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

时间:2023-06-06 09:30:49

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范文1

化学反应 ,分子发生了变化。大的烃分子在高温、高压、催化剂作用下变为小的烃分子。

石油裂化(cracking)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将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沸点较高的烃断裂为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沸点较低的烃的过程。

单靠热的作用发生的裂化反应称为热裂化,在催化作用下进行的裂化,叫做催化裂化。

裂解是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以比裂化更高的温度,使石油分馏产物(包括石油气)中的长链烃断裂成乙烯、丙烯等短链烃的加工过程。

(来源:文章屋网 )

化学变化范文2

我上三年级了,学校的变化可真不小。

进入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阔的操场。以前我们的操场是水泥的,课外活动不小心就会摔倒受伤,而现在变成了橡胶的,使我们这些爱疯的男孩想怎么玩都行。宽阔的操场,白色的跑道,好像一群健儿奔向未来的道路。一幢庄重的教学楼,坐落在西北方向。明亮的窗户,宽敞的教室。里面多媒体与崭新的桌椅,让我们在更好的环境内学习,成长。还有图书角,下课可以来这里借阅书目,在学习的王国中遨游。我们还配备了实验室、电脑室、书法室、藏书室,可以在实际活动中学习。

怎么样,我们的学校变化很大吧!

三年级:31313

化学变化范文3

杜鹃开花不是化学变化。这个一般是从生物角度考虑的,没必要考虑是不是化学变化,当然整个过程中随着花朵的成长肯定生成了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是指相互接触的分子间发生原子或电子的转换或转移,生成新的分子并伴有能量的变化的过程,其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化学变化过程中总伴随着物理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通常有发光、放热、也有吸热现象等。按照原子碰撞理论,分子间发生化学变化是通过碰撞完成的。

要完成碰撞发生反应的分子需满足两个条件:

1、具有足够的能量;

2、正确的取向,因为反应需克服一定的分子能垒,所以须具有较高的能量来克服分子能垒。两个相碰撞的分子须有正确的取向才能发生旧键断裂。

(来源:文章屋网 )

化学变化范文4

关键词:金属镁;性质;提取;海水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2-0067-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2.028

一、教学设计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专题2第二单元,包括镁的提取和应用、镁的性质两部分内容,本设计将镁的性质贯穿于镁的提取及应用中。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篇幅虽然比较短,但是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值得从工业价值中挖掘其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意义;但作为高中阶段典型的金属制备方法更值得去关注其中的学科观念和学科知识。

该单元位于“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章节,意在从海水中以化合态普遍存在的丰富元素中转化出有用的单质或其它化合物,第一单元中已经从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角度了解了海水中提取的氯、溴、碘等卤素及其化合物,而本单元则需要从金属及其化合物角度考虑镁的提取;学生在第一单元学到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氯气的方法,对于本单元镁提取的原理补充了新的角度,同时海水中提取溴和碘的富集思路可以类比迁移到镁的提取;当然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作为理论基础,需要在镁提取的过程分析中应用。对于高一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从经验型逻辑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转化,但对本节内容渗透的变化观不易体会和建构,需要教师的引导。不过我们不准备局限在海水作为提取镁的原料,而是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去关注镁元素的转化。其实学生对镁单质的性质并不陌生,在初三就已经知道镁与氧气、酸的化学反应,并且和铁可以类比;但是镁作为比铁更为活泼的金属,是否可以迁移炼铁的反应呢?我想这就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前概念,应该在教学中防止学生在此进行错误的迁移。在选择不同原理和原料时,通过类比讨论有利于学生认识到物质转变的多样化途径,也有利于体验科学为本、经济节约的化学应用观念。

在此设计中,我们呈现出镁元素存在于不同形态的物质中,学生可以体验物质的多样性;剖析镁的提取原理时,从不同角度了解高价态镁到单质镁的变化,逐步建构变化观。当学生把关注转化关系内化为一种思想,把从价态和物质类别变化的角度认识物质和反应内化为一种思想和方法时,学生就找到了高中阶段学习元素化合物的一般方法[1]。在镁的真正提取过程中,结合实际技术应用,综合考虑原料选择和除杂问题,提升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让他们了解化工生产流程,体会化学知识对开发自然资源的重要作用。

另外,本设计还试图融入化学史和科技新闻。回顾化学史有利于培养科学思维方式,体验科学家的智慧和魅力;而分析、评价科技新闻则有利于引领学生学以致用,将化学视角投向化学知识对于社会的应用价值,也体现化学学习与时俱进的发展性。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探索海水中镁提取的一般步骤,掌握从海水中提取镁的一般步骤和原理。

2.了解镁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以氧化还原反应分析制取镁的原理,学生了解制备单质镁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方法剖析从海水中提取镁的一般步骤和原理,了解从自然界中获得物质的途径,感受化学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以镁的工业制取为载体,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建构化学价值观。

2.从具体的物质反应学习入手,逐步建构多样的化学变化观念。

三、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基于学生已有经验认识镁在自然界的存在及用途。

[提出问题]谈谈你们对镁有哪些认识?

