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德育一体化建设

德育一体化建设

时间:2023-06-25 16:23:06

德育一体化建设

德育一体化建设范文1

【关键词】道德责任 教育 校园文化 建设

高等教育不仅要教育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要教育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高校道德责任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都属于大学思想教育的方面。高校道德责任教育重在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责任意识,以及大学生的道德责任实践能力,大学文化建设重在建设优良的、高品位的大学文化,以此来使大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教育,二者在教育形式与教育策略上各有不同,但是二者的教育目标有着本质的共性,都是强调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为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提供坚定的思想保证。

一、大学文化建设与高校道德责任教育的内涵

大学文化从广义上来讲是指一切与校园生活有关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物质文化既是指大学校园文化的空间构成形式,又是指承载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包括校园建筑、校园景观、校园文化宣传设施、各种奖励物品等硬件设施,这些看得见的空间构成和物质文化载体本身既是一种物质文化,又承载着一种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指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工作、学习、生活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态度、作风、观念、办学理念、管理模式、教育教学目标等精神层面的教学文化内涵,它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体现着大学校园文化的本质特征和个性特色,统领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方向;制度文化是指以文字形式表达出来的大学各项规章制度及其所体现出来的制度习惯或风气,它以制度的形式强制调控着大学校园内部的各种关系,是校园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大学校园文化的三层内涵是相互影响,互为基础的,三者的协调发展能够推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更加和谐,从而营造积极向上的高品质校园文化。

道德责任是一个重要的伦理学范畴,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标准与规范,是保证一切社会关系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自我行为约束;责任是个人应该承担或者对自己实施的行为必须承担的责任或义务。道德和责任是一对内涵相关的范畴,任何道德问题必然涉及责任,责任亦涉及道德问题,二者共同规范人的行为。道德责任是衡量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高校道德教育离不开责任教育,责任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道德责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增强责任心,培养大学生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规范大学生的言行举止,使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符合全面发展的需要,符合社会主要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从个人的发展来看,道德责任教育一是要发展人,二是要通过发展人的道德责任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同时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也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这是个人道德教育的终极目的。

二、高校道德责任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的互动

高校道德责任教育为大学校园文件建设提供良好的精神保障,大学文化建设为道德责任教育提供重要的展示舞台。高校道德责任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的功能可以互动,高校道德责任教育越成功,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责任意识就越强,那么各种大学文化建设活动就更容易展开,文化建设就更容易朝着更高的方向迈进;反过来,大学文化建设的质量越高,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就越会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就会越高,道德责任意识就会越强,因此,高校道德责任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是可以互相影响的。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充实着道德责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增强道德责任教育的影响。大学道德责任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责任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内容贴近生活性的可接受性,然而,传统的道德责任教育重在课堂上传授单调的道德责任概念和高深的道德责任义务与重要性等,这种空泛的、单一的道德责任教育,往往远离学生的现实生活,造成学生对大道理空谈的厌恶。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正好可以填补道德责任教育高谈阔论,将道德责任教育拉回到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使学生与道德责任教育产生共鸣,从而提高道德责任教育的实效性。

大学校园文化能营造良好的道德责任教育氛围与环境,创造道德责任实践条件。道德责任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合适的环境,恰当的道德责任教育环境能对道德责任教育起着感召、熏陶和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对道德责任教育正好可以起到一种环境影响与促进作用。

道德责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又反过来促进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道德责任教育的实效性体现在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意识与道德责任行为上,道德责任意识强的大学生,道德行为就很有责任,同时综合素质就随着提高,其结果必然为大学文化建设增添极大的活力与生机。道德责任意识高的大学生必然使大学制度文化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制度文化的硬性影响力逐步弱化,精神文化的柔性影响力逐步提升,同时,精神文化在高尚的道德责任意识的影响下更加具有品味,更加具有魅力。另外,道德责任意识很强的大学生会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这必然会带来大学校园物质文化的更新与促进物质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高效的道德责任教育对于大学文化建设的提高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反之,则不利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高品质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反过来又有利于道德责任教育效果的提升。因此,不能孤立片面的看待高校道德责任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而是要将二者的关系统一到大学生的综合思想素质教育上来,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大学文化建设与加强高校道德责任教育互动的举措

高校道德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有着共同的目标,即,都是为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道德责任教育的好坏与大学文化建设效果的高低都体现在大学生身上,一个道德责任意识很强的大学生很难说就一定就是道德责任教育的直接效果,其中不乏优秀校园文化的影响,反之,优秀的大学校园文化也不一定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直接结果,其中也必然受到道德责任教育效果的影响。可以说,道德责任教育的好坏影响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亦对道德责任教育具有重要的影响,成功的高校道德责任教育对大学文化建设具有促进作用,优秀的大学文化建设也对高校道德责任教育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加强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以物质文化教育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大学校园物质文化是高等教育理念的一种重要物化,是整个校园文化的基础,时刻以无言的方式影响大学生的认识、情感与行为。大学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富有深刻文化底蕴的校园物质文化对于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宏伟目标,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责任感和发扬与传承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构建多姿多彩的大学校园行为文化,以各种有意义的校园活动教育大学生道德责任。虽然大学校园人数众多,但是占主流的校园行为文化能够统领大学生的行为,使大学生的行为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精心设计与策划多种多样有意义的大学校园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教育,对大学自身的成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建设高尚的、先进的校园精神文化,以崭新的精神理念教育大学生道德责任。优秀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能使大学生在无形中受到启发、熏陶与感染,引导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向积极健康的方向迈进。大学校园文化本身具有一种凝聚人心的内在功能,它能够将这种凝聚力作用于大学生,培养大学生共同认可的价值目标,包括思维方式、行为准则与理想信念等。社会心理学有一个概念是趋同性教育,它是指群体中多数人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等常常会影响其他的个体,使个体思想行为、价值观念最终与整体的一致,所以,大学生校园精神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具有很重要的同化作用,因此,高尚的、先进的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作用是很大的。

总之,高校道德责任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互为基础,互相影响,高效的道德责任教育必然带来高品质的校园文化建设,高品质的校园文化建设对道德责任教育有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要加强高校道德责任教育与大学文化建设,使二者的共同协调发展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新时期,我国新的道德文化还没有完全树立,传统道德文化也没有完全失去它的影响力,我国道德文化处在各种道德文化激烈交锋期,需要全面加强新时代道德文化建设。一方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总的道德指导思想,另一方面,要吸收与借鉴各方面有益的道德文化成果,建立当代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观。要使符合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文化深入人心,就要将道德责任建设纳入国民教育,在全国兴起道德责任教育建设高潮。高校道德责任教育是我国整个社会道德责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祖国未来道德责任发展前途,所以,加强大学生高校道德责任教育长效机制建设,形成卓有成效的当代道德责任教育体系是我国道德责任教育的紧迫任务。只有在高校德育工作者、大学生以及高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高校道德责任教育长效体系才能逐步形成。

基金项目:2010年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应用性地方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01066);2011年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大学文化研究中心项目“新闻出版与大学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1YKF26);2012年度安徽省高校省级科学研究项目“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机制构建研究”(项目编号SK2012B487)

参考文献:

[1]刘德宇.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2]范跃进.论制度文化与大学制度文化建设[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 (2).

[3]何独明.大学校园文化概论[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4]张春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J].思想研究,2010(5).

[5]周中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当代中国文化中的引领作用[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8, (5).

作者简介:

德育一体化建设范文2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指的是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以培养基层工作人员为主要教育目标,服务经济社会,开展职业教育,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院校。校园文化基本的内涵:校园文化是亚文化,是依托社会文化,在校园和学生中产生的一种亚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不管是学校中学生,还是教职人员,他们的精神状态和他们的信仰、价值追求、生活习惯、思维结构是一种群体反映出来的特点和体系结构;校园文化的核心是独特的学校精神,这种独特的校园精神是在其独特的校园环境和价值追求中产生和不断发展起来的。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为依托,以建立学生的独立人格和职业道德精神为目标,以高职院校学生为受众群体,适合校园内部建设和发展的文化建设模式。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目标基点是培养独立人格和职业道德的专业技能人才。

二、德育工作的定位问题

第一,德育工作的内容定位问题。我国的高职院校大部分是由以前的中专和大专发展而来,这些学校的传统校园文化有其优秀的地方,但是当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自身缺乏完善的校园文化的建设体系,使得德育工作的内容不能很好地面对当今发展的社会,德育工作仅仅把自己束缚在以前的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式上,特别是关于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内容,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另外,由于以前我国高职教育理论方面和国外交流的欠缺,使得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德育工作注意的侧重点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很少涉及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这不利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第二,德育工作执行者的定位问题。在现在的大多数高职院校中,依然是以学校和辅导员为主体来制定实现校园建设方案。在传统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内容主要是学校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制定学校的制度文化以及物质文化,这样做的目的是要把握学生思想的动向,引导学生思想的发展,这种以学校和辅导员为主体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执行者地位问题依然在我国大部分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比如说在学校制度建设方面,现在依然是学校组织相关方面的专家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则,这些制度和规则以惩罚和奖励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些规则而没有参与其制定和修改的权利。同时,由于体制和传统校园文化的原因,在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执行主体的选择上没有很好地突出各个方面人群的具体任务和使命,这必然导致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能很好地、系统地接受校园文化的内涵和职业道德方面的熏陶。

第三,德育工作的目标和实践方式的定位问题。关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德育工作的目标的定位问题,至今依然没有很好的定位,虽然在国家的各级的教育机构的指导中和法律法规中我们可以看到,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很明确的目标,培养全面人才,但是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所致,“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德育工作的目标却没有很好地定位,各种利益的充斥,使得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多地顾忌学生技能的学习和实践时间的安排,造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导向观不明确”[1]。结合实践,我们可以看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工作现在存在两种不同的现象:一是传统的。继续延续传统中专和大专校园文化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目标还停留在对学生的约束和管理上,不管是管理理念还是管理方式都是陈旧的、落后的,这样的德育工作直接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的执行校园文化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尊重,学生以消极的方式面对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甚至有些学生由于正处于心理的断乳期,更多地选择叛逆的方式去保护自己和反抗自己不喜欢的社会理念和学校管理文化。二是创新的。面对社会的日新月异,特别是现在国际上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企业文化的传人,使得在一些较为先进的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上,吸取一些先进的管理经验,甚至有些校企合作办学的学校选择把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并举,这些学校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无疑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由于我们是社会主义中国,我们需要的人才是德才兼备的,我们在强调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的同时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学校校园文化不同于企业文化,它的特殊性体现在校园的独立精神上,我们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德育工作的基本点是学生的“育人”教育,就是具备基本的社会伦理和社会主义集体价值观和马克思人的全面学说的人生观。这是我们校园文化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三、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德育工作的对策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亚文化,他以学生为主体,以塑造校园健康昂扬的精神面貌为主要目标,具有时代气息的人文氛围。”[2]以此为目标,我们结合实际的工作,对德育工作采取如下对策。

