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规划分析

规划分析

时间:2023-06-07 09:38:15

规划分析

规划分析范文1

[关键词]城市规划;电力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6-0385-01

基于城市规划的电力规划应结合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局部规划要求,根据城市的电力发展、能源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动力资源分布、城市规划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结合当前城市规划的电力规划现状,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不断提高电力规划水平,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基于城市规划的电力规划,保障人们的正常用电和城市发展。

一、城市电力规划现状

近年来,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在电力规划存在着变电站落址困难、线路走廊设计复杂等问题。电力规划是现代化城市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直接关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当前,很多城市的电力规划在将电力规划建模、电力市场负荷预测等环节都采用人工统计和电子报表的形式,这种方式难以满足城市电力规划细化和量化要求,在大数据计算和处理的准确率和效率较低,并且信息化程度较低,经常出现电力负荷预测结果失真的情况[1],严重影响城市电力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基于城市规划的电力规划主要内容

1、廊道和站址规划

电力系统廊道和站址规划应结合电力远景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全面分析电力线路廊道和变电站站址状况,根据城市各地区土地情况、电力线路架桥形式以及变电站形式等,合理规划城市电网的电力线路走廊和变电站站址,按照分阶段的建设要求,列出各个阶段的用地需求。同时,在城市控制性规划过程中,应严格落实电力线路廊道和变电站站址规划,使城市规划和电力规划协调、有序的快速发展。在规划变电站站址时,应根据饱和负荷密度图,将站点尽量安排在电网负荷中心,协调城市市政基础工程用地和变电站站址用地,并且变电站站址要具有良好的抗震性,尽量避开塌陷、断层、溶洞、滑坡等不良地质环境,远离大气污染严重、烟雾严重、易燃易爆等地区[2]。另外,变电站站址不能对周围环境、基础工程设施,特别是通信设施等造成影响。

2、电网规划

电网规划是城市电力规划的重要内容,应以城市的安全、可靠用电,促进城市发展为前提,和城市规划协调一致,在电力系统总规划的指导下,全面分析城市的用电现状和电网建设情况,立足于现代化城市电网建设的长远发展需求,结合电网发展方向和原则,合理确定城市电网规划。城市电网规划应以当地电厂的发电量和地理位置为依据,优化电厂接入系统方案,尽量减少电网的变电等级,严禁重复降压。为了提高城市电网供电安全性和可靠性,要以电网供电安全为准则,各级电压变电容载应满足《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规范》,当变电站失去一回进线或者一台主变,电网供电能力会直接受到影响,这时中压配电网可发挥负荷转移能力,确保城市电网的安全供电。在规划高压配电网线路时,应避免与架空线路、河流、铁路以及道路出现交叉跨越的情况,采用紧凑塔型设置结构,节约占地。

3、电源规划

城市电力规划的电源分布情况和装机容量直接关系着城市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电源规划应结合城市的实际用电情况,科学合理的进行电源规划,结合电源规划的刚性约束条件,遵循能源节约原则,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方案,满足城市的用电需求。根据城市电力规划目标,结合电网的经济性和可靠性目的,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在满足传统电力平衡约束条件基础上,适当增加热平衡条件,提高城市电源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城市电力规划需要注意的问题

1、全面掌握供电资料

基于城市规划的电力规划必须全面掌握城市实际的用电情况和供电基础资料,确保城市电力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通过对城市供电情况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为城市电网规划和负荷量预测奠定良好的基础。城市供电资料包括很多内容:其一,城市市政用电、工业用电和农业用电的统计数据;其二,城市用电量和供电量统计表,包括年最大负荷、线路损耗量、用电量、供电量等;其三,城市电网建设结构图,在城市地理图上明显标注35kV以上的输电线路电压等级和变电站的地理位置,在城市电力规划中应仔细识别高压铁塔坐标,一些由于局部调整或者修建较早的高压线路没有标注明确的地理坐标,应及时和相关部门沟通,及时补测[3],确保城市电力规划的顺利进行;其四,根据城市电力规划目标,绘制城市电网结构的电气主接线系统图;其五,城市供电部门对未来一段时间的电力规划和电网发展构思以及电力负荷预测等资料。

2、加强城市电力负荷预测

城市电力负荷预测主要是通过全面分析城市用电情况和电网特点,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电网负荷变化情况,电力负荷预测可为城市电力规划提供重要的参考,预测精确度对于电力规划效果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必须采取科学的预测方法:

(1)外推法

城市电力负荷预测应用外推法首先根据供电基础资料,统计城市近几年的最大负荷和用电量,然后计算电力负荷年增长率,从而推算和预算未来一段时间电力负荷的增长情况。

(2)负荷密度法

负荷密度法是结合城市电力规划目标、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用电情况等因素,将整个城市划分为多个功能区,利用负荷密度法预测不同功能区的用电量,然后进行相加最终得到城市总体用电量。

(3)横向比较法

通过分析城市的气象条件、人口分布、产业结构、工业产品结构、生产总值等情况,和过去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来预测未来城市电力负荷情况。

3、积极推动绿色节能电网

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各个地区对电力资源的需求量大幅上涨,使得城市土地资源和电网建设之间矛盾日益激烈,如何正确处理电网建设和城市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基于城市规划的电力规划面临的重要问题。基于城市规划的电力规划应确保城市发展和电网建设相协调,统筹规划电网线路走廊、变电站选址等内容,减少电网损耗,优化配置电力资源,实现城市电力的高效利用。城市电力规划应注意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优化对临近居民区的隔音效果,尽量降低电力设备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在选择相关电力设备时,应优先选择便于维修、电子干扰水平低、噪音少、占地面积小的电力设备,积极应用和推广节能型电力设备,构建绿色节能的城市电网。

结束语:

城市规划和电力规划有着密切的关系,基于城市规划的电力规划应结合城市规划发展目标,综合考虑城市的能源状况和本土资源条件,满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求,优化和完善城市电力规划内容,确保城市电网的安全、稳定供电。

参考文献

[1] 于涛.基于城市规划的电力规划研究[D].山东大学,2012.

规划分析范文2

关键词:通信网络技术 GSM网管 NCS MRR LTE 过覆盖 弱覆盖

中图分类号:TN92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09-0000-00

1 LTE精细化规划背景及技术可行性分析

截至2013年,广州共规划LTE站点约7000个,共址规划6395个,规划占比超过90%,与现G网站共址5104个,由此可见与GSM站点共址建设LTE全网占比高。因此MRR和NCS数据不仅真实反映了GSM小区的网络结构与覆盖情况,而且可利用这些测量数据推演LTE的覆盖效果并校正不合理的规划站。故利用NCS、MRR数据评估LTE共址规划效果是合理和必要的。

1.1 LTE共址规划过覆盖分析

NCS真实反映了现网小区间的相关性情况。若存在较强相关性的小区个数超出合理范围,则可认为该小区存在过覆盖风险。首先通过无线参考损耗模型[1]得出LTE与G网之间的路损差异值为6db~8db、G网BCCH与RS参考信号发射功率的差值28db、天馈损耗差值3db,然后利用链路预算公式得出ABSS,从而模拟出LTE的“NCS”。通过分析LTE小区间的相关性,得出LTE共址规划站的过覆盖情况。

1.2 LTE共址规划弱覆盖分析

MRR反映小区的无线网络性能,包括上下行信号强度与质量、上下行的路径衰耗,覆盖范围等。由于MRR采集终端上报服务小区的TCH的信号强度,而G网中TCH是开启下行功控的,而LTE暂不开启。故G网TCH信号强度并不能直接反映LTE RSRP的情况。现通过LTE与GSM的下行链路预算差得出LTE电平与路损的概率分布,再根据LTE弱覆盖小区定义(RSRP小于-110dbm的采样点数比例>5%)得出弱覆盖小区列表,从而分析LTE的弱覆盖情况。

1.3 小结

利用G网网管数据指导LTE规划是有效可行的。精细化规划方法可对LTE共址规划进行校正,从而节省建网成本,提高规划站的利用效率。

2 广州LTE精细化规划方案

精细化规划方案通过分析NCS、MRR数据来评估LTE共址站的覆盖效果。从NCS分析小区相关性评估过覆盖程度,从MRR分析电平与路损分布评估弱覆盖程度。最后结合过覆盖与弱覆盖的评估结果对现有LTE规划进行调整。

2.1 LTE规划小区过覆盖评估流程

通过NCS可分析现网GSM小区过覆盖以及干扰程度。首先将LTE终端接收灵敏度(RSRP=-125dbm)代入链路预算公式计算出最低采集门限ABSS。由于现LTE使用的F频与1800链路损耗近似,因此可以1800小区作为参照,计算后,900小区ABSS=-92dbm,1800小区ABSS=-100dbm。利用同频干扰门限C/I>=12db,得出邻区相对强度门限RELSS。

对于干扰小区,若产生同频干扰的小区对数超过过覆盖影响门限,则认为该小区存在过覆盖风险需进行调整。按集团公司规定此门限为20,由于本课题针对室外规划场景,需删除室外-室分邻区对。通过分析切换统计得出室外-室分邻区对比例后,确定在一般城区和郊区该门限为14。

同站内超过2个小区存在过覆盖且吸收话务较少,则建议删除该规划站;若小区存在过覆盖且吸收话务多,则通过DT扫频数据分析该LTE小区的场强分布,再结合各个小区的工参、话务、场强等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规划调整,如下倾调整。

2.2 LTE规划小区弱覆盖评估流程

MRR反映小区的无线网络性能,包括上下行信号强度与质量、上下行的路径衰耗,覆盖范围等,对评估LTE规划站的覆盖效果具有很大参考意义。首先获取忙时小区MRR数据(与NCS制定时间一致为佳)并分析小区DL Pathloss[2]。通过下行链路预算得出1800小区最大路损门限为141dbm,900小区最大路损门限149dbm。若小区内大于最大路损门限的采样点占比>5%,则认为该LTE规划小区存在弱覆盖。

结合仿真结果、DT小区扫频图确定弱覆盖区域和增加规划的位置见图1所示。

图1 通过软件仿真确认弱覆盖区域

3 结语

随着LTE建网规模进一步扩大, LTE站点会越来越密集,规划精确度不高将会引起过覆盖与系统内干扰增大,对现有网络质量产生影响。软件仿真规划的方法随着无线环境的变化精确度将不断下降。精细化规划方法能充分利用实时网管数据指导LTE规划,精确度较高,并尽可能地在规划阶段避免过覆盖问题,提高资源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移动信道与传播模型校正(书稿)[K].

