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东南亚国家

东南亚国家

时间:2023-05-30 10:16:25

东南亚国家

东南亚国家范文1

1997~1999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有两个方面:

1.经济结构改革、调整进展缓慢。东盟四国(指泰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下同)在70年代起开始实施依靠引进外国投资发展面向出口的经济发展战略。80年代中期亚太地区区域内资本投资高潮形成后,这一趋势更为明显,带动了其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也形成了高度依赖出口的经济结构和高度依赖电子、电机及其零部件的出口贸易结构。进入90年代以后,东盟四国的这种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的出口面临着后起新经济增长区(中国、越南、印度)的激烈竞争,为此它们在90年代初提出了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结构转型的经济结构改革、调整的战略目标,但进展却十分缓慢。出口增长速度逐步趋缓,加上1995年起以美国市场为中心的国际电子产品市场需求疲软,东盟四国的出口贸易受到严重打击,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

2.金融自由化政策实施得过早、过急。80年代末期,特别是进入90年代以后,东盟四国的经济自由化、金融自由化速度不断加快。但是与新加坡、香港相比,甚至与台湾相比,它们的金融市场体制都并不十分健全,金融监管能力不强,金融管理技术不成熟。金融自由化固然有利于促进国际资本的流入,但在条件不完备的背景下却容易形成一种在缺乏防范、缺少制约手段的条件下把吸引国际资金放在首要目标(不仅是长期直接资本投资的流入,更多的是短期借款甚至是投机资金的流入)的金融体制。这就容易为国际投机资金提供操纵当地金融市场以牟取暴利,把当地金融市场搞乱后又迅速撤走资金的机会与条件,并形成以房地产、股市为中心的“泡沫经济”。1997年7月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泰国、马来西亚、印尼、韩国、菲律宾被世界银行列为东南亚金融危机五大受灾区。其中泰、马、印尼的金融危机基本上是由上述这些原因引起的;菲律宾的金融危机则主要是东南亚国家货币危机导致菲律宾居民对比索的不信任感而引发的。

从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期间东南亚国家的经济指标的对比中可以发现各国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与特点各不相同,这主要是由各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基础决定的。

1.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受影响程度最大,而且都是直接内发的、迅速引发的和全面触发的。这直接起因于其内在的金融管理体制不健全与金融政策失误、银行与金融机构的大量贷款被投入到房地产、股市,从而形成“泡沫经济”成分较大、不良债权比率高、外债数额庞大等经济结构方面的弊端。

2.菲律宾所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较小,而且特点是间接的、滞后引发的(1997年下半年所受影响不大,进入1998年后影响程度才加大、加深)。这是由于;(1)菲律宾经济是在进入90年代以后(特别是1994年以后)才开始有中速的经济增长,没有太多“经济过热”问题;(2)“泡沫经济”成分较小;(3)由于工资水平低,其劳动密集型产品尚有一定的出口竞争能力;(4)从1984年债务危机后到1997年已经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监督下进行了经济结构、金融体制的调整与改革。

3.新加坡所受影响的程度最小,而且是间接和滞后引发的(直到1998年东亚地区国家普遍出现经济衰退后才显现出来),同时也不是全面触发的(它的货币贬值幅度不大,主要是股市价格数下跌幅度较大)。这主要是由于:(1)金融管理体制比较健全(和香港、台湾相同);(2)“泡沫经济”成分不大;(3)银行的不良债权比率不高;(4)由于有不少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公司在其证券市场上市(与香港相同),并为印尼等东盟国家提供巨额的贷款,间接引发了部分经济指标(股市价格指数)的恶化;(5)高度依赖出口与转口贸易间接引发了经济增长速度的较大幅度下降。

4.越南、缅甸、柬埔寨、老挝所受的影响都是间接引发、滞后引发的。这基本上是由于它们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邻国的直接投资和对东亚地区国家的出口贸易支撑,所以受东亚各国经济严重衰退的影响,这四个国家的经济也于1998年开始出现衰退。

1999年下半年到2000年的第一次经济复苏及其成因

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受危机影响程度最大的泰、马、印尼基本上采取了相似的对策:在危机的前期,采取了整顿金融秩序和紧缩财政金融政策等措施以稳定金融、经济形势;在危机的后期,在金融经济形势有所稳定的前提下,转而采取放宽财政金融与促进经济复苏的政策。菲律宾的对策则侧重于稳定经济与促进经济复苏。

1999年下半年以后,世界市场景气看好,带动了东南亚国家出口和制造业大幅增长,东南亚国家经济逐步定出低谷,走向复苏。不过,不同国家的经济复苏情况仍有明显差异。以1999年经济增长率的回升幅度看,泰国经济的复苏力度最大(与1998年经济增长率相比,回升近15个百分点),其次是马来西亚和印尼,菲律宾居第三位,新加坡复苏力度最小。而就1999年的经济增长率而言,则以新加坡与马来西亚表现最佳,泰国居次,菲律宾亦表现平稳,而印尼则仍陷于经济停滞的困境中。

2000年东南亚国家经济继续复苏,新加坡经济增长率高达10.3%,马来西亚也达8.3%,印尼提高至4.9%,泰国为4.6%,菲律宾为4.0%。2000年东南亚国家出现了较稳定的经济复苏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出口仍然是带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0年新加坡出口贸易获得两位数的增长,高达22.4%,表现远优于1999年的5.7%;马来西亚的出口亦大幅增长16.2%;受石油价格高涨的影响,印尼的出口增长率达27%,扭转了1999年下跌0.4%的局面;泰国的出口增长率为19.6%,也比1999年有所提高。

2.国内需求普遍获得改善。受劳动力市场需求改善、低利率及消费者信心好转的有利影响,2000年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的民间消费需求分别增长9.4%和12.2%;印尼的民间消费支出虽受国内政局不稳影响,但仍增长3.6%,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70%;泰国由于失业情况不断改善,家庭收入增加,消费支出增长4.5%。

3.国内投资活动增加。新加坡的企业投资已扭转了连续两年负增长的局面,取得5.9%的增长;马来西亚与印尼更分别获得24.1%与17.9%的高速增长;菲律宾的固定资本形成虽仍呈负增长1.6%的局面,但比1999年的-2.0%有所缓和;泰国则较为平稳,增长5.7%。

各国经济复苏的力度之所以会有不同,其主要原因有:(1)原来的宏观经济基础强弱不同;(2)所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不同;(3)促进经济复苏的政策效果不同;(4)国内政局、社会局势稳定程度不同。

2001年的第二次经济衰退及其成因

受国际经济环境恶化的影响,2001年东南亚国家经济表现远不如2000年,出现了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的第二次衰退。新加坡经济自2001年第二季度以来即呈现负增长,全年的经济增长率为-2.0%,是东南亚国家中表现最为疲软的;马来西亚经济自2001年第三季度起转呈负增长,全年的经济增长率虽仍取得0.4%的正增长,但远低于2000年的8.3%;菲律宾经济在投资与消费支出支撑下增长3.4%,略低于2000年的4.0%;印尼经济增长3.3%,低于2000年的4.8%;泰国经济增长也明显放缓,增长1.8%,低于上年的4.6%。

上述情况说明国际经济环境恶化对2001年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影响程度也同样是不平衡的:(1)新加坡所受的影响程度比东盟四国大得多,其经济增长率从2000年的10.3%下降到2001年的-2.0%,下降了12.3个百分点,远远大于东盟四国的下降幅度。(2)东盟四国在金融危机期间都是重灾区,到了第二次经济衰退期间尽管它们的国内经济结构还存在不少问题,不良债权处理也还不彻底,但它们对美国市场、信息技术产品的出口依赖程度已比新加坡低,故其所受的影响程度也较低。(3)东盟四国中马来西亚的经济对出口的依赖程度及其出口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最高,加之其出口产品多为信息电子产品,因此其所受到的影响在东盟四国中也最大(其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幅度比其它三国至少高出5个百分点)。

以上情况和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东盟四国所受的影响程度远远大于新加坡的情况正好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其主要原因是:(1)1997年7月~1999年6月的金融危机是起因于东南亚国家的内部经济结构,因此金融体制较不健全、金融管理能力较弱、泡沫经济程度较大、银行不良债权和企业债务危机较为严重的东盟四国所受到的影响较大,而新加坡则由于这方面情况不如东盟四国严重,故所受到的冲击比东盟四国小得多;(2)2001年东南亚国家经济衰退起因于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因此经济对外依赖程度和对美日市场及对信息电子产品出口的依赖程度都比东盟四国高的新加坡所受到的影响就要比东盟四国大得多。

2001年东南亚国家经济转趋衰退的主要原因是:

1.出口严重衰退。2000年,世界经济景气良好,东南亚国家出口增长都相当强劲,带动了东南亚国家经济取得较大幅度的复苏。但进入2001年,国际市场转趋低迷,美国经济衰退,日本经济衰退加深,欧盟经济减速,国际市场信息技术产品需求再度趋向疲软和九一一事件的爆发,严重冲击了东南亚国家的出口,导致东南亚国家出口严重衰退。2001年新加坡的出口增长由2000年的22.4%降为-8.3%;马来西亚的出口萎缩10.2%,除了电子产品出口减缓外,油价下跌对马来西亚出口的冲击也颇大;电子产品占泰国出口比重超过30%,因此泰国的出口增长由2000年的19.4%降为-6.4%;石油是印尼的重要出口商品之一,在石油与非石油产品的出口同时萎缩的冲击下,2001年印尼的出口衰退了9.8%;菲律宾的出口对美国市场依赖程度高,电子产品占出口比重也不低,在出口市场双重减缓打击下,2001年菲律宾的出口衰退15.6%,是东南亚国家中出口表现最差的国家。

2.投资低迷。由于东南亚国家经济在2001年都不景气,普遍影响各国企业的投资预期心理,投资支出开始减缓。新加坡的实质固定资本形成出现4.6%的负增长;2000年马来西亚的资本投资增长达24.1%,是推动马来西亚经济增长的主力,但2001年受世界经济不景气影响,投资支出衰退2.1%;菲律宾的投资支出也出现负增长;泰国政府虽然采取财政措施刺激景气,但民间投资仍大幅衰退,2001年的投资支出仍然下跌0.3%,远逊于上年;印尼的国内外投资在2001年严重下滑,创十年来的新低,其原因除了治安较差、经济不稳定与法治薄弱外,还因为印尼实施地方自治后,各种地方条例对投资者并未产生激励效果。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东南亚国家经济出现第二次衰退与其第一次衰退的成因有明显的差异,两次衰退对其经济造成的影响也不一样。1997年7月~1999年6月东南亚国家的第一次经济衰退首先出现在泡沫成分很大的金融和房地产业,导因于该地区各国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金融体制、企业债务危机等问题。而2001年东南亚国家经济出现第二次衰退主要是受外部经济环境恶化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是通过出口贸易的大幅度衰退(尤其是信息技术产品对美国出口的锐减)传导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一次衰退(即东南亚金融危机)更多地表现为对东南亚国家虚拟经济的巨大影响,而第二次衰退则主要表现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

2002年的第二次经济复苏及其成因

2001年第四季度,泰国、马来西亚已率先出现了经济增长转趋回升的好势头,进入2002年第二季度,整个东南亚国家经济复苏的迹象更为明显。2002年东南亚国家经济迎来了金融危机后的第二次经济复苏。新加坡在2001年经历严重的经济衰退,进入2002年后衰退渐趋缓解,第二季度后的增长率都超过3%,全年的增长率为2.2%。马来西亚的经济增长率也由2001年的0.4%,攀升为4.2%,印尼、泰国与菲律宾经济分别获得3.7%、5.2%与4.6%的稳健增长,都优于2001年。但从东南亚国家经济第二次复苏的力度来看,显然没有第一次大,新、马表现得最为明显。

在世界经济仍处于低速增长的形势下,2002年东南亚国家经济增长能较快地从2001年的衰退中走出来,主要是得益于内需的扩大和出口地区结构的改善及对中国的出口的大幅度增长。

具体而言,2002年东南亚国家第二次经济复苏的主要原因为:

1.各国采取扩大内需的政策取得成效。鉴于2001年东南亚国家经济衰退系国际需求锐减的结果,2002年东南亚国家普遍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加上全球利率水平走低,国内需求对各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提高。

泰国政府在继续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同时,又采取降低利率、向居民提供消费贷款和创业基金、降低增值税税率等刺激消费、拉动内需的政策措施,并宣布从2003年1月起实施“减税计划”,大幅度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标准。2002年泰国的民间消费支出增长4.7%,其中第四季度的增长率达5.9%。亚洲开发银行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2002年上半年泰国内需对其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出口,这与以往泰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出口拉动的情况相比乃是一个明显的变化,这也标志着泰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由单轨转向双轨。

