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普信息化工作计划

科普信息化工作计划

时间:2023-06-06 08:59:02

科普信息化工作计划

科普信息化工作计划范文1

一、明确任务,加强领导

“百万家庭网上行”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是适应新时期闵行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提升闵行人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重大实事工程。今年,要加大“计划”实施力度,实现培训目标新突破,确保完成全年13000人的培训任务。

各成员单位,各镇、街道,*工业区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推进实施“计划”与实现区域经济的新一轮发展结合起来,把提高市民的信息化能力与促进就业、提高生活质量和维护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按照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确保培训目标如期完成。

二、明确责任,强化管理

各成员单位要在全面总结*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确保高质量地完成全年的目标任务。

区妇联要继续发挥在“计划”实施过程中的主导协调作用,做好以社区妇女为主的学员发动工作,负责牵头协调相关大型活动,做好宣传报道工作。

区信息委要加强对“计划”实施的专业化管理,积极做好教学计划落实、教学质量管理等教育培训工作。

区文明办要加强统筹社区学校的信息化教学计划,发挥社区学校在“计划”实施中的作用;要将有关信息化培训、普及的标准纳入文明小区创建和评选工作,确保50%的市级文明小区率先基本实现信息化普及目标。

区总工会要广泛发动在职职工参加培训,同时积极争取企业支持,加大协同配合与互动推进的力度。

区科协要将“计划”的有关内容纳入社区科普建设,使市科普特色家庭和市科普村率先普及信息化培训。

区财政局要确保经费落实到位。

区教育局要利用好教育资源,为项目提供良好的师资和教学环境。

区地区办要继续加大社区宣传、组织、协调力度,促进项目的实施推进。

各镇、街道,*工业区的“计划”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要在初步形成的良好工作机制的基础上,把工作重点从培训的示范引导转向督促考核,从机制培育转向全面管理,深化和拓展项目的内涵,形成信息化培训的规模和品牌;要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吸引更多的社区单位,共同参与“计划”的实施;要做好与其他相关培训项目的衔接工作,扩大“计划”实施的社会效应。

三、明确要求,狠抓落实

(一)落实项目经费。区财政要安排好专款,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

(二)落实推动措施。“计划”责任单位要在*年成功举办闵行区“数字妈妈”评选的基础上,适时推出适宜妇女、家庭、社区居民参与的活动,营造“计划”实施的规模和声势,进一步扩大“计划”的社会影响。

科普信息化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 科技传播手段;科普惠农;服务站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044-02

1 服务站建设实施科技传播手段创新工作的前提

1.1认识科普惠农工作与我省农村的现状

目前我省农民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大众媒体的有关栏目获取相关信息较少,各地市之间也没有形成一套完整、有效地市场信息平台和服务网络,信息时效性差,致使部分农民,特别是边远山区农民在科学普及、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引进、生产安排中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特别是市场的沟通、联系机制和渠道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使得农民实现产业化经营的水平较低,制约了农民产业化进程的发展,难以形成标准的市场竞争能力,农民收入水平提升缓慢。而通过科普惠农计划的服务站建设,把农业生产政策、信息、技术直接有效传播的农村基础,较大程度地效改善这一局面。

1.2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工作的内容与服务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知识需求与传播信与受众的关系越密切,证明传播效果越明显,效果越显著。最近几年我省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工作正是朝着这一目标前进,“一站、一栏(屏)、一员”的建设是目前农村产业开发,经济发展的组织形式,不仅具有经济合作优势,更具有技术传播特长,是其它组织无法比的,他代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代表的是大多数农民的利益,是新事物,他具有生命活力,是农村科普工作的纽带桥梁,把农民和各级农业科研院所紧紧联系起来,把果树、畜牧、环保、蔬菜、土肥、植保等方面的专家组织起来,以出版科普惠农挂图、开展培训讲座等形式,积极有效地位农民提供全程服务,引导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整合农业产业。

1.3科技传播在实施服务站建设工作的主要效果

通过不断提升和改进科技传播手段,在有效地为农民提供服务的同时,对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作为农村技术的最直接推动者,对科普惠农计划的实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中阳县农村技术推广员荆均平,在成立科普惠农服务站以后,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在新型农业技术引进和试验上狠下功夫,将新品种引入当地,并结合科普惠农的“技术+服务+农户”的形式,形成产供销一体化模式,带动当地农民近千户共同致富。太谷县农业能人王玉梅依托科普惠农服务体系,将自身40多年的农业技术经验,通过科普惠农专题讲座或电话咨询解答等不同形式,传授于农民。为将其先进技术经验更广的传播,科协服务组织将其日常服务编制成服务手册或以刻录光盘的形式,向农民受众发放,为农民提供了一系列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让农民从中获得利益,使科普惠农计划成为服务社会的载体。

2 加强服务站科技传播力度和服务水平

科普惠农服务站,是农村基层的服务机构承担着农村科普宣传,技术咨询服务,科技示范辐射等功能,既要因地制宜,又要不拘形式,不断拓宽经营思路,使其成为真正的以传递科技信息、技术咨询、科技示范的服务实体。

2.1以科技服务提升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发展和培养科技型服务站点,是最基本的运作模式,其主要职能是对广大农民进行技术推广和技术咨询服务。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是农业技术推广不可或缺的环节。可根据不同领域、不同产业结构的需要,组织广大农民进行科普知识、实用科技、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大力培养农业产业化领头人和种养、加工大户,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让农民掌握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提高技术指导、市场信息核政策咨询服务,为他们提供强有力的技术和智力的支撑,进而适应现代先进的农业发展要求。

2.2借助新型科技传播手段做大自身服务体系

此外,发展和壮大服务站的另一个途径在于,联合其他相关农业集体和组织的优势与特点,也是今后服务发展有效办法。通过组织农业专家下乡服务、开办技术培训以及基地示范等多种形式,进行更有针对性的、适时的技术服务活动,利用培训会、现场会、咨询会、面对面的指导等形式,组织专业人员编制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农业乡土教材,切实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的科技合作与交流,邀请有关专家对深刻影响当地农业生产的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着力解决技术难题。进行农技信息咨询服务,狠抓农业科技教育和培训,想方设法向广大农民推广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促进农民自觉地爱科学、用科技。

3 结论

加强科普惠农服务站信息化建设

科普惠农服务站信息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与时俱进的发展方向,出了借助科普惠农体系自身媒介外,要与现代传统媒体充分结合,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及时便捷、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的优势,是新时期传播科普惠农信息的重要阵地,科普惠农服务站信息化建设就是要主动加强与媒体的合作。

科普惠农,科普是手段,惠农是目的。如何利用先进的农业科技传播手段,做好服务站建设工作,是做好科普惠农整体工作的有力保证。农业科技进步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是要适应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和装备水平,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支持作用,就必须大力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个普及工作。

参考文献

[1]太原市科协.科普惠农:行动计划探索.

科普信息化工作计划范文3

今年上半年,我们始终把加强廉洁勤政,提速提效做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科技管理队伍的重要手段常抓不懈,年初召开了全体人员会议,进行了部署,局长孙明亮同志作了讲话,赵红霞同志宣读了实施方案。建立了由党组书记、局长孙明亮同志任组长的领导小组,设立了提速提效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纪检组长赵红霞同志担任。设立了科技局督查室,实行限期办法制,对廉洁勤政、提速提效、科技局重大工作安排等重要事项进行督查落实,督查室主任由局办公室主任商建国同志担任,直接对局党组书记负责。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坚持了定期学习制度和重大事项集体讨论制度。每周一上午为局长办公会,研究布署本周工作,每周五下午为政治学习时间,用于传达上级文件、会议精神,进行党课教育或进行阶段工作总结。通过不断学习,在我局彻底杜绝了“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冷、横、硬、推、拖”等方面的问题。

为了提高办事效率,我们于年初推行了中层岗位竞争上岗制,将原来内设机构进行了调整,拿出业务一、二、三、四科长、副科长和办公室主任、副主任10个职位在全体职工中实行公开竞争上岗。各科室职能和年度内完成的主要工作采取倒排工期制以岗位目标责任制的方式,予以事先公布,保证了竞争的公平、公正、有序。为了优化全区发展环境,我们将民办科研机构审批制度改为备案制度,取消了技术市场管理收费;与招商局联合出台了《全区科技招商引资竞赛办法》;向各乡镇办公布了科技局(科协)服务承诺,政务公开内容;建立了投诉受理机构和办理机制,设立了专门人员和投诉电话。今年4月份,召开全体会议,对第一季度提速提效、优化环境和岗位目标责任制情况进行了总结检查,会上各分管局长向全体员工汇报了一季度工作、思想情况,局长孙明亮同志总结了季度工作,布署了二季度工作重点。通过以上工作,保证了我区科技管理队伍的廉洁、勤政、高效、务实,保证了全区科技工作全市排名第一的目标。

二、科技工作

1、增强加快科技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构建全民抓科技的大格局。半年来,全区各级党政组织高度重视科技工作,为决战20__,主攻“三大战场,打赢“三大战役”,实现“三个翻番”,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3月1日,全区科学技术大会召开,滨州市副市长、区委书记胡炳山同志在全区科学技术大会的重要讲话,为构建全民抓科技的大格局,加强科技工作,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进行了总动员。区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印发了《关于迅速提高科技综合竞争实力的指导性意见》,区委、区政府关于印发《20__年度乡镇办、区直部门、企业、金融机构〈考核实施细则(试行)〉及〈日常考核办〉的通知》(滨区发[20__]8号),把《科技进步考核实施细则(试行)》列入了全区考核机制的重要内容,目标具体,奖惩分明,集中体现了区委、区政府强化第一生产力加速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决策。

2、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半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区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定,组织开展了滨城区第二届“科技成果、创造发明竞赛”、“科技招商引资竞赛”、“企业三创竞赛”组织申报了20__年市科技进步奖和滨州市20__年度 民营科技企业,进行了20__年第一季度乡镇办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发展情况的考核并下发了通报,筛选了5项产品申报《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目录》,完成了全面迎接全国市、县(区)科技进步考核和全市党政干部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的材料准备工作。组建成立了由13名专家组成的滨城区科技成果、创造发明、自主专利、招商引资项目专家评审委员会。新增1家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3个,申报省科技厅补助经费项目1个,申报国家预研项目1个,申报市科技进步奖13个,申报2个星火示范乡镇、6个星火示范企业、6个星火明星企业家、3个星火优秀青年,申报高新技术产品5个,新增纳入市统计范围的高新技术产业7家,隆达技术中心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这些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全区高新技术、民营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和全区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的提升。

3、科技宣传月活动丰富多彩。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全区科技宣传月活动的开展,建立了由区委副书记蔺新河任组长,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史惠芳和区政府副区长尹建华任副组长,区科技局等14个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任成员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科协,负责统筹协调、组织管理。区委宣传部、区科技局、区科协制定印发了《滨城区20__年科技宣传月实施方案》,对活动主题、指导思想、目的、内容、时间及组织领导进行了具体要求,任务指标进行了量化分解。相关责任部门和单位按照各自的任务和目标,密切协作,各展其长。5月14日,尹建华副区长对宣传月活动进行了电视动员讲话;在市区主要路段悬挂了28条过街横幅;区信息产业局在区政府网站对活动的主题及内容做了专题,推介我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招商项目75条;在区有线电视台开播了每天一期的科技信息栏目;对科技方面的法律法规、科技成果、发明创造、民营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进行了专题宣传报道,共做节目30余期。针对当前农村群众急于致富,而又苦于致富无门、缺乏技术这一现状,各乡镇办都分别在乡镇办驻地集日举办了科技赶集活动。5月18日,在市科技局、市科协的带领下,组织区卫生、林业、畜牧等单位与梁才乡办事处联合组织了科技下乡活动,出动宣传车10部次,发放科技明白纸和小册子20__0多份,展出科普展版50块多,展出实物100多件,设立科技咨询台15处,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三、科协工作

1、农函大工作。半年来,全面完成了20__年农函大学员的巡回辅导培训和结业发证。为认真做好今年农函大的招生工作,区委组织部、科协联合制定印发了《关于认真做好20__年农函大招生工作的意见》。5月26日,召开了全区科协工作会议,区委副书记蔺新河到会作了重要讲话,部署安排了今年农函大工作任务,目前已超额完成市农函大分校安排给我区的招生分配计划。

2、大力实施“科普村村通工程”。科普村村通工程,是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落实科学发展观,全方位开展科普活动为内容的利民工程,是解决“三农”问题,巩固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农民群众科技水平的重要渠道。区委、区政府制定印发了《关于在全区实施科普村村通工程的意见》,在全区科协工作会议上,同时作出了具体部署和安排。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协调有关部门投入资金50万元,单寺、尚集的首批村居宣传栏的安装任务已基本完成。其他乡镇办村居宣传栏的安装工作,按照全区整体工作布局安排,正在有序进行。

3、各种学会协会的工作。

根据国务院社团管理条例和《章程》要求,注重抓好学会工作的协调指导,激发学会活力。其一,积极组织各学(协、调究)会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培训、科技咨询、科技服务活动。其二,全区在市第七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评选活动中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其三,将有机蔬菜生产示范基地申报为省科普示范基地。

4、巩固“创建”成果,再跨新台阶。主要完成了两方面工作。一是初步完成了“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的申报工作。二是强化全区科普工作的硬件建设,规划筹建了“滨城区科普活动中心”,现已完成了图纸设计,上报省科协审批,争取项目资金支持的工作。

四、信息产业工作

半年来,认真组织实施《滨城区信息产业规划》,努力实施电子政务平台、企业服务平台、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政府电子邮局、滨城区数据资料库、政府上网、传统企业信息改造和短信平台等八项工程。先后为亚光集团、亚泰集团和良友防水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申报省信息产业厅信息技术推广应用项目5项,印发制定了全区企业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考核标准。为建设亚光信息中心设计提供了企业信息化整体建设方案。

在政府信息化建设工作中,首先,开发完成了“涉税信息平台”和“ 社区计划生育管理”软件及信息员的培训工作,并已投入使用。其次,申报省信息产业厅《农业信息平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软件推广》和《电子政务平台》项目3个。《农业信息平台》项目在市科技局查新完毕,正在组织材料申报省科技厅支持。其三,协助区政府办公室全面完成了2个视频会议室和19名县级以上领导办公室终端的建设任务,完善了我区电子政务内部网建设。其四,较好地完成了区政府区域内280多台微机网络的维护工作。

