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黄河的诗歌

黄河的诗歌

时间:2023-05-30 09:26:25

黄河的诗歌

黄河的诗歌范文1

《三门峡————梳妆台》是贺敬之的一首优美抒情诗篇,这首诗写于一九五八年,后收入《放歌集》中。本诗以追思历史,描绘现实,展望未来为构思线索,以“黄河女儿”对黄河今昔的不同感受为抒情基调,满怀激情地歌唱新时代的“治黄”宏图,体现了在共产主义领导下中华儿女用行动建设祖国的壮举,歌颂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胆魄和力量,给人以鼓励和催人奋进,富有青春气息。

从整首诗的内容及情感发展看,全诗可划分两部分:前一部分写黄河苦难的过去,后一部分写黄河巨变的现在。第一部分先描写黄河过去的环境“神门险、鬼门窄”、“人们以上百丈崖”,黄水劈门,狂风肆虐,造成的结果是“门旁空留梳妆台”,说明黄河水给人们造成的灾难,“辈辈艄公洒泪去”,留下了“挽断白发三千丈”,“问我青春何时来”,黄河之灾使人们没有了青春;第二部分,先写一代新人以重整乾坤的壮志,以移山填海的伟力,揭开了治理黄河的宏图。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治理黄河,使“昆仑山惊、邙山呆”,“先扎黄河中腰带”,“神门平、鬼门削”达到了“黄河之水手中来”,也使“黄河女儿容颜改”、“黄河女儿梳妆来”的效果,描绘了“银河星光落下来,清水清风走东海”的壮阔美丽的远景。发出了“并肩挽手唱高歌呵,无限青春向未来”的号召。本诗一波三折,酣畅淋漓地抒写了黄河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热情地歌颂了英雄的时代和伟大的人民。

本诗突出的特点是运用丰富而大胆的想象来抒写豪情,造成诗歌磅礴的气势。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著名诗人圣野说过:“没有翅膀,就没有鸟;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没有美丽的想象,诗就飞翔不起来。”可见,想象在诗歌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象思维。本诗想象大胆而新奇。整首诗中作者由“梳妆台”引出梳妆的人——“黄河儿女”,畅想从乌云黄水、灾深愁重到天青水秀、采花栽锦的巨大变化,抒发一代新人改天换地,面向未来,造福后世的豪情壮志。作者的想象遍及全诗之中,如第一部分中作者由“黄河儿女”被乌云遮暗了明镜,被黄水吞噬了金钗,想象她“挽断”白发三千丈,无限凄苦地站在三门峡口,向着茫茫东海,追问“青春何时来”,想象可谓新奇而丰富。诗歌还运用大禹治水、开天这些雄奇瑰丽的传说,造成诗歌磅礴的气势。

本诗还善于运用对比手法和各种修辞手法来抒发感情。本诗突出运用前后对比的手法来表达主旨。诗歌中用黄河的今昔对比,黄河女儿过去与现在的对比,黄河两岸人民生活的三组对比,突出了黄河的前后变化,同时也突出了歌颂祖国、歌颂党的目的。本诗还综合运用了拟人、用典、对偶、改写等修辞方法,拟人化的“昆仑山惊祁山呆”和“先扎黄河中腰带”,对偶句如“乌云遮明镜,黄水吞金钗”、“青天悬明镜,湖水映光彩”,改写的有“黄河之水手中来”,引用如“挽断‘白发三千丈’”等,使此诗增添了它的韵味和含义,也使语言读来生动、易于上口。

另外,本首诗还具有构思巧妙,结构紧凑、节奏鲜明的特点。整首诗紧紧围绕“黄河儿女”这一形象来构思,把黄河的昨天、现在和未来紧紧地串连在一起,把作者的情思表现得一波三折,使整手首诗呈现出结构紧凑、布局精巧的艺术特点。诗歌的节与节之间,环环相扣,句式上杂用三言、五言和七言,节奏鲜明、抑扬顿挫,一韵到底,而且采用拈连的手法,使段与段之间紧密连接,气韵贯通。

总之,本诗想象新奇,气势豪迈,语言明快、有力,音调铿锵。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手,以鲜明独特的形象,壮阔深远的意境,酣畅激越的诗情,抒发一代新人,面向未来,造福后代的豪情壮志。

黄河的诗歌范文2

在各种文体蓬勃发展的新的历史语境中,中国的诗歌向何处去?如何拯救和振兴诗歌?我们在思考、在行动,但拯救诗歌的关键在于诗人自觉、自省,而不是自爱、自炫。我们企盼着、等待着具有新世纪风度的诗歌的到来。终于,一首长诗《喊黄河》走近了我们,它如汹涌澎湃、气势豪壮的黄河迅疾地冲击着诗坛。这首诗最早被中央电视台拍摄成电视艺术片在《东西南北中》栏目中推出,由著名主持人朱军朗诵。它以恢弘的气势,独特的视角,饱满的激情和极富冲击力的艺术效果在观众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得到了听众和诗歌爱好者的青睐和赞扬,这其中的原因着实需要我们探究:《喊黄河》喊出了什么?

《喊黄河》的作者郝立轩对黄河充满了崇拜和景仰。写好这首歌颂母亲河的诗歌是他多年来的夙愿。为了写好这首诗歌,他曾经深入内蒙古、河南、山西等黄河的源头和腹地。在漫漫的黄土高原上,在滔滔的黄河岸边,他看到了黄河的伟岸、雄壮,看到了黄河的博大、浩瀚。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集合容纳了中华民族的精粹和美质,她象征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气概。正是这种感染和启迪,才使作者理解和读懂了黄河。他以哲人的沉思,诗人的浪漫,赤子的心怀阅读着黄河、解析着黄河,喊出了这首大气磅礴、意境深邃、志向高远的抒情诗《喊黄河》。

《喊黄河》喊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作品起笔,便在特定的典型环境中烘托出黄河的形象:“在冰封雪沃的巴颜喀拉山脊上/涌出一群威猛彪悍的黄鬃俊骑/那就是你吗/在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原大野上/奔来一条蜿蜒咆哮的金鳞巨蟒/那就是你吗”“这是怎样一幅波澜壮阔气贯长虹的《骏马图》呦/这是怎样一支雄浑激越荡气回肠的《命运交响曲》呦”。生动的比喻,丰富的想像,使作品充满强劲、壮美、飘逸的气势。