马来西亚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来弥补外需的减退,以遏制经济的衰退。2001年3月和11月马来西亚政府分别追加了30亿林吉特和43亿林吉特的财政支出。2002年继续采取扩大内需政策,包括扩大公共投资,降低个人所得税税率和公司所得税税率,提高公务人员工资,降低中间产品的进口关税税率以及削减中小企业的税收(规定凡实缴资本额在250万林吉特以下的中小企业可以少缴8%到20%的公司所得税)。加之利率低、商品价格平稳以及信用消费逐渐普及等因素,2002年马来西亚的民间消费支出增长了4.2%,远高于2001年的2.8%。

2002年菲律宾与印尼的民间消费支出也分别增长3.9%和4.7%,均好于2001年。不过,经济高度外向的新加坡的民间消费支出却呈现增长0.9%的低迷不振状态,低于2001年的2.3%。新加坡就业需求持续衰退,无法提高消费者信心是导致2002年消费支出减少的主因。

2.东亚地区区域内贸易扩大,出口地区结构改善。2002年1月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东盟老成员国,即文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相互间免除关税,扩大了东盟区域内的贸易。2002年11月4日,朱róng@①基总理和东盟10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总体确定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基本架构。这些进展说明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正在加速推进。这对东南亚国家调整出口战略向区内转移十分有利。东南亚国家亦正在调整其出口战略,如印尼制定了“面向东亚、面向中国”的政策,试图改变目前出口过分依赖美国的被动局面。

东亚区域内经济合作的加速推进促进了东盟成员间及东盟成员与其他东亚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扩大。2002年菲律宾的出口增长9.1%,是东盟老成员中表现最为优异者,其中,对中国的出口增加65.4%,对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等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也有不错的表现,但对美国的出口则衰退了3.6%。马来西亚、泰国与新加坡的出口则分别增长6.7%、5.4%与2.7%。

3.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复苏起到了积极作用,已成为拉动东南亚国家出口贸易增长的重要动力。近年来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出口大幅度增长。据中国海关统计,2002年中国与东盟地区的双边贸易额增长了31.7%,达到547.7亿美元,东盟地区对中国的出口增长了34.4%,东盟地区对华贸易顺差为76.3亿美元。其中,新加坡对华出口增长37.5%,马来西亚也增加49.8%(马来西亚与中国双边贸易总额首次超过了新加坡与中国双边贸易额),菲律宾增加65.4%(注:《中国进出口商品主要国别(地区)统计(2002年1-12月)》,载《国际贸易》2003年第2期。);泰国、印尼也都开始注意中国市场,对华出口高速增长。相信随着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化,中国的这种拉动和支撑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此外,各国电子产品的出口虽未见明显的增长(新加坡仍呈负增长),但相较于2001年的严重衰退情形,都已获改善。2002年国际市场对信息技术产品需求的一定程度的回升,也对2002年东南亚国家的第二次经济复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前景分析

东南亚国家今后经济的走向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取决于国际经济状况。2003年世界经济复苏仍存在不少不确定因素:发达国家的股市价格与汇率波动频繁且波动幅度大,恐怖事件阴影未散,美英发动对伊拉克战争的后遗症不少,非典型肺炎疫情的影响等等。这些不确定因素压抑着消费意愿与投资意愿,成为制约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的主要原因。因此,发达国家的市场需求对东南亚国家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仍不会太大。

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将给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载《人民日报》2002年11月18日。)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将迎来一二十年的高速增长期。尽管非典对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但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活力仍保持强劲,外资投资持续增长,国内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同时,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国家签署的《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总体确定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基本架构,为今后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中国经济仍将会对东南亚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拉动东南亚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这从2003年第一季度东盟地区对中国的出口增长得到印证。2003年第一季度东盟地区对中国的出口继续2002年高速增长的势头,且呈加速趋势。据中国海关统计,2003年1~3月,东盟地区对中国的出口增长了64.3%,其中,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和菲律宾对华出口分别增长68.3%、62.6%、33.5%、72.7%和90.3%(注:《中国进出口商品主要国别(地区)统计(2003年1~3月)》,载《国际贸易》2003年第5期。)。

在依靠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复苏方面,当前部分东南亚国家也还存在一定的难题:(1)自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一些东南亚国家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比率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偏高。金融机构的“惜贷”行为使企业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取得扩大企业生产和进行企业结构调整所需要的融资仍然相当困难。(2)近年来,东南亚国家主要采取了依靠扩大公共投资刺激内需来促进经济复苏的政策措施,导致财政赤字与政府债务额不断增加,这将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政府进行经济调控的政策空间。(3)东南亚国家在调整经济结构、企业结构、金融体制方面虽然做了一些努力,但成效尚不明显,经济结构、贸易结构、企业结构尚未出现明显的改观,外资流入在短期内也难有明显起色。

总体而言,东南亚国家经济虽然再次进入复苏的阶段,但是由于其高度依赖不断变化的外部经济环境和尚存在一些严重的结构性问题,故其经济增长将是中低速的,复苏过程也不会一帆风顺。笔者估计,2003年东南亚国家将会延续2002年的经济复苏,但经济增长的幅度仍不会太大。

几点启示

属于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新加坡和东盟四国是中国近邻,它们实施对外经济开放政策分别比中国早了20年和10年,它们曾经遇到的经济问题、难题乃至经济危机有不少是中国当前乃至今后可能会遇到的。认真研究它们的这些经验与教训(特别是教训)对中国今后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将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国际经济的一体化与自由化是国际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与自由化的过程是不可抗拒的。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参与这一过程虽可为它们的经济发展提供机遇,但也会带来严峻的挑战。这一过程对发达国家更为有利,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更为不利,而且经济越是落后、市场经济体制越是不完备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所面临的挑战就越为严峻。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正是在东南亚国家金融市场尚未充分整备、金融管理体制尚未健全的条件下过度、过急地实施了金融自由化的情况下爆发的。因此,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对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与自由化可能遇到的挑战一定要有充分的警惕和清醒的判断,必须在有充分准备的条件下,谨慎地、逐步地、稳妥地参与国际经济一体化和自由化的进程。

2.东南亚国家自70年代起实施了依靠外资投资发展面向出口工业化的战略和政策,特别是1986年亚太地区区域内资本投资高潮的形成进一步加强了它们依靠外资投资发展面向出口工业化的倾向,使经济取得迅速增长。但它们对依靠外资投资发展面向出口工业化所带来的种种经济结构性弊端却没能采取正确的、有效的措施及时纾解。例如,国民经济对外依赖程度过高,贸易地区过分集中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出口商品过分集中于近10年来国际市场需求较大的信息技术产品与电子产品(主要为零部件、部分是成品),出口制品多半为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产品,贸易收支呈现长期逆差,外资投资的制造业企业绝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装配工业,对国内经济的带动性不强,二元经济结构基本上没有得到改造,绝大部分农村人口仍处于贫困状态,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进程缓慢,等等。这些经济结构性沉痼正是1997年以来东南亚国家两次经济衰退的根本性原因。应该承认,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积极引进外资投资发展面向出口工业化的过程中也不同程度地出现和存在这些方面的问题。当前中国正面临大量引进跨国公司资本投资的有利时机,中国应将这次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高潮有效地化为提高我国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利用先进技术改造原有传统产业结构的大好条件,加速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3.健全金融体制、加强对金融的监管和及时调整金融政策是防止爆发金融危机的关键。东南亚国家的第一次经济衰退起因于其金融危机,除了上述金融市场、金融体制不健全、金融管理与监督能力薄弱之外,未能及时采取灵活的金融政策也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以泰国为例,1997年泰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在很大程度上是金融政策的失误:(1)在出口竞争日益激烈、出口增长速度长期趋缓的形势下,仍然没有调整货币汇率政策。(2)放松对外资银行与本国银行的监管,以致于让大量的银行贷款投入到房地产和股票市场,一旦房地产热、股市热导致的“泡沫经济”破灭,不少企业倒闭,呆账、坏账大量出现,银行倒闭,外商迅速撤走资金,使国际金融投机商得以乘虚而入。(3)过于重视引进国际资金,而忽视了对国际资金流入结构、流向进行监督与管理。(4)用高利率吸引外国资金流入,泰铢利率高于美元利率,导致国际金融投机商得以利用利率差价进行投机,搞乱泰国金融市场。这些金融市场、体制、管理与政策方面的缺陷与失误,是值得中国认真吸取的教训。

4.东南亚国家在两次经济衰退期间均能有针对性地、比较及时果断地采取一些有效的政策应对。它们在第一次经济衰退前期,采取了以整顿金融秩序和紧缩财政金融为主要内容的政策应对,先取得金融与经济形势的稳定,然后在金融经济形势有所稳定的形势下及时地采取放宽财政金融紧缩和刺激经济复苏的政策。特别是马来西亚政府敢于拒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与条件,对外资投资流动采取管制的严厉措施以求得金融形势稳定的改革经验尤为值得重视。东南亚国家在第二次经济衰退期间,针对国际经济环境恶化这一起因,采取了扩大内需、调整出口市场、加速亚太地区区域内和东盟地区区域内经济合作步伐等政策应对,从而在2002年国际经济持续低迷的形势下,取得了经济增长率从2001年2.3%回升到3.6%的经济复苏。这些政策应对方面的宝贵经验也是值得中国吸取的决策财富。

【参考文献】

(1)日本贸易振兴会:《贸易振兴会白皮书:投资篇》,东京,日本贸易振兴会,1997~2002年。

(2)日本经济企划厅:《东亚经济》,东京,日本经济企划厅,1997~2002年。

(3)ASIANDEVELOPMENTBANK,AsianDevelopmentOutlook2003,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2003.

东南亚国家范文2

关键词:区域经济;东南亚经济;经济一体化;东盟;发展趋势

1.中国与东盟深度合作是世界的新机遇

近年来,东盟与亚太国家经贸合作和互联互通取得显著进步,其中中国与东盟合作分外引人瞩目。自2004年以来,中国—东盟博览会的召开给中国和东盟相互之间提供了不断增强经贸联系的绝佳机会,扩大贸易与投资合作,同时拓展双方在其他领域的合作关系,由最初的单一货物贸易形式,到服务贸易、相互投资,再扩展到信息通讯、湄公河开发、交通、能源、文化、旅游等各个领域。2003年至2009年,东盟对中国投资额从29.3亿美元增长到46.8亿美元;中国对东盟投资从2.3亿美元增长到30亿美元,增长超过13倍。①双边贸易额从1991年的79.6亿美元快速增长至2011年的3628.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0%。2015年,贸易额预计将达到5000亿美元。可以预见,在未来的2-3年内,双边贸易还将迎来一波比较迅猛的发展,其中包括货物贸易、投资贸易和人员交流等。列在欧盟和美国之后,中国已连续3年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则超过日本,于2012年1月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同时保持为中国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③中国—东盟自贸区惠及了中国、东盟10国的经济稳定和增长,促进了东盟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内部凝聚力的增强,中国与东盟“10+1>11”的合作共赢模式已经成为世界区域合作的典范。

2.中国进一步参与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东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在加速发展。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2012年7月的《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2011年流入东南亚的外国直接投资为 11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26%,增速领先于东亚,而中国的这一增长率同期不到8%。四个属于东盟的经济体——文莱、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资金流入量出现了大幅上升。东南亚的直接外资流出量达6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而中国的流出量下降了5%。④中国在此番浪潮下选择深化与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合作,既是应对经济全球化、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的选择,又是抵抗金融危机冲击、扩大贸易的必然选择,符合中国的经济利益。

2.1 加强双边政治互信和沟通,完善合作机制

目前,尽管南海问题不断挑动着各国敏感神经,但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维护友好合作大局是大家共同的战略选择。中国与东盟各国友好往来的历史源远流长,应继续本着相互尊重与互利合作的精神,排除干扰,增进互信,将注意力从争端问题转移到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上,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保安全、以合作化干戈、以合作促和谐,强调以对话化解分歧、解决争端,以互利互惠促进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以合作共赢取代“零和游戏”。⑤

2.2 增强产业竞争力,与东盟构建产业协作体系

在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经济面临着“一进一出”的现状,一方面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使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将其技术相对先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生产环节转移过来,或把科研中心移至中国,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已经或者准备将生产基地转向东南亚等相对劳动成本低的国家。

