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歌颂幸福生活的诗歌

歌颂幸福生活的诗歌

时间:2023-05-30 10:44:40

歌颂幸福生活的诗歌

歌颂幸福生活的诗歌范文1

但是太多的诗人,

确实死了,死的太惨,太悲,太凄苦。

但凡自杀的,我由为同情他,愿意继承他的意志,找寻新的生活。

但这个世界上,新的诗人,已经出现 了,可他在那?///////////////////

////////////////////////// 他的志愿是为美的姑娘与俊的伙儿歌颂。

歌颂生,歌颂死。

歌颂一切的一切。

他在哪?

啊……………………他在流浪。他在找寻,他的世界,他的神话,以及他坚贞的梦。

啊…………………………他在沉默生,寻觅死的边界,试图穿越人性的鸿沟。

那是一个真正的诗人,没有快乐,更没有伤悲的慨叹,只有谁也不能懂的诗,那是真正的诗,只有时间是他的度量。

那么,时间越久,他的价值越大…………

那是诗人的故事………………………………………………

歌颂幸福生活的诗歌范文2

歌唱领袖;

人人心向共产党,

万人齐唱“东方红”。

这是内蒙一带流行的一首歌谣,是浩瀚的各族人民歌颂领袖诗歌中的一首。“万人齐唱‘东方红’”,这是一句多么豪壮的诗句!“东方红”这支歌集中表达了亿万人民热爱自己的伟大领袖的,心情。 人民用“东方红,太阳升”歌颂自己的领袖,这是不无缘由的。多少年来,中国人民在与国内外强大的敌人进行英勇顽强的斗争中,找到了自己的伟大领袖。中国人民正是在自己英明伟大领袖的领导下,获得了解放。细想想,在过去的艰苦年代,反动统治给人民造成深重灾难,真是天昏地暗,一片漆黑,有了党和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就赶走了黑暗,带来了光明,这不正是东方红、太阳升的壮丽的景象吗?人民用“太阳”比拟,生动地写出人民领袖的光辉,表达出亿万人民对领袖的热爱。因此,在各族人民歌颂领袖的诗歌中,“太阳”这一形象显得异常丰富多采,是永远写不完唱不完的。藏族人民称是“春天的太阳”,苗族人民称是“不落的太阳”,维吾尔族人民称是“天山顶上的红太阳”,蒙族人民称是“金色的太阳”。山东民歌中甚至出现“俩太阳”的比喻,更党新颖动人:“天上的太阳暖身上, 北京的太阳暖心房”,“太阳高高挂天上, 人民紧靠你身旁”。

党和带给人民光明和幸福,人民群众不仅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要放声歌唱自己的领袖,如诗云:“莫笑我牙齿不关风,偏要唱个‘东方红’”;他们还要把自己最心爱最美好的礼物献给。

花园里的牡丹花,

最美的摘一束;

石岩上的金蜂蜜,

最甜的取一窝;

白蚕吐的金丝线,

最好的挑一根;

黄金色的铜盘,

最亮的拣一面。

金线绕牡丹,

拿在左手里;

细盘装蜂蜜,

端在右手里;

把这些东西,

送给。

这是一首纳西族的民歌。在其他民歌中,侗族人民表示要!“拜托访问团”。把“清明茶叶送给”;苗族人民要把“美酒敬给”;藏族人民要在草原上的千万匹马中,桃出最好的白驹马,“留给北京的红太阳”;汉族人民甚至要“踏上梯田上 云霄,去摘王母大蟠桃,献给亲人,祝他福寿比天高”。这些都是表达了各族人民对自己领袖的深厚爱戴和一片赤诚的心,所谓“北京和草原心连心,献上美酒献上心”。

全国人民所以如此敬爱,因为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全心全意地为广大人民谋幸福。大量的民歌赞美了人民领袖忠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伟大精神,如诗曰:“吃水易,挖井难,树枝树叶紧相连,长征踏破千里雪,辛苦为人民。有些诗歌又唱诵了广大人民拥护领袖,爱戴领袖的的激情,如诗曰:

插秧的雨,

三伏的风,

不落的红太阳,

行船的顺帆风,

要想永世不受穷,

永远跟着。

还有许多诗歌,用“根连根”、“心连心”、“婴儿离不开娘”、“鱼儿离不开水”、“海枯石烂永不离”等诗句来描绘领袖与群众的关系。这真可谓是发自肺腑的最真实的心声。“紧跟共产党走,永听话”,这已成为今天六亿人民的共同声音和共同信念,也是广大人民从多年斗争实践中得出的最可信的真理。

在各族人民心目中,还象“北斗星”、“灯塔”那样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党和制订的总路线开辟了康庄大道,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正如陕西一首民歌中云:“总路线来了,眼睛亮了,心胸宽了,胆子壮了,恶水服了,穷山变了。”

方向明确,干劲充足,心情欢乐,自然就是一种力量。无怪有的民歌把总路线称为是‘‘赶山鞭”,“大山小山一齐赶”;称为是“劈河斧”,“六亿人民当大禹”;称为是“上天梯”,“九重云霄攀上去”。

各族人民从长期革命斗争中深深懂得:思想就是胜利的泉源,就是力量。他们迫不急待地学习著作。许多民歌中也唱出了这种心情。

打开宝库任我挑,

有珍珠来有玛瑙,

金银财宝我不要,

主席著作要一套。

春夜虽好不想眠,

主席著作灯下钻,

越读心里越明亮,

心里升起红太阳。

《工人歌谣选》

不但是“黑夜的灯塔”,给人方向,“冬天的太阳”,给人温暖,而且是激励人心,鼓舞人前进的巨大力量。

彝族有首民歌唱得好:

高山有树万年青,

东海有水流不停,

我们有了,

活到百岁也年轻。

四川有首民歌写得也很生动具体:

春天有你百花香,

小麦青青油菜黄;

夏天有你秧苗长,

农民心里乐无疆;

秋天有你收成好,

金黄谷粒堆满仓;

冬天有你冰雪化,

农民身上暖洋洋。

歌颂幸福生活的诗歌范文3

在这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美好季节, 我们迎来了祖国妈妈的第六十一个生日。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下,我校举行了隆重的系列国庆庆典活动,共同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

1、组织一堂庆国庆的主题班会

要求各班班主任在活动时间内上好一堂关于庆国庆的主题教育课,各班级发言人数达到班级人数的三分之一。大大的激励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2.五彩画笔画祖国

学生通过水墨画、水彩笔画等多种表现方式,画出祖国巨大变化,画出人们的幸福生活,感受祖国的伟大。

3.唱响红歌颂祖国9月29日晚,我校全体师生带着金秋的喜悦,唱响了高亢奋进的颂歌,用诚挚的热情为祖国送上了深情的祝福。本次歌咏比赛得到团市委、社区、兄弟学校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学校师生共同参与,教师一首《四渡赤水》赢得满场喝彩。全校24个班*级合唱了24首红歌,唱红了校园,唱出了对祖国的祝福。晚会在《歌唱祖国》的歌声中结束。这次晚会激发了我校学生的爱国热情和集体精神,也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达到了育人的目的,再次证明了晚会的成功。

4.自制版报赞祖国

在9月21日下午由政教处组织评比各班黑板报。学生利用板报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

5、诗歌朗诵比赛

9月24日、25日学校按年级举行主题为“迎国庆、颂祖国”的诗歌朗诵比赛。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爱中华民族、爱社会主义祖国的高尚情操。

歌颂幸福生活的诗歌范文4

抗击疫情歌颂医务工作者诗歌一

白衣使者迎面来,

妙手回春显风采。

万般病痛全不在,

身安体健人自在。

如花笑颜天天来,

低声细语问安泰。

抗击疫情歌颂医务工作者诗歌二

悬壶济世

扁鹊再生,在世华佗,救死扶丧,妙手回春

我空虚的心灵,终于不再流泪

期待着雨后,缤纷的彩虹

诉说你我的约定

我不安的脚步,终于可以停歇

主你已为我,摆设了生命的盛宴

与你有约,是永恒的约

彩虹为证,千古不变

我要高歌,为生命喜悦

万物都歌颂你的慈爱

大地诉说你的恩

尊容幸晤礼彬彬,拜读华章沁客心.

弄墨佳珠文苑秀,回春妙手杏林珍.

粗言意浅惭濡帛,雅句情长贵比金.

老凤山深鸣更暖,声声唱彻主旋音.

抗击疫情歌颂医务工作者诗歌三

你很平凡

平凡得就象脚下的土地

平凡得就象天边的云层

你很骄傲

骄傲得就象西湖边的垂柳

骄傲得就象黄山顶上的青松

你是光明使者

你是眼科医生

无暇的白衣中

深藏着一片高尚的情怀

明亮的无影灯下

记录着一个精彩的人生

检查视力 测量眼压

平凡的工作

包含细心的关怀

矫正近视 复位网膜

精细的操作

露出仁爱的真情

你深深的知道

生活中有多少眼疾的病人

就会有多少痛苦和不幸

世界上有多少失明的眼睛

就会有多少期待光明的心灵

每一次检查的耐心细致

每一次手术的精益求精

奉献着光明使者真诚的祝福

实现着眼病患者美好的梦境

你可能不是一个称职的丈夫

繁忙的工作和学习

把太多的家务推到妻子的手中

你可能不是一位称职的母亲

多少次女儿过生日啊

由于急诊手术只能留给她歉意的笑容

你会自责吗?不!

当打开病人眼前的硼带

听着他们用颤抖的声音说

“我看到了,看到了”

此时此刻

你体会到营造光明的伟大

你拥有的是欣慰和成功

也许你们的工作不会惊天动地 百世流名

然而,正是你们

用辛勤的汗水 减轻病人的痛苦

用温暖的双手 让盲人从黑暗走向光明

感谢你们 神圣的光明使者

感谢你们 尊敬的眼科医生

有了你们 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有了你们 人生增添更多感动

有了你们 世间产生无数奇迹

有了你们 光明成为无限和永恒

让我对你读一首赞美的诗吧

伴着祝福 藏着敬佩

让我对你唱一首优美原歌吧

带着感情 怀着深情

抗击疫情歌颂医务工作者诗歌四

握着冰冷的手术刀伫立于手术台前

你微笑着

你的微笑在分散病人的恐惧与痛苦

当你迎接每一个新生命的到来却感到疲惫时

你保持着微笑

因为你见证着生命降临时的神圣

当你奔波于病房之间忙碌抢救病人

你依然保持微笑

你的微笑让病人及其家属感到了安慰

当你在抢险的一线或是灾难的现场

你保持着微笑

你的微笑温暖着受灾的人群

当你面对的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

你微笑着

在你的微笑中你与病人间的距离在拉近

生命短暂而宝贵

生命神圣而平等

无论你在何方

无论你在何处

只要你身穿那件白色的工作服

你一直保持着微笑

不论辛苦

不论忙碌

你的微笑将是一剂最好的“良方”

生命因为有了你的微笑变得更加坚强

生命在你的微笑中不断创造奇迹

你用微笑诠释着生命的价值

抗击疫情歌颂医务工作者诗歌五

白衣天使胆气豪,飞赴武汉救同胞。

在津城,各种物资准备好,政府举措更提高。

面对疫情事无大小,我再说一遍请您记牢。

网络发达通千里,手机拜年要记牢。

聚集聚会要减少,居家平安要记牢。

出门一定戴口罩,进门洗手要记牢。

休息睡眠最重要,熬夜有害要记牢。

心平和,不急躁,顾全大局要记牢。

任凭它,疫情凶险如潮涌,中国人,众志成城筑坝高。

抗击疫情歌颂医务工作者诗歌六

这个春天,中国面对特殊的考验,

病魔当前,中国结成了非常战线,

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白衣天使舍生忘死冲锋在前。

这个春天,我们共同抗击肺炎,

相信祖国,大家表现得自信乐观,

科学的旗帜指引我们战胜病魔,

民族精神鼓舞我们排除万难。

疫情挡不住春天的美丽,

困难挡不住目标的实现,

科学必胜,我们必胜,

让病魔倒下,中国书写英雄的诗篇。

我们要维护生命的尊严,

我们要维护祖国的尊严。

中国必胜,我们必胜,

让病魔倒下,我们共创更美的明天。

抗击疫情歌颂医务工作者诗歌七

我们出发了,除夕要逆流而上,

生与死的考验彰显天使的光芒,

道一声珍重,飞驰在路上,

生命的守护神就是心中的担当。

我们出发了,耳边响起初心的回荡,

生与死的考验彰显信仰的力量,

吹响的集结号,把我引向他人身旁,

百姓的救死伤就是心中的向往。

出发,我们张开天使的翅膀!

出发,我们呵护百姓的健康!

啊,让人间生命之花永远尽情绽放!

