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外汇交易策略

外汇交易策略

时间:2023-07-11 17:37:14

外汇交易策略

外汇交易策略范文1

外汇保证金虽然在全球范围内属于个人理财产品中的顶级产品,但由于国内还没有建立完善规范体系,1992年~1993年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过程中,多家香港外汇经纪商未经批准即到中国大陆开展外汇期货交易业务。并吸引了大量国内企业,个人的参与。由于国内绝大多数参与者并不了解外汇市场,盲目的参与导致了大量客户亏损,其中包括大量的国有企业。到了2003年,伴随美国外汇经纪商逐渐步入正轨,并接受监管,许多外汇经纪商不断将触角伸向中国,这也不断的刺激了中国银行业。

2 外汇保证金交易的特点

(1)汇保证金采取的是保证金方式,充分利用杠杆原理做到以小博大。

(2)外汇保证金交易可以双向操作,就是投资者既可以看涨也可以看跌,这样操作起来十分灵活。货币的汇率在一天之内会有一定的起伏,基于双向操作的原理,投资者不但可以在低价买入,高价卖出中获利;也可以在高价先卖出,然后在低价买入而获利。

(3)24小时和T+0的交易模式,也就是说外汇保证金交易时24小时不间断的进行交易(除周末全球休市)。而且加上T+0的模式也使得投资者的交易变得非常随意便捷。投资者可以在任何一个时间段都能进入外汇市场进行买卖,投资者可以随意进出市场改变投资策略。

(4)外汇保证金交易没有到期日,因此投资者可以无限期持有头寸,当然投资者首先要保证账户上有足额的资金,否则当资金额度不够时,会面临强行平仓的风险。

(5)投资者进行外汇保证金交易时选择的币种种类丰富,所有的可兑换的货币都能成为交易品种。

3 外汇保证金交易的风险

保证金交易属于一种高风险的金融杠杆交易工具,从其自身特点来分析,风险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1)高杠杆性。由于按金交易的参与者只支付一个很小比例的保证金,这样外汇价格的正常波动都被放大几倍甚至几十倍,这种高风险带来的回报和亏损都是惊人的。

(2)外汇市场频繁波动的背景。国际外汇市场的日成交金额可以达3.2亿美元以上,众多的国际金融机构和基金参与其中,各国经济政策随时变化,各种突发性因素时有发生。这些都可能成为导致汇率大幅度波动的原因。

(3)监管的难度。无论是交易者还是市场监管者,在介入按金交易之后都充分认识到风险监控的难度。由于没有固定的交易场所以及汇率的大幅波动。客户经常发生巨额亏损。这固然有交易者自身的原因,同时也有许多问题是来自于种松散型的市场结构。

4 对策与建议

(1)监管部门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的监管体系,不以禁止投机易为监管的一个主要原则,而应将监管的原则和目标定位于完善有利于市场发展的条件,设施维持和提供透明、公正的市场运行规则,以市场的自主运行为主体,保证市场运行的效率性和连贯性。同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违法违规行为严格制裁措施,以便有力促进我国外汇保证金交易的规范发展,并根据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修改、调整。

外汇交易策略范文2

关键词:外汇市场;汇率风险;套期保值

文章编号:1003-4625(2007)04-0058-02

中图分类号:F830.1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汇率市场化趋向与外向型企业汇率风险管理现状

2005年7月21日,央行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同时人民币汇率也根据这些原则对美元升值了2%。该政策的出台打破了2004年10月以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一直稳定在8.2765的水平。2005年9月26日,央行宣布扩大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浮动幅度,由1.5%扩大到3%,但美元对人民币交易的浮动幅度保持不变。尽管扩大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浮动幅度在短期内不会产生什么影响,但从长期看,势必会要求扩大作为决定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汇率基础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灵活性,从而肯定将会对日后放宽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动幅度产生渐进性的市场影响。从2006年汇率走势上看,人民币汇率呈现有升有降、双向波动、小幅升值态势。而且,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引入了做市商制度和询价交易方式,外汇市场交易主体继续扩大,交易品种不断丰富。央行已明确表示,逐步扩大灵活性是我国汇率改革方向,逐渐让市场供求关系发挥更大作用,减弱“一篮子货币”参考作用的权重,增强市场因素是我国的汇率政策。因此,随着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的逐步形成与完善,习惯于固定汇率制度下理财的我国外向型企业不得不考虑汇率风险问题,做好规避汇率波动风险的防范。

据有关调查显示,人民币汇率改革后我国企业对汇率风险的管理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体系,企业一直处于汇率零风险的环境中,缺乏足够的风险防范意识,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长期依赖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忽视知识和技术的积累,产品附加值低,形成了汇率风险基本上由国家承担的“路径依赖”,使得汇率风险及风险防范缺乏存在的基础,汇改后企业防范汇率风险的热情不高,规避汇率风险的意识较为淡薄。二是受资金规模、产品结构、专业人才等因素影响,企业防范汇率风险的能力不高。据调查,由于受资金规模的限制,一些产出规模不大的外向型企业,特别是中资企业,维持存量银行贷款已经很难,根本无资金进行生产经营之外的资金操作,对汇率变动的反应,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损失,谈不上事前的风险防范。从规避汇率风险的产品结构看,汇改后,面对汇率损失,70%的中小外向型企业拟通过改接周期短的订单、修改进出口收付汇条件,选择预收货款、改信用证结算为TT汇款,将远期收汇改为即期收汇、延迟付汇等方式来应对人民币升值的风险,但是由于这部分避险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在国际贸易中往往处于相对劣势位置,上述应对风险的想法也就无法实现。实施有效的汇率风险管理对人的素质要求很高,但长期以来,企业熟知汇率风险的专业管理人才匮乏,即使是外汇指定银行在汇率风险管理方面的专家型人才也是凤毛麟角。三是商业银行的汇率避险金融服务难以完全满足企业的避险需求,商业银行汇率避险产品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从国际上看,金融衍生工具已经发展成为最主要的风险管理手段,目前在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的金融衍生工具品种已经超过3000种,但从我国来看目前只有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权、货币互换、外汇期货、改变融资方式等几种方法可供选择,而各家外汇指定银行总行对二级分行以下金融分支机构授权办理的金融衍生工具业务品种目前只有远期结售汇。已开办远期结售汇业务的银行,普遍存在授权额度小、操作程序烦琐、操作成本高、时效性较差等问题。在外汇市场上,我国商业银行目前还没有有效地对冲风险的渠道,这就使得商业银行自身的外汇敞口头寸难以平盘。虽然外汇对外汇交易有远期买卖、期权等品种,但外汇对人民币的交易长期以来只有远期结售汇一种手段,人民币与外汇掉期业务刚刚办理,业务开展需要一个过程。而在远期结售汇业务上由于商业银行在帮助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同时自己却承担了汇率风险,使作为中间业务的远期结售汇业务变成了银行的自营风险业务,所以对银行来说要发展远期结售汇业务先要考虑自身如何规避风险问题。同时由于交易成本偏高、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影响了国内远期结售汇市场的发展,也限制了银行开发应用新产品的能力。四是虽然部分企业已经使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汇率避险,但是,企业避险工具使用规模仍然偏小。2005年全国企业远期结、售汇签约额分别仅占银行结、售汇总量的2%和4%左右,与我国进出口总体规模还不相称。

二、外向型企业管理汇率风险的策略

从规避汇率风险策略来看,外向型企业在其理财中针对跨国经济活动所产生的汇率风险,与银行业不断进行管理创新,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风险规避和管理策略。其中比较常见的包括货币选择策略、价格调整策略、平衡策略、组队策略、借款策略、投资策略、利率互换策略、易货贸易策略、多角化经营策略等。本文着重研究企业今后需要大量使用的套期保值策略。

在对汇率风险的管理中,外向型企业可以通过远期外汇合同、外币期货合同、外汇期权和货币互换等套期保值工具进行衍生金融交易来降低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在理论上,这些工具发挥作用的共同理论基础是通过建立一个与企业当前货币头寸相反的或相互补充的头寸,从而降低企业在市场汇率出现不利变动时所面临的汇率风险。

远期外汇交易是企业在交易时,与办理远期外汇交易的银行签订远期外汇合同,规定未来某日买卖外汇的币种、数额和汇率。尽管合同到期日市场外汇汇率已经改变,但合同卖方与买方仍按合同规定的汇率进行外汇交易,这样,企业可用远期外汇交易进行出口收入或偿还债务时套期保值,避免外汇损失。相对于即期外汇买卖,远期外汇买卖具有更高的外汇风险防御功能。如中国银行自1997年4月开办远期结售汇业务以来,在国际外汇市场经历数次剧烈波动的情况下,均对外向型企业起到了很好的规避汇率风险的作用。

外币期货交易实际上就是在将来一定日期,按照协议价格,在特定的交易场所,买卖固定数量的某种外币的交易活动。与远期外汇交易不同,外币期货交易一般都在固定的交易场所内进行,而且通过经纪人进行交易,一般都在合同到期日之前交割。自1972年5月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国际货币市场部推出第一张外汇期货合约以来,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外汇期货交易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运用外币期货交易,既可避免国际经贸活动中的汇率风险,也可牟取利润。

外汇期权交易是针对给予期权持有者在规定时间内按规定汇价出售或购进一定数量外币选择权的外汇期权合同的交

易。合同持有者有权在合同期满时或提前按规定的汇率买卖事先预定数量的外币。外汇期权类似于保险,对期权合同购入方来说,他购入的是权力而又不必承担义务,如果期权交易无利可图则可以放弃这种权力,其保值成本不会超过期权的购买价格即“权利金”。由此可见,期权交易既具有即期外汇买卖的灵活性,也具有远期外汇买卖的安全性,期权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外汇保值的方法,而且为企业提供了从汇率的变动中获利的机会,期权买方有权根据市场变化决定是否执行期权,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汇率风险管理工具。但是,不是所有企业都能与银行进行期权交易,银行只对部分优质客户提供这项服务。

货币互换交易是持有不同货币的交易双方,在同一时间按即期汇率分别从对方买进外汇,到期时按远期汇率把外汇分别卖给对方的交易。货币互换交易实际上是两家企业交换等价的两种货币,到期时双方互换。货币互换交易一般包括本金的初期互换、利息互换和本金到期时的再次互换。货币互换交易不仅有助于企业降低筹资成本,并使企业有可能利用国际资本市场筹措外币资金,而且有助于避免汇率风险。

在使用套期保值工具时,首先要求企业对外汇资金集中统一管理,降低套期保值成本。进行国际交易的大企业往往有许多业务部门或分支机构,他们在经营业务中往往不了解其他业务部门或分支机构是否存在反方向的外汇收支业务,如果他们都是独自考虑自己的套期保值业务,总体上必将加大套期保值成本。而实行对外汇资金集中统一管理的企业,由于所有业务单元的外汇收支业务都是由外汇调度中心统一调度的,随时可以以一种货币为基础货币计算其他货币的汇率风险,并可以统筹作出套期保值决策,降低套期保值成本,提高外汇资金的使用效率。其次,企业要注重对国际资本市场的研究,分析外汇汇率变动趋势,制定合理有效的套期保值决策。只有正确预测、把握外汇汇率的发展趋势,才能作出相应的正确决策,提高套期保值的有效性。再次,注重培养人才,提高汇率风险管理水平。在不断变幻的国际市场环境中,培养熟知国际资本市场及衍生金融产品的专业型人才,是防范汇率风险的关键。因此,引进和培养一批熟知国际经营业务和多种金融产品,熟练应用套期保值工具应对汇率风险,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才十分必要。

应该指出的是,在对企业汇率风险实施有效套期保值管理方面,必须考虑其他避险工具。企业管理者首先要分析汇率风险中的自然对冲情况。在对企业汇率风险进行套期保值之前,管理者必须对汇率风险的大小及自然对冲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在此基础上,管理人员需要对自然对冲后企业外汇受险额的性质进行估计。如果仍然存在汇率风险,即在某一特定时间里预期的外汇流入量与流出量之间仍存在不一致的情况,那么,管理者就必须确定对这种风险是否进行套期保值以及使用何种避险方法。如货币选择策略、价格调整策略、平衡策略和货币组队策略只是规避汇率风险的临时性措施,它们对汇率风险的实际影响程度较小。而远期外汇合同、外币期货和外汇期权的使用期限虽然也不长,但这些工具能够通过商业银行进行长期的合同安排,不过其成本一般会比较高,在流动性上也存在问题。

外汇交易策略范文3

一、交易商战略概述

在实际交易活动中,交易商总是基于过去经验、现存条件以及未来预测制定行动方案,因此,交易商的主观判断——信念(belief)在交易商战略选择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在对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过程中,交易商经常出现认知偏差,这些偏差造成不同交易商对于相同信息的判断出现差异,最终导致在交易战略的选择上出现分化。同时,不同交易商的信息条件不同,也导致战略选择出现差异。

战略的本义是对战争全局的谋划和指导,泛指指导或决定全局的策略。交易商战略是指,交易商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发展趋势,在寻求利润和(或)规避风险过程中所选择的交易方式,以及为实现交易目的所采取的重大举措,这些交易方式对外汇交易商会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具体说来,交易商战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风险控制者与存货控制型交易战略

就单个交易商而言,外汇市场上规模较小的交易商风险承受能力较弱,为了控制外汇头寸的风险暴露,他们必须根据外汇市场交易实情不断调整风险头寸。而那些规模较大的交易商,在做市过程中,面临其他交易者所提交的大量买入和卖出指令,由于这些指令是随机的,买入和卖出指令之间会产生不平衡,为避免破产,做市商必须保持一定的头寸,通过交易来平衡这种买入和卖出指令之间的不平衡。因此,这类以风险控制为目的的交易模式被称为存货控制型外汇交易。一般认为,存货控制型交易战略直接影响到外汇市场短期运行,造成外汇市场日内交易量、价差和市场波动性出现有规律运动。

(二)投机者与信息驱动型交易战略

外汇市场上,不同的交易商拥有不同的信息集合,他们根据自己对市场的判断进行投机,这类交易以投机为特征,其出发点是交易商的信息条件,因此被称为信息驱动型交易。交易商的信息驱动型交易也会对外汇市场起重要影响,它既可能起到稳定现有市场结构的作用,也可能驱使市场体系发展成一种新的稳定结构,这种稳定结构甚至可能会对应一种新的市场动态机制。例如,当所有的交易者就市场运动方向达成一致意见时,就会出现一个单向市场,即:当所有交易者都认为英镑下跌时,他们就会都想卖空英镑,所有人都想做相同的事情,最后英镑的价格会跳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噪音交易者与正反馈交易战略

