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课外活动记录

中学课外活动记录

时间:2023-05-31 08:56:58

中学课外活动记录

中学课外活动记录范文1

[关键词] 课外阅读 评价形式

阅读评价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占了很大的比重。然而就阅读教学的现状看,阅读评价的缺失甚为严重。纵观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方式,主要有三种,即:口头询问、撰写读后感或随笔摘记、阅读考级。而这些形式最终被简化成一张表格或打星星等流水线似的评价。这些评价方式盲目性、随意性强,没有计划,也没有组织,既不能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数量和品质进行考查,更不能评价出学生真实的课外阅读能力。

积极有效的阅读评价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它不仅给学生提出阅读能力培养的方向,同时也会修正学生在阅读能力形成中的缺陷。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让有效的评价形式来推动学生的自主阅读,以培养其阅读兴趣,促进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对此谈些浅见。

一、活动式评价:保持阅读评价形式的活泼性

“阅读能力的评价过程应始终保持动态化,其目的在于促进评价对象循序渐进地转变与发展,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重视阅读行为活动记录和表现反馈,使评价处于开放的良性循环之中。”[1]只有在活动中,才能使学生产生阅读的需要,并将其转化为动机,激发学生主动阅读。所以,应把活动式评价贯穿于日常的阅读教学中,使评价日常化、生活化。

1.童言童语——故事会、词语接龙、古诗吟诵赛。在学生阅读了一定量的课外书后,我决定每个月在班级举行“童言童语”系列活动。诸如:“故事长廊”——讲故事比赛、“妙语连珠”之词语接龙、“听!我们的声音”——古诗宋词吟诵等等。这些活动不仅能引起学生对他人阅读内容的兴趣,产生阅读的渴望和冲动,拓展阅读的内容,而且可以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体验阅读的乐趣,从阅读中找到成就感,进而提高阅读兴趣。

2.读书阶梯——阅读记录单。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处于累计知识的阶段。因此,我根据每次阅读的特点,设计了活泼、多样且阅读层次感清晰的阅读记录表:“亲亲我的儿歌宝贝”记录单、“游历童话王国”读书笔记、“班级读书会”的“我读书,我快乐”等。这些阅读记录单每个问题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使学生养成循序渐进阅读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

二、主体参与多元化评价:拓宽阅读评价的信息来源

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该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所以在阅读评价中,我改掉了教师为主的评价方法,让学生以及与学生有关的其他人员参与评价,即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家长查评的多元化评价。

1.我心中的我——学生自评。学生要填写每周的自评卡外,还要认真回顾一个月的课外阅读情况,从阅读内容、阅读数量、阅读态度、阅读习惯、阅读能力等方面作书面评价。孩子们进行自我评价时总结了经验,学会了反思,这种由衷的体验将激励着他们更加投入其中。

2.同学心中的我——小组互评。学生每天对自己的课外阅读情况做一个自我评价以后,在第二天的小组交流后由小组成员共同进行相互评价,对各自的阅读情况给出星数。一周后组内进行小结,并由小组长填写本小组对该组员的评价表。

3.老师心中的我——教师点评。学生的阅读成长记录每星期上交一次,教师根据每个同学记录积累的情况,坚持给每位同学写激励性评语,同时注意对学生阅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和意见,表达教师的美好期望,以利于孩子改进。

4.家长心中的我——家长查评。学生每天完成阅读任务后,要求家长一起帮助计算学生每天的阅读时间、根据阅读时间评估阅读量,然后进行记录。每周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情况作一个书面评价。家长评价使孩子们感受到父母深情的关注,激起他们进一步努力的欲望。

三、“小脚丫快乐阅读记录袋”:凸显阅读评价个性化

“小脚丫快乐阅读记录袋”是以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的发展为本,记录学生自己收集的相关材料,来评价学生课外阅读的发展状况。它将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的点点滴滴收集起来,成为学生课外阅读成长的见证。让学生自己在平时课外阅读中自行收集与阅读相关的典型材料,如结合课文搜集的材料、自己制作的读书卡片、读后感、读书摘记、阅读记录卡、读书积极分子奖状等,选择最有代表性的资料放入学生的“快乐阅读成长记录袋”中。

一本书就是一艘船,能带人到远方。我们老师和家长带学生到达不了的地方,书可以带他们到达。如果我们真的想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促进孩子多读书,那么就以落实有效的课外阅读评价形式为载体,使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给他们一生有用的东西。

中学课外活动记录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纪实;评价;记录;发展

语文学科纪实性评价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作为评价者和学生主体共同参与,以纪实的方式,展现语文学习的过程。教学纪实性评价意在促进学生反思、成长和个性发展的新型评价方式。教师作为评价者,应根据校本教研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对比传统的评价模式,原有的评价方式是静态的一次性操作,不足之处在于将评价和教学过程分割开来,缺少对学生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过程进行考查,同时也容易忽略每个学生知识建构的独特性。单一的传统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发展有局限性。因此,新课标、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学科纪实性评价应采取多元化的方式。语文学科纪实性评价与表现性学生评价、展示性学生评价等评价方式相互融合作用,形成完善发展性评价的体系。主要目的在于以小学语文教学为研究载体,通过对传统的、单一的标准化考试之外的纪实性评价方式的实践与研究,逐步构建起相对完整有效的体系。教师可采用观察笔记、作品收集与评价、轶事记录等方式,即致力于语文学科纪实性评价的整体性。本文主要从以下两方面阐述如何实施小学语文学科纪实性评价,意在给予学生更宽广的人性化发展空间。

一、课堂教学纪实

课堂教学纪实评价的研究内容是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日常的行为能够展示出来学生最真实的一面,课堂教学纪实评价在时间上应该与教学同时进行、动态发展,良好的结合能够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及时发现学生的意向并能根据突发事件调整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

1.教师随堂记录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细心观察,用关心、过问、肯定或批评的话来完成对学生的随机评价。教师可以用一两句话点评学生一节课的表现或描述―项活动的经历,肯定学生的努力,指出其不足,提出改进意见等等。

实际的课堂教学充满了灵活性与多变性,突发事件是在教师预设情境之外的,但这种意料之外的课堂情境更值得捕捉、值得记录。教师可以用告示贴解决这个问题,记录下来的事例可以贴到调整过的观察记录表中,通过课后反思、整理能够捕捉学生的实际想法。教师通过课后反思进而改进教育策略,从而提高进一步教学的自觉性和有效性。

2.学生随堂记录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同时,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学生根据课程标准和发展性学生评价标准,主动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作为评价和引导的中心一教师,应该以回忆、反思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促进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主动改进和完善。

二、课外自学记录

教师作为唯一“审判官”的时代早已结束,新课程倡导新型的发展性教育评价体系建构,评价主体是学生,评价成为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

1.预习与复习记录表

家长参与评价,有利于整个评价环节的完善。家长要及时检查学生预习时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对课文的朗读、文意的把握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课堂结束时,家长检查学生上课学习和知识掌握情况,及预习时、上课时存在的问题,并与老师进行沟通。

2.读书记录卡

读书记录卡是对学生课外阅读数量和质量的一种记录,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应详细记录阅读时间,读物名称、作者,读物类别,书的主要内容,积累的优美句段以及阅读感悟。读书记录卡能帮助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行为做出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学生还可借助读书记录卡开展自评和互评。

语文学科纪实性评价能够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真实状态呈现给教师。根据第一手材料,教师可以对学生做出全面、客观、真实的评价。学生在评价活动中自主参与,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实践创新的能力,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参与语文活动的过程中充分经历、体验,自觉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语文学科纪实性评价能促进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语文学习活动,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参考文献:

[1]王斌兴.新课程学生评价[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4.

