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短篇儿童故事

短篇儿童故事

时间:2023-05-30 09:59:35

短篇儿童故事

短篇儿童故事范文1

关键词:郭大森 地域文学 儿童

吉林省的儿童文学曾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国家建设东北工业基地的召唤,一批批行业精英来到了这里,使地方经济文化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儿童文学方面也是如此。例如蒋锡金教授,他在东北师范大学开设了儿童文学课,培养了全国第一批儿童文学研究生,他的学生浦漫汀教授也在儿童文学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方面了卓越的成绩。在两位大师辛勤耕耘下,这里走出了很多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及创作人才,对东北地区儿童文学乃至中国儿童文学起到了重要作用。郭大森就是其中的一员,在儿童文学教育大师的鼓励和教导下,他坚定了从事儿童文学事业的决心,并得到了认可和好评。

郭大森(1933――2011),原名郭恩泽,辽宁新民人,著名儿童文学作家。1959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吉林人民出版社少儿读物编辑,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少儿读物编辑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春寓言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编审。

他自认为是吉林儿童文学的见证人,因为他不仅创作了大批的儿童文学作品,同时关注吉林儿童文学的创作和发展。他的主要成果有有:中篇童话《天池云女》,长篇童话《小霞客东北游》《长白雨燕》,中篇儿童小说《辽河甩弯儿》;中短篇童话集《蓝灯》《小学童话寓言助读》,童话和儿童小说合集《天鹅的女儿》,写真童话故事集《风花雪月・鸟兽鱼虫》《云雾雷雨・春夏秋冬》《江河湖海・草木庄稼》,以及《郭大森童话小说集》《郭大森散文评论集》等。主编大型童话辞典《中外童话大观》、儿童文学图书《世界优秀童话宝库》《中国最佳童话》《新中国儿童文学名作大观》《长白山童话集》等。

其作品曾获全国第二次少儿文艺创作三等奖、中国图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全国童话名家邀请赛金翅奖、吉林省第二次少儿文艺创作一等奖、吉林省儿童文学优秀作品、长白山文艺成就奖等,入围第七届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

郭大森十分热爱东北这片土地,作品表现了东北地域的风土人情,他的儿童文学作品主要取材于长白山和他儿时生活的辽西地区,童话以讲述生长在长白山的动植物为主,小说内容以反映辽西儿童解放斗争的革命历史小说为主。

童话方面,短篇童话《天鹅的女儿》是他的成名作,作品荣获全国第二次少儿文艺创作三等奖。童话讲述了小天鹅的成长经历。被家人溺爱的小天鹅没有和教练爸爸学习游泳,在参加游泳比赛时出现了问题,她没有经过训练,所以力量不足,很快就从刚下水时的兴奋变成了逃兵。在野鸭的教唆下它晃荡一天才回家,爸爸妈妈为孩子的教育产生了矛盾,天鹅妈妈回了娘家。天鹅爸爸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教育它说:“孩子啊!你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啊!你去问问野鸭吧,它们见过美丽大草原上的奇异景色吗?它们享受过跨越高山、飞翔在万里蓝天上的乐趣吗?它们体验过在海洋上与暴风雨搏斗的幸福吗?”。从此小天鹅开始认真的训练了。它掌握飞行技巧后,和姐姐开始了第一次长途飞行,目的是姥姥家。途中经历了一阵强大的暴风雨,它们“猛力地振动起翅膀,闪电般地冲向黑云滚滚的高空”。经过历练,小天鹅的翅膀更加坚硬了,一双姐妹成功地见到了妈妈。

郭大森的童话生动有趣,注重儿童文学的教育性。作品多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来教育儿童。童话里的小主角身上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小毛病,如《呷呷和嘎嘎》《金翅蜜蜂》《小猪巴克夏》中的小鸭、小蜜蜂、小猪,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问题和困难,这与它们自身存在的缺点密不可分,他们有的不守纪律,有的盲目自大,有的投机取巧,结果都在现实中碰壁,甚至险些危及生命。在经历一些艰难险阻后,它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正,迅速成长起来。这种创作思路在他的中长篇童话《天池云女》、《窗花城旅行记》、《小霞客东北游》和《长白雨燕脱险记》中也有体现。

