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07 09:13:54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范文1

摘要:充分运用网络教育资源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互动中学习,营造和谐,分享快乐,彰显个性。网络教学资源,拓宽了孩子的知识视野,教师拓展了知识面,因此网络优质资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特有的作用,让语文教学凸显最佳效果。

关键词:远程教育资源;语文教学;凸显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2-341-01

一堂高效的课堂教学是由师生相互关系来决定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课堂情况和教学内容等种种矛盾的解决,最佳的教学效果,均来自于师生共同营造的和谐的课堂气氛。网络教育资源的运用能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互动中学习,营造和谐,分享快乐。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自己的个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从一定意义上讲,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如何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尽情享受学习快乐中自主、积极地学习和成长?下面就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网络教育资源,谈谈个人几点感受:

一、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让课堂产生教学合力

网络教育资源具有集图像、声音、动画、文字于一体的功能。它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大大拓展了教学的空间。用它能创设丰富多彩的艺术化的教学情境,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时,学生对黄河的 了解十分陌生。我在课下引导学生搜集黄河材料,在课上让大家自由展示的黄河资料,在让学生观看黄河视频,通过视觉欣赏,从而产生学习并了解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浓厚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读,互读,美读来学习课文。再让学生讨论:黄河发生了哪些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课文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学习课文后学生对课文已有了初步得了解,这时,鼓励学生大胆交流,把已学会的说出来,让学生感到“我也能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自信“我也行”。紧接着,让学生把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小组共同讨论,共同研究,共同解决问题。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全班同学和老师共同解决。这样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了教学合力。又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首先结合课件引导学生分步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表现在的三个方面(一)、园林艺术的瑰宝;(二)、建筑艺术的精华;(三)、最大的博物馆和艺术馆);然后进一步利用资源中的课件赏析圆明园的建筑美、文物的珍奇等,激发学生热爱圆明园的情感;再播放《火烧圆明园》中侵略者入侵圆明园纵火焚烧、肆意掠夺的电影片段,结合书上的描述,配上激情朗读,激发了学生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最后让学生对“是否重建圆明园”这一话题进行辩论。让学生一步一步沉浸到特定的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强烈责任感,潜移默化中达到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二、运用网络教育资源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突破重点难点

解决教学重点和把握教材难点,是教学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应千方百计地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法,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运用网络教育资源容易突出教学课程中的重点,教学难点也易于展现在学生面前。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情境突破教学中重点难点。如在教学《落花生》一课,理解花生的品质是学生理解的难点。而网络教育资源库中的课件有花生的成长过程、实际用途的动画,使学生明白花生不起眼但用途很大。课件中还有花生与桃子、苹果的对比,还设计了讨论,通过演示,学生一目了然,有效地解决了教学难点。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突破传统课堂教学的一种教育形式。如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为了突破“为什么说大榕树是鸟的天堂”这一难点,我充分运用优质教育资源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鸟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故事导入法,告诉学生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群非常可爱的鸟朋友,然后出示鸟的图片,并让学生在老师一边朗读课文的前提下一边把它们贴在黑板上所画出来的 一棵大树上去。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以获得直接经验,提高实践能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快乐学习。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参与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利用网络教育资源释放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文的学习、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文时,我是这样在学生面前质疑的:“学了这篇课文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回答了只有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才我们地球这个可爱的家园。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他说:“大自然都有它的规律,如果我们不按大自然的规律去办事情,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黄河的 变化就说明了这个道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并列举了一些不同的认识。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寓意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释放学生的思维在互动中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总之,恰到好处地运用教育资源,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更能突破教学难点,起到省时、省力、增效的作用,而且能使抽象的概念、难懂的文句转化为形象直观的画面。网络教学资源的运用,既拓宽了孩子的知识视野,又拓展了教师的知识层面,能让语文教学凸显最佳的效果。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范文2

一、电子白板的运用扩大了课堂容量,加快了课堂节奏

在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下“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可以根据需要在课前广泛涉猎、搜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丰富知识容量,拓展知识宽度。

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能随意地把图文、声音、综合视频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能根据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编辑、存储、播放或演示,较为理想地延伸和拓宽了“教”与“学”的时空,这种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方式,解决了原本受时空局限造成的诸多问题,将学习内容变的更容易被理解和掌握,节约了时间且扩大了课堂的容量。

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时,课前教师可以有意地收集昔日黄河美丽的景色图,配以相应阐述的文字,让学生充分感受人们口口相传黄河是我们母亲河的缘由和含义;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黄河还是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展示黄河决堤、淹没田野、冲垮房屋的相关图文,利用画面的前后对比,自然地引发学生产生心理疑惑,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去思考:黄河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它是怎么一步步形成“悬河”的?“悬河”会造成怎样可怕的灾难?教师再将这些内容以交互式电子白板呈现给学生,适时地利用它的屏幕批注功能在课件上对重点语句或画面进行批注、圈点,不断地引发学生的思考、交流,能较好地化静态、抽象为立体、形象,极大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情感。尤其是在给学生呈现黄河由壮美、清澈的母亲河变成了洪水滔天、旱灾不断的祸河的巨大变化时,画面、动画(或链接不同视频)的前后对比,会给学生带来思想和心灵的强烈激荡和震撼。这种学习形式,较大地增加了课文之外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容量,学生理解文章主题、体会作者情感也快捷、方便了许多。

另外,交互式电子白板集声光、图文于一体的课件呈现功能,以及对课堂流程的录制、回放功能,为加大课堂容量、反馈巩固所学内容、加快学习节奏、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二、电子白板的运用提高了语文情景创设的效益

语文课堂“教”与“学”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义理、词章等方面的一种交流与碰撞,这是种跨越时空的交流与碰撞,教师需要引领学生进行特定时空环境下的思考与体验。这方面,电子白板的多种功能为教师创设情景提供了较好的素材,给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情境再现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为教学带来了焕然一新的变化。

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童趣》一文时,文中写道作者的“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极为传神,但学生仅仅借助语句理解起来很难快速进入作者的心境,如果教师能扣住文中重点语句,以夸张的手法制成形象而生动且具有不同效果的PPT或电子白板课件,就会十分快捷地引领学生同作者一起感受到充满童真童趣的内心体验。这种再现一方面极大地节省了教师的情境引入的构思、设计和具体的启发,另一方面,在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方面也能得到较好的效果。

再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不再利用单纯的图片或利用录音机来辅助教学,可利用白板的交互功能把黄鹤楼的地理环境、楼体楼貌以图片或视频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直面浩渺的江水,置身两岸春意盎然、繁花似锦的季节,使学生在观看的同时,充分体会作者那种欣赏环境美的感受与发自内心那依依惜别的感情交织在一起的感受。这样运用白板的功能,就将电子白板创设的情境为学生理解主题、体验情感突破教学时空的局限,开辟出一条省时省力、优质高效的教学途径。

三、电子白板的运用优化了灵动课堂的生成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范文3

“滔滔黄河”是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中国的河流”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节是前面我国河流水文特征和长江教学内容的延续和深入,也是后续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基础。本节教材包括黄河源流概况,上、中、下游的自然特征,“地上河”的成因,黄河的综合治理,黄河上、中游的水能开发五部分。教材安排黄河水系图并配有5道读图题,帮助学生了解黄河源流概况。同时,教材还提供了“河水一石,其泥六斗”,“黄河凌汛”,“黄河断流”,“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等材料及“地上河”示意图,帮助学生深入全面认识黄河,使学生认识到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水和谐,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黄河作为我国第二长河,她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但也给中华民族带来过深重灾难。黄河对其沿岸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乃至关乎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黄河面临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黄河之害在于下游决堤溃坝,决堤溃坝的直接原因是下游形成“地上河”,根本原因在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因此,弄清“地上河”的形成原因,是治理黄河的关键。“地上河”的形成原因复杂,应综合考虑中游黄土高原的土质特点、植被状况、夏季降水特点以及下游地形特征。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综合分析问题、归纳概括和逻辑推理的能力。八年级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还较弱,所以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地上河”的成因。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和各河段的自然特征;学会分析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了解黄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和著名水利枢纽的分布;学会辩证看待事物;了解黄河现存的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地图,培养读图、析图能力;通过学习成果展示,培养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角色模拟,培养参与意识;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开展辩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多媒体创设的古诗词意境,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通过治理黄河的案例,逐步形成人地协调及可持续发展观念;通过辩论黄河的功与过,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四、设计思路