[2]刘光霞.中小学学生评价技巧集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3]周卫勇.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王景英.教育评价理论与实践[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中学课外活动记录范文3

一、 设计精美实用的记录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读课外书时及时做笔记并且乐意做笔记呢?一方面,为学生设计规定格式的阅读记录卡,主要包括好词积累、精彩句段、读者心语三个栏目;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记录卡,有图文并茂注重卡片美感的,如书签卡、摘录卡等,有挖掘内涵展现作品魅力的,如心得卡、荐书卡等,针对不同能力、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记录形式。多样化的设计,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记录了学生阅读的经历,更大大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二、 多维建立使用阅读记录卡

阅读记录卡的记录需要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完成,其内容是全面记录学生阅读成长的历程,必然要丰富而充实。因此,教师和家长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让家长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我们以集体的名义给家长发了一封《致家长信》,希望他们支持和配合阅读记录卡计划,从而塑造“书香儿童”,营造“书香家庭”。在信中,对家长提出了以下几点希望:一是减少或取消额外作业,以便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在书海中遨游;二是和孩子们一起读书,创造适于阅读的良好家庭氛围;三是在孩子们有阅读困难的时候,给予必要的帮助。经过沟通和交流,家长们给予了大力支持,这有效推动了阅读记录卡的建立和使用。

三、 多举开展阅读活动

本着“借两本看百本”的原则,班级将学校图书室的阅读资源“搬”到教室,设立了“图书银行”。为了满足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笔者多措并举:发动学生捐出自己心爱的图书,建立“爱心书角”;推荐阅读书目,鼓励孩子们去书店自在畅游;为了弥补课余时间的不足,开展了晨读、午读活动,每天早晨和中午各20分钟,孩子们享受阅读的欢乐;开展图书漂流活动,一个读完传给下一个,让好书在孩子之间漂起来。

四、 多效推进阅读记录卡的使用

定期进行课外阅读检查,一是看看学生阅读记录卡的使用情况;二是交流读书的体会。当孩子们把自己的阅读记录卡拿出来,除了比谁积累的多之外,还有很多学生会畅谈自己的体会。检查活动往往变成了展示交流,气氛热烈,掀起新的读书高潮。

五、 在反思中完善

当然,也会存在一些细节问题,如有的孩子不能准确、精练地描述所读书目的内容;不同孩子因阅读的速度不同或书本的厚薄不同而导致阅读一本书的时间有较大的差距等等。在反思的基础上,我思考了几点改进和调整的设想:1.将阅读记录卡的使用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把阅读教学中的过程性资料也纳入阅读记录卡;2.建立读书日报告制度,每天确定固定时段安排一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阅读记录卡,并介绍自己喜爱的一本书或一个情节。

中学课外活动记录范文4

实验记录表教学引入课堂生成课外探究一、正确处理实验记录表

在科学课上,我们必须要尊重证据。在目前的科学学习中,科学探究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小学生在进入探究操作阶段后经常会呈现目标模糊、操作错误、结论不明、表述不清等低效学习行为,常常导致实验时一片欢腾,实验后词不达意的现象。而实验记录单的使用,能帮助学生关注问题、启发思维,它同时也是表现实验操作过程的重要手段,通过记录单上的信息,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发展和思想轨迹。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常常使用科学记录表,却很少去考虑学生是否愿意去填,该什么时候去填。要知道,学生在感兴趣的研究活动中,是很难中途割爱放下手中的实验来填记录的。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发现,学生在填写记录单中的数据时都很顺利,但当填写“我们的发现”这一栏就卡住了,不知道填什么好,习惯性地等待教师的总结。我想这样的现象可能是因为:有些研究记录过于繁琐、复杂,记录冗长无味;有些研究记录的要求显然过于笼统,会让学生无从下手,记录表的设计应以简单、清晰为前提,并能考虑表格的比较和统计,便于孩子交流和展示。有些记录的要求也可以更加详细和具体一些,让学生知道要做些什么。我在讲述“认识光”时,开始设计的实验报告单是让学生填写当光照到果冻、茶水、直筒等物体上时你有什么发现,结果没有几个小组能把看到的现象表述出来,经过再三考虑,我把实验报告单的难度降低,在报告单上打印出果冻、茶水、直筒等物体的图片,直接让学生把看到的现象画出来,学生们的实验报告单完成的非常好,能把看到的光在果冻、茶水中的传播路径画出来,画出来之后学生就能正确的表述出来了。

我还发现,在课堂中看到很多这样的现象:下课铃响,孩子们把实验记录单随手丢弃在桌子上,教师“视而不见”,有的干脆把记录单揉成一团,连同课桌上的垃圾一同清理掉。在课堂上,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让孩子来研究来记录,可当孩子们走出教室时,这些却变成了一堆垃圾,思考的证据全都丢失了,那么如何了解孩子们思维的深度呢?如何教会孩子用事实来说话呢?

二、把学生巧妙地引入课堂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如何顺利地把学生引导到科学课堂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在科学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的回答不配合教师的提问,很多时候学生的回答是有道理的,但教师却听不懂学生的发言,生硬地把学生逼着走向预先设置的课堂思路上,“逼着”学生回答本来他们不想回答的问题。比如,在讲《玩镜子》时,我就有这样的体会。上课时,我先问同学们有没有玩过镜子?平时是怎么玩镜子的?学生回答完之后,我又问他们关于镜子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知识?我预设时期望学生提出镜子成像有哪些特点?讲完课之后,我发现我的想法错了,他们的问题很多:镜子为什么能照出自己?镜子的材料是什么?镜子反面的像漆一样的东西是什么……我没有读懂学生,没有考虑到他们才上四年级,还说不出这么专业的术语,提不出这么深刻的问题,开始给他们的范围太大了。其实,他们提出的问题也可以一一解决,但是这样就会浪费很多的时间,不能和学生共同完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后来我修改了一下教学引入,缩小他们的考虑范围,直接问他们:“平面镜中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完全一样吗?”这样学生就会思考平面镜中的像的问题了,可谓短平快,这样就不会在不必要的问题上浪费时间,使学生顺利地进入课堂。

三、巧妙处理课堂的生成问题

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教案是预设的,而我们的课堂却是动态的不断生成的过程。作为一名有思想有责任心的教师,我们渴望在课堂上有新的东西生成,希望学生能提出更多的问题,一切以学生为本,会及时地捕捉和利用课堂上的细节,成就一节新的课堂,可是有的老师却对学生的问题视而不见,只是“哦”或者是点头表示听见了而已,不会及时的处理这样的生成。比如,我在讲授《认识光》一课时就有这样的体会,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当用激光灯照射茶水时,有一个小组除了发现光在茶水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之外,还发现了有一部分光照到茶水面上后又反射回来了。他们把现象告诉了我,我没有理会,当汇报时,他们又说出了他们的这一发现,还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一部分光又返回来了,我没有作答,也没有做任何评价,直接进入下一教学环节。课下,我的师傅曹老师告诉我,要对这个课堂生成性问题做出答复,这是引导学生课下继续探究光的反射的很好的转折点。我们学习科学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而教师却把这宝贵的生成性资源浪费了,一个精彩的问题,一个富有创意的火花,就这样被老师不经意间扼杀了。

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决不意味着“预设”已不再重要。恰恰相反,课堂教学生成机制的高效发挥,正有赖于科学预设的充分和周到。充分的“预设”不仅与“生成”不相矛盾,而且高度统一,相辅相成。“预设”不为别的,正是为了更有效的生成。科学的“预设”也应包含对课堂生成前景的估计。

四、把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

中学课外活动记录范文5

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是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中学生评价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的评价体制中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尤其忽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评价方法单一,这一切都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相适应。而学生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式,则密切关注着学生的成长过程,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评价方法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充分地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促进发展的功能。

理念更新,成长记录袋破茧成蝶,翩翩飞舞

“新课程实验是大潮,浩浩荡荡,只能顺应,不可抗拒。学校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解放思想,借助新课程实验的大好时机,顺势而上。”在宜春中学校长办公室,记者见到了陈少平校长。他坚定有力的话,让记者切身感受到了该校对新课程实验的决心和信心。

“您为什么会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呢?”记者饶有兴致地问陈校长。“因为我在很多年前就践行过新课程理念,并深受其益。”在与陈校长的交流过程中,我们得知,早在这一轮课程实验启动之前,他还只是当地一所重点中学一名普通班主任的时候,就另辟蹊径,走出了“填鸭式”“题海战术”的传统教学老路,带领学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等活动,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注重培育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使得连续几届学生取得了德育、学科竞赛、高考等领域的骄人成绩。“我已经尝过新课改的甜头,加上和先行课程实验省份的同行有过广泛而深入的接触、交流,这一切都让我坚信新课程的前途光明灿烂。”“我真正忧心的是,我们的教师能把新课程理念理解到哪一种程度,能把新课程标准演绎到哪一种地步。令人欣慰的是,通过几年的努力,这种担心正在逐渐地消除。”听得出,陈校长的话,意味深长而又满怀喜悦。

陈校长所言非虚。因为记者很快就在该校教师们的交谈过程中得到了印证。面对记者,高三(28)班班主任陈门门老师摸着后脑勺,怪不好意思地讲起了自己对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工作的态度变化。最初,一提到成长记录袋,他就摇头,激动地把“作秀”“形式主义”“劳民伤财”等词语挂在嘴边;今天,他的态度焕然一新:“我不仅要把学生的成长记录工作做好,还要为自己的女儿也建立一个成长记录袋!”

