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疾病预防知识

疾病预防知识

时间:2023-06-07 09:08:43

疾病预防知识

疾病预防知识范文1

唐林娟:女,本科, 主管护师

唐林娟

摘要目的:调查妇科门诊疾病分布情况及患者对预防知识的掌握程度。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3月~2012年2月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151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不同年龄段患者的疾病种类分布情况及不同年龄段、文化程度患者的疾病预防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及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中以乳腺增生、子宫肌瘤、阴道炎发病率最高,且以41~50岁的患者所占比例最高。而大专及以上学历和31~40岁患者对疾病预防知识掌握程度最佳,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门诊妇科疾病以乳腺增生、子宫肌瘤、阴道炎为主,且年龄和文化程度对疾病预防知识掌握程度也有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 门诊;妇科疾病;疾病分布;预防知识;掌握程度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5.085

Investigation on the situation of disease distribution and mastering degree of prevention knowledge of patients in gynecologic clinic

TANG Lin-juan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Haikou city,Haikou570208)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situation of disease distribution and mastering degree of prevention knowledge of patients in gynecologic clinic.

Methods:1512 patients in gynecologic clinic of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1 to February 2012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and the disease distribution situation at different ages and mastering degree of prevention knowledge at different ages and different education levels we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Results:The rates of hyperplasia of mammary glands,hysteromyoma and vaginitis of all the patients were the highest,and the incidence of disease at 41 to 50 years old was the highest,the mastering degree of prevention knowledge at junior college or higher and 31 to 40 years old were the best,all P<0.05,there were al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nclusion:The disease of patients in Gynecologic Clinic are mainly ,hysteromyoma and vaginitis,and the ages and education level have bigger influence for the mastering degree of disease prevention knowledge.

Key wordsOut-patient;Disease of gynecologic;Disease distribution;Prevention knowledge;Mastering degree

妇科门诊患者中所患疾病种类较多,加之其中较多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且其中较多疾病早期的诊断治疗对于预后影响非常大[1],因此认为对妇科门诊患者疾病分布情况及特点进行调查可为疾病的治疗及相关宣教知识的制定提供依据[2,3]。现就门诊妇科疾病分布情况及患者对预防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调查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随机抽取2011年3月~2012年2月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151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17~70岁,平均(42.3±5.7)岁。其中>60岁116例,51~60岁232例,41~50岁545例,31~40岁486例,≤30岁133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282例,高中和中专586例,初中及小学644例。初诊患者1012例,有过就诊史者500例。所有患者均在知情并且签署同意书的情况下参与本次调查研究。

1.2方法将所有患者疾病分布情况进行分类及统计,主要为将不同年龄段中患者的疾病分布情况及各种疾病总发病率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所有患者采用问卷形式调查疾病预防知识掌握情况,然后将调查结果根据文化程度和年龄段进行分类统计。

1.3评价标准对患者疾病预防知识的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进行,问卷上涉及的内容包含可能诱发疾病的不良习惯、可有效预防疾病发生的相关措施及疾病自我检查了解的方法内容等,总分以100分为最佳,0分为最差,其中≥90分为优秀,70~89分为良好,60~69分为尚可,<59分为较差。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不同年龄段和文化程度患者疾病预防知识掌握情况比较采用K-WH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不同年龄段患者疾病分布情况分析所有患者中以乳腺增生、子宫肌瘤、阴道炎发病率最高,并且以41~50岁的患者所占比例最高,详见表1。

2.2不同年龄和文化程度患者疾病预防知识掌握情况比较所有患者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和31~40岁患者对疾病知识掌握情况明显高于其他患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3讨论

妇科门诊是对妇科疾病进行前期诊断治疗的部门,来此就诊的患者多出现明显不适,且多对疾病不甚了解[4];另外,有些患者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后才来就诊,这种情况的出现多与患者对预防及早期自我诊断知识的不了解有关,并且对疾病存在较多疑虑,其治疗态度和治疗时的心理状态均处于相对较差状态,而这种状态对于治疗效果的不良影响非常明显,因此认为对本部门就诊患者疾病知识掌握情况的调查也非常重要,可为疾病的早期诊治及预防知识的宣传提供依据。

表1显示,妇科门诊就诊常见疾病有乳腺增生、子宫肌瘤、阴道炎、宫颈糜烂、宫颈息肉、卵巢肿瘤,其中以乳腺增生发病率最高,其次依次是阴道炎、子宫肌瘤、宫颈糜烂、宫颈息肉、卵巢肿瘤,以41~50岁患者的发病率最高,提示我们应加强相关知识的宣教。而对不同年龄段及文化程度患者的疾病预防知识的调查显示,31~40岁和文化程度较高者的掌握情况较好,分析原因为:40岁以下患者接受知识能力相对较好,从医院宣传及其他媒体等获得的知识相对较多,同时此类阶段的患者之前多有过妇科疾病史,对疾病的重视程度也较高,较30岁以下患者的经验性知识又相对较高[5,6],因此此年龄段患者的相关预防知识及重视程度均较佳。另外,文化程度较高者获取知识的途径及接受知识的能力均优于其他文化程度的患者,当其出现相关疾病的症状体征时其可从多渠道获取相关知识,对于知识的理解情况也较好,故其对预防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较高[7]。上述调查结果提示我们应重视不同年龄段、不同疾病种类患者的疾病预防知识宣教,尤其应加强乳腺疾病的预防保健知识的宣教,而对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及经验相对较少的患者也应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引起其对相关知识掌握的重视程度,以达到降低发病率和及早就诊的目的[8,9]。

参考文献

[1]欧海恩.某院210名妇科疾病患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7):4408-4411.

[2]刘玲瑛.我院2006~2009年妇科门诊疾病谱调查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4):102-103.

[3]殷建武,赖淑珍,杨超.某区已婚农村妇女乳腺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6):74-75.

[4]杨立琼,谢桂林.11084例已婚妇女妇科病普查情况分析及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08,10(15):193.

[5]Kang JL,Wang XX,Nie ML,et al.Efficacy of gonadotropin-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 and an extended-interval dosing regime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denomyosis and endometriosis[J].Gynecol Obstet Invest,2010,69(2):73-77.

[6]麻玲玲,肖玉红,孟培,等.5313例妇科门诊患者疾病谱调查分析[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8,26(2):126-127.

[7]薛莹.徐州市区1386名在职中小学女教师妇科健康体检情况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6):337.

[8]王静,张琳,路朝彬.368名患妇科疾病已婚妇女患病情况及保健知识态度行为调查[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2011,2(6):276-278.

[9]许林芬,付丽冬.强化生殖知识宣教对育龄妇女性知识掌握情况及生殖健康的影响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0):152-153.

疾病预防知识范文2

关键词:加强街道疾病预防控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560-01

疾病预防控制是是我国居民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履行相关职责的具体表现。伴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人民的思想水平也日益增高,因此对居住环境的卫生健康的要求也愈来愈严格。同时随着国家职能的完善和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社区的疾病预防控制也急需提高。

一、目前我国社区街道疾病预防控制管理的现状

(一)组织体系不完善

我国目前的疾病预防控制领域贯彻力不强,标准要求不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体系仍未建设完善。近年来,伴随成立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以往的卫生防疫机关进行整合,这就致使若干工作分布并不均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于自身存在,把绝大多数的力量放至能够带来收益的医疗体系,忽视对社区街道疾病预防控制的关注力度,使其具体贯彻落实水平低,仅仅是对关键传播疾病、未明病因的疾病与最新发现的传播疾病的防控、疫情监控和通知及传播卫生知识与理念等领域,尚未形成信息搜集、健康理念传播及慢性疾病预防等机制。另外,因为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往往在任务实施时没有做到上传下达,落实上级的要求,特别是不发达地区的社区及乡镇地区,往往被忽略。因此建立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体系迫在眉睫。

(二)专业人员缺乏

无论在任何行业,都需要专业人员的领导和指导。而在社区街道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中,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监督其工作的进展情况。街道也没有专门的员工对其所管理区域内的进行监督,并传播相关的信息。社区居委会内也没有专业的员工对其所辖区内的疾病控制情况进行监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员工不多,却专业知识不全,其日常的主要任务是平常普通的感冒等轻型疾病、出售平时药物,没有时间与资金进行疾病防控。而且,也没有足够的专门性人才进行此项工作。根据目前的人员与环境,很难完成上级交代的做好基层疾病防控。因为没有专业人士管理此项工作,使得社区内众多的疾病信息不能很好进行传播,尤其是那些处于恶劣环境和地位的人员疾病信息不能及时进行传达,彼此获得的信息并完善;对传播疾病、类似传播疾病或者病菌携带患者并不能进行很好的监控;对社会领域,尤其是那些容易进行病菌传播的饮食、文娱及饭店等单位不能完善地进行卫生监督。基层疫情防控情况直接向上级反映的情况还不完善,上级相关部门不能尽早尽快的对疾病产生、出现并传播的情况进行正确推测并且做出相关的应对措施,以致延误了最佳的控制时机。

(三)知识普及不到位

在现代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中,相关知识的普及不可或缺,而且疾病预防控制的相关知识的普及有利于推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管理的进步。由于现在居民普遍对相关的疾病控制知识缺乏,因此,为普通民众宣传相关的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同时,疾病控制人员如何了解民众的相关的健康信息呢?疾病控制人员没有建立一个与民众相互交流的平台,使市民不了解疾病控中心的相关业务和科学信息,疾病控制中心人员与民众的日常联系不紧密。因此,由于普通民众相关知识的缺乏,使相关部门机关的管理和相关知识的宣传有了障碍,使得最新的疾病控制信息宣传脱节,最终使得病情发展的一发不可收拾。

