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分析企业经营风险

分析企业经营风险

时间:2023-06-02 09:57:04

分析企业经营风险

分析企业经营风险范文1

关键词 种业企业;经营风险;防范;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350-02

1 政策风险

1.1 税收政策方面

根据有关规定,以及发行人营业执照确定的经营范围和实际经营情况,发行人及所属控股子公司生产销售种子、种苗产品,自第一笔销售之日起享受免征增值税优惠,且自2001年1月1日起继续享受免征增值税政策。此外,根据国家规定的免税范围,发行人及所属子公司从事自繁、自推、自育种子的所得,以及良种供应所得,免征企业所得税。税收免征对种业企业发展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如果国家取消相关税收优惠,就会对种业企业的净利润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防范控制:中国作为一个农业人口比例较高的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及国计民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对农业将会一如既往予以支持。种业企业将通过与有关主管部门的沟通,加强对国家政策尤其是财政税收政策的研究分析和变化趋势预测,并在通过各种途径争取继续享受现有的各项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谋求更多的政策支持。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税收优惠政策,迅速提高自身经营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盈利水平,以降低风险。

1.2 产业政策方面

目前,国家对农业的产业政策是大力支持而且也呈现出一定连续性,但政策如发生微调,就可能产生极大的影响。如退耕还林政策,虽然对生态环境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会减少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从而影响销售量;再如降低农作物收购价格,不仅打消了农民种植积极性,还导致种植面积下降,影响销售量[1-2]。

防范控制: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退耕还林还草必须减少耕地时,可以通过复垦废弃地、治沙造田等办法来保持粮食播种面积不减少或少减少。小麦、玉米等作为我国主要的农作物,主要是供作口粮使用,其次为饲料。同时针对产业政策变动的风险,种业企业要加强研究、分析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和科学决策能力,增加种业企业应变能力,以根据国家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新品种研发方向和种业企业的经营活动。

2 技术开发风险

随着育种技术水平的提高,作物新品种不断出现,加之激烈的市场竞争,推广方式的不断更新,加快了新技术、新产品的更新换代。同时新品种的培育要求其父本与母本的遗传特征高度稳定,因此培育一个新品种周期较长。而新产品的开发须经过田间栽培和生产试验,并按国家相关规定进行试验、审定才能确定,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防范控制:种业企业一方面通过连续不断地推出新品种、新技术,以保持在行业当中的领先地位;另一方面通过健全全国推广经营网络,不断地以自主培育的审定品种来替代原有的可能蜕化被淘汰的老品种。针对新品种开发的风险,一是加强市场调查研究,正确确定新品种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避免走弯路,提高成功率;二是加强对试验的监控,确保试验过程的完整、顺利;三是建设全国定位的试验网点,通过严格的试验、筛选,培育出适应不同生态要求的新品种。

3 经营管理风险

种业企业的快速发展需要具有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水平,否则将会影响业务的顺利开展。具备市场营销、管理能力的专门优秀人才对种业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有些种业企业的人才结构尚不完善,而日趋激烈的国内外人力资源争夺战会对种业企业进一步吸纳专业人才带来一定影响。

防范控制: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洗礼,大部分种业企业已基本具备现代企业管理能力。对于企业的快速发展,首先,企业已经有明确的战略发展目标;其次,企业将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和严格执行企业决策程序和管理程序,使决策程序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垂直化。企业将进一步完善和严格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包括预算管理、绩效管理、资金管理、财务管理及内部审计制度等;最后,利用与国内外大型企业交流合作的机会,学习、吸收和消化其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验,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3]。

种业企业将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高人员素质等方面采取措施,坚持与完善对员工的选择、培训、考核、激励与约束机制,保证企业对高级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首先企业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为人才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有竞争力的薪酬、灵活的分配机制等,引进并留住职业经理人和高级技术人才;其次对现有员工加强业务素质培训,提高其业务技能和整体素质;同时有计划地每年招收一批大学生,形成有梯队的人才结构和稳定的员工队伍,保持人力资源的良性循环。

4 市场开拓风险

过去我国的种子公司是按行政区域的框架设立的,种子经营权被县级种子公司垄断。目前市场销售仍可能受此影响,形成一定的市场销售障碍[4]。由于种业企业的品牌产品知名度较高,市场上可能存在不正当竞争行为,不利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防范控制:2000年12月1日《种子法》正式实施,种子经营实行许可证制度。该制度的实施成功打破了地方垄断现象,有利于种子行业的有序竞争。种子企业要根据《种子法》规定取得获准在全国经营种子的《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具有种子选育、生产、经营相结合的业务范围。企业市场销售网络要伸展到东北、华北、西北、西南、东南、黄淮海等主要玉米种植区,并投入资金进一步健全市场销售网络,目标是建立县、乡、镇等各个基层直销网点。由于种子行业假冒伪劣产品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各级地方政府、工商、质检等部门加大了对制造、销售假冒伪劣种子行为的查处力度,制造、销售假冒伪劣种子的行为得到了有效的遏止。企业进一步加大产权保护力度,一方面加强部门间合作,成立专门的法律事务部,打击伪劣种子行为;另一方面进一步健全销售网络,增加直销网点,采用统一商标、包装和使用防伪标签等技术手段,保护企业品牌,提升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防范市场风险[5]。

5 生产风险

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和周期较长的特征,作物种子生产也有相应的季节性。以小麦种子公司为例,每年8月确定生产制种面积,当年10月田间种植、种子生产,次年6―7月开始回收,8月进行种子加工、包装,8―9月销售。小麦种子行业跨年度生产、销售和季节性特点,导致企业的销售收入、存货、银行借款、现金流量等表现出一定幅度的波动。小麦种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农产品种植周期影响较为明显,存在一定风险。

防范控制:种业企业要深刻理解行业特点,加强市场调研和预测,合理调节种子库存量,积极稳妥地组织好生产,利用企业的品牌优势,扩大市场份额,保持销量稳步上升;利用企业的实力和良好的信誉,在每年生产旺季和销售旺季来临之前做好资金平衡工作,有效地降低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在产品仓储方面积累一定的经验,为了适应公司发展对产品仓储规模和质量的要求,要不断引进国外更先进的仓储设备和技术,加强责任管理,提高仓储品质检测技术水平。

6 财务风险

一是因企业决策失误、营销策略不当,造成大量种子积压,占压流动资金,增大直接成本开支,弱化支付能力,最终使企业陷入困境。这种风险可以通过决策风险控制和强化营销管理来规避。二是因企业财务管理不善,应收账款数额过大,呆账过多,使企业蒙受巨额亏损。

防范控制: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建立和健全财务规章制度,规定赊销行为的审批权限,建立赊销担保责任制[6]。在销售过程完结后,及时调查赊销客户的实际销售情况,按合同清收货款和回收剩余产品。禁止赊销新、俏产品。要逐步试行建立客户保证金制度,客户交纳保证金后可在企业进货(赊销),但累计赊销货款不超过保证金数量或一定比例,以确保企业货款顺利回收。

7 对公司关键人员依赖的风险

种子行业是技术、知识密集型行业,核心技术人员掌握了大量的关键技术,社会和经销商也非常看重具备丰富经验和知名度的技术专家品牌效应,这些核心技术人员一旦流失,将对公司的行业影响力和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此外,由于种子行业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及国外公司的介入,使得市场和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从业人员流动性相对较高。尽管目前大部分种子企业具备健全的人才培养和奖励机制,但受发展前景、薪酬、福利、工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外部企业的招揽可能会造成科技人才队伍的不稳定,从而给公司经营发展带来一定的风险。

防范控制:一是用人决策。决策层要提高自身修养,在用人问题上避免任人唯亲;充分认识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有一定的用人标准。首先要有进取和创新精神;其次要有协作和团队精神。二是引进人才决策。立足于本企业稀缺的基础上,且以盈利为前提。三是人事制度决策。首先,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其次,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业绩考评制度,考核时能充分体现创新效益、节约效益、协作效益、增量效益[7-8]。

8 参考文献

[1] 张春桂.种子经营企业风险规避初探[J].种子科技,2003(3):129-131.

[2] 赵秀珍,常斌,郭俊超.种业企业风险的种类和规避风险的方法[J].中国种业,2009(4):18-20.

[3] 20100825三星农业研究报告[EB/OL].[2014-09-15].http:///link?url=JarH4ShrH0ExajAmGUZEi_m2hJwTS_0uffEnCy3HFaTce L164eELlaJZwfpAGhHKlE93q7eZWSmYdXoZCd3fC2HfleAYC_ecLkPI 0oQPOTi.

[4] 严菲.杂交水稻种子经营风险防范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7.

[5] 谢秋云.种子产业化问题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8.

[6] 目前玉米种业公司现状及分析[EB/OL].[2014-09-14].http:///link?url=H9p9bVxA5x6xA_4bdQnvjQz7S5wXN-6oM-oztkGKAys 3r0a45C8ippJy_nniyxWTLtSXixT8Wspwrpgdss7qntEXE9xu8CZtOH0jN AGDdUq.

分析企业经营风险范文2

一、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分析

(一)企业经营风险的分析

经营风险是指公司的决策人员和管理人员在经营管理中出现失误,导致企业盈利水平变化、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或者由于汇率的变动而导致未来收益下降和成本增加的风险。

企业经营风险的主要体现在企业盈利水平的变化,其中产品需求的变动、产品售价的变动、单位产品成本的变动等因素都是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因素,其中最综合的是由于经营杠杆而导致息税前利润变动的风险。经济杠杆的高低可以放映企业的经营风险大小,经营杠杆率越高,利润变动愈加剧烈,企业的经营风就险越大。反之,经营杠杆率越低,利润变动愈加平稳,企业的经营风险越小。

我国企业的经营风险现状较差,当前大部分企业由于风险管理工作起步晚,管理水平严重滞后于企业经济的发展;不少企业对经营风险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导致防范和处理风险的能力较差。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

财务风险主要是由于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或者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从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

1、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要求做好财务收支的计划决策、控制、记录和考核工作,维护财务资金安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但目前部分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缺乏完善,财务管理工作执行力度较低等现实情况,严重阻碍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容易出现企业财务漏洞,促使企业面临财务风险。

2、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

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是指企业自有资金和举债资金的占比不合理,企业资本结构的不合理极易让企业遭受财务风险。当自有资金占比为零或者较小时,企业可能会因为可使用的资金较少,影响企业运营;另外当企业举债资金比例过大时,企业可能会无法偿还债务,加剧企业债务负担。企业资本结构的不科学降低了企业财产的流动性,促进财务风险的发生。

3、企业收益分配政策不科学

收益分配政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企业的投资决策,科学的收益分配政策有利于梳理企业的良好形象。一旦出现企业的收益分配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的现象,企业提出的发展决策将会出现差错,再加上企业管理能力不足,必然会形成财务风险,带给企业不必要的损失。

4、企业财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

财务人员是处理企业财务业务的主体,对企业财务工作结果起着重要作用,因而财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必定会引起企业财务风险。财务人员缺乏风险意识,对企业财务风险认识不足,就不会对企业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实现预警;而在当企业发生财务风险时,又缺少应变处理能力,无法有效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二、对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控制与管理

(一)企业要分散、转移风险

企业在筹集资金时,一定要考虑现代市场的实际情况。对企业的经营规模、可用资金以及创收效益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了解,决策出最佳的企业筹资方案,确保企业有足够的能力来筹集资金。还应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宜的投资和产品结构,分散经营风险;另外,有时候企业遭遇的风险会超出企业的经济承受能力,让企业无力抵抗。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向保险公司投保,在遭遇经营风险时获得保险公司一定数额的保险金,以便减轻经营风险带来的损失。

(二)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一项合理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将有效地实现企业内部控制安排,将企业整个的管理层、工作员工约束在内控制度之下,保证任何人不会脱离内部控制制度的控制管理,独立工作。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监督,监督将会规范企业内部管理人员以及工作人员的行为,发挥风险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的作用。因而企业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以预防为主监督机制,对企业上、下层部门实行有效的监督。对管理层人员要监督其权限,防止个人权利过大,凌驾于内控制度之上;对下层工作员工要监督其工作行为,把工作行为限制在企业规章制度之中。可见,企业要建立适应全面风险管理要求的内部控制机制。

(三)建立完善的企业风险管理制度

企业要有成效的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必须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企业风险防范制度。企业在具体的经营过程中还会遇见各种各样的风险,完善的企业风险预防制度可以再企业各项经营过程中进行具体风险预测,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可以设立专门的风险评估机构,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个阶段是实施风险识别、风险预测,最大程度提高企业应对经营风险的能力。一方面还要强化企业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令其认识到财务风险的重要性,提高风险应变能力。