另外,我们自主开发的《流动人口育龄妇女计划生育管理软件》被推选为国家第五届OA典型应用示范项目,并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五、知识产权工作

据市知识产权局5月份资料统计,1-4月份,全市专利申请量45件,全区(含市直)23件,占全市专利申请量51,列全市第一位。

六、其他方面

1、招商引资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按照区委、区政府安排,外出招商人员早行动、早筹划、不等不靠,认真履行职责,已取得初步成果,争取国家、省无偿资金79万元,争取企业投入科普资金50万元。二是为亚光集团争取省信息厅贴息贷款4800万元。目前已通过省厅答辩。三是与日本洽谈的与我区亚泰动力公司合资组建滨州亚泰雅德公司项目,全部手续已经完成,7月8日资金到位后即可立牌明示。

2、计划生育工作。局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严格履行区委《对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实行优惠的政策》,组织协调有关部门使计划生育家庭优先获得各类技术培训、科技信息和科技咨询服务,优先参加区、乡(镇办)农研会,在科技致富方面已取得较好成果。

下半年工作打算

下半年突出抓好八项重点工作:

1、抓提升。全面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全面提升研究开发能力水平,努力实现“441623”工程目标。新增4家高新技术企业;新增4家民营科技企业;新增1家部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6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增3家企业信息中心。

2、抓培育。坚持引进、扶持并举,增加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扩大高新技术企业规模。

3、抓改造。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鼓励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改造核心环节,努力提高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效益。

4、抓研发。全面提升企业自主研究开发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

5、抓投入。一是抓好企业研发经费的提取工作。二是抓好财政的投入。同时抓好对发展高新技术有功人员的奖励工作。

6、抓考核。注重做好季度考核与年度考核的结合,督促企业创新发展,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信息,当好参谋。

7、抓勤政。党风廉政建设、提速提效、常抓不懈,创新手段,再创佳绩。

科普信息化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 企业;科普;会展

中图分类号G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041-02

科普会展是科普会议展览的简称,是一种促进企业营销的活动,其形式可以是关于科技方面的展示会、交易会、展览会或商业市场,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宣传企业的科技产品,展示企业的信息及其服务来推销自身产品。随着社会的演变和科技的进步,科普会展做为一种经济存在形式,其内容、功能和办展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调整和变化。本文就企业参加科普会展应做的工作、参加科普会展的注意事项等方面做出探讨,以做引玉之砖。

1 企业参加科普会展应做的工作

1.1决定参展后应该做的工作

企业确定要参展后,应及时与举办者沟通,沟通行为包括:

1)要针对特定的目标群体投放直邮,并在会刊、参展商光盘里投放广告。几乎所有展会的主办机构都会改造含参展企业名单的会刊或光盘,展商是可以在这些出版物里做广告的;2)在专门的行业出版物上做广告。有时候,这些出版物会发行关于一个展会的特刊,这给展商广告提供了可能性。在公共区域的广告,如机场、火车站或场馆的进入通道的广告都是非常有效的;3)互联网。展商可以使用互联网在其自己网站主页、展会及其他相关网站上投放网络广告,来告知和推广其参展活动。除了这些,企业还要开个“会前会”。这里说“会前会”是指专门针对即将开始的科普会展而策划的技术研讨会。这种研讨会技术性强,主题与科普会展秘切相关,为展会服务。某公司在策划电子产品会展时,根据行业热点,先筹备了一个“无铅技术”研讨会,主要请了以下四方面的人——学术界代表:讲解无铅技术发展史;政府代表:讲解无铅产品的政策内容;无铅制造的高端公司代表:讲解其公司对于无铅技术的应用;电子产品的客户代表:真正的目标市场。在这样一个成功研讨会的造势之下,该公司的电子产品展览会不用花费太多精力,就已经抓住目标市场了,真是事办功倍。

1.2开展会时要做的工作

首先,展位的设计要别致。要根据产品特色、品牌文化及营销目标来确定展台的风格,若一味求大、求奢侈,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除展位设计以外,展台上提供的信息资料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关信息资料发放中的“什么”、“怎么”、“何时”、“给谁”等都应该仔细斟酌。

同样重要的是精确估计提供资料的数量。展商应该为观众准备合适的信息资料,例如一般的小册子、技术传单、产品信息、产品目录、企业快讯、参考单、价格表、新闻稿等。在海外展会上,信息资料应该被妥善翻译成当地的语言或通用的外语。

2 参展企业要重视“会后会”

“会后会”是指科普会展结束后的后继服务,目前这项服务还不被大家重视。其实,“会后会”也是很重要的。在会展中,消费者及目标市场可能留下了很多信息及建议,企业要及时对这些信息进行汇总,通过各种方式联系目标市场并对他们的反馈信息进行改进,以达到最终的营销目的。

3 企业参加科普会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接到参会邀请后,企业要甄别内容

现在展会名目繁多,越来越难以甄别,仅名称就有博览会、展览会、展销会、交易会、洽谈会、展示会等。一般认为科普博览会是高档次的,对社会、文化、科技的传播以及经济的发展能产生影响并能起到促进作用。但在实际中,它有被滥用的现象,不时可以看到“某单位举办科普博览会”的消息。名目繁多的展会不仅让有需求的客商迷惑,更让参展商无奈,不知是否该参加。如果不加甄别,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会在各种展会中疲于奔命,耗费大量精力、费用不说,效果上也会大打折扣。

3.2展会推广要对路

要根据公司的发展规划及营销目标,对企业的优势资源(产品、信息、技术、服务)或需求进行分析,之后再斟选出适时对路的产品推广,最后再从策划的角度考虑如何出奇制胜。

其次,制定的展会计划实施组织工作要有弹性,包括对未来变化与竞争的思考,有必要地反馈与调整机制。

最后,展会组织以及展览策划应有严格的流程与职责分工,并有专人负责项目,强调企业内部的协调,企业与外协单位的协调作业。经常听到一些企业主这样抱怨:本来的想法是这样的,可外协公司给我们的展位及活动方案却与品牌及产品脱节,而更改方案则由于时间的紧迫而变得不可能,让企业主感到沮丧。部分企业内部组织很松散,以致展会上该收集的信息没有收集,该做的推广没有做好。

3.3企业要培养善于讲解自身产品的高素质人才

在科普会展上,本来企业应该展示自己的高新技术及高科技产品,但有时候消费者对产品感兴趣,但讲解员却讲解不清楚。

今年某个以科技为主题的展会,除了开幕当天现场人数比较多外,展会期间人数都非常少,有的展位因乏人问津,几名工作人员聚在一起聊天。有一个大学组织学生来这里参观,同学们其实对展会上的高科技项目很感兴趣,但有的同学表示,询问了工作人员一些问题,他们解释得很不清楚。另外,有的展位还在,工作人员却不知跑到哪里去了,整个场面乱哄哄的。

有的展会占据场馆都很大,规模也相当大,但与举办者的最初设想距离甚远,有时参展人员拿了几份简介就离开了,吸引不了更多的关注。

其实,科普会展具有客流、信息流、资金流等高度集中的优势,不仅可以高效推广企业产品,提高知名度,还能为企业提供技术与服务的机会。企业只有从场馆设计、主题选择、展会规划等方面实施品牌化发展,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才能达到在科普会展中更好地推介自己产品的目的。

利用科普会展推介自身产品做得比较好的例子是我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山西五色土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了推介自己的产品,2013年7月25日-7月28日,由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普惠农宣传交流中心和全国科普惠农绿色通道工程办公室主办,山西五色土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优质农产品(上海)展销会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国际大酒店隆重举行。通过本次展会,山西五色土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向国内外客商推广了生态、优质特色农产品的同时,还推广了以下重大投资项目:开办有机、绿色、无公害、地理地标农副产品专营卖场、开办五色土原生态主题连锁餐厅、组建主要为生态农业项目提供项目贷款的村镇银行、建设部级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模化生态中药材种植、生态杂粮种植、食用菌栽培基地、并购具备国家生产资质GMP药食同源类食品生产线……为公司向集团化、国际化发展、挺进资本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企业如何利用展会推广产品.

科普信息化工作计划范文5

一、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一)国家科普能力表现为一个国家向公众提供科普产品和服务的综合实力。主要包括科普创作、科技传播渠道、科学教育体系、科普工作社会组织网络、科普人才队伍以及政府科普工作宏观管理等方面。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保障。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了《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制定并实施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确立了新时期科普事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战略方针,推动了我国科普事业繁荣发展,公民的科学素质不断提高。随着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提出,公众对科普需求大幅增加,提升公众科学素质的任务更加艰巨,科普能力建设薄弱的问题更加突出,主要体现在:高水平的原创性科普作品比较匮乏,科普基础设施不足、运行比较困难,科普队伍和科普组织不够健全和稳定,科学教育、大众传媒等教育和传播体系不够完善,高水平的科普人才缺乏,政府推动和引导科普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有待加强等。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关系到公民科学素质提高的进程,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大力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为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三)新时期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际需求,立足现有基础,坚持政府引导与全社会参与、公益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确定的有关任务,经过15年左右的努力,形成一个比较完备的公众科学教育和传播体系,创作出一批适合不同人群需要的优秀科普作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科普人才队伍,构建一个有效运行的科普工作组织网络,建设一批功能健全的科普基础设施和科普教育基地,营造一个激励全社会广泛参与科普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推动我国科普能力的不断增强,促进公民科学素质不断提高。

二、“十一五”期间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繁荣科普创作,大力提高我国科普作品的原创能力。

1.推动科普作品创作工作,鼓励原创性优秀科普作品不断涌现。针对新时期公众需求和欣赏习惯的变化,结合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就和新趋势,大力倡导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知识性和娱乐性结合,专业科技人员与文艺创作人员、媒体编创人员相结合。使科普创作做到既要普及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思想、传播科学方法,又要掌握和创新科普作品的创作技巧,做到内容与形式的有效统一。推动全社会参与科普作品创作,既要引导文学、艺术、教育、传媒等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投身科普创作,又要鼓励科研人员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普作品。要采取多种形式,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对优秀科普作品将给予支持和奖励。

2.把科普展品和教具的设计制作与研究开发作为科普作品创作的重要内容。针对科普场所建设和中小学校科技教育的现状及需求,重点开展科普展品和教具的基础性、原创性研究开发。制定科普展品和教具的技术规范,鼓励和引导一批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等社会力量开展科普展品和教具的设计和研究开发。

(二)加强公众科技传播体系和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更加广泛的科技传播渠道。

1.加大大众媒体的科技传播力度。综合类报纸、期刊和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大众媒体要设立科普类专题、专栏、专版或频道,增加播出时间、版面,提高质量和水平。要逐步提高编创水平,打造精品科普栏目,满足广大公众不同层次和形式的需求。建立以社会效益为主的科普类节目收视评价体系,积极推进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分离的改革,推动科普节目制作社会化,丰富节目来源。发挥网络等新兴媒体的科技传播作用,打造和扶持一批富有特色的、高水平的科普网站或栏目。拓展科普出版物的发行渠道,大力扶持科普出版物在农村、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行工作。采用市场机制与政府支持相结合的手段,推出一批科普影视作品、精品专题栏目和动漫作品。

2.推进科普场馆建设。根据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质的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和《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明确科普设施的发展目标、功能定位、分布、规模和建设方式等,加强对各类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的规范和指导。通过新建、改建和扩建等方式,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管理科学、运行规范、符合需求的科普场馆。加强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科普场馆建设。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非营利组织等社会力量建设专业科普场馆,同时推动科研机构、大学建立定期向公众开放的制度,开展科普活动。建立科普场馆开放、流动、协作的运行机制,构建科普资源创新和共享平台,形成综合性场馆和专业性场馆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3.加强基层科普场所建设。在县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广播站、农民书屋、中小学校、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点等基层公共设施建设中,增加和完善科普功能。通过开辟乡村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配备科普大篷车等多种方式,强化农村专业化科普设施建设,为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建立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服务。将城市社区科普设施纳入城市建设和发展总体规划,将科普工作纳入社区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设立社区科普活动场所,举办科普讲座、展览、培训、竞赛等多种活动,满足社区居民的科普需求。将社区科普设施建设和开展科普活动情况作为文明社区评选的重要条件之一。

(三)完善中小学科学教育体系,提高科学教育水平。

1.促进中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积极倡导并要求各地初级中学逐步规划开设科学课程,推进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改革,定期开展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评价,推广优秀的科学教育改革经验,促进科学课程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加快师范院校教师培养课程的改革,为中小学输送高质量的科学课程教师。鼓励和引导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利用自身优势,支持和参与中小学科学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和科学课程教师培训。

2.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科学教育实验室,使中小学校尤其是边远农村学校实验室数量、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能够基本满足科学课程教学的需要。科学教育的教学仪器、实验材料、工具及多媒体等多种科学教育资源的研发与配备,要体现“以科学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培养中小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其操作和动手能力,形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加强中小学图书室建设,充实科技类图书,扭转我国中小学特别是边远农村学校图书馆规模偏小和科技类图书数量严重不足的现状。主要依托现有力量,建设青少年科普活动资源咨询中心,为全社会提供青少年科普活动的信息和服务。

3.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未成年人科普活动。制定并实施《2006-2010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加强现有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推动中小学校与就近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场馆建立相对稳定的联系,充分利用校外的科学教育资源,开展教学和课外科技活动。

(四)完善政府与社会的沟通机制,促进公众理解科学。

1.加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科普工作。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要注重科普资源的开发,并将科技成果面向广大公众的传播与扩散等相关科普活动,作为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目标和任务之一。对于非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及其它公众关注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其承担单位有责任和义务及时向公众成果信息和传播知识。

2.建立公众参与政府科技决策的有效机制,提高决策透明度。要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听取公众对科技规划和政策研究制定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公众对科研不端行为的监督,推动科学道德和科研诚信建设。对于涉及公共安全、社会伦理等与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科研项目,要逐步建立听证制度,扩大公众对重大科技决策的知情权和参与能力。