噪音交易者是指对风险资产未来收益分布形成错误理念,并按照这种错误理念选择交易战略的投资者。这些投资者在市场中收集和处理信息以及形成预期收益的某一环节中出现了行为上的偏差,也有可能由于他们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错误的评估了与收益相关的风险。

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噪音交易者在交易中存在正反馈交易行为,他们在外汇资产价格上升时买入,价格下跌时卖出。导致交易者选择这种交易战略的因素有许多。首先,从交易者对外汇资产价格的主观预期来看,导致交易者选择正反馈交易战略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价格预期采用简单的外推或者追逐潮流的做法;其次,从外汇交易机制来看,在主动交易过程中,交易商买卖外汇资产的限价指令性质也可能会导致其选择正反馈交易,因为限价指令使得在外汇资产价格下跌时,交易者加速卖出;再次,从交易模式来看,在外汇交易过程中,交易商也有可能因不能满足债权人追加保证金要求,而被迫平仓,从而选择正反馈交易战略;此外,外汇交易商往往在外汇交易机制设计过程中,对交易员设置一定的头寸限额,鼓励其进行止损交易,这种交易结果也会导致交易商的正反馈交易。一般而言,在实践中,投资者愿意选择这种交易战略,因为在外汇资产价格上升时,其财富水平得到提高,同时,也倾向于承担更大的风险。

(四)套利者和知情者下注(SmartMoney)战略

除了加剧外汇市场波动的噪音交易者外,另一类外汇交易商在市场中利用噪音交易者对市场的错误判断,根据自身优势,将外汇资产价格推回到与基本面相符的水平,这类交易者经常被称为套利者。他们经常性的在各个外汇市场间,吞吐各类外汇资产,充当噪音交易者的对手。一般而言,套利者具有更高超的交易技巧,更灵通的信息,善于捕捉市场中的各类获利机会,往往被认为是稳定市场的力量。具体来说,套利者利用噪音交易者对市场判断不准的缺点,在后者过分乐观,大量购买外汇资产时,向市场抛售存货;而当噪音交易者过分悲观,积极抛售外汇资产时,大量买进。这类建立在对市场信息有较为准确判断基础之上的交易战略被称为知情者下注战略。

这几类交易战略是从不同角度来刻画的,其中存货控制型交易与信息驱动型交易是从交易商的交易动机出发的,它们分别对应于外汇交易商的风险控制与投机行为,因此,这两类交易战略是最基本的。后两类交易战略是从交易商行为特征来刻画的,是前两种交易战略在实际交易活动中的体现。因此本文以前两种交易战略作为考察重点。

二、交易商战略影响因素分析

(一)风险与交易商战略选择

投资理论认为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和交易战略是建立在对风险和收益的判断基础之上的,风险最小和收益最大化是行为准则。许多研究表明国际资产组合多样化是减小风险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作为国际间资产组合经营者,外汇交易商可以通过投资多个国际市场实现多样化。

在外汇市场实际操作中,为了消除风险,外汇交易商采取改善交易机制、开发交易工具、加强管理等措施,推动了外汇市场的发展。但在面临具体风险时的决策方式直接导致了交易主体在交易过程中会经常性地出现认知与行为的偏差,造成外汇市场出现许多异常现象,其中比较著名的要算是“比索问题”。“比索问题”是指1976年墨西哥比索在预期贬值之前较长的一段时间,比索就开始出现贬值的现象。尽管最后市场预期被证明是正确的,而且可能是理性的,但是实际贬值和预期贬值不一致,存在一个时间差,实际贬值提前。Krasker(1980)指出决定汇率的潜在变量较大变化有一个小概率,在无限时间的跨度内,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但在一定限度的样本期间内,该事件可能根本不会发生,这样这个小概率的重大事件在检验的有限样本期间内可能就反应不出来。这个小概率重要事件的潜在发生对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和预期有重要影响。“比索问题”表明一些外汇市场参与者,主要是外汇交易商在从事外汇交易过程中,在其认为贬值风险将要增加的情况下,决策权重发生了明显变化,纷纷提前采取措施,导致比索提前贬值,而在看到其他交易商的行为后,另外一些交易商迅速改变自己的预期,最终形成羊群效应,导致整个市场波动。

(二)信息决策与交易商战略选择

外汇交易商的交易活动是以其期望或预测为基础的,他们对外汇资产价格未来运动的看法是决策关键。交易商对汇率运动方向的预测是其可得信息的函数。一般而言,信息不仅包括事实,也包括评估事实所需的技术或人力资本;不仅包括新闻报道,还包括有关新闻报道的意义价值。除了信息本身外,交易商对新闻的任何举措也都属于信息的研究范畴。通常情况下,市场中不同的交易商所获的信息不同,并因之产生不同的期望后才可进行交易。

交易商获取信息是有成本的,否则便没有人会不辞劳苦、想方设法搜集第一手信息资料。如果没有消息依据的人在市场上可以和有情报根据的人一样应付自如,那就不会有任何人愿意阅读媒体消息、观看路透社行情并进行追踪研究。正因为信息是影响交易商战略的重要因素,很多理论都以信息条件作为划分交易商战略特征的重要标尺。

信息对外汇市场的影响是通过交易商行为实现的。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交易量和波动性之间存在高度的日内相关性。例如Frankel和Froot(1990)指出,同期的交易量和波动性之间存在相关性。他们认为形成这种相关性的原因可能有两个:第一,外汇市场用一种有效的方式处理信息。市场将单个人的微量信息加总,以相对较快且平稳的速度传递给每一位交易者。外汇市场对信息的反映比较及时,利用信息优势,有些交易商能够通过交易获利,外汇市场交易商信息条件存在异质性;第二,交易量自身能够产生“过度波动性”,市场存在大量的“噪音交易”(Goodhart,1988;FrankelandFroot,1990)。

在外汇市场众多的参与者中,以交易商身份出现的各种市场参与者是外汇市场主导力量,他们的战略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外汇市场的发展。资产组合理论认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总是根据各种资产的风险、收益以及流动性特征等来决定持有量。作为一个高度简化的理论,他指明了交易商在投资过程中的基本行为特征。但对现实的交易来说,交易商所考虑的因素远远不止这些。具体说来,交易商在选择交易战略过程中受到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客观因素包括交易商所面临的市场条件和自身条件两个层次;主观因素主要是指风险和信息对交易商决策所起的影响作用。后者,直接导致交易商交易行为的异质性。正是由于交易商所具备的条件不同、行为方式不同,才会引起不同的交易需求,最终形成外汇市场巨大的交易量,使外汇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

三、交易商战略与我国外汇市场发展

外汇市场运行效率主要体现在市场对信息的反映是否充分、信息能否在各交易主体间迅速传播、外汇资产的价格能否对信息做出充分调整、潜在的交易需求能否迅速转化为现实的交易等方面。具体说来,外汇市场的发展和效率的提高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愿意并能够交易本外币的个人和机构之间的网络已经建立,愿意并能够卖出货币的个人与愿意并能够买入的个人相连接,对双方均有益的交易不会因为缺乏连接而不能进行;第二,交易得以安全、迅速和低成本地进行;最后,市场能发现外汇供求平衡的汇率水平,也就是市场出清。总之,外汇市场运行效率的提高是以外汇交易主体是否能够方便、快捷、低成本的交易作为衡量标准,而外汇交易商战略选择空间的大小正是这一标准的体现。因此,从交易商战略选择空间出发,我国外汇市场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外汇市场效率:

(一)有步骤、按次序地取消资本管制,扩大外汇可兑换范围

资本自由流动、货币自由兑换、汇率自由波动是发达外汇市场所应具备的三大基本条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币正在逐步走向世界市场,取消资本管制扩大外汇可兑换范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外汇市场发展的前提。就外汇市场而言,这些措施可以增加外汇交易量、提高市场流动性,但同时也会导致汇率波动加剧。就后者而言,汇率波动会给一国经济发展造成冲击,但随着金融体系完善,外汇市场发展,这些冲击会得到部分化解。保罗.克鲁格曼曾在《汇率的不稳定》一文中指出,对于(20世纪)80年代的浮动汇率,一个最令人困惑不解,因而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汇率的大幅波动对真实经济的任何方面都只有轻微的影响。同时,对于资本过度流入和汇率过度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采取一些措施来加以防范。例如,建立外汇平准基金,或是利用外汇储备建立海外投资机构在国际外汇市场操作等等。

(二)培育外汇交易商,促进外汇交易主体结构合理化

不同的交易主体对外汇市场发展起不同作用。虽然说,外汇市场客户是外汇市场最终推动者,但国际外汇市场发展表明,外汇市场交易商在外汇市场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外汇市场的主导力量。一方面,外汇交易商的交易规模大,对外汇市场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外汇交易商的交易技巧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欲望强,容易形成实际的推动力。

交易主体的结构决定外汇市场利益分配关系,交易主体结构是否合理决定了外汇市场发展是否平稳。按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在交易中表现出的行为特征来看,有些交易者,例如规模较大的机构投资者,在外汇交易中一般充当知情交易者角色,对于稳定外汇市场、沟通外汇供求、传递市场信息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另一些交易者,如规模较小的交易主体往往充当了噪音交易者的角色,往往是加剧外汇市场波动的作俑者。因此,不同交易主体的比例,及其构成对一个有效的外汇市场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完善外汇交易机制,提高交易效率

外汇交易机制是外汇市场参与者共同遵循的交易规则,其主要功能是将外汇市场潜在供求转换成现实的交易。在这一转换过程中,价格发现过程是关键。不同的交易机制在价格发现过程中的作用各不相同。各交易机制在所允许的指令类型、交易可能发生的时间、交易提交时投资者所能获得的市场信息数量和质量以及对做市商提供流动性的依赖程度都有所不同,外汇交易机制是外汇交易商实施交易战略的制度前提。外汇交易机制决定了外汇交易方式,而交易方式是实现市场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交易方式对货币价值的确定、供求关系的协调、信息的沟通、政策的传导等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外汇市场的发展必须要完善交易机制,提高外汇交易效率。

不同交易机制具有不同特征,对外汇市场效率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按照交易机制与交易安排的关系,可以把交易机制分为集中化的市场安排和分散化的市场安排两大类。一方面,分散化的市场安排对做市商集体来说是有效的,但外汇买卖价差较大,波动性较高,而集中化的市场买卖价差较小,波动性较低;另一方面分散化的市场要比集中化的市场面临市场崩溃的可能性要小得多。我国外汇市场通过采用电子经纪系统和集中清算,缓解了信用风险,但市场流动性较差。为进一步发展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健全外汇市场运行机制,2003年9月9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展双向交易的通知》,决定自2003年10月1日起,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实行双向交易。允许各会员单位通过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系统在同场交易中进行买卖双向交易。为引进了做市商机制,增强市场流动性、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创造了条件。

(四)促进外汇交易工具创新,满易需求

在外汇市场上,不同的交易主体对获利要求不同,风险偏好也不同,因此,他们在交易工具的选择上也具有多样性。一个成熟的、有效的市场应该能提供多样化的交易工具来满易主体的不同需求。因此,为了扩大交易商战略选择空间、提高外汇市场效率,必须不断促进外汇交易工具的创新,满足外汇交易商的各种交易需求。

(五)完善电子交易系统,改进外汇交易设施、降低交易成本

外汇交易策略范文4

另外,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与国际接轨,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存在外汇风险暴露的企业,暴露头寸愈来愈多;加之人民币在国际市场上已处于明显的升值周期中,我国企业更是面临着较大的汇率风险。然而,经历了汇率改革和国际金融危机洗礼的中国涉外企业,在二次汇改中能否经得起考验?本文在分析我国涉外企业面临的新形势、汇率波动趋势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涉外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策略。

一、我国涉外企业面临的新形势

(一)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增速放缓

2010年下半年以来,虽然当前全球经济正在复苏,但是复苏的基础并不稳固,全球经济从由政策拉动的“快速回升期”步入到“低速增长期”。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失业率的居高不下、通货膨胀的巨大压力仍将使全球经济处于调整期,外部需求难以迅速恢复,国际贸易不活跃。2011年前两个季度,美国经济分别增长0.4%和0.1%,个人消费支出分别增长2.1%和0.1%;欧元区经济分别增长0.8%和0.2%,个人消费支出分别增长0.2%和0.1%;日本经济分别下降0.9%和0.3%,个人消费支出分别下降0.6%和0.1%。2011年,中国的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3.64万亿美元的金额,贸易盈余下降了14.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9月份《世界经济展望》称,全球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危险阶段,预测2012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从2010年的5%以上降至4%左右,全球贸易(包括货物和服务)增长率将从12.8%降至5.8%。

(二)国际贸易保护政策重新抬头

由于各国的经济复苏进程不一,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日益显示出自顾倾向,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在逐渐升温,我国正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冲击的主要对象。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除了遭受普通贸易保护主义外,还将因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而遭受到额外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27日,去年我国遭受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保调查案共计67起,涉案金额59亿美元,被调查产品主要涉及钢铁、机电等领域,涉案产品由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逐步向高科技产品扩散。就在2012年1月30日,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机构裁定我国违规限制9种原材料出口,预计今年各种形式的贸易摩擦将进一步加剧,我国外贸环境将更加严峻。

(三)人民币步入升值周期

近年来,美国、欧盟、日本等西方国家出于各自政治的需要,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大做文章,对中国汇率施压,逼迫人民币大幅升值,各主要国家汇率博弈将加剧。此外,许多国家还利用本币贬值手段来促进出口以提振经济,这也给人民币带来了巨大的升值压力,企业的汇兑风险和竞争压力进一步增大。2011年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达到5.11%,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也升至107.97,创下历史最高水平。2012年人民币升值的步伐并没有就此打住,目前美元兑人民币汇率已经进入“62”时代,人民币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升值压力。

