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

时间:2022-02-13 14:24:42

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范文1

何为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是以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家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为资源条件,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教育、娱乐等多种服务的农业经营活动。从农村产业层面来看,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三产业(旅游及服务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也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多功能的现代农业。

为什么要发展休闲农业

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因为休闲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需要生产、管理人员,而且还需要从事住宿、餐饮、交通、商业等服务人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条件;休闲农业有利于城乡人员、信息、科技、观念的交流,不仅使城市人了解和体验农业,而且也使农民转变观念和提高素质,加强城乡互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挖掘、保护和传承农业文化,保护农村资源和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休闲农业会遇到哪些问题

现阶段休闲农业在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其中也有些问题出现,主要原因是对休闲农业认识不足、管理滞后、服务欠缺等。

1.规划缺位(做休闲农业要有一个明确的规划)

很多休闲农业项目没有认识到策划咨询与规划设计的价值,不愿意花代价邀请专业机构编制具有指导价值的策划咨询与规划设计方案,导致整体开发水平比较低下。

2.同质竞争(创意、创新才是现在消费者所喜欢的)

看到别人干什么赚钱,自己就干什么,简单的模仿最后导致白热化的同质竞争,成为休闲农业领域的通病。

3.人才缺乏(人才的缺乏导致其受到阻碍,培养人才是关键)

不论是进入休闲农业领域的大企业,还是从事农家乐经营的农户,开发与经营管理人才都非常缺乏,如何依托政府支持、对接相关机构,在人才培训与引导高素质专业人才进入休闲农业领域方面获得实质性突破是一个重要课题。

4.资金不足(做休闲农业,一定要考虑的问题)

完全依靠政府的政策资金来打造的休闲农业项目将很难获得持续生存,更谈不上大的发展,盈利模式与融资模式的创新,才是休闲农业资金困境的出路。

做休闲农业千万不能有这些误区

许多人对休闲农业有一定的认识误区,下面就给大家提出来讲一讲!

误区1:有很好的资源,就一定能赚到钱!

许多农业投资者往往觉得自己拿了块好地,或是有一些政府资源等,但却不知如何把资源整合、快速变现,找不到盈利模式和切入点。因此,即便有很好的资源,也不能合理利用发挥其最大价值,无法实现盈利。

误区2:总觉得项目越多越吸引人,人肯定会来!

许多农业投资者一开始都雄心勃勃,一上来就想做成规模,一步到位。住宿、餐饮、娱乐等一条龙服务,这样才会吸引人。但现实的情况却是,投资项目越多花钱越多,到头来项目很杂,没有特色,还是没有人来。

误区3:找“专家”做规划,肯定错不了!

许多农业投资者找了一些所谓的“专家”做规划,亭台楼阁、餐饮住宿一应俱全,前前后后花了不少钱,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发现,这些规划只说了怎么花钱,而没说明白怎么挣钱。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想用休闲农业挣钱,这些模式必须会“玩”

你如果想在休闲农业中盈利,就需要会“玩”这些模式,看看你听过没有?

模式1:玩转农业产业链

“全产业链”是指由山间到餐桌所涵盖的种植与采购、饲料原料及生化、养殖与屠宰、食品加工、分销、物流、品牌推广、食品销售等多个环节构成的完整的产业链系统。休闲农业不再是众多农民依靠自然从事简单生产以直接满足人类对粮食、畜产品等的需求,而是提供休闲、观光、度假、体验、娱乐、健身及教育、推广、示范等多种服务的产业。

休闲农业整合产业链是基础,玩转产业链的各大环节才是王道!紧密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利用休闲农业的生产性、观赏性、娱乐性、参与性、文化性、市场性等开发休闲农业项目。

模式2:用稀缺特色产地资源开发产业

如今同质化的现象很严重,所以要做就做有特色的!特色自然资源主要包括特色气候条件、特色土地资源、特色水资源、特色生物资源等,特色人文资源包括少数民族文化、特色饮食、特色工艺、特色节庆、特色建筑、农耕文化等。

模式3:跨界餐饮模式

餐饮文化是关于人们吃喝行为的文化现象。它贯穿于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时期,体现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包括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之中。在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乡村旅游策划等一些规划设计当中,很好地运用该文化对于创意休闲农业发展是相当举足轻重的。

未来休闲农业可以从这些方面入手

1.特色化:

休闲农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当地特色是毋庸置疑的,休闲农场能否发展得更好,关键在于经营者能否发掘项目所处位置的自然资源、景观资源、产业资源、文化资源以及人的资源等并加以合理利用和开发,发挥乡村及农业资源特有的生物性、季节性、实用性,以此营造农场的特色。同时还应注意乡村文化资源的结合发挥,更是塑造休闲农场特色化的重点。

2.体验化:

休闲农业的卖点之一就是体验性,如何将优势资源设计成知识性、趣味性、人性化的体验活动,将游客融入情景,感动其视、听、嗅、味、触觉等,使其产生美好的感觉和难忘的记忆,这将是未来休闲农场能否致胜的关键。

3.生态化:

可以说休闲农业如果没有了自然生态作为依靠,就相当于一个人没有了灵魂,所以休闲农场应该珍惜自然资本,在休闲旅游与生态保育之间取得平衡,以奠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4.健康化:

健康的“休闲农业”无疑是一个大的亮点。舒适的环境能够让人减轻压力,减少烦恼。所以,未来休闲农场经营者应致力于维护环境,提供新鲜空气、洁净水、无毒蔬果和设计养生餐饮及健身运动场所,营造和谐而富有人情味的社会情感,从而利于游客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

休闲农业范文2

休闲农业不只是给城市居民带来放松,对于农村来说,能够更好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更好的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一种新兴的产业方式给广大农民,对增加广大农民的收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社会迅速发展的大前提下,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我国的休闲农业发展还只是处于初期阶段,相比较于休闲农业的发源地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2长沙城郊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从20世纪90年代起,长沙就开始发展休闲农业,现如今以及到了产业化发展阶段。长沙市包括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五个市辖区以及长沙县、望城县、宁乡县和浏阳市。长沙市依靠山水资源,很好地发展休闲农业,扩大了第三产业的队伍,也稳定了许多第一产业的劳动人民的生活工作。以上表明,发展休闲农业,更加充分地开发了长沙的农村旅游资源,拓宽了经济发展道路。利用农村资源,给人们提供休闲的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效益,为新农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长沙是作为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比较迅速的城市,休闲农业较其他的地区更加繁荣。长沙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为长沙市居民增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城效休闲农行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为过剩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并且得到了可观的收入。休闲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长沙市城郊休闲农业的缺陷与解决方案

3.1长沙市休闲农业的缺陷

长沙市是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比较迅速的地区,但由于过于迅速的发展,使得长沙市休闲农业存在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已开始限制休闲农业的发展。首先,很多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成本低、收益快的项目。认为经营休闲农业只需要很少的资金就可以获得很大的收益,在开发的时候通常都是投入很少的资金,从而导致休闲农业的质量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次,就是在很多农庄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比较低,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没有更好的发展休闲农业,甚至有很多农庄装修的奢侈豪华,违背了休闲农业朴素的本质。另外,从业人员的水平较低,不论是管理者还是普通的工作人员,受教育水平不高。没有采用良好经营管理方式理念,不能管理好休闲农庄,对继续发展休闲农业也就没有推动作用。

3.2长沙市休闲农业整改缺陷的方案

首先,要对休闲农业的经营者的理念做出改变,使其正确认识休闲农业,遵循休闲农业发展本质,能够凸显出休闲农业本身特点;其次,需要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人员素质教育,开发一个专门教授休闲农业经营教育部门,训练从业人员素质,提高从业人员工作能力,为休闲农业更好的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资源。引进其他休闲农业发展较为完善地区的管理理念以及发展模式,使长沙市的休闲农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4结语

休闲农业范文3

[关键词]江西省;休闲农业;发展策略

1休闲农业的概念

“休闲农业”这一概念最早被提出是在1989年台湾大学举办的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上。至今,国内外学者对这一概念的界定还未有标准。郭焕成(2008)将休闲农业概括为: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游客为目标,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张占根(2005)认为休闲农业是在无压力的条件下,用身体、用理念、用心灵、用情感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活动方式,其本质是人类用宽松的心态;通过农业领略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休闲方式。Deborah认为休闲农业是一种休闲活动,而这种休闲活动是以让游客参与其中并获得娱乐体验和知识为目的,为游客提供农事劳作、农业经营窜管或者体验的。结合前人的观点,休闲农业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农村地区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旅游景观,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集观光、游览、休闲、体验、科普、教育于一体的新型旅游业态。

2江西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江西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江西省的休闲农业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发展质量和水平不断提升,逐渐走向形态多样、产品过硬、服务标准、管理规范的升级之路。

2.1.1产业规模逐渐壮大,精品景区不断涌现

截至2017年9月底,全省各类规模经营的休闲农业企业总数达4810家,农家乐总数超过2.31万户。全省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6个,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9个,中国美丽田园11个,中国十大精品路线2条,全国十佳休闲农庄4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星级企业85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1个。随着江西省休闲农业发展规模的壮大,其质量也在不断地提高,打造了一批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目的地(景区),促进全省休闲农业逐渐向高水平化发展。比如江西乃至全国休闲农业的典型示范点——婺源、江西国鸿现代农业生态科技园、江西省凤凰沟现代农业示范园和武宁县阳光照耀29度度假区等。

