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

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

时间:2023-06-16 16:05:51

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

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范文1

〔论文关健词〕农村 中医药人员 学历层次 对策

〔论文摘要〕通过对我省农村中医药队伍现状的分析,指出提高我省农村中医药人员学历层次的主要对策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精神,充分利用全省中医药教育资源,努力扩大中医药成人教育招生规模;强化准入制度与执业资格制度,逐步分流在专业技术岗位上的非专业技术人员;扩大高校的中医药专科招生规模,落实优惠政策,吸引高学历人才进入农村中医药队伍。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大意义。”《决定》并指出:“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医生接受医学学历教育……到2005年,全国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疗服务人员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其他卫生技术人员要具备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到2010年,全国大多数乡村医生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决定》还指出:“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卫生服务中的优势与作用。合理配置卫生资源,加强县级中医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为农村中医药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逐步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加强乡村医生的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培训,培养一批具有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以上资格的农村中医骨干。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决定》精神,现就我省农村中医药队伍的现状作一简要分析,并就如何提高我省农村中医药队伍学历层次,推动我省农村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实现《决定》中所提出的有关中医药发展目标,作一初步探讨。

1我省农村中医药队伍现状分析

1. 1我省农村中医药队伍人数不少,但整体素质较低从目前情况看,我省每个县(市)均有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开设了独立中医科室的占54%,村级医疗机构有中医药人员的占42.3%,个体医疗机构中,中医个体机构占52%。据我们截至1998年10底止的调查,全省农村中医药人员32870人。又以2002年8月底止对我省分层抽样调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农村中医药人才培养规划及相关政策研究》课题组执行)表明,5个样本县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2237名,其中中医药人员3769人,占30.8% ; 5个样本县中医院、25个样本乡(镇)卫生院、128个样本村卫生室,以及200个个体医疗机构中,中医药人员所占比例分别为34. 88% ,28.2% ,45.8%和56. 43%。这些数据表明,我省农村中医药队伍人数不少,中医药卫生服务覆盖面广、服务量大,是农村医疗保健的重要保证。但是,我省农村中医药人员学历低、职称低、无执业资格人员比例较高。1988年的调查结果,大专以上学历者占15. 16%,中专学历占34. 50%,无专业学历的占50. 33 % ;而2002年的调查结果,大专以上学历16. 690k,中专39.14%,无专业学历44. 17%。职称结构方面,1998年调查结果,高级职称2. 1 %,中级14. 52%,师级27. 38%,士级30. 43 %,无职称25. 53 %。2002年的调查结果,高级1.88%,中级23. 37%.师级39. 29%,士级16. 48%,无职称18. 97%。执资格方面,2002年调查结果为:执业医(药)师20. 73%,执业助理医师12. 18%,乡村医生24. 36%,无任何执业资格42. 74%。

1.2农村卫生工作对中医药人员的需求与现有中医药院校的培养规模、层次及就业去向不符根据2002年分层抽样调查资料显示,我省5个样本县级中医院、25个样本乡(镇)卫生院及128个样本村卫生室提出近3年需要中医药人员按照三级样本医疗机构占样本县医疗机构总数的比例计算,每个样本县每年的中医药人员需求量约为165人,其中,县中医医院3人(0. 18% ),乡镇卫生院约28人(16. 97% ),村卫生室134人(81. 20% );需要本科生52人,专科生66人,中专生44人,研究生3人。说明农村对中医药人员的需求量较大,而且越往基层需求量越大,并以本科、专科及中专三个学历层次为主。但目前我省中医药教育专科层次规模过小,本科毕业学生又很难到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农村对中医药人员的需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得不到满足。

1.3农村在职中医药人员学历教育需求迫切,学历教育任务繁重据1998年的调查结果,全省32870名中医药人员要求短期进修或临床进修的占30. 53%,要求学历提高教育者只占15. 87%。而2002年调查结果显示,全省5个样本县抽样592名专科及以下学历的中医药人员中,有学历教育需求者占82. 77%。其中,选择本科教育的占29. 05%,专科教育的占45. 27%,中专教育的占8. 45%;选择中医的占19.1%,中西医结合的占32.6%,中药的占31. 75%;教育形式选择函授教育的占54.7%,自考的占12. 86%。说明农村中医药人员对学历提高教育需求与1998年比要迫切得多,且以本科和专科为主,专业以中西医结合和中药为主,而以函授学习形式最受欢迎。

在村级和个体医疗机构的208人(中医药人员86人,西医药人员122人)中,有教育培训需求的占71. 15%,有学历教育需求的占65.9%。其中,选择专科教育的占36.5 %,中专教育的占19.7%;中医药人员与西医药人员要求学习中西医结合的分别占37.2%和61.5%。说明村级和个体医疗机构的人员主要需要专科和中专教育,迫切希望掌握中西医两套本领,表明农村基层最需要的是中西医结合的“全科医生”。

按2002年抽样调查结果的比例推算,全省88个县(市)约有4万名(如果按照1998年全省农村中医药人员总数与2002年调查的学历教育需求率(82. 77%)计算,全省约有2.3万名)中医药人员需要进行学历教育。因此,农村中医药人员学历提高教育的任务非常繁重。

1.4学历教育政策和形式与农村中医药人员学历提高教育需求不适应从现状看,国家对农村在职中医药人员的学历提高教育,主要有成人教育、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等。但成人学历教育要求参加成人高等教育人学考试并经过录取,而且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要求,从2003年起各中医药高校成人教育只能办全脱产形式而不能办函授形式的学历教育。这对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又在职在岗的绝大多数农村中医药人员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在多数情况下,甚至是不可能实现的。多少年来,大多数农村中医药人员被人学考试关在学校门外,导致这支队伍的学历长期得不到提高,职称难以提高,执业资格难以取得。

2提高我省农村中医药人员学历层次的主要对策

2. 1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充分利用全省中医药教育资源,努力扩大中医药成人教育招生规模根据《决定》精神和卫生部、教育部等五部《关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意见》(卫人发[2002]321号,以下简称“五部《意见》”)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中医药教育若干问题的意见》(国中医药办发[2003 ] 4号,以下简称“两办《意见》”)的要求,结合我省农村中医药队伍的现状,我省农村中医药人员的学历教育主要应放在专科与中专层次的学历教育方面,应充分利用全省中医药教育资源,努力扩大中医药成人教育招生规模。

专科学历教育,应努力扩大湖南中医学院成人大专招生规模,并根据五部《意见》的规定,组织已经取得卫生、中医类执业资格的中医药人员,或者已经获得国家认可的中等专业学历的同专业人员,积极报考中医药成人高等(专科)学历教育,并予适当降分录取;中专学历教育,应继续保留省中医药学校的中医类中专专业,鼓励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和中等卫生学校开办中医类中专学历教育,以适应本地区农村对中医药人才的需要,并主要针对已经取得乡村医生资格人员开展中专学历教育。从现行的教育政策看,中专招生已无招生指标限制,有初中文化的即可以直接人学。因此,我们并应大力加强招生宣传力度,积极组织已取得乡村医生资格的农村中医药人员参加中专层次的学历教育。农村中医药在职人员由于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加上经济条件的制约,难以远离家乡到学校参加全脱产学习。为了更好地鼓励农村中医药人员参加学历提高教育,按照五部《意见》的要求,我省应考虑制订和实施《农村中医药人员学历教育项目计划),拿出一套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由省卫生(中医)行政部门牵头,组织各市州、县(市)卫生行政部门以及有关高中等医学院校参与,充分利用各地中医药教育资源,以具有一定办学条件的医疗卫生单位为依托,在市州、县(市)卫生行政部门的支持下,把成人学历教育办到农村去,并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农村中医药人员分阶段完成学业;同时,也鼓励这些人员参加国家认可的中医药远程教育与自学考试,采用多种学习形式,并有计划地在经费上对参加学历提高教育的乡、村中医药人员给予适当补助与减免部分学费。为农村中医药人员学历提高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转贴于

2.2强化准入制度与执业资格制度,逐步分流在专业技术岗位上的非专业技术人员我省农村中医药队伍学历层次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非专业技术人员占据了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据我们2002年对全省5个县592人的抽样调查表明(包括5个县中医院和25个乡(镇)卫生院45岁以下、专科及专科学历以下的在职在岗中医药人员,以及128个村卫生室的全体卫生技术人员),无学历者zzl人,占37. 33% 。无学历人员取得了执业资格的占4. 43 %,有职称而无执业资格的占23. 98%;无学历、无职称、无执业资格的“三无人员”占19. 46%(中医临床13人,中药21人,西医临床9人;在县(市)中医院4人,乡(镇)卫生院15人,村卫生室14人,个体诊所10人〕,而且40岁以下的“三无人员”占“三无人员”总数的74. 42%,说明这些年来有大量的三无人员进人了专业技术队伍;只有乡村医生资格的占51. 13%,乡村医生中有职称的占65. 49%,无职称的占34. 51%(见附表)。

因此,对于农村中医药队伍的建设,应从现在开始就要按国家有关政策,严格执行中医药队伍准人制度,坚决阻止非专业技术人员继续进人中医药技术队伍;要严格执行执业资格制度,对不符合要求的非专业技术人员,分期分批地将他们从专业技术岗位上分流出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实现《决定》提出的“到2005年,全国乡(镇)卫生院临床医疗服务人员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其他卫生技术人员要具备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资格;到2010年,全国大多数乡村医生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执业资格。”的目标。才有可能促进对于农村中医药队伍整体学历层次的不断提高。

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范文2

【关键词】 中医药;国际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Abstract:Chinese medicine industrial internationalization has core impetus from human beings;to speed up Chinese medicine industrial talents training is the prerequisite of better and more quickly promoting national TCM industrial internationalization.The main training base of TCM talents is higher TCM colleges.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status and main existent problems in national TCM higher education,pointedly puts forwards strategy of TCM higher educational reform needed in internationalization.

Key words:TCM;internationalization;higher education;talents training

中药产业国际化已成为大趋势,而加快中药产业人才培养,是更好更快地推动我国中药产业国际化进程的前提,甚至可以说是实现中药产业国际化的核心问题。本文拟分析我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应国际化需要的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策略。

1 中医药高等教育与中药产业国际化的发展要求不同步

近年来,我国中医药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效益不断提高,各中医药院校为社会输出了大量中医药人才。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中医药教育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离中药产业国际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1.1 中医药教育管理体制有待深化改革

我国高度集中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尚无实质性转变,造成以下问题难以解决:一是部分学校和专业重复设置,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布局不合理,不利于按照中药产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各类专业人才,不利于调动高校培养中医药人才与研究开发科研成果的积极性。二是行业内部的产、教、研尚未形成合力,地方高等中医药院校与行业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中药产业国际化,需要教育与科研和生产相结合,而我国高等教育与科研、生产脱节,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提高中医药院校的办学效益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高等院校并未在中药新技术与新产品的研发中发挥带头作用,不利于现有中药科技人才在科研中发挥作用。这些都阻碍了国际化所急需的各类人才的培养。

1.2 中药产业国际化急需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特别缺乏

中药产业国际化的发展,迫切需要从事药学基础研究与创新药物研制的综合人才,他们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及获取知识的能力。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产业发展急需多学科结合的学术带头人、跨领域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熟悉和掌握中医药专业知识的外语人才以及精通国内外专利及药品注册法规的各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而目前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主要以中医、中药专业人才的培养为主,对于国际化急需的各种复合型人才,如懂中医药知识的英语、法律、管理、营销人才的培养力度还不够大,导致目前中医药院校毕业生过于专业化,中药产业国际化急需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特别缺乏。

1.3 课程设置不合理导致人才知识结构欠缺

我国中药专业的现行课程体系基本上是以中药化学、中药鉴定、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和中药炮制学等五大专业课为核心,加上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构成。这种体系尽管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许多弊端。首先,课程结构过于专门化,导致毕业生的知识面太窄,需要较长时间的再学习才能适应药学工作的要求。其次,课程设置没有体现学科的发展与创新要求。过于强调对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继承,课程体系没有突破老的框架,课程内容过于陈旧,现代生物医学和现代药学课程过于单薄,毕业生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创新要求。

