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

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

时间:2023-05-30 10:16:26

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

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范文1

关键词: 全身反应教学法 幼师 英语教学 教学应用

1.全身反应教学法简介

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心理学教授james asher提出了著名的全身反应教学法(total physical reaction)的概念,该概念被用于教授西班牙语、德语和英语等各种外语中,并取得了极大成功。全身反应教学法因此在世界上享有极高声誉,逐步被很多国家应用于外语教学实践中。根据诺贝尔奖获得者roger sperry的脑侧分工理论,asher教授认为学习外语的最佳方式是让语言进入右脑。脑侧分工理论结合婴儿习得母语的表现理论,提出成人可以像婴儿一样很快地学习第二语言。全身反应教学法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至今,世界各国的外语教学实践都证明了该教学法的优越性,它能让学习者快速理解并记住该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会感觉任何压力,且回忆率明显高于其他外语教学方法。

全身反应教学法吸取了心理学中的“记忆痕迹”等观点。“记忆痕迹”理论认为,记忆联系越是经常和强烈,该记忆的联想和回忆就越容易。运用全身反应法学英语,初学者一般先用身体反应,而后学会用语言进行反应,身体反应与语言反应联系起来,就容易形成记忆。此外,由于这种方法对学生的言语输出不作严格要求并总与游戏同行,可以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培养愉快的学习情绪,提高学习效率。

全身反应教学法就是假定学习者为初学者,以年龄是儿童阶段的学习者为教授对象而提出。由于儿童的注意力难以持久,因此全身反应教学法要求教师不能用教授成人学习者的教学方法教授儿童初学者,而要让孩子通过跑、跳、游戏等方式学习外语。教师要在自然状态下不断重复孩子没有立即掌握的知识。在运用全身反应教学法时,教师应该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忌采用让学生呆读死记、繁琐训练、强迫表达等不利于创造性思维、学习和交际能力发展的方式。教师要尽力让学习过程充满乐趣,缓解焦虑情绪,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学习。

2.幼师学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2.1对幼师学生特征的分析。

目前,在我国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学习的大多数是升学无望、成绩较差的初中或者高中毕业生,有的学生在进入职业院校时录取分数极低,甚至没有录取分数线。这些学生的英语基础差,对学习英语几乎没有什么兴趣,在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都有极大欠缺。幼师学校毕业的学生大多会进入幼儿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幼儿园和部分发达地区的农村幼儿园都开设了幼儿英语。如何让幼师毕业生能够胜任将来的幼儿英语教学工作,成了幼师学校英语教学改革的一大难题。幼师学校的英语教学必须在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英语教学方法二者之间做出选择,以适应学生未来就业的要求。

2.2对幼师学校教学方法的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已经习惯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学生坐着听,一言不发,教师唱独角戏,满堂灌,学业考试前就背笔记、背语法,固然有的学生考试分数较高,但是学生写不出像样的英语句子、说不出正确的英语句子。目前在大多数幼师英语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依然是语法翻译教学法,它的特点是利用学生对语法的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语法的讲解,强调翻译的训练,重视阅读。这种教学方法的缺点是教学手段和过程单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的中心,学生被动学习;忽视语音语调的学习及口语的训练;过分强调翻译,单纯通过翻译手段教外语,其结果是学生容易养成在使用外语时依靠翻译的习惯,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3对幼师学校师资水平的分析。

由于外语教学的特殊性,外语师资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外语教学的质量。由于我国外语学习者人数众多,外语教师特别是幼师学校教师一直处于短缺状态,外语师资的整体质量不令人乐观。在某些幼师学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能讲和写流利的外语,可想而知,这样的师资怎么能

教出质量较高的学生。许多教师基本上没有经过教学法的培训,上课时很少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尤其是近些年来,由于幼师学校连续大幅度扩招,外语教师严重缺编,许多教师身兼数职,整日疲于应付,很难有时间、精力和动力搞一些理论研究,弄清楚英语教学中的基本规律,并好好研究怎样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现有幼师学校英语教师很少有在职进修、出国培训及改善自身知识结构的机会。

3.在幼师英语教学中使用全身反应教学法的手段

3.1创造英语语言环境,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习得的过程。语言习得有几个重要的因素:语言学习者的连续性、大量输入及真实的环境。目前我国的幼师学校基本具备前面两个条件,学生在进行语言交流时,常常出现词不达意的问题,文化隔阂较深,这表明真实的环境有待改善。真实的语言环境不仅有助于英语学习,而且对学生的英语思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根据全身反应理论,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第一,上课时,充分采用电教手段,使用幻灯片、ppt课件辅助教学。利用声音、图像达到模拟英语国家环境的效果,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可循序渐进地播放一些简单的句子、对话及短文,还可以播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英语歌曲,展示一些英语生活图片,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简短的介绍。ppt幻灯片集声音、图片、动画于一体,直观形象,学生更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该语境中。第二,课堂上尽可能多地介绍国外的风土人情、礼仪习俗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学生逐渐融入英语语言文化的氛围。第三,播放中文字幕、英文对白的英语电影,选取其中的精彩片段,由学生模仿表演,以此营造语言氛围,创设学生使用英语的意境和语境。学生经过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经过不断熏陶感染之后,就会形成语言的条件反射,进而形成英语思维。

3.2推广讨论式及角色扮演式教学。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讨论式及角色式教学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在讲解“college——a new experience”一课时,教师可以采用讨论式兼角色式扮演的方法。在讲述课文之前,首先设置几个与课文相关的话题,让学生分组讨论(group disscussion),比如:what’s the college like in your dream?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magined college and the one in reality?are you satisfied with your present college life?由于这些话题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紧密相连,因此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积极踊跃地表达了他们的观点,从而达到了让学生开口的目的,扩大了学生的英语信息量,提高了归纳能力,起到了用英语交际的作用。老师在课文讲解完以后,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表现大学生活,内容可以自行设定。有的学生体现了大学生之间的互助精神,有的表现了大学大学生的好学精神,有的展现的是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既增强了学习活动的趣味性,又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此时英语不仅是一种抽象的文字,而且是一种表现生动的工具。

3.3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英语。

学生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喜欢游戏。因此在教学英语时,可以适度地使用一些游戏教学方法。例如:在练习句子“what’s this”?时,学生就可以做猜东西的游戏,把图画制成的卡片盖起来,或露出图画的一角,然后问?“what’s this?”让学生猜,直到猜对为止。这样做会让学生尽情尽量地说出学过的英语单词,猜错了也没有关系,因为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开口说英语。再如:在教授一些动物名词如duck,cat,dog时,老师可以模仿这些动物的叫声、模仿这些动物的形态,然后让学生自己模仿,通过模仿,学生自然就会联想到该动物,这样英语单词就很容易记住了。但是在游戏教学中,老师要注意课堂纪律。教师在进行游戏前就要把游戏步骤设计好并且示范给学生,明确每个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的任务,这样就不会导致混乱。游戏这种教学方法固然有趣,但不可以滥用,游戏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

4.结语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英语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日益丰富,包括语法翻译教学法、交际法、听说法等。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是某个特定时期的产物,并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同时,每种教学方法并不排斥另一种教学方法,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

取不止一种的教学方法。根据全身反应教学法的特点,幼师学生的现状,以及他们毕业以后的工作特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采用各种手段,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要让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一般学习如此,外语学习更不例外。感官参与得多,效率就高;感官参与得少,效率就低。多种感官的参与,一方面使大脑接受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另一方面使大脑接受的刺激多元化。这样,在外语学习中,大脑总处于兴奋状态,避免了单一感官或少量感官长时间活动导致大脑接受单调刺激而产生抑制,降低效率。总之,只要我们肯动脑筋,扬长避短,努力培养幼师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一定能战胜学生的厌学情绪,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nunan,d.language teach ing methodology[m].prent ice hall,1991.

[2]littlewood,w.communicat ive language teach 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3]何广铿.英语教学法基础[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4]徐强.交际法英语教学和考试评估[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范文2

(赤峰学院 大学外语教学部,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本文根据儿童文学的基本特点以及儿童文学的语言特征从目的论的角度探讨儿童文学翻译的原则。

关键词 :儿童文学;目的论;翻译原则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4-0179-02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自然语义元语言视角下英汉语义基元相关性的实证研究》(NJSY14277)

根据《儿童权利公约》中的规定,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因此从广义上讲,儿童文学是幼儿文学(3-6岁)、儿童文学(6-12岁)、少年文学(12-17岁)的总称,是专门为儿童所创作、适合各个年龄段儿童阅读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主要类型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等。

一、儿童文学的特点

1.教育性。通过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儿童的情感可得到熏陶,不良的行为可得到矫正,同时还能够激发儿童的思考能力和自我辨识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儿童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发育以及人格的培养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儿童文学特别注重教育性。

2.形象性。形象性是儿童文学作品有别于成人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之一。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儿童文学作品中各式各样的形象应容易被接受。儿童年龄越小,作品越要重视形象性。不论是儿童故事还是诗歌作品,在人物的心理活动及人物性格的表现上都要注重富于动作性,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创造出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

3.趣味性。儿童文学的趣味性可以使儿童通过轻松有趣的故事情节明白一些深刻的道理并得到快乐的体验。儿童对文学作品的喜爱主要来源于兴趣,复杂的不易理解的内容很难对儿童产生吸引力。因此无论什么形式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都要考虑其趣味性,失去趣味性的文学作品对儿童起不到任何潜移默化的作用。

4.故事性。儿童文学作品吸引儿童的主要原因在于故事的生动有趣。任何形式的儿童文学里面都会有个主人公,因为主要是针对儿童的,这个主人公不一定非得是人,也可是动物、植物甚至是一些无生命的物品,这更能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因此我们看到的优质的儿童文学很少用大量的环境描写或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而是借助有趣的故事情节。

二、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

1.语言简洁易懂。文学作品应向儿童展现丰富多样的语言现象,但是因为儿童的理解能力有限,难以理解复杂的语言,所以,优秀的儿童文学的语言总是在简洁清晰、通俗易懂的基础上展现语言的多样性。比如在安徒生童话《约翰奈斯的故事》里,约翰奈斯的父亲去世后,约翰奈斯很伤心,爬在父亲的尸体上睡着后做了个梦,故事里对这个奇怪的梦是这样描述的:“他在梦中看到太阳和月亮都向他问候,看到他父亲的身体很健康,有说有笑,这时一位头戴金色王冠的姑娘向他伸出了手,约翰奈斯的父亲说:‘瞧,你得到了一位全世界最美的姑娘。’他高兴的跳了起来,于是他醒了。”这段描述语言朴素,句式简单,却将这个奇怪的梦描述的非常生动。儿童通过阅读知道约翰奈斯很想念父亲,又会好奇他会不会真的遇上个世界上最美的姑娘,使整个故事充满了想象。

