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微生物学实验

微生物学实验

时间:2023-06-05 10:16:36

微生物学实验

微生物学实验范文1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和方法是微生物学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已广泛渗透到现代生命科学的各个分支领域。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目标是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及时消化、巩固理论课上学到的相关知识,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针对传统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1]。 1改革实验教学体系 1.1保证实验课的独立地位,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 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课隶属于微生物学理论课,缺乏自身的独立性。开课学时及成绩考评时所占比重均有限,导致学生普遍重理论轻实验,上实验课时有些同学只动眼不动手,实验训练效果不佳,学生动手能力差。为保证实验教学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首先将微生物学实验课从理论课中分离出来,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设立一整套的考核指标,使学生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从严要求,有效地端正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态度。 1.2整合实验教学内容,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传统的实验项目根据理论课教学内容安排实验内容及顺序。如理论课第1章中讲授原核微生物,涉及到细菌的形态、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区别、细菌的特殊构造等,实验课中相应安排“实验1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的形态观察“”实验2革兰氏染色法”“实验3细菌的芽孢、荚膜、鞭毛染色法”;理论课中依次介绍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微生物的营养和培养基、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生态等[2],实验课内容依次安排“实验4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的制片及简单染色”“实验5培养基的制备与消毒灭菌“”实验6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实验”“实验7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实验8水中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测定”等实验内容[3],看似与理论课同步,实际上各实验安排彼此孤立,缺乏前后连贯性,浪费实验材料和教师的宝贵时间。如在实验1~4中,教师须专门配制各类培养基将实验所需四大类微生物培养出来,教师通常需要准备1周左右的时间,而学生上课时只需直接做相关的涂片、染色即可,用完相关材料就无再次利用的价值,实验5中又须准备试剂让学生去配制四大类微生物的培养基,然后消毒灭菌,而此实验中配制的培养基因量多无法全部放入冰箱保存,相隔2周做第7个实验时,大部分培养基已因失水或染菌无法使用,又须教师重新配制,因此既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又浪费了实验材料。此外,每次实验课只有3课时,最后3个实验无法及时完成,影响实验结果的观察,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针对上述问题将实验课独立出来之后,对实验内容及顺序进行了调整,第1个实验为“培养基的配制与消毒灭菌”,在等待灭菌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微生物学实验的相关手工操作,包括三角瓶棉塞、试管塞的制作以及试管、培养皿的包扎,相关的消毒灭菌方法,完成后做第2个实验“土壤中微生物的分离纯化”,让学生用前一个实验中自己配制的培养基及消毒的试管、培养皿等分离纯化四大类微生物,因细菌、酵母菌生长较快,酵母菌分离纯化后置冰箱保存,待细菌分离纯化后做第3个实验“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和细菌的单染色”,接着做第4个实验“革兰氏染色法”、第5个实验“细菌的芽孢、荚膜、鞭毛染色法”,这一系列实验做完后,生长较慢的放线菌和霉菌也分离纯化出来,再接着做第6个实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的菌落形态观察与简单染色”。第7个实验为“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实验”,此实验中使用学生自己从土壤中分离到的细菌作为实验菌种,以实验室保藏的标准实验菌株作为对照,因每位同学分离到的菌株不完全相同,实验结果多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8个实验为“水中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的测定”,相对较为独立,故此放在最后做。重新调整后实验1~7具有明显的连续性,各实验之间不再孤立,也不会造成实验材料的浪费和教师的重复劳动。由于第1个实验中培养基的配制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后面6个实验的成败,通过对实验安排的介绍,认识到这一点后学生从开始做实验就认真仔细,在配制培养基时是分小组实验,每组成员之间会通力合作,每一步都小心仔细,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有助于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的团队精神。 2改革教学方法 2.1强调学生课前预习,加强教师课堂指导 调整实验内容体系后,实验中需要学生动手的内容明显增多,如课前没有充分的预习,不熟悉实验内容,实验时缺乏全局意识,学生只能按照老师的讲解和安排一步步完成实验,难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所以安排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显得尤为重要。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如实验需要的器材;实验的原理;实验的关键步骤;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影响因素,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等。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的掌握程度,重点强调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可以节省理论讲授的时间。节省下来的时间可以加强巡视、指导,便于及时发现问题,答疑解惑,充分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2认真批阅实验报告,及时归纳总结 每次实验课后要求学生及时上交实验报告,交后教师及时批阅,针对出现的问题,分类归纳,列出有代表性的问题,在下一次实验课时逐一讲解,指出错误或不足,提供正确全面的答案。此举有效改变了学生只写报告、看成绩不看评阅意见的现象。 3改革评分方法 以往微生物学实验成绩由实验报告(占30%)、实验理论考核2部分组成(占70%),部分学生实验动手能力不强,但写作能力强,导致实验总评成绩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通过改革,实验总评成绩改由课前预习成绩(占5%)、课堂操作成绩(占15%)、实验报告成绩(10%)、实验理论考核成绩(占30%)、实验操作考核成绩(占40%)5部分组成,降低了实验报告成绩所占比重,提高了实验操作成绩的比重(图1)。此改革的直观效果就是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由相互推让到争相动手,甚至有的反复重做几遍,直至获得满意结果,实现了由老师“要我做”到“我要做”的转变,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p#分页标题#e# 4结语 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通过调整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和实验考核方法,端正了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态度,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充分保证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在科学研究中的团队精神。

微生物学实验范文2

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山东大学,实验室是作为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发展项目的一个子项目,由世界银行贷款120万美元,国内配套362万元人民币投资建设的。

1995年11月通过国家验收,并开始正式运行和对外开放。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俞俊棠教授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曲音波教授任实验室主任。实验室现有工作人员28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2人,讲师4人,工程技术人员3人。

(来源:文章屋网 )

微生物学实验范文3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以学生为中心

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现代生物学技术的重要基础。其独特的实验技术在生命科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复旦大学强调大学教学的服务意识,我们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工作,在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中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以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使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操作,灵活运用所学技能是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目标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微生物学实验操作的技能。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绝大多数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无论这些学生将来从事的是哪方面的工作,能够熟练运用微生物学的原理、方法和手段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非常重要。限于学时的原因,实际上为学生开设的微生物学实验内容不可能太多,必然存在一个取舍的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坚持在兼顾传授知识的同时,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第一位。学生在弄清实验原理、牢固树立无菌观念的同时,准确、熟练掌握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操作,综合、灵活运用所学的各项技能是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的目标。

据此,我们目前开设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基础实验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验基本功,包括培养基配制和灭菌、无菌操作倒平板、划线分离、显微镜的使用、微生物的染色等。此外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求学生掌握自控灭菌锅的使用方法,同时也强调学生在一个学期中需独立使用手提式灭菌锅一次。综合实验则侧重训练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内容包括微生物生长繁殖测定、育种、保藏、快速鉴定、免疫学技术、噬菌体效价的测定等。此外,还开设了综合性的选做实验,如酸奶的制作及乳酸菌分离及初步鉴定等。