《喊黄河》喊出了中华民族的博怀。在《喊黄河》中,作者写出了中华民族不拒溪流、容纳百川的胸怀和坦荡宽广、包容一切的气度。“你的伟岸无比正在于你有一个容纳百川的胸怀/你的旷世绝伦正在于你有一个积淀沉疴的气度/你不仅能包含孔子孟子的真善放达/你也能承载老子庄子的哲思与朴讷/你不仅能迎迓洪泛过后积淀的泥沙/你也能孕育又一个新世纪的绯红初潮……”作品连续的排比、拟人的写法、形象的语义表明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在于宽宏坦荡的胸襟,在于明哲聪明的智慧,在于真善放达的性格。正是这种伟大精神和伟岸气度,才使得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设了“新世纪的绯红”。在历史和现实的对接中,作者“新奇地感悟到历史的大水是一条现实的大路”,中华民族正“背负赶路的轩辕大车攀缘日月的轮辐走向成熟的季节!”正是在这种博大壮伟、恢宏大气的意境中彰显出中华民族的气度和放达。

《喊黄河》喊出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黄河是一条流淌的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是一条立体的中华民族的不朽乐章。《喊黄河》喊出了黄河历史博大精深的非凡意蕴:“黄河呦/流淌过诗经、离骚、乐府的不朽之河/五千年文化五千年筛选/有谁领略过你的博大精深/黄河呦,流淌过稻菽、麦穗、果林的野性之河/五千年史记五千年锤炼/有谁洞察过你的非凡意蕴?”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源头,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她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精深的历史,她融汇着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她汇集着中华儿女的丰富情感。作者用美丽的诗章、成熟的果实这些丰瞻的意象表现出了中华民族历史的瑰丽与丰富。作者为有这样伟大的母亲河感到骄傲和自豪。他用赤子之心解读着黄河博大精深的思想,用赤子之心诠释着黄河深邃宽厚的意义。

《喊黄河》喊出了中华民族的远大气魄。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是一个开放的民族,只有在与其它民族的对话和交流中,才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喊黄河》这样赞扬黄河奔流入海、融入世界大潮的远大气魄:“大河为何向东流/那是与密西西比河真诚地去握手/大河为何向东流/那是与莱茵河亲昵地去拥抱/大河为何向东流/那是与尼罗河忘情地去对话”,并精辟地“昭示如斯的真理/流动才有希望/停滞意味自亡”,进而寓意深远地召唤世界:“黄河选择了大海/那是大海的幸运/大海接纳了黄河/那是黄河的光荣”。最后,作品尽情地展示了开放和交流之后的美好图景:“就在黄河与全世界的江河尽情狂舞之间/就在全世界的江河与黄河熟稔地转述旗语之时/地球分娩出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巨人叫中国。”作者高瞻远瞩、纵横捭阖,在高远的时空中展望中国的未来,在开放的语境中畅想世界的黄河。

可以说,《喊黄河》是一首气势雄浑、激扬豪放的抒情诗、交响乐。它充盈着理想主义的色彩,激荡着爱国主义的旋律,传达着黄河儿女的心声。它精卓高深的思辨力量,撼人心魄的情感力度,瑰丽神奇的丰富意象,飞扬灵动的文采都在博大审美空间里凝合、幻化为丰伟壮丽的审美形象。超时空的形象集锦,写实与浪漫的巧妙结合,写意与细节的互为衬托有机地勾画了一幅大河奔流的瑰丽长卷,给人以强大的审美震撼和不尽的艺术遐想。

黄河的诗歌范文3

关键词:野鹤进士 黄河清 余黄唱和 儋州进士

项目基金:本文系2016年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海南历史文化名人的旅游价值”(项目编号:Hnky2016-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野鹤进士”其人

黄河清(1721年―1803年),字浚如、号巽山,人称“野鹤进士”。海南儋州徐浦人。清代进士、诗人、教育家。他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生于书香门第之家,“日诵五百,过目不忘”,乾隆十八年(1753年)考中举人,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恩科进士。然而他生性淡泊、立身耿介,看透官场的黑暗后,拒绝出仕,选择回到儋州执教。每年来向他求学的人,超过百人。对贫困而力学者,他“每周之粟”。学生“成就者众”,对海南的教育事业贡献很大。两百多年间,民间流传着很多这位平民进士的传说故事。黄河清一生砥砺经史,写下的大量文章、诗赋、楹联、歌谣、书信、书法,是海南文化的一大宝贵遗产,可惜大部分作品已经失散。流传至今的只有《赐进士出身奉直大夫州尊吴老先生归饯序》、《陋》、《改良风俗论》、《致陈解元家书》、《再致陈解元家书》、《余之焕与黄河清唱和诗》,他准备科举的一些应试文章如《从我者》、《贤贤》、《为仲由》、《i而不辍》、《昔者》、《君子无终食间》、《故君子有不战》、《贫而无谄》、《欲从之末由也已》、《爱人》、《而亲仁》、《父母在》、《邦有道不废》、《道不行》、《如见大宾》,以及一些书法作品、对联等。

黄河清日常生活的材料多已失传。今人只能从残留的少数材料中揣测。《民国儋县志》记载他:“余暇则牵牛犊饮溪边,持竿垂纶,兀坐忘倦。”[1] 寥寥数语就勾勒出黄河清对寻常百姓的农家生活的热爱:在教学之余,黄河清常牵一牛犊去溪边饮水,他手持鱼竿垂纶,兀坐忘倦。或许我们还可以想象一下他的日常生活。黄河清在海南儋州过着闲适的田园生活,或许养只牛犊,或许还种几分农田。一有空,他就牵着牛犊去溪边,牛儿饮水,他持竿垂纶;他牵着牛儿去山坡,牛儿甩着尾巴吃草,他坐在一边读书。时光悄悄流走,他清静贞正以自娱。有些人不懂得这些才是纯粹的生活,劝他外出求官。他豁达地指着牛儿说:“正忙着呢,没空呀!”朱广林在《颂黄河清》中说他实际已躬耕园田,是真正的“农夫”,“避世为农夫,乐《i而不辍》。”[2]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两句诗:“人充满劳绩,然而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3] 拒绝出仕的黄河清便是这样一只“野鹤”,幸福地栖居在天涯海角。可惜他的大多数诗歌都已失传,只有少数田园诗流传下来。研读这些作品之后发现,黄河清已经臻于陶渊明的自然之境。最能代表他思想的就是“余黄唱和诗”。

二、讽喻知州诗

经过康熙、雍正两朝的奋斗,清代社会至乾隆时期出现“康乾盛世”。然而,乾隆皇帝好大喜功、恶直好谀、重用和|,官场腐败,加上他六次下江南、大兴文字狱,后期社会由盛转衰。在这一背景下,1779年(乾隆四十四年),余之焕来到儋州任知州。上任之后,他并不如前代知州一样,深入百姓解决人间疾苦。他发现“承乏三年过”后,儋州累计欠皇粮十年多,他决心把催缴皇粮作为主要工作,“殷殷抚字寓催科”:

