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歌颂友情的诗句

歌颂友情的诗句

时间:2023-05-30 09:04:44

歌颂友情的诗句

歌颂友情的诗句范文1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真挚友谊

友谊是人生旅途中激人奋进的伴侣,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友情与亲情、爱情鼎足而三,成为除血亲、姻亲之外的以道义、志趣相维系的一种重要感情。在崇尚友情的中国古代社会,不少侠义之士甚至把这种感情看成比姻亲感情更为重要的一种感情。所谓“朋友如手足,妻子如衣服”,即是这种朋友感情重于姻亲感情的最好注脚。当然,我们在这里并不是提倡这种“朋友如手足,妻子如衣服”的狭义的朋友情感,只是证明友情的重要而已。庞坚先生在《海内存知己》中说:“如果说没有亲情,社会将紊然无序;没有爱情,生活将索然乏味,那么没有友情,世界也将黯然失色。”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在他的经典著作《论语》的首章中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实际上孔子是在教给他的学生求学、做人的道理。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有朋友。《礼记·学记》中所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说明没有朋友对于成就一个人的学问是很可怕的障碍。要在社会上立足,没有真挚的友谊更是不行,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见友情是一个多么亲切的词汇,友情对于人生来说,又是多么的重要。可以说,人生离不开真挚的友情,事业离不开志同道合的朋友。唐代诗人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洋溢着关山难阻,心心相印的真挚友情。朋友只要知心,就不会因为分隔万里而彼此疏远,即使是远在天涯海角,也会觉得好像近在咫尺一样。明代陈子龙的《仲夏直左掖门送夏彝仲南归》诗中也写过类似的诗,“丈夫重知己,万里同一乡。”意思是说大丈夫交友看重的是知己,即使远隔万里,也象是同在一乡一样感到亲近。正是因为这种朋友间的真挚友谊,才使好友之间的离别呈现出一种高昂的气势和壮阔的情怀,可见朋友间的真挚友谊对彼此的鼓舞和砥砺是何等的重要。

重视朋友间的真挚友谊,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之一。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流传着多少动人的心心相应的友谊故事啊!著名的古琴曲《高山流水》中记载的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心友情,至今仍振聋发聩。钟子期亡故,伯牙痛失知音,伤心欲绝,将琴摔碎,发誓终身不再弹琴,以表示对知心朋友的哀悼。也正因为这感人的真挚友谊,《高山流水》的古琴曲一直流传到今天。1977年8月22日,《高山流水》作为友谊和“知音”的象征,被录入美国“航天者”号太空船上携带的一张镀金唱片上,发射到太空,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地球人类文明的信息,向宇宙其他星球的高级生物寻求友谊和“知音”去了。在悠久的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又有多少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章在广袤的大地上流传啊!可以说,从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始,就产生了人类追求真挚友谊的诗章。《诗经·小雅·伐木》中的“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以幽谷的鸟寻求和鸣之声来比喻人对朋友的寻觅。从西汉开始,随着社会的动乱,产生了一大批抒写朋友离别之情的诗。如《文选》中收录的四首苏武诗,其中第四首中的“良友远别离,各在天一方”,就写出了作者对友人离别,天各一方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情真挚,别意萦回。此后历经各代,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便不绝如缕,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蔚为大观的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所谓“不求同日生,但求同日死”,更是说明了这些诗篇中所描写的朋友之间的情谊之深。古往今来的歌颂友谊的诗篇从不同的角度歌颂了人类最美好的朋友之情,堪称中国古典诗歌这个丰富的矿藏中一批熠熠生辉的珍宝。

一、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的形式

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大多在形式上有明显的标志。一是挚友不在身边而生思念挚友之情。这样的诗作常常用“寄”,如王僧孺的《春日寄乡友》和庾信的《寄徐陵》;“怀”,如谢胱的《怀故人》和杜甫的《天末怀李白》,如白居易的《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和贾岛的《忆江上吴处士》;“得”,如元稹的《得乐天书》和陈与义的《得光书因以诗迓之》;“思”,如王安石的《思王逢原二首》;“闻”,如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赠”,如曹植的《赠王粲》和陆凯的《赠范晔》。二是偶遇挚友而引发叙旧之情。这样的诗作常常用“逢”,如严羽《临川逢郑遐之之云梦》和徐熥《酒店逢李大》;“遇”,如吴伟业的《遇旧友》;“会”,如韦应物的《淮上喜会梁州故人》。三是送别挚友而抒发依依不舍之情。这类诗作常用“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和王昌龄的《送柴侍御》;“别”,如谢胱的《别王丞僧孺》和何逊的《与苏九德别》;“留”如叶清臣的《贺圣朝·留别》和刘辰翁的《摸鱼儿·酒边留同年徐云屋》。此外还有两者皆可用的有“示”,和“酬”等等。前者如王安石的《示长安君》;后者如朱彝尊的《酬洪异》。最为感人的是“见”和“哭”。前者的“见”并非指人,而是见到挚友的诗作,而陡生思念挚友之情。如白居易的《蓝桥驿见元九诗》:“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全诗短短28个字,写出了元、白之间珍贵的真挚友谊,正象赖汉屏先生所说的,“尤其可贵者,结处别开生面,以人物行动收篇,用细节刻划形象,取得了七言绝句往往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这种细节传神,主要表现在‘循、绕、觅’三个字上。墙言‘循’,则见寸寸搜寻;柱言‘绕’,则见面面俱到;诗言‘觅’,则见片言只字,无所遁形。三个动词连在一句,准确地描绘出诗人在本来不大的驿亭里转来转去,摩挲拂拭,仔细辩认的动人情景。且七言中三用动词,构成三个意群,吟诵起来,就显得节奏短而迫促。如繁弦急管并发,更衬出诗人匆遽的行动和急切的心情。通过这种传神的细节描绘和音乐旋律的烘托,诗人的形象和内心活动,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深深地为他怀友思故的真挚情意所感动。”后者的“哭”则表示了挚友亡故后自己的悲痛之情,正是由于悲痛,更显示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如李商隐的《哭刘蕢》:“上帝深宫闭九阍,巫成不下问衔冤。黄陵别后春涛隔,湓浦书来秋雨翻。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李商隐和刘蕢有着共同的政治倾向的好朋友。刘蕢是唐敬宗宝历二年进士。唐文宗时曾召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刘蕢在对策中曾大胆地揭露了当时朝政的黑暗腐朽,引起了考官的激赏,但也触怒了掌权的宦官。李商隐出于哀时忧国和痛恨宦官乱政,对刘蕢的高风亮节表示异常的钦佩,把刘苜引为知已,并写过《赠刘司户蕢》一诗。该诗把同情知友之情和忧时愤国之情结合起来,抒写了自己对刘蕢的敬佩和同情。刘蕢去世后,李商隐又先后写了《哭刘蕢》、《哭刘司户二首》、《哭刘司蕢》等诗。这些“哭”诗,特别是这首《哭刘蕢》,不但表达了李商隐对刘蕢的真挚情谊和由衷敬佩,也显示了产生这种情谊的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由于全诗深挚的感情和朴素真切的表达,该诗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评价。清代大诗人纪昀称这首诗“一气鼓荡,字字沉郁。”

二、歌颂真挚友谊诗篇的内容

在中国古典诗歌这个姹紫嫣红的百花园中,歌颂朋友之间真挚友谊的诗篇是其中最为绚丽夺目的花朵。无论是歌颂友谊篇章的数量,还是它的质量,其成就都是相当可观的。朱光潜先生说:“中国叙人伦的诗,通盘计算,关于朋友交谊的比关于男女恋爱的还要多,在许多诗人的集中,赠答酬唱的作品,往往占其大半。苏李、建安七子、李杜、韩孟、苏黄、纳兰性德与顾贞观诸人的交谊古今传为美谈”这些歌颂友谊的诗章,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范围十分广阔。要而言之,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1、抒发挚友之间互相眷恋的无限深情

朱先生在论述中国文学史上这些歌颂真挚友谊的诗篇时,列举了苏李、建安七子等文学史上传为美谈的佳话。其中最为感人的是李白和杜甫之间的真挚友谊。唐玄宗天宝元年(745),44岁的李白和33岁的杜甫第一次在洛阳相遇。尽管他们年龄相差11岁,但由于两人都有着相同的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伟大理想,都有着对朝朽不满的愤慨之情,都有着对黎民百姓凄惨生活的关注和同情之心,更有着用诗歌来作为武器,抒发心中块垒的不平之气,因而两人一见如故,只恨相见太晚,真所谓“白头如新,倾盖如故”,短暂的相见,成就了文学史的一段真情佳话。李白和杜甫同游鲁郡,并于东石门分别。李白写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全诗追叙了两人相处的欢乐岁月。“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我们马上就要像飞蓬一样各奔东西了,何时再聚首欢饮呢?暂且让我们喝个痛快吧!短暂的诗章道出了两人间的兄弟深情。此后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但彼此都十分牵挂。后来,李白写了《沙丘城下寄杜甫》,其中的“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写出了李白对杜甫的无限深情。李白对杜甫的思念之情,就象这浩浩荡荡的汶水,伴随着杜甫向南方悠悠流淌。诗人寄情于流水,流水不息,相思不绝,可见李白对杜甫的一番真情。而杜甫写给李白的作品更多,他的《与李十二白同寻范隐居》,就真实地描写了两人之间亲密无间,胜如兄弟的生活。另外的《春日忆李白》,通篇始终贯穿着一个“忆”字,把杜甫对李白诗歌的倾慕,对李白兄弟般情谊的思念,写得深厚无比,情意绵绵;《天末怀李白》写因秋风起而思念李白,全诗感情千回百转,思念之情萦绕心际。吟读全诗,其思念的殷切,关注的细微,感情的真挚,令人反复咏叹,婉转低回,不能自止。尤其是《梦李白二首》,写杜甫思念李白,积思成梦,其情之真切,其爱之深细,更写出了杜甫对李白的情谊之深。古代李杜并称,不仅因为他们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并称为诗仙诗圣,更因为他们之间的友谊不同寻常。千百年以来,历代读者读李白、杜甫互相思念的诗章,仍不得不为他们之间的真挚友谊而感动,可见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是何等的感人。

2、抒发挚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江淹的《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古代由于交道工具的缓慢,道路的险阻和通讯方式的陈旧,因而把朋友之间的离别看得非常重。所谓“长亭送别”,“折柳惜别”等无一不反映了古代离别给彼此双方带来的痛苦和思念。正因为如此,古送别的诗歌或留别的诗歌就成为了中国诗歌史上蔚为大观的景象。汉代李陵的《与苏武诗》中的“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写出了相逢的欢乐和即将离别的伤感。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去阳关无故人”,写出了“无故人”的悲酸。唐代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中的“相送情无限,沾巾比散丝”和宋代陈与义《别孙信道》中的“如君那可别,老泪欲沾衣”,更写出了朋友间离别的深情。有相逢就有离别,挚友之间的离别,必然激起心中情感的波澜。这种抒发挚友离别之际依依惜别的深情,令后世读者无不为前人的真挚友谊而感动。正是这种感动,成就了中华民族重友惜情的美好情感。如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归。”好友乘船东去,诗人依依惜别,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正象著名学者陈贻掀先生所分析的:诗人“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满人间,春光荡漾,桃红柳绿,芳草萋萋。这时,诗人感觉到自己心中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就象眼前春色的无边无际。诗人忽发奇想:让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这无处不在的春色,从江南江北,一齐扑向你,跟随着你归去吧!‘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多么美丽的想像,多么蕴藉而深厚的感情!”这种依依惜别的深情,不仅表现在作者送别挚友之时,也常常表现在作者离开友人留给朋友之时。最著名的留别诗当首推李白的《赠汪伦》了。天宝十四年(755),李白在安徽泾县游览桃花潭,临行时,汪伦来送李白,感于汪伦的情谊,李白写下了这首著名的留别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人即地起兴,以潭水之深来比喻友情之深,巧妙地将送别地点与友朋的情感勾连起来,真挚地表达了诗人与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但还不及汪伦送别我时的情谊之深。“不及”二字,将汪伦对作者自己的情谊描写得淋漓尽致,语浅情深,意近神远,深得后人赞赏。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正因为李白写出了自己和汪伦之间这种依依惜别的深情,使得全诗具有了一种沁人心脾的感人的艺术力量。

3、抒发对挚友的慰勉和赞美之情

歌颂友情的诗句范文2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内心有家国意识。

2.通过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的内容结构,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如何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授课类型】诵读课、自读课

【具体环节】

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

黄河,每天从我们的身边静静流过,无声无息,但她却是无数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话题:人们歌咏她,因为她古老,她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人们尊重他,因为她厚重,她书写了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人们敬畏他,因为她沧桑,她与她的人民一起经历过抗争与苦难。

下面我们就欣赏一首与黄河有关的歌曲,大家用心聆听,听完后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播放《黄河颂》歌曲视频。学生谈感受从而引出词、曲作者及创作背景,巧妙而幽默地让音乐课代表和历史课代表回答,以缓解刚开课时学生的紧张情绪。

二、背景介绍,带入情境

1938年,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华大地,诗人光未然随抗日部队行至大西北黄河岸边,壶口瀑布的巨浪滔天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于是,他挥笔写下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后,心潮澎湃。于是两人合作,一个作词、一个谱曲,连续创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这组歌随后唱过大江南北。《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其中《黄河颂》《黄水谣》《保卫黄河》流传最广。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二乐章《黄河颂》。

三、激情诵读,唤起欲望

从题目上看,关键词是哪一个?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颂黄河的呢?在反复诵读中我们会解决这个问题。

下面,听我朗读课文,你们的工作:

1.疏通字词,掌握节奏,体会情感。(即做到准确、流畅、有感情)

2.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颂黄河的?

