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歌颂教师的名言

歌颂教师的名言

时间:2023-05-30 10:07:14

歌颂教师的名言

歌颂教师的名言范文1

欣赏《红旗颂》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作品《红旗颂》的欣赏与分析,使学生了解颂歌题材及这类题材所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受作品中赞美祖国、祝福祖国的爱国情愫。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聆听、模唱、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熟悉作品《红旗颂》的主题旋律。通过欣赏作品,感受乐曲的宏伟气势,体验乐曲的旋律、速度、力度、乐器、音色等音乐要素在作品表现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而理解作品内涵。从B乐段的聆听、分析、节奏模拟等音乐活动中,体会相同的旋律用不同的速度和力度演奏所产生的不同效果。

3、知识与技能:认识作曲家吕其明及作品《红旗颂》创作背景;分段、完整欣赏乐曲《红旗颂》及乐曲三部曲式结构。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器乐曲《红旗颂》的音乐情绪及演奏形式。

难点:学习并背唱《红旗颂》主题旋律音调。

【教材分析】

《红旗颂》这首序曲是由吕其明作于1965年春,同年5月作为“上海之春”开幕式首演。作品采用了单主题贯串发展的三部结构。曲首,小号奏出以国歌音调为素材的引子,经圆号反复,由弦乐器在C大调上奏出歌颂红旗的主题在钢琴清脆的和弦及木管闪动的音型伴和下,显得格外明澈绚丽。人们被音乐带到幸福激荡的回想之中: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主题提高大二度在D大调上又奏出,啊!千言万语用优美的旋律向着红旗倾诉吧!接着主题变体为连接部,转向G大调,以乐器交替的二声部模仿的形式引向了展开性的中间部分。连续的三连音音型,调性移动,节奏富于动力,颂歌主题变成豪壮的进行曲,这是中国人民在红旗指引下英勇战斗、昂奋向前的步伐。再现部又回到C大调,木管叠在弦乐声部之上合奏主题,在《东方红》的曲调中音乐达到高潮:歌颂祖国,歌颂伟大的党。尾声处号角又起,乐队中渗入了《国际歌》的音调:让我们高举红旗,奔向祖国的明天。

这首乐曲共有三个乐章。第一乐段:嘹亮的小号奏出了乐曲的引子,指引着革命道路前进的方向。再经圆号反复,引出弓弦乐器演奏的歌颂红旗的主题,这一主题在钢琴的伴奏下,给人以光辉热烈和庄严的深切感受,人们被音乐带到幸福激荡的回忆之中:1949年10月1日,主席站在宏伟庄严的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雄伟庄严的天安门前冉冉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主题又一次转调出现,转调后的音乐色彩显得更加明亮辉煌,仿佛是亿万人民欢腾热烈的情景。优美深情的旋律,倾注了多少英雄儿女的热血啊!红旗是革命的象征、是团结的象征、是胜利的象征。第二乐段双簧管奏出深情如歌的旋律,描写经过斗争洗礼的人们仰望五星红旗,心潮澎湃的情怀,传达出人民对红旗至深的情与爱。接着连续的三连音,使节奏富于动力,节奏紧缩,速度加快,歌颂的主题变成豪迈的进行曲,中国人民在红旗指引下英勇战斗,顽强拼搏,他们怀着必胜的信念;怀着对祖国的赤诚之心,在红旗的指引下昂首阔步地奋勇向前,这进行曲的节奏正是我们时代前进的步伐。号角又响了,红旗高高飘扬,经过斗争洗礼的人们仰望五星红旗,心潮澎湃,传达出人民对红旗至深的情与爱。第三乐段这是主题的再现部分。气势磅礴的乐曲表现了亿万人民在这历史性的时刻,尽情歌颂的情怀,人们尽情歌颂伟大的祖国,歌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这是一首深情的颂歌,这是一支气势恢弘的乐曲。红旗在迎风招展,中国人民在猎猎飞舞的红旗下满怀豪情,奋发前进。尾声的号角雄伟嘹亮,形成强有力的最高潮。乐曲气壮山河。

【教学过程】

课前创设情境:循环播放《红旗颂》主题旋律部分。

【设计意图】为本课的学习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氛围,同时又让学生提前接触主题旋律,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一、导入

听音乐片段,猜出所听歌曲的名称,并说出这一组歌曲的共同特点。

聆听《我爱你中国》、《长江之歌》、《红旗飘飘》、《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爱我中华》等音乐片段,学生猜出曲名,并归纳这一组歌曲的共同点。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歌唱祖国的歌曲竞猜导入,一为提高学习兴趣,二让学生了解本节课所学内容是和爱国、歌唱祖国相关内容的。

二、新课学习

1、基本知识简介

(1)作者简介

通过图片+教师讲解的方式是学生了解《红旗颂》作者吕其明。

(2)创作背景简介

《红旗颂》以宏伟庄严的歌唱性旋律,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第一面国旗生气的情景,表现了中国人民在五星红旗指引下,英勇顽强、奋发向上的革命气概。热情讴歌了伟大祖国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乐曲创作于1965年,同年5月献演于“上海之春”的开幕式。

【设计意图】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导入《红旗颂》作者和乐曲创作背景的简介,学生一目了然,在学习音乐之前对作品的相关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后,能帮助其更好的去分析和掌握作品。

(3)作品结构:A+B+A

2、分段欣赏

(1)欣赏并分析《红旗颂》主旋律

①给出乐曲谱例,初听乐曲主题

学生思考的问题:乐曲的节拍、力度、速度是怎样的?感受乐曲情绪。

②复听乐曲主题

学生活动:分成两组,一组打节拍,一组划指挥图示,跟随音乐活动。

③再听乐曲主题

学生跟随乐曲主题唱哼唱唱名。

【设计意图】《红旗颂》的主旋律是全曲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学生应该记住并会哼唱旋律的一部分,通过分步走,分三遍聆听加上音乐活动,打节拍、划指挥图式、唱旋律,把音乐的基本知识贯穿在活动中,使学生达到强化记忆的学习目的。

(2)聆听乐曲引子部分

通过视频观看并欣赏乐曲引子部分。

提问:乐曲开头用了哪件乐器来演奏?(小号)音乐采用了哪首歌曲的音调?(国歌)

(3)聆听乐曲第一部分

提问: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音乐情绪?音乐要素是怎样表达这种情绪的?音乐主题旋律出现了几次?

教师总结并讲解:第一部分由四个乐句组成,构成“起、承、转、合”方整性乐段。其中,每个乐句均为四个小节。第一乐句节奏密集,级进、模进相间,旋律平稳,给人以亲切、赞颂之感。第二乐句切分节奏更加鲜明,旋律稍有起伏,音域略有扩展,为形成歌曲的高潮做了铺垫。第三、四乐句开始与结尾采用了第一乐句的素材,节奏加以变化,中间旋律在高音区进行,将音乐情绪推向高潮。

(4)聆听乐曲第二部分

提问:主题旋律在本乐段中再次出现了吗?与第一乐段的演奏风格上有何区别?你还听到了那首歌曲的旋律音调?

音乐活动:学生试着随音乐,用手拍击进行曲风格节奏型或者采用走步的方式感受进行曲风格。

教师总结并讲解:第二部分旋律较激越,在全曲的最高音区进行,乐句开始在弱拍进入,与第一部分形成了对比,把歌曲推向了高潮。激昂的歌声,表达了人们对五星红旗的深厚感情。

(5)聆听乐曲第三部分

提问:主题旋律又出现了吗?你从本乐段中听到了哪些熟悉的歌曲的旋律?

教师总结并讲解:第三部分延续了弱起节奏的特点,音区有所降低,是高潮情绪的延伸,特别是结尾处衬词的加入,歌声在高音区展开,节奏拉宽,旋律舒展,使歌曲呈现明亮的色彩,给人以余音镣绕、情感未尽的印象。

(分段欣赏后教师用语言进行简单的小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分段欣赏,每次欣赏前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这样学生的欣赏不会是盲目的,针对老师给出的问题,他们会更加认真且细致的关注音乐本身。

(6)《红旗颂》的主旋律在三个不同乐段中的出现。

再次回到《红旗颂》主旋律在三个不同段落中出现的旋律,进行对比欣赏,完成下列表格。

【设计意图】前面提到《红旗颂》主旋律在整首作品中的重要地位,在分段欣赏结束后,此处运用对比欣赏的方式,让学生再一次回顾已学习的知识,达到进一步深化主旋律印象的目的。

3、完整欣赏

学生活动:学生可以跟随音乐画面,画出学生可以想象的任何画作,开放式作业,教师不对画作进行点评,只是让学生在完整欣赏音乐的同时对全曲进行创新式思维的延展和拓宽。

三、拓展

1、创编歌词:让学生分组,为主题旋律创编歌词,展示后修改,选出优秀歌词作品。

2、表现:教师钢琴伴奏《红旗颂》主旋律,学生齐唱为《红旗颂》主旋律填词的歌曲。加深对旋律的记忆。

四、评价

(一)评价方式

本课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教师评价穿插于上课环节中,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学生思考解答实现。学生自评主要表现在对教师所提问题的归纳总结解答、语言组织、以及主旋律背唱是否完整准确等方面。

(二)评价量规

1、《红旗颂》主旋律音准正确、完整背唱。

歌颂教师的名言范文2

关键词:两汉;四言诗;发展;变化

王莽之乱将汉分为西汉和东汉,虽同为刘氏天下,思想制度多有承袭,但时代有别,不同时期又自有其时代特征。西汉文坛楚风浓厚。大赋兴盛,学术方面是经学大盛,儒家经典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儒家思想在东汉之初走向极端后,统治地位开始慢慢动摇,楚风浙淡,大赋趋向衰落,抒情小赋兴起,五言诗开始涌现。学术方面反谶纬、反虚妄的思想开始活跃并渐深入。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为一种雅正诗歌,四言诗也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西汉四言诗的特点是受到《诗经》和《楚辞》等的双重影响,重在模拟,歌功颂德之诗尚未僵化。但个人情感则备受经学思想的桎梏,抒情言志之诗则不多见;东汉四言诗经历由强调颂美到诗歌创作重情求真的转变,逐渐摆脱对经学和政治的依附,歌功颂德之诗已无文采可言,但在个人情感抒发方面则出现了一些清新可曲的诗歌。本文拟就诗歌内容和语言来分析两汉四言诗的发展变化。

一、歌功颂德之诗趋向僵化

两汉歌功颂德之四言诗主要有两种:一是宗庙郊歌,如高祖时唐山夫人的《安世房中歌》十三首,武帝时《郊祀歌》中的《帝临》、《青阳》等,东平宪王刘苍《武德舞歌诗》等;二是文人的歌功颂德之诗,如译吏翻译白狼王唐蕞献歌《远夷乐德歌》、《远夷慕德歌》、《远夷怀德歌》和班固《南都赋》系诗《明堂诗》、《辟雍诗》和《灵台诗》等。这些诗主要是歌颂汉德、祥瑞及帝王功绩。但西汉和东汉此类诗歌相比较不难看出,发展到东汉这些诗从内容到语言已经僵化,试以郊祀歌为例探讨其内容及语言的变化。

西汉之初郊庙歌重在颂祖德。刘邦之姬妾唐山夫人《安世房中歌》,用于祭祀祖考:“乃立祖庙。敬明尊德”,其内容纯为儒家思想,尤侧重于孝道:“大矣孝哉”、“皇帝孝德”、“呜呼孝哉”等这样直接写“孝”的句子皆在四言篇章中,如第一章:“大孝备矣,休德昭清。高张四县,乐充官庭。芬树羽林,云景杳冥。金支秀华,庶旄翠旌。”沈德潜云:“首云大孝备矣,以下反反复复,屡称孝德,汉朝数百年家法,自此开出。累代庙号,首冠以‘孝’,有以也。”其它几首也主要是歌颂先祖“令德”、“德音孔藏”、“浚则师德”等。武帝时期司马相如等人作的《郊祀歌》主要是祀天神地祗,其中四言八首可谓是一组完整的郊祀歌。第一首《帝临》写武帝郊祀时“海内安宁,兴文偃武。后土福缊”的国家背景,其后四首《青阳》、《朱明》、《西颢》、《玄冥》分咏春、夏、秋、冬,准确地概括四时特点,歌颂万物和季节的和谐。唐山夫人和司马相如的这些诗歌不仅仅歌功颂德,还有劝诫之意,如陆侃如所云“多祝颂及教训的话”。如“承天之则。吾易久远。烛明四极”、“嘉承天和,伊乐厥福。在乐不荒。惟民之则”、“承帝之明,下民之乐。”嘲即告诫汉臣民只有顺承先祖美德,子民才会安定,国家才会统治四方,天下才会幸福安康。《安室房中歌》“我定历数,人告其心。敕身齐戒,施教申申。乃立祖庙”,有语重心长之感。“这歌格韵高严,规模简古……西汉乐章可与三代比拟的就只有这房中歌”。《郊祀歌》中对天地四时的描写意在使统治阶级顺应季节的变化、合乎神意“承神至尊”,还要“惟慕纯德。附而不骄。正心翊翊”,都有告诫之意在里面。 但到了东汉以后,此类诗歌内容则完全沦为国家的颂美之词。这和东汉之初的统治思想有关,东汉光武帝中元四年宣布图谶天下。章帝建初四年在汉宫白虎观大会经师,钦定经义,《白虎通义》即班固等人奉章帝之昭在此时期撰集而成。诗经学的神学化至此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东汉以后诗歌也重在美汉德、歌图谶,东平宪王苍进献的《武德舞歌诗》杂糅“天人感应”说以应图谶。“章明图谶。放唐之文”叫。班固《两都赋》后附四言诗三首,简直就是颂诗的翻版,索然无味。其一《明堂诗》:“于昭明堂,明堂孔阳。圣皇宗祀,穆穆煌煌。上帝宴飨,五位时序。谁其配之,世祖光武。普天率土,各以其职。猗欤缉熙,允怀多福。”表现出“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内容和虚妄之词。西汉之初的宗庙诗歌颂还透着一种警醒和劝诫,东汉则这种讽谏之意全无,都是纯粹的颂美之诗。

