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播音主持教程

播音主持教程

时间:2023-05-31 09:37:02

播音主持教程

播音主持教程范文1

[关键词] 高职院校;主持与播音专业;通识教育

当前,通识教育不断得到教育界学者的认可,因此,我国的高职院校主持与播音专业应不断改变教学手段,逐渐引进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一种不具有专业性,但是应用广泛的基本能力、知识、价值和态度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健全的人格,即使学生成为能够适应时展的人才。

1.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高职院校进行通识教育,主要是用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行为、道德、意识和责任,从而帮助学生将职业和社会相结合,使学生不仅能够在职业生活中展示和提高自身的技艺,而且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精神面貌。从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的书中我们发现,若想开发新的课程和教学,应解决四个基本问题:首先是学校要达到的教育目标是什么?第二是为达到这些目标应提供哪些教育经验?然后是如何将这些教育经验有效合理的组织到一起?最后是怎样确定这些目标能否实现?通过这些问题,我国的教育学专家提出了四个阶段:首先,确定教学目标;然后,选择教学经验;然后,将得到的教学经验合理的组织;最后,对结果进行评价。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主持与波音专业的基本要求包含以下几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要做到遵守法律,诚信守礼,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拥有良好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素质等。

2.通识教育的适应性

近几年以来,我国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局面,首先是拼直播,目前我国的省级以上广播电视媒体基本上完成了新闻节目的直播,像湖南金鹰和湖南经视基本上实现了全部新闻节目的直播,在新闻大事发生时,直播是观众的首要选择,因此,能够进行新闻节目直播的媒体能够对观众产生巨大的吸引。随着技术的发展,广播新闻直播逐渐普遍,像前几年的长沙的撞人事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事件发生后,不到5分钟的时间内,所有的新闻工作人员全部进入工作,主持人进行直播。这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在新闻广播节目中,直播已逐渐常态化,因此对新闻主播和记者都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立已迫在眉睫。

除了拼直播以外,另一个就是拼现场,新闻广播的目标是快、活、新,因此,观众更加喜欢的是在现场进行生动真实的现场报道。因此,在当前的新闻媒体中,现场连线越来越普遍。像在金鹰的955电台的午间新闻中,不到半小时的节目,仅现场连线就占到了一半以上,因此,在最近举办的一次记者招聘活动中,现场连线作为面试的第一步。这对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是一个新的挑战,使很多的应聘者感到不适应。

然后是拼讲述方式,在近年来的新闻节目中,逐渐将新闻故事化作为一种全新的讲述方式,这种讲述方式是将新闻事实以故事的方式讲述给观众,使观众能够更加形象生动的了解新闻事件的发展。新闻故事化是新闻节目制作的一种全新的尝试,它不仅仅需要新闻采编人员能够将新闻语言处理的更加生活化和口语化,另外,也对主持人的语言功力提出了更加高的要求。随着新的新闻讲述方式的推广,传统的新闻播报已逐渐被取代,而新的讲述方式更具有亲和力和平和性。

3.新挑战下,应不断改革教学手段

对于通识教育,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分别是生活体验、课堂教学和环境熏陶。通识教育自开展以来取得的进展很小,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高校不能将通识教育的方法和通识教育的目标完美的结合,从而导致了两者之间的脱节。如果想要高职院校主持与波音专业通识课程教学实现预定的目标,就必须不断完善教学手段,将其多样化。为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可以尝试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得到一个具有高度自由的学习空间,这样,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通过学生自己的讨论、反思和总结,能够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这样的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但是教师应先确定好讨论的主题,在讨论的过程中注意引导,不能让学生任意讨论,要保证讨论始终在教师的可控范围内,这就对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和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不断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4.总结

总之,高职院校主持与播音专业同时课程教育课程的设置能够帮助新闻媒体培养更加良好的专业人才,然而,在当前的很多高职院校,通识课程往往不能得到老师和学生足够的重视,因此,导致通识教育的影响和作用微乎其微,因此,要不断提高通识教育的认可。高职院校应当不断开展新的通识课程,通过通识课程教育,帮助高职主持和播音专业的学生提高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吕炜,魏娜.播音主持专业日常教学评价研究[J].艺海,2012,(8):148-148.

[2]罗赛清.主持与播音专业“学岗直通”特色实践教学初探[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1):56-56.

播音主持教程范文2

关键词 播音主持 教学 改革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1.017

On Approach of Radio host Art Professional Teaching Reform

LUO Xiangyu

(Colleg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s,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 Zhoukou, He'nan 466001)

Abstract With the scale of the radio host Art Teaching expanding in our country, the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 new way of teaching reform broadcasting and hosting art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herein chaired issues that arise on our broadcast, we recommend that our universities continue to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staff,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mbining teaching,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students focus on human culture and so on, it is desirable for contributing to the radio host Art Teaching Reform of our country.

Key words radio host; teaching; reform; way

近年来,随着我国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广播电视行业也取得了较快发展,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我国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教学规模也不断扩大。然而,我国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学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还不够完善,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比如师资力量薄弱,缺乏专业的教学队伍,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硬件设施不足,教学模式过于单一,教学观念落后,不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等。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学的发展。所以,对我国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学进行改革迫在眉睫,这是我国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本文就目前我国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我国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点看法,以期望对我国高等院校的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1 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近年来,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业以及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对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师资队伍是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得到保障的前提。专业的师资队伍是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以及合作者,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师只有具备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的综合知识,全面的个人素养以及卓越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才能在当今时代做好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学工作,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然而,由于我国播音主持专业教育发展时间较短,播音主持专业教师资源极其匮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学的要求,在很多的高等院校甚至没有专业的教师,都是从中文、语言等文科专业抽调的教师。教师自身对播音主持专业的相关知识理解不深,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缺乏理论的支撑,所以往往没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若想培养出优秀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就必须要有高水平的、专业的师资团队做保障。所以,一方面,高校一定要不断加强播音主持专业教学队伍的建设,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人才,加大对人才的创新培养力度,定期组织播音主持专业教师进行学习进修,积极学习先进的播音主持专业知识,不断地组织教师进行自我素质的提高,培养出一支高水平、专业的播音主持专业教学队伍。另一方面,播音主持专业教师要明确自己的主攻方向,不断地努力学习,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在自己主攻的领域内有所建树,并出色地完成在自己领域内的教学任务,能够在教学中与时俱进。另外,从事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教师最好能有一定的实践经验,高校可以从各个广播电视台引进具备播音主持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补充到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队伍中来,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播音主持专业不同于其它专业,它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高校为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提供实践性教学与教学资源的多少直接影响了播音主持教学对人才的培养。然而,目前好多高校为了增加经济上的收入全都开设了播音主持专业,而学校却没有足够的教育资源来供学生进行实践。很多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硬件设施不足,完全不能满足教学的需求,造成学生在话筒前、镜头前等的实践机会少,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质量难以保障,这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及提高。

所以高校的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掌握理论知识,才能使得所学更扎实。首先,各个高校应该在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硬件设施上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有助于学生实践学习的播音主持环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从而提高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效率。其次,在当今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高校应该积极构建一个以新媒体为平台的开放、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可以通过这个新媒体平台进行自我实践,从而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融合。另外,除了播音主持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之外,高校还应该多多进行播音主持实践教学,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播音主持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高校也可以进行校合的模式,积极与各个电视台开展互动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获得更多的在电视台进行播音主持的实践环节,使得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锻炼,达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良好效果,使得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3 加大教学创新力度

我国高校中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对于文科类以及理论知识的教学还行,但是对于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则显得相对落后,枯燥的课堂学习使学生感到没有趣味,缺乏学习的动力。此外,我国播音主持专业教学课程设置不太合理,教材内容过于陈旧,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许多新的节目类型不断出现,主持模式不断变化,这就要求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创新。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已不能适用,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

首先,高校应该对播音主持专业教学课程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做到与时俱进,添加一些更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新内容。另外,教学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功,了解每一种类型的节目的技巧与特点,做到对自己擅长的领域游刃有余。学校在设置教学课程时可具体针对每个学生的主攻方向设置不同的课程,使得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主攻方向,从而在自己主攻的方向有所建树。其次,在教学内容上,高校也应该更具目前社会上流行的元素进行不断更新,做到与时俱进,积极锻炼学生对新事物的敏感能力,将广播电视行业对播音主持人的能力需求融入到教学当中,使得学生能够适应当下广播电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最后,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教学老师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将学生分成几组进行比赛,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环节当中去。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师一定不要采取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以免学生对学习播音主持的兴趣逐渐丧失,一定要做到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

4 注重对学生个性的培养

当前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各个新的广播电视节目不断出现,各个特点鲜明,这是一个表达自我,张扬个性的时代。所以高校在进行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的同时也要实现个性化教学,注重对学个性的培养。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与优势,都有区别于其他同学的典型特征。

所以,首先,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应该是人性化的、有人文关怀的教学工作,高校教师在进行播音主持教学的时候,应该因材施教,使得学生的优点最大化,实现扬长避短。有的学生个性开朗,思维活跃,善于表达,能言善辩,但是语音与面貌情况不佳,对这一类型学生的培养应该偏向即兴口语表达,现场报道或者是外景主持等;而对于声音条件较好的学生可偏重新闻播音方面的锻炼。其次,高校可以将播音主持专业教育与第二学位教育教学相结合,既培养学生播音主持方面的专业技能,又培养学生其它方面的技能,比如财经、法律等方面的知识,这样就可以使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知识背景,从而能够胜任不同类型的节目主持。对于播音主持专业的艺术生来讲,其就业面应该是比较宽的,并不局限于播音主持这个行业,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和爱好选择自己的职业,所以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职责就是发现学生的特长,注重其个性化发展。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播音主持作为我国媒体不断发展的推动力,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播音主持专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对我国播音主持专业进行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播音主持教学一定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不断发展。高校应该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不断对其进行创新,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实现全面发展,为我国培养出优秀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促进我国播音主持业的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韵.播音与主持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大家,2012.6:290.

[2] 刘婷.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考试周刊,2015.40:15.

[3] 薛慧敏,郭军帅.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创新模式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9:158+160.

[4] 任燕,顾芳芳.突出特色打造品牌――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改革刍议[J].新闻界,2011.4:144-146.