1.4 传统中医药高等教育忽视能力培养

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下,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过分强调书本知识而忽视能力培养,过分强调教师作用而忽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大多数毕业生临床急症处置能力较弱,外语、计算机、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较为贫乏,利用现代科技方法参与科研和实验操作及对外交流等能力明显不足。可见,常规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进行调整。

1.5 在国外兴办中药教育刚刚起步

中药产业国际化还需要在国外兴办教育和培养本土化中医药人才。本土化人才由于不存在语言、文化等障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中药产业向国外扩展,有效增强中药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在国外兴办中药教育才刚刚起步,国外培养的中药本土化人才极其缺乏。

2 适应中医药国际化需要的中医药高等教育策略

中药产业要走向国际化,必须大力发展中医药教育事业,提高教育水平,为中药产业的发展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转贴于

2.1 彻底转变教育观念

中医药高等教育要适应中药产业国际化的要求,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吸收现代教育观念中科学、合理、先进的成分,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首先,应从中医药国际化的角度思考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必须面对中医药国际化的挑战和竞争,加快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要与以高度综合为主的整体化趋势相一致,用多学科融合的方法解决中医药学术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其次,中医药教育要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中医药教育要适应国内外医药市场、医疗体制的变化,加快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发展。再次,应根据国际大环境的变化,改革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高校要关注国际大环境的变化,包括经济全球化、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等,并落实在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发展中。

2.2 适应国际化的要求,深化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

首先,积极调整现有专业结构。中药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大批高科技专业人才,更需要一大批既懂市场又懂科技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从促进中药产业国际化的角度出发,高等中医药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一定要瞄准中药产业发展需要的有发展前景的专业,适当调整现有专业结构。其次,中医药高等教育应由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需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在国际化的大潮中学会生存。因此,必须优化课程设置,提高中药院校教师队伍的水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再次,必须通过改革,使中药教育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使高等中医药院校与行业管理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提高中药院校的办学效益。

2.3 大力培养中药产业国际化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中药产业国际化的过程,首先需要一批跨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中医药专业知识,还应当能与有关学科相互交叉渗透,掌握现代高新技术,富于创新精神。因此,大力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掌握现代生物、化学、信息等现代技术的学术带头人,对我国中药产业国际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高水平的中药科技人才为数不多,且老龄化现象较严重,急需一批年轻有为的高水平中药人才来接班。因此,在中医药高等学校中,除了要培养更多合格的本科生之外,还要增加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比重,建立起完善的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科技人才培养系统。同时,可以通过设立中药研究青年研究专项基金,加快培养中药科技领域的专家。其次,中药产业的国际化,还需要一大批懂得中医药知识的营销、管理、法律、计算机、外语等各类复合型人才。所以,要大力培养中药外贸外语人才,既懂中药外贸知识又懂GAP、GLP、GMP、GSP、GCP等国际质量认证规范的人才,既懂研究开发又具备生产经营才能和国际市场营销知识的高级管理人才,既精通国内外知识产权保护、药审制度、药品管理法规又掌握国际中医药研究开发动态的专门人才。

2.4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医药继续教育活动

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将教育从学校延伸到社会,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并不断扩大教育范围。首先,积极开展中医药职业技术教育。通过继续教育的形式对中医药在职人员“充电”,使其不断接受、掌握和应用新知识。职业教育应把培养具有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医药研发、生产、管理、营销、贸易第一线的技术人员作为宗旨,体现知识与能力的职业性特点,促使中药高级管理人才、高级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专业技术人员有合理的配置。其次,积极发展中医药视听教育并不断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

目前,各大中医药院校应该积极支持并兴办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中医药教育开辟更广阔的途径。

2.5 积极开展中医药对外教育并扩大对外教育规模

我国中药产业要走向国际化,面临的一个主要难题是国外普遍不认同中药。因此,除了要大力发展中药产业、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外,还必须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各种形式的对外教育与交流活动,扩大中医药在国外的影响。中药产业要走向国际化,中医药教育必须实行“双管齐下”的方针:除了要大力培养国内中药人才外,还要培养国外的中医药本土化人才和“亲中医药派”,从而促进中药产业国际化的发展。因此,必须逐步扩大对外教育规模,建立比较完整的中医药涉外教育体系,完善中医药涉外教育培训制度。

2.6 积极推进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与金融机构的有效结合

政府应进一步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积极制定有利于推进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与金融机构有效结合的政策措施。如鼓励高等院校与企业、科研院所挂钩,长期稳定地在人才培训、科研开发、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鼓励高等院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联办研究开发机构、技术中心、博士后流动站等,开展项目合作;鼓励高等院校与企业、科研院所以股份制的形式组建科研生产联合体等,促进人才的横向交流。国家还应结合高校和科研院所改革,组建一批以高校为主、吸收科研院所参加、有企业参与、多方联合办学的中药高层次人才的专业培养基地。用以上新机制快速聚集人才、技术、仪器设备等科研力量,加强学科互补、产学研结合,加快培养中药产业国际化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范文3

目前国内的医药类院校大体有四大类之分,第一种是全国性的老牌、知名医科大学(部分未冠名“医”“药”的大学不在本文介绍之列),建校早,历史悠久,学术水平高,论文排名靠前;名医荟萃,医疗技术领先。第二种是本地区内知名的医科大学,它们不仅在一定范围内比较有名,其中的某些专业在国内甚至国际领先,但医疗水平、学术水平在总体上还是略逊一筹。第三种是各地区规模比较小,医疗水平、科研水平相对一般的医学院校。这类院校一般不叫医科大学,而是叫医学院。第四类院校即民办或是各类专科院校。这类院校的护理专业前景还是很好的,不少大医院的护士都是从这类院校毕业的。

考虑到国内冠名“医”“药”的院校开设数量十分庞大,为方便大家较为清晰地厘清相关院校的脉络,进而有针对性地对了解这些院校,编者根据教育部2007年公布的有关医学方面的国家重点学科进行了梳理,并整理出了开设院校较多、且较为常见的17个一级(二级)学科,以此为切入点,分别为大家一一呈现该学科下值得关注的院校,并予以详细解读。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分上下两期进行介绍。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学科

学科描述: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是一门学习各种成像设备和放疗设备操作的学科,要求同学能应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对疾病进行医学影像诊断和放射治疗,该学科要求学生需要熟悉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超声学、DSA、影像核医学等操作技能,能运用各种影像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它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是自然科学、工程学、生物学、医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和综合的新兴学科,毕业生要具备影像学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从事医学影像诊断、介入放射治疗和医学成像技术等方面的工作,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等工作。

开设院校:南方医科大学、宁夏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徐州医学院、昆明医学院、重庆医科大学、川北医学院等。

院校解读:南方医科大学

南方医科大学前身为中国人民第一军医大学,创建于1951年,1979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被批准为全国8所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的高等院校之一,同年改为现在的校名。近年来在国内各大排行榜上,南方医科大学一直跻身中国百强大学行列,尤其在医科大学排名中稳居前十,在独立性医科大学排名中也居前三甲之列。

南医大在影像医学方面具有极高的地位。学校拥有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陈武凡教授。陈教授担任该校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院长、广东省医学图像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图像图形学会副理事长兼医学影像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在国内外医学史上,南医大还创造了多个第一:研制出了国际上第一个SARS抗原检测试剂盒、第一台国产X刀和全国第一个国家I类新药心脏超声造影剂。钟世镇院士开辟了中国临床解剖学学科,被誉为中国“现代临床解剖学科的奠基人”;张汗承教授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泪液学的系统研究,创造了“泪液学”英文单词(Dacryology),被誉为“泪液学之父”……

药学学科

学科描述: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药学是生命科学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多种学科的交汇中心,是众多高新技术的用武之地,是经济的强劲增长点。人类对高质量药物不断增长的需求,促使医药产业一直持续高速发展。而药学是一门学习药物制备、质量控制、药效和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技术性学科,要求同学初步具备从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的能力、药物制剂的设计能力、药物分析方法能力,掌握现代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掌握药理学、生药学、药物化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辅之以适当的医学基础知识,从事药学教育、药学研究、药品生产、药品经营,药品检验、药品使用、药品管理及药品临床应用工作。主要课程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人体解剖学、药物分析学等。

开设院校: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内蒙古医学院等。

院校解读:沈阳药科大学

沈阳医科大学是国内办学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约科大学,始建于1931年,定址江西瑞金。后迁校沈阳,先后改名东北药学院、沈阳药学院。1994年,经国家批准更名为沈阳药科大学。系全国两所知名的综合性药科大学之一。现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

作为冠名“药科”的大学,当然看家本领少不了相关的学科和专业。药剂学科是部级重点学科,药学和中药学一级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药剂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学概论、分析化学、化学制药工艺学、生物技术制药等8门课程为部级精品课程,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为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作为沈阳药科大学的主力支撑者——药学院,是该校历史上最悠久的教学管理机构。该学院还拥有药剂学教学团队和药理学教学团队为部级教学团队,药学专业和制药工程专业为部级一类特色专业。

除此之外,该校的药物制剂、生物工程、中药学的专业均为国家色专业建设点。由该校牵头建设的辽宁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综合平台还是全国15个新药创制平台之一,也是东北三省唯一由固家批准组建的平台,将全面推动辽宁乃至东北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建校82年来,该校为国家医药事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输送了六万余名各类优秀的药学人才,为祖国药学事业的蓬勃发展与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儿科学学科

学科描述:儿科学是全面研究小儿时期身心发育、保健以及疾病防治的一门临床学科,它与许多临床及基础学科有着广泛联系。其主要任务是在不断探索有关理论和总结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提高对发育中小儿各系统疾病的防治质量及儿科保健水平,促进和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开设院校:重庆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温州医学院、广西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新乡医学院、贵阳医学院等。

院校解读:重庆医科大学

重庆医科大学,既是重庆唯一市属的一所医科大学,还是一所有着深厚历史底蕴和创造活力的大学。她始建于1956年,由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分迁重庆,组建为重庆医学院,1985年改为现名。

建校伊始,就有一批名师、名医汇聚重医,为学校的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许多专家教授都是在全国,有的甚至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知名度。比如时任上海第一医学院院长的陈同生教授,就兼任了重庆医学院首任院长。后又由原北京医院院长、著名外科专家周泽昭教授出任院长,传染病学专家、一级教授、原上海第一医学院副院长钱口任副院长,不仅如此,上海第一医学院还抽调了400名教师,从黄浦江畔千里迢迢来到嘉陵江边共同充实重医的教师队伍……

说到办学特色,临床医学(儿科医学方向)专业特别值得一提。作为我国建立最早的四大儿科学专业方向之一,这里拥有西部地区专业最齐、规模最大的儿童疾病预防、保健、诊疗中心。2002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儿科学国家重点学科,2007年通过复审再次成为国家重点学科。该专业方向拥有1个部级教学团队,学生的培养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形成了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并重、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践教学并行的教学特色。目前,该专业方向科学研究在国内儿科界处于领先水平。当然,该校的的临床医学专业实力也很强,它是学校开设最早的专业,1997年经教育部批准开始招收七年制本硕连读学生。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全国仅19个),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拥有2门国家精品课程。另外医学检验专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护理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等专业实力都不容小觑。目前该校,除了开办与医学相关的专业外,还形成了与工、管、文、法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格局。

神经病学学科

学科描述: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疾病和骨骼肌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是神经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医学的主要课程之一。通过神经病学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神经病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现代神经病学的发展方向,初步掌握神经病学的临床思维方法,为将来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开设院校:河北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贵阳医学院、泸州医学院等。

院校解读:首都医科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建校于1960年,是北京市重点高等院校,已故著名泌尿外科专家、两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吴阶平教授为首任校长。现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8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首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病学》于2005年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该校自1959年9月成立神经内科,先后由著名的神经病学专家肖振祥、丁铭臣、孟家眉、魏岗之、贾建平等担任教研室主任。

该校的神经病学学科发展经历了50余年的发展。后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为神经病学博士学位授权点,2002年被批准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03年,以宣武医院为依托,整合了首都医科大学其他附属医院的神经内科,成立了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系,进一步提高了学科整体实力。2005年,批准建立“教育部神经变性病学重点实验室”。2007年8月,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由于办学历史悠久,加上该系师资力量强大,因而其开设的神经生物学、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专业在国内外均享有很高的声誉。

