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种植专业论文

种植专业论文

时间:2023-03-28 15:09:26

种植专业论文

种植专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专类 植物 景观 园林

一、专类植物园林的特点

以某一种或某一类观赏植物为主体的花园。专类花园按照一定的造园意图进行园林布局,选择的植物品种通常是观花植物,也有选择观叶植物和观果植物的;这些植物应有比较丰富的品种和变种。这种花园有种植同一种植物的,如牡丹园;有种植同一属植物的,如丁香园;有种植同科或不同科但具有相类似的观赏特征的植物的,如蔷薇园、多浆植物园。专类花园的最大特色是能充分发挥同一类植物的最佳观赏期和特性,除在花期以美丽的景色供人游赏和陶冶情操外,还可进行有关植物学、园艺学和园林学方面的科学普及教育,从事观赏植物的品种资源的收集、比较、保存和杂交育种等科学研究。

二、专类植物园林的价值

植物专类园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今天的植物专类园不仅承担着专类植物的收集、引种驯化、濒危物种的保护等相关植物科学研究任务,而且也是供观赏、游憩及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场所。现在植物专类园也逐渐成为城市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象征之一。 本篇论文重点讨论了植物专类园规划设计的理论及方法,并把研究出的方法结合实践完成了山东沂州海棠园的规划设计。本文首先简述了国内外植物专类园的发展及研究现状,并提出了相关的研究方法,并提出了本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其次不同专家学者对植物专类园的概念的理解及定义,然后分析了植物专类园的特征以及与植物园的关系,总结出来我国植物专类园的不同发展时期,以及每一个发展时期的特点及具有典型代表的植物专类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植物专类园不同的分类方法以及植物专类园所发挥的作用,并分析出了我国植物专类园的发展趋势。最后从植物专类园规划设计基础理论的探讨出发,从景观生态学、植物学和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入手,提出了规划设计应该遵循的理念,分析出了植物专类园的规划设计的内容,并从专类植物规划、功能分区、景观规划等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方法

三、专类植物园林设计点

植物专类园林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根据地域特点,专门收集同一个“种”内的不同品种或同一个“属”内若干种和品种的著名树木或花卉,运用园艺栽培技术和园林艺术,按照科学性、生态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构成的供人们游赏、科学研究或科学普及的园地。通过对植物专类园在关中地区的分布现状做了进一步调查与分析,着重介绍了专类植物园的特点、功能、专类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提出了专类园设计与营造的发展对策,并对未来植物园的发展前景作以展望。根据理论研究与调查,进一步说明,植物专类园在园林艺术设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仅可以用于科学研究,还可以展示本种植物的群体美和个体美,同时也为游人提供了游览休憩的场所。从而使人们更加了解专类植物展示和植物造景形式在园林中的重要地位。

植物专类园林是一种强调专类植物展示和植物造景的园林形式,应用日趋广泛。在对植物专类园、专类花园、植物园进行区别的基础上,明确了植物专类园的定义,并根据植物专类园的植物种类及表达的主题,将植物专类园分为四个类别。同时,特别针对中国植物园中的植物专类园进行统计,分析植物园中植物专类园的现状。植物园林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从专类植物收集、扩大利用、进行保护到植物多样性保护的历史。如今植物园的功能是保护、科研、科普、游憩和开发,其中“保护”(即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实践)分为“就地保存”和“迁地保存”。

在中国,园林中作专类植物布置的花园已有悠久的历史。《诗经》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桃园的写照。随着园艺事业的发展,历代文人的推崇提倡,介绍名花品种和栽培技术的专著的相继问世,专类花园推广开来。北宋《洛阳名园记》记载,天王院花园子有“牡丹数十万本”。在国外,古埃及园圃已有栽种葡萄、海枣等专圃的布置。中世纪欧洲较大的寺院庭园内多辟有草药园,其中也栽有观赏价值高的药用植物,如石竹、薰衣草、玫瑰等。这些植物集中栽于一角,开花时花团锦簇,可以说是专类花园的雏形。18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国际交往和生物科学的发展,有不少专类花园,如月季园、杜鹃花园、丁香园等能在园中展出来自世界各地的品种以及培育出的新品种。每年5月下旬,世界级的园艺盛会――切尔西花展就会在英国伦敦如期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园艺爱好者和专业人士云集在这里,尽情地欣赏这个由英国皇家园艺学会主办、拥有80多年悠久历史的花展。展览会上,参展商纷纷展示各类园林花卉新品种,包括乔灌木、鲜切花、兰花、多浆植物、热带花卉、水生植物、蔬菜瓜果、香草、藤本植物、食虫植物等,其中深受英国人喜爱的多年生花卉(Perennials)更加突出,既有展示球根花卉或宿根植物多品种的综合性大展位,又有专门展示像玉簪属、鸢尾属、报春花属等专类植物的特别展位。整体给人留下眼花缭乱、目不暇给的感觉。这里仅管中窥豹地介绍一些新品种,藉以了解国外较高园林花卉育种和栽培水平。

四、结论

专类植物园林往往能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有些甚至还有震撼人心的效果。专类花园虽然在盛花期成为一时胜赏,但有些植物在花谢之后就景色全非。为此,可增选早花和晚花品种来延长观赏期,并用其他观赏植物作衬托,以达到既有一时盛景,又是四季如画。

参考文献:

[1] 武欣. 武汉城市乡村聚落植物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2] 郭一鸣. 全球白菜型油菜遗传多样性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3] 何小芳. 植物园水生植物区规划设计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4] 高伟. 四倍体棉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5] 郭晓丽. 大王滩水库集水区沉水植物分布特征及多样性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 2010 .

[6] 王晓菡. 中国芍药品种遗传多样性SRAP分析和核心种质的初步构建[D]山东农业大学,

[7] 郝美彬. 山地型郊野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10 .

[8] 杨培浩. 不同小麦品种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及SSR遗传多样性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 2010 .

[9] 王小如. 杭州植物园植物景观分析[D]浙江农林大学, 2010 .

[10] 蒋燕锋. 厚朴遗传多样性层次变异规律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 2010 .

种植专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中职学校种植专业课教学现代农业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105-01

1.种植类专业课特点及其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联系

1.1种植类专业课的特点

种植类专业课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四点:第一,种植类专业课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即需要学生在学习进行具体实践操,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具体操作进行指导。第二,种植类专业课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即要求相关教学的安排需要与农业的生产进程相吻合。第三,种植类专业课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即教学需要注意南北方的差异、东西部的差异,还要注意具体的城市与省份间的差异。第四,种植类专业课具有一定的技术性,即教与学的过程需要注重社会生产技术的培养。

1.2种植类专业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定义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在按农业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划分的农业发展史上,是最新发展阶段的农业,包括绿色农业、物理农业、休闲农业、工厂化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立体农业、订单农业等多个类型。

完整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现代农业基本保障,国家及相关政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而中职种植类专业课程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它不仅可以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培养必须的人才,还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创新性的提供优化模式与先进技术奠定基础,从而培养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民。整体上来说,种植类专业课可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2.中职学校种植专业课教学现状

当前,中职学校种植专业课教学存在5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第一,教学目标与实际的农业发展不一致,教学内容相对较为陈旧、偏多、纷繁复杂。第二,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提问法等比较传统的方法,而诸如等的演示法、讨论法、探究合作法等一些相对灵活、新型的教学方法应用相对较少。第三,教学设施与教学环境相对落后,仍然停留在黑板、粉笔、教科书等传统媒介的教学层次上。教师队伍相对年轻化,专业能力有待于提高。第四,过于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的作用,不利于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形成与发展。第五,教师在教学别容易忽视教学反思以及学生反馈的信息,从而抑制教学水平的提高。

3.中职学校种植专业课教学策略

3.1设计符合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能力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开设能够真正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中职学校种植专业课教学,需要设计符合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能力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具体做法可以按照传统的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方法进行。

3.2选取符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

开设能够真正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中职学校种植专业课教学,还需要选取符合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例如,引进直观演示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现场教学法等等。

3.3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突破章节的学难点和重点

当然,开设能够真正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中职学校种植专业课教学,也需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突破章节的学难点和重点。不管是在基础理论知识介绍课、设施结构介绍课上、专业技能讲授课上,还是在专业问题求解课、练习测试课上,均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功能,突破章节的学难点和重点。

3.4运用多种类型的教学工具与教学方式设置教学实践情境

正如前文提到,当前中职类学校的种植类专业的教学设施与教学环境相对落后,仍然停留在黑板、粉笔、教科书等传统媒介的教学层次上,实训设施更是不足,所以教师需要运用多种类型的教学工具与教学方式设置教学实践情境。具体做法可以如下:第一,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演示具体的实验内容,例如,使用CAI课件演示具体的技术操作,使用幻灯片等展示动态的教学内容。第二,使用计算机技术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相关技能。第三,使用多媒体课件动态展示操作步骤与运作过程。第四,使用网络搜索功能与网络信息资源塑造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丙离.浅谈如何提高种植专业课课堂教学效果[J].河南农业,2009,(14)

