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运动与健康

运动与健康

时间:2023-05-30 10:09:34

运动与健康

运动与健康范文1

一、要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放在首位

新一代的青年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同时也必须具备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这样才能适应社会飞速发展,才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成功。然而,目前有关资料表明,我国青少年的体质不够理想,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只有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才能淡化以“竞技体育”为中心,过于强调运动技术规范化,而忽视人的身心与行为对健康影响的片面倾向。也只有确立这种指导思想,才能重视人类追求和体验文化的价值取向,即重视它在竞争、友谊、合作、意志与精神方面的价值以及协调能力,发展与品德修养之间的关系,使之可能继续挖掘人类赖以生存的原始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二、尊重和爱护学生

中学生已逐步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需要一定的情感。不懂得尊重学生,唯我独尊,课堂就会毫无生机,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就要抓住课前准备、课中调节与课后反思。课前要认真备课:考虑气候、季节、天气的变化因素,课内教材的搭配要考虑学生的全面锻炼及对“三基”的掌握,运动负荷要依据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质的不同而机动掌握。课中要灵活调节:掌握和控制课堂的节奏和气氛。在对待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或对违纪学生的处理上,对男生或女生,对性格开朗或内向寡言的学生,特别要注意处理的方法,保证课顺利进行。课后要冷静反思:课的质量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课内对学生的表扬是否使学生受到鼓舞?即使是批评,是否使学生得到激励?只有尊重和爱护学生,学生才会与教师主动配合,积极参与,课堂自始至终处于良好的情感环境之中。对学生没有情感,没有尊重和爱护,就没有教育。

三、创设好的情感“环境”

体育教学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体育运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帮助学生获得生活与运动的体验。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过程最重要的是在于感受,教学要以人为本,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的诱因是什么。因此,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的体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愿意对情境持续性地进行注意,全身心、主动地接受,从而产生满意的,或愉悦的,或悲伤的,或热爱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体验情感、增强心理素质的目标。所以说,创造情感环境是体育教学的需要。同时,通过创造环境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也是可行的,譬如在体育教学中对场地的设计、练习的路线等进行优化处理,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强化其情感体验。

利用节假日组织运动会、班级间的单项比赛、小竞赛等,使学生在竞争中发现和完善自我意识,提高学习体育的兴趣,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课堂中应尽力创造好的情绪、情感环境。在巩固和提高排球垫球技术课中,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竞赛:按垫球技术优劣搭配男女生混合编成八组,各组围圈按定额垫球。规则是个人不得重垫两次,球落地则算垫球次数终止。完成定额的组表扬,完不成定额者,男生差一次做一个俯卧撑,女生则做立卧撑惩罚。结果课上得生动、活泼。实践证明,情感环境的创设和快乐体育的实施是相互搭配、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

四、向学生灌输健康的生活方式

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求知欲强,生命力旺盛,正处于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形成正确生活意识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进行体育健康教育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体育运动就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参加体育活动,感受身心的舒坦,观看体育比赛或表演,享受视听的愉悦,这是一种可促进人在竞争中求进取,在运动中健身心,在挑战中长智慧,在苦累中练意志,在与同伴和对手合作交锋中增进社会公德意识的生活方式,是一种能使人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运动后虽然会感到身体疲劳,但精神却得到了莫大的满足,会进一步领悟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要在学生中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和目标,就应加大体育教学的改革力度,拓展课外体育时空,努力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引导学生崇尚健康、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真正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五、意志品质培养的紧迫性

运动与健康范文2

    关键词:运动;健康;心理;生理

        一、舒解疲劳与放松

疲劳是持续某种工作到相当时间,对该工作产生厌烦心理和疲倦的感觉,工作效率降低,机能减退,这种状态称之为疲劳。 疲劳如果在体内不断堆积到相当程度的量,无法获得适当的舒解,将导致身心两方面的压力,最后使人体器官功能产生障碍,甚至使器官功能瓦解。不同年龄层有不同的疲劳感觉,譬如青少年的疲劳在于肌肉;30岁以上的人心理疲劳增加。一个良好均衡的运动很自然的舒解疲劳和放松身心,运动能增进身体知觉,减低肌肉紧张,使交感神经系统安静,副交感神经亢奋,让身体状况舒缓放松,同时减低焦虑。降低冠状心脏病的危险美国研究显示:无论是职业或休闲的体能活动,都有助于降低冠状心脏病的危险,一项以13000人,为期八年的研究,发现即使是中度的运动也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病发率。同时 cooper institute for aerobic research研究显示:运动可以减低大多数的慢性病病发危险和早逝。医学研究:冠状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冠状心脏病主要的因素;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糖尿病、不良心理社会因素、饮食习惯、肥胖与少动、家族遗传、年龄与性别、口服避孕药是引起冠状动脉硬化的主要因素。缺乏体力活动的人同样易患冠状心脏病; 临床资料也证实,冠状动脉心脏病人能坚持体力活动者比不活动者死亡率显着降低。我国卫生部的调查情况显示,体力劳动者比脑力劳动者冠状心脏病的病发率约低一半以上。据研究运动是通过多种机制而起到防治冠状心脏病作用的。运动锻炼在冠状心脏病防治中的作用机理:减少引起疾病因素;调整心理状态;改善冠状动脉循环;减少血栓形成;减轻动脉硬化。

二、改善心理机能

近年来众所周知,运动可稳定情绪压力,在人体内激素、神经传导、化学等变化,有助于身体对压力反应的准备与适应。例如运动时身体可释出血胺、葡萄糖、雄性激素、肾上腺皮质素脂醇调整生理状况。也可以促使脑细胞释出导致放松的脑吗啡,改善自我信念、减低焦虑、隔离压力、提升心理机能。

三、改善骨质密度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退化性疾病,其特征是骨矿物质密度减低,矿物质流失导致骨骼容易骨折或破碎。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中的钙质会渐渐流失,骨小梁也会慢慢的消失,而骨骼内的孔隙也就越来越大,越变越多,进而形成骨质疏松症。久坐办公室或是因长期卧床而缺乏运动的人比较容易罹患骨质疏松症。有氧运动或阻力运动施以压力或张力在骨骼上,可以激发骨骼的组成,提高骨质密度。儿童少年时期骨的新陈代谢非常旺盛,若进行合理的运动训练,更能促进钙的吸收,增强骨骼的生长。人长期不断地运动训练,可使骨骼致密质增厚,骨径变粗,骨面肌肉附着处突起明显,骨小梁的排列根据能力和压力的变化更加整齐有规律,骨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进而在形态结构上产生良好的结果。 

四、改善外观和自我信念

运动不只对身体方面的好处而已,对心理方面也有益。

个人体型、身材和身体的组成,受到先天遗传的影响极大,但后天的培养、训练、雕琢也不可忽视。所以透过运动训练、有计划的运动和营养调配来改变身体的组成,发展出良好的体态、吸引人的外貌,给人良好的印象,提升社交,改善人际关系,建立自信。使人感受到一种康乐安宁的心。自我的信念是表现出对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之总体知觉。日常生活里,由于体能的发展,对自己能力更具信心,更俱价值感。

五、增进肌力与肌耐力

肌肉系统是身体活动的基础,有良好的肌力和肌耐力再加上良好的心肺耐力,可让我们持续从事高负荷的运动,肌力与肌耐力决定运动的限制。最直接影响运动的是骨骼肌,运动是提升肌力与肌耐力最有效的方法(witzmann, 1999)。肌力是指肌肉组织对阻力产生单次收缩的能力。肌力是身体运作效率的因素。肌耐力是指肌肉在负荷阻力下可以持续多久的能力。肌耐力可因运动刺激或经常使用而增加;相对也因年龄增加,肌肉组织功能逐渐退化,如再加上强度活动机会的减少,肌耐力的表现当然会逐渐降低。良好的肌力可保持良好的体态、吸引人的外表。