[学生活动]畅所欲言,表述已有学习中对镁的了解。

[情景素材]全球直接利用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总量每年约6000亿立方米左右,替代了大量淡水资源,海水淡化后排出的浓海水又是质优的化学资源,全世界每年从海洋中提取镁及氧化镁260多万吨,到2015年全国的海水淡化规模将达到每天220万~260万立方米,若将副产的浓海水资源的80%加以利用,250万吨镁盐材料,科学家估算,海水当中的氧化镁至少够全世界消耗30万年。

[情景提问]

1. 以上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

2. 人类社会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进入了铜器时代,在2000多年前进入了铁器时代,为什么再近200年人们才发现镁呢?

3. 金属镁单质有什么用?

[学生活动]讨论

[情景素材]据英国《经济学人》报道,日前有欧美科学家正在拓宽他们的新能源思维,将目光锁定在一种此前从未被关注的物质之上——金属镁,认为它有可能成为新能源的一种替代品。而美国加州理工大学的安德鲁·肯德勒则另辟蹊径,利用镁燃料和液体反应生成氢气,后者可作为燃料电池的能源,反应生成的氧化镁则是一种相对无害的物质。

(设计意图:将情境和问题抛给学生思考和讨论,引领他们在关注自然界中不同形态的镁时,自己意识到制取镁的意义,激发学习本课的热情)

[过渡]自然界中镁多以化合态存在,如何才能制取单质镁呢?

第二阶段: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运用—探究从镁的化合态中提取游离态镁的原理及可能的途径。[5]

[情景素材]追寻历史

1. 1808年,英国人戴维使钾蒸汽通过热的白镁氧(即氧化镁)并用汞提取被还原的镁。他还用汞做阴极电解了硫酸镁、苦土(氧化镁),首先发现了镁。[2]

2. 1828年,法国科学家布西用金属钾熔融无水氯化镁,第一次得到了真正纯的镁。[3]

[提出问题]从以上提供的信息分析,先人们在制镁的方法中包含了哪些化学原理?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

[教师评价]在化学史上,电池的发明为元素的发现提供了便利,一直以来人们最先发现的都是一些比较稳定的物质,比如铁和铜,活泼金属的发现则得益于电池的发明,戴维利用电池发现了镁、钙、锶、钡等活泼金属,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镁紧随钠之后,比较活泼,用活泼性金属还原比较困难,所以电解法为镁制备的首选方法。

[提出问题]先人在获取镁单质时受到当时条件的限制,不能大规模的生产金属镁,那么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原理方法制取单质镁?请同学们思考初中时我们见识过哪些制备金属单质的方法,类比得出制备单质镁的方法,写出类比依据。

[讨论交流]整理得出如下方法:

[方案1]CuO+H2=Cu+H2O MgO+H2=Mg+H2O

[方案2]CO+Fe2O32Fe+2CO2 CO+MgO=Mg+CO2

[方案3]CuSO4+Fe=FeSO4+Cu MgSO4+2Na=Na2SO4+Mg

[方案4]HgOHg+O2 MgOMg+O2

[教师引导]从以上整理的这些方案中,你觉得得到单质镁的过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设计意图:采用类比总结,分析四种不同的金属单质制备方案并分析它们的共性,引领学生从化合物中镁的常见价态分析转变成镁单质的核心思路,在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分析中逐步强化化学变化观)

[提出问题]方案1,2Na+2H2O=H2+2NaOH,镁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仅次于钠,它们都是活泼性金属,按照这样的推理,镁和水也会反应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镁,这不是与方案1矛盾了吗?你能说说你是怎么思考的吗?如何验证?

[教师实验]将打磨过的镁条投入热水中,滴加2滴酚酞。

[提出问题]类比钠和水的反应我们知道这种气泡是氢气,酚酞变红是因为有OH-生成,根据推测还应该有氢氧化镁白色固体产生,实验却没有这样的现象,这是为什么?

[引导提问]为什么氢气能还原氧化铜,偏偏不能还原氧化镁呢?你能从氧化还原的角度解释吗?

[情境问题]方案2中CO是常见的还原剂,而且CO和Fe2O3反应原理也是高炉炼铁的重要原理,如果CO也能够还原出氧化镁中的单质镁,写出可能的反应方程式。

[新闻链接]从民网天津视窗2011年9月30日电:28日22∶00左右,在天津市北辰区双口镇线河村,一生产镁合金的工厂在加工镁锭时,不慎将镁引燃,好心的路人想用泡沫灭火剂帮助灭火却被消防员拒绝。[4]

[资料卡片]泡沫灭火剂工作时产生二氧化碳。

[提出问题]为什么消防员拒绝用泡沫灭火器灭火,难道是二氧化碳可以支持镁的燃烧?