老师配乐范读,将学生带入情境,唤起他们的朗读欲望。

(多媒体精心选裁的画面、旋律与文本内容相一致,与老师富有激情的朗诵相得益彰。预设朗诵结束,听课师生应该自发的热烈鼓掌。)

如有掌声,即兴采访学生听后感。引导学生初步感悟要读好诗歌该注意什么。

明确:要做到感情充沛,就要把握节奏的轻重缓急,语气的抑扬顿挫,关键字词的重读。

四、文本分析,诵读贯穿

(一)朗诵词分析:

用这种方法,自由朗读朗诵词部分,谈谈这一部分的作用是什么?该如何朗诵这一部分?

抓关键词、句重读。

明确:“伟大而又坚强”是中心句,关键句,要重读,加强语气,读出昂扬斗志,慷慨激情,这是我们民族的精神。

作用:铺垫、总起、引领下文。

学生齐读,体会作用,希望读到关键词句时加强语气。

(二)歌词分析:

该以怎样的语气语调处理这部分的朗读?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并展示。(ppt中已把歌词部分划分开四小节)

提示:描绘黄河状貌的抓体现气势的关键词;歌颂黄河精神的根据内容抓语气语调(即三处“啊,黄河”读时情感处理有何不同)。

学生先个人思考,再小组交流,之后展示。

明确展示要求:可选取某一小节分析,小组先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朗诵,再由代表分析如何处理朗读,其他成员进行补充。

小组展示,老师引导。

明确:第一小节关键词:望、奔、掀、结、奔、劈等动词,要读出黄河气势。如“奔”字读出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势。

第二、三、四小节,以读促讲,以读明文,在读中明确情感基调,在读中明确内容结构:

历史贡献:摇篮――养育了中华民族――深情舒缓

地理特征:屏障――保卫了中华民族――坚定有力

自然特点:臂膀――恩泽、激励了中华民族――激昂高亢

1.读出黄河的特点

2.自然得出内容结构(形态的描绘、精神的赞美)

(三)小结:

结合本节课你们的朗读体会与经验,自己总结一下怎样才能读好诗歌?

理解诗歌内容;投入自己的感情;了解创作背景;读好关键词句……(最能体现诗歌内容、抒发我们感情的词句,就是关键词)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哪些辅助手段增强我们的朗诵效果?

布置背景、配乐、加入动作、表情、手势、分角色……

(四)分角色齐读:

朗诵词,老师读;第一小节,某个男生读;第二小节,女生读;第三小节,男生读;第四小节,全班齐读。

五、延伸拓展,学会爱国

作者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民族精神,激励我们要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这种黄河豪情在那个战争的年代唤起了多少仁人志士的爱国激情,激励着他们为了革命胜利,为了新中国成立而抛头颅、洒热血,付出青春、付出生命而无怨无悔。而今天,和平年代的我们该怎么做,才是爱国呢?

心中有家、有校、才有国,让我们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做一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合格公民。

六、作业布置

歌颂友情的诗句范文3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这是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的一首千古传颂的送别名作。诗人借史事写与友人之别,抒发了内心中豪壮、悲愤的情绪,从而一反一般送别诗常见的依依惜别、涕泪横流的格调,读来令人顿生悲壮激昂之感。

??首句“此地别燕丹”,直陈史事,抒写当年易水之畔,太子丹送别荆轲之事,起笔便显不凡,远离了儿女分别的惺惺之态。战国末年,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要去刺杀秦王。太子丹、高渐离、宋意着白衣冠(即丧服)送荆轲于易水,在当时看来,根本就是以弱击强,以卵击石之举,但荆轲却不畏强暴,慷慨赴死,明知此去会天人永隔,但竟毫不退缩,堪称千古英雄。而此时诗人送别友人,也颇有当年易水别荆轲之境,因而自然而然便想到了借用古人之事来抒自己心中之情。因为此时唐王朝已在武则天的掌握之中,如骆宾王一样忠于唐王朝的分子对此深为不满,心中时刻期待能为恢复李唐王朝做出一番事业,自甘牺牲的心境牢牢占据着诗人的心理。诗人此次送别,送的是谁?所送之人去做什么?虽未言明,但结合时代背景,以及所咏史事,当不难推出所送之人当与诗人一样同属忠于李唐王朝的死士,所送之人所行之事也必类似于荆轲之事。因而心中才会升腾起愤怒、慷慨、悲壮、激昂之情。这句诗在交待了送行地点的同时,已暗暗定下了为复国大业而甘牺牲的英雄主义基调。

??“壮士发冲冠”,中“壮士”指的是荆轲,同时更是暗指诗人的友人和诗人自己,当年易水送别荆轲之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应声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曲词悲壮激越,身边之人“士皆嗔目,发尽上指冠”。这虽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却能写出当时所有人的心境,而诗人借此史事,也正是要表达一下自己与友人此时此刻的心情。

??如果说诗的头两句是借史言事的话,后两句则是借史抒情。

??“昔时人已没”,是说当年的那些英雄们已随历史的波涛烟消云散了,留下的则是千古佳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慷慨悲壮之士。语句虽显平淡,却流露出诗人对英雄已逝的惋惜之情。但诗人也是同荆轲一样的勇士,所以虽惋而不伤,语句中反见其“壮”,这是本诗抒情的一大特色。

??末句“今日水犹寒”,则是对现状的一种描绘与刻画,表面上看是写水,实际上是写人,写人心中所蕴含的悲壮之情。句中包含着这样一种意思:当年荆轲虽已不复存在,但他的悲壮英勇之气却化作寒气蕴在水里而流传下来,那么借荆轲之壮、之勇,我们(诗人与友人)也不要作儿女之态,而是要学一学先辈的精神,哪怕万死,也要完成我们所期望的使命。

歌颂友情的诗句范文4

B:可爱的小朋友们!

合:大家下午好!

A:五月的阳光是五色斑斓的虹,架起一道通往希望的桥。

B:五月的蓝天是晶莹剔透的湖,承载着童年无尽的梦。

A:在这阳光和蔼的季节里,我们相聚在这里,

B:迎来了__幼儿园__分园首届以《童心如乐•欢乐颂》为主题的诗朗诵、歌咏比赛。

A:本次活动将以“诗歌朗诵”和“歌咏表演”等形式展示孩子们的多项才艺,

B:为小朋友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和勇气。

A:本次比赛得到了园长以及各位老师的大力支持,首先请刘园长本次比赛致词,大家欢迎!

B:感谢刘园长的为这次诗朗诵、歌咏比赛带来真诚祝福。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愿您在这里度过美好温馨的时光。

A:最先表演的是我们幼儿园年龄最小的小朋友,请掌声欢迎苗苗班可爱的小朋友们为我们带来的儿歌串烧:《小汽车》、《布娃娃》《虫儿的歌》《小乌龟》《乌村湖山》。

B:感谢苗苗班小朋友们的精彩演唱!儿歌就像阳光雨露,滋润着我们初生的梦想。请接着欣赏苗苗班小朋友带来的歌曲大合唱:《一分钱、找朋友、上学歌、我爱我的幼儿园、小燕子》

A:“我爱我的幼儿园,幼儿园里朋友多。又唱歌来又跳舞,大家一起真快乐!”苗苗班的小朋友们从初次离开爸爸妈妈的不适应到现在爱上上幼儿园。

B:因为幼儿园里有亲爱的老师、可爱的小朋友们。希望你们如新生的绿芽一般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

A: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语言精粹,它承载着祖先的喜怒哀乐,骨肉情怀、山水田园和爱国之心,都在诗中表达的淋漓尽致。接下来请欣赏由向日葵二班带来的古诗朗诵《悯农、咏鹅、静夜思、春晓、登鹳雀楼、春夜习雨》。

B:稚嫩的童声传递着诗人们的情怀、赞颂着我们的美好河山。非常

感谢向日葵二班的小朋友为我们带来的精彩朗诵,接下来请继续欣赏歌曲连连唱《春天来、打电话、我上幼儿园、哈巴狗、粉刷匠、种瓜、清早听到公鸡叫》。

A:小朋友们的演唱真是充满着童趣,接下来是向日葵一班小朋友的表演时间,相信他们会给我们带来最好听的声音。请欣赏向日葵一班的全体小男生为我们带来的诗朗诵《绝句、游子吟、登鹳雀楼、朝发白帝城》。

B:请继续欣赏向日葵一班的女孩子们带来的儿歌演唱《捉泥鳅、劳 动最光荣、弟弟不听话、熊出没》

A:感谢向日葵班二班的小朋友为我们带来的优美的古诗朗诵和活泼悦耳的儿歌。

B:童年是人生中最快乐的时期,我们无忧无虑。

A: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期,我们高声诵读。

付:请欣赏蒲公英班小朋友为我们带来的古诗合集《江雪、游子吟、忘庐山瀑、枫桥夜泊》

A:诗歌是无际的海,朝向它,可遥看春暖花开。

B:诗歌是无边的天,仰望它,可找寻飞鸟的痕迹。请欣赏《毕业诗》

A:蒲公英班小朋友们即将离开幼儿园,迎来你们的小学生活,希望你们用心学习更多的本领,健康快乐地成长。请继续欣赏蒲公英班的小朋友为我们带来歌曲《夏天的雷雨》

B:歌声联系着你我,歌声传递着友情,歌声诉说着童年故事!请接着欣赏歌曲《劳动最光荣》

A:纯真快乐的童年时期,我们爱劳动爱学习。童年的歌同样是人生中回味不尽的彩色的梦,掌声欢迎蒲公英班的小朋友为大家带来歌表演《金色童年》。

B:金色童年美丽世界,愿你们在今后的小学生活里和未来的每一天中尽情领略学习与生活的缤纷与美好。

A:幼儿园是一片沃土,美丽的花朵在这里成长,

B:快乐的小鸟缠着欢乐的歌儿,正歌颂着童年的美丽。

A:感谢园领导的精心安排,

B:感谢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和感谢小朋友们带来的精彩节目。

A:祝愿小朋友们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祝愿老师们快乐工作、快乐生活。

歌颂友情的诗句范文5

关键词:两汉;四言诗;发展;变化

王莽之乱将汉分为西汉和东汉,虽同为刘氏天下,思想制度多有承袭,但时代有别,不同时期又自有其时代特征。西汉文坛楚风浓厚。大赋兴盛,学术方面是经学大盛,儒家经典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儒家思想在东汉之初走向极端后,统治地位开始慢慢动摇,楚风浙淡,大赋趋向衰落,抒情小赋兴起,五言诗开始涌现。学术方面反谶纬、反虚妄的思想开始活跃并渐深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为一种雅正诗歌,四言诗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西汉四言诗的特点是受到《诗经》和《楚辞》等的双重影响,重在模拟,歌功颂德之诗尚未僵化。但个人情感则备受经学思想的桎梏,抒情言志之诗则不多见;东汉四言诗经历由强调颂美到诗歌创作重情求真的转变,逐渐摆脱对经学和政治的依附,歌功颂德之诗已无文采可言,但在个人情感抒发方面则出现了一些清新可曲的诗歌。本文拟就诗歌内容和语言来分析两汉四言诗的发展变化。

