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优化作业设计案例

优化作业设计案例

时间:2023-06-16 16:06:40

优化作业设计案例

优化作业设计案例范文1

CDMA2000资源库的建设成果受众为通信技术专业的学生,且其可以作为中国电信新进员工网优培训的载体。“CDMA2000无线网络建设与优化教学资源库”采用理论与实践对比研究方法,综合应用了电子、通信和计算机等技术,是一个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综合型资源库。预计在此资源库的应用中,教师总体把握课程设计把整个课程的课程目标,设计思路与企业专家共同探讨制定。把整个资源库分为:CDMA2000系统基础知识、CDMA2000系统网络规划、CDMA2000系统网络优化三大模块。每个模块细化为单元,由教师和往届从事网络优化的毕业生共同制定单元设计,并且提供真实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案例。保证教学资源库的新鲜东西不断,跟上时代的变迁。真正起到和工作岗位零距离的作用。

CDMA2000教学资源库开发采用调查法、概念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基于多年教学经验和教师企业实践,总结出无线网络优化员的岗位标准,工作流程,将无线网络规划、无线网络测试、无线网络优化组建成一个完整的资源库系统。把当地的实测数据进行指标分析,学生使用的软件以中兴的CNT和CAN为主,使用者直观观察无线通信流程,根据需要测试的指标及测试的时段进行标志,深入了解无线信号测量和网络优化分析的过程,为后续的网络优化工作打好基础,在工作岗位中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CDMA2000教学资源库的开发主要包括以下几大步骤:①课题思路的探讨和制定:各院校网络优化课程开展情况实际调研,教师走访相关企业,确定此岗位标准,工作流程;根据调研情况进行思路探讨和具体细化;针对CDMA2000标准在中国电信的运用情况将本资源库的重点定位CDMA2000无线网络优化部分。②CDMA2000无线网络建设和优化教学资源库资料的整理。整理本教学课程的课程设计,单元设计,教学课件;整理本教学课程的学生测试案例及来自企业的工程案例。③CDMA2000无线网络建设和优化教学资源库分模块整理;跟踪并调研学生的网络优化实习情况,更新教学资源库。一部分学生试用本教学资源库;④CDMA2000无线网络建设与优化实训系统部分的应用测试。GPS、测试手机、电脑、测试软件和软件狗等网优测试设备的准备;测试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的CDMA2000网络,并使用网优测试设备进行数据测试和指标分析;综合工程案例训练内容,分类进行分析并进行报告的整理。

本资源库的开发是基于典型的工作岗位,根据岗位标准和学生要达到的社会适应能力,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岗位专有能力,制定资源库的总目标。具有不可复制性,而所涉及到的工程案例都是学生测试的真实案例和河北电信石家庄分公司的真实工程案例,由于本教学资源库的全面性和真实性,因此本系统具有较高的使用和经济价值。从课程定位,到分模块分单元设计组建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单独的使用其中的任何一个模块,进行教学和研究;CDMA2000教学资源库开发的主要成果应包括:①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岗位专有能力为目标,制定CDMA2000无线网络建设与优化课程的课程目标,对CDMA2000无线网络建设与优化课程进行全面详细的课程设计、单元设计。②大量的以本学校为测试点测试案例,选取学校为测试点便于操作和调整参数。大量的本地区的真实的工程案例。③校企合作,通过研究搭建适合高职高专的教学资源库,以教师多年的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理论知识,发掘了教学需求和社会需求,发挥了企业指导和合作能力,把教学需求变为工程技术需求,使用教学资源库的学生在所工作的企业有突出表现。

由于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的教学也是起步不久,教学资源库的开发还不太成熟,本资源库的案例主要是基于中兴通讯公司的测试和分析软件,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工程案例也仅限于石家庄地区,不是特别全面。在接下来的开发工作中我们将开发更多的使用鼎力软件的案例,以及和外地区的电信部门加强联系,争取获得更多更好更典型的其它地区全面的工程案例,使其更好的服务于高职通信技术专业的教学。

优化作业设计案例范文2

物流大赛课程设计及实践体会 物流大赛课程设计及实践体会 物流大赛课程设计及实践体会

课程的教学设计

《物流管理课程设计》设置在《物流管理》课程之后,是与《物流管理》课程配套的一门独立的必修课程,课时集中安排2~3周(物流管理专业是3周,其他专业为2周,一周1学分)。教学目的: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物流管理课程基本知识与相关技能,提高学生物流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提高物流管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教学任务:以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的最新案例集为基础,对某一指定类型的物流企业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可行的方案设计;教学要求:设计方案符合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的基本要求与方式。具体要求为:方案的设计内容科学、全面、可行(方案的针对性、方案的有效性、方案的覆盖面、方案的综合性);方案的设计方法(设计方法的科学性、设计方法的复杂性);方案的表现能力规范化;具有创新性与应用前景。方案设计以小组形式进行,每组5人,这既和大赛的要求一致,也是做实际物流方案设计时团队的大概人数,大赛案例的主体都是实际的物流企业,学生既可以参观类似企业,也可以就关心的问题咨询企业,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像是真的在为一个企业设计物流方案一样,增强教学效果。物流管理的课程设计安排在一个学期的最后几周,课程设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案例分析报告阶段,安排在正式课程设计之前的两个月,讲清楚课程设计的要求与内容,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案例集中的每个案例均进行分析,写出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撰写并提交整个案例集的分析报告,这是方案设计的重要基础。

第二阶段为方案设计阶段,在第一阶段案例分析报告的基础上,按物流设计大赛方式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某一主题进行方案设计,最后二天进行答辩,评委组由指导教师与各组组长构成。每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汇报物流设计方案,评委组依据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的评分标准对台上同学的案例打分及质疑,这会帮助答辩的同学思考和发现问题,也有助于作为听众的同学了解物流方案设计的重点,进而发现自己方案的不足,更有助于他们之间的相互学习。内容设计。参照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所提供的设计内容,结合本校学生的培养方案与特色进行。以第三届为例(不只局限这些),我们物流方案设计主题选择为:服务网点布局、选址战略及路由优化设计;市场竞争策略及运作方案设计;系统运作控制与流程优化设计(如运作效率、运作标准化流程、运作环节等);应急与风险控制系统设计;物流技术应用与装备集成优化设计;物流增值服务项目设计;服务营销与质量管理体系设计;物流绩效评估体系设计;物流管理理念创新等。教法设计。本课程属于实践性教学性质,整个课程设计阶段以教师指导、辅导与小组研讨并重,遵循在学中干,在干中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切身体验物流方案设计的全过程。首先,讲解物流方案设计的目的、要求、基本规范与形式,且把前几届全国物流设计大赛获奖作品提供给学生供参考;其次,指导学生撰写总案例集分析报告,把各小案例中的问题与解决思路、方法进行汇总与梳理,从中提炼出方案主题与核心内容;再次,指导学生如何收集与补充大赛案例中缺少的数据与资料,同时还组织学生参观相应的企业,增加一些感性认识;对于某些定量分析方法的学习与应用联系相关老师做专门指导。

教学实践

经验。物流方案设计的基础是案例集的总分析报告。在平时的相关课程中,一般都是内容单一、篇幅短的小案例分析,学生从未接触到百页左右的围绕该企业的案例集,如何把一个个小案例分析串联、集成为一个总案例分析报告,对于学生来讲尚属首次。为此,让学生把各案例中企业各方面的背景、问题、解决思路、方法和措施等进行“合并同类项”,再从经营战略、业务运作、管理与技术手段、所需环境与条件等方面进行分层撰写,形成较系统的总分析报告。物流方案设计中,学生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一个个解决方案的堆砌,系统性差,方案不能前后呼应甚至矛盾,缺乏一个空出的主题与明显的逻辑主线。为此,让学生单独把各式各样章节的摘要写出来,并把每个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用框图画出来,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发现哪些章节是重复的或不需要的、哪此内容是缺少的或不足的,经过几轮反复练习,使学生基本做到主题相对明确、逻辑较一致的物流解决方案。由于物流管理课程设计的时间有限,对物流解决方案的要求是作出一定的调整,主要是对案例的覆盖面从80%下降到40%,使学生较易抓住关键,提炼企业面临的本质性的独特问题,然后对症下药,量身定做出物流解决方案。 小结

物流方案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也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需要不断地总结,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总结了教授该门课程的整体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以及经验和教训,指出了教学与活动中的一些问题与可能的解决办法,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优化作业设计案例范文3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10-0112-05

一 引言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目标之一,近年来,实践教学理论研究在师生互动、兴趣激发等方面均有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并提出了新教学环境下的“感知一理解一深化”三阶段教学理念。但由于受实践教学形式单一和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等因素的制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尚待完善,理论讲授多于教学互动、实践教学形式多于内容等问题仍较为突出。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过程的完善需要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形式的丰富和质量的提升需要情景教学场景和案例库的建设。以生产与运作管理为核心的物流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具有极强的实践性,需要考察企业生产系统及物流管理各环节的运行、规划及设计,其教学过程必须使学生首先建立生产现场及企业物流的物理概念和感性认知。近年来,随着生产实习机会的减少,学生对企业生产物流及供应链运行缺乏真实、直观感受,加上教材抽象的数理阐述,极大影响了物流工程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为此,以物流工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特点和需求状态为背景,研究大学生创新实践教学平台更具现实意义。

本研究以Flexsim仿真软件为基本工具,研究适于情景教学的创新实践教学平台,试图通过创设、模拟具体的生产场景,仿真企业物流及生产系统的运行,使学生置身于企业生产活动和供应链运行的虚拟环境中,并充分运用系统提供的设计方案与优化功能,推进教学互动过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突破实践教学形式和生产实践经费限制,优化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

二 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的内涵和功能要求

1 创新实践教学和创新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能力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是人们改变客观现实的创造性活动。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以实践活动为基础,实践能力是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创新的结果和效果需要通过实践才能在现实世界中体现出来。

创新实践教学是根据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实践的特点和作用以及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而开展的创新实践活动。创新实践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客体是教学内容和对象,包括自然对象、社会对象和精神对象。创新实践教学是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试验场,学生在掌握实验方法、操作规范和技能的基础上,反复进行各种练习和操作,易于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课堂,在创新实践性教学环节中,需要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和综合运用,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提高;创新实践教学是沟通学生与社会之间联系的桥梁,实践活动往往伴随着大量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和生产工艺等各方面问题,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自身素养于实践中得到磨练。

