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时间:2023-06-14 16:18:52

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第1篇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会发现总有一些学生不会提问。自上学期以来,我对我校(我校作为一所普通高中,学生大都是全市中学的中下等,这些学生在中学、小学长期处在不受重视的学习环境中,他们养成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六年级600名学生的调查表明,课后能向老师提问的占15%,课堂上向老师提问的占6%,而课上敢于当面指出老师讲的错误的不足2%。

难道我们的学生真的把教学内容全都理解,没有任何疑难问题可问了吗?回答是否定的。青少年思维活跃,他们头脑中弄不懂的问题很多。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向老师质疑呢?据了解,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胆小、紧张,害怕提不好而受到责备或被同学取笑;二是不善于提问,只是接受老师传授的现成知识,不善于思索和怀疑,因而也就感到无问题和无疑问;三是学生受知识、年龄的限制,难以把握知识要点,难以生疑;四是有的老师不鼓励不支持学生质疑。出于狭隘的师道尊严,有的老师怕被学生问住,没有面子,久而久之,不仅限制了学生质疑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对此,教师应采取措施,对具体问题作出具体的指导,使学生真正做到敢问、想问、会问、好问。那么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

一、营造氛围,消除障碍,使学生敢问

在课堂中,教师的师道尊严和拘束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学生有问题不敢提的重要原因。因此,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环境中,因为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具体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教师应为学生大胆提问创设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当学生所提的问题在老师看来比较幼稚时,也许是学生灵感乍现,老师要多一点容忍,少一点讥笑;当学生所提问题让老师难堪时,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责备;当学生为了表达一个问题急得面红耳赤时,要多一点鼓励,少一点耐烦,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象或别出心裁的念头。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应着力创设一种引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情境。如在教学中,可让学生事先预习,课堂上由有疑问的学生提问,而其他同学可以解答,意见不统一的,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这样课堂气氛会空前浓厚,学生就会在“提问―解答―辩论―得出正确结果”的过程中,体会一个探索者的成就,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

最后,注重教改,大力倡导启发式、研究式、问题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自己去揭示题意,探索知识,发现规律,归纳学法,评价效果;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表不同见解,敢于辩论,纠正别人错误的独立性;求同存异,发现别人未发现的问题,探索新途径、新视角的创造性。我们的教学目标不应该是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有问题,而是应把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

二、创设情境,提供机会,使学生想问

多年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造成了学生对教师既迷信又崇拜,思维活动总不能跳出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圈子,否则就会被硬拉会来,甚至遭到教师的训斥。从而使学生养成被动、接受的学习习惯,惟书本、惟老师、惟教材的心态,不敢也不愿主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也不敢对教材提出异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识水平,让学生充分地阅读一定的材料,独立地思考存在什么问题。教师不应该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要通过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置学生于“愤”、“悱”状态,即把问题的难度放在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再利用分组学习、小组讨论等方法,使学生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思考,增强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并通过讨论不断地产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问难、求异思维的习惯和能力,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另外,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对学生的提问有充分的考虑,做到心中有数、“案”中有人,给学生的质疑创造良好的机会,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三、精心组织,教给方法,使学生会问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敢问、想问,还应该会问。首先,要做好示范,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将新内容与旧知识相联系比较,经过深入思考,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提出问题;在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学习过程的困惑处、分析讨论的过程中等质疑。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视角,既可以在正面问,又可以从反面或侧面问,让学生体会到,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其次,要教会学生会说。开始学生提的问题有时不得要领,有时只言片语,有时浅显幼稚。这时教师要扶一把,送一程,循循善诱,不厌其烦,使学生一步一步地上路,学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疑惑。进而问得巧、问得精、问得新、问得有思维价值。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确质疑问难必须勤学善思,认真观察,善比较,有创见。再次,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提问方法,如:(1)趣问法。把问题趣味化,或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把问题引出,这种提问容易使对方的注意力集中和定向,引人入胜。(2)追问法。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到底继续发问,其表现形式一般直接采用“为什么?”。(3)反问法。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其表现形式一般是“难道……”。(4)类比提问法。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和性质的相互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把问题提出。(5)联系实际提问法。结合某个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等。

四、强化要求,培养习惯,使学生好问

教学中,学生敢问、想问、会问,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提问。学生能主动地将产生的疑问用语言正确地表达出来,不但能够培养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而且能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习惯。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呢?我曾尝试过以下做法,第一,要求学生将课内和课后产生的问题标记在书上或写在本子上,交给老师。老师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逐个辅导解决,而有共性的问题则在课堂上共同讨论解决。第二,要求学生将课内产生而来不及提的问题,下课后能立即向老师提出,老师及时进行讲解,不要把问题积累下来。第三,针对平时问问题较少的同学,我采取“反问”方式定期向其提问来培养其问题意识。同时,通过开展“最佳问题”和“最佳提问人”评比等活动,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在学生中形成比、学、帮、超的良好风气,使学生由被动质疑逐步转向主动质疑,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够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使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追根问底,从小由愿学、乐学、学会到会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开发创造潜能,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问”,教学生怎样问,在“怎样思考分析问题”上下功夫。这是思想政治教学的真谛和终极目标,也是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益的最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现代教学基本技能.

[2]科学出版社.课程改革与学习主题构建.

第2篇

一、要发挥师的情感作用

1.爱是是教育工作的前提,基础和源泉。

教师不但要爱学生,而且要知道怎样去爱学生,更要知道怎样去赢得学生的爱。教师应倾心竭力地将热情投入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中去,用真情去关心爱护学生,给学生以生理和情感上的安全感,关爱每一个学生,有信心教育好每一位学生,特别是那些“问题”学生、家庭不健全的学生。教师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那么怎样去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其主要在“尊重、关怀、理解”六个字上。尊重学生,最主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最不能容忍那些损害他们自尊心的教师。对学生讽刺、挖苦、冷漠、体罚或变相体罚等有伤学生尊严和不利学生个性发展的手段,只能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紧张。

2.关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催化剂。

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必然会引起学生爱的反馈,因为学生感受了教师的关怀和爱护,产生了愉快的情绪体验,对教师就会更热爱更信赖。

3.理解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桥梁。

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就需要教师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己。这样,学生就自然会把教师当成知心朋友,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吐露秘密。师生心灵相通了,彼此就像有了一座无形的桥梁,思想的交流,知识的传递,就畅通无阻了,师生关系就会越来越密切。教师应信任和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使学生爱你,尊敬和拥戴你,主动接近和配合你。只有在爱的氛围里,在信任和理解中,学生才会尽可能地释放出所有的潜能,发展其天赋与个性,从而自我教育、自我践行、自我评价,全面健康地发展。

二、树立平等的教学观

平等是指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没有尊卑高低之分。课堂上师生间的平等关系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型教育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学生的“学”上,要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这就要建立平等、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怎样才能建立平等、良好的师生合作关系呢?实现师生良好合作,教师要放下架子,融入学生之中,给人一种亲切感,开展创造性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学生要主动地、活泼地参与学习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消极地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师生良好合作程度能够从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如果学生怕答错问题被教师批评而不举手或站在那里有话不说,这常常是由于教师居高临下,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造成的,这必然会妨碍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多一些微笑,多几句鼓励的话语,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坚持“无错原则”,那么,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各抒己见的场面。我给自己提出了要求:要面带微笑地上每一节课,不在课堂上批评学生,不用过多的时间处理不良问题,表扬激励的语言不离口。这种做法使我和学生在课堂上的关系融洽了。课堂上形成了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氛围。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不仅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得到了发展,个人的长处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而且进一步促进了师生关系健康和谐地发展。这样的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质量才会显著提高。

