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种植技术培训

种植技术培训

时间:2023-06-07 09:22:02

种植技术培训

种植技术培训范文1

关键词 狗芽根;鹅观草;交播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43+.2;S688.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182-01

过渡带气候的特点是夏季气候炎热,冬季气候寒冷。大多数暖季型草坪草如狗芽根、结缕草等在冬季霜降后开始停止生长,转入枯黄,失去绿色景观;而冷季型草坪草如早熟禾、高羊茅等难以入夏。为了延长草坪的绿色期,人们在暖季型草坪上进行秋季交混冷季型草坪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用冷季型草坪草一般为早熟禾、一年生黑麦草等。2014年,笔者在句容市顺安驾培公司训练场的狗牙根草坪上用鹅观草(Roegneria kamoji Ohwi)进行了交播种植,利用鹅观草绿色期的优势互补获得周年绿色高质量草坪。实践证明,鹅观草抗寒力强,生长茂盛,生命周期短,修剪次数少,翌年5月下旬,鹅观草全部枯黄死亡。现将交播技术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1 交播时间

秋季气温逐渐下降,狗芽根草坪生长变慢,叶面半革质化。交播时间由土壤温度决定,鹅观草的交混时间以土壤温度20~25 ℃最佳,一般情况下在气温25~30 ℃范围即可。通常来说,江苏地区的交播时间为9月中下旬至10月中旬。这时播种鹅观草种子发芽快,生长迅速能够很快成坪,狗芽根生命力生长势旺盛,抗逆性较强,即使提前播种也对狗芽根不造成伤害[1-2]。

2 交播前准备

2.1 修剪

垂直修剪可让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播后通风透气,并且能去除草渣,促进播种后对狗芽根进行重修剪,把草屑带出草坪地。

2.2 打孔

在草坪上打孔并划破草皮作业,使土壤松、平、细。这项作业能减少枯草层,促进鹅观草种子与土壤结合。打孔、划破草皮后能促进狗芽根根系生长,提高第2年狗芽根春季的返青能力。

2.3 平整覆盖

打孔后用沙或细土找平坪面,达到地平、土细、清除草坪杂物。

3 播种

于9月中旬至10月中旬,将种子浸种24 h后,风干,用沙或细土和种子按质量比10∶1拌种,即10 g沙(或土)拌1 g种子。播种量5~8 g/m2,若密度过低影响草坪的生长速度和成坪质量,密度过高则幼苗湿度大,并且鹅观草叶茎比较细弱,过密出苗后导致病虫害发生。播种时采用撒播的方式,把种子分成若干等份,均匀撒入草坪地,按垂直方向作业2次。

播种后,用扫帚拍压,使种子接触到土壤。如果播种时温度低,应用地膜进行覆盖,保温保湿[3]。播种后立即浇水,保持地面湿润:出苗后,保地面不发白。三叶期后渐干渐湿。在适宜的条件下,鹅观草12~16 d发芽,发芽后减少浇水次数。浇水时注意不要直冲草坪坪面,以免冲散草种。

4 苗期管理

4.1 除草

按“除小、除早、除了”的原则对杂草进行挖除。

4.2 病虫害防治

在江苏省易发生炭疽病、锈病等,可用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洒预防。一般幼苗期有蛴螬、蝼蛄、地老虎等,采用有机磷进行防除。

4.3 水肥管理

草种发芽整齐,幼坪初成后,要减少浇水次数,适当的灌水可维持草坪的正常生长发育。清晨是灌水的最佳时期,浇水要浇透,干透再浇水。交播草坪需肥量大,发现幼苗颜色变浅,下部叶片泛黄,生长缓慢时施用复混肥5 g/m2,20 d左右施1次,以少施勤施为原则,切忌施用尿素。

4.4 修剪

当鹅观草生长到5~8 cm高时,要进行修剪,留茬高度2~3 cm,这样既美观又可促进其分蘖。修剪时保持刀片锋利,以免修剪伤口过大感染病虫害。修剪时严格按照1/3原则进行。

5 交替时养护

第2年3―4月时,气温逐渐回升,狗芽根开始返青,形成混合草坪,这时2种草发生竞争,随着时间的推移,春季鹅观草的生长经过慢快慢死亡的过程,而狗芽根生长则表现出由慢快的过程,形成优势草坪,这是管理的关键时期。此时,应采取以下管理措施:一是对鹅观草进行低修剪,抑制其生长,让狗芽根接受阳光。二是5月以后重施氮肥,促进鹅观草死亡,加快狗芽根生长,在5月底至6月初,狗芽根进入生长高峰期,而鹅观草大部分死亡,完成绿色交替[4]。

5.1 水肥管理

由于狗芽根耐旱性强,根系深,而鹅观草耐旱性差,春季保持草坪干燥,在不影响草坪景观和狗芽根生长前提下,尽量不灌水,抑制鹅观草生长势。早春,鹅观草生长势强,此时尽量少施肥,当鹅观草生长到一定阶段时配合低修剪,重施氮肥,加速鹅观草的死亡,以促进狗芽根的生长。

5.2 高频率低修剪

春季要提高修剪频率,降低修剪高度,加速鹅观草死亡。低修剪同时给狗芽根提供了通风透光的条件,促进其生长,促进2种草坪无缝对接。

5.3 疏草

在早春鹅观草生长旺盛,造成底层荫蔽,这时应对草坪进行适当疏草,以增加光照和通风,促进狗芽根提前萌动。

6 参考文献

[1] 肖海峻,徐柱,翟利剑,等.鹅观草居群表型多样性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7(11): 2222-2227.

[2] 肖海峻,翟利剑,卢宏双,等.小麦族鹅观草属植物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07(4): 41-46.

种植技术培训范文2

一、目的

通过酿酒葡萄栽培技术培训,让广大群众、种植户能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让各种植户能够初步了解到酿酒葡萄在什么时候该管,该怎样管。同时,着重培养技术骨干,每100亩地培养一名技术骨干,每个技术骨干培养10位明白人,每位明白人辐射4—5户种植户,以点带面,逐步加大每个种植户的认知能力与操作能力,最终建立一个完善的包括专家、果业局技术人员、合作社技术骨干、明白人、种植户五个层面的技术服务体系。

二、培训步骤

1、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①由果业局负责编写酿酒葡萄栽培管理技术小册子,保证种植户人手一本。根据生长季节分期编写应时的操作指导书,种植户人手一份。定期对果业局技术人员和合作社技术骨干等人员进行集中理论培训。

②向种植户发放技术资料,在每个关键技术操作前,先让种植户知道该干什么。

③同县富达技校合作进行酿酒葡萄管理速成班的培训,组织培养技术骨干,以点带面,每年举办一期,每期10天,每期培训100余人。

④果业局每星期对葡萄技术管理人员进行一次技术培训。

2、实践指导

结合每个时期葡萄的不同管理进行实践操作指导,对技术骨干、明白人、种植户进行田间现场示范培训,加强理论知识的巩固,结合实践具体操作,让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在一起,加深对酿酒葡萄的管理。

3、参观学习

组织技术骨干,到发展早、管理好的地方去学习,借鉴、交流,取长补短。

三、培训时间及内容

四、培训地点

葡萄技术短期速成班在富达技校培训,其余春夏秋冬季管理在我县白王、蒋路、兴隆、口镇、龙泉、王桥等酿酒葡萄发展区域的乡镇、村组,以集中培训和地头培训两种形式进行。确保以上乡镇每月集中培训至少一次、地头培训至少两次。

五、培训人员

1、张裕公司聘请葡萄专家进行培训。

2、果业局派技术人员培训。

3、果业局聘请专家培训

六、参加人员及组织

1、接受培训的人员包括果业局包片技术负责人,各合作社成员,按照每一百亩选拔的技术骨干和明白人、种植户。

2、由果业局向各乡镇下达培训计划,由各乡镇果业专项负责人负责安排合作社组织人员、并安排培训的具体地点、时间。

七、培训效果的检查与巩固

1、培训后由果业局对果业局包片技术人员进行考试、考评。

2、培训后由果业局对技术骨干的理论、实际操作水平及技术骨干对明白人的指导效果进行检查、记录。

3、由技术骨干对明白人的实际操作能力及对所辐射的种植户指导效果进行查验、记录。

种植技术培训范文3

 

1 巧家县种植业特征及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规律

 

1.1 种植业结构以粮食为主

 

巧家县人多地少,对食物的需求量较大,长期以来粮食生产作为种植业的基础,直接决定了种植业结构以粮食为主。“以农业为本”、“民以食为天”的思想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了今天,虽然社会形态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但是巧家县是典型的农业县,在农业经济中以种植业为主,在河谷地区、低二半山区,玉米、水稻667m2产量可达700~800kg;高二半山以上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耕作粗放,有“种一遍坡,收一箩箩”的说法,当地农民还未得以解脱贫困,生产生活水平低下。而江边河谷地区经济作物以甘蔗、烤烟、桑蚕、花椒、核桃为主,近几年来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鼓励大力发展栽桑养蚕;烤烟产业也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目前巧家县烤烟种植面0.2万余hm2,年收购烤烟7万多担。但是巧家县人多地少、经济落后的基本县情却始终没有发生改变,当前以粮为主始终是巧家县种植业结构的主要特征。

 

1.2 区域布局情况在不断变化

 

巧家县的农业高稻产区及主要的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果等都在两江河谷热区,故江边河谷地区是巧家县十分宝贵的资源库。江边河谷地区除传统的粮食和蔗粮生产外,近些年来,沿江各乡镇还在进一步拓展和开发新领域,在烤烟、反季蔬菜、花椒、蚕桑等经济作物,以及石榴、芒果、香蕉等优质水果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鼓足了农民的钱袋子,同时也丰富了天然大温室的库存内容,但一直以来区域资源和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拉大种植业空间布局差距的直接原因。随着当前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布局情况也发生了相应变化,巧家县进一步加快了特色经济发展的步伐,从以前单一的品种逐步向名优特新品种发展。

 

2 加大种植业技术的推广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2.1 加大种植业技术的推广力度

 

巧家县江边河谷地区冬季的热量比较充足,素有天然温室之称,反季蔬菜远销昆明、重庆、昭通、攀枝花等地。在今后的农业种植技术推广过程中,应该在政策和市场方面进行引导,提升冬春季节作物的竞争力与影响力。农业部门应该充分重视种植业技术的推广工作,建立起完善的种植业技术推广体系,各级部门应该将种植业技术推广作为重要任务进行完成,引起人们对种植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视,这样才能为技术推广奠定良好基础;各级农业部门应该积极配合上级的要求,安排技术人员到基层对种植业技术进行进一步推广,同时应对外招聘知识面广、专业技术强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充实到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中,为推广队伍补充新鲜的血液,加大对种植业技术的投入,达到推广目的;在推广种植业技术的过程中,应该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监督机制,确定种植业技术可以得到有效推广。此外,在日常种植推广中,农技人员应及时了解和掌握先进种植业技术,使用通俗易懂的培训方式,快速培训种植户,从而促进其种植水平和经济水平的提升。