物流工程及企业现场管理等专业课程教学的总体趋势是压缩课堂教学课时,增加生产一线的现场教学。西方发达国家采用的双导师联合教学的两阶段模式,同时附以案例教学、实验室模拟演练等,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从一定意义上说,创新实践教学平台通过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和案例模拟,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真正使学生融入“感知―理解―深化”的学习过程,从而改变学生技能培养中单纯的以注释与理论阐述为主、实践活动局限于课后上机实验等离散性、孤立性过程的局面,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2 基于生产场景创设的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的功能要求

根据现代物流工程教学的特点,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更强调学生系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重视企业生产系统方案设计和优化方法的掌握。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互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习惯和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根本上强化物流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实践特色。为此,创新实践教学平台首先应当考虑创设基本的企业生产与物流场景,应当主要体现学生动手操作与情景分析相结合、演示性与研究创新性相结合、计算机仿真与案例相结合三个基本原则。通过创设生动的生产物流和供应链情景,引导学生从系统工程的视角去观察企业生产流程,思考企业生产现场和供应链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以案例库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借助Flexshn仿真系统,使学生置身于企业生产活动和供应链运行过程的虚拟环境中,亲身参与供应链规划与设计。根据以上指导思想,物流工程专业情景下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应当包括双向互动与过程参与、创新过程引导与控制、模拟反馈与方案优化、案例与创设场景的更新等方面的基本功能要素。

双向互动与过程参与。即物流工程专业情景下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强调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打破以往被动学习的局面,注重训练学生基本技能,这一过程是学生和平台系统的信息交换过程。通过教学过程的互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通过角色参与,促进理性感知。在此,学生可以参与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有:参与实验模拟和角色体验场景,培养学生对生产现场的认知;参与Flexshn仿真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案例环节,为学生进一步优化方案打下基础,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广阔性。

创新过程引导与控制。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的目的在于模拟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系统的设计和运行,为了保证平台的正常运行和教学效果,整个实践教学过程应当由教师严格控制和引导。通过教师引导和角色设定,使学生从不同视角对企业生产与物流运行情况进行观察和感知,激发学生的全局创新意识。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的可控制性表现在:控制情景教

在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系统中,为了向学生直观地展现现代企业生产管理系统,描述企业生产物流系统物理模型设计的全过程,系统设置了实物模拟场景、角色体验场景、仿真实验场景设计等三个依次递进的层次结构,实物模拟场景能学的进度,确保实验过程顺畅进行;控制访问权限,提高教学平台的安全性;以学生创新性学习为中心实行控制管理,实现整个教学平台全面控制与仿真实验重点控制相结合,尝试实验案例刚性控制与示范案例柔性控制相结合。

模拟反馈与方案优化。创新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对创设场景下的生产与物流方案进行模拟运行,并对运行结果进行分析,输出模拟系统方案的运行状态,从而为系统参与主体反馈系统(方案)参数,引导学生对既定生产方案做出评价,进而通过对学生提出的设计方案和仿真模拟结果的比较,引 导学生进一步优化方案,在创新实践教学平台运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案例与创设场景的更新。基于物流工程专业的创新实践教学平台所提供的情景库、案例库,以及方案优化方法等,应当根据生产实践和教学要求,进行相应的变化和更新,从而保证模拟教学平台的适应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产实践等外部条件和情况的变化,要考虑不同生产环境及系统的要求,不断发展、更新场景和案例,并设计、构造方案优化模式。

三 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的模块结构

从广义上讲,基于,隋景教学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可应用于几乎全部的管理及物流工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物流工程与管理涉及企业物流系统设计、诊断、优化和信息管理等,物流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系统工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设施规划与设计、生产运作管理等)均可以使用该平台进行实践教学。根据创新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基于情景教学的大学生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的核心包括以学生为主体的Flexsh'n情景模拟与仿真、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师管理、师生共享的资源案例库等基本功能模块,为了保证系统的可操作性,并满足课前及课后教学管理的需要,平台系统还应当包容方案优化与系统分析、学生成绩考核、系统档案管理等辅助功能模块。具体的功能模块结构如图1所示。让学生了解现代制造企业生产、物流等设施的布局。角色体验场景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入企业生产物流系统的角色中,体验情境。Flexsin仿真实验场景设计是创新实践教学系统的重要内容,可根据生产环境和具体要求,引导学生进行虚拟的实验场景自主设计。

Flexsim软件作为新一代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的有效工具,它可以建立集建模、仿真和可视化于一身的真实生产系统的3D模型,能快速进行企业生产物流系统建模和优化,从多个备选方案中找出最优方案;还可以用动画演示的方式模拟生产系统的运行流程。并且,Flexsim软件操作简便,易于学习,非常适用于实践教学,学生可以根据生产系统的设计要求,通过设定和选择生产系统参数对企业生产物流系统建模仿真,并在Flexsim中编制相应程序,模拟实际生产物流系统运行状况,统计和分析模拟结果。Flexsim仿真实验的一般步骤为系统调研与问题分析、制定方案与目标、系统描述和假设、收集数据和信息初步处理、系统模型构建、确定仿真算法、建立仿真模型、运行验证和确认模型、系统方案分析、修改系统参数、重复仿真运行和分析,直至输出最优方案。

应当说明的是,作为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系统运行的基础和前提,系统的案例库是情景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具体包括示范案例及实验案例等。其中,示范案例适用于初学者了解及掌握Flexsim仿真系统,熟悉仿真实验的流程及操作。实验案例则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编写,对每一实验均有标准模型、运行结果及系统分析,学生只有完成每次仿真实验,才可以查看案例运行的结果,并自行对照标准运行结果,分析自己的实验结果,提出改进模型及方案。案例库的建立和情景教学系统两者互为补充,情景教学系统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弥补生产实践感性不足的缺陷,真正学会如何进行生产系统、生产物流设施规划方案等的设计,而案例库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一定的内容,使情景实践教学平台的功能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另外,教师管理系统模块除了可以设置教师访问和更新指令外,主要还用于教师相关教学与案例资料、协调与安排实验内容等,指导学生参与实验,同时监控实验教学过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查和评价,有利于进行实践教学经验交流。

四 企业生产与物流系统实验教学过程设计

1 现代企业生产与物流系统场景模拟与感知

企业生产与物流系统实验教学过程设计环节,旨在通过具体的实验教学过程模拟和说明,进一步明晰实践教学平台系统的运行过程。首先,利用创新实践教学平台,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验室建立一个柔性化的、可组合式的现代生产企业小型生产过程及物流模拟系统,按照生产及物流设施布局的一般要求配置生产及物流设备,包括生产企业原材料入库、出库、半成品加工、生产流水线装配到成品入库各个功能环节的物料搬运过程,可真实体现制造型企业物流与生产计划控制的集成过程。

模拟场景设计结束后,即进入角色体验阶段。指定各实验小组在生产流程中的角色,要求按所分配为的角色功能设计设备及设施参数。角色体验环节是以真实的工业生产过程为对象,在对产品结构分析、工艺流程分析和BOM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理论设计,然后利用Flexsim仿真系统开展系统规划与设计技能训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货位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参数设计要求。

2 生产系统仿真与优化模拟实验

生产与物流系统实物模拟场景和企业仓储管理系统的角色体验场景,是从两个不同角度简要说明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的基本运行条件。不论是实物模拟场景,还是系统角色体验场景,均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视系统情景库的更新频率而定)。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的仿真实验宜采取学生个人独立完成的形式,全部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后,同学、师生之间可以相互探讨所设计的方案并探寻优化方案。以下以企业生产系统方案设计为例,简要描述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的运行过程。

(1)实验目的及实验原理

该生产系统模拟企业生产车间内由三道工序组成的流水生产线运行情况,原材料经加工、检验、包装三道工序后,成品经运输机送至仓库货架。实验的目的是:①让学生了解生产线的系统设计;②学会添加和设置生成器Source、暂存区Queue、处理器Processor等常见实体;③运用Flexsim系统,按各设计方案运行生产线,观察各自的运行情况,对比运行结果,进行方案优化,探寻最优方案。

实验及优化原理是通过模拟和观察各方案运行状态,在参与和体验中理解生产线布局和运行的基本方法,使学生掌握生产系统优化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2)实验步骤及内容

通过Flexsim系统创建生成器Source、暂存区Queue、处理器Processor等实体,其次,对各实体设置合理的运行参数,构建模型布局并定义物流流程。让学生将对Flexsim的对象库及对象分类有所了解,并且掌握创建实体及通过端口将实体对象进行连接的操作方法。

本例中,实验模拟具有三道工序的企业生产线的生产过程,每道工序配备一名操作人员;成品首先由传送带送至暂存区,然后由运输机送至仓库货架。本案例包括原料和成品在内,一共将会出现4种不同的产品形态,发生器生成4种不同颜色的临时实体来进行模拟。红色临时卖体表示原料,黑色临时实体表示经第一次加工后的半成品,蓝色临时实体表示经第二次加工后的半成品,浅绿色I临时实体表示第三次加工后的成品。原料到达速度为2秒/件。参数设置如图2、图3所示:

参数设置是实验合理运行的保证,学生通过这一过程可 掌握参数设置的方法;编译并运行仿真模型,学生可通过饼状图直接观察到运行结果的差别,切身体验参数设置的重要

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均能直观观察各个生产实体运行的状态信息,了解系统空闲时间分布以及生产线的均衡状态。由此,本系统的运行过程同时也能引导学生进行优化方案阿设计。观察生产线仿真模型的系统状态图,可发现模型存在的问题。在该仿真模型中,工序一空闲时间比约为50%(蓝色部分),并且货物缓存区存在明显货物积压情况。此时,学生可对模型进行优化,提高原料到达的速度,并增加性。图4为某时刻生产线加工、检测实验过程截图及工序一工作效率饼状图。运输车数量。变更参数设置,将原料到达速度提高到1.4秒,件,并增加一台运输车B,再次编译、运行仿真模型,如图5所示。对比运行结果,可发现工序一工作效率约为70%,并且暂存区无明显货物积压,生产线处于良好运行状态。模型的优化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经过多次的修改实验,才能确定最优的设计方案。

