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休闲文章

休闲文章

时间:2023-05-30 10:27:39

休闲文章

休闲文章范文1

    关键词:休闲旅游;发展思路;山地休闲;民俗休闲

    作为旅游新的转折点与增长点的休闲旅游是旅游业向纵深发展的标志,正在成为旅游市场最具发展潜力的主流产品,受到国内外旅游者的青睐。发展湘鄂陕渝黔桂边区(以下简称边区)休闲旅游不但可以重塑边区旅游形象,丰富旅游产品种类,改变旅游产品结构,促进旅游产品升级,实现传统观光旅游产品转型,提升市场开拓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效满足旅游者多元化、个性化、娱乐化的旅游需求,而且可以通过优化调整基本旅游消费产品与非基本旅游产品比例,完善食、宿、行、游、购、娱产业链,延长游客停留时间,直接壮大休闲产业规模,间接辐射带动休闲产业链条上其他产业的发展,产生良好的旅游经济放大效应。

    一、以山地休闲旅游为重点,在“山水”上做文章,在“玩”字上下功夫

    山地休闲旅游是当今旅游市场中代表主流方向的一类产品,在旅游市场上占有较大的份额。打好山水牌,依托生态条件,大力发展山地休闲旅游对于促进边区旅游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如重庆万盛等地着力打造以山水、生态休闲产品为核心的龙头项目,带动了整个地区旅游业的迅速发展。

    湘鄂陕渝黔桂边区自然山水旅游资源密集,名山秀水多,生态环境好,山水风光美,且在区域内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如湘西峰林奇特,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极具特色;鄂西拥有武当山、神农架、长江三峡等名山秀水和恩施州八大自然奇观;陕东南山水秀丽;渝西拥有小南海、乌江画廊、大宁河小三峡等旅游名胜,黔东“一山”(梵净山)三江(乌江、锦江)景色迷人;桂东北山水甲天下,发展山地休闲旅游具有十分优越的条件。今后应该以山岳、河流、溪谷、叠水、峡谷、湖泊、森林等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为基础,依托现有各类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及生态环境好的地区,按照舒适感、安全性、快乐感、个性化和亲近自然的要求和充分体现休闲、娱乐、身心健康功能的原则,采用参与性、趣味性、互动性、情境化、体验化的手法,从养生、游乐、运动、科考、感受自然、体验生活等方面去打造赏山亲水等山地休闲旅游产品,让游客在尽享大自然之美的同时,尽享家庭之舒适与温馨,尽享康复、餐饮、娱乐休闲之便利,尽享民俗、文化、艺术休闲之乐趣。为此,要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一)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在“自然”上做文章,在“绿”字上下功夫

    休闲旅游反映的是一种自然健康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休闲旅游项目的特征是:崇尚自然、生态回归、追求舒适和以人为本。发展山地休闲旅游自然是根本,绿色是主调,“寓教于游”是目的,产品博大精深的知识含量是核心。所以,开发山地休闲旅游应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1、坚持“先规划,后开发,开发服从保护,开发促进保护”的原则、“先环境,后产品”的思维、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生态化规划的设计方法,做到先天保护与后天雕琢相结合、自然开发与人文雕琢相结合、开发建设与恢复生态相结合,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确保资源开发规模与市场发展速度,生态环境相适应,把休闲旅游活动规模严格控制在区域旅游资源潜在保障力、区域社会经济潜在支持力、区域生态环境容量潜在承载力所能容许的范围内。

    2、加强原生态环境和本土意境保护,科学安排休闲活动的范围、方式、线路,严格控制游客流量,切实保护自然与人文景观生态环境的原生性和完整性。

    3、饭店、娱乐场所等接待服务设施和酒吧、茶吧、休闲吧等各种休闲项目建设,应采用生态技术,运用环保材料,坚持消耗最小原则,实施资源节约型发展策略和效益质量型增长模式,合理开发与环境容量相适应、具有自然亲和力的休闲旅游产品。

    4、实施综合开发导向模式、综合投入开发模式和循环开发过程模式,将休闲旅游业与旅游衍生行业系统地整合在一起,形成跨行业、复合型的旅游产业链,促使休闲旅游业与其他行业在紧密互动发展中产生良好的旅游经济放大效应。

    (二)以休闲度假为核心,在“游憩”上做文章,在“乐”字上下功夫

    休闲度假旅游是一种内容广泛、综合性强、自我调节度好的游憩方式。游憩方式是人们“玩”的方式,也是休闲旅游最基本的内容。休闲旅游度假的主要客源是城镇居民(边区周围有西安、重庆、贵阳、常德、长沙、桂林、武汉等几十个大中城市)。如何让游客玩得开心,玩得新鲜,是提高游客满意度和认同感的关键。所以,在开发山地休闲旅游项目时,要十分注重创新游憩方式,强化休闲旅游产品享乐性功能,在“闲”与“乐”上做文章,在满足旅游者快乐需求方面下功夫,积极开发娱乐性强、互动参与性大、文化内涵表现形式新颖的休闲娱乐项目,把“闲”产品与“乐”产品做大做好,培育以康体、康疗、康乐为主要内容的休闲产品,用休闲度假和康体娱乐等主题休闲游憩产品引领当地休闲旅游发展方向。目前应重点打造以下六类产品:

    1、山野运动休闲类产品:攀岩、滑道游乐、“野战体验”、林间跑步、林地野营体验、拓展训练溯溪、林中生态游泳等。

    2、康体养生类休闲产品:氧吧、生态阳光浴、森林雾浴、温汤浴,野营垂钓等。

    3、野趣游乐类休闲产品:生态乐园、景观迷宫、林中狩猎、动植物标本采集制作、高空体验、森林游艺园等。

    4、观光休闲类产品:山林小寨、盆景花卉园、科普植物园、碧水走廊、珍稀树种观赏园、山野建筑小品游憩、蔬菜瓜果观赏园、食用菌养殖园等。

    5、山野餐饮休闲类产品:森林酒吧、生态大棚餐厅、山珍野味品尝屋等。

    6、消遣娱乐类休闲产品:原生态歌舞表演、当地民俗文化艺术表演等,为游客提供原汁原味的山水休闲产品和优质服务。

    二、以民俗休闲旅游为主导,在“文化”上做文章,在“特”字上下功夫

    湘鄂陕渝黔桂边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瑶族、回族、壮族等30多个民族文化灿烂,民俗民风古朴、民族工艺绚丽多姿,民族戏剧歌舞异彩纷呈,开发具有神秘诱人魅力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旅游资源,发展民族民俗休闲旅游,既可以以中低端休闲旅游产品满足国内游客对休闲旅游的需求,促进边区旅游的快速发展,又可以以高端休闲旅游产品满足国外游客对境外休闲旅游的需求,促进边区旅游与国际旅游接轨。

    在旅游产品文化性回归的大潮中,追求文化体验,体验文化享受,感受文化氛围,接受文化熏陶,以取得情景交融的休闲、身心享受的愉悦和人生气质的升华,已成为人们的必然选择。特色是休闲旅游的精髓,文化是休闲旅游的灵魂,在休闲旅游市场竞争中,文化的差异性竞争将成为争夺客源市场的主流。所以,湘鄂陕渝黔桂边区开发民俗休闲旅游应该以民族文化开发为主导,以民族文化宣传为中心,以民族文化内容策划为重点,切实注意文化活动的导向、文化主题的定位和文化形象的设计,以民俗风情体验和特色购物为重要发展方向,以特色美食、娱乐为重要补充,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强化文化整体包装和文化载体建设,突出民族文化的地域特色、习俗特色和时代特色,塑造文化,创造品牌,培育特色,打造精品,构筑文化意境,创造文化氛围,提高民俗休闲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为此,要着重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转型”上做文章,在“新”字上下功夫

    发展湘鄂陕渝黔桂边区民俗休闲旅游应该围绕“如何开拓市场”这个中心,确立以游客需求和期望为导向,通过细分市场,确定目标客户群,优化项目功能布局,做好全面创新这篇文章。通过产品创新、品牌重塑和游憩方式设计,打造融观赏、休闲、度假、游憩于一体的民俗休闲旅游项目,给游客全新的体验经历,将纯观光型游客转化为观光、休闲、度假型游客,把边区旅游景区建成兼具山水观赏、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民俗体验、娱乐体验、美食购物功能的民俗休闲旅游目的地。

    休闲旅游是城镇居民双休日、节假日、年假期和带薪旅游的首选旅游项目,但这方面的游客其社会、经济、文化、年龄、爱好、兴趣各不相同。因此,民俗休闲旅游产品开发应针对不同细分市场游客的消费心理,实施多元化的产品开发策略,打造适合不同层次需求的旅游产品。但无论何种旅游产品,首先必须进行认真的资源分析、市场分析和产品分析,然后进行形象策划和市场开发,提升产品的地域组合度、类型组合度和区域优势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以中低端市场为主体,在“多元化”上做文章,在“体验化”上下功夫

    湘鄂陕渝黔桂边区开发民俗休闲旅游产品要以市场需求作为“风向标”,根据当前我国休闲度假旅游市场需求大众化、家庭化、国内化、中档化等特点,确立以“中低端市场为主,兼顾高端市场”的市场定位战略,即在重点占领中低端消费市场的基础上,逐步开拓高端消费市场,促进民俗休闲旅游与国际休闲旅游接轨。

    三、以资源优化整合为宗旨,在“创新”上做文章,在“品牌”上下功夫

    湘鄂陕渝黔桂边区发展休闲旅游关键在于旅游资源的优化整合、旅游产业的科技创新和旅游产品的品牌塑造,促进休闲旅游向深度、广度和高度发展。为此,应重点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一)以区域合作为切入点,提高休闲旅游生产力乘数效应

    现代休闲旅游业依托性强,关联度大,覆盖面广,是一个行、游、食、宿、购、娱六大要素有机结合、极富挑战性的产业。当前,休闲旅游市场的竞争已是整体实力的竞争,为确保本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计划性、旅游产品促销的有效性和旅游运行的高效性,必须充分考虑休闲旅游发展的区域性、空间性、时序性、约束性等特点和区域休闲旅游发展特定时空尺度上的发展潜力,优化整合旅游生产力,把构成休闲旅游产业的各个环节、各种要素的各类企业,按照“合纵联横、优势互补、统一规划、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战略,搞好景区与景区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景区与企业之间以及景区内部、企业内部各要素的合理配置,有效整合,形成合力,提升各地区休闲旅游产品的地域组合度、类型组合度和整体优势度,加快各精品旅游景区(点)和黄金旅游线路连线并网,实现资源共享、基础设施共享、品牌共享、信息共享、客源共享和市场共享,提高本区休闲旅游生产力的乘数效应。在这方面各级政府应该把发展边区休闲旅游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带动农民增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来抓,通过体制创新增强休闲旅游发展活力和优化休闲旅游发展布局,建立多元、开放、高效的休闲旅游市场体系,提高边区休闲旅游整体竞争力。政府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去促进边区休闲旅游的区域合作:突出政策引导,抓投入,促稳定发展;突出协调服务,抓规划,促有序发展;突出统筹规划,抓联合,促特色发展;突出行业管理,抓规范,促健康发展。

    建立统一的权威性强的规划部门、管理部门、协调部门和协作机制,为边区休闲旅游区域合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其实,湖南省政府2002年就提出打造“大湘西旅游圈”的构想;黔渝两省市2002年也提出联手“千里乌江画廊”旅游精品的协议;贵州省的旅游开发战略是“完善西线”,采取东接“湖南凤凰和张家界”的思路;渝、川、黔三省市2005年达成《共同打造川黔渝三省市金三角旅游化》的协议;湖北省旅游局建议国家旅游局协调湘鄂渝黔四省市努力打造区域旅游整体品牌,建成一体化的旅游圈。上述各项区域合作已初见成效,进一步加强区域合作前景广阔。

    (二)以科技创新为推动力,实现休闲旅游发展新突破

    创新是本区休闲旅游发展的核心问题。在国际休闲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创新的主动与被动和创新的快慢与效果,已成为决定竞争成败的关键。加快旅游资源创新(主要在原初性、特色性和表现力方面)、旅游产品开发创新(主要包括产品类型、产品功能和产品开发手段创新,着重从产品特色性、体验性和文化性三个方面展开)、旅游品牌创新(主要包括品牌质量维护、品牌形象提升和品牌扩张与延伸三个方面)、旅游规划模式创新(主要包括确定特色基调、功能分区和空间构景)、旅游营销管理创新(主要包括形象塑造、渠道选择和促销手段三个方面)、旅游设施创新(主要在生态化、娱乐化和个性化方面创新)、旅游服务创新(主要在智能化管理和特色化服务方面),实现旅游资源开发的新突破、旅游产品品牌建设的新突破、旅游产品格局的新突破和旅游产品促销的新突破。

    (三)以品牌塑造为手段,增强休闲旅游地吸引力

    在休闲旅游消费日益个性化、享乐化、体验化、生态化的今天,粗放的休闲旅游产品开发、低水平的旅游经营管理和落后的产品营销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旅游者不断增长的对较高层次旅游消费的需求,无法给予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获得所期望的核心价值(陶冶情操、愉悦身心),也无法解决休闲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深层次的矛盾。休闲旅游发展迫切要求从目前片面强调开发速度和开发规模转向品牌塑造和品牌营销。品牌已经成为休闲旅游发展的重要标志、区域休闲旅游水平的基本标尺和旅游企业竞争的制胜法宝。因此,在目标市场确定的情况下,如何准确地展现旅游地品牌形象是休闲旅游品牌建设的中心问题。

    品牌的实质就是形象,塑造个性化、特色化的形象,意在根据区域特征(旅游地所在的地理文脉和地方独特性,充分挖掘和深入分析市场特征)、行业特征(充分了解游客的心理需求和偏好)和市场特征(反映旅游需求的热点、主流和趋势),结合地理文脉和空间层次,全面准确表达旅游地特征,体现市场特征,反映消费特征,引导游客全面感知旅游地的亲和力,从而使旅游地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旅游地产品品牌创新要着重抓好品牌维护、品牌形象提升、品牌扩张和品牌内涵创新、品牌表现创新和品牌基础创新工作。夯实品牌文化底蕴,提升品牌品质,形成“精品连线、并网、成片”的休闲旅游品牌网络。

    参考文献:

    1、冉斌.我国休闲旅游发展趋势及制度创新思考[J].经济纵横,2004(2).