(四)资金投入不足

中国《传染病防治法》清晰地指出“当地国家机关要对城镇农村传染疾病防控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但由于一些原因,我国部分地区社区街道疾病预防控制管理工作,没有将预防拨款资金进行有效的计划,投入甚微,或者没有投入。再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自负盈亏的机构,其生存和发展靠医疗服务来保障收入,因此没有经费来实行公益性的疾病控制的相关活动。所以,这就不能保证社区疾控工作能够正常的开展,如形成健康文档,参与的人员众多,要投资的财物也众多,但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投资,现在还没有形成整个街道借助健康文档进行疾控,阻碍了社区进一步的进行疾控。也使相关的疾控设施的建设落后,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

(五)缺乏完善的街道社区疾病预防控制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与街道社区疾病预防控制管理有关的相关法律,例如:《传染病防治法》《中共中央、国务院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及卫生部的《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了疾病预防控制职责任务。但由于街道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尚未全面开展,进展迟缓,经验不足,尚未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的计划,因此,整个街道社区疾病控制管理计划松散,并且执行任务不彻底,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疾控的运行管理机制尚未建立完善反之又影响了街道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和发展。

二、存在现状的原因

(一)现代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治疗和医药事业发展迅速,而疾病预防控制发展相对滞后。

(二)有部分政府对街道社区疾病预防控制管理的不重视和管理疏忽。首先没有充分的利用行政手段和充分的利用监督职能促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进行。其次,政府对疾病预防控制管理的资金投入没有满足社会发展中的需求,致使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发展相对于社会的发展滞后。

(三)我国有些地方仍固用就是传统框架处事,注重发展卫生系统内部的作用,忽略了发展街道社区的作用。

(四)最后,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管理工作起步晚,基础薄弱,发展不完善,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一些地区政府急于建功忽略了基础,盲目的发展高科技,使得疾病预防控制发展不完善。

三、对于发展疾病预防控制管理的建议

(一)建立科学完善的组织体系

有针对的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管理工作有关的组织体系,同时整合和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各体系的关联性。确保社区服务中心要将社区医疗、保健、预防、康复等相关环节进行有效的结合,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发挥重大的作用。同时,建立完善、科学的街道社区的卫生管理组织管理体系,对各街道和社区的疾病预防工作和卫生工作进行管理和协调。最后,建立公益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相关组织,积极的开展公益性的卫生服务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知识进行宣传教育。学校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授。

(二)培养专业知识人才

培养具有专业知识水平的人才,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水平,建立完善的疾病预防控制管理平台。配备专业人员收集街道社区信息,同时街道配备专业人员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进行指导,并且,街道社区相关部门对工作进行促进和监督。其次,明确街道社区疾病预防控制管理工作的专职管理人员,对各社区疾病预防控制管理工作进行实施指导和监督。其次,要培养谁区卫生服服务的全能型人才。社区卫生服务对象主要是社会民众或者其家庭,然而其发展并不完善,不仅要满足对卫生领域进行革新操作的要求,也要和还没有形成统一管理的社会保障机制相适应,其本身还存在员工水平不高、理论架构不科学及资源安排不合理等情况,所以,一定要提升相关工作者疾病防控能力,培育或者吸纳那些全能型人员,尤其是加强行业工作者基础医学和公共卫生等相关领域的理论与水平,按时对其进行工作能力考察,这会让医学工作者具备的知识能够达到民众对健康保健的要求,进而提升民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最终实现民众健康生活的目的。

(三)普及疾病预防控制相关的知识

知识使人类不断进步的终极武器,不管任何时代,任何环境,知识是改变的永恒武器。因此,推进中国街道社区疾病预防控制管理工作的前进首要的工作是普及疾病预防控制的相关知识。增强居民健康意识,增加积极参与度。现在众多的疾病基本上都和民众日常活动与生活存在密切关系,无论是预防保健工作,还是临床医务工作者要借助各式传播媒介,借助不同的方式形式,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健康教育活动,让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与活动习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会对健康形成威胁的潜在因素,使疾病发生频率、受伤致残次数与死亡人数大大降低。通过实际得知,健康教育能够有效地防范众多疾病,并将潜在威胁要素扼杀在摇篮内,效果明显。

(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物质是上层建筑的基础,推进我国街道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发展,需要政府加大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资金支持,形成健全的资金保证体系。现阶段,由于国家对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不大,疾病防控机构仅仅依赖自身的盈利只能保证其正当业务的运作,没有多余的资金用于具有公益性质的疾病防控上面。现在疾病控制机关出现的难题主要表现在较多的注重其盈利性、较少的关注公益性。因此要加强对疾病防控机关进行业务调整,主要是增强其公益性质,加大国家的资金投入力度,形成较为健全的资金保证体系,对其进行转型,降低其盈利驱动机制存在的比重,削弱民众看病支出,使民众能够看得起病,更好的享受医疗服务。对于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管理工作的建设和开展,政府要给予积极的支持,并投人一定的资金和人才援助。

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做好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必须加强对各项工作的宣传力度,知识普及,以及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好社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Z].卫生部40号令.

[2] 李申生,施建华等.区疾控中心主动适应社区卫生服务模式转变的做法[J].社区卫生保健,2012(2).

疾病预防知识范文3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卫生工作方针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的指导思想,紧紧围绕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系改革的意见》精神要求,本着“面向社区、面向农村”、“解放思想、创新求实”的原则,以局直卫生单位为主体,以卫生局为主导,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以村卫生室为重点,以常见病、慢性病防治、卫生知识宣传、公共卫生状况调查、疾病防治业务培训等行动为载体,进一步规范我市传染病防控与管理,对不良生活方式及行为进行积极干预,增强广大群众预防疾病意识和自我保健技能,不断提高全市人民健康水平。

二、目标任务

各医疗卫生单位要结合本单位、本辖区实际,积极落实“疾控工作进社区(到农村)”活动,具体目标要求如下:

(一)结合我市实际,我市“疾控工作进社区(到农村)”两个试点单位。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对口责任单位,为试点单位建立一整套规范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机制、制度,为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向基层深入积累经验。其它乡镇卫生院、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要结合本辖区实际,积极开展“活动”的准备工作和试运行工作。

(二)防疫站作为全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业务指导单位,要全力组织并积极参与到全市“疾控工作进社区(到农村)”活动中,为基层单位培训师资、发放各种宣传品,指导试点社区(行政村)建立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机制、制度。要求组织并参与相关活动全年不少于十类(次)。

(三)局直医疗卫生单位作为“疾控工作进社区(到农村)”活动的主力军,充分履行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积极与乡镇卫生院加强联系,确定本单位行动试点村(居委会),积极为群众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年开展相关活动不少于四类(次)。

通过此项活动的实施,将提高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为基层建立一整套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市、乡、村三级防控网络能力建设。

三、活动内容与对口单位

在活动实施前,要对选定的试点村(居委会)进行一次专题调查,摸清试点村(居委会)的基本情况(人口数量、年龄性别构成、传染病流行现状、卫生室现状等),建立试点行政村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慢性病防治、地方病防治、艾滋病防治等工作开展情况的本底资料,然后对试点行政村各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指导、干预。工作结束后,及时进行评估,了解工作成效,为“疾控工作进社区(到农村)”积累工作经验。具体内容和对口单位职责:

(一)防疫站

(1)负责对试点村(居委会)村医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进行培训。

(2)协助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高血压等慢性病综合干预防控工作并建立慢病病人档案。

(3)负责对试点村传染病管理报告知识培训,帮助基层建立规范的传染病报告制度等。

(4)协助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对儿童计划免疫常识的宣传,建立详细的应种儿童底册,规范应种儿童通知程序、接种程序、疫苗保存方法、安全注射知识等。

(5)教会试点村(居委会)居民鉴别碘盐的基本方法,碘盐的适宜食用量以及科学的烹饪方法等。

(6)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使试点村(居委会)每家每户都能够掌握艾滋病的预防方法。

(7)开展营养膳食卫生保健知识普及等活动,使试点村(居委会)居民了解健康食品,不食用有害食品。

(8)开展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对试点村(居委会)咳嗽、咳痰2周以上人员进行痰检。

(9)对试点行政村(居委会)居民饮水状况进行调查,指导群众养成良好的饮水卫生习惯,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二)健康教育所

组织开展行政村(居委会)群众的健康教育和卫生人员精神卫生知识技能培训,对部分试点村(居委会)60岁以上独居老人心理状况进行调查。

(三)市牙防中心

选择有较强专业能力的口腔科医生对试点村(居委会)居民进行口腔卫生知识教育,开展行为调查与干预。

(四)眼科医院

对试点村(居委会)青少年视力状况进行调查,宣传眼保健常识,预防青少年眼病和近视等。

四、时间步骤

“疾控工作进社区(到农村)”主题活动从今开始,到年底结束,共分为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

各医疗卫生单位一把手是此次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各单位要认真按照工作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具体的工作计划,将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细化,确保此项工作各项任务明确到人、落实到位。防疫站应于月底前,主动协助市卫生局完成试点行政村(居委会)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培训。培训内容:常见传染病健康教育、预防接种、疫情信息收集报告、协助疾控机构开展传染病疫点现场控制等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方法、步骤及相关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等。

(二)实施阶段

局直医疗卫生单位要组织相关人员,携带必要的宣传资料、调查表格、干预工具等进入试点行政村(居委会)开展工作,建立试点行政村常住人口中高血压等慢性病人健康档案,对他们日常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帮助试点行政村医生建立规范的传染病报告制度、免疫接种知识、方法,向试点行政村居民宣传心理卫生保健、艾滋病防治知识、营养膳食卫生保健知识、科学食用碘盐知识等。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干预,收集相关资料,将资料、文件、照片等整理分析,了解干预效果、防治成果,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向基层延伸积累经验。