(四)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企业的财务管理的内容包含了企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有企业筹资、投资和运营资本管理等。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主要的目的是保持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性。在企业向外筹资时,首先要了解企业目前的资本结构,计算出适度的负债率。然后加强企业资金的防范和控制,适度筹集资金,保证企业自有资金与负债资金占比的合适;在对外投资时,也要基于企业资本机构的合理性,预测未来投资收益,适度投资,防止企业外部应收款额过于庞大。

(五)提高企业应急管理能力

企业不可能对所有的经济风险到达准确的预测,有些经济风险会突然降临,如果企业来不及提出措施解决,肯定会对企业的财产资金等造成严重损失。企业要着急管理层人员和相关专业人员一同商讨,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来分析和商讨出企业在经济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风险,并结合这些经济风险制定出一整套风险管理策略和解决方案。应急管理措施必须要做到详细、具体,而且还要拥有较高地可操作性。最后将应急措施以书面的形式告知企业每一个部门和工作人员,提升全员风险应急能力。

分析企业经营风险范文3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燃气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12-0215-03

1引言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燃气行业有着极其重要的基础性行业地位,其经营情况直接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该行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并且单个项目投资额较大,投资回收周期也较长[1],在后金融时代,金融市场波动比较大,国家货币政策调整的大环境下,该行业受到的影响更大,行业企业存在着一定的财务风险。本文对目前燃气行业企业存在的经营权级财务风险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防范措施。

2财务风险的相关理论

2.1财务风险的含义

现代企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企业风险,而财务风险是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是现代企业必须减少乃至消除的风险。纵观学术理论界,财务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其中,狭义的财务风险是一种相对静止的观点,仅指损失的不确定性,即由公司的负债直接引起财务风险,该风险由负债公司的股东承受。相反,广义的财务风险是一种动态的观点,它既包括收益的不确定性,又包括损失的不确定性,即在企业财务活动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企业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收益相背离,从而使企业有蒙受经济损失的机会或者可能性[1,2]。本文所指的财务风险采用的是广义上的财务风险定义。

2.2财务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即财务风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是客观存在的。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各行各业可能都面临着日益加剧的财务风险,由于企业行业的财务活动与市场紧密相连,加之市场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难以预测性等特点使得企业实际的财务收益往往与预期收益相背离[1]。

(2)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多种原因会产生财务风险,同时由于财务风险形成过程的复杂性和随机性,导致该风险对经营主体的影响和损坏程度也是复杂的,难以测量的,因此,经营者难以对这些方面做出准确的测定[2]。

(3)风险与收益共存性。由于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往往导致企业产生较大波动性的损益,因此企业经营过程中,财务风险中的风险与收益共存,并成正比,一般而言,财务风险越大,收益也就越高[1,2]。

(4)可测性。任何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是具有一定规律的,人们可以据此作出一定的预测。财务风险亦是如此,因此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并不意味着财务风险是不可预测的,企业发生财务风险并不都是纯粹的“意外事件”,相反,其发生具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因此,经营者往往从分析公司历年财务风险事件的详细资料及相关信息入手,利用相关的财会分析技术和方法,对企业未来可能产生的财务风险的发生时间、影响范围和破坏程度进行预测,并对各种结果发生的概率等进行主观估计和判断[1]。

2.3财务风险的类型

本文采用的是广义的企业财务风险概念,基于不同的标准,可以将企业财务风险分为以下几类。

(1)基于不同的企业财务管理主体,可将财务风险分为所有权级财务风险和经营权级财务风险。其中,所有权级财务风险指企业所有者面临的可能影响其财产安全和财产增值的风险。经营权级财务风险是指企业经营者面临的在筹资、投资、资金回流以及收益分配等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2]。

(2)基于不同的财务风险产生原因,可将财务风险分为制度性财务风险、操作性财务风险和固有财务风险。其中,制度性财务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制度变革所导致的财务风险。操作性财务风险指因公司财务管理人员在进行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由于其操作失误或无法准确把握财务方法等,从而带来财务风险。固有财务风险指企业经营过程中由于财务管理工作本身所固有的缺陷及局限性所带来的财务风险,该风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2]。

(3)基于风险的可控程度,可将财务风险分为可控和不可控财务风险两类。可控风险是指由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和进行全部或部分控制。不可控风险是指经营者本身所无法控制的风险,经营者仅仅依靠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不能预防、难以控制和抵御、难以管理的风险。该类风险大多都是难以预测和控制的突发性风险、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2]。

(4)基于风险能否被抵消,可将财务风险分为非系统性财务风险和系统性财务风险。其中,非系统性财务风险是由经营企业所特有的、可分散的非系统性风险造成的,该风险为特定行业或特定企业所独有,大多具有可控性。系统性财务风险指由系统风险导致的财务风险。由于系统风险是市场风险,具有不可分散性,是由对整个市场产生影响的风险因素所引起,对所有与市场紧密相关的企业都有影响,所有企业都将承担这种风险,因此,系统性财务风险往往具有不可控性[2]。

本文将从经营权级财务风险角度分析燃气企业可能存在的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

3燃气企业经营权级财务风险分析

3.1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因筹资活动所带来的收益不确定性以及到期不能还本付息的风险[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清洁能源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而燃气行业作为清洁能源供应的首选,具有显著的优势。但在燃气行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大量资金用于燃气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这巨额资金无法依靠个人来投资,大部分是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筹集的。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经过连续几年的投资建设,很多银行贷款也相继到期或即将到期,对燃气企业来说,一方面要有充足的资金保证其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还要拿出大量的资金偿还到期的银行贷款。同时,由于燃气企业实现收益所需时间较长,短期内企业往往无法支付巨额的贷款,时常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3]。

3.2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存在不确定性因素,而这会导致企业可能无法获得期望的投资报酬[1]。

燃气企业进行投资是为了将来能从投资对象中获得更大的收益,但在投资过程中或投资完成以后,由于受到各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可能会导致投资决策的不科学,投资项目出现偏差,影响企业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从而产生财务风险。此外,燃气企业投资范围广、规模大、占用资金较多,也可能加大投资风险[1]。

3.3资金回收风险

资金回收风险是指当企业产品销售出去后,由于其货币资金收回的时间和金额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风险。主要的资金回收风险是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同时,应收账款本身也存在着管理成本、坏账所带来的损失成本等成本[4]。

对于燃气企业来说,其资金回收风险就是无法实现在短期内通过销售商品并收回其成本的风险。燃气企业由于应收账款无法预期收回,就会产生较大的资金回收风险。

3.4收益分配风险

收益分配作为企业财务循环的最后一个环节,也可能存在风险。收益分配风险是指由于各税种税率变动或税后利润分配不合理等因素的影响,从而给企业未来的再生产经营活动带来不利影响的可能性,主要表现为企业扩大再生产规模与股东股利分配之间的平衡问题[1]。

燃气企业投资范围广,其扩大再生产会占据大部分的税后利润,如果企业给投资者的股利分配低于相应的水平,可能会对企业的股票价值造成影响,从而产生收益分配上的风险;相反,若只顾追求给投资者高额的股利回报,而不考虑其生产需求,就会影响其扩大再生产活动,同时还会对投资人的后期利益带来损害,也会产生收益分配风险。

此外,还存在燃气企业互相担保向银行借款时,由于被担保企业无法到期偿还贷款,担保企业承担连带责任,被迫挤占大量流动资金支付被担保方贷款时所带来的财务风险[3]。

4燃气企业经营权级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4.1外部因素

现代企业的发展不再是单纯地依靠自身,外部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注意了解外部世界的信息,注重与外界的联系,这样才有可能防范财务风险,促使企业的健康发展。

(1)经济政策变化带来的财务风险。许多研究表明,国家经济政策的稳定对于各行各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它能为其提供良好健康的外部经营环境。对于燃气行业来说更是如此,因为燃气行业关系着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目前,我国燃气行业主要是由国家部门和各省级部门实行管理的,因此它们的政策变化会影响燃气产品的分配格局及其价格,从而带来一定程度的财务风险[5]。我国《能源法》的颁布、2010年国家发改委对天然气价格的调整等都对燃气行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此外,利率、汇率的变化,国际燃气价格的波动,都给国内燃气企业的销售带来了财务风险。

(2)技术创新带来的财务风险。企业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燃气行业更是如此,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但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会面临各种风险,包括外界环境(尤其是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技术创新手段的超前性,技术创新项目涉及领域的广阔性和复杂性,技术创新主体本身技能与实力的局限性,从而导致技术创新无法达到预期目的,不能很好满足市场的需求,而给企业带来人力、物力、财力等投入损失,形成财务风险[2]。无论是上游燃气供应商: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洋石油;还是下游终端燃气企业:香港中华煤气(国内投资叫“港华”)、新奥燃气、中国燃气;还有液化天然气生产厂:新疆广汇、中原绿能、海燃,都要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路线,将技术创新带来的财务风险降至最低。

(3)区域因素带来的财务风险。我国领土广阔,自然条件、居民收入等都存在较大差距,这也给燃气产品的销售造成一定的财务风险,因此区域环境因素也对燃气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我国人口的地区分布极不均衡,光照条件存在较强的地域性差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也较明显。我国东部地区是人口密集区,经济水平较高,市场需求大,适合天然气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但太阳光照条件不好。而我国西部虽然太阳光照条件优渥,但人口稀疏,经济欠发达,市场需求小,交通不便利。这种消费群体与光照条件的矛盾使得燃气企业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此外,区域水资源的分布也对燃气产品的产销带来了一定的风险[2]。

4.2内部因素

(1)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全国城镇燃气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在中国,天然气行业的发展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然而,许多燃气企业的财务人员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对财务风险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此外财务决策的失误是产生财务风险的另一个重要成因[6]。

(2)整体风险管理策略缺乏。企业对已发生的风险信息处理不恰当,缺乏完善的、整体的风险管理策略。目前,一些燃气企业尚未形成严格的风险信息标准,导致风险管理缺乏充分的、严谨的信息支持,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机制尚未建立,没有一套严谨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从而影响风险防范管理的效率和效果[6]。

(3)应对财务风险的手段单一。目前,一些企业在面对上述财务风险时,并没有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应对,只是一味地强调规避风险,是风险规避者,缺乏对财务风险的认知及相关的管理手段,缺乏风险组合的观念意识[6]。

5燃气企业经营权级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防范燃气企业经营权级财务风险。

(1)积极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企业为了预防因财务风险失控而发生财务危机,应该尽快建立一个有效的、完善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通过该机制,可以事先发现企业财务危机的征兆,从而使企业有机会在危机发生之前采取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燃气行业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应该将企业筹资、投资和资金回收风险等关键性因素纳入其中,此外还要考虑相关的宏观环境,否则如果该机制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会给企业理财活动和经营带来相当的困难[1]。

(2)加强管理人员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我国燃气行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经营管理者大都是一些燃气技术专业人员,他们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不是非常关注,也缺乏相关的资本运营能力,因此,在市场经济转型期间,高层管理者应加快思想转变,提高风险意识,创造条件让财务管理人员更多地参与企业决策,广泛吸取资深财务人员的建议,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1]。

(3)加快培养专业财务风险管理人才步伐。拥有专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人才可以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提升风险预防水平。因此,燃气企业要积极培育和引进可以熟练操作规避风险的资产保值工具并对各类财务风险具有良好管理和控制能力的人才,从而可以较准确地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外界宏观环境,并对可能产生的风险进行全面深入的识别、分析和控制。要努力提高财务管理人员对风险的认知水平,使其将风险防范理念和行为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1]。

(4)调整信贷策略。第一是充分发挥行业性、集团性在整体经济实力方面的优势,如相对稳定的、较大的现金流等,整合这些集团在发展过程中的贷款,组建成银团贷款,选择实力且较强发展状况良好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与实力较强、服务较好的银行建立长期、稳定的银行信贷关系,这样,燃气企业的贷款规模进一步扩大,为降低其贷款利率、减少相关财务费用创造了条件[3]。第二是燃气企业作为公用基础设施能源类企业,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行业,因此,这些企业应该可以向国家相关部门(如发改委、国家开发建设银行等)提出申请,以此在银行贷款方面享受相关的优惠经济政策,进而减小自身资金压力,降低财务风险[3]。

(5)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资本结构,加强资金控制。除了上面的银行贷款这种筹资方式外,燃气企业应该结合自身条件与外部环境,选择合适的筹资方式,如股票、债券发行等,进而拓宽融资渠道,降低筹资成本。

企业要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应该保持其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构成比例适当,且负债比例不能超过企业自身的承受能力,因此燃气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应该寻找全部资本的税前利润与负债利息的平衡点,使其持平[1];另一方面,应该积极关注并调整短期、长期负债的结构比例,使其趋于合理,避免出现财务风险[3]。

此外,面对应收账款形成的财务风险,燃气企业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结算方式,减少应收账款的发生,缩短资金回收周期,加快经营资金的回收。燃气企业在投资时,首先应该进行充分论证,确保投资的可行性,同时要加强对投资的监管力度,确保投资资金的安全,建立被投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规避财务风险[3]。

参考文献:

[1]吴洪侠.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供水供气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研究[D].北京:燕山大学,2010.