“感谢这样的评价方式,因为它给了我一个健康的孩子。”朱宇老师则无限深情地道出了自己的感慨。朱老师的孩子就在她自己任教的班上。“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式,跳出了唯分数是论的评价圈子,从多角度欣赏孩子,孩子现在阳光多了,自信多了。我不敢说她将来会考得多好,但肯定会是一个健康的孩子!”

当初,为了让教师们了解和接受学生成长记录袋这项新生事物,学校可谓煞费了苦心:组织学习新课程实验文件,进行广泛的舆论造势,组织老师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开设专题讲座,举办专题研讨会,与工作业绩考评挂钩……

“是那幅照片,使我下定决心自觉投身于新课程实验。”学校高三年级主任徐新华回忆起了让他难以忘怀的一幕。在一次专题讲座中,主讲人的多媒体课件中有这样一幅合影:在一间简陋的教室中,一群小学生在一块破旧的黑板前站成一排,每人手上拿着一个记录袋和一张奖状,个个喜笑颜开。“人家学校在那样的条件下尚且能够开展学生成长记录工作,看来我们不是物质的落后,而是思想的守旧!”

渐渐地,老师们明白了,学生成长记录袋作为一种新兴的评价方式,确实是改革中小学教育评价方式的一副良方。终于,学生成长记录袋工作在宜春中学破茧成蝶,翩翩飞舞。

迎风绽放,成长记录袋千姿百态,群芳争艳

记者信步走进高三年级资料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边上立着的那个巨大的文件柜和里面整整齐齐摆放着的一个个塑料文件袋。

记者随手抽出一份记录袋,拿出里面的东西,不禁眼前一亮:综合素质评价手册,考试成绩表,学习计划与总结,考试试卷,荣誉证书,竞赛奖牌,生活照片,病历表,社区服务鉴定表,志愿者工作证,磁带,光碟……里面的东西可谓五花八门,琳琅满目。

“五花八门”的材料,反映了“五花八门”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方法。“成长记录工作的开展,就像一股温暖的春风,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老师们竞相革新工作方法,教育效果超乎我们的想象。”学校政教处辛榕主任高兴地告诉记者。

为适应成长记录工作的需要,高三年级语文老师付鉴龙创设了每周班会课上由学生轮流讲述“我的成长故事”的演讲活动,将写作、演讲、励志、记录融为一体,深受学生们的喜爱。高三(15)班班主任危文斌老师更是每天把相机带在身边,不时地用相机记录下学生们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高三(4)班班主任陈韬老师则策划和鼓励班上学生自主编印了“ fun 肆年代”班刊,为全班学生提供一个心灵交流的公共平台。高一年级邓必雪老师对教室后面学生刊出的黑板报大加赞赏之余,要求学生用相机拍下来放入自己的记录袋中,班上的黑板报从此更加光彩夺目……

陈门门老师则把成长记录袋比作推动班级工作的一条鞭子和一件利器。班上一位叫周智慧的女生,各方面表现突出,但在生活起居问题上不拘小节,起床后经常不叠被子,还振振有词地说:“我叠不叠被子又不影响考试成绩,老师操这个心干吗?”但当得知同学们据此将她的“公民素养”评为低等级后,她从此改变了看法,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观察学生成长记录袋中的东西,有助于我们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有的放矢地做好学生工作。”定期浏览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已成为教师们日常工作的新项目,也成为教师们了解学生思想的一扇窗口。熊英俊老师在翻阅一位同学的记录袋时,发现里面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都透出一股忧伤,唯独有一幅不知从哪剪辑来的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的照片让人感到温馨。熊老师凭直觉意识到这个内向的孩子身上肯定有着不寻常的经历。经过深入了解,果然得知这个孩子竟然是个孤儿。从此,熊老师对这名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引导该生走出内心的阴暗,重获阳光。

采访中,刘小明老师讲起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个小故事。有一年,他带的学生即将文理分科,其中有名叫黎文星的女生喜欢看书且琴棋书画样样在行,便打算引导该生选择文科。可当他看到该生的成长记录袋中保存着一份生物奥赛申请书后,马上改变了主意,鼓励她依兴趣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令学校班主任们高兴的是,成长记录袋的建立,有效地破解了学生怠于参加课外活动的难题,大大推动了学校的各项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为了让自己的记录袋“鼓”起来,很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现在也变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了。很多班主任谈到,从前在组建班委会、组织运动会报名、组织社区服务活动时,响应者寥寥无几,自从实行了成长记录评价工作后,往往是还没正式发出活动通知,就有学生主动上门来询问活动的相关事宜。

灵魂对话,成长记录袋演绎青春,传递精彩

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成长记录袋就是这样的一个灵魂,通过它,可以唤醒另一个灵魂。今天的宜春中学学生,已切身体会到了成长记录袋给他们带来的欢乐。

“总分533,年级排名76。悲伤吗?悲伤!哀怨吗?哀怨!”这是高二(8)班万莉同学在一次大考后写在自己成长记录袋中的文字。借助成长记录袋里为自己预留的反思空间,她认真地对自己前一阶段的学习情况进行了理性的剖析,最后得出结论:“别怕,我有足够的实力去取得下一次的成功!”现在,她不仅实现了超越,还自信地勉励班上的同学们:“不管是处于何种境地,你坚持别人没有的坚持,到最后它总能给你满意的答案,你所憧憬的理想也会开花,让你真正开怀地笑。”

高三(15)班学生易桂林把成长记录袋比喻成每次大考之后的“镇静剂”:“若考好了,打开记录袋,看到与‘我的大学梦’还有一定的距离,得意的心情就会迅速归于平静;若考得不好,记录袋中那‘人生最大的荣耀不在于屡战屡胜,而在于失败后能奋起’的励志格言又唤起了自己昂扬的斗志。”

在每周一次的“成长故事会”上,高二(8)班学生周瑞琴把自己比喻成一只投放在盐碱地中的羊儿,满怀深情地为同学们讲述了自己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是怎样以顽强的毅力忍受苦痛,努力拼搏,最终既战胜病魔,又取得了优异成绩。她的故事,让全体同学动容。挑战逆境、顽强拼搏的学风在这个集体内愈益浓厚。这段经历和感受也被她写进了成长记录袋。

高三(4)班周婧楠同学从成长记录袋中拿出一份报告,回忆说:“高一下学期的时候,为了完成‘月文化探源’的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我们小组的同学分工协作,跑图书馆借书,上网搜资料,找指导老师帮助,做课件……忙得不亦乐乎。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我们拿了全校一等奖。更重要的是,活动教会了我们怎样与人合作,教会了我们什么叫责任,培养了我们独立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专家们说,成长记录袋评价方式的缺陷之一在于教育评价的标准性相对削弱了,但同学们却觉得,恰恰是这种标准性的相对削弱给他们提供了个性发展的空间,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

高一年级学生高正心告诉记者:“我尤其喜欢老师让我们自己设计制作成长记录袋封面的做法。”同年级的张霞同学说:“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奇特的想象装饰、丰富自己的记录袋,建立富有个性的记录袋。”已于2011年高中毕业的学生肖婷艺则在她的成长记录袋中表达了一种自由飞翔的感觉:“有了成长记录袋及其相关的评价方式,我的各种课外兴趣、爱好不再被老师和家长称为旁门左道了。”