二、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正确、牢固掌握实验技能

我们采用数码技术拍摄制作了实验教学视频。包括实验的内容、方法、原理和实验操作(重点)。对于每个实验,操作部分首先由实验操作经验丰富、动作标准熟练的教师从头演示一遍。然后,整个实验分解成数个关键动作,每个动作都缓慢重复数次,使学生能够看清楚。最后,对于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菌种的要求、容易犯的错误操作都具体指出,并说明危害。在将整个实验操作重复一次后,实验视频最后给出本实验中应该得到的实验结果,如显微摄影图片或者菌落图片等。实验视频在每次上课前供学生学习,不但提高了实验课的质量,并且使实验教学更鲜明生动,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同时,我们还制作了完整的实验课件,供校内学生下载后独立学习之用。

当然,根据我们的体会,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不能完全代替教师课堂的讲解和示范。但是教学视频的采用,对我们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非常重要的。比如颜色、动作等,简单的语言是很难描述的,采用视频、图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讲解更加直观准确。

三、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实验课程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条件

微生物学实验成败通常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我们非常重视学生实验前的预备实验,并在实验课前准备好各种实验材料,主要包括菌种和相应的试剂等。而有些材料则由学生准备。学生自己从复旦校园内的燕园、曦园采集水样,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放线菌的筛选则由学生自己采集土样,分离放线菌。另外,试管、移液管、培养基、培养皿等材料一般都由学生自己动手提前一周准备。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充分的课前准备确实是实验课取得良好效果的基本条件,同时对于培养学生扎实的实验功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也是很有必要的。

四、采用全面的考核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优异的成绩是对学生学习的认可,必须合理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努力和结果。我们在开设实验之初,就明确了成绩评定的几个部分,包括重要的几个关键实验操作、实验结果与报告、实验考试成绩、平时表现等。平时表现主要参考日常实验是否认真,是否注意环境卫生,实验后是否整理台面和周围环境,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关键的操作主要选择革兰氏染色、无菌操作倒平板和四区划线分离纯化等。实验结果主要通过当堂检查、课后检查和报告批阅等途径以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验结果情况。而实验报告主要了解学生是否认真书写,尤其是对实验结果能否认真记录,并对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提出自己的新想法等。期末进行的实验考试,既不是考核对实验书上操作步骤的记忆,也不是考核单项实验操作,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实验。即利用一学期学到的知识和技术进行“盲样中微生物菌群初步分析”。其中从设计实验方案到准备实验材料,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根据实验需要自己查阅参考文献,同学间可以相互讨论。学生普遍反映这种考试方式很有挑战性,时间虽花费多些,但很值得。这种考试方式不但检验了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实验方法和技能的程度,同时也使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增强。

五、培养年轻教师,保持教学队伍的稳定性

目前,不断有年轻教师参与到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年轻教师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虽然有一定的新思路、新观点,但缺乏相应的经验。为培养年轻教师,主要通过如下几条途径:一是针对初次承担该课程教学的年轻教师,组织年长教师听其试讲及观其示范操作等,并对他们的讲课及实验操作情况进行点评:二是随时讨论,特别是年长教师随时关注年轻教师上课情况;三是不定期召开实验教学研讨会。

六、全时段开放实验室,方便学生随时进行实验

微生物学实验的独特性之一是微生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时间,观察结果有个最佳时间。同时,现在大学生的课程彼此不一,通常存在时间冲突等问题。为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尽量保证所有的时间实验室都开放,让学生随时都可以观察结果。在我们的教学中尽量保证这一点。周一到周五的工作时间,实验室都是开放的,有专门的教师管理和指导,并提供实验用材料等。周六和周日,在实验需要的时候尤其是综合实验阶段和考试阶段,都安排开放。我们要求学生在实验室注意安全,有问题及时向教师汇报。

七、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听取学生意见,是实验课不断进步的动力

微生物学实验范文4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随着现代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对生物学专业学生的需求在日益增加。与之相适应,许多高等院校都相继设立了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制药等相关专业。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各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如何进行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是广大微生物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

由于微生物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实践性强,传统的实验课程教学体系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今后的发展。在微生物实验教学中,我们发现虽然在详细讲解后进行操作演示,但学生对标准的操作要领并不能很快掌握,以至于在实验过程中还是犯同样的习惯性错误。学生不能很好的掌握实验过程中的具体和关键性的标准操作,不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加大实验教学力度,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的改革势在必行。实验教学课件可以实现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细节表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的学习或对难点、重点反复的观看和学习。课件操作方便,使用多媒体技术即可自动演示实验过程,可以加强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认识和思考,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调整和增加新的实验项目将一些独立的知识点贯穿起来,既能增加学生的学习效率,又利于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扩充和改进微生物实验项目,调整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的比例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微生物学实验改革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对已有实验项目进行了调整和改进。新增加实验项目2项:菌群生长动力学实验和抗生素抗菌谱及抗生菌的抗药性测定;调整实验项目2个:① 实验室环境和人体表面微生物的检查。该部分是将“实验室环境及人体表面微生物的检查”这一实验(6学时)进行延伸。调整后的内容是以该实验为主线,在达到上述目的的基础上,再加上细菌的划线分离、纯培养及菌种保藏等内容,从而让学生较系统的学习培养基制备、高压灭菌、无菌操作技术,细菌培养、划线分离、纯培养技术、通过菌落特征对细菌进行简单分类以及菌种的保藏等知识和技能训练。另外,以该实验为例子,给学生灌输从环境中筛选菌种的方法步骤等。通过本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微生物相关操作,建立无菌操作概念,了解菌种的筛选分离等基本知识,为以后的实验准备工作和研究型教学奠定基础。② 将原来的“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化(8学时)”改为“土壤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和鉴定(不限学时)”。调整后该部分内容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感兴趣的课题进行文献调研、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筛选出自己感兴趣的菌株并进行鉴定(包括分离株的菌落特征、菌种的形态、大小、染色特性、生理生化特性等,再结合伯杰氏手册进行鉴定)和一定的应用研究(如特殊降解性能),最后以科技论文的形式提交实验报告,以及进一步延伸作为自己的学士学位论文选题研究。在实验过程中,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根据需要安排时间。

针对微生物实验在内容上的调整,我们设计了新的实验教学结构层次。将实验重组为基础、专业、研究性三个教学层次,各层次均由指导、自主、综合、设计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同要求的实验组成;以课程、课外,必做、选做,开放等多种形式开设;开放性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设计,独立准备和操作,从材料的准备到实验结束的全过程,都由学生独立完成,完成较为完整和系统的实验课题,使学生品尝自己的研究成果。

二、标准化实验操作光盘和实验教学课件的制作

为满足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的需要,丰富教学手段,课程组组织以实验操作经验丰富的教师为主,录制了一套标准化实验操作光盘,制作成教学课件(尤其是操作较为复杂,结果不易观察的实验,如:酵母菌的形态观察、死活细胞的鉴别)。将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器材、操作步骤、注意事项以及一些微生物形态与结构以试听形式展现给学生,这不仅增强了实验操作演示的生动性,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而且还使学生能很快掌握操作要领,加强了记忆,从而提高了实验教学水平。