抗击疫情歌颂医务工作者诗歌八

没有豪言壮语也不招摇显赫

却用无言的大爱感动着山河

没有薪酬而且低调缄默

却缔造出时代最响亮的名字——白衣天使

你把无私奉献变成躬身实践

有一分光,就发一分热

当你主动出现在抗震救灾的现场

当你主动出现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你已经成为时代不可或缺的角色

你用人性的光辉照亮黑暗

你用真诚的关爱谱写着深沉的歌

你用微笑感染着每一位垂危的病患者

你无怨无悔,奉献着、快乐着

让人生的华章丰富多彩波澜壮阔

你不需要颂扬也不需要感谢

因此才体现出淡薄名利的品格

壮哉,天使

美哉,医生

抗击疫情歌颂医务工作者诗歌九

躺在病床做手术

时光一寸寸

在医生的指尖上明亮

医生的脸严肃认真

目光炯炯有神

我一动不动的心情

在医术与医德双馨中

舒展沁身

毫不影响伤者和医生的配合

半麻状态的我看清了一切

眼前高山流水

大河仰止

我屏住呼吸

只感到楼房歪了被扶正

时间斜了被弄直

犁田于春晨

飞过几声翠色的鸟鸣

脑海一片苍茫

像这首诗,以优美的文字

尽情歌颂医风

像医生的手清晰地绘就生命

灯光告诉我

一台手术上的人间春色

歌颂幸福生活的诗歌范文5

关键词:穆旦 时代规范 自我诘问

穆旦,这位在四十年代创作颇丰的诗人,跨入新中国的时代大门后,跌入了创作的低谷期,20世纪50年代的诗歌仅有九篇。而对于这寥寥数篇,学界普遍认为其研究价值相对较低,如诗人黄灿然在《穆旦:赞美之后的失望》中感慨道:“很多中国诗人从五十年代开始,创作质量就呈下降,跟风、写口号诗、教条诗、搞。我一直以为穆旦是少数的例外”,“现在我才发现,穆旦也不能免俗。从一九五一年到一九七六年,穆旦共写了三十八首诗,其中五十年代的作品完全加入了当时口号诗和教条诗的大合唱。”[1]可是如果穆旦的诗歌真是符合“大合唱”主旋律,那么何以从1957年九月开始,“穆旦的诗歌相继在《诗刊》、《人民文学》等刊物受到批判”?[2](P370)而针对被批判的《九十九家争鸣记》,时任《人民日报》文艺部负责人的袁水拍则表示“这首诗没有什么政治问题”。[2](P370)“没有什么政治问题”的诗歌遭到批判,其实恰恰说明这些诗歌没有完全融入“当时口号诗和教条诗的大合唱”。而它们之所以遭到批判,可能的原因是穆旦这一时期诗歌的呈现方式与当时强调政治抒情诗的主旋律不符合,而穆旦20世纪50年代的诗歌写作方式与他在40年代的一贯的手法是相承接的,也因此,穆旦在迈入新中国后,他的诗歌并未与过去一刀两断,而是紧密相连的。

一、非一般的“批判”与“歌颂”

在50年代的九首诗中,《美国怎样教育下一代》《感恩节――可耻的债》《“也许”和“一定”》是以新中国政权以外的国家和势力为题材,但是穆旦并没有采用“敌人――中国;批判资本主义,歌颂社会主义;批判资产阶级,歌颂广大工农兵等无产阶级”在当时符合诗歌写作规范的从政治、阶级斗争角度的简单二元对立的写作模式,相反,他的诗歌保留了一贯的复杂性,对人性、对现实有清醒的深刻的认识。事实上,在20世纪40年代的写作中,我们就可以看到穆旦对现代城市文明的猛烈批评。如《祭》中刻画了“在上海某家工厂里劳作了十年”而“贫穷,枯槁”的工人阿大;《蛇的诱惑》中布满汽车、霓虹灯、玻璃的城市住着“带着陌生的亲切,和亲切中永远的隔离”的人们;《线上》讽刺和同情“八小时躲开了阳光和泥土,/十年二十年在一件事的末梢上”的现代社会八小时工作制的人们。穆旦20世纪50年代对资本主义文明的批评并不是出于意识形态号召,而是有其一贯的思想逻辑。因此,他的诗歌也就不是遵循当时普遍的诗歌模式。

可以看出,穆旦50年代的诗歌并不完全遵从时代规范的诗歌模式,将歌颂党的伟大、社会主义无比优越性作为诗歌的唯一表现目的。比较一下同时期一些著名诗人的诗作,就更能看出这一点来:如贺敬之的《回延安》,“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社会主义大踏步走”,《放声歌唱》中高呼“社会主义的美酒啊/浸透我们的每一个细胞和每一根神经”。再如郭小川在《闪耀吧,青春的火光》里高呼“我们为什么不能/几倍的加快/我们事业的前进速率,/让腐朽的资本主义世界/懂得/他们是可望而不可即?”与此不同的是,穆旦的诗既有对资本主义文明批判,也有对现实生活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并且穆旦在诗歌中将自己置身于生活的“内线”,以“知情人”眼光打量社会现实、体验内心情感,而不是像其他诗人那样一味地歌颂或者批判。比如《美国怎样教育下一代》这首诗叙述了美国一个“愁眉不展”的母亲询问“我”“救救孩子”的办法,母亲告诉“我”,小彼得和邻居没啥两样,不爱学习,总是对暴力、杀人沉醉不已,却又欺软怕硬。对于这样一个“每天在街上以杀人当游戏,/说话讲究狠,动手讲究快”的小彼得,“我”是表示充分同情的,为表达同情之感,在叙述视角上,诗人启用了“你”的称呼,直接拉近与小彼得的距离,与小彼得贴心交流,得出的结论为:因为小彼得一开始也是敏感的好孩子,而电影、无线电、连环图画、报纸、商业广告这些传媒指引他“杀人放火的好汉真吸引人”,“明抢和暗骗才最可佩服”,“成功是多么光荣!”对于这样一个受到不良影响的小孩子,“我”发出了“可怜的彼得”的呼喊,发出了“疯人院?或者青少年改造所?/别让它为你打开黑色的大门!/呵,小彼得,逃吧”的真诚劝告,但是“我”深感彼得逃不了牢笼的无奈,因为灾害无处不在,“黑衣牧师每星期向你招手”,“各种悲观哲学等在书店里”。而小彼得即使勇敢幸运地闯过了这一道道关卡,也仍要为不义的战争赴汤蹈火乃至牺牲生命,这也是小彼得母亲愁眉不展的原因。因此,诗人不仅批判了美国的暴力、色情、恐怖、游手好闲、战争等资产阶级文化,也刻画了一位关心疼爱孩子成长与生命的母亲的形象,更是对一个孩子如何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的思考,这里的主题是多元的。

在《感恩节――可耻的债》中,穆旦则用反讽的手法、愤慨的语气来揭露美国的资产阶级过感恩节时感谢上帝的幌子,揭示了当年野蛮红人帮助如今的资产阶级的祖先扎根,后被无情杀绝的内幕,深刻批判美国贪婪的资产阶级在伦理道德层面腐朽堕落、罪大恶极,诗中运用了一系列的反问和设问句式,语气异常尖锐。“感谢什么?抢吃了一年好口粮”,“是谁教他们种的玉米,大麦和小麦”,“谁给了他们珍贵的友谊”,“感谢上帝?你们愚蠢的东西”,“这一笔债怎么还”?在《“也许”和“一定”》里,诗人并没有盲目地认为新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一切都是完美的、无可挑剔的,他清醒地意识到也许当下的中国现状如敌人冷嘲的:“数字底列车开得太快”,“优良”和“制度的守卫”被抛弃,还受景仰等。但诗人却有信心改掉这些,因为还有未来,“未来的时间在生长”,当下的沉默里有“光和热的岩流在上涨”,未来的光亮会让阴影无处躲藏。这里,穆旦显然与那些盲目地歌颂新中国的诗篇拉开了距离,那些新中国的颂歌总是一味地赞美新政权给人民带来了新的生活、新的希望,一切都有翻天覆地的改变,而对新中国的缺陷只字不提。与此不同的是,穆旦并没有一味地歌颂新时代,他看到了其中的阴影与缺陷,并寄希望于将来,坚信新生政权及伟大的祖国在未来的时间里可以强大,并且强大到无可抵挡的地步,这是对新中国的发自肺腑的热爱。

二、自我经验与新中国抒写

和当时许多诗人一样,穆旦《去学习会》《三门峡水利工程有感》《九十九家争鸣记》这三首诗里紧密结合实际情况,抒写了新中国的政治生活、生产建设、思想动态,现实感极强。所不同的是,穆旦并没有像其他诗人那样大张旗鼓地歌颂新生活以及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比如关于三门峡水利,贺敬之作过《三门峡歌》,将三门峡比做梳妆台,如今终于“讨回黄河万年债”,“三门闸工正年少,幸福闸门为你开,并肩挽手唱高歌呵,无限青春向未来”;冯至也写了一首《三门峡》,诗中采用今昔对比的方法,写过去人们如何与自然进行殊死搏斗,受尽艰苦,而“如今这一切都要成为过去/三门峡就要改变面容/汹涌的河水要听我们使唤/它再也不能在平原上横行”,诗歌最后这样夸赞道:“我们用五六年有限的时间/结束千百年无限的痛苦/我们用十几年有限的时间/创造千百年无限的幸福。”再来看看穆旦,其《三门峡水利工程有感》祝祷水利工程建设的成功,诗人将它归功于“科学”和“仁爱”,而不是一味地称颂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诗人由泥沙滚滚的险恶的三门峡水利想到它曾经也许风平浪静、鲜花幽美,后来受到郁积挣扎过,只是没成功还给自己带来灾害,想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形成的“荒凉、忍耐和叹息”,于是那些“生之呼唤”便也被掩埋,这首诗既有现实感同时还氤氲着浓郁的历史气息。

《去学习会》描绘了新中国政治生活的情景。全诗共8节,每两节依次形成互文。“下午两点钟,有一个学习会”,开会的季节是春天,蓝天、和风、鸟鸣,人心跳跃迷醉,充满欲望,“我”和小张默默地走向会议室,像所有人那样“走过街道,走过草地,走过小桥”,诚然,所有开会的人都是奔着希望、太阳、爱情这个会议的主题去的,然而,大家在去的路上并没有过多的交流,而在开会的过程中,“阅读,谈话,争辩,微笑和焦急/一屋子的烟雾出现在我的眼前”,“对面迎过来爱情的笑脸/影影绰绰,又没入一屋子的烟雾”,“烟雾”这个意向很重要,它本身就是灰暗的、模糊的,开会的环境是一屋子的烟雾,给人一种晦暗不明的感觉,尽管学习会的目标是“心中是太阳”,但“我”并没觉得会开得有多成功,效果有多显著。显然,诗人对学习会的态度模棱两可,不知道是批评还是表扬,而只是一种客观的呈现。《九十九家争鸣记》描绘了一次争鸣的具体过程。“我”是全程参与这次争鸣活动的,“我”心虚地看着各位参与者发言,有发言毫无见识但却得到奖励的,有说话半真半假的,有义正言辞不满领导的,有一向发言正确的,有50位同志为原则性问题发言,也有和权威立场不一致的发言,这所有的一切,“我”看在眼里,一言不发,当“主席非要我说两句话”时,“我”总结了“我”的感受:兴奋;对争鸣的评价:相当成功;对未来的期望:会多开几次。很显然,这里的“我”是处于分裂状态的,“我”既全程参与争鸣的活动,最后也发了言,但另一方面,“我”在参与的同时又有一个“我”以审视的眼光来看待这次争鸣,所以导致“我”是不想发言的。

可以看出,不论是批判资本主义还是歌颂新生政权,穆旦诗歌都与同时代诗歌风格迥然不同,其中的叙事笔法,以及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歌颂与描述一定程度上契合20世纪50年代的时代主题,但在表现手法以及表现目的等方面都与当时的主流诗歌有着相当程度的区别。毋宁说,穆旦延续了他自己惯常采用的写作技巧,通过叙事性手段呈现具体经验。稍有不同的是,在过去的写作中,穆旦喜欢将众多经验并置,以呈现多重经验之间的碰撞与矛盾、以及由此形成的主体的分裂与焦灼,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穆旦不再也不可能表现冲突性的经验,曾经的焦灼感被规定的道德认同所取代。于是,文本的经验边界由单一的生活境况所划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不再构成主体内部的自我冲突。而新生活内部即便有冲突,如《九十九家争鸣记》中所呈现的,它也是一种人民内部的冲突,但即便如此,穆旦在上世纪50年代也不受欢迎。总之,当选择了认同新中国的穆旦置身于群众的海洋、并抱着融入的决心开始他的新时代之旅时,那种内隐的“旧我”依然构成与新时代经验的冲突模式――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20世纪50年代的诗作中,穆旦还有几首作品呈现“旧我”与“新我”的双重经验。