《长白雨燕脱险记》是郭大森的代表作。著名儿童文学评论家浦漫汀的序言里的评价:“比他以往的童话创作有了很大的突破,是郭大森童话中最优秀的一部。”作品讲述了主人公小长白燕佳佳在雄伟瑰丽变幻莫测的长白山里的成长经历,在历尽艰难后重返家园的故事。这篇童话最大的特色是作者将童话与长白山自然景观和神话传说融合,使作品呈现出恢弘壮美的气势和因神秘莫测的自然现象而产生的惊险刺激。

《天池云女》是一部构思巧妙地童话。作品的每一小节“云女的诞生”、“快活的小白浪”、“风婆婆引路”、“骑上骆驼峰”、“在小参人家里做客”等等,几乎都有新形象引入,形成相对独立又存在关联的小故事。经过小故事的锻炼洗礼,构成了主人公的不断改变与成长。这种结构让整篇童话既又可以以每一个小故事为单位来阅读,又显得整齐有序,完整统一,有始有终,让小读者不会因为时间的间隔失去阅读兴趣,又能得到一个完整的故事。

中篇儿童小说《辽河甩弯儿》出版于2002年,作品尘封多年经过作家重新整理后面世。作品描写了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东北解放战争全过程的残酷斗争,作家并没有过多地去写这场战争的惨烈场面,而是用大量笔墨去写那个战争岁月的辽西风情和人民大众在艰苦斗争中充满胜利的希望和信心,揭露了杂牌军的丑行以及乡绅和他的爪牙们的不同嘴脸。笔法轻快而又带着几分诙谐和幽默,许多故事情节被作家写得十分好玩而又传神。在辽西风情的描写中既有“秋高气爽”时节辽河滩上亮丽风景的细致描写,晨风吹拂、苇塘似海,也有辽河孩子们无忧无虑生活的真实写照,放驴、嬉戏、游水、野炊。在革命斗争中更有精彩传奇的篇章,呈现了敌我双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沉着智勇的革命精神。如小主人公牛牛在荞麦叔叔的带领下勇敢斗怪影苗长脖儿进而打破“凶宅”魔咒谣言;也有通过牛牛留心发现坟圈子处晃动的人影打探到大管家蛤蜊皮等人“雪里藏枪”的情况及时报告爷爷并勇敢担起了做暗哨监视的任务,可由于武工队正在辽西打地主无法抽身,而未能及时缴获枪支的略有缺憾;更有正因为牛牛及时报告潘老叔和爷爷刁占一家大卡车进村偷运粮食的情报,最后在荞麦叔叔县武工队帮助下巧设埋伏里应外合最终“巧夺粮车”的精彩胜利。这部只有七八万字的儿童小说,结构紧凑,脉络清晰,体现了革命浪漫主义的艺术情调,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和可读性,整部作品给人一种积极乐观,充满信心与希望的力量,相信它会对小读者产生极大的吸引力。

这部作品主要特点首先是叙事方式的儿童化。作为儿童文学作家,其作品的题材内容主要指向少儿的生活世界及其内在的精神生命世界。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他们将寻求悬念、突出冲突,与考虑作品的审美定位结合起来,将真实的人生告诉儿童,将丰富复杂的社会百态纳入创作视野,这就需要从叙事基调出发选择叙事结构。周作人曾视儿童为“完全的个人”,并以“儿童本位观”为理论基点,指出儿童文学应重视儿童的精神世界,尊重与理解儿童独有的心理年龄特征。《辽河甩弯儿》以一个少年亲历东北解放战争的全过程为主线,形象地歌颂了辽沈战役中军民团结万众一心的英雄事迹。作品没有过多地描写战争的惨烈场面,但并没有回避阴暗、苦难与严寒冰霜,着重笔墨描写了斗争中错综复杂的局面。作品基调明快,叙事娓娓道来,以小主人公的视角,亲历、体味,时而轻松,时而紧迫,呈现给人们,即使在艰苦的环境里,人民群众也是对胜利充满了信息和希望。