[2] 熊汉琴.高职种植类专业课教学改革创新探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09)

[3] 许晓梅.浅谈提高种植专业课教学效果的四种有效方法[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0,(01)

种植专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嵌入式;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教学策略

风景园林专业升成一级学科后,其专业课程都面临着升级整合,“园林植物景观设计”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程及特色课程,主要是运用有观赏价值的植物,根据其生态习性和观赏特性,将植物与植物,植物与其他造园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创造具有意境的优美景观,供人观赏。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既是前期植物认识识别等基础课程的总结,又为后续园林景观设计课程、园林工程、毕业设计等综合性课程打下基础。

1“嵌入式”教学及其内涵

1.1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嵌入式”教学的界定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有着很强的操作性,尤其是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这门课程,很多学生都缺乏对植物景观设计的整体把握,直到毕业了还对植物配置不甚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弥补这些都显得很关键。本次教学方法是将与其相关的教学信息融入“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的教学新方法,是一种借鉴计算机软件工程等专业开展“嵌入式”教学。

1.2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嵌入式”教学的内涵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嵌入式”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对涉及到相关知识的理论点、实践内容知识或者相关专家进课堂等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理论研究前沿的问题及实践内容通过一定的模式都嵌入到课程当中,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打破固定的思维,使学生在学校课堂中就能接触到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更为直观地感受园林植物景观设计。

2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介绍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是天津城建大学风景园林系在原有的“植物造景”课程的基础上改革和扩展所形成的,并于2016年在制订风景园林培养方案的时候重新制订了新的教学大纲,是风景园林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从原有的24课时,扩展到64学时,并从以往的纯理论讲解扩展到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在新的培养方案中,“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这门课在大三开设,在学习阶段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嵌入式”教学应用在这门课程上,既然是对以往的理论知识的一个总结,又可以对新的知识有大体的认识,为新的课程打下伏笔。

3“嵌入式”教学方法在景观设计课程的应用

3.1课程现阶段的问题

3.1.1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不够很多学生在听讲或做作业的过程中,对之前讲的内容一知半解,如对植物形态不了解,“张冠李戴”;在选择天津本地的植物做设计,往往会出现南方的树种;有的应该是适宜种植在阴面的植物,就在没有遮荫的阳面地方出现,学生普遍缺乏对植物动态欣赏的把握,这都是由于学生对之前知识储备量不足造成的。3.1.2学生对空间关系的把握缺少尺度感学生对于空间关系的把握还是停留在建筑的尺度上,不能够正确处理植物和空间之间的关系,设计的时候缺乏层次感。3.1.3学生图纸表达不规范,表达效果不理想学生在和老师交流的时候有很多的想法和理念,但是最终交图的时候却与当时的设想有很大的差距,学生在最终表现的时候有点“力不从心”,所以在课程当中应该“嵌入”相关的内容,来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3.1.4教学实践环节课时较少以往24学时的教学理论占主要课时,只有最后的4学时是对学生下达任务书,布置结课作业,结课作业往往是针对某一花园或小区居住花园的植物景观设计,在缺少实践环节的情况下,导致作业的效果和学生的掌握程度往往不是很理想。以上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嵌入式”教学来解决,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嵌入(如园林树木学、植物生态学、设计初步等理论知识)、空间关系的嵌入和实践能力的嵌入来贯穿其中。

3.2“嵌入式”教学策略

笔者针对新的培养方案对“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课程内容重新进行的脉络清理,把课堂教学分成五个模块,在课堂上始终以理论教学为主线,见表1,以知识点(相关理论内容)的嵌入、实际项目(实践课程)的嵌入为主要途径,提出五大模块,每一模块都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和嵌入的内容:通过作业来考察学生掌握的情况。模块一,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的种类、习性和识别,这一模块把园林树木和花卉学的内容嵌入在里面,通过校外实践识别常见的园林植物,来强化这部分内容,最后这一部分考核是完成一份天津本地植物调研报告;模块二,主要在“嵌入”美术基础、设计基础及风景园林艺术原理,把课程重点放在对种植设计和对形式美法则的应用上,从植物形状、大小、颜色、质感和立面形式以及组合的形式美法则等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因为艺术都是相通的,这样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能够更感性地把植物设计提升到艺术的层次上,这部分考查要求学生运用植物群落的季相、色彩、层次等方法,完成一份植物景观案例调查分析的PPT;模块三,主要是讲解植物造景的生态学应用,这部分内容就需要“嵌入”光、温度、湿度等植物生态学的内容,通过学生课下查找网络及书籍资料,来获取植物生态设计的案例,以课上汇报的方式来进行考核这部分内容;模块四,是把学生分组,为天津市近几年比较成熟的公园和新建的广场、居住区小游园等空间进行测绘,并以组为单位进行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的绘制,这一模块是通过“嵌入”景观规划设计原理和城市规划原理,使学生在做小项目的时候从宏观规划考虑出发更能深入地了解植物选择的内涵和文脉;模块五,是最后一个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考虑到课时的限制,由教师提供一块规划好的场地,由学生进行自由改造或提升,在考察完现场之后,这就要求学生对植物的布局和种类选择进行设计,让学生在项目布置任务书阶段就介入,通过对任务书的解读更好地理解场地的设计,之后通过功能分区的设计、景点的规划、植物的选择等进行讨论说明,完成植物景观设计,最后通过“园林工程”相关理论知识的嵌入,使学生有意识的让设计达到施工图的标准,使学生意识到什么样的植物设计才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实施。

4结语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对“嵌入式”教学的探索,为系统的教学和实践教学拓展了改革的思路,拓宽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并学以致用,进一步提高了学习兴趣,拓展了知识面和实践能力,调动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邵锋,宁惠娟,包志毅.园林专业“植物种植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09,02:72-74.

[2]吴顺发.渗透性教学法探讨[J].闽江职业大学学报,1999,04:33-34.

[3]王美仙,董丽,尹豪.“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11,02:71-73.

[4]郝培尧,李冠衡,尹豪,董丽.北京林业大学“园林植物景观规划”课程教学组织优化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15,01:68-70.

种植专业论文范文4

关键词 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3-0037-03

Reformation and Practice of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for Plant Protection Specialty

LIN Qiao-ling HE Hong * YI Run-hua

(Agricultural College,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Zhanjiang Guangdong 524088)

Abstract The status reformation and practice of practices teaching system for plant protection specialty in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were introduced,including methods and content,open laboratories,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bases and thesis management,etc. By preliminary trying,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eaching reformation promoted students' operative skill and ability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and improved their professional quality,stimulated their learning interest.

Key words plant protection specialty;practice teaching;reform;pratice

植物保护专业是传统植物生产类主干专业之一。该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业及其他相关领域从事植物保护工作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目前,广东海洋大学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多数到农化企业或乡镇农技部门就业,从事农药营销、植保技术服务等工作,还有部分学生读研继续深造。这不仅要求毕业生要具备较宽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在以往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其课程设置往往是理论课的从属,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国内不少农业院校都已就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探索和改革[1-12]。广东海洋大学积极借鉴其他高校的经验,采取多种措施强化实践教学,以满足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为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奠定了基础。

1 教学方法与内容的改革

1.1 教学方法改革

过去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主要是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进行验证性教学,该种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和动手能力。为此,广东海洋大学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一是采用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上实验课前一周教师提前给学生安排讨论的题目,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等做好准备。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认真倾听,结合学生讨论的实际,做好引导,进行必要的提示、点拨、设疑、答疑等。二是结合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实施现场教学。如农业昆虫学与农业植物病理学等实验课上,教师可针对教学内容适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深入田间地头,观察识别病虫,采集病虫害标本,跟随指导解疑。通过此过程,学生身临其境,形象生动地观察认识了以往只在课本和PPT上看到的常见病虫害,也掌握了常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大大提高了其学习兴趣。三是鼓励学生采集标本,参与教具制作,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广东海洋大学校园周边植被丰富,是一个天然的植物标本贮藏库。根据季节和植物的生长发育周期,组织学生制作成套病虫害标本,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丰富实验室的标本贮藏量,为学生的实验教学增加教学内容,一举两得。