2.形象生动有趣。儿童文学的语言不仅要简洁易懂,更要形象生动。只有生动有趣的语言描述才能引起儿童的兴趣,激发其想象力。例如故事《豌豆上的公主》里有一段这样的描述:“大街上灯火通明,人们都在高兴的聊天,乘凉,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忽然,天空中刮起了一阵大风,紧接着可怕的暴风雨来了,厚厚的云层里闪过耀眼的闪电,巨大的雷声轰隆隆的滚来滚去,就像是一个巨人在天上奔跑,人们纷纷跑回家,关好门窗,准备在雨声的陪伴下美美的睡上一觉。”这段形象生动的描写让儿童对此情此景产生清楚、准确的印象,仿佛身临其境。

3.优美动听,富于想象。儿童文学必须优美动听、朗朗上口,并且留有想象空间,这样儿童才愿意读、愿意看。语言学家指出,在儿童语言发展的过程中有一种“语言结构的敏感性”,这种敏感性主要体现在儿童对词语排列、语言的声音、节奏、重复和语言词语节拍等方面。比如儿童诗歌《小鸭爱说大话》:“小鸭呷呷,爱说大话,嘴能唱歌,脚能画画。画把雨伞,没有伞把,唱歌跑调,呀呀呀呀。”此儿歌用词浅显,节奏轻快,韵律十足,朗朗上口,深得儿童喜爱。

三、目的论

“功能目的论”(Skopos theory),又称功能翻译理论(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是指“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是一种翻译评价的新模式。“目的论”最早在1971年由德国学者莱斯(K. Reiss)提出,此后又有多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目的论在翻译中的指导作用进行了拓展,如1984年费米尔(H. J. Vermeer)指出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应该是译文在译入语文化中所要达到的预期功能,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功能对等;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学者克利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提出译文和原文的联系主要取决于译文在译文语境中的功能,也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原文中哪些内容该保留、哪些改删减、哪些需改写等都取决于译文在译入语环境中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功能目的论的优越之处就在于无论原文语篇和译文语篇在不同的语境下功能是否一致,在翻译的过程中都可根据译文的语境因素及预期要达到的目的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

翻译目的论有三个基本准则:目的准则、连贯准则和忠实准则。目的准则指译者在翻译前必须明确译文在译入语读者中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连贯准则是在目的准则的基础上,译文尽量保持语义及语境连贯,保证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忠实准则是指无论原文语篇与译文语篇在功能上一致与否,翻译时必须考虑原文与译文语篇之间的对应关系。翻译过程中,以目的准则为基础,做到忠实准则服从于连贯准则。

四、目的论指导下儿童文学的翻译原则

1.以儿童为中心,为儿童而翻译。目的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在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始终要明确译入语的读者是儿童。儿童文学的语言必须简洁、形象、生动,这就是儿童文学翻译在语言上要达到的目的。在儿童文学英翻汉的过程中,译者为达到此目的,在语言的使用上可多使用儿童口语、儿化音、用实体词解释抽象概念,或使用拟声词、语气词感叹词等,尽量使用简单句型。《Old Macdonald Had a Farm》是一首经典的英语儿歌,其欢快的旋律以及朗朗上口的歌词深得儿童的喜爱。

Old Macdonald had a farm. E-I-E-I-O

And on that farm he had some chicks. E-I-E-I-O

With a chick-chick here. And a chick-chick there

Here a chick. There a chick. Everywhere a chick

Old Macdonald had a farm. E-I-E-I-O

Old Macdonald had a farm. E-I-E-I-O

And on that farm he had some ducks. E-I-E-I-O

With a quack-quack here. And a quack-quack there

Here a quack. There a moo. Everywhere a quack-quack

Old Macdonald had a farm. E-I-E-I-O

译文:

老麦克唐纳有一个农场,咿呀咿呀哟

农场上有火鸡

这儿咯咯,那儿咯咯

这儿咯咯,那儿咯咯,到处咯咯

老麦克唐纳有一个农场,咿呀咿呀哟

老麦克唐纳有一个农场,咿呀咿呀哟

农场上有鸭子,咿呀咿呀哟

这儿嘎嘎,那儿嘎嘎

这儿嘎嘎,那儿嘎嘎,到处嘎嘎

老麦克唐纳有一个农场,咿呀咿呀哟

译文不但保留了原文的简单句型,并且将原文中的chick-chick、quack-quack也根据译入语的习惯译成非常形象的小鸡的叫声“咯咯”和小鸭的叫声“嘎嘎”,使得译文唱起来朗朗上口。

2.清除语言障碍,克服文化差异。根据目的论的准则,翻译目的决定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翻译策略。任何形式的儿童文学都具有教育性。教育性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主要体现是其所传播的异国文化特色和情调。为了达到此目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清除语言障碍,克服文化差异,在不失童趣的基础上尽量保留原文中的文化特色及异国风情,让儿童通过文学作品了解异国风土人情,拓展其知识面。下面我们看两组译文的处理方法:

I did not know what tears were,for I lived in the Palace of Sans-Souci,where sorrow is not allowed to enter.(Oscar Wilde,The Happy Prince)

译文:

我那时根本不知道泪水是什么,因为我住在喪溪殿里,忧愁是进不去的(Sans-Souci是德国国王腓特烈二世最钟爱的宫殿的名字,意思是“没有忧愁的”)。

Sans-Souci是德国国王腓特烈二世最钟爱的宫殿的名字,意思是“没有忧愁的”。原作者这样用是一种借喻的修辞手法,主要想表达当时没有忧愁。在翻译时如果直接将Sans-Souci翻译成“没有忧愁的”,那当然便于儿童理解,但是违背了传授异国文化知识的原则,因此笔者认为最好的处理方法是将其直接音译,再加以注释,让儿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

3.准确再现童趣,激发创造想象力。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文化下所产生的语言具有不同的交际功能。根据目的论,原文语篇和译文语篇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交际功能无论相同与否,在翻译过程中都要根据译入语的语境及预期要达到的目的选择最佳的翻译策略,所以对儿童文学作品中表现童趣内容的处理尽量采用归化。我们看《爱丽丝漫游奇遇记》里一段对话的翻译:

“The master was an old turtle---we used to call him Tortoise”

“why did you call him Tortoise, if he wasn’t one”Alice asked.

“we call him Tortoise because he taught us,” said the Mock Turtle angrily. “Reallyyou are very silly!”

译文:

“我们的先生是一只老甲鱼——我们总叫他老忘。”

阿丽斯问道:“他是个什么王,你们会叫他老王呢?”

那素甲鱼怒道,“我们管这老甲鱼叫老忘,因为他老忘了教我们的功课。你怎么这么笨?”

原文中用Tortoise是因为它的读音和taught us相似,并不是真的把校长比作是老海龟,因此在译文中译者同样用了“老王”和“老忘”两个词读音相似的翻译再现了原文中的童趣。

儿童文学翻译家任溶溶先生曾经说:“儿童文学翻译有一个特点,就是读者对象十分明确,是孩子。而且不是笼笼统统的孩子,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还要分幼儿、小学低年级和高年级。”儿童文学翻译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以儿童为中心。要真正做好儿童文学翻译工作,在了解作品本身的同时,更要了解各个年龄段的儿童特点以及其文学基础,根据翻译原则及预期要达到的交际目的选择最佳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何其莘,仲伟合,许钧.高级文学翻译[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范文3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发展;策略

一、介绍

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儿童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儿童提供了一个非常棒的世界,他们可以得到乐趣。许多人认为儿童文学翻译比其他文学翻译更容易、简单。其实,儿童文学翻译的难度比成年人的难,甚至比成年人的难。儿童文学除了文学的一般特征外,还有其独特的特点。作为儿童文学的目标读者,不同于成人的儿童有着不同的语言能力和阅读要求。因此,儿童文学在许多方面都与成人不同,如主题、结构、语言风格等,译者必须牢记翻译过程中的要素。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儿童文学翻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然而,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文学翻译研究,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二、儿童文学概论

儿童文学是文学的一个分支,它包含有以儿童为主要目标的故事、书籍和诗歌。它在当代儿童读者的培养中起到了重要而有益的作用。

(一)儿童文学的定义

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个特殊分支,很难界定。儿童文学是一种专为儿童而设计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要容易理解,必须生动。儿童文学通常是由成人编辑的。儿童也可以自己创造文学作品,通常他们的作品只包含图片或不合格的艺术作品。但是,因为大多数的孩子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最终创造的作品,由儿童所确定的成年人。在不同年龄的读者,儿童文学分为幼儿文学、儿童文学、儿童文学、青春文学、歌曲体裁,儿童诗歌、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散文的儿童,儿童电影和儿童科学文艺。偏于文学,它适用于老年人或年轻人。最重要的是接受儿童而不是讨论它的性质。当然,对于儿童文学来说,也有一些基本的东西,最基本的是教育孩子成功,而它只存在于儿童。

(二)儿童文学大特点

儿童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其独特的目标读者有其独特的个性特征。分析了儿童文学的定义,可以在以下部分中发现儿童文学的一些特征。这些特点将从语言和情节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1、语言特点

儿童的词汇是有限的,因为他们是在语言学习的初级阶段。他们对复杂的单词和句子不感兴趣,他们选择表达自己的方式几乎是最简单的一个。相比较而言,生动生动的语言,使孩子们熟悉的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吸引他们的思想。而且考虑到儿童的特殊性,儿童文学作品应充满儿童情趣,满足儿童的审美情趣。

2、安排情节

儿童读物的语言特点,也应考虑到儿童文学中的情节安排。儿童文学作品的情节是清晰而简单的,而包含在内容中的人物通常是孩子般的。熟悉儿童体验的事物,是作家吸引儿童注意力的好选择,作家应尝试把儿童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作为儿童文学选择合适语言的考虑因素。

三、儿童文学翻译的原则与策略

如今,许多外国文学作品已经被翻译成中文,而儿童读者有着广泛的选择。为了更好地翻译文学作品,译者必须注意儿童文学翻译的原则和策略。

(一)儿童文学翻译的原则

为了把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成儿童读者,译者应遵循一些重要的基本原则。以这种方式,翻译文本将更容易接受儿童读者。

1、符合儿童的期待视野

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需要得到广泛的认同和理解。以儿童为目标读者,译者应考虑儿童的心理特征、文化知识、个人经历、审美趣味、阅读习惯和接受程度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把读者放在中心位置,把他们的期待和接受度放在考虑,这在儿童文学翻译中非常重要。但是儿童的期待视野已经改变,并扩展了现在,分析了儿童文学翻译如何在接受理论的指导下,在儿童的文化生活中不断地与时俱进。