第一,德育工作的内容应该结合传统,积极创新。由于现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及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这都使得作为培养国家高技能人才的高职教育,尤其是高职校园文化必然会对社会这个大的文化系统产生深刻的影响。这就要求我们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结合传统的教育思想,深刻认识校园文化作为亚文化自身的特殊性和准确地位。同时也要结合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思想,结合当前中国经济政治发展的实际,充分地认识到建设校园文化的积极作用及其对社会文化系统的影响。因此,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德育工作的内容,应该结合传统,特别是一些极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德育工作理论和实践方式的德育工作经验。

第二,德育工作的执行,应该在学校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服务学生,培养学生。首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德育工作的执行者主体应该是学生。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校各个方面的文化建设,例如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等。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制度方面的建设一般都是国家的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学校根据其指导文件和精神制定出具体的执行方案,而执行的主体学生却处在被动的接受地位,这样的定位是不正确的。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应该充分地正视和吸取学生在这个环节上的需求和建议,把学生的意见考虑进来,让学生参与整个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制定和颁布、执行过程。其次,我们看到在传统的德育工作中一般是以学校党委、团委为领导,以各级学院和班级为组织骨干,以大学生辅导员为具体的执行者,这样虽然可以保证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精神被很好地执行,但是作为执行主体的学生却没有很好地参与。我们现在应该把重心放到学生自我的德育培养上,依然是校党委和团委的领导,但是具体的执行上,大学生辅导员应该处在引导和服务的定位上,只有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工作中遇到其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学校才应该出面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帮助,特别是大学生社团建设,应该给其优越的自主权,应当以学生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为根本,执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工作方针。最后,我们应该注意这样一部分老师,由于许多学校是校企合作办学,这就使得一些学校的老师也是学生的师傅,应该看到这些既是老师又是师傅的学校教职人员,他们在学校的德育工作执行者中应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他们可以很好地把学校的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结合点生动具体地反映给学生,特别是关于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他们的优势更加明显,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德育工作有职业道德的成分,这个是我们必须加以重视的。“学生如果可以在学校培养很好地职业道德,就可以很好地面对职场和人生的各样挑战,这是企业对毕业生最大的期许。”[3]这些老师的加入可以极大地丰富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德育工作者的构成,使得学生可以得到更加立体和生动的德育引导,有利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也可以促进学生的就业和人生的成长,达到百年树人的目标。

德育一体化建设范文3

【关键词】校园文化;以德育人;爱心文化

一、高校爱心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必要性

(一)紧迫性。

(1)高校爱心文化建设现状令人担忧。

爱心意识的缺乏。我们经常在大学校园内外看到大学生做出的种种不文明的行为。如经常发生的有图书馆占座,对公共设备的不爱惜,践踏草坪等。校外经常发生的行为比如有在公交车上不给有需要的人群让座,以及新闻上频频报道的老人跌倒,却无人帮扶等。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接班人,本应该是素质比较高的群体,但从我国现阶段大学生整体素质的现状表现来看,不容乐观,时常做出有悖社会公德的行为。作为培养大学生人才的高校来说,不得不在爱心教育方面,引人深思。

(2)高校自身和谐校园构建,需要强化爱心教育。

戴国立老师的《爱心教育与校园和谐》中也指出我国高校在智育与德育的问题上,明显重智轻德,对于学生的道德培养上也过于笼统,加上高校贫困生的存在和独生子女人群的出现,对高校的德育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著名教育家梁披云先生也曾说过“不仅要教他们知识,还应把他们塑造成真正的人”,“我们要有理想,有纪律,还要有爱”。某些教师对爱心培育的理解也存在偏差,所以爱心教育更应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而高校也有义务有责任强化爱心教育,切实为构建和谐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必要性。

(1)是国家和社会的所需人才也体现出了现阶段对于高校爱心文化建设的要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对国家社会所需人才培养做出了指示,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就要求了高校立德树人的基本导向,在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中,爱心文化尤其应成为高校和谐校园道德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

(2)是素养教育对学生自身的要求。

有调查表明,大部分成功人士的成功来自于他们良好的个人修养和细致的个人习惯。许多的大学生都有远大理想,但是,不少大学生,一边谈论自己的理想远大、目标宏伟时,却将手中的垃圾随意的丢在地上,为少走几步路而翻越栏杆,看见身边的人有困难却未能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等待。一个人想要成功,富有爱心很重要,一个乐于助人的人往往要比那些落井下石的人成功的几率大很多。

二、“以德育人”推进高校爱心文化的意义和作用

(一)“以德育人”推进校园爱心文化建设的含义。

爱心意识的培养涵盖在一个人的德育休养之内,那么高校从德育着手,去培养学生的爱心意识,营造校园爱心文化氛围就显得多么重要。

“以德育人”指教育者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美德、高尚的品质、良好的思想素质去熏陶学生、感化学生,进而达到教育培养学生的目的。而爱心,它本身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出高尚的道德人文休养精神,具体体现在每一个关心、爱护和帮助他人的行为举止上。“以德育人”推进校园爱心文化,指的是育人者将爱心意识融入德育教育中,从德育角度培养学生以尊重、关心每一位有需要帮助的人为基本出发点,积极弘扬爱国奉献、乐于助人、尊老爱幼的民族优秀传统和道德情操。

(二)“以德育人”推进高校爱心文化建设的意义、作用。

通过“以德育人”的方式去推进校园爱心文化建设,(1)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建设。(2)有利于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爱心培养、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道德素质水平。(3)有益于繁荣校园文化,增强学校的文化力与竞争力,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

三、高校里“以德育人”推进高校爱心文化的有效途径

我们认为,高校爱心文化建设,其主体是学生,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把“以德育人”作为推进高校爱心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能够增强学生个体的道德自觉性。

(一)“以德育人”要求在进行校园爱心文化建设时要以学生为主体,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主观能动性。

爱心本身具有极大的教育性与感染张力,奉献爱心必须源自学生内部。学生不仅是受教育者,而且通过他们积极主动地设计爱心活动,也能促使他们成为教育者。所以,就爱心文化建设而言,应当树立“人人都是教育主体、人人都是受教育对象”的理念,要感召学生自觉实践爱心行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增强学生的爱心意识,自觉地去奉献他人与服务社会。

(二)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对爱心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

爱心文化的建设既能形成精神财富,也能有助于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良好的校园文化也同样有利于促成校园爱心氛围的形成,使学生在爱的氛围中督促着自己去变成一个同样具有强烈爱心的人。有调查表明,增加爱心活动的文化性,并在全校范围内形成浓郁的爱心文化氛围,会让身居其中的成员自觉受到熏陶,在无形中产生爱的行为。

这些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是多样的,比如校园内外以学生为主体的各种爱心活动、爱心基金、主题教育班会、爱心讲座、爱心个案等等。从具体的活动形式、物质形态中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同时也培养学生爱心意识,从而也营造学校爱心氛围。

(三)以“以德育人”从精神层面去对学生进行教育时,爱心文化建设也必须要有平台和载体这个物质层面去保障。

一个良好的平台或载体,对于高校爱心文化建设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校除了聘请相关爱心专家或者有名的爱心志愿者到学校进行言传身教外,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或从学校层面,去建立一个相对管理规范、运作透明的爱心文化组织。比如高校爱心社,它应当成为高校学生社团中相对比较固定的常设社团,以利于爱心文化的建设。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校园里各种爱心活动以及社会的公益组织中去,从而让他们在更大的社会环境中去感受爱心教育。

比如组织敬老院之行,为贫困山区、受自然灾害地区,捐资捐物,组织全校师生为校园内特殊困难、突发重大困难学生提供帮助等等。

总之,“以德育人”校园爱心文化建设,有利于国家、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它是贯穿大学生思想、行为乃至价值观教育的全过程,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有效举措。各高校要站在德育高度,抓好校园爱心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为社会主义发展培养出思想道德品质高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爱心教育与校园和谐》(J).中国青年研究,2008,(3)

[2]《大学生爱心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3)

[3]《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M).人民出版社,2008.

[4]《校园行为文化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1999(3).