麻醉学学科

学科描述:麻醉学是一门研究临床麻醉,生命机能调控,重症监测治疗和疼痛诊疗的科学,通常用于手术或急救过程中。中国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对麻醉学问有研究。相传华佗就是第一位采用麻醉技术的医师,他利用麻沸散来减轻接病人的痛觉,然后为病人进行外科手术。现代医学首次运用麻醉技术的记录是在1842年的美国,一位名为Crawford Williamson Long医生在帮他太太接生的过程中首次采用了。

开设院校:徐州医学院、广东医学院、昆明医学院、潍坊医学院,福建医科大学等。

院校解读:徐州医学院

徐州医学院始建于1958年,是苏北地区乃至整个淮海经济区医学教育、医疗服务和医学科研的中心,是该地区办学历史悠久、办学特色鲜明的一所高等医学院校,也是江苏省仅有的两所独立建制的医学类院校之一。2005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1986年,该校率先在国内创办麻醉学本科专业。这个专业的创办,首开我国麻醉医学教育先河,是学校本科教学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经过二十余年的建设发展,在师资团队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该学院承担着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等多层次教育任务,集教学、科研和医疗为一体,成为全校举足轻重的二级教学机构。2005年,麻醉学专业被江苏省教育厅批准为“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2007年被教育部、财政部遴选为“全国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目前,该校的麻醉学科既是江苏省政府重点学科,也是教育部部级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部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基地,麻醉学专业教学团队是部级优秀教学团队。建校50余年来,该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大量医学专业人才,巩固了在苏北地区医学教育、医疗、科研的中心地位。

临床检验诊断学学科

学科描述:临床检验诊断学是医学检验专业在硕士与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名称,本科阶段称医学检验,专科及以下称医学检验技术,该学科下设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能力,能在各级医院,血站及防疫等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开设院校:重庆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温州医学院、安徽医科大学、蚌埠医学院等。

院校解读:中国医科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医学院校,其前身为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和中国工农红军卫生学校,1931年创建于江西瑞金,后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1940年在延安,经同志提议,中共中央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悠久的历史培养和造就了包括9位卫生部正、副部长,40多位将军,12位两院院士在内的一大批国家卫生管理、医学教育界的著名领导干部和医学界的著名专家学者。

中国医科大学开设有日语医学班,此举开了全国高校的先河,该班的同学第一学年集中学习日语和英语,后期采用日文教材,教师用日语讲授临床医学专业课程。通过七年的教学实践,培养既通晓日语,又有较高英语水平的双语高级医学人才。这类人才就业率几乎达到100%。另外,中国医科大学的法医学专业和护理学专业也是小有盛名。法医学院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成为东北地区法医学鉴定中心,在本专业内是资格较老的。而护理学院是中国首批恢复高等护理教育的院系之一,目2002年起学院与英国奥斯特大学生命健康学院护理系联合举办高等护理本科教育,可谓中西合璧,带给同学们最先进的知识。

妇产科学科

学科描述:妇产科是临床医学四大主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女性殖器官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及防治,妊娠、分娩的生理和病理变化,高危妊娠及难产的预防和诊治,女性殖内分分泌,计划生育及妇女保健等。

妇产科学不仅与外科、内科、儿科学等临床学有密切联系,需要现代诊疗技术(内镜技术、影像学、放射介入等)、临床药理学、病理学胚胎学、解剖学、流行病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知识,而且是一门具有自己特点并需有综合临床、基础知识的学科。

开设院校:中国医科大学、南方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广西医科大学、内蒙古医学院、贵阳医学院、遵义医学院、辽宁医学院、广东医学院等。

院校解读:河北医科大学

河北医科大学坐落在华北平原、河北省省会石家庄市,是由河北医学院、河北中医学院、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于1995年合并组建的。其中原河北医学院建校最早,前身是1894年清政府批准建立的北洋医学堂。原河北中医学院、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也都有近四十多年的办学历史。现设有16个学院,19个本、专科专业,其中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方向)招收七年制本硕连读学生。

神经内科、消化内科、血液内科、泌尿外科、眼科、妇产科为省级重点学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普通外科、神经外科、医学影像科为省级重点发展学科:肿瘤学为省强势特色学科,获资助1000万元。胸心外科、麻醉科、放疗科、普通外科为省级重点学科,科研中心为省级重点实验室。肿瘤影像学科、妇产科为重点发展学科。河北省首例试管婴儿、首例冷冻胚胎试管婴儿、第二代双胞胎单注射试管婴儿在本校诞生。

眼科学学科

学科描述:眼科的全称是“眼病专科”。它是医学上研究眼部疾患一个分支,研究发生在视觉系统,包括可侵犯眼部的病理及眼内科和外科处理,眼球及与其相关联的组织有关疾病皆含括在内。1851年,德国的Helmhollz发明了检眼镜,眼科学才真正独立成为一门学科。能从事眼科的医生需本专业毕业生,需要具备在三级医院及高等医科院校从事眼科专业学习,才能进行临床医疗和教学工作。

开设院校:天津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温州医学院等。

院校解读:温州医学院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国内、国际都很重视对眼睛的保护和治疗。温州医学院就看准了“眼科学学科”这门学科,通过多年经营与建设,使之一跃成为了这个学科在国内高校的带头人之一。

该校的眼视光学院还是我国率先开展眼视光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的学术机构。在医学院校设立眼视光学专业,为我国眼视光学教育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全球的眼视光学教育中也是一个创举,被国际视光学界誉为目前全球最佳的眼视光学教育模式之一。至今为止,温州医学院自己开办了5种学术期刊,其中《眼视光学杂志》入选了“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虽然该校主要在本科第二批次录取,但其眼视光学的教学水平可以和在一本录取的重点院校相媲美,而且几乎每年该专业的招生分数超过了一本线,深受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欢迎。现在的眼视光学科已经成为浙江省“重中之重”的重点学科,被学术界誉为高等教育的“中国温州模式”,该专业也是学校四个国家特色专业之一(眼视光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药学)。学校现有部级教学团队1个、部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1个、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门、省重点(建设)专业10个。强大的师资和教学力量使得学生在历年全国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所取得的成绩在全国百余所设有临床医学类专业的高校中一直处于前10%之内。

耳鼻喉科学学科

学科描述:耳鼻喉科学是一门医学专科,专门研究耳、鼻、喉病变的诊断及治疗,近来除了颅骨、脑部及牙齿以外的头颈部外科领域也被归入这个专科。耳、鼻、喉是头颅内三个相连的器官,由于这个部位的病变都会相互影响,所以常集中一起研究。

开设院校:广西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泸州医学院、贵阳医学院等。

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范文4

发展中医药,人才是关键。毫无疑问,与传统师承教育相比,当下,高等中医院校才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

不过,以“个性化”为特征的传统中医师承教育和以“标准化”为特点的院校教育相比较,哪种更适合培养出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在遵循中医人才成长规律的前提下,如何做到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并重?关于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一直是中医药教育的热点问题之一。

师承+院校 融合中寻发展 拷问 人才培养的最终落脚点还是要回归到毕业生就I率的高低和就业质量的好坏。2017年6月11日,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招生开放日。学生与家长最为关心的就是未来就业方向与继续教育的发展潜力。

师承教育,即“师带徒”,是中医两千多年来传承至今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造就中医药人才的有效模式,师承教育对中医学术发展、医术继承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

朱婉华教授,国医大师朱良春之女,同时也是朱老的学术继承人、南通良春中医医院院长、南通良春中医药研究所所长。在她看来,争论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二者之间孰优孰劣并没有太大意义。“我的父亲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说明在当时就认为院校的系统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朱婉华院长说道。

“师承教育的优势是在临床,可以在侍诊中学习到师父在临床上积累了独到的诊断思辨方法以及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朱婉华院长谈起了对中医药人才教育模式的理解。她强调,师承教育的精髓,其实就是一个师父领进门的过程。要成长为一名良医大师,最重要的还是靠自身的悟性和努力。“除了在老师身边耳濡目染之外,还需要通过自己的学习、体悟,内化所学并将其展现出来。我们常说‘仁心仁术’,古今中医大师为人济世之道才是中医能妙手回春的关键所在。而现在很多人只注重‘术’的问题,忽视了对‘道’的践行。”

千百年来,中医药学薪传不断、名医辈出,师承教育功不可没,但传统“师带徒”的局限性强、培养人数少,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等弊端也的确存在。1956年,国务院批准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建立4所中医学院,由此开创了现代高等中医药教育的新纪元。时至今日,现代高等中医药教育已经走过了一甲子的征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已初具规模,日趋完善。据2016年底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共有高等中医药院校42所,其中独立设置的本科中医药高等院校25所,设置中医药专业的高等院校238所,中医药类专业在校生数已达到70余万人。为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及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各个领域提供了高质量的专门人才。毫无疑问,院校教育已成为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主体。

客观地说,师承教育主要强调临证技能、技艺训练,而院校教育则主要解决学术与知识的大量积累,两者各有侧重、各有所长。在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中,则明确提出要“建立中医药师承教育培养体系,将师承教育全面融入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鼓励医疗机构发展师承教育,实现师承教育常态化和制度化”。

正因如此,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亟待进一步探索与推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闫永红向记者介绍道,在实践“院校+师承”方面,北京中医药大学自2007年通过自主招生形式,招收有家学渊源的学生或对中医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组成的中医教改实验班,2011年起设置中医学专业(9年制)本硕博连读的岐黄国医班,都实施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形式。学生本科阶段入校即跟师。研究生阶段,即从第五年开始选博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手把手指导学生课程学习,以提高他们的临床水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谷晓红直言,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更有利于中医文化的传承。推广“院校+师承”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师承教育有机融合到院校教育中,才是中医人才的最佳培养模式。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从基础理论学习到临床实践均有导师。“这种影响不仅是学术的,更多是为人、为学、为医的,甚至是精神、爱好、人格的传承都放了进去。”

中医学生为什么学西医?

王立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级中医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的学生,目前正在中日友好医院见习。尽管她就读的专业是5+3本科硕士连读,目前刚刚本科四年级,但她早已打定主意未来要继续考博。“有些导师可能倾向于优先选择西医专业的学生。一般来说,中医专业的学生考上西医专业的硕士或博士是很难的。所以像我这个专业,如果不早点确定目标,将来会很被动。”王立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在中医教育界,关于中医和西医的教学比例应该是“几几开”,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有观点认为中医药教育“西化”倾向加剧,中医传统特色越来越边缘化。也有观点认为,在“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发展趋势下,中医必须要掌握足够多的西医基础理论和诊病、防病、治病的能力。

据王立娟向记者提供的课程表显示,从入学到大三上学期,两年半的时间,她的课程安排主要是学习基础课程。其中,中医方面的基础课程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四大中医经典,即《伤寒论》《黄帝内经》《金匮要略》和《温病学》。而西医方面的基础课程则包含《解剖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如果再结合课时长度算下来,中西医课程比例大致是“四六开”,四成为西医,六成为中医。三年级下半学期开始临床教学课,中西医的比例大致在“五五开”。五年级开始进入医院转科实习,深入学习中西医每个科室的特色。六年级后开始规范化培训,白天规培,晚上上课。整体算下来,中医课程能占到学量的六成。

不过,即使是四六开的比例,包括王立娟在内的不少同学仍旧认为西医的课程开少了。“低年的时候是有些不理解,因为医学本来就很难学,我们学中医的学生,还必须中西医两样各学一半,很容易哪个都没学好。但后来随着临床实践多起来,观念也就慢慢发生转变了。”王立娟告诉记者,令她想法发生转变的原因和见习经历不无关系:“像中医妇科,完全可以用中医方法来治疗,但检查手段仍然是西医的。如果不了解西医,在医院里几乎寸步难行。”

谷晓红也表示,新时代的好中医,除了掌握望闻问切,还要懂得CT、核磁等现代诊疗技术。让中医的学生多学些西医的医疗知识,掌握更多技能,有助于中西医结合,在今后从不同角度理解疾病、治疗疾病,才能满足现代患者的需求。