2、代表儿童的语言

儿童文学翻译的语言应该是自然的,简单的,生动的,生动的,标准的,美丽的。自然和简单的语言可以帮助孩子理解故事,生动生动的语言可以使他们喜欢的故事,而标准和优美的语言可以帮助年轻的读者欣赏他们的母语。

(二)儿童文学翻译的策略

儿童文学翻译在儿童文学的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儿童文学作品对译文读者的忠实和优秀的翻译,促进儿童文学的发展,译者和学者应该高度重视翻译策略。

1、采用归化为主要策略

归化是一种目标语言文化导向的翻译策略。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原内容的陌生和需要翻译做为目标语读者原有的外语文本的语言和文化的差异适应。它旨在使外国文本熟悉和接受的目标语言的读者。普遍认为,归化翻译策略的运用有助于减少理解难度,使译文更适合具有相对低接受能力的读者。儿童文学翻译应该保证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接受,通过阅读理解和接受,这样他们就可以得到相似的印象,灵感和教育,作为原文的读者。

2、采用异化策略的补充

异化是指尽可能多的原始表达和文化的保存。它是一种源语言文化的翻译策略。它努力保持尽可能多的原始风味,以保持源语言文化。将异化翻译策略应用于儿童文学翻译的第一个原因是,如果将文化信息或信息的原文中的一些表达转化为归化策略,文化信息或信息可能无法在翻译中被传递。其次,翻译通常被认为是文化的移植和交流。儿童,像成年人一样,也有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和外国文化。恰当和适度的异化策略可以帮助满足儿童的需求。

四、结论

儿童文学作品在国内外都在儿童的成长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一个尝试,似乎远远不够,分析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儿童文学翻译及其策略,对我们来说仍然是一个很大的研究。本文作者衷心希望本研究能对那些对儿童文学翻译感兴趣的人提供帮助,并对翻译策略的研究有一定的帮助。(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范文4

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音韵美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169-03

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确定相应的翻译策略,是儿童文学翻译的核心问题。语言发展时期的儿童对于语言的节奏具有敏锐的直觉,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听上去更悦耳、更容易记忆[1]。Oittinen也表示:儿童作品经常是被读出来,翻译者应该仔细研究原文的节奏,大声读出来,来把握故事的节奏、语调和语气[2]。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通常节奏优美、朗朗上口。因此,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译者需要考虑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翻译出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语言水平的语言。

一、儿童文学中音韵美的重要性

(一)培养语言能力

儿童文学具有与迥然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与儿童的心智水平、语言能力和审美有着密切的关联。孩子们处于语言习得时期,在这段特别的时期,他们对语言的节奏有着敏锐的直觉,语言更动听,有着节奏和韵律,更容易记住。为了吸引儿童,儿童文学的语言更注重语言本身的节奏、韵律和可读性,使作品更适合儿童阅读,而且容易记住。不同阶段的儿童文学作品的特点不同:“幼儿期(3-6)岁‘阅读’的文学作品通常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常见的作品形式有童谣、儿歌、绕口令、故事、民间传说、诗歌、歌词等。一般特点是篇幅短,文字简明,音韵优美,朗朗上口。童年期(7-12岁)的文学作品形式更加多样,有童话,寓言等。作品的情节比较简单,但是对作品的想象力,角色形象的鲜明性和语言的节奏感有更高的要求。”[3]但我们可以看出,儿童文学的语言有着鲜明的特征,语言上往往要使用形象鲜明的词语,不管哪个阶段,节奏和可读性是共性。通常儿童文学作家通过拟声、拟人等手法,采取重复、戏谑模仿、双关语等形式使儿童文学语言生动有趣。例如兰登书屋出版社出版的Step into Reading分级阅读系列中的语言,每一本都是充满着节奏、韵律,生动有趣。如在Too Many Cats一书中的语言: slinky cat; stinky cat; silly cat; chilly cat; furry cat; purry cat;all these cats, they like one thing;all these cats, they like to sing. Ducks slurp, ducks burp; duck lug and tug; ducks plop, ducks flop…这样的表达有着很强的节奏和韵律,能帮助孩子们提高英语语音语义感知能力;再如儿童文学作家Audrey Wood 的作品,其文字有着很强的韵律和节奏感,采用了很多头韵或尾韵的修辞手法,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比如Silly Sally绘本书中,语言都是这样的:a pig … dance a jig; a dog… played leapfrog; a loon… sang a tune; a sheep… asleep.文字的押韵,很强的节奏感,重复的句型,让孩子们在阅读中体会着语言的趣味性。

(二)培养想象力

儿童文学的语言看似浅易,但语言的浅易并不意味着失去语言的艺术价值。儿童文学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仅表现在其情节和人物的多变上,也体现在语言的生动有趣、优美动听当中。很多儿童文学作品即使成人听起来也是趣味盎然。很多儿童文学作品内容是无厘头的,没有说教,没有引导,没有主题,但正是这些有趣无厘头搞笑的内容深受小孩的喜欢。在儿童文学中,这些看似无意义的文字,是不能被忽视的。每一个描述都可能有一个特殊的目的,发展和培养孩子们的能力。这些有节奏韵律的声音会鼓励孩子探索,寻求,成为一个直观的学习者。文字中所有美好事物的描述,文字带来的兴奋和刺激,可以很容易地让孩子们思考和想象,从而对思维方式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儿童文学是儿童探索世界的重要的途径,芬兰儿童文学翻译理论家Oittinen指出:“对于尚不识字的儿童来说,听故事是进入文学世界的唯一方式。”[4]同样,也是父母和老师向孩子们介绍他们不熟悉作者的作品的最好方式。可以说,阅读开启了孩子们的想象大门。

二、儿童文学中常见的音韵体现

儿童文学作品的音韵主要由节奏和韵律组成。节奏和韵律是儿童书籍中不可缺少的。声音和节奏在儿童发现语言的快乐以及在儿童叙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Riitta Oittinen曾指出:“图画书有声音和节奏,具有可读性,图画书经常给孩子们朗读。然而,即使不是朗读,文本有也有一个内在的读者可以感受的节奏。”[5]孩子们在语言习得这段特别的时期,他们对语言的节奏有着敏锐的直觉,对于语言的声音更动听,更容易记住节奏和韵律。为了吸引儿童,儿童文学的语言更注重语言本身的节奏、韵律和可读性,使作品更适合儿童阅读,而且容易记住。节奏是一些译者和学者在翻译时强调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实际的翻译开始前,俄罗斯儿童作家Kornei Chukosky在他的High Art中指出:译者必须仔细研究原文的节奏,大声朗读掌握原文的节奏、语调与声调。这些想法接近芬兰儿童诗人Kirsi Kunnas在不同场合表示的:读者应该感受她/他的舌头上文本的节奏[6]。

在儿童文学作品中,节奏和韵律通常体现主要在词、修辞和句子结构上面。我们发现,很多作者使用双关语、俚语、拟声词、重复等表达来体现语言的节奏和韵律,甚至还有儿童文学作家创作新词来加强节奏、幽默和口头质量。

三、翻译中音韵美的再现

要在翻译中体现儿童文学作品的音韵美,就要注重作品中重复、节奏、拟声词、文字游戏、无厘头等这些儿童文学作品中基本特征的翻译,这对译者的语言创造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对于如何在翻译中体现儿童文学作品的音韵,英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Gillian Lathey在其《儿童文学翻译》(Translating Children’s Literature)一书中指出:“保持儿童文学作品的音韵美,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要找到原文中的恰当的节奏和句子结构。一个常见的策略是先大声朗读原文。老师和家长朗读来检测故事书的可读性。译者在翻译时也采取口头翻译的策略来保证音韵感。”[7]很多译者都采取口头翻译的策略,只不过是在翻译顺序的不同阶段。Crampton直接用录音机录下她的翻译,然后寄磁带把译文打印出来,然后再修改。听写的方法让她翻译时如同自己在创作。Sarah Ardizzone’s的翻译方法有5个阶段,大声朗读是第三个阶段,在朗读过程中,他进行尽可能的删减。这几位儿童文学翻译者的例子说明了音韵再现的重要性。

在《吹小号的天鹅》书中,作者也创造性的用了新词。如:“Mr. Brickle,” he said,” why is this camp called Camp Kookooskoos? What does Kookooskoos mean?”[24]“Kookooskoos”一词在后文中解释了夏令营要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另外,这个词和麋鹿“Moose”这个词押韵。

(二)句子结构

另外,儿童文学作家也会通过句子结构来体现节奏和韵律,比如句子的重复、排比等方式,在翻译时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现从书中摘选几例:

(1)The hippo heard, and the seal in his tank. The grey wolf heard, and the yak in his cage[25].

河马听着,海豹在它的池子里也听着。灰狼听着,牦牛在它的笼子里也听着[26]。

(2)The cob stared at It. The mother swan stared at it. The cygnets stared at it[27].

天鹅爸爸看着石板。天鹅妈妈看着石板。天鹅哥哥姐姐们看着石板[28]。

(3)The female reached for grasses , for moss, for twigs―everything that was handy[29].

于是雌天鹅伸出脖子去叼来青草,叼来苔藓,叼来小树枝――有什么叼来什么[30]。

(4)But I noticed that the ducks at the other end of the pound have hatched their young ones; I notice that the Red-winged Blackbirds have hatched theirs[31].

不过我注意到,池塘那头的鸭子已经孵出了它们的小鸭子;我注意到,红翅膀乌鸫也孵出了它们的小乌鸫[32]。

作者采用很多的句式的重复来达到朗朗上口的效果,而译者也注意到了这点,在目的语中也注意到了语言的节奏感。

通过分析《吹小号的天鹅》的原文我们可以体会到儿童文学作品的音韵美,在翻译时,我们也应该从词汇、修辞、句子结构等方面考虑音韵的再现。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有责任且应尽最大努力在目的语里再现原文中形象而又含义丰富的音韵。目前,有许多译者和学者注意到了音韵再现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国内学者徐德荣提出“在儿童文学翻译批评机制的建立中,可读性是把握的重中之重”[33]。他建议把可读性作为儿童文学翻译批评的参数。可读性其实就是儿童文学作品的音韵美。

值得思考的是,要保留儿童文学作品的音韵美,在翻译时难免采取创新、补偿或者适应等手段来实现,尤其在遇到文字游戏时。但是我们值得思考的是,在翻译韵文的时候,有没有必要来牺牲意义来达到源语的节奏效果?

