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微生物学理论论文

微生物学理论论文

时间:2022-07-17 14:08:21

微生物学理论论文

微生物学理论论文范文1

关键词:精品课;微生物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微生物学”是一门生物学科的必修基础课程。微生物学的发展对探索和揭示生命运动的规律,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微生物学与现代遗传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前沿学科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微生物学教学对于获得微生物学知识、掌握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规律、了解微生物与人类和自然界的关系、掌握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努力,使微生物学成为北京师范大学校级精品课程。我们将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使这门课程向更高的目标发展。

一、打铁先得本身硬:教师素质提高

作为教师,既要热爱教学工作、懂得教育教学的规律,又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在知识快速更新的今天,要想打造一门高质量的课程,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

1.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积累素材

几年来,微生物课程组的教师利用多种途径学习和积累与教学有关的知识,如从报纸上、专业期刊杂志上、网络上等多种途径收集和积累教学资料。多年来收集了许多的文字资料。

积累了几十个视频小动画,建设了教学图片库,收集了多所兄弟院校的微生物学课件等。既积累了教学素材,又在这个过程中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

2.整体作战,梯队建设

中青年教师虚心向老教师学习,老教师认真传帮带。几年来,始终坚持课程组教师一起研究和分析教材。在老教师的指导下,中青年教师在教材编写、教学研究过程中不断成熟,逐渐肩负起教学的重任。

3.同行交流,取长补短_

积极参加全国教学研讨会,并多次在大会或小组报告会上介绍北师大的教学情况,与同行进行交流。与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与河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微生物学同行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进行微生物学教学内容、教学改革等方面的交流,吸取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

二、兵马未到,粮草先行:教材建设

国内外有许多特色的微生物学教材,具有内容丰富、插图精美、体系完整等特点。这些教材特别适合综合性院校微生物学课程。而师范院校微生物学课程的课时都较少,大都没有设置微生物学专业,也缺乏相应的微生物学后续课程。因此,师范院校微生物学课程迫切需要一本简明扼要、重点突出的微生物学教材,几年来,微生物课程组的教师认真研究学习了许多国内外优秀的微生物学教材,学习这些教材的优点和特色、内容的先进性、编排的技巧性等,打造优秀的师范院校微生物学教材。

黄秀梨主编的《微生物学》于1998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一版,2003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二版,并被列为面向21世纪教材,荣获2006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006年与其配套的教学辅助光盘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黄秀梨主编的《微生物学实验指导》于1999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出版第一版。林稚兰、黄秀梨主编的《现代微生物学与实验技术》于2000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三本书组成了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系列微生物学教材。黄秀梨与辛明秀主编的《微生物学》第三版和《微生物学实验指导》第二版即将在“十一五”期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两本书均被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我们将继续把教材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争取使《微生物学》第三版和《微生物学实验指导》第二版成为高质量、高水平的优秀教材,同时促进微生物学课程建设。

三、教什么: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优化

1.教学内容和体系的凝练

根据师范院校微生物学课程特点和规律,课程组认真研究教材,凝练本学科最本质和最核心的教学内容。认真处理好微生物学教学内容中与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中相互交叉的内容。在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将微生物学实验整合为五个模块,分别为形态结构观察(细胞水平)、目的微生物的分离纯化(群体水平)、微生物生理生化反应及理化因素对微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生理生化水平)、微生物遗传与免疫(遗传免疫水平)和细菌系统发育学分析(分子水平)。五个模块分别从不同水平和层次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的规律。通过凝练教学内容,重点突出,使学生在短时间的教学中抓住本学科的重点。

2.把最新的研究进展引入教学

微生物学研究发展很快,教学中要把微生物学最新研究结果及最新实验技术手段引入教学。如:微生物基因组研究的意义及研究结果,不可培养微生物(uncultured microorganisms)的研究及意义,原核细胞中线状染色体的发现,巨大细菌的发现,三域学说与微生物系统发育学研究,极端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等。介绍与微生物学有关的诺贝尔最新获奖项目,如朊病毒(1997年)是疯牛病等的病原体、幽门螺杆菌是引起胃癌的病原体(2006年)。将最新的微生物学技术手段引入实验教学或在教学中加以介绍,如:荧光原位杂交(FISH),变性梯度胶电泳(DGGE),限制性酶切片断多态性分析,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在细菌系统发育学中的应用等,既丰富了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提高了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了解到最新的研究进展,同时也认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学科的发展,使探索生命运动规律的研究不断深入。

3.专家讲座,开阔眼界

多年来我们多次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如近年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马延河教授进行了题为“极端环境微生物学”的讲座,使学生了解到,即使是在极端的环境中也存在着丰富多彩的微生物世界,极端环境微生物是宝贵的微生物资源。请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王磊副教授进行了题为“分子微生物学实验技术”的讲座,使学生了解最新的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及所能解决的实际科学问题。通过专家讲座丰富微生物学的教学内容。

四、怎样教: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保证。应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条理化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

1.注重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在教学中注重各部分内容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如在理论课教学中将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与变异、微生物生态、微生物在实际中的应用等知识有机的联系为一个整体。在每一个部分的教学中,挖掘这部分内容与教材其他部分内容的联系,从而使学生获得

相互联系的完整的知识体系。注重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联系,在讲述微生物的形态结构时,注意与其功能相联系,在讲述基本原理和基本功能时,适当点明与其对应的结构基础。注意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并通过学习各种环境中微生物类群的结构特点和代谢特点等,了解微生物与环境的适应性及微生物与自然界和人类的关系。

在实验课教学中巧妙设计实验方案,将微生物学实验整合为五个模块。五个模块各有侧重,交给学生一个内容丰富、又相互联系的实验体系。

2.理论课与实验课相渗透

理论课上重点讲述微生物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实验课主要学习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共同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微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理论课教学中强调微生物学基本理论得出的实验过程和证据,实验课上强调实验手段和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所能解决的理论问题。相互渗透,相互强调,使学生更好认识微生物学的本质、掌握其核心内容。课程组长期坚持主讲教师参与实验课教学,有利于把理论课与实验课紧密的联系,有利于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3.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承担教改项目

进行了“微生物学”教学内容、体系及教材建设研究(获2001年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微生物学实验改革研究(获2004年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与南开大学共同承担并完成了武汉大学主持的“微生物学立体化精品教材体系”中的微生物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工作(教育部课题,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将教学研究成果不断应用到教学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4.启发教学、培养兴趣、加强课堂讨论,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相结合

认真研究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引导深入思考,加强课堂讨论,增强对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充分利用北京师范大学的Blackboard网络平台进行辅助教学,丰富教学内容和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5.通过自主设计实验,培养自主创新能力

从2000年开始,进行微生物学自主设计实验的教学改革研究,培养学习微生物学的兴趣、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及自主创新的能力。许多学生都感觉, 自主设计实验很辛苦,但值得。自主设计实验报告按论文的格式书写,强调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培养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6.严格教学管理

理论课的成绩由平时成绩(30%)和期末成绩组成(70%)。平时成绩包括:小考(15%)、课堂讨论(10%)和考勤(5%)。实验课成绩包括平时成绩(50%)、自主设计实验(40%)和实验考试(10%)。平时成绩细化到每次实验。自主设计实验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小论文和实验汇报四部分组成。通过小论文的写作,还可锻炼学生论文写作的能力和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实验考试包括实验理论和实验操作两个部分。每个教学环节都严格要求。

微生物学理论论文范文2

关键词:微生物学;分级式教学;创新;互动式;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56-03

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涉及细胞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真菌分类学、病毒学、环境微生物学及环境生态学、土壤学等多种学科领域。作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微生物学发展越来越迅速,是生物学领域的一门比较前沿的学科。微生物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①传统的教育理念比较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②传统教学中“教师主体”的师生观和“传承性教学”的教学观,使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其主动性得不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③在考核办法方面,不能体现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素质,仅以试卷、实验报告的优劣决定学生的最终成绩。这些现象不利于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在创新素质教育下探讨微生物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与实践是十分必要的。

一、在创新素质教育下探讨微生物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背景

国内外高校十分重视高素质创新生物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内容设计与创新、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改革等等。这些教学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然而,由于地域、层次、政策等因素,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各具特色、实践效能亦各有千秋,外加高等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比较死板,学生自由选择权较少,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为加快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创新素质下探究微生物教学体系改革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主动性为目的的,立足教学,从实际问题和背景出发,将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学生自身主动的探究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科研素养。

二、微生物学课程体系采用分级式教学方式

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主体”的师生观和“传承性教学”的教学观,采用分级式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和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效性,对培养的学生创新素质有一定的益处。

1.一级内容为微生物学科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以“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吃什么,怎样吃,怎样给微生物做饭,微生物应用价值”为主线讲解微生物基础知识,使同学们思路清晰。

2.二级内容为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包括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块,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块,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块。