[5]《大学生网民不道德行为,网络法律意识淡薄》

德育一体化建设范文4

一、本学期基本工作要点

1、确立班级体的奋斗目标

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班集体如果没有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应该有一个集体的奋斗目标。因此我结合本班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制定出本班的奋斗目标:超越自己,不断进步。

2、在学生中培养竞争意识,有你追我赶的比学风格。

通过各种方式,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指导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经常与各门学科的任课教师进行沟通,做好协调工作。

4、尽量做到面对全体学生,要顾全大局,做到抓两头促中间,以点代面,用面促点。

5、要抓好班级的纪律,因为纪律是成绩的保证。要抓好纪律关键在德育工作的开展与后进生的教育。

6、配合学校开展各项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7、选举班干部,健全班委会,明确分工,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

二、具体措施

1、充分利用班会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2、发挥干部的作用,师生共同管理班级。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拥有一批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的积极分子,组成班集体的核心,有了这个核心,才能带动全班同学去努力实现集体目标。班干部作为班级核心力量,分别负责其它级别的各项工作。

3、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向学生进行教育。

总之,只要心中有一片希望的田野,勤奋耕耘终将迎来一片翠绿,我相信,我努力。

【2017小学学校德育工作计划二】

一、明确主要任务

(1)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禁毒教育。

(2)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校本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

(3)建立德育的目标体系、德育的网络体系、“三结合”的德育育人体系。

(4)加强学校乡村少年宫建设等工作。

二、坚持德育首位

切实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将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要建立健全德育工作机构,落实德育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和相应的考核评价、奖惩机制,将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学校党组织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校党、团、队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三、以德育队伍建设、校本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人文环境

1.以“组建学生会机构”为载体,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德育队伍建设,重视德育干部的培训学习,注重发挥教师群体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构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二是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教育局将在四月份举行主题班会观摩活动,十一月份组织小学主题班会活动竟赛。

2.以“三自德育”课题研究为载体,加强校本德育课程建设。将校本“三自德育”课程建设作为德育创新的重要载体,深入研究中小学生思想品德特点,遵循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在尊重学生个性需求、发展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大力挖掘本地、本校教育资源,逐步开发出德育校本课程,使校本课程成为“一校一品,一生一长”特色学校打造的助力器。

3.以“打造三自育人文化”活动为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切实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净化、文化建设,充分挖掘本地、本校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打造“三自育人”校园文化特色。二是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全面发展、个性彰显的人才成长氛围,积极推进“自学互帮导学法”课堂教学改革,鼓励学生质疑思辨,丰富课外活动内容,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培养创新性人才创设条件。三是加强乡村少年宫建设,配备专兼职辅导员,做好活动场所的管理、使用,充分发挥乡村少年宫的作用。

四、以德育网络体系、“三结合”德育育人体系建设为保障,推进德育工作健康开展

德育一体化建设范文5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中共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机制、丰富工作内涵、优化工作方法,努力开创我市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以全面提升未成年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校德育课堂为主渠道,以德育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保证,积极探索德育精细化管理机制,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深化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扎实推进德育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重视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与帮扶,进一步构建和完善学校德育工作体系,努力打造有效德育、特色德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确保工作实效,将2015年的工作主题明确为“德育队伍深化年”和“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年”。

三、主要工作

1.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各校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工作之中,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接受能力,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强化学生公民道德教育。各校要广泛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实践活动,注重礼仪教育,强化“道德讲堂”等活动,扎实推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年”活动。

3.强化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各校要注重各阶段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不断深化“养成十种好习惯,争做小主人”活动,努力把良好习惯养成内化为学生自觉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

4.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各校要认真组织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涵,扎实开展相关系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

5.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各校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要精心布置班级文化、楼道文化和寝室文化,力求“让每一面墙壁说话”,极力打造内涵品位,不断提升学校文化底蕴。

6.强化德育阵地建设。各校要高度重视德育阵地建设,要建设好“道德讲堂”,要充分利用好学校各类德育阵地,切实组织好德育实践活动,提升活动成效。

7.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各校要加强学校德育工作者及班主任专题培训,促进班主任专业成长。努力提升班会课成效,不断丰富德育工作途径,增强育人效果。启动制度性的德育研讨和交流活动,鼓励班主任撰写德育论文,提高德育科研水平。建立健全激励措施,积极开展“优秀班主任”评选活动。

8.探索德育精细化管理机制。各校要严格遵循德育规律,细化落实德育干部工作职责,重视发挥少先队、共青团组织的作用,强化学生干部培养,切实提升德育管理成效。要积极构建德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切实增强全员育人意识,让全体教职工人人有德育任务,让德育任务内化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

9.深入开展家庭教育。各校要进一步完善家庭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大力推进现代家庭教育理论体系建设,提高家庭教育指导者和管理者的理论水平、服务意识、指导和研究能力。要广泛宣传和普及家庭教育和科学育儿知识,引导广大家长树立良好家风,注重自身修养,传承家庭美德,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家庭环境,促进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

10.重视心理健康与生命教育。各校要建立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制度,确保每周一节的心理健康课。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心理咨询室建设,充分发挥咨询室功能作用,认真做好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要通过各种途径普及心理健康和生命教育知识,切实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成效。

11.开展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教育活动。各校要组织和开展好全国第12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教育活动,要结合“中国梦·我的梦”和“三爱”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激发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12.开展书香校园经典诵读系列活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系列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基本内容,进一步加强学校图书馆(图书室)的建设和管理,结合实际制定活动方案,广泛开展书香校园经典诵读系列活动,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氛围。

13.深入开展“三爱”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学习贯彻对少年儿童提出的“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要求,结合实际,挖掘资源,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激发引导广大学生勤奋学习、热爱劳动、乐于奉献,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

14.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将“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相结合,充分利用“国庆节”等重大节日,定期开展“中国梦·我的梦”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将个人理想和“中国梦”有机结合起来,培养青少年学生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15.重视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转化。各校要进一步完善特殊群体学生的关爱机制,健全特殊群体学生档案,采取多种措施,落实“一对一”等帮扶模式,以人为本,注重面向全体,实施个性化教育。注重心理疏导,重点解决行为习惯偏差、青春心理烦恼等问题,同时要树立特殊群体学生优秀典型,增强特殊群体学生自信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16.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把生态文明教育内容融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结合省级文明城市和生态文明城市、文明学校等创建工作,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主题,结合“4.22世界地球日”、“6.5环境日”以及每年6月全国节能宣传周、低碳日等时间节点,开展“三节”(节粮、节水、节电)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养成勤俭节约、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

德育一体化建设范文6

一、重在建设,弘扬时代主旋律

以立为本,弘扬社会主义时代的主旋律,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含义与要求。同志指出:“爱国 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应当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旋律。”“私扬主旋律,就是要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理论指导下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大力倡导一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与精神……”为此 ,高校德育重在建设也应该以立为本,大力弘扬我们社会的主旋律。

站在当代潮流中去看我们社会的主旋律,它首先是一种传统,是历史给予我们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传统 本身就是一个与现代化相对应的范畴,如果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内容在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 得不到更新与开发,我们德育也就无法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在高校的德育实践中我们常遇到一些实际问题 ,如一位同学曾向老师提出:“教科书上说,我们要爱国,是因为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那么 ,如果我国人口少,地小物乏,历史短,就不值得热爱吗?”问题提得很尖锐。这个问题本身就说明,我们对 祖国这个历史范畴和价值体系的认识不应当停留在简单的感性阶段,爱国主义教育也不应该停留在形象化、感 性化的阶段。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我们德育工作者也确实遇到了一些局限性的困扰,如说资本主义是垂死的 腐朽的,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具有更多的优越性,然而现实中资本主义国家还有甚多先进生产经验与管理经验 和科学技术是值得社会主义国家借鉴和学习的。从青年学生的思想状态看也存在两种“极端”的现象,如当中 华民族取得了某些方面的巨大成功时,民族的优越感就发展到了高峰,以为我们民族一切都是美好的;如当我 们民族受到挫折时,民族自卑感也很快就显示出来,以为我们国家什么都不如别人。夜郎自大与崇洋就是 高校德育工作中社会主义教育简单化、抽象化的具体表现。

二、重在落实,开拓务实的德育新格局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深化教育改革的形势下,高校德育面临着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求我们脚 踏实地,狠抓落实,务求实效,走出一条新路子。在这方面高校德育工作者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成 效。但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高校德育的要求,在落实方面有几点还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

第一,高校德育要从本本主义中解脱出来,建立开放务实的德育工作体系,真正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德育理论来指导高校的德育实践。在正确的思想指导下,学习和借鉴国外德育工作的先进经验与方法。现 在多数同志对经济领域里学习国外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与管理经验已有了正确认识, 但对德育领域里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问题还把握不准,心有余悸。我们认为:德育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的一项活动,要想赢得与资本主义同类活动相比较的优势,更好地服务、服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也应 该大胆吸收借鉴别人的长处,为我所用。在这个问题上,高校德育工作者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消除顾虑,树立 大德育观,建立开放务实的德育体系,使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

第二,运用工程建设的办法来抓好德育建设。德育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虽然在许多方面它不 能象经济建设工程那样,可以量化为具体的数据,但我们可以借鉴工程建设中的科学程序与办法来搞好德育建 设。这几年,高校德育系统中也出现了“五一工程”建设;“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影视片教育工程”;“良好校 风建设工程”等等,都是很好的范例。在高校德育中我们运用工程建设的方法应该确定目标,制订规划、措施 ,并扎扎实实去落实,并持之以恒,求创实绩。

第三,运用现代传播工具与手段创新德育方法,高校德育工作在过去一度往往强调我讲你听,长篇累牍地 作报告,使教育失去了说服力,从客观上也影响了人们对德育工作的正确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 运用现代传播工具,创新德育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运用各种媒体与现代传播工具,提高德育的影响力、渗透力 、覆盖面。一是现代传播工具已经普及并对青年学生思想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要充分运用广播、电视 、录像、报刊等工具,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能自觉地接受教育,提高思想认识。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 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健康向上的文娱活动、知识竞赛、社会活动等,使德育活动更具有吸引力,达到让学生 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目的。三是校风建设与现代管理方式相结合,使学生在校风建设的影响、鼓 舞和各种管理制度的约束下,促使他们接受教育,加强教育工作的凝聚力。总之高校德育要充分运用载体,并 使其互相配合,发挥其导向作用和整体效应。

第四,要形成广大教育工作者参与的“自主式”的德育网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青年学生的 自尊、自强、自立、自爱等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民主观念与独立思考意识不断提高,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过去 德育工作中的一些旧观念与旧方法,采取说理,采取讨论、启发、示范、吸引等疏导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 认识和思考,自我教育,自主提高。另一方面,自主式的德育工作方法必须调动广大教育主体的作用,要广泛 吸引广大教育工作者参与学校的德育工作,并要求他们将其当作自己的事业,当作关心、爱护、教育自己的孩 子一样来教书育人。发挥广大教师在教学、管理、文化活动中的作用,将会大大提高德育工作的功能与效果。 高校各级党组织应充分发挥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理顺德育工作者、马列课教师、

班主任、任课教师与 学校宣传思想工作者之间的关系,使他们能够协同工作,齐抓共管,这是高校德育工作卓有成效的关键所在。

第五,建立高校德育工作责任制。高校德育重在落实,必须注重责任感,要把德育工作具体规划并加以分 解,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德育基层组织与个人,建立严格的责任制。我们认为这是高校德育重在建设的一个重要 方面,应该实施推行。高校德育同样需投入,解决投入不足的问题和制定落实有利于德育工作者安心工作与发 挥其积极性的政策,也是建立高校德育责任制中的应有之题。