参考文献:

〔1〕〔3〕胡显耀,李力.高级文学翻译[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331,335.

〔2〕〔4〕〔5〕〔6〕Oittinen. R. Translating for Children [M]. Routledge,2000:32;35;109.

〔7〕Gillian Lathey. Translating Children’s Literature [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2015:246.

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范文5

小女孩误打误撞登上国际舞台

2015年3月18日,张幼云出现在“四川省政策法规性别平等评估咨询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此时的成都春暖花开,我们采访了她。张幼云今年已经75岁,年过古稀却精神矍铄,思维敏捷,体态轻盈。她此行的目的,仍然是为女性权力发声,呼吁把性别平等纳入主流战略。

张幼云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1951年她从小学毕业,进入当时的省三女中(现市25中前身)学习。初中时,能歌善舞的的张幼云很希望做一名舞蹈家,正好姐姐是当时“八一子弟小学”的音乐老师。初三期间,在当时中南民族学院的一位老师的帮助下,姐妹俩和另外一位女生专程赶到中央民族歌舞团考试,结果姐妹俩都考上了。

出发的前一天,姐妹俩买好了被子和其它生活用品,准备进京。不料,女子中学的一位老师却赶上门来,对她的父母说:“校长说了,中学生的名额在教育局是备了案的,张幼云只能留下来上高中,不能走。”一听自己不能到北京了,张幼云赶紧说:“我没有参加中考。”老师说:“校长说了,没有参加考试也可以直接上高中。”无奈,张幼云只好放下行囊,继续在武汉上学。

高三,高考提前填志愿时,当时北京外国语大学首次在全国举行公开招生考试,她的班主任朱老师是教俄语的,极力建议她选择外语学习。班主任说还是试一下北外,她就答应了。最后,张幼云以中南五省第一名的成绩被北京外国语大学录取。

在上大学之前,张幼云一直学习俄语,她被录取的专业是法语。但当年北外录取的英语专业学生太少,她被学校直接安排学习英语。从未学习过英语的张幼云只好从ABC学起。

可能天生对语言有天分,再加上她自己的努力,张幼云在大学很快就找到了学习英语的窍门。大三刚结束,学校急需一批英语老师,大学还没有毕业的她和另外三个同学就被安排留校工作,负责下一届学生的英语教学。

两年后,张幼云被安排到英国进修,一年后回国。一到火车站,就有工作人员接她:“你先回去休息两周,然后到外交部报到。”两周后,张幼云准时到外交部报到,负责翻译等工作,从此开启了她驰骋外交舞台的漫漫历程。

最令张幼云难以忘怀的是,1974年总理在医院会见一位来访的外宾,她作为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见。会谈结束时她正准备同外宾一起退席,被总理叫住:“张幼云,我们还没有说再见呢!”张幼云紧紧握着总理的手,只说了句“祝总理早日康复”,便热泪盈眶了。

22轮中英谈判,见证那段精彩的历史

1982年,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马拉松式谈判”开始了。张幼云在谈判中,担任主要翻译工作。张幼云介绍,此次谈判历时两年,共22轮。和一般性的翻译工作不同,她提前两周就得知了自己要担任此次翻译的任务。为了不在工作中出现一点点差错,她得在每次谈判前,提前查阅大量的资料、绝密文件和历史材料。

“在这样的谈判中,我们代表的是国家利益,任何一点问题都可能带来很大的麻烦。”张幼云说,英语中一个小小的冠词的使用,都有可能代表不同的意思。所以对这个工作,所有人都“如临大敌”。

22轮谈判的前面8轮,张幼云都亲自上阵,最后外交部给她安排了一位助手。这位助手每天晚上要连夜准备第二天的材料,然后在凌晨4点放在冰箱上,张幼云会在这个时候起床阅读材料并加以修改。修改完毕,再送交领导审核。

谈判期间,一位外交部副部长和英国大使做工作交流,一直从下午6点谈到晚上11点。这期间,张幼云一边做翻译,一边记载谈话内容,晚上再加班将所有的内容整理出来,第二天一早就送交给领导人分析参考。

“做这样的工作,完全没有正常的休息、吃饭时间。”张幼云说:“不过这也值得,因为我们做的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1986年英国女王访华,张幼云再次担任翻译。女王告别招待会以后,接见了张幼云,送了照片给她。

1987年,巴斯大学授予张幼云荣誉硕士学位,第二天她的照片就登在了泰晤士报上。下午,张幼云收到了撒切尔夫人的一封信,她说亲爱的张女士,我今天在泰晤士报上看到你的照片很高兴,向你表示祝贺,这使我想起了在中国访问的愉快时光。

最令张幼云感动的是,有一次,英国大使在一封信中写道,他“通过翻译参加了多次的谈判,但没有一次谈判的成功在这么大的程度上同翻译的出色工作有关。你独立的人格,你的尊严,你为国家的利益而战斗,令我印象深刻,我们两国政府都应该感谢你”。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张幼云回顾这些历史,给自己的人生提炼出一个关键词――“感恩”。她说:“一个人的进步离不开社会发展。社会的进步,要有一个机遇,我们今天面临这么一个大好形势,社会大变革时期,给大家提供了展示才华、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我很感恩的就是我有幸遇上了,参加了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并担任主翻。这两年的经历对我以后的人生起了决定性影响。”

54岁转战联合国,为女性发声

1994年,54岁的张幼云“换工作”了,她的新工作是国际劳工组织女工问题的特别顾问。张幼云说:“我是年纪最大的新兵,人家已在冲刺,我才开始起步。”她周围的同事都是有多年国际组织工作经验的各国不同领域的专家,而她接手工作时甚至刚接触“性别意识”这个词。当时就任国际劳工组织妇女问题特别顾问的张幼云面临的挑战可想而知。

说到担任国际劳工组织特别顾问,张幼云说起一件有趣的事。1991年,张幼云刚从英国使馆回来,她有个到妇联工作的机会。结果张幼云的一些好朋友说千万别去,跟娘儿们打交道的事麻烦。那时候,张幼云还没有意识到这是对女同胞的歧视,女同胞自己都觉得自己的事麻烦。张幼云就没有去。当时劳动部要向国际劳动组织派高官,他们就请外交部增援,在这种情况下,张幼云作为备选到国际劳工组织竞选。1994年,国际劳工组织总干事突然任命张幼云女士为国际劳工组织女工问题的特别顾问。张幼云自己也没想到,最后她还是得跟妇女问题打交道,而且是在国际上打交道。

刚进入国际组织工作,就像被扔到大海里,张幼云要熟悉了解过去,只能查档案。张幼云作为女工问题特别顾问,有一个办公室,一个秘书,一个青年实习员,还有等待分配的官员。张幼云要负责整个劳工组织包括就业、社会保障、职业安全、卫生在内的全部问题,却连财力、人力、物力都没有配备。

但是,在工作上,张幼云是个比较简单的人,一旦认准了,就心无旁骛,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她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迅速熟悉这个组织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文化。经过将近5年的艰苦奋斗,国际劳工组织在联合国性别平等名列前茅,这给国际劳工组织确实争了不少光。张幼云率先在联合国系统内制定性别问题纳入主流战略,而且开发了性别审计,这是一个很艰苦的过程。

1995年世妇会结束以后,领导让张幼云在三个礼拜内交出国际劳工组织后续战略。那段时间,张幼云是走路想、睡觉想,一天到晚就想战略、战略,她觉得冥冥之中有一股力量在帮助自己。突然有一天灵感来了,她把北京世妇会北京宣言行动纲领12条拿出去,提出了一个战略文件。从内容到文字,全部出自张幼云之手。

在联合国这十年,张幼云成了联合国劳工组织里面第一个大会报告的中国人。她所写的所有文件都要经过一个英国司长审核,由他最后来把关。有一天他打电话把张幼云叫去,因为她用了一个缩写“三农”。三农是什么意思?农业、农民、农村,就是这样几个词。完了他说,张女士我想祝贺你,你这篇文章写得很好,言简意赅,很清楚,你比英语是母语的人还写得好。得到赞赏,张幼云心里美滋滋的。

闲云野鹤,最美好的当下生活

现在,张幼云早已经从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顾问岗位上卸任。退休后的生活,张幼云的生活分成两大块,一块仍然不忘初衷,在全国巡回演讲,推动性别平等,为把性别平等纳入主流战略而努力,另一块,就是享受和家人在一起的天伦之乐。

在张幼云的几十年职业生涯里,在外漂泊居多。丈夫宋明江,曾是我国驻欧盟比利时使馆工作人员。一家三口在世界的三个国家,张幼云在瑞士日内瓦,丈夫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女儿在奥地利维也纳。现在,张幼云和丈夫都已经退休,女儿还在维也纳,小外孙女跟着他们。有时间,他们就会带着小外孙女去看看女儿。在女儿小时候,张幼云夫妻俩天各一方,对女儿的照顾很少,他们一直觉得很遗憾。现在,有了小外孙女,就好像是上天有意安排一个小天使来弥补他们的缺憾。

张幼云一生很大一部分时间推动性别平等,当被问到,在她的家里,性别平等“贯彻”得如何时,她笑了。她曾经很忽略性别平等的问题,因为,她以为这根本不是问题。在她的家里,她和丈夫是完全平等的。在家里,做饭的永远是丈夫,洗碗的永远是张幼云。之所以有这种分工,是因为,丈夫做的饭好吃,而张幼云又是一个懒得在吃上花很多心思的人,索性就全让丈夫做了,自己则做厨房技术含量低一点的善后工作。丈夫也不在乎自己在厨房做饭是否会有损大老爷们的形象,做出一桌子饭菜,看着家人大快朵颐,心里美得不得了,哪里还顾得上老爷们被“欺负”了呢。

在张幼云的快乐退休生活里,小外孙女是她和丈夫的重要开心源泉。他们对小外孙女的呵护,让女儿都嫉妒。女儿曾对小外孙女说,你外公外婆爱你比爱我多多了。小外孙女上学,经常是张幼云坐公交亲自接送。在拥挤的公交车上,在一堆堆接送孩子的老人里,人们很难看出,这位老太太曾经是中国在联合国的官员。不过,仔细观察,还是会发现,张幼云与别的祖辈不一样。张幼云让小孙女自己的东西全部自己拿,不管书包多沉,从不代劳。张幼云看见,一些爷爷奶奶肩扛孩子书包,臂抱孩子热了脱下的衣服,手里还拿着食品或者饮料,座位让给孩子坐,自己站在孩子身边,孩子渴了递上水,让呷两口,下车了,孩子疯跑,老人就在后面又喊又叫。张幼云觉得这种现象要不得,这不是爱孩子,是害孩子。