一、歌功颂德之诗趋向僵化

两汉歌功颂德之四言诗主要有两种:一是宗庙郊歌,如高祖时唐山夫人的《安世房中歌》十三首,武帝时《郊祀歌》中的《帝临》、《青阳》等,东平宪王刘苍《武德舞歌诗》等;二是文人的歌功颂德之诗,如译吏翻译白狼王唐蕞献歌《远夷乐德歌》、《远夷慕德歌》、《远夷怀德歌》和班固《南都赋》系诗《明堂诗》、《辟雍诗》和《灵台诗》等。这些诗主要是歌颂汉德、祥瑞及帝王功绩。但西汉和东汉此类诗歌相比较不难看出,发展到东汉这些诗从内容到语言已经僵化,试以郊祀歌为例探讨其内容及语言的变化。

西汉之初郊庙歌重在颂祖德。刘邦之姬妾唐山夫人《安世房中歌》,用于祭祀祖考:“乃立祖庙。敬明尊德”,其内容纯为儒家思想,尤侧重于孝道:“大矣孝哉”、“皇帝孝德”、“呜呼孝哉”等这样直接写“孝”的句子皆在四言篇章中,如第一章:“大孝备矣,休德昭清。高张四县,乐充官庭。芬树羽林,云景杳冥。金支秀华,庶旄翠旌。”沈德潜云:“首云大孝备矣,以下反反复复,屡称孝德,汉朝数百年家法,自此开出。累代庙号,首冠以‘孝’,有以也。”其它几首也主要是歌颂先祖“令德”、“德音孔藏”、“浚则师德”等。武帝时期司马相如等人作的《郊祀歌》主要是祀天神地祗,其中四言八首可谓是一组完整的郊祀歌。第一首《帝临》写武帝郊祀时“海内安宁,兴文偃武。后土福?”的国家背景,其后四首《青阳》、《朱明》、《西颢》、《玄冥》分咏春、夏、秋、冬,准确地概括四时特点,歌颂万物和季节的和谐。唐山夫人和司马相如的这些诗歌不仅仅歌功颂德,还有劝诫之意,如陆侃如所云“多祝颂及教训的话”。如“承天之则。吾易久远。烛明四极”、“嘉承天和,伊乐厥福。在乐不荒。惟民之则”、“承帝之明,下民之乐。”嘲即告诫汉臣民只有顺承先祖美德,子民才会安定,国家才会统治四方,天下才会幸福安康。《安室房中歌》“我定历数,人告其心。敕身齐戒,施教申申。乃立祖庙”,有语重心长之感。“这歌格韵,规模简古……西汉乐章可与三代比拟的就只有这房中歌”。《郊祀歌》中对天地四时的描写意在使统治阶级顺应季节的变化、合乎神意“承神至尊”,还要“惟慕纯德。附而不骄。正心翊翊”,都有告诫之意在里面。 但到了东汉以后,此类诗歌内容则完全沦为国家的颂美之词。这和东汉之初的统治思想有关,东汉光武帝中元四年宣布图谶天下。章帝建初四年在汉宫白虎观大会经师,钦定经义,《白虎通义》即班固等人奉章帝之昭在此时期撰集而成。诗经学的神学化至此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东汉以后诗歌也重在美汉德、歌图谶,东平宪王苍进献的《武德舞歌诗》杂糅“天人感应”说以应图谶。“章明图谶。放唐之文”叫。班固《两都赋》后附四言诗三首,简直就是颂诗的翻版,索然无味。其一《明堂诗》:“于昭明堂,明堂孔阳。圣皇宗祀,穆穆煌煌。上帝宴飨,五位时序。谁其配之,世祖光武。普天率土,各以其职。猗欤缉熙,允怀多福。”表现出“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内容和虚妄之词。西汉之初的宗庙诗歌颂还透着一种警醒和劝诫,东汉则这种讽谏之意全无,都是纯粹的颂美之诗。

西汉楚文化浓厚,鲁迅《汉宫之楚声》“故在文章,则楚汉之际,诗教已熄,民间多乐楚声,刘邦以一亭长登帝位,其风遂亦披宫掖。”所以西汉郊庙之歌受楚风影响很深。其中《安世房中歌》“高祖乐楚声,故房中乐楚声也”语言不甚艰涩枯燥,“其中描写的地方,一方面雍容尔雅,不专以典重见长;一方面词句秀丽,颇有楚辞的风味”。如第一章最后四句“芬树羽林。云景杳冥。金支秀华,庶旄翠旌。”被沈德潜评为“幽光灵响,不专以典重见长”又:“《七始》、《华始》,肃倡和声。神来宴?郑??甘翘?e麇饕羲停?钙肴饲椤:龀饲嘈??跏卤赋伞G逅急l?,经纬冥冥。”写音乐“清思呦呦,经纬冥冥”,极其形象的描绘了音乐的感染力量,梁启超评价云:“此歌为秦汉以来最古之乐章,格韵,规模简古,胎息出于三百篇,而词藻稍趋华泽,音节亦如舒曼,周汉诗歌嬗变之迹,最可考见”。《郊祀歌》写四时的语言形象生动。如写秋天:“西颢沆阳,秋气肃杀。含秀垂颖,续旧不废”;冬天:“玄冥陵阴,蛰虫盖藏。草木零落,抵冬降霜。”描写极具特征,文从字顺,旨趣了然,“体裁和气格,有点出自《诗经》的三颂,却并不袭三颂面目,有点出自楚辞的《九歌》,也不袭《九歌》面目,最少也是熔铸三颂《九歌》,别成自己的生命。”

东汉郊庙歌语言没有创新,完全模拟《诗经》。如东平王刘苍进献的郊庙歌诗《武德舞歌诗》,几乎就是《诗经·清庙》的翻版,刘苍诗对《清庙》仅做了几处改动而已,把五字句变为四言,比《清庙》更古奥庄重。“于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经·清庙》)“于穆世庙,肃雍显清。俊义翼翼,秉文之成。越序上天,骏奔来宁。建立三雍。封禅泰山。章明图谶,放唐之文。休矣惟德,罔射协同。本支百世,永保厥功。”(刘苍《武德舞歌诗》)

班固《东都赋》系诗三首流于颂语,如其二《辟雍诗》:“乃流辟雍,辟雍汤汤。圣皇莅止,造舟为梁。皤皤国老,乃父乃兄。抑抑威仪,孝友光明。于赫太上,示我汉行。洪化惟神,永观厥成”,胡应麟评价为:“太质无文”。白狼王唐蕞进献的三首诗之一:“大汉是治,与天合意。吏译平端,不从我来。闻风向化,所见奇异。多赐缯布,甘美酒食。昌乐肉飞,曲申兼备。蛮夷贫薄,无所报嗣。顾主长寿,子孙昌炽。”(《远夷乐德歌》)虽没有沾染东汉浓厚的经义谶纬之学,却又走向另一极端,诗歌直白如文,“太浅无味”,亦没有什么价值。随着东汉颂体文学的繁荣,此类诗歌以后不见有载。

二、抒情言志诗走向新生

在经学思想浓厚的西汉,诗歌主要抒发的是诗人在政治、儒家礼仪等的规范下的思想感情,而其真实的内心世界并无表露;东汉以后,随着儒家思想的日渐松动,社会的日趋黑暗,文人开始关注自身命运,四言诗逐渐摆脱经学教义的束缚及对政治的依附,成为一种可以自由抒发的诗体。

西汉韦孟的《在邹诗》、韦玄成《自劾诗》,在“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仪”的诗歌理论规范下,诗歌中透出一种依经立义的意味,个人的行为无不是以经义来约束自我。西汉孔藏《杨柳赋》写到朋友宴饮时的情景:“几筵列行。论道饮燕,流川浮觞。肴核纷杂,赋诗断章。合陈厥志,考以先王。赏恭罚慢,事有纪纲。洗觯酌樽,兕觥凄扬。饮不致醉,乐不及荒。威仪抑抑,动合典章。”赋诗要“考以先王”,喝酒时言行举止要符合典章礼仪“事有纪纲”,西汉文人之言行谨慎由此可见一斑。韦玄成的《自劾诗》很鲜明的表现了在经典约束下的自我批评和警诫。东汉之初的傅毅《迪志诗》也还透出这种意识“秩秩大猷,纪纲庶式”。正因为这种思想的影响。他们在述志时都无一例外的要叙先烈、述祖德。韦玄成《自劾诗》叙述先祖:“赫矣我祖,侯于豕韦。赐命建伯,有殷以绥。厥绩既昭,车服有常。朝宗商邑,四牡翔翔。德之令显。”和傅毅《迪志诗》:“于赫我祖,显于殷国。贰迹阿衡,克光其则。武丁兴商,伊宗皇土。爰作股肱,万邦是纪。奕世载德连我显考”,如出一辙。但傅毅在诗中表现的思想和情绪与韦孟、韦玄成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傅毅之诗在于“将叙先烈,述祖德与励志紧密结合起来,既不同于韦孟诗中诗旨不统一和情感游移的情况,也没有韦玄成诗中畏缩的情感表现。弥漫在汉末士人心头的那种渴望通过建功立名实现个人价值的观念已初现端倪。透露出古老的四言诗体在流变中走向新生。”而且诗中有了作者自己个人意识的觉醒,不纯粹是在典章之下的:“自兹以坠,谁能革浊。清我灌溉,谁能昭因。启我童昧,……无恒自逸。徂年如流,鲜兹暇日。”已有了对时光荏苒、时月如流的感慨,使得诗歌的抒情部分有了作为个体面对无情的时间流逝而发出的真实感叹:“行迈屡税,胡能有迄。密勿朝夕,聿同始卒。”在自勉自励中不时流露出对个人生命的担忧。四言言志诗至东汉已经开始转向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世界和真实细微的文人感受,傅毅这首诗已经透露出四言诗新变的迹象。

东汉中叶以后,随着社会的日益黑暗,世风发生了变化,文人们的思想已经开始从外在的经典礼教的束缚转向对自我内心的审视,如朱穆在《崇厚论》中说:“夫道者,以天下为一,在彼犹在己也。故行违于道则愧生于心,非畏义也;事违于理则负结于意,非惮礼也。故率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德性失然后贵仁义,是以仁义起而道德迁,礼法兴而淳朴散。故道德以仁义为薄,淳朴以礼法为贼也。”其思想明显带有道家思想的色彩,已经开始趋向率性而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契机。这种思想的产生是源于礼法废弛、社会风气颓靡的现实,开始把礼义重重的外在约束点点剥落,从而转向个体内在的心性;在生活态度上即表现为重情求真的倾向,在文学上则表现在单一的以颂美为旨的文学局面向趣味化、抒情化审美新潮转变的趋势。诗开始摆脱儒家诗论较为浓重的说教传统,疏离了对《诗经》雅颂之典正诗风的机械模拟;四言诗更趋个性化、抒情化,雅俗开始相互影响渗透。传统雅正的四言诗开始冲破厚重的经学桎梏和模拟的范式,重新以生动的形象、清雅的语言、和谐的声韵来抒发真情实感,表现人生体验,具有鲜明个性的诗歌形式。这些诗歌敢于大胆表现主观爱憎,重视抒发真挚情感。蓝旭在其《东汉士风及文学》一书对两汉四言诗风格的变化概括比较全面:“颂美的沦没、讽谏的式微,是此期诗赋创作区别于东汉初、中叶的显着特征,代之而起的。一是对现实政治的激烈批判、对传统教条的叛逆精神;二是对世俗情感、日常生活情趣多方位的挖掘和体验。与此相应,汉末诗赋的风格亦突破雍容典雅、婉而多讽的模式。不平之鸣则慷概激扬,流连风物则清丽婉转而声情摇曳。”阁