(三)检查总结阶段

各责任单位要认真总结试点经验,针对基层疾病预防控工作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密切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的沟通协作,探索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推动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向纵深发展。同时,卫生局将对各责任单位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检查考核。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为使“疾控工作进社区(到农村)”活动卓有成效的开展,卫生局成立“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卫生局副局长耿爱萍,成员:各乡镇卫生院院长、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各医疗卫生单位行政正职。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督促相关医疗卫生单位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试点工作,收集、汇总试点工作成果,为“疾控工作进社区(到农村)”行动计划全面展开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各相关单位要成立相应组织,制定本单位“疾控工作进社区(到农村)”行动计划具体工作内容,要抽调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同志承担培训、调查、宣传干预及业务指导工作。承担“疾控工作进社区(到农村)”主题活动试点工作的青屏、西大街办事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周密安排部署,积极协调对口单位开展工作,确保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试点工作。“疾控工作进社区(到农村)”主题活动试点工作,是今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是推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向社区(农村)延伸的有效载体,更是医药卫生改革在我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各责任单位“一把手”作为活动第一责任人,一定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把此项活动纳入今年卫生工作重要议事日程。

疾病预防知识范文4

【关键词】健康教育;疾病;预防;伤害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3-0250-01

目前,我国的健康教育普及工作存在较多问题,例如不同区域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不同等,为有效推进健康教育普及工作,需要联合医疗卫生和教育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对该项工作进行专门教授。主要是因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需要科普教育,而深入基层以及群众的科普教育以健康教育为先导,所以,本文就健康教育在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中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重在提高社会群众对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

1.健康教育的内涵

健康教育,旨在健康教育人员,采用信息传播的方式在大众群体中进行健康宣教,传播的过程中,通过对群众的卫生健康保护意识予以了解和掌握,进而宣传卫生健康意识的重要性,帮助人们形成积极健康的健康教育思想意识[1]。

树立健康的生活观念和意识,能够帮助社会群众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将良好健康教育与健康生活方式相结合,不断增强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促进全体群众健康化生活方式的形成。健康教育不仅能够预防和控制疾病,而且还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质,在减少疾病对人们生活造成困扰的同时增加人们的生活乐趣。

2.健康教育在疾病预防和控制中的作用

2.1广泛开展社会群众的健康教育

卫生防疫工作不仅是疾病预防和控制的重要环节,而且是疾病预防的良好措施,良好的疾病认知有利于疾病的预防、控制,可见健康教育作为疾病预防的关键在疾病防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2]。健康教育宣传主要是通过对上级组织汇报,借助相应的计划和良好组织,以广大社会群众为基础,进行全面且系统的健康教育[3]。在此过程中,需要将健康教育中的相关内容介绍给社会群众,以加深社会群众对健康知识的理解,提高人们的疾病防控意识。健康教育宣传的主要内容是卫生健康知识以及良好防御手段的大力宣传,广泛发动社会群众自觉吸收和采纳整个宣传过程中的疾病防控知识,并通过与受教育人员的详细沟通,消除其他疑惑。在群众对疾病防控形成一定认知后,辅助于实际行动帮助社会群众树立积极的自我保护意识,充分利用每一位社会群众的力量进行宣传。当人群重视了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健康保护,方有利于实现和促进人群身体健康,避免遭受疾病困扰。

2.2结合学校以及社区教育扩大宣传

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社区教育未能够达到良好的普及,因此,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学校应该重视健康教育的普及[3]。首先,可以通过提高健康教育投资的方式提高健康教育普及率,不断强化人们对疾病的认知和掌握,促使人们能够在疾病未发生时进行疾病的控制和预防。主要是因为,疾病已经发生后再采取相关干预措施,其实际效果显著低于提前预防效果,严重情况下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不仅造成人们经济方面的损失,甚至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不断降低人们的幸福指数。

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的人们的生活水平。总体而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质量等均应伴随社会的发展而得到相应的提高。因此,进行健康教育的普及宣传过程中,需要注重健康教育普及的目的性[4]。例如,人们的居住与城市住宅区的联系密切,基于上述原因,可以选择在住宅社区进行宣传;针对我国居民多选择在公园进行活动的因素,可以在人群聚集的公园内开展专门的健康知识专门演讲。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为进一步扩大健康教育知识宣传面,不断提升人们对疾病预防控制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可进一步扩大健康教育的宣传面,宣传身体健康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加深疾病预防工作在社会群众心目中的理解,进而达到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目的[5]。

2.3利用网络加强健康教育体系管理

社会的进步提升了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而人们追求健康的迫切需要逐渐成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而网络化管理的实行可为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提供组织保证[6]。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全民性的普及教育工作,亟需构建网络管理体系,其以专兼为主体,以各级组织的支持和重视为依靠,促使健康教育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社会化。可以将社区健康教育业务分为三级网络,其中一级网主要涵盖制定本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和控制质量,以上级要求为基准,对全区的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组织、协调、指导和总结,重点培训健康教育骨干、提供健康教育资料。二级网主要负责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落实全区的健康教育工作,为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帮助。三级网以放手发动群众为主要任务,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制定开展健康教育各项活动的指标并及时做好各类信息的反馈工作,层层落实社区健康教育工作。

3.总结

疾病的预防控制系统属于我国医疗、预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门,而健康教育在疾病预防和控制的过程中产生巨大作用。因此,相关政府部门以及卫生组织应该重视在社会群众中做好健康教育宣传工作,针对危及现代人生命与健康安全的重要因素,采取相应、得当之措施对其进行有效控制,以期不断加深社会群众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认知和了解,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疾病,全面维护社会群众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何丰.健康教育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J].现代养生,2013,28(8):76.

[2]袁政安,夏天,张诚.信息资源规划在疾病预防控制领域的发展与思考[J].中国卫生资源,2014,17(6):458-459.

[3]王鹏宇,张瑞祥.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网络信息存在的安全问题及相对应对策[J].中国司法,2013,11(12):32-33.

[4]王霆.健康教育在狂犬病预防控制中的促进作用[J].社区医学杂志,2015,13(4):79-80.

疾病预防知识范文5

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进一步健全政府领导、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全面开展消除疟疾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各项目标。

二、疟疾流行特点与流行区分类

我市属疟疾的非恒定性和低流行区域,以间日疟为主,主要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经过多年综合防治,我市消除疟疾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年达到了卫生部确定的基本消灭疟疾标准。近年来,全市疟疾疫情时有波动,但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连续多年控制在0.5/万以下。卫生部根据年疟疾疫情报告,确定疟疾流行区以县为单位分四类:一类县(区)为3年均有本地感染病例,且发病率均大于或等于万分之一;二类县(区)为3年内有本地感染病例,且至少1年发病率小于万分之一;三类县(区)为3年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的流行县;四类县(区)为非疟疾流行区。对照上述标准,我市9个市(县)、区中,江阴市、宜兴市、锡山区、惠山区、新区为二类县(区);滨湖区、崇安区、南长区、北塘区为三类县(区);无一类县(区)和四类县(区)。

三、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年,全市实现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到年,全市达到消除疟疾标准,并继续开展巩固监测工作;到2018年,全市通过省消除疟疾考核认证;到年,巩固消除疟疾达标成果,确保疫情不反复。

(二)阶段目标

1.到年, 4个三类县(区)和3个二类县(区)实现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的目标,年底前达到消除疟疾标准。

2.到年,江阴市、宜兴市实现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的目标,年底前达到消除疟疾标准。

3.到年底,所有市(县)、区达到国家消除疟疾标准,并继续开展巩固监测工作;到年,全市通过省消除疟疾考核认证;到年,巩固消除疟疾达标成果,确保疫情不反复。

(三)工作指标

1.技能培训

(1)市、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从事疟疾防治相关业务人员,接受过疟疾防治知识及消除疟疾工作技能培训的比例:年达到95%以上;年达到100%。

(2)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妇产、儿童、传染等专科医院从事内科、妇科、儿科、急诊科、感染性疾病科等临床专业的医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床医生以及二类县的村卫生室医生,接受疟疾防治知识和诊断、治疗技能培训的比例:年达到95%以上;年达到100%。

(3)市和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妇产、儿童、传染等专科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相关检验人员,接受疟原虫血片镜检技能培训的比例:年达到95%以上;年达到100%。

(4)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相关工作人员接受过疟疾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比例:年达到95%以上;年达到100%。

2.发热病人疟原虫血片镜检

(1)到年,市和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妇产、儿童、传染等专科医院全部能够开展发热病人疟原虫血片镜检。

(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能够开展发热病人疟原虫血片镜检的比例:年达到90%以上;年达到100%。

(4)所有网络直报的疟疾病例(包括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接受实验室检测的比例:年达到100%;镜检阴性的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得到基因检测的比例:年达到75%;年达到100%。

(5)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自境外疟疾流行区入境的发热病人进行疟疾筛查的比例:年达到100%。

3.病例报告、治疗和个案调查

到年,疟疾病例诊断后12小时内网络直报率达到100%,疟疾病例规范治疗率达到100%,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率达到100%。

4.疫点处置

到年,疟疾疫点处置率达到100%。

5.媒介防制

在疟疾传播季节,二类县(区)居民使用蚊帐、纱门纱窗等防护设施的比例:年,达到80%;年,达到90%。

6.健康教育

(1)到年,二类县(区)居民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0%,中小学生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85%;边境口岸和卫生检疫相关工作人员疟疾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100%。

(2)在出入境口岸、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等场所放置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材料的比例:年达到90%;年达到100%。

7.到年底,以市(县)、区为单位,全部通过消除疟疾考核认证。所有通过认证的市(县)、区,县级综合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继续保持完备的疟原虫血检设施和能力,所有疑似疟疾病人均能及时得到实验室疟原虫血检,流行病学不能确定感染来源的疟疾病例均进行实验室基因鉴定。

四、防治策略和措施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不同地区疟疾流行特点、防控工作和能力状况,采取适当的防治策略和措施。其中,二类县(区)实施以清除疟疾传染源、阻断疟疾在当地传播为重点的综合措施;三类县(区)实施以加强疫情监测和输入病例处置、防止继发传播为重点的综合措施。