2.1.2市场需求旺盛,发展空间较大

随着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开始更愿意去接触和亲近大自然,放松心情。休闲农业客源市场不断扩大,受众人群不断增多。从目前市场的趋势看,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有去郊区定居的意愿、需求。市场需求方面,今后一个时期,将会是休闲农业市场大力提升发展期。

2.1.3产品形态多样化,管理已成体系

目前,江西省休闲农业已经形成了古村民俗型、乡村民宿型、休闲娱乐体验型、景区依托型、农业观光型等多样化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如黄马凤凰沟已经成为省内农业观光的典型;婺源篁岭民宿旅游是省内休闲度假型休闲农业模式的代表;南昌梅岭太平镇、三清山田园牧歌等,属于综合娱乐型。

2.2存在的问题

江西休闲农业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以农家乐为主、规模较小、家庭经营、管理无序、形式较为单一。直到2006年,政府开始加强引导,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产品形态往多样化、个性化方向发展,经营呈现出规模化。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2.2.1休闲农业发展缺乏创意

江西省休闲农业发展时间较晚、起点较低,大部分是在原有的躬耕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未经过系统、整体的策划规划。在景区规划和农业经营项目方面,未能脱离市场上大部分休闲农业景区存在的弊端,比如景观过于单一、产品同质化程度高、文化特色挖掘深度不够、主题不够突出等。比如抚州市就存在自身特色不够鲜明的现象,使得游客无法充分地体验到休闲农业的多样性。

2.2.2参与主体素质偏低

目前市场上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仍以农民为主,参与主体文化素质偏低。由于休闲农业就业门槛较低,人员流动性较强,造成了大多数从业人员未能接受专业培训,具有专业知识的经营人才缺乏,服务水平、营销理念、生产技术等有待加强。赣州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由于大部分休闲农业经营主体都是个体经营的模式,实行的也是分散式的管理,他们往往缺乏专业的培训,管理和服务能力不足,使得休闲农业旅游企业下的从业人员先天素质不足,服务质量整体偏低。

2.2.3过度开发污染环境

一些经营主体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相关设备设施落后甚至没有设备设施等,这使得部分地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除此之外,由于经营管理力度不强,一些地区被过度开发,环境承载力下降,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不利于休闲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2.4休闲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度不高

江西省休闲农业过度依赖农业和旅游业,导致产业链条短,经济效益无法发挥到最大化。缺乏与同类产品的互动,使得我省休闲农业无法进入多产业互动立体式发展。这种单一的产业模式严重制约着休闲农业的产业化衍生,更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2.2.5文化传承功能严重弱化

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一些经营主体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使得休闲农业的社会效益被日益弱化。相关文化资源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开发与应用,休闲农业的内涵因为经济效益的过度重视而被经营主体忽视,如传统的农耕文明也因商业化的注入丧失了原真性,一些重要的历史文化在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正面临着被破坏、被遗忘、被抛弃的危险。

3江西省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3.1从政府角度看

3.1.1加强宏观调控、优化政策环境

政府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宏观调控作用,坚持遵循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这一基本原则,加强科学的规划和指导。同时,要实施积极的税收政策,优化融资政策环境,建立长效融资机制,扩宽融资渠道,给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纵观休闲农业发展较为成功的地区,无一不是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与规范管理下,统筹顺利地发展下去的。

3.1.2出台综合管理制度

政府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对休闲农业产业的监管,建立规范发展的管理制度,完善服务,用法律手段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台湾休闲农业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农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和相关制度保障,台湾当局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证休闲农业的有序发展和合法经营。江西休闲农业要想成为全国的典范,政府更应该加大对休闲农业的主导力度,出台综合管理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政府行政手段的实施。与此同时,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3.1.3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基础设施不管是对于乡村旅游来说,还是对于休闲农业来说,都是农业走向农业化现代路途当中必须克服的一大瓶颈。加大江西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品质,才能更好、更快、更准确地推动江西省休闲农业的发展。从日本休闲农业发展过程来看,短短十年的发展就使其从最初级阶段的状态一跃成为世界休闲农业发展的典范,这与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3.2从经营主体角度看

3.2.1整合多维营销方式、加强宣传力度

首先,要借助新媒体平台营销,例如建立江西省省级休闲农业官方网站;充分利用、借助社交平台、电子科技和新媒体扩大江西省休闲农业的影响力。其次,要借助传统媒体平台营销江西休闲农业,一是定期在报纸、广播、电视、公交站牌等投放宣传片,提升江西休闲农业知名度。二是通过旅游宣传片、旅游组织活动等引起业界对江西休闲农业的关注。发达国家在休闲农业宣传上一般采用多维度的方式,通过休闲农业众多项目的推动形成一种线下的口碑式宣传。

3.2.2创新发展模式、走特色发展道路

经营主体要以主体融合培育新型模式,以资源融合推动主体创新,以技术融合打造特色产品。同时,发展过程中要削弱旅游的季节性,延长旅游产业链,加强对休闲农业产品的深度开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美丽的乡村有很多值得发掘和深挖的素材。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休闲农业。特色就是核心竞争力,产品差异化的体现。

3.2.3加强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训

休闲农业范文4

哈尔滨在倡导加强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升级城乡之间的关系,把固化多年的城市和农村的二元经济结构打破,把农业和生态旅游相结合,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把哈尔滨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推向国内外市场。哈尔滨地区的休闲农业项目逐渐建立自己的旅游品牌战略,还形成了“生态绿色旅游”“、原野旅游”等一系列的旅游形式。目前,哈尔滨的休闲农业生态旅游都基本上是集成性的,也就是把旅游、休闲、教育和贸易融合在一起,多层次开展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发和拓展。

1.1哈尔滨休闲农业的经营范围不断扩大

这些年来,哈尔滨的农业经济一直处在相对领先的地位,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完备的农业旅游发展项目,对于哈尔滨休闲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近些年来,哈尔滨当地政府一直在需求结合当地优势也就是农业和文化产业相结合的经济增长点,这种休闲农业的旅游方式恰恰就适合吸引哈尔滨市区和周边大城市市民的旅游需求。目前,当前哈尔滨的旅游农业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哈尔滨休闲农业从业人数7.8万人;年接待人数350万人。在哈尔滨,东北具有独特文化的民俗民风,还有完善的农业经济发展基础,哈尔滨地区已经归入了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区的政策中,而且哈尔滨还和俄罗斯、朝鲜等国有深入的边境贸易,这些有利因素都会对哈尔滨休闲农业的旅游项目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哈尔滨已经将休闲农业发展成为了东北地区一个新的增长极。

1.2示范园区的发展模式多样化

哈尔滨在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形式还主要是以示范点为。目前,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北大荒”农业园。北大荒示范园已经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青年文明号”单位。这种示范园区的建设计划,是哈尔滨探索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发展前景的最好方式,以点带面,这种示范点的建设既可以为今后的旅游项目规划积累经验,也可以起到当地休闲农业旅游的示范作用,带动哈尔滨地区整个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哈尔滨的休闲农业旅游的类型也在不断地拓展,农业休闲旅游也呈现出发展模式多样化。涌现出了以北大荒为代表的依托自然优美的田园景观,集国际时尚与中国经典乡村文化于一身,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多种服务的休闲度假模式以及集生态、科技、休闲和文化于一体的科普教育模式。哈尔滨地区的民俗文化多种多样,一种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类型显然不能完全展示东北民风民俗的全貌,探索采用多彩的休闲形式,既全方位展示了东北地区的习俗,又进一步满足了来自不同地区游客的文化旅游需求。

2哈尔滨休闲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困境

哈尔滨休闲农业的休闲项目的类型也在实践中不断扩大,哈尔滨市利用气候资源打造的农业避暑消夏旅游产品逐渐成熟,而且哈尔滨的旅游相关的各项政策和制度都已经建立起来,整个地区的游客承载量已经能够承担。哈尔滨历来的历史文化底蕴就很深厚,而且这里的东北民俗也极具典型。不过现在哈尔滨的休闲旅游农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目前在很多方面还存在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哈尔滨当地政府对于休闲旅游农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当地的农业旅游相配套的基础设施还不完善。市级的旅游景观、区级旅游景观旅游路线均开发不够,不成体系,与旅游城市的景观要求不符,开发深度不足。由于休闲农业对于哈尔滨地区来讲还属于新兴的旅游项目方式,这种刚刚兴起的度假方式需要培养游客的旅游需求,还要在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进行探索和实施。

第二,哈尔滨城市农业旅游品位不高。文化是城市旅游的根基,哈尔滨市区及周边地区的休闲农业旅游景点在文化载体层次方面丰富度不够。其实哈尔滨的文化底蕴的优势依然存在,但是相关部门没有充分地利用好这个优势,对哈尔滨文化的挖掘还不深入,没有体现出哈尔滨休闲农业的特点。其实哈尔滨地区的特色文化多种多样,但限于这些文化和休闲农业的结合的探索才刚刚开始,还没有开拓出游客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文化挖掘只注重广度,不注重挖掘的深度,导致给游客的印象不深,没有提高游客对哈尔滨休闲农业品牌的忠诚度。