即将高中毕业的学生易娟充满了期待,因为她的班主任已经告诉她,毕业时学校将把她的成长记录袋作为毕业礼物送给她。“这是一份弥足珍贵的毕业礼物,因为,它是我用三年的汗水浇灌出的果实,感谢母校,给我留下了一份献给未来的回忆录。”已就读于香港大学的肖婷艺虽然没有得到这份礼物,但从电话中似乎更听出了她的骄傲与自豪,因为她的成长记录袋已被学校校史资料馆永久收藏,成为勉励学弟学妹们的精神财富。

中学课外活动记录范文6

关键词:速率 效果 政治课堂笔记 创造性转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127-03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国各地中学政治教学逐渐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但值得深思的是,思想政治作为文科,研究者大多集中在“政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途径”、“分析和阐述政治问题的方法”等方面,对传统政治教和学的一些有效方法却关注不多,笔记就是其中之一。事实上,看书、听讲、笔记、温习是政治学习一般过程和经典方法,如果能从新课程的角度对这些传统的经典过程和经典方法进行继承、改造、创新,借用林毓生教授论述中国传统文化时提出的概念,实现经典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创造性转化”,笔者试以课堂笔记为例进行剖析和讨论。

1 从速率、效果角度审视政治课堂笔记的功能

无庸讳言,政治课堂笔记曾经长期是应试教育的奴婢,“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是对传统的接受式政治学习的辛辣讽刺。于是乎,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政治课堂笔记成了“应试教育”的殉葬品,在政治教学研究中倍遭冷遇,鲜有提及。其实,传统政治教学很重视课堂笔记,一般认为笔记有课堂再现、查漏补缺、释疑解惑等三大功能,这主要是基于政治知识掌握的认知角度看问题。如果从速率、效果的角度重新审视政治课堂笔记的功能,可以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1.1笔记是最经典的政治学习方法之一

一般而言,政治学习方法既包括各学科通用的一些方法,如阅读、听课、笔记、思考、解题、讨论等,也包括政治学科的独特学习方法,如汲取、鉴别、整理、归纳政治信息的方法等。近些年来,对后一类学习方法研究逐渐深入,但结合学科特点对前一类方法的研究却很少。其实,与其他学科相比,看书、听讲、笔记、思考等传统的学习方法在政治学科中的运用显得更重要,换句话说,这些学习方法在政治学习中更具有“经典性”,笔记就是这样一种经典的政治学习方法,学会记笔记的方法不仅在学生时代有意义,更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重要的梯航。

1.2笔记是记录政治学习过程的主要载体

政治学习中,阅读教材、上课听讲、思考问题、同伴讨论等过程都不能“事无春风了无痕”。勾勾画画、写写记记可以记录阅读政治教科书的感受体会,可以记录教师授课过程中形成的政治知识框架,可以记录思考和讨论政治问题的过程和收获,可以记录政治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因此,政治课堂笔记是记录政治学习过程的主要载体。

由此观之,积极引导学生记好笔记、用好笔记,不仅能便利复习、巩固政治知识,更是养成良好的政治学习习惯、获得政治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政治学习方式转变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2 从速率、效果角度剖析政治课堂笔记的现状

事实上,大多数政治教师都比较注重学生课堂笔记习惯的培养,但着眼点却只关注教师讲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对学生政治学习中思考、感悟、交流、讨论的笔记关注不够;只关注课堂的笔记,不关注整个政治学习过程中的笔记,重视了“政治课堂笔记”,不重视“政治学习笔记”。从学生的角度看,很多学生仍然没有养成良好的笔记习惯,把笔记当作任务、课堂笔记利用效率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即使有较好笔记习惯的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仍是不少学生的尴尬境地。以下试结合政治课堂笔记的几种类型作一简要分析。

2.1教材目录型笔记

试看如下的《生活与哲学》笔记片段:

例1:人民版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五课框题一《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这种形式的笔记主要是教材目录的整理记录,可能对学生宏观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和结构有一定的作用。但总的来说比较随意,太过简略。从记笔记的角度看,只是教材目录的简单抄写,既没有对教师讲解的记录,也没有思维含量,对理解政治问题、形成知识体系帮助不大;从用笔记的角度看,这一类笔记在任何一个复习环节都不能代替政治教科书,起不到很好地课堂再现、知识整合的作用。从速率、效果的角度看,记这类笔记的学生既不能因为笔记而保证认真听讲,也不能通过笔记而掌握一种记录笔记、整理笔记的方法,他们只在于形式上笔记的有无和心理的自我安慰――我的学习态度是端正的,课堂笔记本记录认真清楚的,政治学不好我很无辜!

2.2知识结构型笔记

有些学生的笔记记录比较详细。如:

例2:人民版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五课框题二《意识的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2)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3)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含义

(2)基本要求: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略)

②“两个结合”

③“两个反对”

这类笔记比前一类更清晰和详备,基本上较好地囊括了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点,也有助于学生把握哲学知识的框架结构。(有些教师喜欢用各种示意图、表格来呈现政治知识结构,相应的表格式、图示式的笔记在本质上仍是属于知识结构型的。)在课后政治学习和复习的某些环节中,可以用看笔记代替看教科书,达到“把书读薄”的要求,发挥政治笔记“课堂再现、查漏补缺、释疑解惑”的功能。从笔记的过程看,这类笔记所花的时间较多,如果是随堂记录的,听课时必须非常认真,因而,笔记与听课相辅相成,体现了呈现学习过程的作用。调查发现,做这类笔记的学生学习比较认真,形成习惯后,多数学生也不会因做笔记而影响听课;部分学生笔记速度较慢,需要课后结合教材和其他同学的笔记加以补充,通过认真的笔记,能把课堂内的听课、笔记等学习活动与课后的笔记整理、课堂回忆、同学讨论等学习活动结合起来,使政治学习的过程更充实。无论从政治知识掌握的角度,还是从速率、效果的角度,都对学生政治学习有不小的帮助。但这种笔记仍是基于接受式学习的,对政治问题的质疑、探究明显欠缺,有待进一步改进。

2.3标注教材型笔记

有些学生不是把笔记记在专门的笔记本上,而是在教科书上做各种标注。

例3:人教版必修1《经济生活》第九课框题一《市场配置资源》。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批注: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是市场经济。(批注:市场经济的含义)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只要是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的变化由市场来调节的。(批注:市场配置资源的信号:价格、供求、竞争)哪种商品在市场上好卖,人们就扩大上产;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昂贵、供应紧张,人们就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市场中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批注:“无形的手”――市场)

这类笔记做起来比较容易,上课相对轻松,主要功能是帮助理清教材的知识结构。很多学生选择这种形式的听课笔记,有划划写写在书页旁边的(如上例),有用不同颜色涂出相应文字的。从速率、效果的角度看,这种笔记方式一定程度上能保证认真听讲的时间,又可以通过对教科书的批注学会看书,找出书中的关键词句和信息,对后续的复习也有一些作用。但整本书划划写写的,有时会重点不够突出。这类笔记形式同样是基于接受式学习的,不能反映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方面明显不足。

2.4问题重点型笔记

有些学生的政治课堂笔记除了记录主要知识结构外,还记录一些思考的问题。如:

例4:人教版必修2《政治生活》第七课框题三《我国的宗教政策》

1、我国宗教掠影――现状分析。

2、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1)自由政策(思考:地位、内涵、为什么是一项基本权利而不是基本政治权利?――详见P-9)

(2)政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正常――保护,不正常――制止、打击和抵御等)

(3)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联系宗教方针:自传自养)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思考:为什么不是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3、弘扬科学精神。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形成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思考:宗教与迷信的区别)

(2)中学生要接受无神论宣传教育,树立科学世界观(思考:为什么中学要接受的是无神论?)