[演示实验]在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上盖上铁丝网,将镁条在铁丝网上戳进集气瓶中

[提出问题]

1.有什么实验现象?

2.生成物中除了有氧化镁,另一种产物是什么?能不能是氧气?请从元素以及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

[提出问题]镁跟二氧化碳的反应与我们的预测相矛盾,如何解释?

[交流讨论]反应都是朝着更加稳定的方向进行的。

[教师讲述]在初中我们还接触过一种还原剂焦炭,氧化镁和碳的确是可以发生发应的,碳来源很丰富,燃烧还能提供热量,可是工业上一般不采用这工艺,为什么呢,谈谈你的看法。

[提出问题]方案3,可以用硫酸镁溶液和金属钠制取镁吗?

[教师引导]假设现在把溶液里的水全部蒸发掉,就用硫酸镁固体和金属钠反应,你试想这样的效果好吗?有什么方法可以改进?

[教师总结]金属钠熔融硫酸镁制取镁的方法和科学家布西制取镁的思路是一样的,但不能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

[教师讲述]方案4是拉瓦锡发现氧气的经典反应,按理只要给足够的能量让镁和氧分开就行,可单是加热还是不能提供反应所需要的能量,那我们可以模仿戴维电解氧化镁。那为什么这种方法仍然不能满足要求呢?

[学生猜测]可能消耗大量电能,不划算。

[引导追问]如果真的像同学们猜的那样,电解氧化镁需要消耗很多的电能,这又说明什么?

[多媒体呈现]

[提出问题]因为氧化镁的熔点高,电解消耗电能大,不经济,那是否可以找熔点较小的物质电解呢,哪个比较合适?

[提出质疑]如果电解熔融MgCl2可以得到金属镁和氯气,可是我们之前就知道铁和氯气发生化学反应可以得到三氯化铁,那生成的镁和氯气不就也能继续反应生成氯化镁了吗?

[教师总结]这些方案的共同点都是镁从高价变到低价,被还原,我们需要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去分析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设计意图:一开始结合人类探索镁及其变化的历史,学生总结先人们制取镁时的探究思想,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探究精神和世界观。通过类比的方式总结出4种不同的制取方案,并从不同角度分析4种制方案的优劣,让学生意识到物质变化的多途径,并紧扣从高价态转化为低价态这一变化的过程,学生体会其中的变化观,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过渡]刚刚我们只是探讨得出了制备金属镁的原理,在实际的生产生活中需求大量的镁,而自然界又不可能提供如此多的现存的氯化镁,在工业上是如何大量获取镁的呢?

第三阶段:现代的生产—引导学生体验探究海水中提取镁的思考过程和方法。

[提出问题]1.从元素角度看,哪些物质可以作为生产镁的原料呢?

2. 海水中有哪些离子,如何才能将镁离子与他们区分开来?

3.海水中有如此多的离子,而我们只需要Mg2+,有何种方法可以分离出Mg2+呢,需要把杂质逐一除去吗?

[多媒体呈现]

[提出问题]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小,即使是饱和的氢氧化钙其浓度仍然很低,沉淀效果不好,如何克服这一问题呢?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从海水中提取镁的流程图

[提出问题]海水中的镁离子经过许多变化最终转变为我们所需要的单质镁,在这些变化过程中,什么元素一直围绕在我们的眼前啊?这对我们日后提取其它物质有何指导意义?

[引导提问]课本图中显示,以贝壳为原料煅烧生产生石灰最后制得石灰乳,看着是综合利用了资源,请同学们从贝壳的来源以及成本角度思考,这样的方式真的经济吗?

[资料提供]贝壳来源有限,用在经济效益更好的其它地方,如制作工艺品;过去用贝壳生产熟石灰是受限于运输和石灰资源,当前直接购买内地生产的熟石灰成本反而更低。[8]

[提出问题]那么你们在之前有没有遇到过同样是以海水为原料来提取的物质?提取时做了哪些事情?

[多媒体呈现]海水中提取碘的流程图

[提出问题]1.碘在海水当中总储量很大,为何不直接由海水提取碘,而选用一些海产品呢?

2. 镁在海水中的浓度为1.28g/L,比碘离子在海水中的浓度大,还需要富集吗?

[演示实验]向已准备好的海水中加入氢氧化钙。

[提出问题]实验证明,海水中镁离子的浓度低,直接加入氢氧化钙沉淀效果不好,那如何富集海水中的镁呢?海水中会不会也有一些海产品会富集镁离子呢,就像海带富集碘一样?