第三,哈尔滨开发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类型不多。现阶段的哈尔滨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发展层次较低,这是因为还处在起步阶段,而且哈尔滨的休闲农业的类型非常单一,很多地区的旅游项目趋同,没有根据当地的特点来开发出适合当地特色的旅游种类,这就导致没有新鲜感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不能留住众多的游客,也就培养不出来具有黏性或高忠诚度的顾客和消费者。

第四,缺乏整合和有效利用资源。8个区10县在哈尔滨都有它的长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有些地区用美丽的自然风景壮观、一些地方用丰富文化历史吸引游客的度假胜地。应该说,哈尔滨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在某种程度上,但缺乏整合和有效利用,甚至复制一些资源开发、发展的现象的伤害,严重损害这些不可再生资源。哈尔滨休闲农业的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这些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分布较为分散,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效应,各自为战,地区内部互相竞争,消耗了内部资源,对于哈尔滨整体来讲,没有达到预期的发展规模和效果。

第五,旅游专业人才不足,缺乏知识管理。生态绿色休闲农业这种旅游形式还刚刚兴起,没有得到很多游客的认可。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与休闲农业旅游行业有关的从业人员,提高行业人员对休闲农业旅游的认识。而且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中,国外的经验和市场对于国内从业人员来讲都是具有吸引力的,还需引入具有国际视野的管理人员。在服务方面,休闲农业旅游的服务人员是在第一线接触游客的群体,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态度的提高对哈尔滨休闲农业旅游的影响至关重要。

3哈尔滨休闲农业发展的策略建议

3.1哈尔滨休闲农业应逐渐向政府主导型转变

目前休闲农业发展和建设哈尔滨没有统一的规划、开发、重复建设存在的障碍,低水平的发展和存在的不良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了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必须加大政府的主导作用。走政府主导型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发展道路,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经验。政府应该是全面的,各种各样的关注和支持休闲农业的发展。哈尔滨当地政府要制定相关规范和规章制度,建立支持休闲农业的财政政策和基金扶持,如政府采取建立旅游发展规划、实施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政策,引导风险资金流向休闲农业领域。

3.2注重哈尔滨休闲农业的营销和宣传

因为休闲农业是一种长周期的产业发展过程,而且哈尔滨的休闲农业旅游还处在起步阶段,除了建设完善与休闲农业相关的基础设施,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宣传和营销的工作,现在还有很多当地和周边游客对哈尔滨的休闲农业发展不太了解和熟知,所以要精心设计休闲项目,把这些项目和游客的旅游需求相结合,满足这些游客的游玩目的。在项目的开发中,要结合哈尔滨城市休闲农业、丰富的自然和文化旅游等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人来休闲农业旅游活动的发展和扩大产品的知名度,来促进哈尔滨休闲农业发展,改善农业旅游的度假休闲旅游形象。

3.3统筹拓展哈尔滨休闲农业的差异化程度

哈尔滨现阶段的休闲农业还处在各自为战的状态,各地休闲农业项目不能实现规模效应,建议在进一步调研的基础上,通过重组、合并,统一包装和宣传。依据“错位发展、特色突显”原则,规划“两带六区”产业布局,即以松花江沿江风光带、天恒山旅游风景带为依托,自团结镇、民主乡、巨源镇和永源镇方向分别建立现代高效农业区、农业科技园区、无公害畜牧养殖区、现代农业综合试验区、高新技术优质高产开发区和农产品加工物流区,形成顺时针产业发展链条,构架出以现代都市农业为特征的“鲲鹏展翅”之态势:即以种植业为“爪”,养殖业为“颈”,加工物流业为“头”,生态农业和生态观光为“两翼”,生态建设为“羽毛”,生态经济为“血脉”,历史人文为“灵魂”,孕育“鲲鹏展翅”之势,逐步形成分工明确、相互依托、和谐共生的产业发展链条和产业发展集群。

休闲农业范文5

1.1休闲农业基本概况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其特色主要在于满足人们对农村自然环境和农村人文活动环境的向往。休闲农业以与大自然密切相连的农业为基点,以乡村休闲为最大的卖点在国内得到迅猛发展,先后形成了农家乐、休闲农场、民俗度假村和休闲农业生态园等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模式和类型。截止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8.5万个村开展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达到170万家,其中农家乐150万家;从业人员2800万,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6.9%;年接待游客8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3]。同时,“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费方式的转变、新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都为休闲农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1.2休闲农业面临的气象灾害休闲农业是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传统农业和休闲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生态产业。农业生产在种类、品种和布局上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高投入、高产出的果树、花卉、茶叶、反季蔬菜、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产品占据主要地位,通过人工规划布置,与田园风光相结合,营造一种回归自然乡村的氛围。但这种人工农业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严重不足,大风、暴雨、冰雹、雷电、强降温、大雪、连续高温以及连续阴雨寡照等气象灾害都可能造成经济损失。大风天气会使农作物叶片机械擦伤、苗木倒伏、树枝折断、落花落果而影响产量。暴雨天气会致使田块受淹,影响作物生长和品质。冰雹和大雪都会破坏大棚的外膜,甚至造成大棚坍塌,对棚内农畜产品带来严重损失。2013年4月山西阳泉出现暴雪天气全市塌损温室104个,大棚41个,露地蔬菜受冻面积50亩,涉及14个乡镇20个基地,直接经济损失500余万元。连续的阴雨寡照常常造成种子霉烂、发芽,病虫害的滋生蔓延,导致作物减产。夏季热雷雨能导致鱼塘残渣加速分解,水中还原物和浮游生物增加,耗氧量大,造成水中缺氧,使鱼类感染疾病,甚至死亡。水温在25-35℃、久晴不雨时,草鱼出血病流行。强雷暴天气还会使大面积钢架大棚以及户外务农人员遭受雷击事故。全国雷电灾害统计报告显示,全国每年都有多起农民田间务农遭雷击身亡事件。由此可见尽管很多农园采用了温室、大棚、人工气候室等现代化农业设施,通过环境调控为动植物生长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和空气等环境条件,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但仍然受到自然气候条件(如光、温、水)的约束[5,6],气象灾害更对休闲农业具有直接破坏的影响,多发的灾害天气还会影响农园的经营。

2、休闲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分析

2.1、高效准确的灾害性天气预报和预防措施天气变化时刻影响着农业生产,农园依据每日常规天气预报合理安排农事,但突发性天气事件往往给农业生产带来不便。准确率高、传递速度快、预报提前量长的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服务效果显著。调研中无锡江阴一位农庄老板谈到去年10月收到气象与农业部门联合的大风天气预警短信后,及时对园内葡萄架和果树进行加固和防护,避免了数十万元损失。同年8月西安灞桥区村民几年来苦心经营的150亩葡萄园遭受大风破坏,预计损失达300万元。如果农园都能提前了解到各类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和预警,就能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同时由于广大务农人员对气象灾害了解甚少,及时获悉气象灾害的研究成果和预防措施,更能提升休闲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2.2、微气候的监测和研究农业微气候监测是指对温度、光照、湿度、风向、风速、气压等气象要素进行连续不间断观测,通过研究分析,准确定量各类动植物优质生长的生态条件和气候指标。准确的气候测报改变了过去天气预报区域性大,生产活动较为被动的状态,使得种养殖过程中施肥、杀虫、喂饲料、清洁等工作时效性更强,生产效率得到广泛提高。同时在人工环境(温室、大棚、人工气候室等)中开展微气候监测可以掌握气象要素随外界环境变化的规律,一些现代化农园通过科技手段调节室内的微气候指标,可以控制农产品的生长指标,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2.3、精细化的专项气象服务休闲农业具有投入大、效益高、与气候紧密依存的特点。各类特色农产品的发育、开花、成熟等关键期,以及运输、储存、销售需要更精细化的气象服务。在常规天气预报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加工、衍生,开发出针对休闲农业产品特点的多要素预报,以及重点环节的农情气象业务,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同时结合休闲农业自然景观和休闲旅游的特点,开发有针对性的旅游气象服务,更能适应休闲农业的发展。

2.4、气候资源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物质与能量的可再生资源,其光、热、水等要素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类型、生产率和农业生产潜力。科学分析和评估一个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对高效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休闲农业通过改变产业结构,引进新型农产品和特色水产养殖来满足市场需求,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这些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大多未作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部门也无法主动介入引种的科学论证[8],导致当地的气候资源不能充分利用,产业结构不能因地制宜,损失难以避免。