[5] 杨宁.论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创新发展[J].天中学刊,2014.6:131-133.

[6] 王子昕.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之我见[J].品牌(下半月),2014.12:130.

[7] 刘飞曼.我国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J].新闻传播,2015.3:58-59.

[8] 曾致,罗赛清,李燕湘.通识教育与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思路[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66-69.

[9] 蒋丽芬.对播音主持专业特色化教学的思考[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5:73-74.

[10] 李雪.全媒体视域下地方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创新研究[J].新闻知识, 2014.7:87-88+91.

[11] 赵娜.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研究[J].新闻知识,2013.9:70-71.

播音主持教程范文3

贾宁,男,播音指导。天津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系主任、教授,主要从事播音主持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播音主持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播音主持委员会常务理事。1974年起在天津人民广播电台任播音员、主持人、播音组长,获得首届十佳播音员主持人的荣誉,播音作品及论文多次获全国一等奖。2003年正式调至天津师范大学任专职教师,著有《播音员主持人稿件表达方法与技巧》等教材及论文。多年间为中央和地方广播电视系统以及文化事业培养了很多人才,毕业生中有多人获得全国“金话筒”奖。贾宁教授在教学工作的同时,完善教学规范,加强教学系统。学风朴实严谨,学术造诣深厚,为人谦逊诚恳。他的影响力、敬业精神和专业水平获得了多方赞誉。

本期专栏介绍贾宁教授关于播音主持研究的学术论文三篇,以期在业界、学界起到借鉴作用,为我国播音主持研究及实践水平的提升发挥一定的作用。

播音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摘 要:2008年9月,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与天津电台成立电话广播工作室,为省级正规媒体与大学相关专业实践全面、稳定、深层次合作的实践形式提供了借鉴经验。新课程围绕电话广播备稿、播音、录制、制作进行,形成教师学生互动、播音系与社团各负其责的制度化运作格局,成为建在校内的“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转化为生产力,实现教学实践活动“真正”的专业水平,为建立学生自己的网络媒体提供了条件,是电话广播经验的启示。

关键词:电话广播;教学实践;专业水平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8-0147-03

电话广播是由传统媒体广播电台、传统通讯渠道电话与现代网络、数字技术有机结合产生的新兴媒体。由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和联通天津分公司(原天津市网通集团)共同努力联合创建。固定电话用户(听众)每月只要支付很少费用就可以通过电话机自由选择收听特制广播节目。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经与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友好协商,在天津师范大学挂牌成立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电话广播工作室,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作为这一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不断探索、积极推进、完善规范,使电话广播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深入感悟体验和理解消化理论知识点、提高播音主持实际水平的重要实践阵地,提高了播音主持的实战技能水平,使播音与主持教学实践与社会需求有机接轨,突出了教学实践活动的真实性。

一、电话广播的背景

2008年9月,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李英华亲手将“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电话广播”的牌匾交到了天津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延文手里。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电话广播工作室在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落户。这在全国高校播音与主持专业中开了先河。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联通天津分公司(原天津市网通集团)合作创建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电话广播并将工作室设在高校,先期总共投资近100万元,其中包括录音系统、编辑系统设备以及两条光缆线路分别流量为100兆和10兆,分别连接电台与联通公司、天津师范大学和电台,使之形成流畅的信息传递网络。目前,电话广播拥有实验型录音室5 间,录音设备5 台(套),必要时同时利用教学用播音教室和学生练习用播音室,并建立起较为完善规范的编辑、剪辑、传送体系,连续三年持续稳定运转并规范化运作。为省级正规媒体与大学相关专业实现全面、稳定、深层次的具有产学研合作性质的实践形式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二、电话广播实践课程发展的几个阶段

(一)草创、起步阶段

2008年5月至电话广播在天津师范大学挂牌的9月,电话广播的《天天读报》栏目已经开始试播。在电台新媒体开发部老师和专业教师带领下,由部分学生志愿者(主要是原学院社团广播站和朗艺团部分成员)开始进行节目编辑、播音、录制、制作、上传的试验,摸索节目运作流程。

电话广播播音室就直接设在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经改装、由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提供了部分播音设备并重新装修的原先的学生自主练习播音室(学生自主练习播音室择地另建),并可利用教学用播音室和学生练习用播音室。由于录音地点临近上课地点,创建初期,保证了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见缝插针地参与节目编辑、播音、录制、制作、上传,参与人数较多,积极性较高,还吸引了一部分其他专业的学生积极参加,有了一个好的开端。但实践中也发现有制作节目规格不统一、质量不稳定、传输不及时等问题。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及时与新闻传播学院沟通,提出了从教学体制上实现规范化,以保证电话广播工作持久化的设想。

为使电话广播工作持续坚持下去,成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践教学的“看家”内容和品牌内容,同时提高电话广播实践的专业水准,提升其在整个教学系统中的地位,2008年9月电话广播工作室挂牌后,播音与主持艺术系报学院和校教务处批准,撤销原专业必修课《科学研究方法》,设立新的课程《广播播音与主持实践》课,纳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专业必修课范畴,34学时,记学分2分。

(二)探索、布局阶段

2008年10月,《广播播音与主持》作为必修课正式运作,专业课程主要内容就是围绕电话广播的《天天读报》的备稿、播音、录制、制作进行。在老师指导和部分学生骨干协助下,由参与实践课的三年级全体学生轮流参加,在每周一学时《广播播音与主持》课程的基础上,选派学生自主完成电话广播部分时段的编辑、播音、录制、剪裁、制作全过程(其规模与参与程度为全国空前)。而节目的编辑、上传及管理工作,由部分毕业班学生带领部分院社团广播站和朗艺团学生运作。通过此项实践活动,巩固了本专业学生播音主持、广播文稿编辑、音频编辑制作的实践能力与技能。

具体的做法是:由播音系指定7位专业教师分别从周一到周日带班。将2006级的全体学生分成7个专业小组,每天分别由一个小组值班。早晨6点30分全组同学到电话广播编辑部签到,由专业教师担任领班,分派稿件和分配录音间,要求学生在7点45分之前上交录制完成的节目,统一进行剪辑和审听,挑选符合播出标准的节目发送到电话广播网络,成为听众可以随时选择收听的新型的广播节目。

带班的教师将每个组学生的新闻节目录音集中起来,每次都进行评判、打分,从吐字发声到对稿件的理解表达,逐一进行评判,最终给每一个学生在电话广播中的表现做出整体评价。

(三)完善组织阶段

2009年,原学院社团广播站经调整、充实,组建新社团“声线传媒”工作室,以二、三年级为主的学生成为电话广播工作室的实际运作实体,全面组织这项工作。配合专业课《广播播音与主持实践》进行技术操作,完成上传节目、与电台总部接洽、协调等工作,形成了教师学生互动、播音系与社团各负其责的制度化运作的格局。

声线传媒工作室逐步完善广播节目的制作流程,制定了详细的管理规章制度和业务量考核标准,严格管理节目播出流程,保证了节目的质量,使电话广播成为“正规的媒体”。

声线传媒工作室定期请辅导老师讲解节目的选稿、编辑、流程等知识,请电台在职编辑、记者和台领导进行讲座。声线传媒工作室继承了学校优秀社团原学院学生广播站的传统,在新媒体的运作中日益发展壮大,2010年成为学校十佳社团,是所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中与专业联系最紧密的,这个经历使社团成员成为本专业学生中最早的“广播工作者”。

(四)发展、开拓阶段

2009~2010学年,《广播播音与主持实践》课调整到晚间课后进行,而且将1个学时的时间改为集体上课,研究以往播出节目或分析当期稿件,之后选择出表现较好的学生进行节目录制。节目上传时间也改为晚间,截稿时间更加充裕,有利于节目质量提高和制作精致,也适应老师、学生以及声线传媒工作室的时间安排和节目播出的流畅。

同时,将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中的双语播音、主持艺术方向与采编播一体化主持方向三个小组的同学安排到《电视播音与主持实践》课程学习,主要进行电视节目采制、编辑、主持、制作等内容的实践,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五个组的同学仍从事电话广播实践(2011~2012学年,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方向和双语播音与主持、采编播一体化主持方向的学生按学期轮换参加电话广播和电视节目实践),由声线传媒工作室负责节假日和寒暑假期间节目的制作、播出任务。至此,进一步扩大了学生的实践领域,《广播播音与主持实践》、《电视播音与主持实践》课布局基本完善。

2010年起,学生社团声线传媒工作室除做好电话广播工作外,还开拓了广播节目直播体系,在校园广播开设新闻、娱乐、服务等类型的节目,并利用学校英语教学考试的听力专用调频广播频率在非考试期开辟了日播广播主持节目娱乐主持节目,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中择优选拔部分学生,充实到节目中。目前,在天津市高校广播联盟的支持下,收听范围已扩大到天津市十余所高校及其周边社区。

三、电话广播实践课程的意义

(一)把校外实践基地搬到校内,实现“产学研”结合的效果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从1993建立至今,陆续建立校外实习基地10多处,其中有些已经签署协议的实习单位因不能保证实习学生实习后的就业,不能吸引足够多的学生前去实习;而有些尚未签署实习协议的单位却因为地处学校所在城市、以往学生就业情况良好,而成为实际上很稳定的实习单位。建立什么样的校外实习基地?如何建立?成为一个难题。

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电话广播工作室建在校内,借助媒体的政策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将学生的人力优势和学校的科研优势转化为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现实产品,电话广播工作室成为建在校内的“校外”实习基地,学生的专业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实习。

2008年至今,只从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电话广播《天天读报》栏目播出的节目累计就达1500多组,近30000分钟,收听人次100多万。2008年至今,参加过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电话广播《天天读报》栏目播出的学生累计600多人,其中参与较多的200多人,电台颁发实习证书200多份。2008年至今,在电话广播工作室有过“媒体经验”的学生进入电台、电视台工作的毕业生都从电话广播实践中获益。2005级学生李大卫在电话广播初创的2008年就是首批积极参与者,2009年初以“寻找男主播”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进入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频道;2006级黄钊进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广播;田翔、于杨进入天津人民广播电台; “声线传媒”负责人张昱,进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工作;2007级张健就职于山东教育电视台;王一如进入杭州西湖之声台,都迅速成为业务骨干。电话广播成为其正式工作前的很好实践。