 

2.2 加大农民培训力度

 

近年来,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体现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种情况下应该加强对农民的组织和培训,引导农民对更多先进种植技术进行了解和掌握,农户在种植过程中,应该充分加大在种子、农药及农资等方面的投入,提升其附加值。巧家县的热量比较充足,土壤肥力较好,在水旱轮作模式的影响下病虫害也比较轻,因此和其他地区农民相比,该地区农民的负担要少很多。但是新的种植技术得到研发和应用以后,农民应进行积极的学习,积极参加相关培训。

 

2.2.1 加大对农民培训的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应该充分重视农民培训工作,在这方面加大投入,切实将农民种植技术培训提到日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保证培训工作可以得到顺利展开;在农村经济工作中应意识到拓宽渠道的重要作用,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参与进来,引导社会中各方面力量参与到巧家县农民的种植技术培训中来,更好地为农民培训工作提供前提和基础。

 

2.2.2 加强培训方式的创新

 

在农民种植业技术培训过程中,注意不能沿袭传统方式进行培训,应该积极借鉴先进的经验,按照新的种植技术针对广大农民展开培训。由于种植技术具有较强的实效性,所以必须通过实地培训来提升农民的种植水平,同时在培训过程中还要兼顾到实践方面,结合农民的基本特点,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使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展开教学培训,尽量缩短农民接受知识的时间,减少农民在这上面投入的费用,使农民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最多、最新鲜的科学知识,引导农民有效掌握各项先进的种植技术。

 

2.2.3 加强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在培训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应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吸纳,在培训过程中定期组织技术人员参加进修和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技术员本身的能力及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较为稳定的技术人才队伍,不仅要对农民的种植业技术进行培训,还应注重自身教育内容的及时更新,从而达到提升广大技术人员综合能力的水平的目的。

 

3 种植业在巧家县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前景

 

种植业技术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巧家县是立体农业大县,人多地少,山高坡陡,十里不同天,农业技术推广仍是农业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加强种植业技术的更新对提升农业水平至关重要,今后巧家县着力发挥“地理、气候、物种、生态、开放”五大独特优势,省委、省政府要求把云南省建设成我国重要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茶罐子、花园子、肉铺子、鱼池子、药盒子”,努力走出一条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昭通路子。巧家县今后的发展前景主要是: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作物。主要利用巧家县高原优越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农业资源、生物资源、热区资源优势,结合退耕还林和中低产田地林改造,大力发展以畜牧、反季蔬菜、花卉、核桃、花椒、蚕桑、热带亚热带水果等特色农业和冬季农业开发;大力发展山地牧业。充分利用巧家县草地面积广阔优势,实施现代畜牧业工程,推进生猪、肉牛、肉羊、奶牛、肉鸡、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加快发展淡水渔业。充分发挥巧家县水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常规淡水鱼类、特色冷水鱼类和优质土著鱼类养殖,将巧家打造成为云南重要的淡水渔业养殖和出口基地;大力发展高效林业。充分发挥巧家县林业物种种类多、低成本消耗、可持续利用等优势,发展木本油料和以野生食用菌、林药、木本香料、松脂松香及紫胶、特色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为重点的林下经济、珍贵用材林及速生丰产林、生物质能源、高原特色观赏苗木等林产业;大力发展开放农业。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 相结合,建设外向型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区域性农产品进出口加工基地,“走出去”与国际合作示范基地和向西南开放国际农产品贸易中心,构建中国与东南亚、南亚农业交流、合作和共同发展的平台,参与国际农业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

 

4 结语

 

种植业技术直接影响着巧家县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种农作物将会以先进为主要支撑,加大对种植业新技术的培训力度,进一步推广种植业技术。此外,应该意识到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意义,引导农民通过培训掌握先进的种植业技术,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巧家县农民种植业的快速发展,最终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种植技术培训范文4

工作总结

忻府区10万农户,33万多农业人口,是忻州市最大的玉米主产区、奶牛养殖区和蔬菜种植区。2004~2005年度我区实施的以玉米高产高效种植技术专业、奶牛高效养殖技术专业和温室蔬菜大棚高产种植技术专业为培训内容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受到省、市各级领导和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尤其是省农业厅,把2004年度的“山西省农业科技下乡入户工程启动仪式”放在了我区奶牛养殖业发达的义井乡真檀村举行,这不仅是对我区农业部门的高度信任、对全区农业科普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全区乃至全忻州市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的大力支持和促进。自承担这一项目后,立即组织实施,成立了由农业局、财政局、团委组成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领导小组,组建了统一培训机构,制定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实施方案》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计划》,严格按照项目要求,开展了培训工作,圆满地完成了二00四年~二00五年培训任务。现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总结如下:版权所有

第一部分培训实施情况

一、实加强组织领导和项目管理,确保培训工作圆满完成。

搞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对此项工作区委、区政府领导非常重视。区里成立了以分管副区长阎林英为组长,农业局长周未田、财政局总会计师刘晋来、区团委书记李文田为副组长,高级农艺师、农业局副局长王建林为首席专家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制定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实施方案》、资金保障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实施。成立了由项目首席专家、各专业首席专家为首,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畜牧中心、蔬菜服务中心等涉农部门及海运学校技术骨干为成员的技术小组。技术组共有教师31名,都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实践经验丰富。培训教师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包点到村。参加项目实施的13个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技术组织配合开展培训工作。整个项目的实施单位两个,分别是忻府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和山西省海运职业技术学校,共设立培训教室6个,都具备电视、vcd等先进的教学设施。建设培训基地6个,其中玉米专业3个,蔬菜专业2个,奶牛专业1个。

在项目管理方面,开发了“全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管理系统”软件,使得整个项目在核心农户挡案管理;教师、教材、教学管理安排;相关政策法规学习汇综以及资金管理使用等方面更加科学、高效。

二、创新培训模式,千方百计提高培训效果

我区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实施初期,按照“进村入户,核心培训,包教包会,示范带动,全面覆盖”的原则,在全区13个乡镇办事处全面展开,其中玉米专业1500户、蔬菜专业200户、奶牛专业300户。确保通过核心农户的示范,带动全村及周边村的农业发展,结合“四个一”(即一张培训卡、一张明白纸、一本科技教材、每个培训点一张技术光盘)的发送,在2004年冬2005年春的农闲时节,首先在13个项目实施乡镇分别召开了由项目涉及村的支部书记、村长参加的科技培训进村入户动员会。为了圆满完成培训任务,确保培训效果,我们不断创新培训模式,丰富培训内容。采取核心农户专业性培训与普及性培训相结合,集中培训与巡回指导相结合,教室授课和基地大田观摩相结合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

培训的方式一是核心农户培训与普及性培训相结合,在培训核心农户的同时,做好宣传发动,吸收更多的农民参加培训,除培训2000户核心农户外覆盖普通农民3.5万户;二是集中培训与巡回指导相结合,以乡镇为单位集中办班15次,其中玉米专业8次,培训农户2500户;奶牛专业5次、参加人数600余人;蔬菜专业3次,参加人数900多人次。玉米专业的培训以进村入户培训为主,涉及的54个项目村,平均进村1.8次,在村委会、街道、农户小院、田间地头小规模培训200余次。农忙时节,有的项目实施村农民白天忙农事人员难组织,我们就采取晚上以村集中办班的方式对核心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利用晚上的时间共办班20余次。2005年3月17日从省农科院、农业厅蔬菜办请来专家在区政府大礼堂举办了“全区蔬菜种植技术培训会”,参加培训的有“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蔬菜专业核心农户200名、区农口有关科技人员、主要菜区的广大菜农共计人数800多人。2005年3月25日以4个奶牛养殖项目实施乡镇为单位,举行了奶牛高产养殖集中培训会,授课教师除了项目技术组的讲师外还请了市里的奶牛专家,300名奶牛养殖核心农户参加了培训,还有奶牛养殖村广大的奶牛饲养户,人数达450多人。在整个阶段的培训活动中,发放教材2300本、技术手册2000册、各种资料8000多份,科技光盘90余张;三是培训基地展示田观摩与现场指导相结合,2005年9月8日、10日、13日、15日,我们先后组织奇村镇、播明镇、东楼乡、秦城乡、合索乡、解原乡等乡镇农民,举行了4次大规模的基地示范田观摩现场指导培训会,主要参观了:⑴卢野基地玉米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园区,共有56个示范品种,占地20亩;⑵项目单位和忻府区种子管理站共建的玉米新品种展示基地;3)项目基地和农业开发办共建的董村镇玉米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基地,占地150亩,30个品种示范;4)原种场玉米优良品种示范园。核心农户通过亲眼目睹了各个优良品种的主要性状,玉米高效栽培各项新技术的使用效果,亲耳聆听了培训教师的现场讲解,理论联系实际为巩固所学技术指导高产高效的玉米种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基地观摩培训的人数达到1500人,这种观摩培训的模式用时短效果好,受到了广大核心农户的一致好评。

培训教材和资料除了省、市农业部门精心编辑出版的农业实用技术书籍外,我们通过技术人员深入农户田间地头调查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农民的需要,专门印发了技术手册、农事明白纸和大量的技术资料宣传单。针对我区实情和项目要求,共精选17项实用技术重点讲授推广。其中玉米高产种植技术:(1)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2)玉米旱作节水栽培技术(3)玉米品种优化技术(4)玉米化控技术(5)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6)玉米立体种植技术(7)玉米配方施肥技术(8)玉米种子生产技术。奶牛高产养殖技术、:(1)奶牛品种改良(2)奶牛冷冻配种技术(3)奶牛高产养殖(4)奶牛疫病防治技术(5)奶牛秸秆青储饲料加工技术。温室大棚高效栽培技术:(1)大棚水果栽培技术(2)大棚蔬菜栽培技术(3)大棚沼气利用技术。这些技术基本上都是当前农民迫切需要的实用技术,除此外,还结合农业政策、法规对农民进行了普法教育。

为了使“核心农户的选择更具有代表性、培训内容讲授更具有针对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技术组及包点培训教师与各村干部对科技培训的工作做了进一步的探讨。根据各村农民具体情况和要求,有的村对核心农户进行了个别调整,有的村调整、增加了培训的内容。许多项目实施村通过前一阶段培训工作实施的进一步认识,对培训工作相当重视,如奇村镇唐林村还专门成立了科技培训协会,由协会根据农时、全村科学种田的需求联络、安排培训的具体事务。甜糯玉米种植户,成立了甜糯玉米协会,协会培训单位联合进行了甜糯玉米绿色食品生产操作培训。

