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休闲农业产业前景

休闲农业产业前景

时间:2023-07-12 17:06:45

休闲农业产业前景

休闲农业产业前景范文1

1.1休闲农业的概念

休闲农业是指在农村范围内,利用农业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业设施、农耕文化、农家生活等旅游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形态。从广义的观点来看,休闲农业还包括休闲林业、休闲渔业、休闲牧业、休闲农家乐等。因此可以说,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游客为目标,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

1.2休闲农业的特性

1.2.1休闲农业是以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游憩服务业三级产业相结合的农业企业。

1.2.2休闲农业是体现生产、生活和生态“三生”一体的农业经营方式。

1.2.3休闲农业所提供的休闲产品、休闲活动和休闲服务,具有服务业商品的特性。

1.2.4休闲农业具有强烈的季节性,一年四季不同,有旺、淡季之分。

1.2.5休闲农业具有市场性,其市场目标是城市,要优先为城市游客提供休闲服务。

1.2.6休闲农业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性,可以为游客提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机会。

1.3休闲农业的功能

1.3.1经济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为游客提供优质、绿色、生态、安全、健康的农产品,满足游客对休闲食品的需要。

1.3.2游憩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娱乐、度假等各种活动的场所和服务。

1.3.3社会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促进城乡交流,增进农村社会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1.3.4教育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文化、学习农业知识、参与农业生产活动、感受农业景观的户外教学场所。

1.3.5环保功能。休闲农业可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自然景观生态,提升环境品质,并为游客进行现场的环保教育。

1.3.6医疗功能。休闲农业区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新鲜的空气、宁静的空间、生生不息的动植物、遍地绿色的草木,以及随处的鸟语花香,是最适合调剂身心及养生保健的场所。

1.3.7文化功能。休闲农业与农村民俗文化、生活文化和产业文化相结合,可以为游客提供各种农村文化活动,促进农村文化发展。

1.4休闲农业的意义

1.4.1休闲农业可以充分开发利用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

1.4.2休闲农业可以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城里游客把现代化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到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提高农民素质。

1.4.3休闲农业可以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并且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农村文化,形成新的文明乡风。

1.4.4休闲农业可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改善乡村环境卫生条件,为建设村容整洁的新农村创造了条件。

2我国休闲农业发展背景与需求分析

2.1背景条件

2.1.1都市化社会的出现。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市场客源。我国城市由1978年的193个发展到2000年的663个,城市总人口达到3.879亿,城市化率为30.4%,其中,200万人以上的超大城市13个,占2%;100-2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27个,占4%;50—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53个,占8%;20—50万人的中等城市218个,占33%。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由于受到城市环境、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很希望到农村观光旅游,欣赏大自然的美感。据北京市的调查,每年有67.3%的家庭到郊区休闲旅游,其中有16.9%的家庭每年到郊区旅游3—5次。全市有15.3%的市民到郊区旅游5次。由此可见,城市人口增加,为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客源市场。

2.1.2居民经济收入的增加。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可靠的经济基础。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旅游需求急剧膨胀但主要是观光性旅游的需求。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时,将基本形成对休闲的多样化需求和多样化选择。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时,度假需求就产生。以北京市为例,2004年北京市人均GDP已达3470美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性收入已达12638元,人均消费支出12200元。恩格尔系数降至32.2%。这些城市人在满足吃、穿、住基本需求以后,其消费倾向将逐步转向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多样化、高级化和个性化,而且这一消费群体会越来越大,成为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主要游客。

2.1.3休闲时间的增加。我国1995年就开始实施每周5天工作制,1999年9月开始实行三个“长假日”制度(五一、十一、春节),这样我国公众普遍享有国家法定假日全年114天(含周日)。其中,学生和教师则全年约140天,公务员及外企管理人员,全年约124天。离、退休人员绝大多数赋闲在家。这些休闲假日就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时间保证。

2.1.4道路与交通的改善。一般说,农业休闲旅游大多数是短途旅游,以自驾车为主。目前城市私人汽车迅速增加,为城市人外出郊区旅游提供了交通条件。比如,北京市2004年全市私人汽车保存量129.8万辆,按北京市户籍人口计算,每100人保有私人汽车11辆,而且目前每天仍以1000辆汽车的销售量在增长。私人汽车的增加,促进了北京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发展休闲农业的条件日渐成熟,尤其一些大中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休闲农业的发展时机已经到来。著名未来预测学家格雷尼、莫利托研究认为,休闲是新千年全球经济发展的五大推动力中的第一引擎。休闲产业将是21世纪的动力产业、朝阳产业。

3农业部和旅游局对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十分重视

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华夏城乡游”,提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的口号,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1999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生态旅游年”,全国各地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和保护乡村生态环境,开展乡村农业生态旅游,又进一步促进了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2001年,国家旅游局把推进农业旅游发展工作列为当年旅游工作要点,并通过对山东、江苏、浙江等省的调研形成了《农业旅游发展指导规范》,于年底公布了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候选名单。2002年初,国家旅游局正式倡导开展农业旅游,并实施《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检查标准(试行)》,为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工作,提高农业旅游产品的规范化、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提供了依据。2004年,国家旅游局根据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标准,从接待人数、旅游效益、产品、设施、管理、经营、安全、可进入性,发展后劲等十个方面,在全国评选出203个农业旅游示范点。2006年初,国家旅游局将当年全国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要求各地旅游管理部门和各类旅游企业将“旅游业促进新农村建设”作为本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2006年7月,全国旅游工作座谈会议推出了“关于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我国农村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民俗文化丰厚。依托这些优势资源,发展农村旅游,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2007年4月,国家农业部和旅游局联合发出关于大力推进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提出了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工作要求,并组建了中国休闲农业网(中国乡村旅游网),以此为平台有力地推动全国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发展。

4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特点

4.1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

我国休闲农业兴起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是以观光为主的参观性农业旅游。1990年代以后,开始发展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休闲农业旅游。进入21世纪,观光、休闲农业有了较快的发展。第一阶段:早期兴起阶段(1980—1990年)。该阶段处于改革开放初期,靠近城市和景区的少数农村根据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自发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业观光旅游,举办荔枝节、桃花节、西瓜节等农业节庆活动,吸引城市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增加农民收入。如广东深圳市举办了荔枝节活动,吸引城里人前来观光旅游,并借此举办招商引资洽谈会,收到了良好效果。河北涞水县野山坡景区依托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针对京津唐游客市场推出“观农家景、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等项旅游活动,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第二阶段:初期发展阶段(1990—2000年)。该阶段正处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和居民经济收入提高,消费结构开始改变,在解决温饱之后,有了观光、休闲、旅游的新要求。同时,农村产业结构需要优化调整,农民扩大就业,农民增收提到日程。在这样背景下,靠近大、中城市郊区的一些农村和农户利用当地特有农业资源环境和特色农产品,开办了观光为主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开展采摘、钓鱼、种菜、野餐等多种旅游活动。如北京锦秀大地农业科技观光园、上海孙桥现代农业科技观光园、广州番禺区化龙农业大观园、河北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江苏苏州西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四川成都郫县农家乐、福建武夷山观光茶园等。这些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前来观光旅游,体验农业生产和农家生活,欣赏和感悟大自然,很受欢迎和青睐。第三阶段,规范经营阶段(2000年—)。该阶段处于我国人民生活由温饱型全面向小康型转变的阶段,人们的休闲旅游需求开始强烈,而且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①更加注重亲身的体验和参与,很多“体验旅游”“、生态旅游”的项目融入农业旅游项目之中,极大地丰富了农业旅游产品的内容。②更加注重绿色消费,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也逐渐与绿色、环保、健康、科技等主题紧密结合;③更加注重文化内涵和科技知识性,农耕文化和农业科技性的旅游项目开始融入观光休闲农业园区;④政府积极关注和支持,组织编制发展规划,制定评定标准和管理条例,使休闲农业园区开始走向规范化管理,保证了休闲农业健康发展;⑤休闲农业的功能由单一的观光功能开始拓宽为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健康等综合功能。

4.2观光农业发展现状与分布

4.2.1规模与结构。自1980年代我国观光农业开始萌芽,经历了1990年代初期发展,到21世初,我国观光农业已进入一个全面发展时期,旅游景点增多,规模扩大,功能拓宽,分布扩展,呈现出一个良好的发展新态势。2004年,为了推动全国观光农业的发展,国家旅游局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进行了评选,选出203个农业旅游示范点,2005年,又进行了第二次评选,选出农业旅游示范点156处。目前总共评选出农业旅游示范点359处,其中:农业观光旅游点112个,占31.20%;农业科技观光旅游点60个,占16.71%;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点56个,占15.60%;民俗文化旅游点20个,占5.57%;休闲度假村(山庄)26个,占7.24%;古镇新村39个,占10.86%;农家乐18个,占5.01%;自然景区28个,占7.80%。

4.2.2地域分布。2004、2005两年评选出的359处农业旅游示范点遍布全国31个省市,其中,就中、东、西三大区域分布来看,中国东部地区195个,占54.32%;中部地区68个,占18.94%;西部地区96个,占26.74%。就省、市、区分布来看,最多的是山东55个,占15.32%,江苏43个,占11.98%,辽宁34个,占9.47%,贵州18个,占5.01%,安徽、四川各17个,分别4.74%,河北15个,浙江、广东14个,山西13个,河南12个,广西11个,内蒙古、新疆各10个,黑龙江、重庆各9个,北京、甘肃各7个,湖北、云南各6个,江西、上海各5个,其余均在5个以下。

4.3休闲农业发展特点

4.3.1休闲农业分布变化和新格局的形成。休闲农业开始阶段都是分布在大城市周边地区,而现在已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发展。在大城市,也从近郊区向中、远郊区发展,从而形成了休闲农业分布的新格局。就北京而言,以城市为中心,城市周边50km以内,为观光、采摘、科技、教育、餐饮、购物旅游圈;城市周边50—150km以内,为观光、休闲、体验、住宿旅游圈;城市周边150—250km以内,为休闲、度假、特色旅游圈。

4.3.2休闲农业从依托城市向依托景区发展。过去一些旅游景区主要是从自己本身考虑发展,现在一些景区开阔了思路,把景区旅游延伸到农村,实行景区旅游开发与农村经济发展图2中国大陆359个农业旅游示范点分布(2005年)Fig.2Distributionofthe359agritourismdemonstrations相结合,在自己发展的同时,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引导村民参与旅游服务业,发展农业和休闲农业,走旅游脱贫致富的道路。

4.3.3休闲农业从单一观光型农业向休闲、教育、体验型农业发展。过去休闲农业多是以农业观光和农家乐为主,功能单一,层次较低,现在休闲农业已不满足于“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农家乐。在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和农家乐的同时,还开发乡村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资源,增加了休闲、娱乐、养生、健身和回归自然的内容,从而使休闲农业向高品味、高层次、多功能方向发展。

4.3.4休闲农业从自发发展逐步走向规范化发展。过去休闲农业很多是自发发展的,没有经过规划论证,经营管理不规范。近年来,各地农业部门和旅游部门都重视规范化管理,制定了农业旅游和民俗旅游的评定标准,有的对农家乐和休闲农庄还制定了星级标准。依据标准定期进行评估,评出一级、二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区(点),使休闲农业逐步走向规范化和专业化。

4.3.5休闲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发展休闲农业必须考虑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密切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新村建设与整治,生态环境改善等各项工作开展,使休闲农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5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经营类型

5.1田园农业旅游模式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5.1.1田园农业游。以大田农业为重点,开发欣赏田园风光、观看农业生产活动、品尝和购置绿色食品、学习农业技术知识等旅游活动,以达到了解和体验农业的目的。如上海孙桥现代农业观光园、北京顺义“三高”农业观光园。

5.1.2园林观光游。以果林和园林为重点,开发采摘、观景、赏花、踏青、购置果品等旅游活动,让游客观看绿色景观,亲近美好自然。如四川泸州张坝桂园林。

5.1.3农业科技游。以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重点,开发观看园区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温室大棚内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使游客增长现代农业知识。如北京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园。

5.1.4参与体验游。通过参加农业生产活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让游客接触实际的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特殊的乡土气息。广东高要广新农业生态园。

5.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5.2.1农耕文化游。利用农耕技艺、农耕用具、农耕节气、农产品加工活动等,开展农业文化旅游。如新疆吐鲁番坎儿井民俗园。

5.2.2民俗文化游。利用居住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礼仪民俗、节令民俗、游艺民俗等,开展民俗文化游。如山东日照任家台民俗村。

5.2.3乡土文化游。利用民俗歌舞、民间技艺、民间戏剧、民间表演等,开展乡土文化游。如湖南怀化荆坪古文化村。

5.2.4民族文化游。利用民族风俗、民族习惯、民族村落、民族歌舞、民族节日、民族宗教等,开展民族文化游。如西芷拉萨娘热民俗风情园。

5.3农家乐旅游模式

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

5.3.1农业观光农家乐。利用田园农业生产及农家生活等,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体验。如四川成都龙泉驿红砂村农家乐、湖南益阳花乡农家乐。

5.3.2民俗文化农家乐。利用当地民俗文化,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娱乐、休闲。如贵州郎德上塞的民俗风情农家乐。

5.3.3民居型农家乐。利用当地古村落和民居住宅,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如广西阳朔特色民居农家乐。

5.3.4休闲娱乐农家乐。以优美的环境、齐全的设施,舒适的服务,为游客提供吃、住、玩等旅游活动。如四川成都碑县农科村农家乐。

5.3.5食宿接待农家乐。以舒适、卫生、安全的居住环境和可口的特色食品,吸引游客前来休闲旅游。如江西景德镇的农家旅馆、四川成都乡林酒店。

5.3.6农事参与农家乐。以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业工艺技术,吸引游客前来休闲旅游。

5.4村落乡镇旅游模式

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建设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