(四)生产成本和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

国际市场上能源资源、原材料价格高位运行,国内生产要素成本持续增加,导致出口产品成本上升,企业利润空间被压缩。考虑到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还没有根本消除,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上涨压力还会长期存在:一是能源原材料成本,2011年1月至9月,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 10.4%;二是劳动力成本,2011年上半年,北京、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18个地区上调了月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达到 22%;三是融资成本,2011年央行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企业资金紧张状况明显增加,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更大,不少企业通过地下钱庄等其他渠道融资,利息很高。同时,国内也面临着较大的通胀压力,物价稳定仍面临流动过剩、农产品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输入性通胀压力等诸多挑战。巨大的通胀压力会传导到企业的生产成本上,这对于涉外企业微薄的利润构成严重威胁。

综合来看,以上的新趋势不利于我国涉外企业的涉外经营,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涉外企业面临的汇率风险有加大的趋势,必须及早着手,练好“内功”,应对可能来临的汇率风险造成的损失。

二、影响人民币汇率风险的因素分析

(一)GDP因素

人民币汇率上升速度与中国GDP增长速度趋于一致,2006年、2007年快速增长后, 2008年、2009年保持较平稳的状态,2010年再次快速升值。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政府投入4万亿刺激经济恢复并收到良好的效果,美国受冲击严重,投资和消费增长乏力,GDP增长率自2008年三季度开始6个季度持续下降,至2009年四季度才恢复为正增长,而2011年全年GDP增速为9.2%,创两年新低。除了金融危机后人民币盯住美元的一段时期外,人民币兑美元升值比率与中美GDP增率差保持了良好的协同性,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不断升值提供了良好的经济支持。

(二)国际收支因素

2000年以来,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及金融项目长期保持顺差,这为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成为欧美等国家施压人民币升值的依据之一。但是进入2011年以后,我国顺差的局面发生了变化,2011年我国全年贸易顺差1551亿美元,同比下降14.5%,经常项目和资本及金融项目环比出现大幅下降,非直接投资项目呈现逆差。此外,尚未得到妥善解决的欧债危机正影响着全球经济的复苏进程,也势必影响我国的涉外企业,未来几年,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仍有可能继续缩窄,从而降低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三)国内通胀因素

汇率是调控通胀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人民币的升值,一方面可以增加我国进口的动力,降低基础货币投放;另一方面还可以降低我国进口的成本,抑制物价上涨。近两年,为了抑制通胀的进一步恶化,央行先后出台了多种货币政策,如上调存款准备金,连续加息等,在抑制通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由于经济增速放缓、货币资金难以全面放松、猪肉价格回落等现象的判断,预计接下来我国通胀水平会有较大幅度的回落,这可能使得我国央行暂时不需要借人民币汇率升值来抑制通胀水平。

(四)热钱投机因素

国际热钱在各国间的快速流动可以反映出汇率的趋势。人民币升值将吸引热钱大量流入中国资本市场;再加上美国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促使利息不断降低,中美利差的倒挂增强了热钱流入中国的动力。自2010年3月后我国外汇出本增加额与国际热钱的差额减小,表明外汇储备的增长可能主要是热钱的投机流入引起的。国际热钱的投机资本增多,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加剧了我国的流动性过剩,同时可能会加大汇率波动的幅度。

(五)境内外官方博弈因素

近几年来,欧美国家为了解决经济复苏、刺激就业增长,纷纷把矛头指向世界出口大国——中国的汇率体制,指责我国操纵汇率。在当前国际环境下,我国央行目前为人民币选择了“政治性”升值方向,这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稳固人民币汇率。因为一旦人民币汇率形成贬值预期,可能会引发购汇热潮,可能会导致人民币汇率过度贬值,这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第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升值的保证有利于人民币与其它币种的货币互换,并且激励一些国家直接使用人民币交易;第三,人民币汇率升值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改善中美之间贸易摩擦。

三、我国涉外企业汇率风险规避策略

(一)企业内部风险规避策略

1. 交易的定价策略。涉外企业可以在签订合同时对产品价格采取一定措施以规避汇率风险:(1)选择合适的结算货币。汇率风险的大小与结算货币的币种存在紧密的关系,收付货币币种的不同,企业所承受的汇率风险不同。企业结算时尽量采用收硬付软、直接用本币或者软硬币搭配的折中方式。(2)采取保值措施。企业在合同中设定外汇保值条款是一种直接简便、可行实用的汇率风险规避方法。债权金额以某种比较稳定的货币或综合货币单位保值(如黄金、硬通货等),结算时按支付货币的当时汇率予以调整,效果取决于企业对汇率走势预测的准确性以及交易方对销售价格变化的接受程度。

2.调整企业进出口策略。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企业的出口因价格劣势而削弱,出口比例很大的涉外企业应该考虑调整其出口产品策略:第一,开发及出口高附加值产品,从粗放的低价竞争转向出口高附加值的产品;第二,努力开拓新的出口市场,以减轻原出口地贸易量减少对企业造成的影响;第三,增加进口比重,根据进口付汇的时间和金额保留相应金额的外汇,尽量使得收汇和付汇相平衡。

3. 外汇收付时间选择策略。外汇头寸的暴露时间是汇率风险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企业在签订进出口合同时应在外汇收付时间上留有调整余地,通过改变汇率波动的时间结构来实现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当结算时,在合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选择提前或延期收付货款,通过更改外汇的收付日期来规避外汇风险。例如对于进口商来讲,当结算货币汇率呈上升趋势时,企业应在合同规定的履约期限内尽可能争取提前结汇。当汇率呈下跌趋势时,应推迟发运货物,或向外方提供信用来延长出口汇票期限。

4. 市场多元化策略。按照投资组合理论,在风险资产中加入与资产负相关的资产可以有效地降低组合风险。在企业防范风险的过程中,若公司的涉外对象分为不同的市场,且这些市场使用的货币存在负相关,同样也能达到对冲风险的目的。因此,企业可以尽可能的使购、销市场分散化,只要各市场的汇率不总是沿着一个方向变化,公司可以有效的规避汇率风险。

(二)运用外部金融交易的汇率风险规避策略

1. 利用期汇市场交易避险策略。即期外汇、远期外汇和掉期交易,合称为期汇市场交易。如果企业在未来预定时间内要交付货款或偿还外币债务,可以选择即期外汇交易来改变企业持有的敞口外汇头寸的大小,也可以在进出易合同的基础上再做一笔买入或者卖出该货币的远期交易,也可以将即期外汇买卖与远期交易组合(掉期)。当外币贬值时,企业应用该方法可以规避一定的损失,但是当外币升值时,企业则会错失一定的收益,该方法是一种较为稳妥的汇率风险规避手段,适合较为保守的涉外企业使用。

2. 利用外汇期货交易避险策略。与期汇市场交易避险策略不同,在企业的实际操作中,企业可以针对其将要收付的外币币种,在外汇期货市场上展开“对冲”交易。交易后企业可以持有一个与将来在现汇市场上准备交易现汇相同数量和相反交易位置(卖或买)的期货合约,这样就可以达到规避汇率风险的目的。

3. 利用外汇期权交易避险策略。在汇率风险防范上,外汇期权交易具有较强灵活性和主动性,是一种选择权合约,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期权买方有权在合约期内按协定汇率向卖方购入或卖出一定数量外汇,同时卖方收取期权费。如果行市对买方不利,可以不行使权利,使其到期作废,损失的只是预付的期权费。涉外企业在签订合同后,可根据结算币种特点购买相应的期权,若汇率的变动对企业有利,则在合约到期时不执行期权合约,从汇率变动中获得好处;相反,则在合约到期时执行期权合约,避免风险损失,但其缺点是购买期权支付的费用往往要比远期交易高很多。

参考文献:

[1]魏爱东.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汇率风险的对策[J].南方金融, 2006 (3):46-48.

[2]赵玉平.涉外企业应对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的适应性分析[J].经济问题, 2009 (7):59-62.

外汇交易策略范文5

尽管大多数国家维持钉住汇率制,但越来越多的经济实体如巴西,智利、以色列和波兰等在过去的十年里已经用了弹性汇率制。这种趋势可能会继续下去,因为跨国界联系的加深已经使得钉住汇率制的国家面临可变资本流动的风险,并且弹性汇率制能在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的同时,免遭外部冲击并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即使这样,为避免过度波动,许多国家也不愿实行浮动汇率制度――这是这些国家的主要关注点,这些国家的资产负债表有面临汇率波动的危险,并且汇率变化引起通货膨胀的发生率提高――减小汇率变动可能会控制通货膨胀。他们也担心最终的结果是从固定汇率中慢慢退出,因为它要求提前准备恰当的时机和一个强大的政策构架。实际上,现实是大多数转到弹性汇率制的国家己受到危机的影响,大多数国家退出到弹性汇率制是危机所迫而不是有序退出(见图1)。

外汇交易市场

对于国家来说开发一个深度流动的外汇交易市场是必要的,此交易市场用来进行价格――汇率的发现和决定。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的市场经济实体中的外汇交易市场力度不深,效率不足,部分原因是他们过分依赖外汇交易调节。汇率呆板也阻碍外汇交易市场的发展,因为市场参与者缺乏刺激而无法形成汇率趋势的观念。也不能正确地确定自己的位置或处理风险。而且,实行固定汇率制的中央银行在市场中必然是主动的,这样就束缚了银行间的活动。

国家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提高他们外汇交易市场的深度和效率?允许一些汇率有弹性是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汇率中存在波动,即使很小,也可迅速刺激市场参与者去收集信息、形成观点、定价外汇交易、处理汇率风险(见图2)。第一步,汇率向着弹性方向发展是必要的,不管退出的步调如何,应该是足够大并可产生汇率的双向风险。双向风险使市场参与者既放长线也放短线。国家加深市场应该采取的其它措施包括:

降低中央银行操纵市场的作用 包括买人价和卖出价的报价,这样会削弱其它市场参与者。取而代之的是中央银行通过减少它与银行间的贸易并作为一个价格接受者的方法来培育市场。例如,在土耳其,中央银行在2001年早期的里拉浮动之后就逐渐从市场退出,迫使市场参与者在他们自己之间进行贸易。

增加市场信息 增加资源和外汇交易以及支付趋势平衡的信息,以便于市场参与者能有效率地发展关于汇率、未来货币政策和定价外汇交易的可靠观点。

逐步淘汰抑制市场活性的规则 如要求给中央银行上交外汇交易收据,要求上交外汇交易事务的税和附加费用,银行间交易的限制。其它取的措施是统一外汇交易市场,放宽流通,选择资本账户的限定。

统一和简化外汇交易法规避免特别的、频繁的变化。明确定义的、简单的容易理解的外汇交易法律和规则能增加市场的透明度,并尽量降低交易成本。

简化套利交易风险设施的开发 一旦金融机构获得足够的风险管理能力便可通过加大对促进市场活性因素的控制做到这一点。当汇率制为较小弹性(或固定)汇率制的国家外汇交易市场流通量已经下降时,这些国家已经成长起伴有更大汇率弹性的市场。

官方干预

国家需要合适的政策来指导外汇交易干预的目标、时间和金额。在固定汇率制中,干预的时间和金额远远超过中央银行的控制。在弹性汇率体制中,干预是任意的,而且中央银行仍要干预以纠正并协调无序市场,积累储备和提供外汇交易。但是各国经验对于为什么干预需要选择性并且要尽量少干预给出了提示。

汇率失调是难以发现和度量的 即使评价平衡汇率的方法多样。

短期汇率的易变性不一定总要干预 汇率易变可能是由于经济基本因素的变化或传达了新的信息,并且汇率易变也反应了价格发现的市场过程。此外,尽管普遍认为汇率易变有真正的经济成本,但是实验研究没有发现这一点。

在影响汇率或减少变化方面官方干预并非总有效

这正如我们在智利、墨西哥和土耳其看到的那样。事实上,干预经常会增加汇率的易变性。

当干预相对少一些时调整结果会更有效 因为这样就使意外的成分最大化,并且在官方承诺的汇率弹性方面建立起市场威信。

透明干预政策也有帮助,包括菲律宾和土耳其在内的许多国家确认他们已承诺市场决定汇率,并且强调干预不是针对汇率。而且,公开承诺干预的客观性能够使市场监督并且也有义务监督中央银行的外汇交易运作。透明性好的例子是澳大利亚和瑞典公布的干预政策,他们明确声明干预的原因。

基准的变化和货币政策

当国家从固定汇率制中退出时,需要建立一个新的名义基准汇率,并且要重新设计货币政策结构来适应它。这两项任务要求建立起真正的容量和可信度。为了有序退出,做好过渡的计划至关重要。发展另外一个名义基准汇率的困难――此名义基准汇率是用来钉住通货膨胀预期的――已经造成许多国家逐渐放弃汇率的基准的作用(并因此成为固定性基准)。几个国家已经应用一个逐渐拓宽的缓冲区间作为中间体制来过渡到另一个名义基准汇率,这可能会经历很长时期(例如在智利、匈牙利、以色列和波兰)。

通过官方操作,从钉住汇率制中有序地退出的国家普遍采用通货膨胀目标作为能长期维持在一个水平线的另一个名义基准汇率。过渡时间的长短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完成必需的制度需要的时间和宏观经济条件。但是不管达到通货膨胀目标的前提条件是否具备,它的许多要素对形成可信赖的货币政策框架也是非常关键的。尤其是货币政策体制应该给予价格稳定性特别的优先权(相比较其它的竞争目标),应为中央银行提供独立操作,为货币政策的运行建立透明性和责任性,应证明有足够的能力预测通货膨胀,执行政策和维持政策的稳定性相一致。而且,当货币政策基准定在预测通货膨胀这一中期目标方面或将基准定在按正规程序形成货币政策方面,货币政策应具有更高的可信度,比如定期举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并举行新闻会,而不是临时决定或仅进行一些沟通。

管理汇率风险

国家需要在所有的经济部门蕴藏有汇率风险。培育市场参与者管理这些风险的能力和监督官方调节和控制这些风险的能力都需要时间,并且应该在汇率还是钉住制时就进行培养。

在所有经济部门对如何管理汇率风险进行全面地分析,是一个国家实施从钉住汇率制中有序退出的关键步骤。评价汇率风险同时也包括详细的资产负债表分析――不仅关注资产负债表项目的货币组成,而且也关注外汇资产和债务的成熟度、流通性和信贷质量。