儋州承乏三年过,积欠皇粮十载多。

易俗移风吾岂敢,殷殷抚字寓催科。

在这首诗中,字里行间洋溢着余之焕洋洋自得的模样。在他看来,作为一个州牧,亲自起早贪黑地去催科追粮,是多么殷殷勤奋。

对此黄河清却有不同的立场。他注意到农家生活中所藏的寒馁、辛苦。即使不提积欠的十年皇粮,老百姓们还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他们哪里有余力交得起十年皇粮呢?为了让知州体会到百姓疾苦,步入花甲之年的黄河清拿起手中的诗笔为民请命:

晨熹千旄绕甸过,从驺犹惜露沾多。

我公何故身劳役?慰我农人苦旧科。

诗歌开头以“晨熹”、“千旄”、“绕甸”三个意象勾勒出知州出行的背景。天刚刚亮,浩浩荡荡的马车上,插满旌旗,知州要出行了。在浩浩荡荡的队伍中,黄河清发现一个马夫正在低头清理马车,一边清理一边在抱怨:怎么这么多露水呢?把我的靴子都弄湿了!然后他以反诘的手法,诙谐幽默地设问:“我公何故身劳役?”知州这么大张旗鼓地在做什么呢?接着他自问自答地说:哦!原来他在勤勤恳恳地抚慰农民,来我们百姓家催科呢!最后这句诗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讽刺知州作为父母官让农人苦于陈年旧科,反而自以为是在对百姓进行“抚慰”。接着黄河清对雨后儋州的一角情景进行描绘:

松林山上雨初过,载酒亭边积水多。

望望干旄高下去,城东池水正盈科。

“载酒亭”是儋州人民纪念坡寓居儋州的一处文化建筑。为振兴儋州教育、文化事业,历代知州多次重修“载酒堂”、“载酒亭”。余之焕到儋州之时,“载酒亭”边已废弃荒芜,一场雨后,亭边积水很多。在黄河清看来,朝廷并不是没有资金重修“载酒亭”,而是资金使用不恰当,要不那旌旗即“干旄”怎会那么高、那么鲜艳?余之焕对黄河清的这种批评充耳不闻,只是说,还是杀鸡喝酒吧,“漫言边海多蛮陋,鸡黍殷勤进酒浆”。

黄河清见犀利地劝诫,余之焕并不采纳,不过倒也没有恼怒,只好请知州欣赏儋州的美景:

挪菔山镇北乡,龙门激浪韵锵锵。

我公无限登临署,吸饮清溪说酒浆。

儋州石山、龙门激浪都是儋州的名景。不说石山,单说那龙门山,山上怪石嶙峋,从北望南,绵延起伏,状似万里长城,十分壮观。山的东边有一瓮门,高30多米,宽20来米,中空通风,岩石呈拱形,素称“南天第一门”。北风吹来,卷起巨浪,撞击在石门上,浪击石鸣,犹如击鼓,响彻10余里,故得名“龙门激浪”。这里绵亘4公里的海岸,沙滩洁净,巨石千姿百态,风景别致,站在岩石观涛,心旷神怡。明代人称它为龙门激浪,多少年来受人称奇。身为知州的余之焕邀请黄河清杀鸡喝酒,黄河清宛转地请他欣赏儋州美景,把这一位受乾隆后期官场影响的“腐败”官员引到自然美景中来。

面对黄河清的嘲弄,余之焕感到有些哭笑不得。他站在官府的立场说儋州百姓“积欠皇粮十载多”本是实情。不过黄河清多年执教乡间,长期接触农民,对百姓的生活现状更加了解。幸亏这位余知州早就听说黄河清的名气,“徐浦村传名孔彰,诗书雅尚冠儋阳。”他并不恼恨黄河清的大胆“犯上诗”,反而赞扬他儋州教育的贡献,“一州济济竞多士,树帜文坛有雁行。”在这种情况下,催科与犯上的矛盾得以化解。余之焕与黄河清握手言欢,饮酒作诗直到深夜。“忆昔交游几度秋,今宵喜遇诉窗愁。言欢握手情无限,爱洁殷殷款曲留。”或许余之焕从此懂得知州辛苦劳作的目的,不是仅仅为了勤政、催科,而是为了减轻农民的苛捐杂税,从而做到真正慰藉百姓。

三、诗中归园田

长期生活在劳动人民中间,黄河清对平民百姓的感情十分深厚,写下不少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诗歌。比如:

午风轻淡树生香,引得浮阴免戴阳。

差我农人犹力作,汗泥满面发沧浪。

村农傍晚伺鱼梁,轿马前途匪客装。

不惜忘筌归步急,呼传篱巷剪条扬。

根据田园诗的定义,黄河清写作的这类诗歌属于田园诗的范畴。田园诗是以田园为空间场景,以其有的自然风光、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为主要表现内容的诗歌。田园诗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田园诗是指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体验为基础,在田园这一空间里取材,而直接描写田园风物和田园生活,含有隐逸情趣的诗歌,这类诗歌以陶渊明、王维等为代表;广义田园诗是指在田园这一空间取材的诗歌,它既有描写田园风光和士人田园生活的一面,也包括农村的风土人情、农民的劳动生活、封建制度下农村的阶级剥削和压迫等内容,这类诗歌的代表人物有高适、范成大等。[4]

其中以上两首诗歌,第一首以农民田间劳作的情景为题材,表现农民在田间劳作时脸上流淌的“汗泥”意象。黄河清以明喻的修辞手法,其中本体是农民的“汗泥”,喻体是“沧浪”。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点点汗水流得满脸、满背都是。农人们不免会用手去拂脸上的汗水,当然他们不会像端坐在办公室的人们一样,用白白净净的纸巾去轻轻擦拭,而是躬身在田间时,用沾满泥土的手去时不时地拂一下。他们顾不上关心手上是否有泥土,或者说也根本不在乎。于是,那张脸上便沾满了泥土。这些泥土与他们的汗水沾在一起,就像是浪沧江边发了水一样,泥乎乎、脏兮兮。农民如此辛劳,顾不上休息的时间。这种情景惹得“午风”既开心又同情。它开心的是农民能够如此投入劳动,但又同情他们的辛劳。于是它轻轻荡漾,吹拂树枝,树上发出点点清香。天空也为它们而感动,送来朵朵云彩,遮住烈日的光辉,为农民们送来点点阴凉。这首诗歌想象力丰富、语言优美,不仅呈现出农村朴素的劳动生活,更是以活泼的笔触,描绘出一个富有人情美、充满人性的自然。

第二首诗歌则选取傍晚时分村农捕鱼的情景。他们正在用木桩、柴枝或编网等制成篱笆或栅栏边上筑堰拦水等着鱼儿来临,忽然有轿子、车马来临,他们惊得快步往家里跑,连盛鱼的篓子也顾不上取了,大喊着快快扬起剪条,快快扬起剪条。这是他们之前约好的逃跑信号。

据历史推测,黄河清写这几首诗歌时,已经步入花甲之年了。从余知州对他的敬重可以看出,他早已成为儋州的名宿,一面继续从事教学,一面作为“野鹤”在田园之中展翅飞翔。

参考文献

[1] 彭元藻,曾友文,修.王宪,总纂.(清)王云清,初稿.林冠群,点校.民国儋县志[M].海南出版社,2004.

