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优化教学质量提升工作计划

优化教学质量提升工作计划

时间:2023-06-07 09:10:12

优化教学质量提升工作计划

优化教学质量提升工作计划范文1

高中教学管理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知识能力提升的关键,是最终实现“习于智长,优于心成”的教育目标的保证。我国西藏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亟待提升,在长期的教学揣摩之下我提出几方面的高中教学管理工作建议,愿与各位共享。

一、从计划管理方面,抓好高中教学管理

高中教学管理要做好计划是年级组长管理工作的关键。具体的教学管理工作计划应该针对年级教师进行详细周密的设计,不应该单纯地沿袭以往的教育教学计划,只是稍作时间改动,这是不负责任的计划内容,也无法发挥教学年级计划的真正作用。高中教学工作一共分为三个年级组,每个年级组的情况都不同。很多地区的教学工作没有涉及长期、短期的工作计划内容,例如,我国西藏地区地处偏远,教学计划往往分学期制订,其实完全可以设计更为具体的长期计划与短期计划。年级组长所制定的教育教学计划要保证让每一位高中教师能够在能力范围内得以实现和提高,这就需要了解、掌握所在年级的学生和教师、所在教研组教师的基本情况,关注学生和教师的思想动态,协助年级组、教研组做好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工作。组长针对本学期教育教学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展开广泛的研讨和交流,初步统一认识,明确本学期教育教学的目标。规模大的学校年级班子要尽能一带三年不调整,在带班中培养中层骨干,形成大循环的格局,确保年级组长参加年级组和教研组的一切工作会议与大型活动。

二、创设和谐氛围,抓好教学管理

高中教学管理要重视创设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因为只有在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发展的情况下才能够抓好高中教学工作,提升西藏地区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首先,年级组管理者要重视创设和谐的氛围,及时化解矛盾。要做到这点,年级组长要设计不同的消息传递通道,一方面收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疑问等,便于针对这些具体的问题开展相关的教研活动,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另一方面,收集教师的矛盾问题,及时上传下达,反映大家的合理诉求,做好信息反馈及宣传、解释、督促工作,及时处理协调同事之间的关系,消除工作中的不满情绪,避免因为同事之间的不合引起教学矛盾,影响教学效果。其次,要实现和谐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年级组长要实现文化管理,不能单纯地依靠制定严格的制度规范,而是要通过实施文化引导策略,营造浓烈的育人氛围,这更易于年级组师生接受。将文化管理与制度管理完美地结合起来,一方面实现柔性管理,抓住教师内在激励的有利时机,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积极为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和事业成就感打造平台。另一方面确保制度执行的力度,这样年级组内的所有人都会积极工作,努力表现,形成共同奋进的良好格局。

三、重视质量管理,抓好高中教学

高中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是教学质量的管理,任何脱离教学质量的管理行为都是形式主义,因此,高中教学管理要重视质量的提升。首先,年级管理人员要重视打造高效课堂。高效课堂的特点包括:课堂时效高,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向课堂要质量,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课堂知识普及率高,必须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教育观,迎合新课标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及知识掌握情况制定教学任务。要做到这几方面的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把握课堂教学的能力,年级组长可以狠抓教师的集体备课,要求各备课组定期研讨教材重点难点,研讨试题的讲课思路,形成一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教学氛围。抓住教学联系的有利时机,深入课堂和教研组进行调研,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跟踪研究。合理调配教研力量,健全教研体系,有效的教研体系必须要依靠一些名优教师的带领。对于西藏地区而言,很多学校的名优教师数量极少,为了发挥优势,可以形成多校联合的格局,发挥名优教师的引领作用。或者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发挥为数不多的名优教师的优势带领作用,让西藏地区高中各学科名优教师共同构建研究讨论的平台,获得更大的教学质量提升空间。

综上所述,“管理无定式,事事皆学问”,高中教学管理工作要立足计划设计,构建更为和谐的管理氛围,强化教育教学质量,提升高中教学管理的实效,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确保藏区教学水平的大幅度提升。

优化教学质量提升工作计划范文2

 

某某市基础教育认真贯彻党的精神及省、南平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启动实施某某市“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突出安全稳定、提高质量、“四园”提升三项重点,实现教育事业“十三五”开新篇的发展目标。

2016年主要工作总结

一、突出安全稳定,平安校园建设深入推进

把安全稳定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层层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信访日常工作机制,强化工作措施,夯实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基础。

一是巩固提升平安校园成果。全面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党政同责”的规定,层层签订安全责任状,做到安全责任全覆盖。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配齐校园保安、装备、监控系统、报警系统。积极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全年共组织全市学校开展了“日周月”、安全生产月、512防灾减灾、“防溺水”和“平安寒暑假”、“119”消防安全宣传日、“122”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日等安全主题教育400余场,组织5200余名师生到市青少年公共安全教育基地开展活动,组织8.4万名学生、家长参加2016年中小学生安全知识网络竞赛公益活动。各中小学每月组织1次、幼儿园每季度组织1次自救自护和逃生演练,做到教职员工、学生全覆盖。每学期组织开展2次全市学校安全生产大检查,联合10个市直相关部门开展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2次。高度重视安全隐患查改工作,发现安全隐患全部整改或保障到位。全市学校没有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

二是扎实做好综治维稳工作。全面落实信访维稳工作责任制,实行局领导定期接访和信访值班制度,确保信访维稳工作落实到位。着力做好部分退休未聘教师和原农村中小学辞退代课人员信访问题的政策解释和化解稳控工作,截止2016年12月,已分批审核确认符合辞退补偿补助条件的原农村中小学代课人员26批次共406人,发放辞退补偿补助金共计200.75万元。认真做好日常来信来访工作,全年共受理来信来访98件,办结98件,办结率100%,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二、突出教研教改,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坚持提升教育质量为中心,突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教育质量监测,扎实开展教学研讨和交流活动,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一是加强教育交流和信息化建设。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网络教学环境建设,提升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开展“福建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应用试点工作,推动教师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切实加强教学管理,开齐、开足、上好各类课程。强化教育质量监测,每学期组织一次质量抽查或统一考试和网络上阅卷,运用大数据分析指导教学工作。广泛开展教研教改活动,组织开展“名师讲坛”、“送教下乡”、“教学开放周”等教学研讨和主题交流活动50余次。狠抓初高中毕业班工作,召开初中毕业班工作会议9场、高中毕业班工作会议6场,组织高中校校长到顺昌、建阳等地学习交流,召开全市中高考表彰大会,促进教学质量稳步提升。2016年全市应届高考本一上线336人,上线率25.69%,同比增0.94%,本科以上上线1078人,上线率82.42%,同比增3.56%;中考总分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名列南平市前列,张智凡同学以565.1分名列南平市中考总分第一名。

二是深入实施德育优先工程。扎实开展学校德育工作,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小学德育研究专项课题顺利结题。在青少年公共安全教育基地建立了市禁毒预防教育实践基地,在四中建立禁毒预防教育示范学校,并利用各种德育基地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接待学生3000余人次,2个综合实践基地共接待学生3300余人。广泛开展读书月、“朱子文化进校园”等丰富多彩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积极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提高。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面实施,学校“阳光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学校艺术节活动丰富多彩。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南平市及以上体育、文化、艺术比赛,全市共有300余人次获奖。

三是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继续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幼儿项目3个,总建筑面积7060平方米,总投资2037万元,新增幼儿学位810个。启动实施更高层次的“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建设,六中、实小、昭小顺利通过管理标准化验收。多渠道投入1798万元,按照年度计划不折不扣地完成“全面改薄”项目建设任务,完成对城区15所中小学新一轮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提高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引导各高中校立足本校实际,合理定位办学目标和多样性发展方向,让不同学生在高中阶段都能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制定实施残疾儿少随班就读基地学校和资源教室建设规划、重度残儿送教上门规划,扎实开展残疾学生康复训练和职业技术教育,为他们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三、突出“四园”提升,均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突出“四园”提升的引领作用,加快推进教育项目建设,均衡配置教育资源,逐步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一是全面提升“四园”发展。在承接近几年来已经初见成效的主题活动和专项工作的基础上,从2016年起进一步组织全市学校开展提升“四园”发展,促进优质均衡的主题活动。①提升平安校园,通过开展平安校园等级创建、学校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三年行动,全市94所学校(含民办幼儿园)通过安全标准化评审,完成率100%,50所学校获4A和3A平安校园等级,完成率53.2%,剩余44所学校已完成评估验收。②提升美丽校园,通过开展学校环境综合整治,净化、绿化、亮化、美化校容校貌,优化育人环境。14所学校被评为“绿色学校”(环境友好学校),其中南平市级10所。③提升书香校园,通过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加强学校少年宫建设,增强师生文明素养。全市文明学校实现全覆盖,其中省级文明学校3所、南平市级14所。建立25所学校少年宫,并因地制宜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11月10日-11日全省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推进会暨骨干人员培训班在我市召开,还现场观摩了我市沿山小学和城郊八一希望小学少年宫建设成果展,赢得了广泛点赞。④提升智慧校园,通过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提高教育质量。全市50所中小学全面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625个班级全部实现多媒体教学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目前已开通师生人数23922人,开通率达到100%。中小学教师参加“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评选,获福建省优课32节、南平市优课48节,获奖数居南平市第二。

二是着力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续建、新建、筹建改薄项目、幼儿园项目、城区中小学扩容工程、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等重点项目18个,规划总建筑面积80052平方米,总投资26816万元。其中和小教学楼、城郊幼儿园、桂林幼儿园、卫中宿舍楼、洪中宿舍楼、吴家塘幼儿园、大埠岗竹源教学点综合楼8个项目已竣工,洪墩桥头教学点教学楼正在封顶装修,第二实验小学、七中教学综合楼正在基础施工,六中城南校区、通泰小学分校、下沙中心小学、善德中小学教学楼、竹中教学综合楼、拿小宿舍楼、洪小教学楼正在办理前期手续。多渠道筹措资金,购置计算机、多媒体、课桌椅、图书等教育教学设备,进一步改善了学校办学条件。

三是精准落实教育惠民政策。多渠道投入资金3205万元,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寄宿生住宿费、补助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补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费、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补助“两免一补”资金、为农村寄宿生免费提供床上用品“六件套”、为城乡低保家庭幼儿提供国家助学金、为普通高中低保家庭和建档立卡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国家助学金、为在城区就读计生家庭纯女户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为城区学校低保户子女免费提供校服、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和城镇义务教育阶段低保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作业本及《学生新华字典》、取消高中校择校补助公用经费,构建完善了覆盖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一个确保、两个优先、突出片区、维护稳定”的招生办法,确保进城务工或经商人员随迁子女与城区学生同等接受义务教育。继续推广实施留守儿童“爱心家庭”关爱模式,搭建幸福温馨家园,让留守儿童快乐健康成长。

四、突出培训交流,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增强

以教师培训和交流为重点,完善教师补充长效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激发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

一是加大教师培训交流力度。多渠道补充教师队伍,今年全市通过公开招聘择优录用新任教师56名。常态化开展城乡教师双向交流,2016-2017学年度组织教师城乡互动交流293人。加大教师培训培养力度,2016-2018年计划用三年左右时间,委托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展全市中小学班主任能力提升全员培训,完成3期300名教师培训。在此基础上,组织160余名校长和教师参加校长培训、万名骨干教师培训、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等市级以上各类培训,开展市本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项目拓展教官培训、中小学课外阅读专题讲座与培训等各类培训18期,培训教师4466人次。组织开展了第三届幼儿教师技能大赛、“一师一优课”评选、微课制作比赛、学科教学比武等形式多样的教师竞赛活动,为教师专业成长创设平台。

二是提高师德师风水平。认真学习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规范普通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若干意见》及重要讲话精神,广泛开展“道德讲堂”,师德承诺,“告别谢师宴、风清桃李园”等师德师风专题教育活动,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和绩效考评的重要依据,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召开中高考表彰大会和庆祝教师节表彰大会,表彰奖励高三教学成绩优秀教师56名、九年级教学成绩优秀教师80名、优秀教师241名、优秀教育工作者59名,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教师的浓厚氛围。