西汉楚文化浓厚,鲁迅《汉宫之楚声》“故在文章,则楚汉之际,诗教已熄,民间多乐楚声,刘邦以一亭长登帝位,其风遂亦披宫掖。”所以西汉郊庙之歌受楚风影响很深。其中《安世房中歌》“高祖乐楚声,故房中乐楚声也”语言不甚艰涩枯燥,“其中描写的地方,一方面雍容尔雅,不专以典重见长;一方面词句秀丽,颇有楚辞的风味”。如第一章最后四句“芬树羽林。云景杳冥。金支秀华,庶旄翠旌。”被沈德潜评为“幽光灵响,不专以典重见长”又:“《七始》、《华始》,肃倡和声。神来宴娭,庶几是听。鬻鬻音送,细齐人情。忽乘青玄,熙事备成。清思眑眑,经纬冥冥。”写音乐“清思呦呦,经纬冥冥”,极其形象的描绘了音乐的感染力量,梁启超评价云:“此歌为秦汉以来最古之乐章,格韵高严,规模简古,胎息出于三百篇,而词藻稍趋华泽,音节亦如舒曼,周汉诗歌嬗变之迹,最可考见”。《郊祀歌》写四时的语言形象生动。如写秋天:“西颢沆阳,秋气肃杀。含秀垂颖,续旧不废”;冬天:“玄冥陵阴,蛰虫盖藏。草木零落,抵冬降霜。”描写极具特征,文从字顺,旨趣了然,“体裁和气格,有点出自《诗经》的三颂,却并不袭三颂面目,有点出自楚辞的《九歌》,也不袭《九歌》面目,最少也是熔铸三颂《九歌》,别成自己的生命。”

东汉郊庙歌语言没有创新,完全模拟《诗经》。如东平王刘苍进献的郊庙歌诗《武德舞歌诗》,几乎就是《诗经·清庙》的翻版,刘苍诗对《清庙》仅做了几处改动而已,把五字句变为四言,比《清庙》更古奥庄重。“于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经·清庙》)“于穆世庙,肃雍显清。俊义翼翼,秉文之成。越序上天,骏奔来宁。建立三雍。封禅泰山。章明图谶,放唐之文。休矣惟德,罔射协同。本支百世,永保厥功。”(刘苍《武德舞歌诗》)

班固《东都赋》系诗三首流于颂语,如其二《辟雍诗》:“乃流辟雍,辟雍汤汤。圣皇莅止,造舟为梁。皤皤国老,乃父乃兄。抑抑威仪,孝友光明。于赫太上,示我汉行。洪化惟神,永观厥成”,胡应麟评价为:“太质无文”。白狼王唐蕞进献的三首诗之一:“大汉是治,与天合意。吏译平端,不从我来。闻风向化,所见奇异。多赐缯布,甘美酒食。昌乐肉飞,曲申兼备。蛮夷贫薄,无所报嗣。顾主长寿,子孙昌炽。”(《远夷乐德歌》)虽没有沾染东汉浓厚的经义谶纬之学,却又走向另一极端,诗歌直白如文,“太浅无味”,亦没有什么价值。随着东汉颂体文学的繁荣,此类诗歌以后不见有载。

二、抒情言志诗走向新生

在经学思想浓厚的西汉,诗歌主要抒发的是诗人在政治、儒家礼仪等的规范下的思想感情,而其真实的内心世界并无表露;东汉以后,随着儒家思想的日渐松动,社会的日趋黑暗,文人开始关注自身命运,四言诗逐渐摆脱经学教义的束缚及对政治的依附,成为一种可以自由抒发的诗体。

西汉韦孟的《在邹诗》、韦玄成《自劾诗》,在“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仪”的诗歌理论规范下,诗歌中透出一种依经立义的意味,个人的行为无不是以经义来约束自我。西汉孔藏《杨柳赋》写到朋友宴饮时的情景:“几筵列行。论道饮燕,流川浮觞。肴核纷杂,赋诗断章。合陈厥志,考以先王。赏恭罚慢,事有纪纲。洗觯酌樽,兕觥凄扬。饮不致醉,乐不及荒。威仪抑抑,动合典章。”赋诗要“考以先王”,喝酒时言行举止要符合典章礼仪“事有纪纲”,西汉文人之言行谨慎由此可见一斑。韦玄成的《自劾诗》很鲜明的表现了在经典约束下的自我批评和警诫。东汉之初的傅毅《迪志诗》也还透出这种意识“秩秩大猷,纪纲庶式”。正因为这种思想的影响。他们在述志时都无一例外的要叙先烈、述祖德。韦玄成《自劾诗》叙述先祖:“赫矣我祖,侯于豕韦。赐命建伯,有殷以绥。厥绩既昭,车服有常。朝宗商邑,四牡翔翔。德之令显。”和傅毅《迪志诗》:“于赫我祖,显于殷国。贰迹阿衡,克光其则。武丁兴商,伊宗皇土。爰作股肱,万邦是纪。奕世载德连我显考”,如出一辙。但傅毅在诗中表现的思想和情绪与韦孟、韦玄成相比有了很大的不同。傅毅之诗在于“将叙先烈,述祖德与励志紧密结合起来,既不同于韦孟诗中诗旨不统一和情感游移的情况,也没有韦玄成诗中畏缩的情感表现。弥漫在汉末士人心头的那种渴望通过建功立名实现个人价值的观念已初现端倪。透露出古老的四言诗体在流变中走向新生。”而且诗中有了作者自己个人意识的觉醒,不纯粹是在典章之下的呻吟:“自兹以坠,谁能革浊。清我灌溉,谁能昭因。启我童昧,……无恒自逸。徂年如流,鲜兹暇日。”已有了对时光荏苒、时月如流的感慨,使得诗歌的抒情部分有了作为个体面对无情的时间流逝而发出的真实感叹:“行迈屡税,胡能有迄。密勿朝夕,聿同始卒。”在自勉自励中不时流露出对个人生命的担忧。四言言志诗至东汉已经开始转向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世界和真实细微的文人感受,傅毅这首诗已经透露出四言诗新变的迹象。

东汉中叶以后,随着社会的日益黑暗,世风发生了变化,文人们的思想已经开始从外在的经典礼教的束缚转向对自我内心的审视,如朱穆在《崇厚论》中说:“夫道者,以天下为一,在彼犹在己也。故行违于道则愧生于心,非畏义也;事违于理则负结于意,非惮礼也。故率性而行谓之道,得其天性谓之德。德性失然后贵仁义,是以仁义起而道德迁,礼法兴而淳朴散。故道德以仁义为薄,淳朴以礼法为贼也。”其思想明显带有道家思想的色彩,已经开始趋向率性而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契机。这种思想的产生是源于礼法废弛、社会风气颓靡的现实,开始把礼义重重的外在约束点点剥落,从而转向个体内在的心性;在生活态度上即表现为重情求真的倾向,在文学上则表现在单一的以颂美为旨的文学局面向趣味化、抒情化审美新潮转变的趋势。诗开始摆脱儒家诗论较为浓重的说教传统,疏离了对《诗经》雅颂之典正诗风的机械模拟;四言诗更趋个性化、抒情化,雅俗开始相互影响渗透。传统雅正的四言诗开始冲破厚重的经学桎梏和模拟的范式,重新以生动的形象、清雅的语言、和谐的声韵来抒发真情实感,表现人生体验,具有鲜明个性的诗歌形式。这些诗歌敢于大胆表现主观爱憎,重视抒发真挚情感。蓝旭在其《东汉士风及文学》一书对两汉四言诗风格的变化概括比较全面:“颂美的沦没、讽谏的式微,是此期诗赋创作区别于东汉初、中叶的显着特征,代之而起的。一是对现实政治的激烈批判、对传统教条的叛逆精神;二是对世俗情感、日常生活情趣多方位的挖掘和体验。与此相应,汉末诗赋的风格亦突破雍容典雅、婉而多讽的模式。不平之鸣则慷概激扬,流连风物则清丽婉转而声情摇曳。”阁

四言诗摆脱了功利主义的羁绊,释放了经学的重负。重重郁积的愤怒和苦闷可以用四言来尽情宣泄,压抑许久的世俗情趣可以用四言诗来书写。东汉中期的张衡《怨诗》:“猗猗秋兰,植彼中阿。有馥其芳,有黄其葩。虽日幽深,厥美弥嘉。之子之远。我劳如何。我闻其声,载坐载起。同心离居,绝我中肠。”此诗前有小序:“秋兰,咏嘉美人也。嘉而不获。用故作是诗也。”表明了立意和主旨。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虽用《诗经》四言形式,但以秋天兰花喻幽隐的才德之士,抒发倾慕之思,又可体味到融通楚辞的意蕴。感情真挚,个性鲜明,语言清新典雅。全无以前四言诗呆板说教之病,被刘勰赞为“张衡《怨》篇,清典可味”。标志四言诗的新走向。其后的四言诗完全突破了传统的雅正诗风,这类作品比较明显的出现于文人思想趋于解放的东汉中后期,其中有抨击官场上污卑贪婪之势力小人以表明自己高沽志向的,如朱穆的《与刘伯宗绝交诗》:“北山有鸱,不沽其翼。飞不正向,寝不定息。饥则木览,饱则泥伏。饕餮贪污,臭腐是食。填肠满嗉,嗜欲无极。长鸣呼凤,谓凤无德。凤之所趋,与子异域。永从此诀,各自努力。”朱穆是东汉顺帝、桓帝间人,性刚直,居官清廉,对逐利之徒嫉恶如仇。刘伯宗曾几次投奔他为属吏,后来此人钻营为大臣,竟然派人召朱穆去拜谒。朱穆怒其“于仁义,道何其薄哉!”册而作《与刘伯宗绝交书》,并作此诗。全诗皆用比兴手法,以鸱比刘,讽刺其丑恶肮脏面目,以凤自比,以示志趣遇异,只能绝交。语言辛辣,感情激荡,图形写貌,极尽其丑。语言清新流畅,毫无典正古奥之迹。其后一脉相承充分表现冲决传统思想束缚的还有仲长统的《述志诗》(又名《见志诗》):“飞鸟遗迹,蝉蜕之壳。腾蛇弃麟,神龙丧角。至人能变,达士拔俗。乘云无辔,骋风无足。垂露成帷,张霄成幄。沆瀣当餐,九阳代烛。恒星艳珠,朝霞润玉。六合之内,恣心所欲。人事可遗,何为局促。大道虽夷,见几者寡。任意无非,适物无可。古来缭绕,委曲如琐。百虑何为,至要在我。寄愁天上,埋忧地下。叛散五经,灭弃风雅。百家杂碎,请用从火。抗志山西,游心海左。元气为舟,微风为柁。翱翔太清,纵意容冶。”这是一首言辞大胆解放,个性突出的篇章。“六合之内,恣情所欲。人事可遗,何为局促”,这是绝对的无所顾忌。他还进一步宣言,要“寄愁天上,埋忧地下,叛离五经,灭弃风雅”。作者表面上说要摒弃现实,“敖翔太清,纵意容冶”,但实质上是企图摆脱儒教桎梏的一种强烈躁动,一种奋力的呐喊。所以他说:“百虑何为,至要在我。”高度肯定了自我的主观能动性,是诗人主观精神的高度张扬。正如元·吴师道所评:“仲长统《述志诗》,允谓奇作。其日:‘叛离五经,灭弃风雅者,得罪于名教甚矣。盖已开魏晋旷达之习、玄虚之风。”仲长统的诗歌对统治两汉三百多年的儒家进行了反叛,道家思想已出露端倪。其思想之激进,汉代文人诗歌罕有其匹者。

桓帝时秦嘉《赠妇诗》一首,更是大胆打破传统,用庄重肃穆的四育体来抒发思念妻子之情:“暖暖白日,引曜西倾。啾啾鸡雀,摹飞赴楹。皎皎明月,煌煌列星。严霜凄怆,飞雪覆庭。寂寂独居,寥寥空室。飘飘帷帐,荧荧华烛。尔不是居,帷帐何施。尔不是照,华烛何为。”精心构思,反复比托,以时令景象来渲染独居空室的寂寥冷清,倾诉对爱妻的深深眷恋,真切感人,表现出对艺术追求的自觉。

总而言之,西汉抒情言志之诗从西汉走向东汉末年,则不再是儒家经典束缚中的模拟之作。虽然数量不多,也没有形成一种潮流,但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两汉文人对四言诗认识上的变化。四言诗完成了一个蜕变的过程,不再背负厚重的经学和政治思想,从高雅的庙堂和政治文学走向了文人的日常生活及私人情感世界,为建安文人四盲诗创作的辉煌扫清了一切的障碍。

三、称誊人品才学之诗的兴起

东汉中叶以后,国家政权渐为外戚、宦官及其党羽所把持,出现了外戚、宦官互相倾轧、轮掌朝政的局面,社会日趋黑暗,人们朝不保夕,尤其党锢之祸后,文人多避祸自保,两汉经学学风也有了很大差异,章句之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永元十四年徐防的上疏中即已提到:“伏见太学试博士弟子,皆以意说,不修加法”。“今不依章句,妄生穿凿,以遵师为非义,意说为得理。”武帝之后,动辄说经至上百万的情形已不可见;西汉“说圣人之经,解贤者之传,义理广博,无不实见。故在官为常位,位最尊者为博士。门徒聚众,招会千里,身虽死亡,学传于后”的局面在东汉中期以后很难见到。《后汉纪·殇帝》中尚敏上殇帝疏中可见:“自顷以来,五经颇废,后进之士,趣于文俗,宿儒旧学,无与传业,士俗吏繁炽,儒生寡少。其在京师,不无经学,竞于人事,争于货贿,太学之中,不闻谈论之声;纵横之下,不睹讲学之士。”这一时期经学家法废弛不举,经生更多的以交游为业,人物品评之风盛行。出现了一些称誉人品才学之诗,这些诗主要有两类,一是直接赞美对方:“搞藻扬晖,如山如云。世有令闻,以迄于今”(应季先《美严王思诗》)“乘彼西汉,潭潭其渊。君子恺悌,作民二亲。没世遗爱,式镜后人。”(刘珍《赞贾逵诗》)嗣另一类是文人在交往应答诗中的称誉和赞美:“斌斌硕人,贻我以文。辱此休辞,非余所希。敢不酬答,赋诵以归。”嗍(蔡邕《答卜元嗣诗》)以诗相赠并称誉对方的诗歌传统在《诗经》时代已经出现,《诗经·菘高》:“吉甫作颂,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诗主要赞美申伯美德:“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但这时期的赠诗主要适用于政治外交场合,是站在国家立场上对对方的称誉。而东汉以后出现的此类诗则纯粹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应答:“甘罗十二,杨乌九龄。昔有二子,今则桓生。参差等踪,异世齐名。”(《客示桓麟诗》)“邈矣甘罗。超等绝伦。伊彼阳乌,命世称贤。嗟于蠢弱,殊才伟年。仰惭二子,俯愧过言。”(桓麟《答客诗》)