[提出问题]海水中的MgCl2蒸发浓缩后引入沉淀池生成了Mg(OH)2,再通入盐酸中和不就又生成了MgCl2嘛,不都是MgCl2嘛,为什么还要经过这么繁琐的过程呢?

[教师讲述]制得的MgCl2蒸发结晶时得到MgCl2·6H2O,再在氯化氢氛围中加热晶体就能获得无水氯化镁。

[提出问题]电解产生的副产物氯气怎么处理?

(设计意图:基于国际科学教育改革的STEM理念关注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结合,从原料选取、原理应用、经济节约、生态环境等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镁提取的实际工艺流程,体现化学知识应用在工艺技术;同时在这部分中让学生类比已有的知识总结出海水中提取镁的流程,提高他们知识迁移的能力。)

第四阶段:新视野—提取镁的新工艺

[情景素材]电解法制取镁耗能巨大,生产1公斤的镁大约要消耗10公斤的煤,还会排出大量的温室气体,科学家们致力于寻求更加有效的方法。日前有欧美科学家正在拓宽他们的新能源思维,将目光锁定在一种此前从未被关注的物质之上——金属镁,认为它有可能成为新能源的一种替代品,镁的活性非常大,并且蕴含巨大能量。

[提供资料]镁注射循环:利用高强度太阳能产生激光,以极高的温度燃烧海水,从中提取出氧化镁。

[提出问题]1.镁注射循环法获得的是氧化镁,如何实现从氧化镁到单质镁的转变?

2. 这一工艺十全十美吗?

(设计意图:介绍提取镁的最新工艺,既能让学生体会镁的不同提取途径,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变化观;同时能拉近学生与现代科技的距离,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看待学科前沿的视角,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有利于化学价值观的建构。)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第十五中学化学组.基于学科观念及方法构建的元素化合物单元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效性研究[J].化学教育,2010,(增刊Ⅱ):342

[2] [3]谷莹莹.品味化学课堂教学的“五度”—以苏教版必修1“镁的提取及应用”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8):8

[4] 张礼聪.“镁的提取及应用”的对话式教学[J].化学教学,2012,(3):41

[5] 刘革平,龚继新.化学新课程该如何教—展示课“镁的提取”的教学评析[J].化学教育,2010,(8):22

化学变化范文5

夸一夸春雷学校发展新变化

——我们春雷的家

都有啥变化呀!

新的班子上任啦

学校的规模扩大了

班子成员一班人

团结好似一个人

大家拧成一股绳

走进校门八个字

孝悌忠信 礼义廉耻

它是学校的校训呐

新的教学楼拔地起

校园硬化矗国旗

每周一学生受教育

真的是作用大

弟子规 进学校

人人见了有礼貌

校园卫生真不赖

一看就是自家院

党的十,精神传天下

学校食堂好,光盘行动实现了

男女公寓都注满

学生亲如一家人

这算啥?哎!你接着听我夸

春雷变化真不小,主要有个好领导

有计划 谋发展

真的是大变了

班子成员志向大 上来就把德育抓

抓学习 抓纪律 抓住养成不放弃

有计划 有落实 面对困难不后退

不叫苦 不叫累 吃住在校不回家

班子管理很有方 理念超前人人夸

三年规划已谋好 为了理念和目标

教师学习有劲头 班子成员更加油

工作主动不含糊 一心一意为服务

人民满意的学校 愿望一定能实现

班子成员有信心 春雷发展肯定行

办学目标方向明 文化立校品位高

和谐育人铸师魂 营造春雷好校园

齐心协力谋发展 共创春雷好明天

分工协作勤忙碌

忙的主旨是服务

大家拧成一股绳

你说不行都不行

靠智慧 靠吃苦 靠的学校这棵树

春雷教师能奉献 春雷教师能战斗

春雷教师能吃苦 中午晚上连轴转

春雷教师能攻关 春雷教师忙事业

春雷教师像金砖 哪里需要哪里搬

教改教研长抓不懈 成绩有变化

四校联讲教师优秀 课堂又活了

互相学习共同研讨 教研推高潮

尽职尽责开拓创新 学校有发展

我们的学生真正好 每天都能起得早

收拾了就锻炼 保证身体个个好

课堂上 勤奋学 互帮互助齐向前

有决心 有信心 学校誓词记在心

我们是春雷人

我们能吃苦

我们能奉献

我们能战斗

我们能胜利

我们一定能胜利 一定能胜利

新学年 新气象

春雷也有新风尚

春雷学校的新变化

大家心里乐开了花

春雷喜事真不少

咱不能细细的一一表

化学变化范文6

新年的气氛过去了,我们的学期开始了,带着兴奋的心情,踏着自信的步伐,我来到了学校。

学校的景色依然是这么优美,教学楼前的大雪松仍然是这么高大挺拔,“班长!”我循声望去,李心冉啊,一个寒假过去,长高了不少啊,变漂亮了。“李子!好久不见。“我们开始聊起来了,到了教室,已经来了不少人了,看看他们,还是那么爱讲话,变化都挺大的,当然不仅仅是长高,变漂亮了啊,长胖了啊,大家都在聊自己的寒假趣事,我来到自己熟悉的座位,和同学们打着招呼。

老师来了!!!!!!