(二)把专业教学课堂搬到“电台”,实现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真实效果

2008~200年起,设立专业必修课《广播播音与主持实践》课,通过电话广播为核心的课程实践,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全部核心课程的体系得以在实践中完整体现和最终实现。从大一至大三学习的大多数专业课讲述的概念、理论、方法,在这里得到真实的实践。训练体系中以《播音与主持艺术概论》、《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新闻理论》、《传播学概论》、《播音创作基础》、《广播电视新闻写作》、《广播音频编辑》、《播音作品鉴赏》等内容体现的基础实训,在播音室环境下得以形象化体现。以《播音文体与语体》、《节目主持艺术》、《文艺作品演播》、《广播播音与主持》等内容构成的综合实训,在以电话广播形式出现的《广播播音与主持实践》课上得到综合体现。而在这一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创办的带有社区广播性质的调频82.6广播、带有网络电视台性质的院学生电视台、带有社区文化性质的包括馨韵朗诵大赛、主持人大赛、学院庆典、专业庆典演出、专业汇报演出等,在专业展示的同时,也是学生策划、组织、经营、操作能力的体现,成为创新实践的一部分。以往我们倡导的“仿真” 训练转变为训练中的真实,使实践教学转化为生产力,从潜能向现实转变,使学校培养的播音主持人才从“半成品”向“准产品”转变。实践教学不再是奢望和空话,而成为一种现实的存在。

例如,在实训课程中,师生共同努力,积极就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细致的观察和研究,努力寻求解决方法。其中,初期在广泛录制节目后“挑选节目”环节的设立,后期在课堂指导课后“挑选人员”环节的设置,就都是为了形成一种竞争的意识和危机意识。以此为起点,使学生在整个播音的把握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职业状态导向,这就是如果不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随时就会被淘汰,在现今的社会状态下,竞争几乎无处不在,竞争也是如此的残酷,必须积极面对。这个真实的一线播音主持环境为将要从事这个职业的学生提供了绝好的感受和理解职业状态的机会。作为电话广播最早参与者之一的2005级学生张剑同学,在2009年毕业前以电话广播为内容撰写的论文《电话广播——脱胎于传统的新媒体》(指导教师贾宁)获得了校级优秀论文奖。

(三)总结实践教学成果,探索实践教学规律

2008年电话广播开办初期,是由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每天专送的《天津日报》、《每日新报》等纸质报纸上选稿、修改、编辑,播音室直接读报纸稿件,事后保留音频和稿件。因为当时人员不固定,制度要求不明确,稿件和音频整理、保存不及时,多有流失。2009年起,新成立的声线传媒工作室健全了管理制度,同时播音稿件改为在网上电子报上下载稿件、编辑修改,播音以读屏形式实现,之后的设备更新也保证了电脑容量的提高,每天播音的电子稿件和电子音频都能做到分类保存、方便搜索。这些资料的保存,和其他专业实训课的课堂练习、专业会诊、期末口试等的音频、视频资料一样,成为宝贵的实践教学资料。由于现在专业教学分散在不同播音室、演播室,课上的录音也缺乏整理,相比之下,电话广播的音频资料是最完整的。这也为其他专业课实训音频资料的管理提供了经验。播音与主持艺术系计划将教学实践的所有电子设施用网络连接起来,分别建立音频和视频两个局域网,资料统一管理,分级别进入,资源共享,有些资料与互联网连接,社会共享,并为建立学生自己的网络媒体提供条件。这应该是电话广播经验的启示。

电话广播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实践设备不足,其中包括广播播出设备和剪辑设备、播音间空调设施和通风设施不完善等,需要在实验室建设中进一步完善。另外,进一步完善各种管理制度,节目的设置更多与一线节目相融合,增加更多节目品种,使节目真实度和可听性更高,使学生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将来到广播电视传媒部分工作提供更坚实的业务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

[2] 李元授.新闻传播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3] 吴缦,曹璐.新闻广播研究[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4] 娄雷.高校校园媒体的资源融合与发展[J].扬州大学学报, 2008(12).

播音主持教程范文4

【关键词】口语传播 基础技能课 播音主持专业 教学优化 创新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

0062-03

自1998年国家教育部进行高等院校学科调整以来,播音主持专业也在不断地完善着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在我国的播音主持专业教育中,无论是本科层次还是高职专科层次的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从课时安排、授课形式到实践练习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这样的课堂教学显然无法适应当前各个行业对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必须对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的教学进行优化。

一、“口语传播”理论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口语传播,也可称为有声语言传播、口头传播,是传播学专业术语。口语传播是指传播者(说话人)通过口腔发声并运用特定的语词和语法结构及各种辅助手段向受传者(听话人)进行的一种信息交流。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大致从人类摆脱“与狼共舞”的野蛮状态、组成原始社会开始,一直到文字的出现。简言之,就是从人类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的时期。

人类经过了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和现在网络传播阶段的发展。但最原始的口头传播仍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传播方式之一。我们日常接待、新闻、演讲、沟通性会议、公务谈判和演说等场合均使用口头传播。可以说,在网络传播时代的今天,口头传播仍是应用最广泛的。当人们对口语传播的认识不断深入(即“口语传播”的重要性),对口语传播理论的研究又一次掀起了“浪潮”(即各个学科,特别是播音主持艺术学科与口语传播领域的融合),这势必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产生巨大的影响。

(一)传统之辩――“播”与“说”之争

从上个世纪60年代播音专业诞生至今,关于播音员主持人有声语言传播样式到底是要严谨规范地“播”还是亲切自然地“说”这一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这已经成为播音主持理论研究的经典课题。其实无论是“播”还是“说”,受众对于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传播质量从未降低过要求。在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口语传播”能力愈发重视的今天,播音员主持人在有声语言传播过程中需要具备的沟通、表达与协调能力已经远远超越了“播”与“说”的争辩范围。同时,这也促使我们审视目前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反思:如何才能培养出符合当前受众需求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

(二)就业之惑――毕业即失业?

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的学生到哪里去就业?各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超高的就业率是否可信?这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根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2万~3万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走向社会,但媒体能提供的播音主持相关岗位不过几百个。那么,大量的播音主持相关人才流向了何方?是走向了媒体的其他岗位,如编辑、后期制作、摄像;还是彻底改行离开了播音主持专业?如果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毕业之后没有从事播音主持的相关工作,那么这个专业的专业性如何体现,这个专业未来将如何立足和发展?这些关于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之惑同样也对目前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提出了质疑。

播音主持专业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言能力训练,加上大学里各种课程对学生的熏陶培养,努力使之成为学识丰厚、语言得体、气质优雅的合格人才,因此,虽然播音主持是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但它所培养出来的其实是各个行业都需要的口语传播人才。根据美国华尔街日报1998年底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当被问到如何评量应征者的工作职能时,480位受访的老板一致将“沟通能力”列为最重要的个人特质。因此,具备杰出沟通能力的口语传播人才各行各业都欢迎。服务业、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其实都对这样的人才求贤若渴。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走到镜头前和话筒前工作的播音主持毕业生那么少,但各高校这个专业的就业率却那么高了。所以播音专业的定位就应该是以人文素养与生活实践为基础,培养具有沟通、表达与协调能力的口语传播专业人才,以适应社会和职场的需求。这一点,有几所大学走在了创新与改革的前沿,如台湾的世新大学有口语传播系,厦门大学和中国传媒大学都在研究生专业里开设了口语传播方向等。专业定位的改变也必将带来课程的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二、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程教学优化的背景与意义

播音主持专业是我国特有的特色学科,有关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理论特别是技能培训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当匮乏。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敏锐的专家学者开始了关于播音主持专业技能培养方面的探索研究。例如,江西师范大学省级教改课题《“播、说、写、演”――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新路的研究》、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的《主持与播音专业“宽基础、活模块”教学改革》教改课题等。此外,还出现了部分关于“优化教学”和“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方面的著作,如《教育研究概论》、《21世纪中国教育的走向》、《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播音创作观念论》、《播音主持教学法十二讲》、《中国播音学》等。教学优化的研究与实践,从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教学的角度来看,能为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教学提供一定的方法论,也能够为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的教学提供一些可行性策略。“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教学优化的研究与实践”不仅为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探索与尝试,而且为其他专业基础技能课教学优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能够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

三、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背景下的基础技能课程教学优化策略

播音主持专业是新兴学科也是交叉学科,它的发展离不开媒介的发展,具有时代性。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而言,专业基础技能的学习是很重要的。在播音主持专业众多的专业课程中,基础技能课主要指的是普通话语音、播音发声和播音创作基础三门课程。它们承担着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入学后基础业务能力的培养以及为高层次技能训练提供保障等方面的任务。以下以钦州学院为例,对人才培养模式变革背景下的基础技能课程教学优化策略进行探讨。

(一)普通话语音――以“测”促“教”

应调整普通话语音课理论与实践在课堂中的比重,开展“分小组,分层次”的授课形式,提高效率。即先通过模拟普通话水平测试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其中参考的要素包括语音系统错误、方言语调与方言区域等。这样能方便教师因材施教,针对学习能力不同和语音问题不同的学生“对症下药”,避免以往“一锅乱炖”的局面,提高课时利用率。同时,还应将上课内容与“普通话水平测试”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课程的实用性。通过测试软件来模拟测试环境,让学生从入学伊始就以“实战”状态进入专业技能的训练。特别是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命题说话”,往往成为学生参加测试时最严重的失分点,而失分的原因除语音基础不牢还有表达状态的不规范、不得体。这是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在入学后的基础课阶段往往会面临的一个问题――过于重视字音的发音准确度和发声状态的所谓“专业化”,而丢失了言语交流时最起码的自然。简而言之,就是上完专业基础课后学生基本“不会说话”了,越是刻苦的学生问题越严重。所以,从入学伊始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普通话语音开始,教师就应该把正确的学习观念强调给学生――在任何场合说话,我们的语音和发声都应该是一种“下意识”的状态,平时的技能训练只能是在自己练习时使用,一旦进入大众传播的语境进行言语交际,就必须“忘我”。这样一种观念的形成,需要教师在语音课上及时引入,让学生将“播”与“说”的训练同步进行,不能练完了“播”再补习如何去“说”,这样不仅会降低效率而且效果也不佳。