休闲文章范文2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其作用不仅体现在定国安邦,而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其经济意义更加凸显。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快速推进,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已成为当今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休闲农业的兴起和快速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2015年国务院在“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提高农民收入,必须促进农村三次产业快速融合,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增加农业附加值。利用区域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打造多功能农业,深入研究开发休闲农业市场价值。创建具有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民族风情的旅游示范景区,开发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休闲农业产品。同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增强市场营销能力,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实施税收优惠制度,提高农民收入”。这不仅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而且迎合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长期以来农业作为基础产业,人们只认识到农业单一的生产功能,却对农业的多功能性缺乏真正的理解和足够的认识,结果导致农业产业的发展被限制在一个较小的范畴内,阻碍了农业产业体系的进一步形成和完善。休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转变过程中一种重要载体,农业的多种功能性得到开发和利用,尤其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功能越来越突出。从农业理论到实践发展,休闲农业不仅能够拓展丰富农业的内涵,开发农业发展的新路径,衍生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充实农业产业的范畴,促进农业产业的全面升级,而且能够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因此,休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三次产业发展与生态、文化的快速融合,而且作为城乡联动、产业融合的重要媒介,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代表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

(二)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休闲农业领域相关问题研究需要依托厚实的理论基础作为指导,目前运用比较广泛的理论包括:产业一体化理论、外部性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休闲农业规划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体验经济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休闲农业经济理论等相关理论。随着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不同学科之间相关理论交叉、渗透、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这些理论也有了相应的演变和进一步的发展完善。通过深入研究区域休闲农业发展问题,不仅能够拓展休闲农业的内涵和外延,而且能够弥补现有区域休闲农业发展研究的区域数据缺失,因此,对区域休闲农业的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1)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方针。2015 年和 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强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在农业现代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这预示着休闲农业将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新增长极,无疑是为未来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发展休闲农业不仅是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方针,更为农业发展开辟新的发展道路。(2)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从国内到国外休闲农业的发展实践证明,休闲农业的开发不仅能够促进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克服传统农业只能作为生产原料的弊端,延长农业产业链,获得更加丰厚的附加值,而且能够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带动相关配套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还可增强城乡之间知识信息和物质观念的沟通交流,提高市民对农村、农业、农民的认识,实现城市对农村、农业的大力支持,实现城乡统筹发展。(3)兰州市休闲农业较其他地区发展不仅发展相对较慢,而且开发商和运营商几乎不做市场调研,盲目发展,模式雷同,政策法规缺失,缺少规划设计,缺乏地方区域文化特色等,致使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相对落后。本文基于问卷调查对兰州市休闲农业的消费者进行深入的调查,通过对数据整理分析以及结合当地休闲农业资源属性特征,对区域内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对兰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且在定量与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兰州市休闲农业快速发展提供建设性地意见和指导,因此,对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凡的意义。

二、休闲农业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休闲农业综述

休闲农业最早始于欧洲,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对快节奏高污染生活产生厌倦逃避心理,开始向往追求回归自然田园,享受乡村生活的舒适安逸,休闲农业因此蓬勃发展。1865 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正式诞生,随后经过不断地发展,逐步向美洲、亚洲等国家地区扩散,受到世界各地的欢迎。20 世纪 70 年代后,休闲农业在世界各地掀起旅游狂潮,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国外对休闲农业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休闲农业的概念、内涵研究、休闲农业发展动力及经济效益研究等。

①休闲农业的概念、内涵研究。国外休闲农业虽然经历了 100 多年的发展历史,但相关文献对休闲农业的概念和内涵却没有统一的界定,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农业旅游、田园旅游等等有不同的说法,但其意义基本相同,因此在搜集和查阅整理国外相关文献资料时全部理解为休闲农业。国外对休闲农业概念及内涵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注重休闲农业的乡村地理位置。世界旅游组织认为(1997):休闲农业是指游客在农村及其周边游玩、学习、体验感受乡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活动;Aire,Oded &Ady (1999)认为休闲农业就是在农村地区的旅游;Mike Woods(2000)认为:休闲农业是游客在农村地区所经历的全部旅游活动。他认为休闲农业区别于其他旅游活动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乡村性”,展现了休闲农业满足了游客对乡村生活、自然文化的感知和体验,从而实现精神生活的满足。

注重休闲农业活动的过程内容。英国的 Bramwell &Lane (1994)可谓是国外学者中对休闲农业内涵研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认为:“休闲农业不单是以农业为基础的旅游活动,而且是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活动,除了节假日旅游之外,还包括自然生态旅游、探险、文化教育、民俗风情活动等各种娱乐活动”。Deborah(2005)等学者认为,休闲农业是基于农业劳动、养殖、培育和生产经营的活动,目的是休闲、教育、体验感受农业劳动和农村生活。从他们对休闲农业的定义内涵来看,他们更加看重的是休闲农业活动中具体的过程内容,而不是地理位置上差异。

②休闲农业发展动力研究。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休闲农业的发展动力来自两个方面:需求和供给。在对需求的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 Greffe,他将消费者的需求划分为 4 个区域,右边的两个区域是消费者主要兴趣所在,以主题度假为目标;而在供给的研究中,Bendl 对奥地利农村居民调查发现,休闲农业很受当地居民支持,他们很愿意提供各种便捷的服务和发展基础设施,协助政府和游客体验农村生活文化; Alexander认为休闲农业发展的动力来自两个方面: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内在动力指的是社会和文化价值,外在动力指的是经济利益。

③经济效益的研究主要以经济收入和劳动力就业居多,如 Oppermannm、Nilsson等人对各国休闲农业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休闲农业是农民增收的一个新途径;Nobel在研究法国休闲农业时发现休闲农业是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有效途径; Sharpley则认为与传统相比,休闲农业不仅能够促进居民收入提高,而且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劳动力就业。

(二)国内休闲农业综述

相对于国外休闲农业发展来说,虽然国内休闲农业起步较晚,区域间发展差异较大;但是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增加,休闲农业蓬勃发展,有关休闲农业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国内休闲农业研究的热点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休闲农业空间结构布局规划研究、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休闲农业顾客满意度研究。

①休闲农业空间结构布局规划研究。如胡爱娟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对杭州市休闲农业空间结构布局和旅游圈层结构进行探讨分析;刘艳艳、王晓峰等利用空间结构理论、计量地理学、ArcGis 软件、AutoCAD 软件等研究方法对陕西省精品休闲农业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潘丽、张天柱等以宁武县休闲农业规划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的一些具体思路和措施;张舒利用 ArcGIS 空间分析方法对湖北省休闲农业示范点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及结构优化研究;许贤堂、刘大均等以全国 483 个休闲农业示范点为对象,运用空间插值和缓冲区分析方法对其空间分布及结构、均衡程度及分布密度进行研究,得出休闲农示范点空间分布在演化过程中,主要以城市和交通地理条件展开,受区位条件、资源要素、游客市场影响因素较大。

②休闲农业发展路径及模式研究。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对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研究,其主要是从经营的方式、内容两方面来讲。如张攀春以贵州实际环境条件出发选择发展休闲农业路径,提出适合区域休闲农业发展的三种经营模式;吴学成、李江风将创意农业作为传统休闲农业发展路径的转型升级和提升,指出创意农业能够提升休闲农业竞争力和吸引力、实现跨边界的产业融合和渗透、增强区域整体经济发展力,并用创意休闲农业发展理念指导路径提升;牛均仪利用 SWOT 分析方法对都市休闲农业发展进行分析,提出各区域应该结合当地的资源、环境、气候等因素选择本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模式;赵国如按照区位条件和功能对休闲农业进行分类,并且指出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应当遵守“实践第一,农业主体”的原则;钟平、侯立白对丹东市五龙背镇休闲农业 6 种发展模式的发展现状、发展方向、游客参与状况进行调研分析,并提出今后该如何发展的建议;肖军,叶良钧等对安徽省休闲农业开发模式选择和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发展原则和产业化建议。方修仁、王祥锋对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新农村建设发展不依靠工业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总结,并且指出农业、环境、农民之间的发展关系,强调不能过度依靠工业发展农村。

③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随着休闲农业的不断发展,其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形势日益丰富,规模集聚和产业一体化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因此,对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张广海、乌兰包托亚对休闲农业产业化内涵定义的基础上,从经济、市场、产业、设施基础四个方面建立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分析我国各省市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优势和产业化类型模式,并提出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途径;徐虹,梁佳通过对京津冀休闲农业发展水平、一体化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发展休闲农业的三大旅游组织主体,推进京津冀地区休闲农业一体化发展;段海波从农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的经济学角度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第二三产业以及农业内部产业之间发生的产业融合创新进行分析探究,说明了具有融合特征的新型农业业态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农业产业融合的思路和基本内涵;喻江平则基于产业链相关理论对休闲农业产业链构建了休闲农业产业体系,并且提出发展策略建议。

④休闲农业顾客体验消费与满意度研究。休闲农业游客数量的不断提升,使休闲农业已成为旅游市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消费者对休闲农业的认同度并不高,这成为阻碍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休闲农业顾客消费行为、满意度、体验价值的研究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赵仕红、常向阳基于对南京休闲农业的本质属性、消费者出游动机等方面的调研,对南京休闲农业游客的出游行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南京休闲农业应该进一步完善提高经营管理的对策建议;同时,赵仕红、常向阳基于南京市休闲农业调查数据,利用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构建休闲农业消费者满意度评价模型对南京市休闲农业顾客满意度进行了实证分析;杨丽华利用李克特满意度量表从休闲农业服务质量的五个方面对长沙市休闲农业游客满意度进行调研,总结出限制长沙市休闲农业发展的需求因素;黄志红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从体验营销的角度建立消费者体验价值指标体系和计量模型,其目的在于对各类休闲农业进行综合评级,以期促进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崔海云、施建军则以京皖苏地区休闲农业企业为样本,从实证的角度研究服务创新、顾客体验与休闲农业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三)国内外休闲农业研究评述

综上所述,不论是国内学者还是国外学者,都对休闲农业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而且研究成果颇丰,已形成相对丰富的理论体系,对其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国内外研究相似之处:注重对经济效益的研究,国外侧重动力机制和经济效益的研究,国内侧重产业化与产业融合的研究,其最终目的殊途同归;差异之处:研究方法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国外侧重定量研究,而国内侧重定性研究;研究理论上的差异:国外注重应用研究,国内注重理论研究。因此就目前国内研究内容而言,其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个案为主,理论多,应用少,没有形成整套完善的理论体系,因此对生产实践的理论指导性不强。基于此,对休闲农业的研究应该侧重应用性、实践性、指导性。首先,在研究的内容上,结合区域内农业资源实际概况,研究休闲农业空间结构布局、发展路径或模式、产业化道路等内容,看其是否具有可行性;其次,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定量研究和应用研究,对区域内发展较好的休闲农业进行深入研究和经验总结,指导相关产业发展。

三、研究技术路线及方法

(一)研究技术路线

(二)研究方法

1 文献归纳法

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休闲农业研究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归纳,探究其主要研究方向、内容、方法,然后对国内外成功发展实践进行经验学习总结,在其基础上,搜集兰州市休闲农业相关资料和数据,为后续研究奠定厚实的基础。

2 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法

对兰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问题研究,主要基于消费者视角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访谈法,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动机、认知行为、决策行为、满意度进行调查,结合实际发展情况,找出制约兰州休闲农业发展问题所在,有助于科学指导休闲农业发展,提高服务质量,满足游客需求。

3 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

利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兰州休闲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德尔菲法通过 Matlab 软件得出每个评价指标权重,结合实地调研评分结果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求出兰州休闲农业整体发展水平,最后对兰州各县区休闲农业空间差异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四、研究内容

本论文研究共分 4 部分,共计 6 章内容。

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内容,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通过对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的研究,从而引出本文研究思路、研究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及内容;第二章休闲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主要从休闲农业的内涵特征、相关基础理论、国内外发展实践情况三个方面出发,总结研究对兰州市发展休闲农业带来的启示。第二部分进入文章主要研究阶段,是文章的第三章,首先,从兰州市自然资源、经济条件、基础设施、农业资源、旅游业五个方面分析休闲农业发展优势,进而对兰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空间结构布局、发展模式进行论述。

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首先基于消费者视角从消费者基本特征、行为动机、认知行为、决策行为、满意度五个方面研究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情况;再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兰州市及各县区休闲农业发展状况进行评价,通过两部分结合研究,找出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问题所在。

第四部分是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建议对策,是文章的第六章。文章提出科学考察规划,因地制宜开发、坚持以“农”为本,彰显三农特质、挖掘农业文化,提升品质内涵、加强核心品牌建设,加大营销宣传力度、加强政府支持力度,合理制定法律规范、提升队伍素质,改善服务质量,以期进一步促进兰州市休闲农业产业发展。

五、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点

1 研究视角创新

本文以消费者行为理论为线索,基于消费者视角以消费者基本特征、行为动机、认知行为、决策行为、满意度为切入点,探索制约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分析的角度与切入点有别于前人研究,因此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2 研究方法创新