2016年,我市基础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育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二是大班额现象、择校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三是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结构不平衡状况依然存在,四是教育质量、学校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017年工作要点

2017年,将继续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教育工作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落实“稳中求进”和“狠抓落实”两个基点,始终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全力打好项目建设、重点工作“百日攻坚战”,围绕“安全稳定、提升质量、‘四园’提升、项目带动、党建引领”五项重点,抓好各项工作落实,推进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一、围绕安全稳定,夯实学校发展基础

1、突出抓好安全稳定。根据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规定,全面落实安全管理目标责任制和各项具体制度,完善落实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预警、预案体系,继续抓好学校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三年行动计划和平安校园等级创建工作,强化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建设,推进安全教育进学校、进课程活动,积极开展防地震、防火灾等应急疏散演练,定期开展学校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联合市有关部门开展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着力开展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火灾、防食品中毒、防溺水、防踩踏、防校园欺凌等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夯实学校安全工作基础,确保学校不发生安全责任事故。

2、维护学校和谐稳定。坚持信访工作“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等原则,将学校安全稳定工作纳入干部职工岗位绩效考评,确保工作责任落实到位。完善落实信访维稳工作预案,认真落实局领导定期接访和信访值班等日常工作机制,耐心细致地做好来信来访、政策解释和重点稳控工作,及时妥善处置信访问题。认真落实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构建和谐校园。重点做好辞退代课人员和退休未聘教师信访积案的化解工作,杜绝越级非正常访、集体访发生。

二、围绕提升质量,巩固教学中心地位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长效补充机制,继续实行城乡教师“双向交流”制度,满足正常教育教学的师资需求。深入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精神,扎实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内容,增强教师廉洁从教意识,规范从教行为。继续实施名师培养工程,充分发挥名师、学科带头和骨干教师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加大教师培训培养力度,在组织教师参加市级以上培训的基础上,制定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继续委托闽江师专开展全市中小学班主任提升全员培训,有计划地开展市本级教师培训,分学科、分年级开展教师比武,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综合素质。

4、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认真研究新高考、新中考的政策,研究制定实施提升高中教学质量的激励方案,完善落实高考学科研究工作室和学科中心组的职能,发挥其在学科教学研究的引领作用,提高复习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全力做好2017年高考、中考备考工作。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继续加强“三通两平台”建设,认真抓好信息技术的培训、推广和应用,推动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强走出去、请进来的业务学习交流,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开展一系列教研、交流、竞赛、检测等活动,全面提升全市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重新确立课堂教学的核心地位,制定实施“提升课堂教学三年行动计划”的方案,建立健全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制定实施《某某市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细则》,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深入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进一步提升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学校少年宫、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中心等德育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常态化、规范化地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广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组织开展好艺术节、体育节、乡土文化进校园、朱子文化进校园等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围绕“四园”提升,促进教育优质均衡

5、持续推进“四园”提升。在2016年提升“四园”发展的基础上,推广先进经验,推动“四园”提升工作深入开展。一是提升平安校园,进一步完善综治安全工作机制,结合各校实际,积极作为,合理谋划,精准实施,提升学校综治安全、信访稳定工作;二是提升美丽校园,因校制宜,持续抓好校园环境整治和环境创设,提升学校环境综合整治,美化校容校貌;三是提升书香校园,加强学校文化阵地建设,积极开展常态性读书活动,重视读书活动成果评选,提升学校文化建设、师生文明素养,深化立德树人工作;四是提升智慧校园,不断改善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加强教师网络空间建设,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果评选,推动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高教育质量。在此基础上,围绕“四园”提升目标,抓好阶段性的督查推动和年终验收评比,确保“四园”提升工作取得实效,促进教育优质均衡。

6、注重协调推进发展。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学习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认真贯彻《0-3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积极开展幼儿园自主游戏活动研究,规范办园行为,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全力迎接福建省“两项督导”评估,推进“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建设,继续做好“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数据跟踪核查工作,继续开展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发挥各高中校的资源优势,合理定位普通高中发展方向,注重培育办学特色,推动普高教育提升内涵、多样化发展。完善特殊教育保障体系,推进特殊教育向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两头延伸”,扎实开展残疾儿童康复训练和生活技能培训,为残疾儿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四、围绕项目带动,全力开展百日攻坚

7、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成立重点项目、重点工作“百日攻战”领导小组,制定相关工作制度,加快教育项目建设,推动教育重点工作进展,全力完成“百日攻坚战”各项工作任务。建立健全以市财政投入为主的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机制,依法保障教育投入。在继续抓好2016年续建项目的基础上,按年度计划实施“全面改薄”工程,启动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计划实施六中城南校区、通泰小学分校、七中教学综合楼、迁建下沙中心小学、迁建第一幼儿园、四中学生宿舍楼、大竹中学教学综合楼、第二实验小学、拿口小学学生宿舍楼、洪墩小学教学楼、洪墩桥头教学点教学楼等项目建设,规划总建筑面积79457平方米,总投资29838万元。其中六中城南校区、通泰小学分校和七中教学综合楼3个项目列入市项目建设“百日攻坚战”。加强项目质量、安全、进度和资金管理,实行项目化管理、表格式通报、清单式检查的工作运行机制,确保按时序时进度全面完成各项建设任务,进一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8、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全面落实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寄宿生住宿费、补助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补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费、为普通高中低保家庭和建档立卡经济困难家庭学生提供国家助学金等上级教育惠民政策,继续落实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免费提供“六件套”床上用品、为城区困难家庭中小学生免费提供校服等市本级惠民政策,认真办好2017年度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进一步完善城区幼儿园、中小学招生办法,在衔接现有招生政策的基础上,全面扩大实行电脑摇号招生的学校范围,确保进城务工或经商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完善“爱心家庭”管理模式,积极关爱留守儿童,推进教育基础公平。

五、围绕党建引领,提升教育服务水平

优化教学质量提升工作计划范文3

 

一、《绍兴市加快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第四轮行动计划(2021-2023年)》制订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事业。在党的报告中强调要“办好学前教育”,把实现“幼有所育”作为“七有”重大民生问题之首,并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加强学前教育的系统谋划。2019年12月31日,《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浙委发[2019]34号)颁发。2018年8月28日,《中共绍兴市委 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颁发。为贯彻实施以上文件精神,有效落实2021—2023年的阶段性工作目标,需出台配套文件推进《实施意见》中各项指标高质量完成。

一直以来,绍兴市委市政府对学前教育高度重视,对广大学龄前儿童深切关爱,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狠抓责任落实,2011年起连续三轮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有效推进我市学前教育健康优质发展,我市学前教育始终走在全省前列,学前教育工作多次得到省政府领导批示并在全省推广。截止2020年底,全市共计幼儿园582所,其中公办377所,占比64.78%;在园儿童142608人,其中公办幼儿园在园儿童96910人,占比达67.96%;全市省等级幼儿园占比100%。为巩固前三轮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成果,进一步做强做优绍兴学前教育模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学前教育服务,需要继续实施第四轮(2021—2023年)学前教育行动计划。

二、《绍兴市加快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第四轮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政策依据有哪些?

文件制定的主要法律法规依据是《浙江省学前教育条例》[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8号)],上级文件是《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浙委发[2019]34号)。具体内容:

1.第九条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中“增加男性幼儿教师配置总数”。依据《浙江省学前教育条例》第四章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增加幼儿园男性教师的数量。”

2.第九条中“保障幼儿教师待遇”中“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市)按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的规定,将公办幼儿园中保洁员、安保人员、食堂工作人员等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所需资金从地方财政预算中统筹安排。”依据《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浙委发[2019]34号)第四大点第十二条“依法保障幼儿园教师地位和待遇”中“按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的规定,可将公办幼儿园中保育员、安保、厨师等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所需资金从地方财政预算中统筹安排。”。

3.第十条“幼儿园办学行为规范行动”中“强化安全监管,对存在伤害儿童、违规收费、克扣伙食等行为的幼儿园,及时督促整改、严格追究责任。严禁商业广告、商业活动等进入幼儿园。”依据《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浙委发[2019]34号)第(六)大点第18条“加强全过程监管”中“强化安全监管,对存在伤害儿童、违规收费、克扣伙食等行为的幼儿园,及时督促整改、严格追究责任”。“严禁商业广告、商业活动等进入幼儿园。”

4.第十条“幼儿园办学行为规范行动”中“遏制过度逐利行为”:“各级政府要依法加强对营利性民办幼儿园收费的价格监管,坚决遏制过度逐利的违法违规行为。各地教育部门要加强对营利性幼儿园实施加盟、连锁等办学模式的资质审核,原则上省二级及以下幼儿园不得开展以上办园模式。”依据《中共浙江省委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浙委发[2019]34号)第六大点第20条“遏制过度逐利行为”“各地教育部门应对相关利益企业和幼儿园的资质、办园方向、课程资源、数量规模及管理能力等进行严格审核,实施加盟、连锁行为的营利性幼儿园原则上应当取得省一级园资质。民办幼儿园一律不准单独或作为一部分资产打包上市。上市公司不得通过发行股份或支付现金等方式购买营利性幼儿园资产。各级政府要依法加强对营利性民办幼儿园收费的价格监管,坚决遏制过度逐利的高收费行为。”

三、《绍兴市加快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第四轮行动计划(2021-2023年)》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全文确定了总体要求、重点任务、行动措施和工作要求四部分,重点突出公办幼儿园扩面行动、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增量行动、经费持续投入保障行动、保教队伍素质提升行动、幼儿园办学行为规范行动和学前教育内涵提升行动等六大行动举措共15条内容。

第一部分总体要求。明确了指导思想、行动目标,对2023年学前教育发展提出了工作要求。

第二部分是重点任务。主要包括优资源、优结构与优内涵。

第三部分是行动措施。一是公办幼儿园扩面行动。包括公办园增量、规范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两方面工作; 二是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增量行动。包括持续完善布局规划、规范配套幼儿园建设、继续实施集团化办学及不断推进等级园创建等四方面工作;三是经费持续投入保障行动。包括优化经费投入结构、完善经费标准、完善困难儿童资助制度三方面工作;四是保教队伍素质提升行动。包括配足配好幼儿园保教人员、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保障幼儿园教职工待遇、提升保教人员专业水平等四方面工作;五是幼儿园办学行为规范行动。包括强化全程监管、全面实施民办幼儿园分类管理、健全财务资产管理制度、遏制过度逐利行为等四方面工作;六是学前教育内涵提升行动。包括深入推进幼儿园课程建设、优化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健全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机制、实施《绍兴市农村幼儿园提质二十条》等五方面工作。

第四部分是工作要求。主要包括加强组织领导,推进部门合作、健全督导考核及加强宣传推广等四方面要求。

四、《绍兴市加快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第四轮行动计划(2021-2023年)》有哪些绍兴特色的内容?