2014年2月,我国正式启动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管理制度(以下简称规培制度),由此我国医学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然而,“规培制度”毕竟属于舶来品,由于中医“规培”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也有人担心此举可能会制约中医药人才的成长。根据中医“规培”的要求,三年的培训过程中,先接受24个月的通科轮转,再根据学生即将从事的专科进行9个月的专科训练。这就意味着,中医学生要多学三年西医。对此,朱婉华指出,中医“规培”不能忽视中医人才成长规律。

闫永红同时也强调,“规培”的目的,是要培养医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她回忆起自己1983年进入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时的状态,与现在相比,“五年本科生毕业后,学生就已经能独立临床看病了。而且过去一门课占的学时能达到200课时,现在降到了70课时。短期看来,现在的中医药学生走出校门不会看病,似乎是不如以前,但其实课程种类、实践环节、大环境下教育理念和人才评价的观念都已发生变化。对中医药学生来说,更重要的,则是具有再学习的能力和潜力。”

就业 几家欢喜几家愁

忙完学业,忙就业。人才培养的最终落脚点还是要回归到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和就业质量的好坏。

康利高阁是北京中医药大学2015级中医内科专业硕士研究生,明年即将毕业。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是继续读博,二是工作就业。他的目标是要报考东直门中医院高颖主任的博士生,攻读脑病方向。在接受采访时,康利高阁对记者坦言,对于很多中医内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几乎一半的人都会选择继续读博。“硕士学历想要留在三甲医院估计很悬,如果留在社区医院或者卫生服务中心也许可以,但那样的话本科毕业时就可以去了。所以衡量下来,内科的硕士生有点高不成低不就,很尴尬。”

由于医学行业的特殊性,很多单位的就业门槛就是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招生与就业处处长田润平在接受采访时说道:“从目前的就业去向、就业质量以及相关的用人单位反馈情况看,中医学、中药学相关专业的高层次学生,就业优势明显。另外,这几年新衍生的一些岗位,如药事管理、妇科、儿科,还有社区医院的等,这些专业也是非常受青睐的。”

不同的专业,就业难易程度也各有不同。2017年6月11日,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招生开放日上,刚刚结束高考不久的刘浩宇和妈妈在现场咨询了很多问题。除了考虑孩子的兴趣能力等因素,刘浩宇的妈妈最为关心的,就是未来就业方向与继续教育的发展潜力。记者也从现场看到,除了中医学、中药学、药学等传统优势专业之外,康复治疗学和针灸推拿学这两个专业的展位也颇为火爆,前来咨询的家长和学生普遍对这两个专业的实践教学、海外就业前景、国际接轨的专业培养模式等兴趣十足。

田润平告诉记者,在目前的大环境下,以技能类见长的专业科室具有明显的就业优势。如中医骨科、针灸推拿等。“护理专业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非常高。针灸推拿专业的就业前景也很不错。这些学生的就业去向更广,既可以出门诊,也可以去一些康复机构,并且海外就业形势也非常好。”

“我们学校的就业率去年是97.69%,近三年的就业率也都是在95%以上。从全国的中医药高等院校来看,这个就业率是比较高的。这些数字反映出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也得到了普遍认可,从另外一个方面也证明,当前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方向和特点。现在整个中医药行业的复兴,有国家的政策支持等,前景还是非常不错的。”田润平说。

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范文5

论文摘要: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基石,也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建国50多年中医药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指导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本文简要介绍中医药教育的现状和对其发展做一展望。

一、国内中医药教育

中医药教育自1997年《纲要》颁布以来,在“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八字方针指导下,在规模和内涵建设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办学主体多元化

由以往单一的中医药院校办学,发展为医学院校、综合性大学、农学院齐办学。全国现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25所(包括7所中医药大学),民族医学院3所。58所医学院校和非医学院校设置了中医药专业。

2.中医药教育规模扩大化

中医药院校在全国高教体制改革中走上了新一轮快速发展的道路,特别是1999年扩招后,规模发展速度很快,1998年本专科招生1.1万,1999年本专科招生1.6万,2000年2.4万,2001年将近3万,2002年突破3万。在校本专科生9.9万人,研究生6000人。

中医药本科有2类5个专业,研究生有3类16个专业,并且为满足社会对人才多向性的需求,各院校还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开办了若干个专业方向,增强了专业的社会适应性。

中医药院校在硬件建设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如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征地建设新校区,其它院校也有明显改善,改变了以前中医药院校袖珍院校的形象,成为高等医药教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

由于中医药院校多为单科院校,学科单一,人才培养多为近亲繁殖,不利于中医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鉴于此,近年中医药教育除了在硬件上加强建设外,同时加强内涵建设,走学科融合、交叉的路子,联合办学,采取多种人才培养模式:(1)与综合大学合作培养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如成都中医药大学与四川大学联合开办七年制中医学专业;(2)与西医院校合作培养中西医结合型人才,国家教育部批准,成都、广州、南京等中医药大学分别与华西医大、第一军医大、南京医大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中西医结合高级临床医师;(3)与工科院校合作培养制药工程人才,如安微中医学院与合肥工大等院校已经开始了这种理工结合的人才培养;(4)与财经院校合作培养管理和营销人才,如成都中医药大学与西南财经大学联合培养中药学市场营销方向的跨学科复台型人才;(5)中医院校之间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如成都中医药大学与贵阳中医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

同时采取招收非医专业本科毕业生报考中医类研究生的措施,扩大招生对象,给中医药教育注人新鲜血液,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4.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科学化

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教育部组织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其中中医药类15个,本着“坚持特色,探索改革,不断创新,提高水平”的原则进行中医药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在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又实施了“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进一步完善中医药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闭。从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医学课程模式”向学科与课程分离,开设综合课程,实行综合教学的“综合性医学课程模式”转变。淡化课程,强化学科,保留必要课程,减少必修课程,大量增加选修课程,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的需要。

5.对外教育扩大化

伴随着人类渴望回归自然的趋势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来华学习中医药的人员日益增多。目前,到我国学习自然学科的外国留学生中,学习中医药的人数居第一位,在校留学生3500多人,其中本科学生1000多人。

南京中医药大学与澳大利亚Victory University ofTechnology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与英国伦敦Middlesex U-nive}ity联合创办中医专业本科教育的合作。合作项目得到所在国教育部门的正式批准,并由所在国政府下拨教育经费。这标志着西方国家的高等院校第一次向中医药学开放。

6.台、港、澳地区中医药教育长足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台、港、澳地区都非常重视发展中医药教育,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澳门,在2003年施政报告中明确提出将中医药教育作为重点发展的方向。澳门大学更与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强强合作,联合培养中药学专业、医药管理专业研究生,以英文为主要教学语言,课程开设以培养国际化、复合型的高级中医药人才为宗旨,具有实用性、科学性、前瞻性。

二、国外中医药教育

中医药已经输出到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多个国家开展了中医药教育,但发展并不均衡。

1.中医药教育的地位

目前,国外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合法性还没有解决,除澳大利亚、泰国、新加坡等少数国家外,传统医学并没有纳人正规的医学教育体系,从而导致从事传统医学教育的单位并不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即使在日本,传统医药学教育也与中国不同,目的不是培养专门的中医药人才,而只是现代医学的补充教育。

因此国外中医药教育多是以民间办学的形式,工作条件艰苦,教育运行远不如国内规范。

2.办学模式

国外开展中医药教育的教育机构有两种:一是综合性大学成立中医系或开设中医专业,二是民办的中医药专业学院,采取学历教育、专科教育、继续教育、短期培训班等形式开展中医药教育。但大多采取与国内教育机构联合办学或聘请国内师资来保持中医药的特色。

3.课程设置系统化

不论是正规学历教育还是进修、普及类教育,国外的大部分中医院校都有相应的较系统的课程安排,注重课程设置的实用性、注重理论和临床的结合,并围绕不同的培养方向,逐步建立了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有效地减少了以往教学过程的随意性。

三、中医药教育发展对策

中医药教育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培养国际性的复合人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应当重视以下几点:

1.办学观念的转变

随着教育的市场化、信息化、个性化、国际化和终身化的发展趋势,中医药教育必然要树立全球观念、市场观念、人本观念、信息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发展优势,扩大留学生的招收

中医药教育是我国最具特色的教育之一,也是最具有吸引力的教育,特别是在回归自然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中医药会吸引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学习,所以应当强化留学生的教育。

3.走出去,在境外合作办学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经济本地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样中医药教育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也需要本地化,这样才能很好的与所在国、地区的文化、经济、传统相结合,有利于对中医药的认同,同时促进中医药教育的发展。

4.控制中医药本科招生比例,重点发展研究生教育,提高教育质量

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范文6

【摘要】 目的 探讨当前医药学高等教育中构建人文精神的若干问题。方法 以现代医药学教育中构建人文精神的必要性为出发点,研究人文精神在现代医药学教育体系中的内涵,结合实际列举当前存在的主要缺陷,并提出在现代医药学教育中构建人文精神的途径、方法。结果 在现代医药学教育中构建人文精神的必要性主要在于对塑造高质量医药人才的追求,主要缺陷体现在教学思想、教材内容、教师自身知识结构和人文环境等方面的不足,通过改进教学思想、模式,完善教师的人文素养,改善教学方式和相关管理体系,有助于实现人文精神的构建。结论 在现代医药学教育中构建人文精神是必要的,且能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通过修正和创新,找到构建人文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医药学教育;人文精神;途径和方法

[ABSTRACT]ObjectiveTo discuss some key issues on humanity spirit in today’s medical education.MethodsAiming directly at the problems of humanityspirit defects existed in today’s medical education, the connotation of it was studied, the main defects listed, and the way of constructing humanism introduced.ResultsThe essentiality of constructing humanity spirit in medical education is to develop highquality medical professionals. The main defects reflect in thoughts of teaching, teaching meterial, knowledge structure of staff, and the humanity environment. Improving thoughts and modes of teaching, developing staff’s humanity background and related management system are conducive to realiz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ity spirit.ConclusionIt is a must to build humanities in modern medical education, the way and method can be found based on correction problems existed and innovation.

[KEY WORDS]Modern medical education; Humanities; Way and method

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利益的追逐,忽视了对人性的关怀。种种迹象表明,人文精神的失落正在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当代中国社会,同样存在着人文精神的失落,而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水准,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地位和水平。反观韩裔学生赵承熙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连续枪杀32名师生的惨案,乃至云南大学马嘉爵杀人案,所折射出的正是高等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问题。高等教育亟需解决教育发展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整合问题。在现代医药学教育中,人文精神也存在失落的迹象,表现为偏重医学专业知识和技术层面的训练,相对弱化人文因素的培养。而要想将医药学教育提高到更优的层次,则必须构建医药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1 在现代医药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科技时代,唯科技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但如果科学技术的发展缺失了人文精神的支持,就会陷入唯科学主义的囫囵。反映到教育上,就是人文精神的缺失导致学生在人格塑造、伦理观念、社会道德观念等方面存在素质漏洞。中外高校教育的经验、教训提示我们,良好的人文素质是科学精神的基础,没有人文精神就没有科学精神[2]。高校医药学教育肩负着维系人类健康、探究生命奥秘的使命,在医药学人才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

医药学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而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科学。医药学强调的对象是人,其本质为“人性化医疗”,是基于人文、科学、哲学的一门综合学科。医药学学生将来服务的主要对象是身患疾病的具体的人。他们肩负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人道天职,更应具有护佑健康、关怀人类的人文追求。然而,在现代医药学技术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却出现了对医疗服务的高投诉和社会低满意度的局面,其中医药学人文精神的缺失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顺应时展,加强医药学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医药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医乃仁术”,要求医药人才不仅具备高超的诊疗技术,更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不仅要看到“疾病”,更要看到“病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救死扶伤”的职业观等人文精神理念。从我国教育改革的总体变化趋势看,更趋人性化的医药学教育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是高校医药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新的医药学模式呼唤德才兼备的医药学人才。我们应该及时将知识型医药学教育更新为智慧型医药学教育,真正培养出有智慧的、有个性的、能够献身医药学科学事业的、不断为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做出贡献的优秀医药学人才,而不是把学生制作成仅含有高知识的科技原件。