三、改进实验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

传统的实验考核的方式主要以实验报告为主,针对这样的考核方式,学生常出现相互之间抄袭,作业敷衍的现象,既不能反映学生实验的真实水平,考核指标也比较单一。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实验教学的改革实际,我们重新制订了实践教学评价标准。首先加大了实验成绩在该课程总成绩的中比例,由原来的10%提高到20%;成绩构成包括理论水平、实际操作技能和实验报告三部分,将开放性实验设计方案纳入评分范围,实验进行过程中记录平时成绩,对实验结果不做硬性要求,但可作为评分参考。

四、总结

实验课大多为理论课的附属课程,实验成绩往往作为理论课成绩的参考或以很低的比例计入理论课成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轻视实验学习和实验能力的培养。微生物实验课是生命科学所有本科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每年有几百名学生进入实验室学习,对实验项目的的调整可使众多学生受益。目前调整的实验项目和教学课件已经用于实验教学,效果很好。与以前相比,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微生物最基本的操作技能,了解微生物学的基本知识,加深对微生物知识的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积极性都被充分挖掘、调动起来,能够主动地去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微生物与我们人类的关系,并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能够与别人很好的协调与合作,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总之,通过项目调整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今后我们还将继续进行改进,以期获得最佳的教学模式,推动实验教学的改革进程,使实验课教学真正能够达到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沈萍,范秀容,李广武.微生物学实验[M].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周德庆.微生物学实验教程[M].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金正一.建设开放性实验室的思考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124.

[4] 韩冰,李蘅,孟建宇.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7,22:144~145.

微生物学实验范文5

关键词 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 实验教学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综合了临床医学、免疫学、临床抗生素学和医院流行病学等几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临床感染性疾病的快速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方案。课程以培养 “基础知识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符合时代要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为目标。实验教学在课程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关系到医学检验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我校微生物教研室围绕着医学检验的培养目标在实验教学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浅谈一下我们的实践。

1保证实验教学在课程教学中的比重

实践是理论走向应用的唯一途径,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养成都需要实践。实验教学是传授知识和训练才能相结合的过程,相对于理论教学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与创新性。因此我校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的教学一直坚持理论学时与实验学时的比例为1:1。

2建立完善的实验教学管理体制

对于实验教学我们采取实验室主任负责制。严格实验教学环节,制定实验授课计划,坚持课前集体备课、预试验制度,确保教学的顺利完成。带教教师必须经过系统培训。凡从事试验教学的青年教师两年内指定1名高级职称教师为指导老师,制定培养计划,负责全面培养,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实验的准备、实验的预示。定期对青年教师进行实验考核,保证教学质量。

3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1)基本技能实验:临床微生物学与检验主要是对多种病原微生物进行鉴定。形态染色、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药敏试验是微生物鉴定的常规方法。因此我们安排了革兰染色、抗酸染色、培养基的制备、细菌的生化试验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等基本技能试验,在实验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

(2)基础训练实验:病原微生物的检验程序和鉴定依据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设计了单一病原菌的各种鉴定实验,通过亲自动手试验,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该菌特有的鉴定特征。

(3)综合性实验: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拿到的是各种病人的标本,通常情况下,标本中会有多种菌,这就要求我们能够从混杂的菌种找出致病菌,因此我们接合临床将已知的几种菌(包括致病菌和非致病菌)混合在一起,制成模拟标本,让学生从中分离出某种指定的病原菌。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对该菌鉴定特征能够完全掌握,对检验的基本步骤也有了清晰的认识。

(4)设计性实验: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的目的是帮助临床大夫找到引起疾病的病原菌,因此我们接收到临床标本后不可能知道是何种病原菌引起病人的感染。因而我们在实验课中安排了设计性实验。采用双盲临床标本(教师和学生均不知道结果),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每次实验前根据上次实验结果确定本次实验的方法及所需实验材料,并列出明细表,根据明细表发放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标本鉴定完毕,组织学生对鉴定方法的选择、设计及实施过程进行讨论分析,寻找最佳实验诊断方案。在实验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学生主动求证的过程,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通过设计性实验学生对临床常见标本中病原菌的检验程序及鉴定依据能够完全掌握。

4改进教学手段

以往的实验教学多采用教师口头讲解配以板书相结合的模式。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充实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以提高演示性、验证性及形态学示教实验内容的教学效益。另外我们还增加了临床见习课,利用附属医院先进的检验仪器设备进行现场情景教学,使教学与临床更好地接轨。

5开放科研实验室,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

充分利用教研室现有的科研设施条件,对学生开放。提供2~3个大纲以外的设计性实验,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促进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广泛开展课外科研活动,成立大学生科研小组,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使学生受到一系列的科研训练,培养科研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6建立合理科学的实验考核体系

实验教学考核不能单纯地从掌握书本知识的程度来衡量学生的水平,更重要的是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的实验考核包括两部分:其一为平时课上表现,如学习态度、课堂纪律、操作技能、检验程序的设计、实验报告书写、发现及解决问题能力等。其二为实验考试,考试内容为临床工作中常用的实验技术和方法,涉及形态学检验、分离培养技术、生化反应、血清学实验等,每个同学参加全部测试内容,由监考老师当场打分,保证考试的公开和公平。

我校微生物教研室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教学改革,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体系,并于2009年被授予省级精品课程。然而,改革没有止境,我们会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大力度,深化实验教学改革,以适应21世纪医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微生物学实验范文6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 生物工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009-02

生物工程是在20世纪飞速发展起来的,由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化学工程、计算机等学科交叉结合发展而成的一门新兴复合学科,被视为人类21世纪三大前沿学科之一。生物工程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医学、药物学、能源、环保、冶金、化工原料等领域,经过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已成为新世纪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技术之一,生物工程产业也逐步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它必将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生活等方面产生巨大影响,为世界面临的资源、环境等问题的解决提供好的方案。

微生物学是生物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和变异以及微生物的生态、进化、分类及其与人类、动物、植物、自然界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生物学科,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学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强调理论学习的同时,同步进行经典的微生物学实验,已成为生命科学类各专业本科学生微生物学教学的特点。通过实验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加深对理论课的理解,使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紧密地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而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属于“填鸭式”教学,通常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按照实验要求和操作步骤依样画葫芦,使实验流于形式,教学效果较差。为了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生物工程专业的人才,就必须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课题组在多年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逐步总结出了一些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和措施,现总结如下,以期为该课程的改革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一 重视实验教学

实验课教学是微生物学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通过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对于培养其科学方法和创新精神均能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但长久以来,高等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一直存在于学生,甚至部分教师头脑当中,这种观点的存在从主观上降低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试想学生如果认为某一课程并不重要,他怎么可能去学好它?生物学是当今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知识更新很快,新技术层出不穷,高校生物学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应不断更新,提高对人才培养工作的认识,把技能培养看成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在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验课教师都要向学生反复强调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改变学生长久以来形成的轻视实验课的观念,为实验课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主动学习氛围。

