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创新思维训练

创新思维训练

时间:2023-05-30 10:44:40

创新思维训练

第1篇

铅山快乐作文培训学校四年级 巢玮含

江泽民爷爷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新时期的少年朋友,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一定要努力培养创新思维。所以,今天老师给我们做了一次创新思维训练。

首先,老师给我们讲了《猴子与帽子》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如果守着老经验不放,会连猴子也不如,一定要不断去创新。

接着,丁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1+1=1 2+1=1 5+7=1 4+9=1”几个算式,让我们思考要什么情况下等式成立。我们的眼珠骨碌碌直转,几分钟过去了,我们一个个疑云笼罩,百思不得其解。突然丁艺恒举起手来,大声说道:“1里+1里=1公里。”“对呀,我怎么没想到呢?”大家绞尽脑汁地想也没想出来,就被丁艺恒给说了,一个个都说自己笨。

那2+1=1怎么会等于1呢?我嘴里“嘶嘶”吸着冷气。对了,2+1=3,3和1又有什么联系呢?我听见有人嘴里不停地说着月份,却又想不出来是什么关系。这时,我把手高高的举了起来。“2个月+1个月=1季度。”“天才呀!”丁老师夸道。

“5个月+7个月=12个月=1年”一个聪明的同学解出了第四题。

“4点+9点=13点=下午1点”又一个天才“诞生”了。

随后,丁老师又在黑板写下了三组数字,分别是:1、3、7、8,2、4、6,5、9。让我们找出这三组数字有什么不一样。郑洁丽快速地把手举起来,似乎早已想好。“第一组有4个数字,第二组有3个数字,第三组有......”同学们陆续把手举起来。王君峰说“第一组有奇数也有偶数,第二组全是偶数,第三组全是奇数。”

“回答得真好!还有什么不同呢?”丁老师继续问道。

我们的思维快速旋转起来,生拍被别人先找出答案。过了几分钟,老师见我们实在没辙了,就开始启发我们:“请同学们把每组数字读读看,看从读音上能找出什么不同?”

丁艺恒反应最快,说:“第一组全部念平声,第二组全念去声,第三组念上声。”

果真是的,我们吃惊地瞪大眼睛。唉,谁又会从数字想到声调上去呢?

第2篇

一、字体设计中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1.创新思维的涵义

创新思维是指通过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不同于常规的思维,其本质就是突破传统,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创造出独特的、别具一格的、有现实意义的思维成果。而艺术作品的精髓就是在于创新和创造。每一个艺术作品,每一项设计,它的灵魂都是独一无二、无可取代的,这才是创新思维的真谛。字体设计作为艺术设计大军中的一员,创新思维是每一个即将进入这个行业的学生们应该具备的素养,其重要性是不可取代的,必须从学校开始抓起,重视创新思维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2.训练创新思维的主要途径

对于占据字体设计半壁江山的创新能力,在中职院校在教学改革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对创新思维训练加大改革力度。首先要制定科学的适应本校学生的教学目标,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必须要有正确的指导纲领。但是具体的训练计划必须由各个教师根据本班的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切不可墨守成规、生搬硬套。在创新思维训练中重要的两点是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要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为大家引经据典,多举一些优秀的字体设计案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摆脱现有知识和传统观念的局限,突破固有模式,在设计时能有新想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同时,逆向思维的养成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字体设计创新性的提高。逆向思维就是打破固有模式,打破常规,不走寻常路,这样可以使学生创造出别具一格、完全属于自己的设计理念,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关于传统字体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创新性思维教学的训练

在传统的字体设计教学中,教师的教学重点都放在对文字结构和书写规律的掌握,一般都以拉丁字母和宋体、黑体为基本字体展开临摹练习。在课堂中教师一般只强调书写和作业的完成程度,仅仅是熟练地书写中外文各种字体。而对文字设计的创新性培养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缺乏足够的重视,仅仅是固有的大班教学及讲述课本内容。大多数中职学校关于字体设计创新思维训练的课程很少,甚至是没有。学校也并不重视对创新思维的训练,不将此作为教学重点。这种实践性、创新性的课程也难以进行教学评估和考核。因此很多学校仅仅是作为面子工程,敷衍了事,学生难以得到足够的创新思维训练。

2.创新性思维训练模式化、教条化

学生的创新能力不高,有很大的一部分原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教条化和模式化的问题。教师的教学过程往往一成不变,仅仅是讲解书面知识或者是PPT,对创新性思维的训练模式化、教条化,以临摹为主,以书面形式作为考核标准。因此,很多学生习惯性地模仿教师或书本,整日埋头于大量的练习作业,这样长年累月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对这门课程缺乏兴趣、缺乏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许多教师的教案甚至几年都不变,如果教师是这样,那么教师的创造性思维也就会逐渐降低。教师都缺乏创新性,学生又该如何提高创新性思维呢?

三、如何解决创新思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用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在教学计划方面,学校应加大对创新思维的重视程度,增加创新思维训练的课程时间,进行多样化的训练。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将时间留给学生,鼓励学生进行讨论,有思维的碰撞,突破书本中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课程考核方面,突破传统的考核方式,进行多样化考核,例如可以以完整的字体设计作品作为考核内容,让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理念,学生和教师共同评定考核结果。在讨论过程中可以促进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学校还可以举办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性的设计活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动手面上升到实际操作,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创作。比如中等职业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校内设计大赛,鼓励学生参加比赛,或者引导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大型设计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也可以加强不同院系甚至学校之间的文化交流,举办各种艺术设计、文字设计展览,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其创新能力。

2.将字体设计与其他创意相结合

第3篇

创新思维是指打破常规,主动寻求全新的、独特的解决问题方法时所进行的思维活动。

任何创新都不是一种单一的思维方式所能解决的,在创新思维过程中,有时既需要正向思维,也需要逆向思维;既需要发散思维,也需要聚合思维;既需要形象思维,也需要抽象思维等等,所以,创新思维应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

综上所述,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应该从训练他们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水平开始。

1、打破思维定势法

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在长期的思维实践中形成了自己所惯用的思维路径,当面临外界事物或现实问题的时候,常常会不假思索地把它们纳入自己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它们进行思考和处理。思维定势束缚着创新思维,所以,要提高创新思维的水平必须学会打破思维定势之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一题多解,变化问题的条件和问题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向的思考问题,特别是在探究时思维一旦受阻,可引导学生不受固有模式的制约,寻求异于常规的探索途径。比如,学生在推导出梯形的面积时,教师要求学生在教材图解的基础上,通过动手剪拼,将一个梯形进行割补后再推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改变问题提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障碍。比如将“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什么?这段话是什么意思?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改变为“这个问题有哪些答案呢?这段话有哪些意思呢?这样做会有哪些结果出现呢?”

正是由于问法的原因,学生往往找到一个答案就停滞不前了,这也是一种思维习惯上的定势,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外国有句谚语:“当你只有一个点子时,这个点子再危险不过了。”是的,只有一个点子,你就无从比较,无法知道该点子的优缺点,往往第二、第三或第十个点子。才正是我们解决问题时最好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开展“创新小能手奖”“小创意奖”“小发明奖”等活动,为激励学生大胆思考、想象,敢于冲破思维定式的束缚创造条件。

2、头脑风暴训练法

头脑风暴训练法的要求就是将学生的寻求新想法、表达新想法与对新想法的评价分开进行。

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们共同思考一个问题时,鼓励学生尽可能多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或答案,一直到大家再也提不出新想法为止。在思考与表达的阶段,老师和同学不许有任何怀疑的表情、动作,更不能批评,这样的氛围使学生没有心理压力,思维流畅,畅所欲言,大量的新想法会互相激发、启迪。教师然后在引导学生进行逐个评价,分出对与错,最后优中选优,确定最佳的解决方案。

比如,实验课上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时,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小组成员在设计研究活动方案时,语文课上小组成员在研究确定写作思路时都可以采取头脑风暴训练法。

由于在自由联想,自由提出新观念、新想法,互相不做评价的阶段,人与人之间会自觉的形成竞争的心理,都力求有更多的独到见解,新奇观念的产生。在集体讨论优化答案的过程中,也同样能激发人的热情,突破固有观念的束缚,一起出谋献策,群策群力,从而获得新观念,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这些过程中,创新思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训练与提高。

