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05 09:54:55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遗产廊道;保护规划;生态基础设施;大运河

在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宝库中,线形文化景观遗产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但这一重要的遗产种类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目前我国的遗产保护体系中尚不包括有关区域战略性的内容。这一体系由于缺少这部分内容而产生的弊端已经凸现在包括大运河在内的一些重要线形文化遗产保护中。

遗产廊道(heritagecorridor)是发端于美国的一种区域化的遗产保护战略方法,同时在其他国家也有类似思路的保护措施。本文认为,重视遗产廊道的保护可以为包括大运河在内的我国的遗产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一遗产保护区域化的历史趋势

在历史保护领域中,对历史环境的关注很早就开始了。早在1931年由国际智力合作所通过的《雅典》就提出“要着重保护它风景如画(pictur—esque)的特征”。1964年的《威尼斯》则更进一步提出了要保护“城市的或乡村的环境”。随着城市规划学科加入到遗产保护领域中,人们开始把文化遗产保护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来认识。《马丘比丘》、《内罗比建议》、《华盛顿》等重要文献的制定,表明了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实际上已经扩大到整个历史城镇。

遗产保护区域化趋势表现在把自然和文化遗产合二为一。早在1968年,美国就召开了“世界遗产保护”白宫会议,呼吁保护世界的自然风景区和文化遗产,这是官方公开发表的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合二为一最早的文件之一。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正式把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一起作为具有普遍价值的遗产加以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合二为一是这一权威公约的突出特点。公约中有一条“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后来作为“文化景观”单独列入遗产地范畴。在1984年的世界遗产会议上,人们曾就这个问题做过讨论,许多专家认为,在今天的世界上,纯粹的自然地已经十分稀少,更多的是在人影响之下的自然地,即人与自然共存的区域,这些区域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重要价值。

在这一背景下,许多西方国家都开展了区域化的遗产保护。以法国为例,在1983年法国就制定了《建筑和城市遗产保护法》,对包括建筑和城市在内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1993又在该法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制定了《建筑、城市和风景遗产保护法》,提出了建筑、城市和风景遗产保护区的概念,对包括建筑群、自然风景、田园风光在内的区域加以保护。

同时,在我国,运河作为工业文化遗产(industri—alheritage)的研究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产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为此组织了专门的研究(1996),并形成报告提交给ICOMOS。

跨地区甚至跨国家的文化线路(culturalroutes)作为一种遗产形式正在因为其崇尚的“交流和对话”理念而进入人们的视野。1993年,西班牙的桑地亚哥·德·卡姆波斯特拉朝圣路被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单。1994年,在西班牙政府的帮助下,在马德里召开了世界文化遗产专家研讨会。现在,ICO—MOS下边设有专门的机构CIlC(TheICOMOSInter—nationalScientificCommitteeonCulturalRoutes,国际古迹理事会文化线路科技委员会)负责文化线路类遗产的研究和管理。

遗产廊道主要发展于美国,是一种在遗产保护区域化进程中采取的方法。该方法在保护中强调遗产的文化意义和自然价值,强调文化遗产保护和自然保护并举,是一种追求遗产保护、区域振兴、居民休闲和身心再生、文化旅游及教育多赢的多目标保护规划方法。

二绿色通道与遗产廊道

遗产廊道的出现和绿色通道的发展成熟紧密相关。绿道在美国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其概念由Whyte于1950年代首先提出,1987年在美国户外空间总统委员会上官方首次使用这一概念。这一委员会认识到几年之内美国将有80%的人生活在城市中心,而远离自然,因此提倡把自然引入城市,以方便市民游憩之用。保护基金会(TheConservationFund)在同一年发起了美国绿道计划,现已经发展了或正在修建的绿色通道加起来有600条之多。

不同的研究者对绿色通道的定义不尽相同。其中Little认为绿色通道是能够改善环境质量和提供户外娱乐的廊道。包括五种基本类型:城市河边绿色通道;以道路为特征的游憩绿色通道;生态上重要的廊道绿色通道;风景或历史线路绿色通道;综合的绿色通道系统或网络。可以认为,绿色通道是连接开敞空间、连接自然保护区、连接景观要素的绿色景观廊道。它具有游憩、生态、美学等多种意义。而Little绿色通道定义中的第四种主要就是遗产廊道。

遗产廊道是绿色通道和遗产保护区域化结合的产物,是一种线形的文化景观,在这些景观中人与自然共存,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尽管其价值未必能够突出到列人世界遗产名录,但是因其代表了早期人类的运动路线、体现着一地文化的发展历程而具有文化意义。一般来说,遗产廊道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

遗产廊道首先是一种线性的遗产区域。它把文化意义提到首位,可以是河流峡谷、运河、道路以及铁路线,也可以指能够把单个的遗产点串联起来的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线性廊道。它对遗产的保护采用区域而非局部点的概念。它又是一个综合保护措施,自然、经济、历史文化三者并举,是一种多目标的保护体系。

一定尺度上的遗产廊道同时也可以成为战略性的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lnfrastructure)。遗产廊道不仅保护了那些具有文化意义的线形遗产区域,而且通过适当的生态恢复措施和旅游开发手段,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保护,使得一些原本缺乏活力的点状遗产重新焕发青春,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为城乡居民提供游憩、休闲、教育等生态服务。这一点对于那些经济发展落后、人地关系危机严重的地区来说尤为重要。

遗产廊道的保护规划除了像一般的绿道规划那样强调景观生态过程,强调土地覆被、野生动物、栖息地和适宜性等因素以外,更重视的是对文化因素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组织。就文化因素来讲,它强调对具有历史意义的植被如古树名木的保护,同时也注重历史气氛的烘托。

三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的必要性

1.问题分析——从大运河的保护看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目前,作为一个重要的人类工程遗产和遗产廊道,大运河的保护基本处于失控状态。造成大运河保护现状的本质原因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法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其次还有一些国务院颁布的条例和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在这些法规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涉及三个层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村镇、文物保护单位。后者针对单体文化遗产,前两者针对历史街区和历史文化名城。这种体系架构实际上未涉及区域性的遗产保护。像大运河这样长达上千公里且价值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对待显然是不适宜的,更不可能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来对待。现行文化遗产保护的正式架构中实际上没有此类遗产的地位。

目前针对大运河的保护仅仅是区段性的,地方政府出于旅游开发的目的,对个别河段进行厂景观整理。这样的保护,对大运河这样的文化遗产保护来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若要从根本上保护好大运河这样的文化遗产,还是需要引入遗产廊道式的区域保护体系,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制定相应的保护规划,改革相关的保护架构,最终实现多目标的多赢保护。

2.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的必要性

(1)以此保扩大量珍贵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

在我国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中,线形文化景观遗产或类线形文化景观遗产是极为丰富的一个种类。在这些遗产中包括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大运河,更有着像剑门蜀道等为数众多的在地区文化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线形文化遗产。然而大量的对这种线形文化景观的保护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保护这种线形文化景观,就需要建设我国的遗产廊道。

(2)以此建设前瞻性的生态基础设施

在人口负重与土地资源贫乏的背景下,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可以说是危机四伏。正如区域和城市开发的可持续性依赖于前瞻性与高效兼备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系统,给排水系统等)一样,区域和城市环境的可持续性也取决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生态基础设施是区域和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系统,是区域及其城市能持续地获得自然服务(Na—ture''''sServices)的基础。这些服务包括提供新鲜空气、食物、体育、休闲娱乐、安全庇护以及审美和教育等等。它不仅包括习惯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而且更广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上述自然服务的城市绿地系统、林业及农业系统、自然保护地系统。遗产廊道是构成生态基础设施的内容之一,无疑将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以此进一步发展文化旅游

建设遗产廊道,将使原先零散的文化遗产成为区域性的整体,通过系统的解说、游道组织,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这一点已经被大量的事实所证实。美国很多地方遗产廊道带来的旅游业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的亮点之一。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必将使得大量的文化遗产焕发活力,必将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紧迫的。我国遗产廊道的保护规划应如何进行,本文就大运河为实例做简要讨论。

四遗产廊道保护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简要探讨——大运河整体保护研究的初步理论框架

1.遗产廊道建设的理论基础——大运河的价值认识

(1)大运河的文化意义

大运河北起中国首都北京,南至杭州,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它开凿于中国诸侯割据的公元前5世纪(春秋未),拓展于中国封建王朝即将走向强盛的7世纪(隋),贯通于少数民族统治的13世纪(元)。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里,它一直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南北物资运输通道,并同时作为区域水系骨架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是该地区形成众多城市的主要因素之一。

大运河是中国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历史,地区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历史的重要记录、见证和载体。其文化意义不仅体现为构成运河各遗产元素的文化意义,更体现为作为整体的大运河文化线路的文化意义。其价值载体不仅包括实体型的文化遗产,还包括构成运河文化线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大运河的当代区域景观生态战略意义

大运河的当代景观生态战略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是对区域生态结构有着广泛影响的半自然生态系统;第二,它是运河区域城乡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大运河有着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存留,这些湿地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景观生态战略意义。

2.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大运河整体保护研究的初步理论框架

(1)分析问题——大运河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大运河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另一方面是南水北调工程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就快速城市化进程的影响而言,主要有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对遗产廊道保护的不利影响。包括对构成运河之各遗产元素及组成本身的影响,对其历史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各元素历史空间关系的影响等;同时,还包括对运河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对作为景观基质的农田的影响、对运河及其支流廊道功能和景观结构的影响、对区域景观格局的影响等。其机遇则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城乡居民的休闲需求,这些需求和经济发展本身必将促进遗产保护上的投入,为大运河遗产廊道的保护提供了有利机遇。

南水北调给大运河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更带来了保护的机遇。大规模调水使得建设高效和具有前瞻性的遗产廊道成为可能,不仅能够有机会对断流和生态功能瘫痪区域进行系统的生态修复,而且有可能对作为遗产廊道的大运河进行系统的保护。

(2)解决问题——大运河整体保护战略对策

在必要的历史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研究的理论框架见表1)的基础上,提出大运河整体保护战略对策,并在以下两个层次上分别制定具体实施战略与实施导则。

第一个层次是遗产廊道宏观尺度上的保护战略,包括遗产廊道范围的划定、廊道区域内诸遗产元素的判别、廊道遗产元素空间关系的重建等;同时制定所涉及的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战略,包括已列入或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遗产、历史街区与历史文化名城等。这一层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运河文化线路的价值认识和评价,以此为基础进行运河诸遗产要素历史空间关系的重建,即运河文化线路的识别和判定。

第二个层次是遗产元素尺度—亡的保护设计导则,包括如直接涉及的单体和群体文化遗产保护设计导则的制定,并结合具体运河道提出断面保护设计导则、护岸设计导则、游道设计导则等。这一层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诸遗产元素的价值认识和评价。

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vspace=5border=0>

五结语

在线形文化景观遗产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我国的类似遗产还远远没有得到重视。借鉴遗产廊道这一历史与自然保护并举的遗产保护思路和方法,完善和建设我国的遗产保护体系,保护我国以大运河为代表的丰富线形文化景观遗产,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

[作者简介]

李伟(1972—),男,汉族,陕西咸阳人,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景观规划设计;

俞孔坚(1963—),男,汉族,浙江金华人,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景观规划设计、景观生态等;

李迪华(1967—),男,汉族,湖南湘潭人,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城市生态、景观生态。

参考文献:

1陈志华.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国际文献.台北:台湾博远出版公司,1992:10-25

2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沦——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40

3Little,C.E.GreenwaysfoTAmerica.Baltimore,M.D.: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1990

4王志芳等.遗产廊道——美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一种较新的方法.中国园林,2001(5):85-88

5王景慧.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层次.规划师,2002(6):9—13

6CostanzaandDaily·Naturalcapitalandsustainabledevelopment.ConservatlonBiology,1992(6):37-46.

7俞孔坚,李迪华,潮洛濛.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规划师,2001(6):9-17.

8安作璋.中国运河文化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1-8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遗产廊道;保护规划;生态基础设施;大运河

在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宝库中,线形文化景观遗产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但这一重要的遗产种类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目前我国的遗产保护体系中尚不包括有关区域战略性的内容。这一体系由于缺少这部分内容而产生的弊端已经凸现在包括大运河在内的一些重要线形文化遗产保护中。

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是发端于美国的一种区域化的遗产保护战略方法,同时在其他国家也有类似思路的保护措施。本文认为,重视遗产廊道的保护可以为包括大运河在内的我国的遗产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一 遗产保护区域化的历史趋势

在历史保护领域中,对历史环境的关注很早就开始了。早在1931年由国际智力合作所通过的《雅典宪章》就提出“要着重保护它风景如画(pictur— esque)的特征”。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则更进一步提出了要保护“城市的或乡村的环境”。随着城市规划学科加入到遗产保护领域中,人们开始把文化遗产保护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来认识。《马丘比丘宪章》、《内罗比建议》、《华盛顿宪章》等重要文献的制定,表明了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实际上已经扩大到整个历史城镇。

遗产保护区域化趋势表现在把自然和文化遗产合二为一。早在1968年,美国就召开了“世界遗产保护”白宫会议,呼吁保护世界的自然风景区和文化遗产,这是官方公开发表的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合二为一最早的文件之一。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正式把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一起作为具有普遍价值的遗产加以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合二为一是这一权威公约的突出特点。公约中有一条“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后来作为“文化景观”单独列入遗产地范畴。在1984年的世界遗产会议上,人们曾就这个问题做过讨论,许多专家认为,在今天的世界上,纯粹的自然地已经十分稀少,更多的是在人影响之下的自然地,即人与自然共存的区域,这些区域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重要价值。

在这一背景下,许多西方国家都开展了区域化的遗产保护。以法国为例,在1983年法国就制定了《建筑和城市遗产保护法》,对包括建筑和城市在内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1993又在该法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制定了《建筑、城市和风景遗产保护法》,提出了建筑、城市和风景遗产保护区的概念,对包括建筑群、自然风景、田园风光在内的区域加以保护。

同时,在我国,运河作为工业文化遗产(industri— al heritage)的研究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产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为此组织了专门的研究 (1996),并形成报告提交给ICOMOS。

跨地区甚至跨国家的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作为一种遗产形式正在因为其崇尚的“交流和对话”理念而进入人们的视野。1993年,西班牙的桑地亚哥·德·卡姆波斯特拉朝圣路被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单。1994年,在西班牙政府的帮助下,在马德里召开了世界文化遗产专家研讨会。现在,ICO— MOS下边设有专门的机构CIlC(The ICOMOS Inter— national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Cultural Routes,国际古迹理事会文化线路科技委员会)负责文化线路类遗产的研究和管理。

遗产廊道主要发展于美国,是一种在遗产保护区域化进程中采取的方法。该方法在保护中强调遗产的文化意义和自然价值,强调文化遗产保护和自然保护并举,是一种追求遗产保护、区域振兴、居民休闲和身心再生、文化旅游及教育多赢的多目标保护规划方法。

二 绿色通道与遗产廊道

遗产廊道的出现和绿色通道的发展成熟紧密相关。绿道在美国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其概念由 Whyte于1950年代首先提出,1987年在美国户外空间总统委员会上官方首次使用这一概念。这一委员会认识到几年之内美国将有80%的人生活在城市中心,而远离自然,因此提倡把自然引入城市,以方便市民游憩之用。保护基金会(The Conservation Fund)在同一年发起了美国绿道计划,现已经发展了或正在修建的绿色通道加起来有600条之多。

不同的研究者对绿色通道的定义不尽相同。其中Little认为绿色通道是能够改善环境质量和提供户外娱乐的廊道。包括五种基本类型:城市河边绿色通道;以道路为特征的游憩绿色通道;生态上重要的廊道绿色通道;风景或历史线路绿色通道;综合的绿色通道系统或网络。可以认为,绿色通道是连接开敞空间、连接自然保护区、连接景观要素的绿色景观廊道。它具有游憩、生态、美学等多种意义。而 Little绿色通道定义中的第四种主要就是遗产廊道。

遗产廊道是绿色通道和遗产保护区域化结合的产物,是一种线形的文化景观,在这些景观中人与自然共存,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尽管其价值未必能够突出到列人世界遗产名录,但是因其代表了早期人类的运动路线、体现着一地文化的发展历程而具有文化意义。一般来说,遗产廊道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

遗产廊道首先是一种线性的遗产区域。它把文化意义提到首位,可以是河流峡谷、运河、道路以及铁路线,也可以指能够把单个的遗产点串联起来的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线性廊道。它对遗产的保护采用区域而非局部点的概念。它又是一个综合保护措施,自然、经济、历史文化三者并举,是一种多目标的保护体系。

一定尺度上的遗产廊道同时也可以成为战略性的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lnfrastructure)。遗产廊道不仅保护了那些具有文化意义的线形遗产区域,而且通过适当的生态恢复措施和旅游开发手段,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保护,使得一些原本缺乏活力的点状遗产重新焕发青春,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为城乡居民提供游憩、休闲、教育等生态服务。这一点对于那些经济发展落后、人地关系危机严重的地区来说尤为重要。

遗产廊道的保护规划除了像一般的绿道规划那样强调景观生态过程,强调土地覆被、野生动物、栖息地和适宜性等因素以外,更重视的是对文化因素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组织。就文化因素来讲,它强调对具有历史意义的植被如古树名木的保护,同时也注重历史气氛的烘托。

三 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的必要性

1.问题分析——从大运河的保护看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目前,作为一个重要的人类工程遗产和遗产廊道,大运河的保护基本处于失控状态。造成大运河保护现状的本质原因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法规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其次还有一些国务院颁布的条例和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在这些法规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涉及三个层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村镇、文物保护单位。后者针对单体文化遗产,前两者针对历史街区和历史文化名城。这种体系架构实际上未涉及区域性的遗产保护。像大运河这样长达上千公里且价值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对待显然是不适宜的,更不可能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来对待。现行文化遗产保护的正式架构中实际上没有此类遗产的地位。

目前针对大运河的保护仅仅是区段性的,地方政府出于旅游开发的目的,对个别河段进行厂景观整理。这样的保护,对大运河这样的文化遗产保护来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若要从根本上保护好大运河这样的文化遗产,还是需要引入遗产廊道式的区域保护体系,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制定相应的保护规划,改革相关的保护架构,最终实现多目标的多赢保护。

2.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的必要性

(1)以此保扩大量珍贵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

在我国众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中,线形文化景观遗产或类线形文化景观遗产是极为丰富的一个种类。在这些遗产中包括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大运河,更有着像剑门蜀道等为数众多的在地区文化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线形文化遗产。然而大量的对这种线形文化景观的保护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保护这种线形文化景观,就需要建设我国的遗产廊道。

(2)以此建设前瞻性的生态基础设施

在人口负重与土地资源贫乏的背景下,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可以说是危机四伏。正如区域和城市开发的可持续性依赖于前瞻性与高效兼备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系统,给排水系统等)一样,区域和城市环境的可持续性也取决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生态基础设施是区域和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系统,是区域及其城市能持续地获得自然服务(Na— ture's Services)的基础。这些服务包括提供新鲜空气、食物、体育、休闲娱乐、安全庇护以及审美和教育等等。它不仅包括习惯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而且更广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上述自然服务的城市绿地系统、林业及农业系统、自然保护地系统。遗产廊道是构成生态基础设施的内容之一,无疑将在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以此进一步发展文化旅游

建设遗产廊道,将使原先零散的文化遗产成为区域性的整体,通过系统的解说、游道组织,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这一点已经被大量的事实所证实。美国很多地方遗产廊道带来的旅游业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的亮点之一。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必将使得大量的文化遗产焕发活力,必将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

综上所述,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紧迫的。我国遗产廊道的保护规划应如何进行,本文就大运河为实例做简要讨论。

四 遗产廊道保护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简要探讨——大运河整体保护研究的初步理论框架

1.遗产廊道建设的理论基础——大运河的价值认识

(1)大运河的文化意义

大运河北起中国首都北京,南至杭州,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它开凿于中国诸侯割据的公元前 5世纪(春秋未),拓展于中国封建王朝即将走向强盛的7世纪(隋),贯通于少数民族统治的13世纪 (元)。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里,它一直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南北物资运输通道,并同时作为区域水系骨架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是该地区形成众多城市的主要因素之一。

大运河是中国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历史,地区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历史的重要记录、见证和载体。其文化意义不仅体现为构成运河各遗产元素的文化意义,更体现为作为整体的大运河文化线路的文化意义。其价值载体不仅包括实体型的文化遗产,还包括构成运河文化线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大运河的当代区域景观生态战略意义

大运河的当代景观生态战略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是对区域生态结构有着广泛影响的半自然生态系统;第二,它是运河区域城乡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大运河有着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存留,这些湿地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景观生态战略意义。

2.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大运河整体保护研究的初步理论框架

(1)分析问题——大运河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大运河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另一方面是南水北调工程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就快速城市化进程的影响而言,主要有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对遗产廊道保护的不利影响。包括对构成运河之各遗产元素及组成本身的影响,对其历史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各元素历史空间关系的影响等;同时,还包括对运河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对作为景观基质的农田的影响、对运河及其支流廊道功能和景观结构的影响、对区域景观格局的影响等。其机遇则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城乡居民的休闲需求,这些需求和经济发展本身必将促进遗产保护上的投入,为大运河遗产廊道的保护提供了有利机遇。