从全局而言,整个东盟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区内较先进国家的资本输出、技术输出能力都明显不足。今后较长时间内都需要依靠外部力量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中国可以选择“以东盟为中心,逐步拓展”的战略,一方面可以利用经济全球化的资金、技术和市场,通过与外资合作的形式,积极地连续不断地引进、学习、吸收外国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并通过自己努力在局部领域进行创新,形成对于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科技产业,加快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动态结构调整,实施“请进来”的产业战略;另一方面可向中国-东盟自贸区内部有计划地推进产业的“梯度转移”,加快出口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优势,实施“走出去”的产业战略。

2.3 积极推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的并行发展,又相互促进。区域经济合作是国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一种方式。为有效应对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带来的挑战,中国应认真借鉴全球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验,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可在博鳌亚洲论坛、“ 10+3”( 东盟与中、日、韩)框架等基础上建立更为紧密的对话磋商机制,进一步深化金融、服务、投资、文化、信息产业等领域的合作,积极开展双方在高科技如生物技术、电子信息、遥感技术运用、地震学、海洋科学和热带生物资源研究领域的合作,更加积极参与到亚太经合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实践中去,主动地倡议和提出各种富有战略型、前瞻性的议题,增大在重要合作议题上的声音和分量,利用具有权威性、普遍性和约束力的多边贸易规则遏制贸易保护主义,并针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产业制订不同的政策,以充分维护中国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逐步建立以自身为核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

3.结语

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东南亚各国经济既经历了参与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也遭受到经济全球化而引发的巨大冲击。东南亚经济的开放经验表明,全球化使各国对世界市场的依赖程度加深,生产与资本的国际化对各国的生产流程、产业升级、对外贸易乃至经济政策均产生深刻的影响。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的背景下,东亚和东盟地区正呈现一个鲜明特征:即扩大开放和合作,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

党的十报告在重申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的同时,明确表示“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⑥。中国与东盟两大市场的对接,不仅有利于东盟国家的经济高速发展,是中国“睦邻、安邻、富邻”政策的体现,同时它也有利于中国与邻国在资源、市场、资金各个方面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作者单位:四川省电力公司建设管理中心)

注解:

①樊莹:《国际区域一体化的经济效应:国际经济领域的前言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②:在第十三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2010年10月30日。

③:携手推进深度合作 共同实现持续发展——在第九届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暨2012中国-东盟自贸区论坛开幕式上的致辞,2012年09月21日。

东南亚国家范文3

关键词: 东南亚 外语教育 发展状况 趋势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英语逐渐成为当前全球内交流所使用的主要语言。语言教育与各国的文化发展有重要联系,因此国家一般会将本国所有的特色和理念融入其中。文章对东南亚中的10国联盟的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及泰国这五个国家的教育进行研究,进而分析和总结出东南亚国家内的语言教育发展历史和相关政策。

一、东南亚国家外语教育历史发展现状分析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处于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借助自身优越的地理条件语言文化得到了飞速发展,再加上全球化的趋势已经使得该地区单一的语言不能满足国家经济增长的需要。因此面对全球化趋势的逐渐,必须对外语交流教育加以改革。

首先是对英语语言的重视,菲律宾、印尼及泰国内都已经将英语作为学校教育推广开来;实施新政策,即双语教育政策。东南亚地区的国家都开始以英语和国语双交作为本国内语言教育的形式。其中该政策实施最好的国家是新加坡,其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形成双语教育政策的模型,到60年代开始实施,到70年代末开始对新形式的教育体制实施和推广,然后逐渐让全国人民开展讲英语的活动等,到90年代后新加坡的高校所使用的教材都为英语,并以英语形式进行授课,21世纪后则形成了标准英语的比赛活动等。如此快的发展全部得益于国家政府对英语的普及。最后是东南亚国家的教育中还加入了亚洲区域内其他国家语言的学习等,如重视日语和东南亚地区其他主要语言在科技、商务、文化及地区交流等领域的重要作用。

二、东南亚国家外语教育政策发展的特征及趋势

1.重视本民族语言

每个国家基本上将本国的语言教育作为发展的首要内容,都力图将本国语言发展成为能够与国际层次上的交易、贸易、科技交流等接轨的通用语言。这样,国民几乎没有重视和学习英语,这种行为使得国内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产生了很大阻碍,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发展和外交等活动的正常进行。

自从东南亚国家独立以来,各国纷纷把本族语作为强化独立的基本象征和国家利益,优先发展国语以取代外语,摈弃殖民体制。

2.由单一民族语言向世界多元化外语转变

东南亚地区除新加坡以外的国家实施的语言学习政策基本上与本国的发展国情是不相符合的,尤其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速度加快,使得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开始不得不为了与国际接轨而进行开放语言的教育活动,从而发展自身国家落后的经济和战略目标等。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东南亚各国认识到了只学习本地语言将大大不利于自身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与全球化的经济形势背道而驰。由此认识到了英语及多语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开始逐渐效仿新加坡的语言教育模式,进行仿照和学习。

三、当代东南亚国家外语教育对中国的启示——以马来西亚英语教育为例

1.使用目的语教学

现今,由于英语在经济领域的广泛利用,在马来西亚,英语不仅是一门外语还是重要的第二语言。在教学方面,为了增进国民对英语的使用和学习,马来西亚将二语/外语作为教学媒介语使用,以此提高国民使用英语学习数理知识的能力,促进语言发展。

为了能够学习和掌握目的语,将目的语当做教学媒介使用是一个效果较好的学习方法,通过在真实语言环境下不断使用所学语言,可以让学生在一边学习其他知识一边进行操练、学习、使用、巩固英语。学生必须以英语作为学习的交流工具,这样对于那些外语并不是很好的学生来说会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对其学习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马来西亚使用英语作为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媒介语言,即使条件比较充足,但是其中所出现的问题仍数不胜数。

对我国的启示: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要在我国使用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言,将对我国教育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该方法只适用于一些师资条件良好且能够达到使用英语进行正常交流的部分地区,英语作为教学媒介语言在学习英语中可能会有很大好处,将会给学生掌握和熟悉英语带来很大帮助。

2.适当发展少数民族语

2005年,马来西亚教育部长拿督斯里希山慕丁宣布,政府将于明年开始在某些特定的国民小学开办中文和淡米尔文选修班,并将华语和淡米尔语列为正课让学生选修。政府将拨款从新加坡、中国、印度等地聘请老师教授华语和淡米尔语。

对我国启示:在东南亚的部分国家例如马来西亚对其国内学生的教育工作中,都是加大力度鼓励学生学习他国语言,这一点是我国外语教育的欠缺之处。当今世界全球化形势基本定型,各国之间交往和合作次数也在日趋增多,我们必须熟练掌握好每个交往国家的语言,向国外先进的语言教学人才学习和合作。让我国学生能对其他语言学习产生兴趣爱好,这样将给我国的外交贸易活动带来很大好处。

四、结语

东南亚地区的国家都非常重视本国人民所具有的基本语言素质和外语学习情况。在当今世界内,全球化的经济趋势让我们不得不重视外语,要想更好地发展我国经济,让我国在全球范围内有一个更好的交往关系,必须改革我国外语教育的相关政策,借鉴他国经验,创新我国外语教育体制。

参考文献:

[1]彭伟强.当代国外外语课程变革的经验及其借鉴[J].比较教育研究,2010(04):11-12.

东南亚国家范文4

关键词:东南亚国家;南海问题;对华政策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5-0019-03

南海在地理上是个半闭海,为中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新加坡等国家环抱,总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南海地区战略地位重要,资源丰富。

中国对南海拥有是不争的事实,而且有充分的法理和历史依据。然而,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南海地区大量油气资源的发现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颁布,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等国纷纷出兵并控制部分南沙岛礁,南海争端开始凸现。目前,在南海的声索国包括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和文莱。

2002年11月,东盟与中国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力争保持南海的和平稳定,承诺合作解决南海问题。但一些东盟国家没有遵守承诺,美国、日本、印度等区域外势力也从维护自身利益和亚太战略需要出发插手南海问题,使得地区形势更加国际化、复杂化。中国在南海问题上面临严峻挑战。

东南亚国家由于自身利益诉求的差异,出于国家战略的考虑,对于中国政策的认同和南海争端解决方式的考量也不尽相同,在南海政策上各有特点。东帝汶由于还不是东盟成员,且建国时间短,外交尚在开拓之中,出于研究需要,本文不将其列入考察范围。

一、争议国南海政策比较

目前,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有争议的国家主要指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和文莱四国。它们在南海问题上的对华政策和主张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

(一)争议国南海政策的相似之处

同为争议国,四国因为在领土、资源经济等方面利益诉求相似,所以政策、举措也具有很多相似性。

第一,加紧侵犯我国领土。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军事侵占、瓜分南海海域,造成了多国各自占领、利益摩擦不断的混乱局面。进入21世纪,南沙岛礁及海域的这一种控守态势进一步巩固。目前来看,南沙地区除我国控制7个礁、我国台湾地区占据太平岛外,越、菲、马三国共占领了南沙群岛中的43个岛礁。其中,越南侵占了29个,菲律宾侵占了9个,马来西亚侵占了5个[1]。文莱没有直接占岛礁,但宣称对南通礁拥有“”。

一是频繁登岛“宣誓”。2009年、2010年,越南军方高层赴南沙岛礁密集视察,参加所谓“长沙群岛解放34周年纪念”聚会。越共主席阮明哲也赴白龙尾岛宣称“越将捍卫其对南海争议岛屿的”。2010年菲律宾总参谋长和空军司令赴中业岛活动,宣称保卫南沙“”。2009年8月,马来西亚副总理兼国防部长率大批军政高管及媒体赴弹丸礁活动,宣誓。

二是推进民事化管理。越南2001年在既占南沙岛礁成立所谓“长沙县”。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组织移民。选择生存条件好的岛礁建房、建学校,鼓励渔民到岛上定居。越南旅游局还计划开通胡志明市至南沙南威岛的旅游路线。菲律宾在中业岛设立“卡拉延市”,进行移民和旅游活动。马来西亚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弹丸礁上修简易机场,开辟旅游线路,组织大批国内外旅客登岛观光旅游。2009年又提出,把该礁开发成旅游中心。

三是开展法理攻势。2009年5月6日,越南、马来西亚向联合国提交了“大陆架划界案”。2009年5月,越南又单独提交“划界案”。另外,两国通过推进海洋立法的手段,为合法“创造”依据。2009年,菲律宾通过“群岛领海基线议案”,将黄岩岛划为领土范围。总统阿罗约签署“领海基线法”,并提交联合国备案。同年,菲律宾向联合国递交了对吕宋岛东部海岸一处灭绝火山的海脊“宾汉隆起”的申请,并称该提案仅为“部分提交”。通过这种诡计,菲律宾拖延时限,为提交包括南沙群岛和黄岩岛在内的完整“划界案”埋下了伏笔。

第二,加紧争夺南海资源。20世纪70年代起,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就开始在南海进行油气勘探和开发。迄今南沙海域钻井1 000多口,发现含油气构造200多个和油气田180个。现已投入生产的500余口油气井中,100多口位于中国南海断续线内,参与采油的国际石油公司超过200家[2]。

越南积极与美国、日本、印度等域外大国合作开发南海油气资源,与来自10多个国家的数十家石油公司签订了石油勘探和开发合同。目前越南在南海地区的石油日产量为35.6万桶,天然气年产量为190亿立方英尺[3]。石油正在成为越南出口创汇的重要来源。

菲律宾、马来西亚也加紧在南沙海域攫取油气资源。马来西亚是掠夺我国南沙油气资源最早和最多的国家,打出油气井90多口,占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四国打井总数的一半以上。马来西亚石油和天然气日产量分别为68.2万桶和48.64亿立方英尺,海上石油年产量超过3000万吨,其出口石油的70%均来自南沙海域[3]。他们还勾结外国公司加紧开采油气。菲律宾政府与英国的Forum Energy公司合作,马来西亚则与美孚、壳牌等合作。

同时,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还加快开发南海渔业资源。目前,越南在沿海及南沙从事渔业生产已形成一定规模。2007年,越南建码头、货场,要将南沙西礁建成渔业资源开发的后勤供给中心。马来西亚驱逐外国渔船,鼓励本国渔船赴南海区域作业。菲律宾每年也组织大批渔船赴南沙海域作业。

第三,内外勾连,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2009年以来,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南海争议国感到单靠自身力量难以与中国抗衡,采取多边合纵连横,推动东盟作为一个整体与我相对抗。引入美日等域外大国,推动南海问题国际化,完全无视中国关于“与有关南海争端方的双边协商坚持和平解决南海争端”的合理主张。