   六、提升心脏和肺脏的效率

运动对提升呼吸循环的机转是正面的,尤其是有氧运动。一个完善的体适能计划可增进心肺系统有效率提供氧气、能量给心脏、神经和作用肌肉。经过几个月的有氧耐力训练,将可减低安静时每分钟的心跳率10 至15 次(american,the committee on exercise, 1990);有氧耐力训练可增加心室内腔提升血液容量(2)增加心壁肌肉收缩力,因此收缩更有力,增加于每次心脏收缩血液输出量。心肺耐力是身体利用呼吸器官的运做将空气由体外吸入,经由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脏、肺泡进行气体交换、再由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上下腔主动脉、大动脉、小动脉、微血管与组织气体交换,供应全身主要器官氧气,来维持身体连续、周期性运动所需要的氧气,供应良好与否决定于心脏和呼吸系统的效率。

七、减缓下背病痛

下背痛和下背官能障碍,都与腰部肌力的缺乏有关,所以经由体适能活动改善下背肌力,来降低下背官能障碍的影响范围。下背疼痛和脊柱病变是身体失能明显的原因。在统计上80%下背痛(khalil, 1992),大都由于下背病变引起。强化背部肌肉、下腹部肌肉运动的肌力,即可增加下背对抗外来压力,进而减缓下背病变,同时减少疼痛。

八、延缓老化和改善工作能力

老年人因不活动而造成的身体衰弱现象,远比随年龄增长的退化更显着;很多研究均表示老年人从事运动的能力,经由训练所能获得的改善,如同青年人一样(grimby and saltin, 1983)。老化就是身体机能随着年龄增长而退化,运动使有氧耐力增加,改善呼吸能力,使呼吸肌更有效率,老人从事运动可增加骨质密度和肌肉组成,以及改善关节活动,使老化过程因而得以减缓。 

九、改善身体组成

良好的体重控制,将是身体健康的根本;身体储存过多的脂肪,所谓的肥胖症,是目前社会大众面临的健康威胁,对身体有非常不利的影响,例如心血管循环系统、肺呼吸功能、肾机能、胆囊、糖尿病、骨骼、关节炎的毛病,甚至于情绪和心理上的不平衡。对运动的影响更大,过胖者,过多的脂肪携带同样东西运动或活动一样碍手碍脚,造成日常生活的不便。体重控制的原理很简单,就是把身体能量%的摄取与能量的消耗,两者取之平衡。 

十、防范慢性病

运动可使骨骼肌和心肌肉发达,肌纤维变粗,粒腺体增多。粒腺体是细胞中产生能量的动力站,增多后会使心肌的功能增强。运动可使全身血管腔增大,促进循环运动可使心律变慢心肌收缩力增强,进而增加心博输出量,改善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心肌供血量,并能提高心肌氧气的利用和耐受性。运动对高血压病人可降低血压,运动可降低高脂血症,可使高血脂症病人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同时又能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运动可消除脑力过度活动所致的疲劳和精神紧张,调整情绪平衡心理增强机体的应变能力。运动可防止血栓形成,长期运动可使血小板功能改善。由此可见运动能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于全身慢性病发生和发展的各个环节。 

参考文献:

[1]石林.健康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3-78.

运动与健康范文3

【关键词】运动;慢性病;健康管理

1 引言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是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COPD)、慢性牙病(龋齿、牙周病)、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的总称。慢性病已成为21世纪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国慢性病报告》显示近3亿人超重和肥胖,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2005年全国慢性病死亡人数750万。美国从1972年以后的20年间,通过健康管理,生活方式疾病已大幅度下降,心血管病发生率下降了55%,脑卒中下降了75%。由此可见,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慢性疾病进行健康管理、干预和指导人们的生活方式,可以使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运动是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的重要影响因素,国外研究表明,人群中不同强度体力活动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有关,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最有益于健康,而静坐生活方式则是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运动在慢性病的健康管理中有重要作用。

2 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概念及流程

2.1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概念健康管理(health manage-ment)是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和预防的全过程。慢性病健康管理(health management for the chronic disease)是指组织慢性病专业医生及护理人员,为慢性病病人提供全面、连续、主动的管理,以达到促进健康、延缓慢性病进程、减少并发症、降低伤残率、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并降低医药费用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

2.2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流程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流程如下。第一步:收集健康信息(发现健康危险因素),患者体检后填写健康信息调查表。第二步:评估健康状况(认识健康危险因素),用评价系统分析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第三步:改善健康状况(通过行为干预解决健康问题),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健康计划,并督促实施,这是整个健康管理过程的核心。上述3个步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每一个周期都有针对性地解决患者的某些生活方式问题,从而达到逐步改善患者健康状况的目的。

2.3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方法措施主要分为四步:一是建立健康档案,收集信息,早发现,早控制。二是改变慢性病患者已经存在的不良生活方式。目前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控制病因:①加强环境保护。②加强健康教育。③控制高血压。④降低吸烟率。⑤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合理营养。⑥控制体重。⑦加强体育锻炼。⑧加强监测。三是加强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四是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慢性病是终身疾病,治疗需要持之以恒。对于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教育除了“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外,还包含了对所患慢性病的解释教育。

3 运动与慢性病

3.1运动与肥胖、能量平衡运动不足与过食,可引起超重或肥胖,肥胖与遗传易感性或代谢效率变有关,很多慢性病均以腹部肥胖介导而发病。肥胖可引起血脂水平增高、糖耐量下降、对胰岛素的反应能力降低从而产生胰岛素抵抗,结果5种以代谢紊乱为特征的疾病(肥胖、冠心病、高血压与高血脂、2型糖尿病、脑卒中等)接踵而来。成人体重超重者与体重正常者比较有较高的心血管病、2型糖尿病、高血压、子宫内膜癌等的发病率。运动产生效益的关键在于维持合理体重和体脂的作用。研究提出运动与体重指数(BMI)存在负相关,采用稳定同位素研究证实:能量消耗与肥胖负相关。

3.2运动与心脑血管病缺乏运动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多数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与冠心病呈负相关。目前公认运动可使对人体有利的各种功能(心肌功率、循环功能等)得到强化,增加有利物质的含量,减少不利于机体健康的多种因素。体力活动可减少发生冠心病(CHD)的危险。研究显示,少量的每日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可减少处于HD高危险中的老年人CHD死亡率。对于CHD患者,适当的体力活动是重要的干预措施,因为它不仅能降低CHD的死亡率,而且能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

3.3运动和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诱发因素是体力活动不足、能量摄入过多、肥胖或应激、自身免疫因素、胰岛素抵抗等所致的高血糖、糖耐量受损和胰岛素敏感度降低有关。运动对2型糖尿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有规律的运动会对糖尿病人产生有益的代谢影响,总体包括: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减轻体重,增加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改善机体的脂代谢状态,减少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用量,提高免疫力,改善心肺与神经内分泌功能,肥胖者体重降低(尤其是与饮食结合)、肝葡萄糖合成减少、血压降低等。现代医学更是将适当运动与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列为糖尿病防治的三大法宝。

3.4运动与骨质疏松缺少体力活动和钙以及维生素D使骨质丢失。骨的破损率高于成骨率,会导致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发生。增加体力活动使骨形成增加,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骨密度。运动员尤其是进行力量训练者的骨密度比非训练者高;肌肉力量、肌组织量和最大吸氧量与骨密度相关,力量和耐力运动训练均可增加骨密度。缺少体力活动和钙以及维生素D营养不良会使骨质丢失,如骨的吸收率大于成骨率,会导致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发生。

4 运动与慢性病的健康管理

研究已证明合理的运动可对多数慢性病有良好的影响。因此在慢性病的健康管理中,运动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缺乏运动是不良生活方式中影响最大的一部分,积极从事体育活动是人类健康的根本保障。运动不仅仅是从身体角度、机能角度促进健康,参加体育活动还可促进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沟通,释放心理压力,调节心理情绪。