在照顾第三代上,张幼云同样有避免不掉的隔代亲情结,但是,她的职业生涯,让她早已经具备了“国际眼光”,也就比常人理性了很多。培养小外孙女,她并不强调孩子要多优秀,要学多少东西,而是十分在意孩子是否能承压,能够在挫折中前进。所以,当她和老伴听到小外孙女说“今天某某同学干得不错,我失败了,只能等下次了”的时候,他们比小家伙拿大奖还高兴。因为他们看到,小家伙知道承认别人了,知道自己不会永远第一,也知道不用垂头丧气,可以继续努力。这就是情商,是韧性,比聪明重要多了。

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范文6

【关键词】翻译审美 移情 广告翻译

广告译文要充分发挥其预期的促销功能,仅靠达意是远远不够的,要唤起目标受众的情感共鸣,离不开审美化语言的烘托。当我们难以使译文在修辞上与原文完全等效时,适当将其重心移至情感传递,以优美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打动目标受众,以美动情,以情感人,往往能收到理想的广告效果。

一、翻译审美移情论对广告翻译的启示

“移情”(empathy)是美国心理学家edward titchnner于1909年提出来的心理学命题,后经德国心理学家和美学家theodore lipps(1851-1914)等人首发倡导,成了20世纪上半期很有影响的美学心理机制剖析。审美移情作用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其一,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就翻译而言,审美对象是原文中的美,审美主体则是翻译者)之间,存在一种可以相互渗透的关系;其二,在这种相互渗透的关系中,主要的活动方面是审美主体,客体受到主体生命力的投射而具有美的感染力;其三,审美主体是审美观照(contemplation)的“自我”,美感是在感性对象中感觉到的“自我价值”由于移情作用主要是一种内在的意识活动。

刘宓庆先生在《翻译美学导论》中指出:移情是客体对象的主体化、拟人化、情境化,又是主体情感的客体化、外在化、物质化。审美移情中主体情感投射和转化是一个相互渗透又向前推进的过程,在翻译审美移情图式中还包括“再现”。 “再现”即译文之出,绝不是从sl(源语)到tl(译语)的简单的、形式上的转换,它必须是、而且必然是翻译者“凝神观照”的成果,它必须而且必应如严复所云“一名之立,旬月踟蹰”,为获取原文“义旨”,“澄心渺虑”。

翻译审美移情论对商业广告的翻译有着重要的启示。刘勰说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现代商品大战中,你的商品如果能在满足消费者生理需求的同时,也能满足其心理、情感上的需求,往往是一举成功的契机。因此广告人常将情感注入到广告内容里,以此来缩短商品与消费者的距离,对消费者关心体贴,以情感人,从而导致消费行为的发生。在广告翻译方面,我们不妨借鉴广告创意中的表现手法体现移情。

二、移情作用与商标效果

当人们陶醉于一种美的事物时,全心专一的只是对事物本身的欣赏,而忘记了其它一切外在的内容——事特以外的实用世界、事物的效用、价值、实质等等。审美过程中的这种凝神,使人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这就是“移情作用”。而这种移情作用也往往被商品命名和广告宣传所借鉴。

请看nipoon(立邦漆)广告的创意:nipoon广告选中了一群天真可爱的快乐幼儿并把油漆涂到了每个幼儿的屁股上nipoon品牌与广告画面上“处处放光彩”引发的积极、美好的情感体验联系在一起,于是出现了“移情”效应。这则广告把天真的孩子和立邦漆“处处放光彩”的营销理念完美地结合起来,发自内心的幽默唤起了人们对商品的亲切感。这种移情作用被运用到商品宣传中,它能唤起人们的联想和凝神,起着不同凡响的商标效果。

三、广告翻译的情感传递策略与移情效果

广告翻译中的情感传递,有利于广告移情效果的产生及商品的促销。营销心理学家指出:消费者的情感因素是影响其品牌态度和消费行为的重要因素,拢心是魔力营销的根本法则(刘博、杨旭庆,2004)。富有人情味的情感广告可以有效地克服消费者的心理抗拒,诱发其购买动机。贾文波(1996)指出:在广告译文构思过程中,针对广告原文,突出译文的情感传递功能应是广告翻译处理手法上的一条重要原则。笔者认为:在商业广告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策略:

1、营造译文的内容美和情感美

现代营销理念强调攻心为上,通过创造一系列有意义的差别,争夺顾客的有限心智空间,而富有审美价值的广告是现代营销的利器之一。在商业广告的翻译中,译者的审美意识非常重要。商业广告翻译如违反消费者审美心理就会影响产品的销路。例如:我国出口销往美国的“轻身减肥片”原译名为0besity-reducing tablets,在以减肥为时尚的美国一度却无人问津。市场调查发现问题出在商品的英译名违反购买者的消费心理。美国人看了该名产生的联想是此药专为obese people(肥胖症者)服用的。后来改译为slimming pills (苗条霜)就打开了销路。因此,在商业广告的翻译中,要特别重视消费者的审美情感心理。在翻译产品广告时,时刻揣摩消费者的爱美心理、时髦心理及炫耀心理可使译者更好地通过自己的审美中介来营造译文的内容美和情感美。

2、 注意文化移情,迎合消费者的文化情感心理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不仅仅是物质需求,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情感的消费。随着消费需求的日趋差异化、多样化、复杂化,现代社会进入了重视“情绪价值”胜过“机能价值”的时代,即人们更加注重个性的满足、精神的愉悦及文化的品位。商标词的翻译注意文化移情有利于沟通消费者的民族心理认同感,有利于激发消费者的新奇、尝试心理和购买欲望,有积极的促销作用。例如:摩托罗拉(motorola)的品牌广告策略intelligence everywhere译为“智慧演绎,无处不在”,它传递着摩托罗拉的产品是智慧的结晶,在消费者的生活中随时随地的发挥作用,让人们的生活更轻松的理念,品牌翻译起到了移情的作用。

3、突出精神需求,体现人文关怀

商业广告的翻译要弱化广告形式中的商业色彩,体现企业“以人为本”的营销新理念,加强对广告受众的人文关怀。请看泰国航空公司的广告及译文:原文:gentle touch: relax and enjoy, service comes from the heart when you fly cathy pacific. the heart of asia.。译文:温柔的触摸:当您乘坐泰国的航班时,您就能轻松地享用来自心灵的服务。亚洲之心。

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范文7

首先,张老师紧密联系第一阶段的学习,让幼儿回忆并复述由古诗改写的故事《早点回家》,然后老师用一句“袁凯把他此时的情景写成一首诗歌,我们边看视频边听录音朗读”自然过渡到古诗的学习,将故事与古诗顺利对接,天衣无缝。

其次,老师在疏通诗句时与幼儿互动谈话,一句一句地对应,将幼儿已熟悉的故事内容与诗句自然对接,将生活的语言与诗歌语言完好对接——

师:我想问问小朋友,诗中所说的“京师”是什么地方?

幼:南京。

幼:袁凯在南京做事。

师:袁凯是明朝诗人,南京是当时的京都,也称“京师”,他当时就在京师南京工作,有一天,驿差送来了什么?

幼:信,家里亲人写的信。

师:我们把家里寄来的书信称为“家书”。(教师出示词卡“家书”,带领幼儿读词语三遍)

师:你能把刚才的话完整地说一遍吗?

幼:袁凯收到了家书。

师:说得好,所以这首古诗的题目就叫《京师得家书》,“得”就是收到的意思。

……

这样的对接,排除了幼儿对古诗语言难懂的障碍,不像中小学生学习古文时的一字一字的解释,一句一句地翻译,而是在给幼儿充分的表象材料的同时,紧密结合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大量的铺垫基础上使幼儿对古诗理解水到渠成。

再次,注重发挥诗歌的语言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分层次要求诵读。幼儿记忆力强,心性空灵,是感受经典、诵读古诗的最佳时期,而古诗句式整齐、和谐押韵、朗朗上口,最易于诵读。然而,只是让幼儿机械地背诵,必定会死气沉沉,使幼儿对学习失去兴趣。本课例在前期充分铺垫的基础上,幼儿已经对诗歌大意完全理解,再通过欣赏录音朗读、老师范读给幼儿以范式引导,并配之以生动的视频画面,幼儿很快就能熟读成诵了。执教老师并不停留于此,接着运用接龙游戏、小组竞赛、古诗列车、打击乐伴奏等多种形式进行诵读练习,让幼儿一方面巩固对诗歌的记忆与理解,另一方面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简洁美与意境美,让幼儿通过古诗语言这个民族符号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培养了幼儿诗心、诗性,积淀了孩子们的文化修养与生活品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张老师非常注重幼儿肢体语言与口头语言的配合,从刚进入课室时的表演唱《常回家看看》,到诵读游戏时的律动,都做得非常自然和谐,将音乐美、舞蹈美与诗歌的韵律美、语言美融为一体,既满足了幼儿的表现欲,又让幼儿进一步消化了古诗的文化营养,如此不断积累,孩子们的文化底蕴定会得到充实,幼儿的阅读兴趣与愿望也一定会大大提高。

最后,张老师没有忘记古诗学习与幼儿生活的对接,在活动第四个环节,仍然设计了一个情景活动,回应第一阶段活动“读爸爸妈妈来信”内容,尝试给爸爸妈妈写一封回信,并且启发幼儿用自己喜欢又能够做到的形式与方法去表达对父母的爱。孩子们的作品呈现了各种各样的心意卡、爱心画、小红花等等,在这些充满童趣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一颗颗纯净而善良的美好心灵,以此埋下一粒“孝”的种子。相信这粒种子定会不断生根发芽,并结出丰硕的果实!