5.4.1古民居和古宅院游。大多数是利用明、清两代村镇建筑来发展观光旅游。如山西王家大院和乔家大院、福建闽南土楼。

5.4.2民族村寨游。利用民族特色的村寨发展观光旅游,如云南瑞丽傣族自然村、红河哈尼族民俗村。

5.4.3古镇建筑游。利用古镇房屋建筑、民居、街道、店铺、古寺庙、园林来发展观光旅游,如山西平遥、云南丽江、浙江南浔、安徽徽州镇。

5.4.4新村风貌游。利用现代农村建筑、民居庭院、街道格局、村庄绿化、工农企业来发展观光旅游。如北京韩村河、江苏华西村、河南南街。

5.5休闲度假旅游模式

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

5.5.1休闲度假村。以山水、森林、温泉为依托,以齐全、高档的设施和优质的服务,为游客提供休闲、度假旅游。如广东梅州雁南飞茶田度假村。

5.5.2休闲农庄。以优越的自然环境、独特的田园景观、丰富的农业产品、优惠的餐饮和住宿,为游客提供休闲、观光旅游。如湖北武汉谦森岛庄园。

5.5.3乡村酒店。以餐饮、住宿为主,配合周围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游客提供休闲旅游。如四川郫县友爱镇农科村乡村酒店。

5.6科普教育旅游模式

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

5.6.1农业科技教育基地。是在农业科研基地的基础上,利用科研设施作景点,以高新农业技术为教材,向农业工作者和中、小学生进农业技术教育,形成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科研教育为一体的新型科教农业园。如北京昌平区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园、陕西杨凌全国农业科技农业观光园。

5.6.2观光休闲教育农业园。利用当地农业园区的资源环境,现代农业设施、业经营活动、农业生产过程、优质农产品等,开展农业观光、参与体验,DIY教育活动。如广东高明蔼雯教育农庄。

5.6.3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利用当地农业种植、畜牧、饲养、农耕文化、农业技术等,让中、小学生参与休闲农业活动,接受农业技术知识的教育。

5.6.4农业博览园。利用当地农业技术、农业生产过程、农业产品、农业文化进行展示,让游客参观。如沈阳市农业博览园、山东寿光生态农业博览园。

5.7回归自然旅游模式

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森林、静荡的湖水、发展观山、赏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游活动,让游客感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主要类型有水上乐园和露宿营地。

6我国典型省市休闲农业发展

6.1北京市休闲农业发展

北京郊区观光农业的发展历经了萌芽自发、政府引导和规范管理三个时期。1980年代后期,在昌平县十三陵旅游区出现了向游人开放的观光桃园,游客购票入园后可自行采摘、品尝鲜桃,在游览结束时,桃园会赠送游客一袋自己采摘的桃子,这种观光形式深受游客欢迎。2004年初,为促进观光休闲农业行业的规范发展成立了全国首家“北京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制定了市级观光农业示范园的标准。2004年8月配合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开展了首批的评定工作。截至到2004年底,全市郊区11个区县共有观光休闲农业项目近2000个,年接待游客超过40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接近30亿元。目前,北京市形成了城市近郊观赏农业公园区、中郊平原观光休闲农业区、远郊山区观光休闲生态农业区。

6.2上海市休闲农业发展

上海农业旅游起步于1991年“,南汇桃花节”是最初的景点。到2002年,上海共有72个观光休闲农业景区(点),分布于10个区县。如今的上海郊区,农业形态正在重新调整和变化,传统的农业功能正向绿色食品功能、生态休闲功能、科技示范功能为一体的都市现代农业功能转变。2005年崇明前卫村正式对外接待游客,拉开了上海郊区“农家乐”序幕,现在全市已基本建成农业旅游景点30多处,形成了7条农业旅游线。目前上海市有观光农业园区、观光农业基地和“观光农业镇”等多种类型。如位于上海西南郊的松江县洞泾镇,全镇均为观光农业景区,这在上海市还是第一家。农业的生态休闲效益正在日渐凸显,农业旅游成为上海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新亮点。

6.3深圳市休闲农业发展

深圳制订的“十一五”期间的都市农业发展总体目标,以农业园区、无公害生产基地、观光农业为主要形式,以实现都市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功能为发展方向,将建成集科技研发示范、休闲观光、生态屏障和提供安全优质农产品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系统。深圳市农业总体布局在空间上分为三大片区:东部生态农业区,重点发展生态风景林、森林公园等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等。西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以现代农业科技装备的设施化与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大力打造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沿海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区,重点发展海洋养殖、捕捞加工、海洋生物产业和休闲观光旅游。

6.4浙江省休闲农业发展

浙江省休闲观光农业由于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农业资源和经济状况的差异,各地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类型与模式表现为多样性。目前,从开发模式分,主要有基地改建型、项目建设型、文化挖掘型、设施改造型、农庄经济型、旅游带动型等;按功能分,主要有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园、教育农园、农业公园、森林公园、民俗观光村、民居农庄等;按产业类型分,主要有种植主导型、畜牧养殖主导型、水产养殖主导型、综合开发利用型等。

6.5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

2006年,湖南省休闲农业协会在永州市成立,标志着湖南省现代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新亮点。这是继北京市、山西省之后,全国率先成立休闲农业协会的省市之一。1990年代,长沙、益阳2市率先出现了以钓鱼休闲、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经过10多年的发展,休闲农业整体档次得到一定程度提升。在满足游客吃住的基础上,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越来越注重为游客提供更多的自然休闲方式、农家生活与农事体验等休闲旅游产品。目前,湖南省休闲农业主要由观光型休闲农业、客栈型休闲农业、度假型休闲农业三种类型。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湖南省具备一定规模的休闲农庄达到5000多家,全年经济收入超过30亿元,接待休闲旅游人数2000多万人次,分别比2004年增长30%以上。仅长沙市就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庄900多家,其中长沙县、开福区、望城县、浏阳市等已逐步形成了点面结合的休闲农业产业群。

7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

7.1休闲农业发展存在主要问题

7.1.1科学规划重视不够。目前,休闲农业基本上是以乡村企业、农民自主开发为主,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项目设计雷同,布局不尽合理,功能不配套,市场定位不准,简单仿效,粗放经营,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存在着一定无序性和盲目性。

7.1.2档次不高,品味偏低。目前休闲农业发展多为规模小、档次低、品牌单一,而高品位、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较少,多数观光休闲农业区设施简陋、内容不够丰富,生态、文化内涵不高,社会影响力不大,知名度不高,缺乏吸引力。

7.1.3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休闲农业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农业部门、旅游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在管理上还不够协调。旅游区的道路建设、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服务用房等用地结构和布局还比较散乱,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各行其是。游客的餐饮、住宿、娱乐等安全、卫生等方面还不规范。

7.1.4服务人员缺少培训,素质还不高。目前,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工作人员,对旅游业缺乏管理经验。旅游服务人员也大多不是正规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有的虽然进行了短期培训,时间短,不够规范,从整体上来看素质仍然偏低。

7.1.5政策扶持力度不够。从政策层面来看,一是资金支持,二是优惠政策。从资金来讲,各地大多还没有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在税收、贷款、用地、工商管理、食品、卫生、安全保证等政策尚无明确规范,在宣传力度上,政府、部门以及业主的宣传力度不够,尚未引起社会的多方关注。

7.2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

7.2.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首先,要认识休闲农业是推动农业转型,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增收入,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其次,要认识开发农业多功能的必要性,在开发农业生产功能的同时,还应开发农业的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第三,要重视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农家文化的挖掘、保护。第四,要认识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带动住宿、运输、餐饮、商业等服务业发展,扩大农民就地就业。第五,要认识发展休闲农业对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作用。第六,要认识发展休闲农业对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意义。认识提高了,就会自觉地、积极地领导和支持休闲农业的发展。

7.2.2搞好科学规划,突出农业特色。规划是发展的龙头,是指导发展的科学依据。发展休闲农业,首先要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一是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贯彻“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二是认真调查和分析本地区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市场客源及周围环境条件,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制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构建主导产业,树立旅游品牌。三是重视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突出乡村特色,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四是要重视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性开发,强化对原生环境的保护。五是密切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7.2.3加强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首先,要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充分发挥旅游、农业、土地、文化、交通等各部门的作用,分工负责,协调管理。第二,制定休闲农业发展标准,从资源、环境、市场、服务、交通、效益等多方面进行规范管理。第三,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从项目审批、人员上岗、安全和卫生保障、价格制定、经营管理、接待服务等各方面都按规章办事。第四,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业务能力及服务水平。第五,根据规范标准,定期进行评估,实行优者奖励和支持制度。

7.2.4拓宽投资渠道,完善基础设施。发展休闲农业应该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首先,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区域性基础设施应作为投资的重点。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也应把支持休闲农业发展作为信贷支农重点。同时,也可以吸引国内和国外企业或公司的资金,以股份制或合资经营等方式进行开发。完善基础设施,主要是搞好交通、通讯、供水、排水、供电、环境治理、安全保障等,并规范住宿设施、饮食设施、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建设标准要求,做到设施齐全,标准规范,健康发展。

7.2.5加大宣传,促进营销。为扩大游客市场,要增加营销投入。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宣传促销。利用农村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和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宣传。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8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前景与展望

休闲农业产业前景范文2

【关键词】 产业融合 农业旅游 问题 策略

休闲旅游中,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态势乐观。休闲农业旅游把风景观光、旅游休闲、农业发展等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在发展休闲观光和生态旅游的同时,也是对新型农业产业的探索,不但深度开发了农业资源,并且在调整农业结构的同时,也改善了农业环境,更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一、休闲农业旅游的概念

休闲农业旅游是在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开展的旅游活动,是集农业生产、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农村民俗节庆、田园风光以及旅游者参与于一体的一种旅游方式,具有明显的体验、休闲特征。它采用的是一种“农业+旅游业”的产业经营方式,一方面可以促进农业生产、保持生态平衡,从而提高农业效益,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实现旅游的转型升级。

二、海南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据统计,截止到2014年6月,海南省注册运营休闲农业的企业已经有175家,较上一年同期增长了9.3%。以农业旅游产业居多的琼海为例,在2013年10月,其接待人数同比增长了18.96%,而三亚为9.04%,海口为5.21%。

近年来,海南为了进一步拓展农业的功能,促进农业的优化升级,加快建设“田园城市”,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休闲产业,将休闲产业与农业结合到一起。通过吃农家饭、摘农家菜、体验农村生活等活动,把城市的居民吸引到农村,在丰富了旅游业的同时,也完成了农民本土就业的目标,并且促进农民增收。但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海南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1、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单一,缺乏特色

海南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多以农家乐的形式存在,缺乏特色性。海南现有的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多分布在海口、文昌、琼海和澄迈附近,与当地的生态文明村建设有机的结合起来。但普遍规模偏小,缺乏科学的规划,使得休闲农业旅游的形式比较单一,多以农产品的采摘、垂钓和单一的观光为主,个性化不强,从而使得游客的回头率偏低。

2、休闲农业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不足

休闲农业旅游除了能让人放松身心外,还能让长期生活在城市的居民感受农村的独特风情和文化气息。就目前海南的休闲农业旅游来看,其对于农村文化内涵的挖掘尚存在一定不足,例如对农业区的基础设施、农业用具、农耕文化的开发力度不够,对于农村的节庆活动参与性有待提高。

3、休闲农业旅游的基础设施有待提高

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可进入性和能满足游客休闲娱乐的基础设施。某些农村尽管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生态资源,但由于地理位置较偏,缺乏良好的可进入性,城市居民到来后发现公路条件太差,没有停车的场所,餐饮的卫生条件不达标,甚至连公共的洗手间等基本设施也异常简陋。这样的农业休闲旅游目的地,尚未达到批量接待游客的标准。

4、休闲农业旅游服务质量普遍不高

除硬件建设之外,游客在享受休闲农业旅游时,还需要优质的服务。农业休闲不仅仅是待人热情即可,以度假为目标的农业休闲,也需要让游客得到宾至如归的服务。但是以目前的服务质量来看还有一定差距。

现在的农业休闲良莠不齐,大多打着亲近自然返朴归真的牌子。而服务人员多是当地农民组成,并未受过专业训练。另外,由于休闲农业旅游存在一定的淡旺季特征,在旺季人手不足的情况下,当地的服务人员对游客的接待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尤其是当旅游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时,由于服务人员并未受过专业训练,对于一些紧急问题的处理往往会有偏颇,这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三、加强海南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对策

1、重视当地农业资源的开发与科学规划

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必须依托于农业资源,农业是休闲农业旅游活动开展的基础,农业旅游资源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涵盖了自然、社会和人文景观,还包括了农业发展、农业文明本身。因此,海南省应针对休闲农业旅游区域进行积极地科学规划,首先应对当地的农业资源进行调查与评估,然后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从而对休闲农业旅游进行合理科学的定位。海南澄迈县在近几年的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中,由于对当地的资源和文化挖掘比较成功,重点开发的休闲农业旅游产品如福山的咖啡风情文化小镇和桥头的地瓜采摘成为了澄迈县旅游的招牌,也得到了广大游客的认可。

2、提升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多元化和创新性

具有鲜明地方和休闲特色的休闲农业产品是吸引旅游者前往消费的关键,也是休闲农业得以持续发展的根本。产品理念的创新不仅影响经营水平,而且能够促进休闲农业旅游向高端化发展。因此,休闲农业旅游应坚持产品理念创新,针对消费市场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发出个性化、高附加价值的体验式旅游产品,以满足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消费需求。

休闲农业旅游的活动不仅包括农业观光活动,还应该包含以体验为主的度假休闲活动。海南应利用得天独厚的热带资源优势,大力开展例如热带水果的观赏、采摘、加工与酿造等活动,另外可以融入摄影、绘画与节庆活动等丰富多样的形式。靠近海边的农村还可以开展例如赶海、海产品的养殖与加工等活动,使得农业、旅游业、养殖业、加工业等多产业的融入更加的深入。

3、加大科学技术的运用,丰富产品,提升档次

当今是知识经济、高科技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微电子技术、生物工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农业上,引起了农业向知识化农业时代迈进。因此,加大科学技术在休闲农业项目上的应用对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建立开阔游客视野的农业高科技园旅游是目前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新的趋势,如深圳建设的国内首家生物链生态昆虫农业展示园,给了游客一个全新的体验,对旅游者了解农业科技和农业生产过程,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具备接待游客的硬件条件