二 引入多媒体教学

微生物学实验中有许多实验操作技术,如制片、接种、平板划线分离、涂布等,许多技术又涉及无菌操作,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教师讲解、示范后,学生亲自操作。但由于实验教学的特殊性(如实验室面积大,学生不易听清老师的话;实验器材多,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等),学生注意力经常不集中,不理会老师的讲解。以至于我们经常发现在讲解时反复强调的问题,许多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照犯不误。为了提高老师在讲解示范环节的教学效果,在自治区以及学校教改项目的资助下,课题组根据我系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实验的教学内容,拍摄了整套实验操作的教学视频,并制成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播放多媒体视频,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再由教师归纳、总结。在这两方面的作用下,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

三 重编教材,改革实验报告制度

针对微生物学实验,有许多公开发行的教材,但由于各个高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各不相同,这些教材对于某一独立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来说并不是最完美的。如某些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反复遇到的问题在教材中并未提及;某些实验原理,教材中讲解得过于简单,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课题组针对本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具体情况,重新编写了教材,教材的编写掌握3个原则:(1)越详细越好;(2)原理性的知识点一定写得易懂;(3)在适当的地方对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说明。通过这一措施,我们发现很多问题学生都能在教材中找到答案,而不是一头雾水地得过且过了。

在实验报告撰写中,学生通常花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实验原理、目的、实验步骤这些“死”内容,而对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几乎没有。高等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实验教学就是训练学生这一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但传统的实验教学却往往忽略了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针对这一问题,课题组在教学过程中不再要求学生撰写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等内容,但必须对结果、思考题以及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实验报告评分。

四 引入考试制度

长久以来,实验课程作为理论课的配套课程,往往没有考试环节。受此传统观念的影响,虽然如今绝大部分高校的微生物学实验课都已单独设课,但也缺少考试环节,一般是通过实验报告的优劣来判定课程成绩。缺少了考试环节,学生也就缺少了压力,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会下降,学习的主动性自然也会降低,学习的效果会大打折扣。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课题组在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最后设置了考试环节,每个学生都要单独进行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30%。考试分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2个部分,理论考试由学生随机抽取10道选择题进行解答,实际操作又分为显微镜使用和无菌操作2个内容。考试由2名老师负责(实验室老师和主讲老师),一人负责理论考试和显微镜使用,一人负责无菌操作。每次考试有2名同学参加,在考完理论和显微镜使用后,进入到无菌操作环节,此时另2名同学进入考场,考试理论和显微镜使用,依次类推。在考试过程中,教师根据制定的实验操作评分标准为学生评分(见下表,供参考),不及格者重考。通过这一方法,增强了学生对微生物学实验课的重视程度,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十分有帮助。

五 注重“授渔”

微生物学实验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不仅要使学习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更要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教学中,从实验课内容的设置到教师的教学观念上都忽略了对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课题组在实验教学中,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实际的生产情况,设计了相应的实验,如:环境微生物的分离、残糖和总糖的测定、发酵罐使用等,并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和问题进行分析,以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开设综合性的实验课程

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属于“填鸭式”和“保姆式”的教学,通常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按照实验要求和操作步骤依样画葫芦。为了提高微生物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强化学生对实验技能的掌握,课题组在微生物学实验这一课程之外,又设置了微生物学综合实验课程,目前设计了“环境中酵母菌的分离与酒精发酵”和“常见食品中大肠杆菌总数的测定”两个实验。通过开设综合性实验,能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综合实验过程中,学生从最简单的洗刷玻璃器皿开始,逐步深入地开展实验,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学的内容及要求,易于学习和记忆。同时也使学生经历了一个类似于科研工作的流程,初步培养了他们从整体上把握实验进展的能力,对提高他们今后的就业竞争力大有益处。

七 总结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实践教学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思维逻辑性、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最有效方法,是创新型人才培养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微生物学实验作为生物工程专业最为核心的实验类课程,对于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极为重要。针对如何提高微生物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国内各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大量的改革措施和手段,课题组认为目前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比较重要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

如前文所述,高等教育中一直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这种观念的存在,从根本上阻碍了实验教学的改革。因而,要想提高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首先就要提高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

2.学生轻视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对实验结果和问题的分析,是一个人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长期的训练能提高思维的逻辑性,有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的成长有极大的好处。而目前的教学却常常忽略这一点,教师往往认为只要学生能完成实验就好,因而没有积极引导学生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

3.设备欠缺

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包含了众多独立的或有联系的实验内容,涉及许多实验器材。有的学校由于经费问题,不能满足一人一套设备的需求,往往采用多人共用一套的方式来解决。这样一来,常常会形成一人操作、多人看的局面,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但这又是学校自身难以解决的。因此,还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加大对学校的扶持力度,建设好实验教学的平台,为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肖冬光、陈宁、陈叶福.关于生物工程专业教学计划改革的探讨[J].中国轻工教育,2007(1):65~66

[2]杨华、路福平、王洪玲.生物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2006(1):56~57

[3]肖美燕、孙万邦.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8(19):20

[4]毛宁.生物工程专业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改革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01(3):96~98

微生物学实验范文7

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江西省上饶市 334000

【摘 要】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类学科,具有知识量大、内容繁杂的特点。在医学微生物理论教学中传统的方式存在学生积极性差、依赖性强的问题。为此要深入医学微生物理论研究,提高学生的综合理论能力及实验教学效果,培养更符合就业要求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本文主要是通过教学方式的改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课堂教学理论效果,并注重知识理论的更新,加强与临床学科的紧密关联,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医学微生物理论教学效果。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实验;教学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医学微生物学主要是对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机体的抗感染免疫、致病机制和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进行研究,其具有知识量大、内容繁杂、逻辑性差、知识面广、易混淆等特点,这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基础医学中很重要又很难学。本文主要是对医学微生物理论教学实验进行研究,从而推动医学和生物科学等学科的高速发展,使得医学领域内的教学理念和教育模式得到更好的转变和优化。

1 改进理论教学实验内容,提高基本操作技能

医学微生物理论教学实验对医学教育产生重要的影响。当前对多数医学院而言微生物实验在内容设置上多是采用经典传统的实验为主,通过理论教学实验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尽管能够做到内容规范,逻辑性强。但却缺乏灵活性和系统性。使学生不能够在实验中全面掌握基本操作技术,这也会降低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首先要准备好必要的材料和工具:菌种、染色液、玻片、生理盐水、酒精灯、接种环等,如图1 为接种针和接种环的结构,还要不断改进理论教学实验内容。以下为本实验研究需要包括的内容。

正确维护和使用油镜。在教师的理论指导下,学生要正确掌握油镜的使用方法,做好使用后的维护工作,这些也都为医学微生物实验中观察细菌奠定了基础。

学生还要掌握细菌观察和常见染色的方法,这就需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从而更好的应用于实践之中。要学会细菌涂片的制备(如图2),并能够运用悬滴法来观察细菌,掌握革兰氏染色、抗酸染色和一些特殊的染色方法,这样也是为医学微生物实验做好了更充分的准备。