其次是风格样式的和谐自然。一部作品风格的体现是一种综合展示,比如人物形象、语言特征等等,都应该和作品的个性品质统一起来。儿童文学尤为如此。高尔基曾说过:“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其中所展现出的充满稚气的童真美、形象刻画的单纯美、情节推进的动态美、画面展示的明朗美、驰骋想像的奇异美,等等,通过这些多元化的创作手段,恰到好处地构成了儿童文学风格样式的和谐要素。战争题材的小说离我们现今的生活很遥远很陌生,但在郭大森笔下,作者却以孩子的目光去看那个战争岁月,用充满童心和孩童的感受来写这段历史,写这场残酷的战争。给这一题材注入了生机,把一批文学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鲜活丰满。《辽河甩弯儿》中的县武工队政委荞麦、有胆识的贫苦农民爷爷、爸爸、潘老叔和勇敢少年牛牛、二旦等;还有乡长刁占一、乡长的四太太葛彩云、乡长的岳父、大管家蛤蜊皮、乡丁苗长脖儿以及杂牌军连长鬼火眼睛、塌鼻子排长、带棉帽子的大兵还有吴睡不醒和那个40来岁的女传教士等等,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老舍曾在《儿童的语言》中这样写到:“用不多的词儿,短短的句子,而把事物巧妙地、有趣地述说出来,恰足以使孩子们爱听”。郭大森在《辽河甩弯儿》这部作品中就运用了极其口语化,富有现场感和立体感的句式,特别是东北方言的运用,读来更加生动诙谐。“王魔怔,你跑了和尚,跑不了寺(事)”“荞麦粒儿,溜鼓溜鼓的”,等等,这些都强化了作品所叙述故事的时代性和地域特色,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和情趣性。句式短小精悍、灵活自如地将情节铺开,结构简明,语气多变,使文章更显得通俗生动。这既符合儿童文学语言的特质,又顺应儿童的阅读心理和知识水平,故事情节更紧凑、更浅易,人物形象更具体、更直观。

最后从通篇审美意蕴的效果来看,作品的意蕴美表现在对动静结合,张弛有度的韵律把握,以及其营造的特有的意境氛围,是作者将其作品呈现给读者的终极体验。东北儿童文学作家的主导创作恰恰体现在突出的地域文化特色上。“地域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客观事实,还可能作为一种内源性因素对作家的个性气 质、文化选择、审美趣味等方面产生影响”。

郭大森在《辽河甩弯儿》这部作品中,除了写战争的烽烟、人民的苦难,更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了辽西风光和乡土人情。他笔下的辽河滩有其独特的景致。春天是诗,夏日成画,秋景似金,冬季如银。作者并不单纯的写景,而是写他对那种茂盛的自然生态环境的无限留恋;作者不只是在写史,更是提醒小读者不要忘记自己的祖辈曾经为今天的幸福生活付出的代价,告诫我们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透过作品,能够真切的体味到在作者的引领下,既让我们在四季轮回中领悟风情、寻找灵动;也让我们在日月交替中思忖过往、守望家园。

儿童文学理论家浦漫汀在为郭大森的《辽河甩弯儿》作序时这样评价他:“他致力于描写东北山川风光,富于幻想意味与东北地方特色的儿童文学创作,为广大小读者塑造了许多富有关东人淳朴火热性格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东北大地的生机勃勃,山美、水美、人更美的绚丽景象。”《辽河甩弯儿》真正平衡把握了读者的审美阶层、感受方式和感悟程度的差异,是给予我们美的享受和深刻启迪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吉林省志》 卷39 文化艺术志/文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

[2]《郭大森儿童文学集》作家出版社2009年

短篇儿童故事范文2

我的童年是在吉林白城地区一个叫西学堂地的村子里度过的。上小学时,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坐在简陋的教室里读书。因为青壮年男人都常年在外面参加各种建设。农田里的活儿,从春天播种到秋天收获,都是我们这些小孩子配合留守家中的妇女们完成的。

我的班主任吕洪权老师喜爱喝酒。每次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吃午饭时他都要在队长陪同下小酌一番,然后午睡至下午。带领学生按时下地干活儿的任务,就落在了我这个班长的身上。为了鼓励我带好学生,吕老师借给我一本长篇小说《大刀记》,而且是第二本。《大刀记》分为“上中下”三本。这是一部描写抗战时期,八路军大刀队抗击日本鬼子的故事。第二本的故事非常热闹,我看完第二本就想看第一本。因为我想知道故事是怎样开始的。可是,吕老师偏偏给我拿来第三本,直到第三本看完才得到第一本。第一本的故事,绝对没有第二本和第三本好看,尤其开头环境和背景的描写有些枯燥,而且占了很长的篇幅。但此时,我已经“上瘾”了,觉得第一本书也蛮好看的。