2.5休闲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休闲农业受制于极端天气事件和病虫害的威胁日趋严重,需要更加完善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体系。休闲农园从业人员普遍对气象知识缺乏,希望气象部门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增强涉农人员对气候资源、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等实用技术的应用能力。同时近年来新增的各类农业保险为休闲农业避免和减少了种养殖风险,气象部门应参与理赔气象指标的制定,及时为受灾农园提供理赔鉴定服务,减小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3、休闲农业气象服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气候灾害制约着休闲农业的发展。休闲农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以期能更好的利用气候资源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中国气象局和各地气象部门为适应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加强相关技术应用研究,更新气象服务手段,部分地区还建立起了休闲农业气象预报系统,增强了休闲农业气象服务能力,进一步开展创新性研究并丰富业务服务工作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不断完善休闲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各地气象部门逐步建立农业气候资源数据库,并对当地气候资源特征和气象灾害分布和发生频率进行了详细分析[5],构建了特色农产品的周年服务方案和指标集,使得休闲农园布局和农产品选择更加科学。全面拓展多媒体传播渠道,运用LED电子屏、气象预警短信、气象大喇叭等设施,开展为农服务直通车,及时传递气象信息,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二、开展休闲农业专项气象服务。在常规天气预报的基础上,增设了多种气象指数预报,开发了集预报模型库和数据查询为一体的天气预报系统。建立了休闲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及时向相关从业人员提供短期和中长期气候预测和气象灾害应对措施。开展了休闲农业微气候监测和研究,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气象保障。三、加强农业气象科研与合作。各地气象部门与高校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加强与农业生产部门合作[9],共建科技示范基地,开展各类特色农产品气象灾害防御指标、病虫害防治指标、危害等级预报的研究,建立信息共享、联合会商机制,发挥气象科技对休闲农业的推动作用。尽管气象部门在休闲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中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仍不能满足国内休闲农业迅猛发展要求,还存在诸多的不足和差距。具体表现在:一、气象服务技术能力不足。气象预报信息内容单一,服务产品针对性不强,精细化程度不够,科技含量不高[10],不能有效运用到一些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管理中。传统预报模式的滞后性和中长期预报的准确性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休闲农业对气象信息时效性的要求。目前大多数休闲农园还不具备气候自动监测系统,各地气象部门缺乏休闲农业气候监测网络和远程服务管理。基层气象部门设施落后,各类气象科研成果难以在休闲农业气象服务中展开应用。二、农业气象复合型人才缺乏。多年来,我国农业气象队伍整体发展缓慢,知识层次高和知识面广的农业气象人才较少[7],一线气象服务人员普遍对特色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生理特性和病虫害防治了解甚少,对环境因子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机制、作物生长模拟等研究不够深入,面对气象灾害和病虫害无法做出科学的生产指导,限制了气象服务的水平和实效性。三、休闲农业气象服务机制尚不完善。休闲农业主体是企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专项气象服务是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休闲农业迅速发展的趋势下,气象部门与涉农企业合作方式、服务机制等还有待完善,气象为农服务任重而道远。

4、休闲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方向

4.1转变理念,建立气象服务新思路。气象服务领域从传统种植农业向休闲农业、特色农业、工厂农业等现代农业转变,甚至包括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等“三农”各个方面。服务产品从对大宗作物服务产品转变到开发针对特色农产品的个性化服务产品。服务内容从粗放化服务转变到精细化,从间断转变到全程,涵盖农产品的关键生长期以及存储、销售和运输等各个环节。在目前农业气象服务的基础上,针对休闲农业的需求,建立一套全面、高效、专业的休闲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4.2加强休闲农业气象服务科技支撑长期内外协作开展农业气象的研究和试验,在深入研究气象因子与作物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特色动植物不同生育期与环境关系的指标体系。加强GIS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动态农业气象模型的应用,使农业气象服务由定性为主转变为以定量为主。同时开发专业化、精细化、可视化、动态化的气象服务产品,运用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建立智能化气象服务平台。各地气象部门还要积极推进业务与科研的结合,强化科研成果转化,助力休闲农业发展。

4.3加强气候资源区划和宏观规划。发展以气候资料、遥感反演、GIS多种小网格空间插值模型为基础,应用先进区划技术、方法与指标体系,制定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针对各地气候特点,开展休闲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同时结合各地资源环境和市场供求做好区域规划,因地制宜,适度发展,合理搭配农产品品种类型,优化资源配置和合理布局产业,充分利用地域气候资源,降低休闲农业生产的风险。

休闲农业范文6

关键词:休闲农业;现状;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F326.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1032070

1 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从我国休闲农业的整体发展状况来看,东部沿海城市发展时间最早,并且也是当前休闲农业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继而就是我国的云贵、东北以及华北和新疆地区。这些地区本身的旅游业和特色发展十分发达,对于休闲农业的发展有着先天的优势。目前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形式和种类非常多,观光休闲农园就是比较典型的一种休闲农业发展方式。比如我国广州市的番禺区所创建的农业大观园和农业公园就将农业生产基地与消费市场和休闲场所融为一体;再比如江西省的农业公园和科技农园等等。从一般意义上说,休闲旅游在大城市的郊区以及经济发达地区的市场较大,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休闲旅游需求较高、当地经济发达以及交通与基础设施也非常完整,这也就使得我国的北上广等发达城市近些年不断地开发和推广休闲农业,而休闲农业进一步促进了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的结合,进而提升了当地旅游行业的经济效益。比如我国广东省目前全省内拥有近百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游客高达500多万人,旅游收入超过10亿元。从20世纪90年开始,我国旅游局积极地推进休闲农业与农业旅游的发展。尤其是在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华夏城乡游”,提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享农家乐”的发展口号,自此也使得农家乐旅游这一旅游新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开来。2007年,国家旅游局又推出了“中国和谐城乡游”,提出“魅力乡村、和谐中国”的宣传口号,倡导将城乡旅游资源进行共享,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当前我国乡村旅游景点每年接待旅游人数高达3.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420亿元。随着休闲农业的不断发展,也解决了我国农村地区近两千万人的就业问题,同时也极大的带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2 我国休闲农业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1 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当前我国部分地区在发展休闲农业中并没有很好地认识和理解休闲农业的概念和发展形式,再加上当地政府对农业旅游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缺乏正确引导,使得很多投资者在缺乏对市场的科学论证的周密规划的前提下,出现了同一地区的休闲农业项目与发展模式相似或者完全相同的现象;在园区的建设上也缺乏相应的规划且其建设规模也比较小,都是个人或者民间资本进行投资,从而使得园区总体建设水平偏低;在园区的布局上多数都是以观光、度假以及娱乐这3种类型为主,而新兴的购物、疗养以及知识型模式却非常少;在基础设施上建设上也非常滞后,整个园区的设计上内容单一。仅有住宿、垂钓、打牌等传统娱乐项目。总而言之,目前我国部分地区的休闲农业在建设与发展上呈现出水平低、规模小、布局散的特点,对市场缺乏准确的地位,照搬照抄现象严重,没有打造出具有本地特的休闲旅游品牌,从而也就无法对旅游者形成吸引力。

2.2 缺乏规范化的管理,专业人才紧缺

当前我国休闲农业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业、旅游部门和相关部门在对休闲农业的管理上没有进行有效的协调。另外,休闲农业企业在财务、人力以及旅游等方面都需要大量专业人才能够正常运行,但是这对长期从事农业生产以及非相关领域的业主来说是非常为难的。除此之外,业主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也比较低,没有经过专业性的培训,从而在具体得项目建设与企业经营上只能够凭借经验来制定决策,而这样的经营方式是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最后是在园区休息、卫生以及消防和娱乐等基础设施的管理和建设上也存在不健全的问题,这些领域的从业人员通常都是当地农民,其与专业的服务人员在能力上还存在很大差距,而且对这部分人员的管理上也存在很大的困难。所以,当前我国休闲农业不论是在经营管理上,还是在人才培养上都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3 科技含量较低,经济效益低下

目前我国大部分休闲农业在经营过程当中的科技含量都比较低,对农业科普教育的开发严重不足,多数还停留在农业生产尝试层面。同时,在各类农业资源的搭配上也非常不合理,农作物的成熟时期过于集中,这直接造成休闲农业园区在忙闲上出现严重的不均衡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园区种植的品种比较少,受季节的影响比较大,使得资源不能够被充分利用;另外就是由于园区整体档次比较低,无法对游客形成较大吸引力,从而造成大量游客流失,进而就无法提升园区的经济效益,使得园区经营进入困境。

2.4 缺少农味,缺乏组织体系

当前我国部分地方在休闲农业开发和建设上严重脱离了农村地区原有的自然、朴素,过于依赖科技手段,从而对农村地区的土地形态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园区建设上的人工与城市化比较明显,这也就失去了休闲农业最本质的特色。同时,由于当地政府对本地农业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使得当地自然生态环境失去平衡。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在经营上除了企业以外,还存在农民共同经营组织这种形式,但是这类组织缺乏统一的组织体系,从而使得其在经营中难以对盈余、权利以及义务进行合理的分配,再加上休闲农业在布局上多以点状分布,从而使得园区各个部分无法进行紧密关联,严重破坏了整个园区的协调性,最终使得其在发展上无法与新农村发展挂钩。