(二)播音发声――将声乐发声技巧

带入课堂

播音发声课承担着优化学生发声状态、为学生进行嗓音修复与保健等任务,因此一直备受重视。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形式分为课堂讲授与课下训练(练声)相结合。教学难度较大、师资缺乏、学生人数多、课时利用率低等难题一直困扰着众多播音主持专业院校的师生。播音主持与声乐表演最重要的相似点就是都使用人的声音作为主要工具,所以关于声音的训练就成为两者的相通之处。可尝试将声乐发声技巧引入播音发声的教学过程中,由声乐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完成集体练声环节。这样不仅能减轻主讲教师的授课压力,提高课时利用率;在钢琴伴奏的辅助下,学生也更容易树立声音的形象和感知声音的变化,易于加强音准,拓宽音域。值得注意的是,声乐发声与播音发声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国内很多学者、专家对于将声乐发声技巧引入播音发声课堂是持反对意见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对这门课程进行教学优化时必须要求学生辩证地看待这一做法,要学会从相关艺术领域中取长补短,不能绝对盲从。声乐发声与播音发声的主要相同点在于:首先,两者都是建立在“胸腹联合式呼吸法”基础上的艺术发声方法。由声乐教师带领学生先完成呼吸方式的改变,有利于为下一步的技能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声乐发声对于声音“四要素”(即音高、音长、音强、音色)的训练要求与播音发声基本一致。播音发声方法中对于声音“四要素”的训练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如绕口令、古诗词、长短句以及众多的换气练习。而声乐发声也会通过哼唱、模唱、唱音阶以及跳音练习来展开训练。两者虽然方法不同,但是对于声音“四要素”的训练效果却是“殊途同归”的。在每天的集体练声环节,由声乐教师带领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呼吸法以及声音“四要素”的训练,是优化播音发声课堂的有效手段。但是声乐发声与播音发声也存在着巨大的不同,例如,(1)共鸣方式不同。虽然两者在训练过程中都会进行胸腔共鸣、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等训练,但侧重点不同。声乐发声要求学生在演唱过程中以头腔共鸣为主,声音要“立”得住;而播音发声却要求学生以口腔共鸣为主,尽可能接近生活中的言语交流状态。(2)吐(咬)字方式不同。声乐发声以头腔共鸣为主,因而,发声位置比较靠后,吐字与咬字较含混;播音发声相对于声乐发声而言,发音位置偏前一些,吐字与咬字较清晰。因此,将声乐发声技巧引入播音发声课堂是可行的,但仅限于集体练声环节,不应展开如歌曲演唱等较深入的声乐技能训练。把握好分寸,就可将声乐发声方法很好地融入播音发声教学中。

(三)播音创作基础――搭建教学实践的平台

播音主持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可闭门造车、故步自封。当学生从语音发声阶段进入播音创作阶段,基础技能训练的重点就由“碎片化”的字、词、句、文段的练习逐渐转移到完整的篇目训练上来。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技能,更要教会学生宏观意识、全局意识、高度的政治敏锐性以及人文关怀。这些能力的习得主要依靠两点:(1)广义的备稿。从生活中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不断积累生活经验,尽可能丰富地去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这些都是帮助我们高质量完成播音创作的有效手段。(2)搭建教学实践的平台。播音创作基础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除语言表达的内、外部技巧外,还涉及正确的播音创作道路、播音语言的特点、播音表达规律、创作前的准备等内容。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接受这些内容,仅靠课堂讲授课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多展开实践活动。2008年,教育部、国家语委、文明办等部门联合举办了中华经典诵读大赛。自2010年设立专业组比赛之后,钦州学院播音主持专业师生将每一年参赛作为检验播音创作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平台。对于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经典诵读”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教师教得如何,学生学得如何,通过参赛接受其他专家、同行甚至是全社会的检阅。截至目前,钦州学院已获得自治区级奖励多次,还分别获得2010年全国集体组一等奖和2011年全国集体组二等奖。奖项的背后是对教师教学的认可,也是对学生创作能力的认可。以前在课堂上学生很难理解的“形象感受与逻辑感受,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感受是理解到表达的桥梁”等问题,通过参加比赛,在准备阶段和比赛阶段都分别以比赛成绩、受众反馈等方式找到了答案。这种在实践中找答案的经验是教师讲授无法替代的,教师应多为学生寻找和搭建这样的教学实践平台,以实现教学手段的多元化。

(四)其他教学手段的创新与优化

除以上三种主要的教学优化手段外,还可在其他方面创新与优化教学手段。第一,在技能课教学时,以“解剖式”教学为主,以个别辅导为辅,再加上每月固定的教师集体备课和“专业会诊”,以综合式的教学取代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谓“解剖式”教学,是指由教师在课堂上专门辅导1名学生进行有声语言创作,其他同学通过分析、质疑、提问、体验的方式来参与教学。这名学生成为课堂上的“标本”,其他学生要在其身上发现问题且找到解决或改善的办法,并防止自己犯同样的错误。与“专业会诊”不同的是,这是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共同进步的有效方式;而“专业会诊”是由教研室全体专业教师共同完成对1名学生的授课和辅导。第二,播音主持专业的基础技能课要求学生在课后要完成大量的录音、录像作业以便下一次课向专业教师“回课”,但是长期以来交作业的方式和考评的标准却一直难有创新。在当前这样一个媒介飞速发展的时代,可紧跟时代步伐要求学生以新媒体为平台向教师提交作业,如微博、播客等。学生要交作业必须先将作业上传至视频网站或播客,然后在微博上作业信息并“@”任课教师和实践导师,教师就能在网上接收作业并和学生展开交流。这样做既节省了电脑空间和拷贝作业的时间,又能准确地记录学生交作业的次数,避免了以往的很多麻烦和误会。此外,由于在新媒体上作业信息,容易给学生一种“媒体从业者”的感觉,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力求作业达到媒体播出的标准,无形中提高了作业质量。对学生作业质量的评价我们更倾向于由一线的播音员、主持人(实践导师)来进行点评,适时了解一线的人才需求,充实丰富教学环节与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实现教、评分离,使学生更加容易信服。

总之,播音主持专业基础技能课教学优化的研究与实践是在社会需求口语传播专业人才以及“口语传播”理论研究复兴的特殊时期完成了探索与创新的第一步,它符合时展的需要,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符合播音主持专业自身成长与进步的需要。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促进播音主持专业的继续发展,培养出优秀的、复合型的播音主持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卢丽萍.谈声乐表演在播音与主持专业中的意义及应用[J].钦州学院学报,2012(2)

[3]喻琴.论“经典诵读”与播音主持艺术人才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4)

[4]李聪聪.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教学初探――颠覆大众生活的视觉文化[J].电影评介,2007(14)

【基金项目】钦州学院教改课题(2009[第13号])

播音主持教程范文5

1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要求和教学改革思路

播音主持专业主要是培养播音员或者各类节目主持人,他们的工作要求他们必须准确使用语言,并能适当地利用各类辅助副语言,准确地理解语言和及时有效准确地进行语言表达,声情并茂,将信息及时有效地传递给观众和听众。播音主持活动以语音作为传播媒介,对播音主持人才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播音主持工作要求信息内容真实,语言表达和情感表达真挚,但是信息传播方式具有单一性,交流具有间接性,信息反馈具有滞后性。信息的传播经由播音员或主持人进行转述,信息必须具有时效性,受众群体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同时整个播音主持工作与时俱进,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有明显的立场。针对播音主持工作的系列特征,播音主持专业人才的衡量标准为语言的艺术性和标准性,在播音主持工作中,创新思维体现工作的质量。社会不断发展,信息化的传播方式也不断改变,受众对播音主持人的要求增高,播音主持人要想在众多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要具备创新的思维,播音主持人要求能做到采集信息,编辑信息和传播信息三位一体。高校播音主持的教学活动应该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影视传媒行业的大背景下,播音主持实验教学改革顺应了时展的潮流,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培养自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将各个学科知识联系起来,形成合型创新人才。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的结合,能将不同的知识进行有机的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链,宽阔的知识面能为播音主持专业人才提供更大的创作空间,进行专业的知识积淀,了解媒体的发展运行规则,不断掌握和更新媒体技术,不但要求精通传统媒体的生产内容,还要专注新兴媒体的发展平台,通过实验教学改革,着重培养专业性而又多能性的负荷型播音主持人才,实现媒体传播业务和技术上的无缝衔接。在具体的试验教学过程中,将复杂的实验教学分接为若干简易的技能,对每项技能都制定相应的目标与规划,对实验教学的对象进行完整的训练规划,对实施环节进行有效地控制,

2虚拟演播技术在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改革

在具体的播音主持实践教学活动过程中,虚拟演播技术已经渗透到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小课为主,大课为辅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虚拟的实训教学主要分为课前准备,上镜练习,课后的自评与互评,结果反馈不等环节,小课教学主要是通过分组教学,实现小团体的知识讨论与内容安排,以期更好的教学效果,虚拟演播室的构建,使学生从单调的平面背景转入三维虚拟环境,同时在具体的实践训练过程中,教师可以及时调整虚拟场景,调节活动氛围,让学生模拟真实的播音主持现场,对学生的上镜练习进行全程的录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同时通过视频的录制,让学生能进行课后有效地自我分析,深入探析自身的不足,模拟真实的播音环境,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和进入工作状态,从而有助于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能迅速进入工作状态,更好地胜任工作要求。

3结语

影视媒体信息传播的社会环境和行业发展的需求特征对于播音主持人才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模式针对这种要求必须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改革,在播音主持专业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对于人才的培养愈益重视全面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以虚拟演播技术为基础的播音主持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全面培养适应媒体技术发展,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储备和设备操作技能,努力培养全面新型的播音主持人才,努力创建复合型优秀人才,让荧幕和广播传媒不断传播社会正能量,传播社会先进文化,推动社会进步,全面构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

作者:刘舒慧 单位: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播音主持教程范文6

关键词: 地方高校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 实践教学 模式探究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特别是传媒产业更是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伴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传媒产业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形成了巨大的人才需求量。然而,我国的传媒教育却明显滞后。单纯依靠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浙江传媒学院等专业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而目前我国已有超过200所各类大中专院校开设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或方向,涵盖了本科、专科、中专等各个层次,与此同时,报考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人数也在数年间迅猛增长,由此也带来了教学班级结构日益庞大,生源更为多元等新课题。这就使高等院校不得不重新审视目前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学的现状,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并寻求更深层次的教学改革。