三、良好的课堂互动模式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终目标,如何学会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个道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可持续的学习动机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改变原有的单纯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是势在必行的。良好的课堂互动模式的建立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环节。

如何构建出具有互动性质的课堂教学呢?因素有很多,下面我就“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谈谈自己的做法和感受。

“互动”必须“参与”,只有“参与”才能“互动”。数学是一门对学生逻辑思维要求非常高的学科,一堂课的效率高低完全取决于学生有没有开动脑筋,有没有跟着你转,即有没有真正地跟你互动起来。所以我上数学课的宗旨就是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真正让他们掌握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有师生对话、分组讨论、实践活动和独立探究,甚至可以是师生换位等。当然要在课堂上形成互动,首先应要求教师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因为教师应当是课堂上良好气氛的首先带动者。

四、提高教师自身修养

第3篇

一.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参与意识

皮亚杰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因而使它看起来容易做而且能减轻疲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探索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和内部动力,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仅仅有“学生是主体”的意识还远远不够,还必须付诸于实际行动,必须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形成较强的学习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的参与信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可以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围绕教学内容设计有趣的教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给以表扬、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来感化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参与能力

“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都存在着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愿望”。作为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要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并且要为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全过程中来,以此培养学生的参与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课始要启发学生参与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始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例如:“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教学,我是这样安排课始教学的:开始出示下列各数:12、80、75、36、138、724、231、1300、1279。让学生哪些数能被2、5整除?然后让学生很快地说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学生都是把这些数分别除以3来判断,速度很慢,此时我说:老师能很快说出12、75、36、138、231能被3整除。这时有的学生说:这些数都是你出的,你当然能很快判断出来啦,如果我来报数你来判断,看你还能很快判断出来!接着我让学生报数我来判断,学生报出许多的数,还有学生故意报出位数很多的数让我判断,我都能很快地判断出来,最后再用除以3的方法加以验证,结果全部正确,学生个个感到惊奇,都觉得老师了不起,同时还在想:老师是怎么判断出来的?此时我说:“这没什么了不起,只不过是老师知道到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你们知道了这个规律,也能同老师一样很快地判断出来,你们想知道这个规律吗?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规律。”这样进入新课,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

(二).课中要指导学生参与

学生要参与教学活动,需要有参与学习的能力,教师为学生参与学习创造条件,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学,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参与学习的方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的形式主要有:

1.动手参与

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准确、丰富而生动的感性思维材料,引导学生用学具操作,通过摆一摆、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操作活动,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思之有源。

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课中我让学生进行如下操作:一是复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说一说这个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二是教师出示一个三角形问:它的面积你会计算吗?用什么办法可以求三角形的面积呢?三是引导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图形,有的学生拼成了一般图形;有的学生拼成了一个三角形;有的学生拼成了平行四边形;有的学生拼成了长方形(如下图)。四是问学生:你认为拼成什么图形比较好?为什么?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动脑参与

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思维是关键。所以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还要用脑去参与。参与时主要是解决怎么想和想什么的问题。教师要在知识关键处、转折处设问,通过启发性的问题为学生创造动脑的机会,引导学生对表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求同、求异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使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展开想象,从而探索新知、分析问题、发现规律、发展能力。

例如:正比例的意义的教学,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思考的:例.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教师提问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这两种量有什么特点?

3.什么量随什么量的变化而变化?

4.从左向右看时间和路程是怎么变化的?从右向左看呢?

5.变化有什么规律?

6.从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不变,你想到了什么?

通过启发,学生发现了:任意两组相对应的四个数都可以组成比例,由此概括出正比例的意义。

又如:在一堂课上,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已知三角形的面积是45平方厘米,求阴影部分的面积。一般学生是先求出半径的平方,再求半径,但是学生求出半径的平方是45时,无法求出半径,此时我启发学生思考:半径需要求吗?如果不求半径,知道半径的平方能求出半圆的面积吗?学生经过思考,弄清了知道了半径的平方也能求出半圆的面积,再用半圆的面积减去三角形的面积就是阴影部分的面积了。

3.动口参与

教师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参与,只有充分接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才能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学生用脑去想什么、怎样想是看不到的,是学生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把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把观察的结果、思维的过程和解题的思路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课堂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思维过程,对学生的表述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以纠正,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课尾要保持学生参与

第4篇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两个支点

第一个支点是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不管课程改革怎么改,钻研课标、把握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如果教师本身对课程标准和教材都没有吃透,就很难有效地引导学生。开车最怕路不熟,教学最怕教材不熟。作为一个出租车司机的第一个基本功就是熟悉道路。当客人报出地名后,你必须用最短的时间、最近的路线把客人送到目的地。如果你拉着客人绕圈子,多收了人家的租车费,浪费了人家的时间,是要被骂娘的。作为一名教师也是如此,如果由于教师对课标和教材不熟,领着学生绕圈子,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摧残了学生的身体,也是要被骂娘的。这不仅是教师的基本功问题,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

第二个支点是要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是为学生终身的发展着想。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我们备课时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实现高效课堂的三个途径

第一个途径是通过“说教材”活动,引导教师把握课标和教材,落实第一个支点;第二个途径是通过“同课异构”活动,探讨高效的课堂模式,转变师生的教学方式,落实第二个支点;第三个途径是通过写“课例分析”,对一节课的教学效率和效果进行认真的反思,以便不断总结,逐步提高。这也是校本教研的三大途径。 老师们不仅要“煮”教材,而且煮熟煮透。

三、怎样才算是一堂高效率的课

许多老师心中没有数,要等专家或领导的点评才行。其实,每个老师上完了课不需要问别人,只需问自己四个问题,就知道这堂课效率的高低与否。

第一个问题:你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目标问题)

老师在上课时头脑一定要清楚,这节课到底要让学生获得什么?不是说一节课热热闹闹就行了,这节课结束的时候学生到底有什么收获,是知识的、能力的,还是价值观方面的,不能走到哪算哪,目标一定要明确。上海格致中学提出“国家课标校本化”,我很赞同。国家的课程标准是全国统一的,是最低标准,不论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要达到这个标准,这是教学质量的底线。与过去的教学大纲不同,新的课程标准只有下限没有上限,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本校的课程标准,甚至每个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的情况确定相应的课程标准。

第二个问题:你打算用多长时间让学生获得?(效率问题)

课堂效率必须用时间说明问题,如果离开了时间就无所谓效率高低。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老师课前不布置预习,课后不布置作业,课上解决全部问题。这是最高水平的课。如北京22中的数学教师孙维刚、北京朝阳区实验小学的马芯兰老师等老一辈的特级教师,都能做到这一点。他们的课堂不热闹,但都非常扎实,教学成绩很高。现在山东省高青县的几个农村初中也做到了“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他们提出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学生的负担很轻但升学成绩很好,这就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有的老师课堂很热闹,在课堂上让学生表演,而课后却布置大量的预习和作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这是违背规律的。有的老师说预习不是负担。一定要明确:预习也是负担,也是作业,凡是除上课外,占用学生时间而与课本教学直接相关的活动都是负担。曾经有人搞过几个学校的同课异构活动,对一个学校的学生讲同样的内容,有老师提前一天与学生演练了四个课时,有的老师提前与学生演练了2个课时,有的老师只是在课前与学生见面10分钟,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但我们看到的课效果差不多。这就是效率问题。如同百米赛跑,当发令枪响的时候运动员都应在零点起跑线上。可当发令枪响的时候有的运动员已经提前跑到了60米处,已谈不上什么效率。