作为黄河流经省区的学生,对黄河已有所了解,缺乏新鲜感,但对黄河缺少全面深入的认识。如何激发学生对黄河产生兴趣,怎样让学生对黄河有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本教学设计巧设教学情境,以古诗词为线索,以多媒体为媒介,以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核心,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主动学习、愉快合作、积极探究,在古诗词的熏陶下掌握知识和方法,从而实现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多媒体播放水势汹涌、涛声震天的壶口瀑布视频,并配诗朗诵“黄河颂”。

教师导入:古往今来,黄河以其磅礴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她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强不屈、永往直前精神的象征,因此成为古今诗人笔下赞颂的对象,今天我们就在古诗词的引领下来认识黄河。

设计意图:把学生带入黄河的教学情境中。以黄河奔腾不息、气势宏伟的形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以慷慨激昂的“黄河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学生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

【新课讲授】

1.黄河的源流概况

情境创设:多媒体展示黄河源远流长、奔流不息的图片和李白的诗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问题呈现:①黄河来自“天上”,最后奔流到“海”。“天上”指哪里,“海”又是指哪个海,黄河全长多少千米?②黄河从西方遥远的天边奔腾而来,又滚滚东流入海。沿途经过哪些地形区,哪些省级行政区,接纳了哪些支流,上、中、下游又是如何划分的?

图片展示:“黄河水系” 图(课本P55图2-53)和“中国地形图”。

学生活动:读图2-53 “黄河水系”,自主完成上述问题,然后推荐一位同学到台前指图讲解黄河源流概况。

设计意图:通过壮观的画面和豪放的诗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台展示学习成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其自信心和自豪感。

2.黄河上、中、下游的水文状况

情境创设:多媒体展示黄河惊涛拍岸、浊浪宛转的图片和刘禹锡的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问题呈现:①“九曲”说明黄河干流的形状具有什么特点?仔细观察黄河图,看看黄河干流像哪个汉字?②“万里沙”说明什么?

教师承转:“万里沙”说明黄河含沙量大,黄河是不是自源头到入海口含沙量都很大?其上、中、下游有何特征?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P55~56正文和P56阅读材料“河水一石,其泥六斗”,了解黄河上、中、下游的水文特征。

图片展示:黄河上、中、下游三个河段的水样标本。

问题呈现:山西黄河河务局小王分别在黄河上、中、下游三个河段采来三瓶水样标本,回到单位发现贴的标签脱落了,你认为这三瓶水样分别是取自哪个河段,判断理由是什么?

学生活动:根据对黄河上、中、下游水文特征的了解,判断三瓶水样分别取自哪个河段。

设计意图:由诗句加深学生对黄河形态和泥沙量大的认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黄河上、中、下游的自然环境及水文特征。再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活学活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师承转:为什么黄河中游的含沙量最大?

资料展示:黄土高原土质状况、地形状况、植被状况、夏季降水特点等资料。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然后由小组代表展示探究成果。

设计意图:单凭教材对黄河水文特征的介绍,学生只知道黄河中游含沙量大,却不知其原因,所以只有补充黄土高原的有关资料,才能使学生理解后面“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

3.“地上河”的成因及黄河面临的环境问题

教师承转:这些泥沙是否都随着河水流入了海洋?黄河携带大量泥沙进入下游会带来什么结果?

资料展示:“地上河”示意图及历史上黄河决口、洪水泛滥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灾害的图文资料。

学生活动:根据“地上河”示意图及黄河中下游的水文特征探讨下游“地上河”形成的原因及容易造成的危害。

设计意图:采用启发式教学,由因及果,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究地理原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承转: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描绘了黄河源远流长、奔流不息的气概,没想到一千多年后的今天,黄河下游真出现了水从“天上来”(“地上河”)的情景。李白还有很多描写黄河的诗句,如“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情境创设:多媒体展示站在险峻的华山之巅远眺黄河的图片及诗句“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展示黄河凌汛图片及诗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教师引领:前两句原来是说诗人站在万仞之上的华山绝顶,远眺数千里外的盘曲黄河,细曲“如丝”,以此来反衬华山的高峻入云。可是现在的黄河下游真的出现“如丝”现象,这就是黄河下游的断流。后两句诗是李白以路途艰难比喻仕途艰难,这绝不是李白的夸张,黄河确实存在“冰塞川”现象――黄河凌汛。你知道黄河出现断流和凌汛现象的原因吗?

学生活动:阅读课件中有关“黄河断流”和“黄河凌汛”的图文资料,探究断流和凌汛发生的河段及原因。

设计意图:由诗句“如丝” 和“冰塞川”,引出黄河的“断流”和“凌汛”现象,激发学生探究欲望。通过让学生阅读材料、思考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提取、加工及总结的能力。

4.黄河的水能开发

教师承转:李白不愧为“诗仙”,他还有不少有关黄河题材的诗句,如“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b转秦地雷”。

情景创设:多媒体展示黄河触天动地、浊浪翻滚的图片和诗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b转秦地雷”。

问题呈现:这两句诗描写黄河水流湍急、气势磅礴的雄姿,由此可以得知黄河蕴藏的水能资源。假设你是水电站建设专家,应该把水电站建在黄河的哪些河段,才能充分开发黄河的水能资源?

学生活动:在黄河水系图上标注(提示:河流水能的蕴藏量取决于河流落差和河流水量),然后小组代表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引导:利用多媒体展示“黄河流域水系图”,让学生从地图上找出龙羊峡、刘家峡、三门峡和小浪底等主要水电站,印证自己的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诗句和背景渲染黄河汹涌澎湃、惊天动地的气势,增强学生对黄河水能资源丰富的感性认识,领略黄河气势磅礴的风采。采用角色模拟,增强学生对地理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5.黄河的综合治理

教师承转:黄河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水能资源,她就像一位无私奉献的母亲,默默奉献着她的一切,故称之为母亲河,可有人说它是害河,你怎么评价她?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后进行辩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设计意图:让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其发散性思维和辩证观点。

教师总结:千百年来,黄河之水哺育着中华儿女,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她是伟大的母亲河。可是,由于人类的贪婪自私和岁月的流逝,现在母亲河伤痕累累、不堪重负。她的头发变得稀疏,血液粘稠度增加,贫血,下肢动脉容易破裂(多媒体展示图片:上游的草场退化、中游的水土流失、下游的断流、下游“地上河”决堤泛滥)。

问题设计:母亲河为我们默默奉献着她的一切,现在母亲河老了、病了,人类应该如何拯救苦难的母亲河?

学生活动:将学生分为四个小组讨论,每组针对一个“病症”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设计意图:将黄河比作母亲,拉近学生与黄河的距离;将黄河出现的问题比喻成各种病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将综合治理黄河的措施说成拯救苦难的母亲河,教育学生学会感恩。通过探究治理措施,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 高效课堂 教学设计 地理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水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自然因素之一,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宝贵的资源。地球上水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大气循环等一样,都是自然界物质循环的重要表现。因此,该节在本章乃至全书中具有重要地位。本节教材紧紧抓住水体运动这一思想,侧重介绍了水循环和洋流的相关基础知识。

结合以上分析,笔者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2)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水循环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地理空间思维能力。(2)通过学习水循环的过程,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并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人类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科学发展观;(2)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在教学中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最终使学生能理解并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本节课采用了导学案、多媒体课件等工具,主要使用了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下面主要阐述一下本课的教学过程。本课共分为六个教学环节:基础问答、沙场点兵、三个臭皮匠、凝练升华、雄辩天下、我的金点子。

新课导入中教师本人演唱自编的歌曲,创设“地理大讲堂”节目现场氛围,教师角色变为节目主持人,引出本课探究内容听老师唱歌集中注意力通过一段教师自编的小曲,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第一环节:基础问答。课前已经安排八个学习小组根据导学案内容进行预习。教师安排小组长对对应小组成员进行基础问答检测,时间3分钟。教师对组员进行适当抽查,对小组长预习效果在课下进行检测。 小组长对每位小组成员进行提问检验预习效果,体现小组学习的比学赶帮超的优越性,锻炼小组长的组织能力。