3 解决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的相关措施

3.1 加强政府对休闲农业的全面认识,发挥其引导与扶持职能

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应当自觉地增强自身对休闲农业的全面认识,并且要加大对休闲农业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上的投入。比如我国台湾地区在休闲农业发展上之所以如此快速的主要原因就是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区域政府都将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改善本区域农村产业结构、提升农民收入的重点项目,并且对休闲农业的发展进行统筹指导和规划,以此来将旅游、交通以及文化和土地等部门进行联合,从而为本区休闲农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再比如意大利在农业旅游发展上就施行了政府给予旅游单位一定的农业低息优惠以及减免税收的扶持政策。所以,我国政府应当借鉴台湾地区以及国外的先进发展经验,来在政策、财政以及制度上全面的促进我国休闲农业的良好健康发展。

3.2 科学规划本地农业资源,打造区域休闲农业品牌

我国休闲农业在开发与建设上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遵循因地制宜、生态循环的发展原则,结合当地自然、社会以及经济发展状况和市场需求来因地制宜的对本地的人文历史景点与农业资源进行科学规划,避免过于追求华而不实的奢华建设行为,以此来体现出休闲农业本有的朴素、自然特色。比如我国云南省的元阳的哈尼梯田就是其最具特色的农业生产景观,而重庆垫江的牡丹栽培则是其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其次是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农业资源的规划意识,必须要同城市发展、城市旅游以及新农村建设规划进行统一融合,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休闲农业产业布局,同时还要将基础设施与农业资源以及农业企业的布局进行合理化的设计,以此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产业园区;再次是在重点项目的建设上,要对区域农业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主题鲜明、规划合理以及设施齐全的经营项目,同时还要结合市场需求来对以往经营模式进行创新。需要注意的是,在经营模式创新中必须要始终坚持“以农为本”的建设原则,从而形成以农民为发展主体,以农村为发展特色,以新农村为发展特色的特色休闲农业园区;最后在经营内容上要拓展思路,围绕“农”字来运用先进生产方式提升对农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以此来体现出农耕文化与农业的特殊品质。比如天津市塘沽地区所推出的“做一天渔民”这样的体验农业生产的活动,这不但能够形成该区域独有的“捕鱼”农业文化,而且也对游客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从而实现了本地休闲农业效益的提升和影响力的充分发挥。

3.3 创新休闲农业经营理念,加强对业主的培训教育

休闲农业作为近些年来新兴的一项产业,其经营内容囊括了第一、第二以及第三产业的所有经营内容,并且在经营项目上涉及了农业、生态、旅游、文化等产业,这也就要求园区的经营需要多个专业的优秀人才来能够实现整个园区的正常运转。因此,当地旅游部门以及园区业主要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尤其是对园区现有工作人员更是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培训和教育,以此来更好地提升园区的经营与服务水平。另外,当地政府还要定期组织休闲农业园区业主进行旅游管理以及生态农业等专业领域的知识培训和教育,尤其是在农业旅游管理的培训上要结合业主所在园区的经营状况来帮助其分析和制定出合理的经营规划,以此来全面提升业主的经营水平和园区的经济效益。

4 结语

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当中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并且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不但提升了农民的经济收入,而且也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从而极大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有力的体现出我国在三农建设以及惠及城乡发展上的强劲发展势头。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的分析研究,在政府职能发挥、业主经营能力提升以及产业格局合理规划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笔者希望能够为休闲农业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何伟. 休闲农业的特点及淮安市休闲农业发展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08) .

[2] 孙兆慧. 台湾休闲农业推动策略与启示[J]. 台湾农业探索, 2008(01) .

[3] 徐明华. 开创湖南省休闲农业新局面[J]. 湖南农业科学, 2010(14) .

休闲农业范文7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休闲农业;生态保护;农业发展。

一、城乡结合部的界定与特征。

(一)城乡结合部的界定。

随着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出现了“郊区化”扩散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在城区与乡村连接地带,出现了既不同于城市,又异于农村的过渡地带,这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城乡结合部。

有关城乡结合部的概念,最早是在19世纪末中欧地理学所提出的“边缘带”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之后1936年德国地理学家赫伯特·路易斯提出了“城市边缘带”;1942年安德鲁斯提出了“乡村—城市边缘带”;1953年W.C.麦坎等人提出了“限制边缘带”和“扩展边缘带”等概念。[1]我国有关城市与乡村过渡地带的定义主要有四种,分别是:郊区;城乡边缘带;城乡交错带和城乡结合部。一般认为:“城乡结合部是位于中心建成区与纯农业腹地之间,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具有城市与乡村双方面特征的过渡带。”[2]

(二)城乡结合部的特征。

城乡结合部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地位等决定了其具有以下明显特征:

1、互相交融、不可分割。从地理位置上而言,城乡结合部位于城市和农村的中间,是一个过渡地带,但其与城市和农村的界限无法进行精确划分,他是与城市和农村互相交融、不可分割的。

2、两重特性、动态发展。城乡结合部既不同于城市又不同于农村,但同时又兼有两者的特性。这部分区域既受城市又受农村的经济与发展辐射,区域和位置呈现以城市为核心不断向农村扩散的动态发展性。

3、资源丰富、市场后盾。相对于城市而言,城乡结合部资源优势明显,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廉价,可以为城市的发展提供空间与资源上的补充。与此同时,城乡结合部往往还承担着城市市场,尤其是农副食品供应后盾的作用,是城市菜篮子的源头。

4、绿化依托、休闲去处。相对于城市高楼林立的状况,城乡结合部则生态环境更为清幽。随着农家乐等休闲农业旅游的拓展,城乡结合部会成为都市人节假日休闲放松的首选之处。不仅如此,城乡结合部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于提升城市的空气环境和生存质量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二、休闲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一)休闲农业的内涵。

休闲农业(recreationalagriculture,leisureagri-culture),最早是台湾用词,我国大陆地区早期惯称为“观光农业”,后也称旅游农业、休闲农业,其它相关的名词有:观光休闲农业、观赏农业、观尝农业、体验农业、旅游生态农业、田园农业、农村旅游等十余种。[3]休闲农业最早以乡村旅游的形式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欧洲,当时英、法、意约有60多万家农场为乡村旅游者提供住宿,瑞士、奥地利、瑞典等国的诸多农场也开始改造旧式农场,通过开发传统农舍、沿海乡间别墅、手工作坊、葡萄园等特色项目来接待乡村旅游者。到19世纪初,德国就出现了由政府提供小块田地,供市民做自给自足的小菜园。[3]近20年来,休闲农业发展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主要为德国、日本和我国的台湾地区。德国休闲农业的主旨是为市民提供体验农家生活的机会,使久居都市的市民享受田园之乐。日本都市农业的主要作用体现为“食”与“绿”。台湾地区的都市农业大致与德国的市民农园相同。[3]根据先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可知,虽然休闲农业中规模较大、但对市民具有较强吸引力的主要有四大类九种形式。分别是:第一类,农业型休闲,包括观光农园、市民农园、农园公园、教育农园;第二类,生态型休闲,主要形式是森林旅游;第三类,度假型休闲,主要包括休闲农村、农村留学、民宿农庄;第四类,文化型休闲,主要形式是民俗旅游。[4]

(二)休闲农业的特征。

1、休闲农业依赖众多资源,以农业为主。“休闲农业”字面上带有“农业”的产业性质界定,但理论界对于休闲农业到底应该归属第几产业,目前尚无定论。休闲农业横跨第一、第二和和第三产业中,其依托的资源也涵盖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但大家公认的是,休闲农业的主体是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而农业资源与生态资源往往城乡结合部要优于主城区,尤其是农业资源的城乡结合部优势更为明显。

2、主体资源的容量有限,需要长期的保护。一个休闲农业旅游区所能容纳的游客人数客观上存在着一个极限值和一个最适值。超过容纳上限的游人的过度密集会引发诸多环境、经济和社会等问题,甚至影响区域休闲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5]与此同时,休闲农业赖以生存的农业资源和自然景观又极易为人为活动所破坏。这要求我们在开发休闲农业旅游的同时,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眼光,开发与维护并重,并且要长期关注资源的保护。

3、游客参与的程度很深,与环境相互影响。如前所述,休闲农业的形式主要有4大类9种,休闲农业旅游体系庞大、内容丰富,面对众多休闲形式,游客的参与也各式各样,如直接参与农业生产、采摘农产品、品尝农产品、体验农家菜等生活生产实践。可见,休闲农业实践性和体验性强,游客的参与度很深。游客在享受相关休闲文化与休闲农业活动的同时,他们的行为又会反作用于文化、资源、甚至经营管理模式等等。所以游客与环境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4、形式丰富且寓教于乐,教育休闲两不误。我国目前农业休闲游的典型形式包括森林旅游、观光农园、农园公园、休闲农场、市民农园、教育农园、农村留学、民宿农庄、民俗旅游等。休闲农业旅游之所以越来越受到都市人群的追捧,因为这种休闲方法,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放松,比如,民俗旅游还可以开阔眼界,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再比如,市民农庄,农村留学等形式还能体会动手的乐趣,教育下一代农业科普知识,并让他们体会“粒粒皆辛苦”的含义。所以这种休闲方式是形式丰富且寓教于乐,休闲教育两不误的,正因为如此,休闲农业也必将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与喜爱。