歌颂教师的名言范文3

王佑贵这个名字,也许人们并不熟悉,但一曲《春天的故事》,却传遍了五湖四海,响彻了中华大地。作为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的主题歌,它曾在亿万观众挥泪之际响起,让人心灵震颤,长久思忆。它的曲作者就是王佑贵。

王佑贵作曲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我属于中国》、《中国兵》、《多情东江水》、《足迹》、《黄河小浪底》、《桃花依旧笑春风》等音乐作品也家喻户晓,广为流传。他的作品,被评价为“描绘了、浓缩了一个多彩的时代,真诚地用音乐倾诉着对人民的热爱”。1997年,才艺、人品俱佳的王佑贵被中国文联授予“德艺双馨百佳艺术家”称号。

日前,笔者在北京“深圳大厦”巧遇王佑贵老师,和他侃起了往昔的岁月。这个湖南农民的儿子,他的故事和他的为人一样,是那么朴素而憨厚,那么风趣而幽默。他的眼镜后面,闪烁着的是一种动人的智慧之光。

“母亲赐给我音乐的灵魂”

“实际上,我是在母亲的歌声中长大的。母亲不仅生了我,更在我心里播下了一颗音乐的种子,赐给我音乐的灵魂。”王佑贵的话语里,充满着对母亲的感激和崇敬。

王佑贵出生在湖南郴州宜章县迳口村。母亲是一位爱唱歌的客家妈妈。襁褓中的王佑贵最先听到的是母亲的摇篮曲。无论是在河边洗衣、在菜园浇水,还是在厨房做饭、在堂屋门口纳鞋底,母亲都不停地吟唱,一支接着一支。母亲的歌,有的欢快跳跃,有的哀怨忧伤,有的轻盈飘逸如柳絮飞舞,有的激情澎湃似山洪奔腾。童年时代的王佑贵,就是从母亲的歌声里分辨出情感色彩的。

母亲不仅教会了王佑贵唱歌,更教会了他如何做人。王佑贵至今还记得母亲的名言:“少时不努力,长大没出息;让别人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多给别人搭台,才是大将胸怀……”在母亲的教导下,王佑贵养成了进取向上、宽容豁达、乐观开朗的性格。

他饱含深情地说,没有母亲,就没有他今天的一切。

2007年5月15日,王佑贵耗时十年打造的作品《相逢皆是客――大路之子》客家组歌交响音乐会在深圳首演,引起了巨大轰动。

当被问及这组客家组歌的创作动力是什么,王佑贵回答说,“是我对客家文化特有的情结。小时候我每年都会跟母亲去几次客家地区。在母亲身上,我看到了客家女性的伟大:勤俭、吃苦耐劳、智慧。在我心目中,客家女性是最值得颂扬的。组歌的主题就是歌颂客家女性。另外,我母亲在当地是一个刘三姐式的歌仙,我的创作源泉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她。这次的作品也是献给母亲的礼物,是对她深厚母爱的报答。”

凭一根竹笛闯进音乐之门

“我是凭着一根竹笛闯进音乐之门的。”王佑贵平静地告诉笔者。

学校离家有30里的山路。路上休息时,王佑贵就拿出竹笛吹母亲唱过的歌。几年下来,他练就了一手娴熟的吹笛技艺。

15岁那年,初中毕业的王佑贵正赶上县文工团招生。他凭着那支自制的竹笛,吹得招考老师眉开眼笑,从此成了县文工团的专业演奏员。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王佑贵又回到了生养他的秀水河边那个小山村,竹笛便成了他的好伙伴。耕作之余,他总要到秀水河边坐在石块上吹几曲。

“一天,县城的朋友告诉我,湖南师范大学的周家澧老师来了,要在全省招民族吹管乐学生。等我赶到县城时,周老师却离开宜章到郴州市去了。于是,我一路追到郴州师专,找到了周老师。周老师听了我的竹笛演奏后,特准我参加文化考试。我就这样成了湖南师大艺术系的学生。”王佑贵告诉记者,“如果那次没有追上周老师,我就进不了湖南师大了。”

上大学后,王佑贵如鱼得水,勤奋学习,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做了大学教师之后,他又先后到武汉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央音乐学院进修,不断地积累和丰富自己。

1989年,年近40的王佑贵,带着一种冒险精神,踏入了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

深圳这弹丸之地,云集了数十万名下海者。王佑贵初闯深圳,饱尝了人间酸苦。正当窘迫之时,一家公司找他编一台文艺晚会,他爽快答应并顺利完成,获得了第一笔报酬。接着,他担任了深圳艺术节音乐设计,这是一个难逢的机遇。他抓住了这个机遇,成功地编出了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他被聘为深圳企业家艺术团总监,月薪5000元。他终于“苦”出了一点名堂。

经过两年的奋斗,王佑贵买下了一台钢琴。他可以静静地坐在琴凳上,梳理千头万绪。写一首歌吧!写什么呢?他,一个山里孩子,真正让他懂得山外有山的是老师,是老师教他识字,教他做人,就写一首歌颂老师的歌吧。于是,一首《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写出来了。在199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经宋祖英一唱而传遍大江南北。王佑贵曾收到过近千封人民教师的来信。一对教师夫妻在信中写道,他们是相抱痛哭着听完这首歌的。他们本已到海南,不打算再在山区教书了,但听了这首歌,他们又踏上了重返教坛的路程。

《春天的故事》改变了颂歌的创作模式

“是什么灵感,竟让您把《春天的故事》这样一首颂歌写得那么优雅,那么委婉,那么抒情而又动人?”面对笔者的提问,王佑贵娓娓道来:

“这首曲子是我1994年在深圳创作的。这是有感而发的曲子。改革开放后,我们看到希望,这希望是邓小平出来主持工作带来的。邓小平数次来南方视察都是在春天,词作者因此用《春天的故事》命名。谱曲时我下了一番功夫,但总觉得哪里不对。那天当我睡到凌晨3点多钟的时候,突然想起戏曲中表现大人物的场面,都有个鸣锣开道的氛围,何况是一个那么伟大的人物?我赶快跑到楼下去把钢琴打开,加上了‘春天的故事’合唱段,而且还将南方的秀美与北方的粗犷糅合起来。”可以说,王佑贵完全是在用满腔热情和一片诚挚来创作这一首世纪音乐精品。

几经锤炼,《春天的故事》终于诞生了,感人肺腑的歌词,亲切舒缓的旋律,既表现出群众对领袖的衷心拥戴,也表现出领袖的个人魅力。

1994年10月,这部由孟欣策划,张国立导演的音乐电视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一炮而红,12月又在中央电视台第二届音乐电视大赛中荣获金奖,一时间在大江南北到处传唱。后来,这首歌成为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主题歌,获得了1995年“五个一工程奖”、1996年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和“20世纪90年代最受群众欢迎的影视歌曲金奖”等奖项,成为获得国家奖项最多的“金曲”之一。

正像歌中所唱的那样:“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这首歌曲传遍了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成为真正代表中国人心声、记录了一个时代风采的歌曲,王佑贵的名字也因此载入了中国音乐的史册。

《春天的故事》改变了多少年来中国颂歌的创作模式,为什么王佑贵能做出这么大的改变?

歌颂教师的名言范文4

【关键词】中职;古诗词;兴趣;情感

一、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文选入的古诗词年代久远,有着时代的烙印,今人与古人之间横着一道鸿沟。要深入理解这些作品,对中职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必须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

1.通过诵读激发兴趣。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语言凝练,富有节奏感、音乐感,基本上都可以配乐吟唱。要读出古诗词的音韵美,必须注重朗读技巧,将诵读教学贯穿于教学始终。开始可以听录音或者由教师范读,然后学生齐读,读准字音;学生自主讨论,对难以理解的教师给以点拨,弄清楚整首诗的大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出诗词节拍,然后让学生按节奏朗读,体会古诗词的节奏与韵味。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声情并茂的诵读,从中获得艺术享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歌曲激发兴趣。古诗词大都可以配乐而唱,一些歌曲中也采用有名的古诗词为词,如王菲的《天上人间》,配上现代音乐,成为富有时代气息的歌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贴近。我们在学习这些诗词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听听这些歌,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喜欢流行歌曲,在不知不觉中就背下了这些诗词,并乐在其中。

3.通过观摩激发兴趣。古诗词大都是古人有感而发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带学生浏览刻有古诗词名句的景点,让学生仔细观摩并评论诗词。多媒体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能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通过举办诗歌朗诵会激发兴趣。中职生喜欢参与活动,教师要结合学生兴趣特点,多举办诗歌朗诵会等活动,可以让学生自行选择诗歌,制作成幻灯片,并自行配乐,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和音乐伴奏,容易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情感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即是说读诗时要尽量还原出诗人创作时的情感状态,这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达到深入理解古诗词的目的。由此可以看出情感的重要性。

1.通过爱国诗歌体验情感。古诗词中有很多流传千古的爱国诗篇,中职语文教材中节选了大量的爱国诗歌。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其誓死报国的精神;王昌龄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表现了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概;陆游的《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体现了其壮志未酬的情怀……都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与精忠报国的豪情壮志。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爱国精神,引导学生在诵读这样的诗篇中感受古人炽热的爱国情怀,学生也易于接受,这些感人至深的诗作也会激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通过表现亲情的诗歌体验情感。亲情是人世间最稳定的感情,是人间的至情。古诗中有很多表现亲情的诗句,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用平实的语言歌颂了伟大的母爱,引起无数读者的共鸣,成为脍炙人口的诗句。这样不仅能感染学生情感,还能引起情感共鸣,让学生体会到人间真情的可贵,树立正确的亲情观。

3.通过表现友情的诗歌体验情感。友情是朋友间真挚的情感,是弥足珍贵的。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都寄托了诗人对挚友的美好祝福与不忍分离的心情。诵读这样的诗篇,学生能感受到古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4.通过歌颂爱情的诗歌体验情感。爱情是古诗词中的永恒主题,中职语文教材中节选了大量的爱情诗。苏轼的《江城子》中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秦观的《鹊桥仙》中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等,这都是对真挚爱情的歌颂,是人间真情的自然流露,让人读起来淋漓尽致并深受感染。

5.通过表现人道主义精神的诗歌体验情感。古诗词中有大量的反映人民疾苦,关心百姓命运的诗篇,如白居易的《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表现了下层人民的悲惨遭遇,体现了诗人对弱者的同情;姜夔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注。诵读这样的诗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体验古人的情感,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中职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学好古诗词的方法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激发兴趣,体验情感是比较注重的方法,学生在感兴趣的基础上积极投入学习,在体验情感中达到情感共鸣,从而领悟古诗词意蕴。

参考文献:

歌颂教师的名言范文5

1

为落实党发[20--]5号文件精神,开展好“唱红歌,颂党恩,抒情怀,强素质”主题教育。特作如下安排:

一、活动的主题:唱红歌,颂党恩,抒情怀,强素质

二、活动的时间:20--年3月至7月

三、活动的对象:辖区中小学全体师生

四、活动目的和意义:

唱红色经典歌曲,是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发扬优良革命传统的需要,是建设先进文化、弘扬时代主旋律的需要。是推动XX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活动的组织机构:

顾问: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六、活动的形式:

1、各中小学以班级为单位,利用音乐课、自习课等时间开展班级学唱、传唱红歌活动;学校团委和少先队大队结合主题班队会、晨会、升旗仪式、读报时间、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精心组织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及比赛。

2、组织辖区各学校开展唱红歌比赛活动。

①比赛时间:20--年5月13日下午(遇雨延期)。

②参赛对象:辖区全体教师和中小学生。

③节目要求:各小学以校为单位组织一个节目,参赛人数20人以上;中学以班为单位各组织全体学生参加。

④节目内容:从《XX市教育系统红色经典歌曲传唱活动推荐歌曲曲目》选定。

⑤演唱要求:演唱时间要求3至6分钟,合唱要有指挥,着装统一,道具及伴奏带自备。

⑥奖项设置:学生节目设一等将4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6个;奖金分别为100元、80元、60元。教师节目不设奖。

3、参加十一中组织的唱红歌比赛,学生和教师各出一个节目;同时组织10名左右的教师参加十一中组建的唱红歌合唱团,出席XX市的唱红歌比赛。

4、由XX中学团委开展辖区中小学学生“唱红歌,颂党恩,抒情怀,强素质”的主题征文活动,中学每班不少于3至5篇,小学每校在5篇以上。于20--年6月15日前交党支部办公室

七、活动的要求:

①要求各校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可行的活动实施方案,并有专人具体负责组织活动,督促检查主题教育的开展情况。

②学校要通过校园网络、XX教育信息网等形式进广泛宣传此次红歌传唱活动,营造活动氛围。

③要求各学校每天利用朝读、夕会时间组织学生学唱红歌时间在10分钟以上,唱红歌曲目不少于2首(推荐红歌曲目见附件)。

④要求各学校将活动图文资料上传到XX教育信息网“创新争优活动专题”的“红歌会活动”栏目中上。

唱红歌活动的设计方案2篇2

一、活动宗旨:

为隆重纪念党的

100

周年华诞,热情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提升教师的朗诵水平和语言素养,展示全体教师了解党、热爱党、心向党,以高尚的师德、扎实的工作作风、优秀工作业绩向党的生日献礼。

根据_区开展纪念建党

100

周年主题教育相关文件精神,特决定组织开展_小学教师红色经典诵读大赛。

二、活动主题:重温红色经典,共抒爱国情怀

三、活动时间、地点:5

21

日于郊外

四、活动评委:

五、参加对象:全校教师

六、具体要求:

1、朗诵篇目:学校统一内容,个人赛前抽签决定具体朗诵篇目。

2、表现形式:形式不限,结合情境表演进行,以增强朗诵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参赛顺序:抽签决定出场顺序。