旅游基础设施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硬件”,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通讯供电、给水排水等系统相关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应加强休闲农业旅游公共设施与食宿等设施的建设投入,与政府和交通部门合作,开辟旅游专线;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要与农村发展、城镇规划相结合,为游客出行提供快捷方便的旅游通道。

5、提升当地村民素质,成为休闲农业旅游的接待主体

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当地村民的参与和配合。针对目前农村接待人员普遍素质偏低的情况,政府可以组织相关人员在淡季和平时对其开展形式多样化的培训,不断提升村民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同时让村民参与当地旅游的开发,使其享受到产业融合背景下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给他们带来的经济上的增收,生活上的便利。

以海南的琼海市为例,位于琼海塔洋镇的景区“七星伴月”,是海南省目前唯一的一个由农民自己创立起来的景区。该景区提倡“一片果园就是一个景区,把农庄当景点建,把农业基地当公园办”的模式,在大力发展休闲设施与乡村旅游结合的情况下,应当让农民直接参与旅游的开发,包括从景点的设计安排到日后的经营管理。让农民自己做主,这样农民既是公司的股东又是员工。对于当地的村民而言昔日的一种收入变成如今的五种收入:打工的工资收入、土地出租的租金收入、农业种植收入、自主经营收入与大合作社分红收入,村民成为了景区的经营者、管理者和受益者,而这些身份,真正让他们把景区当作了自己的景区。

6、利用各种渠道加大对休闲农业旅游的营销推广

游客是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生命线,因此加大对旅游目的地的宣传促销是招揽客源的重要手段。农业旅游资源大多具有比较分散、实力不强的特质,因此应当由当地政府牵头来推动当地的特色农业旅游资源的推广和介绍。同时可以通过与旅行社及各种社会团体合作进行推广和介绍,另外还可以利用网络积极的进行营销。

琼海市政府在推动琼海农业旅游资源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琼海布局智慧旅游市场中,政府主导是必然。让商家不再单兵作战,而是形成网络营销战线,将分散的旅游资源、生产旅游产品的各商家、遍布不同层次的旅游产品汇总在同一网络营销平台,集中向消费者展示。而这种做法只是琼海旅游委实行网络营销的部分内容其系统化的营销理念、思路和路径将琼海旅游营销融入到了城市营销中。

四、结语

休闲农业旅游是未来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趋势,也是在产业融合背景下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的收入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需要。因此,我们应积极总结现有的不足,着眼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在开发地域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同时,注重周边交通、服务等方面的发展;同时也不能忽略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可持续的推动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蔡道成、张侨:海南休闲旅游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2(4).

[2] 周义龙:国际旅游岛背景下海南休闲农业发展探讨[J].热带农业科学,2010(4).

[3] 伍婷:农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模型及实证研究――以桂林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2014.

[4] 夏儒立:基于主成分回归分析的海南休闲旅游发展综合研究[J].湖南农机,2011(11).

[5] 郝影利:海南休闲度假旅游发展问题透视[J].商业时代,2007(11).

休闲农业产业前景范文3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2)02-0099-03

1.桂林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1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桂林市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以特色农业优势产业为基础,不断摸索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新农村建设与休闲农业相结合、地方传统文化与休闲农业相结合的路子,休闲农业各项工作均取得较好成绩,各项指标名列全区前列。

1.1.1起步早,精品多 早在2000年,桂林市就编制了《桂林市观光农业总体规划》,在全面分析全市旅游农业资源和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目标、方向、布局等进行了全面规划,为桂林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全市累计创建阳朔县世外桃源、恭城县红岩村等11个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阳朔县龙潭门村、兴安县桐木冲村等28个自治区级农业旅游示范点,自治区三星级以上农家乐27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和星级农家乐的数量都名列全区第一。阳朔县、恭城县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是广西仅有的两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兴安县兴安镇、龙胜各族自治县和平乡龙脊村、阳朔县兴坪镇、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等4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创建兴安县兴安镇、阳朔县兴坪镇、灵川县大圩镇、龙胜县平安乡龙脊村、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红岩村等5个广西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在2011年全区休闲农业“三个十佳”评选中,恭城红岩村、龙胜大寨村获“十佳休闲农业名村”称号,恭城月柿、阳朔金桔被评为“十佳休闲农业名品”、恭城“桃花节”获得“十佳休闲农业名节”称号,获奖数占全区总量的六分之一。

1.1.2规模大,发展快 到2011年,全市共创建现代农业科技园、休闲农庄、农业观光采摘园、农家乐532个,比上年增加83个,增长18.49%,农业生态旅游产业接待人数663万人次,同比增加133万人,增长25.09%,实现收入7.56亿元,同比增加1.56亿元,增长26%,从业户数达到3.74万户,同比增加0.32万户,增长9.36%,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160元,增加1960元,增长17.5%;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数量逐渐增加,规模逐步扩大,部分农民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中的收入占到全年收入的30%-40%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逐步成为桂林市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和新亮点。去年12月4~6日,“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创新发展大会”在桂林市召开,桂林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成效和做法得到了与会400多名代表的高度肯定和称赞。

1.1.3构架好,线路精 桂林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以“一核三区”为发展框架:以雁山区为核心(辐射七星、叠彩、秀峰、象山四个城区和临桂、灵川两县),以阳朔(辐射恭城、平乐、荔浦)、兴安(辐射资源、全州、灌阳)、龙胜(辐射永福县)为副中心构建桂南、桂北、桂西三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区。从时间布局上看,重点打造“春之花、夏之凉、秋之实、冬之雪”为主题的“魅力桂林乡村农业四季游"26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这26条精品线路,基本涵盖了全市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主要景点、景区,为市民及外地旅游者的休闲、旅游、度假、娱乐提供了很好选择,丰富了全市的旅游产品,促进了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

1.2存在问题

桂林休闲农业在广西区内虽然处于领先地位,但和国外、以及国内其它先进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亟待解决和改善的问题:

1.2.1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建设较多 目前,桂林休闲农业尚未有完整统一规划和整体布局,各地根据自己的实力和当地的一些资源随意发展,有的还是破坏性开发,没有形成良性循环。项目建设简单雷同,规模不大,主题突出的精品项目较少。产品结构单一,功能单一,同质化倾向严重。认知与体验项目较少,与游客互动的项目则更少,大多数停留在吃吃农家饭,或者到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基地观光的层面上,游客逗留时间短,淡旺季落差大,缺乏创意与文化内涵。

1.2.2政策扶持不到位 目前,国家、自治区、桂林市都出台了发展休闲农业的相关文件,制定了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但具有可操作性强的政策不多,或贯彻不到位、不彻底,扶持资金无法落实,休闲农业投入多为农民或企业自发。同时由于项目的包装宣传不够,很多有创意、有前景的休闲农业项目处于无钱发展的困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休闲农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1.2.3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大部分休闲农业位于城市郊区或经济水平较低的农村,安全、消防、应急、医疗、食宿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设备简陋,垃圾、污水的无害化处理问题严重。

1.2.4管理水平不高,从业人员素质较低 桂林现有的休闲农业景区缺乏规范化的管理体制。有些采取“行业协会”的组织形式对经营户进行约束和管理,如阳朔县成立“农家乐行业协会”;有些景点的经营活动则是由村委会管理,如兴安县桐木冲等,各地发展不平衡。从总体上看,大部分休闲农业点没有专门的经营管理团队,还没有完全形成有效的经营机制,分散的、自发的个体经营占主体,普遍存在单兵作战现象,市场竞争力较弱,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还难以适应现代消费的需求。有些景点游客可进入性较差,环境卫生、食品卫生令人担忧,安全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隐患,政府管理部门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还相对滞后。

休闲农业经营者大多数是个体工商老板转行或当地农民,缺乏长远的发展意识和现代经营管理意识,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和教育,服务意识和服务技能较差,影响了桂林休闲农业经营和管理的水平。从业人员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总体素质较低,难以满足不同类型的消费群体需要。

2.发展方向

2.1差异化发展

近年来,桂林制定并实施了漓江、桂江、资江、湘江四大流域现代农业规划,优势产业明显向优势产区集中,农业产业的区域性特点鲜明,阳朔的金桔、恭城的月柿、荔浦的芋头和马蹄、兴安和资源的葡萄、灵川大圩的草莓、大岭山和海洋山的桃子、越城岭的罗汉果等,都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风貌改造的扎实推进,广大农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交通、卫生等条件大大改善,给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载体。同时,桂林又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有世界知名的乡村休闲目的地地――阳朔西街,有国际知名的民族文化景观――龙胜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风情和龙脊梯田文化景观;也有一大批特色乡村主题的乡村建筑群落一大圩古镇、江头洲村、渔村、兴坪古镇、秦家大院等等。桂林乡村田园风景和谐自然,有“山水田园”、“诗境家园”之美誉。因此,桂林休闲农业的发展,应充分利用好农业与旅游资源和基础,把现代化的服务和设施与农业产业、农业体验、农村古朴民居、民风、民俗紧密结合起来,走差异化发展道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的差异,城乡文化的差异,因地制宜地设计项目开发旅游产品。

2.2品牌化发展

随着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的推进,未来桂林休闲农业的发展应着眼于“品牌化、国际化、时尚化”,彻底改变乡村旅游吃吃农家饭、住住农家院、干干农家活的低端产品定位,充分利用桂林农业产业基础好、森林生态条件佳、山水田园风光秀、国内外游客多等各种有利条件,以乡村为背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民俗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国外游客为主要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养生等需求,积极开发、深入挖掘、策划、包装休闲农业产品,全面推进“农家乐”、农产品采摘、农业生产体验、农村踏青赏花、新农村观光、生态休闲探险、漂流等多种形式休闲农业发展,增强亲和性、知识性、参与性,形成个性鲜明的休闲农业产品,创建休闲农业品牌。重点打造一批乡村主题酒店、乡村主题会所、主题农庄、主题度假园等,走品牌化发展之路。比如,可以依托桂林农业产业基础,建设有机蔬菜观光农园、兴安葡萄大庄园、资源红提生态农庄等农业观光农庄;依托百寿镇寿文化基础和猫儿山自然保护区、花坪自然保护区、龙胜温泉等生态资源开发乡村休闲康体、养生保健旅游产品。

3.对策措施

3.1加强领导,统筹推进

各级政府应抓住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和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区域建设的有利时机,高度重视休闲农业工作,成立专门的工作机构和班子,具体负责制定全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实施计划、工作目标、奖励政策及宣传报道等日常工作。

休闲农业涉及面广、牵涉部门多,各级各部门必须各负其责,形成齐抓共管、协同作战的工作局面。比如,发改委部门要把休闲农业项目纳入重点项目给予立项和向上申报,争取更大的扶持;农业、林业、畜牲水产部门要加快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旅游部门要做好休闲景点(景区)打造、旅游设施配套建设及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工作;交通局、新农办负责乡村道路和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等等。部门之间要强化配合联动,发挥部门职能,加大对休闲农业建设的扶持力度,把农业、旅游、交通、新农村建设、改水改厕、农村饮水、清洁能源、城乡立面改造工程等项目充分整合到休闲农业建设工作中来,在资金使用上向休闲农业精品线路、景点景区倾斜,形成推动休闲农业发展的强大合力,营造全社会广泛参与的良好氛围。

3.2因地制宜,制订规划

规划是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性文件,发展休闲农业,必须规划先行。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开发有序、持续利用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桂林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各县(区)也要根据各地优势特色农业产业、自然资源和文化特性、基础设施、旅游市场的需求、规模和发展趋势等,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以农业主导产业为基础,以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优良的生态条件为依托,加快发展富有文化内涵和鲜明地域特色、民族风格的休闲旅游农业,特别要重点加强26条精品线路周边乡(镇)、村休闲农业示范点、接待点的规划,认真谋划好一批休闲农业项目,切实抓好各项措施落实,促进健康有序发展。

3.3创新机制,加大投入

建立“政府主导、业主开发、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开发建设机制,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业主开发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项目经费打捆使用的模式,多渠道投入。各级政府要制订优惠政策,在贷款、税收、土地利用等方面给予优惠;设立休闲农业发展基金,扶持休闲农业发展壮大。在确保农民利益的基础上,鼓励社会资金以租赁、承包、联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投资开发休闲农业项目;鼓励农民集资入股或以村组集体经济组织方式参与休闲农业投资开发;大力开展重点地区、重点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参与开发和经营,推动休闲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3.4加强宣传,做好促销

一是建立桂林市休闲农业网站,大力宣传桂林休闲农业,为旅游者提供服务指南。二是大力兴办主题鲜明、文化内涵深厚、特色突出的休闲农业节庆活动,加大休闲农业的宣传力度,推动休闲农业发展壮大。三是在中央电视台、广西电视台、桂林电视台、《桂林日报》、《桂林晚报》、《桂林广播电视报》、其它地区主要新闻媒体及市内公交车、旅游车船上开辟休闲农业宣传专栏,播放宣传片,推介精品线路及景点、景区。四是与旅行社建立良好关系,把休闲农业景区、景点纳入桂林大旅游圈,进行休闲农业促销。五是在主要旅游景点(景区)路段、交通要道上设立休闲农业指示牌、宣传图板,引导游客消费。六是各园区、景区、景点针对性地制作小传单、小册子、图册、宣传片等宣传资料广为散发,多渠道宣传。

休闲农业产业前景范文4

关键词:休闲;农业;环境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人们对长期的快节奏城市生活感到厌倦,想体验幽静的田园生活,感受乡村田野宁静。因此,以回归田园、体验农耕为特色的休闲农业应运而生,吸引了大量的城市旅游者。休闲观光农业是顺应城乡消费需求,利用田园景观和农业资源,提供观赏、采摘、垂钓、游乐、餐饮等体验性休闲活动,是融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于一体的新兴朝阳产业。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应、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有利于优化农业结构,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旅互动发展,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中央领导的指示下,全国各地在实践中积极地探索适合于中国国情和地方需要的发展模式。许多学者探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得出了一些观点。本文对这些理论观点进行了总结,以期对发展休闲农业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有所启示。