[2] 黄多锡,钟平.纪念清进士黄河清诗文汇集[C].广东旅游出版社,1995.

黄河的诗歌范文4

就在今天下午的第一节课,我们班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朗诵会。

这次诗歌朗诵会我们期待已久了,在这周的星期三,刘老师就开始给我们时不时地透露一点儿消息,说这周五的班会要改成诗歌朗诵会,而且还要排名次,前几名还有神秘奖励呢!那大家都很兴奋,很期待,当然还有那么一点点疑惑。第二天,刘老师居然真宣布了:“请各位同学做好准备,明天我们班进行诗歌朗诵会,主题是‘母亲河’,请大家务必做好准备。”刘老师的话一说完,教室里便叽叽喳喳地炸开了锅,乱成了一团。我也挠了挠头,去找我们小组的组员们商量。经过我们小组公平地议论了一番后,决定由戢印雪来找诗歌,我来领读。

周五,我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学校,有激动,有兴奋,当然,还有那么一丁点儿紧张。来到教室,戢印雪将她准备的题材拿了出来,原来是《黄河颂》。《黄河颂》一共六段,我们小组一共五人,一人读一段,最后一段大家齐读。我粗略地看了一下内容,诗歌激情澎湃,朗读时应用充满激情的声音读。当我把我的想法告诉我的组员们后,他们十分支持,因此一致决定排练时听我的。中午,我们小组认真地排练了一下,没想到效果好得惊人!我便十分认真地对他们说:“大家听着,如果我们这次诗歌朗诵会得到了好的名次,那么我会奖励每人两元钱,作为鼓励。”大家听了,都十分兴奋,“斗志昂扬”,看来,我这句话给了大家精神上无比巨大的支持,所以说仅有精神上的鼓励是不够的。

下午的诗歌朗诵会终于来了,只见两位小主持人将十个组的序号打乱,然后把写有数字的那一面朝下,随意地将其铺在桌面上。朗诵会开始了,第一个环节便将气氛推入了高潮——由老师揭晓这次小组上台的先后顺序。刘老师走到布满纸张的桌前,轻轻地掀开第一张纸,上面写着“9”这个数字,只听九小组发出了尖叫,不知是绝望还是高兴的。第二张卡片也被揭晓了,是“3”这个可爱的数字,也正是我的小组。接着的便是“7”、“6”、“10”、“4”、“1”、“2”、“8”、“5”。在开始朗诵前,刘老师让每个小组的组长给其他上台的小组打分:满分十分,最低六分。第九小组率先登台了,他们朗诵的是《长江之歌》,虽然他们表现得不是太好,但是我也给他们打了7分。紧接着,我们小组上台了!我用我那雄浑的嗓音,亲切地朗诵着《黄河颂》,从“朋友……伟大,坚强”,我们小组一直充满激情地朗读,我相信,我们的朗诵使所有听到的人看到了黄河那波涛汹涌、豪情万丈的场面!但是,我最欣赏的还是第二小组,他们的声音使我沉醉:周思岑的嗓音优美,恰似一首钢琴曲;林家威的嗓音雄厚,将我带到了翻腾着的黄河身边;杨澜的声音清脆动听,仿佛一汪恬静的湖水,原来率性的黄河也有沉静温柔的时刻……

诗歌朗诵会在热烈而激情的气氛中很快结束了,但是长江和黄河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黄河的诗歌范文5

步入秋的世界,是一片丰收,是一片欢腾,更是一片宁静致远。有多少陶醉在秋的美丽与智慧,有多少孕育在秋的文化与情怀?“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的欢笑属于农民,秋的风韵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心胸宽广、知秋爱秋的人。

仰望秋的天空——空旷、高远、洁净、深沉……思绪不经意间穿越历史,来到一千多年前北宋的黄河之边,懈逅了一位政治家兼诗人,他的名字叫寇准。时值秋日,寇准站在黄河边的亭子中,对黄河举目凝望。江水浩渺,放眼望去,黄河恢宏阔大,没有边际。河面一层淡淡的烟雾,将河面衬得更加深不可测。远方,一座山峰沐浴在夕阳之中,给人以安闲、亲切。这时,只听见寇准缓缓吟道:“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栏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诗景合一,韵味无穷。

我不禁鼓掌叫道:“好诗!好诗!“这倒惊了沉思中的寇准,转头看我,道:“小子何人?为何惊叫?”

我见寇准向我问话,一拜而答:“晚生自未来而来,适才听寇子之诗,甚觉绝妙,故鼓掌惊呼,不想扰了寇子,望寇子原谅。”

寇准听完,到不生气,淡淡而说:“哦,原来如此。”说完,又面向黄河。

我知道寇准此时正逢被贬(前年辽军大举进攻,寇准反对王钦若等南迁的主张,力排众议,主张抗战,促使真宗往澶州督战,与辽订立“澶渊之盟”。第二年被王钦若排挤罢相),所以诗中不免有丝怅惘。我看寇准如此专注地看着黄河,小声问道:“寇子喜观河乎?”

寇准摇了摇头,说:“我非观河,乃观秋也?”

“哦,观秋?秋有什么好观呢?”我问。

“秋,万物成熟之际,人民欢庆之时。然而,秋亦是万物凋零之季节。人生若四季,春、夏学习积累,秋日方可有所作为。欲有作为,势必受阻力,受阻而越坚,方可止于至善;遇阻而衰,则不可成事,人入冬矣。”良久,寇准又说:“秋若黄河,有志者方可一泻千里,风雨无阻!我观秋,乃收获,更是奋斗!”

我听完,陷入沉思:“秋,乃收获,更是奋斗”,是啊,没有奋斗,就没有收获,有了收获,更要奋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上一个阶梯,虽不能止于至善,但也可无愧我心!

