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药企业税收筹划

医药企业税收筹划

时间:2023-06-07 09:31:45

医药企业税收筹划

医药企业税收筹划范文1

一、医药企业税收筹划概述

(一)税收筹划的定义及特点

1.税收筹划的定义。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通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融资投资以及财务处理等一系列的经济活动进行统一的筹划,以充分利用税法所提供的优惠政策或可选择性的条款,进而实现企业节税利益的最大化。

2.税收筹划的特点。第一,合法性。从税收筹划的定义可以看出,税收筹划只能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重点强调采用税收优惠政策来实现税负的降低是一种合理合法的行为。第二,筹划性。在经济活动中纳税义务通常具有滞后性,这在客观上提供了对纳税行为事先做出筹划的可能性,所以税收筹划表示事先的规划,具有计划性。第三,目的性。税收筹划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降低税负,从而使企业得到最大节税利益,此行为具有鲜明的目的性。第四,风险性。税收筹划是一种预期行为所以在整个过程中肯定会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如果企业开展税收筹划活动后没有减轻税收负担,那么税收筹划是失败的。如果企业在减轻了税收负担的同时,税收风险却大幅的提升其税收筹划活动同样也是失败的。所以,减轻税收负担和实现税收零风险二者缺一不可。第五,综合性。我国是一个税收大国,税种繁多、税基计算复杂、税目相互关联。基于此原因,税收筹划还需要综合考虑,不能只注重个别税种的税负降低,而忽略了其他税种,而是要着眼于整体税负的轻重匹配。第六,专业性。税收筹划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单由公司的一般财务人员或者一般税务人员来执行是不太可能的。随着各国税制以及社会经济的日趋复杂,仅靠纳税人自身进行税收筹划一般是力不从心的。能够进行税收筹划的财务人员不但要了解会计制度和相关法律,还要时刻关注税务相关政策的变更,并且熟练解读相关政策。因此,专业的税收税收咨询及税收筹划业务应运而生,税收筹划也日益明显的专业化。

(二)医药企业税收筹划的主要方法

1.税收扣除技术方法。税收扣除技术就是通过实现税前扣除额以及冲抵额的最大化,确保在同等收入额前的前提下,降低医药企业的计税基础,进而实现医药企业应纳税额的降低。例如,医药企业的业务招待费,广告宣传费以及学术推广会议费,只要取得了合理的会议费发票及匹配的学术会议合同,那么相关的会议费就能进行合理的税前扣除。

2.税率的合理使用来降低税额。税率是医药企业税额计算的尺度,税率反映了税务机关对于纳税主体税额的征收比例,税率是税赋的衡量标准。我国现行税率多种多样,医药企业要充分根据兼营业务的不同使用税率,不能混淆业务性质。例如,属于医药咨询服务的业务适用于6%的增值税低税率,而属于医药产品的销售使用17%的增值税税率。因此,在税收筹划中要根据不同的业务内容对税率进行充分的考虑来实现纳税额度的降低。

3.递延纳税的技术方法。递延纳税顾名思义就是依靠延期缴纳税款来实现医药企业的节税,采用递延纳税并不能够降低医药企业的纳税额,但是可以实现纳税时间的合理推迟就是相当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了医药企业的资金周转,从而增加了企业的价值收益的最大化。

4.税收优惠政策的技术方法。税收优惠政策的使用是税收筹划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节税方法。医药企业要充分利用国家在各个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降低医药企业的纳税总额。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的关键,是医药企业的税收筹划管理部门必须全面地了解医药行业在税务方面的各种优惠政策及使用条件,并且采取各种措施充分的利用这些优惠政策。

(三)医药企业税收筹划的重要性

1.有利于企业的稳步发展,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指引。税收筹划对医药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企业进行税收筹划的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一是可以减少纳税支出,提高企业的收益水平;二是可以使企业提前做好预算,因为税收筹划是一种事前行为,可以使企业提前了解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并做好有关的决策的正确性,有利于企业优化产业结构投资方向,促进企业稳步发展。

2.有利于促进国家税收法规及政策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国家的税收法律一方面规范着税收筹划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引导着税收筹划朝健康的方向发展。税收筹划既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纳税意识,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又有利于税务事业的发展。同时,在不断的实践中还可以使国家的税收法律政策得以不断地完善,最终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二、我国医药企业税收筹划的现状

(一)不能树立正确的税收筹划观念

由于税收筹划在我国起步较晚,税务机关依法治税的水平和社会纳税的意识尚有距离,导致征纳双方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了解不够。纳税人在实际进行税收筹划时,往往不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甚至把税收筹划看做避税,以至与偷税混为一谈,使人们在税收筹划的认识上存在很大的误区。税收筹划的实践是以税法为准绳的基础上的一种合理合情合法的行为,是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正当手段,而偷漏税是在纳税人的纳税义务已经发生并且确定的情况下,采取不正当不合法的手段,以逃脱纳税义务的行为。可见,税收筹划与偷税最本质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是否合法。所以,坚决不能以偷漏税等违法行为曲解税收筹划。

(二)缺乏筹划成本观念,仅考虑税负最轻因素

税收筹划的目的在于优化税负,获取收益。事实上企业的经济活动是一个连续且复杂的过程,税收筹划给企业带来收益的同时,也需要企业为之付出相关的成本和费用,甚至在整个税收筹划的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远远大于规避的节税费用。在税收筹划的过程中也存在着机会成本,往往由于税收筹划的方法选择不当,或者税收优惠政策解读不透彻而失去了其他方面的战略规划调整,也会给企业造成极大的损失,进而付出了更大的机会成本。因此,企业不应该将税负最小化作为税收筹划的唯一目标,而应该将企业整体利益最大化相对照起来,与企业的经营活动、财务活动等有机结合。

(三)缺乏风险意识,税收筹划价值效应不能有效发挥

税收筹划主要是为了给企业减少税收负担、获取资金时间价值,实现涉税零风险,维护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但是,企业应该意识到由于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税收筹划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企业过分重视和依赖税收筹划,反而会影响企业的整体全面的发展。如果企业只是一味地为了减少税收负担,盲目地追求税收筹划减少税负的结果,就容易忽略更有前途的发展机会和发展项目。那么,这样的税收筹划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说明税收筹划也是失败的,使企业得不偿失。

(四)偏重强调税务机关的权力,忽略了企业应有的权利

在我国税法中明确了企业纳税的权利与义务,但是大部分强调的都是企业的纳税义务,很少提及企业相关纳税权利,尤其是税收筹划的权利。加之企业对于日益更新的税收政策了解不够,不懂得事先进行税收筹划,不能正确运用自己的纳税权利,使得税收筹划在实践中的推广与应用具有一定的难度。

(五)税收筹划专业人才的严重短缺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来,国内税收法律的变化速度非常的惊人。各种的税收条款在短短的几年间不断地更新,一个税种、一个地区都可以在一年中颁布多种解释的文件。企业财税人员只要稍微不注意相关制度,就会出现理解的偏差。企业纳税人就很难全面地掌握更新的税法内涵,对税收筹划的应用就难以扩展,使税收筹划难以做到有的放矢。税收筹划实质上是一种高层次、高智力型的财务管理活动,一项综合性很强的业务,需要事先进行规划和安排,经济活动一旦发生后,就无法事后补救。因此,税收筹划人员应当是一种高智能型的复合型人才,需要熟知税法、财务、金融、法律等多种学科,还要结合企业所在行业、所在地区的自身特点,熟知企业筹资投资经营等活动。所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发现税收筹划人才目前在我国真的是凤毛麟角。

三、提高医药企业税收筹划能力的对策

(一)正确理解税收筹划的含义,使税收筹划与税收政策导向相一致

医药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面临着复杂的形势,科学的企业税收筹划,就必须要从各个方面采取措施,来提升企业自身的水平。在确保企业税收筹划能够完全服从于医药行业战略发展需要的同时,建立完善有效的医药企业纳税筹划体系,制定一系列的标准。对整个税收筹划过程中的因素环境目标技术方法,进行制定与评价。精确把握税法政策,综合考虑国家政策、税法的变动趋势,以及各种优惠政策。尤其是对于各种免税政策以及税收临界点的合理运用,以提高医药企业经济决策的水平,税收筹划的科学性,确保了税收筹划方案的最佳。

(二)合理规避税收筹划的风险,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

企业在实践税收筹划的过程中,首先要树立税收筹划的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税收管理实施机制。税收筹划是在一定的政策条件下,一定的范围内发生作用的。所以,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和涉税事务中,企业财税管理人员要始终保持着对筹划风险的警惕性。从税收筹划的时效性看,仅仅意识到风险的存在是不够的,企业的相关财税人员还应当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先进的网络设备,根据现行税收政策以及企业发展战略,建立一套科学快捷的税收筹划管理系统,对企业涉税的各个方面的筹划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并且合理规避。

(三)根据医药企业税收筹划的特点,完善医药企业的事前税收筹划评估

企业在进行重大的决策之前,通过完善解读税法,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以及预期经济活动的变化,进行税收筹划。医药企业应该根据自己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建立税收筹划评估制度以及成立税收筹划评估小组。税收筹划评估小组的成员可以根据税务专家拟定的税收筹划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风险分析等,并且根据企业经营特点和战略要求随时调整税收筹划的方案,分别采取相适应的措施进行税收筹划的管理,保持税收筹划方案适度的灵活性。例如,在企业筹资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筹资方式,充分考虑资金成本与收益的匹配进行税收筹划。在医药企业的投资阶段,可以充分利用投资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等税收优惠政策,来为自己谋取福利。只有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来规划的合法合理的税收筹划方案,才能以最大程度实现企业税收筹划的目标。

(四)充分运用税收筹划的各种方法和技巧的空间

企业进行税收筹划必须根据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战略需要,正确处理和运用税收法律法规和国家会计准则提供的筹划空间,根据税收筹划技术所依据的原理,采用的多种税收筹划方法和手段。随着国家税制的逐渐完善,单纯的税收筹划方法变得越来越困难,只有灵活运用节税、避税、递延、转嫁等多种手段来扩大税收筹划的空间,只有复合式的税收筹划方案,才会最大程度降低税收筹划的成本和合理规避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从而谋求企业收益最大化。

(五)强化培训高素质的税收筹划专业人员

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税收筹划人员队伍,来完善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方面的工作。当然就目前我国税收筹划的现状,企业也可以委托税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为企业来进行税收的评估,同时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增加各种培训机会。企业可以邀请中介机构有经验的税收筹划人员以及税务机关的专职税务人员为企业的财务人员进行定期的税收筹划培训,使财务人员对于一些筹划方面的新知识,能够尽快掌握。同时,企业的财务人员还要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寻求技术支持,加强财务法规与税务法规的学习,避免走入税法解读的各种误区。

四、结束语

医药企业税收筹划范文2

1 企业增值税纳税筹划的理论概述

1.1增值税的定义

增值税是我国境内的商业企业或者加工制造企业,就其经济增值环节,取得销售额,并实行税款抵扣的一种流转税。[1]在企业众多税种中,增值税是最大的税源,税率高,范围广,因而增值税纳税筹划在企业减轻税负的过程中占重要地位。[1]

1.2增值税纳税筹划的概念

根据纳税筹划的含义,可以将概念归纳为:利用起征点、减免税等,通过对其经营活动合法合理规划,以延缓或者减轻企业的税负。企业的税负降低了,税后利润也提高了,目的就是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2]为了更好地减轻企业负担,营改增自2016年4月全面实施,这更加体现了增值税纳税筹划的深远意义。

增值税纳税筹划方案要具体经营活动具体分析设计,筹划本身就是双方博弈的过程。在投资、筹资、经营过程中,要从增值税起征点、减免税、国家政策等因素出发设计出多种方案,从中找出方案中的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现金流入最大的方案就是最优方案。

2 企业增值税纳税筹划的思路

2.1增值税纳税人身份的筹划

增值税纳税人的身份分两种,一是企业制度不健全,公司经济规模比较小的小规模纳税人,二是企业制度健全,公司经济规模达到一定水平的一般纳税人。其中特殊的是一般纳税人可以实施税款扣制,即货物的进项税额减去货物的销售额的余额。相比较,税款抵扣制是不适应小规模纳税人的。而是根据销售额和征收率的3%计算税额,简易征税,小规模纳税人进行纳税筹划,可以达到减少税款的目的。

2.2通过分立或者分散经营进行增值税筹划

不管公司大小,只要制度齐全,就可以利用不同产品、不同生产环节分开进行单独核算税务,可以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对于营改增的运输部门,可以单独设立核算部门,小规模纳税人营业额月收入不超过3万、季度不超过9万可以免征增值税,还有税金及附加免征。

2.3通过合并进行增值税筹划

合并筹划。小规模纳税人可以从增长率出发,如果增长率不高并且客户主要为一般纳税人,可以通过与若干相似的小规模纳税人合并,使规模扩大为一般纳税人,有利于减轻税负。小型微利企业按简易征收制度纳税,不享有进销项抵扣制度,但是通过合并经营成为一般纳税人,可以享受进销项抵扣制度,增长率高且客户主要为一般纳税人,企业的销项税和进项税相抵扣,实际缴纳的增值税也就减少。[5]

2.4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涉及各种税收优惠政策,要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减轻税负。当进行经营活动时,可以先了解考虑相关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增值税的税收优惠政策,最大限度缩小成本,最小化风险。现行的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覆盖面逐渐延伸,国家大力扶持的小型微利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农业、环保业等都享有税收优惠政策,利用这些优惠政策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在合理合法的环境内减轻税负。

3 制药企业增值税纳税筹划的实证分析

3.1 EW制药公司简介

EW制药有限公司建于1946年,是专门研究制造药品的制药企业,在制药领域享有领先地位,是我国药业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基地。