第三个问题:你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方法问题)

要完成教学目标有很多方法,但方法不同效果也大不一样。如果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不用探究就能获得书本上的知识,但自学的能力却得不到培养。一堂课老师讲多长时间为宜?现在有些学校规定,每堂课教师讲授不能超过10分钟,学生的练习时间不能少于35分钟。为了转变教师的观念,在改革的初期硬性限制老师的讲授时间有助于改革的进程。但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不能硬性规定时间。基本的原则是:只要是学生自己能看会的老师不要讲,如果老师真的放手让学生看书,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是能自己看会的。学生不会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小组不会的大组讨论,学生通过讨论不能解决的老师再讲。现在许多老师上课就讲是基于一个错误的假设:今天是新授课,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是一无所知的,所以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讲。难道学生连一个概念也看不懂吗?老师给学生自学的时间了吗?从理论上讲,全班只要有一个学生会,老师也不要讲,先让学生讲,学生不会的老师再讲。这样一堂课真正需要老师讲的东西并不多,关键是看老师敢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学。

第四个问题:你怎么知道学生已经达到了你的要求,有多少学生达到了你的要求?(达标问题)

第5篇

一、课堂教学目的及要求要明确

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部分。所以设计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的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方法和媒体,进行必要的内容组合。让学生知道哪些内容在高考中应该了解,哪些内容应该掌握。

如“排列、组合”第一节中,讲两个基本原理,为以后排列组合的综合应用打基础,在备课时应注意让学生与实际生活结合,如从张三家到李四家有五条路可走,问有几种走法。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讲好排列与组合打好基础。引申到现实生活中去,学生就有信心、有决心的去学习、去解决问题,同时又提高了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中重点能突出,难点要击破

课堂教学中,每一节课都有重点与难点。教师要通过讲解、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让学生对重点难点深刻理解。

如平面解析几何中的《双曲线》第一课,教学的重点是掌握双曲线的定义与标准方程,难点是双曲线方程的化简。为了强调双曲线的定义,教师事先准备一个拉锁和两个钉子,在给出双曲线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在黑板上去两个定点(两定点的距离小于拉锁两边相差长),再让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条双曲线。画好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去两个定点,然后再让刚才的两个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教师分析引导,让学生得出双曲线的严格定义。这样,学生就会对这一定义有深刻的了解。

三、课堂教学要尽可能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展示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很好的氛围中进行学习,看起来一目了然,问题就很容易被解决。所以在教学中应用投影仪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投影仪的运用有以下几个特点:有比较强的直观性;教师的工作量得到减少,省了很多时间;课堂所讲的内容有利于得到回顾和总结。

四、对学生的表现,要给予鼓励,及时总结

一节课小结后,问问学生对本节所讲的内容的掌握如何。比如讲完一个例题后,将解答擦掉,请好学生想一想有没有其他方法来讲一下,让中等、差生去板书或进行提问,让他们都有发挥自己才能及锻炼的机会,同时教师依据不同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分析、鼓励,增强他们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他们更加喜欢上数学,更加努力去学好数学。

五、根据课堂所讲的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课所讲的内容是不同的,所以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选择适当的教法。所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也就是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内容的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特别数学的教学方法很多,讲新课时,经常采用讲授法来向学生传授新的概念。例如:在立体几何中,我们还是常用演示法比较形象,让学生观察模型,或验证某些很难理解的定理或一些结论。课前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些模型,如三棱锥、棱柱等等,以便于研究他们的性质。

六、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展示问题,创设情境

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根据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很快地投入问题情境。

例如:我们在讲两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可以创设一个简单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中,让他们观察教室内相邻的两个墙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情况,因为学生都能看到,所以他们每个人都会去想平行、相交或异面,每个人都得到自己的答案。教师根据回答的情况领着学生去分析,再进入新课,只要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有了兴趣,那么这堂课的教学效率绝对会提高。

七、例题精讲,题型多练,精心引导,自觉研究

教师根据每堂教学内容的要求选择例题和习题。课本上所选用的例题具有典型性,解题的方法一般都是至善至美的,这一点教师必须注意。数学课与其他科目不同,课堂中例题的讲解、练习起着很大的作用,选一道好练习题能使知识点被学生很好的理解,更能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节课的重点,从而突破难点。因此,课堂练习应精心挑选典型题,练习一定要精,使学生见到类似的题就会做,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第6篇

摘要:文章重点介绍教师如何才能熟练的驾驭语文教学课堂,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提出看法。

关键词:课堂教学;激发兴趣

目前很多学校的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着教学模式僵化,缺乏灵活性;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模糊;这就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抑制学生的思维,削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何提高自身教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把学生重新拉回到课堂。成为语文老师要深思的问题,我经过多年教学探索与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教师要着力提高备课的能力

1、以“文”为本是根本

李海林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中心就是“学生与语文的接触”,语文教学的一切设计都是围绕“学生与语文的接触”来进行的,语文教师的作用就是为实现“学生与语文的接触”提供帮助,指导学生完成这个过程。没有实现“学生与语文的接触”就没有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就不是一堂好的语文课。

2、“吃透”教材是关键

吃透教材,表现为“广、准、深、巧”。广,一是将文本放在广阔的知识背景之中去学习,让课有广度──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等都可以信手拈来增加文本底蕴;二是拓展延伸,扩展视野。准,对语文新课程标准做到心中有数;深,是对教材理解深,教师对文本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深刻的体悟。巧,一巧在设问;二巧在选准突破口;三巧在问题来自于学生。

3、“材料”的选取要合宜

如果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就很难上成一堂成功的课。合宜的教学内容涉及一系列的问题,我想最起码有两个要求:一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识,即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二是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要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由此,在选择、取舍教材时,要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文本制宜,因目标制宜,可以千变万化,千姿百态,不拘一格。

4、模式,要灵活多变

教师要灵活变换备课模式,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运作状态,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二、教师要着力提高驾御课堂的能力

有些教师为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僵化,在课堂上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只让学生自己读、自己写、自己想。这看起来是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但让学生自己自由的学习,很容易忽略教师的主导地位,使教师很难把握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打破“师道尊严”的圣框,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师生的交往与对话。语文课堂应该处处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与唤醒,体现出一种情感的熏陶,一种思想的启蒙,一种习惯的养成,一种信念的获得。同时,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亲和力,给学生一种潜在的向心力、感染力。这种力量,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切感、信任感,最大限度地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出一种亲近祥和的课堂气氛。因为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三、教师要着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

初中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凭着兴趣学习的,对学习一旦产生兴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自主愉快的学习氛围,才能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真正主人。

1、创设情境,激励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应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境,运用情境引入、启发式谈话引入等,激励学生主动参与,用外部刺激引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如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我用录音机播放《童年》这首歌,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再现童年美好的生活。一上课就把学生引入美的境界,使学生与读者产生共鸣,也有利于教学情景的进行。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让学生一边听录音,把握朗读节奏,一边积极开动脑筋,品味文章遣词造句之精。学生说出了自己的见解,主动与老师交流,与同学争论,整堂课气氛活跃。朗读课文更是抑扬顿挫,有声有色,语言积累水到渠成,达到了优化的效果。