(一)加强传染源控制和管理

1.及时发现疟疾病例。按照逐级培训的原则,开展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业务人员的疟疾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由市培训到市(县)、区,市(县)、区培训到社区和乡村,按期达到疟疾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工作指标。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具备开展疟原虫血片镜检的能力,配备发热病人血片镜检所需器材,及时对“三热”病人开展疟原虫血片镜检,按期达到发热病人疟原虫血片镜检工作指标。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通过网络直报的所有疟疾病例(包括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都要进行疟原虫血片镜检,并采制滤纸血;镜检阴性的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要进一步进行实验室基因检测,按期达到疟疾病例实验室检测工作指标。

2.规范治疗疟疾病例。对发现的所有疟疾病例(包括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都要按照卫生部制定的《抗疟药使用原则和用药方案》进行规范治疗,其中对境外输入的疑似恶性疟病例可直接采用青蒿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对所有疟疾病例要进行全程督导服药。为提高临床治疗及时率,市和市(县)、区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按规定储备一定数量的抗疟药品,并加强对药品保存和使用的管理。年底前,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储备用于治疗间日疟的氯/伯喹至少30人份,用于治疗非重症输入性恶性疟的复方青蒿素类口服药至少10人份,用于抢救治疗重症输入性恶性疟的青蒿素类注射剂至少10人份(蒿甲醚和青蒿琥酯各5人份);每个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储备氯/伯喹至少10人份,复方青蒿素类口服药至少5人份,蒿甲醚、青蒿琥酯各1人份。年后的药品储备数量根据各地消除疟疾工作进程进行调配。

3.依法加强疟疾疫情报告与病例核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发现的所有疟疾病例(包括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都要在1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对网络直报的所有疟疾病例进行疟原虫血片镜检核实,并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所有镜检阴性的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的血片,要送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复核;所有镜检阴性的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的滤纸血,要送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进行基因检测。

5.有效落实休止期根治和人群服药。各地要在每年疟疾传播休止期,组织对上年度发现的所有间日疟病例进行休止期根治。

(二)加强媒介防制

2.抓好个人防护。提高居民防蚊意识,提倡在疟疾传播季节使用驱避剂、蚊香、蚊帐、纱门、纱窗等防护措施,减少人蚊接触。

(三)加强健康教育

1.强化公众疟防宣传教育。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要结合“全国疟疾日”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疟疾防治知识和国家消除疟疾政策,提高居民自我防护意识和参与疟疾防治工作的积极性。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开发和制作健康教育材料,为开展公众宣教提供技术支持。

2.强化出入境人员健康教育。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要在出入境口岸设置公益广告宣传栏或电子屏幕等设施,在出入境旅客通道摆放疟疾防治宣传材料,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旅游部门要在卫生部门指导下,组织对领队、导游人员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培训,向旅客和游客宣传疟疾防治知识。

3.强化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教育部门要对辖区内中小学健康教育进行部署和安排,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加强工作指导。中小学校要结合健康教育课或主题班会活动,每年开展一次疟疾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并通过发放规范性宣传教育制品等方式,向学生家庭宣传相关防治知识。

4.强化社区宣传教育。二类县要在各医院候诊大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大型工程建设工地等场所,设立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栏,定期更新宣传内容。三类县应在大型工程建设工地等场所设立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栏。

(四)加强流动人口疟疾防治

1.建立健全信息通报制度。建立卫生、教育、公安、商务、旅游、检验检疫等部门参加的流动人口疟疾防治工作机制,加强信息沟通与工作交流。卫生、检验检疫等部门定期向公众境内外疟疾流行状况和相关信息。旅游部门按照卫生部门的统一部署,定期或不定期向旅游者境内外疟疾流行状况和相关信息。

2.开展出境人员疟防知识宣传和防护。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要对出境人员宣传疟疾防治知识,提供咨询服务。旅游、商务等部门要督促旅行社、劳务派出机构等有关单位为出境人员提供抗疟药品和防蚊设施,并配合卫生部门开展对出境人员疟防知识宣传和培训。

3.做好入境人员疟疾筛查工作。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负责在入境口岸对自境外疟疾高流行区入境的发热病人进行疟疾筛查,及时向卫生部门通报疟疾病例信息。各级卫生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返回居住地的境外输入疟疾病例以及居住地周围人群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相关人员特别是同批集中入境人员进行追踪随访和健康宣教。旅游、商务等部门应及时提供相关人员信息,协助卫生部门做好入境人员疟疾防治相关工作。

4.加大境内流动人口疟疾防控力度。在疟疾流行区建设大型工程,建设单位要为施工人员提供蚊帐等必要的疟疾防护用品,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宣传,并配合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做好疟疾防控工作。流动人口疟疾病例实行属地化管理,由病例发现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并及时向感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报信息,协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公安、卫生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做好流动人口疟疾病例追踪、重点人群筛查和相关信息沟通等工作。

(五)加强疟疾监测检测网络建设

1.健全全市疟疾实验室网络。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要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规范开展发热病人的疟原虫血片镜检。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所有网络直报的疟疾病例(包括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病例)的血片进行复查,并抽查至少5%的发热病人阴性血片。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未确诊的疟疾病例血片进行复核,并抽查1%的发热病人阴性血片。各级实验室要定期进行技能考核与质量控制,确保实验室网络正常运行。

2.开展主动病例侦查。二类县(区)每个镇(街道)在疟疾传播季节至少开展5次主动病例侦查,对近2周的发热病人进行疟原虫血检或RDT检测。

3.做好消除疟疾地区的监测工作。对已达到消除疟疾标准的地区,继续开展相关医务人员疟疾诊治技术培训,重点加强临床疑似疟疾病例的实验室检测和流行病学追踪调查,并加强对来自疟疾流行区人员的疫情监测,防止出现继发病例。

五、政策和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机制

市人民政府血吸虫病地方病防治领导小组(以下简称市血地防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领导全市消除疟疾工作,建立由市血地防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市各有关部门参加的多部门协作机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消除疟疾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发挥血地防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组织协调,明确职责任务,完善政策措施,解决突出问题,确保工作到位。军队系统消除疟疾工作按照军队管理体系组织,与当地政府消除疟疾工作计划同步实施。武警、公安现役部队的疟疾防治工作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由地方政府统一领导。

(二)依照法律法规,科学消除疟疾

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疟疾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预案》等法律、法规及有关技术方案,依法、科学开展消除疟疾工作。

(三)明确部门职责,形成工作合力

各职能部门要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共同开展消除疟疾工作。卫生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订消除疟疾行动计划和政策措施,做好综合协调工作。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将消除疟疾工作相关内容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财政部门负责安排疟疾防治专项经费,并加强资金监管。出入境检验检疫、公安、旅游、商务等部门配合卫生部门,加强出入境人员疟疾防治健康教育、疫情监测和出入境防病管理,及时与卫生部门沟通有关信息。文广新部门负责安排多种形式的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教育部门负责在中小学校开展疟疾防治知识宣传教育。科技部门负责将疟疾防治科研项目列入科技计划。经济和信息化部门负责协调抗疟药品、试剂的生产供应。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各级爱卫会的作用,进一步完善蚊虫等病媒生物防制管理体系和长效工作机制。

(四)抓好队伍建设,提高技术水平

市和市(县)、区两级分别建立消除疟疾专家技术指导组,健全寄生虫防治与病媒生物防治专业队伍,结合本地实际制订消除疟疾技术方案,为实施消除疟疾行动提供技术支持。市卫生局要组织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置负责疟疾等寄生虫病防治的专门科室并配备得力人员,负责消除疟疾行动的组织实施和督导评估;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明确承担消除疟疾工作任务的科室,并配备专职疟疾防治专业人员;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有专人负责消除疟疾工作。各级卫生部门逐级分期分批开展专业技术培训,保证培训质量,提高业务水平。

(五)加大财政投入,落实经费物资

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根据当地疟疾流行程度和消除疟疾工作实际,将消除疟疾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全球基金项目管理要求,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二类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建立全球基金项目单独账户,三类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有消除疟疾专项经费账目。合理利用全球基金和各级财政安排的疟疾防治资金,切实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管和审计,保证专款专用,提高使用效益。广泛动员和争取社会力量提供资金和物资,支持消除疟疾工作。

疾病预防知识范文6

一、指导思想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点干预、广泛覆盖、依法管理的精神卫生工作方针,建立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精神卫生工作机制和以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医疗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精神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重点精神疾病的治疗、康复及重点人群的心理行为问题干预,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积极开展精神疾病患者救治救助,完善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监护网络;将防控工作纳入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康复”,有效预防和控制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行为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全市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工作原则

(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普及宣传精神卫生知识,提高群众精神卫生知识水平;开展重点人群心理行为问题干预,遏止精神疾病患病率上升趋势。宣传精神疾病系统治疗的重要性,提高治疗率。

(二)属地管理、联防联控。社区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行为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原则,市政府对本市的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行为防控工作负总责,有关部门、单位和团体在职责范围内制定和落实各项预防和控制措施,各镇(街)、村委会(社区)、单位分级负责辖区精神疾病患者肇事肇祸行为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加强社区监护,单位和个人发现精神疾病患者有危害或者严重威胁公共安全或者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行为,可以制止并应当及时向*机关报告,*机关可以将其送至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治疗。

(三)依法管理、依靠科学。实施科学防控,加强科研技术指导,实现防控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严格执行有关精神疾病管理的法律法规,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报告、康复和治疗工作实行依法管理。

三、组织管理

建立*市精神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全市精神卫生工作的重大问题,制定全市精神卫生工作的重大政策措施。联席会议由市卫生局、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局、市教育局、市*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事局、市劳动保障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法制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市老龄办等单位组成。市卫生局为牵头单位,联席会议召集人由市卫生局分管副局长担任,联席会议成员为有关部门、单位负责同志。

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立市卫生局,负责联席会议日常工作,落实联席会议议定事项,承办联席会议交办的有关事项。

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职责:

卫生部门要会同发展改革、科技、财政等有关部门共同制定全市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协调和指导实施;负责组织精神疾病信息监测与管理,制订有关技术标准,组织对精神病防治工作的监督、检查、评价和技术指导;承担精神疾病患者的医疗救治任务,做好对社区重性精神病人监管的康复技术指导与培训;负责精神卫生专业机构、队伍的建设和管理,组织对医疗卫生人员及其各类从事精神病防治科研、宣传教育和管理人员精神卫生知识的培训工作,组织开展有关科学研究和卫生宣传教育工作;积极推进医院-社区一体建设,积极探索“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疾病治疗康复模式,提高精神病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组织开展突发事件心理干预工作;配合*、民政部门做好街头流浪的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救治工作;承担联席会议办公室日常工作。

宣传部门要参与研究制定全市精神卫生宣传教育有关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协调、指导有关宣传、新闻机构,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教育。督促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将精神卫生知识内容列入日常宣传工作计划,并进行检查,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健康水平,消除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

发展改革部门要参与制定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并负责将其纳入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教育部门负责在全市各类学校开展精神卫生知识教育,并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精神病患者未成年子女给予减免学杂费。

*部门要将精神卫生知识纳入对社区民警的岗位培训内容;重点掌握辖区内可能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基本情况,落实日常监管和控制措施;依法做好严重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强制收送工作。对街头流浪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实行属地管理制,由案发地派出所强制送精神卫生专业机构治疗。

民政部门负责对因精神病致贫、符合社会救济条件的精神病患者给予生活救济。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精神病患者未成年子女给予生活救助。在推进社区建设过程中应支持协助做好精神病的防治工作,会同市教育局共同落实家庭经济困难的精神病患者未成年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对*部门强制收送的符合救助条件的街头流浪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救助。

司法部门要协调、指导精神疾病鉴定机构规范开展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法医鉴定工作。对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司法援助。会同卫生部门制定和完善精神疾病司法鉴定政策。

财政部门要根据精神病防治工作需要和财力状况,将精神病防治经费列入卫生部门预算,明确经费投入,加强资金监管,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经费使用绩效评估工作;配合发展改革、卫生等有关部门制定全市精神卫生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精神病防治工作人员奖惩政策。落实无经济能力的精神病患者和街头流浪肇事肇祸的精神病患者的医疗救治费用。

人事部门要检查和指导卫生、劳动、民政等部门执行国家制定的心理治疗与咨询、社会工作者专业职称资格管理,加强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培养和引进,扩大队伍规模。

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有关规定,负责为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精神患者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对有劳动能力且病情稳定的精神疾病患者,提供就业服务,帮助其实现就业。

法制部门要负责对部门制定有关精神卫生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合法性审查。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做好精神药物的监督管理和精神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会同*、卫生部门严厉打击非法售卖精神药物行为。

总工会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别职工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计划,配合有关部门在职工中组织开展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工作,疏导和缓解职工因工作、竞争、失业、家庭生活等压力,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

团市委要积极配合学校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心理健康课堂活动,开设心理疏导、危机干预热线,预防不良事件发生。

妇联要做好对弱势妇女的心理问题预防和疏导,开展妇女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建立妇女危机干预网络和危机救助系统。

老龄办要在中老年人群及其家庭成员中开展老年精神心理卫生宣传和咨询服务,普及老年性痴呆、抑郁等老年期精神疾病和常见心理问题知识。

残联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宣传发动和服务工作,组织精神疾病患者治疗后的康复训练,组织建立精神病防治康复网络,完善精神疾病患者社区监护组织。协助卫生、民政、财政等部门,将贫困精神疾病患者纳入医疗救助范围,逐步完善相关保障制度,形成制度化救助机制。帮助精神疾病康复者解决就业问题,维护精神残疾人合法权益。

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责分工,主动研究加强精神卫生工作的有关问题,积极参加联席会议,认真落实联席会议布置的工作任务。要互通信息、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充分发挥联席会议的作用。

四、技术指导

成立*市精神卫生工作技术指导小组(设在*市慢性病防治站),由慢病站主要负责人任组长,成员由精神科、心理科医生组成,负责全市精神卫生技术指导工作。

各镇(街)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辖区精神病防治技术指导工作。

村卫生站(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本地段精神疾病防治技术工作,指导社区家属督促精神疾病患者服药治疗。

五、预防控制

(一)精神健康促进与精神疾病预防。

1.市政府将重大灾害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列入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的业务培训。

2.各镇(街)及有关部门在重大灾害处理过程中,应当组织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降低重大灾害发生后精神疾病的发病率。

3.各级健康教育机构要组织开展精神健康教育工作,普及精神卫生知识,提高公民的精神健康水平,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

4.卫生部门要加强对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在职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加强对医疗机构中非精神卫生专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识别精神疾病的能力。要为*、司法行政、民政、教育等行政部门以及相关社会团体开展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提供技术支持。

5.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教师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提高其促进学生精神健康的能力。学校要为教师接受精神卫生知识培训提供必要条件。

学校要将精神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开展精神健康教育、咨询、辅导,创造有利于学生精神健康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高等学校和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应当配备专业人员,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6.*部门要创造条件,加强对社区民警等工作人员精神卫生知识的培训。

7.科技部门要加强经费投入,鼓励和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精神卫生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提高精神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的科学技术水平。

8.各镇(街)要宣传精神卫生知识,指导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组织居民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营造有利于居民身心健康的生活环境。

9.医疗机构要向就医者宣传精神卫生知识、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为社会开展精神卫生知识宣传和服务提供技术指导。

10.残联、妇联、团市委、老龄办等社会团体要针对残疾人、妇女、儿童、青少年、老年人等人群的特点,开展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

11.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要向公众开展精神卫生知识的公益性宣传。

12.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要关心干部职工的精神健康,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创造有利于干部职工身心健康的工作环境,提高职工的精神健康水平。

(二)精神疾病信息报告。

1.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以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主体、医疗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精神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2.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精神疾病信息报告制度。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时限和方式将确诊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情况,向市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市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对信息进行核实,并向*市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3.市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建立档案,并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信息通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各镇(街)派出所。各镇(街)派出所要及时了解掌握本辖区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情况,并与精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患者信息沟通机制。

(三)社区监护。

1.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后,由当地居(村)委会组织家庭成员、社区民警、居(村)委会干部、社区精防康复医生(村医)和义工成立监护小组,督促患者服药,进行心理疏导以及家庭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的训练,帮助其参与社会生活。

疾病预防知识范文7

【关键词】校园;呼吸道传播疾病;预防;管理

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诸多因素有关,如季节变换、细菌感染等,儿童、体弱者、老年人、精神高度紧张以及过度劳累者。在校园内,因为人员密集等因素,校园内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很有可能使患上呼吸道疾病的学生增多,所产生的危害是非常大的[1]。呼吸道传播疾病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不仅会影响到学生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并且会造成一定社会影响。为了有效对校园内呼吸道疾病进行有效预防控制管理,需要制定相应的传播疾病预防控制方案,并进行实施。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近些年来,校园内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而且因为学校人员密集,其传播速度非常快,不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本组实验以2012年1月――2012年12月为研究阶段,选取我市一所中学初一至初三10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2年上半年为对照阶段,2012年下半年为实验阶段。在2012年上半年为对照阶段,2012年上半年并未对学生进行有关呼吸道传播疾病知识的传授,也没有对呼吸道疾病进行有效防控;2012年下半年则对学生进行相关呼吸道疾病传播的知识教育,有效进行疾病的预防控制与管理。

1.2方法

1.2.1完善校医配备工作在学校中设立卫生室,按校园人数500:1比例来配备专职的卫生技术工作人员。此外,学校还配备一些兼职或专职保健教师开展学校的卫生工作,教育和人事部门也重视学校校医的配备工作,严格按照相关条例完善各项配备措施,建立健全了学校的卫生工作系统,提高了学校卫生的工作水准[2]。

1.2.2完善并执行相关的工作制度学校建立起校内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防治网络系统,健全预防和控制呼吸道传播疾病的基本工作制度,定期进行师生体检,完善了个人卫生与食品卫生的管理制度。在完善健全各项制度同时,积极有效的施行常态管理,做到早发现、早报告与早治疗,阻断呼吸道疾病的一切传播途径,预防校内呼吸道传播疾病的爆发与流行[3]。

1.2.3加强对传染者的管理及时发现患有呼吸道传播疾病的学生,控制呼吸道传播疾病的传染源,这是控制呼吸道传播疾病传播的一项主要措施。学校对学生进行日晨检,密切观察学生的情况,一旦发现任何异常,应当及时上报。

1.2.4提高健康教育的功效、发挥主动的防病作用学校一方面按照相关条例规定配备健康教育的器材,结合呼吸道疾病的特点,开展宣传活动,另一方面拟订学校的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计划,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并且进行质量与效果评估,提高学生的防护意识。

1.3观察指标对比实验阶段和对照阶段的呼吸道传播疾病传染率与学生对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防控意识,看不同阶段的各项指标变化情况是否存在差异[4]。

1.4数据处理本次实验的所有数据处理均采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处理,检验水准α为0.05,以95%为可信区间,计算结果中p

其中为计量资料,组间对比方法为t检验;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5]。

2结果

实验结果显示,实验阶段的校园呼吸道传播疾病传染率明显低于对照阶段,且实验阶段,学生对于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防控意识也都有了明显提高,组间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呼吸道传播疾病一旦发生,其传播速度是非常快的,尤其是在校园中的传播速度更快。如果学生对于疾病的防控意识低的话,很有可能患上呼吸道传播疾病,其后果不堪设想。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加强对学生的呼吸道传播疾病知识教育培训,增强学生对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防控意识,这样能够有效预防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并且可以明显降低疾病传播率和传播速度[6]。

学校在多个方面都做了充足准备,比如配备完善的教育器材,加强对学生的知识教育等,取得了显著的疾病防控效果。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是比较高的,只要在学校对其加强相关呼吸道传播疾病的知识教育工作,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进行控制管理,可以使校园呼吸道传播疾病的机率大大降低。

参考文献

[1]杨秀玲.呼吸道传播疾病的预防控制及管理[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7):548-548.

