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种植效益论文

种植效益论文

时间:2022-11-04 19:18:39

种植效益论文

种植效益论文范文1

关键词:合理选用;玉米;杂交品种

多年来,就我国而言,玉米生产重产量、轻质量的问题较为突出,降低了作为大宗农产品在市场经济中的商品率和竞争力,玉米生产中存在着品种结构不尽合理、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目前我省玉米生产基本是普通玉米,品质不适合专用,往往造成积压、经济效益难以提高,也使得农民生产玉米的效益下降。因此,提高我省普遍玉米的商品品质,对提高我省玉米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是十分重要的。

一、玉米品种更新换代的重要性

近年来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玉米生产的发展。据分析,在玉米增产因素中品种的贡献率占30%~40%。因此,加速玉米品种的更新换代是发展玉米生产及增加粮食总产的关键措施。

1.生产水平提高的需要随着农业栽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耕作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老品种的增产潜力有限,群众迫切要求更换品种,一些适应性好、优质、丰产、增产潜力大的新品种推广很快,如紧凑型玉米在全国的大面积推广,加大了种植密度,提高了光合利用率和玉米的群体产量。生产水平提高后原有品种不适合,需要尽快更换新品种。原有的部分老品种已经推广多年,虽然这些品种以其适应性好、抗逆性强、高产、稳产等特点在玉米生产中做出了显著贡献。但在地膜覆盖、配方施肥、带状种植等新技术推广后,其增产潜力不大,而且老品种还有亲本出现混杂变异,杂交一代的抗病性明显降低等问题。还有些老品种叶片平展,不利于密植。因此,加速推广替代原有品种,选择高产、优质、抗病、耐密的接班品种已成为玉米生产中的突出问题。

2.发展优质玉米品种的需要在农产品进入买方市场和消费者重视质量的新形势下,现行的玉米品种结构及品质已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优质专用品种的生产已成为发展趋势,而且在现行粮食收购政策出台后,品质差、档次低的品种已逐步退出收购范围,这就对引进、选育、繁殖、推广优质品种提出了新的要求。

3.发展玉米产业化的需要发展玉米产业化需要玉米专用品种。为适应市场对优质专用玉米新品种的需求,在品种更新换代中要特别重视对优质专用新品种的选育,要加强玉米育种的基础研究,引进筛选和培育具有不同优良性状和市场需求的专用优质资源材料和自交系,为新品种的选育打好基础。

二、科学购买良种

怎样科学购买良种是农民朋友普遍关注的问题。选购玉米良种必须把握如下原则,防止走入误区。

1.选用已经审定的晶种凡经审定的品种,都是经过种子管理部门组织的区域试验,对参试品种的适应性、产量、抗逆性、生育期、品质等进行多点观察,然后根据气候特点进行系统分析,正式通过审定才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因此,农民朋友在购买种子时首先看看经销种子单位有否该品种的审定证书或正式文件的介绍,否则不要轻易购买。

2.选择‘三证”、“一熙’齐全的单位购买种子建议农民朋友在购买玉米种子时首先看看销售单位有否“三证一照”,一般说“三证一照”俱全的单位销售的种子质量可靠些。所谓“三证一照”就是指种子部门发的“生产许可证”、“种子合格证”、“种子经营许可证”及工商行政部门发的“营业执照”,还应注意发证时间、法人代表是否一致等。

3.品种适区对路选择的品种成熟期要适合当地的生态条件,保证常年能够完全成熟,平均安全成熟保证率达到95%以上。追求高产是农民普遍存在的心理。而越是成熟期长的品种产量会越高,这是生育期的长短与产量高低成正比的科学规律。但不能盲目选用生育期过长不适合当地有效积温条件的品种,防止越区种植。应先将所种植区内的基本条件了如指掌后,再拿它与品种介绍的积温要求对号人座。最好再留有100℃~150℃有效积温的余地。切莫拿上一年突出的高温和过低的有效积温做依据。应将近5年内的有效积温的平均值来对照。这样才不至于浪费积温或超越积温所带来的损失。农民购种时,还要将本地种植区内历年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也要充分考虑进去,才能取得理想的高收益,否则再好的品种也白搭。

4.高产优质高效选择的品种既高产又优质才能实现高效。要根据不同用途,选择相应的专用类型品种,并提高规模效益。可能有的品种产量一般但品质较好,而有的产量较高但品质差一些,这就需要农民反复比较科学选购。无论普通玉米还是专用玉米的销售都离不开竞争激烈的市场,而品质的优劣又影响了广大消费者是否认可。单凭种子经销商把品种说得天花乱坠,而销路打不开,不被消费者认可的品种,最好不要去购买。特别是一些甜、糯玉米等专用品种产品销路有限,需要对市场有一定了解之后再种植,才是最稳妥的上策,避免一旦种植后发生得不偿失。

三、玉米种子质量的鉴别

l影响玉米种子质量的因素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大,玉米杂交种需求急剧增加,由于一些种子部门的技术力量相对不足,部分制种田的田间检验和去杂、去劣工作不及时,致使纯度降低;再者,有些地区种子生产缺乏有效的行政管理和繁育、推广体系不够完善,也有些单位和个人滥引、滥繁、滥调、乱卖等较为严重。总之,玉米种子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自交系繁殖田去杂不及时杂交制种田由于亲本纯度不高,去杂、去劣不严格、不及时、不彻底,或母本自交系去雄不及时、不彻底,致使异品种株、本品种变异株或母本系散粉,产生非本品种的杂合粒和母本系自交粒。

(2)隔离条件不符合要求使异品种花粉传人,产生异种杂合子粒。

(3)混入异品种种子由于种子收获、运输、晾晒、脱粒、贮藏中疏忽大意,混入了异品种种子,

(4)无证繁育个人无证繁育的种子,质量问题很多,但仍非法出售。

2.玉米种子质量的鉴别,方法鉴别种子质量的好坏实际上很复杂,一般来说可以参照下列几点进行鉴别。

(1)纯度影响玉米杂交种纯度的杂株,一类是混杂株,一类是母本去雄不彻底造成酶母本自交株。前者的粒型、穗型与典型杂交种有明显区别,易区分;后者从形态上与杂交种无法区别,但由于接受的花粉来源不同,子粒胚乳层的颜色及透明度有不同表现。这种父本性状在杂交当代直接表现的现象称为花粉直感。据此,可直接将杂交粒与母本自交粒区分开米。

普通玉米杂交种,子粒类型可分为马齿型、半马齿型和硬粒型三种。杂交种的形状、大小一般都像母本种子。一般一个制种区的玉米杂交种形状大小比较均匀一致,购种时应注意;种子的大小、色泽、粒型、粒形等差距较小,且很近似,这种种子多数纯度较高。如果种子的子粒大小、色泽、粒型、粒形相差较大,说明这个种子的混杂率较高,这样的种子,一般不要买;凡是多数与您认识的品种固有的颜色、粒型、粒形不同,这样种子是假的或劣的可能性大。

种植效益论文范文2

关键词:植被调查;植被恢复;植物群落;恢复模式

我国风景名胜区类型多样,硬质景观和植物景观均很丰富,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自然文化遗产。近年来,国务院把风景名胜区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列在一起,而且重申和强调了“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作为风景名胜区规划建设的十六字方针。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风景名胜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到了规划议程当中,风景名胜区已经是兼备游憩休闲、科普教育、生态保护以及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等功能的重要区域,风景名胜区事业己成为国家与社会的公益事业。

1研究背景

我国风景名胜区类型多样,硬质景观和植物景观均很丰富,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自然文化遗产。目前,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在全球范围内发展很快,在世界的经济份额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已经成为各国非常重要的行业之一。因为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传统、粗放的观光旅行,缺乏全面、科学的总体规划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植被资源过度、超负荷的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监督与执法不力、管理不严,风景区开发者、管理者及游人的环境意识淡薄等诸多因素,从而导致了我国大部分风景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态环境污染和植被破坏[1]。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风景区旅游在创造繁荣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创造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利于旅游地及附近地区的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及社区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有利于抚贫和地方经济发展,有利于居民环保意识和文化交流;有利于本地区自然环境与资源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资金投入;有利于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价值和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国家的改革开放和国际往来等等。植物的景观效果与植物本身的客观现状、立地条件以及人们的认知开发水平等多种因素相关联。