验证性实验教学模块——形态观察。在该模块中,主要是观察微生物的形态,让学生通过实验总结细菌、霉菌、酵母菌等在个体形态、繁殖方式等方面的区别,让同学们掌握微生物革兰氏染色技术、制片技术、微生物大小的显微镜观察测量技术等。让同学们总结实验成功的关键和找出出现假阳性、假阴性的原因,并绘图表示各个微生物的形态。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块——培养、分离微生物并分析。在这个模块中,以学习培养、分离微生物并分析为主要内容,由每个单独设立的实验组成一个综合性实验,不仅掌握单个实验技能,而且也锻炼了同学们的数据统一分析与整理的能力。根据综合性实验内容的要求,我们设立了多管发酵法测定水中大肠菌群、平板菌落计数法分离纯化土壤微生物、细菌的分解物质能力与生理生化鉴定等。设计性实验教学模块——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独立完成实验。班里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查阅相关文献,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自由分组,自由设定实验方案来达到预期的实验目标,完成实验并分析、进一步再处理实验结果,交流实验结果和体会。同学们可以在实验中充分发挥创新性想法去设计实验,这些实验由于贴近生活,进而引起了学生的普遍兴趣,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三级内容为微生物学科相关的拓展性知识,通常以学术讲座的方式介绍本学科相关领域内的研究前沿、发展进展趋势和创新性等;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引深科研思路,培养同学们独立完成科研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开展课程论文形式来总结国内外前沿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观能动性。

三、创建互动式的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模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建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1.授课与自学相结合。倡导启发式教学,包括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按照提纲思路引导性自学、自己归纳自学等几种方式,融知识传授和能力为一体。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和学习兴趣,调动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愉快、主动、积极获取知识的过程。

2.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理论与实验结合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而且通过实践,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力求让实验内容更加系统完整和先进,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鼓励学生多参加老师的科研课题并且自行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

3.讲解与讨论相结合。讨论既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消化,又对培养学生协作精神、表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有益,使学习的过程从被动接受变为自觉研究。推演方法是教师提供讨论的问题学生围绕问题,查阅文献分析并提出结论讨论教师总结讲评。

4.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可有效增加教学的信息量,使教学过程具有趣味性、直观性、生动性。教学中恰当运用传统教学手段与电教教材、网络技术,对提高教学效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改革微生物学课程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实验技能与创新素质的培养

微生物学课程考核,是作为一种评价微生物课程教育过程的主要手段,可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能和锻炼了科研思维的能力等。我校生物科学基地班微生物学理论40学时,实验课单独设课32学时,生物技术64学时,理论40学时,实验24学时。针对不同班级采用了不同的考核方式。微生物学实验课的考核成绩由验证性实验模块和综合性实验模块的实验成绩(占70%)和设计性实验成绩(占30%)组成。自从采用了这种考核方式以后,学生都比较重视实验课的学习,这对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大有益处。学生在设计性实验模块中收获较大,成绩评定包括文献调研、方案选择、实验操作、论文撰写和实验结果汇报等方面,使得学生有意识地培养团结协作意识、思维能力、科研严谨态度、语言表达能力等。理论课的考试是检查学生掌握本学科知识的重要手段。我们认为闭卷考试+撰写论文+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综合性的考试这种综合性考试方法最好。

五、微生物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效果

1.改变了传统的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式教学,使高校教学活动真正成为能够启发学生心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效行为。建立了一个系统性强、框架清晰、与国际接轨的微生物学知识体系,提出创新素质教育下微生物学教学模式改革的策略。

2.促使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打造了教学、科研双优的师资队伍。

3.微生物学模块式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使学生掌握了微生物研究的实验方法和技术,训练了自己动手操作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助于使学生成为在创新素质、研发思维、人格品质等方面均优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

以上是我们在微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些体会和做法。通过对微生物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育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我们建立了适应学科发展趋势的微生物学分级式教学课程体系,在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强调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在“模块实验”教学中强调实验的综合性和探索性,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和评价问题的能力,达到授课内容的国际化、教学理念的前瞻化,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和进行有效的学术交流。根据理工类学生的特点,通过理工结合求同存异进行教学设计,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在教学中调动本科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本科生的科研素质,培养了创新性能力。

参考文献:

[1]葛菁萍.普通高校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2010,37(10):1537-1540.

[2]徐启江,李玉花.分子生物学分级式课程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5):158-161.

[3]黄夏.高职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广西轻工业,2011,(8):171-172.

[4]姜立春,李俊刚,阎秋洁,等.微生物学实验创新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6):64-66.

[5]易力,,陈万光,等.推进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J].实验室科学,2010,13(1):10-12.

基金项目:东北林业大学教育研究课题项目(DGY2011-15),东北林业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1101411),黑龙江省教育厅项目(JGXM-HLJ-2010010)

微生物学理论论文范文3

关键词: 微生物学 理论课程 教学改革

1.引言

伴随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时代浪潮,应用型本科教育蓬勃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起到了重要作用[1]。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具有相关知识、能力、综合素质,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2]。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何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既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的现实需要,更是大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3]。我们在备课资料的收集、课堂教学方式、学生的课后学习等多个教学环节进行了探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水平,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2.教学内容的拓展与更新

2.1进一步完善多媒体课件。

微生物学是一门内容比较抽象的学科,理论知识通常被认为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给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带来一定难度。在传统教学中要借助挂图、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多媒体技术以文字、图像、音频等元素所形成的图文并茂、形象生动的界面更具直观性[4]。但是,如果课件质量差,如文字冗长、图文不匹配等就会使学生陷入迷茫甚至丧失学习兴趣,就会适得其反[5]。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需进一步完善多媒体课件。

首先,充分采用动画、漫画等模拟方式最大限度地展现微生物世界、微生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及人类利用微生物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强化教学效果。例如:放射虫靠摆动针状伪足运动,硅藻靠原生质流动运动,以及噬菌体侵染宿主的过程等都可以用多媒体动画展示。还可以把实际工厂研究人员或工人的操作过程如菌种的接种、分离、纯化、制片、染色、观察等过程放映给学生看,使学生从对工厂的陌生逐渐过渡到对工厂的熟悉,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厂实际环境打下良好的基础[6]。

其次,在多媒体课件制作过程中注意对专业术语加英文标注;注意课件中文字数的精简和文字色彩的选择,突出重点、难点;注意课件中静态和动态图片的运用,便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2.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极大地推动了丰富的网络资源在教学中的利用。自主学习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之一,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多种措施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

首先,挑选一批有关微生物学的学习网站和课程网络课件地址,例如武汉大学微生物教学专题网站(http://202.114.65.51/fzjx/wsw);华中农业大学微生物学教学网站(http:///kech/biology);四川农业大学农业微生物(http://202.115.176.40/wswx)等供学生查阅,并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利用这些资源辅助课程学习。其次,精选一些查阅资料的网站和方法,包括我校常用的中文期刊网(CNKI、维普、万方等)和中英文参考书及国内外的学习网站如http://eellsalive.eom、微生物之家http://wo.mierobiohome.eom、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http://ncbi.nlm.nih.gov等网站,多方向拓宽学生的学科视野,引导学生在充分利用网络获取微生物学信息和资料,并鼓励他们“逛逛”小木虫、生物谷等专业论坛,与大家交流,养成主动学习、不断摄取课外知识的习惯,为今后在变化与竞争的社会中立足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3.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完善

3.1采用合适比例的双语教学方法。

在我国进一步推进对外开放,国际合作和交流日益频繁的大背景下,国家迫切需要既精通英语,又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双语教学法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本科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双语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微生物专业知识,而且要提高学生对课程专业词汇的认知度。但由于不同专业和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即使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学生间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听懂和掌握学科知识为标准,进行合适比例的双语教学。即以母语为主,可先用中文讲解课程的重点、难点,使得所有学生把这个知识点“吃透”,然后用英文阐述。根据每个专业和班级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中英文的使用比例,使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

3.2完善举例教学法,提高学习兴趣。

《微生物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课程。在微生物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经常理论联系实际,如可从日常生活中的剩饭变酸、衣物发霉,到环保工程中的生物降解、工业生产中的发酵等引出微生物概念,也可从和微生物学相关的历史人文趣事着手,比如青霉素的大规模生产,说明微生物无处不在,个体虽然小,但是其作用非常大[4]。同时,应列举一些与学科发展前沿相接的研究热点,如在讲授病毒这一章内容时,结合目前流行的埃博拉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等疾病的感染与治疗讲述病毒的特点等。近期发表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顶尖杂志上的科学文章;介绍与微生物相关的诺贝尔获奖者的研究成果;穿插一些蛋白双向电泳、微生物传感器等目前广泛应用的新技术、新方法,缩短学生与现代科学发展的距离,使学生知道本学科当前发展的趋势、研究的热点及有所争论的问题,激发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和对微生物科研工作的崇拜感。

3.3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启发式教学法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次提出,该教学法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突破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目前已作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专业。

在《微生物学》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4]。教师讲授完阶段性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一个讨论专题,如在讲完革兰氏染色的知识点后提出“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有什么区别?”,在微生物生态一章,则提出如何利用有用微生物进行生活垃圾的处理等问题,启发学生自己进行总结,并得出答案;在讲有害微生物的控制时由发酵工厂最常见的“染菌”问题提出“如何预防染菌”,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等了解相关内容,得出解决方案,这样就把课本知识和工厂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逐步接近工厂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4开展讨论式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讨论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组织与指导,在学生查阅资料、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就某一问题各抒己见;互相启发探讨,以寻求获取真知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设立讨论主题,该主题应针对课程章节中重点、难点,如在介绍第三章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时设计了原核微生物与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或当前的热点问题、在科研过程出现的一些非常规问题等方面设定,如酸奶的功效与制作方法、微生物基因工程的研究现状与未来等问题,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浏览教材,课后查阅相关文献,以寻找问题答案。

其次,围绕问题组织课堂讨论,讨论由老师主持,学生围绕问题自由发言,各抒其见,互相补充纠正。在讨论过程中,老师针对学生考虑不到的重点问题进行引导,拓宽学生思考问题的思路,让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对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师要多加鼓励,启发他们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

最后,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由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解答讨论中学生没有回答出来的一些遗留问题和学生在自学中提出的倾向性问题。通过讨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结语

通过对微生物学的理论课程进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随着微生物学在农业、工业、医药、环保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高校的微生物学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将丰富多彩的微生物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校教师需要坚持不懈地探索,大胆实践,深化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青林.关于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3(6):20-23.