根据项目实施方案的管理考核要求,我们投入一写经费设计开发“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管理软件”,对核心农户全部计算机规范管理,同时建立对技术人员和核心农户的评价考核。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均受到了乡镇和村里的大力支持,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我们在农业局和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设立了热线咨询电话,共接受农民技术咨询电话262次,其中播明镇农民反映出苗后的玉米出现大面积的异常现象,农技中心的技术人员及时前往诊断,指导农民进行了补救措施。

三、严格项目资金管理,把有限资金效果最大化

培训经费按项目实施进度实行专款专用,专项管理。项目实施所需资金及使用情况,实行审计制度。审计报告和资金预算、决算一并报项目办公室审批列支。项目设立专帐管理,一支笔审批,统一开支范围,统一报销程序,统一费用管理,建立完整的财务档案。资金的使用主要用于购买、编印教材、技术材料,明白纸,购买培训器材,以及包村教教师讲课培训费补助,交通费用等。

四、建立监督监管机制

为了保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落实,区农业局成立了监督考核小组建立了对技术人员和核心农户的评价考核制度,通过层层签订责任状,与技术人员签订了责任书,监督考核小组对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和培训效果进行严格考核,不定期进村入户抽查,通过与核心农户访谈和由核心农户填写评价表,对技术人员进行考核,按考核分数排出名次,与年度考核、职称评聘挂钩。凡弄虚作假的,年度考核视为不合格。表现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对核心农户的考核,由技术人员测评和全体村民评价,考核合格的发给绿色证书,考核不合格的,继续培训直至合格为止。

第二部分项目实施的成效和一些成功典型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实施,提高了我区玉米种植、奶牛养殖、城郊蔬菜种植效益,促进玉米、奶牛、蔬菜这三个主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了全区农民的科技素质的不断提升;促进了我区农业科学种田水平的整体提高;促进了常规玉米、特色玉米、蔬菜等绿色食品生产和无公害生产基地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服务创新。在2000名核心农户中涌现出了一大批种田大户、养殖大户,更主要的出现了不少自己种田、养殖,又能在本领域提供相关服务、带动更多农户发家致富的农民经纪人。

玉米专业核心农户孔中秀,通过项目培训和自己钻研掌握了一套因地引种,高效种植甜懦玉米的技术。他自己家里的10亩地全部种植了甜懦玉米,同时还担任一个公司甜懦玉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技术员,负责2个乡镇6个村近2000亩甜懦玉米的生产任务,带动一批核心农户推广玉米绿色食品生产技术,合理安排轮作,亩产值达1700元以上,农民纯收入达千元。还有核心农户崔玉卯凭着自己掌握的过硬技术,承包土地300亩,合理选择品种、安排播期,全部种植甜懦玉米,收到很高的经济效益。版权所有

蔬菜专业核心农户赵黄科,担任着南城办事处新农村的村主任,按照新型农民科技培训会的要求,认真学习种菜新知识,引进新品种,采用新技术,改变传统种植观念,科学种植蔬菜,效益稳步增长,他种植的温室,创下了亩收入28000元的好成绩。具体情况如下:茬口安排:按照温室蔬菜生产工艺流程,一年两大茬,西芹——西红柿两茬生产模式,西芹7月下旬育苗,10月中旬定植,元月上旬采收上市,7月中旬拉秧,对比前向年西葫芦一大茬生产,生产周期延长,西芹秋季和平病害少,西红柿采用冬春茬产量高,采收期长,效益较好。田间管理:蔬菜整个生产期管理全部采用新技术,改变传统种植管理模式,注重科学,实行配方施肥,西葫芦吊架,并采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注重西芹、西红柿品质的提高,增加经济效益,对比前几年大肥大水,缺乏科学田间管理,随意盲目浇水、施肥、喷药,生产成本大下降,田间病害得到全面控制。赵黄科温室实种面积0.6亩,西芹产量3200千克,收入2560元;西红市产量4000千克,收入13800元,折合亩收入27933元,效果明显。我们在新农村建设了温室蔬菜大棚生产技术培训基地,在他和其他核心农户的的带动下,全村逐渐缩减的温室蔬菜面积05年增加到240亩,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亩收入达23000元,成为忻州市郊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忻府区曹张乡高村是我区奶牛养殖大村,也是奶牛核心农户最多地方一个村,核心农户秦俏平经营良源忻定奶牛场,存栏奶牛60头,其中产奶牛34头,过去每头牛平均日产奶16公斤,由于多年来养殖技术落后一直没有较高的经济效益。2004年成为核心农户以来,认真学习奶牛相关技术,从奶牛的配种输精、饲养管理、疾病防治到种植优质牧草都认真钻研,精心领会。通过把掌握的新技术运用到牛场的管理经营中,到2005年下半年,存栏奶牛从外部观察有了明显的改善,配种方面也开始给每头奶牛建立挡案,杜绝过去的近亲繁殖,逐步使品种优化。饲料管理上以贮青为主,再加上搭配苜蓿粉和精饲料,产奶量逐月上升,每头牛平均日产奶达23公斤,经济效益也逐步提高。同时牛场也形成一套“推良种、喂贮青、阶段养、标准给、科学管理”的科学饲养规程,管理上重点抓四个环节:一是抓良种,严把母本关;二是抓防疫,严把抗病关;三是抓青贮,严把饲养关;四是抓方法,严把技术关。高村的奶牛养殖通过我们在这里建培训基地,无论是象秦俏平这样的养殖大户,还是养3头5头的小户,养殖技术上均有很大的提高,正逐步成为蒙牛、古城等国内几个大奶业集团的优质牛奶生产基地。

第三部分存在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种植技术培训范文5

凤岗县茶农张有贵的兜里揣着一张“明白卡”。上面详细列着茶田间的常见害虫以及最优化生物农药名字、配比等资料。这是在上个月的一次培训中,贵州大学的专家发给他的。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贵州大学农学院、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农业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等充分发挥技术人才优势,与地方主动对接,专家“点对点”开展服务,通过现场指导、技术培训等方式助推茶叶、车厘子、苹果、核桃种植等地方特色农业发展,同时推广杂交稻旱地土钵型毯状秧苗机插技术,加强校地合作。

为茶产业提供技术培训

贵州大学副校长宋宝安教授带领精细化工中心专家团队赴贵州省省茶产业重点县凤岗县开展技术培训,指导无公害茶田和有机茶田生产,为每位参加培训的人员发放专家团队精心制作的茶田用药“明白卡”。培训会上,宋宝安教授以多媒体课件的形式讲解了农药概论、我国农药创新基本情况、农药残留与茶叶质量安全、防治茶树病虫草害已登记农药品种和即将登记的品种情况、贵州省茶产业基地农残检测情况、高工效施药技术和重要品种、绿色防控科普培训、生态茶园绿色防控、农药的用法以及杀虫过程和原理等。一位参加培训的种茶大户表示,这次培训对自己科学种茶、科学用药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为了深化“校地企”合作,助推茶产业发展,今年5月6日,贵州大学、凤冈县人民政府和贵州贵茶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签约会上,贵州大学授予凤冈“农药学和植物保护学研究生科研与教学实习基地”一牌,授予贵茶公司“贵州贵茶――贵州大学植物保护博士后工作站”一牌;凤冈县委、县政府为宋宝安教授颁发“凤冈经济社会发展顾问”的聘书。农学院园艺系、茶学教研室的教授、博士等6人在学院领导带领下赴毕节市纳雍县,就茶艺礼仪、苗族绿茶茶艺、彝族红茶茶艺、待客茶艺等为茶叶企业代表等50人现场进行理论和技术培训。专家组一行还走进纳雍茶叶基地实地调研,与地方领导、企业负责人就纳雍茶产业发展、科技帮扶需求、对口帮扶的区域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调研。纳雍县茶叶产业协会发来的感谢信上说,贵州大学专家“走进基层办实事”,这次培训“对纳雍县茶文化和茶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在石阡县、正安县等地的茶业生产基地,同样处处都能看见贵州大学专家忙碌的身影。

助推水果产业发展

贵州独特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种植水果,水果产业发展的潜力巨大。贵州省果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党支部结合“黔科合体科特派”项目的实施,针对晴隆县马场乡现有苹果树进行技术改造,并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和田间现场培训等形式,培养科技骨干和科技二传手,培训果农500人次,帮助农户掌握整形修剪、土肥水管理、花果调控以及科学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提升晴隆县农民苹果种植技术水平,建立技术培训示范基地10亩,示范带动提高800亩苹果树产量,帮助果农增收。此外,贵州大学农学院园艺系耿广东教授等到桐梓县开展木瓜栽培技术指导,果树专家文晓鹏教授也多次赴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大用园区万亩车厘子基地,“手把手”地教种植户和技术员栽培车厘子。

在兴仁县巴铃镇核桃产业基地,贵州大学农学院核桃专家潘学军教授的“黔核”系列核桃新品种及国家专利技术已经“开花结果”。4月26日,贵州大学党委书记姚小泉率核桃科研团队的专家们到当地开展现场技术培训。潘学军教授向当地的90多位技术员传授优质核桃标准化栽培技术。当天下午,潘学军教授还在回龙镇核桃产业基地进行了核桃栽植、修剪及低产树高接换优的标准方法的现场示范,为种植户解答核桃种植中的技术难题。当地核桃原来产量极低,核桃品质也不佳,现在通过高接换优,产量大幅增加。目前已有800多亩核桃应用了该技术。

不断创新水稻种植技术

“冯教授,我家的稻田生虫了,怎么办?”“水稻长势不好,能不能帮忙看看?”……在绥阳县风华镇银堡村,贵州大学农学院水稻专家冯跃华教授和他的科研团队成员被农户团团围住,问这问那。银堡村是冯跃华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农业攻关项科研项目“机插水稻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实施基地之一。冯跃华教授和他的团队多次到村里,针对摆盘、装土、调酸、消毒、浇水、播种、覆膜等机插育秧等技术环节,为种植户作现场实地培训,并为村民解难答疑。据了解,冯跃华教授的省农业攻关项目已在绥阳县实施2年,2013年机插水稻完成核心示范区面积38.5亩,亩产800.8 公斤,完成示范区面积516.5亩,亩产705.8公斤,项目实施达到预期目标,对促进水稻增产作用效果显著,彰显农业现代化科技示范作用。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

种植技术培训范文6

通过开展文明__“乡风十进村”工程,做好科普阵地建设和对农民的实用技术指导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完善农业种植技术指导进村的工作机制,提高我市中药材、猕猴桃、食用菌等特色农业的规范化种植技术;种植基地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推动我市现代特色农业建设。

二、工作计划

㈠阵地建设

1.以大力普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技服务民生为重点,投入20__万元建设科普体验馆。

2.打造省级科普示范基地(__穿心店地震工业遗址),并投入500万元打造5个特色产业(川芎、猕猴桃、无公害蔬菜、食用菌及优质猪)科普展示基地,不继提高农民的种养殖水平,促进我市农业提质升级。

