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微生物实习生个人总结

微生物实习生个人总结

时间:2022-02-24 03:34:14

微生物实习生个人总结

微生物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1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验;工学结合;课程改革;微生物分离与鉴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064-02

传统的高职类工业微生物及实验类内容的教学,以学科课程设置为基础,偏重于传授和训练学生各项理论知识及基本实验技能。通常是理论知识与实验课程分开教学,且各自由若干独立的内容单元组成,相互之间缺乏关联性。学生到了实际工作的时候,缺乏整合各项微生物学知识技能,并将其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3]。为解决上述问题,近年来我们尝试对工业微生物及实验类内容的教学进行工作过程导向性课程改革,按实际企业生产时不同岗位对微生物知识技能的要求将教学内容分成几个学习情境,每个情境由若干子项目组成。每个子项目完成一个工作单元,前后衔接共同完成一次工作过程。在工作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技能,以此代替传统的工业微生物及其实验教学中所教授的内容。本文就其中一项“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与鉴定”教学改革内容进行介绍,在实际工作中,负责生产菌种分离鉴定及保藏的车间需要进行相关工作。

一、工作内容

“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与鉴定”工作任务共需28学时,由6次课完成。具体分为4个子项目:样品的采集与处理;产淀粉酶微生物的筛选;高产淀粉酶菌种的鉴别及保藏;高产淀粉酶菌种的分类鉴定。工作任务完成后,学生不但能够熟悉微生物培养、无菌操作技术、显微技术、菌种保藏技术、微生物的鉴定等实验技能,微生物的形态与分类、微生物的营养与代谢、微生物的生长控制等理论知识;而且对于上述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有一定程度的认识。

二、教学设计及具体安排

1.教学设计。第1次课由教师对“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与鉴定”情境进行大致说明,并且给出学习材料及文献资料查找渠道。学生分组讨论得出大致的工作方案。第2~5次课分别完成5个子项目,每次课开始时每组学生由负责该子项目的成员汇报当天的工作计划;上一子项目的负责人总结总结汇报前次工作情况。然后由当天的子项目负责人领导执行当天的工作计划。最后一次课则撰写报告并进行分组总结汇报交流,具体如下图所示。

2.具体安排。第1次课以讨论为主,上课时由教师对“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与鉴定”情境进行大致说明,并且给出学习材料及文献资料查找渠道。学生以3~5人为一个工作小组,阅读讨论学习材料及查找到的文献资料,大致拟出工作完成计划并分工,要求每个学生至少作为一个子项目组的组长;该过程中学生可向教师提问反馈,师生交流。然后各个小组以张贴海报的形式向全班展示工作计划及分工明细,全班讨论交流,并修正不完善的方案。此过程后学生会对目的性筛选鉴定菌株的工作过程有大致了解。

第2次课先由每组“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子项目负责人讲解本次工作具体安排及分工,然后每组根据工作计划采集校园不同土壤样品,制成土壤悬浮液并向其中加入组内讨论决定添加的营养物质后,放入培养箱进行培养。本子项目完成后学生会对微生物的营养、培养与生长控制知识有感性与理性的双重认知。

第3次课先由上一子项目的负责人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汇报,然后由“产淀粉酶微生物的筛选”子项目负责人讲解本次任务具体安排及分工。每组根据工作计划制作筛选培养基,对经过富集培养的土壤样品进行稀释接种培养。经此学生会了解无菌操作的要领与意义、微生物的代谢,并对微生物的培养与生长控制有深入认识。

第4次课的子项目是“高产淀粉酶菌种的鉴别及保藏”。上一子项目汇报总结后,每组本子项目的负责人在讲解本次安排分工的同时,还要在本子项目完成时对本组的鉴定方法的合理性评估答辩。每组根据方案对上个子项目筛选出的微生物进行产淀粉能力鉴定,选出高产菌种并长期保藏。结束后学生应懂得微生物的代谢在工业发酵中的应用意义,并对菌种保藏的原理与方法有所了解。

第5次课对上个子项目获得的高产淀粉酶菌种进行分类鉴定,学生通过将菌落形态观察及显微形态观察结果与菌种手册对比初步得出分类结论。由于不同小组分离到的菌株不同,通过相互交流观察,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不同的微生物类群,得到更多的相关知识感性积累。完成最后一个子项目后各组总结讨论,写出总结报告。学生会学习显微技术,对四大类工业微生物的菌落与微观形态有整体认识,并理解这些形态观察结果与微生物分类鉴定之间的关系。

第6次课每组学生就总结报告汇报答辩,同时进行教师点评与组间互评。评价结果计入学业成绩。通过组间对比交流,学生会更全面地了解在目的菌筛选鉴定工作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有哪些需要着重注意的地方。

与传统教学安排的不同点是:以前是由教师提供实验步骤与样品甚至结果分析,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完成即可。学生缺乏主动性,更缺少与将实验结论上升至联系理论知识的途径。而在本次进行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将若干实验技术及相关理论知识按照职业活动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整合,寓教于应用,不仅使同学们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联系起来,还可以使同学们理解这些知识技能在具体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三、讨论分析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计旨在建立学习者与未来工作的直接联系;教学过程在贴近工作实践的学习情境中进行[3,4]。设计“淀粉酶产生菌的分离与鉴定”等一系列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将原来微生物的分离、筛选、培养、纯化、染色、观察等传统的单个实验内容与技术整合在一个学习情境中,学生不但通过设计完成工作任务掌握了相关的实验技术和理论知识,而且还学会理解这些技术和理论在实际工作中是如何运用的。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实验样品由每组学生自行采集,与传统的实验课由教师提供少数菌种相比,不同组的学生可以获得各种微生物材料,便于了解更多的微生物,拓宽视野。开展工作过程导向微生物教学,学生需要课下花较多的精力查找资料、设计实验、培养微生物,由于调动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并没有因此产生怨言。学生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也对这种改革后的教学方式表示欢迎。

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方式最早起源于德国职业教育[3],与我国现今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办学条件有一定差别。因此如何引入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因时因地地改良授课方式,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索的教学改革问题。

参考文献:

[1]何伟,徐旭士,张茵,袁生.微生物多样性调查与鉴定模块化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微生物学杂志,2010,30(4):105-107.

[2]周德庆.微生物学实验教程(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赵志群,王炜波.德国职业教育设计导向的教育思想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1):62-64.

微生物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2

关键词:微课;初中物理;高效课堂

一、引言

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课堂低效极易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成了目前急需解决的难题.但是,微课的出现却有利于破解这个桎梏.由于微n的视频特性和可下载保存,能较好的激发学生对初中物理的学习兴趣,更好的突破初中物理教学的重难点,有助于形成高效课堂.

二、初中物理微课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1.内容选择

一般可选择单元、章节的重难点内容或总复习中的某个专题.如《物体浮与沉》,《液体的压强》,《串并电路》等和总复习中《测密度的特殊方法》,《电路故障分析》等专题可制作成微课进行突破,提高课堂效率.

2.教学设计

在用手机、摄像机或录屏软件制作微课前,要先做好微课的教学设计.下面以总复习的《用特殊法测密度》专题举例.