3、游戏训练法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一些游戏,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而且还能为学生创设出轻松的学习氛围、激发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岂不是一举两得。

一位老师让学生们设计过河方案时,要求大家可以异想天开,不求现实是否可行,结果大家异常兴奋,想出了许多千奇百怪的各种过河的方案。

比如,绕地球一周到达河的对岸;乘坐飞机、热气球过河;游泳、潜水过河;将河水抽干走过去,从河底爬过去;挖―条地下隧道过河;还有架桥、筑坝、撑竿跳、采高跷等等。

创造力非常高的人都有一个共同感悟,那就是他们大多的创意都来自于办公室或实验室之外的其它环境,常常是在游玩时而不是工作时产生的。究其原因,就是人在游玩嬉戏状态时,大脑解除了所有束缚,没有了思维定势的干扰,离开了对与错的评价,此时的大脑变得相当灵活,最易受到激发产生新的创意。学生亦如此,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一些游戏的机会,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得到很好的训练、发展与提高。

4、自我训练法

鼓励学生经常在睡觉前后,走路上学,出外游玩的闲暇时间里,对疑难问题的解题思路、作文的构思、小设想、小发明等不断思考,突破常规思维寻求新点子,一旦有新的想法出现时要及时做好记录。

人的思维具有连贯性,所以点子与点子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当想出一个新点子,接着往下想,由于思维的“链式反应”,就会涌现出一串新点子,点子与点子之间可以互补和融合,往往一些高明的点子就是从大量的新点子中提炼得来的。

第4篇

创新思维训练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增强创新思维的意识,掌握创新思维的方法,进行创新思维实践”,则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三个中心环节,是决定活动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前提、基础和关键。面小编为你整理创新思维训练的环节,希望能帮到你。

创新思维训练的环节按照创新思维训练的方法。我们必须突出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多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初步掌握创新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精细性、敏感性和知觉性的特征,它的思维方法有许多,包括发散性思维、质疑思维、逆向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横向思维等。在训练中,同学们不仅要初步了解和掌握了这些方法,还深切领会到了这些科学的思维方法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所起到的无比奇妙的作用,并能自觉地把这些科学思维方法运用到平时的学习、生活和各种活动中去。

第二基本创新思维的训练。这是在掌握创新思维方法的同时必须掌握的基本规范和技能,基本思维程序是:“观察——联想——思考——筛选——设计”。深入细致地观察事物是创新思维的起点,通过观察,触发联想,提出问题,然后进入广泛深入地思考,设想出种种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科学的筛选,选出较好的设想再进行周密的设计。

第三系统综合能力的训练。创新性思维并非游离于其它思维形式而存在,它包括了各种思维形式。创新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该训练就是要使同学们把学到的各种思维方法、技能融会贯通,系统把握,综合运用。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辩证地而不是教条地,灵活地而不是机械地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创新性地掌握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第四联系实际,进行创新思维的实践。这是成功的关键。

培养发散思维的流畅性。流畅性指发散思维的量,即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较多的联想。世界上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各种不同联系的事物反映在头脑中,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联想。如有一道奥林匹克(OM)语言即兴题,要求说出尽量多的虚假的东西,同学的答案五花八门,有普通的如假发、假酒、假话,有创新性的如假肢、假新闻等。这样围绕某个事物横向或纵向的展开联想,可有效的提高同学的思维广度和深度,为创新性思维打好扎实基础。

创新思维的特征除了非常规性外,还有创新思维的积极主动性。积极主动性显然是对进行创新的人所提出的要求,要创新新的事物,新的方法,就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和进取的。心态,否则就不能“思人之所未思”,去创新地解决问题;而且在创新的过程中,困难重重,更需要创新者以大无畏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去敏锐观察,发挥想象,活跃灵感,标新立异,把一个人的全部积极的心理品质都调动起来。举个例子来说明想象巨大的“负作用”。有一条30厘米宽、数米长的木板放在地上,让同学从木板上的一端走到另一端,可以说任何一个同学都能毫无困难地完成这件事情。然而,把这条木板放在两个悬崖峭壁之间,尽管这木板足够结实,是否每同学都敢走过去?看到木板下面的深渊,像狼牙一样尖利交错的岩石,飘浮的云朵,若是一不小心摔下去,你想象—下那结果会怎么样?轻者腿断胳膊折,重者摔成肉饼,呜呼哀哉!想象到如此的凄惨场景,你还有胆量走过去吗!

2005年4月3日,中国斯诺克公开赛落下帷幕。在引人瞩目的决赛中,中国台球神童丁俊晖令人信服地以9-5击败世界排名第二的苏格兰名将斯蒂芬-亨得利,历史性地获得个人职业生涯首个斯诺克排名赛世界冠军,也是中国选手第一次获的斯诺克世界冠军。18岁的丁俊晖表现非常出色,他近乎完美的表演又一次使国际台球界震惊了。丁俊晖之所以被誉为斯诺克“神童”,这与他过人的天分和刻苦的训练密不可分。但有个外因是其他“神童”不容易遇到的,这个外因就是丁俊晖的父亲丁文钧,他以“一系列非常规思维”的毅力以及非凡的洞察力、鉴赏力、预知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儿子的培养之中。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也得到一个启示:如果经常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遇到类似事情,可以选择的方案多了,也许还能有什么新故事流芳百世呢!

一位心理学家曾进行过一项连续30年的实验,他挑选了1000名智力超常的儿童(智商在151以上)进行跟踪实验。这些智力相近的儿童,后来成就相差却很大,有的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的则平庸无奇。心理学家仔细研究了20%最有成就的对象和20%最无成就的对象,发现他们最大和最显著的差别,不在于智力,而在于兴趣、意志、信心、进取心等非智力因素。智慧和修养是创新人才所必备的基本品质。

要想成为创新人才,首先必须有远大的理想。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整天忙于身边的琐事,感情用事,长期在庸俗的气氛中过日子,那就会成为一个平庸的人了。诸葛亮曾说过“夫志当存高远”。为了崇高的目标所从事的工作,就是高尚的事业,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的越快,伟大的毅力产生于伟大的目标。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南非的白人种族主义者活动猖獗。为了争取种族平等,黑人运动领袖曼德拉领导黑人开始了非暴力争取自由的运动。为此,他多次被捕并在监狱内渡过了漫长的10多年,但是他一直没有放弃。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他作长期的斗争呢?伟大的目标。生物学家巴斯德说过,立志、工作和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旅程的尽头是成功。

坚定的信心是创新人才所必须的另一重要品质。日本索尼公司有“不录用专家”的说法,公司的缔造者、名誉总裁井深健说:“索尼成功的关键在于销售、科学技术诸方面不盲从他人。”他们寻求的是乐观、坦率、兴趣广泛、自信心足的人,因为他们认为自信心是创新成功的基石。日本富士山山麓,有一个培养企业领导人的学校。这个学校有一个很特别的课程,就是每天出操时要求同学大声呼喊:“我能行。”因为学校创办人认为自信是成功的关键。

兴趣是创新人才必须重视的另一要素。传统的教育观念告诉我们要“干一行爱一行”,但是如果成天所要面对的是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我们可以预见他的积极性将会大打折扣。只有当你对自己的事业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不遗余力地追求它,探寻它,采摘其中的珍宝,你的创新力才会开发出来。当然,兴趣人人都有,但兴趣有好坏之差。兴趣真正确立起来,具有相当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往往会陪伴人们终生。据心理学家研究,兴趣可以分为3类:第一类是直观兴趣。即看到周围美丽的、引人注目的东西,自然引起的兴趣;第二类是自觉兴趣,这种兴趣伴随着思维活动,能从引起兴趣的事物中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形成丰富的联想;第三类是潜在的兴趣,这种兴趣不仅包括思维,还加入了意志成分,带有目的性、方向性和持久性。准备有所创新的人应当努力培养自己的潜在兴趣。

