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

时间:2023-06-21 08:56:20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范文1

阅读作为一种技能,有它的科学性,属于认知、行为的领域;作为一种文化,又有它的人文性,属于价值、情感领域。阅读是为人的,它要满足读者精神生活的需要――求知、练能、开智、立德、审美、健身,提高读者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阅读又是人为的,它作为精神产品的消费和再生产活动,要展现阅读主体的本质力量,追求真、善、美的发展水平。而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要使阅读主体(学生)和阅读对象(文章)完美的结合,要做好这桥梁的作用,就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不仅是传授给学生语文的基础知识和阅读的方法,还要让学生领会作者的价值取向、时空情绪、思维方式和民族情绪,更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阅读课不能用冷漠的理性分析取代动情的文本感觉。不能用教师既定的阅读教案来限制学生多样阅读心得。必须引导学生一起挖掘课文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内涵。进而做到阅读认知教学、智能训练、人格教育的三统一。

阅读是写作的逆向运转。如果与写作是“察物―创意―缀文”的过程,那么,阅读就是“披文―得意―及物”,把作者物化的书面言语化为读者的具体化、文意的简约化、文意的系统化;然后要求“运思及物”,把读者的内部言语外化为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即把阅读所得的精神营养释放出来,化为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能量,这就是阅读的“物化”过程,包括心得的言语化、心得的灵活化、心得的实践化。这就是阅读的“意化”和“物化”双重转化原理。

根据阅读过程的基本规律,“披文得意”只是阅读的前半路程,“运思及物”才是阅读的更加艰难的后半路程。检查我们的阅读教学,绝大多数仅仅把“阅读”理解为“披文得意”的“意化”过程,因而只在“感言辩体、人情得意”上下功夫,而对“运思及物”的“物化”过程相当忽视或轻视,表现在只重阅读“吸收”,不重阅读“表达”,只管阅读“认知”,不管阅读“应用”。这就是阅读效率不高的主要“病根”。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具有阅读的科学意识。

有一位专家将众多的阅读方法浓缩为“三大读法”:1、精读法,包括朗读涵泳法、疑问思辨法、比较阅读法、表达阅读法等,要求每分钟读250字以下,理解率在90%以上;2、略读法,包括浏览泛读法、提纲挈领法、搜寻猎读法、不求甚解法、扩散参读法等,要求每分钟读250―500字之间,理解率在80%左右;快读法,包括无声读法、一目十行法、循章归旨法、意会神摄法等,要求每分钟读500字以上,理解率达到50%。这精读、略读、快读三大技法分别反映了阅读的深度、广度和速度,是一位现代阅读能手(语文老师)必须具有的综合技巧。当今的阅读教学,80―90%搞的是精读训练 ,多数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单纯精读的影响很深,而对“一视就理解、一视就记忆”的快读训练接受很慢。根本原因是读法观念阵旧,不明白“精读是准备、略读、快读是应用,是人生阅读活动的主体。”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面对每学年文质优美、内容丰富的数百名篇的《初中语文实验课本》。如果再不把“快读训练”提到阅读教学计划中来,那就太滞后了。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要重视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使学生先学会“吟涌涵泳、文道兼收”的精读,再学会“观其大意、提纲挈领”的略读,后学会“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快读,综合应用,使阅读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和速度,这样才算是全面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所以重视阅读的“三大”技法,是强化阅读的科学性的重要方法。

我们的阅读教学就是要使阅读主体(学生)和阅读对象(文章)完美的结合,要做好这桥梁的作用,就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性。――不仅是传授给学生语文的基础知识和阅读的方法,还要让学生领会作者的价值取向、时空情绪、思维方式和民族情绪,更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阅读课不能用冷漠的理性分析取代动情的文本感觉。不能用教师既定的阅读教案来限制学生多样阅读心得。必须引导学生一起挖掘课文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内涵。进而做到阅读认知教学、智能训练、人格教育的三统一。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课的核心任务,所以必须注重它的科学性。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预科;大学语文;教学衔接;改革

信息时代,语文在社会、经济、科技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作用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大学语文教育直接与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和使用接轨。“大学语文应是整个高等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的学习累积式理论揭示:获得新的技能要以另一些技能为基础,并以已获得的技能正迁移的影响,只有获得较简单的从属技能,才能学习和掌握高一级的技能。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种阶梯式教育模式早已被人们接受,中学与大学的衔接教学在整个阶梯式教学过程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民族预科大学语文是在中学语文基础上开设的延伸课程,也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课程。预科大学语文教学目标:在学生原有汉语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补”、“预”结合,集中力量进行强化训练,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使其养成自学和自觉运用语文知识的良好习惯,为本科阶段各种专业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为高校培养合格的大学生,为少数民族培养各类专门人才。衔接教学在其间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做好民族预科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教学衔接,对语文教育理论建设和实践操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当前民族预科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教育之间的衔接还存在一些问题,学生由高中转入预科后,明显显示出语文知识及学习方法的不足。因此要使学生在原有技能的基础上顺利掌握新的高一级的技能,教师必须重视衔接教学,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

1 明确预科和中学语文教育的主要区别

语文课程的性质应该是一致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其基本特点,人文性要求是语文课程的本质要求。东南大学王步高等教授表示中小学语文课与大学语文课的教育功能有重合,但两者定位是有区别的。与中学语文相比,民族预科大学语文更是定位为“以预为主,以补为辅,补预结合”。预科大学语文教学有明显的区别,对人文性有着更高一层的体现与要求。当前现实是,中学语文课相对偏重工具性,主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人文性只是兼顾,很少能够引导学生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去阅读文学作品。而预科大学语文课重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提升学生的创造力等方面。