七、奖项设置:比赛将评出奖一名、优秀奖

歌颂教师的名言范文6

2013年12月8日夜,我接到了红线女学生杏子的微信:“红老师走了。”“走了?去哪了?”我实在是不愿意往那方面想,但是事实却如此无情,红线女已经去往天国的艺术之宫了!无语凝噎,只有悲痛!可就在半年前我还拜见了她老人家的,当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红线女有着怎样的传奇?也许对于北方人来说不是那么熟悉,但在岭南地区,她的名字几乎妇孺皆知。红线女本名叫邝健廉,因少时对唐代侠盗故事《红线盗盒》深深着迷,改艺名为“红线女”。她在粤剧界以“红腔”独树一帜,是红派艺术的开创者。粤剧因红线女而被同志誉为 “南国红豆”。人们常说,红线女得天独厚却刻苦努力,对于艺术创作肯动心思。她潜心学习、研究粤剧老前辈的表演艺术,又善于从国内多个剧种如京剧、昆曲等优秀艺术传统中吸取营养,更敢于参考西洋歌唱技巧中的可用优点,以我为主,来丰富发展自己的粤剧表演。红线女从艺70多年来,拍过90多部电影,演过近百个粤剧剧目,她所塑造的角色,惟妙惟肖,各具个性,从动作、表情到声腔,都根据人物的发展、变化而富于不同的风貌。如《搜书院》中敢于追求的婢女翠莲;《关汉卿》中敢于对抗权贵的色艺双全、侠肝义胆的珠帘秀;《三娘教子》中的贤淑女子三娘;《蔡文姬》中饱经风霜、深有卓见的蔡文姬……这些女子的年龄、出身、性格、遭遇各不相同,红线女深埋角色之中,投情特深。许多“红腔”名曲,《荔枝颂》《珠江礼赞》《昭君出塞》被视为经典,广为传唱。我尤爱她的《荔枝颂》,因其将岭南文化与时代旋律巧妙融合,可谓是与时俱进了。荔枝是古今中外驰名的岭南佳果,以粤曲去颂唱“南国荔枝”,寓意新中国建设得如火如荼,激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我最初知道红线女还是在中国戏曲学院上学时,那时她首创用卡通形式演绎粤剧传统剧目《刁蛮公主戆驸马》,以后数年,在编剧班遇到了杏子,他是红线女的学生,曾在红线女艺术中心工作,从他的只言片语里了解一点红线女的传奇。前年,在全国少儿曲艺大赛上有位来自东莞的五岁小姑娘,她参赛的曲目则是红线女的《卖荔枝》。我对于《卖荔枝》相当中意,听说她曾受过红线女的亲切指点。2013年夏,我得到一个去广东学习的机会,还刻苦学唱了红线女的代表作《荔枝颂》,此曲好听但唱好不容易,但旋律已经深刻在脑海里了。我在学唱时有个朦胧的念头:如果能在广州见到红线女,亲耳聆听她讲述关于创作《荔枝颂》的故事就好了。学习结束后我决定在广州及其周边城市多盘桓几日,看看东莞的古镇及当地私伙局的演出情况,然后寻觅十三行街的遗迹,参观西关大屋,尝尝广州美食。然而光怪陆离的都市风情并不能吸引我,如何让自己在广州的几日过得不平凡而又有意义?我想听听设在酒楼茶肆中的民间粤剧团的粤曲演唱,由粤曲想到了《荔枝颂》,自然就想到了粤剧名家红线女,这是她的代表作嘛!想见这位传奇的老人家的念头变得清晰而又明朗。

杏子同学热情地支持了我的愿望,在去拜见红线女的路上,怀着似乎从来没有过的忐忑心情,也可以说带着渴望,不过与希冀看一出著名舞台剧演出的渴望并不一样。她是深尝世间味、细探艺术宫、有着传奇人生经历的大师级人物,她的态度该会怎样,她的言语该会怎样,实在难以揣测。心里带着渴望、揣着恍惚,走进红线女艺术中心,被杏子同学导引着穿过挂有红线女艺术照片的大厅,来到一个大厅。有些人在那里,像是有什么活动。我便躲在一边,但还是被叫到人群中,并被推出。经过介绍才知,原来是佛山电台戏曲频道的主持人带领红线女的戏迷们来为她献旗,这位主持人的妈妈跟我说,她是红线女的忠实戏迷,红线女的很多唱段她都会唱,虽然家在佛山,但只要有红线女的演出,她都会前来广州观看的。我们还没说完话,随后我又被拉走,七拐八拐地就直接到了一个小会议室。但见会议桌的尽头,坐着大师级人物红线女,满头漂亮夺目的白色卷发,黑色框架眼镜,眸子放出晶莹的光,一件熨贴的淡粉色衬衣与皑皑白发相衬,显得优雅而有品位。只是我们来时未提前说明,她有些惊讶,但在杏子的介绍下,迎向我的是一张带笑的容颜。随即她让我坐在她的侧边。桌上摆着两个话筒,工作人员把话筒摆在了我和红线女的面前,杏子解释道,老师的耳朵不太听得清。她问我来广州几天了,我便如实相告,是来参加学习的,在广东已经半月有余了。她说话时不时地咳嗽,手里的水杯似乎提醒了她什么,她站起身径直走到门外喊着“棒棒、棒棒、倒茶!有人吗?棒棒!”马上,随着她进来的是中心副书记,她给我们倒茶。我有些疑惑,她叫棒棒吗?还是先存疑,抓紧时间请教红线女《荔枝颂》的问题。

红线女告诉我,《荔枝颂》是1956年创作完成的,1957年她正在上海拍电影,接到通知,要她在规定的日子赶到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音乐周”。她来到北京发现有那么多的音乐天才!数量最大的分为三类,一类是民歌,一类是曲艺,再一类是戏曲。四川清音她从来没听过,这一次才大开眼界。还有一首《五哥放羊》的民歌,多少年后还在心头回荡。她自己演唱了粤剧《昭君出塞》主题曲,大受欢迎,连自己穿的白旗袍也特别醒目。随后回到上海,听说举办这次“音乐周”的目的是选拔参加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的选手,她被选上了。领导通知她准备两个“加演节目”,要短一点的。她选了两个,一个是红娘在粤剧《拷红》中对老夫人唱的一段,不过不是唱粤剧,而是运用广东音乐“娱乐升平”的曲调进行演唱,因为唱词变了,音乐也要相应作些变化。同时不穿戏装,舞台上也不出现崔夫人。再一个,创作了小调《卖荔枝》,清新活泼,表现了小姑娘卖荔枝的南国风情。红线女准备了这两个,经过研究,觉得《卖荔枝》更好一点,就把《拷红》作为预备节目。1957年6月到北京集训,选手们住在宣武区的北纬旅馆。到莫斯科当评委的有两位,一位是京剧大师程砚秋,一位是美声唱法的权威喻宜萱。来审查节目,看到红线女穿旗袍,通过程砚秋转达了自己的意见,是否穿戏装更合适?她觉得穿戏装唱《卖荔枝》很别扭,穿旗袍较合适,而且旗袍是中国妇女的礼服,在世界上更有特点。总理听了点点头,于是红线女依然穿旗袍演出。去莫斯科前,还召开会议,问大家估计能得什么奖?要大家讨论,有什么想法就提出来。对此,红线女没有一丁点的思想负担,认为只要自己尽力,拿到什么是什么。在去往莫斯科的列车上,红线女向喻宜萱学了《在那遥远的地方》和《康定情歌》。跑到程砚秋的车厢请教他戏曲的水袖,还学了一段《春闺梦》。当她唱给别人听时,人家说她唱的是“粤味京剧”。到了莫斯科,歌咏比赛开始了,评委20多人,集体坐在一个大房间的一侧,表演者依次上去,演完了就退回来。红线女觉得提不起精神,她发现了一个巨大缺憾:竟然没有观众!宣布该红线女演唱,她先唱了《昭君出塞》,随后加演了一曲《卖荔枝》,一位外国评奖委员禁不住发出惊叹:想不到这位瘦弱的姑娘,气息这样深厚、高低音操纵得自然。最终,红线女的《昭君出塞》获得了金奖。她身着一身漂亮的“唐装”参加颁奖仪式,这身唐装使她犹如一颗启明星一样熠熠生辉……

我又提及《卖荔枝》为何改为《荔枝颂》,曲词开头和结尾原为:“卖荔枝,身外是张花红被……卖荔枝”,但后来曲目名称和唱词都去掉了“卖”字。红线女笑着说:“卖荔枝,只是街头小贩叫卖荔枝,夸自己卖的荔枝;去掉卖字,则是歌颂荔枝,提升了格调。”我又问及:“发现您在自己的代表作中最常唱的还是《荔枝颂》,这是为什么?”红线女说:“《荔枝颂》在代表作中,是最轻松明快的,平时常常唱。”在和红线女谈及《荔枝颂》的作词作曲者陈冠卿时,她说,《荔枝颂》是在不断地改进完善,这个过程中,是演唱的人和作者一起创作的。陈冠卿是著名粤剧编剧和作曲家,他精通音律,能弹会唱。《荔枝颂》是他将粤剧的牌子、小曲和梆子板腔加以改造并相互穿插转换,使整支曲子一气呵成,跌宕有致,遂成为天下名曲。因为红线女在艺术上肯动心思,1980年重录卡带,她和陈冠卿一起,一字一句,一音一顿,对《荔枝颂》作了认真地修改,当时不少听众都说《荔枝颂》听起来比二十年前更完美了。我想,一部名作的表演者和创作者是合二为一、缺一不可的,正如戏曲界齐如山之于梅兰芳,陈墨香之于荀慧生;曲艺界庄荫棠之于刘宝全!

夏日的午前时光在恬然的谈话中流过,有难言的美。工作人员的电话打断了我们的谈话,是佛山电台的听众们来见红老师。红线女跟佛山戏迷见面会的时间到了,现在该到外面的大厅见他们了。红线女裹紧了身上的淡粉色格子披肩,拔脚就走,我有些惊呀她步履的轻盈,这是健康的象征啊!后来方知她的腿已经因肌肉萎缩而变得很纤细了。惭愧,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却落在她的身后,我在她的身后这样想――她的行止笑语,真所谓纯任自然。杏子同学催促我:“走啊,去看看红老师和戏迷见面的场面,顺便拍拍照片作资料吧。”红老师被佛山热情的戏迷包围了,她竟然有这么多的戏迷,而且不乏年轻人。他们把一面写有“佛山电台,粤韵・知音俱乐部”的旗帜展开和她合影。

红线女问我:“哪天走啊?”“明天。”“还来吗?”“想来!”红线女在笔记本上认真记下今天的日期,还有我的名字,记下我的手机号后,她认真地数了数,共11个数字,才放心了。我问红线女:“中心有叫棒棒的吗?”她说:“没有啊。”我说:“您刚才喊一个叫棒棒的人倒水呢。”她笑说:“那是我练声呢,随时随地都要练的。”像她这样艺术与生活、生活与艺术紧密结合一起,究竟到达了怎样的一种境界?然而欢乐的人不自觉欢乐,哀伤的当时也不能描状哀伤,境界又岂是说得出的。我从侧面看红线女如雪的白发及眼边细密的皱纹,出神久之。

至今我的耳畔常常萦绕着红线女的《荔枝颂》:“身外是张花红被,轻纱薄锦玉人儿,入口甘美,齿颊留香世上稀!甚么啊,可是弄把戏,请尝个新,我告诉你这是岭南佳果靓荔枝,果中之王人皆合意……”我和红线女如同生活在两个世界,如我没有她对于粤剧艺术的那种犹如清教徒对于宗教的感情与信念,她那样的纯任自然的笑语背后是对于艺术的严谨与自律,这样的生活我可能不愿从之,但人本来应如红线女那样需要严谨与自律,否则浮漂浪荡,岂不像无桨之舟?见到了红线女,如果说让我思索到什么的话,那可能就是自己该怎样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怎样去达到自己的理想之境!由此,写成此文来感谢老人家给予我的启发和力量。红老师,天国里依然有舞榭歌台、红船戏棚、八合会馆、鼓板锣声吧?您唱的动听婉转的粤剧唱段在那里也将流传!

歌颂教师的名言范文7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交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讲,从一种语言中,可以了解到另一种文化。“跨文化是指具有两种及其以上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可以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而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它凝聚了一个民族语言的博大精深,而诗歌的语言更是思想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是深厚文化的蕴含,通过诗歌我们可以看出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进而帮助我们理解两种文化。所以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了解并把握西方国家的文化、价值观等,有助于消除文化差异导致的交际障碍,从而保证交际顺利进行。

一、《西风颂》中由于中西所处地域的不同带来的文化差异

许多对待人生保持乐观态度的中国人,在遇到挫折困难时都会引用一段著名诗句用以自勉:“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但是,真正知道它出自英国诗人雪莱的诗歌《西风颂》(Odeto the West Wind)中的人,估计就不是很多了;而通过雪莱了解到英国人眼中的西风是什么样子,从而明白他们为什么要歌颂西风的人,也许就更少了。

不同的民族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也给表示自然环境的词汇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因为所处的地域不同,相应地就形成了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不同又会引起文化上的个性和差异,从而形成一些独特的文化概念。这些文化差异都能在诗歌语言中体现出来,对英汉翻译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中国是东临大海,西部为高山,所以在中国,“东风”是“春天的风”,“西风”却是寒冷凛冽的。但是英国的地理环境与中国正好相反,英国西边是大西洋,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所以西风在英国人心中是温暖宜人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是对西风的讴歌:“It‘sawarmwind,the west wind,fullofbird’scries”(那是温暖的风,温暖的西风,伴随着百鸟欢唱),“WildSpirit,whichart moving everywhere;Destroy erand Preserver”(狂野的精灵,你是破坏者,又是保存者)。在交流中要充分理解这些地理位置的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中国著名诗人南唐后主李煜的名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提到的“东风”与《西风颂》中的西风都代表着冬天的信使,预示着冬天的即将来临,尽管两首诗在氛围、精神等方面上是决然相反的。

二、历史背景差异下的跨文化交流

与地理环境一样,中西文化的历史背景也会反映在语言中。在英语中,与Dutch有关的词语往往都带有贬义。如Dutchact(自杀),Dutchcourage(酒后之勇),I got mad and I talk like a Dutch Llncle.(我勃然大怒,于是就严厉地训人),If it is the fact,I’m a Dutch man(如果这是事实,我就不是人)。这是因为在l7世纪初,英国和荷兰曾经激烈交战二十多年,使英国大伤元气,所以英国民众普遍对荷兰人恨之入骨。这样的历史背景,使英语带有了民族性,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些英文的真正含义了。

《西风颂》是雪莱“三大颂”诗歌中的一首,写于1819年,当时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和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其中,意大利和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方兴未艾,雪莱的《西风颂》发表不久,这两个国家也先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武装起义。《西风颂》具体的写作背景是在一个秋日的午后,诗人雪莱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近郊的树林里漫步。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到了傍晚,暴风雨夹带着冰雹雷电倾盆而下,荡涤着大地,震撼着人间。听着大自然威武雄壮的交响乐,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他奋笔疾书,谱写了不朽的抒情短诗《西风颂》。在当时那个动荡的年代,欧洲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革命形势,雪莱为之鼓舞,为之振奋,诗人胸中沸腾着炽热的革命激情。就是在这样一场暴风骤雨的自然景象的触发下,作者那种难以抑制的革命激情立刻冲出胸膛,一泻千里,化作激昂慷慨的歌唱。所以诗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这里的“西风”是一种革命的象征,她象征着一种伟大的宇宙的精神和力量,一种打破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伟大的精神,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骄傲、桀骜不驯的灵魂”的自白,作者不仅充满渴望,还以西风自喻,借助自然的精灵让自己的生命与鼓荡的西风相呼相应,用气势恢宏的篇章唱出了生命的旋律和心灵的狂舞,表达了自己对新生活的信念和对旧世界战斗到底的决心。