2、分层要求,激励信心。

学生是存在差异性的,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因而设计问题,布置作业时都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进取精神。特别对于后进生在学习上的障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积极引导,帮助他们度过难关。课堂上常有这样的情形发生,后进生的发言或因吞吞吐吐或因不够贴切,引起同学的哄笑,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沉重的打击,此刻激励心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决不能采取责难排斥的态度,要看到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因材施教,因材施“励”。教师要善用显微镜和望远镜,用显微镜看学生的闪光点,用望远镜看学生的潜力。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学习中的障碍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如赞赏的目光,亲切的话语,直接表扬,让他们为自己感到骄傲,充满自信。在尝到甜头之后,他们便会自觉地想去再啃“甘蔗”,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劲头。教师要适时地给予指导,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感到“我能行”、“我很行”,看到成功的希望,树立了克服困难的自信,学习就变成了轻松的事情,享受的事情,变成学生自觉的行为。

在课堂上,我总是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并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布置作业时实行“作业超市化”,也就是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结合学生实际,分层布置作业,让学生自由选择,自主探究。

四、教师要着力提高激励质疑,启迪思维的能力

质疑问难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优化语文课堂结构,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教师要创造和谐融合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随时“插嘴”、提问,争辩,甚至提出与教师不同的看法。以前,对待学生的这类插话,我认为是“耍小聪明”“出风头”,甚至是“目无师长”,“破坏课堂纪律”,往往恼羞成怒,加以斥责。这样做,有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但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而且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也大打折扣。

学生有疑而问,质疑问难,是用心思考、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可贵表现,理应得到老师的热情鼓励和赞扬。现在对学生的随时“插嘴”,提出的各种疑难问题,我总是抱欢迎、鼓励的态度给予肯定,并尽量做出正确的解释。

五、提高教师文学素养迫在眉睫

第7篇

关键词:备课能力;有效教学;备教材;备教案;备学情;集体备课

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尤其是自己连续带了六年高三毕业班,多年的高中历史教学生活,几乎一成不变,那么如何在一成不变中找寻教学的生命和活力呢?教师的备课能力直接影响着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提高高中历史教师的备课能力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人教版高中历史教师备课能力与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关系:

一、当前高中历史教师备课中常见的问题(备课现状)

1.备教材

在实际备课中教师对教材内容关注度较高,对教材知识点的关注全面,但是对教材体系、单元体系、课节体系和课程标准的关注度不高。

2.备教案

在实际备课中有的教师过度关注教案,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写教案上,忽视精彩的课堂还有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亲和力、教师的教态等;而有的教师则相反,在上课之前没有教案,甚至没有简案,或是用网上直接下载的课件不加以修改,没有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生成自己的教案;还有的教师出现上课课堂内容与教案不一致的情况。

3.备学情

有的学校在班级设置方面分为不同层次的班级教学,在教师备课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忽视备学生,上课不了解学情,不了解班与班之间学情的差别,不同层次的班级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同样的教案,不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教学效果极差。

二、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措施方法)

1.掌握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学习新课标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确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克服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在教师的备课过程中,一定要学习新课标,领悟新课标的精神,执行课程标准,做新课标的领悟者、执行者、组织者、开发者、研究者。

2.科学合理备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加工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共75个独立课程,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历史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通过教师对教材的整合,使历史专题更突出,更好地体现历史发展的时序性,横向反映人类文明的发展步伐,纵向体现历史的发展脉络。要想通过科学有效备教材,促进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就必须在教材内容上下功夫,精心取舍、构建体系。

3.充分发挥学校集体备课的优势

我们学校高中历史备课组在集体备课的时候,做到分工到位,不流于形式。首先,备课组成员要做到个体精心备课、备教材、备教案、备学情,做到对教材,教案和学情的充分了解。其次,召开备课组成员研讨会,成员发表自己对所备课课题的教材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思路。再次,要对上课所用课件进行组内展示,剔除不必要的环节。

对于同一节课我们学校和我们所在的协作区近几年实行同课异构的备课方法,我们先个体备课,个体上课。个体在组内、学校内上达标课、观摩课、骨干课,对于同课异构的课要求比较严格,老师在上完课后,组内成员集体讨论,对上课老师的同一节课进行比较,从课程的导入,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课堂小结、课堂练习、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比较,组内听课老师要指出老师课程设计上的问题,老师对自己的课在组内讨论后要写出课后反思。

4.注重备教学设计,做到精益求精

首先,重视课堂导入。由于精彩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我们在备课时要高度重视课堂导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本书共75节课,争取每节课都有精彩的导入,在选择导入素材时,我们搜集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生活的视频、图片、漫画等资料,放在课件首页,或者给学生展示实物资料。

其次,创设问题情景。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学生拉进历史情景中来,让他们穿越时空,走进当时的历史,让学生亲身感悟历史。

再次,精心制作教学课件。我们组有几个老师参加了郑州市优质课比赛,尽管有几个老师取得了郑州市一等奖的荣誉,但是在课件制作方面仍有瑕疵。比如字体、图片的设计导致画面不美观,资料的可靠性需要考证,对此在设计教学课件时,我们备课组成员进行分工,一个成员负责提供课程教学设计,一个成员负责网上搜集优质课件,一个成员负责课件的修改并核对课件上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准确性。最后把修改后的课件交给备课组长审核,组长审核后再发给大家,让各个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习惯和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再进行微调。由于备课组的努力,我们学校每个老师基本上把高中三本必修的75节课,全部做到了课件的精心制作。

第8篇

怎样的教学才能真正提高实效性呢?笔者的实践是建设属于儿童的生活化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如同处于生活现实中,敢于说真话,真实地袒露自己的思想,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育,使学生在自然、真实的状态中明白真理,达到德育内化的课程目标。一句话,在课堂上求“真”,追求真实的感悟与体验,达到道德行为的真正升华。

一、课堂上俯身“闻”真言

品德课,教师本身的权威性和大多数学生的向师性,导致教师极易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导向性的灌输教育。如何触动学生真实的内心引导行动呢?

1.换位思考,促成理解。

换位思考,即让双方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说话、做事,使对话双方体验对方的心理、情感,从而促成彼此间的理解和宽容。如在执教《送温暖》一课时,为让学生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上的不便,除了让他们在课上用一只手系鞋带和闭眼写字外,我还要求他们做十分钟的聋哑人,十分钟结束后,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他们觉得做残疾人的滋味非常难受,十分钟甚至比平时的一小时更漫长。通过实践,学生明白了残疾人的不幸不只在于他们身体的残缺,更在于他们心灵上的创伤,需要同情和帮助,从而树立了正确的思想意识。

换位思考中,学生主动参与程度会大大提高,主动思维活动也会大大增多。因为体验了对方的情感世界,触动了其内心隐藏的情感,因而易于交流、完成对话。

2.目中有人,尊重对方。

品德课上,教师只有视学生为平等的合作者,像对待同伴和真诚的朋友那样打交道,相互交流感情,学生才乐于参与学习。

我们的民主要允许学生在德育内化的过程中出现反复,宽容学生道德行为的偶尔偏差。例如,在上《做正直的人》时,我让学生结合现在社会实际谈谈看法,有一位学生说:“我觉得,少贪一点没关系!”然后,他说出了自己的看法。针对他这种错误的想法,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课堂如同战场,我也参与其中。最后,我们达成了一致的意见:现今的社会,很难做一个完全正直的人,但是,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认识,从我做起,努力做一个正直的人。情感之间的交流,使我们的距离拉近了,我想,如果只是和学生谈理论,讲大道理,学生是不会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的,我也不可能指出他们思想上的误区,并及时进行纠正,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效果也就不能深入到学生的实际当中。