3.建立和完善科技信息机制。在国家重大工程项目、科技计划项目和重大科技专项实施过程中,逐步建立健全面向公众的科技信息机制,让社会公众及时了解、掌握有关科技知识和信息。规范商业活动中科技信息传播。大众传媒要担负起向公众准确科技信息的责任。对企业产品中含有虚假科技信息的行为,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要予以及时纠正;对利用科技信息的欺诈行为,要依法给予查处。各级科协组织、有关社会团体、科研机构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面向公众的科技信息咨询,建立通畅的科技信息传播渠道。

(五)加强示范引导,进一步提高科普工作的社会动员能力。

1.深入开展各类群众性科普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搭建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的科普活动平台,继续集中开展一系列全国性的重大科普活动,为广大公众参与科普活动创造条件。进一步提高科普活动组织管理的专业化水平,根据形势发展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定期开展对重大科普活动的效果评估,接受社会监督。建立科普活动集中宣传机制,突出重点,强化特色,确保实效,形成地方和部门联动、集中性和经常性活动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2.加强不同行业的科普工作。各行业部门要充分发挥优势,根据自身特点和资源,把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农业、体育、气象、地震、文物、旅游等工作与科普工作有机结合,研究制定行业性科普工作发展规划和指导意见,建设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行业科普教育基地,大力发展行业的基层科普组织,形成一支高水平的行业科普队伍。调动行业部门积极性,挖掘行业科普资源,体现行业特色,开展专题性、系列性科普活动。

3.加强国防科普工作。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航空、航天、核、兵器、船舶工业的科普资源,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拓展其功能并增加现代化的高新技术展示手段,在科普宣传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在安全保密许可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退役、待销毁的某些军工设施和军事装备等资源,进行适当改造和开发,建设一批国防科普教育基地。编辑出版多层次的国防科普作品,建设国防特色科普网站,适度开放国防科研院所和所属高校的实验室等设施,面向公众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防科普教育活动。鼓励国防科技工作者积极开展科普工作。

4.加强企业科普工作。鼓励企业利用自身的产品、技术、服务和设施优势,向社会开放,面向公众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要根据高新技术企业密集的特点,集中展示高新技术成果和产品,让公众了解和感受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鼓励企业捐资捐助社会公益性的科普设施建设和科普宣传活动。充分发挥职工技协、企业科协、企业研发中心等组织机构的作用,积极开展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群众性技术创新和发明等活动。要把支持和开展科普活动,作为创新型企业试点的重要内容加以推进。

(六)专兼职结合,建设高素质的科普人才队伍。

1.提高科普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不断壮大由科技工作者、科学课程教师、科普创作人员、大众传媒的科技记者和编辑、科普场馆的展览设计制作人员、科普活动的策划和经营管理人员、科普理论研究工作者等组成的科普人才队伍。适应市场化进程和现代传媒业发展的需要,在高校设立科技传播专业方向,跨学科培养一批科技传播、科普创作和理论研究的创新型人才。加强具有理工科和文科教育背景的专业化、职业化的科普创编和策划人才队伍建设。开展面向科普工作管理人员、科技场馆展览设计人员、科技记者和编辑、科普导游、科普讲解员的培训,进一步提高科技传播队伍的素质。积极倡导广大科技人员投身科普事业,让更多最新科学技术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2.加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和支农支边支教活动,形成一支能够在基层,特别是深入农村和西部地区开展科普宣传活动的志愿者队伍。组织老专家、老教授发挥专业和技术特长,积极参与科学教育和科技传播工作,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发展城市社区、乡村科普志愿者队伍,培养科普宣传员。

三、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科普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是政府推进科普工作的重要着力点。要进一步发挥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作用,统筹部署,集成资源,引导全社会共同推动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要按照《科普法》的要求,通过制定规划和政策、开展监督检查等措施,加强对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工作的领导。各级科协组织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在科普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积极做好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相关组织实施工作。各地方、各行业要根据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积极推进具有地域特色和行业特色的科普能力建设。

(二)加大科普投入。将科普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逐步提高科普投入水平,保障科普工作顺利开展。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科普事业,逐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普投入体系。在实施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过程中,应推进科研成果科普化工作。

(三)完善科普奖励政策。逐步将科普图书、科普影视、科普动漫和科普展教具等科普作品纳入国家科技奖励范围。鼓励社会力量设立多种形式的科普奖。加大对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表彰和奖励力度。

(四)加强国家科普基地建设。在现有科技类场馆、专业科普机构以及向社会开放的科研机构和大学中,开展国家科普基地建设试点,在提高展示能力、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五)建立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构建科普监测工作网络,及时了解和掌握地方、部门在科普政策实施、科普能力建设中的最新进展和动态,定期开展公民科学素质监测调查和科普工作统计,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六)加强科普的理论研究。针对科普创作、科学教育、科技传播、创新文化、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和监测等重大问题,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理论研究。重点扶持一批高校、科研机构开展相关研究工作,支持办好高水平的专业化科普理论研究期刊。

科普信息化工作计划范文6

(一)科技计划执行情况

1.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科技计划实施以来,我区大力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实行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为科技发展形成了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实施体系。以科技计划为引导,推动企业开展科技自主创新,攻克了一批产业关键技术,转化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组织辖区单位申报并实施部级科技计划项目35项,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立项332项;组织实施区级科技计划项目179项,形成一批产业核心技术。区属14家制药企业所生产的123个品牌中,形成22个民族药、18个专利药、9个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和4个国家二类新药;实施的“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汽车防夹控制器”等科技攻关项目,形成产业化生产能力。推动31个重大科技成果成功实现转化并获得科学技术奖励。期间,建成工程技术中心32个,其中省级研发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19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2个。企业技术中心35个,其中部级3个,省级20个,市级12个。高新技术企业7家,部级科技创新型企业2家。知识产权服务业绩显著提升,通过加大宣传、项目推动、专利资助力、平台推介等措施,促进专利申请与授权的双增长,仅2007—2010年(区知识产权局2007年5月成立),全区共申请专利3819件,占全市申请量的52.8%;授权2729项,占全市授权量的63.34%。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223件,占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的45.16%;授权发明专利548件,占全市发明专利授权总数的55.46%,在全市乃至全省位居第一。

2.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科技计划以来,以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为目标,我区大力建设科技投入引导体系、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和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初步构建了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服务体系。2006年至2010年共投入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9978万元,占财政决算支出的比重为2.0%,扶持科技计划项目179项,拉动企业投入科技经费7.79亿元;帮助企业争取国家、省、市立项支持367项。全社会R&D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8%。推动辖区企业与高校建立合作创新技术联盟,形成了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与医学院药学院、乡下妹食品有限公司与大学生命科学院、华旭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和大学机电学院、亨达信通科技有限公司和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学院等产学研合作模式,构建了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建设区科技创新生产力促进中心、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构建为区域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咨询、管理咨询、工程咨询、科技评估、技术交易等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区科技创新生产力促进中心成为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并与浙江大学、中科院等3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区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与省科技情报所建立业务合作,有力促进了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的建立。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信息咨询服务平台,完善科技“四库一系统”建设工作,增加入库技术信息资源,形成强有力的决策咨询信息系统,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3.科技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生物医药业、电子信息(IT产业)、汽车电子、新材料、印务包装等行业是近年我区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五大板块,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产业结构从2005年的0.2∶45.8∶54调整到现在的0.04:43.33:56.63,;二产增加值从2005年的71.75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24.06亿元,年均增长13.46%;三产增加值从2005年的84.64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81.48亿元,年均增长17.00%。产业增长显示:在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下,产业结构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二产增加值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下降,但经济总量在增加,增速在加快,质量在优化;三产增加值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稳步提高,增速高于结构调整增速,显示三产向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趋势。生物制药领域形成了22个民族药、18个专利药、9个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4个国家二类新药的品牌;汽车电子领域成功开发了汽车LIN总线电动窗控制系统,实现替代进口;新材料产业领域开发了电子信息新材料、数码彩喷材料,实现材料领域的创新升级。以“青鹏天目软件企业”为代表的IT产业领域高新企业,积极开发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尖端产品,形成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软件业制造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在印务包装产业领域,科技助推永吉、云商、一佳、圣泉、雄润等5家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实现了区域印务包装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使卷烟包装技术跻身国内领先水平。

4.科技促进环境改善和社会全面进步.坚持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努力促进环境的改善。通过科技计划为引导,支持餐厨垃圾资源的再生利用、ESB水体修复技术应用等项目实施,使辖区空气和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到末期,辖区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345天,优良率94.52%;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城市声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3.9Db(A),达到国家标准要求。在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降临我区,危害工农业生产时,科技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及时编印《南方地区雨雪冰冻灾后重建实用技术手册》,科学指导抗灾、减灾,恢复农业生产。我区与医学院、师范大学、省植物园建立了“区生命科学科普教育基地”、“区科普培训基地”、“区生态环保植物科普基地”等7个科技科普教育基地及12所科普特色学校、6所科技示范学校、24个科技示范社区(村)、11个科技特色社区,5个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建设工作。针对自然灾害频发状况,邀请地震专家开展“地震及防震知识”专题讲座,提高预防自然灾害的能力。

5.科技管理和科技合作交流跃上新台阶。期间,我区先后制定了相关科技管理制度30余项,支持区科技创新生产力促进中心全面提高管理水平,通过了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先后获得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县、市)、省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区(县、市)、全省科技进步考核先进集体等省部级荣誉,多次获得市科技进步工作先进单位、科技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科技进步总体水平统计检测评价第一名等荣誉。科技计划管理日益规范,制定《区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了科技计划项目的筛选、评审、立项、跟踪、结题五个环节管理,完善计划项目工作流程。组织林东矿务局、江南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伯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和法国E•C公司开展项目洽谈会,推进科技合作交流;邀请中科院博士为区属机关、科技型企业作生态经济发展报告会,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培育支持科技创新、扶持服务科技创新,形成了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二)区科技发展所处阶段评价

1.科技引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客观上体现了科技发展的总体水平,在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转型中,科技发挥着引领和支撑作用。近年来,区经济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三次产业结构从2005年的0.2∶45.8∶54调整到现在的0.04:43.33:56.63;一、二、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从2005年的1262万元、71.75亿元、84.64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5805万元、124.06亿元和181.48亿元,年均增长48.30%、13.46%和17.00%。一、二产业在结构比例下降的同时,质量显著提高,体现区经济发展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转变,由制造业向高端制造服务业的转变。

2.政产学研联合大力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区利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聚集的优势,积极推动政产学研合作,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多年以来,由于体制、观念、利益的限制,隶属不同管理渠道的大专院校、科研院,与民营企业之间存在一道无形的鸿沟,政府在促进企业与科研单位结合,打破条快分割的科技资源中发挥了桥梁作用。相继有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与医学院药学院,乡下妹食品有限公司与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亨达信通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工程院等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形成了一批创新成果。政产学研联合模式不断深入,在区科技局的引导下,形成了5家政产学研合作基地。

3.创新型区建设顺利稳步起航。建设创新型,产业技术创新是基础。围绕汽车零部件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制造业等产业领域的技术需求,开展了“汽车电动玻璃防夹控制模板、大幅面数码彩喷材料、超耐候常温固化型氟碳涂料、纳米级防水材料、全天麻胶囊、杜仲胶囊、浓缩六味地黄丸”等产品技术研究,实现产业技术的创新升级。建设生态文明城区,科技支撑是关键。围绕城市化发展的科技需求,开展了“大功率LED公路隧道灯技术推广、餐厨垃圾循环处理产业技术、公众疾病预防系统建设”等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使科技创新辐射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全区科学普及蓬勃开展,创新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二、“十二五”科技发展的环境条件与趋势

(一)科技发展的环境条件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科技的迅速发展,现有科技工作的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集中体现在外部科技竞争和内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两个方面。

1.科技发展的外部环境。近年来,各国对科技发展尤其重视,科学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经济发展的竞争格局,已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力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依靠不断的技术创新,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二是加强产学研合作,借助外部智力攻克关键技术;三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由于地区间科技竞争的加剧,产学研合作和引进(转让)技术的门槛提高,获得技术成果的成本也较高,欠发达地区获得国内先进技术成果的难度加大。

科技竞争的焦点在于科技人才的竞争,在于科技创新型突出人才的竞争。由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差距,往往在科技创新人才争夺中处于劣势地位。科技发展的融资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融资难始终是制约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之一。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建立较少,真正进行种子期科技项目投资的科技风险投资机构较少;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专利技术质押等融资方式,仍然未突破体制、机制的障碍。因此,科技发展的外部环境还亟待改善。

2.科技发展的内部环境。区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产生强烈需求,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省始终走前列、做表率,率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科技引领和支撑是关键。在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一产逐步退出中心城区,二产受规划、用地等因素制约逐步转移到周边区县的情况下,区要继续保持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成为重要期盼。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区处于可供制造业发展的土地资源减少和制造业外迁的双向夹击之中。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化发展仍然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主导产业,土地资源减少无疑是引进制造业的障碍。制造业外迁,不但是经济利益减少,也是科技创新实践资源的减少。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缺乏高效的科技风险投资机构、科技融资担保平台和科技孵化体系。

(二)科技发展的主要趋势

1.建设创新型城区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现代化中心城区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给高新技术服务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制造业发展与土地等资源供需矛盾也将更加突出,环境承载压力进一步增大。因此,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不能靠走传统发展的老路,必须把依靠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服务能力,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提升城区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为建设创新型城市做表率、走前列。

2.科技创新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首要选择。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率先进入工业化、城镇化的国家,都是依靠科技创新。我国的长三角和珠三角诸多城市,也都依靠占居大量科技资源和改革开放先机,政府倾力引导,大量吸纳优秀人才资源获得发展的主动权。无论何时何地,科技创新将支撑工业化进程和引领城市化发展。

3.进入城市化后产业转型发展是必然趋势。计划以来,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快速增长,占到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59.28%,步入以第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后工业时代。传统优势的制造业搬离中心城区,城市中心区向研发设计、创意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法律服务等高端服务业方向发展,在产业转型中实现产业内部功能的再分工。

4.中心城区科技辐射带动作用需求增强。城市化进程中的制造业转移,必然要求城市中心区继续发挥总部组织、信息咨询、产学研创新、设计创意服务、融资担保平台、科技咨询服务、成果交易与转化服务等功能,对全省制造业的科技需求服务起到辐射作用。企业的需求从点对点服务,到提供共性需求服务,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网。