汇率风险也存在于钉住汇率制中,但是在弹性汇率制中调节和管理风险将更加紧迫,因为弹性汇率制的汇率每

天都浮动。金融机构管理汇率风险包括建立监控风险来源的信息系统,设计估量风险的基于账户的公式和非常有前景的分析技术、开发内部风险政策和规程。

资本账户自由化的时机选择

谈到关键的政策问题,国家必须衡量在过渡到较大的汇率弹性之前或之后,他们是否应该放宽他们的资本账户的控制。在采用弹性汇率之前,过去十年新兴市场国家的经历突出了与开放资本账户有关的风险。在突然逆转资本流到开放资本账户的情况下,许多国家被迫退出钉住汇率制(墨西哥是在1994年底,泰国是在1997年7月,巴西在1999年早期)。其它国家,面对严重的流人和钉住汇率的上浮不得不允许汇率弹性化以避免经济过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智利和波兰)。因此,即使在良好的经济条件下,在引入弹性汇率之前开放资本账户会引起国内流通条件动摇、造成宏观经济失衡和助长投机袭击。

然而,即使在资本账户开放之前汇率发生弹性化,资本账户自由化的方向和组成也已具有宏观经济的含义。例如,因为中国对资本流入比流出开放,一些研究者推测如果允许资本流出人民币上浮的压力将不再继续。因此,汇率向弹性化过渡应该通过逐渐删除资本过渡中存在的不对称性来支持,这样可简化任何潜在汇率失调的有序纠正。

快还是慢退出

国家也必须决定他们能接受汇率向弹性化过渡的快慢程度。渐进主义要求沿着自由浮动点方向走。例如,从单币种固定的钉住汇率制过渡到多币种固定或爬行钉住汇率制,并且,进一步过渡到带宽逐渐增长的汇率带。相比而言,快的方法如果可能的话几乎不包括中间步骤。

机构和市场的发展程度是决定合适步调的关键因素。缺乏机构和市场的支持,渐进退出策略可能更合适,因为它减小了汇率过度变动的风险,也减小了对市场信誉、通货膨胀预期和资产负债表的潜在副作用。同时,渐进退出策略也允许通过加强汇率弹性和外汇交易活动的相互关系而深化外汇交易市场。

假如运作浮动汇率制的机构支持是适当的,则快速退出策略呈现重要的优势。如果从宏观经济的实力出发并伴有谨慎的良好的经济政策,那么快速方法对于汇率弹性化可以承诺比渐进方法更可信。它可以使得对外汇交易干预的辨别力增强:对预先确定的汇率道路和带宽缺乏承诺限制了中央银行的干预,但却使中央银行保留它的外汇交易储备。

不管是哪一种退出策略,推进的每一步都可能造成汇率过渡的双向风险。例如,当使用汇率调节带时,带应足够宽以确保汇率围绕中心点双向过渡。调整汇率水平也是关键的,这样可确保带宽支持的弹性化不要太快,以免被可能的失调耗竭。如果在持续上调的压力下移到窄带则会造成汇率冲击带的上限,这样将迫使金融官方或者保护带、或者进一步加宽带。频繁调整带宽,反过来会损害市场信誉并导致测定带范围的投机压力。这些问题随着资本账户开放的进一步增大将变得更加紧迫。

外汇交易策略范文6

【关键词】 国际汇市 外贸出口企业 外汇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让我国企事业单位的发展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迎来了新的机遇。但是,外贸企业作为一个从事对外贸易进出口事务的新型企业,与其他企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它存在着其他企业在经营中不存在的外汇风险。特别是在国际汇市波动比较大的时候,外贸企业要承受的汇率风险要更大。可见,管理好外汇风险有利于外贸企业的稳定发展,可以有效提升外贸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一、外汇风险管理

外汇风险管理作为外贸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的是外贸企业在国际汇市波动下国际货币的比价或汇率产生变动,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着投资风险和资产贬值风险。因此,外贸企业在经营管理中都会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来尽量消除和降低汇率波动给企业带来的不良影响。实际上,外贸企业的外汇风险管理并不是要让企业通过管理的手段获取高利润,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外汇风险管理手段来控制外汇风险,降低给企业带来的经营风险,保障企业的稳定经营和正常经营活动。可见,外汇风险管理的本质是“求稳”而不是“套利”。

汇率的变动一直都是外贸企业经营过程中关注的重点,也是直接影响外贸企业营业利润的重要因素。为了保障国内企业的正常经营和稳定发展,各国政府纷纷制定了符合自己发展规律和基本国情的外汇政策,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体系来适应目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汇率转变时势。从2010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进一步推进我国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以增强人民币的汇率弹性。随着中国表现力的增强,我国汇率制度的改革也不断地深化,使我国外贸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外汇风险的影响变得更大。为了保障外贸企业的稳定发展和正常经营,对自身进行外汇风险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企业外汇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外贸企业面临的风险主要是由于汇市波动、国家汇率变化而导致的交易风险、经济风险,而企业本身在恶劣的交易环境中又难免会遇到会计风险和信用风险。针对不同的风险类型,所采用的规避方法也不尽相同。

1.交易风险

规避交易风险的方法有很多,主要可以分为两类: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或者是改变经营策略来规避企业交易当中的不利影响。金融衍生工具,指的是以金融工具作为买卖对象,以这些金融工具作为交易前提,通过金融工具(比如股权、利率和货币等)衍生出来的这些能有效控制交易价格的工具。比如远期外汇合同、货币期货、货币期权以及互换等等。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衍生工具诞生,也给外贸企业规避交易风险提供了更多的可选择项目。

运用贸易经营策略也能实现规避交易风险的目的,比如提前收付汇、延迟收付汇、利用转售中心等方法利用时间上的提前或延后来作为规避外汇风险的弥补措施,以此降低企业在面临外汇风险时的损失。当然,这种策略方法具有很大的投机性,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应当谨慎使用。

2. 会计风险

外贸企业要面临的会计风险,主要是币种之间的折算风险,这也是外贸企业管理上独有的经营风险。折算风险一般指的是跨国企业在编制母公司与境外子公司的合并财务报表所引致不同币种的相互折算中,因汇率在一定时间内发生非预期的变化,从而引起企业合并报表账而价值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折算风险一般都只体现在财务账面上,与现金流无关,因此也叫做会计风险。目前规避会计风险的措施主要有集中套期保值、调整暴露在外汇风险下的资产与负债结构、远期合同套期保值这三种方法。

3. 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主要发生在实际衡量汇率变化的过程当中,企业所持有的现金流与实际价值很可能存在差异性,进而导致损失。目前,全球经济的快速推进,使得国内市场逐渐纳入到全球风险体系中,国内企业面对的经济风险也就更大,对企业经济风险应该予以重视。根据目前影响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市场结构因素和市场生产因素来看,外贸企业在面临经济风险时,可以采取科学的市场营销策略、生产经营策略、经营多样化策略、筹资分散化策略来实现降低外贸企业经济风险的目的。

4.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交易对手的不诚信行为导致的一系列企业损失。信用风险作为企业竞争和交易中不可避免的经营风险,外贸企业在面对时也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提高自身的信用防范能力,控制外部信用环境对企业的不良影响。企业可以通过客户资信管理、采取科学的信用管理政策以及收账政策等措施来提升企业内部的信用防范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外贸企业可以多多运用出口信用保险这一损失补偿保障机制,来保障自己在外汇交易当中的合法权益,并降低所要面临的交易损失。

三、我国外贸企业的外汇风险管理现状

1. 风险管理意识有待提升

目前,我国外贸企业的外汇风险管理仍存在着很多的提升空间,与发达国家之间相比,仍存在着很大的管理差距,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把控缺乏丰富的经验,对外汇风险的管理也不够熟练。汇率的不断变化,难免让企业在经营中遭遇经营风险,致使企业可能面对较大的经济损失,这种高风险的管理方式会使外贸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另外,受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人民币的汇率一直都比较稳定,导致我国很多企业管理人对汇率的风险管理工作不予重视,部分企业甚至仍采用传统的风险管理方式,没有将外汇工作纳入到企业风险管理中去,致使企业蒙受不必要的损失。

2. 缺乏专业的外汇风险管理人才

我国外贸企业管理人对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高,外汇风险管理工作在企业内部不能顺利地开展起来。而且,对于外汇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数量不足,在工作中也很少聘请专业的外汇风险管理人员来负责企业的外汇管理工作。因此,我国外贸企业的外汇风险管理工作水平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提升。目前我国外汇风险管理工作一直都处于人才短缺的状态,很多外贸企业会将外汇风险管理工作交给非专业的管理人员,致使外贸企业的外汇风险管理水平提升受到制约。

四、有效控制国际汇市波动下外贸企业外汇风险管理的途径

1. 化外贸企业管理人员的外汇风险把控意识

在改善我国外贸企业外汇风险管理工作过程中,首先需要提升外贸企业管理人对外汇风险管理的意识,充分认识到外汇风险管理工作对外贸企业长远发展的意义,并在企业内部积极地培养外汇风险专业管理人才,将外汇风险管理工作交给专业的管理人才来负责。目前,我国采用的是浮动式的汇率制度,主要是根据外汇市场货币的供求情况来决定汇率的大小。但是外汇市场的货币供求情况很容易受外界经济因素、环境因素、政策因素的影响,造成国家货币需求量的增长与减少,国家的外汇汇率一直处于不停波动的状态。然而,汇率变化的大小和汇率风险的大小是成正比关系的,当汇率变化增大时,外贸企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也就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外贸企业必须聘请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来对企业的外汇风险工作进行管理,只有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能对外汇的变化形势做出较精准的预测,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专业性的参考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发展在外汇上的风险系数。

2. 处理好外贸企业与交易公司之间的协商问题

外贸企业在进行进出口经济活动时,为了保障自己的经济权益,保全自己的经济利润,一般会选择与交易对手进行合理协商的工作方式来控制外汇风险。因为,如果在交易过程中适当地提高国外产品的价格,就会导致产品效率的降低,致使企业的营业利润降低。另外,人民币的升值也会导致进口商品的大量流入,使国内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挑战。如果人民币贬值的话,进口商品的价格就会有所增加,进口商品的供应商则会面临来自国内企业的价格挤压,导致进口商品供应商遭受经济损失。因此,为了保证我国外贸企业的健康成长和进口商品供应商的合理权益,外贸企业可通过与贸易方协商的方式来降低外汇对企业经营的不良影响,达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共赢”。

3. 加强监督力度,提高市场竞争力

监督作为控制风险的有效途径,是管理工作中风险控制的最后把门人。因此,外贸企业在面对国际汇市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时,更应该加强自身管理工作中的监督力度。通过一定的监督手段,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把好风险防控这一关键管理环节,对企业落实的保值条款进行严格监督,协调好客户、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灵活运用我国政府在外汇管理上的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提升外贸企业的盈利空间,最终达到强化外贸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目的。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外贸企业的外汇风险管理水平仍有提升的空间,我国的外贸企业对外汇风险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有所上升。管理风险作为公司经营过程中的基本任务之一,只有主动去接受它,并通过谨慎地发现和揭示金融风险建立起一种竞争优势,才能使我国的外贸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得一席之地,才能在纷繁复杂的进出易公司中求同存异,保持自身的长远发展。做好我国外贸企业的外汇风险管理工作,不仅能促进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还能促进我国经济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有机融合,提高我国市场经济在全球市场的经济地位。

参考文献:

[1] 吴中琼. 外贸企业的外汇风险管理[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

[2] 于静. 外贸企业的外汇风险管理[J].商业经济,2011(02):62- 63.

外汇交易策略范文7

关键词:外汇储备;管理模式;多元化投资;中司

中图分类号:F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5)01-0048-06

一、我国外汇储备管理模式现状

1994年,我国进行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自此,我国外汇储备规模开始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截至2014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达到39 932亿美元。随着储备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储备资产的科学管理和优化配置成为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国际经验上看,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管理体系都选择二元化或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即由中央银行和财政部共同进行二元化管理,或由中央银行、财政部以及隶属于政府的投资管理公司进行多元化的管理,如美国、日本、挪威、新加坡等,见表1。

而我国的外汇储备管理体系是央行独立参与的“一元化模式”,即中国人民银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银行法》通过国家外汇管理局对外汇储备资产进行管理,在这一管理体系中,财政部没有发挥主导作用,完全由央行独立进行决策和操作上的管理。这一模式的弊端是:一是无法避免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之间的冲突,央行在两者之间往往难以取舍,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会受到汇率政策的牵掣[1]。二是储备资产的巨大规模要求在管理中除了要实现储备资产的基本职能外,还要实现收益性和战略性的目标,而由央行单独进行决策管理,缺乏实施收益性和战略目标的基础。基于上述弊端,借鉴国际经验,笔者认为,我国外汇储备管理体系可以采取由国务院统筹,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共同参与管理的二元平行多层次管理模式。财政部参与外汇储备资产的管理除了可以解决央行独立管理的弊端外,还是履行出资人权利和职责的体现。2007年成立的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管理着2 000亿美元的储备资产,这部分资产由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向央行购买外汇储备筹集而来,财政部代表国家为中司注资,就应该履行出资人的权力和义务,参与储备资产的管理。

二、我国外汇储备多层次管理模式的框架重构

我国外汇储备多层次管理模式的构建应遵循“专业化分工,分层次管理”的思路,即根据对外汇资产需求的不同,将储备资产分为不同的层次,由不同的机构进行管理。各个层次均对应不同管理目标和相应的规模,面临风险的种类和程度不同,管理的侧重点也不同,从而决定了投资组合和投资策略也不相同。

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中,货币需求的动机包括交易性动机、预防性动机和盈利性动机。因为一国对外汇储备的需求就是对外国货币的需求,所以依据这一理论来解释对外汇储备的需求也是可行的。我们也将外汇储备资产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性储备资产、收益性储备资产以及战略性储备资产。首先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计算出满易性和预防性需求的适度储备规模,作为基础性储备资产。在此基础上,超额部分用于经济发展甚至民生福利改善的战略性储备需求,以及满足我国储备资产保值增值的收益性储备需求。