公司资产总额达35亿,公司规模逐年扩大,现有员工6000余人,销售收入每年超过20亿元。公司拥有全国首屈一指的企业技术中心――医药工业设计院、研究院、质量检测控制中心、计算中心等部门,能够与外国公司直接洽谈。公司主要生产比较常见的药品的原料以及稀少又强效的药品。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营销网遍布全球。

3.2 EW制药公司增值税纳税筹划现状分析

3.2.1 EW制药公司经营状况分析

在众多行业中,制药行业是国际化产业之一,是世界产值增长最快的朝阳行业之一。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WTO,国内医药市场也开始蓬勃发展。EW制药公司具有以下特征:产品结构(分配)较为简单,没有过于复杂的工艺过程,但对专利(配方)有较强的依赖性。销售一般采用分销模式,这是一种有效的销售方式,销售范围广,不过产品销售比较没规律。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消费者层面广,企业受到社会经济波动不大。

3.2.2 EW公司现行增值税纳税筹划方案分析

纳税筹划可以针对公司经营活动的不同方面,将增值税纳税筹划的战略思想与EW公司的具体经营活动相结合,制定出最适度的增值税纳税筹划方案,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采购业务的增值税纳税筹划:EW公司为生产中草药,每年需要采购大量的中药材原料。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初级农产品。这在EW公司的基础生产中尤为突出,为此应尽可能利用免税政策,在采购环节筹划,选择合理的采购对象。

营销活?拥脑鲋邓澳伤俺锘?:税负转嫁是企业最常使用的方法,通过降低销售价格,减少销项税。但是减少收入,利润也会减少。在销售环节若保证利润不减少,最有效的方式即降低销售费用,转嫁给买家。税负转嫁,是一种有效的方法,EW公司可以把销售费用转嫁给买方,同时利润也同样转嫁给了买方,主要的方案有:

运输等价外费用的税务纳税筹划:EW公司每年有占总营业额相当比例的代垫运费等价外费用,如果将其外包成单独运输公司,这就极大地转嫁了费用,降低负税,节约成本。

代销方式的增值税纳税筹划:EW公司的销售方式中,不同代销方式结算方式不同,那么缴纳的增值税和附加税也不同,合理设计代销方案,比如委托各大中小商分别经营代销药品,这种选择是不影响税后利润的情况下的代销方式。增值税纳税筹划可以从代销这点出发。各大医药企业都会有强大的经销商,EW公司也与各地医药的商家合作,由公司采用代销方式,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5%。收取手续费代销方式普遍是:一是直接打折;二是买一送一。采用不同的促销方式,其计税依据是不同的。

3.3 EW制药增值税纳税筹划的最优方案设计

通过具体分析各种方案,还有结合目前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可以针对EW制药公司当前的纳税筹划现状设计几种增值税纳税完善方案,具体如下:

3.3.1 采购业务的增值税纳税筹划方案及其最优决策

EW公司每年为生产某中药成分别在河南、陕西、湖北等地农村收购初加工的甲、乙、丙三种药材。据市场预测,该药需求量近几年内将呈现持续增长,采购这些药品原材料也就更加迫切增长。

纳税人购进农户生产的初加工的农业成品,可按收据证明的金额的13%计税。EW公司在各地收购的农家手里的初加工药材,由于国家惠农政策,经过加工后的中药不属于初加工的农业产品,在账务处理时不能做进项税抵扣。EW制药可以改变策略,直接购进原料由公司内部进行初加工,可以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享受税收优惠,具体方案可以收购一台筛选机,即可凭收购凭证所列金额抵扣13%的进项税额,如表1所示。

根据上述方案预测的采购数及金额如表2所示。

各方案比较及预测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如果公司采用方案(二),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应纳税额,公司每年的收入也会增长,每年因采购销售税款抵扣66.43万元,可以减少纳税20.55万元,增加利润82.22万元。企业成功地借助税收优惠,减少税务财本,解决了进行税额抵扣的问题。

3.3.2 销售业务中运输等价外费用的纳税筹划方案及其最优决策

EW公司2016年收入为22189万元,为了促销,公司负责运送并收费等。每年收取运输费等共计778万元,运输费等属于价外费用,应并入销售额缴纳增值税,且无对应的进项税额。公司在不影响销售的情况下,运用分批计算等技术,注册全资储运子公司――ENJ储运公司。由于营改增政策,负责EW公司的所有的运输业务,然后收取运输等费用,另外核算。ENJ储运公司属于物流公司,适用11%的增值税。据此分析,公司设计的运输费用纳税筹划方案如表4。

各方案比较如表5所示。

由表5可以看出,如果公司采用方案(二),每年少承担税负27.9元,税负降低了24.4%。当然,设立子公司,成本费用也会增加,则要考虑设立成本问题。因为EW制药价外费用占收入比重相对较高,成本增加也相对较小,方案(二)是可行的,设立子公司进行独立核算,享受政策。

3.3.3 销售结算方式的增值税纳税筹划方案及其最优决策

我国医药品市场销售款的收回有几种情况:按提货结算时间长的方式结算货款,可以推迟纳税;提货后近期内结算货款方式,加快纳税;还有定期方式结算医药品,销售后结算货款方式等。结算时间的长短影响缴纳税款的发生时间也不同,造成缴款的税额相同,而资金时间价值不同。时间价值是大企业的重要财务政策,因此结算方式的筹划就是根据货物以销售的时间很短,一般很快就会资金回笼,则合同最好采取直接收款方式;若对方公司经营的资金周转情况不太好,货物提货后一般无法不较快回笼,甚至出现坏账,当双方签订合同时,应首要考虑资金能否尽快收回,尽可能采用分期收款方式,将纳税义务向后推移。

3.3.4 代销方式的纳税筹划方案及其最优决策

EW公司开发的新药,分销全国各大中小城市的经销商和商,主要有支付手续费和视同买断两种方式,不管采用哪一种方式,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是代销清单时间,但如果价格不同,就会造成手续费的处理方式不同,那么税款也不同。有关的资料如表6所示。

各方案比较如表7所示。

从两种方案可以看出,EW公司可以减少7.65万元的税款,相应地,附加税减少0.67万。运用扣除技术,减少了应纳税额。

3.3.5促销方式选择的纳税筹划方案及其最优决策

在经济的激烈竞争下,通常各种庆祝促销活动都是大型药店热衷的,某大型药店邀请EW公司参加。活动方式有折扣销售和买一赠一两种参与方式。采用买一赠一方式销售,计税依据就是赠送商品价值和销售商品价值的总和;采用这种销售方式,就可以在同一张发票上分别注明,按折扣后的余额计税。EW公司有营业额为每天20万元(含税),利润率为30%。筹划方案可以具体设计如下,依据促销方式,预测的资料如表8所示(暂不考虑城建税及教育附加)。

各方案比较如表9所示。

医药企业税收筹划范文3

1.充分计列扣除项目建设税基

在我国无论哪个税种其纳税额度都应该和收入额度保持正相关关系。医院为了降低纳税开支,可以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减少确定的收入额,它是医院税收筹划的常用方法也是相对比较重要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在筹划过程中并不通过做假账、乱列成本、费用等,那样便不是筹划而是偷税。医院税收筹划从大的角度来说是充分列计扣除项目以减少税基。因此,医院在购进药物、仪器、设备时应该慎重考虑是否能够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或抵扣的凭证。

2.适用低税率的筹划

医院在运行过程中和应纳税额直接相关的还有税率。税率的基本形式类型比较多,常见的有:比例税、定额税、超额税等。而适用低税率则是筹划的又一个基本的技术。目前,我国适用低税率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具体如下:(1)享受优惠政策。(2)和收入额关系密切。如:职工在工作过程中个人所得税的工资薪金收入采用超额累进税率,职工收入越高,适用的税率也就越高。

3.延期筹划

对于医院而言,如果不能少纳税,晚纳税也是好的。这种做法从大的角度来说好比医院无偿占用一笔税款,或者说医院取得无息贷款。但是,延期筹划也应该建立在符合我国税收政策基础上呢,对于不具备条件而延期申报纳税,将会加收滞纳金,必要时给予罚款等处罚。医院应该根据本院情况评定本院是否符合延期筹划要求,且最长期限为3个月。

二、如何运用会计政策筹划医院税收

1.选择存货计价方式

对于医院来说,存货计价可供选择的方案相对比较多,在实行比率税制的情况下,对存货计税方式进行选择时必须充分考虑市场物价因素对价格可能产生的影响。对于一些药品和卫生器材而言在药品的原材料等进价出现上涨时,可以选择后进先出法计价,使得期末存货成本得到下降而本期存货卖出成本得到提高,这样能够保证医院缴纳额相对比较低,既能够保证医院的顺利运行,同时还能够减轻医院的税负担,增加医院利润。

2.合理选择费用列支方式

对于一个医院而言,其运行中要使损耗的费用得到补偿,医院应该将国家允许列支的费用足额列支,包括按照相关规定提足折旧费、福利费等。同时,医院在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对于一些预计的损失和费用等应该提前计入,如:医院设备的维修费用等。对于医院固定资产它的折旧额时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而每年折旧额的大小和企业采取的折旧方法有关。目前,医院使用的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主要有:直线法、工作量法以及加速折旧法等。不同的折旧方法表现为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内,总的折旧额是相等的,但是计入纳税期的折旧额却存在差异。因此,医院应该根据设备使用年限等选择合适的折旧方式,降低交税金额,达到医院税收筹划的目的。

三、规定的优惠政策

1.优惠政策的时效性

医院是我国一项公共服务企业,医院享受着国家多种优惠政策。但是,许多税收优惠政策都规定了政策的执行时间。医院在税收筹划时如果未注意到文件规定的时间,盲目的进行筹划,其筹划风险也是可想而知的。

2.税收优惠政策的方向性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各行业、各地区以及不同的医院之间也有了很大的差别,国家对一些城镇医院给予了较大的税收优惠政策。医院可以利用这些机会来选择医院的新投资方向,及时抓住机遇,及时、充分的利用这些优惠政策,给医院带来较大的税收收益,从而达到税收筹划的目的。

四、医院税收筹划

1.组织形式的选择

医院在运行过程中在设立时都会涉及组织形式的选择问题等,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供医院选择的组织形式也越来越多,不同的组织形式税收负担不尽相同。医院应该本院实际情况、规模等尽可能选择税收负担比较轻的组织形式。

2.筹资过程中的税收筹划

医药企业税收筹划范文4

关键词:纳税筹划;非营利组织;纳税筹划动因;纳税筹划方法

中图分类号: F810.4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3)06007806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政府职能的转变,非营利组织的发展步伐加快。非营利组织的基本宗旨虽然不是利润最大化,但作为一个基本经济细胞和利益主体,非营利组织也有充分利用自身经济资源以获取效用最大化的合理内在要求。因此,非营利组织可以合理、合法、合规运用外部制度空间进行纳税筹划,以规避涉税风险和减轻税收负担。本文对此作一分析。

一、非营利组织纳税筹划的社会经济意义

纳税筹划是纳税人在遵守税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管理活动,通过纳税筹划实现目标是不同纳税人的共同诉求。它有利于推进税收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有利于发挥税收杠杆对纳税人经济行为的调节作用,也有利于增进纳税人对税收法律法规的深度把握,提高纳税人的纳税意识,提高理财水平和组织管理水平,以实现组织经营目标。

从宏观层面看,非营利组织的纳税筹划有利于税收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纳税筹划的实质是在税收管理活动中税收征管方和纳税人的博弈关系。纳税筹划中纳税人会有效利用税收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之处,立法机构或税收征管方发现问题后会修正税收法律法规,并不断完善。正像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在评价美国税制时指出的那样:“一个生意人几乎把用于考虑怎样生产更好产品的同样多的精力用在了如何避税上,这可能是很合算的。税法正是在政府和纳税人之间这种不断的较量中演进的;每当一种减少付税的新方法被发现,税法就会被修正,以补上其中的漏洞。另一个漏洞不可避免地被发现,相应地又会有另一次修正。”[1]

非营利组织纳税筹划有利于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对非营利组织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是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主旨活动成本的一种补偿,纳税筹划可以使非营利组织税收优惠最大化。对捐赠方的税收优惠政策相当于对潜在捐赠人实施“延展纳税筹划”,有助于经济资源流入非营利组织,增加其可支配的资源。

从微观层面看,非营利组织纳税筹划有利于保障自身合法权益和增强纳税意识。在纳税筹划中,非营利组织创造条件对涉税事项进行积极筹划,充分运用税收优惠政策,最大实现税收利益。“恰当履行纳税义务是税务筹划的基础目标或最低目标。” [2]纳税筹划不是偷漏税,也不是税款的计算错误,正确计算税款是基础,这就需要非营利组织充分掌握税收法律法规并严格遵守,促进非营利组织增强依法纳税意识。非营利组织纳税筹划还有利于提高资源使用效用。“正向纳税筹划”降低税负减少流出,“逆向纳税筹划”放弃某些税收利益将换取更多经济资源的流入。

二、非营利组织纳税筹划的内在动因

与企业不同,非营利组织的设立主旨为非营利,其财务目标也非价值最大化,那非营利组织纳税筹划动因何在?本文将从非营利组织的特点并结合经济学的基本前提――“理性人假设”与“资源的稀缺性”等进行分析。

其一,非营利组织的设立多数具有公益性,设立者成立该类组织不为谋取投资回报,甚至初始投资成本都无法保全。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下,产权制度健全,产权边界明晰,非营利组织所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是有限的、稀缺的。

其二,非营利组织是“理性人”,虽然主旨非营利,但也有符合其自身特点的“最大化”目标。不同的法人主体的“最大化”目标也大相径庭: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非营利组织的行为目标则是拥有或控制的经济资源效用最大化,即向社会或服务对象提品或服务数量的最大化和质量的最优化。故而,认定非营利组织不讲求经济效益、不具有“最大化”行为目标的论断是不切合实际的。