[2]张建华.桑乐太阳能公司财务风险防范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8.

[3]卢珊.浅析燃气行业财务风险的防范[J].现代商业,2011(17):224.

[4]郑良杰.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财务风险分析[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5.

分析企业经营风险范文4

关键词建筑企业 经营风险 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目前建筑市场的发展形势处于快速发展的通道,建筑企业竞争也愈发激烈,从而引起的经营风险也不可小视。建筑企业要加强风险意识,强化风险防范。本文围绕建筑工程经营遇到的风险进行分析,然后提出具体的防范措施,对于建筑企业防范风险具有积极的意义。

1、建筑企业经营风险种类:

1.1政策风险。建筑行业在所有的工程项目中,是最容易受到国家政策影响的。比如国家为了控制房价不合理上涨,发出的《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以及围绕该通知所做出的一系列措施,对建筑工程的建设、销售都影响极大,加大了建筑企业的经营风险。还有的因政策原因导致的工程项目停工或下马,因环保污染等问题造成的停工整顿等等,都可能给施工企业带来经营上的风险。

1.2 投资主体不明造成的风险。在实际工程中,由于承包合同的不透明,转包、分包现象时有发生。发包方主体资格是否明确,有无关系。投资方的审批情况、土地征用情况、资金来源及筹集落实情况等是否明确,建筑企业不能充分掌握,就容易加大施工企业风险,并且风险可控性难度加大。

1.3合同风险。合同的签订是否规范、有没有存在不平等条款,合同内容是否详细、意思表达是否准确等,都极有可能造成潜在的风险。比如,在签订合同时,投资方往往利用施工企业急于揽到工程任务的迫切心理,往往附加某些不平等条款,如要求施工企业垫付大量资金,收取工程保证金等。

1.4招投标风险。企业在投标过程中需在价格、技术、质量和工期方面对投资方作出承诺,存在不中标风险和中标风险。不中标,施工单位损失购买标书的费用,中标则要准备承担施工过程中的一切风险。

1.5 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在具体的建筑施工过程中,环节很多,稍有闪失,就可能出现极大的损失。在现场签证、设计变更问题上,发包方常常采取拒签、拖签,或找多种理由不予签证。对施工过程中的物价涨幅、人工费用、机械费用涨幅一律不予调整等,建筑企业就要为此而付出沉重的代价。

1.6财务风险。主要是预算结算风险。不按约定的时间及时办理预、结算审批,造成工程竣工后施工方迟迟不能拿到工程尾款。采用多次审计的方式,对确认过的结算造价反复审核,且只审减不审增。不能按时支付工程款,或支付的工程款与合同约定的额度相差太大,或最后的工程尾款迟迟不能兑现等。

2、建筑企业风险控制不力的主要原因

2.1风险意识不强,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建筑企业高层人员往往只注重工程业务量,缺乏专业风险管理能力,未能建立起全面、完善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凭经验临时决策处置风险,管理成效极低,风险防范能力明显不足。

2.2对企业的声誉认识不到位。声誉是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有的企业因为在一个地区的经营出现问题以后,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其中声誉问题影响最大。严重的话,极有可能在一个地区的竞争力就此消失殆尽,或有可能被迫退出该区域的竞争市场

2.3企业管理不到位。“安全第一”的意识树立的不牢。存在着对安全重视不够、麻痹大意的问题。对安全投入不到位,安全防护工作不到位,导致项目安全问题的发生,尤其是出现人员伤亡的重特大事故,加重了企业的风险。基础管理薄弱,管理漏洞较多。工程质量管理把关不严,返工现象时有发生。企业加大工程成本,利润流失,企业效益低下。

2.4企业创新能力不强。新材料、新方法采用不多,竞争力减弱,效益不高。扩大再生产投入不足。企业效益难以有效提升,长期处于亏损与半亏损状态,在风险到来时无以应对。

2.5工程项目了解不够,盲目签订合同。对于工程项目的前期工作做的不到位。比如工程项目是否得到了主管部门的审批,征地手续、开工手续是否已经办齐等等没有足够的了解。对投资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的实力,企业的信誉等也了解不够,导致盲目签订合同,加剧了经营风险。

3、建筑企业经营风险的控制措施

3.1切实提高员工的素质,强化风险意识。教育员工树立经营风险理念,树立责任、成本、效益意识,营造企业整体重视、项目部全员参与、施工生产全程控制成本费用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项目责任成本管理体系,做到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各司其职。

3.2注重科学管理,加强质量控制。要致力于制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用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加强工程项目前期的科学决策、合同签订的前期预控、合同履行的追踪把控,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监控。在施工工期、技术质量、材料质量等方面严格管理,严把施工规范方面的质量关,采用先进实用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措施。比如,笔者参与的铁路XX站改造。在施工过程中,无站台柱风雨棚(0.85亿元)33455m2,跨度65.45m。为保证不全部中断行车、电气化接触网不全部停电、对行车影响最小,经过反复研究,制订了安装施工方案:雨棚桁架在场外制作,将长65.45m的桁架分27.475m和37.975m两段进行制作安装,在(中间站台)分段处搭设钢管支撑架,分别封锁部分线路,利用平板车将制作好的桁架运输至现场分两次进行吊装和安装,比其他项目上通常采用的现场拼装方案既缩短时间,又能确保行车和旅客安全,获得了极大的经济效益。

3.3切实做好投标报价的把控。注重研究招标人的招标文件、工程量清单、工程设计文件、图纸,严格按照招标文件、国家及地方的法律法规,认真编制投标文件,使招标报价趋于合理。比如,在青岛某渔港港池清淤工程评标过程中,采用“合理低价中标法”。测算项目净利润率达38%,竞争非常激烈。了解到潜在竞争对手5家中4家已进行了联合。经过调查竞争对手以往的报价策略,充分利用评标办法中抽取降造系数的不确定性,通过自行开发设计的“评标程序”对出现的可能性反复的演算,还是找到了对方的破绽,最终进行了“插空”报价,一举中标破解了对方的“联合体”,大大提高了公司在青岛水工建设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3.4规避合同谈判中的风险。严把合同评审关。力求采用建设部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对于合同范本中的通用条款,尽量不要修改。有些发包方不愿采用范本,或对范本通用条款进行较大改动,承包人要注意与范本问的差别,并进行分析,以确定是否构成对施工单位的不利因素。

3.5注重风险的转移、分散。风险的转移主要指向保险公司投保,付出少量的保险费,避免大的风险。一般业主在招标文件中都规定了保险的要求和范围,如整个工程保险、第三方责任险、设备险等。此外,还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其它方面的保险,如人身意外险、货物运输险等。 风险的分散主要指把风险转移和分散给其他单位,如联营体合伙人,工程分包商,设备供应商等。使他们分担一部分风险。

结束:建筑施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加强风险控制的意义,注重在实践中把经营风险降到最低,认真分析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因素,化被动为主动,切实采取防范和转移风险的措施,从而使自身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廖深鹏,新形势下建筑施工企业经营风险及对策[J];福建建材;2008年04期

分析企业经营风险范文5

关键词:施工企业;税务风险;财务分析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4-0173-01

1引言

笔者所在的重庆长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属于施工类企业性质。笔者作为该企业的一名会计工作人员,意识到施工企业承包经营面临的风险颇多,尤其是我国税收政策体系愈来愈复杂,使得施工企业涉及的税收风险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事实上,我国施工企业面临的风险很多,其中的税务风险在我国税收政策日益复杂化和完善化的背景之下,显得更为重要。由于税务风险往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使得我国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与控制具有更大的难度。笔者作为施工企业的一名会计工作人员,认为我们应该对施工企业承包经营过程中的税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并在认真做好财务分析的基础之上,帮助施工企业做好各种税收风险的防范工作,从而做好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

2施工企业税务风险概述

一般来说,施工企业的税务风险是指企业在具体的涉税行为中,由于未能够真正遵循有关税务法规而使得企业可能面临法律制裁、财物损失、声誉损害和承担不必要的税收负担等风险的总称。施工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是企业经营行为与相关税法不相一致的具体表现。那么,施工企业应该对这些税务风险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工作,以期达到税务风险管理的目标,即施工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就是要达到使企业的各项行为符合相关税法的具体规定。那么,施工企业的税收风险是如何形成的呢?一般来说,施工企业的税收风险是内部因素,外部因素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就内部因素来说,施工企业的内部高层管理者对于相关税收政策不尽了解,也不够重视,导致了领导者税务意识较为淡薄,从而使得施工企业面临了更多潜在的税务风险;就外部因素而言,企业的财务人员对于相关税务政策了解不够充分,使得企业面临了较大的税务风险隐患。此外,不健全的内部管理制度,缺乏正确的行政执法观念,企业财务管理能力差以及纳税人员自身素质较低等因素都会使得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上升。事实上,施工企业的税务风险必须进行有效管理与控制,尽可能的在不违反国家税法的前提之下来合理规避纳税风险,有利于施工企业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健康顺利发展。

3加强施工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措施

目前,我国施工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主要有营业税、增

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资源税以及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等。但是,由于我国施工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不够到位,使得我国施工企业面临的税务风险具有较多问题和缺陷。具体而言,施工企业的税务风险管理问题有:经营分布点多、线长的特点给管理带来难度,税务风险管理意识不强,许多施工企业忽视纳税风险控制,更缺少合理规范的税务管理流程和方法,有些施工企业往往使用兼任的税务管理机构和人员,使得施工企业的税务风险加大。那么,施工企业该如何来有效管理和控制好税务风险呢?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1)施工企业要认识到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相关体系的完善是企业风险管理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当然也是企业税务风险管理与控制中的重点之一。由于很多施工企业忽略了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建设,使得本应该发挥较大作用的内控体系失去了应有的作用。那么,施工企业就应该尽快建立和完善施工企业内部的税务内部控制制度和体系建设工作,这将非常有利于企业进行税务风险管理与控制,实现施工企业税务日常管理工作的程序化和规范化;

(2)施工企业要随时关注国家相关税收政策的最新变化,及时更新税务管理知识,提高相关税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税务风险管理意识,充分运用好各项税收政策,凭借自身较高的税务管理素质来合理规划各项税务工作,使得施工企业的税务规划符合税法相关规定,并制定合理的商业目标,在保障税务管理方案的科学有效实施的前提之下,有效控制与管理好各个税务风险;

(3)施工企业应该建立好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和沟通机制,遇到问题和难题尽快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来尽可能的降低纳税遵从成本。鉴于税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但又是可以合理规避和化解的,施工企业应该在守法经营、依法纳税的前提之下,将税务风险纳入企业整体风险进行规划,设立税务内控组织和人员管理税务风险,做好与税务人员的沟通,搞好和税务管理者的关系,尽可能的提供合理的优化外部环境,加强税企合作,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增强税务风险意识,正确的把握税收政策,实现信息化管理,从而将税务风险降至最低,实现施工企业税务风险的有效管理与控制。

4基于税务风险的施工企业财务分析

鉴于以上我国施工企业面临的各种税务风险以及相关的应对措施,笔者作为施工企业的一名会计工作人员,认为除了要积极管理和控制税务风险以外,更要基于税务风险进行有效的财务分析。一般来说,财务分析是指施工企业等财务分析主体运用各种会计信息和其他相关资料和数据,并使用专门的会计分析方法来系统分析和评价企业财务活动中的各种经济关系和财务活动结果,从而为财务计划、决策、监督和控制提供所需财务信息。目前,财务分析的概念越来越复杂和专业化,同时,财务分析又是企业进行财务预测的重要前提性条件,又是对过去经营活动的整体总结,并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得财务分析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出来。

目前,我国施工企业财务分析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和困惑,即相当多的企业的管理层只重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而忽视财务分析管理,在指导思想上首先存在着较大的认识误区,财务分析所依赖的信息资料存在一定的问题,财务分析的方法也具有较大的局限性,而且,财务分析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很多财务分析人员对报告使用者的信息需求缺乏必要和足够的了解,容易导致分析时违背了客观、公正的原则,导致分析结果脱离了实际情况,从而违反财经纪律。由此可见,施工企业的财务分析中存在着这么多的问题,使得财务分析的意义更为凸显出来。一般来说,施工企业财务分析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财务分析为财务管理各环节中基础的环节的财务控制与监督提供依据,财务分析为财务决策提供依据,财务分析为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业绩的考评和奖罚提供依据,可以帮助施工企业对自身的主要财务指标,采用科学的评价标准和适用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和评判,并借鉴和吸收先进的经验和教训,制订出适合企业发展的决策。一般来说,施工企业的财务分析要包含以下内容,即企业获利能力的分析,企业偿债能力的分析,企业营运能力的分析,企业筹资和投资能力分析以及企业扩张能力分析。应该来说,施工企业的财务分析是现代企业管理决策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可以把它作为现代企业进行财务管理的重要突破口,充分发挥好财务分析在支持现代企业管理决策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真正有效发挥财务分析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那么,施工企业要进行各项财务分析,对企业的营业收入分析,成本费用分析,利润分析,偿债能力分析,资产管理比率分析,每股收益分析,财务会计报表附注分析等经营状况的分析,并使得财务分析人员结合各自施工企业的具体情况,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来进行财务分析,并运用具体的对策来改进施工企业的财务分析状况。具体来说,施工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具体实施:首先,施工企业要让企业的决策者和财务人员从思想上重视起财务分析,认真了解和运用财务分析的重要作用,把对财务分析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从而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充分发挥财务分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作用,为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供科学的依据。此外,高质量的财务会计资料是保障财务分析效果的基础,因而,施工企业应该进一步拓展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提高财务会计报告的时效性,强化会计信息披露监管,从而在最大限度上提高财务分析所依据资料的质量,改进财务分析方法,建立科学的财务分析制度,进一步提高财务分析人员的素质,使得财务分析人员能够使用更为高质量的专业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来提高施工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从而使得施工企业能够积极应对各种税务风险。

参考文献

[1]李新爱.企业税务风险分析[J].农村财政与财务,2011,(2).