3 植被恢复概念的提出

植被(vegetation)是一个地区植物群落的总体。植被恢复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它能充分利用土壤来改善局部环境,促进区域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恢复第一步是要进行植被恢复。植被恢复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采取保护现有植被、封山育林或营造人工林、灌木林、草地植被,修复或重建被毁坏或被破坏的森林和其它自然生态系统,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功能,恢复植被合理稳定的结构、高效的功能与和谐的关系[2]。生态恢复是指运用适当措施改良和重建退化的自然生态系统,使其重新有利于利用并恢复其原有的潜力[3]。

4 植被恢复的发展阶段

森林植被恢复重建的理论以恢复生态学为基础,但是恢复生态学本身还是一门很不成熟的学科[4],是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全属于恢复生态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近些年来,许多专家和学者对生态恢复的理论进行了探讨,得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成果。

钟祥浩等指出在封禁条件下,遵循环境生态系统演替原理,让退化的生态系统自然地恢复或在人为作用下自然恢复,经过一系列的演替变化,最终达到其初始状态或者进入最优化的生态系统状态[5]。黄春晖,高峻指出把生态构建作为恢复生态学的新视点[6]。何跃军,叶小齐等认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是以恢复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生态演替理论为依据,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实质是群落演替,首先排除干扰,再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微环境系统,从而对退化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7]。岑慧贤,王树功指出干扰与演替是生态恢复与重建的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演替是可预见的和有秩序的变化系列[8]。

何正盛认为在恢复与重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过程中应遵循八条基本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也就是生态演替理论、生物多样性理论、限制因子理论、地域性原理、生态位原理、物种共生原理、密度效应原理以及二效益相统一的原理[8]。宋乃平等指出植被重建的理论基础应归结为顶级群落理论、生态系统自我恢复与循环理论、多样性理论、景观异质性理论、以及地域分异理论[9]。肖天贵等认为生态重建本身是一项复杂的巨大的系统工程,生态重建的复杂性反映在人与自然矛盾和冲突的协调重构上,可持续发展是生态重建的基本理论基础[10]。目前,惟一从恢复生态学中产生的理论是自我设计与人为设计理论,该理论是Vander Valk提出的[11]。

植被恢复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措施之一,是生态重建的第一步,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是生态重建的重要步骤,也是现代生态学中重要研究内容 [12]。

5 植被恢复的主要模式

5.1 保健型植被恢复模式

孙爽[13]提出构建养生保健型植物生态群落模式, 该模式充分利用具有生态保健功能的植物种类,来改善环境质量、杀菌和净化空气,利用群落植物空间层次的错位关系,营造出关系协调、功能显著的复层混交林。养生保健型群落的园林意境能达到自然美和功能实用的统一和谐,使园林比自然更典型,使生活在此环境中的居民能在视觉、听觉、嗅觉乃至体疗方面均受益。建立人工植物群落的要求,也就是提高绿化率、提高单位面积的叶面积指数,从而提高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作用、提高景观质量,提高植物的分解和合成作用,即提高循环能力[14]。

5.2 近自然型植被恢复模式

陈存根[15]提出“近自然林(near-natural forest)”是根据顶极群落理论,选择地带性树种,培育成近自然林应有的健康、稳定、多样的混交林。既具有集约经营的人工林生长迅速的特点,又满足天然林稳定、持续发挥多种效益的功能。风景区营造近自然林,首先要判断当地的地带性植被类型特征,通过生态型绿化建设“近自然”群落是植被恢复的一种新理念,它以生态学的潜在自然植被和群落演替的基本理论为基础,运用乡土树种,即当地自然植被的主要乔木、灌木,运用容器育苗等“模拟自然”的技术方法,经过人工营造与植被自然生长的完美结合,从而超常速、低造价地营造以地带性植被类型为目标,实现群落结构完整、物种多样性丰富、生物量高、趋于稳定状态、后期完全遵循自然循环规律的“少人工管理型”绿地[16]。 在风景区进行生态型植被恢复,营造“近自然”群落,就是依据地区的潜在自然植被,确定该目标绿地类型,选择植物种类并进行相应的植物配置。

5.3 野生常绿阔叶型植被恢复模式

吴征镒 . 1998, (6):165一168.

作者简介:

种植效益论文范文3

关键词:园林植物;配置模式;配置原则

1 园林植物配置研究进展

1858年,美国风景建筑师奥姆斯特德设计了以“绿草地”为主题的植物配置方案,获得了头奖,1892年,他又将波士顿公园、绿地、林荫道连接起来,形成了享誉世界的“宝石项链”绿色锥地,他也因此获得了无限的殊荣。早期在西方,人类征服一切的思想主导着西方园林植物配置的方式,其景观以规矩式居多。常常将各种植物修剪成几何体或者动物状,如紫衫尝尝被修剪成绿色的城墙型,锦熟黄杨则常常被用来做绿毯造型。而到了18世纪后期,这种配置方式逐渐被田园风所取代,设计家们往往根据自然,按照森林、草原、沼泽等景观来组织园林的植物配置。

而我国园林植物配置则是以自然为基础,栽种错落有致,有着一树一木一石一草成一景的美妙,以期达到与自然相和谐的程度。宋朝到清朝是我国园林发展相对成熟的时期,在对园林进行配置时对花木的选择都极为重视。尤其是在皇家园林中,常常以宫殿建筑为背景,结合古松、古柏等树木的苍劲挺拔以及桀骜不驯营造出雄伟威严的气势,而在南方的水乡园林中,往往注重清新淡雅,突出枫树的温彩流丹,垂柳的婀娜多姿,古松的峰峦叠嶂以及梨树的轻装素裹。近年来,我国已经将城市绿化系统建设列入整体规划中,并着人对各大城市园林植物的配置模式进行调查,并结合美学原理和生态环境的特点,对植物的配置方式进行改进,达到植物空间构景与建筑、道路等构筑物的和谐统一。

2 植物园林配置的四大原则

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人们对此问题认识的加强,很多学者已经从生态学的角度提升了植物配置的内涵,提出了配置时应准循的主要原则,这些原则对实际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2.1 生态原则

地球是一个自然存在的物体,一切自然生态形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一切的景观造景以及园林植物配置都应该从自然出发,尊重环境、保护生态,因此生态原则也就是园林配伍配置时要准寻的第一原则。利用生态学原则,遵照植物固有的生态习性,根据各个地区的气候以及自然地理条件选择植物。同时应尊重植物自身的生态习性和生长规律,例如,植物可以分为乔木、灌木、草木、藤木等,它们有的喜阴,有的喜阳,有的耐干旱,有的爱潮湿,在对植物配置时如果不尊重这些规律,就会导致生长缓慢甚至不生长。只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才可以使得各种植物配置相得益彰,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和生态效果。

2.2 艺术原则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园林植物的栽种的要求不仅仅限于对环境的改善,也往往需要带给人们赏心悦目的感觉。只有美的东西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因此对于园林植物的欣赏性以及创造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国的传统园林配置往往都很重视艺术性,以其潜在的文化内涵引起共鸣。植物是千娇百媚的,形式各种各样,在景观配置的时候,尽可能的考虑到植物的形态、色彩以及季节可能带来的变化等因素,根据美学原理,结合园林植物的形貌、色彩、质地以及线条等因素,提高造景的艺术观赏性。