以往休闲农业的研究只停留在定性分析上,而本论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将区位条件、基础设施、产品特色、运营管理、经济效益纳入一个整体评价体系中,运用定量分析对兰州休闲农业整体和内部发展水平分别进行评价,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可以说为兰州市休闲农业提供一种新的研究途径。

(二)不足之处

1 数据资料的相对欠缺

在问卷的设计方面,问卷结构不合理、遗漏某些问题或者问题的提问方式有欠缺等可能存在的问题,都会影响问卷的填写质量;在问卷调研方面,调查者与消费者的沟通交流以及消费者的配合程度也会直接影响问卷的填写质量和回收的有效率,因此会直接影响调研数据的准确性。

2 研究方法应用的局限性

兰州市休闲农业的种类多种多样,选取个别休闲农业景区作为研究对象,普遍性和代表性有限,加之利用层次分析法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面各有不同,很大程度上反映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情况可能存在误差,不能完全反映出问题的实质所在。虽然已有相关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但是也需要今后更多相关研究验证。

第二章 休闲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

一、休闲农业理论概述

(一)休闲农业的内涵

目前,国内学者对休闲农业的定义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表达方式各种各样。例如:宴理(2014)认为:休闲农业是农业与工业和服务业融合后形成的一种具有多种功能且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黄清乐认为: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产品、农业活动、农业资源、农村文化,使人们身心愉悦健康以及增加农民收入的农业经营方式,具有经济、生态多种功能。吴萌 (2012)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农业,利用农村、农业资源,依托农业活动、农产品、民俗文化等因素,经过开发设计形成具有观光、休闲、体验等功能的高收益农业;田颖(2011)认为:休闲农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以农村景观和农村文化为基础而创立的一种为满足城乡居民休闲娱乐需求以及提高农民收入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

虽然我国学者对休闲农业的定义各有不同,但是其所述含义大体相近,都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资源为基础形成的能够满足游客休闲娱乐需求并且具有生态、文化、经济效益的新型现代化农业。据此,本文认为休闲农业是以民俗文化、地方习俗为内涵,以农业景观、农业生产活动为载体,融合服务业从而所形成的能够集生产、观光、娱乐、教育、科技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业态。

(二)休闲农业的基本特征

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农业迅速稳定增长,才能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传统农业已达不到这种要求,现代农业才是最有效的途径。从休闲农业内涵看,休闲农业属于新型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长期发展,其规模和影响力在逐渐扩大,从而产业特征也逐渐显现出来,具体有以下五个基本特征:

(1)休闲娱乐性。休闲农业是通过专门规划设计利用农村农业丰富的资源为城乡居民提供休闲娱乐服务的新兴产业,其最基本的属性和特征就是休闲娱乐性。

(2)文化性。民族风俗和生活文化是休闲农业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休闲农业的内涵和精华所在,现在的游客越来越重视休闲农业背后隐藏的巨大的文化价值,因为只有真正的文化才能带给人心理上的震撼,所以对休闲农业而言,文化性是其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和趋势。

(3)经营双重性。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体,具备了二者的全部特征。其产品可以是农产品,也可以是旅游纪念品,基础设施可做农业生产用,也可作旅游设施用,因此,在休闲农业经营过程中,既要重视其农业经济的特性,也要重视其旅游经济的特性。

(4)体验参与性。休闲农业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游客的互动参与性较强,在此过程中,游客可以参与到休闲农业各个活动环节之中,亲力亲为,感受体验其中的乐趣,从而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放松,因此,在许多休闲农业景区可以看到“做一天农民”的宣传口号。

(5)经济互补性。休闲农业将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可以有效地弥补二者之间因各种原因产生的经济价值的损失。例如:当农业遭受暴雨冰雹或者其他自然灾害导致农业减产时,经营者便可通过休闲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弥补农民损失,同时在旅游淡季,农业又可反过来弥补旅游收入的减少。

二、休闲农业相关基础理论

(一)产业一体化理论

产业一体化理论分为横向和纵向一体化理论。横向一体化指同行业或部门的聚集,旨在扩大规模,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巩固市场地位;纵向一体化通常是在原有业务基础上,向产业链上下游扩展业务,实现产供销一体化,以增加企业现有经营业务的行为。对农业而言,产业一体化通常称为“农业产业化”。牛若峰指出: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媒介,农户为主体,科技为手段,将农业再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实现种养、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经营。休闲农业以产业一体化理论为指导,促进农业与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营销紧密联系,实施上游与下游整合,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集团化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不仅能够促进资源在城乡间的有效配置,而且能够促进休闲农业产业在空间上的合理规划和布局,实现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体验经济理论

体验经济理论是美国哈佛管理学院 B.Joseph Pine II 与 James H.Gilmore 在体验经济中首次提出的。该理论认为经济在经历了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时代之后,将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即“体验经济”时代。体验经济一文指出体验是一种特殊的可以促使经济增长的经济要素,体验展示是以商品为载体,服务为手段,使生产与消费合一,让消费者感受到自我实现的感觉,从而产生美好的回忆。体验作为第四种经济提供物,其与产品、商品、服务最大的区别就是不仅能够提供优质的商品和服务,而且还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的体验活动,因此所形成产品的差别性对价格形成的促进作用较大,产品的附加值最高。休闲农业是一种新的体验经济载体,是体验经济时代下农业产业发展的加速器,反而言之,发展休闲农业就是体验经济在农业上的具体实施体现。如此,不仅为市民提供更加丰富的休闲生活方式,同时,也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指明了方向,为农业增收提供了新的途径。

(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 Abraham H.Maslow 于 1943 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将人类需求分为生理、安全、社会、尊重、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前两个为比较低级的需求,主要指的是人从外部获得生理上的满足,而后三个为较高的需求,依次递进,主要指的是人从内部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刘荣章

等提出了游客对休闲农

业需求的金字塔模型,从最底层到最高层依次为:(环境、机能、美学、变化、知识、精神)需求。环境上的需求指发挥农村、农业资源的潜质;机能上的需求指提供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美学需求指表现区域乡土民俗、文化艺术;求变化需求指利用丰富的农业资源,提供多元化的体验活动空间;知识需求指提供的活动内容要具有解说性、可学性;精神需求指回归自然生态环境之后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愉悦之感。事实上,休闲农业的发展也正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实践中的进一步实践和上升。

(四)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在休闲农业应用中较广泛的主要包括发展极理论、新古典主义的区域核心—发展理论、产业集群化理论等相关理论。

1 发展极理论

1955 年法国经济学家 Francois Perroux 提出“发展极”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某些主导行业、部门、企业等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聚集,使生产要素、资本和技术高度集中,产生规模效益,并且能够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发展极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生产、贸易、金融、服务、信息、决策机构中心等的聚集,还可以是多种功能的产业聚集。

2 区域核心—发展理论

新古典主义认为核心—发展理论即空间上的“二元结构”,核心区域是现代高新技术产业最先集中在少数相对发达的地区,区域则是缺少先进科学技术带动只能通过发达地区经济辐射促进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和欠发达地区。核心—结构是由于市场经济结构和体制不完善所造成的,但是这种发展方式会促进生产要素在区域内流动从而实现区域均衡和空间一体化。新古典主义认为,经济增长过程中会产生横向的“扩散效应”和纵向的“涓滴效应”,通过“扩散效应”和“涓滴效应”利益会逐渐分配均衡,如此便会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区域间差异自动消失。

发展极理论、新古典主义的区域核心—发展理论其实有着相似的发展过程,都是在区域内利用优势产业、核心产业、主导产业培育发展新的增长极或者核心产业区,然后利用扩散和涓滴效应促进商品和劳动的流通、产品创新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逐步缩小核心区和周边区域的差距,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休闲农业作为体验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其通过产业活动产生的辐射效应和关联效应将比传统农业产生更大的影响力,从而能够快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三、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实践

(一)国外休闲农业发展实践

发达国家休闲农业之所以能够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离不开这些国家政府、行业协会、非政府组织的合理指导和大力支持,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休闲农业产业规模,实现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是意大利、法国、美国、日本等。

1 意大利—绿色假期

意大利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相对较长的历史,1865 年成立的“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是意大利休闲农业正式发展的标志。该协会最初的目的是让城市居民在节假日期间到农村去,通过吃、住、劳动等体验感受农村生活,这一活动的出现便得到城市居民的广泛青睐,最终让意大利休闲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并且让“农业休闲”深入人心,因此学术界称意大利休闲农业为“绿色假期”。意大利休闲农业经过 20 多年的快速发展便达到鼎盛阶段,现如今意大利休闲农业融合了当地自然景观、文化历史、社会生活等元素,不断地创新发展,已成为现代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意大利休闲农业主要以 “绿色农业旅游”企业经营为主,并且寓教于农,让农村变成了“生态教育农业园”,不仅让居民在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同时,也获得了更加丰富的知识。同时,在农业信息交流、农业技术推广等方面,政府及相关部门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为意大利休闲农业发展提供

了有力的保障。

2 法国—专业农场

法国休闲农业最初的萌芽始于 1855 年法国国家参议院带领一群上层社会人士到巴黎的农村去游玩,他们在那里漫步田间、学习种菜、品尝农家饭、伐木种树等,开创了法国农业旅游的先河。而法国休闲农业真正发展于 19 世纪 70 年代,其主要经营形式是 “农庄旅游”,自发展以来,以农产品、狩猎、骑马等多种活动为主的各种专业农场相继诞生,并且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据统计,法国现有大型农场 17.2 万个,中小型农场 84.5 万个,并且呈不断上升趋势。法国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社会民间组织,例如:互助联盟(CNMCCA)、国家青年农民中心(CNJA)等,这些非政府组织之间通过相互组织联合,同法国各个农场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为法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市场定位,产品销售做出巨大贡献,成为法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3 美国—社区参与的市民农园

美国的休闲农业起源于19世纪上层社会的乡村度假,1880年美国第一个“休闲牧场”的诞生掀起了美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浪潮,随后,美国为了推广休闲农业品牌和解决二战过后生产过剩的问题,各个州开始成立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将这种原本上流社会人士的度假方式逐渐推广成普通大众的休闲方式。美国农业部为了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通过农地转移计划,大力发展以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生态保护为主题的休闲经济,休闲经济的发展不仅为农民创收提供了新途径,也为美国后期市民农园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美国市民农园将农园和城市居民有效连接在一起,农园为市民提供物美价廉的农产品,市民则为农园提供便捷的销售渠道和稳定的销售市场,二者风险共担,盈利共享。这种创新与变革下的休闲农业方式迅速的推动美国休闲农业的快速成长,实现了区域内农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4 日本—都市农业

都市农业是日本休闲农业的代表,最初发展于 19 世纪中期,由于日本战后一直处于经济高涨期,城市居民消费欲望比较强烈,因此城郊农场主依托美丽的田园风光兴建各种观光设施,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一时间都市农业得到空前的追捧。然而在受到城市用地扩张的威胁之后,日本政府先后出台了《农业基本法》、《市民农园整备促进法》、《农山渔村停留型休闲活动促进法》等相关法律,推动了都市农业体制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都市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同时日本政府通过多种途径协调融资,如:优惠政策、贷款扶持等,保证了休闲农业发展经营所需资金的融通,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场主建园投资压力。之后,随着日本加入 WTO,更加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生产经营管理逐渐向自动化、设施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变,各个产区得到快速发展提高,目前,日本都市农业 5000 多个,游客接待量约达 800 万人次。

(二)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实践

1 台湾休闲农业

我国台湾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60 年代,由最初的农民自发建立的第一家农业观光园开始到 80 年代台湾政府致力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寻求新的农业业态发展农业,于是休闲农业的兴起便受到民众的欢迎。台湾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政府在政策扶持、行业组织、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以 1980 年台北市推出的“台北市农业观光推广计划”为标志,相继出台的《改革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和《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等法规政策,不论是从人力、资本、技术上都开始向休闲农业倾斜,为休闲农业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最大的保障。之外,创意农业的发展和产品的整合营销进一步加快台湾休闲农业质量的提升,使台湾休闲农业产业声誉蜚声国内外。

2 北京市休闲农业

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相对较早,但在 2009 年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北京市将“沟域经济”作为发展休闲农业的新途径,以“提档升级,规范提高”的发展理念和“部门联动,政策集成”的模式促发展,“一区一色,一村一品”的差异化发展策略是北京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特色。北京市先后出台了各种有关休闲农业评定标准的政策法规,实行市场监管,规范行业标准。加之从2006 年开始就盛行在各地举行休闲农业节庆活动,如“凤凰村游”、 “草莓季”、“桃花节”等,最重要的是通过县区特色农业活动的开展,不仅促进了北京市休闲农业的品牌宣传,而且向外传播和渗透了北京市悠久的农业文化,从此便让北京市休闲农业有了更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据统计,截止 2014 年,北京市城郊共 1300 多个农业园,全年接待游客 3800 万人次,营业收入达 30.35 亿元,发展速度惊人。

3 南京市休闲农业

南京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得益于境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政府积极的产业战略调整, 2001 年南京市因地制宜,坚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方针,将休闲农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不断地加大财政投资力度和政策倾斜,经过不断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经济不断增收,现已成为南京市重要的农业产业。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充分挖掘当地的农业文化,在当地举办的 20 多个节庆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最著名的就是与北京“城郊游”、成都“农家乐”并称三大成功模式的“农业嘉年华”活动,深受游客的喜爱和追捧。截止 2014 年,南京市已成规模的休闲农业景点 221 个,全年游客接待量达到 1200 万人次,营业收入达 45 亿元,农民人均收入提高 1200 元。

(三)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实践总结

通过上述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实践不难看出,休闲农业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 政府的管理调控