2 医药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属于精神文化范畴,它是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主体的思想。它的核心内涵是一种生命意识,是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关注,并以此作为一切思考、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1]。医药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是对人类生存价值认同的更集中的体现。医药学服务的直接对象是有生命的人,服务的直接目标是维护与捍卫人的健康与生存的权利。因此,医药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医药学的学习、研究、实践中,尊重生命的价值与尊严,并内化为崇高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力量。

3 现代医药学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缺陷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受教育体系、教育观念的影响,我们过分强调医药学学生的业务素质教育,致使人文精神教育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医药学高等教育认识上的缺陷

我国高等教育实施文理分科的专长教育,导致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分离。这一现象在医药学教育中尤显突出。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医药学教育推行的主要是专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分工太细、太早,文理分家,泾渭分明。结果导致在人们的教育观念上,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对立、割裂开来,认为医药学院校应以科学教育为主,人文教育只占有从属的地位。在专业教学中,必然会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人文精神的培养。

3.2 医药学专业课教材内容上的缺陷

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医药学专业教材在对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的介绍中,把人与环境割裂开来,对个体人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更多的是从人的生物属性角度进行探讨,而忽略了环境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在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上,也主要是从生物学个体的组织及器官等生理、病理改变的方面寻找其诊断依据及治疗措施,而缺乏对人的心理及生活环境的认识,从而导致在专业课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缺陷。

3.3 医药学专业课教师人文知识结构的缺陷

从事医药学教育的许多教师本身存在人文知识结构的不足。由于我国长期采用应试性教育体系,使许多教师在其自身受教育阶段便缺乏人文精神的熏陶;同时,由于医药学院校的专业课教师,主要来源于相应学科或院校,虽然专业基础扎实,但缺乏相关人文素质的培养;此外,来自晋升职称和学术发展的压力,使得许多专业课教师更重视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而相对忽略对自身人文素养的训练。以上因素造成了医药学专业课教师人文素养存在一定缺陷。

3.4 现代医药学领域存在的异化现象带来的人文环境缺陷

成功的医药学教育必须紧密依托整个医药学的社会大环境。然而,当今社会,由于医药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更新的诊疗技术导致医药学人员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实验室和图书馆,而不是在床边聆听病人的陈述;医生和药师更加关注的是躯体问题而忽视了病人的情感;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问诊、体格检查等与病人直接交流的时间被压缩,极大降低了对病人展开面对面人文关怀的效果。以上种种的医药学异化现象带来足可以影响医药学教育效果的人文环境缺陷。

4 现代医药学教育中构建人文精神的途径、方法探讨

4.1 研究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关系,将医药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

从人类科学史、思想史及医药学发展史的角度理清两者的源流演变,把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与外延,立足新时代医药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探讨在高等教育中如何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统一。例如,在药理学的教学中,结合古代医学、现代药理学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从人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引导学生从宏观思维的层面和价值取向中,把科学的理性和人文的关怀有机地统一起来;引导学生在认识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关系的过程中引发对生命价值、对死亡的思考,启发学生树立“关爱生命”、“以人为本”的思想,从而提升医药学学生的人文精神。

4.2 提高教师的自身人文素质,探索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基本思路

从培养人文精神的角度,教育者不仅靠自己的知识,更要靠身心和人格力量来教育学生,后者的力量更强大,影响更深远。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首先应加强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并在教学活动中力图以自身人格的磁场影响学生[3]。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从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特别是基本理念中,发掘、引申和归纳出具有历史传承力量和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把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形象的力量,以拓展学生在专业课基础上的人文修养和思维空间。也就是说,从单纯的知识、技能的传授,扩展到以医药学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对人类健康的人性化服务为中心,改善现代医药学人才的培养模式,见“物”更见“人”,更多地关注人的生存状态。

4.3 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正在使长期相对稳定的“生物医药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技术模式”转变。这给医药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应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反映出以下变化:从主要依靠医药学科技转变为依靠众多学科和全社会的参与;从以疾病防治与身心健康为目标转变为以身心健全及其与环境的和谐一致为目标。例如,在抗生素章节的教学中,可以针对近年来抗生素滥用的情况,在介绍病原菌的耐药知识的基础上,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探讨抗生素滥用的社会成因、危害以及预防措施,有助于在学生中倡导和树立维护健康和谐的意识、纠正不正确的健康观念。另一方面,应在医药学教学中引入疾病与人类生存状况、环境影响的相互关系的探讨,把握“医药学社会人类”的互动格局。例如,针对“非典”和禽流感等突发性疫情,将与药理学密切相关的“疾病社会人类”问题引入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人文、关怀社会。

4.4 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以往我国医药学教育在内容与形式上简单化,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这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不利的,也使得医药学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无从体现。在医药学教育中强化人文精神将使高校医药学教育走出单纯的传授技术的狭隘框框,上升到一个教人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更好地服务病人的人本主义发展阶段[4]。通过设计问卷反馈、情景模拟、案例讨论、课堂辩论等多种方式,在专业课的基础上突出人文知识和人文情怀的教育都是比较好的教学方式。这些方式有利于让学生主动捕捉医药学研究、实践中的人文因素,促使学生认真体验、思考人文精神的价值,并转化为促进专业学习的重要动力。

4.5 完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调控体系,将人文精神融合到和谐校园的建设之中

有效的教学管理是达到素质教育目标的支持与保证。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调控体系要以尊重学生为基础,建立人性化的管理规则。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和谐有序的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以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方式关心和帮助学生,通过师生教学合一的组织和反馈活动营造更多张扬个性的机会,发掘人格力量的隐性管理调控功能。在教学管理中强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培育,必将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与长远发展。

探索在医药学教育中构建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对医药学教育本身而言,是为了实现医药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人文精神的巨大力量就是要把“训练人”的教学转变成培养人、育人的过程。将人文精神在医药学教育中内化到“育人”的每一个环节中,这必将成为医药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参考文献

[1]闵小平. 坚守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的灵魂[J]. 院校思想工作, 2007(1):56.

[2]何永红,王祖浩. 略论我国人文精神提升过程中的科学教育发展之路[J]. 教育探索与实践, 2007(1):4950.

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范文7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协同育人;应用型本科教育;医药卫生人才

以协同育人为抓手,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必由之路[1]。广东药学院是一所培养应用型本科医药卫生人才为主的普通本科高校,学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增强学生能力为根本,以服务区域医药经济为宗旨,通过科学规划专业布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等措施,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着力推进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与实践。

1“大健康”视野下,构建以“大药学”为核心“三群一体”的专业体系

广东是医药大省,医药工业产值、工业附加值、利税、产品销售收入多年来居全国首位,均超过全国总量的1/10。2014年,广东医药行业利润总额位居全国第三,规模以上医药企业数量377家,行业资产总额近2 000亿元。未来几年,广东将基本建立起一个门类齐全、技术先进、产业链较为完整的现代生物医药产业体系[2]。同时,通过对未来产业结构调整方向进行分析,可以预见未来将是健康产业发展的大好时机。因此,学校近年来提出以“大健康、大药学”的理念进一步调整和充实专业体系。学校坚持主动适应区域医药经济发展、整体规划、突出特色、注重专业交叉融合的建设思路,在原有药学、预防医学等传统优势学科专业的基础上,把具有医药背景的新兴产业作为新专业的建设方向,不断拓展医药产业研发、生产、流通、管理等领域的专业,构建了以“大药学”为核心,由“核心专业群”、“交叉专业群”和“延伸专业群”组成的“三群一体”的专业体系。其中,“核心专业群”是指办学历史长,在医药卫生行业起核心作用并在社会上拥有较高声誉的传统优势医药类专业,包括药学、药物制剂、药物分析、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等;“交叉专业群”是指与医药专业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对医药卫生行业发展具有重要辅助和促进作用的专业,包括国际经济与贸易(医药贸易)、经济学(医药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药事管理)、生物医学工程(电子仪器)等;“延伸专业群”是指与医药类专业具有较多共同知识结构的专业,包括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化学(化妆品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等专业。截至目前,学校共有本科专业41个。

2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强化人才培养方案的顶层设计

协同创新是基于国家战略的高度被提出的,在人才培养方面,协同创新的落脚点体现在协同育人。学校在“十二五”人才培养规划中明确提出以下指导思想:“坚持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调整办学定位与布局,调整优化专业体系;强化内涵建设,不断完善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建立面向医药卫生行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同时,学校提出要将“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探索和开展多种具有医药特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各种实践教学平台和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设具有开放式、立体化的实践教育体系,为多样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奠定基础”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任务。近年来,学校组织各专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新一轮修订工作,重点体现在各专业实践教学比例进一步加大。药学类、中药类、生物类、经管类、信息工程类、食品类、化工类等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平均比例达到32%,其中“大药学”的核心专业如药学、中药学等实践教学比例达35%,远高于教育部标准(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比例不少于25%)。同时,学校组织教学管理人员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协同育人等内容进行专题学习和讨论,并对实施方案进行工作部署。

3夯实教学条件,为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强化实习基地建设。围绕专业布局与教学需要,大力拓展实习基地。目前,实习基地数量共498家,分布全省各地,重点覆盖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类型涵盖医药研发、生产、流通企业与医疗卫生事业管理部门。在此基础上,学校对实习基地的建设质量予以高度重视。近年来,与广州医药集团(全国最大制药集团之一)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部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家、省级协同育人平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7家,校企双方共同投入经费数百万元,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孵化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二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①积极从企业引进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术人员进入专职教师队伍;②通过制定和修订系列管理制度、出台激励政策等措施积极鼓励专任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了解行业前沿进展,掌握最新技术,开展横向科研合作,进而反哺教学,提高教学质量;③经常聘请行业顶尖人物到校内为教师开展专题讲座,充实教师学术涵养;④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每年选拔10名~2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海外知名大学和科研院所重点培养,选拔10名~2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到我国一流大学进修,拓展教师学术视野。⑤加强培养教师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满足培养医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每年组织2期45岁以下、副教授以下青年教师参加实践培训。每年向医药企事业单位排出教师200多人次参加实践培训活动。

4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改革的主要措施

4.1协同培养,设立“创新班”

学校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选取生物技术专业,依托部级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以科研项目为依托,开设跨课程综合性实验,如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综合性实验等。对于实现成果转化的科研项目,逐步开发成综合性实验教学内容,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成果的开发与研究。在此基础上,依托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生物制药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加强工程能力实训和集成创新实践,构建了多层次生物制药工程集训实践体系。分别与科研机构、研究型企业、生产企业共建三种类型“创新班”。与科研机构协同培养主要实施本科生导师制,通过突出专业核心技术的流程化教学实现个性化培养,通过每周组织学生参与学术semi-nar等途径强化学生专业素养。与研究型企业协同培养有志从事生物高新技术研发工作的专才,每年从三年级学生中遴选优秀学生组建创新班,根据学科特点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计划。依托科研项目转化的产业化进程,与生产企业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该培养模式在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100%,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29%。

4.2宽口径(大类招生)人才培养

前期宽口径、大基础培养,扩充专业基础和医药背景知识,后期课程设置采取模块化建设,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和职业发展选择专业方向以及课程模块。在公共卫生学院试点宽口径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前期大基础,后期特色课程模块”的形式实施;同时在卫生部、省卫计委应急办及应急专家支持下,设立紧急医学救援志愿队,参与社会突发公共卫生•14•事件的应急处理。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100%,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84%。在医药商学院试点实施宽口径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2013级起该学院内5个管理类专业实施大类招生,采取“3段式”培养,前2学年大基础宽口径培养,第三学年专业课程模块化建设,第四学年采用“规模定制式”、“工学结合式”、“项目制”等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课程体系动态管理。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100%,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43%。

4.3就业导向人才培养(广东省示范性软件学院)