其三,可控经济资源减少是非营利组织纳税的直接结果。非营利组织在确定的资源条件下要实现组织自身的“最大化”行为目标,必然与其他经济主体一样将通过纳税筹划减少税负以实现可控资源的减少程度。在某种经济条件下,非营利组织会突破“非营利性约束”而使用“逆向纳税筹划”,为了获取更多经济资源的流入而不得不放弃税收优惠。

最后,委托关系的存在也是非营利组织纳税筹划的内在要求。非营利组织的公益性并不代表其工作人员都是志愿者,非营利组织可控经济资源数量也与其工作人员的薪酬标准有密切关系。“非营利组织变得越来越专业化,这就导致组织中的工作人员不再是全身心投入的志愿者,而是把自己仅仅当作一个职业的受薪者。”[3]非营利组织的经济资源现状和未来的流入情况是其确定雇员薪酬水平的重要制约,为非营利组织管理者自身计,也倾向于纳税筹划以增加资源流入或减少资源流出。

三、非营利组织与企业纳税筹划四维比较

为深化对非营利组织纳税筹划的理解,将非营利组织和企业的纳税筹划的构成要素逐一比对,其中包括纳税筹划主体、客体、方法和税收制度环境四个比较维度,以分析非营利组织纳税筹划的特殊性。

(一)纳税筹划主体比较

与企业相比,非营利组织纳税筹划主体在获取经济资源方式、组织运营目标、规则和内容等方面有显著的不同 [4]。

非营利组织通过提供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设立主旨,以追求社会效益为组织营运的基本原则,而不以营利为目的,其取得经济资源的方式包括政府资助、接受捐赠、服务收费和投资回报等,经济资源提供方投入资源也非为回报 [5]。非营利组织运营领域主要在公益性社会服务领域,如慈善、宗教事业、公共福利和文化教育等。企业是以股东财富或企业价值最大化为运营目标,以追求经济利益为运作基本原则,其经济资源取得方式主要是股权融资、负债融资、运营收入和投资收益等,通过提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需要,以实现经济利益为运营内容。

非营利组织与企业在经济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所起作用不同,政府部门制定的税收制度环境也不同,开展纳税筹划的方法内容也不尽相同。

(二)税收制度环境比较

非营利组织须遵守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承担纳税义务,政府也为非营利组织营造独特的税收制度环境,制定了诸多以“非营利性约束”为基础的税收优惠政策。非营利组织在这样的税收制度环境条件下,根据税收法律法规的约束条件精心合理安排营运业务,完全规避纳税义务则是可能的。企业的纳税义务天经地义,虽然现行税收法律法规中也有大量对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但企业无法通过纳税筹划完全规避纳税义务。与众不同的税收制度环境为非营利组织的纳税筹划营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这种制度环境直接影响其纳税筹划技术方法的选择偏好。

(三)纳税筹划客体比较

纳税筹划客体指筹划单位需要筹划的涉税业务。非营利组织的税收制度环境与企业不同,运营业务也大相径庭,二者的纳税筹划客体存在较大差异。与企业税务筹划客体相比,非营利组织税务筹划客体独具特色。企业的筹划主要是在股权融资与负债融资两种资金来源渠道间抉择,运用“资本弱化”方式达到降低所得税负担的目的;非营利组织的筹资不是股权融资,也非债券融资,其筹资环节纳税筹划是在政府财政资助和募捐等方式间博弈。纳税筹划客体的特殊性,决定了非营利组织在选择纳税筹划技术方法时不能生搬硬套企业纳税筹划的内容,所以非营利组织的纳税筹划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

(四)纳税筹划方法比较

在纳税筹划的技术方法层面,非营利组织与企业有共通之处,但他们的税收制度环境差异显著,纳税筹划客体截然不同,因而非营利组织与企业纳税筹划时所选择的具体方法也各具特色。例如,非营利组织,其税收优惠政策“资源”丰富,具有特别的税收制度环境,其纳税筹划方法偏重于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筹划,呈现出“节税”的纳税筹划取向;对于企业,其纳税筹划方法偏重于利用税收法律法规的漏洞或缺陷,呈现出“避税” 的纳税筹划取向。另外,“利用关联企业转移定价避税”是企业经常运用的纳税筹划方法之一,非营利组织因组织形式、制度环境等方面的限制,加之行政部门对公益价格管制严格而无“用武之地”。

综上所述,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在纳税筹划上有重大的不同,故专题对非营利组织纳税筹划技术方法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

四、非营利组织纳税筹划方法分析

非营利组织纳税筹划方法选择的关键环节,即为根据组织面临的制度环境因素对涉税业务做出科学合理的筹划安排,以实现自身“最大化”的组织目标。税收制度是制度环境因素中影响非营利组织纳税筹划方法选择的最重要的制度环境因素之一,非营利组织适用的会计制度也是对其纳税筹划有重要影响的一个外部因素。故而,非营利组织纳税筹划方法可从利用税收制度环境筹划和利用会计制度环境筹划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基于税收制度环境的纳税筹划

税收制度包括税收实体法和税收程序法,纳税筹划主要基于税收实体法。税收实体法是确定税收征管方和纳税人权责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纳税主体、征税客体、税目、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税收优惠以及法律责任等构成要素。运用税收实体法构成要素的具体规定对非营利组织的涉税业务进行筹划,以达到规避涉税风险、降低税负之目的的方法就是利用税收实体法进行的纳税筹划方法,该法精髓是非营利组织结合自身情况,运用税收实体法中的“弹性”规定进行“利我”选择。

1.利用纳税主体具体规定之纳税筹划

纳税人身份不同,在税收实体法中规定的适用计税方法不同,因而税负也不同。甚至有时同类涉税业务适用税种的确定也不同,这使得根据纳税主体具体规定进行纳税筹划有了用武之地。

(1)是否成为纳税人的选择。企业的纳税筹划可以享受到节税优惠,却难以完全豁免。非营利组织独特税收制度环境使其能完全规避纳税义务。方法一,就是对经营方式和服务范围进行合理规划。我国税收法律法规中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涉及内容广泛,经营方式以及服务范围也不例外。例如,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税法规定若其药房为独立核算的药品零售企业,应承担纳税义务;若药剂自产自用则免征增值税。这即是“非营利性约束”的具体运用,以此保证类似企业间税负公平。非营利组织的运营业务若根据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合理运作,即可规避某些税种的纳税义务,但如拓宽服务范围,就可在承担税负的同时使业务规模扩大,促进收入的提高。是规避纳税还是拓宽经营范围,则为拓宽经营范围获取的收入和承担纳税义务间的博弈。

由此可知,药房的分离与否取决于分离后净增收入超过改制分离前的收入承担的税负,或分离后营业净收入大于分离前的收入。

方法二,商品价格或服务收费标准的控制。根据经费来源或拨款方式的不同,非营利组织有“无偿服务型”、“部分收费型”和“全额收费型”三类。收费的非营利组织,商品销售收入及服务收入是其主要经费来源。非营利组织商品价格或服务收费标准是由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制定的基础是在“非营利性约束”前提下收回商品或服务的成本,实现成本补偿。“部分收费型”非营利组织在我国比较普遍,如医院。税法规定,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遵循国家限价获取的医疗服务收入免除各类税收的纳税规定,超过国家限价的医疗服务收入须依法纳税。故而,按税法规定的标准严控商品价格和服务收费也是非营利组织是否成为纳税人纳税筹划的有效途径,当然这种筹划的空间是比较狭小的。

(2)因纳税人身份选择的筹划。因纳税人身份选择的筹划,适用于非营利组织对增值税的纳税筹划。根据营业额的大小,增值税的纳税人包括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两个类别,两种纳税人计算增值税的方法也完全不同。增值税法中对一些特殊行业的纳税人达到一般纳税人的确认标准,可以采用“简易方法”即小规模纳税人的计税方法计算缴纳增值税,这为纳税人身份选择的筹划创造了可能。“税负平衡点增值率法”是当前增值税纳税人确定身份选择的主流方法,即通过计算增值税纳税人在一般纳税人或小规模纳税人身份状态下应纳税额相等的增值率来确定身份的选择。

税负平衡点增值率为21.43%,若纳税人的增值率小于该值,按一般纳税人方法计算缴纳增值税可以减轻税收负担,税负较轻;若增值率大于改制前的则按小规模纳税人计税有利。

2.利用征税客体进行纳税筹划

利用征税客体进行纳税筹划,一般是运用对征税客体的数量规模、实现时间和实现空间进行合理安排,以达到减轻税负纳税筹划方法。

(1)征税客体规模的控制。分割法。将征税客体分割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纳税人,使征税客体规模减少而降低税负。该法多用于有起征点、免征额或超额(率)累进税率情境下,通过分割征税客体适用税率,降低税率以减轻税负。若能将征税客体降低于税收起征点或免征额即可完全避税。如企业所得税,基本税率为25%,小微企业优惠税率为20%,该税率结构使企业所得税具备全额累进税率之特性,为分割法纳税筹划奠定了基础。非营利组织可运用分割法原理,设立独立核算的下属机构等方式,使所得额分割于本级与下属机构,或分割于所属下属机构间,达到使用低税率减少应纳税额之目的。

扣除法。运用税收法律法规中有关征税客体在计算税额时允许扣除相应金额的规定,扣除抵减后使征税客体金额减少以减轻税负。扣除法技术是扣除限额方面的最佳应用,如“加计扣除”规定,以及存在多种扣除方法时的合理选择。非营利组织在营运过程中涉及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差额计税情况)、土地增值税以及个人所得税等方面的,可以运用扣除法进行筹划。

(2) 征税客体确认时间的合理规划。纳税延缓法。在符合会计法律法规的条件下对涉税业务进行合理安排,使征税客体的确认时间得到合理延迟,以达到延缓计税减轻税负之目的。纳税延缓法无法使非营利组织的应纳税额减少,但通过延迟纳税产生的货币时间价值,属“相对纳税筹划”的范畴。纳税延缓法用在通货膨胀情况严重时其节税效果较为明显,主要用于非营利组织涉及所得税时的纳税筹划,常通过固定资产加速折旧、无形资产或其他资产摊销年限缩减等方法得以实现。

纳税提前法。纳税提前法是与纳税延缓法相背的纳税筹划方法。在特定税收制度环境下,对涉税业务合理安排,使征税客体得到提前确认以享受规定的税收优惠,便于减轻税负。纳税提前法一般通过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年限和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摊销年限的延长得以实现。与纳税延缓法相同的是,该法在特定的税收环境下用于涉及所得税的业务才能奏效。有些非营利机构特定时间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如科研院所、勘察设计单位等“转制”,该期间内可享受到诸多税收优惠,这些特定税收制度环境为纳税提前法纳税筹划方法的运用创造了条件。

(3)征税客体确认主体的合理规划。有关联方关系的纳税人视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各关联方的税收制度环境也不尽相同,通过转让定价法等使征税客体转移到最优税收制度环境关联方并予以确认,以达到减轻税负之目的。该纳税筹划方法的核心是转让定价,适用于涉及所得税纳税的业务。转让定价法避税是应用最广泛的手段之一,各国的税收法律法规都有对转让定价行为的反避税规定和方法。具关联方关系的纳税人间的交易,价格明显偏低,当可能背离“独立交易原则”时,税务部门有权予以调整。所以,该法的运用要取得良好的效果需要对转让定价合理把握。在我国,为数不少的非营利组织设有附属单位,它们独立核算,主旨经营营利。非营利组织本级的免税待遇与附属单位主旨营利的性质使它们处于不同的税收制度环境,为该纳税筹划方法的运用创造了条件。如果非营利组织和附属单间有资金借贷关系,或者存在商品、劳务、技术交易等,管理部门对上述业务未有严格的价格管制,就可运用转让定价法实现应税所得从附属单位向非营利组织本级转移,达到降低税负之实效。

3.运用纳税环节进行纳税筹划

运用税收法律法规中对纳税环节的有关规定,对涉税业务进行合理安排,降低征税客体在纳税环节的数量或金额,以达到降低税负之目的。有的流转税“单环节征收”,即只在一个特定的流转环节征收,如消费税,只在应税消费品生产或进口环节征收;有的流转税“多环节征收”,即在两个或以上的环节征收,如增值税,在应税货物的每个流转环节都征收。单环节征税的流转税在运用纳税环节纳税筹划中更容易实现。例如,纳税人生产应税消费品直接销售,应在出厂销售环节计征消费税;但若以低价销售给附属独立核算的公司,再由附属单位加成对外销售,则可使应税消费品消费税负降低。例证如下:

假定A非营利医疗机构设有制剂科调配药酒并直接对外销售,销售额为E,消费税税率为f,则药酒应纳消费税为E・f;现拟成立独立核算销售门市部,医疗机构将药酒批发给销售门市部,降价额度为E′,设立销售门市部增加销售费用为G,在销量不变的情况下,使成立销售门市部可行,则下式成立:

上式表明,只要销售门市部销售费用低于降低药酒配置批发环节销售价格减少的消费税,运用纳税环节进行纳税筹划就有实际意义。

4.运用纳税期限进行纳税筹划

税法在确定不同税种的纳税期限时,会根据纳税人的不同特点确定一个可选空间。运用纳税期限的选择空间,对涉税事项进行合理安排,尽可能推迟税款缴纳时间等以减轻税负。税收法律法规中纳税期限相关政策包含纳税间隔期与税款申报缴纳期两个部分,如营业税,根据主管税务部门的针对纳税人的应纳税额大小进行核定,纳税间隔期为五日、十日、十五日或一个月。纳税人以一个月为纳税期限,自期满之日起十日内申报纳税;其他纳税人纳税期满之日起五日内预缴税款,次月十日内申报纳税并结清税款。非营利组织确定好纳税间隔期后,应尽可能推迟纳税时间至申报缴纳期限之上限,以便利用现金浮游量并获取应纳税款之货币的时间价值以减轻税负。应纳税额越大,运用纳税期限纳税筹划就越有价值。

