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德育与心理健康

德育与心理健康

时间:2023-06-22 09:39:14

德育与心理健康

德育与心理健康范文1

【关键词】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结合

1.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重要性及意义

1.1有利于学生更好认识学生

在小学德育教育活动开展中,通过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结合,可使教师对学生深入加强了解,在此基础上也就能够对学生更好进行引导,促使其能够更好成长。对于小学阶段学生而言,其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对于外界各种事物均表现出较强好奇心,然而由于学生自身心理及思想观念缺乏成熟,也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引导。通过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可促使学生形成良好心理状态,使其形成正确价值观念,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较好提升,以保证学生能够在实际学习及生活中更好投入。另外,通过开展德育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可使教师能够对学生心理状态更好把握,以便能够对学生实行适当有效指导,可避免学生在实际生长中出现问题。

1.2有利于德育教育工作更好开展

在以往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通常都是对学生实行统一理论教学,而对于这种教学方式而言,不但教学内容及方法比较沉闷枯燥,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不良影响,并且这种教学方式缺乏针对性,未能够使学生实际需求得到满足。而通过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有效结合,可使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好进行心理沟通,有利于教师更好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及心理需求,在此基础上也就能够选择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开展德育教育,从而可促使学生学习兴趣得以有效提升,并且能够使德育教育针对性得以增强,有利于德育教育的更理想开展,可促使其得到更理想的效果[1]。

2.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有效策略及途径

2.1充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在目前小学教学阶段,大部分学生对于德育教育工作能够对比较重视,然而对于心理健康教育仍旧缺乏一定重视程度,这对于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十分不利。因此,为能够实现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小学教师应当对心理健康教育加强重视,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好开展。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应当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对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进行研究,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能够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及基础保障,在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有效开展的基础上,也就能够实现德育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从而使两者均能够得到更好教育效果,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培养。

2.2进一步丰富德育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在目前信息技术不断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内也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小学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方面,信息技术同样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及教师可针对德育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相关公众号,鼓励引导学校师生均能够参与公众号,对于小学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情况时刻加强关注。另外,学校教师可针对德育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构建相关的QQ群与微信群,让全校师生均能够表达自身压力,从而在所有师生帮助作用下将问题解决,也就能够使德育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实现更好的效果。此外,小学教师应当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在获取有价值资源的基础上,可利用信息通信方式,将德育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资料向学生进行分享,使学生能够对相关知识加强了解,扩展学生知识面,从而使学生德育素质及心理素质得以提升,取得更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德育与心理健康范文2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

当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品德修养对学生的发展尤为关键。本文主要从对学生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整合工作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使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形成教师对学生的正确认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思想观念与心理发展还不十分成熟。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将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进行整合有一定的重要性。首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必将通过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并且如果小学生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人际关系过于敏感,就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通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德育工作,能够使教师明白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也不会因为一些小问题而把违纪行为当成是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能使教师更好地教育学生。

(二)有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以往的学校德育工作中,一般都采用知识传输型教育模式。这种简单的教育方法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因此,作为教师可以将心理教育引入到德育教育工作中来,可以采用宣泄法、疏导法等方法,改变以往简单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工作。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以朋友的身份与角色为学生疏导心理上的问题,才能够使学生放下心里的包袱,主动接受教师的德育教育。

二、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现状

首先,关于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整合工作缺乏一定的方法指导。由于二者分别处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必须要打破学科的界限,并且在研究过程中找出两者的共性特点,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其次,对于不同学科的整合人才相对缺乏。比如一些学校负责德育教育的是政教处的工作人员,但是他们对心理学的知识了解甚少,而一些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了解也不够,对于教育学方面也是缺乏一定的研究,而一些德育工作者多为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一定的教育实践,尽管有心理学的基础,但是他们不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指导学生。最后,当前的德育工作与心理教育的整合缺乏良好的环境支持。除了部分教师,一些家长以及校领导也都未能真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从而阻碍心理健康知识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发展。对于当前现状,需要经过长期的改革以及思想方面的渗透,使整合工作得到最大化地合理实现[1]。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的重要举措

(一)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在实践上的整合

要想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进行整合,首先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在课程上进行整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教师可以把心理健康知识纳入到课堂教学体系之中。例如,首先,可将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等放到相关章节中来;其次,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利用相关的心理健康调查表对学生进行调查,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每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分析;最后,学校还可以大力开展一些心理指导课程、道德事迹褒奖等相关知识讲座,大力宣传道德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2]。

(二)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加以整合

每个人都离不开生活这个大舞台,它与每个学生息息相关。因此,要想很好地将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教师需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学生的生活状况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以此来指导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

(三)通过与家长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二者的整合

学生的成长活动离不开家庭与学校这两个载体。因此,将二者整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应该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掌握学生在家中的情况,如父母之间是否和谐,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态度如何等。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几次主题班会,对学生的心理与德育教育方面请家长谈谈自己的看法;还可以举行亲子活动,通过活动的参与,使家长更加了解孩子,教师更加了解父母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与家长一起对学生的心理与品德进行教育与指导[3]。综上所述,实现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对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而实现二者的整合需要教师、家长与学校等多方面的努力,如此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婷.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9-21.

[2]谭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渗透[J].教学与管理,2011(36):564-565.