[2]李汉琳,肖才文,范捷,等.武汉市中心城区气传真菌与呼吸道变应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25(17):786-788.

[3]邵荣标,王海燕,陈国清,等.轻症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患者排毒情况观察[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0,44(10):946-947.

[4]田生科.呼吸道传染病的特点及预防与控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4):13,15.

疾病预防知识范文8

关键词:预防医学 疾病治疗 作用

在医学领域中,预防医学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预防医学是从医学科学体系中分化出来的,它是研究预防和消灭病害,讲究卫生,增强体质,改善和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的科学。预防医学是以预防为主要思想指导,运用现代医学知识和方法研究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规律,制定预防人类疾病发生的措施,实现促进健康,预防伤残和夭折为目的的一门科学。该学科应用现代医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人体健康与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制定疾病防治策略与措施,以达到控制疾病,保障人民健康,延长人类寿命之目的。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预防医学日益显示出其在医学科学疾病防治中的重要性。

一、预防医学定义

预防医学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康复医学组成现代医学科学的四大支柱。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环境一人群—健康为模式,以预防为主的观念为主导思想,运用生物医学、环境医学和社会医学等理论和方法,探讨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和转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归的特点,以及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人群疾病和健康的影响规律,从而制定群体防治策略和公共卫生措施,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学科。

随着人类对自身、疾病和环境的不断认识,尤其是SARS和禽流感的暴发,人们都意识到预防医学的重要和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薄弱。关于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之间,可以理解为:公共卫生是用来促进公众健康的措施;而预防医学是公共卫生措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没有预防医学的理论指导,公共卫生就成了无源之水;而没有公共卫生实践,预防医学则成为空中楼阁。公共卫生的工作范围包括:通过有医学教育组织的社会活动来净化环境、控制传染病、进行健康教育、组织医护人员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发展社会体制、保证每个人都享有足以维持健康的生活水平,促进身心健康。它研究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流行病学、环境、职业、营养、伤害等等方面。

二、预防医学在疾病防治中的作用

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主要研究对象,按照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从群体的角度探索与人类疾病和健康相关问题,预防疾病的发生,控制疾病的发展及促进健康的一门科学。医学发展的趋势之一,是从个体医学发展到群体医学,今天许多医学问题的真正彻底解决,不可能离开群体和群体医学方法。预防医学的任务要求它必须高瞻远瞩,面向医学的未来,从战略的高度考虑人类的疾病和健康问题。

1:预防医学的特点:(1)价值导向的超前性;(2)服务对象和研究对象的整体性;(3)研究方法的独特性;(4)工作范围的全球性和广泛性;(5)工作效率的紧迫性和时效性;(6)工作过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7)工作效果评价的滞后性和效益影响的深远性。

2:预防医学对疾病防治的作用

(1)健康认识

完善的保健与预防疾病之道。我们每天经由阳光、空气、水及食物获得所需的营养素和氧气,却也不知不觉累积了许多的毒素于体内。再加上细胞新陈代谢所产生的废物等,如不被排出而留在体内时,会妨碍消化、血液酸化,引起细胞及多种器官的疾病。毒素累积而附著在肠壁皱折中成为所谓的“宿便”无法排出体外,导致细胞缺氧,并刺激五脏造成体内生化的紊乱,所以说毒素乃万病之源,非排除不可。

(2)树立健康观

健康和疾病是医学的核心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无病即健康”是生物医学模式的健康观,它仅以躯体生理功能正常作健康的指标,未涉及心理和社会方面,因而是片面的和消极的。1948年WHO成立时在章程序言中指出“健康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代医学模式认为健康受到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与WHO的健康定义一致,健康被理解为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三维组合概念,即“三维”健康观,健康的内涵由生物学健康向心理学、社会学领域拓展,这对现代卫生保健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提高防治突发性疾病的能力

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对预防控制突发性疾病事件,降低其危害性具有重要意义。突发性公疾病事件的范围:甲类传染病出现、乙类传染病明显升高、新传染病出现、不明原因疾病暴发、各类自然灾害过程或发生后疾病暴发流行、各类中毒、免疫接种出现群体副反应、医院内感染事件等。

(4)加强预防医学教育,培养合格医学人才

我国现行的医学教育模式是在生物医学模式框架建立起来的,具有该模式的内在缺陷,目前全国大多数医科院仍以招收、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主,毕业生“医疗第一”的思想根深蒂固。1988年世界医学教育会议通过著名的“爱丁堡宣言”指出:“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学教育培养的医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要有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献身精神;具有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在专业方面除具有临床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基本的预防医学理论、知识和技能。

21世纪是一个科技进步的时代,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习惯和饮食方式,也造成极大的环境污染。人们忽视了正常生活品质与精神生活,人人为生活、事业、理想而疲于奔命,种种因素正腐蚀著人类的健康,使原已相当进步的医药科技,更难以应付层出不穷甚至原因不明的现代病。预防医学是以“预防为主”为指导思想,服务对象是群体,从而防止人类疾病的发生。由此可见,预防医学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吉武.预防医学[M].3版.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5-97.

疾病预防知识范文9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023 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5-1054-02

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人们对身体健康的认识要求提高,越来越体会到身体健康的重要。越来越认识到慢性疾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越来越需求寻找预防控制这些慢性疾病的方法。

我院从2004年--2009年间,针对上述情况积极开展慢性病健康教育,定期举办健康讲座及开展咨询义诊活动,经常编制慢性病知识处方,建立健康教育宣传专栏及健康园地,病人随时可取宣传资料。与此同时,我们还根据慢性疾病造成的综合因素,把预防控制慢性疾病工作渗入到人们生活行为方式的各个领域,对慢性病病人进行医学干预,运用健康知识彻底改变过去只管治病的卫生服务方式,采取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同时进行必要的疾病治疗,经实践收效很好,现将工作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从2005年1月-2008年1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病人中选择116例糖尿病人其诊断均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定期进行健康讲座,指导患者规范治疗及健康生活,进行健康教育干预)与对照组(自然治疗),采取发调查表(美国Zung的抑郁自评量表SDS〔1〕)对患者抑郁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列表如下:

表 1

无抑郁症 有抑郁症 合计

对照组 49 9 58

治疗组 56 2 58

合计 105 11 116

经卡方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6.211, P=0.000

1.2 从2004年6月-2009年1月,在我院住院的120名肿瘤病人中,进行自我病情了解及抑郁情况测评统计,结果列表如下:

表2

病人数 无抑郁症有抑郁症患病率

不知病情的50 381224%

知道病情的70 145680%

70例了解病情的患者不同程度有轻生念头,我们对其进行开导,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结果有近半数患者能正确面对疾病,并积极配合我们做治疗。

2.结论与体会

2.1 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我们在观察中发现很多患者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没有正确的认识,不能配合临床治疗及护理,更不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因此而造成疾病治疗效果不佳的现象,患者为此很烦恼。我们通过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患者认识疾病了解疾病的知识,帮助患者分析疾病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指导患者健康的生活方式,鼓励患者配合医生治疗疾病。有文献报道,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多为心身疾病,受个体生活方式的影响,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在配合治疗及疾病愈后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作用〔2〕。可见,开展健康教育对慢性疾病患者的治疗及生活方式的指导,解决其心理问题和很好的配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2.2 健康教育形式多样性。我们在进行健康教育时采用了知识讲座、治疗方法、生活方式、心理支持、认知行为疗法、放松疗法等形式,在对患者进行疾病干预所采取的健教形式有单一健教干预方法或多种健教干预方法。

2.3 健康教育内容丰富性。通过几年来我们开展健康教育的临床观察,对慢性疾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内容广泛如针对问题的、针对情绪的、针对反应的、有针对治疗等很多方面。所采取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健康大课堂、健康教育俱乐部、健康教育受益患者现身交流等。

2.4 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近年来,健康教育研究越来越深入,心理干预应用越来越广泛,干预结果无论在量表评分还是在临床疗效上都具有显著的意义。我院内分泌科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的健康教育指导及干预(表1)证明其有效性。

2.5 深入健康教育,有效控制慢性疾病。现代医学模式已从单纯生物模式专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行为、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都有明显的影响。研究发现,大多数慢性病患者缺乏防治疾病的知识,不能够正确认识疾病,这些患者因此不能很好地配合医生治疗疾病,不能约束生活行为,更不能坚持合理的行为方式,从而导致疾病不稳定及并发症的发生,由于心理焦虑恐慌不能及时化解,对疾病的治疗不积极主动而产生心理抑郁,因此做好健康教育意义重大。健康教育是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的技术,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通过健康教育能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及自我护理的能力,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为了更好地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使健康教育更加深入人心,健康知识更加普及,我们将在运用健康教育干预、防治、控制疾病上下功夫。对慢性疾病病人建立健康教育卡,并依靠和利用网络进行健康教育、疾病控制、生活方式指导及疾病干预调查研究,使健康教育更有效地干预控制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

参考文献

疾病预防知识范文10

[关键词] 妇科疾病;职业女性;乳腺增生;女性健康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18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360-02

妇科疾病主要包括宫颈疾病(慢性子宫颈炎、宫颈糜烂)、阴道炎、乳腺疾病(乳腺增生、乳腺癌)。妇科疾病危害妇女身心健康,甚至威胁生命,但广大女性在预防、治疗妇科疾病时,存在着预防知识不足、意识不高、工作生活环境不利于健康等一系列问题。因此预防、治疗妇科疾病必须得到女性自身、医务工作者以及卫生部门等多方面的重视,为提高广大女性的健康水平,降低患上妇科疾病的概率,近年来很多学者、医务人员关于妇科疾病的发病情况及预防对策做了大量研究。很多研究结果都表明年龄和职业是妇科炎症和疾病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就从年龄和职业两方面对妇科疾病的发病情况加以综述。