后来,寇准又几经沉浮,屡受排挤。但他自己从未认输,从未停止奋斗!他死后,受到人民的肯定,皇帝赐谥曰“忠愍”,名流史册。

黄河的诗歌范文6

在对整部集子作品的阅读和欣赏中,你几乎在每首诗词的字里行间以及顿挫抑扬的节律中,总能无不强烈地感觉到,有那么一个坚韧挺拔的巨人,或迎风昂首于险峰之巅,或傲然驻足于波涛汹涌的江海之滨,或凝神沉思于荒漠古道历史遗迹,或漫步于故乡落满童趣和理想的河滩柳岸,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纵情高歌。

“歌诗合为事而作”。洪元基讴歌中华民族辉煌悠久的历史文化,赞美祖国大地的锦绣河山以及在今天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充满浪漫主义的情怀展望和憧憬祖国美好的明天、青春奋搏的人生前景;也更时时将视角凝注和聚焦到整个世界和人类共同发展与繁荣的问题上,通过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哲理性思考,以满含意蕴的诗的语言,为消除东西方世界间犹存的某种隔阂或矛盾,呼喊出自己的感悟、理解和主张。

整部诗词集里的每一首作品,又总给人以激昂、坚韧而又乐观的情志享受。在这里,绝无一丝如初唐诗人陈子昂在其《登幽州台歌》一诗中所表露出的低沉与失落,相反,所有吊怀古迹的诗词,均赫然表现出了前可见古人,后亦有来者,歌生命之坚劲,众奋然而前行的豪迈与雄壮。

“巴山蜀水春草叶,大漠冰峰秋月雪。”(《纪别》)诗人生于蜀,而求学和工作在陇,因而在其整体的性格特质和精神品貌中,便自然而又可能地融合了蜀人的刚健、俊逸和陇人的淳朴、勤劲;另一方面,蜀陇两地独特的地貌风光和历史风物,又给了作者太多的灵感与奇巧,并以此营造构建出一首首具有独特审美个性和鲜明艺术风格的抒情、咏志佳作。而其与新中国几近同步的成长历程,又使他对我们党和国家在一个时期内所走过的弯路和经受的挫折有着极为深切的感受,因而对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怀有很大的激情和责任。对祖国的壮丽山河以及众多的历史遗迹,诗作者总是将其放置于历史与现实的交合点上加以观照。“我死了,朋友们会把我投入你的狂澜,/长眠在你的怀抱里,也在你的怀抱里行进。”(《黄河,永恒的母亲》)在某个瑰丽的黄昏时分,作者面对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仿佛整个身心都已融化在了那滚滚的黄涛之中。

“坎坷人生知常容。”(《忆兆鹏》)坎坷崎岖应是人生之路的常态。诗词集中的作品,也让我们总能感觉到有那么一股股强劲的催人奋进的力量鼓动着周身热血翻滚。“海内但得知音在,今生何必更多求”,让你明白知音的难得和可贵;“立马皋兰空秦陇,生逢良机莫蹉跎”,让你深感时代赋予自己责任的重大及时间的紧 迫……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其实这所有诗句,不存半点空论和刻意教化的意思,而完全是作者有感而发的自励自勉。在书末《“自知歌”脱稿》一诗中,作者言道:

莫道人好活,

莫道人难活,

酸甜苦辣自知歌。

……

我如此苦难,

但盼望明天,

我知道,

明天我要再写一段。

读着这样的诗句,再想想已失明十余年,如今更是骨瘦如柴、肌肉萎缩即干而整日卧躺病榻的诗作者的处境,你我还能说什么呢?你我还能有什么理由不觉得自己是幸福的,应该奋然而前行呢?

相关链接:洪元基诗作

黄河,永恒的母亲

黄河呀,永恒的母亲,

我又造访你了,在这瑰丽的黄昏。

天边的云霞就是你慈母的容光,

柔和的光,便出自你的心灵。

两岸的景物,都是你的亲笔画,

为了用你对美的理解,开垦子孙的心灵。

这流淌着的都是甘露啊,

吸一口就能使忧郁变信心,

依近你的身旁我就无权不珍视人生。

从今后我不再听娇柔的鸟啭,

我只听你坚强的涛声。

我死了,朋友们会把我投入你的狂澜,

长眠在你的怀抱里,也在你的怀抱中行进。

砺 志

我把黄河当神骏,

长嘶奋蹄决昆仑。

扬镳龙门上紫禁,

胸中腾起朝阳一轮。

我把黄河当神骏,

稳坐雕鞍任驰骋。

立马虎门玉港城,

胸中滚过雷霆万钧。

东方龙之歌

八万里红霞翠薇,

五千年玉液金杯。

新世纪春雷催,

东方龙正腾飞。

黄河的诗歌范文7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诗歌大意

轻车简从去慰问边疆,我作为使者经过居延。

像一根蓬草飘出汉塞,像一只归雁飞入胡天。

茫茫大漠中烽烟孤直,滔滔长河上落日浑圆。

在萧关遇到我方骑兵,说都护正驻扎在燕然。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前人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的律诗、绝句,都有不少脍炙人口的名篇。他善于感受自然之美,山水诗写得尤其出色。

这首诗是王维早期的代表作。公元737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出塞赴边慰问,并留在河西节度使幕府,兼任判官,实际是将他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这次出使途中。

内容赏析

这首诗通过诗人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反映了紧张的边塞生活,流露出作者关心边疆战事,并希望边疆早日和平安定的感情。

本诗前两句,首先点明诗人出行的身份(“属国”)和目的(“问边”)。接下来,三、四句用了“征蓬”“归雁”两个形象,来形容此番漫漫长途的孤寂和艰辛。这两个比喻,在古典诗歌中本是常见的写法,而此处因为特别契合诗人此行的实际情形,所以显得格外生动感人。五、六句直接描绘了塞外边疆的自然风光:浩瀚无际的茫茫沙漠上,一条烽烟孤立而直挺地升上天空,在滔滔奔流的黄河上游,浑圆的落日正缓缓隐入河面。这两句,由于突显了边塞特有的雄奇景观,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七、八句结束全诗,讲明自己与守边军队相遇的情形。

诗歌最精彩的部分是对塞外风光的描写:大沙漠中的“孤烟”本是单调的,用了一个“直”,却表现出劲拔、壮毅之美;黄河边上的“落日”本来会让人感到伤感,用了一个“圆”,却给人以亲切温暖又苍凉之感。这两句诗被后人誉为诗句中的“神品”。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诗人的行踪描写边塞的风光,感触深切,境界开阔,比喻生动,形象鲜明,达到了高妙的艺术境界。

中考链接

1.(2014江苏苏州卷)大漠孤烟直, 。(王维《 》)

2.(2012四川南充卷)古人写诗,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妙的佳句。杜甫《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与王安石《登飞来峰》中“ , ”皆属上品;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与王维《使至塞上》中“ , ”均显边塞独特风景。

3.(2012广西柳州卷)阅读王维的《使至塞上》,完成下列题目。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紧相扣。

B. 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

C. 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观,气势恢宏。

D. 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于前线击溃敌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战事的关心。

(2)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为背景,用“征蓬”“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

B. 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

黄河的诗歌范文8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L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赏析