德育与心理健康范文3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

1.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着共同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运用心理教育学原理以及心理咨询理论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影响,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减轻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使受教育者的心理过程得以正常发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质,促进人格的成熟及人生的全面发展。而德育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和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按社会要求规范个人行为,重在提高个人对国家与社会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以塑造个人完善的道德品行为目标,其教育核心问题是人生观问题,德育的内容充满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性,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道德和法制观念等。两者在具体教育目标、教育基础、教育实践等方面不相同,但它们都是满足社会需要与个体发展需要,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都是为了塑造一个完人。

2.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着共同作用主体。无论心理健康教育还是德育它们都必须作用于学生主体,通过学生主体发挥作用。对一个学生来说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其立足点都在于通过教育促使学生主动健康成长,成为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在本质上都是以提高人的素质、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为宗旨,具有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效应。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功能

1.调节功能。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国内形势产生深刻变化,这对当代大学生环境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效能形成严峻的挑战。大学生受教育过程的心理状态是影响德育效果的内在因素,由于大学生的某些不良思想或心理因素的存在,使其对教育目的要求、措施手段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这是不可避免的。心理健康教育能改善学生的不良心境。指导他们采用自我暗示、适当发泄、转移注意等方法来调节自己的心境,以达到人格发展与环境和谐统一。目前,许多学生由于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而产生了各种生理、心理反应,如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一般的医药措施只能缓和症状,采取德育手段也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但如果采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行为治疗方法,则能有效地帮助他们克服某些行为障碍,从而进一步改善情绪和消除不良生理、心理症状。

2.互补功能。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偏向等问题的存在,实际上正是对他们心理问题的某种反映。反过来,心理问题的存在,也必然影响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都含有人格的教育,因此,德育的实施必然包含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无论是道德品德还是道德行为的教育,都与心理健康教育密切相关。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德育工作,要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等各个层面全面展开,寻求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使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3.指导功能。在对象的研究上,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提供了客观基础。如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中常见的测试、疏泄、自由联想等手段和方法。掌握学生的“内在冲突”、“心理危机”、‘行为障碍”及人格特点,有利于分析学生人格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在方法上提供了理论基础。传统的德育把学生当作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要求,在健康教育中,我们把学生当作人际关系中一个具体的人来要求,它强调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人格缺陷。教育者一般不急于对学生暴露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作出判断,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合适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重新修正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机结合的意义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要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是说要紧紧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特点,遵循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德育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不断增进高校德育实效性。

1.从理论上说有助于德育工作的科学化。心理健康教育改变了德育过程中让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某些规则,而是鼓励学生接受理性的自我指导与自我决定。抛弃传统的德育方法和途径中的弊端,如:传统的说教,灌输和强迫执行等做法,改变德育教育中学生被动参与的现状,鼓励学生通过心理咨询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素质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实现从经验总结的层次向科学理论层次的升华、飞跃。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心灵感化教育,它显著的特点就是教育者调动情感的力量、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与学生架起心灵的桥梁,进行情感交流。对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导致的行为过失、不责怪、不呵斥、不张扬、而是循循善诱使学生心悦诚服、主动改正,他们能做到不在办公室和公众场合训斥学生,而是给予耐心的帮助。

2.从实践上说有助于德育目标的具体化。在日常德育工作中,要注意区分学生的道德间题与心理问题,我们要善于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或咨询,为有心理困扰、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及时必要帮助。我们要把握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他们出现的不同心理问题。如:一年级大学生集中表现为新环境、新生活的适应问题,毕业班则以就业问题为主,兼有恋爱问题等。我们还必须了解大学生个体的气质特征、性格特征,只有这样,才能针对具体的人和具体问题用具体方式进行教育,做到因人施教和因材施教,从而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充分挖掘和全面发展。这样,既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功能,又要防止孤立地、片面地夸大心理及其教育的作用,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德育。

3.有助于扩展德育工作领域,丰富德育工作方法。

德育与心理健康范文4

【关键词】德育 心理健康 融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179

随着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渐重视,其为学生成长及发展奠基的优势逐渐凸显。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也因此受到关注。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有区别,各具特色,不能替代。但两者又有一定联系,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内在的联系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融合提供了可能。针对于此,本出了有益的探讨。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联系

学校进行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虽然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两者之间是有着直接的联系的。德育教育主要就是教会学生如果做人,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按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来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德育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延伸,这两者都是以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两者都是为了帮助中小学生树立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全其自身的人格并形成良好的教育品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所以在中职阶段进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也对中职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区别

1.理论基础上的差异。中职的德育与心理教育所遵循的理论来源存在一定的差异,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伦理学原理,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来源主要是来自教育学与心理学。

2.特征上的差异。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特征受到外界与自身的影响相对较为明显,由于受到外界影响因素的不同,所需要的学科方法与社会形态改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其自身的特征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稳定性对易变性,恒常性与时期性等等。

3.学生观念上的差异。在心理健康的教育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称之为教育者与求助者,这也是对教师态度的表明,也就是将教师与学生放在同等的地位上,使双方可以不必顾忌身份上的差异,畅所欲言的讨论问题,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帮助。但德育并不是这样,德育主要是从阶级社会开始,其被看作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权益的手段,具有一定程度的权威性,这也就使被教育的人员可以遵守这一规范。

4.目标上的差异。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上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向的是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对学生的认识与观念进行改善,这不仅与教师有关系,与家庭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工作的核心是心理不正常的学生,通过对其进行治疗来对其不正常的心理状况进行矫正。在价值取向上,德育主要是服务与社会的,其目标就是对人们的观念进行转变面,使学生在思想、政治以及道德的方向上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相符,进而保障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径

(一)创设优良的学校环境

学校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地点,所以其对学生素质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影响,以下对其进行明确的分析。

