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分享式教育教学

分享式教育教学

时间:2023-06-12 14:46:54

分享式教育教学

第1篇

关键词:中职体育;分享教学;不足;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2-0163-02

体育课因对学生德育、智育、美育等方面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因而在中等职业教学中仍然扮演公共课的地位,这是每个中职生的必修课之一。德育、智育、美育的培养和发展不可能仅靠几项简单的体育锻炼就能达到,需要在体育中的互动、互帮互助中去实现。这就像是奥运会,不只是竞技比赛,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奥运向人们传递的体育精神。中职体育教学不能局限于单一的体育竞技能力的比拼,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去分享体育中的经验、心得和精神。

一、中职体育分享教学组织的不足

1.分享教学落实不到位

中职学校体育文化以中职学校为空间和载体,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以运动为手段,以形式多样的锻炼目的为主要内容,具有独特的群体性表现形式的结构。目前,中职体育在教学中往往是以运动为目的(以达到对某种运动有较为熟练的程度为主),忽视体育的群体性特征,把学生以个体的形式分开,上课形式单一(以重复训练某项运动技能为主),基本没有组织学生集体交流的活动内容。

新形势下,我国各职业院校都要将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方式运用到教学当中,要以培养学生的品格、素质和责任感为首要任务。在新的环境、新的要求下,中职体育教学并没落实这些政策要求,而是我行我素,依然采用陈旧的方式教育新时代的学生。体育分享以学生的主观感受为主,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通过分享自己内心的一些真实想法,再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方式,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更符合对提升学生全面素质的要求的教育方式。据调查,这种分享教学方式在中职体育教学过程中并未被落实,导致中职体育分享教学明显不足。

2.分享教学形式单一

一些中职学校敢为先人,率先在体育教学中引入了分享教学的内容,值得赞赏。但对分享教学的形式却不敢恭维,所产生的效果也十分微弱,这与分享教学的形式单一有关。纵观各类中职学校的分享教学形式可以看到,大多数学校只有一种方式,即让学生围坐在一起谈论体育课的看法,以及以往体育课的优缺点,从而得出以后的上课方向。这就是目前意义上的分享教学方式,何其简单!如果这种教学方式能取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也只能是在创立之初的一两次课堂或许能对学生学习体育产生些许积极作用。长此以往,学生的兴趣降低,注意力转移,那么收效甚微便是可想而知了。分享教学形式过于单一,是中职体育分享教学组织中最大的不足。

二、提高中职体育分享教学效果的措施

1.落实分享教学

由于观念落后等原因,中职体育分享教学的落实率并不高。在此前提下,中职体育分享教学效果较差是必然的。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各中职学校积极地践行改革,落实分享教学在中职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这就需要依靠校方改变观念,与时俱进。观念的更新会直接带动行为的革新,新教学方式的落实离不开校方的认可。除此之外,还需要政策的支持。如果分享教学在中职体育教学上的运用有了相关法规条文的保障实施,落实情况会大大改善,落实率也会迅速地上升。然而,政策只能起到一个外力支撑的作用,要让分享教学发挥其应有作用,关键在于校方领导的肯定和支持。校方真正从观念上接受了这种教学方式,才不会让落实分享教学成为摆设,而是必须完成的工程。只有真正地落实,才能造福于学生,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都得到均衡发展。

2.丰富分享教学的形式

分享教学由于形式简单,带给学生的吸引力极为有限。要改变这种状况,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从源头解决问题——丰富分享教学的形式。分享教学虽然主要以学生从体育中获得的感受为主,但绝不会只有面对面的集体交流这一种。在此,笔者简单介绍三种方法,以丰富中职体育分享教学的内容:

(1)置换角色。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担当教师的角色,让学生轮流当一回体育教师师,可以一堂课轮换一次。主要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增加主动性性,也在体育课上融入更多思考。这样,就在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的行动力,以及认识的深刻性。从角色的置换过程中,学生还能体会到在日常的相处中要多换位思考,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2)运用游戏。在体育课堂中加入一些集体互动的游戏,体育课主要以行动为主,游戏环节的设置十分必要。集体游戏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分享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游戏分享经验、分享喜悦、分享心得。做游戏的过程也是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在游戏中让学生明白道理:要想取得成功,不能靠单打独斗,需要集体的团结奋进。还学会互相帮助,明确每个人在每个角色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个体在集体中的价值等。

(3)交流情感。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情感的交流。在课堂上,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在一起交流彼此的感受,内容不应局限于体育竞技技能或竞技经验,应是广泛的,旨在让学生相互新人,真诚相处。这里的情感交流,意义和范围都应该更广泛一些,可以包括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会耐心倾听、学会关爱他人;也可以分享一些生活中有趣的、开心的事情,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如何真诚地欣赏、赞扬别人,认同和肯定别人。

在现代健康理念的指导下,立足于为整个国家和民族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这一目标,统筹教学,有条不紊地实施教学计划,中职体育才能完成教学目标。为社会输送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离不开教学理念的改变,分享教学就是中职体育教学方式的最佳选择。分享教学的方法有很多,还需要各个学校、各位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去积极探索更符合学生特点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秀斌.浅谈中职体育教学的不足与完善[J].华章,2011,(13).

第2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 教育资源 共享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b)-0161-0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阶段,资源短缺与学生增长带来的教育资源需求之间出现了矛盾,而教育资源共享是很好化解教育资源有限与教育大众化之间的矛盾。高等学校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交流,搭建优质资源共享平台,像“幕课”这样国际性的共享平台能够帮助高校之间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实现教育资源利用最大效益,这也是符合高等学校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1 高等学校教育资源的概念界定

所谓的教育资源,是指教育资源是指教育提供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总称。高等学校主要的教育资源是一种社会资源,为高校服务的,存在着两种形式,一种是有形资源;另一种是无形资源。有形资源主要是三大块:人力、财力、物力。教育人力资源包括学生资源、教师资源,教师资源其中包括:其中教师、行政人员、工勤人员;财力资源是指高校的教育经费、教育成本以及人力成本等;物力资源包括:校园、教室、实验设备以及图书馆等。无形资源是指高等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品牌、文化、教育理念、管理制度以及办学风格,是一所学校独有的文化价值,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驱动力。高等学校资源共享,就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通过资源共享平台将各类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实现交流互动,以达到人力、财力、物力、无形资源的最大作用,从而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在信息化时代,一种新的教育资源共享形式出现了―― 幕课,也就是在线教育平台,向广大的学习者提供了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正改变着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为全球教育资源共享提供便利。

2 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学校的在校人数也在不断地增长,对于教育资源的育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实现高等学校教育资源共享成为许多学者研究和讨论的问题。近些年来,不少高校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条件,与同类型或是邻近的高校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主要表现在课程交流,师资交流,教学资源共享等形式,为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作出了贡献。

在课程交流方面,高等学校通过特色课程展示,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课程评价,并与其他高校进行交流,以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由于课程体系较为落后,学生对知识更新的要求难以满足,而高校间的课程交流能够缓解矛盾。随着在线教育平台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传统大学打破了地域限制,为更广泛的范围学生提供了教育资源。“幕课”来袭,为国内的高等教育注入新鲜血液,也为高水平大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更好利用。在师资共享方面,由于“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高校的生师比呈现逐年增长的势头,专任教师的授课负担越来越重,专职教师短缺问题比较严重。近些年来,一些高等学校实行高校间的师资力量共享,在人事管理制度上开始创新,实行了教师互聘。在教学资源共享方面,一部分高等学校通过高校联盟的合作项目,实现学校的教学资源延伸,通过跨校选修、讲座、图书资料共享等形式,有效地使用了外校的丰富教学资源,为广大学生提供发展空间。然后“幕课”的出现,为课程资源共享提供新的形式,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在线教育平台学习。高等学校通过“幕课”,改善教学理念、提高教育质量。

3 高等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存在的问题

3.1 高校资源共享的意识淡薄

虽然我国高等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开始关注到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长期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外界交流较少,高校注重内部教育资源建设,办学上求大求全,强调自身的利益,很少会想到自己要去和别人共享的东西,尤其是教育资源存在着保守主义的思想,缺乏全局观念。在一些高校在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共享意识,他们常常会花费很多用于重复建设已有的教育项目,通过自身建设去保持优势地位,但这样往往会浪费教育资源,浪费不必要的教育投入。此外,在共享过程中,有些高等学校为了自身发展考虑,对于重要性较高的优质资源采用保护策略,不愿意提供给其他高校使用。尤其是在“幕课”时代,缺乏共享意识,不能很好地运用网络教育资源,会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阻碍了教育资源共享的实现。

3.2 经费投入不足

高校资源共享,可能会涉及到经济成本问题,如果要去使用别的高校资源,就存在收费,这部分共享费用是否能够承担需要考虑分析,由于共享经费问题直接制约着共享的实现。另一方面,其他高校共享自己的教育资源,又得考虑到设备的损耗、维修费用等。而“幕课”共享平台的搭建需要更多的经费投入,不仅要求资金,还有信息技术的更新,这给高校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如果共享投入成本过大,共享平台建设经费不足,会严重制约着共享机制的长效运行。

3.3 缺少配套政策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自受到地方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限制,政府对教育资源共享支持力度不够,所以在高校共享上存在着束缚。政府关于推动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方针政策尚不健全。只要一些知名高校加入了“幕课”教育平台,大部分的高校仍旧停留在传统教育模式上。要改变资源共享现状,就必须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并且改善政府与高校的关系,让高校获得更多的教育自,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去寻求或是提供资源共享,资源优势的高校带动处于劣势地位的高校。政府应该转变职能,制定关于教育资源共享的专项法规政策,提高高校资源共享的重视,鼓励高校搭建资源共享平台,避免重复建设。

4 结论

通过本文分析,我们知道制约当前我国高校教育资源共享的原因有很多,结合“幕课”国际性教育资源共享的高等教育发展背景,发现我国不少高校教育资源共享意识的淡薄,缺乏全局观念,缺少足够的经费投入,而且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政策支持。要实现高等学校资源共享,就必须强化共享意识,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对教育资源进行有效配置。

参考文献

[1] 周明圣,蒋平.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困境与对策[J].中国大学教学,2008(11).