1.2 教学内容改革

植物保护专业许多课程实验都属于验证性内容,如普通昆虫学和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内容多是对常见昆虫和病菌的识别与鉴定,以往学生只要按实验指导步骤进行操作就能顺利完成实验,这样学生只能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常规的实验仪器设备使用方法,但缺乏动脑思考、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锻炼,使得真正能够合理地设计实验并就实验提出问题和解决办法的学生不多。为改变此弊端,广东海洋大学开展了以下内容的改革:一是在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增加了技能性、设计型综合实验。如在普通植物病理学实验项目中增加了植物病原菌分离及其培养基设计这一综合性实验项目,让学生自己采集各种植物病害标本,并根据病原菌的特性,设计、配制培养基,通过比较分析各种培养基对病原菌生长、分离效果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二是在教学计划中增设了技能训练课,以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技能训练课包括植物病理学基础、昆虫学基础、植物病害防控、农业害虫防控等四大模块,每个技能训练课20个学时,形成了基本实验操作能力与专业技能、专业技术应用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三是实验课与生产实习相结合,生产实习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根据农业生产现状和出现的新问题,设计实习的内容。课程的实验课与生产实习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操作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如农业昆虫学实验课与生产实者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害虫的发生以及生物学特点,进一步提出防治的方法与措施,并在实践实习中加以确认。学生觉得能学以致用,从而激发了其学习兴趣,锻炼了其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

2 开放实验室,推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

以往的实验室管理,仪器分散,功能不全,利用率低,相互独立。部分实验室仅供学生上课使用,不对本科生进行开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此,广东海洋大学对实验室进行整改,把教学实验室与科研实验室进行整合,成立大植保实验平台,实验室总面积近1 000 m2,近3年来添置实验仪器设备费用超过300万元。实验室由专人负责,做到人、财、物资源共享,实行全天候开放实验室制度,对本专业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及周末与寒暑假时间自由出入实验室,大大方便了学生做实验。同时推行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由指导老师负责本科生科研选题及实验室安全、卫生等问题,避免学生盲目操作。本科生与导师实行双向选择,导师可以挑选学生,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理想的导师。导师可以先为学生选择研究主题,通过研究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选题的技巧。特别是导师自己有科研课题时,能够让学生尽早参与课题的研究,对锻炼和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学生随导师进入相应的实验室,与其他研究生一起,协助导师做些教学和科研的辅助工作,增加了其实践机会,增强对其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实践证明,学生对科研导师制反响较大,参与积极性很高,班级学生参与率几乎达到100%。同时广东海洋大学还利用该实验室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广东省和学校组织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挑战杯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已有多名学生获得校级以上创新大赛或挑战杯竞赛奖项,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

3 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训基地是保证学生实践教学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要基地,也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为确实提高植物保护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广东海洋大学因地制宜在校内外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实训基地。

3.1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植物保护专业是隶属于广东海洋大学农学院11个涉农的本科专业之一,为搞好该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广东海洋大学充分利用学院已建有的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和园艺研究所等条件,并结合学院其他专业如农学、生物技术、园林、园艺等相关专业的校内教学、科研、生产等资源,在校内建立了水稻、甘蔗、果树、蔬菜及热带植物等病虫害观测圃,为相关专业课程从“黑板”教学走向“现场”教学,将书本上抽象的“植物病虫发生与防治”变得具体、生动、形象,为实现理论与生产实践的无缝对接等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该专业还组织学生按作物种类对其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调查,以了解、掌握校内各主要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并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对其防治策略与防治方法提出建议,较好地实现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的结合,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锻炼、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极为重要的一环。在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广东海洋大学加强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结合当地热带农业特色,广东海洋大学分别建立了南亚所热带植物实习基地、廉江红橙实习基地、徐闻香蕉与蔬菜实习基地、雷州蚕桑实习基地及湖光农场实习基地等多个校外实训基地,不仅提高了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也保证了学生生产实习的顺利进行。

4 强化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与指导

毕业论文(设计)是学生4年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是学生理论水平、操作技能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及创造性的集中反映,是衡量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为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与水平,结合农科专业高等教育特点,广东海洋大学在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与指导工作中进行了如下改革。一是严把毕业论文选题与内容关。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必须是一人一题,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的;论文内容必须是学术研究性论文,不仅要有广度,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创新性。二是严把指导教师关。要求指导毕业论文的教师必须有课题支持,以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严把毕业论文答辩关。答辩时专业成立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对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内容、格式、独创性等进行全面严格审查,对不合要求的论文一律不准答辩;答辩时要求每人进行独立答辩,由答辩委员根据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答辩表现等,对每个学生的毕业论文答辩做出客观、公正评价。四是强化了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要求学生的毕业论文必须有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指导教师意见、评阅教师意见等。为保证学生能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广东海洋大学除建立植物保护专业实验室平台、建立全天候开放实验室制度外,在教学安排上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调整,在学生进入三年级时即开始安排、组织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撰写工作,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开展毕业论文的研究工作,一改过去四年级时才开始进行毕业论文研究工作的状况,这样不仅在时间跨度上可以涵盖农作物一个完整的生长发育期,以保证研究资料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可靠性,同时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认真思考与总结,确保毕业论文的质量与水平。通过改革,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逐步扩大,研究深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得到明显的提高,已有多篇毕业论文在校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

5 结语

通过对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实践,激发了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也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明显提升该专业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教学质量,逐年提高学生就业率,受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但由于植物保护专业涉及面广,又受地域等主客观条件限制,虽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这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还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广东海洋大学将不断努力,确保植物保护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更加完善,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较高综合素质、适宜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植物保护专业人才。

6 参考文献

[1] 廖胜刚.创新实践教学:对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就业市场需求[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与研究,2005(1):94-96.

[2] 龚国淑,黄云,张敏,等.新时期植保高素质人才培养浅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4,22(S1):29-31.

[3] 郭胜.以就业为导向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J].职业与成人教育,2005(3):40.

[4] 康涛,卢毅,刘小高.当前综合性院校农科实践教学质量的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89-94.

[5] 贺桂欣,王久兴,齐永顺,等.论创业教育视野下的园艺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21(2):64-67.

[6] 高必达,余映波,李红玫.植保专业动态应变教学体系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1(2):65,84.

[7] 赵明.植物保护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0):85.

[8] 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9] 黎东升.农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高等农业教育,2001(8):64-65.

[10] 樊东,王晓云,赵奎军.农科专业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1):18-21.

种植专业论文范文5

1教材改革

根据中医学专业的特点,结合多年改革探索,我们首次提出“中药植物学”概念,即中医临床常用中药的来源植物。并编写以常用中药植物识别及栽培实践为主要内容的《中药植物学》课本,由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3]。《中药植物学》是以常用中药植物为对象,研究它们的形态、生理功能、栽培基本理论(包括栽培、采收、加工、炮制、中药材质量生产规范)和北方常见中药植物的分类鉴定及栽培,是集中药植物鉴定、栽培、采收加工、炮制及本地区常见中药材鉴定及栽培为一体的教材,填补国内中药学实践教学空白[3]。

2课堂教学改革

2.1教学内容改革中药植物学内容很多,包括植物形态、植物分类及中药植物栽培,为了能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较好的实践技能,在理论教学中,重新安排教学内容,如精简教学内容:以前学习过的内容、与其他学科重复的内容、或在实践中不涉及的内容都删去不讲,比如植物的细胞即植物的组织一部分,其他学科都有涉及,且学生大都在生物学课程中学过,实践中的应用也很少。所以,在编写《中药植物学》课本时,没有编写此部分内容,既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2.2合理利用实物教具及多媒体教学系统《中药植物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独特的一面:讲授内容都与植物相关,且植物材料可以直接取材于大自然,使得《中药植物学》的教学有很强的直观性。因此,在课件的编写中,我们非常注意图片的运用,每一个抽象的概念都有相应的图片展示,对于一些可以直接采摘的新鲜植物,我们也会在上课时分发给学生,生动的图片和真实的触感要比文字描述的效果好很多。所以,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首先让学生观察图片或新鲜植物,先对概念或植物产生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再用专业的术语进行描述,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便更好地掌握。同时,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很好的直观性,图片、特别是新鲜植物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理论教学的趣味性,在观察图片和植物的过程中,感性认识能够很快的上升到理性认识,对概念及技能的掌握更加全面和完善。

3实验教学改革

因为《中药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我们在课时安排及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加大投入。

3.1实验基地建设为了达到全方位的实践能力培养,我们建设了药用植物园和中药标本馆。药用植物园占地40亩,栽培中药植物300余种,主要以北方常见中药植物为主,也引种栽培了许多南方品种,完全能够保证学生的实践教学需要。在药用植物园的教学中,我们通过实地观察,引导学生回忆课本内容,复习并验证已经学习的专业知识,使学生通过真实的触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并在此过程中培养中药植物辨识的实践技能。为了使学生掌握全面的植物鉴别能力,我们与图书馆联系,引进植物志和植物图鉴等书籍,让学生在植物园内利用这些工具书鉴定植物,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们通过实际操作,掌握鉴定植物的方法,更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实践技能。