预科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学学语文的目的,即在于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两者的学习目的和目标不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虽然明确规定了学习语文的目的,但实际大多数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好的高考成绩,考入理想的大学。而预科学生已经完成了高考,又还没有确定专业,因此学习目的不明确,一些学生的目标只是在期末考试中能够及格,因而学习不认真,作业应付了事,甚至有个别学生随意旷课。

预科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手段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其研究性、深入性和创新性上。古今中外经典文选是中学语文主要内容,但多有删节,内容相对较短浅,理论性、应用性不强,教学进程相对较慢,教师常采用讲读、问答式的方法进行详细讲解、分析,强调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培养学生对语文课工具性的掌握能力,语文课的人文性上处于启蒙教育。而大学语文则相反,多用分析、讨论、比较、启发的方法,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本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两个阶段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同。中学生学习主体意识不强,对教师依赖性较强,被动地接受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很少自主学习,课余时间主要用于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一般很少拓展阅读。预科大学语文教学应强调的是对文体的感染力、审美能力及语言交往能力,强调广阔的视野。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精神成人。预科学生必须学会自学,做到自主学习,带着问题听课,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有较强的学习主体意识。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教授认为,大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把学生被应试教育“败坏”了的语文胃口给重新调试过来,然后,让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去自学。

2 凭借知识系统性,做好教学内容的衔接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范文3

关键词: 五年制;语文学科;课程设置;遵循原则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首要环节,是终身教育的起始阶段,也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学前教育的发展水平既是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反映,也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反映,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首要一环和关键。办好学前教育、发展幼教事业,关系着广大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对促进儿童全面健康发展,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宏伟目标。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提出:“积极探索初中毕业起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科学历教师培养模式。”

目前,五年制幼师语文学科存在着课程规划不理想、各门语文科目之间缺乏相互照应与整合、轻视幼儿文学、教师口语、语言教育学的教学,轻视语文素养的培养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应当对五年制幼师的语文学科进行重新定位,围绕五年制幼师专业和幼五年制幼师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去审视五年制幼师语文学科的课程设置。笔者认为,幼师五年制语文课程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基础性原则

五年制幼师语文学科课程内容设置的基础性原则,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基本素养。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听话、说话能力、文学鉴赏能力。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并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幼儿教师不同于初中、高中的教师,他们接触的幼儿不需要太深的知识,但要求具有较广的知识面,以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

二、专业性原则

五年制幼师语文学科的课程设置内容与其他专业的语文课有所不同,五年制幼师的语文学科不仅是基础学科,还是专业学科,不仅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能力,还要培养幼儿教师口语,幼儿文学鉴赏和改编、创作,汉字的书写、幼儿语言教育以及幼儿文学作品的朗读、讲述、表演等职业能力。这是由幼师专业的特殊性质决定的。五年制幼师的语文学科有它的特殊性,它培养的教师不是专业的语文教师,但在幼儿园又不得不教语言。因此语文学科作为幼师培养文化课的主干课目,必须吸收借鉴一部分专业技能训练的方法去教语文学科。同时,在幼儿语言教育学、儿童文学教学与口语教学中更要突出专业的性质,紧密结合幼教专业进行强化训练。

三、整合性原则

五年制幼师语文学科开设的科目虽然都是分设,各有各的学习体系,但在课程体系建设观念上必须要有整体意识和整合意识,这是保证幼师语文课程内容之间协调性不会被破坏而出现顾此失彼现象的重要保障。比如,语言教育中的听说读写虽然有各自独立的类型和体系,但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整合,使一次语言教育活动既有听的内容,也有说的内容;既有故事的内容,也有诗歌的内容。因此幼儿文学和教师口语,幼儿语言教育学与其他学科都可以进行整合。在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中,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个教育领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去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利用一个语言教育内容,既能引导幼儿学习口头语言,也能引导幼儿学习书面语言;既能引导幼儿理解和运用日常交往语言,也能引导幼儿学习文学语言。语言教育活动与其它各科内容进行整合,在选择和编排语言教育活动内容时,把语言学习内容视为一个整体,语言学习的这一特点更能说明语文学科要突出整合性原则。

四、系统性原则

五年制幼师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包括“听、说、读、写、教”等多个方面,这些方面相互联系又能自成体系,因此通过语文学科的课程教育,学生可以系统地掌握与专业相适应的相关语言知识和技能,并对以后的教育教学和自我教育产生重要作用,这是其他学科教育所无法达到的。学前专业类知识固然对学生从事幼教事业具有较大的意义,但有时也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只有在语文学科系统性加强的情况下,其他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才会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五、 渐进性原则

由于五年制幼师学制长,学生年龄跨度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论的把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知识的能力,合理科学地区分各年段语文学科课程设置层次。促使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学生为之五年的学习,是一个渐进性和长效应的过程,我们应该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前有的基础上推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湖南师范大学程达教授曾从语文终身教育的观念出发提出各学段语文学习的侧重点,“学前侧重汉语言语,小学侧重汉语文字,中学侧重汉语文章,大学侧重汉语文学,大学后(或研究院)侧重汉语文化的学段划分原则,富有极强的创新色彩和实用价值”,五年制幼师语文学科课程体系建设也应该遵循由浅入深、充分体现学段特色的原则,同时兼顾学段间的渗透与过渡。这样就可以环环相扣,渐入佳境。

六、实践性原则

五年制幼师语文学科课程体系建设突出实践性,要大力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有机会在实践中尝试和练习做教师的技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教师职业技能包括三笔字、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等。二是完善教育见习、实习制度:对教育见习、实习制度的完善,主要是改革目前的“集中式”为“分散式”,即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每学期安排教育见习、实习,以见习为主,第五学年为十六周,以实习为主,学校可以设立校内模拟教室,模拟教室里面有各种幼儿教育活动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学生在模拟教室做各种模拟的教育活动,练习做教师的技能。例如学生在模拟教室学习引导幼儿讲故事或创编故事的方法。教师先做少量讲解,然后大家一起边做边学。让学生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体会语言教育的重要性。在现场模拟的教学中,也可以随时发现学生所缺乏的语文知识和能力并及时进行补充,这样有的放矢的语文教育方式使学生一开始就对自身未来的角色有了清醒的认识,语文学习的目的会更加明确,专业思想会更加稳固。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范文4