第3篇

【关键字】网络;远程培训;教育资源

前言:在进入21世纪这个知识与科技的大发展时代中,由于传统的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所以网络的远程培训成为了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基础,这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次严峻的挑战,也是教育界所面临的新任务,由于传统的教育存在着自身的缺点和弊端,基于网络的远程培训教育资源登上了教育的舞台,由于网络自身的灵活性以及多样性,所以这样的教学更容易吸引学生被学生所接受,把发展网络教育作为全世界的共识。在网络时代到来之际,远程培训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明显,本文从网络的角度出发,对建立在网络之上的远程培训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一、分析网络远程培训教育的现状

从我国推行终身教育的制度来分析,基于网络的远程培训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极大,网络的远程教育模式的发展和学习者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先如今据调查发现已经有超过70所的高校已经运用网络的远程培训来进行教学,在网上注册的学员也早就超过了400万人,各大学校都把网络远程培训教学作为教学的重点,在现代远程培训的教学建设过程中,各个作为试点的院校都是在电信网路、卫星电视网络以及计算机网络资源的环境基础上对远程培训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是现今远程培训教育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例如缺少统一的规划管理、在资金与技术的投入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还缺少教育资源建设的有效支持,所以在实施上,网络的远程培训教育共享机制受到了一些限制,所以在以上问题出现之时,有必要对网络的远程培训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1]。

二、分析网络远程教育培训共享机制的影响因素

(一)政府的政策

在理念上应该树立校内网络的远程培训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基本观点之上,把交互、开发与协作三者之间的教育资源的共享作为基本的理念。架构良好的组织体系,把认证体系、技术规范、实施平台以及共享方式这四个方面有效的结合,在开发的过程上应该从网络远程培训的教育资源共享的实际出发,对技术的投入及资源的经费进行合理的处理分配,这样才能实现在网络远程培训教育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沟通,从不断的创新方式与资源的基础之上建立新的培训资源库。政府也应该加强网络的远程培训教育资源共享的管理与保护,使网络远程培训的教育资源共享理念能够真正得到实施与发挥,具体分析网络远程培训教育资源共享的实际情况,从而制定相关的政策与规范,这样才可以进一步的发挥其共享机制的作用。

(二)构架组织体系

即使在好的理念与政策的支持下进行网络远程培训资源的共享机制,但是如果不能给予良好的组织体系进行架构的话,那么网络远程培训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积极作用则很难很好的发挥出来,对于网络远程培训这种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是一种系统化的教育过程,在很多参与者发挥作用的同时,也会有很多因素制约其发展,所以在发挥出组织体系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必须以构架组织体系作为其支持,具体的做法如下:在政府部门成立相关的领导小组,在通过培训机构和学校的支持与引导之下,将具体的培训细节进行划分,从而发挥出网络的远程机构培训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作用[2]。

(三)有效结合认证体系与共享方式

在网络远程培训的教育共享机制之下,应该把认证体系、技术规范、实施平台与共享方式对其进行支持,在借鉴国外远程培训的教育发展的经验基础之上,进而确立正确的远程教育培训的标准,所以说在认证体系与共享方式有效结合的基础之上,可以极大的影响网络的远程培训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良性发展。

三、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以及对策研究

(一)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构建

基于网络的远程培训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是一套完整的网络教育培训体系,这套教育体系需要的实施者进行共同的努力并积极地投身到这次建设之中,才能进一步推动新的教育模式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比较散乱的资源提供者之间构建良好的关系与组织机构,这样做可以实现结构的优化,并且充分发挥其网络远程培训的教育资源的共享,在优化资源的情况之下,构建网络远程教育培训的交易平台,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形成成员之间的合力,进而建立一套完整的网络教育秩序。

(二)针对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的实施对策

协调好网络远程培训教育资源的共享中学校、专业与个人层面的关系,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有序化,进而为网络教育的市场的构建进行完整并且良好的秩序体系,对于协会组织的层次主要分为:一是学校方面。学校应该对不同的类型进行分类,然后发表具有声明的研究项目与实践活动,让远程培训的教育内容涉及到各个方面;二是专业的方面。对于不同的专业进行专业划分,在专业内部进行信息交流与合作;三是个人的方面。由于个人的职业不同,所以涉及的范围不同,使其各类从业人员之间进行良好的经验交流,并为建立正常的秩序打下坚实的基础[3]。

结语:综上所述,网络远程培训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化的动态过程,为改变落后的传统的教育模式,创立新型的教育模式即网络的远程培训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的模式,按照网络远程培训教育资源的科学合理性计划入手,进而建立良好的教育资源培训的共享秩序。本文从网络的远程培训教育培训资源机制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探讨了网络远程教育培训共享机制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对策研究,进而引出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人们对网络的远程培训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关注,这为促进我国远程教育的不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珍芳.高校专业网络资源库建设探析[J] .电化教育研究,2007,(5):62-67.

第4篇

【关键词】共享式教学;共享;兴趣;尊重;愉悦

《新体育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体育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体育保持密切联系,享受体育,用体育美化人生的前提。”因而在总目标中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作为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但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许多学生对体育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习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教师不得已有时进行满堂灌,有时采用放羊式;体育课堂教学组织困难,教学时间浪费严重,教学效率不高;一些有体育天赋、喜欢体育的学生在体育课中表现大相径庭等。出现这样的现象,毫无疑问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出了问题,没有把体育课应有的魅力发挥出来,学生在体育课中并没有获得足够的感染和吸引。经过反思和实践,笔者认为,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推行“共享式”教学,对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落实体育课程标准,整合体育课堂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益十分有效。下面,试从四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转变观念,树立共享式教学理念

李镇西博士是这样形象地描述“共享式”教学的:“师生共同进餐,而且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大块朵颐的乐趣。师生共享的过程中,教师当然会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带动学生,但更多的,是和学生平等地享用的同时又平等地交流:他不强迫学生和自己保持同一口味,允许学生对各种佳肴做出自己的评价。在愉快地分享中,师生都得到满足,都获得营养。”显然,“共享式”教学理念是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填鸭式”、“诱导式”教学的全新理念,它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即强调师生平等、强调师生互动、强调课堂教学资源广泛共享。首先,师生处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中,师生都在轻松,安全的氛围中交流,这本身就会使人身心愉悦,这是体育学习兴趣得以激发的基本前提。其次,“共享式”教学必须在师生互动中实现,在师生敞开精神世界的沟通中,接纳对方的心灵,师生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再次,与教学相关的各类资源高度共享,包括共享学习资源、学习过程、学习成果,师生情感产生共鸣,师生共同享受体育运动。树立共享式教学理念,构建共享式教学模式,可以使师生在教学中共同享受成功的快乐,促进师生共同进步,逐步加深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形成良性循环,最终为学生终身学习爱好体育奠定基础。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深层次理解新体育课程标准、推进体育新课程改革的高度来认识“共享式”教学,牢固树立共享式教学理念。

二、相互尊重,搭建共享式教学平台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一个孩子跨进学校大门成为你的学生时,他无聊信任你,你的每句话,对他来说都是神圣的真理。在他看来,你就是智慧,理智与首先的典范。要珍惜这种信任要是我们老师心里也像儿童对待我们那样,把无聊的信任同样也给予他们就好了,那就是一种富有人情的相互尊重的美妙和谐。”被人尊重,本身就是令人愉悦的,如果教师放下“权威”,也像学生信任我们一样,信任他们,把学生的愿望,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发展放在心中,充分地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一种愉悦、宽松的氛围中学习,给学生一个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学生在课堂中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个性化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得到老师珍视时,学生的心理就更能获得一种自我满足的愉悦。而且变学生获得知识的学习过程为伴随着理解、信任、友爱、尊重、鼓舞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对学生的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言论自由,乐于发表自己独到的意见和观点,当教师和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时,师生心中都充满了幸福、愉悦之感。这种愉悦能极大地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相长,共享体育学习的经验

“共享式”教学中,每个教学主体都在倾听他人以及向人诉说时,既要审视他人的见解和观点,又要检验和反观自己的思想和经验,个体在与他人的比较中,不断认识到自己的合理性和不足之,并在积极吸纳他人的合理性和不断地自我修正中实现自我发展。在“共享式”教学中,会促使师生相互吸引,又相互促进达到共同进步。在一次公开课上,一位体育老师在引入新课时,准确的三分投篮与优美的三步上篮示范使在场听课的老师和上课的学生一下子被深深地吸引住了。旁边有位听课老师说:真准,我们也应该去多练练。再看学生,那投射出来的渴望的眼神,我敢保证,经过这么一堂课,学生会深深记住这位老师,肯定有很多学生,会因为这位老师而对体育,对篮球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会去买一个试一试。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他在“对话”与“共享”中发挥着其他参与者(学生)所无与伦比的“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作用。课堂上教师的精彩表现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会对学生终身学习,爱好体育奠定基础。

当然,学生身上的许多东西都是值得教师借鉴的。学生的一些自编游戏、对体育的独到见解等等。特别是当今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早期体艺学习。如:乒乓、跆拳道、游泳、篮球、象棋等等,几乎每班都有一大批特长生。他们给体育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发挥他们的作用,给他们一个展示的机会,同时他们深堪的技艺,对其他同学会起到促进作用,是课堂的有益补充。也给我们体育教师一个促动。促使我们必须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成长,不断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体育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

[2]李小红.《论作为教学精神的教学对话》,2009年2月.