[2]Radio Wave Propagation Guideline[K].

规划分析范文3

[关键词]电网规划 投资 风险 分析

中图分类号:F403.7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0、引言:电力增长速度必须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有关专家的预测,2015年的全年用电量增速预计将达到11%-15%。2020年我国用电需求将达到7-8万亿千瓦时,发电装机将达到16亿千瓦左右。利用小时数仍在较低水平徘徊,随着大量新机组的投产,盈利率不容乐观。

对电网规划进行市场风险分析与评价能够使得投资决策科学化、标准化,减少决策的人为因素风险。通过各种有效地方法与措施,可以把规划的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对规划进行风险防范和评估,有助于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

1、电网规划投资的特点

电网规划投资的特点是由建设规划投资的特点所制约和决定的,通常电网规划投资具有以下特点:

(1) 投资时间长

(2) 投资数额大

(3) 影响投资效果的因素多

由于发电行业的这些投资特点,决定了发电规划投资过程中存在很多风险。国家发改委在《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因此,电力建设规划必须重视风险管理,强化风险意识,加快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2、 电网规划投资风险的识别

规划风险识别是一项贯穿于规划实施全过程的规划风险管理工作。它不是一次,而应有规律的贯穿整个规划。风险识别就是用系统的观点从全局出发,分析投资规划的各个方面和运行过程,从错综复杂的关系中找到影响目标的主要风险因素,并分析对整个规划的投资影响程度。风险识别包括识别内在风险及外在风险。内在风险指规划工作组能加以控制和影响的风险,如人事任免和成本估计等。外在风险指超出规划工作组等控力和影响力之外的风险,如市场转向或政府行为等。对规划而言,风险识别还牵涉机会选择和不利因素威胁。任何能进行潜在问题识别的信息源都可用于风险识别。

3、 基于群AHP的规划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应用

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电网规划投资风险评价模型建立的基础,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在于它能够客观的反映电网规划投资风险评价因素的构成及其内在联系。

3.1多层次综合评价数学模型

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萨蒂(T.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来的,它是将一些难量化的定性问题,在严格数学运算的基础上进行量化;是将一些定量与定性相混杂的复杂决策问题综合为统一整体后,再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此方法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用定量方法进行分析的复杂问题本方法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很快就为广大技术人员所接受,并在决策、评价排序、指标综合、预测等领域获得成功应用。

3.2电网投资规划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电网规划从立项到结束的全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大量的风险,由于风险存在多样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等特性,在规划的施工建设过程中,这种体现尤其明显,危害更大。如果不能有效防止和规避这些风险,将会对整个工程规划的质量、进度、费用造成巨大风险损失,甚至导致工程失败。因此,必须在火电工程规划建设中做好风险管理研究工作。

该电网投资规划工程规模庞大,涉及的因素繁多,总结出有代表性的风险评价指标,建立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对各方面专家学者进行问卷调查,以调查所得到信息作为样本,采用基于群AHP的规划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方法对“电网规划投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指标体系进行筛选并确定权重,筛选出适合该电网投资规划的主要风险指标用模糊灰色评价方法进行评价。

4、电网规划投资风险模糊灰色评价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一种用于涉及模糊因素的对象系统同的综合评价方法,能对涉及多种模糊因素的对象系统进行中的评价。在一般的评价问题中,对应于每一因素,都有一确定的评价分数,但对于许多问题,并不能简单的用一个分数来加以评价。按照同一评价因素,不同的人会得出不同的评价结果,这时的评价结果,不再是一个确定的数,而是一个用语言来表达的模糊概念了。为了得到正确的评价结果,应该采取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模糊综合评价就是应用模糊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度原则,考虑与被评价事物相关的各个因素,对其所做的综合评价。

4.1电网规划投资风险模糊灰色综合评价模型

在电网规划投资风险综合评价实践中,模糊性和灰性往往是伴生伴随的,如果单纯采用模糊方法,会造成信息丢失;相反,如果仅采用灰色理论方法,则不能充分利用评价规则模糊性的特点,两种情况都会造成评价结果与实际存在偏差。灰色模糊规划风险综合评价方法,就是从总体上考虑专家评判信息的不完全性(灰性),利用灰色聚类理论得到灰色统计量,进而构造出模糊隶属度矩阵,最后采用模糊算法计算出规划总体的风险大小。

5、结束语

规划分析范文4

本研究将理论研究和实例应用研究相结合,以Ge0MediaProfessional3.0为GIS系统开发平台,以VB6.O为系统二次开发语言,以MicmsoftAccess97为数据库系统,并以重庆市三峡库区凤嘴江为实例,开发了水污染控制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及其软件WPCPGIS,并在重庆市渝北区御临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中成功应用。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l、水污染控制规划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研究

WPCPGIS空间数据库设计采用了基于现象的矢量数据模型对现实世界中的地理实体中的实体进行抽象,利用GeoMedia

Professional3.0完成河系及相关实体数据结构和组织设计。并用特征类(rea*ureClass)来管理空间数据。

在WPCPGIS中,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存贮在ACCESS的不同数据表中,并通过主键属性进行数据表间的联接。利用visualBasic6.0和GeoMediaProfessional3.0中的数据控件实现对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调用。

本研究针对水污染控制规划的系统性与综合性、空间相关性、数据的动态性和适时性、数据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特点,阐述了水污染控制规划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设计方法。建立了W代PGIS数据库,为规划决策提供了切实可行、方便灵活的数据资源。该数据库系统具有动态更新能力和高度的信息共享性,充分体现了空间信息系统数据库的特征。

2、水污染控制规划地理信息系统模型库研究

通过水污染控制规划地理信息系统模型库的研究,系统地归纳、分析、完善了整个水污染控制规划过程的各种计算模型,并开发了水污染控制规划过程的实用计算模型,包括模糊影响系数环境容量计算模型,污染负荷分配模型,规划方案环境效益计算模型等等。将模型库技术引人水污染控制规划地理信息系统中,开发了WPCPGIS模型库系统。该模型库系统能够很好地对水环境系统和规划方案进行模拟,为规划人员和决策者进行污染源分布及排放强度、河流污染负荷、水质状况、水体环境容量、规划水平年水质预测情况、各规划方案的经济技术比较等研究提供决策支持。模型的计算结果能在wPCPGIS软件中以数字地图的形式直观地显示出来,使得W】丫PGIS能够直接用于水污染控制规划决策。模型库采用结构化设计,是一个开放(open)的系统,系统开发人员可以根据模型的发展和实际需要,添加新模型或修改已有模型。

3、水污染控制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

本研究在水污染控制规划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和模型库研究的基础上,将Gls技术应用到水污染控制规划的每一个过程,并实现了GIS软件、模型和数据库三者数据同步,达到了对象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动态管理,适时更新,并且使得wPcPGIS系统能够自动响应信息变化,这对于污染源的动态管理特别有意义。在WPCPGIS软件中可修改污染源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通过数据库输人模型库计算,系统再将模型的计算结果存人数据库,被GIS软件调用,并以数字地图的形式显示出来。同样规划人员可以直接修改、添加数据库中的数据,通过模型库计算,在WPcPGIS数字地图中显示出来。本研究将模型库技术、数据库技术租G巧技术相结合,实现了水质状况的动态显示。通过隶属度加权综合平均水质级别法进行了水域水质级别计算,使得水质评价结果直接与(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联系在一起,能够给规划人员和决策者提供准确的水质污染信息,并将水质级别以专题数字地图的形式显示出来,超过水质目标的河段用红色警示,将抽象的水质状况以非常直观的形式显示出来,让决策者能够一目了然。

4、实例研究与应用

以重庆市三峡库区的凤嘴江为算例,进行了水污染控制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研究,并开发了凤嘴江WPCPGIS系统,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然后又在重庆市渝北区御临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中,应用了WPCPGIS。将渝北区御临河流域内的污染源、城镇信息、污染治理设施规划和水质规划等众多信息用GIS数字地图的形式表现出来,使得原先枯燥复杂的综合治理规划非常直观的展示在专家和领导面前,得到广泛好评。、

二、项目简况

规划分析范文5

关键词:农村公路;规划;存在问题;改善对策

中图分类号:F540.3 文献标识码:A

1 我国农村公路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的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还都是以陆运为主,而影响农村公路规划的因素又是多方面的,其中有自然条件、资源开发规划、村镇布局规划、干线公路网布局规划等主要因素,因此新时期我国农村的规划设计的实施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管理体制方面的问题。

我国公路规划管理体制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公路建设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用地和建设的总体规划,是需要上报规划红线图、用地审批等文件的;②我国农村公路规划建设的主体是乡村,而大部分乡村的基建程序和手续都是不完整的,如缺少规划红线图、征地文件等手续,因此出现问题时路产路权的问题就是无法界定的,这就导致了农村公路的路产路权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维护;③农村公路的分级管理措施也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在我国的《公路法》中是有明确的规定的,乡村部门是负责农村公路的建设和管理的,而公路建设的资金也大都是由村镇筹集到的,公路交通部门的补助是很少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公路交通管理部门对农村公路的管理的力度。

1.2 技术标准方面的问题。

在农村公路的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导致农村公路无法达到技术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①自然条件因素的限制,很多农村公路的建设过程中都是需要跨越很多开挖山体或是大山沟的,由于施工的过程受到施工成本和施工技术因素的限制,农村公路的施工过程无法达到相应的技术标准;②在建设公路的过程中,乡村部门所筹集的建设公路的资金往往都是不足的,有的公路还会产生很大的建设资金的缺口,这就造成了施工无法达到相应的技术要求,降低施工的技术标准;③近些年来,我国的公路交通部门对于农村公路的建设规划实施了统一的标准,农村公路的路面一般都是采用3.5M到4.5M的,这样的统一的标准是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的,忽视了不同公路类型的不同的交通量,必然会导致有些公路是无法达到技术标准的;④主观因素的限制。有一部分的农村公路工程的领导为了节省工程的建设资金或是在筹集到的建设资金还不足够的时候就一定开始建设公路了,建设施工的过程中也不按照基建的顺序进行施工,如施工的过程中无工程监理部门、无立项阶段、无质量监测和招投标过程、无资质设计施工过程,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公路工程的建设无法达到相应的技术标准。