2009年,越南和马来西亚共同向联大提交南海大陆架外部界限国家报告,并意图纠集更多国家参与。2010年,印度尼西亚向联合国发出照会,攻击我南海“九段线”示意图缺乏国际法基础。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都反对我国“九段线”主张,几个国家很可能联手挑事,不得不防。

另外,在联合开发南海资源的问题上,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已经达成共识,越南、马来西亚已有了初步合作计划。这是一种明显的排我的态势。

越南一贯全力支持南海问题国际化。2010年,越南利用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之机,游说东盟各国,计划将南海问题纳入东盟有关会议议题。从而使南海问题成了第17届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上的热点话题,推动了南海问题的多边化、国际化。东盟国家认为,单独与中国较量根本没有胜算,想取胜唯一的可能就是把问题国际化。

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等国,已与美、俄等近20个国家的几十家油气公司签订合同,争相抢采油气资源。通过各种形式,上述国家积极开展与外国公司合作,除了为攫取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引入世界主要大国牵涉南海,以达到区域问题国际化的目的,搅浑南海这趟水,从而便于浑水摸鱼。

(二)争议国南海政策的差异

在四个争议国中,越南、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的矛盾是近年来最为突出的,因为这两国的政策最激进、最强硬,并由此导致一系列较为激烈的摩擦。

菲律宾不断加强与美国的军事联系,对南海争端的态度也日趋强硬。2011年,菲将包括南沙群岛在内的大片海域命名为“西菲律宾海”。2011年8月,菲律宾向美国采购两艘汉密尔顿级巡逻舰,另外,还购置防空雷达系统,向南海岛礁派驻更多军队,增加军费,升级应对南海争端的军事能力。

随着军力的增加,菲律宾的南海政策从激进化趋向极端化。2012年4月,菲律宾动用军舰武力袭扰中国渔民,我国执法船及时赶往现场,对中国渔船和渔民实施有效保护。但因菲方态度强硬,拒不妥协,由此引发长达两个月之久的“黄岩岛对峙事件”,使本不平静的南海一时“风云骤起”。一年多后,在南海紧张态势逐渐降温的情况下,菲律宾在南沙群岛的仁爱礁又挑起事端,以及菲公务船射杀台湾渔民事件,再度引起国际社会关注。

近年来,越南大力发展军事力量,组建“南沙舰队”,以应对南海争端。2012年3月,越南武装巡逻艇曾两度接近南沙太平岛鸣枪挑衅。越南还通过制定《越南海洋法》的方式,侵占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的“”。这是对我国领土的又一次挑衅。同年,越南同意菲律宾提出主办东盟内部南海声索国四方会议,推动通过多边方式解决南海问题,所幸遭到马来西亚和文莱拒绝而导致计划破产。

马来西亚、文莱与菲律宾、越南的南海政策明显不同。作为在南海问题上与中国对立的一方,马来西亚应该说是东南亚南海争端国家中与中国关系最为友好的国家。其领导人多次在公开场合否定中国崛起将给东南亚国家带来威胁的论调。马来西亚认为,“中国是一个能够期待和相信的伙伴”[4]中国也认为,“中国和马来西亚既是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真诚朋友,也是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可靠伙伴。”纵观马来西亚南海政策的演变可以发现,马来西亚官方在如何解决南海问题上意见较为一致,其基本要点之一是维护地区和平与中马关系稳定是解决南海争端的首要前提。目前,马来西亚正努力推进与中国的双边关系和东盟自身的合作,以确保地区稳定发展[5]。

在南海问题上,文莱主张和平协商解决。文莱是少数几个与中国在南海进行能源合作的东盟国家之一。2011年11月,文中两国签署协议,合作开发南海资源。2013年,文莱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其首要任务就是推行“南海行为准则”。

此外,马来西亚、文莱一直比较支持中国“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总的来说,马来西亚、文莱在南海问题上,虽然与中国有利益摩擦,但态度较温和。菲律宾和越南的对华政策是比较激进的。尤其是菲律宾,近年来一直无理取闹,咄咄逼人。越南的政策已出现一定软化。

二、非争议国南海政策比较

非争议国指的是泰国、老挝、柬埔寨、缅甸、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它们对南海地区岛礁没有诉求,总的来看,在南海问题上是不介入岛屿和海域划界争议本身的。也就是说,它们在此问题上不采取立场。但它们对待该问题还是有着各自的态度,可以根据它们的态度区分为两类:一类是泰国、老挝、柬埔寨和缅甸,一类是印尼和新加坡。

泰国与美国是军事同盟关系,但同时存在贸易摩擦和经济纠纷,使得泰国对泰美关系持相当谨慎的态度,再加上泰中关系紧密,泰国一直避免卷入中美在东南亚地区的战略竞争[6]。因此,推动中国与东南亚南海争端国之间的合作被泰国视为南海议题的中心任务。在泰国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主持一系列东盟地区安全会议期间,南海问题并未出现在重要议程之列[7]。

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则因为与中国在政治、经济及安全方面关系密切,对南海问题持一种比较冷淡的态度。

2011年9月23日,在菲律宾召开东盟海洋法律专家会议。该会议由菲律宾召集,目的在于研究菲所提的解决南中国海问题的办法,企图争取以一个区域政策共同与中国抗衡。但与会专家没有批准菲律宾提出的“和平、自由、友谊与合作区”的架构,也没有确认该提议符合国际法。而柬埔寨和老挝均未派员与会,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2012年,柬埔寨担任东盟轮值主席国。在东亚系列峰会上,它表示,“东盟领导人决定,从现在起他们将不把南海问题国际化,而是完全在现有的东盟-中国机制下专注于这个问题”,“不希望因在国际论坛提起这些纠纷而导致事态复杂化”。

在南海问题上,新加坡并非争端方,但新加坡扼守马六甲海峡,所以南海航道安全对新加坡来说是生死攸关的问题。面对东盟成员国与中国之间的南海争议,新加坡希望以和平方式化解。它关注南海国际航道的自由通行,希望早日落实《南中国海各方行为宣言》,拟定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南海行为准则。另外,新加坡是实施大国平衡外交的典型国家,它支持美国重返亚洲并对美国关注南海表示欢迎,积极引入美日等区外力量制衡南海争端各方,主张南海问题国际化的意图比较明显。

印尼在南海问题上无争端,作为东盟实质的领导国,始终摆出高姿态,积极扮演“调停者”角色,希望推动解决南海争端彰显地区大国的影响力,确立在东盟的领导地位。其主要政策就是通过“二轨”对话,以非正式的方式调停南海争端,以维护地区的稳定和平。方式就是举办“处理南中国海地区潜在冲突研讨会”。自2011年起,印尼在继续推动“二轨”对话的同时,开始推动东盟国家探讨南海问题,制定地区行为准则(COC)。

总之,六个非争议国中,在南海问题上真正超脱的是泰国、老挝、柬埔寨和缅甸,印尼和新加坡还是存在利益诉求,在保持基本中立的基础上,采取有利于自身的政策和主张。

通过以上论述,争议国和非争议国的政策一目了然,差异性也是显而易见。基于是否存在争议这一前提,争议国在南海问题上,频频出招,立场强硬,态度恶劣。菲律宾、越南更是在近年来政策激进,尤其是菲律宾出现了极端化的趋势。反之,非争议六国态度温和,和平解决意愿强烈。但新加坡、印尼的多边化和国际化主张也是不利于我国通过双边方式解决争端的政策。

如果要根据南海政策将东南亚十国作一区分的话,大概可以将这十国分成四个梯队:第一梯队,菲律宾、越南;第二梯队,马来西亚、文莱;第三梯队,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第四梯队,泰国、老挝、柬埔寨和缅甸。这四个梯队对华态度从强硬到温和,从对立到友好。

从板块层面来看,海岛国家基本都在前方梯队,而半岛国家基本都在后方梯队。总的来说,在南海问题上,海岛国家对华政策要强硬、消极些,半岛国家对华政策要温和、积极些。海岛国家中的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因为是争端国,自然是全力争抢在南海的利益,加紧侵犯我国领土;而作为非争议国的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坚持多边化和国际化的主张,同样也阻碍我国通过双边方式解决争端。半岛国家中,泰国、老挝、柬埔寨、缅甸是非争议国,在南海没有利益诉求,所以态度超脱;争议国越南利益诉求强烈,总体政策保持激进。

参考文献:

[1]李金明.南海争端的现状[J].南洋问题研究,2002(1):53-55.

[2]周正平.越南再挑南海争端,中越南海油气争议波澜再起[J].国际先驱导报,2008-07-24.

[3]吴士存.南海争端的起源与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101-102.

[4]龚晓辉.2011年马来西亚南海政策分析[J].东南亚研究,2011(6):28.

[5]骆永昆.马来西亚的南海政策及其走向[J].国际资料信息,2011(10):24.

[6]Liselotte Odgaard. “The South China Sea: ASEAN’s Security Concerns About China”[J].Security Dialogue,2003,34(3):18.

[7]Yann-Huei Song, “The Declaration On the Conduct of Parties and a Code of Conduct in the South China Sea: Recent Actions Taken by ASEAN”[J].Asia-Pacifw Studies Forum,2001,52(6):22-23..

东南亚国家范文5

关键词:东南亚;华文教育;现状与特点;发展趋势;支持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229-03

一、引言

海外华文教学教育是中国文化教育在海外的一种拓展方式,也是国际性语言文化教学教育的一种交流,海外华文教育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外华文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以汉语文化教育为主,教学主要对象是侨民和外籍华人的子女、华裔以及外国人的后代。以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汉语的基本方法,即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了解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发展历程及中华文明的精髓,培养海外华人后代对中华文明素质和民族的认同感,增强他们对祖国的感情和促进海外华人所在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1]。

到目前为止,在全世界五大州约计有5000万华侨华人,在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约有700多万从中国大陆移居到海外成为新的华侨华人,也包括了100多万从中国大陆出国的各类留学人员,他们也给海外华文教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2]。目前,海外的华文学校已5000多所,海外的华文教师也达到20000多名。其中,东南亚地区的华文学校就有3000多所,相对来说,东南亚地区是华文教育的重点。然而,目前在欧美各国的华文学校也在蓬勃发展,在美国就有华文学校多于500所,学生多于68000人[3]。

2012年中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主任陈云林在拜访纽约侨社与侨界时,强调中国政府对海外华文教育的重视,在合作机制、基金支持、主要教材基本建设和教师培训等方面均给予了大力支持[4]。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马儒沛2012年11月在广西南宁表示,中国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海外华文教育工作,在未来五年左右将再建设300所华文学校,并将其建设为华文教育示范的示范学校,并逐步将其建设为传承中华文化的示范基地。

二、华文教育特点分析

直到目前为止,除了中国大陆、台湾以及港澳地区之外,马来西亚是华文教育的典范国家,它从小学中学大学具有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马来西亚华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4%。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马来西亚政府理解华文教育的深远意义,并重视推动华文的教育教学事业。基于东南亚国家与中国的地理、历史、文化等存在的特殊性,致使东南亚华文教育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教育形式多样化。在海外,各国的华文教育办学形式(模式或体系)各有不同。例如在马来西亚主要采用母语教学,在柬埔寨主要在补习学校进行华文教育,而在泰国、菲律宾则将华文教育纳入国民体系的华文学校中。这些国家华文教育的办学形式不同,与其国家的政治环境、经济实力、对外政策、与中国的友好关系等因素有关。

2.教育学生国际化。改革开放30多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国际贸易往来的不断增大,文化交流也在不断拓展,目前不只是海外华人华侨在学华文,已有数量众多的非华人子女在学习汉语。当前马来西亚、泰国、缅甸、老挝以及菲律宾的华文学校和华文佛经学校等都有当地的非华族子女在校就读。在东南亚许多全日制华文幼儿园、小学和中学都有非华族子女在校学习,经调查数字表明,在华文学校中的非华裔学生通常占30%~50%左右。

3.教育内容及课程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在东南亚地区,除马来西亚外,华文在大多数东南亚国家的华文学校,只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或选修课进行设置,但华文课程的课时数在逐渐加长。华文学校的华文教学内容和教学的形式也进行了多样化改革,逐渐形成一种语言教学与文化活动相结合的良好的教学模式,其课程体系也在不断地完善。

三、华文教育发展趋势

在近代,东南亚的华文教育和中国的教育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清朝末年的中国政府不仅派遣官员到海外了解华侨教育的发展情况,也鼓励海外华侨要创办新式教育机构。1919年陈嘉庚在新加坡创办了东南亚著名的华侨中学――南洋华侨中学。1888年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创办了第一所比较具有完整的规章制度的学校――南华义学。1904年由张振勋等人创办了第一所新式华文学校――槟城中华学校。