1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现实意义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新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需求也不断攀升,使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向往乡村美丽的风景、宁静的环境、清新的空气、淳朴的生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产生走出城市高楼大厦、钢筋水泥到农村大自然去观光、休闲、度假的强烈愿望。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将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生态休闲、自然景观、农耕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迎合了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消费心理和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既满足了城市居民的崇尚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的需要,又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崛起。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优化农业结构调整的新途径。当前,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已成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将现有农业资源进行整合、优化、拓展和提升,实行区域化布局、设施化种养、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特色化动作、功能化配置、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营销。既优化了农业资源要素,提高了农业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又拓展农业发展功能,提升了农业产业发展层次,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促进农民转移就业的新渠道。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由于受农民素质、技能门槛和投入能力等因素的制约,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难度加大。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利用农民自有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开展餐饮、采摘、休闲、避暑等经营服务,以踏踏水车、打打糍把、推推石磨、去田野、山林转转、去景点名胜逛逛等原汁原味的农家生活、自然生态作为卖点,对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要求相对较低,具有投资少、风险小、门槛低、经营活等特点,是农民创业和吸纳农村劳动力内部就业的良好载体,而且带动周边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的农户增收致富,是一条创业富民、创新强农有效途径。

春夏秋冬走健康之路看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带动相关产业的新发展。传统的农业就是“就农业抓农业”,脸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局限于农业生产的范畴。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在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的基础上,科学合理规划农业观光旅游项目,不仅使游客享受和领略美好的生态环境,还能让游人提供采摘、垂钓、休闲、娱乐等项目。由于休闲观光农业涉及面广、产业链长、带动力强、关联度大的特点,它除了直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外,还带动农旅产品加工业、商贸流通业、交通运输业、餐饮宾馆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要求。休闲观光农业是一种开放型产业,也是一项沟通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农业与休闲旅游业的复合型产业。一方面为城市居民提供走进农村、亲近自然、体味田园之乐的机会,加深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接触,了解农艺知识,体现农家生活,享受田园风光;另一方面也给农村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再一方面大量城市居民前来观光旅游,将先进理念、城市文明、市场意识、生活方式融入农村,促进农民思想观念更新、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市场意识增强,文明程度提高,缩小城乡差距,形成城乡互动发展的局面。

2 农业休闲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开展农业休闲旅游的村镇越来越多并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与北京、四川等农业休闲旅游开展早、经营好的地区相比,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不少问题。

景点分散且知名度不够。农业休闲旅游整体上是一种小而散的自由发展状态。农业旅游资源广泛分布在各村镇,他们各自为战,缺少合作,且旅游资源的等级不高,知名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较少,这也成为发展的“瓶颈”。

农业与旅游业结合不完全。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不是简单的转换,而是把农业中具有旅游资源部分的功能进行整合发掘和利用,使它充分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个性化需求。许多地方缺乏对旅游的理解,没有进行深层次的开发,旅游活动单一,也缺乏必要的服务。例如鱼塘仅提供了钓鱼场所,不提供鱼杆、鱼饵等垂钓工具就可能使大多数游客放弃钓鱼,从而减少旅游收入。

开发建设不规范。由于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和正确的指导等原因,有些村镇开发过程中缺乏规划,硬件设施较差,各类用地参差不齐。一些乡村道路、停车场、公共厕所、住宿地及其他必要的公共设施过于简陋,整体布局杂乱无章,与旅游业脱节,无法形成整体的风格,破坏了游客对农村旅游点的好映象。

休闲农业是一个新型产业,理论研究在逐步深入,应运用科学的方法,融合生态学、美学、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并协调生态农业生产和休闲观光的关系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体现近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的有机结合,长短兼顾,促进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经济增长的加速,休闲农业将会蓬勃发展,它既是未来农业的重点开拓领域,也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新生长点。

参考文献

休闲农业产业前景范文5

1 休闲农庄

休闲农庄是指以山林、田园、湖泊、溪流、水库等自然景观资源为依托,以农、林、牧、渔等特色农业生产、加工、经营为基础,以乡土文化、农作生产、农村生活为引线,集生产、加工、经营、观光、娱乐、运动、住宿、餐饮、购物等生产、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农业企业形态。休闲农庄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城市居民为目标的一种休闲旅游形式。在休闲农庄内开展的观光采摘、休闲垂钓、节事节庆等休闲旅游活动为休闲活动。从事的农业为休闲农业,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游客为目标,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形态。

2 休闲农庄基本要求

2.1 用地规模

休闲农庄按用地规模可分为小型农庄、中型农庄、大型农庄、特大型农庄。小型农庄用地规模5 hm2以下,中型农庄用地规模在5~100 hm2,大型农庄用地规模在100-200 hm2,特大型农庄用地规模在200 hm2以上。一般要求占地规模不小于6.7 hm2。

2.2 布局要求

在当前的各农庄规划中,农庄主往往或根据经验融合自己对休闲农业的体会自行设计,或照搬照抄先进地区代表作,建筑外观雷同,内部布局失当,功能单一而接近,少有精品,造成旅游者审美疲劳,回头率低。因此,休闲农庄总体布局的定位应在充分分析各种功能特点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合理组织各种功能系统,既要突出各功能区特点,又要注意农产品的不同成熟期,使之各功能区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整体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分区明确,充分体现出提供农产品为主的第一产业生产、保护与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的3层次功能。

休闲农庄环境景观与建筑有较强的休闲主题特色,从全局出发,统一安排;充分合理利用园区空间,因地制宜地满足观光采摘、休闲度假、科普展示等多种功能需要。适当结合城郊休闲、农园生活和生产体验、乡土教育等功能,完善生产的基础设施,完善每个环节的高科技含量,配备各种旅游配套设施,以满足游客的旅游观光休闲需要。

休闲农庄功能分区规划依据资源属性、景观特征性及其现存环境,在考虑保持原有的自然地形和原生态园的完整性的基础上,结合未来发展和客观需要,规划中应采取适当的设计实现休闲农庄内的功能分区,设计中可以因地制宜设置生态农业示范区、观光农业旅游区和科普教育功能区。体现“绿色、生态、示范”多种功能,可以成为观光农业的旅游精品和主导产品。

3 功能分区规划

3.1 生态农业示范区

生态农业示范区是是休闲农庄主要的效益来源和示范区域,是休闲农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目前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乡村景观园林环境恶化现象日趋严重,许多近郊农庄也已不闻蛙鸣声了。生态农业示范区的规划设计应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遵循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示范区设计所采用的生态农业类型中既包含有生产者,消费者,也要有分解者。休闲农庄亟需采取措施加大建设力度,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改变现有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并控制和防治农业环境污染,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生产绿色食品。这样才能保证休闲农庄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示范区规划应因地制宜要,结合立地环境进行规划,合理使用和管理土地的活动,能保证人、植物、动物、及其生存所依赖的资源都有适宜的生境或存在的位置,就是协调人的利用与自然存在的关系。稻田生态区“动植物共生系统”式的生态农业类型,采用稻鱼鸭萍种养共生模式;果园生态区采用“立体种植业”式的生态农业类型,采用果园结合养殖的模式;鱼塘生态区设计采用“食物链、加工链式生态农业”类型--猪鸭鱼草相结合的种养模式。这些生态农业类型都充分利用了多种生物的共生关系,将各生态元素以食物链串在一起,相互转化,充分利用能量和物质,由此形成良性物质能量的生态循环,体现休闲农庄较高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3.2 观光旅游区

观光旅游区规划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以绿色、健康、休闲为主题,在观光旅游区内建设观光果园、蔬菜栽培区、花卉栽培区、食用菌中心、绿色餐厅、绿色礼品店、农家乐活动园、渔乐区、农业作坊、露天茶座等休闲娱乐场所,让游客在完美的生态环境中尽情享受田园风光。休闲农庄观光旅游区设计着重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习作、农事体验、健身、度假、购物等。突破固定的客源渠道,以贴近自然的特色旅游项目吸引周边城市游客在周末及节假日作短期停留,以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增加旅游收益。

观光旅游区种植采摘区可以分为不同果品的采摘区,在景观营造上应保留农田景观格局,在不破坏农业景观的基础上规划建设适当的园林小品和游憩采摘道路。对于休闲农庄内现有的果树,可对其进行适当改造,建立集观光和采摘为一体的果园,春夏季观光,结果季节提供采摘,使其具有观光休闲、采摘品尝、果品销售功能。同时可以结合提供农家乐、餐饮、娱乐等服务。充分利用果园优越的地理位置,优美的自然环境及便利的交通,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适应游客的各种品味及需求,把旅游观光果园建成一个集生态示范、科普教育、p花品果、采摘游乐、休闲度假、生产创收于一体的综合性果园。具体方法:一是在果园内合理布设供游人休息的亭、廊、桌、凳等。二是疏除一些果树,换植部分观光园艺类植物,设立观赏区、休闲区、生产实践区、采摘品尝区等,提高游客的参与性和趣味性。三是采用生态果园管理模式,尽量使用生物农药和有机肥料,生产出安全、营养、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满足游人对绿色食品的需求心理。四是运用各种嫁接手法,在同一棵树上嫁接不同品种,培养出一树多果的自然景观。五是运用果实套袋贴字技术,让果实长出“游客您好”、“恭喜发财”、“欢迎光临”等喜庆字样。

蔬菜栽培区采用大规模产业化的生产模式。不仅有生产效益高、产业带动性强和集中性统一的优点,还能对其他农业产业化企业起到示范性和参考性的作用。花卉栽培区主要生产各种食用和观赏性花卉,供游人品尝、欣赏和购买消费。食用菌中心在生态园规划中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体现了废物充分利用的功能。

3.3 科普教育功能区

休闲农庄中设立农业科普馆或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区等科普教育中心,向游人介绍农业历史、农业发展现状,普及农业知识和加强环保教育。还可在现代农业科技博览区设立现代农业科技研究中心,采用生物工程方法培植各种农作物,形成特色农业,一方面可以为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科普教育提供基地,为大中院校和中小学生的科普教育提供场所,同时也为各种展览和大型农业技术交流、学术会议和农技培训提供场所。

休闲农庄的开发,要注重当地农业文化和民俗文化内涵的挖掘,以文化来支撑旅游脉络。规中,文化内涵在农庄中的分量,与农庄所具有的吸引力是成正比的,休闲农庄的主题必须与地域文化密切相连。

4 休闲农庄基础设施规划

4.1 道路规划

依照休闲农庄规划设计思路,从园林的使用功能出发,根据休闲农庄地形、地貌、功能区域和风景点的分布,并结合农庄管理活动需要,综合考虑,统一规划。道路布局既不会影响休闲农庄内农业生态系统的运作环境,也不会影响休闲农庄内景区风景的和谐和美观。道路布局主要采用自然式的园林布局,使休闲农庄内景观美化自然而不显庄重,突出休闲农庄农业与自然相结合的特点。道林主干道宽约5 m,用于电车通道和游人集散;次干道连接到各建筑区域和景点;专用道为庄园事务管理使用;游步道和山地单车道主要围绕生态公园而建,宽1.2~2 m。

4.2 给水排灌工程规划

休闲农庄以生产有机农产品为主,农庄内农业生产需要有完善的灌溉系统,同时考虑到环保及游人、农庄人员的饮用需水,所以进行给水排水系统的规划。规划中主要利用地势起伏的自然坡度和暗沟,将雨水排入附近的水体;一切人工给水排水系统,均以埋设暗管为宜,避免破坏生态环境和园林景观;农产品加工厂和生活污水排放管道接入城市活水系统,不得排入园内地表或池塘中,以避免污染环境。

4.3 休闲农庄绿化设计

休闲农业产业前景范文6

四特点

奉化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起步较早。上世纪90年代,随着城市居民对农村自然景观、新鲜空气、清澈水源、纯天然食品的向往,加上奉化独特的区域位置、环境条件以及政府积极引导扶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主要呈现四个特点:

发展分布区域化。奉化地域分属浙北平原区、浙东丘陵区和东部港湾区,东南临东海象山港,西北接四明山脉和天台山脉,东北部及中心区域为平原以及河道水网,地貌大体为“六山一水三分田”。奉化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既充分得益于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又深度挖掘了不同的生态、人文、民俗和历史文化内涵,分布发展呈现区域化特点,形成了东部象山港渔家风情休闲带、西部山地生态体验休闲带、中部庄园风光观光休闲带和古村落文化探访休闲带等4条特色乡村旅游休闲带。

资源利用特色化。奉化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丰寓,既有蒋氏故里、弥勒胜地、雪窦禅寺等人文资源,又有水蜜桃、芋艿、奉蚶、草莓等众多名特优农业资源,还有水库、溪流、河谷、山坡等自然地貌资源。首先在主要旅游景区周边发展配套型乡村旅游业,与民国文化旅游、弥勒文化旅游形成互补之势。充分利用特色多样的农业资源优势,发展城郊田园、农业基地和山乡人家,推出观光、参与、体验、娱乐于一体的多元化产品,与现代农业发展形成互动之势。同时利用从山野到平原、从小溪到大海的自然生态差异,推出山地休闲、小溪漂流、海上项目组合等休闲与运动统一的项目,着力促进人与自然形成融合之势。

经营主体多元化。农民是唱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这台大戏的主角,但由于农民经济实力以及社会资源有限,难以推进这一产业深入发展。为此,我们因势利导,着力引导投资主体和经营主体的多元化。目前,奉化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村民单干型。个别具有较强经济意识的农民敏锐地捕捉到市场信息,及时把握创业机遇,在风景名胜区周边或自然风光与生态环境良好的郊区山村,开辟富有自然情趣的休闲娱乐场所,开设农家餐馆,推出农事活动。二是集体主导型。就是村集体把建设新农村与发展农家乐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和开发当地自然、生态和人文等资源,打造一批特色比较鲜明的农家乐专业村。三是农户联合型。部分农民或民营企业主自发组织,积极投资,合作开发,合作经营,一般经营规模较大,经营活力较强。

经营服务综合化。奉化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最初提供吃农家莱、住农家屋等简单服务起步,近年来逐步向利用田园景观、生态环境、乡村文化,提供观赏、采摘、垂钓、娱乐等体验性休闲活动拓展,这些新亮点、新卖点,让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生态功能、文化功能、休闲功能、教育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