5.创新创业孵化和人才培养更加受到重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地区经济实力的竞争,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实质是科技创新人才的竞争。国际尖端技术买不来,领先的技术也买不来。城市中心区占有大量科技资源和发展先机,对吸纳优秀科技人才资源具有先机和主动权。发挥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加强合作创新,推动人才创新创业。

三、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原则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省、市科技发展规划精神,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以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科技强区和创新型城区为目标,以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促进“两个融合”(即产业体系与城市体系融合、产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融合),实现“三大转变”(即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生产制造向设计创造转变、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转变)为主线;以引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基础,着力推进“四高联动”(即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高层次科技人才、高品质人居环境的联动发展);广泛集聚和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保持在全省的经济优势和率先实现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发展原则

1.整合资源,联盟创新。发挥地缘优势,整合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及基地、自然科技资源、科技数据和文献资源、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网络科技环境、科技专家人才信息等物质与信息资源,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有效、高质、公平的服务;整合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信息查新中心等科技创新服务资源,形成科技创新服务的专业化网络。支持建立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大学、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参与,以契约关系为纽带,通过资源共享和创新要素的优化组合,构建协同创新的利益共同体。

2.实施专项,典型指引。围绕生物与医药制造业、电子信息及软件产品制造业、先进制造与新型装备业、高新技术服务业、民生及生态文明城区等领域的科技需求,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破解制约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实施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设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增强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在高新技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领域,实施一批科技示范项目,实现典型示范,引领发展的目的。

3.推动转化,辐射带动。利用处于省会中心城市的桥头堡优势,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吸引更多科技成果和前沿技术进入科技转化平台,促进技术供给与需求的对接,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发挥城市中心区技术源头作用、信息枢纽作用,辐射带动区域的创新行动,为区域科技创新提供共性技术需求。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围绕城市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城区建设的科技需求,加快完善“政—产—学—研—金—介”的区域创新体系,构筑支撑全区科技创新,又能辐射带动周边创新行动的科技网络和功能互补的科技平台;在重点发展的产业,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引领和支撑城区经济的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抓住高新技术服务业发展不放松,力争在总部研发、工业设计、创新创意等领域取得战略性突破,推动区域科技由模仿跟踪到自主创新的全面转变;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服务能力,为将建成“产业经济转型的先导区、生态城市发展的引领区、和谐社会建设的示范区”,区域科技综合实力始终保持全省前列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2.主要目标:

(1)科技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始终保持全省领先水平。到2015年,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软件制造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2%以上;高新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新增5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其中高技术服务业有较大增长;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型企业达到15家以上;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在5.5%以上;财政科技支出增幅明显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支出的增幅,其中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按同口径增长;人均科普投入达到1.6元/年。

(2)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提升。到2015年,新增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新增政产学研合作基地5个,组成2个产业技术联盟。组织开展25项重大科技攻关,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技术。年均专利授权量稳步增长;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35项以上,省级、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200项以上,组织实施区重点科技计划项目30项以上,形成一批产业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年均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超过10项,新产品产值率超过全省平均先进水平;形成1个以上国际知名品牌,5个以上国内知名商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3)科技资源有效整合,创新服务体系保障有力。到2015年,大学、科研院所、大型企业集团的科技条件平台得到有效整合,建立了资源共享的网络咨询平台。以区科技创新生产力促进中心能力建设为引导,构筑服务区技术创新的科技中介服务联盟;由区科技创新生产力促进中心发起组建区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建立以服务中小企业的孵化融资、创业投资、科技担保服务体系。加快建设若干科技创新企业孵化器,引导产业集中度高、创新企业多、发展潜力大的楼宇成为专业化孵化器。重点建设电子信息及软件开发孵化器、工业设计孵化器、创意产业孵化器等1个以上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器,实现科技资源的高效整合和高效利用。

(4)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度增强。加强在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科技创新活动,重点加强自然灾害防御控制、社会安全突发事件危机管理、环境监测和环境科学规划、食品营养安全和质量检查监督等一系列民生科技领域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建成一批具有创新成果的科技示范工程。科技对人口、卫生、资源、环境、公共安全等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在社区安全防护、交通智能管理、社区远程医疗、环境卫生与垃圾处理等领域,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四、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

“十二五”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是:开展五项科技行动任务、实施十大科技支撑计划,简称“五项行动、十大计划”。

(一)开展五项科技行动任务

五项科技行动任务,即科技支撑产业创新行动、“数字化”推进行动、区域特色创新体系增强行动、社会事业发展促进行动、全民科学素养提升行动。

1.科技支撑产业创新行动。围绕生物医药产品制造业、电子信息与软件制造业、汽车零部件与新型装备业、文化创意与先进印刷业、化工与信息化学品制造业、高新技术服务业等重点产业的科技需求,实施科技支撑创新行动。在上述重点产业中遴选培育一批项目,每年实施2个以上科技重大专项,促进重点产业技术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实现产品制造向产品创造的转变。把第三产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的技术创新列入区级科技发展重点支撑计划,切实加以推动。

2.“数字化”推进行动。广泛应用信息和网络技术,完善区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深入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积极推进科学技术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建设智能型、生态型商务楼宇和居住区,提高小区物业管理水平;以科技计划为引导,每年至少支持1个以上的智能型社区信息化建设项目。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第三产业发展,在电子信息、软件制造、汽车零部件、印务包装等行业中,通过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和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实现产品设计和生产的高效化、最优化;在生物与医药制造等行业,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管理技术,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电子商务,实现市场形态和市场营销方式的创新。加快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其它高新技术在交通能源、银行保险、商贸物流、旅游会展、服务咨询、财务会计、文教卫生、城乡建设、社区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推广。

3.区域创新体系增强行动。围绕区域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中介服务创新体系等三个体系开展增强行动。支持辖区高等院校与国内著名高校开展创新合作;支持围绕区的科技需求,开展以知识创新为先导的科技创新行动,在基础研究和前沿性研究中给予积极支持。重点支持大企业、大集团在辖区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加大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中试基地等的建设支持力度,提高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吸引国内外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在区开设研发型分支机构和研发中心。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科技活动,突破技术壁垒;支持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科技成果交易、知识产权评估、科技咨询、科技风险投资、科技金融担保、科技保险等机构建设,推动建立“唯我所用”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4.社会事业发展促进行动。在文化卫生领域,支持建设数字图书馆,繁荣社会文化事业;建立城市社区保健综合信息咨询服务平台、传染病预警和监控系统,提高医疗和管理的服务水平;开展重大疾病防治技术研究,推动全民防病、保健工作。在生态与环境保护领域,重点支持污水处理、节能节水、固体垃圾处理等技术研究,推广低碳生活方式,促进可持续发展。在城建和交通领域,支持“3S”(GIS、RS、GPS,即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保温材料以及绿色装饰装修材料的开发应用;推广智能交通与绿色交通技术,逐步实现交通指挥管理信息化、网络化与智能化。在防灾减灾和社会公共安全领域,支持灾害预测预报及防御体系研究,提高对灾害风险的监控与应对能力。加快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生化安全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提高公共安全技术水平。

5.全民科学素养提升行动。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目标,广泛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科普组织网络和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发动企业、社会各界和广大科技人员积极参与各项科普活动,形成集个人、企业和政府三位一体的社会化大科普格局。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发明创造、技术创新和技能竞赛等创新实践活动。抓好科普学习园地、科普电子画廊、科普精品屋和科普教育基地等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加速科普信息化,推进虚拟科普、网络科普等各种新型科普方式的应用。

(二)实施十大科技支撑计划

“十二五”期间,将实施下列十大科技支撑计划,以确保科技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1.高新技术和优势产业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在电子信息及软件产品制造业领域,支持围绕软件产品开发、微电子技术开发应用、网络及计算机产品开发、通信产品及信息安全产品开发等技术创新。重点支持电子信息企业围绕其它企业需求的系统软件、支撑软件、中间件软件、嵌入式软件、金融信息化软件、地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软件、电子政务软件、企业管理软件等产品开发与创新活动。先期以亨达通信科技有限公司的网络与信息安全产品、网恒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的方格子游戏平台软件开发、联科软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医疗机构信息集成应用平台软件等项目为科技支撑重点项目,引导其它电子信息企业实施科技支撑计划,提升区电子信息及软件产品制造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力争每年实施区级电子信息及软件产品制造类支撑计划1项以上,争取市级以上科技计划3项以上,实现专利技术或核心技术3项以上。

在机电产品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业领域,支持开展机械基础件、通用机械、专用机械、医疗仪器设备、汽车发动机零部件、新型汽车关键零部件、汽车电子化产品、车辆检测技术及装备、汽车新型塑胶零部件等的技术创新。重点支持机电产品制造企业围绕市场需求开展物流装备、液压元件、高精度传统部件、新型阀泵产品等技术研究;重点支持汽车零部件企业围绕市场需求开展全钢丝中长途轮胎、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汽车制动系统橡胶件、汽车悬置支撑垫、各类车身功能性附件等产品的技术创新。先期以轮胎股份有限公司的全钢丝中长途轮胎、普天物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件烟处理系统、一汽汽车配件厂的工程机械螺旋锥齿轮、精忠橡塑实业有限公司的高速骨架式橡胶油封总成等拟开发产品为科技支撑先导计划项目,引导其它汽车零部件企业和机电产品制造企业实施科技支撑计划。力争每年实施区级机电与汽车零部件类支撑计划3项以上,争取市级以上科技计划3项以上,实现专利技术或核心技术3项以上。

在生物与医药产品制造业领域,支持围绕市场需求的医药生物技术与生物制品、中药与天然药、化学药、新剂型与制剂技术及产品、轻工和化工生物技术等开展技术创新活动。重点支持新型疫苗、基因工程药物、生物技术加工天然药物、生物分离纯化技术及检测试剂、中药创新药物、中药及天然药物制成的复方制剂、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化学创新药物、恶性肿瘤疾病治疗药物、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神经精神类治疗药物、代谢类疾病治疗药物、老年疾病类治疗药物、传染病与地方病防治药物等产品的技术创新。先期以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抗癌药物深度研究和天麻深度开发、三力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的天麻钩藤组分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研究、润丰制药有限公司的丹蓝仙硼疗氟胶囊等拟开发产品为科技支撑先导计划项目,引导其它制药企业开展科技创新行动,提升制药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力争每年实施区级医药类支撑计划3项以上,争取市级以上科技计划5项以上,实现专利技术或核心技术5项以上。

在印刷制品及轻工产品领域,支持围绕防伪包装印刷品生产、新型烫金材料开发应用、开发利用特种光泽印刷、利用多种设备组合形成印刷技术、开发高清晰高保真彩色印刷技术、充分利用激光全息图像防伪技术、发展高档柔印技术,发展绿色环保印刷等技术创新,形成印刷领域核心技术。重点支持防伪设计、制版防伪、用纸防伪、油墨防伪等防伪技术开发和应用;特色激光防伪电化铝烫印箔、激光彩虹膜等新型材料;利用金属光泽印刷、珍珠光泽印刷、折光印刷、可变光泽印刷、激光全息虹膜印刷、仿金属蚀刻印刷和哑光印刷等技术;利用凹版印刷、丝网印刷、胶印,以及数码印刷、柔性印刷等多工序组成的印刷技术;调频挂网技术和绿色环保印刷技术等。先期以金康包装有限公司、豪丰印务设计有限公司等企业实施的科技创新计划为引导,推动科技支撑计划的实施。力争“十二五”计划期间实施区级印刷制品及轻工产品类支撑计划2项以上,实现专利技术或核心技术2项以上。

2.高新技术服务业重点发展计划。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率先实现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战略性突破。在信息技术服务业方面,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集成电路设计和测试服务、业务流程外包(BPO)服务、商业网站及呼叫中心类服务、信息查询与检索服务、MIS为主要内容的ASP服务、设备托管服务(SSP)和租赁服务(SAAS)等高技术信息服务。在生物医药技术服务业方面,支持开展生物与医药研究开发评价服务、新型制剂的开发技术服务,承接专业化医药研究外包;在新材料技术服务业方面,支持面向第三方的新材料产品研发、中试、检测评价的技术服务,提供替代原料技术、下游衍生产品技术、产品拓展应用技术等创新服务。在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服务业方面,支持开展为中小企业提供先进精密复杂模具制造技术、设计服务,多层、密集、微型、复杂电路设计服务,基于SMT技术的多层、密集、微型、复杂、完整专业的电路开发、设计服务。在资源、环境保护技术服务业方面,支持专门从事环保设施的商业化第三方运营服务,从事环境样品分析、化验、监测,环保设备和技术测试的第三方服务,针对分散、小规模的工业有毒有害废物提供处理处置的商业化第三方运营服务。在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服务产业方面,为高效节能工艺技术、产品、设备提供检测、维护及系统管理的专业技术服务,为用户提供能源诊断、方案设计、技术选择、项目融资、设备采购、安装调试、运行维护、人员培训、节能量监测等技术服务。先期重点支持四方鼎立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的短彩转发和移动位置服务LBS3G视频监控、科信新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的环保监测分析和废气净化处理等科技开发计划,引导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力争每年实施区级高新技术服务业类支撑计划5项以上,实现专利技术或核心技术5项以上。

同时,在会展、物流、商贸等现代服务业中,构建集信息交流、会展设计、产品展示等功能的会展科技支撑平台,发展现代会展技术,提高会展服务能力。在大、中型商场及专卖店广泛应用电子收款机、POS系统、电子数据交换、条形码等信息技术,实现商场管理自动化。加快各类商情数据库的建设,推动客(货)运交通运输物流配送、商业物资物流配送、邮政物流配送三大物流配送信息系统的建设。支持单品管理、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和电子商务等信息管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商贸企业的科技含量。设立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支持以金算盘软件有限公司建设运营的贵商网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产业,营造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科技环境。

3.总部研发型机构科技促进计划。一是以增强现有总部企业的根植性和归属感为主要目标,将服务好现有总部企业作为核心竞争力的重点工作。特别支持生物与医药制造业的企业,发挥总部在区的创新带动作用,开展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二是着力引进一批地区企业研发型总部,通过完善相关政策、优化服务、创新模式等措施,主动出击,不断增强对省内地区企业的吸引能力。三是着力培育一批本地优势产业的创新型企业总部,发挥中心城区作为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中心的区位优势,凭借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密集的经济资源优势,为总部企业提供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创新服务。先期支持3-5家总部驻区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研究所等机构,围绕企业的科技需求开展技术攻关,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力争“十二五”计划期间培育营业额超1000万元的创新型总部企业10家,超亿元的创新型总部企业5家。