3.2对植物的辨识,使学生们掌握野外辨药识药的技能,但也有不足。由于植物是露天栽培,大部分南方品种无法适应北方生长,且冬天植物枯萎,中药植物的观察受到地域和季节的限制。另外,对于中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中药饮片的识别及鉴定是非常重要的技能。基于以上考虑,我院设计建设集植物腊叶标本、植物浸制标本和中药饮片真伪鉴别为一体的中药标本馆。学生们不仅可以在植物园里观察植物,还可以到标本室观察鉴别真伪饮片,在不适宜野外观察的季节,还可以通过腊叶标本和浸制标本观察植物形态特征。为了保证学生们更好的观察,我们还加大了实验室开放力度,延长开放时间,保证学生们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4考试模式改革

针对《中药植物学》实践环节的重要性,我们也根据其自身特点,对考试模式进行了改革,推行形成性评价体系。每一位学生形成性评价成绩包括平时表现评价、作业评价、阶段性测验环节和教学实践活动评价,其中平时表现评价的成绩占5%;作业评价环节的成绩占15%;阶段性测验环节的成绩占30%;教学实践活动环节的成绩占50%。形成性评价成绩在《中药植物学》课程总成绩中占30%,理论考试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70%。这种形成性评价是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纳入到考察范围,对于平时不学,考试突击的学生来说,在形成性评价体系下,必须要全程全心投入,认真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成绩。为了更加全面的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我们也在根据中药植物实际,摸索推行网络考试。这种新的考试方式有几大优点:(1)传统的考试方式只有文字叙述题干,学生作答。但是中药植物学的对象就是植物,研究的是植物的鉴别,如果用纯文字的试题,很难全面考察学生的能力。利用网络考试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因为网络考试是在电脑作答,可以利用大量植物图片,更好地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使理论和实践很好的结合,更好地反应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实践能力。(2)网络考试可以通过超链接技术,增加试题的内容及层次。如可以通过一张图片考察学生图片中植物的名称,所属科,并延伸至科特征、科主要化学成分及本科其它代表植物以及本科中药主要的作用等等。(3)网络考试可以通过限定每道题的答题时间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网络考试可以规定每道题目的答题时间,且做过之后不能再次作答,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和复习时牢固掌握知识点,才能做到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快更准确的做题。

5结语

《中药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如何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的利用实践环节,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对于中药学的实践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培养综合性、复合型中医人才的重要一环。实践教学改革,重点不仅是实践基地的建设,还包括思想的解放,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正确利用教具、推行全面的考察模式及改进考试方法,这些都是在实践教学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几年的改革探索,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今后也要设立校外实践基地,通过带领学生进行野外实践,到药企参观,探索并完善适合中医学本科专业的中药学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9.

[2]王玉霞,胡娟娟.中药学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2):84-85.

种植专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园林专业;《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教学改革;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6-0122-02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是本专业的重点和难点科目。该科目不仅包含大量的理论和概念性内容,对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也有较高要求。随着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应用技能要求不断提高,必须做好《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教学,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社会企业提供符合其要求的优秀人才。传统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教学偏向于理论教学,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符合当前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想要提高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对《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开展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理念的改革创新,满足社会企业对人才应用技术的具体要求。

一、《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教学现状和问题

1.遗传学和育种学课程分开学习存在弊端。传统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科目属于遗传学和育种学的交叉学科,在学科内容设计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结构,其遗传学和育种学的内容是分开讲授的。这种模式虽然有助于学生更完善理论体系的建立,但却不利于学生应用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知识点脱节、遗传学和育种学知识结构无法有效融合的问题,从而导致其所学的理论知识无法应用于实践,影响了学生遗传育种学应用技能的掌握。

2.教学手段单一。在《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教材中,主要分为遗传学和育种学两方面的知识体系,遗传学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而育种学对实际操作能力却有着较高的要求。在传统教学模式中,遗传学主要是通过理论课讲解来完成的,而实操课则采用了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虽然这种教学模式也能够训练学生的育种学应用技能,但由于遗传学理论课与育种学实践课脱节,导致育种学教学中难以实现遗传学知识的运用。这影响了学生对《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的整体把握,也影响了学生的学科探究能力培养,阻碍了学生的职业发展。

3.实验条件相对较差,学时不足。《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科目实践教学对实验场地的面积、环境和设施完备性有着较高的要求。部分学校由于土地资源不足、资金欠缺,根本无法为学生建立专业、系统的实操训练基地。这使得遗传育种学的实验课只能在实验室开展,主要的内容就是理论验证、演示实验等基础实验内容。与生产实践脱节的实验内容不利于学生应用技能的提高,也阻碍了其生产实践能力的培养。加上由于园林专业内容量大,对实验课的课时不断压缩,导致学生在实验课上仅能够了解知识,根本无法完成技能的提高和掌握。由于实验课内容缺乏创造性和自由度,导致学生对实验课不感兴趣,影响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积极性。

4.实验基地不足。园林遗传育种学的学习,需要配合大量的实操训练才能完成理论和技术的双重教学目标。在本科目的工厂化生产、繁殖培育、扩繁技术指导等内容中,更对实验基地的条件和规模有着较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缺乏完善的实验基地为园林专业的学生提供实验和研究场所,导致很多需要长期观察的实验都无法开展,影响了学生应用技能的掌握和科研能力的养成。

5.考试方式过于老旧。在社会企业对园林专业学生应用技能掌握度和人才的专业性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传统的“笔试+学分”的培养模式已经无法实现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这种死板的以笔试为主要评价模式的考试方式,使学生习惯了在考前依靠死记硬背来完成考试。这根本无法对学生技术掌握程度实现考量,其评价结果对学生的真正学习质量和技术掌握程度也无法有效反映。

二、《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教学改革策略

1.调整园林植物遗传育种课程的教学内容。将园林植物遗传学和园林植物育种学进行归纳综合,例如在传授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变化这部分内容时,与单倍体、多倍体育种,DNA结构及其中心法则与基因工程育种、分子标记育种等相结合,使学生理解遗传和育种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遗传学是理论知识、是基础,育种学是对理论的实践应用,再结合课程实验,使学生既可以理解遗传学理论知识的实质,又可以丰富育种的知识和育种技术。课程体系中适当补充少量关于植物生理学、园林植物栽培学、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增加基因工程、园林植物种苗生产和扩繁新技术等知识,将一些国内外园林植物体细胞胚诱导、植株再生体系和人工种子技术等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融合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中,开阔学生接受知识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2.改进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课时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好地掌握应用技术,必须改变理论与实践课相脱节的现象。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要善于运用最新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在理论课教学中,灵活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创建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了解该理论知识的应用价值,并通过问题情境、讨论情境、探究情境的设计,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实践课教学中,要把握好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法,通过在实践中渗透理论知识讲解,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理论联系实践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学科探究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除此之外,要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相关的社会或校园活动,教师通过帮助学生组织活动来训练学生的学科知识应用能力,并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3.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传统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中,对学生动手能力训练不足是导致专业所培养的人才缺乏岗位适应性的关键。为了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一定要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科目教学中能够灵活应用符合生产实践的教学资源,从而在课堂上拓宽学生的视野。除此之外,要提高验课教学内容的自由度,让学生能够在实验操作中自由发挥,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4.增加参观学习的机会。园林专业的大学生就业方向比较广泛,但这也导致了学生毕业后会面临迷惘。为了更早的帮学生把握好就业方向和职业发展方向,教师和学校有必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参观学习机会,让学生了解行业现状和就业方向。通过参观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实现理论联系实际,还能够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学习学科知识,提高技术和能力。除此之外,参观学习机会的增多,会让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现状和就业面有更为深刻的了解,从而促使学生尽早找到兴趣所在,科学的开展就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综上所述,虽然《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但相信通过学科教师的不断研究和实践,园林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必然会拥有更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技术水平,满足社会企业对现阶段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这不仅对学校的发展和学科建设意义重大,对相关行业的发展更会发挥巨大的促进作用,为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彦军,苏世平.“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5,(5).

[2]和凤美,朱永平,郑丽,等.《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改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8).

[3]王仲,李秀霞,孙睿,张丽敏.多媒体技术在园林植物遗传育种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教育,2009,(05).