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黄河的诗歌范文9

    燕赵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远古时期,就是“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聚居之地。自原始社会开始,这里就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据《史记》记载,黄帝和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阪泉和涿鹿在今河北北部。春秋战国时期,燕、赵成为独立的诸侯国,《诗经》有反映河北地区风土人情的篇章,《邶风》、《卫风》等。汉乐府的燕赵民歌有《战城南》、《上邪》、《有所思》、《陌上桑》、《饮马长城窟》、《孤儿行》等。燕赵之地,山高水长,东临渤海,西拥太行,西北燕山环绕,以黄河、海河、滦河为主干,二百多条河流纵横交织。唐代贞元元年,全国划分了十个行政区划,即“十道”,河北道居其一,开元二十一年,全国划分为十五个道,河北道依旧存在,辖境含今北京地区、河北省、辽宁省大部分,还包括河南、山东的黄河以北的部分地区。下辖二十九个州,一个都护府,七十四个县。总唐一代,河北道先后共曾置州68个,置县248个。各州存在时间不同,有的是在唐初平定河北义军和割据势力过程中临时设置的,存在时间一般在三到六年,有的是唐后新设置的州,是常设之州,大多数终唐一代都存在。这一地区在唐代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常设州有:怀州、卫州、相州、洺州、魏州、贝州、德州、沧州、瀛州、邢州、赵州、恒州、易州、幽州。贞观年间,突厥降众被安置在幽州一带,今河北北部。武则天时期,契丹南犯,696年三次发兵河北,开元年间,张说、张九龄在河北开荒屯田,河朔一带成为北方各民族汇聚之地,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的融合得到加强。

    天宝时期,河北道的农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了唐朝全国的粮仓,最富庶的地方。河北粮食产量为全国的五分之一,相当于义仓相当于关内、河东、陇右诸道之和,常平仓相当于关内、河东、陇右、剑南、淮南诸道之和。据《唐会要》记载河北“租庸,充满左藏,财宝由积,不可胜计。”南北朝时期,华北平原是北魏、东魏、北齐、北周的物资供给地。隋统一以后,在河北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免租调,鼓励农耕。河北农业更是得到长足的发展,一时间,“幽蓟桑叶暗川原”。隋朝永济渠的开通,为唐代河北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08年,河北百万之众开凿永济渠,引自河南陟县沁水,直通幽州蓟城,流经内黄、魏州、临清、贝州、东光等农业发达地区,纵贯河北全境。唐太宗、高宗在唐朝初年就兴修水利工程多处,开元十年722年,张说到河北赴任,向玄宗上书《请置屯田表》,主张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河北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工程的修建便开始了。主要是在前代沟渠的两旁修建纵横的沟渠,境内各州的城镇周围绿水环绕,相州、魏州、洺州、贝州、卫州、恒州、赵州、冀州、莫州、瀛洲、蓟州、沧州、营州、幽州各州都在前代沟渠的基础上开凿新渠,灌溉了万顷良田。以相州为例,相州下辖今河北南部成安、广平和魏县,河南安阳、汤阴、林县、内黄和濮阳等地。以漳水、洹水为源兴修了高平渠、万金渠、利物渠、菊花渠、金风渠,灌溉农田十万亩。百余起河渠所构成的庞大的灌溉系统,极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华北平原是着名的蚕棉之乡,以定州博陵郡为代表,他们的丝织品分工细、花样品种多,有细绫、瑞绫、两窼绫、二色绫、熟绵绫等,绢分为八等,布分为九等。河北各州向中央交纳的岁贡以丝、绢、棉为主。

    今河北邢台的内丘、临城都有唐代邢窑的遗址,邢窑是着名的珍品,细腻白润,唐代邢窑种类繁多,有青瓷、黑釉、黄釉、酱瓷和三彩陶俑等。河北矿产资源丰富,铁、铜储量丰富,据《新唐书 地理志》记载,九县都发现铁矿。定州的冶铜炉每炉可用去铜矿二万一千二百二十斤。矿产丰富是手工业得以发展的必要条件。幽州的铸铁业和沧州的制盐业在唐代也很着名。河北的枣和栗子产量高,品质好,枣强县就是因为枣木强盛而命名。定州安国的药材生产延续至今,有人参、麝香、蛇胆、之母。[1]

    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深刻影响这一地区的地域文化的发展和形成,影响到文学品格的形成,在文学史上,各地域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氏三人和陶谢分别代表了北南文学的特色,曹操《观苍海》、曹丕《燕歌行》、曹植《赠白马王彪》贯穿其间的是慷慨悲凉,健笔纵横的所谓“建安风骨”;而陶渊明虽有“刑天舞干戈,猛志固常在”,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是主导。谢灵运也是有济世的冲动,但实际上吟唱的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山水生涯,陶谢开创了山水田园诗派。陶谢与三曹思想上一出世一入世,风格上一冲淡一慷慨。

    巴蜀文化是南方文化重要的一支,天府之国,内有峨嵋之秀、青城之幽,外有蜀道之险,峡江之峻。自古至今孕育了许多大家,如:司马相如、扬雄、苏轼、郭沫若、巴金等。在唐代李白天马行空、狂放不羁的作人作文的风格与巴蜀文化的熏陶是不可分割的。

    唐代文化正是地域文化合流的产物,燕赵文化的慷慨奔放,自由质朴的因子,为唐代文化所吸收,借此弥补南朝文化中情感枯竭,内容苍白之不足。唐诗汲取了南朝在诗歌形式探索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使唐代律诗得到完善。李唐王朝来自北方鲜卑族,在文学上汲取了燕赵文学词义贞刚,豪迈阔大,情感浓郁等气质风格,便使得唐诗在形式华美的基础上又充实了内容和情感,走上古代诗歌的峰巅。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慷慨悲歌、好侠任气是燕赵文化的精髓,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燕赵志士就唱响了慷慨苍凉的燕赵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司马迁在《史记》中最早为燕赵精神定格,并且记录了燕赵百姓的生存状态和气质倾向,“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淫地余民,民俗懁急,仰机利而食,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野王好气任侠,卫之风也。”文学即人学,区域的人文气质必然呈现于文学作品中,形成相同的文学风格,如果说,司马迁概括的是燕赵黎民共同的生而有之的自然气质倾向,那么,这一说法随着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很快被运用到文学评论和作品中,并一直沿用至今。刘勰用“慷慨任气”形容建安时期文风,南朝江淹的《别赋》用“燕赵悲歌”概括离别时的销魂长歌。韩愈的《送董邵南序》称“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

    初唐是唐诗酝酿新变的时期,燕赵诗人卢照邻、李峤、苏味道、卢藏用、崔湜、王适、郭震、郑愔等,用自己的创作实践为变革文风作出贡献。如果说,初唐燕赵诗人的探索是一首乐曲的前奏,那么,盛唐燕赵诗人则唱响了这支乐曲波澜壮阔的最强音。粗犷豪迈、慷慨昂扬的燕赵气质与宏大的盛唐气象相合,成就了以燕赵诗人高适为代表的盛唐边塞诗,高适、李颀等燕赵诗人的激越雄劲、慷慨悲壮的诗风是燕赵气质的集中体现,也是盛唐气象的体现。高适诗歌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粗犷豪迈的尚武精神和感奋激越的英雄之气,与冷峻的直面现实的悲壮相结合,在豪迈激越中透出苍凉悲壮,在苍凉悲壮中隐含着愤而不屈,勃勃向上的神韵,给人以慷慨悲壮的美感,正如鲍桂星《唐诗品》所评:“朔气纵横,壮心落落”。