4.传统服务业科技渗透与提升计划。餐饮、酒店、商贸、物流等行业是区的传统服务业中的支柱行业。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些服务业也需要开展科技创新,需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管理水平。因此,要采取一系列技术手段,促进对这些传统服务业实现现代化。

在餐饮、酒店等相关服务行业,一是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网上营销和宣传,客户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餐饮店、酒店的具置、乘车路线、客房情况、服务设施及价格,并可以通过网络预定房间和网上支付;二是对大型餐饮店及其分店应用信息技术,实施人、财、物等的连锁管理,提升管理水平,促进其从单体店向集团化发展。在酒店内提供网络插口或无线上网服务,提供VOD等增值服务(视频点播服务、综合平台服务),提升酒店档次;三是在酒店内采用网络化的管理系统。实现管理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提高效率和管理水平,还可以通过这一系统提供员工的在线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四是在酒店内采用节能、环保的设备,提高大众环保意识的提高。

在商贸、物流等相关服务行业,一是大力利用互联网技术与平台,推进物流和商贸流通企业的网络化经营和管理,建立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流通信息标准化系统,实现企业信息资源的集成和共享;建设货运物流网与商贸流通网互联互通的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配送系统与仓储、生产加工、商贸信息、交通信息服务等系统的信息共享,形成覆盖全市、全省、连接国内外的现代物流信息网络;建立连锁经营信息管理系统和网上营销系统,实现连锁经营网点间信息采集和交换自动化,扩大商品信息渠道,提高商品调配能力,减少库存积压,缩短商品流通周期,实现连锁经营企业的网络化、科学化管理,促进连锁企业向规模化发展;加快发展物流和商贸流通业的电子商务,推进数字认证、电子支付和电子数据交换在物流和商贸领域的应用。二是大力推广运用无线射频条码识别技术(RFID),改进零售商的库存管理,实现适时补货,有效跟踪运输与库存,提高效率,减少出错;实现自动化的存货和取货等操作;在途运输的货物和车辆贴上RFID标签,经运输线检查点的RFID接收转发装置读取信息后,连同接收地的位置信息传至通信卫星,再由卫星传送给运输调度中心,最终可以快速送入数据库中;加快配送的速度和提高拣选与分发过程的效率与准确率,并能减少人工、降低配送成本。先期选择部分餐饮、商贸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和运用试点,逐步推广该技术。

5.政产学研合作基地发展计划。开展政产学研合作,对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是通过政府牵线搭桥,引进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与辖区企业结成技术联盟,围绕企业科技需求开展技术创新,培养大批企业科技人才,企业发挥创新基地和人才实践基地的作用。二是充分整合辖区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在创新需求、科技成果、人才、资金、市场和信息等方面资源,通过需求与供给双方对接,搭建在企业生产现场实践和在高校、科研单位试验的双向协作基地。先期将在已建立的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亨达信通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神迪化工有限公司、华旭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乡下妹食品有限公司等5家政产学研合作基地中,充实基地建设内容,实施科技计划专项,使基地每年的研究内容和成果产出效应更加明显。到2015年,力争新建政产学研合作基地10家,每个基地至少拥有1项以上核心成果或专利技术;基地的年均新产品销售额占到30%以上,形成一批创新团队。

6.创新孵化器建设与科技中介服务联盟计划。加强孵化器建设。探索孵化器的市场运作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新建或改造现有的写字楼,建立孵化器。完善孵化器企业服务网络,建设全区性的孵化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孵化服务能力。把当前对孵化企业以物业为主的服务转向重点提供技术、融资、市场和人才等综合服务,提高孵化质量和成功率。加大孵化资金的投入力度,每年安排一定的孵化专项资金,用于专业孵化器建设和孵化企业培育。以提升楼宇档次、建设智能楼宇为目标,积极推进先进技术和先进装备在商务楼宇软硬环境建设、改造中的广泛应用。打造一批会展、物流和商贸等领域的特色楼宇,重点支持与特色楼宇相配套公共条件平台建设,大力推广楼宇经济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应用。切实推进楼宇企业的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能力,大力引进和培育知识型、总部型楼宇企业。

先期重点引导支持黑马电信大楼、中华北路152号弛宇大厦等楼宇建设成“电子信息及软件制造创新孵化器”;中华北路众厦大厦、文昌南路79号文昌苑综合楼等楼宇成为“生物及医药产品制造业创新孵化器”;中华北路五矿大厦建设“软件设计制造业科技孵化器”。通过引导建设、加挂牌子等手段建设创新创业孵化器,引导科技创新人才进入孵化器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增强辖区的科技竞争力。到2015年,在产业领域相对集中的楼宇中,通过加挂“孵化器”牌子,给予入孵企业资金和技术扶持形式,力争建成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

坚持虚实结合、循序渐进、公共参与、开放兼容的原则,超常规、大包容地发展科技中介服务业。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为主体,建设以技术中介服务、科技咨询服务、创业投资服务、技术交易服务、知识产权服务、财务审计服务、法律咨询服务的科技中介服务联盟。由区科技创新生产力促进中心牵头发起,联合市内多家知名科技咨询公司、技术产权交易所、情报信息机构、投资担保机构、专利事务所、培训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机构组建,共同担负起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服务的职能。

科技中介服务联盟将为驻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创业咨询、专利申请、注册商标、技术交易、引进智力、融资担保、科技查新、标准研究和制定、项目可行性研究、资金申请、财务审计等特色科技服务,通过多角度的科技支撑服务,促进企业健康发展。先期可建立区科技创新生产力促进中心、省科技情报研究所、业勤科技研究与投资咨询中心等组成的技术咨询联盟,逐步完善并形成科技中介联盟。到2015年,科技中介服务联盟每年帮助企业提供技术咨询不少于10项,帮助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科技及相关计划项目不少于30项,帮助企业申请国家专利不少于10项,转让技术成果不少于2项。

7.科技风险投资与平台建设计划。营造科技成果能与资本迅速结合的创业发展与转化环境,着力破解成果转化周期长和转化瓶颈难题。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科技创业投资风险体系,形成政府资金为引导、科技风险投资为助力,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鼓励发展民间风险投资公司,探索建立多种形式、多种所有制的风险投资机制。在现有财力条件下,通过注入资本,逐步放大等措施,实现对区域中小企业和科技产业的支持。先期以区每年设立的100万元科技风险投资基金为基础,由区科技创新生产力促进中心发起组建区科技风险投资有限公司,实现对区域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孵化资金扶持。

开展虚拟型、松散型、网络化平台建设。由区科技创新生产力促进中心发起组建科技风险投资决策咨询平台,专门为投资和担保的科技风险投资项目提供决策咨询;搭建科技专家咨询服务平台,建设科技专家数据库;联合省科技情报研究所、西南地区发展较好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机构,搭建科技信息服务和查新技术平台。通过平台建设,构筑区科技创新服务的网络体系。到2015年,力争科技风险投资机构成为破解高新技术服务业融资难问题、支持高新技术服务业和优势产业发展的典范。

8.重点科技成果(专利技术)转化与辐射计划。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支持不同所有制的技术产权交易机构建设。一是定期组织辖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对接,通过成果交易会、成果展示会等形式,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二是打破各种有形和无形的阻隔,建立技术持有人与企业家经常性的沟通渠道,增加直接了解、开展合作的机会,使成果的拥有者和资本的所有者都能够更多地寻找到各自的“主顾”。三是要时时收集辖区企业的技术需求,由区科技创新生产力促进中心牵头开展面向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的技术供给接洽活动,促进企业与国内优秀成果间的对接。四是积极组织辖区企业参加高新技术交易会、科技成果交易会等重要会议,沟通技术供需渠道。五是加强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和利益机制脱节的问题。建立面向辖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和技术交易平台,建设各种资本投资意向的公共信息库,为智方资方双向选择、各取所需提供便捷高效的直通车。到2015年,年均开展科技成果交易会或科技成果展示会1次以上;率领企业到省外参加成果交易会议2次以上。

建设面向全省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让到地、州(市),实现科技成果的应有价值,促进全社会技术进步。

9.生态文明和民生科技引领计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改善人居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大力推广高新技术在生态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和城市公共管理等社会领域中的应用,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一是努力建设生态示范区。按照废弃物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统筹企业、产业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发展,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区提供科技支撑。二是推进城市建设与管理现代化。研究高效、低耗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和城市综合环境治理技术,以及基础设施高效运行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解决“停车难”等事关市民基本生活的难点问题,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建设智能型、生态型商务楼宇和居住区。三是促进公共安全科技进步。加强对重点危险源、重点公共集群场所、煤气等城市生命线的监控体系建设,加强自然灾害、火灾和重大生产事故食品安全监控的预警;促进科学技术与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紧密结合,显著增强公安系统的快速反应处置能力和预防打击违法犯罪能力。四是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推进医疗卫生领域的科技合作,依托名院的技术人才优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十二五”前期,优先支持土地节约技术、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技术、建筑与工业节能技术和资源综合集约利用技术等的应用推广;支持城区生态环境建设支撑技术、污水达标处理技术、清洁生产技术,重点污染源等动态监测技术、生态保护技术和汽车尾气处理技术的应用推广;支持废气、废水、废物处理技术和中水综合回用等技术的应用推广。支持建筑物节能技术、绿化建设技术、人工植物景观建设技术、道路交通噪声防治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等技术的应用推广;支持城市网格化管理技术、智能交通管理技术、物业管理技术和立体车库技术等技术的应用推广。支持公安信息网络犯罪侦察技术、网上监控技术、网上跟踪技术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进公安技术装备现代化。加强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建设,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水平,形成完善的公共卫生应急处理机制。

10.知识产权保护及科学普及计划。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广大市民进行有计划的、普遍的和生动的知识产权宣传教育工作,普及知识产权法律知识,使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大众化、普及化,既是建设创新型城区和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技发展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举措。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到科技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引导企事业单位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充分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推动全社会树立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风尚,为公民和企事业单位的发明创造、文学艺术创作以及对外科技、经济、文化合作与交流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实施科学普及计划,促进科学发展观在全社会的树立和落实。重点宣传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安全生产、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在各类职业人群中位居前列。未成年人对科学的兴趣明显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科学素质有显著提高,城乡居民科学素质水平差距逐步缩小。科技教育与培训、科普资源开发、大众传媒等科普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公民提高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明显增多。科学普及资金投入力度得到加强,初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社会组织和个人资助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普投入机制。力争有重点地扶持一批非营利性的社会科普组织,基本形成一个层次化、多元化、专业化的大科普组织体系。加强科普阵地建设。建设(或共建)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科技(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到2015年,全区科普教育基地和科普教育特色学校达到20个(所)以上。

五、实现科技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科技规划领导,落实工作目标责任

加强对“十二五”科技规划实施工作的领导,明确政府科技管理部门为实施科技规划的第一责任单位。在科技规划正式后,及时组织编制科技规划实施细则,明确各阶段目标和拟采取的保障措施。按照时间进度,分解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责任,确保规划目标的如期实现。

(二)加大科技资金投入,形成多渠道投入格局

加大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区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的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经常性支出的比例。区财政连续五年按每年100万元注资风险投资基金,壮大资金规模,发挥资金的橇动作用和财政资金的放大作用。积极支持企业以创新项目争取国家、省、市科技计划资金,区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给予相应的匹配。支持外来科技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和担保区属科技企业,区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和风险投资基金跟踪投入,共同资助。鼓励社会各界设立风险投资机构、融资担保机构,区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给予一定的亏损补贴。

(三)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多渠道引进科技人才

加强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多渠道培养和引进科技创新人才。一是加强对本土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在企业中培养科技骨干,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大力提高人才素质,特别是提高科技创新型人才的素质。每年安排岗位成才的科技计划项目,支持科技人才承担,取得研究成果。鼓励企业引进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支持带技术和成果的科技人才来区创新创业;设立“科技创新创业专项计划”,每年支持10个以上科技人才的创新创业行动。

(四)加强对外科技合作,跟踪先进的科技水平

强调自主创新,不是要把自己封闭起来,而是要在加强对外合作中,广泛吸纳资本化的国际科技资源为我所用。把引进的重心真正转移到消化吸收再创新上来,抓住发达国家产业资本和技术溢出带来的新机遇,引进技术进行改造型再创新,引进产品进行工艺型再创新,引进人才进行发明型再创新,把引进优势转化成创新优势。更加注重引进大企业的研发机构,开展研发合作,提高技术参与度,提高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再创新投资在技术投资中的比重。只有走出去,才能知道我们所处的技术水平;只有加强对外合作,才能赶超先进的技术。

(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科技创新环境

鼓励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的产出,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机制和保护制度。营造有利于专利和技术标准产出的科技创新法规政策环境,构建信息、决策支持、引导系统,建立高效的专利和技术标准的产出机制。在全社会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氛围,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观念,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知识产权的创造、管理、实施和保护能力,学会把知识产权作为创新、创业、产业扩张、市场开拓的重要武器,维护专利权实施的合法权益,形成对自主创新的有效激励。