种植专业论文范文7

[关键词] 以研促教;药用植物育种学;教学方法;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1-143-02

为了加快中药现代化进程,提高中药在世界上的地位,特别是随着中药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和发展,高等农林院校开设中药学专业的优势得到国家各级部门的日益重视[1]。河南农业大学于2002年开始招收中药学专业本科学生,成为少数开设中药学专业的高等农业院校之一。11年来,共培养学生600余人,为我国中医药院校、科研机构及企业输送了大量优秀的中药人才。

药用植物的优良品种是生产优质天然药物的物质基础,是中药材“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保证,是顺利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的前提。学科非常重视药用植物育种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不但在理论教学上精益求精,而且在实践教学上也下了大功夫。虽然面临着课程多、教学任务重等困难,2011年又把《药用植物育种学》纳入中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建设序列,继续加强对药用植物育种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讨。基于科研在教学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学科鼓励教师主持有重大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的研究课题,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的效果。

1 药用植物育种学的性质、内容和教学要求

《药用植物育种学》是为中药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是研究选育和繁殖药用植物新品种的原理与方法的科学。通过课程学习,以及实验实习操作,要求学生掌握培育药用植物优良品种的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药用植物育种学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掌握传统和现代先进的育种理论和操作技能,为今后从事育种及相关工作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的教学以药用植物育种学的概念、原理和应用为主要内容,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各种育种技术的原理、操作程序。在理论知识方面,着重讲授各种育种技术的基本理论、操作程序和实例分析,并反映本学科的最新进展,采用最新的教学参考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技能方面,通过一些经典育种实验如有性杂交、花粉活力测定、资源调查和优良品种特性分析的开设,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研意识,而且使学生更好的理解理论知识内容,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动手能力有机结合。

2 以研促教在药用植物育种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2.1 重视科研,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没有高水平的科研,就没有高水平的本科教学质量,也就没有高水平的学科。以河南省中药资源与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河南农业大学中药材研究所这两个科研平台为依托,以河南道地药材为载体,从2002年中药学专业成立以来,学科团队承担了“怀地黄新品种(系)选育及繁育体系研究”、“怀地黄、金银花道地性形成的基因和化学基础研究”、“裕丹参规范化生产管理(GAP)研究”、“丹参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钙信号系统在地黄连作障碍中的作用”等多项部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对于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2 紧扣学科发展前沿,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我国中药资源非常丰富,药用植物有11146种,居世界首位[2]。中药材生产长期以来处于自由发展的状态,药用植物的遗传改良工作与农作物相比差距很大,尤其在药用植物重要农艺性状和活性成分合成调控机理的遗传规律研究方面,几乎是空白。由于缺乏遗传基础研究工作,因此药用植物的育种工作不仅做得很少,而且主要停留在比较初步的阶段,主要移植和应用农作物上传统应用的常规育种技术[3]。

然而,当前快速发展的转基因技术、分子标记技术、细胞工程技术等现代育种技术虽在棉花、水稻、玉米、大豆、小麦等作物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药用植物上应用的报道极少[4]。当前快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特别是高通量的DNA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必将大大促进药用植物育种的发展。目前,药用植物转录组测序发展势头迅猛,已经广泛应用于丹参、地黄、西洋参、甘草等多个常用药用植物的基因序列信息解析,丹参基因组框架图的绘制更是为药用植物基因信息的解码开创了先河。但是,现有的教材对药用植物生物技术育种虽有介绍,但对于学科的最新进展却无法体现。因此,通过同步查阅国内外最新的期刊、杂志,浏览专业网站,及时把本学科最新的科研成果、技术革新和应用进展介绍给学生,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

种植专业论文范文8

关键词:实践教学;植物生物学;综合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236-02

植物生物学是是衡水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包含植物解剖学、植物分类学和植物生理学三门课程的内容。植物生物学的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大环节。其中,实践教学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理论教学的质量。我课程组不断加大实践教学的改革力度,主要从实验教学手段、第二课堂活动、教学基地建设、本科生毕业论文等环节进行。这四个环节均与教师的科研进行了有机结合,不断加强科研成果服务教学工作。

一、改革实验教学手段

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手段的改革,注重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渠道,为高质量教学提供重要保证。采用电视显微装置,将教师某些示教内容和由学生完成的优秀实验结果展示在显示屏上,方便学生观看和教师分析、讲解和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下课前10分钟,找1~3名同学总结实验课的重点内容,充当教师角色,学生实验课上积极备战,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在实验鲜活材料的选取方面,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教改项目及教师指导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等进行了精心的选取,学生既掌握了实验操作的能力,还丰富了课外知识。

二、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功能

植物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基地建设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思想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组织大学生结合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全面调查校园植物资源、郊区植物资源及衡水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植物资源,编写植物名录和和植物检索表,制作植物标牌,既丰富了学生的植物学知识,又促进了地方建设。同时带领学生到河北省部级自然保护区——衡水湖湿地、园林规划局、河北旱作农业研究所等十几个实践教学基地等进行野外实习实训,充分满足了学生对植物多样性学习的需求。它们与课堂上的实验教学环节一起,构成了完整的植物生物学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三、建立第二课堂教学活动

首先,通过开放植物实验室、植物标本室,引导学生建立课题小组,围绕自己的探究课题或教师的科研课题,进行实践活动,实现理论课、实验课、课堂教学、课外科技活动的有机统一。围绕植物生物学知识体系,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利用植物学知识参加校园、郊区、衡水湖、衡水地区中草药、食用、野生小麦近缘植物、入侵植物等资源调查,帮助衡水市桃城区农业局完成省农业厅的调查项目,列出植物名录,作出电子地图和资源分布图。植物园认识植物活动、标本制作活动及植物知识讲座、毕业生的毕业作品及大学自主创业活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等一些活动的开展,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为今后成为专业人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结合创新项目,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紧密围绕植物生物学知识体系,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吸收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根据学生专业基础和自身特长,制定创新实验活动规划,引导大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设计和完成实验内容,拓宽其知识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积极鼓励对本学科热爱的学生积极申请院级科研创新项目。组织和指导本科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和“创业大赛”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植物生物学的兴趣,也促进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009年6名同学完成了校级资助的大学生创新项目“入侵杂草黄顶菊的除草剂植物筛选研究”、2011年6名同学完成了校级资助的大学生创新项目“衡水湖习见植物抑菌筛选研究”。在指导过程中,主要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训练学生自主地进行实验的操作。

五、教研相长,以教师科研课题为依托,科学指导学生毕业论文

有位学者这样说过: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方为大学之本。“教不研则枯,研不深则殆”。教学为科研提供了理论基础,而科研又为高层次的教学提供了保证,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发现有些教材版本多次更新,但内容变动很少,几年前早已更新的知识点未能在新版教材里得到体现,如果不查阅大量的科研文献,不了解现代科学前沿,在课堂上仍滔滔不绝地讲述你大学期间接受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没有科研的教学是盲目的、苍白无力的。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会促使其教学水平提高到更高的层次。因此,在教学工作中,结合教学实际,注重将科研过程和科研成果融入教学环节,不断加强科研成果服务教学工作。近年来植物学课题组开展了由省教育厅、省科技厅、市科联、衡水学院等资助的课题10余项,5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5部,学生专著或参与发表的论文6篇。在课程建设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依托衡水湖地域资源优势,以植物形态解剖学、植物分类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生态学等生物学科进行学科渗透和综合,开展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的采集和保存、衡水湖湿地植物物种多样性调查与研究、外来植物的入侵与防治、观赏植物资源的引种与筛选及湿地退化植被的恢复与重建等主要研究内容,侧重解决植物生物学发展和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生态教育并重的格局。毕业论文是大学阶段最重要的实践环节,因此毕业论文环节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对植物生物学方面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指导,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科研的综合能力。在论文指导过程中,从选题、文献综述、开题报告、英文翻译、实验设计、实验步骤、实验总结等,均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系统训练,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不断应用于实践当中,在学生大力帮助下,不仅大大激发了教师科研的积极性,还大大促进了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植物生物学课题组,以植物学精品课为契机,不断对植物生物学实践教学课程进行大胆改革,以进一步规范化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的实践教学、丰富的科研活动等使我院的植物生物学课程形成了“特色突出的实验内容,丰富多样的实习实训,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教学体系,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贺学礼.教学和科研并重发展,提高植物生物学教学质量[J].科技创新导报,2011,(35):17.

[2]陈林娇.植物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8):963-965.

[3]白丽荣.新建本科院校生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衡水学院学报,2008,10(4):111-113.

种植专业论文范文9

关键词:双语教学;植物学;探索;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5-166-02

Abstract:Botany is a basic course of each agriculture major. It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botany bilingual teaching to follow the international frontier disciplines and promote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Botany in line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According to the 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practice of Botang,this paper from the teaching content selection and arrangements,the reformation of teaching methods,teaching evaluation on the explo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botany teaching are analyzed.