㈡技术指导

1.针对养殖、粮油、猕猴桃、中草药、食用菌、无公害蔬菜等6个特色产业投入100万元组建6支科技特派员团队,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作用,深入种植第一线,进村入户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的科技培训,通过示范、技术培训,让农民掌握种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技术,使发展中药材、猕猴桃等产业的地区逐步达到镇有技术队伍、村有技术员、户有技术明白人。

2.通过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聘请专家进行种植、良种繁育等相关专业教学,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培养一批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人才。

3.以市为中心、镇为纽带、村为基础,建立科技信息网络,及时向农民提供技术和市场信息,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三、工作措施

㈠工作机构

成立“乡风文明十进村”工作组,负责实施进村工作。余志成同志任组长,王勇、周少卿同志任副组长,蒋良、吴婧如同志为成员,负责日常工作的组织开展。

㈡技术指导进村的方式

1.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进一步健全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依托专家大院的专家和科技特派员有针对性的举办专题讲座和按照专家制定的规范化种植技术体系,在田间地头召开种植、管理现场会,为种植户提供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保证产量和质量,提高种植户依靠科技增收致富的本领。

2.加强农业实用技术指导。一是对专家和科技特派员落实任务和职责;二是建立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为农民学习新技术提供样板;三是根据生产实际,印发规范化种植技术手册等技术资料、扩大媒体宣传(报纸、广播、电视),整合农业信息资源,及时、准确地将农业科技信息送达农户。三是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大力实施科技进村工程,提高农民科学种植水平。

种植技术培训范文7

 

科技扶贫工作是以河南省科技特派员为依托开展工作的。根据省、市科技部门的工作部署,我们选派了名专业技术人才任河南省科技特派员,分包全县个贫困村。每名科技特派员对接1-3个贫困村,入村开展科技扶贫政策宣传和各项技术服务。按照县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要求,我局对2018年科技扶贫承担的任务、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措施总结如下:

一、承担的主要任务

科技扶贫主要任务是:

1.围绕贫困村,贫困户技术需求,开展技术讲座、技术指导、技术咨询等服务。

2.围绕产业扶贫基地提供技术服务,推广新品种,引进新技术,解决技术难题。

3.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培训,让有劳动能力,有技术需求的贫困户掌握1-2项农村实用技术。

4.在基础条件相对好的村,扎实推进扶贫示范点建设。

5.组建科技特色服务团队,3-5人一组,集中开展技术服务。

6.加强科技致富带头人培养,立足各村农业发展产业优势和实际情况,积极培养本村科技致富带头人。

7.按照号文件规定,对扶贫科技特派员进行督导和考核工作。

二、科技扶贫取得的成效

一是积极开展政策宣传。科技特派员入村后,首先开展政策宣传,让贫困群众了解科技扶贫政策,使群众和科技特派员做到无缝对接,解决了有需求群众在种植、养殖技术方面的需求,新品种得到了推广应用,例果树修剪、大田管护、蔬菜和食用菌高效种植等得到了很大提高,群众对这种服务方式得到了认可。发放科技宣传资料余册。

二是积极开展技术培训。科技特派员入村后,根据所包村实际情况和自身专业技术,组织群众开展农业技术会诊、农业技术培训,先后培训群众多人次。同时,还聘请人员对科技特派员进行集中培训,提升科技特派员的服务意识,全年组织6次对特派员进行了集中培训。

三是积极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每个特派员根据各村情况,结合技术专长,有针对性地培养创业致富带头人。7月下旬,通过特派员面对面培训创业致富带头人人。11月中旬,组织为期天的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集中培训,参加培训人员名。

四是积极开展示范点建设,特派员根据所在村的技术特长,积极打造示范点,以示范带动推进科技扶贫。先后创建了示范点建设等,依托这些示范点和扶贫基地,可手把手传授新技术,改变群众原有种植习惯,依靠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与应用,增加农户收入,按期脱贫。

五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为使科技扶贫工作深入人心,我们一方面加强科技服务,提高群众致富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宣传,营造良好服务氛围,宣传科技扶贫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鼓励大家用自己的专业技术,积极参与到扶贫工作中来。先后在省、市级以上媒体发表科技扶贫工作文章篇。

三、问题和不足

一是科技扶贫政策宣传力度不够,虽然发放宣传品较多,但是效果不是太明显;二是科技扶贫特派员入村时间不足;三是科技扶贫特派员服务技术性强,部分群众接受能力低,服务对象大多为重点户和示范户,覆盖面小;四是科技特派员服务的形式缺乏创新;五是部分村土地适度规模,程度低。技术指导对象比较分散,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难度大;六是个别科技服务团成员创新意识不足,服务内容单一,技术示范带动及作用发挥不明显。

四、下步工作措施

1、按照规定,加强对科技特派员的督导检查,把资料检查与实地考察结合起来,与群众的满意度结合起来,强化责任意识,端正工作态度,做好科技特派员入村服务工作。

2、加强科技特派员培训工作,提高技术指导服务工作。

3、鼓励特派员自愿结合3-5人,组团服务,扩展服务渠道,丰富服务内容。避免单一,形式化。

4、利用现有条件,增加示范点建设。使技术服务有抓手,提高群众参与度,便于群众接受。

科技扶贫工作总结及2019年工作打算

为深入贯彻落实固原市委政府《关于贯彻自治区脱贫富民战略建设全国脱贫攻坚示范市实施方案》《固原市关于贯彻党的精神实施脱贫富民战略坚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行动方案》,科技部门紧盯责任清单,细化工作措施,狠抓推进落实,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支撑引领作用,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现将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自治区科技厅、固原市科技局在原州区、西吉县实施建设10个科技扶贫示范村,通过整合科技扶贫资金1181余万元,其中自治区科技厅960万元(涉及“五县一片”)、固原市科技局221.79万元,围绕当地特色优势产业每村实施一个科技扶贫示范项目。区、市高度重视科技扶贫项目实施,建立扶贫示范项目领导负责制,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包片领导多次到村上与村干部共商扶贫项目落实,推行“科技特派员+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科技扶贫模式,聚集科技、人才、信息、资源、管理等先进生产要素,强化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的引进示范推广和科技服务,建立了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400亩,小秋杂粮种植基地1000亩,青贮玉米5000亩,冬小麦种植示范基地2000亩,引进试验马铃薯、小秋杂粮、玉米新品种30多个;引进示范推广粉垄机、机械化穴播机、青贮玉米铡草机等新设备台408(套);引进推广粉垄耕作、透气渗水可降解地膜旱作、合理密植与精准施肥等集成技术 10多项,把成熟适宜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到深度贫困地区,提高了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自治区科技厅联合市、县科技局组织实施了宁夏深度贫困区肉牛产业提质增效技术集成示范项目、马铃薯优质高效生产技术集成示范与科技扶贫项目、六盘山特困地区小杂粮精准扶贫技术集成示范、深度贫困区中药材产业化关键技术集成示范与精准扶贫、半干旱区冷凉蔬菜高效栽培技术集成示范等5个项目。其中肉牛项目在西吉县什字乡马沟村、兴坪乡杨坪村引进中国农业大学优质肉牛培育、肉用母牛代育奶公犊等技术,集成种养一体化、标准化育肥、营养调控等技术,因地制宜构建粗饲料供给体系,有望整体提高肉牛养殖效益。的专家先后针对西吉县周边地区发生重大疫情,开展了“炭疽及重大疫病防制技术”专题培训,培训100余人;针对基础母牛繁殖障碍多发,开展“肉牛母牛繁育技术”培训,物化补助养殖户营养舔砖1吨;并针对养殖户在疾病防治、繁殖技术等方面提出的问题,开展了“繁殖母牛带犊饲养管理技术”专题培训,培训养殖户63人,物化补助养殖户营养舔砖5吨。马铃薯项目在宁夏南部山区所遴选的三个核心示范村原州区张易镇毛庄村、西吉县新营乡白城村、海原县关庄乡高台村实施执行,已开展了粉垄机耕作及配套种植技术、透气渗水可降解地膜旱作技术、马铃薯合理密植与精准施肥技术、马铃薯新品种示范等引进、集成与示范工作,完成了春播马铃薯粉垄机耕作及配套种植技术(精准施肥与地膜覆盖),马铃薯新品种(陇薯、冀张薯、青薯等)示范23种,建立示范面积 240 亩,平均亩产 2175kg,较对照提高 25.0 %,平均亩产1846kg,较对照提高20.8%;脱毒种薯大田耕作及配套种植技术集成示范1140亩,平均亩产2655kg提高12.9%。冷凉蔬菜项目在原州区中河乡丰堡村、西吉县硝河乡隆堡村引进中国农业大学露地蔬菜专用机械、浙江省农科院露地蔬菜优新品种和福建省农科院精准水肥一体化技术,集成病虫害绿色防控、土壤保育与高效栽培等技术,预计亩产提高15%以上,优质商品率达到80%以上。中药材项目在新营乡洞子沟村引进中国医学科学院中药材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江苏大学根茎类药材采挖机械,集成精量穴播双膜育苗、抗旱节水高效栽培等技术,种苗出苗率、生产效率、药材产量均得到提高。引进广西省农科院马铃薯粉垄技术,集成优新品种和精准施肥等先进技术,预计产量提高15%-20%。