互动提井

近年来,奉化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主要做法和成效可概括为“三个互动,三个提升”。

(一)农业产业休闲化和休闲农业产业化互动,实现卖商品与“卖风景”的统一,提升富民兴农水平。

发展休闲农业,基础在产业,特别是能够吸引城市游客的特色产业基础及特色农产品。奉化四季分明,农特产品丰富,早在90年代就先后获得“中国水蜜桃之乡”、 “中国芋艿头之乡”、 “中国花木之乡”、 “中国草莓之乡”、 “中国青梅之乡”等称号。奉化水蜜桃素有“琼浆玉露、瑶池珍品”美誉,蜚声海内外,也是奉化市最早踏上“休闲之路”的农产品。随着假日旅游和休闲时代的到来,往日只有农民忙碌的桃园成了城市居民的休闲场所,人们不再仅限于坐享果实,还向往春天的花海、夏日的采摘。顺应这种趋势,奉化市着力推进水蜜桃产业休闲化,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指导,培气指数持续提升,带动农副产品增收1.2亿元;江口现代农业示范园区500多亩葡萄全部通过采摘销售一空,售价高于农贸市场二成以上,尚田一万多亩草莓开展采摘游比传统种植每亩增效6000元。

休闲农业在吸引农户个体投资或合股投资经营的同时,乡村集体经济、农业龙头企业、工商企业和个私经营户也开始投资休闲农业。为推进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奉化市加强引导,强化产业规划布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项目招引上从原来的仅“为美丽寻找资本”到资源,资本、智慧和资讯四大旅游要素的全方位对接,强化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休闲、观光等多种功能一体发展,着力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化。随着投入增长和设施的不断完善,奉化市休闲农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目前已建成国家、省级农(林)业观光示范园区7个,万亩种养基地32个,十大主导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88%,被评为浙江省首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综合强县”。如省级农家乐特色点、省林业观光示范园区――溪口商量岗就是奉化市大森林休闲观光游的典型,四季皆有独特风景,春赏花、夏避暑、秋观景、冬滑雪。

(二)乡村旅游和新农村建设互动,实现建新村与建新景的统一,提升城乡一体水平。

奉化旅游资源丰富,有上等级的旅游资源单体525个,356个行政村近一半拥有优质旅游资源,乡村旅游由来已久。上世纪90年代中期,滕头人率先提出“用景观的理念经营农业,用旅游的理念建设农村”,保护利用“全球500佳”的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一、二、三产,着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走出了一条具有江南乡村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路子,先后被评为“世界十佳和谐乡村”、“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并作为全球唯一乡村案例入选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

在滕头模式的启发下,奉化市把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整体规划,因地制宜突出了生态旅游型、田园风光型、滨海风情型、文化特色型等四种类型的休闲旅游特色村建设,并加强分类指导,在有资源、有客源、有财源、有意愿的地方先行发展,在基础条件好、经济实力强、资源优势强、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30多个省、宁波市全面小康村最先展开。同时,我们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发展餐饮、住宿、特色农产品商店,真正做到了“行有基础、食有特色、住有条

件、游有内容”。目前,全市已有33个村形成较有特色的乡村旅游,5个村和经营规模较大的7家农家乐分别被认定为省、宁波市农家乐特色村、点。

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加大力度推进新农村建设。先后实施“环境整治”、“乡村康庄工程”、“千里清水河道”、垃圾集中清理、生活污水处理、“村村植绿”等工程,新建改建农村联网公路150条280公里,23.4万居民饮用水质量得到有效改善,森林覆盖率由五年前的62%提高到66%。实现了村庄绿化、洁化、亮化和美化,营造了“景在村中,村在景中”的江南乡村风情,为加快推进乡村旅游提供了环境资源、人力资源、基础设施支撑,吸引大批游客前往农村旅游休闲。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发展,扩大了农村开放程度,更新了农民思想观念,促进了城乡资源和文明的有机交融,同时为进一步建设新农村积累了财力。近年来,奉化市农民的、迷信、斗殴等行为大大减少,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对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成了农民的自觉行动,有效促进了农村的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快了奉化市城乡一体的“路网”、“水网”、“电网”、“通讯网”和“生态环保网”的形成。

(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和景区旅游互动,实现小旅游与大旅游的统一,提升整体发展水平。

奉化拥有“弥勒圣地、蒋氏故里、名山胜景、阳光海湾”四大旅游品牌,素有“长三角后花园”之称。近年来,奉化市推进山水风光、人文景观、海港胜景和佛教文化旅游有机交融,做深做精溪口旅游和佛教文化旅游,建成了国家AAAAA景区,海内外著名旅游城市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同时,由于地缘关系,留客难、过夜游客少也成为困扰奉化市旅游业发展的一大难题。

为了吸引更多游客到奉化休闲度假,奉化在着力提升溪口旅游接待服务水平的同时,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纳入大旅游发展规划,实行全市整体规划,统一规范管理,整体对外营销,人员整体培训,实现与大旅游有机融合,延长旅游时间链、产业链,开展全方位、各层面、广角度的合作发展,着力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和景区旅游的互动发展。在全市旅游发展规划的框架下,我们又编制了《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规划》,制定了专门的管理办法和农家乐旅游地方标准,成立了农家乐行业协会和乡村旅游联盟等自律组织,开展星级评定,建立健全了卫生、安全、环保、消防等联合监督管理机制,规范农家乐经营行为。

在规范发展的同时,奉化着力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转型提升,推进旅游业从溪口旅游向全市旅游,从单一民国文化向弥勒文化、生态文化、海洋文化,从观光向休闲度假,从门票收入向综合收入,从旅游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各地充分结合当地旅游资源,推出了一批具有自己品牌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目前,溪口休闲旅游即将成为首批宁波休闲旅游示范基地,黄贤森林公园争创国家AAAA景区,三十六湾等村创建成三星级乡村旅游点,全市基本形成了集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业发展框架,到溪口景区旅游的游客和乡村休闲游客相互吸引,逐步形成“吸引来、留下来、还想来”态势,旅游业呈现“规模扩大、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的良好局面。

总体来看,奉化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较快,效益较好,知名度较高,但还处于发展完善阶段,存在着发展思路亟待升华、经营管理还需完善、服务项目有待丰富、服务水平还须提高等问题。

特色发展

“十二五”时期,我们将不断丰富拓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功能和内涵,着力培育滨海度假、山野休闲、文化观光、运动养生四大产业集群,加快海内外著名旅游城市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胜地建设步伐。

以农为本,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坚持以奉化市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为支撑,以农民为主体,以突出农耕文化为前提,紧紧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大力培育特色休闲农业产业,充分展示最富有特色魅力的农业景观,最具吸引力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着力发展农业娱乐休闲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村落文化,形成鲜明的主题,保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精、人精我特”的地位,加快开发水蜜桃、草莓、桑果、有机笋、生物禽蛋、优质稻米等一批上档次的农业旅游商品,着力打造高人气、高品质、高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的休闲农业项目和产品。

整合资源,走品牌化发展之路。根据奉化市特有的资源分布特点,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进行更深入全面的研究,充分发掘利用各种自然资源优势和特点进行有效开发,突出观光功能、科普功能、教育功能、环保功能、经济功能、游憩功能,满足休闲农业的层次化、多样化要求。注重整合资源,从地域上、主题上、文化上整合景观组群,开发农产品、提供农事活动体验、生态空间享受、农耕文化教育和乡村民俗参与及依托良好的自然风光兴办农家旅馆等不同主题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加大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如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电话亭、指示牌、网络信息平台等公共设施建设,为消费者“吃、住、行、游、娱、购”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休闲农业产业前景范文7

关键词:创意;休闲农业;旅游

一、创意休闲农业的内涵

创意休闲农业是集创意,休闲,旅游,农业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创意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资源产业,它在农业产业本身的基础上融合了创意、休闲、科技、文化、信息等方面的要素。创意休闲农业是以创意农产品为基础,并创意农耕文化活动、创意农业产业形态。农产品创意主要是对其用途和形色进行改造,形成新的吸引力。

二、沈阳创意休闲农业现存问题

(一)观念滞后,开发意识薄弱

由于我国城市化进程起步较晚,农业户口比重大,13亿人口中仍有9亿农民,传统发展观念意识明显,人们认为农业主要是满足人们的温饱,并未充分考虑农业的替他用途。因此,大多数人都认为农业与旅游一点关系都没有,自然很少有人去着重开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农业旅游便成了“农业+旅游”,而不是以创意、新奇与美感来吸引游客,难以变成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二)政府角色不到位,农户经营理念陈旧

在营销过程中,营销人员没有真正的把旅游者作为促销对象,与旅游相关部门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合作。就农户而言,由于缺乏政府有力支持,加之自身抗风险能力弱,虽意识到面临机遇却患得患失。

由于政府缺乏主导性,农户缺乏开拓性,发展农村旅游很难成规模,上档次。产品单,规划粗,人才缺导致旅游开发缺乏创新,无法做到长期发展、与时俱进。

(三)资金不足,发展进度缓慢,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

农业旅游拥有投资少、见效快的优势,但如果要开发具有一定规模、上档次的农业休闲旅游区,前提是需要有一定的资金作为保障。不过到现在为止,我国都还处在兴办旅游景点的热潮中,人们所热衷的投资热点还仍然是传统的景区、景点建设和对于品牌的争创,无心投资于农业旅游区和农业旅游开发。我国管理方面薄弱,缺乏专门的组织管理单位保障创意休闲农业工作的开展。制度设立方面不够完善。

(四) 沈阳现有的农业旅游表现形式为农业采摘体验和休闲度假山庄,但仅仅还处于休闲农业的阶段,没有融合创意元素上升到更高层次。在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后,休闲农业大多呈现出规划模式化、功能简单化、特色模糊化、景观(面貌)单一化的趋势。现如今的休闲农业缺乏差异,缺乏意境,缺乏文化,也就是缺乏品味。这也表现出缺乏旅游,农业等专业高级人才,缺乏理论指导。人才缺乏导致旅游开发缺乏创新,无法做到长期发展、与时俱进。

(五) --!> 公共设施配套不完善,缺乏整体规划景区内部服务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

很多创意休闲农业景区缺乏整体规划设计,有些休闲农园农场先开发后规划,造成园内杂乱无章。没有充分利用良好的资源条件,开展人文生态景观和农耕文化的休闲农业体验活动。

三、沈阳创意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一)用创意打造休闲农业

我们都知道,休闲农业的主要消费群体还都是城里的都市人,有少许外国游客,他们的目的也很简单,例如看看田园风光,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体验农事等比较当地特色的活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逐渐提高,这些会在整个创意休闲农业中的比重会降低。凭借郊野乡村优异的生态环境资源,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建立一系列新奇、刺激、带有时尚等现代休闲娱乐元素的景点项目,同时把创意手法运用到这些休闲农业中,形成创意休闲农业,从而刺激消费、满足观光者的需求。

(二)充分利用良好的资源条件,围绕特色开展体验活动

沈阳市拥有多种地貌类型,自然资源条件优越,很多地方依然保留着原始优美的自然环境,生态条件也非常良好。同时它作为东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辐射范围广阔,并拥有很多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包括传统的农耕文化和淳厚的民族习俗,很适合长时间的欣赏和体味,有利于开展人文生态景观和农耕文化的休闲农业体验活动。因此,要认真调查分析当地的资源条件,突出自身的体验特色,围绕特色开展多项体验活动,完善相应景观改造,服务设施等。

(三)挖掘体验活动中的美学和文化元素,提升体验活动的内涵和创意

凭借沈阳市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体验活动中要注重对内涵的把握和创意的设计,努力提升体验活动的品位。因此,通过将现有的创意农业和休闲农业进行有机结合,这不仅可以提高创意农业的成果转化率,而且还能增加休闲农业体验活动的文化底蕴。

(四)进行市场目标群体的细分,提高休闲农业体验活动参与程度

由于消费者具有不同的特点,沈阳市创意休闲农业可根据自身资源和社会条件,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设计出满足不同的市场目标群体的消费需求。同时通过前期对市场群体的需求调研和市场回馈,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并体验活动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都做到位,让前来消费的客户玩得开心,住得舒心,吃的放心。

(五)建立健全的行业协会及非正式组织协助休闲农业经营者从人力资源、产业辅导以及整合营销三大方面提高服务质量,提升产业竞争力,增加休闲农业产值。开展人员培训,协会主要通过邀请专家学者举办休闲农业经营讲习、开设课程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服务质量。协会对休闲农业的发展进行积极的产业辅导。

(六)政府进行资金扶持,制定标准和规范管理

政府在这个产业中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政策这块,可通过相关补贴,放松银行贷款,设立专项费用等措施对创意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优惠的政策,同时也要制定相关标准,规范创意休闲农业的建设,从而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指导老师:王伟伟

参考文献:

休闲农业产业前景范文8

关键词 休闲农业; 供给侧;产业结构;江苏南京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9-0312-02

Abstract With the reform of the supply front advocated,it′s imperative to take actions to accelerate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In this situation,leisure agriculture,which has thrived for recent years due to growing demands for countryside travel,is facing series of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different strategies in three directions with an aim to illustrate what kind of measures the government and farm administrators can apply to make more profit in leisure agriculture.