三、城乡结合部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

基于对城乡结合部特征的分析和休闲农业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城乡结合部发展休闲农业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有着深远的发展意义,这种深远意义尤其体现在以下几个模式的建立:

(一)市场化生态保护模式。

都市发展依然需要依托城乡结合部的生态环境,休闲农业旅游的开展需要城乡结合部大量农业资源和生态资源的支撑,这是两者的共同点。我们相信,随着休闲农业项目的深入开发,这个理念更会深入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心,那么生态保护意识与行动也必将深入人心。除此之外,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开展,还为农业与生态资源的保护引入了市场化运作模式,很好地节约了政府财政支出,是一条保护资源的良性发展之路。

(二)短渠道农业经营模式。

通过休闲农业的观光农园、民宿农庄等项目的开展,都市消费者可以最直接地享受到来自田间地头的“绿色蔬果”。这样不仅省去了中间流通环节的耗时和加价,还保证了蔬果的新鲜度。可以说这种短渠道的农业经营模式对农民和消费者都是最好的模式。

(三)生态式周末度假模式。

城乡结合部位于主城区的,地缘优势明显,交通便捷,并且路程不算远,一般当天或两天足够休闲和往返,适合都市人周末短途出游。因此对于这种生态式的周末度假模式必将越来越受到都市人口得追捧,必将成为短假期内旅游的主要选择。

(四)寓教于乐的自留地模式。

随着城市居住密度的增加和蔬果污染度的加重,以及城市孩子对农作物认识的匮乏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居民开始期望自家可以有一片蔬果自留地。可以说,城乡结合部成为了市民拥有自己自留地的最佳地点。市民可以周末或者闲暇的时候去耕作自己的土地,并随时享受绿色瓜果。这种模式在德国最先推出,现在也受到了我国消费者的喜爱,我们也相信城乡结合部是最适合打造这种模式的地段。

休闲农业范文8

 

一、休闲农业发展瓶颈

 

为了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使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相融合,国内各地各级政府都将休闲农业作为重点发展,并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同时,国民对生活质量的高要求、对优质自然环境的偏好促使休闲农业的需求市场快速壮大。在此背景下休闲农业日渐兴盛,成为农业与生产加工业、运输业、服务业、旅游业结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天津地区休闲农业的产业规模近几年不断扩大。据“十三五”天津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研究:

 

1)2011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游客810万人,直接收入5亿元,综合收入15.7亿元,直接从业人员3.18万人,带动就业人口17.5万人。

 

2)2012年,全市旅游特色村点达到200个,乡村旅游经营户2358家,其中星级示范户1428家,接待游客数量超过1000万人次,从业人员4万人,带动就业人口超过20万人,综合收入超过20亿元。

 

3)2013年,接待游客数量超过1213万人次;实现直接收入7.6亿元,实现农副产品销售及旅游综合收入26.3亿元,比2012年增长31.5%以上。开发特色农业节庆活动10余项,每年吸引国内外游客近1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500万元。

 

4)2014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户达到2510家,其中星级示范户1428家,直接从业人员超过5.28万人,带动农民就业人数26.1万人,接待游客1473万人次,实现直接收入10.5亿元,实现农副产品销售及旅游综合收入39.6亿。

 

自2011年来,年接待人次和综合收入增长速度达到30%左右,如图1和图2所示。国内休闲农业发展起步较早的其他城市如北京、上海、成都和重庆等城市成绩更是斐然。然而全国各地的休闲农业在发展中普遍存在产品同质、休闲项目雷同、服务水平低下等问题,导致客源分流、竞争力降低、难以实现持续发展。

 

如何破解上述难题,带领我国休闲农业走出发展瓶颈?

 

在休闲农业产品体系设计中体现设计者的人文关怀,是其未来的发展方向。为此,本文选择天津作为研究范围,结合天津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实际,设计了休闲农业产品体系。以期为休闲农业的长效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二、休闲农业产品体系设计

 

目前天津地区休闲农业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主要有以大集团、大公司投入为主的庄园休闲度假型产业模式,如武清区君利现代农业示范园;以当地政府和村民集体投入为主的山水村落型产业模式,如东丽区华明新市镇;以村集体或村民合作组织投入为主的设施农业观光型产业模式,如滨海新区大港沙井子三村的四季田园;以一家一户投入为主的单一经济体农家乐型产业模式,如蓟县郭家沟;以民间资本投入为主的文化传承与娱乐体验型产业模式,如蓟县桃花村。本文设计的产品体系适用于以上五种模式。

 

(一)绿色餐饮产品设计

 

以地方性特色餐饮为主要内容,间杂垂钓、、品茗等活动内容的点状或带状式服务接待型休闲农业产品。这类产品是休闲农业中较为低端却最为主要的一类产品。人们选择农家饭的原因基本可以归为以下几种:山清水秀,空气新鲜,在城里工作累了,可以到农村休闲娱乐,进入大自然,放松心情,缓解疲劳与工作压力;农家饭食材新鲜、污染少、味道好、口味香、价格公道;感受农村的乡风民俗,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朋友间可以找一个共同目的去乡村休闲,加深朋友、同事间感情。

 

在分析农家饭受追捧的原因的基础上,依托天津地区农产品发展特色乡村料理系列:风味小吃系列、药膳养生系列、野味品鲜系列、新奇特佳肴系列。

 

在就餐环境上解决休闲农业发展中的同质现象,将餐饮、赏景、怡情结合一体;在就餐过程中加强席间服务工作,通过讲解服务将历史、文化、养生等话题融入其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升菜品层次。

 

(二)度假住宿产品设计

 

休闲农业开发项目的建设应强调植被覆盖率,不要一味追求“钢筋水泥”的现代化建筑,造景材料就地取材、多采用原生态木石。因此我们的民宿建筑不同于传统的饭店旅馆,不以高级奢华的设施取胜,但它能让人体验当地风情与田园生活,主要包括农家民宿和休闲农庄两种类型。农家民宿以原有的私宅改建即可,指利用自有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以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建筑材料以石头、青砖、木头为主,以家庭业方式经营,提供游客乡野生活的住宿处所。天津农家民宿可以细化为农家院、渔家院、旅游特色村这三种发展形式,一般都是依托旅游观光景点、历史文化村镇而产生的,数量众多,但分布较为集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蓟县的郭家沟农家乐。随着天津农业主题公园、休闲(观光)农业园区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休闲农庄在住宿环节基于原来的功能产品在服务质量、设施水平和舒适程度等方面进行提升,利用乡村良好的自然景观、优良的生态系统及相对完善的服务设施体系与商务度假、企业或私人庄园相结合,构建具有乡村风情、乡土气息、地方文化氛围的乡村度假地。休闲农庄以西青杨柳青庄园和水高庄为典型代表。

 

(三)休闲娱游产品设计

 

1)农业节庆会展产品设计。天津适宜发展节庆农业的资源众多,按种类可分为农产品资源类和民俗文化资源类。根据《“十三五”天津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研究》初步规划天津特色农产品型节庆农业活动有萝卜文化旅游节、冬枣文化旅游节、葡萄文化旅游节、湿地河蟹垂钓节、炫彩花卉旅游节、西瓜文化体验节;初步规划天津传统民俗文化型节庆农业活动如下葛沽宝辇会、世界精武武术文化交流大会、中国?天津渔阳金秋旅游节、天津蓟州梨园情旅游文化节、滨海新区开海旅游节、宝坻水稻文化休闲体验节。农事体验节作为节庆会展产品的一种新类型,实现了生产者与消费者共享农业功能拓展带来的丰硕成果,让市民享受自然生态与农事活动带来的精神愉悦,让农民享受节庆农业带来的物质提升,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2015年9月天津市休闲农业协会牵头主办第一届天津农事体验节,结合齐心现代农业示范园和宁河县的特色资源,遵循“自然、和谐、参与、共享”的策划思路 ,融入文创创意,深入挖掘天津地区特色农耕文化内涵和地域生产生活特色,以生产习惯、生活习俗、饮食、服饰等为切入点,兼顾农民劳作之余的传统竞技活动,突出特色产品展示和亲子主题,设计系列特色精品农产品营销和生态体验“游园活动”,吸引社会各界关注、支持、参与农事体验节,全面提升了天津地区休闲农业的品牌影响力。

 

2)康体养生产品设计。依托天津地区的特色村落、各类农特产品种植基地、森林公园以及郊野公园等独特资源,发展形式多样的康体养生产品。以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为背景,开发诸如食疗、药物保健、生态养生、天然氧吧等为内容的乡村康体产品。这类产品对生态环境要求比较高,往往在环境优美的地区,另一方面对服务要求比较高,有专门的经营机构进行开发与服务,消费水平要比乡村社区产品高,配套服务设施也更为齐全。在保持当地的自然资源特色前提下,以当地农民传统劳作方式为样本,开展以乡村风情为背景的运动性产品,适当结合现代休闲运动需求,开展休闲垂钓、户外骑行、自驾车体验、野营、运河景观游览、野外探险、水上运动、拓展训练等。

 

(四)亲子教育产品设计

 