六、实施的重大科技项目

科普信息化工作计划范文7

奉贤区(2005年-2007年)科技兴区推进计划

奉贤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王崇贤 奉贤区科技兴区推进计划是全区经济和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构成,也是贯彻落实《上海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行动纲要》和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促进科技事业的全面发展将有利于奉贤更好地融入全市发展战略格局,加快区域经济崛起,壮大重要科技力量,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展示奉贤新风貌。 一、科教兴区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奉贤区广大干部群众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的精神以及市委八届四次会议精神,认真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加紧实施科技兴区战略,努力向着“科教兴市”华山天险之路进军,有效提升了区域综合竞争力,推动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表现在:整体科技事业稳健发展;科技实力增强,产业优势逐步凸现;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强;科技服务深入扎实,科技创业氛围浓郁;科技兴农工作取得实效;各项社会事业的科技进步有了提升。 我区科教兴区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还存在以下问题:全社会科技进步的意识还比较薄弱;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有待加强;科技产业布局不够平衡;科技投入总量存在欠缺;提高市民科学素养的任务也相当艰巨。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人才是第一资源”两个“第一”的思想,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紧密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深入推进科教兴市战略,走通“华山天险一条路”,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重点,以“创新、产业化”为主题,以科技体制创新为动力,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具有奉贤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科技进步与创新对奉贤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体制创新,突破瓶颈制约。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府各部门对促进科技事业发展的工作合力,健全科技公共服务体系;挖掘技术创新原动力,探索高技术产业发展新机制。 2、坚持政府引导,完善市场机制。发挥科技政策的导向作用,建立健全引导和逼迫的激励机制,整合社会资源,搭建社会共享的公共服务平台,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示范效应,推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发展。以人为本,大力培养、吸引和集聚科技人才,完善人才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积极性。 3、坚持统筹兼顾,实现重点突破。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科技进步意识,改善科技企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把握本区重点产业发展导向,着力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壮大重要科技进步力量,整体推进科技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规划的目标和任务 (一) 目标 到2007年,完善奉贤区科技创新体系,科技持续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成果和产品;塑造一批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知名科技企业;建立和完善若干个功能互补的高科技园区;培养、凝聚和吸纳一批优秀科技人才。到2007年全区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 (二) 任务 ——产业技术水平大幅度提升。围绕我区“四六七”产业布局,重点攻克一批市场前景好,产业关联度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标准技术,使我区输配电、现代通信、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生态农业、物流装备产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同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和现代化,建立新型现代的制造基地。 ——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建立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体系,建立以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为支柱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大幅度提高;高新技术产值力争占工业总产值的15%以上。大力扶持科技型企业,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实施科技“新苗”企业扶持计划,促使我区科技企业做大做强。优先扶持年销售额1000万元左右,销售额利润率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通过3-4年时间能够形成4000万元以上生产规模的民营科技企业。通过阶梯培育使我区市、区两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20家,形成具有规模经济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全面提升运行效能,提高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全面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宣传教育工作;大力推进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和推广工作;大力促进知识产权技术和成果的实施及产业化;完善保护制度,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合理有效保护知识产权;积极推进自主创新,努力提高我区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积极推进企事业单位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加快知识产权信息传播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建立实时高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应急和预警机制;推进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大力加强各级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自身建设。 ——建立具本土资源优势的现代农业框架。大力发展种源农业、外向型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发挥郊区农民增产、增收的示范效应,处理好“三农”关系,为广大农民谋福址。在新的形势下,要进一步强化要素积聚优势,建好一批农业产业基地,构筑科技兴农平台,强化都市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体系,通过系统化大生产经营模式,充分发掘和拓展都市农业的产业功能和外延性经济功能,并运用市场机制,形成能获取较高经济效益的经营机制。 ——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科技意识。形成以镇、街道社区、学校为枢纽向各行业延伸拓展的科普网络。为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贯彻落实《科普法》,推动科普工作进入法制轨道。实施“奉贤区科普工作行动计划”,建立科普激励机制,认定扶持一批科普基地,建立科普场馆,开展专项性的科普活动,利用网络、媒体在更广的层面上营造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社会氛围。 ——建立以财政资金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的科技投入机制。财政资金用于科技投入的总量不断增加,科学技术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区本级科技三项费用占当年本级财政决算支出的比例到达2%以上,形成企业自主投入自主创新的机制。一般科技企业每年的科技投入力争达到当年销售收入的3%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投入力争达到5%以上。全社会科技研发(R&D)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有较大幅度增长。 ——构建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培养一支专业化的技术创新队伍,造就一批懂技术、精管理、善经营,适应市场竞争的科技型企业家和能够解决重大系统工程技术难题的高级工程技术专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中介服务队伍。 四、主要措施 (一) 加强先进技术跟踪和关键技术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 1、瞄准先进适用技术,加强对本区高技术产业有决定意义的技术预见和技术创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施有利于推进奉贤经济加速发展的科技项目计划,加快产业链间互补整合,积极跟踪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最新成果,推动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的产业化。 2、根据我区产业导向,围绕电子信息、通讯设备、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发展领域,拓宽技术创新源头,加快产品开发和技术攻关,特别是上海化工区奉贤分区、上海综合工业区、闵奉出口加工区内大项目的实施。 3、找准目标,寻求突破。在科技项目层次上廓清来源、层次、等级,以国家、市、区三级创新基金计划项目、高新技术成果项目、重点新产品和火炬计划为引导,通过财政资金及企业投入共同作用,扶持一批技术处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的高科技项目,加强科技企业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攻关、引进、吸收、消化,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化实施能力、规模经营能力、市场竞争能力。 4、加强科技创新软环境建设,引导企业实施创新项目过程中,在技术改进、管理方式、质量控制、市场渠道等内容的完善和进步,树立科学管理、科技进步的企业发展观。对承担项目的主要科技人员创造宽松工作和生活环境,给予各种优惠政策,激励他们的持续创新蕴能。 (二)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壮大重要科技力量。 1、集群创新,扩大高新技术企业群体。围绕重点高新技术领域和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根据我区 “四、六、七” 产业布局特征,以七大产业基地为中心,汇聚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产业衔接、辐射明显的新型产业体系。在促进电子通讯、电力装备、精细化工、光机电一体化等优势产业的同时,在燃料电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有所突破,加强成熟技术的集成创新、融入本土特色的创新,形成整体的创新优势,提升我区高新技术产业水平和能级,建立布局合理、权重突出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到2007年,我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争取达到120家,实现销售额120亿元。 2、塑造产值高、规模大的高新技术企业群,创造条件使高科技“领军”企业脱颖而出。到2007年以数家高科技“领军”企业为先导,在先进制造技术、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技术四块重点高新技术领域,通过帮助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形式领衔实施一批重大技术专项计划,使之成为我区新经济的领头羊。 3、培育“新苗”重点民营科技企业。将区内重点民营科技企业纳入发展体系,每年滚动扶持若干家符合支持条件极具潜力的企业,帮助企业引进技术、培养人才、科学管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对在实施期内效益明显提高的企业,在政策上、项目上、资金上给予集中扶持,促进企业滚动发展、快速壮大,成为实力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到2007年重点扶持成长性良好,属地化、实业型的民营科技企业群体,通过3年时间使每家企业达到5000万元的规模,成为管理制度完善、技术装备先进、市场定位准确、竞争力明显、具有高成长性的科技性企业。 (三) 加强科技兴农工作,建立都市现代农业体系。 1、增强以奉贤现代农业园区为主的示范、辐射效应。抓住农业组织化、规模化经营,在农业产业化组织形态上进行创新,积极探索建立“公司+基地”、“公司+农户”、“市场+企业+农户”型龙头企业。 2、突出优势产业,培育区域性支柱产业。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市场适销的高附加值经济作物;调整优化养殖业结构,大力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和生态养殖。抓好林果、特种水产、特种禽、出口蔬菜四大优势产业,加快形成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进程、以成为区域性的支柱产业群。 3、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增加粮食产量。积极实施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和优质水稻良种栽培技术,保护和加强“三高”粮田建设,确保粮食正常供应。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设立都市重大农业科技资金,保障农业健康发展。设立重大农业科技专项经费和重大疫情专项经费,以加强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及防范和控制突发事件。重点支持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能明显带动农业增效及农民增收的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科学家队伍,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开发一批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名牌产品。 5、实施、建立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形成区、镇、生产场三级检测机制,建立农业信息体系、管理信息系统和质量监测体系,为市民提供优质、放心、安全的农副产品。 (四)推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夯实科技创新基础环境。 1、全面贯彻知识产权战略。按照《上海市知识战略纲要》要求,充分发挥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作用,研究和制订知识产权产业化发展政策,掌握动态、把握重心,调动各方力量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工作氛围,使之适应“科教兴区”战略的总体部署。 2、确立企业在知识产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大力推进专利试点、示范企业培育工作。争取认定市级知识产权专利管理试点及示范企业8家,培育扶持区级知识产权专利管理试点企业20家以上,专利示范企业15家以上。积极帮助企业建立知识产权工作步骤、目标、策略,动态跟踪,耐心指导,提升专利申请的数量和质量。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专利资助、奖励措施,依据《上海市专利资助办法》,制订相匹配的扶持方法,更好地激励发明创造和原始创新工作。3年内申请总量达到3000件以上的基础上,使授权数达800至1000件。促使企业走上自主创新的良性循环道路,使一批高起点的核心专利技术推陈出新,点面结合形成联动效应。 3、探索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的新路,通过区“知识产权服务中心”平台形成互动,构筑一条面向社会、沟通企业的便捷通道。帮助区内主要行业建立专利特征数据库,并通过市场化、产业化途径,以推介会、会、对接会等会展形式促成专利技术与产业化两者的对接,使专利授让和成果转化相契合,使专利技术发挥其经济和社会效益。 4、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执法工作。通过开展打击惩处专利侵权、假冒伪劣等活动,维护相关权利人合法利益,净化商品流通领域的环境。认真处理涉及专利纠纷投诉案件,初步建立知识产权应急处置制度。继续做好知识产权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培训工作。对青少年学生结合素质教育进行知识产权知识教育,创建青少年知识产权创新示范学校3家。同时结合“4.26”知识产权宣传日、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多方宣传,营造氛围。 (五)完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构筑良好的发展环境。 1、以市级孵化器——奉浦现代农业专业孵化器为中心,力争使孵化器的创新示范和辐射效应功能充分释放。根据本区的资源、产业发展方向和市场需求,积极创办专业孵化器,提高孵化器的发展质量,通过全方位的服务来营造适于科技创业企业迅速成长的环境。紧密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连接,提供相关中介服务,实现与高校、科研院所、投融资、经济技术咨询、人力资源、财务、法律事务和商务策划等机构的链接和引入。到2007年争取孵化基地总面积达到8000平方米以上,并逐步形成专业化的管理队伍,聚集一批高水平的创业人才,转化一批科技成果,孵化一批科技型企业,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产品,培育一批高素质的企业家。同时加强信息沟通,让各种所有制企业集团,投资主体通过资本市场提早进入孵化器,寻找合作投资伙伴,实行投资期权计划,提前介入新技术、新成果和新企业的投资计划,找好对象,缩短孵化周期,迅速使孵化扩张做大,政府则通过对有倾向性的资本对接孵化项目,给予一定税收优惠或匹配资金支持。 2、根据我区科技发展主战略要求,结合土地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目标,专门辟出地方资源,设立科技产业化特色鲜明的发展基地,成为新型工业化先导区、项目转化的示范区及科技创新与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到2007年,建立若干个规模相当、特色鲜明、技术优势明显的产业化基地,在政策平台、资金平台、环境建设上,给予基地内的项目和企业重要扶持,争取有利资源,创造宽松环境,吸引一批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承担企业在基地加速发展。使基地成为我区六大产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的智力支撑,探索基地+资本+重大科技项目的融合模式,同时推动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组织与政府引导的良性互动。走出一条“项目起步、突出重点、立足产业、滚动发展”的路子,成为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的中心枢纽和科技项目集群培育,高新产业发展的高质量生产力促进中心。 3、利用上海市建成的科技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强化科技创新的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改善创新创业环境、优化创新资源品质、降低企业和个人创新创业成本。引导科技企业借助上海科技研发公共服务系统及“一网两库”等资源,使相关领域的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效能。畅通产学研联盟信息渠道,建立相应的科技信息综合数据库,发展与科技咨询、检索机构互联互通的科技网络终端查询系统,尽快建立我区科技系统为广大企业、科技人员服务的科技数字图书馆和科技文献信息等公共服务平台。根据产业优势、行业特点、技术要求,通过政府配置、企业参与,建立我区为高新产品在设计、研发、调试、检测过程中急需的有共性功用的先进公共科研及技术测试平台,以提供规范、科学、诚信的技术服务,为行业的标准化建设及先进质量控制提供保障。 (六) 加强科普事业建设,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1.通过区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在组织、指导和统筹协调区科普工作中的作用。通过各镇科协、区级学会工作网络切实贯彻落实科普法,用好区科普专项资金,镇财政安排镇级科普经费入预算,展开争创“1+40”科普示范工程。即1个市级科普示范社区,10个区级科普示范小区、10个区级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10个区级科普教育示范基地、10个区级科普示范企业。 2.加强科普设施建设,满足公众高水准的科普需求。在南桥新城和奉城中心镇城区建成2座公共科普电子画廊,中心城区设有公众科普活动主题场馆;建立1座具有现代科技教育和展示功能的青少年科普活动中心。在各镇、社区、街道,建成一批科普影视室、科普活动室、科普展示厅。 3.利用“科技周”、“科技下乡”等大型群众性科普活动,举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意义深远的各种活动,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人文素养。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信息渠道的宣传优势,通过专题科普片、科普专栏、科普网络虚拟平台等载体,营造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生活方式的强大舆论氛围。 4.加强科普工作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科普志愿者队伍,扩大科普工作的覆盖面和渗透力;建立一支科普讲师团队伍,定期举办高质量的科普报告会;建立一支社区科普指导员队伍,提高社区、街道的科普层次、质量。 5.联合教育部门,整合科技教育资源,推进青少年科技教育向纵深发展。积极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普基地、少科站的中心作用和辐射功能,积极培养、组织、鼓励青少年参加区、市乃至全国的各项科技比赛和科普活动,争取获得优异成绩。 五、实施和评估 1、实施和执行科技兴区推进计划。各镇、园区和科技企事业单位要将实施推进计划列入议事日程和发展目标,增强实施科技兴区推进计划责任意识,增强主动性和自觉性,对照各项任务和目标,把科技兴区推进计划落实到位。 2、健全科技兴区领导体制。成立“科教兴区”领导小组,健全组织领导体系,领导小组由区主要领导挂帅,协调落实具体实施措施,从而促进社会化科技创新体系发展。通过领导、决策、咨询的共同作用,建立起科技创新六个机制,即科学、高效的决策、咨询机制;快速协调的审议机制;独立、完备的评价监督机制;合理、优化的资源配置机制;产学研联盟结合机制;基于人才为核心的创新激励机制。 3、建立科技兴区推进计划实施情况评估和考核制度。2005年起,评估工作每年进行一次,组织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界专家参加的评估小组,对计划量化指标的实现、各项计划措施的效果以及企业技术创新成效、公众科技进步意识提高等,进行综合的、全方位的、科学的评估。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的工作指导和监督,同时建立对各镇(街道)和科技兴区涉及单位的考评制度,优化科技发展计划体系,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使科技贡献产出效能,推进科教兴区工作向纵深发展。 本推进计划可以根据上海市科教兴市战略以及本区未来发展的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奉贤科技三年推进计划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科普信息化工作计划范文8