Key words leisure agriculture;supply front;industrial structure;Nanjing Jiangsu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休闲农业的发展迈上了新的高度,但供求不均、资源配置不甚合理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一方面,重复投资、过密分布使得休闲农业有同质化、粗放化的趋势;另一方面,缺乏创新、经营不善让个性化、精细化的新业态制造举步维艰。笔者认为,当今中国的休闲农业呈现结构性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局面。新常态背景下,休闲农业作为一条颇具发展潜力的民生产业和新型消费产业链,如何响应市场新需求,构建产业智力服务体系,是值得研究的命题。

1 南京市郊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南京市郊的休闲农业虽然在近年来发展速度快、势头好、潜力足,但仅着眼和滞留于短期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及时响应国家政策,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才是最终目标[1]。

1.1 市场结构欠妥,缺乏整体规划

纵观南京市郊休闲农业的空间布局,虽然在浦口、江宁、六合、溧水、高淳等各区或县均有一定分布量,但总体缺乏农业、旅游资源整合力度,难以形成集群效应和区域特色,从而未能实现休闲农业产品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即使是部分被评为农业旅游示范基地的景点,也存在缺乏规模优势的问题。由于粗放式经营和相对落后的管理理念,一些休闲农业未能利用资源优势满足市场需求[2]。目前,由农民自身投资开发、散落分布乡间的农家乐层出不穷,因为在资金和产品方面缺乏优势,这类休闲农业在同行竞争中吸引力不足,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地方政府为改善此类产业的生存空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投资援助建设,但是这种惠民政策在现实执行中遭受人际关系的考验。一些资源禀赋平庸的村落在盲目投资后仍然无法实现盈利,市场竞争力低下。

1.2 重复现象严重,缺乏文化创新

目前,南京市郊地区的休闲农业处于发展与上升期,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介入和参与休闲农业经营。但因其文化素质一般,创新意识有限,模仿和套用现象泛滥,农业资源的重复与过度利用屡见不鲜。

南京市郊休闲农业的主要活动不外乎观光、采摘等传统休闲项目,尚未深入挖掘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休闲活动。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急于发展当地旅游经济,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在没有认真分析当地特色和客源市场的情况下,盲目投资开发休闲农业,使得同一地区内休闲农业项目重复建设的现象日益突出。例如,南京市溧水县因气候温暖、土质松软,适合草莓种植。溧水草莓上市早、果期长、品种好、质量优,深受市民青睐,也吸引了众多南京及周边市县居民前往采摘,全县的草莓基地也从最初的洪蓝镇延伸到现在的永阳镇、晶桥镇等众多镇区[3]。然而,溧水草莓产业繁荣的背后,部分农户欲复制草莓模式经营致富,在既不做市场调查和投资分析,也不做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农田、果园盲目进行休闲农业项目开发,最终因层次低、品位低和质量低而导致项目终止。

1.3 品牌意识落后,宣传力度不足

近年来,南京市郊休闲农业发展迅速,景点数量持续增加,但景点的服务和功能水平普遍偏低,规模偏小,以高品位、多功能、知识性为基础的数量较少。大部分休闲农业旅游景区或农业观光点在自然状态下发展,内容不够丰富、知名度不高、社会影响不大,尚未形成加强宣传建设、树立品牌的良性发展模式,与周边旅游景点缺乏互动,宣传手段和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4]。总体而言,当前的南京市郊休闲农业重管理、轻宣传,着眼眼前效益却忽视了长远发展。

2 南京市郊休闲农业进行供给侧改革的措施

南京市郊休闲农业产业,应结合供给侧改革的核心要点,通过整合休闲农业资源,创新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将其打造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功能齐全、发展规范的新型产业格局。

2.1 合理定位,有效创新

在“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思想的熏陶下,人与自然和谐并存的生态农业应运而生。如今,虽然农业的定义已不仅仅局限于“躬耕陇亩”的传统层面,但仍离不开“自然”这一原始环境。因此,休闲农业园区内的各种生产经营和休闲体验活动都须以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确保园区景观的生态性和原真性[5]。

“农游合一” 的理念是休闲农业的定位标准[6]。经营者应在积极拓展休闲农业食品保障、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的基础上,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效结合。同时,要根据产业前景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推进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

一些休闲农业产业在项目规划与安排上欠缺层次性和联动性,未能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发展结合[7]。对此,应以游客的参与体验为首要考虑,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设计出以知识性、趣味性为主的休闲农业活动项目,使游客广泛参与,深入体验。近日,安徽省绩溪县的“桃花节”因其“一人一树”的营销策略受到关注。据悉,凡在节日期间入桃花园区的游客都能免费认领1株桃树苗并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栽种。该项目的新颖之处在于充分利用游客的猎奇心理与成就心态,打开了一条长久的营销链,提升了顾客粘性,为“桃花节”的后期举办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特色是所有产业发展的生命之所在。休闲农业的发展要在充分考虑区域性与季节性的基础上,与实际相结合,明确资源优势,锚定突破方向,因地制宜,鲜明特色。台湾地区的飞牛休闲牧场早期以乳牛养殖为主要业态,在当地政府积极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前提下,成功转型为以经营休闲农业为主的休闲农场,成为游客争相去往的旅游胜地。目前,飞牛牧场共有农产体验区、休闲活动区、自然生态3个分区,其中,农产体验区以大草坪亲子活动区为主要特色,吸引了众多家庭出游者;休闲活动区内的农民研习训练区也有大量游客观摩体验[8]。

2.2 深化绿色,优化服务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认为企业存在的目的在于创造顾客、服务顾客、满足顾客[9]。因此,休闲农业努力的方向,应注重替游客创造休闲游憩活动与服务价值。休闲农业具有其生态资源、农村生活文化及绿色产业的独特性,这些特性提醒休闲农业经营者有必要扩大休闲游憩活动与服务系统,把游客视为休闲体验过程的参与者。换句话说,就是将游客的来访作为投入,而游客的满意度作为产出。因此,如何创造游客与休闲农场未来关系发展持续维系的竞争优势,将是休闲农业经营的成功关键。要以绿色为核心要义,营造和谐生态。

绿色发展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行动,也是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优化的根本路径。我国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中,一直存在环境破坏、资源浪费、能量流动效率低的问题。休闲农业作为一种反映新农村面貌的旅游产业,必须重视在资源与环境利用方式上的改进。

为改善农村环境,营造和谐氛围,南京市农业部门近年出台了多项相关政策。多数休闲农业专业村实现了公厕、沼气池的普及,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也有相当水平,但仍然存在项目盲目开发、人工造景过度、游客垃圾泛滥等问题。如何保障和推动绿色休闲农业健康发展,开辟一条富有竞争力的发展新路,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

笔者认为,南京市郊农业生产和休闲农庄经营过程中,应注意推广新型农业技术并加以利用以提高生产效率,保障农村生态的良性循环。例如,在休闲农业园区的建设中,强化垃圾就地处理能力,缓解垃圾污染问题。在有条件的休闲农业园可设立垃圾分类收集箱、垃圾分拣处理站等,对休闲农业产生的垃圾进行精细化管理[10]。

在设计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时,要注重游客体验,保证生产和服务的综合性。总体而言,一般园区都会提供生活服务、旅游接待服务、导游服务、旅游活动服务等,但各园区须根据所设项目的特点,在服务组合上形成自身的风格特点。

餐饮是休闲农业主要的经营项目,也是其获利的重要渠道。休闲农业园区餐饮部的客源波动性强,因此应重点关注游人高峰期的用餐管理。该时间段内,要保证餐饮设施、服务人力和饮食材料与接待量基本相符,服务上做到安全卫生、快速准确。

住宿是大中型园区的经营重点。一般而言,园区会利用独有的优渥环境、地道的乡土文化和温馨的风土人情,为游客提供较为优越的住宿服务。南京市六合区的九九艳阳度假村通过建设体量不大但外观内饰特色鲜明的小木屋住宿景观,在同行业竞争中形成了较强吸引力。笔者认为,南京市郊休闲农业园区周边的农民居所可通过利用其闲置房间,经过改造或改建,形成家庭旅馆,为游客提供接地气的住宿、餐饮和休闲服务。

解说服务是休闲农业基本的服务项目。成功的解说系统能强化游客对休闲项目的感受,提升游客满意度与忠诚度,从而成为园区促销的有效手段。南京市郊部分大型休闲农业园区,可强化解说服务方面的管理。因讲解员的可靠性与准确性与其素质水平成正比,经营者雇用的导游或解说员应尽量具学历优势。另外,不同的园区应该根据园区所在地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园区性质、服务产品、景点分布和游览时间等,探索不同的人员解说方式和游客组织形式,以利于资源环境保护和游客最佳体验获取为最终目标。

2.3 立足传统,推陈出新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农耕文化源远流长,作为将传统农业与旅游业、服务业等相结合的产业,休闲农业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文化的竞争。

有学者将休闲上升到文化的范畴:人在完成社会劳动时间后,为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要而处于的一种文化创造、文化欣赏、文化建构的生命形态和行为方式[11]。休闲应作为一种对社会发展的进程具有校正、平衡、弥补功能的文化精神力量,更好地融入到休闲农业的发展与建设中。

当前,很多地方的休闲农业区对“名人故里”“传说地”的头衔趋之若鹜,这种“文化傍老”现象在南京市郊的休闲农业建设中也有发生。一些地区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保存完好的古村落原貌,却没有将该优势作为突破点和创新点,一味追求空洞的观光、采摘等休闲项目的重复建设,实乃乏善可陈之举。在打造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休闲农业产业方面,北京的门头沟区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位于北京西部山区的门头沟区,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良的革命传统,有多达54个的明清古村落,其中3个村落先后被评为历史文化名村,有砖雕、石雕、木雕的古民居也达数百所[12]。纵览南京市郊,以漆桥古村和江宁佘村为主要代表的古村落也不在少数。笔者认为,从古村落自身特点出发,南京市郊休闲农业可以确立不同的开发取向。一是从村落特点和文化背景出发,挖掘文化内涵,突出地域特色,杜绝千村一面和无序竞争。尤其要注重探索并发掘相应的民俗文化内容,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和多层面文化需要。二是村际联合、整体规划、优势互补、扩大市场。可尝试开发科普教育型、民俗农庄型项目,发展传统节庆文化等旅游产品。三是多资源综合开发。以古村落为基础的村落旅游应该与山水游、古道游、边关游以及红色游结合起来,与寻根、采摘、休闲、疗养等结合起来;把文化享受和娱乐、游购等时尚元素结合起来,走一条文化与时尚特色并重的开发之路。

3 参考文献

[1] 王秀忠.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康发展[J].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2016(10):2-3.

[2] 张跃西.休闲农业创新实证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2013(3):38-42.

[3] 王忠军,汤叶芳.江苏溧水草莓产业提档升级的思考[J].果树实用技术与信息,2012(10):38-40.

[4] 张胜利.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4.

[5] 李哓颍.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的理论与实践[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1.

[6] 郭焕成,刘军萍.观光农业:农游合一的新型产业[J].中国市场,1999(7):42-43.

[7] 吕明伟,孙雪,张媛.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与开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8] 张静,阮如舫.都市农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台湾飞牛牧场为例[J].现代农业,2012(2):64-66.

[9] 彼得・杜拉克.公司的概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10] 何云,徐慧娟,胡啸,等.注重环境保护,推动休闲农业绿色发展[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5(5):13-16.

休闲农业产业前景范文9

关键词 休闲农业;现状;问题;对策;江苏南京;浦口区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4-0270-03

南京市浦口区位于南京市西北部,处于部级新区江北新区核心区,区域面积913.75 km2,耕地2.79万hm2,林木覆盖率达37.58%,常住总人口74.94万人,户籍总人口64.28万人,户籍乡村总人口72 827人。全区下辖江浦、泰山、沿江、顶山、汤泉、桥林、盘城、星甸、永宁等9个街道办事处和汤泉农场、老山林场2个区管国有农林场圃。

近年来,浦口区以创新农业业态为动力,以促进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为抓手,以休闲农业提档升级为重点,立足区位优势,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推动农业与旅游业、文化、生态、健康等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预计2016年全区休闲农业接待游客246.58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7.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55%和4.79%。2016年11月,浦口区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市、县)”[1-2]。

1 浦口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成效

1.1 以美丽田园为韵,打造南京休闲农业精品景点

近年来,浦口区在发展休闲农业中,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突出以乡村自然风貌为重点,遵循生态美村、改造靓村、旅游兴村的思路,力求特色化,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村一景。

1.1.1 打造市级农家乐专业村。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着力建设集特色产业、田园观光、农家美食等为一体的农家乐,形成了落桥、联合、瓦殿、九华、大埝和侯冲村(社区)在内的6个“市农家乐专业村”。

1.1.2 强力推进美丽乡村“珍珠村”建设。力求特色化,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村一景,形成了江浦街道白马村山村风貌型景点的“老山不老村”和桃园静谷;汤泉街道瓦殿村文化挖掘型的景点“楚韵花香”;星甸街道田园风光型景点的九华村“九华茶坊”和水乡风情型景点的“山贡里人家”;永宁街道知青文化生活型景点“知青故里”、休闲体验型景点的“水墨大埝”、赏荷观光休闲型景点的“西埂莲乡”;盘城街道落桥村产业带动型的“葡萄庄园”以及桥林街道石碛村水乡特色型景点“芳香草甸”等“十颗珍珠”,以及永宁滁河风光带的田园美景型“河岸花海”、雨发生态园的四季大地花坛、麦浦生态园樱花园、望月农庄海棠园等,彰显了浦口生态资源魅力和灵性的乡间美景。

1.1.3 休闲农业景点精彩纷呈。目前全区现有的各类农庄、农园53家,总投资达16.8亿元,农庄、农园从业人员3 358人,带动农户数7 746户;有接待能力的休闲观光农业经营主体单位45家,可供餐位人数10 496人、可供住宿床位1 398张,其中有部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5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景点5个、市级休闲农业胜景46个和10个美丽乡村“珍珠村”。永宁联合村入选江苏省最具魅力休闲村,永宁滁河湿地景观荣获南京市“十大最具魅力休闲农业景点,雨发生态园为市“十大最具人气”休闲农业景点,侯冲风景区为市“十大最高人文底蕴休闲农业景点”,水墨大埝农家乐专业村、浦口万成生态园、浦口望月海棠主题园为市“十大最具原生态休闲农业景点”,这些多样的休闲农业景点和“十颗珍珠”初步形成了以观光、体验、休闲、美食、度假为主的产业格局,推动了传统农业转型,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产业,吸引着市民纷纷到浦口区休闲观光,体验快乐[3-4]。

1.2 以农耕文化为魂,实施创意农业发展

1.2.1 创意农业嘉年华活动模式。农业不只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文化。2014年,雨发生态园大力推进南京农业嘉年华园建设,重点打造了雨发“一馆三区四园八景”,突出“都市农业、多彩生活”的活动主题,第十届中国・南京农业嘉年华活动落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浦口区雨发生态园),这是南京继成功举办9届农业嘉年华后新一轮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盛会,活动期间历时15 d,共接待游客31.3万人次,直接经营收入达3 180万元。在2015年成功举办首届雨发农业嘉年华的基础上,2016年在雨发生态园成功举办了第十二届中国南京农业嘉年华浦口分会场暨2016中国“天空之城”嘉年华活动,活动期间共接待游客 20.8万人,实现经营收入1 126万元。