黄河的诗歌范文10

中国,诗的国度。

五千年文明,五千年诗歌。从刀耕火种到信息时代,从茹毛饮血到现代文明,沧海桑田,历史的长河中诗歌的旗帜猎猎飘扬。诗神长发飘飘,赤足走过国风,走过楚辞,走过汉赋,走过晋朝的桃园,走过大唐的边塞,走过北宋的词苑,一路风霜,诗神的血液流淌成长江黄河,诗神的呼吸凝固成华山泰山。

中国,诗的家园。

诗神的光芒照耀着华夏山河。诗的格式,诗的韵律,诗的意境,在我们这个举世公认的诗的王国里几已完美无加,登峰造极。屈原,太白,陆游,一代代诗祖铸造了一座座诗的丰碑。面对着历史的诗碑和诗碑的历史,炎黄子孙何其骄傲,何其自豪。

诗魂,国魂,民族魂。

高扬着生命的激情与艺术的风帆,诗神走进了五四。

除旧更新的特质,容纳百川的社会氛围,外来文化思潮的撞击,催发了中国现代诗歌的诞生。

凤凰涅,郭沫若,冲破旧体诗观念的禁锢,打碎旧体诗格律的枷锁,给了现代诗歌以激情;大堰河宽广博大,艾青,融合世界性与民族性,整合开放性与传承性,给了现代诗歌以血肉;走进雨巷,戴望舒,精雕朦胧的意象和非逻辑的语汇,木刻每一声韵和每一节拍,给了现代诗歌以思想。

湖畔诗派,新月诗派,象征诗派,七月诗派,九叶诗派,晋察冀诗派;民族化,大众化,现代化,多样化。现代诗歌以其洗涤传统而勇敢的创新精神,在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诗坛上载歌载舞,江河千里,蔚为大观。

诗的使命是神圣的。诗的魅力是神奇的。

反映生活,赞美劳动,讴歌自然,吟诵爱情,抒发喜怒哀乐,述说兴衰成败。社会的变迁,时代的更替,诗神,既见证历史又折射历史。

诗歌,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和象征。

不懂诗的生活是悲哀的,放弃诗歌的民族是颓废的。

但是,诗歌从没有过象今天这样衰弱,诗神的家园也从没有过象今天这样荒芜。

是科学技术与诗歌形同水火?是现代文明折断了诗歌的翅膀?不是,是我们自己毁灭了诗歌的家园,践踏了诗歌的草地。我们罪孽深重。

翻开高中语文教材,选编了几首现代诗?第一册还能闻见现代诗的芳香,二至六册再难觅现代诗的背影了。而我们的教师呢?既没有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的林子欣赏,更没有指导学生创作诗歌,甚至考场做文还要下一道“诗歌出外”的咒符(其实,有几个老师欣赏并能创作诗歌呢)。

于是,一批批诗盲走向社会。于是,诗歌的海洋一天天干涸。

诗歌的命运令人担忧。

诗歌不一定始终是时代的宠儿。幻想诗歌永远辉煌是不切实际的。

诗歌并不挑剔壮烈崇高或是平凡淡薄,我们没有冷落和漠视诗歌的权力。

“写诗的人死了,只有太阳在哭泣;爱诗的人死了,只有月亮在悲哀”,现代诗歌的现状,现代诗歌的沉寂不能不说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病兆。

中国教育已进入改革的关键时期。

现代诗歌也应进入伟大复兴的时代。

诗的激情,诗的张力,诗的语言,诗的意境,总之,诗歌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无容质疑的,对培养学生的感悟力和审美力是任何一种文学体裁无法代替的。诗神垂青年轻人,青年人对诗歌也情有独钟。

诗魂,师魂。

愿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无愧诗祖,无愧师祖。高扬起现代诗歌的旗帜,肩负起振兴中华诗歌的责任,引导学生热爱诗歌、欣赏诗歌、创造诗歌,重振诗歌的雄风,重建诗歌的家园、。

黄河的诗歌范文11

【注解】:

1、将(qiāng):请。

2、会须:正应当。

3、岑夫子:岑勋。丹丘生,元丹丘。李集中提到元丹丘的有多处。他也是一个学道谈玄的人,李白称之为“逸人”,并有“吾将(与)元夫子,异姓为天伦”(《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及“故交深情,出处无间”(《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并序》)之语,可见李白和他的友好。

4、钟鼓馔玉:泛指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钟鼓:富贵人家宴会时用的乐器。馔玉:梁戴嵩《煌煌京洛行》:“挥金留客坐,馔玉待钟鸣。”馔:吃喝。

5、陈王:三国魏曹植,曾被封为陈王。

6、平乐:平乐观。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为“劝酒歌”。这首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当时,李白与岑勋在嵩山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做客,三人登高饮宴。当时,作者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之际,于是借酒抒情,进行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

诗人李白和朋友相聚畅饮的颍阳离黄河不远,于是借黄河水起兴。“你难道没有看见,汹涌奔腾的黄河之水,有如从天上倾泻而来?它滚滚东去,奔向东海,永远不回还。你难道没有看见,在高堂上面对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早晨还是满头青丝,晚上已变得如雪一般。”可以说,前四句诗人满怀深情地写岁月流逝,用最好的表现形象和最适宜的放歌节奏。“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水流逝表示时间的流逝。这两句写景,描绘黄河汹涌澎湃的气势,显然是隐用其意,仿佛是诗人狂放性格的写照。同时又是起兴,以“不复回”象征岁月易逝。想到人的生命也像水一样流逝了,再不会回来。滔滔河水,横贯大野,源头直接天际,有似从天而降,向大海流去,这形象特别加强了奔腾迅疾和一去不返之感。诗人寓目生心,驰骋想象,自由创造能够酣畅抒情的形象。这两句起势猛疾,神采飞动。后两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强烈的对比,强烈的夸张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喟叹推向极限,以至诗人自知无法经受这销金蚀骨般的无奈,油然抛出一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但是,诗人的情感陡转急,立刻从那种消极无奈中挣脱出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种极其强烈的反差简直令人受不了,刚才还是那般无奈,现在却猛地将调向下一拖万丈。了解李白的经历和心情的人却不得不为这句诗拍案叫绝,这正是李白的傲骨精神最潜在、最自然的表现,显现出一种瑰伟雄奇的奇崛美。胸怀大志的李白,由于受权贵的排挤,今天却落到如此光景,白发令人凄凉,那是历史无奈的见证,孤傲的心理使诗人不悲反笑,进而狂歌:“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诗人那种狂傲放肆的形象在这句诗中表达得栩栩如生。