2.3 季相原则

季相在植物的景观中占有重要位置,植物的季相变化是植物对季节的一种特殊反应,不同的季节植物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需要通过合理的搭配,使得四季有景。在南方,四季变化不明显,植物配置受季相约束小。而在北方一年四季变化明显,大多数植物会在春季发芽,夏季开花,秋季结果,叶子变为黄色,冬季景色则相对孤单,因此,在植物配置的时候要充分地考虑到植物搭配方式,在种植开花类植物的时候,应考虑与其它常绿、落叶乔灌木的合理配置,这样便可以使四季有花,常年景色宜人,避免了冬季因气候原因引起的枯燥感。配置时上层应选择树冠稀疏的落叶性大乔木,下层为比较耐荫的花灌木,林下种植耐荫地被植物,这样既能充分利用光、水、肥,又有利于形成结构稳定、层次丰富、和谐持久的景观。

2.4 经济原则

城市园林配置在考虑其美观性的同时,不能忽略其经济性。对于珍贵的树木要避免滥用,多用乡土植物。因此该类植物对本地的环境适应性强,种苗易得,运输成本低,且存活率高。本地树木的大量应用还可以突出地方特色,使得各个地区景色各有千秋,避免重复。在树种的选择方面还应在不妨碍其功能与美观性的同时,选择对土壤要求低,易于养护的植物,还可以选择有较高应用价值的植物,实现美化与经济的双重价值。合理配置园林植物可以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种植效益论文范文4

关键词:大豆种植;生产效益;栽培技术

大豆种植的经济收益不仅影响着种植者的生活水平,同时还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大豆种植收益的增加能够为我国整体国民经济的增长做出巨大贡献。大豆是我国的主要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质量及数量对我国居民的生活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加之,其种植范围较广、种植面积也较大,培育技术的改进是种植的关键。在大豆种植及生长的过程中,很多因素都可能对其成活率以及产量造成影响,管理方式不合理、天气变化以及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大豆产量降低、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只有根据这些因素对种植技术进行合理改进才能使大豆种植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1 大豆选种

1.1 选择适宜的品种

种子是大豆种植的基础,也是大豆生长的根基,所以在开展大豆种植工作之前一定要做好种子的选择工作,优质的种子是提高大豆产量,增强大豆种植质量的基础,同时还能够保证大豆栽培工作顺利开展。我国国土面积辽阔,地区间的气候差异及土壤条件差别也比较大,所以在对大豆进行种植之前一定要根据种植地区额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综合考量该地区的农作物生产力水平的高低来选择合适的大豆品种进行种植。大豆是一种对光和热条件要求非常高的作物,所以对大豆品种的选择一定要非常严谨,如果品种选择错误不仅不能促进大豆质量提升,还会对大豆种植经济效益的增长造成阻碍。

1.2 精挑种子

大豆种子精选是一项重要的举措,可以有效提高大豆种植生产效益,种子本身的质量将会最终影响到种子的发芽率,关系到后期的苗齐、苗壮和苗全。通常,大豆种籽粒大饱满的会能够让最终的大豆产量增加大约20%,由此可以看到大豆种子精选对大豆品质和产量的影响。所以,在种植大豆前,一定要对大豆种子进行选择,可以采用人工粒选或选种器。

2 土壤整合

2.1 合理耕种以及土壤翻整

高质量的土壤是大豆种植产量提高的前提,所以对土壤的整合也是进行大豆种植的重要保障,在开展种植活动在之前对土壤进行合理的翻整能够促进土壤质量的提高,为大豆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另外科学的耕作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土壤活力,为土地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创造动力,同时也为大豆种植效益的提高创造便利条件。具有高透气性、涵养水源能力强的技术可以减少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同时还可以降低土壤产生杂草的数量,为大豆生长的健康状况提供充足的保障。翻整土地是大豆种植的一个基础环境,能够有效调整种植地区的土壤结构,对土壤肥力的保证具有重要意义,通常情况下这项工作需要借助机械工具的力量才能进行。

2.2 合适土壤区域的选用

大豆种植前,必须选择合适的土壤,土质对大豆的产量有着巨大的影响。选择好的土壤,首先,要地理位置良好,方便排水和灌溉;其次,要有深厚的土层,其中以沙土壤为最优。要想让土壤中的养分可以被大豆充分吸收,在种植时,必须要实施秋季翻耕土地,可以使大豆种植中让土壤快速熟化。土壤肥力下降时,要施加一定的有机肥,并实施合理的翻埋,对土壤必须要实施深度的土层疏松,翻耕之后要实施科学的打垄,进行大豆的垄作,一方面可以提升地块的温度,另一方面可以加深耕作层,增强大豆种植过程中的排涝抗旱的能力,创造条件来提升大豆种植过程中的播种质量和保证大豆的出苗率。

3 种植技术

3.1 科学的密集种植

在农作物种植的过程中,提高作物产量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进行密集种植,通多对单位面积内大豆重视数量的增加来确保大豆常量的增减,从而提高大豆种植的生产效益。然而,密集种植需要高度种植其严谨性及合理性,还需要结合种植地域的土壤给力状况、大豆的品种、其生长习性及该地区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后才能开展密集种植的规划。不同品种的大豆所适宜的生长条件是不一样的,对植株种植的要求也有所差别,有些品种的大豆可以进行密植,而有些品种的大豆并不适合密植,所以在进行大豆密植时切忌盲目密植,否则不但不能使大豆生产效率得到提高,还会起到相反的效果。

3.2 施肥方法

大豆在整个生长周期内施肥对最终的生产效益有着巨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最后的大豆产量和种植户的收益,在化肥的投入上不能节约,否则会极大地影响大豆整个植株的生长。另外,在施肥时,将施肥深度加深,有利于大豆根系的稳定,可以确保大豆根系吸收充足的水分和养分,使整个植株生长茂密,增强抗倒伏能力。

3.3 植株生长过程的管理

大豆田间管理工作量比较大,时间较长,其对大豆最后的产量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要想提高大豆的种植生产效益就必须重视大豆的田间管理。田间有杂草时,要及早清除,防比草比苗高的现象出现,抑制大豆植株的生长。尤其是大豆生长至第5周后,植株开始进入到最为旺盛的成长期,大豆需要充足的阳光、水分和养分,此时田间如果存在杂草会严重影响到大豆植株的生长。因此,此时必须要重视大豆田间杂草的清除。

3.4 病虫害防治

大豆病虫害对大豆的生长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甚至会导致大豆的绝收。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大豆经常爆发的病害有霜霉病、褐斑病、大豆菌核病及大豆根腐病,这些病害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着大豆的生长。每一种病的发病时间有很大差别,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防治。一般采用化学的方法来防治,如大豆菌核病需要用豆病绝杀剂来进行医治。大豆虫害一般有蚜虫、食心虫和豆天峨,可以采用生物的方法和化学的方法来进行防治。

结束语

先进管理理念及管理方式的运用能够更有效提高我国大豆种植的生产效益,气候的考量、种植的选择以及先进技术的应用等都也都是提高大豆种植生产效益增加的重要方式。在种植大豆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其栽培技术的选用以及管理工作的开展予以充分的关注,同时要注重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及严谨性,无论是种子的选用、技术手段的应用还是施肥方法的运用都需要用先进科学的理论加以约束。另外,还要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在大豆种植区域做好充分的防护措施,并在灾害发生后对其予以及时的补救。这样一来,我国大豆生产收益就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种植效益论文范文5

【关键词】农业生产补贴;农产品支持价格;种植决策

一、引言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本世纪初,我国农业发展遭遇了严重的“非农化”和“非粮化”的困境。针对这一情况,中央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农业补贴政策、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相比较农业补贴政策能够直接增加农户收入而言,最低收购价格和临时收储价格政策扮演了农产品价格的“托市”角色,间接地发挥了促进农户收入增长的作用。

本文就国内专家关于农业生产补贴和农产品支持价格政策对农户种植决策影响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归纳并分析了两类农业政策在引导农户生产方面发挥的作用以及存在的问题。