一、目标任务

以实施四大科技计划、专项、工程(国家、省、市重点科技计划,国家、省科技专项,*科技之光行动计划,*企业信息化工程)和强化四项工作(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对外科技与院地合作、科学技术普及、知识产权保护)为重点统揽全市科技工作。认真组织实施国家、省、市科技计划项目40项;重点组织推广高新技术成果、专利技术和农村实用技术34项,实现新增产值21亿元;建设科技进步示范乡镇(含科技示范园区、基地)5个;加强对工业企业和乡镇、村在生产、管理上的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创新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120项。

二、重点工作

(一)农业科技。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以科技富民强县促进行动为抓手,以推进农村基层科技发展和引导科技要素深入基层为重点,强化农业科技创新。

1、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突出*酒业发展,整合科技资源,抓好酿酒原粮基地和酒业企业的科技进步,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向龙头型企业同等开放,促进城乡科技要素的优化配置,推动城市和工业科技要素更多地向农业和农村转移。

2、抓好科技富民强县促进行动,突出产学研联合长效机制的建立,重点抓好国家、省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计划项目的实施,强化科技富民强县促进行动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提升产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3、抓好科技进步区县、科技进步示范乡镇的创建及新农村建设的科技示范,将农村科技工作内容由单纯的产业科技支撑向支持农村经济与社会全面进步拓展。

4、以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为重点,推进农村科技110、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和科技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发展农村科技中介组织,创新农村科技服务机制,健全和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

5、抓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和节水农业灌溉技术示范。

(二)工业科技。围绕酿酒、化工、机械、能源四大优势产业抓创新,抓好创新促发展。以加速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推动工业企业科技创新。

1、抓好工业科技攻关。重点围绕酿酒、化工、机械、能源四大支柱产业开展关键技术攻关,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抓好共性技术的推广应用。重点抓好现代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共性技术在传统产业的推广应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3、抓好高新技术产业及园区的发展。重点组织实施生物及医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清洁能源4个领域的42个重点产品、76个重点项目和四大园区建设,壮大我市高新技术产业。

4、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引导民营企业向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力争新培育和发展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户,市级高新技术企业5户。

5、进一步抓好企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在继续抓好示范企业信息技术成果推广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甩图纸”和“甩帐表”示范,加强电子信息技术在中小企业中的推广应用。

6、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抓好与中科院的院地合作,为企业搭建产学研联合开发平台。抓好有机化工工业催化平台建设,促进科技创新要素的合理流动,为西部化工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三)社会发展科技。贯彻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科技服务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发展科技向纵深发展。

1、突出*酒业发展。整合科技资源,抓好生物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实施科技服务民生专项行动。加强应用研究、重视基础研究,促进开发研究与技术应用;面向防病治病,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合理、安全的医疗技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抓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以*老窖股份公司为主体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医学院为主的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建设。

4、加强公共安全科技研究。抓好在生产、生活、食品、灾害等,应急管理信息技术支撑平台建设。

5、抓好珍稀濒危中药品种、道地中药材基地建设和新药研究。

6、搞好“科技之春”科普月、科技活动周及“科技下乡”等活动,启动市级科普教育基地认定和搞好《*科技》编辑工作。在提高全民科技素养的同时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科技的实惠。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科技工作领导。从政策制度、工作机制、科技投入、创新思路、发展效益等方面入手,加强检查考核,真正把“一抓一”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着力抓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产、学、研结合工作,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强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建立项目立项审批、咨询论证、项目管理、实施监督、成效评估彼此分离和相互制约的科技计划管理体制。

(三)加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设技术先进、灵活高效、安全可靠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技术创新网络,构建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科技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网络和技术创新中心及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四)切实加大科技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鼓励企业、金融机构、社会投资组成的科技投入体系。市、县区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列入财政预算,提高增长幅度。

(五)大力实施科技人才战略。加大市科技顾问团工作力度,发挥聚才和决策咨询功能。重点培养科技战略人才、转化创业人才、产业紧缺人才、实用技术人才。以培养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学科团队为重点,以实施科技人才重点计划和重大科技、工程项目为载体,充分发挥企业在凝聚优秀科技人才队伍中的重要作用。

(六)扩大科技交流与合作。大力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加大政府对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服务力度,为引进人才、技术、资金搭建服务平台。加强与中科院及其它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积极利用其技术、人才资源优势,推进我市技术创新。

科普信息化工作计划范文9

一、强化高层倡导、综合协调,形成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强大合力

(一)坚持人口和发展综合决策,党政主导、部门协调。充分发挥区人口计生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通过联席会议制度、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履职汇报制度等,形成工作协调机制,推动各相关部门落实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责任。召开区人口计生领导小组会,结合年度重点工作,研究解决难点问题,落实重点工作。

(二)完善区党校人口理论课、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适时举办人口科学发展理论报告会,进一步强化领导认识,形成高层倡导的长效机制。

(三)强化领导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的责任,坚持“一票否决”制度,改革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考核指标体系,推动工作方式方法的改革。

二、健全完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施惠计划生育家庭

(四)进一步完善政府为主、社会补充的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政策体系,推动人口计生工作融入民生工作,建立完善鼓励和制约并举、政府推动与基层自治互动、各部门政策与国策相对接、民生普惠与计生优惠相衔接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用足用好社会公共政策。

(五)积极探索建立有利于计划生育家庭的相关制度,推动建立优生优育、子女成才、抵御风险、生殖健康、家庭致富、养老保障“六位一体”利益导向政策体系。探索建立计生家庭意外伤害保险工作,施惠计生家庭。

(六)保证各项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救助政策的落实,确保各项奖励扶助救助金按时、足额发放到群众手中。

(七)继续开展“生育关怀,亲情牵手活动”。组织学生志愿团到独生子女困难家庭户进行入户慰问和帮扶,实施“人口计生帮扶工程”。开展对计生困难家庭子女实施免费培训工作,借助国家“阳光培训工程”,对年满15周岁以上的困难计生家庭子女进行免费培训、推介就业,落实“三免一补”(即免书本费、学费、实习费,对计生特殊困难家庭给予一定生活补贴)政策,增强计生困难家庭致富能力。

三、深化综合改革,创新体制机制

(八)将促进服务体系转型作为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努力构建“统筹协调、科学管理、优质服务、利益导向、群众自治、人财保障”等六大机制,提升整体工作水平。

(九)积极开展人口计生工作综合改革,出台区人口计生工作综合改革方案,组织开展综合改革示范街创建活动,建立促进工作创新的有效考评方法,推动全区计生工作上水平。

(十)新一轮创新工作项目,找准载体,推行一街一品牌,用项目推动综合改革,区街联动,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品牌。

四、提高依法行政管理能力,实现科学管理的新突破

(十一)积极推进依法管理,进一步加大依法行政力度,依法查处违法生育行为,依法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违法违纪生育问题、名人、富人超生和假离婚、假报养等违法生育行为,有效提升基本国策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十二)实施“阳光计生”行动,全面深化政务公开。扎实推进以街道、社区居委会和计生服务机构为重点的人口计生政务公开、办事公开,规范“政务公开”的内容及要求。发挥阳光计生热线便民服务作用。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全区阳光计生热线的便民服务水平,把“阳光监督”、“阳光维权”落到实处。积极开展“诚信计生”、创建基层“阳光计生”行动示范单位活动,年内90%以上街达到“诚信计生”标准。

(十三)完善工作长效机制,做好《政民零距离》等群众来信、来访办理工作。加强对重点案例和新情况新问题的综合分析,加大事项督查督办力度,提高初信初访一次性办结率。大力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拓宽监督渠道,健全监督机制。开展群众需求信息调研,推进便民维权。

(十四)发挥计生协会作用,建立健全群众自治工作体系。扎实开展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示范居创建活动,加强对社区居委会的督查和指导力度,按照计划生育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的要求,继续打造一批新的计划生育先进社区居委会。

(十五)加强属地管理,落实企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责任制。深化基层群众自治活动,进一步规范全区计划生育居民自治的工作程序和管理文件,探索群众广泛参与的有效途径,结合区社工工作,以协会会员为骨干,扩大建立计划生育志愿者队伍,建立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工作机制。探索在流动人口聚集地建立协会、志愿者队伍等自治组织新形式。

(十六)加强基层基础管理,完善人口计生系统的信息反馈和数据变更,加强数据质量的考核和监督。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掌握基层工作状态,指导基层做好人口计生的各项工作,努力提高基层管理工作水平。

(十七)改进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方法。利用“六普”和相关部门数据,加强对基层基础数据的比对和抽检,提高统计数据准确性。建立信息统计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开展争创“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数据质量信得过街道”活动。加快推进人口信息化建设,坚持推动部门信息共享,紧紧依托区“六网合一”工程、科技*建设,协调科技信息部门,搭建政府部门间的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平台。完善全员人口个案数据采集及变更工作机制、人口信息共享机制以及人口统计质量保障机制,为做好人口计生工作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为综合决策提供人口信息支撑。开展对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的动态监测。开展利用人口个案信息引导服务试点工作。

五、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服务体系转型

(十八)实现公共服务网络全覆盖。巩固计划生育优秀服务站创建成果,不断提高群众享有均等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调整区人口计生服务分中心布局,使其功能更加完备、布局更加合理、突出特色、科学规范。联手卫生系统,完善社区服务站、室,建立合理有效、分工合作的人口计生公共服务网络,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公共服务方面的需要。

(十九)完善优质服务全覆盖。启动“家佳推进计划”,为人口家庭公共服务奠定坚实的基层基础。发挥基层网络、计生协会和社区志愿者的优势,深入社区,针对不同类型家庭,开展人口早期教育、青春期教育、生殖健康服务、更年期心理指导和老年健康指导等公共服务,推动人口计生公共服务体系转型发展,在体现政府职能、满足群众需求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重点做好对残疾人家庭、空巢或独居老人家庭、特困家庭的服务,把人口家庭公共服务落实到最需要的家庭和群众身上,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开展妇女病普查治疗和生殖健康家庭保健服务等活动。依托国家人口福利基金会项目“生殖健康援助行动”,为贫困母亲发放《健康信息服务卡》,开展为困难育龄妇女的免费体检及健康指导、咨询、网络预约挂号、网络远程会诊、孕情监测等工作,不断提高优质服务水平。

(二十)完善免费孕前优生指导全覆盖。以“三促进工程”为抓手,开展面向准备怀孕妇女的优生指导、孕前筛查和知识普及。对部分困难家庭准孕夫妇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规范孕期及产后出生缺陷和遗传病的筛查和诊断工作,强化建册时孕产妇的高危管理和筛查,落实一级干预的各项任务,从根本上预防出生缺陷的发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二十一)进一步完善药具管理机制,拓宽发放渠道,满足人民群众需要。

六、深化宣传教育,推动人口文化建设

(二十二)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先导作用,围绕群众多元化需求,拓宽宣传内容:从开展国情国策、人口形势、生殖健康宣传教育拓展到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宣传;从女性生殖保健宣传延伸到男性生殖保健宣传;从单纯的婚育观念宣传延伸到社会道德观念宣传;将计生知识、生殖保健知识拓宽到“生育”、“生命”的全过程,使群众对计生知识有更广泛的了解。

(二十三)以建党90周年、70亿世界人口日等为契机,组织开展系列社会宣传活动;调整、丰富、充实、完善人口计生专栏节目,建立“孕育天地”、“政策法规一点通”、“流动人口管理”、“避孕药具知识”等新内容,为群众提供实用性、指导性强以及最新的人口计生信息;制作、出版一批面向育龄人群,集宣传、指导、基本常识普及为一体的高质量的人口计生宣传品。

(二十四)加大宣传服务阵地建设。完善“爱之家”、“客嫂驿站”、“人口文化屋”功能,制定完善相关工作制度,探索建立针对性强、个性化突出的宣传服务模式。

(二十五)继续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继续做好婚育新风进万家生育文明家庭的评选工作,在历年评选出的“生育文明家庭示范户”中开展“星级生育文明家庭示范户”的评选工作,选取优秀家庭做为计划生育和谐家庭的典范,促进生育文明家庭向更高层次发展。

(二十六)继续完成“婚育新风进万家示范家庭联谊社”、“创建生育文明大家庭打造和谐文明新社区”、“多彩小太阳”培育工作“、“以家长课堂为依托,形成家园一体化早期教育模式”等项目工作。广泛开展“普及型”早教服务,建立宝宝成长跟踪档案,规范社区早期教育教材,制作发放“育儿指南”。依托社区教育资源、联手各相关部门,围绕健康生命孕育的全过程,搭建从青春期、婚前期、孕前期、孕早期、孕中期、分娩期、产后期到婴幼儿期(0-3岁)早期教育和潜能开发的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创新宣传教育模式。

七、加强流动人口服务与管理,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十七)加快建立“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的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新机制,落实“全国一盘棋”的要求。落实“以房管人”、“以业管人”各项措施,落实“一站式”、“一证式”、“网格化”服务管理,以PADIS流动人口子系统应用为抓手,实现流动人口管理、查询、交换、储存个案信息的建立。发挥流动人口“客嫂驿站”优势,使“客嫂驿站”成为政府连接流动人口的纽带,探索树立弘扬流动人口计生示范家庭典型,引导流动人口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街”创建活动和流动人口服务维权专项行动,发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

进一步做好军民共建工作,探索建立军地“双管双助”工作机制。

八、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树立系统良好形象

科普信息化工作计划范文10

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开展宣教工作。发挥好“三栏”、社区生育文化中心等传统宣传阵地的作用。创新宣传方式,充分利用各类新兴媒体(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

二是围绕家庭保健、科学育儿、养老照护和家庭文化四大主题充分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活动,让优生优育、健康身心、幸福家庭成为南湖的主题。