三、培养现代德育人才,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高校德育重在建设,应培养人才、善用人才、重用人才,调动广大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建设好一支坚强 的富有创造力、生命力的德育队伍。

德育工作要取得卓有成效的实绩,德育理论要完善繁荣,德育方法要创新,整个德育建设有大发展,都要 求我们必须培养和使用人才,把这项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出人才,高校德育才能出成果,出精品,才能有新 发现、新创造,可以说这是高校德育重在建设的一项最基本最要紧的建设。

当前较突出的问题是,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队伍不稳,对培养德育人才不够重视,现在最重要的是要根 据“狠抓稳定,择优优先培养,合理组建,提高素质”的原则,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要在关心培养与扶持上下 功夫,在政策落实上下功夫,在深化改革中继续解决好德育工作者的待遇、职称、地位上下功夫,要通过改革 ,建立一种有利于德育人才脱颖而出、有利于德育人才迅速成长的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破除论资排辈、求 全责备的思想,树立举贤选能,善用人才的现代观念。高校的领导干部要把培养德育人才放在工作重点之一来 抓。切实采取措施,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德育中优秀精神产品和优秀工作者给予表彰和奖励。对贡献突出 、成绩显著的德育工作者,应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宣传,树立榜样。也可采取“评名家,选一流”的制度,通 过这些措施,激励青年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勇于奋发向上,肩负高校德育工作的使命。高校各级党政组织要高度 重视德育人才的培养,把优秀青年教师或教育工作者选任做德育工作,广开招贤之路,为德育工作聚拢人才, 使德育队伍建设切实得到加强。

四、强化评估,形成科学的德育评估体系

高校德育评估工作落后于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主要是,我们应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德育评估标准中 解脱出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校德育评估标准,以便我们能够从整体上科学地、严谨求实地评估高校 德育工作,以推动高校德育的建设。中共中央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指出:“宣传思想工作是为经济建 设保驾护航的。”因此,凡是“有利于提高人们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识,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利于调动人们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德育工作,都要尽力做好。可以说这是检验高校德育 工作的唯一标准。

德育一体化建设范文7

[关键词]立德树人;师德建设;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1 ― 0131 ― 02

党的十以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及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对高校师德建设相继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这也深刻表明了高校师德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指明了方向。本文旨在按照党的十精神提出的新要求,对高校师德建设工作中评价体系的构建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师德建设工作评价体系构建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报告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在同北师大师生座谈时,殷切期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并语重心长的提出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和仁爱之心。话语之中,包含着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期待。

立德树人首先要立师德,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是培养人民满意的教师,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主要实施者,是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承担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表是对教师的使命要求。我们要从立德树人,育人成才,确保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校园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在各级党政组织的关心和重视下,师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践中,还存在浮在面上的多,深入实施少;软性要求多,刚性指标少;安排部署多,考核评价少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软任务没有形成软实力,工作任务与考核评价脱节。师德建设工作能否收到实效,关键一环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具有激励作用的考核评价体系。科学构建高校师德建设评价体系是推进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师德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和内容

高校师德建设不仅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迫切需要,也是改进教风、带动学风、弘扬校风的迫切需要。构建高校师德建设评价体系,是师德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基础上向科学化提升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对于激励和规范师德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约束力和激励作用。

(一)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1.系统性原则

高校师德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内容涉及高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其建设管理与评价体系指标的确定应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全面地、系统地反映高校师德建设管理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及其相互协调以及整体运作,体现出层次性和结构性,保证师德建设管理与评价的有效运行。

2.科学性原则

纳入高校师德建设工作评价体系的每一个指标都要有明确的内涵和科学的解释,既要符合时代精神,同时也要体现教育科学、管理科学的要求,在考虑指标选择、指标权重确定、数据选取时,要体现数据的可比性和计算方法的科学性。

3.操作性原则

评价是为管理服务的。如果评价的指标体系过于抽象复杂,就不能达到管理的目的。因此,在进行指标体系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其可操作性,这样才能保证目的的真正达成,指标的设计既要考虑有数据的支持、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和可靠性,又要考虑计算方法的简易性等。

4.可比性原则

评价指标要具有横向和纵向的可比性。所谓的横向可比性,指的是在不同学校之间或同一学校的不同内设机构之间评价结果的可比性,这样能够衡量不同单位师德建设方面的效果。纵向的可比性指的是在同一单位或部门内部,不同的发展阶段师德建设水平和效果的比较,这样可以保证同一单位和部门师德建设的连续性和发展性,才能促进师德建设水平的提高。

(二)评价体系的内容

1.评价内容

高校师德状况如何,关键取决于高校能否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从本校的实际出发,构建一整套师德建设的制度和体系,形成“以制度强化师德、以典型引领师德、以活动推进师德”的长效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因此,师德建设的结果取决于师德建设工作,而师德建设工作的成效就需要师德建设工作评价体系作为载体来进行督促与推进。按照师德建设工作评价体系构建原则的要求,评价体系是对高校内设机构在师德建设工作方面的管理与评价。主要内容为师德建设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建立;建立健全师德建设工作的相关制度;年度工作安排部署与规划;先进典型的培养与宣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的推进措施和主要业绩;教职工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与培训;教职工职业道德的监督与考核。

2.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师德建设的一般规律,合理划分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建立一个完整的有反馈的连续闭合的师德建设工作的考核评价体系。这一切都将有利于学校统领师德建设的全局,最大限度地消除以往师德管理中存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为加强师德建设的科学决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而使师德建设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师德建设工作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使高校师德建设工作量化、细化、规范化,从而对高校内设机构师德建设工作起到考核、评价与激励作用,形成师德建设工作的重要载体,推进师德建设工作内容创新、载体创新、制度创新。

3.评价体系实施应注意的问题

师德建设工作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所指向的目标是高等学校及其内设机构,评价的指标注重在师德建设的“工作”。对一个单位而言,师德建设能否不停留在纸上谈兵,而是言之有物、落地有声的抓出实效,关键还是各级党政组织的工作“实打实”的抓出成效,做到有规划、有制度、有部署、有载体、有检查、有考核评价。鉴于此,在设计和运用评价体系对师德建设工作进行评价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统领师德建设。师德建设长期以来往往被看作是“软任务”,存在着上热下冷的倾向。但从“立德树人”和“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战略视角审视,师德建设又是一项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关系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成败、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质量的“硬任务”,是大学教育的“魂”之所在。因此,各级领导干部务必重视师德建设,定规划、建制度、提要求、抓落实。否则,必将使师德建设流于形式,形成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状况。

二是围绕“教风”抓师德,引领师德建设。“教风”是各高校依据师德规范并结合各自学校实际制定的教师行为准则,是师德建设的重要载体。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树人”必先“立德”,“立德”必先“立师德”,正所谓育人者必先育己。因此,师德建设的主线应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教风”建设,以良好的“教风”带动优良的“学风”,形成热爱祖国、崇尚科学、立志成才的“大爱、大学、大道”的校风。

三是发挥“评价体系”作用,推进师德建设。“评价体系”着眼于对各基层单位师德建设的考核与评价,旨在以量化的方法评价各单位师德建设的状况,以此督促和推进师德建设。对个人的师德评价建议由各基层单位制定细则并实施。“评价体系”中各项评价指标,以项目量化的形式,体现了师德建设的实效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合理区分了不同指标的权重,在实施中应注重日常考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以日常考核为主的原则,切实发挥“评价体系”在师德建设中的考核、评价与促进的作用。

三、师德评价体系建设的组织与实施

师德建设工作评价体系是推进师德建设的重要载体,在组织实施中要以推进工作为导向,以量化考核为基础,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切实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

一是建立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学校及各基层单位应建立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要以主要精力抓师德建设,承担起师德建设工作的领导责任,构建党委统一领导、主要领导亲自抓、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调一致、齐抓共管的师德建设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是建立评价体系的运行机制。师德建设工作评价体系的组织与运行应由校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按照师德建设工作相关职能的要求,组成考评小组对各基层单位师德建设工作进行年度考核,作为师德先进集体评选的重要依据。考评结果既是对各单位师德建设工作的评价,也是师德建设加强和改进的重要依据。

三是建立评价体系运行的监督机制。师德建设工作评价体系的运用,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在年度考核之前,要采取不同形式,听取相关职能部门、教代会代表、派及无党派人士代表、学生代表关于师德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确保师德建设工作评价体系的运行公平、合理、有效,切实发挥评价体系在促进师德建设工作中的积极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党的十报告〔Z〕.

〔2〕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通知教人〔2011〕11号〔Z〕.

〔3〕关于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工作的意见(黑教联

〔2013〕74号)〔Z〕.

〔4〕吕克宁,肖洪,等.黑龙江省高校师德考核评价体系建构的研究与实践〔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3,(06).

〔5〕邹大勇.构建新时期高校师德评价体系的若干思考〔J〕.文教资料,2007,(07).