[3]徐龙彪.《共享式DD当今教育热切期盼》,2005年12月.

第5篇

论文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路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银行在《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中指出:没有更多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国家将会越来越难以从全球性知识经济中受益。而研究却指出,目前世界上的各种评价指数中,增加的教育指标越多,教育指标划分越细,我国的排名也就越靠后。教育指标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指标,已经拖了我国发展的后腿[1]。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最高层级,能否实现建成研究生教育强国的目标,已不只是一项学术性事务,其更多地上升为国家的政策。而对于我国而言,通过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藉以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关键。

一、 优质资源共享是促进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

(一) 研究生教育强国的主要内涵

随着愈来愈多人达成对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共识,目前国内教育界对于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强国是指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以及提供的科技成果和社会服务,能够基本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在经济、社会及科学技术发展中所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而所谓“基本”,主要是指对外国技术的依存度在20%以下。指出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的比例及其在世界的地位、大学入学率、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高等教育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贡献度等在内均是衡量高等教育强国的考量指标。但目前对于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内涵,仍缺乏比较专门、深入的探讨。

本文遵循系统分析的观点,基于“结构—功能”的视角,认为应从要素、数量、质量、关系等维度来认识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内涵。研究生教育强国是指一个国家拥有一定数量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研究型大学,拥有较大规模的已毕业和在读研究生,培养的研究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科技创新以及技术研发能力,同时,所培养出的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应能适应社会产业结构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经过十余年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我国在研究生培养规模上已跃居世界前列,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点已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已成为我国解决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这一问题矛盾的主导方面。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对于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探讨,就是从致力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一角度进行的。

(二) 影响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主要因素分析

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分析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入手,研究生教育有三个要素:研究生群体、导师群体和研究生的培养环境。研究生教育的自主创新,即“协同式创新”,也就是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培养环境三者的和谐发展。事实上,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也可归为三大方面:导师、学生和环境。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这三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之处:

在导师方面,调查发现,我国能够跻身世界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凤毛麟角:在158个国际一级学科组织及其包含的1 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我国进入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3%,其中在一级学科组织中担任主席的仅1名,在二级学科组织中担任主席的仅占1%;产出高引用论文的教师极少;拥有世界200强大学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明显不足。实证分析发现,导师魅力、导师指导对研究生学术努力行为均有显著解释效应。高水平导师是培养高水平研究生的前提,导师的指导水平是架在名师和高水平研究生之间的关键桥梁。

在生源方面,现实情况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对于吸引国外优秀学生前来留学缺乏应有的吸引力。来华留学研究生的总体生源情况不太理想,呈现出“一大二多三差”[注:见袁洁在《浅谈激励因素对高层次留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中的观点:“一大”主要表现为现阶段来华留学研究生年龄普遍偏大。“二多”指的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高层次留学生多,带陪读的多。“三差”包括:由于大部分高层次学生来华前从未接触过汉语,且年龄偏大,汉语接受和应用能力差;与中国学生相比,其专业水平低,基础差;由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居多,做实验动手能力差。]的特点。另一方面,我国却有相当大比例的优秀学生被吸引前往欧美攻读研究生学位。2008年7月完成的《美国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综合报告》显示,2006年度全美共授予45 596名研究型博士,分析学位获得者的背景资料发现,“出产”美国博士最多的三所学校分别是清华大学571人,北京大学507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427人。中国紧追而上的还有,复旦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163人,南京大学155人,南开大学147人,上海交通大学144人。而对研究生导师的调查也表明,60%的导师认为生源质量非但没有提高,甚至降低了。

在环境方面,调查显示,我国高校绝大多数(占被调查总人数73%)博士生对当前的学术氛围是满意的,但仅57%的被调查硕士生对学术氛围的评价满意。这表明高校的学术氛围虽然总体不错,但依旧需要做出较大的改进,特别是学校应该尽可能为不同层次学生都创造出良好的学术环境。另有研究揭示,硕士生对研究生学习环境要素构成的评价,对学术报告和图书馆、实验室、资料室情况相对满意,但对学术氛围、专业学习风气等的不满意度大大增加[10]。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勒温(KLewin)指出,“人的行为是个体特征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关系或结果。”学术环境具有明显的“场”效应,对于浸入其中的研究生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上述调查显示,我国当前研究生培养机构的学术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

(三) 优质资源共享促进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实现的作用机制

上文已经分析指出,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师资队伍、生源水平、学术环境等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均存在着一定的劣势。我国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在战略选择上必须“舍弃单打独斗,集中优势力量,实施整合作战”,必须重视并实现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

优质资源共享契合了研究生开放式培养的理念,而开放式培养已被理论与实践证明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条有效路径。耗散结构理论告诉我们,系统可以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三种。由于能量是消耗性的,孤立系统和封闭系统如果不能及时打破封闭状态,最终将因能量耗尽而走向消亡。只有开放系统,才能够通过与外界的资源、信息与能量物质的交换,保持系统的活力。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系统只有不断加强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实现研究生培养模式从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变,才能取得较高的教育质量。而从具体改革来看,无论是当前大力倡导的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还是国内轰轰烈烈开展的各类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通过优质资源共享藉以实现研究生的开放式培养均是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优质资源共享存在着不同地域范围的三个层面:一是国内高校之间的相互开放,实现高校优秀导师资源、优质课程资源、优良科研设备资源在不同研究生培养高校之间的共享。二是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社区)之间相互开放。高校与科研机构及企业等具有不同的工作性质和组织文化,各有所长,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取长补短。三是国内外高校及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开放,实现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这是研究生开放式培养的高级阶段,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最具实质性意义的举措。

二、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现状、主要形式和运作模式

(一)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现状

目前,国内对于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研究数量不多,已有的研究又相对集中于对共享途径的探讨,如遴选并推广研究生课程及精品教材共享研究新成果,鼓励境内外校际访学促进学科交叉,开放实验室、图书馆等实现科研资料共享,通过建立研究生公共教学资源网来搭建互动平台等。有研究通过对大学城研究生教育合作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指出研究生教育的资源共享可在“开放、合作、共建”三个层面上展开。从公开的文献看,目前尚未有直接针对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现状的描述,尽管这样,仍可通过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现状对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情况窥见一斑。对浙江高教园区高校实验室资源开放共享率的调查数据表明,高校实验室开放以及资源共享率较低。而对广州大学城教学科研资源共享现状的调查亦表明,目前广州大学城只是在饭堂、体育场馆这类公共服务范畴实现高校间共享和面向社会开放,在教育科研等核心领域,只处于资源共享的探索起步阶段。上述调查情况折射出,我国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现状仍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二)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主要形式

要促进研究生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首先需要探讨其多样化的形式。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可分为“开放、合作、共建”三种主要类型,而每一类型又包括多种形式的合作项目。

1. 优质资源的开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课程的开放。课程开放是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主要形式。可具体分为两种:各高校之间优质课程、特色课程和其他院校有需要的课程的开放;面向其他高校教师的开放,即将课程向外校开放,引入其他高校教师任教。二是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开放。根据统一的顶层设计,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可提出可开放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名称、内容、时间、时长,由有需要的学校和学生自行选择。三是图书资料的开放。研究生的学习主要体现为一种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便利、充裕的图书资料是开展高效学习的保障。

2. 优质资源的合作。即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在资源开放的基础上进行的有关合作事宜。这种合作突破了某一单项资源的限制,是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双方或多方的行为。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合作可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人才培养的合作。各校利用自己的优质资源联合培养人才,可以通过访学、联合制订培养方案、互相开设课程、互相聘任教师、共同组织创新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二是科学研究的合作。通过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实现重大科研成果的突破,不仅能更好地实现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目标,同时通过科研成果的获得也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

3. 优质资源的共建。优质资源的共建是进一步打破某一研究生培养单位拥有资源的封闭思想,实行各培养(参与)单位之间共同建设资源,建设成果归共建学校(机构)共同拥有和使用。教学资源共建的范围很广,如共同建设课程与教材,共建公共课教学资源库、专业教学资源库、多媒体教学课件,共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以及共同申报建设学位点,与科研机构或企业共建大型实验室等。

上述三种优质资源共享类型实质是由低到高的三个逻辑层次。开放即研究生培养机构将自身资源提供给其他培养机构应用,此时是各自利用;合作即研究生培养机构利用各自的资源共同完成某些任务、项目,此时是共同应用;共建即研究生培养机构共同建设资源,此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实现资源共享的难度上来看,从开放到共建,其难度逐步加大,深度逐次递进。

(三)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运作模式

1. 人力资源共享模式。人力资源是指从事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的人员。研究生教育可以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实现人员的互聘。人力资源共享不只是发生在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机构、高校与大型科技型企业的人力资源共享对于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物质资源共享模式。物质资源是指用于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活动资金的物化形式。具体包括信息资源共享、图书资料共享、实验室和试验基地共享等。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建设精品课程教材、推广示范性培养方案、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等方面进行的改革探索即为物质资源共享的重要形式。

3. 综合资源共享模式。优质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对于高质量研究生的培养都不可或缺,只有二者达到资源的综合共享,研究生的培养才能取得最佳成效。在我国,综合资源共享模式已在大学城中得到实践,大学城不仅便利了开展研究生教育所需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共享,而且可以通过跨校选修课程、师资与导师互聘等方式,实现多所高校资源的优势互补。