对于慢性病患者,开始一些较剧烈的运动前应有医生指导,包括定期开发新的活动,树立坚持一生运动的计划。健身活动的主要原则是:有氧运动,包括大肌肉群、规则、重复的方式,3~5次/周,最好1次/d,持续30~60min/次,强度达到50%V02max左右(40%~85%VO2max),根据年龄和身体情况安排,循序渐进,然后保持一定的活动量和强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考虑慢性病的适应证与禁忌证,避免适得其反。尽管运动防治慢性病的机制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但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有关这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合理的运动将对促进人类的健康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5 讨论

运动与健康范文4

【关键词】健身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健康

前言:

目前,我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了热门研究领域,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广泛关注,但我国在这方面研究才刚刚起步,由于缺乏对国外理论实践的了解,认识和评价,研究有普遍带有盲目性和重复性。为此,笔者对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问题进行了探讨。

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许多关于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报告都已表明,青少年心理问题趋于严重,近几年发生的一些恶性的事件,如北京某名牌大学学生投毒案、硫酸泼熊案、学生之间报复凶杀案、中学生杀母案以及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厌学、逃学现象等等。这些现象都与我们中小学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人格发展出现缺陷有直接关系。心理健康是目前国内外心理学研究中非常活跃的一个领域。根据身—心交互作用理论,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2、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主动获得过程,他可以有效的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此也能够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有学者认为,体育运动具有以下心理健康价值: (1)能增强安全感和自发性; (2)能提高独立性; (3)能解除紧张;(4)有助于形成友谊、声望和领导地位; (5)能提高自己的价值观。体育运动之所以能够促进心理健康,主要是因为:

2.1体育运动能够促进智力发展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练习者必须组织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觉(观察)、记忆、思维和想象。因此,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能够改善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协调作用,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得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质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想像的灵活性、协调性、反应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经常参加健身活动还能使人在空间、和运动感知能力等方面得以发展,使本体感觉、重力觉、触觉和速度、高度觉等更为准确,从而提高了脑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苏联学者M·M·科尔佳娃用电脑测验法对出生6个星期的婴儿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经常帮助婴儿屈伸右手指活动能加速婴儿大脑左半球的语言中枢的成熟。此外,体育运动还能缓解肌肉紧张和日常生活的紧张,能降低焦虑水平,缓解紧张的内在机制,改善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2.2体育运动能提高自我知觉和自信心

体育运动在个体的健身活动的过程中由于健身的内容、难度、达到目的,与其他参加健身的个体接触,不可避免地会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而个体主动参加健身活动一般都会促进积极自我知觉。同时,个体参加健身活动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能力等选择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健身的内容,这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健身活动中寻求到安慰和满足。官玉琴通过对福建省随机抽取的205名中学生调查研究表明,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学生比不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中学生有更高的自信,这说明健身活动对树立自信心有影响。

2.3体育运动能增强人际关系和谐

体育运动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来越缺乏适当的社会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冷漠。因此,体育运动就成为一个增进人与人接触的最好形式。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可使人与人之间互相产生亲近感,使个体社会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丰富和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有利于个体忘却工作、生活带来的烦恼,消除精神压力和孤独感。并在体育运动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从而,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际关系。

2.4体育运动能减轻应激反应

体育运动能减轻应激反应,这是因为体育运动可以降低肾上腺素感受体的数目和敏感性:再者,经常进行体育运动可以由于降低心率和血压而减轻特定的应激源对生理的影响。Kobasa(1985年)指来,体育运动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及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因为体育运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加人的心理坚韧性。Long(1993年)要求一些高应激反应的成年人参加散步或慢跑训练,或接受预防应激训练。结果发现,接受其中任一种训练一种训练方法的被试者都比控制组被试者(即未接受任何方法训练的被试者)处理应激情景的能力强。

2.5体育运动能消除疲劳

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当一个人从事活动时情绪消极、或当任务的要求超出个人的能力时,生理和心理都会很快地产生疲劳。然而,如果在从事体育运动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证中等强度的活动量,就能减少疲劳。有研究表明,体育运动能提高诸如最大输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这就能够减少疲劳。因此,体育运动对治疗神经衰弱具有特别显著的作用。

2.6体育运动能治疗心理疾病

根据Ryan(1983年)的调查,1750名心理医生中,有60%的人认为应将体育运动作为一个治疗手段来消除焦虑症:80%的人则认为,体育运动是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手段之一。就目前而言,尽管一些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体育运动为什么有助于心理疾病消除的基本机制尚完全清楚,但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手段在国外已开始流行起来。Bosscher(1993年)曾调查两种体育运动方式对医治严重抑郁症住院患者。一种活动方式是散步或慢跑,另一种方式是踢足球,打排球及练体操等健身活动结合放松练习。结果显示,慢跑组患者报告在抑郁感觉和身体症状方面明显地减轻,并报告自尊感增强,身体状态明显好转。相反,混合组患者未报告有任何生理或心理的变化。可见慢跑或散步等有氧运动更有利于心理健康。1992年,拉方丹等人对1985年至1990年涉及有氧练习和焦虑、抑郁之间的关系(实验控制十分严格的研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氧练习可降低焦虑、抑郁;对长期性的轻微到中度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有治疗作用;锻炼者参加锻炼前的焦虑、抑郁程度越高,受益于健身活动的程度也越大;健身活动后,即使心血管功能没有提高,焦虑、抑郁程度也可能下隆。

3、心理健康有利于体育运动

心理健康有利于体育运动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赫特博士,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患有神经过敏性紧张,失眠中的30位老年人,分为三组:甲组服用400毫克氨基甲酸酯镇静药。乙组不服药,但愉快地参加健身活动。丙组不服药,但被迫参加一些不喜欢的健身活动。结果表明乙组的效果最好,轻松的健身活动,胜于服用药物。而丙组的效果最差,不如吃镇静药的效果好。这说明:体育运动中心理因素对健身效果和医疗效果都会产生明显影响。特别是在竞技比赛中,心理因素在比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心理健康的运动员反应敏捷,注意力集中,表象清晰,动作迅速准确,有利于竞技能力的高水平发挥;反之,则不利于竞技水平的发挥。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人们如何在体育运动中保持健康的心理十分重要。我认为:

1)要有明确的健身目的和强烈的健身欲望,在体育运动前要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健身情绪,要有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和热情,避免那种“身随而心违的被动状态”。

2)在体育运动中要注意力集中,排除杂念。将思想集中在如何呼吸,如何掌握正确健身方法等方面上来。

3)要尽力使体育运动轻松。可以在体育运动前听听音乐,也可找自己亲人和知心朋友一齐参加健身活动。在活动中相互鼓励,共同创造欢乐的气氛。

4)要选择那些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项目。特别是注意多参加一些钓鱼、野游、爬山、划船、滑冰、跳舞等健身活动,尽量使活动与娱乐相结合。

5)要掌握心理调节方法。不断地调节心理。心理调节并不神秘,人人都可以调节自己的情绪,心境和意志。如我们要跑步前,在屋里镜子前照一照,整理一下头发、衣领。看看自己的面容或者伸伸胳膊,摸摸隆起的肌肉块。当看到自己脸色很好,肌肉强健时,马上精神振奋起来。这就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自我调节。如果在镜子里看到自己面色苍白,眼睛有黑圈,精神不振时,这时就心里想:“一到户外,就会有良好的感觉。我不是那种精神不振,易受情绪制服的人”。于是挺起胸、毅然出门跑步去了。这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自我调节。

4、结语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所以,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应抓住心理健康与体育运动相互作用的规律,利用健康的心理来保证健康活动效果;利用体育运动来调节人的心理状态,促进心理健康。通过中小学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身心并进,是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方面,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杨勇等 体育锻炼与学生心理健康 中国学校体育