这样看来,在品读英语诗歌之前不了解这个文化背景而想直接走进和了解西方的语言,就像一个外国人撇开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去学习汉语,只能是一知半解,生吞活剥了。历史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更是无所不在。了解英汉民族语言中一些文化差异和历史知识,可以促进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三、、谚语、典故下的中英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的历史渊源不同,不同,典故的来源不同,也会对英汉的交流与翻译构成一定的影响。比如中国人大多信仰佛教,佛教文化和儒家伦理文化是东方的主流文化。而英美人大多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圣经》文化以及希腊、罗马神话对英美文化和社会的影响比较深刻久远。如中国人说“菩萨保佑”,西方人则说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中国人说“天知道”,西方人则说God knows(上帝才知道)。如中国还有不少典故、谚语有“叶公好龙”、“空城计”、“东施效颦”等,多来自中国古代的文学名著。而西方人会讲He’s a Shylock.(他是个守财奴),a 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That’s'all Greek to me.(我对此一窍不通)。这些西方谚语、典故,都源于莎士比亚作品和希腊罗马神话。在听到这类词语时,在了解中西宗教文化背景的前提下,知道其出处,充分理解其深层文化内涵,在交流中就没有理解的障碍了。

同样在这首诗中也有西方的神话典故。因为雪莱赞赏希腊文化,一生都倾力于研究它。同时,他把希腊诗人的传统风格渗透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加上对浪漫主义和柏拉图哲学的理解,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他曾说过:“我们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我们的艺术,都在希腊扎根。”在《西风颂》第二节,他写道:

有如狂女的飘扬的头发在闪烁,

从天穹的最遥远而模糊的边沿

直抵九霄的中天,到处都在摇曳

欲来雷雨的卷发……

这里的美娜德是希腊神话中酒神的女仆,她跳起祭祀舞蹈的时候如痴如狂,发丝在风中乱舞。在这里,诗人引用这个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瓢泼大雨和狂暴的雷电。在这里,风充当了促使人类和自然世界发生变革的复兴动力。雪莱诗中的主要意象都来源于神话,在此处,他同样通过援引来自大自然的意象――西风,来描述他对生命的理解。拥有一个良好的希腊神话知识,可以加深我们对雪莱和他的诗的理解。

四、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的不同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审美情趣深受三大哲学: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影响,特别是儒家,它们都重视悟性,例如孔子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老子强调“‘无’中生‘有’”,庄子强调“得意忘形”以及“‘意’不可‘言传’”。东方讲究融会贯通、和谐自然,注重辩证思维,强调对立面的和谐与相互渗透,即对立的统一,具有综合、宽泛、不确定的特点,让人拥有较大的联想空间和回旋余地。而与汉语不同,西方语言是以亚里士多德严密的形式,逻辑的哲学背景,及后来的16到18世纪风行欧洲的理性主义,注重形式逻辑主义,强调形态的外露及形式的完整,具有明晰、精确、具体的特点。这一差异也充分地反映在英语诗歌的表达方式上,例如:在一些爱情诗歌里,英语诗歌就会直接地表达爱,“love(爱)”这个字,而且可能会反复地出现在一首诗中,这在东方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人看来并不是美,甚至有俗气的味道,是羞于启齿的,公然在诗歌中裸地谈这些就更是伤风败俗,令人难以接受,更谈不上欣赏其中的美了。所以中西方在思维方式、审美等方面的差异有时候影响了对诗歌的理解与欣赏,难以做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时甚至于扭曲了诗歌的原意和初衷,造成了一定的文化冲突,也阻碍了两国文化的正常交流。这样看来,在品读英语诗歌之前接触一些有关西方国家的思维、审美方式,并与中国的思维、审美方式相比较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了。

另外,还有一个需要提一下的是价值观方面。从汉代起,中国文化受儒家思想的支配,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并向往理想的大同社会。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一直奉行“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道德标准。社会发展的历史决定了中国集体主义的价值倾向。而西方多倡导自由、平等、自我的价值观。东西文化是在两个不同的文明模式中孕育出来的文明的因子,所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念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和地区差异性。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有着十分明显的表现。如果我们不理解价值观,就无法理解文化的内涵和行为模式。

结束语

如果真正地读懂了英语诗歌背后的文化:地理位置、气候、、文化渊源、语言本身的发展变化历程、思维方式等方面就更应该是非常熟悉,这对于语言的学习与交流非常有益。随时注意和了解掌握东西方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并把这种识别与语言学习同步进行,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真正具备交际能力。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世界正关注着中国,中西方文化交流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认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助于我们找到建设性的交流渠道,发现导致彼此误解的真正原因,从而达到有效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崔冠之译.希腊神话与传说[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

3.董素华.英语名诗赏析[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歌颂教师的名言范文8

大家好!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一代代的人们都以自己不同的语言,诉说着一个共同的感人话题:伟大的人民教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对于教师的深刻定义。

千百年前有人歌颂教师,千百年后一定会有人歌颂教师。教师作为一个永久的话题,是一个不变的故事。我要歌颂教师,让我的赞美溢于言表。

教师,您是湖面起舞的白天鹅,引领着我们迈向幸福的人生。风雨来时,您的臂膀是我们的温暖港湾,让我们躲过一次次的灾难;机会来时,您美丽的声音是我们前进的号角,使我们抓住一个个机遇;远行的时候,您谆谆的教导是我们行动的指南,让我们在人生的海洋中尽情的畅泳。教师啊,您就是我们的航向!

崇高的师德,源于千百年来中华文化的积淀和传承。“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们用这样的诗句赞美教师们的无私奉献;“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人们用这样的比喻颂扬教师们的高尚情操;“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人们用这样的标尺度量教师职业的伟大与崇高。教师节学生演讲稿 从古至今,崇高的师德在中国教师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在我们国家,有许许多多的老教师,他们为教育事业付出了自己的一生,他们深厚的爱国热情、深邃的造诣、诲人不倦的精神、一生淡薄名利、正直为人的长者与学者风范,给了我们一生不尽的启迪与受益。我校的××老师就是这样一位教师,他热爱学生、一丝不苟的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他把全部心血都抛洒在教书育人上,在担任班主任期间,以火热的激情感召学生,以真挚的爱心滋润学生,深入细致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培养出各类合格人才。在形成良好班集体,培养优秀学生干部、转化后进生等方面都总结积累出丰富的经验, 并多次在县、校介绍,得以普遍推广。当学生生活上遇到困难时, 他不但尽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给学生以帮助, 还组织学生互助给以解决,许多接受过他捐助和关怀的学生在升入高校或毕业后,曾无数次的表达了感激之情。他所带领的学生们,个个都很信服他,每一年,在我们学校组织的评教评学活动中,他都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之一。

×老师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就是崇高的师德。那么崇高的师德来自于哪里?源于波澜壮阔新时代的历史进步,源于人民教师心中的大爱。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代代人民教师淡泊名利,安于奉献,坚守在三尺讲台,守护着祖国和民族的未来。他们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学识,以学生的成长进步为执着追求。无论是润物无声的悉心教诲,还是坦诚直言的严格要求,都寄托着他们的厚爱和期盼。而当灾难突至,学生们的生命受到威胁,他们挺身而上,用身躯和生命为学生构筑起安全的血肉屏障。

大家永远不会忘记一位老师,他的名字叫谭秋千,20xx年5月12日下午2点多钟,谭千秋像往常一样在教室上课,他正讲到高潮部分时,房子突然剧烈地抖动起来。地震!谭千秋老师突然意识到情况不妙,立即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上跑。房子摇晃得越来越厉害了, 并伴随着刺耳的吱吱声,外面阵阵尘埃腾空而起……还有四位同学已没办法冲出去了,谭千秋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自己弓着背,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盖着四个学生。轰轰轰——砖块、水泥板重重地砸在他的身上,房子塌陷了,谭老师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了四名学生生存的希望……

这就是我们的人民教师!我们可以用“桃李满天下”描绘教师们的成功,但在崇高的师德面前,任何语言都显得苍白无力,难以充分表达我们心中的敬意。

教书育人是教师们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与众不同,它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母爱容易出现溺宠,友爱重在礼尚往来,情爱少了几多严谨。而师爱是严与爱的巧妙结合,是理智的科学的爱,是主动积极的爱。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教师们的爱不会付之东流,他们平淡的生活并不平凡:三尺讲台是他们思绪纵横的绚丽舞台,它面对的是将来的桃李满天下;明净课堂有我们灯火阑珊的彻悟境界,那里写满了学生点点滴滴的成长、充实。

歌颂教师的名言范文9

活动背景:随着商品经济的深入人心,传播媒体走进千家万房户,社会时尚的影响,千万了当今中学生信仰的动摇,人生观的改变。

活动目的:1、通过观看我国军队的壮大过程,让学生共和国日异强盛的自豪感。

2、聆听同志的建国50周年因庆讲话,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通过相声述说祖国的美丽富饶,让学生树立为祖国努力学习的坚定信念。

4、通过学生自由发言,让学生有心系祖国,报效祖国的宏伟志向。

活动形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学生主持,让学生收集素材,通过表演、讨论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形式,传播爱国思想。

活动内容及过程:

1、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2、观看中国人民军队的日益壮大的发展史影片。

3、学生表演相声《爱祖国》。

4、学生自由发言,例举心系祖国、为国做贡献力量的名人、事迹。

5、电子琴独奏《我的祖国》。

6、学生表演舞蹈《军中之花》。

7、欣赏音乐MTV《热爱祖国》、图片并宣誓。

8、教师总结,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

[附]:班会活动课设计方案

养成习惯、合作发展

设计理念:

新形势下,以“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合作”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理念,已将传统意义上的“高才生”拓展为“复合人”。具体而言,就是要求学生除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外,还应具有文明的言谈举止,有规范的行为习惯及较强的合作意识,针对本班学生以上方面存在的问题,拟通过本次班会,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正确理解所谓的风度、潇洒,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行团结教育,培养合作意识,学会关心他人,包容他人。

活动目标:

1、学生自编自演,培养参与创新意识。

2、注重内容的思想性,强调熏陶感染,避免空洞。

3、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团队合作意识。

4、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

活动组织:

1、资料搜集:高勇兵、汪迪

2、节目导排;陈思琪、陈韵晗、王敏

3、撰稿:陈珊、罗敏

4、主持:陈思琪、王敏、汪迪、骆靖东

活动过程:

1、活动开始

2、诗朗诵《青春的自白》

3、《班级公约》

4、小品《孔迪生故事》

5、歌曲《这城市有爱》

6、舞蹈《一起走过的日子》

7、故事《选择》

8、群体合诵《青春的誓言》

9、诗《我们是朋友》

10、歌曲《我们是一家人》

11、活动结束。

[附]:我校精彩班会活动操作方案3

无私奉献真情回报

活动目的:

1、通过朗诵、合唱、快板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父母、老师、祖国的哺育之恩,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班会活动的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培养集体的凝聚力,增强社会责任感。

3、、丰富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世界,激发学生从小有爱心、献爱心、培养“无私奉献、知恩图报”的高尚情操。

活动过程:

一、宣布活动开始

二、第一乐章我爱我家真情永远

1、电子琴伴奏《世上只有妈妈好》版权所有

2、讲故事《母爱如佛》

3、吐露心声

三、第二乐章师恩情重无怨无悔

1、集体朗诵《老师,您心苦了!》

2、情景歌剧《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

3、名言警句赞老师

四、第三乐章歌颂祖国畅想明天

1、快板《长城长黄河黄》

2、诗朗诵《新世纪祖国公颂》

3、大合唱《歌唱祖国》

五、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

[附]:我校精彩班会活动操作方案4

饮水思源报亲恩

设理计理念: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因此,亲情是一切情感的基石。只有爱父母,才会爱学校、爱家乡、爱社会、爱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才能永驻真爱,形成质朴健全的人性。针对本班学生个性中暴露的自私任性、自我中心的不良倾向,通过真情体验,感悟亲情,激发学生爱的情感,丰富情感积淀,把亲情回报付诸实践。

设计目的:

1、让学生了解亲情,体验亲情的无私和伟大,感受中货票民族的传统美德。

2、让学生回报亲情,把对父母的爱付诸实际行动。

3、丰富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积累,激发学生从小有爱心,树立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祖国的情感。

活动准备:版权所有

1、准备节目,搜集故事,收集名言,主持人准备串词。

2、制作相关的课件。

3、场景设计,渲染环境,奠定情感基调。

活动过程:

一、宣布活动开始:

二、回顾篇——走近亲情

1、我的名字。

2、小品:《追星族》

3、说:《我成长的足迹》

4、小合唱《妈妈的吻》

5、父母写真

6、小品《真情访谈》

三、拥抱篇——体验亲情

7名言警句赞父母

8视频欣赏《老妈妈》

9朗诵《慈母颂》

四、行动篇——回报亲情

10、母子了解知多少,歌曲《常回家看看》

歌颂教师的名言范文10

《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诗歌这个词本身就包含了音乐,诗词与音乐一开始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影随形,共生共荣。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风》有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有很高的艺术成就。《雅》多为贵族祭祀之乐歌,《颂》为宗庙祭祀之乐歌。由诗经的内容可看出,它是一部古代音乐的总集。《史记・孔子世家》说“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和韶武雅颂之音”,由此可见,诗经的每首歌曲都是有旋律的。《诗经》的作品《关雎》《桃夭》《鹿鸣》等,读来都有一咏三叹之感,很有音乐美。

《诗经》是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源头,而《楚辞》是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源头。《楚辞》所搜录的是战国时期流行于楚国的新兴音乐体裁,其中《九歌》是湖南民间祭祀时所唱的歌,具有浓烈的巫术色彩。

汉武帝立乐府,“采歌谣,被声乐”。诗歌到了汉代,有了更加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乐府的成立。乐府,原是汉武帝时朝廷设立的采集各地歌谣,整理制定乐谱的机构。后来,人们把乐府搜集并创作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我们学过的《木兰辞》和《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是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乐府从一个音乐机构到诗体名称,更是被刻上了深深的音乐烙印。