本行动计划根据国家和省级有关政策和工作要求、同时结合绍兴学前教育发展实际进行制定,其中体现绍兴特色的内容主要有:

1.鼓励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资源。积极鼓励省一级幼儿园通过“名园+新园”、“名园+普通园”等办园形式,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2021—2023年,全市计划新增省一级幼儿园分园26所。

2.健全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机制。各区、县(市)要加强幼儿园办园规范的督导检查,结合省、市两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办园行为专项督查工作,持续性开展防止和纠正“小学化”治理行动。

3.实施《绍兴市农村幼儿园提质二十条》。各地于2021年8月前完成《2021—2023年农村幼儿园提质二十条实施方案》制定。2022年起,将定期开展《农村幼儿园提质二十条》实施情况的专项督查。

4.全面推进学前教育信息化。实施学前教育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计划,鼓励幼儿园依托网络支撑平台,开展“互联网+教研”、“互联网+家园合作”等实践探索,培育多个教育与信息化融合的优秀典型案例。

五、解读机关、解读人及联系方式

解读机关:绍兴市教育局

优化教学质量提升工作计划范文4

以高校为主体实施协同创新计划是我国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之后的又一个重大战略部署,也是高校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我省高校在积极培育部级协同创新中心的同时,首先要立足河南,充分发挥高校学科和人才高地的优势,整合学科、平台、人才等创新资源,联合各方面创新力量,建立一批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然后,通过政策和资金引导,大力推进协同创新,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推动我省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文化传承创新,在我省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充分认识协同创新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意义

实施协同创新有利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部级协同创新计划是在国家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会议上提出来的,是跟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30条”并行提出的,并把“高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2011计划”)作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计划。我省的协同创新计划也是在河南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提出并具体颁布实施的。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就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实施协同创新计划,通过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有利于促进学科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达到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进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实施协同创新有利于提高河南省整体创新能力。近十年,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基本上都把提升创新能力作为国家的整体战略,我国也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创新型国家,到2050年实现科技强国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定位之一就是“全国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旨在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这都需要增强原始创新能力。而以高校为主体的协同创新正是适应了这种要求,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探索建立一批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校地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中心,研发标志性成果,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实施协同创新有利于促进对经济建设的支撑。近年,各高校的教育和科研经费投入都在持续增加,生均经费拨款也在增加,而高校对社会的实质性贡献还不是很明显,高校的科技成果多半还停留在纸上,停留在论文和专利证书上,很多没有能够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正如总理在最近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所讲的,科技与经济还存在着“两张皮”的问题。实施协同创新,加强高校与企业、经营公司、科研院所等创新力量和资源的整合,可以促进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使科技直接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真正起到对产业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实施协同创新有利于传承华夏文明。河南有丰富的中华“根文化”资源和华夏文明资源,有开封、洛阳、安阳等众多历史文化名城,有龙门石窟、少林寺、白马寺、大相国寺等大量佛教文化场所,有丰富的地上、地下文物资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以高校为主体、发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和人才优势,与行业产业以及国内外研究机构等开展协同创新研究,发掘各地独特的历史文化优势,探索建立文化传承创新的新模式,加强中原文化对外表达和传播能力建设,振兴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中原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原文化国际影响、传承创新华夏历史文明有积极意义。

准确把握实施协同创新的几个关键环节

各类协同创新体的建设过程都涉及前期培育、专家评审和计划实施3个关键环节,要在充分进行前期培育的基础上组织申报,并由教育厅、财政厅组织相对独立的第三方进行专家评审,最后择优实施。

前期培育是协同创新的重要前提。很多高校长期以来都在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进行校市(地)合作、校企合作等产学研合作,这为探索以高校为主体,开展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协同以及与地方政府、行业乃至国际社会的深度融合,建立适应不同需求、形式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协同创新与传统意义的产学研合作有明显的不同,要体现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任务、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的标准,充分利用高校已有的优势,会聚社会多方资源。因此,前期培育要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一是紧紧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结合高校自身队伍、学科、科研能力等优势确定协同创新方向;二是根据需求的层次和类型,凝练关键问题,选择切合实际的协同创新模式和计划类型;三是广泛吸纳省内外的有协同创新意愿的力量,确定协同创新的目标,建立协同创新平台,组建协同创新体;四是从组织管理、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资源共享、科研协同等方面入手,建立相应的运行制度,转变创新发展方式,体现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协同创新的环境氛围。

专家评审是协同创新计划的质量保证。对前期培育效果明显、基础扎实的创新计划由牵头高校负责申报,创新计划的评审由省“协同创新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主要有4个环节:一是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查;二是委托第三方组织专家评审;三是由省协同创新计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对第三方评审结果进行综合审议;四是领导小组审定批准,由牵头高校与领导小组办公室签订承诺书和建设任务合同书。专家评审是确保协同创新计划质量的最重要环节,是避免行政干预及其他干扰的重要措施,体现了评审的公开、公平、公正。评审专家由第三方机构负责遴选,必须是在国内具有较大影响、省内具有较高威望的著名战略科学家,长期从事教育、科技、文化、经济以及其他社会事业行政管理的知名专家,具有国际视野、熟悉国内发展状况、有较深学术造诣的省内外专业领域的专家。专家评审采取会议评审和现场核查的方式,最终形成专家组的评审意见与依据、支持方式以及建议等。

计划实施是协同创新的最终目标和落脚点。计划实施涉及协同创新中心正式运行的各个方面,如中心的组织管理、协同各方的权责关系、资金的使用、人才聘用机制、绩效评估、政策保障等,也是保证取得良好效益的关键所在。其一,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实行协同管理机制,由协同各方代表组成的理事会或管理委员会负责中心重大事项的决策,并由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全面负责协同创新体的管理与运行。成立科技咨询委员会,负责学术把关、发展方向、人员遴选等,积极营造学术为先的环境氛围。其二,在资金使用上要创新成本分担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参与各方要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明确目标任务及各方责任,完善考核标准;要合理评价各协同单位人员的贡献,自主确定人员待遇,完善利益分配标准,合理分配经费数额,做到鼓励合作、支持创新。其三,要建立人员合理流动的聘用机制,做到创业环境留人、待遇情感留人,吸引博士生、硕士生以及优秀本科生参与到协同创新中来,支持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在创新实践中锻炼和造就优秀人才。其四,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4年为一个运行周期,实行期中检查和期末验收相结合的绩效评估方式,委托第三方开展,主要考查协同创新中心的体制机制改革和实质性贡献。同时,建立绩效激励和约束机制,对运行良好、贡献较大的中心予以奖励并在后期计划中予以倾斜支持,对质量较差的中心将取消其资格。

认真破解协同创新涉及的有关问题

协同创新是一个新事物,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特色,以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以创新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实质性贡献为最终目的,协同创新是高校科研工作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实施协同创新要认真破解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明确协同创新计划的性质。协同创新计划既与近年实施的“985工程”和“211工程”不同,也与联合申报科研课题、科研项目大不相同。它是在依托高校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将高校的人才资源和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地方政府等的发展需求进行有机结合,以解决现实的科技发展问题为目的,共同营造创新环境,来建造一个“平台和特区”的计划。所以在前期培育中,主要是确定协同方向,而不仅仅是一个具体的项目、建一个研究基地或解决一个技术问题。最后形成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都是一个组织形态或宏观的组织框架,各协同单位人员在这个组织框架下分工协作,并不要求有固定的研究场所、单独的实验室等。创新计划是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整合各种优势资源,由牵头高校按项目方式申报,但绝不能把它当成一个分钱的项目,避免联合申请、分灶吃饭的情况发生。

改进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因此高校的科研工作也要支撑人才培养,不能为科研而科研,要把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协同创新的核心内容,也就是“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不能割裂,这是其一。其二,高校科研成果要为社会服务,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不能仅仅是发论文、申请专利证书,从而评职称上台阶。我国现在论文数量已是全球第一、专利数量全球第五,但转化成实际生产力的比率很低,造成这种状况是因为现在的科研评价体系的导向不对。所以,实施协同创新必须改进现有的科研评价体系,把科研工作引导到促进人才培养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上来,从而调动教师实施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和原动力。

切实推进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2011计划”工作部署视频会议上说:“‘2011计划’是以机制创新为特色的一个改革性计划。”他指出,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既是计划的根本特点,也是计划的本质要求和成功关键,同时更是实施操作的难点。与传统科研合作不同,协同创新重在解决创新链条和创新管理各方面存在的不协调、不匹配、不适应以及封闭、孤立、分散的问题,这是对高校自主创新内涵的丰富和深化。因此,在实施创新计划过程中,围绕创新能力提升这个核心目标,协同各方都要以改革的思路谋划各项工作,政府部门要从改革的全局出发做好顶层设计与宏观布局,牵头高校要以改革的心态支持创新、宽容失败,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

优化教学质量提升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国培;教育质量;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8-073-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在“国培计划”项目实施中,必须紧密结合基层教育的实际,坚持按需施教,精心组织实施“国培计划”各学科的任务,帮助广大参训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和专业发展,为发挥“种子”作用奠定良好基础。

一、高度重视国培教育的重要性

充分认识实施“国培计划”项目的重要意义,是做好“国培计划”的大前提。通过认真学习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和《纲要(2012-2020年)》的精神以及一系列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等,联系实际开展讨论,细心领悟、深刻理解实施“国培计划”项目的必要性。必须认识到“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下,人的学习形式不再是一段性的,而是伴随终身的”。实施“国培计划”,是为贯彻中央文件精神而启动的关乎教育发展的重大项目,是以实际行动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骨干教师,培养一批“种子”教师,以点带面,发挥部级教师培训的示范引领、雪中送炭和促进改革的作用,从根本上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真正提高教育质量的重大举措。充分认识“国培计划”的重要性必须与强化国培质量意识高度结合,始终把“为学员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与基础教育发展服务”作为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培训院校要精心组织,具体分工,各部门结合实际,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大家通力协作,密切配合,狠抓落实,切实在提高“国培计划”质量上下功夫。

二、认真进行培训需求调研与分析

为了确保培训质量,项目实施办公室应在精心筹备的基础上,抽调研修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专门的调研队伍,深入基层学校、幼儿园调研摸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座谈讨论的方式,同时辅之以个别走访的形式进行。一般来说,经过十多年新课程改革的洗礼,绝大部分基层学校的教师们都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间接经验。但是由于他们处在相对闭塞的农村,和外界接触少,普遍对先进教育理念,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实施等方面都还存在不足,如对教育教学的新理念理解不深;课堂教学模式呆板,形式化普遍;知识能力结构不尽合理,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薄弱等。因此,培训的着力点应该是帮助参训教师摒弃陈旧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充分吸收新理念、新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此基础上,应根据调研情况,采用四段培训模式,即:第一阶段,集中培训;第二阶段,影子实训;第三阶段,反思展示;第四阶段,返岗实践研修。专题研究确定“国培计划”培训不同学科应开设的课程,按照需求导向的原则,精选课程的基本内容,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尽可能满足学员基本的学习需求。例如,在渭南师范学院“国培项目”紧张而又充实的反思展示阶段,每位学员的展示汇报课都闪耀着新课改的光芒,真正体现了同课异构的教改新思想。

三、精心凝练培训主题,创新培训形式

培训的主题与形式和培训质量息息相关。为把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切实提升教育质量放在可靠的基础上,必须确立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实践导向的总思路,精心凝练培训主题,注重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为主线,以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抓手,着力提升学员的专业素质,在打造高水平的培训质量上狠下功夫。

传统的培训形式不仅教师反感,而且效果不好。实践证明,专题报告(开设专题讲座及学术报告)、影子实训(让学员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观摩学习)、实践反思(汇报讲课、反思总结)等新的形式学员比较满意。在整个培训中以同课异构、专题研讨、集中辅导和自主学习等活动为基本形式,内请外聘,示范引领,将院校内的集中研修与走出校门与一线教师优质示范课的观摩、试教相结合,引领学员不断学习、实践、反思,促进研修成果的生成,为学员今后的教学研究提供理论与案例依据。

从实际运作的情况看,培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专家教授的学术讲座、专题报告,也有校外观摩学习、课堂教学实录评析,更有学员微型课的展示、案列分析、小组讨论、经验分享、说课磨课以及基于问题的行动研修等。如在影子实训阶段,影子教师在课堂上耐心地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大胆质疑;真诚地倾听每位孩子的发言;微笑地面对每位学生;主动“蹲”下来与孩子们一道探究知识……这无不体现了课堂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他们特有的课堂语言魅力和流利的普通话,流畅的粉笔字,流水般的教学过程,以及课堂上的教育机智一次次地激起了学员内心感应,也使大家感受颇深。

四、积极组建优秀培训团队

积极组建优秀培训团队,促进了“国培计划”质量真正得以提高。依托优势学科,积极组建优秀培训团队,这既是实现国培目标的原动力,更是提高国培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为此,在选拔任课教师人选上,必须“打破传统封闭的院系教研组织机构,组建不同功能性质的教师团队”,积极落实“双导师”责任制,为参训学员配备高校专家和一线指导教师。完善首席专家负责制,优先遴选教育部和省“国培计划”专家库成员,重点推荐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确保一线优秀教师和教研员在培训项目师资团队中的比例不少于50%,省域外专家比例不少于30%。