1.3 建设资金筹措方面的问题。

农村公路建设规划资金筹措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农村公路建设的上级部门对于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补助的资金是非常少的;②由于各级部门的财政状况比较紧张,造成了对农村公路规划建设的财政补助也是很少的,特别是基层财政资金投入到农村公路建设中的额度就更少了;③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往往是由地方部门自己筹集的,主要的筹集的方式有向收益单位筹集、向农民个人筹集和村集体积累投入的方式,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相比于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是有很大差距的,有很多的乡镇都是靠上级的财政支持才能维持政府的正常的运作的,所以有的村集体的经济几乎是为零的。在农路公路的养护和管理方面,由于公路施工建设阶段的资金无法全部筹集到位导致了公路施工建设的质量等标准无法达到相应的要求,而超限运输车辆的增多对于较低等级的公路的使用也是有一定影响的,这些因素都相对的增加了公路的养护成本,加大了农村公路的养护的难度,农村公路的养护和管理的单位的压力也是巨大的。农村公路规划在线路协调方面也存在问题,一个公路的建设首先应考虑连线、成片、成网并解决通达深度,从而达到所谓的“交通”的效果,在公路的施工过程中是经常要跨越县、镇和乡村的,各个地方对于公路建设的收益程度是不同的,因此在农村公路的规划设计和建设施工的过程中,是很难协调的;另外在公路进行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进行线路协调的工作还必须服从国家、省市以及乡镇的干线和路网的规划的要求。

2 我国农村公路规划的主要原则

我国农村公路规划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①进行公路规划时应实事求是、注重效益并且讲究科学,农村公路是应与周边的路网和境内的干线公路有效衔接的;②农村公路的规划建设是应严格的服从国家、省市、县镇的建设和发展规划的;③农村公路的规划还应遵守相关交通部门的分层负责、条块结合、统筹规划的建设方针;④农村公路规划的责任部门应对公路进行统筹的规划,可以适度的超前,但是必须量力而行;⑤进行农村公路规划时应注重公路网的布局,充分利用现有的道路和现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补充完善和提高优化,结合农村当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遵照优先考虑在册管养线路等级提高的原则。⑥农村公路的路网布局还应注重环境保护、耕地保护、节约土地、水土流失、文物保护等问题,路线布设时要尽量注意节约耕地,避开自然保护区、风景区和历史文物保护区,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与统一。

3 我国农村公路规划设计的改善对策

3.1 加大公路建设行业有关法律法规和《公路法》的宣传力度,各级的领导和基层管理干部应充分了解完善建设手续和基建程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真正的使公路建设的质量标准符合要求,根据不同公路交通量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公路标准。

3.2 各级政府应适当的增加公路建设和养护的投入规模,同时每年还应依据价格上涨的指数按比例的增加资金的投入,通过提高公路的养护力度有效的巩固公路建设的成果,这样投入到农村公路中的资金才能更大限度的发展经济效益,将一些近年来建设完成的等级提高的农村公路列入到管理和养护中,真正的保证了公路工程的施工成果,在有效发挥了建设资金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更加充分发挥农村公路的服务的功能。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对我国农村公路规划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农村公路规划的主要原则以及我国农村公路规划的改善对策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新时期下,加强我国农村的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要想做好我国农村公路的规划和建设工作,要有科学的规划方法作为指导,确保公路的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协调而有效的开展,从更长远的角度考虑公路的规划和建设的过程,这样才能制定好我国农村公路的建设规划,才能继续促进公路行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梅.农村公路建设规划及战略分析[J].建筑机械,2006.

[2]罗嵩龄.公路网连通性研究[M].中国公路学报,2000.

[3]韩媛媛.农村公路网规划关键技术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2010.

规划分析范文6

关键词:城市管理趋势;城市管理规划;城市管理规划背景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8057

一、我国城市管理趋势分析

城市已经成为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政府管理和人民生活的主要聚集地和载体。

城市管理以城市市政、市容提升等为工作目标,通过目标设定、行为规范、法制约束和日常监督等,体现城市管理者的意志和导向。

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使得我国面临的公共治理问题更加复杂多变。在我国各地城市管理过程中,创新了一些好的模式和实践,正在改变和服务着人们工作居住的城市。但是,也存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乱拆乱建、公平缺失等问题和缺陷,城市管理的理念、机制等也存在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的环节,有待改进和提升。

从城市管理的趋势看,1976年联合国召开了首届“人类住区大会”,提出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建设和保护人类居民点环境。1989年,联合国成立“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引导和鼓励各国建立宜居环境优美的城市。1996年,联合国召开第二届人类环境大会,提出了城市应当适宜居住的人类社区概念,明确指出了城市的宜居性概念,是指空间、社会、环境的特点与质量。宜居城市观念得到了国际共识。

2001年巴黎提出将城市生活质量作为巴黎规划和建设的重要内容,确保城市功能的多样性和居民的社会融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社会文化和环境。2003年《大温哥华地区长期规划》要求城市规划能满足所有居民的生理、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求,有利于居民自身发展。2004年《伦敦规划》将“宜人城市”作为核心内容,即宜人、繁荣、公平、可达、绿色,宜居城市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城市管理者竞相追逐的目标。

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认可、国际公园协会主办的“国际宜居城市与社区”评比,提出了 “世界宜居城市”评选的11条基本准则:①必须拥有设计良好、有国际长程航班的国际机场;②低犯罪率;③国家提供优质的教育;④高素质的保健医疗服务;⑤气候宜人;⑥通讯系统良好;⑦社会容忍度高,能容忍同性恋、不同种族,并让妇女平等就业;⑧凌晨1时仍能买到酒;⑨公共交通收费合理且服务佳;⑩当地媒体及国际报刊的有无、多寡及其素质;城市规划可让市民接触到大自然,并尽量避免污染和生态破坏。2008年全球国际花园城市总决赛共评出自15个国家的27个城市,代表了世界城市建设的最高水平。

我国对宜居城市的研究是从2004年开始,随后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政府开始关注宜居城市建设。自2004年北京市总体规划出现“宜居城市”概念以来,我国在内涵、标准和建设措施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较多的成果。

有研究认为,宜居城市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自然条件,要有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安全的步行空间、人们生活所需的充足的设施;二是人文条件,即人性化的城市,平民化的城市,充满人情味、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居民有归属感的城市。

笔者认为,构建城市生态系统,实现产程融合是全球城市管理的高级目标。

从全球城市管理,包括市政市容管理来看,正在向人文管理、科技管理、民主法制管理等方向演变。研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城市管理的基本需求,初步判断,我国市政市容管理将逐步由粗放、零散、割裂的管制与罚款,向精细、综合、多方参与的城市治理转变,进而向系统、智慧、协同、动态、更高层次的城市管理方向转变。

未来的城市管理,不仅是管理,不仅是“管控”与“处罚”,更应该是基于“现代”理念的“发展”与“融合”,包括:规划、运营、管理、服务、融合等基本要素与核心功能。

鉴于此,“十三五”城市管理规划,可以重点体现“城市”“管理”“发展”“融合”等基因和运作机制,以推动我国城市管理的实质性改革与实践创新。

二、我国地方城市规划框架设计

基于全球城市管理的趋势判断,研究设计地方城市规划的框架体系。

(一)规划技术路线图

一般来说,地方政府城市管理的规划技术路线包括:技术路线:地方政府城市管理规划一般分为两个层次。

一是解释选择的规划指标,说明应该规划什么,如为什么选择特定指标、为什么选择基本指标等。一般采用定性情景分析等方法。

二是针对每个规划指标(对象),分析在规划期末应该达到的目标值(任务)及达到该目标值应采取的手段。以定量分析趋势为主。

关于“十三五”规划编制与管理,一般包括:前期调研、规划委托、规划调研、原有规划评估、规划编制、征求意见、规划修订、规划论证、规划审批、规划颁布、规划评估、修订废止等步骤和技术路线。

(二)技术路线图

地方政府区“十三五”城市管理规划,可以采取如下的规划编制技术路线图,具体如下所示。

(三)城市管理规划步骤

一般来说,城市管理规划的编制步骤是:一是,与委托单位签订委托编制合同;二是,针对规划的核心要求和专业性,组建规划编制课题组;三是,制订具体的规划编制计划,交流与确认调研提纲和访谈计划;四是,组织安排调研与访谈;五是,开展规划研究和报告编写。并且,一般遵循如下的规划编制“五步法”。

城市管理规划报告的编制说明:各种规划报告编写与规范有不同的各自特点、具体要求和侧重点各有差异。

(1)各种规划报告编写必须符合规定范式,如环境影响规划报告的编排结构符合《建设项目保护管理条例》(1998年11月29日颁布)的要求,即《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内容提要》的要求。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实用性强。

(2)基础数据可靠。基础数据是评价的基础,基础数据不能有错误,需要对不同的数据进行核实。

(3)预测数据及评价标准的选择合理。各类规划报告指标预测和规划定位要符合国家政策、产业趋势和法律法规等。

(4)结论观点明确,客观可信。规划报告必须对研究对象有明确的观点和思路,对重要问题必须做出明确的、预判性的系统回答。

(5)语句通顺、条理清楚、文字简练。综合性、结论性的图表放到报告书的正文中,对有参考价值的图放到报告书中,减少篇幅。图1地方政府城市管理规划技术路线

图2城市管理规划编制“五步法”

(四)规划编制技术路线解释

一是,前期调研:制订规划编制工作计划,进行前期调研,确立重点项目和重点解决的问题,为规划立项提供基本的依据。

二是,进行规划立项:结合地方政府区、市政市容委的职能定位和实际要求,在不同发展阶段,履行特定的审批程序,确立相应的规划编制任务,进行规划编制机构和人员的筛选与确定,进行规划立项。

