远程医疗提供商带来收益,同时能提高医生们工作效率,减少病人上门求医次数及成本。

国外一份统计数据显示,远程医疗能将医生会诊次数减少93%,这样就能为消费者每次会诊节省103美元,紧急救助会诊节省1067美元。根据研究报告50%的医生可以提供远程服务,70%的病人电子病历也可以通过远程获取。在不断腾飞的远程医疗中.最大的受益者将会是病人。随着技术的发展,病人可以获得更快更好的医疗服务。

中国在推广远程医疗方面也不遗余力,从政府、市场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拉动。今年1月19日由总I里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

对于中国远程医疗市场的诱人前景,不少投资机构和企业表示会抓住机遇,推动远程医疗逐渐在全国普及 但实际上在医疗界人士看来,国内远程医疗发展并不如外界认为的那么乐观。目前国内医疗机构改革尚未完成、医疗设备技术标准不统一及传统的就医习惯等因素,导致了远程医疗在发展之初就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对于安全性的问题,浙江数字医疗卫生技术研究院全科健康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郑杰对记者表示,院院之间的诊疗一般是采用VPN专网通道,两边各自对接自己的数据源,所以安全性问题不大。远程医疗的安全性问题主要指的是院外服务,患者端数据通过传感设备采集上来,服务端连接外部的广域网,这就存在一部分安全问题。此外,大范围的远程医疗包括移动医疗和互联网医疗,患者的一些信息是可以被平台运营商获得的,平台运营商本身的安全问题会变得更敏感,未来国家要在法律层面上对远程服务做一些准入和认证限制。

《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也列出了一些重点,比如远程医疗中涉及到的患者电子病历、健康档案、会诊信息、影像数据等,其安全性都是业内普遍关注的问题,但目前最大的障碍是没有统一的规范 “只有当每个医院对标准的对外接口达成共识的时候.远程医疗产业才能踏上一个更高台阶,目前一些医院也苦干没有标准的接口来上传数据而束手无策。”郑杰表示,真正做到标准统一还是很遥远的事情。

如何解决安全隐患?

随着在线诊疗模式的出现,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可以通过提供服务获得可观的收入。据专家反映目前患者和一些医护人员对互联网医疗好评如潮;它不仅提高了诊断的方便性,也减少了大医院的压力但是也有一部分网络用户对于那些由医生私自提供的远程服务安全性及后续的保障仍有些担心。针对此2014年国家卫计委曾经专门出台了一项通知,禁止医生私自提供远程服务,违者将会面临吊销医师执照的惩罚。

在今年《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南》公布之后,多位医疗行业人士也都从自己的角度进行了解读。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医工所副所长王磊表示,这是对当前所有提供远程咨询服务的个人和机构的一种规范行为,重点包括:制定医生和诊断机构诊疗业务流程,在个人健康信息数据的传输存储等方面建立统一的通信标准;同时在技术和设备提供方面,更需要建立相关的保障措施 “ 现在中科院深圳先进研究院正在和各地合作远程医疗服务项目,我们可以通过配置专用的计算机设备和操作系统软件,来保障远程医疗的安全,患者和用户的健康数据也不会泄密。”

远程医疗市场趋势范文11

关键词:医疗资源  医疗服务  非价格竞争

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深入,各种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应势而生。医院之间的竞争亦 日趋激烈,主要表现在价格和品质两个方面。价格竞争主要指医院在价格上采取优惠措施吸引患者;而非价格竞争 (Non—price competition )是指医院通过提供高品质的医疗服务吸引患者就医。当今社会,“看病贵、看病难”是困扰百姓民生的主要问题之一,已成为建立和谐社会道路上一块巨大的绊脚石。由于该问题主要涉及医疗费用和医疗资源分布,与医院非价格竞争联系紧密,因而对医院非价格竞争的研究重要而迫切。本文尝试探讨医院非价格竞争现象分析其利弊与弊端产生原因,并据此提出建议。