纵观休闲农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政府对休闲农业的管理和调控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首先,政府对资金的扶持。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以相关配套的基础设施为基础和充裕的资金为保障才能够健康运营,政府相对宽松的借贷政策和优惠措施,有效地解决了农业发展融资难的问题;其次,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休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对行业标准的规范和对相关法律的制定,因为只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才能确保发展的规范化;最后,制定完善发展规划。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方向,政府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只有制定完善的发展规划,才能保证产业顺利发展。

2 行业协会组织的指导与支持

休闲农业的发展受季节和地域的限制较大,因此休闲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至关重要,而行业协会组织作为联接农户和市场的纽带,能够分享信息、应对风险、整合资源、制定策略,提高产业竞争力,从而给予休闲农业发展更多的指导和支持。

3 经营主体多元化

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政府鼓励经营主体的多元化,通过政策积极引导农户、社会团体、企业等组织投资休闲农业,使经营主体不断扩增,并且融通各类投资、融资渠道,促进了社会资本的流通和利用,缓解了政府财政支出的压力,降低了经营管理成本,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

4 活动内容特色化

休闲农业最具竞争力的地方就是具有其自身的特色,特色是其生命之所在。休闲农业景观特色、产品特色、文化特色、民俗特色、地域特色等越突出,才能越吸引游客,越有发展潜力,越有竞争力,才能打造出响亮的品牌。因此,发展休闲农业要因地制宜,将创意、理念融入到资源和产品的各个环节之中,使活动内容活起来,使消费者动起来,使产品亮起来,最终形成创意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休闲农业格局。

第三章 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一、研究区域概况

兰州是甘肃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北纬 35°34′20″~37°07′07″,东经 102°35′58″~104°34′29"之间,地处黄河上游,西部三大高原交汇处。兰州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约 1500-1550 米,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黄河自西南流向东北,横穿全境,形成峡谷与盆地相间的串珠形河谷,是典型的河谷城市。兰州市现辖城关、七里河、西固、安宁、红古 5 个区和永登、榆中、皋兰 3 个县,26 个乡,35 个镇,总面积达 1.31 万平方公里,2013 年末,全市总人口约 364.16 万人,户籍总人口 321.43 万人,非农人口 201.41 万人,有汉、回、满、藏、东乡、裕固等多个名族。

二、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优势分析

(一)自然资源发展优势

兰州是西北地区矿产资源富集区,现已开发利用的有色金属、贵金属、稀土等 35个矿种,资源开发价值高,有效带动工业产业经济发展。兰州依托黄河丰富水力资源,现已建成刘家峡、八盘峡、盐锅峡等 25 座大中型水电站。兰州有“瓜果城”之称,境内盛产软儿梨、白粉桃、白兰瓜等瓜果,玫瑰、百合、黑瓜子等特色农产品闻名全国,素有“看景下杭州、品瓜上兰州”之说。兰州旅游资源丰富,市域内有中山铁桥、白塔山、五泉山、滨河长廊、兴隆山、吐鲁沟、石佛沟、徐家山、黄河母亲雕像、丝绸古道、明肃王墓群等著名景点,市域外东有天水麦积山、平凉崆峒山,西有永靖炳灵寺,南有夏河拉卜椤寺,北有敦煌莫高窟等风景名胜区,因此兰州作为丝绸之路核心节点城市,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旅游业的开发提供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经济发展优势

兰州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就,现已成为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目前兰州以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冶金、能源电力、生物医药、建材为主体,已建立门类齐全的相关配套产业工业体系,是我国工业原材料重要生产基地,兰州市 2005~2014 年经济发展情况如表 3-1 所示: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由表 3-2 可知,自 2005年以来,兰州市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首先从交通条件看,道路总长度不断增加,2014 年 1513.5 公里达到十年内最高值,同时人均道路面积稳步增加,从 2005 年的 8.35 平方米增加到 2014 年的 16.56 平方米,年均增长率为 7.9%,增长较快;其次从公园及绿地面积看,2005 年公园个数 25 个,2014 年个数仍是 25 个,虽然数量没有增长,但是期间对旧公园进行拆除和改造,同时新建规模较大的公园,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游客满意度不断提高,而且人均绿地面积增加较大,从 2005年 8.1 平方米增加到 2014 年的 10.9 平方米,年均增率达 3.3%;最后从旅游设施看,旅游饭店数量也稳步增加,从 2005 年 30 个提升到 2014 年 49 个,年均增长 2 个,同时从星级酒店个数看,2008 年 39 个,2014 年 36 个,减少 3 个,虽然从数量上看星级酒店数量减少,2008 年五星级 1 个、四星级 8 个、三星级 19 个、二星级酒店 8 个,到 2014年,五星级 3 个,四星级 12 个,三星级 18 个,二星级 3 个,但是星级酒店质量却提升了,高星级酒店不断增多。

(四)农业发展优势

2014 年,兰州市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目标,通过结构调整、机制创新、政策扶持促进农业产业发展,最终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 53.64 亿元,同比增长6.28%。其中农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 44.30 亿元、7.68 亿元、0.36 亿元、0.1 亿元、1.2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9.8%、5.64%、0.65%、5.96%、7.01%,从行业结构来看,农业增加值占 82.6%,居绝对主导地位。由表 3-3 可以看出兰州市各县区 2014 年农林牧渔业都得到快速发展,较 2013 年平均增长率约 6.4%,其中农业增加值居于首位,牧业和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处于第二位和第三位。兰州市农业经过多年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利化、电气化、化学化等水平得到率先发展和显著提高,从而使兰州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不断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同时,兰州作为西部地区核心战略区域,目前已经形成以蔬菜、百合、畜牧、玫瑰、高原夏菜、瓜果、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支柱型产业。在政府各项政策的鼓励实施下,通过引进改良新品种,划定规模,提升品质,加之对各种新产品的综合开发,现已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同时利用省会城市的区位条件优势和加工产业的带动,已成为兰州市独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而且在不断加强原有产业的基础上,仍在努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和花卉产业等潜力产业,进一步明确农业产业发展目标,力争实现农业产业竞相发展的格局。

(五)旅游业发展优势

自 2011 年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兰州市旅游业不仅实现连续 5 年的快速增长,而且恰逢“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旅游产业又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新引擎,兰州市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商埠重镇,借助战略发展机遇,有效推动了全市旅游业快速转型和发展。2011~2015 年兰州市旅游业发展情况如表 3-4 所示:

从表 3-4 可知,2011~2015 年兰州市旅游业收入总额实现跨越式增长,从 2011 年102.93 亿元增长到 2015 年的 334.56 亿元,年均增长率达 34.27%,超过甘肃省年均增长率 30.81%,并且在 2015 年旅游业收入总额占全市 GDP 比重达到 3.18%,增长速度惊人;国内外游客接待总数也实现快速提升,从 2011 年的 1407.4 万人次提升到 2015 年的4121.26 万人次,年均增长率为 30.81%;从国内外旅游收入看,兰州市国内旅游收入占全市旅游收入总额比重为 98%,入境旅游收入所占比重相对较少,但是从目前旅游业发展形势来看,2015 年入境旅游人数较 2014 年提升幅度较大,入境游客人数突破 3.5 万人次,比 2014 年提高 31.37%,发展势头良好。加之兰州市旅游业搭借“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便车现已进入黄金发展时期,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发展的金饭碗,发展前景广阔。

兰州市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民经济快速提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旅游业蓬勃发展。目前,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旅游业逐步向经济产业型转变,同时,借助“一带一路”战略发展契机,兰州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核心节点城市的战略地位,其优越的发展条件为产业融合下的新型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一)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兰州市休闲农业的初步形成和发展以 1984 年兰州市安宁区举办的首届桃花节为标志。80 年代初,随着经济的复苏和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市民在闲暇时间开始寻找新的生活乐趣,踏青赏花、爬山登高、节日聚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进入 21 世纪,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念和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休闲农业的发展受到人们大力追捧,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据兰州市旅游局统计,截止 2015 年底,兰州市建成旅游示范乡镇 4 个,旅游专业村 8 个,标准化农家乐 600户,其中旅游专业村年接待游客 20 万人次以上、综合收入 1000 万元以上、从业农民年均收入达 1.2 万元以上,形成了一村一品,一镇一特色的发展格局。据悉,兰州市旅游产业将把握“一带一路”发展契机,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争取在 2020 年,创建完成标准化农家乐 2000 户,旅游示范乡镇 20 个,旅游示范村 50 个,旅游产品生产加工企业 50 家,提供就业岗位 40000 个,力争实现乡村旅游营业收入总额 10 亿元以上。

(二)兰州市休闲农业空间结构布局

兰州市休闲农业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根据农业自然景观资源地理分布特性,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合理设计规划下,以点到线,以线到面,城乡联动,整体推进,最终形成了“一带四线六区多点”的空间结构布局,其空间分布产业发展类型多样,区域间差异显著,现已成为城乡经济统筹发展的新增长极。

(三)兰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类型

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体,其功能特性决定了发展类型,最初休闲农业是以“农家乐”的形式表现,经过不断的发展又融入更多的经济元素,最终形成多元发展方式,进而以不同业态形式展现出来。兰州市休闲农业经过长期发展也呈现出多种形式,本文将兰州市休闲农业划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 都市休闲型

都市休闲型指该类休闲农业地处城区,其经营管理专业化程度较高,有完善的休闲娱乐设备,服务周到,能够提供全年服务,受季节影响因素较小,但消费成本较高,主要以休闲放松为主题。如安宁区的仁寿山休闲大院、安宁区都市春天生态园、安宁区功能设施休闲农业“兰州市安宁区城乡统筹旅游服务产业园区”、安宁区的银滩休闲公园等。

2 城市郊区型

城市郊区型指的是在城市郊区,具有较好的农业资源,利用区位条件优势,面向城乡居民服务的休闲农业,该种休闲农业具有休闲娱乐观光等多种功能。如以农家乐和少数民族风情为主的兰山公园、东川镇青石台大枣园农家乐。

3 景区周边型

景区周边型指以景区风景名胜为依托,围绕景区建设的集观光、旅游、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休闲农业。如榆中县的兴隆山、官滩沟,城关区的徐家山等风景名胜区,依托自然人文景观,建设以农家乐、生态园等为主的经济生活区,以及榆中县在建的以休闲为主的“山地休闲公园”、“兴隆风情小镇”、“森林步道公园”休闲产业,在不断地完善旅游景区服务功能的同时,也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快速提升。

休闲文章范文3

关键词:城市功能;休闲功能;城市休闲节点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1-0130-03

城市休闲功能是休闲时代、体验经济、人类生产生活方式转换升级、旅游产业结构转换升级、城市发展转型的必然,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要承担的重要属性、能力和效用之一。城市休闲在城市发展历程中并非新兴功能,早在城市产生之初就存在其原始形态——游憩功能。但人类疯狂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几乎抹杀了城市这一原始的不可或缺的作用,使人类历史长河中有很长时间内的休闲服务成为未被认识的历史[1]。如今,在物质财富及其丰富的国家已经率先进入了“休闲时代”。未来休闲将唤醒沉睡的城市休闲功能,主宰城市发展方向。

一、城市休闲功能内涵

《汉书·杜钦传》的“观本行于乡党,考功能于官职”记述中的“功能”之意为“能力”;在表达器官和机件的功能时,功能之意为“功效”、“作用”;而在自然辩证法中,“功能”同“结构”相对,指有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辞海》,1999年:1464)。由此推理,从自然辩证法视角分析,城市功能是指具有特定结构的城市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物质、信息、能量相互作用的关系或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属性、能力和效用,包括基本功能和非基本功能两部分。城市功能作为一种属性,表现在城市运营过程中各实施要素的性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作为一种能力,是城市运营对城市自身发展和区域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强度;作为一种效用,必须依赖于特定的城市实体地域及其经营管理过程,同时表现在其对国家或地区及其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产生的关系、能力及作用,是城市生命力之所在。不同学科对城市功能的物质存在形式有不同的界定。所以城市功能有着十分丰富的存在形式(如图1所示)。

由城市功能概念界定以及城市功能存在形式,可演绎推理出城市休闲功能概念内涵:城市休闲功能是指具有特定结构的城市休闲节点,对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所提供的休闲活动项目、休闲设施、休闲服务、休闲文化以及休闲组织管理等休闲服务要素,及其相互间的物质、信息和能量在休闲节点内集聚、极化、优化配置,所表现出来的满足人们身心愉悦、恬淡闲适、价值展现以及城市的人力资源再生产、社会经济发展的属性、能力和效用。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城市休闲功能是为城市居民服务的能力。马克思认为城市是“人化的自然”,它的诞生和建设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2],是“让生活更美好”。城市之所以成为自由、舒适、快乐和创造生活的象征,其本质在于休闲功能的实现[3]。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学会拟订的《雅典宪章》将休闲之核心游憩作为城市的四大功能之一。这三种观点集中体现了城市休闲功能的城市存在之原本性。休闲是人的基本需要,而城市独特的文化元素聚集特征是休闲对城市居民而言具有特殊意义;同时,城市丰富的物质财富、高等级社会服务设施,为满足人们高层次的休闲需求提供了可能。

二是城市休闲功能具有满足居民、游客效用最大化,以及休闲商利润最大化的能力。同时,又为三者间的交易提供可能。城市结构功能主义社会学观点:在城市功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要素集聚的系统中,城市休闲功能属于经济功能。作为经济人,厂商和居民之所以选址于城市,是因为城市内部聚集所产生的外部性可以抵消诸如噪音、污染和拥挤等城市问题所带来的额外成本(阿瑟·奥沙利文,2007:1)。以此推理,居民、游客和休闲商之所以选址于城市,是因为城市内部聚集了休闲活动所产生的外部性可以抵消拥挤、污染、犯罪等“城市病”所带来的额外成本。在经济学的资源稀缺理念支配下,城市休闲功能将体现为居民休闲效用最大化和休闲商利润最大化。