三是,组织编制团队:按照规划工作的需要,确立编制思路和组织研究团队,制订工作计划,进行规划编制的准备工作。必要时可以委托外部专业机构编制。

四是,收集相关资料:根据规划委托单位的要求,制订调研和资料收集计划,列出时间表,系统收集有关社会、经济、市政市容等方面的资料,访谈行业专家和部委领导、上级主管部门等。

五是,评估原有规划:对国家战略、北京市、地方政府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管理规划、市政市容规划、城市环境规划、城市景观规划、供热供电规划、管网建设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进行研究和分析,对地方政府区“十二五”期间的市政市容相关规划进行评估,确定未来可能的规划定位与跨规衔接。

六是,编制规划初稿:这是规划工作的核心。组织调研和行业研究,开展典型案例分析,进行规划报告撰写,开展重要观点交流与修订,形成规划初稿。

七是,规划紧密衔接:做好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北京市市政市容规划、北京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规划与本规划的紧密衔接,确定地方政府区城市发展规划与其他规划的衔接点等。

八是,适当征求意见:将编制的规划方案在一定范围内,包括政府和利益相关方等,采取一定的交流与论证模式,组织专家交流、讨论,吸收各类专家和利益相关方等的反馈意见,予以修改、完善和优化。

九是,组织规划修改:根据各方的意见和信息反馈,对初稿进行必要的优化、修改和适度调整。

十是,规划论证:进行专家论证,提出修改意见,监督规划修改和定稿。

十一是,规划报送审批:由规划编制单位提出规划草案,经市政市容委组织审核,上报本级政府审核。

十二是,对外规划:由授权的职能部门批准、。

十三是,开展规划评估: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组织评估,将评估结果报有关部门。

十四是,规划修订与废止:经中期评估或其他原因需要对原有规划进行修订和废止时,规划编制单位应提出规划修订和废止方案,按规划的程序报批。

三、城市管理规划背景分析

研究和分析城市管理现状与改革环境,是确立未来城市管理大部制改革思路和规划目标,进而确定规划重要任务和重点工程的基础,本文重点研究和分析各地方的城市管理现状、城市管理外部环境等情况与规划框架体系。

城市管理规划报告的背景和现状分析思路如下。

(一)规划背景分析的基本内容

规划背景分析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政策环境分析

主要研究地方政府城市管理规划的政策环境与产业背景等。包括:全球形势和政策、国家和各地区政策和城市环境等。

其中,分析研究全球政策与形势,可以重点跟踪分析全球城市管理特点和模式,以及未来可能趋势。初步研究发现,构建城市生态系统和实现产程融合是城市管理的高级目标。初步分析发现,全球城市管理呈现以人为本、科技管理、民主法制管理等特征,日本实行市长、议会制模式,英国实行议会委员制模式,加拿大实行经理制,韩国实行市行政长制。

研究新加坡的城市管理,一般有五个特征。①规划、建设与管理分离:各部门分别承担相应职责;②城市管理法制化:严格执法、监控网络;③重视宣传教育:加大宣传;④城市管理单位与居民有效沟通;⑤官员以身作则:城市重建局、建屋发展局、公园及康乐局、市镇理事会的工作人员每天巡视公园、绿地、街道等,政治违规行为,新加坡总理经常亲自上街巡视,亲自检查。

新加坡城市管理的经验借鉴,主要有:①管理理念先进:以人为本,服务优先,法制保障。②城市管理体系科学。职责明确,职责通过法律固定,授权设立;成立花园城市行动委员会,拟定政策、综合协调。考评制度严格,考评项目体系化,指标评分标准具体。自治程度高,公众监督,将城市化为5个社区,设立社区理事会。③法制环境健全。制定了操作性强,执行标准明确,立法严密,执法严正。

国家和北京政策、法律的研究,主要分析环保法、垃圾处理、城市环境、餐余处理、广告管理、热点供应、管网建设等。

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分析,主要描述社会发展对城市管理的要求;如:生态、环保、绿色、宜居、安全、交通便利等。

关于居民和技术变化的支撑分析,主要研究和确定居民和技术的影响:生态化、便利化、信息化、人性化等。

2经济环境分析

主要研究地方政府城市管理规划实施的经济环境、城市定位、适应性分析等。

3规划编制依据分析

规划背景的编制依据是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各类政府规划、产业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景观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城市供热规划、城市电力规划、城市管网规划、城市垃圾处理规划等专项规划,进行编制的基本依据和主要信息来源。

(二)规划背景分析的框架思路

在规划编制之前,首先要确定规划协议和团队,确定具体的工作任务。需要进行规划的沟通和交流,按照特定规划编制的要求和专业领域,组建规划编制团队;与规划委托单位协商,确立调研计划和时间安排,组织项目调研项目组,按照既定的调研计划和规划编制程序,有计划地开始收集、整理和分析国家政策、市场布局、地方政府提供的各类规划文本、地域性文件、年度报告、经济数据、统计报表等。组织行业访谈、政府座谈与交流、抽调部分企业进行现场调研,开展居民与社区走访,以及发放问卷、网上调研等方式,进行地方政府或高新区、开发区的经济基础和产业现状等研究与分析。

1研究全球城市管理实践和趋势

基本分析思路是,城市管理的发展方向和海外城市管理的趋势。人文管理、科技管理、民主法治、严字当头等。如:研究全球政治经济发展和城市管理趋势,可以发现,城市生态系统构建,实现以人为本的产城融合是城市管理与管理的高级目标。

图3地方政府城市管理系统生态示意

由上图可知,地方政府区要做好城市管理,构建生态、宜居、产城融合的现代城市,需要科学处理经济、社会与自然系统的关系,统筹规划,有序布局,通过一系列的重点工程和城市管理、运营工作,实现预期的较高管理目标。

(1) 研究我国城市管理政策与发展趋势

一般来说,我国各地市政、市容等有关政策,包括但不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市容与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北京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条例》《城市公厕管理办法》(建设部)《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城市绿化条例》《北京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处罚规定》《游乐园管理规定》《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城市道路管理条例》《城市排水许可管理办法》《城市道路照明实施管理规定》《城市车辆清洗管理规定》《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北京市户外广告管理条例》《北京市城市建设规划管理暂行办法》《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北京市临时占用道路管理办法》等。

其他方面的政策文件,参照此思路进行整理和分析。

2研究我国和各地城市管理趋势

一般分析思路:分析我国各地城市管理、市政市容管理的经验、趋势和案例等。如:国家发改委推动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推动新型城镇化改革试点、美丽乡村等,为地方政府区现代城市管理和发展提供了行动的方向。

3研究我国和特定省市或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定位

基本分析思路:重点研究国家战略、北京市经济定位和城市总体定位等。如: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北京市确定的经济社会定位和规划目标,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地方政府城市管理的发展方向,将随着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定位调整而修订、调整。将会凸现地方政府区的核心经济和社会定位,以生态、低碳、宜居、产城融合等作为城市发展和城市市容建设等的优先方向,这将给地方政府市政市容管理与改革提出新的课题与挑战。

4研究企业居民对城市管理的需求

一般分析思路是,研究企业、机关、居民对城市管理的需求和建议等。如:从地方政府区居民和办公机构的一般诉求看,消除雾霾,实现生态环境和城市产业的和谐是其重要的理想目标和期望。还可以研究城市核心功能和城市基本需求等。

总体来说,地方政府区构建生态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四大功能。

一是,调节功能。包括生态系统的气体调节、水调节、生物化学调节以及物质循环调节。为了保持生态系统的健康,这些调节功能还能为居民和机关、企业等提供有价值的服务,如净化空气、提供饮用水、适宜的土壤环境和生物控制服务等。

二是,栖息功能。为动植物和人类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对保存生物和基因及其进化过程贡献力量。

三是,生产功能。即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自生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营养物质,然后将能量、水、二氧化碳和营养物质转化为糖类,这些糖类又被次级生产者所利用,从而生产出更多的生物物质。这些多样化的糖类又提供可供人类消费的产品和服务,包括食品、原材料、能源资源、基因物质等。

四是,信息功能。信息是现实世界的符号表示,生态系统能为人类提供认识世界的机会,信息功能只有通过人类活动才能实现。

研究技术变化对城市管理的支撑。一般分析思路是,研究信息技术和科技研发对于城市管理的应用和促进等。如:互联网技术对于地方政府区建立指挥地方政府提供了信息系统应用可行性。国家大力推动的大数据计划和经济及协同发展为地方政府区实现产业调整和生态建设等提供了产业优化的方向和技术支撑。

(三)城市管理的发展基础分析

该部分的研究分析,主要分析研究对象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产业、企业、市场、社会生活、市政市容现状等,分析研究对象的模式与机制,对比标杆单位等,分析经验、问题和缺陷,分析变革的机遇、优势与挑战等。

1分析地方政府经济社会现状和未来五年规划

一般分析思路:对地方政府“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回顾。如:对地方政府“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定位进行解读,研究确定城市管理与发展的依据和基本思路。如:某城市管理可能存在的问题是:城市管理基础信息不全;多头管理;管理执行中协调困难;等等。

2分析地方政府城市管理现状

如,分析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城市管理的基本现状,如下。落实北京市打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工作部署,持续深入开展专项打击行动。建立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管控机制,启动国土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严格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和“一岗双责”责任追究,加强拆违督办调度,形成拆违控违的联动机制和强大声势。落实《地方政府区治污三年行动方案》,编制全区水系连通及水资源循环利用、雨水排除等专项规划。结合第二阶段中小河道治理,启动城北水网建设。加大重点区域综合整治,实施京哈高速周边环境达标提升工程。完成八通轻轨沿线、芙蓉路市级达标大街和北苑、中仓区域2平方千米环境提升整治,完成36批脏乱点治理。

3分析地方政府城市管理工作的主要经验和问题

如,北京市地方政府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地方政府公交运营组织体系不科学,注重线路的增长,不注重结构的调整,导致公交服务范围窄、服务水平低。地方政府新城与中心城联系的道路潮汐式交通拥堵现象。北京市城市管理工作,对照郭金龙书记提出的“发展搞上去、人口降下来、生态好起来”的工作目标,面临很大的挑战,在城市管理、城乡一体化、生态建设、社会治理等方面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还需在顶层设计和措施方法上加强统筹,真正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分析地方城市管理的基础条件