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范文8

摘要:提出用语法翻译与交际并重的方法来提高外语教学效果.认为由于年龄差异将产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的不同.在外语教学中,成人教学与儿童教学应有所不同。

关键词:语法翻译交际法

从中世纪的欧洲人学希腊文和拉丁文所产生语法翻译法起,在外语教学方法上已经历了语法翻译法(脚mmar一ranslationmethod)、直接法(directme小od)、听说法(theaudio一lin只ualmethod)、认知法(theeo即itiveapproach)、交际法(theeommunieativeapproach)、功能法(thefunctional即讲oach)的演变。在现阶段笔者认为,高校的外语教学应从语法翻译和交际法两项入手,提高外语教学质量。

语法翻译法是用本族语讲解,强调语法的作用,强调对词汇和语法规则的记忆和背诵,侧重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其长处在于利用文法和学生的理解力着重阅读,着重使用原文,提高外语教学的效果。笔者认为这是比较适合有思考力的外语学习,者的方法。丹麦语言学家OttoJes沐rson在他的《为什么母语学得这么好》的文章中曾对学语言的婴幼儿和成人作了一番比较研究,得出的结果是:在孩子这方面无论孩子有多愚笨,对语言都有一个完全的掌握,而在成人那方面,无论成人在其它方面的天赋有多高,大多数情况下,对语言的掌握,都是漏洞百出而且不正确的。如果从这个结果看,我们似乎应采用直接法,也就是以口语材料作为教学内容,强调模仿,主张用教儿童本族语的方法,模仿、反复练习,直到养成语音习惯。讲述中只用外语加手势、实物、图画等直观手法。但直接法恰恰忽略了人的理解力的不同,儿童语言和成人语言的不同。一个儿童头脑的“知识”含量是绝对比不得成人的,成人由于长期思考习惯的养成,已难以象儿童一样运用直接法,因此,针对成人的教学法与针对儿童的教学法不应相同。

对于学外语的成人来讲,使阅读理解成为自己知识结构的一部分是一个更重要的目的,而语法翻译法恰恰给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研究空间。成人可以利用学到的语法知识,对原文进行深入的理解。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主谓宾的结构来分析一个较难理解的句子,这时候,就会发现面前的句子似乎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理解的难度减弱了。可是,我们光能理解是不够的,还要进行书面或口头形式的交流。因此,必须培养由汉语再翻译成外语的能力,才可以说对外语有了初步的掌握。应用语音学家H·G·Widdowson在谈到“语法”和“学会”时说:“对学习者而言,欲知晓语意,则应知晓语法在单词与语境之间所起的作用(what15erueialforleamerstoknow15气how脚nunarfunetionsinallianeewithwordsandeontextsfortheaehievementofmeaning)。”由此可见,语法翻译法忽视了语教学,忽视了语音和语调的教学,过分强调翻译而不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交际法产生于本世纪六十年代。它主要是在社会语言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既要求语言形式和使用规则,还要求学会具体运用,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比如说新闻报导、广告、通知、表格、新闻广播、电话谈话等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因此,交际法可以弥补语法翻译法所带来的口语练习方面的不足,我们也可以尽可能地利用直观教学带来的各种好处,列如: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所学与他们每日的活动息息相关。而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会在各种交际中的语音,知道怎样去说,说什么,这恰好迎合了J·A·Fishman等提出的社会语言学的任务“谁在什么场合用什么样的语言对谁讲话(从小。SpeaksWhatla眼u眼etowhomandwhere)。”所谓交际能力正如MiehaelGanale在其文章((从交际能力到交际语言法(FromCommunieativeeompetencetoeonununicativeLa雌u职eped眼。盯)》中所说,是“知识和技巧:在交际能力的运用过程中,知识指的是人们对语音和交际语音运用的其它层面的自觉和非自觉的认识;技巧指的是人们在真正的交流中对这种知识运用的程度有多高。”可见交际法的最终目标是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要以人们的知识积累作为基础。同时,我们在学习中还要分清语言和语言知识的内涵,语言内涵是指能够与不同语言的人进行简单的交流,那么你已经掌握了这种语言的某种法门;而语言知识则不同,语言知识是指系统的规则,这规则可以使一句话听起来语序正确,合乎这种语言的特点。因而,对大学生来讲,仅仅靠浅层次的交际是无法在语言的掌握和运用方面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的,只有掌握了包括语法翻译的语言知识,才能弄懂深层次的交际内容。

综上所述,在外语教学中,应采取博采众长的态度,既让学生对语言能够流利地运用,使之成为有效的交际手段;又要让学生懂得语法翻译的知识,在不断的理解领悟中去体会语言的更深层次的作用。为此,教师在教授一、二年级学生时除了正常的教材,还应让他们多读些各个领域的原著,以适应不同语体的特点,这个阶段也是词汇量积累和扩大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是以语法翻译为基础的,其目的就是让他们尝试地进行部分运用;在三、四年级时可以利用视听手段让学生自发地学习在各种交际场合中的语言运用,提高听说能力,使其对语言的掌握从稳健中走向灵活。

参考文献

IH·G·稍ddowson.语言教学面面观.上海教育出版社

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范文9

论文摘要:本文对国外现代外语教学思想的演变作了简要叙述,并介绍了外语教学法流派之翻译法。说明翻译法的优点和局限性,了解它的来龙去脉,对于我们理解中国这个特定国情下英语教学过程仍然存在翻译法的现象和原因,对我们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英语教学方法是大有帮助的。

一、引言

现代外语教学是从十七世纪后才开始的,西欧几个主要国家的民族语言和文字是在欧洲经过文艺复兴运动后才基本定型的,成为欧洲的所谓“现代语言”(modern languages),如英语、法语、德语等。于是产生了现代语言教学,以区别以前的古典语言(如希腊语和拉丁语)教学。

现代外语教学是在不断发展的,尤其是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发展,促使外语教学方法的研究不断深化。由于人们对外语学习过程的认识不同,便产生了多种教学方法。目前出现的多种教学方法并存的现象,就是外语教学深化的标志。

二、国外现代外语教学思想的演变国外现代外语教学法思想的演变,大体经历了四个时期:

(一)十九世纪末以前在西欧,十九世纪末以前的外语教学,翻译法占统治地位。漫长的中世纪,拉丁语始终是欧洲唯一的标准语言和文字。拉丁语教学以背诵语法和范文为其特点。十七世纪德国教育家wolfgangratichius最早提出了外语教学依靠本族语的原则,主张上课时先用本族语讲解大意,然后对外语进行词汇、语法分析和母语对比;捷克教育家johann amos comen-ius提出学习外语要用归纳教学法,重视系统知识和翻译对比,在外语教科书上要排印出本族语的课文,作为直观手段之一。十七、十八世纪的外语教学法家遵循一切语言都起源于一种语言,各种语言基本都是相同的,语言和思维是统一的这一观点,把本族语逐词译成外语,或把外语逐词译成本族语的原则作为外语教学法的基础,这就为翻译法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根据。

由于翻译法重点放在外语书面语的阅读和理解上,口语只处于从属地位。它反映了外语教学的部分规律,也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因此,传统的翻译法在十九世纪末以前几乎统治了欧洲外语教学达几百年之久,十九世纪达到全盛时期。

(二)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十九世纪末欧洲出现的外语教学改革浪潮,其争论焦点是解决外语教学教什么 (what to teach)的问题。例如,是把教口语放在首位还是把书面语放在首位?要不要教语法?教外语要不要通过与母语的对比翻译等。这一时期语言科学已从书面文献的研究转向注意到活的语言,这个时期强调口语教学,即主张直接法的人都把语音教学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直接法教学以口语为基础,以模仿为主,注重直觉。它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十九世纪后半叶至二十世纪初)直接法的代表人物有德国的m.berlitz和v. vietor,英国的h. sweet和法国的f.gouin。他们极力主张完全排斥母语的翻译和语法教学,主张外语直接与知觉和思维联系,主张象幼儿学说(模仿)母语那样学习外语。

与早期直接法相比,后期的(二十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直接法有所变化,如不完全排斥母语和语法教学等。后期直接法的代表人物有h. palmer、m.west和o. jespersen等,其中palmer的教学思想最为突出,他主张在学外语的第一阶段,第一学期,甚至第一年,从事口语操练,完全排除读和写,不发书面材料。他认为: 1.外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听和读是消极地领会语言,说和写是积极地活用语言; 2.教学顺序应先听说(约六周,完全依靠音标)后读写,最后四会全面发展; 3.像幼儿学习母语一样,学习外语要靠直接理解,要求培养学生下意识地学会掌握语言的能力; 4.学会外语是一个养成习惯的过程。要求进行大量的机械练习,反复模仿,然后熟记语言材料; 5.句子是教学的基础; 6.允许用母语教语法和解释抽象的词义; 7.在高级阶段教语法,目的是理解已经模仿过和机械地背熟了的语言材料。

(三)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到六十年代这一时期外语教学以听说法最为盛行。听说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到五十年代初在美国形成和流行的一种教法。它实际上是在直接法,特别在palmer的口语教学法体系基础上,与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观点相结合而形成的。它首先是在美国军队中使用并获得成功,教学初期以句型操练为主,避开

书面材料,尽量从听入手,听说领先。这一时期正是现代外语教学的发展阶段。外语教学需要寻找最佳教学方法,解决怎么教(how toteach)的问题。人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如:语言是什么———是知识还是技能?人们是怎样学会语言的?听说读写的相互关系及其学习的顺序如何?等等。

六十年代中叶,听说法的发展达到了顶峰,流传到世界各国,蜚声世界外语教学界。外语教学的形式,从语音教学、直观教学到句型教学,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大大丰富了教学的措施和技巧。特别是语言实验室的出现,使当时人们造成一种误解,认为这一下外语教学的方法可以解决了。

关于这一时期听说法的教学思想,可以用美国普林士敦大学教授moulton在他的著作《欧美语言学动向》(trends in europeanand american lingus-tics, 1961)一书中提出的五点听说法原则来表述: 1.语言是说的话,不是写下来的文字(language isspeech, otwriting. ); 2.语言是一套习惯(a languageis a setofhabits. ); 3.教语言本身,而不是教有关语言的知识(teach the ian-guage, not about the lan-guage. ); 4.语言是使用这种语言国家的人实际所说的话,而不是某个人认为他们应该怎么说的话(alanguage iswhat itsnative speakers say, notwhatsome-one thinks they ought to say. ); 5.各种语言都不相同(languages are differen.t )。

(四)七十年代以来这一时期的外语教学思想,主要解决教学对象的问题(whom to teach)。即强调外语教学中学生本身因素起着很大作用,强调了解学生的重要性。外语教学不能就方法而谈方法,教学方法的概念应该扩大到对教学大纲和学生如何学的研究上去。教学思想的变化重心转移到研究学习者的问题,如:语言学习者是些什么人,不同学习者怎样学习的,他们采取一些什么不同的学习手段,等。

六十年代以来,出现了以批判语法结构为中心的教学体系而主张以连续情景为中心的情景教学法或视听教学法,以批判习惯形成论而主张认知习得论的认知法,以批判语言结构论而主张语言功能论的交际法或功能法和以批判以教师和课本为中心而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沉默法、顾问法、暗示法等各种外语教学法。概括起来,这一时期的外语教学思想,强调外语学习要以交际为目的,强调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强调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