1.2.2 创意美丽乡村“珍珠村”建设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西埂莲乡创意荷园等创意农业,西埂莲乡创意荷园自2016年6月25日举办开园仪式以来,社会反响良好,荷花盛开时,景区日均接待量在3 000人次左右,景区全年游客接待量约20万人,门票、营业点销售收入约150万元,自有品牌“西埂莲乡”牌特色农产品销售收入约200万元。

1.2.3 打造农业大地景观。永宁街道在张圩等社区通过规模种植油菜,精心塑造区域农业色块和季节色带,发展滁河北岸“万亩油菜一片花,笑脸迎接你、我、他”的农业大地景观,在整个“油菜花海”中融入了落红桥、凌波桥、荷塘月色、清泉石流、梦驿飞鹭等景观点,并设置有趣味竞技场、滁河沿岸草坪活动区、特色农产品展销区、果蔬采摘区等4个功能性区域,成为市民春季踏青赏花、亲近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好去处。各休闲农庄、观光农业园也结合自身产业特点,打造了荷文化长廊、茶文化长廊、瓜果文化长廊、石文化长廊、孔府学堂、幸福大“莲”欢等,向城市游客展示各具特色的创意文化产品,为休闲农业发展提升带来了浓厚的文化色彩。如赭落山茶园与文化结合,挖掘了茶文化内涵,推出了“茶文化主题园”活动,成为江苏省首家茶文化基地,带动了当地333.33 hm2近1 000户农户茶叶种植发展,成为浦口区传统农业转型发展的亮点。

1.3 以生态农业为基,打造特色休闲农业品牌

1.3.1 发展“一村一品”。2014年7月和2016年7月,盘城街道落桥社区(滁河湾葡萄)和汤泉街道(“汤泉”牌苗木)先后荣膺第四批和第六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称号。星甸九华村等被省农委授予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汤泉瓦殿村、永宁大桥村、星甸后圩村和盘城渡桥村、落桥村等5个村成为为市级“一村一品”专业村。全区现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产业特色的专业镇2个(汤泉街道苗木专业镇、盘城街道葡萄专业镇)、专业村23个。

1.3.2 着力开展休闲农业示范企业创建。2013年12月,雨发生态农业园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2014年南京林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功创建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示范企业”;2015年11月,雨发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示范企业”称号;2016年,江苏格冠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积极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企业,创建相关材料已经上报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

1.3.3 全力开展休闲农业示范区(点)创建。近年来,浦口区还大力实施了“五万工程”(万亩茶园、万亩葡萄园、万亩水产养殖区、万亩老山森林体验区、万亩高产良田示范区或万亩油菜花海观光区),突出自然生态主题,进一步整合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形成了一批部级旅游示范点、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和市级各类休闲农业胜景,构筑了浦口区生态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永宁街道联合社区荣获“2014年江苏最具魅力休闲乡村”称号,2016年9月,永宁街道侯冲社区跻身全国23个“2016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之“历史古村”行列。汤泉陈庄村陈庄自然村、江浦华光社区响堂自然村、永宁侯冲社区、盘城落桥社区等被授予“2013南京最美乡村”称号。2016年11月15日,浦口区荣获“2016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称号,成为国家农业部2016年认定的74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之一。近日,永宁街道联合社区被省农委授予“2016年首批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称号。

1.4 挖掘人文禀赋,做强休闲农业节庆品牌

1.4.1 擦亮引领全国休闲农业金字招牌――“南京农业嘉年华”。2014年,“南京农业嘉年华园”暨第十弥泄・南京农业嘉年华活动落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浦口区雨发生态园。2015―2016年,雨发生态园又连续举办了2届雨发农业嘉年华,让市民亲身感受从城市到农村、从公园到农园、从美景到美食、从室内展馆到生态园区、从简单购买到互动体验的转变。2016年在雨发生态园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南京农业嘉年华浦口分会场暨2016中国“天空之城”嘉年华活动中,67架动力伞携国旗同时升空的编队飞行表演成功申创了大世界基尼斯“规模最大的动力伞空中编队飞行”纪录。

1.4.2 打造南京市民休闲“夏都”。作为南京市“四季之都”休闲农业游专题活动品牌,浦口区连续举办了6届南京“夏之韵”休闲农业游和系列主题活动。从“茶文化之旅”“沐浴老山风”到“百里滁河溢香地”,相继举办了苗木节、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会、莲花艺术节、青虾节和垂钓节、莲藕文化旅游节和两届望月海棠节等,让市民在炎炎夏日找到了避暑纳凉的好去处,使浦口区成为南京市民休闲“夏都”。

1.4.3 创新浦口盘城葡萄采摘节举办模式。在连续举办浦口区5届盘城葡萄采摘节的基础上,2016年8月6―21日,以“盛夏葡萄香,盘城欢乐行”为主题成功举办了浦口区第六届盘城葡萄采摘节,举行了“休闲盘城”电商平台启动仪式,活动期间共接待游客13.6万人次,累计销售各类农产品9 100 t,累计收入1.092亿元。

1.5 拓展全媒体多渠道宣传,扩大休闲农业市场推广

在与南京电视台打造全新栏目《周末生态行》与南京市广播电视“十大名牌专栏”《三农时空》《金陵t望》期刊等电视杂志媒体合作的经验基础上,又将宣传触角延伸到地铁、社区及都市圈人群。打造了地铁十号线“农业嘉年华”专列;设计主题海报覆盖主城居民社区;通过《南京日报》《扬子晚报》《金陵晚报》等主流报媒版面宣传以及投放专题夹页;与新浪微博“南京”“浦口”以及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互动活动信息;通过整合浦口区休闲农业资源推出“天剪一个浦口”“春季赏花休闲游”等导游图及摄影大赛,推介精品旅游线路;组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的当家人连线采访或走进南京经济广播直播间《美丽乡村行・周末去哪儿》专题栏目,在黄金时间内向听众预报本周最值得一去的休闲农业景点,最值得一看的花情、果情、乡情;组织有关休闲农业企业及人员参加南京休闲农业进上海活动和长三角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博览会,进行现场推介。有效地提升了休闲农业产业影响力、产品知名度和社会认知度。

2 存在的问题

一是生产与经营管理方式较为粗放,农庄和农园农业产品的开发品位不高,缺乏旅游农业拳头产品,特色不够突出,农庄及产品的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二是上级财政专项资金引导扶持休闲农业重点项目较少;三是农庄和农园自我包装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四是农庄的开发和建设与现有政策规定出现不一致现象,尤其是休闲观光农业必要的附属设施建设矛盾突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发展。

3 对策

浦口区将以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的成功创建为契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满足居民休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规范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重点,充分利用区域内的山水资源、人文景观、乡村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推动全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2020年,全区休闲农业接待游客人数365万人次,年递增11.9%,综合收入达8.67亿元,年递增3.5%;新建市级农家乐专业村2个,新增农家乐经营户60户;申报创建全国和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

3.1 确立方针,正确引导

一是结合实际,确立重点。结合现有条件,以延伸现有休闲观光景点发展休闲农业;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的区域环境美化,增加休闲农业内容;结合农业科技园区,拓展园区功能布局,发展成为科普基地和观光休闲景点;结合名人名居名艺名产和民俗文化的弘扬,丰富休闲农业的内涵。二是因地制宜,逐步推进。根据各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结合农村城镇化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推进,重点进行示范引导,避免盲目开发、无序开发和破坏性开发,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三是政府引导,多方融资。政府只对基础设施和公益产业实行资金补助,主要通过政策进行引导,鼓励民间多方投资。创新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多方支持、充满活力的发展格局。

3.2 落实规划,推进良性发展

着力推进《浦口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体规划(2016―2025年)》的实施,一是主动对接江北新区大发展契机乘势而为,重点在山南山北的街道进一步完善生产、生态、生活功能布局,成为“市民休闲、农民赚钱、城乡互动发展”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在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和滁河风光带建设规划的指导下,把沿滁街道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单位的分布、布局、交通串联、景点设计等融入区美丽乡村与滁河风光带建设发展中去,打破目前相对割裂、分离的状态,整合全区农业旅游资源,在扮靓滁河沿岸的同时,使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相得益彰、相互增色;三是以开展村庄环境整治为抓手,着力打造美丽乡村,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村庄环境整治相结合,坚持分类整治、突出重点,发动群众共建共享,同步拓展观光、休闲功能,重点对有文化、可旅游的村庄进行包装塑造,积极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建设农家乐专业村,带动形成一批集生产、服务、消费、体验于一体的新型村庄。

3.3 突出特色,提升档次水平

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应力求展示最具特色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成果,注重农庄、农园、农家乐以及美丽乡村“珍珠村”的特色化,坚持差异性发展,设计出富有创意,具有多种类型、风格的参与性活动和产品,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一是提升“茶文化、荷文化”产业园内涵,重点打造九华茶文化园基地、联合荷文化基地等建设,拓展观光休验和认识学习等功能;二是进一步提高渔业精品园水平,重点打造永宁三合圩、星甸后圩现代渔业精品园区和丽铭农庄、强蕾农庄的休闲渔业;三是做响农业嘉年华品牌,重点打造雨发生态园农业嘉年华主题园建设,促进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四是壮大现代农业园区优势,重点打造林大、麦浦、中德、格冠等生态园建设,通过注入“休闲”功能,打造兼顾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科普教育、农事体验、餐饮度假等功能相结合的休闲农业园区;五是全力打造“十颗珍珠”美丽乡村、农民幸福家园。遵循“生态美村、改造靓村、旅游兴村”的思路,将“十颗珍珠”打造与村庄环境整治、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特色主导产业、生态休闲旅游等有机结合,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花”“一户一特”。突出创意农业开发,为游客特别提供度假休憩、游乐、体验、就餐、住宿等服务内容,满足游客回归自然、享受宁静安逸的田园生活的需求。

3.4 强化扶持,典型引导

一是保证休闲农业用地。吸引“三资”开发休闲农业,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休闲农业项目用地可以通过土地流转租用农户土地,也可以农户用承包地参与入股,采取保底分红、定额分工、按股分红等多种方式,增加农民土地收益。二是对旅游农业经营户实行税收优惠。对已营业的旅游农业经营户,经税务部门核准,积极实行最优惠征收政策。三是加大财政对休闲农业的投入。坚持项目带动战略,以民间的现有休闲农业发展为基础和民间投资为主体,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财政资金的引导下,以社会投入为主进行休闲农业建设,进一步促进浦口区休闲农业提档升级。

3.5 加大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休闲农业场所的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明晰的路标指示和完备的停车场。参照相关规范标准,改善住宿、餐饮、娱乐、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等服务设施,使休闲场所的卫生条件达到公共卫生标准,实现垃圾净化、环境美化、村容绿化。加强休闲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建设,在动植物新品种引进、现代种养技术示范、设施农业生产设备、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为拓展农业功能创造条件,使消费者“乘兴而来、放心休闲、满意而归”。

3.6 扩大宣传,规范发展

为扩大游客市场,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增加营销投入。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网站、微信、微博、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宣传促销。利用节庆假日和举办展会、推介会等活动进行宣传。打造一批有影响的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和节庆活动,提升产业影响力、社会认知度和产品知名度,引领休闲消费热点的形成,提高浦口区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高度重视饮食卫生、公共安全、服务标准、环境保护等公共利益,通过制定标准、加强管理、培育品牌、引导行业自律等多种方式,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注重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培训,提高员工技能和服务意识,并通过各种激励手段带动员工服务水平跟上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

4 参考文献

[1] 王树进,陈宇峰.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13(9):38-45.

[2] 郭焕成,吕明伟.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经济地理,2008(4):640-645.

休闲农业产业前景范文10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简介

休闲农业最早在法国、意大利等国兴起,最初以小规模的观光园区形式出现,后来发展到集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有组织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目前休闲农业正在向更加多元的方向迈进,如日本的市民农园、英国的市民在农家打工、美国的创意田地等。我国的休闲农业是在世界休闲农业成功发展的背景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加以及农村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1]乡村旅游是随着人类社会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在19世纪的欧洲发展起来的。在人类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以后,人类生存生活的空间也呈现出“钢筋混凝土化”,加上所谓“文明和进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安静的田园生活和美好的乡村环境越来越成为城市居民的向往,此时乡村旅游的出现恰逢其时。我国乡村旅游的出现,受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影响,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是大多学者比较认同的时间。[2]随之,各地开始纷纷效仿,涌现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点。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很快,与农业结合产生了有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形成了农家乐、采摘园、民俗文化村、生态农园、古村镇等多种类型。乡村旅游的功能大多仍以观光旅游为主,其中一部分已具备休闲度假功能,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城市郊区和旅游景点附近。

二、景德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势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景德镇市以发挥农业资源优势为基础,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把农业建设、科研管理、产品加工、休闲度假等融为一体,开发了一批休闲农业产品,吸引了众多城市居民和部分外国游客参与,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1、发展优势(1)本身资源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景德镇丰富的物种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其独特优势,也是景德镇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资源和基础。景德镇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且光、热、水配合良好。盛产稻谷、蔬菜、茶叶、香菇、油菜、花生等。景德镇市是江西省商品粮、林业、茶叶和蔬菜基地。浮梁县是全国标准化的茶叶生产县,也是江西省唯一的茶叶标准生产县;乐平是全国的江南菜乡,乐平梅岩种猪场是全国标准化养猪场;德宇生态园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五星级休闲农业示范点,这些都为景德镇市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2)政府加强了对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指导。江西休闲农业是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这个背景下提出来的。农业、农村经济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柱和基础,2009年9月23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已经开始实施,该规划明确了一系列有利于中部地区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要求完善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村结构调整等,同时要求加强资源节约、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同于以往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投资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现在景德镇政府日益重视区域发展的总体规划,用前瞻性的规划理念来指导实际开发,取得了相应的成就。目前,德宇生态园、玉田湖风景区、翠平湖休闲度假区、杨湾风景区等都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下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应。(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金得到整合。虽然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政策面的支持力度加大,但用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资金投入仍然有限,且大部分是民间资金,这样的资金投入常常会导致有一点钱作一点事,很难去执行良好的规划,造成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难以上规模,因而扩大对农业特别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金的整合,全方位、多层次地整合势在必行,凡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资金,都应纳入整合范围,统筹安排,集中使用。