一般分析思路是,研究地方政府城市管理与发展的政策、区位、机制、人才、环境等基本条件。

5分析地方政府“十三五”城市管理机遇和挑战

一般分析思路是,分析主要机遇,可能挑战,为下一步规划定位提供支撑等。

通过上述城市管理规划框架设计和城市管理现状分析,为下一步的具体规划目标、规划思路、主要任务、重点工程、改革重点、规划保障等奠定了决策基础,进而为形成特定城市管理规划报告提供了翔实和系统的规划方向与思路参考。

参考文献:

[1]王祥荣论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途径与措施[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8)

[2]杨洁经营城市中政府作用[J].宜宾学院学报,2005(1)

[3]陈平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探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4]杨全山,任立兵城市经营管理及其基础理论探析[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2)

[5]谢汉忠珠海市城市生态环境管理模式分析[J].长春:吉林大学,2010

[6]李雪苑西方国家城市管理的特点和启示[J].商业经济研究,2010(7)

[7]仇保兴智慧地进行城市建设积极促进我国城镇可持续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2(10)

[8]吴岩竣“加强城市治理管理,塑造国际化精品城市”[J].聚焦城市管理,2015(6)

规划分析范文7

2003年市规划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三化”战略和“四大”举措的要求,围绕建设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目标,坚持规划立城,注重规划先行,全面提升规划龙头地位,基本确立了“一个口子”管理规划,“一张图”衍生规划,“一支笔”审批规划的体系,形成了比较高效的规划管理运行机制,凸现了“城市规划年”的工作特色。【城市规划编制】1、浙中城市群发展战略规划为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更好地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市规划局委托浙江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浙中城市群发展战略规划。浙中城市群的战略目标以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战略性机遇为契机,以融入长三角为依托,特色资源和产业为核心,发挥城市群整体合力,使浙中城市群成为长三角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四省九地市的主要核心城市、浙江省中西部中心城市。根据以上战略目标的总体定位,可将战略目标分解为:金衢丽产业带核心区、浙江中西部地区交通信息枢纽区、浙江中西部地区商贸金融与现代物流集聚区、浙江中西部地区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区、浙江中部地区生态保护重点区和长三角的重要旅游区。城市群空间结构“以交通轴为依托,产业带为基础,城市群形成为载体”构建浙中城市群空间规划框架:强化中心城市,内外圈层协调,强化组群整合,提升产业支撑,干道轴线放射,绿化走廊镶嵌,生态环境优化,推进城乡一体。2、市区城乡空间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为进一步加快市区城乡各项要素集聚,扩大城市规模,强化市区的综合功能,引导两翼新城更快、更好发展,市规划局委托浙江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市区城乡空间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市区城乡空间一体化发展战略规划范围为婺城区、金东区行政区域,总面积2044平方公里。城乡空间一体化发展战略目标为建立一个高度融合的城乡空间布局,形成区域综合体;建立便捷快速网络式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系统,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形成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网络。同时,该规划对产业空间布局的发展规划,城乡居民点空间布局规划,资源保护利用与绿色空间布局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协调规划提出了具体的要求。3、婺城新区(中心区·高教区)控规为了加快城市西翼的建设,保障婺城新区健康、合理、有序地发展,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婺城新区分区规划的指导下,开展了婺城新区(中心区·高教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婺城新区(中心区·高教区)控规总用地15.95平方公里。规划范围东以二环路、桐溪为界;南以现状330国道为界;西以规划通江路、白沙溪为界;北以高速公路、铁路为界。规划目标为以行政中心搬迁为契机,充分利用各种动力加速发展,将婺城新区(中心区·高教区)范围建设成为金华市的高教新区、人居生态新区、城市副中心、城西中心。空间布局结构延续“轴线贯通、绿楔分隔”的新区总体布局结构特色,形成“两轴两大功能组团”的结构形式。两轴一为南北向复合功能轴,以南北向公共绿地、广场等城市开敞空间及其两侧公共设施、公交自行车干线、步行系统等元素共同构成;二为东西向滨江景观轴,以金华江以及滨江南北绿带、亲水广场、临江景观建筑等元素共同构成,是中心区的东西向自然景观轴。两大功能组团以金华江为界分南北两大片。北片为高教园区,以独立校区、共建共享的教育及生活设施共同组成。南片为中心综合区,以行政办公(区政府)、商业服务、金融贸易、文化教育、中心医院及生活居住区为主。4、金东新区(二期用地)控规为了适应金东新区的快速发展,拓展城市东翼的发展空间,在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由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金东新区(二期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金东新区二期位于一期的东侧及南侧,规划用地11.04平方公里。用地范围东至金温铁路,西与一期规划范围、二环东路相接,南至南环路,北至规划的金含公路。规划充分利用并强化本区特有的“多湖”自然水环境,营造与“江、河、湖”和谐统一的生活居住空间,使之成为金华市21世纪宜人居住环境的典范,实现金东新区“世纪精品、绿水新城”的目标。规划结构以义乌江为发展轴,形成江南、江北二大片用地。其中江南片以滨水环境为特色,形成设施齐全、环境宜人的生态休闲居住社区;江北片依托铁路南站,发展以物流、大型专业市场和商业服务等第三产业及滨江生活居住为特色的综合区。5、金三角新城总规为加快金三角的建设,保证金三角经济开发区健康、合理、有序地发展,由金华市城市规划设计院编制金三角新城总体规划。金三角新城规划用地范围为东与义乌为界,南跨浙赣铁路至孝顺中心镇,西至山体,北接杭金衢高速公路。至2020年城市规模控制在52.82平方公里,远景发展至80平方公里。规划设计充分体现了新城的生态性、人文性和科学性。功能定位以新型工业为主导,现代物流为依托,生态休闲为特色的国际性现代化新城。新城采用“一轴、一核、一圈、一带”的规划结构形式。“一轴”是新城复合主轴,呈南北走向,其功能主要为新城空间定位线、景观主轴、城市公共活动中心主轴线。“一核”是占地4.18平方公里的绿色休闲生态核,是新城的绿肺。“一圈”是公共服务生活圈。“一带”是新城西部、北部和东部产业带。6、湖海塘区块控规湖海塘区域是城市开发建设的重要功能组成部分,由美国XWHO设计公司中国机构编制湖海塘控规。湖海塘控规总用地面积5.94平方公里。用地范围东起八一南街,西至开发区规划道路,南临二环路,北至新330国道。本项目以建设湖海塘城市公园为重点,通过发展,将本区块建设成为以休闲、生态和地方文化为特色的高档、综合性的市民游憩、休闲中心,高质量、高品味的人居乐园。湖海塘区块用地以双龙南街为分界线,规划东西两大功能区。西区用地面积约3.7平方公里,以主题公园和湖海塘水景为主,辅以少量的景观住宅;东区用地面积2.24平方公里,主要是商住开发和拆迁安置用地

《[推荐]金华城市规划编制分析

规划分析范文8

关键词:建筑;规划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TS958 文献标识码: A

一、建筑规划设计创新方法的基础条件

正确的市场认知和产品定位是前提和基础住宅项目的规划设计创新,要通过开发商向建筑设计师清晰、正确地阐述所开发的产品在市场中的定位目标,使设计师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设计灵感,再运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的设计手法,与开发商紧密合作,一同创造出让消费目标群满意,并且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住宅项目新产品。而开发商对于一个住宅项目产品的正确定位则取决于开发商对于一个城市某个地块的了解程度,以及对于整个房地产市场的认知能力。当前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的节奏,各个火热地块的公开竞标以及日渐成熟、要求越来越高的客户,都对开发商是否具有及时、正确的市场信息的获取、分析和把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即将开发的住宅产品的精确定位来说,目标客户群的特征、地块内外部的资源特征、区域内其他竞争楼盘的特点以及地区政府的有关政策和技术规程等信息都是这个住宅产品定位所需要的十分重要信息。

开放商要与设计方进行实时的互动和沟通在整个住宅项目的规划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开发商要积极的与我们的建筑师进行实时的互动和沟通,这不光是要求建筑师应该具有对该产品的市场认知能力,同时也是要求开发商在规划、建筑、环境、配套设施等专业设计方面具有较强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进行项目的总体规划设计时,一定要秉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尽量为目标客户群创造最为舒适、方便的居住环境,充分的满足现代人的个性多样化和生活品味多元化的需求,使人们在居住的过程中产生一种较强的归宿感和自豪感。同时,在设计中,还要注意结合此项目所在地的特点,注意对各种有利的自然环境的利用,使得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能够相互补充,如果有必要,还必须注意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继承,最大程度的反映当地的传统特色和地方特色。

二、建筑规划设计中的创新手法

1. 嵌入手法

通过分析前人作品,结合设计实践,可以通过一些数字概念用以解读许多建筑规划设计的常用手法。出现在数字领域的“嵌入”多用于嵌入式系统。嵌入境式系统是以应用为中心,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并且软硬件可裁剪,适用于应用系统对功能、可靠性、成本、体积、功耗有严格要求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它一般由嵌入式微处理器、硬件设备、嵌入式操作系统以及用户的应用程序等四个部分组成,用于实现对其他设备的控制、监视或管理等功能。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用的手机就是一种嵌入式系统。嵌入式系统高效,低能耗,体积小,是走在科技发展尖端的技术。对应于嵌入这个词的数字ft含义,它所描述的建筑也是以某一部分为中心,与其的建筑及环境紧密结合,有机呼应。

嵌入并非简单的把一栋建筑插人到某个环境当中去,建筑作为整个系统的核心,应当起到统筹的作用,其功能、结构等因素也应贯穿于周围的每一种存在元素中去。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一个地方的交通没有引入嵌入式影像监控系统,该区域的交通会相对比较混乱,所呈现出的将是一种各自为政的状态。但是将该“核心”(前面提到的嵌入式影像监控系统)引入之后,整体的交通状况就会变得很井然有序。该系统的嵌入式核心只是一种存在形式,但是他的功能深入到了交通中的每一个方面,这便是其价值所在。同理,对于一栋建筑而言,其内部空间结构的划分也应遵循嵌入式原则。作为核心的空间应该对建筑内部的整体布局起到统帅的作用。如果失去这个嵌入式核心,其空间内容再丰富,也很难给人一种协调统一的感觉。同时,在建筑功能上也应注重对于嵌入手法的应用。