三是持续加强《__经济特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计生政策法规的宣传工作,营造依法、守法的人口计生工作政策环境。为了迎接全面开放二胎时代的来临,将宣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纳入工作重点。紧紧抓住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的精神实质,精心组织、层层发动,既要在街道、社区内认真组织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和宣传活动,又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形式,正确解读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修正案草案,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涉及“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的政策进行正面诠释和宣传,引导群众合理合法生育。

四是及时、准确处理好舆情监测工作,构建健康和谐人口计生工作社会环境。

一是着力抓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项目,充分发挥新兴媒体作用,统筹多方资源,发动社区网格员、计生窗口办证人员及社区计生专干进一步加大项目宣传力度,确保区下达的目标和任务。

二是落实“三优”工程建设。围绕“优生优育优教”三大主题,整合辖区妇幼保健与计生技术服务资源,推广“科学育儿”远东妇儿医院模式,全面提升科学育儿知识和技能的普及率。

三是全面推进“__计划”。以“关爱失独伤残家庭”为主题,为辖区失独伤残家庭提供全方位、全覆盖的个性化服务。做好发放“__通”爱心卡,提供“__通”服务包的工作,弘扬“大爱罗湖”精神,让失独伤残家庭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关怀。

四是做好对育龄群众的知情选择宣传工作,加强对网格员关于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培训,指导育龄夫妻及时落实避孕节育措施,广泛开展免费计生技术服务项目,继续推广“节育奖”。

五是规范好药具管理发放,积极开展以药具知识普及、咨询指导、随访服务为主的药具发放工作。扎实推进普查普治工作,为辖区户籍育龄妇女免费健康检查。

一是根据市卫计委、区卫计局关于做好计划生育挂钩帮扶工作的要求,党政主要领导、副处以上领导及各科室要深入到挂点社区,定期听取社区计生工作汇报,研究协调和落实解决人口计生工作中的人、财、物等问题。

二是开展计划生育“五关爱”慰问活动。特别在元旦春节期间慰问计划生育困难家庭,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爱落实到群众中去。

三是推进“家庭保健”计划。以家庭为载体,通过各种宣传途径提升居民健康知识素养,倡导“天天开心,日日运动,饮食均衡,戒烟限酒”的健康生活方式,全方位推进以健康为主题的家庭文化建设。

一是严格按照现行政策法规及市、区有关规定,依法办理计划生育证明。

二是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打造诚信计生、阳光计生,杜绝虚假计生证明、收取“办证费”等违法违规行为发生。

三是严格执行社会抚养费征收程序,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

四是完善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和特别扶助制度,坚持协会宗旨,全力服务计生工作大局,发挥好计生协会在扶贫帮困中的作用,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形式多样的生育关怀行动,做大做强幸福工程,造福于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增强协会的凝聚力。

一是重视队伍建设,加强业务培训,确保计生队伍稳定,全面提高基层计生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1、定期召开计生工作例会,以会代训,集中解决计生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

2、开展迎检省、市、区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评估方案的培训,认真领会省、市、区关于考核的有关精神,按要求做好迎检工作。

3、开展人口理论培训班,深入学习省、市、区卫计部门的最新文件和计划生育政策法规。

二是强化信息应用,扎实开展数据清查工作,全面提高数据质量。

1、至少举办2次《__省全员人口信息系统》和《全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系统》业务专题培训学习。

2、深入开展全员人口数据清理清查工作,特别是历年漏报、错报、瞒报人口出生数、“四术”数、查环查孕数等,做到清查到位,不漏户、不漏人、不漏项,全面录入系统。

3、加强部门协作和区域协作,定期做好出租屋、派出所、医疗卫生部门、民政等部门反馈的数据核对工作,完善全员信息系统的数据库,提高准确率。

六、不断推进计生工作服务管理标准化进程,严格按照ISO标准规范计生工作,提升服务质量

科普信息化工作计划范文11

热词:3D打印 新科技信息 舆论热点

《3D打印 打印未来》一书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13年6月出版,出版后重印1次,累计印数10000册,即将重印第2次。2013年9月,该书的繁体中文版权由台湾一家出版社买走。《3D打印 打印未来》曾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度“版权输出奖”;2014年10月获得第三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科普图书类)银奖;并于2014年12月获得科技部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在国内科普创作低迷时期,图书出版市场处于不景气的形势下,《3D打印 打印未来》能取得这样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该书的策划分不开。

在新的出版形势下,如何策划出读者喜爱的科普图书并非易事,但也不是无章可循,作为该书的责任编辑之一,笔者在此总结经验,梳理策划思路,以期供同行借签和参考。

敏锐把握新科技信息和舆论热点,策划新选题

2013年年初,“3D打印”突然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3D打印概念股也横空出世,各大媒体集中报道,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纷纷制定政策推动3D打印产业化;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在公众场合宣称:3D打印技术将推动美国经济增长,3D打印将为几乎所有产品的制造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一时间,关于3D打印技术的报道铺天盖地,3D打印技术几乎无所不能。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总编辑和编辑面对关于3D打印技术的各方面报道,意识到3D打印技术也许正是公众迫切需要学习和全面认识的一个新鲜事物,立刻决定要出版关于3D打印技术的图书。

在当今新技术、新知识爆炸式增长、报道的社会,能从如此多的信息中敏锐筛选把握有用的信息用于图书出版,需要出版人具有敏锐的出版嗅觉和良好的发散思维,抓住公众关注的热点和舆论导向,就会为自己赢得好的策划灵感,从而占领出版先机。

“打铁要趁热”――及时组织编写委员会

有了好的策划灵感,还得“打铁要趁热”,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编辑立刻做了市场调研发现,当时国内图书市场只有中信出版社于2013年4月出版的《3D打印 从想象到现实》一书,此书的中英文版同步出版上市。市场调研表明:市场上同类书仅此一本,还是引进版图书,市场上并没有关于3D打印技术的中国原创图书。于是,编辑们决定立刻组织国内作者编写关于3D打印技术的原创图书。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是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多年合作的创作单位,该学会的领导务实、极具前瞻性,当他们得知出版社的想法后,决定立刻组织国内相关专家成立编写委员会,在短短一周时间就聚集了中航工业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研究3D打印技术的顶尖专家,并迅速召开了两次编写讨论会。

编辑和编写委员会的协同合作

在编写讨论会上,从最初的目录大纲、内容的选取确定,到书名的确定、图片的精选,专家和编辑们共同商讨。刚开始书名为:3D打印未来。经分析大家觉得该书名有歧义,“3D打印”在此处动名词定位不准,最终经多方讨论定为:3D打印 打印未来。接下来就是图片的取舍,原先有400多张图片,最后精选为320张图片,并对图片进行组合搭配。最后根据3D打印技术应用最广泛最成熟的行业,确定了16个热点、100个典型应用案例组成该书的第四章,第四章是核心章节,集中体现3D打印技术在工业设计、文化创意、建筑模型、首饰服装、医疗、航空航天等领域的个性应用和制造,正文设计图文并茂,让读者轻松、直观地全面认识3D打印技术。

编写委员会最终在一个月内全部交稿并定稿。编辑在一个月内编辑加工,最终在2013年6月成功出版,并在2013年北京国际工业智能及自动化展览会暨新工业革命与增材制造国际研讨会上隆重举行新书首发式,赢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

封面设计的灵感

《3D打印 打印未来》除了特色而生动的正文版式设计外,她的封面设计也同样别具一格,鲜明醒目。封面设计的灵感源于“打印”二字,红色正方形代表一台打印机,正方形没有完全封闭代表着“输入和输出”的含义,而“3D打印”四个字在正方形中则诠释了3D打印的全部寓意,封面上的色带用书中精选图片组成,整个封面设计颜色鲜明、醒目,设计寓意丰富而不失简约。正是这样的封面设计才使得在一片书的海洋中,该书能够最引人注目,从而脱颖而出。而且,《3D打印 打印未来》繁体版在中国台湾出版时,封面设计也基本沿袭了原版封面的设计风格,出版后得到了台湾读者的认可。

出版时机恰到好处

“3D打印技术”从出现在各大媒体上,到关于3D打印技术的图书大量出现在图书市场上,仅仅经历了10个月。《3D打印 打印未来》从策划到出版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当时国内图书市场还没有关于3D打印技术的原创图书,只有一本引进版图书。到了2013年12月,图书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有关3D打印技术的原创图书。如果编辑在有了策划灵感之后的任何一个环节稍有懈怠,《3D打印 打印未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有可能受到很大的影响。《3D打印 打印未来》的出版时间刚好是媒体已经全面报道了3D打印技术,但公众对于3D打印技术还是一知半解,迫切需要全面了解的时候,图书的出版正好解决了读者全面系统了解3D打印技术的需求。

科普信息化工作计划范文12

关键词:地下管线 系统框架组织设计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TU9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城市地下管线数字化管理平台简介

下管线信息共享平台以开放地理信息联盟规范的全国产空间信息服务系统为基础,融合了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众多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来的统一、完备的地下管线信息资源数据共享平台。该平台通过GIS技术对地下管线(如电力管道、燃气管道、通信管道、雨水管道、污水管道、自来水管道、工业管道等)信息进行管理,同时依托数据库技术建立起海量地下管线信息资源数据库,进而建立通用性强、功能齐全的地下管线信息系统。通过构建地下管线信息实时更新机制,实现对地下管线的动态管理。在城市当中,地下工程管线的网络布局是动态的,每天都可能发生变化。要保证系统中管线信息的准确性,必须对地下管线信息进行实时更新,因此对所有发生变化的地下管线要及时、准确地进行数据采集,这些信息应采用四维数据模式,其中包括平面坐标、高程和时间。所采集到的管线信息要及时更新入库,确保实现数据库中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的科学性、即时性与准确性。

2.城市数字化地下管线综合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

城市数字化地下管线综合信息共享平台是一个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数据库技术、数据发掘技术、网络技术、测绘技术、运筹学、规划学等众多学科和领域的综合性极强的应用系统。它的建设需要对海量信息进行采集、处理,这一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

2.1.系统框架

城市数字化地下管线综合信息共享平台主要包括:建库系统、综合运用系统、专业管线权属单位管理系统(具有动态更新功能),内网和外网公众服务系统等5个专业系统。为满足不用的应用需求,和共同构成完整的信息共享平台框架的需要,要求各系统具有相对独立的功能体系。通过各系统的有机组合构成以数据管理为中心,同政府有关部门、各专业管线权属单位等互联的远程通信网,构成分布式应用和集中式管理的城市数字化管线综合信息共享平台。

2.2组织设计

本平台要实现的功能包括:地下管网信息的管理、查询、统计、输出功能,另外还应保障管网数据的实时动态更新与维护工作。设计的市政工程管线种类有给水、排水、燃气、电信、电力管道等,为确保管线数据的共享性、准确性,需要经过对数据认真分析,形成合适的数据组织结构。

2.3数据库的建设

数据库是整个共享平台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数据库建设过程中,首先需要通过对现状地下管线进行全面普查,从而获得完整、准确的基础数据。然后将地下管线普查或竣工测量的成果输入数据库,并进行数据预处理、检查和纠错,形成具有内在关系的数据表格。通常,一个城市的地下管线数据量非常庞大,涉及的数据项目也非常多,数据的普查和预处理工序相当复杂。因此,地下管线数据库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难点:

大量信息的准确普查和收集;

依据信息内在规,律进行数据库的结构设计;

.对错误信息的现场复核和入库信息的更正;

多种管线信息的有效拼接。

2.4各子系统的操作管理和联通

每个子系统都针对不同的用户需求,对不同的子系统还需要设定不同的访问权限,每个子系统都要经过数据中心进行连接。如何实现不同权限多用户共同访问和各自的联通,需要从组织结构上加以解决。

2.5专业化的管线分析

对城市数字化地下管线综合信息共享平台来说,不能够仅为了实现管线信息的浏览和查询功能,还要尝试如何实现运用专业的方法和模型对不同的管网进行深层次的整体分析,如管网的安全,爆管分析,管线横纵断面分析,交叉口竖向分析等,使该平台具有辅助决策的功能。

3.政策支撑

为保证平台建设,以及建成后的有序运行,还需要出台一系列政策性辅助措施:

(l)完善相关制度,建立起一套统一协调的规章制度,并加强规章制度的制约性。从而避免相关规章制度的缺位、越位及交叉管理现象的出现。通过相关制度和法规来明确规定各部门的管理内容和管理范围,防止逾越本部门管理范围的越权行为,以及由于各管理主体权责不明确,而导致执行过程中产生交叉和冲突行为等情况的发生。

(2)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要求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来服务和规范管线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目前,城市地下管线的规划、投资、建设以及收益分配等都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规划、投资、受益等主体均由多个部门构成,因此为规范各自行为以及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保障城市地下管线健康有序发展,需要建立一整套与之适应的法律法规。

(3)明确管线规划在整个城市规划中的地位,使管线规划得到应有的重视,避免重主体(主体指城市规划)轻管线行为的发生。规范申报、审批、施工、验收及管理阶段的程序,保证管线建设各阶段资料的完整准确。

(4)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尤其是高素质人员的引进和培养。提高整个管线队伍的总体专业水平。

4.构件城市数字化地下管线综合信息共享平台的意义

城市数字化地下管线综合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城市地下管线的规划和管理水平,为城市地下空间的科学规划、利用提供信息支撑,为相关城市规划和建设部门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有力促进城市的数字化和信息化,对以后的城市建设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城市数字化地下管线综合信息共享平台的二级结构设计,可以有效保证平台基础数据库中地下管线信息资料的实时更新;其中的互动式设计可以真实反映用户需求。平台建成后,将为城市地下管线实现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还可以通过数据发掘技术对这些基础数据进行科学分析与预测。依托该数据共享平台,地下管线的管理工作不仅仅可以有效避免施工事故的发生,更重要的是可以极大促进有限的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同时还为地下空间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等提供科学、完整的基础资料,并有效促进地下管线的档案管理工作,实现地下管线的科学有序发展。规划管理部门通过设在其内的地下管线综合系统,可以全面把握各种管线的实时动态信息,从建设时间上实现对各种专业管线的统筹规划,避免出现对道路重复开挖的现象。设置在专业管线主管部门内的单体专业管线系统,可以为共享平台的运行维护提供健全的管线档案,和地下管线信息的及时动态更新,由各专业管线主管部门负责所辖管线竣工资料的及时录入更新,还解决了地下管线信息收集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