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人,没有一个不热爱目己的事业。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读高时,最感兴趣的不是物理学,而是中国史,但当他权衡自己的知识结构后,认为自己的兴趣是物理学,于是他选择了物理学。经过多年的奋斗,终于在物理学领域悟到了其中的乐趣,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他领导的小组在1974年发现了J粒子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被美国军方要人誉为1人可抵5个师。他不仅对空气动力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且与铁道工程、薄壳结构理论、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和系统工程学也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然,作为一个创新人才,还必须具备不盲目崇拜权威、不盲目崇拜书籍、不盲目从众的思想品质,要具备经常更新思想观念的本领。

锻炼大脑思维的方法1、灵活使用逻辑。

有逻辑思维能力不等于能解决较难的问题,仅就逻辑而言,有使用技巧问题。何来?熟能生巧。学数学可知,解题多了,你就知道必须出现怎样的情况才能解决问题,可叫数学哲学。总的来说,文科生与理科生差异在此,不在逻辑思维的有无。同时,现实中人们认为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实际上是思想能力强,并无分文理。而且思想也不是逻辑地得到,而是逻辑地说明。

2、参与辩论。

思想在辩论中产生,包括自己和自己辩论。例如关于是主权高于人权还是相反,我认为是保护人权的主权大于人权,不能包括导致国王享用婴儿宴的主权,既必须界定主权,前者有条件成立。导致该认识的原因是有该问题辩论,否则不会去想。

3、坚守常识。

其实我很轻松得到关于人权的个人结论,原因是不论大牌专家怎么宏论,我不认同的道理只有一个,我坚守谁都不愿意自己的正当权利被侵犯,除非不得已这样的常识。因为坚守这个常识,就要具体分析主权比如国家保有军队的权利,该权利会在不同情况下要求国民承担不同义务,战时似乎侵犯人权,但这是为每个人安全需要的一种付出,主权必须具有正当性。可见坚守常识及逻辑地得到的结论的重要性。要注意的是,归纳得到的结论不能固守,因为归纳永远是归纳事物的一部分,不可能是全部,它违反部分怎样不等于全部怎样的常识,例如哲学。中国人常常用哲学说明问题,总是从一个一般到另一个一般,所以说而不明,好象不会逻辑思维,谬矣。

4、敢于质疑。

包括权威结论和个人结论,如果逻辑上明显解释不通时。

第5篇

一、训练学生会想,激发创新意识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的时候,而不是靠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抓住小学生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心理特征,通过积极有效的教学处理,或设置感性材料引导发现、或引用旧知迁移学习,使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进行抽象、概括,思维有据,思维有序。只有让学生自己学会了思考,在遇到新问题,遭遇到新障碍时,他们才会去想该怎么做,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创新意识也就随着学生观察思考的过程而萌生。

如:教学“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时,出示例题12×3后,让学生观察直观图思考:要求有多少个小方格,可以怎样列式?可能出现的典型答案有: 12+12+12;10+10+10+2+2+2;10×3+2×3;12×3

简要地说说a、b两种算式的列式依据、计算过程、结果后,重点讨论c、d两种算式的列式依据、计算过程、结果。在讨论中相互碰撞、联想,从而得出计算12×3 的思维过程:把12拆成10和2,10×3=30、2×3=6、30+6=36。让学生在对数学材料的细心观察中充分思考 ,学会想问题,学会解决问题,可以促学生创造性地掌握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训练学生愿说,营造创新氛围

现代教学论认为,良好的课堂气氛可以成为传递知识的无声媒体、启迪智慧的钥匙及陶冶品德的潜在力量,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教师通过自己的言语、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使学生感到老师是可亲可爱的,学生才能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才能敢想、敢说。充分调动起学生“说”的积极性,既符合儿童的心里特征,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构建新知、发展思维。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分数、小数应用题“整理和复习”时,设计如下开放式的练习:根据已知条件和问题,补充条件后,再列式解答。

甲班有图书900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班有图书多少本?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比较典型的补充条件有:

(1)乙班图书本数是甲班的4/5;

(2)乙班图书本数比甲班少1/5;

(3)是乙班图书本数的4/5;

(4)比乙班图书本数多1/5等

其中一同学补充的答案是:乙班有图书720本,答案一出,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可老师并没有否定他,肯定了他补充整数的思路是对的。在这样的氛围下,同学们陆续得出了A.乙班的图书本数比甲班的少180本;B.乙班的图书本数是甲班的3倍;C.甲班的图书本数比乙班的多2倍等答案。在宽松、和谐中,积极思维,踊跃发言,沟通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与整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内在联系,达到了预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三、训练学生敢疑,培养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虽说爱因斯坦的这句名言早已为我们所熟识,但现实的课堂教学往往有意或无意地剥夺了学生质疑问难的权力,学习被演化成“学习回答问题”,于不经意中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孰不知,思维自疑问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变“学答为学问”,于无疑处生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侧面积计算”时,我让学生提前准备好长方体形纸盒或立方体纸盒,合作小组,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等获得长方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在实践中,多数学生将长方体侧面展开成长方形,有学生问:“老师,我从公式中去推导,不用剪开可以吗?”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知道是个长方形,可以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大家一起动手操作,一起反馈思考,很快领会了长方体的侧面积等于底面周长乘以高的道理。此时,教师再出一些具体运用的习题,学生就轻而易举了。在学生的自行解疑中,既发展了思维,又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更增强了创新意识。

四、训练学生善猜,挖掘创新潜能

猜想是对研究的对象或问题进行观察、实验、分析、比较、联想、类比、归纳等,依据已有的材料和知识作出符合一定的经验与事实的推测性想象的思维方法。善猜即让学生对于问题作出合理的、大胆的猜测和想象,养成对各种实际问题的善于推想、勇于尝试的好习惯。

例如,教学求和:1/2+1/4+1/8+1/16+1/32+1/64+……+1/(n÷2)+1/n=?可联系用线段上的点表示数,鼓励学生进行大胆想象。

依据上述图形表象,猜想得出:

1/2+1/4=1-1/4=3/4;

1/2+1/4+1/8=1-1/8=7/8;

1/2+1/4+1/8+1/16=1-1/16=15/16;

1/2+1/4+1/8+1/16+1/32=1-1/32=31/32;

……

第6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思维,训练,方法

需要是发展的动因,思维是创新的保证。古今中外凡有重大建树的各类名人,都有创新独特的创新性思维。现在我们要培养高素质的各类现代化新兴人才,就应首先在思维发展训练方面深入研究与努力探索。在数学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1.夯实基础,注重通则通法策略

要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实现思维创新,应以常规思维和灵活思维作基础,在教学中,讲好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形成数学概念的概括能力、通则通法的应用能力及迁移概括能力,这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前提,有好的基础“创新”二字就会水到渠成。

2.加强知识点的联系,最近发展区策略

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需要以具体的数学知识为基础,其发展过程中沿着创造最近区的轨道前进,教师应带领学生从现有的发展水平出发,通过逐步训练达到可能达到的新的发展水平。

例1:判断命题“若m>0,则x2+x-m=0有实数根”的逆否命题的真假。

学生甲:若m>0 则Δ=1+4m>0,方程x2+x-m=0有实根,原命题真,故逆否命题也真。

学生乙:逆否命题为:“若x2+x-m=0无实根,则m≤0”。而若x2+x-m=0无实根,则有Δ<0,m<-14,故逆否命题为假命题。

剖析:甲对乙错,为什么呢?由我们刚学完的集合的方法,记满足方程x2+x-m=0无实根的m组成的集合为A=m|m<-14,满足条件m≤0的m组成集合B={m|m≤0},显然,若存在m0∈A,则m0∈B,所以逆命题为真。学生豁然开朗。

由此可见,就近发展,思维更清晰,创新更容易。

3.分析数学思维特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策略

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策略是提高思维水平的重要一环,因为数学思想本身就是对数学的本质的认识,而高层次数学思维同样是抓住数学问题的本质,所以只有在数学教学中不断地引导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才能高屋建瓴,才能不断地提高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整体水平。

例2:已知椭圆x2a2+y2b2=1(a>b>0),A、B是椭圆上的两点,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与x轴相交于点P(x0,0)。证明:-a2-b2a<x0<a2-b2a

分析:将已知条件等价转化,沟通与求证结论之间的联系:

A、B是椭圆上两点,A、B坐标适合椭圆方程。设A、B坐标分别为(x1,y1),(x2,y2),则

x21a2+y21b2=1……① x22a2+y22b2=1……②

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与x轴相交于点P(x0,0),P点到A、B两点距离相等,则

(x1-x0)2+y21=(x2-x0)2+y22……③

另外还有隐含的条件(结合图形考虑):

AB的垂直平分线与x轴相交,不能平行或重合,所以AB与x轴不垂直,即:x1≠x2.