三、自我的内心诘问

《葬歌》《问》《我的叔父死了》这三首诗很显然是“我”的处境的抒写与思考。在一个强调“我们”的时代氛围里,如贺敬之在《放声歌唱》里呼喊的“我们的未来时代啊/,请你把我用“延安人”的名义/列入我们队伍的名单里/……我/祖国和党的一个普通的儿子/一个渺小的“我自己”/啊/我――我的/我们――是这样和谐统一”,诗人仍然执着地抒发“我”的切身体会,“希望通过‘我’的感受去反思思想的转变”[3](P54)。《葬歌》第一节中的“我”便发出了“过去的自己”是否“永别”的诘问,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风和日丽的鸟鸣声中“我”仍然想起过去的自己,想起“我”正准备把“走出自己”的新我展现时,“旧我“对“我”蜕变的反应:冷漠的避开,病在家里,感到寒栗,失去新鲜空气。很显然,面对“旧我”的闷闷不乐,“新我”其实是非常难过和在乎的,可是面对已经打开了巨大的一页的历史,面对好友的“过过新生活”的劝导,“我”最终的决定仍是狠心让过去的自己安息,以欢乐为祭;第二节中则是时代、群众的 “希望”和源自“我”自身的“回忆”两股力量对“我”的拉扯与干预。“希望”对“我”旁敲侧击,要“我”把过去“埋葬,埋葬,埋葬!”笃信过去是流着毒血的骷髅,有“冷酷的心”,毫无疑问,“我”难以决绝和舍弃“旧我”,以致产生了害怕:“希望”是不是骗“我”?“我”怎能把自己搞丢?而当“信念”在彼岸,“我”无法渡过去时才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于是对自己下定决心并呼喊“埋葬,埋葬,埋葬!”第三节中诗人更是用了一个对比:“这时代不知写出了多少篇英雄史诗”,而“我”只有自己的葬歌,“没有太多值得歌唱的”,“我”其实是想与亲爱的读者融为一体的,但“我”也清醒地认识到,“就诗论诗”,“我”诗的主旋律并不明显,也因此葬歌只唱到一半,后一半希望变为生活。可见,这里的“我”内心仍然是矛盾的,面临着艰难的抉择,难以做到平衡。诗人虽然明白自己应该在生活中努力和读者打成一片,为国家服务,但一旦拿起笔就无法违背自己的原则。

《问》将自己的内心投射在生活这面镜子面前,生活紧握“我”这支笔一直诉说着悲哀,其实也是“我”流露出对生活的悲哀与无奈,不禁扪心自问,为何“我”无法捕捉空中那欢乐的笑声?而这却也是无解之谜。《我的叔父死了》描述何以“我的叔父死了”,“我”竟处于想哭又不敢哭的尴尬处境?因为“我”仍然想为“过去的荒凉”流泪叹息,“新我”仍然与“旧我”难以决裂。但尽管有冲突和矛盾,还是来不及仔细辨别就“遗憾”地接触了希望。面对如此纠缠的境况,如何才能做到平衡?也许直接做一棵树,让“它的枝叶缓缓伸向春天”才是通往平静的内心的有效途径。

从以上9首诗中不难发现,穆旦20世纪50年代的诗歌写作没有刻意地表现新生活,歌颂新时代,加入群众队伍里去,进而融入时代的“颂歌”大合唱队伍中。20世纪50年代的文学延续延安文学传统坚持“为工农兵大众服务的方向”[4](P9),为政治服务,歌颂美好新时代,这必然会让个人“属我”的品格流失,“我”融化在“我们”中,没有“我”的诗歌,只是为“他者”代言。然而在穆旦那里,诗,不是传声筒、政治的工具,诗仍然是诗,仍是个人思考和想象的属地,是诗人表达内心对所处的世界、现实、自我的方法与工具。因此,20世纪50年代穆旦的诗歌创作,其实仍然保留和延续了40年代的诗歌写作立场和角度。正因为坚持自己的写作理念,所以整个20世纪50年代,面对严格的文艺规范和政治规训,穆旦宁愿少些甚至不写诗,也不愿盲目地附和时代做政治的应声虫,这也是为什么从回国后很长一段时间穆旦的诗歌创作几乎处于停滞的原因。“双百”方针后,文艺政策有所松动,穆旦才发表一些诗歌。这样看来,相对于整个20世纪50年代的主流诗歌写作,穆旦虽然是支流,但丰富了诗歌样式和内涵,和主流诗歌形成鲜明对比,其意义和价值仍不可小觑。

注释:

[1]黄灿然:《必要的角度》,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穆旦:《穆旦诗文集(2)》,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3]杜运燮:《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怀念诗人、翻译家穆旦》,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歌颂幸福生活的诗歌范文6

摘 要:劳伦斯的诗歌作品是他一生中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生活经验和创作激情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劳伦斯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他的晚期创作,作品中探讨了寻求新生的自我之路——死亡。他在诗中对死亡唱起了颂歌,把死亡视为一个失去了活力的躯体获得新生命的必要途径,视为自我实现之路,如同浴火重生的凤凰获得了新的生命。

英国20世纪的小说家大卫·赫伯特·劳伦斯(1885-1930)在小说方面不仅为世界文学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诗坛上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本人一直认为诗歌创作是自己整个文学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创作贯穿了他的整个写作生涯。他的诗歌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的诗歌具有一定的自传色彩,表现出了以文学的形式进行哲学探索的特点。中期的诗歌着重处理人与现代社会的关系,进而揭示自然与现代文明的对立关系。而最值得关注的是他晚期的诗作,在这个时期的诗作里,诗人最为关注的是灵魂的重要性,突出了灵魂不灭、死而复生的观点,着重描写寻求新生的自我之路——死亡。

劳伦斯的一生经历了多种坎坷,其作品长时间受到官方的查禁,他的思想和观点在他有生之年一直被看成谬误和下流的东西,他寻求自我实现的途径一直未能成功。晚年疾病的折磨增强了他渴望死亡,摆脱不幸的欲望。但他相信死亡不是一切的终结,而是通向新生的门坎,于是他转向歌颂死亡,企盼在死亡之中获得新生。死亡成了他这个时期大多数诗歌的主题,这些诗歌主要收集在《三色紫罗兰》《荨麻》《三色紫罗兰续编》和《最后的诗》中。

《最后的诗》是劳伦斯晚期最著名的诗集,“歌颂死亡,赞美新生”是其中心主题,展现了劳伦斯从理解到接受死亡的内心挣扎与斗争。在这一时期劳伦斯致力于对生命问题的探讨,把死亡看成是新的自我实现之路,他的思想也达到了深化和升华。他认为死亡是生命的平衡物,通过毁灭腐朽和消耗殆尽的东西来实现再生的可能。在这部诗集中,《巴伐利亚的龙胆》《灵船》和《不死鸟》等诗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劳伦斯寻找新的自我,歌颂死亡的主题,同时也展示了劳伦斯辉煌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成就。

一、寄新生于死亡

《巴伐利亚的龙胆》是一首关于珀耳塞福涅神话的诗,珀耳塞福涅是女农神得墨忒耳的女儿,被普路托国王打下地狱,一年中有六个月必须与普路托一起呆在阴间。这首诗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开始部分的描写美丽、阴沉而又使人感到自信。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借助于冥王普路托和冥后珀耳塞福涅的神话故事,描述了一个人的生命灵魂走向阴间拥抱黑暗和死亡的经历。在诗人的笔下,阴间不但不阴森可怖,反而庄严神圣,充满爱情的幸福。诗人把龙胆花这一黑色花的庄严的意象比做火炬,这一联想奇特大胆,龙胆花成了一把指引诗人进入死亡疆域的火把,指引灵魂通向地狱之路:

给我一支龙胆花,给我一支火炬!

让这朵蓝色叉状火炬之花给自己引路

沿着那越来越黑暗的楼梯下去,蓝色越来越暗

……

到那看不见的王国去,那里黑暗醒着,

冥后只是一个声音,或是看不见的黑暗,

她投入冥王普路托的怀抱,他黑色的激情深深地打动她的心,

被浓厚阴影的激情穿透,

在黑暗火炬那璀璨的光华中,

黑色的光芒撒向沉湎于幸福中的新郎和新娘

“黑暗在黑暗中苏醒过来”集声音、思想和意象于一体。诗人浓墨重彩地描述了这一黑色意象,让它在神话故事的背景下显得神圣而庄严,指引着灵魂通向黑暗的地狱之路,同时又把它做为通向未来的明灯。全诗到处弥漫着黑暗,并且黑暗逐步加深,直到与普路托的黑暗融为一体。龙胆花从照亮到冥府之路的“黑暗中冒着幽幽蓝光的火炬形花”变成“照耀在沉湎于幸福中的新郎和新娘(普路托和珀尔塞福涅)身上”的婚礼之火炬。珀尔塞福涅手中火炬形的龙胆花,照亮她去普路托的寝室,走向冥王普路托的怀抱。龙胆花成为引入“看不见的王国”的向导。诗人发出一连串的沉思,借助龙胆花和神话道出了诗的深刻意蕴:拥抱死亡不但不阴森可怖,反而庄严而神圣。死亡是我们不可逃避的结局和命运,但死亡并不可怕,正如凤凰一样,珀尔塞福涅将得到重生,因为她是春季万物复苏的象征,她最终将会把我们引向光明和复活。因此,死亡从一种具有毁坏性的东西转化成具有神秘的毁坏兼具创造力的东西。这种作用通过诗中对看似矛盾的龙胆花的处理得到了加强,它因黑暗而显得明亮:

巴伐利亚的龙胆,又大又黑,唯有黑暗

用普路托忧愁的冒烟的蓝色

染黑火炬般的白昼……

发射出黑暗,蓝色的黑暗,像得墨忒耳的苍白的灯放出光芒

指引我吧,给我引路。

这里的神话典故作为和平死亡的前兆,有着黑暗的神圣感。为了加强它的象征性,劳伦斯运用了重复的技巧,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急于踏上死亡之路这个神圣的旅程。在《鸟·兽·花絮语》中劳伦斯也写道:“啊,冥后普西芬妮,普西芬妮,从冥王哈得斯那儿带给我一个死人的生命吧。”

二、告别旧的自我——躯体,追随新的自我——灵魂

劳伦斯一生都在探索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关系。他创作中的黑暗意识自然而然地转化成为对于死亡和死后灵魂的想象和探索。在诗人看来死亡不仅仅是生命的等义语,而且是生命的再生,是告别旧的自我,追随新的自我的途径,他认为只有在死亡之中才能复生。这种死亡意识也体现在另一首诗歌《灵船》(the ship of death)中。在《灵船》中,两个基本的意象是秋天的果实和小小的灵船。从早期的生活开始,地中海一直是诗人想象力充分驰骋的天地,它的神秘性一直对即将死去的诗人有着不可抗拒的创作激情,诗人搭建《灵船》,乘着灵船在地中海上起航。灵船的意象取自《伊特拉斯坎古墓》中的“小青铜灵船”(the little bronze ship of death),就是这艘灵船把伊特拉斯坎(又名伊特鲁里亚人)带到“另一个世界”,对他们来说死亡只是完整生命的自然延续。任何东西都是有生命的,秋天种子重生的意象使劳伦斯想到了完整生命的自然延续,腐朽在他的意识中不含有任何绝望之意。

全诗以秋的意象出现:时值秋天,掉落的水果通向湮灭的漫长的征途。秋天的苹果像大颗的露珠一样掉落,撞破了自己,为自己打开了一个出口。苹果掉到地上以后腐烂,释放出种子来获得新生。灵魂也一样,人死之时,灵魂脱离躯壳,因此,得制作灵船,装上逃离了躯壳的灵魂,告别旧的自我,通往湮灭之乡,乘坐灵船到另一个世界。“向自我道一声告别,从掉落的自我中寻找一个出口”,到达黑暗的湮灭之乡(the dark oblivion)。这小小的灵船使劳伦斯强调死亡的创造力并深化了死亡的概念——死亡是一段生命之旅的结束,同时,又是另一段新的生命之旅的开始。他将生命神圣进程中的死亡描述为“灵魂最漫长的旅程” (the longest journey),死亡从而成为了生命中的一部分。在这种意义上,死亡则是生命以另一种形态的延续。根据《圣经》,诗中 “ark”(方舟)一词暗示了劫后重生。短语“soundless, ungurgling flood” (无声的、不是汩汩作响的……洪水中)的运用使劳伦斯成功地把对感官的影响和引起感情的象征结合在一起,写作上的这种特色使得整个旅程既有说服力又富于联想。

诗的最后两部分给读者留下的印象是最深刻的。在劳伦斯看来,有黑暗必会有光明,黑暗过后,黎明就会到来,黑暗与光明、生与死在不停地相互转换,灵船在黑暗的死亡之海上没有目标地航行,从永恒中分离出一条线,破除黑暗,迎来黎明,灵船归来了,因此,灵船找到了新的自我,像玫瑰一样萌发,开始新生。“虚弱的灵魂从灵船中走出来,重新以宁静填充心房”,表明了劳伦斯对自然界的更替、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深信不疑。诗人在诗中恳求“把死亡处死吧,处死这漫长痛苦的死亡/摆脱旧的自我创造新的自我。”

三、凤凰涅槃——新我的实现

除上述两首诗外,“新生”在《死亡的欢乐》(gladness of death)《死亡之歌》(song of death)和《不死鸟》(phoenix)等诗中也受到了褒扬。诗人把死亡看作通往新生的门槛,“经过无比痛苦的死亡体验/便会出现生后的欢乐/巨大冒险中的奇特的愉快”,并且还说“我将像黑色三色紫罗兰那样绽放……很高兴地感觉到在死亡的黑暗阳光下展现自己并带着一种奇怪的甜甜的香水味……在死亡的巨大空间,生后的轻风把我们亲吻成人性的花朵”。《死亡的欢乐》这些诗句反映了诗人在死亡中寻求自我实现——新的自我的愿望。在《死亡之歌》中,他唱道:“没有死亡之歌,生命之歌就会变得愚蠢,没有活力”,诗人把死亡——对生命的冷酷的否定——看作是一种凸现生命意志的反衬。《不死鸟》一诗就集中寄寓了这种思想:

不死鸟要想恢复青春

只有燃烧自己,活活地燃烧,烧成

炽热的毛状的灰烬

然后,巢中有新的小东西微微动弹

带着缕缕柔毛,像漂浮的灰烬

显示出她已恢复自己的青春,如同雄鹰

永生不死的鸟

不死鸟(phoenix)是古埃及传说中的一种火凤凰,它身体巨大,有着漂亮的羽毛和悦耳的歌喉。传说它可以生长500年,在它死时它会用芳草和树枝造巢,然后点燃树枝,把自己烧成灰烬,最后从火中跳出一只新生的凤凰。劳伦斯非常喜欢凤凰的意象,在他自己设计的乌托邦“拉那尼姆”(rananim)中就选用了凤凰作为徽章中的图案,因为他非常清楚此鸟的特殊含义在于死而复生,象征长生不老。劳伦斯想从火凤凰的传说中对死亡进行新的探索。然而,凤凰涅槃只是一种传说,只是一种幻想,它不能给人以信服的解答,死神是无情的,它于1930年3月2日夺去了劳伦斯的生命,诗人的美好愿望也随之灰飞烟灭。然而诗人留下的诗集却是现实,是永恒。在这些诗中船与凤凰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死而复生美好信念的憧憬和迎接死神来临的泰然自若,诗人的情感、思想显得十分真挚、深沉而感人。

四、结语

由此可见,劳伦斯渴望死亡及强烈的复活和新生的思想已跃然纸上。他的死亡观并不消极,反而蕴含着乐观的精神和深奥的哲理。在他的创作意识中,光明和黑暗是统一的整体,二者对立地存在着,也可以相互转化。黑暗预示着光明,死亡则孕育着新生。他理解死亡、超越死亡,“超越死亡而进入一种新的存在”。死亡是“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半,生孕育了死,死又孕育了生”。尽管死后的精神复活是一种近乎臆想、多少带有本能求生的精神假定,劳伦斯死后也未能像《不死鸟》中的凤凰一样获得新生的躯体,但诗人正是通过这种看来是唯一现实的途径,来使他此在的世俗生命获得异在的可能,死亡不仅被转化为“一种活的东西”,而且“死亡有真正的尊严和美”,并“和生命一样被承认”。

叔本华说过:“从肉体上看,我们有肉体的生命,不过是一再拖延的死亡,这死亡,便是与生命既对立又统一的死亡。死亡是自然生命的一部分,是毁灭旧的自我开创新的自我的净化器。”劳伦斯用清新的语言、明快的旋律和奇特的意象,歌唱爱情,歌唱死亡,寄希望于灵船,去追随死后复生的新的自我,他的灵魂在他的诗歌中获得了新生,绽放出永恒的艺术光芒。

参考文献:

[1] 吴笛选编翻译. 劳伦斯诗选. 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

[2] 段吉福编.劳伦斯随笔集(2).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1996.

[3] 姚暨荣译. 安宁的现实——劳伦斯哲理散文选[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2.

歌颂幸福生活的诗歌范文7

关键词:时代特征 政治 颂歌 规范

人都是需要表达的,文字的方式可以说更容易更多样化。诗歌从古至今,从东到西,都是很重要的表达方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个时代当然也有一个时代为之标记的诗歌。建国后的十七年,最为明显,可以标注的就是“颂歌”现象吧!

建国后的十七年诗歌是伴随着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起来的,这段时期的诗歌是对中国新诗的继承与发展。然而同整个中国文学一样,在20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新诗也发生了重大转折。“转折”的征象,广泛表现在各个方面。而主要表现则是,40年代新诗多种艺术构成的关系发生重要重组,出现了在诗歌观念和艺术方法上统一规范的强大要求,并由此出现了具有“当代特征”的诗体形态。

从文化思想层面上说,建国后活跃于文坛的知识分子普遍自觉或不自觉地为新生的共和国颂赞高歌,是与当时的颂歌思潮有密切的关系,考察其文学观念,依然源于中国传统的“文以载道”意识。“载道”思想在新中国成立的这一大背景下,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文艺思潮,使颂歌话语具备了稳固的思想基础。不可避免的要求诗歌理论的建设必须为社会主义服务。在诗歌理论的指导和规范下, 十七年诗歌创作自然衍生出两大类作品: 一是对时代风云和政治运动呼应和阐释, 抒发昂扬的政治激情, 起着“炸弹和旗帜”作用的政治抒情诗; 二是直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寻觅诗情, 及时反映祖国工农业建设崭新面貌, 展现人们改天换地的时代精神的叙事写实诗。下面从内容、形式等方面来具体分析“十七年诗歌”:

一、内容方面

这一时期诗歌在内容上多是歌唱祖国、歌唱党和新的社会制度、歌唱工人, 歌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中国的诞生,确实让承受多年战乱之苦的中华儿女高兴异常。他们期待新的国家能够带来新的希望,能够带给人民大众幸福的新生活。自古有“国家不兴诗家兴”的说法,在这个新的时代,也有着“诗家兴”的现象。这“兴”,是高兴的兴,诗人们和人民一样,正经历着一个新的纪元,怎么能不歌颂。当时正受到压制、批评的胡风,也在开国大典后一个月就开始创作3000多行的“英雄史诗三部曲”《时间开始了》,抒写自己对新中国诞生的喜悦之情和对未来的憧憬。谁也不会怀疑这些诗歌中情感的真实性,尽管艺术表现上不乏空泛,也缺乏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但由于它们真实地纪录了共和国诞生初期人们的心灵变化和情感波澜,所以具有某种特殊的历史价值和认识价值。

五六十年代,形成军旅诗诗歌范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边疆诗人的努力。他们大多是在解放战争初期入伍的, 随着人民的到祖国的边疆。他们中有歌唱在西南的公刘、白烨等, 也有保卫南国边陲的李瑛、张永枚等。他们接受了独特的地理环境、风土民情和民间传统的滋养, 创作出有较高艺术水准的作品。这些诗主要抒发驻地军人的高度责任感,反映部队紧张而有意义的生活, 歌唱军民鱼水情, 勾描祖国河山的美丽姿态。其中最突出的诗人如公刘,他的《佧佤山组诗》、《西双版纳组诗》、《西盟的早晨》等诗, 以劲健的歌声歌唱出边防军人对祖国的忠诚。

二、艺术形式

十七年诗歌采用的是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革命现实主义是中国在那个特定时代所提出的一种现实主义称谓, 它倡导诗歌要如实地描写生活, 反映现实。诗人要强调客观存在, 隐藏主观意识。这一创作方法是当时诗歌创作的主导。许多叙事诗都是采用了这种创作手法。诗歌以叙事为主,但却是用诗歌的形式来创作的。在初读这些叙事诗的时候, 如同在读叙事文, 不同的只是文字的排列方式, 诗歌不以抒情为主, 而是以叙事为主。如李季的《客店答问》就是以文艺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姑娘远赴新疆探望自己未婚夫的故事, 全诗用的都是最口语化的话语,描绘出了一幅两人问答的对话画面。这种真实就是革命现实主义所营造的。十七年诗歌,最大的感受就是诗歌的写实性很强, 用真实画面抒发真实情感。

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方法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这种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最常用的手法,这种手法可以增强诗歌的含蓄性和抒情性,诗人可以把不能言表的感情寓以物,以此来抒发心中的所想所感。这种表现方法运用得最到位的就是写景诗,诗人借赞颂祖国的大好河山来抒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此外,强劲的韵律节奏,大众化、口语化的诗歌语言是十七年诗歌的特点。时代的鼓点, 诗歌具有很强的跳跃性,如郭小川的《向困难进军》就是一首战歌, 诗歌采用了长短句交错的排列方式,抒发了中华儿女克服困难,建设社会主义的壮志豪情。“古典+ 民歌”范式是十七年诗歌流行的诗体范式,它注重从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歌传统中吸纳艺术经验以滋养诗歌,形成民族的诗歌形式。

三、不足:

“颂歌”时代的颂歌模式,从对政治的依附性发展为政治的替代性, 使浪漫主义诗风蜕变为陈言俗套的复制。虽竭诚地为时代、为人民而歌唱, 但热情有余而冷静不足, 有的甚至专讲大话、空话、假话。正如当时郭小川所批评的“我们的诗如果不能反映生活中的矛盾冲突, 只一味喊伟大、伟大, 也只能是表面的轻浮的颂歌。”在语言方面又多以政治口号、概念取代了诗歌语言的含蓄和形象性。政治抒情诗中不可避免地要带有“我”的抒情个性,表现“我”的情感。正如艾青所说“最伟大的诗人, 永远是他所生活的时代的最忠实的代言人”。

十七年诗歌在内容和形式上显示出了诸多特征, 它在艺术形式上对中国新诗做到了很好的发展。只是由于当时诗歌与政治的关系过于密切, 革命现实主义垄断了诗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十七年诗歌的艺术性,诗歌写作过于样板化,诗人过于被动,刻板的现实主义模式下做诗,诗歌情感略显做作,有些诗歌过于平实,削弱了诗歌语言的优美性,这些都是十七年诗歌在艺术上的不足之处。但十七年诗歌是当代诗歌的开端,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继承和发展了传统诗歌和中国新诗,它的功与过都是留给后来诗人创作的一笔遗产。积极向上的内容、昂扬的情绪扭转了一些诗歌内容上的偏差,这些诗歌是中国当代诗歌中的主架,后来的诗人正是踏着它的足迹一步步的走向进步的。

参考文献:

[1]洪子城,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张志民.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0.

歌颂幸福生活的诗歌范文8

圣诞节晚会主持词(一)

甲:在那遥远的两千多年前,有一对虔诚信仰上帝的夫妇,他们生活在小亚细亚的巴勒斯坦地区。

女:丈夫是个诚实质朴的木匠,妻子是位虔诚信仰上帝的贞女。

男:他们在圣城耶路撒冷附近,白冷城郊外的山洞中,一个不荒废的马厩里,生下了一个的婴儿。

女:在哪荒凉的郊外,没有喧哗的吵杂声,没有亲朋的欢呼声。

男:只有婴儿的啼哭声和婴儿父母对上天的赞颂声。

女:多么美妙的时刻!

男:多么令人欣喜的时刻!

女:这个新生的婴儿就是耶稣!

男:就是被称之为救世主的耶稣!

女:耶稣诞生了!

男:这个被传送了两千年的耶稣,给人类留下了博爱的思想,给人类带来了不朽的救恩。

女:他更给我们建立了教会,让他的思想世世代代有人捍卫。

男:我们就是捍卫耶稣思想的人,我们就是维护他教会的人。

女:在这个举世欢腾的时刻,我们要讴歌赞颂!

男:我们要高歌欢呼!

合:2014年圣诞晚会现在开始!

男:此时此刻我们按耐不住内心的欢乐,因为我们认识了人类的救主。女:此时此刻我们无法表达我们对上帝的赞颂!