由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最早由原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开设,经过多年的发展不仅形成了具有较为完备的专业理论体系――“中国播音学”,还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而开设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或方向)的地方高校由于受到师资、设备、理念、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无法达到中国传媒大学的教学条件,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继承但没有完全照搬中国传媒大学的模式,而是发挥自身特点,根据办学条件形成了与地方院校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模式;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部分高校的教学模式不仅偏离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本身所特有的教学规律,也导致了毕业生质量参差不齐,成为了地方高校传媒类院系发展的瓶颈。因此,对现有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科学的专业技能引导、检测和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拓宽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未来发展道路,充实和完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理论体系,更对地方高校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打造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本科专业,增强院校实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还可以提高地方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毕业生未来就业的竞争实力,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地方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应当在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属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经过众多院校的多年教学实践和研究,“大课讲授、小课训练、课余巩固"这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通过大课讲授基本理论知识,结合大量的小课训练来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对于提升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有着十分明显的效果。

1.保证小课训练课时量。地方高校由于受到师资力量的限制,本应1:6的大课小课比,已经被压缩至1:2甚至1:1,这样的大课与小课的比例严重影响了该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质量。因此,地方高校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当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保证至少1∶4的大课与小课的比例。

2.拓宽专业技能。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传媒产业当中重要的一环,随着现代社会对于复合型人才需求的提高,“采、编、播”一体化的行业发展趋势的要求,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教育已经不能只停留在教授学生学会“说话”――符合传媒生态的播音与主持,而必须具备传媒行业对于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一专多能。因此,在确立了“一专多能、专业共享”的主要思路后,即整合中文、广播电视、新闻等专业的相关课程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进行资源共享,以此提高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适应传媒行业要求的能力。

二、拓宽实践教学的载体

普通高等院校的实践教学基本依靠课堂、实验室、实验器材等,对于硬件投入的需求较高。传媒产业属于高投入、高附加值、高产出的行业,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教育属于传媒产业中的一个环节。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需要特定的演播室、演播厅、语音训练室等实训场所,对于地方高校而言,由于受到财力、师资及其他因素的制约,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该专业人才培养的预期成效。因此必须结合地方高等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到切实可行的替代方法。

1.充分依托有形载体。教学工作离不开课堂,实践教学同样如此。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同时,将课堂延伸至校园,不受教室规模的限制,拓展至诸如舞台、操场、兄弟院校和广播电视媒体等。这样的教学延伸,使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不仅能够将教学空间得到延展,而且能强化该专业学生的表现心理,提高该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更重要的是与兄弟院校的专业交流及向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实践学习,对该专业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准了自己的风格定位。

2.积极拓展无形载体。教学空间的拓展对于突破教学设施的限制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积极拓展教学的“无形载体”同样对于实践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无形载体”,即将课堂延伸至各类型的比赛、演出等校园活动中去,通过“以演带练”、“以演带学”,“以赛带练”、“以赛带学”的方式,既契合了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强烈的表现心理和表现欲望,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使得专业实践教育在演出、比赛当中能够针对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产生丰富的实践教学成果。

(1)专业演出带学。积极开展各类型演出活动,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同时,融实践教学于其中。

首先,进行短剧演出。通过对经典课本剧的挖掘、编排,以及自主编创新剧目,形成了具有校园影响力的话剧作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奠定了良好的语言表达基础,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较好的专业保证。

其次,进行专业汇报演出。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对于舞台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但由于大多数学生缺少舞台的锻炼,对与舞台又充满畏惧感。普通高等院校由于受到师资力量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开设舞台表演课程,因此就使该专业学生真正登上舞台之后,容易忽略一些基本的舞台表演要领。因此,必须通过增加登台次数,增加舞台经验来消除这种不足。

(2)专业竞赛促学。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以个人能力为基础的综合素质的竞争更是当今社会对于人才选拔的重要标准。校园也不应该将竞争拒之门外。因而,开展朗诵、演讲等大赛,使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实力能够在竞争中得到体现,同时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促使低年级学生向高年级学生的专业水平看齐。

(3)专业平台提升水平。实践教学如果仅仅依靠实验室、实验设备是无法取得较好成果的。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除了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之外,需要更高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来辅助教学工作。

目前,高校内大都办有校园广播站,且是各高校的主流媒体之一。这一平台为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提供了十分便利的实践条件。在这一平台上,实践教学的内容得到了更为充分的应用,学生们通过课堂学习理论知识,实践教学锻炼技能,凭借通过广播站这一平台能将自己的技能充分发挥。

通过以上三种方式使得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不仅能够清晰地发现自身不足之处,更为重要的是在尊重学生天性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快乐中度过了枯燥的专业学习和专业训练过程,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

三、建立专业考核评价体系

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多以考试卷面成绩为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考核评价体系多是由专业教师进行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既不客观又缺少科学性。对于该专业而言,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使该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客观量化的方式来评价其学习成果,高校和教师也可以通过这种评价体系检验其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

1.改变单一的试卷分数作为评判成绩的唯一标准。该专业实践性较强,作为一门“口耳之学”,专业能力不能靠试卷分数作为评判成绩的唯一标准。因此,在学习成绩的评定上,要多元化、多角度地进行考查。而实践性较强的科目,例如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主持等专业课程的考核,采用在现场规定时间内播报新闻、制作节目等形式进行较为妥当。

2.综合考评方式决定学生学习成绩。单纯通过期末考核,不能体现学生平时上课表现。除了闭卷考试外,还通过将学生日常课程的到课率、作业完成情况、小课表现等方面因素汇入综合考评的范围。而实际操作能力较强的课程,如电视摄像与非线性编辑、现场出境采访等课程的考核中,采取现场实践考查和递交完成作品等方式作为成绩评定依据;在广播电视节目赏析、电视节目纪录片解说词写作等课程中,采取针对课程相关内容的具体理解和在学生观摩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的基础上,模仿、提高、创新等方面考查。在综合评定学生学习成果的同时更加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3.加大学生主动学习成果在学习成绩中的比重。在实践教学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下,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灵活转换。在专业性强的实践性课程考评中,对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的成效进行考评,使学生真正走出课堂,走进专业,制作较为专业的广播和电视作品。通过学生平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频率和成果,如外场主持、媒体实习、参加主持人大赛、广播剧比赛等,根据相关反馈,如比赛成绩、媒体口碑、证书等,依据级别不同,给予不同等级的成绩。

4.通过举办活动检验专业认知水平的提高程度。播音员主持人作为公众人物,与各种传播媒介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言行、仪表都应当恰如其分,符合所处场合的氛围和所应具备的礼节。因此,服饰搭配、仪表仪态、谈吐风度等都是组成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成绩的因素。通过课堂讲授基本知识,然后举行相关演出,考查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课堂教学内容运用的熟练程度作为考核标准。

总之,随着中国传媒产业的不断发展,业界对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方高校应当顺应市场的需求,及时更新教学方法与教学观念,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导向,综合素质较高、富有创新能力的播音主持人才。

参考文献:

[1]吴郁,曾志华.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2]姚喜双.未来播音与主持艺术的展望[J].语文建设,1999,(6).

[3]毕一鸣.主持艺术的新视野――传播学视野中的主持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

播音主持教程范文7

 

关键词:播音与主持艺术  人才培养模式  就业导向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将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社会时代,社会经济也将从工业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许多领域的竟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竟争。随着传媒事业的发展,播音员、主持人的定位也不仅仅局限于一档栏目或一台晚会的主持,而是延伸出了婚庆主持人、会议主持人等新兴行业的主持。作为培养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技术人才的高校,为进一步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才质量,迫使高等教育管理者们思考专业的发展目标和定位。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突出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原则,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前提,改革以学科为体系的传统教育模式,探索建立“宽基础、活模块、重技能”的教学模式。本文以播音与主持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为切入点,探讨普通艺术高等院校播音与主持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1 ,.音与主持专业鱿业状况分析

    在对某普通艺术高校2005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100名毕业生进行的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在电视台、电台工作的占就业总人数的38%;在传媒公司、文化礼仪公司工作的占就业总人数的11%:在高校、中小学、文化培训机构工作的占就业总人数的28%;各企事业单位、自主创业、个体经营的占23%。从调查结果来看,从事本专业的人数并不多,大部分转行从事了传媒行业相邻的工作,即便是在电视台就业的学生,也是大部分从事了编导、摄像、后期制作等工作,而担任主持人角色的少之又少。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很多高校先后增设了播音与主持专业,培养人数的不断增加也使得近年该专业教育“产出”的毕业生人数大增,面对目前市场供大于求的激烈竟争,就业形式堪忧。作为普通艺术高校教育者的我们不得不反思,学生毕业之后,定位是精英,还是大众化?所以我们不能的一味的效仿精英教育模式,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及时调整办学思路,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起符合就业岗位需要的课程体系,以培养职业技能和岗位能力为主线,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重视实践教学和舞台表演训练,在满足学生就业需求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高素质和岗位提升能力。

    2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裸程设,分析

    播音与主持的教学模式应和国家的教育发展状况相适应,和企业的发展前景紧密结合,才会有生命力。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属于交叉性学科,涉及新闻学、传播学、语言学、艺术学、美学等学科。因此,在课程设置中要从广播电视传媒行业的需要出发,注重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面对以学科设置为体系的传统教育模式,已不适应新世纪的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互依存的发展要求。社会需要通才基础上的专才,课程的设置应注意在传统的课程体系基础之上,更加贴近时代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加强课程与就业岗位的联系。

    从课程设置来看,多数院校开设了公共课、专业基础课群和专业课群。专业基础课群和专业课群,基本上都是普通话语音基础、语言技巧、广播播音与主持、电视播音与主持等传统意义上的播音员与主持人培养体系,课程内容缺少相互渗透,很难达到“一专多能”,而且与当今广播电视传媒行业的发展现状脱轨,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薄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课程设置中应体现“宽基础、活模块、重技能”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注重课程的拓展性,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为学生不同的职业定位设置不同的专业课程群。在每个方向模块中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是按照行业岗位工作的要求设置的职业核心课和就业技能课,选修课是与播音主持专业相关的边缘性学科的技能课。另外,还将多证书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要求将本专业相对应的证书培训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当中,例如《普通话等级证》、《记者证》、《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证》、《婚庆主持人资格证》等。