到了唐代,唐诗以其丰富的内容,动人的意境,和谐的韵律,完美的形式,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唐诗入乐的例子很多,如王维的《渭城曲》,后来演变为“阳关三叠”,成为一首著名的经典歌曲,被称为古今送别第一曲。王灼《碧鸡漫志》中说"李唐伶妓,取当时名士诗句“入歌曲,盖常俗也”,说明绝句律诗入乐歌唱在唐代是很普遍的。“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便可看出白居易的诗,配乐歌唱,流传甚广。

词又称长短句,曲子词,音乐的节奏感更强烈。李清照所作的《词论》,就说词首先是“可歌”的,她的《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多用叠字,既把那种凄切哀怨的心情抒发得淋漓尽致,也增强了音乐的美感。柳永的词,更是很多直接拿去给歌妓演唱,在民间广为流传,“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词曲比诗歌更富抒情性和娱乐性。元曲原本来自于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宋词元曲都可以唱。广义的曲,包括汉大曲,唐宋大曲,民间小曲等,通常多指宋朝以来的南曲和北曲。元曲虽配乐歌唱,承词而发展,但又别有风味,有较大的灵活性。内容表现上更为辛辣直接,透出反抗情绪,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光彩,如大家熟知的关汉卿的《窦娥冤》,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对男女恋情、真挚爱情的歌颂也比历代诗词更加大胆和热烈,如《西厢记》。

中国古代诗词曲与音乐的关系一直很密切,从《诗经》、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元曲,都是配乐歌唱的。现代词学家胡云翼首创“音乐的文学”的概念,指出中国文学的发展、变迁,并不是文学自身形成一个独立的关系,而与音乐有密切的关联。凡是与音乐结合关系而产生的文学,便是音乐的文学。如果音乐衰亡了,那么与音乐血肉相连的文学也会消失。

以《琵琶行》为例,白居易把弹奏者与倾听者的思想感情融而为一,命运相同,境遇相似。诗中写音乐的手段极其高超,把虚无缥缈,看不见摸不着的音乐写得具体可感,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从而进入物我合一的境界。用了比喻、通感,以声喻声。以“间关莺语花底滑”写音乐的婉转流畅,以“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写音乐的低沉断续,以“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写音乐的激越雄壮,以“四弦一声如裂帛”写乐曲结束时的声音。以生活中常见的声音作比,来描述那些不易体会的,难以描述的声音。又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来摹声摹形,表现了琵琶声的清脆、明丽、流畅,将不可捉摸的乐音变得可视可触,美妙的乐曲几乎透纸而出。

有人说,一个合格的语文老师要“读书、看戏、交友、旅行”,其中看戏应该也包括听音乐。语文老师良好的音乐素养,能很好地促进我们的教学,愉悦我们的身心,让我们诗情画意地生活,感悟、享受、传播美的文字,美的音乐。

尤伟华,教师,现居湖北襄阳。

歌颂教师的名言范文11

关键词:红色教育 红色精神

五十年的风雨变幻,五十年的沉浮跌宕,三中,有一种底色始终没变,那就是红色,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红色精神永不褪色,所有的三中人都坚信:在三中人的代代传承中,它将愈显光彩,熠熠生辉!

1、启于红色衙前,播扬红色精神。2005年lO月,三中会议室洋溢着严肃又和谐的气氛,省市区教科研专家正对学校规划的“红色教育”课题进行研讨论证,一致认为该课题的实施对于中小学德育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学校激发创新活力与建设特色品牌具有重要的启示。

红色教育,是基于学校历史底蕴、传统文化积淀、区域资源特点、教育价值取向等综合因素对三中教育特质的总括性描述与称呼。三中决意以“红色教育”激发学校的创新活力,具有其颇深的渊源。首先,三中于1956年发源并壮大于衙前凤凰山麓,学校有“衙前农运”这一红色据地与水土的滋润养育,这片曾被革命志士鲜血浸染的、被三中创业者披肝沥胆挥洒汗水50年的土地,是学校开展红色教育的深厚基石。其次,三中喜迁新址,更需考量学校的根基与命脉,红色教育可以将学校历史和未来贯通,将学校内蕴和外显融合,从而使发展中的三中承前启后,一脉相通,形神俱备。再次,精神作为文化的核心要素,其播扬、培育和健全本来就是教育的本来旨归与题中之义。在物欲膨胀、短视主义盛行、功利主义泛滥、教育被异化、理想信念被稀释的时代,三中自觉地探索教育的真谛,毅然将打造“红色教育”作为三中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战略,这更是时代对学校教育的要求。

为此,三中高举“红色教育”旗帜,提出了以“播扬红色精神,经营成功人生”为教育理念,以“做一个富有精神、善于成功的三中人”为教育宗旨,以“大气、勤奋、专攻”为校训的红色教育思想。“大气”、“勤奋”、“专攻”分别源于三中历史上曾有的“头可断,血可流,质量第一不可丢”的“大气之势”、“书声琅琅和着饥肠辘辘”的“勤奋之性”、“术业有专攻,教学有方略”的“专攻之术”。三中人提出的红色精神,是“永不满足、敢为人先”的衙前农运精神、“团结和谐、艰苦创业”的三中校园精神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等三方面精神内涵的整合,且根据时代需要,已赋予“红色”更深、更广的意义,红色精神的核心是“志存高远,躬行砥砺;激扬奔放,专攻勤勉”。

2、成立研究组织,提供学术支撑。红色教育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树的一面旗帜,更不是急功近利的手法。它是以三中五十年的历史、五十年的文化、五十年的精神为根基,在当今理想苍白、物质欲望鲜活的社会现实中,是三中人孜孜以求的一条育人育己之路。

在校领导的精心策划下,学校成立了红色教育研究会,这是一个开展“红色教育”课题研究和各类“红色教育”学术研讨活动的群众性团体,旨在提倡和鼓励会员参与“红色教育”课题研究,开展“红色教育”学术研讨,促进学术交流,以更好地践行三中的红色教育特色,提高红色教育的效率,提升德育的境界、水平和要求。为此,学校制定了比较完善的《红色教育研究会章程》,确定了一月一次的红色教育研究会活动,活动内容有学习红色历史、观看红色影视、举办红色论坛、开设红色讲坛、交流实践经验、观摩红色课堂、浏览红色旧地等。红色教育研究会已组织游览的红色旧地有“农运会旧址”、“萧山革命烈士纪念馆”、“浙江省余姚浙东四明山革命根据地”等,走进与体验红色旧地,可以强化红色教育认识,开阔眼界,缅怀先烈,坚定信念,强化行为。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年多来,各位会员从初研红色校史,开发区域资源,探讨红色教育,提炼红色精神,策划并实践红色教育基本动作,到深研三中红色发展史,读懂、读透红色精神,终使三中红色教育之火炬熊熊点燃。

3、落实研究举措,经营成功人生。自2006年3月成立红色教育研究会后,“走进红色历史”综合实践活动、“高唱红色歌曲,弘扬时代旋律”演唱会、“塑红色课堂”教学观摩、听红色教育报告等等一系列可观、可听、可感的活动红红火火,有声有色,既有周密部署,又有翔实记录与感悟。我校确定了唱红色歌曲、忆红色历史、诵红色伟人、访红色名家、读红色著作、记红色名言、看红色影视、游红色故地、开红色论坛、塑红色课堂、写红色评论、撰红色博客、办红色校报、立红色标识、做红色科研等红色教育的基本动作,让红色教育在团队活动中引导、学科教学中渗透、常规管理中深化、日常生活中内化。区教育局领导对此作了“从高处立、从平处做、从宽处行”的精辟概括,使学校在“红色精神”的播扬过程中,更上一个台阶。

红色课堂,是指通过深挖学科红色教育资源,以学科知识为载体渗透红色教育,让课堂同时具有学科教学与红色教育两种底色,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动”起来,使学科课堂富有更深的内涵,使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增强了课堂的人文性。“给知识注入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

开发红色课程,这是红色教育的土壤,是学生心灵的滋养剂,精神的营养品。程亚芳、徐学峰、汪国炎、沈春英、李琼霞等老师为此特开设《红色名人》校本课程,充分利用富有本土特色的红色名家资源,如恒逸集团董事长,79届校友邱建林;书法家,93届校友胡铁军;国家一级作家,59届校友黄仁柯等,以他们的成功奋斗史为载体,让学生感受“志存高远,不畏艰难”的三中精神;通过与红色名人的零距离接触,让学生感悟“敢为人先,勇攀高峰”三中精神;通过启迪、诱导等激励性评价,培养学生“激扬奔放,乐观豁达”的红色情感。

红色歌曲,有利于激扬生命、振奋精神、陶冶情操、涵养德性。从2006年9月份开始,我校广泛开展了学唱红色歌曲、会唱红色歌曲、爱唱红色歌曲活动。通过学唱以歌颂人民、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社会主义、歌颂改革开放为主题的“红色歌曲”,让学生通过学唱红色歌曲,内心激起红色情感,使学生热血奔涌、激情澎湃,在高唱红色歌曲中融入民族大义、民族情感,激发同学们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饱满热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名言蕴含着深邃的哲理,闪耀着理性的光辉,用红色名言激励人,在学校红色教育中作用之大,不可低估。红

色名言,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鼓舞学生的士气,坚定学生的信念,振作学生的精神。2007年上半年,学校开展了向全校师生员工征集红色名言的活动,经过重重筛选和多次修改,最终选定为五十条。从此,用“红色名言激励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得到了轰轰烈烈地响应。“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吾善养吾浩然之气。”“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五十条名言,学校要求全校师生能诵读、熟记和播扬,从中汲取信心、力量、勇气和激情,来指导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来激励我们的意志,锻造我们的思想,提升我们的境界。

“王欣书画社团”为学校美术爱好者提供了个性发展的合适土壤。“心心点灯”心理社团为健全学生个性人格搭建平台。“晓钟文学社”通过组织社员阅读、外出采风参观、撰写等活动,丰富了社员社会阅历,提高社员的文学素养。……创建各种红色社团,既是对学生的一种锻炼,也是一种对自我才智的展示和宣传。在《三中发展意见》中提出,三中要争取在三年内建“红色乐团”等40个红色社团,学校既需踏实严谨、注重探索求知的学术性社团,力求创新、注重体验感悟的实践类社团,也需要雅俗共赏、注重人文底蕴的文娱类社团,激烈拼搏、注重交流共进的体育类社团。三中要使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成为校园的一道美丽风景。

校园文化具有细雨润物、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随着三中新校歌《红色三中》的新鲜出炉,红色三中徽标设计制作出台,一份份红色三中报的精彩亮相,一个个红色博客的诞生成长,一次次校园红色报告的成功举办,一堂堂红色班会的激浊扬清,一次次红色论坛的声情并茂,一项项红色课题的立项研究,一个个红色社团的成立壮大……师生一起观看《东京审判》、《衙前风雨灯》并撰写红色影评,一起阅读《50周年校庆回忆录》、红色著作并抒写读后感,一起走访红色旧址并进行研究性学习……这一切,标志着“红色精神”这一校园文化正在三中的校园里蔚然成风。

4、弘扬红色文化,品牌激发力量。在红色精神激励下,三中校园更富有了朝气、锐气和正气,红色精神已化为学校的学风、教风、班风和校风,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力。

亮丽了学生的成长底色。“红色教育”的开展与落实,使学生潜移默化,红色精神润泽学生心田,烙印于脑海。翟惠飞同学在参加红色之行综合实践活动后写道:“既然长于这片红色土地,就让我们吸吮红色精神的营养精髓,将革命英烈的浩然正气铭记于心,炼就一身铮铮铁骨,凝聚一腔朗朗硬气”。学生在高中阶段能以这样的红色精神垫了底,那他们在以后的人生经历中就会始终保持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精神态势了。

歌颂教师的名言范文12

绝大多数诗僧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和文学创作能力;

很多诗僧都具有深厚的佛学素养并在宗教事业或社会发展方面有显著贡献和历史地位。从创作的主题取向上来看,辽金僧诗的成就主要体现于佛理禅机诗、酬赠君主诗、抒发感触诗、表现俗情诗和山居修行诗五大类型的题材。辽金僧诗的独特魅力表现在多述山林幽隐之兴的“蔬笋气”和借佛典禅籍中的话语入诗、造意两个方面。

关键词: 辽金; 诗僧; 僧诗; 佛禅; 创作

中图分类号: I206.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6604(2012)01-0045-07

收稿日期: 2011-11-21

基金项目: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9SJBT50007)

作者简介:刘达科,教授,从事辽金元文学和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学研究。

辽金诗研究是新时期以来中国古典文学领域的一个增长点,迄今已有令人瞩目的进展,但从整个学术格局来看,仍存在着一些需填充的空白,诗僧与僧诗研究就是其中之一。当然,辽金僧诗的现存数量十分有限,不仅无法与两宋僧诗相比,即使较之元代僧诗也远远不及,难怪论者多认为它“不成气候”。但是,如考虑到辽金两朝文献佚失的严重性,就完全可以理解仅依据传世数量来衡量其当时的创作规模、发展水平和文化意蕴的深度是有失偏颇的。从今人所编全集型辽金诗总集的收录情况来看,两朝诗僧和僧诗的数量未过百,但这实际上并未能完整反映中国古代这一时期北方地区佛教僧侣的诗歌创作的全貌。辽金诗僧的佛学撰述很多,迄今虽大多亡佚,然而亦有一些残篇断语散见于各类文献尤其是佛教典籍中,其中当不乏诗体文字。若将它们收罗汇集起来,不仅可补今人各种有关总集之遗漏,而且能从更完整的角度反映这两朝诗僧创作的面貌。辽金僧诗实为颇有学术价值的一项研究内容。

一、 诗僧群体的基本特征

从出身和教职生涯等情况来看,辽金诗僧可分为职业僧人和准职业僧人两种类型。绝大多数诗僧属于职业僧人,即早年入空门且终生从事宗教活动的僧侣,但也有个别准职业僧人,即由儒者、官宦或其他出身而半途出家或虽已出家但中途又还俗者,如辽朝寺公大师等。有诗情才艺的职业僧人中,出现过不少在中国古代佛教史乃至社会、政治、文化史上有显著贡献和影响的人物,如辽之非浊、法悟和金之行秀、性英等。职业僧人的人数大大多于准职业僧人。当然,这样划分和归纳类型也只是从相对意义上考虑的,事实上客观现象是复杂的,构成诗僧群体的众多个体彼此之间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别,不少诗僧的情况都有其特殊性,如辽朝的海山早年举进士第后历官郡县,数年后厌弃红尘而祝发为僧;金朝的性英弱冠曾做举子,但时间不长;和公早年曾应经义试,后投笔入山林;法宝六岁时在家乡王氏私塾学儒典,然两年后就弃儒出家,而从他们一生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倾向来看,还是应该归入职业僧人的。作为一个诗人群体,辽金诗僧显示出以下三个主要特征。