固原市科技局在原州区、西吉县确定了6个科技扶贫示范村实施科技项目。西吉县西滩乡张村堡村科技扶贫示范项目按照“统一规划、集中连片”原则,建设冬小麦种植示范基地500亩,示范推广红花示范种植70亩。引进宁冬16号冬小麦品种和云红1号、吉红2号红花新品种,引进渗水覆膜进行试验,配套购置冬小麦覆膜精准种植一体机,应用覆膜穴播一体化精准种植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示范引导农户种植冬小麦1000亩,培训农民120人(次)。原州区黄铎堡镇黄湾村科技扶贫示范项目建立一套科学化、规范化肉牛饲养管理技术模式,通过政府采购投放生物多酶肽饲料42吨,肉牛浓缩料18.25吨,引进甜高粱3亩和优质青贮玉米5亩两项示范推广,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技术,切实提高饲草加工调制技术水平,提高饲草利用率,利用玉米桔杆等废弃物,示范推广微贮饲草,解决项目户肉牛饲草单一和不足问题,降低饲养成本,提高肉牛出栏率及牛肉品质。建立项目户156户,其中培育养殖示范户27户,重点培育产业致富带头人5人。原州区官厅镇薛庄村科技扶贫示范项目以具有市场优势的新品种辣椒、萝卜为主推品种,实施林下套种、精准施肥、滴管渗灌等科学种田技术措施,建设林下套种绿色蔬菜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聘请有实际生产经营的技术专家蹲点指导,林下套种绿色蔬菜净面积100亩(套种林地面积200亩),其中辣椒30亩,萝卜70亩,辣椒平均亩产突破3000公斤,收成比以前年份种植的萝卜、蔬菜产量增加20%以上。并且明显好于周围的群众种植的蔬菜,总销售收入40.85万元,开办培训班3期,培训102人次,在多雨之年喜获丰收,增强群众的科技种植信心。西吉县平峰镇中岔村科技扶贫示范项目引进谷子、荞麦优良品种,开展品种对比试验,在当地种植筛选,确定适合宁南山区冷凉高寒、干旱少雨地区种植品种。依托平峰镇中岔村两个种植专业合作社,集成推广“新品种+渗水膜+精准播种机种+植技术+绿色防控技术”,建立丰产稳产栽培示范基地点,谷子亩产由原来260斤/亩提高到680斤/亩,亩产增收420斤,增长率达61.76%,总收入达57.12万元,荞麦亩产由原来180斤/亩提高到310斤/亩,亩产增收130斤,增长率达41.94%,总收入达10.075万元。推广种植冬小麦600亩,配套宁冬16号优良品种、二胺及有机肥料微生物菌剂。西吉县田坪乡大岔村科技扶贫示范项目以园区建设为依托,建立完成集雨渗灌红梅杏和旱作农业示范基地,渗水覆膜技术种植冬小麦150亩;实施集雨渗灌杏树20亩,实施新品种嫁接改良;引进优质红梅杏种苗4000株,带领农户补植补造发展:林下养殖,养殖生态肉鸡1000只,精准到户蛋鸡养殖2000只,培训农民100人次,带领农户发展林下养殖。西吉县吉强镇水岔村科技扶贫示范项目根据外出务工撂荒地较多的实际,依托西吉县聪富合作社,以科技特派员机制引进龙头企业宁夏旭丰杂粮有限公司,建设小杂粮引种对比试验基地50亩种植甜荞、苦荞、谷子、糜子、燕麦、玉米五个作物30个品种和建设荞麦高标准示范基地700亩,利用山西农科院渗水地膜机械化穴播机及旱作高产技术,包括渗水地膜和铺膜穴播机两个系列新产品和一套波浪形覆盖新模式,其中渗水地膜穴播莜麦试验区亩成穗数大约10万穗左右,预期比旱地目标产量提高27%左右。

区、市、县(区)联合选派科技扶贫指导员、“三区”人才、科技特派员到全市的深度贫困村开展“一对一”定点精准帮扶,实现全市深度贫困村科技人员全覆盖,推行“科技特派员+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科技扶贫模式,主要围绕马铃薯、草畜、蔬菜、中药材、花卉、小杂粮等优势特色产业和信息化建设,聚集科技、人才、信息、资源、管理等先进生产要素,强化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的引进示范推广和科技服务,培育科技扶贫示范户、科技致富带头人,技术能手,形成技术集成示范推广,产品收购加工销售、人才培训、社会化服务的“一条龙”产业服务链和多层次服务活动,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特派员成才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多赢”目标。

三、2019年工作打算

2019年科技扶贫工作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委四届二、三次全会精神,紧抓“科技支宁”东西部合作机遇,引进专家团队,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力度,指导有能力的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稳定提高贫困户家庭经营收入,组建农业产业化经合组织,畅通对外销售渠道,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再充分发力。

1、继续实施科技扶贫项目。区、市、县联合在原州区、西吉县创建的10个科技扶贫示范村,继续实施科技扶贫项目,多途径改进完善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工作和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提高抵御自然灾害和风险防范的能力,以获取土地及人力资源的高效益,确保项目取得预期目的,发挥科技支撑特色产业升级增效、引领贫困农户增收致富的积极作用。

种植技术培训范文8

关键词:化教育;对接服务;示范户;基地示范;培训

成人职业教育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教学方法必须以适应培养技能型、实用型人才为切入点和目标,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体现以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以及加大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符合当地实际,体现职教培训特色,发挥学校办学特色。近年来,化技术学校,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走出了一条符合成人教育办学模式特色,又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成功实践模式,近年来,以农科教相结合的办学特色,以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主要手段,开展了基于现代农村技术传播和培训的办学模式创新,走出以社区办学形式的成人职业教育之路。

1坚持成人教育的办学方向,找准定位明确方向。以农科教实际项目培训为导向,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教学目标。

1.1 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积极探索成人教育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近年来,宁波全市范围内的成人教育事业迅速发展,教育培训体系初步形成,各级成人教育的规模和质量逐年得到扩大与提高。为顺应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农村成人教育事业得到政府重视、社会支持。筛选了一批培训质量高、专业种类全、社会信誉好的培训学校,开展专业技术教育与培训,推动社会教育公平,提高群众文化技能素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因此,要使成人教育适应当前知识经济和新科技变革的要求,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建立起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模式。“教育模式”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体式样,是在教育方式和教学过程的组织方式所反映的程序和方法,农科教特色在于为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农村成人教育和培训模式是当前职业教育的一种形式,适应当地经济发展要求,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当前农村教育培训的快速发展实际。两年来,我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形式的创新,组织一定方式的培训,以产学结合,校户合作、校企合作为主线,加大科技支农力度,完善工作机制,运行模式有新的特点。在调研基础上,开展了校户联姻结对,基地辐射示范的新型培训模式,遴选一批专业水平高,服务意识强的教师担任理论教学和实践培训的专职队伍,以基地建设和农民培训为载体,促进成人教育与社会的衔接,提高教学效果和影响力,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

1.2 发挥社区成人教育资源优势,针对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开展农民教育和培训。

借鉴国内外社区成人教育的成功实践,在分析当地经济社会条件的基础上,有重点分阶段提出了针对性强的教育培训形式,发挥成人学校的教学资源优势,教学人才资源优势,同时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的实际,有重点地实施基于工作能力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培育的农民技能培训模式,提出了基于农户生产技能水平提高,实践能力提升和创业能力增强的教育培训模式,孕育和产生了一批典型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和示范专业农户与基地,起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近几年,成人学校努力实践,积极探索,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农民培训体系,实践证明,这种培训模式是受农民欢迎的,也经得起市场考验。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建成后,各系统、各部门规划布置的各类农民教育培训项目,通过培训有力促进了职业教育与当地经济发展的联系。创新成人教育培训、教育模式,既能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又能为农民所喜欢接受,成人职业教育只有贴近市场、贴近企业,贴近农村实际,才能有效促进资源的整合利用,发挥特长,有效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产方式的改进。新农村的农民教育如何进行,这里说的新农民教育是农民通过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学习、分类指导,针对性的培训,分层次有目标的培训,按需求发展,探索和建立培训―扶持―创业―联营相结合的农民教育新模式。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加大技术培训工作。成人学校把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作为科技兴农的重点工作来抓,切实加强和改进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和培训服务力度。

2课程设置体现学以致用、产教结合,以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技术需求为导向,以浅显易懂和实际应用性较强为目标,把农民的技术需求与培训方式结合。

2.1 明确成人教育课程设置导向,根据受训对象创新教学手段。

化技术学校的教学目标主要从职业技能导向型、生产技术培训型、学历导向型、和学习导向型等四种形式。根据受教育、培训对象的文化水平,专业技术现状,开展针对性强的技术服务和知识、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是农村化教育生产技术培训型的主要载体和表现形式,因而,成人学校审时度势,客观分析存在的自身优势,结合办学的方向和技术服务内容,根据培训教育对象的文化素质和技能现状,有针对性选择教学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在教学方法上,照顾培训对象的实际,加大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突出先进适用技术的培训和相关知识的传播,顺应农民文化技能提高的需要,试验教学和演示教学有机结合,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结合。

2.2 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民技术需求,设置针对性强的培训项目。

开办农函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2年来重点举办了水蜜桃、雷竹、花卉、银杏等实用技术培训班,根据专业技术需求和产业发展的特色,有针对性地邀请专家、当地科技带头人给广大学员讲课,提高受训农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和水平,从而使我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一直处于全市领先地位,2009年又有15位示范户、专业户成功申报了农民技术员职称,为当地群众的科技致富能力提升和文化水平提高起到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

为了加大教学、科研成果推广力度,经过调研,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有针对性进行选择应用性、辐射能力较强的课程,选择果树栽培、林特树种引种、花卉栽培、实用技术培训等实用性较强的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以先进适用为原则,把先进栽培技术、生产、应用性较好的项目纳入教学内容中。

3探索农村成人教育新模式,以现场培训和授课模式创新为载体,突出校户联姻,结对扶持的教学形式创新,以培养农民专业户的种植技能为抓手。

3.1 根据培训对象实际状况,设置教学内容,增强学员就业创业能力。

当前,改革教学方式的关键是结合学校专业特色实际,培训对象的特点,采用技术引导,近几年来,成人学校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成人教育创新发展之路。连续3年来,在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已经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的教育之路。能根据授课对象、灵活采用多种途径,根据授课对象的业务、文化水平,制定了符合实际的的教育模式,体现授课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培训方案,特别是自2008年以来,为了解决当地残疾人再就业,为他们的生存发展提供机会,特地举办了3期残疾人水蜜桃专业户技能培训班,为他们开展特色果树的种植、培育、管理水平与提高创造良好平台,社会反响良好,实际效果明显。

3.2 充实完善培训设施条件,重点培养专业户和种植能手。

发挥成人学校的教学资源优势,建立基地,组建专业合作社,进行科普交流。一是科普基地硬件建设,现有科普培训基地设在社区学院,拥有可容纳100多人的多媒体培训厅1个、教室5间,其中电脑教学室1间、图书室1间、农技实验室2个、农产品保鲜库1个。二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成人学校教育中心地位明确,以特色专业服务和建设为载体,抓好优质水蜜桃、优质雷笋、银杏、板粟与苗木花卉五大基地建设,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幅射总面积近10万亩,其中水蜜桃、雷笋、银杏分别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论证。2009年12月,在镇科协牵头下,镇政府和成人学校的支持下新创办了竹笋专业合作社,引领笋农走合作之路,科技种植之路和雷竹产业建设之路。优质水蜜桃获浙江省农博会金奖、有机雷笋获宁波市农产品奖。在成人学校教学培训和科技示范服务下,依托教学资源和科技力量,为当地雷竹产业种植提供技术服务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成人学校学员省级科技示范户唐茂宝、陈根国分别成为当地雷竹、银杏栽培技术能人,市级科技示范户虞如坤在实施部级“星火计划”项目中,刻苦钻研、科技致富,创雷笋、水蜜桃年收入达40余万元,在成人学校专业教师的技术指导帮助下,他们勤于实践,积极探索,在科技示范的道路上越走越宽,为周边科技致富树立了榜样,也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特色种植业的快速发展。发挥成人学校的人才科技优势,推行校户联姻结对,鼓励教师参与农业科研、项目开发与农业特色基地建设,建立林特、蔬菜、瓜果、花卉、苗木等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兼具的特色产业基地,如雷竹、水蜜桃、梨子、草莓、、红枫、五针松等科技示范基地,通过科技带动和示范,逐步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水果、竹笋、花卉、苗木等四大优势的农业产业化基地。