第二环节:沙场点兵。安排一、三、五、七这四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到黑板前绘图完成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海水吸收太阳辐射后蒸发生成水蒸气,上升遇冷,凝结成云,这一环节称为蒸发。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水汽凝结成云致雨,以降水的形式降落地面,这一环节称为降水。一部分水蒸气随大气运动到陆地上空,这一环节称为水汽输送。水蒸气来到陆地上空,同样以降水的形式落到地面。汇聚在地面的水再次蒸发,在植被的表面会发生植物的蒸腾,这些水蒸气同样上升冷凝,成云致雨。落到地面的水会沿着地表低洼的地方流动,最终汇入海洋,这一环节称为地表径流。地表的水顺着土壤的缝隙渗入地下,这一环节称为下渗。渗入地下的水在第一个隔水层之沿着低洼的地方汇入大海,这一环节称为地下径流。这就完成了水循环的过程。组织大家推选一名代表对各小组作品进行点评,并给予不同星级的奖励。(在学生画图期间巡视,并引导。进行指导和纠正) 小组代表到黑板前绘图,并能用简练语言描述水循环的类型、过程和主要环节。其他同学在导学案上完成绘图任务。 通过自己动手画图,加深对水循环过程和各环节的理解,并通过表述和点评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环节:三个臭皮匠。设计活动:组织探究合作探究——以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为例探究:(1)黄河参与了哪种类型的水循环呢?(2)我们人类活动怎样影响了黄河的水循环呢?(3)黄河塑造了怎样的地表形态?(4)李白《将进酒》中的名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诗当中蕴含着什么地理原理,又存在什么错误呢?(教师可以适当参与小组讨论,对讨论的思路加以必要的指导) 小组合作探究:看图、思考、讨论、作答(1)黄河主要参与海陆间大循环,因为她属于外流河,但其源头也参与内陆水循环。(2)我们人类通过抽水灌溉、拦坝蓄水、跨流域调水、破坏植被或植树造林等多种方式影响黄河流域的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等环节。(3)黄河塑造了上游的河流峡谷、中下游的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地貌。(4)诗中所说的“天上”来指的是黄河的主要补给类型为大气降水,“奔流到海”说明黄河是外流河,“不复回”错了,因为黄河参与了海陆间大循环,黄河的水通过海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等环节还能回来。 通过合作学习和讨论,一方面通过案例分析渗透了本课的重点、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和人类的水循环影响,便于难点的突破;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学生合作意识及地理科学素养培养,同时认识到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第四环节:凝练升华。学习了水循环的过程,我们来认识一下水循环的意义。结论:水循环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水循环使得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水循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过程之一。思考,讨论、作答通过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之间讨论出水循环的意义,并揭示出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重要性。

第五环节:雄辩天下。给出辩论题目“水资源通过水循环可以得到更新,那么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学生根据自己课下搜集到的资料分成正反两方阵营,对本题目进行观点阐述、自由辩论、总结发言等环节。“真理越辩越明”,通过辩论激发学生学习的新高潮,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

第六环节:我的金点子。播放视频MTV《水》片段。引导学生提出自己节水的金点子。教师加以归纳总结:大力发展绿化,增加森林面积涵养水源。推广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提高公民节水意识,提高水价。保护水资源,减少水污染。修水库、跨流域调水。海水淡化。学生自由发言,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提出自己的金点子。加深和巩固本节课的内容,完成本节课的学习。树立节水意识和环保意识。

本节课笔者设计了下面的板书,为的是使学生有清晰的知识脉络,能够形成知识框架,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一、 水循环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重力能。

二、 水循环的过程、环节和类型

海陆间大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内陆水循环——蒸发(植物蒸腾)、降水、下渗

海上水循环——蒸发、降水

三、 水循环的意义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范文5

一、广收集,引导学生到生活中找“米”

这里所说的“米”是指日常生活中所有跟语文有关的知识、语言或材料。比如,小到一个错别字,对联,谁家给小宝宝起名,一句广告语,一首歌;大到对一部长篇名著,一部电视剧,一部戏曲的理解与评价;此外还有为人处事,待人接物方面要注意的细节和常识,在什么场合遇见什么人,该怎么说话;外出旅游时到什么景点,有什么特色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等等。学生可以凭借报纸书籍,可以求助亲戚朋友,可以尝试走上社会,也可以驰骋网络世界,还可以调查访问,总之,语文无处不在,“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二、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素质

学生一般都爱热闹,喜欢有变化的生活,这是人的天性。但是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一定要让它姓“语”,也就是千万不能偏离了语文这个大方向,不能为热闹而热闹。活动设计的原则一般是配合教材的内容进度,这样课内外能互相促进。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安排的活动,有搜集与黄河有关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故事并与同学交流,收集与黄河有关的常用俗语、谚语、成浯并写出意义和相关故事,举办以“歌唱黄河”为主题的文艺演出,调查黄河的缺水断流、水污染以及造成的水土流失、泥沙淤积、生态破坏等事实,召开以“黄河之忧”为主题的调查报告会,设计保护母亲河的公益广告等等,最后要求选取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话题,写出自己对黄河的希望与祝福。这就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关注环境污染,关心进而考虑怎样改善我们的生存条件这个大问题。

三、注重活动过程,挖掘课程资源

教师在设计综合性学习课程内容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加强与自然、社会及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依据地方特色,设计出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要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资源,通过趣味、科学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分析和解决问题及交流合作的能力。例如,在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到民间采风去”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当地的民俗文化调查或结合实地调查,让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具体化,增强感性认识,更有利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把调查地点设在学生生活区域,让学生更好地关注身边的事物。

四、综合各种能力,整合学科知识

语文综合性学习其实为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听、说、写这“三合一”创造了必要的情景,提供了明确而富有意义的话题;同时也为学生课外阅读圈定了一定的内容。综合性学习的这种听、说、读、写不是独立的,也不是互不相关的,而是杂糅在一起,有机地交错进行。学生通过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提高和发展了语文水平。

尽管语文综合性学习涉及其他学科的内容,但它必须姓“语”,其着眼点仍然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面,是人文精神与学科精神的相互融合。例如,七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其目标定位是多方面的,涉及天文、地理等学科内容,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可以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但应当注意,教师应努力指导学生在月亮文化上开展一系列学习活动,如搜集带“月”的成语、有关月的古诗词、故事等。我还把《科学杂志》上所了解的有关月球的知识与本次活动课有机结合起来,展示他们的才能,进一步激发他们学科学的兴趣。通过这次学习活动,一方面培养搜集、筛选和整理资料的能力,提高口语交际和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精神。这样也就自然兼顾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其综合性目标的实现不言而喻。

五、重视活动评价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范文6

1.新课教学要有“情境”引入

由于长期以来某些初中地理课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在教学中往往沿用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普遍采取两种引入新课方法:一种是“讲”法,即:“同学们,今天我们讲……”“同学们,现在老师讲……”这样就使师生互动的地理教学活动变为“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活动。另一种是“翻书”法,即:“同学们请把书翻到……页”把以地图教学为主的地理课变成看书画线的枯燥的文字教学课。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努力用“学习”或“讨论”代替“讲”,用翻“图”代替翻“书”。虽然是“一字之差”,但代表着地理课堂的实质进步的一面。

2.培养学生的主体作用

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引导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教学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让学生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高度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视觉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素材。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此,这对初中生而言并不难。

4.备课要认真、充分

认真备课是搞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保证。备课不仅要钻研大纲、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更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做到因人施教。

4.1新教材的知识结构看似不如老教材那么完整、严密,但更灵活、更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全方位、多层次地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备课、重组教材、迁移知识,切忌一个教案一年又一年地“复制”,一个班又一个班地“放映”。例如在备课“黄河”时,我将教学内容由浅到深地分成四大板块:黄河知识知多少;滔滔黄河水、悠悠中华情;黄河灾难几多许;走进黄河、关注黄河。并根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黄河古诗文背诵、眼明手快查地图、假如我是县长等活动,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地理课堂更和谐。