运动与健康范文5

关键词:运动;健康;教学

体育课的教学中,积极的情绪有增力效果,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当今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学校体育教学也在进行着全面的改革,在这次改革中,体育老师起着重要的作用,新课程理念下,对体育老师而言,任务更为艰巨。大家都是从头开始,没有借鉴的条件,且体育教学具有区城特点差别较大,城乡特点差别较大。体育教学工作就没有统一模式,然而新理念下的体育教学又不能停止不前,为减小体育老师教学工作的盲目性,提高实效性,有必要研究新课程理念下,两条主线(运动主线和健康主线)怎样才能平衡发展。

一、健康以运动为载体

“没有情绪的运动和没有运动的情绪,对有机体都是有害的”(minc,1967)。这一结论阐明这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没有强烈的情绪体验,总出在没有身体活动的静止状态,较于能导致某些内环境紊乱,也就是说,身体运动具有宣泄、中和、抵消和对抗负情绪的使用,人体通过身体活动释放的不仅是能量,同时也释放了积压负性情绪。同样,没有任何情绪地从事活动,也不可能动员身体各个部分机能作为一个有机体去参与,也可能带来一些不良后果,我们可能有这样的经验,淡漠地、毫无热情地去做某事,不仅效率低,也容易出现错误,以这种状态做运动也容易受伤。

《新课程标准》将体育与健康课学习的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五个学习领域构成了体育与健康课的内容体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某一学习领域不能脱离其他学习领域而独立存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学习领域的目标主要是通过运动参与与运动技能的学习而实现的,而不是主要通过“知识教育”的方式来实现的。

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学习领域目标主要是通过运动参与和运动技能的学习而实现的。体育课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原因和项目自身趣味性的原因,会导致一些课不受学生喜欢,但不能否认这些课价值的存在,如果一味地迁就学生,随意删除一些重要的、但趣味性较低的项目(如前讲到耐力项目),这样不利于实现课程目标,谈不上两条主线的平衡发展,而是两条主线都没有得到较好的发展。

二、不良体育情绪的转变过程

根据凯尔曼的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不良体育态度的转变要经过三个阶段:服从阶段,从表面上接受社会、学校的规定或老师的要求,外显行为与别人一致以避免惩罚或得到奖励。它是完全被诱因控制的行为,一旦外显消失,服从就会立刻停止。;认同阶段,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相一致。如看到为国增光的运动员感人事迹而下决心,坚持体育锻炼,或受到体育老师的感染而客服怕苦怕累等。可见,认同是自己主动接受他人的观点,或受其吸引,而不限于外部奖惩的控制;内化阶段,真正从内心深处想念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并将新观点、新思想纳入自己的价值系之内,成为有机的组成部分。内化是个人的理智行为,是使个人经情感作用所认同的态度与自己原来的态度、价值观协调一致的过程。

在体育教学中,要转变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的不良态度需要一段时间,这是一个很实在的问题,每个体育老师都会遇到,由于各种原因,每个班总会有部分学生有不良体育态度。同时,由于运动项目自身所具备的趣味性的不同,导致学生态度的不同,如田径中的耐力项目与球类运动。多数学生不喜欢枯燥、又累又苦的耐力项目,更热衷于球类运动,但各个项目对身心的锻炼价值都是很重要和必要的。如能力项目虽然有苦又累又枯燥,但对提高和改善学生的心肺功能、心血管系统功能和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很有效的。而球类运动对锻炼学生灵敏、反应能力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很有效。由于这些原因,不良体育态度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体育老师必然要用一段时间来转变学生的不良体育态度。

三、运动与健康的实质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四个基本理念,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导地位。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课程的价值在于:一增进身体健康;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三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和课程的价值告诉了我们,只要运动目标和健康目标都实现了,才算实现了课程目标,即运动是一条主线,健康是一条主线,只有两条主线平衡发展,才能实现课程目标。

学生不喜欢的体育教学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也就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积极的情绪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喜欢的体育教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然而不良的体育态度是客观存在的,转变学生不良的体育态度需要一段时间(不是一节课或两节课就能完成的)。在新课程理念下,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该坚持两条主线的平衡发展,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启伟等《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1996年5月。

[2]?赖德胜《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2001年7月。

运动与健康范文6

一、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体育运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体育基础。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素质健康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通过体育运动,促进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人要有正常的智力,就必须有健康的神经系统和身体。作为主要是从事脑力劳动的学生,其学习效率,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所决定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可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使大脑获氧充分,进而使记忆力增强,思维更加敏捷灵活。举一些研究例子,部分学生学习吃力、成绩落后,其根本原因在于,由于神经系统功能差,导致课上注意力难以集中,影响了思维的正常进行。

有些学生担心,参加体育锻炼会耽误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效果。这是一种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的想法。研究表明,早操能使大脑消除残余的睡眠抑制,为进入学习状态作好准备;体育课、课外锻炼和课间操可以使因学习而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解除抑制,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二、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心理学告诉我们,心境是一种较稳定、持久,而且在一段时间内会影响人全部行为的情感体验。良好的心境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如做了一件即使非常平常的事情,也会感到愉悦、高兴,得到心理上的满足。相反,消极的心境会使以往做来有兴趣的事情变得索然无味、厌倦和烦躁。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在各种运动项目中,去感受运动技术动作的力量感、美感、节奏感和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

三、体育运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与自尊,培养竞争意识,体验体育运动中的成功喜悦

中小学体育教育,不是用超强的体力付出赢得高额的回报,不会以比赛争第一为目的。但是我们要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在体育活动中努力展示自我,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奋发向上、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优良心理品质。学生对于各种运动项目的技能技巧,都有一个从不会到基本把握,再到完全熟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付出自己的汗水和心血,努力达成既定的目标。当既定的目标达成以后,他们会有一份成功的喜悦,

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四、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运动与健康范文7

【摘要】健康是人类的最大幸福,什么叫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是“健康乃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仅是没有疾病的状态”。正确的含义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健康来自坚持不懈的锻炼,甚至体弱多病者也能长寿,“九死一生”的幸存者还能再活几十年!起死回生秘诀何在?从病痛的折磨中吸取教训,痛下决心改变多年来养成的不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特别是决心拿起运动这个护身法,不仅能战胜病魔顽疾,而且可以平安长寿。

【关键词】健康;基本生命活动;运动处方

1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十条健康标志。①精力充沛,从容不迫应付工作压力而且感到不紧张。②处事乐观,态度积极。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④应变能力强。⑤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⑥体重正常,身材均匀。⑦眼睛明亮,反应敏锐。⑧牙齿清洁,无空洞。⑨头发有光泽,无头屑。⑩肌肉有弹性,走路轻松有力。

2 运动是健康长寿的法宝

2.1 生命在于自身有节律的运动 人人都需要适合自己年龄的运动,无论婴儿发育生长,还是青壮年充沛精力都离不开营养和体育锻炼。锻炼可以消除紧张消极情绪,缓解紧张状态,使人们没有紧张压迫,感到舒适、愉快。对于脑梗死患者,运动想象疗法也能达到神奇效果,提高运动功能而进行的反复运动想象,没有任何行为运动输出,根据运动记忆在脑组织中激活某一特定活动的区域,从而达到促进协调运动功能思维通路恢复目[1]。88年北京大学心理系曾对老年知识分子作太极拳锻炼者脑电波研究结果进一步得到证实。

2.2 运动对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机能系统的影响。

2.2.1 心血管系统 运动还能使心脏呈运动性增大,运动员的心脏外形丰实收缩力强,心力贮备高。冠状动脉是供应心肌氧气的血管系统,它必须在心肌需氧时加大血量供应才能使心脏这个供血总机正常工作。多血脂是现代病,血液中胆固醇过多也会胸闷,心肌缺氧。过去认为动脉硬化不可逆转,最近,在美国的一次心血管专家年会上有三位专家宣布:“在一定条件下,动脉硬化可以逆转”――只要改变饮食习惯加上适合的运动,硬化的血管可以变软。