Key words:Bilingual teaching;Botany;Exploration;Application

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条件》中要求各高校在3a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2003年又提出继续推进双语教学[1]。可见,双语教学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高等院校进行双语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和改变应试型本科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具有国际合作意识、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我国实施双语教学最主要的出发点是提高英语水平,培养双语人才,以满足国家、地方和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2]。随着改革开放的日趋深化,中国正走向世界,世界也正向中国走来,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使得对双语人才的需求程度迅速提升。同时,实施双语教育也是为了满足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学生将来的科研工作、获取信息、出国深造以及在合资企业谋求职业等都必须具有双语能力。

1 双语教学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实践

《植物学》课程是高等农业院校农学、植物保护、园艺、园林、资源与环境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因此,在农业高等院校开设植物学双语教学非常必要。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植物教研室在网络课程建设、课程教学改革及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制作了校级《植物学》精品课,完成了省级《植物学实验实习网络教学系统》项目的建设,同时拍摄了植物形态解剖结构显微图片近500张,大庆周边市县、帽儿山等地植物照片500余种3万多张,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植物图片资料。本院将以这些资源为依托,大力开展双语课教学,提高了本科生的专业和外语水平,培养了具有高水平创新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2 双语教学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具体实施方案

2.1 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载体,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重要源泉,教材的选择要坚持适用性原则。在双语教学中,一般采用国外原版教材,优秀的英文教材可以指导学生正确使用专业词汇,充分把握专业教学思路。Arthur Cronquist 教授是世界著名的植物学家,提出了著名的克朗奎斯特被子植物分类系统,我们选用他撰写的植物学教材《Basic botany》的第二版(Arthur Cronquist1982)[3],该教材内容丰富,结构合理,英文语句也自然易懂,十分适合教师。此外,我们以东北农业大学胡宝忠教授编写的《植物学》作为中文教材,该教材简明扼要,内容全面,使用效果良好。同时我们将这2本教材进行了有机整合,使之更适合于农业院校学生使用。

并且,我们对植物学双语研究性教学内容进行了筛选,教学过程中根据知识点的特征将教学内容分为多个模块,一些概念性强、较难理解部分的知识仍以讲授为主;对于通俗易懂的部分可留给学生课后自学或由学生自己备课,充当教师讲解,教师负责引导和指导;以往教师讲授时学生提不起兴趣,采取由学生主讲、集体讨论的方式,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对动态发展的知识模块,则交由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最新前沿知识,整理成果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根据内容和难易程度可选择团队合作或个人独立完成等方式。

2.2 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 在双语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以研究性教学方法为主,以互动式教学方法为辅,突破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弊端,转向以协作、创新、基于资源学习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素质教学模式;重视实验教学,在设计性实验中,主要采用师生互动式的讨论式教学,强调学生实验前预习,训练他们用英语思维思考专业问题的能力,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在验证性实验中,要求学生学习实验基础知识和操作技术;对于综合性、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则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充分利用本课题组在校园局域网已建成的《植物学实验实习网络教学系统》,将植物学双语研究性教学模块补充到该系统中,其中的研究性教学模块具有小组建立与划分、讨论交流、学习效果评价等功能,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方便。教师可进行研究性课题的布置、了解学生学习讨论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题目,自由组建研究性小组,在讨论区进行相互讨论或与教师交流,成果共享及进行小组或个人评价,保证教与学的高效交流和反馈。同时本课题组将近几年拍摄的植物显微结构及植物形态结构照片附以中英文解释,通过按钮交互功能实现植物学专业术语与专业词汇间的转换,并借助计算图标实现词汇的跟读功能,同时将录制的植物视频用真人双语解说,进而利用Indesign软件将图片、文字、音频、视频等融为一体制作出一部引起视觉刺激的精美多媒体电子书,不仅增强学生学习植物学的热情,还方便了学生用手机下载,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植物学,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还可使学生快速掌握本学科相关的英语专业词汇。

2.3 注重教学评价 目前双语教学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将现代教育手段、网络信息技术资源运用于双语教学,仍属新生事物。因此,应灵活采用多种考核、考试形式,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双语教学实效。在双语教学中,传统的考试模式不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定,我们把形成性评价应用于植物学双语教学评价中,在学习中测评学生学习情况,并依此获得反馈信息,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总体学习能力并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育质量。通过双语教学的实践,我们体会到进行双语教学的目的并不在于用外语讲授该门课的基础知识,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尽快掌握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相对应的外语词汇的机会,使他们在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实践中提高灵活运用外语技能获取专业新知识、新信息的能力。

3 结语

总之,要明确双语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以及授课学时,不断加强师资培养,灵活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因材施教,分阶段、分层次地传授英文理念、营造英文环境,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专业英语能力。

参考文献

[1]崔娜,林凤,张春宇.高等农业院校植物学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陕西教育,2010,1:119.

[1]王斌华. 学习双语教育理论透视我国双语教学[J].全球教育展望,2003(2):8-13.

种植专业论文范文10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植物病虫害防治;制作;教学效果;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2-0064-03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是园林本科专业植物生产类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园林植物病虫害的识别诊断能力、危害程度和发生规律的调查能力以及植物病虫害的防治能力等,一直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和应用,多媒体课件被广泛用于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质量和科学合理的应用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为进一步提高《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课堂教学质量,并将其建设成校级优秀课程,精心制作该课程的多媒体课件和提高课件课堂应用技术是重要途径和方法。笔者依据金陵科技学院园林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明确了《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课件开发软件及课件类型――课堂演示型课件,[1]精心收集、制作课件所需文字、图形、视频等材料,课件设计坚持直观生动、易操作、可创新并具科学性的原则,制作出《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多媒体课件1套。该套多媒体课件已在园林本科专业《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课堂教学中连续使用超过3届,较好激发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以教师为主体的《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课堂教学中,课件的应用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提高了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件内容素材的准备

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就是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面向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该类人才应具有较宽厚的理论基础、较广泛的知识面、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和独立处事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较高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根据应用型园林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课件内容应更强调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课件内容应紧紧围绕生产第一线的实际需要,强调基础知识的应用和成熟技能的实践,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经济类型等实际情况,以确保培育出来的人才能满足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因此,该课程的课堂教学重点放在对学生该门学科学习方法和专业技能应用的指导上,以及知识转化能力的培养上。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课件内容素材的准备成为实现该课程教学目的的关键。

1.文字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主要由昆虫学、植物病理学和有害生物治理等3门学科的内容组成,专业术语多较难掌握,植物病虫害种类的识别诊断方法、病虫害发生发展的调查方法以及病虫害防治理论和措施等较复杂难于理解。课件文字内容主要包括有关专业术语、技术方法、防治理论及措施等陈述性文字,对专业术语和技术、理论等的解释性文字,以及生物学名等几大部分。专业术语、技术方法和防治理论及措施是文字内容的主要组成部分,例如触角、口器、藏卵器、昆虫分类方法、植物病害病原的镜检方法、综合防治理论、物理防治等术语。其次是对专业术语、理论的解释性文字,如利用柯赫氏法则对植物病害致病性病原的验证过程等。这些文字应尽量简练并是必须使用的。课件中常涉及的大量生物学名也是文字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文学名一定要准确无误,并附有正确的拉丁学名,如桑天牛(Apriona germari)。此外,根据课时安排,每节课件中可适当对该节重点、难点进行阐述,给出课后复习题等。课件中文字性内容尽量做到少而精,尽量避免将教材或讲义内容大段使用,使课件教学变成课堂上大家一起阅读浏览教材,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乏味。

2.图形、图像

图形、图像给予《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中许多专业术语、技术方法、理论等更为清晰明了的解释,非常直观,便于理解。课件中应用的图形、图像主要包括:虫体和器官形态结构图、病原形态图、昆虫虫体及危害照片、植物病害照片、植物病原显微图片、防治器械结构图及防治现场照片等。虫体和器官形态结构图和植物病原形态图可在大量相关专业资料中选出,或人工手绘获得。昆虫虫体及危害照片、植物病害照片、植物病原显微图片、防治器械结构图及防治现场照片等图片材料可通过互联网、各类相关专业性图谱资料获取部分,但更多的则需在较长实验教学和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制作积累。昆虫形态识别的细微特征、植物病原形态特征等必须通过显微摄影技术来获取图片,如瓢虫科昆虫后足跗节的假3节、紫薇白粉病无性态病原形态图等,再经图像软件加工后用到课件中。

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因气候、植被、地形等因素的变化而不同,各地区植物生产和销售状况也会影响病虫害发生的种类和程度。因此,植物病虫害种类的相关图片应以收集当地园林植物上常发的重要种类为主,如江苏省常见园林植物病害、虫害主要有日本龟蜡蚧、星天牛、月季黑斑病、紫薇白粉病等等。