2、存在问题(1)模式单一、雷同化,休闲农业基地相对分散,使乡村旅游缺乏吸引力。现有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模式大多是在农家乐的形式上发展起来的,因而挖一个水塘,养殖一些鸡鸭,种几亩蔬菜就被当作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了,这种农家乐形式可以说形式上是比较单一的,而且可复制,造成了大多数经营模式的雷同,从对游客的吸引力来说,只是根据出行远近与菜肴口味做一个综合考虑罢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应该更加结合地域特色,发掘创意和体验,使游客得到心情放松与内心的愉悦,从统筹规划的角度也应该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根据地理上的分布做合理的规划与布置,从而达到空间上的合理安排。(2)未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每一个地域,在历史进程中都会形成各自独有的文化特征,文化是地域的身份标识,也是极具旅游价值的资源。[4]那些有着深刻地方特色烙印的农业文化,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核心,也是与其他旅游相区别的特征,那些传统的农耕文化和农村传统文化是游客们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中最高的精神体验,同样,地域特色鲜明的乡土文化也是需要依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载体,来得到继承与发扬。休闲农业是一种体验经济,要求经营者更新思路,推陈出新,迎合市场,而目前大部分的休闲农业经营者显然还没有跟上市场的进程。

三、景德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1、大力挖掘农村自然人文资源,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景德镇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这些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度不够,吸引力不足。应深度挖掘当地自然文化资源,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整合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系统开发各种文化资源,景德镇可开发的资源很多,如颇具特色的瓷文化、茶文化、易文化、傩文化、道教文化、秦汉医药文化等传统文化延续传承至今,经久不衰。流传于民间的婚丧嫁娶、修房上梁的传统习俗,风味十足。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江南祭祀茶神仪式上的歌曲发展过来的浮梁茶歌,仍传唱至今,此外还有沧溪、严台古村落文化、乐平的古戏台文化等,这些资源目前很多都没有被科学的利用或是与休闲农业结合起来运用,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搞好休闲农业的规划工作休闲农庄在建设中要强化规划意识,整合资源,规范发展,突出特色。一是把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近期与远期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真正贯彻科学发展观。二是要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制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构建主导产业,打造景德镇旅游品牌。当然这一切要建立在认真分析本地区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市场客源及周围环境条件的基础之上。

3、拓宽资金渠道,使社会资本与休闲农业资本完成对接发展休闲农业的各种投资方式中,以多元化的投资方式为多见。所以,一方面政府要以区域性基础设施为投资的重点,进一步加大在此方面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信贷支农中也应以此为重点。另一方面,要吸引企业或公司的资金开发休闲农业。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民间资本的吸纳力度,鼓励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民投资休闲农业开发。

休闲农业产业前景范文11

(1)上面我们对体验营销模式的简介已经提到,体验营销是指企业采用多种方式如让目标顾客观摩等,使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能让目标顾客亲身体验,在顾客实际感知产品和服务的性质或者品质的时候,使顾客认识、喜欢和购买该产品的一种营销方式。体验营销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营销理念和模式。体验经济概念是该理念和模式的直接理论来源,体验经济是在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以及服务经济之后的第四个人类的经济生活发展阶段,也可是服务经济的延伸。在该理论的基础上就产生了体验营销。它把传统“理性消费者”的设想给打破了,在营销中采用各种手段,使消费者的感官感受全方位激起,消费者在亲身的“体验式”对比中,选择企业所销售的服务和商品的决定。

(2)休闲农业的体验营销模式。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一种新的旅游形式休闲农业随之兴起。休闲农业是指相关的地区利用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景观资源,发展休闲、旅游及观光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的经营形态。在综合性休闲农业区,旅客不仅可以观光、体验农作、采果、享受乡土情趣、了解农民生活,而且可以住宿、游乐、度假。休闲农业是一种典型的体验经济范例,游客在体验休闲农业时可以感受到多重的心理和生理,这种形式可以使人们的各种需求得到满足,在服务中经济个性化的服务的特征更能得到体现。另外,相关的经营者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达到站稳脚跟的目的,不仅可以使新的更大的发展得以实现,而且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作为回报。所以,休闲农业式的体验营销模式,使顾客的情感共鸣得以激发,通过顾客亲身的体验感受休闲农业的独特魅力,从而舍得为休闲农业掏腰包。在拥有顾客对休闲农业的认同情况下,其项目的销售就相当轻松了。

2休闲农业体验营销模式下存在的问题

(1)经营主体体验式开发不足。目前,体验营销理念在整个的休闲农业营销的过程中还没有深入。对于休闲农业的有效开展的体验营销,休闲农业人员对其认识不是很清晰明了,即使有些人认识到了但是水平也是很有限的。在多数人的理念中,休闲农业就是圈点地,再建几间茅草房,弄点诸如农家乐之类的和农业有关的项目。该种休闲农业体验营销模式,把消费者这一主体给忽视了,对于休闲农业的经营没有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这种经营模式的预设不能很好的吸引顾客的二次消费。根据体验营销理念,对于休闲农业应该从整体上进行问题的考虑,不仅从农业项目和农产品的配套上,而且对农业的相关服务亦要做足文章,在该过程中,休闲农业提供的不再是农产品的单一化,而是为相关产业消费提供平台,使之相关消费行为可以充分地进行。

(2)休闲农业项目设置单一,产品类型趋同化严重。目前,经营休闲农业的企业名目很多,如生态农业园、观光农业园、农业科技园等。但是,从整体上看,休闲农业的产品单一,缺乏精品,对现代旅游市场需求难以适应,对消费者二次消费次数难以提高。观光农业园的格局和模式都是大同小异,给人的感觉是似曾相识,大都是瓜果采摘、吃农家饭、让游人垂钓。休闲农业经营者一般都是利用现有的果园、农田、养殖场、池塘,稍微装修和美化,外加几个人工景观,休闲农业就这样给搞起来了。这种类似的经营,由于缺乏创意而无法有效吸引顾客。

(3)只注重项目设置,忽视相关氛围及配套场景的营造。大多数的休闲项目只是注重项目设置,开设一些如农产品采摘、野外垂钓、旅游观光等休闲娱乐项目。在项目设置过程中,没有从整体上考虑休闲项目的氛围及场景营造,从而在整体上无法给消费者感官上的高质量享受。按照体验营销理念,消费者各个方面的需求都必须考虑,使其不同要求从总体上得到满足,这样的营销才能吸引人,才能达到挽留消费者的目的。

(4)缺乏合理和科学的旅游发展规划,促销宣传不力。政府对开发农业旅游资源缺乏宏观指导和控制,加上投资者大都缺乏周密的发展规划和市场论证,造成开发的盲目性和投资决策的随意性,这样就使得一些地方开发农业旅游景点是一哄而上,景区缺乏整体性的布局规划,各个旅游景点在同一景区中不想协调,多有雷同或重复。很多的观光农业景点促销宣传力度不够,某些观光农业除了当地城镇居民外,其他游客对它们都不熟悉甚至从没听说过。比如,即使是上海本地人,但他们知道的本地的观光农业景点也很少,游览过的景点就更少了。一些硬件设施基本上过关,服务水平和质量较好的景点,但是因为开发经营者促销不力,应有的作用没得到开发。因为游客对观光休闲农业景点的了解和认识不够,潜在的客源市场就难以转变为现实的观光休闲农业消费者,获得较好的观光休闲农业收益就很难。

3体验营销在休闲农业市场的运用策略

(1)延长休闲农业生产链,突出休闲主题。目前,我国的休闲农业主题意识薄弱,未能使休闲农业产业链得到有效延长。为破解该难题,政府和有关休闲农业经营人员的观念必须转变,另外在休闲农业的有关项目上做好准备。若想使休闲农业有关产品的增值和报纸得到实现,延长休闲农业的产业链是必须的。一方面对相关农产品附加值进行开发,尽量避免把休闲农业单纯地定位在农产品采摘上。而是以采摘为基础,大力促进和农产品相关旅游的开发。另一方面,根据消费者和市场的具体要求,开发有关的休闲农业型的服务项目,运用各种设计和创意把单一的农业延长成附带多种服务的产业,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市场经济效益和营销份额。在主题突出方面,休闲农业的经营和开发必须给予高度关注。产业的开发和项目的设计在基本原理上基本相同,以一个鲜明的主题为中心来进行产业有关项目的安排和配置。围绕选定的主题,以本地实际为立足点,突出特色,尽力避免因为主题的相近或者相似而使得休闲农业项目造成雷同化。任何事物之所以具有吸引力是因为其与众不同的特色,人们不会对相像的项目感到兴趣。消费者在进行消费后才获得服务,更多的是为了获得一种异样的感受,对于休闲农业之类的服务尤其如此。许多休闲农业和农业产业园的开发在主题设置方面做够很好的尝试,其取得的成果是丰硕的。举例来说,有些地方以一种主打农产品为基础,例外开发其他的主题活动,如有西瓜主题活动、草莓主题公园、樱花主题活动等;再有的是综合利用园区内的各种服务项目以重点突出综合性主题,以此来吸引有相关需求的消费群体。这样的项目再加上有效的宣传活动,消费者的注意就能被吸引过来,进而激起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休闲农业产业前景范文12

(2006年4月6日)

各位领导,各兄弟乡镇代表:

这次,县里组织召开这个座谈会,给我们就如何更好开发“农家乐”休闲游项目创造了学习的机会。我们昆阳镇主要是来向各兄弟乡镇学习取经。下面我先介绍一下昆阳“农家乐”项目发展的一些情况。

一、昆阳镇“农家乐”休闲游发展现状

“农家乐”休闲游一般是以田园景观和自然资源为依托,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风情生活,原创:经过规划设计与开发建设,形成一个既有农业经营特色又有观光旅游功能的区域。自2004年开始,我镇开始注意利用本地的生态资源和旅游景观资源,积极开发融“一产”与“三产”为一体的观光休闲农家游项目,在素有“昆阳后花园”之称的水亭办事处后岙、城西蒙洋山、石塘溪岙等地创办“农家乐”,目前,我镇已有初显规模的“农家乐”游点三个,为农业农村开辟出一条富有竞争力的且有明显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发展新路子。在开发“农家乐”休闲游项目上我们做法是:

一是在项目选择上坚持因地制宜原则。我们主要利用农业特色产业和旅游景点作依托开发“农家乐”。如水亭后岙休闲游景点,自然条件优越,植被富裕,青山绿竹连成一片,马蹄笋、野生淡水鱼等农渔产品丰富。我们以后岙水库水上乐园、农业观光园为依托,利用中国马蹄笋基地和龙戏塘游泳池这两个休闲游点来开发“农家乐”,吸引游客。还有蒙洋山的休闲农家小吃、休闲垂钓区,石塘溪岙的梅花鹿基地、奶牛基地等。

二是在项目推介上游客直接参与。让游客直接参与到旅游活动,这是我们昆阳“农家乐”的一个特点。在城西蒙洋山“农家乐”休闲景点开发了休闲垂钓区,在水亭后岙“农家乐”休闲景点开发了马蹄笋采挖区,在石塘溪岙“农家乐”休闲景点开发了杨梅采摘区,让游客亲身体验一些休闲劳动,增加游客的兴致。在项目推介上我们突出“吃”、“喝”、“挖”、“挤”四个字。吃的是农家小菜,喝的是新鲜鹿血酒,挖的是马蹄笋,挤的是鲜牛奶。

三是在项目开发上坚持集体和民资相结合原则。从目前我镇筹建的农家乐游区看,投资主体具有多样化,有政府投入、村集体投入、民间个人投入等多种投资主体。如水亭后岙休闲游点,水库的基础驾驶是政府建设,游泳池是个人投资,停车场是村集体投入。

但是从目前我镇创办的“农家乐”来看,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缺少整体规划,定位、建设目标不明确;二是在土地使用、生活用房建造等方面受到限制,发展空间小,同时“农家乐”的相关经营政策还未明确,与旅游业的对接还在探索,造成“农家乐”发展缓慢;三是“农家乐”带来的排污、环保、基础设施维护等问题还得不到有力解决。

二、“农家乐”的发展思路

在“农家乐”开发建设过程中,要理清发展思路,拓展发展空间,找准发展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利用农业及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将乡村变成具有观光休闲、游憩、文化、教育等多种功能的生活空间,满足现代人对休闲生活日益扩大的需求。

一要突出“古”、“土”、“绿”。不宜搞太多太洋的固定建筑,该“土”的要“土”,体现古老朴素的农村生活情调,“洋”的只求实用。要充分利用农作物及各种绿化植物,装点整个游区,造就一个新“绿”空间。

二要突出“新”、“奇”、“特”。农业观光园要以种植蔬果、花草、粮食和养殖各种畜禽、鱼、鸟和展示农耕文化观景为重点,通过不同的栽培方式和农艺技术,赋予植物生长状态人工造型的奇特感,提高植物的观赏价值,让人们既能感受到公园般的清新、雅静,又能使人们了解和学习农业,将农业旅游科学知识融入其中。

三要把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有机结合。传统农业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应用已被逐渐淡化了,但一些令人兴奋发笑,原创:想亲身体验又留恋忘返的操作方式等传统农业文化更是现代农业无法替代的。因此,要推介可以让游客亲历亲为的旅游项目。

三、发展“农家乐”的对策措施

一要加深对发展“农家乐”的引导。作为政府部门,我们将大力扶持和引导,争取吸引投资者前来考察环境,投资兴业,使观光休闲农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但同时要防止盲目开发,无序竞争。

二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将制定发展“农家乐”的扶持政策,加强和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在相关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营造发展“农家乐”良好的大环境,推动全区“农家乐”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