5.运用税收优惠进行纳税筹划

根据税收法律法规中的税收优惠政策,努力创造条件,对涉税业务精心安排,力争享受到优惠措施以减轻或规避税负。根据不同税收的优惠政策,运用税收优惠进行纳税筹划的具体方法包括税收抵免和饶让技术、减免税技术、退税技术等。运用税收优惠进行纳税筹划属于“顺法避税”范畴,技术上简单易行,运用普遍,该法对非营利组织的税收制度环境而言尤甚。企业享受的税收优惠一般属于“特惠型”,即针对特定纳税人或者征税客体等,而公益性非营利组织所享受的税收优惠则属“普惠型”。 与企业相比,在特定税收制度环境下非营利组织运用税收优惠纳税筹划更为便利,收效也将更显著。

(二)基于会计制度环境的纳税筹划

基于会计制度环境的纳税筹划,是指在特定的会计制度环境下,非营利组织合理选用适合自身的会计制度或会计政策,为合理避税奠定基础,以减轻税负的纳税筹划方法。

会计制度或会计政策对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或处理流程,会考虑在不同的情况下选择使用不同的方法,呈现出选择多样性的特征。例如,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确定、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方法、无形资产和低值易耗品摊销方法的确定等。在某些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会计主体的会计制度的适用以及会计基础的确定,都可在会计准则限定的范围内选定。一个会计主体选用不同的会计制度或会计政策,其形成的财务会计信息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结果,并产生不同的影响。会计主体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是作为信息主要使用者之一的税务部门在确定纳税人应纳税额的重要参考依据。会计主体对会计制度或会计政策适用的选择涉及涉税业务时,将对该会计主体的税负产生影响。基于此,纳税人运用会计制度环境进行纳税筹划就有了可能。如在存货发出计价方法中,在经济环境变化较大(如通胀)时,由先进先出法改为后进先出法、缩短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减少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等方法均可使成本费用增加,并导致应纳税所得额实现时间后移,从而使纳税义务推迟,以实现应纳税额之时间价值,达成相对的纳税筹划。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经济学[M].高鸿业,姚开建,校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521.

[2]盖地.企业税务筹划理论与实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25.

[3]吴东民,董西明.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5.

医药企业税收筹划范文5

关键词:制药公司;财务管理;成本管理

财务管理是基于公司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关系而产生的,是组织公司资金运动、处理公司同各方面的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是公司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财务管理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果;有利于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有利于减少经济损失。因此,财务管理在公司管理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JZ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始建于1970年,是一家被国家正式批准生产中藏成药为主的现代化制药企业。本文拟就影响JZ制药的财务管理环境因素、JZ制药财务管理目前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JZ制药财务管理的主要措施进行探讨。

一、影响JZ制药企业财务管理的环境因素

(一)外部环境因素

1. 国家药品质量监督管理局的政策因素

一是国家药品质量监督局对制药企业的生产环境及设备有严格的要求; 二是国家药品质量监督管理局对职工的操作管理水平有严格的要求; 三是国家药品质量监督管理局对产品的原料投入配料比例有严格的要求;四是国家药品质量监督管理局对原辅料包材等供应商有严格的要求;五是国家药品质量监督管理局对产品的生产记录有严格的要求,尤其是产品的每批记录的要求;六是进入医保目录的产品受国家药品质量监督管理局的严格监管,企业没有自主定价权,由药监局核定最高限价并需当地相关部门的招标才能确定产品销售价格。

2. 公司所处地域及交通环境因素

JZ制药地处西部某省较偏远的一个小镇,同其他地区比较,交通不便,造成公司运输成本加大,公司无竞争优势。

(二)公司环境因素

1. 企业规模及信息化建设因素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至2014年12月末固定资产净值4,158万元,无形资产净值2,331万元,占地面积约11,877平方米。由于自身规模比较小,地理位置偏远,公司获取的发展机会较少。因此,就JZ制药的现有规模、经济实力、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还是滞后的。同时信息化建设也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未能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提供有效帮助。

2. 人员稳定性因素

JZ制药财务人员走了一批又一批,留失率达75%,平均工龄不到一年,离职主要原因除地理位置及工资待遇外,另一重要原因企业的文化建设未到位,员工业余生活单调,使员工无长期打算。

3. 集权式财务管理因素

虽然JZ制药是独立法人,财务进行独立核算,名义上具有财务管理的独立决策权,但其实际的最终决策权仍归集团财务,JZ制药财务只拥有极小部分的决策权。这种过度集权的财务管理影响公司员工的积极性及创造性。主要表现在有制度不遵守、政策早令夕改、岗位不清、职责交叉、多头管理、效率低下、互相推委、缺乏责任心与责任感。

4. 部份原辅料供应的特殊性因素

为保证产品质量与疗效,产品中使用了较昂贵的中藏药原辅料,这些原辅料因稀缺,价格昂贵,因此,采购时这部份原辅料时必须按供应商要求全额预付款后,供应商收到货款方予发货,运输途中的短斤缺两均由需方承担。

二、JZ制药财务管理目前的主要问题

(一)税收风险问题

一是给经销商或医院高开高返形成的收入多交增值税,从而多交相关增值税附税等税收。二是在推销过程中所形成的营销费用金额较大,且不易取得合规发票,面临企业所得税无法扣减的风险。三是销售人员分布全国各地,管理不便,使得公司规范个人所得税申报有一定的困难。四是部份土地与固定资产折旧因产权原因无法列支于本公司。

(二)销售模式问题

集团总部为减少药品的推销过程的大额费用不便索取发票以及营销人员多而分散管理不便等因素,将JZ制药所生产的产品进行承包销售,致使财务无法掌控与了解市场终端客户信息及其销售情况,更谈不上对销售业务进行财务分析与管理,JZ制药仅是代工而已。

(三)资金管理问题

一是JZ制药日常所用备用金存放于私人银行账户,财务入为“库存现金”科目,一旦出现资金被挪用或损失,因缺少手续而难追责。二是集团财务以JZ制药的名义开立的银行账户相关资料如U盾、密码等不交由JZ财务管理,而是由集团财务掌握,导致JZ制药财务账上反映不全面。三是财务无法知道销售的每笔回款是来自哪个客户、哪个省份或哪个地区等,导致入账时出现张冠李戴。

(四)票据管理问题

一是内部自制票据如入库单、出库单、收款收据等未建立使用登记簿。二是从税务购买的发票,虽然在税务局的购领簿上有登记明细,但公司内部却没有建立使用登记簿,并随便散放于办公桌上。三是从银行购买的现金支票、转账支票等票据,也未建立使用登记簿。四是银行开出的银行承兑汇票,账面反映不全,未建立应收(应付)票据备查簿。

(五)固定资产管理问题

公司虽已实现了电算化进行日常会计核算,但固定资产未进行明细核算或项目核算,也未进行卡片及标识管理。

(六)融资渠道窄,现金流短缺

因公司实力弱、授信额度较低,可抵押的物品不多,价值不大,申请的贷款额度有限。国家虽出台很多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但实际利率仍高于名义利率,造成融资成本偏高。资金使用时又出现“短贷长投”现象,导致公司的流动资产远低于流动负债,造成公司短期还款压力加大。

三、解决JZ制药财务管理的主要对策

(一)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机制

1. 建立完善财务管理制

建立完善JZ制药自身的财务管理制度,并与公司的绩效管理、生产管理及销售管理制度相配套,以制度管人,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调动全员积极性,充分挖掘公司优势,不断完善现有财务管理体系。

2. 加强资产与票据管理

(1)将存货进行挂牌管理,列明存货品名、规格、进、销、存等主要项目,做到标识清楚,堆码整齐,便于清点。(2)固定资产进行卡片管理,卡片上标明固定资产名称、出厂日期、规格、型号、生产厂家、联系电话、邮箱等,需要维修时,便于联系生产厂家。(3)建立财产定期盘点制度,存货须按月进行盘点,低值易耗品与固定资产可半年进行盘点。(4)规范各银行开户的管理,银行的U盾、密码等应分开管理。(5)建立支票、发票、收据等票据使用登记制度,应逐笔、逐号进行登记,将经济责任落实到具体经办人与审批人。(6)建立应收(应付)票据备查簿,逐笔登记每笔银行承兑汇票的票号、日期、票面金额、付款人、承兑人、背书人及贴现时间等并及时进行账务处理。

3. 简政放权

扩大JZ制药的管理权限,将以前由集团掌控的人财物、产供销、新品研发等权限下放于JZ制药管理团队,扩大其自,集团仅在大的项目投资、新品研发、技改投入等重大方面参与管理。

(二)拓宽融资渠道,改善公司资金紧缺问题

引进战略联盟,实现企业资产与业务重组。通过资本市场,引进长期战略投资合作伙伴,充分释放企业股权,引进充裕的资金和新的技术以及市场资源,迅速解决困扰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使企业在新的体制和新的机制下轻装上阵,同时将先进技术与先进的管理理念带入JZ制药,激发JZ制药的创新热情。

(三)加大新产品的技术研发,改革营销模式

在技术方面,以技术为突破口,不断开发新产品,进行技术与产品的升级换代,融合国家的新产品、新技术政策,使JZ制药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新技术企业,从根本上提高产品质量,生产出更质优价廉、疗效较高的中藏成药品,用技术实力说话,真正摆脱JZ制药目前的技术困境。

在营销模式方面,一是将现有承包销售模式划归公司自行销售。通过对重点产品的整体策划,重新确定产品销售的价格体系。通过互联网广告、电视、电影、移动与平面媒体、专业杂志等宣传方式,结合会议营销、学术推广、产品促销等组合营销方式,打造JZ制药的品牌,带动JZ制药的其他产品的销售。同时业务团队抓好终端(医院、药店、网络直销)的销售,提升JZ制药的销售额,从而提高JZ制药的市场话语权。二是启动医药电子商务销售业务,实现JZ制药在网络销售的突破。

(四)推行标准成本管理,提升成本管理水平

推行标准成本管理,是推行精细化管理、加强成本控制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为成本管理提供管理工具,将产品的成本要素标准化,对公司成本分析、成本管理及销售定价等决策提供有力支持。首先,拟定标准成本管理制度,制订标准成本表格。其次,重点对原辅料的耗用量进行监控,提高药品的收成率,并对原辅料耗用差异量进行考核激励,降低产品成本。再次,加强产品的质量管理,提升产品的合格率,实质是提升成本管理水平。同时,抓好能耗管理,根据公司实际情况,重点加强电耗管理,并定期做好设备的维护与保养,降低维修费用,从而降低成本。

(五)加强税收筹划,降低税收风险

税收筹划原则以合法性、合理性、规范性为原则;以公司利益最大化为原则,以便利性、节约性为原则。所以要求财务人员多学习相关税收知识,对国家的税收政策及地方税收政策要有充分的了解,合理合法地用足用够税收政策,充分了解税收政策的处罚力度及执行情况。同时税收筹划应在经营活动发生前,做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在过程中完善,事后分析与总结,从而将公司的税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中。

(六)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与能力

只有对人才进行有效的优化配置,不断提升公司财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与专业能力,才能使其更好的胜任财务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技巧,提升公司的竞争软实力。第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公司的凝聚力,减少员工流失率,尤其是财务人员的流失率。第二、公司应定期组织与新进财务人员的面对面的沟通机制, 了解新进财务人员对公司的看法及建议。第三、公司应定期组织财务人员对公司的管理制度进行培训,让公司的管理制度根植于每个财务人员心中,并鼓励财务人员的创新与独立思考能力。第四、公司应制订相应的财务人员激励制度,鼓励财务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理论与实践知识。并要求财务人员拟定自身的职业规划,同时尽最大努力创造条件,让财务人员逐步实现自订的职业规划目标。

四、结语

JZ制药只有通过建立现代企业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改革营销模式、加强标准成本管理、加强税收筹划、不断提升财务人员专业素养等管理手段,JZ制药才有可能在现代制药企业中赢得一席之地,财务管理才能真正走出困境,起到决策者的参谋助手作用,促进JZ制药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凤珍.刍议制药企业财务管理分析[J].中国外资月刑,2012(07).

[2]李彦奇,马秀芳.浅析现代制药企业财务管理[J].东方企业文化,2013(02).

[3]吴长海,王新,刘刚.现代中小制药企业财务管理研究[J].价值工程,2011(34).

[4]高爱好.新形势下中小制药企业的财务管理风险与对策[J].财经界,2014(21).

[5]谢芳华.制药企业的财务管理分析[J].现代商业,2011(11).