第一个层次基础性储备资产,这一层次涵盖了对外汇储备交易性和预防性的资产需求。其中交易性储备资产需求指持有外汇储备用于满足对外经济交往的需要。影响交易性储备资产需求的因素有:进口付汇需求、FDI(外商直接投资)利润汇出用汇需求、外债还本付息用汇需求等。预防性储备资产需求指当本国货币汇率在外汇市场上发生剧烈动荡时,为缓和汇率的波动或改变其变动方向而持有的储备需求。基础性储备资产注重安全性和流动性,应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管理,央行再授权国家外汇管理局储备管理司实施具体操作。

第二层次战略性储备资产,主要用于服务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战略,用于储备战略物资、调整国内的经济结构、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强国际金融合作等,以此达到实现经济持久稳定增长的战略目标[2]。这部分储备资产建议由国家财政部进行管理,财政部再通过委托方式交给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具体的投资。

第三层次收益性储备资产,指在对储备资产进行投资和风险管理时,适当地搭配币种和采取多种投资方式,以求得较高的收益率或较低的风险,即对储备资产的盈利性需求。一国的储备往往以存款的形式存放在外国银行,而若运用储备进口物资所带来的国民经济增长和投资收益率高于国外存款的利息收益率时,其差额就构成了持有储备的机会成本。持有储备的相对机会成本越高,则对储备的需求量就越低。这一层次储备资产注重盈利性,为了减少国内货币市场上这部分外汇储备占款对货币政策的影响,可将这部分储备资产也交给财政部进行管理,财政部再通过委托方式交给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具体的投资。

根据上述思路,我国外汇储备多层次管理模式如图1所示。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一方面超额储备从央行中转出,可以缓解其持有巨额外汇储备的压力,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通过多层次管理,可将外汇储备流动性、收益性以及战略性管理区分开,发挥各不同管理主体的专业化优势,从而实现管理渠道多元化、管理主体专业化、管理目标明确化的目的。

三、各管理主体的职责及储备资产多元化投资策略

(一)国家外汇管理局储备管理司

要实现多层次的储备资产管理,首先要测算出基础性储备资产的规模(即适度储备规模),由央行授权国家外汇管理局储备管理司负责管理和投资。这部分储备是用来满足进口用汇需求、FDI利润汇出用汇需求、外债还本付息用汇需求以及为维持本币汇率稳定而干预市场用汇率需求的,因此基础性储备资产的规模也应由上述因素决定。基础性储备资产的需求函数如下:

Rbas=a1×IMP+a2×FDI+a3×DEB+a4×T

其中,Rbas为基础性储备资产的规模。a1表示维持正常进口所需外汇占全年贸易进口额的比例,称为进口支付周转率;IMP表示全年贸易进口额;a1×IMP表示维持正常进口所需要的外汇储备量;a2表示外国直接投资企业利润汇出占累计外商直接投资的比例,称为利润汇出率;FDI表示外商直接投资的累计余额;a2×FDI表示维持外商直接投资利润汇出的储备需求量;a3表示外债还本付息占累计外债余额的比例,称为还本付息率;DEB表示累计外债余额;a3×DEB表示外债还本付息对储备的需求;a1×IMP+a2×FDI+a3×DEB这三部分构成对储备资产的交易性需求。a4表示干预外汇市场所用外汇与外汇交易总额的比率,称为干预外汇市场用汇率;T表示外汇市场交易总额;a4×T构成对储备资产的预防性需求。国内学者认为a1可以设定在25%~45%,a2限定在11%~16%,a3设定在9%~15%,a4在l0%~15%[3]。为了充分满足基础性储备资产的需求,我们将每个参数都取最高限。

通过以上测算,近三年我国基础性外汇储备资产规模在15 000~18 000亿美元,当然随着影响储备需求因素数量的变动,这一规模也是动态调整的。这部分储备是要满易性和预防性储备需求的,管理原则偏重安全性和流动性,所以应由中国人民银行(下属国家外汇管理局储备管理司)来管理。在这方面,储备管理司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可以沿袭以往的投资策略,在进行资产配置时,应选择安全性和流动性较高、盈利性相对较低的投资组合,主要考虑期限短、风险低、变现快的金融资产,如现金、国外银行活期存款、短期国债、票据等。在具体的币种配置时应该根据贸易权重的大小、外债结构、外商投资来源结构、汇率安排、货币国际化程度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后作出多样化的币种选择和搭配[4]。

鉴于收益性储备的管理职能从储备管理司职责中剥离,由中司代表国家进行收益性储备资产的投资,因此外管局储备管理司应尽快转型专注于低风险的外汇资产保值投资,以便大大减少我国对外解释和对内协调的成本。投资界限划分后,储备管理司的职能也应相应地调整。不仅要侧重业务层面的操作,如怎样投资?投资什么?还要承担更多的宏观研究职能。如承担国际储备经营管理战略和原则的研究,提出相关建议;根据国内国际经济金融发展趋势,提出适度储备规模的建议;对国际储备与国家经济发展相结合进行战略研究,提出国际储备合理利用的建议;承担研究、拟定非外汇储备资产受托经营原则等。

(二)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汇金公司”)于2003年12月成立。成立的初衷是代表国家,将部分外汇储备向国有重要金融机构投资,以实现国有金融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虽然汇金公司一直以这一职能定位来履行其职责,但是从长远战略上考虑,汇金公司应该定位于国家战略投资公司。战略投资公司就是指为实现国家宏观经济和企业的共同发展,需要将公司的投资发展战略与国家大政方针相结合,投资定位于国家迫切需要发展而基础又比较薄弱的行业。我国的战略性投资领域目前还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行业的发展方面,以及能源、医疗、教育和科技等领域,都需要有长远的规划安排。

汇金公司所授权管理的这部分储备作为国家战略基金,其使用具有更多的政策战略目标,追求的是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长期发展利益,而不是短期收益。因此汇金公司掌管的这部分储备可以在两个方向使用,一是为国有或民营企业“走出去”的项目提供融资;二是为改善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提供资金支持。外汇储备不仅可以注资国有商业银行,也可以注资企业,助力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进行股权投资。操作流程可以设计为:由汇金充当投资平台,从国内企业的海外投资计划中筛选有潜力的项目,在企业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直接将外汇储备作为资本金注入从而获得股权,而该笔资本金必须定向投入到海外投资项目中去,不允许在国内结汇[5]。汇金不干预参股企业的日常经营,在合适的时候可以通过重组、上市等方式划拨或者转让出售所持企业的股份,从而完成投资退出的过程。从海外投资主体的选择上,不应仅包括国有企业,还应包括民营企业。自2004年以来,在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并购中,包括石油、通信、汽车和矿业等多个领域都有较大谈判项目的失败,在这些案例中,大部分央企是实施投资并购的主体。这其中的原因除了缺乏海外投资并购的经验外,大型央企面临的海外政治性阻力成为其投资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见表3)。因此,应采取海外投资并购主体多元化战略,即为了分散和充分利用我国超额外汇储备,有效避免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并购的政治性阻力,可以选择具有一定实力的民营企业使其成为海外投资并购的主体(见表4)。

作为战略性储备资产,汇金公司管理的外汇储备资产除对国内企业海外并购提供融资外,还应将部分外汇储备用于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的投资建设,如医疗、养老、教育和社会保障等。目前我国这些行业的发展仍然以国家的财政投入为主,虽然财政投入已很高,但与居民的基本需求仍然有一定的差距,无法满足行业的发展需要。因此,我们可以依据“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思路,将超额的储备资产投资于这些行业。汇金公司可以利用超额外汇储备从国外购买国内医疗、养老、教育和社会保障发展所需的各种技术、设备以及其他物资等。再以优惠价格转卖给国内企事业,或者以汇金公司作为投资主体拨付给国内企事业单位使用[6]。以此来推动这些行业的发展。

从目前的隶属关系来看,2007年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汇金变为其全资子公司。财政部于2007年9月通过发行特别国债的方式,从央行购买汇金公司的全部股权注入中司,作为对中司出资的一部分,延续中司战略型的投资策略。这种安排下,中司既要实现储备资产的经济效益,又要实现储备资产的社会效益,事实上中司承担了更多的外汇投资职责。笔者认为职能目标过多,反而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中司的市场化管理和运营效率。因此,建议应该将汇金公司从中司中独立分离出来。这样做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实现单一目标的单一管理,汇金公司负责利用外汇储备更好履行与国家战略发展相结合的投资使命;而中司不必再承担国家战略性投资任务,只需按照市场化运营原则,追求外汇储备投资收益最大化。两个公司各自职责更加明确,同时给予各自更多的运营空间和投资自,有利于提高外汇储备管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面对巨额外汇储备,中国应该实行储备资产多元化配置,在保证储备资产安全性的前提下,选择高收益率的多元化资产组合,即将一部分外汇储备转为财富基金①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司”)就是中国财富基金的主要形式,其资本金是通过财政部发行1.55万亿元特别国债从中央银行购买2 000亿美元外汇储备而来。如果汇金公司从中投剥离,中司就可以专注于收益性储备资产的管理,其目标就是管理国家超额的外汇储备,以谋求外汇储备资产的长期增值。

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经济虽逐渐走出低迷期,但仍然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阻碍着经济的增长。因此,在后危机时代,中司更应当实行分散化的海外投资策略,以降低投资风险,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

在投资区域的选择上,中司没有足够重视对欧盟和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而将资产的60%以上投资于美国。据摩根士丹利研究部统计,金融危机后全球财富基金的1/3投资于欧盟,1/3投资于亚洲,而对美国的投资仅占20%(见图2)。从国际经验上看,新兴国家一直是投资的热点,淡马锡②海外投资区域选择中将1/3资产配置于亚洲[7]。而中国长期以来忽视了对于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中司可借鉴淡马锡的经验,为分享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长的收益而重视对这些国家的投资,当然,投资时也要考虑到新兴市场国家投资风险较大,基础薄弱等问题,需要谨慎确定投资领域与投资规模。

在投资领域的选择上,当前中司海外投资领域并未充分多元化,金融行业成为其对外投资的主要领域。从全球财富基金的投资领域来看,实体经济逐渐成为财富基金投资的新动向。摩立特咨询公司2012年的财富基金投资领域报告显示,除金融业之外,财富基金也开始投资于工业、消费品等领域。其中有22%的交易发生在金融服务行业,18%发生在房地产行业,15%发生在工业,10%发生在IT行业,10%发生在消费品行业。淡马锡海外资产投资组合中,对金融服务行业的投资占38%,其他分布在工业、房地产、传媒业以及通讯业。借鉴国外经验,中司也应关注投资组合,为了降低投资风险而实现跨行业多领域投资。

在投资运营方式上,中司可以采取以委托投资为主,自营投资为辅的多样化的投资模式。中国财富基金由于成立时间较短,所以缺乏海外投资经验和专业人才,而要实现外汇储备收益目标需要诸多条件,如需具备良好的投资激励机制、具有国际投资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健全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以及严格的投资风险监控机制等,上述条件的具备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公司运营初期,中司可以将大部分储备资产外包给投资经验丰富的国际机构来运作管理,这样既可以解决自身专业人才投资经验不足的问题,也可以避免中司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直接出面竞购资产时所面临的特殊市场风险与政治风险。

要想获得长期的投资收益,还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制。因为高额的投资收益必然带来较大的投资风险,多元化的投资组合可以规避非系统性风险,但是要防范系统性风险必须要有完善的风险管理和监督机制。目前,中司的风险管理和监督机制还不完善,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加强中司的监管体制建设,明确由财政部对中司进行监督。中司是由国务院牵头,由财政部、国资委、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等部门参与组建的国有独资公司。多部门的管理不仅会产生多头领导问题,而且也会出现事实上监管者缺位。既然中司的资金是由财政部通过发行特别国债注入的,在法律上中司就应该隶属于财政部,财政部应承担对中投的内部监管职责。为此中司应定期向财政部提交一系列监管文件,如:风险报告、投资报告、绩效报告等。二是加快我国财富基金相关立法进程,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和监管意识。在完善我国法律体系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有关国际法律的制定。三是注重投资风险的评估,不仅要重视海外市场上的金融风险、财务风险和汇率风险,为了防止经济问题政治化而引发外交问题,更要重视东道国的政治风险。并运用计量模型进行资产配置和风险评估,加快建设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四、结论

综上所述,根据目前我国对外汇储备的需求,我国的储备资产可以分为基础性储备资产、战略性储备资产以及收益性储备资产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均有各自不同的管理目标,决策和管理主体也应适应多元化管理模式。国家外汇储备局管理的是基础性储备资产,这部分外汇储备应保持较高的流动性,主要用于外债清偿、贸易逆差时的进口支付、应对国际国内经济和金融动荡等。其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国外低风险高流动性固定收益债券上。对于超过基础性储备部分资产(即超额外汇储备),应在国家大战略主导下,以战略性和盈利性为首要目标进行长期性、战略性、专业化投资。笔者认为,汇金公司应负责战略性储备资产的投资,利用储备资产为本国企业“走出去”的项目提供融资或为改善国计民生的重点领域提供资金支持,以提高国家整体竞争能力,实现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目标。中司负责收益性储备资产的投资管理,其管理目标是追求高收益,其投资领域除了金融领域投资外,还应重视对实物资产的配置,特别是工业、房地产、消费品等领域的投资,以其有效对冲整体宏观经济风险。上述投资领域和投资区域的分工,可以避免各投资主体间在投资领域和投资产品类别之间的相互竞争,使外汇储备资产运营效益实现最大化。

注释:

①财富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是随着一国宏观经济、贸易条件和财政状况的改善,以及政府长期预算规划与财政支出限制政策的实施,国家财政盈余与外汇储备不断积累。针对过多的财政盈余与外汇储备盈余,一些国家成立了专门的投资机构来进行管理运作,这类机构一般被称为财富基金。它既不同于传统的政府养老基金,也不同于那些简单持有储备资产以维护本币稳定的政府机构,而是一种全新的专业化、市场化的积极投资机构。

②淡马锡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于1974年6月25日,拥有并管理新加坡财政部原有的投资资产,接受政府的财政盈余进行投资。淡马锡原来负责对新加坡国有企业进行控股管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利用外汇储备投资于国际金融和其他产业,至今公司资产市值达到1 003亿新元。

参考文献:

[1]吉翔,陈曦,夏园园.基于战略视角的中国外汇储备多层次使用研究[J].经济问题,2013,(2):53-57.