医药信息工程学院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选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医药软件服务外包方向)以共建学院、专业、实训基地、遴选班以及行业职业认证培训等合作方式与安博教育集团、广州腾科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开展深度合作,协同培养人才。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29%,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11%。依托2013年获省教育厅批准建设的“广东省示范性软件学院”,重点强化实训教学,采取系统化课程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构建实施“安博实训体系”。该体系通过国家教育部科技成果鉴定,并在IT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运营、教育部“IT实训推广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具体分为6个培养阶段:基础理论课程教学阶段、专业技能课程教学阶段、专业技能课程实训阶段、校内阶段项目实训、基地企业实训和实习阶段。其中设置大量实训教学环节,授课教师均为安博教育经验丰富的专职项目经理(讲师)。同时,为适应国际化计算机产业人才需求,该专业强化外语训练,开设《语音与口语强化》、《IT英语》、《商务英语及写作》等课程。

4.4“工学交替”人才培养

中药学院与康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以共建研究院、产学研基地、试点班等形式,采用“工学交替”等培养模式,共同培养中药类应用型人才。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4%,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2%。校企共建“康美药业-广东药学院现代中药工程研究院”公用平台,康美药业产学研基地,开设“康美创新班”。该试点班学生从中药学专业学生中遴选,采用“工学交替”模式,第三到第七学期每学期安排2周时间在企业进行专题实践教学,包括中药饮片工艺学实训、中药GAP实践、中成药生产与实践、中药新药研发与注册、中药推广与流通共5个专题,覆盖中药的研发、生产、流通全过程的关键环节。同时增加专业英语的强化训练,增设中药新药开发与注册开放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企业师资与学校师资的双师队伍,以及企业现场教学模块的设置,确保该试点班教学与实践,课堂与企业一线紧密结合。

4.53+2”,“3+1”人才培养及卓越工程师计划

“3+2”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与广州总医院合作(学校已与广州总医院共建广东药学院广州临床学院),在临床医学、临床药学专业试点实施。我校负责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广州总医院负责临床课程教学、见习实习带教及课题研究。借助医院的临床病例资料、诊治平台技术、高水平临床医师带教等优质教学资源,协同培养临床相关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其中临床医学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4%,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4%。临床药学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100%,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9%。“3+1”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在医药经济学院试点实施,与中国人民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省分公司合作,前3年在校内培养,最后1年在目标企业一线顶岗实习,通过保险岗位的职场实践,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保险情商的培养。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100%,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37%。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在医药信息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100%,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15%)以及医药化工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化妆品创新实验班实施试点(专业内学生覆盖面为6%,二级学院内学生覆盖面为4%)。

5取得的主要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展望

近年来,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采用多种模式培养应用型本科医药人才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一是覆盖面广。截至2014年,学校有28个专业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展协同育人工作,占总专业数的73.7%。二是合作层次深。在协同育人工作中,学校从顶层设计入手,重视培养内容的实际内涵,根据不同专业采用多种培养方式,强化过程管理,力求通过培养过程,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例如学校护理学专业开展了以涉外护理和社区护理为特色的“3+1”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教育,首届毕业生100%考取执业护士资格证,获得护士从业资格,就业率达100%。同时,学校不仅强调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展开合作,还积极推动双方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合作,既加强了双方的合作关系,也促进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三是育人效果好。对用人单位、学生家长以及参与培养过程的学生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的调查对象认为协同育人的•15•模式较传统培养模式的培养效果要好,更符合应用型本科医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过程更贴近行业企业。接受协同育人培养过程的学生就业率达98%以上,部分专业达100%。人才培养多样化改革的过程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合作单位积极性的问题。例如企业始终是企业而非专门的人才培养机构,因此“投入产出比”是他们重点考虑的方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部分企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等原因,存在未能严格实施培养方案、对培养过程管理不到位等情况。二是合作稳定性的问题。少部分企业与学校合作一两年后,出于人才储备饱和、投入教学资源不足等原因,接纳学生人数逐渐减少甚至中断合作。三是管理机制有待完善。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人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运行机制、协调机制、保障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激励措施等方面仍需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多样化人才培养是地方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协同育人是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学校将坚持站在时代前沿,以“协同创新”思想为引领,进一步更新办学理念,完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多模式开展协同育人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谋发展,在与地方经济社会和谐互动中使自身得到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志奇.应用型本科协同育人模式多样化刍议[J].教学研究,2014,(4):5-8,15.

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范文8

论文摘要:如何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中医药教育和事业的未来。在高等中医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把握教育方向,尊重中医规律;适合需求,培养复合型多元化人才;抓住关键,改革教学模式;强调源头,提高教师素质:更新观念,教育要与时俱进。

中医药教育是中医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的高度重视下,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路程,基本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多专业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实现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模化、规范化和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川。在对中医人才的培养和中医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历史作用。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21世纪对高素质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在扩招、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的新形势下,对中医药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中医药教育和事业的未来。然而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没有现成的规模可以照搬,需要进行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探索。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教育的载体和执行者,在进行高等中医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把握教育方向,尊重中医规律

1.1正本清源,培养中医人才近来有人发起了“促使中医中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的网络签名活动,虽然终究只是一场网上闹剧,但涉及人数上万人,其中不乏我们中医药院校培养的“人才”。这对我们目前的中医药院校教育提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有必要正本清源,培养专业思想牢固的真正的中医人才。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医药院校必须按照中医药学自身发展规律办事,必须以中医中药知识的教学为核心,汲取现代多学科知识(包括西医知识)为我所用,发展自己,壮大自己。西医知识要学,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也要教,但主从关系一定要明确,中医院校首先强调的是中医思维方式的培养、中医理论及治病技能的掌握,西医也好,其他学科知识也好,都是为了中医发展的需要。

作为中医药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必须首先要解决对中医的思想认识问题,明确立场观点。培养的人才要信守中医,否则只能培养假中医和自己的揭墓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以中为主,西为中用,衷中参西,不能盲目地舍本逐末,反客为主,甚至甘愿屈于从属地位。

1.2尊重规律,服从中医理论体系,中医学是我国独有的一门医学类应用专业学科,在自然科学高等发展的当代有,其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也不能为现代医学所诊释,而与西医学按各自的客观规律而彼此独立的自我发展。中医学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是其在独特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强大的防治疾病能力。作为一门学科都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与规律,任何专业的教学均必须服从其专业知识结构的特点,中医学也不例外。从一定意义上说,在专业教育中,学科的专业知识是内容,教学方式是形式,在教学内容与形式矛盾统一中,应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内容。同时中医学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学科。所以在中医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不能单纯追求教学形式上的完美,必须充分尊重和服从中医学的特殊规律,体现中医学的理论为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中医学理论知识为根本,以掌握、提高临床治病能力为指导思想。脱离中医学基本规律的教育教学改革,其研究出的人才培养模式,会严重影响中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甚至培养的学生不再是中医学生,甚至什么也不是。

2适合需求,培养复合型多元化人才

2.1注重能力,构筑新型中医人才中医药院校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中医人才。中医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因此,在具体人才培养上,必须注重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协调发展来构筑新型复合型中医人才,以提高学生竞争能力,缓解就业压力。首先教学中,要构建以中医药学科、中西医结合学科为主体,与现代多学科相结合的综合知识体系。其次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具体举措有:第一,调整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许多教研室结合各自特点,认真抓好课程的整体设计,在理论、实践教学内容上重新进行了构建和改革,加大实践教学投入和实践教学比重;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使医学生能够“早临床、多临床,早实践、多实践”。第二,改革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结合。第三,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尽可能地使教师具有扎实而系统的理论功底,丰富而有用的实践积累和经验,科学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善于总结和升华实践经验。第四,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增加临床教学基地。加强与各级中医院、中药厂、饮片厂及中医药研究机构联系,建立稳定持久良好关系,拟在非直属附属医院、教学医院、实习医院及中药教学基地、中药实习基地等不同层面,建立教学基地网络,同时注重实习过程管理,严格考核制度,确保临床实践教学质量。第五,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理论教学要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以往存在的以“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为主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突出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启发性教学。临床教学中将继续推进高水平的临床病例分析和疑难病例讨论,坚持实习医师值班制度,门急诊小手术尽量安排实习生作第一助手等,培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第六,积极开设选修课和第二课堂活动。每学期都为学生开设近20门选修课。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在教师正确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第七,指导学生进行课外科研学术活动。通过这一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另外医学生素质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教育等几个方面。现代高等医学复合型人才的素质应该是综合全面的。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工作,不仅是对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还担负着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并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从中医学的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趋势看,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将是人才需求的重点。为此,高等教育应强化基础学科,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基础宽厚、适应力强的实用型复合人才。注重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通过开设综合性课程、增设选修课等方式全面提高人才素质。同时,注重科学精神、人文素质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追求真理、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形成认真踏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铸就实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学品质,训练填密严谨、辨证创新的科学思维,掌握符合实际、揭示规律的科学方法。突破培养“专门高级人才”的教育观念,实现专门的知识、能力、素质与广泛适应性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能力结合的高素质医学服务型人才。

2.2人才培养,突出层次类型教育的价值取向实质是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的体现,也就是说教育要满足社会的需要,适应社会的经济,政治要求,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但同时也要满足受教育者个体的需要,为实现求职和成长创造条件。因此,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不同层次的各类中医人才。由于中医药教育价值取向受中国传统教育价值取向的影响很深,长期忽视整体价值,压抑个性发展,不利于中医药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盲目性,培养模式的单一性和人才培养的不全面性。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需要更多元化中医人才,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多种层次,中医、中药、中西医、管理、营销多种方向,科学研究、临床医师、管理、国际交流多种类型,因此,作为中医药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突出层次,区分类型,设置相应的教学计划,开设合适的课程。

3抓住关键,改革教学模式

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是采取什么教学模式及其配套的学制、教学内容和方法、课程体系及教材等方面。中医学的教育由中医学、西医学和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等通识教育课程组成。在5年制本科要学完和掌握这些知识,非常困难,因此在学制要增设7或8年制,以培养高素质的中医人才。中医药院校教材的分科越来越细,但在基本理论、辨证论治及理法方药方面存在大量重复内容,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优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同时也可以参考国外教学模式,实行PBL(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打破学科和课程限制,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问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减少课时总数,减少必修课门数,大量增设选修课,实行学分制,以人为本。注意加强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包括加大临床实习和见习时间,加强临床教学基地建设,引入SP(标准化)病人进行临床考核等。

4强调源头,提高教师素质

致天下之治在于人才,成天下之才在于教化,行教化之业在于教师,“大师比大楼更重要”。正如周济部长指出:高校的发展,第一位的、起关键和根本性作用的是人才,是教师队伍。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素质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目前,我国中医院校中普遍存在一种客观情况,教师的中医学临床素质及其对中医学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程度不高,十分有悖于培养高质量中医学人才的目的。因此,如何有效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也成为制约中医药教育的环节。要坚持教授讲课制度,建立了青年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强化教师考核制度,鼓励教师脱产学习或在职进修,鼓励院校之间及国内外教师间进行交流,着眼培养素质全面、专长明显的新型师资。

5更新观念,教育要与时俱进

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范文9

论文摘要:在新世纪里,中国一东盟落户南宁,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成为国家战略,广西中医药教育改革正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新问题。在分析广西中医药教育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认为广西中医药教育改革必须从如下3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必须转变观念,顺应教育事业发展的时代潮流;二是必须优化中医药教育资源配置,促进产学研一体化;三是深化中医药课程体系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广西中医药教育得到可持续发展,才能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

人类进人21世纪后,教育事业进人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中医药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抓住中国一东盟落户南宁,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成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性发展机遇,改革广西中医药教育,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是摆在广西中医教育界的重要课题。

1广西中医药教育发展的现状

广西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中医药研究历史悠久。广西聚居着壮、瑶、苗、侗、松佬等十几个少数民族,经过千百年文化和生活积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医技之长,除了传统的针灸外,还有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瑶医、苗医等特色疗法,都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医疗方法之一;广西中草药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仅次于云南,全国排名第二。这些宝贵遗产的整理和发掘,都需要广西高等中医药人才来承担。广西是少数民族地区,中医药人才较为短缺,特别是基层还需补充大量的中医药人才,这就成为广西高等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方向。