    3多方向的人才培养撰式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依托,不同类型的学校人才的教育和教学模式、管理制度、评估方式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作为普通艺术院校招收了较多的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但根据就业调查显示,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从事了播音主持工作,多数学生转行或待业。播音与主持专业作为交叉性学科,存在若干发展方向,如主持人、播音员、编辑、记者、文化礼仪等,这些方向与专业的发展都需要高素质和综合化的人才。而目前播音主持专业培养的学生大多业务水平单一,难以达到广播电视媒体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多数学生只掌握了播音与主持的相关的理论技巧,养成了单一播音主持特色,等到工作实践中,只能适应传统的播音主持技巧,对广播电视采编制作、摄像、礼仪主持等工作无法胜任。

播音主持教程范文8

目前,我国高校的播音主持教育已经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也向多专业、多层次发展,比如教育层次有大专、本科、硕士、博士以及函授教育等,但不足的是,相比大城市高校播音主持教学发展而言,中小城市高校的教育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种种问题,在学科设置、师资力量等方面的现状也不容乐观。

1、培养目标

一些中小城市高校播音主持教学专业制定的培养目标始终沿袭传统高校的培养目标,没有考虑到互联网时代对播音主持人才提出的新要求,这就在教学内容框架上远远落后于大城市的播音主持教学。

2、课程设置

中小城市高校的播音主持教学每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均分为三类,即通识教育课程、实践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这些大类和小类课程的设置依然沿着模仿大城市高校的步子继续行走,并未做出适合自己的课程设置。

3、师资力量

目前,无论是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高校,衡量师资力量雄厚与否的标准关键是看教师队伍中有多少硕士、博士及院士文凭。而我国播音主持界的名师、学者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名校,名校配名师似乎已经成为我国的传统。相比大城市的播音主持教学而言,中小城市高校的师资力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存在非播音主持专业出身的教师。

由于中小城市高校播音主持教学有小部分教师并非是科班专业出身,因此他们专业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这对于学生理论知识体系的建构十分不利。

(2)有播音主持从业经验的教师相对缺乏。

由于现在中小城市高校播音主持专业大多数教师是在完成学业之后就直接进入高校工作,从业经验相对缺乏。

(3)缺乏业界名师。

在硬件设施、薪资待遇等很多方面,中小城市高校播音主持教学不及重点院校,因此较难吸引业界名师。

二、中小城市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进展较缓的原因

中小城市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进展较缓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就造成教改进展缓慢的主观条件而言,基本是各个高校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等方面的不到位所导致的,也就是上文所说的现状。

1、中小城市高校数量较少,有些城市仅有一所高校,且有些又设在郊区,附近大都是乡村,这就使得学校规模的发展和学科建设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2、有些中小城市所处的地理环境条件较差,道路交通不太方便,故其经济发展程度不是很高,政府财政收入紧缺。

3、中小城市高校大多数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为加速培养地方建设的急需人才、发展地方经济而建立的。由于时代背景的原因,这些高校基本是专科学校,建校时间较短,学校规模较小,教学底子也很薄,因而中小城市教学改革的实力较弱。上述的客观条件给这些高校播音主持教学改革增加了许多困难,严重制约并影响了中小城市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的进程,是造成这些高校教学改革进展缓慢的关键原因。

三、加快中小城市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的对策

播音主持教学未来的发展,打造专业的播音主持团队,不能仅仅依靠为数不多的知名院校,因此加快中小城市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是必然的趋势和要求,因此中小城市高校就必须有一个全新的教学改革模式,以便适应新闻事业日益发展的需要。

1、适应互联网视域,明确培养目标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播音主持人才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最基本的是要拥有可持续能力,即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也要具备提升专业知识学习、融入播音主持节目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传媒体系的层次化和专业化发展也在加快,我国的媒介从以往的传统平面传媒(如报纸、杂志)发展到当前的网络、广播、电视、手机传媒,这就要求播音主持方向的人才发展必须就培养目标做出调整。

2、应对社会需求,更新课程设置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要求播音主持人才的知识结构具有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要进一步完善在校生的能力教育和素质化,特别注重拓宽横向知识面,培养他们的纵向知识系统,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自主自立学习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语言评论能力、创新力和科研素质。因此,除开设已有的基础传媒课程之外,中小城市在教学中还应开设互联网的相关课程,不要盲目效仿大城市的重点院校,尝试分类分层的发展方式,打破原来播音主持院校“千校一面”的课程设置方案,此外,政府部门也可以制定一定的引导措施使得这些院校向层次化发展。

3、强化教师队伍,构建专业层类

除了完善的教学设备以外,高校综合实力的衡量最重要的就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质量的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极高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靠的就是雄厚的师资力量。互联网大环境和时代的需求要求培养复合型人才,因此,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复合型教师团队的打造也成为中小城市高校播音主持教改的首要任务。高校可以聘用播音主持界经验较丰富的人才来担任兼职教师,也可以鼓励核心课程教师教授通识课程等。

4、构建校内实战平台,加强学科建设

高等教育的关键职能一方面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所需人才,另一方面还承担着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播音主持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新闻行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依靠重点院校,中小城市播音主持高校也不例外,因此也同样需要中小城市高校的科学研究。

5、创建专业学习基地,实践与就业相结合

中小城市高校应该和当地的广播、报纸、电视等媒体建立稳定而强相关的联系。有实力的院校也可以选择和外地的播音主持媒体进行长期的互助合作,共同建立播音主持教研基地,一起开展教学、科研与播音主持实践业务探讨活动以满足在校学生的实习需要,提高学生在互联网视域下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直播合作能力、把握广播受众的能力以及国际化交流的能力。

6、拓宽资金投入渠道,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播音主持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类目,要想培养出跨世纪的适应未来发展的新闻人才,必须具备最起码的物质条件。就播音主持专业而言,我国的资金投入较国外明显不足,设备更新周期也相对较长,中小城市的高等院校更是如此。所以最重要的是,需要政府给予播音主持学科更多的资金投入,以更新现有实验教学设施以改善硬件条件,而且高校还可以和社会企业达成协议,实现人才与资金的双向结合。此外,中小城市高校播音主持院系除依靠政府等的资金支持外,开源节流也是重要的渠道之一,这就为加大实践教学部分的投入,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播音主持人才创造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这一切最基本的条件是要让该专业的学生能亲眼看到电视,亲耳听到广播,能上互联网,能随时随地广泛地收集国内外各种专业资料;再有就是固定的实践教学科研经费,让在校学生可以多出去走走,多看多听多感受,给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显示自身才华的舞台,通过上述渠道中小城市高校才可以真正走上播音主持教学与实践相互紧密结合的道路。

四、结语

播音主持教程范文9

关键词: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模式

1 指导训练模式的内涵

指导训练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调整教学进度并利用强化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自信心。教师为学生讲解新概念或示范新技能,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控制练习,并通过练习来测试自身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教师通过鼓励性的反馈使学生继续进行指导性练习,这就是指导训练教学模式。

2 指导训练模式的教学目标

指导训练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实现学生学习时间的最大化,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和学习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建立学习信心。此模式常见于播音主持教学中的普通话语音训练课与播音发声基础课中使用,帮助学生通过教师直接的指导训练,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掌握新知识与新技巧。

3 指导训练模式的操作程序

3.1 导向―――建立和明确学习任务的框架

教师在为学生呈现和讲解新的学习内容前,要确立一个课程框架并把学生引向新的内容,这一课程框架就是教师在新课程开始前进行的有组织和导向性评论,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课程的目的、程序和阶段,提高学生学习活动期间参与的积极性,这种导向性的评论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复习以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结构与新内容之间的联系;讨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对教学活动进行简单的指示;告知学生学习将要用的学习资料和这堂课将进行的师生活动、生生活动安排;讲解本堂课大概的课程安排和教学结构。如播音主持教师在讲解韵母发音时,应首先告知学生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并把韵母的分类规律与之前所学的声母的分类规律做联系,告知学生此堂课他们的主要任务与职责是大量的发音练习,请学生们做好准备。

3.2 讲解―――教师对新的概念或技能进行演示性讲解或举例

讲解是在指导训练教学模式中作为一种最初指导活动,通常适合出现在教师建立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后,伴随着新的知识概念与新的技能技巧的开展同步进行。此时,决定着学生是否顺利学习到新的教学内容大部分取决于教师的讲解质量如何、完整度如何。因此,通常采取一下的方式:1)展示呈现新的学习内容时采用简短的步骤,学生对于简短步骤的呈现比较容易一次接受、吸收、掌握;2)教师对新的教学内容进行相关实例的呈现;3)对于新的教学内容尤其是技巧技能方面的内容,教师要进行亲自示范;4)教学内容仅仅围绕教学主题开展;5)如遇到难点或学生不易接受处,教师应进行多次递进的、由浅入深的讲解。讲解播音主持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对其的特征、定义、规则等展开展示和结构;对于播音主持技巧上的教学内容,则需要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纠错来巩固学生的掌握。教师的语言讲解最好配合课本、PPT等视觉材料共同使用,从听觉和视角两方面帮助学生认知和掌握,如学习过程中学生产生短暂遗忘,也可通过视觉材料提示、暗示自己。播音主持教学中的这一阶段,教师最后采用PPT与讲解示范同步进行的方式,由于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的抽象性,图片、图表结合讲解示范的方式能够清晰地呈现。播音主持教师尤其要重视这一阶段中的示范环节,反复地、精准地、全方位地示范,才能给学生最形象的认识。

3.3 练习

这一阶段的练习以辅助第一阶段教学内容为主,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接受水平指定辅练习的内容,通常可以按照以下三个步骤进行:组织练习、指导练习和独立练习。播音主持教学这一阶段要特别注意纠错的环节。由于人体发音器官的特殊性,很多音准不能一次性到位,需要反复磨合。所以这一环节学生可能反复出错,教师需要耐心地、科学地纠错并做正确示范,同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发声器官是否疲劳,如出现疲劳现象,应减少或终止练习,改为观摩他人练习。