比较而言,这类笔记既有一定的知识结构,也记录了值得思考、探究的问题。不仅能反映听讲的情况,还能反映思考、探究政治问题的过程,说明这类学生在政治课堂上听课很积极、思维很活跃,初步具备了探究学习的习惯。调查发现学生中这样的笔记比较少,多数学生认为这样的笔记知识点太少,参考答案记录不够,不利于阶段性复习。说明由于应试的大背景下,学生有浓厚的“标准答案情节”;另外,这类笔记的后续探究也没有跟上,由于整体上应试教育的模式没有改变,学生作业负担重,政治学科又不受重视,学生在课外没有精力和条件去开展进一步的探究学习,探究止步于课堂中的这些问题。

综合考察以上四种类型的笔记,总体上还是基于听课的,体现的仍然是接受式学习为主的政治学习方式。从速率、效果的角度看,作为经典政治学习方法的功能发挥不充分,基于看书的笔记、基于思考的笔记、基于讨论的笔记、基于探究的笔记等都付之阙如,这方面做得最好的问题重点型笔记,也是浅尝辄止,效果并不理想。作为政治学习过程的重要载体,多数学生的课堂笔记主要是课堂听讲和考前复习的载体,积极思考的过程、合作讨论的过程、课外探究学习的过程体现不够。

3 从速率、效果角度实现政治课堂笔记的“创造性转化”

政治课堂笔记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既有传统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惯性力量的原因,也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在应试教育大格局很难根本改变的形势下,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既要重视课堂笔记在政治知识掌握和巩固等认知领域的作用,更应不断开发政治课堂笔记在速率、效果方面的功能,实现课堂笔记的“创造性转化”。

3.1使笔记从听课备考的载体向学习过程的载体转化

实现政治课堂笔记的创造性转化就要重新审视政治课堂笔记的功能,使课堂笔记从听课备考的载体向政治学习过程的载体转变。从笔记的功能看,要让笔记不仅成为复习巩固工具,还要成为保证听讲、启发思考、记录过程的载体。从笔记的内容看,要改变只记知识点、知识结构的传统,增加笔记的内涵,特别是要记录阅读所得、听课所感、思考所悟,反映整个政治学习的过程。从笔记的形式上,可以设计符合自身特色的分栏目笔记形式,例如,可以通过知识结构、问题探讨、错题集锦等笔记栏目,记录政治学习过程的点点滴滴,使笔记成为自己复习巩固的好帮手,也成为政治思维发展的成长记录册。

3.2从作为学习任务的笔记向作为学习方法的笔记转化

很多政治老师规定上课必须记好笔记,有时还要加以检查,很多学生因此把笔记作为一项政治学习的“任务”来完成。有不少政治成绩好的同学笔记比较“随意”,有的根本没有笔记本,把很多重要的内容、问题标在课本上,但他们上课时从容听讲,踊跃回答老师的提问,有些还在教科书的天头地角记了很多自己思考的问题,学习非常主动。这一现实告诉我们:笔记不在于形式问题,不要把笔记变成一项学习任务,教师和学生都不必对笔记本的具体形式有硬性要求,不能被形式主义的那一套束缚了手脚。

政治学习的一项“看家本领”就是会记笔记,要从方法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会笔记:包括如何记录阅读和听讲中的关键信息,如何记录阅读和听讲中发现的问题,如何记录思考和讨论中思维的火花……,笔记一旦成为习惯,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终身受用学习方法。

3.3从封闭的政治课堂笔记向开放的学习笔记转化从速率、高效的角度看,学习笔记不仅是课堂学习的记录,还包括课后整理、摘抄、阅读、思考的过程。因此,笔记就不能只记老师列的知识提纲,更不能只记板书,要养成把自己的学习过程记录下来的习惯,从课堂笔记向学习笔记转变。看书时勾勾画画地做笔记,听讲中梳理知识做笔记,做题时结合思考做笔记,讨论时深入交流做笔记,充分发挥学习笔记在记录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因此,要处理好课堂记录与课后整理、摘抄、阅读、思考的关系。

课堂记录的内容主要是老师所讲解的知识框架、线索和重难点问题,也应该包括听讲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和疑难批注等许多内容。课后整理就是把课堂笔记进行整理,在原笔记基础上进行补充、修改、完善,这也是一个知识巩固和再回顾、再领悟的过程。还可以把读外阅读中获得的政治知识、思考的政治问题记录在笔记上,拓展自己的政治视野,尤其要把平时对政治问题的思考、探究、讨论记录下来,让自己对政治的“思想灵光”记录在笔记上,使笔记成为思维成长中的一笔财富。

总之, 养成记课堂笔记的习惯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 更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记笔记不是目的, 而是促进思考、 反思、归纳的手段, 而引导学生养成常思考、爱分析总结的好习惯, 不仅仅是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更是为了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人生道路上过得更精彩!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Z].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

[2]宋秋前.新课程教学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教育研究,2005.6.

[3] 课堂笔记在政治课堂的应用[J].考试・高中文科――学科攻略,2013年第2期.

中学课外活动记录范文7

记录是一种积累,是学生心灵的释放和充盈过程。引领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捕捉生活中的每一瞬间,对身边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对时令变化、人文风俗等进行细致观察、思考、体味,并及时记录,记录点点滴滴的成长故事与心中浮起的丝丝感动,为写作提供真实的素材。为此,笔者在近来习作教学中就语言积累作了有益的尝试。

1、 语文课本中积累语言。现行人教版教材插图美,语言文字更美。课文中出现了许多名言警句、人生格言、成语等好词佳句,如道道甘泉,使人回味无穷。他们都是前人语言的精粹,是学生语言积累的好资源。人教版课文中引入了很多大师级作家的文章,比如季羡林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老舍的《北京的春节》等,在上此类文章时,我引导学生诵读这些佳作的同时摘录文中的好词和自己喜欢的句子。

2、 现代媒体中积累语言。21世纪的今天,科技经济高度发展,电视、电脑等媒体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庭。教师鼓励学生在欣赏精彩画面、动人音乐的同时,用心听其中的语言,让学生获得一些具有时代气息的语言。如2008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我让学生看中央电视台的全程直播节目、听记者的现场采访,随时记录解说词中令你感动的词语与句子,事后在一次“写给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中,班中大部分同学都写的真实而又感人,还有几位学生的作文还获了奖。又如很多学生爱听流行歌曲,还学唱的有模有样,我抓住这一实际,在班中开展我爱记歌词活动,后来的几次作文中很多学生自然地引用上了一些歌词,把文章写得很生动。

3、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课外阅读对开阔学生的视野,获得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人说,少年时代的大量阅读,就好比在银行里储蓄,孩子可以终生享用它的‘利息’。阅读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一个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在教学中,我利用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推荐了很多好书。如:《草房子》《小王子》《窗边的小豆豆》《根鸟》《爱的教育》等;我还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阅读:如在教学《景阳冈》一课时,我推荐学生去读《水浒传》;教学《猴王出世》时,推荐学生看《西游记》;教学《金色的脚印》时,我向推荐动物小说《101斑点狗》、《第七条猎狗》、《退役军犬黄狐》……只要学生能读懂的作品,我都大力推荐,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划出自己喜欢的词语与句子。

4、 学生交往中积累语言。学生是社会的人,每天接触最多的无疑是家长、老师、同学。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及时捕捉他人的语言、动作、神态,教学生先在头脑里暂时记忆,后抽空做好笔录。

(1)随性记录。没有题材、主题等的硬性规定,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不需要过多的省悟,没有那么多的道理,学生可以由着自己的喜好和见闻记录身边的生活。比如:今天放学回家,我看到妈妈好像很疲惫,我真想帮妈妈分担点家务;我的同桌今天穿了件新衣服,听说还是什么名牌,真羡慕;写字课上,同学不小心把墨汁甩到了我衣服上,我宽容了他的失误……

(2)主题记录。在教师的组织下,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围绕一个主题,从不同的方面去搜集和记录素材。挑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以你的同桌为记录对象,记录他(她)一周的趣事;以传达室老爷爷为主人公,记录他在干些什么,对陌生人和调皮捣蛋的同学他是怎么处理的?早上几点起床等问题进行调查后进行记录;记录老师的精彩语录……

如在一次“我的老师”的主题习作中,一位学生这样写道:老师非常认真的在黑板上画圆锥,突然之间转过身来,扫视全班,发现有几个同学在打瞌睡(注:上一节课是体育课)。同学们以为这下他们肯定要挨批了,教室里安静的连掉根针也能听见,呼吸也变得很轻。出乎大家的意料,老师不紧不慢地说:“还在操场上的魂呀!快回来吧!回来吧!我们要上课了。”在睡梦中的同学和迷迷糊糊的同学全醒了,全班笑成一片。这下老师也讲话了:“魂啊!都留在教室里,认真听讲好吗?”全班学生齐声喊:“好的”。接下来的时间,同学们都听的很认真,没有一人分心。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记录了老师在课堂上的精彩言行,在写作中真实的呈现出来,写出了一个幽默的数学老师。