[2]刘晓保.“应用型本科教育”辨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7(1):38-40.

[3]郭霄鹏.探索构建地方院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40-41,54.

[4]张小凡,周伟丽,王志平等.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微生物学通报,2014,04:748-752.

[5]迟雷,宋丽丽,何培新.烟草工程专业微生物学基础课程教学初探[J].轻工科技,2015,04:179-180.

微生物学理论论文范文4

【关键词】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师德

微生物学是高校许多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很强很广的学科。近几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猛发展,微生物学及其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已广泛地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1]。要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应立足课程基本要求,紧密跟踪国际最新进展,选用和参考国内外优秀教材及教学课件,大胆改革,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内容等方面进行研究。不仅要使学生获得必要、完整、可拓展延伸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具备实践技能和研究技能,培养其创新能力。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探讨

微生物学课程是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细胞生物学、遗传学、普通生物学等课程,所以对部分微生物的特性和形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这之后,学生还将会接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课程,所以微生物学课程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它不仅回顾了以前的部分内容,还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

(一)教材的选择

目前,国内市场上与微生物课程有关的教材有很多种,主要内容大多包括微生物的形态、构造、功能、培养基配制及其灭菌、微生物的生长与控制等等。由于在开设微生物课程之前有遗传学、生物化学等课程,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我们确定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周德庆先生编写的《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因为这本教材重点难点突出,章节之间分类明确,有助于我们在内容选择安排上做工作,可以做到就重避轻,能较好地满足理论教学要求。同时,我们还指定了沈萍和黄秀梨编写的《微生物学》作为主要参考书。

同时,要求教师在平时密切关注本学科在各行业中的发展应用,关注与之有关的各种新闻报道并有意识地把它们记录下来。还要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地增加一些当前的新技术、新问题、新知识,学生就能认识到本专业在现阶段和未来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或者说认识到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都是可以用本课程的原理来解释的,兴趣逐步加重。如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等等,这些病毒的结构教材上没有,我们需要及时给学生介绍它们的结构特性,使学生了解它们为什么有如此快的繁殖速度。

(二)减少重复、补充实例

周德庆先生编写的《微生物学教程》这本教材最大的特点是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对原理的解释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突出介绍了学科的重点、难点以及生长点。但是对已经学过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及遗传学的大三学生来说,部分内容有重复,如微生物形态、传染与免疫、遗传与变异等章节,同学们在遗传学与细胞生物学等课程中已经学过,再详细给学生讲相当于是炒剩饭,只会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所以我们在课堂内容安排的时候尽量避免把时间耗在这方面的理论知识上,而是给学生补充更多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例。如在介绍细菌的形态杆菌时[2],举例破伤风杆菌,介绍一农民被泥土中带锈铁钉刺伤的例子,然后讲解破伤风杆菌的各项生物学特征,再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参考所学知识解释病因和预防措施。通过创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到主动完成学习。

(三)开展课堂讨论

为了从根本上克服学生围着教师和书本转的弊端,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我们在课堂上精心安排了几次课堂讨论。因为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活跃学习气氛,调动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学们相互交流意见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训练口头表达能力。讨论课都是由老师课前布置预习内容和讨论题,学生查阅资料预习,由学习委员主持讨论课。整个讨论课气氛十分活跃,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课后学生们都反应这种上课形式很好,这种形式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四)实验教学改革

高校要适应新世纪科技发展和社会日益发展的需要,培养高素质、有创新和探索精神的综合性人才[3]。搞好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对加深学生对微生物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个重要环节[4]。所以,实验教学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轻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过分强调理解教学的倾向十分严重。所以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十分注意实验教学的改革。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微生物个体微小,看不见,摸不着,只有通过微生物学实验才能对课堂讲授的知识加深理解,因此介绍了微生物的形态后首先就是让学生进行微生物的观察实验。考虑到微生物实验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我们设计的实验内容有微生物的形态观察(简单染色,革兰氏染色,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丝状真菌的形态观察和菌落特征观察等);微生物生理生化特征的测定(乳酸发酵,酒精发酵,抗生素抑菌实验);培养基的制备和微生物的分离(平板计数法)纯化等。通过这些实验内容的学习,学生将系统地了解微生物的形态、菌落特征、微生物的生长现象、生理生化特征等等,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了学习该课程的兴趣。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讨

(一)注重平时成绩

为避免部分同学上课分心或做与本课程无关的事情,所以要求同学们上课做笔记,并且将笔记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笔记要在考试后上交,且不接受复印件的形式,这种做法其他课程都很少见。同时组织、鼓励学生利用网上的讨论园地就相关知识发表意见,进行讨论。

所以在最终计算成绩时,微生物学的期末考试只占总成绩的60%,平时成绩占40%。其中平时学习20分、平时作业0~4分、课程学习笔记0~4分、学习交流(教学论坛、课堂问答、个别交流、参与教学工作)0~12分,每一项都有非常具体的加分细则。刚开始老师在课堂上宣布这样的记分方法时,教室里一片哗然,但一个学期后,学生普遍反映效果很好,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避免部分同学的懒散情绪。

(二)采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当今信息时代,科技迅速发展,新知识的总量不断增加,传统的文化传播机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迫切需要进行全方位的变革[5]。考虑到微生物学的特点,结合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把微观世界用多媒体的手段宏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在学习概念和理论的同时,能够联系实际,使课堂教学增加趣味性,亦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介绍噬菌体的侵入宿主细胞的过程的时候,可以通过动画形象地表示出来。由于很多图片动画直接取自国外原版教材,使图片非常清晰,说明也很详细,讲授过程中偶尔穿插一些英文,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采用启发式教学

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必须追求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进行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动地位,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教师只是从旁边加以点拨,起指导和促进作用。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积极的双向的教学方法。采取启发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充分调动教学中各种因素发挥积极的作用。例如,在介绍噬菌体的增殖过程时,噬菌体首先要侵入宿主细胞,可让学生先思考是否是整个噬菌体进入宿主细胞,还是只是它的组成成分蛋白质或是核酸之一进入宿主细胞。老师再旁敲侧击,使学生主动分析找到正确答案。

三、扮好教师的角色

近来对在校部分大学生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显示:学生对于教师师德的评价和所学专业的喜好程度有直接的关系。学生常常对自己不认同的教师所讲授的内容选择排斥的态度,而且抱怨教师课堂传授的知识陈旧,与专业的最新发展相差甚远。而教师经常抱怨现在的学生难教,缺乏学习兴趣,上课缺席、课后上网、作业不做的现象较普遍,而这些现象确实应该引起我们广大教师的深刻反思:引起这些现象的原因何在?

可以说,一味地挑学生的毛病而忽视自己的影响肯定是不对的。我们现在有这样的老师,有的时候常常请班上的学生来批改作业,甚至批改试卷。这样的老师给学生的印象肯定是懒散的、不负责任的,那么就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反感,从而对老师所教的课程持排斥态度。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埋怨学生,而应该充分将“以人为本”体现到教学活动中来[6]。教育者的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准则,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应该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高校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思想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另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要注意收集微生物知识和实际应用联系的实例,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微生物。将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以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7]。

四、结语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微生物学是生物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继动、植物两大生物产业后的第三大新兴产业。因此,如何使微生物教学紧跟学科的快速发展步伐,使学生及时掌握最新的微生物学理论、技术和方法,了解微生物学学科的发展趋势,以适应21世纪的人才培养需要,使学生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打下良好的基础,已成为高等院校微生物教学工作面临的迫切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使学生获得完整的知识体系和全面素质,他们才能成为适应未来实际发展需要的高质量、高等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加春. 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探索[J]. 微生物学通报,2003,30(3).

[2]周德庆. 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庞启华,黄文芳. 综合班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改革[J]. 微生物学通报,2005,32(3).

[4]喻子牛,何绍江,朱火堂. 微生物学教学研究与改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5]胡启好. 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J].

江苏大学学报,2003,(2).