男:让我们用歌喉唱出对上主的赞歌,

女:让我们用欢快的舞蹈来表达我们的心声。

1、在圣诞之夜,孩子们都在期盼圣诞老人的莅临,而圣诞老人要乘着雪橇,梅花鹿儿戴着铃铛,发出清脆的声音,使人倍感温馨。请欣赏由孩子们表演的舞蹈:铃儿响叮当

2、圣诞节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伟大节日,在这个普世欢腾的节日里,人们张灯结彩鼓舞欢欣,互相传递着救恩的喜讯。请欣赏舞蹈:张灯结彩

3、是上帝创造了世界,是耶稣救赎了世界,我们理当赞颂上主,我们要上主献出我们的赞歌。请欣赏诗朗诵:主的赞歌

4、天主教会是普世公教会,不论肤色、不分民族、不分国家,甚至超越民族、超越国家、超越肤色。在我国的西藏也拥有两千多名基督徒,他们在雪域高原用藏族固有的传统赞颂伟大的天主。下面请欣赏:藏舞

5、相声,向来是我们中国人的曲艺艺术。这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艺术形式,它会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借着幽默的言辞,诙谐的表演,给人带来笑声。下面请欣赏相声:多愁

6、当我们感到疲倦时,我们多么想躺下休息休息。当我们要赶往要去的地方,我们多么想插上翅膀飞。天主最初创造了天使,天使有一双美丽的翅膀,他们来去迅速,来去自如。啊!我们多么希望有一双隐形的翅膀,让我们驰骋飞翔。请欣赏儿童独唱:A、隐形的翅膀;B、红山果

7、基督不仅开创了人类的新纪元,也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他给我们说,大家都是天父的子女,理应相亲相爱。那么就让我们去践行爱的诫命,彼此走进大家的生命中。请欣赏:走进你的世界

8、天主圣子降生成人,取了人的形体,居我人间,是何等的谦卑。他更为我们建立了教会,使每个时代的人都可以获享救恩。我们歌颂天主的伟大,更感念基督的救恩。请欣赏:主恩典

9、信靠耶稣是最美的祝福,信靠耶稣是我们一生的幸福。信靠耶稣吧!他是人类的救主,他是宇宙的君王。希望人人都能够拥有信仰,使我们中华民族都皈依耶稣。信靠耶稣吧!请欣赏:这一生最美的祝福

10、在圣经上,吾主耶稣为了提醒人们要时刻预备灵魂,给我们讲了十个童女的比喻。在十个童女当中,有五个聪明的,五个愚笨的。五个聪明的童女不仅准备了灯,也准备了油;五个愚笨的童女,只是准备灯,却没有准备油,以至于当新郎来的时候,被关在门外。下面请大家来看看十个童女那个聪明,那个愚笨。请欣赏:十童女

11、武术是强身健体的美好运动,也是一门行为艺术。上帝赏给我们人类聪明和智慧,人才成为万物之灵,聪明智慧是灵魂的具体表现。虽然唯物主义鼓吹无神思想,毒害人灵,使人自感堕落为动物的层次,但是,我们身为基督信徒应该力挽狂澜,竭力宣扬基督思想,用基督的伟大思想来武装我们的头脑,以圣神做护盾,以基督的思想做利剑,斩除一切妖魔撒旦,去争取伟大的胜利。请欣赏剑舞:梅花赞

12、信仰耶稣的团体,从耶路撒冷开始传向整个世界,如今已经拥有21亿基督徒,他们分布在世界各地。虽然他们说着不同的语言,但他们都由衷地表达他们对基督的敬意,看!四位中年会长也敲着铜锣来庆贺圣诞,请欣赏三句半:庆圣诞

13、中国人受孔子的影响,比较讲情面,在讲情面的背后,难免有虚情假意的存在,实话实说的人越来越少。耶稣基督教训我们,要明智如蛇,诚实如鸽,我们不能说假话,但是并非所有的说话都要说出来。请欣赏:实话实说

14、平安夜是属于大家的,也是属于全世界的。在我们中间不仅有儿童、少年、青年,还有老年人,看!老年人也要带着欢乐为大家献上节目,请欣赏: 赞美的歌声唱不完

15、圣诞节是教会的盛大节日,我们要讴歌赞颂。人人都希望用自己的歌声来表达自己对上主的真情。快板作为一种赞颂的方式,仍有它独有的魅力,请欣赏快板:圣诞快板

16、圣诞是我们今夜不变的主题,我们不仅用舞蹈和歌声来赞美,我们还要用美妙的诗词来大声颂赞。当初,大卫圣王为了迎接结约之柜,写下大量的诗词赞美上主,于今,仍有大批的诗篇来歌颂吾主的救恩。请欣赏诗朗诵:圣诞心语

17、男婚女嫁本是人类发展中最基本的俗世生活,在教会内更成为圣事。人们对婚姻的神圣有许多赞美之词。可是,因着唯物主义的泛滥成灾,以至于人们将婚姻视同买卖。将感情看做儿戏,这是历史的悲哀,希望这个社会积极提升人们的精神价值,注重婚姻的神圣。下面请欣赏小品:枉费心机

18、古老的舞蹈本是对神灵崇拜的一种形式,而时代的进化致使已经失去它原有的意义,逐渐成为娱乐、健美、锻炼身体的体育项目,这是历史造成的遗憾,于今我们信仰宗教的人们,再次将舞蹈恢复到它原有德价值,使舞蹈与崇拜再次联系在一起。下面请欣赏舞蹈:最珍贵的角落

19、美妙的歌声令人心情舒畅,赞美的歌声会使人忘却痛苦的记忆,赞美上主更能使人心情澎拜。来自上古对神明敬仰的舞姿,会讨神明的喜悦。老人们为表达对上主的热爱,跳出他们矫健的舞步,献出他们心中无限的感慨。请欣赏舞蹈:歌中雅歌

20、随着圣诞的钟声想起,新年也将渐渐接近。让我们在欢快的歌声中,来迎接耶稣基督给人类带来的新纪元。请欣赏男女合唱:走进新年

21、两千多年前,耶稣在伯利恒城郊外诞生了,天使奏乐歌唱天主在天受光荣,主爱的人在世享平安,美妙的歌声惊醒了在旷野露宿的牧羊人。天使告诉牧羊人说:救世主为你们诞生了!这是何等的喜讯。牧童们欢欣踊跃,载欣载奔,寻找耶稣,朝拜耶稣。这个与万民有关的大喜讯,我们也要载歌载舞,热烈庆贺。请大家高歌赞颂耶稣诞生:今天是你的生日

男:踏着圣诞宁静的钟声,我们迎来了一个祥和的平安夜

女:怀着满心喜悦的心情,我们盼来了一个欢庆的圣诞节

男:此时堂外寒气袭人,堂内却是暖意融融

女:因为天主的爱使我们欢聚在一起

男:耶稣第一声啼哭树立起了新世纪的标竿

女:耶稣最后一声呐喊敲响了旧世纪的丧钟

男:耶稣用慈爱的声音召唤了我们,领我们安歇在他慈爱的春晖里

女:耶稣用复活为我们带来了永生,在他内一切都是永恒的

男:他是主,却为我们成了一个会饥饿、会疼痛的肉身

女:他是天上地下的君王,却降生在一个贫寒的马槽中

男:他知晓一切,却谦卑柔和

女:他开启我们的愚蒙,把超性的奥秘带给我们

男:他与罪人们一同坐席,因为他说我来,是为召唤罪人

女:他被人们戏弄殴打,却举目望天说:父啊,赦免他们吧!因为他们不知道在干什么

男:在十字架上,当他被当成罪人钉上死亡的铁钉

女:在天上,却从此赎回了所有负罪的灵魂

男:什么样的人,才能拥有这样的胸怀

女:什么样的人,才能付出这般牺牲的爱,这般超性的爱

男:耶稣,一个纳匝肋的木匠,用最柔和的声音给人类带来了喜讯:

女:天国近了,你们信从福音吧!

男:各位来宾,

女:各位主内的兄弟姊妹们

男:2014年圣诞晚会到此结束

圣诞节晚会主持词(二)

男:尊敬的各位来宾朋友

女:亲爱的弟兄姐妹们

合:大家好!

男:伴随着恩典的脚步

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圣诞节

女:环绕在神爱的怀抱里

我们期盼圣诞带给我们满满的祝福

男:在时间的隧道中我们穿梭

去寻找那让宇宙改变的特殊时刻

女:你听,牧羊人急促的马蹄声近了

喜讯在他们的欢呼声中传送

男:在两千多年前那个漆黑的夜晚

在那个无人知晓的角落-伯利恒

女:就在那冰冷的马槽里

有一个婴孩为你我而降生

合:人类从此开始了新的纪元

历史绘出一道绚丽的彩虹

男:你来了,宇宙为之震惊

你来了,给我们带来了希望

女:你来了,带着神的旨意

你来了,给人类带来了光明

男:推开亘古未来的阻隔

祂已将神的爱放在每个儿女的心中

女:拉起那条五彩斑斓的彩虹

神的爱已经凝聚成每个儿女的行动

男:神爱世人

无论你在哪里他都会去寻找

女:恩典丰盛

无论你是谁神都会把你拣选

男:让我们用诚实的心去感受神的爱

女:让我们用敬拜的灵去体会神的爱

合:让我们一起敬拜赞美他

男:今天,我们在这里相聚

述说着祢的恩典把祢的慈爱来歌颂

女:今天,我们扬起歌喉

传扬着祢的福音呼唤着祢的圣名

男:让我们感恩的祈祷越过千山万水响彻地极

女:让我们赞美的歌声冲开黑暗回荡寰宇苍穹

合:2014年圣诞晚会现在开始

圣诞晚会节目串词:

男:大地饱享甘露,随以五谷新果奉上;

女:众生蒙受恩泽,当以感恩赞美献呈;

男:听_鼓乐齐鸣,高歌颂扬,直入云宵;

女:看_轻歌曼舞,婀娜多姿,扣人心弦;

男:这是对上帝的献礼,这是对圣婴的敬意;

女:浓浓之爱的流淌,幽幽之情的倾洒。

男:首先献上的是:《喜庆大鼓》

男:平安祥和,是今夜的气息;欢乐颂扬,是今晚的旋律,凝聚着至深至纯的爱,已沁入他们的心脾,他们的梦里;沉淀着亘古不变的情,已溶入他们的生命,他们的灵魂;此刻我们翘首期盼,共同来感受孩子们带来的那份纯真童趣的爱主之心。献上舞蹈《大自然合唱团》

女:耶稣你是谁?你是黎明的曙光,你是迷惘中的方向,你是严寒中的温暖你给人类带来真爱和平,你给人类带来光明希望请欣赏小品《你为什么需要耶稣》

男:你使天空绚丽大地富足,你命江河涌流群山复苏;

你使百鸟欢唱百花盛开,你赐生命绵延命令万物;

哈利路亚万国万民,都向你跪拜。献上舞蹈《全能的创造主》

女:是你温柔的话语,填满我心灵中的饥渴;是你钉痕的手,重新抚慰我那破碎的心;献上舞台剧《破碎的心》

女:有些人的人生,是直达车

男:有些人却是慢车,中间总要经过许多站,经历许多人。

女:有人总是下错站,坐过头,不是错失了窗外风景,就是错过了身旁的人

男:没有人知道,能陪自己坐到终点站的人,究竟会是谁

女:请听---弟兄证道《下一站幸福》

女:我今天要为你祈祷亲爱的中华,愿这真诚的祈祷化作一朵朵百合花,开遍祖国的大疆南北。我今天要为你跳舞亲爱的耶稣,愿这优美的舞蹈化作一枝枝橄榄枝,洒遍世界的每个角落。献上舞蹈《为中华祝福》

男:在两千多年的时空隧道中,一切的万物景象都在时间的覆盖下深深地湮没;

女: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所有的人类事件都在时间的冲刷下渐渐地淡忘。

男:然而,淡忘不了的,是那个声音----那个细小温馨的声音;

女:然而,淡忘不了的,是那个应许----那个抚慰心灵的应许。献上女声独唱《奇异恩典》

男:世界因神的爱被创造,人类因神的恩被拣选,生活因神的爱而美好,生命因神的恩而丰盛献上舞蹈《你的恩典不离开》

男:您是我们最真的思念,就象百合亭亭绽放于宁静的夏夜;

女:您是我们最深的眷恋,就像雪花轻轻溶入在大地的胸怀;

男:您是我们最美的诗篇,点点滴滴都铭刻着生命中浓浓的动感;

女:您是我们最深的挚爱,柔柔的目光洒满我们全身暖暖的璀璨。

合:放飞你的歌喉,高声赞美这最尊贵的圣名!献上青年小组唱

女:在爱的国度里爱着的人是幸福的,同样被神爱着也是幸福的,爱。我愿意爱我所爱无怨无悔,主耶稣只有你的爱彻底的拥有了我,因为心中有爱所以上帝的祝福才更加美好献上舞蹈《我爱耶稣》

男:你的一生是贫穷的,甚至没有枕首之处;

你的一生是卑微的,甘心乐意来服侍人;

你的一生是平凡的,长大在小城拿撒勒,

你的一生却是伟大的,死在十架上而成就了宏伟的救恩。献上舞蹈《你是神》

男: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女:爱是不嫉妒。

男:爱是不自夸不张狂。

女:爱是永不止息,

合:爱是夫妻在基督里同心走天涯,爱是我们相聚在圣山上。献上夫妻对爱的合唱

圣诞晚会闭幕词

男: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而过

女:欢聚的筵席,总有分散时刻。

合:但-在基督的生命里,我们-永不分离。

男:愿-今晚的歌声,达到穹苍。

女:愿-今晚的舞姿,飞扬天际。

男:愿-颂赞、荣耀、尊贵、权柄,都归给天上的神。

女:愿神的平安与喜乐,赐给所有的人。

男:感谢大家的积极参与。

女:感谢辛勤付出的工作人员。

男:愿神祝福我们每一个家庭,

女:祝福我们的教会,

合: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

愿神的爱在中华大地这片沃土上,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歌颂幸福生活的诗歌范文9

“国风”以鲜明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艰难的生活处境。如《豳风?七月》即反映了奴隶一年四季充满血泪的生活,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缩影。冬去春来,播种收获,奴隶们随着季节变化永无休止地劳作:不但有农忙时繁重的农活,也有农闲时为奴隶主狩猎,还有为奴隶主所服的无尽劳役。“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 。”奴隶的劳动是超负荷的,而奴隶的生活待遇是最低劣的:“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吃、用、住均极尽粗陋。农夫的劳动成果已被食血者掠夺:“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取彼狐狸,为公子裘”;“言私其豵,献豜于公”。更可叹者,当“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时,却须时时存着戒心:“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这是奴隶社会中毫无社会地位的妇女们的血泪控诉!妇女们不仅以自己的紧张劳作为奴隶主创造大量财富,而且连身体也为奴隶主所有,任凭他们践踏。《齐风?东方未明》中,奴隶在“东方未明”时,因“自公召之”、“自公令之”而惊慌起床,以至“颠倒衣裳”,为了给奴隶主服劳役而不得安寝之状跃然纸上。奴隶受奴役、妇女遭蹂躏已令人发指,而《秦风?黄鸟》中反映的奴隶主用奴隶殉葬的野蛮残暴的事实更弥漫着浓烈的血腥味:“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当殉葬者子车氏身临穆公墓穴而恐惧发抖时,其状惨不忍睹,自然诉诸“彼苍者天”!这表达了秦人对殉葬者的怜惜、哀惋,对迫人殉葬的统治者的残暴行为的无比愤慨。