要真正落实语言的积累,我让每位学生准备一本“摘抄本”,随时记录备案,并且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品味语言,最终内化为学生脑中的“储存”,用时“呼之欲出”。

中学课外活动记录范文8

关键词:观察;记录;交流;种植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要求学生亲自栽种植物,对植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连续的观察、记录。在学生亲历种植中,如何让学生进行长周期的有效观察?这里,我将自己的一些做法写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教师指导,有效进行长周期观察

要切实解决学生科学观察由课堂转到课外存在的实际困难,教师应亲历种植,进行跟踪指导,指导学生长周期观察活动的每个环节都要注意挖掘科学教育的契机。

1.教师引导,形成问题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钟山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学生全部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在上小学前大多生活在农村,虽然对种植活动并不陌生,但对植物从种子到开花结果这一完整的生命周期了解得并不多,因为他们并没有对植物的生长变化进行过科学有效的观察。所以教师应该在种植前引导学生形成能探究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探究,可很好地激发学生观察探究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植物从开花到结果这一完整生命周期的相关知识。例如《植物的一生》中让学生种下菜豆种子后,如果只是作日常观察,泛泛地看,就不能发现菜豆从种子到开花结果这一完整的生命周期中一些重要的细微变化,就不能进行深入的探究观察,就不会对菜豆这一生命周期变化有深入的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好的探究问题,以便更有效地进行长周期的观察活动。如:种子种下去后有什么变化?种子的各部分变成了植物的哪些部分?植物的水是根吸收还是叶子吸收的?植物生长需要多少水分?植物生长需要多少肥料?光是怎样影响植物生长的?这些探究问题,并不是每位学生都要进行观察探究,而是让他们选择一两个感兴趣的问题,按研究问题的不同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

2.教师亲历,及时支持

在教学《植物的一生》单元时,教师应亲自参与学生的种植活动,与学生一起种下菜豆的种子,悉心照料,每天都对菜豆进行观察、记录。经过一次亲历活动,教师了解了种植菜豆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状况,就能及时给学生提供支持与帮助。如在研究种子种下去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时,因教师亲历,知道学生会遇到因种子种在土壤中无法观察的困难。我就引导学生自制一个种子萌发袋,即一个10×20平方厘米的可封闭的透明塑料袋,里面平放一张纸巾,在离袋子底部4厘米处钉几行订书针,在订书针上放几粒浸泡的种子,再往袋中倒水,水浸过纸巾1厘米。这样水将纸巾浸湿并保持种子的湿度,订书针使得种子免于掉入袋底的水中,透明的塑料袋不仅能让我们观察到是先长叶,还是先长根,还能观察到种子的各个部分变成了植物的哪些部分。借助种子萌发袋,解决了因种子种在土壤中无法观察的困难,丰富了观察的内容,提高了观察的有效性。

二、学生记录,外显长周期观察过程

记录是观察是否真实、准确、细致,过程是否科学,表达是否合适的一面镜子,是课堂教学和课外探究的契合点,因此科学、准确、规范地做好观察记录是科学观察的重要条件。

1.真实记录

科学观察就是对观察对象的精确描述。要记录观察得到的丰富细致的信息,就要尽可能观察到更多的东西,找到更多的“观察点”,发现更多的差异点。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观察记录中用到的修辞性语言太多,表述的词语不是很准确,主观想象的较多等,背离了科学记录应突出真实、客观的要求。如果给学生设计、提供科学的观察记录单,一是可以提醒学生按时去观察、记录,二是为学生观察、记录提供可操作的方法,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学生记录不够真实的问题。以下是我在教学种植菜豆时,为学生提供的种子萌发的记录单:

这种既有定性观察,又有定量观察,还可通过画图来记录观察内容的记录单,能引导学生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学生记录也更客观、更准确。

2.交流记录

种植活动,观察的时间要持续2个多月,植物的变化过程缓慢,有些现象我们很难用文字、图形等形式记录,所以小学生普遍感到记录有难度,不能坚持。为此,我每堂课前抽3到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交流他们的种植记录。除每次上课进行交流外,还可以要求学生用各自的记录本制作植物在几周内生长过程的幻灯片或手抄报,那些没有准确记录植物生长过程的学生,想用自己已有想法或原有知识完成这个任务很困难,这样学生在挫折中意识到在科学观察中使用记录本的重要性。经常使用记录本是绝对必要的,因为学生们不仅用到了记录本上的信息,而且还明白了记录信息的重要性。

3.评比记录

在《植物的一生》单元教学中,我每周会让小组同学互评观察记录本,主要是让学生对观察记录的真假进行评说。把作业本中非观察内容或不真实的观察内容标识出来,让孩子们进行有依据的评说,这样引导他们对观察的本质进行思考,并在以后的观察记录中引以为鉴,这样对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就有切实的帮助。单元结束后,我还举行了观察记录的评比活动。学生参加评比的作品要有自己的特色,可以是文字稿,也可以是图画、照片。作品内容可以是对菜豆的生长过程的观察记录,也可以是对其某一状态的详细记录,还可以是围绕种植活动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的研究报告。在评比中,我更多关注的是体现观察记录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关注记录本是否起到了记录学生科学探究过程的作用。

三、家长参与,保障长周期观察活动顺利进行

种植活动刚开展3天就有多位学生向我告家长的状:家长把学生种植的植物扔进垃圾桶了。我校家长文化程度较低,据学校调查,70%的家长只有初中及以下文化,他们来到厦门之前大多是种地的农民,他们就是为了让小孩以后不再种地才把小孩带到厦门,他们只希望孩子在学校好好学习语、数、英,考个好分数,绝对不允许小孩在家做这种“又脏又累”“又浪费时间”的种植活动。为取得家长支持,我通过短信、家访、学校的网络平台等途径与家长沟通,还专门写了一封《告家长书》,通过沟通,家长不仅能督促孩子,不少家长也参与到了活动中,给学生的种植活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资源的支持。

中学课外活动记录范文9

[摘要]为了充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努力提高科学学科教学效率,围绕科学学科的教学进行了多次实践,探索、总结出了以“导—探—记—迁”为基本环节的小学科学四步教学法。即通过构建导学案,让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实验操作的有效性,通过课堂与课外的记录强化学生对知识、原理的掌握与迁移,通过自然观察培养学生浓厚的科学兴趣与科学素养。此举极大提高了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效率,较好地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起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关键词]科学学科教学 四步教学法 导学案

一、“导、探、记、迁”四步教学法实施策略

1.学案导学——有的放矢,减负增效

导学案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既能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又能锻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等多项能力。小学生由于受其各方面能力的影响,单纯利用课堂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往往事半功倍,而导学案的设立使学生能按照导学提纲有针对性的活动,大大减少学生的学习难度,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自主探究——充分运用科学学习方法,用实践检验真理

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才能有浓厚的兴趣、真实的感悟和科学的结论。

3.小组合作——众人拾柴火焰高,启迪思维,提高效率

科学实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相互协作,学生只有在相互配合下,才能相互启迪,提高实验操作的有效性。

4.科学记录——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学生只有把真实的数据记录下来,进行有效的分析才能得到真实的结论,实验记录的过程也是一个由操作到理论提升与转化的过程。

5.科学观察——联系生活实际,迁移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科学观察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一环,它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活动。指导儿童从小学生阶段观察周围的自然事物与现象,走进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引导学生认识大自然、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从大自然中发现科学、研究科学、运用科学,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导、探、记、迁”四步教学法实施步骤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开展以“学案导学——引导学生高效学习,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记录研究——培养科学学习习惯,知识迁移——启示学生学以致用”为基本步骤的四步教学。

1.学案导学——引导学生高效学习

针对每节课由教师提前设计导学案,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自主学习。

学案导学即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指导为辅助体,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祛除无效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2.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之间展开合作、互助,求得探究活动的最佳效果。