三是城市休闲节点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城市休闲节点的表现形式很多,可以是城市广场、绿地、公园等户外场所,也可以是影剧院、博物馆、音乐厅、展览馆等公共室内场馆。不论是户外场所,还是室内场馆,一般来讲都有休闲活动项目、休闲设施、休闲服务、休闲文化以及休闲组织管理等要素构成。而且对不同的城市休闲节点而言,这些要素的内容、形式及其相互间的联系不同。

四是城市休闲功能是城市个性的具体体现。休闲活动是人们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城市又能为休闲活动提供必要的丰富的资源和场所。特别是城市可以通过对游憩、娱乐空间的规划设计,对游憩娱乐设施的配置以及游憩娱乐氛围的营造,而呈现不同的文化形态和人文特质。同时,休闲空间特色和休闲活动魅力,也成为城市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使城市历史人文特色得以展现,城市个性逐渐凸显。休闲为城市增添了个性和人性内涵,使城市更富于魅力(叶文,2006)。例如,上海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大规模的城市公共休闲设施建设,形成了错落有致的多层次休闲节点群,包括绚丽璀璨的城市灯光工程,使上海城市成为“不夜城”。此外,保龄球馆、高尔夫球场、健身馆、桑拿中心、攀岩、游泳、滑雪等体育休闲中心,为上海增添了“体育俱乐部”色彩。而杭州被誉为

一方面,就城市本质而言,休闲是城市的共性,每个城市都需要为城市居民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在这层意义上讲,所有的城市都可以称为休闲城市,这是广义上的“休闲城市”。另一方面,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地理、自然等方面的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一部分城市的休闲功能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从而决定了城市的休闲个性。这种具有休闲个性的城市,是狭义上的“休闲城市”。广义上的休闲城市和狭义上的休闲城市的休闲功能的外延不同。但是这种不同指的是发展意义上或技术意义上的不同。这种外延差异判断,需要在城市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和定量分析,并归纳总结。在此,笔者关注的是概念层面的城市休闲功能外延,因此不再区别不同规模、不同性质,不考虑政府和企业对城市休闲的重视程度,仅在客观存在意识领域中,解析城市休闲功能概念的外延。

在客观存在的概念意识层面上,城市休闲功能反映了城市休闲节点之客观存在的属性特征、发展潜能,反映了城市休闲供需意识层面的城市居民和游客的休闲效用最大化、休闲企业利润最大化以及城市政府和公益结构所追求的社会效益最大化(如图2所示)。图2表明城市休闲功能所反映的对象或所适用的对象有两大属性:一是城市休闲节点的客观物质存在;二是城市休闲供给和“消费”的客观行为存在。对城市休闲节点而言,其属性特征复杂多样:有户外开放型休闲地点,如城市广场、公共绿地、社区园林、高尔夫球场、赛马场;有室内休闲场馆,如音乐厅、茶馆、购物中心、博物馆、健身馆、美容院等;也有户外—室内复合型休闲旅游站点,如城市公园、旅游景区、度假型酒店等。城市休闲节点的供给能力是由其物质形式的规模数量、质量等级、效用高低等指标体现的。城市休闲节点的物质形式包括休闲设施实物、休闲服务行为、休闲组织结构、休闲文化实体以及休闲活动行为。城市休闲供给和“消费”行为主要反映在城市居民和游客的休闲效用最大化行为、城市休闲企业利润最大化行为、城市经营管理者即城市政府和城市公益性民间休闲组织的社会效益最大化行为。这种城市休闲功能的供给和“消费”行为,也是支配城市休闲功能发展的客观规律。

如果要为城市生活奠定新的基础,就必须明了城市的历史性质,必须把城市现状功能,与它将来可能发挥的功能区别开来。城市休闲功能是城市未来要发挥的功能,而城市游憩功能和旅游功能是城市已经充分展现出来的现状功能。未来城市休闲功能将整合基本游憩功能和提高层面的旅游功能,而形成更高级的城市休闲功能。这是城市休闲功能、游憩功能以及旅游功能的时间含义差异。从属性特征分析,三者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和显著的包含关系。一般意义上,城市游憩功能等同于城市休闲功能;对城市而言,旅游功能从属于休闲功能,因为城市旅游具有十分显著的度假休闲特征,而乡村旅游具有显著的观光探险特征;城市游憩与城市旅游有密切联系,但二者不存在包含关系。从三者的范围及效用来看,城市休闲的影响群体最广泛、影响能力最强、社会经济生态效用最大;而城市旅游的经济影响能力最强;城市游憩的宜居效用最大、生活影响最深。从城市功能外延分析,城市休闲功能外延适中,城市游憩功能外延最大,城市旅游功能外延较小。概括的讲,城市休闲功能、城市游憩功能以及城市旅游功能间联系强度大于差异程度。

三、小结

城市休闲功能的形成背景条件、驱动机制相对复杂,要透过历史的天际线,放眼经济、生活、时间、价值、意识、行为等城市存在要素,才能拨开迷津,漏出显性休闲功能曙光。鉴于此,笔者着力归纳描述城市形成背景条件及驱动机制,并提出城市休闲功能存在的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上,深入剖析城市休闲功能的概念性内涵,界定城市休闲功能是指具有特定结构的城市休闲节点,对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所提供的休闲活动项目、休闲设施、休闲服务、休闲文化以及休闲组织管理等休闲服务要素,及其相互间的物质、信息和能量在休闲节点内集聚、极化、优化配置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满足人们身心愉悦、恬淡闲适、价值展现以及城市的人力资源再生产、社会经济发展的属性、能力和效用。 编辑整理

参考文献:

[1][美]杰佛瑞·戈比.21世纪的休闲与休闲服务[m].张春波,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10-15.

[2]章仁彪.城市文明、城市功能与城市精神[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3]徐明宏.杭州茶馆——城市休闲方式的社会学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206.

[4]李仲广,卢昌崇.基础休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03-111.

[5]约翰·凯利.走向自由——休闲社会学新论[m].赵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245.

休闲文章范文4

【关键词】 休闲渔业;游客管理

中图分类号:F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1-080-01

休闲渔业游客与其它类型的游客相比,在人口统计学特征、态度和行为特征上有许多不同。例如,一般休闲渔业游客以30-40岁居多,多数游客逗留1天,垂钓方式以湖泊,沙滩垂钓为主,目的地的美景和远离日常的生活等是游客感知的最有价值的因素。而人口分布特征的不同也导致垂钓者的差异:乡村地区闲赋在家的垂钓者,每年参加休闲垂钓等类似活动次数较多,年龄相对偏大、退休收人水平中等;城市垂钓者最热衷垂钓活动,每年参加的次数较少,每次达7.1小时;城市和乡村垂钓者在鱼种偏好和渔获量水平上存在差异;大部分垂钓者认为提高鱼类放养是改善垂钓环境的最佳方法。

一、休闲渔业旅游景区游客管理内容

长期以来,我国休闲渔业旅游景区以经营景区资产为主要对象,同样对于休闲渔业也主要以渔业资源为管理对象,对休闲渔业旅游者的管理也是最近几年才逐步受到关注。

(一)游客行为管理。游客不文明休闲渔业旅游行为是游客在景区游览过程中有可能损害景区环境和景观质量的行为。它主要表现为两大类:一类是游客在景区游览过程中随意丢弃各种废气物的行为,如随手乱扔废纸、果皮等垃圾,还有随地吐痰等;另一类是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不遵守休闲渔业旅游景区有关游览规定的违章活动行为,如乱攀乱爬、乱涂乱刻等。

(二)游客安全管理。休闲渔业旅游安全是休闲渔业旅游者最基本的需求,也是休闲渔业旅游业发展的保障,被称为休闲渔业旅游业发展的生命线。游客的出游方式不会是休闲渔业景区发生安全问题重要影响因素。

(三)游客服务管理。随着游客自我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媒体的宣传报道,游客对休闲渔业旅游景区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游客的投诉对与景区管理来说是一种信任,是一种管理体制的反馈,才可以发现其存在的不足。景区妥善处理可以使原有工作失误造成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小,若能高效合理的处理游客的投诉,那么它就会重新赢得游客的信任和满意度。

二、休闲渔业旅游景区游客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一)休闲渔业旅游景区游客管理面临的问题

1.游客对休闲渔业旅游资源的潜在破坏。渔业旅游资源对于景区而言,是景区得以存在的基础。

2.旺季时游客拥挤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由于休闲渔业旅游者骤增,突破景区的承载能力,可能产生对休闲渔业旅游资源、生态环境、景区设施的破坏性影响。

3.休闲渔业旅游安全问题。休闲渔业旅游安全问题有很多方面的。有些是游客自身安全认知不够造成的,许多来自内地的游客对大海的安全隐患认识严重不足。访谈发现,持不必培训认知的游客大多认为只要自己注意成年人没有必要培训。

(二)休闲渔业旅游景区游客管理的对策

1.建立健全服务设施。游客在休闲渔业旅游景区除了游览观光之外,最为关心的是在景区能否享受食、住、游、购、娱等服务。

2.给游客提供准确、详细的信息。大多数的游客对于该地的历史、文化、环境、发展等不了解。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他们的休闲渔业旅游是否满意,通常取决于信息的获得。

3.对游客的指导和限制。一般而言,景区都有一个或多个出入口,进入景区后,在导游的带领下,在导游图或路标系统的导引下,会沿着一定的线路或景区游览。

4.预防和处理游客安全问题。由于游客安全问题的诱因不同,游客的安全管理就要采取不同的、有针对性的措施。主要措施如下:

(1)建立休闲渔业景区安全管理组织体系,保障安全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2)加强安全教育,提高游客安全防范意识。

旅游安全事故大多是由游客自身安全认知不够造成的,因此,休闲渔业景区必须收集各种可能导致游客发生安全事故的行为活动,通过景区的导游、工作人员和标识牌等对游客进行安全防范宣传教育和培训,使游客增强自身的安全认知水平,从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避免危险的发生。

(3)提高管理人员安全意识,做好休闲渔业景区旅游安全管理工作。

通过对景区安全管理制度的学习、掌握、执行、检查,不断提高休闲渔业景区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使他们从内心里重视和理解游客的安全需要,认同游客的安全需要,从而能下意识地首先对“行”环节即水上交通安全和陆面交通安全进行严格管理,水上主要是查验旅游船舶、船员的有效证书是否配齐;救生、消防设备是否符合要求;船舶是否超载;游客是否存在危险行为等。

三、结论

重视休闲渔业旅游中的游客体验,加强休闲渔业旅游中游客体验的管理是休闲渔业旅游地成功的关键,也是休闲渔业旅游由衰转盛的必由之路。但是文章没有更深一步探讨休闲渔业旅游游客的特征,体验产品的组织,开发和创新等,这都有待于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1]何景明."农家乐"发展中政府的"缺位"与"越位"[J].旅游学刊,2006,21(3):1.

[2]张建萍.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3]刘亚峰,焦黎.旅游景区游客管理探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5(3).

[4]杨桂华.旅游景区游客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休闲文章范文5

关键词:循环经济;休闲农业;铁岭市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铁岭市是辽宁省14个省辖地级城市之一,位于辽宁省北部,松辽平原中段。南与沈阳市、抚顺市毗邻,北与吉林省四平市相连,东与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吉林省辽源市接壤,西与沈阳市法库县、康平县及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后旗和通辽市为邻。区域位置优越,地处东北亚中心的辽宁中部城市群,是吉林、黑龙江两省通往其它省市和出海港口的重要通道。铁岭农业比重大,大体是“四山一水四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东部山区属长白山余脉。以辽河流域为主的中西部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腴,盛产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

近年来,随着铁岭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铁岭的休闲农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速度快、效果明显、类型丰富;投资主体多元化。但由于缺乏科学发展理论的指导,铁岭很多休闲农业的发展依旧走着“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出现了一些发展瓶颈和困境,如:盲目自行建设,资源利用一次性、粗放,产业发展缺少产业链等。这些对铁岭休闲农业的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是不利的。为使铁岭休闲农业的发展达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相统一,迫切需要一种能促进其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来指导。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循环经济,为铁岭休闲农业发展指明了道路。

一、循环经济理念

(1)新的系统观,它是建立在资源节约和再利用的基础之上的,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要素等组成的持续的大系统;(2)新的经济观,它要求优化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优化资源配置,优化自然资源利用,优化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3)新的价值观,它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人类融入于自然环境并且人类要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新的自然观,它遵循“天人合一”,要求在组织生产、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运用生态学规律,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5)新的生产观,它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社会财富;(6)新的消费观,它提倡绿色消费,要求消费者具有环保意识,认识到环境变化对人的生活质量和生产方式的影响,在消费的同时考虑废弃物的资源化,积极推动废弃物的再资源化和再利用化,将环保、节约意识践行在日常的消费活动中去。

二、循环经济理论下的铁岭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1.政府方面

就铁岭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看,依然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法律是一切活动的准绳,没有法的保障,任何活动都将陷入无序混乱状态。休闲农业也如此,为将休闲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保障休闲农业循环经济的顺利运行,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绿色”法规体系。该体系可以归结为2个方面,即:绿色环境法规,包括绿色资源、绿色产权、绿色市场、绿色产业、绿色技术法规等;绿色规范法规,包括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贸易、绿色包装、绿色回收法规等。铁岭市政府应加快制定关于《铁岭休闲农业循环经济促进法》及其相关的法规体系。通过这些规范休闲经济的活动。将休闲农业的循环发展纳入到法制化道路上,以保证它的健康运行。使之“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休闲农业发展的违法成本。

2.开发经营者方面

开展国际合作,构建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开展国际合作。应尽快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金融、科研机构等在休闲循环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从他国经验中,找到适合我市的内容,为铁岭实施休闲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提供有益的思路和启发。以减少物质和能量等的自然资源投入为特征的高科技技术,是实现铁岭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将将循环经济技术中的环境友好技术、环境无害化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技术运用到旅游循环经济体系各层次、各环节中去。当前,重点应在以下几个层次加强休闲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休闲农业产品生产层次,主要是清洁生产,全程防控污染的技术研究与开发;休闲农业产业间的层次,主要是相互交换废弃物,使废弃物得以资源化利用的研究与开发;农产品消费层次方面的循环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3.公众方面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休闲农业区的环境破坏大都来自人为破坏,无论是休闲企业,还是游客,旅游活动中,难免会造成污染和破坏。为了减少资源损耗,实现旅游资源的循环再利用,休闲企业和游客都要在思想意识上真正了解保护环境和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性。宣传教育具有信息传递、舆论导向和监督、规范公共行为和普及知识的功能,是实行公众参与的前提。只有通过加强教育和宣传,使公众树立旅游循环经济的理念才能使政府的各项相关政策落到实处。

三、小结

本论文论述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们休闲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产生的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休闲农业,更重要的是,科学的休闲农业发展还会对农村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促进人地之间的和谐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科学发展观、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铁岭休闲农业在其优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的压力。文章探讨了以循环经济理论指导铁岭休闲农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并提出铁岭休闲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建构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以期实现铁岭休闲农业与环境和谐共生、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赖斌.构建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乡村旅游MDR模式再思考[J].经济论坛,2009(06).