[2]马建锋.企业财务分析方法评价[J].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分析企业经营风险范文6

关键词:国际化经营;政治风险;风险防控;企业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2-0016-04

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30多年中早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雄厚的资金,企业家们也都渴求着更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实现国际化运作。金融危机的洗礼,使得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普遍遭受重创,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第二梯队虽未能幸免,但毕竟影响有限,这似乎也预示着全球经济的重心首次向东方敞开了大门。当下正是企业家们开疆拓土、进行海外抄底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赶超的机会就在眼前。

不过,在走出去之前,企业家们应在审慎地考量自身的同时,格外关注国际化经营中的风险,尤其是政治风险的管理。因为,一旦国际化经营,就犹如驶入大海,面临更为广阔的战场,环境更加复杂和多变,各种风险将潜伏于四周,哪怕是细微的气候变化,下一刻也可能是不期而至的惊涛骇浪。

本文将就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政治风险进行分析,对政治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进行研究,以便为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的企业的政治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一、国际化经营及其模式

企业层面的国际化,往往被称为国际化经营。所谓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为了寻求更大的市场、更好的资源、更多的利润,突破国家限制,以世界市场为导向,国际性地利用生产要素和管理技能,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实现产品交换国际化、生产过程国际化、信息传播与利用国际化以及企业组织形态国际化的过程。其特征是将地区性、传统型、封闭型的国内经营活动发展成为全球性、创新型、开放型的跨国经营活动。国际化经营的重要衡量标准是企业在其注册地之外的国家和地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程度。

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企业国际化经营基本模式有不同的划分。按企业对其海外分支机构的控制程度不同,企业国际化经营基本模式可分为贸易式国际化经营、契约式国际化经营和投资式国际化经营三种。

贸易式国际化经营模式是指通过商(经销商)或直接设立境外销售分支机构(子公司)等方式开拓国际市场。这是对外国市场介入程度最小的一种国际化经营模式。其目的是在目标投资地区建立自己的国际营销机构,借此构建自己的海外销售渠道和网络,以增强对产品销售市场的直接了解,与目标投资地区消费者直接见面,减少中间环节,扩大盈利空间。

契约式国际化经营模式是指通过许可证贸易、特许经营、技术协议、服务合同、管理合同、工程合同、生产合同、合作生产协议等方式,转移技术、商标、经营方法、管理经验等无形资产。其中,对外承包工程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目前常用的方式,特许经营是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最有发展前途的方式。

投资式国际化经营模式,即通常所说的对外直接投资,通过采取绿地投资、跨国并购以及战略联盟等形式转移各种经营资源的方式,在目标国家或地区建立子公司,并享有一定的控制权和所有权。企业国际化理论的早期代表人物海默(hymer,1976)就把对外直接投资看作国际化经营的一种重要手段。不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绿地投资在投资式国际化经营中所占比例有所下降,跨国并购及战略联盟已成为企业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保持有利竞争地位而更乐于采用的国际化经营方式。随着全球投资自由化的进一步发展,这种趋势将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

二、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现状

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再加上在宏观政策层面我国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步伐在不断加快。

据统计,2008年我国出口贸易总额为14 285亿美元,从1979-2008年,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8.1%;2008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为407亿美元,而2003年仅为29亿美元,2004-2008年,年均增长69.6%;2008年,我国对外经济合作完成营业额由1989年16.9亿美元增加到651.2亿美元,其中,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由14.8亿美元增加到566亿美元,对外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由2亿美元增加到80.6亿美元。

为了比较详细地考察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现状,考虑到资料的可取得性,以2007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为例。据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的统计,2007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FDI,非金融类)总额为248.4亿美元,同比增长40.9%,境外企业就业人数达65.8万人,其中,雇用外方员工29.5万人,境内投资主体通过境外企业实现进出口额1 189亿美元。

从行业看,行业分布比较齐全,流向批发和零售业、商务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仓储业的投资为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前三甲,占比达61.5%。

从地区看,境内投资主体设立的境外直接投资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73个国家和地区,占全球国家(地区)的71.2%,亚洲、拉丁美洲地区仍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最集中的地区,中国香港、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较集中的前三位国家(地区)。

从投资主体看,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继续凸显,国有企业占整个境内投资主体的比重较上年下降6个百分点,达19.7%,有限责任公司所占比重较上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达43.3%,私营企业对外投资的主体数量占11%。浙江、广东、山东、江苏、北京、福建、上海、黑龙江七省一市投资设立的境外企业数量占境外企业总数的55.7%,其中,浙江省是中国拥有境外企业数量最多的省份。

从投资方式看,方式日益多样,包括境外工程承包、资源开发投资、特许经营、全散装件(CKD)和半散装件(SKD)、设立技术研发中心和销售中心、为规避贸易壁垒和分散经营风险的各种策略(如离岸注册等)、跨国并购等。

“走出去”既是贯彻中央的大战略,也是企业自身利用国际市场、资源以及多样化经营贴近资源和客户、分散风险的需要。企业国际化经营可以提升国家的产业结构、稳定国家的经济发展、拉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其经济和社会效应均十分明显。

三、国际化经营政治风险及其产生根源

朱淑珍(2002)在总结各种风险描述的基础上,把风险定义为:风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由于各种结果发生的不确定性而导致行为主体遭受损失的大小以及这种损失发生可能性的大小。可见,风险可采用损失发生的大小与损失发生的概率两个指标进行衡量。鉴此,企业国际化经营风险可定义为企业在其进行国际化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不确定因素和经营失误的影响,而遭受损失的程度与可能性。综合世界各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实践,一般据风险内容及其表现形式可将企业国际化经营风险划分为政治风险、外汇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技术风险和自然灾害风险七大类,而每类风险又可分解为若干子风险。实际上,除了自然灾害风险外,其余风险大体可划分为商业性风险和政治性风险两大类。

所谓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政治风险是指目标投资区政府因政治、社会形势或国际关系的变动所产生的政策改变、政权交替或社会活动对国际化经营企业造成不利影响的程度与可能性。国际化经营中的政治性风险主要有政治暴力风险、征收风险、汇兑限制风险和第三国干预风险。

政治暴力风险,指目标投资区发生革命、战争、内乱和其他事件,致使外商及其财产蒙受重大损失,直至无法继续经营。就总体而言,目前,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面临的主要政治暴力风险不是传统的战争、内战、恐怖行为等,而是和平环境中贸易保护主义和劳工权益问题驱动的政治暴力风险。

征收风险,即目标投资区政府对外国企业实行征用、没收或国有化的风险。目前各地区政府为发展经济吸引国际投资,公开、直接的征收风险已很小。较为现实的征收风险将是间接的、蚕食式征用风险,即目标投资区中央、地方政府不公开宣布直接征用企业的有形财产,而是以种种措施阻碍外国投资者有效控制、使用和处置本企业的财产,使得外国投资者作为股东的权利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等,构成事实上的征用行为。

汇兑限制风险,也称转移风险,即目标投资区国际收支困难而实行外汇管制,禁止或限制外商、外国投资者将本金、利润和其他合法收入转移到目标投资区外。随着世界性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冲击,大多数国家与地区逐步开放了外汇管制,转移风险相应大幅度降低。然而,由于目前国际货币、金融危机频频,发展中国家和某些转轨国家的转移风险仍不可低估。

至于第三国干预风险,一般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第三国政府直接采取制裁措施的风险,这种风险目前主要来自美国。企业如果与伊朗、苏丹、朝鲜等美国列举的所谓“无赖国家”开展经贸往来,就有可能面临这项风险。另一类是在第三国干预行为的压力或引诱下(并非由第三国直接采取制裁行动),目标投资区政府违约的风险。由于日本参与,中俄石油管道工程方案多次反复,就是这一风险的典型案例。

走出国门承包工程、进行劳务合作、开展海外投资,要面对国际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由于外汇风险、经营风险、管理风险、财务风险和技术风险等商业风险发生的几率较高,投资者往往会在考量这些风险后作出投资决策。而政治风险发生几率相对较小,容易被投资者忽视,但是风险一旦发生,投资者的损失更为惨重。

政治风险之所以产生,除某些国别因素外,尚有以下四大根源:

第一,目标投资区政策的不稳定性。稳定、连续的目标投资区政府政策是企业国际化经营所期望的理想的环境。遗憾的是,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制定和调整产业政策,加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而围绕产业调整的政策行为有可能改变投资项目运作的政策环境,使已实施的投资项目所享受的优惠条件或待遇不再存在。

第二,区域经济体的政治经济行为。实际上,区域经济一体化往往会造成事实上的“对内自由,对外保护”。比如,区域经济体为内部利益而进行的内部协调,可能打乱区域内外资企业的经营步伐,给区域外的他国企业在区域内的其他业务活动带来负面影响。还有区域保护、区域经济体的经济报复和政治报复等。

第三,民族主义与宗教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问题。目前,民族主义和宗教正日益上升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力量。俄罗斯车臣战争、印度国内冲突、索马里内乱、刚果(金)国内冲突、中东巴以冲突、斯里兰卡国内冲突等,其祸根均为历史纠结的民族怨恨或宗教矛盾。这类事件带来的政治风险势必在经济领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第四,目标投资区政府目标与企业存在冲突。目标投资区政府出于地区和民族的利益,可能担心国际化经营企业在本地区的投资经营活动会影响本地区经济的发展,会侵犯其,会控制国民经济的关键产业,等等。这一担心可能会导致目标投资区政府采取法律和行政手段限制国际化经营企业在本地区的投资活动。

正因为这样,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与其他经济风险相比,政治风险差异在增大且规避难度在增加。比如,由于民族矛盾冲突带有很强的文化冲突特征,与历史、文明进程及宗教价值观密切纠结,因此,其外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而所诉求的解决方式也千差万别。民族矛盾和冲突的这种复杂性、多样性,使国际化经营企业在判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政治环境时的不确定性大为增加。

四、国际化经营中政治风险的评估

为避免和减轻政治风险造成的损失,企业应在实施国际化经营前进行充分的政治风险评估。其程序一般是收集目标投资区对外直接投资、 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收支状况、政局稳定性、投资项目与目标投资区经济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等方面的资料,然后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评估。其方法主要有实地考察、听取专家意见和利用专业风险评估机构资讯等。

实地考察,是指企业在进行国际化经营决策时,派遣高级治理人员到目标投资区做实地调查,通过现场参观和与当地政府官员、企业家的接触,以了解该地区的经营环境和风险状况。

听取专家意见,就是向外部专家(如外交官、商人、其他企业的治理者、记者、政治家等)请教,还可以设立专门的专家咨询委员会,通过向专家咨询获得有关资料,以对目标投资区的经营环境和风险状况作出评判。