最后,通过撰写实验报告,教师可引导学生查看实验案例库中关于生产线系统设计要求、参数和规范,对照学生自己设计的系统,总结设计经验、分析教训,引导学生加深对实验过程、优化方案以及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

五 结论与展望

优化作业设计案例范文4

(一)设计方案直接影响投资。工程建设过程包括项目决策、项目设计和项目实施三大阶段。进行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决策和设计阶段,而在项目作出投资决策后,其关键就在于设计。据研究分析,设计费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正是这少于1%的费用对投资的影响却高达75%以上,单项工程设计中,其建筑和结构方案的选择及建筑材料的选用对投资又有较大影响,如建筑方案中的平面布置为内廊式还是外廊式、进深与开间的确定、立面形式的选择、层高与层数的确定、基础类型选用、结构形式选择等都存在着技术经济分析问题。据统计,在满足同样功能的条件下,技术经济合理的设计,可降低工程造价5%~10%,甚至可达10%~20%。

(二)设计质量间接影响投资。据统计,在工程质量事故的众多原因中,设计责任多数占40.1%,居第一位。不少建筑产品由于缺乏优化设计,而出现功能设置不合理,影响正常使用;有的设计图纸质量差,专业设计之间相互矛盾,造成施工返工、停工的现象,有的造成质量缺陷和安全隐患,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造成投资的极大浪费。震惊全国的宁波大桥事故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证。

(三)设计方案影响经常性费用优化设计不仅影响项目建设的一次性投资,而且还影响使用阶段的经常性费用,如暖通、照明的能源消耗、清洁、保养、维修费等,一次性投资与经常性费用有一定的反比关系,但通过优化设计可努力寻求这两者的最佳结合,使项目建设的全寿命费用最低。

二、建筑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监控不力

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设计对业主负责,设计质量由设计单位自行把关的观念,主管部门对设计成果缺乏必要的考核与评价,有的仅靠图纸会审来发现一些简单问题,只有等出现了大的技术问题才来追究责任,而方案的经济性则问及更少。另外,对设计市场管理不够,越级、无证、挂靠设计时有发生,从而导致设计质量下降,加之由于设计工作的特殊性,不同的项目有各自的特点,所以针对不同项目优化设计的成果缺乏明确的定性考核指标。

(二)优化设计的意识不强

目前,业主往往把投资的控制重心放在施工环节上,而对设计环节重视不够。其原因:一是对设计对投资影响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只看到搞施工招标,投标价要低于标底价、施工单位要让利等,殊不知设计方案的优化会带来更大的节约;二是无法很好地选择设计单位,因为在设计前业主不知道谁能优化到什么程度。有些项目设计虽通过招投标,但此时方案不细,概算粗略,很难来综合评定;三是业主由于专业知识上的限制,对设计方案难以从优化扰的角度提出要求或疑议;四是有些业主经济实力雄厚,项目建设赶时髦,求新颖,根本不提优化要求;五是有些业主自身对工程应具备的功能要求及应达到的目标不明确,随意性大,要求出图时间紧,又压低设计收费,从而也影响了优化设计的开展。

(三)缺乏必要的压力和动力

由于目前的设计经营往往凭的是关系,缺乏公平竞争,所以设计单位的重心不在技术水平的提高上,设计只要保证不出大的质量问题,方案的好坏、造价的高低,关系不大,使优化设计失去压力。由于现在的设计收费是按面积或按造价的比例计取,几乎跟投资的节约和设计质量的优劣无关,导致对设计方案不认真进行经济分析,而是追求高标准,或为保险起见,随意加大安全系数,造成投资浪费。

(四)运行的机制不够完善

优化设计的运行需有良好的机制作为保证。而目前的状况,一是缺乏公平的设计市场竞争机制,设计招标未能得到推广和深化,地方、行业、部门保护严重;二是价格机制扭曲,优化不能优价;三是法律法规机制薄弱。

三、应着手抓好的几个问题

(一)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优化设计工作的监控

为保证优化设计工作的进行,开始可由政府主管部门来强制执行,通过对设计成果进行全面审查后方可实施。作为《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配套文件之一的《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暂行办法》已由建设部建设[2000]41号文颁布施行,它的实施将对控制设计质量提供重要保证。但《办法》规定的审查主要是针对设计单位的资质、设计收费、建设手续、规范的执行情况、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等方面的内容,缺乏对方案的经济性及功能的合理性方面的审查要求,所以建设主管部门在执行《办法》的同时,应增加人员配备和审查力度,对设计成果进行全面审查。第二,应加强对设计市场的管理力度,严格通过资质管理、人员注册、设计招标、图纸审查等环节来规范设计市场,减少黑市设计。第三,利用主管部门的职能,总结推广标准规范、标准设计、公布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及考核指标,为优化设计的进行提供良好服务。(二)加快设计监理工作的推广

优化设计工作的推行,仅靠政府监控还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设计监理已成为形势所迫,业主所需。通过设计监理可打破设计单位自己控制自己的单一局面。因此,主管部门应在搞好政府监理的同时,一方面应尽快建立设计监理单位资质的审批条件,加强设计监理人才的培训考核和注册,制定设计监理工作的责职、收费标准等;另一方面通过行政手段来保证设计监理的广度,为设计监理的社会化的提供条件。

(三)建立必要的设计竞争机制

为保证设计市场的公平竞争,设计经营也应采用招标投标,虽然早在1984年,当时国家计委和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就印发《工程设计招标投标暂行办法》,1995年建设部230号文印发了《城市建筑方案设计竞选管理办法》,新颁的《招标投标法》中也规定符合条件的项目的勘察设计必须招标,但实际招标项目的量一直很少,只占总项目的10%左右(不同的地区其比例可能有所不同),即使采用招标的项目,其招标体系不完善评标方法不健全,缺乏公平竞争性,因此应完善设计招投标的相关环节。首先,应成立合法的设计招标机构;其次,各地方主管部门应建立相应的规定,符合条件的项目必须招标;第三,业主对拟建项目应有明确的功能及投资要求,有编制完整的招标文件;第四,招标时应对投标单位的资质信誉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资格审查;第五,应设立健全的评标机构合理的评标方法,以保证设计单位公平竞争,并限制业主在项目上的随意性。

(四)注意优化设计工作的综合性

通过优化设计来控制投资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不能片面强调节约投资,要正确处理技术与经济的对立统一是控制投资的关键环节。设计中既要反对片面强调节约,忽视技术上的合理要求,使项目达不到功能的倾向,又要反对重视技术,轻经济、设计保守浪费的现象。设计人员要用价值工程的原理来进行设计方案分析,要以提高价值为目标,以功能分析为核心,以系统观念为指针,以总体效益为出发点,从而真正达到优化设计效果。

优化作业设计案例范文5

    课程的教学设计

    《物流管理课程设计》设置在《物流管理》课程之后,是与《物流管理》课程配套的一门独立的必修课程,课时集中安排2~3周(物流管理专业是3周,其他专业为2周,一周1学分)。教学目的: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物流管理课程基本知识与相关技能,提高学生物流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提高物流管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教学任务:以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的最新案例集为基础,对某一指定类型的物流企业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可行的方案设计;教学要求:设计方案符合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的基本要求与方式。具体要求为:方案的设计内容科学、全面、可行(方案的针对性、方案的有效性、方案的覆盖面、方案的综合性);方案的设计方法(设计方法的科学性、设计方法的复杂性);方案的表现能力规范化;具有创新性与应用前景。方案设计以小组形式进行,每组5人,这既和大赛的要求一致,也是做实际物流方案设计时团队的大概人数,大赛案例的主体都是实际的物流企业,学生既可以参观类似企业,也可以就关心的问题咨询企业,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像是真的在为一个企业设计物流方案一样,增强教学效果。物流管理的课程设计安排在一个学期的最后几周,课程设计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案例分析报告阶段,安排在正式课程设计之前的两个月,讲清楚课程设计的要求与内容,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案例集中的每个案例均进行分析,写出分析报告,在此基础上,撰写并提交整个案例集的分析报告,这是方案设计的重要基础。

    第二阶段为方案设计阶段,在第一阶段案例分析报告的基础上,按物流设计大赛方式的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自己选择某一主题进行方案设计,最后二天进行答辩,评委组由指导教师与各组组长构成。每组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汇报物流设计方案,评委组依据全国物流设计大赛的评分标准对台上同学的案例打分及质疑,这会帮助答辩的同学思考和发现问题,也有助于作为听众的同学了解物流方案设计的重点,进而发现自己方案的不足,更有助于他们之间的相互学习。内容设计。参照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所提供的设计内容,结合本校学生的培养方案与特色进行。以第三届为例(不只局限这些),我们物流方案设计主题选择为:服务网点布局、选址战略及路由优化设计;市场竞争策略及运作方案设计;系统运作控制与流程优化设计(如运作效率、运作标准化流程、运作环节等);应急与风险控制系统设计;物流技术应用与装备集成优化设计;物流增值服务项目设计;服务营销与质量管理体系设计;物流绩效评估体系设计;物流管理理念创新等。教法设计。本课程属于实践性教学性质,整个课程设计阶段以教师指导、辅导与小组研讨并重,遵循在学中干,在干中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切身体验物流方案设计的全过程。首先,讲解物流方案设计的目的、要求、基本规范与形式,且把前几届全国物流设计大赛获奖作品提供给学生供参考;其次,指导学生撰写总案例集分析报告,把各小案例中的问题与解决思路、方法进行汇总与梳理,从中提炼出方案主题与核心内容;再次,指导学生如何收集与补充大赛案例中缺少的数据与资料,同时还组织学生参观相应的企业,增加一些感性认识;对于某些定量分析方法的学习与应用联系相关老师做专门指导。