四言诗摆脱了功利主义的羁绊,释放了经学的重负。重重郁积的愤怒和苦闷可以用四言来尽情宣泄,压抑许久的世俗情趣可以用四言诗来书写。东汉中期的张衡《怨诗》:“猗猗秋兰,植彼中阿。有馥其芳,有黄其葩。虽日幽深,厥美弥嘉。之子之远。我劳如何。我闻其声,载坐载起。同心离居,绝我中肠。”此诗前有小序:“秋兰,咏嘉美人也。嘉而不获。用故作是诗也。”表明了立意和主旨。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虽用《诗经》四言形式,但以秋天兰花喻幽隐的才德之士,抒发倾慕之思,又可体味到融通楚辞的意蕴。感情真挚,个性鲜明,语言清新典雅。全无以前四言诗呆板说教之病,被刘勰赞为“张衡《怨》篇,清典可味”。标志四言诗的新走向。其后的四言诗完全突破了传统的雅正诗风,这类作品比较明显的出现于文人思想趋于解放的东汉中后期,其中有抨击官场上污卑贪婪之势力小人以表明自己高沽志向的,如朱穆的《与刘伯宗绝交诗》:“北山有鸱,不沽其翼。飞不正向,寝不定息。饥则木览,饱则泥伏。饕餮贪污,臭腐是食。填肠满嗉,嗜欲无极。长鸣呼凤,谓凤无德。凤之所趋,与子异域。永从此诀,各自努力。”朱穆是东汉顺帝、桓帝间人,性刚直,居官清廉,对逐利之徒嫉恶如仇。刘伯宗曾几次投奔他为属吏,后来此人钻营为大臣,竟然派人召朱穆去拜谒。朱穆怒其“于仁义,道何其薄哉!”册而作《与刘伯宗绝交书》,并作此诗。全诗皆用比兴手法,以鸱比刘,讽刺其丑恶肮脏面目,以凤自比,以示志趣遇异,只能绝交。语言辛辣,感情激荡,图形写貌,极尽其丑。语言清新流畅,毫无典正古奥之迹。其后一脉相承充分表现冲决传统思想束缚的还有仲长统的《述志诗》(又名《见志诗》):“飞鸟遗迹,蝉蜕之壳。腾蛇弃麟,神龙丧角。至人能变,达士拔俗。乘云无辔,骋风无足。垂露成帷,张霄成幄。沆瀣当餐,九阳代烛。恒星艳珠,朝霞润玉。六合之内,恣心所欲。人事可遗,何为局促。大道虽夷,见几者寡。任意无非,适物无可。古来缭绕,委曲如琐。百虑何为,至要在我。寄愁天上,埋忧地下。叛散五经,灭弃风雅。百家杂碎,请用从火。抗志山西,游心海左。元气为舟,微风为柁。翱翔太清,纵意容冶。”这是一首言辞大胆解放,个性突出的篇章。“六合之内,恣情所欲。人事可遗,何为局促”,这是绝对的无所顾忌。他还进一步宣言,要“寄愁天上,埋忧地下,叛离五经,灭弃风雅”。作者表面上说要摒弃现实,“敖翔太清,纵意容冶”,但实质上是企图摆脱儒教桎梏的一种强烈躁动,一种奋力的呐喊。所以他说:“百虑何为,至要在我。”高度肯定了自我的主观能动性,是诗人主观精神的高度张扬。正如元·吴师道所评:“仲长统《述志诗》,允谓奇作。其日:‘叛离五经,灭弃风雅者,得罪于名教甚矣。盖已开魏晋旷达之习、玄虚之风。”仲长统的诗歌对统治两汉三百多年的儒家进行了反叛,道家思想已出露端倪。其思想之激进,汉代文人诗歌罕有其匹者。

桓帝时秦嘉《赠妇诗》一首,更是大胆打破传统,用庄重肃穆的四育体来抒发思念妻子之情:“暖暖白日,引曜西倾。啾啾鸡雀,摹飞赴楹。皎皎明月,煌煌列星。严霜凄怆,飞雪覆庭。寂寂独居,寥寥空室。飘飘帷帐,荧荧华烛。尔不是居,帷帐何施。尔不是照,华烛何为。”精心构思,反复比托,以时令景象来渲染独居空室的寂寥冷清,倾诉对爱妻的深深眷恋,真切感人,表现出对艺术追求的自觉。

总而言之,西汉抒情言志之诗从西汉走向东汉末年,则不再是儒家经典束缚中的模拟之作。虽然数量不多,也没有形成一种潮流,但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两汉文人对四言诗认识上的变化。四言诗完成了一个蜕变的过程,不再背负厚重的经学和政治思想,从高雅的庙堂和政治文学走向了文人的日常生活及私人情感世界,为建安文人四盲诗创作的辉煌扫清了一切的障碍。

三、称誊人品才学之诗的兴起

东汉中叶以后,国家政权渐为外戚、宦官及其党羽所把持,出现了外戚、宦官互相倾轧、轮掌朝政的局面,社会日趋黑暗,人们朝不保夕,尤其党锢之祸后,文人多避祸自保,两汉经学学风也有了很大差异,章句之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永元十四年徐防的上疏中即已提到:“伏见太学试博士弟子,皆以意说,不修加法”。“今不依章句,妄生穿凿,以遵师为非义,意说为得理。”武帝之后,动辄说经至上百万的情形已不可见;西汉“说圣人之经,解贤者之传,义理广博,无不实见。故在官为常位,位最尊者为博士。门徒聚众,招会千里,身虽死亡,学传于后”的局面在东汉中期以后很难见到。《后汉纪·殇帝》中尚敏上殇帝疏中可见:“自顷以来,五经颇废,后进之士,趣于文俗,宿儒旧学,无与传业,士俗吏繁炽,儒生寡少。其在京师,不无经学,竞于人事,争于货贿,太学之中,不闻谈论之声;纵横之下,不睹讲学之士。”这一时期经学家法废弛不举,经生更多的以交游为业,人物品评之风盛行。出现了一些称誉人品才学之诗,这些诗主要有两类,一是直接赞美对方:“搞藻扬晖,如山如云。世有令闻,以迄于今”(应季先《美严王思诗》)“乘彼西汉,潭潭其渊。君子恺悌,作民二亲。没世遗爱,式镜后人。”(刘珍《赞贾逵诗》)嗣另一类是文人在交往应答诗中的称誉和赞美:“斌斌硕人,贻我以文。辱此休辞,非余所希。敢不酬答,赋诵以归。”嗍(蔡邕《答卜元嗣诗》)以诗相赠并称誉对方的诗歌传统在《诗经》时代已经出现,《诗经·菘高》:“吉甫作颂,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诗主要赞美申伯美德:“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但这时期的赠诗主要适用于政治外交场合,是站在国家立场上对对方的称誉。而东汉以后出现的此类诗则纯粹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答:“甘罗十二,杨乌九龄。昔有二子,今则桓生。参差等踪,异世齐名。”(《客示桓麟诗》)“邈矣甘罗。超等绝伦。伊彼阳乌,命世称贤。嗟于蠢弱,殊才伟年。仰惭二子,俯愧过言。”(桓麟《答客诗》)

歌颂友情的诗句范文6

一、《毛诗正义》与李白诗歌人生命运的抒写

李白的许多诗歌采用《毛诗正义》的经学阐释意义来抒写人生命运的体验,或者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处境,或者抒写自我悲剧命运,并喷发哀怨激越的悲愤之情,以表达心中的不平体验。例如《古风》其四十五,此诗前四句以奔放激烈的笔触勾勒渲染宇宙天地间狂飙横暴,席卷摧落万物,天空阴霾重重,夕阳昏暗惨淡无光,大海惊涛骇浪激荡,仿佛世界末日来临似的一片恐怖黑暗狂乱振荡景象,各家注本皆以为具有比兴象征之义。在此宏观背景的衬托下,接着二句一转千钧之笔以龙凤摆脱网罗后的飘摇无归来象征人生或者自我摆脱命运重大挫折后的迷茫彷徨感受,最后二句“去去乘白驹,空山咏场藿”用《小雅·自驹》及其经学阐释意义来结千里来龙之穴,以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哀怨。《小雅·白驹》的《笺》曰“刺其不能留贤也”,这是对《白驹》总主题的概括;其余各章句还有具体的经学阐释。通观《序》、《笺》、《疏》的阐释,李白《古风》其四十五的结尾二句正是用《小雅·白驹》上述经学阐释意义来表达自己欲乘白驹归隐空谷的意愿,而这意愿的动机正是对“弃贤”的一种反讽,看似意欲解脱的诗歌结尾中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深沉哀怨。

李白诗里比较集中采用了《小雅·青蝇》及其经学阐释的有关语汇来表现自我不幸遭遇的感受体验。青蝇出自《小雅·青蝇》,孔颖达《疏》曰:“以兴彼往来者,谗倭之人也……谓当今之王者,无得信受此谗人之言也”,孔颖达把《序》的“大夫刺幽王”改造为“谓当今之王者,无得信受此谗人之言”,表现了唐代经学阐释通经以致当下之用的意识,体现了诗教中刺上规谏的一面。李白诗有6个“青蝇”用例,占《金唐诗》22个用例总数的四分之一,于此可以听见李白遭谗抒愤的强烈声音。李白《赠澡阳宋少府陟》、《书情赠蔡舍人雄》等运用《小雅·青蝇》及其经学阐释来构建自己的抒情诗,以表达对谗佞颠倒黑白、权奸残害贤士的一腔愤怒,抒写自己无辜遭谗人谮毁的政治悲剧。

李白用《毛诗正义》的经学阐释意义来抒写所蒙谮毁的诗歌当以其《雪谗诗赠友人》为最,全诗共九处出自《毛诗》。《雪谗诗赠友人》“坦荡君子,无悦簧言”出自《小雅·巧言》,李白的诗句实为深受谗言之害者向在位君子的坦诚铮谏,颇类“君子在位之人,见谗人之言,如怒责之,则此乱庶几可疾止……君子何不怒谗而福贤。以止乱乎”的诗化表达。各家注评者多以为此诗中的谗人暗指杨贵妃等,从《雪谗诗赠友人》的“彼人之猖狂,不如鹊之疆疆。彼妇人之淫昏,不如鹑之奔奔”和此诗语境看,李白此诗中的谗人确当为宫廷里的显贵男女。《鄘风·鹑之奔奔》的《序》说:“刺卫宣姜也。卫人以为,宣姜,鹑鹊之不若也”,李白诗所表达的正是指唐王朝宫廷里有极高地位身份的苟合男女。此诗把谗人视为“天维荡复”的直接根源,其憎恶之情溢于言表。如果说这种憎恶带有那个时代正直知识分子共同的政治抒情性,那么“拾尘掇蜂,疑圣猜贤。哀哉悲夫!谁察予之贞坚?”“人生实难,逢此织罗。积毁销金,沉忧作歌”等诗句所直接抒写的则是诗人源于无辜蒙冤、遭谗被谮的个人政治悲剧命运而喷发的激烈呐喊和深沉忧愤。