从此,我对读故事书有了难以言表的迷恋,应该说已经是一个“小书迷”了。那时候,在我们那个地方,不用说买一部长篇小说,就是买七八分钱一册的“小人书”(连环画)也不是一件容易事。好在吕老师珍藏了四十多部长篇小说。在那个年代,在那种地方,一个人能够收藏四十多部长篇小说,应该是一个奇迹。而我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将吕老师的四十多部长篇小说全部读了一遍。

小伙伴们见我读了很多书,不管在学校上学,还是在田地里劳动,总是围着我,让我给他们讲书中的故事。那段时间我的人缘特别好,小伙伴想听故事就要对我好,听我的话,否则就要远远地走开。

可是,读完吕老师家的书以后,再也没有书可读了。这对一个书迷来说,简直是最悲惨的事情。我想到过重新读吕老师家的书,可惜,吕老9币调往别的学校了,连家也搬走了,根本无法找到他。那段时间,我的生活没有了生气,就像春天失去了雨露,花草失去了颜色,鸟儿失去了声音一样。我渴望读,我需要书籍,却无法得到。有时候,路上捡到一张纸片,只要上面有文字,我就要捡起来看看。哪怕是半张报纸上的一些枯燥的新闻,我也读得津津有味。

有一次,我在上学的路上捡到一本书,应该说是半本书。因为前面有一部分没有了,后面有一部分也没有了。我捡到的只是一本书的中间部分,而且只有不到六十页,是一本描写抗日战争的故事书。虽然是捡来的,没有头也没有尾,不知道书名,却是我自己的书,是我这一辈子拥有的第一本故事书。我用旧语文书皮做了这本书的封面,不知道读过多少遍了,我仍然小心翼翼地保存着。直到十年以后,我才知道这本书的名字是《烈火金刚》。

没有书读的那些日子,我也没有故事给小伙伴们讲了。可是,当小伙伴们围着我,央求我讲故事的时候,我又无法拒绝,于是“满嘴跑火车”,“胡编乱造”起故事来。现在已经记不起当时都“胡编乱造”了哪些故事。不过,小伙伴们也都听得津津有味……

偶尔回忆起这些往事,我会想:我的文学创作应该从这个时候就开始了。“胡编乱造”的故事,肯定存在着许多逻辑混乱、不合章法的问题。但是,小伙伴们能够听进去,而且愿意听,说明还是很有趣儿的。这不也是一种文学创作吗?

小学时代的我,能够即兴“胡编乱造”一些故事,肯定与我读的那些长篇小说有关。如果没有那些读的基础,肯定不会有当时的即兴“创作”。

我接触《水浒传》是在初中一年级。有一次,父亲去参加会议,带回一套《水浒传》,不久便归我所有。这是我拥有的第一套完整的书,至今仍然保存着。已经记不清读了多少遍,但在我的学生时代,书中一些优秀的篇章,比如《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等,我几乎都能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

后来,我转学到辽宁省昌图县,再后来转学到江苏省徐州市,“书瘾”都没有丝毫减弱,甚至还在加强。参加工作后,直到现在,我仍然坚持读。屈指算来已经半辈子了,一共读了多少书,已经无法统计。现在书房里收藏的四千余本书中,应该有四分之一完整读过,应该有四分之一浏览过,应该有四分之一因写作需要而翻过……

青少年时代的读,只因为书中有趣的故事,没有想过读的作用。但是,在读的过程中,那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已经深深植入我的身体、我的思想、我的灵魂深处了。

少年时代,经常听到老师和一些成年人说我“这孩子跟别的孩子不一样”。我知道“不一样”在什么地方:我比同龄人懂事得早,有主见,能够独立思考问题。我比同龄的孩子更能明白是非,能够思考和设计自己的未来。比如初中二年级时,我到辽宁省昌图县求学;高.中的时候,又到江苏省徐州求学。这些都是我自己决定的,根本没有同父母商量过。我想,这种胆量与魄力,应该来自于我所读的那些长篇小说中的英雄人物的影响。否则,同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别人为什么做不到,而我为什么能做到!如果说,我有一个与小伙伴们不同的成长环境,又是这个环境培养了我、影响了我,那么这一切都得益于那些描写英雄人物的长篇小说。