4. 无形资源共享模式。无形资源是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如教育品牌、校风校训、办学传统与经验、学校荣誉、招生与就业渠道、校友网络等。目前,许多省市、高校利用教育部层面开展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品牌,积极开展了所在区域、单位的博士生学术论坛、研究生暑期学校、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等,这些都是无形资源共享的表现形式。

三、 优质资源共享引导下的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思考

通过各高校对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的改革探索,从有效共享优质资源出发,我们对如何通过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来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展开如下思考:

第一,以理念转变为先导,确立起优质资源共享的思想观念。优质资源的共享不仅仅是一个实践问题,更是一个理念问题,没有共享的理念就不会产生共享的实践。确立起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科学理念,至少应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树立起资源意识,认识到共享对于教育低投入与高产出的重大意义。二是确立优质资源共享的理念,一般资源只能解决“有无”问题,而优质资源的共享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具有实质性意义。三是拓展对于优质资源来源范围的认识,共享不只是发生在高校之间,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和社区,由于各自不同的优势,且不存在较大的利益冲突,较容易形成稳定、可信任的联盟关系,而且由于其各自不同的资源特性,更容易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

第二,以政策的建立和完善为引导,拓展优质资源共享渠道。我们可以通过政策或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来引导优质资源的共享。鉴于研究生教育是一种创新性教育,是一种主要通过科学研究来实现创新目标的教育,因此,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焦点”在于解决好“通过参与课题进行学习”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要充分利用外部(如科学院系统和企业系统)的优质科研资源,为研究生在参与课题中开展学习创造条件。二是要利用外部优质师资,实现对参与课题的有效指导。由于优质资源分散在不同的行业系统或部门,因此,有关主管部门进行顶层设计,通过政策引导,借助外力来促进合作与共享目标的实现。

第三,以多样化的合作为载体,实现共享由形式走向实质。从合作对象、合作内容、合作时间、合作形式等各方面来看,研究生的优质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改革实践表明,对于既定的研究生群体而言,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关键在于优质师资和学科平台,因此研究生的优质资源共享应着眼于这两方面,资源共享才能走向实质。关于如何共享优质师资,聘请校外专家授课是一种有效方式。而在信息技术充分发达的当今,通过网络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无疑也是共享优质师资的一条便捷渠道。据统计,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件计划,目前已公开课程1550门,而2006年全世界网上公开的大学课程已达四千余门[16]。其他如研究生的国内外访学、暑期学校、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等,既在师资,同时也在学科平台的共享上收到了对于研究生培养的显著成效。

第6篇

论文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路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银行在《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中指出:没有更多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国家将会越来越难以从全球性知识经济中受益。而研究却指出,目前世界上的各种评价指数中,增加的教育指标越多,教育指标划分越细,我国的排名也就越靠后。教育指标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指标,已经拖了我国发展的后腿[1]。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最高层级,能否实现建成研究生教育强国的目标,已不只是一项学术性事务,其更多地上升为国家的政策。而对于我国而言,通过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藉以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关键。 

 

一、 优质资源共享是促进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 

 

(一) 研究生教育强国的主要内涵 

随着愈来愈多人达成对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共识,目前国内教育界对于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强国是指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以及提供的科技成果和社会服务,能够基本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在经济、社会及科学技术发展中所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而所谓“基本”,主要是指对外国技术的依存度在20%以下。指出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的比例及其在世界的地位、大学入学率、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高等教育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贡献度等在内均是衡量高等教育强国的考量指标。但目前对于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内涵,仍缺乏比较专门、深入的探讨。 

本文遵循系统分析的观点,基于“结构—功能”的视角,认为应从要素、数量、质量、关系等维度来认识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内涵。研究生教育强国是指一个国家拥有一定数量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研究型大学,拥有较大规模的已毕业和在读研究生,培养的研究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科技创新以及技术研发能力,同时,所培养出的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应能适应社会产业结构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经过十余年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我国在研究生培养规模上已跃居世界前列,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点已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已成为我国解决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这一问题矛盾的主导方面。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对于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探讨,就是从致力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一角度进行的。 

(二) 影响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主要因素分析 

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分析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入手,研究生教育有三个要素:研究生群体、导师群体和研究生的培养环境。研究生教育的自主创新,即“协同式创新”,也就是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培养环境三者的和谐发展。事实上,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也可归为三大方面:导师、学生和环境。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这三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之处: 

在导师方面,调查发现,我国能够跻身世界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凤毛麟角:在158个国际一级学科组织及其包含的1 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我国进入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3%,其中在一级学科组织中担任主席的仅1名,在二级学科组织中担任主席的仅占1%;产出高引用论文的教师极少;拥有世界200强大学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明显不足。实证分析发现,导师魅力、导师指导对研究生学术努力行为均有显著解释效应。高水平导师是培养高水平研究生的前提,导师的指导水平是架在名师和高水平研究生之间的关键桥梁。 

在生源方面,现实情况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对于吸引国外优秀学生前来留学缺乏应有的吸引力。来华留学研究生的总体生源情况不太理想,呈现出“一大二多三差”[注:见袁洁在《浅谈激励因素对高层次留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中的观点:“一大”主要表现为现阶段来华留学研究生年龄普遍偏大。“二多”指的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高层次留学生多,带陪读的多。“三差”包括:由于大部分高层次学生来华前从未接触过汉语,且年龄偏大,汉语接受和应用能力差;与中国学生相比,其专业水平低,基础差;由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居多,做实验动手能力差。]的特点。另一方面,我国却有相当大比例的优秀学生被吸引前往欧美攻读研究生学位。2008年7月完成的《美国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综合报告》显示,2006年度全美共授予45 596名研究型博士,分析学位获得者的背景资料发现,“出产”美国博士最多的三所学校分别是清华大学571人,北京大学507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427人。中国紧追而上的还有,复旦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163人,南京大学155人,南开大学147人,上海交通大学144人。而对研究生导师的调查也表明,60%的导师认为生源质量非但没有提高,甚至降低了。 

在环境方面,调查显示,我国高校绝大多数(占被调查总人数73%)博士生对当前的学术氛围是满意的,但仅57%的被调查硕士生对学术氛围的评价满意。这表明高校的学术氛围虽然总体不错,但依旧需要做出较大的改进,特别是学校应该尽可能为不同层次学生都创造出良好的学术环境。另有研究揭示,硕士生对研究生学习环境要素构成的评价,对学术报告和图书馆、实验室、资料室情况相对满意,但对学术氛围、专业学习风气等的不满意度大大增加[10]。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勒温(k•lewin)指出,“人的行为是个体特征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关系或结果。”学术环境具有明显的“场”效应,对于浸入其中的研究生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上述调查显示,我国当前研究生培养机构的学术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 

(三) 优质资源共享促进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实现的作用机制 

上文已经分析指出,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师资队伍、生源水平、学术环境等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均存在着一定的劣势。我国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在战略选择上必须“舍弃单打独斗,集中优势力量,实施整合作战”,必须重视并实现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 

优质资源共享契合了研究生开放式培养的理念,而开放式培养已被理论与实践证明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条有效路径。耗散结构理论告诉我们,系统可以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三种。由于能量是消耗性的,孤立系统和封闭系统如果不能及时打破封闭状态,最终将因能量耗尽而走向消亡。只有开放系统,才能够通过与外界的资源、信息与能量物质的交换,保持系统的活力。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系统只有不断加强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实现研究生培养模式从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变,才能取得较高的教育质量。而从具体改革来看,无论是当前大力倡导的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还是国内轰轰烈烈开展的各类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通过优质资源共享藉以实现研究生的开放式培养均是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优质资源共享存在着不同地域范围的三个层面:一是国内高校之间的相互开放,实现高校优秀导师资源、优质课程资源、优良科研设备资源在不同研究生培养高校之间的共享。二是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社区)之间相互开放。高校与科研机构及企业等具有不同的工作性质和组织文化,各有所长,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取长补短。三是国内外高校及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开放,实现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这是研究生开放式培养的高级阶段,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最具实质性意义的举措。 

 

二、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现状、主要形式和运作模式 

 

(一)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现状 

目前,国内对于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研究数量不多,已有的研究又相对集中于对共享途径的探讨,如遴选并推广研究生课程及精品教材共享研究新成果,鼓励境内外校际访学促进学科交叉,开放实验室、图书馆等实现科研资料共享,通过建立研究生公共教学资源网来搭建互动平台等。有研究通过对大学城研究生教育合作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指出研究生教育的资源共享可在“开放、合作、共建”三个层面上展开。从公开的文献看,目前尚未有直接针对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现状的描述,尽管这样,仍可通过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现状对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情况窥见一斑。对浙江高教园区高校实验室资源开放共享率的调查数据表明,高校实验室开放以及资源共享率较低。而对广州大学城教学科研资源共享现状的调查亦表明,目前广州大学城只是在饭堂、体育场馆这类公共服务范畴实现高校间共享和面向社会开放,在教育科研等核心领域,只处于资源共享的探索起步阶段。上述调查情况折射出,我国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现状仍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二)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主要形式 

要促进研究生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首先需要探讨其多样化的形式。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可分为“开放、合作、共建”三种主要类型,而每一类型又包括多种形式的合作项目。 

1. 优质资源的开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课程的开放。课程开放是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主要形式。可具体分为两种:各高校之间优质课程、特色课程和其他院校有需要的课程的开放;面向其他高校教师的开放,即将课程向外校开放,引入其他高校教师任教。二是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开放。根据统一的顶层设计,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可提出可开放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名称、内容、时间、时长,由有需要的学校和学生自行选择。三是图书资料的开放。研究生的学习主要体现为一种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便利、充裕的图书资料是开展高效学习的保障。 