2.2.2 呼吸系统 肺是呼吸系统主要器官,是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功能是供氧和排出二氧化碳。只有在运动时,肺活量才增加,经常锻炼的人肺活量增大,九十年代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由于环境污染,及抽烟的习惯,肺部感染等疾病的死亡率已上升到第9位,必须引起重视。 2. 2.3 消化系统肝脏是消化系统最大的器官,担负分泌胆汁,促进蛋白质、脂脉,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激素的代谢作用,肝能产生多种凝血物质,具有免疫、解毒等多种功能。因肝脏中合成胆固醇,如是坐着不动,胆固醇合成多而聚集于体内,会损害心血管系统。经常坚持锻炼可使食欲增加,肝功能好转,可精神焕发。

2.2.4 神经系统 现代生活中对人们情绪影响最大的外因是紧张的生活节奏,激烈的竞争,复杂的人际关系及突发的灾难事件等。经常处于悲伤、恐怖、沮丧、悔恨、抑郁等精神状态,血液中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浓度过度,会产生一系列副作用,使身体自身的免疫系统受到破坏,就会容易得病,中医就总结了“怒伤肝、忧伤肺、恐伤肾、思伤脾”的论说。体育运动可以提高脑细胞的供氧量,促进大脑新陈代谢,减轻大脑疲劳。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这里所说的是,要保持机体生命活动的充沛,需要劳动和运动以使机体气机保持于较佳状态。

3 运动处方制定方法

3.1 运动处方基本原则①处方要个体化,因人制宜,个别对待。②处方要修订调整,和开药一样。但参与者是自己掌握自己,双方结合才能获得最有效、安全、良好处方。②要有一定的安全界限和有限界限。体力差别比年龄差别更大。当然强度大,频度高,时间长,效果也最大,但个别不同要有个界限。

3.2 运动的必要性与危险性

3.2.1 生命在于运动 运动促进生长发育,提高机能力水平,提高免疫能力,减少疾病,运动使人身心愉快,提高工作效率,延年益寿。美国有一专家在全国就其运动与死亡率作了调查。共调查100多万人在100人中一年死亡率情况:

年龄 完全不运动 少量运动 中运动 坚持运动

45-49 1.06 0.56 0.38 0.23

60-644.90 2.32 1.19 0.29

80-84 16.43 8.29 3.96 2.49

3.2.2 运动也具有危险性 如发生运动性疾病,有过度训练,心律失常,心肌梗塞,甚至猝死,运动高血压,血尿,运动性贫血,头昏,月经失调。运动中造成创伤:肌肉拉伤、骨折、脱臼,这就进一步提出科学锻炼的必要性。

3.3 运动目的:治病防病,减肥,健身,娱乐等。

3.4 运动种类 现代开展的全民健身运动分三类:一类:有氧项目:步行、慢跑、游泳、自行车、滑冰、划船、登山、步行机等。二类:伸展运动和健身操:体操、太极拳、健身球、健美操、跳舞等。三类:力量锻炼。

4 运动锻炼原则

①制定切实可行的运动。②因人而异,选择适当的运动项目。③适量而止,切忌过猛过劳。④选择适宜的时间,注意气候变化。⑤坚持锻炼,持之以恒。

5 讨论

运动锻炼无论对于健康人,还是病人都是至关重要。运动锻炼是否有效的关键在于能否坚持,不论何种锻炼,只要能持之以恒,都会收到好的效果。同样,运动的效果与掌握运动的量也有一定的关系,过量运动可能适得其反,而运动量不足则达不到锻炼目的。如何掌握适度,即运动的劳逸安排,要靠自己在实际锻炼中逐步摸索。研究证明,经常运动可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运动还能调节人的情绪,特别是有组织、有指导、有成效的体育运动更有助于改变人的精神面貌,克服无所作为的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有效地防止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运动与健康范文8

1 大豆多肽 

人体在正常状态下,吸收蛋白质的时间是2~4 h,而将蛋白质分裂成低肽或者微肽时,则可于30~60 min内被吸收。大豆多肽为3~6个氨基酸构成的一种低肽混合物,分子量是于300~700之间,氨基酸构成及大豆蛋白质相似。人食用大豆多肽后容易被消化和吸收,能够快速补充运动员运动后体内消耗的营养物质,并可促使疲劳肌肉于短时间内恢复,将肌肉力量有效增强。大豆多肽无需通过肝脏代谢便可被人体利用,可于短时间内与人体建设结合,且大豆活性肽能够有效提高血清中的睾酮含量,这时便可增加机体瘦肉体重,此物质亦可抗氧化、抗自由基,保护机体训练后的肌肉不受伤。 

2 支链氨基酸 

人们各项生命活动均需氨基酸参与,而氨基酸是来自氨基酸,人食用后可被分解成氨基酸,之后再被小肠吸收,经肝脏存于骨骼、脏器的细胞中,并于蛋白质合成及代谢时被充分利用。氨基酸易消化,食用后不会带给人体较大的负担,通常可作为特殊营养给高效率运动员。支链氨基酸主要是亮氨酸、异亮氨酸与缬氨酸,通常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人体骨骼肌的总能耗均是14%支链氨基酸氧化后供给能量;而运动或是长时间持续运动下,其对人体的作用极大。 

3 肌酸 

肌酸为人体中的天然营养素,是以精氨酸、甘氨酸、甲硫氨酸构成的,此物质参与机体细胞能量-三磷酸腺苷的制造,可提供肌肉以作出快速、爆发的动作。肌酸存在于肉类及鱼类食物中的天然物质,是精氨酸、甘氨酸、甲硫氨酸于前体经肝脏、肾脏、胰脏中合成的物质,此物质不属于药物。绝大多数的肌酸均存于人体骨骼肌中,但亦有少部分的肌酸存在于其他部位,通常肌酸含量最高的便是人的心脏、脑部、睾丸、精液。人体总肌酸含量的增加可促使磷酸肌酸储存量增加,而肌酸与磷酸肌酸储量增加后,可确保人体维持高强度运动ATP水平,使得反复高强度运动于间歇期再次合成磷酸肌酸。人体短期补充肌酸后,其最大做功及最大力量可有效增加大约5%~15%,而人体最大用力时的肌肉收缩力可提升大约5%~15%,同时单次冲刺可有效提升大约5%~15%。肌酸可使人体骨骼肌、心肌、平滑肌、脑神经系统均以其增加能源。 

4 L-谷氨酰胺 

谷氨酰胺亦为氨基酸的一种,此物质可充分满足人体运动中的各特殊需求,其可有效调节人体肌肉组织中的血氨含量,并可有效缓冲乳酸,缓解相关物质对机体细胞造成的影响。其可被充分运转至人体免疫组织中,再以燃料物质被利用,其机体对此物质的需求量极大。此物质可充分调节机体中的肌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分解,可保护机体训练中出现肌肉损伤。通常机体并不是必须需要谷氨酰胺,其可于人体中直接合成,但亦可于食物中摄取,不过机体运动中极为需要谷氨酰胺,要不断的提供给机体谷氨酰胺,以维持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机体运动时,其全身脏器的代谢都随之加快,同时非常需要谷氨酰胺,这时机体中的各大脏器均于血液中直接摄取,致使谷氨酰胺浓度随之降低,而为了能够充分维持血液中谷氨酰胺浓度,肌肉组织中提前储存的谷氨酰胺会补充,以确保机体中各组织脏器中的谷氨酰胺含量处于平衡状态。 

5 碳水化合物——麦芽低聚糖 

通常运动员训练25~85 min内需要食用适量的碳水化合物,以确保机体内的肝糖原及肌糖原快速恢复。而其加速持续时间均于1~2 h之内,之后便会转进缓慢的恢复阶段,机体中的糖原恢复大约需要18~20 h。而营养、遗传等因素会影响恢复时间,致使糖原恢复时间延长。肝糖原及肌糖原恢复正常后,机体才能再次进入训练阶段。麦芽低聚糖是一种新糖源,此物质低甜度、低热量、低渗透压,能够有效阻止机体产生乳酸,可预防血液凝结,能够不断被人体吸收并提供能量。此物质可短时间内提高机体耐力,并可有效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及其做功能力,能够有效缓解机体大量运动造成的体力消耗后而产生的盗汗及脱水情况,同时可有效缓解机体能源储存大量消耗后,致使血糖水平降低,身体温度快速升高的问题,并可快速处理脑功能紊乱的问题。其可适当的延长供能时间,并快速增强人体耐力及作功能力,人食用后可快速被吸收,医学上多以麦芽低聚糖治疗胰脏切除的患者,或是肾脏患者,可为此类患者提供充足的能量,并能有效维持机体疲劳状态下的血糖水平,防止血液浓缩,并阻止血液中生成乳酸。 