4服务地方经济找准切入点,有重点分步骤开展相应的培训教育。以林特、花卉、苗木、果树等的生产、经营为主线,开展种植技术教育培训。

4.1 根据农村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培养懂经营、技能强的新型农民。

发展现代农业对提高当地社会经济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具有积极作用。在块状经济、区域经济日益显现的情况下,发展农村经济需要有一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技术骨干和专业示范户的引领。当前社区成人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培养应用型、懂管理、会经营和具有一技之长的实用人才,培养专业带头人和科技示范户,需要各级部门的关注和扶持。成人学校近年来,已经在培训新型农民的过程中率先做出示范。特别是一批专业示范户已经在培养方式的示范下孕育成长起来,科技知识的传播,信息的使用,生产方式的革新,都是基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而成。学校所在地区是特色林业、花卉、果树和经济作物比较发达和显著的地区,具有一技之长的农民是促进现代农业、林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力量。因此,课程开发十分注重学员、农民的文化技术现状,有重点、分阶段、分步骤开展相关技术培训,以实用技术传播为主线,在科技示范引领、种植规模拓展,特色服务等方面,注重培训对象的文化水平和科技开发水平,注重科技成果的应用和实际产生的效果,因而,教学

模式也十分注重结合人才培养和服务当地经济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课程,以农民参与性学习为动力,强化知识、技术的运用,把农民易于接受、容易领会、学懂的知识、新技术作为开发相应课程的内容,把先进、适用的知识、技术成果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去,使成人教育模式得到创新,并与实际种植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基地建设中需要具有科技水平较高,具有一技之长的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做后盾。必须加大科技的培训力度,加大示范基地建设的科技含量,以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应用为手段,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法上加大改革。

4.2 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发展,根据生产种植技术难题,组织科技力量攻关。

目前,以课堂理论传授和实际生产、试验相结合为主要形式,把科技、生产、推广技术、教学内容融为一体。在教学内容筛选上,结合学校所在地区农业产业的特征和发展要求,选择水蜜桃、雷竹、苗木、花卉、茶叶、芋艿头等特色农产品的种植技术为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和示范。如利用培训指导教师的科技力量和专业能力,邀请他们现场开展实地指导,对于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予以解决,如近年来对于长期覆盖种植雷竹林土壤肥力退化的问题,组织专家进行现场指导,分析问题症结,提出施肥改良方案和雷竹种植方式的改进技术。尤其是培训雷竹种植示范大户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种植技术改进以来,通过学校结对农户的实践,培训专业大户和科技示范户150户,通过农户的示范,建设了专业基地2000亩,基地生产的科技含量逐年提高,产品产值也呈现连年稳定提高的格局。

以银杏人工授粉技术为核心,嫁接技术为关键,继续开展优良品种的选育,扩大基地种植面积,在近两年中取得较好的实际效果。基地的辐射效应明显,成果显著。在成人学校的直接培养指导下,以科技下乡服务,先进适用技术培训,学校与专业大户结对联姻,科技人员现场示范和技术讲解做得有声有色,农村科技示范基地宣传报道也做得十分突出。农户结对帮扶成效显著。在积极开展科普活动同时,镇科协根据区域特色发展农业经济的实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召开研讨会,提炼结累经验,发现问题,研究对策,认真撰写调查报告、总结论文。

总而言之,在经过探索性实践的基础上,成人学校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能以受培训学员的实际状况,灵活采用理论传授、技能现场培训、问题解决回访、农民实际参与的联动教学模式,有力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和教学质量提升,保证了学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社会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林.成人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我国成人教育立法的探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3).

[2]谢维和.论教育理论发展的时代特点――教育学概念体系的创新与转型[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23(2).

[3]程静,陈超.学习化社会与成人教育转型[J].成人教育,2003,24,(Z2).

[4]谢维和.论教育理论发展的时代特点――教育学概念体系的创新与转型[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23(2).

[5]刘洋.中国农村社区教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陕西杨凌,2003,9.

[6]霍玉文.山东省乡镇化技术学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改革对策探析[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山东曲阜,2006,4.

[7]滕金芳.农村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18(2),45-48.

[8]崔小红,李三富.对农村成人教育的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07,16(2),22-25.

[9]孙诚.我国乡镇化技术学校的发展现状与若干建议(下)[J].成人教育,2008,18(6),24-27

[10]朱军.新世纪我国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南京,2008,6.

种植技术培训范文9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的增强和服务方式转变需求的提高[1~3],对植保技术的推广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构建新型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方式,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是一种切实有效的途径[4,5]。莱阳市地处胶东半岛腹地,常年农作物种植面积

8.7万hm2,蔬菜面积2.8万hm2,果园面积2.5万hm2,年病虫害发生面积33.3万hm2左右,病虫种类300余种,防治面积32万hm2左右。近年来,莱阳市农业局以坚持改革创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产业结构调整为方向,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为目标,扎实推进“公共植保、绿色植保”建设,加快植保绿色防控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初步建立健全了一支由市、镇(街)、村三级组成的具有较高素质、效率的植保社会化服务体系,强化了科技服务工作,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使农作物病虫防治效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显示出旺盛的生命活力。莱阳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年提高,农产品出口创汇也逐年攀升,2012年预计达到4.5亿美元。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蔬菜)出口示范基地县、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县、全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中国绿色食品城、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全国果菜十强县等称号。

1 构建植保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方式

1.1 加强植保体系建设,构建植保服务网络

针对农民科技水平不等、病虫害发生种类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加重的实情,莱阳市植保站进一步转变工作职能,加快体制和机制创新,着力构建新型植物保护服务体系,切实强化病虫害监测预警、应急管理、科学防控能力建设,提升植保整体技术水平,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①建立市―镇―村三级植保服务网络 莱阳市现有县级植保专业人员10人,同时从18个镇街农技站的78名农技人员中选聘18人作为镇街植保员,在全市784个村庄选聘了784个农民科技示范户作为村级植保技术员,建立起市―镇―村三级植保技术服务网络。

②建立起植保部门+食品加工企业(合作社)基地植保员+农民技术推广网络 结合莱阳市食品加工企业和合作社多、基地面积大的特点,充分发挥企业和合作社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优势,按照扶持企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的工作思路,近年来,先后为食品加工企业和合作社选择和培育了基地植保员66人,兼职植保员120人,建立起植保机构+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社)基地植保员+农民的植保服务体系。通过网络建设,初步建立起植保服务体系,理顺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有力地促进了病虫预测预报、专业化统防统治、植物检疫等工作的开展,加快了植保新技术、新成果的快速转化应用,目前,新技术、新成果覆盖率达到98%以上。

1.2 加强植保技术培训和管理

为加强植保服务体系建设,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实现用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采取综合考评、业务考评、服务对象测评方式,对市、镇、村及食品加工企业植保员进行绩效考核,表彰业绩突出的人员,淘汰末位。另外,为加强广大植保员的业务知识更新培训,建立了植保技术人员定期培训制度。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定期培训。“走出去”即根据农时季节时令,每年分期分批组织市镇两级植保技术员到外地参观学习和集中培训;“请进来”即定期聘请省内外专家对市、镇、加工企业(合作社)等植保人员进行集中授课,每年培训次数不少于4期。同时,市镇两级植保技术人员通过进村入户指导和深入田间地头现场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对村级植保员的业务技术培训和指导,每年进村入户培训指导不少于150天。通过对植保员的培训和管理,逐步提高了植保技术人员业务素质,打造出一支能打苦仗、敢打硬仗的植保队伍。

1.3 创新植保服务方式方法

①拓展多元化植保推广模式 近几年来,莱阳农业部门积极拓展植保服务领域、转变服务方式,始终坚持以点带面,小示范大带动,构建多元化植保推广体系,健全了市―镇―村三级植保服务网络,建立起植保机构+农产品加工企业+基地+农户,植保机构+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科研院校+植保机构+农户等多元化的推广模式。形成了以政府公益性植保机构为主导,食品加工企业、合作组织、农村服务组织等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的植保服务模式,使推广行为与服务行为结合,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单纯的技术推广为系统化全方位的服务,积极开展统防统治、代防代治、专业指导、田间咨询等植保服务,加快了植保新技术的快速转化应用。

②建立植保人员联系企业制度 围绕莱阳市食品加工企业众多、生产基地面积大、病虫害发生复杂的农业生产特点,植保推广体系的创新也与企业密切结合,实施植保技术人员联系企业制度。市镇两级的每位植保员与一个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一对一的服务方式,根据企业生产需要,定期到企业挂职。一方面帮助解决基地建设、人员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等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建立起符合出口标准的标准化生产基地等;另一方面通过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基地来辐射带动生产农户,加快植保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产增收,实现三方互利共赢。近年来,先后选调28名植保技术人员,与莱阳市28个主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联系对接。2006年日本实行肯定列表制度,对所有出口到日本的食品实行更严格的标准,市植保站安排1名副站长到龙大企业挂职,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基地建设、农残管理及生产等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建立符合出口标准的绿卡生产基地0.33余万hm2,保证了龙大生产基地原料供应的安全,当年龙大出口到日本的食品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10%以上,进一步提高了出口农产品质量标准。

③建立科技示范园,以点带面,加快植保新技术的推广 本着“带着农民干,干给农民看”的原则,支持和鼓励广大植保技术人员到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示范基地,开展统防统治、代防代治、专业指导、田间咨询等植保服务。技术人员依托示范园、示范基地,把植保新技术、新成果增收的效果实实在在地展现给农民,改变过去传统的单纯讲理论的农业技术推广状况,激发农民学习技术、应用新成果的积极性。到目前为止,全市共建立各类科技示范基地28个,其中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10个,龙大、鲁花等食品加工企业试验示范基地18个。

④建立植保信息网络体系,完善农民需求反馈机制 信息网络发展是现代农业的有效手段和载体。我们建立了市农业信息中心,18个镇街分别成立了镇街级信息服务站,同时在每个市重点食品加工企业确立1名专职植保信息员,各行政村确立1名农民植保信息员。建立以市农业信息中心―镇信息站―食品加工企业信息站―村级农业信息员为主体的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体系,专门负责农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反馈和工作。近几年,通过网上查询,下载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和技术资料2 500多条,各类信息4 000余条次,促进农产品销售量1.5万余t,实现销售额1 500余万元。

2 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和管理

2.1 做好绿卡示范基地的建设和推广

2003年在省植保总站的支持下,莱阳市开始承担和实施出口农产品绿卡行动计划项目,通过几年的努力,找到了破除出口农产品农残技术壁垒的途径,有效解决了单一企业难以解决的出口农产品农药、肥料残留超标问题,建立了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进一步提高了莱阳市出口农产品质量标准,各食品加工企业真正做到了有标准可依、按标准生产,严格按照制定的良好农业操作规范进行生产管理,并建立起严谨的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从源头上确保了出口农产质量安全。目前,全市所有出口企业基地均按照“绿卡”标准进行生产,面积达1.7万hm2,全市出口农产品质量水平迅速提升,截止到目前全市出口农产品无一例农残超标事件。