4 指导训练模式的实现条件

指导训练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教师对其进行高度的指导和严格的练习控制,对学生的进步抱有很高的期望,因此,营造良好的直接的指导训练环境时这种模式得以顺利开展的条件。以学习为中心就是要求学生把学习活动置于一切活动之上,在课堂上与学习没有直接关联的材料或师生互动都尽量避免,从而引起学生更大程度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消极的情感会阻碍学习的进步,所以教师在指导训练教学模式中应更多的运用鼓励性的指导策略。

5 指导训练模式的案例应用

5.1 普通话语音课―――单元音韵母训练课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声母内容,介绍本节课的大致安排。片段一: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普通话声母,只有声母是无法形成有意义的音节的,还需要另一部分音素的配合,那就是韵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什么是韵母、如何发好每一个韵母发音。”

(2)讲解韵母的理论知识和发音位置、技巧,并示范正确读音。片段二:教师:“我们逐个来看单元音的发音位置。这个音发音时口腔打开,舌位是中央偏低的,舌自然放平,舌尖接触下齿龈,舌面中部偏后微微隆起,双唇自然展开,软腭上升抬起,关闭鼻腔通道。我来示范一下,大家按照发音要领跟读。。”

学生跟读:“”……完成所有单元音韵母发音要领讲解及示范跟读后,第二阶段结束。在这一阶段,教师逐个元音韵母讲解,学生易掌握,且教师进行示范展示,学生跟读,初步形成正确的发音概念和技巧。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单元音韵母单字练习和双字词练习,练习过程中教师进行指导和纠错反馈。片段三:某学生:“阿、巴、擦、达、乏……”教师:“恩,很好,基本掌握了音正确的发音要领,不过声音听起来有些软绵无力,这是由于吐字位置略靠前了。现在尝试把吐字位置向后移动一下,气息下沉,喉部放松。再来一次。”

在这一阶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单字和双字词的练习,并及时给予指导和纠错,改正不良的发音习惯,强化正确的发音方法,使学生牢牢掌握单元音韵母的发音要领和发音技巧,完成此堂课的教学目标。

播音主持教程范文10

关键词:新媒体;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现状;开放式教学

近些年来,新媒体已经逐渐渗透到了我们的生活之中,在新形势之下对于播音主持人的要求也大大提高,要具备高度的专业性和播音主持素养,学会适应新媒体的发展与进步。对于播音主持艺术教学来说,也要新媒体环境中培养专业的播音主持人,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一、现有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发展现状

新媒体的出现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高校教学中也成为了一种新的趋势,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新媒体在播音主持专业中并没有得到更好的应用。以往传统的播音主持专业教学理念长时间的渗透在老师的脑海之中,对于新媒体的应用不能很好的掌握,使得学生没有充分的利用新媒体这个平台获取专业的新闻信息,教学模式一成不变,很难实现播音主持艺术的开放式教学。在这样环境中培养出的学生在专业性和知识素养方面都跟不上新媒体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在新媒体环境之下,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如何将新媒体融合到播音主持教学中是现阶段教育体系的重点建设目标[1]。

二、在新媒体环境下进一步开展播音主持艺术开放式教学

(一)改变固有思想,树立“开放”理念

在新媒体环境之下,传统的播音主持教学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只有实现开放式教学才能够培养出更为专业的复合型播音主持人才。作为教学老师来说,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选取国内外优秀的电视节目,将其作为范本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优秀的主持经验和主持技巧,挖掘学生潜能,培养独具特色的个人主持风格。作为主持人,对于自己的本职工作要有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结合新媒体的特点,培养专业素养,利用好互联网并在主持工作中改进自己的主持方法,实现与观众的线上实时交流,吸引不同受众,在交流中接纳观众意见,形成独具个人魅力的主持风格。无论是教学老师还是主持人,在工作中树立“开放”理念都是新媒体时代的必然要求。

(二)利用新媒体改变主持风格

与传统的播音主持不同,新媒体环境之下的播音主持更具时代色彩。在人们的传统影响中,主持人大多都是严肃、端庄、不苟言笑的,但在新时代之下,越来越多的电视广播节目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对于主持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新媒体环境下的主持人主持风格也各具特色。传统的美食节目大多都受到了空间的限制,节目内容没有新意,主持人的主持风格一成不变,使得一大批美食节目退出了电视节目。中央电视台的《味道》栏目,与以往传统的美食栏目不同,它不受地域限制。通过主持人在各地的游览,探寻当地最为寻常的家庭美食,并在节目中展示美食的整个制作过程,品尝美食味道,关注百姓生活。在节目中不仅为观众展示出了世界各地不同的美食,主持人活泼有趣的主持风格也受到了观众的极大喜爱,从而提高了节目收视率[2]。

(三)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实践教学

作为专业的播音主持教学老师,在新媒体环境之下要充分的利用好新媒体这个平台,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开放式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播音主持理论是每一个学生需要掌握的最基本知识,在理论中学到广播电视媒体的发展历史与发展历程,掌握最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播音技巧、采访要点等等专业知识,增加学生对播音主持艺术的认知与理解;其次,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将知识付诸于实践,实践课程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主持经验,也在很大程度上巩固了主持技能的专业性。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可以为学生开设一个专门的网络自制节目,定期安排不同的学生进行实时的网络直播,从服装、道具、设备上都要与正常的电视节目一样,实现仿真教学。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可以对学生的表情、语言组织能力、现有的主持水平做一个具体的了解,还可以通过网络投票的方式让网民透出自己最喜欢的主持人。这样一来可以使得教学老师能够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主持风格,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做到针对性的教学,二来通过这样的实践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主持经验,构建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在日后的学习中做到及时改进,提高自己的主持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在理论和实践的教学中实现全面发展[3]。

三、结束语

现代社会不断在发展,新媒体的出现逐渐代替了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将会在未来其成为发展的主流。在新媒体环境之下,播音主持人和教学老师也要顺应时代的变化,改变自己的工作理念,更好的适应新媒体的发展,为现有条件下的广播电视媒体贡献一己之力。

参考文献:

[1]邓磊.试论新媒体在推动播音主持艺术开放式教学中的实践[J].商,2016,07.04.

[2]颜语谦.新媒体形势下电视播音主持艺术创新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7,8(14):114.

播音主持教程范文11

在全球化、数字化的环境下,更高层次的广播电视新形态已经出现,因此,培养高素质的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尤其是更高层次的广播电视新闻播音主持人才将是促使广播电视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和提高自身竞争力的一大任务,同时也是向高等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如何在新形势下培养高级适用型人才提出的崭新课题。

一、重新审视广播电视新闻及其播报方式的重要性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的风雨历程,这种改革的目的,最根本的是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在这一变革中,大众传媒担负着重要的任务。著名的大众传播研究专家韦尔伯・施拉姆博士认为:在关系国家发展的社会变革中,传播的任务有三种。第一,平民百姓必须得到关于国家发展的信息;第二,在决策过程中,必须让人们有机会明智地参与其中;第三,必须教授其所需的技能。由此可以看出,至少有两项任务使得传播媒介需要使用新的手段。我们的广播电视也不例外,它需要运用新闻传播手段来传达政令、交流经验、传播信息、惩恶扬善。

广播电视新闻在大众传媒中的重要地位。当今,我们社会的经济改革落实在广播电视等媒体的传播上,导致了传播工具的日益更新、传播条件的日益改善,以及传播媒体的不断增多和传播方式的进一步变革。呈现出如下趋势:信息传播全球化、传播技术数字化、媒体管理产业化、媒介运用市场化、传输方式集团化、传播人员职业化、受众需求多元化、沟通方式交互化等特点。以上这些特点使得各种和各个媒体之间既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又相互制约、相互竞争,尽管这种竞争有时甚至达到了白热化程度,但新闻却一直是各大媒体的主体,是各个媒体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产品。每家媒体基本上都得依靠自己新闻节目的时效性、鲜明性和独特性来吸引受众,从而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夺市场、站稳脚跟。这其中,我们的广播电视新闻,更以它那短、新、快的特点,去吸引不同层次和不同种类的受众,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信誉度和市场中的竞争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表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是在见到出版物之前,先接触广播电视的。也就是说,这些国家的人民基本上是在广播电视上首先获得信息的。因此,广播电视就成为受众中最受欢迎的两大媒体。我国的调查也显示,大部分受众最先获得国际国内重大新闻和信息的媒体工具是广播电视,尤其在广大农村更是如此。在我省,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和河南电视台始终拥有庞大的固定的受众群,这也说明新闻节目在广播电视媒体和受众中所占据地位的重要。

社会对广播电视新闻播报提出新的要求。既然我们重新认识到了新闻在广播电视宣传中的重要地位,那就应该着力提高新闻宣传水平。广播电视新闻宣传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播音与主持水平的高低。而对于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来说,培养出具有现代新闻理论水平和具有说播结合实践能力的新闻播音与主持人才,则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新闻在社会变革中的地位、在大众传播中的地位和在广播电视媒体中的地位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出它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占据着绝对的主体地位。而新闻播音员在广播电视媒体中又有“门面”、“台柱”之称,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台的水平高低。但纵观目前我们的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员队伍,确实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在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老套的新闻播报方式已经跟不上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所以就要寻求一种新型的播报方式,它既要符合新闻传播的特点,也要适合当今受众的审美理念。这就要求新闻播音员首先要有良好的新闻播音基本功,要在播报新闻中找出说播结合的感觉,最后达到新闻传播的理想状态。