首先,这些僧人虽出家修行,但很少一生都生活在某一寺院的纯粹封闭环境中,而是大都有着长时期的四处漫游、访学经历,或先后在许多地方的寺院修行。多年的游历、访谒、求学生涯对于诗僧的佛学知识和佛教活动经验的积累有很大的帮助,使其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大体大用,莫不得之。云游四方、饱览壮丽山水和人文大观也有利于他们在天地自然、名山大川之间陶冶诗情,增长诗才,提高诗艺。智照自幼出家,礼谒莲峰山主朗公,于大定十二年(1172年)受具足戒后游方,首访沂阳真禅师,已而谒裕公于聊城,旋归受业寺师事谷山禅师,不久主持该寺,后又辞众僧赴上参加皓公禅会,结束后复归莲峰,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应济州太守刘某之请赴山左住持普照寺。法宝出家后,十几岁就约里人朱、贾二友为方外之游,很久才复归滏阳,初投歇庵道迎首座,旋即师事寂照庵祖荣长老,天眷三年(1140年)试经具戒,闻青州希辩禅师于燕都万寿禅寺说法,往投之,后辞而遁迹山东泗水灵光。行秀本为解梁(今山西临猗县)人,幼时赴邢州(治在今河北邢台市)净土寺出家,受具足戒后北上至燕,先后入潭柘寺、庆寿寺,旋又南下至磁州(治在今河北磁县)大明寺,得雪岩满禅师指授而得悟因缘,又回邢州净土寺说法,建万松庵并居于此,嗣后应邀入中都,陆续住持万寿寺、仰山栖隐寺、报恩洪济寺,贞之变后,再住持万寿寺,俄退居报恩寺从容庵。宝峰早年出家,后游历过许多名山,晚年又归宝峰寺。性英弃举业随外家到辽东后,由于高宪的引荐而得僧服,贞后南渡居洛西,二十余年间先后住龙门、崧少、仰山等处寺院,流离辗转,游方山水间,其间接交过很多名流、诗人。宝峰出家后杖锡游诸名山,多有所证悟。宏相禅师初师事宜沂州普照寺祖照和虚明亨和尚,出师后“住郑州之大觉、嵩山之少林、沂州之普照,最后住清凉”。他著有文集《归乐》、《退休》、《清凉》。元好问称赞“其文颇能道所欲言,诗则清而圆,有晚唐以来风调,其深入理窟,七纵八横,则又于近世诗僧不多见也”[1]。宏相深厚的文化素养和写作能力也多来自其丰富的阅历。

其次,绝大多数诗僧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和文学创作能力。他们或出生于文化氛围浓重的名门望族,或与文人、作家保持着密切的往还。这些因素在诗歌创作方面带给他们一个很高的起点。金末宝莹,俗姓白,州人,出生于一个家世儒素的礼乐簪缨之家,受过良好的文化陶冶,两位胞兄皆名宦。白贲为词赋科进士,曾任岐山令,有集名《茅亭诗》。白华曾任枢密院判官,以诗名世,是元曲四家之一白朴之父。宝莹“自幼日有诗名河东”[2]。性英的早期诗作就以其卓尔不群的艺术功力得到一大批文学界耆宿们的交口赞赏。元好问谓其“出世住宝应,有《山堂夜岑寂》及《梅花》等篇传至京师,闲闲赵公、内相杨公、屏山李公及雷、李、刘、王诸公相与推激,至以不见颜色为恨”[3]。这里所列出的人物赵秉文、杨云翼、李纯甫、雷渊、李献甫、刘从益、王若虚诸人都是士林和学界的名流和当时声望极高的诗人。元好问还赋诗说:“爱君《山堂》句,深靖如幽兰。爱君《梅花咏》,入手如弹丸。诗僧第一代,无愧百年间。”[3]性英居洛西时,与著名诗人元好问、辛愿、赵元、刘昂霄等人相与往还,因此诗道日进,正大年间住持少林寺时又与因公务到此的文坛大老赵秉文相会。赵为止其退席之念作疏挽留之,有句云:“画如东晋名流,诗有晚唐风骨”,足见对其推赏之至。行秀能文善诗并与许多文人的亲密过从更是禅林、文坛的千古佳话。当时一代大文豪赵秉文、李纯甫和耶律楚材等皆投其门下,形成了一个声势显赫的居士团体――孔门禅。作为诗歌创造的主体,辽金诗僧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感受、判断、鉴赏能力是其创作能取得较理想成就的一个关键性的原因。我们可从休庵《寿圣院古柏》诗认识到这类诗作的创作水平和艺术境界:“老柏千株不计年,满堂中夜冷生烟。不容明月秋幽地,欲作惊蛇春上天。雪后未忘夫子道,风前犹记祖师禅。晓闻寒韵披衣起,错认庐山落涧泉。”全诗形象生动,造语妥切,对仗稳恰,比喻精妙,蕴藉工丽,华而不艳,结句尤匠心独运,想象奇特,体现了作者颇为广博的知识积累、深厚的文学修养和扎实的写作功力。

又次,辽金精于诗艺的僧人中很多人都具有深厚的佛学素养并在宗教事业或社会发展方面有显著贡献和历史地位。非浊、法悟和行秀等人集中体现了这一点。非浊《三宝感应要略录》的影响扩展至域外,对古代日本的叙事文学和民间信仰渗浸极深。该书还具有很高的史料学价值,这主要体现在:其一,保存了不少迄今已失传文献的断章残语,如《外国贤圣记》、《并州往生记》等等仅借此书而得以保存一些内容;其二,涉及弥陀、药师、观音的零散篇什很多,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朝民间药师、观音、弥陀等信仰盛行的情况。法悟《释摩诃衍论赞玄疏》,颇为道宗褒扬,诏宠臣张孝杰(得赐国姓耶律)序之。人们普遍将它与唐代圣法《释摩诃衍论记》和法敏《释摩诃衍论疏》、宋代普观《释摩诃衍论记》和志福《释摩诃衍论通玄钞》合称为注疏、阐发印度佛典《释摩诃衍论》最有创建和影响的五部撰述。在禅宗史上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万松行秀是金中后期和元初朝野倾慕、名重一时并在僧俗二界中皆享有广泛影响的著名禅僧和北方佛教界领袖,备受两朝统治者礼遇和称赏,多次奉诏入宫升座讲法,寓迹真空,潜心修持,屡主名刹,弘扬佛法,承传法脉,接引僧徒,信众如云,宗风大畅,结交名流,驰骋禅林,雅尚儒素,游戏翰墨,游刃有余地周旋于女真、蒙古上层势力和燕蓟一带缁素士流之间。行秀的行禅、治学思想圆融深邃、宏赡博洽,继承发扬了北宋以来“三教合一”的传统,追求整体包容,不仅强调儒、释、道融会贯通,而且就佛教和禅宗内部来说,也主张在禅宗的基础上吸纳融会佛教其他诸宗理论,以曹洞宗为核心兼采并蓄其他禅宗各派思想。他建立的“孔门禅”在禅宗发展进程中别开生面,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北方佛学的特定内涵,体现出重要的历史意义。他于金亡后在保存和光大佛教文化、缓冲和化解民族矛盾、恢复和稳定社会秩序方面有一定功绩。撰《从容庵录》和奉诏再主万寿寺二事标志着他作为当时中国北方佛教坛主地位的最终确立和被新统治者的承认。

二、 僧人诗作的主题取向

从创作的主题取向上来看,辽金僧人诗歌创作的成就主要体现于佛理禅机诗、酬赠君主诗、抒发感触诗、表现俗情诗和山居修行诗五种类型的题材,此外还有一些唱和、题咏(包括题壁、题柱、题画)之作,但数量、规模和水平都很有限。这五种类型可大致被归纳为佛理诗和世俗诗两大系列,前者以宣扬、赞扬佛法禅机为内容,即上述第一种类型的作品,属于狭义的佛教文学,后者以反映世俗生活和感情为内容,包括上述后四种类型的作品,属于广义的佛教文学。

辽金僧人所作佛理禅机诗在数量和质量上都相当可观,其中偈颂最多。偈颂又名诗偈、歌颂,是由印度佛教典籍中的赞颂(伽陀)发展而来。辽金僧人的偈颂包括表达宗教义理之作和表达宗教感情之作两部分

。一般说来,这类作品旨在布道弘法、宣扬义学,说理、议论味道浓重而缺乏形象和情感,与真正的文学创作有很大距离,如辽朝非浊《三宝感应要略录偈》和法悟《释摩诃衍论颂》。但作为佛教诗,仍有其一定特色。非浊在辽朝长期出任僧职,著有《往生集》,已佚。其《三宝感应要略录》辑录各种文献所载三宝感应之事,以引导众生进入佛门,虽是彻头彻尾的以议论为诗的文字,但能得心应手、随心自如地使用佛籍中典故,也称得上一首挺不错的佛理诗。法悟在道宗时曾住持中京报恩寺,《续高僧传》谓其“颇耽释典,雅契性宗”。其诗是一首四言绝句,前两句概括《释摩诃衍论》的内容,非常准确精恰。该书相传为古印度龙树所撰,为诠释《大乘起信论》的典籍。它开篇先陈述造论之旨趣,然后举论之差别,将诸说分为十类,故法悟以“果海三谛义,随分总指陈”总结之,后两句“回德洽群灵,速成长乐果”表达了诗人普度众生、祈盼世人速成正果的殷切希望。诗作相当典雅整饬,反映了作者很高的文化素质和写作水平。僧诗中有鲜明特色者还不少,如道所撰宣扬密显合一的弘法偈语《显密二教颂》和净照大师所撰禅教杂糅的佛理颂吟《香林十咏》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佛教内部不断融合的走势,展示了僧诗独特的风貌和价值。

相对而言,表达宗教感情的偈颂由于程度不同地展现了个人的生活体验和内心世界,故可读性较强。

生死是所有宗教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自然也成为辽金僧人偈颂的一个相当有代表性的内容。金朝禅师所作临终偈颂的今存数量在此类题材中所占比重很大,亦可谓构成了一道风景线。它们

用诗句表达了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宗教关怀。“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矛盾最能激发人内在心灵的不安与痛苦。了脱生死大事是佛教也是禅宗的最基本目的。禅宗以‘无生’思想来泯灭生死界定,超越生死的时间界限……‘无生’,指一切事物是无实体的、空的,由此也是无生灭变化的。这是要求转变观念,从生灭的现象中看到无生无灭的本质。生灭是短暂的,无生无灭是永恒的,从悠悠生死中了悟无生,就是在短暂中体认永恒,消除短暂与永恒的隔阂”[4]。辽金僧人这类韵语如知慧《临终嘱咐众僧》“一生空过,万劫难逢”、智照《辞世偈》“济水滩头厌世归,黄粱梦里尽成非。转身不守虚明地,懒看庭前片月晖”、净宇《辞世偈》“七十三年事息,四海五湖饮醯”、祖朗《临终颂诗》“来亦无来,去亦无碍。四大隔离,一时败坏。浮云散尽月升空,极乐光中常自在”、和公《临终作颂》“临行一句,当面不讳。皓月清风,不居正位”、归云《辞世偈》“五十九年挈雷,月钩云饵作伴。不合抛却纶竿,星半一天炳焕”等,或阐发禅机,或状写禅悦,或反映顿悟,皆使用非逻辑、超理性的意象组合,以暗示、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生死齐一的理念和视生死如同翻掌的意识。最能体现佛禅的生命超越意识的是中观《示寂作颂》和宝峰《临终喝偈》,前者谓“七十三年如掣电,临行为君通一线。泥牛飞过海东来,天上人间寻不见”,后者谓“六十九年如掣电,临行为君通一线。翻身跳出万重关,惊起泥牛耕海面”。佛教禅宗是用消泯二元对立的方法来化解人们内心对于自然规律与长生愿望、生命短暂与时间永恒、渴望留住时光和无奈光阴倏遽的矛盾的。这两首韵语作品都根据佛禅的这一路线和模式,在生死之际体认生命的超越、痛苦的解脱和精神的自由。善浦《临终书颂》和法云《临终书颂》二韵语之作在表达佛禅“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的时空观念方面堪称绝妙。前者云“清风自清风,明月自明月。白云消散后,老僧无可说”,后者云“撒手清风清四维,凝眸皓月超千古”。它们共同传递出这样的佛禅理念:由于摧破了一切差别、知觉和分辨之心,广袤与微尘相即相容,三世与一朝没有分别,芥子涵纳须弥,刹那凝聚万古,无限和永恒于眼前和瞬间已没有任何区别和界限而浑然一体了,须臾间包容并超越了一切时空、物我、因果和轮回,那么生与死、快乐与痛苦也就都无所谓了,因为诸法无常,生灭一如,万相皆为虚妄,现境只是幻影,大千同归一空,所以生死关头当扫除情识知见、洗涤尘襟俗垢、返照本心、体悟佛理,以把握现境、随缘自适的心态坦然处之。

惠才《灵岩即事》诗典型地反映了“山林禅”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情趣。诗中的山居禅僧避世绝俗,遁迹尘世,远别浮华,凿岩穴居,过着优游自在、脱尘拔俗、无拘无束的生活,纵意天放,宁静恬然,应物顺欲,平淡冲和,旷达乐观。这正是作者心游物外、妙契自然的心态的体现。从内容和思想基调来看,这首诗显然受唐代永嘉玄觉禅师的“山林优游禅”的影响很重,所宣扬的也是玄觉《证道歌》中“入深山,住兰若,岑岑幽邃长松下。优游静坐野僧家,阒寂安居实潇洒”,“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的观点。