作为核心的空间一样有着统帅全局的作用,如果失去这个嵌入式核心,其空间做的越精彩越丰富,只能越让人感到迷惑。而在功能上,没有一个核心的控制,也会显得杂乱而不便利。也许仅仅文字上的叙述并不能完全说明嵌入的具体形象。其实我们所熟知的很多大师,都是嵌入式设计的高手。赖特的流水别墅,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建筑,而它也是典型的嵌入式建筑。坐落于宾夕法尼亚的岩崖之中的流水别墅,可以说是指挥着整个山谷。整筑看起来像是从地里生长出来的,它无疑成为了区域的核心,而它又是紧密的嵌入在围的崖壁之中。在建筑材料上,流水与周围环境呼应,而其平行的建筑形与周围嶙峋的山岩进行着对抗。这正体现了作为核心的统治者的气而又体现了与周围的嵌入式特征。没水别墅,这座崖壁再怎么峻峭,再怎么秀丽,也只能是普普通通的风流水别墅的嵌入,完全使得这个区域具有了一种无可替代的梦幻股的魅力。对于别墅本身,作为核心,在统一着区域的同时,也利用着周围环境造成一彩的建筑立面和其内部丰富多彩的光动。这种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正是嵌入式设计的精髓。

2. 链接手法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建筑、区域、城市等系统之间都存在着链接。然而,链接与普通意义上的连接又有着很大不同。传统意义上的连接往往是被动式的。比如A与B之间存在着连接,我们可以理解成这两种事物在物理空间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而链接却是互动性的,如A和B存在着链接,有可能B和C之间也存在着链接,这样A和C之间就又存在了链接的关系,这样延续下去,使所有的组成部分在一种作用之下会变成一个链式的整体。然而在建筑设计规划过程中,各个空间之间便是一种链接的关系。各个空间的存在不仅仅只影响着自己空间内部的结构,对其他空间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当你进入一个空间时,你所听到的声音、闻到的气味等都有可能是从另外一个空间传过来的。如果各个空间之间失去了链接,而仅仅使用走廊之类的机械型方式进行连接,建筑物也就失去了其整体内部设计的意义。所以链接的存在,在建筑规划设计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从古至今,链接手法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各种建筑之中。以故宫紫禁城的设计为例,宫殿,园林,护城河等构成了一个链接关系非常明确的格局。偌大的宫城,各个部分都可以围绕链接所形成的整个系统有条不紊地运作,这都得益于建造紫禁城的能工巧匠对于链接手法的良好运用。

3. 补缀手法

补缀手法多用于对旧建筑改造。在旧建筑改造过程中,简单“补旧衣服式”改造方法,不但发挥不出良好改造效果,还会加快对于旧建筑毁坏。没有次序的修补只能算是杂乱无章组合,在一定程度上甚至会破坏旧建筑原有神韵与独特建筑文化。然而补缀手法是在保持建筑原有风格和结构形式不变情况下,利用巧妙创新手法,将新建筑或改建后的建筑融合到原来的环境中去。在对新建筑进行具体规划和设计时,除了应考虑原有建筑的结构、材料、造型等因素之外,还应对旧建筑文化与神韵进行传承性的改造。但是,当对于原来风格进行改造时,也应对一些不好的元素去除。如对软件补缀程序而言,补缀设计就是在对原来程序进行一番严格的审核和检查之后,把不好的、错误的程序删除。在用补缀手法对旧建筑进行改造时,也应将实用性较差的部分去除或者重建,对一些好的结构设计或建筑风格进行发扬光大。建筑规划设计中,补缀手法的意义在于:不仅使旧建筑保持更美观的外表和合理功能,也应使旧建筑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之后,其文化和历史神韵得到相应的加强与扩大。高质量的补缀设计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能使一个原本颓败的区域变的更有活力。

规划分析范文9

关键词:小区,规划设计,原则,理念。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经济水平发展颇不平衡,城市规划水平也很低下。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开始壮大起来,国民素质得以普遍提高,也就顺理成章地推动了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各大城市纷纷开始进行重新规划与建设。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区的规划成了城市建设中关键的一环。现代文明社会的小区更加注重人文环境的建设、生态的健康、安全性的保障、服务系统的完善以及功能分区的组合。

一、小区规划建筑设计的原则

1. 适应性

可变性和多样性是小区建筑规划设计中适应性的集中体现,也在很大程度上反应出住宅设计的理念。可变性:依托住宅设计的多样性和技术的可行性,通常以“户”作为设计单位,根据现代居民的生活习惯,着重规划居住空间的灵活可变。因为,灵活可变性正好与当今城市冷冰冰的建筑形成极大反差,给人以温馨的感觉。例如,在对于厨卫等的定型设计,就可以融入适应性元素,可在居室部分采用活动式隔断灵活分隔,固定分户墙和各种管道,也可采取取消分户墙的方法进行设计;多样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住宅建筑的需求也呈现出多样性。因此,在小区规划设计中,赋予个性化的项目适合多种目标群体,不能将设计理念仅限于某单一项目,要不断迎合人们的审美情趣,从而更好地满足日益多样的市场需求,各取所需,设计布置一个温馨而有个性的家。

2. 舒适性

舒适性是小区建筑设计的重要因素,因为,住宅建筑的本质就是为人服务。因此,住宅建筑设计规划中必须进行合理、有效地安排,确保住宅空间分布明确,各得其所,同时要保证各功能空间的相对私密性。对于住宅外部环境的布置,属于居民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将居住舒适性的呈现出来,并将原有的生活理念融合到住宅设计中,从而使得居民变化的私密和半私密空间,配合如一,做到安全宁静,温馨而利于交往。

3. 环保性

生态平衡是是自然界的一种基本规律, 建设环保性的生态住宅小区, 能够提供给人们更加优质的生存发展空间。生态住宅小区存在于自然生态平衡中, 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接近自然的生态环境,兼具实用功能、环保、高科技含量和可持续发展等种种优势。人们回归自然离不开两种情况,一是绿色环境,一是有水源环绕。生态住宅小区中,绿色是环保生态意识的代言,代表了崇尚自然环境的设计理念。所以,具备绿色和水才称得上是生态住宅小区,才有美的观感和环保的实用功能,才能使人们有回归自然的感觉。

二、小区规划建筑设计理念

1. 整体框架

在小区建筑及其规划设计中,为了更好地组织和管理居民的生活,应该将住宅成组成团布置,使组团生活布局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组团布置的手法一般采用行列式布置和周边联列式。然而,组团内部空间面貌与城市小区环境质量息息相关,其设计效果的好坏对整个小区环境质量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满足采光、通风的前提下,建筑规划设计应遵循:点条搭配、长短结合、错开拼接等原则,充分认识绿化的重要性,同时也要避免把一些零星小建筑如居委会、变电所、调压站等设在场地中间,从而影响绿化效果。

2. 总体布局设计

调查显示,我们许多小区建筑在规划设计中,往往只考虑规划结构,喜欢将小区划分成若干组团,并从中确定中心位置,然后一点带面延伸到道路、城管及绿化系统等。但是,这样容易导致组团之间分隔不明显的现象,最终难以体现出住宅整体规划布局的理念。因此,以绿化带、道路或公共服务建设将组团之间分隔开来,这样才能达到分组清晰的设计目的。此外,还要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来分析人流主导方向,明显的标志,如雕塑、大门等设置在小区主要出入口。居住组团尽量避免造成组团和外部交通不相称,要做到围合院落,交通四通八达,为居民提供一个温馨、舒适的居住环境。在建筑布局排列方面,必须探讨总体布局方式,做到精心设计,以达到统一中有变化,从而组合成风格统一的小区,追求变化中有规律,重复中有节奏,构图完整的效果,提高小区规划设计的质量。

3. 绿化景观设计

经历了钢筋水泥的时代, 冷冰冰的建筑一直以来都成为城市的象征,缺乏一丝生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人们开始厌倦了这种居住环境,更加向往田园式的自然生活,绿化景观则给城市带来了一些生机,让人们寻找到了可以安放心灵的家园。所以,在绿化景观设计上,必须要注重生态型的居住理念, 倡导一种新型的、追求返璞归真理念, 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回归自然、拥抱和感受自然。小区建筑的规划设计中应该注重绿化景观设计,绿色植物具备吸烟除尘降噪、 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保持水土等多种作用,所以,留出更多的空间用来种植绿色植物,扩大住宅区域的绿化面积,才能营造出适宜居住的健康生态住宅环境。

4. 道路交通设计

小区道路是城市道路的支网,使一个城市基础配套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道路交通设计,能够使小区内居住环境安全、安静、整洁,极大方便了居民的生活。此外,对于区级的道路设计,应该设计成曲折形成弧形,并适当设置减速带,促使驶入小区内的车辆降低速度,确保住宅组群内部的安全。然而,生态型住宅小区的绿色景观, 是一项复杂的工程, 不是随意地种植一些花草树木就可以的, 而是结合了多门学科如生态学、环境学、城市规划等的知识来进行的, 它适应生态平衡的概念, 对构建优质的居住环境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5. 基础设施设计

基础设施设计是小区建筑及其规划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进行基础设施布置时,应使居民回家途中顺路购物方便,降低居民的生活成本。同时,在商业区设于路口,不仅能够兼顾到小区外行人的购物,还有利于保持小区的安全和安静。此外,为了改善底层的居住条件,应该在住宅底层设置车库,满足居民的停车要求,从而切实地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已不适应现今的审美标准。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已从最初的基本生理需求向高层次的精神需求推进, 小区建筑不仅仅只有居住的功能,同时成为人们思想交流与情感交流的场所。所以,在进行住宅小区的规划时,必须秉承现代化城市建筑规划特点,突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人性化设计理念, 为树立城市形象、增加人们居住的舒适度和提高居住环境的层次做出贡献。同时,在建设绿色生态景观时,不仅要尊重自然,还要让人们体会到绿化带来的各种益处,倡导一种全新的生活理念,努力创造出更加适宜人们居住的生活家园。

参考文献:

[1]王泽泉.现代住宅小区规划及建筑设计[J].现代装饰(理论),2011(10).