微生物学理论论文范文5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践很紧密的学科,也是医学的主要的基础科目之一,它是衔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是医学生的主干学科之一。医学微生物学主要是研究与医学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免疫性以及对应的防治措施。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内容覆盖面广、发展迅速、与其它各个学科都有广泛的交叉,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性、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其它学科的迅速发展,以及一些新的检测技术的应用医学微生物学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所需要教授的内容也就越来越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容易出现内容多、重点不突出、学生不容易理解和记忆等问题。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能够系统而全面地理解并且掌握教学内容,并在头脑中勾勒出一个扎实而牢固的知识框架,为其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正是现在医学微生物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医学生的培养要求在不断提高,现有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为培养出更符合时代需求的优秀医学生就寻找更加合适的教学方法。因此就需要探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此为目标现将目前使用比较多的几种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1)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随着科技的发展,当今社会已进入到了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人们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地接受信息并进行信息的交流。教育就是信息技术的受益领域之一。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的不断融合,传统的板书已逐渐被多媒体教学所取代。多媒体教学方法是目前微生物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能明显地提高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应用于医学微生物学教学中是医学微生物学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微生物因其形态微小,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这样形态记忆就给学生带来了困难,而传统教学的课本介绍和教师的讲解,学生往往只能有一个抽象的印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兴趣。而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则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更直观、更广泛、更生动地接受微生物学知识。例如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除了提供正常的文字内容,还可以形象而生动地展示该微生物的形态以及与该微生物有重要相关性的临床疾病和新闻视频等。可以提高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重要性的认识和兴趣,从而加深对医学微生物的记忆。多媒体教学方法还会增强学生对微生物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并对微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CBS(Case Based Study)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就是给出一个案例,要求学生围绕这个案例回答问题。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是由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方案,教师只是起辅助指导的作用。他们要将案例所提供的信息综合起来,找出关键问题所在以及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复习、回顾课本和理论课讲授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医学微生物学是与临床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如果可以和临床疾病联系在一起无疑会提高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CBS教学方法对医学微生物学教学就有其独特的优势,它加强课堂与临床实际的沟通,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又充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在锻炼学生的临床应对能力及决策能力方面作用很大。并且在更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让他们体会到这些理论知识是与临床实际密切联系的,并不是空洞而单纯的记忆。并对后续课程的学习还有延续作用。CBS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还使他们将知识由点及面,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且同学讨论之后再来听取教师的讲解,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就会更加全面和深刻。所以CBS教学法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作用是勿容置疑的。

(3)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是由美国神经病学Barrows教授首先创立的一种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提倡把教学内容设置在复杂、有意义的问题中,让学生通过解决真实的问题,来学习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提高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过程。PBL教学方法和CBS教学方法比较相似。它们都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端,在积极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它使学生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更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自学的欲望,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并且提高了独立工作的能力,让学生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有效结合起来。PBL教学是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前先设置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学习理论内容。例如在学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时先设置问题,为何艾滋病会导致免疫力低下?为何一旦感染艾滋病后死亡率非常高?为何艾滋病现在是不治之症?然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先看书再查阅相关文献,再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上课时同学代表发言,并提出讨论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并对问题作出圆满回答,这样不仅完善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且还使他们掌握的知识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这种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会调动更多的精力去解决这些问题,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提高学生的自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启发学生寻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PBL教学提倡的是以临床问题为引导来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因此它对教师素质、教学硬件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以上3种教学方法是目前使用较多的新式教学方法,总而言之不管使用哪一种教学方法都要根据教学对象和课时分配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挑选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并且传统的教师讲授的教学方法不能轻易丢弃,因为学生只有在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应用其它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伏广龙,马卫兴,陈文宾.多媒体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时珍国医国药,2010(10).

微生物学理论论文范文6

论文摘 要:环境微生物实验是环境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本文以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为基础,提出了以“先立观念,互动教学,科研教学”实验教学模式为核心的实践经验,并从中获得了一些启发与体会。  

  

环境微生物学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科学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是以普通微生物学为基础,并在研究微生物学的一般规律的同时,更注重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课程[1]。环境微生物是微观的、肉眼看不见的,需要抽象思维,总体而言枯燥乏味。所学知识虽与专业相关,但学生尚未接触科学研究,所学内容离日常生活较远,学习目的性大打折扣,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与其他专业的微生物课程类似,在进行环境微生物学的理论教学的同时,配合一定课时量的实验教学,以其调动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提高对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  

另一方面,随着环境微生物学的发展,例如无菌操作、培养基制备、消毒与灭菌、微生物的培养分离计数等微生物学中最基本的一些技术在环境污染处理等生产研究领域中应用十分广泛,对整个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因而,微生物实验教学也是课程理论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桥梁和纽带,在学生专业技能培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充分调配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的内容及授课方式,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培养具备理论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且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创新能力的学生,一直是值得思考和努力的问题。本文根据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先立观念,互动教学,科研教学”为中心思想的教学方法,以其为进一步提高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效率提供系列应对策略。  

  

1 先立观念  

微生物实验与物理化学实验不同,其研究对象是形体微小、分布广泛、无处不在的细菌、病毒和真菌。尤其是在进行某种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及培养过程中,无菌操作技术是整个实验的重点。尚未接触微生物学实验的学生不能深刻注意到与其它学科实验的差异。其它学科实验的操作是在开放的空气中进行的,而微生物学实验尤其是研究工作中,许多实验操作是在相对隔离的环境中进行的,以保证不受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因此,在学生尚未养成不良实验习惯之前,就必须让其建立无菌操作的概念。笔者在第一次课堂上,就针对整个课程周期内的行为规范要求做一次详细说明,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技术。让学生理解什么样的操作是规范的,什么样的操作会引起实验的失败。结果表明,缺少这部分内容的教育,在后面的实验活动中,学生往往会不自觉养成一些不良习惯,无菌操作概念则相当薄弱。因此,我们强调先立观念。大学的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微生物,在最初阶段就让学生知道整个课程的基本规范,会让他们受益匪浅。  

  

2 互动教学应贯穿整个实验教学  

常规的实验教学,通常由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组成。即,教师讲解本次实验的目的、原理、材料、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然后学生各自分组按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此处,教师的课前讲解是学生进行实验的前提与基础,是学生是否能充分理解本次实验流程的关键要素。因此,教师工作者十分关注如何能提高教师讲解的效率以扩大学生的理解[2]。笔者发现,若将互动教学法引入到实验课中,同样十分有效,它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法。那么实验课的互动教学法是以何形式出现的呢?笔者通过实践,摸索出了“问答式”、“答问式”、“师生讨论启发式”、“实验结果展现”、“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选择地加以使用。  

(1)“问答式”与“答问式”。“问答式”即在讲完实验理论后由教师针对本次实验的关键问题进行提问,然后由学生回答。如“细菌涂片制备与染色”实验中,教师可以询问学生革兰氏染色的原理与步骤等。这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的效率,还能让教师从中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并可针对学生不懂之处解答;“答问式”则通常在“问答式”之后,即要求学生针对实验提出若干个问题,由教师回答。众所周知,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学生往往会带着疑问进行实验操作,直至出现问题后才会找老师解答,或甚至不问。而这种情况对于实验操作教学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培养学生在实验前把整个过程弄明白,不留疑问的进行后面的实验,是教师们一直以来努力的目标。笔者发现,从第一次课程点名鼓励提问,到后面几次课的踊跃提问,宽松的互动问题环节还是比较受欢迎的。其中有很多问题是教师认为比较简单的一些操作,所以先前并未讲解透彻,而学生却一知半解。当他们提问后教师解答,则能让整个实验的进行事半功倍。因此,让学生习惯并喜欢“答问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非常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方法。  

(2)“师生讨论启发式”分两种形式,即口头和书面形式。口头形式通常在课内完成,即在学生在实验期间,与老师的交流。如此,使学生学到较多实验知识与技巧。并且,教师可在下课前集中讲解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纠正学生常见的习惯性错误,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书面形式,则是要求同学在完成课内的实验操作后,实验报告除了目的、原理、方法、结果和思考题外,还应有相应的分析和讨论。以往,学生撰写报告往往把实验原理、材料、操作方法和实验数据等简单地罗列,未能对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实验内容,探讨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实施解决方案的能力,笔者要求学生如实记录操作步骤和实验结果,尤其是鼓励将操作步骤以图示的方式表示出来,而非从资料上抄下来大段大段的文字。此外,鼓励其将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对于实验取得与预期相符结果的,分析成功的关键和经验。对于未取得预期结果的,分析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对于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教师在批阅过程中逐一点评。笔者在评阅实验报告时常遇到以下内容:“本次实验失败了,主要原因可能是培养基制备时琼脂浓度过低”;“这次实验我们成功分离到了纤维素降解菌”。这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意见与想法,能促进今后课程开展的及时改进。  

(3)“结果展现式”应用的典型例子就是在“显微镜的使用与细菌形态观察”这一实验。这个实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显微镜的观察,对各种微生物细胞的基本形态特征有一个直接的感性认识。笔者所在教学实验室建立了一个互动实验室平台,即教师显微镜下的视野能直接投影到大屏幕让全体学生看到,每组学生用的显微镜视野也能切换到大屏幕上去。如此一来,所有同学都能看到老师做的微生物装片情况,各组之间的情况大家也一目了然。在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大小时,学生对看到显微镜下的物体常有误认。实验中,常常有学生把杂质当作了细菌细胞,需经过老师的指点才能看到了真正的细菌细胞。在互动教室中教师可以在大屏幕上对每一个成像进行分析辨认,从而轻松让每一个学生看到各个小组制作的真实菌体。另外,同学与同学之间也会就实验现象差异进行讨论,交流成功或失败的经验。笔者曾对学生做了调查,90%以上同学都十分认可将自己的实验成果与全班分享。  