2. 优质资源的合作。即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在资源开放的基础上进行的有关合作事宜。这种合作突破了某一单项资源的限制,是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双方或多方的行为。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合作可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人才培养的合作。各校利用自己的优质资源联合培养人才,可以通过访学、联合制订培养方案、互相开设课程、互相聘任教师、共同组织创新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二是科学研究的合作。通过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实现重大科研成果的突破,不仅能更好地实现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目标,同时通过科研成果的获得也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 

3. 优质资源的共建。优质资源的共建是进一步打破某一研究生培养单位拥有资源的封闭思想,实行各培养(参与)单位之间共同建设资源,建设成果归共建学校(机构)共同拥有和使用。教学资源共建的范围很广,如共同建设课程与教材,共建公共课教学资源库、专业教学资源库、多媒体教学课件,共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以及共同申报建设学位点,与科研机构或企业共建大型实验室等。 

上述三种优质资源共享类型实质是由低到高的三个逻辑层次。开放即研究生培养机构将自身资源提供给其他培养机构应用,此时是各自利用;合作即研究生培养机构利用各自的资源共同完成某些任务、项目,此时是共同应用;共建即研究生培养机构共同建设资源,此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实现资源共享的难度上来看,从开放到共建,其难度逐步加大,深度逐次递进。 

(三)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运作模式 

1. 人力资源共享模式。人力资源是指从事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的人员。研究生教育可以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实现人员的互聘。人力资源共享不只是发生在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机构、高校与大型科技型企业的人力资源共享对于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物质资源共享模式。物质资源是指用于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活动资金的物化形式。具体包括信息资源共享、图书资料共享、实验室和试验基地共享等。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建设精品课程教材、推广示范性培养方案、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等方面进行的改革探索即为物质资源共享的重要形式。 

3. 综合资源共享模式。优质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对于高质量研究生的培养都不可或缺,只有二者达到资源的综合共享,研究生的培养才能取得最佳成效。在我国,综合资源共享模式已在大学城中得到实践,大学城不仅便利了开展研究生教育所需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共享,而且可以通过跨校选修课程、师资与导师互聘等方式,实现多所高校资源的优势互补。 

4. 无形资源共享模式。无形资源是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如教育品牌、校风校训、办学传统与经验、学校荣誉、招生与就业渠道、校友网络等。目前,许多省市、高校利用教育部层面开展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品牌,积极开展了所在区域、单位的博士生学术论坛、研究生暑期学校、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等,这些都是无形资源共享的表现形式。 

 

三、 优质资源共享引导下的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思考 

 

通过各高校对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的改革探索,从有效共享优质资源出发,我们对如何通过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来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展开如下思考: 

第一,以理念转变为先导,确立起优质资源共享的思想观念。优质资源的共享不仅仅是一个实践问题,更是一个理念问题,没有共享的理念就不会产生共享的实践。确立起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科学理念,至少应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树立起资源意识,认识到共享对于教育低投入与高产出的重大意义。二是确立优质资源共享的理念,一般资源只能解决“有无”问题,而优质资源的共享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具有实质性意义。三是拓展对于优质资源来源范围的认识,共享不只是发生在高校之间,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和社区,由于各自不同的优势,且不存在较大的利益冲突,较容易形成稳定、可信任的联盟关系,而且由于其各自不同的资源特性,更容易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 

第二,以政策的建立和完善为引导,拓展优质资源共享渠道。我们可以通过政策或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来引导优质资源的共享。鉴于研究生教育是一种创新性教育,是一种主要通过科学研究来实现创新目标的教育,因此,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焦点”在于解决好“通过参与课题进行学习”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要充分利用外部(如科学院系统和企业系统)的优质科研资源,为研究生在参与课题中开展学习创造条件。二是要利用外部优质师资,实现对参与课题的有效指导。由于优质资源分散在不同的行业系统或部门,因此,有关主管部门进行顶层设计,通过政策引导,借助外力来促进合作与共享目标的实现。 

第三,以多样化的合作为载体,实现共享由形式走向实质。从合作对象、合作内容、合作时间、合作形式等各方面来看,研究生的优质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改革实践表明,对于既定的研究生群体而言,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关键在于优质师资和学科平台,因此研究生的优质资源共享应着眼于这两方面,资源共享才能走向实质。关于如何共享优质师资,聘请校外专家授课是一种有效方式。而在信息技术充分发达的当今,通过网络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无疑也是共享优质师资的一条便捷渠道。据统计,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件计划,目前已公开课程1550门,而2006年全世界网上公开的大学课程已达四千余门[16]。其他如研究生的国内外访学、暑期学校、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等,既在师资,同时也在学科平台的共享上收到了对于研究生培养的显著成效。 

第7篇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路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世界银行在《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危机与出路》中指出:没有更多更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国家将会越来越难以从全球性知识经济中受益。而研究却指出,目前世界上的各种评价指数中,增加的教育指标越多,教育指标划分越细,我国的排名也就越靠后。教育指标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指标,已经拖了我国发展的后腿[1]。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最高层级,能否实现建成研究生教育强国的目标,已不只是一项学术性事务,其更多地上升为国家的政策。而对于我国而言,通过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藉以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关键。

一、 优质资源共享是促进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

(一) 研究生教育强国的主要内涵

随着愈来愈多人达成对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共识,目前国内教育界对于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已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普遍认为高等教育强国是指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以及提供的科技成果和社会服务,能够基本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在经济、社会及科学技术发展中所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而所谓“基本”,主要是指对外国技术的依存度在20%以下。指出一流大学(及一流学科)的比例及其在世界的地位、大学入学率、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高等教育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贡献度等在内均是衡量高等教育强国的考量指标。但目前对于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内涵,仍缺乏比较专门、深入的探讨。

本文遵循系统分析的观点,基于“结构—功能”的视角,认为应从要素、数量、质量、关系等维度来认识研究生教育强国的内涵。研究生教育强国是指一个国家拥有一定数量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研究型大学,拥有较大规模的已毕业和在读研究生,培养的研究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科技创新以及技术研发能力,同时,所培养出的不同学科的研究生应能适应社会产业结构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经过十余年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我国在研究生培养规模上已跃居世界前列,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点已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已成为我国解决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这一问题矛盾的主导方面。基于这一认识,本文对于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的探讨,就是从致力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这一角度进行的。

(二) 影响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主要因素分析

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分析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入手,研究生教育有三个要素:研究生群体、导师群体和研究生的培养环境。研究生教育的自主创新,即“协同式创新”,也就是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培养环境三者的和谐发展。事实上,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也可归为三大方面:导师、学生和环境。我国研究生教育在这三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之处:

在导师方面,调查发现,我国能够跻身世界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凤毛麟角:在158个国际一级学科组织及其包含的1 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我国进入领导层的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3%,其中在一级学科组织中担任主席的仅1名,在二级学科组织中担任主席的仅占1%;产出高引用论文的教师极少;拥有世界200强大学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明显不足。实证分析发现,导师魅力、导师指导对研究生学术努力行为均有显著解释效应。高水平导师是培养高水平研究生的前提,导师的指导水平是架在名师和高水平研究生之间的关键桥梁。

在生源方面,现实情况表明,我国研究生教育对于吸引国外优秀学生前来留学缺乏应有的吸引力。来华留学研究生的总体生源情况不太理想,呈现出“一大二多三差”[注:见袁洁在《浅谈激励因素对高层次留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中的观点:“一大”主要表现为现阶段来华留学研究生年龄普遍偏大。“二多”指的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高层次

留学生多,带陪读的多。“三差”包括:由于大部分高层次学生来华前从未接触过汉语,且年龄偏大,汉语接受和应用能力差;与中国学生相比,其专业水平低,基础差;由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居多,做实验动手能力差。]的特点。另一方面,我国却有相当大比例的优秀学生被吸引前往欧美攻读研究生学位。2008年7月完成的《美国大学博士学位获得者综合报告》显示,2006年度全美共授予45 596名研究型博士,分析学位获得者的背景资料发现,“出产”美国博士最多的三所学校分别是清华大学571人,北京大学507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427人。中国紧追而上的还有,复旦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163人,南京大学155人,南开大学147人,上海交通大学144人。而对研究生导师的调查也表明,60%的导师认为生源质量非但没有提高,甚至降低了。

在环境方面,调查显示,我国高校绝大多数(占被调查总人数73%)博士生对当前的学术氛围是满意的,但仅57%的被调查硕士生对学术氛围的评价满意。这表明高校的学术氛围虽然总体不错,但依旧需要做出较大的改进,特别是学校应该尽可能为不同层次学生都创造出良好的学术环境。另有研究揭示,硕士生对研究生学习环境要素构成的评价,对学术报告和图书馆、实验室、资料室情况相对满意,但对学术氛围、专业学习风气等的不满意度大大增加[10]。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勒温(k•lewin)指出,“人的行为是个体特征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关系或结果。”学术环境具有明显的“场”效应,对于浸入其中的研究生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上述调查显示,我国当前研究生培养机构的学术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

(三) 优质资源共享促进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实现的作用机制

上文已经分析指出,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师资队伍、生源水平、学术环境等方面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均存在着一定的劣势。我国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在战略选择上必须“舍弃单打独斗,集中优势力量,实施整合作战”,必须重视并实现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