    教学实践

    经验。物流方案设计的基础是案例集的总分析报告。在平时的相关课程中,一般都是内容单一、篇幅短的小案例分析,学生从未接触到百页左右的围绕该企业的案例集,如何把一个个小案例分析串联、集成为一个总案例分析报告,对于学生来讲尚属首次。为此,让学生把各案例中企业各方面的背景、问题、解决思路、方法和措施等进行“合并同类项”,再从经营战略、业务运作、管理与技术手段、所需环境与条件等方面进行分层撰写,形成较系统的总分析报告。物流方案设计中,学生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是一个个解决方案的堆砌,系统性差,方案不能前后呼应甚至矛盾,缺乏一个空出的主题与明显的逻辑主线。为此,让学生单独把各式各样章节的摘要写出来,并把每个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用框图画出来,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发现哪些章节是重复的或不需要的、哪此内容是缺少的或不足的,经过几轮反复练习,使学生基本做到主题相对明确、逻辑较一致的物流解决方案。由于物流管理课程设计的时间有限,对物流解决方案的要求是作出一定的调整,主要是对案例的覆盖面从80%下降到40%,使学生较易抓住关键,提炼企业面临的本质性的独特问题,然后对症下药,量身定做出物流解决方案。

    为了实践性教学训练与竞赛相结合,学校每年举办一届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与物流管理课程设计并行,时间适当拖后一些,一般在10~12月之间),以参加课程设计的学生为主,再动员有兴趣的学生参加,增加物流大赛的规模与影响力,具体由学校物流协会承办,最后对做得较好的组由学校团委、经济管理学院、教务处联合颁奖。我们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方式引入到物流管理课程设计中来,把物流教学实践性训练与竞赛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前三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中,每届均有1~2个队进入复赛、两届有均有一队进入决赛,第三届一个队获得二等奖。根据教育质量专业评估机构“麦可斯”咨询机构的测评,我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半年后的就业率几乎为100%。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方式引入到物流管理课程设计中来,提高学生实践性教学质量不无关系。教训。由于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程设计的,存在一个小组内成员的参与程度与贡献大小不好评判、干多干少都一样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会助长个别组员的消极行为,降低了小组合作的有效性;第二个问题是由于全国性大赛是两年举办一次,对于第二年的课程设计存在抄袭上一年优秀作品过多的现象,这些问题的解决尚处在探索中。

    小结

    物流方案设计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也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需要不断地总结,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总结了教授该门课程的整体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以及经验和教训,指出了教学与活动中的一些问题与可能的解决办法,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优化作业设计案例范文6

酒店管理专业情境案例教学的几个问题

(一)情境案例的来源

情境案例教学最突出的优点就是通过真实的案例背景和预设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置身于“现场”,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主动去分析和思考各个情境案例,鼓励每位同学从各自的角度独立思考,然后在相互讨论中捕捉思想的闪光点,从而把握住问题的关键,合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将学习的理论或实践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精选情境案例成为课堂教学成功和保证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

1.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教学工作,提炼出虚拟工作情景,形成情境案例。教学内容和教学整个过程由教师控制,因此教师是情境案例设计的主导。教师根据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掌握情况,分拣出学生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或需要学生引起重视的工作程序,进行设计整理,形成情境案例让学生扮演并分析。通过身临其境,学生强化了合理的操作程序,同时巩固了理论知识。这一来源的情境案例由于来源于教师的教学体验,对学生而言更具针对性,一般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但同时对教师的要求也较高。需要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通过细致观察学生的反应了解教学效果。

2.教师查阅专业人士编著的实践、案例、实训类书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形成情境案例。高职教师自身应具备较强的吸收先进行业理论的能力,通过查阅和大量阅读专业人士编著的实践、案例、实训类书籍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除了吸收优化的实践操作程序纳入教学,教师还可深入研究操作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并据此设计情境案例,帮助学生形成在服务操作前合理的统筹工作程序的习惯,逐步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

3.利用学生在酒店顶岗实习的优势,布置学生记录并分析总结实习期间对客服务和酒店管理等方面印象深刻的情境。实行“2+1”教学模式后,每一级学生在顶岗实习后都需进行实结汇报。写实习周记、记录自身服务中典型的服务情境和实习结束后的职业规划是实结汇报的主要内容。对学生的总结和记录的评价将影响到学生实习学分的获得。一方面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加强了对工作过程的观察和分析,提高了掌握实践能力的主动性,另一方面,教师将学生记录加以整理和提炼,既增加情境案例背景的真实性,又可以提高情境案例的实用性。在实际教学中,这一来源的教学情境通常比较具有操作性,也非常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情境案例的选择原则

1.既符合实际工作情境,又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实用性原则是情境案例选择时的首要原则,没有实用性的情境即使再有吸引力,课堂气氛再热烈,对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也没有意义。同时情境的实用性必须是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的实用性。如商场部职员引导客人购买商品的案例相较前台人员由于门锁问题导致房卡失效客人投诉的案例,同样是从学生记录中提炼出来的情境,虽然前者也能应用于销售技巧的教学中,但后者还是更具普遍性。

2.既有针对内容,又有较全面的分析空间。通常情境案例的工作背景是出现在一个具体的工作环节或程序中,因此具有针对性,能够直接应用于某一操作或服务过程的教学,然而过于单一的情境背景将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情境案例的教学素材,必须有较全面的分析空间。一个既涉及服务员的操作规程,又涉及部门沟通和管理的情境不仅能保证情境的展示质量,又能帮助学生提升分析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

3.既适应员级服务人员的操作性要求,又有管理因素利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高职类学生的就业起点虽为员级服务人员,但职业规划应以中高级管理人员为目标。毕业生中不乏有优秀的基层员工无法胜任管理层的实证。课堂教学应注重选择包含有管理因素的情境,以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

(三)情境案例使用过程的控制

1.避免将情境案例教学混同于举例教学,教学设计简单化。许多教师以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为目的,认为情境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事例,或简单地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不重视情境案例教学过程的设计。事实上,情境案例的教学需要完整的课程设计和有效的教学组织,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职业环境下的应变能力。

2.避免将案例教学等同于模式教学,教学过程程式化。这表现在运用不同案例时套用同一模式,教学过程不新颖,教学过程格式化为“提出案例—划定知识点范围—自主选择知识点分析案例”的过程,减少了案例教学对学生的吸引力。由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教学中的工作情境非常多,教师对工作情境要精心选择和设计,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到展示给学生一个全新的综合情境,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职业技能。

情境案例教学的意义

(一)适应教学需求,实现专业教学目标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酒店管理专业应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现代饭店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较强服务意识和操作技能,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适应现代旅游饭店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职业型人才。

这种职业型人才的成才标准应该是就业有优势,强过本科生和中职生;发展有空间,经过一段不长的实际工作时间,能够找到自己在行业内的定位和职业发展方向;创业有能力,在条件具备时,能独立担当创业者的角色;继续教育有基础,需要时,能够通过自学的方式获得更高层次的进步。

(二)增加课堂教学的实用性

在高职“2+1”模式下,学生在短短2年后即要面对真实工作情境。课堂中大量情境案例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应变能力和服务意识的提高,从而基本具备所需的职业能力,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变。

优化作业设计案例范文7

关键词:建筑设计;方案优化;工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的必要性

建筑设计方案优化是在建筑设计招标工作结束后,建设单位与中标设计单位需要立刻展开的一项重要工作,其必要性在于:

1、中标设计方案有待成熟与完善

方案中标并不意味着方案的完善。通常情况下,自招标文件公布至提交方案,留给设计单位的有效设计周期不会超过40天。同时,依据招投标法规,招标期间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之间除“答疑”之外不能进行其他方式的沟通,因此,在有限时间与有限交流的前提下,要求设计单位拿出能够充分领悟建设单位意图、完全满足建设需求的方案是不现实的。此外为了加快进度,目前建设单位一般都采用“概念设计方案”招标。在功能布局及技术标准等方面,中标设计方案的深度难以直接衔接后续的相关设计活动,需要在设计方案优化阶段加以深化与细化。

2、建设单位的技术要求有待明确与落实

目前的建设项目,尤其是大型复杂建设项目,面临功能、交通、环保、景观、法规等越来越复杂的内外部环境条件和设计约束,在缺乏建筑设计方案雏形的情况下,建设单位很难提出明确详细的设计要求,其在设计招标文件中对功能需求、建筑风格的描述往往是模糊的或是框架的。因此,在明确中标方案后,应该基于中标方案的建筑布局,对各项技术要求、功能需求及设计约束进行逐一细化、优化和协调,并最终落实和确认。

3、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中标方案仅为一家单位的设计成果,其设计思路的局限性在所难免。而设计招标过程中,少则三家,多则十几家单位参与设计,各投标方案的设计手法、设计亮点对开拓建设单位和中标设计单位的思路是有价值的,可以在设计方案优化阶段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充分借鉴其他投标方案的优点,对中标方案进行优化完善。

鉴于这些情况,对于工程建设项目,尤其是大型复杂建设项目,方案优化工作已成为工程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作程序和环节。建设单位要摒弃建筑设计方案优化可有可无的思想误区,在设计招标结束后不要急于展开后续设计,而要发挥各方优势,对中标方案进行充分的优化和深化,使各项功能指标及技术措施更为合理,建筑风格定位更为准确,造价与运营成本更为经济,并为后续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等环节提供科学、系统的工作依据。

二、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的风险与原则

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的初衷往往都是好的,但是否所有的优化工作都能够实现目标呢?一些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虽然投入了大量精力、时间进行方案优化,但由于工作方法不当,往往出现调改了一个地方,却引发更多相关问题的现象。经过反复调改,却发现不是对中标方案进行了“优化”,而是丑化、劣化了原有方案,甚至颠覆了中标方案,轻者延误了工期,重者则造成工程建设管理的重大失误。

因此,为了实现优化目标,达到理想的优化效果,在建筑设计方案优化过程中,如下几条原则是应该严格遵循的:

1、坚持并充分发挥专业人员的主导作用

优化不成反遭劣化的原因可能来自多方面,但非专业因素过多地干预甚至主导优化过程是其中一项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建设单位的参与热情或领导的主观意愿不知不觉中影响或压制了建筑师的创作空间;另一方面,中标单位也常常存在任务完成式的被动工作心态,“既然已经中标了,业主单位说怎么改就怎么改吧!”结果是系统思考不足引发更多的问题,造成方案的劣化。