二、农业生产补贴政策的研究综述

为了促进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我国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农业补贴政策,考察农业补贴政策效力强弱,首先要看它是否能够促进农产品的生产,或者说在短期技术水平不变的前提下,它是否能够促进农产品种植面积的增加或不变。据此,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农产品补贴政策对农户种植决策的影响程度展开了广泛的研究。

胡继亮(2009)通过调查湖北380户农户,对中部农户粮食种植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析。作者借助Logist模型对收集得到的数据进行了量化分析,发现经济因素如粮食直补、生产资料的价格、非农收入等和非经济因素如农户家庭特征、受教育程度、农机械数量,都会对农户的粮食种植行为产生影响。其中,作者认为生产资料的投入成本越高,种植的商品粮越多。另外,作者认为粮食直接补贴的水平越高,进一步扩大粮食生产的可能性较小甚至为负,原因是,一方面粮食直接补贴政策实施至今,当地粮食的种植面积已得到了大幅度的恢复性增长,进一步增长的可能性较小;一方面,生产资料如化肥、种子的价格不断上涨,造成种粮的预期收益下降;另一方面,当地的种粮直接补贴只是和农户承包土地的面积挂钩,而不是和实际种植面积挂钩,从而无法有效地激励农户种粮。作者关于粮食补贴政策对农户种植行为影响的研究结论和马彦丽、杨云(2005)、周清明(2009)以及蒋和平、吴桢培(2009)的研究结果相类似。

吴连翠、蔡红辉(2010)在研究粮食补贴对政策对农户种植行为影响时,分别做了理论分析和量化分析。理论分析方面,作者首先把农户种植行为放到新古典经济学的框架中去,假设农户是理性人并追求种植收益的最大化,对设立的目标函数进行收益最大化求解。作者发现,当粮食作物补贴的力度大于经济作物补贴时,农户会倾向于种植粮食作物;当粮食作物补贴的力度小于经济作物时,农户会倾向于种植经济作物。量化分析方面,作者对2007至2008年安徽地区421户种粮农户进行了调查。作者研究方法和结果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在探讨粮食补贴影响农户种植行为时,不仅要关注粮食补贴政策在促进农户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方面所得的总体收益,还要关注粮食补贴政策的边际收益。

三、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的研究综述

相比较研究农业补贴政策而言,国内的专家学者对最低收购价格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绝大多数还集中在政策分析领域。

政策分析方面,认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的研究结果大致如下,贺伟(2010)认为最低收购价格政策不但发挥了粮食价格的托底作用,引导了农户的预期,激发了农户的种粮热情,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粮食生产;杨光焰(2006)从收入效应(提高了农户收入)、替代效应(农户种粮而不是其他农产品)以及稳定效应(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三个角度出发,论证了农户在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的作用下提高了种粮预期,扩大了粮食生产,促进了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关于现有最低收购价格政策不足之处的研究结果大致如下,杨光焰(2006)从扭曲效应(最低收购价格实际上扭曲了粮食的实际市场价格)、“暗补”效应(最低收购价格实际是从流通环节对农户进行补贴,效率较低)和滞后效应(最低收购价格虽然稳定短期的粮食价格,却会带动下一轮粮价的上涨)三个角度出发,探讨了现有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的不足之处;刘睿(2009)认为,虽然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在短期内有利于促进粮食的生产和农户收入的提高,但是它的实质是价格管制,从长期来说,该项政策带来的益处必将会被它自身造成的效率损失所抵消;王为农(2012)认为政府推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的目的在于获取粮食的最大化,而不是种粮农民的利益最大化。农民可能无限制地企盼政府提高最低收购价格,而实际得到却不多。针对现有最低收购价格的利弊,一些专家学者提出了相关改进方法。蔡贤恩(2007)认为最低收购价格应该以生产成本标准、市场供给标准和平均利润率标准作为其制定出发点;冷淑莲、冷崇总(2004)指出,在保证粮食最低收购政策的稳定实施的同时,应做好粮食的配套措施(如保证收购资金的及时到位,培育多元化的收购主体),消除农户的惜售心理,尽可能防止炒作粮价行为的发生。

四、结论

国内的专家学者关于农产品补贴政策对农户种植决策的影响的研究结果存在着分歧和共识。分歧在于,有的认为相关的农产品补贴政策在促进农产品生产方面所取得的总体收益是正,而有的却发现为负;共识在于,双方都认为农产品补贴政策的边际收益已经为负,通过进一步运用农产品补贴政策引导农户种粮预期,激励农户生产的效力空间有限且代价较大。

根据国内专家学者研究最低收购价格对农户种植决策影响的结果来看,现有的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在短期内提高了农户的种粮预期,激发了农户的种粮热情,有利于促进粮食生产,增加种粮农户的务农收入。但是最低收购价格扭曲了粮食的市场价格,从长期来说,粮价的上涨又会进一步抬高最低收购价格。这一“循返往复”势必会加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的压力,弱化了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的可持续性。除此之外,我国执行最低收购价格政策的目的在于获得粮食产量的大化,而不是种粮农民利益的最大化。在种粮成本不断提高以及种粮比较收益仍然较低的情况下,农民可能会无限制地企盼政府提高最低收购价格,然而最低收购价格的上调总是有限度的。因此,我们认为有通过实际必要对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做进一步的探讨,评价政策的功效和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蔡贤恩.我国现行粮食价格政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技术经济,2007(9):78-83.

[2]胡继亮.中部农户粮食种植行为的影响因素探析――基于湖北省农户的调查[J].经济前沿,2009(10):49-57.

种植效益论文范文6

关键词: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S5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8-0026-1

白河县地处陕西省安康市东南部汉水南麓,最高海拔1908米,平均海拔450米,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适合白术等中药材的生长。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调研论证和物质准备,今年春季,宋家镇政府融资500多万元,以公司加农户的生产模式,在双喜村中药材种植基地种植以白术、天麻、三七、黄连、金银花为主要品种的中药材1000亩。 在技术人员的精心指导和各个农户细心管护下,目前,除开天麻不能直观目测评估以外,其他的品种均长势良好。

1 分析市场前景,抓住中药材市场回暖的机遇

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强烈呼吁全世界重视植物药材(即中药材)的发展,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世界上有40亿人用中草药治病,占世界人口的80%,并预计,中药材的开发利用会在未来10年内在全世界全面兴起,成为全球高度发展的四大产业之一。在我国,具有得天独厚的中药材医学文化背景,以孙思邈、华佗、李时珍为代表的杰出中医药巨匠,一次次把中药材的开发利用推向历史的巅峰,特别是《本草纲目》的问世,又一次大大丰富了中药材的理论宝库。根据2010年国家卫生部调研资料显示,由于中药养生观念的确立和西南五省持续干旱等原因,中药保健品和药膳行业的异军突起,导致全国的中药材空前紧缺,中药材的价格随之节节攀升。仅以2011年春季我们当地的中药材市场为例,金银花、何首乌、通草、鲜三七的价格分别是每千克100元、60元、40元和4元。较2010年同比增长了20%、23.5、40和100%。土三七在这里分布极其广泛,一个劳工一天可以采集鲜三七50千克以上,今年春天在采集三七的季节,每个劳动日收入达400元以上。按照农户和药材公司签订的白术供需合同,每千克28元,每亩产值可达万元以上。通过市场调研,全面分析市场前景,镇党委、政府一班人统一了思想,坚定了信心,咬紧牙关,调配土地,整合资源,融合资金,终于出台并实现了种植中药材1000亩的目标。

2 广泛宣传,充分调动农民朋友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

去冬今春两季,镇政府领导在双喜村组织召开中药材种植专题会议18次,通过各种种植效益对比,开导农民解放思想,分析中药材的市场预期,统一调配土地,力求集约化生产。还通过现身说法指出,今年春季依托采集中药材,大家尝到了中药材市场的甜头,但是自然药材资源是有限的,尽管这里自然药材资源丰富,如果没有保护意识、没有节制的采挖,不久的将来就会枯竭,我们将失去赖以致富的源头。如果我们从现在开始,变野生为家种,就会变无序为有序,被动为主动,不仅可以大增加药材产业的收入,还有效的保护了现有的自然中药材资源,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何乐而不为呢?通过效益对比分析和现身说法式的宣传,提高了农民种植中药材的积极性,大家高兴地腾出土地,购买或采集药种,精心种植。截止2011年4月,1000中药材全部下种完毕。