各种培养基的制备。教师要对常见的一些培养基进行理论分析,并结合实际来训练学生对培养基的制备,让学生树立无菌观念,更有助于实验的顺利进行。

2 整合实验内容,强化基础理论知识

学生在教学实验中只有亲自动手操作,才可以验证经典理论,并对一些经典的理论有更好的理解。传统的实验教学过于注重教师对原理、目的和步骤的讲授,学生只能进行机械化的操作,按部就班的根据实验指导完成操作。这些模式化的实验教学,能够让学生对实验内容有所掌握,但却脱离了理论,实验也没有办法应用于以后的工作实践之中。实行综合性实验,将3 个以上互相独立的知识点串接形成实验项目的试验任务,这可以帮助学生能够从整体更为系统的把握医学微生物理论。根据医学微生物的知识体系来把相关的实验进行整合形成三大综合性实验,从而使得其与教学内容更好的衔接在一起。而这三大综合性实验是指消化系统感染微生物检测、呼吸系统感染微生物检测和创伤感染微生物检测。消化系统感染微生物检测其包括肠道菌的分离培养,常见肠道细菌的形态和培养特性,对伤寒及副伤寒的血清学鉴定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有关消化系统感染微生物的理论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并能够将这些实验方法灵活的运用于对消化系统感染微生物的检测之中。呼吸系统感染微生物检测包括血凝抑制实验、血凝实验和结核杆菌抗酸染色实验等。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呼吸系统感染微生物的实验技能。最后一个创伤感染微生物检测,主要包括血浆凝固酶实验、临床标本厌氧菌分离实验等。这使得学生能够对相关实验的原理、步骤有所了解。

3 对实验内容扩增,提高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

医学微生物学由于大多数实验都是对经典实验的一次又一次的验证,是书本知识的重复,不利于学生发散科研创新思维。而且因为技术发展飞速,这些也实验往往也都落后于现代微生物学技术研究。因此只有对实验内容进行扩增,增加设计性实验的比重,并增强实验教学的创新性,从而使得科研工作可以实现进一步的提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树立严谨科学的态度。

在设计性实验中,要严格按照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来设计实验方案,并遵循实验步骤,还要结合客观的误差分析法,从而根据理论分析实验结果。设计实验更注重考查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情况,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以设置开放性实验的教学模式,由教师带领学生做课题,为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的机会和平台。从而拓展学生的微生物科研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 结束语

在近些年来,医学微生物理论教学实验的研究内容也在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从而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锻炼。加速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培养,医学微生物学的研究也将向着更深更高的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 钟有添, 王小丽, 吕军华. 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讨[J]. 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05) .

[2] 雷迎峰, 杨敬, 徐志凯. 医学微生物学发现史在教学中应用的思考[J]. 基础医学教育,2011(02) .

微生物学实验范文8

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对实验室开放的认识

学生是实验教学的主体,没有学生在业余时间到实验室参与实践活动就谈不上实验室开放。所以,学生对待实验室开放的态度成为实验室开放成败的关键[1]。现有的教学体制和模式使学生只注重理论课的学习,对实验课和开放实践环节缺乏足够的重视。针对目前存在的状况,应加强实验教学主管部门的足够重视,并开展一系列的激励和宣传措施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开放实验室的实践环节中来。教师作为开放实验室的组织和管理者,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计划和安排微生物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并适当延伸和增加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内容,让学生充分参与。

2建立有效且实用的实验室开放机制

完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强化实验室开放的科学管理。首先要规范和调动实验室教师的责任感和安全意识,做好仪器设备的维护和监管工作,提高利用率,使得设备既要能够满足实验室开放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又要防止闲置浪费现象的出现[2]。其次,建立好开放实验室的软环境[3]。实验室开放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开放性实验室的课题设置应该具有创新性、趣味性,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地投身到实验中来[4]。例如,可以针对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相关内容,增设食用菌的栽培管理、真菌形态的观察和鉴定等基础性、综合性相结合的设计实验,丰富实验室开放的内容。最后,加强开放实验室的监督和检查力度。生物技术实验室的开放是一个长期、持久的工作,必须有一套严格的监管制度。实验室的开放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并被纳入到正常的教学管理中来,定期检查、考核,并通过一系列的奖励制度来激励教师不断地坚定信心,在实验室开放的运行中不断地探索。

3优化微生物学实验内容,开设探索性和创新性的实验项目

微生物学实验是微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目前,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较少,甚至没有,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得不到锻炼;2.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远不及理论课;3.课堂时间有限,供学生操作和锻炼的时间少,学生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掌握不牢靠[5]。针对上述问题,实验教师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教学方案,完善实验课内容,提高微生物实验的课堂效率。首先,不断更新实验项目,在着重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引进生物技术领域的新方法、新概念。目前,微生物学实验的内容大致包括[6]:微生物的接种与培养技术、微生物种类的识别、微生物的生长与测定、微生物的理化实验等,在掌握这些基础操作与理论的同时,要引进新方法、新概念,逐步活跃学生的科研思维,提高学生对微生物学习的兴趣。其次,在注重基础实验的同时,增加设计性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通过查阅文献,扩宽科学视野,增加对微生物学实验的兴趣。最后,在保证完成实验教学目标的同时,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自选实验材料、自设实验因素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6]。

4利用实验室开放的有利条件,使学生充分参与到微生物学的科研项目中

教师的科研课题包含了所有微生物实验教学要求掌握的基本实验技能,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学研究中来,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项目内容,自己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主动安排时间完成。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成为实验的主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7]。5对实验室开放的成果进行定期的验收和展示定期的验收和成果展示是一种积极的鞭策和激励措施。定期的检查和验收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提高了教师和学生对实验室开放的重视和责任感。在此基础上实验室应建立激励机制[3],充分调动教师参加实验室开放工作的积极性。允许教师对开放性实验科研立项或教改立项,吸引实验指导教师参与到开放实验项目的开发以及自制教学仪器设备的创造过程中。对于好的实验项目,建立实验项目库,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

作者:孙晓东 赵志慧 单位:大连民族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微生物学实验范文9

摘要通过从充实实验设备改善实验条件,优化实验内容和合理按排实验时间,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践性实验内容,加强对实验课的组织、指导,重视实验成绩考核和记分等多方面对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有效地提高了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措施

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是一门操作技能较强的课程,同时又是与实践紧密联系的课程,如何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兽医微生物学的规范化、科学化操作技能,牢固树立无菌观念和熟练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兽医微生物学教学及实验课教学的关键[1-2]。但在传统的兽医微生物学教学中,多是把实验课教学看成对理论教学的补充和验证,实验课教学时间一般占课程总学时的比例较小。学时少,实验课项目单一,上实验课常是以验证和演示实验为主,缺乏综合性、设计性试验、实践性实验项目,严重限制了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且限制了学生才能的发挥。为此,笔者在多年的兽医微生物学教学中,对其实验课教学做了一些改革尝试与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加强实验室建设,改善实验条件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兽医微生物学的发展更是迅速,动物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及其内容不断拓宽。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动手操作实践技术能力,提高教师和学生科研能力,是目前兽医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抓住学院本科教学评估、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实验室建设的有利时机,科学利用教学、科研经费,加强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先后增添了一些高档的实验设备,如超纯水制备仪、全自动高压蒸气灭菌器、pcr仪、bs-1e数显振荡培养箱、hh·cp-7w型二氧化碳细胞培养箱、20~200 ml 8道移液器(transferpetteg-8,20~200 ml)、超低温冰箱、超净工作台、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生物湿微镜等,更新了老化的常规设备。为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等课程的教学改革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有利条件。