南水北调给大运河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更带来了保护的机遇。大规模调水使得建设高效和具有前瞻性的遗产廊道成为可能,不仅能够有机会对断流和生态功能瘫痪区域进行系统的生态修复,而且有可能对作为遗产廊道的大运河进行系统的保护。

(2)解决问题——大运河整体保护战略对策

在必要的历史地理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研究的理论框架见表1)的基础上,提出大运河整体保护战略对策,并在以下两个层次上分别制定具体实施战略与实施导则。

第一个层次是遗产廊道宏观尺度上的保护战略,包括遗产廊道范围的划定、廊道区域内诸遗产元素的判别、廊道遗产元素空间关系的重建等;同时制定所涉及的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战略,包括已列入或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遗产、历史街区与历史文化名城等。这一层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运河文化线路的价值认识和评价,以此为基础进行运河诸遗产要素历史空间关系的重建,即运河文化线路的识别和判定。

第二个层次是遗产元素尺度—亡的保护设计导则,包括如直接涉及的单体和群体文化遗产保护设计导则的制定,并结合具体运河道提出断面保护设计导则、护岸设计导则、游道设计导则等。这一层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诸遗产元素的价值认识和评价。

screen.width-500)this.width=screen.width-500" vspace=5 border=0>

五 结语

在线形文化景观遗产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我国的类似遗产还远远没有得到重视。借鉴遗产廊道这一历史与自然保护并举的遗产保护思路和方法,完善和建设我国的遗产保护体系,保护我国以大运河为代表的丰富线形文化景观遗产,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

[作者简介]

李 伟(1972—),男,汉族,陕西咸阳人,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景观规划设计;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大运河;国土安全;生态基础设施;南水北调

Abstract:Ecological infrastrueture (EI) is the crilical natural systems that provide nature's service to cities and their residents, which is composed of not only the traditionally recognized green systems, but also suburban forests, farm land and natural habitats that are connected as an integral infrastructure. Just like a civic infrastructure that is critical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 city and a region,so is the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to the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of the region and the cit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l must be built across administrative boundaries and must be strategically allocated for the next centuries to come. Therefore,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must be taken as long-term strategy at the regional and national scales. The speedy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the enormous landscape change projects such as the water diverting projects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 offer great opportunities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regional El.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planning and establishment of a regional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along the Great Canal to support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east China, meanwhile provides opportunities for local and regional recreation, and protects a historical heritage corridor. Step-by-step approaches are also suggested for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Great Canal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Key words: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great canal; ecological planning; south~north water divert

??1 关于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实践与理论

??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简称EI),本质上讲是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系统,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续地获得自然服务的基础(Natures Services),这些生态服务包括提供新鲜空气、食物、体育、休闲娱乐、安全庇护以及审美和教育等等。它不仅包括习惯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而且更广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上述自然服务的城市绿地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系统及自然保护地系统。

??1.1 早期规划实践和理论中体现出来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思想

??早在100多年前(1879—1895),Olmsted和Eliot就将公园、林荫道与查尔斯河谷以及沼泽、荒地连系起来,规划了至今成为波斯顿骄傲的“蓝宝石项链”(Kmerald Necklace)。在 1883年,景观设计师克里夫兰得(Cleveland)为美国明尼苏达的明尼阿波利斯做规划,当时明尼阿波利斯还是一个小镇,克里夫兰得让市长和决策者在郊区购买大面积的土地,用以建立一个公园系统。在土地还远未被开发时,就非常廉价地买到了大块土地。这一行动是为50~ 100年之后的城市所规划的。如今100多年过去了,城市已经扩大了几倍,但这些廉价购得的土地却成为城市中宝贵的绿地系统。这样一个绿地系统的形成,不光是要一个好的概念,同时需要城市决策者提前50-100年进行投资。在同时代,当堪萨斯(Kansas)和克里夫兰 (Cleveland)都还是小镇时,就用便宜的地价在其郊外购置大量土地,结合区域的河流水系规划建设并一直保护了一个绿地系统。这一当时尚在郊区的绿地系统而今已成为城市的一个有机部分了,成为居民身心再生的场所。

??所以,如同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一样,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需要有前瞻性,更需要突破城市规划的既定边界。唯其如此,则需要从战略高度规划城市发展所赖以持续的生态基础设施。而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为明智而又有良知的城市决策者提供了一个造福子孙的极好机遇。

??1.2 绿道和遗产廊道与生态基础设施

??绿道(Greenway)是指不同宽度的绿色廊道构成的网络。根据功能,主要可分为三类:生态绿道,休闲绿道和历史遗产廊道。绿道主要指自然形成,或历史本来存在,如河流、山谷构成的廊道,也包括完全人工的,如城市林荫道,运河廊道当然也包括在内。

??早在1960年代,Lewis的“环境走廊(Environmental Corridors)”概念对于类似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认识到水系在生物等资源上的特殊生态意义,将水系作为城市和区域绿色通道的基本框架。McHarg在此后不久提出了“设计遵从自然”的生态规划思想,将区域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推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随着对大尺度景观的重视,绿道规划逐步成为开放空间规划的一个有效的、社会期望的方法。通过系统的线路选择和连接,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和廊道成为区域的综合性的绿道骨架,在景观生态学等相关学科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人们也渐渐认识到绿道对于物种的保护作用。许多科学家认为生境的破碎化,是对生物多样性的最大威胁。岛屿生态学理论认为,加强生境岛屿之间的生物运动可以降低由于生境碎裂化带来的物种灭绝的可能性,因此廊道连接各生境岛屿对野生生物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生态学家提出建立景观廊道线状联系,可以将孤立的生境斑块连接起来,提供物种、群落和生态过程的连续性。

??1995年,Bueno等进行了南佛罗里达地区区域生态绿道研究,从而重新建立了联系不同区域的大尺度生态框架。由于区域的自然景观已随农业和城市化的扩张而日益破碎化,区域性绿道(Regional Greenway)的提出是为了在破碎化的景观之间建立生态联系通道。这样一条区域生态廊道可以从自然和文化两方面联系原来破碎的景观,从而使之成为巨大的资源。原本为农业和城市发展而兴建的水利工程如运河、排水沟、水库和防洪设施等,经过生态恢复和管理可以作为区域生态网络提供生态服务,同时也可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发挥其价值。

??值得一提的还有建立在遗产保护区域化和绿道概念基础上的遗产廊道概念,它针对包含独特文化资源的线形景观提出,包括运河、铁路线都属于记载人类早期运动路线的遗产廊道。遗产廊道的目标是包括遗产保护、休闲、教育、生态功能在内的多赢战略。在遗产廊道的绿地系统规划中应注意连续性、多样性和关键区等。

??经过长期发展,绿道由最初的单一目标(美化、休闲)规划已经发展成为包括栖息地的保护、历史文物的保护、教育、解释等在内的多目标规划。绿道规划的核心思想与生态基础设施实际上已经极为类似。

??1.3 生态足迹、生态服务和生态基础设施

??生态足迹是由Mathis Wackernagel和William E.Rees提出的。生态足迹是无限期地用以维持一定人口和物质水平所需要的土地(水面)面积。在一定的人口或经济条件下,生态足迹能够用有一定生产力的土地面积来评价资源消耗和废物降解的程度。它拓宽了人们对城市与区域关系的认识,指明城市必须依托于更大范围的区域而持续。

??Costanza等学者提出了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的概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与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功能。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食物、医药及其他工农业生产的原料,更重要的是支撑与维持了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维持生命的地球化学循环与水文循环,维持物种与遗传多样性,净化环境,维持大气化学的平衡与稳定,提供启智的机会等。区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生命支持系统的活力,这个系统的活力取决于其关键性结构,也就是生态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及生态服务功能的强弱。

??1.4 景观安全格局和中国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战略

??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高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关于如何高效地进行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俞孔坚提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Security Patterns)的理论与方法。该理论把景观过程(包括城市的扩张,物种的空间运动,水和风的流动,灾害过程的扩散等)作为通过克服空间阻力来实现景观控制和覆盖的过程。要有效地实现控制和覆盖,必须占领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性的空间位置和联系。这种战略位置和联系所形成的格局就是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它们对维护和控制生态过程具有异常重要的意义。根据景观过程之动态和趋势,判别和设计生态安全格局。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在区域EI建设中的意义在于它为在有限的国土面积上,以最经济和高效的景观格局,维护生态过程的健康与安全,控制灾害性过程,为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性提供了可能,而不同安全水平的存在更满足了建设前瞻性和高效的生态基础设施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战略,包括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维护和恢复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态、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将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建立非机动车绿色通道、建立绿色文化遗产廊道、开放专用绿地,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溶解公园成为城市的绿色基质、保护和利用高产农田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乡土植物苗圃等。

??2 国土安全与中国东部生态基础设施战略

??2.1 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呈燎原之势,在未来近十多年时间内,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从目前的36%达到65%。快速城市化给中国大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压力。人口负重与土地资源的贫乏,使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危机四伏,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已经引起学术界和政府的空前重视。中国东部城市化水平远高于西部是中国城市化的特点之一。城市化速度过快使得自然条件限制和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危机更为明朗化,生态环境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威胁着中国东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前景。总的来说,东部地区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人口密度高,城镇密集,资源需求与资源承载力矛盾突出;

??(2)水资源污染和浪费严重。污染问题不仅存在于城镇地区,新兴的农村工业化过程使得局部农村区域的污染甚至超过了城市。

??这两个问题的本质就是对生态基础设施缺乏保护,同时现有生态基础设施也缺乏效率和前瞻性。京杭大运河是中国东部沟通南北的重要水系,其本身在长期参与和影响河域的生态演化进程的情况下,已经成为中国东部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其流域所面临的快速城市化影响下的景观生态问题在东部地区也有着广泛的代表性。因此,以京杭大运河为骨架建立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对中国东部区域国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2.2 以南水北调工程为契机,建设中国东部区域生态基础设施

??中国的京杭大运河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完全通航也有七百多年历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运河对区域景观和城市的发展形成了深刻的影响。例如在扬州城市水系的形成中,京杭大运河就是最重要的主导因素。而在苏、杭城市环境形成和发展中,大运河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京杭大运河跨京、津、冀、鲁、皖、苏、浙七个省市,穿越两个中国最富活力的经济带(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和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环渤海湾经济圈),在中国“开”字形区域发展战略格局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以来,随着快速的城市化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规划建设,运河廊道区域正面临着一系列威胁和挑战,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

??在此新的历史条件下,维护景观和区域尺度上生态过程的健康与安全,使运河生态网络成为高效的、能够持续地提供多种生态服务(包括输水、物种栖息、遗产保护、休闲和防洪等)的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已迫在眉睫。为了缓解中国南北水资源分配不均所带来的发展困境,国家已经制定了南水北调战略的多套方案。然而,国际上的大型调水工程大多毁誉参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其主要负面意见所在。如俄罗斯北水南调等工程一方面满足了有关地区工农业用水,缓解了里诲水位下降,但也影响了调出地区的水量、水温、积水、含盐量等,带来巨大的环境负面效应;而巴基斯坦的调水工程直接造成输水管两岸数百米宽的地带沼泽化,使耕地锐减。

??在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南水北调不应仅仅成为一项单纯的调水工程,而应成为工程所在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南水北调各线路的生态环境影响正在成为一个学术研究热点。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特别是在南水北调工程契机下,本论文提出在区域尺度上建立以京杭大运河为骨干的生态基础设施,并提出应尽快对此进行长期的科学研究和监测。

??3 京杭大运河的区域生态战略意义

??3.1 作为对区域生态结构有着广泛影响的半自然生态系统

??以大运河为走廊、运河支流为廊道、以与运河毗邻的湖泊和湿地及城镇为斑块,以周边农田为基质形成区域尺度上的景观生态系统,简称大运河景观生态系统,是一个独特的、有着广泛影响的半自然生态系统。运河廊道长期横跨南北多种不同类型的自然、半自然、人工生态系统,通过长期的能量、物质、信息的流动和循环,河域本身形成了复杂、影响广泛的生态系统,形成了自身的生态调节能力。现在,其整体结构和功能虽然在人工、自然等多种外来因素的干扰下部分已处在瘫痪状态,但台儿庄以南部分仍然发挥着包括航运在内的多种作用。其整体在系统的生态修复之后仍然有可能恢复其区域生态功能。

??3.2 作为运河区域城乡EI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河廊道是运河区域多个城市环境形成的主要因素或主要因素之一,灌溉是运河历史上除去运输以外的最大功能。历代修运河,“贡赋通漕”之外,兼利灌溉都是另一个重要理由。其木断流的部分,至今仍是区域农业安全的重要基础。运河不但是中国东部区域城市和乡村重要的自然条件,而且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是河域城市和乡村EI的重要组成部分。

??3.3 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存留

??湿地是人类及众多动植物的重要生存环境之一,它具有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多项生态服务功能,被誉为“自然之肾”。运河河道大多依据天然河道修筑,虽然这些天然河流在航运功能要求下大多渠化,但经过长期的生态变迁以后,仍然存留了大量的沼泽、泥地。历代为蓄泻洪水,同时也沿河修建了大量的人工池塘或修建、利用湖泊作为蓄泻之用,这些湖泊、池塘或存或废,都发挥着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3.4 极为重要的遗产廊道

??遗产廊道是美国在遗产保护区域化和绿道概念发展成熟基础上提出来的概念。由于京杭大运河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它实际上就是一条极为重要的遗产廊道。

??所以,从区域景观生态角度出发,在南水北凋重大工程,遗产保护及区域城市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建立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4 建立大运河EI的问题背景

??4.1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问题

??景观生态学认为区域由多个景观所构成,而每一景观都是由基质、廊道、斑块组成的异质空间镶嵌体。运河流经的中国东部区域是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之一。从景观生态学的

角度看,快速城市化进程对于运河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区域景观生态问题。主要概括如下:

??(1)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基质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京杭大运河区域的基质主要是农田,包括黄淮海平原主产小麦的耕地和长江三角洲主产稻米的耕地。城市化所蚕蚀的土地大多为城市周围地势平坦、交通方便、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农田,直接影响了基质的数量和质量,对运河区域的景观生态造成破坏性影响。

??(2)对运河及其支流廊道的功能和结构的影响。河流廊道是廊道的重要形式,是联接城乡并为其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通道。在区域景观生态格局中起着重要作用。快速城市化进程对运河廊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a)出于美化或治理目的的建设性破坏。城市美化在西方曾有过惨痛的教训,在今天的中国仍然阴魂不散,对中国大地的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人们出于美化或治理目的对运河加以整治,但往往只把河道作为对象,进行大规模的人工化整饬,堤岸的自然形态因此消失,其后果是对乡土生境的破坏,造成物种地方性与多样性的丧失,破坏生态效应的发挥。

??(b)污染严重。污染严重是东部地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水型型缺水已经造成水乡无水喝的尴尬局面。运河区域的水污染的主要问题来自于沿河城镇不断增加的排污,这正是快速城市化的后果。污染破坏了水质,直接导致运河廊道生态功能的丧失和瘫痪。同时威胁到运河区域生态网络的健康性与完整性。

??(c)毁林开垦,水土流失加大。毁林开垦是城市化侵占农田的后果。水土流失则是困扰中国河流的三大问题之一。水土流失对河流廊道的功能和结构都造成重要影响。

??此外还有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建筑开挖、表土扰动、硬质界面增大,航运通行、灌溉、供水等压力过大等,这些都影响到运河廊道的生态功能和结构。

??(3)快速、无序的城市化导致区域景观格局急剧变化。运河区域的城市化多是在沿河城镇出于本身发展或各省区小于本地区发展、而不是整个区域的宏观背景所制定的政策主导下进行的。加之很多规划编制仍在传统的规划方法下进行,很少或根本没有考虑生态问题。城镇斑块不断扩张,农田、林地、湿地等自然斑块不断缩减,直至破碎化。区域景观格局的安全存在严重问题。

??(4)快速城市化严重威胁遗产廊道的保护。城市的迅速扩张正在破坏运河的历史环境。一方面运河区域的各个历史文化遗产受到威胁,另一方面,运河遗产廊道作为一个人类与自然结合的工程遗产整体上受到严重威胁,在现有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架构下没有得到适宜的保护,其真实性(authenticity)和完体性(integrity)都受到损害。

??(5)快速城市化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居民休闲需求。在经济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乡居民的身心再生要求是区域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早在1860年中期,Olmosted就把公园、河谷、荒地、沼泽连接起来,规划成令波士顿人感到骄傲的“蓝宝石项链”。1883年,Cleveland为Minneapolis做规划时,就主张购买大片土地作为公园绿地系统作为未来居民休闲场所。经过长期发展,证明这一主张十分英明。京航大运河区域有着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和风景审美资源,如何整合这些丰富资源,满足城乡居民的身心再生要求并具有一定前瞻性,也是运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4.2 南水北调工程带来的区域生态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建设又使得运河河道被以新的方式、赋予了新的功能——输水功能。运河廊道的景观属性也因此面临新的改变。其结构和功能都将重新调整,从而对区域生态产生重大影响。

??(1)南水北调是继京杭大运河开凿以来又一次对以运河为骨架和主体形成的、包括支流

和湖泊、池塘、沼泽等湿地在内的运河区域生态网络施加的人工干扰。南水北调作为大规模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将是人工因素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又一次大规模干扰过程。这一干扰在景观和区域尺度L的模拟和研究,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来说,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

??(2)南水北调将在区域尺度上改变运河区域生态网络的功能和结构。调水改变河道的功能,进而影响到整个网络。水作为核心生态因子又影响和改变整个区域生态格局和过程。其影响的过程可归纳为:调水+改变原来的水文情势+自然环境变化+社会经济变化[o,。

??这些都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3)南水北调是对大运河区域生态系统的巨大挑战,更是重要机遇。大规模调水形成的人工干扰,有机会使得已经成为生态基础设施的部分变得更加高效和具有前瞻性,并同时有机会对断流和生态功能瘫痪区域进行系统的生态系统修复,保护运河遗产廊道,从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5 建立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的技术途径

??基于以上讨论,提出制定以大运河景观生态系统为骨架的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对策,并提出具体实施战略与实施导则。导则分别在两个层次上进行:

??第一个层次是区域景观格局的构建(oonfiguration),包括对景观元素的空间位置、形状、尺度和连续性等进行战略性规划;

??第二个层次是景观元素的设计导则,包括如运河道整理断面及护岸设计导则、湖泊及湿地边界处理导则,城市边缘与水系边界设计导则,林带及斑块构成导则,文化遗产廊道设计导则。

??参照Steinitz的景观设计框架,建立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的技术途径可分为六个步骤(表1):

??(1)景观呈述:通过采集大量数据(借助遥感和GIS技术),归类整理,并用图、表和文字的方式进行表达大运河区域景观生态状况。

??(2)过程分析:对上述成果根据研究的需要重点分析,并形成新的信息来源。

??(3)评价:基于判断矩阵的综合比价和评判。

??(4)改变方案: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预测在一定干扰下的景观生态状况,使用预测模型 (Prolection Models)和干预模型(Intervention Models)。

??(5)影响评价:在上述干扰和预测模型基础上,进行影响评价。

??(6)决策:在上述步骤基础上,用决策模型(Decision Model)来进行决策。

??6 结论

??以京杭大运河为骨架和主体形成的包括支流和湖泊、池塘、沼泽等湿地在内的运河区域生态网络长期参与和影响河域的生态演化进程,已经成为河域REI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景观生态学及区域生态战略意义。

??但在经济高速增长、快速城市化和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背景下,这一生态网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广阔的机遇。在这样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建立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对中国东部广大地区获得健康的生态服务、对中国东部城市带的可持续发展、对遗产廊道本身的保护和满足未来居民的休闲和教育需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一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的建立,需要借助一整套科学而系统的方法,多学科合作,当然还要借助国家政策和行政手段。

参考文献:

[1]Mander,U.,J.Jagonaegi,et al.Network of compensative areas as an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of territories.Connectivity in Landscape Ecology,proc.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Seminar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Landscape Ecology.Ferdinand Schoningh,Paderborn.1988,35~38.

[2]Selm,A.J.Van.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designing habitat networks.In Schrieiber,K.-F.(ed.),Connectivity in Landscape Ecology,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Seminar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Landscape Ecology.Ferdinand Schoningh.Paderborn.1988,PP63~66。

[3]俞孔坚,李迪华,潮洛?鳎?鞘猩???∩枋┙ㄉ璧氖?缶肮壅铰裕?婊?Γ?001,17(6):9-17.

[4]Costanza,R.and H.E.Daily.Natural capit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onservation Biology.1992,(6):37~46.

[5] Costanza,R.et al.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Nature.1997,387 (15):253~260.

[6]Daily,G.. What are ecosystem services?In:Daily Ged.Natures Services: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Washington,DC:Island Press.1997,1~lO.

[7]Walmsley,A..Greenways and the making of city form.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81~127.

[8]刘东云,周波.景观规划的杰作——从“翡翠项圈”到英格兰地区的绿色通道规则.中国园林.2001,(3):59~61.

[9]Zube,E.H..The advance of ecology.Landscape Architeeture.1986,76(2):58~67.

[10]Steinitz,G.黄国平译.景观规划——思想发展史.2001年在北京大学的讲演.中国园林.2001,(5):92~95.

[11]俞孔坚.吉庆萍.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上,下).中国园林.2000,(1):27~33;(2):32~35.