医药企业税收筹划范文6

⒈园区概况,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

园区名称:××医药工业科技园区

所属行业:医药

园区所在地:××生态农业开发区

建设单位:新城区经济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园区简介:××医药工业科技园区是××生态农业开发区根据我省建设医药强省的战略目标,按照我市建设“北药之城”的定位,依托丰富的北药资源和开发区良好的投资环境,而辟建的一个功能园区。规划占地面积公顷,由新城区经济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整个园区的规划建设、“七通一平”以及环境的绿化、美化等工作,以吸引和扶持科技含量高、产品市场前景好的龙头制药企业为重点、竭力为新建医药企业创造良好的基础建设条件,并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和措施,推动我市医药产业集团化、经营规模化。

截止目前,园区已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亿元,规划区内已全部达到“七通一平”,园区聚集效应初步显现,已有雪都制药、康宝药业、林海雪原制药、金鹅生物制药等户制药企业进驻医药园区,总投资近亿元,年产值达到亿元,生产药品剂型种,药品品种个。同时,正在与十几家制药集团洽谈合作事宜。

⒉园区建设的必要性

医药产业是一个市场前景广阔的高投入高产出型“朝阳”产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产值年均增长,已成为全球医药十大新兴市场之一。黑龙江省北药资源丰富,年末已步入医药大省行列,医药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位,医药产业已成为拉动全省医药经济快速发展的牵动力量。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老年人用药消费的增长、新疾病带来医药的新需求以及医药生产的多元化,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医药产业发展仍将保持快速增长。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药业产业发展,将医药产业列为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出台了税收、土地、税费减免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强力推进。依托丰富的北药资源和开发区良好的基础条件,在我市辟建医药工作科技园区,打造医药发展平台,不仅符合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导向,符合我省提出的建设全国医药工业基地的战略目标,而且可以迅速形成块状经济优势,可以充分发挥园区的聚集效应和产业带动作用,推动全省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⒊园区建设的相对优势

我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处长白山张广才岭东麓,属于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自然和气候条件极其适合北药种植和生长,发展医药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野生药材富集。全市野生中药材资源品种共科、种,其中名贵中药材有山参、鹿茸、熊胆、豹骨等种;道地药材有黄芪、黄柏、北五味、刺五加等种;大宗药材有柴胡、灵仙、地榆、升麻等多种。全市中药材年蕴藏量达到万吨,周边市县药材年蕴藏量在万吨左右,开发潜力巨大。

种植历史悠久。种植中药材已有多年的历史,在多年的种植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种植经验,掌握了丰富的栽培技术,先后成功种植了龙胆、五味子、黄芪、平贝等十几个品种。全市现已形成了横道镇二十二村、三十五林场平贝种植基地,山市镇黄芪、五味子种植基地。我市已被黑龙江省列为刺五加生产基地。目前,全市北药种植面积达到多亩。

森林食品多样。森林食品资源丰富,有蕨菜、刺嫩芽、猴腿等多种山野菜,年贮藏量万吨。松籽年收购量吨以上,野生黑木耳、猴头蘑等食用菌年产量吨,适宜林蛙养殖面积达万公顷。多样的森林食品为开发生产保健食品提供了优越条件。

区位优势明显。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经济大通道中,距省会哈尔滨公里,距牡丹江市仅公里。滨绥、图佳铁路、⒈国道横贯全境,距国际航空港牡丹江机场仅公里。周边有三个国家一类口岸,距绥芬河铁路和公路口岸公里,距东宁公路口岸公里,对俄贸易优越。便捷的区位交通条件,对于我市发展药业产业,迅速抢占俄罗斯市场提供了先机。

劳动力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市人均耕地面积相对较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多,目前,市工业企业人员工资分别为:管理人员月平均工资元;技术人员月平均工资元;一般工人月平均工资元,可为医药企业生产提供大量的人力资源。

电力充足,水质优良。所处的黑龙江电网,是东北电力系统的一部分,我省全年总发电量为亿千瓦时,电力供应充足,电价相对较低。境内有大小河流条,全市地下水储量约亿立方米。境内的海浪河是黑龙江省少数未被污染的河流之一,水资源充沛,水质好,为加工企业生产用水提供了有利条件。

⒋园区建设的基本思路与目标

总体思路

遵循药业发展和产业集聚两大规律,以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招商引资为手段,按照“政府扶持、统一规划、市场运作、法人开发”的方针,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打造集科研、开发、生产为一体的医药产业发展平台,构建以中药为主,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关联配套、互为动力的医药加工产业体系,把建成黑龙江省外敷药基地,力争做成全省龙头。

发展目标

到年,把园区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设施齐备、产业配套,以医药生产加工为主,集科研、开发、生产为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省级医药工业科技园区。

每年引进入区医药企业—户。到年,入区企业达到户,销售收入实现亿元以上,税收实现万元以上。带动北药种植基地发展到万亩。到年,入区企业达到户以上,销售收入实现亿元,税收亿元以上,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达到户。带动北药种植基地发展到万亩。

⒌园区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

园区在××生态农业开发区管委会组织下,由新城区经济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采取企业化、市场化运作机制进行建设、经营和管理。

××生态农业开发区管委会,系代表市政府负责××生态农业开发区的管理机构。开发区成立于××年月,是全省第一家省级生态农业开发区。开发区经过多次清理整顿,已成功保留下来,成为全省家开发区之一。开发区享有省政府赋予的省级开发区管理权限和牡丹江市一级经济管理权限。开发区规划总面积平方公里,目前已达到平方公里,部分达到“七通一平”。已有户企业进驻园区,总投资近亿元,其中户开工建设,全部建成达产后年产值可实现亿元,税金达到万元。

开发区管委会对医药园区进行宏观指导,负责落实国家有关政策和地方配套政策,指导本地园区总体规划、实施方案、管理办法与规章制度的制定及实施监督,负责园区的征地、向上争取资金、政策、综合协调服务,以及入区项目的审批、对新城区经济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检查、考核等日常事务。

新城区经济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系××生态农业开发区于××年月成功引进具有亿元资产的北京泛华集团投资亿元,与管委会共同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泛华集团占公司的股权。

新城区经济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医药工业科技园区的筹融资、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经营及日常管理等。

在经营运作机制上,实行多种所有制、多种形式并存,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并存的方针。入区企业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我发展。

⒍园区建设的配套政策与保证措施

配套政策。

新建企业建设期间免收一切地方行政事业性收费,投资企业所需办理的各项手续,全部由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代办、领办,办理相关手续只收工本费。

对新建、盘活、改制制药企业,市财政将在企业所缴纳土地出让金地方分成部分拿出一定比例资金支持企业发展。

入区企业所得税地方分成部分,十年之内全额投入企业,扶持企业发展;企业投产后前三年,从企业所交流转税地方分成部分中,拿出一定比例给予企业法人代表奖励。

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新上技改项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项目给予适当贴息。

对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属高新技术的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省对企业的资金扶持。取得省部级科技成果鉴定,鉴定结果为国内先进以上的项目,积极申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国家火炬计划和省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争取国家、省资金扶持。

对我市制药企业与省内、国内知名企业挂靠、联牌经营的,视贡献予以重奖。

争取国家减免税政策,扶持企业不断开发新药产品,增强研发能力,实现全市制药产业可持续发展。

积极解决好医药制药企业的科技和管理人才的户口、住房、待遇、出入境、家属就业、职称评定、个人科研基金申请,子女入学等后顾之忧,为其提供工作、进修学习和生活上便利。

入区特大企业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优惠。

保证措施。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多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积极为企业进驻创造条件。一是在现有的优惠政策上进一步量化,在操作上采取更加灵活更加优惠的措施,让投资者发财,以求自己发展。二是推行招商引资责任制度,采取开发区、市直各部门、各乡镇分解下达引资任务等措施,形成全社会共同招商的氛围。三是认真搞好项目储备,切实把地产资源优势项目和医药关联产业项目推介出去进行招商,努力形成医药产业和关联产业相结合的产业群体。四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加大宣传力度,如采取举办招商会、新闻会、报刊广告、上网招商等多种形式,大力宣扬我市发展药业政策和环境。利用各种渠道,积极引进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广泛吸引外商到我市投资兴业,努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壮大药业总量。

拓宽筹融资渠道。牢固树立加大投入、促进发展的观念,组织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广泛开辟园区开发建设的筹融资渠道,形成多渠道、多方式的投入机制,为园区建设搭建资金保障平台。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取向,在充分论证、做好项目储备的基础上,争取更多的重点项目列入国家和省的投资计划,抓好地方配套资金的筹措,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和省的政策性资金支持。努力扩大间接融资,按照产业和产品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建立项目筛选优化机制,以良好的预期效益争取信贷资金支持。大力拓宽利用外资渠道,实施招商引资的鼓励政策,提高利用外资投资比重。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强化资本运营,推进股份制改造,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放宽民间投资领域,创造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和产业投资领域。

发展中介机构,建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要按照全市药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大力推进技术培训、技术推广、技术贸易、创业服务、信息服务、评估咨询等科技中介服务的发展。市科技局要加强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服务和管理,发挥其培训、咨询、服务等功能,为制药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要健全完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组织形式,促进中介服务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和服务产业化,努力提高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服务的能力。

加强管理,创优服务环境。严格执行和落实《市新城区经济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工作规范》和《××生态农业开发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进一步明确开发区内设机构人员和公司工作人员工作职责,真正做到职责分明、任务明确、协调有序。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和服务机制,强化为入区企业服务功能,继续推进一站式办公、一次性办结服务,全程领办、代办,简化程序,减少环节,提高效率。针对特殊情况,采取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方式,为企业排忧解难,通过简便、快捷、高效的服务,使投资者心暖意畅。

强化协调,形成企业合力。引导企业间要加强沟通,密切联系。定期召开研讨会和协调会,共商企业发展大计,实行资源共享,战略联盟,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共同发展。在信息上互相沟通,在技术上互相交流,在开发市场上互相支持,齐心协力向上新项目、研发新产品和拳头产品上攻坚突破,形成强大的企业整体阵容,共同打造“北药之城”。

⒎有关附件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生态农业开发区(省级)的批复(黑政函号)

市人民政府与泛华建设集团合作合同

关于重新组建市城北新区经济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决定

开发区管委会与新城区开发公司工作规范的意见(海新城发号)

新城概念性总体规划总平面图

市主要野生中药材品种及蕴藏量一览表

医药企业税收筹划范文7

实施分类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政策后,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于2000年7月颁布了《关于医疗卫生机构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财税[2000]42号),该文件作为分类管理政策的配套文件,是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纳税的主要依据。

1.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取得的医疗服务收入免征各项税收;取得的其他经营收入直接用于改善本机构医疗服务条件的,经过税务机关审批,可以抵扣其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

2.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自用的土地、房产、车辆船舶,可以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免税单位出租的房产和非本单位业务用的生产、经营用房产,应当缴纳房产税。

3.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药房分离为独立的药品零售企业的,应按规定征收各项税收。

4.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自产自用的制剂,免征增值税。

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务管理要求

1.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税务登记是整个税收征管工作的首要环节和基础工作,是征纳双方法律关系成立的依据和证明。把医疗机构纳入税务登记管理是实现对纳税人有效控管,建立严密的税源监控体系,防止税收流失有着重要意义的。《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中规定: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营利性医疗机构,按有关法律法规还需到工商行政管理、税务等有关部门办理相关登记手续。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并没有作出明确说明。许多成立时间很久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由于一直享受免税待遇,相关人员税务意识淡簿,尤其是在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中,这种情况更加突出。由于税务机关也存在管理上的疏漏与不规范,造成了只有在税务人员催缴时才缴纳的局面,使得部分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长期游离于税收监管之外。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深入,国家税务总局、各地税务机关相继了本地区的税收征管法规,对此做出了明确规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医疗卫生机构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规定,医疗机构需要书面向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申明其性质,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进行设置审批和登记注册,并由接受其登记注册的卫生行政部门核定,在执业登记中注明“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营利性医疗机构”。税务机关据此判断适用征免税政策。

2.充分享受政策性税收优惠。

2.1采用正确的会计核算方法,对同时从事减免税项目与非减免税项目取得的医疗卫生服务收入分别核算,对不能分别核算或核算不清的,不得享受减免税优惠。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税收优惠主要针对“医疗服务收入”。医疗服务收入是指医疗服务机构对患者进行检查、诊断、治疗、康复和提供预防保健、接生、计划生育方面的服务收入,以及与这些服务有关的提供药品、医用材料器具、救护车、病房住宿和伙食的业务收入。免征各项税收的医疗服务收入仅限于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取得的医疗服务收入。不按照国家规定价格取得的医疗服务收入,应就其收入全额征收各项税款。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中的营利性部门和在对资产的保值增值的运营中出现的非医疗服务的营利性活动,其所产生的“经营收入”为应税收入,不能享受税收优惠。比如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与其他组织或个人合资合作举办的“科室”、“病区”、“项目”所取得的医疗服务收入以及租赁收入、财产转让收入、培训收入、对外投资收入等各项非医疗服务收入,均应按规定缴纳各项税款。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中,除医疗服务收入外,下列收入也可以免征企业所得税:财政拨款;经过国务院或者财政部批准设立、收取,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或者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的政府性基金、资金、附加收入等;经过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或者财政预算外资金专户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经过财政部核准不上缴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用于事业发展的专项补助收入;事业单位从其所属独立核算经营单位的税后利润中取得的收入;社会各界的捐赠收入。

2.2向税务机关提供完整、合法的减免税资料,并经审核批准或备案。虽然在相关法规中已明确了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营业税、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方面享有减免征收的优惠,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仍应按税收征管法和《税收减免管理办法(试行)》规定报批或备案。未按规定申请或虽申请但未经有权税务机关审批确认的,纳税人不得享受减免税;纳税人未按规定备案的,也一律不得享受减免税。减免税分为报批类减免税和备案类减免税。报批类减免税是指应由税务机关审批的减免税项目;备案类减免税是指取消审批手续的减免税项目和不需税务机关审批的减免税项目。纳税人享受报批类减免税,应提交相应资料,提出申请,经具有审批权限的税务机关审批确认后执行。纳税人享受备案类减免税,应提请备案,经税务机关登记备案后,自登记备案之日起执行。

2.3加强管理,规范使用票据。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应按照财政部、卫生部颁布的《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建帐,设置会计帐簿,分别使用财政部门和税务机关监制的票据与发票,按规定使用税控装置,如实记载业务往来,正确进行核算。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取得的租赁、培训、财产转让等各项非医疗卫生服务收入,应使用地税机关监制的相关发票。票据使用不正确,必然会影响税务机关对应税收入和非应税收入的识别。纳税人应避免因票据使用不规范,引起对适用政策产生分歧。