人生的路没有一帆风顺的。

在走上职业写作道路之前,我的人生经历过多次失败。很多人说过这样的话:“如果是别人,早已一蹶不振,而你却能连续几次从摔倒的地方爬起来,创造出美丽的生活,你的这份自信和坚强从哪里来的?”我想,这样的勇气、信念和坚强,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来自于一种熏陶和影响。

或许可以这样说:我们在读书中的故事时,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在影响着我们,教育着我们,培养着我们。

如今,我能够在短短的十二年间,有一千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发表在各种报刊,近百篇作品被收入多种文集,能够出版十余本书,且笔耕不辍,创作劲头正足,除了自己的努力之外,更多的是得益于青少年时代的读。

每每想到这些,总会想到小学时代的吕老师。

前几年,我专程回吉林故乡找到吕老师,询问当年为什么先让我读《大刀记》第二本,最后读第一本。老师对当年的事情仍有记忆,笑了笑说:“第一本环境描写太多。对你来说很枯燥很无味。你肯定看不下去。那就不会再看了。第二本热闹有意思,你肯定能看下去。等看完第三本你一定上瘾了,第一本也就能看下去了……”

原来,老师为了能放心喝酒,让我带着同学们好好劳动,特意为我设计了一个读“陷阱”,而这个“陷阱”却让我受益一生!

[作家登台]

冰夫,原名郭宏宇,1963年生。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铁岭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短篇儿童故事范文3

论文摘要: 普希金的童话诗在其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童话诗具有鲜明的童话特色,可以概括为:爱憎情感饱满而强烈,幻想世界丰富而优美,故事情节离奇而曲折。同时,在鲜明的童话色彩之中又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性,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本文正是从以上方面对普希金的童话诗进行了分析。

一、引言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俄国着名的文学家,伟大的诗人、小说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1](P321)。他的生命虽然只有短短的38年,然而他在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创作领域却给俄罗斯文学提供了典范,“他的作品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有‘俄罗斯文学之父’之称”[1](P321)。

在普希金的文学创作中,诗歌数量最大,影响也最大。其诗歌作品中,固然以抒情诗居多,然而他将民间传说、童话、童谣和抒情诗有机结合起来而创作的童话诗,同样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除1820年完成的轰动俄罗斯诗坛的《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外,此后的10年间,普希金又给人类留下了5部完整而珍贵的童话诗,即《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1830年)、《勇士和天鹅公主的故事》(1831年)、《渔夫和金鱼的故事》(1833年)、《死公主和七勇士的故事》(1833年)、《金鸡的故事》(1834年)(本文所引用的诗题和诗句均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6月第四版《普希金童话》为蓝本,改写者,雨心)。

下面本文对普希金童话诗鲜明的童话色彩予以浅析。

二、鲜明的童话特色

童话诗,就其内容而言,首先应该是童话。因而它要求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童话的特点,即通过既完整而又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生动鲜明的形象来反映生活,透露出生活的哲理,以达到对儿童施行教育的目的。在表现手法上,则富于幻想、夸张色彩,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描写,生动浅显,通俗易懂,趣味性强[2](P242)。

从童话角度讲,普希金的童话诗具有以下三方面鲜明的特色。

1.爱憎情感饱满而强烈

童话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儿童,而儿童对人和事的认识、理解往往只凭自己最直观的感觉,是表面的、肤浅的、感性的,不可能是理性的。他们阅读童话后的第一反应首先是某某是“好人”,某某是“坏蛋”。这是由他们那个年龄的喜好、知识、阅历等因素决定的,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因此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必须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充满盎然的儿童情趣,传达儿童或美好的情感,或有趣的情致,或善良的愿望,或强烈的憎恶,从而激起他们心灵的共鸣。惟其这样,才能使儿童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对其进行思想和知识的教育。“对恶憎,对善爱,是《普希金童话诗》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3]。通过阅读,我们知道,诗人的每一首童话诗中,都塑造有儿童心目中所谓的“好人”和“坏人”。对前者,诗的字里行间总是透出热情的溢美之辞;而对后者,则充满了强烈的憎恶之情。正是由于普希金强烈分明的爱憎,其童话诗作总是“好人”赢得了胜利,而“坏人”则以失败或死亡而告终。如《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中的巴尔达与神父,《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中的金鱼与老太婆等。不难想象,当小读者读到巴尔达在贪婪吝啬的神父脑门上弹了三下而使“老家伙变成了大傻瓜”时;读到贪得无厌、凶狠狂妄的老太婆“眼前还是原来那座小茅屋”,“面前还是那只破木盆”时;读到“突然她认出,这是鲁斯兰!于是美人投入了公爵的怀抱……”时,他们是怎样的兴高采烈,拍手叫好。小读者们便在潜移默化之中被灌输了何为善何为恶,以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是非观。