马来西亚华人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使马来西亚的华文教育在海外华人居住国起到了示范作用,并取得了丰硕的华文教学教育成果。目前,在马来西亚有华文独立中学(称为“独中”)60多所,华文小学有1300多所,在校学生达60多万人。此外,马来西亚华人经过多年努力创办了多所大学,如拉曼大学、韩江学院和拉曼学院、南方学院、新纪元学院等。这些由华人兴办的、政府认可的大学与华文独立中学、华文小学以及华文幼儿园一起,构成马来西亚较为完整的华文教学教育体系。

当前,泰国的华文教育也有许多特点,即有由政府批准、民办的华文小学和中学。在各类大学机构中设置中文教育班或中文系,并设置相应的中文课程,这些大学有朱拉隆功大学、法政大学等国立大学和私立大学。此外经政府批准,可在国立或私立职业技术学院或技术学校举办各类中文学习培训班,以及可由各类华人社团和学术组织或华人企业创办华文学习培训机构等。

近十多年来,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规模获得显著增长。印尼政府允许印尼华侨华社创办华文学校,可在华文学校同时讲授印尼文、华文和英文。并允许从幼儿园、小学、中学直至大学均可讲授这三种语言,为此,人们称这类学校为“三语教学学校”。印度尼西亚华人不仅创办华文幼儿园、小学和中学,近年来还创办了若干大学,如玛中大学、雅加达新雅学院、万隆国际外语学院、亚洲国际友好学院等。此外,经印度尼西亚政府批准在一些著名的国立和省立大学中也陆续设立了中文系和中文专业。

当前在全世界5000来万华侨华人中,有3000多万分布在东南亚各国。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增长,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也进一步加大,华文的实用价值日益凸显。因此,支持东南亚华人华侨发展华文教育,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政府非常重视东盟各国掀起的华文教育热潮,并予以积极的、有效的支持,使东南亚的华文教育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四、存在的影响因素和问题

1.目前,虽然东南亚华文教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但受到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先进网络技术应用面窄等条件的限制,致使东南亚各国华文教育的发展出现不平衡的态势,对于华文教学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在华文教学方式上,一些东南亚国家已经有较大的改进,例如在华文教学中,采用多媒体、直观动画以及远程网络等教学方式。但由于东南亚国家各地区内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网络技术的普及率不高,所以多数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没有采用多媒体教学,仍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

(2)在华文教学内容上,教材内容相对陈旧,课程体系有待改进。目前,绝大多数东南亚华文学校所使用的汉语教材来自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一些教材内容与当地华人的实际生活状况不一致,也不适合当地课时安排和师资使用,没有考虑各地区的特殊性。

(3)在华文教学语言上,目前马来西亚国家规定马来语为国语,英语为必修语。在新加坡,虽然华人占大多数,但一部分学校将英语和华语并列为第一语文,在社会上的实际情况,人们仍重视英语。所以,很难实现华文并列第一的地位。而在菲律宾,采用菲语和英语进行教学,只有在华人创办的学校,才加授华文课程。这样,就出现国立学校为双语教学,华人学校为三语教学。

(4)在华文教学的师资力量上,东南亚华文教师工资待遇低,普遍比中国大陆教师低,致使中国大陆很多高水平的中文教师不愿前往东南亚地区教学。当前在东南亚华文学校教学通常要求具有双语教学的能力,所以,师资数量少、教师年龄偏大等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5)在华校办学经费上,由于多数华文学校仍然属于民办教育机构,没有政府的国家教育经费支持,所以很多华文学校主要依靠海外华人社团和学术机构或华人教育基金会的捐赠经费或自筹资金进行办学,致使大多数华校的教育资金紧缺。

2.近年来,海外华文教育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态势,但也要看到,东南亚各国华文教育仍存在如下的现实问题:

(1)东南亚各国华文教育方针政策:随着社会的发展东南亚各国日益重视本国的民族团结,重点支持本国主流文化的教育,在经费支持和方针政策方面都有所侧重,由此而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华文教育的发展(如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等国)。

(2)东南亚华侨的民族认同感:到目前为止,东南亚国家的华人已是几代之后的华裔,在他们当中已有很多人缺乏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东南亚国家华侨华人的民族认同感正在逐渐减弱。

(3)教育经费、师资队伍及教材问题:就目前东南亚各国的华校而言,大多数者是民办学校,而办学经费主要靠华人社团捐助支持,因此收取学生的学费也很低。由于华校教学经费不足,华文教育面临着很大压力。随着东南亚各国华文学校数量的不断增加以及规模的不断扩大,呈现出华文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在华文教育过程中出现华文教师的老龄化、断层的趋势。在东南亚各国,除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有自己编写的华文教材外,大多数国家的华文学校采用中国大陆编写的简体字汉语教材和中国台湾编写的繁体字汉语教材。

(4)华文教育性质、华文学校类型多样化:当前在东南亚国家的华文学校可分为:纯华文学校、华侨学校、以华文教学为主的学校以及华文补习的学校。近几年来,东南亚大多数国家都在不断调整华文教育政策,不同程度地放松对华文教育的限制,虽然华文教学环境有所改善,但无法将华文教育推动至母语教育的地位。

五、支持方法

海外华文教育作为华侨华人所在国的民族文化教育,其主要目的是:一方面在东南亚华人族群继承中华文化,以增强华侨华人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使华人族群能够适应本国现代主流社会的发展,以获取更好的个人生存和发展空间。当前,随着国际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变化,在许多国家兴起学习汉语热潮,非华裔的学生到华文学校就读的人数也在逐渐增加。因此,针对东南亚华文教育的影响因素和存在的问题,可采取如下的支持方法。

1.教育教学体系。将华文教育教学纳入所在国的教育体系对于促进华文教育是一种有效措施,是保持华文教育教学持续发展的较佳选择。将华文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融入所在国的国民教育教学体系,是华人族群逐渐融入所在国重要基础。

2.教育对象与教学媒介语言。提倡华文教育教学的功能、方式多样化,以满足华人学生和非华裔学生的不同需求。在华文教育教学体系中,华文教育教学应根据当地华人族群的发展情况,可采用双语或三语教学。

3.教学内容。构建华人族群自身文化的需求,华文的教学内容应吸取华人族群文化的三种来源: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教育方式、所在国历史文化和教育方式、东南亚华人族群自身发展所形成历史文化和教育方式。

4.多媒体语文教学。重视东南亚华文教育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在华文教育的软件和硬件方面给予支持,加快东南亚华文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5.教材与教学方法。在东南亚华文教育资源方面,除了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提供支持外,还需增强与中国大陆的联系,交流小学、中学及大学华文教育的经验,探讨如何撰写适合本国的华语教学教材等。

6.教学质量。目前,在东南亚国家的许多非华文的学校及学院均增设华文课程,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和形式,协助华文教育的发展。在华文教育教学方面,必须在课程教材及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与此同时也需组织专人或相关单位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教材的编著,以提高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技能,以确保教育质量。

7.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对于“母语教育”、“华文教育”、“第二语文教学”、“传承中华文化”等,华文教育工作者对其中的差异有不同的理解。应研究办好华校有关措施和做好华文教学方案,研究“教书育人、传承文化、把根留住”教学方式和理念。2006年11月26日,100多位东南亚华文学校校长应中国国务院侨办的邀请来到中国考察学习,并到孔子故里曲阜参观学习,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毕生致力于传播知识的经历对所有海外华文学校校长有很大的启迪。

目前,东南亚地区的华文教育已经出现角色多样化的趋势,值得我们充分关注和研究。因此,对许多具体的华文教育过程(如生源、师资、教材、专业结构、教学方法、毕业生就业等诸多领域)存在异同,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东南亚国家是我国海外华侨华人数最多的地区,东南亚的华文教育问题一直是我国侨务工作海外华文教育研究的重点。但是,由于东南亚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存在差异,以及华族人口数量所占比例也大不相同。在不同的教育政策环境下,各国的华文教育发展也不平衡,呈现出很大差异性。目前,除了中国大陆及港、澳、台之外,具备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完整的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只有在马来西亚,因此华文学校成为国家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为社会各界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优秀人才。中国的优秀文化会影响和改变海外华人的思想,他们会知道自己的根在中国,为中国的富强繁荣而自豪。2010年,国侨办与澳洲北悉尼教育局签署华文教育合作协议,该《合作协议》的签署将对培训海外华文教师等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六、小结

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世界各国与中国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长与扩展,汉语作为交流与沟通的重要工具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华文教育对经济、政治、文化的国际需求正在迅速增加。

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毗邻,基于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使得东南亚各国成为海外华侨华人聚集最多的地区。生活居住在东南亚国家的华人占全世界海外华人的80%左右。因此,重点研究东南亚国家华文教育的现状、特点以及发展趋势,探讨我国对东南亚国家华文教育的支持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剑.海外华文教育与国内语文教育特点之比较[J].金田(励志),2012,(9):104.

[2]叶静.海外华文教育的历史与现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1):14-18.

东南亚国家范文6

品牌就是财富

1998年,位于广东省惠州市的TCL集团总裁李东生带队踏上越南,迈出了TCL进入新兴国家市场的第一步。

TCL开拓海外市场第一站选点越南,基于以下考虑:越南政局稳定,与中国相邻,习俗相近,人均收入较低,发展潜力巨大。当时,越南电视机的产能已达300万台,而市场需求量仅60多万台。日本、韩国彩电几乎占了当地90%以上市场份额,索尼、三星和LG等品牌的影响如日中天。

一支从没经受过国际营销训练的“土包子”队伍,要从这些著名跨国公司口中夺食,似乎有些异想天开。然而,初出国门的TCL经销人员不畏强手,7年来屡败屡战,百折不挠,硬是凭150万美元启动资金,撬开越南家电市场的门缝,并占据了当地20%的市场份额,年销量均保持50%以上增速,改写了日韩品牌“独霸天下”的格局。

TCL集团公司副总裁、海外事业本部总裁易春雨是开拓越南市场的先锋。他描述当时的情形是“市场变化莫测,情感跌宕起伏”。因为TCL进入越南之前,另一家中国知名彩电刚在越南市场败退,大家心里压力很大。而越南人对中国产品存有偏见和误解,认为中国货质次价低,对日韩产品的忠诚度很高,甚至把 摩托车直称为“HONDA”。在这种情况下,TCL还肩负着为中国产品“正名”的重任――多一台质量有保证的TCL电视机进入越南家庭,中国产品的信誉度就增多一分。

当时,TCL越南公司采取了几项对策――产品研发上,开发适合越南市场的超强接收、防雷等彩电功能;生产上,强化品质控制,形成了较好的口碑;服务上,提出“三年免费保修,终身维护”的承诺;策略上,采取农村包围城市的做法,以各国际品牌不愿去、不屑去的边远市场作为突破口。

没有样品,TCL员工们就拿着宣传册到处磨嘴皮;没有汽车,他们就骑着摩托车四处出击;没有销售网络,他们就做起一手收钱一手交货的原始交易;语言不通,他们入乡随俗学起越南语,千方百计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现任越南公司总经理的邓伟文回忆起当年“扎硬营、打死仗”的征战经历,仍有一种满足感:“那时,每卖出一台机,对我们来说都是一个胜利――TCL的胜利,中国产品的胜利!”