(4)随着科学的发展,理论部分的教学已离不开多媒体教学,但实验教学大多数仍保持着固有形式,如板书等。为了能在有限的课时内准确生动地将最基本的操作技术介绍给学生,提高实验课程的教学水平,我们在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即每次课程均会播放一段教学视频,如“培养基的配制与分装”、“玻璃器皿的包扎”、“细菌的接种”、“革兰氏染色”等。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示范,可以让学生更为形象的了解微生物操作技术的细节要求,培养出微生物操作技术更为扎实的学生。或者在“污水中常见微生物观察”实验中,让学生观察后拍摄照片视频录像,并对影响资料进行标注,如添加标尺、调节曝光时间等,通过提高学生的兴趣来增强他们对知识点的记忆。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有利条件,将实验课程教学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平台上应逐渐成为当前形式下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3]。  

3 实验教学与科研教学的关系  

3.1 验证性与研究性教学的有机结合  

微生物实验课的开设大多是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设置相对应的实验。实验项目来自实验指导书,书中从实验目的、原理、器材、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内容都作了全面而具体的说明,所做实验基本上都是验证性的,学生只需照做,最后完成实验报告即可。整个过程缺少了能让学生好好动脑思考的环节。虽然,实验项目的选择都是从众多实验中筛选出来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但大多是相对孤立的,学生会搞不清实验一和实验二之间有没有关系,有没有学的必要。如果,教师将其中一部分验证性实验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串联,使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技术后,适当安排一些研究性的实验项目。将实验项目告知学生,要求学生参考实验指导书和相关的期刊,分组写出试验设计,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对各个小组进行具体指导,包括实验步骤、实验所需器材的准备等。同时,鼓励各小组选择不同的实验项目,观察结果时互相交流讨论。如“污水中大肠菌群的测定”这一实验中,可告诉学生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5750.12-2006中的多管发酵法,由学生自行去网络资源中查找具体的资料,制作实验方案,由教师审核后开展实验。  

3.2 研究性与开放性教学的循序渐进  

虽然,上述研究性实验项目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及设计能力,但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而言仍然是不够的。因此,还可开设一些开放性实验课程,即3~4个学生组成的项目小组选择某位专业指导老师,开展一个结果未知的研究项目,实现实验教学与科研的真正结合[4]。如“化工废水中某降解菌株的筛选分离”、“水体藻类对某化合污染物的响应研究”等。课题组独立完成实验方案实施的全过程,指导教师随时对实验过程中的技术重点、难点进行指导和把关。教师除平时进行指导外,还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学术交流。通过学术交流便于指导教师详细掌握各组的实验进度、存在问题等,并指出努力方向。实验结束时,每名学生写出正式规格的实验研究论文,由指导老师进行评定并备案。  

总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正在普遍实施,我们针对环境微生物实验教学进行的一些“互动”改革,仍是初步探索,期望能对进一步推动实验教学改革的进程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李靖,周玉林,关杰.环境微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09,36(11):1766~1771.  

[2] 祝伟,何冬兰.浅谈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5):180~182.  

微生物学理论论文范文7

《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现状对策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各高等院校进行了全面的教学改革。《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以下简称《微免》)作为医护学生重要的必修课,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育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微免》由医学微生物与医学免疫学两部分构成,其内容和特点各不相同。医学微生物学主要涉及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征、致病性、免疫机制以及特异性诊断与防治措施。医学免疫学则主要介绍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免疫性疾病发生机制、诊断和防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医学微生物内容繁杂、琐碎,各章节框架相似,缺乏新意,难以记忆。而医学免疫学则内容抽象难懂、枯燥乏味。由于教学内容难教、难学,再加上分子生物学的兴起,使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都得到飞速发展,给课堂教学带来严峻考验。如何使教学更好更快的适应学科发展、社会需求,有效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达到课程教学的总体要求,成为所有相关教学人员的首要任务。笔者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教学经验,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实践课程设计、教学队伍建设五个方面来分析《微免》的教学现状,探求行之有效的优化方法。

一、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相应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微免内容庞杂,在教学上历来存在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为了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应对教学内容优化重组,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王宗军等人的研究中,均强调了绪论的重要性。绪论是全书的概括,是学生首先接触的学科知识,教师对绪论的讲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从绪论开始就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对微生物与免疫学充满强烈的求知欲。

教师首先要对教材内容熟练掌握,再将临床案例与教材内容相融合,趣味十足的将微生物和免疫学引入课堂中。如讲微生物时,可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如发酵、抗生素、酸奶等常见的微生物产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另外还可以从霉变、感冒、感染等现象让学生更加明确微生物与人的密切关系,从而引起学生探究微生物的兴趣。当讲到免疫学时,可以询问学生是否接种过疫苗,是否有过敏经历,这些问题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开篇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激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更加认真努力。

在李红梅等的研究中,针对教学效果,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要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大学习效果,就要根据教学目的对教材做出取舍、简化和补充,再根据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编排。另外,教学时还要注意理论结合临床实践,总结书本内容和学科前沿,然后再系统、主次分明地传授给学生,这样就能形成自己的讲授体系,讲课时才能运用自如,取舍得当,重点、难点选得准,讲得透。对于医护专业学生实践性强的特点,把抽象的理论和临床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可介绍一些临床相关常见疾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医疗卫生水平提高,一些烈性传染病逐渐减少或消失,而一些少见、低发的内源性病源微生物和新出现的病原体正逐渐增加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因此在讲课内容上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让学生可以紧跟时展的步伐,了解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的最新进展。另外,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针对不同的学校、专业和教材,研究结果也各不相同,王舰等人的研究发现,如果从总学时中挤出8个学时用于“临床病例讨论课”,通过临床医生讲课、学生自学和老师总结的方式,讲授整合后的课程内容,经考试结果分析,与按照传统教材顺序授课比较,对于相同试题部分,两者成绩基本相同,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前者优于后者。

二、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

《微免》一直沿袭以学科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授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既不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理论知识,也不能很好的密切联系临床医学实际,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医学教育实践越来越证明,传统的教材+板书+挂图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医学教育的需求。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医护人才,是当前值得大家探索和讨论的重要问题。根据笔者的经验和查阅大量资料,目前应用较广且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PBL)法。

传统的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方法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一直不太受学生欢迎,PBL教学法倡导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以提问、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习者通过合作解决真实的问题,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从而达到使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目的。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通过基于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实践活动而进行直接学习。例如讲到临床免疫章节时,可以先让同学们讨论日常生活中能见到哪些过敏现象,对哪类物质过敏,进而让学生思考过敏时的表现有哪些,是否初次接触此类物品就过敏,为什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互相讨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主动性。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微免》课程内容繁多、课时较少且记忆性较强,尤其是微生物学各论,知识点繁杂。多媒体课件教学可通过图片、表格、动画、声音将书本内容直观、形象的表现出来。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节约课时,提高教学效率,将抽象的理论通过直观教学使学生更易理解,便于记忆,优化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接受更多的信息;提高听课效率,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讲解四类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ADCC作用、补体的激活途径时,通过多媒体图片和动画的显示,将抽象难懂的知识形象具体化,利于学生理解接受。另外,在讲授艾滋病病毒时可以适当插入一些艾滋病患者的生活图片,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艾滋病的危害性,多媒体技术的这种生动表达形式,要明显优于文字的叙述。

四、实验与实践教学的应用

实验课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也能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因此在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实验课的开展。微生物与免疫学是一门与临床关系密切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适当联系临床,可使其内容丰富多彩。在教学中把学生已感知的临床现象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从现象到本质,将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使教学内容有声有色,有血有肉,从而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在王宗军的研究中指出,通过在实验中采用临床模拟标本,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较好的掌握实验目的和方法,并利于学生建立临床成就感,还能使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很快进入工作角色。而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则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王燕等人的研究中也指出实验有助于理解课本的理论知识,社会实践性教学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缩短了理论与应用间的距离。

五、教学队伍的建设

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因此教师的业务素质与知识水平对学生能否更好的理解掌握所学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金丹的微免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中指出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需要一支具有专业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由于科技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教师需要不断拓宽知识面、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才能满足现代医学教育的需求。教师可以凭借学历教育或非学历教育、研究医护相关杂志、借助互联网等形式掌握最新的医学科学发展,完善知识结构;通过教师之间互相听课、集体备课,开阔教学思维,不断学习新教学方法和技术并应用于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医护学生。

综上所述,《微免》的教学已取得有效进展,但也应认识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例如课程体系编排不连贯,学科之间界限明显,学生很难将知识系统化;教学时数尤其实验教学课时少,客观上制约课堂上难以将一些理论知识讲全讲透,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差;教学方法局限,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占主导地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弱等诸多问题。因此,《微免》的教学仍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教师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医护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利压.免疫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习兴趣[J].中国免疫学杂志,1999,15(1):96.

[2]王宗军,等.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建设[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3):398-401.

[3]王燕,等.对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6,(2):219-220.

[4]李红梅.高等护理专业《微免》课堂教学优化原则初探[J].中国西部科技,2009,34(195):73-74.

[5]刘新,等.医学微生物学讨论式教学的意义[J].微生物学通报, 2005,32(6):133-135.

[6]王舰,等.病原生物学课程整合的探索[J].微生物学杂志,2005,25(6):110-112.

[7]陈春燕,等.传统教学法与PBL结合在医学微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08,35(9):1494-1496.

[8]郑兰艳,等.微生物学PBL教学法中教师角色的转变[J].微生物学通报,2005,32(4):160-162.

[9]郑清平,等.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21(1):48-50.

[10]Diana F Wood. ABC of leaning and teaching in medicine: problem based leaning. BMJ 2003.326.328-330.