二、课堂上观心“纳”真情

在良好、宽松的教学氛围中,教师还须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真情释放的时间和空间,我们有必要从生活实际着手,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

1.观需要,诱发真情。

孩子们最关注、最感困惑的问题,常常就是孩子们最乐于参与讨论、思考的问题。在教学的准备过程中,品德课教师必须比其他学科教师更敏锐地去捕捉孩子们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使学生觉得老师是他们的知心人,和老师有话说。

比如《积极参加正当有益的课余活动》一课,学生有可能关注的并不是哪些活动是有益的,而是可以玩些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玩玩自己喜欢的游戏,让孩子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讨论的主题:平时你喜欢参加怎样的课余活动?哪些是正当有益的?在这种讨论中,保证学生参与的前提是抓住学生辨别不清的地方,如:集食物袋里的卡通片好不好?看电视、玩电脑、上网游戏等是不是正当有益的课余活动?让学生以小组辩论方式进行讨论。这时,教师一般不急于表态,而是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自己的观点,力争让学生自己在辨析中得出结论,明辨是非。课堂上,让学生进行一个适合课内玩的游戏,这本身就是释放真情的好办法。总之,任何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我们都要考虑学生是否感兴趣,是否把握好教学设计中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关系,针对学生选择理想性和现实性统一的较好的内容,使之既能引起学生对美好理想世界的追求,又能学会如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道德问题。

2.观生活,引发真情。

道德情感是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一种内心体验,也是人的认识转化为行为的中介和桥梁。为了有效地激发、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满真情实感。因为只有教师的真情实感,才能有效地激发、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如何使教师自身在课堂教学中充满着真情实感,并用这种情感来感染和影响学生呢?

首先教师要以学习者的身份,认真学习教材内容,积极孕育自身的情感。因为我们如果对照教材中的道德榜样,对照具体的道德要求和传统的道德规范,一定会觉得自己做得还很不够,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一定会感到学习的必要性。也正因为如此,教师必须把自己定位在和学生一样的学习者的位置上,认真学习教材内容,领悟道德内涵。也只有在教材内容的学习后,在提高道德认识的基础上,学生才会产生与教材内涵相一致的真情实感。

第9篇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纯文字教学;PPT;课堂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8-0032-03

1 前言

PPT用于教学有20余年的时间了,直至今日有关研究一直不断,成果颇丰。截至2015年初,在某著名学术搜索中,以“多媒体教学优势”为搜索关键字进行搜索,搜索到

102 000条相关文献;以“多媒体优势”为题目进行搜索,搜索到146 000条相关文献。在中国知网中,以“多媒体教学优势”为搜索关键字进行搜索,搜索到161条相关文献;以“多媒体优势”为题目进行搜索,搜索到128条相关文献[1]。所有的文献都是对多媒体教学优势的总结,内容涉及各个科目。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已经大量应用于教育教学中,教师正在探索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在探索的同时,多媒体对教学产生的影响,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

在Google学术搜索中,以“多媒体节约时间”为搜索关键字,搜索结果为5290条;以“多媒体节约教学时间”为搜索关键字,搜索结果为2790条;以“多媒体节约课堂教学时间”为搜索关键字,搜索结果为1480条。由此,说明对于多媒体技术能够节约课堂教学时间的问题,受到很大范围的关注。

可以看出,“多媒体教学能够节约课堂教学时间”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对于多媒体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研究大多只是停留在文字性叙述的阶段[2-5],很少有学者用数字或者客观的方式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几乎没有用量的形式来说明多媒体课件与课堂教学效率关系的研究成果。

上述情况,不能不说是当前相关研究的一种缺失,因此非常有必要用客观的方式对“用PPT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这一结论进行验证[6]。

2 研究设计

“课堂效率”的界定 效率一词源于物理学,但被各行各业引申出多种含义。在教育研究领域,虽然在大量文章中都出现过“课堂效率”或与之相类似的词汇,但对其进行深入讨论的并不多。由于研究需要对“效率”“时间”等进行计算,得到具体的数据,因此仅从定性的角度泛泛地探讨其含义是不够的。为此,首先引入节约时间的概念,即在教学内容相同的情况下,使用不同教育装备完成教学工作的时间差。节约意味着花费时间的减少。

如以黑板教学为基准,用PPT教学所节约的时间te为:

te=tB-tp

其中,tB为使用黑板完成教学的时间,tP为使用PPT完成教学的时间。

有了节约的时间,便可以进一步得到“提高的效率”,即以黑板教学为基准,用PPT教学所提高的教学效率为:

研究的总体设计 本研究的总体流程图如图1所示。由课程分析及分类、演测课堂的设计与观察、真实课堂的观察和演测、数据分析和处理几部分组成。

1)课程分类。虽然都是在教学中使用文字,但是各种情况仍然有很大的差别,不能一概而论。本研究将其做了多种维度的划分。

①按文本长度划分为“很少的文字(简洁的提纲)”“适中文字”和“较多文字”;

②按文本的教学目标划分为“了解文本(浏览观看)”“学习讲解文本”“记忆文本”“抄写文本(如一些简短的定义或文字)”“试题文本和答题过程文本”和“小结文本”等;

③按文本内容的复杂程度划分为“单纯文本”“表格类文本”和“多种类字符文本(含部分数字、字母、符号等)”。

2)实验课堂的演测。演测法是研究教育装备效能的一种有效方法[7]。研究中针对课程分类,设计一组典型课程,在接近真实的环境中,分别用PPT和黑板对内容相同的课程进行演测,以得到结果。

3)真实课堂的观察和演测。分别选取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语文和数学的视频课程(用PPT的)直接进行数据分析,并对这些课程在教学内容一致的情况下用黑板进行演测,得到对比结果。选取的视频课程均为各省市优质的视频课程或者省级、国家级的示范课、观摩课、公开课等。

4)数据分析和处理。对各演测得到的数据进行汇总,用统计处理的方法分析使用PPT教学和使用黑板教学的差异情况,最终给出问题“PPT是否能够提高纯文字类教学的课堂效率”的研究答案。

数据采集的基本规则 由于没有寻找到能够满足研究所需要的图像自动识别技术,采取人工观测教学视频、人工采集数据的方法,即人工将课堂上符合观察要求的时间段的时刻记录下来,通常是边观看边记录。记录原则:教师利用PPT进行授课时,在播放文字类教学内容的开始,对视频进行暂停处理,记录开始时刻,然后继续播放,到播放文字类教学内容结束时,对视频再次进行暂停处理,记录结束时刻,此刻人工数出该时间段PPT展示或板书的总字数并记录。如果开始时刻和结束时刻观看不够清楚,可以回放视频,重新进行时间段的记录。

为了保证数据采集的一致性,对样本采集的规则做了规定。语文样本对象的表现形式有文字、数字、标点符号,字数统计时,每一个文字作为一个单位,计入总数;每一个数字按照数字表示的含义,计入总数;标点符号不作为计数单位,不计入总数。数学样本对象构成比较复杂,表现形式有文字、数字、数学符号、数学单位、标点符号。在进行字数统计时,与语文学科相同的部分,按照语文学科的记录方式计入总数;其余的部分,完整的数学符号、数学单位分别作为一个计数单位计入总数。数学样本计数规则示例见表1。