[12]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3]Fabos,J.G..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the greenway movement,uses and potential of greenways.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1~33.

[14]Zube,E.H..Greenways and the US national park system.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17~25.

[15]Ahern.J..Greenways as Strategic Landscape Planning:Theory and Application.Wageningen University,The Netherlands. 2002.

[16]Lewis,P.H.Jr..Quality Corridors for Wisconsin.Landscape Architecture.1964,54(2):100~107.

[17]McHarg,L..Design with Nature.John Wiley & Sons,Inc.1969.

[18]Linehan.J.,M.G.Meir et al. Greenway Planning:developing a landscape ecological network approach.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179~193.

[19]Neuman.M..Regional design: Recovering a grea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radition,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0,47:115~128.

[20]Harris.L.D..The Fragmented Forest:Island Biogeography Theory and Preservation of Biotic Diversit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eago. II..1984,211.

[21]Forman.R.T.T. and M.Godron.Landscape Ecology.New York.John Wiley.1986.

[22]Forman.R.T.T.. Land Mosaies:The Ecology of Landscapes and Region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23] Bueno. J. A. V. A. Tsihrinzis. L. Alvarez. South Florida greenway: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ecological reconnectivity of the region.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5, 33: 247~266.

[24] Forman, R.T.T., D. Spring, and J. A. Bissonette, et al. Road Ecology: Science and Solution. Island Press.2003.

[25] MacArthur, R. H. and E. O. Wilson. An equilibrium theory of insular geography. Evolution. 1963, 17: 373~87.

[26] MacArthur, R. H. and E. O. Wilson. The Theory of Island Biogeograph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7.

[27] Merriam, G.. Connectivity: a fundamental charaeteristic of landscape pattern. In Brandt, J. and P. Agger,eds.,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Methodology in Landscape Ecological Research and Planning(VoL.1) Roskilde, Denmark: Roskilde Universitetsfolag Geo Rue. 1984, 5~15.

[28] Schreiber, K-F.. Ed. Connectivity in Landscape Ecology,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Seminar of the latemafional Association for Landscape Ecology. Ferdinard Sehoningh, Paderborn. 1988.

[29] Noss, R. F. landscape connectivity: different functions at different scales. In: W.E. Hudson (Editor). Landscape Linkages and Biodiversity. Island Press. Washington. DC. 1991, 27~39.

[30] Juliette, K.. Landscape quality based upon diversity, coherence and continuity Landscape planning at different planning-level in the River area of The Netherland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8, 43:91~104

[31]宗跃光.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廊道效应研究——以北京市区为例.生态学报.1999,19(2):146~151.

[32]王志芳,孙鹏.遗产廊道——美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一种较新的方法.中国园林.2000,16(6):36~39,

[33] Seams, R. M.. The evolution of greenways as an adaptive urban landscape form.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5, 33: 65~80.

[34] Rees. W. E. and M. Wackernagel. Ecological footprints and 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 Measuring the Natural Capital Requirements of the Human Economy, Washington: Island Press. 1994.

[35] Waekernagel, M. and Rees, W E.. Our Ecological Footprint: 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 New Society Publishers. Philadelphia. PA. 1995.

[36] Weizsacker, E. Von, A. B. Lovins and L. H. Lovins. Factor Four: Doubling Wealth--Halving Resource Use.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 London. 1997.

[37] Yu, K.-J.. Security Patterns in Landscape Planning: With a Case In South China. Doctoral Thesis. Harvard University. 1995.

[38] Yu. K.-J.. 1996. Security palterns and surface model in 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36(5): 1~17.

[39]俞孔坚.景观生态战略点识别方法与理论地理学的表面模型.地理学报,1998,(53):11~20.

[40]俞孔坚.生物保护的景观安全格局.生态学报.1999,19(1):8~15.

[41]张惠远,倪晋仁.城市景观生态调控的空间途径探讨.城市规划,2001,(7):15~18.

[42]周—星、曹广忠,改革开放20年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城市规划,1999,(12):8~14.

[43]吴良镛.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1~10.

[44]胡序威.有关城市化与城镇体系规划的若干思考.城市规划,2000,(1):16~21.

[45]吴良镛.面对城市规划的“第三个春天”的冷静思考,城市规划,2002,(2):9~14.

[46]杨多贵、陈邵锋、王海燕等.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差距的系统学研究.系统辨证学学报,2002,10(2)19~23.

[47]汪达.论国外跨流域调水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发展趋势——兼谈对我同南水北调规划的思考.环境科学动态.1999,3:28~32.

[48]俞澄生.南水北调的资源、环境和社会效应.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4,3:41~42.

[49]阎占元,刘荷芬,侯怀恩.中线南水北调概况与区域发展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1995,(4):38~47.

[50]傅肃性,张崇厚,曹桂发等.南水北调西线下程与区域持续发展.地理科学进展,1997,2:22~25.

[51]尚宇鸣,丁自鲜,童海鸿.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人民黄河,2001,10:27~30.

[52]吴俊,王培.南水北调对长江口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分析.科技导报,2002,(2)12~31.

[53]王庆.陈吉余.淮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8.7(4):378~382.

[54]陈吉余.陈沈良.南水北调工程对长江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水资源保护,2002,(3):19~25.

[55]刘昌明,杨志峰,孙睿等.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海河水利,2002,(1):1~5.

[56]李晓储,孙传余,董志良等.扬州古运河生态环境林建设研究.江苏林业科技,2002,2:16~19.

[57]何小弟,赵御龙,蒋献忠.扬州古运河风光带生态景观建设规划.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2,23(3):75~78.

[58]汪斌,程绪水.治污先行建设南水北调东线清水廊道.水资源保护,2002,3(1):15~19.

[59]徐新伟,吴中华,于丹等.汉江中下游水生植物多样性及南水北调工程对其影响,生态学报,2002,22(11):1333~1338.

[60]杨杨胜天.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工程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评价.地理学报,2002,(1):41~44.

[61]傅祟兰.中国运河运河城市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94~96.

[62]吕宪国,黄锡畴.我国湿地研究进展.地理科学,1998,18(4):294~300.

[63]左东启.论湿地研究与中国水利.水利水电科技进展,1999,19(1):14~21.

[64]刘红玉,赵志春,吕宪同.中国湿地资源及其保护研究.资源科学,1999,21(6): 34~37.

[65]孟宪民.湿地与全球环境变化.地理科学,1999,19(5):385~391.

[66]余国营.湿地研究进展与展望.世界科技研究与进展,2000,22(3):61~66.

[67]王瑞山,勇,杨青 等.我国湿地资源现状、问题及对策.资源科学,2000,22(1):9~13.

[68]Flink.C.A.and R.M.Searns.Greenways.Washington:Island Press,1993,167.

[69]姚汉源.京杭大运河史.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1~5.

[70]安作璋.运河文化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71]张文忠.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应注意土地资源减少的几个问题.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9(1):36~40.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大运河;国土安全;生态基础设施;南水北调

abstract:ecological infrastrueture (ei) is the crilical natural systems that provide nature's service to cities and their residents, which is composed of not only the traditionally recognized green systems, but also suburban forests, farm land and natural habitats that are connected as an integral infrastructure. just like a civic infrastructure that is critical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 city and a region,so is the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to the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of the region and the cit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el must be built across administrative boundaries and must be strategically allocated for the next centuries to come. the refore,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must be taken as long-term strategy at the regional and national scales. the speedy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the enormous landscape change projects such as the water diverting projects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 offer great opportunities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regional el.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planning and establishment of a regional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along the great canal to support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east china, meanwhile provides opportunities for local and regional recreation, and protects a historical heritage corridor. step-by-step approaches are also suggested for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e great canal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key words: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great canal; ecological planning; south~north water divert

??1 关于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实践与 理论

??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简称ei),本质上讲是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系统,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续地获得自然服务的基础(natures services),这些生态服务包括提供新鲜空气、食物、 体育 、休闲娱乐、安全庇护以及审美和 教育 等等。它不仅包括习惯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而且更广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上述自然服务的城市绿地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系统及自然保护地系统。

??1.1 早期规划实践和 理论 中体现出来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思想

??早在100多年前(1879—1895),olmsted和eliot就将公园、林荫道与查尔斯河谷以及沼泽、荒地连系起来,规划了至今成为波斯顿骄傲的“蓝宝石项链”(kmerald necklace)。在 1883年,景观设计师克里夫兰得(cleveland)为美国明尼苏达的明尼阿波利斯做规划,当时明尼阿波利斯还是一个小镇,克里夫兰得让市长和决策者在郊区购买大面积的土地,用以建立一个公园系统。在土地还远未被开发时,就非常廉价地买到了大块土地。这一行动是为50~ 100年之后的城市所规划的。如今100多年过去了,城市已经扩大了几倍,但这些廉价购得的土地却成为城市中宝贵的绿地系统。这样一个绿地系统的形成,不光是要一个好的概念,同时需要城市决策者提前50-100年进行投资。在同 时代 ,当堪萨斯(kansas)和克里夫兰 (cleveland)都还是小镇时,就用便宜的地价在其郊外购置大量土地,结合区域的河流水系规划建设并一直保护了一个绿地系统。这一当 时尚 在郊区的绿地系统而今已成为城市的一个有机部分了,成为居民身心再生的场所。

??所以,如同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一样,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需要有前瞻性,更需要突破城市规划的既定边界。唯其如此,则需要从战略高度规划城市 发展 所赖以持续的生态基础设施。而 中国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为明智而又有良知的城市决策者提供了一个造福子孙的极好机遇。

??1.2 绿道和遗产廊道与生态基础设施

??绿道(greenway)是指不同宽度的绿色廊道构成的 网络 。根据功能,主要可分为三类:生态绿道,休闲绿道和 历史 遗产廊道。绿道主要指 自然 形成,或 历史 本来存在,如河流、山谷构成的廊道,也包括完全人工的,如城市林荫道,运河廊道当然也包括在内。

??早在1960年代,lewis的“环境走廊(environmental corridors)”概念对于类似思想的 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他认识到水系在生物等资源上的特殊生态意义,将水系作为城市和区域绿色通道的基本框架。mcharg在此后不久提出了“设计遵从 自然 ”的生态规划思想,将区域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推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随着对大尺度景观的重视,绿道规划逐步成为开放空间规划的一个有效的、社会期望的 方法 。通过系统的线路选择和连接,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和廊道成为区域的综合性的绿道骨架,在景观生态学等相关学科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人们也渐渐认识到绿道对于物种的保护作用。许多 科学 家认为生境的破碎化,是对生物多样性的最大威胁。岛屿生态学 理论 认为,加强生境岛屿之间的生物运动可以降低由于生境碎裂化带来的物种灭绝的可能性,因此廊道连接各生境岛屿对野生生物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生态学家提出建立景观廊道线状联系,可以将孤立的生境斑块连接起来,提供物种、群落和生态过程的连续性。

??1995年,bueno等进行了南佛罗里达地区区域生态绿道 研究 ,从而重新建立了联系不同区域的大尺度生态框架。由于区域的自然景观已随农业和城市化的扩张而日益破碎化,区域性绿道(regional greenway)的提出是为了在破碎化的景观之间建立生态联系通道。这样一条区域生态廊道可以从自然和文化两方面联系原来破碎的景观,从而使之成为巨大的资源。原本为农业和城市发展而兴建的水利工程如运河、排水沟、水库和防洪设施等,经过生态恢复和管理可以作为区域生态 网络 提供生态服务,同时也可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发挥其价值。

??值得一提的还有建立在遗产保护区域化和绿道概念基础上的遗产廊道概念,它针对包含独特文化资源的线形景观提出,包括运河、铁路线都属于记载人类早期运动路线的遗产廊道。遗产廊道的目标是包括遗产保护、休闲、 教育 、生态功能在内的多赢战略。在遗产廊道的绿地系统规划中应注意连续性、多样性和关键区等。

??经过长期发展,绿道由最初的单一目标(美化、休闲)规划已经发展成为包括栖息地的保护、历史文物的保护、 教育 、解释等在内的多目标规划。绿道规划的核心思想与生态基础设施实际上已经极为类似。

??1.3 生态足迹、生态服务和生态基础设施

??生态足迹是由mathis wackernagel和william e.rees提出的。生态足迹是无限期地用以维持一定人口和物质水平所需要的土地(水面)面积。在一定的人口或 经济 条件下,生态足迹能够用有一定生产力的土地面积来评价资源消耗和废物降解的程度。它拓宽了人们对城市与区域关系的认识,指明城市必须依托于更大范围的区域而持续。

??costanza等学者提出了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的概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与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功能。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食物、医药及其他工农业生产的原料,更重要的是支撑与维持了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维持生命的地球化学循环与水文循环,维持物种与遗传多样性,净化环境,维持大气化学的平衡与稳定,提供启智的机会等。区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生命支持系统的活力,这个系统的活力取决于其关键性结构,也就是生态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及生态服务功能的强弱。

??1.4 景观安全格局和 中国 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战略

??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高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关于如何高效地进行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俞孔坚提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security patterns)的 理论 与 方法 。该理论把景观过程(包括城市的扩张,物种的空间运动,水和风的流动,灾害过程的扩散等)作为通过克服空间阻力来实现景观控制和覆盖的过程。要有效地实现控制和覆盖,必须占领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性的空间位置和联系。这种战略位置和联系所形成的格局就是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它们对维护和控制生态过程具有异常重要的意义。根据景观过程之动态和趋势,判别和设计生态安全格局。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在区域ei建设中的意义在于它为在有限的国土面积上,以最 经济 和高效的景观格局,维护生态过程的健康与安全,控制灾害性过程,为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性提供了可能,而不同安全水平的存在更满足了建设前瞻性和高效的生态基础设施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战略,包括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维护和恢复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态、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将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建立非机动车绿色通道、建立绿色文化遗产廊道、开放专用绿地,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溶解公园成为城市的绿色基质、保护和利用高产农田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乡土植物苗圃等。

??2 国土安全与 中国 东部生态基础设施战略

??2.1 大运河是 中国 东部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

??

??(1)人口密度高,城镇密集,资源需求与资源承载力矛盾突出;

??(2)水资源污染和浪费严重。污染问题不仅存在于城镇地区,新兴的 农村 工业 化过程使得局部 农村 区域的污染甚至超过了城市。

??这两个问题的本质就是对生态基础设施缺乏保护,同时现有生态基础设施也缺乏效率和前瞻性。京杭大运河是中国东部沟通南北的重要水系,其本身在长期参与和 影响 河域的生态演化进程的情况下,已经成为中国东部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其流域所面临的快速城市化 影响 下的景观生态问题在东部地区也有着广泛的代表性。因此,以京杭大运河为骨架建立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对中国东部区域国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2.2 以南水北调工程为契机,建设中国东部区域生态基础设施

??中国的京杭大运河已有两千多年的 历史 ,完全通航也有七百多年历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运河对区域景观和城市的发展形成了深刻的影响。例如在扬州城市水系的形成中,京杭大运河就是最重要的主导因素。而在苏、杭城市环境形成和发展中,大运河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京杭大运河跨京、津、冀、鲁、皖、苏、浙七个省市,穿越两个中国最富活力的 经济 带(沿海 经济 带和长江经济带)和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环渤海湾经济圈),在中国“开”字形区域发展战略格局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以来,随着快速的城市化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规划建设,运河廊道区域正面临着一系列威胁和挑战,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

??在此新的历史条件下,维护景观和区域尺度上生态过程的健康与安全,使运河生态 网络 成为高效的、能够持续地提供多种生态服务(包括输水、物种栖息、遗产保护、休闲和防洪等)的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已迫在眉睫。为了缓解中国南北水资源分配不均所带来的发展困境,国家已经制定了南水北调战略的多套方案。然而,国际上的大型调水工程大多毁誉参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其主要负面意见所在。如俄罗斯北水南调等工程一方面满足了有关地区工农业用水,缓解了里诲水位下降,但也影响了调出地区的水量、水温、积水、含盐量等,带来巨大的环境负面效应;而巴基斯坦的调水工程直接造成输水管两岸数百米宽的地带沼泽化,使耕地锐减。

??在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南水北调不应仅仅成为一项单纯的调水工程,而应成为工程所在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南水北调各线路的生态环境影响正在成为一个学术 研究 热点。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特别是在南水北调工程契机下,本论文提出在区域尺度上建立以京杭大运河为骨干的生态基础设施,并提出应尽快对此进行长期的 科学 研究 和监测。

??3 京杭大运河的区域生态战略意义

??3.1 作为对区域生态结构有着广泛影响的半 自然 生态系统

??以大运河为走廊、运河支流为廊道、以与运河毗邻的湖泊和湿地及城镇为斑块,以周边农田为基质形成区域尺度上的景观生态系统,简称大运河景观生态系统,是一个独特的、有着广泛影响的半自然生态系统。运河廊道长期横跨南北多种不同类型的自然、半自然、人工生态系统,通过长期的能量、物质、信息的流动和循环,河域本身形成了复杂、影响广泛的生态系统,形成了自身的生态调节能力。现在,其整体结构和功能虽然在人工、自然等多种外来因素的干扰下部分已处在瘫痪状态,但台儿庄以南部分仍然发挥着包括航运在内的多种作用。其整体在系统的生态修复之后仍然有可能恢复其区域生态功能。

??3.2 作为运河区域城乡ei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河廊道是运河区域多个城市环境形成的主要因素或主要因素之一,灌溉是运河历史上除去运输以外的最大功能。历代修运河,“贡赋通漕”之外,兼利灌溉都是另一个重要理由。其木断流的部分,至今仍是区域农业安全的重要基础。运河不但是中国东部区域城市和乡村重要的自然条件,而且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是河域城市和乡村ei的重要组成部分。

??3.3 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存留

??湿地是人类及众多动植物的重要生存环境之一,它具有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多项生态服务功能,被誉为“ 自然 之肾”。运河河道大多依据天然河道修筑,虽然这些天然河流在航运功能要求下大多渠化,但经过长期的生态变迁以后,仍然存留了大量的沼泽、泥地。历代为蓄泻洪水,同时也沿河修建了大量的人工池塘或修建、利用湖泊作为蓄泻之用,这些湖泊、池塘或存或废,都发挥着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3.4 极为重要的遗产廊道

??遗产廊道是美国在遗产保护区域化和绿道概念 发展 成熟基础上提出来的概念。由于京杭大运河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在 中国 历史 上的特殊地位,它实际上就是一条极为重要的遗产廊道。

??所以,从区域景观生态角度出发,在南水北凋重大工程,遗产保护及区域城市化与区域可持续 发展 背景下,建立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4 建立大运河ei的 问题 背景

??4.1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 问题

??景观生态学认为区域由多个景观所构成,而每一景观都是由基质、廊道、斑块组成的异质空间镶嵌体。运河流经的 中国 东部区域是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之一。从景观生态学的

角度看,快速城市化进程对于运河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 影响 主要体现为区域景观生态问题。主要概括如下:

??(1)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基质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京杭大运河区域的基质主要是农田,包括黄淮海平原主产小麦的耕地和长江三角洲主产稻米的耕地。城市化所蚕蚀的土地大多为城市周围地势平坦、 交通 方便、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农田,直接 影响 了基质的数量和质量,对运河区域的景观生态造成破坏性影响。

??(2)对运河及其支流廊道的功能和结构的影响。河流廊道是廊道的重要形式,是联接城乡并为其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通道。在区域景观生态格局中起着重要作用。快速城市化进程对运河廊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a)出于美化或治理目的的建设性破坏。城市美化在西方曾有过惨痛的教训,在今天的中国仍然阴魂不散,对中国大地的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人们出于美化或治理目的对运河加以整治,但往往只把河道作为对象,进行大规模的人工化整饬,堤岸的 自然 形态因此消失,其后果是对乡土生境的破坏,造成物种地方性与多样性的丧失,破坏生态效应的发挥。

??(b)污染严重。污染严重是东部地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水型型缺水已经造成水乡无水喝的尴尬局面。运河区域的水污染的主要问题来自于沿河城镇不断增加的排污,这正是快速城市化的后果。污染破坏了水质,直接导致运河廊道生态功能的丧失和瘫痪。同时威胁到运河区域生态 网络 的健康性与完整性。

??(c)毁林开垦,水土流失加大。毁林开垦是城市化侵占农田的后果。水土流失则是困扰中国河流的三大问题之一。水土流失对河流廊道的功能和结构都造成重要影响。

??此外还有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建筑开挖、表土扰动、硬质界面增大,航运通行、灌溉、供水等压力过大等,这些都影响到运河廊道的生态功能和结构。

??(3)快速、无序的城市化导致区域景观格局急剧变化。运河区域的城市化多是在沿河城镇出于本身发展或各省区小于本地区发展、而不是整个区域的宏观背景所制定的政策主导下进行的。加之很多规划编制仍在传统的规划 方法 下进行,很少或根本没有考虑生态问题。城镇斑块不断扩张,农田、林地、湿地等自然斑块不断缩减,直至破碎化。区域景观格局的安全存在严重问题。

??(4)快速城市化严重威胁遗产廊道的保护。城市的迅速扩张正在破坏运河的 历史 环境。一方面运河区域的各个历史文化遗产受到威胁,另一方面,运河遗产廊道作为一个人类与自然结合的工程遗产整体上受到严重威胁,在现有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架构下没有得到适宜的保护,其真实性(authenticity)和完体性(integrity)都受到损害。