4.2认真研究教材,寻找记忆窍门。在备课时认真研究抽象、难记的知识,使其简单化,有利于学生识记。如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工业区内主要有六个工业城市,学生很难记准确,没有方位感。经反复研究教材插图,我这样设计:先记首都(东京)、在东京南方为横滨;再利用濑户内海记(大阪)――大阪位于濑户内海的东海岸,神户位于大阪西边,这样就记住了四个――比做两对“孪生兄弟”;名古屋位于两对“孪生兄弟”中间――比做一个“独生子”;北九州位于九州岛的北部――也比做一个“独生子”;同时可利用横滨来记日本最高峰(富士山)――位于横滨的西方。这样学生对六个工业城市的空间分布位置就会很清楚,其中横滨和神户为日本著名的两个海港。又如俄罗斯境内的北亚三条河流,我结合初中学生快毕业的现状让学生这样巧记:自西向东,快毕(鄂毕河)业(叶尼塞河)了(勒拿河)。

5.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效益,整体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大力提倡在课堂上合理使用投影、录像、幻灯和计算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进多媒体组合教学。改变将课本内容原样照搬到课件的做法,以开发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需求为出发点,确定媒体的“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作用时机”,以表现或演示语言、文字和静止图像所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使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转变学习工具,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转变为学习方式,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

6.搞好区域地理教学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范文7

原创音乐剧《长河》亮相上海大剧院

引题:

余秋雨认为,文化的归结点是一种创造性的美丽,戏剧要打破已有的界限,没有新陈代谢,就没有创造。而《长河》正是一出跨界实验的原创音乐剧。目前正在酝酿该剧的“国际巡演版”,《长河》有可能成为第一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国音乐剧。

提语1:

在这一部《长河》中,可能会让大家感到有一点惊讶的地方是,我们对于国内传统的思维习惯做了一点突破,但这种突破不是以一种挑战性的方式来实现的。

提语2:

马兰说,这次由她担任主演的《长河》并不是黄梅戏,而是原创音乐剧,自己和关锦鹏导演一样,在做跨界实验。

提语3:

我们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这件事情终于做成了,我们便可以看到这部戏的演出了。对我来说,这也是我许多文化经历当中,一次特别愉快的经历。

享誉国际的香港电影导演关锦鹏开启了一个跨界艺术创意工程,由他第一次执导的舞台音乐剧《长河》2008年12月12日至15日,在上海大剧院举行“全球首演”。

曾经打造了梅艳芳、张曼玉等国际巨星的香港电影导演关锦鹏,这次在上海居然带着极大的兴趣,花费很大的努力导起了舞台剧;去年荣获美国纽约市文化局、林肯艺术中心“亚洲最佳艺术家・终身成就奖”的马兰,重新登台却不是演唱黄梅戏;这是一出具有中国传统韵味的原创音乐剧,却让一位具有美国音乐背景的菲律宾作曲家鲍比达来作曲,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或许正是这一系列的疑问,组成了《长河》的艺术魅力。

关锦鹏导演在电影上以刻画东方女性美著称于世,曾经成功地把梅艳芳、张曼玉等演员推向国际影坛。这次是他首次执导舞台剧,以音乐剧的方式演绎充满东方哲理的人性美。关锦鹏认为,以中华文化为背景的音乐剧应该不同于百老汇,需要融合传统民间戏曲和当代流行音乐的审美元素。他这次的合作对手,是我国著名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马兰。

马兰多年来一直在努力探索着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生命,去年荣获纽约市文化局和林肯艺术中心颁发的“亚洲最杰出艺术家・终身成就奖”。马兰说,这次由她担任主演的《长河》并不是黄梅戏,而是原创音乐剧,自己和关锦鹏导演一样,在做跨界实验。马兰这次在演出中的演唱方式的大幅度拓宽,使无数“马兰迷”大吃一惊。

《长河》,并不是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改革实验,而是一部地地道道的音乐剧。具有国际音乐经验的鲍比达的参与,保证了这一点。被称为“香港造型艺术第一人”的张叔平为此剧设计了具有国际审美水准的中国传统服饰系列,与戏曲舞台划出了鲜明的界线。他出类拔萃的造型设计,与上海戏剧学院韩生教授的舞台设计、伊天夫教授和沈倩博士的灯光设计相得益彰。

原创音乐剧《长河》的故事,以一群古代年轻人在长河中突然遇到冰雪灾害为起点,逐一展开了因凿冰伤手而终身不能写字、了状元榜又找不到状元、千里寻父却又突然放弃寻找、父女近在咫尺却又变成了隔空永别、妻子对丈夫的思念竟然是一部变形精神史……这些有趣的情节,凸现了女性对于男性的探询、后辈对于前辈的探询、灾难对于文化的探询等意涵。此剧既追求东方神韵,又追求现代风尚,必定能受到高层文化人士和广大年轻观众的共同喜爱。

音乐剧《长河》由上海音乐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音乐剧专业的大量学生、教师参与。他们一致认为,这次排演过程是一种空前的教学实践,使得过去在课堂上学的音乐剧一下子贴近了自己的生命。他们相信,年轻人的生命节奏,一定能感染同样年轻的青年观众。据不少看过这部分排演的上海艺术家说,这是一个具有极高品位的现代艺术精品。在这部音乐剧中,有的场面很激情,例如在半夜冰河上濒临死亡边缘的集体舞蹈;有的场面很快乐,例如在京城大街上迅速的性别转换;有的场面很感人,例如女儿与明明在场却不能相认的父亲的心灵对唱。

《长河》由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和上海大剧院联合制作。演出合作单位为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据上海戏剧学院常务副院长韩生教授透露,上海戏剧学院已经决定开办一个“戏曲音乐剧专业”,拟聘请马兰主持。这出《长河》,会作为教育剧目保留下来。原创音乐剧《长河》上海大剧院版首演四场,然后进入巡演阶段。

一直处于台后的《长河》艺术总监兼编剧余秋雨,首演的前两天终于露出“长河水面”,12月11日上海大剧院“知识与创新・每月论坛《中国文化的长河之旅》”上,结合中国文化长河对该剧做了阐述。余秋雨认为,文化的归结点是一种创造性的美丽,戏剧要打破已有的界限,没有新陈代谢,就没有创造。而《长河》正是一出跨界实验的原创音乐剧。目前正在酝酿该剧的“国际巡演版”,《长河》有可能成为第一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国音乐剧。

余秋雨细说《长河》的由来

做音乐剧是我很早就有的一个想法。

十几年以前,马兰在演黄梅戏《红楼梦》的时候,当时我也是总策划。等到戏演完的时候,我看到一个人匆匆忙忙地向我走来,他就是刚刚过世的谢晋导演。他冲上台来,对我说:“秋雨,秋雨,这就是音乐剧!”但他也知道,这还不是最地道的音乐剧,谢导毕竟是看过很多作品的人。他当时对我说,这就是音乐剧,你一定要试着走这样一条路。而且他对最后一场戏,该怎样排,都做了具体的示范。这是第一件对我刺激很深的事,就是谢晋导演认为已经完全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排音乐剧了。

就在这件事过去几天后,黄佐临先生给我写了一封信。他是萧伯纳的学生,1937年由于抗日战争回到中国。回国后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把欧洲的歌剧,以及后来的音乐剧――因为他对国际的情况了解很深――怎样把它们引进到中国来。他和周小燕等人都不断地在讨论这些问题。讨论到后来,有一个结论是对的,那就是,除了向西方学习之外,我们一定要在中国民间音乐的基础上,来寻找音乐剧的元素。黄佐临先生在信中对我说,在民间音乐中,他看上的是黄梅音乐和越剧音乐;京昆也很好,但是它们的自成体系太严整了,我们很难去动它。但是他认为黄梅音乐和越剧音乐还是比较松软――这是指绍兴戏,不是指广东的――它们比较松软,就易于打造。黄佐临先生在给我写这封信不久以后就去世了,因此我一直把这封信看作是一种艺术遗嘱,一直放在心上,考虑着慢慢地怎样做这件事情。尽管我一直都很忙,有各种各样的事情要做,但是有关这个音乐剧的梦想一直存在脑海中。

为了这个梦想,我一直在认认真真地准备,也去了美国百老汇听过很多次音乐剧,把在那里能够看到的戏几乎全看了。马兰也去看,是不断地、反复地观摩。我们到处走,到处看,到处听,尤其是到百老汇看的特别多。这么多戏看下来,我们认为我们也有可能做一个不错的音乐剧,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做的《长河》。