1.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想要完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就应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的道德品质与心理健康都会影响到中小学生,所以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培养,以此来提高中职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思想道德以及文化素质等等,教师的为人师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建设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对学校的主体文化进行的反应,学校的教育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这就要求学校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来营造校园文化,例如设立雕塑、图书馆以及报栏等等,通过广播、讲座、图展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人生,帮助学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德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很多学生的习惯、个性以及思想品德的养成都与家庭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就要求学校与家庭进行结合,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对中小学生的教育进行指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这就要求对孩子的动向进行掌握,并有效的配合学校的教育,积极参与校园活动。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社会本身就是一部“活”教材,无时不刻地起着教育的作用,周围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以及各种社会机构都是对学生可利用的教育资源。比如环境保护、希望工程、抗震救摹⒍啪、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等活动都可作为学生的教育内容,使社会环境成为教育的课堂。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教师不仅要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有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情感,同时也能为德育教学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中职学校把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但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且还实现了共同“育人”的目标,为世纪所需人才奠定了生存适应力的基础。

当然,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一方面使人类享受着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另一方面社会生活中快速的节奏、频繁的应激、剧烈的竞争,也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心理压力和社会道德适应问题。将心理教育融入中职德育之中,可以更多地关注到学生的心理状况,有效的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叶水湖.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0(1)

德育与心理健康范文5

一、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和联系

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既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要求,又是德育教育的本质要求。但是两者在运行的机制和实施具体的任务方面却有所不同,不过不能否认的是两者之间的联系也是很大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在不同人的不同心理特点基础上所进行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而德育教育却是教导学生怎样去做人。心理健康教育被包括在德育教育中,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又被视为德育教育的延伸教育。两者的主要目标都是促进人的发展和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所以,将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巧妙地融合起来对高中阶段的德育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必然性

(一)两者融合符合社会发展要求

如今,经济在快速发展,人们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开始重视“能人”“好人”。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市场竞争和社会竞争不断加大,人们面对着各式各样的压力,在这种大环境下,不但要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过硬的心理素质,还需要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在激烈的竞争中,顽强的对抗挫折能力和勇于拼搏的精神以及团结精神是不可缺少的。所以,只有不断地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所以,对于学校来说,德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将两者相互融合也是非常必要的。

(二)两者的融合符合德育教育的现状

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特点,一定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教育的效果才会显著。此外,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所学知识的增加,思维能力会增强,情感也会变得越来越丰富,他们将不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所以,对于教育者来说,一定要在德育教育中采用心理辅导的教育方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以学生“朋友”的身份进行教学,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因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在德育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填补传统教育方式的不足,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径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教育工作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教师,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塑造学生,因此,教师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能否成功。对于教师来说,无论是其言谈举止还是道德品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所以,教师要注重自身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时刻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要为人师表,不断提高自己对学生的影响力,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扮演好其角色,才能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1.班主任

班主任是学校工作的主要力量,班主任既要负责学生的学科教育,又要负责学生的德育教育,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班主任又是学生最经常接触到的教师,所以,班主任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的形成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因此,班主任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学科教师

在学校教育中,学科教育是其主要形式,因此学科教师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科教师担负着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提高能力以及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学科教师要将单纯的学科教学工作转变为知识教学、德育教育及心理教育融合性的工作。学科教师要做学生思想品德的楷模,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在教学过程中,学科教师要将教学内容、心理健康教育及德育教育相融合,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一个学校的文化精神、教育氛围等都集中体现在校园文化上。学校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要营造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可以通过黑板报、讲座、广播、建雕塑、图书馆等教育形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及民族自豪感,从而使他们建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建立心理咨询室

为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生个性,帮助学生实现理想,学校要为学生建立心理咨询室。对处于青春后期且在高考阶段的高中生来说,高考的压力、未来的职业规划等问题必定困扰着他们,需要心理学教师发挥“知心人”的重要作用,引导他们走出困境。心理学教师及班主任可以采用咨询、谈心、热线电话、举办讲座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及德育教育,从而解决他们的困扰,增强他们的信心,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四)完善学生会、团委工作

学生会与团委是高中学生展现自身能力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学校要充分发挥学生会、团委的作用。通过开展社团活动、举办成人礼等形式,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

(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是一个学生习惯及个性养成的场所。家长的言传身教,成员间的亲情感化都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良好道德修养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家访、电话访问、召开家长会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同时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和行为表现,将其在校情况反馈给家长,使家长充分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优势,积极配合学校实现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目的。

(六)集聚社会教育力量

社会是教育的重要途径,社会有责任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高中学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理所当然要得到社会的关心与爱护。因此,教育部门需要社会相关部门配合做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执行工作,充分打击社会上侵害高中学生的行为,如一些娱乐场所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积极组织高中学生参与有意义的社会活动,如参加志愿者活动,从而达到使高中学生初步了解社会、养成良好道德品质、形成完美人格的目的。

四、结语

德育与心理健康范文6

1.学校德育、心育与儿童品德的关系认识

学校德育与儿童品德、心理健康教育与儿童品德分别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道德与品德关系密切。道德,是社会性、群体性的意识形式,个体将道德要素内化后形成稳定的心理特征,即为品德,二者相互促进而又彼此独立。品德作为“一种个体心理现象”,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品德心理倾向的“稳定”也有益于个体心理矛盾、困惑等消弭与化解。

2.德育与心育“立体交叉”模型构建及理念解读

为了更好地整合德育与心育资源,联通与优化德育与心育流程,发挥学校政教处与“知心话吧”的互补功能,基于心育或德育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践行以“问题”为中心,在发现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有所发现的理念。课题组经过充分地讨论交流及论证,重点吸收了道路建设中“立体交叉”的思想,构建出“三层立体‘并联’、四步有序‘串联’”的“立体交叉”模型,力求彰显以下教育教学理念:

(1)心育层,即心理健康教育,由“生”“析”“化”“长”四步依次推进。“生”,即儿童具体心理问题的产生、由来;“析”即对儿童具体心理问题的分析、研讨;“化”即儿童问题心理的破除、化解;“长”即教学相长,教师在“析”“化”儿童心理问题过程中业务水平得以“长”进,学生在此过程中心理素质得到良好地生“长”,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当及时总结儿童心育案例,向理论层面增“长”。(2)品德层,重点围绕传统的品德心理结构“四因素论”展开,即知、情、意、行。儿童品德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德育与心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都直接地作用于儿童“知”“情”“意”,进而影响其“行”。

(3)德育层,即道德教育,主要由“选内容”“择方法”“通途径”“施评价”四步依次进行。选内容,并非是为了区分具体德育内容的好坏,实际上也无法分辨,而是为了在某一时间节点凸显某一德育主题,以我校为例,政教处依照“月有主题、周有重点”的原则编排具体的德育内容。择方法,围绕具体的德育内容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方式。通途径,意在保证儿童德育的过程,主要为时间、家校合作等。施评价,对儿童德育全程进行反馈,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认识自我、自主提升。

(4)模型中贯穿三层的“枢纽”柱,是学校德育、心育及儿童品德诸多板块之间“立体交叉”、相互促进的枢纽,也是学校德育与心育流程联通和优化的集中体现。

(5)力求体现“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内在前提这一命题”,显现德育的基础性和宽泛性,故将德育层置于模型最底且设计成最大圆片。

(6)品德层置于模型中间,一是展现儿童品德与学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互联关系,二是诠释德育与心育本是“殊途同归”,最底层的德育和最上层的心育,它们的目标都是培养品德高尚的儿童,模型中两者所处位置与目标方向虽然明显不同,但可谓“殊途同归”。

二、实践反思

1.“立体交叉”:是思路,不是道路,当切实灵活地运用

当儿童出现具体的心理问题时,如儿童厌学症,我们并不是机械地依据心理健康的知识理论去直接“析”“化”问题,而是及时下移至品德层,与儿童的“知”“情”“意”等相结合,推敲学生厌学的根源与走向,务求分析切实到位。同时,还下移至德育层,适时地“通途径”,将家校合作与个体心理辅导两方面相结合。最后,我们还对厌学案例进行了总结,适时向理论领域增“长”,并进一步作用于德育层“选内容”板块,择时进行群体性教育。

2.“立体交叉”:着力实践,尚需理论思维来进一步指引实践出真知。

德育与心理健康范文7

【关键词】德育 心理健康 融合

心理健康与德育教育会在不同的方面促进人格的完善以及品德的发展,对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将这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展其功能,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虽然心理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但其与德育教育还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对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掌握对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关系。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意义

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认识本质上依赖于对道德健康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认识。道德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内在前提这一命题的提出,既肯定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更强调两者的相互一致性与依赖性,这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工作具有启示意义。

中职阶段是学生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如果没有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也就容易造成心理问题,相对对心理问题进行解决就应该注意德育与心理健康的教育。现阶段,很多教育工作者对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进行研究,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对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研究至关重要,而这两者的本质上与最终目的上的一致性也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基础。其主要的只能都是育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全面的人才。这就要求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帮助学生从理想信念、思想品德以及行为养成等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应该掌握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其与德育进行结合,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帮助。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联系

学校进行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虽然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两者之间是有着直接的联系的。德育教育主要就是教会学生如果做人,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按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来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德育教育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延伸,这两者都是以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两者都是为了帮

助中职学生树立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帮助学生健全其自身的人格并形成良好的教育品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所以在中职阶段进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也对中职教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区别

1、理论基础上的差异。中职的德育与心理教育所遵循的理论来源存在一定的差异,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伦理学原理,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来源主要是来自教育学与心理学。

2、特征上的差异。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的特征受到外界与自身的影响相对较为明显,由于受到外界影响因素的不同,所需要的学科方法与社会形态改进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其自身的特征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稳定性对易变性,恒常性与时期性等等。

3、学生观之间的差异。在心理健康的教育过程中,可以将学生称之为教育者与求助者,这也是对教师态度的表明,也就是将教师与学生放在同等的地位上,使双方可以不必顾忌身份上的差异,畅所欲言的讨论问题,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与帮助。但德育并不是这样,德育主要是从阶级社会开始,其被看作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自己权益的手段,具有一定程度的权威性,这也就使被教育的人员可以遵守这一规范。

4、目标上的差异。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目标上是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向的是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来对学生的认识与观念进行改善,这不仅与教师有关系,与家庭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其工作的核心是心理不正常的学生,通过对其进行治疗来对其不正常的心理状况进行矫正。在价值取向上,德育主要是服务与社会的,其目标就是对人们的观念进行转变面,使学生在思想、政治以及道德的方向上与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相符,进而保障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三、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途径

(一)创设优良的学校环境

学校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地点,所以其对学生素质的建设也有一定的影响,以下对其进行明确的分析。

1、首先是要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是教育的主体,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想要完善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就应该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的道德品质与心理健康都会影响到中职学生,所以学校应该对教师进行培养,以此来提高中职教师的工作责任心、思想道德以及文化素质等等,教师的为人师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建设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对学校的主体文化进行的反应,学校的教育氛围离不开校园文化。这就要求学校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来营造校园文化,例如设立雕塑、图书馆以及报栏等等,通过广播、讲座、图展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的看待人生,帮助学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发挥家庭的作用