(1)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合作设计探究方案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在我们的生活中,问题无处不在,关键是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迈出科学探究活动的第一步。对于每一节科学课的第一个教学环节,都应借助实物、影像资料、小实验、图片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踊跃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

(2)联系已有经验,动手探究问题

确定要探究的问题后,以小组为单位由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的操作,期间小组长要做好任务的分配,保证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与分工,确保实验操作顺利进行。

3.记录研究——培养科学学习习惯

在课堂上,我们倡导设立课堂学习记录本、实验研究报告单,对课内的学习、实验操作记录相应的数据与结论;在课外,我们倡导设立自然观察记录本,学生通过在课外进行常态下的自然观察和有计划的自然观察活动,并做好相应的活动记录,保障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真实、高效。

4.知识迁移——启示学生学以致用

教育心理学对“迁移”做了如下定义:“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实践证明,凡是有教育的地方就会有迁移,从来不存在相互间不产生影响的学习。可以说,迁移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无所不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科学学科的教学活动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为此,我们针对科学原理、自然观察、实验操作三个方面适时开展迁移活动。

(1)原理的迁移。原理是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规律,是在大量观察、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概括而得出的。既能指导实践,又必须经受实践的检验。我们针对所学内容适时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原理与生活应用的融合,做到科学原理的迁移。

(2)观察的迁移。观察的迁移就是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观察方法应用到课外。科学教材中有很多观察内容,有些内容是需要学生在课外进行的,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观察活动时,要提醒学生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如对观察对象的认识层次上,可适当选择浅表性观察、分析性观察或比较性观察,从时间上可采用即时性观察或历时性观察,对事物的状态上可采用静态观察或动态观察,从观察的组织形式上可采取集体观察或个体观察等。

(3)操作的迁移。科学教材中有许多操作活动要延伸到课外,要针对相应的知识适时的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迁移。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做到学以致用。通过操作的迁移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导、探、记、迁”四步教学法实施效果

通过“导—探—记—迁”四步教学法的实施,不仅增强了科学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了科学学科教学质量,还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效果斐然。

1.课堂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引下,大大缩短了学习的时间,有效地保障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课堂科学知识的掌握。

2.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明显增强

通过科学课堂中真实的探究活动与学习活动,学生做到了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达到了知识的内化,同时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懂得了用数据说明问题,养成了良好的科学验证意识。

3.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养成了合作的良好习惯

在导学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明显增强,在探究的过程中,由于以小组为单位,同学间相互配合,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

4.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科学记录习惯

由于设立了课堂记录本、实验报告单、自然观察记录本,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对知识的重难点做到有效记录,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了所学知识要点。通过实验报告单,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有关数据,得到准确的实验结论,养成了以实验数据验证科学实验的科学素养;通过日历本及自然观察记录,使学生形成了善于观察生活、记录自然现象的科学习惯,同时在记录知识的过程中达到了科学知识与理论的有机融合。

5.学生学会并掌握了观察方法的运用,形成了认识自然、研究自然、热爱自然的优秀科学素养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科学自然观察,结合科学原理、操作实验等知识迁移活动,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从观察对象的认识层次上可分为浅表性观察、分析性观察或比较性观察,从时间上可采用即时性观察或历时性观察,对事物的状态上可采用静态观察或动态观察,从观察的组织形式上可采取集体观察或个体观察等自然观察的方法与技艺,还养成了认识自然、研究自然、热爱自然的优秀科学素养。

中学课外活动记录范文10

【摘要】提到学习评价,人们很容易联想到考试和分数,足见以往的学习评价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过分强调终结性评价,而忽略形成性评价。受应试教育观念的长期影响,“分数第一”的思想在学生、家长、教师的心目中根深蒂固,分数成了学生和教师沉重的负担。新课程下数学评价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具体内容的特征,选择恰当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教师 学生 数学评价方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程标准》对评价提出了新的理念: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评价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具体内容的特征,选择恰当有效的方法。

1.课堂观察。了解评价学生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是实施评价改革的前提。教学中我们体会到,学生课堂上外显的看、听、说、想、做等方面的表现是教师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学生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思一行正是评价的依据。找准课堂评价的媒介,制定评价措施才能有的放矢。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随时、随机的,要做到及时评价、及时反馈,没有简便易行、具体可操作的方法是不行的。经过课堂教学的反复尝试,我们可通过观察、倾听、语言表达、问题思考、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等方法对学生作详细的了解。

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进行练习时,通过课堂观察,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从而作出积极反馈,正确的给予鼓励和强化,错误的给予指导与矫正。教师可根据需要关注学生突出的一、两个方面,每个学生或学习小组一学期至少应被关注三次,对突出表现的行为,在相应的观察项目上标注记号,主要记载课堂上学生个体的计算分析能力、操作能力、特别表现(富有个性、独特的见解,合作竞争意识等)这三方面的情况。试行时首先向学生介绍记录表的结构、内容、作用,让学生有所了解,并强调课堂40分钟的重要性,淡化以往的所谓“单元测试”、“期中、期末测试”。只要谁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老师就会对他的表现、创造性见解、出色的操作等给予“很好”这一评价词,那么这个同学课毕就可以自已到讲台前记录表上划上一笔(记一次,相当于以往的“考试”得“优”)。同学们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课堂上呈现出以往没有过的活跃氛围,大家都积极动脑、动手、动口。

2.作业评价。作业作为教学的常规,是教学评价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以往的作业布置虽然存在很多弊端,单调、重复、机械等现象,但不可否认作业对学生成长、发展过程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价值。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把作业分为课内作业与课外作业两大部分,课内作业以书面作业为主;课外作业,我们遵循了趣味性、审美性、多样性的原则,将作业融于活动,融于生活。作业形式灵活多样,口头作业有演讲、说算理、说算法、说过程等形式;书面作业有基础性练习、数学日记等形式;操作作业有小设计、小发明、小制作、小调查等。

3.推迟判断。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之间在数学学习上的发展必然存在差异,应允许一部分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随着数学知识与技能的积累逐步达到学习目标。对此教师可以选择推迟做出判断的方法。比如,学生对自己某阶段测验的结果觉得不满意或没有达到基本的目标。教师应允许、鼓励学生提出申请进行重新考核(教师在设计测验题时,可预先设计几份难度、区分度相当的卷子供重新考核时抽取),直到每个学生都达到目标,自己感到满意为止。如果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或教师的个别辅导,在再次考核中考核结果优秀,教师就按再次的考核结果作为该生这一阶段的学习评价结果,并给出鼓励性的评语。这种推迟判断和再次评价,不但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反映了学生的纵向发展,而且象赶鸭子过河一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及时达标。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言,这种“推迟判断”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迸发出新的学习动力。强化了评价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激励功能。

4.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是有目的地搜集记录学生在一个特定区域、特定阶段内的学习、进步或达到的成就。教师可以通过成长记录袋,从细微处即平时的点滴中了解学生,并据此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在成长记录袋中收录反映学习进步的重要资料,如自己特有的解题方法,最满意的作业,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探究性活动的记录,发现的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提出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对解决问题的反思,单元知识总结,典型的错题记录,自我评价或他人评价等等。成长记录袋的类型主要有:过程型成长记录袋和展示型成长记录袋。

过程型成长记录袋:对教师、学生或家长而言,过程型成长记录袋为学生的不断发展“积累”信息与证据;它为教师和学生双方提供服务,让他们及时准确地掌握学习进展的实际情况,以便调整下一步的学习。因此,过程型成长记录袋可作为促进学习的工具而使用,它在各种成长记录袋中最具典型意义。可适用于全班学生,并特别受中下生的喜爱。

过程型成长记录袋收集的内容与时间多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与学生学习现状来确定,由学生按照教师的规定与要求把作品收集起来,作为发展的证据。学生要负责选择和提交符合要求的作品或其他有关证据,同时要一步一步地检查所取得的进步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可提供必要的帮助)。

展示型成长记录袋:展示型成长记录袋往往是一种激励性、总结性的评价,一般情况下用以展示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成就与特长。每个学生所收集的都是自己满意或最佳的作品,因此能够反映学生的个体差异或特长,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中学课外活动记录范文11