实践证明,优秀的培训教师,让学员学到的不仅是理论知识与技能,更是职业操守和职业自豪感。所以,选拔德艺双馨型的教师,事关重大。为此,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建设一支专业性、理论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强的教师队伍,使他们“在教育教学行为上有共同的目标和规范,他们之间相互协作、沟通组成正式群体”。这个团队目标一致,且有明确的职责分工,积极向上,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创造、共同分享的团队。实践证明,群策群力,确立共同愿景是提升培训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五、注重加强培训过程精细化管理

优化教学质量提升工作计划范文6

深化综合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积极探索首都基础教育发展新模式

2012年,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涉及基础教育的七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稳步推进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如特色实验班、学校自主排课等改革试验,在探索高中阶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上迈出新步伐。各区县积极探索,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东城区实现学区化管理全覆盖,西城区、丰台区、石景山区积极推动集团化办学,昌平区发挥校际联盟优势促进学校共同发展,燕山地区推进“燕翔行动”,促进一校一品建设。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改革进入深水区,突破了三个难点: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幼儿园收费政策、制定北京市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方案、完成高考加分政策调整工作并制定《2012年北京市军人子女教育优待实施细则》。我们认真落实中央要求,经过科学论证、系统设计,保证了这些牵涉面广、舆论关注高、社会争议多、改革难度大的政策平稳出台。我们的改革形成了三个亮点:在义务教育阶段,以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办学多样化为主题,分别组织初中和小学走进区县和学校系列活动,开展了16个区县上千所学校参与的大规模展示交流活动,树立了典型,推广了经验,在全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新建15所城乡一体化学校,实行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模式,成为首都基础教育创新管理模式的新亮点;高标准建设的北京数字学校成为创新首都教育公共服务方式的新举措,提供义务教育阶段全科数字化名师授课资源,开启了首都基础教育云建设的新探索。

加强制度建设,推动科学决策,持续提高首都基础教育管理水平

2012年,面对首都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均衡发展的新要求,面对财政管理和项目实施的新要求,面对中央对首都维护稳定、平安校园建设的新要求,我们加强了五个方面的制度建设和科学管理。

一是从规划编制入手,制定了中小学建设、德育工作、融合教育、体育卫生等多个行动计划,增强工作前瞻性,科学规划、统筹能力得到提高。

二是从经费管理入手,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和项目审计,加强了各类工作项目和研究项目的统筹管理,重大工程都有专项管理办法。

三是从风险防范入手,建立起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和舆情监测制度。目前,全市已经建立起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状况监测、学生减负监测、学业水平监测、教育工作满意度监测等多项监测机制。

四是从督导检查入手,专项督导持续跟进,重视先行先试,先后开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殊教育等专项督导以及教育执法检查,开展高中教育督导调研,首次启动校外教育专项督导,开全国之先例。

五是从党建工作入手,重视理论学习,推进作风建设,建立基础教育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组织全市基础教育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和市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切实改进工作作风。

注重内涵发展,提升育人质量,着力培育体现“北京精神”的首都青少年

2012年,我们更加关注学校内涵发展,拓宽学生发展平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一是市、区县积极落实育人为本的理念。我们召开了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颁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行动计划,实施工程。我们大力弘扬和培育“北京精神”,学雷锋主题活动贯穿全年,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着力培养体现“北京精神”的首都青少年。

二是学校更加注重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我们成立的小学、初中、高中教育研究会积极发挥作用,推动各区县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全市大力推动主动减负、科学减负、创新减负和系统减负,东城、西城、海淀、大兴、顺义等区县涌现出一批“轻负担,高质量”的优秀典型。

三是学生发展平台更加宽广和丰富。目前,全市不仅形成了翱翔计划、雏鹰计划等创新人才培养平台,还有金帆艺术团、金鹏科技团等艺术科技发展平台,更有普惠所有学生的社会大课堂。2012年,“学生教育计划书”的制定、资源联盟的建设和2亿元经费的投入,有力地推动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体育艺术“2+1”工程大力推进,阳光体育活动深入开展。国际学生北京夏令营等数个国际交流平台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动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大幅提升首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质量

2012年,我们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成东城区等首批11个区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估,研究制定推进首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意见,在推进首都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上又上新台阶。

一是千方百计保障经费投入进一步向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和弱势群体倾斜。2012年学前教育投入2.3亿元用于农村幼儿园建设,基本解决农村及城乡结合部地区儿童入园问题,逐步构建起县、乡、村三级学前教育服务网络。投入4000万元为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更换生活用车130辆。义务教育阶段四类寄宿学生伙食补助由每人每月160元提高到240元。市级投入5.2亿元保障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二是千方百计保障随迁子女以公办学校为主接受义务教育。2012年公办中小学接收随迁子女36.6万,占比达74.7%,比上年提高3.8%。

三是千方百计保障特殊教育、民族教育、专门教育健康发展。加快特殊教育学校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建设,制定《中小学融合教育行动计划》。全力做好内高班管理工作,保障5000多名少数民族学生在京的学习生活,13个接收内高班学生的区县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稳定做出重要贡献。开展专门学校调研,研制专门学校语数英等八个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增加教育投入,加快资源建设,实现首都基础教育从“一个都不少”到“人人都学好”的教育跨越

2012年,国家和北京市加快落实教育经费4%的目标,新增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教育资金和地方教育附加两项教育经费来源,全市生均教育经费继续在全国领先,有效保障了基础教育设施专项规划、城乡一体化学校建设等一批重大工程的顺利启动和实施,也带来了首都基础教育发展三个方面的积极变化。

一是基础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大为改善,特别是城市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大幅改善。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全面收官,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在主要项目上实现全部达标。完成北京市少年宫和新盲校建设,推动7所学校利用中央公益金建设乡村学校少年宫。

二是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持续加大。继续实施“春风化雨”“绿色耕耘”等工程,实施北京市特岗计划,实施“名师、名校长教育家工程”和“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推动了国内访学计划,开展了多层面的干部教师培训,涉及学前教育、民办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和专门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

三是入园难、入学难得到有效缓解。2012年新增入园名额2.4万个,全市优质幼儿园达到477所,比上年度增加53所。14万小学新生如期顺利入学。

回应百姓诉求,规范办学行为,树立首都基础教育发展新形象

2012年,首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受到了社会、公众和媒体的持续关注。我们没有回避问题,而是积极回应,召开了中断多年的全市中小学校长大会,拿出了切实举措,树立了首都基础教育的良好形象。

一是与升学挂钩的“奥数热”得到有效遏制。我们加大力度治理与入学挂钩的奥数问题,全面叫停与升学挂钩的奥数竞赛培训,对全市所有中小学校进行全面检查,集中查处与奥数竞赛和培训挂钩的入学行为,对各种培训机构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城六区的30所重点学校向社会做出庄严承诺。

二是围绕择校费等开展的教育乱收费治理力度继续加大。我们落实教育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下发的《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的八条措施》和《关于加强中小学教辅材料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意见。接受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对北京市教育收费情况检查。稳步实施基础教育入学、升学、考试、学籍管理等工作,完成《北京市中小学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管理办法》修订工作。

2013年:尊重规律,推动首都基础教育科学发展

突出教育主题,把握发展主线,全面推进首都基础教育更加科学发展

2013年,首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要求,各项工作任务依然非常艰巨:适龄儿童小学入学高增长的态势将延续,需要进一步加快建设力度、增加学位供给;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方案正式开始实施,择校问题、收费问题将继续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教育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五个行动计划和多项建设工程要推进实施。这更加考验我们的决策智慧和执行能力,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勇气和决心,承担更大的责任和使命,推动首都基础教育持续向前发展。

2013年工作的总体思路概括起来就是:突出“一个主题”,把握“一条主线”,围绕“两个基本”,实现“两个转变”。

1.突出“一个主题”,即突出素质教育主题,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2013年,将深入实施德育行动计划八项工程,推进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每月有主题、全年成系列。继续实施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以博物馆月、公共服务周、学生教育计划书、资源联盟建设等为抓手,推动社会大课堂建设和应用常态化。推进阳光体育活动,丰富学生在创新探究、艺术科技、社会实践、跨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发展平台和载体。

2.把握“一条主线”,即把握改革发展的主线,以部级教育体制改革项目为抓手,以课程改革为核心,推进体制机制的突破

一是“让亮点更亮”,丰富和完善北京数字学校服务种类和功能,打造首都基础教育新品牌,在更新义务教育阶段同步课程的基础上,录制高中阶段名师课程,推进“点对点”深度融合应用。在现有基础上,继续支持30所一体化学校建设,深入推进“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改革。加大展示和宣传,推出更多“百姓身边的好学校”。

二是“让难点破冰”,继续推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实验,深化人才培养体制、学校办学体制、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引导民办中小学教育健康发展。完善具有首都特色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探索对部门办园、民办园的支持保障机制,设立中小学教师正高级职务(职称),建立市级骨干班主任制度等。

3.围绕“两个基本”,即围绕把更多的办学自还给学校、把更多的发展选择权还给学生的“基本内涵”,围绕以学校文化、内涵发展为主的学校“基本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努力促进教育公平

2013年,市级将更加注重给区县和学校搭平台、建机制、出政策、投经费,通过学前教育、德育工作、中小学建设、融合教育、体育卫生等五个行动计划,加快基础教育学校各项建设,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继续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提供“广覆盖、保基本、多形式、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使全市幼儿园总数达到1530 所左右,公办园占比达65% 以上,新增幼儿园学位2.4万个,新建43个早教基地。制定义务教育公共服务标准,指导尚未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的5个区县落实各项任务,多种方式推动优质教育辐射和共享。继续实施学校文化建设工程,以百年学校文化传承与创新为引领,带动中小学文化特色建设与内涵发展。继续支持70所高色校建设,促进高中有特色、多样化发展。启动民族教育学校建设工程。加快特殊教育支持中心和融合教育示范区创建,新建17个学前特教基地。

4.实现“两个转变”,即实现教育发展方式和育人模式两个转变,落实治理教育乱收费等文件要求,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持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一是教育发展方式由重投入、重建设向重管理、重提升转变。2013年,将进一步做好课题立项、科研规划、成果转化、对外交流等工作。借助建设世界城市的有利契机,扩大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大督导检查力度,保持治理教育乱收费、奥数与升学挂钩等问题的高压态势,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二是育人模式由工作管理向提供服务转变。依法落实教育经费4%目标,优化投入结构,提高经费使用效益,把不断增加的教育投入更好地惠及到广大中小学生,让他们更直接地享受到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成果。继续开展创新项目评选,推进创先争优常态化。深化党的十精神的学习贯彻,落实好中央“八项规定”和市委、市政府的实施意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切实改进文风、会风、作风,更多地倾听教师、学生、学校的声音和诉求。

尊重教育规律,规范办学行为,构建首都基础教育发展良好生态

当前,基础教育领域还存在一些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办学行为和现象,如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择校、抢生源等。这些现象主要根源来自于教育系统自身缺乏尊重规律、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办教育的追求。今年,要进一步强化尊重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规律,规范办学行为的基本要求,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1.以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为突破口,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滑一直是困扰基础教育发展的顽症。我们要深刻反思,不能以延长学生学习时间、增加学生负担、牺牲学生健康和兴趣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质量的提升。

要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标准,确保开足开齐课程。一部分学校在课程开设方面仍然存在短期的、功利的、片面的倾向,体现在总课时超标,特别是语数外课时超标,以及体育课和体育锻炼时间没有得到保障。

学校必须要有底线意识,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和课程计划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控制课程总量;优化课程结构,鼓励开发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课程。严格执行国家体育课时规定,全面提高体育课和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实效性,力争实现“三升一降”,即使学校体育工作水平明显提升;学生耐力、柔韧性、力量等体能素质明显提升;体育后备人才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学生肥胖、近视发生率明显下降。