德育一体化建设范文8

关键词:高校 德育 基地 刍议

一.高校德育实践基地建设现状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用特定的实践活动改造大学生主观世界是德育的客观要求。因此,德育实践活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第二课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重要的形式。然长期以来我们德育重理论说教,轻实践。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在德育实践活动上探索薄弱,尤其是高校德育基地建设还不够。目前高校德育发展层次不高,方向各不相同。一些高校探索建设德育实践基地,德育实践活动单方面设计推进,效果差,内容枯燥。形式单一,重视不够。有的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弱化了德育效果。

高校德育实践基地建设主要形式有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暑期社会实践相结合,L试将红色资源在德育中运用。在寒暑假社会实践中与特定德育实践基地结成志愿合作关系,这些实践基地主要有新农村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红色革命根据地、社会福利机构等等。把实践基地作为社会实践特定地点,固定长期开展志愿实践活动,把这些场所作为大学生稳定实践地点,作为大学生认识和了解社会渠道。

一些应用型高校将德育实践活动与专业相结合,比如专业实践基地,此类基地有一些德育资源,比如专家工作室,企业历史陈列室。学校一般在暑假或其他特定时间组织大学赴基地参观行业历史,接受行业和专业素养熏陶。还有的将德育实践活动安排与专业最前沿发展信息联系进行的品质培养,设计相关实践活动。这些专业德育实践活动,对自身品格塑造以及启发道德感悟都有一定帮助。

此外,有的将德育实践基地与创新教育相结合,与勤工助学岗位,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德育模式,一些高校形成了一定的实践机制和利用德育实践教育的特色。

二.德育实践基地长效建设的困境

目前德育基地持续化开展面临一系列问题。首先物质保障问题,德育非必修课程,经费不足,德育实践基地建设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德育实践基地长效建设需要考虑交通费用;各个高校没有专项德育实践活动,经费主要靠学生活动费用。然而德育实践活动一般都要在校外进行。德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公共部分和场所,属非营利利机构比较多,也没有接待和补贴的费用。德育实践活动时间跨度长,实践活动需要物质投入,例如车费、活动用品等。而从事志愿活动高校学生活动费一般比较少,而且用途限制比较严格。另外社会化、市场化慈善基金会募集基金困难,限制也比较多,因此持续化开展志愿基地建设在经费上存在严重困难,这是影响长效建设的首要困难之一。

以往德育实践活动载体单一,形式大于内容。双向互动少。在志愿活动载体上,限于简单互动游戏、服务、捐赠。志愿活动组织联系以通过人脉维持的比较多。因为很多高校位于大学城,志愿实践活动地点距离学校较远,交通不便。时间紧凑,活动往往直奔主题,完成规定流程。由于时间空间等问题,有的甚至由于时间关系紧张,连设定流程也无法保证。交流互动主要节日和特定活动举办,活动时间短,内容少,深入交流也不够,很多实践活动走过场。很多实践活动走过场,流于形式。活动效率和效果不佳,造成道德主体兴趣和主动性大大降低。

长期以来,对德育实践活动的评价和过程跟踪一直不足,宣传效果大于实际效果,活动凭借感性发挥的比较多;对活动评价往往老套,有的以简单了解的主观感受作为评价活动效果。有的是以某一方评价好坏作为评价活动效果。没有从参与者,被服务对象,社会、学校等全方位评价。德育实践效果评价制度缺乏,对志愿活动双向活动少,效果评价内容缺少。活动互动少,活动没有发挥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影响活动效果。因为在评价方面的难度,活动过程评价一直是块盲区。

专业教育和德育以往是“两张皮”。高校德育基地与专业实习相结合不够,与专业结合,模糊界限。德育实践活动目标是引领价值观,而行业和专业培养方面有很多对人品质和素质的要求,这和德育培养相一致。然而往往忽略了与专业素养培养中德育内容。专业和素养培养存在欠缺情况,没有形成德育实践活动与人才培养计划立交桥,没有发挥专业教育培养中德育的隐性作用。造成德育长效实施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缺乏制度保证。

考虑到德育实践基地安全问题等,很多高校不太热衷于德育实践基地建设,德育实践活动内容在校外基地进行,期中涉及交通安全,活动场地和器材安全,食品安全,活动对象身体安全等等,这些环节都会存在各种安全隐患。由于活动设计和细节,活动自由度很大,管理难度大。活动也没有统一安全作业标准,缺乏安全保障机制,因此一些高校,对德育实践基地活动推动各方积极性不高。

三.德育基地建设有效路径

如何长效建设德育基地,保持德育实践基地的生命力,首先需要创新理念,德育基地强调的是实践性。同时德育是系统工程,德育是学生身心协调发展要素和基础。德育实践基地建设需要更多设计,注意宣传设计内容。以陶冶情操为目标。因此德育实践基地需要设计特点内容或环节来渲染。分类设计实践形式,模块化实施实践内容。

创新德育基地建设需要全面系统利用好社会资源,与行业和企业接轨,可以通过业务关系、科研和学生教学实践活动与行业和企业建立紧密联系。结合行业和企业人才需求,研究如何挖掘、提炼、整合德育资源,建设不同德育实践基地,针对性进行德育培养,将德育实践基地建设与职业素养培养相结合,突出德育基地建设在特色人才素养养成中作用,探索德育基地特色建设应用方案,丰富德育实践基地内涵。

德育主体的积极性发挥需要结合德育主体需求,与高校类型、行业、专业人才培养相衔接。研究不同院校、行业、专业学生特点如何与德育基地建设目标契合。同时德育课程贴近学生,符合学生特点需求。德育实践基地建设贴近学生现实生活,设计学生喜欢参与实践内容,能够引起共鸣的注意。让学生乐于参与,让活动丰富多彩。重视德育实践活动的参与性和体验性。

分类建设高校德育实践基地途径,创新运行管理机制创新,分析影响德育实践基地长效开展因素,需要从管理学和社会学入手,引入科学管理机制。第二课堂学分集合过程评价,列入奖学金评价和评奖评优指标。研究对策,得出创新德育基地建设长效管理的路径。研究如何保证德育效果,长效过程管理和效果评估办法。科学的运行和管理措施是德育实践主体和对向长效化开展实践活动的机制保证。

国内外高校德育实践基地建设亦有可借鉴经验,例如日韩,港台在的德育实践活动中重视情境教育方面具有先进经验。他们以发展为导向,为学生的成长需求提供平台。组织形式上有单独的发展组,具体有摘星计划、学长计划、学生大使培训计划、领袖才能计划等等。如日本加强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思维能力,重视个性一贯教育,将德育穿于整体教育活动。

德育长效性建设需要系统化顶层设计,研究如何在学科培养方案与创新德育基地建设结合;如何将社会资源运用到德育基地构建中,探讨德育实践基地化、结合德育基地建设,研究在德育长效建设如何彰显特色;在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探索如何彰显社会主义德育特色与创新德育基地建设结合。

四.社会学视野下高校德育实践基地长效性思考

实践活动都是由主观到客观再到主观的过程,实践活动往往会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实践活动需要长期不懈的开展才能活有成效。德育需要保证一定的实践和一定时间作保证。因此德育长效性开展是德育主体真正接受德育目标的前提。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一定时间的实践,通过实践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肩负社会责任,在实践中素养和能力得到双从提升。

德育长效性离不开整个社会支持系统,学校和家庭是德育重要空间,日本为提高道德实践能力,要求大学生每年定期到企业、农村中生活,到社区参加一定的自愿者服务活动、社会公益活动或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参加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宗教仪式和政治活动。韩国增加学生课外活动机会,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活动,提高学生德育实践能力,为学生举办不同的讨论会、演讲会、报告会等,组织学生进行各种社会调查,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及考察活动。因此在推进德育实践活动方面,政府和学校需要肩负责任,出台机制和措施,有所作为,形成整个社会重视德育实践活动,为长效化开展德育实践活动提供物质和制度保证。

人的精神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是精神层次最高追求。大学生实践活动是德育主体参与社会,学会社会担当的重要体现。其主观动机上为了活动中得到被爱和精神上追求。虽然大学生参加德育实践活动主客观原因各不相同,但从根本上应是个人精神层次的追求。因此,如何激发个体的价值需求,寻找适应归属感,存在感应该是需要注意的地方。因此在德育长效建设中更多考虑人性化因素,设计激发灵魂的环节和内容是德育长效建设的方向之一。

德育实践基地建设专业化提升,是德育实践基地保持特色和赋予人才质量的重要途径,长期以来德育实践活动中,学校与社会合作程度比较低,关系不紧密。德育实践互动仅仅限于志愿服务活动,志愿实践与专业拓展和延伸上层次不够。需要深入探索互补合作,提升合作水平。如在儿童福利院,高校志愿者可以探索联合编著出版教材,共同撰写生活案例、编写适合实践对象需要的科普著作,给服务对象提供更高层次更专业的服务,使得实践活动向长期性、深度化方向发展。

探索特色创新和长效机制是高校德育基地长效运行路径。辅之德育实践基地建设与课程培养相衔接,制定德育实践基地长效性机制和保障办法,探索实践基地长效运行效果的评估办法。将发挥德育主体兴趣、需求与基地特色和长效性结合,在德育基地特色创新与专业实践教学融合基础上,才能形成德育实践基地长效运行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培进:创新高校德育工作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第12期.

[2]吴学兵、王兴明:高校德育基地建设的创新构想举隅[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3]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

[4]陈木金,林孟慧:日本现代教育对我国校长经营学校的启示[J].学校行政双月刊,2009年(3).

德育一体化建设范文9

论文摘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社区的和谐程度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个层面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现实价值,对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坚持农民主体,村委主导,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大众传媒和第三部门、各类高校和研究学者应正确定位并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的整体道德面貌有了很大提高,适应了时代的发展需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新时期,面临着国内外急剧变化的复杂形势,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这一决定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国家长远发展,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既是主要建设者,又是最终受益者,其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农村社区的和谐程度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一、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现实价值

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同时,新农村建设毫无疑问将是中国农村进行的一场新的革命,必然进一步推动农民整体思想的解放和道德素质的提升。而农民的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农民道德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其行为取向和建设新农村的意愿与积极程度。对农民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现实价值自然不言而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政治保障

(1)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道德支撑。道德教育对于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文明乡风的培养以及和谐新农村的建设十分重要。新时期,特别是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关键性的政策被提出,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新农村建设,越来越关注“三农”问题的解决。这为全面加强农民道德教育、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新农村建设需要物质基础,也需要道德支撑,二者都不可缺少,都不应有所偏颇。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是三位一体的,都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如果单方面注重农村经济发展,重视农业、农村问题的解决,认为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其道德素质自然会得到提高,就可能陷入城市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道德困境。

(2)促进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公民观念的树立。新世纪,在全球化、民主化浪潮影响下,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而具备公民意识、公民观念是一个社会民主政治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通过有效的道德教育使农民树立现代公民意识和公民观念显得越发重要。我国9亿农民生活在农村,没有农民之现代化、农民之公民意识觉醒和公民观念树立,公民社会的真正建成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的国情出发,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应当把这些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普遍认同和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加强农民道德教育,要特别重视公民道德教育,重视培养农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这将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思想道德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是全体民众的共同意愿和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殊发展阶段的现实诉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强大的思想道德保障。新农村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其建设主体9亿农民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道德层次如何,直接影响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和质量。道德和信仰的力量,对于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是十分重要的;对人的行为选择,对人的社会实践导向,都有着深层次的影响。通过加强农民道德教育,整体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必然为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提供坚实的思想道德保障。