[2]孔立平.次贷危机后中国外汇储备资产的风险及优化配置[J].国际金融研究,2009,(8):77-84.

[3]孔立平.中国外汇储备管理效益提升策略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卢方元,师俊国.我国外汇储备影响因素动态效应研究[J].商业研究,2012,(12):6-11.

[5]王军.拓宽我国外汇储备使用途径的几点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11,(11):22-27.

[6]王三兴.资本渐进开放、外汇储备累积与货币政策独立性――中国数据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1,(3):34-39.

[7]Aizenman J, Glick R. Sovereign Wealth Fund:Stylized Facts about Their Determinants and Governance [J]. International Finance,2009,(3):351-386.

Study on the Multi-level Management Mod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Assets

――Also on the Investment Diversification of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 Assets

Kong Liping

(Institute of Finance,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Dalian 116023, China)

外汇交易策略范文8

一、前言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跨国公司取得了前有未有的跨越式大发展。但人民币与国际主要结算货币、当地币与国际主要结算货币以及国际主要结算货币之间频繁而剧烈的汇率波动,对跨国公司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产生了重大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有序运行。研究跨国公司的汇率风险,对于指导正在发展中的中国跨国公司降低汇率波动的不确定性影响、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保障国民经济有序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二、跨国公司面临的主要汇率风险

跨国公司面临的汇率风险是指跨国公司在持有或运用外汇的经济活动中,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或获取收益的可能性。主要包括交易风险、经济风险和会计风险三类。

(一)交易风险

交易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运用外币进行计价收付的交易中,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或获取收益的可能性,一般为短期、一次性风险。跨国经营企业面临的交易风险主要发生在信用贸易、资金融通、直接投资和外汇交易过程中。对跨国企业而言,影响交易风险的因素主要是计价收付的时间和计价收付的货币种类。

(二)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是指汇率波动,特别是意外的汇率波动,通过影响企业生产销售数量、价格、成本,从而引起企业未来一定时期内收益或现金流量异常变动的可能性,一般为长期、深度风险。经营风险是一种潜在风险。对跨国企业而言,影响经济风险的主要因素在于各子公司的产品生产成本、销售价格和销售数量等方面的变化。

(三)会计风险

会计风险是指经济主体在对财务报表进行会计处理的过程中,将功能货币转换成记账货币时,因汇率变动而呈现账目损失或收益的可能性,一般为短期、一次性风险。会计风险实质上是一种未实现的损益,不会对现金流量产生直接影响。对跨国企业而言,影响会计风险的主要因素是会计折算方法、货币种类以及子公司的所在地。

三、跨国公司应对汇率风险的策略

跨国公司要实现有效应对汇率风险,必须在完善的汇率风险管理机制下,对业务实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管控。

(一)建立汇率风险管控机制

规避汇率风险,首要要提高全体职工、尤其是公司领导层的认识。只有建立完善的汇率风险管理机制,才能降低汇率波动对跨国企业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建立汇率风险管理机制,一是要明确汇率风险管控的战略目标,跨国公司要在合理的战略目标下实施稳健的汇率风险管控措施,避免盲目追求高风险收益;二是要明确汇率风险管控的原则,这是建立汇率风险管控机制的基础;三是要明确汇率风险管控的机构和职责;四是要明确汇率风险管控的程序,包括风险识别、风险测量、管理方法、管理实施、事后评估等。

(二)稳健策略下的事前管理

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要对汇率进行敏感性分析,并把汇率变动因素纳入经济评价体系。在商务谈判、合同签署过程中,要把汇率贬值风险计入价格,并优先采取人民币结算或采用易货贸易,次之选择美元、欧元等国际通行货币结算,如必须使用当地币结算务必争取货币保值条款。在相关法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优先选择人民币或美元作为记账本位币,降低会计风险。

(三)稳健策略下的事中控制

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内部单位间的外币资金调剂使用,减少当地币资金存量和货币兑换,降低汇率风险。通过合理安排外币收付款的时间或增加外币债务等方式,在币种、规模和时间上实现外币的货币性资产和债务匹配,自然抵销汇率变化对账面损益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国际结算方式,优先使用电汇和即期信用证方式收款。充分利用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工具。贸易融资工具方面,除了可以使用传统的进出口押汇、福费廷外,跨国公司还可以利用中资金融机构海外代付方式,获得成本低廉的资金,提升资金运作效益。衍生工具方面,目前比较成熟的是离岸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交易与在岸的远期结售汇。跨国公司应避免使用结构复杂的衍生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

(四)稳健策略下的事后管理

汇率风险管理事后评估,主要是结合汇率走势分析,提出汇率风险管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规避汇率风险方案和相关制度规定,提高汇率风险管理水平。

跨国公司无论采用上述那一类型的避险方式,其根本还是取决于本企业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独特性。因此,跨国公司必须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完善产品和服务结构,进一步提高企业本身的竞争力,这样才能在谈判中取得优势,提高抵御汇率风险的能力。

外汇交易策略范文9

外资并购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数据显示,2006年与中国境内企业有关的整体或部分收购交易为2263起,高于2005年的1786起,交易总值达到1038亿美元。并购案例主要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并购的条件苛刻,控股意向明显。在控股权和控制销售权、财务权、品牌使用权上,外商都提出明确的控制要求,尤其在控股权方面,表现得更为迫切。

二是整体布局,选择重点行业和龙头企业。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从过去单向选择,发展为有计划、有步骤的战略行动。他们专门选择行业的排头兵企业作为并购的重点,利用国有企业改制和地方推进国有产权改革的时机,加快并购的步伐,意图通过拿下行业排头兵企业,实现对整个市场的操控。

三是跨国公司遥相呼应,联合行动。

四是采取逐步渗透,分步到位策略。

外资并购中存在的外汇管理问题

一是外资并购的各审批管理部门缺乏沟通机制。外资并购境内企业涉及商务部、财政部、国资委、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等多个管理部门。这些部门基本上是对涉及本部门的交易行为进行审批,部门之间缺乏沟通机制,如果上游审批环节上出现疏忽或虚假材料,势必影响下一环节审批的真实性。

二是外资并购立法工作薄弱,并购缺乏良好的法制环境。外资并购是近年来的新生事物,外资并购的专门法是在2001年以后才逐步建立起来的,但都是以部门规章和暂行规定的方式出现,没有相关的实施细则,弹性大,操作性差。

三是交易价格难以判定,外汇管理成为事后监督。定价是并购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根据《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等相关法规,国有资产和国有股权的出售,须经有资格的评估机构评估,并经国有资产管理局确认评估结果,以作为定价的基础。中方资产评估一般是用重置成本法,注重账面价值,国际通行做法是关注市场价值,因此究竟以何种评估方法为标准需有关部门加以明确。

四是并购资金强制结汇与藏汇于民政策相悖。目前在外方收购中方股权过程中实行的是强制结汇制,特殊情况需保留外汇的要报批,这与当前我国为了减轻外汇储备增长过快压力而实行的藏汇于民政策相悖,不适应整体经济环境。

加强外资并购外汇管理的

政策建议

一是健全外资并购法律体系,依法规范外资并购。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反不正当竞争法》、《证券法》、《公司法》等相关法律,对外资收购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产业进行科学评估和立法。

二是确立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推进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对于战略性产业和重要企业,外资进入的方式和深度要有明确的界定。必须坚持国家战略利益至上的原则,在服从战略利益的前提下考虑企业的商业利益,坚决避免以牺牲战略利益、长远利益换取眼前利益的行为。

三是加强部门协作,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审批主管部门在外资并购项目核准的同时,重点审核作价依据,并在批准文件中注明转让价格和付款时限。各部门应及时监测外资并购审批情况、资金到位情况和外汇登记信息,做到资源共享。

外汇交易策略范文10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将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内容列为五大合作重点,其中,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将大大促进我国和相关国家的投资和贸易活动,将大大提高我国和相关国家相互之间的经济开放度,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对外开放和对外合作。

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是和人民币的可兑换化和国际化相联系在一起的,人民币加入SDR后,对人民币的国际化和可兑换化具有一定的倒逼作用。一方面,人民币汇率改变了以前单向升值的趋势而出现波动甚至一定幅度的贬值情形,另方面,人民币在贸易和投资活动中的结算比重将大大提高,因此,人民币的汇率波动引起的汇率风险问题必将引起我国和相关国家的高度关注。推出人民币汇率期货,管理因此引发的汇率风险,为“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实施保驾护航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推出人民币汇率期货是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战略的需要,是推进人民币可兑换化的需要,是适应人民币汇率结束单边上涨,进入双向窄幅波动新常态的需要

人民币在经过多年单边对美元的升值后,近年来告别了单边上升走势,出现了波动和一定程度的贬值走势,人民币的汇率波动引发的对各行各业的影响正越来越明显。

受到内外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人民币从2013年年底开始一改单向上升趋势而进入了对美元窄幅波动的阶段。从经常项目看,尽管我国的经常项目依然为顺差,但受到世界经济疲软和我国经济下滑的影响,2015年以来,贸易差额的同比额出现连续11个月的负增长,这在历史上比较罕见的情形。2015年11月,贸易差额的环比也出现负增长。

从资本项目看,外资流入的速度也出现下降的趋势,我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速自2015年以来出现不稳定增长,外商实际投资额总体出现下降。资本项目长期顺差的格局近年来也出现根本的改变。尤其是进入2016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额比上年仍有小幅度的增长,但各个月份的增长幅度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全年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增长的形势不容乐观。

与此相应的是,无论是境外人民币远期汇率(NDF)还是境内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均改变了单向波动的格局,出现了双向波动。特别在2015年三季度,央行大幅下调了人民币中间价格,此后,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出现了一定幅度的贬值。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欧元、英镑等对美元的汇率贬值幅度更大,人民币对这些货币实际上处于升值情形。尤其是我国加入SDR后,我们不但要考虑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也要更加注重人民币对欧元、英镑和日元的汇率的变化。

从我国和美国的货币政策看,美国已经结束量化宽松政策而开始进入加息周期,而人民币的市场利率随着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进一步实施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出现了逐步的下滑。两国货币政策的反差必将对两国之间的汇率产生深远的影响。

受制于美国和我国的物价水平和利率水平以及我国的国际收支情况,我们认为人民币对美元等货币的双向波动将是人民币汇率的新常态。由此,我们可以确定人民币对俄罗斯卢布等货币的实际有效汇率也会处于波动中。

在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成为新常态的背景下,汇率波动会引发交易风险(transaction exposure)、经济风险(economic exposure)和会计转换风险(translation exposure)。

二.推出人民币汇率期货是促进我国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贸易发展的需要

首先,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下,我国和相关国家间的贸易额必将进一步上升,特别是和周边国家的贸易比重将进一步提高,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用人民币进行双边结算和多边结算的比重也将进一步上升。

从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看,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地位近年来已经得到迅速提高。

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中国银行人民币跨境贸易指数是以2011年第四季度为基期指数为100,该指数在2015年第三季度已经达到321点,四年期间增长了两倍多,反映了人民币的跨境流出流入和在境外流转的在这几年中有了大幅度的增长。

根据2015年1月全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统计,2014年12月,人民币已经成为第5大全球支付货币,拥有2.17%的市场份额。

由于人民币汇率已经改变了单向升值的趋势而进入了双向窄幅波动和在可控范围内的一定幅度贬值的新常态,用人民币进行多边结算和双边的贸易结算对进出口双方而言将出现汇率交易风险( transaction exposure)。即因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导致进出口双方在贸易结算时发生的额外损失和收益。

因此,汇率交易风险必须有相应的风险管理工具进行管理和防范,人民币汇率期货将是一个能有效地管理汇率交易风险的工具。

三.推出人民币汇率期货是促进我国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发展相互投资的需要

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可以预期,我国和相关国家的相互投资将出现快速发展,大量的我国企业将走出去到"一带一路"的相关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和其他形式的经贸合作,同时,相关国家也将加大对华投资和开展其他形式的经贸合作。2013年.亚洲国家对我国的直接投资已经达到近950亿美元,而2003年亚洲国家对我国的直接投资仅仅为341亿美元。在对外投资方面,2013年我国对俄罗斯联邦的直接投资额为10.22亿美元,而2003年我国对俄罗斯联邦的直接投资额仅为0.3亿美元。2015年,我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相关的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同比增长18.2%。2015年,我国承接“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服务外包合同金额178.3亿美元,执行金额121.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2.6%和23.45%。

在人民币进入双向窄幅波动的新常态后,汇率波动有可能引发企业的会计转换风险。例如我国一企业对俄罗斯进行直接投资,在俄罗斯设立子公司,有可能该企业在年底做合并财务报表时因人民币对俄罗斯卢布的升值,导致在俄罗斯的子公司以俄罗斯卢布计价的资产和负债转成母公司以人民币计价报表时发生资产和负债的减少,从而出现会计意义上的转换风险(translation exposure)。反之,俄罗斯企业在华进行直接投资,也会因汇率的波动,导致以人民币计值的子公司资产和负债因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导致转换成俄罗斯母公司以俄罗斯卢布计值的合并财务报表时发生账面上的损失或收益。

人民币汇率期货可以为企业防范和管理汇率的会计转换风险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对促进我国和相关国家相互之间的直接投资和其他经贸合作将起到相当重要的积极作用。

四.推出人民币汇率期货是促进我国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发展资金融通的需要

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投资合作的中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占了很大的比重,我国世界领先的高速铁路技术、港口、发电设施、高速公路等一些建设项目在部分国家已经开工或签订了意向合作合同,这些项目的建设需要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美元的巨额资金,一些相关国家往往很难拿出如此巨额的资金,这些国家一般会要求我国的项目合作方能够提供融资渠道。从我国的项目合作方来说,项目的技术、设备乃至一部分施工和管理人员都需要国内提供,而这部分往往是由人民币来计价的,因此这就牵涉到人民币汇率的方面。同时,这类基础设施的建设往往需要很长的建O周期,汇率的波动很可能会带来巨大的汇兑损益风险。因此,需要有一个能防范和管理汇兑风险的工具。当前,在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后,在人民币成为SDR一篮子组成货币后,在人民币日益国际化后,可以相信,我国和相关国家之间的人民币中长期和短期资金融通活动将日益踊跃,而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必然会导致借贷成本和偿债成本出现波动,从而导致汇率风险。推出人民币汇率期货,将为我国和相关国家的资金融通方面的汇率风险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五.推出人民币汇率期货是促进我国企业和各类经济实体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的需要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无疑将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度,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融入到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中去。但是,在企业走出国门融入世界经济之时首先遇到的就是本外币之间的汇率问题。在企业的产品、资本推向境外或者向国外企业采购原材料或者融资时,汇率的波动可能带来很大的汇率风险。