虽然建筑设计方案优化是一项需要多方参与、博采众长的活动,但同时,也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为确保优化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来自各方面的的意见与建议必须要经过建筑师的整理、甄别与过滤后,通过专业的设计手段与技术举措加以落实。建筑师要摒弃任务完成式的消极态度,积极承担起方案优化的主导责任。同时,建设单位要给予建筑师以充分的信任与授权,并在工作程序、机制上给予保证。

2、识别并坚持中标设计方案的精髓,避免颠覆性的修改

设计招投标制度对中标方案的法律地位是有明确规定的,且大型重要项目的中标方案一般都经过了建设单位高层领导的认可,所以不能敞开来优化,而是应该充分挖掘、识别、提炼出原有中标方案的亮点,在保持原有方案精髓的基础上开展设计优化工作,切忌进行颠覆性的修改。

3、自顶向下,抓大放小,做本阶段应该做的事

由于中标方案大多为概念设计深度,在设计方案优化阶段,应采取自顶向下的优化策略,优先着力于宏观与总体层面上的要素,重点关注于本阶段必须完善与决策的重要事项,避免过多、过早地陷入局部细节问题中。一些设计节点或专业技术措施可以留待工程设计阶段由设计院依靠自身能力加以解决。此外,在此阶段过早敲定的设计细节可能会随着后续设计工作的深入而废弃,造成工作上的浪费。

三、建筑设计方案优化中应重点关注的要素

那么,在建筑设计方案优化阶段,需要重点关注的要素有哪些呢?通常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文化要素

建筑的文化特质与内涵,广泛涉及到历史、文脉、民族、地域风情、风格定位、建设单位的组织文化等诸多方面,且往往难以用明确的语言来加以表述。对文化要素的正确把握与合理表达通常是建筑设计的难点之一。中标方案能得到评标专家的认可,一般会在文化要素的诠释方面有独到的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已全面到位。在方案优化阶段,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均应对文化要素给予充分关注,并通过反复的沟通与论证,以准确把控建筑的文化定位与建筑格调。

2、功能要素

在招投标之前,由于尚无建筑方案雏形,建设单位对功能需求的描述往往是粗线条的,大量技术指标尚有待细化与明确。因而,在方案优化阶段,需要基于中标方案对功能要素进行梳理,并逐一验证落实。同时,力争通过功能集成,碰撞、激发新的想法和创意,使功能更趋完善与优化。

3、成本要素

目前成本指标已成为限额设计的一项硬性约束,必须加以严格控制。然而,在投标阶段,设计单位的关注点集中在建筑专业,建筑估算往往仅能达到匡算深度。在方案优化阶段,需要结合具体的中标方案,对建筑成本要素进行分析,并基于成本限额指标对功能、材料、结构形式、技术标准等进行全面优化与协调。

四、基于倒三角工作法的建筑设计方案优化模式

“倒三角工作法”是作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提出的一种建筑设计方案优化工作模式。下面将结合某总部办公大楼建筑(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设计方案优化的具体案例,对基于倒三角工作法的方案优化模式进行介绍。该项目的工作过程如图1所示。

在启动建筑设计方案优化工作之初,工作团队采用“头脑风暴”法,列出中标方案的精髓以及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设计特质与手法,并由高至低排序,构建出如图1所示的“倒三角”模型。由模型可以看出,五段式的体量关系集中体现了总部大楼的稳重和大气,给人的印象最为深刻,认可度与接受度也最高;其次是位于建筑中部的通高中庭,成为夜景效果的视觉中心;再其次分别是德式的建筑立面肌理以及对称式的功能布局。

基于倒三角工作法,在优化过程中,沿倒三角逆向而上,首先从位于“倒三角”最底层的功能要素入手,依据功能使用的合理性,结合出入口的交通组织,在保持对称性的基础上,将其功能布局从“东西分区”调改为“南北分区”。进而,从文化要素入手,在保证其立面肌理的基础上,对立面色彩、幕墙比例进行优化,使其更符合该企业的文化定位。之后,从绿色环保节能出发,对通高中庭进行了内部尺度的优化。而对于专家和领导普遍认可的五段式体量关系,则作为方案的重要特质原汁原味地给予保留。

依据上述工作模式,建设单位编制的“建筑设计方案优化大纲”,各项调改要求明确、全面,且设计单位接受度、参与度很高,双方共同组建成为一个工作团队,将优化工作开展得系统而顺畅,并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优化目标,优化成果得到专家和领导的一致认可。

五、结语

建筑设计是一项综合能力要求很高的专业技术,需要经过长期的专业知识学习、实践、资料和经验的积累才能够到达一定的水准。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述,从建筑学角度对建筑设计方案优化的策略与原则进行了探讨,给出了建筑设计方案优化中应关注的要素,提出了基于“倒三角”工作法的建筑设计方案优化模式,并结合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

参考文献:

[1] 黄虎杰等,住宅建筑方案优化设计研究与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0,第12卷第6期。

优化作业设计案例范文8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CDIO;工程教育;移动通信网络优化

中图分类号:TN92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302(2015)12-0093-01

0引言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做中学”和“项目教学”的集中概括和抽象表达。其教学大纲较为系统、工程教育理念较为创新,将教学与具体的项目挂钩,使学习者投入于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设计真实项目任务,把学习设置到有意义的情景中,学习者通过探究、合作解决问题,进而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学科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1基于CDIO模式的教学项目规划与设计

秉承“应用为本、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的人才已然成为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采用CDIO模式的项目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其基础是在工科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体现CDIO理念,这意味着整个课程体系需要以项目为主线,把培养技能所需的知识、能力目标及应具备的素养等融入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其特点是需要掌握的内容都围绕项目核心进行,并与该核心融为一体。《移动通信网络优化》是我校通信专业重点建设的课程。课程开发建设中,采用校企共建模式,借助校企资源优势、解析通信行业典型工作岗位,设计学习情境。通过企业调研、教师赴行业挂职的方式,收集大量行业对网络优化岗位的要求,输出移动通信网络优化典型工作任务。针对网络优化所涉及的主要岗位有:网络规划工程师、数据分析工程师、网络测试工程师以及站点勘测与设计工程师。为了实施案例教学,引入大唐移动公司典型工程案例,根据移动通信网络专项优化分类,设计出基于CDIO教学模式的优化案例项目,且项目的实施均为团队合作,学生在项目的剖析、分解及实施过程中学习、探索、应用知识,并有效掌握项目实施流程、组织与管理,培养其CDIO能力。

2CDIO模式《移动通信网络优化》项目教学设计与实施

2.1项目教学设计

通过教学项目规划与设计将课程体系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一套合理、通用、可操作的教学准则。CDIO模式的移动通信网络优化教学项目设计,应着重考虑项目题材的真实性、涵盖课程的全面性及系统性。项目设计者需把控项目设计的方法,强调把培养工程能力为导向的理念渗透进项目。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应对辅导教师进行全面有效的培训。并且制定结果评价的相关标准,其项目实施和结果评价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2.2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培养符合行业工程技术要求的人才,需要熟悉工程训练的双师型教师。移动通信网络优化课程在组建校内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教学团队的基础上,采用教师参加培训学习、赴行业挂职和技术交流等方法建设师资团队。

2.3项目教学实施

《移动通信网络优化》是通信工程专业的方向课,其在讲述通信系统的架构、系统工作机制、关键算法及高层信令的基础上,讲解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的流程及方法等。由于该课程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备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工程能力,因此在课堂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应重视学生完成具体项目优化的能力。在项目教学的设计过程中,根据专项优化的分类:弱覆盖问题优化、导频污染问题优化、越区切换问题优化、接入性能优化等,从大量企业真是案例中筛选出针对某类专项的典型案例,设计相应教学项目。为此在我校通信工程专业2012级《移动通信网络优化》课程的开设中,在注重学生前期对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采用翻转课堂方式,基于真实的工程实践项目,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应用。在课堂上,授课教师将学生分成3-4人的小组,每组分配不同的优化项目任务。学生课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给出整个优化思路和方案,然后在课堂上由小组同学对项目进行汇报讲解。在此期间,授课教师和其他小组成员可随时提出和该类优化问题相关的疑问,由讲解小组成员进行回答,授课教师对答案进行点评。在讲解小组成员、其他组员及授课教师三方的密切配合下,完成知识点的提出、剖析、理解、掌握和应用。

2.4CDIO模式移动通信网络优化课程项目教学效果

本次教学改革通过在我校通信工程12级“移动通信网络优化”课程中实施后发现,这种教学方式具有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密切联系行业实际等特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综合技能、高层次思维能力的机会。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更高,有助于培养其自信心,改善其学习态度。

3结语

CDIO模式下的项目教学的显著特点就是将教学过程和具体的工程任务相结合,充分融为一体。围绕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设计项目、构建教学组织实施方法,从而使教学的针对性更强,效果更显著。移动通信网络优化课程旨在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网络优化人才,采用项目驱动的CDIO教学理念更有助于该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赵金玉.基于CDIO模式下的项目教学法在我院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论坛,2013(20):206.

[2]任至勇.校企联盟机制下移动通信网络优化课程的建设与开发[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20(5):114-115.

[3]王艳玲,李倩,李艳.基于校企合作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以长春大学光华学院为例[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7):232,225.

优化作业设计案例范文9

高中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应用篇,主要是把区域发展的一般分析思路和方法交给学生,这就离不开案例型情境的有效设计。所谓案例型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落实课标要求,根据所学知识特性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案例素材,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渗透、融合其中,适合学生主体活动,并产生一定探究欲望的场景。在区域地理教学中,针对案例型情境的设计,可从不同的案例素材入手,创设“疑”境、布构“动”境、引导“议”境、巧立“辩”境等方式,让学生获得区域发展的理性认识。

 

一、搜集现实和史料素材,创设直观感知情境,引导学生生“疑”,逐步建立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直观的教学情境能使抽象的知识变为形象的知识,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态的知识,有助于展示事物的内部结构、相互关系和发展过程,有助于知识的“同化”与“顺应”,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概念和思维方式。

 

创设直观情境就是为学生提供生动而鲜明,可供直接感知的具体事物,让学生对所要研究的现象和问题,先有个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事物的本质,在心生“疑”问、逐步探究的过程中达成课标要求。

 

【素材设计】阅读以下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读黄土高原区位图,以及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景观图,聆听陕北民歌“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

资料2: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表明,古代黄土高原的山地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树木既有松柏等针叶树,也有多种阔叶大乔木,在沟谷中生长着由阔叶树形成的茂密森林。在由厚层黄土堆积而成的黄土高原和黄土丘陵沟壑地区,既生长大乔木,也生长小乔木以及种类很多的灌木。灌木成片连丛生长。还有面积很广大的天然草地,草本植物很茂盛。附地处过渡地带的黄土高原图。 

 

资料3:搜集一些黄土高原生态问题治理成果的图文素材,体会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思考:(1)黄土高原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能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2)黄土高原生态问题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其主要因素是什么?