??(5)快速城市化和 经济 的迅速发展带来居民休闲需求。在 经济 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乡居民的身心再生要求是区域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早在1860年中期,olmosted就把公园、河谷、荒地、沼泽连接起来,规划成令波士顿人感到骄傲的“蓝宝石项链”。1883年,cleveland为minneapolis做规划时,就主张购买大片土地作为公园绿地系统作为 未来 居民休闲场所。经过长期发展,证明这一主张十分英明。京航大运河区域有着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和风景审美资源,如何整合这些丰富资源,满足城乡居民的身心再生要求并具有一定前瞻性,也是运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4.2 南水北调工程带来的区域生态 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建设又使得运河河道被以新的方式、赋予了新的功能——输水功能。运河廊道的景观属性也因此面临新的改变。其结构和功能都将重新调整,从而对区域生态产生重大 影响 。

??(1)南水北调是继京杭大运河开凿以来又一次对以运河为骨架和主体形成的、包括支流

和湖泊、池塘、沼泽等湿地在内的运河区域生态 网络 施加的人工干扰。南水北调作为大规模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将是人工因素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又一次大规模干扰过程。这一干扰在景观和区域尺度l的模拟和 研究 ,对于区域可持续 发展 来说,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 理论 价值。

??(2)南水北调将在区域尺度上改变运河区域生态 网络 的功能和结构。调水改变河道的功能,进而 影响 到整个网络。水作为核心生态因子又影响和改变整个区域生态格局和过程。其影响的过程可归纳为:调水+改变原来的水文情势+ 自然 环境变化+社会 经济 变化[o,。

??这些都将对区域可持续 发展 造成重大影响。

??(3)南水北调是对大运河区域生态系统的巨大挑战,更是重要机遇。大规模调水形成的人工干扰,有机会使得已经成为生态基础设施的部分变得更加高效和具有前瞻性,并同时有机会对断流和生态功能瘫痪区域进行系统的生态系统修复,保护运河遗产廊道,从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5 建立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的技术途径

??基于以上讨论,提出制定以大运河景观生态系统为骨架的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对策,并提出具体实施战略与实施导则。导则分别在两个层次上进行:

??第一个层次是区域景观格局的构建(oonfiguration),包括对景观元素的空间位置、形状、尺度和连续性等进行战略性规划;

??第二个层次是景观元素的设计导则,包括如运河道整理断面及护岸设计导则、湖泊及湿地边界处理导则,城市边缘与水系边界设计导则,林带及斑块构成导则,文化遗产廊道设计导则。

??参照steinitz的景观设计框架,建立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的技术途径可分为六个步骤(表1):

??(1)景观呈述:通过采集大量数据(借助遥感和gis技术),归类整理,并用图、表和文字的方式进行表达大运河区域景观生态状况。

??(2)过程 分析 :对上述成果根据 研究 的需要重点 分析 ,并形成新的信息来源。

??(3)评价:基于判断矩阵的综合比价和评判。

??(4)改变方案: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预测在一定干扰下的景观生态状况,使用预测模型 (prolection models)和干预模型(intervention models)。

??(5)影响评价:在上述干扰和预测模型基础上,进行影响评价。

??(6)决策:在上述步骤基础上,用决策模型(decision model)来进行决策。

??6 结论

??以京杭大运河为骨架和主体形成的包括支流和湖泊、池塘、沼泽等湿地在内的运河区域生态网络长期参与和影响河域的生态演化进程,已经成为河域rei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景观生态学及区域生态战略意义。

??但在 经济 高速增长、快速城市化和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背景下,这一生态网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广阔的机遇。在这样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建立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对 中国 东部广大地区获得健康的生态服务、对 中国 东部城市带的可持续发展、对遗产廊道本身的保护和满足 未来 居民的休闲和 教育 需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一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的建立,需要借助一整套 科学 而系统的 方法 ,多学科合作,当然还要借助国家政策和行政手段。

参考 文献 :

[1]mander,u.,j.jagonaegi,et al.network of compensative areas as an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 of territories.connectivity in landscape ecology,proc.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seminar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landscape ecology.ferdinand schoningh,paderborn.1988,35~38.

[2]selm,a.j.van.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designing habitat networks.in schrieiber,k.-f.(ed.),connectivity in landscape ecology,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seminar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landscape ecology.ferdinand schoningh.paderborn.1988,pp63~66。

[3]俞孔坚,李迪华,潮洛?鳎?鞘猩???∩枋┙ㄉ璧氖?缶肮壅铰裕?婊?Γ?001,17(6):9-17.

[4]costanza,r.and h.e.daily.natural capit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onservation biology.1992,(6):37~46.

[5] costanza,r.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nature.1997,387 (15):253~260.

[6]daily,g.. what are ecosystem services?in:daily ged.natures services:societal dependence on natural ecosystems.washington,dc:island press.1997,1~lo.

[7]walmsley,a..greenways and the making of city form.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81~127.

[8]刘东云,周波.景观规划的杰作——从“翡翠项圈”到英格兰地区的绿色通道规则. 中国 园林.2001,(3):59~61.

[9]zube,e.h.. the advance of ecology.landscape architeeture.1986,76(2):58~67.

[10]steinitz,g.黄国平译.景观规划——思想 发展 史.2001年在北京大学的讲演. 中国 园林.2001,(5):92~95.

[11]俞孔坚.吉庆萍.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上,下).中国园林.2000,(1):27~33;(2):32~35.

[12]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们交流.中国建筑 工业 出版社.2003.

[13]fabos,j.g..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the greenway movement,uses and potential of greenways.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1~33.

[14]zube,e.h..greenways and the us national park system.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17~25.

[15]ahern.j..greenways as strategic landscape planning:theory and application.wageningen university,the netherlands. 2002.

[16]lewis,p.h.jr..quality corridors for wisconsin.landscape architecture.1964,54(2):100~107.

[17]mcharg,l..design with nature.john wiley & sons,inc.1969.

[18]linehan.j.,m.g.meir et al. greenway planning:developing a landscape ecological network approach.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179~193.

[19]neuman.m..regional design: recovering a grea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radition,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0,47:115~128.

[20]harris.l.d..the fragmented forest:island biogeography theory and preservation of biotic diversit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chieago. ii..1984,211.

[21]forman.r.t.t. and m.godron.landscape ecology.new york.john wiley.1986.

[22]forman.r.t.t.. land mosaies:the ecology of landscapes and region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23] bueno. j. a. v. a. tsihrinzis. l. alvarez. south florida greenway: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ecological reconnectivity of the region.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5, 33: 247~266.

[24] forman, r.t.t., d. spring, and j. a. bissonette, et al. road ecology: science and solution. island press.2003.

[25] macarthur, r. h. and e. o. wilson. an equilibrium theory of insular geography. evolution. 1963, 17: 373~87.

[26] macarthur, r. h. and e. o. wilson. the theory of island biogeograph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7.

[27] merriam, g.. connectivity: a fundamental charaeteristic of landscape pattern. in brandt, j. and p. agger,eds.,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methodology in landscape ecological research and planning(vol.1) roskilde, denmark: roskilde universitetsfolag geo rue. 1984, 5~15.

[28] schreiber, k-f.. ed. connectivity in landscape ecology, proceedings of the 2nd international seminar of the latemafional association for landscape ecology. ferdinard sehoningh, paderborn. 1988.

[29] noss, r. f. landscape connectivity: different functions at different scales. in: w.e. hudson (editor). landscape linkages and biodiversity. island press. washington. dc. 1991, 27~39.

[30] juliette, k.. landscape quality based upon diversity, coherence and continuity landscape planning at different planning-level in the river area of the netherlands.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8, 43:91~104

[31]宗跃光.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的廊道效应 研究 ——以北京市区为例.生态学报.1999,19(2):146~151.

[32]王志芳,孙鹏.遗产廊道——美国 历史 文化遗产保护中一种较新的 方法 .

[34] rees. w. e. and m. wackernagel. ecological footprints and appropriated carrying capacity: measuring the natural capital requirements of the human economy, washington: island press. 1994.

[35] waekernagel, m. and rees, w e.. our ecological footprint: 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 new society publishers. philadelphia. pa. 1995.

[36] weizsacker, e. von, a. b. lovins and l. h. lovins. factor four: doubling wealth--halving resource use.earthscan publications ltd, london. 1997.

[37] yu, k.-j.. security patterns in landscape planning: with a case in south china. doctoral the sis. harvard university. 1995.

[38] yu. k.-j.. 1996. security palterns and surface model in landscape planning.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36(5): 1~17.

[39]俞孔坚.景观生态战略点识别 方法 与 理论 地 理学 的表面模型.地 理学 报,1998,(53):11~20.

[40]俞孔坚.生物保护的景观安全格局.生态学报.1999,19(1):8~15.

[41]张惠远,倪晋仁.城市景观生态调控的空间途径探讨.城市规划,2001,(7):15~18.

[42]周—星、曹广忠,改革开放20年来的 中国 城市化进程.城市规划,1999,(12):8~14.

[43]吴良镛.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 发展 .中国建筑 工业 出版社,1999,1~10.

[44]胡序威.有关城市化与城镇体系规划的若干思考.城市规划,2000,(1):16~21.

[45]吴良镛.面对城市规划的“第三个春天”的冷静思考,城市规划,2002,(2):9~14.

[46]杨多贵、陈邵锋、王海燕等.中国区域可持续 发展 能力差距的系统学 研究 .系统辨证学学报,2002,10(2)19~23.

[47]汪达.论国外跨流域调水工程对生态环境的 影响 与发展趋势——兼谈对我同南水北调规划的思考.环境 科学 动态.1999,3:28~32.

[48]俞澄生.南水北调的资源、环境和社会效应.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4,3:41~42.

[49]阎占元,刘荷芬,侯怀恩.中线南水北调概况与区域发展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1995,(4):38~47.

[50]傅肃性,张崇厚,曹桂发等.南水北调西线下程与区域持续发展.地理 科学 进展,1997,2:22~25.

[51]尚宇鸣,丁自鲜,童海鸿.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生态环境 影响 分析 .人民黄河,2001,10:27~30.

[52]吴俊,王培.南水北调对长江口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 分析 . 科技 导报,2002,(2)12~31.

[53]王庆.陈吉余.淮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8.7(4):378~382.

[54]陈吉余.陈沈良.南水北调工程对长江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水资源保护,2002,(3):19~25.

[55]刘昌明,杨志峰,孙睿等.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海河水利,2002,(1):1~5.

[56]李晓储,孙传余,董志良等.扬州古运河生态环境林建设研究.江苏林业 科技 ,2002,2:16~19.

[57]何小弟,赵御龙,蒋献忠.扬州古运河风光带生态景观建设规划.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2,23(3):75~78.

[58]汪斌,程绪水.治污先行建设南水北调东线清水廊道.水资源保护,2002,3(1):15~19.

[59]徐新伟,吴中华,于丹等.汉江中下游水生植物多样性及南水北调工程对其影响,生态学报,2002,22(11):1333~1338.

[60]杨杨胜天.南水北调西线调水工程区的 自然 生态环境评价.地理学报,2002,(1):41~44.

[61]傅祟兰.中国运河运河城市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94~96.

[62]吕宪国,黄锡畴.我国湿地研究进展.地理科学,1998,18(4):294~300.

[63]左东启.论湿地研究与中国水利.水利水电科技进展,1999,19(1):14~21.

[64]刘红玉,赵志春,吕宪同.中国湿地资源及其保护研究.资源科学,1999,21(6): 34~37.

[65]孟宪民.湿地与全球环境变化.地理科学,1999,19(5):385~391.

[66]余国营.湿地研究进展与展望.世界科技研究与进展,2000,22(3):61~66.

[67]王瑞山,勇,杨青 等.我国湿地资源现状、 问题 及对策.资源科学,2000,22(1):9~13.

[68]flink.c.a.and r.m.searns.greenways.washington:island press,1993,167.

[69]姚汉源.京杭大运河史.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城市设计;城市文化理想;大运河申遗

Abstract: Urban design influences the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quality, aesthetic value & culture of a city and the nature. Ancient urban design is preserved in urban cultural heritages.Historical cities should give adequate consideration to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city and fully reflect the historical context in the planning and design.Heritage declaration of the Great Canal make many cities along the line think how to control the changes,stress the continuation, hand down the context and maintain the ecology.

Key words:urban design;urban cultural ambition;heritage declaration of the Great Canal

中图分类号:C9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11-04(3)

又是一年丹桂飘香之际,来自世界各国运河名城和35个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的专家、代表们在扬州相聚,共议运河资源保护利用与运河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共同关心的话题。作为运博会重要组成部分的“运河论坛”更是思想交流与碰撞的前沿阵地。我相信,今年的论坛必将又是一席回味无穷的文化盛宴。

作为一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我想借此机会谈谈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和利用文化遗产,让设计使得城市,特别是运河名城的古今文脉相连的话题。

1城市设计的溯源记忆及带给文化遗产的影响

城市的形成,从选址、设计、早期发展到历代建设,城市文化特色与之共生并逐渐变得鲜明而丰厚,这些成长信息被大量地保留和记录在了文化遗产之中。城市类文化景观是经过几个世纪,甚至更长的历史时期发展变迁而成的,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为广大民众所熟悉,反映着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有重要美学价值。一座有品质的城市应该具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既有城市的宏伟气魄和壮丽图景,更有居住者与自然的身心契合,可以让人诗意地栖居。而千百年来,在最初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时,我们的先辈们就已经注意设计城市与自然与人的结合。

古都南京,自公元229年建都,营造建业城于鸡笼山南,背倚玄武湖,面朝秦淮河,以长江及石头城为藩屏,并开城东渠以通秦淮,四周山丘环抱,河湖萦绕散布,城市与自然地形巧妙结合,表现出筑城的高超技法。明代南京城市与自然环境的结合更为突出,城墙与外郭城垣形态,顺应山峦湖泊、水系等地形,蜿蜒于山水之间,在继承历代平原城池的方正传统基础上,吸取自然精华,做到人文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杭州自公元591年建城以来,先置城垣东临盐桥河,西濒西湖,南达凤凰山,北抵钱塘门。继而东划胥山于城外,西包金山、万松岭于城中。经过历代持续发展,逐渐将西湖及周边山川纳入城市,在西湖区域修堤建桥、设庙布塔,形成“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市文化景观和周围两山、三塔、三岛、十八桥的西湖美景。

在古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中,利用设计的灵感结合文化观念的方式极为广泛而显著,并成为独具特色的基本因素,揭示出历史性城市的哲学与美学价值。

纵观人类文化历史脚步,城市是人类文化精华的载体。每一座城市的个性化的自然空间、人文景观和历史遗存,都具有文化资源意义。每一座城市都应该“讲述自己的故事”。城市故事是城市今天的借鉴。

德累斯顿号称“德国最美的城市”,大部分建筑都是黑白斑驳的颜色,黑色记录了这个城市曾经的伤痛,而白色代表了德累斯顿人不惜一切恢复城市记忆的荣耀,“美”与“美的毁灭”两大体系在这个城市并存,我国也有类似圆明园这样“美”与“美的毁灭”并存的城市故事。这些都是我们将城市文化理想升华的凭证。

2城市化加速发展进程中如何提升城市的文化理想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今天,城市能不能保持独具的城市文化特色,发扬城市优秀文化传统,实现城市新的文化理想,这是一个艰难的行程,也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我国是世界上拥有历史性城市最多的国家。在长期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文化建设实践中,创造了“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制度,扬州就是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至今,以国家名义核定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已经超过100座,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日益广泛的影响。每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都积淀着昨天的文化底蕴,实现着今天的文化理想,迎接着明天的文化辉煌。而历史文化名城更加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发展及转型的综合影响与相互作用。

拥有文化内涵及历史视野的城市决策者与开发者,都应该懂得珍惜每一处具有人文价值的古城区、古建筑以及历史街区。人们通常以现代化发展、生活方便快速和改变古城区“落后现状”等理由来为破坏辩解。但是,不能打着为了方便的旗号,行无序的开发以兑换生活的舒坦。

任何新城的建设都不可能从“白纸”上开始,而是在城市中建设城市,用文脉延续的手法缝合各类已有的城市空间,使新旧城区共同组成和谐的整体。缝合的过程就是有序演进的过程,来自对城市发展上是动态、生长和变化特性的认识。历史积淀和形态延续的特点决定了城市风貌特色与传统、历史相关的一面。新老城区之间虽有明显的时间梯度印痕,但只要建筑尺度和城市设计层面上的街廓单元控制得较好,还是给人一种丰富多样、统一而有变化、有序而多元的整体感,能把握好尺度,均衡和创新性的关系,是新城建设和古城保护至关重要的因素。历史城市的发展强调的正是这种城市空间的连接和缝合,表现在历史与未来、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人与建筑及建筑与建筑的连接上,通过连接、缝合创造出宜居的城市空间。

“城市复兴”则是在面对挑战及抓住机遇的一种积极回应,召唤出一种巨大的创造力,满足艺术、科学、教育、空间探索、基因科学、环境、整治、经济、技术、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事物等领域的需要,并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全方位改善人们的生活并给世界带来满园春色。这样的城市复兴拥有巨大的潜力,能够以和平的而不是暴力的方式来改变人类的生存状况和世界体系,它的主要做法便是把人类从一个以物质主义和市场为主导思想的时代解放出来,迈进一个以人和人类幸福以及环境福利为主导思想的时代。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文化延续的前提下重新审视城市的功能,虽然可能延缓了城市发展中某些短期行为,但获得的却是城市的恒久价值。

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作为现代化程度衡量指标之一,城市化无可厚非。只是,当前我国许多正处于激情发展的城市,包括众多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历史性城市正处于整齐划一的无设计状态中,渐渐失去了与其它城市的区别,“千城一面”会使城市失去其固有的文化特征,也失去城市的根与魂。不少城市的规划设计渐趋相同面貌,追求大规模建筑群和大体量建筑物,旧城开发造成建设性破坏,建筑设计缺少文化内涵,设计的民族传统、地方特色不断失落,日益加剧的“商业化”、“人工化”严重影响了属于“文化城市”重要载体的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

如果我们不是将“功能城市”与“文化城市”相对立,如果我们在历史性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城市的文化特点,将文化遗产和城市特色作为城市形象的基础,历史文化遗产就不会被视作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城市中无可替代的重要财富,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资本和动力。

3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给运河城市带来的思考

作为人类遗产,大运河不仅是规模庞大的航运工程体系,同时又是规模巨大的文化遗产廊道。作为仍在沿用的大型古代水运和水利工程,沿岸有很多重要的文化景观遗产。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倚靠运河,根据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不断延续、创造和发展着不同的文化景观。这些文化景观突破了以往文化遗产的范畴,以更具生机的要素结合和更为复杂的文化内涵,在更大尺度的自然地理环境背景中进行拓展和延伸。

古城扬州是一座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的历史城市,又是大运河联合申遗的牵头城市,责任和意义尤为重大。扬州城的形态演变与运河河道变迁联系在一起。扬州在隋代因开凿了大运河而成为我国连接南北经济的重要城市,其时罗城内河道纵横,隋代运河穿城而过,由蜀冈下子城东南角,向南经凤凰桥、北门外街、北门街和南门街西侧,从南水门流出。唐代在罗城东南以古运河为护城河,原隋代运河段成为市河。扬州在承担漕运和盐运的重要任务的同时逐渐也是商品贸易重要枢纽。宋大城东南护城河仍为古运河,明清老城在唐、宋城遗址范围内,以小秦淮河为界分为新旧城,呈现出东市西府的双城格局。河东新城明代后期所建,到清代富贾云集,会馆盐商宅院密集,商业繁荣、市井兴旺,扬州因此而呈现出了文人雅集、学派交流、帝王南巡等富庶风雅的特质,这都与大运河密不可分。

而同时作为活态遗产,变迁是大运河及运河沿线城市发展中与生俱来的性格。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控制变迁,强调延续,传承文脉,维系生态将是运河城市需要不断深化思考的课题。我们希望看到运河城市在大运河保护与申遗的同时,将城市的发展纳入一个与历史联系与文化联系有血有肉有生命的动态系统中。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范文6

经过近一年的设计规划,定位为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医疗综合体――齐鲁医疗城已经初步完成用地、规划、设计、功能定位等关键信息,将于近期进入建设阶段。

“自小浪底大坝建成以后,由于黄河河床底部下降,位于齐河县境内63平方公里的泄洪区得到国务院的批准使用。在齐河县政府的规划中,齐河县黄河国际生态城将成为齐河县新城,并引进包括海底世界、欧乐宝、国家珍宝馆等大型非污染性、新能源企业的多个大型项目,其中齐鲁医疗城是新城建设的重点项目。”齐鲁医院院长李新钢向《中国医院院长》介绍了齐鲁医疗城的定位及规划,而作为齐鲁医疗城全权托管运营承担方的齐鲁医院将主要负责医疗城的运营管理、专家队伍、学科技术及品牌等方面的建设。

齐鲁医疗城坐落在山东省德州市齐河县黄河国际生态城,占地900亩,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疗养、养老于一体的医疗卫生服务综合体,服务人口将达1000万以上。