二、在中国外语教学中对翻译法的认识

(一)翻译法(thetranslationmethod)的优势

语法翻译法是外语教学中最古老、影响最深远,至今“仍然方兴未艾,大量使用而且相当成功”(朱纯, 1994: 64)的一种外语教学方法。语法翻译法最早出现于18世纪晚期的欧洲,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的最早倡导者是德国学者麦丁格(johannvalentinmeidinger)和费克(johann christian fick)。这种教学方法提倡用母语教授外语、在教学中以翻译和机械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学习语法为入门途径、强调语法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

1.翻译法的特点

翻译法用母语组织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母语和外语并用,经常要把外语和母语在结构和用法上作对比。说出一个外语词,马上译成相应的母语词;说出一个外语句子,也马上译成母语。逐句分段读连贯的外语课文,然后再逐词逐句翻译,以加深或者检查对课文意义的理解。以传统语法作为外语教学的基础,课文是由艰深的片断文学作品组成,并附有用母语详细注释的词汇表和详细解释的语法规则。采用演绎法教语法,先是陈述和分析语法规则,然后进行练习。强调对词汇和语法规则的记忆,认为背诵语法规则是学习外语的捷径。不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只强调书面语的阅读能力。经常采取书面回答问题的形式,答案可直接引自原文。

2.翻译法的优点

翻译法经常通过母语的翻译和比较,强调语法学习,能使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外语的抽象词义和复杂的句子结构;它使用方便,不需要什么教具和设备,只要教师掌握了外语的基本知识,就可以拿着外语课本教外语;翻译法容易测试学生,班级易于管理。

(二)翻译法(thetranslationmethod)的局限性

在中国的外语教学过程中,尽管翻译法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指责,但直到今天,在某些学校外语课上使用翻译法仍然相当普遍。特别是在教师英语水平不高,缺乏专业训练的一些学校更是如此。根据当代的语言学和心理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看来,翻译法存在不少缺点,因此,也是比较落后的。它的缺点是: 1.忽视语音和语调的教学,学生口语能力得不到培养; 2.过分强调翻译,单纯通过翻译手段教外语,这样容易养成学生使用外语时依靠翻译的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3.过分强调语法在教学中的作用。语法讲解从定义出发,根据定义给例句,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语言水平。学生虽然学了很多的语法规则却不能运用; 4.学习的语言材料都是一些文学作品片断,词汇很陌生,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5.强调死记硬背,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不易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三、结语

回顾国外外语教学思想演变的概况并介绍了国内外外语教学流派中历史悠久的翻译法,笔者认为,我们应该运用历史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待这个流派。它的产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需要,也反映了那个时期社会的科学文化发展和人们对外语教学问题的认识和解答。社会需要促进了外语学习,学习外语势必要求相应的外语教学方法;今天看来,翻译法的有些观点可能不够全面,甚至是错误的,但它们对外语教学发展的贡献或历史作用是不容否认的,因为一种外语教学法流派往往是在另一个流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同时,我们也应该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和教学需要,吸收语法翻译法的精华、结合其他教学方法的有用成份、取长补短、优化选择、折中融合、综合运用,使我国的外语教学更具活力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章兼中.国外外语教学法主要流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3.

[2] 束定芳,等.现代外语教学-理论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范文10

关键词:网络资源;英语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382-0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 英语教学引入了多媒体和互联网这样的现代信息技术。目前,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开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这种集生动性、直观性、广泛性和实用性等特征为一体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多元化的、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学习环境,使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的方法来学习和使用英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对于改进英语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一、来一堂别致的英语课

先来看下面这段文字:

李莫愁Don’t worry Lee;李寻欢Be happy Lee;韦小宝Hi Baby;任我行Let me go;无崖子No tooth son;乔峰Look crazy;令狐冲Make the fox rush;谢逊Thankson;黄药师Dr. Huang;张无忌Whatever Zhang;向问天To ask sky;容嬷嬷Let me touch touch

这是在平时翻阅网页时无意看到的一则“搞笑翻译”。当时觉得很有趣就将它下载保存。在常态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仅是学生有时老师自己也偶尔会产生疲倦感。再次看到这个好笑的翻译时我萌生了一个想法:何不用它来上一节课?

伴着铃声,走上讲台,我向下面的学生说:今天我们来做点别的事情。大家的好奇心瞬间被提起。然后我在黑板上将那些名字的中文写成竖列,这期间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写完后,我说大家对这些人物都比较熟悉吧,答案是肯定的,那么现在让我们来试着把这些“著名人物”翻译成英文。这下可热闹起来,每个人都开始转动脑筋搜索自己的英语词库,看哪些词可以用来翻译这些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汉语名字。有不少学生很快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不时地引起班里同学阵阵笑声,在这样欢乐的背景下,我一面肯定他们的积极思维,一面把网上给的翻译一一对应地写在这些人名后面。全班笑翻。显然这样的翻译让学生觉得幼稚地得可爱,却又能生动地呈现出画面感。

如果单纯是想博学生一笑,轻松一下,那可就浪费了这个大好时机。

紧接下来,我要求学生观察和琢磨一下,这样的人名英汉翻译都使用了哪些手法?不用老师分配,学生自动地与前后左右桌的同学开始热烈探讨,还不时地为对方或自己的发现而兴奋不已。几分钟过后收集起来,大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Some are translated literally(照字面地).

如李莫愁、李寻欢、任我行、令狐冲、黄药师。

Some are really childish and ridiculous(荒诞的) just for fun.

如韦小宝、容嬷嬷。

Being chinglish is also a good way to make it.

如向问天、张无忌。

Transliteration(音译法) is employed here. 如谢逊。

Another way is assonance(谐音) or homophony (同音异义) .

如无崖(牙)子、乔(作“假装”讲)峰(疯)。

至此,学生对如何来翻译名字有些清晰的轮廓了,那就进入实践阶段吧。下达的任务是:以六人为一小组,组内名字互译,尽可能地使用高级词汇,译出水平,让被译者满意;遇到表达上的困难,可以求助字典和组成员;翻译结果写在一张纸上呈现。

学生早已跃跃欲试了,一旦放手让他们做,教室就象炸了锅。最终收集上来的翻译有厚厚一摞,现呈现部分内容:

卫卓虹Defend outstanding rainbow;吕涛The travelling waves;杨明骏Handsome goat in the sunshine;申乔Stretch bridge

从这些翻译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有些还欠思量,有些词用得不恰当,但也欣喜地看到翻译中出现了不少使用恰当的高级词汇,更是反映了他们一定的思维过程和在完成翻译过程中他们所做的努力。

二、网络资源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通过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一体化加大了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使得教学变得形象化、立体化、生动化,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但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紧跟时代的教学材料,而且信息量大,很多背景知识和较难理解的语言点通过多媒体彩色图片、动画等使教学简单化、形象化,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英语教学理论和实践证明,大量高质量的语言输入对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学习的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如何有效地运用网络资源

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适当运用各种多媒体英语资源,如英文电影和歌曲,英语教学网站,各种多媒体教学光盘和英语教学报刊杂志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能让学生乐于主动地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四、网络英语教学应遵循的规律和注意事项

网络英语教学要遵循教育规律,符合英语教学原则,任何一种赶时髦的做法都是不现实的,都是对资源的浪费,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作为教育工作者,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都应主动认识、积极学习、熟练掌握网络和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并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网络课程和教学软件的开发。所有的学习活动和资源都要与教学密切相关,以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以适合教学和学习为前提。

参考文献:

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范文11

【关键词】翻译留学严复

在明前期,我国民族关系发展,海外交通也比较发达,因此和境内的少数民族和境外的国家都有比较频繁的交往。为了解决交往过程中的语言问题,太常寺专门设立少卿一人,提督“四夷馆”。“四夷馆”初隶翰林院,选国子监生于此学习少数民族及外国语言,翻译文字。永乐时有蒙古、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八馆,正德时增设八百馆、万历时增设暹罗馆,共为十馆。故四夷馆译字生所受的待遇较高,如参加科举考试中式,可以得到乡、会试科甲的同样出身。「1

后来,由于明朝的国际影响力逐渐下降,“四夷馆”也日趋寥落。据隆庆时大学士高拱所说:“译自字生自嘉靖十六年(1573)考收之后,迄今垂三十年,中多事故更迁,所存者仅余一二。世业无传,番译俱废。”「2可见,翻译最初的含义就是“番译”,即将少数民族和外国的语言转译成我国的汉语。和现在“翻译”的含义,即将一国的语言转译成另一个国家的语言的含义是有差别的!

清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和国外的交往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翻译一事就无从说起了。但是到了清朝晚期,由于民族危机四伏,一些封建官僚中的开明士大夫,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开始注目世界,其中杰出的代表就林则徐、魏源,他们是有名的“经世派”。“经世派”士大夫最关心的问题是了解擅长海事的西方。但是,如何了解呢?在钦差大臣林则徐看来,有效的途径是通过翻译。1839年在广州时,曾命令翻译广州、澳门、新加坡和印度的外国报纸。后来魏源建议设立一个官办译书局。……除报纸外,西方的历史、地理、法律和政治情况的资料都在收集之列。「3这应该是我国近代最早的翻译事业,直接为当时的现实服务。

鸦片战争以后,来华的外国人渐多,我们也必须和外国侵略者打交道,就要涉及到语言的交往问题。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规定,以后中外交涉的条约均用英文书写,仅在3年内可以附用汉文。这就必然要求统治者正视我国当时翻译人才奇缺的现实,想方设法培养自己的翻译人才。

为了避免受制于人,同治元年恭亲王奕上《奏设同文馆折》,认为:“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人欺蒙”,主张设立同文馆。并以“止学言语文字,不准传教”为条件,聘请英国传教士包尔腾教授英文,汉人徐树琳教习汉文,同文馆由此产生。「4同文馆是我国的第一个培养外语翻译人才的机构,但是奕奏设同文馆的目的仅仅在于培养满族的翻译人员,人数也极为有限,同治元年七月二十五日奏定的《新设同文馆斫拟章程》中规定,学生人数先定10人,最多不超过24名。「5显而易见,这些可怜的人数根本就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

随着洋务运动的推进,对翻译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单单要懂得外国语言,还必须懂得一些专业的术语。为此,同治二年,李鸿章奏请在上海和广州建立外语学校,他认为:“彼西人所擅长者,推算之学,格物之理,制器尚象之法,无不专精务实,……果有精熟西文者转相相习,一切轮船火器等巧技,当可由渐迪晓。”「6因此,李鸿章设想中的新学校应该比京师同文馆有更广泛的目标,即在学习欧洲语言的同时,还要学习数学和自然科学。自然对语言的要求是达到“精熟”的程度!