2.幻想世界丰富而优美

儿童最富于幻想,这是由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决定的,因而童话必须富于幻想色彩。古今中外的童话作品,往往都是借动物、植物或仙幻世界的构思来反映人类社会,让小读者从那些奇异的童话世界里看到人和人的生活,受到启发,受到教育。[2](P242)普希金的童话诗中所描写的幻想世界尤其丰富而优美。在《神父和他的长工巴尔达的故事》中,当神父听从了他老婆的诡计,让勤劳、善良的巴尔达去找小鬼讨债时,连巴尔达本人也“心里不由得犯了难”。此时,小读者们肯定也会替他捏一把汗。然而巴尔达并没有退缩,他“坐到大海边,一面搓着草绳一面思量”,只见“他把绳子的一头抛进大海,然后握住它使劲地搅动,于是一个老魔鬼从海里钻出来”。这一幻想,完全符合小读者的心里所想:他们多么希望此时有人帮“好人”巴尔达一把呀。之后,又连续几个回合,叙写了巴尔达和魔鬼们斗智斗勇:先是“老魔鬼哭丧着脸苦苦求情”,继而“差来的鬼怪钻出水面”,要和巴尔达“绕着大海跑一圈,看谁的腿长跑得快”。失败后,“老魔鬼又一次伤透了脑筋,这时巴尔达却又在大声鼓噪,使得整个大海东摇西晃,掀起了滚滚巨浪洪涛”。此时,“小鬼忽又钻出水面”,提出“任你随便选一个目标,谁把棍子仍得最远,谁就把全部年金拿走”。这一回,还未正式比赛,小鬼们就被巴尔达要把棍子扔到乌云上面的话给吓回去了。而巴尔达仍是穷追不舍,又“用绳子搅得魔鬼不得安宁”。他们终于求饶了,巴尔达却不答应了,提出比一比看谁能把那匹马高高举起。当然,还是巴尔达凭智慧赢得了胜利。就这样,来来往往数个回合,最终“魔鬼们围成一圈,只得凑足了满满一袋钱,还替巴尔达把袋子扛上肩”。这里的幻想描写,不仅使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而且让小读者们看到了“好人”遇到困难时总是有人帮,最终必定胜利的事实。再如,在《勇士和天鹅公主的故事》中,诗人这样写道:“海上有一个小岛,岛上有一座城堡,城中有宫殿和教堂,还有花园和楼房,有棵云杉长在花园中央。树下的水晶房间,一只温驯的松鼠住在里边,那小东西实在讨人喜欢。……这座岛上人人富裕,没有贫困没有哀伤。人民安居乐业,礼貌相让。”显然,这是诗人对美好理想和愿望的追求而产生的丰富想象,而让一个无比美好的世外桃源展现在小读者眼前。在表现形式上,诗人则采取了重叠反复的手法,把这一美好的岛国多次展现在小读者面前,就更加强烈地激励了小读者对这种理想王国和美好生活的渴求。这样,诗人就在小读者幼小的心灵里建造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国度,并使之不懈地去追求。