【关键词】专业知识素养;语文教师;农村中学

一、问题提出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知识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必备的知识,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教育理论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四大方面。本文通过对宜春市部分农村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情况,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初中语文教师。分别在宜春市的宜丰、上高、高安三县选取多所农村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师。共发放问卷105份,有效问卷共100份,占回收问卷的95.3%。利用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

本研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在专家的指导下制定自编问卷并进行问卷调查,请调查对象对特定专业知识对教学发展的有用性进行评价,评价等级从“非常重要”到“非常不重要”共5级。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在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研究中教师专业知识素养的研究比较少。目前,我国中学语文教师获取专业知识的途径一般是通过自身的知识积累、高校的全日制培养、入职后的课余学习和教育培训。因此,逐渐形成了职前教育—上岗培养—实践锻炼—职后培训的教师专业知识培养模式。当前随着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素养的发展,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从学科内容知识向学科理论和教师实践转化,极大拓宽了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素养来源的渠道。

(一)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来源情况的调查

农村中学的教育教学资源与城市中学的教学资源相比存在很大的缺陷,如教育经费短缺、教学设施和资源比较缺乏等问题,这严重影响教师专业知识的获取和知识素养的培养,降低了语文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因此,采用何种方式满足满足教师获取专业知识的诉求是影响教师教学的关键问题。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教育理论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几个方面。[2]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教师获取专业知识的来源主要有阅读专业书刊、同事间的日常交流、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在职培训、教学观摩活动。结果显示:教师获取的专业知识的途径比较单一、主次不分、知识不系统,不能满足教学活动的需要,不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二)知识来源对促进语文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分析

当前,教师的学科知识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语文学科知识的发展仍以教师的在职培训和业余学习为主要形式。本文认为获取语文学科知识的来源主要有语文专业课、语文教法课、各种专业书刊。通过问卷调查发现:61%的教师认为各种专业书刊对学科知识的发展非常重要;有27%的教师认为语文专业课对学科知识的发展非常重要;有11%的教师认为语文教法课对学科知识的发展非常重要。结果表明知识来源对语文学科重要的排序为:各种专业书刊、语文专业课、语文教法课。

(三)知识来源对促进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分析

获取教育理论知识的来源主要包括:教育见习和实习、自学专业书刊、自身教学经验与反思、和同事的日常交流、教学观摩活动几个方面。[3]通过问卷调查发现,64%的教师认为自学专业书刊、自身教学经验与反思对获取教育理论知识非常重要;有25%的教师认为和同事日常交流、教学观摩活动对获取教育理论知识非常重要;有11%的教师认为教育见习和实习对获取教育理论知识非常重要。结果表明教师知识来源对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的排序为:自学专业书刊、自身经验与反思、和同事的日常交流、教学观摩、教育见习和实习。

(四)不同来源知识对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分析

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教育理论知识、语文学科知识、语文学科教学法知识、语文课程知识几个方面。[4]语文学科知识是指基础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是中学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性知识,也是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语文课程知识原本是学科知识转化而来的适合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所教的具体知识,

主要表现为语文素养目标知识。语文教学法知识是具有语文学科教学特色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知识,是中学语文教师成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教育理论知识包括教育学和心理学学科知识。[3]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45%的教师认为学科知识对教师专业知识非常重要;有25%的教师认为教育理论知识对教师专业知识非常重要;有23%的教师认为学科教学法知识对教师专业知识非常重要;有17%的教师认为课程知识对教师专业知识非常重要。结果表明:中学语文教师认为不同来源知识对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

四、建议

(一)加强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教育与引领

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应在教师教育和培训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与引领。在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教育与引领过程中主要工作应该是促进语文教师专业知识量的积累。同时在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教育中要突出不同学段语文教师对于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的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积累经验,勤于反思,加强同事交流,同时注重阅读专业书刊,通过以上途径促进自身专业知识的发展。同时建议学校的管理者采取措施为这些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环境和条件。

(二)建构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体系

中学语文教师教育课程中专业知识对于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合理的语文教师知识体系的建构对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和中国语文教育有重要的价值。但是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体系建构存在重要问题,集中表现为由于语文学科知识的建构比较困难而导致到目前为止语文教育领域没有统一的课程知识。由于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中的本体性知识建构存在问题,而导致其他相关条件性知识的建构也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所以,以学科知识和课程知识为核心的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体系的建构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当务之急,对于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建构语文教师专业知识评价体系

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对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该成为语文教师入职及在职评价的重要内容。由于现阶段没有建构起科学完善的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体系,所以语文教师专业知识评价体系的建构尚处于探索阶段。为完善语文教师专业教育体系,应该尽快建构语文教师专业知识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36.