几个回合下来,TCL在与日韩品牌的对垒中,终于实现了“蚂蚁”扳倒“大象”的目标,在东盟市场撕开了一道“缺口”。2004年底,TCL越南彩电厂的产能增加到60万台,预计2至3年内还会扩大到100万台以上,并且开始出口欧盟,成为第一家基于越南出口欧盟的彩电厂商。2005年,丁CL的出口出现历史性的突破,以后还要在越南逐渐做到内外销持平,成为TCL布局在越南、面向东盟乃至全球市场的彩电制造基地。

易春雨说:“TCL的海外之路本来就是一个摸索的过程,既没有成熟的理论指导,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凭着我们的品牌、勇气和智慧,摸着石头过海。”

文化聚集能量

企业竞争最终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中国企业能在东盟站稳脚跟,多数是较好地发挥了中国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优势。TCL选择东盟作为产品跨出国门的练兵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看中东盟与中国的人缘、文化渊源关系。

“选择东南亚,一方面是它离中国较近,在支持方面比较容易做到位。而且,东南亚有一个华人经济圈,这对中国企业拓展业务有帮助。另外,东南亚国家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较深,中国企业切入比较容易,中国人比较容易融入当地社会。”不少TCL资深员工都这样总结。

TCL印尼公司的起步虽然稍晚于越南、菲律宾、新加坡等地分公司,但在TCL的全球版图中,印尼公司被定位为东南亚板块中最大规模的一个公司。因为印尼有20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地域,2.2亿的庞大人口、355万台的彩电和空调市场容量,是国际家电巨头角逐的地方之一。

钟云光个子不高,却是个有朝气的年轻人。2002年6月,原任TCL香港分公司总经理的他被调来印尼,主持TCL印尼公司工作。他带领几个同样年轻的人,赤手空拳在印尼打天下,硬是把TCL的“大旗”插在这片陌生的国土上。

他自谦没有什么“秘诀”,但对于“文化”的独特作用深信不疑:“中国人出国闯天下的武器,一是靠勤奋,二是靠智慧。中国人的智慧,是千百年来中华文化精髓的积淀。这是有些外国企业所无法比拟的。只要我们按照经济规律,很好地发挥这些智慧,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他分析认为,印尼是东南亚华人最多的国家,其中绝大多数为来自福建、潮汕、梅州的第三、第四代移民。华人充分运用自己天生精明的生意头脑,掌控着印尼80%的批发、零售渠道,在商业中占绝对主导地位。TCL印尼公司将这个庞大社群视为最大的资源。职员、制造端和销售端合作伙伴以及销售渠道都以华人为主,中国的资金、专业技术、产品与华人的商业智慧相得益彰。

在TCL海外分公司当中,当地员工占到了3/4,不少高管、主管也是当地人。TCL总结海外用人之道时,首先强调找对适合的人,即找到对中国产品有好感,熟悉中国文化的人。其次要学会尊重人,尊重员工的习惯、想法和理念。在此基础上的激励才有效。最后是要给员工发展空间。在TCL,没有日韩企业常有的“天花板”,本地人才有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TCL越南公司培养了一大批本地化的员工,大部分中层管理干部由越南籍员工担任。他们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的成长与成熟,成为TCL越南公司一笔巨大的财富。

服务彰显诱惑

TCL在海外销售的产品都是根据当地特点而定的。根据当地文化习俗、气候特征等不断改进产品模式。比如,越南潮湿酷热,俄罗斯寒冷而干燥,两地人对彩电要求就不一样。中国的产品直接拿过去无法销售,必须就地改装。

TCL非常注重服务。有一次,一位TCL中方主管到离河内500公里以外的坚江省乡镇拜访客户,一位农民想买彩电,但犹豫不决,不知什么牌子好。这位主管给他讲明了TCL的服务政策,并带着技术员花了1个多小时来到农民家里,帮忙架天线、搞调试。半个小时后,TCL电视机出现了清晰的图像和声音,比隔壁邻居的日本彩电强得多。朴实的农民感激之余为TCL做起了“义务推销”,该村近半农户购买了TCL彩电。

TCL在越南市场奉行“精耕细作”策略:首推“3年免费保修,终身维修”服务承诺,每个城市设立24小时热线电话,一有投诉立即应对;针对越南气候特征,推出超强防雷彩电;成立TCL越南青年基金会,每年组织越南优秀青年团员代表到中国学习考察……

东南亚国家范文7

由中国国际商会、南盟工商会、中国―东盟中心、云南省人民政府和南博会暨昆交会秘书处共同主办的2017南亚东南亚国家商品展暨投资贸易洽谈会(以下简称“商洽会”)定于2017年6月12日-18日在昆明举行。为确保商洽会志愿者招募工作顺利有序推进并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3月17日下午,2017年南亚东南亚国家商品展暨投资贸易洽谈会志愿者招募启动新闻通气会在昆明举行。商洽会涛会志愿者工作部副部长、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陶晴,商洽会执委会志愿者工作部副部长、共青团云南省委副书记赵国良,省委高校工委大学生工作部部长侯炳霞,昆明团市委和相关高校团委志愿者工作站及负责人、新闻媒体等70余人参加。通气会由商洽会执委会志愿者工作部办公室主任、共青团云南省委志愿服务和社会联络部筹建办公室主任杨洲主持。

侯炳霞首先宣读了《商洽会执委会志愿者工作部关于在云南大学、五华团区委等15家单位设立2017南亚东南亚商洽会志愿服务工作站的决定》。接着,云南师范大学团委书记刘莹、官渡团区委书记施飞分别代表高校志愿者工作站和商洽会城市志愿者工作站作表态发言。之后由赵国良代表执委会志愿者工作部与各高校工作站代表共同签署2017商洽会《志愿者安全健康管理责任书》并讲话。陶晴宣布2017南亚东南亚国家商品展暨投资贸易洽谈会志愿者招募工作启动。最后,与会领导为商洽会志愿者工作站代表授旗。

通气会上,受商洽会执委会志愿者工作部部长,共青团云南省委唐源书记委托,赵国良讲话指出,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商洽会执委会志愿者工作部按照安排部署由共青团云南省委、省教育厅、省文明办共同组建,负责商洽会志愿者服务工作,下设招募运营、宣传发动、后勤保障和城市志愿服务四个工作组。同时,为保证展会各项工作圆满举办,展示云岭青年良好的精神面貌和风采,为商洽会提供人性化、专业化、高水平的志愿服务,将从相关高校选拔2500名(含108名来自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志愿者)有热情、有能力、有水平的志愿者开展展区志愿服务工作,在昆明市五个主城招募一万民城市志愿者队伍,组建一支“百名骨干志愿者、千名展区志愿者、万名城市志愿者”队伍。展会期间,展区志愿者们将主要提供“问询服务、秩序引导、接待协助、语言翻译、参观协助、媒体服务、活动/论坛组织协助、组织方组织协助、安全保障、清洁卫生”等10类服务,城市志愿者将围绕“八项活动”开展城市文明志愿服务。今年,我们将采取全面的信息化网络管理,确保商洽会期间志愿服务工作万无一失。

他对志愿者工作提出五点要求:着力构建“志愿者工作部-驻片区志愿服务组-志愿者小组长-志愿者”四级纵向管理机制,和志工部、用人单位与高校志愿者工作站的三级横向联动机制,实现展区志愿者“网格化”管理。抓顶层设计,着力构建科学工作体系;在展会期间做好每岗“一责”、每晚“一会”和每天“一报”工作,努力保障展会安全、有序、顺利召开。抓精细管理,科学指导志愿服务工作;积极争取执委会各部门、各从参展单位,各公共服务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将成立公共交通引导服务专业志愿者队伍,负责开展场馆与城区之间的公共交通搭乘引导服务工作。抓市场运作,多方凝聚社会服务合力;充分运用新媒体,及时挖掘、报道商洽会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和活动亮点,进一步宣传弘扬志愿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做好事做善事做志愿者”的良好氛围。抓社会动员,大力弘扬优秀志愿文化;我们将进一步优化、细化商洽会志愿者保障管理条例,在保障志愿者服务的同时,也保障商洽会有序开展。抓服务保障,确保志愿服务安全有序。

当前,志愿服务工作时间紧迫、任务繁重,他希望各工作站以高度的责任感认真抓好志愿服务工作落实,以高标准严要求做好志愿者招募培训工作,重细节强纪律做好志愿者管理工作,塑形象展风采做好商洽会服务工作;勉励志愿者们把商洽会志愿服务作为增长才干、发掘潜能的平台,潜心学习、主动工作、热情服务,努力做到“服务无死角,嘉宾问不到”,以阳光的形象、优质的服务、卓越的才能、青春的风采为商洽会增添色彩,让志愿服务在云岭高原聚爱成海,为谱写好中国梦的云南篇章而努力奋斗。

本次会后,商洽会志愿服务志愿者招募工作全面启动。

东南亚国家范文8

没有卡巴林军区,只有卡林巴地区,属于东南亚的菲律宾。

卡林巴位于北吕宋中部地带,东部连接卡加延和伊莎贝拉两省,其南部是高山省,西与阿布拉省交界,北部是阿巴尧省。

卡林巴高山多,海拔在1500至2500米之间,境内有芝科河,水流湍急,瀑布较多,松树成林且高大。卡林巴只有部分土地得以开发,用于农业生产,农业和经济作物主要有水稻、马铃薯、香蕉和各种蔬菜。该省矿产资源有黄金。

(来源:文章屋网 )

东南亚国家范文9

一、随着苏哈托、李光耀、马哈蒂尔等“强势”领导人退出政治舞台,东南亚地区国家以往以印尼为盟主,马来西亚、新家坡、泰国、菲律宾等为核心的机构被打破,成为一个缺乏核心、声音多重、对外难显强势的区域。

从东南亚国家发展趋势看,主要呈现出:

(一)总体实力增强,但经济基础尚不稳固。东南亚地区国家贸易总额已超过1.44万亿美元,其平均增长率仅次于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8%左右的平均增长率。新加坡、文莱成为高收入国家;马来西亚计划在2020年跻身发达国家行列;印尼期望在2030年成为世界第七大经济体;印尼、菲律宾、越南等成为“新钻11国”,将在未来20年中脱颖而出。但东南亚各国普遍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对外依赖性较大、内需不足的问题,美欧等发达经济体增速放缓已经开始影响各国经济发展,东南亚各国发展程度差距有拉大趋势。东南亚区域内金融市场仍欠稳固,易受外部影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越南等东南亚金融市场连续震荡,地区各主要股市无一幸免。此外,高油价、部分国家政局波动也对东南亚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二)国际地位上升,但非传统安全问题依然突出。在联合国、不结盟运动、77国集团等国际组织中,东南亚国家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前,在安理会讨论朝核、伊核、中东、达尔富尔、缅甸等问题上,印尼的作用和影响受到重视。在东亚合作中,东盟坚持坐在“驾驶员”位置,东盟还是泛亚、亚太、亚非、亚拉合作的重要参与者与积极推动者。印尼等穆斯林人口众多的大国注重运筹软实力,积极推动不同文明间对话。在全球性问题上,东南亚国家保持进取态势,备受瞩目。东南亚在能源、救灾等方面的地区合作升温,第二次中日韩外长会议将灾害管理合作列为三国合作新领域,在10+3、东亚峰会框架下召开武装部队国际救灾研讨会、核能安全论坛、生物燃料研讨会等会议,能源和救灾成为地区合作讨论热点。但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环境破坏、跨国犯罪、传染病防治、反恐、减灾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仍将是东南亚各国一段时期内的关注焦点。特别是近年来东南亚极端气候灾害增多,如今年缅甸大风灾等损失非常严重。禽流感、登革热等各种传染病在多个国家突发,死亡人数大幅上升。伊斯兰极端势力在印尼、马来西亚等国仍公开活动。此外,越南、缅甸等国拟发展核能,核安全问题引起各方关注。

(三)民主化力度加大,但部分国家政局存在变数。东南亚各国求同存异,徐图发展,走一条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低水平一体化道路。各国加大对民主投入,提高各国普通民众对东盟公民身份意识和东盟的认同感,各国“公民社会”和非政府组织力量日益壮大,在民主建设、人权保护领域表现活跃。但一些国家因政治制度、民族分离、经济发展或其他社会问题引起国内动荡。缅甸局势尤为引人关注,军政府与民主派间存在结构性矛盾,政府面临西方等制裁压力,形势依然紧张复杂;泰国政坛依旧暗流涌动,各党派在国家政治制度等重大问题上分歧迄未弥合;菲律宾政界政治丑闻不断,议会及其他利益集团寻机攻讦,政府信任危机尚未度过;马来西亚政府斗争风波再起,前副总理安瓦尔领导的反对派举行大规模示威,马政府面临新挑战;印尼2009年将迎来总统大选,国内各股势力围绕大选斗争可能引发新的社会风波;柬埔寨“审红”事件已吸引国际社会关注,西方支持的民主派势力借机抬头,利用“红高”在历史上与我有瓜葛等因素对我影射,诋毁我形象;东帝汶局势外表平静,实则各派矛盾尖锐,权力之争激烈,社会秩序混乱,暴力事件频发,贫困、失业等社会问题严峻。

(四)一体化步伐加快,但域内国家龃龉不断。东盟作为东南亚国家的区域联盟,以经济共同体为切入点,通过旨在建设高度一体化和高度竞争力的《经济共同体蓝图》,推动建立东盟统一市场和生产基地,在国际事务中继续抢眼。东盟一体化倡议旨在帮助新成员国发展经济,整合东盟经济体,消除发展鸿沟,实现共同繁荣。《东盟》使东南亚地区国家在应对地区出现的问题时更加有力、高效。但同时,东南亚国家立场出现分化,老成员欲改革协商一致和不干涉内政等原则,引进西方式民主决策和仲裁,新成员则希望维护其既定原则,国家之间及国家内部矛盾和分歧时有发生;缅甸问题使东盟协商一致原则受到一定程度挑战,对东盟凝聚力进一步构成障碍;新、马等对印尼烧荒引起的烟雾灾害十分不满;印尼指责新加坡采挖海沙、批评马来西亚、新加坡纵容走私印尼木材,导致印尼环境遭破坏;越南和菲律宾南部恐怖袭击不断,两国指责马纵容本国极端分子在两国兴风作浪;印尼撤出东帝汶时遗留下矛盾冲突后患。