要提高课堂实效,实现增效减负。教师要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深入“三个研究”,要研究教材,吃透标准和要求,认真备好课;要研究学生,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特点因材施教;要研究教学方式,灵活运用不同方式,提高教学针对性。尊重学生的受教育权、选择权、发展权和健康权,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人、学校的主人、课堂的主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

要加强作业研究,实施有效作业。从全市情况看,对作业尤其是有效作业的研究还很不够。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成为学生课业负担最外显的原因,同时,机械重复性的、惩罚性的无效作业和低效作业大量存在;教师给家长布置作业的现象也屡屡发生。

要实现减负,必须在作业环节有所突破。在量上按照规定,严格控制。在质上大力提倡有效作业。教师要做到备课的同时备作业,要关注个体差异,增强作业层次性、针对性;要创新形式,增加开放式、实践类作业;要强化作业批改,力争做到全批全改,面批面改,加强作业反馈。提倡校长、干部进课堂,听课的同时关注作业、检查作业。

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评价方式。评价问题根本上是教育追求问题,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改进和促进发展的功能,杜绝以生源竞争为目的的简单评价、依据单一分数对学生和教师排队等功利作法,使教育回归尊重生命、服务发展的本质要求。

人类的教育价值追求经过了注重知识、发展智能和尊重生命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也可以说“为生存而教”“为发展而教”和“为享受而教”。三个阶段的评价标准分别为学业成绩、学生身心发展的充分程度和学生的“幸福感”。我们要以“幸福感”,即生命发展和社会人文素质的提高作为评价的根本标准。

2.以健全公平规则为基本保障,优化教育发展环境

目前我们的教育发展环境并不宽松,择校等不规范办学行为严重扰乱了健康有序的入学秩序和发展环境。2012年,国家和北京市相继出台了关于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的文件,市政府即将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的意见》,对规范办学将会提出更加明确的工作要求。

要严禁假期大面积集体补课。假期补课,尤其是假期集体补课、上新课、赶教学进度的现象在我市屡屡发生,侵害了学生正常的休假权利。今年寒假,各区县和学校,除个别学生补课外,禁止出现任何形式的集体补课、上新课现象;不鼓励、不引导、不允许推荐学生到校外机构补课;严禁出租出借校舍供培训机构使用;严禁公办学校教师有偿补课。采取多种形式,丰富学生假期生活,把愉快的假期还给学生,把生命发展的自和选择权还给学生。

要进一步规范招生入学工作。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各区县合理划定公办学校的招生范围。禁止区县以双向选择为由,助推学校择生、学生择校现象。在小升初推优环节,严格按照小学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和正规程序录取。坚决禁止学校采取或者变相采取考试、测试、面试等形式选拔学生;坚决禁止公办学校单独或与社会培训机构联合,或委托举办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各类培训班。严格网上录取,严格规范学籍管理,建立控制跨片流动的审核制度。

要优化“三个环境”。首先,加强个体自律,优化人际环境。教育工作者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营造和谐友善的师生关系、干群关系。其次,强化行业自律,优化教育内部环境。提高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执行力,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淡化分数竞争、生源竞争、资源竞争等不良竞争,力戒学校建设中的铺张浪费和形象工程。加强督导和纪检监察,营造风清气正、和谐包容的环境。再次,坚持民主开放,优化教育外部环境。加大主动宣传力度,加强学校和家长、社区的沟通与协作,自觉接受监督,积极听取意见建议,争取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3.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有力支撑,提高教育质量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教育质量,不会超过教师的质量”。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我们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

目前,全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以下问题:数量上,师资缺口不断扩大,部分区县短缺严重;质量上,一些地区还存在没有取得教师资格证的老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现象;结构上,教非所学的现象时有出现,需要进一步优化。针对这些问题,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全面提高教师师德水平。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这是需要有良心、责任心和事业心的职业。要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将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办学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落实国家关于严禁公办在职中小学教师从事有偿补课的要求,严禁公办中小学教职工组织或参与有偿补课,凡是组织或参与有偿补课的,一律取消当年评优、评奖、晋升、职称评选等资格,并按照有关规定在年度考核中予以追究,引导和鼓励教师专注本职工作。

要扩大供给,积极应对生源高峰。加大师范生培养力度,拓宽来源渠道。通过职前培养改革、入职培训、在岗轮训等一系列培训培养措施,缓解师资储备不足。各区县尤其是生源增加明显的区县,要有紧迫感,加强对生源增长趋势的研判,在教师编制问题上要有通盘的考虑,尽快拿出应对方案。

优化教学质量提升工作计划范文7

职业教育 职校学生 就业能力

一、加强素质教育,定位职校培养目标

职业院校不同于其他普通高校,它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一线输送具备“实战”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就业的激烈竞争,提升其就业能力是实现稳定就业的关键。因此,职业院校应该坚持能力培养和德育教育有机统一的教学理念,首先加强素质教育,将职业道德素质传递给学生,培养他们的敬业奉献精神和诚信自强品质;其次,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训,通过一系列实践课程的设计,在专业技术理论的指导下,重点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最后,可以通过加强学校党团组织的建设,把职校学生吸引到党团组织周围,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增强其时代使命感。

二、优化教学计划,提高职校教育质量

教学计划对于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在制订教学计划的时候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教学计划的制订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职校学生直面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新需求,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应该先展开广泛的社会调查,分析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行业、新特点、新要求,充分把握专业发展的趋势,与企事业单位联合,使教学计划更符合时代的特点,将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和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次,要遵循全面发展原则,即致力于提高学生的德、才、美、能等综合素质;其三,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教育计划的制订应该把握理论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这一思想,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最后,计划的制订要从实际出发,突出自身办学特色。

三、推进课程改革,创新职校教学方法

职业院校专业课程的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在这一点上,学校要努力实现与社会行业需求对接,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来重新设置专业课程,将教育、学习和工作三者融为一体,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既要具有自身的特色,也要不断改进以适应社会行业发展的动态需求,合理设置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内容。同时,课程改革必须与扬弃传统教学方法、创新更加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始终坚持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就业能力的大方向。在这方面,要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加强对优质网络教学信息资源的利用。另外,课程改革还要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结合,考试大纲要严格按照每个行业对不同人才的不同要求来编制,将职业技能标准融入教育计划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中,使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一致。

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创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条件,单靠学校力量,要使实训设施、设备与社会行业发展相适应,是很困难的。因此,国家应该从战略高度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加快院校实训设施、设备的更新改造。当然,也可开展校企合作加以解决。实训基地解决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创建一支既有丰富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操作技能的“双师型”高素质教师队伍,国家应积极大力扶持职业院校教师的培训工作,加快促进职校教师由单纯理论型或纯指导型向“双师型”转变。这样教师教学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理论课堂搬到车间,教中学,学中练,大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教学效果,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做好学生与社会身份角色的转换。

五、激励学生潜能,引导学生职业规划

教育质量提高与就业能力提升,离不开学生的积极配合与主动参与。因此,职业院校必须抓住职校学生的特点,遵从“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古训,在教学活动中全面激励学生的兴趣潜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觉探索的热情,配合教师在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中形成良性互动;与此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兴趣、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制定切实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将今天的学习与明天的就业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发挥自身潜能和主观能动性,并养成习惯,在就业岗位上不断学习创新,大大提升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为自己稳定就业、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引导学生职业规划要与现代企业“准入制度”相衔接,强化学生职业资格证意识,职业资格证是学生获取从事某具体职业知识技能的有力证明,它有利于提高用人单位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认同,从而促进了学生的稳定就业。

六、完善教学评价,促进考核方式改革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质量最有效的途径,要把教学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因此,应当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不断改革以学习成绩为标准的单一教学考核方式。首先是“教”的评价:其一,备课评价,即对教师备课情况进行考察和评价,督促教师有目的、有准备上课。其二,授课评价。即通过教师旁听的方式,课后对授课情况直抒已见互相评价,相互借鉴,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其三,自我评价。即教师课余时间向其他教师进行切磋交流,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自我评价,自我总结,以探求更好的教学方法。其四,学生评价。可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听取学生意见建议,促进教学方法改进提高。然后是“学”的评价:学生学习质量不仅表现在考试成绩上,还体现在平时自主学习,自主完成作业等多个方面,尤其体现在毕业以后的就业能力上。总之,加强教学评价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应该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如开展对学生就业单位的跟踪反馈评价等。并注意评估内容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七、深化职教科研,加快职教事业发展

职业教育的改革创新与快速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深化,来更有效地进行。职教科研是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加快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助推器。就目前职教科研工作而言,进展很大,成果众多,但从整体来看,科研工作的创新性以及科研成果的突破性并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应该进一步加大职教科研的力度、广度和深度,把科研工作提升到一个新水平,以适应社会发展对职教工作的新要求。国家教育部门应该统筹规划,为职教科研工作提供政策性保障,并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改革成功的优秀案例,有力有序地开展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以加快推进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八、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作为提供生产一线高素质、综合型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应该根据社会的具体需求不断对教学进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法。从明确培养目标、优化教学计划入手,努力探寻多个行之有效的更好途径来实现这一目标,将教育质量的提高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统一为共同目标。因此,提高教学质量与提升就业能力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为前提,有力保障学生顺利稳定就业。

参考文献:

优化教学质量提升工作计划范文8

朱清孟指出,2016年,教育系统党建工作深入推进,立德树人收到扎实成效,教育发展水平持续提高,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显著提升,教育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教育惠民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总体来看,全省教育战线紧紧围绕五大国家战略规划的实施和“四个河南”建设的深入推进,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坚持改革创新、优化结构、提高质量、促进公平,积极推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些关键环节的改革收到明显成效,一些群众关切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有效缓解,各项工作实现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全省教育改革发展不仅保持了良好的态势,而且工作中有亮点、有突破,实现了“十三五”开局之年开门红。

对于今年的工作,朱清孟强调了五个方面。

一、坚持立德树人,着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要落实好这一任务,关键在于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能成长、成才。一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切实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宪法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着力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认知能力、家国情怀、公民责任和理想志向。二是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各级各类学校都要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丰富课程资源,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等教育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加快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全面提升体育美育水平。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制定好中招艺考方案,开齐开足艺术教育课,继续深入开展艺术展演、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要坚持从小抓起,努力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一两项体育、艺术特长,使其终身受益。四是以城市语言文字评估和普通话测试为抓手,实施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大力推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二、狠抓教育质量,着力提高各级各类教育办学水平

在基础教育方面,针对目前存在的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短缺、保教水平较低等问题,启动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加快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建设,力争今年年底前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000所,新增幼儿学位10万个;认真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抓好实验区建设,启动示范幼儿园结对帮扶试点工作,加强教研指导,提升保教质量。针对目前城镇“大班额”现象依然突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薄弱的现状,大力推动均衡发展,继续实施扩充城镇义务教育资源五年计划,使城镇“大班额”“超大班额”比例持续下降。着力统筹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优化农村中小学校布局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意见》,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加大投入,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力争30个以上县(市、区)通过国家均衡县评估认定。针对普通高中办学困难、缺乏特色等问题,实施全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攻坚计划,加快普通高中改造,督促各地政府将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收费标准调整等措施落实落细,切实解决经费短缺问题。同时,继续深化课程改革,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做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前期准备工作。针对特殊教育发展水平不高问题,以实施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为抓手,按照“一人一案”的办法,精准施策,重点解决好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继续深入推进学前融合教育试点工作,加强巡回指导和专业师资培训,加强特殊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力争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稳定在90%以上,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办学规模明显扩大。

在职业教育方面,一是筹备召开全省职教攻坚二期工程推进会,出台具体推进实施意见。二是加快推进品牌示范院校、特色院校内涵建设。三是积极引进国外优质职教资源。四是加快社区教育发展,加强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和实验区建设,积极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等系列活动。

在高等教育方面,针对我省高等教育整体办学水平不高的问题,一是出台《河南省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实施方案》,力争在国家“双一流”建设中有所突破。二是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三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四是推动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五是认真做好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优化学位授权点布局,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继续实施“河南省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切实提高学位授予和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不断深化改革,着力激发教育发展活力