2.2 加强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

在抓好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同时,莱阳市农业部门还加大内销农产品的标准化基地建设。重点抓好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认证和监管力度,逐步建立品牌,以品牌来促进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快速健康发展。全市有效完成了1.4万hm2的绿色花生原料标准化基地、0.8万hm2的无公害标准化基地和400 hm2的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在基地内大力推广借鉴出口农产品绿卡基地建设经验,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管理档案,基地内加大频振式杀虫灯、防虫网、捕虫板、诱捕器等植保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时实行“统一病虫测报、统一农药管理、统一用药方案、统一技术推广和统一技术培训”的“五统一”管理,严格按制定的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业操作规程进行生产管理,并建立健全质量追溯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2.3 强化宣传,加大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

根据莱阳市小麦、玉米、花生、蔬菜、果树五大主导产业的特点,筛选确定了生态调控、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等12项植保新技术,作为主推技术,通过多种形式加大推广应用,迅速提高病虫害防控水平,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①建立和完善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体系 根据莱阳市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的实际情况,先后制定了12余种主要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10种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18种出口农产品绿卡良好农业操作规范,同时,在生产过程中不断进行总结和完善,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质量标准体系。

②采用试验、示范、推广一体化的高效运作模式 为进一步实现植保技术成果的快速转化,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充分发挥市、镇、村三级推广网络优势,把植保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推广有机结合起来。近年来,先后进行了频振式杀虫灯控害技术、防虫网越夏栽培技术、臭氧机防病技术、病虫害预测预报技术、安全高效植物农药和生物农药应用技术等绿色防控技术的集成试验30余次,示范面积约

333 hm2,推广应用面积0.2万hm2。同时,加强统防统治专业队伍建设,大力推广专业化防治技术。由于采取了统一采购农药、统一技术培训、统一施药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施药次数和施药成本,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莱阳照旺庄镇西陶漳村在实施蔬菜植保专业化防治后,据测算,平均每667 m2节省农药成本10元,增加蔬菜产量126.7 kg,蔬菜合格率由常规的81%增加到92%,平均每季蔬菜增收节支253.4元,按照莱阳市专业化防治蔬菜面积

0.3万hm2计算,增收节支1 185.3万元。

③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用药安全水平 为了扩大“公共植保、绿色植保”在全市农民、企业中的影响力,加快植保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一方面我们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对各种绿色防控技术进行多方位、全角度宣传报道;另一方面通过集中培训、进村入户、赶科技大集、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等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培训和科技下乡活动。同时,根据季节时令及时发放病虫害情报及信息等,指导广大农民进行科学防治,使植保新技术等得到良好的推广应用,为绿色植保新技术的快速推广打下基础。近年来,共举办各类植保技术培训班180余场次,培训人数达1.5万余人次,发放科技资料3.5万余份。

通过几年的探索实践,一种新型植保体系网络已基本覆盖全市,“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农产品已步入标准化生产,病虫害已步入专业化防治,基本形成了一条适合当地农业生产的病虫害专业化防控体系,有力地推进了植保工作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有效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 魏长安,李霞,秦文萍,等.实施植保创新工程 促进服务体系建设[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1,21(12):38-39.

[2] 庆淑英.实施植保创新工程 促进服务体系建设[J].中国农学通报,2004,20(3):230-239.

[3] 张广照,王鹏, 檀银忠,等.加快机防服务队建设 构建新型植保服务体系[J].湖北植保,2007(6):38-39.

种植技术培训范文10

一、核桃生产基本情况

2009年我乡核桃产业发展经过各级干部和各族群众的共同努力,有1049户种植户,共完成栽植面积10668亩。其中,大二地村委会有427户,种植面积达8140亩,*村委会有420户,种植面积达1400亩;万桃村委会有155户,种植面积达900亩;水草坝村委会有47户,种植面积达228亩。

二、主要措施

(一)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为进一步加快*乡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乡紧紧围绕县委政府的安排部署,及时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长、分管林业副乡长为副组长,林业、农技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核桃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核桃产业发展工作各个环节的领导。各村也结合实际,及时成立了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确保了核桃产业处处有人管,时时有人抓。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我乡紧紧抓住扶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及生态林业建设机遇的同时,针对适合种植核桃的地块,引导村民调整产业种植,把核桃产业作为农村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来抓,并抓住退耕还林、新农村建设及加大生态林业建设力度等难得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核桃产业,着力把核桃产业真正打造成为新农村建设的“致富产业”、美好家园建设的“生态产业”、小康社会建设的“基础产业”。我乡本着以点带面,规模发展的工作思路。头年以样榜作宣传,逐步发展形成规模的发展路子,在每个村委会选择部分较适宜的地块进行规划种植,以样榜促进宣传带动发展。具体规划为大二地村委会8140亩,*村委会1400亩;万桃村委会900亩;水草坝村委会228亩。

(三)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科技种植水平。县核桃产业工作会议后,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核桃产业的发展,及时召开班子会进行研究,在领导班子中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研究*乡核桃产业的发展,及时召开全乡干部职工、站所负责人及各村委会支书、主任参加的动员会议,安排部署*乡核桃产业发展。要求各工作组及时召开了村、组干部会议和群众会议,向群众宣传发展核桃产业种植的经济收益和耕地地块可套种间种农作物等知识,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拓宽增收渠道,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加强科技培训,提高科学种植水平。一是组织乡机关站所全体干部职工、村委会干部以及涉及核桃种植村小组干部、部分农户,召开整地打塘、回土填塘培训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讲解核桃种植整地打塘技术规格要求,使全乡各级干部职工撑握整地打塘、回土填塘的技术要求,并要求全体干部职工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督促好群众整地打塘、回土填塘,确保群众肥料使用投入到位。使全乡整地打塘规范统一,为核桃种植提质增效打下基础;二是为使核桃种植规范化、技术化,我乡及时组织乡机关站所全体干部职工、村委会干部以及涉及核桃种植村小组干部、部分农户,召开核桃移栽现场培训会。采取以会代训、现场培训、交流讲解、发放技术资料等方式,使参加培训人员通过培训撑握种植技术,能更好地指导好农户进行科技种植,进一步提高群众的科技种植水平。

(四)加强管护,切实巩固发展成效。我乡加强种植后的管护宣传和督促检查工作并认真响应张书记在新营盘乡和蝉战河乡的调研核桃种植情况时的要求,领导班子真抓实干,带领全乡人民给核桃浇水并把张书记每周一次浇水,确保成活率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精神向人民群众做宣传,让人民群众认识到了对核桃苗进行浇水的重要性。

1、实行党政领导挂钩、干部职工分片包干。党政领导、干部职工明确责任积极进村入户,广泛宣传张书记每周一次浇水,确保成活率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精神,切实抓好种植后的管护宣传和督促检查工作。

2、落实行政责任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乡党委、政府把核桃产业发展纳入领导班子、各站所、各村年度工作考核的重点内容,定期不定期的听取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动核桃产业良性发展,实现“种植一片成活一片,发展一片致富一片”的目标。行政服务在做好产业发展的宣传、动员发动的同时,做好种植面积的调查落实,为我乡核桃产业合理规划,择优布局打好基础。

3、严格落实技术责任制,确保技术服务到位。乡党委、政府安排林业技术人员深入核桃种植第一线,广泛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做好核桃产业技术服务,并确定各村委会技术负责人员,进一步增强技术人员的责任感,使科技人员扎根于基层,直接面向农户、指导农户、服务农户,提高广大群众核桃种植、管理的水平。技术人员在对群众进行技术服务的同时,做好行政工作人员的产业发展技术培训,使行政人员撑握产业技术服务知识。

4、乡党委、政府领导以身作责、做好表率。在三月份,我乡党委、政府考虑到部分片区缺水严重、浇水困难、又是农忙季节,于是乡党委书记沙国强、乡长杨志高亲自组织带领党委、政府全体职工,乡直各部门职工,中、小学全体师生连续出动五次,浇水2000多亩,作好表率,调动了当地农户的积极性。确保产业发展质量不断得到提高,实现种植一片,成林一片,发挥成效一片。

三、存在问题

(一)由于核桃产果周期长,部份群众对产业效益存有疑虑,影响了产业发展的速度。

(二)部分群众受传统种植影响,对打塘规格及种植技术要求不理解,导致部分群众打塘不够规范。

(三)部分群众用好地种植意识不高,规划连片种植难。

(四)劳务输出造成劳动力缺乏,制约了整地打塘和移栽的进度。

四、下步打算及工作措施

种植技术培训范文11

P键词: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运行;校园绿化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4-0103-03

Construction of Campus Practice Base for Landscap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aking Xinjiang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Liu Xiaoju

(Landscape Technical Faculty,Xinjiang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Technical College,Changji 8311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of Xinjiang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constructio of campus landscape engineering major pratice bas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y and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operation of landscape engineering technology campus major pratice base.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campus greening maintenance can not only ensur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but also improve the level of campus greening.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campus major pratice base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Key words:Campus practice base;Construction;Operation;Campus greening

职业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精湛、娴熟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实践教学[1]。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它是一种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型的高等教育,其培养的是与企业需求“零距离”的人才,培养的是一线技术员,所以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动手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是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和顶岗实习环节的训练。实训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重点工作之一,实训基地建设是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培养高等实用性技能人才的关键[2-3]。因此,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在职业教育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校内实训基地是实验室、实训场所、实训设备、教学导师、实训教学计划、实训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实训要素构成的统一体,涵盖了实验实训教学、职业素质训导、教学竞赛承办、职业技能鉴定、社会技能培训、双师队伍培养、高新技术推广、对外增值服务等诸多服务功能[4-5]。

1 建设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我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三段式,两联动”,它是我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在发展改革过程中获取的重要成果。它是由园林工程技术的行业背景和要求所决定的,是综合行业工作程序,以园林工程项目工作内容为载体,结合学生学习由浅入深的能力培养规律形成的。其中技术技能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其合计约占总课时量的50%。技术技能的学习必须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训练来实现。校外实训基地由于距离学校远、教学管理配套设施不完善、教学成本高等原因,不能满足学生技能学习的要求,因此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制约本专业发展及人才输出质量的瓶颈。

经过多次调研总结我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景观设计与制图,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养护,花木生产技术员等3个工作岗位培养景观设计,施工、管理养护,园林花木生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根据这3个岗位群的技能、知识、职业素养的培养要求来建设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

2 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情况

2.1 实验室 本专业目前拥有植物生理、种子检测、园林植物病虫害、土壤4个实验室,可以完成《园林植物》《园林苗圃》《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等课程的实验项目。另有一个植物标本馆正在建设中,为《园林植物》《园林树木分类与栽培技术》《园林花卉栽培技术》《草坪建植与养护技术》等课程项目中园林植物识别与考核提供了实训平台。