面对奴隶主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奴隶们逐渐觉醒,不禁质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进而明确认识到:“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魏风?伐檀》)朴素的阶级意识的觉醒,必然引发对统治者的愤激情绪,也就不能不导致人民的反抗。奴隶们向往着无剥削无压迫和毋须为饥寒而悲号的“乐土”(《魏风?硕鼠》)。尽管其渺茫而不能实现,但却鲜明地表达出劳动人民在重负之下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是鼓舞劳动人民为反抗剥削和压迫、争取美好生活而斗争的精神力量。我们不难想象,其后陶渊明“世外桃源”的构想,与此不无渊源关系。

劳动人民不仅在统治者的剥削、压迫下过着非人的生活,而且还要承受沉重的徭役和兵役负担带来的痛苦和折磨。《邶风?击鼓》中的主人公南行从军,虽然“从孙子仲,平陈与宋”,屡建奇功,但仍然“不我以归”而至于“忧心有忡”。久戍不得归,与妻临别时泪眼相看、执手盟誓——“与子偕老”的情景又浮现眼前。欲归不能,自然激起对统治者穷兵黩武、不顾士兵死活的怨恨,怅然而呼:“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魏风?陟岵》中征人于异乡戍地登高遥望故乡,绵绵思乡之情,幻化为父母兄长对自己的千叮万嘱和殷切的期盼与深情的祝福:“上慎旃哉,犹来无死!”而《王风?扬之水》中则爆发出戍卒的呼喊:“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

战争、徭役带来的痛苦不仅限于征人,更由此带来对士兵家庭生活的破坏,使本就难以生存的生活境况雪上加霜。《唐风?鸨羽》中因“王事靡盬”而“不能艺稷黍”、“艺稻粱”以事父母,“父母何怙”、“父母何食”、“父母何尝”就成为戍卒无尽的忧愁,也由此而向“悠悠苍天”发出凄惋的呼号:“曷其有所”、“曷其有极”、“曷其有常”!

“国风”中还有一定数量的思妇诗从侧面反映出兵役、徭役带给人民的痛苦。《召南?殷其雷》中,思妇呼唤从戎征人:“振振君子,归哉归哉!”《卫风?伯兮》更形象逼真地描绘出思妇因征夫东去而万分痛苦,无心梳洗以至“首如飞蓬”。“其雨其雨,杲杲出日”道出了她绵绵无尽期的苦苦思念,形象地表达了女主人公对征夫的深切怀念和对爱情的忠贞。

“国风”中以婚恋为主题的民歌较多,其中有的诗篇反映了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处于最底屋的妇女的不幸。《卫风?氓》中女主人公以纯洁诚挚之心追求爱情幸福而最终却被遗弃。在谴责男子“二三其德”的同时,深为自己陷于情网而懊悔,饱含血泪地告诫年轻姑娘们“无与士耽”!《邶风?谷风》中无义的丈夫喜新厌旧,在与“新人”“宴尔新婚,如兄如弟”之际,决然不念妻子数年持家之勤苦,将其无情遗弃,且在妻子出门时竟然不予相送,绝情至此!

当然,并非所有女子都被动地承受不幸婚姻的痛苦。其中也不乏对不幸婚姻的抗争。《鄘风?柏舟》中女主人追求幸福的婚姻,在看准“髧彼两髦”的意中人后,面对家长的逼迫而宁死不改其志——“之死矢靡它”!并对父母欲夺其志而呐喊、抗议:“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除却不幸与抗争外,该类民歌中更多的是健康、乐观的恋歌。当中有暮春三月春水涟漪的河边“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郑风?溱洧》)的场面,表现青年男女群游嬉戏的欢乐;有与“静女”幽会抚彤管而幻静女之美的描绘,自然溢出无限的甜蜜,体现双方纯朴的爱情(《邶风?静女》);也有钟情男女“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以物相赠,永结同心的纯洁开朗的胸襟(《卫风?木瓜》);还有男女于“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郑风?采葛》)的刻骨思念中表达出的真挚缠绵的爱情,男子看到东门外“有女如云”、“有女如荼”但毫不为之所动,心系“缟衣綦巾”的贫女而体现出来的劳动人民对待爱情的严肃和忠贞(《郑风?出其东门》);更有男子邀约心爱的女子私奔前对天发誓“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 (《王风?大车》)所显示出的坚如磐石至死相爱之决心。而且,我们还直接感受到“国风”中恋歌表露感情时的直率大胆。《郑风?子衿》中女子见“青青子衿”而牵动“悠悠我心”,男子未赴约,女子坦率地直言相责:“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并且毫不掩饰苦苦等待的焦灼情态及对心上人的悠长相思:“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综上所述,“国风”中的大量民歌从各个方面为我们展示了周代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多角度反映当时社会状况,真正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并深远地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创作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熹《诗集传》

[2]游国恩《中国文学史》

[3]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歌颂幸福生活的诗歌范文10

关键词:《爱的哲学》;爱情;意象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213-01

一、前言

浪漫主义诗人波西・比希・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 1792―1822)的爱情抒情诗歌Love's Philosophy笔调优美、明快、富有幻想色彩,洋溢着乐观情调,充满着生命力与希望。

《爱的哲学》用拟人、类比的手法,反诘的语气,突显了对恋人的难以压抑的正当的渴求;诚挚的爱恋化成了一团炽热的火球,撞击人们的心房,读罢令人卓立风发,倍受鼓舞! “Love is the matter key which opens the gates of happiness.”全诗情景交融,给人言虽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二、运用丰富的意象(自然之物) 抒感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是诗歌的细胞,具体而形象,使诗歌含蓄、集中、凝练而富于感性。雪莱借用大自然来表达自己对自由的渴望,歌颂美好理想。

雪莱运用优美轻灵的意象,赋予大自然以生命,使大自然的意象富有灵性和活力而使诗显得绚丽多彩、情感真挚。诗中运用了大自然中司空见惯的自然之物,但它们却给人以焕然一新的审美感受。“天上的风永远混合着一种甜蜜的情感”,“山峰吻着高高的天空,波浪也相互拥抱”等充满“柔情蜜意”的意象都洋溢着一种动态的美感。诗作第二小节带祈使口吻的“see看”一词,既拉近读者与诗人之间的距离,唤起读者的共鸣,犹如身临其境之感,给人以无限遐想,又使作品表现出一种跳动的节奏感、韵律感! 对读者在情感上有着强烈的冲击作用。意象的运用,让自己的主观情感与客观形象有机联系起来,增添了诗歌的审美趣味与艺术感染力。

三、展示西方资本主义纯粹精神性的爱情观

雪莱认为两性之爱是一种精神,是自然界爱情中的一部分,男女爱情应该扩展为自然界的爱。在诗中运用“泉水”、“河流”等一个个鲜活的自然意象来表现自己的爱情理想与爱情观,为我们描绘了“革命”成功之后的一幅幅美好未来生活的画卷。诗人使用动词如kiss、clasp顺利地从对自然界的描述过渡到人类之上,转移至融合在人类身上的重要体现即人类的爱情,抒发强烈的个人情感,。用以突出此诗的中心意义及表达诗人感情的升华,更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及共鸣。

十九世纪初,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和革命运动风起云涌。英国工人阶级为了争取自身的生存权利,进行轰轰烈烈的武装起义,正同资产阶级展开英勇的斗争。诗人胸中沸腾的炽热的革命激情,冲出胸膛,一泻千里,化作激昂慷慨的歌唱。作为英国工人运动雏形时期的代言人,诗人在1819年以豪迈奔放的激情创作了《西风颂》和《爱的哲学》。前者抨击资产阶级的腐朽,抒发了诗人的革命豪情,,坚信革命必将胜利;后者表明诗人在追求生存权利的同时,公然对资本主义爱情方式的一种反抗,追求一种最高贵、最炽热的爱。“爱情是金钱的附属品”是雪莱生活的资本主义时代的爱情观,而他却强调爱情的纯粹精神性,其实是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思想。这是成长起来的资产阶级争取个性解放的体现。这使得他的爱情观实质上成为了对资本主义爱情方式的革命宣言,也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强烈抨击,渴盼革命风暴的早日来临;满怀信心,坚信“革命”必将成功,美好未来生活终将来临。

四、追求理想的爱情,向往美好和谐的新社会

雪莱诗歌中自然意象与两情的融合,实际上就是诗与思的融合,是理性与想象的融合,是自然中的某种现象同内心深处炽热的情思的契合。这首诗以自然现象来揭示自然界及人类共有的规律,情景交融,在实现由自然界到人类的过渡中,人格化手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山峰吻着高高的天空,波浪也相互拥抱”,“阳光拥抱着大地,月光亲吻着大海” 等丰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幅美好、令人惬意的迷人画卷,浪漫之情油然而生,让人宛如置身于如诗如画的优美环境之中,体现了诗人积极地构建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大自然中的万物是多么的亲密融合啊!诗人的情感真挚,达到形式(意象)与内容(爱情)的完美结合,抛弃世俗观念,摒弃爱情附属品,大胆追求纯粹精神上、情感上的爱情。正如诗人与玛丽?葛德文(Mary Wollstonecraft Godwin)的相爱,“他们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理想纯洁到连最严苛的批评家也无法置喙。”

诗中一系列大胆瑰丽的想象,反映出诗人澎湃的热情,进步的思想,崇高的理想。歌咏大自然,摆脱专制暴政、争取自由解放的情感犹如一股奔涌不息的潜流贯穿全诗。

五、结束语

雪莱的这首诗以自然现象来揭示自然界及人类共有的规律。指出爱情是发自内心的自然的感情,鼓励相爱的人们不要害怕世俗的阻力,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为爱情“革命”吹响了进军的号角。

全诗前后照应,由自然景物过渡到人类爱情,形式与内容达到统一,意境高远。《爱的哲学》是一曲情景交融,渴求爱情,追求幸福新生活的爱情诗歌;更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强烈抨击,为未来而歌,呐喊创造一个人人享有自由幸福的新世界的赞歌。诗篇歌颂自然、歌唱理想,对光明、自由、幸福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给人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和无尽的艺术享受。但他的理想是朦胧的、空想的,没有给出具体行动的指向。

参考文献

[1]廖楚燕. 英诗《爱的哲学》功能文体分析[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5(25) 4:130-133.

[2]刘雪花. 《爱的哲学》与《致橡树》比较研究[J]. 安徽文学, 2009(3):167.

歌颂幸福生活的诗歌范文11

关键词: 拜伦 雪莱 诗歌艺术 比较研究

拜伦和雪莱,这两个不同的名字在许多时候都会被联系在一起。的确,他们有太多的相同处:出身相同,经历相似,思想相通;同是英国19世纪的著名诗人,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都以诗歌作为武器,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进行批判和嘲讽,热情歌颂自由和解放;甚至他们的婚恋也有许多相似之处。但这么多的相同点却无法掩盖这对被称为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双子星座”在诗歌艺术方面表现出的显著不同。

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带着诗人的个性烙印,而个性则是在生活中形成的。所以要比较研究拜伦和雪莱的诗歌艺术,首先应该了解他们的生平。

一、拜伦和雪莱的生平

乔治・戈登・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生于伦敦一个破落贵族家庭,青年时期在剑桥大学接受了启蒙思想。大学二年级时,他就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懒散的时刻》,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上流社会的鄙视。大学毕业后去欧洲大陆旅行,有机会广泛认识社会和接触各阶层的人物,回国后发表了《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表达了对封建专制的憎恨和对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向往。1812年发表了著名诗篇《〈压制破坏机器法案〉制订者颂》,愤怒揭露了英国国会反人民的本质,以及立法者的凶残面貌。接着,他又以东方故事为题材,写了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传奇诗《东方叙事诗》,塑造了不少反抗一切社会制度的叛逆者形象。这引起了英国统治阶级极大的仇恨,他被迫永远离开英国。在移居瑞士时,他遇到了雪莱,结为知友。在雪莱的影响下,他写了英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号召工人斗争的诗歌《卢德分子之歌》。1817年他迁居意大利,与当地的秘密组织烧炭党人取得联系,积极准备起义,反对奥地利的统治。这时他写了许多优秀作品,如《唐・璜》。1823年拜伦离开意大利,到希腊参加反土耳其压迫的解放斗争,并成为希腊民族独立斗争的领袖之一。但此时他却患了寒热病,不幸于1824年4月9日病逝。