A、B是已知椭圆上的两点,有-a≤x1≤a,-a≤x2≤a。

经过以上的转化,证明的方案就很明确了:由①、②两式消去③式中的y1,y2,得到x0与x1,x2间的关系式:x0=x1+x22•a2-b2a2,再由-a≤x1≤a,-a≤x2≤a,及x1≠x2 ,得-a<x1+x22<a,于是证得结论。

本例不但考查了等价转化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又考查了函数和方程的思想方法。教学中遇到这样的数学问题要多引导学生从下面两方面试探:

(1)能否将它转化成一个等价的问题?有时可以变换一下观察问题的角度,有时需要将已知条件重新“解释”一下,或者把求解或求证的结论进行变换。

(2)能否结合问题的几何意义考虑。

4.学会总结,反思学习策略

反思学习策略是一个把教学的终点变为新的思考起点的策略,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反思,学会反省思维,对以后的思维创新有一个更好的铺垫。

例3:学习完了不等式|a|-|b|≤|a±b|≤|a|+|b|之后,让学生做以下练习:求函数f(x)=|x+1|-|x-2|的最小值。学生思维活跃,提出了五种解法。

解法Ⅰ:因为|x+1|≥|x|-1,-|x-2|≥-|x|-2,所以|x+1|-|x-2|≥3,所以x≤-1时,f(x)有最小值-3。

解法Ⅱ:去掉绝对值得f(x)=-3,(x≤-1)2x-1,(-1<x≤2)3,(x>2)

所以f(x)min=-3(当x≤-1时取最小值)。

解法Ⅲ:设|x+1|-|x-2|≥m,则|x-2|-|x+1|≤-m,

因为:|x-2|-|x+1|≤|(x-2)-(x+1)|=3, 所以 |x+1|-|x-2|≥-3,即 f(x)min=-3.

解法Ⅳ:||x+1|-|x-2||≤|(x+1)-(x-2)|=3

所以-3≤|x+1|-|x-2|≤3 即 f(x)min=-3

解法Ⅴ:因为|xA-xB|表示数轴上A、B两点间距离,所以,|x+1|-|x-2|表示AB与AC的距离差(如图2)。

引导反思。这五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更能揭示本题的实质呢?大家一致认为第五种方法最好。在《向量》一章中学习过向量模的“三角形不等式”,|a|-|b|≤||a|±|b||≤|a|+|b|,而|a|-|b|≤|a±b|≤|a|+|b|实质上可看成“三角形不等式”的一维形式,于是又可总结出:

( 1 )函数f(x)=|x-a|-|x-b|有最大值|a-b|,最小值-|a-b|。

( 2 )函数f(x)=|x-a|+|x-b|有最小值|a-b|,没有最大值。

(3)函数f(x,y)=(x-a1)2+(y-b1)2-(x-a2)2+(y-b2)2存在最大值:

d=(a1-a2)2+(b1-b2)2

,最小值为-d。

(4)函数f(x,y)=(x-a1)2+(y-b1)2+(x-a2)2+(y+b2)2存在最小值:

d=(a1-a2)2+(b1-b2)2,没有最大值。

5.发挥集体智慧,合作交流策略

第7篇

【摘要】小学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让小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而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基础。让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提高学生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思维 语文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要让小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而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基础。因此,教师应长期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的教育,让学生进行积极的创新思维活动,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文中有许多地方可启发引导学生延伸想象,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教师可围绕着国王挑选的是手捧空花盆的孩子这一情节进行延伸,教师运用多媒体创设思维的情境,让学生边看边思考:①那些天真可爱的孩子当听说国王将根据种花的成绩来挑选未来的国王时,心情会怎样?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②当花籽怎么也不发芽时,他们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这轻松愉悦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的起点,学生思路开阔了,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想象,不局限于固定的模式。根据自己的思维创造性地讲述着以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回家以后为题的小故事。学生毫无顾及地表达自己的创意,其创新思维也因此得以训练。

教师经常设计一些开放性课程,让学生走出课堂,接触大千世界,有利于学生到实践中去思考、去学习、去创造。如:在教学《太阳,你是粉刷匠吗》一课时,让学生到草地上、森林边去感受晨曦的明丽,去体验夕阳的美景,同时思考:①太阳还能粉刷什么?②没有太阳的日子会怎样?学生对此有着浓厚的兴趣,敢于奇思异想,学生尽情地描述着太阳粉刷出来的美妙多彩的世界,把一幅幅由河滩、大海、森林、天空等组成的美丽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从课本内容到生活实际,从学校走向大自然,克服了囿于课本内容的状况,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同时也使学生产生了思维上的飞跃,想法上的创新。

学生复述课文时,要求不是机械记忆,而是创造性复述,可以变换句式,也可以把文中没有写出的地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每次都有进步》一课,复述时,有的学生把冬瓜和茄子换成西葫芦和茄子或茄子和西红柿等;有的学生把“小燕子飞去了”,扩充成“小燕子自由自在地飞去了”、“ 小燕子兴致勃勃飞去了”等;有的学生把燕子妈妈与小燕子的三问三答改成二问二答,理由是小燕子第一次到菜园只是观察了冬瓜、茄子的大小;第二次再飞去就应该仔细认真地观察其颜色外形的特点,不要总让妈妈说,再飞去看,要养成认真观察事物的好习惯。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体验成功的机会,学生也能尽力寻找合理独特的想法。这样创造性地复述课文,不仅增强了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信息,还提高了学生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表演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让学生以自由、即兴创作的方式进行表演,这富有情趣的活动,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灵感,为学生的创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小马过河》一课,学生戴上自己制作的头饰,自由合作,自选角色,扮演老马、小马、牛伯伯、小松鼠、妈妈等,进行分角色表演,仔细琢磨他们的动作、语言、表情,重点体会小松鼠“突然从树上跳下来”、“拦住他大叫”、“松鼠又大叫起来”以及妈妈和牛伯伯的话语,启发学生想象一下那是什么神态;再运用各种表情、动作表演,把《小马过河》的故事表演得淋漓尽致,从中深入体会妈妈的语重心长,牛伯伯的慈祥,小松鼠的热心,小马的天真。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性地塑造了故事中的人物,将进一步深化对文章主题的理解,有效促进他们的学习激情,这正是学生创新所需要的思维品质,也是训练学生思维独创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创新思维训练贵在坚持。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对新见解、新思路要及时肯定并加以鼓励,这样坚持长期训练,一定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水平,使学生逐步成为创造的有心人。

第8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276-01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探索研究,而中,主要在于对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品质训练呢?

1.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能力

所谓思维灵活能力是指:一是思维起点灵活,即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方向,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二是思维过程灵活,全面灵活地分析;三是概括迁移能力,运用规律的自觉性提高;四是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在教学实践中,对优等生和差等生的解决问题过程作一个跟踪,经过观察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优等生对一道题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应用各种方式进行分析遐想,然后就每一种可能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思维受阻,能马上改变思维方式。而中,差生则不然,不但想法单一、缓慢,而且思维一旦受阻,就会停止思维。

通过观察研究表明,上述学生的数学思维遵循这一规律。因此,要求教师要在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上下功夫,在教学中合理地设计发散性问题。例如在学习三步计算的应用题时,可这样设计问题情境:三月份我校三、四年级参加学雷锋活动。三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四年级有3个班,每班38人。你能提出三步计算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出来吗?