(3)在搜集部分治理成果的图文数字基础上,讨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要点】(1)水土流失;耕地变薄、生态恶化、河床抬升。 (2)自然因素(位置、土壤、气候和地质);人为因素(轮荒、露天开矿、无计划施工、破坏植被);人为因素。(3)工程、农业技术和生物措施。

 

【思路点拨】教学中,第一步先通过现实素材的探究,引导学生心生“疑”问,认识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明确水土流失能带来哪些危害。第二步再通过史实素材,认识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农耕以来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结果,所以说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破坏植被等人为原因才是黄土高原生态问题形成的决定因素。

 

最后,形成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分析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综合治理的措施。

 

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西南地区的石漠化、亚马孙热带雨林、洞庭湖湿地等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案例型情境设置方法。

【注意要点】案例型情境设计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能够利用旧知“同化”新知,或做到认知结构“顺应”新知。

二、虚拟故事情节,创设诱思情境,引导学生行“动”,逐步明确区域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基本思路

曾有教育工作者说过,施教三功贵在诱导,进学三功贵在领悟。以诱导的方式把学生引入案例情境的分析,这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题。

设疑诱思的实质就是用悬念来引发学生的思维。根据学习动机理论,学生学习首先要有需要,为满足需要才会有内驱力以至于行动。而学生的需要是靠诱因激发的,教师创设冲突或矛盾的情境是诱因,当教师能激发学生想舒缓矛盾的需要时,学生就会提出问题,并产生想解决矛盾的内驱力。因此,扣住课标要求,虚拟一些故事情节,制造一些悬念,作为案例型情境的素材,有助于学生产生适度学习动机,从而逐步建立分析区域资源开发与发展的基本思路。

 

【素材设计】阅读以下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9世纪后半期,保罗·罗伯特是一家小企业管理者,他的企业位于莱茵河支流鲁尔河畔的杜伊斯堡,经过他和他的工友们几十年的拼搏与努力,他的机械制造企业蓬勃发展,企业规模空前扩大,迅速成为当地一家有名的企业,老罗伯特因此也成为著名的企业家。

 

到20世纪50年代末,退休在家的百岁老人老罗伯特每月领到的薪水越来越少,企业区住房、生活空间的生存环境与生态条件越来越差,后来他因患肺部疾病(肺气肿)而死亡。

 

20世纪60年代起,当地政府提出治理措施,老罗伯特的孙子——怀特·罗伯特,从企业技师的岗位走上了企业家的管理岗位,小罗伯特带领他的工友们,利用政府政策,努力工作,不断改造企业,治理企业周边环境,企业东山再起,成为蒸蒸日上的现代大企业。

 

思考:(1)通过阅读以上三段文字,结合教材内容,从图文中找到鲁尔区的区域特征有哪些?并探寻鲁尔区发展前后期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是什么?

(2)联系提供素材和教材内容,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找出问题的表现和成因)

(3)如果你是鲁尔区政府决策者,针对区域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你会提出什么样的治理策略?

【答案要点】(1)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煤炭资源丰富;离铁矿较近;水源充足;市场广阔。 (2)发展前期,区位优势条件明显;发展后期,传统产业衰落,生态环境恶化,人地关系不协调。 (3)改造传统产业,扶持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调整工业布局,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整治环境污染,营造绿色空间。

 

【思路点拨】第一步,让学生回顾区域特征的内容,包括区域的位置和范围、优势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进而结合素材第一段文字和教材第一目内容,分析区域发展特征,评价区域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如交通、资源、市场等。

第二步,结合素材第二段文字和教材第二目内容,分析区域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如传统产业衰落和生态恶化等现象的成因、表现和危害,认识区域发展中出现的人地不协调。

第三步,结合素材第三段文字和教材第三目内容,分析区域发展的综合治理措施,如产业调整、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整治环境污染和营造绿色空间等。

最后,经过以上逐步行“动”,明确区域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基本分析思路:分析区域特征探寻、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认识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选择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我国山西省能源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等,也可以采用这类案例型情境

进行教学。

【注意要点】案例素材设计要关注贴近学生真实生活,创意要新颖,以激起学生的亲切感和好奇心。

三、迁移同类案例素材,创设对比情境,引导学生善“议”,逐步掌握资源跨区域调配及流域综合开发的分析思路

迁移是人类认知的普遍特征,凡有学习的地方就有迁移,m. s. james就将迁移定义为“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获得或态度形成的影响”[1] 。可见,课堂教学中同类案例素材迁移的情境创设,能影响学生认知迁移能力的提高,达到一举反三的教学效果。

 

当然,近年来基于建构主义的研究也提出,抽象的、一般的知识与技能常常不能促进知识的迁移,因为知识与认知技能双方均高度地依赖于学生获得这些知识与技能时的情境[2] 。只有在特定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才能比一般知识更容易迁移。

 

新课程理念就是要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习技能和经验,而不是知识本身,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创设同类案例素材的迁移,引导学生掌握终身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素材设计】阅读以下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西电东送”工程主要是把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输送到电力紧缺的珠江三角洲、沪宁杭和京津唐地区。西电东送分北、中、南3条通道:北部通道是将黄河上游的水电和山西、内蒙古的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中部通道是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南部通道是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三省区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厂的电能开发出来送往广东、海南等地。

 

西电东送可有效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电力资源优化配置,拉动经济发展,促进江河治理,以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意义重大。

 

资料2:我国西电东送的主要路线图。

思考:(1)我国的水能资源、坑口电厂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东西部供需矛盾有什么差异?(为什么要送?)

(2)西电东送的3条通道分别是什么?请同学们在地图上用彩笔描绘下来。(怎么送?)

(3)西电东送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分别是什么?(送后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要点】(1)黄河上游和晋、内蒙古煤产地;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乌江、澜沧江和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以及黔、滇煤产地。东部电力不足,需求量大;中西部电力富余,需求量小。 (2)在图上描绘。(3)促进中西部电力资源开发,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缓解东部电力紧缺和交通压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大气质量,实现电力资源优化配置。

 

【思路点拨】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先“议”区域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供需矛盾,引出为什么要跨区域调配资源。第二步,运用地图描绘三条通道,加深学生对西电东送怎么送的认识。第三步,分组活动、查阅资料讨论西电东送对区域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第四步,形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一般学习思路:为什么送?(该资源有什么特点、供需矛盾是什么)怎么送?(线路方案是什么)带来什么影响?(正面、负面影响,以及如何趋利避害)。第五步,迁移在该案例型情境基础上形成的学习思路,开始分析教材中的“南水北调”案例。

 

“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部分内容,也可以运用案例型情境的迁移与对比分析的学习思路来进行。如长江、田纳西河、珠江、伏尔加河等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

【注意要点】迁移同类案例情境素材的设计,要有详、有略、有对比性,才能突出课标要求的重心。

四、提供图表文字素材,创设“中间开花,带动两头”情境,引导学生巧“辩”,逐步厘定经济发达地区或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利用图表文字素材,创设“中间开花,带动两头”的教学情境,是教学设计的常用技巧。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提出“思维起源于直接经验的情境”。[3] 区域地理可持续发展部分直观内容多,但抽象内容也不少。教师要善于从直观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分析理性的内容,巧选中间案例素材,设置“中间开花,带动两头”的案例素材情境,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构思维模型,以带动课文两端内容的学习。

 

【素材设计】阅读以下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通过大量引进外资企业,从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发展成为以工业为主导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三角又一次抓住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机遇,及时调整了产业结构和工业部门结构,成为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和外贸出口基地,外贸依存度远远高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资料2: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大大带动了城市化进程,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目前该地区已有城市25座,建制镇420个,城镇密度为108个/万平方千米,城市密度为6座/万平方千米,形成以广州为中心,包括深圳、珠海、中山等大中城市在内的城市群。2010年,珠三角城市化水平已近70%,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答案要点】(1)从资料1可以看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快的成因是什么?

(2)从资料2可以看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高的成因是什么?

(3)从资料1和资料2可以看出,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是什么?

答案:(1)优惠政策、外向型经济、国际产业转移,促进珠三角工业化进程加快。(2)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带动城市化水平提高。(3)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两者相互促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思路点拨】第一步,阅读资料1和2,搜集一些图表文字素材,分析珠三角工业化进程快的成因,以及城市化水平高的成因,初步厘清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的关系。了解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低或刚刚起步的发展中国家,往往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先行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从而预设好“中间开花,带动两头”的案例型情境。

 

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珠三角工业经济发展快、城市化水平高的优势条件是什么,结合珠三角区位图,顺着“中间开花”的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完成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区位优势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成就的分析,认识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利弊影响。

 

第三步,提供巧辩方式,顺着“中间开花”的案例情境,分组梳理珠三角地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对策,探讨区域发展的战略方向。如巧设“要科学发展规划,还是要单纯发展速度”等辩题,以体现学生对区域发展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划和生态建设等问题和措施的理性认识,进一步了解珠三角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现实意义。

 

“区域农业发展”一节内容,也可以采用这类案例型情境,先预设探讨“区域农业生产和布局特点”这个中间

案例,再引导学生探究区域农业生产条件,以及区域农业发展中遇到的生态问题,最终讨论确定区域农业发展方向。

 

【注意要点】“中间开花”案例型情境设计要关注开放性,以引导学生产生多方面联想,生成相关思维,体现“中间开花,带动两头”的妙境。

当前,案例型情境设计与运用依然存在诸多操作误区。诸如“讲”案例,而不是“用”案例教学;脱离教材,精典案例不选,另选其他案例;新选案例素材设计不当,没有扣住课标要求教学,等等。

 

另外,根据教学业务差异,案例型情境设计的层次性应不同:一个是浅层次案例型情境设计,即教师采用有意义接受式的教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操作方式适合新教师;另一个是深层次案例型情境设计,即学生采用有意义发现式的教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操作方式适合有经验教师。两个层次的案例型情境设计,教师均应把握。

 

参考文献:

[1] 吴庆麟,胡谊. 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54-263.