3.故事情节离奇而曲折

众所周知,儿童不仅富于幻想,而且好奇心也很强。因此,童话既要有幻想,又要有极强的故事性,尤其是那些离奇而又曲折的故事情节,以紧紧抓住小读者的阅读心理,引起他们浓厚的兴趣。普希金的童话诗作,既有短篇的,如《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又有长篇巨作,如《鲁斯兰和柳德米拉》。无论是短篇抑或长篇巨作,其故事情节均离奇而曲折。上述提到的巴尔达和海里的魔鬼斗智斗勇的情节,既是幻想,情节又很离奇曲折,这是短篇。至于场面宏大的《鲁斯兰和柳德米拉》,故事情节更是跌宕起伏,大起大落,极富变化,离奇而曲折的程度令人叫绝。这里,我们不妨以其耳熟能详的短篇《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为例,来阐释这一观点。“从前有个老头儿带着他的老婆,住在那蓝色的大海边”。这是典型的童话故事的开头,平实而又自然。但是,当老头有一次下海撒网,网到一条金鱼又放归大海后,离奇曲折的故事便开始了。那情节轨迹是这样的:老头回家告知老太婆金鱼的事,她一听就骂,让老头向金鱼要一只洗衣盆——老头再次来到大海边,向金鱼提出请求——得到新洗衣盆后,老太婆骂得更凶,提出要一座木屋——老头第三次来到大海边,再次向金鱼提出请求——有了新木屋后,老太婆还是破口大骂,提出她要成为世袭的贵妇人,住进豪华的高楼大厦——老头第四次来到大海边,又一次向金鱼提出请求——住进金碧辉煌的高楼,成为贵妇人两个星期后,老太婆又提出要做至高无上的女王——老头迫于无奈,第五次来到大海边,再一次向金鱼提出请求——成为女王两个星期后,老太婆又提出要金鱼亲自为她服务——老头第六次来到大海边,又再次向小金鱼提出请求——老头回到家后,一切又恢复到原样。诗人 通过这些曲曲折折的一个又一个离奇的情节,加之拟人化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笔锋直指当时的沙皇统治——当人民要求改善生活时,他都可以满足,但当人民要求拥有权力时,他非便不给,还将已经给予的统统收回,将人民重新打入地狱。因此,俄国人民不能指望沙皇让他们做国家的主人。小读者结合普希金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会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

三、结语

普希金是伟大的,普希金的童话诗作品是伟大的。从写作方法讲,它不仅具有鲜明的童话色彩,而且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容发人深思,读后令人回味无穷。所以引导青少年阅读普希金的童话诗,不仅可以使他们从中获得美的享受,而且可以对他们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和崇高的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朱锡强,陈传金,张粉梅,袁昌尧,张忠民编写.外国历史大事纪年[M].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3,第一版.

短篇儿童故事范文4

俗话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国现代文明、现代教育毕竟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亦是对中国传统儿童读物编写经验的“扬弃”,有其自身的特点。“教材的编制不能脱离儿童认知的特点,它必须接受学生认知规律的制约。”当今小学语文教材是以儿童为读者对象的,其编写注重关注儿童的学习兴趣,遵循儿童的年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

1、循序渐进,丰富儿童的语言库储备

为促进小学语文教材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著名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对小学语文教育和教材的编写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首先,儿童最初接触的语文教材应以识字教育为主,须循序渐进地牢记2000左右的汉字,为阅读打下牢固的基础。其次,小学语文教材识字阶段不宜采取集中识字法,而应将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方法结合起来。汉语是单音节文字,必须一个一个地认,字又多,这给儿童识字带来一定的困难。当今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汉语拼音化解了这一问题,遵循识字教学的规律,使识字变得更方便,识字教学的效率也更高。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许多版本的教材在每篇课文后安排有“我会写”、“我会连”、“读读背背”、“想想说说”、“语文园地”等读写训练,图文并茂,大大提高了儿童的识字兴趣,丰富了儿童的文字库储备量,增加了他们的词汇积累。

2、寓教于乐,提高儿童的识记效果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曾说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当今小学语文教材编写了如儿歌、儿童诗等一些富有趣味性的作品,使儿童感觉到学习是一种快乐。儿歌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以口语化的韵语叙事表现的一种短歌,儿童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熟记、能背诵的目标,这样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有效地促进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共同发展。一般儿歌主要集中在教材的第一册,如人教版一年级教材《比尾巴》:“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象一把伞?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象一把伞。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好看?公鸡的尾巴弯。鸭子的尾巴扁。孔雀的尾巴最好看。”这首极富童趣的儿歌以对话的形式介绍了几种动物尾巴的特点,贴近生活,丰富了儿童的情感世界和认知世界。儿童诗同儿歌相比,更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它的思想内容较深沉含蓄,抒情性更强,更讲究诗的意境,语言也更加优美精致。如人教版第一册《小小的船》一课:“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全文37个字,内容美妙精巧,意犹未尽,更能使儿童发挥无限的联想,既精炼又使儿童易于接受,便于记忆。