这时学生就会自主灵活地发现问题、提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三年级参加活动的比四年级多多少人?"等问题。这样一来,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易在学生的心里产生情感共鸣,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思维活动得到强化。通过反复大量地实践,做到一题多解,让学生寻求不同解法的共同本质,最终上升为多解归一,使学生逐步养成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数学教材中这样的问题很多,我们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能力。

2.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

学生思维的创造能力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思维能力培养的高层次要求,思维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对思维材料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列的迁移。学生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成果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

2.1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适时,经常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有利于将教学过程的重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研究,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题地位,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和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这些创造思维的产生,都不同程度来源于教师设计的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果设计的问题不具有挑战性,就不能使学生产生创造性的欲望。例如教学"通分"时,为了让学生比较3/4与5/6的大小,一般情况下,教师预先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3/4与5/6的分母一样吗?能否直接比较大小呢?(2)能将3/4与5/6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吗?应以什么数作为公分母?这样提前引导、指令,使学生亦步亦趋,毫无自主探索的权利可言,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而教师事先不作暗示,放手先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索,那么学生的思考策略就趋于多样化而富有个性:(1)化成小数比较。(2)用折纸比较。(3)化成同分母的分数比较。(4)化成同分子的分数比较。(5)借助1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交流、比较、小结,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形成的个性经验就能在交流中上升为智慧经验,进而学会创造,促进自身个性的发展。这样,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能力上,有了一次探索的成功。

为此,在教学工作中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第一、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兴趣,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第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第三、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第四、引导学生自己研讨,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第五、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手脑并用。

2.2养学生的思维批判能力。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因此,批判性思维也是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思维品质,设计些陷阱式的思维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一个问题正面学习完以后,仅有大约百分之六十的学生基本掌握,有的学生因用错了概念、法则、公式、定理而把题做错。因此,应加强从反面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当讲完某一数学知识后,我故意设陷阱给学生,创设下列情境:一是使学生欲言而不能,心欲求而不得;二是诱使学生"上当"、"中计"。经过分析批判后才恍然大悟。这种对事物的认识正确程度是正面培养所不能达到的。

2.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数学思维的概括能力,是指能够从大量而复杂的数学材料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基本特征。数学思维概括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者仔细地研究探索,设计多方位的变式训练问题。例如:甲乙两地相距360千米,一辆货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60千米,几小时可以到达?

当学生解完此题后,就变换角度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变式1:要加工360个零件,每小时加工60个,求多少小时可以完成任务。变式2:有360元钱,鞋子60元一双,求一共可以买多少双。从表面看,它们分别是行程、工程和买卖问题,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能较好地概括三者之间的共同关系,能由此及彼的解决问题。

2.4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意识的能力。对学生应用数学思维意识及能力的培养,作为新时期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应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教育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提供丰富多彩的实际背景材料,让学生亲自体验,尝试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注意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新课题。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从形式上看,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但它的内容却是客观的,具体的,从学生所熟悉的生产、生活活动和其它学科的实际问题出发,去提出问题。如讲"实地测量――步测和目测"知识时,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导入:你能否不用皮尺和其它测量工具测出学校操场的长和宽?你能否不用皮尺和其它测量工具测出学校到你家的距离?这样做,使学生一开始对新知识兴趣盎然,产生学什么知识能解决这些问题的求知欲。

第9篇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9-0228-03

外国文学是中文系的一门基础必修课,是专业文学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内容上具有世界文化表征的特点,是学生在全球化时代了解世界文化的重要窗口。然而,长期因循的教学模式却束缚和禁锢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开放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显然与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和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既然科学研究表明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是可以通过训练进行培养的,那么如何利用外国文学的教学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无疑会是一项有价值的研究课题。而课堂教学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实施思维训练的主要平台,因此,本文试图探索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训练的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模式。

一、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主要方法

对思维进行创造性训练的方法有很多,针对外国文学的教学内容,下述训练方法的应用价值较高。

1.辩证思维训练法

辩证思维要求以全面的、联系的和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所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也应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就要训练学生全面地看问题,避免以偏概全的错误。适用进行此思维训练的教学内容有很多,如对《高老头》中的男主人公拉斯第涅的人物性格进行分析即可进行此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他一方面是一个没落的外省贵族青年,不择手段地追求成功,而另一方面还残存着善良、自尊等美好的品质。这个人物的性格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在经历了表姐、伏脱冷和高老头给他上的“人生三课”后,他的野心逐渐膨胀,性格中的美好品质逐渐地消失,最终成为一个野心家。然而拉斯第涅并非是一个特例。在19世纪上半叶的法国乃是整个欧洲,有很多青年像他一样。于是,对该人物性格的分析又与时代和经济文化背景联系起来,进一步使学生养成以普遍联系的眼光看问题的思维习惯。

2.发散思维训练法

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角度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寻求不同解决方法和答案的思维方法。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重组信息的积极性,不拘泥于固定的理解,尽可能多地做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如在分析《一个女士的画像》时,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伊莎贝尔在认清丈夫的邪恶面目并且已经摆脱他的控制后,还选择回到罗马,回到他的身边?”以此为契机诱发学生的发散思考,结果能得出许多新颖、深刻的观点,如:因为继女需要她的守护、因为当时在罗马天主教徒离婚是无法实现的、因为要对自己的爱情选择负责到底、因为她有受虐倾向、因为她要回到奥斯蒙德身边伺机报复、因为她是作者詹姆斯的保守思想的产物……。当然,回答者要陈述自己推导的过程,而这一思考过程恰好正是聚合思维训练法在发挥作用。

3.聚合思维训练法

聚合思维训练法实际上正是从诸多线索中寻找共同指向的一种思维方法。正所谓“综学在博,取事贵约”。运用发散思维从多角度去占有材料,形成思路;但材料丰富、思路多了,就需要去粗存精,选择最佳材料和思路,这样才能言之凿凿,具有说服力。在实施该训练法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对文本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以形成初步观点;进而引导学生分析,运用掌握的材料进行推理和论证,证明自己的观点。在上面的教学实例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即是在进行聚合思维训练。

4.逆向思维训练法

逆向思维是“反其道而行之”,得出与通常评价或见解相反的观点或主张。逆向思维训练法旨在使受训者摆脱人云亦云的“羊群心理”,勇于挑战权威观点,敢于标新立异。如引导学生对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进行科学评价即是一例。由于马克思对其十分反感,曾经视其为“法国式虚荣”的典型化身,所以中国学界对其评价甚低,甚至有些外国文学教材将其忽略掉。在阅读其作品并参看国外资料后,学生自然会发现这位作家对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积极作用和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从而形成与革命导师和权威教材相左的结论。教师对此要热情鼓励,充分肯定学生的观点,强调不盲从、不迷信、不轻信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进行逆向思维的能力。

二、外国文学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举隅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进行上述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在传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教育观念指导下形成的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模式也应该相应地改变。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下述教学模式值得推荐。

1.抛锚式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所使用的“锚”是有助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探索的有情节的影像故事。在教学时,这些故事可以作为“宏观背景”提供给学生,进而围绕“锚”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或合作学习以及模拟探索学习。如在分析《威尼斯商人》中的“反面”人物夏洛克的人物形象时,就可以播发有关“巴比伦囚徒”和“英国排犹事件”的影像资料。设置问题:“夏洛克这个吝啬鬼为何执意放弃巨额赔款而索要一磅无甚价值的白肉?”以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在此基础上,联系文本提供的“微观背景”进行聚合思维训练,把聚焦点集中到他的犹太人身份上,进而结合影像故事提供的“宏观背景”,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维,不难对夏洛克这个人物形象得出全面的较为公允的评价:作为高利贷者,他吝啬贪婪、狠毒,几乎丧失了所有人之为人的基本元素;然而作为一个犹太人,他又饱受摧残和歧视,值得同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善于抛开具体的“锚”,围绕学生自己生成的项目组织教学。如在上述教学实例中,学生可能会根据剧本中终成眷属的三对有情人进行分析,从而发现一些有趣的命题,如“身份和金钱在婚姻中的作用”、“莎士比亚为何安排善良仗义的安东尼奥是一个孤独的单身汉?”教师应该及时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2.探究教学模式