优化作业设计案例范文10

摘要:运用案例研究法,通过对“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案例的设计方案与实施过程的介绍,分析现行学校课堂中授业论的体现,揭示实现“优秀授业”的具体的条件. 通过教学实践的验证,使数学教师通过每日每时的授业达到“优秀授业”,切实地提高授业效果,确立具有普遍性与妥当性的科学的授业方法.

关键词:授业;优秀授业;教学案例;优秀授业条件实现

[⇩]提出问题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授业从教师的角度看是以教材为媒介将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传递给学生的过程;从学生的角度看则是通过习得种种知识发展人格的过程,但在现实的过程中这两种过程难以获得统一. 一种是授业被还原为教授过程. 表现为教师单向地讲授教材,学生是一味地接受记忆所授之教材,甚至在这种单向关系中毫无反馈之言;一种是将授业还原为学习过程. 表现为尊重学生的自发性、自主性,授业的展开委之于学生的自由. 把授业作为教与学的统一过程,即正确的认识授业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自主活动关系. 针对我国当前的教育状况我们也取得了许多进步. 但在现实教育中,仍然会出现所谓的“教育荒废”的说法. 授业活动占据学校教育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每一天,每一课,每一时都贯穿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迄今为止,尽管许多人学习了授业的种种方法,但何为“正确的授业”仍然缺乏一个清晰的概念,处于盲目迷乱状态. 要打破这一现状,就得揭示实现“优秀授业”的具体授业条件. 本文将基于数学优秀教学案例对“优秀授业”作简单阐述.

[⇩]案例简单介绍: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

[⇩]启示

1. 怎样设定出色的授业条件

(1)根据授业论,就授业应具备的本质条件、目标条件、学力条件、主体条件、方法条件等做出假说.

(2)将以上述假说为条件的授业方法条件付诸于授业实践,证实其有效性,从而确立已证实了的条件.

2. 何为优秀授业的条件

(1)授业的本质化条件: 是否反映了教育与授业本质的目标?

(2)授业的学力形成与人格形成一体化的条件:是否充分体现了学力形成与人格形成的一体化?

(3)授业中作为主体的三者活动的协调条件:如何使授业成为学习的主体性协调活动?

(4)授业内容的深化与内化的条件:如何实现学习内容的深化与内化?

(5)授业过程的理解化的条件:如何使学习者通过课题解决过程达到理解使其形成的学力终身受用?

(6)授业过程中的巩固化与熟练化的条件:如何能够更有效地巩固学力?

(7)以授业内容为基础作为基础学力加以运用的综合化条件:如何使基础学力运用于新的学习环境中?

3. 基于以上条件分析案例

(1)案例通过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主动思考、合作交流、积极评价的基础上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最终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爱因斯坦曾引用过劳厄的一段名言:当一个学生毕业离开学校时,如果他把几年来学到的知识忘光了,那么这时他所剩下的才是学校教育的真正成果. 这里的“真正成果”可以理解为“知识之外的东西”,指人的素质能力. 这就是“优秀授业”的第一条件,即抓住学科和教材的本质,通过学力形成来求得人格形成,实现教育目标.

(2)案例中设计了猜价格游戏(角色扮演性活动)和实验计算(伙伴式活动),不论是猜价格,思考误差,还是用二分法求方程解的过程,无不渗透着对学生的基础学力的培养. 活动一开始就带着问题进行思考,通过两人一组共同完成实践表格填写,布置课外思考等都体现了对学生问题解决型学力的培养等. “优秀授业”即培养各种学力的综合――自我教育力,这种学习应当是在每日的授业中反映出来的,也是谋求人格形成与学力形成一体化的授业的真髓.

(3)案例中学生是主体,班级作为教师与学生的中间连接体,教师通过启发、提问、鼓励与学生互动等,发挥了导航、调动的辅助作用,学生由被动接受的配角转为主动探究、实践的主角,老师由“满堂灌”的主角转化为“积极引导,及时评价”的配角. 很好地证实了“优秀授业”不是传统的教师中心型学习和学生中心型学习,而必须转变学习指导与学习活动的主体性协调的授业.

(4)案例中的整个过程可以简述为“游戏引入――概念学习――复习知识――观察思考――细心计算――得出结论”的过程,可见授业知识是在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逐渐深化,学生也由简单到复杂带着问题思考互相合作,最终将这节课内容逐渐消化,发生意识上的变革. “优秀授业”就是通过这种授业内容的不断深化和内化过程形成学力,从而积极求得人格的发展.

(5)案例中“如何才能在误差允许的情况下,最快猜出物品的价格?” “你还能想到二分法思想体现在生活中的例子吗?”我们常说凡事要问为什么,只有通过问才能投射出学生在思考,使教师能够及时发现问题从而采取相应措施,使学生对问题在认知的基础上得以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不断自我建构得到新的认识和解决方法.

(6)迄今为止多数的授业是借助复习、练习,尤其是家庭作业来巩固学力,而“优秀授业”超越了这个境界,它要求在每日每时的授业中通过反复地运用所学知识,当堂巩固. 本案例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画图和计算繁杂的问题,为解决复杂计算干扰重点内容的教学,所以借助信息技术,学生现场使用计算器,分组合作,一人计算一人填写,老师用Excel表格演示起辅助作用,除了知识理解之外,技术、方法及态度等工具性也被动员起来,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达到完全巩固.

(7)在授业中为使学力得以巩固和熟练,就不能停留在死记硬背上,而应该作为一种基础学力运用到新的学习环境中. 所谓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就是要将所学的知识上升到一种理论高度,在遇到新的问题、新的知识时,能够将新老结合,形成自我建构的过程. 同时在授业中要发挥授业功能的过程化、综合化. “作为授业目标的人格形成功能的确立――自我形成力的培育”等授业自身的诸功能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完整的体系,从而更好地形成更有效的授业方法.

[⇩]结束语

优化作业设计案例范文11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设计优化;技术管理;

中图分类号:F29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项目优化理论及实例

1.1 房地产项目优化管理理论

房地产项目优化管理就是围绕工程成本控制这一主题,在“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原则下,结合理论、技术、经验、科技等,对工程设计、施工技术方案的可行性、经济性进行比较、分析和判断,以求得工程成本经济合理,实现对社会技术资源进行沟通、整合和利用。在结构设计过程中,做好与建筑专业配合工作,积极参与项目设计各阶段控制工作,把设计各阶段的技术管理与工程成本控制落实到实处。规划方案阶段积极主动参与规划方案设计阶段的技术管理,在为营销、规划、建筑服务的同时,对工程成本加以控制从结构专业角度对方案提出建议。

1.2 设计优化实例

下面就顺德深业城的项目管理经验,简谈设计优化在房产成本控制中的重要性。

实例1:深业城项目7#,8#三十层,其建筑方案在高宽比、错层等方面超过国家结构规范相关规定。需要首先做结构整体模型振动的试验,分析试验结果并确定结构设计上的技术措施,再通过专家委员会的评审,这样必然会增加项目开发时间及工程成本。结构专业提出意见后,营销和设计经过综合考虑,最后对方案进行修改,使项目开发时间和工程设计成本得到控制。

实例2:顺德深业城一期地下室。该地下室共5万平方米,规划设计方案中没有考虑消防通道在地下室顶板上位置,为了随意布置消防通道,设计院结构工程师将消防车荷载满铺地下室顶板来进行地下室设计,此做法使地下室及基础工程设计成本大为增加。公司审图时发现了此问题,建议建筑专业首先布置消防车通道,结构专业再进行地下室和基础结构设计。另外一个项目与此相反,规划方案将消防车通道完全布置在社区地下室上。结构专业提出完全可以结合社区外市政道路,最终减少了地下室结构和基础设计工程成本。

现阶段,国内设计单位对桩基础承载力取值多参考地勘单位提出的建议值,再根据土壤物理指标进行理论计算而确定。通常设计单位确定桩承载力设计值比较保守,取值偏低,使得桩基承载力强度不能充分利用、桩基础工程设计成本偏高。顺德深业城桩基设计中,推广以试桩的方法来确定单桩承载力设计值。结果显示,这种设计值比理论计算结果高出20%以上,减少桩基础工程成本支出20%以上。设计院选用静压Φ500,H=125,预应力管桩。按地质报告,桩承载力设计值定为180吨,按5%数量现场试桩,桩承载力设计值定提高为250吨,比以理论值180吨提高了38%。在桩布置采用灵活方法,同时选用Φ500,H=100, 桩承载力设计值定为180吨。用两种桩型根据轴力,合理分配,在塔楼下采用H=125桩型,在裙楼处采用采用H=125桩型,避免承载力浪费,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由于地下室面积偏大、使工程成本偏高,所以对地下室的设计进行了重点技术分析。在柱距布置、层高、半地下室或全地下室比较、消防车荷载取值等方面实现了有效控制。地下室采用扁柱形式,合理利用空间。佛山某公司5.2万平方米地下室,公司对设计成果优化调整,使设计成本每平方米减少59元,工程成本少支出300多万元;深圳某公司2.5万平方米人防地下室,从结构设计角度优化设计,取得170千克/平方米用钢量的好成效。

小区地下室的顶板上都会放置1米多厚覆土以便绿化。设计人员对处于覆土上的消防通道的消防车荷载取值、受力分析,建议在进行地下室结构设计时考虑消防车荷载在覆土竖向扩散作用。消防车荷载取值比“规范”值小于覆土厚度的倍数,一般在1~1.5倍,从而减少地下室和基础工程设计成本,此建议已在许多项目的地下室结构设计得以应用,并取得较好经济效益。