3.动画、视频

针对某一过程或现象,可使用动画、视频等举例说明,更加生动。这些内容主要包括孵化、羽化、蜕皮、变态、担孢子的形成、锈菌生活史、杀虫病毒的杀虫机理等等。此类材料部分来自互联网上的视频资源,部分自行录制编辑而成。

4.声音材料

适当选用些背景音乐,配合教师的音色特点,可突出教师的讲解。

二、课件的制作

1.制作软件的选择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教学课件系统开发需求的增加,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不断推出,这些软件可分为多媒体素材采集与制作软件和多媒体素材编辑合成软件两大类。其中,多媒体素材采集与制作软件包括:WPS和Microsolft Word等文本素材软件,Adobe Ⅱ Illustrator、Firework、AutoCAD、CorelDRAW等图片素材软件,Potostudio和Photoshop等图像采集和制作软件,还有音频素材、动画素材、视频素材软件等等。多媒体素材编辑合成软件主要有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FrontPage、课件大师、几何画板等。[2,3]这些软件又可分为单机课件制作软件和网络课件制作软件,如Authorware是一个单机课件的制作软件,而FrontPage是一个网络课件制作软件。一套课程教学课件的制作往往需使用多种制作软件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可根据对课件制作软件功能的了解程度及教学科目、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资源等,合理地选择制作软件,使制作的课件达到最佳效果。课堂演示型课件目前使用较广泛的素材编辑合成软件为PowerPoint,它是一种操作简便,界面友好,配套模板、素材丰富的电子幻灯片制作软件,主要用于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活动。[3]《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件即采用该软件制作生成。此外,Authorware也是植物保护类课程课件制作中常用的多媒体软件。[4]

2.课件的制作

根据《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依据各章节教学内容的不同,《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课件主要由6章组成:园林植物虫害基础、园林植物害虫识别、园林植物病害基础、园林植物病害病原诊断、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原理与方法、重要园林植物病虫害种类等。课件设计制作包括对课件封面和各章节内容界面进行版面设计、显示方式设计、颜色搭配设计、字体形象设计和修饰等。每一界面均含有相应章、节的标题信息,并使教学内容、标题、按钮等固定在某些区域,便于操作与观看,逻辑严谨,条理清楚。每一界面文字内容尽量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文字字号尽量大,多采用宋体。对于关键性的标题、结论、总结等,用不同的字体、字号、字形和颜色加以区别。文字颜色以暗色为主,背景颜色以亮色为主。界面中图形、图像内容应准确、清晰,亮度、对比度恰当,重点观察内容可采用箭头或其他图形突出显示,并逐级放大,每张图形、图像都附有简洁的文字说明、图标及出处。视频、声音等均使用动作按钮,连接到相应术语、原理的文字处。整套课件各章、节、标题的字体大小、颜色、位置统一,音乐的节奏与教学内容相符, 返回方式统一, 按钮风格及背景颜色等也基本一致,浑然一体。

课件以教学大纲、教学进度为依据,编排各课时课件。每课时课件列出重点内容,每次课结束时给出小结。课件封面包含课件名称、课件作者、制作时间、版权等基本信息。封面下及各章标题后均设有导航界面,给出章节的内容标题和学时数,并使用超链接分别与各章节内容相连接。

制作课件时应避免出现“单一化”、“文字化”、“过量化”等现象,也不可过于追求“系统性”,集板书、过程、练习为一体,形式单一。界面还应避免过于花哨,影响学生对主要知识点的关注。

三、课件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课件虽有助于扩大课堂信息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教师的体力负担、提高教学效率,但若应用不当,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仍是教学的主体,而多媒体课件应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所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不应淡化教师的作用,应尽量避免教师成为简单的传播员、解说员。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调整课件的相应课时。针对重点、难点等不易掌握的知识点,可根据学生课堂掌握情况,利用超链接对教学内容进行反复讲解或适当取舍。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也不可一味追求真实再现,使之成为现场观摩课,而应适当引导,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总之,只有科学合理应用多媒体课件,并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5]才能相得益彰,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课程教学多媒体课件在连续多年的教学中能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该课程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一方面与该课件内容的精心选择和制作息息相关,另一方面就决定于教师对植保类课程的特点是否掌握,是否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是否掌握教学规律能科学合理运用该课件。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优点很多,但一旦使用不当,如忽视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应用、重点难点不突出、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存在误区等,课堂教学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所以,精美的、带有艺术性的课件制作,再加以科学、合理的讲解,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小彬.多媒体课件软件的对比与选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21): 32-33.

[2]穆强,刘宪.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的特点与分类[J].实验室科学, 2006(5): 78-79.

[3]郑阳梅.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的比较与选择[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06(6): 51-54.

种植专业论文范文11

关键词:动物科学;地被植物;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6-0079-02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稳步推进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对动物科学的深入研究,可以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保证人民群众健康提供良好的基础。在原始饲养情况下,地被植物是动物除了牧草以外的重要食物来源。鉴于此,高等学校动物科学院许多专业在课程里都设置了地被植物讲授内容。《地被植物》的课程建设对推动动物科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复合型创新应用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该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学科交叉性强,与之相关的科学研究近年来发展迅速,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笔者根据多年在动物科学院《地被植物》课程教学中的经验,在专业特色教材编制、教学内容改革、实践内容丰富、考核机制完善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为该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一、专业特色教材编制

地被植物具有多种功能,包括生态功能、景观功能、食用功能、保健功能等。在高校中,除了动物科学院相关专业外,园林、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等许多专业也设有《地被植物》课程。当前市场上能够购买到的教材绝大多数都是园林和风景园林专业的:《地被植物》和《园林地被植物》,这些教科书以景观功能介绍作为重点,对食用和保健功能介绍极少。因此,这些教材难以满足目前动物科学《地被植物》课程的专业要求。动物科学的地被植物教材不应是单一的园林学科的教材,而应该是集动物营养学、中药学、园林学、植物学、植物分类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教材,这样才可以为学生全面把握专业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在目前市面上没有合适专业印刷版教材的情况下,任课老师可以考虑更多地应用电子教材为学生讲授,形成自己的专业特点。人和动物很多疾病原理是相通的,在参考人类保健研究的基础上,目前国内外有大量地被植物与动物保健方面的研究报道,这些研究成果能够为电子教材的编制提供良好的参考资料。电子教材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就是便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新,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

二、教学内容改革

在《地被植物》课程教学内容方面,需要选择多种植物进行介绍。传统的《地被植物》课程是以观赏价值为主进行植物种类遴选的。而动物科学的地被植物在选择上应该更多考虑其食用和保健功能。在本课程教学内容的植物选择上可以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筛选。

1.选择食用、保健、景观功能俱佳的地被植物。例如金银花,其不仅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被广泛应用于园林绿化,而且具有良好的动物保健功能。在母兔的怀孕期和哺乳期,用金银花的枝、叶或花做饲料喂兔子,不但能消除母兔本身的多种隐性疾病,还能通过乳汁使药用成分进入仔兔体内,预防和治疗仔兔疾病。在幼兔断奶和饲料变换时,用金银花做添加剂,可防止幼兔腹泻和呼吸道疾病的发生[1]。

2.选择观赏价值一般,但是保健功能很强的地被植物。例如罂粟科多年生草本地被植物博落回,虽然观赏价值不高,但其主要成分血根碱和白屈菜红碱具有良好的动物保健功能。湖南农业大学方成已芯勘砻鳎博落回有抑制有害菌、改善肠道健康的作用,可以降低断奶仔猪腹泻率,提高其生长量。另外,博落回提取物对仔猪的白痢、黄痢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3.选择被园林绿化列为杂草,但保健功能良好的地被植物。例如蒲公英是一种园林绿化别是对草坪危害巨大的杂草,但其对奶牛炎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严敏[2]等的研究表明,用鲜蒲公英3kg煎水带渣拌入饲料中饲喂,每天2次,可以有效地配合治疗奶牛炎。用蒲公英提取物制成的蒲公英散组治疗奶牛炎,效果优于多种抗生素,不仅避免了耐药菌的产生与药物残留,也避免了休药期和弃奶期的经济损失,同时在不破坏机体平衡的基础上提高了机体的免疫力[3]。

4.选择一些有毒植物。对自然界中观赏价值很高,但对动物有危害的植物加以介绍,因为这些植物一旦被种植到草原或者掺入饲料,对生产可能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例如夹竹桃是最毒的植物之一,包含了多种毒素。农村盆养夹竹桃甚广,马类家畜易于误食导致中毒,夹竹桃含强心苷配糖体,动物误食后其所含的强心苷抑制了心肌细胞膜的三磷酸腺苷酶,引起心律失常、心输出量减少形成左心充血性心力衰竭及肺水肿;另外,夹竹桃对胃肠道有强烈的刺激性,形成胃肠炎,导致腹泻、胃肠出血、胃肠黏膜脱落、肠麻痹,最后引起左心充血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肿及出血性胃肠炎而致死[4]。