3.进行税收筹划,承担合理税负。

医药企业税收筹划范文8

一、医药制造企业资金管理的现实问题

(一)资金管理理念落后,管理层重视不够

医药制造企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的日益加剧,管理层主观上更愿意偏向生产和营销板块。对资金管理漠不关心,管理理念和意识比较落后,只关心账面银行存款等可见资金的管理,注重资金结算管理,而对资金流动性、资金成本、资金周转率,资金从实物转化的过程没有进行管理。以至于资产负债表表现结果就是结构的不合理,资金成本的上升。由于管理层对资金管理重视度不够,一方面,有的医药企业资产负债率高企不下。受制造行业自身特点的影响,医药制造企业资金占用周期较长,往往需要对外借款形成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较高的状况,偿债资金成本过高。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医药制造企业,如国药控股2017公布的业绩中资产负债率一直维持在50%左右。如遇上市场波动和经营方面的失误,资产负债率还会增加。事实上,资产负债率较高在医药制造企业中是一个普遍问题,这与医药制造业的资产结构特点有关,即应收账款多,存货占比较大。而另一方面,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一般也跟企业的盲目并购扩张或应付账款增多有关,进而增加了企业的偿债风险。国企推行的“两降一减”指标也是旨在大力解决资产负债率过高的顽疾。另一方面,也有的医药企业流动资金无效闲置,造成资金收益率远远低于行业投资报酬率。特别国有医药企业,由于政策或经济环境原因,资金投资类型受限,无法充分将资金运营到真正需要投入的产业。经常的管理多是将资金进行定期存款操作,使得资金收益率跑不过通货膨胀率。

(二)资金管理制度不健全,预算编制流于形式

医药制造企业的资金管理制度多数编制部门为财务部门或资金执行部门,只是从财务或者资金执行的角度编制,没有从业务运营角度考虑。资金管理制度的资金来源、使用、筹集、分配拍脑袋编制,易造成资金预测与实际脱节,对于企业经营实际没有参考价值。而且,政策变化经济发展导致原有资金管理制度失去可操作性。企业没有及时更新与企业经营针对实际情况的资金制度,也是制度不健全的一种表现。现实中,很多医药制造企业建立的预算制度基本没有从企业战略经营目标出发对资金预算的管理,及日常现金预测,缺乏对投资预算、融资预算的专项管理。日常现金预算主要由财务部门完成,而其他部门,比如销售、采购、生产、研发部门参与不多,造成资金预算表面化形式化。资金实际执行结算与预算脱节,只是对历史数据的堆砌而不是认真对未来经营活动进行评估,也没有对预算不执行或超预算使用资金进行明确绩效考评。以上只会造成资金的浪费或者临时抱佛脚筹措资金,使资金成本无谓上升。

(三)现实情况下企业资金管理增加了复杂性和难度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医药制造企业的产品市场从国内扩大到国外,资金结算、投资、融资也从国内延伸到国外,甚至也会引进先进技术、设备等。汇率、出口退税、货币价值、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都增加了企业资金管理的难度与复杂性。

(四)资金监管不到位,随意性强

医药制造企业基于战略考虑,多愿意达成规模集团效果,以增加市场占有率。在发展过程中,希望实现上下游端的资源整合,竞争对手间的利益协调,从一个事业部,扩大到多个事业部,从一个行业,渗透到另一个行业,走上多元化发展道路。但在迅速整合过程中,没有跟上有效的内控管理包括对资金监控机制及流程的梳理,对资金的监管方式仍存在理念旧、方式单一的问题,存在有局部环节或业务的制度措施多,但在系统化、多部门协同方面的管理办法少;缩减成本费用的措施多,增效的实际方法少的情况。如集团和分子公司对银行账户缺乏相应管控,随意开立账户,多头开户闲散资金分散;无论集团还是子公司外部借贷款、担保随意,增加了整个集团资金风险。

(五)资金管理操作能力跟不上

一般资金管理由财务部门负责,多数资金管理人员由会计核算人员转变而来或者就是单纯的出纳人员。由于资金管理人员的信息不对称,仅通过凭证、报表、财务指标等传统财务管理手段去寻求解决资金管理遇到的问题,没有考虑医药制造企业所属行业规律、企业具体发展状态以及企业具体特征的深人了解,极易造成资金管理与企业实际经营不匹配,甚至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资金管理成本上升,无法跟踪资金执行情况,资金管理收效甚微。这样的资金管理人员只是资金的操作执行人,而不是资金管理的“看门人”。

二、医药制造企业资金管理的对策

(一)企业战略发展深化资金管理

医药制造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及发展趋势,充分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对资金管理的流动进行测算。资金管理工作要紧紧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开展,以经营目标为基础进行编制。管理层应转变观念,对财务管理理念进行学习和掌握,树立资金管理是贯穿企业运营全过程的管理理念,意识到资金也是有成本的这一概念。企业的全面预算中应包括年度资金预算,并逐步细分到半年度、季度、周资金规划,有效的管控和集中掌握资金情况,资金缺口找到合适的筹资来源,资金盈余有风险可控的投资渠道。企业资金管理主要是为了提高企业的运营能力,实现资金到实物、实物到资金的及时转换,强化资金周转效率。

(二)运用资金预算管理合理调配资金

资金预算管理通过对资金流入、流出、闲置、缺口等的计算,来合理调配资金进行投资、筹资以满足医药制造企业的运营需求,同时兼顾资金成本、和收益的管理活动。所以在整个活动中涉及了资金预算的编制、执行、跟踪及考核三个阶段,这才是全面的资金预算管理,缺一不可。同时,建立授权审批制度,明确常规授权的范围和流程,明确特别授权的范围和流程,以确保预算内、预算外的资金都能被有效管理和执行。一套良好的资金预算管理运行的表现出来就是一份健康的现金流量表,资金收益最大化。

(三)运用资金管理系统提高资金管理水平

很多医药制造企业只重视技术研发,不重视信息资源的利用和整合。信息系统是资源整合、风险管控的有效平台之一,且随着信息化系统的发展和推广,信息化管理已经变成企业发展所必需的管理平台。资金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就是要把企业内部有效实施的制度体现在计算机的应用管理系统中,减少差错,实现资金集中管理海量数据的高效信息化管理。医药制造企业因有生产这一环节,资金存在方式也变得多样化,为了提高资金周转效率,降低资金风险,制造企业也应建立和完善资金管理信息化系统,把采购、生产、物流、销售等经营环节纳入系统中,达到全程监控企业业务运行,及时传递业务信息的目的。集团型医药制造企业可以在集团内建立内部银行系统或者使用资金池,将集团资金统一调配统一使用,可以抵消单体企业融资成本、提高投资使用效率。

(四)加强资金的风险管理

医药制造企业资金监管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加强资金的风险管理。资金风险主要来源于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运营风险。资金风险管理有以下三点原则:资金管理与内控体系建设相结合一致性原则,从上而下推动资金风险管理的原则,事前预防原则。医药制造企业要求加强内部控制系统的建设,具体到资金风险管理,主要有:明确岗位和职责分工、合理确定授权审批,定期或不定期的从资金流向、财务状况变动、重大决策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分析工作,以确保资金预算的顺利执行,并及时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协调解决。同时还要求,应加强内部审计核查和外审审计之前的协调,从事前、事中、事后全面监控资金管理,降低企业资金风险。

(五)提高资金实务操作能力确保资金执行顺畅

人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所有因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在传统资金业务上,出现了不少新的经济活动,资金管理人员在保持谨慎的态度处理传统业务时,对于新的经济情况要加强学习,企业应向员工提供持续培训提高的机会,以提高效率,降低差错率。尤其在资金运作方面,企业相关人员应及时更新技能,增强运作和风险防范的能力,树立科学的资金管理意识。在组织建设方面,要建立岗位绩效考核奖惩制度,以促进企业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集团化的医药制造企业还要求资金管理人员具有集团意识,管理集团下所有公司资金的控制能力,利用新的资金管理手段,如内部银行的设立、资金池的建立,集团化考虑资金利用率。使需要融资、投资的子公司在集团资金池下相互匹配,减少外部资金成本。

(六)充分理解并运用医药行业政策

医药制造企业需要对医药行业推进的各项政策充分理解和运用。比如,两票制的推行,医药制造行业可以减少面对众多分销医药商业的可能性,减少了下游应收账款的多头,缩短应收账款赊销期,加快了资金回笼。再如充分利用国家税务政策进行集团税务筹划,节约税务成本,减少税款现金的支出。

三、结语

综上所述,资金管理在医药制造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只要能结合企业自身的特征,以战略目标为导向,完善制度,加强风险管理,提高资金业务能力,跨部门积极参与,在管理系统的支撑平台下,资金的管理工作才能更深入的开展,做到提高资金管理的效率,把控资金的风险,创造出更多的资金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学军.探析医药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有效进行[J].财经界-学术版,2013(15).

[2]刘翔.hj医药公司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探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9.

[3]徐强.改进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建议[J].工作研究,2009(02).

医药企业税收筹划范文9

(一)改革总体部署

十八届二中全会强调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体制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把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有机衔接起来,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全国发展改革工作会议部署今年重点改革工作:稳步推进资源性产品为重点的价格改革,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结推广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等。

(二)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电煤价格双轨制终被取消。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做好产运需衔接工作的通知》,自2013年起,取消重点合同,取消电煤价格双轨制,不再下达年度跨省区煤炭铁路运力配置意向框架。

电力管理机构改革或将推动电力价格改革。电力是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监管过去独立于能源局之外,不利于整个能源统筹谋划和推动电力行业发展。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电监会并入国家能源局,有利于推进电力价格改革。

(三)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环境污染强制保险试点工作启动。环境保护部与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在涉重金属企业和石油化工等高环境风险行业推进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指导意见》规定了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强制保险的责任范围、保额保费厘定、环境风险评估、环境事故理赔机制、信息公开等内容做了规定,明确了保险公司、保险经纪公司以及投保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同时还对环保部门和保监部门共同推进环境污染强制保险做出了规定。

脱硝电价政策试点范围扩大至全国所有燃煤发电机组。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扩大脱硝电价政策试点范围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自2013年1月1日起,将脱硝电价试点范围由现行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部分燃煤发电机组,扩大为全国所有燃煤发电机组。发电企业执行脱硝电价后所增加的脱硝资金暂由电网企业垫付,今后择机在销售电价中予以解决。

进一步规范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中的环境保护行为。商务部、环境保护部联合《对外投资合作环境保护指南》,对企业对外投资合作的环境保护行为进行规范和引导,倡导企业树立环保理念,履行环境保护社会责任;要求企业遵守东道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投资合作项目要依法取得当地政府环保方面的许可,履行环境影响评价、达标排放、环保应急管理等环保法律义务;鼓励企业与国际接轨,研究和借鉴国际组织、多边金融机构采用的环保原则、标准和惯例。

(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医疗体制改革从打基础向提质量转变。1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会议,指出“十二五”时期医改工作将从打基础向提质量转变,从搭框架向建制度转变,从试点探索向全面推进转变,逐步建立适应人们健康需要、符合中国国情的医药卫生制度。2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对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运行机制做出了系列改进。卫生部部长陈竺在全国基层卫生与新农合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年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报销要达到75%,实际补偿比力争全国平均达到60%左右;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要提高到340元左右,参合率保持在95%以上。同时,将加快商业保险机构参与新农合经办服务工作,试点利用人均15元左右的新农合基金购买大病保险。

地方出台各类政策积极推进医改。江苏省全部省辖市取消公费医疗,机关事业单位全部参加职工医保,实现和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一制度政策、统一参保缴费、统一缴费比例、统一待遇标准、统一经办流程、统一医疗服务。甘肃省从今年起全面推进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计划到2015年实现门诊病人90%留在乡、村两级医疗机构,住院病人县内就医比例达到90%左右。湖北省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通过乡村医生包户包人,与农户和农民签订契约,探索建立稳定的卫生服务关系。每名乡村医生签约的农民家庭户数控制在200户左右、服务人数不超过1000人。

(五)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步伐加快。2月5日国务院批转《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充分认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初次分配要注重效率,创造机会公平的竞争环境,维护劳动收入的主体地位;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市场调节、政府调控、积极而为、量力而行;突出增量改革、带动存量调整。并要求有关部门和各地方,抓紧研究出台配套方案和实施细则,及时跟踪评估政策实施效果。

定点扶贫首次实现全国重点县全覆盖。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的要求,结合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调整变化情况,新一轮定点扶贫结对关系重新确定,定点扶贫开展26年来第一次实现了对全国592个重点县的全覆盖。

(六)农村改革

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提出农村改革具体任务。一是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二是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依法征收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要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三是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

(七)行政体制改革

大部制改革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强调要以职能转变为核心,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机构改革、完善制度机制、提高行政效能。对减少和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减少和下放生产经营活动审批事项、减少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减少专项转移支付和收费、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善和加强宏观管理、加强基础性制度建设、加强依法行政等作出重大部署。主要是实行铁路政企分开,整合卫生和计划生育、食品药品、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能源等管理机构。国务院组成部门减少至25个。

地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速。安徽省从2012年7月开始,减少行政审批事项54.7%;清理后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在安徽省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原单位一律不再受理行政审批,2013年将实现网上审批。浙江省从2013年起取消和免征19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宁夏回族自治区将取消行政审批事项58项,调整行政审批事项107项。浙江省简化行政审批,出台降低企业注册门槛的措施。

二、近期重点改革建议

(一)加决水、电、气、热等资源能源价格改革

抓住当前通胀压力有所减缓(或温和通胀)的有利时机,及时加快资源价格改革。全面落实在电力、水、天然气、成品油等领域放宽价格管制的政策。全面推进水、电、气阶梯价格制度及收费标准。优先提高地下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推进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增强透明度,缩短调整周期。加快推进供热计量收费制度。