在这一部《长河》中,可能会让大家感到有一点惊讶的地方是,我们对于国内传统的思维习惯做了一点突破,但这种突破不是以一种挑战性的方式来实现的。

第一,它也许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曾有记者问我,“《长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你看过的美国的、欧洲的音乐剧,它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好像它们也并没有非常明确的现实意义,并非一定要针对现实社会上的某些问题。它也许更主要的还是研究人性,如果要说有意义的话,那也应该是大的意义。

第二,它不是给戏曲的改革做范本的。“《长河》是不是为中国戏曲的改革提供某一种方案?”我说不会。因为这是一个地道的音乐剧,并不是因为有了马兰的参与,这部戏就成了一种改造的方案,不是这样的。所以说,这是认认真真的一部音乐剧。我们之所以这次请鲍比达先生来作曲,也是为了这个目的。中国的许多作曲家都是我非常要好的朋友,以后我们当然也会合作。

但他们如果此次参与《长河》的话,可能就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长河》也许不能够是地道的音乐剧,也许就会有比较多的戏曲因素在里面了。而鲍比达先生尽管对东方音乐比较熟悉,但他对戏曲这方面绝对没有“掉进去”,这样才能保证《长河》成为一部地道的音乐剧。我们所希望的是一个对东方美比较熟悉、对中国戏曲却反而不太熟悉的人来作曲,他是由一个“外来人”的身份来打造一个大家更喜爱更容易接受的音乐剧。

第三,“《长河》会不会给这部音乐剧带来什么哲学思考?”我说,没有。因为我非常明白,音乐剧是一种当代民间戏剧,就是说一定要让当代的观众喜欢,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尽管题材可以是古代的,是国外的,也有可能是动物,比如说《狮子王》、《猫》,但都一定是当代观众喜欢的形式,它是通俗的。这也许和与一些人所想象的“有没有什么深刻的哲理”不太一样。

而这恰是我对艺术的一种追求。我觉得艺术就是艺术,它只是愉快的、可爱轻松的;我们东方人做的,就是东方美;能够让大家在视觉上和听觉上获得足够的享受,这就可以了。也不要太热闹、太刺激,不需要大场面,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结果,这也是我要讲的一点。许许多多我们惯常印象中的期待,也许《长河》无法带给大家。但其中一定会出现一个比较符合国际规范的东方美。我觉得这样会比较好。

另外我需要讲一讲的是,自从投入《长河》的创作以来,心情一直很愉快。我们认真地请来香港团队,把他们请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关锦鹏先生在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下看到了《长河》的本子。他看到后的第一句话是,这个本子好像是为我写的。我们就这样组合在一起了。

我们现在已经开放到这个程度了,并不是说,因为他是香港人,我们才非要去找他。这只是做艺术的人之间心灵的沟通。虽然我们在几次香港的选美比赛中做评委时早已认识,但我在写这个本子的时候完全不知道关锦鹏先生的经历。我也看过关锦鹏先生的几部电影,都是很好的电影,像《胭脂扣》、《阮玲玉》,他把很多优秀的演员推到国际电影舞台,我觉得他很了不得。他为什么能够从我写的本子中有所感触,这并不因为这个本子是我写的。我当时听到他说那句话也感到很震惊,我只是在猜,哪一段他看到后感觉是为他写的。后来才知道,本子里一个年轻人和她自己非常不熟悉的亲生父亲之间的互相探询的关系,与他童年的印象很有关联。

后来我与关锦鹏先生有一些交谈、合作,我也看到了报纸上的有关他的谈话,他说“我和余秋雨先生是天作之合”,说得非常的亲热。我们之间的交流是很重要的,他非常细致、执著,在他身上有一种我在过去在学生导演身上不太能见到的导演风格。

因为关导第一次接触舞台剧,对他来说,也有很多新奇感。很少有人能想象,那么有名的一个香港导演,那么多天,在上海摸爬滚打,一直都非常辛苦。到了半夜,他还会去喝啤酒,在喝啤酒的时候与编舞一起商量、思考,一直工作到午夜之后。

而鲍比达先生,台湾许多著名的歌星的专辑都是他打造的。他对中国不陌生,他能够说汉语。对于音乐,他是完全投入的,他要求所有人都进入他的音乐结构。这对于一直演戏的演员来说,可能会有些不适应。对于戏剧场景,鲍比达先生认为一定要服从音乐,而我也是支持这么做的。音乐剧,“音乐”两个字是在前面的,它是最重要的。我们不能把音乐只是当成一种附件,它是有中心的作用的。所以,与鲍比达先生合作,我们更能体会到音乐的主导性。而且他是那么的执著,那么的投入。只要他一弹琴,所有的演员都会被他的音乐所吸引,他就是这样一个全身心投入的艺术家。

当然,由于关锦鹏先生的邀请,我们能够请来大家都不敢相信我们能请到的张叔平先生。大家都说,这怎么可能请得到。但我们的确请到了。他话不多,但他就那样一点一点地做出《长河》的形象设计。这个形象设计与大家想象当中的戏曲舞全不一样,但那一定是国际审美,是符合国际审美的东方古典美。近距离看也许看不清楚,但首演那天晚上,在灯光下,在那个大环境中,我们确实看到了一个国际化的东方美。这些国际审美都是由鲍比达先生、张叔平先生引进的。

所以非常值得高兴的,我们经过几个月的努力,这件事情终于做成了,我们便可以看到这部戏的演出了。对我来说,这也是我许多文化经历当中,一次特别愉快的经历。

关锦鹏与《长河》

关锦鹏太忙了。这位香港一线电影导演,素来享有“点石成金的圣手”之誉,不知有多少本子等着他,多少艺人等着他。但是,2008年初夏,一件让周围的人大吃一惊的事情发生了。

关锦鹏的文学助理向他推荐一个本子,但这个本子不是电影,是舞台音乐剧。是不是希望把这个本子改成电影呢?不是,因为这个本子中最出彩的几个景只能由舞台剧才能体现出来。关锦鹏导演自己一看,很感兴趣,觉得这个本子是为自己写的。他最感兴趣的有三点:一个后辈对自己父亲的反复追询;一个女子对男人世界的一步步追寻;戏中一些性别身份转换的情节和场面。

这三点立即使关锦鹏导演产生了很多美丽的构想,便下决心接导这个戏。他说,“这个戏触碰到了我心底里的某些东西。”至于舞台音乐剧,关锦鹏导演认为自己可以用一个电影导演的身份进行“跨界实践”。他认为,跨界,是一种冒险,如果能与其他愿意跨界的艺术家一起合作,一定能组合成一种特殊的美丽。

反复地来往于香港和上海之间是劳累的,但关锦鹏导演乐此不疲。

马兰的选择

马兰的丈夫余秋雨先生对于自己的妻子当年不得不离开安徽,一直心有戚戚焉。他曾写文章说:“我作为一个戏剧学者,太清楚这正是她表演的黄金时代,而且也清楚让一个极重要的剧种与自己最重要的演员硬行分离,对两方面都是灾难。”但是,马兰自己的心态有所不同。她心中无恨。开始也曾懵然,后来却认为坏事有可能变成好事。

她如果要以私人方式重新组建一个黄梅戏剧团,在我国现行的体制下是非常艰难的。因此,她只能在剧种之外作一些思考和尝试。整整八年,她随着丈夫考察世界各地的文明遗迹,观摩各种各样的演出和音乐,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对传统文化的消极保存,只能使它们日渐衰变。她过去在剧团里的时候,曾以新创作剧目《红楼梦》、《秋千架》的成功开辟出黄梅戏继《天仙配》、《女驸马》之后的一个新时代,现在,有没有可能脱离原来的轨道,做一些具有中国风味、东方风味、本土风味的音乐剧实践呢?