[2]方森濯.浅谈小区小区规划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4).

[3]刘凯.探讨住宅小区建筑、规划设计[J].科技资讯,2012(17).

[4]田丰.现代化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探讨[J].中国西部科技,2011(16).

[5]邰曦.关于住宅规划设计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15).

规划分析范文10

关键词:地域特征;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分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单纯的物质生活已经难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精神需求,人们开始注重精神生活的享受。在这样的基础上,风景园林设计成为了一门重要的学科。它不仅能够开拓人们的视野,让人们更加贴近大自然,更极大满足了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

1地域性内涵

1.1地域性概念

相关研究此类问题的学者认为,地域性,是指跟一个地区的本性或跟其它地区相比较的特性,或者也可以说,地域性是将一个的地区的自然中的景观和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内涵等综合起来的特性。也有学者认为,对某个特定的地域来讲,地域性是综合了一切的社会文化因素和自然景观,将他们联系起来构成一个综合体,这个综合体所具备的特性,这也是划分地域的标准。在我看来,地域性是在地域划分中,能够将这个地域和其它地域区分开来的特殊属性,这是划分地域很重要的一个标准,通常情况下,这种标准是用文化的形态呈现出来的,但它的呈现形态不仅仅拘泥于文化形态。

1.2地域性的属性

第一点属性是动态变化性。通过对地域社会文化、经济技术等要素的影响,简介作用在城市、景观和建筑上;不属于本土形式,或外来风格的直接殖民。以上两种是体现动态变化性的两个方面。地域性的第二点属性,是系统性。地域性的第三点属性,是外在的多元化差异性。这种属性,是从宏观层面的角度来展现的,是对多个不同的地域风格的景观进行比较。地域性的第四点属性,是内在趋同性。在地域的空间范围内,地域划分的主要因素,有着其普遍性和代表性。

2现代风景园林的地域特征

2.1地域自然特征

2.1.1地质地貌

人类的一切活动们都是在土地上进行的。土壤的表层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的,这就导致了土壤类型的多样化,岩石更是不断在不断风化。园林景观有着其独特的地域色彩,跟土质情况不同,土壤类型多样有着极大的关系,基于此,才有了独特的地域色彩。地球内部不断运动,形成了不同状态,从而出现多种地貌特色。同时,地球受到地壳运用的影响,也会产生如地震之类的地质活动。地质活动多,地貌类型也不断增多。

2.1.2气候气象

大气层处在地球最外部,与地球其它部分相比,大气成活跃程度最高。大气层与人类接触最多,人类在进行活动时,需要大气层的保护,大气层更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础。大气层变化具有周期性,随着大气层的不断变化,地域上也出现了气候,或其它不同的气象。

2.1.3水文条件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进行活动后的必须品。古往今来,水是人们生活和选择居住地区的首要条件。人类近水而居,可见水有多重要。因此,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地带肯定是临近水的位置。

2.2地域人文特征

设计流派有着不同的风格和形式,虽然他们的风格多样,在风貌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实际上,这些不同的风貌,都是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经历过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变迁而形成的,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需求,也造就了不同的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展现出了浓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在风景园林的设计规划中,地域人文特征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所谓的历史遗迹,是指在历史发展过程,历史遗留下来的,后人记载下来的能够展现人类历史活动的发展状况的记录,这是地域特征赋予人类的十分重要的财富,为后人研究历史带来了理论指导,并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当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这也是记载和传承历史的关键。因此,这告诉我们,在规划园林风景的时候,一定要充分正确利用历史遗迹,从而创造出更具有地域性作品。设计师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更是加入了人文特征,例如在位置地形复杂、地址陡峭的位置,且离湖面非常近,因此在建造建筑的时候,要注意水面涨水对建筑的影响。在比如,在修建别墅的园林景观石,既要保持整体效果,又要展现特殊性,因为别墅里会经常举办各种聚会,要保证实用性。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园林景观别墅的时候,要注意布局,保证布局开合有度。同时,在设计中,要保证园林有抑扬顿挫之感,这样景观别墅才能够被当做旅游景点使用。先要在景观园林的设计中,体现出人文精神来,就要将具地域性的人文色彩,加入到园林设计中来,这样不仅能够体现人文性,也能体现地域性。

3地域特征的视角设计园林景观

(1)气候是影响地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气候的影响下,地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当然,水文、生物等条件,都是受到了气候的影响。受到大气等一些自然因素的影响,气候是随着季节地域等不断变化的,因此在不同地域不同气候环境下生活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尽相同的,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园林景观设计的风格。(2)植物在园林中最重要,同时也是建造园林景观的重要条件。气候的不同,带来了不同的风景,也导致植物的品种多种多样。因而,在园林中,类似的植物都不会单个出现,设计师会尽量将他们放在一起,组成一个群落。优秀的园林设计师,会善于在自然景观中,发展美的植物,他们会想方设法地将这些美丽的植物移植到自己的园林设计中来,即使不能真的将植物移植过来,他们也会尽量将这些颜色加入到自己的设计中。(3)在进行景观园林的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地质和地貌,这是由于不同的地质和地貌,会对园林的设计规划起到不同的影响,为了保证设计的合理性,要充分重视地质和地貌。不同的地质和地貌会表现在不同的园林设计上,地域不同,地质地貌特征就会有明显不同。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进行园林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地质地貌问题,北方的园林和江南的园林风景的不同可以很好的体现出这一点。(4)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应当保留当地是历史文化及传统文化遗迹,这是由于历史是十分有价值的记录,记载着当地人在不同时代的生活状况,我们可以通过这些记录看到当地人的生活,并且将这些生活状况与地域联系起来,看到其中的重要作用,历史遗迹是地域中宝贵的财富。虽然,我们当下是现代社会,但在建造新的园林,或改造园林时也不可忘记历史,要将历史文化与现代特色相结合,赋予园林新的内容和意义,不可将带历史元素的因素抹杀掉。(5)中国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是有着浓厚文明历史的国家。在历史的不断发展变迁过程中,不同的地域及人类不同的生活习惯,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风情。有些民俗随着社会的发展,是在不断延续的。因此,在开发建造新的园林景观时,要保留民俗原有的特点,设计师要将这些独特的民俗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园林景观设计中。这样,在游客观赏景观时,也能更好地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

4结束语

当前,园林景观已逐渐成为地域的代表。随着景观园林设计的不断发展,这不仅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更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现在景观已不能仅满足于被欣赏,更应该寻求科学、功能等各方面的发展。并且,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的不断提高,园林景观的设计也需进一步完善。

作者:赵立娟

参考文献:

[1]杨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地域特征的探讨[J].城市建筑,2014(1):15.

规划分析范文11

论文关键词:电网规划;信息化系统;输变电工程;网络优化

一、电网建设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随着新一轮全国电网规划的全面实施和资本、能源、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产业转移,电力需求快速增长,福建电网又迎来了新一轮建设高潮。220千伏电网将进一步扩大覆盖范围,沿海经济带将形成双链式辐射结构供电网,各地州将以500千伏变电站为核心,围绕城市、工业区等负荷中心形成220千伏双环网。110千伏电网将进一步优化网络结构,依托220千伏电网,形成单回环网、双回辐射、链式结构,逐步提高供电可靠性。

电网规划是通过电网电力建设来实施的,电网规划的目的主要在于指导日常的电网建设和改造,通过日积月累的工程建设使得电网达到规划的目的。但长期以来,电力建设重主网、轻配网,使电网规划存在主配网发展不平衡最终导致出现局部地区网络混乱、装备陈旧落后、供电半径大、线路负载不平衡、配变容量不足和自动化水平较低等薄弱环节。

面对电网建设的艰巨任务,前期工作需要理清存在的问题,创新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效率,为工程顺利实施打下良好基础。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电网规划及工程可研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二、关于建立城市电网规划信息化系统的设想

1.电网规划的意义

电网规划是电网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的规划对于指导电网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电网规划工作涉及到电网现状数据分析和评估、电力需求分析和预测、规划方案分析和研究、相关电气计算校验、经济性评价以及工作流程管理等方面,具有工作量大、复杂性突出、涉及面广、相关信息繁琐等特点。现阶段大部分电网规划工作完全依靠人工完成,规划结果受规划人员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水平影响较大,且主观性较强,“先有结果,后做规划”的情况较为普遍,整个规划过程协同工作效率较低。福建电网已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规划工作日益繁重,在保证规划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提高效率是对电网规划工作的必然要求。

而城市是电力系统的主要负荷中心,城市电网运作是否良好取决于城市电网的规划与建设是否科学、是否经济合理。对于固定资产额巨大的供电企业而言,城网规划工作在供电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始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供电企业首先要根据公司的财务状况合理安排资金进行电网规划及电网投资,其次需根据用户对供电能力、供电质量、供电可靠性的差异及对电价的承受能力,按照定制电价的思路来确定其具体区域的规划工作。

2.建设电网规划专业的信息化系统

目前供电企业的营销、调度部门均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专业辅助计算机系统,为科学谋划、决策和管理提供了高效、有力的支持。大规划作为“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也应尽量减少电网规划环节中人为的主观因素,遵循规划的客观要求与规律。因此,应考虑建设电网规划专业的信息化系统,利用计算机辅助完成基础数据管理、规划业务管理和规划辅助决策等工作,以提高电网规划工作的效率和管理水平,为电网规划方案的决策、实施跟踪及后评估,乃至电网发展规划的全寿命周期管理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促进电网建设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城市电网规划信息化支撑系统依托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科学合理的业务流程建立,必须要具备原始基础数据分析、规划业务管理、规划辅助决策三项基本功能。