2.1 教学设计内容:沪科版新课标八年级物理《用特殊法测密度》

2.1.1 适用对象:八、九年级学生物理学习

2.1.2 选题意图 :密度测定是中考的重点之一,同时又是中考的热点.密度的考查主要以操作性的实验题型出现,在考查知识的同时兼顾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查.根据密度的计算公式ρ=m/V,利用天平和量筒,只要分别测出被测物的质量m和体积V,就可算出被测物的密度,这是最基本的测定物质密度的方法.近年来的中考试题,则往往是天平、量筒不会同时具备,此时只要借助适当辅助器材,同样可以测定物质的密度.

2.1.3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理解利用天平和量筒或辅助器材,只要分别直接或间接测出物体的质量m和体积V,就可以算出物体的密度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

人文目标: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教学措施:课前预习,课中讲解或活动,课后复习反思

(1)课前预习:教师在课前将录制好的微课视频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形成质疑.

(2)课中讲解或活动:学生带着自主学习产生的疑问,在教师引导下再看视频,并通过合作探究解决疑问,最后完成一定的训练题,巩固、提升学习效果.

(3)课后复习反思:要求学生课后反思课堂所学内容并通过反复看微课解疑.

2.1.4 教学过程

预习自学(课前8分钟)观看视频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观看过程中可以暂停、重播典型例题视频产生对测质量和体积困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合作探究(课中前8分钟)在教师指导下,分组合作、讨论解疑测质量和体积的各种方法(5分钟)展示点评、拓展提升测质量和体积的方法,如等量法测密度和利用浮力知识测密度(3分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与人交流协作的能力,体会成功的快乐.

总结提升(课中2分钟+课后10分钟)在教师引导下,总结反刍、当堂检测(课中2分钟)自我完善、训练提升(课后10分钟).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所学知识得到升华.

2.2 设计亮点:

(1)采用PPT录制方式,合理的利用了PPT的动画功能,更加直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视频中不出现教师的身影,使学生少了敬畏,能更加自如地学习.

(2)选择思维方法-典型例题分析-思维总结的教学模式,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过程,还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2.3 学习任务单

学习目标:利用天平和量筒等计算物体的密度

学习资源:微课视频《用特殊法测密度》

学习方法与任务:

(1)观看视频自主学习.可以采用暂停、重播典型例题视频等方法.

(2)观看后自主完成《强化训练》,并尝试与同学交流学习心得.

强化学习:网络专题训练的下载、网络在线学习.

三、结束语

微课的使用只是构建高效物理课堂的“推手”.一方面,教师在制作微课时,要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的实际,精心设计好微课.另外,并非每节课每个知识点都要使用微课,不能搞形式主义或花架子.此外,录制的微课要注意语言的科学、精炼和概括,所设计的练习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样才能更有效的促进高效物理课堂的构建.

参考文献:

微生物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3

【关键词】中职生 微生物检验 设计性实验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150-03

微生物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课时之比近1.5∶1。该课程分三个模块:(1)概述了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物学特性;(2)介绍微生物检验常规技术,包括培养基配制、细菌分离培养、细菌标本的制备及染色等微生物基本技术;(3)微生物检验综合训练,教学的重点是对临床标本进行微生物检验。本文论述了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开展设计性实验的必要性和做法,教学效果调查及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待提高

学校招收的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多数是初中起点,学生普遍基础差,知识较为薄弱,学习时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主动性、探究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在讲授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结果分析等内容时虽然采用了如启发式、比喻式、提问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但仍然有部分学生觉得难以理解。学生在动手操作时摸不着头绪,有的学生每操作一步就看一下笔记,或是询问其他同学,有的学生甚至希望教师能一步步地教。可想而知,实验效果较差。

(二)原来的验证性和示教性的实验教学模式存在不足

以往的实验教学以开设验证性和示教性的实验为主,实验内容和实验所用材料由教师及实验员准备,学生不参与实验设计和准备,因此,学生的能动性差,即使教师对学生强调课前要预习,但收效甚微。学生按照教材、教师设计好的实验步骤机械地模仿和验证,最后虽然顺利地完成实验,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专业技能的训练受到限制。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综合素质的培养,扼杀了学生的能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训练,有违职业教育的目的,已不能适应新时期人才的培养要求。

(三)实习生适应能力较差

每年暑假,学校专业教师对检验实习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调研,对实习生、带教教师发放调查问卷,实习情况的调研结果反馈不佳。学生方面反馈的问题有:对临床检验科的工作性质认识不足,不易适应;微生物检验常规项目多,操作环节繁杂,用到各种各样的试剂及材料,跟着老师做完检测发报告,但是不知怎么解释检测结果;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要求脱节,等等。带教教师方面的反馈是,实习生适应能力差、知识结构不合理,理论基础知识差,临床知识欠缺、不会分析检验结果,缺乏创新精神等问题。

二、解决的对策

(一)建立学习小组

微生物实验以小组进行,指定能力较强的学生当组长。各小组通过课堂学习,查阅相关资料,观看教学录像,到检验科见习等途径,获取微生物检验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充分认识接触临床标本时应养成的学习和工作习惯:采取安全保护措施,正确使用实验设备,把握微生物检验常见项目检测的原理及操作步骤,了解实验用品的准备和操作注意事项等。通过建立学习小组,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并在组长的监管下使小组成员人人参与、共同协作完成实验。

(二)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相辅相成

根据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方法等多个教学环节进行调整,前期的实验教学仍然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以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显微镜油镜的使用,细菌涂片标本的制备及革兰氏染色,培养基的制备,高压蒸汽灭菌器的使用,细菌的培养及分离纯化技术等。后期的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是临床常见标本的微生物检验,如血液、脓液、粪便、尿液、痰液、脑脊液等临床标本的细菌学检验,这些内容是微生物检验的重点及难点,也是临床检验科实际开展的微生物检验项目,我们通过开展设计性实验,完成该实验教学内容的教学。

三、开展微生物设计性实验的一般步骤

我们以完善知识结构,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为医学检验职业教育为主要目标,按照微生物检验实际工作流程和质量管理进行微生物实验的设计和训练,将实验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的训练渗透到实验教学中。通过开展微生物检验设计性实验,实现“专业课教学与临床岗位零距离对接”的教学目标,实施“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辅导督察”的实验教学模式。

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弥补了验证性实验的不足,通过设计性实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获取知识能力以及临床思维分析能力得到提高,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微生物设计性实验的教学设计流程及做法如下。

(一)精选内容,设计实验课题

教师参照临床上常规开展的微生物检验项目,常见菌种的检验,精选实验内容。提供给学生既定的实验课题(目前共收集了13个课题)。实验课题如任某,男,21岁,患者于2周前到某小食店进食凉菜,于5天前出现恶寒发热,伴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腹部不适。体检:急性面容,潮红,神清略有呆滞,前胸散有细小红色丘疹。体温39.4℃,脉搏54次/min,心、肺无阳性体症,脾可触及,白细胞3.6×109/L,中性粒细胞60%。在这个实验课题中,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认真分析后会得出患者可疑的感染菌为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细菌的鉴定思路应该按照肠杆菌科的鉴定程序进行。此外,我们允许学生选择既定课题外的具可行性的课题,如进行手机、纸币、化妆品的微生物检验,桶装水的微生物检验等。