3 加强对中药材种植户的培训,切实提高种植管理的科技含量

“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我们开辟中药材种植基地的指导思想。种植之前,我们药材公司请来了技术员,对所有的种植户进行了选种、下种、耕作、施肥、采集、精加工和病虫害防治方面全程统一的培训。保证每个种植户做到精心选地,适时播种,科学管理,按需施肥,有效防治病虫害。让农民朋友以科学的种植技术,保证中药材的稳产高产,成为中药材种植受益者的第一赢家。

种植效益论文范文7

[关键词] 农民 种草养畜 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183-01

一、草种的选择

要养好畜禽,关健在于所饲养牧草品种的选择,优质营养丰富的牧草,是饲养畜禽获取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在畜禽饲养中,家畜一般以禾本科牧草为主,家禽以豆科牧草为主,而且在饲养畜禽的经济用途上牧草发挥的作用也不同,目前,在饲养畜禽方面,选择较好的草种是养畜禽获取经济效益的关键,好的草种在饲养畜禽获取经济效益上有着显著的变化,并且草种种殖管理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种草养畜,这一先决条件就是要选好草种同时确保种子质量,可以根据饲养的畜禽类别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草种种植。比如,可以在确保畜禽营养的基础上选择所需要的营养的成分与栽培模式,以确保畜禽在长时间内能够均衡地吃到自身所需要来自牧草的各种类营养,以确畜禽生长、发育、提高产品质量。在饲养畜禽范围内,大多所需要的草种都是以牧草为主,这种牧草繁殖适合以人工草场为主,在考虑到草丛的营养与各类畜禽食口性的基础上,还应当考虑地块范围与闲置时间,所以种草养畜是一个设计方方面面科学技术的多角度问题。

在把草种选择落实到首位时,要把选择饲料草类鲜嫩与适口性及营养性相互比较,还应当考虑畜禽在食用牧草是一年生或多年生。所以在养畜所需营养与草种质量方面应当充分考虑草种的选择、草种的种植地块以及所要饲养的畜禽种类等等,只有充分地调研与分析,才能拟定出较好的计划,才能选择优质的草种种殖养畜,充分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科学种草养畜,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二、科学种草

当前,绝大多数农民在种草养畜方面存在一个误区,认为不管种什么牧草都不必清除杂草,认为地块里无论长什么样的草都可以用来养畜禽,只要畜禽吃饱就行,这种思想是不对的,这是一种违背科学原理的思想和不负责任的态度。例如:在自然状态下生长,无论是杂草、野草还是优质的牧草,它们都会为争营养而进行斗争,归根结底谁的适应性强,谁就能生存,当然肯定是杂草。我们在选择具有极强的生存能力的草种的同时,还应加强田间管理的锄草,在草种方面应当选用萌芽能力较强、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且对其生长条件要求较为适应生存的草种,在地块中出现杂草的时候,应当及时地加以清理,因为这些杂草会与牧草争土壤里的养分、肥料以及水源等。如果不把牧草与杂草相区别,会使得牧草的产量与品质大幅度下降,严重的会导致牧草的死亡,因此在整个牧草种植范围内应当及时清除杂草,特别是在早期,牧草处于苗期,生长缓慢,最容易受到杂草的危害,应当及时加以清除。

三、加强田间管理

对于优质的牧草而言,要种在好的土壤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自身的价值,由于不同的草种对土壤的要求不同,所以应当在草种种植前就要选择土壤好的地块。例如:林场或者是果园种植牧草适合耐阴性品种,而中性及偏碱性适合种植红、白三叶、紫苜蓿等豆科牧草,在沙土地种植方面适宜选用小冠花等品种,就总体而言,充分满足其水分条件的地块最适合牧草的生长与丰收,而那些水源匮乏地块也可以选用一些种植性耐旱稷覆盖性良好的牧草。

怎样种草,并不是把牧草当做普通野草一样看待,认为种草以及草种选择不需要任何的技术手段,只要把种子胡乱撒到地块里就完事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无论是哪一种牧草种植都是像种植农作物一样,需要各种整套的科学栽培技术,而且在种植前还要把土壤情况搞清楚,种殖后加强田间管理,注意防虫除草,因为牧草种子在新的环境里适应性差,极易被杂草和害虫侵害,如果地块选择不好,田间管理跟不上,特别容易造成发芽能力低、出苗较小等一系列问题,而且由于目前在牧草种植以及促进草种繁殖的宣传上,部分媒体采用了较为夸张的宣传方式,这样的后果就是让部分种植户认为牧草种植过于简单,从而忽视了牧草的科学种殖管理。所以,种植户无论是在种植什么样的牧草,都应当积极按照科学技术操作规范去进行,要相信科学的方式方法,才能最终达到预期的理想效益。

四、合理利用牧草饲养畜禽、提高经济收入

部分种植户由于经验等原因,长期认为一种牧草可以喂食牛、鸡、鸭、马等所有的畜禽,从而导致了草种种植品种过于单一,这种观点是较为错误的,因为每一种畜禽都有其自身独特的生物特性,并不是每一种牧草都是适合各种畜禽的。因此,在草种种植方面应当选择种植饲养畜禽所需营养的牧草品种,以科学的种植模式为基础,选择各个畜禽适口的牧草种类。例如:鲜草适合喂食肉牛、奶牛等畜禽,串叶松香适合喂食猪、鹅等等,这样的选择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畜禽的生长。

由于在牧草生长后,畜禽放牧的情况存在多样性等特点,所以,放牧的时间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需要注意的是,在种植大面积牧草的时候,可以利用轮牧的方式方法进行饲养,因为各种畜禽对牧草的要求不同,所以要在后期牧草加工方面进行一定的人工处理。比如:饲养的猪、鸡等一般不合适放牧,在喂食其鲜草上要切短甚至打浆,干草应当进一步进行粉碎处理,不适宜带水等。在正常情况下,牧草种植的效益确实高于普通农作物,但是也不是效益过高,所产生的价值并不是适合所有的种植户,所以,对于一般种植户而言应当谨慎思考,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是否进行牧草种植。

五、总结

广大种植户可以通过促进草种选择和种殖优质的牧草养畜,进一步科学提高牧草产量,从而增加经济收益,同时,不得不指出的是,在目前草种选择和种草养畜方面,还有许多技术与方法值得种植户的参考与学习,在选择合适的草种以及如何进行种草养畜方面,本文提供了一些可行性意见和建议,并且从草种选择、田间管理、饲养畜的配置方法与选择等方面进一步阐述了草种选择的优势与种草养畜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种植效益论文范文8

论文关键词:苗木市场应对措施提高效益

论文摘要:适当调整苗木种植结构,开发特色品种,实施科学种植,提高苗木质量等措施,提高经济效益,保持林木苗木产业健康发展。

1适当调整苗木结构

近年来,长白山次生林区苗木场圃发展很快,苗木存圃超量,经济效益下降,严重挫伤了苗农的积极陛。在这种情况下,正确认识苗木市场需求,适当调整苗木结构,就显得尤其重要。事实上,在加大力度建设平衡生态的今天,我区苗木需求量正在增加,尽管苗木发展迅速,常用大规模苗木仍处于基本供应充足的局面。但按照常能适应市场需求,掌握市场动向,着眼于苗木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压缩常规小苗木生产,增苗木扩繁是当前调整苗木结构的—个主要措施。特别是城乡绿化、农田林网建设等等都需要大规格、树形优美苗木、高品质的绿化大苗,因此尽快培育适合城乡绿化的高质量、大规格的合格苗木仍是当前苗木生产的一项重要任务。