我的班主任秦老师,显然已经老了,但是她的慈祥依旧没有消退,我很喜欢她。

新学期开始了,我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为班级争光,在毕业考中取得优秀的成绩!

化学变化范文7

开学了!对我来说,新学期变化可大了。我从湖南的一个县城来到了深圳,我很开心!因为我不仅来到了爸爸妈妈的身边,而且还顺利的进入了育才一小。

育才一小环境优美,校园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花草草和高大挺拔的树木,教室宽敞明亮。虽然我才来几天,但我感觉到这里的老师特别和蔼可亲,还有非常可爱的同学们。他们都对我非常好,老师常常会教我和另外一个新来的同学陈泳尚一些我们从来没接触过的知识和方法,同学们也经常帮助我。特别是我们的大组长刁睿佳,她性格开朗,粉红色的脸蛋,扎着两个小辫子。她还有一双巧手,画的画特别漂亮。记得有一次数学课上,由于我的大意答错了一道题,影响了我们组加红旗。刁睿佳不但没埋怨我,还鼓励我说:“没关系,下次注意就是了!”

来深圳以后,爸爸妈妈在学习上不断地鼓励我,生活上也是无微不至地照顾我。我以前在外婆身边生活,现在天天跟爸爸妈妈一起,感觉特别幸福!妈妈每天接送我,帮我洗衣服 、做饭,还要忙着帮我找英语补习班。因为我以前的学校是三年级才开英语课的,也从来没接触过典范英语,所以跟同学相比还差得远呢。但我相信有老师,同学和爸爸妈妈的支持和帮助,我一定会努力赶上去的!

我爱我的新学校,更爱我的新老师和同学们!

育才一学三(6)班

指导老师:李新

化学变化范文8

一、教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新的化学教材无论是知识体系的编排,还是作业的布置,以及实验内容的增加,学与问的设置,科学探究的引入,完全打破了旧教材的只关注基础化学知识的设定框架,加入了许多与日常生活以及某些简单的化工生产相关的内容,增大了知识的阅读量,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注重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允许甚至鼓励他们进行适当的讨论和探讨。因此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教师的知识面更加宽广。教给学生一碗水,那么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新教材增加了许多精美的图片,增加了科学视野、科学史话,涉及到了许多化学家、化学史的相关知识。化工流程以前只是出现在考试的实验题中,现在则作为小字部分出现在页脚或者资料卡片中。如果我们教师被问及这些相关方面的知识时瞠目结舌,一片茫然,估计会打击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的。反之,如果教师可以侃侃而谈,甚至还可以说几个相关的历史或者轶事,那么在学生的心目中可以迅速获得加分,让学生更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化学这门学科也不是不可能。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有较大的变化。

部分教师对旧教材是相当熟悉乃至倒背如流的,他们也许不喜欢新教材知识的编排体系,或者不熟悉新教材中新增加的某些关于物质结构的以前在大学学习的知识,抱着旧习惯,沿用老办法,固步自封,不愿意改变,所以心态没有转变过来,教学方式就一点都不改变。试想,当你已经习惯于一次性把某个知识点由浅入深的讲解完的时候,新教材却要求按会考要求,不许讲那么复杂,只讲一点点基础,结果,当你讲到此处的时候,习惯使然,某些更进一步的知识就在喉咙边上,不吐不快但是不能吐的时候,那是多么的不适应。

其实整个社会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以前的粉笔黑板加教鞭的模式会逐步被新的多媒体教学所淘汰。以前的”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再不停的重复、机械记忆会被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所替代。探究法、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等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略学生作为主体的感受,我们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还应该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沟通。师生形成互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现在大多数的学校都引入了多媒体,如果还是不能接受新生事物,没能学会用多媒体教学,不能采取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方式,学生上课听得没精打采,估计教学效果也好不了多少。现在许多的年轻教师教学语言幽默活泼,教学方式灵活多变,兼之又能与学生打成一片,所以很受学生欢迎,当然学生就由喜欢该科老师而喜欢该门学科,自然效果就好。