[11]姜凤良,等. CAI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效果评价[J].西北医学教育,2003,(4):296-298.

[12]金丹,等.微免精品课程建设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8):767-769.

微生物学理论论文范文8

微生物及免疫学属于医学基础课,具有名词多、描述多、概念抽象、难记忆、难理解等教学特点,理论相对枯燥,实践性不强,是医学院校学生普遍感到难学的课程[1],对于文科生占大多数的中医专业学生来说就更是难上加难,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过难、过深的东西都不会感兴趣。因此结合中医专业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来提高他们学习这门课程兴趣和主动性。

中医专业的学生特点是学生家庭以从事医务和知识分子为主,尤以中医名家子弟较为突出;而生源结构中以城市、文科及女生人数相对偏多[2]。据统计我校中医专业文科生能占75%,而女生人数可以达到70%。针对中医专业收集整理学生的特点,在微生物及免疫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来提高教学效果。

1.找到两者共同点—类比(利用优势攻克难点)

医学院校招文科生多,主要是因为中医学在其长期的发展中受到了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中医药及相关专业学科具有特殊的人文哲学属性[3]。其吸收了古代盛行的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等,并以这些理论为基础,构建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是古代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4]。所以可以看出中医学理论是在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的蕴育而出的。而文科生文史知识丰富、善于阅读、思维活跃,考虑这方面因素,文科生能够比较好的理解中医理论。这是文科生的优势。并且中医的基础理论在大一就已经学过了,包括医古文、中药、方剂等课程已经学过,中医对他们的熏陶已经使学生对其很认可了,所以利用他们已知的和熟悉的知识理论来类比性的介绍新的知识,理解起来较为容易一些。

例如中医理论是建立在阴阳五行这种朴素的哲学理念上的,中医讲究的是阴阳平衡(包括人体内部和环境),而微生物及免疫学实际上也讲究平衡,讲究病原微生物与人体免疫系统的平衡,以及病原微生物之间及外界环境之间的平衡。这一点使他们的最基本的共同点。所以在讲课时把微免的这些平衡与中医的阴阳平衡进行类比的方式进行讲授,受到学生的认可。在讲消毒和灭菌的这一章时可以强调对于病原微生物与我们人类并不是你死我活的状态,而是我们也要与它们保持平衡,因此在不同的时期,根据不同的目的,我们是要采取不同的消毒灭菌的方式是来保持这种平衡,而并不是一味的杀死病原微生物。紧接着举一些例子来证明。例如我们生病了,进行输液时,这个注射用的生理盐水一定是无菌的,因为生理盐水是要进入我们的血循环中的,血循环是没有任何细菌的,为了不破坏这样的平衡,我们注入血循环中的任何药物都必须是无菌的。但是对于人体的有些部位,例如女性的阴道,本身就有大量的细菌,是以乳酸杆菌为主,有些女性经常冲洗阴道,破坏了阴道本身的平衡,反而容易得阴道炎。就这些生活中生动的例子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人体的这种微生态的平衡与中医上讲阴阳平衡很相似,无论哪种平衡被破坏都会引起疾病,这样理解起来也就不困难了。在微生物及免疫学的整个授课过程中不时的去穿插一些学生熟知的中医理论知识,可以进行类比。微免课程探讨的就是病原微生物与人体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其相互作用的最终是——平衡或不平衡。这要求教师大概了解中医理论的知识。

2.在绪论中介绍背景知识

中医专业学生因为没有相关学科的背景知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反映上课听不懂。即认知结构中没有适当的起巩固作用的知识观念可利用,阻碍了新的学习与保持,因此提供背景信息及相关的概念将有助于启动他们的学习[5]。例如在课堂上加入一些本学科的背景知识教学效果较好。对于大多数是文科生的中医专业学生来说,他们的想像力是十分丰富的,需要教师去组织语言,可以通过这几点来将微免的发展简史讲的生动而具体:人类在没有发现微生物时对疾病的看法,以及人类是怎样发现微生物的,以及是怎样把它和疾病联系到一起的,是怎样来寻找预防和治疗的方法。做好这一点,对于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有很大的帮助。

3.增加内容的趣味性

在授课过程中,可以用一些小故事、图片、视屏、生活(增加与原有知识相关性)等各种方式来提高课程内容的趣味性。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加速剂,是一切创新动力的重要源泉,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形成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6]。例如介绍培养基时,可以将科赫发明培养基的过程较详细的讲给学生,不单单增强内容的趣味性,而且在这些发明的过程中渗透了很多科学家的优秀的科学素质和道德品质,无形中对学生的科学素质和道德品质有了一定的影响。课堂上还可以应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相关视屏,例如在讲到流感病毒时,播放了一个《流行感冒的发病过程》的视屏,受到学生的欢迎,因为在视屏中病毒不再是看不见摸不到的,甚至在免疫学中的免疫细胞也是栩栩如生的,是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甚至突然对微免学茅塞顿开感悟。在上的每一次课中去花一些心思来设计好每一次课的引课,也是可以较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医专业学生条理性的思维可能比理科学生占多数的一些专业的学生稍逊色,但发散性的思维较好,介绍课程中的与人文科学相关的内容,用一些有趣的、能打动学生的历史过程,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效果较好。

4.介绍书籍网站

阅读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认知活动, 是人类汲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认识周围世界的途径之一, 是学习所有学科的基础[7]。文科生较多的中医专业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强,可以通过介绍与之相关的有趣的的内容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可以向学生介绍相关课外书籍和网站。这样做可以使学生的视野开阔,相当于本课程是一个原点,以这个原点向外发散出去,了解了相关内容,再回到原点,则感觉课本中的内容并不是难以理解和枯燥,这样学生就会觉得学这门课程很轻松。

微生物学理论论文范文9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微生物生态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109-02

《微生物生态学》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微生物在环境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等。开设本课程是为了提高涉农专业学生,特别是本校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在掌握《微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研究方法,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的生态分布、微生物生物种群的生态学关系,以及微生物在资源环境科学中的应用,为进一步学习应用微生物学等相关课程和从事相关专业研究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目前,本校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开设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课程实验16个学时。通过几轮教学实践,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对该课程内容缺乏兴趣,认为这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对自己以后要从事的工作没有帮助。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微生物生态学的基础知识,同时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利用微生物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问题是授课教师所面临的新挑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根据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从更新教学内容、改进实验环节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实验操作技能的目的。

一、教科书与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

教科书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完成课后作业。因此,选择合适的教科书尤其重要。目前,市场上有关微生物生态学的教材较少,主要有南京师范大学杨家新教授主编的《微生物生态学》,黑龙江大学宋福强教授主编的《微生物生态学》,以及中国海洋大学池振明教授主编的《现代微生物生态学》。其中,杨家新教授主编的《微生物生态学》在阐述了研究理论和方法后,突出介绍微生物在不同生态系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着重强调微生物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所起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宋福强教授主编的《微生物生态学》和池振明教授主编的《现代微生物生态学》核心内容大体一致,主要介绍了正常自然环境,极端环境和污染环境中的微生物与其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微生物在这些环境中的作用及其活性产物的应用;同时也介绍了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使用的传统方法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鉴于池振明教授主编的《现代微生物生态学》在污染物的微生物处理技术中内容[1]更加全面,涉及到废气、废水、重金属污染物、固体废弃物的微生物处理,以及煤脱硫的微生物方法。同时考虑到本院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偏向理科和农学方面。因此,结合专业特点选择了池振明教授主编的《现代微生物生态学(第二版)》作为课程授课的主要参考教材。该教材知识点条理清晰,语言简洁凝练,每个章节后面附有相应的思考题,帮助学生系统学习,符合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教学要求。

在教学内容方面,由于理论课时较少,因此需要结合专业特点,以及本课程和其他学科的内容是否交叉,来对所要讲授的内容进行筛选。具体来说,本校资源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在大二时已经必修了《微生物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减少一些微生物学基础知识介绍。在农业高校中,对微生物生态学的研究,应突出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分布组成及其变化规律,适当增加本专业相关的科学研究进展知识点,如土壤微生物在提高土壤肥力,帮助农作物摄取营养,促进作物生长、抗病原菌的侵入和降解农药,保护农田环境方面的重要功能。此外,池振明教授主编的《现代微生物生态学(第二版)》中第四章,详细介绍了海洋环境中的微生物类群,针对农业院校的学生,可将该部分内容与水体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变化规律进行融合,将水体分为江河水和海水两个大类进行介绍,重点让学生掌握这两种水环境中的微生物特点。结合本专业特点,在介绍污染环境中微生物生态内容时,注重突出微生物在污染修复过程中的作用,尤其是与农业资源环境相关的固体农业废弃物的微生物处理技术;在微生物产生的生态友好物质章节,重点讲授与专业相关的生物农药和生物燃料等内容。教学内容合理调整后,突出了《微生物生态学》课程与学生专业的相关性,激发了学生兴趣,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改进

微生物个体微小,用肉眼无法观察,因此在《微生物生态学》理论课程讲解过程中,要避免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否则会使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加乏味,学生很快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多媒体教学手段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多元因素于一体,具有可视性好、生动形象、信息量大等优点,能够把枯燥、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有趣[2]。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互联网广泛搜集微生物相关课件,包括高清显微图片、动画、视频等,再根据专业特点及课程需要进行编辑、采选,并将其应用到《微生物生态学》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中,最大程度发挥多媒体工具的优势,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在讲到研究微生物生态学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时,需要重点向学生阐明PCR扩增技术的原理和基本程序,而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良好的呈现PCR扩增过程,笔者采用Flas演示和视频演示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轻松掌握了PCR扩增技术的原理及其三个基本反应步骤,即变性、退火和延伸。