[2]李琼.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教学专长的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13.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范文5

论文摘要: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提升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重要学习方式。本文通过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本质的科学探讨,多角度、多层次地阐释了在高中阶段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曲本质内涵及其潜在价值。

语文综合性学习旨在全面开发和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开发和培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内涵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性的发展。这种发展的落脚点都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

(一)注重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听说读写各种要素的综合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编辑、版面设计、制作个人网页和演示文稿”,而且要激励学生“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用于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同时,语文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决定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注重听说读写各种要素的综合,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相互穿插、彼此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促进语文能力的整体提高。

(二)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是语文学科与跨学科内容的综合

语文的综合性“绝不是语文与文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等的相加式的总和,也绝不是语言文字与语言学、文字学、社会学、词汇学、修辞学、文章学、写作学、阅读学等等的配伍式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综合利用语文、科学、艺术以及脑科学、思维科学、心理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和解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和困惑。师生通过一系列言语活动和言语实践,共同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三)重视学生言语实践,是语文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内容的综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重视学生的言语实践,鼓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深入调查、走访专家、实地考察等活动及时内化课堂学习中所学的语文知识及语文技能。通过“参观考察本地的山水风光、动植物资源、说出见闻和感受,调查方音、方言、谚语、俗语,调查和整理民俗风情、民间传说,调查考察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写出调查报告,给有关的报刊投稿”,使课内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是语文教学与做人教育的综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与写作,注重学生在言语实践中优化思维品质、提升审美境界和人格品味。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教师既教书又育人,注重学生情商与智商的开发与培育。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在言语实践中培育学生的言语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潜在价值

(一)适应学生整合知识技能的内在需要,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能力的实质是概括化、系统化了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语文知识与生活知识的统整、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统整、科学智慧与艺术智慧的统整,注重语文学科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语文学科内在逻辑体系的积极构建以及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知识的互补和交融。同时。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融会贯通,不仅重视学生语文知识的准确掌握和语文技能的娴熟运用。而且“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潜能,旨在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导应突出自主、合作、探究之间的内在整合。在三者之中,自主学习是基础和核心,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自主学习的拓展和延伸,是自主学习的两翼。自主学习实际上是一种元认知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由学生自行设计主题和组织专题活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开发,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学生对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激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地阅读与写作。

(三)利用一切有益于语文教学的资源,提升学生综合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主要在“学习空间上。体现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有机整合;学习内容上,体现自然、社会、人文领域与语文课程内容的整合。”语文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中问题的广度与深度,很少有纯语文学科的问题,问题的解决必须综合地运用文章学、文艺学、美学、哲学和教育学、生理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的知识。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软化”学科边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跨学科的、网络式的、平等对话的、流动鲜活的语文课程体系。

(四)倡导活学活用,旨在培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的言语能力是在“言语——语言——言语”教学模式的多次重复和循环实践中逐渐生成与发展的。教师应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听、说、读、写、思、问、做的时间、场合和条件。只有当学生将教材内容在言语实践中内化为自己丰富的言语营养时,学生的言语能力才会逐步提高与渐次发展。因此,学生不仅要认真阅读课内外书籍,将教材内容转化为自己丰富的言语营养。还要通过观察、调查、访问等实践活动亲身去体验语文,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文,从而提高综合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范文6

那么,语文学科具有哪些特点呢?语文学科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五性”,即工具性、人文性、时代性、综合性和模糊性。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是文道合一的学科。语文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还是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过程。

语文学科在内容上具有时代性。这是时展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在语文学科中的具体反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种文化。”这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语文教学要用人类最先进的文化给学生以熏陶和感染。

语文学科在知识上具有综合性。就语文学科而言,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山川草木,花鸟虫鱼,无所不包。从培养目标来看,包括听、说、读、写方面的知识内容;从语文知识来看,包括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等知识内容;从语文教学内容来看,包括拼音、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和写作等。总之,语文学科的知识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学科具有相当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不仅表现在内容上,还表现在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上。

语文学科的这些特殊性,给语文教师提出了重大课题,语文教学应拓展更大的空间,从更广的层面上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到语文教学上,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首先,语文教师不能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不能满足于侧重积累的“零敲碎打”,必须形成一种立足时代、全面开放、兼容实用的现代语文观。这种现代语文观要求语文教学融方法于动态的教学过程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生学会学习。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提高学生能力比积累知识更迫切。在这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信息量日益剧增,语文教学倘若仅仅停留在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上,无异于乌龟追兔子。怎么办?唯有“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他们自已去试,自己去悟,形成思考和质疑的习惯,才能使他们达到融会贯通,化知识为能力。

其次,在课堂上平等“对话”,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能动的参与者,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和求异,使课堂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教师要针对学生个性、特性来开展语文教学,设计教案不能呆板,多设计开放性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提供广阔的时空。课堂结构不应单调,一堂语文课不求面面俱到,力求讲透一点,讲细一点,讲深一点,最终达到讲明白一点。便于反思,便于运用,便于实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三,立足课本,拓展阅读能力。语文教学要注意拓展延伸,把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在处理教材上,不能死抠教材,把知识教死了。叶圣陶先生曾把教材定论为“例子”,既然是例子,教师必须用好。在课堂教学中,立足课文,又跳出课文,克服“一锅炒”“一刀切”和“一言堂”。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同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诗人交流,积淀起应有的文化底蕴,培养鉴赏文学作品的创造性能力,建立起应有的语文知识框架。

第四,跳出课堂,沟通生活,培养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课程,课堂与生活要紧密联系在一起。”语文作为母语,这就决定了它的学习资源极度丰富。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且它的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教室,不能局限于十五分钟,不能局限于课本,要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钻出作业堆,奔向图书馆,奔赴大自然。有了大量的课外涉猎,学生知识会逐渐丰富;有了大量的生活观察,学生视野会不断开阔;有了更多的思考内容和方式,学生思维就会更为深刻与敏捷。