目前,比较流行的专业风险评估机构资讯有:(1)美国BERI公司定期在《经营环境风险资料》(Business Environment Risk Information,BERIS.A. Washington,D.C)上公布的世界各国的政治风险指数。它动态考察了不同国家经营环境的现状以及未来5年后和10年后的情况,它是国际上公认的权威性政治风险指数。(2)美国纽约国际报告集团制定的国际国别风险指南(ICRG)。ICRG 是最专业的、唯一每月测量结果的国别风险测量机构。政治是ICRG 国别风险评价所包括的三个范畴之一,其主要组成因素包括政治领导人表现、有无外部冲突、政府腐败状况、军队和军人在国家政治中的位置、宗教在政治中的位置、法律和秩序传统、种族和民族压力、政治恐怖主义状况、有无内战、政党发育情况、等多项。(3)北京工商大学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编制的《国际贸易投资风险指数》报告。在该报告的政治风险指标中,将国际和平和国内稳定因子纳入贸易投资风险评估体系,并赋予政治风险30%的较高权重,此外,法律效率、社会安全等也均纳入了评估体系。

要注意的是,在评估政治风险时, 应重点关注目标投资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变化趋势、征收或国有化的历史记录、其他公司在该地区经营的历史、目标投资区所在地区的政治活动和趋势、目标投资区整体经济状况以及政府当前活动可能对社会稳定性的影响等;应主要关注政府权力行为的合法合理性、政府制定和执行法律的能力、政府机关的廉洁状况等;应重点关注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政府的外债负担、利益集团之间斗争的程度以及这种斗争影响决策制定的程度。以便对国际化经营中的政治风险作出比较科学的评估。

五、国际化经营中政治风险管理策略

由于国际化经营不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简单外延,而是企业经营组织和经营要素的跨国、跨地区拓展和优化,它的经营系统直接置身于国际市场环境之中,因此,随着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深入,其经营风险在逐步加大,尤其是此次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的政治风险在放大,平安投资富通损失就是建国以来我国企业在海外遭遇的最大政治风险案件;在中铝增持力拓交易中,政治风险更是从一开始就如影随形,最后由于澳大利亚外商投资审核委员会延长审查周期,而市场行情期间再次发生显著变化,中铝增持力拓交易最终流产。所有这些均凸显出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风险防范意识薄弱,防范能力有待加强。

政治风险之所以为风险,就是源于它的不确定性,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政治风险发生的时间不确定。即使通过使用上面这些评估方法可以预计会有什么类型、什么程度的政治风险发生,却不知道具体会在什么时间发生,或者会不会发生。所以,在对政治风险进行评估之后,就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避免或降低在未来可能发生政治风险造成的损失。

实际上,国际化经营企业对政治风险的处理,可分为进入投资前和进入投资后两个阶段。

1.进入投资前

国际化经营企业应在考察所冒政治风险程度的基础上而对进入策略进行调整。在调整进入策略方面,主要有下列做法:

(1)调整进入方式。经由事先的风险评估,经理人可以决定是否进入某一国投资。若风险过高,则不进入或延缓进入目标投资区投资;若进入投资,则可以采用合资或技术授权的方式来降低风险。

(2)选择当地的合作伙伴。与当地企业进行协作虽在决策上较难控制,但可减少目标投资区对外资企业所感受到的威胁,而合作伙伴必然会积极保护其投资事业不受当地政府管制的侵害,倘若协作对象与政府关系良好,则保护效果更强。而在选择当地的合作伙伴时,除多方的征信外,合伙人的、种族、个人特质可能也需要考虑。

(3)扩大投资基础。即股权多国籍化。国际化经营企业可通过分散投资者国籍来增加谈判力,这样受到目标投资区的不利管制将减少许多。因为采取了这一措施,如果目标投资区政府企图征收,考虑到这要涉及多国的利益,而不敢贸然行事。

(4)以第三国子公司的名义进行投资。基于政治、法律、税赋或管理上的需要,国际化经营企业可以第三国子公司的名义进行海外投资。此一调整资本输出国国籍的方式,有时反而能取得比由母国资本输出更有利的地位。

2.进入投资后

国际化经营企业在进入目标投资区投资后,可实行以下策略:

(1)规避。规避是指主动避开损失发生的可能性。比如,考虑到游泳有溺水的危险,就不去游泳。这是当国际化经营企业不愿再继续留在当地发展时所实行的方式,比如撤资。

(2)经济威慑。经济威慑是指用经济手段来威胁对方以达到其预期目的的一种方法。这是国际化经营企业以继续留在当地为目的所采取的对策。

(3)购买保险。这是防范和化解国际化经营中政治风险的最常见也较为有效的措施。购买政治保险可将风险转移给承保机构承担。承保机构包括各国、各地区政府开办或代表政府的出口信用机构以及国际多边担保机构、其他商业性保险公司,如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和世界银行的多边投资担保机构(MIGA)。其承担的风险主要有:转移限制、没收、毁约、战争和民变等。保险方面要注意的是政治风险造成伤害的举证、注意时效及尽量提出有利理赔的证明。

(4)实行多样化政策分散风险。业务多样化,包括行业多样化和地区或国别多样化,这可分散并降低单个业务风险形成的总体风险水平。在国际化经营中,业务多样化的关键是选择好海外项目,确保它们不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在运作上,不同的项目不应在同一时间出现失利。当然,通过分散投资来降低风险的限制是投资产业和投资规模,有限的投资不能无限分散,否则会导致管理成本过高,或失去投资的产业机会。

(5)依靠法律。法律方面要注意的是把握时效与机会,不随便放弃任何申诉或救济请求的机会,当然雇用当地的律师以及熟悉当地的法律规定也是有效的做法。

(6)增加个人安全保障。国际化经营企业驻外人员个人生命安全的威胁,有大部分是来自于当地的社会情况不稳定所致,而企业可以透过人寿保险(意外险)来保障个人的安全。此外,投资者及驻外人员应尊重当地文化、行为应谨慎,避免引起当地人的反感,则有助于双方良好关系的建立。

六、结语

我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否健康发展,最关键的是国际化管理水平能否提高,能否抵御国际化经营给我国企业带来的巨大风险。

总书记曾指出,越是经济社会向前发展,越是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就越不能忽视可能发生的风险。李嘉诚先生曾说过:我不仅要考虑能游到对岸,还有考虑有没有能力游回来。因此,在国际化经营中,我们要把风险估计得更充足一点,更谨慎一点。要始终忧患在心、准备在先,居安思危、防患未然。

为此,国际化经营企业除了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外,还应加强自身的风险特别是政治风险的管理工作,制定风险防范措施,使企业具有及时应变的能力,以备在一些不可预见的情况发生时,自己不被国际化战略的大潮所淹没,在国际市场上赢得预期的收益,不断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 朱淑珍.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发展中的两难[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 于卓民. 国际企业环境与管理[M].台湾:华泰文化出版社,2008.

[3] 国际化的风险意识[EB/OL].省略/2008/84086.shtml.

[4] 吴江. 应对突发事件读本[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8.

Internationalization Management:the Political Risks and Countermeasures

HUANG Yong-xing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chool of Economics Ma'anshan, 243002,China)

分析企业经营风险范文7

关键词:分支机构;自主经营;风险管控

随着公司的发展,分支机构越来越多,总公司集权式的管理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弊端,不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为此公司在分支机构层面试点自主经营,在自主经营模式下,分支机构员工的积极性普遍增强,分支机构效益也得到了提升,同时,公司经营风险也逐步增大,如何在充分放权和风险管控方面找到平衡点,降低公司经营风险,成为一个关键问题,笔者就分支机构自主经营及风险管控做一下个人分析:

一、采取自主经营,公司应该充分放权

自主经营,顾名思义就是自己有经营上的权力,公司作为管理者,只需拟定、总结、改进诸如“在什么情况下,如何做”之类的标准,作为分支机构决策的依据,并按标准对具体活动进行事后监督、奖励或者改进,否则自主经营将成为一个空谈。各分支机构作为一个独立的经营单元,与公司层面相比更了解当地的市场行情,是否采购货源,是否涨价或者降价销售等经营举措,作为当地负责人有绝对的发言权,为此,公司应该在掌控大局的前提下,将采购和定价权等经营举措充分下放,以适应当地市场的需要。

二、采取自主经营,公司应该提高基层员工的收入

社会上有这样一种普遍现象:事业、国企等单位的不少员工整天喝茶水、看报纸,整天无所事事,偶尔加一次班还牢骚满天,而个体户不同,他们从不不抱怨自己没有周末、不抱怨加班。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心态的不同,员工是感觉是为单位干,干多干少都一样,而个体户感觉是为他为自己干。基层员工相比中、高层领导待遇相差万里,在心理上极不平衡,继而出现拿多少钱做多少事的做事原则。提高基层员工的收入,平衡他们的心理,让员工感觉51%是为自己干,是一条简化管理、提高企业活力的捷径。毕竟销售的最终实现还是靠基层员工。

三、采取自主经营,公司更应关注经营风险

1.风险的概念:风险是指在某一特定环境下,在某一特定时间段内,某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自主经营作为一个新的模式,在没有参考依据的情况下,允许分支机构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处理,经营风险存在属于必然。

2.分支机构经营风险分析及改进举措:

(1)货款风险:目前分支机构货款安全最大的风险点在于货款的实际存款人是否和提货人一致,针对此种情况,公司也出台了相应的措施,电话回访、存款人和提货人不一致时出具代付款证明以及提货时登记提货人相关信息等,实际执行时个人认为,这几种举措各有其不足之处。

首先,电话回访,由于业务提前和客户沟通,电话回访一般查不出实质性的问题,电话回访起的作用微乎其微。

再者,三方代付款证明,目前代付款证明主要用在移动POS机上,现在刷卡客户主要刷的都是信用卡,朋友、他们的客户是信用卡的主要来源,我们的客户持有信用卡及其密码,视为卡主人同意客户代刷卡(就像在银行代别人提款),刷卡风险几乎不存在,加上刷卡时卡主人一般不在现场,三方代付款证明基本是一个摆设。

最后,登记提货人想关信息,这种措施确保了货物的最终流向,为我们核对货物提供了依据,不足之处在于很多客户用的是同一辆配货辆,如果车辆员与业务员串通,有可能使我们看不到最终货物的流向。

针对以上不足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善:

其一,财执等中后台人员应该走出去多和客户接触,让客户充分了解到我司的收款模式,签订收款声明;

其二,拓宽收款渠道,增加适合个人的收款方式,最大限度的满足客户需求;

其三,拟定协议,明确客户刷卡责任,取消刷卡代付款证明;

其四,充分利用系统短信功能,收款及发货后及时通知客户,并将回复作为货物买卖合同的一部分,保证我司收款发货有理有据;

其五,加大赊销货款监督力度,制定相关处罚制度,明确赊销人员连带责任,加快货款回收力度。

(2)货物存放风险:目前分支机构货物的存放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放到中立仓库,和对方签订保管协议,这种方式下,货物的缺失由仓库方负责,我方货物安全基本有所保障,公司所做的主要是对仓库方资质的审查;其二,放到自管仓库,由我司库管人员负责,这时要考虑货物灭失风险,除对仓库设施定期检查修固外,还应加强外部监督,由中后台人员定期不定期的对仓库进行盘点,防止库管人员监守自盗。

(3)税务风险:分支机构在税务上涉及的主要税种是增值税和所得税,所得税由总机构填写分配表(需总机构所在地税务机构确认盖章),分支机构不存在税务风险,然在增值税上,由于增值税属于属地管理,并且分支机构下面可能还存在处于服务职能的办事处,这就要求分支机构时刻关注下面办事处的税务动态,及早在分支机构所在地的财政、税务部门备案,防范税务风险。

分支机构存在的风险还有很多,在此我也不一一列举。

总之,风险与收益并存,公司应在保证对分支机构财务、物流等关键方面垂直管理,实现业务、物流、财务三方互相监督的同时,加大各方的巡查力度,以便及时处理出现的各种问题,完善、更新相应的标准。在充分放权和风险管控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实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分析企业经营风险范文8

关键词:民营企业;国际经营;微观风险

作者简介:袁秋菊(1981-),女,汉族,汉口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讲师,研究方向:民营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9.23;F75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9.16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9-35-02

根据美国教授法默(Farmer,R.N.)和里奇曼(Richman,B.M.)提出的法默-里奇曼模型,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受主客观及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们认为,企业的效率是环境因素和经营机能的函数,其中环境是决定企业效率的外在条件,经营机能决定企业效率的内在条件,因此,本文借鉴法默-里奇曼模型,并将国际经营理论与民营企业在国际经营中的实际调研数据结合起来进行具体分析,总结出制约民营企业国际经营的微观风险来源,也就是从民营企业自身内部条件角度来研究其国际经营的风险成因,主要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缺乏风险管理意识与跨文化管理能力