2.促进新农村建设经济发展

道德作为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必然对经济基础产生巨大的反作用。通过加强农民道德教育,提高农民整体的道德素质,使农民具备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品质,能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良性运行提供强大的道德力量。市场经济既是法治经济,也是道德经济,需要法律规范,也需要道德约束。现在中国最大的市场在农村,农村的城镇化过程,同样是农村的市场化过程,农民的道德素质水准直接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健康程度。同时,从儒家学说及道家学说中寻求仍适用于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观念,并转化为一种现代意识,将对我国市场经济的有序性和规范化产生良好的影响作用,既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又可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极其深远ll1。由此可知,对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必须加以足够的重视。

3.丰富新农村建设的文化内涵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时代所需,体现时代特色,起着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就必须重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使农民能够积极主动地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俱进地提升Ih身的道德素质和道德选择能力,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符合农民群体利益、民族利益和社会发展的道德规范,必须大力宣传和提倡。而现在还有许多农村群众对之闻所未闻,知之甚少,又何言践行呢?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主要内容,使农民懂得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并积极主动、自知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农村优秀传统道德的传承与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农民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进。与经济发展相比较,我国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长期落后,传统的道德规范和习惯(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对农民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在传统道德的影响下,农民既有勤劳、淳朴、诚信、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的一面,也有宗族观念、裙带观念、封建迷信的一面。尤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一些封建迷信活动又死灰复燃,各地区对传统道德的认知程度又良莠不齐,对农民道德教育提出了现实的、迫切的要求。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特别重视对具有乡土特色的优秀传统道德的传承与发展,重新提升农村优秀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对于农民道德素质的提升、精神面貌的改善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4.推动新农村建设和谐开展

新时期,“和谐”的理念已经深入民心,为普通民众所认可和接受。对于农民群体加强道德教育,能够进一步使“和谐”理念根植于农民心中和农村社会发展之中,从而进一步加快和谐新农村以及和谐社会建设进程。试想,如果农民的道德素质不与经济发展同步提升,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道德要求,又何言“和谐”,何言发展?中国最大的问题在农村,农村的最大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解决了,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农民问题的解决需要发展经济,也需要改变思想观念和提升道德素质。《淮南子·汜论训》中指出,“国之所以存者,道德也。”道德力量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对农民加强道德教育,使农民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去为人行事,去建设和谐新农村。

二、新农村建设中加强农民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

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之下,加强农民道德教育,必须将务虚与务实相结合,个体与社会相结合;必须从多维视角出发,对现有的农村道德体系进行解构与重构,促进社会多重角色作用的发挥,注重正确的路径设计和选择。

1.农民主体——道德认同与内化的重要性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道德教育的主体,提高农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有针对农民目前道德期望心态的调查显示,当问到农民:“您认为目前农村的道德教育应该怎样?”在被调查者中认为“应下大力加强”的高达75.6,认为应当“适当加强”的占被调查总人数的19.2,认为“任其自然”和“无所谓”的都只占1.9。可见,农民自身也认为加强道德教育十分重要和必要。没有这种正规的教育,不可能传递一个复杂社会的一切资源和成就。通过正规的道德教育,使农民看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对自身影响的直接性,自觉树立优秀传统道德和现代公民道德。农民自身对于各种道德观念更加敏感,处于不断地比较与选择之中。毛泽东同志说过,“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道德教育,实现农民道德主体意识的觉醒,从而达到对社会主义道德的认同与内化。

2.村委主导——农民道德教育的主阵地

村民委员会在农民道德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对农民加强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和引领农村道德风尚的重要平台。现在农村社会正处于特殊的转型期,部分农民价值观念模糊,善恶标准迷失,是非观混乱,在道德评判和行为选择上无所适从,从而导致部分农村社会道德失范,道德水准下降。农村社会原有的道德自律机制正在失效。村级党员干部要自觉承担起对农民进行道德教育的责任,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将以德治国的理念贯穿于农村治理当中,灵活、妥善地解决好农村出现的道德纠纷问题。同时,积极依托“文明村”、“文明户”、“五好家庭”、“道德模范”等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努力实现农民道德教育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形成新时期具有农村特色的道德教育体系。

3.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组织者和执行者的角色

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中扮演着组织者和执行者的角色。道德教育是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尊重农民、教育农民是当前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之下,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分清权责,根据各地区具体实际,制定具体可操作的道德教育任务。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一指导思想,把学习、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公民道德规范作为农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增加道德教育投入,增强道德教育的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将务虚与务实有机结合起来,克服过去说得多,做得少的问题,解决“老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的乏力现象。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过程,实质上是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同思想道德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这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大力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而且也要积极开展行之有效的道德实践活动[5]。

4.大众传媒和第三部门——宣传者和参与者的角色

大众传媒和第三部门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中扮演着宣传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有研究得出,农民对农村以外世界的了解,对国家方针、政策的了解,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刊物次之。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等对农村有着特殊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这些大众传媒在反映社会发展进步和引领社会道德风尚,为农民树立道德楷模,宣传和引导农民树立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一些反映新型农村道德建设的影视作品、地方戏曲等,为农民所喜闻乐见,于潜移默化中提升农民的道德素质,拓宽了农民道德教育的空间。

第三部门,即非政府组织(NGO),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同样十分重大。改革开放以来,第三部门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发展壮大起来,为社会提供了很多政府无法或无力提供的服务,承担了很多政府和企业无法、无力承担的工作。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方面,第三部门作为重要参与者,同样大显身手,大有可为。第三部门直接走进农村,步人农户,了解农民的道德疑惑和道德需求,有效地宣传先进道德观念,帮助农民解决道德纠纷,受到农民的良好评价。

5.各类高校和研究学者——推动者和咨询者的角色

各类高校和研究学者在加强农民道德教育中扮演着推动者和咨询者的角色。加强农民道德教育是各类高校和相关研究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应该根据地区特点,利用自身人才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通过“三下乡”活动这一重要载体,组织教师与学生到农村去,既宣传社会主义先进道德,又虚心向农民学习,实现双方受益,促进双方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关注农村发展和农民道德教育的研究学者,既要加强理论研究,探讨符合农村社会和农民需求的道德教育形式,又要注重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注重理论对农民道德实践的指导意义,使农民能够树立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做出正确的道德价值选择。作为真正的研究学者,不应该为研究而研究,应该主动到基层去,到农村去,切实了解农民群众的道德需求,为各级政府部门和农民群众提供有价值的咨询,使自己理论研究的价值得到真正的体现。

德育一体化建设范文10

关键词网络语境;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40-012.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引领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2SKR19)阶段研究成果

一、网络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冲击

1.信息接受源由单一转向多元,网络教育地位逐渐提高

传统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起教育主导作用的教师是大学生接受信息主要来源.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逐渐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不可忽略的阵地,教师作用逐渐受到网络的强力冲击.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各种信息、各种思想相互碰撞,交相辉映,如何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下甄别道德正误,巩固和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体系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大学教师的重要课题.

2.内容更新速度加快,教育对象主体选择更灵活

21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特别是以网络为媒介的信息传播,使整个世界成为一体.从教育发展视角来看,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并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深入而广泛地应用,必将引发一场革命性的教育大变化.网络文化背景下的思想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开放性和主体选择性.教育对象是一个“建构者”,任何教育对象都可以在局部的知识学习或者在整个人生的设计上进行自主建构.伴随着网络道德与传统道德的共存,教育对象主体选择从生活现实向虚拟网络转变,主体选择也更加灵活.

3.网络信息良莠不齐,道德分辨难度加大

网络作为一个虚拟世界,任何人都可以进入其中自由发表观点,网络世界的开放、自由也使任何信息都可以不加甄别自由出入,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体系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必然要受到来自西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冲击。对于缺乏足够判别能力的大学生来说,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要进行正确的道德分辨与选择,难度无疑加大.如果长期沉迷于网络,失去外在舆论和传统习惯的制约,大学生的道德自我评价能力可能迟钝,他们在现实社会中道德取向可能迷失.

4.网络道德与传统道德共存,道德教育更复杂

网络道德是建立在基于虚拟的网络文化中,与建立在现实生活的传统道德相比,网络道德无疑很难受到网络的规范与约束。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传统阵地主要是思政课堂教育,学校文化影响和家庭教育.新时期道德教育的阵地将逐渐向网络转移,网络道德不仅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也使道德教育更为复杂.

二、网络语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特点

1.教育内容复杂化

作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当代大学生,该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体系的思想道德规范.但在相对开放、自由的网络社会里,每个人都会平等、自由的接受网络信息.有关数据表明全球数据库总量里,来自中国的数据仅占0.5%,0%的数据来自美国等西方国家.大量的网络信息不加甄别的展现在大学生面前,对高校教师来说教育内容日趋复杂,教育难度也逐渐加大。

2.教育方式多样化

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内容.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网络语境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在教育内容上,既包括传统的道德规范,又要结合时代与社会发展特点,大力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深根植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必然受到来自网络多元文化的冲击.在网络信息开放化、透明化的今天,教师在信息接收方面与大学生们相比,再没有绝对优势可言.枯燥的说教已经不能被大学生接受,教师也必须在教育过程中多关注网络,多学习,多思考,利用多种方式开展工作.

3.教育主体交互化

传统的教育方式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被动接受,这是一种自上而下和单向的教育方式.在网络语境下,网络信息公平的对每一个人对等的开放,再加上知识更新换代速度逐渐加大,教师与学生在信息接受方面已然没有差别,教育主体也逐渐发生变化,师生间相互影响、平等对话成为网络语境下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特点。三、网络语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对策

1.转变观念,展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新思路

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自主教育,树立受教育者主导地位和自我教育观念,构建新型师生互动关系.对高校教师来说,针对信息网络时代的特点,要认真帮助学生分析复杂的各种现象,认识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学会参与整个教育过程,使师生互为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同时互为思想教育工作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形成教育者与学生协同学习的模式.另一方面要努力创造完善的立体化教育疏导体系,即以学校教育、社会疏导、家庭辅导、媒体引导四管齐下的方式构建对大学生的立体教育网络,形成大学生教育的整体模式.