黄河的诗歌范文12

论文摘要:游子诗在古代诗歌中数量不少,由于社会形态的不同,表现手法的各并,价值观念的更新,导致诗歌中的思念主体有所不同。《诗经》所处落后的农耕社会,思念的主体是故土和父母,因较少受礼教的影响,风格直朴坦率《古诗十九首》所处私有制社会,思念的主体则是妻子和家庭,因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其风格婉转温丽。

《诗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6世纪。除少数作品为当时统治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所写的以外,大多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民歌。其中有不少是游子和思妇之诗。《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估计《古诗十九首》的时代大概不出于东汉后期数十年之间,即至早当在顺帝末年,至晚亦在献帝以前(约公元140-190)。

同是游子和思妇之诗,但思念的主体、表达方式及诗歌的风格也各有所不同。

游子思乡作品在《诗经》中较多,思妇闺怨之诗就更多了,这时期作品的思念对象主要是家乡故土和自己的父母,体现了落后的农耕社会中人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

如《卫风·河广》: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政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

这是一个宋国的游子在卫国所唱的思乡曲。黄河虽然很宽,但在游子的眼里,只用一片苇叶便能渡过河去;故乡宋城虽然远隔大河,但在游子的眼里,只要踮起脚就能看得见。可见游子渴望回家的迫切心情。

如《小雅·黄鸟》(第一章):

黄乌黄鸟,无集于敷,无啄我粟。此邦之人,不我肯较。言旋言归,复我邦族。

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此邦之人,不可与明。言旋言归,复我诸兄。

黄乌黄鸟,无集于栩,无啄我泰。此邦之人,不可与处。言旋言归,复我诸父。

朱熹说:"宣王之末,民有失所者,意它国可居也,及其至彼,则又不若故乡焉,故思而欲归"。全诗怀念的还是故乡、兄弟和父母。

《桧风·匪风》写游子经年累月地流徙四方,出入风尘,受惊磨难。偶见车马驰骋于大路之上,不禁唤起万般乡愁,希望有人带给自己家人一封家书。最后终于喊出"谁将西归?怀之好音"的祈盼。朱熹说:"谁将西归乎?有则我愿慰之以好音。以见思之之甚"。

《邶风·击鼓》是一首远征异国、长期不得归家的征夫控诉。诗的第四章写自己对妻子的无限思念:"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朱熹说:"从役者念其室家,因言始为室家之时,期以死生契阔,不相忘弃,又相与执手,而期以偕老也"。

《陈风·月出》是写游子在月下怀念爱人的诗所寄托的是月夜幽思。对那"佼人"情态的咏叹,乃为忆念之词。景物依旧,伊人渺渺,触景伤情,发而为歌。

《唐风·鸨羽》是一首征人思念自己父母的诗歌。诗中讲由于自己长期在外,家中的田园荒芜了,父母生活没有着落,面临着饿死的危险。他瞻前顾后,无可奈何,痛苦地呼喊着老天,无休止的徭役给他带来了悲惨与不幸。朱熹在《诗经集传》中说:"民从征役而不得养其父母,故作此诗"。

从以上反映的内容看,尽管有思念故土、兄弟、父母和妻子之别,但诗歌风格基本上是一致的,有真挚感情的流露,有愤怒心声的倾吐,有对手足亲情的贪恋,有对长辈父老的思念。总之,表达的是实实在在的感情。这里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缠绵的感伤。一切都显得朴实无华,但又真实可信。

《古诗十九首》是一组形式成熟的抒情诗,沈德潜将它的内容归纳为"逐臣弃妇,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四类,L4其中游子思妇为内容的诗几乎占十九首的二分之一。十九首诗歌的作者绝大多数是漂泊在外的游子,他们身在他乡,胸怀故土,心系家园,每个人都有无法消释的思乡情结。他们和《诗经》的作者不同,大都是属于中小地主阶级的文人,为了寻求出路,不得不远离家乡,奔走权门,或游京师,或谒州郡,以博一官半职他们长期出外,家属不能同往,彼此之间就不能没有伤离忧别的情绪。这对思妇来说,就会有"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的叹息;对游子来说,就会产生"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和"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的感慨。和《诗经》的游子诗有所不同,《古诗十九首》的思乡焦点则集中在妻子身上,思乡和怀内密不可分,乡情和男女恋情是融汇在一起的,体现了这一时期封建社会士人的仕途意识、经济意识和价值观念。

如《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这首诗写一个久客思家不能成寐的游子,对着照射罗帏的皎皎月光,愈加触动了他对远在家乡的妻子愁绪言。通篇只起头二句是写景,以下全是写情,而月明如昼的景色悉在其中,那个"忧愁不能寐"的主人公的全部形象都被浸在月光之中照得格外鲜明。天涯芳草,他乡明月,都没有给游子带来心灵的慰藉,相反,倒是激发起难以遏制的思乡怀内之情。

游子思乡,在以往的史传作品中,人们经常见到的是富贵以后流露的乡情,衣锦还乡的热烈场面《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多是失意士子,他们在穷困潦倒之际所弹奏的思乡曲,语悴情悲,充满天涯沦落人的凄楚,引来的是同情和怜悯。

即使是思妇诗,"这些诗的作者未必都是女性,大部分可能是游子揣摩思妇心理而作,但都写得情态逼真,如同出于思妇之手"。

如《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风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首诗写的是思妇对丈夫久别不归的思念和怨怅,一首千古传颂的抒情杰作。诗的前六句回忆离别的往事,突出"生离"的哀苦,这是全诗的主题。诗的后十句通过女子的衰老、消瘦、衣带渐宽的自我情态描写,倾诉出难以排解的相思之情,这是全诗的浓情部分。以上所举诗歌,尽管同是游子诗,但与《诗经》中的游子诗在风格上却大为不同。已没有《诗经》中主人公发自内心的质朴的感情披露,作者运用了比喻、象征、夸张等艺术手段,使诗歌更有文彩,更显得个性张扬。总之,诗歌的风格正发生着微妙的嬗变。从《诗经》的四言到《古诗十九首》的五言,一字之差,却改变了诗的节拍,扩大了诗歌反映现实的容量;且语式变化,词汇选择也有了更大的自由。又加上文人模仿过程中进一步的加工和完善,最终发展为一种有固定格式的新诗。

《诗经》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充满忧患意识和干预政治的熟情。国风中的作品,更多针对战争徭役、婚姻恋爱等生活抒发诗人的真实感受,在对这些生活侧面的具体描述中,表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鲜明的个性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总之,《诗经》牢笼千载,衣披后世,不愧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