二、《毛诗正义》与李白诗歌政治忧患的表达

李白的政治抒情诗多所采用《毛诗正义》的经学阐释意义来表达对王政衰微的忧患和国家动乱的怨怒,这种忧患和怨怒本质上属于来自经学阐释的通经致用传统,但在创作中却转换为文学的批判现实精神,尽管其批判的起点和归宿乃在维护王道政教的统治,带有那个时代的局限。李白诗歌采用《毛诗》及其经学阐释意义表达对王政衰微的忧患和国家动乱的怨怒者相对集中在组诗《古风》五十九首的部分作品里,如《古风》其二“螮蝀入紫微,大明夷朝晖”,“螮蝀”出自《鄘风·蝃蝀》“蝃蝀在东,莫之敢指”,按照《序》、《疏》的阐释,蝃蝀是虹,虹是女子淫奔。夫妇过礼淫行的象征。紫微,汉唐以来有以天象喻人世、紫微喻帝宫之说,那么李白此句可以理解为:宫廷中出现了有伤风化的男女非礼之事即妄自淫行夫妇之事,颇类似今天所谓的宫廷绯闻。李白下句“大明夷朝晖”中的“大明”出自《大雅·大明》,综合其《序》、《笺》、《疏》的阐释,所谓“大明”在《毛诗》经学阐释里指文、武王日益广大的明德,而这明德又会通过天象昭示出来,《李白集》里还有两例也是明德之意,如《为宋中丞自荐表》“陛下大明广运,至德无偏”,《崇明寺佛顶尊胜陆罗尼幢颂并序》“圣君垂拱南面,穆清而居,大明广运,无幽不烛”,根据语境皆应解为唐代帝王广施明德于天下之意。故我认为李白“大明夷朝晖”接上句当理解为帝王光芒万丈的明德被宫廷中肆无忌惮的绯闻损伤了光辉。李白把龌龊的宫廷丑陋视为王道衰微的表征,故其诗末抒写了自己终日深沉的忧患和无奈的感伤哀怨。

再如《古风》其二十九“王风何怨怒,世道终纷挈”,“怨怒”出自《毛诗序》:“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关于《王风》的称谓,《毛诗》的经学阐释者是把其与政教衰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故《王风》十篇的经学阐释充满了以王政衰微、乱世之音为背景,以“怨以怒”为总体特征的政治忧患情绪。从《毛诗》经学阐释还可清楚看到,所谓乱世之音的怨、怒、闵、刺都是以恢复文、武、周公为代表的周代王政教化为指归,都是使世道之乱弃恶向善。使王政之衰重振王纲,李白的“王风何怨怒,世道终纷挈”除了表现以王政衰微、乱世之音为背景,以“怨以怒”为总体特征的政治忧患情绪外,亦当有欲图使世道之乱弃恶向善、使王政之衰重振王纲的政治向往。只不过这种政治向往没有机会来实现,故其诗结尾“临歧胡咄嗟”流露出一种怀才不遇的彷徨激愤情绪。明人徐祯卿所说的“此篇白厌世乱而思去之之词也”,并未探得此篇之骊珠。

《古风》五十九首受《毛诗》及其经学阐释观念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如《古风》其三十五“大雅思文王,颂声久崩沦”,上句“大雅思文王”中《文王》是《大雅》之首,《序》曰:“《文王》,文王受命作周也”,所谓“受命作周”按孔颖达的理解包括了两个部分,一是受天命而王天下制立周邦,这一部分已成为辉煌历史而使后代瞻仰,二是用文王为法,其法可则于后,即《文王》诗句“仪刑文王,万邦作孚”,孔颖达的阐释正在于提醒当今唐代帝王应效法文王之道。这也是《大雅,文王》的经学阐释所阐扬出来的王道政教精神。李白所谓的“思《文王》”也就是思慕《大雅·文王》经学阐释所标举的王道政教在当下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复现。李白的“颂声久崩沦”实际上与赵歧注《孟子·离娄下》:“大平道衰,王迹止熄,《颂》声不作,故《诗》亡。《春秋》拨乱,作于衰世也”如出一辙,所谓“颂声久崩沦”与“《颂》声不作”庶几同义,同样反映了感叹当下王道衰微、王者迹熄的一种政治忧患意识,并透露了李白对当下政治的焦虑情绪。

三、《毛诗正义》与李白诗歌人伦情怀的袒露

李白的不少诗歌采用《毛诗》及其经学阐释意义来表达对社会生活中人际之间往来酬唱的当下感受与情感体验。例如《豳歌行上新平长史兄粲》“前荣后枯相反复,何惜余光及棣华”、《赠从兄襄阳少府皓》“棣华傥不接,甘与秋草同”、《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人从弟幼成令问》“桂枝坐萧瑟。棣华不复同。流恨寄伊水,盈盈焉可同”和《君马黄》“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后一例“急难”用《小雅·常棣》“兄弟急难”,《传》曰:“急难,言兄弟之相救于急难”,此例用来表达朋友相知当如兄弟,兄弟有急难当援手以助之意。前三例皆出《小雅·常棣》首章“常棣之华,鄂不韡韡”,郑《笺》曰:“兴者,喻弟以敬事兄,兄以荣覆弟,恩义之显亦韡韡然”,第一例用来表达希望其兄李粲荣达的余光复罩以显其恩义,第二例表达倘若吾兄不施“以荣复弟”之恩义,吾将甘心与秋草同枯之意,第三例抒发了自我冷落孤独的感受,不能跟从弟幼成、令问二人长享兄弟恩义的叹惜,以及将离情别恨寄托于伊水的体验,这三例都把包含有《毛诗》经学阐释意义的“棣华”摘取来如融灵丹一粒而化为自己诗歌的意象,以抒写自我的感受与体验。如《酬谈少府》“三事或可羞,匈奴哂千秋”,“匈奴”句用《汉书·车千秋传》故事,“三事”则用《小雅·雨无正》“三事大夫,莫肯夙夜。邦君诸侯,莫肯朝夕”以及孔《疏》的阐释意义,三事大夫不肯早起夜卧以勤国事与车千秋无贤而居相位之间,构成一种志大心壮者屈居下层而无德无贤者却身居显宦的人生命运对照,产生出对照结构的艺术张力,来刺当下尸位素餐的公侯贵宦,并表达了对谈少府的同情,从而流露出深挚的朋友情义。

《毛诗正义》语汇、意义用例较多的酬唱赠答作品可以李白《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为代表,此诗为五言古体长篇,朱谏评此诗“词气典雅而切实”,与此诗较为密集地采用《毛诗》语汇及其经学阐释意义不无一定的关系。李白酬唱赠答等这类诗的主要目的在于朋友之间的交流沟通,而其交流沟通必须依赖共通的语境,那个时代的共通语境自然包括了诸如语言、文化、习俗等多种因素的构成,《毛诗》及其经学阐释就是那个时代语境的构成因素之一,李白的这类诗采用《毛诗》及其经学阐释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理解、感受、体验和判断等复杂思维、内心情感,是顺应和同化该语境的一个明证,同时又真挚地抒写了朋友之间患难相知的沉重情怀。

四、《毛诗正义》与李白诗歌的象征艺术

《毛诗》的经学阐释把“兴”作为一种政教阐释策略并大量加以运用。这种阐释策略。往往被后代诗人转换为用“比兴”来进行创作的艺术表现方法。唐人写男女相思、相怨、追求、失落的抒情诗,就往往渊源于《毛诗》经学阐释的这种阐释策略。

歌颂友情的诗句范文7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诗歌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音乐,诗词与音乐一开始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影随形,共生共荣。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风》有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雅》多为贵族祭祀之乐歌,《颂》为宗庙祭祀之乐歌。由诗经的内容可看出,它是一部古代音乐的总集。《史记・孔子世家》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和韶武雅颂之音”,由此可见,诗经的每首歌曲都是有旋律的。《诗经》的作品《关雎》《桃夭》《鹿鸣》等,读来都有一咏三叹之感,很有音乐美。

《诗经》是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源头,而《楚辞》是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源头。《楚辞》所搜录的是战国时期流行于楚国的新兴音乐体裁,其中《九歌》是湖南民间祭祀时所唱的歌,具有浓烈的巫术色彩。

汉武帝立乐府,“采歌谣,被声乐”。诗歌到了汉代,有了更加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乐府的成立。乐府,原是汉武帝时朝廷设立的采集各地歌谣,整理制定乐谱的机构。后来,人们把乐府搜集并创作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我们学过的《木兰辞》和《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是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乐府从一个音乐机构到诗体名称,更是被刻上了深深的音乐烙印。

到了唐代,唐诗以其丰富的内容,动人的意境,和谐的韵律,完美的形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唐诗入乐的例子很多,如王维的《渭城曲》,后来演变为“阳关三叠”,成为一首著名的经典歌曲,被称为古今送别第一曲。王灼《碧鸡漫志》中说"李唐伶妓,取当时名士诗句“入歌曲,盖常俗也”,说明绝句律诗入乐歌唱在唐代是很普遍的。“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便可看出白居易的诗,配乐歌唱,流传甚广。

词又称长短句,曲子词,音乐的节奏感更强烈。李清照所作的《词论》,就说词首先是“可歌”的,她的《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多用叠字,既把那种凄切哀怨的心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也增强了音乐的美感。柳永的词,更是很多直接拿去给歌妓演唱,在民间广为流传,“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词曲比诗歌更富抒情性和娱乐性。元曲原本来自于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宋词元曲都可以唱。广义的曲,包括汉大曲,唐宋大曲,民间小曲等,通常多指宋朝以来的南曲和北曲。元曲虽配乐歌唱,承词而发展,但又别有风味,有较大的灵活性。内容表现上更为辛辣直接,透出反抗情绪,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光彩,如大家熟知的关汉卿的《窦娥冤》,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对男女恋情、真挚爱情的歌颂也比历代诗词更加大胆和热烈,如《西厢记》。

中国古代诗词曲与音乐的关系一直很密切,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是配乐歌唱的。现代词学家胡云翼首创“音乐的文学”的概念,指出中国文学的发展、变迁,并不是文学自身形成一个独立的关系,而与音乐有密切的关联。凡是与音乐结合关系而产生的文学,便是音乐的文学。如果音乐衰亡了,那么与音乐血肉相连的文学也会消失。

以《琵琶行》为例,白居易把弹奏者与倾听者的思想感情融而为一,命运相同,境遇相似。诗中写音乐的手段极其高超,把虚无缥缈,看不见摸不着的音乐写得具体可感,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从而进入物我合一的境界。用了比喻、通感,以声喻声。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写音乐的婉转流畅,以“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写音乐的低沉断续,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写音乐的激越雄壮,以“四弦一声如裂帛”写乐曲结束时的声音。以生活中常见的声音作比,来描述那些不易体会的,难以描述的声音。又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来摹声摹形,表现了琵琶声的清脆、明丽、流畅,将不可捉摸的乐音变得可视可触,美妙的乐曲几乎透纸而出。

有人说,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要“读书、看戏、交友、旅行”,其中看戏应该也包括听音乐。语文老师良好的音乐素养,能很好地促进我们的教学,愉悦我们的身心,让我们诗情画意地生活,感悟、享受、传播美的文字,美的音乐。

尤伟华,教师,现居湖北襄阳。

歌颂友情的诗句范文8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选自《四部丛刊》本《欧阳文忠公文集》

我听到世人常说:诗人仕途畅达的少,困厄的多。难道真是这样吗?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传的诗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笔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爱到山头水边去放浪形骸,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事物,往往探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内心有着忧愁感慨愤激的郁积,这些情感化为诗兴,即寄托在怨恨讽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妇的慨叹,而写出了人所难于言传的感受来。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写得工巧。如此说来,并非写诗使人困厄,应该是困厄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被推荐去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

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

歌颂友情的诗句范文9

诗歌为时而作。我们时代日新月异,每天都有新的事物、新的信息、新的奇迹、新的成就产生。这些丰富的内容自然成为诗歌关注、歌唱和描绘的对象。

时代新,反映和描绘新时代内容的诗歌当然是新的。可是,从诗史看来,写实之诗颇难见好,因为社会生活是高速运转的,国家大政,社会事务,往往都受理性支配。人们的生活似乎是天天在忙碌,在反复。这在一般人很难写出诗情诗意。顾浩同志的词作好就好在他描写现实,总是洋溢着强烈燃烧的诗情和浓郁浪漫的诗意。顾浩同志担任过南京市委书记,江苏省委副书记。他把讴歌主旋律作为自己的职责。轰轰烈烈的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活动,辽阔的视野,独特的地位和高度,是他的优势。他善于捕捉新时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信息,迅速地记录和体验复杂的情感历程,把这些鲜活的内容和感受及时地加以艺术概括和形象提炼,进行艺术加工,升华转化成词作。这样,他的歌颂新时代、歌颂党的事业的词,读起来令人感到十分新鲜,十分亲切,富有诗情画意。