数据的误差控制 由于采用了人工方法对视频数据进行提取,势必存在人为因素引起的各种误差。为了避免这些误差对研究结论造成影响,有必要对提取的数据进行误差控制,保证其在一定的范围内。具体做法如下。

1)对数据提取人员做培训,达到可以熟练操作有关设备以及采集数据的水平。

2)针对同一视频资料,分别由两名数据提取人员独立开展提取数据;若两者的数据相差20%以上,便对该数据进行重点审核,查找误差原因,再次提取该数据,直到误差小于20%。

3)对各组数据进行平均,获得最终数据。

3 使用PPT教学与提高纯文字类课堂教学效率的分析

每字用时的统计 针对小学、初中和高中的语文和数学学科实际教学时的每字用时进行统计。使用PPT和黑板教学,每字用时分别见表2和表3所示。

由表2、表3所示数据,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无论是PPT教学还是板书授课,数学学科的每字用时均小于语文学科的每字用时;

2)学科相同的情况下,小学教学每字用时较初中和高中长,初中和高中的时间更为接近,且时间短;

3)单纯从文本展示的角度来看,用PPT进行授课,每字用时均小于板书每字用时。用PPT为媒介代替黑板进行文字展示,展示的字数越多,可以节约的课堂时间就越多,能够提高的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

提高课堂效率的分析

1)使用PPT教学可以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实验数据表明,使用PPT教学可以节省课堂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但是由于授课内容的不同,其提高的效率多少也不同,因此很难给出一个精确值。将所有研究样本的数据综合在一起,得到平均的课堂效率提高值为3.84%。

这个数字仅是一个笼统的数值,与参与平均的样本有密切关系,不能作为一个精确的量化结论。但是,这个数字说明课堂效率确实提高了。

2)使用PPT教学所节省的时间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上文结论表明使用PPT教学所节省的时间与展示文字的数量以及学科性质、学习内容、教学风格等因素有关,因此需要对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①文字数量很少的课堂,使用PPT教学所节省的时间不明显。如在低年级段的教学和文科类的教学中,教师以讲授为主,以传授陈述性知识为主,每节课板书的字数非常少,因此使用PPT所能节省的时间也不多。如观察视频记录中的一节小学语文课,整堂课所展示的文字仅仅为11个字!教师板书时间不到20秒。20秒对40分钟的课堂来说,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使用PPT教W对提高课堂效率的作用不明显。

②出现“记忆文本”和“抄写文本”时,使用PPT教学所节省的时间不明显。如果课堂上出现了“记忆文本”和“抄写文本”等,那么完成教学所需的时间大多是由学生所决定的。在此情况下,无论用PPT还是用黑板,教师都要等“最慢”的学生完成任务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教学工作。

③大量“了解文本(浏览观看)”情况下,使用PPT教学可以明显节省课堂时间。此种情况大多出现在文科课程中,在教学中有大量的浏览文本出现。在使用黑板教学时,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往往是口头朗读一遍,不会往黑板上书写;如果一定要书写到黑板上,必定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使用PPT教学,这些文字内容便投影在幕布上,教师再朗读一遍,学生边听边看,学习效果要好于只听不看。

④需要回顾和反复时,使用PPT教学可以明显节省课堂时间。在用PPT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随时调整翻页,对于重点内容,可以在课程讲解结束后返回前面的页面进行强调说明,也可以以此来加深学生的印象,操作起来也是非常快速方便。用黑板教学时,相关内容有可能被擦掉,若需要回顾这些内容,则需要重新书写,浪费了时间。但是,如果教学设计考虑得十分周全,教学所必要的回顾内容一直保留在黑板上,那么此刻黑板教学的回顾作用就非常出色,比用PPT省时间。

4 总结

通过对实际课堂视频的观察记录以及接近真实情况的演测,用量的研究方法,得到数学和语文学科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板书每字用时和PPT每字用时。在此基础上,将所有研究样本的数据综合在一起,得到使用PPT教学可以使课堂效率提高3.84%这一数据,从而证实“使用PPT可以提高课堂效率”的观点。

研究过程和观察记录方法具备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研究中尽可能多地用客观方法,排除主观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干扰,因此得到的结论具有一定的说服力。研究结论和一线教师的主观感受基本一致,但研究结论更加客观和明确,研究意义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董莎莎.纯文字类PPT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2.

[2]孙海明.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语文天地,2010(12):81-82.

[3]李勇.初中数学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与注意事项[J].长三角:教育,2012(3).

[4]蒋启亮.多媒体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的研究与探讨[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

[5]韩浩.高校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及存在问题对策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6):153-154.

[6]郑泽.黑板、投影幕布、电子白板在文本类课程中教学适用性之比较[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5.

第10篇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学生主体;社会生活;备课

我们小时候没有品德与社会课,从一年级起就是思想品德,而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在笔者的记忆里,多是讲述一些品德高尚的人的故事,那些耳熟能详的德育故事有古代的、有近代的、也有当代的,时至今日,笔者还把它们讲给自己的孩子听。但站在讲台上,笔者深知:今天的品德与社会课在内容上有了很大的拓展和深入,其教学内容、教育形式、授课方法都不可同日而语了。品德与社会课老师不能再停留在以前讲故事的单纯状态中,我们要与时俱进,切实提升自己的品德与社会课课堂教学能力,锻炼自己,让学生更受益,让社会更和谐。

一、德育先行,要重视品社学科

我们要让品德与社会课上出高度,学校和教师心中就要重视品德与社会学科,但有的老师认为品德与社会不是语数英,不考试,不是重点,动辄挪用品德与社会课做他用,或讲主科,或做自习。长此以往,学生也把品德与社会教科书当成了自学的课外阅读读本。学生自由松散的阅读,让许多本应该在学校集中讲授和强调的重要的社会常识就此失去了集中强调的机会。比如,大家都知道的一些社会常识:对灭火器的了解,对法律的认识,对新交规的学习等,这些常识都非常重要,值得认得学习。

让我们重温新课标中的话:“品德与社会是国家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学校、老师都应该重视品德与社会课。欲行千里路,德育必先行。

二、尊重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每一门学科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而开设的,品德与社会课亦是如此。品德与社会课程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社会,用心灵感知社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和看法,所以学生必须是品德与社会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质量,除了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紧扣课程标准上课外,还要树立一个理念: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下面以五年级“世界在发展 生活在变化”一课为例,说明教师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堂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1. 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同学们,现在天气越来越暖和了,大家都要换上轻便、漂亮的夏装。周末老师看到商场里到处都是货品,琳琅满目,产生了一个问题:这些鞋子、衣服等货品都是从哪里来的?(工厂制造出来的。)工厂里是怎样制作服装等货品的?(工人用机器生产出来的。)

【课件出示】:工人们在生产流水线上加工服装等货品。

在古代,人们是怎样得到鞋子和衣服的?(自己制作或者由鞋匠、裁缝制作。)

2. 探究学习,汇报交流

在蒸汽机问世之后,人类又有了许多重要的发明,而且有许多发明在今天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科书上48页到51页有两个年表,列举了一些发明,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发明都是什么。(学生读书)

我们采取小组探究的方式,要求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一项发明在组内交流。这些发明也许是和家庭生活有关的,也许是属于出门交通的,或者是和工厂生产有关的,或者是精神娱乐方面的,让我们抓住一项发明,讨论:这项发明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

【课件出示】比如:自行车发明之前,人们坐马车,更多人只能靠步行。自行车发明并普及之后,还是靠两条腿出力,但速度大大加快,而且省力,这就是这项发明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