(二)学生选择实验课题,制订初步实验方案

学生小组对实验课题进行筛选、分析与讨论,选定实验课题。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编写可行合理的细菌鉴定程序及实验进程,制订实验方案初稿,并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

(三)教师批阅审查

学生提交实验方案初稿后,教师对学生实验方案进行批阅、审查,教师在批阅、审查学生实验方案时注意遵循以下原则,尽可能维护实验方案的原创和创新性。(1)方案的可行性;(2)方案的准确性;(3)实验连贯性;(4)实验成本;(5)安全性。尤其是安全性,在实验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人身安全,仪器设备的安全,要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初步的实验设计会出现学生提出的方案不够成熟,所用的实验材料广而杂(尤其是选择真菌检验课题),甚至有些实验材料实验室无法提供。通过教师审查、批改,指导学生讨论、修改实验方案,利用既有材料进行实验,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四)实验设计方案定稿

学生根据教师的建议和意见,经过再次讨论后重新修正实验方案中存在的问题,确定最终的实验方案。

(五)学生进行实验

小组成员互相监督,分工合作,按照设定的实验方案和步骤进行实验。在此阶段,开放实验室,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准备实验用品(如制备培养基,选择实验试剂,细菌染色液的配制等)。学生按要求填写实验室开放登记表,在教师跟进监督及指导下进行实验。实验中学生所用的标本是教师及实验员制作的“模拟临床标本”。标本中含有某种病原菌,与真正的临床标本相比,“模拟标本”较为安全。但是它毕竟含有病原菌,在实验中要求学生规范操作。教师发现学生存在不规范的操作时要及时纠正,确保实验的安全及实验方向的正确。细菌鉴定的实验进程大约需4天,实验实施过程中,学生要及时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

(六)完成实验报告,评定实验成绩

微生物设计性实验在实施过程中影响因素较多,在结果的判断上有一定主观差异性。在实验进程中,要求学生实事求是、不贪图走捷径。教师及时指导并提醒学生要对实验的每一环节进行仔细观察,详细记录。处理数据和进行结果分析时,要保证如实可靠,让学生养成求实的科学研究习惯。按教学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正稿)的各项内容后,教师严格按照评分标准批阅评分。微生物设计性实验成绩的评定包括,实验设计初稿评分、形成性考核评分、实验报告(正稿)评分,按照相应比例纳入学生的微生物检验期评成绩。

(七)实验总结

以往的实验课结束后即草草收场,教师和学生都忽视实验课后的总结。学生由于存在学习能力差异、实验技术掌握差异等原因,造成学生实验操作中的疑点和错误得不到及时解决和纠正,这样无形中也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也难以提高。在微生物设计性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对实验的各环节进行分析及总结,包括由于实验材料缺乏不能按计划实施,仪器的使用不当影响实验结果等。当实验结果和预测不一致时,学生要仔细分析,查找原因,如对实验方法的改进,重复验证的次数等。教师则指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强调需要注意的问题,展示学生实验操作的图片,进行全面总结。通过总结,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实验的理解和掌握。

(八)开展微生物设计性实验的教学成果

开展微生物设计性实验后,我们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调查。下面是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及期考成绩情况,如表1表2所示。

表1结果显示,89.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展微生物设计性试验,通过实验,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实验技能是否得到进一步强化训练,对实习及未来的工作有信心。

表2 结果显示,开展微生物设计性实验,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用,将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能力渗透到实验过程中,相关的理论知识得到巩固。与2012级比较,2013级学生微生物学检验期末考试高分数段的人数增多,及格率及平均分明显提高。

虽然在设计性实验实施的过程中,在实验选题、操作流程、教学方法上我们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需要对临床实习效果进行追踪等。但不可否认,设计性实验的开展提供了教学互长平台。为保证在教学上专业权威的持续性,教师需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善自己专业知识结构,不断地更新和拓宽相关知识,在指导学生的同时,教师的专业能力、科研能力、驾驭实验能力和管理能力都会得到提高。而学生相关的实验理论知识得到巩固,临床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实验技能也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训练,教学互长从整体上提高了微生物检验的实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石艳培.浅谈中职食品微生物检验实验课教学现状及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1)

[2]谢明杰.微生物综合设计性实验的组织与实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11)

[3]黄衍强,覃艳春.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改革初探[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24)

[4]徐海瑛,陈青阁.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广东化工,2015(23)

微生物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4

摘 要:微生物学双语课程是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理科基地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学校相关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总结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理科基地微生物学双语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和考核方式等方面介绍了精品开放课程背景下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精品开放课程;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教学改革

精品开放课程是由名校提供的免费开放的、数字化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学习者通过网络以视频、文本等形式获取学习资源,进行自我提升[1]。自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来,迄今已经建立部级精品课程3 800多门,并带动16 000多门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近千所高校。微生物学课程是当代生命科学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和主干课,是生物学科多个专业的必修课,在微生物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笔者通过国家精品课程网站查询到微生物学相关的精品课程有44门,其中部级6门,省级22门,校级16门,包括武汉大学沈萍教授主讲的微生物学以及南开大学李明春教授主讲的微生物学。本文在总结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理科基地微生物学双语教学经验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和考核方式等方面介绍开放课程背景下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1 充分利用资源,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

我校生物理科基地微生物学课程的参考教材以国际上经典的、最受欢迎和再版次数最多的Brock Biology of Microorganisms[3]为主。该教材更新速度快,基本上每两年更新一次,目前已更新到第十三版。教材能及时补充国际微生物学领域的新进展,反映微生物学科前沿研究情况。另外,该教材还提供了许多精美、新颖的图片,可以更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复杂的过程、机理。除了教材之外,我们还通过国家精品课程网站,拓展教学资源,包括微生物学视频、微生物图库、微生物名人堂、微生物学热点、著名杂志文章、著名大学和研究所的微生物网站等。在教学实践中,描述性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观看录像自学。教师在课堂上仅介绍知识点和关键内容,为开展案例教学节省了课堂时间。

2 开展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案例教学以近年学术刊物上发表的微生物学相关SCI论文为案例。教师在学期初给出若干个微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名词,学生根据兴趣自由组合成3~4人的学习小组。每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使用信息学课程上学习到的文献检索方法查询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学术论文。通过论文的翻译和学习,先进行学习小组内部讨论交流,达到对论文所涉及知识点的掌握和贯通,然后将论文的主要内容制作成poster(墙报),最后每个小组推举1人参加全班的报告交流。学生学习了课堂之外的内容,他们制作的poster还成为教学案例,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查找文献,制作poster,答辩等各种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思维,对培养高素质的生命科技人才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3 鼓励科研训练,提升教学效果