在新医改的政策背景之下,国家鼓励大型医院深入基层、指导基层,完善政府对基本医疗保障的投入机制,建立以分级诊疗和城乡完善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服务机制、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目前我国正面临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设备条件落后、编制不足、医务人员素质不均衡等情况,百姓看病宁愿去“挤”城市大医院,也不愿去基层医院,出现大医院人满为患,而基层医院却无人问津的现状。齐鲁医疗城的规划建设,是对国家新医改政策的贯彻落实,既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区域卫生资源配置格局,又可为基层医院提供人才、技术支持,促进区域医联体的形成。

对于齐鲁医疗城未来的发展前景,李新钢院长说:“国家主张公益性事业主要由政府投入,因此齐鲁医疗城由齐河县人民政府出资建设,固定资产由政府所有。医疗城建成之后,齐鲁医院将在建设基础医疗的同时,健全学科体系,深入发展特色专科,提高尖端专科的发展优势。将来形成一个学科齐全、兼具基础保障与高端专科、养老介护于一体的大规模综合性医疗区域。”

在谈到与国内其他医疗城的差异时,李院长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首先,就区域面积而言,900亩的医疗区域,外加专家公寓和养老社区,将形成总计2000亩的城区面积。这与目前所知国内已建成的医疗城相比,其规模算是较大的。其次,从投资建设来看,目前国内医疗城有合资建设、医院独资建设,也有引进民营资本进行建设。齐鲁医疗城主要由政府主导建设,院方负责托管,因此没有特殊的资金压力,符合国家医改导向。在建成以后,医疗城的资产仍然作为公益性归国家所有,所以同其他医疗城的各方投资、形成股份制等形式有所区别。另外,从服务定位来看,现在国内部分医疗城建设初衷即定位为高端人群服务的医疗区域,齐鲁医疗城主要建设定位为开放的医疗服务综合体,兼具基本保障、基本医疗和专科服务,这样就能为各个层次人员的就医提供保障。

在8月6日召开的关于齐鲁医疗城建设规划定位及养老社区高峰论坛中,此次医疗城项目的投资建设方――齐河县人民政府透露,政府规划将于医疗城旁建设养老社区,与医疗城对失能老人的介护形成互补,为老年人提供医疗保障。医疗城建成以后,齐河县原有的医疗机构将合并至医疗城内,并会引进高端机构入驻。

对于运营模式,李院长表示目前还未做具体的探讨,最大的可能是医疗城独立运营,但这将同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共同协商决定。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范文7

【摘要】近年来,大运河沿线城市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批示精神,运河沿线城市积极探索建立法治文化阵地或通过立法保护运河形式向群众宣传精神、宣传大运河文化内涵遗迹保护、宣传中华传统道德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环保法等,充分体现“民主、道德、法治”等思想精髓,让运河延边居民在娱乐中轻松学习法律常识,逐步提高基层民主法治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群众法治观念,营造全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让每个人都成为大运河文化带的法治卫士

【关键词】大运河

法治文化

建设

法治文化是一种包含民主、人权、平等、自由、正义、公平等价值在内的人类优秀法律类型的文化,包括法律制度结构和法律观念结构,以及自觉执法、守法、用法等行为方式。法治文化是以追求民主、自由和权利保障为目标,在一定的治国理念和与此相适应的制度模式确立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以具体和京杭大运河相联系而言,大运河法治文化就是在当今法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其核心是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模式在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过程中的确立,以及在此理念支配下相应制度和组织机构的建立与运行。大运河法治文化改变了传统文化中不重视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中作用的社会心理倾向,逐渐形成人人遵从法律的意识,创造出有利于法律实施的社会氛围。本文就是笔者以江苏、扬州建设大运河法治文化带为主线,结合运河沿岸各地优秀做法谈谈大运河法治文化建设的相关意见和建议。

一、京杭大运河的基本概况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长2700公里,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纵贯在中国华北平原上,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至今大运河历史延续已2500余年。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京杭大运河显示了中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

今天,大运河仍在发挥着璀璨的光芒: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2011年4月,在扬州召开“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会议”,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已经进入倒计时——大运河沿线的北京、河南等8个省、直辖市35个城市的大运河遗产将整体申报世界遗产,并争取在201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3年11月,京杭大运河山东段被列入申遗项目的8个重点河段、15个重要遗产点保护项目已全部完成,重点河段保护展示整治工程已完成80%以上,且顺利通过世界遗产组织专家的现场评估。2012年8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第54号公布《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该《办法》共15条,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指出将突出保护优先的理念,切实保护大运河生态系统、各类文化和自然遗产、人文景观风貌的原真性、完整性。留住原真、完整的自然人文风貌、打造好大运河绿色生态带、推进大运河河道水系治理、促进公众对大运河文化认知、为保护“活态”文化遗产提供保障是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各地方抓紧落实的具体举措。

二、沿河各地采取的法治文化措施及现状

近年来,大运河沿线城市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批示精神,充分认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大意义,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项目化地加快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打造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示范区。从打造“文化之河、生态之河、开放之河、经济之河”出发,认真研究大运河的地位和价值,全面梳理大运河的历史、自然、人文、生态、旅游等资源,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未来负责的态度,科学规划布局流域内旅游发展和产业发展,做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三篇文章。大运河造就了无数的珍

贵遗产,沿线城市有23座被列为部级历史文化名城,运河水利水运工程遗存、附属和相关遗存58处,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河道27段总长度高达1011公里,大运河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陆续列入我国各级非遗名录,可以说,大运河文化带也是大运河文化遗产带,在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过程中,不搞大开发、要搞大保护将是基本原则。而保护则以“立法保护”为首推,不少地方均有所建树。

江苏省司法厅日前开展首批“大运河法治文化品牌项目”申报工作。申报范围包括新建的或2011年以来建成的、近年来提档升级的法治文化主题公园、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街区等法治文化景观,以及运用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立的大运河法治文化实践基地或城乡旅游胜地等大运河沿线固定法治文化阵地或法治文化体验项目。申报条件为除符合《省级“法治文化示范点”考核命名标准》外,必须突出“千年运河

德法相伴”主题,将法治元素、生态保护、民主法治建设有机融入大运河沿岸的文化旅游开发,实现法治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嫁接、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文明的整合,展现大运河散发的浓郁法治韵味。2019年4月26日,江苏省司法厅召开大运河(江苏段)法治文化带建设研讨会,共同谋划如何推进大运河(江苏段)法治文化带建设,为大运河沿线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高质量发展打牢法治基础……江苏省近年来围绕大运河法治文化建设作出了一些成绩,可以总结为:一是探索推动法治文化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江苏地域文化、基层社会治理、群众生产生活、现代传媒等“六个融合”,促进法治意识、法治价值、法治理念在群众日常生活中落细落小。二是以法治文化为引领,贯穿科学民主的行政立法工作体系、严密规范的行政执法监督指导体系、精准有效的法治宣传体系、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多元高效的矛盾纠纷化解体系、一体运行的刑事执行体系等“六大体系”建设,统筹推进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刑事执行、公共法律服务等“四大职能”,形成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协同联动的良好局面。三是通过抓法治文化阵地、载体、品牌创建,紧密结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国家战略契机,积极打造大运河法治文化长廊,突出“千年运河

德法相伴”主题,建设法治景观集群段、法治惠民样板段、基层治理示范段,更好地带动全省法治文化提质增效,打造我省法治文化建设新品牌。

大运河文化带扬州段全长125公里的大运河扬州段是整个大运河中最古老、世界文化遗产遗产点最多的遗产区,也是大运河全线活态利用最好的河段。下辖高邮市,是大运河沿线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存的城市,在大运河沿线58处遗产点中,高邮有3处,其中盂城驿、高邮明清运河故道是高邮独有的,淮扬运河主线纵贯高邮南北共43.6公里。这三处遗产包含了从车逻到界首运河沿线几乎所有文化遗产。车逻坝、南门大街、镇国寺塔、镇国寺、平津堰、杨家坞、万家塘、御码头、马棚湾铁牛、界首大码头都在其中 扬州市委、市政府也抓出契机,在大运河文化名城与法治名城融合。2018年11月初,第四届区域法治文化发展论坛暨“区域法治文化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学术研讨会在“运河第一城”扬州成功举行。同时,扬州市委政法委、市依法治市办、市法学会主动围绕中心工作,积极发挥资源优势,通过召开座谈会、法学重点课题研究、实地考察论证等方式调研大运河法治文化带建设工作,初步形成了建设大运河法治文化带的基本思路、总体目标和主要措施。总体目标:通过3-5年的努力,把扬州大运河段法治文化带打造成法治景观集群带、公平正义彰显带、生态治理示范带、多样文化辉映带、遗存保护样本带,建成独具特色、眩目光辉的大运河法治文化带,向总书记交上“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扬州答卷,向世界人民呈现“万里长江云水阔,千里运河法治美”的扬州图景。主要举措:一是统一规划设计。根据《大运河扬州段遗产保护规划》、《大运河文化带扬州段旅游发展规划》和扬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3-5年行动计划,统一规划设计大运河法治文化带建设空间布局、重点项目、地域标识等。二是立法保护先行。结合运河沿岸绿色廊道建设,对重点生态敏感区和永久性绿地实行立法保护。加强对淮河入江水道城区段实施“四控一禁”立法管控。以立法形式对公园建设、生态中心建设建章立制。三是强化生态治理。结合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污染防治攻坚战、“263”专项行动、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头建设,充分发挥司法执法的法治手段作用,持续推进大运河生态治理。四是打造法治景观。结合沿线法治景观建设,统一标识,打造建设一批场馆、公园等法治阵地,让群众直观感受、感知大运河法治文化带。

在京杭大运河无锡段的起点玉祁,惠山启动大运河法治文化带建设。按照规划,惠山坚持在融入乡土、人文、时代气息中抓好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在挖掘古迹、文物、名人内涵中,汲取法治精髓和道德元素,在加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中,打造法治文化名镇名村,以“桃娃春播”为品牌,致力深化拓展新时代大运河法治文化带建设的形式和内涵。无锡市惠山区通过部门联动、系统谋划、顶层设计,梳理确定大运河法治文化带“融合共建”思路,并明确提出了将大运河惠山段打造成为“法治文化景观集群带、文物遗址保护样板带、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带、社会和谐稳定幸福带、经济创新发展高质量带”的工作目标。惠山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浦明锋告诉记者,大运河惠山段全长14.9公里,流经洛社、玉祁、钱桥3个镇(街道),是江南运河文化浸润、经济哺育的核心区域,也是全省大运河文化带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大运河法治文化带建设,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构建法治文化建设新高地的重要抓手。为进一步提高工作实效,形成工作合力,该局积极谋划“四融合”举措,统筹推进大运河惠山段法治文化带建设。

淮阴区洪泽湖边上的洪泽湖古堰是大运河58处世界文化遗产点之一,淮阴区司法局结合当地独有的洪湖文化于洪泽湖古大堤边的多个村落建设法治文化文化阵地,着力打造水生态法治文化地标,讲好水文化故事,展示水风景魅力,传播水生态价值,为淮阴大运河水文化长廊保驾护航。建成于古村高家堰的文化阵地包含法治文体广场、道德文化长廊、法治文化墙、法治文化长廊、道德法治讲堂、人民调解室等。该阵地突出法治与德治并举,向群众宣传精神、宣传大运河文化内涵、宣传中华传统道德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民主、道德、法治”等思想精髓,让运河延边居民在娱乐中轻松学习法律常识,逐步提高基层民主法治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群众法治观念,营造全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让每个人都成为大运河文化带的法治卫士。

北京市通州区已经完成制定了2018年工作计划和《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传承利用重点项目清单》,全面启动《通州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设立一系列大运河文化带重点项目,着力打造通州大运河文化这一国际化的名片。此外,通州区成立大运河文化研究会,研究会首批共11个研究方向,其中之一就是运河法治文化发展研究。

江苏省始终把法治文化建设作为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作为推进法治江苏建设的基础先导,不断强化理论研究、政策支持、工作合力,不断强化阵地建设、作品创作、活动开展,努力建设与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相传承,与法治江苏建设进程相呼应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体系,大运河周边法治文化阵地的打造让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增加新的法治元素,使各地有了新的法治文化,让法治接地气、善民生,为“法治运河”聚力,齐力向更优更好的法治社会共进。

扬州市在大运河法治文化带建设方面也卓有成效:一是注重发掘与传承。2017年扬州制定《大运河扬州段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在全省率先以立法的形式保护大运河扬州段遗产点的原真性、完整性和系统性。详细梳理挖掘大运河扬州段悠久深厚的法治文化资源,修复和展示遗存文化,先后打造江都邵伯法治文化传承馆、阮元家风馆、“双东”法治历史街区等十余个的法治文化教育基地。对谢安、蒲松龄、于成龙等与扬州运河法治文化相关的历史人物故事、格言警句、经典作品等进行梳理,通过微信、微博、电视等媒体进行系统宣传。搜集整理大运河有关的规范文本,如吴王刘濞的创设性立法,盐商的商业惯例等,展现扬州千年运河之城法治文化的传承与进步。

二是注重创新与发展。先后召开大运河法治文化带建设座谈会、学术研讨会、实地考察论证会等方式探索研究大运河法治文化带创新,形成了建设大运河法治文化带的基本思路、总体目标和主要措施。拟定法治小镇、法治景区、法治市场、法治河道、法治长廊等大运河系列法治创建评比细则,以评促建,推动大运河法治文化带的发展。借助扬州首届运河主题国际微电影展,创作运河主题法治微视频9部;借助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打造运河主题法治旅游线路3条;借助扬州大运河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研发运河法治文化特色产品和纪念品十余类近百种。通过系统展示最新运河法治建设成效,推动运河法治文化创新发展。

三是注重延伸与运用。近年来,扬州围绕服务三大攻坚战,以“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为抓手,推动相关部门落实加大大运河生态环境依法整治力度,增强市民环保、绿色、法治理念。把大运河法治文化带作为扬州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内容,推动运河文化、法治文化、道德文化、传统文化、党建文化融为一体,为运河沿线企业参与产业分工和产业转型升级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促进运河法治文化带建设工作与城市经济发展、民众需求、生态环保相适应,实现运河法治文化与扬州城市发展战略的完美融合。

三、大运河法治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江苏省司法厅召开大运河(江苏段)法治文化带建设研讨会指出:到2025年,与文化运河、绿色运河、经济运河、共享运河相适应,串连吴越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和江海文化,沟通扬子江城市群、江淮生态经济区、淮海经济区三大重点功能区的大运河(江苏段)法治文化带基本建成。

为此笔者根据省厅大运河(江苏段)法治文化带建设目标规划,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进一步增强推进大运河(江苏段)法治文化带建设的责任担当。推进大运河(江苏段)法治文化带建设是服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构建法治文化建设新高地的重要抓手,运河全线及周边地区司法行政部门要提高思想站位,推动运河沿线地区一体联动、融合发展,要深入挖掘“有形”“无形”的法治元素、道德规范、人文精神,运用多种途径让大运河文化活起来,借助法治文化的持久浸润,进一步增强沿线居民的法治素养和道德素养,形成以线连点、由点串面、点面结合的发展新格局,更好带动全省法治文化强筋健骨、提质增效,持久巩固扩大江苏法治文化的影响和优势。

二是进一步统筹推进大运河(江苏段)法治文化带建设的规划布局。统筹制定法治文化带建设专项规划,优化完善法治文化带建设空间布局,系统推进运河法治文脉整理研究,艺术再现运河法治文化底蕴,研发统一的大运河法治文化带logo标识,联动建设一批法治景观重点项目,打造一批法治人文旅游线路,创作一批具有鲜明运河特点、风格、气派的法治文化精品,推出一批凸显运河法治文化特色的活动品牌,串连法治景观形成集群效应,推进基层治理形成示范效应,实施法治惠民形成样板效应,更好地服务和保障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三是进一步强化推进大运河(江苏段)法治文化带建设的法治保障。发挥司法行政部门在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公共法律服务等方面的职能作用,围绕运河沿线河道管理、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重大事项,有序推进省级和设区市相关法规、规章的制定工作,积极服务地方立法,抓好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水利等综合执法队伍组建,依法查处违法事件,强化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加强公共法律服务,着力提升大运河立法保护和大运河依法治理水平,也为法治文化培育夯实实践基础。

四是进一步强化推进大运河(江苏段)法治文化带建设的联动融合。围绕实现规划共商、设施共建、成果共享的工作目标,以强化内部融合、外部融合、手段融合等“三个融合”来提高工作实效,增强工作合力,形成南北联动、各展所长、齐头并进的工作态势。

五是探索建立沿线城市大运河法治文化带发展联盟,开发以智能终端平台或现场展示平台为承载的大运河法治文化数字化系列产品,依托江苏网络普法联盟等平台载体,培育法治文化线上与线下结合发展新模式。

把扬州市大运河法治文化带建成法治景观集群带、公平正义彰显带、多样文化辉映带、遗存保护样板带、生态治理示范带“五带”目标。

另一方面,要统筹推进大运河(江苏段)法治文化带建设,注重谋划“四融合”。与绿色发展相融合,提升大运河法治文化带的“生态颜值”。深入实施大运河(江苏段)保护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以打造绿色发展生态区为引领,综合运用行政立法、行政执法、法律服务等手段,大力推进污染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德法涵养文明

共建绿色生活”专项行动,开展绿色法治宣传、环境保护行政执法监督、环境保护重大法律风险建议提示等系列活动。

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丰富大运河法治文化带的历史底蕴。充分挖掘古迹遗址、传承工艺、名人故居等历史文化底蕴,汲取法治精髓和道德元素,将传承千年的文化、历经百年的非遗基地,与各级法治宣传教育中心、宪法学习体验馆、融媒体法治宣传教育中心、禁毒戒毒教育基地等串点成线,全方位打造集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廉政文化、红色文化等“四位一体”的法治文化建设新高地。

与法治惠民相融合,践行大运河法治文化带的服务宗旨。围绕江苏省及各地级市建设目标,推出公共法律服务品牌、普法惠民项目,推进落实法治惠民实事项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文化生活需求。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范文8

关键词:船员管理;长江航运;航运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U6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6)12-0020-03

1 序言

有充分理由认为,武汉是最理想和最有前途的我国中西部船员招募中心和高素质海员外派基地、高端内河航运人才培养基地。

2 武汉独特性

2.1 武汉概况

武汉是湖北省省会城市,面积 8000 多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000万,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的支流汉水在此相汇,市区由隔江鼎立的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组成,通称武汉三镇,是中国中部地区和长江中游最大的城市。武汉在北纬30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温度16度,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武汉经济规模在中国城市排名在前十位,是中国特大型城市之一。武汉交通四通八达是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武汉建城有3500年,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武汉是中国近代工业重要基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发祥地。

2.2 长江航运及其经济作用

长江是世界第三大、亚洲第一大河流,全长约6300N,流经中国11个省(市),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水运条件优越,干流贯通东西,支流沟通南北,通航里程约为7万余公里,其中干流通航里程2800余公里,年货运量达到20亿吨,沿江有十几个亿吨大港,是国际著名的黄金水道。长江航运有几千年历史,自古以来,就承担着客货运输和沟通内外的桥梁作用。

2.3 武汉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中地位

当前,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布局。武汉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一方面是长江经济带中三个航运中心之一,是长江经济带建设重点;另一方面,是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重要城市;此外从武汉出发,经西安、兰州、到新疆边境连接西亚和欧洲,对接陆上丝绸之路。

2.4 中部城市群和创新型城市

武汉是国家确定的中部城市群中重要主体之一该城市群正被定位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去年,武汉被列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今年初,武汉再次成为中部地区唯一的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这为武汉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 船员(海员)对中国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贡献

3.1 中国是船员(海员)大国

2014 年,我国船员共有130多万 ,其中国际船员45万,沿海船员16万,中国海员人数占世界海员总数的三分之一,规模居世界第一。

3.2 中国产生过最伟大的航海家

中国航海有几千年历史,十五世纪初,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航行到南亚和西非,开辟了通往南太平洋和印度洋海上航线,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早半个多世纪;公元750年,我国唐朝鉴真大师,曾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两国的友谊,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

3.3 中国船员对国际外贸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巨大作用

我国是世界第一贸易大国,我国的外贸运输有90%以上是通过海运完成的,我国的水路运输周转量占全国运输周转量60%以上,中国船员在外贸运输和国内运输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同时,航行在世界各大洲之间的中国船员对世界贸易、文化交流和人类和平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3.4 中国船员是“海洋强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一支主力军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及建设“海洋强国”发展战略,要实现这些伟大目标,必须要有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船员队伍,作为国家战略实施的人才保障。同时,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播者,船员队伍也是“海洋强国”核心软实力。

3.5 中国船员深受世界人民欢迎和航运界好评

包括武汉海员在内的中国海员,驾驶着中国和外国船舶航行在世界各大洋和各主要国家港口之间, 承担着国际贸易客货运输任务,与世界各国船员和港口人员合作,完成一船一船的运输任务,他们的足迹遍布世界众多港口和城市,与世界各国民众都有接触和交流,他们凭着敬业、专业、勤奋、善良、友好、守法和智慧深受世界人民欢迎和国际航运界的好评。因此,我国已经连续14次当选世界海事组织A类理事国,在国际海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

3.6 中国船员权益受到很好尊重和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等对船员工资、休假、社保、医疗等权益做出明确的规范和保护。2015年11月12日我国正式递交《2006年海事诠す约》批准文书,正式加入该公约,从今年11月12日开始,该公约正式对我国生效,这将进一步保障我国海员在工作和生活上的权益。