波西・比希・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出身于贵族家庭,却与父辈格格不入。19岁那年,因《无神论的必然性》(The Necessity of Atheism),雪莱被学校开除。次年雪莱写了《告爱尔兰人民书》,并去爱尔兰鼓动当地人民反对英国的统治和奴役,可惜没有成功。回到英国,雪莱决定以诗歌为武器,与反动统治者继续斗争。1813年他写了第一首长诗《麦布女王》,批判了封建统治者的专横,谴责了资本主义的残酷剥削,并表达了建立美好社会的理想。英国统治者对此极为不满,迫使雪莱永远离开英国。1818年雪莱定居意大利,完成了抒情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诗剧不仅描写了被压迫人民的苦难,而且预示了革命一定会到来,一定会取得胜利。这部诗剧既是诗人创作的高峰,又是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典范,恩格斯称他为“天才的预言家”。1819年英国反动统治者制造了残杀工人群众的“彼得卢事件”,这对雪莱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震动,他认识到仅靠文字宣传是不能改变现有秩序的,因此他一方面创作《给英国人民的歌》等一系列著名诗篇,揭露统治者的罪行,另一方面号召被压迫被剥削者为争取自由而起来斗争。他还写有不少优秀的抒情诗,如《西风颂》、《致云雀》,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822年7月8日,雪莱因渡海途中遇风,不幸溺死。马克思认为他是“一个真正的革命家”。

两个人不同的童年体验和早年经历,对他们日后的生活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支配着他们性格的形成。拜伦童年的不幸给他的一生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被父亲遗弃,天生的跛脚和脾气暴躁的母亲,使拜伦渐渐形成了一种既好强又脆弱,既高傲又自卑,既热情又冷漠,既激进又消极的人格心理定势。天生残疾,却苦练击剑、骑马和游泳;积极参加希腊远征军,却轻视希腊人民;猛烈抨击上流社会,却又沉迷于他们的恭维。1809年,拜伦世袭了上议院的贵族席位。由于贵族的优越感和偏见,他终生以拥有爵位和议席而自傲,并助长了郁愤孤傲的性格和个人英雄主义,以及轻视人民和机械地同情弱者的心理。对社会热情而深刻的批判与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交织着;“反抗反动势力的怒吼、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与对人类前途深深失望的、怀疑战斗徒劳无益的悲观情绪交织着”。可以说,拜伦一生始终处于这种钟摆式的两极情感之中,始终自我否定着又自我斗争着。

相比之下,雪莱的性格就比较单纯。如果说拜伦以其丰富和复杂显示出十足的诗人品性,那么雪莱则更偏重于革命者的气质。可以说,他是一位伟大的战士,他的一生就是不停地反叛和斗争的一生。在伊顿念中学时,他便反对教师们施行体罚。1810年进入牛津大学后,他又因印行《无神论的必然性》而被开除。这件事使他顽固的父亲极为震怒,断绝了对他的经济接济,雪莱只得自谋生活。但年轻的雪莱没有屈服,而是继续为解放和民主而斗争。他在《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序言中写道:“I was averse from a catastrophe so feeble as that of reconciling the Champion with the Oppressor of mankind. The moral interest of the fable,which is so powerfully sustained by the sufferings and endurance of Prometheus,would be annihilated if we could conceive of him as unsaying his high language and quailing before his successful and perfidious adversary.”热情洋溢的雪莱坚信民主和解放。同时,空想社会主义者威廉・葛德文(William Godwin)又在雪莱的思想形成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雪莱终生追求美好的明天,憧憬未来,不能不说是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对他的影响。

二、拜伦和雪莱的诗歌艺术比较

1.在思想倾向和中心主题上呈现出明显的相似性

(1)揭露现实的黑暗和腐朽,反抗统治阶级的奴役和专制,可以说是他们二人诗歌创作共通的思想倾向。

拜伦在《唐・璜》中,对英国官场的种种丑恶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讽刺:

Besides the ministers and underlings,

Who must be courteous to the accredited

Diplomatists of rather wavering kings,

Until their royal riddle’s fully read,

The very clerks――those somewhat dirty springs

Of office or the house of office,fed

By foul corruption into streams――even they

Were hardly rude enough to earn their pay.

And insolence no doubt is what they are

Employed for,since it is their daily labour

In the dear offices of peace or war;

And should you doubt,pray ask of your next neighbour,

When for a passport or some other bar

To freedom he applied(a grief and a bore),

If he found not this spawn of tax-born riches,

Like lap dogs,the least civil sons of bitches.

雪莱则通过对反动的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人民悲惨痛苦的生活之间的对比描写,来表达他对社会现实黑暗的批判。在《“虐政”的假面游行》(The Masque of Anarchy)中,诗人写道:

“‘This to see your children weak

With their mothers pine and peak;

When the winter winds are bleak:

They are dying whilst I speak.’”This to hunger for such diet,

As the rich man in his riot

Casts to the fat dogs that lie

Surfeiting beneath his eye.

(2)为民主和自由呐喊斗争,则可以说是他们二人诗歌创作的中心主题。

拜伦的《路德分子之歌》(Song for the Luddites)虽然只有三节,却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杰作。在这首诗里,拜伦坚决支持路德成员的行动,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革命热情和斗争决心:

As the Liberty lads o’er the sea

Bough their freedom,and cheaply,with blood,

So we,boys,we

Will die fighting,or live free,

And down with all kings but King Lord!

而雪莱的长诗《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Unbound )整篇就是一部自由斗争的宣言,其中充满了对独裁统治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

2.在艺术表现上各具特色

拜伦和雪莱都属于积极浪漫主义诗人,风格特色方面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背景广阔、想象瑰丽、气势磅礴。两人共同完成并超越了由“湖畔派”(“Lake Poets”)诗人开始的诗歌革新,形成了各自的独特风格。

拜伦师法18世纪的大诗人蒲柏(Alexander Pope),但他学习的是蒲柏写警句和讽刺诗的深厚功力。在《审判的幻景》(The Vision of Judgment)、《青铜世纪》(The Age of Bronze)等诗中,拜伦都充分运用了他的讽刺天才。但拜伦没有采用蒲柏常用的英雄双韵体,而是寻找和发展了更适合自己风格的诗体。《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的一、二章,他采用的是比较典雅的九行体(斯宾塞(Spenser)创造)。《唐・璜》、《审判的幻景》则是用意大利八行体所写,这是一种更能表现拜伦口语风格的诗体。拜伦运用这种诗体将诗写得雅俗共赏,挥洒自如,为英国诗体注入了新鲜的空气。

雪莱则把诗提高到哲学的高度,在诗歌中很注重抒情性和哲理性的结合。他称自己的第一部长诗《麦布女王》(Queen Mab)为“哲理诗”,其后的《阿拉斯特,或寂寞的精灵》(Alastor,or the Spirit of Solitude)、《智美颂》(Hymn to Intellectual Beauty),甚至《伊斯兰的起义》,都充满了诗人对人的命运、道德、情感、理想的探求和思索,带着浓厚的哲学色彩。可以说,雪莱将自己的哲学思想用诗的形式表达了出来,这也使他的诗歌有些晦涩难懂。

3.在诗歌性格上大相径庭

“诗如其人”。拜伦和雪莱的诗歌一定程度地“具有”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心理特征,不妨称为诗歌的性格。

拜伦的诗歌往往表现出两种性格:一种是对社会和当权者的不满和敌视,另一种则是失望悲观和孤傲。如在《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中他写道:

I have not loved the world,nor the world me;

I have not flattered its rank breath,nor bowed

To its idolatries a patient knee,

Nor coined my cheek to smiles,nor cried aloud

In worship of an echo; in the crowd

They could not deem me one of such――I stood

Among them,but not of them――in a shroud

Of thoughts which were not their thoughts,

and still could,

Had I not filed my mind,which thus itself subdued.

这正体现了拜伦双重性的性格。自负而又自卑,同情却轻视弱者。

而雪莱的创作从一开始,就颂赞美好的明天。“雪莱在诗歌创作中一贯地表现了对社会光明未来的执着追求,深情地预言: 人类必将战胜暴政,大地必将获得新生”。他所有的长诗,从《麦布女王》开始,到《伊斯兰的起义》,再到《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结尾都是热情的歌颂和向往,留给人们无限的希望和动力。在《伊斯兰的起义》中,莱昂夫妇被处死后,雪莱写道:

These perish as the good and great of yore

Have perished,and their murderers will repent,

Yes,vain and barren tears shall flow before

Yon smoke has faded from the firmament

Even for this cause,that ye who must lament

The death of those that made this world so fair,

Cannot recall them now; but there is lent

To man the wisdom of a high despair,

W hen such can die,and he live on and linger here.

正是雪莱美好热情的天性使他写下这样美好热情的诗句,其中充满乐观主义,让人读后不仅不会为主人公的牺牲而悲观沮丧,反而会产生更坚定的信心。

4.在诗歌形象上有显著不同

拜伦和雪莱笔下的主人公也烙下了两人精神个性的印痕,透射着二人不同的思想和热情。

在拜伦的很多诗歌中,他创造的是一系列“拜伦式的英雄”(Byronic heroes)。这些主人公都与社会对立,是具有反抗性格的叛逆者,但多是个人反抗。他们高傲孤独,没有人民的支持,结局悲惨如哈洛尔德、曼弗雷德。毫无疑问,“拜伦式英雄”的实质是拜伦个人的写照。但拜伦诗歌中也有一些以人类幸福为己任、为人类而斗争的“民主斗士”,像普罗米修斯、该隐。

与拜伦不同,雪莱笔下的文学形象显得统一、单纯。他们以未来为动力,以热情为主导,都是坚持到底、始终没有丧失希望,并终将取得胜利的乐观主义者。甚至连“被缚的”古希腊典型的悲剧形象普罗米修斯也是被“解放了的”。雪莱为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设计了战斗的、胜利的结局: 普罗米修斯被赫拉克勒斯(Hercules) 救出,他派精灵向人类宣布了解放的消息,整个宇宙沐浴“爱”的光辉,人类万物幸福欢欣。雪莱笔下的人物既概括了资产阶级革命家反抗专制统治、争取自由解放的革命精神和不畏的英雄气概,又集中体现了诗人自己坚定的立场、伟大的道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雪莱本人曾于1819年写过一首长诗,题为《朱理安与马达罗:一次谈话》(Julian and Maddalo:A Conversation)。事实上,诗里的马达罗(Maddalo)就是拜伦,朱理安(Julian)则是雪莱自己。诗中通过两人的谈话鲜活地表达了两个人思想上的差别,可以说是一幅生动的人物画。马达罗是个悲观主义者,认定个人斗不过命运;朱理安则是个理想主义者,这也许能解释两人在创造主人公上的差异。

5.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也存在有明显不同

拜伦的诗歌创作有“浪漫主义抒情”与“现实主义讽刺”相结合的两个方面,尤长于讽刺和议论。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叙事、抒情、描写、讽刺自然地融于诗歌中,信笔挥洒,气势磅礴。如《哀希腊》(The Isles of Greece)深沉抒情、讽刺英国,是广为传诵的篇章。在拜伦的诗歌中,一切都显得自然和谐、结构统一、浑然天成。

雪莱的诗歌天才则突出地表现在优美的抒情和丰富的想象上。雪莱曾在他重要的文学论著《诗辩》中申明:“在通常的意义下,诗可以界说为‘想象的表现’。”雪莱是一个具有浓厚民主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沸腾的战斗热情的浪漫主义诗人,所以他的诗歌作品除了反映出他的崇高的理想、澎湃的热情、杰出的才华、博广的知识之外,还贯穿着一系列大胆瑰丽的想象。他认为宇宙、天地、自然界的景色能“激发诗人的想象,唤起诗人的灵感,想象随理想起伏,灵感随理想泉涌”。长诗《麦布女王》、《西风颂》、《云雀颂》就是这些瑰丽想象的结晶。

三、结语

在西方抒情诗的领域里,拜伦和雪莱是一直被公认为英国最伟大的抒情诗人。虽然他们的诗歌有着众多的不同,但同是西方语言文学宝库中灿烂的瑰宝,同样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这些诗歌将和双子星一起永放光芒。

参考文献:

[1]Lord Byron.Don Juan[M].Penguin Books Ltd.,Harmondsworth,Middlesex,England,1986.

[2]Percy Bysshe Shelley.The Works of Percy Bysshe Shelley[M].Copyright by Random House,Inc.Black’s Readers Service Company. Roslyn,New York,1951.