为了增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我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根据学生申请和答辩的情况可以分别给予部级、北京市级及校级资助。在校本科生可以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进行申报,项目人数1~5人,选择指导教师,进入指导教师实验室开展研究。另外,学院还根据国家理科基地文件精神,为确保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资助项目的严格执行,使理科基地大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培养得到有效提升,鼓励本科生积极申报理科生物学基地2012~201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J1103516)子项目。为了给本科生提供更好的科研条件,学院专门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利用国家理科基地的建设经费,购置了常规的实验室设备和仪器,包括超低温冰箱、高速冷冻离心机、紫外光谱仪、PCR仪、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显微成像系统、万分之一电子天平、pH计、灭菌锅、超净工作台、培养箱、摇床等。通过微生物学课程的学习和教师的引导,培养了本科生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兴趣。目前每年微生物教研室(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指导立项的本科生创新项目有3~4项,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科研训练的本科生有10~15名,以本科生为第一作者累计发表SCI论文2篇,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其中多数本科生在外校或本校继续攻读研究生,从事微生物学研究。除了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我们还同步开设了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在实验课程中设定开放实验,学生自己调研实验原理和方法,与教师交流讨论确定最终的实验方案,通过对学生的文献调研能力、科研思路、实验技能、实验成果总结等环节的训练,全面提升所有学生的实验和科研能力。

4 重视学习能力,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本课程教学改革更加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成绩采用“6211制”,即总成绩为100分,期末考试成绩为60分,案例教学占20分,平时作业占10分,学习态度(考勤、讨论和答疑等)为10分。期末试卷用全英文考题,鼓励学生用英文回答,也可以用中文回答。案例教学的成绩由学生自己评定,具体做法是学生在做poster演示和答辩时,其他学生都作为评委对答辩同学进行评分,全班同学打分去掉5个最高分和5个最低分后取平均值。

5 结束语

学生通过微生物双语课程开阔了视野,掌握了国内外微生物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培养了英文阅读的习惯,提高了用英语学习的能力。案例教学环节获得了学生的肯定,这个环节的培养让本科生能获取第一手的文献资料,为提前进入科研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虽然通过教学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在微生物双语课程教学中也碰到了一些问题,如少数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对双语课程学习有畏惧心理,对这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是一个难点;英文授课速度慢,而课时有限,在精讲和泛讲的内容选择上比较难以把握等,这些问题还需要在不断探索中调整,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 宋存江,王淑芳,李国强.开放课程背景下的微生物发酵工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改革[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4,4(1):3-6.

微生物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5

《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学现状对策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各高等院校进行了全面的教学改革。《医学微生物与免疫学》(以下简称《微免》)作为医护学生重要的必修课,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育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微免》由医学微生物与医学免疫学两部分构成,其内容和特点各不相同。医学微生物学主要涉及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征、致病性、免疫机制以及特异性诊断与防治措施。医学免疫学则主要介绍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免疫性疾病发生机制、诊断和防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医学微生物内容繁杂、琐碎,各章节框架相似,缺乏新意,难以记忆。而医学免疫学则内容抽象难懂、枯燥乏味。由于教学内容难教、难学,再加上分子生物学的兴起,使医学微生物学与医学免疫学都得到飞速发展,给课堂教学带来严峻考验。如何使教学更好更快的适应学科发展、社会需求,有效完成教学目标,让学生达到课程教学的总体要求,成为所有相关教学人员的首要任务。笔者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教学经验,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实践课程设计、教学队伍建设五个方面来分析《微免》的教学现状,探求行之有效的优化方法。

一、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提出:“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相应内容产生浓厚兴趣”。微免内容庞杂,在教学上历来存在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为了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应对教学内容优化重组,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王宗军等人的研究中,均强调了绪论的重要性。绪论是全书的概括,是学生首先接触的学科知识,教师对绪论的讲解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从绪论开始就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对微生物与免疫学充满强烈的求知欲。

教师首先要对教材内容熟练掌握,再将临床案例与教材内容相融合,趣味十足的将微生物和免疫学引入课堂中。如讲微生物时,可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如发酵、抗生素、酸奶等常见的微生物产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另外还可以从霉变、感冒、感染等现象让学生更加明确微生物与人的密切关系,从而引起学生探究微生物的兴趣。当讲到免疫学时,可以询问学生是否接种过疫苗,是否有过敏经历,这些问题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开篇方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使他们积极思考,激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更加认真努力。

在李红梅等的研究中,针对教学效果,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优化。要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大学习效果,就要根据教学目的对教材做出取舍、简化和补充,再根据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编排。另外,教学时还要注意理论结合临床实践,总结书本内容和学科前沿,然后再系统、主次分明地传授给学生,这样就能形成自己的讲授体系,讲课时才能运用自如,取舍得当,重点、难点选得准,讲得透。对于医护专业学生实践性强的特点,把抽象的理论和临床实际应用结合起来。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可介绍一些临床相关常见疾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医疗卫生水平提高,一些烈性传染病逐渐减少或消失,而一些少见、低发的内源性病源微生物和新出现的病原体正逐渐增加并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因此在讲课内容上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让学生可以紧跟时展的步伐,了解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的最新进展。另外,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针对不同的学校、专业和教材,研究结果也各不相同,王舰等人的研究发现,如果从总学时中挤出8个学时用于“临床病例讨论课”,通过临床医生讲课、学生自学和老师总结的方式,讲授整合后的课程内容,经考试结果分析,与按照传统教材顺序授课比较,对于相同试题部分,两者成绩基本相同,但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前者优于后者。

二、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

《微免》一直沿袭以学科为基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授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既不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理论知识,也不能很好的密切联系临床医学实际,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的积极性。医学教育实践越来越证明,传统的教材+板书+挂图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医学教育的需求。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医护人才,是当前值得大家探索和讨论的重要问题。根据笔者的经验和查阅大量资料,目前应用较广且教学效果显著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讨论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PBL)法。

传统的灌输式和填鸭式教学方法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一直不太受学生欢迎,PBL教学法倡导把学习设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以提问、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习者通过合作解决真实的问题,学习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从而达到使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目的。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通过基于解决问题为目的的实践活动而进行直接学习。例如讲到临床免疫章节时,可以先让同学们讨论日常生活中能见到哪些过敏现象,对哪类物质过敏,进而让学生思考过敏时的表现有哪些,是否初次接触此类物品就过敏,为什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互相讨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问题的主动性。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

《微免》课程内容繁多、课时较少且记忆性较强,尤其是微生物学各论,知识点繁杂。多媒体课件教学可通过图片、表格、动画、声音将书本内容直观、形象的表现出来。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节约课时,提高教学效率,将抽象的理论通过直观教学使学生更易理解,便于记忆,优化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接受更多的信息;提高听课效率,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讲解四类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ADCC作用、补体的激活途径时,通过多媒体图片和动画的显示,将抽象难懂的知识形象具体化,利于学生理解接受。另外,在讲授艾滋病病毒时可以适当插入一些艾滋病患者的生活图片,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艾滋病的危害性,多媒体技术的这种生动表达形式,要明显优于文字的叙述。