新闻节目在所有节目样态中是最考验播音基本功的,因此扎实的新闻播音基本功是根本、是基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以及当今受众审美口味的变化,在播报新闻中应加入一些新鲜的元素,如把主持人节目中的一些自然亲近、说播结合的感觉等好的元素融入到新闻播音中来。只有注入一些新的元素,新闻节目才能更加适合大众的口味、迎合时代的需求,才能在竞争如此激烈的节目中脱颖而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提升新时期新闻播音主持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关注一线需求,掌握传播技术。新闻播音主持艺术教育必须密切与广播电视事业的鱼水相依的关系。广播电视事业是新闻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的生命源泉,新闻播音主持专业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广播电视事业的新需求,适时调整教学、科研计划,才能培养出适应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和媒体竞争需要的新闻播音主持人才。密切关注新闻播音队伍现状,了解新闻播音一线动态,掌握媒体改革动向,是每一位新闻播音主持专业教师必修的功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落实到广播电视传播上,必将导致传播工具的更新、传播条件的改善、传播媒体的增多、传播方式的变革。这一切变化又使得新闻播音主持艺术的创作观念、创作条件、创作环境、创作工具、创作手段、创作样式、创作依据、创作状态都发生变化。新闻播音主持专业教师可以创造或争取机会参与播音主持实践,做“双师型”教师。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一线聘请富有新闻播音主持实践经验的人授课;二是加重学生实践训练的环节和课时。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教育信息化则是信息化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新闻播音主持专业教师应将新的信息技术适时引入新闻播音主持艺术教育教学中去,应借助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模式、评价方法、学习手段,用全新的观念和理论去审视播音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因此,具有合理、完整的信息知识结构和较高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对每一个新闻播音主持专业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三、确立新闻播音人才的培养方向、改革高校综合培养计划

未来的社会发展决定了新闻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方向。培养加强新闻播音主持人才的职业化意识。在未来社会中,越是信息传播全球化,越是要求规范化;越是传播技术的现代化,越是要求规范化;越是管理的产业化,越是要求规范化;越是运作市场化,越是要求规范化;越是传输方式集团化,越是要求规范化;越是受众需求多元化,越是要求规范化;越是沟通方式交互化,越是要求规范化;越是传播人员职业化,越是要求规范化。可以说,规范化程度的高低,也就决定了新闻播音职业化程度的高低。以上内容的规范化程度越高,要求新闻播音和主持的职业化程度也就越高。只有具备了高水平的职业化,我们才能在未来的新闻传媒现代化、产业化、市场化、多元化中具有较强的适应力、创新力、竞争力和生命力。职业规范化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职业道德、语言规范(按照国家制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上岗、人机对话、人机互动、人机并用、信息化和网络化社会、高科技含量的广播电视媒体都要求语言必须规范化)。因此,规范化要求和职业化程度是我们培养出高素质新闻播音主持人才必须具有的基础条件。

培养提高新闻播音主持人才的应变反应能力。未来的新闻播音员和主持人应该具备急稿直播的能力,这是广播电视媒体发展和提高新闻宣传质量的需要。新闻播音有很强的时效性,不能高质量地直播新闻和不会直播新闻,就不是一名合格的播音员和主持人。但这种较强的直播能力是建立在应变反应能力基础之上的,而应变能力的增强需要新闻播音员和主持人必须具有特别广博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出的人才不但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整体综合素质。

加强新闻播音主持人才现场口头报道能力的培养。新闻播音主持人不仅要有熟练的常规播音主持能力,还要具有极强的现场口头报道能力。在当前多种媒体激烈竞争的形势下,现场口头报道是广播电视新闻节目非常重要的播出形式,因此作为一名新闻播音主持人,必须熟练掌握现场口头报道形式,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学会生动描绘现场状况和气氛。

培养加强新闻播音主持人才的新闻采编能力。当前和未来社会,播音主持和采编正在或已经形成了部分融合的格局。根据这种情况,我们的新闻播音主持人更应该在保持和发扬自己准确、鲜明、生动、清新、流畅的艺术特色基础上,向采编业务方面渗透。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在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和语言功夫的同时,也应该学会和提高调查研究、采访编辑、制作控制等相关工作能力,走采编播控合一的道路,做到业务全面,这样才能更好地胜任未来的工作。

总之,作为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工作者和未来的新闻工作者,我们没有理由认为新闻播音主持单一而忽视新闻改革不断向其提出的新挑战,而应积极面对现实,不断适应社会,勇于投身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跟上千变万化的科技发展步伐,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的高级新闻播音与主持应用人才。

播音主持教程范文12

关键词:播音主持专业;大学英语;改革;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138—02

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及全球化传媒时代的到来,高素质的播音主持人才越来越受到各个传媒机构的欢迎。平顶山学院于2008年经河南省教育厅批准,开设播音与主持专业。目前为止,已有两届毕业生步入工作岗位。就业是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观察招聘现场不难发现,用人单位对播音专业毕业生的采访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已进入用人单位的毕业生往往会出现后续工作能力不足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知识面狭窄,能力单一,内涵不足。这一情况也为我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提供了目标与方向:培养具有坚实英语语言知识基础、较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灵活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深厚综合文化素养的一专多能型人才。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我校播音主持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调整:

一、明确课程定位

大学英语的课程定位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基础必修课之一,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知识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而我校播音主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平顶山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爱岗敬业、仪态大方、反应灵敏、操作熟练、有较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新闻播音理论知识,集播音、主持、策划、采访、编辑等能力为一体的高级应用型职业人才。将两者相结合便可发现,该专业大学英语课程的定位应为基础必修课,但偏重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文化素养的培养。

二、设定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的需要。

三、完善课程设置

大学英语课程虽然只是播音主持专业学生在本科阶段的一门公共必修课,但由于如今新闻媒体工作对主持人的要求较高,所以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较高的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和较强的听力技巧,以应对未来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英语交际场合。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应与播音主持专业的专业课程相结合。

(一)基础课程设置

本科一、二年级的大学英语课程属于基础英语课程,主要完成基础英语词汇、语法、语音、听说及写作能力的培养。在完成高中英语三年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英语语言知识的熏陶与培养。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大学英语读写教程和大学英语听说教程等。同时,开展网络自主学习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辅以第二课堂时间活动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

应注意的是,由于播音主持专业的特殊性,英语语音课应融汇在一年级第一学期进行。尽早开始教授学生正确的英语发音,既可以避免学生错误发音习惯的形成,又可以尽早为学生自我纠音提供正确的范本。词汇的学习应注意深度和灵活度。英语词汇往往具有灵活多变的含义及词性变化,应尽量为学生解释清楚每一个词汇的准确含义,避免学生对其一知半解,混淆使用。

基础阶段英语课程还应注重通识教育,使学生在提高知识技能能力的同时,具有较高的情商,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工作中可能会出现的重重困难。

(二)专业课程设置

本科三、四年级的大学英语课程属于专业英语课程,主要完成大学英语课程与播音主持专业课程的相互融合及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由于播音主持专业是与文学、艺术、新闻传播学、语言学等相关课程均有关联的交叉学科,因此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也应注重多方面知识的培养。除了更加精深的词汇、语法和语音知识外,文化知识的培养尤为重要。在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网络学习平台的立体化学习模式下,学生应被给以尽可能多的资源来了解和学习英美国家概况和英美文学。只有在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准确灵活地使用英语语言,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

(三)实践课程设置

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科特点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应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重点内容是培养其听说能力。播音主持专业的大学英语听说课程在提高学生实际动口能力的同时,要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将英语口语与播音主持专业要求结合起来,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可将英语语音语调实训、英语语音与发生和英语文体播音课程融入到听说课程教学中。同时,听说课程的课堂教学应形式多变,灵活多样,总体应以实景模拟教学为主。例如,可将学生分为若干组,每组选择一个话题,自行设计采访提纲、组织语言、设计受访对象,对班里其他同学或教师进行英语采访,完成一次模拟实训;也可以由教师播放一段视频,由学生用英语进行现场报道;亦或采取英语辩论赛的形式,锻炼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说话人的主要意图,有针对性地对其做出反应,并快速组织语言,并最终能够用英文清楚、简要、明了地表达自己的意图。

实践教学对于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而言,其重要程度要高于理论教学。因此,尤其是在专业阶段,应着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教学,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四、改变教学方法

恰当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有着较大的影响。我校播音主持专业属于艺术专业范畴。通过对近五届学生的观察发现,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大多思维活跃、个性鲜明,有着较强的表达欲望与表达能力,对新事物接受较快,且模仿能力较强。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播音主持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也应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以适应该专业学生的学习习惯与需求。

无论是大学英语读写教程还是听说教程,教师都可以将学生设为课堂教学任务的主要完成者。无论是词汇、语法还是对话练习,均可由固定人员的学习小组自主完成,教师从旁指导并对所给出的讲解进行点评。也可由各个小组间进行辨析,有较大分歧或困难时向教师求助。鉴于学生较强的表达能力和模仿能力,教师还可让其对VOA或BBC中的新闻进行模仿播报,期间遇到的问题,无论是英语语言知识还是西方文化知识,都先有学生自行解决,实在有困难时,教师再对其进行讲解。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避免他们因忽视公共课而忽略英语学习,又可以使他们在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加透彻地掌握所学知识。教师在制定具体计划和进行个别辅导的同时,要注意发现学生的个性差异。[1]

五、改革评价体系

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主要看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这一单一的评价方式不适应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的学习。因为播音主持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加入了较多的实践教学,故而学生在各项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应被列入期末总评的考察指标。虽然我校目前的大学英语课程期末总评中有20%是由学生的平时成绩构成,但是实践表现在平时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仅仅占其20%,也就是期末总评的4%。这一评价比例显然不适合播音主持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考虑到该专业的特殊性,实践课程的学习评价应占到学生期末总评的30%。教师除了将学生每次参加实践活动的表现详加记录之外,还应鼓励学生参与高层次的与本专业相关的英语比赛,并对取得成绩的学生奖以更高的实践学习分数。对于部分不甚积极或不甚自信的学生,教师应以鼓励为主,发现其优点并加以发扬,在培养学生自信心的同时,对其施以辅导,使其能够积极参加到实践教学活动中来。

作为客观的评价体系,教师应注意评价过程中的公平性与一致性。可在学期之初就向所有学生公布详细的评价指标与评价等级,并对不同等级的表现加以说明,使学生相信并认可该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可由公共外语教学部艺术本科教研室统一制定,并交由担任播音主持专业大学英语课程的所有教师统一使用。这样才能保证该评价体系的可操作性、公平性与一致性。

期末试卷是评价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手段。针对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科特点,教师在命题时可将词汇、语法等英语语言知识与文学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相结合,让学生用其掌握的英语语言知识回答关于文学文化及学科专业知识的问题。这样的试卷不仅考察了学生的英语知识技能,也考察了他们的英语综合应用技能,体现了培养目标。

综上所述,就平顶山学院为例,播音主持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在明确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与评价体系,辅以恰当的教学手段,必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