三、学生的情况有很大的变化。

以前的学生听话,勤奋,能吃苦耐劳,信息来源闭塞,缺乏主见,比较随大流,少有菱角。而现在的学生见多识广,他们可以通过网络、电视、手机等获得海量的信息,知识量不比我们教师少,接受信息可能比我们更快。再加上现在基本每一个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导致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十分稀罕,乃至溺爱。在家里是小霸王、小祖宗,好吃懒做,任性妄为,相当有主见。结果在学校就不大听从教师的教育,加之现在条件好,外界诱惑多,学生自然就一心多用,不如原来那么努力,所以学习效果就不如以前。对于现在的学生,很多教师都很头疼,打也不敢打,骂也不能骂,如果不招呼学生,听之任之,纪律无法保证,稍微对学生要求严格一点,有些心理脆弱的学生就无法忍受,甚至可能做出一些出格的举动。稍有情况发生,一大堆学生的家长或者就来校园里闹事,或者就在网上发帖,或者就打教育部门的电话,让学校或者教师被动异常,这类事件在现实里数见不鲜。

那么,该如何处理这种情况呢?首先,我们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多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和理解。无论发生任何事情,先要告知家长。对待别人的孩子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尤其要注意那些离异家庭或者单亲家庭的学生。这一类学生心理往往比较脆弱,因自卑而自傲,不爱说话,把自己的心封闭起来,稍有不适就走极端。如果能真正走进他的心里,这些学生将会对你敞开全部的心扉。对于那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则要多鼓励他们独立自主,多与同学交流,多参与班集体的活动。

其次,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不站在一定的高度,居高临下,让学生望而生畏。当学生出了问题、犯错的时候,他们希望得到的是理解,他们渴望的是平等,不因成绩的好坏,家庭条件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先给他们陈诉理由的机会,然后再根据具体的情况给出不同的惩戒。只要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家长应该就不可能有怨言。

四、对化学实验的要求有较大变化。

作为一门实验学科,化学的基础就是实验。以前受条件限制,很多学校干脆就没开展过实验教学,练演示实验都成问题,更不要说学生实验。结果教出了许多的高分低能的学生。理论上说得头头是道,实际动手就不行了。所以新教材加大了对实验的要求。必修一第一张第一节课就是实验,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进行常规的实验操作。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五、更接近生活实际。

以前的化学教学脱离了生活实际,学生学来基本没多大用处,现在加入了许多的生活常识,让化学溶于生活,生活中处处皆有化学,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加碘食盐的性质,比如干冰的人工降雨,比如酒精的杀菌消毒,比如钠盐的焰色反应等等,相比于数学的空洞,物理的呆板,化学实在是有趣多了。

【参考文献】

[1]刘星. 培养健全、独立、发展的人――新课程改革的终极目标[J]. 池州师专学报. 2005(04)

化学变化范文9

为什么孩子做作业的时候总是拖拖拉拉?

为什么孩子考试总是一错再错,好像永远记不住?

其实学习和记忆都有规律可循,很多学习习惯的培养在学龄前就可以做起来,这样孩子进入学龄期之后,孩子和父母都会轻松很多……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人们发现了一些能够显著提高学习效果的学习技巧。但是,大部分老师并不训练这些技巧,也很少有父母了解这些技巧。幸运的是,这些技巧并不复杂,而且孩子可以在家练习。

学习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很多学生经常喜欢拖拖拉拉,知道最后一刻才临时抱佛脚。这种做法明显违背了最可靠的学习研究成果――间隔学习。

1.如果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之间留下充分的时间来加工这些信息,我们的脑就能把各种信息保持得久一点儿。

2.对于同样的学习内容来说,分成两个阶段学习的效果是只有一个学习阶段的学习效果的2倍。

3.间隔学习的方法适用于所有年龄阶段、所有学习层次、所有学习内容以及教学方式。

4.一般来说,学习阶段之间间隔得越久(有时候甚至长达一年),记忆的效果就越好。

这种方法之所以有效,一个可能的原因是,间隔能使前面学习的内容有充分的时间得到巩固。记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多次强化,包括回忆时或者睡眠时的强化。在睡眠时,陈述性记忆(指对过去的事实或者情节的回忆)和程序性记忆(指对习惯和技能的掌握)都能得到巩固,所以,一定要保证孩子有充分的时间休息,这一点很重要。

回忆的时候,前面学习到的东西会被再巩固,测验会强迫学生主动地回忆课程内容,因此实际上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并且能够减缓遗忘速度)。被动阅读的学习效果比较差。多项选择题对学习也没有什么好处,比较好的题目是简答题。你可以利用这个规律在家里对孩子进行测验,从而提高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成绩,还可以教给孩子自测的学习技巧。

提高学习效果的第三个技巧是变化。

1.在学习过程中,看到10个类似的例子比看到10个不同的例子的学习效果要差很多。这个原理也适用于不同的学习内容,包括体育、艺术史、数学或者其他科目。

2.变化学习的时间长度、间隔时间以及学习地点也能够提高记忆效果,这可能是因为学习依赖于情境,在多种情境下学习使孩子的脑能够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加工,所以记忆的效果也就更好。

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会觉得这些技巧没什么意思,因为这样一来,他们在学习中经常会出错;但是,跟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采用这些学习方式能够让他们在付出同样努力的情况下取得更好的成绩。这个结果很快就会改变他们的态度,孩子会喜欢上这些学习技巧。

Tips:

从婴儿期开始,用对方法,孩子的记性会变更好,后期的学习也会更轻松!