李鸿章的建议得到清政府的批准,上海同文馆于同治三年在上海兴办起来,录取学生50名;广州同文馆根据李鸿章的奏折,在同治三年夏以同样的方式创办。

但是,只要不跨出国门,无论你的语言达到如何“精熟”的程度,都只能是闭门造车,无法了解和掌握西方真正的技术。对于这一点,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的精英们是知道的!因此,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留学外国学习西方的一个长远的计划必须提上议事的日程。

同治九年,曾国藩、李鸿章上《奏派遣幼童赴美肄业办理章程折》,详细说明了派遣留学生的理由:一是办理洋务的急需。洋务学堂的学生对西方近代技术“本源无由洞彻,曲折无以自明,”因此无法学到真正的西方技术,而“造募学生出洋肄业西学”,可以弥补洋务学堂育才之不足,是为当务之急;二是条件已经成熟。同治七年签订的《葡安臣条约》第七条规定:“中国人欲入美国大小官学学习,须照所有最优国之人民一体优待;美国人欲入中国大小官学学习,也照最优国之人民一体优待。美国人可以在中国按约批准的外国人居住地设立学堂,中国人也可以在美国办理学堂。”也就是说中国人可到美国游学有了法律依据;再加上我国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留学生容闳的活动,丁日昌、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支持,同治十一年七月初八(1872年8月11日),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30人赴美。自同治十一年至光绪元年,清廷每年分别派遣30名,共120名幼童赴美。「7

我国的第一批留学生后来虽然因为国内顽固派的反对以及美国制造的排华事件而被迫全部撤回,但是我国的留学脚步就再也没有停下来,反而呈现愈演愈烈之势,并且促成了我国留学风气的形成和清政府留学政策的逐步确立,并且留学的目的地渐由欧美转向日本。其原因,张之洞在其名著《劝学篇》讲得非常明白:“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并进一步认为:“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一,路近费省,可多遣;一,去华近,易考察;一,东文近于中文,易通晓;一,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事半功倍,无过于此。”「8光绪三十一年至三十二年间,中国出现了第一次出国留学高潮。光绪三十二年,仅留日学生人数就达一万三四千人。「9

因此,在和外国侵略者打交道被迫学习外国语言的过程中,以及随后的洋务运动产生的“洞彻”外国“制器之密”的愿望,促成了留学的出现。但是,正是这些留学生在海外的学习经历,进一步了解了国家的强盛不单单在于器物,还在于制度。郑观应就明确指出:“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轮、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果以足恃欤?”「10第一批留学生以及后来者反过来又把他们认为促使西方强盛的一些制度方面的书籍介绍到中国。梁启超就说过:“今日之中国欲自强,第一策,当以译书为第一事”,这句话有点偏颇,但这也是当时很多有识之士的想法!

近代中国的翻译,当首推严复。严复的翻译,被誉为:“自中土翻译西书以来,无此宏志……自来译手,无似此高文雄笔。”「11

严复(1853—1921),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少年时期,严复考入了福州马尾船政学堂,接受了严格的自然科学的教育。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毛斯大学,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严复译书,重点在社会科学上面,特别是西方资产阶级学术经典著作上,尤其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逻辑学,政治学等。他认为只有从这些著作中才能找到西方国家强盛的真正命脉之所在,其他的都不过是“形下之粗迹”。他把译书与寻求救国道路结合起来,翻译《国富论》是为了发展中国的资本主义,翻译《论法的精神》是为了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倡导君主立宪制度等等。

在他的笔端下,西方资产阶级称誉的优秀著作,基本上都由他介绍到了中国。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尔的《群学肄言》,穆勒的《群已权界论》和《名学》,孟德斯鸠的《法意》,耶芳斯的《名学浅流》,甄克斯的《社会通诠》,赫胥黎的《天演论》被称为“严译名著”。

在严复的所有译著中,影响最大的是《天演论》,康有为曾说“《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12在书中,严复反复强调“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向中国人民敲起了危亡的警钟,大声疾呼要顺应“天演”的规律,改革现状,变法维新,才能避免危亡之祸,否则就会被淘汰。

《天演论》的发表,不仅促进了维新运动的发展,而且对行将到来的革命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正如革命派所指出的那样:“自严氏之书出,而物竞天择之理,厘然当于人心,中国民气为之一变。即所谓言合群言排外言排满者,固为风潮所激发者多,而严氏之功,盖亦匪细。”「13

可见,翻译在促使社会变革方面的巨大影响力。而后来的新文化运动,、陈独秀等人介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竟然开启了我国历史一个崭新的时代!

与此同时,著名翻译家林纾(1852—1924)等人翻译了西方达二百部小说,这些西洋小说向中国民众展示了丰富的西方文化,开拓了人们的视野;1897年我国最重要的翻译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的成立,对国民素质的提高、民智的开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日本翻译过来的一些词汇,大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汉语……可见,翻译和留学对我们制度的变革、视野的拓展、学术的提升等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

「1、方志远:《明代的国家权力及运行机制》142页,北京,科学出版社。

「2、孙承泽:《天府广记》卷27《四夷馆》。

「3、《剑桥中国晚清史》第145页,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

「4、《筹办夷务始末》(同治)卷8,第29-35页。

「5、《筹办夷务始末》(同治)卷8,?页。

「6、《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3,第11-13页。

「7、容闳:《西学东渐记》,123页。

「8、张之洞:《劝学篇·外篇》第5-6页。

「9、?:《中国人留学日本史》第36页。

「10、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11、吴汝纶:《答严几道书》,《桐城吴先生全书》,尺牍一。

幼时记趣文言文翻译范文12

关键词:同课异构;改进;教学目标;教学过程

近日,笔者参加了某校组织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该活动由三位老师执教同一文本,即《幼时记趣》。三位老师从制订教学设计、到开设公开课,一个个“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笔者有幸听取了他们“同课异构”的公开课,拜读了他们的教学设计,感到有缺憾,但也有收获。现在描述出来,不是为了诋毁授课者,而是为了探寻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在“同课异构”背景下走向有效或者高效。

一、改进教学目标

先看三位老师教学目标的制订:

1.甲老师制订的教学目标: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产生的原因“物外之趣”所体现出来的童心;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类似的趣事。

2.乙老师制订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借助注释、辞典,初步理解文意并能正确朗读;(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体现的童心;(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反复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体会文言语感;(2)利用课本注释和工具书疏通理解文意,并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做到准确通顺;(3)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把握文章的主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幼时惩罚,同情弱者这种朴素的人生观。教学重点:(1)围绕“趣”字体会作者的情感,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2)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写作水平;(3)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辞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物外之趣”,思考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来的。

3.丙老师制订的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2)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3)学会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感情;(4)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再谈谈如何改进其教学目标:

我们知道,单就教学目标的制订而言,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最优化的教学行为准则。教学目标是师生从事一切教学活动的指针,是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依据,也是衡量教学成败的标准。看看上述三位老师制订的教学目标,甲、丙老师能根据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来确定目标,其特点是简明、具体、科学、易操作、针对性强、主题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能凝聚在一个“点”上。只不过甲老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有些脱节,丙老师的教学环节抢了学生的精彩。而乙老师制订的教学目标,则显得面面俱到,缺乏阶段性、科学性、可操作性,这样教学容易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产生审美疲劳,不易达到预期效果,教学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

单就“同课异构”而言,三位老师制订的教学目标“同”的成分太多,“异”的成分太少了。“异构”靠什么?靠教学风格,抑或靠教法,还是其他方面?笔者认为都不是,而是靠教学目标制订的“异”。换句话说,对于“同课异构”活动,执教者课前要有明确的角度分工,这样才不至于“撞车”,才是纯粹的“异构”。比如,《幼时记趣》的角度就有生动的语言、“趣味”的体现、作者的审美态度等等,每人抓住一点,铺展开来,就不会出现“同构”的现象了。

二、改进教学过程

总体而言,三位老师“同课异构”的《幼时记趣》课堂教学过程,优点有之,值得商榷的也有:

甲老师执教的课,其优点是质朴、常态、不雕琢,实用性强。但作为公开课,就显得观赏性不足,平淡的流程显示出教法的陈旧和课改理念的缺失。表现在他以基础知识为主线,从注音、释义到讨论问题、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显得按部就班,循规守矩,缺乏师生的互动和理性的思辨。预设的知识多,生成的知识少。可能与班情有关,像“徐喷以烟”的“徐”,课下已经注释,可老师还要提问学生,这就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而且提问的学生也局限在少数几个人身上,冷落了大家。另外,抽看学生的课本,发现学生已在书上写得密密麻麻,里面不乏老师课堂提问的内容,这不就做无用功了吗?

乙老师执教的课,其优点突出一个“读”字,在朗读上做文章,并在朗读的节奏上给予示范和方法指导,然后把音形意、字词句的教学巧妙地揉在其中。但是在实词、虚词、句式、通假字知识的积累以及让学生接力翻译的环节上,老师太主动,学生太被动,有牵着学生“鼻子”走的嫌疑。海德格尔提出“让学”,要“让出时空”,这一点做得不够到位。

丙老师执教的课,其优点呈现出圆润、玲珑、晶莹、剔透。她是这次活动中唯一使用PPT教学的人。她开场用了《童年》的歌曲,意在唤醒对童年的回忆,接着是扣人心弦的导入,环环相扣的流程,“精彩纷呈”的互动。只见她带领学生析文理、品语言、悟人情,一切都显得那么自如妥帖,恰到好处,游刃有余。商榷的是:缺乏厚重感,缺乏理性的思考。从审美观和审美情趣上看,这篇文章彰显着错误的审美观和消极的审美情趣,这是一般人难以赞同的,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向学生阐释说明,帮助学生俯视文本,增长见识,可是老师带领着学生一味地赏识,犯了盲目崇拜的错误。

就本次活动的意义来说,引用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的话:“作为行动者力所能及的改变,比作为批评家重要得多”,因为“不甘平庸、勇于实践的精神,是当前教育改革最稀缺和最珍贵的资源”。尽管这次“同课异构”活动还不尽如人意,但它是有效教学行动研究的巨轮,在课改的大海里,定会乘风破浪,驶向有效教学的彼岸。

总之,“同课异构”改进的方向应是:教学目标利利落落,教学内容明明白白,教学思路清清楚楚,教学细节实实在在,分析探究透透彻彻。这是一个高标准的方向,是所有语文老师都应追求的方向。在奔向这一方向的路上,我们切记:文有文脉,课有课脉,课脉就是一堂课在教学上的内在思路。特级教师李仁甫“同课异构”的《金岳霖先生》,其迥异的风格,多样的形态,是“同课异构”老师(当然也包括笔者在内)值得学习和借鉴的范本,我们看一看,品一品,可以从中汲取课堂教学的灵感和智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