四、实验与实践教学的应用

实验课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也能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因此在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的教学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实验课的开展。微生物与免疫学是一门与临床关系密切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适当联系临床,可使其内容丰富多彩。在教学中把学生已感知的临床现象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从现象到本质,将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使教学内容有声有色,有血有肉,从而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在王宗军的研究中指出,通过在实验中采用临床模拟标本,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较好的掌握实验目的和方法,并利于学生建立临床成就感,还能使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很快进入工作角色。而设计性实验的开展则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王燕等人的研究中也指出实验有助于理解课本的理论知识,社会实践性教学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缩短了理论与应用间的距离。

五、教学队伍的建设

教师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因此教师的业务素质与知识水平对学生能否更好的理解掌握所学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金丹的微免精品课程建设的研究中指出教学质量的稳定和提高需要一支具有专业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由于科技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教师需要不断拓宽知识面、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学水平,才能满足现代医学教育的需求。教师可以凭借学历教育或非学历教育、研究医护相关杂志、借助互联网等形式掌握最新的医学科学发展,完善知识结构;通过教师之间互相听课、集体备课,开阔教学思维,不断学习新教学方法和技术并应用于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的医护学生。

综上所述,《微免》的教学已取得有效进展,但也应认识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例如课程体系编排不连贯,学科之间界限明显,学生很难将知识系统化;教学时数尤其实验教学课时少,客观上制约课堂上难以将一些理论知识讲全讲透,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动手操作,实践能力差;教学方法局限,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占主导地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弱等诸多问题。因此,《微免》的教学仍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教师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断学习,不断总结经验,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医护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利压.免疫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习兴趣[J].中国免疫学杂志,1999,15(1):96.

[2]王宗军,等.微生物与免疫学课程建设[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3):398-401.

[3]王燕,等.对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几点思考[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6,(2):219-220.

[4]李红梅.高等护理专业《微免》课堂教学优化原则初探[J].中国西部科技,2009,34(195):73-74.

[5]刘新,等.医学微生物学讨论式教学的意义[J].微生物学通报, 2005,32(6):133-135.

[6]王舰,等.病原生物学课程整合的探索[J].微生物学杂志,2005,25(6):110-112.

[7]陈春燕,等.传统教学法与PBL结合在医学微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08,35(9):1494-1496.

[8]郑兰艳,等.微生物学PBL教学法中教师角色的转变[J].微生物学通报,2005,32(4):160-162.

[9]郑清平,等.多媒体技术在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7,21(1):48-50.

[10]Diana F Wood. ABC of leaning and teaching in medicine: problem based leaning. BMJ 2003.326.328-330.

[11]姜凤良,等. CAI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效果评价[J].西北医学教育,2003,(4):296-298.

[12]金丹,等.微免精品课程建设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8):767-769.

微生物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6

摘要:本论文概述了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总结了根据授课对象不同采取分层次研讨式教学的形式、内容和效果,指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所需完善的方向。

关键词:研讨式;食品微生物学;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185-02

一、前言

民以食为天,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十二五”期间食品工业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增速放缓的形势下,实现了食品生产的平稳增长,食品行业经济效益的持续提高,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010年的8.8%提高到2014年的10.0%,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提升。“十三五”期间,国民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食品消费需求将有刚性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会继续加快;产业将进一步整合集聚。食品科技人才的培养如何适应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成为高校专业教育的重大课题。食品微生物学,是国内外食品类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程,是必修必考的重要课程,是食品类专业中联系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重要纽带。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湖南农业大学食品微生物学教学组,根据多年教育教学经验,结合经济发展新常态,对不同层次的食科类专业学生实施研讨式教学模式,并不断总结研讨式教学模式的经验效果,以期在食科类专业教学中推广,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素质。研讨式教学,起源于德国大学,到第20世纪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教学方式,目前逐渐在国内高校推广[1]。对大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起到很大的作用,抓住了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了独立自主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科研能力,此外也促进师生情感,提高学生表达和交流能力[2]。因此,研讨式课堂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阵地,是高校培养适合社会发展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二、研讨式教学在不同层次学生中开展的研究

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不仅是食品类专业非常重要和基础的专业课程,同时该课程与饮食生活息息相关,可以拓宽它在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所起的作用。因此,课堂教学中探究吸引学生兴趣和注意力的亮点、热点、基本点等,都需要深入地研究分析。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涉及食品相关专业的多个层次,如湖南农业大学校本部一本学生、国际学院二本学生、东方科技学院三本学生。因此,必须根据各层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态度、目的和习惯等多方面入手,了解学生特点,才能因材施教。所以,食品微生物学教学需根据学生不同,教学目的是不同的,采取不同的研内容和形式等。

1.针对一本学生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研讨式教学。学生对待学习的主体意识直接决定着其学习的行为和效果。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一本学生学习基础扎实,学习态度认真,学习自主和自控能力强;对专业发展的前沿知识非常关注,对行业动态了解甚深,视野非常开阔,且危机意识强。因此针对一本学生,可以展开文献式、进展式、热点式、案例式等形式的研讨教学。以文献式、进展式研讨为主,利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优势,既可以进一步扩大学生视野,引领学生走向科技前沿,又能扩充课堂的知识容量,拓展学习内容。关于文献式、进展式研讨,国内外还没有太多描述,但在国内外很多研究生团队中这种模式被采纳的很多。食品微生物学课程也可以参考这类方法,教师提供相应的中英文优秀科研论文或者前沿进展资料,学生就文献发表认识探讨。培养学生阅读和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同时接触教材以外的新知识,加强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热点研讨则结合前沿科学和社会需要,激发学生及时关注社会发生的重大热点事件,设计与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相关的微生物宏基因组学、营养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肠道微生物、生物防腐剂等进行研讨,开阔学生视野,与时俱进,培养创新意识。一方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也培养学生关心身边环境,关注社会公共事务的热情,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会局限于课本和资料,不会形成学习优秀却性格自私而冷漠的情况。同时,本课程通过部分案例的引入,引导学生进入案例的角色,主动思考与解决问题。鉴于一本学生知识掌握牢固,自主学习能力强,锻炼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案例式研讨可以设置较为复杂的案例,如以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的处理,解决工厂食品腐败问题,建设某已发酵食品生产线等为案例,充分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的来说,一本学生的课堂知识容量大,内容新颖前言,学生自主学习程度高,老师以引导为主,课堂教学师生都收获颇多。

2.针对二本学生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研讨式教学。国际学院的二本学生,普遍家庭条件好,学生个性鲜明,聪明灵活,思维活跃,表现欲强,但个性懒散和自控能力较弱,对学习的兴趣不能持续,知识掌握凭个人喜好,部分感兴趣的章节或者科目知识掌握牢固,部分趣味性不够的章节了解不深。因此针对他们,展开以热点式、情景式、案例式研讨为主。热点式研讨可以进一步发挥这一层次学生思维活跃和表现欲强的特点。同时,对一些趣味性不强的知识点,设置情景式研讨,通过设计出一些真实性和准真实性的具体场合的情形和景象,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克服懒散、自控能力不强的缺点,为获取知识提供充足的场景设计,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提高教学成效。如粮库储藏中防霉技术、生产车间的微生物控制、草莓蓝莓等水果采摘后的保存,甜酒制作过程的关键步骤等情境设计,从而让学生主动掌握有害微生物的控制。而案例式研讨主动是培养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设计合适难度的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如设计家庭剩饭剩菜的处理、超市酸奶的选购、面包的制作等案例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的来说,热点式研讨在这类学生思维活跃的基础上,以启发为主;情景式研讨在这类学生学习兴趣不一、自制力不强的条件下,以带动、强制式为主;案例式研讨,综合考虑实际问题和理论支撑,充分考虑学生懒散又活跃的特点,设计合适难易程度的案例,课堂教学老师以引导、参与和监督为主,教学效果良好。