一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抓好《河南省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的实施,继续优化结构,尤其要压缩生均办学条件不达标和严重超过核定规模高校的招生计划,继续坚持招生计划与就业率挂钩的制度。二是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认真贯彻落实新修订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和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鼓励多种形式发展民办教育。深入开展教育交流合作,推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和中国科学院大学在我省合作建设高水平大学。三是扎实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认真落实我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考试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稳妥推进中考改革。四是改革教育评价方式。积极推进“管办评”分离,加快探索改革教育评价制度,积极发展社会第三方评价,引导学校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面向人民办教育。五是全面提升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继续简政放权,对教育行政审批项目和管理事项进行再清理,该取消的取消,该下放的下放。

四、大力促M公平,着力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

一是加快推进教育扶贫工作。全面落实我省《教育脱贫攻坚专项方案》。二是切实保障特殊群体受教育权利。三是关心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全面落实“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和“就业促进计划”,实施好“新梦想”就业创业公益帮扶行动计划,对特殊困难群体毕业生实施有效帮扶。四是大力推动“阳光招生”,严厉打击替考、助考等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确保各级各类考试招生公开、公平、公正。

五、持续强化保障,着力增强教育发展支撑能力

优化教学质量提升工作计划范文9

一、精细整合资源,提升教育效益

布点分散、设施落后、生源不足、教学水平不高是农村教育面临的经常性问题,我镇也存在类似情况,严重影响教育水平。因此,我镇调整规划,加大基础投入,按照“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学水平”的思路开展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将学校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列入三年行动计划中。

过去三年,全镇教育基础建设实施了贤明中学建设工程、松溪辅小建设工程和幼儿园六分园建设工程,完成了镇中心小学福光校区的选址。除此之外,还建立了富阳市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在全镇形成“十校一基地”的学校格局,努力实现农村教育城市化,充分发挥优质教育的引领、集聚和辐射作用。

二、形成集团办学,扩大优质效应

集团办学是规范管理、实现资源共享的有效举措。近年来,我镇依托新登镇幼儿园和新登镇中心小学的优质资源,按照“1+X”的模式开展集团化办学。

在学前教育方面,按照一中心六分园的布局在全镇建立六所镇幼儿园分园,由镇中心幼儿园统一规范管理,实现公办幼儿园覆盖全镇各片区,保证幼儿“就近入学”。

在小学教育方面,依托镇中心小学的教育资源,按照“名校+新校”的模式新建新登镇小福光校区,实行“六统一”的均衡管理。

在初中教育方面,建设三校合一的新登镇中学和四校合一的贤明中学,把新登及周边乡镇的初中生集中起来,整合教育资源,提升教学质量。

三、创新教学体制,激发内生动力

教师的教育水平决定着学校的教育水平,近年来,我镇着力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1.提升教师能力,形成争优赶超氛围

各校每年都有教师培训计划,2013年参加培训的教师人数为780人,培训率达92%。开展“十佳教师”和“学生最喜爱的教师”评选活动,强化教师考核,加大对优秀教师的表彰力度,在教师中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

2.吸收先进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我镇各校与杭州名校结对,吸收先进的教学和管理经验,通过学习先进教育理念和优秀教师的指导,提高我镇教师的教学水平。

3.打造优秀教师队伍,激发工作热情

我镇实行教师校际交流制度,根据各校教师缺盈情况,近三年在校际交流中共调配25名教师,完善各校教师的聘任和调配机制,激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开展“教师信息化基本功竞赛”“青年教师现代化教学技能比武”“贤明教星”评选等活动,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能力,旨在打造一支“脑中有观念、手中有方法、心中有学生”的现代化教师队伍。

四、加大保障,改善教育环境

我镇在确保教育经费投入法定的“三个增长”和“两个提高”的基础上,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1.投入教育经费,确保落实到位

2013年我镇教育总经费投入6 924万元,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 6 444万元,占财政预算内可作资金的 63.2%。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各类款项按《富阳市关于进一步完善教育财政投入政策的实施意见》规定及时拨付。

2.计划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

推进和完善标准化学校建设,有计划地进行基建维修和教育装备添置,建立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各校投入基建维修款和教育装备经费,镇政府按市下拨经费1:1比例进行补助,各学校设施基本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3.推进信息化建设,形成现代化局面

各校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加强和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体系建设,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应用类型和管理模式,目前全镇已初步形成教育信息数字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教育管理电子化的新局面。

4.成立教育基金,促进教育发展

2011年成立市教育基金会新登贤明教育基金,设立教学成果奖。每学年考核奖励一次,奖励为我镇教育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学校、校长、教师、品学兼优的学生及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促进教育发展。

5.争取倾斜政策,留住优质人才

为提升我校的教育公共服务能力,创造教育人才留得住、引得进的良好环境,镇党委政府重视留住和吸引人才问题,多次在市人代会、党代会和政协会上议案,目前,镇党委政府正在向市政府争取有关小城市建设的倾斜政策。

五、坚持品质办学 引领师生成长

1.创新德育形式,关注学生健康

我镇各校围绕“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会做人”的主题,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涵,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培养“四有”新人,学生逐渐养成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

2.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全面发展

新登镇中崇尚“官塘印记,尚善向上”的文化,构建了学校院士文化特色课程体系和官塘印记评价体系,沿革当地文化。镇小以“书馨棋韵,乐音射艺”为办学特色,以“传承经典,知礼明行”为主题,开展国学启蒙进校园活动,尽显“书香校园书味氤氲”的育人环境。新登镇幼儿园教育集团以“园本教研”为基点,以“专家引领”为契机,以“同课异构”和“一课多研”为教研模式,促使教师在反思中进步,在关注中提高,在交流中成长。

六、注重学校计划 助力教育发展

1.提升教育质量,推进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学校的生命线。我校注重学生的行为养成,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2.促进教育均衡,实现教育普惠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镇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有了明显改善,但任务还十分艰巨。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学校为重点,不断缩小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和群体之间的差距,充分体现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

3.优化教师素质,调动工作积极

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注重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继续实施名师工程,建立校长奖励基金,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

4.加强教育管理,完善教学制度

营造宽松和谐的教书育人环境,健全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以综合素质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机制,完善义务教育学业水平和身体素质监测机制;积极推进学校发展性评价工作,引领学校走自主发展、内涵提升之路,增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5.推进重点项目,保证建设质量

优化教学质量提升工作计划范文10

一、落实教育重点工作

1.全面推进示范区建设。研究制订并深入贯彻落实《丹阳市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实施办法》文件,完成示范区年度建设任务。坚持方针政策导向,明确总体发展目标,统筹优化全面提升。重点从入学机会、教育质量、师资队伍、管理水平、办学条件、保障能力等六个方面提升义务教育发展内涵。坚持全面推进,分类指导。建立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完善齐抓共管的协调机制和高效的督导机制,对照示范区评估标准进行年度检查,中期自评。指导部分学校开展镇江市现代化小学、初中创建工作。

2.加快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多方筹措校安工程资金,扎实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完成48幢d级危房的停用拆除或停用封存工作,完成加固项目21个,加固校舍面积11411㎡,撤除重建项目6个,重建校舍面积15586㎡,新建项目3个,新建校舍面积41937㎡。布局调整撤并学校5所。加强工程管理,确保项目按规范和标准进行建设,确保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和工程进度。序时推进本年度重点工程建设。将职教园二期工程、界牌中心校、荆林学校(幼儿园)、导墅中心幼儿园和胡桥中心幼儿园易地新建工程五个项目作为重点进行推进,主动与镇(区)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协调,尽最大努力协调解决民房拆迁、土地征用、规划审批等问题。同时,指导学校做好规划设计、投入预算等工作,促进这些工程项目尽快开工建设。已开工或即将开工建设的少阳基地、亲子活动中心、开发区中心小学、横塘中心幼儿园、埤城中心幼儿园、大泊中心幼儿园六个项目,重点加强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管理。已完工的后巷九年一贯制学校工程,重点指导和协助学校做好工程竣工验收、建筑档案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进一步修改主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文本,力争年内定稿付印。

3.扎实推进区域教育品牌建设。要继续积极落实15个内涵提升创新项目,按序时进度有效推进。各级各类学校要狠抓“活力课堂”、打造“名师团队”、建设“特色项目”,探索符合校情的有效发展之路,扎实推进区域教育品牌建设。九月份开展特色学校建设工作调研,十月份举行共同体建设推进会,十一月份举行创新项目实施工作推进会。加强“教育网校”建设,下半年“教育网校”进入全面使用期,城区学校使用率要达到50%以上,农村学校使用率要力争达到20%。组建研发团队,开发系列学科资源。加强宣传、使用指导和考核工作,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通过开展品牌建设活动,进一步扩大品牌学校数量,放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整体高位均衡发展。

二、深化教育内涵建设

4.推进学前教育加快发展。继续落实我市学前教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整体提升我市幼教事业发展水平。建立和完善以亲子活动中心为基地的科学育儿指导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3~6周岁幼儿入园率,全面推开0~3周岁婴幼儿和家长的教育活动,提高亲子教育活动率和亲子活动家长受教育率,九月份举行幼儿园一日保教管理现场会,出台保育员“一日保教常规要求”,十一月份开展“亲子活动”园园行活动,十一月份举行幼儿教育常规管理现场会。指导部分幼儿园开展省市优质园创建工作。

5.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积极促进高中特色发展,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为学生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创造平台。要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科学分层,立足课堂求效益,突出重点求突破。九月份开展高三教学工作调研,十一月份举行普通高中特色建设推进会。指导高中学校积极争创“江苏省普通高中推进素质教育先进学校”。指导省丹中加强省级课程基地建设。

6.推进职业教育优化发展。积极整改落实省督导反馈意见,建立全市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监测制度,扩大职业技能鉴定项目。全面推进和完善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积极建设市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心,着力于培养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新上岗职工,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办好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办班点,提升我市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指导、督促中等专业学校开展技能竞赛培训工作,争取在镇江市技能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将技能训练与文化辅导有机结合,继续做好新一届对口单招工作。指导中等专业学校力争进入国家1000所重点示范校。

7.推进社区教育完善发展。完善学校教育资源进一步向社区开放的考核意见,发挥学校教育资源在社区教育中的优势,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以及与相关单位共建实践基地的形式,推进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的“共享共用、互利双赢”。指导延陵镇做好省级社区教育中心评估验收工作,指导开发区、司徒镇和陵口镇做好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复评工作。

三、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8.强化学校德育工作。整体规划德育工作,出台中小学德育工作整体规划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增强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德育队伍建设,继续贯彻实施《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重视德育课程建设,加强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全面开展与学科课程相衔接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命教育,将安全教育、禁毒教育、防“艾”教育、青春期教育等有机整合。贯彻落实《教育系统XX年生态市建设工作意见》,积极开展环境教育,创建各级“绿色学校”,实现中小学环境教育普及率100%,高质量完成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目标任务。加强养成教育,推广学校学生自主管理的经验和成果,持之以恒地抓好细节管理、常态管理和过程管理,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管理精细化。研究制订《关于建立和完善学校家长委员会的工作意见》文件,密切家校联系,积极探索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师生评价和行风建设的工作新路径。召开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将举办德育工作成果展,汇编中小学德育工作相关案例,评选德育工作先进个人和学校。

9.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严格执行课程法规,落实课程计划。开齐、开足、上好国家规定的各类课程,尤其要重视非考试学科和实践类课程的开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严格执行省教育厅“五严规定”,严格控制学生在校集中学习时间,保证中小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规范双休日、假期活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和教学进度,落实“教学五认真”,进一步落实和强化高中教育教学常规,踩实过程管理、细节管理,达到减负与提质同步,面向全体与全面发展同行,不断深化素质教育。要坚守课堂教学核心阵地,以“活力课堂”为抓手,引导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关注课堂,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的研究,注重课堂教学的探索与突破,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教学,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大“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实施力度,下半年将举行全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系列研究、观摩活动。