该模式是突出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标,通过建设生动活泼、民主协调和主动探索的自主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能力。教师以自己的知识、技能为条件为学习者提供合作和帮助,允许学习者提出自己的问题、假设,然后测试其有效性。学习者为了解决问题所必须获得的大量材料主要来自图书馆和互联网,这使得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如根据上述学生提出的有趣命题可以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将个体研究、小组研究与班级课堂讨论相结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是在进行对信息筛选、编码、归类、加工和重新构建的学习,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增强。在该模式的实际运用中,教师进行评价时应以学生的研究过程为依据,遵循“祛功利性”的原则;换言之,要允许和鼓励“无结果的调查”,这样才能让学生大胆进行探索,提出更多的可能性。如上述有关安东尼奥的问题,学生依据现有资料进行了研究,也难于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然而作为许多专家学者也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能够被本科学生发现并试图进行解答,这一过程本身足以证明了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教师因此要给予较高的评价,以激发学生持续的自主学习和进行创造性思考的热情。

3.模拟游戏或角色扮演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不仅和探究教学模式一样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也是充分发展想象力的教学模式,在中小学的教学中被广泛使用,但在大学课堂却常常被忽略。实际上,根据波兰尼对知识体系的研究分类,外国文学教学传授的知识属于“缄默知识”。它具有表现性、技能性和自动化的特征,在创造、设计、表达、表演、制作、问题解决等学习活动中占据核心地位。因此,最适合学习者进行表现性学习,在具体任务的解决过程中反映学生知识理解的广度、深度和灵活度,也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与建构能力的最有效方式。

在实施模拟游戏或角色扮演教学模式时,其戏剧性和激情使得学习活动带有十分突出的情感宽慰作用。学生在课堂的人为环境中再现课堂以外所能感受到的情感涌动,想象力和创造力被极大的激发,会获得更为深刻的体验,从而形成更久的记忆。如在进行《红字》的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由其自主推荐参与表演者,分配角色,由角色扮演者选择演出片断,对观看者进行培训,明确关注的问题,在布置简单的舞台背景后进行表演,然后进行讨论评价。如表演“奇灵沃斯探视海斯特”、“窥见牧师内心秘密”、“讲坛告白”等片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其情感高度介入,创造性的思维成果被充分展现。如扮演海斯特丈夫奇灵沃斯的几位同学超越了文本的局限,创造性地展示了这个老丈夫对年青美貌的妻子所怀有的不同感情和态度,从而引发了同学对不同爱情模式的思考。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应该肯定扮演同一角色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以不做评价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反应和建议,注意了解学生的意见和感情,进行适时疏导。

对于师范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还可以实施模拟授课的教学模式。首先征集志愿者,教师协助其确定教学内容,进行备课。在具体的模拟授课中,教师要充分肯定每位参与者的努力,进行适时的点评,对出现的问题予以解答。如在外国文学一学期的授课结束前,由三名“学生教师”依据学过的内容,确定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希腊神话中的金苹果说开去、比较《俄狄浦斯王》与《麦克白》命运主题的异同、《哈姆雷特》与冯小刚的电影《夜宴》的比较分析。然后,向其他同学进行预告,以使其有充分的时间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通过“学生教师”的探究学习,找到答案,写作教案、制作精彩的多媒体课件,分别授课二十分钟;同学进行提问,“学生教师”进行解答;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不难看出,在该教学模式的实施中,无论是扮演教师角色的同学还是扮演学生角色的同学都需要进行沉浸式的自主学习。前者从授课内容的明确到整个模拟授课的实施,其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须要相伴始终,而教学实践技能也在此过程中得以锻炼和展示;后者在前者的示范作用下,既激发了解决问题的热情,进行了创造性思考又提升了持续学习的热度,有利于下一学期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姜瑛俐.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1.

[2] 玛丽・埃伦韦默.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给教学实践带来的五项关键变化[M].洪岗,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 潘庆玉.富有想象力的课堂教学[M].广州:广州教育出版社,2009.

[4] 斯蒂芬 D 布鲁克菲尔德.大学教师的技巧[M].周心红,洪宁,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5] 上官子木.创造力危机――中国教育现状反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Creative thinking training and the foreign literature class teaching model innovation

WEI Hua

(Chinese department,Qiqihaer university,Qiqihqer 161006,China)

第10篇

1 “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对分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其实现了讲授和讨论两大教学方式的整合。“对分课堂”把教学分为在时间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讲授是为了基于独立思考的内化,而内化的成果则通过社会化学习在讨论中得到展示、交流和完善既保证了知识体系传递的效率,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1]。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强调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要以应用能力为中心,与传授知识和开发思维同步开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精力和时间集中在知识的传授,学生学到知识却不会解决实际问题。“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给予课堂更多的灵活性,教师有充分的时间与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和交流活动,有效实现知识的内化。“对分课堂”三个环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有很多共通点,其特点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内容应不受教材和大纲束缚,鼓励学生触类旁通、学以致用。教师通过引导促进课堂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等多元互动。在互动中,知识得到应用和深化,学生应用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2]。

2 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专业的创新思维教学

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注重技能训练,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在课程设置基本工作环节上,强调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契合,但却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也相对忽略了对学科体系的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关注。工业设计与产品设计均是一门创意性很强的专业,设计学科的创新性特点决定了其对思维能力高度依赖。而设计就是创新,创新必须要有思维模式的驾驭。因此,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设计学科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学模式的探索应该基于整个课程体系。工业设计与产品设计专业的核心和主干课程是“产品设计”、“人机工程学”、“创意思维”和“产品专题设计”等,此类课程融入大量的课题式和实践性的教学内容,创新思维训练贯穿始终。从教学内容看,各个课程有渐进式的特点,体现了设计学科发展和行业实操运作的一般流程特点,创新思维训练也应反映各门课程的特点,体现思维的渐进性与设计流程的阶段性和阶梯性。

3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与设计专业创新思维教学的融合

设计学科的实践性特点决定了其对学生主动性的强烈需求。灵活的教学模式和活跃的课堂讨论更有利于创意的爆发;创新必须升华为思维模式才更有效的指导实践。因此“对分课堂”是适合设计学科教育的良好方法。对于设计专业而言,创新需要交流,应鼓励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一起探讨、学生与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创新设计思维的教学过程与“对分课堂”教学理念和方法有很多的相似点,也说明“对分课堂”符合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的创新要求[3]。

设计学专业教学可以通过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基于“对分课堂”的创新思维融合训练有以下特点:

1) 针对传统创新思维训练模式思路固化问题,通过“对分课堂”理念的融入,作为新的教学形式输入,提出新的人才培养训练思路。

2) 完善当前课程的创新教学模块,通过对分课堂与创新思维的融合,进一步优化当前创新活动相关的课程体系。以點带面,细分创新思维课程的教学节点,与对分课堂教学环节对接,实现全面融合。

3) 突破设计类课程的创新思维训练模式。通过项目研究,打破现有格局,开创新的创新思维训练模式。针对创新思维相关课程,开发更多的训练模块,并逐成体系。

4) 研究设计类专业课程的课堂互动方法,利用“对分课堂”的课堂教学原理,优化当前设计类课程的创新教学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5) 加强设计类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培养——技能与思维的相互协调与统一,优化设计类课堂教学流程,完善课程创新模块体系,兼顾技能培训与创新思维教学,培养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6) 创新思维训练与“对分课堂”的融合,是“对分课堂”在具体创新思维类课程中的新形式,也是“对分课堂”理论的具体实施与应用。两者相辅相成,在相互的融合中必定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4]。

4 基于“对分课堂”的创新思维训练教学研究

4.1 课程的设定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规划应用能力培养重点课程,整理与“创新思维”密切相关的课程体系,结合专业特色加以深化,体现学科和专业的发展特点,同时考虑学生的思维渐进规律和各个课程创新思维训练的衔接点。创新思维的需求应以就业需求导向反推,确立符合社会实际需求的思维能力。在建立统一的课程体系思维能力框架下再细分每个课程思维训练内容。课程内容设定重点在于知识内容的应用层面以及思维训练的过程设定上。在实际课程教学设定上,教师根据“对分课堂”的教学环节和特点书写教案和开展教学。设计专业课程一般四节课为一次课,课时连续并有充裕的时间开展“对分课堂”的各个环节。课程设定可以一次课的两轮循环对分,也可以两次课的轮流对分。