2应重视苗木的品种及特色

传统的苗木种植观念跟传统农业种植观念的—个相同之处是“什么品种赚钱,我就种什么”。殊不知,这样一哄而上的结果是某些苗木品种的数量急剧增加,供大于求。高成本育出的苗木低价格售出,甚至有些地方实在没有销路,竞把苗木当作烧柴处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缺乏市场经济头脑和眼光。

多数人表现在以下n.个方面:一是,常规苗木。在我们这个地区,落叶松是一种常规苗术。由于一度需求量较大人们就不约而同地发展起来。有的乡镇竟发展到几千亩。待到小苗长成大苗,这股风潮已经过去,许多苗农懊恼地说“转眼间就大掉价,甚至贵贱都没人要。赔了,赔了!”二是,新品种“一窝蜂”。前几年,突然出现一股杨树苗新品种的风潮,不用说业PIN:k,就连许多业内人士也摸不清头脑。一听说是新品种,就风拥而上。条材、穗材价格高得惊人。

可是,这种新品种还没等出圃,就被另—个新品种冲击,变成了“老品种”,其价格跟引进时的价格天地之差,受损的自然还是苗农。三是,品种单一无特色。几年来笔者到过许多苗圃,尽管规模有大有小,品种却很雷同。并且不分主次。同时还是各干各的,缺乏集约管理,生产模式粗放,质量也不高。这也是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的—个重要因素。由于苗木具有生产周期长时效性却很强的牦,势必造成同一年份种植的品种出圃时间和销售时间也基本一致,结果也是供大于求。正如人们所说“种啥啥多,卖啥啥贱。”

因此重视苗木种植的品种和特色,对于产品适应市场需求,保证经济效益是十分重要的。

3加强科学种植,提高苗木质量

当前造成苗木生产效益低下的—个主要原因是缺乏科技含量,往往管理失误,苗木质量不佳。

首先,多数苗农原本是粮农,对树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一无所知,对苗木市场的需求和动向更轰岁佳以判断。只知育苗.赚钱,不知因地制宜。有些人舍不得使用好地,选择盐碱、涝洼、土质差、土壤贫乡脊的地块种植苗木,根本不瀚查应苗木生长,质量差,效益低在所难免;还有的树种选择不当,沙土地种植常绿树,起苗时带不住土佗;碱性土壤上种植酸性树种苗木,生长势不佳;耐旱性树种种植在长览教低洼的土地上用冰无法排除,造成苗木根系浸水时间过长腐烂,整株苗木死亡。诸如这些问题,在我们这个区域内屡见不鲜。

种植效益论文范文9

关键词:农作物种植;调整;结构;方法

1 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现实情况

据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农作物总种植面积略减,在这样一个资讯信息发达的时代,农民主要观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以国家政策、市场为导向,注重调整优化农作物的种植结构,调整食用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农作物的整体种植结构向优质、高收益型转化[1]。随着农业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市场对农产品的品种、色泽、味道、外观、营养价值等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尽可能地减少使用化肥和农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稳健高效地建设农村经济,是本文所要分析的重点内容。

2 关于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几个办法讨论分析情况

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布局应兼顾各方面的利益,要遵照农作物生长的规律,循序渐进、综合发展。要以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效益为核心,做到三方兼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综合最大化,禁止以牺牲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换取短期经济效益的错误行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要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当地的自然地质条件。适应农民技术和素质的逐渐提高,避免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对自然资源进行无节制的开发利用。同时围绕着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要带动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种、养、加、贸等一系列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以获得可观的整体效益。

不断地改善农作物资源条件,可更有利于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针对目前我国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改进农业资源条件,一是充分意识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加大财政支出,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避免使更多的农药、化肥随着土壤中的水分而渗入田地,污染环境[2];二是加大金融机构对农作物种植的支持力度,放宽对农民贷款额度的限制,促进农村经济的不断增长;三是把种植业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其他行业,提高种植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不断提高现有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水平,使他们在农业生产中充分发挥作用。

因地制宜,各地区应该根据不同的地域地质特征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把本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地域经济优势,重点发展本地具有地域优势的农作物,如长江中下游平原应该多种植水稻,江淮地区应该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两广丘陵山区应该以种植水果、高收益型经济作物为主,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优势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由于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价格波动性,政府应该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政府应该及时出台配套的政策措施来保障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效果。由于种植业很容易受气候、土壤、温度、湿度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产量容易产生波动,而且农作物的生长周期一般比较长,从价格产生、信息回馈到农产品产出,有一定的滞后性,加上现阶段的经济情况,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不可能完全按照农民的短期收益来进行,政府颁布一些有效措施来保证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效果。目前与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相关的主要方面是农业种植和农产品市场体系的进一步结合并完善发展[3]。怎样提高农民组织性,使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很好地结合,种植业结构调整是否能与改善生态环境及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服务联系起来,这些问题如果能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证明农作物种植业结构得到了正确的优化组合。

3 结语

由于农村信息滞后,缺乏必要的前瞻性、长远性、宏观性的技术指导,农民对于种植结构的调整往往存在着跟风现象,比较盲目,结果造成了“去年的信息,今年的庄稼,人家中啥,我家也中啥”的局面[4]。从多年的调查资料中可以看出:各地农民种植的农作物品种结构及趋势大体上都差不多,但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不仅仅是什么挣钱就多种什么的问题。确切地说,是要搞清楚市场供求的状况,针对本地种植农作物的特色,要优化本地农作物的品种结构,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面对当前农作物种植结构存在的问题,各级政府部门要切实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指导农民依靠科学技术进行结构的调整,使农作物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有正确合理的方向,从而保护农民利益。

参考文献

1 朱俊林.三峡工程与江汉平原农业持续发展[J] .生态学,2010(2)

2 张中平,盛学绍,杨格,王本营.六安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优化模型及其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1)

种植效益论文范文10

[关键词] 农机栽培技术及推广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技术方式

一、边疆香料烟的农机栽培技术的主要内容与推广目的

要了解其栽培技术的推广,要先以建立起合适的香料烟栽培技术以选择优良品种和合理的种植区为重要的前提,通过合理的中耕管理与移栽技术,培育出品质较好的优质香料烟。现代农机栽培技术包括选用优良的品种和香料烟育苗,烟叶的优良品种是提高烟叶产量的基础与关键,而各种栽培技术措施与方式也需要后续一定的科学研究。香料烟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育苗这一过程,栽培过程中的大田是否可以进行栽培或者移栽后育苗是否可以成活是其重要的基础性条件。综上所述,对香料烟的农机栽培技术及推广有着对现有技术提升及发展的重要科学意义。

就其农机栽培技术及推广的本质目的而言,进一步提高香料烟的产量,实现香料烟的可持续发展等都是栽培技术及推广活动的重要体现。为未来农业产业中,种植户越来越追求较高效益的获取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各级相关农业部门也应当积极推广技术运用,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为地区农业现代化的提升贡献智慧与力量。

二、如何进行香料烟的农机栽培技术推广

1.加强应用,提升栽培技术

现代农机栽培技术的应用条件要有一定的农机技术基础,在栽培应用上不断加强技术创新与应用。相关农业部门以及广大种植户应当时刻了解香料烟的农机栽培技术特点,进一步结合边疆实地情况,对地区土壤、气候、生态地理环境等实际种植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这对于加强农机栽培技术的应用是一个重要的前提。并且,由于各地区在气候与土壤条件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相关农业技术部门应当积极对农机栽培技术进行改进,面对不同的种植环境,研究出不同的农机栽培技术。在后续种植户的技术应用中,可以树立部门典型种植优良户,起到一种带头示范作用,这样有利于现代农机栽培技术在香料烟种植过程中的发展与应用。对于栽培技术的研究工作,相关农业部门要积极采取对策,在现有栽培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技术,实现产量与效益的增强。