优质资源共享契合了研究生开放式培养的理念,而开放式培养已被理论与实践证明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条有效路径。耗散结构理论告诉我们,系统可以分为孤立系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三种。由于能量是消耗性的,孤立系统和封闭系统如果不能及时打破封闭状态,最终将因能量耗尽而走向消亡。只有开放系统,才能够通过与外界的资源、信息与能量物质的交换,保持系统的活力。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系统只有不断加强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实现研究生培养模式从封闭式向开放式的转变,才能取得较高的教育质量。而从具体改革来看,无论是当前大力倡导的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还是国内轰轰烈烈开展的各类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通过优质资源共享藉以实现研究生的开放式培养均是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优质资源共享存在着不同地域范围的三个层面:一是国内高校之间的相互开放,实现高校优秀导师资源、优质课程资源、优良科研设备资源在不同研究生培养高校之间的共享。二是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社区)之间相互开放。高校与科研机构及企业等具有不同的工作性质和组织文化,各有所长,相互间的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取长补短。三是国内外高校及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开放,实现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化,这是研究生开放式培养的高级阶段,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最具实质性意义的举措。

二、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现状、主要形式和运作模式

(一)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现状

目前,国内对于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研究数量不多,已有的研究又相对集中于对共享途径的探讨,如遴选并推广研究生课程及精品教材共享研究新成果,鼓励境内外校际访学促进学科交叉,开放实验室、图书馆等实现科研资料共享,通过建立研究生公共教学资源网来搭建互动平台等。有研究通过对大学城研究生教育合作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指出研究生教育的资源共享可在“开放、合作、共建”三个层面上展开。从公开的文献看,目前尚未有直接针对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现状的描述,尽管这样,仍可通过高等教育资源的共享现状对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情况窥见一斑。对浙江高教园区高校实验室资源开放共享率的调查数据表明,高校实验室开放以及资源共享率较低。而对广州大学城教学科研资源共享现状的调查亦表明,目前广州大学城只是在饭堂、体育场馆这类公共服务范畴实现高校间共享和面向社会开放,在教育科研等核心领域,只处于资源共享的探索起步阶段。上述调查情况折射出,我国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现状仍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

(二)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主要形式&

nbsp;

要促进研究生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首先需要探讨其多样化的形式。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可分为“开放、合作、共建”三种主要类型,而每一类型又包括多种形式的合作项目。

1. 优质资源的开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课程的开放。课程开放是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主要形式。可具体分为两种:各高校之间优质课程、特色课程和其他院校有需要的课程的开放;面向其他高校教师的开放,即将课程向外校开放,引入其他高校教师任教。二是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开放。根据统一的顶层设计,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可提出可开放的实验室和实践基地的名称、内容、时间、时长,由有需要的学校和学生自行选择。三是图书资料的开放。研究生的学习主要体现为一种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便利、充裕的图书资料是开展高效学习的保障。

2. 优质资源的合作。即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在资源开放的基础上进行的有关合作事宜。这种合作突破了某一单项资源的限制,是资源的综合利用,是双方或多方的行为。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合作可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人才培养的合作。各校利用自己的优质资源联合培养人才,可以通过访学、联合制订培养方案、互相开设课程、互相聘任教师、共同组织创新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二是科学研究的合作。通过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实现重大科研成果的突破,不仅能更好地实现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目标,同时通过科研成果的获得也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

3. 优质资源的共建。优质资源的共建是进一步打破某一研究生培养单位拥有资源的封闭思想,实行各培养(参与)单位之间共同建设资源,建设成果归共建学校(机构)共同拥有和使用。教学资源共建的范围很广,如共同建设课程与教材,共建公共课教学资源库、专业教学资源库、多媒体教学课件,共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以及共同申报建设学位点,与科研机构或企业共建大型实验室等。

上述三种优质资源共享类型实质是由低到高的三个逻辑层次。开放即研究生培养机构将自身资源提供给其他培养机构应用,此时是各自利用;合作即研究生培养机构利用各自的资源共同完成某些任务、项目,此时是共同应用;共建即研究生培养机构共同建设资源,此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实现资源共享的难度上来看,从开放到共建,其难度逐步加大,深度逐次递进。

(三) 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运作模式

1. 人力资源共享模式。人力资源是指从事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的人员。研究生教育可以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等方面实现人员的互聘。人力资源共享不只是发生在高校之间,高校与科研机构、高校与大型科技型企业的人力资源共享对于培养高质量的研究生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物质资源共享模式。物质资源是指用于研究生教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活动资金的物化形式。具体包括信息资源共享、图书资料共享、实验室和试验基地共享等。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建设精品课程教材、推广示范性培养方案、建立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等方面进行的改革探索即为物质资源共享的重要形式。

3. 综合资源共享模式。优质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对于高质量研究生的培养都不可或缺,只有二者达到资源的综合共享,研究生的培养才能取得最佳成效。在我国,综合资源共享模式已在大学城中得到实践,大学城不仅便利了开展研究生教育所需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共享,而且可以通过跨校选修课程、师资与导师互聘等方式,实现多所高校资源的优势互补。

4. 无形资源共享模式。无形资源是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如教育品牌、校风校训、办学传统与经验、学校荣誉、招生与就业渠道、校友网络等。目前,许多省市、高校利用教育部层面开展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品牌,积极开展了所在区域、单位的博士生学术论坛、研究生暑期学校、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等,这些都是无形资源共享的表现形式。

三、 优质资源共享引导下的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思考

通过各高校对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的改革探索,从有效共享优质资源出发,我们对如何通过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来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展开如下思考:

第一,以理念转变为先导,确立起优质资源共享的思想观念。优质资源的共享不仅仅是一个实践问题,更是一个理念问题,没有共享的理念就不会产生共享的实践。确立起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科学理念,至少应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树立起资源意识,认识到共享对于教育低投入与高产出的重大意义。二是确立优质资源共享的理念,一般资源只能解决“有无”问题,而优质资源的共享对于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才

具有实质性意义。三是拓展对于优质资源来源范围的认识,共享不只是发生在高校之间,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和社区,由于各自不同的优势,且不存在较大的利益冲突,较容易形成稳定、可信任的联盟关系,而且由于其各自不同的资源特性,更容易达到资源共享的效果。

第二,以政策的建立和完善为引导,拓展优质资源共享渠道。我们可以通过政策或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来引导优质资源的共享。鉴于研究生教育是一种创新性教育,是一种主要通过科学研究来实现创新目标的教育,因此,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焦点”在于解决好“通过参与课题进行学习”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涉及两个方面:一是要充分利用外部(如科学院系统和企业系统)的优质科研资源,为研究生在参与课题中开展学习创造条件。二是要利用外部优质师资,实现对参与课题的有效指导。由于优质资源分散在不同的行业系统或部门,因此,有关主管部门进行顶层设计,通过政策引导,借助外力来促进合作与共享目标的实现。

第三,以多样化的合作为载体,实现共享由形式走向实质。从合作对象、合作内容、合作时间、合作形式等各方面来看,研究生的优质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改革实践表明,对于既定的研究生群体而言,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关键在于优质师资和学科平台,因此研究生的优质资源共享应着眼于这两方面,资源共享才能走向实质。关于如何共享优质师资,聘请校外专家授课是一种有效方式。而在信息技术充分发达的当今,通过网络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无疑也是共享优质师资的一条便捷渠道。据统计,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件计划,目前已公开课程1550门,而2006年全世界网上公开的大学课程已达四千余门[16]。其他如研究生的国内外访学、暑期学校、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等,既在师资,同时也在学科平台的共享上收到了对于研究生培养的显著成效。

第四,以品牌建设为旨归,扩大优质资源共享的效益和影响。建立起研究生教育优质资源共享的品牌,不仅有利于维持合作共享的持续开展,同时也为探索新的共享形式提供了改革实践的基点。为此,应通过合作项目的内涵建设以及广泛的媒体宣传来开展资源共享的品牌建设。从目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实践效果来看,教育部组织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如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研究生暑期学校、研究生访学基地建设等都已发展成较有影响力的资源共享品牌项目,其他如上海市的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陕西省学位委员会和西安交通大学联合组织的“西部地区研究生精品课程大讲堂”,对于如何开展研究生教育的优质资源共享进行了深度探索,并已达到了预期效果。

第8篇

论文摘要:随着赣州市各大高校校区的不断建设与发展,如何加强高校园区内校际间的教育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各校师生讨论的热点。笔者在对所在地区及邻近城市的多个高校园区教学信息资源共享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赣州高校园区教学资源网络共事平台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思路。希望能抛砖引玉,为高校园区的教学资源整合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1前言

自2002年以来,赣州驻市本科院校——赣南师范学院、赣南医学院先后都在赣州开发区高校园区启用新的校区。截至到2009年9月,进驻赣州开发区高校园区的高校及大中专院校已达7个,园区内各院校所设专业学科门类齐全,涵盖了理、工、文、医、经、教等多个学科,高校园区的建设初具规模。与园区内硬件资源建设高速发展不成正比是园区内各院校的教学资源共享水平较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对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应用还不够充分

各校都拥有各个特色的教学成果奖、实验示范中心、品牌专业、精品课程、优秀教材和优秀多媒体课件,但由于受到知识保护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得这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往往评完即止,最多仅受益于其所在学校,造成优秀教育教学资源闲置现象严重。

1.2教育教学资源重置现象严重

虽同在一个高校园区,但由于各校间意识上的“围墙”仍未打破,校际间的教育教学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大量浪费和低层次的重复开发。

1.3教育资源共享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重视

目前,赣州高校园区内各学校之间没有开展校际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相关探讨,缺乏合理的高校园区网络共享平台的共建共享模式,对校际间的网络共享平台全方位、可持续建设的体制和方法的研究尚为空白。