10.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十月份举行全市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组织学校参加镇江市高中生田径运动会和镇江市县区中小学田径运动会。贯彻落实江苏省艺术教育规划,召开“2+1” 项目现场推进会,出台“2+1”项目实施工作意见。举行全市中学生文艺会演,积极做好镇江市小学生文艺调演工作,认真组织高中学生参加镇江市高中艺术特长生比赛活动。继续贯彻落实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行动计划,加强学生健康体质标准的监测、上报、汇总、分析和指导工作,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公告制度。认真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指导学校积极开展省、市健康促进学校的创建活动。巩固提升小学书法考级工作。

11.加强教育质量监测评价。制订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意见》,适时成立丹阳市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搭建教育质量的研究、分析和指导平台,建立学业水平、学生素质、课程与教学、教师质量、学校质量管理等基本模块的指标,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监测。改革幼儿教育评价方法,修订幼儿素质报告书。积极探索“成长档案袋、学分制”等评价方式,围绕“学生心理、知识水平、实践能力、健康状态”等模块进行发展性评价。

四、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12.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按照省市文件的精神,下半年认真做好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岗位设置管理工作。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编制管理的意见》《关于中小学(幼儿园)XX年学年度教师跨校任教工作的意见》,妥善安排教师进编招考以及新、老合同教师和派遣教师考试、考核进编工作,严格有序地做好教师的调配工作。按照市政府要求,认真做好清理在编不在岗教师工作,规范编外用工规范,落实教师职称评聘和评先评优各项工作。将按照统一部署,稳步推进非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改革工作。

13.大力提升师德水平。贯彻落实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关于切实解决当前师德突出问题的通知》文件精神,大力推进“践行师德、创先争优”活动,制定出台《丹阳市中小学“践行师德创先争优”主题实践活动实施方案》,通过组织教师节庆祝活动以及举办论坛、读书报告会、师德建设成果展示等形式,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使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学生观,进一步强化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教师的高尚品德塑造广大学生的人格和品质。

14.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整合教育资源,成立市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建立融教研、科研、培训于一体的管理服务体系,更好地为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提供保障,争取创建为省级教师培训基地。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实施“上课、评课、讲座式”、“视频展示式”、“菜单式”、“ 专题研讨式”“综合活动式”等培训,有效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活动。围绕突出问题,定位、定人、定时、有针对性地开展“面对面”培训。开展XX届新教师试用期培训和转岗培训,组建新一届小学语文、数学和幼儿教师骨干培训班,继续开展市第三届“特级教师后备人员培训班”培训活动。

15.推进校长领导力培养工程。制定出台《中小学校长领导力培养工程行动计划》,创新区域性校长培训新模式,构建我市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新型组织网络,扎实开展以国家远程培训为基础、校长分层培训为主干、校长之家创建为重点的校长专业发展活动,寻求新形势下校长专业发展主要内容和有效路径,初步形成我市开放有序、富有活力、效果显着的中小学校长培训特色。校长(园长)要严格执行《关于校长(园长)深入教学一线的相关规定》文件精神,深入教学一线,履行兼课上课职责,认真参加听课评课活动,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切实把握学校工作的主动权。

五、完善教育保障机制

16.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积极争取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跟进财政追拨经费,切实提高教育发展经费。义务教育经费实行预算单列,生均公用经费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规模较小的学校倾斜。做好教育经费年度决算和下一年度预算工作。严格预算编制“二上二下”的程序,学校使用资金坚持先预算后使用、先审批后支出,确保全年收支基本平衡。完善教育结算中心管理制度,优化服务质量,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加强对学校教育装备的招投标管理,理清教育装备的经营和管理职能,促进规范化运作。严格执行各项教育收费政策,继续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加大财务检查力度,统一规范要求。严格执行市政府出台的规范教育债务化解的有关规定,加大教育债务化解力度。下半年将对全市中学食堂财务进行普查,对学校的工会财务和部分学校的基建帐进行检查。

17.加强勤工俭学工作。以结构调整和方式转型为手段,以更好更快发展为目标,狠抓规模发展、质量提升和速度超越,实现工业生产总值30亿元、销售收入26亿元、利润1.5亿元、争取1家公司上市的全年工业经济目标任务,力争提前超额完成。大力推进劳动实践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学生劳动实践活动。

18.深化教育督导工作。下半年将以督查课程开设为抓手,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加强对存在问题或有举报的学校跟踪督查。按照省市要求,认真开展规范办学行为“暑期百校行”活动。根据学校制定的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对各校(园)分学期计划的达成情况进行过程性评价。加强调研,初步形成“更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规范考核,努力使目标责任状的考核结果公正、客观。

19.强化教育装备管理。以接受教育装备省级督导回访为抓手,围绕“抓管理、促使用,彰显装备效益”的主线,持续保持对教育技术装备的投入,积极争取奥地利政府货款项目,努力改善我市教育技术装备水平。积极开展各类装备使用的比赛活动,不断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和制度建设,提升装备保障教学的质量、服务教学的水平和促进教学的能力,使教育装备真正成为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六、加强教育行风建设

20.加强岗位风险防范机制建设。围绕《关于建立校长(园长)岗位风险防范机制的工作意见》,强化对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岗位和重点部门的监控。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重大事项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着力内控监督,在学校廉政建设、安全管理和维稳工作等方面监督到位、考核到位、整改到位,建立和完善体现针对性的防控机制。组织校长(园长)参观廉政教育基地。有针对性的开展廉政教育,继续开展“廉洁文化优质课”小学阶段评比活动。认真用好《安全教育知识读本》,做到有课时,有教师,有教案,有考核,师生安全知识知晓率达95%以上。进一步规范教育收费,开展开学收费大检查,配合对公办高中执行“三限”政策情况进行检查。进一步做好审计工作,切实发挥审计对学校财务工作的监督指导作用。继续深化党务校务公开工作。健全和完善学校教代会制度,切实行使教代会工作机构的职责,规范工作程序。

优化教学质量提升工作计划范文11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原则

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统筹谋划区域内城乡教育发展,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努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实现城乡学校同标准建设、同制度管理,消除农村薄弱学校。

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立足市情,在方便就读的前提下,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进行合理调整,实现“小学就近入学满足需要、初中相对集中提高水平、高中规模建设优质发展”。

育人为本,提升质量。关心每个农村学生,促进每个孩子全面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为每个农村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紧扣教育教学质量这个中心,聚焦农村教育最关键领域、最紧迫任务,多措并举,定向施策,精准发力,标本兼治,全面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接受更加优质的教育。

创新机制,激发活力。坚持问题导向,深化机制体制改革,重点解决农村教师进出、编制、职称等制度和农村学校激励手段缺乏、工作积极性调动困难等紧迫问题。通过实施农村教育支持计划,带动建立相关制度,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工作目标。

到2018年,推动农村教育发展的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并得到有效实施,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得到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基本消除农村薄弱学校,城乡学校办学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到2020年,基本形成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农村学校校长、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农村教育在均衡的基础上实现优质发展,城乡教育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主要举措

(一)实施农村教师支持计划。

优化农村教师资源配置,逐步形成“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局面。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扎根乡村、甘于奉献的教师队伍,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坚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1.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1)强化师德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师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融入农村教师职前、职后培训全过程,实现师德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2)强化师德宣传,加强对农村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表彰宣传力度,发挥典型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引导农村教师强师德、扬师表、作贡献。

(3)强化师德考评,把师德表现作为年度考核、评优评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重要参考,实行“一票否决”。

(4)强化师德责任,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考核学校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落实主管部门和学校主要领导师德师风建设负责制和问责制。

2.拓宽农村教师补充渠道

(1)采取直接考核方式招聘音体美教师。根据《中共省委办公厅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激励引导教育卫生人才服务基层的意见》规定,乡镇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补充音体美教师,按照专业对口的原则,对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可采取直接考核方式招聘;“四大片区”内的县(市、区),所辖中小学和幼儿园补充音体美教师,对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可采取直接考核的方式招聘。

(2)各县(市、区)要根据当地农村教育实际需求加强农村教师的本土化培养,特别是要对高中毕业生加大部、省属师范院校免费师范生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定向培养一批素质较高且能扎根当地教育的农村教师。自2016年起,全市年度招录培养免费师范生的名额增加至300名。

(3)实施好特岗教师计划。把好特岗教师入口关,选聘热爱教育事业、学科知识掌握较扎实、教学基本技能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到乡村学校任教。

(4)起始学历为全日制本科的高校毕业生取得教师资格并到农村边远学校连续不间断任教3年以上(或到农村非边远学校连续不间断任教6年以上),教学成果突出、师德师风优秀,经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考核合格,当地财政要按照有关规定,一次性补偿大学学费和代偿国家助学贷款(每个高校毕业生每学年补偿学费和代偿国家助学贷款的金额最高不超过6000元)。具体补偿和代偿办法由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

(5)已退休的特级、高级教师(女性60岁以下,男性65岁以下,身体健康,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经本人向学校申请同意,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并统一签订合同(合同一年一签),可到师资短缺的农村学校支教。除中央财政支持经费外,县级财政要配套专项经费予以支持,保证完成基本工作量的退休教师待遇不低于1500元/人·月(退休金除外)。

3.保障农村学校教职工编制

(1)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编制、财政、人社等相关部门,按照城市标准统一核定农村学校教职工编制。对于生源较少的农村学校,要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编制。

(2)实行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动态管理,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根据班额、生源等情况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并报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和财政部门备案,在相关部门的监督下实施。编制调剂要适度向农村学校倾斜,重点解决教师全覆盖问题,确保农村学校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

(3)各县(市、区)在有合格教师来源的情况下,严禁“有编不补”、长期使用临聘人员;严禁任何部门和单位以任何理由、任何形式占用或变相占用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

4.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1)将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实施范围扩大至“四大片区”贫困县,最低补助标准为400元/人·月(省财政按220元/人·月给予定额补助);其他县(市、区)参照此政策,结合本地实际对农村教师实行生活补助。对在职在岗农村教师,依据所在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和从教年限,实行差别化补助政策,补助的平均级差不低于100元/人·月。

(2)各县(市、区)要将符合条件的农村教师住房纳入当地住房保障范围,统筹予以解决。对在学校所在乡镇没有自住房,且未能入住周转宿舍的农村教师,各县(市、区)财政要参照当地平均房租价格,按当地周转宿舍的面积标准给予租房补贴,并核算到学校,由学校统一租房居住。

(3)完善农村教师职称(职务)评聘办法。在实现县域内城乡学校教师岗位结构比例总体平衡基础上,职称(职务)评聘适度向农村教师倾斜,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农村教师。农村教师评聘职称(职务)时对外语成绩(外语教师除外)不作要求,对不作刚性要求,坚持注重师德素养、教育教学实绩和一线实践经历等考核指标。城市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称(职务),必须有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

(4)建立农村教师关爱救助制度。各县(市、区)财政要预算专项经费,设立教师关爱基金。在现行制度架构内,做好农村教师生活困难、重大疾病等救助工作。

(5)建立农村教师荣誉制度。各县(市、区)对在农村从教30年以上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予以表扬;对在农村从教20年以上、10年以上的教师给予鼓励。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设立专项基金,对长期在农村任教的优秀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在评选表扬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等方面要向农村教师倾斜。广泛宣传农村教师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崇高精神。

5.推动农村教师专业化成长

(1)统筹利用“国培”、“省培”、农村教师专项培训等计划,大力推进校本培训,实现每5年对全体农村教师进行一次轮训,培训学时不少于72学时/人·年。

(2)县、校两级要大力加强新聘农村教师岗前培训工作,确保培训考核合格才能上岗。

(3)设立市、县、校三级名师工作室,实现名师工作室学科全覆盖。名师工作室要做到“五有”:有经费、有梯队、有活动、有考核、有推广。分学段、分学科组建市、县两级名师巡讲团,开展同课异构、巡回讲学、送教下乡等活动。市、县两级建立农村教师优质课展示平台,推广农村教师优秀教学成果。