[3]雪莱.诗辩[A].外国文学教学参考资料(第三册)[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4]外国文学五十五讲(上)[Z].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

[5]张伯香主编.英美文学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杨岂深,孙铢.英国文学选读(Book 1)[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歌颂幸福生活的诗歌范文12

菲利普?福雷诺(PhilipFreneau1752-1832),是美国18世纪著名诗人。其诗歌毫不留情地批判了英国殖民者的侵略行径,因此被冠以“美国革命诗人”[1]43称号。作为美国早期诗人的杰出代表,他能够冲破古典主义诗歌辞藻华丽、主题高尚的束缚,着笔于美洲大陆独有的乡土风情,开创了美国诗歌的优秀传统,被誉为“美国诗歌之父”[1]44。他的诗歌主题在死亡、自然、人生、变迁等之间流变,创作风格上则体现出英国新古典主义到早期浪漫主义过渡的特点。

一、犀利辛辣的“美国革命诗人”

1752年1月2日菲利普?福雷诺出生于纽约市一个酒商家庭,虽然进入大学以前福雷诺已经写了一些浪漫主义哲理诗歌,但当时汹涌澎湃的革命热情则把他的兴趣引向了政治写作。为了宣传革命思想,福雷诺和朋友一起恢复该校“正直社”[2]85的活动,并重新命名为“美国辉格社”[2]85。弗雷诺成为该社文学方面的先锋,发表了一些成功的诗歌和讽刺散文。其中他和布瑞肯里奇合创的叙述体小说《鲍姆伯的阿拉伯麦加朝圣之旅》,以幽默的语言描写18世纪的美国社会状况。“据认为这很可能是美国的第一部散文体小说”。[3]22福雷诺对革命的热情来源于强烈的爱国主义,而他的爱国主义又同他对“美国命运”的坚定信念密不可分。这一点在1771年他为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典礼而作的《美洲光辉的兴起》一诗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全诗用“无韵对话体的形式”[4]78,从赞扬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开始,探讨了美洲印第安人的起源和传统,描述了他们在西班牙统治下所受的苦难。他认为美国的崛起是世界文明向西拓展的证据,预言美国必将把广袤的国土从大西洋扩展到太平洋,昭示了美国年轻一代的革命热情和远见。当年清教移民视“开发北美”为上帝所赋予的使命的观点,在福雷诺对新生美国的赞美中再次回荡:从天庭送来了新的耶路撒冷/给地球送来了恩惠……/新天堂繁荣兴旺/不会有第二个亚当把它失去/不会有毒果之树在此生长/不会有恶毒的蛇来勾引灵魂/以使它失去纯洁无瑕……[5]176。身为一位热情奔放的革命诗人,福雷诺不仅亲自参加战斗,还将自己的满腔爱国激情化作激昂的文字歌颂人民,慨陈国家的重大历史事件,表达自己对国家的历史命运的关注。“他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用诗歌这支锋利的笔为争取民族独立冲锋在前的诗人。”[6]22在他的政治爱国诗篇里,字字句句都可见他爱憎分明的态度。1778年5月25日,福雷诺被英军抓进监狱船关了18个月,为此他几乎丧命。被释后他记起来那句古训:笔尖比刀刃更锋利。囚禁的屈辱经历让他愤怒写下以《英国囚船》为代表的80年代革命诗歌。在《英国囚船》中福雷诺把自己的逃亡历程比作“赫克托尔躲避阿奇利斯的逃亡”[3]13。他称英军为“恶魔”、“野蛮人”、“让我深恶痛绝的一伙”,而在囚船上到处是“闷热”、“伤病”、“饥馑”、“死亡”和“污浊的空气”[5]176,其情景简直让人无法描述。在他犀利辛辣的笔下代表英国利益的人们几乎都成了魔鬼的化身,而独立革命发起人和参与者们则成了实现上帝使命的英雄。他曾怀着满腔悲愤写下《纪念勇敢的美国人》痛悼在南卡罗来纳的考彭斯阵亡的美军将士:勇士们长眠在幽涛泉地/尘土完全覆盖了他们的肢体/哭泣吧,你们这些清泉泪潮!/多少英雄豪杰不再欢笑![6]21福雷诺通过采用具体的形象和事件在诗中成功地唤起了人们对英军的痛恨,对当时的革命宣传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也因此被人尊称为“美国革命诗人”[1]43。值得一提的是,福雷诺在热情挥笔为革命举旗呐喊的同时又不忘理性的指导,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与理性原本难以彼此相容,但是如果考虑到福雷诺宗教式的爱国主义,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了。前文说过福雷诺早期深受父母的影响,关注宗教,研究神学,但终因无法信服宗教教条而将之放弃。之后启蒙主义、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呼唤理性、回归自然,人身自由平等的清新之风远扬欧美大陆,受其影响,福雷诺把对宗教的信仰从对社会的依赖转为对自然的探索,成为了自然神论者。他强调人的理性作用,反对宗教的盲目信仰,主张人人平等,不存特殊的选民,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他的革命诗歌为什么洋溢着革命激情同时又处处闪现着理性之光。

二、浪漫感伤的自然歌咏者

福雷诺的传记作家利维斯?利瑞在《失败的文学研究》一书中一开始就说:“福雷诺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失败了。”[7]366的确,福雷诺的一生奋斗充满了矛盾和斗争。他试过教书但很快放弃了。他花了两年多的时间研究神学,最终也放弃了,因为他觉得自己更有义务履行公众职责。他出于爱国热忱,支持革命,可他又厌恶政界纠纷,渴望逃离动乱的社会。他本人希望写一些浪漫诗歌,却不得不去写政治讽刺诗。而他由于不断地卷入论战的漩涡中,语气强硬不加控制,不像托马斯?潘恩那样专于论辩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大多数读者认为福雷诺生在了一个诗歌还没有发展成熟的阶段,而且他把一生的精力主要用于政治革命斗争中去了。“如果他诞生在50年之后,他可能就会如库伯、欧文那样一心一意写作,从而会写出更好的诗歌作品。”[7]366但是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即他最擅长写的自然抒情诗的为美国后来的浪漫主义作家们奠定了基础。

在他所有的诗歌中,福雷诺最擅长写自然抒情诗,他的抒情诗韵律优美,意象清晰,情感真挚。他以诗意的眼光审视美洲乡间特有的山水草木、自然民风,并以此为题材写下了家喻户晓的抒情名诗《野忍冬花》。全诗二十四行,一到四行写花草幽生,透露出无人欣赏的感慨:俏丽的花你长得这样秀媚,/潜立在此间幽静之地,/你甜蜜的花无人抚摸仍开放,/你细嫩的枝无人观赏也致意[2]87;五到六行写花草幽生似乎又有一点值得欣慰:在这里,无漫游者会践踏你,/无忙碌人会为你落泪[2]87;七到十二行写野忍冬花虽得天独厚,但夏去秋来,好景不长,第七行承前启后,说明无论是好是坏都是造物主的安排。第十三至十八行写秋霜摧残花朵,极为无情,即使伊甸园中的鲜花也不能幸免:伊甸绽放的群芳,/那些并不比你更秀丽;/无情的白霜,/秋天的威力/不容此花遗足迹[2]88;最后一节点出全诗的主题:万物有生必有死,有荣必有枯,花开花落乃自然界的规律,不必为之伤情。全诗安排四个诗节,每诗节六行,格律严整,音韵婉约,便于吟诵。诗中采用了传统英诗的格律即抑扬格四音步,并用了连锁韵“interlockingrhyme”[9]59即交错用韵,共用了九个脚韵。“这种不断变换的韵脚加强了诗歌的节奏,宛如人生匆匆的脚步,给读者增添了听觉上的艺术效果。”[9]60拟人、排比、夸张、暗喻等修辞手法并用,词汇通俗,韵律协婉。诗人巧妙地借助视觉和听觉的意象来多方位地展现野忍冬花从盛到衰的变化过程,抒发了他对短暂人生的感叹。整首诗从题材内容到表现手法都有美国特色,散发浓郁的乡土气息。不再囿于英国诗歌的模式和框架,局限于宗教题材,而把眼光投到新大陆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上,这一点也是福雷诺对美国文学创作“本土化”的贡献。18世纪90年代后的二三十年时间里,美国文学又出现了一波明显的以作品题材本土化为特征的本土化浪潮。此外选取印第安生活这一题材也是福雷诺率先开创的一种美国诗歌创作传统,这一传统直接影响了后代诸如朗费罗等著名诗人的创作。在他描写“高尚野蛮人”这一主题的代表作《印第安人殡葬地》中,作者流畅地驾驭暗喻,对比的修辞技巧,头韵,尾韵交叠变换且对账工整,写下了一首浪漫又理性的诗歌。说它浪漫,因为整首诗大部分都是作者的想象;说它理性,因为作者又一反常人的偏见,能客观而且独辟蹊径地看待印第安人的风俗礼仪。消逝的生命只能表明他们此生的旅程走到了尽头,可他们的灵魂早已和自然融为一体,从而更接近上帝。他仿佛看到“印第安人卒世,重同好友聚坐,每餐珍馐佳味”[2]94。他们从自然中来又回归到令人敬畏的大自然中去,就是生命最高的升华,原始得高贵:智者虽有言在,/我仍保留己见;/我们给予死者的卧姿,/指明灵魂已永安眠[2]94。福雷诺认为,“死是一种解脱,是由凡尘入仙境的必经之路。人生如梦幻泡影,一切努力,一切欢乐,都虚无缥缈。死是再生,是人最憧憬的真正生活的开端。”[2]89这个道理让他在见到一只小蜜蜂后又若有所思。不知什么原因,一只小蜜蜂误将酒杯做湖塘,上了酒神巴克斯的当,畅饮之后竟一命呜呼。蜜蜂虽小,也是一个幼小的生灵,这样不明不白的转身,让人不无惆怅感慨。可是诗人的态度却截然不同:欢迎啊,小蜜蜂,/衷心欢迎你来和我同杯,/在这里,让麻烦的云雾流散吧[2]90……《蜜蜂颂》的前四节都在说蜜蜂,到第五节,诗人的目光似乎从浮在酒杯里的蜜蜂身上移开,面对茫茫的时空抚今思古,百感交集:可是,啊,不可过量,/而至葬身于这个海洋;/在这里,更大的蜂也会沉下,/那些蜂竟整六尺长[2]90……显然诗人在此嗟叹人生之不测。六尺长正是西方人的身材,借蜂喻人。在诗的最后一节里,人与蜂终于息息相通,融为一体,诗人终于落下泪:你的墓地是一杯酒,/你的碑文-滴泪-[2]90。1793年福雷诺再次放弃了编辑工作。人们本以为这将是他创作的又一个转折点,然而不幸的是,1818年家中再次失火,他的许多作品也毁于这场大火。从此以后,他很少写过诗。似乎那一场大火也烧掉了他的创作激情。他觉得自己已经把生命中最美好的创作时光奉献给了国家,他的情怀忧思已经在七八十年代那些奠定他作为浪漫主义诗人先驱的优美抒情诗中得以抒发畅达,诸如《夜之屋》,被称为美国文学中“最早的浪漫主义音符”[1]43,也在某种意义上开了美国诗歌写“死”之先河。航海佳作《美丽的圣达克卢兹》,描写了大海的奇幻美丽,灵气动人的诗句让他赢得了“水手诗人”[4]80的绰号。据说他晚年经济状况居然恶化到了要参与修筑地方公路以纳税的地步。他于1832年12月的一个暴风雨之夜不幸丧生,终年81岁。

三、游际于新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的艺术诗风

作为革命诗人,福雷诺在愤怒和抨击的同时仍然不忘锤炼措辞,保持诗行错落有致。他的讽刺诗《致新英格兰诗人》辛辣地嘲讽了那些为英国专制统治撰写檄文的古典文人,读来抑扬顿挫,他不愧为第一个使用抑扬格的美国诗人。而他又是一个热爱生活、感情丰富的诗人,身兼抒情诗人和政治记者双重角色的矛盾也同样反映在他的诗歌风格里。在风格上,福雷诺的诗歌则体现出英国新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过渡的特点。在诗歌创作技巧和趣味上福雷诺是一个“新古典主义诗人”[1]42,措辞简洁,讲求整一,格调优雅,寓教于乐;在心灵和气质上他则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反对教条,颂扬浪漫奇想;强调个性,重视内心情感;尊崇古朴,呼唤回归自然;他既是一个讽刺家,辛辣无情;又是一个感伤主义者,富于人情;他既是一个充满理性的诗人,又喜欢写“浪漫主义奇想诗”[10]16;既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信奉自然主义无神论,却又爱描写死亡和无常的人生。早期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英国18世纪亚历山大?蒲伯的新古典主义的影响,在诗歌的主题和形式上都带有明显的模仿痕迹。他的革命诗歌往往模仿英国诗人的主题和风格,采用英雄双韵体,和谐工整,并且使用风格华丽的词语,这种风格源于古希腊和罗马作家。“但他颇有独创性地把传统英诗的创作模式运用到讴歌北美大陆特有的土著居民和花卉鸟兽中,创新地使用美国的民族语言,使他的诗歌创作充满浓郁的美洲泥土的芬芳。”[11]25而使用单纯真挚的诗歌语言歌颂自然和描写“原始”状态的生活,正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之一。

四、结论

“福雷诺的诗歌主题是随着他的生平经历而变化的;他的诗歌不仅数量多,而且题材也丰富多样,彼此之间毫无相似之处,艺术成就过人。”[1]24他或模仿古人,心系国家,指陈时政,或远离世俗,状物写景,直抒情怀。他的爱国主义诗歌和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一样更具世俗精神,一反殖民地时期文学中处处可见清教思想的情形。他突破了18世纪一味模仿英诗的沉闷创造模式,开创了描写美洲大地自然风光的浪漫主义诗歌。他的诗歌既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充满大自然的清新画面,而且还不乏讥诮和幽默感。他对大自然的敏锐感受力和贯穿于他诗歌中美妙的音乐感,在美国诗坛首屈一指,对于“美国诗歌之父”的称号他的确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