第五,整合与语文学科知识有联系的各学科知识,并能够结合到语文教学中来。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凡社会生活各个主要侧面,都可包括在语文教科书之中。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范文7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在其还是师范生的时候就没有得到足够的科学言语能力培养。这与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有很大的关系。高等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一直就有向综合大学中文系看齐的倾向。如果说,师范生的艺术言语能力培养能在诸多文学类课程中找到自己位置的话,那么,科学言语能力培养则只是零星散落在写作概论、形式逻辑课上了,而且还只是以讲解少量几篇应用文、论说文敷衍了事。不少专家提倡的阅读课、文章学课这些与科学言语能力培养密切相关的课程在许多高校都开设不了。这不外乎与中文系的“文学味”极浓,自觉不自觉地排斥科学言语色彩较重的语体学习有关。“先天不足”的另一个方面则体现在年轻的师范生身上,他们原是中学的文科班学生。一般而言,他们早就有善形象而拙抽象,喜感情性抒发而厌逻辑性推理的思维特点。他们中的不少人在读师范之前并非立志想当一名科学化、专业化的语文教师,大多倒是有想当作家、文艺理论家的志向。近几年公务员考试的兴起,又吸引不少人去当文秘、文员。他们对语文这门理应科学化、专业化的学科存在着很大的误解,还停留在“语言+文学”的错误理解上。他们更没有认识到(因为连他们的老师也没认识到),要做一个出色的文艺理论家、批评家,做一个好的文秘、文员都必须有良好的科学言语能力。因此,在参加工作后,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就出现了“挑食”情况:自己喜欢的、觉得发挥性强的文艺言语类课文就讲多讲透;自己不怎么喜欢的、觉得难以发挥的科学言语类课文就作冷处理。长此以往,不仅自己的科学言语能力水平没有得到长进,还会连累学生的科学言语能力的发展。

先天既已不足,后天本来就应认真加以调理,以匡正扶本。遗憾的是,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并未意识到自身科学言语能力低下的“症状”,并且固执以往的观念进而使问题恶化。事实上,很多老师已惊讶地发觉他们在充满活力的信息社会中不知不觉地落伍了。他们在聆听现代社会言语交际活动所要求的那种严密、抽象的逻辑性话语时,常常感到吃力难懂。传统的感悟型读书方式又使他们在大信息浪潮中进行信息化阅读时感到乏力。他们在和别人交谈时还残留着孔乙己式的文绉绉习气。写出来的文章又多带病恹恹的风花雪月式的抒情。思考问题过于个人化、情绪化、随意化,缺乏严密性、逻辑性,推理性。难怪我们的一些中学生讽刺他们的语文老师“迂”,但我们的语文老师却不服气,反认为这些学生桀骜难驯,失去“人文素养”,并想借文学教育去拯救他们的灵魂。殊不知,健全的人格素养应该包括“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两个方面。试图用“人文素养”去包办一切将不可能获得成功,相反只会使学生的人格素养畸形化。同理,试图只用文学言语学习去包办一切的言语学习也是不切合实际的,相反只会使学生的言语能力结构畸形化,造成其总体言语能力水平的低下。

显然,我们不能任由语文教师的科学言语能力水平再继续低下去了,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到他们所教的学生的科学言语能力水平的高低。因此,我们认为,应从以下若干方面做足功夫,标本兼治语文教师科学言语能力水平低下的问题。

一、从源头上切除“先天不足”的病根。高师中文系的课程结构设置改革已刻不容缓,课程设置必须面向中学,从中学语文教育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不应错误地视语文为“语言+文学”,任意扩大文学类课程的比例,应从基础语文教育实际出发,重视科学言语类语体色彩较浓的文章学、阅读学、应用写作学等课程的开发,满足现代公民对掌握科学言语这种当今社会要求最高、最为规范的言语工具的要求。广大语文教师也应提高对科学言语的认识,重视科学言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言语能力水平。

二、从训练入手进行“后天调理”,提高教师的科学言语能力水平。个体的科学言语能力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如此,教师亦然。这一切都应通过扎实严格的言语技能训练去实现。我们认为,教师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所要求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都包含着很强的科学言语能力因素,教师的科学言语能力高,将有助于其总体言语能力的更好发展。

从听知能力的角度看,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接触学生的朗读、答问、讨论等教学场景,这就需要教师对这些平实的话语有灵敏的听知解义能力和听知察非能力。同时,教师还要经常出入各类会议、讲座、培训班等场合,这些场合多是使用科学言语。教师应能在聆听中迅速对口头言语进行理解、分析、判断和评价。最好的方法是有意识地在特定环境下接触科学言语材料(如参加学术讲座听学术报告,到法庭听刑事诉状等),进行边听边记的言语训练。

从讲话能力的角度看,教师的讲话能力是最重要的基本功,是重要的施教手段。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规范得体而又合乎逻辑的语言表达意见,说明事理。讲究语言的逻辑性、概括性、严密性,避免语言过于感情化,模糊随意。

从阅读能力的角度看,教师应能通过科学言语材料的阅读,逐渐培养出对言语表达的内在逻辑的理解能力。科学言语主要体现在科技性、应用性、论说性等文体中,这些文体侧重于运用逻辑思维,晓之于理,使人获得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从而解决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在信息爆炸的资讯社会里,对大量科学言语材料进行快速的信息筛选,从而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对一名语文教师尤为重要。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广猎各种科学言语材料,克服自身文学偏好,真正成为一名“杂”家。在扩大阅读面的同时,通过文章学、阅读学、逻辑学等学科的理论指导,科学有序地提高对科学言语材料的阅读能力。

从写作能力的角度看,由于当今社会科技发展一日千里,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这就要求人们的书面写作做到准确、严密、快速、简要。这也对语文教师的科学言语写作水平提出较高的要求。教师的下水文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局限在文学大观园中了。教师应培养自己严密的逻辑能力和语感素养,勤于练习,扎实提高有关科学言语类文体的写作水平。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范文8