二、世界主要大国竞相加大对东南亚地区的投入和支持,大国因素将长期影响东南亚局势,地区格局持续动态演变。

主要表现在:

(一)美、日、印、欧、澳等大国重视东南亚地扼大国利益交织的战略要冲地位,力图控制该地区的丰富资源和广阔市场。

美着眼于其战略安全和经济利益,参与亚洲发展并争夺亚洲地区领导权,谋求将东南亚国家变为其西太安全岛链重要一环,当前美国的东南亚战略侧重于防止亚洲出现挑战美国利益的大国,完善硬防卫和软遏制;推销民主,营造价值观同盟;控制战略通道、战略资源和新兴市场。重点防范恐怖主义和伊斯兰极端主义对美利益的威胁,将东南亚作为美反恐第二战线,继续巩固与菲、泰的盟友关系、与新的准盟友关系,密切与印尼、越南等地区支点国家关系,企图颠覆缅甸政权,仍在考虑适时举行美国―东盟峰会。美提出“亚太八国集团”设想,欲从机制入手加强对地区事务的掌控,谋划安排亚洲秩序,有削弱地区小多边合作的考虑,也不乏借此对我进行“规范”和牵制的意图。

日本着眼于营造海外后院和安全走廊,以经济上控制东南亚资源、制造业、市场为战略目标,积极恢复拓展其在东南亚的传统影响力,大力推展价值观外交。东南亚是日本重要战略资源来源地、海外资产首选点。日继续通过政治、经济等手段争取东南亚国家支持日“入常”,持续斥资支持东盟一体化和共同体建设,支持10+6。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5月提出新的外交构想,计划在未来30年内建立以太平洋为“内海”、由沿岸所有国家组成的“亚太网络”。日在东南亚影响的不断扩大不可忽视。

印度着眼于分享东亚快速发展红利,积极推进“东向战略”,努力拓展战略空间。印视东南亚为进军亚太的跳板和突破口,将缅甸、泰国作为连接东南亚的桥头堡,与印尼拓展战略伙伴关系。印度企业巨头塔塔公司大举进军东南亚国家,在印尼收购钢铁企业并向印尼三大煤矿企业分别注资30%。印度注重在文化上对东南亚国家开展宗教与文化合作,在国际社会中塑造“爱和平、非暴力”的对外形象。军事上遵循“北防南扩”战略,巩固和强化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绝对军事优势。

此外,世界主要国家的竞争高度集中在对东南亚国家基础设施项目、能源资源开发、核能、电信、金融等领域的控制,势头日盛。欧盟视东南亚国家为“天然伙伴”;俄利用军工、能源、矿产领域优势在印尼等国拓展利益;中东产油国瞄准东南亚地区国家的基础设施和炼油产业;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近日提议成立“亚太共同体”,共同应对恐怖主义、自然灾害、疫病等跨国问题,确保能源、资源和食品安全。

(二)我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后来居上,总体上超过了其他大国的影响。我做活在东南亚国家的“眼位”,有力调动了其他大国更加正面对待和积极发展对华关系,直接影响我整体外交布局。首先,在战略态势上保持“领先”,加强同西方大国及域内发展中大国的战略对话等沟通协作,积极疏导东南亚地区国家传统的“同心圆”大国平衡战略心理;不断充实和深化我与东南亚地区国家的伙伴关系,引导双边关系发展方向。其次,在区域合作上力争“占先”,在地区合作中循序渐进、各具特色、相互补充,实现共同利益最大化。

三、东南亚在我周边外交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是我建设“和谐周边”的战略依托,是我搞活周边外交、协调大国关系、发挥大国作用的重要杠杆,是我进入区域合作的“介绍人”,是我今后推进东亚合作的借重力量,是我拓展海外利益的主要方向,是我构建亚洲体系可资借重的重要力量。我与东南亚国家关系正处于全方位、多层次发展阶段。

首先,中国与东南亚地区战略目标和取向总体一致。都致力于推进亚洲一体化,提升亚洲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在维护地区稳定上共同利益增多,利益融合与相互依存进一步加深。

其次,产业合作潜力大。我经济发展为东南亚国家的产品提供了广阔市场。东南亚是我企业“走出去”的首选地带,开发“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重要方向,其地区产业分工逐步由垂直分工走向与水平分工结合,有利于我与东南亚国家建立优势互补的更紧密合作。

第三,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共同利益增多。领土纷争、武器扩散、海洋争夺、资源竞争、反恐、气候变化、金融、减灾等影响本地区及全球长远未来的一系列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威胁依然存在,需共同应对,这促进了我与东南亚国家的协调合作,丰富了南南合作的内涵和方式。

当然,我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东南亚国家对我快速发展犹存疑虑。随着我与东南亚国家经济联系日益紧密,部分东南亚国家担心我迅速发展构成竞争压力,冲击其民族产业。中国市场磁吸作用使国际资本减少对东南亚国家的投资,加之部分国家政局动荡频仍,经济改革受到牵制,“中国”仍有一定市场。

一些敏感问题也不时干扰。我与部分国家在岛屿归属、海洋权益、边界领土等领域争议尚未解决,且不时浮现。在上,东南亚是台当局“南向政策”重点,东南亚国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但一些国家“实用主义”倾向明显,政府权威性薄弱,内部协调不力,政策两面性仍存。

四、周边外交重在谋势和整体运筹。面对东南亚形势发展以及各方加大投入、纷纷赶超的新形势,我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新形势下,我应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出发,继续重视发展和提升与东南亚国家关系,找准战略位置,增强战略谋划和政策规划的前瞻性、主动性和塑造意识,先手博弈,主动引导塑造于我有利的地区格局,构筑稳固的周边战略依托。

(一)完善周边总体布局,加强双边投入,深化政治互信。周边地区是与我利益交融最深入的地区,也是我可以更多发挥作用与影响的地区。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政策,继续推进与东南亚国家的互利友好关系水平。充分利用高层互访、地区论坛等双、多边机制,加强与各国政策对话和协调,宣示我和平发展道路和构建和谐周边、和谐世界理念,增进互信。

(二)相融以利,加大对区域合作的规划。继续支持东盟一体化和共同体建设,加快推进自贸区投资合作谈判进程。积极研究如何使东亚合作机制与上海合作组织形成呼应,找好合作切入点,打造好我在东南、西北周边方向发挥大国作用并相互促进的两个平台。积极办好有关合作项目,重点帮助老、柬、缅等国提高能力,推进湄公河、东盟东部增长区等次区域合作。适时考虑在东南亚国家建立能源资源基地和中国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区,加强金融合作。扩大投资合作,树立企业形象,继续为我企业“走出去”与东南亚国家开展大项目合作提供信贷支持。

东南亚国家范文10

东南亚的IS阴影正在加重

从目前仍在持续的菲律宾马拉维市恐袭事件及近期东南亚恐怖主义活动情况来看,东南亚的IS阴影正在加重,并呈现出诸多新态势。

IS已显示出在东南亚建立“领地”的野心。2016年以来,IS至少已在东南亚发动了五起重大恐袭事件,但此次对菲律宾马拉维市发动恐袭后与政府军长时间对峙的情况还是第一次。IS的目的不仅仅是制造恐慌,可能还包括要占领地盘乃至建立“政权”。最近的事态表明了四个趋势。一是菲律宾南部正成为IS在东南亚的恐怖主义核心区。据IS宣传媒体Rumiyah的最新消息,称其已在菲律宾建立了“东亚分支”。目前形势看,IS正在以菲律宾为据点建立一个东南亚的恐怖势力核心区,而马拉维市恐袭极可能是这一核心区已形成的信号。根据IS的规划,未来这一核心区的外延势力范围还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南部、缅甸和日本。二是效忠IS的域内外极端分子进一步合流。菲律宾棉兰老地区已经成为近至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远至摩洛哥的“迁徙战士”聚集的“全球村”。在被菲政府军击毙的极端分子中发现了来自沙特、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也门及俄罗斯车臣的极端分子。此外,菲军方表示新加坡极端分子也参与了马拉维市的恐袭。一旦IS在菲南部形成恐怖主义核心区,外籍极端分子将持续向这一中心聚集,甚至将这一地区作为中东外的“替代战场”,从而发动更大规模的恐怖袭击。三是IS影响下的东南亚本土恐怖组织作战方式发生转变且已具备发动城市规模恐袭能力。本土恐怖组织与IS合流及协同作战趋势逐渐明朗,除“阿布沙耶夫”组织和“穆特组织”在马拉维战斗中的配合外,就在马拉维局势僵持不下之际,另一个效忠IS的恐怖组织莫洛国伊斯兰自由斗士(简称BIFF) 在离马拉维190公里外的一个小镇袭击了菲警戒部队并占领了一所学校。菲军方发言人表示虽然这次行动被菲军方迅速镇压,但不排除此次事端是BIFF针对马拉维战事发起的“助攻”。此外,与躲在相对暗处实施绑架、勒索等袭击方式不同,此次菲律宾本土恐怖组织将袭击目标对准城市,这让习惯了在丛林及城市边缘地带同作战的政府军的反恐技战术遭受巨大考验。四是菲律宾马拉维市恐袭事件或在东南亚产生“示范效应”。随着IS在地区内的渗透,极端分子极可能以菲律宾为核心区,推动恐怖活动向整个东南亚地区扩散。除菲律宾外,印尼近期发生了多起同IS关联的袭击事件,马来西亚近期抓获了多名与IS有联系的人,泰南穆斯林分离主义势力及缅甸罗兴亚人极端分子也频频制造事端。

IS威胁倒逼东南亚各国加强合作

长期以来,东南亚部分国家对恐怖主义威胁及反恐合作紧迫性的认知存有差异,影响了在加强反恐方面的合作。另外,由于东南亚各国可投入使用的反恐资源不同,在合作反恐方面的行动缺乏协调,故难以形成反恐合力。但面对IS渗透态势升级带来的挑战,各国开始从加大打击恐怖主义行动力度、增加反恐投入入手,在完善反恐法律体系、对抗IS极端思想等方面开展反恐合作。针对最近菲律宾马拉维市的恐袭危机,东南亚国家对一些重点人群加强了监控和情报共享。从当前形势看,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及泰国所面对的由IS带来的直接或间接威胁比较突出。6月19日上午,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三国在印尼打拉根市的一艘海军舰艇上正式启动“三边海上巡逻”,联合打击苏禄海域的恐怖主义和跨国犯罪,新加坡和文莱受邀以观察员身份参加仪式。6月22日,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三国的外长和高官再度召开会议研究联合反恐战略以共同应对地区反恐形势,并在会后发表联合声明强调,只有通过共同的反恐战略并在安全和情报方面加强合作,才能解决该地区存在的跨国恐怖主义行为。此外,印尼政治、法律与安全统筹部长威兰托称将于近期主办多边协调会议,邀请新西兰、澳大利亚、文莱、马来西亚、菲律宾共商应对地区恐怖主义的对策。这一系列举动,体现出东南亚部分国家对切实加强地区反恐合作的强烈意愿。这些国家或可能借地区内现有的如东盟地区论坛、香格里拉对话会和五国联防等平台,促成某种地区性反恐合作安排或制度。

反恐合作的方向

进一步凝聚反恐共识,突破反恐集体行动困境。随着IS渗透态势的升级,打击地区恐怖主义的成效取决于东南亚各国合作程度。根据最新的反恐态势,一方面,东南亚各国须在地区会h中发出打击恐怖主义的倡议,设置反恐的相关议程,强化打击恐怖主义的共识;另一方面,东南亚各国须通过媒体渠道曝光和披露IS的行径及其危害性,以加强反恐的社会舆论环境,夯实反恐的民意基础,进而突破反恐集体行动困境。

充分发挥双边或多边反恐合作平台作用,提升跨国反恐联合行动水平。东南亚各国面临的恐袭威胁程度不同,各国参与反恐的能力也不均衡。东盟仍是东南亚地区打击恐怖主义的重要平台,东南亚各国应在东盟框架下努力构建具有强制效力的地区反恐制度,并使之成为跨国反恐联合行动顺利实施的有效依托。东南亚国家间的双边反恐合作平台仍是地区反恐合作的主要阵地,可以从情报分享、边境管控、反恐经验交流和执法机构间合作等方面加强合作。