休闲文章范文6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3-0122-02

一、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休闲农业”一词最早在台湾使用,是指利用农村设备和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和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和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近年来,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扩大,休闲农业的类型也在不断拓展,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既展现了哈尔滨地区特有的民俗风貌,又满足了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我市的休闲农业已经形成了由农业旅游示范点、农家乐、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共同构建的发展格局,发展态势良好。我市拥有东金集团葡萄王国和省森工总局平山鹿苑两个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正大集团绿海田园、延寿县欣悦山庄、尚志市元宝“中国文化第一村”、北大荒现代农业园等九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有尚志市吕家围子、南岗区红旗满族乡、呼兰区黄土山和宾县二龙山马家村等规模较大的农家乐近百家;有道里区太安村、道外区民主乡朝鲜族村、香坊区黄河村等新农村建设试点九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主要发展模式

(一)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这种发展模式一般被传统的认为是“农家乐”,是一种以“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

1.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形成原因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政府开始提高对休闲农业的认识并积极制定政策措施以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此外,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缓解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由于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具有投资少,收益快的特点,城市周边闲置劳动力开始参与到休闲农业的经营,“农家乐”这种经营模式应运而生。

2.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特点

第一,地域特色显著、内容多样。我省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自然条件使得野生生物资源、水果、蔬菜种类繁多,为发展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自然条件,也产生了不同的农事活动和传统习俗,使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具有多样性的特征。第二,客源市场丰富、游客重游率较高。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多处于城市近郊,出行方便,往返时间短、花费较小。大部分城市居民可以利用周末、“五一”黄金周和“国庆”黄金周和带薪假期这几类公共假期体验“农家乐”的休闲活动,使游客既能休闲观光又能亲身体验农作活动。

(二)乡土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1.乡土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形成原因

黑龙江省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不同的地域环境和多民族类型形成了广泛的农业民俗。发展乡土民俗型休闲农业不仅能够促进传统农业的升级与发展,而且对于保存传统民俗文化和传承农业生产具有积极的作用。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朝鲜族村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

2.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优点与缺陷

哈尔滨市民俗与人文资源丰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类建筑、独特的生活习惯和罕见的民风习俗都极大丰富了我市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的内容。

但是这种发展模式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第一,当地对于本土的民俗保护意识仍然比较薄弱,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农村的传统本质。第二,休闲农业经营者的品牌意识还比较薄弱,对于休闲农业的开发项目和农产品容易跟风经营,对具有乡土特色的产品尚未进行充分挖掘,没有树立地区的特色品牌。第三,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多数以农户自主经营为主,自主开发与管理导致了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指导与统一管理。

(三)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北大荒现代农业园是哈尔滨市科普教育型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这种发展模式通常依靠现代高科技设施、生产流程与高新技术,使游客在参观体验现代科技成果的同时,还能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流程,尤其对学生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四)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1.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特点

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主要出现在大、中城市的周边区域,规模大且内容丰富。面对城市居民高层次与多样化的休闲需求,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发展规模逐渐壮大。以观光采摘型发展模式为经营模式的休闲农庄和农场不断丰富瓜果和蔬菜等农产品的种类,以满足城市居民多方面的需求。哈尔滨市松北区万宝镇葡萄王国便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优点与缺陷

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地处大、中城市近郊,交通便利。城市居民利用周末或其他闲暇时间既可以欣赏农村的自然风光,又可以采摘新鲜绿色的水果和蔬菜。花费少、时间短便能融入自然,放松身心,因此对城市居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哈尔滨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也存在如下缺陷:季节性较强;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较低;经营不规范,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与扶持,大多数休闲农庄均为自发式开发与经营。

三、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哈尔滨市发展休闲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加快发展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应科学规划、正确指导、合理定位、大力扶持,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推动、充满活力”的休闲农业发展新局面,全力打造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文化旅游,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的需求。

(一)制定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

制定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一是贯彻“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重视环境开发与环境保护,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二是对乡村文化资源要深入挖掘,突出乡村原生态特色,增强本地区的旅游吸引力。三是重视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生态环境和景观的过度开发,强化对原始环境的保护。休闲农业综合性强,波及面广,为了引导其健康发展,政府应当设立专门机构,加强对休闲农业进行综合管理。对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资源、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科学评估和预测,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对休闲农业进行统一规划和正确引导,合理开发,实行规范化管理。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哈尔滨市休闲产业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改善休闲农业的硬环境,为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应以交通、景区设施、综合配套设施和接待设施为重点,提高景区可进入性和服务接待质量。同时,改善旅游环境及接待设施的卫生条件,完善水电设施,使厨房、餐厅、卧室、浴室、厕所及公共娱乐场所的卫生达到接待标准,满足游客对饮食卫生、生活方便、住宿安全、信息顺畅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提高休闲农业整体的产业竞争力,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打造产品品牌和精品项目

目前大部分休闲企业欠缺品牌意识,管理水平较为落后,品牌化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没有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休闲产品。在突出乡村的自然景观优势的同时,更要体现乡村传统文化积累的深厚底蕴,充分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在发展过程中,要善于借鉴和吸取先进地区的成功发展经验,突出地方特色与优势,形成休闲农业精品项目,满足游客高层次、高品位的休闲需求。

(四)加大对休闲农业的宣传力度

采取多种营销方式对休闲农业进行广泛宣传策划,提高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是充分利用“哈洽会”、“哈尔滨之夏旅游文化节”、“冰雪节”等会展经济发展的机遇开展各类丰富的宣传活动;二是形成休闲农业旅游景点与旅行社的合作机制,借助旅行社的品牌与影响力,对休闲农业景点进行深层开发,扩大营销活动的辐射范围,以吸引客源;三是建议成立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行业自律、市场营销、协调服务等方面的影响与作用,积极探索“政府+行业协会+旅游景点+旅行社”的运行模式。通过以上途径,着力倡导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主题的休闲农业旅游,打造哈尔滨市“春赏花、夏耕耘、秋摘果、冬滑雪”的四季休闲农业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王红姝,田甜.对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认识与思考[J].旅游经济,2012,(1).

[2]帅娅娟.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5).

休闲文章范文7

关键词:休闲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融合发展

1加强引导,完善体制

为促进休闲农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实地考察调研,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和指导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强化引导发展。构建了政府主导、职能部门协作、社会资本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多元融合发展的机制。相关职能部门实行资源共享,功能互补、有序推进、各负其责,为加快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1]。

2合理规划,梯次发展

为了确保休闲农业的合理有效开发,将“农家乐”“休闲度假农庄”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协调发展。结合农村沼气、乡村道路、人畜饮水、乡村清洁工程等支农项目,把休闲农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与休闲农业相衔接,先后规划建设了《大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田园综合体凤园花海项目》《黄河石林大景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景泰县戈壁农业精准扶贫寺滩甘草产业园项目》《景泰县草窝滩镇休闲乡村旅游示范区》《平川区宝积镇响泉美丽“泉村”建设项目》等重点景区景点,为我市休闲农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

3多措并举,加大投入

为加快休闲农业项目开发建设,我市通过多元投入、多渠道筹措,有效破解资金瓶颈制约,全力保障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据统计,近年来累计投放资金10亿多元。1)政府资金引导。白银区对“农家乐”示范户,按照“帮扶单位+农户”模式,每户由3个单位对口帮扶,每个单位帮扶2万元,提升农民的信心,确保农民从农家乐发展中切实得到效益。2)整合项目资金。对特色优势旅游资源实行政策倾斜,把农业、水利、土地、开发、旅游等各部门专项资金集中使用,定向投放,共整合近6亿元投入项目区[3]。3)市场化运作。加强招商引资,充分利用市场化运作平台,科学包装策划项目,对上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对外大力招商引资。目前全市有6个大型休闲农业项目建成投入使用。

4突出重点,打造亮点

围绕“做全功能、做好景区、做响品牌、做优服务、做旺人气”的工作思路,着力打造休闲农业体系,对重点项目进行重点建设。打造了以“六朵金花”为代表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以黄河石林特色小镇等为代表的新业态休闲农业示范片区,逐步形成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山水田园风光。龙湾村、顾家善村、西和村、大水闸村被农业农村部推介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顾家善村入选首届中国100个农民丰收特色村庄。1)大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田园综合体凤园花海项目。大坪田园综合体占地333.33hm2,已建成新型半地下式自动化日光温室115座、智能化农艺园3200m2、休闲温室1500m2、果园66.67hm2、快乐骑乘环道3km。建成田园式农家乐5家。将生态农业与休闲农业相结合,建设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融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不断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2)黄河石林大景区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着力打造“七彩石林”摄影风情区、四季采摘体验区、龙湾民俗度假区、地质遗址观光区、坝滩休闲生态区五大旅游板块,景区建设项目共计35个,其中完成花映盛世景观带、二十二道湾改造、红岘台至景区彩色道路、黄河水车改造等21个项目,其他项目目前正在建设。3)景泰县草窝滩镇休闲乡村旅游示范区。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草窝滩镇以西和村为中心,辐射周边8个村,全力打造“丝路杞园特色小镇”。积极打造“一线两环三区多节点”的全域乡村旅游新景区。目前建成党建红色主题广场1处、党群服务中心和村史馆1处、七彩廊道园林墙600m,3D画面1000m2、七彩路面2.6km等,通过“公司+村集体经济+农户”的“三变”发展模式,不仅培育休闲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4)平川区宝积镇响泉美丽“泉村”建设项目。正在分期实施响泉“泉村”建设项目,全力打造舒适宜居、休闲农业和创意农业为一体的“陇上宝积,灵秀响泉”。从特色上做文章、下功夫,逐步形成“田园生活体验游”“生态农业观光游”“宗教探寻访古游”等特色项目,以创建全国和休闲农业示范县、示范点为抓手,目前白银区四龙民乐村、景泰县条山农庄、景泰县红砂岘生态农业园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靖远县香源农庄等7家经营主体被评为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4]。

休闲文章范文8

关键词:休闲娱乐;文化产业;区域经济;大连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2-0123-03

一、引言

大连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中国辽东半岛最南端,东濒黄海,西临渤海,处于环渤海地区的圈首,是京津的门户。北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海岸水深浪小,常年不冻,造就了大连港460万标箱,2.02亿吨的吞吐量。大连是个森林环抱的花园式城市,蔚蓝的大海浓绿的青山,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8.2%,城市人均公共绿地9.8平方米,40多个广场分布市区,市民走出家门就进花园。环境优美,城市功能完善,人文景观丰富,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联合国授予“人居奖”、环境全球500佳。大连拥有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拥有美丽的海滨风光、得天独厚的深水不冻港湾、部级的金石滩旅游度假村、被列为部级自然保护区的老铁峰、只有一种蛇的蛇岛、有“ 小桂林”之称的冰峪沟风景区、“ 辽东南一隅之胜境”的大黑山。这种地理上的优势,一方面为直接发展休闲娱乐文化产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有利于吸引各种各样的文化人才到大连来创业,这也为休闲娱乐文化产业的发展间接创造了条件。

1.休闲娱乐文化产业的界定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显示,休闲娱乐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行业分类门类中属R门类,具体包括室内娱乐活动、游乐园、休闲健身娱乐活动和其他娱乐活动四大类(表1) [1]。大连现有的休闲娱乐文化行业包括:KTV、室、浴场、绿色桑拿、滑雪场、音乐茶座、农家乐等娱乐行业。

2.大连休闲娱乐文化产业的发展概况

大连的休闲娱乐文化产业发展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但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近几年来,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和可喜的成绩。“农家乐”风起云涌,成为都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的人们的青睐对象。大青文化产业集团和发现王国主题公园都已形成自己的品牌效应,而且每年创收过亿元;大连电影有限公司更是连续多年,以长江以北票房仅低于北京的好成绩,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大连电影现象也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2]。

二、休闲娱乐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是用相关分析的方法,相关分析是研究随机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应用社会统计学软件 SPSSll.O 和 EXCEL对休闲娱乐文化产业的总产出与生产总值即大连市的GDP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得出结论。文章中数据来源主要是国家统计局和大连市统计年鉴,同时还参考了休闲娱乐文化产业相关方面的专业论文。

(二)休闲娱乐文化产业对大连经济发展的影响

1.休闲娱乐文化产业带动了大连市GDP的增长

GDP的大幅增长,能反映出经济的蓬勃发展,国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也会随之增强。从表2我们可以看出,休闲娱乐文化产业的增长与大连GDP的增长成正比,休闲娱乐文化产业的总产出和大连生产总值均呈逐年提高的态势。说明休闲娱乐文化产业对大连经济带动的潜在空间很大,正成长为大连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