6 L-左旋肉碱 

L-肉碱能够促进机体内脂肪酸氧化分解,并给予相应的营养补给,属于脂肪酸转运的一种载体。机体长时间、高强度运动状态下,L-肉碱可有效增加机体脂肪氧化速率,亦减少了机体内的糖原消耗,并有效缓解机体疲劳。肉碱多用于大众减肥,而竞技运动员均以肉碱进行减脂抗疲劳。大量研究显示L-肉碱可有效缓解人的神经紧张程度,并可帮助心血管类患者尽早恢复健康,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可于短时间内合成蛋白质,促使伤口快速愈合,有效保护机体细胞膜稳定。 

7 花粉 

花粉为天然的營养食品及药材,此物质具有植物生长过程中需要的所有营养及能量,属于植物雄性种质。其由诸多氨基酸、微量元素、维生素组成,能够快速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花粉中具有所有维生素,但除了维生素B12,并具有18种酶与18种蛋白质及21种氨基酸,同时亦存在28种其他成分。花粉亦是一种天然抗菌素,可将机体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有效调节,并能够有效缓解机体的多种失调。人食用花粉后,可快速恢复精神状态,保证机体各项机能得以恢复与协调,使人心情舒畅、精力充沛的参与运动,让运动员始终处于良好的竞技状态下,亦可保护机体肝脏、脾脏于运动时不受伤害。 

8 丙酮酸盐 

丙酮酸盐可促进机体内脂肪燃烧,此物质为人体中内糖类或者是淀粉代谢产生的能量时形成的一种产物。但丙酮酸化学性质不稳定,人食用后会出现恶心或是肠胃不适感,制作时应添加钠、钙、钾、镁等物质,以便制成盐类丙酮酸盐,确保其化学性质稳定。 

9 结语 

运动营养学属于新兴学科,不同群体的运动营养需求均是不同的,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运动营养食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该文对运动营养食品配料及人体健康进行了探讨,并对大豆多肽、支链氨基酸、肌酸、L-谷氨酰胺、碳水化合物——麦芽低聚糖、L-左旋肉碱、花粉、丙酮酸盐等八种食品配料进行了分析,为运动营养食品配料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胡艳龙,李铁柱,张文栋,等.运动营养干预改善初中寄宿学生体质健康效果的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2,34(6):45-48. 

运动与健康范文9

1快乐体育注重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快乐体育教育主张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所以快乐体育教学把运动内在的乐趣作为教学目的和内容来学习,强调快乐的情绪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以达到学生热爱体育、发展个性,形成积极乐观向上多重目的的学习态度。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培养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的。

(1)教学内容游戏化。如低年级在学习立定跳远课时,我创设游戏情景,让学生模仿“青蛙跳荷叶”或“小白兔蹦跳”, 把运动和情感作为教学手段,视之为直接的教学目的,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化。如在投掷教学中,我通过练习抛降落伞,投自制的纸飞机,瞄准打靶,看谁投得又远又准。让学生在玩中充分享受体育学习的乐趣。

2教学中给学生留有学习自由的空间

在体育教学中,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对孩子的束缚,树立“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理念,应给予学生主动探索、自主支配学习的空间,为学生创建一个“平等、互动、交流”的学习平台,凸显“自主、合作、探索”的开放式学习,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的学习生活充分得到自由,从自由的学习中得到真正的教育。为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大胆的探索和改革教学模式,给孩子们一片广阔的天空,追求运动乐趣。在教学中,我是这样留给学生学习自由空间的:

(1)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选择学习内容,进行自主练习。

当然了,所谓的自由并不是老师不上课,学生想做什么都行,而是在教师的悉心指导和良好的组织教法下进行自主学习。获得知识的满足感,技能提高的喜悦感,失败后战胜困难的超越感,与他人共同协作和运动时的社会一体感,运动过后的轻松愉悦感,自我选择与自我实现目标的成就感,以及参加运动时体验良好氛围的舒适感等等。如在玩游戏《虫虫爬》时,让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用什么样的方法爬得最快。在我鸣预备笛后,只见各小组要爬的队员们,身体套在袋子里,袋口扎住,只露出头部,游戏开始,学生们有的如军人匍匐前进,有的双膝跪下、双手前趴,像寸虫那样跪跳前爬,有的两腿伸直,上身不动,只用双肘向前移动 ,学生们个个玩得不亦悦乎。这样,给了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并且让学生分小组研究游戏方法。以活跃课堂气氛,刺激学生潜在的天分用来加强学生练习效果,保证练习密度,达到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的目的。如此种种方法把想象留给学生,让他们去创造,去发挥那一份纯真的天性。在孩子们的加油呐喊声中,游戏很快就结束了。学生在玩中学,在玩中充分享受体育学习的乐趣,体验获得成功与进步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体育运动中收获参与、理解、掌握以及创新运动的乐趣,又满足了学生对运动的欲求。

(2)快乐体育符合个体差异、培养终身体育思想。由于“快乐”和“成功”都属于个人的感情体验范畴,是建立在学生个体的收获和体验上的,因此,快乐体育很注重满足各层次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求。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要不断更新观念,不再将评价作为筛选和淘汰的工具,而是从多方面、多渠道了解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发现学生的多种潜能,促使学生不断学习,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记得一次三年级体育课中,我设计一节跳绳课,主教材教学之前,我安排了跳绳接力游戏,其中一个学生因先天原因,脚有一长一短的残疾。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她跑跳得非常吃力,她所在组的同学不停地催促她,此起彼伏的埋怨声也不时飘进她的耳朵,她也表现得非常着急,但是她并不因为慢就像有的同学一样拖着绳跑。她每一次都是先把跳绳摆在身前,再跳过去,再摆,再跳,认真地,一步一步地移动……最后的比赛成绩可想而知。她站在小组的最后,眼含泪水沮丧地垂下了头。

运动与健康范文10

关键词:体育运动 青少年 心理健康 关系 作用

据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调查资料显示:在我国,自杀已成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特别是在15岁至34岁的人群中,自杀成为首位死因。因此,各种精神疾患和心理行为问题正日益严重地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人们一般对体育运动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有所了解,但对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却不是十分了解,大多数人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视远高于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步提高。根据公安大学的研究表明,许多自杀、凶杀案的发生,并不都是因为思想动机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大约有20%左右的自杀是由于当事人性格缺陷、心理扭曲不健康而造成的,40%以上的成人都有心理方面的问题,疑病症、强迫症、抑郁症和情感危险使他们处于紧张、烦操的情绪中,严重的逐渐会形成自闭症、抑郁症,恐怖症、焦虑症等心理疾患,最终可能导致自杀、杀人、精神分裂等。体育运动不仅能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同样可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青少年时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当前,青少年正面临来自学习、家长、就业等各方面严重压力,因此,如何有效通过体育运动解决和调节青少年心理,有效帮助他们健康正常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每位体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1 心理健康的概念及其标准