(学生小组探究,5分钟组内交流自己准备的资料和感兴趣的发明,教师巡视并适当指导,学生准备全班汇报。)

(1)全班汇报,师生互动。

【课件视频】如:火车的发明、了解爱迪生和电灯。

(2)适时板书,点出重点。(将汇报的各项发明让学生用即时贴贴在黑板上)课件中出示分类:

第一类――家庭生活的变化:电灯、钢笔、吸尘器、电话、罐头

第二类――出门交通的便利: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热气球

第三类――娱乐内容的丰富:电视、电影、无线电

第四类――工厂生产的变革:蒸汽机

(3)科技发明,改变生活。这些发明让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明集中的地方,机器集中,工厂也集中,这就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没有工厂,机器很少,相对落后的地方就是乡村和城市里的贫民区。贫富差距日益增大,城市农村落差很大。

(4)城市乡村,新的问题。请同学读50页内容,看49页、51页几幅相关图片,思考工业化时代给社会带来了哪些新的问题?学生汇报(学生汇报,如工业污染、贫富差距大等)。

我们学过灿烂的中国历史,又了解了世界历史中工业化时代的相关内容,(板书:工业化时代)同一时期,东西方相比较,你看出了什么?(中国没有跟上世界的发展。)

3. 深化主题拓展延伸

(1)教师总结:评价学生发言,强调工业化对人类进步的重大意义。

(2)拓展延伸:现在是继工业化时代之后的信息化时代,计算机互联网是其重要标志。

4. 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布置家庭作业。告诉家长在今天的小组讨论中学生发表的意见,并听一听他们的看法。预习52、53页内容。

整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联系生活,小组交流他们对教材内容的学习,交流后又全班汇报自己的收获。从形式上,以学生为主;从时间上,学生活动占据1/2以上;从理念上,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从教法上,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从学科特点上,学生说出的电灯、电话、自行车、无线电、蒸汽机等是以点带面;从教师角度,教师小结提升是总结升华。

我们看到整堂课,老师的备案中多是在预设学生该干什么,学生说得多,老师小结得有高度,基本对这堂课就给了优质的评价。由此我们说,一堂成功的品德与社会课必定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老师要尊重学生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掌握教学技巧,让学生放开思路

第11篇

关键词: 提高;任务型英语;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我国的成功“入世”,英语在我们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而英语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阵地。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就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许多新型的教学法,其中任务型教学法影响较大。《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倡导实施任务型教学。任务型教学以学习者为中心,以任务为途径,强调真实意义上的交际,将培养学习者语言运用能力置于语言学习的首位,代表了重视输出的语言学习文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任务型教学一经采用就能生效,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任务型英语课堂教学效果呢?李岚清同志于1996年指出我国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弊端,其根源可能就是由于输入多、输出少、重知识、轻技能,学习有余而交际不足的“学习文化”所致。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任务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

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的同时就是一个不断探究、发现、创造的过程。教师要在活动前提出明确的目的和实施步骤,使学生有的放矢,在活动不断变化的同时,能保持总方向不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逐步达到教学目的。

二、任务的设计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

学生往往是依照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书本知识、创造知识的。所以任务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以免导致“书本世界”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如“Go shopping”“Make a telephone call”等情景对话教学中有许多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元素。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既可掌握相关的语言知识,又能学会一些生活常识与技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为学生创设适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情景,内容和方式要尽可能地贴近其真实生活,符合其认知水平。可以用表演、对话、图片等方式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学习honey这个词时,可以把原料拿到课堂上来,边让学生观察,边说honey,再让他们品尝。然后问学生“Do you like honey?”让学生真实地表达他们的情感,“Yes,I do.”“No,I don’t”。这样的教学不仅建立在了学生已有的经验的基础之上,而且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的,从而能有效提高任务教学法的教学效率。

三、任务难度要适中,注重学生全员发展

任务的设计除了要考虑情景的真实性、学生的兴趣外,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任务的难度。任务太简单,容易缺乏挑战性,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任务过难,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因此,过易或过难都不能保证学生顺利的完成任务。所以,任务要难度适中,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推进,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活动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坐标,有施展才华的时间和空间。

四、提高输入质量,促进知识内化

考德认为,“输入”是学习者所接触的语言材料,将语言材料的吸收叫做“内化”。针对我国外语教学的现状中的一些问题,任务型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提高输入质量。

1.补充一些真实的语言材料。现阶段英语教学语言输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接触的英语与真实的语言使用有相当的距离。不少学生尽管学了相当长时间的英语,却看不懂简单的原汁原味的英文表达。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教师应在提供真实的语言材料上下工夫。如利用张贴画、图片、报纸杂志、音像资料,尤其是因特网这一全球共享的信息资源来寻找有用的材料。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也有助于拉近课堂学习与真实语言运用之间的距离。

2.注重信息的提取。在任务型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提取量,教师就得从学生对信息的组织角度出发。例如:教师在教新单词时,可以让学生用单词组词、造句,这样的学习涉及到了单词的掌握已不是单纯的记忆,而是经过了一定的精加工,非常便于提取。在进行对话练习时,应尽量让学生两人或小组进行,这样某些学生出现的错误会在其他同学的影响下不经意间地纠正过来;同时让学生亲自参与发现事物的活动,他们会认真组织信息,从而产生良好的内化效果,也有利于信息的提取。

五、在任务教学中要突出互动性和合作性

第12篇

实验教学 化学 有效性

从教育学专业角度说,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内涵是使学生获得发展。因此教师应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出发点来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充分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而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一个人要想使现有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必须亲自从事发现的行为”。化学新课程倡导化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抛弃以往的“口头式”、“黑板式”实验教学,改变以往“教师教的枯燥、学生学的乏味”的现象,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关注实验的有效性,努力提升实验的探究意识、实验的效率和效益。在这里主要谈谈在课堂上怎样通过实验教学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通过实验巧设疑问,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有疑才会有思,有思才会有长进。因此教师呈现给学生的课题要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产生欲答不能,渴望知其所以然的心态。教师可通过实验巧设疑问,拈弓搭箭,引而不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惊疑,急切地去进行探索。

如在学习“常见的碱”时,我在课上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分别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和一定量酚酞试液,让学生观察其颜色,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两者都无色”。然后问道,“如果把无色酚酞滴到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你们知道会发生什么情况吗?”大家默然注视着现象的发生,我随即将酚酞试液滴到氢氧化钠溶液中,结果溶液变得鲜红鲜红,同学们很惊奇,仿佛看魔术似的。我接着说:“这不是变魔术,而是化学实验——碱溶液遇指示剂(酚酞)的变色反应。”接着同学们纷纷发问:谍战片中,白纸放在“水”中或者用药水一涂就显出了一行行文字;有些魔术师在表演魔术时,口中含水喷在白色的条幅上就能出现一条醒目的标语等等都是这样的变色反应吗?我先让同学们相互讨论,然后再针对性解答。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又如,在学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教师引领学生在分析实验装置,化学药品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解决:(1)实验室没有长颈漏斗怎么办?(2)实验室没有稀盐酸怎么办?(3)实验室没有大理石怎么办?(4)不能用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怎么办?同学们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索,不仅掌握了制取二氧化碳的知识,而且还找到了其它药品、器材的替代方法。