(二)实施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支持计划。强化校本教研和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价,努力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全面优化育人环境,逐步缩小城乡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差距。

1.强化农村学校校本教研

(1)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实施规范,将校本教研开展的情况纳入学校常规管理考核。

(2)加强片区教育督导组和农村学校对校本教研的推动,通过集体备课、联合教研、校本课程研发等方式,实现农村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化、常态化。

2.推动农村学校教学改革

(1)着力提升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革新教学手段,将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信息手段渗透、融入农村传统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按照国家课程改革的要求,区域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鼓励农村学校开展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减轻学生负担的探索,逐步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局面。

3.加强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监测

(1)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每学期要对农村学校教学质量进行统一检测,检测的结果要向社会公布并纳入对学校的考核评价。

(2)市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不定期对农村学校教学质量进行抽测,加强对监测结果的分析和应用,适时向社会公布农村学校教学质量报告。

4.加强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1)鼓励农村学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师生共同参与,建设以“书香校园”为基础,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2)在农村学校广泛开展国学教育,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优化育人氛围。

(三)实施农村学校管理水平提升计划。

大力加强农村校长队伍培养培训,通过健全制度、强化评价、创新机制,激发农村学校内在活力,推动学校管理向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发展。

1.实施农村校长提升工程

(1)大力抓好合格型、专业型、专家型三个层面的校长培训。设立农村校长培训专项计划,纳入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培训计划,采取异地挂职、集中面授、外出学习、自主研修、轮流巡讲等方式,实现培训的常态化、专业化和体系化,培训学时不少于120学时/人·年。

(2)市、县两级建立校长论坛,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实施农村“名校长”培养计划,到2020年,各县(市、区)要培养5—10名有远大教育理想、深厚教育情怀、较强领导力的名优农村学校校长。

2.提升农村学校常规管理水平

(1)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完善农村学校基本管理规范,对教职工出勤、校园环境、师生面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等作出详细规定。

(2)各县(市、区)要广泛开展农村学校“常规管理年”等活动,通过区域推进、现场展示、专项督导等方式,逐步实现每所农村学校常规管理规范、有序、精细。

(3)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农村学校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健全市、县、校三级评价体系。

3.创新农村学校人事管理机制

(1)完善农村学校校长任期制,在同一学校任职3届(9年)的校长,原则上实行交流。鼓励、选派一批城市学校优秀校长、副校长、中层干部到农村学校任职。

(2)规范农村教师流动机制。建立农村教师服务期制度,农村教师需任教5年以上且教育教学业绩突出,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合格后方可申请考调。引导城镇骨干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凡在城镇中小学任教满9年的教师,应向农村和薄弱学校流动。

(3)优化农村教师激励机制。按照“奖优罚劣、奖勤罚懒”的原则,出台教师年度绩效奖分配办法,拉大绩效奖级差。鼓励各地各校探索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合理分配机制,以更好地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

(4)健全农村教师退出机制。实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对于师德师风考评不合格、教育教学能力不能胜任岗位要求的教师,要取消教师资格,淘汰出教师队伍。

(四)实施农村教育均衡水平提升计划。

优化农村学校布局,加强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和信息化建设,着力打造农村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城乡教育联手互动,全面提升农村教育现代化水平。

1.科学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

(1)对于年招生不足30人、在校生不足100人的农村初中,要通过合理引导,逐步调整到规模较大、质量较好的中心乡镇学校集中办学。

(2)对于年招生不足100人,在校生不足300人的农村普通高中,要逐步撤并,普通高中原则上集中到县(市、区)政府所在地办学。

(3)通过新建、改建、租用等方式,大力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特别是留守学生较多的边远农村学校,小学3年级以上的学生要实行寄宿制),为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创造条件。对农村学校根据需要聘请的宿管、门卫、炊事员等临聘人员,要规范用工方式,各县(市、区)财政要足额保障用工经费。

2.推进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

(1)统筹全面改造薄弱学校、农村初中工程、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校舍维修长效机制等项目经费,按照国、省关于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相关规范,实施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全面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2)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要充分考虑生源变动、布局优化等因素,尽量避免重复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各县(市、区)着力建设一批(不少于5所)农村优质义务教育示范学校,引领区域农村教育向更高水平发展。

3.推进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1)加快推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等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学校信息化水平。

(2)加强“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积极利用远程教学、数字化课程等信息技术手段,破解农村学校教师、学科结构性短缺和优质教学资源不足的难题。

4.推动城乡学校结对帮扶

(1)城市优质学校采取派员支教、名师带教、双向挂职等方式帮扶1—3所农村薄弱学校。

(2)鼓励具备条件的城市优质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实质性整合,组建学校共同体,放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溢出效应。

(五)实施农村学生关爱计划。

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大力发展特殊教育,让农村特殊群体学生健康成长;完善“免、助、补、奖、贷多位一体”的学生资助模式,从制度上保障“不让一个农村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1.优化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将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在教育行政部门、团委和妇联等相关部门设立留守儿童救助资金,建立“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援助为辅,吸纳民间资金”的经费保障机制。加快标准化“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了安全可靠、管理有序的活动场所。

2.全面保障农村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建立完善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农村残疾儿童义务教育普及水平。积极探索产教结合、学用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残疾儿童生活生存技能。

3.强化农村学生心理健康关怀工作。加强农村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培养培训,加快建设农村学校心理辅导室,采取开设课程、心理咨询、干预和治疗等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完善农村贫困学生教育扶贫体系。按照“纵向贯通、横向联通”的思路,健全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保障所有农村贫困学生享有平等接受教育机会;实行“优质中学农村贫困学生专项招生计划”,让农村贫困学生有机会享受全市最优质的教育资源。

5.稳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建设,逐步通过食堂供餐让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吃上的“放心、可口、有营养”的营养餐。

三、组织实施

(一)明确责任主体。

县级人民政府是实施农村教育支持计划的责任主体。要加强组织领导,把实施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一把手负责制,细化责任分工,分解责任,推进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切实将计划落到实处。要将农村教育支持计划的实施情况纳入政府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加强考核和监督。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农村教育的统筹管理、规划和指导;发改、财政、编制、人社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主动履职,切实承担责任。

(二)加强经费保障。

市、县两级人民政府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大力支持农村教育发展。要把资金和投入用在农村教育最薄弱、最迫切需要的领域和环节,切实用好每一笔经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要严格规范资金使用,加强经费管理,强化监督检查,坚决杜绝截留、克扣、虚报、冒领等违法违规行为发生。

优化教学质量提升工作计划范文12

关键词:卓越计划;实施思路;实施基础

作者简介:张仕娥(1963-),女,广西贵港人,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工程师;姜根柱(1979-),男,江海人,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研究实习员。(江苏 镇江 21200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5-0057-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高等教育重大战略性改革计划,对高校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自江苏科技大学启动卓越计划以来,教务处、相关部门及学院在舆论宣传、教学改革思想研讨和总体工作方案、专业培养方案的论证、编制方面做了大量扎实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于卓越计划如何实施,江苏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针对本院试点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进行了广泛研究,初步形成了实施该计划的思路,对于确保卓越计划的成功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江苏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概况

江苏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江苏省首批特色专业建设点,2006 年被授予江苏省特色专业称号。其前身为早在1953年创办新中国第一所船舶工业学校——上海船舶工业学校的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1978年该专业随学校升格而跨入本科院校行列;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秉承“船魂”精神,坚持为船舶工业、国防工业服务,并积极服务地方;本专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学科学术梯队结构合理,研究方向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以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为依托,人才培养定位准确,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断得到加强。

二、卓越计划在江苏科技大学的实施基础

1.行业的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国船舶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造船产量快速增长,综合实力稳步提升,自主开发能力不断提高,在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也实现了突破,大型船舶企业造船周期和质量管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因此,随着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其配套产业的迅猛发展,特别是江苏船舶产业已从规模快速扩张期进入到素质全面提升期,将会对人才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十二五”期间是我国船舶工业由大到强转变及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力实施海洋和能源开发、积极推进海军现代化建设,特别是海军装备建设的战略期,一方面需要高端人才支持,另一方面也迫切需要应用型人才的支持。

2.师资队伍建设

多年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始终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为社会、行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且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实践也锻炼、培养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方式,初步形成满足“卓越计划”实施需求的工程型师资队伍。学校采取多项优惠政策和措施,积极鼓励青年教师走进企业锻炼1~2年,努力培养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经过3年多的实施,本专业有6名青年教师分别到行业内、外企业锻炼;另外,本专业现有的42名教师中直接从企业引进的教师有7名(4~10年企业工作经历),他们具有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工程师培养经验,为“卓越计划”的实施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3.教学条件建设

本专业多门技术基础课程已建成省级优秀课程,如“理论力学”为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等为江苏省“二类优秀课程”;电工电子实验室、机械工程实验中心等为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年来,实验室建设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03年学校投入120万元建立了信息化制造实验室,2004年与中船重工集团军工企业共建逆向工程实验室投入100万元,2005~2006年获得国家财政部共建机械基础实验室项目资金500万元,2007年获江苏省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200万设备资金投入,2008年机械工程专业实验室申报财政部共建优势特色已通过财政部组织的评估专家的现场评估。本专业现有实验室面积5890.5平米,实验设备资产1600万元,拥有多项先进设计制造软件授权培训资格证书,如AutoCAD、MasterCAM、Camtron、SolidWorks、ProE、UG等。本专业长期以来一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全国建立了多个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如镇江周边基地、上海基地和洛阳基地等。

4.教学建设与教学改革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紧密结合社会、行业、地方的经济发展需要,在制订和实施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并对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特别在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形成了面向行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多年来,学院重视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近几年承担各类教学研究课题30余项,其中“目标化生产实习”、“机械制造技术——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法改革”项目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20余项。近5年,通过实验设备投入,大大改善了实验条件,充实了现有实验内容,增开了40余项新实验,设计性、研究性实验项目的比例≥20%,实验运行开放率达65%,初步形成了以基础型实验、提高型实验、创新型实验组成的满足机械大类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新型工科实验教学体系。

5.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评价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近五年,组织、指导本专业大学生参加部级、省级英语竞赛、数学建模、机械设计创新大赛、先进制造技术制作大赛等各类大赛350余人次,获省级以上奖58项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基础理论扎实、基本技能高、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就业优势明显,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8%,位于江苏省本科院校同类专业前列。

根据用人单位毕业生跟踪调查,用人单位总体上对江苏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普遍认为毕业生政治素质高、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扎实、实践和动手能力较强、能吃苦耐劳、爱岗敬业、作风朴实、心理素质良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教育教学改革、产学研结合、服务船舶工业和地方经济建设、人才培养、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各类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和形式多样的报道,享有较高的社会声誉。

三、卓越计划的实施目标与思路

1.卓越计划的实施目标

在“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思想指导下,本着“合理定位、创新模式、构建体系、完善机制”的原则,依托船舶行业优势和江苏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求,在5~10年的时间内通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一批基础知识扎实、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船舶机械类应用型人才。

2.卓越计划的实施思路

首先,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的文件精神,树立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联合行业及地方企业共同开展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工作。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面向大工程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吸收世界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创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其次,面向船舶行业及地方经济建设,以人文素质、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为基础,以工程素质提升、实践技能提高、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借鉴国际工程师认证要求,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得到提升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特色,满足社会对知识获取能力、科学分析能力、工程应用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等方面的需求。

最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每年招生3个标准班(每班学生30名左右),拟从2011级起全部执行卓越计划试点培养方案。

四、总结

卓越计划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及创新能力。江苏科技大学作为以工为主的多科性大学,具有鲜明的船舶行业背景,一直高度重视产学合作,通过校企深度融和,积极引进企业先进的管理、服务理念和企业文化,为工程教育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支撑。只有学校对卓越计划给予高度重视和全力支持并切实、及时地搞好方案的优化完善、配套政策的研究制订以及各项支持条件的规划建设工作,才能确保卓越计划工作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