2重视实验课教学,合理安排实验时间

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多是以教师为主,学生在教师的安排下,根据实验教材内容进行基础理论验证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这种教学方法养成了学生的依赖思想,只是模仿操作不动脑深入思考,不利于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和积极主动操作能力。学生对实验课不重视,上实验课只是理论课的一种附属品,做好做差无关紧要。对此改革兽医微生物实验教学,首先将实验课时由原来占总课时的1/4增加到1/3以上,重视实验课教学,期终考试时增加实验课内容的比例,促使学生重视实验课学习。

实验课教学中有些实验连续很强,在以往上实验课时,多是2学时上1个实验,有些实验时间够用,有些实验则不够用,有些实验做起来观察则需要等时间,例如细菌的培养及在培养基生长性状观察,病毒的ha和hi试验、培养基的制备过程中的消毒等。结果是2学时后学生去上其他课程,不能及时观察结果或不能善始善终地把整个试验结果观察和记录完整,当时不能看到结果的,过后学生又不及时去观察结果,写实验报告时没有真实的实验数据,而是相互传抄同组或其他同学的结果。有的实验为了赶在2学时内做完,就得省略步骤减少环节,这样势必导致结果不够准确。针对实验教学中的现实问题,改革实验课教学,首先合理安排实验,确保实验的连续性。具体做法是:将实验课安排在下午,2个学时不能做完的可以借用课外活动时间将实验继续做下去直至做完。需要时间长的实验,任课教师自行安排时间,可以提前让做好预习和实验的准备工作,可以安排在课间、课外活动时间或其他业余时间进行结果观察,想尽办法让学生能将每个实验都能完整地完成,即不能因实验课程时间安排不当而影响实验的质量。

3改革实验课教学,优化实验项目

3.1改变单独实验为综合系列实验

对《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指导》的内容进行精心备课,优化选择重新组织实验项目,把原来单独实验变为综合性系列实验,将有关实验内容有机地串联起来,结合临床实际开好各个试验。例如将《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指导》的实验1“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实验2“细菌基本形态及构造观察”、实验3“细菌抹片的制备及染色”有机结合在一起,可定名为“细菌涂片的制备、染色、镜检及基本形态的观察”,用4个学时,分2次开出。具体作法:一是分发已培养好的各种细菌供学生抹片、染色、镜检,每个学生只涂其中1~2种,同学之间可互相交换观察;二是将学生不易制出的荚膜、鞭毛等标本片放在示教镜下或从多媒体幻灯片中,供学生操作间隙轮流观看,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这样做的效果是用4个学时开出了3个实验的内容,节约了时间,增加了实验的内容量,给同学们增加了操作的机会。可将实验指导中的实验4“培养基的制备”、实验5“细菌分离培养及移植”、实验6“细菌在培养基中的生长表现及无能运动力检查”、实验7“细菌的生化试验”、实验8“细菌的药敏试验”等5个实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生产实践中最常见疫病大肠杆菌病为实例,以分离培养大肠杆菌为主线,验证培养基制作是否规范合格和细菌的生化特性,观察细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性状表现,穿行细菌运动力检查,并可用药物敏感性试验的结果指导养殖场进行药物治疗。可用6个课时分成3个下午进行上课完成5个实验,使实验更加紧凑,保持实验的连续性和内容的完整性,加深学生对细菌培养性状观察、致病性、生化特性等试验印象。同时,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3.2减少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是过多的开设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实验内容很难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3]。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此压缩了演示性和验证性实验的实验时间,增加和加大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力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安排在相关理论课学习和基础实验操作技能熟练掌握之后,例如:仔猪大肠杆菌病(仔猪黄痢、仔猪白痢、仔猪水肿)、鸡的新城疫和鸡传染性法氏囊的微生物学诊断,分别在细菌各论和病毒各论讲过之后,这时学生对基本理论已经掌握,并对培养基的制备、细菌的分离培养、涂片、染色观察、生化试验、药敏试验、病毒的ha试验、hi试验以及沉淀试验等实验操作技能都已经掌握,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设的条件已经成熟。任课教师结合实际和疫病发展流行趋势,引导学生深入基层养殖场(户)调查研究,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做1个综合性设计实验,为养殖场(户)做1个细菌性或病毒性疫病的微生物学诊断。从病料采取、送检、病原体的分离鉴定到治疗方案的制定等,都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做。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吸引学生自觉的参与到新的实验内容中去,启发学生的智力,开发学生的智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5]。学生完成一个实验之后,非常有成就感,学生深有体会地说:“一个综合性实验几乎应用了整个兽医微生物学的所有知识,好像把全书都串通复习一遍”。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增加,提高了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4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4.1合理分配实验教学时间

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的开设务必增加了课时数,为把实验教学搞好就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任课教师根据实验项目合理搭配实验教学时间,如培养基制备实验中,高压灭菌需要等时间,利用这个空间可以增加贵重仪器的使用与保养、玻璃器皿的洗刷、干燥、包扎、试管棉塞的制作等内容。再如在ha和hi试验时,加完样后需要等时间观察结果,可以利用给学生讲述试验中红血球的制备和稀释方法等,时间得到充分利用。

4.2认真组织教学

合理分组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避免一些学生不动手的现象。首先指导学生对试验内容很好地预习,教师先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例如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实验前老师提出“哪些细菌是需氧的?厌氧的或兼性厌氧的?”做细菌制片染色前提出“哪些细菌是阳性菌?哪些细菌是阴性菌?”再如做病毒的凝集红血球试验前老师提出“哪些病毒具有凝集红血球的特性?”这样使学生即预习了实验又复习了理论课的内容知识,通过预习和查阅资料得出结论,调动了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6]。实验课上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都积极主动认真地做好试验中的每个环节。

4.3重视实验结果分析和实验报告的完成

过去学生上实验课往往忽视试验结果的观察、分析和实验报告的完成,相互传抄实验数据结果,有时出现错误结果也不查找问题出在哪。实验报告是学生实验课的主要作业,完成实验报告不仅使学生全面总结实验过程,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结论,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实验报告也是科学科技应用的一种形式。写好实验报告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每次实验后都要求学生就试验结果进行细致观察、记录、分析、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试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实验结果误差等现象,对此要查找问题出现的原因,吸取教训避免类似问题在以后的实验中再次发生。

5重视实验成绩,注意实验内容考核

实验成绩是衡量学生掌握实验内容的一个标准,同时也是反应实验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的重要手段,因此实验成绩的评分必须纳入兽医微生物课程的学习成绩之中。实验成绩要细致化、严格化,从实验的不同方面综合评分。首先是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要单独技能考试,占实验总成绩的60%;其次是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和实验报告的书写(是否规范、条理、清晰等)情况,占实验总成绩的20%,从实验报告中显示;实验理论记忆性的内容占总实验成绩的20%。实验成绩占该门课总成绩的30%~35%。重视实验成绩的记分,使学生上实验课出勤率、做实验的积极性、主动动手操作意识及创新思维能力都大大提高,实验教学效率也随之提高。

6结语

总之,通过兽医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尝试,改掉了以往学生做试验不思索、按部就班地照书本内容和教师讲的程序机械性操作的模仿做法。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学生对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实验中的失败体验和成功喜悦领会到了实验的真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好兽医微生物学、做好实验、深入实践探索研究的积极性。

7参考文献

[1] 杜扬.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j].教育探索,2009(3):8-9.