据此我们可以掌握三点信息:1.科学课程评价的内容是“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2.科学课程评价的目的是“改进教学,促进学习,提高科学素养”。3.科学课程评价的对象是“每个学生”。科学教师在为学生作出评价的时候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授课班级多,学生数量庞大,与个别学生接触的时间与机会少。如何对每一位学生作出较为客观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难度很大。在具体的操作中或许我们可以作以下尝试:

一、课堂教学为基础。注重对学生的过程评价。

教师与学生接触最多的还是上课时间,应抓住课堂教学时间与学生交流,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包括科学探究方法与过程,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科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等。常有这样的事例,一个人在学生时代在某一方面由于得到老师充分的价值肯定,而使他激动不已,最终影响到他今后人生职业的走向。所以科学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中要以鼓励为主。教师要细心观察,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的评价,肯定学生为自己的进步所作出的努力。

二、分组学习为方式。尝试让学生来参与评价。

所谓“学生参与评价”,指的是每个学生都可以对自己、对他人进行评价。他们的评价,可以是针对自己的,也可以是针对组内同学的,还可以是组与组之间进行的。小组学习活动是科学探究非常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目前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少会表现出自我意识较强的情况来。他们较少会去倾听他人的想法,而小组活动可以改善这种状况。

在小组探究活动中,学生除了能独立进行自己的研究之外,还能与同伴进行交流,学习如何与他人合作。学生在与他人共同进行一项研究活动时,自然会产生对他人的评价,诸如对方做得好还是不好。只是在过去,他们的评价较少有l挥的余地,通常是教师的一锤定音。但在小组学习中,他们可以发表他们的意见:你觉得他的想法如何?你觉得他们组的做法如何?他们在对他人进行评价的同时,也将回顾自身,与自己的活动进行比较,对自己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评价。

三、量化评定为手段。鼓励学生养成科学习惯。

要将学生的探究学习量化是非常困难的,一不当心就容易走入以分数为指挥棒的误区。但事实上,学生是否养成了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我们还是可以从他们的日常表现中抓住一些蛛丝马迹。如他们是否经常会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是否经常会在上课前准备好该堂课必须的实验材料?是否认真完成一些书本的基础练习?是否经常有意识地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料或进行相关的记录?……这些“是”与“否”的判断,对学生来说是很容易的。教师可以适当培养一些小助手,由他们来作为此项评价活动的延伸,在自己小组相应的评分表上记录――这些评分表可以认为是“评定量表”的一种――组员如果认为组长记录不公平,可以申诉,再由教师来仲裁。

四、学习结果为依据。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外显。

中学课外活动记录范文12

一、添加活动页

1.示范活动页。新授课时,教师引导学生把预习的资料添加在活动页上,贴入教材前面,文中的要点,字少的写入教材语句附近,字多的添加活动页,课后习题后面,更可添加活动页,并把本课的补充知识点一一写明。复习训练时,引导学生寻找纸张,最好是厚一些,长一些的纸张作为活动页,分单课、单元把知识罗列归类,采用习题点、习题链、习题集等方式,插入教材单课、单元小结处。

2.单课活动页。这是最常用的知识点,需及时插入活动页。学生学习新课前,把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要点,作为活动页放入教材前面。上课,边认真听讲,边随时把教材当作笔记本,作为批注。教师指导的地方,讲解的重点,要认真标记,知识点多的地方,可适当增加活动页。活动页的大小,根据课本空白页的面积、知识容量,选择大小,早准备好及时粘贴,随记随贴,也可由活动页的多少,知识记忆的速度,在课后一块粘贴。而每一课的课后习题,更是活动页的用武之地,除了习题,把本课教师补充归类的要点,文中重要问题的解答,背景资料,课后拓展延伸,都记在活动页上。对于一课中的多张活动页,可根据所记顺序或问题的难易、重要性,排好序号,以备复习时,快速地把握本课学习重点。如,在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学生多是张贴了四张活动页,他们所排的序号分别为,一是作者鲁迅的知识点,包括作品,本文背景。二是百草园的知识点,包括童年趣事,春夏秋冬的美景,举例赏析美句,几个重点词义,写作手法对比等。三是三味书屋的知识点,包括读书的乐事,先生的为人,师生对三味书屋教育的探讨等。四是课后习题要点补充,仿写百草园美景片断,赏析捕鸟动作等。

3.单元活动页。这是针对本单元共同比较问题的记录。可采用列表式,把本单元各课的共同点记下来,重点比较它们的不同点。像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名人单元,学生把邓稼先、贝多芬、闻一多、福楼拜、吕蒙等所学名人进行比较,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寻找他们的共同点记下来,不同点记下来,可用列表的方式作为活动页粘贴在单元提示处,或单元综合实践处。另外,教师讲的要点补充,与本单元主题类似的课外材料阅读,都 可引导学生边做边积累成单元活动页,粘在教材中。语文学科中,每个单元后面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讲的作文指导方法,都可记在单元活动页上。这一张张单元活动页,就是一张张单元知识梳理卡,也是学生自己亲手制作的一次单元试卷及答案。

4.特殊活动页。一个学期下来,都会举行不少特色活动,而将这些记录下来,存入课本,就成了本学期特殊的活动页。如,语文学科举行的读书征文、读书报告会、限时作文竞赛等活动;如,生物、物理、化学学科举行的实验技能大赛;如,英语学科举行的英语风采大赛;以及其他主题活动等,学生把活动的过程、体会、收获记下来,就成了本学期特殊的活动页。另外,本学期学生积累的学科错题集、综合知识训练集、重要的复习版块,也是特殊的活动页,这些知识点多,一页往往不够,引导学生灵活机动地采用自己认为方便的形式贮存好活动页,如,大纸折叠式,图书装订式,几页合粘式,可粘贴在课本底页后面,便于综合复习,也便于携带翻阅,同时,也美观实用。

二、丰富活动页

1.小组交流。每学完一课小组内及时交流,看知识点是否有遗漏,看别人的活动页是否比自己的好,包括字的书写、格式的设计、纸张的大小厚薄、粘贴美观等方面,与同学交流分享,补充自己的知识欠缺,学习同学的长处,让自己的活动页更实用、充实、好看。

2.定期展示。这是以班级或学校为单位组织的。每个月以班级为单位,展览一次活动页,各小组评出高低等级,以小组为单位一一摆放,班级学生全员参与,学习中再划等级,以小组汇总,组与组再次总评,评出本月本班的优胜者,按班级人数10%的比例评出优秀者,参加学校展示,并对学生予以表扬鼓励。

3.借鉴他人。这里的“他人”,主要指高一级学生所任同级时课本中的活动页,或教师引领学生向学校图书室所借阅的积累资料,或学生自己课外阅读到的有助于活动页积累的图书,可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学习他人记录活动页的好地方,学生可相互间推荐发现的长处,共同交流,共同学习。

三、贮存活动页

1.自己贮存。引导学生把每个学期的学科课本用心保存好,同样用心贮存好放在其中的活动页,那一张张或大或小的活动页,是每节课知识的结晶,是一个学期,学习的知识的载体。等到中考时,不用艰难地寻找某一学科的笔记本,只要找到课本,里面的一张张活动页就是一本梳理知识的笔记本。引导学生放在家里的书柜、书桌里,不要放入无关紧要的练习本中,以免丢失。

2.班级贮存。每学科的任教教师,可以一学期为时间段,把本班学生的教材收起来,集中放置于办公室作业柜中,最好用绳捆好,在顶端用空白纸标明哪一级哪个班多少名学生的教材及活动页,打印好班级学生名单一起放好,等到学生初三复习使用时,让科代表一起代领,发给学生使用。

3.学校贮存。这种方式贮存活动页,主要用作榜样示范,给下级学生看。另外,等到学生中考结束,把每班每学期末评为A、B、C三个等级的学生课本活动页,一起收交到学校图书室,作为下一级学生学习借鉴的资料。

在使用活动页过程中,要记得区分单课、单元、综合特殊活动页,可采用不同颜色,一定要标好序号,复习时,记忆起来知识点分明。多提醒采用装订式活动页的学生注意,一定要粘贴好活动页,以免丢失。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添加活动页时,要减少记录无意义的知识点,更不要漫无目的地乱粘贴,让课本成为杂乱无章的大杂烩,使用起来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