2.2 实训室 2008年园林工程技术技术专业作为示范重点建设专业的辐射专业建设了园林制图、园林规划设计、插花与花艺装饰3个实训室。2014―2016年通过国家师资专业点建设项目资金投入对这3个实训室进行了升级改造。可以完成相关课程园林总平面图绘制、园林总平面图识图、小游园种植平面图绘制、居住区绿地设计平面图、花篮的制作、花束的制作等共46个实训项目的学习与训练。

2.3 实训场 2008年学校在示范建设中,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作为园艺技术专业辐射专业,建成了园林植物养护实训场和园林工程实训场,由于投资所限,实训场设备不足,特别是园林工程实训场只进行了场地规整,园林工程设备及作为实训的园林工程施工要素未进行建设。

2.3.1 园林植物养护实训场 园林植物养护实训场主要结合《园林树木分类与栽培技术》《园林花卉栽培技术》和《草坪建植与养护》等课程进行园林树木、草坪、花卉的修剪、浇水、施肥、病虫害防治、越冬防寒等实训项目。有草坪修剪车、草坪修剪机、打草机、打孔机、修枝剪、绿篱剪、高枝剪、油锯、打药机、打坑机等仪器设备。

2.3.2 园林工程实训场 园林工程实训场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重点。该实训场包括设备维修保养实训室、沙盘工程施工实训室、园林施工放线演练区、灌溉系统施工安装演练区、植物造景实训区。服务《园林工程》《园林测量》《园林工程项目管理》《草坪建植与养护》《园林规划设计》等课程。

2.3.2.1 设备维修保养实训室 主要是存放和陈列存放、陈列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必需的园林养护机械;园林机械的保养、维修、示范及练习;操作示范园林施工器械的现场教学;园林专业学生设计、施工作品展示。

2.3.2.2 工程施工沙盘模拟演练实训室 内有1个主沙盘和7个子沙盘。主沙P供学生进行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建筑设计等课程的学习,作为经典园林作品的示教道具和教研、教学活动中已完成的园林工程项目的展示。子沙盘主要是学生模拟操作演练区,可进行道路、广场、水池、坐凳、花坛、微地形、亭台、廊架、假山、雕塑的施工演练,所需材料由缩小规格的真实材料或仿真预制品代替。子沙盘均可进行安装拆卸,对学生通过模拟施工形成现代设计理念,积累竖向设计体验,对提供潜育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子沙盘针对园林施工的7项核心施工内容,供学生进行园林工程各施工要素的施工流程学习,施工方法学习,施工管理规范学习。

2.3.2.3 园林施工放线演练区 学校南区划定2 000m2范围作为园林施工放线演练区,所用仪器及工具都已具备,不需要另行购置。该区主要用于园林测量教学、园林施工放线演练。

2.3.2.4 灌溉系统施工演练区 在学校南区划定在2 000m2范围作为灌溉系统施工演练区,主要为学生提供园林绿化灌溉管线安装的练习,在该区域学生可以进行管材识别、各种绿化管网安装布置的演练。

2.3.2.5 植物造景实训区 其功能是使学生掌握本地常见园林植物的造景方法和造景流程,通过实际动手训练提升专业技能,可以完成植物造景、立体花坛、绿雕的施工展示。通过展示植物造景的作品来体现高职园林工程技术学生的实践成果,同时可以锻炼和提升专业教师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教育教学水平。

3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校园绿化养护

园林专业的在校学生按照班级划分片区,负责校园的绿化养护工作。后勤派出1名技术工人进行统筹协调,每个班级指定专任教师进行技术指导和技能考核,同时结合《园林树木分类与栽培技术》《园林花卉栽培技术》《草坪建植与养护》等课程的实训项目和教学实习完成树木、草坪、花卉的修剪、病虫害防治、移栽、浇水、施肥、越冬防寒等项目,保证校园干净整洁、生气盎然,体现农业职业院校的特点和职业氛围。

2016年5月,园林工程技术专业2014级的学生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完成一个时钟花坛的设计、施工和养护,完成了《园林规划设计》《园林计算机辅助制图》《园林工程概预算》等课程项目的实训,同时将学生的作品以实物的形式展现出来,体现了我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师生的专业水平。

4 校内实训基地的运行成效

我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完全由专业教师负责,仪器设备的使用、维修与养护工作等都是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本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可以完成本专业课程的实训项目,同时是开展对外服务的窗口,每年开展对外服务项目20余个;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平台,开展了8项校级课题,2项地厅级课题;满足每年的学生的职业技能鉴定和学生的职业技能大赛的需要;我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已经承办了4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级“景观设计项目”技能大赛,这与本专业校内实训及的的建设和完善是密不可分的。本专业的校内实训地基地充分体现了先进性、开放性、共享性。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及运行有效提高了教师的职业素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本专业在行业和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的影响力稳步提升。

本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建成后,《园林规划设计》《园林计算机辅助制图》《园林工程》《园林测量》《园林工程项目管理》《草坪建植与养护》《园林制图》等课程可以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整体上提高了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5 结语

高度实践性是高职教育的特点,是高职学生的立身之本。高职院校发展的好坏与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是息息相关的。我校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质量,决定了专业的发展水平、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教师的培养水平。因此,建设高水平的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开展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教学,与校园景观绿化养护的结合,对专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毓惠,汤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管理初探[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3):281-282.

[2]戴桂荣,张泽.高职实训基地建设共享机制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7(9):23-25.

[3]苏青,秦树萍.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探析[J].科技导刊,2013(5中):244-245.

种植技术培训范文12

1.1构建成果转化新机制,选定镇村示范户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和自愿的原则,结合近年来涌现出的种田大户、科技能手,通过“户评、村荐、镇推、局定”层层把关的方式,在全市10个镇选出900个种植面积大、生产技能好、种植水平高、乐于助人和具有一定影响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经公示无异议后进行挂牌示范。这900个示范户种植水稻面积达1634hm2,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4.10%,平均每个示范户种植面积达1.816hm2。每个示范户带动周边10~20个农户,共辐射带动18520户,辐射面积6837hm2,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17.15%。示范户通过现身说法、实地示范,带动其他农民实现了增产增收。

1.2扎实开展技术培训,提高技术到位率

先后邀请省市农业技术专家在育秧播种、栽后管理、中期管理、穗肥施用等水稻重要生育环节对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进行培训,全市共举办技术培训15场次,培训技术人员500人次、示范户3500人次,得到了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户的一致好评。同时,强化现场观摩交流,先后举办了育秧、机插、麦草全量还田、分蘖期管理、中期管理、成熟期观摩等6场次现场会,利用现场会,组织实地操作演练、技术点评,增强感性认识,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对提高溧阳市水稻生产水平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1.3加大加强宣传力度,广泛开展信息服务

(1)全市印发了9万多份水稻主导品种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方案、模式图、“明白纸”及施肥建议卡,且发放到科技示范户手中。

(2)利用《溧阳农技》印发10期共2万余份、利用《病虫情报》印发7期共1.4万余份水稻生产阶段性技术意见,做好水稻生产技术指导。

(3)利用短信平台发送短信,全方位进行技术培训指导。

(4)将各种技术资料上传到溧阳农林网,通过农林网对农户进行全天候技术培训,并将各种信息及时传递给技术指导员,使他们能更规范、科学地开展技术服务。

(5)各相关业务站将当前农事、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等实用信息及时告知技术指导员和示范户,不仅有效提高了技术指导员的技术水平和能力,还提高了科技示范户的种植水平和能力。

(6)为540户科技示范户订阅了“农家致富”手机报,以短信方式将生产、市场等各类有效信息传递给农户,以指导农业生产。

1.4认真落实结对扶持,开展入户技术指导

按照“一村一名农技指导员”的原则,每位技术指导员与1个村20户科技示范户挂钩,每名技术指导员在专家组的指导下,制定分户技术指导方案,因村、因户制宜,采用集中培训与分户培训相结合的形式,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发放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明白纸、农林信息资料、技术光盘等方式,开展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培训,同时认真填写技术指导员手册。在农业生产关键时期,技术指导员上门对示范户开展技术培训和田间技术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好“处方”,如2013年,在机插育秧过程中,通过技术指导员的上门指导,使播量得到了控制,大面积机插秧苗素质也有了明显提高,为全市水稻增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市45个技术指导员平均累计入户技术指导时间为152d,做到关键环节主动入户、突发事件及时入户、技术咨询随时入户。

2溧阳市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取得的成效

2.1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不仅让广大示范户享受到方便、快速、贴心的技术服务,还提高了技术指导员自身的科技水平,同时树立了广大农技推广干部为农服务的良好形象,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示范户对水稻科技入户工作的满意率在99%以上,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应。通过技术指导员的入户指导,降低了广大示范户的生产成本,实现了增产增收,带动了周边农户科学种田,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增加了粮食总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据2013年全市示范户典型调查结果,示范户水稻平均单产707.5kg/667m2,比2012年增10.4%;辐射户平均单产693.8kg/667m2,比2012年增10.5%;示范户平均效益1261.2元/667m2,比2012年增33.4%,辐射户平均效益为1189.9元/667m2,比2012年增32.8%。

2.2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水平

通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大大提高了溧阳市主推技术和主推品种的应用率。据统计,示范户中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入户率和到位率均在95%以上;全市“武运粳23号”的推广种植面积达30000hm2,占全市水稻种植总面积的75.3%,其中900户示范户中推广应用率达100%,辐射户中推广应用率为98.5%;全市机插水稻推广面积达36733hm2,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92.2%,其中示范户中推广率为100%,辐射户中推广率96.8%;示范户都能按照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进行配方施肥,推广率为100%,辐射户中推广率为96.1%;全市推广麦(油)秸秆全量还田面积为29066hm2,占总面积的72.9%,而示范户中全量还田占98.4%,辐射户中占92.6%;在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方面,示范户均能按照植保站提出的防治意见及时进行综合防治,示范户中应用率达100%,辐射户为99.2%。实践证明,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通过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员的入户指导,能有效提高示范户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2.3为全市大面积平衡增产奠定了基础

溧阳市科技入户示范户大部分是规模经营大户,由于这些种粮专业户把种植粮食作为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因此,他们在思想上十分重视生产的每个环节,也愿意接受和积极应用新技术,愿意增加投入,以夺取高产,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他们也辐射带动了周边农户应用新品种、新技术,从而提高了全市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推广率。从大面积生产情况来看,种粮大户的田间农作物长势长相、管理水平均好于分散种植的小农户,这为提高单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统计,2013年全市39860hm2水稻平均单产达659kg/667m2,比2012年增2.1%,比全市前3年平均产量增4.4%,再次刷新了溧阳市水稻单产记录。

2.4健全和完善了农技推广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