4.2 网络教学平台的支持

互联网技术逐渐成为各个高校的重要教学手段,泛雅便是其中一个的网上教学平台,它给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功能和资源,结合手机端“学习通”,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多元化选择。“对分课堂”的三个环节可以结合泛雅学习通平台得到更好的实施。首先,平台有在线学习功能,教师可以在课前把知识资料上传,便于学生课前学习;其次,平台有丰富的功能,能够提供反馈和在线统计信息,教师能够比较方便地了解学生对知识吸收的过程;最后,平台具有讨论板块,教师可以利用该功能在课堂上自由的开展各类讨论活动,学生能够实时查看和反馈,有效实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4.3 以产品设计课程为例的训练模式安排

“产品设计”作为工业设计和产品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涵盖许多专业知识和技能,是综合能力的培养。课程涉及众多创新思维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非常适合“对分课堂”教学方法的应用。本校艺术设计学院“产品设计”课程一共72课时,理论授课课时和实践课时分别是32:40。此设定的初衷是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增加实践环节。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是根据行业的一般运作流程而设定,模拟工作项目过程。教案根据“课次”来编写,摒弃了章节罗列方式,体现了课堂的实施细则和过程。课程可以划分为四大模块:模块一、课程概论(4课时),模块二、设计调研(16课时),模块三、设计分析(20课时),模块四、设计实施(32课时)。模块一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充分讨论,有利于打破沉闷的理论教学。模块二开始建立固定的小组并贯穿整个课程,分组是为了模拟公司企业的项目管理形式。模块三和模块四,是产品设计课程创新思维训练的两个重要环节,也是“对分课堂”教学方法应用的主要战场。基于对分课程的创新思维融合训练也在这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实施[5]。

5 结语

第11篇

关 键 词:山水画教学 观赏 临摹 写生 基础训练 创新思维

中国山水画是一个古老画种,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尽管历来绘画美学思想也曾有过各持己见的观点,譬如有的在艺术实践上过分偏重于师承古人笔墨,强调继承性而忽视结合生活实践的创造性;有的过分强调抒情、写意“神采为上”,而忽视性质、理法;有的过分强调毫发毕肖“谨毛失貌”。但是,优秀的传统始终起着引导的作用。一个山水画家必须懂得两个法则:其一是古人之理法;其二是自然之理法。只有把客观自然景物和主观情感熔铸于艺术形象之中,将状物与抒情、摹景与运情相统一,才能达到“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黄宾虹先生是近代山水画史上一个集大成者,他贯通古今未来的秘诀为“于传统溯求本源,与未来以求开放”,就是说要继承传统文化精华,大胆变革,要有“创新思维”,要注入“时代精神”。要学习传统文化中最本真的东西,就是继承有生命力的部分,剔除其过时的陈旧的糟粕部分,代之以新的内容,这就是发展。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继承、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又具有创新精神,为以后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临摹和写生辩证统一的训练与运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由于学生对传统绘画接触甚少,所以在山水画教学中,如何使学生提高自身审美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必须“观赏”历代名画,教师要通过对历代作品的研究分析和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使学生了解山水画的历史概况、艺术特点和艺术成就。正确引导学生读画、临画、摹画,先会“古人之心”,与古人对话、交心,从而揣摩优秀作品的意境、气韵与笔法、墨法。在读画、临画、摹画的同时,还要注意深入生活,观察自然,这是山水画教学的根本。

我们借鉴运用传统技法,目的还是在于表现自己对现实的感受,反映“时代精神”,创作出有自我个性的作品来,因为技法的产生毕竟是认识对象和表现对象的结果。如何了解和学习古人作品中的传统技法,是十分重要的。学习山水画,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要深入观察生活,观察自然,这样必然和当今时代绘画美学思想、理论探讨等问题联系起来,从而创造出有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历代有许多画家在不断研究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深入生活,观察自然。宋代郭熙力主“饱游饫览”;元代赵孟力主“久知图画非儿戏,满眼云山是吾师”;明代董其昌力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方可作画”;清代石涛力主“搜尽奇峰打草稿”。又如近代画家齐白石画螃蟹,案头养螃蟹为师,日夜观察,方能画出栩栩如生、姿态多变的螃蟹。他们在深入了解自然、了解生活的基础之上,把握自然万物之灵魂,从而创作出许多造诣颇高的作品。所以,一个成功的山水画家,脱离不了“传统文化”的支撑,脱离不了“自然造化”的支撑,脱离不了“创新思维”的支撑。在山水画教学中,我们必须把握好,处理好这个基本原则。

一、课堂临摹是掌握古人理法的重要途径

在山水画学习中,临摹可以使学生对历代优秀作品留下极深的印象,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眼光。在具体的学习中,对那些优秀作品的意境营造、构图经营,以及皴、擦、点、染等技法的掌握,必须通过有计划地临摹研究,才能懂得何谓传统,传统涵盖了哪些因素,才能科学地把握传统,才能将自然观察所得的深刻领悟重现于笔下。

临摹分对临、摹临、背临三种。在山水画基础训练中,更注重于对临、背临,使学生对范画作最大限度的再现。

在对临教学中,“形似”易而“神似”难,所以教师必须启发学生“先会古人之心”,教育学生“师古人之迹不如师古人之心”,要首先体会大师作画时的背景和心境;其次用心揣摩其笔墨关系和用笔的力度、节奏。有时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古人笔意,可以将范画某一个局部进行放大研究,去体会其用笔的抑扬、顿挫、徐疾、轻重、虚实和墨的焦、浓、淡等感觉,从而临出范画的精神内涵。黄宾虹说:“名家临摹古人,得其笔墨大意,疏密参差,而位置不稳,位置妥帖,浓淡淆杂,而远近不分。树木有根株,或偶失其交互;泉流有曲折,或莫辨其去来。苟能瑕不掩瑜,论者犹宽小节。画贵神似,不在貌求。”明代董其昌说:“妙在能合,神在能离。”临摹贵在把握范画的精神内核,而不在一笔一势。先要合古人,后要离古人。在具体对临中,要求学生用笔有力度,笔在指间,指实掌虚,运用腕、肘、臂、肩,去体会平、圆、留、重、变的感觉,去体会笔笔见功夫、笔笔有通情、笔笔有醒透、笔笔有脱尘、笔笔有相生的主要感受,从而求得“形似”和“神似”的效果。

背临,是在对临的基础之上,离开范画从而进行临摹,通过对范画的深刻印象,而再现其风貌,使学生逐步稳定自己所学的各种技法,使学生的表现能力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

二、课外写生是掌握自然理法的重要环节

在山水画教学中,一要重临摹,二要重写生。

写生,是观察自然、观察生活的继续和深化。通过写生,使学生在观察自然、观察生活的基础之上,更加熟悉自然、热爱自然,了解自然界风景佳胜、名山大川、城市园林、村野乡居、舟桥楼宇、亭台楼阁、山川烟岚的规律。写生不同于临摹。临摹,对象是静止的范画,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写生要受到环境、气候、时间、空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自然界山川、烟云,远近不同色,早晚不同景。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有这样的记述:“山,近看如此,远数里看又如此,远数十里看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步步移也。”“山,正看如此,侧看又如此,背看又如此。每看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也。”所以深入生活要深刻领悟自然界变化无穷的魅力,要了解远山近山,正面山侧面山的多样变化。自然界的树木、烟岚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节也不同。郭熙说:“春山烟云连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荫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萧萧,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欲夺其造化,则莫神于好,莫精于勤,莫大于饱游饫看,历历罗列于胸中,而目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磊磊落落,杳杳漠漠,莫非吾画。”这是说,春夏秋冬,东西南北,一山百态,一树百态,百山一理,百树一理,有势的把握,有质的探微,有景外之意,有意外之妙。组织学生深入生活,深入自然,将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要讲究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先简后繁,由静到动,从而循序渐进。

1.树木写生

学生初到自然界写生,因不了解树木形象特征及其结构,可先用铅笔或钢笔对树的正面、侧面、背面等各个角度进行写生,使其了解树的生长规律,然后再用毛笔,先由树干下笔,注意用笔的笔势、力度,在画树干的同时添枝加叶。这样既能认识它的生长规律,又可兼顾造型练习。同时重视用色用墨的观察、体会和写生。在写生树木时,在深入观察对象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对复杂的自然现象要有所取舍。注意树在四季的各种状态、早晚的各种状态、南方树与北方树的不同状态、山林树与平原树的不同状态、背光树与受光树的不同状态……从而善于准确地捕捉自然中最美、最生动的素材入画。在写生中,还要注意到自然界包罗万象、复杂多变的特点。如树木枝叶美的穿插组合规律,不是自己能凭空想象的,而是要用对比、平衡、节奏、统筹这些形式美的法则去锻炼构图处理的。