推动力来自美国。2007年,美国纽约市文化局、林肯表演艺术中心、美华协会宣布,授予马兰“亚洲最佳艺术家?终身成就奖”。这是几十位美国评委根据十年前马兰率团赴美演出留下的印象投票评出的。颁奖大会在哥伦比亚大学礼堂举行,其隆重的程度让马兰加快了重新登台的速度。颁奖大会上还播放了马兰以前演出的镜头汇集,一次次引发全场热烈的掌声。马兰把这掌声,看成是对自己的催促。

这次马兰在音乐剧中的演出,使很多音乐界人士大为叫好。她完全摆脱了戏曲的习惯演唱方式,完全进入了音乐剧的演唱规范。连音乐剧专业的教师都说:马兰能唱得这么道地,真是奇迹。

马兰当然还会演唱黄梅戏,但《长河》中的马兰没有唱黄梅戏。因此,这个音乐剧不牵涉到诸如“黄梅戏发展方向”之类的讨论。任何一个艺术家都有多方面实验的自由,但这也不说明她对以前历史的否定和放弃。

听上海戏剧学院的领导说,学院准备办一个“戏曲音乐剧专业”,敦请马兰出山主持。这个专业将会由马兰出面邀请谭盾、关锦鹏、白先勇、林怀民等国际级大艺术家任特聘教授。马兰说,她还会邀请她的老搭档黄新德、吴琼、徐志远等来讲课。其他剧种的主要演员,也已纳入她准备邀请的名单。

关于《长河》的戏中故事

故事发生在十五世纪初期,离现在六百年。

一个叫孟河的女孩子,对于刚刚去世的母亲和从来没有见过面的父亲,产生了强烈的好奇。

父亲是在自己出生前离开的,到京城参加科举考试,整整二十年,一直没有回来。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不回来?发生了什么事?母亲年年月月凭着记忆画着他的画像,画得像吗?于是,她在埋葬母亲之后,女扮男装,沿着长河出发了。

她混入了今年考生的船队,从这些考生身上猜想着二十年前的父亲。这让她深深失望。船行一半,在一个深夜遇到了可怕的冰灾。百船被困,天寒地冻,面临生命危险的考生们丑态百出。但是,出乎孟河意料的是,有一个考生提出由自己凿冰,把船队拉到不远处的码头,然后全体考生转陆路进京赶考。

这个考生叫金河,是船工的儿子。他的凿冰壮举挽救了全体考生,但他的手却冻坏了,从此不能握笔写字,当然也不能参加考试了。

孟河看在眼里感动,就冒名代他去考,居然考上了状元,却等不到金河前来。此情此景,出现在京城大街上,会有多少尴尬、紧张、有趣的场面出现,可想而知。

当孟河陷于重围不得脱身,那个船工的儿子金河就闯宫前来相救,终于真相大白。皇帝下令可让才貌双全的孟河在新科进士中选择夫婿,孟河像穿越树林般一一看过,最后看中的还是那个金河。同样处于青春寻找期的公主把一切看在眼里,被这两个来自民间的同龄人所震撼,因此又伸出援手,决定帮助孟河找到父亲。

据可靠推测,孟河的父亲二十年前中举后已改名换姓,在京城重新组建了家庭,而且肯定就在这宫殿里的大臣们中间。孟河不愿意对这个家庭带来伤害,就放弃寻父,只在宫殿之中与父亲进行了一场惊人的心理对话。而父亲的声音,果然也悲怆地从半空中传来。

儿女告诉父亲,不必相认了,也不必后悔,她只想把母亲二十年来用记忆画出的图像,给他看一看。于是,舞台天幕上出现了一个妻子对于丈夫的一系列错乱记忆。亲情的自然变形,成了一场幻灭的祭奠。

孟河此行的最大收获,是用自己的眼睛找到了丈夫,那个深夜凿冰人。她从母亲的画笔出发,这一路检阅了太多的男性。这次她再回长河,已换了一个人。

艺术家组合

■导演: 关锦鹏 (香港)

曾获意大利都灵国际电影节特别大奖、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芝加哥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奖等。由他执导a的《胭脂扣》、《阮玲玉》等电影,把梅艳芳、张国荣、张曼玉等演员推上国际巨星的宝座。

■作曲: 鲍比达 (菲律宾)

毕业于美国波士顿柏克莱音乐学院、洛杉矶迪格罗夫音乐工作坊。曾为50多部电影配乐,获“亚太影展最佳音乐奖”、“二十世纪最佳中文歌曲奖”。鲍比达曾担任众多著名华人歌手音乐制作人,由他创作的“新不了情”、“往日情”等曲目传遍整个华人世界。

■主演: 马兰

在中国家喻户晓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全国戏曲界同时囊括舞台剧全部最高奖项和电视剧全部最高奖项的惟一人。2007年获美国纽约市文化局、林肯艺术中心和美华协会联合颁发的“亚洲最佳艺术家・终身成就奖”。

■造型: 张叔平 (香港)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范文8

学生不单是学习者,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成为探索者、创造者。启发诱导学生展开想象去参与、去探索、去创造,使创新意识随机渗透到教学中去,并使之逐步深化,达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的。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作了如下尝试:

一、推敲词句,促进迁移,逐步升华

教学时,抓住文中关键词句,品味推敲,概括训练后,进行运用性训练,随即进行迁移训练,使知识与思想逐步得到升华。

如教《雪猴》一课时:(1)先让学生找出最能表达雪猴可爱的词句:

①如果来了客人,就会热情地送上一点森林中的礼物。( )心

②用爪子捧水抹抹脸,把脚趾伸到嘴里掏掏。( )心

③只有身上不爪子搔一搔。( )心

④它们把战士围得严严实实,又蹦又跳……( )心

⑤雪猴对这里气候最敏感……向我们预报有大雨,催我们快走。( )心

1、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后,概括填空:

①(热心) ②(专)心 ③(耐)心 ④(同情)心 ⑤(关)心

2、又在此基础上,把词连起来,指导学生进行运用性练习,用一段话表达出雪猴的可爱:

这些猴子真可爱,难怪战士们都舍不得离开它们。它们接待客人时是那么热心;摹仿军人是那么专心;听课时是那么有耐心;对受伤的战士是那么富有同情心;给军人们预报天气,显得是格外地关心。

3、接着进行迁移练习,学习猴子的精神,联系一个人说一段话:

我的爸爸真可爱,难怪病人都喜欢他,他接待病人是那么热心;工作起来是那么专心;询问病情是那么有耐心;对待特别困难的病人是那么富有同情心,自始自终、主动地去关心。

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中学会概括,达到知识与能力的深化,促进了迁移,激发了创造热情。

二、琢磨标点,补充内容,大胆扩展

《卢沟桥的狮子》第二自然段,作者在介绍了狮子的五种不同的形状后,用了一个省略号。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琢磨标点――省略号。在联系前文的基础上给省略的内容进行补充,诱发学生大胆扩展,激发探索、创造的积极性。

我提问点搜,启发诱导:①想一想作者在此省略了什么?(狮子的其它形态)②说明了什么?(狮子的形状还有很多,远不止这五种)③还有哪些形状?如果让给你卢沟桥再设计一些狮子,你准备设计哪些形状?

这时,学生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了,纷纷地议论起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们得到了充分的讨论后,争先恐后地回答,各抒己见,仿佛现在个个都成了雕塑家、设计师。可以说这种氛围,至少为培养未来的雕塑家、设计师提供了温床。在课文中只要有关的省略号,学生就自觉主动、大胆地去想象、去补充,养成了想象补充、大胆扩展的好习惯,迸射出了创造的火花。

三、紧扣文章,描述画面,看文画图

根据文意,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画图,这是新教材的独特之处,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看文画图,可以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诱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

我在教学《鲸》第6自然段时,先让学生领会支持:本段主要讲鲸是怎样睡觉的,特别是注意安全――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

再启发想象:①鲸睡觉的样子。②蓝天下水面上是怎样的一种景象?③此时水面上及画面周围背景色彩怎样?④主要事物有哪些?