3.7 中国政府鼓励发展船员队伍和支持高素质海员外派

中国政府一直以来都鼓励发展船员,并支持海员外派。去年交通运输部提出“推进中西部地区发展海员业务、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规划,并在教育、财政、制度、管理等多方面给予支持。湖北省政府也专门出台《关于加强海员外派工作的意见》,要求构建船员招收、培训、派送一条龙体系,为船员输出创建良好环境。

4 “一中心二基地”含义

中国中西部船员招募中心和高素质海员外派基地、高端内河航运人才培养基地(一中心、两基地)是武汉航运交易所提出并努力联手推进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是武汉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发挥武汉地区和资源优势,为中国内河、沿海和国际航运业提供高素质(包括船员在内)的航运人才,为建设航运强国做出更大贡献的重要举措。

4.1 什么是中国中西部船员招募中心

中西部船员招募中心,就是把武汉建设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船员招生、招聘、求职、教育、培训、考试、面试、测评、就业、保险、信息、咨询、诉求、维权、交流、签约等集中的地区和城市,为船员提供全方位全过程专业化的服务,让广大船员和船公司放心舒心贴心。

4.2 什么是高素质海员外派基地

高素质海员外派基地是指在船员招募中心的基础上,加强对外派海员质量和数量的增强和增加,通过配备优良设施装备、优秀教培人员和实施科学化管理,以提高外派海员的素质;通过出台优惠政策、提供优雅环境和周到细致服务来吸引更多的海员向外派送;打造世界航运界“武汉海员”品牌,为世界航运和国际贸易提供更多更好武汉海员。

4.3 什么是高端内河航运人才培育基地

武汉有着全国最多最好的高端内河航运人才的教育培训院校和设施,又有多年教育培训历史和经验,利用好这些优势,为全国内河航运培育和提供足够的高端航运人才,以促进全国内河航运快速健康发展。

4.4 “一中心二基地”已经逐步受到政府和业界人士认同

武汉航交所提出把武汉建设成为“一中心二基地”后,受到航运界普遍认同,在去年底长江海事局召开的船员工作座谈会上,与会代表纷纷表示赞同并积极要求参加建设。今年初湖北省政府分管副省长来视察武汉航交所时,充分肯定了“一中心二基地”,要求努力联手推动建设工作。

4.5 “一中心二基地”是武汉航运中心优先发展的要素和前提

“行业发展,人才先行”。 从伦敦、香港、新加坡等地的发展历程和经验可以看出,衡量一个港口城市是否成为航运中心,已不再仅仅以港口吞吐量和航运企业的运力规模为标志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航运服务水平和对国际航运市场的预测能力,而人才作为现代航运服务业的核心主体和重要航运软实力,直接影响着航运中心建设的成败。“一中心二基地”的建设为武汉长江航运中心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智力保障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5 武汉成为“一中心二基地”的优势条件

5.1 武汉地理交通优越

武汉市位于我国地理中心,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长江黄金水道、京广铁路大动脉在此交汇,是全国最主要的铁路、水运、公路和航空枢纽之一,综合交通的优势十分突出。

5.2 航运历史文化悠久

3500年前,武汉的盘龙城是长江流域文明和黄河流域文明融合的突破口,因水运发达、物产丰富,武汉一直是长江中游的商贸金融中心,历史上流传着“货到汉”的说法。上个世纪初,汉口甚至一度成为中国第二大对外通商口岸。武汉几千年发展历史,是因水因航运业发达而著名的,而得以发展的。

5.3 经济社会基础雄厚

2015年湖北省GDP总量规模在中部地区6省中排名第二,武汉市是湖北省经济最发达城市,2015年武汉GDP总量在全国六百多个城市中排名第8,位居中部第一。湖北武汉在汽车、钢材、化肥、能源、生物、电子信息、金融等行业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

5.4 航运经济服务发达

一是港口规模大。武汉新港是长江中游地区的亿吨大港,仅阳逻港区2014年集装箱吞吐量已超过100万标箱;武汉港口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较高,集装箱单桥作业最高效率达46吊/小时,处于长江中上游港口先进水平。

二是航道网络健全。武汉不仅有长江中游水深条件优越的干线航道,还有通航里程达到3000多公里江汉平原航道网,形成了长江干支相连、通江达海的航道网。

三是配套服务完善。武汉新港的武汉水运口岸、黄石水运口岸、武汉天河机场均为国家批准开放口岸。武汉阳逻港区已开始试行启运港退税政策。随着江海直达航线运营,口岸辐射力逐步加强。此外,武汉保税物流初具规模,内陆自由贸易验区已经国务院专家组审议通过。

四是航运管理机构集中。武汉市驻有长江航务管理局、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海事局、长江航道局、长江公安局等重要中央派出机构,聚集了长江流域水利、航运、海事、航道、公安、船级社等管理总部,拥有长江流域唯一的海事法院和中国港口协会、中国船东协会的长江分会等,为航运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保障。

5.5 现有船员队伍强大

近十年来,船员发展具有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迁移的趋势。据统计,在长江海事局注册船员超过十万,总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从武汉每年向境外输送海员3万多名,遍布世界各大洲航线。武汉已是全国船员市场重要的聚集地之一。

5.6 航运机构总部集中

武汉港航企业和服务机构众多、龙头企业集中度很高。湖北拥有各类航运公司达450家;现有经国家批准的船员培训机构8家、船员服务机构83家。长江航运集团、华中航运集团、武汉港务集团等大型港航企业以及中远等众多公司、船舶交易和船员服务机构均设在武汉市,业务范围覆盖长江全线整个地区,部分服务范围延伸至国内外航运市场。

5.7 航运科研教育先进

武汉市是我国航运科研教育资源最集中地之一,武汉理工大学、武汉海事学院、湖北交通职业学院等十多家航运专业院校,另外还有数十家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设有航运及相关专业,涵盖专科和本、硕、博教育层次,规模位居长江中上游之首;还拥有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中国重工船舶集团公司709研究所、长江船舶设计院等多家设计研究院所,中交二航院、长江航道院等多家水运规划设计单位,为航运中心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科教与人才支持。

5.8 船员后备队伍宏大

我国中西部地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湖北省拥有充足的劳动力,全省有30多个县区属于贫困地区,近600万贫困人口。据抽样调查有一半适龄人员有意愿投身船员职业,为船员和海员劳务外派提供了充足的储备资源。

5.9 崇尚敢先创新精神

“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是武汉的城市精神。

5.10 素有吃苦耐劳民风

武汉自古属于楚国核心区域,由于特殊的地理文化渊源,人民群众自古就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吃苦耐劳风气,代代相传至今。

6 建设“一中心二基地”已经和正在采取的措施

6.1 纳入武汉航运中心发展规划

2014年2月,武汉市人民政府《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总体规划纲要》,提出依托武汉航海院校集聚优势,发展中高端航运人才培训业务,建成地区航运人才高地。积极培育船员外派服务市场,引导船员管理公司与高校、企业等联动发展、订单式培养,打造长江中游船员劳务外派基地。

6.2 分管省长初步确定发展定位

2016年1月,湖北省副省长许克振考察武汉航交所,提出武汉航交所是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落实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举措。要用好优势,做出特点,抓好中西部船员招募中心建设。

6.3 国家确定内河船员改革试点

2015年,交通运输部出台《关于内河船员管理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由长江海事局牵头,开展内河船员的远程培训,改革船员的培训方式,提高船员培训能力和培训质量。

6.4 确定为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的核心内容

2014年,交通运输部提出促进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的五项举措,其中之一即加强航海教育、科研和航运人才培养,特别是国际化的航运人才的培养。2015年1月,交通运输部出台《关于加快现代航运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在主要任务中明确提出要提升船员劳务服务能力,加强船员外派工作,促进船员就业。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积极发展船员教育培训。

6.5 推出“金蓝(船员)扶贫工程”

武汉航运交易所结合当前航运市场人才和船员劳务需求缺口的现状,充分发挥连接政府和企业的平台作用,与扶贫部门、人社部门、航运主管部门、船员培训机构、船东和船员服务C构合作,共同推出“金蓝扶贫工程”计划。即“黄金水道、丝路经济带(黄金大漠)和新海上丝路(蓝色海洋)扶贫工程”(简称“金蓝扶贫工程”),就是为贫困地区具有一定文化的适龄青年,通过“招、学、考、工、养、保、护”一条龙服务模式,一方面解决技术就业,进行脱贫致富,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为航运企业储备并提供船员,解决需求缺口,促进航运产业健康发展。

6.6 研究和推动出台船员发展的扶持政策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范文9

国庆中秋长假后,记者与首倡开凿津石运河工程的王义高先生进行了一次访谈,记者就这一工程提出的背景、规划、效益等问题就教于王先生。

王义高先生是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省科学技术研究开发院院长助理、经济学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湖南留学人员创业园副主任,还兼任一家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王义高在向记者谈及他的津石运河工程时,有一种宏图未展的感叹和无奈。他告诉记者说,津石大运河这一工程他在5年前就开始探索了,而且这么多年来他数次自费奔赴湖南、湖北两省进行实地考察。经过他多年论证后,得出的结论是:开凿一条从津市到石首的运河,可以将现在洞庭湖的“J”字型改造成“U”字型的循环洞庭湖,这样我们的洞庭湖不仅有了东西两个具有经济价值的出海口,而且还以此构成了有湖北和湖南共同参与的“环洞庭湖经济圈”。从经济发展战略上看,湖南西北部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油、麻、蚕桑、水产基地,而环洞庭湖区横跨鄂中南和湘北,这一带城市密集,环绕着湖北的荆州、松滋、石首、洪湖,湖南的长沙、益阳、常德、津市、岳阳、汨罗、沅江等十余座城市。因此,湖南湖北两省的经济发展乃至整个中部崛起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要看环洞庭湖经济的表现。

作为湖南省政协委员的王义高教授,在2008年政协湖南省第十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他以提案的方式向湖南省人民政府正式提出了开凿津石大运河的设想。

王义高教授回忆说,在这份提案出台前,他和湖南省省委书记张春贤交流沟通过。在湖南省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上,张春贤书记在报告中提出长株潭3+5城市群一体化构想。王义高教授认为,这个3+5城市群一体化在具体的战略部署上,应该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切入点。由此他在2007年10月19日与省委书记张春贤同志在网上连线时,提出了自己的这一设想,并和张书记讨论如何修建西洞庭湖的“津市~石首大运河”(当然还可以选择走安乡和南县垂直南下两条线)作为治理洞庭湖的主要内容,以此重构洞庭湖和长江水系,打通西洞庭湖连接长江的第二出海口,为湖南增添新的长江通道。张春贤书记当时对这一设想给予了肯定,并建议王教授向有关部门提出这一方案。

“我的提案正式提出后没多久,正好碰到世界金融危机,这本来是一个实施提案的极好机遇,可惜因工程许多前期的工作都没有来得及做,而不可能就匆匆上马。”说这话时,王教授脸上仍是一脸的遗憾。去年以来,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导致全球经济下滑,中央启动“4万亿保增长计划”,确实而言,这正是开始“挖河”的好时机。

“实际上不光是一条运河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同时建设一条铁路和一条高速公路,三位一体才是我们湖南寻找第二出海口的真正办法。”王教授向记者展示了他设想的开凿运河、修建铁路和高速公路的三张完整的地图。

第一张图是“津石大运河”工程图,全长大约200公里,耗资初步估算为200亿元。

第二张图是石门到石首的铁路图。这条铁路连接了荆州――岳阳铁路,又连接“洛湛”,同时发挥了长沙――石门铁路的最大功效。该线大约300多公里,投资比运河要小,应该可以一并加以考虑。

第三张图是石门―石首的高速公路图。这条高速把张家界与武汉高速交通网连接到一起,形成第二条“北向”高速公路网,不仅对湖南西北部经济起到拉动作用,而且极大地减轻了京珠高速岳阳出口的压力,还可以通过该路连接石首直至武汉大城市圈。

说完了三条线路,王义高还兴奋地对记者说,中央实施的退田还湖政策和“4万亿计划”也给洞庭湖治理带来了新的转机。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多年积弊,泥沙淤积、内涝和污染一直威胁着洞庭湖沿岸,解决这三大难题已成当务之急。现在又多了一个长江“三峡大坝”的额外负担,你要水,它蓄水,你抗洪(台风和雨季)它泄洪。有关水文资料显示,由于长江和湖南境内湘、资、沅、澧“四水”携带大量泥沙入湖,使洞庭湖平均淤积泥沙量年均高达1亿多立方米,湖床平均每年淤高3.7厘米。西洞庭湖(目平湖)年均淤积泥沙1349万吨,年均淤高5.8厘米。

如果说洪灾有“偶然性”的话,内涝则是洞庭湖区“经常性”的灾害。因外河河床的抬高,堤垸里的水难以及时排出,所以只要下雨,高程低的“水窝子”――垸子就遭涝灾。2001年6月,湖区的安乡县全境普降暴雨,一天之内全县10万亩耕地一片,造成5万亩粮食失收。

洞庭湖水质污染的状况同样不容乐观。据统计,每年排入洞庭湖的废水约8亿吨,其中工业废水约5.4亿吨,生活污水约2.6亿吨,这些生产和生活污水大多未经处理达标直接排入湖中,加上农用化肥、农药等造成的污染,使近岸水质恶化。因此通过开挖“西洞庭湖”疏通水道兼治洞庭湖是综合工程。治理的基本目标是:一是深挖洞庭湖形成通航能力和蓄水能力;二是开挖运河疏导形成长江――洞庭湖――湖南省“湘资沅澧”四水大循环系统。

每年入秋,湘江流域总出现严重的枯水期,长株潭三市饮水面临严峻考验。长江水利委员会相关领导人认为:受三峡水库集中蓄水影响,长江入洞庭湖断流,洞庭湖水位过低,湘江入湖、入长江速度加快,导致湘江中下游水位迅速下降。

以城陵矶水位初步分析,洞庭湖城陵矶的水位如果上涨1米,湘江长沙站的水位可以上涨0.2米左右。开挖西洞庭湖之后,长江水从西入,从城陵矶出大约可以将湘江水位再提高近一倍。

自三峡大坝开始修建,洞庭湖的东方田鼠不时暴发成灾,成为国内一个新发展起来的生物灾害。除造成农田大面积减产外,东方田鼠灾害曾引发钩端螺旋体病和流行性出血热暴发。益阳地区因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就达2000万元。

“我们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湖南省要尽快向中央申请治理洞庭湖、开挖西洞庭湖大运河、修建石石铁路、慈利――石首高速公路,这毕竟是三峡大坝后遗症的‘补偿工程’。”王教授说这话时心情有些焦急。王教授提议的这项工程确实是一项较大的民生工程和“保增长”工程,他说要完全实施这项工程,湖南省要向中央申请2000亿元资金来“启内需、保增长、还生态、为民生”。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范文10

它的主设计师便是清华大学副教授、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胡洁。

初识胡洁,眼前的他,中等身材,衣着简朴,戴着眼镜,显得儒雅谦和,这是记者见到胡洁的第一印象。随着访谈的深入,记者慢慢深入到他的内心世界,才逐渐领悟到这位园林设计师诸多的不平凡之处。

…梦想成就未来…

建筑世家 志存高远

胡洁出生在工程建筑世家,爷爷是位铁路工程设计师,当年曾经主持设计了成渝铁路的建造,胡洁的几个伯伯、叔叔分别在铁路、医学等各自的专业领域也颇有成就。

胡洁的父亲是清华大学建筑设计和建筑历史专业的教授,并曾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牵头的国徽设计小组的成员。母亲则是城市规划专业的副教授。清华园的熏陶使胡洁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清华大学一座座风格鲜明、历史悠久的建筑感染着他,使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想成为像贝聿铭一样的设计师。

胡洁从小就喜爱绘画,在初中时遇到了曾经师从徐悲鸿等几位绘画大师、绘画造诣极深的美术教师――吴承露先生,吴先生将中学美术教师作为终身职业,将所有精力投入到培养学生之中。胡洁参加了吴先生组织的美术小组,白天绘制“”的宣传画,晚上就用苏联美术学院艺术专业的课本学习素描等绘画基本功,3年的学习使他打下了坚实的美术功底,为日后从事建筑及风景园林规划奠定了基础。

受父母的影响,胡洁对建筑艺术情有独钟,大学本科他在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学习建筑学,毕业后他选择了自己钟情的古典园林,师从著名风景园林设计师、教育家、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孙筱祥先生,继续攻读风景园林专业的研究生。

在读大学和研究生期间,胡洁十分崇拜并关注著名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熟知他的关于建筑学、建筑艺术方面的报告和作品,十分仰慕贝聿铭先生能够学贯中西、将东西方文化完美结合、在建筑设计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建筑艺术上达到高深境界。

1988年,胡洁怀揣儿时的梦想,远渡重洋,到位于美国中部的伊利诺大学攻读景观学硕士学位。1995年,胡洁凭着不凡的才干抓住时机,进入美国顶级景观设计公司SASAKI设计事务所,迈上了事业的又一台阶。在SASAKI公司,胡洁找到了更大的施展才华的平台,接触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项目也从小尺度,做到中尺度,又做到大尺度。

1999年,胡洁作为SASAKI公司的设计代表回到中国开拓业务,他参与的项目设计方案在大型投标活动中多次中标,如北京东方太阳城规划设计、广州汇景新城方案设计等,国内风景园林界在了解SASAKI公司的同时,也逐渐熟悉了这位优秀的设计师。

胡洁接受过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教育,又接受了美国宏观生态学、区域土地利用与规划、河流流域生态规划等学科的观念和知识,并深受丹・凯利等美国现代派设计大师的影响。多年的实践使他日渐成熟,视野也越来越宽广。在众多的设计项目中,他一直努力尝试将西方现代景观设计手法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使自己的设计既有现代感又有中国风情。

拳拳报国心 悠悠赤子情

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2002年,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项目开始面向全球招标,时任SASAKI公司驻华业务代表的胡洁敏锐地感觉到这是自己报效祖国、实践“山水城市”理念的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胡洁做了大量工作说服SASAKI公司, 参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招投标竞赛。SASAKI最终接受了建议,成立了专门的设计小组,为竞赛昼夜奋战,胡洁作为主要设计师之一,大胆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加入到方案中,他们最终形成的自然式中国山水园林定位、中华文明五千年纪念大道、龙形水系等极具中国特色的设计理念赢得了评委的高度赞赏,SASAKI公司的方案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之后SASAKI公司由于商业原因退出该项目,胡洁则选择毅然回国,在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组建了自己的设计团队――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所,全身心地投入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竞标之中。

整个竞标及修改的过程只能用一波三折来形容,胡洁顶住了来自周围的巨大压力和质疑,执著地坚持,最终迎来柳暗花明,他主持设计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方案获得了最终通过。 2008年7月初,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首次向公众揭开神秘的面纱。奥运期间,这座被誉为北京后花园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以它独特的设计理念和多样的设计手法,让八方客人体验到中国山水园林的和谐灵动之美。

…认识胡洁…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成功让很多人认识了胡洁,让更多的人想去了解胡洁。

听胡洁讲述自己出国求学的奋斗经历、一波三折的创业故事、执著追求的“山水城市”的设计理念,让我们更加真实、更加完整地了解眼前这位温文尔雅的中年人。在他的身上体现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操,体现着努力探索、精益求精的学术精神,体现着追求成功、不甘平庸的人生理想。于是,一个丰满而多面的胡洁形象在我的脑海里渐渐清晰了起来......

赤子胡洁

建筑世家的成长环境让胡洁不仅从小就喜爱建筑,更让他培养了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的爱国情操。胡洁不仅推崇钱学森老先生的“山水城市”理念,更把钱老作为自己做人做事的楷模。2002年,怀着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回国效劳的强烈民族感,胡洁毅然决定辞去报酬丰厚的美国SASAKI公司高级设计师的职务,回到阔别15年的祖国,在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继续完成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设计和实施。

当问及当初为何如此抉择时,胡洁淡然一笑,谈起自己的初衷。其实,身在大洋彼岸的他一直关注着祖国的发展,为祖国取得的每一个进步而欢欣鼓舞。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华民族的一件大事,作为旅美华人他渴望能够为国出力。在参与奥林匹克公园规划设计竞赛时的日日夜夜,强烈的报效祖国的信念支撑着他夜以继日的工作,通常每天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有时压力大到令他在半夜一身大汗中惊醒,但胡洁咬着牙坚持了下来。用胡洁自己的话形容当时的信念:“就是一种不顾一切想冲上去的感觉”。

可惜的是SASAKI公司半途退出了项目,为了自己执着追求的奥运梦想,为了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设计方案最终落实建成,胡洁毅然选择放弃美国的一切,回国继续自己的事业。在繁忙的工作中,胡洁经常教育自己的团队,“我不是拿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当一个商业项目,也不是一件个人的成败事情。这是一项政治任务!”