1.1 心理健康的概念

关于心理健康的概念,学者们有着不同的解释。心理学家英格里斯(H.B.English)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气持续的心理状况,当事者在各种情况下能做出良好的适应反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挥身心的潜能。这是一种积极充实的状态,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社会学者玻肯(W.W.Bochm)的看法则是,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自身带来快乐;另有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以及人们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是只有效率,也不只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者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有敏锐的智能,适合于社会环境行为愉快的气质”;日本心理健康所做出的解释是:心理健康是以预防疾病和各种心理不健康以及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为目的实践和理论;站的角度不同,对心理健康的理解有一定的差异,但都存在一些共同之处,那就是:心理健康是指在正常发展的智能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良好个性、良好处世能力和自我潜能最大发挥的心理特质结构。也就是说,心理健康的涵义不能停留在适应的层面,它还包括个体的自我完善和积极的发展。另外,在理解心理健康的涵义时,我们必须明白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对心理健康有不同的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心理健康的标准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1.2 心理健康的标准

综合几种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标准应符合以下几项特征:

1.2.1 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面对现实,和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对周围的事物有清醒的、客观的认识,能主动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对周围的环境事物能够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各问题、困难和矛盾,能以切实的方法去加以处理,对挫折、失败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处处表现积极进取的精神。

1.2.2 能了解自己、正确评价自己

心理健康的人具自知之明,不但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和各方面条件,能对自己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能确立与自己能力相吻合的目标,对自己的现状和前途充满自信,努力发展自己的潜力而且还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爱好以及情绪与动机。

1.2.3 接受他人、善待他人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既对别人施予感情也能欣赏并接受别人的感情,因而能和大多数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在与人相处时,抱有积极的态度,尊重与信任别人,乐于与人交往,让他人了解和接受自己,人际关系和谐。

1.2.4 情绪乐观、反应适度

心理健康的人心胸开朗,情绪稳定、乐观。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遇到烦恼能自行解脱,有适当的情绪控制能力。面临各种环境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的强度和刺激的强度相一致。

1.2.5 自尊自重、意志坚定

心理健康的人谦而不卑,自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既不狂妄自大,也不退缩畏惧;在行为上独立自主,既能有所为,也能有所不为;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能够较好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

1.2.6 行为合理、乐于工作

心理健康与否,总要直接间接地表现在行为上。因此,合理的行为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心理健康的人能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工作中发挥出来,积极主动,勇敢开拓,不把工作当作沉重的负担,乐于工作,在事业上获得成就的满足和心理的乐趣。

总之,心理健康的人智慧能力正常,自我评价恰当,情绪稳定,人际关系融洽,具备健全的人格特征。

2 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

2.1 青少年心理特点

2.1.1 少年期(11、12~14、15岁,一般是初中阶段)

这个时期,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占有相对优势,但仍有具体思维的成份;独立思考能力也在发展,但思维的判断性不够成熟,容易产生固执、偏激的不良倾向;情绪表现强烈,容易振奋,激励、也容易泄气、绝望;其自我意识发展,“成人感”增强,评价别人与自我评价的能力逐步提高;参加体育运动积极性较高,体育兴趣较浓,但尚未明显分化;活泼好动,喜欢竞赛,喜欢显示力量,具有乐观倾向,但有冒险行为,对自己估量过高,所有这些特点,形成了少年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是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

2.1.2 青年期(14、15~17、18岁,一般是初、高中阶段)

这一阶段的学生处于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阶段。其心理发展,是在少年期心理发展的基础上扩大了量的方向,而且在质方面也起了变化,这时性腺已逐渐基本成熟,由于性冲动的心理不平衡,恋爱及爱美心理产生,使青年期学生的心理具有新的特点。在智力活动方面,表现为更有效和稳定。观察力、感知能力、记忆、想象力和思维能力都有了较高水平发展,情感和情绪体验也较为强烈,具有两极的特点;自我意识更加发展,能更深的认识自己,自我评价日趋成熟,自尊心更强,但也存在不少心理矛盾,表现出不太成熟的明显特点。在道德、意志品质和世界观方面也有所发展,对社会道德和生活问题,对社会的认识等都希望能找到确切的答案,求知欲、理想等既有现实主义的成分,也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对待体育运动,积极性增强,喜爱竞赛性项目,体育兴趣逐渐分化。

2.2 体育运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

2.2.1 运动对心理有明显的影响

体育运动是一种积极的活动过程,研究和实践表明,有规律、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健康发展,对于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关节病和皮肤病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并不十分了解体育运动可以改善情绪,增强认知功能、消除心理障碍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外日益增多的事实显示,体育活动对于人们心理健康具有明显的积极影响,它可以有效地塑造人的行为方式,因而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著名学者麦亦尼与斯拉夫森认为,游戏和竞技体育具有心理健康价值:能增强安全感和自发性;提高独立性;解除紧张;有助于形成友谊、声望和领导地位;能提高自身价值观。

2.2.2 运动是认识基础上的情绪激励下的随意活动

众所周知,人的身体活动与心理活动是紧密联系的,可以说,不存在没有心理活动的身体活动,也不存在没有身体活动的心理活动,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2.2.3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间的作用是相互促进的

体育活动对增强身体健康,增强体格,体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心理健康又能提高人的运动效率,能有效缓解人的压力,消除人的紧张、烦躁情绪,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使人精神饱满、愉快的参加工作、学习,从而也使人以更积极的态度投入体育运动,促进体育技能的提高和取得更好的成绩,它们之间具有相互促进作用。

3 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

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发展对人的心理发展、成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也是关健时期。通过对青少年心理特点的研究了解,运用体育运动维持和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1 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3.2 满足青少年心理需求

青少年时期(11、12~17、18岁)是人的一生中生理变化最强烈的时期,身高、体重、智力、心理都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身体生长速度长、体重速度增加、体力、智力快速提升,性腺机能开始发生作用,到逐渐成熟,成人感增强,体育活动积极性提高,体育兴趣较浓,大多数人在这一时期表现得好动,有逐渐喜欢参加一些竞赛性的项目,随着身体的发展,运动能力进一步提高,运动技能和水平都会有较快提高,使青少年有一种成就感,较好的满足了青少年好动,喜爱体育运动,为显示自己的心理特点,使青少年健康愉快的成长。

3.3 有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经常以竞赛的形式出现,需要青少年大量的精力和充沛的体力投入其中,精力和充沛的体力需要认识突破自身体力极限的艰苦锻炼才能获得,这些极其艰苦的锻炼要靠顽强意志力来支撑,一次大运动量的艰苦锻炼,既是对体能和运动技能的锻炼,更是一次对意志的磨炼。同时竞赛的成功。可以提高青少年自信心和乐观水平,可以获得同伴和集体的承认,从而可以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培养坚持性、果断性、自制力、独立性等品质,同时在体育活动中积极进取,经受挫折,培养青少年“胜不骄、败不馁”,正确面对失败,挫折的能力,并把这些品质迁移到生活的各种情景中,促进心理健康。

3.4 有助于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人际关系的适应,很多体育运动都是两人以上的集体作战,需要集体成员之间团结协作,相互配合,通过团队的协作精神,才能取得好的成绩。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参加体育运动的青少年之间相互信任,互相支持的良好方面发展,逐渐提高他们的自控能力,能够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和运动竞赛中的胜负关系,集体与个人的关系,进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3.5 是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截,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同情等丰富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总之,在全球性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需要的是体魄强健,心理健康,坚韧不拔的高素质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现在的青少年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虽然思想解放、活泼好动、自我意识强、接受新知识新事物快,但都任性、自我约束能力差、意志比较薄弱、经不起挫折和失败,来自社会、家庭、教师以及自身的压力,使情绪调控制论能力仍然比较弱的中学生,很容易发生情绪困扰,不但影响学业成绩,也影响身心健康,很容易使青少年处于不健康的情绪中,从而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要使青少年心理健康正常的发展,需要青少年本人、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的共同努力,主要要在学校教育中加强青少年心理方面的内容,在青少年心理教育还没有正式纳入学校教育当中今天,我们只有通过各种方法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体育运动只是众多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方法之一,作为体育工作者,有责任在这方面与大家进行交流、探讨、学习,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尽心尽力。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4)

[2]季浏.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3]赵晓梅,王睿.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教育策略[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4]刘翔平,丁玎.现代学生心理问题与闲暇教育[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4)