3.针对三本学生的食品微生物学课程研讨式教学。三本学生,较之一本、二本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强,课堂参与和互动程度不高,且这类学生家庭条件好,学习和生活的依赖性强。针对这类学生的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既要巩固他们的基础知识,又要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针对他们的课堂主要以专题式、实验技术式研讨来巩固基础,以情景式和案例式研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专题式研讨:专题研讨式教学,就是以专题为内容,以研讨为形式的一种教学,该教学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分为专题研究和讨论,在食品微生物学理论课中可以注重专题讨论,老师引导全班就相关专题进行研讨,然后进行总结归纳,如可以把微生态与食品酿造、微生物与机体免疫、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章节采用这种形式进行教学。同时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整个教学过程与实验紧密相连,理论联系实验,进行实验技术研讨。如微生物生长量的测定、计数、菌种鉴定等相关内容可以设计在这个环节中,提高自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本课程可以把热点问题、特殊案例引入到情景模式中,引导学生进入情景的角色,主动思考与解决问题。如设置酸奶的制作技术、粪便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空气中微生物的分布等案例或热点,启发学生关注书本外的知识。总之,针对三本学生的课堂,老师以主导教学、参与研讨、启发思考和监督执行为主,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和互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三、总结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尝试采取新的教学方式:研讨式,让学生参与到授课中来,并养成乐于探索研究、勤学好问的好习惯。本教学组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分别尝试了文献式、进展式、专题式、热点式、操作技术式、情景式和案例式研讨形式,受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喜爱,也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成效。但教学改革这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食品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效果评价一时难以评估,在实践过程中既要合理设置课程考核项目,又要在学生中展_广泛调查,以学生的成长收获来评判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微生物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7

关键词:微生物学;实践与体会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219-01

微生物学是研究与之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免疫性,微生物学检查法,特异性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科。它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基础理论性课程,学好它对以后学生学习其他的课程起着很大的帮助。中专微生物教学包括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和实验教学,基础理论教学是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相关知识,而实验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微生物学实验基本方法、实验技术和操作技能,它不仅仅只是为了验证理论知识,更是对理论知识的拓展和升华,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但是由于微生物教学内容多,抽象复杂,如何学好这门课程,在这里结合个人实践教学谈些体会。

一、完善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

中专教育的使命是向社会基层输送大量的实践性强、动手操作技能好等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微生物教学中,为了加强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加强实验教学。培养他们的动脑动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尽快适应基层工作的需要。由于微生物课程内容多,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着手:

1、重点讲授总论,适当讲授各论。总论在微生物课程之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它不仅涵盖各论之中的重点内容,而且能够让学生对整个微生物学课程有一定的很好的认识。通过对总论的讲授,让学生对课程有了总体认识,同时总论之中含有大量的概念,记忆性内容多而复杂,对学好各论有着铺垫作用。

2、精简教学内容,做到与社会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教师在微生物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从学生及社会需要出发,精简教学内容,对于重点、难点内容详细讲,讲深讲透;对于一看就懂的内容以及一些“过时”的内容一律不讲或少讲。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手段,一个好的教学方法能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达到教学效果。要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如下方法和手段:

1、灵活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微生物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仅用传统的语言教学难以完全表达清楚。多媒体教学则具有很强的直观性,通过使用电教手段播放相关图片、音乐、动画片段等使大量信息具体化,视听结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全身心地去体会、去感悟,使原本枯燥、抽象、平铺直叙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栩栩如生。

2、归类教学。即把生物学性状相同、致病机理相似的细菌归为一类,如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主要产外毒素的细菌、感染途径相同的细菌、能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致败血症的细菌、致化脓性感染的细菌等分别归类介绍,这样既能举一反三,便于学生抓住重点,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帮助学生复习与巩固。

3、启发式教学。在微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学生所学知识的记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改革实验教学,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起合理的引导作用。在微生物实验课中,要求指导教师讲解要精炼,实验目的要明确,实验原理要清晰,实验方法与步骤要明了;并随时检查和纠正学生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重视操作程序的错误会直接影响整个实验结果的成败。

1、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微生物实验课是通过实习、示教及展示,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技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学生在实验教学中,要从最基本的操作技术做起,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基本技能训练。一般示教操作由教师演示,教师一定要以严谨的学风为学生做好示范。如:接种环使用方法、平器盖和棉塞的正确放置、细菌的划线接种等。特别是在做细菌染色、细菌的接种等实验时,因要接触到活的细菌,教师要重点强调无菌观念,建立无菌意识,防止污染。只有通过基本实验操作技能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

2、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针对一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并进行综合分析时,要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扩展学生分析问题和想象问题的空间。例如在进行抗生素抗菌敏感度实验、细菌的生长现象等结果的判断与分析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实验中的现象,为何会出现如此的现象,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找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微生物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8

【关键词】 医学微生物学 教学法 兴趣

医学微生物是研究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与机体相互关系的一门重要基础医学学科。微生物具有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能直接看见等特点,因此对于刚接触本门课程的学生来说,会感觉太抽象、枯燥、难以记忆,这也是学生对其缺乏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的学习兴趣, 把医学微生物学真正变为一门兴趣学科?教学实践启示我们,在讲透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介绍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热点问题,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开阔了视野。

1 深刻认识医学微生物给人类带来的灾害

微生物是人类疾病的肇事者,是一群有组织的“职业杀手”,其中最厉害的是细菌。几百年前,鼠疫曾经席卷多个国家,欧洲死亡2 500万人,占欧洲人口的1/4,英国死亡人数是其人口总数的半数。由于死亡人数之多,土地无人耕种,出现了严重的饥荒。目前,全球大约1/3人口,约19亿人已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每年约有300万人死于结核,who已把结核病与aids一起列为人类的最主要杀手。现代生活中,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永远不会结束。通过认识医学微生物给人类带来的灾害,激发学生学习医学微生物学的兴趣。

2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常采取挂图、板书,教师讲、学生记,尽管有利于系统知识的学习,但“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疲惫。任何单一的教学手段都不是万能的,不能把它实施于一门课程教学过程的始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时要考虑到教学对象、条件等现实性和可能性,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并灵活运用。

2.1 运用启发式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引用启发式教学,来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怎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是检验一个教师授课水平的重要条件。如在讲解破伤风梭菌时,充分利用幻灯片让学生观看破伤风典型的临床体征,让学生对破伤风有个大体的认识;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情况能得破伤风?如何防治?学生很想知道问题的答案,认真听教师的讲解,提高了学习兴趣。