1 主要疾病

近年来,各地学者、医务人员等的研究结果都表明,患病率较高的主要妇科疾病及大致排序为:宫颈疾病、阴道炎、乳腺疾病、盆腔炎。王忠华等人的统计结果显示,妇女常见疾病前5位依次是:宫颈糜烂、阴道炎、附件炎、子宫肌瘤、乳腺疾病[8]。刘芬等研究认为职业女性所患妇科疾病主要是乳腺增生、宫颈糜烂和子宫肌瘤[1];孙征[4]对连续7年的普查情况分析结果是:普查出妇科疾病按患病率由高至低的顺序主要是慢性子宫颈炎、阴道炎、附件炎;赵红霞等认为严重影响女性健康的主要疾病依次为乳腺增生、慢性宫颈炎、阴道炎、盆腔炎、子宫肌瘤和卵巢囊肿[6]。

2 妇科疾病年龄分布情况

不同年龄人群妇科疾病患病率不同,从研究结果来看,总体上符合正太曲线分布,一般来说不同年龄组间的患病率也达到统计学上的差异水平[1-12],不同种类的疾病发病年龄段不同。

乳腺疾病的高发期大致是35-55岁,如刘新红等[2]研究表明35-44岁是乳腺疾病(主要是乳腺增生)的好发年龄,赵红霞等人的分析结果显示30-39岁是乳腺疾病的高发年龄[6],沈筱玲等研究表明40岁-、50岁-组乳腺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而且40岁-组乳腺癌高发年龄段[9],娄艳红对6096例妇科疾病普查结果分析也表明,乳腺疾病的高发年龄段为35-55岁[12]。另外,不少研究者认为,目前生活成本增加,社会竞争激烈,家庭女性特别是职业女性担负着家庭和事业的双重重任,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而诱发乳腺疾病。

宫颈疾病、阴道炎、盆腔炎的发病高峰期集中在35-44岁,主要是该年龄段的女性卵巢内分泌功能旺盛,雌激素水平高,性生活频繁,加之月经、分娩、流产或手术造成宫颈充血、损伤,容易对生殖健康造成威胁[1-9]。

3 妇科疾病在职业间的分布情况

文献研究表明乳腺疾病在教师、白领、工厂女工等室内工作者中的发病率较高,主要是因为现代职业女性生活压力较大,精神长期紧张,导致内分泌失调,进而诱发乳腺疾病[1-6]。

宫颈疾病、阴道炎、盆腔炎等生殖道疾病的高发人群,不同的研究者得出的结果不同,刘玉洁等认为经商者、工人等职业女性患这类妇科疾病的概率大于农村女性,他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一些不良的卫生习惯如长期使用卫生护垫、用香皂或洗液清洗外阴、经常冲洗阴道等是造成该人群生殖道感染性疾病增多的不利因素;而工作生活压力大、哺乳时间短、高脂肪饮食等因素又是造成职业女性乳腺疾病高发的主要原因[2-13];而丁丽娟的研究结果则相反,该研究者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一是农村妇女劳动强度相对较大,而是劳动环境、劳动保护较差,三十农村的经济条件、卫生条件相对较差,四是农村女性无法得到定期妇科疾病普查及相应的治疗和保健指导[5]。

4 妇科疾病预防建议

从以上综述可以看出,年龄、职业是影响妇科疾病发病情况的重要因素;从具体调查结果来看,直接影响因素包括女性预防意识、预防知识水平、生活卫生习惯、工作习惯。因此,预防妇科疾病,享受健康生活就要从以下几方面一一预防。

提高预防意识:妇科疾病是有高发人群,但必须意识到一点:诱发妇科疾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不能想当然的认为自己不会患病,有条件的要主动参与妇科疾病普查,没条件的要定期到正规卫生机构做妇科检查。

掌握预防知识:借助网络、书籍、报刊、向卫生工作者咨询等各种渠道,来掌握妇科疾病的预防知识。

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在生活工作中,特别是处于较差的环境时,要做好对身体的防护措施,保持使身体处于干净卫生状态。

调整不当的工作习惯,有研究认为长期久坐导致盆腔充血,抵抗力下降、或精神相对紧张,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而患上盆腔炎、子宫肌瘤等疾病[5]。因此,不管从事何种工作,都要加强自身的锻炼,避免肢体长期保持一个姿势,以达到增强抵抗力,避免某一器官、身体部位出现“超负荷”运作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刘芬,李涛,许丽娜,周婧雅,鞠丽荣.职业女性妇科疾病患病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10,26(5):535-536.

[2] 刘红新,鞠丽荣.1310例职业女性妇科疾病现况分析.中国卫生统计,2011,29(4):431-432.

[3] 刘玉洁.高耀洁.郭竞先.司秀蕊,李京枝,吕玉玲.王磊王丽娜,郭炎光.李翠萍.李苏宜.中国中原地区355名妇女妇科疾病发生情况与五种因素关系的调查报告.河南医学研究1996,5(1):1-7.

[4] 孙征.3527名妇女妇科病普查情况分析.云南医药,2001,22(5):389-400.

[5] 丁丽娟.5种不同职业女性生殖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2,17(1):34-36.

[6] 赵红霞,赵玉珍,尹立军.2001――2004年妇女病普查结果分析.中国妇幼保,2005,20(12):1435-1436.

[7] 于春梅,朱凤香.2001――2005年女工健康普查情况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6,21(5):683-684.

[8] 王忠华,罗春华.图们市1998――2003年妇女病普查结果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6,21(5):684-68.

[9] 沈筱玲,王军.5993例妇女病普查情况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20(2):35-36.

[10] 覃祥兰.8532例妇女疾病普查结果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20):246-247.

[11] 李萍,曾芳玲,武秋林,苏红梅.1981――2002年广州市企业女工妇科疾病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4,19(9):27-29.

疾病预防知识范文11

一、以增强疾控能力建设为重点,努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检测水平。

1、加强国债项目建设。在市政府、省发改委.省卫生厅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市疾控中心国债项目建设得以顺利完成。中心综合大楼建设规模为3100㎡,辅助用房500㎡,2006年7月竣工验收,于2007年3月23日中心实现了部分科室搬迁,结束了我市卫生防疫工作50多年来无工作用房的历史,为完善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创造了基本条件,为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和增强疾病预防和控制能力奠定了基础。2、争取贷款项目。在市政府、省卫生厅的大力支持下,中心争取的荷兰政府贷款项目用于购置实验室检测设备获得批准。目前,正在做好所购设备的洽谈工作,预计明年可以到位。届时,我市疾控中心的装备可望达到国家的基本要求。

3、完成了HIV和无菌净化实验室的建设。有效提高了艾滋病、病原微生物等综合检测能力。

二、加强疾病监测、积极做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霍乱等重点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

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是一项覆盖面广、专业性强、要求高而难以预测的工作,为使疫情处置及时、效果明显,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到精心组织、未雨绸缪,确保了我市未发生重大或有影响的传染病疫情。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组织机构。成立了由中心主任为组长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组建4支应急处理工作机动队和6支应急处置技术指导小组,明确了工作职责和任务,为应对疫情的发生提供组织保障。

2、制定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预案和实施方案。先后制订和修订了市疾控中心《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预案》、《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应急处理工作预案》、《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疫情应急处理工作预案》、《人感染高致病病性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理工作方案》和《霍乱疫情应急处理工作预案》等防控方案,为及时有效应对和处置各类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技术规范。

3、积极组织培训,提高技术人员应急处置能力。认真组织全市疾控工作人员开展传染病预防控制知识业务培训48期 ,对应急处理机动队和各技术指导小组成员重点进行疫情和中毒处置工作的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消毒等内容的专项知识培训和模拟实战技术演练。此外,中心选派5人分别到省CDC和省劳卫所进修3个月和1个月,还先后34次选送132人参加卫生部、省卫生厅和省CDC举办的各类业务知识培训班。组织对下级疾控机构及市直医疗单位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预防控制知识和疫情信息报告培训46次,举办市级继续医学教育专题讲座28场次。

4、加强疾病监测和重点传染病的预警。为确保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做到“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防止疫情蔓延,我们坚持派专业人员到医疗机构进行主动监测和搜索传染病疫情;密切关注和充分利用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信息,及时分析和通报疫情信息;坚持对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点监测督导,实行周报制度;在霍乱等肠道传染病高发季节,我们主动加强霍乱疫源检索,06年来,在昌江河段设5个监测点,每周一次对水源、全市餐饮业、农贸市场甲鱼、龙虾、蛙等各类海鲜水产品检索霍乱弧菌,共采水样411件,海鲜水产品593件进行霍乱弧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先后8次对各县(市、区)疾控中心、市直各医院和大型厂矿医院的肠道门诊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同时,做好霍乱疫情监测月报表、霍乱弧菌环境和食品监测月报制度。

5、加强传染病科普宣传,增强群众防病意识。利用多种形式积极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职业病防治知识”、“4·25儿童免疫接种日”、“碘缺乏病防治宣传日”和“遏制艾滋、履行承诺”等大型咨询活动20次,并应对传染病发病季节的不同,提前针对性进行防病知识普及宣传,活动期间共发放各类卫生科普知识宣传资料37000余份,展出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展板15块,接待前来咨询的市民15200多人次。同时还开展“卫生防疫防病服务队”下农村、进社区活动,发放各类宣传画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预防控制知识”宣传单11000余份。并开通了防病知识咨询电话,为市民解答相关疾病预防知识。

6、加强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指导和检查。根据省卫生厅的要求,我们对全市16所学校和市直幼托机构进行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督导检查,同时下发《关于加强对幼托机构和学校流脑等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指导意见》及《呼吸道传染病基本知识及预防措施》,指导、协助学校开展晨检工作,并做好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同时与省CDC一道共同完成了35所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调查工作。

7、积极开展重点传染病国家和省级监测点项目工作。

病媒生物监测: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被定为国家病媒生物监测点,在省CDC的指导下,中心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对老鼠、苍蝇、蟑螂等病媒生物进行了密度监测和鉴定工作。监测工作得到省CDC领导专家的肯定。