和其他的市场风险相比,所谓的汇率风险不仅具有定向性,而且具有普遍性。从汇率风险的类别看,其可以分成汇率经济风险、汇率交易风险和汇率转换风险。其中,汇率交易风险和汇率转换风险具有定向性,而汇率经济风险(ECONOMIC EXPOSURE)是指汇率波动后对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有可能产生的损益。和其他风险不同,外汇经济风险具有普遍性,在开放经济中,即使一个完全内向型企业也会受到此风险的影响。如一家完全内向性的企业,会因为本国货币的升值,导致其产品的销售价格相较国外同类产品的销售价格升高,从而令其产品失去市场,导致该企业现金流量的减少。

在“一带一路”战略下,推出人民币汇率期货将为我国企业和各类经济实体防范和管理外汇经济风险提供有效工具。

六.推出人民币汇率期货也是我们夺回人民币定价权的需要,是维持独立的货币政策的需要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境内没有人民币汇率期货,而境外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却推出了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交易(NDF),NDF的走向对人民币汇率的产生了很大的预期作用,人民币的市场定价权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旁落他人手中。比如2016年初的一段时期,人民币离岸市场价格NDF不断走低,引导了境内人民币价格长时间处于价格浮动上限位置(类似涨停板),最终由于香港市场隔夜拆借利率高涨才使得DNF价格回落。由于汇率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一国的货币政策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汇率市场定价权的旁落这也间接影响到我国的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我国推出人民币汇率期货后,将有效地夺回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定价权,从而维持独立的货币政策,为国家的经济安全和政治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

七.推出人民币汇率期货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

从基本条件看,人民币的国际化和可兑换化为人民币汇率期货提供了基础、可能和必要。

从技术条件看,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中金所)自成立以来,积极稳妥地推出了包括股指期货、期权、国债期货在内的金融期货品种,为各种金融风险管理提供了各种有效的工具。中金所在推出新的品种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正是新品种平稳推出的可靠保证。

外汇交易策略范文11

2005年7月21日,中国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此次改革是中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内在要求,是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历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要标志。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有利于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应对金融开放对汇率制度的冲击,有利于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有利于消除汇率制度内在不稳定性。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两年来取得明显的进展,人民币汇率在基本稳定的大前提下逐步向合理、均衡水平回归,与此同时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态势。总结汇改两年来的历程对于进一步深化人民币汇率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三大启示。

1.在改革的方向上,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在启动汇改时,中国人民银行就明确宣布进行的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确定了汇率改革的市场化方向。这一市场化改革涉及汇率变动的三个方面:汇率水平的确定、汇率波动的参照体系以及汇率波动的幅度。显而易见,如果没有一个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通过市场寻求合理、均衡的人民币汇率就是一句空话;同样,如果没有一个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任何调整汇率水平的决策,无论是汇率升值或者贬值,都因缺乏足够的市场支持而成为主观臆断。因此,汇改两年间,央行在维持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小幅升值的趋势下,把推进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作为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重点,推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用意就在于要更多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让外汇市场自发寻求人民币汇率的合理、均衡水平。

2.在改革的操作上,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三原则”。在这两年间,中国承受了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压力。期间有来自西方国家政府的压力,也有国内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而产生的压力,这些压力导致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与日俱增。然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继续有条不紊地推进。在改革的操作上,始终坚持着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三原则”。在主动胜方面,根据中国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决定汇率改革的方式、内容和时机。在改革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的因素至少包括九大方面:对宏观经济稳定的影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就业的影响,对金融体系状况、金融监管水平、企业承受能力和对外贸易状况的影响,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影响以及对世界经济金融的影响。汇改关系到行使国家问题,必须将主动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可控性是指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要在宏观管理上能够控制得住,既要推进改革,又不能失去控制,避免出现金融市场动荡和经济大的波动,可控性的内涵包括风险控制与加强管理。渐进性即循序渐进,从近期和中期来看,汇改是重归真正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长远来看,是增加汇率的弹性和灵活性,扩大汇率的浮动区间,以有效地发挥汇率在国际收支调节中的杠杆作用,并且保持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3.在改革的路径上,坚持完善汇率机制优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目标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显而易见,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涉及“机制”与“水平”两方面的问题,并非仅仅是汇率水平问题,也并非单纯是人民币升值问题。机制问题是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基础或核心,如果没有完善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就是空中楼阁。因此,完善机制问题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务,长期以来中国在汇率水平上不断遭受的贬值或升值的压力、陷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疲于奔命的尴尬状况之中,完善机制问题有利于扭转这种状况,同时也有利于解决汇率水平问题。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重在汇率机制的完善,而不在于汇率水平的简单调整。完善汇率机制优先,也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渐进性原则的要求和体现。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中国自主的选择,必须充分考虑中国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避免汇率大幅波动。从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的操作内容来看,这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主动性原则的要求和体现。

显而易见,在未来深化人民币汇率改革的过程中,这些基本原则应当进一步坚持。

二、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深化人民币汇率改革,其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与实施积极的人民币汇率政策。

中国在启动汇改时,就确定了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方向是重归真正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其基本内涵体现在市场供求、有管理与浮动汇率三个方面。汇改两年的实践证明,在推进这一改革的过程中较好地把握了这三个方面。首先,力图真实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适当放松外汇管制,扩大外汇管制区间,使经济主体的自愿选择尽可能落在外汇管制区间内,反映市场供求变化,体现广泛的市场参与者的真实交易意愿,为汇率进一步市场化奠定基础。其次,采取多样化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既有中央银行对外汇市场的直接干预,也应包括结合宏观经济环境,通过调节本外币的供求量、调整利率水平等手段进行综合调节。再次,适当扩大汇率的浮动区间。扩大浮动区间,促进人民币汇率从僵化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

汇改前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严重扭曲的,而中国外汇市场存在的诸多缺陷是导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扭曲的重要原因,如外汇市场的封闭性和严格管制、被动干预的市场、单调的市场等。汇改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发展银行间外汇市场、加大和扩展市场的深度与广度。中国外汇市场的改革与发展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1.增加市场交易主体。2005年8月8日,央行决定允许更多符合条件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性企业进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截至2007年5月底,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会员有268家,其中包括151家外资银行、111家中资金融机构和一家企业会员。

2.健全外汇交易方式。2006年1月4日起,央行在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上引入询价交易,同时引入做市商制度,此举提高了交易的灵活性、大幅度降低了交易费用。截至2007年5月底,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做市商共22家,其中有9家外资银行、13家中资银行。在汇率中间价的形成过程中,做市商的独立性以及报价能力对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起决定性的作用。

3.改革和完善管理政策。国家外汇管理局先后推出的头寸管理政策改革有:2005年9月22日决定调整结售汇周转头寸管理办法,实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2006年初,允许做市商将远期敞口纳入结售汇综合头寸管理;2006年7月1日起将权责发生制头寸管理原则推行至所有外汇指定银行。2006年1月4日,中国再次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方式进行了完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于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开盘前向所有银行间外汇市场做市商询价,并将全部做市商报价作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的计算样本,去掉最高和最低报价后加权平均,得到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权重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根据报价方在银行间外汇市场的交易量及报价情况等指标综合确定。各外汇指定银行在此价格基础上,按照规定的浮动范围制定本行各币种现钞及现汇的买入和卖出价(王允贵,2007:第43页)。2005年9月23日,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交易价的浮动幅度,从原来的上下1.5%扩大到上下3%。从2007年5月21日起,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浮动幅度也从3%0扩大至5%0。扩大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浮动幅度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外汇市场的发展,增强人民币汇率的弹性。

4.增加外汇市场交易品种。汇改以来,中国外汇市场交易品种不断丰富、业务范围逐渐扩大。2005年5月18日在银行间市场上推出了外币对外币买卖业务,2005年8月8日推出了远期外汇业务,2006年4月24日推出人民币对外币掉期交易;在银行对客户零售市场上扩大了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范围,并且开展银行对客户外汇掉期业务,以满足各类市场主体管理人民币汇率风险的需求。

无庸置疑,上述改革措施对于矫正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扭曲、增强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中的作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效果较为明显。但是,实事求是地来看,中国外汇市场的规模仍然比较小、市场结构还不完善,交易主体和交易工具依然有限,外汇市场的交易量充其量只是反映了实体经济对人民币的需求和供给,而外汇市场在汇率发现、资源配置和风险控制方面的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因此,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任重道远,其核心依然是加快外汇市场的发展与创新:增加市场交易主体、健全外汇交易方式、改革和完善管理政策、增加外汇市场交易品种。例如,可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限制以增加市场交易主体,允许符合条件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按实际需要原则参与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逐步允许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参与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改进结售汇制度以扩大外汇市场的供求基础;完善做市商制度,为市场提供充足的流动性;开展产品创新、加大汇率衍生品的开发,推进银行问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三、实施积极的人民币汇率政策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有力地把中国的汇率市场化推进了一大步。但是我们也应看到,新的汇率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而且中国仍存在着一系列较为突出的棘手问题:一是人民币升值预期问题,非理性的升值预期高烧不退,国际投机资本仍然持续流入中国;二是国际经贸摩擦问题,美国和欧盟在中国出口商品特别是纺织品贸易等方面屡屡制造事端;三是国内产业结构失衡问题,中国经济的外向性决不会因此次汇率改革而发生明显的变化,结构调整仍然滞后;四是外汇储备超常快速增长问题,贸易顺差仍在扩大,国际收支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所有这些都使人民币汇率政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在继续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同时,必须高度关注和准确把握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取向。

(一)人民币汇率政策的目标

汇率政策主要指汇率目标水平的确定及汇率变动的具体方式,包括汇率变动时机的确定、条件的创造、步骤与手段及配套措施的运用等各个相关环节。从一定意义上来看,汇率水平的调整或汇率变动是汇率政策的核心。根据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要求,人民币汇率政策目标可界定为: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显而易见,汇率政策目标包括两个层面,即保持合理、均衡的汇率水平与保持汇率的基本稳定。

确定并且保持合理的汇率水平是汇率政策的基础,而这一基础的建立则主要取决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完善。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关键在于均衡汇率。均衡汇率是在一定时期内,使国际收支保持均衡,而不引起国际储备额变动的一种汇率。这里所指的一定时期是一个中长期的概念,国际收支保持均衡是指与宏观经济内部均衡、外部均衡相一致的状态。由于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现实汇率总是以均衡汇率为轴心而上下波动的,从运动的轨迹来看,现实汇率时而接近均衡汇率,时而又偏离均衡汇率。通过均衡汇率可判断出一国汇率是否高估或低估,均衡汇率可使一国国际收支能够达到长期均衡,而且不必借助于外汇管制或外贸管制来维持汇率的稳定。

(二)实施积极人民币汇率政策的动因

所谓积极的人民币汇率政策,就是指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积极应对人民币汇率政策面临着的严峻挑战。人民币汇率政策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即非理性的人民币升值预期与外汇储备高增长的压力。

1.非理性的人民币升值预期。近年来,国内外市场上人民币升值的呼声甚嚣尘上。这种非理性的升值预期,主要是建立在境外关于人民币均衡汇率的研究和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现实基础之上的。由于境外大部分关于人民币均衡汇率的测算缺乏现实针对性,而且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有着深层次的制度和结构原因,恢复其平衡也不可能靠大幅度调整名义汇率来实现。产生非理性的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重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这些研究假定中国现行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都是不变的。恰恰相反,中国是一个正处在体制急剧变革、发展战略及政策面临重大调整关键时期的转型经济国家,这些制度和政策变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实际均衡汇率水平,引入新的制度和政策后的人民币均衡汇率会与之前的均衡汇率有很大的不同,显然用过去证明未来是不合适的。二是这些研究无论是采用购买力平价的估算,还是基于国际收支平衡要求的估算,都仅仅考虑商品市场的基本因素,而忽视了金融体系的因素。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各国金融市场间的利率差异影响短期汇率的变动,因此在考虑长期均衡汇率时往往忽略金融因素。但是,在中国情况则完全不同,金融市场因素不仅涉及利率因素,而且包括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问题。中国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比较高、金融体系脆弱是不争的事实,这种状况是中国的制度和结构因素决定的,其对中长期汇率水平有重要影响,因此估算中国的长期均衡汇率需要考虑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问题(潘英丽,2006)。这种非理性的人民币升值预期在市场主体推波助澜之下日益高涨,不仅对人民币汇率升值施加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给汇率政策以及政府宏观调控施加了巨大的压力。

2.外汇储备高增长的压力。到2007年6月底,中国外汇储备又创新高,达到13326亿美元,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的地位。中国外汇储备持续高增长以及高于常规水平的规模孕育着巨大的风险,其中仅仅汇率损失一项就令人触目惊心。导致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和极其复杂的。中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持续顺差,是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持续高增长的主要原因。值得关注的是自200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不断加剧,投机性资本大量涌入,中央银行采取强行结汇的政策操作以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导致外汇储备持续攀升。但从深层次来观察,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缺陷是外汇储备持续高增长的制度基础;而在外汇储备规模方面存在的种种理论误区则成为外汇储备持续高增长的政策导向(王元龙,2006)。

从中国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以及国际金融体系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格局难以在短期内得以改观。从短期来看,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双顺差,是当前中国流动性过剩的最主要的根源,外汇储备的持续增加极大地阻碍着中国人民银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施。由于外汇储备的规模变动与国内货币供应量、外汇市场走势密切相关,外汇储备的增长以及由此带动的中央银行外汇占款的增长,已成为当前中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渠道,也成为影响货币政策调控效果的一个关键性因素。高额外汇储备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给中国的汇率政策以及维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带来了巨大压力。