语言文字是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基础工具,也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因此,就语文学科来说,基本属性应当是工具性,同时兼具思想性、人文性等其他性质。高职院校设置语文课程,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在语言教育的基础上带动思想教育、人文教育等,强化学生的文化素质,为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有效运用奠定基础。然而,在片面强调技能教育而忽视文化素质教育的功利化育人倾向的影响下,不少高职院校不再开设语文课程,即使少数高职院校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点缀”开设了该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三大突出问题:一是教学内容缺少必要的语文知识;二是课堂设计缺少有效的语文训练;三是教学主题只有“人文”,没有“语文”。换句话说,高职语文教育只注重了教育的宽度,而缺乏学科的深度。

一、高职语文应在教育的宽度和学科的深度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指出:“大多数学习材料是借助言语呈现出来的。”因此,教育心理学在讨论学习的准备条件时,非常重视学习者的语文能力,因为它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和重要构成。然而,根据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准备情况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当前高职学生的语文水平整体偏低,约有60%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没有积累起必要的语文知识,没有形成必要的语文基础能力,具体表现为识字总量不足、词语掌握有限、句意理解困难,等等。语文能力低下导致的学习障碍,必定对学生适应职业教育产生直接影响,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理解不力、接受吃力、学习进度慢、学习质量差等特点,最终限制了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和文化素质水平。因此,高职语文教育应该针对学生语文学习准备不足的特点,以语文能力为本位设计教学工作,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注重使学生积累和掌握支持读写听说能力所必须的陈述性知识,通过读写听说技能训练形成相应的语文能力。也就是说,在高职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绝不能忽视学科的深度,而应该在教育的宽度和学科的深度本文由收集整理之间寻求一种恰当的平衡。

二、高职语文应具备教育的宽度和学科的深度

在课堂教学中,学科的知识有两个来源,一是教材,二是教师。教材上的学科知识是一次性、平面化形式呈现的,不会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情境而变化。综观现行高职语文教材,在形式上大多以主题单元来组织篇目,如以“职业道德”、“亲情友情”、“生命礼赞”、“亲近自然”等人文话题编排教学单元。但是,把单元的着眼点放在人文话题上,必然无法顾及语文因素之间的联系,忽视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某种程度上混淆了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区别,淡化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目标,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去知识化”倾向,只随文讲授所谓的“人文性”,忽视语文的知识训练。

但是,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而人的语言发展是一切发展的基础。试想,对于一个缺乏听、说、读、写基本语文知识和能力的人来说,无论言语作品具有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多么伟大的人文精神,都是不起作用的,因为学生感悟不了,也感悟不到。恰恰相反,要想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感悟,基本知识的传授和基本能力的训练仍然必不可少。因此,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一定要占据语文教育的中心地位。这就要求高职语文教师对学科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针对教材的不足进行补充,结合学生实际对教材所提供的学科知识进行深入挖掘和多重演绎,使高职语文教育既具备教育的宽度,又有学科的深度。

三、建立从语文学科性质为出发点,以语言教学为核心任务的学科理论

在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思想教育、人文教育都应以语文知识教育为基础和核心,随着语言教学的进行而展开,处于从属地位;另一方面,其他教育都与语文知识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为语言教学提供所要表达的思想意义、艺术形式和知识内容,并具有各自的教学任务。因此,高职语文教育应该处理好主从关系,在基本任务语言教学的带动下,进行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训练、思维训练和人文教育等。也就是说,高职语文教育必须在具备一定学科深度的基础上再谋求教育的宽度,要建立从语文学科性质为出发点,以语言教学为核心任务的学科理论。

四、提升高职语文教师素质和修养的措施

从教学实践看,学科知识的深度和教育的宽度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修养。因此,为了加强高职语文教育的学科深度,教师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1.业务进修着重学语言。语文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必须自己具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和表达能力,才能发挥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示范和答疑解惑的主导作用。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强化对学科知识的深刻认识,摈弃语文教育“去知识化”的泛人文主义倾向,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修养和业务水平,成为语言文字的爱好者,读写听说的能手,进而成为语言教学的“设计师”,学生语文学习的“辅导员”,乃至名副其实的语文教育专家。

2.备课着重备语言。无论是各自备课还是集体备课,重点都应该是文本的语言文字或与其有关的内容,如每个字的读音、每个词句的理解,等等。要着重研究作为语言学习载体和媒介的文本,在语言表达方面的重点、特点和难点。高职语文教材的选文一般比较长,备课时除了要理清作者思路、文章结构和语言表达的脉络,可以把备课重点放到语言最精彩的重点段和精华段去,对这些段逐字逐句加以体会和分析,为讲课做好准备。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范文9

一、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本质内涵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 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性的发展。这种发展的落脚点都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

1、注重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听说读写各种要素的综合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使用计算机进行编辑、版面设计、制作个人网页和演示文稿”,而且要激励学生“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用于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同时,语文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决定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必须注重听说读写各种要素的综合,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生动活泼地学习语文,使学生的听说读写相互穿插、彼此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促 进语文能力的整体提高。

2、倡导研究性 学习方式,是语文学科与跨学科内容的综合

语文的综合性“绝不是语文与文学 、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等等的相加式的总和,也绝不是语言文字与语言学、文字学、 社会学、词汇学、修辞学、文章学、写作学、阅读学等等的配伍式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综合 利用语文、科学、艺术以及脑科学、思维科学、心理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和解 决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和困惑。师生通过一系列言语 活动和言语实践,共同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3、重视学生言语实践,是语文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内容的综合

语文综合性学 习重视学生的言语实践,鼓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深入调查、走访专家、实地考察等活动及时内化课堂学习中所学的语文知识及语文技能。通过“参观考察本地的山水风光、动植物资源、说出见闻和感受,调查方音、方言、谚语、俗语,调查和整理民俗风情、民间传说,调查考察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写出调查报告,给有关的报刊投稿”,使课内外有机地结合起来。[来源:学科网ZXXK]