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监测: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被定为国家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监测点,按《全国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监测方案》的要求,我们制定了《景德镇市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监测实施方案》(试行),每月能按要求进行采样,收集各类数据并及时上报相关报表,共采集猪鼻拭子138份、猪扁桃体137份,检验结果均未检出猪链球菌2型。监测点工作。去年8月份起,我市被列入伤寒、副伤寒省级监测点,按《全国伤寒、副伤寒监测方案》的要求,我们制定了《景德镇市伤寒、副伤寒监测实施方案》(施行)。除开展常规监测以外,还开展了病例监测、重点人群监测、菌株耐药性监测,至11月上旬共监测病人18例,饮食从业人员66人,并按时上报监测报告。

8、免疫规划工作。认真做好儿童基础免疫工作,五苗报告接种率均在95%以上。开展全市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调查工作。考核4个县(市、区)疾控中心计划免疫综合科,分别对18个乡(镇),90个村(居委会)进行了接种率入户调查,对7岁儿童查看卡疤,共调查1276名儿童(其中:基础免疫642名,加强免疫634名)。完成了乐平、浮梁以乡为单位计划免疫接种达90%目标考核验收工作。

三、认真履行艾滋病防制职能,切实抓好艾滋病各项工作的实施。

疾病预防知识范文12

[关键词]预防医学 人才人 才培养 培养模式

一、预防医学学科的发展趋势

近20年来,全球经济及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使预防医学学科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从被动个体治疗进入到主动群体预防的时期,人类社会对预防医学的认知和需求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公共卫生事业受到高度重视,危害人类健康的传统传染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而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疾病;艾滋病、SARS、禽流感等新的传染病;以及精神疾病、心理疾病等成为当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人类疾病谱的改变,使预防医学的工作重点发生转移,针对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与控制,保证整体人群的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成为各级政府部门和预防医学工作者新的历史重任。

随着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加深,发现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经不能概括和解释新的健康和疾病问题,因为它仅从单一的生物学角度去理解健康和疾病,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和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如高血压、肿瘤、艾滋病等疾病的发生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997年美国精神病学、内科学教授恩格尔(Engel)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环境(包括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生活方式与行为因素以及卫生服务因素构成影响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全部因素,分析了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综合作用和医学的整体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成为当今医学界的共识。

为了适应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我国卫生方针和政策也作了巨大的调整,整体人群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控制成为卫生工作的核心,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如环境保护法、劳动保护法、食品卫生法、传染病防治法等。同时,加大了对公共卫生事业机构的建设力度和经费投入,各级卫生监督所、疾病控制中心相继成立,发挥着人群预防和控制疾病的重要作用,工作范围从传统的劳动卫生、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儿童少年卫生、流行病几大卫生扩展到慢性病、艾滋病、精神、心理疾病的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等领域。为了实现我国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近年来,社区卫生服务从北京、上海、杭州等试点城市向全国范围推广,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功能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在保障社区人群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高了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使卫生资源、卫生服务正逐步从城市向农村社区扩展。体现了满足人们对医疗保健需求的公平性,为发挥预防医学的效能将产生积极深远的作用。有人称社区卫生这一变革为人类第三次卫生革命。最近我国学者提出了“大卫生”观念,认为作为社会事业一部分的卫生事业要纳入国家发展规划,政府承担责任,社会各部门配合,人人参与,使医学社会化,才能实现社会预防和社会保健的目标。它体现我国卫生工作预防为主的方针和我国政府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

二、传统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改革

我国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基本沿袭前苏联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以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儿童少年卫生、卫生毒理学基础及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为专业主干课程,此种教学模式几十年来为我国培养过大批卫生专业技术人才,他们为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如上所述,近20年,预防医学学科的发展,对我国传承五十多年的传统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严峻挑战。最近,我们对近5届本校预防专业本科毕业生所作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反映很多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工作岗位上用不上,很多有用的知识又没学,调查结果充分显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具体表现在:应试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考试轻动手,高分低能,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应用不相符合,教学内容和方式滞后于社会发展步伐。

如何改革传统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杨克敌等从社区卫生服务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拓宽基础,加强临床,优化专业”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新思路,弥合预防医学专业与临床医学专业之间的鸿沟。在培养模式上与临床医学专业前期趋同。因为当前疾病预防与控制的模式已发生了根本性改变,预防医学人才需要更多的临床知识和技能来面对疾病谱更加复杂化的人群,这种模式比较适合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对预防医学人才的需要。耿齐鸣也认为:2004年的SARS流行给我们现行的疾病预防和控制提出警示,在医学教育中必须进一步加强和重视预防医学教育,尤其是社区预防医学教育。

赵福生认为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中,课程设置改革势在必行,预防医学教育体制的改革必须与卫生防疫体制相适应.目前卫生防疫部门的主要工作任务除了指导公众进行自我保健、预防疾病、控制疫病流行、消除或减少致病因予的作用外.还有卫生行政执法的重要内容。而预防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目前是以卫生学类课程为主.很少或没有设置公共卫生事业所急需的卫生行政执法等专业和课程。卫生监督是国家行政监督的组成部分,有很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而且卫生监督专业人才培养水平远不能满足需要。预防医学系应积极创造条件,开设有关课程,培养从事卫生执法的高级专门人才。

为了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提出毕业专题实习和卫生防疫机构现场实习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案,采用教研室毕业论文专题实习与卫生防病机构(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现场实习相结合的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毕业专题实习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工作实际,提出若干个研究专题,给学生对专题作简要介绍和总体要求后,学生要完成从查阅文献、课题设计、实验(调查)研究、数据收集、统计分析、论文撰写到论文答辩的全过程。这种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卫生事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疾病控制中心实习是实践性教学的另一重要环节,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前,到疾病控制中心实习,使学生直接了解现场工作实际,增强学生对卫生防病工作的感性认识,积累实践经验,并亲身参与卫生防病机构的实际工作,如现场调查、实验室检测、卫生监督执法等,这对学生来说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毕业前训练过程,是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为学生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江城梅也认为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学改革重点应加强预防医学实践环节,由于相当多教师是“三门”(校门、教研室、课堂)教师,不但缺乏公共卫生实践工作,各学科专业之闻也很少教学交流,讲课缺乏生动的实际案例和亲身体验,实际上就是应试教育。建议预防医学专业老师应该到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锻炼一段时间,增加实际工作经验,以便能结合实际进行教学。另一方面,要请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机构的专家上讲台讲课,使学生接触预防医学实际工作。

殷朝阳等分析了我国预防医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引入国际医学教育标准,改革预防医学教育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首先,要从时间上予以保证,实验课程学时数和预防医学实践周数要科学设置。其次,要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学生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现场调查与实验室测定、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人群健康评价等方面的实践技能训练。再有是要加大投入,大力改善目前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设施落后、环境条件差的现状,特别是要加强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建设。国外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总的说,国外比较重视知识面广、实践性强、自主学习、创新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如美国医学院校协会AAMC提出:预防医学教学范畴包括有最常见的课程:预防医学、社区医学、公共卫生、流行病学、生物统计学、信息学、循证医学等课程。美国公共卫生教育理事会(TheCouncilon'EducationinPublicHealth)规范了MPH学位点应包括五方面的教育内容,即行为科学、生命统计、环境卫生科学、流行病学及卫生事业管理。法国高等医学教育公共卫生教学内容进行了多次改革,巴黎第六大学(BroussaisHotel一Dieu)医学院教学计划的第二阶段(简称为DCEM)中,基础教学内容有:(1)交流:交流技巧、卫生教育技术、文献收集、信息论。(2)流行病学:描述性与分析性流行病学、统计学、人口学。(3)规划:卫生机构评估、卫生与预防的行动计划。(4)经济:卫生机构与卫生制度管理、卫生经济。(5)法学:行政、组织及民事的法学基础,社会保护,卫生法和社会法。(6)环境:物理环境的研究方法与环境卫生学;应用社会科学方法:组织职能与卫生一社会政策的分析。除了上述课程之外,公共卫生专业的医学生还必须自主选择学习下述选修教学中的两门课程:环境与环境卫生学、流行病学、卫生机构与卫生服务部门的管理、社区保健。

综合上述预防医学的改革动向,作者认为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必须适应我国卫生战略的改变,教学重点放在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与控制,保证群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及大卫生观思维。

2.根据卫生监督所、疾病控制中心的职能转变,修订人才培养目标,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内容相一致。如传统的三大卫生、流行病扩展到慢性病、艾滋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等。

3.注重交叉学科知识培养,拓宽授课知识面,如:人文科学、信息学、管理学、心理学、卫生法学、卫生经济学等对于现代预防医学来讲都是很重要的内容。

4.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要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讨论课、社会实践和毕业专题实习等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现场工作能力。

5.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改变灌输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促进教与学的互动与交流,尤其是要改革死板的考核方式。

三、构建新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预防医学的发展趋势,在总结多年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如下新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设想。

如下图所示,与传统培养模式完全不同,本培养模式以应用型为主线,突出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素质培养的特点。学生将拥有大量的时间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另外,通过在卫生和疾病预防机构的现场教学,使学生接触实际工作,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动手能力。本模式还注重人文知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复杂社会环境的能力。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做专题讲座,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有效方法,总之该模式培养的学生完全可以适应公共卫生机构的工作要求,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与工作需要相一致,该模式得到同行专家的认可,2007年获得部级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立项。

在此新的培养模式中,教学方式也要做较大的改革:如下图所示,各门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均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围绕老师的导读内容和命题展开课后的课本基础理论自学,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做探究实验。把自己的观点和假设在讨论课中发表和辩论,最后形成结论和完成学习报告上交给老师。该教学方式借鉴国外一些高等院校的经验,确实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完全不会有学生上课打瞌睡的厌学现象出现。

综上所述,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我国预防医学学科发展的大势所趋,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符合社会对预防医学人才专业要求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如何实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仍然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值得我们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克敌,杨世秀,欧阳宁慧.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3,(3):24-25.

[2]耿齐鸣.从SARS流行看今天的预防医学教育.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2):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