中国民营企业都是在国内市场环境里成长起来的,缺乏对特定历史文化环境里的国际市场的深入了解,缺乏可能出现的各种意想不到的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比如签署了不利的合同条款、出现了巨大的财务损失、东道国政策法规变更、市场状况或竞争结构发生变化、新技术突破、新技术标准出现、达成新的国际协议、东道国社会经济和文化习俗发生改变、企业内部关键人事变动、雇员不按规程操作引发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与雇员发生大面积纠纷、与顾客发生误解等,都可能引发许多连锁风险。还有很大一部分民营企业投资失败,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不适应异乡文化的土壤,缺少对东道国的价值观念、文化习俗、、人情世故等方面的了解与认识,缺乏跨文化管理的理念和能力。如中国民营企业在国内一些被视作美德的行之有效的做法,在投资所在国则可能被视为是一种不以人为本的做法。2005年发生在西班牙焚烧中国制造的各种皮鞋案例,表面上看是不满中国制鞋企业的低成本,实质是中国制造的皮鞋具有西班牙制鞋企业无法相比的低成本竞争优势,从而排挤了西班牙本地制鞋企业,甚至使这些制鞋企业濒于破产和大量西班牙制鞋工人失业,显然,这种冲突实际上是来自于两国文化的冲突。在国内被视作比较正常的工作加班加点生产行为,在西班牙人看来就是未能以人为本,是剥夺工人享受正常休息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类似的例子在意大利也发生过。

二、缺乏本土化发展战略与技术创新能力

鳩芮和裴啼森(Johri and Petison)通过分析汽车产业跨国公司分支机构在泰国本土化战略及其利益,发现这些公司不是简单地适应当地环境,而是实施广泛的本土化战略,不仅仅基于成本本土化,而是基于价值本土化,通过一种多种利益体系协同工作实现多种利益,例如掌握和处理不确定经营环境的管理能力,做出响应开发有效的当地组装和营销体系挑战的已知决策,削减成本,对当地雇员高度承诺,产品客制化及接受,更大的品牌资产和好公司公民印象,从而达到创造价值的目的。我国虽然有部分民营企业的技术水平已达到国际水平,如浙江横店集团在境外已设立多家研发机构,其照明电器系列的绝大部分产品已通过北美、欧洲、日本等国的最高认证机构的认证,95%以上的产品出口,已进入北美、欧洲和日本市场,并获得美国能源部“能量之星”标识的使用权,但由于在生产规模和资本积累方面处于劣势,大多数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薄弱,研发投入比重较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较少,产品一般化、同质化严重,产品及服务没有根据国情进行客制化。它们往往设计一个新产品后全球通售,基本不做产品本土化调适。其所生产的出口产品都是以中国消费者的嗜好、品味、文化习俗以及消费水平等为研发和设计对象,并假定世界各国消费者与中国消费者无差异,出口到世界各国的产品都是标准化、统一制式的产品,其出口产品除了具备成本价格等比较优势之外基本没有产品竞争优势。

三、企业治理机制不合理,国际经营模式单一

目前,我国大概有60%的民营企业存在明显的家族管理,管理带家族型倾向的更是占到约80%。但是,随着我国民营企业国际化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民营企业的家族化经营方式的弊端也越来越突显。首先,权力集中使得决策风险变大,跨国投资与经营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前期论证不足,忽视可行性研究,草率确定项目,造成立项不当;其二,这种计划经济下的“一把手”模式的决策是十分不适应国际经营的,国际市场的复杂性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先进的监督机制、市场化的激励机制等,这些都是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所不能驾驭的。基于企业国际化渐进理论,企业国际化经营一般要经历国内力量积蓄阶段、产品间接出口阶段、产品直接出口阶段、国别投资阶段和全球投资经营阶段。受“家族化”管理水平的限制,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在选择国际化经营模式的时候,大部分选择了产品出口这一形式,从而导致国际化经营模式过于单一、模式层次较低。

四、跨国经营人才较为缺乏

民营企业要采取国际化经营,必须对东道国的市场需求特点、法律政策、文化习俗都有较深入的了解,熟练掌握东道国语言;具有国际投资知识以及跨文化沟通等管理才能;能够处理跨国经营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危机、矛盾、纠纷和冲突,以及控制和管理跨国投资风险的能力。这些知识和经验在书本很难获得,必须从跨国经营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但由于我国民营企业起点不高,目前的跨国经营人员一般来源于民营企业原有营销人员的改进提升,他们之前很少有机会站在国际前沿从事相关经营活动,因此跨国经营知识非常缺乏,仍然还是沿用以往模式来做工作,其结果肯定不会太理想;如果通过挖墙角模式将其他大企业富有跨国经营经验的人才猎聘过来,可能其经验较丰富,但是不太可靠,如果该人才继续被其他企业以更高薪酬聘走,在被他人挖走时还存在将企业资源带跑的风险;如果从直接招聘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来从事跨国经营工作,可能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是实践经验和客户渠道都太缺乏,如果民营企业没有规范与完善的管理培训体制,则很难使他们在短期内成长为优秀的国际经营人才。民营企业跨国经营人才的缺乏造成了其对国际市场行情的判断与把握不准确,因此难以形成良好的国际营销网络以及建立稳定的消费群体。

参考文献:

[1] 徐为民、卜海.民营企业发展风险对策:识别、防范、化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 高贵富.民营企业国际创业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2008.

[3] 刘迎秋、徐志祥.中国民营企业竞争力报告NO.5(2008) :走出去与竞争力指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 李新春等.民营企业成长研究报告[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分析企业经营风险范文9

【论文关键词】汽车工业贸业风险

我国汽车产业的支柱地位不断提高,2005年产销各类汽车超过570万辆,汽车业产值约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1.4%,实现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出口81.6亿美元,首次实现了出口规模大于进口规模的历史性突破。但是,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规模及技术水平与汽车产业的支柱地位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业规模提升和海外经营。如何加快推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走国际化经营道路.是进一步做大做强汽车产业的现实选择。

1我国汽车企业实施海外经营的现状分析

入世以来,中国汽车产业日益发展成为世界汽车工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基本形成了完整的汽车及零部件的生产、服务、销售和研发体系,具备了强大的与汽车产品相关的钢铁、机械产品、纺织材料、加工设备、零部件和电子元器件等制造业配套能力和汽车制造技术,并具有了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开始参与在全球汽车市场上开展竞争。

1.1进出口规模

人世以来,我国进出口汽车规模迅速扩大,在2005年实现了机电项目下汽车产品贸易顺差,汽车产品出口金额首次超过进口金额,实现了从净进口到净出口的历史性突破。据统计,我国汽车整车出口情况(如表1),

2001—2005年,我国出口汽车数量由2.61万辆增加至16.43万辆,增长了6.3倍;金额由2.06亿美元增加至15.10亿美元,增长了7.3倍。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如表2),

2001年也由2.61亿美元增加至2005年的16.43亿美元,增长了6.3倍。同时,我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增长速度快于进口速度,汽车产品的贸易逆差进一步缩小,并在2004、2005年实现分别净出口10.11亿美元、58.89亿美元。

1.2实施主体

2004年国内汽车市场开始步人增长期,我国汽车企业加快实施海外经营的步伐。目前,从国内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实施海外经营的主体看,主要分两大类。一是跨国汽车公司在华的合资或独资企业,如美国通用在华合资企业上海通用向菲律宾出15GL8多功能车、向澳洲和加拿大出51大功率发动机;日本本田在华合资企业广州本田向欧洲出口3~5万辆飞度小轿车;德国大众在华合资企业上海大众向澳大利亚批量出51波罗轿车。据统计,2005年此两类企业汽车及零部件产品出口金额占国内出口总金额的56.35%。同时,其产品一般科技含量较高,销售渠道相当部分是根据原来投资计划所安排的,即反销其母公司或母公司所属的世界其它地区的企业。二是国内资本投资的企业,包括部分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2005年此两类企业所出口零部件产品的占有率分别为17.6%和46.26%。由于没有合资企业外方的限制,国内汽车企业能积极开展海外经营,自主输出品牌。如长城汽车拟与俄罗斯公司合资设立公司,组装生产2.5万辆运动型轿车;江铃汽车拟向欧洲出口SUV“陆风”。

1.3经营方式

(1)出口商品贸易方式。2005年我国汽车出口的贸易方式仍以中国境内有进出15经营权的企业单边进口或单边出口货物的“一般贸易”形式为主。一般贸易出口金额11.16亿美元,同比增长172.5%,占比72.8%;出51数量l3.24万辆,同比增长105.9%,占比83.1%。“进料加工贸易”增长突出,出51金额2.29亿美元,同比增长400.2%,占比14.9%;出口数量1.9万辆,同比增长481.3%,占比12.1%。以上是整车出口主要贸易方式。

(2)股权收购式,即直接收购目标企业的股权。①生产类,直接收购生产企业,在东道国生产产品,如万向收购UAI(汽车零部件);②投资参股类,与跨国汽车公司联手收购国外汽车企业,如2001年上汽集团参股韩国大宇汽车技术有限公司10%股份,开始实施海外经营;③投资控制类,如上汽集团通过支付约5亿美元收购了韩国双龙汽车公司48.92%股份,并通过在韩国证券市场上增持股份,实现了其绝对控制,南汽集团收购英国罗孚汽车公司破产资产,实现对其整体性重组;④海外收购类,通过收购、兼并外国企业来获得技术资源,如上汽集团出资收购英国罗孚汽车公司知识产权,并在其破产后收购有关研发人员,组建设立欧洲研发机构。

(3)绿地投资式,即直接投资建立分公司或子公司。①海外建厂,国内汽车企业根据海外市场多样化及有效规避政策风险的需求,通过品牌输出,开展技贸合作项目,在劳动力多、价格低、需求大或出口能力强的地区寻找合资合作伙伴,通过直接合资投资设厂,实现本地化生产。如奇瑞汽车与23个国家签约出口整车或CKD方式生产汽车,并计划2007年出口美国;中兴汽车计划在北非、南美、俄罗斯等地建立4~5个CKD工厂。②设立海外经营子公司,在世界各地自由港、转口城市寻找合资合作经营的伙伴,设立海外经营子公司,扩大产品辐射力及渗透力,提高国际市场覆盖率及影响力,以扩大企业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及经营成本。如上汽集团在海外设立子公司,扩大海外影响,有效整合资源。

1.4经营区域

从出口区域看,我国企业海外出口的区域性特征十分明显,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中东和南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据海关统计数据表示,2005年我国共向世界上179个国家(地区)出口汽车,其中向亚洲43个国家(地区)、非洲49个国家、欧洲30个国家、南美洲42个国家、北美洲3个国家和大洋洲12个国家出口汽车。按国别统计,出口金额1亿美元以上的国家3个,阿尔及利亚、叙利亚和比利时(主要是进料加工贸易)。出口金额在1亿美元以下5000万美元以上的国家为5个,分别为苏丹、伊朗、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越南。在2005年汽车零部件出口值中,美国达到54.05亿美元,占27.4%,同比增长53.77%;第二位是日本20.86亿美元,同比增长42.62%;其余依次为加拿大、韩国、德国、尼日利亚、阿联酋、香港(地区)、英国、伊朗等国。

2国内汽车企业实施海外经营战略的风险分析

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既面临着国际汽车产业大转移的历史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国内竞争国际化、白热化的严峻挑战,国内汽车及零部件市场将日益与国际市场融为一体,为提高竞争实力,国内企业必须主动参与世界汽车业的国际分工,利用在技术、资本、管理、市场方面的优势资源,积极开展海外经营,提升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的技术水平和规模化效益。但应清晰地看到目前我国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实施海外经营中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2.1政治风险

一些西方国家出于意识形态或者国家利益的考虑大肆鼓吹“中国”,并多方位强化对华遏制战略,试图阻碍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东道国采取某种干预性措施比如制裁、国有化、没收、财产毁损等手段,限制某些行业、区域或某种类型外资企业的经营活动;同时,面临内战、边境战争、骚乱以及与政治因素相关的恐怖事件所造成人员伤亡或人身安全失去保障等非企业自身行为所引起的政治风险。

2.2反倾销风险

从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的比较优势出发,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高新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量非常少,技术含量不高、相互替代性强,技术壁垒程度低;同时东道国产品市场准入壁垒较低,为了争夺国际市场,国内企业大多采取“低价竞销”的营销策略,易引起国际贸易摩擦,一旦东道国出于保护其国内产业的需要,认定中国汽车企业有出口倾销嫌疑,招致东道国的反倾销。而企业的倾销行为一旦被裁定成立,就会被东道国施加高额反倾销税,可能会使从事该项产品海外经营的中国企业不得不选择放弃培育多年的目标市场。