4、重视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是语文教学与做人教育的综合

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与写作,注重学生在言语实践中优化思维品质、提升审美境界和人格品味。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 积累。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 感受和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教师既教书又育人,注重学生情商与智商的开发与培育。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形成。在言语实践中培育学生的言语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来源:]

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潜在价值

1、适应学生整合知识技能的内在需要,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 能力的实质是概括化、系统化了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语文知识与生活知识的统整、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统整、科学智慧与艺术智慧的统整,注重语文学科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语文学科内在逻辑体系的积极构建以及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 间知识的互补和交融。]

2、激发学 生自主学习语文的潜能,旨在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指导应突出自主、合作、探究之间的内在整合。在三者之中,自主学习是基础和核心,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自主学习的拓展和延伸,是自主学习的两翼。自主学习实际上是一种元认知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由学生自行设计主题和组织专 题活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潜能的开发,能够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学生对学习目 标及 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激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地阅读与写作。

3、利用一 切有益于语文教学的资源,提升学生综合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动态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性主要在“学习空间上。体现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的有机整合;学习内容上,体现自然、社会、人文领域与语文课程内容的整合。” 语文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决定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中问题的广度与深度,很少有纯语文学科的问 题,问题的解决必须综合地运用文章学、文艺学、美学、哲学和教育学、生理学、教育心 理学等课程的知识。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软化”学科边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跨学科的、网络式的、平等对话的、流动鲜活的语文课程体系。[来源:]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范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语言特点 分析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很好的培养小学生对于文字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对语言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教师在讲课过程中的教学语言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将对教学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进行阐述,对教学语言特点进行分析,希望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帮助。

一.教学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知识面的广泛性都有增加,这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要对所要教授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把握,同时还要做好学生的教学引导工作。而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可以很好的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可见,优秀的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教师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特点的分析

1.注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教师要把握的就是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学教学的本质就是基本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导。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确保教授知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是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清楚把握,通过科学准确的语言表达出生动丰富的语言特点。例如,在进行人教版《落花生》一课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对授课内容进行清晰掌握,从而避免出现歧义的情况。落花生实际上就是生活中经常吃的花生,但前面加了一个落字就容易引起歧义。教师在授课的时候,要对可能出现的歧义引起重视,通过科学准确的语言来表述出落花生就是实际上的花生,从而避免出现理论上的错误。可见,科学准确的语言表达对于学生真正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2.注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小学阶段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小学生还缺乏完全独立的思考能力,所以在不知不觉间就会对教师的一些行为特点进行模仿。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注意自己的说话和行为方式,通过规范的言谈举止来给学生树立起典范的作用,这也是为人师表的内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是如此,由于小学语文主要教授的就是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所以如果教师的语言不够规范,那么就不会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从而为学生今后的语言运用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教师要确保通过普通话标准考试,在教学中通过规范化的教学语言来保证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3.注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生动性。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待提高,在语言运用上还不能摆脱幼儿的语言特点。这时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就可以满足学生的思维方式,符合小学生语言的特点,从而更容易提升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月光曲》的教学中,为了学生更好地把握文中“安静优雅”的意境,教师可以通过形象的语言具体地表述出月光朦胧、琴声悠扬的场景,从而使安静的意味更加生动,使学生对文章进行更好地掌握。

4.注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的情感性对于学生的学习也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不仅要对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把握,同时更要理解作者的情感,通过感受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进而更加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而教师情感性的教学语言可以很好地达到相关要求。例如,在《长江之歌》的学习中,需要学生对热爱长江热爱祖国的情感进行深入的理解。教师首先要通过自己富有深情的教学语言来感染学生。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播放《话说长江》中精彩的内容来打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基础,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丰富精彩的教学语言可以有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教学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从语言的科学性、规范性、生动性以及情感性出发,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姜淑杰.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5,03:221+254.

[2]宁丽荣.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学周刊,2014,02:125.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范文11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

现如今,伴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和学习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也自然地影响到了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对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也是如此,老师和同学都对进一步拓展教学方式和创新教学手段表示出极大的期待。由此可见,如何加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科教创新,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项重点课题与难点课题。基于此,本文从重要性、存在问题与应对策略三个角度,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科教创新问题进行了如下的论述。

一、初中语文教学科教创新的重要性分析

在现实中,初中语文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其它教学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了初中教学事业的发展。也就是说,初中教学事业发展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初中语文教学保障作用的发挥。然而,纵览我国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其总体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当前,网络化与信息化成为时展的趋势与潮流。初中语文教学要想取得突破与发展,就必须及时地跟上时展的步伐,很好地适应这种趋势与潮流。网络化与信息化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价值。一方面,它可以丰富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创新初中语文教学的形式,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初中语文教学科教创新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据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为了加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本文对其作了以下几项总结:

(一)科教理念还不能完全深入教育者的内心

在现实中,信息化与网络化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实,大多数人都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能从思想或行动上接受这一点。长期的实践反复证明,人对一项事物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认识过程。这个认识过程表现在很多方面,既包括思想上的认识,也包括行动上的认识。因为人的思想是不容易被直接察觉或感官的,这给人的思想转变也带来了极大的难度。

(二)科教创新的机制和体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现如今,初中语文教学在科教创新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体制和机制的制约。其中,评估体制严重限制了初中语文教学的科教手段的创新与发展。具体而言,虽然目前也存在着许多使用现代化科教手段的鼓励性条文。但是,这些条文并没有真正地付诸实践。许多教师还是将讲课成绩与评估成绩等同起来,使得教学评估缺乏实效性。从学校的角度讲,他们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了过多地直接或间接干预,使得教师不敢或不愿去进行科教创新。具体到初中语文教学中,就是有的学校甚至对于具体课文的讲授步骤、讲授方法都有规定。这种过度限制类的东西严重束缚着在教学一线直接从事教学活动的教师根据自己的想法和能力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创新。