德育与心理健康范文8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心理健康;教育

一、职业道德教育

(一)职业道德教育的具体内涵

职业道德教育是志愿院校学生需要接受的学校教育培育中的一个重要的板块内容。职业道德是职业院校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首先应该把握的一个重要的标尺。所谓职业道德,就是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作者在进行工作活动,履行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应该遵守的相关规定,规范自己工作行为的行为标杆。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是职业者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条件,更是高效优化工作成果的重要助推器。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着重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以及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水平,确立与实际工作情况相适应的职业目标,严格优良的职业习惯的养成也是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成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职业院校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表现的优劣。忠于职守是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首先要灌输的重要思想内容,以主人翁的姿态,充分发扬共产党人的风格,严格忠诚的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每个行业都拥有各自的工作要求,职业道德的内容也不尽相同。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培育也是贯彻落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体现。

(二)职业道德教育的具体途径

1.职业道德感知的初步形成。品德包括品质和品德,道德认识是形成品质认识的开端,先有道德情感,随后才产生道德意志,两者升华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形成道德行为。因此品德的养成可以有很多的开始方式。可以先从学生的职业道德认识入手,或者可以先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或锻炼学生的职业道德意志。当然,如果直接从行为入手,强化职业道德行为也是可以的。这些种种方式,殊途同归,都是可以达到对学生职业道德感知的初步形成。具体方式的选择应该根据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培育形成方式。

2.积极开展集体教育活动。团结协作精神也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思想主线。贯彻落实团结协作精神的最好形式就是集体活动的开展。正能量的团队合作氛围可以感化学生职业道德理想的形成,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明确的职业理想方向。职业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在各种趣味十足的集体活动中感知合作的力量,感受奉献的美好,体会自己与团队的密切关系。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团队活动中,学生可以在无形之中就强化了自己的集体主义思想,强化了团队意识,学会了团结协作与无私奉献。对于职业道德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3.发挥榜样的力量。职业院校的学生由于正处于成长阶段,很多行为意识还停留着模仿学习的阶段。学生善于从平时日常生活学习中的所看、所听发展成所想。很多学生喜欢看看电视剧、看电影,随之开始追星。职业院校可以通过这一追星现象深入剖析,通过一些正面形象的道德形象的展示,向学生传达正能量,这样的方式对于正值成长阶段的年轻人来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正能量的形象,不断的自我反省,自我提高,在这个“照镜子”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

二、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职业院校学生学校教育的重要模块内容。职业院校的学生大多处在一个青春期末期或者是青年前期的阶段。在这个成长阶段,学生的的心理变化正在处于一个转型挣扎期,对很多问题都充满兴趣,都存在问题。这个时期学生的内心挣扎最为激烈,心理困惑也是最多的时候,也会产生很多内心的自我矛盾与冲突。加上职业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院校的学生在各个方面也存在的一定的差异,因此更应该加强对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1.课业心理问题。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学习仍然是每天的主旋律。课业方面上的心理问题也是在职业院校学生心理问题中最为普遍和多见的。职业教育学习阶段是学生成长的一个重要的阶段,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首先最常见的课业心理问题就是学习目标不明确。职业院校的学生对于学生目标的设立比较随意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设置一个什么样的学习目标,不知道自己学习是应该努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学习目标不明确导致学生学习缺乏热情,没有学习的动力,整天浑浑噩噩,得过且过。还有一个学习心理问题就是学习方法不得当。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尽管有着端正的学习态度,对于学习的热情也比较高涨饱满,但是每天十分努力,最终却取得不了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就是学习的方法不够科学。学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高效的学习方法。

2.感情心理问题。职业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院校的学生相比,具有更多方面的感情心理问题。职业院校的学生的情感体验更为丰富,接受情感的年龄也相对较小。而对情感的把控和处理的能力却比较弱。因此,职业院校也更应该关注对学生情感上面的心理问题。情绪是最能够体现学生内心世界的最直接表现。很多学生因为正处于青春期,情绪比较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的波动,情绪比较容易出现极端。对社会的关注度不高,社会感情漠然,置身于事外。这时候的年龄阶段的学生感情还比较脆弱,容易受到情感伤害。甚至有些内向的学生,存在严重的情感抑郁现象,不愿意跟别人分享自己的情感感受,压抑自己的不良情绪。甚至一些失恋或者家庭存在问题的学生出现很多极端的行为。职业院校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和情绪的变化。引导学生运用自我调节法,调节内心的不良情绪。学校还应该积极开展各种大型的情感心理讲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念,教给学生正确的面对处理感情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因为外界的环境影响自己的情绪。

3.人际交往心理问题。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问题也是职业院校学生所普通存在的问题。不仅表现在与社会各种人际关系之间的交往心理问题,也表现在与学校的老师同学甚至是跟父母之间的交流交往障碍问题。很多职业院校的学生老觉得自己是职业院校的学生低人一等,社会交往交际中明显的不自信。在与异性同学交往的过程中,由于处理青春期,混淆了友情和爱情的界限,出现一些早恋等问题。与老师之间缺乏最基本的信任,甚至对老师的教育充满排斥和敌意。与父母之前缺乏沟通,不愿意沟通,甚至冷落父母,对父母的教育当作唠叨。学校应该加大对学生人家交往心理问题的排解,引导学生学会与身边的各种关系相处。

4.就业心理问题。就业问题是很多职业院校学生心中的一大障碍,充满期待又充满畏惧。很多学生担心自己的学历水平低,专业技能水平不过硬,担心就业难。职业院校一方面应该努力提升学生面向社会的技术本领,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鼓励,使学生对未来走向社会充满信心。

三、总结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同等重要,值得职业院校引起重视,相信在学校各方面的积极努力下,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一定可以走向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陈宏华.论高职院校的准企业人道德素质培养[J].咸宁学院学报,2010.