酬赠君主的诗作尽管不多,但很有特色,成为当时僧诗中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亮点。辽朝海山的绝句《和兴宗二首》和金朝行秀《龙山迎驾诗》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作品。海山俗名郎思孝,由习儒而登第入仕,后又出家为僧,居辽东岛海云寺,与皇室贵族关系密切,极得兴宗尊崇和宠用,兴宗时得赐号崇禄大夫守司空辅国大师,人称司空大师。兴宗与之对榻而卧时求诗,海山恪守佛家不造“绮语”之规矩不肯作,兴宗便以诗挑之,诗中称海山为“吾师”,自称“弟子”,足见对其推崇之至。于是海山赋和兴宗诗两首。其一解释自己起初不愿为诗的原因:“为愧荒疏不敢吟,不吟恐杵帝王心。本吟出世不吟意,以此来批见过深。”其二称颂兴宗的圣明:“天子天才已善吟,那堪二相更同心。直饶万国犹难敌,一智宁当三智深。”诗作说兴宗的“一智”抵得上佛家的“三智”,再加上杜防和刘六符两位朝阁重臣的同心鼎力辅佐,本朝自当昌荣强盛,万国难敌,虽难免有逢迎阿谀之嫌,但流露出明显的政教相辅、以教辅政的意识。清宁年间,海山还写一首庆贺辽道宗寿辰的《天安节题松寿图》诗,虽在思想性方面平平,但构思精巧、意象鲜明,借题咏画面作了充分的铺垫之后归结到祝寿的意图上来,也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行秀在金、元两朝与皇室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泰和年间,章宗秋猎到他住持的仰山寺院,他也写了一首《龙山迎驾诗》赴行宫进之。全诗云:“莲宫特作梵宫修,圣境欢迎圣驾游。雨过水声琴泛耳,云开山色锦蒙头。成汤狩猎恢天网,吕尚渔矶浸月钩。试问风光甚时节,黄金世界秋。”翌日章宗入山行香时,专门回赠了他一首诗。一般认为金章宗所赠即清人郭元《全金诗》中所辑录的《游龙山御制》诗。行秀对赐诗的反映很泊然,没有表现出丝毫受宠若惊的样子,可见他不像海山那样热衷于趋承迎奉国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佛门与皇权的关系方面辽、金两朝的差别。辽朝统治者崇佛、佞佛的风气较重,地位高的僧人可出入宫阙,甚至以平等的身份对话,而金朝佛教界人士与宫廷则始终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其间关系较为微妙。辽金僧人撰写与皇帝贵族的酬赠诗作,这种现象并不奇怪。中国古代不少著名僧人尤其是有教主身份的人物都具有十分显著的政治色彩,与皇室、贵族往还密切,参政意识强烈,积极向皇权靠拢并跻身于宫廷事务和国务活动。这一直是印度佛教中国化以后的一种十分突出的现象,因为中国古代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以皇权专制为核心的国家行政权力体系控制、支配、制约着所有的社会生活、思想和文化。它决定了佛教必须归附、依赖并受制于世俗的皇权政治和意志而生存、发展。

在描写人生境遇和抒发生活感慨的诗作中,辽寺公大师的长诗《醉义歌》堪为代表作。寺公大师,契丹族人,生平不详,俗名失考,贤而能文,尤长于歌诗。该诗本以契丹文写成,现存世的汉文作品是耶律楚材所译,《湛然居士集》卷八载录,并附有序,称其为“绝唱”,说它旨趣高远,不类世间语,可与苏轼、黄庭坚并趋争先。这首歌行体诗共120句842字,是今存辽诗中最长的巨制。它壮浪恣肆,雄奇俊逸,气势磅礴,文情纵逸,取喻颖脱,内涵丰富,意象新奇,境界宏阔,充满浪漫气息和哲理意义,并善于将深刻的人生感悟通过具体的诗歌意象得以显现,是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和汉文化融渗、南北文化交汇的产物,也是辽诗中艺术技巧娴熟、细腻的不可多得的佳构之一,反映了契丹民族豪放粗犷的气质及其在汲取、接受汉文化、哲学和诗歌艺术传统方面达到的深度,被当代学者评为辽代文苑的奇葩和契丹人所作汉语诗之冠。陈述赞其“旨义精美,想见契丹一代以其国语撰造者,亦多斐然之作”[5]。作为僧诗,其突出特点之一就是体现了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趋势和内涵。作者由儒而宦、由宦而隐、出入三家的特殊经历,使诗作流露出的思想倾向带有浓烈的三教融会、合一色彩。他追求儒家所推尚的用行舍藏的处世原则、志行高洁的人格理想、自我完善的道德信条和“内美”的修身准则,同时也有法天贵真、率性自适的道家生活哲学,倾吐胸中块垒、宣泄醉中忘忧之际又借助于佛家理念寻求解脱。诗中“风云不与世荣别,石火又异人生何”、“蜃楼日出寻变灭,云峰风起难坚牢。芥纳须弥亦闲事,谁知大海吞鸿毛”、“三界唯心更无物,世中物我成融通”等句用艺术形象体现了佛教万法皆空、人生无常的观念。儒、释、道三家水融地结合在诗作中。

难能可贵的是,辽金诗僧创作了不少表现世俗情怀、关怀时政民生、带有真情实感的篇什。辽末遭乱,年迈的宗印流落至河中府,于佛寺题诗,首联感念身世:“七十劳生西复东,乡关在望念飘蓬”,颔联慨叹时局:“大辽半岁九分尽,全晋一年千里空”,颈联痛斥上层统治者的腐败、无能:“周召已亡无善政,蔡童虽死有余风”,尾联用商山四皓的典故说明自己乱世归隐的念头:“华阴乞食商山去,岩谷幽寻四老翁”,情调凄婉哀痛,悲苦抑郁,回旋着宗社覆灭、故宫黍离之悲。全诗反映乱离和痛苦,淋漓尽致,深沉含蓄,气韵苍凉,笔力浑厚,表达了宗庙倾覆、故土沦亡、天地翻覆的沧桑之感,反映了一位诗僧虽已出家而心系社稷的情愫,起承转合,开合有致,层次清楚,情景相生,意象鲜明,不愧为僧诗中的精品。金朝箕和尚有一首《元夕怀京都》绝句,全诗为:“一灯明处万灯明,天上人间不夜城。前日惠林洪觉休,窗雪孤坐听猿声”。它虽出自一位名僧高禅之手,却没有在演绎教理、表述宗教体验上做文章,而是在描写俗世节日人间气象之际,化用宋僧惠洪的典故,隐隐约约地透漏出入山寺修行者难以言状的内心情思,用饱含情感的形象组合反映了创作主体微妙而真实的境遇和感受,诗语中蕴藏着无限感慨,实为吟咏情性之作。

反映修行生活状况的山居修行诗中,较有特色的是宝莹《失题》:“十日柴门九不开,松庭雨后满苍苔。草鞋挂起跏趺坐,消得文殊更一来”,文笔淡然,气度超逸,飘逸清雅,尤为可喜,展示了僧人寂寞、清幽的生活环境和追求解脱世网、自足其性的精神世界。

三、 僧诗艺术的独特魅力

僧诗的独特魅力之一就是其“多述山林幽隐之兴”[6]的“蔬笋气”――清淡、冷寂、寒苦的诗风。元好问论及本朝诗僧性英时使用了此语:“东坡读参寥子诗,爱其无蔬笋气,参寥用是得名。宣政以来,无复异议。予独谓此特坡一时语,非定论也。诗僧之诗所以自别于诗人者,正以蔬笋气在耳。假使参寥子能作柳州《超师院晨起读禅经》五言,深入理窟,高出言外,坡又当以蔬笋气少之邪?诗僧之诗,所以有别于诗人者,正以蔬笋气在耳。”[3]元好问充分肯定了僧人之诗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正在于“蔬笋气”。他还列举了性英《七夕感兴》诗作为论据,强化自己的诗学主张。全文为:“轻河如练月如舟,花满人间乞巧楼。野老家风依旧拙,蒲团又度一年秋。”此诗首句写天上的银河和明月,次句写人间欢度七夕的景象,然后落实到自己的修行生涯,深庵清静,跏趺诵经,坐蒲清吟,枯寂幽独,在人间乞巧的日子里,想到自己又过去了一年的时光。作品表达了隐于山林的方外之人迥异于世俗的生活境况和思绪情怀以及人生为苦薮、以解脱为指归的宗教理念和信仰,从艺术表现上来看也堪称“真正的诗”,因此元好问“为之击节称叹,恨杨、赵诸公不及见之”[3]。别林斯说过:“在真正诗的作品里,思想不是以教条方式表现出来的抽象概念,而是构成充溢在作品里的作品灵魂,象光充溢在水晶体里一般。”[7]从历史上看,唐人对僧人之诗的认识和评价尽管不一,但对皎然等著名诗僧的作品还是十分赏识的,而宋人一般对僧诗的清苦寒涩的风格都不以为然,常出以讥讽挖苦之语。这当然与僧诗本身也确实存在的视野和题材偏于窄仄细微、语言表达有些拘谨单调、片面强调苦吟而导致境界过于清寒、因空谈佛教义学和忽略形象思维而落入理障等原因有很大的关系。金人,尤其是南渡以后的作家为诗多宗唐,故褒扬“蔬笋气”也成为当时的一种普遍倾向。他们对僧诗“蔬笋气”的肯定,亦可被视为对宋人诗论的反拨。元好问认为性英的诗风可归结为清幽流转,“能游戏翰墨道场而透脱丛林窠臼,于蔬笋中别为无味之味,皎然所谓‘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者,盖有望焉”[3]。“蔬笋气”由于迎合了金朝的诗学思潮,不但以其独特的林下风流在诗坛争得一席之地,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前人窠臼,克服了以往僧诗那种单调卑弱、细碎枯窘、褊狭局促的弊端,发展成一种幽深清远、意格清拔、充满鲜活感的诗风,呈现出新的美学风范,通过众多诗僧的创作实践不断走向成熟。辽金僧诗中体现出此类风味的作品还不少,以上所论及宝莹诗仅为其中一例。圆基有一首《咏柳叶》诗,重视人生体验和意象营构,在运思用笔和语言锤炼方面也别出心裁,颇于“蔬笋气”中透漏出新奇、清逸,整个艺术形象体系构成了一个情景交融的意境,想象丰富,蕴涵深厚,情采荡漾,气韵飞动,表达手段圆熟精巧,给人以超拔脱俗之感,也从特定层面反映了“蔬笋气”的艺术品格:“一气潜通造化中,人间无处不春风。莫嫌冷地开青眼,试看天桃几日红”。

辽金僧诗的独特魅力还表现在以佛典禅籍中的话语入诗和借佛禅的思维方法、语言形式表达诗意方面。海山《和兴宗二首》有“一智宁当三智深”语。“三智”即佛家语,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汉文意译为“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遍道”或“无上正遍知”,简称“菩提”(觉悟),是证得真如(佛性)的三种特殊认识和修习要素。它包括三种“般若智慧”:一切智,对“空相”(指总相、共相亦即空性、真如、“毕竟空”,其实质是将“空”、假作为现象界的共性)的认识、把握,又称“空智”;一切种智,对幻相(亦即别相、个相,指一切有差别之事物)的认识、把握,相对于一切智而言,有时也指运用义学对具体事物个性(空)的理解;道种智,对各种修持成佛方法(亦即解脱的门径、方式、手法、技能等,包括宗教方面的思想修养)的认识、把握,是获得一切智和一切种智的基础和必要条件。佛家认为,具足三智、断除烦恼为觉悟、解脱、见性成佛的标志;唯佛能具备三智,达到觉悟真理、遍晓诸法、救度众生的境界。三智中,一切智是纲,其关键在于以“性空”认识、把握法界,并统摄一切思维、活动。诗人用“三智”与兴宗的“一智”相比,给世俗题材的诗作涂上了一层浓郁厚重的宗教色调,增添了无穷的佛家意蕴和韵味。辽金僧人宣扬佛法禅机的韵语作品也多以佛禅的思维方法、话语形式来表达,如教亨《顿悟呈颂》诗“日面月面,星流电转。若更迟疑,面将著剑”语,说明顿悟自性、投缘悟理、领会玄要之快疾速捷,但没有从正面直接阐述,更不做逻辑论证,而是采用南宗禅“方便接人”和“直下即在”的开悟理念,不说破“第一义”,直截了当、简捷痛快地启示参学者,体现了“禅宗强烈反对理性化的觉悟之路”[8]的主张。四句虎骤龙奔、星驰电激般的诗语强调习禅重在触机,体现了禅宗语言的功能、思路和特点,引导学人颠覆言诠理路,冲出“言教”的局囿,通过非语言、超理性、无思虑的直觉体验而启悟,不愧为绝妙的禅家机锋。在这方面,志益《参蒙山云和尚得颂》“自从一吸西江水,天上人间两不疑”语亦有异曲同工之妙。“一吸西江水”语来自禅宗公案,本为一则禅门话头。《景德传灯录》卷八《襄州居士庞蕴》记载唐代庞蕴到江西参谒著名禅师马祖道一,问:“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马祖谓:“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庞蕴当下顿领玄旨。这一公案在禅林广为流播,成为禅宗破除文字执、直觉体验、触机悟道的修证理路的典范。志益的诗语便以此典来表达自己于言语道断处蓦然猛醒、透解玄机的开悟境界。

此类语句在当时僧人诗作中能找到很多,如无名《颂》诗“高楼画角如,释海波清见本真。了了了时心便了,微微微处水澄清”也反映了禅宗一言中的便顿开茅塞、彻见心性、了万法于一语、以活句为上乘的思维和语言特点,缘境而发,借物说理,充分发挥了禅宗开悟艺术的长处。

以上从创作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探讨了辽金诗僧群体及其诗作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征,旨在抛砖引玉。笔者认为,辽金诗僧群体在创作方面确实体现出自身一定的特色,从特定的侧面反映了本时期释子文学的阵容和成就。当然,无论从思想性来看,还是从诗艺水平来看,辽金僧诗也不是完美无瑕的,尤其是与创作成就特别显著的六朝、唐、宋等时期的僧诗相比,其差距是相当明显的,但作为中国历史上特定发展阶段和地域的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确实也显示出本身的特点和内涵,成为僧诗史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有一定的文化学价值。热切期盼有更多学人涉足于此。

参考文献:

[1] 元好问.清凉相禅师墓铭[M]∥张金吾.金文最: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1602.

[2] 元好问.中州集:上册[M].上海: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59:239.

[3] 元好问.木庵诗集序[M]∥张金吾.金文最: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0:631.

[4] 方立天.禅宗精神――禅宗思想的核心、本质及其特点[M]∥方立天文集:第2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469-479.

[5] 陈 述.全辽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364.

[6] 永 ,等.四库全书总目: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5:1277.

[7] 维萨利昂•格利戈利耶维奇•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51.

[8] 戴维•柴贝尔.中国佛教的解释阶段[M]∥唐纳德•罗佩兹.佛教解释学.周广荣,常 蕾,等,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93.

Monk Poetry and Poets in the Liao and Jin Dynasties

Liu Dake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Law,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