(二)尽快出台改善空气质量的改革措施

1月份的雾霾天气过程警示我们,大气污染已经到了危险的极致,尽快出台改善空气质量的改革措施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要尽快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针对各种废气排放进行严格约束,制定明确的处罚措施。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推进公共交通低票价。制定鼓励单位和个人更换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推进城市出租车特许经营制度改革。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三)加快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完善国家农地补贴政策

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全面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清晰界定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属性,推进宅基地流转、置换方式创新,确保让农户分享土地升值的收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确保农民分享流转收益。完善国家各项补助政策,变“按面积补贴”为“按交粮量补贴”,进一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制定出台专门针对限制土地撂荒的政策。

(四)实施改善民生的减税计划,降低个人所得税率和中小企业税负

减轻中等收入人群的税负,减少工资薪金所得税税率档次,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启动综合个人所得税改革试点,综合征收项目应该包括工资薪金、经营所得、劳务报酬、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利息、股息等。降低中小企业增值税,加大对低工资行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和低端服务业的税费减免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全国统一的纳税人识别号制度。

(五)继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力量办医

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完善重特大疾病保障和救助制度。巩固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理顺药价。启动异地就医结算机制,从统筹区域内入手逐步扩展至省级行政区,在科学测算的基础上扩至全国。吸引社会资本多种形式提供医疗服务,扩大健康服务选择范围。放宽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和境外投资者举办医疗机构,鼓励具有资质的人员依法开办私人诊所,满足群众多层次医疗需求。改善执业环境,落实价格、税收、医保定点、土地、重点学科建设、职称评定等政策,对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医疗机构给予支持。鼓励大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建立医疗联合体。

(六)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职能,健全监管体系

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建为契机,整合目前分散在农业、质检、工商、食药等不同部门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职责,完善食品药品安全全程监管机制,彻底解决令全国人民不安的食品和药品安全问题。修订《食品安全法》,成立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专职队伍,成立国家食品安全标准中心,将食品质量标准、食品卫生标准整合为食品安全标准。

(七)优化公立教育资源配置,探索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

优化义务教育资源结构和布局,改变优质教育资源紧缺、配置不合理的突出问题。治理公立学校择校问题,加强学前教育等收费监管。当前着力解决公立幼儿园学位缺口,扩大政府购买学位范围。针对当前学前教育矛盾,测算评定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可能性。遏制农村地区小学撤并出现的突出问题。

(八)全面启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我国已经进入养老服务需求大释放时期,需要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可以从社区入手,鼓励社区建立老年服务站,并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实现在家养老;二是鼓励社会资本开办优质养老机构;三是允许有条件的地区进行灵活养老服务投融资探索,例如已有社区通过给予个人养老公寓住宿资格或投资回报方式吸纳社会资本兴建老年公寓。

(九)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加快有关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快培育和规范社会组织,完善公民和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政府购买社会公益服务的机制。建立一套符合国情的科学、合理的社会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快建设统一互联的社会公共管理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社会管理信息化,以项目建设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十)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推进政府向基层和社会组织转移职能

进一步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广东省以及其他地区已有的好经验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制定向基层和社会组织下放权利的清单。逐步向商协会等社会组织转移职能,政府职能逐步从具体的行业和企业监管事务中退出。适合转移给社会组织的,如行业标准、安全标准制定、监督和执行,交给社会组织。行业性的标准、规划,由商协会等行业自律性组织协商解决。一般登记、备案、统计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煤电价格、农产品价格等一些行业性的矛盾,要首先通过行业商协会之间的谈判、协商等途径解决。清理和取消对非国有企业的歧视性审批事项。

(十一)改革国有企业管理人员管理体制,完善国有企业红利上交制度

全面推进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公开招聘,建立全国统一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完善国有企业经营利润和国有股权转让收入上交制度,国有企业上交收入全部纳入财政预算,主要用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财政转移支付。

(十二)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鼓励中小金融机构发展

医药企业税收筹划范文10

【摘 要】“看病难、看病贵”仍是当前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热点问题之一。认真研究、妥善解决好这个问题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本文从从公共财政角度入手,首先分析了国外财政支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经验,再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以期对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有所裨益。

【关键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公共财政;国外财政保障机制

一、国外医疗卫生体制的财政保障机制

发达国家的医疗卫生体制大致分为三种模式,发展中国家卫生体制由于还处在不断探索中,大多在德国模式和英国模式中选择,呈现出混合特征。以下是三种模式:(1)德国模式:社会健康保险体制。这一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从解决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入手,建立国家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目前世界多数国家采取这种模式。涉及到公共财政部分如下:第一,筹资机制。在德国,法定医疗保险税占70%比例。保险税根据收入按比例征收,且不是风险税率。保险税由雇主和雇员各缴费50%。私人医疗保险占卫生筹资的7.1%。第二,卫生总费用。自国家统一以来,卫生总费用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第三,政府补贴。德国政府根据保险基金收支情况,给予一定的补贴,2011年政府对医保资金投入为153亿欧元,约占医保总额的10%。(2)英国模式:国民卫生服务体制。医疗卫生资金主要通过税收与服务提供均由政府负责、全民覆盖和人人公平享有卫生保健服务。实行这种医疗卫生体制的代表性国家主要有英国、瑞典、意大利等国家。第一,筹资机制。财政支持74%以上来自国家税收。近年来政府要求保险公司缴纳保险费税,税率为保险费总额的5%。该比例逐年上升。消费者付费项目包括处方药、眼科服务和牙科服务。处方费统一价格进行收费。第二,预算管理。目前,作为普通公共支出计划的一部分,预算每3年制定一次;部门预算是通过财政部长和相关部门部长间的协商后确定的;不严格的列出其收入或支出的用途;预算可在3年内调整。第三,卫生总费用。2003年,英国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0%,人均卫生总费用为2428美元,在发达国家是比较低的。(3)美国模式:商业健康保险体制。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建立了商业医疗保险制度,但绝大多数国家只把它作为社会健康保险制度或国民服务体制的补充,只有美国将其作为医疗卫生体制的主体,人们称之为“美国模式”。第一,筹资机制。20世纪60年代建立了面向65岁以上老人和残疾人的医疗照顾制度、面向穷人的医疗救助制度和针对低收入家庭、儿童的健康保险制度,以弥补商业健康保险制度的不足。第二,卫生总费用。美国医疗费用增长的脚步在2003年放慢就,标志着国家卫生总费用增长率7年来首次出现下降。美国卫生总费用为全球最高,近年来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二、国外财政支持医疗卫生体制对我国的启示

(1)建立稳定长效的财政经费保障机制。一是逐步提高政府卫生投入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建立稳定的财政经费保障机制;二是保障城市社区和农村卫生机构的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使医务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健康服务中去;三是对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困难居民给予补助,帮助他们获得必要的医疗服务;四是加强医学科研,提高基础和临床攻关能力,支持重点医药技术研发;五是大力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为实现传承和创新两大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六是中央财政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逐步实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2)合理划分各级财政的卫生医疗责任。从世界范围来看,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通常由中央级和省级财政为主承担主要的卫生医疗支出。考虑到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涉及到经济社会、城乡协调发展的大局,目前各级财政特别是中央和省级财政承担更多的卫生医疗支出责任是可行的。(3)针对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实行不同的保障方式。对于包括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在内的公共卫生服务,应由政府向全社会成员免费提供;对于基本医疗服务,应以政府投入为主,针对绝大部分的常见病、多发病,为全民提供所需药品和诊疗手段的基本医疗服务包;对于非基本医疗需求,主要通过鼓励发展自愿性质的商业医疗保险,推动社会成员之间的“互保”。(4)建立健全卫生医疗经费支出监管机制。一是建立项目管理制度。二是建立预算绩效评估制度。三是规范强化医疗机构财务监管。

参 考 文 献

[1]饶克勤,刘新明.国际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与中国[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

[2]张庆飞.深化改革强基固本加快卫生事业发展[N].长白山日报.2010

[3]国舒云.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思考与认识[J].企业导报.2010(1)

[4]孙志筠.财政支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回顾[J].中国财政.2008(24)

医药企业税收筹划范文11

1医疗保险及医疗保险制度

医疗保险是指当人们生病或受到伤害后,由国家或社会给予的一种物质帮助,即提供医疗服务或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它是一种全部或部分增加医疗保健费用的手段;其二,它解决和保障了提供医疗服务的途径。

医疗保险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保险原则为解决居民防病治病问题而筹集、分配和使用医疗保险基金的制度。它是居民医疗保健事业的有效筹资机制,是构成社会保险制度的一种比较进步的制度,也是目前世界上应用得相当普遍的一种卫生费用管理模式。医疗保险制度大致分为两种:一种为自愿保险(voluntaryinsurance),又称私人保险。保险业务为私人承办,被保险者自愿登记,定期交纳保险费作为医疗保险基金,以享受约定范围的免费医疗服务。开业医生从保险公司领取报酬。另一种为社会医疗保险(socialinsurance),又称义务保险(compulsoryinsurance)。它一般由政府承办,或由政府委托某些公司承办。发达国家的医疗保险体制由于有周密的行政管理程序,已足以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保险覆盖率占其人口的90%以上。

2国外医疗保险制度发展模式

国外医疗保险制度历经百余年的发展与演变,已经形成了与各自经济发展和卫生事业相适应的特有模式。根据各国医疗服务提供方式和医疗保险费用渠道等因素,国外医疗保险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2.1社会保险模式

德国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地,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的国家。1883年德国首次通过了国家疾病义务保险法,随后又制定了工业事故保险、老年人和长期残疾保险和失业保险等,至今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社会医疗保险模式。其特点是:社会健康保险体系与商业健康保险体系共存,医疗保险基金社会统筹、互助共济,主要由雇主和雇员缴纳,政府酌情补贴。西欧和南欧的许多国家都长期坚持这种强制(义务)性的医疗保险。目前,世界上有上百个国家采取这种模式,如德国、荷兰、哥斯达黎加等,它为保障绝大多数居民享有健康的权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德国,几乎人人参加义务医疗保险。保险金的征收是按收入的一定比例由职工和雇主各支付一半,保险金的再分配与被保险者所缴纳的保险费多少无关,体现了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的投入,无论收入多少都能得到治疗,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性。参保人的配偶和子女可不付保险费而同样享受医疗保险待遇。劳动者、企业主、国家一起筹集保险金,体现了企业向家庭、资本家向工人的投入。在保险金的使用上,是由发病率低向发病率高的地区转移。低收入或失业者享受国家预算出资的福利性保险,如18岁以下无收入者以及家庭收入低于一定数额的,可免交某些项目的自付费用。

德国的这种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优点在于,调动了社会各方财力,保证了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为不同人群提供了更多选择,医生费用上涨的趋势得到了抑制,达到了社会收入再分配。但由于规章制度不完善以及传统习惯势力的影响,其在控制总费用方面的效果不太理想。

2.2商业保险模式

美国卫生服务制度的私立性质决定了其商业的医疗保险模式。许多医疗保险公司都是私营的,有单项保险和综合保险,名目众多,居民自愿参加,政府不干予,也不补贴。60%以上的医疗服务费用开支由居民直接支付,政府仅为特殊人群(退伍军人、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者等)提供医疗费用补助,因此,政府的经济负担很轻,没有全面的国家疾病保险制度。

这种商业保险的特点是:参保自由,灵活多样,有钱买高档的,没钱买低档的,适合需方的多层次需求。美国这种以自由医疗保险为主、按市场法则经营的以盈利为目的的制度,明显体现着贫富差距,因为它往往把需要投保的健康条件差、收入低的居民拒之门外,他们既没有参加医疗保险,也得不到其它医疗补贴,因此其公平性较差。同时,医疗费用的上涨导致医疗普及范围受限,医疗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2.3全民保险模式

加拿大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推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与德国的传统模式相比要简化很多。这种公共医疗保险的主要特点是:政府直接举办医疗保险事业,老百姓纳税,政府收税后拨款给公立医院,医院直接向居民提供免费服务。具体内容包括:国家立法、两级出资、省级管理,即各省医疗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依靠地方税收和中央政府补贴筹集资金,各省和地区政府独立组织、运营省内医疗保险计划。保险内容覆盖所有必需的医疗服务,医药适当分离。住院保险和门诊保险方面,除特殊规定的项目外,公众免费享受所有基本医疗保险。此外,还鼓励发展私营保险以及商业性补充医疗保险。凡非政府保险项目均可由雇主自由投资,其所属雇员均可免费享受补充医疗保险项目。

不过,加拿大公费医疗系统近年来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联邦政府和各级省政府都在努力寻找可能的解决办法,如提供更多的财政拨款,让病人交纳一定费用,提倡私营医院与公费医疗系统进行竞争,以及进行机构改革,提高效率等。

与加拿大以税收备用金为主的保险模式不同,英国医疗保险财源主要由国家提供,即政府通过税收提供免费服务(覆盖人口的87%),但由于不能充分保证全体国民享有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因此有少部分人群(12%)还拥有一些特殊专科范围的私人保险。

2.4储蓄保险模式

新加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全民保健储蓄计划,职工每月只需储蓄一小笔钱,即可保证将来患病时的费用。这种储蓄保险模式的特点是:筹集医疗保险基金是根据法律规定,强制性地把个人消费的一部分以个人公积金的方式储蓄转化为保健基金。以个人责任为基础,政府分担部分费用,国家设立中央公积金,这部分的上缴比率为职工工资总额的40%,雇主和雇员分别缴纳18.5%和21.5%。实施保健双全计划,即大病保险计划。新加坡的这种保险模式是以保健储蓄为基础,在强调个人责任的同时,又发挥社会共济、风险分担的作用。