2.加强监控,净化大学校园网络环境

我们必须尽快建立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监控机制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和管理。第一要加强宣传,提高网络宣传力度和宣传质量,构筑网络信息海关,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引导。第二加快网络立法进程,加强网络法制教育。通过严格立法和分析监控,及时发现大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并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做到防微杜渐.

3.注重引导,化网络道德与法制观念

在网络世界里可以自由发言,自由发泄现实生活的不满与怨恨,与现实社会里经常处于压抑和虚伪形成强烈反差,这也是大学生喜欢甚至沉迷网络的重要原因。作为高校教师,针对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应该注重引导,强化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上,要通过组织系统的网络知识讲座和选修课,普及网络知识,将网络应用渗透到有关课程中.

4.提高素养,造新型思想教育工作队伍

搞好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教师队伍是关键。因此需要打造一支既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又了解网络文化特点,懂网络技术并在网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型队伍.新型队伍具有在网络文化语境下开展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思路,他们具有探究能力,掌握思想教育工作的内容、方法能够及时更新观念和色.

参考文献

[1]王文昇.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电化教育研究,005(7)

[2]杨敏.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009(3)

德育一体化建设范文11

关键词:思想道德;青少年;价值观;责任感;经济发展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一文中曾慷慨激昂地指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作为时代的接班人,身上担负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经济高速发展、社会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青少年作为朝气蓬勃,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特殊群体,成为了未来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承载着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饱含着整个社会的殷切期望。新时代形势下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为了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问题。俗话说:“思想决定行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未来走向,青少年的培养问题首先面临的就是思想道德建设问题。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深入发展,新经济形势下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却面临新的窘境:(1)青少年学习能力强,但是非辨别能力差,如何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的当今社会引导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2)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贯彻执行,我国趋于单一的家庭结构导致当代青少年普遍自我意识强,独立能力弱,如何从思想教育上抓好青少年的集体意识建设,协作能力建设成为了突出问题;(3)应试教育体制下的青少年学习动机模糊,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影响,如何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加强青少年的责任意识,进而塑造青少年完善的思想个性和独立的见解能力。综上所述,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然而新经济形势下却出现了众多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并结合国外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经验教训,旨在探索加强和完善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方法。

一、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

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现状问题严峻。通过我国第六次人口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总数达到4亿人次,其中小学生人数约占未成年人总数的三分之一,中学生人数已突破4500万人次,此外还包过将近一半的学龄前儿童、辍学儿童或青年以及结束9年义务教育且未继续学业的青少年,并且非城市户口的未成年人占到近三分之二,这部分未成年人所接受的教育水平与城市青少年的教育水平存在一定差距[1]。此外,另一个数据也说明了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现状的急迫性和严峻性,据有关部门相关数据显示,青少年犯罪案件呈逐年上升态势,且日益趋向低龄化,青少年犯罪以14-16岁年龄段居多,其中年龄最小的仅有8岁[2]。近年来,青少年偷盗、、抢劫等恶性案件时有发生,这些与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缺失有着密切关系。青少年是祖国的栋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我国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好坏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党中央非常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将其作为实现我国长治久安、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一项战略任务。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之中可塑性最强的阶段,青少年思维活跃、追求创新,但由于其缺乏足够的经验,思想意志力薄弱,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健康的价值观,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使青少年自觉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其杜绝不良诱惑的能力,遵纪守法,明辨是非,争做社会有用之才。所以,充分认识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使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实现我国社会长治久安、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任务。

二、国外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及对比

在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国际国内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传统的道德建设思路应不断进行调整和修正。传统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主要依靠组织或形式上的上级对下级逐层逐次的教育方法,在这种教育体制下,青少年处于被动位置,缺乏思想建设的主观能动性。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在高度发达的经济社会中,每个社会个体将具有充分的主观创造机会,发挥着充分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条件下的思想道德约束更多取决于个体本身的价值取向[3]。因此,当前经济形势下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更应注重发挥青少年的自身特点,利用其思想的活跃性,结合正确的引导促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发展。然而如何发挥青少年的自身思想特点,如何进行适当而正确引导,却是实践过程中的难题。为此,本文分析了国外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相关文献、案例等,根据国外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经验教训,为我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指导。

(一)美国社会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经验

美国从建国至今不足三百年历史,思想文化发展时间短却十分繁荣。作为长期把持世界经济的龙头老大,美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样经历了社会道德建设的阵痛。正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美国青少年的思想建设,乃至于整个国家道德塑造的经验都值得我国思考和借鉴。美国经济在独立战争后得到了空前发展,到达二十世纪时,美国占据了世界经济的顶峰,然而进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经济指数的不断攀升不但没有给人民带来幸福感,反而带来了如种族歧视、性别歧视等制约社会发展的思想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开始失序并出现混乱,青少年甚至成为了传统道德秩序的破坏者,大量年轻人开始抵触传统文化道德,甚至崇尚酗酒、吸毒、性滥交等。在这种道德建设困境中,美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革新思潮,经过约半个世纪的发展,当代美国社会道德进入了稳定发展期,美国社会普遍具备着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体系。分析发现美国思想道德建设主要通过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学校教育完成,青少年正是教育对象,其主要教育方法为:1.中学以前儿童在父母社会的引导性下进行带有浓烈宗教色彩的思想道德教育[4],培养儿童信仰,这种教育在我国并不常见,应试教育体制下我国儿童教育偏向于技能教育、特长教育,如音乐技能培养、体育能力提升等,相较而言,针对儿童的道德教育我国略有不足。2.小学阶段设立国民教育课程,通过为小学生讲述美国历史上发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故事为青少年营造纯净健康的思想氛围,如脍炙人口的“华盛顿砍倒樱桃树”故事引导着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做人应当以诚信为本。国内小学阶段的思想道德教育也使用类似方法,小学思想教育注重名人名事教育,传统中华故事让一代代中国人带上了浓厚的儒家思想气息。3.中学阶段,学校开始开设关于美国政治制度,美国法律相关的必修课程,为处于青春成长期的青少年植根知法受礼的道德品质。相较于美国的中学教育,我国的政治思想教育也在这个阶段注重法律与道德教育,但教学考核方法偏于教条主义。4.大学阶段,美国的高校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采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开设“道德哲学”、“价值文明”等关乎实际道德判断、价值选择的公共课程,规定每年学生为社区服务的时间等等,加强了大学青少年贡献社会的服务意识。相对而言我国大学的道德教育管理较为宽松。需要指出的是,宗教教育在塑造美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方面一直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美国青少年或信奉基督教义或信奉其他宗教精神,更加恪守思想道德准则。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美国社会的思想进步是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开始的,代表着民主、宽容、多元的自由道德意识形态,反映出美国社会主体的核心价值观。这对于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我国不但要做好经济建设的相关工作,而且也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对象从青少年展开更加深刻全面。

(二)欧洲社会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经验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必然需要建立与生产力匹配的思想道德体系。欧洲国家是早期经济发展的国家,同样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独树一帜。纵观以英德法为主的欧洲国家,其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尊重社会现状,通过社会民主的方式温和渐进的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其重要特征就是通过文化教育提升社会道德素质[5],可以说欧洲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普遍的文化素质较高,相比于中国随处可见的餐馆,欧洲各地更为常见是公共图书馆、博物馆、俱乐部、文化活动中心等等。通过文化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人群,特别是青少年的社会认同感和责任感。可见,温和的文化素养建设对于发展人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事业加强了人的思想道德观念,促进了社会和谐。其实我国一句传统名言就可以概括欧洲国家文化教育取得道德建设成果的原因,即: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6]。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今中国,在保持社会经济的发展活力基础上,还需注重对文化建设的管理。提高青少年的文化水准,建立与经济发展程度匹配的文化教育措施,将使经济高速发展形势下的思想道德建设稳定健康。因此,欧洲国家通过文化建设提升思想道德水平方面的经验对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培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三)日韩社会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经验

日本韩国两国是亚洲发达程度相对最高的两个国家,同时又与中国有着相同的东方文化背景,在历史上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和感染。通过过去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日韩经济已经充分融入世界大经济体系,同时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也取得了重要成就,因此日韩在经济发展浪潮中的道德建设过程同样值得我国参考和学习。通过分析日韩两国在青少年道德建设方面的措施,大致可以总结出以下内容:1.基于传统儒家文化推进东方特色的国民思想道德建设,儒家文化的精髓在于强调礼节,其实践表现为知礼守节。日韩青少年在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下,表现出了思想道德和日常的庄重肃穆,如站立行走姿势要求,与人谈话的礼貌态度,对长辈的敬辞敬语,对别人的鞠躬礼注目礼对拜礼等等[6];2.对于西方文化保持开明的学习态度,学习西方思想建立了完善的教育制度和相关法律法规[7],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问题转化成法律法规问题,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国家建设问题。此外,开展完善的公共文化建设,包括场所建设、人员配置等等,培养了高素质的国民品质,思想道德建设深入人心。综上所述,作为后来的学习者,日韩两国在保持自己东方特色的基础上,学习践行西方文化建设成果,取得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成效,这对在我国也有重要借鉴意义。

(四)第三世界国家青少年道德建设带来的反思

当今第三世界国家中,有不少国家也正在经历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时期,但却出现了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失衡的现象。经济发展给国家带来了财富,却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因为收入差距的分化超过了经济增长,导致贫困人口越来越多,以巴西和阿根廷教育部门的统计数据为例计,当地因发展失衡导致贫困辍学的青少年竟然超过适龄青少年人数的40%。这些国家的企业童工用工现象极为常见,青少年失去了进入学校学习的机会,导致思想道德建设匮乏,在这些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失衡的第三世界国家,青少年抢劫盗窃甚至杀人的现象极为常见,巴西约45万少女选择成为童妓[5,8]。社会发展出现这种混乱现象的原因,实际就是社会不公平造成的道德沦丧。整个社会制度对于青少年的道德管理疏松,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制定长期合理的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制度。因此,我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总结这些第三世界国家道德建设的教训,一方面注意发展过程的社会分配不公问题,另一方面,加强对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法律制度建设,从道德建设层面抑制社会发展的不良走向。