1)科普、德育产品设计。通过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大力推动科技农业发展,运用现代繁育技术、无土栽培技术、气候调控技术、标准化技术等前沿技术,发展高科技农业,反季节果菜观光采摘、立体种植、无土栽培、无公害植保等以农事科普、德行教育为主要功能的科教农园、科技农业展览厅、立体农业展示区、组织培养中心观览区、农业教育中心等特色项目。

 

2)亲子、创意产品设计。根据园区自身条件,开发亲子活动项目。例如:碧海金沙离家里太远,一个小小的沙池也能一定程度上满足孩子们对沙滩的向往;废弃滑板、轮胎都是制作秋千的好材料,不仅环保,也具有很大的趣味性和可塑性;只要有高低落差就可以开发的拓展游戏;一座户外厨房,可以将整个园区的孩子聚集过来,树枝、落叶都会成为他们的“盘中餐”,有人扮厨师、有人扮客人,孩子们总能从中找到乐趣;户外剧院是亲子相处、互动的最佳选择;一座外形酷炫的树屋或者堡垒,可可以融多种单一游戏功能于一体;在背阴处设置一些造型独特的吊床,孩子们玩累了也可以就近休息,也便于看护人或者儿童消遣、阅读、午睡。

 

同时引入将农产品变成艺术品的理念,加强农业与文化、艺术和科技的融合,开发与当地民俗融合的瓜果雕刻、瓜果造型、泥塑体验等产品,培养儿童的创意思维,丰富可参与项目的种类。

 

(五)休闲农业礼物产品设计

 

到休闲农业园中的游客,在归家时希望购买一些产品作为礼物馈赠亲友。礼物型农产品包括园区自产的农副产品以及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产品。

 

延长产业链,对特色地域农产品进行品牌化、精品化包装和加工,如大港冬枣、沙窝萝卜、黄庄水稻、七里海河蟹,武清、西青的特色小吃等产品。对民俗文化产品进行包装,并不断进行创新,融入现代文化和技术,增加附加值,打造精品购物。形成多样化和特色化的民间艺术工艺品,推出具有特色纪念型产品如杨柳青年画、风筝等。

 

三、结语

 

休闲农业产品体系的设计,不应该片面强调自身资源条件,而应将需求市场做为设计出发点。结合不同受众的需求层次,综合发挥休闲农业的多样化功能,力求展示自身最具特色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成果,设计出富有创意,类型多样,风格独特的参与性活动和产品,建立适合不同人群的休闲农业产品体系,以解决当前休闲农业产品供需不对称的问题。

休闲农业范文9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探讨;石门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结合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为消费者提供观光、休闲、旅游及教育、推广、示范等多种服务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石门县地处武陵山片区向洞庭湖平原的过渡地带,是湘西北门户,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近年来休闲农业发展较快并已初具规模。

1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1基础条件好

石门县境内资源种类丰富,品质优良,许多资源还具有唯一性的特征,非常适合发展休闲农业。从自然资源来看,高山、平湖、漂流、温泉、峡谷、瀑布、溶洞、奇泉、鸟岛、桔岗、茶山等一应俱全。县内有部级自然保护区1个,纵横全境的河流沟溪有236条,全县森林覆盖率为71、6%,已发现的矿种35种,年平均气温17、8℃。从农业资源来看,石门是“中国柑橘之乡”,南部有全国最大的早熟蜜橘生产与出口基地、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秀坪园艺场;石门是湖南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是“中国禅茶之乡”。从旅游资源来看,南部有夹山寺,是国家4A景区、茶禅文化源头、闯王李自成禅隐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部有仙阳湖,是部级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周边分布有龙王洞、热水溪温泉、国家有机茶生产出口基地白云山、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皂市商周遗址等;北部有壶瓶山,是“湖南屋脊”、全球200个重点生态区之一,东山峰是南方冰都、茶山花海、避暑胜地。寺—湖—山形成轴线,体量庞大,观光和休闲资源并存互补。

1、2发展势头好

石门县休闲农业发展至今虽不足10年,但已成为全县农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增长点。到2017年底,石门县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达48家,其中农家乐31家,三星级以上休闲观光庄园17家,全年共接待游客51、4万人次,营业收入12544万元,同比增长20%。罗坪长梯隘村被评为2017年度“常德市休闲农业示范点(园)”,罗坪长梯隘银杏客栈、千柳庄、璞谷生态文化公园、维新镇仙阳楼酒店等4家星级农庄入选“湖南省休闲农庄电子地图”。

1、3带动作用好

石门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发展壮大,在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以石门县罗坪长梯隘银杏客栈为例,银杏客栈所在的长梯隘村是省级贫困村,全村338户1068人,其中贫困户131户397人,占总人口的37、17%。据统计,自2014年,长梯隘村贫困户中有60余户以各种形式从该客栈的旅游开发中受益,累计收入约160万元,其中旅游工程及劳务收入约40万元,旅游商品销售收入约35万元,餐饮住宿收入约15万元,林地流转收入约70万元。2015年,银杏客栈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

2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发展规划欠缺

石门县休闲农业以乡村企业、农民自主发展为主,无论是从县政府的角度出发,还是从休闲农业经营者的角度出发,都缺乏中长期的发展规划。全县休闲农业存在布局不够合理、经营模式粗放、功能不够配套、市场定位不准等问题。虽然近几年发展迅速,但是目前全县还没有真正上规模、上档次的休闲农庄,已有的农庄小而散,内容不够丰富,特色不够鲜明,知名度不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全县休闲农业的发展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2、2扶持措施缺乏

虽然常德市制定了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奖扶政策,但是力度远远不够。如,2017年常德市共认定休闲农业示范园4个,示范点10个(石门县1个),给予每个示范园5万元、每个示范点3万元的奖扶资金。目前,石门县还没有制定有关奖励政策,而且,县级农业部门只提供较少的项目申报服务工作,对休闲农业经营者基本没有给予业务指导和政策争取,产业引导乏力。此外,要经营好一个休闲农庄,所需的资金也不是一个小数目,而目前投资休闲农业的基本都是民营企业和农民,资金实力有限,缺乏有效的抵押物,向银行融资存在困难,制约了石门县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2、3管理水平不高

目前石门县的休闲农业还处于自我摸索阶段,基本上是家族式经营,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民,缺乏经营管理知识和经验,在经营决策上依靠自己的经验和判断。另外,缺乏行之有效的推广手段,在市场推广上基本依靠游客口口相传。服务水平不高、特色不够鲜明的休闲农庄,游客不会有第二次消费,从而陷入了恶性循环。有的经营管理者素质不高,缺乏行业自律意识,扰乱市场秩序,影响行业形象,阻碍了行业的发展。

2、4道路建设滞后

石门县是常德市唯一没有高速和国道的县,从县城到壶瓶山的路况一直未得到根本改善。虽然石门县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缺乏交通支撑,直接导致可进入性差,总是处于人流不大、人气不旺的尴尬境地,严重制约休闲农业发展。

3石门县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3、1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

休闲农业大有可为,要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休闲农业工作机构,理顺机制,搭建平台,协调农业、旅游、经管等部门职责,明确重点,改变目前对休闲农业重视不够、服务不够、协调不够等现状。

3、2出台配套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制定和完善休闲农业支持政策,从项目、信息建设、税收、金融、用地、人才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强监管,严禁出现对休闲农业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行为。在项目扶持方面,一是设立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资金,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等方式,减少经营主体后顾之忧。二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减少发展休闲农业的投入成本和经营风险。三是大力支持经营主体申报休闲农业示范园(点),使其既可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又可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在用地政策方面,一是鼓励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农户土地,规范土地流转手续,强化服务管理,对流转的土地给予保护。二是引导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走节约集约用地的路子,挖掘土地利用潜力,向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益的方向发展。在信息建设方面,一是建设休闲农业“互联网+”,实行线下+线上一体化运营,拓宽营销渠道。二是发展可视农业,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让消费者看得见、放心吃、放心玩。在人才培养方面,实行“请进来”和“走出去”,借鉴外地先进发展理念和经验,大力培养本地人才,为休闲农业持续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3、3注重规划引领,促进合理布局

产业发展,规划先行。县政府方面,相关职能部门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石门县休闲农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做到规划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相结合、与资源优势相结合、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同时,遵循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发展规划等,做到城乡同步发展,总体推进。根据石门县实际,引导休闲农业投资重点投向夹山寺、蒙泉湖、龙王洞、仙阳湖、壶瓶山、长梯隘等基础条件较好的地区,实现以点带面,逐步发展。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方面,要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等,选择最合适的经营模式,要与当地乡村风格相协调,结合当地主导产业、人文自然环境、美丽乡村建设,在建筑风格、作物种植、活动设计等方面突出特色,体现出和谐、朴素、自然的风格,避免明显仿效、雷同浮夸的现象发生。同时,坚决禁止以发展休闲农业为名脱离农民主业、改变耕地用途等行为发生,保障休闲农业健康有序发展。