[2] 龙春阳,赵阿勇,周圻.改革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具有特色的应用型专业人才[j].教育探索,2009(2):64-65.

[3] 王国惠.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微生物学通报,2005,32(2):144-145.

[4] 司振书.兽医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初探[j].微生物学杂志,2005,25(3):108-109.

微生物学实验范文10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2-0014-1.5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微生物学涉及面广、应用性强、受益面宽、发展迅速,是生命科学领域中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也是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给排水工程等工科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并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微生物实验是微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与课堂理论教学相比,实验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其教学质量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对学生在知识、素质和能力方面都有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就迫使我们必须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技能的提高,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高科技社会的需求。微生物学实验方法和技术是生命科学专业人才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是转基因技术、克隆技术和发酵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的基础内容。微生物学实验以其独特的实验方法和技术在生命科学的发展中占据着突出的位置。近年来,随着创新人才教育的开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实施,逐渐使实验教学由过去单纯验证理论知识的旧模式,向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新模式转型。在这种情况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实验室建设

生物学是当今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知识更新很快,新技术层出不穷。因此高校生物学教师在教学观念上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要逐步改变过去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提高对人才培养工作的认识,把技能培养看成人才培养的关键。

实验中心设有一个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实验室配有1台教师机和20台学生机,观察细菌形态时,教师可以利用教师显微镜和计算机输出系统通过投影大屏幕直接动态讲解每一张细菌涂片,通过语音系统进行双向语音交流,可以针对全体学生,也可以针对某一学生;学生遇到问题可以随时通过呼叫系统呼叫,教师可以选择通话模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分组交流。数码互动系统可针对细菌涂片进行数码拍照,可以把细菌典型形态、染色效果好的涂片保存在电脑里。教师在主控台微机显示屏上可以观察到学生的镜下图像,每个学生的动态观察过程均在教师的监控之下。

二、注重产学研一体化

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这从根本上为了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将实验教学与产学研密切联系在一起,融入科技创新和实验教学改革成果,更新实验项目。在保留原有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及时补充专业相关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大力倡导和激励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积极开发一些新的实验项目。

三、改革教学方式

(一)重视实验预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要做好一个实验,预习是非常重要的。预习能力的培养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事先没有充分的准备与思考,当然就不会收到理想的实验效果,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了。但预习并不是简单了解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方法和注意问题,并写出实验预习报告,而是由老师预先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在掌握实验内容的前提下,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得出结论。应鼓励学生对实验方法、步骤提出自己的设想,重新编排、设计实验,充分发挥学生思路活、求创新的特点,使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加强实验操作指导

实验操作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的重要环节,实验操作的规范与否成为影响实验成败的关键。而学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专门训练,在操作时难免会出现思路不清,操作忙乱等问题。为此,在每一次实验课上,老师都要将实验内容进行总体讲授,理清实验的思路,并对主要实验操作进行示教,强调实验当中应当注意的事项,并要求学生在正式实验前对有关操作进行练习和熟悉,以此保证实验过程的准确性。同时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加强师生交流,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情况,随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和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

(三)规范实验报告书写,重视结果的分析

实验报告是对整个实验情况的汇总和记录。通过实验报告的书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实验原理、实验现象,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实验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以前,学生对实验报告的书写不够重视,随便找张纸,照实验书一抄就应付了事,还有的学生当实验结果不理想时,调整改动数据,使实验报告失去了其应达到的效果。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将实验报告成绩纳入到课程的总评成绩中,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同时实验指导老师统一规范了实验报告的格式和纸张,对报告中各项内容的填写提出了具体要求,并要求学生如实记录实验情况,如发现有编造抄袭现象,实验报告发回重写。另外在实验过程中。老师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在报告中进行分析讨论,对不理想的实验结果,引导他们去分析可能导致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通过这样的规定和要求,使学生逐渐端正了实验态度,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培养起了实事求是、善于探索的科研精神,真正从实验中得到了收获和提高。

四、改革实验考核方式

为了更加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验素养,我们改变了过去单一通过期末考试来评价学生成绩的做法,采用分项记分方式来考核学生的实验成绩。分项如下:

1.实验预习成绩10%。通过检查预习报告,考核学生对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的理解。

2.实验操作成绩30%。通过整个实验过程,考核学生对实验内容的熟悉程度与操作的规范情况。

3.实验报告成绩20%。通过实验报告,考核学生实验数据的记录、结果处理及回答思考题、分析实验现象和解决实验问题的综合能力。

4.期末笔试成绩30%。实验课单独考试,考试学生对实验原理、操作、数据分析等内容的掌握,综合考量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

5.实验习惯成绩10%。考核学生对常用仪器的熟悉程度,操作的科学性及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多角度主动地去进行探索。

以上是我们在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上做出的一些积极探索与实践,从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的信息情况看,这些改革在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今后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开拓创新,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出更大贡献。

微生物学实验范文11

微生物细胞通过分子和群体在生态代谢下,会产生不规律的变化和生态的变异。核酸物质的变化,微生物的病变,这些物质都会造成遗传细胞的不同,形成微生物细胞的变异,为了有效的控制这种状微生物的实验内容包括细菌的培养、环境中细菌的检查、药敏实验、细菌结构观察等方面。况,可利用DNA物质进行控制变异现象,降低有害物质的滋生。

一、利用多种渠道完善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可以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像微生物实验过程因教学需要会运用相关的仪器进行辅助教学,像一些大的仪器会花费很大的金额,所以一般情况下学习提供大型仪器数量较少,作为教师教学开展的工具,学生们就需要围在仪器周围观察,这就对教学质量和实验观察的效果造成了制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师生间对微生物研究的兴趣。合理的运用投影仪,可以将影像投射到墙面或电脑中,这样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清晰的进行观察,也方便了教师的操作和课程开展的教育性目的。利用正确和错误的操作,引导学生的判断能力,并能够分析问题原因,这样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通过实践验证问题,巩固学生的已有知识概念。强化教师通过问题找到学生操作步骤和技术方面的不足,及时进行记录,更好的完善教学内容。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微生物理论学习中的实验内容,虽然不是主要的教学,但作为帮助学生辅助实践微生物体系的学习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教师在实验活动作为略等的教学内容,缩短课时或是直接略过,这些都来自于教师的基本认识不够,没有认识到微生物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微生物教学内容是通过实践验证的学习内容,单靠微生物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不能有效的得以提高在思想、判断、认知等方面的技能。教师要认真准备教案,提前进行备课,实验室内的工作人员也要严格的进行监察的工作,监察内容为仪器调试、试剂和配制等内容,确保仪器和设备的严谨性,保证实验的数据准确。教师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验教学之前必须要提前做实验,对教学内容进行验证的同时,帮助教师找到实验教学中的问题,及时进行实验内容或步骤的整改,保证实验效果和,实验教学有效的开展。