2.政府引导,多方协调发展

在香料烟的农机栽培技术及推广活动中,政府引导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积极的促进效果。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涉及到资金、政策、执行方案等多方面因素,这就要求政府起到一定的主导性作用,在加强农业技术、政策倾斜、资金扶持等方面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对广大香料烟种植户进行支持。同时,在前期的宣传过程中,对于政策的宣传力度要到位,可以积极发动广大基层干群,推广农机栽培技术,对存在问题要及时反馈并加以解决。农业部门可以定期邀请相关专家走入种植户中,宣讲技术要领,对产生良好效益的种植户可以给予资金支持或对其扩大规模种植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在香料烟投放市场后,对市场需求的判断也需要迅速地进行判断,如果要实现地区产业化发展,就必须要有市场意识,必须在市场的大发展中求发展、求生存。

3.创新模式,种植因地制宜

由于边疆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在出口贸易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应当积极发展相关农业创业,对现有农机栽培技术推广模式进行不断创新与改进。可以将原有技术下乡活动演变为鼓励技术创新活动,种植户通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相互之间应当可以建立起较为通畅的交流渠道,在实现整体推广模式的进步同时也可以增加香料烟的产量,实现种植效益的增强。边疆地区以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发展香料烟种植可以进一步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土壤环境分各类层次,建议尝试划定高级、中级、低级三类香料烟标准,在市场上建立起合适的区分度这不仅有利于种植利益的提升,还有利于后续品牌效应的建立。而对于一些育苗与土壤大田种植技术,其根本性基础还是在于选种、育苗、培育、种植、防治病虫害、收获时期等几个重要方面。特别是因为当地气候所造成的病虫害防治问题,相关农业部门应当积极予以重视,加强信息反馈,对可能出现的病虫害问题要做好预警工作,积极保护广大种植户的切身利益。

4.产品营销,未来产业发展

目前,世界其它一些地区的香料烟种植已经逐步形成产业化发展,部分地区的种植效益已经产生了极好的效果,这些种植经验也值得我们去进行深入地分析与研究。香料烟的农机栽培技术推广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提高其产量,实现效益的提升,而后续重要的任务就是产品营销工作,任何产量的提高都需要合适的产品营销,这样才可以实现效益的提升。因此,这就要求在前期香料烟的品种选择上要尽量选择市场所迫切需要的品种,对这些优良品种的选择要紧密地把握住市场与效益这两项基本前提条件。农机栽培技术及推广的发展对于整个香料烟产业未来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基础性作用,所以要积极提升现有技术,展望未来产业发展,为实现未来产业化发展制定相应的科学规划方案。

三、论边疆香料烟的农机栽培技术及推广总结

本文通过对香料烟的农机栽培技术及推广的阐述,对其基本技术理论进行了简要地分析,重点提出了一些较为科学的推广方式,通过加强应用、政府引导、创新模式以及产品营销等方案的实行,可以对香料烟的农机栽培技术及推广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未来,香料烟产业化发展是进一步实现种植户效益提升的有效途径,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对其进行政策与资金支持,进一步促进我县现代农业技术的提升。

参考文献

种植效益论文范文11

关键词:生物腐植酸肥料;产量指标;经济效益;肥效

中图分类号:S6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4)22-0063-03

近年来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化肥致使土壤板结、土壤结构变差、肥力下降和理化性质变劣,最终导致了作物产量和品质下降[1~3]。腐植酸是一种有机胶体,具有很大的内表面和胶体表面积,吸附性很强,能够吸附、交换和活化土壤中的多种矿质元素,具有改土培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作物产量的功能[4,5]。生物腐植酸肥料是一种含有生物腐植酸类物质的新型肥料,具有提高土壤肥力、改良土壤和提高作物产量的作用。本文通过生物腐植酸肥料与当地有机肥在青菜上的应用效果对比,验证智能控氧微生物发酵技术生产的生物腐植酸有机肥(以猪粪为原料)产品对改善土壤性质和提高作物产量的效果,以期为生物腐植酸有机肥在衢州地区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作物青菜品种为衢州青。供试肥料为当地有机肥,由衢州市农科院提供;以猪粪为原料的生物腐植酸有机肥,由北京嘉博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并提供,具体指标见表1。

1.2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3年在衢州市农科院梨园基地三连栋温室大棚内进行,试验共设2个处理。对照(CK)处理,基肥每667 m2施当地有机肥2 400 kg和复合肥(15-15-15)40 kg,追肥在封行前每667 m2 施用10 kg复合肥;新型生物腐植酸有机肥处理,基肥每667 m2施新型腐植酸有机肥800 kg和复合肥(15-15-15)30 kg,追肥在封行前每667 m2 施用复合肥10 kg。每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设计。

1.3 试验方法

试验地土壤有机质含量19.0 g/kg,全氮含量1.24 g/kg,速效氮141 mg/kg,土壤pH值为6.28。温室内地势平坦,排灌方便,肥力均匀中等,前茬作物为辣椒。2013年10月中下旬进行整地分区,小区面积为20 m2(10 m×2 m),小区间设置保护行。11月上旬选择长势一致的衢州青幼苗按照行株距 25 cm×20 cm定植,管理同常规田间管理方法,并在叶片发黄时,参照李锡香等[6]和鲍士旦[7]的相关标准和方法,每个处理随机选取10株单株,测定单株质量、株高、叶片数、叶片长、叶片宽、叶柄长、叶柄宽和叶柄厚等产量相关指标及土壤的理化性质。并 利用SPSS 20.0 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2014年1月15日试验结束。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肥料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和pH值的影响

由表2可知,供试肥料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较施肥前均有显著的提高。新型生物腐植酸有机肥处理、对照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高出施肥前13.7%和8.9%,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土壤全氮含量对照处理>新型生物腐植酸有机肥处理>施肥前,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新型生物腐植酸有机肥处理和对照处理分别高出施肥前3.2%和8.1%。

土壤的pH值,对照处理与新型生物腐植酸有机肥处理和施肥处理前差异均达显著水平,但新型生物腐植酸有机肥处理与施肥前差异不显著。

2.2 供试肥料对青菜产量指标的影响

由表3可知,新型生物腐植酸有机肥处理对青菜平均单株质量和平均叶柄宽的影响效果好于对照处理,分别较对照增加7.9%和1.7%,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新型生物腐植酸有机肥处理对青菜平均株高、平均叶片数、平均叶片长、平均叶片宽、平均叶柄长和平均叶柄厚的影响较对照处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

2.3 供试肥料在青菜上的经济效益分析

通过供试肥料在青菜上的经济效益分析可见(表4),施用生物腐植酸肥料处理较对照节约肥料成本387元/667 m2,增加经济收益524元/667 m2,故比对照增加纯收益911元/667 m2。

3 结论与讨论

3.1 生物腐植酸有机肥能够改良土壤性质

生物腐植酸肥料中的腐植酸是由有机质经过微生物发酵和再合成的有机胶体,有很大的内表面积和良好的胶体表面性质,能够吸附、交换和活化土壤中的多种矿质元素,能够提高肥效,减少营养矿质元素的淋失,提高肥料的利用率[4,5,8]。本研究中,新型生物腐植酸有机肥处理对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较施肥前分别提高了13.7% 和3.2%,增加了土壤的肥力。

3.2 生物腐植酸能够增加作物产量

生物腐植酸肥料具有活化功能,能够增加作物体内的酶活性及代谢活动,从而使根系发达,促进植物生长。有研究表明,生物腐植酸肥料能够使水稻平均增产63.4~665.4 kg/hm2,并且对水稻的品质提升有一定的作用[9]。对生姜土壤脲酶活性及氮素吸收的影响研究表明,腐植酸肥料使生姜根茎的产量提升了9.17%[10]。本研究中,以猪粪为原料的生物腐植酸有机肥使青菜的单株质量提高了7.9%,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3.3 生物腐植酸有机肥能够节本增效

腐植酸肥料在加工番茄上的施用效果的研究结果显示,腐植酸肥料在等成本处理上能使667 m2增加纯收益90~284元 [11]。本研究中,青菜以常规施肥的30%施用以猪粪为原料的生物腐植酸肥料,肥料成本投入每667 m2减少了387元,每667 m2增加纯收益911元。以猪粪为原料的生物腐植酸有机肥能够使青菜生产节本增效。

综上所述,生物腐植酸肥料能够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作物产量,降低成本投入。另外,还可以解决生猪饲养过程中粪便处理不当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污染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高振宁.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有机农业[J].农村生态环境,2001,17(2):1-40.