德育与心理健康范文9

职业学校学生的年龄普遍在十几岁到二十岁之间,其身心健康处于成长和发展的最重要阶段,学校的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会对其身心健康产生直接影响。因此,职业学校需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问题,保证能够对学生的身心素质形成有效的培养,推动职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深化改革。论文针对当前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如何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希望能够为职业学校学生德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一些简单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心理健康

一、职业学校在德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职业学校的学生处于人生发育的第二次生长高峰阶段,生理上发生急剧变化,心理上处于非常矛盾的阶段。而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成人成长比成才成功更加重要,心理的健康成长将会直接影响到青少年的整个成长过程。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教育工作中是当前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重点内容。第二,提升德育教育实效性的现实需要。由于职业学校本身的教育性质与普通的高中和高校不同,其主要是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培养,从而使学生能够胜任相应岗位的工作。因此,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忽视了基础的文化课程,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也基本形同虚设。为了将德育教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激发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教学的活力,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需要进行大胆的探索,通过在德育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来促进德育教育实效性的提升。第三,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不足是大部分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普遍存在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一方面是由于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缺失[1]。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突出,导致学生在学校中经常违规违纪,使学校的管理难度进一步提升,也严重影响了和谐校园的建设。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德育教育中,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学生,构建和谐的校园。

二、职业学校德育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第一,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制。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部分教师的自发行为,学校方面也应该努力组织开展,通过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严格的管理。可以通过德育教师、班主任以及心理辅导教师三个方面共同构建组织机构,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中,由心理辅导教师专门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制定对应的教育方案;德育教师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班主任则负责收集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及时发现问题,为心理辅导教师提供参考。通过三个方面的合理,帮助所有学生建立对应的心理健康档案。通过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不仅能够协调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变化动态进行及时的把控,同时还能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相应的参考案例。另外,还可以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共性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第二,改革职业学校德育课堂。在职业学校德育教育课堂中,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教学模式,教师需要主动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心理特征,从而制定更加符合学生心理健康成长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2]。同时,需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可以结合相关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入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讨论;也可以采用分组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同分组的方式进行独立的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能够积极发言,最后再将各个小组的意见总结起来,在全班范围内进行综合讨论,不但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讨论环境,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交际。另外,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扮演案例中的某个具体角色,重现案例中的事件,这样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第三,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部分职业学校学生由于本身的学习成绩较差,在学习上较为吃力,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相对较差。因此,他们会长期处于一种紧张和害怕的学习心理状态,难以愉快的进行学习。针对这一特征,职业学校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一个相对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通过无形的力量引导学生的心理积极成长。同时,需要创设一个相对自由的课堂学习空间,教师不能硬性的限制学生听课的姿势或者课堂讨论的纪律,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处于一种非常放松的状态,使他们的想象力能够充分发挥出来,能够在课堂中更加自由、积极地进行思考和讨论。当解除了约束之后,学生才能够将自己的知识和智慧独立的运用到问题从发现、分析到解决的各个环节。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对桌椅进行不同形式的布局,同时也方便课堂讨论和各种活动的开展。通过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提升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职业学校需要在德育教育中更好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各方面的合理,不断优化课堂教学,为职业学校学生提供一个健康、自有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全面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永新.职业学校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J].学周刊,2016(08):86.

德育与心理健康范文10

关键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可行性;融合策略

一、心理健康教育和小学德育教学融合可行性分析

德育是小学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针对小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的所开展的教育工作总称。德育的目的是使小学生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对善恶美丑具有正确的评定标准。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激发学生心理潜能,使学生个性和综合素质得到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小学德育教学相辅相成、关系密切,两者融合具有可行性,主要原因如下:第一,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的最终归宿是为了达到育人的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品质,都关注学生心理活动;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所采用的手段和方法都大相径庭,如课外实践活动、校园文化宣传、班主任工作,等等。总之,心理健康教育为德育教学提供了保障,而良好道德品质又促进了学生心理活动健康的发展。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德育教学的融合策略

1.教学方法的融合

长期以来,大部分小学德育教学收效甚微,仍沿袭“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传统教育模式,小学生在“满堂灌”“说教式”的道德灌输下,参与性不容乐观。往往教师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但学生就是不爱听,听不进去。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德育只满足了社会需要的功能,过于强调社会规范、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社会范畴,甚至某些德育教学所讲授的内容照本宣科,这种“上下一般粗”“缺乏层次”的德育教学,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不能满足学生个体需要,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厌倦等情绪。因此,在德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学生的心理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了。如教师在实施德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尊重学生教学主体地位,以满足学生心理需要为目标,致力学生价值感和成就感的实现,关注学生个体心理平衡,有利于德育工作的有序开展[1]。

2.教育内容的融合

在德育教学过程中,由于道德情感体验的空缺,“生硬说教”下的道德教学使学生很难理解道德情感的内涵,容易在人与人相处过程中产生矛盾和冲突。因此,要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的融合,就需要对两门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如在思想品德教学为主的德育活动中,引入心理健康知识,向学生讲解人与人如何交往、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等知识内容。对于高年级学生,还可以融入性生理和性心理方面的相关内容,向学生普及性生理卫生、性心理卫生知识。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对于学生不健康的心理行为、心理活动,可以渗透德育知识,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又如对于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的学生,可以让其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以道德为切入点,让其端正自我的言行举止,树立良好的精神品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际交往关系。

3.践活动的融合

实践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实施和开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健康的心理行为和优秀的道德品质都是在后天的反复实践练习中形成和培养的,都必须经过“知”“情”“意”“行”四个环节,且都需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在“情”“意”的引导下,不断尝试、练习和实践,才能达到内化认知目标、外显行为目标的成效[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实践活动多种多样,如班主任活动、团队活动、名家讲坛,等等。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的融合可以以实践活动为切入点,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有效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如可以组建心理健康咨询社团,开展有关心理健康宣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在社团活动中体验团队合作的乐趣,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合作精神等。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学校应当为“两课”教师积极创建培训学习的契机和平台,使教育者的德育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一体化,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学的融合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1]吴湘红.小学德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6(1).