2.2 运用有关的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热点问题是媒体报道最多、因而也是最深入人心的问题。对于那些与微生物有关的热点问题,普通人关注的是问题本身,而医学生可能会对与问题有关的微生物更感兴趣,微生物教师如能“趁热打铁”,则可引导学生用已知的信息建立联系,并通过教师的引导获得知识。例如9·11事件后,制造的生物恐怖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因此在讲到那些常被用作生物武器的微生物如鼠疫耶尔森菌、炭疽杆菌时,可以简单描述日本的“731部队”和“9·11事件”,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3 运用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引发学生的兴趣

在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中,有许多杰出贡献的历史人物,如发明巴氏消毒法的巴斯德、发现烟草花叶病毒的伊凡诺夫斯基、发现青霉素的弗莱明等,在授课中讲到与之相关的微生物时,可以讲讲他们的工作和事迹。他们坚持不懈的科学态度、勤于思考、甚至为人类健康勇于献身的精神,可激发他们对微生物学的浓厚兴趣。结合历史事件讲述相关的微生物,可激发学生对授课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如“鼠疫病院”的故事,“世界艾滋病防治日”和“白色粉末邮件”的来历,以及一些病原微生物在历史上的流行概况等。

微生物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9

关键词:生物教学;学科特点;实验教学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新课程改革也给各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于初中生物教学,不仅要把基础生物知识教给学生,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我国教育部门要求学生从初中一年级开始学习生物,初二结课,短短两年的学习时间对于学生来说只是学习上的小插曲,再加上初中生物不参加中考,只要会考成绩合格就能上高中。因此,大部分学生都意识不到学习初中生物的重要性,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去。而且,初中生物本身也不是简单易学的学科,如果初中生物教师不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对学生“满堂灌”的话,很容易导致本就不重视生物学习的同学更加厌恶初中生物的学习,长此以往盒匝环的话,我国生物研究未来堪忧。因此,针对初中生物的学科特点,我们研究出了许多高效的教学方法,只要教师使用得当,学生很容易能建立起对生物的学习兴趣。在这些教学方法中,实验教学法被普遍认为最适合初中生物教学的方法。

一、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实验教学是理科学科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其优点是直观形象,化抽象为具体,方便学生更好的理解初中生物知识。实验教学法,顾名思义,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通常大家所认识到的实验都是在实验室里经由专门实验人员完成的,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一些高端的以往只会出现在实验室里的实验器材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现如今已经走进了教室,学生如今在教室里就能完成复杂的实验操作。这是教育史上一大进步,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验教学法的主要组成元素是实验,通过学生对实验的亲自动手操作,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更深层次的理解课本上的知识。另外,一个完整的实验往往需要好几个人的共同努力和协作才能完成,因此实验教学在帮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能力,增进同学间的友情。更重要的是,实验教学不同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它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生物知识的奥妙,这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成功地完成一项实验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地非常熟练才可以,这也间接的鼓励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钻研课本知识,为生物实验的完成奠定扎实的知识理论基础。同时,当学生亲身经历了实验过程后,其本身也是对课本知识加强巩固的一个过程,而且这个过程还伴随着同学间的欢声笑语,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收获了意想不到的知识。既然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如此的受欢迎,那么应该如何科学有效的使用实验教学方法呢,下面以“显微镜的使用”为例具体说明实验教学法的使用。

二、如何进行实验教学

大家都知道在初中生物实验中,显微镜的使用对于实验的进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实验的都需要在显微镜的帮助下才能完成,特别是像观察动植物细胞的结构这种基本实验完全离不开显微镜,因此初中生物教学中教会学生显微镜的使用方法非常重要。要想灵活地运用显微镜,学生需要首先了解显微镜的结构,这一步骤初中生物教师只要在课堂上一一说明就行。在了解了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后,接下来便是显微镜的实际操作演示了。

(一)做好实验准备工作

借助洋葱表皮细胞的观察来进行显微镜操作步骤的实验教学。一个实验过程的顺利进行需要许多步骤,首先要做的就是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对于演示显微镜操作流程这个实验来说,准备好相关实验器材,显微镜、洋葱表皮细胞等等,只有确保做好充分的实验准备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另外,在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显微镜之前,初中生物教师一定要向学生解释说明操作注意事项,避免实验操作过程中因学生的错误操作影响实验结果。

(二)教师做好实验指导

在准备工作就绪之后,确定学生已对显微镜的操作过程熟记于心,接下来便可分发实验器具,让学生真正开始动手操作了。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在一旁指导,或在教室来回走动,观察大家的行为,如果有学生出现疑问应立马为其进行解答。

(三)做好实验总结工作

微生物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10

一、高中生物教学与“微课”结合的必要性

(一)“微课”教学的定义

所谓“微课”是教育教学领域提出来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微课”是集合多种现代信息技术而成的,其中包括无线网络、电子白板、电视墙和微格教室等。“微课”教学是相对传统教学而言,其主体是虚拟空间,而不是实实在在的教学课堂,在这样一种虚拟的“微课”中,不论是学习的场所,还是学生学习的时间地点都是不受限制的,这样可以使学生每时每刻都可以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喜好而更加自由地支配学习的时间,这样可以学生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

(二)高中生物利用“微课”进行教学的优势

高中生的身心发展都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其可塑性是非常强的,在现如今高中学生大多觉得生物课程学习枯燥无味的背景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融合“微课”是促进其化学学习兴趣,并提高生物学习效率的有效举措。“微课”是在传统的电子白板的教学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从而使电子双板形成,这样可以实现教学资源与教学设计相结合,这对学生合理有效地掌握化学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构建知识网络,理清生物知识框架

与较为初级的初中生物教学相比,高中生物教学的知识点较为抽象,主要是以“生命系统”为学习重点。“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是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并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特点而开展。“微课”可以促进高中生物教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促进教师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方法相结合,并且能够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加强,使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各不相同的接受能力和接受情况进而因材施教。一言以蔽之,高中生物教学与“微课”的结合,是能够使学生提高化学学习效率,并使其生物素养提高的新型教学方法。因此,学生要想真正的学习好高中生物就必须先在脑海中构建出详细的知识网络,能够在较为复杂的知识体系中理清知识框架,从而建立起直观、形象的“生物知识模型”。高中生物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要充分的利用“微课”教学的优势进行视频回放、专题主讲等。比如在学习高中生物人教版《蛋白质的构建》这一章节时,教师应该首先利用微课将蛋白质的基本知识进行梳理,具体而言要将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构成单位、化学结构等,按照循序渐进的进行展示。在此过程中教师利用微课将其教学大纲中的教学重点进行分层次讲解和划分,清晰的呈现生物基础知识。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不能完全的过度依赖微课教学,还应该运用科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锻炼自我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有效性评价,将“主导者”的角色转换成“指导者”,真正树立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