2.3汇率风险

在国际贸易活动中,汽车及零部件的价格一般是用外汇或国际货币来计价。在国内实行人民币管理浮动汇率制的今天,存在人民币汇率的不规则波动,国内汽车企业在进行进出口业务及对外投资时,就难以估算费用和盈利,由此产生的汇率风险称之为汇率的贸易性风险。同时,对于出口型或有部分出口业务的零部件企业而言,人民币升值会导致在国际市场价格竞争力减弱,直接影响到产品出口。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国内汽车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和并购活动使用的是外汇,如果外汇汇率上升,就会使投资者遭受巨大损失,汇率的剧烈变化甚至可以吞噬企业利润,此汇率风险称之为金融性汇率风险,由于汇率波动频繁,难以采取更有效的方法管理汇率,国内汽车企业面临巨大的汇率风险。

2.4技术风险

在世界汽车工业实施平台战略、全球采购、模块化供货渐成趋势的条件下,国内汽车企业因在技术、服务、成本等方面的弱势,难以在产品、价格、质量、服务等全方位竞争定位,难以全面形成全球供货配套能力。当前国际汽车市场竞争的实质就是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节能、环保、安全成为汽车发展的主要趋势。特别是世界各大汽车企业围绕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重点领域,把主攻方向从以寻求规模效应转向以微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改造汽车工业,不断开发研制各种新车型的汽车零部件,抢占技术竞争置高点。对国内汽车及零部件企业来说,2004年750多家重点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研发费用只占销售额的1.75%,较2003年有所下降,难以形成有效的技术开发能力和积累,不能适应国内外汽车市场发展的需要。

2.5出口风险

国内部分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尽管整体外向度低,但发展极不平衡。一是国内制造的整车出口实力不强,零部件企业规模小、专业化水平低,出口产品结构中科技含量大、效益高的电子类产品比例较低,产品结构缺乏国际竞争力。二是产品质量还不过硬,尤其是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目前大部分汽车出口企业未建立独立的售后网点和体系,难以开展有效的售后服务。三是质量标准认证、成本竞争力及运输交货是目前制约中国汽车产品出口的重要影响因素。

2.6商业信用风险

国内汽车企业在海外经营中涉及进出口、中介、汇兑、保险等诸多环节,任何环节的失信行为都可能使交易失败,进而给企业带来巨大风险。同时,国内汽车企业急于消化过剩产能,可能急于开拓国际市场,不注意考察合作伙伴的资本实力和商业信用,没有建立风险防范控制系统,就大幅度地开展海外贸易投资,最终因为商业伙伴的失信甚至诈骗行为而蒙受巨额损失。

2.7知识产权风险

跨国汽车公司以其强项技术专利为基本专利,对其改进技术及相关技术均申请专利,形成一个由基本技术同相关技术一起构成的专利网,从而形成专利壁垒,使国内汽车企业在国际市场面临知识产权壁垒。同时,国内汽车企业面临着跨国汽车公司恶意申请专利,在获得专利授权后用于不正当竞争或者直接攫取非法利益的行为,并使用知识产权专利侵权诉讼国内汽车企业,在国际汽车市场上面临着较大的知识产权风险。

3国内汽车企业实施海外经营战略的对策与建议

面对国内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纷纷实施海外经营战略,应积极指导汽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开展风险综合评估,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同时加强海外经营人才队伍,建设出口基地,搭建跨国经营专业化信息平台,并加紧扶植自主品牌企业,支持企业自主技术创新,鼓励支持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开展海外直接投资,扩大市场经营范围,进一步适应汽车生产全球化趋势。

3.1加强做好跨国经营风险评估,提高海外经营抗风险能力

按照东道国政府与我国政府关系亲疏程度,综合分析判定目标国的总体政治、经济及市场形势,据此以筛选相对适宜的海外经营目标国。一是从宏观方面,注重东道国政府目前的能力、政治风险的类别及稳定程度的风险评估,以确定政治风险程度,力避政治风险。二是从产业方面,注重东道国产业发展环境、产业政策等方面的评估,以确定进入壁垒程度,力避政策风险。三是从市场方面,注重分析评估市场准人条件、潜在竞争对手情况及产品结构变化趋势等因素,以确定市场竞争程度,力避市场风险。

3.2加强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搭建专业化信息网络平台

参照国际经验,零部件生产企业依托多个独立的汽车整车生产企业配套和进入国际汽车零部件采购体系。一是积极筹建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支持汽车大集团与优势汽车零部件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拓展国际汽车市场。二是加大信息服务力度,健全汽车零部件出口服务体系,搭建面向国内外汽车及零部件市场的专业化信息网络平台,进一步完善出口基地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三是积极提高品质竞争力和效率,强化国内企业作为研究开发基地作用的同时在投资国促进本地化生产,努力扩大海外投资,寻求双赢局面设,为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培养和引进业务技能强、精通外语以及了解国际文化的经营管理人员是中国领先企业海外经营成功的关键。一是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汽车企业为海外经营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给予优先支持。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实行奖励,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二是构建汽车产业外向型人才培育平台,着力培养一批精通外语、法律、管理、财务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大力实施海外机构人员本地化战略。

3.4加紧扶植自主品牌,保持汽车产业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

积极推进汽车及零部件向高附加值、高技术的产品方向发展,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一是在扩大汽车零部件出口的同时,积极推进整车特别是乘用车加快进入国际市场,充分发挥自主品牌企业在汽车及零部件出口中的带动作用。二是设立出口基地专项扶持资金,发挥出口信用保险和担保体系的作用,大力培育自主品牌出口。三是积极应对国外技术贸易措施,提高出口市场准入门槛,注重建立诚信评价机制,规范出口秩序,促进保护知识产权。

分析企业经营风险范文10

一、联合经营的优势

联合经营的出现带来了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竞争革命,使联合成为最高境界的竞争。然而,这一切都必须建立在有效规避风险的基础之上,只有有效规避了风险,才能真正实现企业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在国际工程承包领域,建筑企业的联合经营方兴未艾。它们通过建立联合经营关系形成技术互换和优势互补的关系,通过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各自专长,整合各自特色的技术知识存量,相互分享各自的技术成果,有效突破技术贸易壁垒,共同构筑对外一致的技术优势地位,大大提高了市场竞争能力。

二、联合经营的风险

同任何事物一样,联合经营也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联合经营风险也会严重损害企业的竞争优势。就国际工程承包领域而言,建筑企业联合经营风险主要表现在下几个方面:

(一)联营中企业会丧失原有的核心竞争力,强化对手的竞争优势

在合作过程中,企业可能无意中将自身的核心技术或市场知识外泄,从而使竞争优势弱化。而当企业的竞争优势完全丧失之后,联营就可能解体,因为在合作伙伴看来,自己已经没有任何资本。即使联营关系继续维持,企业也没有什么发言权。这时,联营伙伴已发展成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二)联营企业被联营伙伴兼并或收购

如果企业建立了太多的联营关系,往往只有被合作伙伴利用,难以在联营中拥有强势或成为联营的主导。盲目加入或勉强加入某个联营,往往会加快被合作伙伴遗弃和被合作伙伴并购的风险,从而违背企业参与联营的初衷和原先追求的目标。

(三)联营企业之间的矛盾冲突会导致联营失败

有成功的联营,失败的联营也为数不少。究其原因,可能是联营的目标不一致、不兼容。有些企业加营只是为了借助伙伴的某种优势来达到目的。此时,联营的目标与其中一个伙伴的目标就可能会发生冲突。此外,文化差异所产生的摩擦也不能忽视,这些都会导致联营的解体和失败。

(四)协调成本过高导致联营绩效下降

如果联营内部的协调成本高于市场交易成本或内部一体化的管理成本,那么至少从理论上说联营的构建是一种不恰当的选择。如果联营成员同床异梦,或经营理念差距甚大,就可能导致联营的失败。

(五)联营企业间的任务分配不合理

在贡献和任务方面达成协议并不容易,如果一方负责了更重要的任务就会使其对联营有更多的影响力,从而使其要求获得更大的利益。因此,任务的分配也会成为联营解体的根源。

(六)联营企业间的利益分配不均衡

当联营运作较为成功时,收益就成为合作伙伴关注的焦点,每个伙伴都想获得一份公平的收益。一般来说,合作各方对公平的定义肯定是不一样的,而且谁都想获得更大的一份蛋糕。因此,在利益分配上往往会导致联营的失败。

三、规避联营风险的策略

(一)慎重选择联营伙伴

1.选择与自己有较大兼容性的伙伴

如果双方在经营战略、决策风格、管理结构等方面具有兼容性,那么联营发生冲突的概率就会大大减小。如果伙伴在组织、文化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差异过大,就会导致沟通困难,很难正确理解对方的意图,那么也难以对实现目标所要采取的方式达成共识。

2.选择与自己优势互补性强的伙伴

联营的目的就是寻求一个能帮助自己克服自身弱点的合作伙伴,通过不同企业的优势互补和资源重新整合而实现1+1>2的协同效果。如在一个填海工程中,马路、渠务和箱涵工程是自己的强项,就应该选择抽沙填海强项的企业来合作,这样才能做到优势互补,实现共赢;相反,选择一个抽沙填海不强的企业来合作,要想借助对方发展壮大自己是不可能的。

3.选择与自己有同样投入意识的伙伴

如果合作伙伴不愿意向联营投入必要的时间和资源,那么他就会浅尝辄止,机会主义倾向就会增强,当自己利益受损时他就很容易退出联营。

4.优先从现有的合作伙伴中寻求

因为以前相互往来的经历可以为两家公司能否友好相处提供有力证据。人际关系的纽带已经建立,通常情况下,现有合作伙伴比新伙伴容易沟通,对方的能力、商业理念和公司文化都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合作双方对将要合作的联营业务都很熟悉。

5.联营伙伴不宜选择太多

选择伙伴太多,会使的自己的施工技术、经营策略、商业手段等四处传播,泄漏商业机密,这样会削弱自己今后的竞争能力。最好有比较长期的合作伙伴,尽量做到同一个联营体在多个项目上长期合作,这样双方可以专心维系经营关系,增加了解,长期发展。

(二)保持联营体良性运作

选择好的联营伙伴仅是第一步,更重要的还要看联营体运作的效果。只有联营体运作良好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取得较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项目联营体要想自始至终处于良性运行状态要具备以下三个必要条件:

1.联营伙伴之间要相互信任

联营伙伴之间既有共同利益,又有各自的利益,在对待各种利益的分配时,联营体各方必须充分合作,高度信任,既要积极主动争取自身利益,亦要遵循不能损害合作伙伴利益的合作精神和工作原则。如果在联营体内部发生利益冲突,各合作伙伴的高层要充分发挥智慧,相互谦让,寻求利益平衡点,共同维系联营体的平和气氛,确保相互之间的信任基础不受破坏。

2.联营伙伴之间要签订科学而详尽的联营协议

科学的联营协议,主要体现在公平。各伙伴之间要强调高度信任,但并不能保证伙伴之间没有利益冲突和合同上的争议。所以,联营协议是一份非常重要的文件,它关系到以后各伙伴之间的责任承担、权力分配、利益占有等重要事项,所以联营体在实际运作前应共同签署一份联营协议,详细规定伙伴在联营体内的责任、权力、义务和利益。

分析企业经营风险范文11

(一)样本选取与分组设计

数据样本截止2010年12月31日上市的创业板企业共154家企业,其中苏州恒久(300060)由于提供虚假材料而被中国证监会取消上市资格,募集资金返还投资者,剔除300029、300055、300113、300125极端数据,共计有效样本149家,其中有vc/pe支持的企业为86家,无vc/pe支持的企业为63家。(具体分布见表1)。

(二)指标选取

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条件中明确要求:企业要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发行人应当主营业务突出、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百分之三十且应当主营业务突出……因此,在选取财务指标时综合考虑企业的盈利能力、成长能力、运营能力等因素,选取了下列指标,以综合评估企业经营绩效。每股收益(EPS),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衡量普通股的获利水平及投资风险,是投资者、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据以评价企业盈利能力、预测企业成长潜力、进而做出相关经济决策的一项重要的财务指标。总资产收益率(ROA),衡量公司运用股东和债权人投入资金的效率指标,它可以考核公司运用这些资金进行经营的获得能力,在同行业之间具有可比性。因此,总资产收益率(ROA)比净资产收益率(ROE)在衡量公司获得能力方面更为有用。营业收入增长率(OIGR),是企业本年营业收入增长额与上年营业收入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营业收入的增减变动情况。营业收入增长率大于零,表明企业本年营业收入有所增长。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越快,企业市场前景越好。总资产周转率(TAT),综合评价企业全部资产经营质量和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周转率越大,说明总资产周转越快,反映销售能力越强。