顾浩同志词作的艺术创新,表现在始终关注和不断加强作品的文学性。无论是游览祖国山河,还是参观外国风光,都能联系古今中外的文化典故,以加强作品的文学气息。如《登临览胜》篇中的《满江红・长江》、《齐天乐・登泰山》、《湘春夜月・屈原祠前》、《声声慢・访杜甫草堂》、《挥毫异域》篇中的《高阳台・瞻仰马克思故居》、《大江东去・瞻仰列宁遗容》、《齐天乐・访意大利》、《定风波・访美国》和《阅读风物》篇中的《清风满桂楼-听风》、《萧萧雨・听雨》、《透碧霄・观太空最新照片》、《卜算子慢・彗星和木星相撞》等词,以及《遣兴励志》篇中的《沁园春・登高》、《夜半乐・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沁园春・读诗词》、《月下笛・友人弄笛记》等词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出诗人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笔墨。

丰富的情感、敏感和飞腾的想象力,使诗人看到一阵风、一场雨,看到一张照片,读了一段书都会引发感想,引发创作的冲动和激情。

众所周知,写诗写词并不难,难的是写出好诗好词。能写出有革新意味的好诗好词就更难了。顾浩同志词作的创新艺术,表现在知难而上,硬是创作出难能可贵的精品来。

顾浩同志词艺的创新,首先是对词的形式格律,用其框架,取其神韵。他多次说自己的作品只保留了旧体词的大体框架,未严格遵守旧的平仄规定,放弃古韵,改为押普通话韵。在词牌的选择上,则是词牌、题意、内容“三统一”,为表现现代丰富多彩、气象万千的生活,表达波澜汹涌、奔腾起伏的文思,带来了方便,提供了新思路。

这一思路也符合诗词特质和发展规律。文学是人学,诗学是情学。诗歌的形式应该服从于表达内容、抒感,塑造人物,表现意境的需要。为了描写复杂变化的事物和传递丰富细致的情感,有时必须敢于打破一些格律,这是历史上有过的先例,古代诗人李白、杜甫、坡、辛弃疾、近代诗人、郭沫若、、、胡乔木等等创作时都是这样。

其次,顾浩词在艺术上的创新是:将磅礴的气势,高远的立意熔化在色彩缤纷的文学气息中。如《沁园春・读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的报告》:

如登崇山,似凭沧海,热血滔滔。念华夏大地,百年多难;炎黄赤子,几时稍挠?三位伟人,千古奇勋,惩恶驱寒功德高。看今朝,正潮涌浪催,遍擎红。

寥寥数语,概括了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历史。

雄文读罢欲晓,听车鸣鸡唱满城郊。对壮阔神州,万般情深;绮丽宏图,一意精雕。荣达前辈,惠及来者,重担压肩奋力挑。目过处,尽春风杨柳,光耀九霄。

短短几十个字,勾勒出了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图景。

再如《解语花・雨夜寄友》:

夜幕骤下,明灯远照,不见君在哪。(怀友的深情,一步一步推向高潮。)熏风渐紧,雁啼血,恐怕忘了捎话?急雨敲窗,润旧情,心花竞发。迅雷喧,闪电裂空,泪热何须擦!还记儿时嬉戏,对三丈垂杨,合力相拔?(冷静下来,深情回忆)携手愤读,运河畔,堆起群书成塔。斗转星移,鬓飞霜,肝胆无疤。众知己,遍及遐迩,闻鸦休惊诧!

这首词上片绘眼前景,自然引起旧日情;下片忆昔日事,同时深化今日思。情景相生,急缓交织,层层推进,突出主旨。上片首三句,“骤下”、“远照”,点明时间,刚刚入夜,“远”字引人远思。这第一层说了怀友的意思。紧接三句,为友人设想,是不是忘了?“熏风”、“啼血”既有时令的说明,由夏入秋,又包含了雷雨的前兆,显示了友情的炽热和深切。这是第二层。下面六句,借物抒情,以急雨润旧情,以迅雷催心花,闪电裂长空,怀人热泪飞,场景动人心魄。如此集中急管繁弦来写怀念友人之情,令人不能不怦然心动。这是第三层。下片(由上片的击鼓催化)转入轻声慢语,以具体的情节深化友情的内涵。下片也可分为三层意思。一是儿童时嬉戏,学水浒英雄鲁智深倒拔垂杨柳;二是少年发愤读书,堆书成塔;三是长大以后,廉正相砺,肝胆相照,坚持正道直行,不计闲言碎语。“闻鸦休惊诧”,一片诤友情怀,正是今日热切怀念的基础,也自然升华了雨夜怀友的内涵。步步深入,层层推进,形成高潮,谱成一曲雷雨激壮怀、志士怀诤友的浩歌,令人击节叹赏。

在《风入松・南通莫文隋》中,每一句开头都用“江”字,一连用了12个“江”字。如串珠缀玉,有声光闪烁,无重复之赘。这些创新之笔,使顾词情感真切、气韵流畅,充满文学美的氛围。

诗语通俗,雅俗共赏,并时现令人震撼的警句,是顾浩词的又一个重要优点。许多古典诗词文辞很美,但是所用语言深奥,用典晦涩,诗意朦胧,令人费解。结果广大群众被关在诗歌王国的大门之外。有识之士,多次呼吁现代人写诗一定要通俗。语言通俗,对于新时代新世纪的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非常重要。然而太通俗又容易流于平庸和琐碎,怎么办?顾浩同志把“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结合起来,善于活用典故,同时利用注释来补充说明。且举一例《念奴娇・骊山》:

骏马奋蹄,望征途连云,雄图动地。往事纷纷年月日,回首件件犹记。共工却敌,女娲炼石,挺身到天际。幽王玩火,一笑丢了社稷!

这几句话,讲了共工和火神祝融大战,怒触不周山的神话,女娲在骊山补天的神话,还讲了周幽王为博取宠妃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故事。这几句话既通俗,又形象,概括了典故,而把详细的说明放在注释之中。

还是秦皇大略,横扫六合,成千古一帝。然刑酷役重难为久,引大泽风起。温泉水深,华清地浅,谁解山河意?兵谏亭中,喷薄炎黄浩气!

这几句话讲了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劳,讲了秦王朝覆灭,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唐玄宗杨贵妃入住华清池,1936年的西安事变。讲了在骊山发生过的这么多丰富的历史故事,巧妙地运用历史掌故来烘托现实。

营造警句,雅俗共赏,振起全篇。顾浩的词更常常推出词雅意深的警句。如:

心系各族百姓家,情绕万水千条山。(赞)

运筹不是帷幄中,踏山山水水,村村户户。(赞小平同志)

闻天天下皆公,遵义义高千古。(赞同志)

粉身碎骨浩气在,倒海翻江雄心切。(赞红岩烈士)

志开一代新风,力树千秋正气。(雨花台)

万岁何在?全在百姓心中!(都江堰)

歌颂友情的诗句范文10

《橘颂》是屈原九章中的名篇,被誉为“咏物诗的先例”,但它不太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此诗托物言志,赞美橘树用来自比,是最能体现诗人高尚的情操和伟大抱负,是诗人独有的人格魅力及高超艺术手法的展现。

历代关于《橘颂》的旨意理解可谓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橘颂》的写作时间和写作对象上。但对于《橘颂》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这一点又都是认同的。关于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有人以橘生江南而疑为屈原晚年之作。其实,汉人明言:“江陵千树橘”,是郢中也有橘,不必限于江南。郭沫若说:《橘颂》在《九章》中体裁和情趣都不同,这可能是早期作品。另外,从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情绪可看出:此诗无悲愤消极之心情,而以昂扬向上的精神追求为主。表明屈原还未受到事实上的政治打击,还未有其被放逐以后那种犀利的语气和愤世嫉俗的精神世界,而诗以颂橘言志。橘为楚之特产,橘不逾淮又为时人所共知。篇首即为云“受命不迁,生南国兮”,充分表明屈原对故土的热恋之情。其体裁写物抒情及四言为句,异于屈赋而近于荀卿《赋篇》,故《橘颂》的写作时间应是在屈原青年时期初涉政治之时。关于本篇的写作对象,我认为是屈原将己喻为一棵橘树,咏橘之时明志。橘树生于云梦是楚国丰饶土地和灿烂文化的象征,屈原对橘树难以迁移的特色甚为钦佩,并在文中写道“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橘颂》分为上、下两章,首诗开头就咏出“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在皇天后土之间,树立一颗珍贵美好的树――橘树生来习惯于这方水土。以“嘉”字领起,进而指出其特点“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橘树从大自然所受生命,只生在南国,不迁往北方,它植根深而牢固,难以迁移,更因为他一心要长在南国,这是诗人对橘树根的描写,接下来是树冠。“绿叶素荣,纷期可喜兮,曾枝剡棘,圆果挂兮。”碧绿的叶,素白的花,层叠的枝丫,圆圆的果子聚著在树头,纷繁茂盛。“青黄杂糅,文章烂兮”,果子青黄混杂,文采照耀。“精色内白,类任道合”,橘的外表美丽,内瓢纯洁,内外皆美,好像担任道德责任的外行内性是美好的。“纷蕴宜修,而不丑兮”“纷蕴”指橘的香气。“宜修”指合宜,“而不丑”意为橘子是美而不丑的。

上章以“嘉”字领头,描写了橘外表的种种美好特征,接下来诗人进一步对它的品性作出突出的刻画。此章,结合橘树和自己来写,赞美橘树特异的好性格“独立不迁”“深固难徙”,独立的人格“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以及“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的修身之道,由此得以“秉德无私,参天地兮”,这是借咏橘自喻,抒发自己的高尚情操,以及高洁的品格,若橘,“独立不迁”“苏世独立”“闭心自慎”接下来的一段更加直露地表明了诗人对橘高洁品质的钦佩,“愿岁并谢,与长友兮”。师橘“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美丽而不陷于,枝直而有支理,喻已身梗直有理,愿师橘之洁质品格,故云“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以为修兮”。

此诗主旨明确,诗人对橘树进行了热烈的赞美和歌颂,表现了诗人独立不迁的高尚品格及对完美人格的追求。诗人不愿离弃故土深深眷恋自己的家乡,而又决不随波逐流,与世俗小人同流合污正是独立不迁的深层表达,诗人在写橘之志时以两句一意的方式,不仅将橘的特质表现出来,而且也抒发了自己的价值态度和志向。这种形式两句一意,一句叙述一句说明,更明确地展示了诗人的品格追求,比如“深固难徙”。后点明“廓其无求”,无求于他是原因。“独立不迁”之后点明“岂不可喜兮”。字里行间分明看出诗人的品格追求是“独立不迁”以及无求于他而不随波逐流。

诗人追求内质外形的美的同时,在艺术手法上也执著追求美,这一点表现在“不即不离”之上,“不离”是不离开物,咏物自然要与物切合,所以不离。“不即”即不局限于物,即借物抒怀。《橘颂》前三段既是咏橘,是不离,又是借橘自喻,是不即。末段又把橘与自己结合起来写,咏橘之时又兼自喻。另外,本诗在全诗的意境上进行了成功营造,诗人首先以洗练的笔触描绘出美好的物境,橘树从外至内的鲜明形象,枝繁叶茂,果实青黄交杂,淑离而不淫,接着又在此基础上熔铸出精神之美,完美的树成为诗人高洁品质的象征,物我融合,完美统一,形成了完美的艺术境界。

歌颂友情的诗句范文11

关键词:诗人;解读诗题;情境;诗句

一、了解诗人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我们明白“诗如其人”的道理,所以我们需要根据诗人成长背景、生平经历以及生活态度等方面从侧面来发掘其诗的主题。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诗人,使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及诗人的特点,为其充分理解诗歌打好基础。那么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对诗人作诗的风格进行介绍。比如教师在讲授诗人李白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可先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古诗《静夜思》,使学生对诗人一贯的作诗风格有初步接触,然后再将诗人的诗风带入到要学习的诗歌中,这样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从而不断深化学生对诗人、诗歌的感知。

2.对他人给诗人的评价进行介绍。比如在介绍孟浩然时,可以引用其他诗人或诗论对孟浩然的评价,孟浩然是唐朝第一个大量写山水的诗人,创作出许多不朽的诗篇。杜甫、李白等都对他的诗高度赞扬。大诗人李白在《赠孟浩然》这首诗中,毫无掩饰地赞扬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还发出“高山安可仰”的长叹。杜甫也用“清诗句句尽堪传”来称赞孟浩然。由此看来,能得到李杜高度赞扬的诗人,其诗歌必定不同凡响。

3.对诗人创作时的背景进行介绍。比如在讲到杜牧的《泊秦淮》时,教师可以首先满含感情地对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介绍,杜牧是晚唐时期的诗人,当时唐朝开始走向衰败,江山岌岌可危,但是当朝的官宦显贵却不思百姓疾苦,日夜花天酒地。杜牧在秦淮河畔观见此景,身怀正义、目光长远的他怎能不感到愤怒和悲痛,那些只知听歌女吟唱的官宦显贵们,为什么就不知道亡国之痛呢?