1  医院非价格竞争之利弊

1.1  利

1.1.1  提高健康服务产出质量。激烈的竞争有利于医院主动加强管理意识,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而这些高品质的医疗服务能帮助患者提高健康水平。Daniel等对美国老年医疗保险Medicare)中患有某种心脏病的非农村老年患者研究发现在竞争程度较高的地方患者接受诊治后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1.1.2  提高就医便利度。竞争的加剧使患者获得更多接受医疗服务的机会。以使用大型医疗设备为例,对于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患者,以前为了就诊可能不得不颠簸数日去邻近城市的大医院,如果随着竞争加剧能使得提供该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数量增多或该医疗设备在地区医院逐步普及,就能大大提高就医便利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患者“看病难”的问题。 

1.2  弊 

1.2.1  盲 目引进大型医疗设备,可能降低医疗资源使用效率和配置公平性。大型医疗设备的购置和使用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人力等资源,若在配置前未对其需求,包括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目标患者数量,该地区同类型设备使用率、数量等进行评估 ,就很可能出现使用率远低于目标服务量甚至造成设备闲置的现象。卞鹰等在对经济发达城市“三甲”医院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系统(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服务效率的分析中指出,PET服务量普遍偏低,其中北京某医院实际服务量甚至不到目标服务量的 1/10。在上海,一台 PET工作量大的一天服务量仅 8至 1O例,江苏省某医院 PET试运行3个月,共为 110例患者进行了检查,平均每天仅 1~2例,而据报道南京即将拥有 4台 PETI4I。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研究指出,我国以计算机断层摄影 (CT)和核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为代表的大型医用设备的实际工作量,不到其潜在工作能力的一半。即使不考虑诱导消费因素,设备能力也存在 50%~60%的浪费。 

此外,盲目引进大型医疗设备还可能使得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现象更加严重。据统计,我国西南 、西北和中南地区的人口数占全国人口的 60%,而CT拥有量仅占总数的 29%。而华东、华北和东北地区则以40%的人口占有了CT总量的71%。可见,医疗设备过多地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和中心大城市,从而减少了多数居民接受医疗服务的机会,难以体现卫生服务公平性的原则。 

1.2.2  “开单提成”现象普遍存在。医院为了尽快回收购置大型医疗设备的成本,往往通过各种手段鼓励医师提高设备使用率。其中较为普遍的做法就是将医师的经济收益与检查费用直接或间接挂钩,通过“开单提成”的方式返还部分检查费用给医师本人或诊疗科室。根据苗春霞等对四川省大型医疗设备使用状况的研究,发现 CT使用中平均有 16.2%的设备检查收入返还至诊疗科室17 1o这些受经济利益驱动的诊疗行为将直接损害患者的经济利益和健康。 

1.2.3  过度诊疗现象严重。医疗服务具有高度的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特点:医师相对于患者拥有丰富得多的专业知识和信息,医疗服务的高度专业性使得医疗决定权基本上集中在医师的手中,从而容易出现“诱导需求”(Suppliinduced demand,SID)行为。另一方面,医疗服务属于价格弹性较低的商品,“健康无价”的观念使患者在面对疾病时往往对医疗服务价格不敏感或敏感性低,为改善其健康状况不惜花费重金,往往都会顺从医师的诊疗意见。上述两个原因容易致使过度诊疗现象的出现。 

北京大学医疗改革课题组在对江苏宿迁地区的调查中发现,很多医院存在“小病大医”现象。以当地口碑最好的医院为例,每天 500多例门诊患者中有近 100例/次的 CT检查和 1例/次的胃镜检查,比例远远高于北京等城市的医院;某些医院的剖腹产率达 90%。有资料显示 ,目前我国大型医疗设备使用频繁,但多数是在做“无用功”。经检查发现病症的只占检查人数的 30%,远远低于卫生部要求的阳性率 60%的标准。也就是说,至少有一半的患者进行了不必要的检查。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中国的 16%的 CT扫描没有必要。

2 弊端成因分析 

2.1  政府对市场机制给医疗服务市场所带来的影响认识不足

医疗服务涉及百姓民生和社会安定,因而是一项重要而特殊的社会福利,政府有责任保证公众得到医疗服务并引导医疗服务市场的合理发展。现阶段医疗保险制度尚不健全,政府在对市场机制所带来的利弊认识不清的情况下就将市场机制引入医疗服务市场,势必会导致诸多问题和矛盾。政府对医疗卫生投入非常有限,政府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基本上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医院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承担“自负盈亏”的经济压力,就容易将负担转移到患者身上,使其在经济利益受损的同时还可能面临过度诊疗带来的健康危害。 