(三)研究思路

为分析风险投资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本文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无风险资本支持对于企业在创业板IPO前经营绩效是否会产生实质性影响,风险资本的介入是否提升了企业经营绩效;第二、有无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在创业板IPO后,企业经营业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情况;第三、企业在创业板IPO后,风险投资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会产生如何影响。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提出了下列假设:假设1、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在创业板IPO前经营绩效应好于无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假设2、企业在创业板IPO前后经营业绩应不会发生显着性变化;假设2a、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IPO前后经营业绩应稳定增长;假设2b、非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IPO前后经营业绩应稳定增长。

二、风险投资与企业经营绩效假设检验

(一)风险投资与非风险投资企业IPO前经营绩效比较分析

在分析风险投资与非风险投资对于企业经营是否产生影响时,本文采用了上市前两年的财务指标均值进行比较。2009年上市企业,选取2008年与2007年的均值;2010年上市企业,选取2009年与2008年的均值,把风险资本支持与非风险资本支持企业分两组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检验风险资本对创业板上市企业IPO前是否有显着性影响。从分析可看出88家风险资本支持的与66家风险资本支持的上市企业每股收益、营业收入增长率、总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无论是否无风险资本支持,上市前企业每股收益、总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三个财务指标无显着性差异,只是营业收入增长率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明显高于非风险资本支持的企业,即假设1不成立。

(二)风险投资与企业IPO前后绩效检验

为了分析风险投资与非风险投资对于企业IPO后业绩有无影响,对IPO前一年、IPO当年及IPO后一年进一步分析比较。在分析是采用了上市前一年、上市当年及上市后一年的财务指标均值进行比较,2009年上市企业,选取2008年与2009年数据,2010年上市企业,选取2009年、2010年与2011年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从分析检验看,无论是否有风险资本的介入,企业在IPO前一年、IPO当年及IPO后一年,财务指标总体呈现单边递减的状况,企业IPO后的经营业绩明显低于上市前一年及上市当年,因此,假设2、2a、2b均不成立。

三、创业板企业

IPO前后经营绩效变化实证分析由于IPO前后,企业总资产收益率(ROA)发生了显着变化,而ROA更能全面反映企业经营状况,为此,本文将选取ROA为因变量,同时构建自变量(控制变量)来分析风险投资对企业经营绩效产生如何的影响。在构建自变量时遵循选取了净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及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以这三个变量为分子,选择共同的分母总资产,定义净利润/总资产为总资产净利率、主营业务利润/总资产为总资产主营利润率、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总资产为总资产经营现金率。统计检验量相关检验系数分别为:调整R2=0.935,F=136.298,DW=1.636,有较好的拟合程度。对于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创业板上市公司:VC持股比例、VC持股时间、VC投资机构数、VC主要股东及保荐商声誉对企业经营业绩有一定的影响。具体而言,VC投资机构数越多,企业经营绩效越好,这也是资源配置的体现,资金流向成长价值高的企业;VC持股时间长,对于企业经营绩效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一家风险投资机构控制企业股权10%以上,企业经营绩效要好一些;但如果多家风险投资机构同时介入一家企业,导致股权分散,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会产生负面影响。自证监会颁布证券公司分类评价后,保荐商在一定程度上看中的还不是企业经营绩效,更多的是发行承销费用。[7]

分析企业经营风险范文12

众兴机械设备公司是鹤煤集团多种经营产业的支柱企业之一,但由于众兴机械设备公司的产品大都局限于鹤煤公司内部市场,主要面向煤矿企业,企业对煤炭市场依附程度也较为严重,这种对内部市场十分依赖的状况使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因素明显增大。

为了保证正常的生产经营,使企业能够顺利发展,众兴机械设备公司创建了经营风险预警机制,目的是及时预测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经营风险,采取有效措施避免风险和危机的发生,一旦企业面临风险,利用风险预警机制,能够及时防范及时控制。

二、经营风险预警体系的内涵

从理论上说,企业经营风险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预期后果估计中较为不利一面的或然性,也就是说,是会给企业带来不利后果的事件发生的概率。所谓风险,一般来说就是指发生不幸事件的概率,也就是一个事件产生经营者不希望的后果的可能性。

同其他任何企业一样,众兴机械设备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风险。由于经营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并且有些风险会对企业的生死存亡产生重大影响。基于此,众兴机械设备公司建立了一套经营风险预警体系,对企业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事先进行预警。这个预警体系正确地对企业经营风险进行分析与预测,及时、准确地对企业经营风险作出预警,并迅速地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与决策,实践证明,这是规避企业经营风险的有效途径。

三、构建经营风险预警体系的方法

众兴机械设备公司研究实施的经营风险预警体系主要包括三大预警管理系统,即经营战略风险预警、资金运作风险预警、财务安全风险预警。

1、经营战略风险预警

经营战略风险是指危害到企业发展和产品价值的一系列外部事件和趋势,它通常危害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

(1)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出来评价程序及内容,根据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确定出风险评价的内容。

风险评估的内容主要是对风险性质、级别进行综合评判,据此制定科学的风险预警策略。包括风险范围的确定、识别风险、风险分析三个程序。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风险分析的结果,经过风险分析,会得到大量风险性质及风险程度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界定后,就可据此制定科学的风险预警方案。

(2)依据风险程度,明确风险管理重点。

①识别并应对战略风险。对所面临的战略风险的识别,按三个步骤进行:即外部环境的分析判断、内部条件的分析判断、经营策略的分析诊断。

根据众兴机械设备公司生产经营的特点,对外部环境的分析判断主要是针对外部市场信息的不确定性进行风险分析,时时掌握市场动态;对内部条件的分析判断是针对企业自身的管理能力、员工状况以及业务部门的运作状况进行监控,时时调控风险因素;对经营策略的分析诊断则主要考察战略风险的成因及制定、实施经营战略过程中与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的匹配是否合适,时时进行纠偏修正。

②依据其严重程度,确定管理重点。

确定风险的严重程度是通过判断该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造成损失的严重性大小来进行的,一般情况下是把对风险危害的评估分为五级,级别越低风险越小,级别越高风险就越大。

1级风险有轻微影响可忽略不计, 2级风险有较小影响, 3级风险有一般影响, 4级风险为较重影响, 5级风险有灾难性影响。风险级别越高,即为风险管理的重点目标。

3级以下风险由引发风险事因相关业务部门负责风险的分析和处置,4级、5级风险由公司管理层负责分析和处置。一般情况下,受管理职责和权限的制约,属于经营策略性的风险,大都由管理层关注并掌控其动向。

③对风险目标进行量化预警

依据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要将预测值与标准值做比较,对经营战略风险进行量化预警。在实际应用中,众兴机械设备公司主要是采用计算风险度的方法,对经营风险进行量化的。

风险度也就是预警指数。首先是设定不同级别的风险度水平做为测试标准,将特定数值与基准数值进行比较。

根据其差异度作为判断风险预警依据,计算公式如下:

预警指数=(监测实际指标值-预警标准临界值)/预警标准临界值

风险度按5级制打分法打分,每差3%为1分,对利润指标完成情况监测风险度的计算如下:

以2015年3季度为例,经监测净利润可能完成32万元,原预算额为40万元,预警标准临界值定为36万元(这个数值为公司净利润风险承受度最低限量)。

风险度=(32-36)/36=-0.111,即11.1%

风险度等级=11.1%/3%=3.7级,接近4级。净利润预算不能完成的风险很大,后果严重,据此风险预警分析结果,公司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立即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保证了利润指标的完成。

(3)积极采取措施,制定正确的应对风险策略

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经营风险,众兴机械设备公司根据企业和业务特点制定了应采取的措施和风险管理对策。在应对与防范风险的过程中,重点是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防止和纠正轻视经营风险,片面追求收益而不讲条件与范围,认为风险越大、收益越高的观念和做法;二是防止单纯为规避风险而放弃发展机遇。

2、资金运作风险预警

在众兴机械设备公司实际经营运作中,资金运作主要涉及到货款回收和成本支出及投资过程中面临的经营风险。这些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及长期投资项目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损失。

(1)分析可能形成风险的原因

货款回收和成本支出风险主要是指由于资金支出与资金回收之间的时间差而引起的成本增加的可能性,一般有两类原因:一是货款回收周期长,大量资金被占用,现金流出量超出现金流入量而产生的资金占用风险。二是货款回收慢导致材料费无法及时支付,而且回收到的货款大都是承兑,导致供货商提高材料费用而形成的成本增加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长期投资项目未来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损失,比如建立新的生产线,研究开发新项目等,不能带来合理的回报,甚至发生亏损的可能性。

(2)建立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指标体系

①资本结构的稳定性,资本结构如果变动过大,可能影响经营活动及财务目标的实现。资本结构比率=借入资本/自有资本

②长期负债比率,应在30%~40%之间比较合适。长期负债比率=长期负债/总资产

③债权销售比率,比率越高,安全性越强,临界值一般为5,一旦观测值低于5,则表明进入危险区,应提高警惕采取措施。债权销售比率=销售收入/债权额

④利息保证倍数,能够衡量企业是否从经营活动中产生足够的盈利,以保证定期支付利息。这一指标比率等于1,说明赚来的钱刚够融资借款的成本;大于 1,企业才有利润;小于1,说明赚来的钱还不够利息。利息保证倍数=利息及税前利润/利息支出

⑤资本成本,企业必需追求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即资本结构成本应最低: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债务额占总资本比重×债务资本成本×(1-所得税率)+权益额占总资本的比重×权益资本成本

对资本运作风险状况的评估采用的是指标比较法,将测算指标值与融资决策的目标进行比较,观察其差异是否超过容忍度,是否达到预警临界值。风险等级分为五级:1级优良状态(无风险征兆);2级正常状态(低度风险);3级轻微状态(中度风险);4级严重状态(严重风险);5级危机状态(高度风险)。

(3)建立风险预警的责任机制

为了做好风险防范工作,落实责任,明确专人负责风险指标的测算与监控,积极采取控制措施:

①注重资产与负债的适配性,合理确定长短期负债结构。

②合理确定资产负债率,严格控制负债规模。

③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只要企业盈利水平较高,净资产增长较快,就可以从根本上消除收支性风险。

3、财务安全风险预警

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在财务管理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业实现的财务收益和预期的财务收益背离,因而有蒙受损失的机会或可能性。

(1)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是指在企业财务危机的控制过程中,设立一些科学的敏感性财务指标,通过观察这些指标的变化,对可能出现的财务危机进行预防的一种财务分析系统。综合评价企业的效益即获利能力、偿债能力、经济效率、发展潜力等方面入手防范财务风险。

从资产获利能力分析,监测的指标有: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资产平均总额),表示每元资本的获利水平,反映企业运用资产的获利能力,总资产报酬率=息税前利润/资产平均总额;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成本费用总额),反映每耗费一元所得利润水平越高,企业获利能力越强,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利润/成本费用总额。

从偿债能力分析,监测的指标有: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该指标反映企业资产的流动性,该比率越高,偿债能力就越强,如果流动比率过高,会使流动资金丧失再投资机会,从本企业生产状况分析,最佳为2左右;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一般为40~60%,在投资报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时,借款越多,利息越多,同时财务风险也越大。

从经济效率分析,监测的指标有:反映资产运营指标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与产销平衡率。这个指标的高低也直接体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产销平衡率=产品销售产值/工业总产值。

从发展潜力分析,监测的指标有:总资产保值增值率=(经营活动所产生现金净流量+分得利润所收到现金+现金利息支出+所得税付现)平均总资产;销售增长率(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销售收入净额)。

(2)财务风险评估方法

众兴机械设备公司采用了经改进的功效系数法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对选定的每个评价指标规定几个数值,一个是满意值,一个是不允许值,设计并计算各类指标单项功效系数,运用特尔菲法确定各个指标权数,用加权算术平均或者加权几何平均得到平均数即为综合功效系数,用这个方法可以定量化企业财务状况。

依据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各种因素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大小,采用“记分法”进行打分,将各种因素的得分加起来,就能确定企业经营的风险程度。打分的方法是,对于每一项分值要么是0分,要么是满分,分数越高风险越大。众兴机械设备公司实际操作中得出的经验是:总分为0最理想,25分为临界分,18~25分的区域为“警戒区”,25分以上则表明已处于高风险区,正面临经营失败的危险。

(3)建立预警机制考核制度

为了及时解除财务风险预警,落实责任,建立了以下考核制度:

①定期通报制度,每季度对预警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收集整理并向领导及时反馈,及时向各部门通报预警指标的完成情况,便于采取措施,增强工作落实的责任感和紧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