5.选择一些动物过敏植物。有些植物虽然毒性不大,但动物误食后会有过敏反应,这些植物也应该加以介绍,避免动物误食影响其生长发育。例如曼陀罗是一种常见野生地被植物,山羊在误食青干草中混入的曼陀罗后会发生过敏反应,病羊初期结膜潮红、口色燥红、呼吸加快、狂燥不安;后期精神高度沉郁、磨牙、哞叫、全身肌肉震颤、瞳孔散大、嗜睡[5]。

三、丰富实践内容

目前市场上的地被植物教材实验指导书大都是按照园林专业课程设置编制的,是《花卉学》、《观赏植物学》、《园林植物栽培学》等课程的补充,所以很多基础实践环节内容没有安排。例如地被植物的修剪,因为在《园林植物栽培学》中已经重点开设而没有设置,而动物科学相关专业并没有相关课程配套,就需要额外增加这部分实验实习内容。同时,也不应该把园林植物修剪技术原封不动地拿来照搬,而是应该根据专业特点,总结出一套自己的修剪技术体系。园林植物修剪参照师法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原则,加以人工修饰,将美观列为第一位;而动物科学专业地被植物的修剪需要注重的是生物量的控制、地被植物和牧草的合理配比等问题。再如地被植物识别,园林专业的侧重点是现有的观赏栽培品种,而动物科学相关的重点的识别内容可能是一些在草原上的原生种,以及具有较好食用和保健功能的品种。

四、完善考核体制

先进的考核评价办法,要避免靠死记硬背,突击就可过关的现象;降低课堂考试的比例,突出实践及综合能力的考察。《地被植物》考核应该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对学生理论课知识掌握程度、实践动手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考核。通过课堂考试对理论课的学习进行考核;通过实验、实习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行考核,引导学生重视实践,提高动手能力;通过课程论文对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进行考核。

本课程教学内容本身是开放式的,因此考核应该加大开放式的考核比重,建议实践成绩∶课堂考试∶课程论文三者比例2∶5∶3。增加课程论文的考核比重一方面可以通过论文撰写督促学生提高知识创新能力、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收集的资料获取一些信息,为教学内容充实、电子教材的完善提供良好的素材。

五、结语

动物科学院开设的《地被植物》是一门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其教学工作需要不断实践和改革,要紧密结合专业特点,把最前沿的知识和最新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学生。《地被植物》课程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教材、教学内容、教学实践等多个环节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寻找具有动物科学特色的《地被植物》教学发展之路,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型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冯小鹿.金银花治疗家兔多种疾病[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3,(7):50.

[2]严敏,刘龙.蒲公英配合治疗奶牛炎[J].贵州畜牧兽医,2010,34(2):22.

[3]贾丽萍,郝卫芳.蒲公英散与抗生素治疗奶牛炎的比较试验[J].中国奶牛,2013,(13):28-30.

种植专业论文范文12

关键词:中职涉农专业 《植物生物学》 教学改革

中职涉农专业生物学教材《植物生物学》(第三版),由周云龙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编辑出版,该版教材旨在为提高植物生物学的教材水平和教学质量而设计。在谈该教材课程教学改革之前,先对该教材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一、《植物生物学》教材简介

2011年编辑出版的第三版《植物生物学》,在保持了2004年编辑出版的第二版《植物生物学》的知识体系和特点的基础上,本着加强基础、提高质量、跟进植物科学发展新进程、培养学生学习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原则进行了修订,本版教材有如下四个特点:

(1)教材设置十七章节。本版教材内容包括绪论和17章正文,主要知识板块为植物的细胞、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发育;植物的水分生理、矿质营养和光合作用,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植物界的多样性,主要植物类群及其系统发育与进化。同时,还简要介绍了植物与环境和植物资源保护利用的基本知识,以及真菌界的系统地位和主要代表特征,内容设置科学合理,适合中职涉农专业学生生物学学习的需要。

(2)知识更新遍及各章。本版教材在内容上的修订力度较大,吸收了近年植物科学领域的有关新成果,加强和充实了植物生理方面的内容,其知识更新遍及各章。其中,对于有些不同的观点进行了客观介绍而不急于下结论,以供读者分析思考和探索。

(3)知识“窗口”特色突出。设置知识“窗口”是本教材的突出特色,本版的知识“窗口”共有28个,大多由相关专家撰写,这些“窗口”从多个方面反映了植物科学的新进展,知识处于学科前沿,有助于师生了解植物科学的一些研究近况。

(4)教材配套数字课程。本版教材配套建设了数字课程,这些数字课程包括各类群代表植物的彩色照片、部分植物生长发育的录像片段,植物拉丁文及其发音,以及与植物生物学有关的国内外主要学术期刊网站等。

二、对《植物生物学》(第三版)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通过对教材《植物生物学》(第三版)特点的分析,我认为,作为中职涉农专业生物学课程,其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提高学生对《植物生物学》(第三版)价值的认识

生物科学是影响21世纪人类生产的一大重要学科,世界各国已充分认识到生物技术在高科技领域中的特殊地位,并予以高度重视。我国也已把生物技术列入“863”高科技计划,作为重点研究和优先发展的课题。2011年修订的《植物生物学》(第三版)包括绪论和十七章节,其知识反映了当今植物科学的新进展,知识处于学科的前沿,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教师在对中职涉农专业学生授课时,应先介绍本门课程的发展史、研究对象、知识体系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情况,让学生明白《植物生物学》(第三版)乃是目前培养实用型和创新型农业生物技术人才的最适用教材,以增强中职涉农专业学生学习《植物生物学》(第三版)的目的性和积极性。

(二)让《植物生物学》(第三版)教学活起来

课堂教学是生物教学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活起来是生物教学活起来的重要手段,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源情况的不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活起来进而使生物教学活起来。例如,在《植物生物学》(第三版)课堂教学中,对于生物微观结构和生理发展过程等教学内容,教师可灵活运用幻灯、动画、多媒体、网络等多样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体验和感受生物发生的现象和过程,从中受到启发和感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同时,视听结合教学能使学生对《植物生物学》(第三版)遍及各章的新知识进行轻松愉快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生物科学最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教学效率。所以,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植物生物学》(第三版)的课堂教学活起来。

(三)改革《植物生物学》(第三版)教学模式

在《植物生物学》(第三版)的教学中,需要教师的变通,让教学遵循灵活性原则,即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实际情况设计出独特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中职涉农专业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目前比较常见的教学模式是: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新授课――总结――复习本课内容――处理习题――下课,这种单纯的知识教学是当前广为盛行的所谓“规范”的教学模式。从本人多年的教学体会来看,这种完全采用讲授法的教学模式无法吸引现在的中职涉农专业学生,达不到教学的目的,也起不到真实的教学效果。本人提倡采用讲授、阅读、学术讨论、小组学习、现场调查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多种教学模式的融合,它将传统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增加讨论课,以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激发兴趣、提高素质的目的。例如,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28个知识“窗口”的阅读以及对教材配套的数字课程的学习,或由教师指导适当开展一些学术讨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使学生了解植物生物学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或热点,十分有助于活跃学生的学术思想,并可引导和激发学生探求植物科学未知领域的欲望。

(四)拓展《植物生物学》(第三版)教学视角

对《植物生物学》(第三版)的教学,教师在传授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还应尽量拓展教学视角,以培养中职涉农专业学生多方面的素质。

1.哲学视角。尽量拓展哲学视角,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向学生开展生物科学方法论和价值观教育,让学生树立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实验性是其突出特点的观念,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哲学素质。

2.美学视角。从不同的方面让学生感受美,如生物的自然美,生物学知识的科学美,教学语言和课堂结构的节奏美,教学器具的结构美,生物学家的心灵美等。正确引导学生追求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做到以美引真,以美促善。

3.心理学视角。研究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遵循和运用其规律指导教与学,可使教师更有效地教,学生更有效地学,从而提高生物教学的科学性和效率性。

4.伦理学视角。让学生接触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像人口、健康、粮食、环境、能源和资源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伦理道德观和对人类的爱心,最终实现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

三、结语

中职涉农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是一个新的课题。尽管我们对《植物生物学》(第三版)课程从教材情况、课程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改革思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需思考如何更好地实现《植物生物学》(第三版)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以从真正意义上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黄冰心,马元元.生物学教学中的视角转换[J].大学教育,2014,(3):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