2004―2008年大连市的生

表2 产总值与休闲娱乐文化产业的总产出

数据来源:大连市统计年鉴及休闲娱乐文化产业相关文章整理。

Correlations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休闲娱乐文化产业与生产总值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相关系数来测定,对于两个要素x,y,如果它们的样本值分别为xi 与yi(i=1,2,3…,n),则它们之间的相系数被定义为:

r=(1)

n 为样本量;,分别为两个要素样本值的平均值;r就是两个要素的相关系数,表示该两要素之间的相关程度的统计指标,其值介于[-1,1]区间。r>0,表示正相关,r

根据2004―2008年休闲娱乐文化产业的总产出(亿元)与生产总值(亿元),利用公式(1)计算得出休闲娱乐文化产业的总产出与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0和0.980。可见,休闲娱乐文化产业与生产总值存在较高的相关性。

2.休闲娱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

2008年,大连从事休闲娱乐文化产业的单位数为160个,占全部单位的比重为2.18%;从业人员8 779人。休闲娱乐文化产业种类繁多,覆盖面广,可以吸纳大量的、不同知识层次的劳动者,增加了就业机会,成为劳动力就业市场中对就业者需求较宽,使更多的劳动力就业的新兴产业 [3],减轻了社会上日益增加的就业压力,促进了和谐大连的建设。

3.休闲娱乐文化产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休闲娱乐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增长,带动社会科技、教育的进步和发展,增加了就业的机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成为必然。而且由于休闲娱乐文化产业是一种以精神产品生产为主的产业,在增加人民收入(下图),从2006―2008年休闲娱乐文化产业的在岗职工人均工资逐年增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满足了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使人们的生活理念发生了改变。

2006―2008年休闲娱乐文化产业在岗职工人均工资图

三、结论与建议

1.注重专业方面人才的培养

人才问题不仅影响休闲娱乐文化产业的发展而且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开发人才资源,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休闲娱乐文化产业,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大连市休闲娱乐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大连市要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充分发挥高新园区、部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政策优势,使相关生产要素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吸引各地人才。同时还要大力改革人才管理和用人制度,建立规范的人才有偿转让和自由流动机制,创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和机制,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调动各类文化精英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大连休闲娱乐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2.深化改革、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加快经营性事业单位的改制工作,对国有参股、控股的企业和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以资本为纽带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或集团框架,对国有资本进行保值增值管理 [4],并发展与其相关的其他产业。这样相互促进、相互收益,使整个休闲娱乐文化产业能够持续快速的发展。例如大连海昌集团以石油、房地产、商业、旅游为四大支柱产业。发现王国主题公园是大连海昌集团和新加坡西瑞克石油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兴建的,力求打造成为中国人自己的“迪士尼”。大连发现王国除了带动休闲娱乐文化产业的发展之外,还促进了本地旅游、特色餐饮、创意设计等其他产业的发展。2008年,大连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 564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325亿。

3.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加快休闲娱乐文化市场的法规建设,建立公平竞争的休闲娱乐文化市场秩序,不断净化休闲娱乐文化市场,是发展休闲娱乐文化产业的前提。政策保证是营造市场环境的重要手段,政府应该对休闲娱乐文化产业给予政策的扶持;通过扶持重点项目,以典型带动休闲娱乐文化产业健康发展,也是培育市场环境的有效手段。

4.发展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项目 [5]

休闲娱乐文化产业是大连文化产业中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部分。要把现有娱乐设施的现代化改造与功能性开发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吸纳社会参股,进行立体、整片开发,尽快改变目前小、散、弱的状况,开发建设一批有一定规模的新兴娱乐项目,引进一批内容健康、娱乐性强、科技含量高的大众娱乐项目。积极鼓展面向青少年和老年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如大连文化产业园区的设立,就是以中国文化为核心、以东北亚文化为特色,集中尽量多的文化项目如休闲娱乐、博物馆、会展、旅游、影视、图书等,发展健康、科技含量高、适宜广大群众消费的创新型园区。

参考文献:

[1]杨小刚.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N].中日文化报,2004-09.

[2]李天然.大连文化产业呈强劲发展势头[N].大连日报,2009-08.

[3]张惠茹,白屯.休闲产业与经济发展[J].经济论坛,2001,(12).

休闲文章范文9

启动仪式以济南为主会场,国家旅游局副局长杜江、省人大常委副主任崔曰臣、副省长才利民、省政协副主席齐乃贵共同拉起启动杆并参加放流荷灯活动,然后分别参加明湖居听曲、环游护城河、乘游777观光客车车游泉城等晚间休闲活动,体验夜泉城丰富的旅游产品。市民在启动仪式后参与到小提琴表演、明湖居听曲、贺胜戏台票友演出、趵突泉品茶、健身球操、护城河泛舟等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健身休闲活动丰富多彩。同时,全省其他16个城市分别举行会场启动仪式及相关活动。

本届“好客山东休闲汇”将在全省范围内推出休闲主题周、休闲系列活动、休闲购物打折季三大休闲板块活动,实现“天天有活动、周周有高潮、全民大休闲”。活动期间,将陆续推出乡村休闲、健身养生休闲、旅游休闲、文化休闲、夜间休闲、节事休闲、蓝色休闲、黄河休闲和修学休闲九大系列休闲产品。全省统一举办“休闲购物打折季”,各主要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等商贸企业,开展休闲购物大优惠、大让利活动。

“休闲汇”期间,山东省旅游局还将开展“一元游山东”活动,持“好客山东旅游卡”只需花费一元钱即可参观指定景区。全省17个城市旅游管理部门都将选取不少于5家的“好客山东旅游卡”的会员景区作为“一元游山东”活动的参与景区,统筹安排景区参与的时间。游客持“好客山东旅游卡”在景区规定的时间内只需花费一元钱即可购买景区门票进行参观游览(一卡限购一张门票)。截至目前,全省已有近20家景区参加,其中包括仰天山、寿光林海生态博览园、峄山、孔子六艺城等大型知名景区。需办理“好客山东卡”的游客可持有效证件到中国银行、农业银行营业网点办理即可。

山东17地市同庆,好戏连台

伴随着济南主会场和全省16地市的启动仪式,此次“好客山东休闲汇”的“泉城休闲周”也正式启幕。8月13日至19日,“泉城休闲周”举办学生修学和老年健身养生活动、波罗峪国际露营节、红叶谷百合节、水帘峡嬉水节、金象山清凉狂欢节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拓展济南市休闲旅游市场。10月1日至7日,“泉城休闲周”将重点围绕城市中央休闲区和环城游憩带,开展丰富多彩的城市休闲活动。

作为此次“好客山东休闲汇”的另一个主会场,青岛市将启动仪式设在了青岛国际啤酒城,结合国际啤酒节的开幕,赚足了人气。活动将持续到10月底,期间结合大型节会推出两个“休闲主题周”。8月20号开始的国际帆船周结合国际帆船赛和国际啤酒节,开展帆船运动系列比赛、全民帆船普及体验以及啤酒文化休闲活动。10月20号开始的城市品质生活周结合全省“好客山东休闲汇”闭幕式将在青岛举行。

在此次“休闲汇”中,烟台市打出了“浪漫国际牌”,充分彰显了这座港口城市多元并包的发展态势。由烟台市旅游局、牟平区人民政府等共同主办的为期3天的“海誓山盟爱在烟台”浪漫时尚休闲周活动在养马岛拉开帷幕,来自55个国家和地区的比基尼模特相聚海滨,为浪漫时尚、情深意重的烟台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另一个海滨城市日照则主推海洋元素,“休闲汇”启动仪式与2011日照赶海旅游节开幕暨刘家湾赶海园国家AAAA级景区揭牌仪式同时举行,更邀请了人气农民歌手、“大衣哥”朱之文激情献唱。菏泽市则是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好客山东休闲汇”启动仪式暨“走进好汉、休闲郓城”主题周活动开幕式在郓城县水浒好汉城精彩登场。

枣庄素以“江北水乡 运河古城”而闻名。红荷含笑,彩旗飘舞,“好客山东休闲汇”期间,第八届中国(滕州)微山湖湿地红荷节暨“枣庄两日游”湿地红河之夏活动在滕州市龙泉文化广场隆重开幕。这一活动旨在突出“体验京沪高铁、弘扬班墨文化、畅游湿地红荷、共建幸福滕州”这一主题,全力打造“墨子鲁班故里・湿地红荷之都”的城市形象品牌。

旅游摄影助力“好客山东休闲汇”

为积极响应省政府及省旅游局“好客山东休闲汇”的号召,山东省旅游摄影协会近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动员会员单位并组织协会会员积极行动起来,为“好客山东休闲汇”助力。

8月11日,山东省首批摄影旅游推荐旅行社授牌仪式在索菲特大酒店举行。山东省中国旅行社、山东旅游有限公司、山东嘉华文化国际旅行社、山东航空彩虹国际旅行社、康辉旅游集团济南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5家旅行社成为山东省摄影旅游首批推荐旅行社,来自台湾的雄狮、凤凰等著名旅行社的负责人也参加了当天的授牌仪式,并与山东的业界朋友互动。

为了加强协会摄影创作基地的管理,方便协会会员进行作品创作,加强协会会员单位与会员之间的互动,协会加快了基地授牌进程。8月5日,山东省旅游摄影协会长岛摄影创作基地揭牌仪式在长岛县望夫礁景区举行。

休闲文章范文10

关键词 休闲渔业;发展优势;现状;问题;对策;安徽宁国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314-01

休闲渔业是将渔业、旅游等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使旅游观光、特色餐饮、科普宣传、强身健体与渔业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发展休闲渔业不仅可以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促进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且还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1-2]。宁国市利用湖泊、水库、池塘发展农业观光休闲渔业,户均利润8万元,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1 宁国市休闲渔业的发展优势

宁国市地处皖东南,东邻苏杭,西靠黄山,连接皖浙2省7个县市,是安徽省重点山区县(市)之一,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近年来,该市经济发展迅速,人们收入明显提高,在满足物质消费的同时,健康消费的欲望日益增强,旅游消费成为多数居民的首选。

宁国因21世纪初港口湾水库的建成,形成一个面积32.8 km2、库容9.41亿m3的人工湖,群山环抱湖水浩淼,被誉为“一级空气一级水”,为长三角独一无二的山水相融一体的峰岭地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苏、浙、沪主要城市的后花园,年接待各地游客数万人,随着景区开发的深入和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游客数量定会大大增加。

2 宁国市休闲渔业的发展现状

2.1 湖泊休闲旅游特色鲜明

青龙湖面积32.8 km2,38个岛屿星罗棋布,上游有板桥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是旅游、度假的理想去所。在游览自然山水时品尝青龙湖有机鱼,也可自驾游艇抛竿野钓,让人完全融入原生态的自然山水之中,留恋忘返。

2.2 水库休闲旅游效益显著

随着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大量中小型水库不再承担农田灌溉任务,结合果树种植发展田园旅游项目,每逢周末,大量游客前来进行采摘、垂钓,休闲度假。目前,开发利用的中小型水库超过133.33 hm2,带动渔家乐30多家。

2.3 池塘休闲渔业的发展迅速

近年来,随着中央惠农政策的不断加大,进行大规模池塘改造,池塘休闲渔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以养殖、垂钓、餐饮为一体的农家乐养殖户20余户,产值数百万元。

3 宁国市休闲渔业发展特点

3.1 拓宽经营领域,调整产业结构

宁国市是典型的山区县市,渔业水域有限,除了新建的港口湾水库,很难发展规模化渔业养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许多农户利用大塘、小库发展农家乐休闲渔业,协调发展第一、二、三产业。

3.2 增加农民收入,创造就业机会

宁国市现有家庭式休闲渔业农家乐20余家,解决就业近百人,年人均收入超过4万元,大大激发了渔民发展休闲渔业的热情。

3.3 带动旅游业发展

宁国市交通便利,苏、浙、沪大量垂钓爱好者每逢周末、节假日结伴来此垂钓、旅游,直接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4 宁国市休闲渔业存在的问题

农家乐多为家庭个人投资经营管理,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服务设施、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养殖、垂钓区安全设施简陋甚至缺乏,休闲旅游安全防范措施有待加强。

5 发展对策

5.1 出台优惠政策,加强基础建设

政府要制订相关的法规政策,使休闲渔业规范化、法制化,以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优惠政策或以奖代补,鼓励经营者按要求自行改造提高。同时,对外不断吸引资金进村入户,调动农户开展新的休闲渔业旅游项目的积极性[3]。

5.2 发挥资源优势,注重品牌建设

结合当地实际,突出特色产业,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共同开发市场[4]。此外,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好青龙湖优质有机鱼,开发鱼类精深加工,拓展产业链,发展鱼类旅游产品、冷冻链、物流等。

5.3 加强培训,强化监督管理

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公共设施建设,规范管理,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水平。休闲渔业涉及到渔业、旅游、卫生、环保等多个部门。因此,要妥善处理好各部门的利益关系,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5]。

6 参考文献

[1] 李尽梅,苏树敏.新疆休闲渔业发展的探讨[J].中国水产,2008(10):76-77.

[2] 罗筱福,张晓慧.对九江市发展休闲渔业的初步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10(4):207-211,214.

[3]乐家华.休闲渔业发展现状、主要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2):50-53.