(三)教育部门和学校对于教师及学校相关人员在科教方面有针对性的培训不足

教师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点滴积累的过程,而很多教师在以前可能根本没有接触到先进的科教设备,因而也就无从谈起在具体教学活动中科教方面的创新。当前,我们的许多教育部门和学校虽然也在积极倡导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创新,但是在具体操作层面做得还很不够。不能够创造条件对于相关的教师进行针对性的科教培训,使其真正了解和掌握科教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和具体实施方法。而不能掌握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谈创新也就无异于痴人说梦了。科教方面的顺利开展还有赖于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而现在的大部分中学在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上还是十分的欠缺。这两方面,也就在总体上制约着初中语文科教方面的创新。此外,大部分初中在科教设施方面还很不完备,投入不够,这也是制约其创新和发展的一大因素。

三、初中语文教学科教创新中存在问题的应对策略分析

实践证明,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针对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科教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几项应对策略:

(一)教育部门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科教创新的一些引导性措施

要想从根本上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科教创新能力,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要在这方面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引导性措施。具体如,将初中语文教师教学活动中的科教运用能力,列为其教学能力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此来引导教师关注和加强自身科教能力的训练与提高;积极创新初中语文教学科教形式,组织一些形式多样、丰富多采的科教技能比赛活动来实现不同学校语文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切磋,通过这些活动来有效地提升语文教师的科教能力,使之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并由这些教师来带动整个语文教师队伍科教能力的提升;积极扶持学校发展各种形式的语文科教活动,尽量为其提供开展活动所必须的各项帮助。

(二)学校要大力创造一切条件鼓励和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的科教能力

学校作为初中语文教师科教能力提高的真正舞台,必须创造一切条件使语文教师能够在科教创新方面有所作为。这主要包括:学校要完善自身的科教设备,包括投影仪、电脑、电视机等科教活动必须的电教器材,从硬件上满足教师进行科教活动的需要;学校还要努力为语文教师进行相关的科教培训创造条件,使其可以通过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教能力和水平;学校还要大力引进和培养一些精通科教设备使用与维修的技术人员,为语文教师乃至其他各科教师进行顺利有效地开展科教活动提供保障。此外,在学校领导层面还有从思想和观念上真正关心和致力于学校语文教师科教能力的提高,不应付,不拖延,尽力满足教师进行科教活动的需要。

四、结语

综上所述,现如今,加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科教创新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程。这项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努力。首先,我们要对初中语文教学科教创新的重要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其次,我们要对初中语文教学科教创新中存在的问题有一个科学的分析;最后,我们要采取各项切实有效的措施,增强科教创新的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科教创新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初中语文教学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武建国.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策略[J].科技资讯,2010(12).

语文学科的重要性范文12

关键词:高中 语文 课堂 时效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新的挑战。高中教育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是我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环节,高中教育中各个学科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语文这一门学科课程。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相对于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我国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了很大进步,这对于高中生在语文课堂中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明确的提出,高中语文课堂在教学中应该进一步提高学生在语文课程中的学习能力与语文素养,锻炼学生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能力、思考能力、审美能力,具备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中语文教师要认真的准备教学方案

高中语文教师在每一节语文课堂中都要认真的准备相关的教学方案,主要就是对语文课堂要讲授的语文教材内容提前进行准备与背诵,将语文课堂中相关的语文问题进行设置,教师要对自己在一节语文课堂中需要做的事项进行规划,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备课这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要明确自己在一节语文课堂中要教什么、怎么教、教学的对象,这些事项都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还为开始之前,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对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方案进行认真的设计。

高中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时,备课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前提,高中语文教师备课的质量直接关系着语文这一门学科课程在教学中的效率与质量,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之前的备课,对语文课堂中的时效性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质量水平的提高有着关键的作用,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还未在语文课堂中展开教学时,认真、仔细的进行备课,对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教学事项进行合理的设置,这有利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二、高中语文教师要对语文课堂时间进行合理的利用

教与学,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容分割,这两者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辅助、相互联系以及依赖的,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将这两种之间的关系进行和谐统一,这对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效率与质量的提高有着非常中的作用。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要对语文课堂中的时间进行充分的利用,这对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时效性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有效的运用课堂时间,是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就目前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时间设置来看,一般一节语文课程的时间为四十五分钟,这四十五分钟属于高中语文教师,也属于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学生,教师在对语文课堂中一节课程时间的安排,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教学,要在教学课堂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将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时间充分的利用起来,以完成自己在课堂中的教学任务,对高中语文课本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四个方面进行合理的设置,即读、说、写、听。

(二)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进行教学的时候,要在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学会独立的对语文课程进行学习,自主的完成语文这一学科课程中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语文课程中进行学习时能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这样不仅仅有利于学生在语文这一门学科中学习能力的提高,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时效性。

三、创设教学情境

高中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语文教师中相关的多媒体设备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即动画、声音、成像等一系列方式。

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活跃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能够保持一个兴奋的情绪,能够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对语文知识进行学习,对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当根据语文这一门学科课程具体的教学状况与教学内容,对教学情境进行创设,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学情境的科学性、合理性。教学情境在语文这一门学科课程的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语文课堂中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的提高时效性。

四、提高高中语文课堂中写作方面的时效性

教师在语文课堂写作这一方面的教学,时效性的提高对于学生写作观念与写作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语文课堂中要重视对学生写作兴趣的挖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对写作这一方面的素材进行积累,在对学生写作作品进行评价时要注意用词,不断的完善自己在写作这一方面的评改方法。

五、结束语

高中语文这一门学科课程,在我国高中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语文课堂实效性的提高,提升了语文课堂中的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语文这一门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宁.新课标下高中语文课堂效率提升创新的途径[J].科教文汇,2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