随着各高校校园网建设的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求对教育资源的共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赣州高校园区网络共享平台的建设,是实现区域性高校资源有效共享的途径之一,是构建整个赣州现代远程教育体系的战略重点。

2建设目标

如上所述,赣州市高校园区内各院校所设专业学科门类齐全、涵盖面广,在教学资源和文献信息的建设方面有很强的互补性。本文所提出的赣州高校园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目标就是充分利用网络共享平台来实现教学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主要将实现以下几个建设目标:(1)探讨高教园区教学化建设新模式;(2)建设统一开放的信息标准;(3)形成特色鲜明的高校园区公共教育服务平台;(4)推动园区内各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该共享平台的建设实施将会为各院校发挥自身的优势特长、校际间互通有无提供桥梁,有利于集合园区内各院校的专业特长,形成赣州高校园区特色的教学、科研、学习、讨论的知识管理平台,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建设思路

笔者建议以国家级和省级优秀大学城资源共享平台的运作为先导,结合江西省内各知名高校园区的网络共享平台建设经验,建立一套机制灵活、形式多样、实际操作性强、可持续发展的高校园区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平台的有效管理和运作模式,并进一步阐明大学城内校际网络共享资源知识产权的限制和共享的关系、优质教学资源的协作模式和共享机制。

3.1网络中心资源建设的目标需求

首先,是开展省内大学城共建高校网络共享平台建设的现状和用户需求调查。在了解各个学校对网络共享平台建设和应用的态度、方法、投入、政策等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分析共享平台建设的现状、期望、设想和建议。

其次,是规模化的定位。调查师生的需求,了解教师所希望的网络共享模式,了解教师对资源共建共享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对网络共享资源的利用现状和期望。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来,实现网络共享平台的规模化建设。

3.2各院校的信息整合与应用开发

首先是信息的整合。校际间的资源整合需要实行统一技术标准和规范,需要协同联合建设。笔者从数字资源的共享范围、利用深度、有效期的角度出发,考虑数据加工、存档、存取、管理等标准。

3.2.1信息资源的存档

该平台信息资源共享主要包括网络资源的共享、图书资源的共享、实验设备资源的共享、跨校区选课等。其中涉及信息资源存档级别的设置,中心资源或结点资源存档位置的选择、信息的利用方式、存档的密级和版权的保护等等。

分布式多结点用户使用的技术支持。包括解决:海量信息存储、吞吐量、网络与数据安全、海量用户数接入、信息检索、计算能力等等。需要充分考虑信息扩客与发展节点接入等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3.2.2公共平台的协作活动

加入该平台建设的联盟单位需要建立联合建设领导机构。负责协调园区内各院校子资源的建设发展,尽量避免重复建设。如有些高校园区开展了针对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协调采购、合作编目、编制联合目录,馆际互借和共同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等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建设活动。

可以说存档是信息资源的建设基础,大用户数接人技术是运行的保障,协同服务是发展的根本。

其次是应用开发。要进一步推动园区内各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发形成多学科、多课程的网络共享平台,面向节点用户的应用软件设计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各校联合建设或补充建设的方式丰富园区内现有的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共享制作精品课程申报网站和课程网站的工具,提供网上学习和教学参考。特别是面向园区内所有师生提供网络智能辅助教学平台及学生自主学习系统、校际选课及自选课程辅导系统等等。

4建立校际网络共享平台的资源共享评价体系

为检验和l评价基于该平台的教学资源共享的成效,以便进一步进行完善和改进平台的共建共享机制,有必要建立资源共享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的建立将综合考虑学校、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以及教学设备资源等综合因素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发现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改进。

第9篇

现代信息技术下教育信息资源是指经过人类选取、组织、有序化的、适合学习者有效发展自身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Internet,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所形成的教育信息资源具有较大的关联性以及共享性,即用户在进行知识检索时,虽然获取的信息内容较为零散,但是整合起来的知识却具有完整性以及权威性,同时为了优化教育信息资源的分配,一些学校也借助多媒体的技术手段对优质的教育资源进行吸取并对学生进行分享,以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

1.1多媒体教育信息资源的分享与存储形式

相对于其他教育信息资源分配模式来讲,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资源分配模式更为便捷化,且信息资源的格式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信息资源的分享以及存储形式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如从传统的文本格式转换为视频格式、动画格式、促使教育信息资源更为直观且便于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吸收。同样,多媒体教育信息资源进行分配时增强了一定的时效性,同时也突破了地域的限制,只要具有网络,用户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课堂上都能够较为方便的获取到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

1.2远程教学模式对于教学资源分配的影响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塑造出了多样性的教学信息资源分配模式,其中远程教学以及网络化教学为主要的教育信息资源的分配模式,其主要的技术特点就是将教育资源更为直观的传输给距离教育资源所在地较远的用户,能够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远程化、网络化。当然这种教学信息资源分配的方式需要保障通畅的网络连接,同时需要具有现代化的网络通讯技术的支持,促使学习者能够接受到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并且能够如同传统教学信息资源传播形式一样能够进行实时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从本质上来说,现代化信息技术解决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同时也能够在借用网络远程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优化教育信息资源的分配。值得一提的是,各类网络学校的开辟以及各个高校网络学院的开设,较大程度上改变了国内教育的现状,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区域的限制以及经济不发达的限制教育设施发展等问题,让更多的人获得了较为优质的教育资源,促使教学资源的价值最大化。

二、优化教育信息资源的措施

2.1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对教育信息资源的调拨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采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育信息资源的调拨是发挥教育信息资源价值效用的最佳方式。在网络通讯技术保障下,教育信息资源能够通过多种信息传输渠道进行分享传播,同时基于互联网信息数据库的完整性,用户能够使用网络强大的检索功能获取较为丰富的教育信息内容,从而获得知识素养的提升。采用网络技术手段能够实现不同形式的教学信息资源的优化与整合,如通过国家政策的引导,近年来一些大学开始进行公开课的开放一方便于其他院校的学生或者社会人士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信息资源,这就是一种较为完善的教育信息资源分享以及调拨的形式。此外,为了能够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均衡发展,国家也向一些不发达地区的学校注入一定的资金,构建相应的网络化教学的配套设施,与一些名校之间实现网络远程沟通与合作,并定期面向教师以及学生开展相应的学习活动,在学生享受到良好教育的同时,也能够对校内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产生一定的影响,从本质上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而能够从根本上实现教学资源优化分配。

2.2构建多元化的教学信息分享平台

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沟通,各个教育机构应该推动教学信息资源分享平台的建设,以方便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之间进行教学问题的研究,平台的架构兼顾了学习者以及教育者双方的利益,能够让学习者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也能够在教育者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从根本上解决了教育失衡的问题,推动了教育的和谐化发展。

三、总结

第10篇

摘 要:西方最先对教育中的“分享行为”进行研究,截至今天,国内的相关研究极少,《学会分享:分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是当前“分享教育”研究的唯一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著。本文通过对现有主要研究文献的回顾,认为“分享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方式,其核心是要全面贯彻“学会分享”的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转变为可操作的方式与措施,因而,其关键不是立足于他人核心价值的分享,而是立足于自我核心价值的分享。

关键词:分享教育;理念溯源;概念厘定

“分享”是人类的一种亲社会行为,学会分享对于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本文通过对现有相关文献的回顾,探讨“分享教育”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1.国外对“分享教育”的研究

关于教育中的“分享行为”研究,最先是从国外开始的。国外大部分研究都认为“分享”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意识,并是有所表现的,普遍认为出生后第8个月的婴儿就已经具有分享倾向,一岁以后的幼儿能够对同伴、兄妹给予特定的帮助与分享。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意识能否持续表现出来,则需要教育来对它进行加强。因此,后天的教育对人的“分享行为”和“分享意识”的培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纵观国外的研究文献,不难看出,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对人的“分享”品质的研究,将“分享”作为一种教育、管理的理念来研究的文献较少。

2.我国对“分享教育”的研究

我国近代最先对“分享行为”进行研究的是岑国祯、刘京海(1988)。他们用对偶故事对5~n岁儿童的“分享观念”和“分享行为”进行了对比分析。近些年,中国著名教育学者北师大肖川教授在其《智慧与真情》一书中,明确提出教师作为教育的重要主体必须具备“分享”的品质。然而,这些研究仍然是针对人的“分享”品质而展开的,在有关“分享教育”理念的研究方面,直到新世纪后才被提及,且相关文献极少。2005年江苏省常州市实验小学开展了“学会分享:一项促进学校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到目前为止,该研究是关于“分享教育”的重要课题,其专著《学会分享:分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也是当前国内在“分享教育”理念研究方面唯一的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书籍,其研究内容涉及广泛。但这些研究由于缺乏案例分析,其可操作性仍有待进一步验证。长沙财经学校近年来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且已提出了开展基于分享理念的中职学校管理与建设的主要思路,相比以往研究,该研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因而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分享教育”理念厘定

(1)“分享”的概念。对于“分享”,目前仍没有一个明确又具体的定义,大多数学者认为分享是一个较为模糊的动词,其核心指向的是一种亲社会的行为。毋庸置疑,亲社会行为是一种“正能量”行为,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的帮助、合作、分享、谦让、宽恕等一切有助于社会和谐的行为及趋向”。分享作为一种亲社会行为的具体表现,其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乐意将已有资源拿出来分享给他人;第二层含义是分享他有资源。当然在实际的生活中,“分享”活动往往不是单向的,而是在分享已有资源或分享他有资源时,双方的资源、行为、观念的双向输出,强调的是相互的分享,这种分享通常是双赢的。