[2] 徐阳春,沈其荣,茆泽圣.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土壤及不同粒级中酸解有机氮含量与分配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2,35(4):403-409.

[3] 王家生,何随成,佟晔.当前国内外肥料的发展趋势及特点[J].农业经济,2003(4):26-26.

[4] 文娜,杨波涛.腐植酸肥料对土壤的改良作用及其测定方法[J].新疆化工,2007(4):19-19

[5] 胡秀芝,程稼科.有机肥可提高土壤肥力[J].吉林农业,2008(5):30-30.

[6] 李锡香,沈镝.不结球白菜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7] 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8] 薛世川,张志梅,彭正萍,等.腐植酸复合肥的养分释放规律和控释机理研究[J].腐植酸,2001(Z1):30-32.

[9] 王龙,王红霞,杨丹,等.腐植酸肥料在水稻上应用效果[J].现代农业,2013(5):19-20.

种植效益论文范文12

关键词:生态园林、概念、发展、现状、问题、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Q14文献标识码: A

一、生态园林概念性分析

生态园园林的本质还是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上我们辅以生态原理为基本建设原则。所以的生态原理建设原则就是要是的将此种园林绿地系统内的各种生物加以科学的调配和有目的性的打造植物群落,使得其中的灌木、草本等一些列的生物能够在科学的配置下和谐生存。同时,还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积极为园内生物提供适宜的阳光、空气、土地等生存条件,组建现代化的植物群落。这是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必然阶段,也是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新时期的生态园林是在传统园林的发展经验和技术上,应用以现代的生态学基本原理。所具备三大特点:第一,层次多;第二,结构多;第三、功能多。我们可以这么理解,现代生态园林所具备的特点和功能,是的人类、动物、植物之间相互能够和谐的存在,真正打造出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观的城市建设项目。从而达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方面共赢。这是我国现代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头等大事。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所谓的生态园林建设是新时期中国环保事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阶段,我们要建设生态园林一定要把握好三个基本原则:第一,所建设的生态园林必须要同时具有生态性、观赏性、艺术性三个特点。这点不难理解,生态园林身为城市形象的门户所在,自然要起到基本的形象作用和美化环境的作用;第二,是要积极发展现代生态理念,科学的通过生态作用为城市提供相应的环境改善需求。众所周知,植物本身所进行的光合、蒸腾等一些列作用本身就像是城市的吸尘器。科学的利用好现代生态理念,这个效果会事半功倍;第三,在建设生态园林时一定要把握科学立体配置原则,在时间、空间、营养等方面进行立体配置,积极打造现代化的人工植物群落,建设良性生态循环的生活环境。

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化设城市化的进行脚步不断加快,这为我们带来了发展契机的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些列的负面影响。现阶段,生态园林建设事业发展的如火如荼,今后如何发展,继续将生态园林建设事业推向另一个巅峰是我们今后所要面临的基本课题。

二、生态园林发展历程分析

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左右,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就已经提出了生态园林这个基本概念。生态园林概念不是凭空而出的,当时西方发达国家正处于工业化迅猛发展的历史阶段。过分的工业化发展导致了自然资源被忽略式的破坏。同时,人口的急剧增加也导致了人类和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日益加深,此时西方国家的生活环境变得非常恶劣。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一些社会的有识之士站出来,开创了生态园林的基本理念。

著名的“国际庭园博览会”在一九八二年的时候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郊外正式召开,当时人工打造的园林植物生态部落吸引了绝大部分人的眼球。自此,生态园林的发展理念经过漫长的沉寂后终于登上了历史舞台,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无独有偶,日本在生态园林建设上也走出了重要的一步。在一九九六年的时候,日本京都生物生境研究会宣布对已建成的京都著名梅小路公园中的生态园进行系统跟踪研究。这为日本生态园林的发展笼络到大量当时的大学教学、研究员、热心市民等社会精英。这些人才经过不断的努力研究,在生态系统规划方面取得了傲人的成就。他们通过研究,基本掌握的植物群落的规划组成、详细的纳入了与植物群落相关的生物组合研究。这对于生态园林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力。

我国生态园林的发展比较晚,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腾飞,也逐渐出现在了人们的生活当中。无论是欧洲的生态公园,还是日本的自然生态观察园,其基本理念都是创造多样性自然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共生的乐趣,提高人们的自然志向,使人们在观察自然、学习自然的过程中,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三、当前我国生态园林发展中的问题所在

(1)生态效益重视不够

由于片面的追求景观视觉效果,在我国各地的植物景观设计中,都存在大量引进外来植物品种种植的现象。由于外来植物的介入,城市生态环境被人为的加以改变,生态群落遭受一定的影响。

(2)合理性有待完善

近年来,很多城市的公共绿地多是西方古典园林中的大面积草坪和小灌木拼成图案的绿化方式,并在一段时期内草坪加上色块图案渐渐成为城市园林绿化的时尚。但是从生态学来看,此种绿化模式发挥的生态效益远不如乔、灌、草复合群落,而且养护费用较高。

(3)原有植物破坏严重

在绿地建设或改造中,往往片面的强调图形的美观和象征意义,从而忽视了其园林植物生态功能的现象,很多大树在移植过程中被截干去枝,甚至死亡,这对原生的生态系统造成极大破坏。

(4)植物资源利用率较低

我国园林植物资源丰富,但在园林中可利用的植物资源十分有限。国外园林中观赏植物种类近千种,而我国园林植物种类相对贫乏。这些与我国资源丰富的地位是极不相称的。

四、生态园林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分析

我们首先分析下生态原因所带来的生态效益。众所周知,传统园林也具备基本的城市环境改善作用。但是,传统园林没有引以生态的园林,忽略了植物客观发展的生态环境。这也使得园林的生态效益事倍功半。生态园林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困境,通过科学合理的对园林内部植物进行系统配置,大大增强了植物群落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据相关统计显示,生态园林相较于传统园林,起所起到的防尘、降噪等基本的功用是传统园林无法比拟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其在吸收空气中有毒气体的能力也比之传统园林大幅度提升。在雾霾泛滥的今天,生态园林所带来的生态效益无疑是巨大的。

其次生态园林的景观效益在生态园林设计当中,引入了现代设计理念,更好的对植物群落与自然环境进行了系统的和谐统一。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无论是植物群论还是山坡、建筑、水体等一系列生物将达到完善的和谐设计统一。这将大大增强了生态园林的观赏性和观赏价值。

还有就是生态园林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园林建立的植物群落是经过科学的配置和慎重的规划建设而成的。这样的园林植物具备的自我修复和调节的必要功能。这将减少传统园林所带来的复杂养护管理工作。恰当的组合植物群落使得各种植物各取所需,不但促进了植物生长,更能在一定程度之上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生态园林建设推动了环保事业的发展。这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最后要说的就是生态园林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如火如荼,相应的精神文明建设更是不可或缺。生态园林以其独有的社会魅力吸引了游客,更通过自身所带来的自然魅力为人们上了与自然同行的宝贵一课。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生态文明的提出对生态园林发展是一次政治及思想上的飞跃,生态园林通过丰富的植物为主要材料、模拟再现自然植物群落、提倡自然景观的创造,将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大大提高,不断改善城市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凯英.对发展城市生态园林的认识与思考[J],山西林业,2009(6):30~31.

[2] 邵森等.生态园林发展问题的探讨[J],山东林业科技,2005(1):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