三、提高微生物实验教学质量的措施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体积微小,微生物显示为食品、环境、医药等内容中。像一些有益的细胞一般在人体肠道中,就可以多吃一些相关的食品,如可以每天补充益酸菌、酸奶、奶酪等。提高微生物实验教学效率,挖掘出有益的微生物细胞。

1.完善学生评价机制

每次教学活动后要对学生教学中的表现,和实验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和评价,评价内容作为对微生物实验中的问题进行评估和整理,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实施手段。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考试的评估标准,不能完全根据成绩来评判学生的整体教学发展水平。要通过理论知识学习的掌握,学生在微生物实验中的表现和验证的结果,学习过程中是否提炼出好的学习方法,是否有创新意识、探索研究的精神都可以列为微生物教学考试的内容中。综合性的评估标准,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得以发展,保证教师可以不运用单一的方式根据试卷内容进行评价,避免抄袭呈现出学生最真实的水平,帮助教师根据学生个环节的问题,有效的找到措施去解决,从而更好的保证微生物教学的整体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2.开放实验室

受时间限制,实验教学内容一般局限于课堂教学,这会影响实验内容的研究质量,造成实验内容不能完成。微生物的实验和化学实验不同于微生物实验内容有些是不能马上看到结果的,像细菌的培养就需要几天才能看到结果。可以通过设定小组的方式,有效的提高实验的质量。建立微生物开放性的实验室,让学生可以参与教学实验中,鼓励学生进行对微生物大胆的分析、解决和创新。

3.改善教学方法

微生物的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的操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验教学内容要明确重难点,有针对性的对中点内容进行讲解或指导。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进行实验,避免集体实验或观察别人实验工程中造成学生的理解混淆。教师要不断的更新教学方法,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也是对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微生物实验通过文字图像,视频等内容进行结合,确保视听感官传播能够直观清晰的显示出教学内容。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元化的技术方法开展微生物实验教学活动,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从而保证教学质量。

微生物学实验范文12

关键词:微课;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生物实验课是把微观世界宏观化,将抽象事物具体化,帮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课程。可见,要想更好地贯彻课标中对初中生物的课程理念,实施实验教学,是行之有效的一条重要的途径。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常常由于受教学时间、教学空间以及教学设备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无法正常有效地开展实验教学。前段时间,本人有幸参加了市里的微课制作培训。在培训中,深刻体会到了微课的优势,觉得可以将其应用于我们日常的生物实验教学当中。

一、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现状

1.初识实验,零基础

对于刚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在小学阶段没有接触过相关的仪器,没有亲自尝试自己动手,通过科学探究获取知识的经历。可以说基础为零。因此,教师在实施实验教学前,必须花大量的时间跟学生讲解实验器材以及探究实验思路,好让实验开展得更加顺畅。

2.学时少,内容多

在初中阶段,学校一周分配给生物两课时。正常来说,要很好地开展实验教学,至少要花上两课时。比如,在实施七年级上册“练习使用显微镜”这节课时,对学生来说,是人生中第一次踏入生物实验室上课,换了新环境,不免有些异常的兴奋,因此,课前要先花上10分钟左右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实验室使用的相关注意事项的教学,接着,花上10分钟时间介绍显微镜的构造以及每个结构的作用。了解完显微镜的构造后,花25分钟时间讲解显微镜的操作方法,一节课45分钟,就这样没了,然而显微镜是进行初中生物实验必不可少的工具,且在初二的学业考试中,也是考试的一个必考点与重点,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显微镜,必须再花上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永久玻片标本。

3.学生动手能力有待提高

虽说实施素质教育,但是在初高考等大型考试的指挥棒下,学生学习还是比较注重知识的学习,因此给予学生亲自探究实验的机会偏少。

4.教学设备有限

对于一个班级四十多号学生,不可能人手一套实验器材,只能三四人一组进行实验。其中,不免有些学生亲自动手的时间无形中就被减少。

二、微课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1.微课的概念

引用胡铁生老师的说法:微课又“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

2.微课的特征

(1)短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微课的活动时间短。考虑到初中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同时为了提高微课教学的效率,一般把微课的时长设置为5到8分钟,最长为10分钟,因此,相较于传统的一堂课45分钟而言,微课也可看作一堂课的一个小片段。

(2)小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微课的教学主题小、资源容量小。微课的格式可以采用当前的主流播放格式,十分有利于学生在家里通过电脑、手机等多媒体设备进行播放,实现自主学习。

(3)精

相较于传统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微课时间往往在10分钟以内,因此要求在设计微课前,要精选将要微的教学内容,并对其进行精心的设计,通过一些精彩的活动形式辅助教学内容的实现。

(4)悍

微课选取的内容要主题突出、指向明确。学生通过微课,能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内容,从而使学习不再因为有限的课堂时间而流于形式,交互性更强,应用面更广,效果更好。

3.微课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通过对微课的了解,本人觉得为了能够更好地实施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我们可以通过搭建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微课平台,让学生在课前登入平台自学。平台分为三个模块:课前自学―自学反馈―课上实操,模式图如图1。

图1 图2

课前自学模块:在平台上,通过对需掌握内容进行碎片化处理,以给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单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习任务单的指引下,在课前对实验中需要掌握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与掌握。例如,七年级上册“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这个实验,大纲的要求是,让学生学会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了解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认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此外还要让学生练习画细胞结构简图。仅仅凭课堂的45分钟时间,是不能很好地开展实验教学的。但是,有了微课就不同了。针对大纲,在课前教师可以在微课平台课前自学模块推上相应的学习任务单(如上图2)。在学习任务单里,列出了本节实验课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模块,每个模块里配有文字、图片、视频等各种学习资源,这些资源教师们可以参考教参,可以通过百度搜索,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或者也可以针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有目的性的二次创作与整合,让它们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这在无形中也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自学反馈模块:对于学生自学的成效,我们可以辅以适当的小练习对学生的自学效果进行检测,教师通过了解学生检测的结果,一方面可以了解到本节实验课哪些知识点对于学生来说有难度,掌握得还不够到位,在接下来的课堂上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进而可以更高效率地把45分钟的课堂时间充分运用于教学当中。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上实操模块:这个模块里主要放上相关的实验视频库资源。视频可以从网络上下载,也可以教师自己录制,比如,七年级上册“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这个实验,教师可以在视频库里放上实验过程的视频,对于实验过程中比较难操作的“盖”这个步骤,教师还可以单独在放上关于盖盖玻片的小片段,加深学生对该步骤的理解。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可以让学生对即将要做的实验有个更加直观的感受,为更好地开展实验教学做好铺垫。

通过课前微课平台的自学,不仅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实验有个更加直观的了解,还可以有效地解决教学时间有效等问题。图3是学生观察到的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图像。

对初中学生而言,微课不仅能够丰富他们的学习资源,能够自主地选择学习的时间,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习的需求,而且还能够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对教师而言,微课不仅能让开展实验教学不再受有限的课堂时间等主客观因素制约而流于形式,还能够帮助教师提升教学专业素养,拓宽知识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以及更大强度地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的教学当中。

参考文献:

[1]陈迎涛.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4(31):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