功夫不负有心人,胡洁成功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不仅实现了胡洁的职业理想,同时也是胡洁用满腔的热忱,把自己对祖国的赤子之心绘成了北京地图上最优雅大方的一抹绿色,为北京、为祖国筑就了一块绿色的奥林匹克丰碑。

成名之后的胡洁依旧执着于自己为国效力的理想。继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项目之后,他又主持设计了铁岭市凡河新城景观规划设计、唐山南湖生态城景观规划设计和鄂尔多斯青铜器广场设计等多个重要公共项目。

胡洁虽从大洋彼岸的美国归来,但他把自己的事业理想放在深入挖掘中国文化结合西方先进技术,打造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山水园林上。胡洁把对祖国的热爱渗透入他的每件作品中。在他主持设计的众多作品中都闪耀着“叠山理水”的传统中国园林思想。

2008年7月,在北京奥运会开幕的前夕,胡洁专程奔赴陕西黄帝陵,拜谒这位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作为一名海外华人,倾注六年心血担纲设计、修建、完成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胡洁深感自豪。拜谒黄帝陵,既是告慰老祖宗,也了却自己一名海外游子的多年夙愿。

设计师胡洁

胡洁年少时就一直梦想能成为一名像贝聿铭一样优秀的建筑设计大师。 在国内读大学和美国读研究生期间,他深入研究了贝聿铭的设计作品,对贝聿铭先生学贯中西,将东西方文化完美结合的高深建筑艺术十分仰慕。

胡洁的设计师生涯始于美国。在伊利诺大学读完研究生后,胡洁留在学校做了四年的校园设计师。这段时间,他从校园内道路、停车场、绿化带、植物园等项目做起,一步步开始了自己的设计师生涯。

进入SASAKI公司之后,随着参与的项目越来越多,胡洁也逐渐从助理设计师成长为主要设计师之一,参与了多个重要项目。用胡洁自己的话说,在SASAKI公司工作的8年时间,使他终生获益匪浅,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了最重要的基础。

从最初劝说SASAKI公司参与奥林匹克公园方案竞赛,到最终作为奥林匹克公园中的森林公园的主设计师,胡洁将满腔热情都注入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设计之中。作为一个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熟悉西方先进环保科技的旅美设计师,胡洁将自己推崇的“山水城市”设计理念充分运用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上。

建成后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以磅礴大气的自然生态系统延伸了北京古城中轴线,使这条代表城市历史、承载古老文明的轴线完美地消融在自然山水园林之中,以丰富的生态系统、壮丽的自然景观诠释着“通往自然的轴线”理念。

梅花香自苦寒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酝酿的过程见证了一个优秀园林设计师的诞生!然而这个过程的艰苦恐怕只有胡洁自己体会的到。

从胡洁任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至今6年多时间内,他率领团队参加了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铁岭凡河新城、唐山南湖生态城中央公园、内蒙古鄂尔多斯森林公园、鄂尔多斯青铜器文化广场等重大项目,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也渐渐在国内风景园林规划设计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他先后荣获北京市2007年度外国专家“长城友谊奖”,北京市奥运工程规划勘查设计与测绘行业先进个人奖,科技奥运先进个人,科学中国人(2008)年度人物等诸多荣誉,并作为北京2008奥林匹克运动会火炬手参与了第29届北京奥运会。

面对成功后的赞誉之声,胡洁一再表示包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在内的成功绝不是某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整个团队合作的结晶。他始终对整个团队的每一个参与者都充满感激之情。而他,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者,努力做到的就是在设计中充分发挥团队每一个人的优势,把所有的人的才能和智慧,都发挥到极致。这就是作为设计师的胡洁,才华横溢而又谦逊低调。

教师胡洁

在胡洁给自己的定位里,他的第一身份是教师,为我国风景园林行业多培养一些优秀人才是他一直努力践行着的理想。

自2003年回国,胡洁就开始担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和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期间,他不仅要带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所前进,还担负着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任务,教授园林技术和工程两门专业课,并指导多名研究生的学习。在教学中,胡洁注重实践,总是让学生亲身参与项目的调研、设计和建设工作,进行全面的训练。他认为科研、生产、教学的结合是培养人才的最佳模式。只有经过学习、科研、项目实践三方面的实践和锻炼,学生才能够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才。

胡洁非常崇敬钱学森,他还记得钱老最后一次跟人民日报的正式谈话,钱老提出中国现在的教育系统还不是培养创新型科学家的教育系统,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还是死板地去积累知识,而不是创新。大学应该把培养创新性人才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摒弃灌输知识的应试教育模式。为此,胡洁在百忙之中,在国内国外的杂志发表大量文章,包括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的杂志发表文章,对自己在中国风景园林行业思想进行总结。胡洁希望在自己将来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所一线工作退下来后,可以静下心来系统地写几本书,带几个学生,认真的履行自己“为人师”的责任。

普通人胡洁

在事业成功的耀眼光环背后,胡洁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

熟悉胡洁的人都知道,胡洁是一个爱动的人。胡洁喜欢户外运动,对爬山、游泳、慢跑和旅行都情有独钟。之前在美国时,他常和夫人到各地旅行,参加各种活动。他认为,到野外旅行,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开阔眼界,对设计的提高很有帮助。他喜欢照相和绘画,闲暇的时候就拿起画笔,记录所见所想。但回到祖国后,他和夫人都忙碌于自己的事业,几乎没有业余时间可以休闲放松。这几年来,除了有一年春节期间陪夫人到澳大利亚度假一周外,他从未休过假。他坦诚地表示,由于自己在家的时间很少,没时间料理家务,对夫人一直亏欠很多。他事业的成功离不开整个家庭背后默默的支持和鼓励。

让胡洁最感欣慰的是,父母都看到了自己倾注心血设计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他(她)们十分自豪。“他们很高兴,父母都是学建筑的,他们一直认真收集各种报刊杂志,剪下所有有关我和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报道。”胡洁说,“我的父亲在过世之前,还在森林公园转了一圈,说很为自己的儿子高兴和骄傲。在父亲临终前,头脑不清醒的时候还问我,你做这个项目,是不是为国家争了光?你为清华大学争了面子没有,我说,是。看到在我身上实现了他们的理想和梦想,父母都感到非常安慰。”胡洁满含深情地告诉我们。

…胡洁的杰作…

想要更深的了解胡洁,我们就必须把目光投向他的作品,因为胡洁告诉我们,他所有的情感和观点都淋漓尽致的体现在他的设计里......

大气磅礴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但凡到过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人,无不啧啧称叹。感叹公园本身的匠心营造,传统与现代元素的交融荟萃,龙形水系的磅礴洒脱,满园生态绿色的布局......

这个离北京市民最近的森林公园占地面积680公顷,是10个北海公园的大小。当你经过北五环时,路旁高大乔木和五彩灌木绵延数公里,犹如置身于一片宜人清新的绿洲中。

通往自然的轴线”理念是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的灵魂。在奥运场馆感受了现代设计给我们带来的巨大视觉冲击之后,再往北走,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幅中国传统的山水长卷。只见一泓碧水横卧面前,平静的水面倒映着北面的仰山犹如一幅水墨山水画。山上松枝苍劲、巨石巍峨、溪水潺潺,俯首又可以在人造的大玻璃缸“沉水廊道”中与群鱼共乐。总之,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中我们既能找到使人仰目的震撼,同时又能寻见精神悠游的惬意。

由胡洁主设计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以中国传统山水格局为特色,以地域文化和场地特色为根基,形成开阔豁朗的景观控制体系,重点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中国传统造园境界;山水错落、负阴抱阳的山水空间具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人文意境;绵延山水,跌宕起伏,凸显“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气魄,表达人与自然相生共荣的和谐;“龙形水系”,取“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文化含义,将中国龙图腾传向世界。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闪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芒,使“通往自然的轴线”理念不仅仅体现在空间概念上,更具有历史人文意义,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浓缩而精确的总结。另外,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全面应用当代世界先进的景观建造技术和生态环境科技,制定出一系列重要的生态战略,形成大量生态设计成果,用科技营造和谐自然的生态公园,力求达到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现代景观建造技术与环境生态科学技术的完美结合。

为了遵循“绿色奥运”的理念,胡洁巧妙地将森林公园设计成北京的“绿肺”和生态屏障:全园种植450公顷绿地,林木覆盖率达到67%,超额完成北京申奥时的承诺(40%―50%)。全园共种植树木53万余株,年产氧5208吨,年吸收二氧化碳32吨,年树木滞尘4731吨,是名副其实的“北京绿肺”。同时,在公园的细节设计上还体现人类文明对动物的关爱:公园里建有中国第一座城市内跨高速公路的大型生态廊道和中国第一座雨燕塔。奥运过后,这座北京最大的公共公园已经成为市民的森林和休憩天堂,也是奥运会为北京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绿色财富。

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项目在国内外荣获了多项殊荣,该项目荣获2009年度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ASLA)综合设计类荣誉奖,2009年度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亚太地区设计类总统奖(一等奖),2008年度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亚太地区风景园林规划类总统奖(一等奖),2007年度意大利托萨罗伦佐国际风景园林奖(Torsanlorenzo)城市绿色空间类一等奖,2007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项目城市规划类一等奖。同时还荣获了北京市奥运工程落实“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突出贡献奖,北京市奥运工程绿荫奖一等奖,北京市奥运工程优秀规划设计奖,北京市奥运工程科技创新特别奖,北京市奥运工程规划勘查设计与测绘行业综合成果奖、先进集体奖、优秀团队奖等等。

正如意大利托萨罗伦佐国际风景园林奖颁奖典礼上评委所言: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是21世纪世界园林显著成就之一。它大胆的、富有挑战性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成为耀眼的亮点......

绿色园林城市 铁岭凡河新城

人们因奥林匹克森林公园而认识了胡洁,但胡洁却不只等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2007年,铁岭凡河新城项目,胡洁受邀担任核心区景观规划主设计师,不久他的又一件杰作诞生了。

铁岭凡河新城,是东北第一座水城,是我国第一个以河为城市中轴线的城市。胡洁在设计中充分利用当地现有自然基础条件中的山水资源“弯转前行在新城中的凡河、作为候鸟迁徙地中间站的莲花湖湿地、东部凡河发源地的山区”,因势利导形成富有特色的山水城市构图。具体做法是:将凡河河水通过人工挖掘的渠道引入到北面的莲花湖湿地,作为湿地的补给水源,在凡河、天水河和东侧的高速公路两侧建绿化隔离带,在这两水一路的绿带的南侧交点处挖湖,命名为“如意湖”,在北部莲花湖周围利用南部挖湖的土方围湖堆山,命名为凤冠山,这样就形成了“两条碧水穿城过,十里湖山尽入城”的新城绿地格局。这样人工山水就起到了对自然山水的补充作用,展示了一幅“龙首凤冠,两湖一轴正礼乐”的充满中国山水情调的新城格局,达到了胡洁一直追求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理想境界。

铁岭凡河新城中的莲花湖国家湿地公园景观设计项目荣获了2009年第七届意大利托萨罗伦佐举办的国际风景园林奖的地域改造景观设计类的二等奖和2007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项目城市规划类三等奖。铁岭凡河新城核心区景观设计荣获2008年度辽宁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一等奖。

化腐朽为神奇 唐山南湖生态城中央公园

此外,胡洁还主持设计了河北唐山南湖生态城中央公园景观设计。这座被誉为从废墟中生长出的城市在治理之前,人迹罕至、杂草丛生,城市生活和建筑垃圾随意倾倒,污水任意排放,可以说是一个大的垃圾场。

如今再走入南湖,一片片树林绿意盎然,起伏的山丘绿草如茵,波光粼粼的湖面游船荡漾,气派的广场时尚现代......怎么也不会让人想起这里曾是垃圾成山、污水遍地、私搭乱建的采煤沉降区。胡洁就是使这里化腐朽为神奇的风景园林设计师。

胡洁在规划设计中,将场地内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相融合,以保留、恢复、重建原有景观要素――山体、水系、湿地为主,遵循中国传统园林“道法自然”的设计原则,有意识地对原有构景要素加以改造和再创造,从而打造出一片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和谐生态新城。胡洁的杰作还有很多,青海省坎布拉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鄂尔多斯东胜区森林公园概念性规划设计、福州大学新校区景观方案设计......每一件作品都闪耀着胡洁匠心独具、天人合一的智慧灵光。

“山水城市”:21世纪中国特色的城市之道

“山水城市”由来

胡洁设计的作品,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代表,都秉承了中国传统园林典型的设计手法,到处都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山水城市”理念。可以说,他是一个“山水城市”理念的大力推崇者和践行者。

山水城市”这个概念,最早可回溯到1958年3月1日,当时钱学森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谈园林学》一文。

在钱老的晚年,他时刻关注着中国城市的建设,他提出了建设山水城市的思想,他把中国未来的城市描绘为“有山有水、依山伴水、显山露水;要让城市有足够森林绿地、足够的江河湖面、足够的自然生态;要让城市富有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宜居环境。”

1984年11月21日,钱学森先生写信给《新建筑》编辑部,提出构建“园林城市”的问题。1990年7月31日钱学森在给吴良镛的信中,明确提出“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1992年10月,钱学森收到《奔向21世纪的中国城市――城市科学纵横谈》一书后,在给编者、建筑学家顾孟潮的回信中,再次表达了他对社会主义中国要建山水城市的迫切愿望。他说:“现在我看到,北京兴起的一座座方形高楼,外表如积木块,进去到房间则外望一片灰黄,见不到绿色,连一点点蓝天也淡淡无光。难道这是中国21世纪的城市吗?”

“山水城市”的忠实实践者

对“山水城市”概念,胡洁有自己更深的理解。他认为,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园林中的体现。中国传统园林是按构架山水、模拟仙境、移天缩地和诗情画意等原则来营造的, “叠山理水”艺术是传统园林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孔子曾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与人的品格紧密相连,好的山水让人赏心悦目,也能陶冶性情。中国人在园林中构架自然的山水,体现了与大自然相融相生的美好愿望。中国造园传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有限的空间表达无限的内涵。强调了“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造园立意。

胡洁告诉记者,中国古代在城市的选址与规划上对山水的重视也非常突出,大多城市的选址首先也是考虑城市跟山水的关系。《管子》里面有一句话“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沟防省”这里讲的就是城市跟山水间的关系。中国许多有名的城市都依山水而建,或将山水也包括在内。例如秦都咸阳,它将周围整体的自然山川形胜纳入整个城市的总体规划之中,是“覆盖三百余里”的超大规模的自然山水结合的宫殿建筑群。古都北京、杭州等都是具有理想风水格局的大环境设计思想的典范。

胡洁深入理解了“山水城市”的理念,他把“山水城市”之道总结为:第一,尊重现有自然条件、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第二,尊重历史和地域性特色;第三,充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第四,为人民大众服务;第五,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传承中华文明。胡洁认为,中国特色的“山水城市”模式其实就是处理好“天地人”之间的关系,其精髓在于因地制宜、道法自然。

胡洁认为,“山水城市”诠释了中国人的山水情节,是21世纪中国特色的城市之道。我国未来城市的建设必须要借鉴我国传统“山水城市”的设计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

采访结束时,当我们问起胡洁未来的打算时,胡洁站起身来,望着窗外郁郁葱葱的树木,坚定的说到,“我个人的理想就是不断做精品,把城市打造成一个个大园林。将来等我们在国内成功之后,把我们中国的园林设计理念推向全世界”。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范文11

关键词:大运河;国土安全;生态基础设施;南水北调

1关于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实践与理论

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Infrastructure,简称EI),本质上讲是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系统,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续地获得自然服务的基础(NaturesServices),这些生态服务包括提供新鲜空气、食物、体育、休闲娱乐、安全庇护以及审美和教育等等。它不仅包括习惯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而且更广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上述自然服务的城市绿地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系统及自然保护地系统。

1.1早期规划实践和理论中体现出来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思想

早在100多年前(1879—1895),Olmsted和Eliot就将公园、林荫道与查尔斯河谷以及沼泽、荒地连系起来,规划了至今成为波斯顿骄傲的“蓝宝石项链”(KmeraldNecklace)。在1883年,景观设计师克里夫兰得(Cleveland)为美国明尼苏达的明尼阿波利斯做规划,当时明尼阿波利斯还是一个小镇,克里夫兰得让市长和决策者在郊区购买大面积的土地,用以建立一个公园系统。在土地还远未被开发时,就非常廉价地买到了大块土地。这一行动是为50~100年之后的城市所规划的。如今100多年过去了,城市已经扩大了几倍,但这些廉价购得的土地却成为城市中宝贵的绿地系统。这样一个绿地系统的形成,不光是要一个好的概念,同时需要城市决策者提前50-100年进行投资。在同时代,当堪萨斯(Kansas)和克里夫兰(Cleveland)都还是小镇时,就用便宜的地价在其郊外购置大量土地,结合区域的河流水系规划建设并一直保护了一个绿地系统。这一当时尚在郊区的绿地系统而今已成为城市的一个有机部分了,成为居民身心再生的场所。

所以,如同城市的市政基础设施一样,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需要有前瞻性,更需要突破城市规划的既定边界。唯其如此,则需要从战略高度规划城市发展所赖以持续的生态基础设施。而中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为明智而又有良知的城市决策者提供了一个造福子孙的极好机遇。

1.2绿道和遗产廊道与生态基础设施

绿道(Greenway)是指不同宽度的绿色廊道构成的网络。根据功能,主要可分为三类:生态绿道,休闲绿道和历史遗产廊道。绿道主要指自然形成,或历史本来存在,如河流、山谷构成的廊道,也包括完全人工的,如城市林荫道,运河廊道当然也包括在内。

早在1960年代,Lewis的“环境走廊(EnvironmentalCorridors)”概念对于类似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认识到水系在生物等资源上的特殊生态意义,将水系作为城市和区域绿色通道的基本框架。McHarg在此后不久提出了“设计遵从自然”的生态规划思想,将区域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推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随着对大尺度景观的重视,绿道规划逐步成为开放空间规划的一个有效的、社会期望的方法。通过系统的线路选择和连接,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和廊道成为区域的综合性的绿道骨架,在景观生态学等相关学科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人们也渐渐认识到绿道对于物种的保护作用。许多科学家认为生境的破碎化,是对生物多样性的最大威胁。岛屿生态学理论认为,加强生境岛屿之间的生物运动可以降低由于生境碎裂化带来的物种灭绝的可能性,因此廊道连接各生境岛屿对野生生物保护具有重要的作用。生态学家提出建立景观廊道线状联系,可以将孤立的生境斑块连接起来,提供物种、群落和生态过程的连续性。

1995年,Bueno等进行了南佛罗里达地区区域生态绿道研究,从而重新建立了联系不同区域的大尺度生态框架。由于区域的自然景观已随农业和城市化的扩张而日益破碎化,区域性绿道(RegionalGreenway)的提出是为了在破碎化的景观之间建立生态联系通道。这样一条区域生态廊道可以从自然和文化两方面联系原来破碎的景观,从而使之成为巨大的资源。原本为农业和城市发展而兴建的水利工程如运河、排水沟、水库和防洪设施等,经过生态恢复和管理可以作为区域生态网络提供生态服务,同时也可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发挥其价值。

值得一提的还有建立在遗产保护区域化和绿道概念基础上的遗产廊道概念,它针对包含独特文化资源的线形景观提出,包括运河、铁路线都属于记载人类早期运动路线的遗产廊道。遗产廊道的目标是包括遗产保护、休闲、教育、生态功能在内的多赢战略。在遗产廊道的绿地系统规划中应注意连续性、多样性和关键区等。

经过长期发展,绿道由最初的单一目标(美化、休闲)规划已经发展成为包括栖息地的保护、历史文物的保护、教育、解释等在内的多目标规划。绿道规划的核心思想与生态基础设施实际上已经极为类似。

1.3生态足迹、生态服务和生态基础设施

生态足迹是由MathisWackernagel和WilliamE.Rees提出的。生态足迹是无限期地用以维持一定人口和物质水平所需要的土地(水面)面积。在一定的人口或经济条件下,生态足迹能够用有一定生产力的土地面积来评价资源消耗和废物降解的程度。它拓宽了人们对城市与区域关系的认识,指明城市必须依托于更大范围的区域而持续。

Costanza等学者提出了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service)的概念。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与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功能。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食物、医药及其他工农业生产的原料,更重要的是支撑与维持了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维持生命的地球化学循环与水文循环,维持物种与遗传多样性,净化环境,维持大气化学的平衡与稳定,提供启智的机会等。区域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生命支持系统的活力,这个系统的活力取决于其关键性结构,也就是生态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及生态服务功能的强弱。

1.4景观安全格局和中国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战略

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高效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关于如何高效地进行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俞孔坚提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SecurityPatterns)的理论与方法。该理论把景观过程(包括城市的扩张,物种的空间运动,水和风的流动,灾害过程的扩散等)作为通过克服空间阻力来实现景观控制和覆盖的过程。要有效地实现控制和覆盖,必须占领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性的空间位置和联系。这种战略位置和联系所形成的格局就是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它们对维护和控制生态过程具有异常重要的意义。根据景观过程之动态和趋势,判别和设计生态安全格局。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在区域EI建设中的意义在于它为在有限的国土面积上,以最经济和高效的景观格局,维护生态过程的健康与安全,控制灾害性过程,为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性提供了可能,而不同安全水平的存在更满足了建设前瞻性和高效的生态基础设施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战略,包括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生境系统、维护和恢复河道和海岸的自然形态、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将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建立非机动车绿色通道、建立绿色文化遗产廊道、开放专用绿地,完善城市绿地系统、溶解公园成为城市的绿色基质、保护和利用高产农田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乡土植物苗圃等。