然后把这些部分连接起来、组合成画面,让学生各自描述画面:

蓝蓝的天空下,碧绿的海面上,水波荡漾,几头鲸聚在一起睡觉。它们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地浮在海面上,它们团结协作,警惕性很高,各自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如果听到什么声响,互相传递信息,立即向四周散开。

描述完后,让学生把鲸睡觉时样子画下来,在班上展示。

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的再创造,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看文画图的好习惯,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四、读懂课文,抓住关键,展开想象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读透课文的基础上,把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联系起来,让学生结合作者的处境,以启发学生进行想象,这样就可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如在教学古诗《登鹤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一句精辟的诗句就把太阳依靠着山峦缓慢下落、黄河咆哮着奔向大海的壮观景象描绘得气势磅礴,成为千古佳句。所以在教学这首诗时,我们可以这样引导一个傍晚,诗人独自登上鹤雀楼,看到了什么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学生想完后,我就提问:你们都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我们看到了太阳慢慢的从山边落下去,并且黄河水静静的流向大海。

学生:我们看到太阳紧依着连绵起伏的山峰恋恋不舍的慢慢落下去了,而黄河水咆哮着流向远方的大海。

老师:同学们的想象都不错啊。

这样逐步引导学生,使学生想象出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从而极大的丰富了学生们的想象力。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范文9

我们按新的课标要求,现在课程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而且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长。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达到这个目的呢?我认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培养起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我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创设生活情景,使学习内容向生活渗透,学习形式向生活贴近,体现出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起全体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甚至是需求感。有了学习的热情,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后,再运用讨论、对比、分析,实验实践等以自主学习为特色的教与学的方法,培养起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学习能力,使学生“疑难能自觉,是非能自辩,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①,掌握技能,陶冶情操。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目的。下面我略谈几个教学实例,这些实例中我都是根据学科特点,依据教学内容,采取适当方法启发、引导、激励起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兴趣,再构建起教师导,学生探的教学程序,最终达到教学目标的有效完成。

1我国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诗词歌赋,而其中书写景物的诗句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只要你会适当采撷,把它镶嵌到课堂上,就可以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感知科学理论,以诗引题,以诗印证。如讲长江下游江面宽阔时,先引学生咏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学生在诗的意境中自然体会了。又如讲山地植被垂直分布规律和原因时,引用白居易的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以诗带题为什么山寺桃花比平原区晚开呢?山地植被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影响气温变化都有哪些因素?…又如讲天气特点时引用“东边日出西边雨”,提问在同一时间,地点不同天气如何?(不同)这反应了天气的什么特征?(天气地区差异显著)。还有“春风不度玉门关”(季风气候),“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四川盆地、地形、山脉),“高峡出平湖”“两岸猿声啼不住,千里江陵一日还”(长江三峡)等等。

2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代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为我们总结了大量形象生动的生活谚语,无不闪烁着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火花。所以适当引用谚语即激发学生兴趣,调动起热情,又可生动诠释所讲地理原理,进而引深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如讲地势对气候的影响,引谚语“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又如“擦根筷子也发芽” 形象说明了东北平原黑土的肥沃;再如,形象概括昆明独特气候特征的谚语:“四季如春,一雨便成秋”以此延伸问题,探究其成因,从而明确经纬度、海陆位置及地势对一个地区气候形成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还有以反映云贵高原人地特征的“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谚语,引探:云贵高原的地势特征是怎样的?这样的地势特征在过去对当地人民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今当地经济如何发展?等等…。以生活地理的“真”“活”学生带来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浓厚的地方特色,从而对学习地理产生兴趣,有了学习热情,并在追寻问题中培养了探究能力和学习能力。

3运用生活中重大事件,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探究挖掘出问题,让学生有“学以致用”感,以生活地理的“实”体现知识的价值。例如,近几年我国几次报导沿海船只沉没事故,讲经纬网时,我先放《泰坦尼克号》电影主题曲,然后缓缓讲出那次沉船事故,我国沿海特别是北方水域的沉船事件,然后提问:⑴在茫茫大海上,船只遇险如何在呼救中报出正确位置,以尽快获得救助?(报出船只所在经纬度);⑵若不幸落水,等待救援时,怎样延长自己的生存时间,又如何让救援人员及时搜寻到自己?(正确环抱姿保温;落水前尽可能穿救生衣、圈之外,抓点鲜艳物或能反光东西);⑶为什么东南亚海啸中,有人能在海中漂流几天甚至十几天后获救,而“泰坦尼克号”船沉后过了十几个小时落水者已逐渐死亡?(纬度位置不同,水温不同,“泰”船人员更多是冻死的)本案例的设计,先引起学生关注之心,造成悬念,继而思索,在问题的解决中提高了探究能力,养成利用地图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也体现出地理知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使学生体会地理知识与技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4利用多媒体和景观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兴趣和热情(时间要掌握好,不可多),再利用比较、对比等方式提高探究能力。我们都知道,只有当学生投入热情的学习才更有效果。而热情的激发,既有兴趣,也有每个人想解决问题的渴望,以及发现“新大陆”似的。教师先多媒体展示或展示一景观图片,引起学生兴趣,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赞赏学生每个有价值的思辨,释放其解决问题的渴望,最后师生共同得出结果,满足学生的成就感。如在学习“气候对地理环境形成的作用”时,先展示“沙漠景观”多福图片和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多福图片,学生有兴趣后,要求学生观察俩地景观、比较差异,探究其成因,全过程都是在学生热情参与下完成的,效果很好。

5以上方法可一课多用,目的是让学生的热情始终贯穿整堂课。我以《黄河》一课为例具体说明怎样先激发起学生兴趣再引探,上课初始我先多媒体展示黄河风光和壶口瀑布激发起学生热情,实时提问“看了这些秀美和壮观的画面,大家对我们的母亲河还有什么具体的了解吗?”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黄河的发源地、形状、注入海,学生自主学习后以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引出流经省区,再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引出地形区,学生在诗的氛围中学习很轻松。这时,教师提问“黄河孕育了我国古代的文明,为我们带来了繁荣与昌盛,也正因此,我们将黄河亲切地称为母亲河!”“请同学们结合“长江”中学过的内容对比、总结一下黄河的贡献,”学生讨论总结后,答案基本正确。转承到黄河水患时,我又引用谚语“一碗水,半碗泥”“跳到黄河洗不清”说明黄河的真实写照,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因为有了前面导语,学生学习不枯燥自然讨论热烈。为了培养学生全面思维,我又引用谚语“黄河清,天下乱”延伸知识面,问“水清了为什么天下反而会乱了呢”这个问题更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经过引导学生逐渐找到问题:水清了时说明没有泥沙里流入,没有泥沙下泄,说明中游没有降雨,没有降雨就是大旱,古代是农业社会,人民生活以粮食为主,经济较落后,没有收成,没有粮食,自然会引起社会动乱,学生通过讨论和探究找出了正确答案,很有成就感。

总之,要想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更好地完成课标要求,就要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思维的积极性,再辅以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发展学生对学科的内在兴趣,从而达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成长的目的。参考文献

[1]叶圣陶1977《人民教育》上的《自力二十二韵》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范文10

[关键词] 自主探索 多媒体 能力 素质

“自主探索”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显然这是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然而,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的当今情况下,如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其优势,创设一个愉悦、宽松、合作、共振的学习氛围,就是如虎添翼。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就得到更好的培养,学生必将成为会学习、会生活、会做人的高素质人才。

一、借助多媒体手段,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自主探索”的本领

指导学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应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实际出发。因为他们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一般形象思维和初步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这就是说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具体的形象的知识,而多媒体呈现知识内容,形成清晰具体的映像,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再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系统。这样,学生就能依据已掌握、理解的知识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或新方法,使理性的抽象知识延伸到解决具体问题中,促进知识迁移,使知识得到深化、巩固和扩充。所以对小学生的学法指导,不是进行抽象的讲解,而是应结合具体内容的学习,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手段,逐步进行渗透。

为了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对比,是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和段落,联系上下文,知道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即使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了词、句的本义后,我也总是再要求学生联系课文来理解这些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然后,借助多媒体手段启发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词句所描写的意境,通过与同类词语的比较,体会这些课文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如学习《井》一文时,课文中:“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一学生通过阅读发现了“多远!多远!”后面用感叹号,而“多深?多深?”后面用问号。于是我立刻借助多媒体使句中的感叹号和问号不断闪烁,激发学生进行讨论,学生讨论道:前一句是感叹号,句中的“多”是“多么”的意思;后一句是疑问,句中的“多”是“多少”的意思。前一句感叹星星离我们很远,后一句在猜测这井水到底有多深。问题是“发现”的前提,利用多媒体技术首先使学生了解标点符号运用的不同,通过思索,运用已掌握的有关语文知识和语文学习能力,进而达到对句意的颇有深度的理解。这样学习,就有了“主动探索、主动建构”的内容。因此,我常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时,想想与学过的课文在表述方法上有哪些不一致的地方,想想新课在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方法上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并对此提出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提问和答问的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创造机会,锻炼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它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学生初步感知了一种学习方法,并不等于就已经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就会在实践中运用这种方法。所以,为了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我在教学的全过程――从课文的导入、审题,到初步感知课文,到分析理解课文,到小结归纳,都创造机会,让学生来进行自主探索交流。利用多媒体呈现学习内容,指导学习方向,让学生的眼睛、耳朵、大脑等多种器官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听觉能力、视觉能力、注意力、联想力等得到强化。