通过学习,孩子在婴儿期就能够在事物之间建立联系,但在婴儿期,这种联结学习并不能够持续很久。研究表明,孩子2个月大的时候,记忆只能保持1天,到了3个月,保持的时间能增加到3周,此后记忆力稳步增长,到18个月大的时候,就能够记住一些简单的联结,并保持3个月左右。

通过不时的提醒,孩子在婴儿期的记忆力能够得到提高。

对6个月大的婴儿来说,如果在头一天里训练他们玩火车模型,他们的记忆只能维持2天。但是,只要额外再增加一个训练阶段就能使保持时间增加1倍。如果在6个月里分4次提醒,孩子对这个游戏的记忆就能保持整整1年。即便当初的联结已经被遗忘了,适时的提醒仍然有效。

化学变化范文10

1、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3、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4、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屏幕显示:为九九重阳节开展的走进敬老院,浓浓敬老请活动我们全校学生都捐出自己的零花钱,为老人们购买一些物品。请你们帮忙算一算,一千克橙子6元,买2千克花多少钱?40千克呢?200千克呢?(学生回答)

6╳2= 12(元)

6╳40=240(元)

6╳200=1200(元)

师: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生1:有一个因数都是6。

生2:对,一个因数相同,另一个因数不同,积也不同。

师 :观察得真仔细! 一个因数相同可以说一个因数不变,那另一个因数呢?

生3:另一个因数变了,积也变了。

生4:我看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师 :你是从上往下观察的,还可以怎样看?

生5:倒过来,从下往上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变越大,积也越变越大。

师 :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是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大,积的变化情况。

62= 12(元)

620=120(元)

6200=1200(元)

(1)师:在研究问题的过程过程中,为了方便我们研究和表达,可以把这组算式分别说成(1)式,(2)式,(3)式。

(2)引导学生分别用(2)式、(3)式与(1)式比,观察因数和积分别有怎样的变化?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出示182=36和302=60,还是与(1)式比较,观察因数和积分别又有怎样的变化?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师:谁来说说通过刚才的两次比较,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化,积也变化。

师:怎样变化的?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一个数 ,积也乘相同的数。

生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 ,积也乘几。

师:你们真能干!刚才,我们从上往下观察,发现了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那从下往上观察,用刚才比较研究的方法,比一比,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具体应该怎么比呢?

2、研究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变小,积的变化情况。

(1)师:如果这组算式从下往上观察,分别把上面的两个式子与底下的一个式子作比较,会不会有新的发现呢?

学生独立思考后把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二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二(2)全班汇报交流:你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3、验证规律。

师谈话:刚才大家发现的规律是不是具有普遍性呢?研究数学问题一般不匆忙下结论,要再举一例子,看看会不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如果有一个例子出现了不同的情况,就不能把这种发现当作规律,这就是研究数学问题应该持有的严谨的态度。你能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吗?

每位学生写3个算式,同桌互相检查和交流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汇报情况略)

师 :既然许许多多的乘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它就是今天我们探究的积的变化规律。谁来把这个规律再说一说。

生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 ,积也乘几;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 ,积也除以几。

师 :数学讲究简洁美,能把它说得再简单点吗?

生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 ,积也乘(或除以)几。

师 :说得太棒了!同学们,祝贺你们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愿意用它解决实际问题吗?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 3250= 825=

2、全社会各界朋友发起了向西藏教育捐赠和教师自愿者等活动,他们考虑着何种运输方式进入西藏。咱们也帮忙分析一下,一辆汽车在青藏公路上以60千米/时的速度行使,4小时可以行( )千米。一列火车在青藏铁路上行驶的速度是汽车的2倍,这列火车用同样的时间可行(w ww.xxjx SJ.c n)千米。

生 :一辆汽车4小时可以行驶240千米,用60乘4等于240千米。

师 :根据什么数量关系来列式计算?

生 :速度乘时间等于路程。

师 :第二个问题呢?

生 :6024=480千米,先算出火车速度,乘时间4小时等于路程。

师 :还有其它解法吗?

生 :2402=480(千米),因为速度乘2就是一个因数乘2,时间不变就是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也就是路程也要乘2等于480千米。

师 :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你的数学意识很强。同学们喜欢那种方法?

生 :喜欢第2种,只需一步计算。

师 :多关注已有信息,灵活运用规律能使解题思路更开阔。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 :在这节数学课上,你们还有什么收获吗?