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讲授法是以教师为主体,这样势必降低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增加了“课堂讨论”教学方式。针对教材中需要重点掌握的一些知识点,提前提出一些合适的问题,让学生去查找资料,经过独立思考之后,在课堂上共同进行讨论。这样可使学生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到微生物与化学污染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时,可以结合农业资源环境科学专业的特点提出“目前土壤环境中有哪些主要的污染物?”“有哪些生物修复技术可以应用到这些污染物的处理中去”等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查阅文献,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教学环节的优化

实验课是《微生物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是课程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连接的纽带,对于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和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微生物生态学教学相关实验可多达几十个,常见的实验有: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空气中微生物的检测、水质的细菌学测定、微生物对纤维素的分解作用及分解强度的测定、硝化作用及硝化细菌的计数、水中总大肠菌群的检测、水中粪大肠菌群的检测、生物污泥的活性测定、固氮菌的分离与测数、活性污泥菌胶团及生物相的观察等。针对农业高校的环境类专业的学生,应当结合他们的专业特点合理选择相关实验。例如,可将围绕土壤微生物开展实验,具体可以选择农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对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细菌和真菌呼吸作用强度、纤维素分解能力进行测定,还可进一步对其中的固氮菌进行分离计数。采样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掌握采集和保存农田土壤样品的方法,重点强调样品的低温保存,以保证土壤样品中微生物活性;样品测定过程中,指导学生掌握各种指标的测定方法,识别农田土壤中常见的纤维素分解菌和固氮菌,了解农田土壤中微生物与土壤肥力的关系。同时,为了激发学生对微生物生态的学习兴趣,在实验课环节,除了设置自然环境中(土壤、空气、水体)微生物的检测,增设一些特殊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例如让学生检测自己口腔中的微生物情况,检测自己手机上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类等,使学生直观的体会微生物与人类自身生活的密切联系。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成熟,使传统微生物生态学研究领域由自然界中可培养微生物种群扩展到微生物世界的全部生命形式(包括可培养、不可培养、难培养的微生物及其自然界中环境基因组等)[3],这就要求高校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在理论课的第二章中,教师已经向学生讲解了研究微生物生态学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因此,在此基础上在实验课增设土壤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和PCR扩增实验,为学生掌握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生态研究领域的应用奠定基础。

实验报告是实验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微生物生态学实验课程中,教师对学生实验报告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在每次实验课之前,需要学生撰写预习报告,敦促学生熟悉实验,初步了解实验目的、原理和步骤。实验结束后,学生应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内容,针对教师在实验课程中提出的思考题,查阅相关资料来拓宽知识面;完成报告中“实验心得及思考”内容的撰写,对实验进行总结,从而加深印象。

四、结语

《微生物生态学》是一门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的学科,在现代农业高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给农业高校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农业高校的专业特点进行教学改革,从理论教学内容选择、实验教学课程优化等方面出发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今后,教师还应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借鉴国内外先进成熟的教学经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池振明,王祥红,李静.现代微生物生态学[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微生物学理论论文范文10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 教学 实验课 设计性实验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实验课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课的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是提升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运用能力等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个重要手段。①因此,实验教学在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方面具有其它教学方式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然而,目前包括我校在内的大部分高校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大多为验证性实验,其基本模式是教师为学生准备好所有的实验材料,并按照预先制定好的实验程序安排学生机械地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②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在实验教学中引入能启发学生创造力的设计性综合实验。

设计性实验是指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在教师指导下加以实施的一种实验课教学模式。它将学生在已有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进一步有目的地获取新的知识,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最终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为提高实验课的教学质量,《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明确了设计性实验的重要性和在整个课程中所占的比例。④本文分析本教研室今年来采用的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践活动,探讨了微生物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1 本文的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思想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一些新型传染性疾病,如禽流感和猪流感病毒导致的人的感染、NDM-1超级耐药细菌的感染等,引发高度关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将相关病原微生物的关键分子,如流感病毒血凝素和NDM-1金属- -内酰胺酶等的原核表达引入实验课中,并开展设计性实验教学研究探索。在学生完成基础实验的前提下,我们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表达上述关键分子;最后指导学生撰写论文,并模仿研究生答辩的方式进行总结汇报。我们希望在实验中引入受到广泛关注的新型病原微生物,并且采用临床医学生向往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以激发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尝试建立一套适合于培养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微生物学和实验课的教学体系。

2 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施方案

2.1 实验前的准备

我校的医学本科生课程中,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医学微生物学分别依次在第三个连续的学期开课。因此,在生物化学开课的学期,我们从32个实验班中选取所有课程总平均成绩相差在5分以内的6个班,随机将这6个班分成两组,每组三个班。其中一组为实验组,采用上述实验教学方法,另一组采用常规教学方法。通过年级的学习部向实验组学生发放相关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实验课教学改革的思想,并建议学生在完成正常的课程学习后,重点学习分子生物学相关技术原理,如PCR及DNA琼脂糖凝胶电泳、质粒提取、DNA酶切及连接、感受态细胞制备、蛋白诱导表达、SDS-PAGE等,为下学期实验课中所需的分子生物学知识扎实的基础。

在开课前四周,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向学生讲授上述技术原理,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并采用闭卷考的形式,检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教师亲自操作,向学生演示上述实验技术的操作要领。

2.2 设计实验方案

在设计性实验开始的前8周里,我们规定学生在两周内,以《分子克隆实验指南》(第三版)为主要参考书目,并在CNKI或highwire等数据库中查阅一定量的文献,然后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具体实验方案的制定。然后由指导教师对实验方案提出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在第8周末确定最终实验方案。

2.3 实验操作

从第9周开始,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在此后的四周时间里,实验室全天对学生开放,为学生配备所需的实验材料、试剂、培养基和仪器等。在学生实验期间,安排教师全时段值班并陪同学生实验,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确保实验室安全,以防出现事故。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做实验记录,写实验报告。

2.4 实验论文的撰写及实验汇报

在实验前和实验中,分多次系统地向学生讲解论文写作的相关知识,首先讲解论文写作的意义、一般要求,然后用举例的方式,重点讲解摘要、前言、材料和方法、结果和讨论的格式和具体要求。在实验完成后,指导每个小组的学生完成论文写作,并帮助学生修改论文,在反复修改后,以小班为单位,要求各组将自己的论文以PPT报告的形式,按照研究生毕业答辩的要求进行交流,并择优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

3 教学方法的成果分析及问题总结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虽然每个实验班在实验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但是经过四~五周的实验,每个实验小组最终都能完成实验方案的全部内容,并能独立完成论文写作和实验总结报告。通过认真分析学生的学术论文和总结汇报,并且最后比较实验班和非实验班的医学微生物学这门课程的期末考试成绩,我们认为,本教研室采用的设计性、创新实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这种教学模式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设计实验课对医学微生物学学习的促进作用

我们采用的是综合性实验,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多种分子生物学和基本的微生物学技术和操作,通过系统的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明显得到提升。从实验考核(表1)来看(以2010级本科生为例),实验班高分段(>90分和80分~90分)人数和平均成绩明显高于非实验班。这表明与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相比,新实验教学模式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有较大的优势。在学生准备及实验过程中,针对实验方案所涉及的领域查阅一些相关资料,对相关病原微生物学的基本特性、致病机制等方面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熟悉和理解,从而丰富了微生物学知识体系。因此,值得一提的是,在实验班的期末考试的成绩(表2)也显著高于非实验班(以2010级本科生为例),这表明设计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课程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对微生物学知识的学习、理解和记忆的能力。

3.2 学生的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3.2.1 文献调研、论文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由于在实验方案的准备及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需要参考资料,每个实验小组都在网络数据库查阅了相关的文献,并查阅了相关的图书资料,因此,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提高。由于要求学生按照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的格式进行论文写作,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必须认真总结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并对实验数据进行适当的分析和讨论,而且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需要反复按照老师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因此,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有效锻炼了学生的文字功夫,还使他们系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最后由于我们要求每个实验小组安排一名同学进行实验总结报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组织PPT多媒体文件,并进行汇报。

3.2.2 科研思维和实验技能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本实验需要用到较多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此外,还需要用到培养基配制、细菌分离培养及鉴定(蛋白表达宿主菌)、无菌操作技术、感受态细胞制备及发酵技术等微生物学技术。在开展实验前,学生必须首先理解相关的技术原理,然后将实验所需的多项实验技术组成一个有序、连贯的有机整体。这一过程的深度和广度是传统实验课的内容无法达到的。在规定内容实验课上,学生每次学到的是一项或几项实验技术,而在自主设计实验过程中,学生自主地组合并综合应用这些技术。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组成团队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了实验,这培养了他们的团结合作精神。学生往往需要要进行1~2次的复复实践才能掌握这些技术,尤其是当出现问题时,实验重复的次数会增加。学生在老师的指点下,分析并解决问题,不仅掌握了技术本身,而且学会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科研思维能力。

3.3 教师的素质获得提高

首先,我们所采用的自主设计实验难度接近科研课题,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才能顺利完成该实验,因此对施教老师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教师需要自己开展预实验,并向学生讲述实验技术的原理、示范相关操作要领;再次,在制定实验方案的过程中,教师要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才能发现学生拟定的实验方案中存在的问题,这对促进教师的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教师在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自身的科研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更有利于实验教学工作,从而达到以教促学,以学促教,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为了完成自主设计实验,本教研室的教师付出了比传统教学实验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出了更多的牺牲。首先,需要我们在上学期就要开始为该学期的实验设计进行提前宣传,做好准备。在自主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业余时间为学生讲解相关病原微生物的各种知识、各个实验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注意事项。在指导学生修改实验方案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修改。在实验过程中,即使是在晚上和周末,只要学生做实验,教师就要全时段值班,指导实验。因此,教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要对工作负责,从工作的角度出发,不计较个人得失。

5 总结

与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相比,我们所采用的设计性实验首先通过具有轰动效应的病原微生物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热情。其次,我们的设计性实验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授之以鱼”转变成“授之以渔”。这种实验课的教学模式首先直接提高了医学微生物学的实验技能,并间接增强了医学微生物学的学习效果。它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远远超过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在完成自主设计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对科研工作有了初步的认识,对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开展实验、进行报告和总结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为今后继续学习,积累了一定经验,奠定了基础。虽然我们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进行了上述的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当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坚持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继续探索。

注释

① 陈琼华,钱黎明.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中山大学学报论丛[J].2006.26(6):22-26.