[5]肖洁.浅谈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促进[J].贵州体育科技,2008(3)

[6]王良文.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学生心理负荷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7(4)

运动与健康范文11

关键词:阳光体育;心理;身体;社会适应;健康

一、阳光体育运动的健康价值

1 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价值

体育课程中的阳光体育运动有不同于其他课程内容的显著特点,那就是作用于身体活动的实践性,体育的学习侧重于运动技能。体育课程中的阳光体育运动在学校范围内能更好地满足学生身体健康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对身体健康的需要,是一种生理上的需要,它反映了学生发展在身体健康维度上的客观要求。体育课程中阳光体育运动的的属性与特点能够满足学生对身体健康的要求,体现出阳光体育运动方式在身体健康维度上的价值。

2 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价值

学生必然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为基于学生现实的客观需要。阳光体育运动方式以实践性活动内容为主,具有活动性、开放性的特点,动态而丰富的课程内容使得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过程中收获知识,身体健康的同时,还产生对学生心理健康良好作用;由阳光体育运动所带来的良好心理效应必然对学生后续心理的发展产生良性循环,从而促使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3 对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价值影响

(1)学生的社会适应是个体社会适应。学生通过体育竞赛的观看和体验,可以从中感受到一种无形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会影响到其日后的工作生活中,自觉意识到什么行为可行、什么行为不可行、以及可行的社会行为,将其社会行为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对树立良好的行为规范产生一定的影响。

(2)在集体性课程内容教学中,因为合作的需要,学生经常有被分配扮演某一角色,学生往往被指定完成某一位置的任务,这时他便成为这个被指定位置的角色扮演者。由阳光体育运动方式构成的这个小“社会”为学生角色之间的互动提供了最便利的场景和空间,他们在这种有利的场所通过互动来表现自己,而在与他人进行互动时,他就必须遵循所赋予的角色的基本规范,并照此规范的要求来表现自己,以达到更好地合作。

(3)阳光体育运动课程区别于其他课程内容的最大特点就是动态性,使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产生互动。竞争在阳光体育运动中是随处可见的:赛跑奔向终点的当仁不让、每一次对球的顽强拼抢、操类动作的规范化努力等这些竞争的场景和体验,可以提高由竞争而生的负面作用的抵抗力,增强对竞争中异常心理的预防,获得与社会同步的健康的社会竞争心理。

二、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策略

阳光体育运动对学生体质的增强、行为习惯的养成,心理健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积极为广大青少年创造条件,从学生自身特点出发,培养他们的体育兴趣。

1 广泛传播健康理念,宣传阳光体育运动

使“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人人皆知,深入人心。

2 形成学校体育和家庭体育、社会体育一体化模式

应将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群体竞赛统一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和方法上来,集中力量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课外体育活动是实现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途径,每周几节的体育课远远达不到“每天锻炼一小时”阳光体育运动标准,更不能使学生体育达到全部合格,课外占的时间大大多于体育课的时间,因此,只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才能更好的落实阳光体育运动。

3 完善组织管理机构,推进和规范学校体育工作

建立一套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加强对活动的管理,组建一支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精通体育业务的体育指导队伍,有效地组织、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健身活动。学校在贯彻《条例》精神的基础上制定学校体育工作制度,把体育活动合理的安排到课程表中,并有专人负责执行、监督,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禁止任何人随意侵占体育活动时间,保证学生每天活动时间落到实处。学校领导重视与健全建立一系列制度化的保障,推进和规范学校体育工作。教育主管部门要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依据,建立一系列有效的反馈、评价和公告制度,加强对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的评估。

4 完善学校体育和校外体育活动的安全管理制度

加强师生安全知识教育及体育场馆设施的维护管理,完善学校体育和校外体育活动的安全管理制度,做好应急预案,防止发生群体性安全事件,建立和完善意外伤害保险制度,保证安全,确保“阳光体育运动”顺利开展。加大经费投入,改善体育基础设施。没有投入,没有经费,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就得不到保障。各学校要千方百计筹措经费,加大投入,改造体育设施和场地,为中小学生提供体育锻炼必须的保障,满足广大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基本条件。

运动与健康范文12

医学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本科教育近年来,随着我国现代康复医学及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如何通过体育锻炼来促进健康以及伤病的康复。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全国部分体育院校及医学院校陆续开设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我院2012年开始筹备运动健康与康复申报工作,2013年正式获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运动康复与健康(四年制本科)专业”,该专业于2013年9月开始面向全国招生,主要培养能在各类康复医疗机构和健康机构从事物理治疗师和运动损伤防护治疗师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出社会满意的专业人才是高校教师神圣的职责。

一、专业由来与发展前景

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健康和医学交叉结合的前沿学科,2004年经教育部首审批“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为在少数高校试点的目录外专业,专业代码为040206S,修业年限为四年,学位授予门类为理学。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和天津医科大学是首批开办该专业的高校,天津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玉林师范学院、泰山医学院等15所高校相继开办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2009年第一批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本科毕业生毕业,目前已有四批毕业生已经毕业。

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其中5000万人有康复治疗需求,结合我国家庭和社区康复的巨大需求,康复治疗师的需求至少为50万人,然而我国康复治疗师仅11.47万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康复技术人员与人口的比例太低。以物理治疗师为例,目前世界各国物理治疗师的人数与人口的比例平均大约为70人/10万人口,而我国大陆仅为0.4人/10万人口。据估计,只能满足需求量的1/70。显然目前的人才培养规模无法满足社会对康复治疗人才快速增长的需求。综合以上原因,康复相关专业在我国发展潜力巨大,诸多业内人士都对该专业的发展前景看好。

二、培养目标的制定

运动人体科学是运动康复与健康的前身。运动人体科学的培养方向是各级各类训练基地、体育科研机构研究人员;医药卫生系统、社区康复治疗师;各级各类教学单位师资,可以看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属于方向发散培养,既可做康复治疗师,也可做营养指导师、体育保健师、教师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方向定位不够清楚,想要培养全才,然而结果却并不让人满意。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看似就业口很广,但每个就业口都受到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一种大背景下,我院开办了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我院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于能在各级康复医疗部门、运动训练基地、健身会所和体育科研机构,主要从事物理治疗师和运动损伤防护治疗师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可以看出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较运动人体科学培养目标更加明确、清晰。

三、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

在充分比较国内医学院校和体育院校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并结合天津体育学院的教学、临床和科研优势与特色,在我院培养方案制定小组共同研讨下,拟定了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课程设置及学时分配。详见表1。从课程设置来看主要分为运动康复与伤害防护两个方向,运动康复方向重点学习物理治疗技术和特殊疾病的康复治疗学,比如心肺疾病康复治疗学、神经系统疾病康复治疗学和肌肉骨骼疾病康复治疗学。伤害防护方向重点学习运动伤害处理、运动创伤、运动医学、运动员管理等专业课程。

四、考试及学位授予

按正常教学进度表规定进行学期或学年课程考试外,专业课考试形式多样化,更多地注重测试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创新实践的学习习惯。修满学分,成绩合格,符合学籍管理规定者准予毕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工作条例》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符合卫生部科教司2003年9月1日颁布的《康复治疗专业技术人才准入标准(康复治疗师)》试行条例规定,毕业生可以参加国家康复治疗师资格统一考试而获得康复治疗师从业资格,也可以通过相关资格考试获得私人教练和健康咨询师等从业资格证书。

我院运动康复与健康专业本科教育刚刚起步,存在一些经验不足,比如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师资力量不够充足等的情况,今后将继续努力,相互交流,不断探索与完善,向国际办学标准努力,为我国康复事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高水平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戴红,卓大宏,卫波等.我国康复治疗技术岗位需求预测研究,中国康复医学,2003,18(12):739-742.

[2]卓大宏.关于我国康复治疗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若干问题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2004,19(6):406-410.

[3]张凤仁,李洪霞,崔泓.国内康复治疗学专业教育的现状和发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6):599-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