2.云水写生

潘天寿说:“山无水不灵,山无石不奇,山无树不秀,山无水不活。”山水家要“青山洗面,白云为衣”,要了解大自然的烟云万状。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毛笔或铅笔对自然界云、水进行写生表达,了解云、水在不同时节的变化特点。当直接用毛笔写生时,注意水墨浓、淡、虚、实的变化,体会春夏云水和秋冬云水的不同,体会大山云水和平原云水的不同。用真心、真情去体味中国画笔墨在表现自然云水时的无穷变化,力求学生胸有大千,囊括万象,这样才可创造出“画中有龙蛇”“腕低有鬼神”的作品,才可营造出富有时代人文精神的新境界来。

3.山石写生

山水画以树、石为骨肉,以云、水为灵魂。树木、云水、山石是一幅山水画的最基本要素。所以,画好山石也是写生练习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在写生中同样要求学生先运用铅笔或钢笔,具体而严谨地勾画出山石外形,山石本质结构,使学生对山石在各种状态下的丰富变化熟记于心,用心去体味自然山川的精神内核。然后用毛笔去寻找自己的感受,利用线条本身的粗细、长短、疏密、组合、交错等去表现山石、山川形态的微妙变化,把握自然山川在潮汐阴晴风霜雨露中的千变万化。用笔要有顿挫、刚柔、转折、虚实。一张画中只有线是统帅,是首要的,像建筑中的钢架,没有线,墨、色都是零散的、松垮的,要求学生力求中锋用笔,线要遒劲,要毛,要沉着,不能草率;用线要追求毛、涩、辣、变,沉着入纸。龚半千谈到用笔时曾说:“线忌草、忌梗,要遒劲。”草,就是软弱;梗,就是枯硬;遒劲,就是内在的,像崩着的弓,箭还没有放出去,有内在的力。古人在山水画中用笔力求“点如高山坠石,横如万里阵云,垂如万岁枯藤。”也就是这个道理。在写生中,在把握用笔用墨的同时,更要体味山川的精神,要用哲人的头脑、诗人的情怀,去体味大千自然,用真情去感悟自然山石、山川。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用心灵与自然沟通,用思想与自然对话,以求“物我共化”的心境,从而给山石铸入灵魂。

三、创新再生是艺术教学的精神内核

在山水画教学中,通过临摹、写生教学的有机结合,还要使学生充分发扬个性,与时代合拍,使学生在提高审美水平的同时,对优秀传统绘画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使其具有扎实的传统笔墨功夫,集各家之长,结合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悟,从而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真正把握“古人之理法”和“自然之理法”,把传统技法与自然感受加以“生化”,从而写出“胸中之山”。潘天寿说:“学画时,须懂得了古人理法,亦须懂得自然理法,作画时须舍得了古人理法,亦须舍得了自然理法,即能出人头地而为画中龙矣。”山人曰:“于无心处写鱼,于无鱼处求美。”就是说,绘画不可照搬,而要注入人文内涵与画家的思想情感。所以,山水画本真的东西最终还是要“于无心处写山,于无山处求美。”要信手拈来,妙然天成,纯任自然,才为画中龙矣。近年来,由于一些教师或打着课程改革的幌子,忽视传统研究,宣称“当随时代”;或观念陈旧,墨守成规,泥古不化,宣称“弘扬传统”,使得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他们只注意把具象如实的稿子经过所谓的取舍加工再现于画面,或把拍摄到的自然山水不加修饰地照抄过来;或让学生无的放矢盲目寻找所谓的创新感觉,出来的作品表达什么,学生自己都说不清楚。这种简单、刻板、幼稚的创作和教学观念,对开发一个人表达自我感悟,对提高生活的认识、对提高艺术审美水平来说,都是一种无形的束缚。他们给学生想象力赋予的不是翅膀而是包袱。真正的继承不是打上强心针使其延续,真正的继承是“泥古而化之”,是“先合后离”,是“先过河,再拆桥”。创新不是“拔苗助长”,不是“信口开河”,而是像练武一样,先练熟了“十八般武艺”之后,新招术自然“水到渠成”。这才是真正的突破、再生、发展、创新。所以,继承和创新是不可分割的。身为美术创作前沿的教育者,必须追溯古人之法,体悟自然之法,探索创新之法。要引导学生用真情去感受传统文化,不懂传统文化的人,犹如没有吃母奶的婴儿,总是缺乏营养的滋补。所以,我们要以现代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去了解自然,了解生活,力求以自己的主观精神和创造意识赋予山水新的品格,营造新的意境,寻找新的语言,表现新的感觉。只有深入挖掘和培养个人生活感受,由具象的形“生化”为意象的境,注入时代精神和人文内涵,才会开辟出一个新境界。所以,山水画教学中不仅要训练学生勾、皴、擦、点、染的笔头功夫,更要通过欣赏、临摹、写生等灵活多变的方法,给学生以新方法、新思想、新理念、新感觉的传导和开发。

参考文献:

[1]《黄宾虹谈艺录》南羽河南美术出版社

[2]《画禅室随笔》明·董其昌上海远东出版社

[3]《石涛与画语录研究》 韩林德江苏美术出版社

[4]《黄宾虹论画录》赵志钧浙江美术学院

[5]《潘天寿谈艺录》潘公凯浙江美术出版社

第12篇

一、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适时、经常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有利于将教学过程的重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研究,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和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这些创造思维的产生,都不同程度来源于教师设计的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果设计的问题不具有挑战性,就不能使学生产生创造性的欲望。例如教学“通分”时,为了让学生比较3/4与5/6的大小,一般情况下,教师会预先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1)3/4与5/6的分母一样吗?能否直接比较大小呢?(2)能将3/4与5/6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吗?应以什么数作为公分母?这样提前引导、指令,使学生亦步亦趋,毫无自主探索的权利可言,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而教师事先不作暗示,放手先让学生自主思考、探索,那么学生的思考策略就趋于多样化而富有个性:(1)化成小数比较;(2)用折纸比较;(3)化成同分母的分数比较;(4)化成同分子的分数比较;(5)借助1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交流、比较、小结,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形成的个性经验就能在交流中上升为智慧经验,进而学会创造,促进自身个性的发展。这样,在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能力上,有了一次探索的成功。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能力

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因此,批判性思维也是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思维品质。设计一些陷阱式的思维问题,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一个问题正面学习完以后,仅有大约百分之六十的学生基本掌握了,有的学生因用错了概念、法则、公式、定理而把题做错了,因此,应加强从反面培养学生的思维批判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当讲完某一数学知识后,我会故意设陷阱给学生,创设下列情境:一是使学生口欲言而不能,心欲求而不得;二是诱使学生“上当”、“中计”,经过分析批判后才恍然大悟。这种方法对事物正确认识的程度是正面培养所达不到的。

三、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遵循互相转化、互相联系这一规律,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不例外。

对全班学生做一次考查,每当一个公式或法则学习完以后,正向应用、有规可循的则比较顺利,一旦寻求逆向使用,心里就没底。要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要求我们每个教师不仅从正向而且从逆向培养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练习中可设计这样的正逆向题对学生进行训练: 9×37+9×63=9×(__+__);(100+2)×43=100×43+(__×__)。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

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数学思维的概括能力,是指能够从大量而复杂的数学材料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基本特征。数学思维概括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者仔细地研究探索,设计多方位的变式训练问题。例如:甲乙两地相距360千米,一辆货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60千米,几小时可以到达?

当学生解完此题后,可变换角度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观察分析它们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变式1:要加工360个零件,每小时加工60个,求多少小时可以完成任务。变式2:有360元钱,鞋子60元一双,求一共可以买多少双。从表面看,它们分别是行程、工程和买卖问题,而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能较好地概括三者之间的共同关系,能由此及彼地解决问题。

五、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