二、解读诗题

诗题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剖析诗歌的关键,它通常能够透露诗歌的主要内容、写作对象和场景等信息。教师在解读诗题的过程中要做到前后相顾,尽量从多个方面来分析诗歌,比如《春望》可以做如下提问:诗人杜甫于何时眺望何景?看到的景象是繁华还是荒芜?为什么会是如此景象?(诗人在春天眺望长安城——处于战乱中的唐朝首都,而由于安史之乱,当时的长安城已经被叛军占领,景象十分萧条荒芜。)

三、创设情境

诗歌的美,往往是因为其意境非常美。诗歌意境的体会往往是学生学习诗歌的重点、难点,这是因为诗歌产生的年代久远,其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思维甚至民俗、人文、社会、地理等与现代的学生相差甚远。教师要注意综合利用多种手段方法,比如散文描述法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体会诗歌的意境,品读诗歌所散发出来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让诗歌的意境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

四、理解诗句

初中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语言凝炼,音韵优美,含义深刻。诗词中常会出现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典故等,使得学生在解释词句上面临困难。教师要帮助学生准确、生动地理解诗句。比如小学第九册“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句,其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分别代表了三个境界:李白在岸上望着老友孟浩然坐船而去,随着船慢慢地远去,只能望见一片孤帆;随着船越来越远,李白连孤帆也望不见了,只隐隐约约地看见帆影;到最后连帆影也消失在了碧空里,李白只能看见默默流淌在天际的长江。这种深厚的友谊感人至深!

讲解诗句意思,注意启发学生展开想象,进入诗的意境。理解诗句只从字面去理解是不可能理解全诗的。要和诗的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让学生展开想象,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诗句。例如《游园不值》一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学生从字面上可能很难深入理解。诗人眼看着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心想园内百花齐放。在教学时教师要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墙内一定是百花争艳,一派充满生机活力的春景,让学生体会作者赞美春天的深切之情。再如《示儿》中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句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当时中原被北方国家侵占的历史背景,表达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这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五、指导朗读

这也是教学的一个重点,通过朗读教学,可以逐步培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也为学生今后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打下良好基础。指导朗读应该注意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读正确,念准确每个字的字音,把握好诗的正确节奏,把诗的节奏感读出来。古诗是非常讲究押韵的,节奏非常强,《望庐山瀑布》的正确节奏是: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绝句》的正确节奏是: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二是强调有感情地朗读,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古诗的思想感情读出来。之后,要求学生反复朗读,直到能够背诵出来。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诗歌的主题,更能引起学生的共呜,从而受到启发和情操的陶冶。

六、角色表演

角色表演使学生置身于诗人丰富的感情世界中,更能达到情感的共鸣。教师可以将学生适当分工来进行角色表演,比如导演、主演和群众演员等,安排模拟场景,通过揣摩诗人当时的表情、动作、心理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情感。

比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可以在黑板上板书:[地点]黄鹤楼。[环境]烟花三月,古筝悠悠,杨柳依依。[事件]送别友人。[对话]李、孟二人。[动作]劝酒—握手—劝慰—叮咛—告别。让两位男生戴纸糊官帽,分别扮演李白与孟浩然。然后学生可以依据所有信息进行自由创作,最后由学生评议。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还使每一个学生最大程度地理解了诗歌。

歌颂友情的诗句范文12

论文摘要:妇女的文学批评在魏晋南北朝进入了初创时期。首要表征在于从“人物藻鉴”发展为专门的文学批评,并出现了如《与妹刘氏书》等一批论著。特征之二是确立了一种明显具有女性特征的批评范式“以诗论诗,卒章见志”:东晋才女谢道韫以其形象化的批评方式深远地影响了时人及后人;早见于《诗经》的“卒章见志”在这一时期有了质的飞跃,两相结合,成为了一种时代风尚。

经历了从先秦至两汉的漫长滥殇阶段之后,妇女的文学批评在魏晋南北朝进入了初创时期,特征有二:其一,“文学批评”在“人物藻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初期带有较多的“人物藻鉴”的痕迹,后期则转向专门的“文学批评”,出现了如《与妹刘氏书》、《答程骏表上(庆国颂)令》、《答程均表上(得一颂)令》等一批论著;其二,确立了一种明显具有女性特征的批评范式——“以诗论诗,卒章见志。”

一、从“人物藻鉴”到“文学批评”

纵观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的文学批评,其中夹杂着相当多的“人物藻鉴”,更确切地说,“文学批评”就是在“人物藻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就具体发展过程来看,则大约经历了一个从“纯粹的人物藻鉴”到“在人物品评中包含对被品评者文学成就的评价”再到“专以文学批评为宗附带藻鉴人物”直至最终独立为专门的“文学批评”的过程。

汉末以降,女学渐衰,惟晋代稍隆,六朝妇女能文者多出缙绅之家,尤以两晋为最,如:晋左思妹左?薄⑿话仓杜?坏黎埂⑽勒古?李澹黄氡?彰帽?铌停涣毫跣⒋旅昧趿铈档龋唤猿鲧粕鹬?遥?痈感质芤担?⒂胁琶??藻鉴人物的风气既在社会广为流传,受父兄影响,女子也多有浸染,如:韩氏之观狐赵,钟琰之相兵儿,卫铄之赞曦之,道韫之叹王郎……眼观口赞之外,更有一些妇女干脆书之文字:左?庇小睹祥鹉冈蕖返仁?嗥?赜谙透救说脑薮牵?跎苤?小督?⑺獭贰ⅰ镀裟竿可剿獭罚?锴碛小豆?锓蛉诵蛟蕖菲渲械馁??叩笔糇?保??蟾攀堑谝晃蛔ㄊ氯宋锲菲赖呐?裕?醋髁恕冻哺富蒎?蕖贰ⅰ队菟炊??蕖贰ⅰ吨苄?踅?笤蕖返仁?嗥?薮牵?糜诟杷獭⑵兰圩怨牌??赜胁诺碌拿??K淙换?旧鲜谴拥赖碌慕嵌茸叛郏???园噫兼ニ?鳌肮?们?椤钡钠兰廴匆丫?缓笕耸幼髁宋难??馈G迦寺疥圃谄浼?嫉摹独???率?省分衅缆郯噫兼ナ彼档剑骸吧?谠鼓蕉?宦叮?乖谝盅镏?洹=?蠊箧?左??称其(班婕妤)恭让谦虚,可谓知己。”这虽然说的是人品与文品之间的关系,但显然更多是从文学的角度着眼的。

左?敝?螅???钗?忻?摹案九?寮?钡笔簟凹媚崧哿郊腋尽薄<媚崾?湫彰??渌档靡员4婺嗽谟谒?畚???酱蟛排?盒坏黎购驼判??谩4耸铝郊?凇妒浪敌掠铮?玩隆泛汀督?椋?坏黎勾?罚?杂幸焱?G罢呶?

谢遏绝重其姊,张玄常称其妹,欲以敌之。有济尼者,并游张、谢二家。人间其优劣,答曰:“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晋书》记载略有出入:

初,同郡张玄妹亦有才质,适于顾氏,玄每称之,以敌道韫。有济尼者游于二家,或问之。济尼答曰:“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

《世说》的记载中,济尼所论基本上仍属“人物藻鉴”,《晋书》则明确指出济尼所论实为“才质”,这实际上已经是后世所谓的“作者论”了。谢、张皆文学名家,王、顾二妇又俱有才名,遏、玄各称其亲,不知孰胜,在盛行人物品评的时代中,难免有好事者想弄个清楚明白。问及游于两家的济尼,高下立判:张玄妹可以算作“闺房之秀”,谢道韫却不仅为女界之雄,甚至还超出了一般的男子。“林下风气”之赞已经把她和“竹林七贤”并列了起来,可谓评价甚高。

如果说左?敝?薷?嗟厥粲凇叭宋镌寮?保?媚嶂?劭?忌婕岸员黄菲勒呶难С删偷钠兰郏??妓?拐咝煸迤蕹率系摹队朊昧跏鲜椤吩虿徽鄄豢鄣厮闶侵泄?糯?九??钤丶?囊黄?显绲奈难??雷?郏

伏见伟方所作《先君诔》,其述咏勋德,则仁风靡坠;其言情诉哀,则孝心以叙,自非挺生之才,孰能克隆聿修若斯者乎?执咏反复,触言流泪,感赖交集,悲慰并至。元方伟方,并年少而有盛才,文辞富艳,冠于此世。窃不自量,有疑一言,略陈所怀,庶备起予。先君既体弘仁义,又动则圣检;奉亲极孝,事君尽忠;行已也恭,养民也惠,可谓立德立功,示民轨仪者也。但道长祚短,时乏识真,荣位未登,高志不遂,本不标方外迹也。老庄者,绝圣去智、浑齐万物、等贵贱、忘哀乐,非经典所贵,非名教所取,何必辄引以为喻耶?可共详之。文章从评论妹妹陈?(伟方)的《祭父文》人手,先是高度赞扬刘氏诔文的文学成就,“其述咏勋德,则仁风靡坠;其言情诉哀,则孝心以叙”,发出“自非挺生之才,孰能克隆聿修若斯者乎”的感叹;然后详细描述自己“执咏反复,触言流泪,感赖交集,悲慰并至”的读后感,对诔文的情感力量作了生动刻画;最后论及父亲的生平行事“体弘仁义,又动则圣检;奉亲极孝,事君尽忠;行已也恭,养民也惠,可谓立德立功,示民轨仪者也”,指出诔文动辄以老庄为喻的特点,质疑其不合“经典”与“名教”。可谓“专以文学批评为宗附带藻鉴人物”式的“文学批评”。撇开陈氏和刘氏对老庄思想认识上的差异不论,应该说,前述三点都颇为中肯,达到了相当的理论高度。晋代妇女能有这样精彩的批评文字,实属难能可贵。

南朝妇女善辨已然不争,而北朝亦有妇人能论,北魏文成文明冯后即为代表。据《魏书》记载,冯后“性聪达,自人宫掖,粗学书计。及登尊极,省决万机……以高祖富于春秋,乃作《劝戒歌》三百余章,又作《皇诰》十八篇”。这又是一个聪敏博学的多产作家,《魏书》以其文多不载,故而散佚。冯后文论见于答程郡的两篇《令》文:

省诗表,闻之。歌颂宗祖之功德可尔,当世之言,何其过也。所箴下章,戢之不忘。(《答程骏表上(庆国颂)令》)

省表并颂十篇,闻之。鉴戒既备,良用钦?。养老乞言,其斯之谓。(《答程均表上(得一颂)令》)