(二)利用“微课”实现动态教学

高中生物属于理科性教学,知识的结论都需要大量的实验作为基准。但是传统的高中生物教学由于课时、材料、教室等众多因素的限制,很多教学实验无法在课堂上百分之百的还原,更多的时候都是教师直接给出学习结论,然后学生进行死记硬背,该教学方式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学生对结论的得出存有疑惑,无法真正的在解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很快会对新的知识点产生遗忘。但是教师可以运用“微课”实现动态教学,运用视频等方式进行实验的反复播放,加深学习的效果。比如在学习高中生物《光合作用》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利用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实验操作,从而让学生得出:在光合作用下,生物所释放出的氧气是来源于“水”。

微生物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11

关键词: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实验习惯 实验教学 操作步骤

当前,由于生物只涉及初中会考,不少学生便轻视生物学习。在此情况下,怎样从生物学科的自身特点中寻找突破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每一位初中生物教师认真思考和探索。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各种生物体的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生物学理论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所以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学中,教师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通过创设多种情境,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教师要进行恰当的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而又细心地进行实验尝试操作,对于不规范的操作进行耐心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那么,怎样培养初中生的生物实验技能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初中生对实验课具有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一进实验室就兴奋异常,东摸西看,自觉性和自制力很差。因此,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是上好实验课的保证。如果教师忽略课前实验规范的指导,实验过程中就会出现一片混乱的景象,学生的实验效果明显削弱。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使实验顺利进行,必须向学生强调遵守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则的重要性。并要向他们讲清道理,反复教育,使学生明白并自觉遵守,保证实验室的安静,以免干扰到其他小组的实验操作。总之,要养成有组织、有纪律的良好实验习惯。

二、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

只要学生明确了实验目的,就会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的效果就会很好。但是由于初一、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中考不考,因此,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如上《显微镜的使用》一课时,提出医生对贫血、癌症等疾病的诊断,除看、问、查以外,还要通过化验,用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对病人患病部位的细胞组织等进行病理诊断,得出结论。没有科学手段会使病人误诊,甚至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同时介绍显微镜在工、农、医学方面的广泛应用,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克服组织教学难的问题。

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放开学生的手、脚,不要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走,而要让学生模仿。教师要相信学生都能成功地完成实验,允许学生实验失败,鼓励他们从失败中找原因,直至实验成功,让学生从实验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但在放手实验时,首先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去实验、去探究,在实验中体会知识,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乐趣中获得知识,掌握实验技能。

三、规范实验操作步骤,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实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实验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以及动手操作技能都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很多教师总舍不得拿出时间让学生做实验,总是教师做、学生看,这样时间倒是省了,而学生又能记住多少呢?相比而言,学生实验协调了“学”与“习”的关系。通过实验,学生体味了生物课的其乐无穷,也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是达到实验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实验教学和一般的授课有不同要求,只有让每个学生弄清每个实验的内容、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实验目的和每个实验的全过程,学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数,进入实验室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实验操作。

同时对于难度较大的实验,教师要事先进行实验难点和要点的讲解,以使学生掌握要领,使实验达到预期的目的。如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练习使用显微镜实验时,对初中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显微镜使用不当将直接影响后面的实验。初一学生对第一次接触到的显微镜,有着浓厚的兴趣,总是急切地想了解它,使用它。怎样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尽快地学会熟练使用显微镜呢?要想达到熟练使用显微镜的目的,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操作步骤。教师可利用活动时间提前培养好实验小组长,再由这些骨干学生辅导带动其他同学做好实验。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运用挂图和实物这两种直观教具,带领学生按照由下至上的顺序逐一对各结构进行辨认和识记,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对实验过程及方法步骤做到心中有数。学生预习得好,做实验时就能减少操作时的困难,大大缩短操作时间。因为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分析,所以教师应及时地让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分析总结。这样通过动手、动眼、动脑、观察、分析思维,学生树立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只要每位教师对生物实验教学都予以高度重视,从教与学的实际出发,在实验教学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找到最佳的教育方法,就能帮助学生尽快地掌握基本的生物实验技能,为他们学好生物学,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微生物实习生个人总结范文12

关键词:微课;激活;教学

中学物理教学是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但对于地处农村的中学来说,物理教学的现状却并不乐观:学生的物理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方法未形成,教材的部分内容超出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教师的教学方法处于瓶颈期,教学互动少,课堂教学模式陈旧,多以灌输式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已进入了信息时代。传统的教学媒体远远满足不了现代教学的需要,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日益暴露出其弊端,因此借助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教学改革中最活跃的促进力量。

“微课”作为教育领域新的宠儿,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时空限制,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针对性强、教学资源最大化等特点。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物理教师,我在新课导入、物理实验、重难点讲解等多个教学环节,大胆尝试运用“微课”这一辅助工具,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用“微课”进行有效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上好一节物理课的重要环节,也是首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这节物理课教学的成功与否。有效的导入能成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领学生积极地参与物理课堂教学。之前的物理新课导入常常采用“语言式导入”和“演示实验”导入。这两种方式用得多了,我们就会产生形式单一,缺少变化,“耗时低效”的感觉。而这些问题,正可以利用微课的形式加以解决。

我在讲授“大气压强”这节课时,我提前在实验室录制相关的演示实验视频,瓶子吸鸡蛋,纸托水杯等。然后,在课堂上播放微课视频,效果直观生动,并且由于视频上是自己的老师,更具有真实性和说服力。

二、用“微课”进行实验探究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课堂上实验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理解知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我们班,坐在后面的学生很难看清讲台前做演示实验的老师的一举一动。如果能把老师做实验的过程做成微课,关键步骤、关键点使用微课的放大功能,使学生更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过程,并且将教师解放出来,在学生中巡视,随时解决他们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让更多的学生积极高效地参与到实验操作中,从而使课堂更加充实有效。

我在讲授“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这一节时,我将传统教学与微课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首先采用传统教学形式,明确实验的原理,接着利用微课教学视频,细致介绍实验仪器及连接方法,最后利用提前录制好的他们各个小组在实验室完成该内容的微课视频,针对视频中探究实验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集中讨论总结,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用“微课”进行知识点的讲解

我在讲授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同一个班级内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听懂或全部掌握,毕竟学生的层次有所不同,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也有所不同,所以老师只讲解一遍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使用微课,可以让学生反复观看,做到省时省力又高效。如果将一个个知识点以微课的形式呈现出来,那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效率,还可以为复习巩固提供便利。一段时间后,当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感到模糊时,就可以自主独立地回过头来利用微课进行“再学习”。这样既避免了题海战术,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他们良好习惯的养成以及可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四、用“微课”进行课堂互动

物理课堂需要互动,互动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只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互动空间、时间,才能使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例如,在总结“故障电路分析”时,我归纳出几种常见的故障问题,分配给班里的九个学习小组,由组内讨论后提交实验设计方案,经过检查完善后在实验室分组录制微课,然后在课堂上集中学习,课堂气氛比预期的活跃热烈,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投入度很高,学习效果很好。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方式,改变了人们对教育的传统认识,学习方式在悄然改变,教育不再仅仅是发生在固定场所的教学活动。人们坐车、休息、闲聊时都可以随时打开微课进行学习,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即可完成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微课”的引入与运用确实给农村的中学物理教学带来了许多好处,它不仅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