2国土安全与中国东部生态基础设施战略

2.1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

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呈燎原之势,在未来近十多年时间内,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从目前的36%达到65%。快速城市化给中国大地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压力。人口负重与土地资源的贫乏,使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危机四伏,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已经引起学术界和政府的空前重视。中国东部城市化水平远高于西部是中国城市化的特点之一。城市化速度过快使得自然条件限制和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危机更为明朗化,生态环境问题层出不穷,严重威胁着中国东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前景。总的来说,东部地区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人口密度高,城镇密集,资源需求与资源承载力矛盾突出;

(2)水资源污染和浪费严重。污染问题不仅存在于城镇地区,新兴的农村工业化过程使得局部农村区域的污染甚至超过了城市。

这两个问题的本质就是对生态基础设施缺乏保护,同时现有生态基础设施也缺乏效率和前瞻性。京杭大运河是中国东部沟通南北的重要水系,其本身在长期参与和影响河域的生态演化进程的情况下,已经成为中国东部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其流域所面临的快速城市化影响下的景观生态问题在东部地区也有着广泛的代表性。因此,以京杭大运河为骨架建立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对中国东部区域国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关键意义。

2.2以南水北调工程为契机,建设中国东部区域生态基础设施

中国的京杭大运河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完全通航也有七百多年历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运河对区域景观和城市的发展形成了深刻的影响。例如在扬州城市水系的形成中,京杭大运河就是最重要的主导因素。而在苏、杭城市环境形成和发展中,大运河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京杭大运河跨京、津、冀、鲁、皖、苏、浙七个省市,穿越两个中国最富活力的经济带(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和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环渤海湾经济圈),在中国“开”字形区域发展战略格局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以来,随着快速的城市化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规划建设,运河廊道区域正面临着一系列威胁和挑战,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

在此新的历史条件下,维护景观和区域尺度上生态过程的健康与安全,使运河生态网络成为高效的、能够持续地提供多种生态服务(包括输水、物种栖息、遗产保护、休闲和防洪等)的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已迫在眉睫。为了缓解中国南北水资源分配不均所带来的发展困境,国家已经制定了南水北调战略的多套方案。然而,国际上的大型调水工程大多毁誉参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其主要负面意见所在。如俄罗斯北水南调等工程一方面满足了有关地区工农业用水,缓解了里诲水位下降,但也影响了调出地区的水量、水温、积水、含盐量等,带来巨大的环境负面效应;而巴基斯坦的调水工程直接造成输水管两岸数百米宽的地带沼泽化,使耕地锐减。

在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南水北调不应仅仅成为一项单纯的调水工程,而应成为工程所在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南水北调各线路的生态环境影响正在成为一个学术研究热点。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特别是在南水北调工程契机下,本论文提出在区域尺度上建立以京杭大运河为骨干的生态基础设施,并提出应尽快对此进行长期的科学研究和监测。

3京杭大运河的区域生态战略意义

3.1作为对区域生态结构有着广泛影响的半自然生态系统

以大运河为走廊、运河支流为廊道、以与运河毗邻的湖泊和湿地及城镇为斑块,以周边农田为基质形成区域尺度上的景观生态系统,简称大运河景观生态系统,是一个独特的、有着广泛影响的半自然生态系统。运河廊道长期横跨南北多种不同类型的自然、半自然、人工生态系统,通过长期的能量、物质、信息的流动和循环,河域本身形成了复杂、影响广泛的生态系统,形成了自身的生态调节能力。现在,其整体结构和功能虽然在人工、自然等多种外来因素的干扰下部分已处在瘫痪状态,但台儿庄以南部分仍然发挥着包括航运在内的多种作用。其整体在系统的生态修复之后仍然有可能恢复其区域生态功能。

3.2作为运河区域城乡EI的重要组成部分

运河廊道是运河区域多个城市环境形成的主要因素或主要因素之一,灌溉是运河历史上除去运输以外的最大功能。历代修运河,“贡赋通漕”之外,兼利灌溉都是另一个重要理由。其木断流的部分,至今仍是区域农业安全的重要基础。运河不但是中国东部区域城市和乡村重要的自然条件,而且发挥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是河域城市和乡村EI的重要组成部分。

3.3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存留

湿地是人类及众多动植物的重要生存环境之一,它具有极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多项生态服务功能,被誉为“自然之肾”。运河河道大多依据天然河道修筑,虽然这些天然河流在航运功能要求下大多渠化,但经过长期的生态变迁以后,仍然存留了大量的沼泽、泥地。历代为蓄泻洪水,同时也沿河修建了大量的人工池塘或修建、利用湖泊作为蓄泻之用,这些湖泊、池塘或存或废,都发挥着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3.4极为重要的遗产廊道

遗产廊道是美国在遗产保护区域化和绿道概念发展成熟基础上提出来的概念。由于京杭大运河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它实际上就是一条极为重要的遗产廊道。

所以,从区域景观生态角度出发,在南水北凋重大工程,遗产保护及区域城市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建立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4建立大运河EI的问题背景

4.1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问题

景观生态学认为区域由多个景观所构成,而每一景观都是由基质、廊道、斑块组成的异质空间镶嵌体。运河流经的中国东部区域是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地区之一。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快速城市化进程对于运河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区域景观生态问题。主要概括如下:

(1)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基质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京杭大运河区域的基质主要是农田,包括黄淮海平原主产小麦的耕地和长江三角洲主产稻米的耕地。城市化所蚕蚀的土地大多为城市周围地势平坦、交通方便、水源充足、土壤肥沃的农田,直接影响了基质的数量和质量,对运河区域的景观生态造成破坏性影响。

(2)对运河及其支流廊道的功能和结构的影响。河流廊道是廊道的重要形式,是联接城乡并为其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通道。在区域景观生态格局中起着重要作用。快速城市化进程对运河廊道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a)出于美化或治理目的的建设性破坏。城市美化在西方曾有过惨痛的教训,在今天的中国仍然阴魂不散,对中国大地的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人们出于美化或治理目的对运河加以整治,但往往只把河道作为对象,进行大规模的人工化整饬,堤岸的自然形态因此消失,其后果是对乡土生境的破坏,造成物种地方性与多样性的丧失,破坏生态效应的发挥。

(b)污染严重。污染严重是东部地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水型型缺水已经造成水乡无水喝的尴尬局面。运河区域的水污染的主要问题来自于沿河城镇不断增加的排污,这正是快速城市化的后果。污染破坏了水质,直接导致运河廊道生态功能的丧失和瘫痪。同时威胁到运河区域生态网络的健康性与完整性。

(c)毁林开垦,水土流失加大。毁林开垦是城市化侵占农田的后果。水土流失则是困扰中国河流的三大问题之一。水土流失对河流廊道的功能和结构都造成重要影响。

此外还有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建筑开挖、表土扰动、硬质界面增大,航运通行、灌溉、供水等压力过大等,这些都影响到运河廊道的生态功能和结构。

(3)快速、无序的城市化导致区域景观格局急剧变化。运河区域的城市化多是在沿河城镇出于本身发展或各省区小于本地区发展、而不是整个区域的宏观背景所制定的政策主导下进行的。加之很多规划编制仍在传统的规划方法下进行,很少或根本没有考虑生态问题。城镇斑块不断扩张,农田、林地、湿地等自然斑块不断缩减,直至破碎化。区域景观格局的安全存在严重问题。

(4)快速城市化严重威胁遗产廊道的保护。城市的迅速扩张正在破坏运河的历史环境。一方面运河区域的各个历史文化遗产受到威胁,另一方面,运河遗产廊道作为一个人类与自然结合的工程遗产整体上受到严重威胁,在现有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架构下没有得到适宜的保护,其真实性(authenticity)和完体性(integrity)都受到损害。

(5)快速城市化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居民休闲需求。在经济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乡居民的身心再生要求是区域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早在1860年中期,Olmosted就把公园、河谷、荒地、沼泽连接起来,规划成令波士顿人感到骄傲的“蓝宝石项链”。1883年,Cleveland为Minneapolis做规划时,就主张购买大片土地作为公园绿地系统作为未来居民休闲场所。经过长期发展,证明这一主张十分英明。京航大运河区域有着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和风景审美资源,如何整合这些丰富资源,满足城乡居民的身心再生要求并具有一定前瞻性,也是运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4.2南水北调工程带来的区域生态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建设又使得运河河道被以新的方式、赋予了新的功能——输水功能。运河廊道的景观属性也因此面临新的改变。其结构和功能都将重新调整,从而对区域生态产生重大影响。

(1)南水北调是继京杭大运河开凿以来又一次对以运河为骨架和主体形成的、包括支流

和湖泊、池塘、沼泽等湿地在内的运河区域生态网络施加的人工干扰。南水北调作为大规模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将是人工因素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又一次大规模干扰过程。这一干扰在景观和区域尺度L的模拟和研究,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来说,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

(2)南水北调将在区域尺度上改变运河区域生态网络的功能和结构。调水改变河道的功能,进而影响到整个网络。水作为核心生态因子又影响和改变整个区域生态格局和过程。其影响的过程可归纳为:调水+改变原来的水文情势+自然环境变化+社会经济变化[o,。

这些都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3)南水北调是对大运河区域生态系统的巨大挑战,更是重要机遇。大规模调水形成的人工干扰,有机会使得已经成为生态基础设施的部分变得更加高效和具有前瞻性,并同时有机会对断流和生态功能瘫痪区域进行系统的生态系统修复,保护运河遗产廊道,从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5建立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的技术途径

基于以上讨论,提出制定以大运河景观生态系统为骨架的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对策,并提出具体实施战略与实施导则。导则分别在两个层次上进行:

第一个层次是区域景观格局的构建(oonfiguration),包括对景观元素的空间位置、形状、尺度和连续性等进行战略性规划;

第二个层次是景观元素的设计导则,包括如运河道整理断面及护岸设计导则、湖泊及湿地边界处理导则,城市边缘与水系边界设计导则,林带及斑块构成导则,文化遗产廊道设计导则。

参照Steinitz的景观设计框架,建立大运河区域生态基础设施的技术途径可分为六个步骤(表1):

(1)景观呈述:通过采集大量数据(借助遥感和GIS技术),归类整理,并用图、表和文字的方式进行表达大运河区域景观生态状况。

(2)过程分析:对上述成果根据研究的需要重点分析,并形成新的信息来源。

(3)评价:基于判断矩阵的综合比价和评判。

(4)改变方案: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预测在一定干扰下的景观生态状况,使用预测模型(ProlectionModels)和干预模型(InterventionModels)。

(5)影响评价:在上述干扰和预测模型基础上,进行影响评价。

(6)决策:在上述步骤基础上,用决策模型(DecisionModel)来进行决策。

6结论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范文12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我受县人民政府委托,向县人民代表大会报告关于香河县2018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2018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

──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6%;

──实际利用外资1113万美元,同比增长432.5%;

──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1662元和9623元,同比分别增长7.8%和8.9%。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等部分经济指标呈下滑趋势。

(一)项目建设强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动力强劲

升级园区平台。开发区改革不断深化,投融资平台正常运营,研究制定平台公司考核、奖惩办法,充分调动平台公司开发建设积极性,对低效企业逐家进行洽谈,引导其出售、转股、出租和技改投入等方式嫁接改造。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绿地未来科技城等10个项目成功争列省重点,数量居全市第一;中冶烟气净化设备等16个项目成功争列市重点,争取用地指标267亩。汇天威3D打印设备项目竣工投产,奥特莱斯城市综合体、稻香村食品生产基地、爱晚智能辅具研发生产基地开工建设,工业机器人末端执行工具研发制造、工业喷涂机器人系统集成2个外资项目和燃气能源站、健康特色小镇、科技创新谷、机器人精密检测研发及生产4个内资项目成功在廊坊“5·18”经贸洽谈会上签约,项目建设呈现良好态势,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激发传统产业活力。强化企业品牌意识,增强企业内生动力。萨克森、东方电子、精兰办公等4家企业产品被评为河北省中小企业名牌产品。科技创新不断增强。实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倍增”计划。上半年全县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36家,13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待批,积极推进3D打印产业园卢秉恒院士工作站建设,提升香河华北致冷设备有限公司周远院士工作站建设水平,积极推进中信国安孵化器、香河人工智能产业孵化器申报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特色小镇初具规模。河北省特色小镇规划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公布《河北省特色小镇创建类和培育类名单(2018)》,廊坊市入围创建类和培育类特色小镇分别有6个和2个,我县机器人小镇入围创建类,健康小镇入围培育类,数量居全市前列。同时,市委改革办对全市特色小镇培育情况进行了督查,我县督查档次为优秀。机器人小镇和健康小镇在各自领域均已具备一定的影响力,我县特色小镇培育创建已初具规模。

(二)服务发展、服务民生,“双创双服”活动扎实开展

省、市“双创双服”活动动员大会后,我县立即结合实际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把开展“双创双服”活动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了县“双创双服”活动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任组长,县长任第一副组长,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任常务副组长,有关县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县直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及时印发了《关于成立香河县“双创双服”活动领导小组的通知》、《关于建立香河县“双创双服”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机制的通知》及《关于2018年在全县开展“双创双服”活动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快速推进我县“双创双服”活动工作开展,建立县“双创双服”微信工作群,便于工作的及时开展;请县四大班子领导按照《县四大班子领导包联方案》及时深入所包联企业项目开展走访调研工作,确保精准帮扶工作取得实效;县活动办及时总结经验做法,形成工作信息,建立工作简报、情况通报等制度,上半年印发简报34期,其中第27期《香河县坚持“三突出”推动“双创双服”扎实开展》被市活动办采纳印发。大力推进创新创业,切实服务发展、服务民生,通过在组织领导、提升效能和精准帮扶等领域“多点发力”,全面落实“规定动作”、积极开展“自选动作”,“双创双服”活动扎实开展。

(三)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城乡面貌持续改善

完善规划体系。城乡总体规划已完成初步方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待《通州区及廊坊北三县地区整合规划》批准后修改完善,同步修订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平香线南延、大辛路养护改造正在加快推进,密涿高速梁家务互通连接线(香河段)已完成招标工作,市场路、永明路、新开大街、新华大街路面改造工程,淑阳大街西延及永盛路中段新建正在抓紧办理前期手续。新建改造各类管网4.3公里,垃圾焚烧发电厂已完成选址及立项手续。五一公园提升改造、N3路游园新建工程已完成,永通路两侧绿化已进场施工。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加快推进。积极推进河北止务、赵庄城中村改造,河北止务已签订拆迁改造协议271户,赵庄村完成拆迁安置补偿方案制定,完成石油公司家属院、南台居民区和药材公司居民区旧城改造项目审核及安平镇二街村3栋回迁楼审批。高标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制定了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上半年共清理垃圾杂物13.9万立方米,拆违2.7万平方米,硬化道路12.8万平方米,新建供水管网33公里,绿化美化5.76万平方米。以蒋辛屯、安头屯、刘宋为重点,围绕潮白河流域申报市级示范区,申报市级精品创建村街10个。

(四)加强污染治理力度,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健全治理长效机制。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回头看”和深度大排查大整治等专项行动,全面落实“散乱污”十项管控措施,建立“双备案”制度,加大宣传力度,营造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上半年,全县1055家“散乱污”企业已全部按照“两断三清”标准取缔完成,318家VOCs企业已完成治理并通过验收,全县优良天数达111天,占总天数的61.3%,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6.05,环京组排名第一,同比下降17.8%。大力推进造林绿化。重点实施廊道绿化、森林郊野公园建设等工程,完成春季植树1.21万亩,超额完成全年造林任务,密涿高速景观绿化工程已完成绿化335亩,与12家公司签订管护协议,对香五路两侧、潮白河滨河公园及城区绿化进行管护,进一步提高造林绿化质量和成效。强力推进水污染治理。制定《香河县河长制工作考核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河长制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完成所有河渠“一河一档”建立,并启动了“一河一策”方案编制工作,已清理河渠垃圾11.98万立方米,封堵非法排污口23个,东干渠黑臭水体改造已完成,五一渠黑臭水体治理即将竣工。运河文化生态文化产业项目一期工程已完成8.6公里河道清淤、2公里岸坡防护及安运桥南北两侧约2.6万平方米景观工程。按照国家湿地公园验收标准,分别完成北运河、潮白河湿地公园专项设计方案,正在结合“两河”生态综合整治工程价款推进建设。

(五)办好民生实事,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

推进城区教育扩容提质行动,城内第五小学已投入使用,县直第三幼儿园和原十三中平房改造工程已竣工,对城区周边农村小学校舍进行改造,提升城区及周边办学水平,确保全面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问题,金子塔、睿子国学2家幼儿园已通过普惠性幼儿园审批,制定教师招聘计划,适时启动教师招聘工作。制定《香河县医疗共同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先行启动县医院与渠口中心卫生院“医共体”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组建家庭医生团队53个,签约居民13.1万。100辆新能源公交车已全部到位并投入运行,全程实行2元统一票制,极大方便了群众出行。印发《关于坚决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和危房改造、大病救治等多个专项方案,确保各项扶贫政策全部严格落实到位。制定《香河县安全生产监管责任清单》,深入开展安全生产“百日攻坚”、“利剑除患”、“消防攻坚系列”、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和食品安全综合治理等专项整治行动,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

虽然我县上半年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平稳,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经济指标呈下滑趋势,规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持续负增长;二是受环保、规划调整、前期手续繁琐、缺少用地规模和指标等因素影响,一些重点工作推进缓慢。

二、下半年工作重点

(一)以项目建设为龙头,增强经济发展动力

服务是加快发展的“生命线”,坚持把服务落在建项目、促发展的最实处,大力破解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以服务促项目建设开花结果。创新招商机制,全力引进重大项目。依托区位及产业优势,突出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委托招商等方式,通过举办推介会、专题招商会,广泛开展“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招商活动,推动产业规模不断扩张。对已落地未开工项目,积极落实开工条件,在行政审批、要件办理等方面提高效率,尽可能压缩审批时限,特别是以列入全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示范县、全省盘活存量用地试点县为契机,用好政策,积极争取,在符合“1+3”规划的前提下,对已经审批的1500亩国有土地抓紧组织出让,破解实体产业项目开工制约,全力推动绿地科技未来城、稻香村食品项目等实体产业项目开工建设。

(二)以转型升级为主线,提升经济发展质效

积极开展“双创双服”活动,深入企业调研,对全县规上企业全面摸底,加强对规上企业数据上报调度力度,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转负为正。实施“腾笼换鸟”工程。对技术层次低、经济效益差的“散乱污”企业摸排清退,使其腾出土地空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对企业跟踪帮扶力度,切实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加快传统产业兼并重组、技改升级,突出创新驱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同时统筹处理好工业发展与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关系,对确需错峰停限产的工业企业,科学、合理、有序安排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搞“一刀切”,对列入升级改造的企业,抓紧对污染治理设施全面提升改造,达到环保要求后立即复工。

(三)以深化改革为突破,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按照《关于进一步深化设立行政审批局改革的意见》(香办字〔2018〕12号),进一步推进行政审批局改革,不断创新和完善行政审批体制机制,放大“一枚印章管审批”的改革效应,本着应进必进的原则,力争所有行政审批事项全部划转到位。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减并工商、税务、刻章、社保等流程,推行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试行并推广企业名称自主申报改革,实施市场主体简易注销改革。加快“证照分离”改革,重点做好照后减证工作,各类证照能减尽减、能合则合,切实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深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全面清理各类许可,加快向产品认证转变,全面强化产品质量监管。优化审批流程,实行“一家牵头、并联审批、限时办结”工作制度,推行联合勘验、联合测绘、联合审图、联合验收。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优化提升便民服务中心“一站式”功能,推动更多审批服务事项进驻大厅。探索实施单一窗口、综合受理、部门协同的机制,推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实现审批服务事项集中办理、集中监管。依托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实时汇入网上申报、排队预约、事项受理、审批(审查)结果和审批证照等信息,推动线上线下功能互补、无缝衔接,全面实现全城通办、就近能办、异地可办。结合“双创双服”活动,服务创新主体,建强平台载体,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中小企业、科研机构、社会创客融通创新,缩短创新周期,提高创新成果转化效率。

(四)以城乡统筹为抓手,营造宜居生活环境

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抓好垃圾分类、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美丽庭院等重点工作,打造一批人居环境样板村,争创“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实施镇村公路升级改造,推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继续加大财政向“三农”倾斜力度,严格落实各项惠民政策。依托五百户镇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安头屯镇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等重点板块,培育特色农业品牌。提升城区环境综合治理水平。抓紧修订全县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地下空间、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推进“多规合一”。开展市容市貌综合整治行动,推进小街小巷维修改造,加大环卫保洁力度,消除城乡结合部等脏乱差死角死面,加快推进城区供水、供热、燃气管网改造,老旧小区整治及公园游园改造等关系民生民计工程建设,营造宜居生活环境。建立城市“网格化”管理体系,逐一明确网格长、网格员,进一步精细化城市管理。抓好机关、企事业单位节能工作,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继续做好创建文明县城工作,巩固创建文明成果。持续用力、久久为功,继续加强大气污染治理强化措施,统筹抓好散煤、扬尘、工业污染、餐饮油烟、机动车尾气综合治理工作。以北运河、潮白河生态廊道建设为重点,增建公园绿地,加强生态修复,改善环境质量,加快构建与副中心联动一体等生态环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