(2)“分享教育”理念的概念。分享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方式。“分享教育”就是基于分享理念,在不断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师生在分享原有成果的同时努力创新成果,为他人、学校乃至社会所共享的教育。它的关键不是立足于他人核心价值的分享,而是立足于自我资源的分享,即首先要将己有资源分享给他人,具体解决四个方面的关键问题:①己有资源与人分享:即教师、学生、企业、学校等有自身追求动力,不断进行能量积累,有实实在在可以输送给别人的资源,包括行为、观念、价值、经验等。②愿意与人分享:即要解决的是教师、学生、企业、学校等层面的分享动机问题,有需求才会有动机,利用追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来促成“我愿意”的分享动机,关注分享教育的内驱力因素。③如何与人分享:这是分享教育的方法论问题,即教师、学生、企业、学校之间实现分享的方法与路径。④分享什么:这是对分享教育的载体研究,并关注到载体的时代性、创新性和丰富性,通过这个意义载体,来树立学校的教育观念。

第11篇

关键词:中职数字化;教学资源;交流共享;系统设计

一、我国中职数字化教学资源交流共享系统的发展状态

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逐渐推动数字化教学资源进入学校,从而对学生的学习形成了很大的影响。而由于其没有设置严格的规定且职业数字化教学资源交流共享系统工作效率不高,从而对中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也严重影响了中职教育教学的质量。所以,对于现在的中职学校来说,均在数字化教育资源交流共享系统设计上投入大量力度,并不断开发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交流系统的新模式,对此也获得了相应的成绩。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核心概念界定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能够在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材料或教学系统。作为一种新的教学资源形态,主要包括音视频、动画、多媒体软件、数字试题、网站、计算机模拟、网络课程等。以下的研究主要是数字化教学资源关于教和学设计出来的,支持教师和学生学习用的软件资源。

三、中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建设主体分类可分为:教育信息资源类网站、远程教育类网站、政府和教育科研机构的网站、商业类教育网站等四类。其中,教育信息资源类网站大多数是以独立运作的形式而存在的,主要是提供多种类型的教育教学信息和教育资源,例如:中国教育热线是以中国教育科研网的教育网站作为基础而存在的,现在的发展方向是网上职业培训。远程网站是提供远程学历教育或非学历教育,例如: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网、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等。政府和教育科研机构网站都涵盖了各个地区教育的信息网、各个职业学院中的学校网站等。商业模式的教育类网站关系到了企业追求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利用高科技,把教育教学资源的应用和普及作为目的,从而建设商业模式职业教育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网站。

根据教育教学资源的分布形式分为:资源中心类资源平台系统、分布式资源平台系统、学科资源平台、数字图书馆等四类。对于资源中心类平台来说其不仅是由一个网站组成,而是由很多个不同级别的网站组成的,成为一个地域性范围的教育资源网,例如:国家电教馆网站和各省级市电教馆网站,其中,每一个级别较低的电教馆都要向上一级电教馆提供资源和服务需求,需要经过一层层的管理在省级层面来形成资源中心。

四、信息资源交流共享系统的数量不断增加,其种类日益丰富

目前,由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已具有的中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约2万所,成人教育的机构约有64万所。现在,在我国已经形成了很多的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交流共享系统。对于已经形成的国家职业教育专门网站主要有:中国职业教育网、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等。对于学校来说,也有把学校作为机构建立的中等职业学院、高等职业学院网站,在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交流共享中对于系统设计投入很大的力度,即使信息资源交流体系所提供的教育信息和教学资源种类有很大的不同,但也受到了很多使用者的青睐,从而让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趋势。

五、中职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概述

1.加强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基础建设和资源环境建设

对于数字化教学资源交流共享平台设计的基础运用条件来说,要求学校要建设与之相对应的设施条件和资源环境,这样才能让信息资源交流共享平台有效地在校园内展开使用。若缺少了对硬件设施的建设,就不可以有效地利用软件资源。如:英国教育通信技术上的投资,从1998―2004年共投资了18亿英镑,从而让教育通信技术在整个教育领域中的运用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所以,这就要求当地相关部门及时采取多渠道、多方式来参与进学校数字化硬件设备的建设中,通过适当的途径向政府部门审批专项公款投入教育信息化资源交流共享系统中。

2.做好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工作

(1)利用多种渠道收集整理信息化资源。例如:将网上可用的资源及时进行收集、整理,包括精品课程、媒体素材等相关的资料。学校也要在教学资源方面进行开发,把一些早期的教学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大力向学校老师进行宣传,使其能够将自己的教学资源、PPT,以及学生自制作品进行上传。

(2)不断提高数字化资源的二次开发利用。例如,老师可以把自己认为有价值且在日常教学中非常适用的信息进行有效整理,并将其进行分类、整合利用,这样就在共享资源上增添了免费信息。

(3)建立满足实际需求的职业教育教学数字化资源库。一方面,增加资源内容,接近学生的学习与老师教学的需要;另一方面,使用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库,如,“政府主导、校校合作、校企合作”。

根据以上对中职数字化教学资源交流共享系统设计的研究分析,对于建立网上教学资源交流共享平台,有利于为学生和教学建设出有层次、立体的交流共享系统,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老师可以及时做出一些日常教学反馈,这样做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合理调整。

参考文献:

[1]周树红.中职数字化教学资源交流共享系统设计的研究[J].教育信息化,2001(6).

第12篇

1 分组分享教学法概述

在将分组分享教学法应用到体育教学之前,我们必须先明确其内涵以及存在的问题,以便于扬长避短地使用这种方法,增强体育课的授课效果。分组教学法的开展前提是需要采取班级授课制的授课方式,因为只有学生的数量充足时,才能将其分成小组,对于采取单独授课的课堂就能难以应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意愿或者采取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整个班级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一般分组的依据比较灵活,还可以以学生的性别、爱好为依据进行分组,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分组必须要尊重学生的想法,避免在分组之后,小组出线不愉快的情况,分组之后教师根据具体的课堂内容,在学生之间开展分享活动,使学生通过分享的方式获取新的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比较适合思想与学习能力都比较独立的高中生,高中生与初中生相比无论是学习的行为还是心态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更追求学习的独立性,不再只依存与教师的知识体系,采取分组教学法可以增强高中生的学习的自主性。

分组分享基本的组成单位是学生个体,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分组教学是把学生按能力或学业成绩分为不同的班或组,通过定期测验决定学生升级(组)或降级(组)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学习模式,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

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分组分享可能会由于将学生分成优生和学困生,优生有优越感容易骄傲,体育水平弱的学生有自卑感,同时老师难以观察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多寻找学生的体育学习的兴趣点,不偏项,争取全面的培养他们全面的体育学习和锻炼,也要多鼓励学困生,当他们有所进步时要表扬,尽可能平衡学生间的水平差距。

适当的媒体教学对分组分享教学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我国很多偏远的地区数字媒体教学很难实现,因为除了资金方面的缺乏之外,好多地方的教育力度支持不够,导致了高中体育教学中不能渗入媒体教学的成分,媒体教学的主要好处是大家可以充分利用媒体资源,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体育教学理论都能够在媒体视频片段中体现出来,大家可以进行深入的内部交流与讨论,实现资源与经验成果的共享。

2 分组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对于分组分享教学法有所了解之后我们就可以将其应用到体育教学之中使体育课堂的高中生获得更多新的学习体验。

2.1 体育课教学分组

在进行体育课授课前,体育教师应当首先=做好备课的相关工作,确定好教学目标,传统的高中体育课一般是进行例行的跑步、跳远以及仰卧起坐的教学内容之后,将课堂时间都留给学生自由活动,虽然这样的体育课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意愿这一点值得借鉴,但是新时代的体育课应当教授给学生更多的内容,教师要确定好教学目标以及分组的依据,避免课堂出现混乱。教师堆雪生进行实际的分组之前要对班级的学生有一定的了解,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强项以及弱项,如果一个班级有50个学生,体育教师可以将其分成10组,每组五个人,教师要在每组中设立一个小组长,协助教师以及体育委员进行教学活动,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要有能力稍强以及稍弱的学生,保证小组的平衡性。

2.2 分享教学活动

将学生分好组后,体育教师就可以开展正常的体育教学,教师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通过示范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如广播体操的教学,教师先将本节课要学习的动作在全体同学,面前示范几遍,保证每个组的小组长已经正确掌握了动作,老师进行纠正之后,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的方式进行动作的分享,学得快的学生可以辅助学得慢的学生进行练习,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中明白互相帮助的重要性,能够在小组之中相互配合,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教师在进行课后考核的时候,也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选出表现最佳的一个体育小组,给予积极反馈。

小组内学习分享。一般来说,一堂课学习和练习下来都会有一些学习感受,特别是在一对一和一对二的小组内,每组内都有一个体育学习比较优秀的学生,就可以让他做现场课堂的小组内分享,例如四百米跑,他是如何把这个项目完成好的,跑步起跑发力比较重要还是最后冲刺重要,跑到过程中摆手的姿势怎样会更轻松更快,呼吸如何调整会最适合,这些都是个人感受的分享比课本上的说明更加实际,在跑的过程中,也可以直接在旁边给与指导和纠正,这样的分享是很有效果的。

做好课后总结。老师将学生分组虽然是面向全班的一种教学行为,但实际是让学生为主体把体育课堂尽量的让学生分组学习,但老师并不是淡出课堂,仍然要做好整体课堂的把关,同时在每节课结束的前十分钟集合全体同学让小组组长报告成绩,再由教师做个简短的体育情况的总结,把握学生学习情况同时也是做好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