三、结语———对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思索

先进的思想道德文化是屹立于世界民族强林必不可少的条件,我们必须深刻反思我国当前青少年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通过本文对比国外社会进步过程中的道德建设措施发现,在高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下,我国传统的说教式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存在很多不足。这种问题在欧美日韩等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同样存在,发达国家同样经历了社会道德建设的阵痛。针对这些问题,美国是通过针对青少年的一系列教育措施,人文措施逐渐确立了稳固的社会道德体系。欧洲国家则是伴随经济发展,通过青少年的文化素养培养潜移默化提高社会道德素质。日本韩国两个一方面通过坚持传统的东方文化,另一方面保持对新事物的开明态度,积极提高社会人员素质。这些措施巩固了社会道德体系,提升了社会成员基本品质素养,形成了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观。通过这些分析可以看到,中国未来的社会道德体系建设应该向西方学习优秀经验,同时结合中国国情,实践出中国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实施对象需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入手。我国如能建立强大的思想道德体系作为发展的根基,势必巩固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成果。为此,结合当前国内现状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教训,笔者为我国针对青少年的道德建设给出如下建议:(一)考虑中国是人口大国的现状,利用传统东方儒家文化为契机,深入发掘传统文化精髓,引领年轻人建立社会责任感,植入道德契约文化基因;(二)在道德约束的基础上,利用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社会道德体系;(三)推动文化建设,全面提高民族文化水平,利用文化传播推动思想道德建设;(四)通过教育手段将思想道德建设全面纳入青少年的社会生活,提升其社会价值观。

作者:胡沁熙 单位:四川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报告[R].2010.

[2]李祖超,向菲菲.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现状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6).

[5]王国斌.历史变革中的中国与欧洲经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6]严泽群.中外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建设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德育一体化建设范文12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德育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

Penetration Relation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and

the Moral Education Work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GAO Xijiu

(Shanghai University Bashi Automobile College, Shanghai 201314)

Abstract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is unified in colleges' talent training process, they inflect each other and promote each other, among them, moral education work depend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as its main carrier, meanwhile, moral education plays an role of constructor of campus, it leads the direction of campus culture development, we can rely on the penetration and communion between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work to promote talent training work.

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campus culture; moral education

1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德育的内涵

1.1 高职院校的内涵

高职院校的全称是高等职业院校,和初中生可以填考的职高截然不同,是国家赋予合法招生指标,开设多为社会需要的紧俏专业,侧重于职业技能培养学习的普通高校,高职生根据个人能力和意愿可以续本。高职院校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门技能的教育训练,专注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基础性人才。

1.2 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赖以形成的环境来自校园。校园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高校校园文化是指包括教师、学生、后勤人员、行政人员等在学校内部环境从事各种行为的人之间所秉承的共同点,这些共同点或者是一直以来传承至今或者是新近形成的对所在校园的价值观,以及共同的价值观反映在实物和认知层面上而具体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狭义的高校校园文化,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1)校园物质文化,属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可直观表现的层面,包括校容校貌、校园里的各类典型建筑物、学校的校标、独特的校旗、与众不同的校徽等,是一个学校整体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2)校园精神文化,主要指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群体观、成才观、治学观、道德观等观点内容,并且校园精神文化的健康与否要看这些观点是否被校园里在意识方面起主导作用的群体所共同遵循,并把其深刻化为校园的校训、校风、学风等,可以说校园精神文化是健康正向的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层次,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极关键的作用。(3)校园制度文化,主要是指校园内的各种规章制度,比如教务方面的教学管理制度、后勤方面的宿舍管理考勤制度、学工方面的帮困助困制度、勤工俭学制度、奖励制度、学生组织的社团活动制度,以及校园内独特的礼仪文化等。 校园制度文化是介于其他两种文化之间的一种文化层面。①

1.3 德育的内涵

一般来说,德育是一种形成受教育者一定品德的活动,德育需要教者和受教者双方一起肯定并传承一种被社会习俗或者礼教所肯定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规范,从而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受教育者内在的优良素养。具体说来,德育具有阶级性和时代特点,是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同时融合特定社会或阶级的需求而施教传道的过程。所以可以简单来说,德育就是一种培养人的品德素养的活动。目前,德育的基本格局依然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三大板块。②

2 校园文化的形成途径以及对德育工作的促进作用

2.1 领导者教育思想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确保着校园文化和德育建设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学校领导者独具匠心的教育理念,有力引领着积极、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的形成。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高度肯定过环境和教育者的作用。他认为学生周围的世界是一个宝库,并且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这个宝库的宝藏包括对学生成长起到熏陶作用的教育环境和教育环境的设计师――教师,可以说是学生思想的源泉。所以校园文化广阔的内涵决定了它必然具有丰富的外延,并可以体现在许多细节之处。如在学生流量密集且醒目处书写学校的校训;高职院校在教学楼、实训基地挂贴学院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在人流密集的地方设置宣传栏及时更新学院信息等。总之,学校的教育领导者通过积极整改学院的文体设施,不断加固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力量,可达到德育工作关键性的促进作用。③

2.2 督促团、学干部营造榜样形象,形成各方正向评价,完善德育工作

高职院校一般是三年制,大三阶段一般会根据学校安排到与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实习。所以学院必须通过定期召开团、学代会更新团、学各层级干部,及时补充新鲜力量,在学工口团委的直接教育约束下,督促其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利用不同的时间契机开展相应活动,既拓展了德育的途径,丰富了同学们的文娱生活,又在师生群体中营造良好形象,树立榜样口碑,从而形成良性的校园文化,配合学院德育工作的完成。

2.3 利用社团组织创建学生多元化课余生活,丰富德育途径

校园文化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陶冶其道德情操、提升其精神境界,同时这也是一项重要的德育途径。高职院校的社团组织可以承担一部分这样的德育任务。因为高职院校的社团活动内容丰富并角度多样,既多样化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有助于创造有活力的、多姿多彩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更对德育的实施起到了正向的带动作用,丰富了学院德育的途径。

2.4 班级作为校园文化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可以成为学院德育建设的有力臂膀

班级作为学校的一个重要元素,对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和积极正向德育的实施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基层组织力量。对于一个健康积极的班集体来说,内部班委会、团支部等干部组合的优秀与否具有是否能发挥积极引导作用,抵制消极风气影响的决定作用。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工作之间既统一,又互补,它们之间有着深刻的辩证渗透关系。统一之处在于它们的育人目标;互补之处在于良好的德育工作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正向发展,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又为德育目标实现提供了重要路径,两者之间起着互为因果的催动作用。

3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策略

3.1 关注学生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的主体角色地位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亚文化,它以学生为主体,以塑造校园健康昂扬的精神面貌为主要目标,具有充满时代气息的人文氛围。尽管教育者在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中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但是必须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才能产生德育实效,所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中扮演的主体作用不容忽视。

3.2 坚持以文化教育和文化活动为载体,使受教者在实践中体验并内化

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是心灵层面与智慧层面融合碰撞后产生的火花,并根据个人的行为意识对这些火花进行了再创造。学生各种意识也是在活动实践中形成并最后真正内化为精神世界的营养。因此校园文化和德育工作必须根植于社会文化的土壤中,要适应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大趋势,通过合理优化环境,有效整合资源,开展学生喜闻乐见,能够吸引他们参加的各类文化活动和德育课程而潜移默化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3.3 以校风建设为核心,提升校园精神文化层次

作为校园主体精神文化和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可以说校风是一种深层次的观念文化。一个学校里最重要的校风包括学风、考风和教风,这三者之间有天然的联系。良好的学风必然促进教风的优化和考风的严肃;优秀的教风有助于学风和考风的形成;秩序井然的考风则是良好教风和学风的正向反馈。这三者又共同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整体精神面貌和德育现状。所以全院全体师生员工必须认同并贯彻“三风”所体现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以优良的“三风”建设彰显学校的精神面貌。

3.4 建设优良互动的师生关系,促进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开展

校园文化以直接和间接的方式,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它作为一种德育体现,影响提升着受教者的道德水准和精神境界的层次,其效能不能小视,同时它也不是单纯依靠某一方面的力量达到引导作用。可以说整个学校的师生共同担负着起始创建、过程维持、及时更新和有效传递校园文化的重任。校园里的老师用亲切易处的人格魅力促成和学生之间优良互动关系,不仅有助于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还有助于形成共同肯定的价值标准、对某种特定物的高尚信念和基本一致的行为规范,从而确保校园文化建设在德育教育中的质性作用并坚持正向的发展指向。④

4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的辩证渗透关系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以校园文化建设为重要载体,校园文化建设以辅助德育工作的思路而展开。首先依靠校园建设之外显的物质文化创造干净、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学生身心愉悦、斗志勃发,充满活力,从而达到校园文化环境育人的目的;其次通过师生之间文化的沟通交流和活动的开展参与达到校园文化精神育人的目的;然后通过良好的风气建设营造一种崇尚美德、磨砺志气、求真务实、善良诚实的文化氛围,从而营造一种在氛围中陶冶学生情操,达到校园文化制度育人的目标。⑤

上述可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内容和目标相近且时有渗透共通之处,虽然表面上它们是两种文化形式,但从本质上看,是相互统一的。高校学生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具有及时迅捷的信息传播手段,并能快速地掌握各类前沿文化,可以说高校是知识分子的聚集地。高校的师生通过文化传承的方式把先进的知识体系和主流性的价值体系等一届一届往下传承,从而自然使这种特定环境中的人有着共同认同的思考模式和处世规范标准以及评价体系,同时持这种思考模式和处世规范的群体相互之间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从而达到调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全体成员形成一致的道德评价体系、价值标准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集体归属感、荣誉感的作用。因而可以说,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工作交相呼应的同时也深深打上了时代价值体系的烙印,两者之间形成了自然的互补渗透关系。

注释

①冀学锋.当代高校德育研究[M].气象出版社,2001.

②胡厚福.德育学原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③傅进军.大学校园文化[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