教学《黄河象》一文,从审题、阅读、交流文章的内容安排,到课文内容如何详写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都由学生自己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课题一出现,学生即运用已掌握的审题的一般思路开始了审题交流。有个学生提出《黄河象》到底是重点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还是黄河象的来历?是介绍黄河象,还是说明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通过观看录像,阅读课文,加上老师适时的点拨: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容易,说明黄河象化石为什么保存得那样完整难,科学业家为了说明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对黄河象的来历进行了严密的假想,故应着重来探讨作者怎么详写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至此,学生的交流进入到对课文内容及思路的揣摩。我顺势引导:默读课文,以文章的重点内容为基点,可划分为几块?少顷,自主探索交流继续:“我认为文章按主要内容来划发,可分为三大块:先介绍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形象,再写科学家对黄河象来历的严密假想,最后写人们发现了发掘这具黄河象化石。”段落划分好,学生进入理解课文重点内容过程,他们发现问题:“假想最重要的事实依据是什么?”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并利用计算机反复显示主要过程,通过探索讨论,学生一致认为最重要的事实依据是黄河象失足落水陷进淤泥淹死河里,并引申出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此时,却有学生提出为什么黄河象会失水淹死在河里?面对学生零碎、不全面、不系统的答案,我再次利用多媒体,通过看全过程再选词填空,使之变得有条理,引发科学家假想黄河象从(热)――(渴)――(喝)――(陷),最后淹死河里的结论,并指出这个结论是科学家从已知求未知,以结果推原因,运用逆向推理的方法推出来的。这样,学生一次又一次的主动探索、发现构成教学过程的一个又一个的教学环节。于学生疑惑处启发,于思维陈列阻塞处引导,于学习关键处点拨,起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而多媒体能够创设阅读的问题情境,把矛盾引入阅读过程,为加速思考、探求新知提供内部动因的特殊功能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三、运用多媒体,确切地评价学生,激发“自主探索”的兴趣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范文11

一、要让多种媒体为学生展开学习创设感觉轻松、舒适的氛围

多媒体手段集“声、色、画”于一体,这对于教师引导学生展开学习时,尤其是对抽象性较强、难度较大的内容展开学习时,提供了一个多元化立体平台,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电子白板或PPT课件,为学生创设出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的环境,让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比较舒适的感觉,让学习过程变成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体验过程。

让课件把学生带入一种舒适的学习氛围。如教师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鉴于学生对小兴安岭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出关于小兴安岭的一些画面或视频 ( 如小兴安岭的整体美丽景色、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 ) ,配以逼真的飞机飞行的声音,用课件引领学生想想自己乘坐飞机到小兴安岭作一次愉快的虚拟旅游。学生会在课件的带领下,置身于小兴安岭的美景中,心中涌动起由衷的情,达到“入境始与亲”的目的,学生会在这样的氛围中愉快地进行虚拟的观赏和学习。

让课件带动学生接受感情的熏陶,积极主动地思考。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珍珠鸟》一文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通过课件播放一段关于珍珠鸟的视频,把直观生动的珍珠鸟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耳朵听、眼睛看、脑子记具体地感受珍珠鸟明艳动人的色彩、清脆婉转的叫声、轻盈敏捷的身姿和动作,然后让学生说说珍珠鸟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用条理的语言说说“珍珠鸟很机灵,我也很喜爱它,真希望也有这么一只珍珠鸟”的理由,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理由,且会因喜欢珍珠鸟而自然地引发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怀,课堂气氛也会变得轻松活跃起来。这样设计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既轻松又活跃,这样的课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感到文章易懂难忘,达到“乐中学知”目的。

二、要利用先进的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多种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声、影、形、色等多种电教功能,透过视觉、听觉、感觉等,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电子白板或PPT课件中受到感染和启发,从而激发起较强的学习兴趣。

如《依法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这一课主要讲的是:什么是环境以及环境问题的种类,这一主题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先通过播放教师事先收集的风景名胜视频,让课件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情景中,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去感受―这就是环境。在学生产生了这样的感受后,教师再及时加以启发:风景区中的亭台楼阁是人造的还是自然形成的?它算不算环境的一部分?以此来引发学生的讨论,学生的兴趣会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他们会想方设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理由,讨论的气氛也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热烈而活泼起来。

又如教师在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可设计成电子白板课件,课上可先给学生播放小女孩几次擦亮火柴的特写情境,再利用电子白板中的“探照灯”功能,把焦点集中在小女孩的脸部,让学生注意观察小女孩的脸部表情,并揣摩小女孩当时的心理,引领学生去深入体会卖火柴小女孩的悲惨生活。在用课件呈现当今社会小孩的幸福生活时,可利用电子白板的“照相机”功能,结合我们的实际生活抓拍视频中每个孩子习以为常的漂亮衣服、美味食物、漂亮玩具等,之后和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生活处境做图片比较。这样的对比,会引起学生心灵深处强烈地反响。这样的设计,就把课件与交互电子白板的有机整合在一起,使本课的教学难点得到较为理想的突破,学生主动思维的兴趣也被较好地被调动起来,课堂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三、要利用多种媒体充分开阔学生的视野

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所以,教师可以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创设具体的环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环境下借助教师课前搜集的和课文相关的学习资料,不断丰富知识阅历,拓展知识宽度,从而学会自主学习。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学设计范文12

一、学习专题及时间安排

全年学习要紧紧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各级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全省、全市“两会”精神以及全省盐业工作会议精神为主要内容,同时结合学习贯彻市委、市政府及省局一系列重大决定和部署。内容分六个专题进行,每个专题安排一次集中讨论,时间半天。

第一个专题深入学习和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要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入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坚定性,不断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和理论素养。

第二个专题抢抓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重大机遇,推动盐业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半岛蓝色经济区两区建设中快速发展。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市两区相互叠加,面临千载千逢的历史发展机遇。要认真学习两大区域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发展目标、规划布局,充分认识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半岛蓝色经济的重大战略意义,明确我市的重要地位、主要目标、重点任务,明确盐业在全市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主要目标、重点任务。进一步增强“主战场”意识、主阵地”意识和机遇意识,加强组织领导,搞好集中学习培训,明确工作分工,完善工作机制,抓好任务落实,以盐业的迅速发展推动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中快速崛起。

第三个专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认真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全省盐业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到中央对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对今年经济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充分认识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落到实处,见到实效。要把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发展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有机统一起来,发展中促转变,转变中谋发展,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环境友好型盐业循环经济,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第四个专题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提高文化服务水平。

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历史机遇,深刻认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顺应世界文化发展大势的战略抉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要求,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第五个专题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切实提高党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

充分认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发展党的政治优势的需要,新形势新任务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进一步明确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需要把握的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和重点抓好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坚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四项重点工作。深入开展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活动,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思想水平和理论素养。

第六个专题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反腐倡廉,不断提升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深刻领会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学习我党执政60年来加强自身建设的基本经验,学习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重要举措,进一步明确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作出的战略部署,坚持反腐倡廉,进一步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内涵外延和实践要求,自觉增强党的意识、宗旨意识、执政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筑牢思想防线,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始终保持立场坚定、头脑清醒,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的忠诚和信任。自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

学好上述6个专题的同时,要继续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知识的学习。

二、学习要求和学习活动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切实把加强和改进中心组学习作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列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经常研究学习情况,提出改进措施,抓好督促检查。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作为中心组学习的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加强党委中心组学习的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的龙头带动作用。要坚持和完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党委中心组学习任务的落实。

2加强党委中心组建设。按照“有组织、有固定的场所、有健全的制度、有科学的评估办法、有行之有效的活动方式、有高素质的学习秘书、有高质量的理论研究成果”七个有”标准,把党委中心组建设成为推动领导干部理论学习的强有力组织。

3联系实际,务求实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紧紧围绕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围绕中央和省委、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围绕单位的中心工作,安排部署学习任务和内容,以优良的学风,促进学习成果的转化和运用,增强学习的时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