2.2 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 

政府将医院推向市场竞争后并未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于是许多医院趁机利用自己手中的医疗资源大肆创收,成为导致医疗费用居高不下的又一重要原因。在大型医疗设备的配置和使用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政策和规定,给医疗机构留下了可趁之机,从而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 

远程医疗市场趋势范文12

【关键词】 新医改;合资医药企业;策略

2009年伊始,我国国务院原则通过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即新医改方案和实施方案。新医改方案提出,将在2009至2011这3年间,各级政府预计投入8500亿元用于五项医改,五项重点包括了医保、基本药物、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公共服务均等化、公立医院改革。新医改8500亿的巨型蛋糕使国内医药企业和外资医药企业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在中国这块巨大的市场上。尽管到目前为止新医改中还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包括基本药物制度和药物价格制度等方面。但它的推出和实施引发了中国整个医药行业新的思考。

一、合资医药企业在中国医药领域的现状

医药是一个涉及我国国计民生和公共健康的特殊产业,在外资的进入中带来了利好和危机。具体表现为在有力带动我国医药产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加快境外品牌产品的国产化进程的同时,也对我国民族医药产业带来严重的冲击,外资的市场控制率、股权控制率、技术控制率不断提升,新药市场基本为外资公司控制,同时占有中国医药市场举足轻重的地位。

纵观近年来跨国企业在中国医药领域的投资,截至2006年底,我国已有合资和外资制药企业约1500多家,占我国制药企业总数的30%左右。在市场占有率方面,外资企业的销售额占了我国整个医药市场份额的27%左右;在大城市中,外资药和进口药已占据60%~65%的市场份额;在医疗器械市场中,80%左右的份额为“洋品牌”;有些特殊品种的市场几乎被外资产品所垄断。尽管如此,合资制药企业和广大本土产企业一样,同样面临新医改政策出台所带来的不可预知影响。

二、新医改将对合资医药企业产生的影响

新医改将对合资医药企业产生深远影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落实到十七大报告所体现的卫生事业公益性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上。从今年年初的新医改方案的两条主干思路,即向“广覆盖、低水平”发展,就体现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这一初衷和目标。“广覆盖”即各种保障项目都应尽可能地覆盖到该覆盖的全部人群。“低水平”即中国社会保障的性质必将定位在较低水平的“基本保障”上。新医改实施方案也必须体现市场化思路,否则无法实施。对医药企业包括合资企业而言,在国家政策导向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下行业整合将会加剧,长远看来医药企业就用药量增加这一点将面临两个机会:一方面医保覆盖面扩大和发展社区医疗将增加城镇居民用药;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将增加农村用药规模。

进一步分析,新医改将对合资医药企业产生近期影响。数据显示:目前,在以医院为销售终端的市场上,外资和合资类药品所占市场份额在一半以上,2008年这一比率还在上升,且销售和利润集中度很高,其对我国医院利润的实际贡献率已达到60%~70%,上海、北京、广州在内的一线市场,优势地位更为明显。2009年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主要精神是“普惠”,即包含了两个层面的“普惠”,普通老百姓得到用药买药价格的实惠,医药企业质优价廉药品推广的实惠。从第二个层面看,目前外资企业的药品价格相对高昂,“受惠”幅度不大,相对昂贵的药价无疑成为该药品进入各地医保目录的阻碍,这种情况,将是合资医药企业在未来可能遭遇的普遍情况,降低药价将合资医药企业成为现阶段必须提上思考议程的问题。

三、新医改下合资医药企业发展趋势分析

中投顾问公司的《2009~2012年中国医药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以下简称《预测报告》)指出:“新医改不但会使我国医药市场大洗牌,还会引发外资企业的一系列动作,不管是设立研发中心、进军流通领域还是向二、三线城市转移都无不说明了外资企业的动机:控制成本、拓展市场、建立合伙关系、控制当地销售网络,以便在新医改中获得好处”。从这一预测报告至今,不难发现,新医改环境下,合资医药企业可能加紧加快开展的工作会是这样的一种态势:竞相争夺非一线城市的主导权、加强渠道建设、拓展思路进军医药流通领域、加强研发、加大专利药品推广。

参考文献

[1]周环宇.美国行业营销经典案例:美式营销战[M].美国医药业营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