近10年来,广西中医药教育发展较快,广西中医药高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体系已形成,培养了一大批不同层次的中医药人才。目前,广西高、中等中医药院校共3所,设有21个本科专业(专业方向)及超过10个高职高专专业,近10个中专专业;教育层次分为中等教育、本科教育,硕士教育和博士教育;除了开展普通专业教育以外,还开展了继续教育、岗位培训、高等函授、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的中医药成人教育。广西中医药教育发展是通过建立传统特色和现代化道路相结合的教育观念、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标准,走规模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相互协调发展的道路,促进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不断提高。广西中医学院作为我区唯一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是培养和造就广西中医药人才的重要基地,对广西中医药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广西中医学院积极探索传统中医、对外中医、壮医药等多样化和特色化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推行“系院合一”管理体制和临床教学改革,开展产学研合作等均取得了实效。广西中医学院至今已为2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600多名中医药专业留学生,有力的扩大了中医药在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的影响,推动了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广西中医药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机遇世界卫生组织医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以“传统自然疗法、天然药物、生物制品的应用”为主的医学,这就为传统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人才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广西作为中国唯一具有沿海、沿江、沿边优势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有丰富的中草药和海洋药物资源,是中国唯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道相通的省区,处于中国与东盟双向交流与合作最便捷的通道。中国一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为广西中医药教育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首先,东盟是海外华人最集中的地区,与中国具有亲缘的地理、民族和文化关系,具有相似的用药习惯,这一特殊地理位置使得中医药在东盟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因此随着我国教育市场的开放程度增加,广西中医药教育可以利用中医药学方面的优势主动走出去办学,吸引更多的海外学生到广西学习中医、中药及民族医药。其次,国外特别是东盟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管理模式的引人,必然给广西中医药教育以新的刺激和影响,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中医药教育的多元化发展,促使中医药教育的全面提高。再次,东盟各国与我国近邻,气候条件差不多,都有利于中草药的生长。因此,在中草药方面,东盟与我国相比,既有相同的产品也有不同的产品,有的还存在着珍贵的稀有特产药材。东盟自由贸易市场的兴起,必然实现各种中草药材的相互流通,这样将会使广西实现中医药科研的大力兴起和实验材料的互相补充。

2.2挑战建国50多年来,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和支持下,广西中医药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随着经济的日益繁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也给广西中医药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

首先,知识经济要求深刻地革新教育理念。自人类进人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成为主导经济发展的优势因素,使人类社会经济形态从工业经济迈向知识经济。新的经济形态以高技术为第一生产支柱、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表现出强烈的技术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特征。创新是新经济的灵魂。广西中医药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如何真正遵循高教规律培养创新人才作为目标,在创新问题上如何培养更有利于加快广西中医药经济发展提供创新型人才方向发展都值得我们深究。因此,如何创新中医药教育是广西中医药教育者面临的重大挑战。

其次,时展要求深化教学改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教育要尊重和适应新经济条件下学科专业发展的特征与趋势,及时改革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同时要求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在人才交流、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等方面与国际接轨。纵观广西中医药教育发展的历程,广西中医药高等教育虽经过5次较大幅度的课程体系调整,但改革只是课时的增减和部分课程的增减,对课程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解决的力度不够大,且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大量重复和严重欠缺。如何推进中医药教育改革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考验。

再次,经济全球化要求人才向复合型转向。未来的社会需要越来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社会对人才需求已经由专门化人才转向较广泛适应性的通科人才;由单纯地掌握知识、做学问转为会不断地学习和运用知识,会创新知识和发展知识,会创造新的直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由单纯地强调和要求知识的重要转为要求知识、素质、能力的统一。广西中医药教育存在着人才质量观片面、素质教育薄弱的缺点。在教育实践中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授而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特别是传统人文文化素质教育明显过弱,中医文化功底不足,以致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学术思想受到局限,发展不够全面。如何培养中医药复合型的人才,并在培养人才和科研活动中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课题。

3广西中医药教育改革的理性思考

3.1转变观念,顺应时展潮流随着社会经济的急剧变革,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正日益深化,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传统的中医药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健康需要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倡导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用符合时代潮流的教育观念指导和推动中医药教育的改革和实践。

3.1.1树立教育服务观根据广西中医药教育的现状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当前,更新观念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弄清教育的本质,要认识到教育是对学生的特点、专长的引导,是促进其向自身兴趣和社会需求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要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完成专业的教学任务,还涉及到更多更广的层面、领域,只样这样才能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氛围。

3.1.2树立综合素质教育观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对中医药人才的要求有三大特点:一是符合现代医学人才标准。二是符合社会主义道德标准。三是体现时代的基本特征和要求。广西中医药教育在培养目标上要立足于成才教育和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克服教育的功利主义倾向;在专业目标设计上要从专业对口性转向增强专业适应性与发展竞争性;在教育思想上摒弃把学科专业划分过窄,知识划分过细的观念,从专刁‘教育向“通识教育十专业教育”的通专结合教育转变,注重人才的全面综合素质培养和智慧潜能开发,把培养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3.1.3树立终身教育观终身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保证学生终身学习,使之能够跟上社会进步的步伐和适应时展的需要。中医药教育的终身化,要求重视和加强中医药学生的在校教育,特别是培养学生终身化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和素质,逐步完善与发展毕业后中医药教育和继续中医药教育,使在校园中医药教育、毕业后中医药教育、继续中医药教育三个阶段成为连续统一的整体。

3.1.4树立教育国际化思想全球经济一体化必然会带来教育的国际化。中国已经加人东盟贸易组织,这意味着作为联系东盟桥头堡的广西经济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全面融人国际社会发展主流。但这种蓝图的实现必然要靠人才来支撑。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是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意识、国际知识、国际交往能力的中医药人才。由于中医药教育的潜在市场力非常大,对有一定的中医药文化基础和感情的东盟国家来说非常具有诱惑力,因此他们对我国的中医药教育非常感兴趣。从广西目前的中医药教育水平来看,加快国际化进程对中医药教育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3.2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学研一体化中医药院校教育体制改革主要着眼于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增强学校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中医药院校应不断地吸引和吸纳各种办学力量,从而推进校际之间合作办学、社会参与办学,采取与综合性大学或其他科类院校联合开办中医药类专业、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合作形式,促进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目前,对外合作办学越来越流行,已经成为近期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医药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之一。由于广西特殊的地理优势及中医药院校的人才储备优势,东盟国家会首先考虑与广西的中医药院校开展合作办学。东盟强大的经济实力,.能有效弥补政府投人的不足,能满足中医药教育发展的需要,东盟优质的教育资源,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必然会给广西中医药教育带来新的刺激与影响,从而在人才培养、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方面与国际医学教育进一步接轨,催生出广西本地新型的中医药教育形态,建立跨民族、跨国界、跨文化的交流、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广西中医药教育形式,从而提高广西中医药教育水平与质量。中医院校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共建中医药专业。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积极推进中医药院校与中医医疗、科研机构的联合,建立区域内产学研一体化的管理体制,使投资者在教育产业化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开发等工作的运作过程中,得到相应的经济回报,并能转化为再次投人的良性循环系统之中。学校与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共建实验室,共同申报、共同研究课题,共享科技成果。通过企业委托高校进行科学研究,促进中医药院校教学研力量在人才培养、医疗服务、科学研究工作中的互相渗透、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办学效益。

3.3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3.3.1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广西中医药教育本身还带有许多传统教育模式烙印,以致于人才培养的口径过窄,中医药人才综合素质低,难以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因此,改革中医药教育模式就要使人才培养模式符合“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素质养成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全面发展和个性教育相结合,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培养适应于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中医药教育要充分发挥学校办学的自主权,根据学校的特色和社会的需求设置专业,结合国际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处理好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的素质培养、理论与实践、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本科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关系,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相结合,把中医药学教育紧密地联系所在地区的卫生工作实际,把教育的内容从书本扩向现实生产劳动,把教学的空间从院校延伸至社会,并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从而实现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同时,还要重新审慎地认识中医师承在整个中医学科体系和教育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以临床实践作为贯穿于中医教学过程的主线,学生在临床教学基地随师实践的同时,完成对中医经典理论和临床实践课程的学习,自始至终全方位地在临床实践中接受培养;同时遵循“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中医师承教育方针,兼收并蓄、博采众长,避免陷人传统师承教育所固有的重经验、实技而轻理论研究,重一师之技、一家之言的保守和狭隘境地,并力争有所突破,为全面改革现代高等中医教育模式积累可资借鉴的经验。

3.3.2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从国外医学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改革的历程看,我们必须尊重传统模式的客观合理性,正确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中医药知识技能与现代医药知识技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基础与临床以及统一性与多样性等关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体系应遵循:一要体现全面素质教育的思想,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加强非智力因素的训练和培养,形成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二要体现现代医学科学发展的特征,反映最新进展,引进必需的新概念、新知识和新技能;三要体现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行为医学、社会医学的整合和治疗、预防、康复、健康的统一;四要体现具有良好的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本领。在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的设置上,首先,控制总课时,注意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关系,让学生有自我发展的空间;其次,强调课程的联系和综合,把中医与西医在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上相关密切的病种以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减少内容重复,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能真正地解决实际问题,并力图反映中西医结合学术发展的新方向,吸取现代研究的最新成果;再次,注意课程的综合化,使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相互渗透、交叉进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具有解决复杂课题的技能。

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范文10

【关键词】中医药;继续教育;管理

中医药继续教育是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获取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重要途径,是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分析中医药继续教育现状,探讨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管理模式,确保中医药继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有助于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能力,达到中医药继续教育预期效果和目的。本文通过对2011—2016年郑州市中医院中医药继续教育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经验,进一步规范继续教育项目管理模式,确保并提高继续教育项目质量,促进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1健全制度和科学管理

根据国家、省、市中医药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制定了郑州市中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制度》、《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实施方案》、《郑州市中医院学术讲座管理办法》,明确了医院继续教育的相关政策、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使医院继续教育工作步入规范化发展的轨道,成立了医院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及管理机制,确立了院、科两级继续教育组织管理体系。在全院17个临床科室、34个门诊分科室推选出继续教育管理员,由科教科设专人负责有关继续教育日常管理、具体实施和评估考核工作,定期培训、督导、考核、奖励,确保每项工作按时、有效、规范实施。

2全程监督和规范实施

2.1项目申报

郑州市中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院,结合医院特点和发展需求,医院高度重视继续教育工作,充分认识到组织学习班、举办学术活动是培养高素质卫生专业人才队伍的重要途径,同时又可以加强学科建设,将医院的医疗优势加以总结推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医院充分挖掘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重点专科优势资源,整合设计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培训项目,积极申报国家、省、市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见表1。2.2项目立项医院对获批举办的国家、省、市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进行年度统筹安排,避免举办时间上的冲突。科教科设专人向每个申报科室和项目负责人下发通知,督促严格按照申报时间、举办要求积极组织实施,项目当年有效。

2.3项目实施

科教科设有学术讲座登记薄,对按计划实施的继续教育项目,要求至少提前1周到科教科进行申请登记。登记内容包括项目举办时间、地点、授课专家、课程安排、专家简介等。科教科审核后发送正式会议通知。项目实施过程中,科教科全程参与项目举办,协助承办科室做好接待会议准备、会议签到、维持会场秩序、授予学分等具体工作。

2.4项目备案

项目结束后,由科教科按照要求,整理会议通知、学员签到表、专家课件、会场照片、会议总结等资料,及时存档。并按照继续教育管理部门要求,上报项目执行情况的相关信息。

2.5考核与激励

为保证继续教育项目举办质量与效果,建立项目的考核与激励机制。科教科负责对项目承办科室项目执行情况的考核与评估,考核结果由项目负责人签字。依据考核结果并参考项目级别,当年年底给予相应奖励。同时,将郑州市中医院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接受中医药继续教育并获得规定的学分,作为年度和任期考核、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聘任和执业再注册的必备条件之一。

3深化措施和确保实效

为顺利完成全院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分审核工作,对全院17个临床科室,34个门诊分科室,分两批对继续教育管理员进行公需科目网络学习培训,核查各科室专业技术人员名单,采集信息并组织编码,一人一号,一证一号,由专人负责解决全院专业技术人员的公需科目网络学习及学分审核认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制定全院继续教育审核工作计划表,逐日逐科审核学分证书及各项相关证明、证件材料原件,相互核对后将符合规定的学分按Ⅰ类和Ⅱ类分别登记在个人《继续教育证书》上,汇总填写总学时及总学分,加盖单位印章,由市卫生局中医药继续医学教育办公室对学分进行复查、审核,上报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审核公需科目完成情况。郑州市中医院连续3a全院医、护、技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学分完成达标率均为100%。