加大防范和打击网络恐怖主义力度,严防IS的网络宣传及招募攻势。网络社交媒体平台是IS在东南亚宣传极端思想和招募人员的主要工具。近年来东南亚地区经由网络途径接触到IS极端思想并自我激进化的人数不断攀升,网络成为IS对其潜在支持者进行洗脑和指导的主要阵地。支持IS的群体也通过网络进行即时沟通,完成线上线下的串联。未来东南亚国家将密切关注IS开设的Facebook、Twitter账号,搜获和关闭IS在东南亚印发的报纸、宣传册子和建立的恐怖组织论坛,从而遏制和打击IS的煽动和蛊惑。

处理好地区内的民族和宗教问题,铲除宗教极端主义土壤。东南亚地区恐怖主义的形成及发展与地区内长期存在的民族和宗教问题息息相关,IS之所以得以在地区内扩张及发展得益于该地区有宗教极端主义的土壤。东南亚国家应致力于携手推动包括缅甸罗兴亚人等民族问题的解决,2016年12月19日缅甸邀请东盟各国外长在仰光召开紧急非正式会议讨论罗兴亚人问题,给东南亚国家未来在解决罗兴亚人难题方面的可能合作传递出积极信号。此外,东南亚国家还应一道推动泰南穆斯林分离主义和摩洛穆斯林分离主义等分离势力同政府的和解进程,从而避免各类冲突升级的可能。面对地区庞大的穆斯林群体,东南亚国家还需继续发挥温和派穆斯林的作用,传播正统的穆斯林宗教思想和理念。东南亚各国要继续做好穆斯林群体尤其是有激进倾向的穆斯林青年群体的思想工作,将恐怖主义遏制在萌芽状态。对于已经被控制的涉恐人员,要注重深究他们走上道路的原因,使他们认清恐怖主义的邪恶面孔,进而对潜在的其他激进分子开展行之有效的早期干预工作。

东南亚反恐合作与中国的关系

加强和东南亚国家的反恐合作符合中国打击恐怖主义的现实需要。伴随IS对东南亚渗透态势的升级,地区恐袭事件不断增多,恐怖主义活动也随之外溢,甚至波及中国。“”极端分子借道东南亚前往中东,一旦该过程受阻,就地接受IS招募并参与东南亚本土恐袭活动的机率增加。在东南亚地区,“”极端分子与效忠IS的恐怖势力出现了合流的趋势。例如效忠IS的“东印尼真主战士”组织曾公开表态接收100名“”极端分子,此外,有专家称在最近的马拉维市恐袭中,也不排除“”极端分子参战的可能。随着IS在东南亚的不断渗透,“”份子向IS靠拢以提升自身“身价”的动机更为明显。同时,“”份子也会借IS在东南亚打造的恐怖势力核心区,加紧同中国境内的极端分子内外勾连制造事端。

东南亚是中国参与国际反恐的重点方向。东南亚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重大项目尤其是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重点地区,中国在该地区有大量的投资、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它还是中国公民的海外旅游目的地。因此,这一地区发生的任何形式的恐怖活动都会对中国产生影响。当前,中国同中亚和南亚地区的反恐合作成效显著,有上海合作组织和“中阿巴塔”等地区反恐合作机制。在今年的上海合作组织阿斯塔纳峰会上,印度和巴基斯坦被接纳为正式成员国,这一举措给未来中亚、南亚方向的反恐合作又增添了新的力量。相比之下,中国与东南亚地区的反恐合作虽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缺乏专门的反恐合作机制。

东南亚国家范文11

2015年5月29~31日,第14届香格里拉对话会在新加坡举行,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军事和防务部门领导人出席了本次论坛。“香会”的东道主虽然是新加坡,但却是由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发起的,全称是“亚洲安全峰会”。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开幕式上的致辞有些新意,但本次峰会更受关注的是中美在南海问题上的斗法。那么,东盟和域外大国在东南亚地区安全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呢?

其实二战之后,东南亚国际关系的发展存在着两条主线,一是由大国在二战结束前后确定的国际格局或结构对东南亚各国以及东盟的制约,二是东南亚国家寻求自主和对国际格局的利用,甚至试图超越大国制定和主导的国际格局的努力。在安全领域也是如此。

二战结束后,西方列强虽然被迫允许东南亚各国独立,但在军事和安全问题上依然试图继续掌控,并且和部分国家签署了军事、安全合作协议。冷战爆发后,美苏两国在东南亚地区的争夺加剧,为了防止共产主义在东南亚的传播,美国在1954年9月组织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巴基斯坦等八国外长在菲律宾的马尼拉举行会议,签署了《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并于1955年2月主导成立了东南亚条约组织。这是美国在东南亚地区建立的第一个地区安全防务合作机构,但未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于1977年6月起不复存在。除多边外,美国与菲律宾、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还有各种形式的双边安全合作。

与此同时,英国在同意马来亚独立的同时,也和马签署了《英马防务协定》。1971年11月协定期满后,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新加坡生效了当年4月签署的《五国联防协议》,以共同保障马来西亚、新加坡免受外敌入侵。尽管这个组织不温不火,但一直存在到了今天,并增加了反恐等内容。

在冷战期间,苏联同样卷入了对东南亚地区安全事务的干涉之中。苏联在1969年6月提出建构亚洲集体安全体系,试图取代美国成为亚洲的霸主。由于没有得到东南亚、南亚国家的积极响应,苏联加大了支持越南在中南半岛进行军事扩张的力度,并在越南的金兰湾建立了庞大的海军基地,直接威胁到了地区安全局势。

尽管冷战期间大国在此地区长袖善舞,但绝大多数东南亚国家也开始寻求在安全事务中的自。如1961年7月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成立了东南亚联盟,这是东南亚国家区域主义合作的第一次尝试,但因为内部矛盾而夭折;1963年5月成立的“马菲印(尼)联盟”同样不成功。1967年东盟的成立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尽管东盟成立时宣称其宗旨是共同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实际上在冷战期间,东盟最大的成就集中在政治和安全领域。为了避免大国的干涉,1971年11月东盟宣布把东南亚建设成“和平、自由和中立区”,并要求大国承认和尊重东盟的选择。1976年,东盟成员国签署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并逐渐对东南亚其他国家和域外国家开放。1987年,东盟做出了建立“东南亚无核区”的决定。在冷战期间的区域合作实践中,东盟创立了灵活机动的“东盟方式”。东盟在柬埔寨问题的解决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冷战结束后,东盟寻求对国际结构的超越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东盟提出了“综合安全观”,实现了囊括东南亚十国的“大东盟”,新构建了东盟地区论坛、东盟防长及防长扩大会议等安全合作机制,牵头举办亚欧首脑会议和东亚峰会、“10+3”等,继续举办东盟与对话伙伴国会议,提出构建东亚经济核心论坛(EAEC)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1995年12月完成了《东南亚无核区条约》的签署。2003年,东盟决定在2020年建成“安全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和“社会文化共同体”,2004年东盟颁布了《东盟安全共同体行动纲领》,并决定制订《东盟》。2007年,东盟决定提前到2015年建成三个共同体。但从过去十多年东盟在美国的全球反恐、亚太再平衡战略中的表现来看,在安全事务上东盟仍没有摆脱对美国的依赖。从东盟地区论坛、香格里拉对话会等机制的话题设置和会议进程来看,中国、印度、日本等在东南亚安全事务中的分量也在提升。

因此,迄今为止东南亚安全区域主义仍没有走出以“霸权”、“均势”和“联盟”等为特点的“弱安全机制”,目前虽在努力构建以“大国协调”和“集体安全”为主要方式、以“综合安全”和“合作安全”为主要特征的“强安全机制”,但距离完全超越国际格局、完全自我主宰的“东盟安全共同体”目标,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东南亚国家范文12

随着华尔街金融危机的蔓延,其发展需求已经并将继续出现下降,这些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暴露出日益严重的问题,甚至还有出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可能。东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简称,目前有成员国10个,为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东南亚各国经济开始出现放缓迹象,股市波动加大,货币贬值加剧。金融危机始于1997年7月2日的泰国货币危机,此次金融危机蔓延的广度和深度出乎意料,2002年开始东南亚经济出现复苏的态势,并逐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热点地区,2008年又一次的金融危机蔓延的广度和深度出乎意料,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料。

马来西亚。近几年来马来西亚海外订单大幅下降,例如:2001年,马来西亚林吉特年度内累计贬值达7.3%;其马来西亚吉隆坡证交所指数比年初大幅下挫40%,就证明了它不可能不受危机的影响。掀起金融危机第二波,2008年10月17日,这些国家刚从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美国信息产业就骤然降温,进而导致电子类产品大幅度缩水,东南亚经济因此又一次陷入新的困境。

印度尼西亚。在全球金融风暴袭击下,金融危机后迅速扩散到整个东南亚并波及世界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最大的经济体,也是目前东南亚股市最激烈动荡的,同时也是东南亚石油储量最多的国家。据估算、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印度尼西亚还有一些机构和个人因投资于和雷曼兄弟相关的债券和票据而蒙受了惨重的损失。

泰国。这场危机首先是从泰铢贬值开始的,泰铢年度内累计贬值高达17.4%,泰国被迫宣布泰铢与美元脱钩。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泰国SET50股票指数在过去的一年内下跌幅度高达50.2%,尽管对全球金融动荡影响的担忧加剧,这标志着泰国货币危机全面爆发。与泰国具有相同经济问题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迅速受到泰铢贬值的巨大冲击,泰国央行负责人表示目前还没有迹象显示泰国经济明年将陷入衰退,泰国工业联合会作出的一份预测说,由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再加上所谓的“接触传染”效应以及国际投机者的不断狙击,100万泰国工人明年将面临失业的风险。

从总体上看,由国际投资的巨大冲击以及由此引起的外资撤离,泰铢已累计贬值114.78%,马来西亚林吉特贬值76.53%,韩元贬值96.95%,撤离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外资高达400亿美元。实际上它表明两国进出口的相互牵连。依据2011年的数据,统计的结果是:印尼0.57,日本0.76,韩国0.64,马来西亚0.54,菲律宾0.54,新加波0.58,泰国0.60。

2. 东南亚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随着全球性的经济放缓,东南亚各国的通货膨胀压力都有所缓解,这次危机对东南亚国家来说是被动的、外来的影响,但是各国股市的波动使得危机不断通过股票价格的变化而释放和蔓延,以目前情况来看,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不会引发东南亚金融危机历史重演,这种波动反过来又影响 到该国的投资和消费需求,不过目前这场危机对东南亚国家的金融领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马来西亚。但是由于近年来马来西亚的棕榈油、橡胶、木材、原油和天然气出口逐年稳步增加,马来西亚成功的实现了经济社会向多元化转型,但是国际收支始终保持这经济项目顺差,但是货币贬值和股市大跌,不仅使东南亚金融危机进一步加剧,部分国家受到的影响程度甚至大于金融危机期间,而且引发了包括美国股市在内的大幅下挫,减少了国际资本抽逃可能对本国金融市场产生的负面影响。

印度尼西亚。为了稳定本国货币和股市,东南亚各国相应得采取了各 种政府救助和干预措施。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贬值幅度高达30%~50%,最高的印尼盾贬值达70%以上,同时华尔街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原油价格剧烈下跌,印度尼西亚在这次金融危机下,在股市持续暴跌之后,受汇市、股市暴跌影响,印度尼西亚政府宣布无限期休市,经过数日的调整受冲击的国家为符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不愿意向商业机构提供贷款。

泰国。尽管危机对东南亚各国所造成的影响也不可低估,海外需求下降而导致的出口急剧下降;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有可能将东南亚出口导向型国家的经济拖入泥潭。为了抑制全球危机的冲击,东盟博览会的各界纷纷表示,提振市场信心,稳定本国金融市场,才能更有效地应对这轮金融海啸带来的危机和风险。

在此轮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东南亚五国的出口增长速度大幅放缓。在东盟自由贸易框架的指引下,从贸易的角度看,东亚各国的货币贬值,增加了进口的成本,它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程度之深为世人所始料不及,危机的发生绝不是偶然的。从外部原因看,东南亚各国除了在传统的农业、橡胶、木材、纺织等领域继续保持出口增长势头外,是国际投资的巨大冲击以及由此引起的外资撤离。据统计,危机期间,东南亚还进一步将对外合作领域扩大到汽车、电子、资讯、航空以及旅游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