生1:我们找到了积的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 ,积也乘(或除以)几。

生2:我会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很方便。

师:大家用自己智慧的双眼,聪明的大脑发现并运用了乘法规律,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学以致用,其乐无穷。先选择下面计算题中的一道算出积,然后直接写出其他各题的积。

1830= 1815= 185= 545=

师:比较1815= 270和 545=270,你们还有什么新的问题、新的想法吗?

化学变化范文11

从微观角度来看,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成新的分子的过程,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应用的基础自然科学。学习化学科学,既要研究物质变化时的宏观现象,又要探究物质组成和变化的微观奥秘,只有把宏观现象与微观实质统一起来,把握化学现象的实质才能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

化学变化范文12

A. 化学反应必然伴随着能量变化

B. 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主要是由化学键引起的

C. 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大小与反应物的质量无关

D. 化学反应和体系的能量变化是同时发生的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活化能的作用在于使反应物活化,从而启动反应或改变反应速率,但有些反应可能不需要活化能的推动,其活化能接近为0

B. 需要加热的反应可能是放热反应,常温下能自动进行的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

C. 在能源利用上模拟有关生物化学过程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D. [ΔH]单位中的mol-1指的不是“每摩尔”反应物,也不是“每摩尔”生成物,而是“每摩尔”反应

3. 下列反应的热效应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是( )

A. 铝粉与氧化铁的反应

B. 氯化铵与Ba(OH)2・8H2O反应

C. 锌片与稀硫酸反应

D. 钠与冷水反应

4. SF6是一种优良的绝缘气体,分子结构中只存在S―F键,已知1 mol S(s)转化为S(g)吸收能量280 kJ,断裂1 mol F―F、S―F键需吸收的能量分别为160 kJ、330 kJ,则S(s)+3F2(g)=SF6(g)的[ΔH]为( )

A. -1780 kJ・mol-1 B. -1220 kJ・mol-1

C. -450 kJ・mol-1 D. +430 kJ・mol-1

5. 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 S(g)+O2(g)=SO2(g) ΔH1,S(s)+O2(g)=SO2(g) ΔH2;则ΔH1>ΔH2

B. C(石墨,s)=C(金刚石,s) ΔH=+1.9 kJ・mol-1,则由石墨制取金刚石的反应是吸热反应,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C. NaOH(aq)+HCl(aq)=NaCl(aq)+H2O(l) ΔH=-57.4 kJ・mol-1,则含20 g NaOH的稀溶液与稀盐酸完全反应,放出的热量为28.7 kJ

D. CaCO3(s)=CaO(s)+CO2(g) ΔH>0,则该反应任何温度下都能自发进行

[能量/kJ・mol-1] [508][a][b][600][N2+3H2][2NH3][反应过程] 6. 如图,a曲线表示198 K、101 kPa时N2与H2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N2+3H2?2NH3;ΔH=-92kJ・mol-1

B. b曲线是升高温度时的能量变化曲线

C. 加入催化剂,该化学反应的反应热改变

D. 在198K、体积一定的条件下,通入1 mol N2和3 mol H2反应后放出的热量为Q1 kJ,若通入2 mol N2和6 mol H2反应后放出的热量为Q2 kJ则184>Q2>2Q1[反应过程] [能量][A][B][C][E][ΔH]

7. 2SO2(g)+O2(g)?2SO3(g)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右图所示。已知1 mol SO2(g)氧化为1 mol SO3(g)的ΔH=-99 kJ・mol-1。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C分别表示 、 ,E的大小对该反应的反应热有无影响? 。该反应通常用V2O5作催化剂,加V2O5会使图中B点升高还是降低? ,理由是 ;

(2)图中ΔH= ;

(3)V2O5的催化循环机理可能为:V2O5氧化SO2时,自身被还原为四价钒化合物;四价钒化合物再被氧气[温度计][硬纸板][碎泡沫塑料]氧化。写出该催化循环机理的化学方程式 ;

8. 实验室用50 mL 0.50 mol・L-1的盐酸和60 mL 0.50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来测定中和热。试回答下列问题:

(1)从装置来看,尚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 ;

(2)盐酸在反应中若因为有放热现象,而造成少量盐酸在反应中挥发,则测得的中和热数值 (填“偏大”“偏小”“不变”);

(3)将V1 mL 1.00 mol・L-1 盐酸溶液和V2 mL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混合均匀后测量并记录溶液温度,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实验中始终保持V1+V2=50 mL)。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温度/℃][V1/mL][30

28

26

24

22

20][O 10 20 30 40 50]

A. 做该实验时环境温度为22 ℃

B. 该实验表明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C. NaOH溶液的浓度约是1.00 mol・L-1

D. 该实验表明有水生成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