德育与心理健康范文11

(一)有利于形成教师对学生的正确认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思想观念与心理发展还不十分成熟。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将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进行整合有一定的重要性。首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必将通过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并且如果小学生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人际关系过于敏感,就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通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德育工作,能够使教师明白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也不会因为一些小问题而把违纪行为当成是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能使教师更好地教育学生。

(二)有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以往的学校德育工作中,一般都采用知识传输型教育模式。这种简单的教育方法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因此,作为教师可以将心理教育引入到德育教育工作中来,可以采用宣泄法、疏导法等方法,改变以往简单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工作。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以朋友的身份与角色为学生疏导心理上的问题,才能够使学生放下心里的包袱,主动接受教师的德育教育。

二、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现状

首先,关于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整合工作缺乏一定的方法指导。由于二者分别处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必须要打破学科的界限,并且在研究过程中找出两者的共性特点,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其次,对于不同学科的整合人才相对缺乏。比如一些学校负责德育教育的是政教处的工作人员,但是他们对心理学的知识了解甚少,而一些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了解也不够,对于教育学方面也是缺乏一定的研究,而一些德育工作者多为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一定的教育实践,尽管有心理学的基础,但是他们不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指导学生。最后,当前的德育工作与心理教育的整合缺乏良好的环境支持。除了部分教师,一些家长以及校领导也都未能真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从而阻碍心理健康知识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发展。对于当前现状,需要经过长期的改革以及思想方面的渗透,使整合工作得到最大化地合理实现。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的重要举措

(一)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在实践上的整合

要想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进行整合,首先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在课程上进行整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教师可以把心理健康知识纳入到课堂教学体系之中。例如,首先,可将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等放到相关章节中来;其次,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利用相关的心理健康调查表对学生进行调查,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每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分析;最后,学校还可以大力开展一些心理指导课程、道德事迹褒奖等相关知识讲座,大力宣传道德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加以整合

每个人都离不开生活这个大舞台,它与每个学生息息相关。因此,要想很好地将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教师需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学生的生活状况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以此来指导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

(三)通过与家长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二者的整合

学生的成长活动离不开家庭与学校这两个载体。因此,将二者整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应该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掌握学生在家中的情况,如父母之间是否和谐,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态度如何等。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几次主题班会,对学生的心理与德育教育方面请家长谈谈自己的看法;还可以举行亲子活动,通过活动的参与,使家长更加了解孩子,教师更加了解父母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与家长一起对学生的心理与品德进行教育与指导。

四、总结

德育与心理健康范文12

20多年来,经过我们的努力,在中小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心理教育示范课、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心理咨询专兼职教师培训、心理问题个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步入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为有效推进和大力实施发展性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初步研究探索阶段

辽源市教科所在1989年考察了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心理教育之后,决定以试点方式进行研究探索。20世纪90年初,我们在市十三中、市十七中、东丰县一面山中小学进行试点,并在1991年明确提出“心理卫生教育研究”,以发展型咨询辅导为突破口。截止到1996年末,试点工作正式结束并取得重要进展。

(一)制定实验方案,正式立题研究

经过充分的准备,市教科所于1991年初形成了全市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实验方案,经市教育科学规划办批准正式立题,市县两级教科所紧密配合,先后在直属中学、西安区、龙山区、东辽县、东丰县进行了5次大型集中辅导,培训学校领导和教师1500多人次。下发了《课题指南》,确立了先行实验的县(区)和实验点校,建立了市、县(区)、校三级课题组织网络。

(二)明确研究方向,确定实验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一项科学严谨、专业性强的工作,需要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做支撑。实验初期,我们把理论探索的重点放在确定研究方向和实验内容上。在广泛研究基础上,确定预防和培养为重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为方向。

根据心理教育目标,确立了预防、辅导、培养三个方面的内容。预防方面主要内容是:学校教育心理卫生、教学心理卫生、家庭教育心理卫生、优化班级心理环境。心理辅导方面主要内容是:学习心理辅导、交往心理辅导、青春期心理辅导、择业心理辅导、考试心理辅导;矫治轻、中度心理障碍,如,学习障碍、情绪障碍、行为障碍、品行障碍。心理素质培养方面主要内容是:培养良好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后者重点培养情绪调控能力、承受挫折能力、积极健康的兴趣、良好的自我意识,以及自信、自强、自立、自律等心理品质。

(三)开展心理测量,建立心理档案

为科学、全面地了解学生心理特点,我们对实验点校学生进行心理测量。主要内容是智力、气质类型、性格发展水平、性格特征、学习适应性、心理需求、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为多所学校建立了科学、规范、实用的心理档案。

为便于教师查看心理测试结果,我们还对心理测试结果进行了研究开发:①绘制了爱德华个人偏好剖面图;②绘制了艾森克人格剖面图;③改进了心理健康诊断(SCL-90)的评定方法和结果查看方法;④改进了学习适应性的评定方法,并绘制了学习适应性剖面图。这些研制和开发大大提高了心理测评速度,便于教师查看心理测试结果,为这些量表广泛应用于团体测量打开了通道。