用实验来引出问题,当学生迷惑不解时,老师相机诱导、启发、点拨,促其思索,帮其解疑,这种通过实验创设疑问的双边活动,既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又降低了教学难度,从而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通过质疑实验现象,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了新知识后,主动思考,大胆质疑,充分体现出渴求知识的愿望,教师通过学生的质疑来推进教学,引发进一步思考,也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让学生获得意外发现的满足。

如在做金属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时,同学们发现铜片表面有一层黑乎乎的物质,这个在教材中是没有提到的。马上有学生提出了疑问,铜为什么会变黑呢?我让同学们提出猜想,然后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同学们讨论异常热烈,而且马上就有学生说可能是铜被氧化成铜的氧化物了。我让先提出这个观点的同学上讲台用实验证明他的猜想,他取出表面变黑的铜片置于一试管中,滴入少量的盐酸,结果发现溶液变蓝,他异常兴奋地向大家宣布了自己的成果。这个意外发现让同学们兴奋不已,通过这个探究过程,同学们搞明白了浓硫酸可以与不活泼的金属铜反应而浓盐酸不能与之反应的真正原因了。

这个例子说明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非常感兴趣,讨论异常激烈,而这样的讨论对解决疑难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教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敷衍搪塞,甚至充耳不闻,把课堂的进程强行拖入自己预定的程序中,那么学生思维的“火花”就会即刻消逝。

三、通过实验的失误找寻动态课堂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演示实验的操作过程中产生失误是化学教师非常忌讳的“事故”,被很多老师看作是“最失面子”的事情,但人无完人,可能所有的化学老师都遇到过这种“失面子”的事,但出现错误后,我们只要冷静下来,常常可借助自己的灵感,随机应变,使这种“失面子”的失误,摇身一变成为让我们“风光”的课堂资源。

如有一次我在用氨气做喷泉实验时,先将胶头滴管中的水挤入圆底烧瓶中,再打开止水夹,结果只有少量的水通过导管进入圆底烧瓶中,没有看到我们预期的美丽的喷泉,水也没充满整个圆底烧瓶。我知道这个实验要成功的注意事项之一,是不能让装置漏气,但演示操作时竟然疏忽了这一点!没把塞子塞紧。正当非常懊恼,想重新再做一次时突然灵机一动,改变了想法,一脸茫然地“求”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呢?你们能帮老师找找原因吗?”学生对弥补老师“失误”的工作非常感兴趣,他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提出了很多猜想:可能是瓶内氨气不纯;可能是装置漏气;可能是导管被堵住了;可能是烧瓶中有水……然后我让同学们一一验证。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不仅明白了出现这种错误现象的原因,而且也弄清了要使这个实验成功的几个注意点。在这个例子中,本来是老师因自己疏忽大意出现的失误,但经过将错就错地处理,竟然使气氛活跃起来,成了教学中的一大亮点。

在日常的实验教学中,谁都不能保证不出一点差错,关键是出现失误后如何应变,如何补救,如果教师能结合自己的教学目标,借助自己的失误或者有意设置“失误”,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使课堂顺利进行,那么失误也就不称其为失误了。

四、通过实验素材生活化,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化学课标指出:对化学实验的具体设计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出发,从学生所喜爱的日常生活中许许多多事例出发”。从日常生活中引出的实验会使学生感到现实、亲切、自然和有趣。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结合生活实际,创设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教学效果。

如在上“正确使用药物”这节课时,我发现某同学在打瞌睡,此时不知从哪来了灵感,问道:“同学们,班上有个同学在打瞌睡,谁能就此提出一个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吗?”话音刚落,课堂就热闹起来,他们异常兴奋,议论纷纷。有的说,他可能吃了某种食品?有的说,他可能生病了……我趁势又问:“如果这个同学病了,我们该怎么办?”有学生说:“送他去医院”;有学生说:“这点小病,买点药吃就行了”,有学生接着说:“不行不行,我们不能乱用药物,有病一定要看医生”……同学们讨论异常热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让大家明白了生病后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药物,从而引出我们的新课——正确使用药物。

又如,在上《生命的基础能源——糖类》时,我走进教室准备上新课,发现许许多多同学无精打彩的,原来他们刚上完体育课,上体育课时跑了一千五百米,感觉挺累的,我灵机一动,从兜里摸出事先准备的一把糖果(因为今天上“糖类”),发给几位感觉很累的同学,让他们放在嘴里慢慢品味,而后问他们:“你们有什么感觉?”有同学说:“精神好多了”。我便因势利导提出相关问题:吃了糖为什么精神会好些了呢?从而引出了新课,学生们的疲倦感也烟消云散了。

实验素材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将化学知识置于实际背景中,能使学生在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体验化学,并获得经验,同时,通过此类化学实验活动的组织,能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化学来源于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

五、通过课外实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青少年有自己的特点,要让其生动、活泼的发展,要多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重视家庭小实验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家庭小实验的优点是学生可以亲手做,实验中的每一个细微现象的清晰度能达到最高值。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品做些课外实验,能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的力量和无穷魅力,如学习完《羧酸》后,让学生用厨房里的用品把自己家里热水瓶中的胆垢除掉,同学们用自己学到的知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成就感;学习完《烷烃》,让学生观察家里液化气燃烧火焰的颜色;学习完《金属的电化学腐蚀》,让学生观察家里的铁器生锈情况,并用家里的材料设计几种环境探究铁钉生锈的条件,然后得到防止金属被腐蚀的有效方法。这样利用身边器物,配合教学内容,学中做,做中学,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由此点燃他们去探究和发现新知识、新规律的思想火花。

六、巧设趣味实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些学生,自我学习意识不是很强,多挖掘教学实验中的趣味因素,对提高学生体验的有效性帮助很大。案例一,《燃烧与灭火》的教学:设计了一个“烧不着的手帕”魔术,还用实验室的仪器自制一个灭火装置,现场演示扑灭打翻的酒精灯燃起的大火,同学们瞪着圆圆的眼睛看得十分出神。然后我让同学们讨论,根据看到的现象对物质的燃烧条件进行探究。同学们七嘴八舌,几下就得出了物质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而且印象深刻,难以忘怀;案例二,《钠的重要化合物》的教学:我设计了一个“滴水生火点棉球”魔术,通过“违背”常理的奇特而有趣的现象让同学们把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牢牢的记在心中……这些奇特的趣味实验激发了学生浓厚兴趣,课堂气氛都很活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仅仅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或参与者,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得到发展,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七、通过实验方式活动化,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活动是学生所喜欢的学习形式,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我把许多演示实验改成学生随堂实验,把教师的讲解变成学生的探究实践活动。

如讲《化学电源》一节时,我让每个学生带一节电池、一个小灯泡,一节铜线、一把小刀,上课时先让学生把电池、灯泡、铜线连在一起,看谁先让灯泡变亮。然后让学生将废电池解剖,观察电池的结构,并对电解质的成分进行分析。通过这样的活动方式,学生对化学电源——锌锰干电池的知识就牢固掌握了。

又如,在讲《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前,就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同学们把家里的金属用具带一些来,上课时展示给老师和同学们看,并分析材料的成分,说出其用途。将平时用多媒体或实物展示的内容,让学生积极参与,这样得到的知识往往比老师讲解演示的效果好得多。

通过探索实验,同学之间相互启发,在学习的同时,也体验了成功,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会成为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教学的有效诱因,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中学《化学》作为一门理科综合课程,学习对象又是形象思维处于主导地位的中学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获得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还有助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学化学教与学.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

[2]张晖.新课程的教学改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