(三)积极人民币汇率政策的方略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实施积极的人民币汇率政策的主要任务应当是在稳定汇率的前提下,从政策上弱化和消除人民币升值的预期。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实施积极的人民币汇率政策,其内涵是多方面的,如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增强人民币弹性、完善外汇市场运行体制、加快外汇市场产品创新、调整外汇管理政策等等,而不可将目光仅仅盯在汇率水平本身上,简单地理解为人民币要加快升值。积极的人民币汇率政策主要包括四大方略:采用多层次政策组合;汇率调整双管齐下;创新外汇储备管理;改进外汇管理体制。

1.采用多层次政策组合。既然中国国际收支的不平衡是由深层次制度因素和结构因素造成的,那么促进中国国际收支趋向平衡和实现汇率均衡,就必然要求采取政策组合进行调控。这种政策组合至少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实际汇率调整和名义汇率调整相结合,二是汇率政策和外贸、外资、投资、产业等宏观政策调整相结合,三是结构调整与制度变革相结合。毫无疑问,单项政策的调整或单纯依靠汇率升值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而应从围绕以消费需求为主扩大内需、降低储蓄率、调整外资优惠政策、扩大进口和市场开放等结构性政策以及汇率浮动来共同入手,全方位进行调整。

汇率政策的核心是汇率水平的调整或汇率变动,汇率作为一揽子政策的组成部分之所以能够在调节中国国际收支不平衡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关键在于适时地采取合适的调整方式来调整汇率水平。通过汇率水平的调整来适当发挥汇率政策在实现总量平衡、结构调整及经济发展战略转型中的独特作用。所谓采取合适的调整方式来调整汇率水平,就是指在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不一致的情况下,央行根据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要求,以适应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调整名义汇率或调整实际汇率,或调整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相结合。

2.汇率调整双管齐下。从中国当前的情况来看,汇率政策的操作宜采取名义汇率调整和实际汇率调整相结合的方式。调整名义汇率主要措施是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波动区间。人民币汇率波幅范围扩大,这将是一石二鸟,不仅增强了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也会增加投机资金的风险,使投机的动力减小,从而减少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央行决定自2007年5月21日起,将人民币对美元的日波动区间从过去的0.3%扩大至0.5%。扩大浮动区间,而不是像市场预期的再度调升人民币汇率基准,显示了中国增加人民币汇率制度弹性的一贯立场。可以预计,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深化,人民币汇率波幅范围将逐渐放宽到日均1%的范围。需要强调的是,人民币名义汇率水平的调整应该是小幅的、渐进的。罗纳德·麦金农教授指出,人民币汇率的具体变动时间可以无章可循,以免给投机者享受免费午餐的机会。他认为,重要的是要维持人民币的温和升值并使升值幅度与美中两国的通货膨胀率差值相一致。要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辙,中国央行至少要密切关注美国的通货膨胀水平和利率水平,并据此制定其以汇率为基础的货币政策。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应在严格控制的前提下逐步升值(Mckinnon,2006)。维持货币稳定是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首要任务,并以此维持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这个前提下,人民币汇率调整将会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决非一蹴而就的短促突击。

关于调整实际汇率,主要措施是通过外贸、外资、投资、产业等宏观政策的调整而引起实际汇率的变动,如调整外资优惠政策、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出口退税等税收政策、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等都可达到调整实际汇率的效果,实现汇率均衡。具体而言,一是将中国外资政策的重点从提供税收优惠政策转向完善投资软环境,为外资提供正常经营所需要的条件,以遏制投资主体的短期投机行为与假外资等套税行为,同时减弱优惠政策的竞争。加快统一内外资企业税收制度,实现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的公平竞争。二是逐步取消出口退税政策,并开征资源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税收。三是提高法定的最低工资标准,以利于提高低收人阶层的收人,刺激国内消费,促使企业从低价竞争策略转向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差异化竞争战略;通过实际汇率升值的方式实现汇率的均衡。

3.创新外汇储备管理。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是产生人民币升值预期的重要依据,因此,调整外汇储备管理政策、降低外汇储备增速,就理所当然成为以弱化和消除人民币升值预期为主要任务的积极人民币汇率政策的重要内容。中国外汇储备政策调整的基本点是控制外汇储备规模与加强外汇储备管理并举。从控制外汇储备规模方面来看,外汇储备的变化是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结合点,中国可以利用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对外汇储备进行调控。外汇储备内生于国际收支,外汇储备的增减是国际收支运行的结果和残差项,在国内经济情况允许的前提下,适当调整利率和汇率水平以有效调节资本流动和国际收支,从而达到调整外汇储备规模的目的。

从加强外汇储备管理方面来看,要构建新型的外汇储备管理体系。该体系最重要的基本任务是创造最佳的外汇储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注重对外汇储备的风险管理,提高外汇储备运营效率。2007年1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之后,国务院决定组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由该公司向外汇局购买外汇储备,用于境外投资。6月28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财政部拟发行特别国债15500亿元人民币,购买约2000亿美元的外汇,作为组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资本金来源。国家外汇投资公司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外汇储备管理体系的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中国未来的外汇储备管理基本组织架构将主要由两大部分所构成:一是由中央银行保留大部分外汇储备,以满足对外汇储备的交易性需求和预防性需求,应付国际收支逆差、进行货币政策操作、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二是由外汇储备管理实体即外汇投资公司管理和运作部分外汇储备用于投资,追求尽可能高的收益。该组织架构的基本特征是进行专业化分工、分层次管理。。

除组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之外,拓展外汇储备使用渠道和方式至少还包括:一是制定更积极的对外投资战略,将外汇储备与国有企业的跨国经营战略、银行的国际化经营战略结合,如推进中国有竞争力的企业“走出去”,建立起更加市场化、多层次、多元化的对外投资渠道,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新建企业的方式促进产业链的转移,加速国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持经济的均衡和可持续增长;二是拓宽中国企业和居民的对外投资渠道,鼓励投资于境外资本市场,提高外汇投资收益;三是支持民间部门利用国际市场稳定资源供给和投资于先导性产业;四是合理选择外汇储备的币种结构和资产结构,适当减持美元,增加欧元等币种在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动用部分外汇储备购买黄金,通过储备资产多兀化而保值增值。实施这些举措,可根据各经济主体的需求重新配置外汇资源,有利于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优化资源配置结构,同时还可缓解外汇市场供求不平衡,加快实现外部经济均衡。

4.改进外汇管理体制。改进外汇管理体制是从政策上弱化和消除人民币升值预期、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内容。改进外汇管理体制主要取向为“严进宽出”与“严进严出”相结合。随着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进展,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也在加快,以往外汇管理中存在的重流入、轻流出的不对称性正在改观。现阶段,“严进宽出”的外汇管理政策正在取代以往外汇管理中的“宽进严出”政策。在宽出方面:一是继续有序放宽企业和个人持汇、用汇限制。二是逐步放宽机构和个人对外金融投资的规模、品种等限制。三是对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等外汇管理政策进行调整,如取消经常项目外汇账户开户事前审批,提高企业账户限额;简化服务贸易售付汇凭证并放宽审核权限,对居民个人购汇实行年度总额管理;拓展境内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允许证券、保险机构在一定额度内开展境外投资。在严进方面:一是改进外债管理方式,从严控制短期外债过快增长。二是加强对外汇资金流入的检查和非法外汇交易的打击力度。三是继续落实和巩固贸易外汇售结汇、个人外汇和外资进入房地产等监管政策,加强对贸易信贷等资金流入的管理。四是对异常跨境资金流动实行严密监测。这些改革也将促进外汇市场创新,从而进一步缓解人民币升值预期。

外汇交易策略范文12

关键词:普通英语 商务英语 词汇学习策略 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6-156-02

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在语言交流中是信息的载体,对语言交流的有效性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我们日常的交流需要借助词汇的帮助。多年来在英语学习中我们一向注重语法的学习,却往往忽略了词汇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很多研究都表明学生词汇缺乏或者对于词汇的掌握程度不足将直接导致其英语学习的效率和成果。不同的领域需要不同的词汇,同时,对于词汇的学习不同的领域也是不同的。

1 词汇学习策略对比研究的重要意义

至加入WTO以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同时,贸易纠纷也越来越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品的英语使用中产生的信息偏差导致贸易无法顺利进行。我们知道,任何贸易的开展都是以双方的通力合作为基础的,而在跨国贸易中,商务英语和普通英语词汇的混淆使用使得很多时候贸易双方无法充分明白对方的意图,在产品的特点和功能交流中也频频造成信息传递的失误。在国际贸易和国际交流中充分区分商务英语词汇和普通英语词汇是何等重要。

中国真正进入世界领域的历史并不长,因此相关的普通英语与商务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的对比研究起步较之国内其他英语词汇研究领域,如法律词汇领域也要晚得多。但是,近几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往来的日益密切却要求这方面研究的兴起,以便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加大普通英语和商务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的研究力度是有必要的,更是迫不及待的!

本文主要通过对商务英语和普通英语词汇特征的分析,以此来对商务英语和普通英语在词汇学习策略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尽可能地揭露普通英语和商务在词汇上的不同之处,找出更加适合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对商务英语词汇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掌握和应用商务英语词汇的能力。

2 商务英语和普通英语词汇学习策略对比研究

商务英语具有鲜明的词汇特色,要求所用的词汇具有国际通用性,能够准确地表达原文的信息而不会产生歧义,同时,商务英语广泛运用于涉及到双方经济利益、权利、义务和行文准则的领域。而且,作为具有较强实用性的语言种类,商务英语的词汇还必须带有一定的灵活性,能够反应并满足现实情况的需要。因此,总的来说,商务英语词汇需要具备专业特色,使用表意清楚的书面词汇,增加并列词汇的使用以规范应用范围,同时,适当地使用含义宽泛的词汇也是不可少的。

2.1 国内该领域相关文献研究

虽然早在将近25年之前西方国家就对第二语言的词汇学习策略做了很多的研究。但本文因为主要研究的是中国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以英语作为第二外语的情况下研究学习策略的问题,因此相关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国内学术界在这方面的成果。对于商务英语和普通英语的词汇学习策略的对比研究我们需要集中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者在词汇学习策略这个领域已经做了很多的努力,他们使用定性分析的手段来调查中国大学生在词汇学习上的策略选择,相关的关于词汇量的调查研究也时有涉及,期望找到词汇量与综合语言能力之间的关系。2001年吴力林,1995年文秋芳调查研究比较了成功的和失败的英语学习者对于词汇学策略的区别。同样,在200年吕文平对于不同词汇学习策略进行了比较研究。所有的观点都表明国内已经做了很多关系言语词汇学习方面的研究。

2.2 研究问题

本文以对比研究的方式简单地介绍了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商务英语和普通英语词汇学习策略,主要解决一下问题:

(1)在普通英语和商务英语学习中,两者各自运用了的词汇学习策略主要有哪些?

(2)在所用运用到的词汇学习策略中,词汇掌握程度较好的学生使用哪些词汇学习策略?

2.3 研究成果及教学意义

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得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在普通英语和商务英语词汇学习策略上有以下结果:

(1)普通英语词汇学习策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与商务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有交集,但是两者在学习策略的选择和应用上还是存在明显差别。相对于商务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的使用,普通英语在词汇学习策略上拥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因此,应当鼓励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认真区别普通英语词汇学习和商务英语词汇学习策略中存在的问题,认识到商务英语词汇在特征上与普通英语词汇的不同,商务英语词汇更具实用性,因此其词汇特征较普通英语更具专业性,表意单一性,灵活性等特点,如:“This product is made by and between Group A and Group B。”同时使用by和between既规定了产品制作的主体,也限制了产品制作的范围。这在普通英语词汇学习过程是很难碰到。充分注意到这种词汇的使用区别有助于培养学生建立商务英语和普通英语词汇学习上不同的策略和方法。

(2)经过比较得出元认知的学习策略被普通英语学习者和商务英语学习者普遍使用,他们以此来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实践型的学习策略则大多数被普通英语学习者广泛使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商务英语的教学上,很多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本专业知识的应用太少,缺乏实践机会,同时,也体现出目前商务英语教学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很多理论知识没有办法应用到实践中去,也就无法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如在商务英语词汇记忆中可能存在很多的专业词汇,如wall chaser(开槽机)、bait casting reel(水滴轮)、pittsburghlock former machine(咬口机)、CNC Machining(机床中心)这些词汇如果缺乏专业的知识,就很难让学生了解到其真实的含义。因此,我们的教学应当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应用商务英语词汇,可以模拟商务谈判,贸易交流等课堂形式来强化学生对于商务英语词汇的记忆程度。

(3)在两者的学习策略上,我们发现普通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文本认知的记忆方式,而商务英语词汇学习策略则较多实用反复记忆的形式。普通英语词汇学习策略已经摈弃了早先对词汇记忆的死记硬背,特别是对大学生来说,他们更多地愿意把词汇融入到特定的文本环境中去记忆以加深印象和强化词汇的使用能力。然而,商务英语词汇的学习仍旧停留在反复记忆的限制当中,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多数商务英语所使用的文本专业性和实用性(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方面)都大大超过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领域能力。一般地说,商务英语使用的文本和普通英语有很大的区别。如:“In case thatone or both parties are impossible to perform the production pro-

vided herein on account of force majeure,the party (or parties) incontingency shall inform the other party (or each other) of thecase immediately and may,provided the case is duly verified bythe competent authorities,delay in performance of or not performthe relevant duties hereunder and maybe partially or entirelyexempted from the liability for breach of this agreement of prod-uct development" (Nord,Christine,2001). 这是一段涉及产品初期开发的介绍,因为涉及到产品开发中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等法律性内容,比普通的英语文本要严肃生涩的多,这就给商务英语词汇学习策略运用文本背景来记忆词汇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这跟目前的教学体制也有关系,很多大学的老师英语基础知识没有问题,但是国际贸易方面的专业知识就相对缺乏,而且老师对于英语教学的重视远超过对国际贸易专业的重视,因此造就了很多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的商务英语文本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利用文本记忆词汇的学习策略就更加望而生畏了。

(4)普通英语和商务英语的词汇学习策略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很多普通英语中使用的学习策略也可以同样运用在商务英语中。如“Weappreciateyouroffer.……”一句中,“offer”在商务英语词汇中是指“还盘”而在普通学习中也可以理解为“提供的东西或帮助”。商务英语本省就是来源于普通英语,对于词汇的学习策略应当教导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找到两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做到举一反三,同时提高对普通英语和商务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的应用能力。

3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