休闲农业范文10

广安是一个农业大区,但也是革命老区,有着丰富的资源和发展现代农业的潜力。因此,发展休闲农业既符合农村经济发展规律,又有市场需求,而且是一个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朝阳产业。主要体现在:一是能够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调整和布局,将农业从单一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交通运输以及人文创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三是能够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帮助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成为农民一年四季不断的重要收入来源;四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五是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能够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会管理和经营的新型农民。仅以广安目前发展的现状来看,发展休闲农业起步较早,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小平故居周边就先后建起农家乐,后来发展到全区多个乡镇以餐饮、钓鱼、避暑、水上游艇等多方面的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的新型消费业态。这些均以农户个体自发发展,缺乏政府的规划和引导,因此分布零星,功能多单一。按照《全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精神,促进休闲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将休闲农业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并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逐步向规模集约,打造特色休闲品牌方面发展。

2变发展方式,确发展目标

在认真观察和体会广安的休闲农业以后,认为在发展方式上应有所转变,主要从单一产业向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转变。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把产业品牌做大做强,围绕“高、新、特、优、雅、奇”来发展。要明确休闲农业的发展目标。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为主题,以城市居民为客源,能够实现“大农业”与“大旅游”的有机结合,使得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环境、各自所需、利益互动、资源共享的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方式。

2.1分类指导,各有侧重

在小平故居牌坊村为中心的以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为主的农家乐休闲农业,侧重打造红色旅游与农家乐为一体的特色发展方式,给全国各地来小平故居旅游的人们提供地方特色,独具一格的服务,真正能够享受到广安的风土人情,同时推销广安的特色农产品,如“广安邓老太盐皮蛋”,让其吃上一个终身难忘。在广安城区周围的乡镇村社,应积极搞特色农业产业化的休闲农业,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最近几年曾多次荣获中国农博会金质奖的“龙安柚”产业,让旅客游园、品柚度假、体验田园生活的乐趣和享受田园风光,使其“乐不思蜀”。在离城区更远的一些地方,发展养鱼垂钓,水上游艇等集娱乐休闲和野外生活于一体的集合观光旅游、积极推动城乡互动、最大限度的发掘休闲农业的潜力,搞农庄连体式发展,利用规模优势提高休闲品位。

2.2抓住机遇,调整产业发展思路

由于“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这些都为休闲农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因此,在全区建设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工作中调整产业发展思路,把休闲农业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来抓,应与粮油产业基地建设,龙安柚产业的建设与规划,蔬菜产业的发展与规划,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示范基地建设,农村畜牧业发展规划等一并规划和实施。大力发展休闲农庄,使农村基础设施得以改善。政府要为农民依托农业产业,依靠农村资源发展休闲农业,走创业就业发展道路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物质方面的保障。

2.3要以科技为支撑,提升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

在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搏弈中,因广安地处川东,多丘陵和山地,往往因现代技术装备、现代农业难以跟上发展的步伐。在许多偏远的乡镇尽管自然风光秀丽,但真要开发休闲农业事实上也还存在相当难度。只有借助现代的科学管理,积极实行现代经营方式,集科学化、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一体,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用现代化发展理念引领休闲农业发展。如交通、电力等,都应跟上发展的需要。但更需要跟上的是农民的观念。难以一朝一夕摒弃的传统农业思想必须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利用现代农业技术取代。要以科技为支撑,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使其能融合农、工、商,提升休闲农业的发展水平。

3要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休闲农业范文11

2016年9月,农业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文化部、人民银行、林业局、旅游局、国务院扶贫办等14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出,到2020年,布局优化、类型丰富、功能完善、特色明显的休闲农业产业格局基本形成;社会效益明显提高,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发展质量明显提高,服务水平较大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成为拓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意见》明确了七项工作任务:一是加强规划引导。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因地制宜编制规划,积极推进“多规合一”。二是丰富产品业态。鼓励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探索农业主题公园、农业嘉年华、特色小镇、渔人码头等模式。三是改善基础设施。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扶持建设一批休闲农业聚集村、休闲农业园、休闲农业合作社,着力改善基础服务设施。四是推动产业扶贫。支持贫困户发展休闲农业合作社、农家乐和小型采摘园等,重点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五是弘扬优秀农耕文化。做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发掘,加强对已认定的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监管,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六是保护传统村落。加强传统村落、传统民居的保护力度,健全保护管理机制,做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实施和监督。七是培育知名品牌。重点打造点线面结合的休闲农业品牌体系。鼓励各地培育地方品牌。

《意见》强调,要强化政策落实创设,鼓励各地将休闲农业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合理安排,鼓励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金融机构要扩大信贷支持。要加大公共服务,开展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加强科技支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休闲农业宣传推介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要加强规范管理,加大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宣贯力度,加大对认定的示范县、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的动态管理。要强化宣传推介,努力营造发展的良好氛围。

(据中国政府网)

休闲农业范文12

1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情况

目前,平山县共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120多个,成规模有一定知名度的15个,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家(东方巨龟苑,为河北省“十佳”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6家(滚龙沟观光采摘园、拦道石农业观光园、北马冢农业生态观光园、紫云山休闲度假村、沕沕水生态观光园、佛光山生态园)。近期平山县新发展、有较大知名度的还有葫芦峪、生态谷、泓润庄园等生态农业园区,为平山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再添新彩。平山旅游品牌商品购物店已有20多家,景区购物店、土特产零售摊点400多个,农家乐300多家,旅游饭店50多家,黄安村、东冶村、北马冢、柏树庄等有旅游项目的村庄128个,从事农业旅游从业人员6万多人。可以说,平山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成为农业、旅游业发展的一朵奇葩,在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舞台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2平山休闲观光农业的主要特点和模式

平山休闲观光农业景点大致可分三大类:

2.1由成型旅游景区拓展形成。代表性的有巨龟苑、沕沕水。这类休闲观光农业点主要以旅游为主,果品、农产品采摘、销售为辅。由于原来的旅游景区已成型,已拥有相对固定的客源群体,发展农产品、果品采摘销售均为扩展业务范围、增加服务项目,锦上添花;所以管理制度及各项配套旅游设施设备健全,总体管理水平较高,效益情况较好。

2.2由原来的特色农业种植园、果园转型而来。代表性的包括五龙山明珠庄园、一坡果园、元坊果园等。这类休闲观光农业点大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个休户、联户、大户经营,主要以生产为主,兼顾旅游采摘,一般规模较小。由于旅游观光方面基础差,客源群体分散,且农林产品采摘季节性很强、旺季很短,所以休闲观光管理水平总体较差,管理制度及各项配套旅游设施设备不健全。但该类园区生产为重头戏,相对来说投资小且集中,总体效益情况反而是最好的。

2.3新开发的农业综合园区。代表性的包括葫芦峪、大吾生态谷、泓润庄园等。平山县这类农业园主要由其它行业领域注入资金建成。目前来讲,前几年暴利行业如煤炭、房地产、运输等运行低靡,效益严重下滑,许多老板手中出现大量资金淤集,造成近两年各行业资金大量注入山区综合开发及农业高效园区建设。这类园区投资极大,建设周期长,大量资金均投入到土地开发、道路建设、水利设施、标志性建筑等基础建设方面,目前农林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等实际产生经济效益的产业投入相对薄弱。此类园区,旅游观光方面基础较差,虽然几个园区都在大规模发展蓝莓、樱桃、高档花卉等特色作物,但农林生产毕竟周期长、收效慢,而且目前深加工前景不甚明显,投资回收率较低,效益不太理想。

3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规划的精准性差。三类景点规划中均普遍存在投资估算不细、完工时间不明确、效益分析不准确等问题;尤其是新开发的农业园区,对什么时间收回资金、什么时间实现经济效益,没有明确的时间节点。

3.2后续资金缺乏。由于休闲农业投入资金大,回报周期过长,导致企业资金回笼过慢,流动资金紧张,影响到休闲农业的扩大发展。

3.3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休闲农业模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综合性产业,旅游拓展型景区缺乏种养殖技术管理人员,种植转型园区又缺乏旅游业管理技术人员,这些均对休闲农业园区发展缺乏整体把握性。

4发展建议

4.1科学制订规划。要以全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及城镇建设规划,依托自身优势,按照产业主导、生态优先、突出特色、集聚发展、多效并重的原则,编制出景区旅游发展规划,规划要思路清晰、目的明确、数据精准,对自身发展真正起到指导作用。

4.2强化人才培养。要找准自身的短板,有目的的着力培养管理人才、技术人才,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制订政策引进外部人才,通过参观学习吸取外地先进经验,并积极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和专家讲座,拔高景区人才层次,从而达到提升景区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的目的。

4.3加强景区标准化建设。一是要在景区总体打造上标准化;要严格上级部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标准,在整体规划上标准化,包括道路、标志、餐饮、住宿等,均要达到上级标准要求。二是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上实现标准化;生产上要着力实现无公害、绿色生产,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加工销售上要制订严格的操作标准,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4.4强化宣传推介。各景区要加大乡村旅游的推介力度,充分利用现代推介方式,对乡村旅游进行包装。可考虑与传统的旅游资源进行打包,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宣传推介,使乡村旅游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实现旅游资源的互补发展,共赢发展,可持续发展。要紧紧围绕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打好“山水生态牌”;围绕中国核桃之乡等特色农业,打好“特色产品牌”;围绕中山古国和革命圣地,打好“历史文化牌”,三牌齐驱,提升平山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