原始基础数据分析平台实现了对城市规划相关的各类基础数据的管理,包括社会经济类数据、电源类数据、电网设备类数据、电力需求类数据、负荷特性类数据等,同时为规划业务管理模块和规划辅助决策模块提供了数据支持。城市电网规划的最终结果主要取决于原始基础数据及规划方法。没有足够的和可靠的原始资料,任何优秀的规划方法都不可能取得切合实际的规划方案。一个优秀的电力系统规划必须以坚实的前期工作为基础,包括搜集和整理系统电力负荷资料、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电源点和输电线路方面的原始资料等等。

规划业务管理模块涉及省公司和地州公司的大部分规划业务,并将部分业务抽象为工作流,实现各种规划业务的流程管理。

规划辅助决策模块提供规划分析和规划项目管理过程中必需的一些辅助决策分析功能,具体可包括负荷预测、电力电量平衡、电网规划等功能,并提供与潮流、稳定、短路电流计算、经济分析等现有成熟软件的数据接口。

三、工程可研阶段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通过多年的努力,福建电网输变电工程建设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在可研审查中仍暴露出以下问题:变电站通用设计方案不能与省内实际情况完全有效结合、变电站进出线缺乏统筹规划、通用设计应用率不高,以下就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1.完善细化变电站通用设计方案

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泉州地处福建省东南部,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截至2011年底,泉州市辖供电占地面积683.94平方千米,最大负荷为1065mw,全年售电量为54.85亿kwh。

泉州部分地区110千伏变电站由于征地困难和政府要求,需建设全户内变电站。通用设计中全户内变电站方案主变均采用本体与散热器分离布置及高压侧均采用电缆进线,此类方案建筑面积较大,投资较高,而且运行单位提出电缆运行不方便。因此,建议公司相关部门委托设计单位补充全户内变电站主变本体与散热器合并布置,且主变高压侧采用架空进线方案上报国家电网公司基建部批准。

2.加强变电站出线规划管理

泉州地处沿海,经济发达,轻工业发展迅速,往往造成局部负荷突增,线路重载。目前,泉州市辖供电区仍有39个台区存在低压问题。其中,线路供电半径过长是造成该问题突出的主要原因。这就要求变电站进出线需要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在满足电网结构需要的同时不断优化网络结构,增加线路间联络回路,以便在用电负荷高峰合理调节线路运行方式,缓解重载线路供电压力。

对于新建220千伏变电站,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各级电压出线统筹规划。设计单位一般会对变电站出线做出一个整体规划,但不可能对终期规模出线一次规划准确到位。由于各地州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客户用电工程激增,这些项目大多不在规划当中,且设计单位由用户自行委托,设计质量良莠不齐,有些设计单位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便利占用出线间隔,如果监管不到位,势必造成出线间隔占用不合理,后续出线相互交叉,倒换间隔现象发生,并造成停电和投资浪费。各地州公司对此应高度重视,必须对所管辖220千伏变电站的110千伏出线统筹规划,并根据新变化、新情况及时调整。新建工程接入时,都要按规划实施,不在规划中的项目尤其是客户工程,更要认真分析研究,合理分配出线间隔,杜绝由于人为因素造成出线交叉、倒换间隔的现象发生。出线规划要遵循优化、美化与简化的理念,变电站进出线应尽可能做到“直进、直出、归并整齐”,不采用斜进斜出方式,以美化变电站周边环境,达到节约资源和环境友好的目标。

3.加强设计管理,提高通用设计应用水平

在设计管理方面,浙江、安徽、山东、江苏等省公司都有非常好的经验做法,例如开展设计竞赛、设计评优、对重点工程组织施工图设计审查、制定输变电工程设计激励考核办法等等,目的都是为了从源头上把好工程质量关。福建公司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为了引导和鼓励设计单位开展设计优化和技术创新,相关部门对2011年特一批项目可行性研究成果进行了设计评价,作为后续项目委托的重要依据。

可研阶段还应加强通用设计的应用。福建地区属于丘陵地带,气象条件复杂,相关设计人员在深入了解国网颁布的通用设计的同时,还要依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要努力汲取设计管理方面优秀省份的工作经验以及工作方式方法,加快完善自身通用设计,提高通用设计应用水平,不断扩大通用设计覆盖面,提升效率,满足福建电网快速发展要求。

四、结束语

电网规划是电力网络建设和改造中的重要环节,实施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电网规划不但要切合实际情况,还需适当超前。在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远期发展关系的同时,需要考虑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效益。

(2)电网规划需要得到城市规划部门的认可,并且应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使规划不仅具有权威性,也具有灵活性。

(3)当前电网电气自动化建设尚缺乏成熟经验,可以根据先试点、后推广原则进行,市区可先做试点,如先建立电网地理信息管理系统,这是日后电网电气自动化缺一不可的,对于目前的运行管理来说也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系统。

规划分析范文12

关键词:生态城市;城市规划;建议

伴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城市环境的污染影响了人们的居住质量,因此建设生态环境的城市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要建立生态环境,就必须解决我们城市中所出现的各种环境污染问题。以下文章通过对提高城市产业规划水平、提升城市交通规划水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加强城市生态评价等一系列方法措施进行分析探讨,从根本上来提高我国生态城市规划水平,为创造安全、高效、和谐的生态城市提供保障。

一、城市规划中生态规划的组成要素

生态规划包括了环境、经济和社会三方面的生态化。

1、环境的生态化表现为:发展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最大限度地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及其生物环境,保护好自然环境及其演进过程;有良好的区域大地景观和生态系统,合理地利用好各类土地,因地制宜地确定植被的覆盖率和乔、灌、草的合理组成与结构;大气环境、水环境达到清洁标准,噪声获得有效控制,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回收效率高;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2、经济的生态化表现为:经济增长不仅重视增长数量,更追求质量的提高,提高资源的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生态农业的全方位实施;实施工业的清洁生产,从改进生产设计、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善管理维护、综合利用等生产和服务的全环节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或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更为合理,可再生清洁能源成为能源结构的主体;大面积推广生态化交通方式、生态化旅游方式和生态化住区方式,以节能、节水、无污染、高舒适度为目标具有充分利用太阳能、沼气、自然空调技术、雨水收集和污水资源化技术、环保建材等的生态建筑和环保屋普及发展。

3、社会的生态化表现为:人们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生态文明得到全社会倡导和遵守;消费模式日趋生态化,可持续的消费理念成为自觉行为;人们生理和心理上保持健康,人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社会管理效率高且能自动调谐;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健全,综合服务能力强;人口结构优化;城乡交通便捷安全。具有以上含义的生态城市(地区)已远不是纯自然的生态,而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共生的人类生态,也标志着人类传统的唯经济发展模式开始进入一个复合生态发展模式的新境界。

二、生态城市规划的内容

生态城市规划内容众多,主要可分为城市区域规划和城市人居规划:

1、城市区域规划。根据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与资源情况,给城市以准确的定位,实现区域和区域间各类资源互补、协调发展。(1)土地规划,应全面考虑土地使用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健全土地规划利用体系;(2)水资源规划,充分考虑区域内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创造城市亲水空间,开发节水技术,保护饮用水源,建立高效的城市排污系统,保护水生物种多样性;(3)能源规划,节约减排,提倡绿色建筑,充分利用自然能、风能、水能,开发绿色材料,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4)交通规划,发展电动汽车和氢能源汽车,控制燃油汽车在城市中的通行,提高交通规划运行效率;(5)绿地规划,扩大城市绿地系统范围,提高绿化率、森林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

2、城市人居规划。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应突出人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强调社区生态建设,创造和谐人居环境。(1)生态建筑,采用节水技术、节能技术、太阳能技术、自然通透技术、环保材料技术,增加人居环境适宜度;(2)生态景观,既要加强自然生态景观建设,也要强调历史文化传承,充分发掘城市自然和人文资源,使其符合城市文化和人居环境需要;(3)生态产业,按照生态经济原理和绿色GDP的要求,建设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4)生态教育,生态城市需要人人参与,针对不同社会群体普及生态城市知识,提高全民生态环保意识。

三、加强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的建议

1、科学编制生态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方向,是一切城市建设活动的核心,所以,编制科学的城市规划是改善城市发展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上文笔者已经阐述了生态环境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所以在制定新时代背景下的城市规划方案的时候,应该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制定一个生态城市规划。这其中不仅包括经济总量的提高和生态经济的发展,还包括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环境质量等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在现代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要始终兼顾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要素,使三者协调起来共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提高城市产业规划水平。提高城市产业规划水平,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合理地制定完善城市整体规划,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污染程度小的产业。规划应按照城市区域功能进行合理布局,遵循生态规律,优化产业布局,控制城市工业规模,进行生态监管,重点搬离市区一些污染较大的企业。同时,加强城市上风方向、城市水源及环境脆弱地带的保护,严禁项目建设,堵住污染源头,达到城市规划的思维超前、技术先进、经济适用、环境优美的良好效果,为人们工作、学习、居住提供良好环境。

3、注意城市缓冲性公共空间的规划。城市中不仅要有现代化的建筑和工业厂房,还需一系列自然开放的城市空间来为紧张的生活缓冲,独立繁忙的城市空间和自然休闲空间在我们现在的城市规划中,只是注重对城市的公共广场、绿地等进行了规划安排,而对城市的周边环境置之不理。我们应该加大对城市周边环境的合理规划,特别是对城乡结合部和城中村等地带更应深入的研究,使这一地带可以成为城市忙碌氛围的一种缓冲剂。使城市和乡村这两个系统非常容易的进行快速联系和交流。

4、提升城市交通规划水平。城市交通是城市的动脉,是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我国城市人口多、人均拥有道路量低、私家车发展迅速等因素,加剧了城市交通拥挤和空气严重污染等问题。因此,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生态化的首要措施,树立公共交通优先意识,在发展规划中优先考虑公共交通,加强法规与经济支持,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地位。同时,应研发新技术、新能源交通工具,为未来城市交通打下基础。

5、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城市规划中的生态规划必须以满足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综合考虑城市周边地区及所在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致力于城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建立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有序发展,使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我国生态城市规划水平,通过提高城市产业规划水平、加强城市生态评价等一系列方法措施,创造安全、高效、和谐的生态城市。同时也应看到我国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水平与国外先进国家间还存在一定差距。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