在前后相趁的两篇《令》文中,冯后表达了一个观点:“颂”之为体,若用于“歌颂宗祖之功德”,则不妨尽量夸张;但如若用于“当世”,则不能太“过”。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何把握“颂”体在“颂祖”与“当世”上的分寸。冯后之前,已有批评者涉及了“颂”体,如:《荀子·儒效》以为‘《颂》之所以为至者,取事而通之也”;《诗大序》给“颂”下定义为“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陆机《文赋》分文体为十类,认为“颂”的特点是“优游以彬蔚”……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论到了“颂”这种文体的某个方面,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看法。冯后的颂论则是在“颂”体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出现了期待解决的新问题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颂”最早是用于祭祖的,有所谓“取事而通之也”、“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颂”在社会生活中的用途也越来越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颂”,如:东汉以前有周公“哲人之颂”、左丘“变体野诵”、三间“细物之颂”、秦政“矜德之颂”、惠景“述容之颂”;至东京一代则有班傅之“变为序引”,马融之“雅而似赋”,崔(瑗)蔡(邕)之“致美于序,而简约乎篇”,挚虞之“杂以风雅,而不变旨趣”;以及魏晋有所谓“末代讹体”之“杂颂”。

在这个“杂颂”盛行的时代,冯后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如何把握“颂祖”之别“当世”的分寸问题。通过回答程骏所上表《庆国颂》和《得一颂》,冯后指出,“颂”用于“颂祖”和用于“当世”是有所分别的:“美盛德之形容”的“颂”尽可“敷写似赋”、“敬慎如铭”,怎么样赞颂都不过分。但是,当其用于“当世”用于庆国时,还是应该有所收敛、言称其事,否则只会给人留下“何其过也”的不良印象。当然,如果已经“鉴戒既备”,只是“良用钦?”,那么也是可以容忍的。应该说,这一见解颇为深刻,达到了相当的理论高度。后来刘勰撰《文心雕龙·颂赞》亦称:“容德底颂,勋业垂赞。镂影摘声,文理有烂。年迹愈远,音徽如旦。降及品物,炫辞作甑。”观其论,与冯后之《令》何其相似!我们不能肯定刘勰一定受了冯后的影响,但至少可以确定这一点:对在“杂颂”时代如何把握作“颂”的分寸这一问题,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上都名不见经传的北魏文成文明冯后先于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享有盛誉的刘勰,明确地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伴随着这些专门批评论著的出现,魏晋南北朝妇女的文学批评彻底脱离了“人物藻鉴”,而呈现出自主自觉发展的欣欣向荣景象。至此,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妇女的文学批评作为一个整体已初具规模,此后则伴随着文学史和整个文学批评史而发展,并以其独有的女性视角构成了对男性批评的有力补充。

二、“以诗论诗,卒章见志”的女性批评范式的确立

从体式上看,魏晋南北朝时期妇女文学批评的重要特征在于确立了一种女性批评范式:“以诗论诗,卒章见志”。这既不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先秦诗歌中常见的“卒章见志”,也不等同于后世的“论诗诗”,而是一种以“诗”的面目出现于文末的“片言只语”式的批评。其确立大约是经过了“卒章见志”和“以诗论诗”两个独立的阶段,最后合成为一种在文学批评史上颇为独特的批评范式。

先说“以诗论诗”。

东晋“以一句诗名千古”的才女谢道韫不仅对文学有着独到的见解,还以其形象化的批评方式深远地影响了时人及后人,成为“以诗论诗,卒章见志”批评范式的一个源头。身为东晋著名文学世家谢氏集团的一员,谢道韫受家学浸染,对文学颇有领悟,并以其独树一帜的见解为后世所称道。据《世说新语,文学队《晋书·列女传》记载:

谢公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公曰:“吁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叔父安尝问:“《毛诗》何句最佳?”道韫称:“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安谓有雅人深致。

《诗经》三百篇,佳句比比皆是,谢安以命世大臣的经学视野选出了《大雅·抑)中的“吁谟定命,远猷辰告”;谢玄则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挑中了《小雅·采薇》中既是景语又是情语的千古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唯独谢道韫捡选了出自《大雅·燕民》的“作者尹吉甫对自身诗作柔和动听、清美感人风格的自赞和寄寓情怀、抚慰人心写诗目的的申述”,与叔父、兄弟的见解均不相同,足见眼光独到。谢安称赞侄女“有雅人深致”,即是对她能够窥见诗歌的作用和艺术力量的高度赞赏。所谓“雅人深致”,当即《诗序》中的“主文而谲谏”。虽然这一思想并不新鲜,但称道《诗经》中不可多得的诗论却隐隐透露出谢道韫喜好批评的嗜尚。从谢道韫生平行事来看,她是雅擅辩论的:其人伦风鉴则有“王郎之叹”;文学批评则有“《毛诗》佳句”;名理清谈则有“柳、谢之辨”、“步帐解围”等;也因此才荣膺了“聪识有才辨”的断语。

不仅喜好批评,谢道韫还擅用形象化的文字进行批评,著名者即是被后人往往视作了诗歌的“咏雪联句”。此事两见于《世说新语·言语》和《晋书·列女传》,以《世说新语》为较详: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所谓“咏絮之才”即从此出。一直以来,人们都把它视作诗歌、名之为“咏雪联句”而大加赞赏,更津津乐道于谢道韫诗才胜过谢朗;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这句诗其实也是谢道韫从女性视角出发对堂兄谢朗观察到的落雪形象所作的文学批评。因为首先,谢道韫和谢朗的差别不仅仅在于表面上的才思敏捷与否,实际上更是一个男女两性观察角度不同的问题。宋人陈善《扪虱新话》卷三曾说:“撒盐空中,此米雪也,柳絮因风起,此鹅毛雪也,然当时但以道韫之语为工。予谓《诗》云:‘相彼雨雪,先集为霰’,霰即今所谓米雪耳。乃知谢氏二句,当各有谓,固未可优劣论也。”此论经常被人忽视,其实书载“俄而雪骤”,既说“俄而”,可知曾有一段米雪时间,故谢朗所说不谬。更何况下雪时如果雪很大,雪粒下降的速度就快,从男性的观察视角来看,一般会更加注重雪下落的力度,因而出现“撒盐空中”这样的比喻丝毫不奇怪。但身为一个小女孩,谢道韫从女性注重柔美的视角所观察到的飞雪形象就有所不同:雪花一片一片地从空中落下,又被风吹起,旋转、沉浮,就像同样因为被风吹起而在空中旋转、沉浮的柳絮那样自由自在而又轻灵地飞舞,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图画啊。由飘扬的雪到飞舞的花,再到同样洁白、轻灵的柳絮,这在女性的联想空间中实在是再自然不过的一件事情。于是“未若柳絮因风起”脱口而出。《晋书》记载“安大悦”,谢安乃至以后的文学批评家对这一句如此欣赏,除了诗句本身的新奇可爱,除了谢道韫以年幼而才思如此敏捷让人不禁心生爱怜;实在也包含了这些男性对来自另一个性别眼中不同于一般男性落雪思维的飞雪形象的认同。自此以后,把“飞雪”比作“飞絮”就成为了咏雪诗中的一种经典比喻,而这种比喻最初当是来自于女性的观察和体验的。

其次,谢安、谢道韫、谢朗是在“内集”的时候遇到“雪骤下”这一事件的。作为东晋著名的一个文学世家,谢氏集团的“内集”除了具备一般亲朋好友之间互相走访、嘘寒问暖的功能;更重要的还在于互通有无、交流思想,对文学现象和文学观念自发地做出评论并加以传播,所谓“与儿女讲论文义”是也。“咏絮之才”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谢安问:“(大雪纷纷下),像什么?”这是文学大家在考较自家子弟。谢朗率尔回答:“‘在天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比喻了”,名门子弟的风范一目了然。而谢道韫从女性视角出发,对这种比喻有所不满,于是不甘示弱,立即指出“(空中撒盐)不如柳絮因风而起”。可见,谢道韫存心用“柳絮因风”的飞雪形象批评谢朗“撒盐空中”的落雪形象,“柳絮因风”不仅是一句诗中“名句”,也是一句以“诗”的面目出现的文学批评,“未若”一词的使用更加充分地表明了这一点。据此,笔者认为在形象优美的诗句之外,把“未若柳絮因风起”视作东晋才女谢道韫从女性视角出发对其堂兄谢朗观察到的落雪形象所作的文学批评似乎也颇为适宜。

再说“卒章见志”。

所谓“卒章见志”,即在文的末尾表明自己的写作动机,这在先秦诗歌中并不少见。但在妇女的文学批评中,尤其是进入了初创期的魏晋南北朝,这种“卒章见志”发生了质的飞跃,在交待写作动机之外还反映对文学本质的认识。譬如,左?本驮谄淞绞资?衬┪脖泶锪恕靶醋髂宋?耸闱椤钡墓鄣悖

乱曰:骨肉至亲,化为他人,永长辞兮!惨怆愁悲,梦想魂归,见所思兮。惊寤号眺,心不自聊,泣涟湎兮。援笔抒情,涕泪增零,诉斯诗兮!(《离思赋》)

自我去膝下,倏忽逾再期。邈邈浸弥远,拜奉将何时?披省所赐告,寻玩悼离词。仿佛想容仪,唏嘘不自持。何时当奉面,娱目于诗书。何以诉辛苦?告情于文辞。(《感离诗》)这两篇文字都写于左?比牍??螅?独胨几场肥鞘苴??鳎?陡欣胧?肥谴鹦炙肌对?谩分?鳌K淙恍醋鞅尘安灰唬??捎诙际鞘惴⒗胨贾?椋??币蚨?诹狡?煌?奈淖帜┪脖泶锪送??囊桓龉鄣悖骸霸?适闱椤薄4酉惹匦砟路蛉俗芙岢龈九?醋鞯男睦砘?啤芭?由苹场笨?迹?九?奈难Ъ拔难??谰椭饕?刈拧爸髑椤钡囊宦龇⒄梗喊噫兼ヌ逦颉凹胰朔蚋尽敝?椋?嗾迅锌?澳焉峁释痢敝?椋?撕笸瞥纭笆ト酥?椤薄5搅艘怨刈⑷氲纳??咎逦?卣鞯摹叭说淖跃酢钡氖贝???痹虿皇?币说刂苯铀担盒醋髂宋?恕笆闱椤薄

左?笔?⒏持小白湔录?尽钡呐?婪椒ǎ?肷鲜鲂坏黎埂耙允?凼?钡男蜗蠡?难??酪坏┙岷希?芸炀统晌?恢址缟校?佣?妨⒘艘恢置飨跃哂信?蕴卣鞯呐?婪妒剑骸耙允?凼??湔录?尽薄4蟾糯酉惹乜?迹?九?拖不对谑?闹杏谩白湔录?尽钡姆绞嚼捶⒈砦难Ъ?猓?┤纾何号??獭陡疱稹罚?粕街?鳌栋彩馈罚?嗾研颂尽熬?印薄??阶?弊鳌独胨肌肥?场⒌黎褂健傲?跻蚍纭保?庖患记杀涞贸墒炱鹄础;蛐碛忠蛭?蟆⑿晃牟琶??皇保?胄忝?抡?刃Х拢??蚜街址绞胶隙??唬?佣?钩闪艘恢中碌呐?婪妒健W蟆⑿煌?焙鸵院螅?庖慌?婪绞铰偶?诹??九?奈穆壑小K?怯械氖阈醋约旱男醋鞫?????姆摺⒓幕车雀星椋?纾航??籼?卦?昶蘩钍稀兜躏?猩⑽摹罚骸傲募姆哂谒拐拢?伎犊??湃弧!苯?跞崞尥踣恐?痘乘几场贰爸卷痦鸲?冻郏??胨级?匮省1寺跷锒?埔疲?巫铀贾?研?聊临翰以寄怀,怅辞鄙而增结。”

有的反思古人作诗的方法,如:晋散骑常侍傅统妻辛萧《芍药花颂》:“惟昔风人,抗兹荣华。聊用兴思,染翰作歌。”晋王劭之《春花赋》:“诗人咏以托讽,良喻美而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