2.5社会主义医疗服务保险模式

社会主义医疗服务保险模式主要是指前苏联、朝鲜以及前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对居民全部免费医疗服务的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卫生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预算拨款,使全体居民无论收入高低均能享受免费医疗服务。这种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确实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随着各国政治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尤其是市场经济的不断渗透,它所导致的一系列负面影响日益凸显,如国家负担加重、卫生资源浪费加剧、服务质量差等,有的甚至已经到了严重制约其卫生事业发展的地步。因此,各国都面临着不得不加大改革、谋求新的出路的严峻局势。

从以上几种主要的医疗保险模式可以看出,各国政府都把实施基本医疗保险作为一项基本的社会保障和现代国家的卫生保健通行制度,由政府组织实施,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但是每种模式都有其独特之处,而且即使同一模式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也都具有各自独特的运行方法。正确分析并把握其利弊,对于我国正在推行的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定会有积极的帮助。

3我国的医疗保险体制改革与发展

我国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起的机关事业单位公费医疗和企业劳保医疗制度,对于保障职工身体健康、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这一带有计划经济体制下浓厚的“大锅饭”特征和高福利色彩的制度正在显示出越来越多的缺陷,如医药费用由国家和企业负担过多,缺乏稳定充足的资金筹集渠道;企业与企业之间经营效绩不同,单位与单位之间具体情况不同,职工享受的医疗待遇苦乐不均;卫生资源配置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结构不合理,运行成本高;医药费用支出方式不合理,药品浪费严重,等等。它越来越难以解决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亟需改革。

根据中央确立的医保改革、卫生体制改革、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三改并举”的原则,国务院1998年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此后,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在各地迅速展开。其特点是:低水平——保险待遇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广覆盖——覆盖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共同负担——医疗保险基金由单位与职工共同负担;统帐结合——基金经费筹集、管理与使用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坚持属地化与社会化管理,实行多层次保障。在起步较早的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已逐步建立起新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通过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协调社会保险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等多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力争在为城镇职工提供医疗保险服务的问题上,用较低的社会成本支付实现较高的社会公共效益。

截止到2001年底,全国90%以上的城市都已启动医疗保险,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在职职工从1998年的1510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5471万人,离退休人员从369万人增加到1815万人。2001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达384亿元,基金支出244亿元,累计节余253亿元。

尽管各级卫生管理部门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并付出了很大努力,在不长的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应该看到,在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中还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如覆盖范围太小,报销比例不大导致职工热情不高,医疗服务提供者缺乏费用控制的积极性。同时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别和行业差别等。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认识我们所处的特殊时期,不断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这项制度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4分析

4.1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基本医疗保险模式

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基数大。要做到既能为所有职工提供必要的医疗保障,又要把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尽可能公平地分配,就只能保证公民享有基本的”医疗服务,而不可能像一些发达国家那样,由财政出资确保公民的多层次医疗服务。如加拿大医疗福利费占GDPl0%,政府能够保证全民免费医疗。我们所推行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则反映出国家社会保险的强制特征和权力与义务的统一,即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这种分担机制体现了政府必须承担的保障公民基本医疗权利的责任以及个人也必须承担的相应的经济责任。

4.2健全机制,规范管理,加强监督

统账结合(社会统筹与个人账产结合)的费用筹集模式要求在实际操作中,要建立有效合理的服务、管理和监督机制,以保证这一制度的实施。

要健全统筹基金的监督机制,强化基金的监督管理。统筹基金和个人账产要划定各自支付范围,分别核算,不得互相挤占。基金的使用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事业经费不得从基金中提取,由财政预算解决。建立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各项财务制度,设立由有关专家参加的基金监督组织。统筹金报销封顶,有条件的企业交补充保险金,鼓励发展商业保险,实行满足多层次需求的医疗保障制度。

4.3扩大受保覆盖面,统一管理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必须覆盖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和职工,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城镇国有、非国有企业,不管效益好坏,都要参加。打破公费和劳保界限。在城镇全体职工的覆盖范围内实行统一制度、统一政策、统一待遇、统一社会化管理。

4.4强化医疗服务管理,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医药企业税收筹划范文12

1

医疗保险及医疗保险制度

医疗保险是指当人们生病或受到伤害后,由国家或社会给予的一种物质帮助,即提供医疗服务或经济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其含义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它是一种全部或部分增加医疗保健费用的手段;其二,它解决和保障了提供医疗服务的途径。

医疗保险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照保险原则为解决居民防病治病而筹集、分配和使用医疗保险基金的制度。它是居民医疗保健事业的有效筹资机制,是构成社会保险制度的一种比较进步的制度,也是世界上得相当普遍的一种卫生费用管理模式。医疗保险制度大致分为两种:一种为自愿保险(voluntary

insurance),又称私人保险。保险业务为私人承办,被保险者自愿登记,定期交纳保险费作为医疗保险基金,以享受约定范围的免费医疗服务。开业医生从保险公司领取报酬。另一种为社会医疗保险(social

insurance),又称义务保险(compulsory

insurance)。它一般由政府承办,或由政府委托某些公司承办。发达国家的医疗保险体制由于有周密的行政管理程序,已足以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保险覆盖率占其人口的90%以上。

2

国外医疗保险制度发展模式

国外医疗保险制度历经百余年的发展与演变,已经形成了与各自经济发展和卫生事业相适应的特有模式。根据各国医疗服务提供方式和医疗保险费用渠道等因素,国外医疗保险制度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2.1

社会保险模式

德国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地,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医疗保险制度的国家。1883年德国首次通过了国家疾病义务保险法,随后又制定了事故保险、老年人和长期残疾保险和失业保险等,至今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社会医疗保险模式。其特点是:社会健康保险体系与商业健康保险体系共存,医疗保险基金社会统筹、互助共济,主要由雇主和雇员缴纳,政府酌情补贴。西欧和南欧的许多国家都长期坚持这种强制(义务)性的医疗保险。目前,世界上有上百个国家采取这种模式,如德国、荷兰、哥斯达黎加等,它为保障绝大多数居民享有健康的权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德国,几乎人人参加义务医疗保险。保险金的征收是按收入的一定比例由职工和雇主各支付一半,保险金的再分配与被保险者所缴纳的保险费多少无关,体现了高收入者向低收入者的投入,无论收入多少都能得到,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性。参保人的配偶和子女可不付保险费而同样享受医疗保险待遇。劳动者、主、国家一起筹集保险金,体现了企业向家庭、资本家向工人的投入。在保险金的使用上,是由发病率低向发病率高的地区转移。低收入或失业者享受国家预算出资的福利性保险,如18岁以下无收入者以及家庭收入低于一定数额的,可免交某些项目的自付费用。

德国的这种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优点在于,调动了社会各方财力,保证了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为不同人群提供了更多选择,医生费用上涨的趋势得到了抑制,达到了社会收入再分配。但由于规章制度不完善以及传统习惯势力的,其在控制总费用方面的效果不太理想。

2.2

商业保险模式

美国卫生服务制度的私立性质决定了其商业的医疗保险模式。许多医疗保险公司都是私营的,有单项保险和综合保险,名目众多,居民自愿参加,政府不干予,也不补贴。60%以上的医疗服务费用开支由居民直接支付,政府仅为特殊人群(退伍军人、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者等)提供医疗费用补助,因此,政府的经济负担很轻,没有全面的国家疾病保险制度。

这种商业保险的特点是:参保自由,灵活多样,有钱买高档的,没钱买低档的,适合需方的多层次需求。美国这种以自由医疗保险为主、按市场法则经营的以盈利为目的的制度,明显体现着贫富差距,因为它往往把需要投保的健康条件差、收入低的居民拒之门外,他们既没有参加医疗保险,也得不到其它医疗补贴,因此其公平性较差。同时,医疗费用的上涨导致医疗普及范围受限,医疗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2.3

全民保险模式

加拿大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推行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与德国的传统模式相比要简化很多。这种公共医疗保险的主要特点是:政府直接举办医疗保险事业,老百姓纳税,政府收税后拨款给公立,医院直接向居民提供免费服务。具体包括:国家立法、两级出资、省级管理,即各省医疗保险资金主要来源于依靠地方税收和中央政府补贴筹集资金,各省和地区政府独立组织、运营省内医疗保险计划。保险内容覆盖所有必需的医疗服务,医药适当分离。住院保险和门诊保险方面,除特殊规定的项目外,公众免费享受所有基本医疗保险。此外,还鼓励发展私营保险以及商业性补充医疗保险。凡非政府保险项目均可由雇主自由投资,其所属雇员均可免费享受补充医疗保险项目。

不过,加拿大公费医疗系统近年来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联邦政府和各级省政府都在努力寻找可能的解决办法,如提供更多的财政拨款,让病人交纳一定费用,提倡私营医院与公费医疗系统进行竞争,以及进行机构改革,提高效率等。

与加拿大以税收备用金为主的保险模式不同,英国医疗保险财源主要由国家提供,即政府通过税收提供免费服务(覆盖人口的87%),但由于不能充分保证全体国民享有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因此有少部分人群(12%)还拥有一些特殊专科范围的私人保险。

2.4

储蓄保险模式

新加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全民保健储蓄计划,职工每月只需储蓄一小笔钱,即可保证将来患病时的费用。这种储蓄保险模式的特点是:筹集医疗保险基金是根据规定,强制性地把个人消费的一部分以个人公积金的方式储蓄转化为保健基金。以个人责任为基础,政府分担部分费用,国家设立中央公积金,这部分的上缴比率为职工工资总额的40%,雇主和雇员分别缴纳18.5%和21.5%。实施保健双全计划,即大病保险计划。新加坡的这种保险模式是以保健储蓄为基础,在强调个人责任的同时,又发挥社会共济、风险分担的作用。

2.5

社会主义医疗服务保险模式

社会主义医疗服务保险模式主要是指前苏联、朝鲜以及前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对居民全部免费医疗服务的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卫生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预算拨款,使全体居民无论收入高低均能享受免费医疗服务。这种模式在一定的时期确实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随着各国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尤其是市场经济的不断渗透,它所导致的一系列负面影响日益凸显,如国家负担加重、卫生资源浪费加剧、服务质量差等,有的甚至已经到了严重制约其卫生事业发展的地步。因此,各国都面临着不得不加大改革、谋求新的出路的严峻局势。

从以上几种主要的医疗保险模式可以看出,各国政府都把实施基本医疗保险作为一项基本的社会保障和现代国家的卫生保健通行制度,由政府组织实施,是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但是每种模式都有其独特之处,而且即使同一模式下,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也都具有各自独特的运行。正确并把握其利弊,对于我国正在推行的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定会有积极的帮助。 3

我国的医疗保险体制改革与

我国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起的机关事业单位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制度,对于保障职工身体健康、促进发展、维护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这一带有计划经济体制下浓厚的“大锅饭”特征和高福利色彩的制度正在显示出越来越多的缺陷,如医药费用由国家和企业负担过多,缺乏稳定充足的资金筹集渠道;企业与企业之间经营效绩不同,单位与单位之间具体情况不同,职工享受的医疗待遇苦乐不均;卫生资源配置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结构不合理,运行成本高;医药费用支出方式不合理,药品浪费严重,等等。它越来越难以解决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障,亟需改革。

根据中央确立的医保改革、卫生体制改革、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三改并举”的原则,国务院1998年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此后,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在各地迅速展开。其特点是:低水平——保险待遇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广覆盖——覆盖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共同负担——医疗保险基金由单位与职工共同负担;统帐结合——基金经费筹集、管理与使用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坚持属地化与社会化管理,实行多层次保障。在起步较早的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地,已逐步建立起新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通过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协调社会保险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等多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力争在为城镇职工提供医疗保险服务的问题上,用较低的社会成本支付实现较高的社会公共效益。

截止到2001年底,全国90%以上的城市都已启动医疗保险,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在职职工从1998年的1510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5471万人,离退休人员从369万人增加到1815万人。2001年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达384亿元,基金支出244亿元,累计节余253亿元。

尽管各级卫生管理部门对这项工作十分重视并付出了很大努力,在不长的时间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应该看到,在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中还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如覆盖范围太小,报销比例不大导致职工热情不高,医疗服务提供者缺乏费用控制的积极性。同时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别和行业差别等。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认识我们所处的特殊时期,不断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使这项制度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

4

4.1

建立适合国情的基本医疗保险模式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基数大。要做到既能为所有职工提供必要的医疗保障,又要把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尽可能公平地分配,就只能保证公民享有基本的”医疗服务,而不可能像一些发达国家那样,由财政出资确保公民的多层次医疗服务。如加拿大医疗福利费占GDPl0%,政府能够保证全民免费医疗。我们所推行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则反映出国家社会保险的强制特征和权力与义务的统一,即保险费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这种分担机制体现了政府必须承担的保障公民基本医疗权利的责任以及个人也必须承担的相应的经济责任。

4.2

健全机制,规范管理,加强监督

统账结合(社会统筹与个人账产结合)的费用筹集模式要求在实际操作中,要建立有效合理的服务、管理和监督机制,以保证这一制度的实施。

要健全统筹基金的监督机制,强化基金的监督管理。统筹基金和个人账产要划定各自支付范围,分别核算,不得互相挤占。基金的使用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事业经费不得从基金中提取,由财政预算解决。建立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各项财务制度,设立由有关专家参加的基金监督组织。统筹金报销封顶,有条件的企业交补充保险金,鼓励发展商业保险,实行满足多层次需求的医疗保障制度。

4.3

扩大受保覆盖面,统一管理

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必须覆盖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和职工,包括机关、事业单位、城镇国有、非国有企业,不管效益好坏,都要参加。打破公费和劳保界限。在城镇全体职工的覆盖范围内实行统一制度、统一政策、统一待遇、统一社会化管理。

4.4

强化医疗服务管理,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