4创新思维和更新手段

郑州市中医院创新“师带徒”培训模式,提升继续教育质量。2012年实施以“师带徒”为培训方式的继续教育,对参加医院中医中药进农村进社区培训人员中愿意继续学习的学员进行师承教育,使他们进一步扎实掌握中医药理论和方法,有效开展农村、社区中医药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药诊疗服务,逐步建立起能够满足基层中医药服务需求的优秀中医药队伍[2-3]。此外,医院还将“师带徒”培训模式推广应用于医院卫生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中,创立3级拜师模式,科主任拜部级名医为师,业务骨干拜院内名医为师,社区医师拜院内名医为师,传承发扬名老中医学术精髓[4]。2016年为进一步加强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营造良好学术交流氛围,提高全院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医院出台《郑州市中医院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及积分制考核办法》,每年对继续教育项目承办科室及全院专业技术人员参会率、参会情况进行考核,个人参会情况实施积分制管理,年终根据个人参会率、积分分值评选优秀予以奖励,积分制考核结果同时与院内年度评先评优及职称晋升挂钩。此项考核办法的出台既提高了全院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继续教育项目的积极性,同时增强了医院继续教育考核的针对性。

5结语

中医药继续教育是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不断提高个人专业水平、工作能力以及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形成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终身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医院创新和发展的可持续动力。探索中医药继续教育管理模式,不断规范管理措施,是保证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有效顺利实施的关键要素。郑州市中医院通过院科两级管理、完善制度、全程监督、创新思维、更新手段等措施,规范了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的执行,保证了继续教育项目的质量,为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继续教育提供了良好环境,为医院中医药继续教育工作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冯宵.中医药继续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J].继续医学教育,2012,26(11):7-9.

[2]常冬梅,王丽萍,杨宁.探索新医改下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新模式[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4):126-128.

[3]武雅婷,王丽萍,杨宁,等.探索基层中医药人员培训新模式[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3):324-325.

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范文11

1、高起点升本科统考科目:(1)理科类:语文、数学(理)、外语、理化(物理、化学合卷)。(2)文科类(含外语类):语文、数学(文)、外语、史地(历史、地理合卷),艺术类专业数学考试成绩不计入总分,供录取时参考。2、高起点升专科(高职)统考科目:(1)理科类(含体育类专业):语文、数学(理)、外语。(2)文科类(含外语类、艺术类):语文、数学(文)、外语,艺术类专业数学考试成绩不计入总分,供录取时参考。(3)医学类(中医学类、药学类等两个一级学科除外)各专业:语文、数学(理)、外语。(4)中医学类及中药学各专业:语文、数学(理)、外语。(5)公安类各专业;语文、数学(文)、外语。(6)中央司法警官教育学院开设的监狱管理、劳教管理专业:语文、数学(文)、外语。注:(1)外语设英语、日语、俄语三个语种,考生可根据招生院校对外语语种的要求选择一种。(2)高起点升本科和专科的公共课:语文、数学(文)、数学(理)、英语、日语、俄语、史地(历史、地理合卷)、理化(物理、化学合卷)实行全国统考,试题由教育部统一命制。(3)高起点升本、专科统一考试科目每科满分均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4)艺术、体育等专业需加试的专业科目和考试时间,由各招生院校自定,并通知考生。3、专科起点升本科统考科目均为三门。两门公共课为政治、外语;一门专业基础课。根据招生专业所隶属的学科门类共分为八个科类,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考试科目分别如下:(1)哲学、文学(艺术类除外)历史学以及中医、中药学(一级学科):政治、外语、大学语文。(2)艺术类(一级学科):政治、外语、艺术概论。(3)工学、理学(生物科学类、地理科学类、环境科学类、心理学类等四个一级学科除外):政治、外语、高等数学(一)。(4)经济学、管理学以及职业教育类、生物科学类、地理科学类、环境科学类、心理学类、药学类(除中药学类外)等六个一级学科:政治、外语、高等数学(二)。(5)法学类:政治、外语、民法。(6)教育学(职业教育类一级学科除外):政治、外语、教育理论。(7)农学类:政治、外语、生态学基础。(8)医学(中医学类、药学类等两个一级学科除外):政治、外语、医学综合。注:(1)外语开设英语和日语两种语种。(2)专科起点升本科统一考试科目每科满分均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3)专科起点升本科统一考试科目试题均由教育部统一命制。除统考科目外,是否再加试专业课,由招生院校自行确定。如需加试专业课,由招生院校向社会公布并自行组织命题和考试4、学历认可:成人学士学位证书样板2005年成人高校仍停止免试招生第二专业专科学历教育学生,考生需参加成人高校招生全国统一入学考试,录取人数纳入招生学校当年招生计划总数。中国自考成考学历将被加拿大认可。我国教育部与加拿大魁北克省签署的《关于互相承认学历、学位和文凭的合作协议》,已经生效,这是我国在中、北美洲国家中签署的第一份互认学历、学位的协议。协议签署后,留学生在魁北克省学习所取得的学历回国后将得到认可,学分换算将逐渐形成统一标准。而且,以前在原则上并不认可的自考、成考学历,在通过加拿大相关机构的评估之后将逐渐得到认可。成考学历有专科学历和本科学历。本科学历的,达到一定的条件也可以申请成人学士学位。考试科目:层次报考类别统一命题考试科目备注高起专理科语文、数学(理)、外语艺术类专业数学考试成绩不计入总分,供录取时参考。

艺术、体育等专业需加试的专业科目和考试时间,由各招生院校自定,并通知考生。文科语文、数学(文)、外语医学(中医学类、药学类等两个一级学科除外)各专业语文、数学(理)、外语、医学综合中医学类及中药学各专业语文、数学(理)、外语、中医综合中央司法警官教育学院开设的监狱管理、劳教管理专业语文、数学(文)、外语、监狱劳教基础公安类院校各专业语文、数学(文)、外语、公安专业基础高起本理科语文、数学(理)、外语、物理化学文科语文、数学(文)、外语、历史地理成教专升本哲学、文学(艺术类除外)、历史学以及中医、中药学(一级学科)政治、外语、大学语文艺术类(一级学科)政治、外语、艺术概论工学、理学(生物科学类、地理科学类、环境科学类、心理学类等四个一级学科除外)政治、外语、高等数学(一)经济学、管理学以及职业教育类、生物科学类、地理科学类、环境科学类、心理学类、药学类(除中药学类外)等六个一级学科政治、外语、高等数学(二)法学政治、外语、民法教育学(职业教育类一级学科除外)政治、外语、教育理论农学政治、外语、生态学基础医学(中医学类、药学类等两个一级学科除外)政治、外语、医学综合上述统一命题的考试科目试卷满分均为150分,高中起点升成教本、专科各科的考试时间为120分钟,高等专科起点升成教本科的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具体考试内容、考试要求、试卷结构、样题详见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复习考试大纲》。

医药专业本科成人教育范文12

    论文摘要: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思想是新时期搞好中医药教育工作的指针,中医药教育工作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关键就是要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转变观念.不断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变教学模式,培养能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

    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新时期、新形势下着眼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对我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新的概括.进一步明确了党在新世纪的田史责任和奋斗目标,是指导全党在新世纪继续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的行动指南,是全面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行动纲领。我们要充分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抓住机遇.坚定不移地用“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中医药教育工作,开创中医药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为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1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我们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党自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以来,就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适时地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把科学技术摆到了第一生产力位置,强调发展经济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是基础、是根本。江泽民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庆典上指出:在本世纪中叶,我们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开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离开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是不可能完成的。大学应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要继续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加快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努力在全国建设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中医药教育部门要坚定不移地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承担起历史责任,为发展中医药事业、为经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中医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鲜明的特色、独具的优势,已为得到了全球的认可。发展中医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需要,而且也是发展我国先进文化的具体体现。中医药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加强素质教育.培养一大批思想政治思想素质好,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崇高科学道德,对中医药学科发展有高度责任感,既具有深厚的中药医药基础理论与精湛的临床诊疗技术,能坚持中医的特色.把握中医药学科发展方向,又敢于提出新思想‘新观点,能借鉴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中医药.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这就必须做好下列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转变以“单学科的知识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目前中医药的教育模式基本上是以对中医传统理论、传统诊疗技术的继承为核心的,教材内容大多是经典理论、以往知识为主体,反映现代科技成果、现代生命科学、现代医学的内容较少,更缺乏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其他自然科学知识,从而导致学生知识视野狭窄,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业务水平的提高。面对新世纪高新技术革命和医学科学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必要的大调整,在系统学习中医药基础理论、基本技术,掌握中医药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应增加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现代科学知识内容,扩宽学生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

    二是要转变“书本一课堂一教师中心”教学模式,重视学生主体参与教学。马克思认为,活动是人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方式。人只有客体的主体化和主体的客体化的活动中才能确证自己、表现自己、改造自己,从而实现自己的发展。人是具有自觉能动性,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发展人的创造性和潜能的同时,培养人对社会的责任感。人的发展不是一个完全外塑的结果,而是一个在认识、实践中的主动构建的过程。创新能力是对人的潜能的发挥,要发挥人的潜能就必须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然而,目前的中医药教学方式基本上是以“书本一课堂一教师,中心为模式的,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教师的要求,掌握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书本知识,评价学生学业水平是以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考试考核成绩为标准,实际上是对学生记忆力的评价,而不是对学生智力、素质的考评,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就必须对“书本一课堂一教师中心’,模式进行变革,让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变教师输灌式讲授为师生共同讨论,教师应重在解惑;内容选择应由刚性化(书本)向弹性化转变,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具有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要由教师占领全部学习时间向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转变,并增加实验、实践内容,开辟第二课堂,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记忆向主动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三是改善办学条件。办学条件、教学手段、教师水平影响着教学质量,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必须改善办学条件。要根据中医药教育的自身特点和现代化的要求及新技术文化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加大对中医药教育的人、财、物的投人,加强基础教学设施、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积极引进先进教学手段;要优化教师结构,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加强科学管理,建立适合时代要求,以素质为中心的教学评估体系,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和评估教学工作,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

2调整结构层次体系.多层次培养人才.全面服务杜会

    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党的全部工作和全部活动的出发点,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历史是忠实地为人民的利益的奋斗历史。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各项工作都要以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为标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医药教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宿,我们一定要根据人民群众的需求,深化中医药教学改革,调整结构层次体系,努力培养一大批能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

    首先,要变革“一次教育”体制,建立终身教育制度。市场经济社会中的竞争是人才竟争、知识竞争、技术竞争,知识更新、技术更新程度直接影响着竞争实力,决定着竞争的胜负。知识更新、新技术发展总是以各种方式与“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结合在一起的。但目前中医药教育基本上是侧重于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理论知识、技能的教育,中医药高等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学历教育,学校对学生毕业后基本上不再负有知识更新之责。而继续教育基本上由接收学生的单位负责,用人单位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重视继续教育,使继续教育流于形式。因此,目前的中医药教育实际上是“一次性教育”,学生经过在校若于年的学习,一次性”地获得终身受用的知识。由于学校教育时间有限、学习范围有限,无法也根本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掌握中医理论、技能及医学发展的趋势,势必缺乏应变力。这就要求要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建立终身教育制度。中医院校要象企业出售产品那样,加强“售后’.服务,承担起学生就业后的继续教育,利用自身优势和现代网络技术.创造条件,适时地向毕业生提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的机会。

    二是发挥优势,拓宽培养层次。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学医科而言,既有临床医学,又有养生保健预防医学;就药科而言,既包括加工制剂,又包括药品种植,内涵极为丰富。但目前中医药教育主要是面向医疗卫生单位、医药企业培养应用型中医药人才,和面向科研机构培养一定数量的研究型人才,这对解决医疗单位、医药企业、科研机构人才缺乏的间题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中医药的内涵及社会对中医药的需求来看,这种培养人才的定位影响了中医药教育服务功能的全面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