休闲文章范文11

(一)老子养生与休闲思想产生的社会因缘

从社会根源上看,春秋后期,社会矛盾扩大,现实社会中的氏族制度已趋向没落,社会处于巨大的困境之中。统治者的贪婪无度,使民众流离失所,痛苦不堪,所以老子就论定当时的社会为“天下无道”。首先是战争不断;其次各国内部频繁而残酷的斗争造成了复杂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矛盾;再次是君主专制政体,执政者关系到国家的安危。所以老子以史官敏锐的眼光发现了这一切,他就想用道德说教去补救,但为了自保,老子提出:“贵以身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天下,若可托天下。”(《老子》13章)意为只有保全自己,才可以爱托天下。老子看到了种种矛盾的对立是灾祸的根源,所以说想要解决矛盾,就要消除对立。“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老子》19章)这就是他消解对立的原则。

(二)文化背景及史官经历对老子养生与休闲思想的影响

老子把“道”作为自己的最高哲学理念。在老子那里,“道”的权威远远超过了上帝,这与中原文化的“天道观”有很大关系。因为从远古时代,人们就注意到了天象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一直延续到周。而老子作为史官,任务就是观察天象,所以他吸取了“天道”思想来作为自己的思想,认为应做到“天人合一”才能长寿。老子也承认其思想是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因为养生之道古已有之,如彭祖的养生之道;此外,老子还继承和改造发展《易》、《诗》、《书》等原典的养生思想。《庄子•天下》说老子的学术思想是:“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与神明居。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庄子称“古之道术”是老子思想的直接来源[1]。

二、休闲与养生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休闲观

1.“自然无为”的休闲原则老子哲学是以崇尚自然、返璞归真为其理论的一种具有自然主义思想的哲学,其哲学中心就是“道”。在道家休闲文化里,以求道作为最高宗旨,认为“道”是客观存在的最高的绝对的天地之大美。“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本,它展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51章)。“道”的根本特性就是自然无为,天地万物都任其自然,从不违背它们的本性,天地无心于为而物自生,无意于成而事自成。人生于天地之中也应该效仿天地自然无为,把自然看成自己的最高状态。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人法地,地发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章)。落实到人自身,“自然”就是人本真的存在状态,也就是人的本性没被歪曲,能做到为而不争,这就达到了最高的精神快乐之境界[2]。

2.“知足常乐”的休闲境界

人们都知道名利富贵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身外之物,而利益富贵可以给人带来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满足和方便。在老子看来,“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常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老子》9章)追求财富不一定能得到,得到不一定能守得住,物质财富是永难满足的。所以人的思想要纯净,减少私心,降低欲望,只要能维持自己生活的就够了,不要有过多的非分之想,要“去甚、去奢、去泰”,要“知足、知止”。老子认为“知足者富”,不单指物质上感到丰富,更指精神上富有。老子说:“祸莫过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老子》46章)最大的祸患莫过于不知足,最大的罪过莫过于贪得无厌。因此,知道满足的富足,是永远的富足。总之,老子告诫人们,对一切要知时知量、自保自持,要有清醒的认识。只有做到“知足、知止”才能“常乐”,人才能自在安宁的生活,心平气和,达到休闲的崇高境界。

3.“回归自然”的休闲归宿

休闲的最高境界无疑是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这里的“自然”是指事物的本真状态或事物本来的样子。“道”就是世界万物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42章),但“道”能做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51章),对万物不去占有它们,不居功自傲,不做它们的主宰,只是遵循它们本来的生长规律,任其自由发展,少加干涉,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法自然”。正是“道”的无私无畏,“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51章),所以把“尊道贵德”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生命的原本状态。

(二)养生观

养生观的宗旨是“体道养性”。“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它具有永恒性。在老子看来,不具有永恒性的事物,只有从事于“道”才能获得永恒性。他说:“故从事者,同于道;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老子》23章)如此才能达到“根深蒂固,长生久视”的境地。所以老子毕生追求“道”,用“道”来滋养自身,接受“道”的庇护。因此,老子提出了“随化自然、少思寡欲、守致虚静”的养生法则。

1.随化自然老子认为生死是自然的现象,用拒斥死来追求生是无用的。老子把死的原因归于“生生之厚”,即把自己的生命看得过重,反而会危及生命。所以,老子强调“不自生”,就是不自益其生,即“随化自然”、“忘身”,以达到“和其锐,同其尘”(《老子》56章)。

2.少私寡欲。老子认为仅从形体方面养生是不够的,还必须从精神和上修养,这就需要少私寡欲。他对社会的奢靡之风进行抨击,他说:“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老子》53章)同样,老子把对社会的理论用于个体养生上,认为对生命的危害极大,他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3](《老子》12章)所以人不能落入感官混乱状态和享乐状态,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即外表单纯,内心质朴,少私心,寡思念,只要满足就可以了。老子多次指出“知足之足,常足矣”,并认为“知足者福”,若不知足,则“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老子》9章)。

3.致虚守静。老子要人们保持心灵纯真,在养生上则是“虚静”、“恬淡修养”。他主张以静制动,提出“清静为天下正”、“静为躁君”(《老子》26、45章),指出:“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老子》16章)。他把静看作事物运动的常态和趋势,认为“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16章)。只有这样,才能有婴儿般的快乐。

(三)休闲与养生的关系

老子说:“益生曰祥。”我们知道,休闲是养生的重要方式,是必要的前提。只重养生而轻休闲,养生是很难如愿的。一个人的健康与长寿看似是养生的结果,其实与精神方面的修养即休闲不无关系。一个患得患失、忧心忡忡的人,即使天天养尊处优,保健有道,也难以长寿;一个经常自省、心境平和、淡泊名利的人,自然会少招疾患[4]。老子提倡的自然无为,就证明了这一点。人应回到自然中才能找到自我,才能过一种优雅恬淡的生活,这也是人的终极目标。所以选择正确的休闲方式,与自然和谐相处,尊道贵德,人自然就会延年益寿。道家的自然自由的休闲观为人类构建的是一个有意义的精神世界,使人类的心灵有所安顿,并通过它特有的方式来安慰人疲惫的身躯,提升人的生活品味,净化人的心灵,用休闲哲学把人类拉到健康的知性上来[2],因此,老子的“回归自然、少私寡欲”等观点是相辅相成的,是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只有这样,人才能获得休闲的美好生活,健康的长寿。

三、休闲与养生对当代的启示

休闲文章范文12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困境与突破策略。文章首先分析了现阶段我国休闲体育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闲暇时间管理失序、伦理道德失范以及休闲体育人才匮乏等三个问题,然后又针对这三个问题分别探讨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希望对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能够有所启发。

关键词 休闲体育 发展困境 突破策略

休闲体育,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人们在相对自由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条件下,自愿选择并参与的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的统称。休闲体育既是体育的一种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体育在当今社会中的一种存在形态,是人们开展社会休闲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近些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休闲体育已经逐渐成为了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一种时尚和标准,而且相关专家的研究也证明,在未来休闲体育将会在我国居民的社会文化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并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之一。然而,在承认我国休闲体育良好的发展前景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的认识到现阶段我国休闲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只有认清发展中的问题,突破发展中的困境,才能够为我国休闲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鉴于此,本文就分析了现阶段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突破困境的方法与策略。

一、现阶段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困境

认清现阶段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困境,是解决问题、突破困境,实现我国休闲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概括来说,现阶段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困境主要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一)闲暇时间管理失序

在现代社会中,一方面随着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改变,人们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闲暇时间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到来,人们可以选择的休闲方式也越来越多。在这样的状况下,是否能够健康、科学、文明的分配自己的闲暇时间就成为了影响人们休闲质量的一个关键。但是,“中国人闲暇时间分配现状的调查与研究课题组”经过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多数居民,尤其是低薪阶层,在闲暇时间的分配仍然处于一个放任自流的时期,甚至出现了闲暇时间管理失序的问题,根本不知道如何科学、合理的分配自己时间,很多人甚至将大把的时间全都浪费在打麻将、打游戏上,却很少涉及体育运动,而这无疑是不利于我国休闲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的。

(二)伦理道德失范

休闲体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伦理道德失范问题,通常指的就是在休闲体育活动中伦理道德价值及其规范要求缺失、失效和混乱的现象。具体到现阶段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而言,在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过程汇总,伦理道德示范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休闲体育组织的官僚化。休闲体育通常情况下是非强制性和非组织化的体育活动,参与者的个性化特征非常明显。但是,随着现阶段我国政府将全民健身计划活动纳入工作业绩考核体系,休闲体育活动也开始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与关注,并针对休闲体育制定了一系列的行政任务。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种行为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我国休闲体育的活力,也推动了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进程。但是与此同时,各种行政任务的出现也使得以追求自由和个性为特征的休闲体育组织,成为了各类政府部门名义上的下属行政机构,而且还常常需要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承担各种表演、比赛或者是交流等等的行政任务,从而使得休闲体育失去了非强制性和非组织化的本质特征,让参与者感觉玩的越来越累,违背了休闲的初衷,从而逐渐丧失了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成为了我国休闲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桎梏。

二是,休闲体育参与者休闲体育行为的非理性化。休闲体育参与者休闲体育行为的非理性化也是现阶段我国休闲体育发展过程中伦理道德失范的一个具体体现,其主要指的是由于部分休闲体育参与者缺乏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爱护和尊重,因此,在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破坏现有休闲体育资源,或者是只顾个人享受而置社会道德与不顾的问题。例如:部分参与者在登山的过程中随意丢弃垃圾,破坏休闲体育环境;为了满足个人健身需求抢占公共资源、扰民等等均属于非理性化的休闲体育行为。

三是,休闲体育价值取向拜金化的问题。“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价值观是当今高度自由的市场经济环境所带来的负面社会效应之一,这一点在休闲体育领域同样也有所体现。例如:部分休闲体育主体存在消费拜金化的倾向,在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时,常常通过高档的体育消费来炫耀自己的经济实力和价值品位;而且还有部分休闲体育俱乐部为了迎合这部分人的心理,通过销售奢侈体育产品来谋取暴力。而实际上休闲体育领域的这种价值取向拜金化的问题同样也是休闲体育伦理道德失范的一种表现。

(三)休闲体育人才匮乏

休闲体育不同于竞技体育,同时也与传统意义上的群众体育和社会体育有着明显的区别。对于竞技体育来说,其主要指的是以取得体育运动比赛的胜利和良好的运动成绩为目的的一少部分运动精英的体育;对于群众体育来说,其主要指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闲暇时间自愿参与的,以健身、健美或者是消遣娱乐、社会交往等作为主要目的的内容广泛、形式灵活多样的体育活动;而对于社会体育来说,其指的则是广大职工、农民以及街道居民等自愿参与的,以身体运动作为主要手段,以提高身心健康作为主要目的的体育活动。具体到休闲体育而言,休闲体育则与以上所述的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社会体育均有所不同,休闲体育指的是以满足普通大众休闲生活中的健身需求和娱乐身心的需求为主要目的体育活动,其追求的是休闲化、个性化,而不会过分的强调运动的风格和技巧。因此,在休闲体育行业的从业人员就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如:休闲哲学知识、休闲社会学知识、休闲经济学知识以及休闲心理学知识等等,才能够指导休闲体育参与者休闲体育活动的顺利安全开展。这就决定了我国休闲体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将会需要大量的休闲体育指导人员,不仅如此,随着我国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休闲体育管理人员和休闲体育经营人员的需求量也会随之增加。然而,综观现阶段我国休闲体育行业从业人员的现状可以发现,我国休闲体育方面的专业人才是非常匮乏的,而且随着未来我国休闲体育的发展这一人才缺口还会进一步的扩大。由此可知,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我国休闲体育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二、现阶段我国休闲体育发展困境的突破策略

首先,针对我国居民闲暇时间管理失序的问题,要通过休闲教育和休闲体育宣传来引导居民,尤其是青少年合理的安排好休闲时间,以逐步的改变居民现阶段的休闲观念,引导他们讲休闲与自我发展结合起来,实现对休闲时间的充实有效的运用。

其次,针对休闲体育发展过程中伦理道德示范的问题,要注意导致道德失范问题的原因是多元的,只有从诸多伦理道德失范现象的背后剖析其真正的原因,并且在找出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才能够改善现阶段我国休闲体育领域的这一状况。而根据本文中所分析的现阶段我国休闲体育领域所出现的伦理道德失范问题,在剖析原因,寻求建议时,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从休闲体育参与主体入手进行分析。休闲体育的参与主体也就是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人。从休闲体育参与主体的角度来分析现阶段我国休闲体育领域的道德失范问题出现的原因,其中最为主要的一点是当前我国居民的休闲观念整体水平较低,传统“工作和休闲两元对立”的观念,使得人们在休闲的概念、内容以及行为等的理解上过于庸俗化和单一化。针对这种情况,要注意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休闲体育观,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休闲体育方式和习惯;二是,要从社会环境的层面入手。从社会层面的角度来分析时现阶段我国休闲体育领域的道德失范问题与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也存在一定的关系。例如:为了提高实施率或者是点击数量,很多休闲体育类的报道只关注比较奇特、惊险或者是宏达和奢侈的休闲体育项目,从而给公众造成了一种休闲体育是有钱人和有闲人的活动的错误认识,并使得部分休闲体育参与者在参与休闲体育活动时,也有意识的向这种扭曲的“主流”休闲体育方式靠拢,并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休闲体育道德失范的问题。要改变这种原因带来的道德失范问题,一方面要注意通过大众传媒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公众良好休闲体育观念的形成;另一方面还要政府还要注意因地制宜的创造休闲体育的物质环境和条件,并结合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休闲体育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推广与普及;另外,还要注意加强监督机制,通过完善的监督机制来对直接作用于大众休闲体育活动的人、财、物进行有效的监督。

最后,针对休闲体育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必须要将休闲体育向着教育化的方向发展,通过休闲体育教育来培养具备休闲体育指导能力、休闲体育管理能力和休闲体育经营能力的人才,以弥补我国休闲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专业人才缺口,为我国休闲体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石振国.现阶段发展休闲体育的理性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