② 易力,,陈万光等.推进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J].实验室科学,2010.13(1):10-11.

微生物学理论论文范文11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践与体会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219-01

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之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特异性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科。它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基础理论性课程,学好它对以后学生学习其他的课程起着很大的帮助。中专微生物教学包括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和实验教学,基础理论教学是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相关知识,而实验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方法、实验技术和操作技能,它不仅仅只是为了验证理论知识,更是对理论知识的拓展和升华,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但是由于微生物教学内容多,抽象复杂,如何学好这门课程,在这里结合个人实践教学谈些体会。

一、完善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

中专教育的使命是向社会基层输送大量的实践性强、动手操作技能好等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微生物教学中,为了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实验教学。培养他们的动脑动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尽快适应基层工作的需要。由于微生物课程内容多,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

1、重点讲授总论,适当讲授各论。总论在微生物课程之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它不仅涵盖各论之中的重点内容,而且能够让学生对整个微生物学课程有一定的很好的认识。通过对总论的讲授,让学生对课程有了总体认识,同时总论之中含有大量的概念,记忆性内容多而复杂,对学好各论有着铺垫作用。

2、精简教学内容,做到与社会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教师在微生物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从学生及社会需要出发,精简教学内容,对于重点、难点内容详细讲,讲深讲透;对于一看就懂的内容以及一些“过时”的内容一律不讲或少讲。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手段,一个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达到教学效果。要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如下方法和手段:

1、灵活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微生物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仅用传统的语言教学难以完全表达清楚。多媒体教学则具有很强的直观性,通过使用电教手段播放相关图片、音乐、动画片段等使大量信息具体化,视听结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全身心地去体会、去感悟,使原本枯燥、抽象、平铺直叙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栩栩如生。

2、归类教学。即把生物学性状相同、致病机理相似的细菌归为一类,如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主要产外毒素的细菌、感染途径相同的细菌、能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致败血症的细菌、致化脓性感染的细菌等分别归类介绍,这样既能举一反三,便于学生抓住重点,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帮助学生复习与巩固。

3、启发式教学。在微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学生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改革实验教学,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起合理的引导作用。在微生物实验课中,要求指导教师讲解要精炼,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清晰,实验方法与步骤要明了;并随时检查和纠正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重视操作程序的错误会直接影响整个实验结果的成败。

1、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微生物实验课是通过实习、示教及展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学生在实验教学中,要从最基本的操作技术做起,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基本技能训练。一般示教操作由教师演示,教师一定要以严谨的学风为学生做好示范。如:接种环使用方法、平器盖和棉塞的正确放置、细菌的划线接种等。特别是在做细菌染色、细菌的接种等实验时,因要接触到活的细菌,教师要重点强调无菌观念,建立无菌意识,防止污染。只有通过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针对一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并进行综合分析时,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扩展学生分析问题和想象问题的空间。例如在进行抗生素抗菌敏感度实验、细菌的生长现象等结果的判断与分析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实验中的现象,为何会出现如此的现象,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找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微生物学理论论文范文12

【关键词】电子技术教学 微课应用 意义分析

教育是一个国家立足的根本,尤其是我国这种有着数千年文化传承的国度,教学质量关系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而微课作为近年来教学事业中的新生事物,已经影响到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各个方面。由于电子技术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电子技术教学又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宏观角度看,电子技术的教学质量将会深刻的影响我国各方面的发展。而微课作为新生事物,如果能科学合理地应用于电子技术教学中,将会打破传统教学的桎梏,使我国的电子技术教学达到一个新高度。

1 微课在电子技术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1.1 微课在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范围不合理

由于微课是近年来的新生事物,所以在微课的应用方面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注意,尤其是在应用范围的问题上,我国当今的电子技术教学中微课的应用范围就不是很合理,这一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电子技术教学的发展。微课在教学中是不可以独立存在的,需要与传统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可是在当今的教育事业中,年轻的教师会过多的依赖多媒体教学,使微课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过大,而上了年纪的教师由于对相关技术掌握不熟练等多方面原因,不愿意将微课引入电子技术教学中。

1.2 部分教师对于微课的认识不够充分

在微课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深刻理解微课的高效性,对微课进行合理的安排。教在应用微课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自我意识过强,对微课的安排以教师自我意志为转移的情况。微课作为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新生事物,在应用上需要仔细耐心的研究,根据电子技术教学的特点,合理的安排。因为电子技术需要极强的操作能力,所以电子技术教学一般都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而微课就是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部分,但是许多教师仍然不能对微课有清晰的认识。

1.3 微课内容的针对性不强

微课作为电子技术教学中的辅助部分,在内容安排上需要有极强的针对性,只有提高了内容上的针对性,才能将微课高效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而许多教师却步入了一个误区,将微课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尤其是是在微课内容的安排上,在一个微课片段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起铺垫和引导作用的,对电子技术教学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电子技术教学重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要认真安排微课内容,避免微课“反客为主”情况发生。

2 微课在电子技术教学中应用的改进建议

2.1 调整微课在课堂中所占比重

在电子技术的教学中,教师需要调整微课在课堂中的所占比重,要明确认识到”微课只是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手段”这一点。不论是年轻教师还是上了年纪的教师,都应该与时代衔接,合理利用微课,而不是使微课的应用出现两个极端。电子技术教学过程中,理论部分可以通过微课进行,在教师进行适当引导过后,引入微课对理论知识进行整理,并加入论与实验将相结合的片段,将微课合理的运用到电子技术教学中。

2.2 充分提高教师对微课的认识

要想使教师在教学中合理的运用微课,就要要提高教师对微课的认知。微课是教学中的新生事物,所以在上了年纪的教师中,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认识到了微课教学在电子技术中的教学起到的关键作用,但是由于教师自身没有掌握相关技术,并不能很好的将微课引入教学课堂;另一种则是教师认为传统教学是不应该被改动的,过度的崇拜传统教学,使教师主观上对微课出现排斥,不愿学习相关技术。这就需要校方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教师对微课的认识。

2.3 提高微课内容的针对性

微课内容的安排上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针对某一个理论知识、某一个习题或者电子技术的操作要点进行教学。这样不仅仅使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利用微课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课后根据微课的内容进行对知识的整理并对相关操作技术进行熟悉。这样使微课既应用在电子技术教学的课堂,又应用到了学生课后的复习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微课的优势。

3 微课对于电子技术教学的意义

3.1 提高电子技术教学的教学效率

如果能将微课应用到电子技术教学中,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电子技术课堂的教学效率。微课能将实践操作引入到传统教学的课堂,达到实践与理论完美结合的状态,使学生在接受理论的同时深刻理解如何将理论应用到实际操作的过程中。

3.2 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微课是多媒体教学,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传统电子技术教学课堂的枯燥乏味,为课堂教学增添色彩。传统的电子技术教学,由于在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并不能很好的与设备相连系,会出现理论与实际难以衔接的弊端,即学生的确掌握了理论知识,但是电子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高。然而微课的应用能够使实践和理论有机的结合,有助于课后的复习,很大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使电子技术教学的课堂真正的成为了应用到学生们的课堂。

4 总结

本文主要针对微课在电子技术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改进建议,主要包括教师对微课的认知、微课内容的针对性、微课的应用范围三个方面。微课是教育事业中的新生事物,如果合理利用,将会打破传统教学的桎梏,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学习空间,使我国的教育事业达到一个新高度。微课在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仍然不可否认微课为电子技术教学带来了无限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李 艳,钟明航,蒋晓雁,姬 妍.“微课”在电力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

[2]王天雷,张京玲,王玉清,黄辉,张昕,应自炉.浅谈微课在《电子技术》课程混合教学的应用[J]. 教育现代化,2017(05):140-141.

[3]王国俊.浅谈“微课”在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以电子技术专业课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6(06):217-218.

[4]高艳艳,陈湘,陈宏媛.微课在《电工与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展望,2015(34):190.

作者简介

冯秀萍(1974-),女,陕西省咸阳市人。现为咸阳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电气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