2.上部建筑结构设计技术管理

上部建筑面积大,对整体工程成本影响较大,其结构设计技术管理与工程成本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结构设计主要依赖于设计单位结构工程师,工程师有义务为业主负责,但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并没有对设计的经济合理性负责,甚至加大钢筋用量和混凝土强度等级。因此,如何使设计单位结构工程师既保证结构安全和品质,又保证工程设计成本控制在一个合理范围内,是房地产企业设计技术管理人员职责的关键所在。

公司在加强上部建筑结构设计技术管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期在初步设计中,13层、25层高塔楼用钢量预估65千克/平方米、85千克/平方米,在技术管理参与下,甲方给出定额设计,设计单位对原结构设计方案进行调整后,使标准层用钢量降至40千克/平方米、58千克/平方米以下,取得比较满意结果。

3.现场工程技术管理实例

3.1碎石桩方案

某公司两栋楼位于10米深回填土上,每栋建筑面积为3900平方米。桩基承载力设计值为45吨,扣除10米深回填土作用在单桩上负摩擦力的理论计算值36吨后,单桩承载力仅剩下9吨,必须对回填土地基进行加固处理。经过对几个回填土地基处理方案可行性、经济性进行比较,最终确定采用碎石桩处理方案。设计公司进行施工图设计,施工图中的碎石桩数目为2051根,公司独自对此方案进行优化。碎石桩数目减至332根,仅为设计公司的16%,工程成本减少84%,同时保证了工程进度。

3.2空间刚架结构方案

某公司为营销策略先建了娱乐中心,环绕娱乐中心三面地下室工程是在该中心竣工后才开工的。娱乐中心三面离地下室距离2米左右,地下室开挖前对会所支护显得极为重要。施工单位设计支护方案为直径800毫米联排灌注桩,入土坎固6米,悬挑6米,共计12米,灌注桩作为悬臂梁工作。由于土质较差,对桩的堪固作用不会太大,公司对该方案提出在联排灌注桩上部加设压顶梁以保证联排灌注桩共同工作。同时在娱乐中心3个侧面压顶梁之间设置水平钢筋混凝土桁架为悬臂桩提供支点,如此,支护方案转变成受力性能更好的空间刚架结构。最终施工单位采纳公司意见,对原设计方案进行优化,确保娱乐中心在地下室整个施工过程中安全可靠,万无一失。

3.3多结构结合的方案

某公司项目包括4栋高层、12栋小高层,建筑地仅4950平方米。这4950平方米地块上的地质情况极其复杂:上部土层液化严重、地下砂岩层深度变化急剧、地下有岩洞和土洞、砂岩层深度在8~35米间变化无规律。目前,16栋建筑分别采用了预制管桩、冲孔灌注桩、夯扩桩以及由伐板、夯扩桩、搅拌处理的复合地基3种基础组合,共计4种基础形式。如此复杂的地质情况和采用多达4种的基础类型,其技术管理难度可想而知。

3.4补桩方案再设计

某项目一期有8栋100米高层建筑,采用桩基础。在工程桩检测中发现桩基承载力仅为设计特征值的一半,经复压桩基承载力可达设计特征值80%。设计公司经过技术沟通,对补桩方案进行重新设计,最后确定补桩方案为每栋楼45根左右,8栋楼补桩总数减少320根。

4.结束语

节能降耗是企业的生存之本,所以房地产企业应加强对结构等专业工程技术管理工作,提高设计管理工作的系统性,使技术管理更加全面、专业、精细。从整体上增强竞争力,减少浪费。

参考文献

[1] 王刚.理论与实例结合分析房地产开发项目设计与工程管理[J].企业研究.2011(08).

优化作业设计案例范文12

关键词:模糊评价;用户需求;工业设备;权重

1 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一种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综合评价方法。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它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

1.1 相关术语定义

(1)评价因素:系指对招标项目评议的具体内容(例如,功能性、经济性、人机环境、美观性、创造性,等)。

为便于权重分配和评议,可以按评价因素的属性将评价因素分成若干类(对工业设备而言,可划分例如:功能性、经济性、人机环境、美观性、创造性等),把每一类都视为单一评价因素,并称之为第一级评价因素。第一级评价因素可以设置下属的第二级评价因素(例如,第一级评价因素“功能性”可以有下属的第二级评价因素:性能水平、用途可靠性、形态与功能的统一,等)。第二级评价因素可以设置下属的第三级评价因素,依此类推。

(2)评价值:系指评价因素的优劣程度。评价因素最优的评价值为1(采用百分制时为100分);欠优的评价因素,依据欠优的程度,其评价值大于或等于零、小于或等于1(采用百分制时为100分),即0≤E≤1(采用百分制时0≤E≤100)。

(3)权重:指评价因素相对于上一层目标的地位和重要程度。

第一级评价因素的权重之和为1;每一个评价因素的下一级评价因素的权重之和为1。

1.2 数学模型的建立和评价方法

模糊数学是用精确的数学方法去处理“很好”、“好”、“一般”、“差”等过去无法用数学描述的模糊性语言变量。从质量评定体系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项目具有非定量化的模糊特点。运用模糊数学方法可以对产品造型质量做出合理的判断。

1.2.1 因素集的构造

为了便于评价,首先要构造因素集。也即对评判内容明确化,此时可根据评判需要。由评判因素构造出一个因素集,用U表示。如对某一工业设备外观造型。可构造如下因素集:U=功能性、经济性、人机环境、美观性、创造性等。

1.2.2 评价方法

对于U中的每一个评判因素分别构造其评语集。这样,在进行多因素综合评判时有两个集合,即:评语集V=[V1,V2,…,Vn];因素集U=[U1,U2,…,Um]。评价时先对因素集中的每一个元素按照评语集中的各元素进行评价,则可得到多个模糊集:

式(1)的模糊矩阵给出了对各单一因素的评价结果,但是没有形成明确的、整体的评判结论。为了明确表示评价结果,对上述模糊矩阵进行处理,把它化为一行矩阵,即:

Y=X・R (2)

式(2)中:“・”为模糊矩阵的乘法运算;X是一个模糊集。由它来考虑各评价因素在整个评价指标中所占的比重,称为权数:X=[X1,X2,…,Xm],0≤Xi≤1 其中,X1+X2+…+Xm=1,即100%好评。

最后得到模糊子集S=[S1,S2,…,Sm],称为模糊评判结果,评判结果也称为隶属度。

若要对多个方案进行比较,还要进行模糊综合评价。计算模糊综合评价得分C=S・E,其中E为与评语集V相对应的评价尺度集。据此,可进一步比较各个评价对象的优劣,选出最佳设计方案。

2 应用实例分析

本文选择下图1中两台机床为例,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评价。所选机床全部为国外名厂出品的高精密CNC数控加工机床,具有相似的物质功能和工作环境。其造型设计都比较优秀,难以直接做出优劣判断。借助于本文所论述的方法,进行评价后,可很直观的分辨优劣,便于决策层进行判断研究。

2.1 二级因素的模糊综合评价

2.1.1 确定评价体系(见图2)

2.1.2 确定要素权重

利用研究结果,总结各要素权重如下:

工业设备造型审美意向评价体系

造型:权重 0.2443

细化的评价要素及权重:工业设备造型与功能相统一,适应机械设计要求 0.3404;工业设备造型体量均衡、协调,形态过度合理,稳定感 0.2571;比例协调、局部与整体风格相统一 0.136;外观规整、面棱清晰 0.1801;各机件配合默契、严谨,具有整体感 0.0865。

色彩:权重 0.1371

细化的评价要素及权重:工业设备色彩与功能和使用环境吻合0.5393;色感视觉稳定,色彩划分与形态、功能划分相一致 0.2974;颜色对比适度协调 0.1633。

质感:权重 0.1371

细化的评价要素及权重:材料选择适当、质感与功能及整体风格相协调,富有时代感 0.5393;工业设备表面处理精细,质感纯正、光顺 0.2974;制作技术先进、工艺精湛 0.1633。

易用性:权重 0.402

细化的评价要素及权重:操作控制装置造型合理位置安排得当0.329;显示终端造型合理,位置安排得当0.2002;操作件使用方便,符合正确施力范要求0.329;操作和显示装置相互匹配合理 0.1418。

其他:权重 0.0793

细化的评价要素及权重:经济性 0.4;环保性 0.4;文化内涵 0.2。

2.1.3 确定评价等级和相应尺度

根据专家经验,确定评价等级分别为“很好、较好、一般、差”,其相应评价尺度集E=[10、8、5、2.5](10分制)。设计问卷,展开调查。

2.1.4 确定单因素评价矩阵,计算两方案模糊综合评定向量并进行优劣顺序比较。

由评价小组分别对两个设计方案评定在各指标上的得分。以造型为例,分析得分情况:

(1)确定单因素评价矩阵

A机床造型得分情况(如表1)

根据表1所示信息,用得分除以10(总人数)最为隶属度,可得A机床造型单因素评价矩阵R1如下,同理得到B机床造型单因素评价矩阵R2如下:

(2)计算模糊综合评定向量

根据评价结果可以看出B机床造型隶属度倾向于“较好”

(3)两方案优劣顺序比较

由上述计算可知,在造型环节上A方案比B方案要优秀。

同样方法我们可以分别得出色彩、质感、易用性、其它等环节A、B两方案优秀程度。

2.2 一级因素的模糊综合评价

确定机床A和机床B两方案总体模糊综合评定向量,并对机床A、B设计方案进行优劣排序。

通过上面对个单因素进行模糊综合评定向量计算和排序,可以发现机床A和机床B在“造型、色彩、质感、易用性、其他”5个方面,各有优劣。若想比较A、B两机床总体造型设计的优劣,需要利用这5个方面的权重向量,进一步展开计算,才能得到。方法与前述单因素评价过程相似。

造型审美意向得分情况:

2.2.1 确定因素评价矩阵

A机床造型审美意向得分情况

根据表2所示信息,可得A机床总体造型审美意向因素评价矩阵RA如下:

2.2.2 计算模糊综合评定向量

2.2.3 两方案优劣顺序比较

本文研究方法,不仅适用于工业设备造型设计评价,更是为其他类产品设计评价领域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将用户研究引入a品设计与开发之中,利用数学的方法对主观感受进行量化分析,最终会成为未来设计评价的一个主要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李乐山.设计调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杜纲.管理数学基础[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