(四)开展实验培训,加强实验队伍建设

1. 加强市课题组研究人员培训。先后到东北师大、华中师大、北京师大参加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心理治疗培训共计300课时,5人次。参加全国学生心理辅导研讨会,丰富了理论知识和经验。

2. 加强实验教师系列培训。重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实验内容、实施方法途径、中小学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学习心理辅导、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辅导方法、学生学习障碍及其矫治、心理教育案例、报告的撰写等集中讲座。

(五)创新载体,多渠道开展心理教育活动

我们在取得初步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按照实验方案要求,组织各实验区和学校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要形式有活动课、团体心理辅导、专项知识讲座、学科渗透、个案分析等。

二、区域推进阶段

1996年,辽源市教科所制定了全市心理健康教育“九五”规划,确定在全市推广研究成果和经验,截止到2000年,我市的心理健康教育步入区域推进阶段。

(一)深入开展预防心理问题的理论研究

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对全市各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了系列培训,丰富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使教师能够较好地在教育教学中积极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开展了家庭心理教育方面的研究,组织力量编写了《好家长》读物,指导家长明确教育孩子的要点、原则,掌握科学方法。《好家长》作为我市家庭教育的主导教材,充实家长学校的内容。

(二)建立“两卡”,推动心理辅导

“两卡”即学生咨询卡、家长教育咨询卡。下发给实验班学生和家长,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填写,投入学校专门信箱。学校派专人收集“两卡”,并进行分类,分出集中问题和个别问题。如,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困难、考试压力大、人际交往及青春期困扰,我们在市教育电视台进行了“顺利度过青春期”、“自我心理保护”等电视讲座,又深入一些学校进行“异往指导”、“中学生心理健康”、“学习心理辅导”等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普遍欢迎。

(三)开展个别的心理问题矫治专题研究

针对存在的心理问题,市课题组同志深入各实验学校进行细致分析,帮助提出指导方案,面对面指导,并跟踪服务,最后教师进行理论总结。几年来,我们指导教师共成功地矫治学生心理问题百余例,在全国学校心理辅导与教育第二届研讨会上交流案例33篇,第三届研讨会上交流案例28篇。

(四)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教材

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核心问题是让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我们结合课题研究成果,2000年编写了《中(小)学生心理教育》实验教材,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资源。各学校按照教材要求,广泛开设心理教育课,开展单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积极挖掘学科教学渗透点,多方结合、共同施教,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水平不断提高,自我调节能力不断增强。

(五)开展学术活动,促进实验研究不断深入

开展了“四个一”评比活动,即上好一节心理健康教育课、打造一节学科渗透课、开展一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承担一项研究课题等“四个一”评比活动,在全市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优秀课、优秀成果、先进个人评比活动。1999年召开了辽源市第二届心理教育研讨会,并邀请东北师大心理系张嘉玮教授做了学术报告。通过学术活动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营造了良好的研究氛围,极大地推动了我市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六)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

目前,全市已有44所学校,数百名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近2万名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参加实验的学校既有重点高中,又有一般中小学乃至农村中小学。大多数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并相应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咨询室),另外有28所中小学成为挂牌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

三、全面实施阶段

“十五”期间,国家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市教科所依据两个文件要求,将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承担了省级规划课题“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及运行模式的研究”,同时又承担了东北地区“全国中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与科学管理,特别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的研究,广泛开展科学研究活动,边研究边推广,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健康地发展。

(一)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和领导

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各学校领导的支持。我们聘请市教育局业务副局长担任课题研究顾问,各县区教育行政领导亲自参加实验研究,各实验点校校长承担学校课题。市教育局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门下发了文件,有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还写进了《2002辽源市教育发展纲要》等市政府文件中。为搞好课题研究和活动推广,我们组织对全市各级学校领导干部、后备干部进行了多期培训,为实验的整体推进奠定了组织和领导基础。

(二)建立全方位开放性科研体系

搞好课题研究必须广泛借助于各方面力量,建立开放的科研系统。为此,我们加强与专业院校联系,通过外出学习和参加学术交流等形式,先后与北京师大心理系、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所、华中师大心理系建立了联系,广泛获得信息资料。重点依靠我省专业院校的力量,先后与吉林师大心理系、东北师大心理系建立了协作关系。东北师大心理系张明教授、刘晓明教授、吉林省教科院徐向东所长多次来辽源指导工作,帮助培训教师,为我市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全面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十五”期间,辽源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纳入了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总课题组系列,成为吉林省的首批实验区。在研究中取得了多项成果,先后承担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三册(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高二册(吉林人民出版社)的主编工作,参编了中小学两本教师指导用书,并被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评为优秀实验区。市教科所将课题研究中取得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全面运用于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之中,在学校心理教育理论建设、教师培训、心理教育课资源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个案分析研究、心理咨询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训练方面,探索出成功经验。

四、功能整合阶段

“十一五”期间,辽源市教科所承担了“构建德育目标体系和方法途径的研究”省级课题。研究中我们发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实行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是提高心理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从2006起,将工作重心转向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

(一)探索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

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整合,关键是寻找两者的结合点。通过广泛深入的理论研究,我们发现,中小学生中存在的思想品德滑坡、行为习惯不良等现象,与虚荣心理、自卑心理等有直接关系。理论上也认为: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形成高尚道德情操的基础,道德品质是心理品质和人格的外在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不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工作就不会取得实效。同理,心理健康教育如果不与德育相结合,就不能发挥其终极效应。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点正是两者的关系,以此为突破口,就能将德育与心理教育很好地整合起来,发挥更大的功效。

(二)用发展性教育思想统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