3、温故知新,重视内容的“反刍”价值。

为使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经典著作、提高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自觉意识,传承历史,化育今人,2010年4月28日,由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共同主办的“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在北京启动,同时国家教育部2010年将在全国学校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这充分证明了中华经典诗文的魅力。而小学阶段儿童的记忆力最好,在这个时期多记住一些经典诗文,开阔眼界,继承传统,终生受用。当今小学语文教育重视教材内容的“反刍”价值,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选用了一些适合儿童阅读的诗文,既有经典的古诗古文,也有与民族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一脉相承、脍炙人口的现当代经典名篇。“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一本语文教材的份量,由它给人留下多少可资咀嚼回味的内容来决定。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诗文有很多,配上形象的插图,意象美,声韵美,儿童一读就喜欢,虽不完全懂,却很容易背诵并愉快地存储起来。这些优秀的诗篇将使儿童在以后的人生中用新的阅历、经验不断地温故知新,永远都有在旧知中得新见的价值。

4、“养正于蒙”,注重儿童的德育建设。

当今小学语文教材更注重选编那些具有丰富的隐喻和象征意蕴的语文艺术精品,在知识的可读性、内容的趣味性基础上,不但体现了小学语文教材的教育性原则,还启迪了儿童的思维和智慧。如人教版三年级教材中《我不能失信》讲述宋庆龄小时候诚实守信的故事;人教课标版四年级教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中,少年从小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目标;人教版四年级教材《小英雄雨来》一文描写了小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敏的品质;人教版五年级教材《狼牙山五壮士》中五位抗日英雄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赴汤蹈火,为国捐躯,向我们展现了高尚的革命情操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神话、童话、寓言等文学作品是小学语文课本的好体裁,既有对真善美鲜明的歌颂,又有对假恶丑无情的鞭挞,对儿童的思想品德和情操有很好的陶冶作用,对儿童的影响深远。如我们所熟知的小学语文里有一则寓言《乌鸦喝水》,通过聪明的乌鸦这样一个童话角色,生动演绎了一个颇具情趣的生活小故事。当乌鸦想办法喝到水时,我们不禁感叹:真是一只聪明的乌鸦。此外还有我们所熟悉的典故故事,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南辕北辙”、“纪昌学射”……这些短小精悍又饱含哲理的作品不但让儿童的读书识字变得自觉、高效、充满乐趣,而且使儿童的思维得到更全面、健康的发展。

【作者单位:商丘市睢阳区宋集镇颜集回民小学 河南】

短篇儿童故事范文5

承《东方少年》编辑部的信任和厚爱,让我先睹著名老作家葛翠琳同志的精短童话新作《瞬间》。我仔细阅赏后欣喜不已,愿向广大小读者和大读者,以及所有儿童文学爱好者、童话作者竭诚推荐。

《瞬间》含三篇小童话:《金色的小鱼》、《银色的小鸟》和《白色的小花》。金色、银色、白色,这三“色”,像奇异的三棱镜,折射出老作家弥足珍贵的悲悯情怀。《金色的小鱼》只有六百余字,叙写的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小故事。先是用柔美清婉而轻快的笔调、诗一样的语言,抒写自然界蓝天丽日下,以那条“金色的小鱼”为代表的生意盎然、欢快祥和的景象,孩子们的欢笑嬉戏,和溪水中鱼群开心自由地游来游去的景状,交相辉映。紧接着,喜剧骤变为悲剧――一个孩子下水抓住了那条金色的小鱼,后者离水即死于非命!作品结尾,作家写下在我看来力透纸背的如下文字:

凝望着那条不再游动的小鱼,孩子们欢笑嬉戏的声音戛然而止。

小鱼的眼睛久久仰望着天空,仿佛在问:为什么?

天空沉默不语。

由于突如其来的、无意的或者说本来并无恶意的杀戮,一个鲜活可爱的小生命顷刻消逝,和谐美好的“生活”立时惨遭破坏。这是谁的罪孽?作品(作家)没有回答,留给读者自己咂摸。发人深思啊,耐人寻味啊。小童话有大感情、大思想、大寓意!

《银色的小鸟》篇幅更短,可谓《金色的小鱼》的姊妹篇。如果说,后者是“无意的杀戮”酿造的悲剧,那么,《银色的小鸟》里写的则是故意的戕害,那颗“射向树顶”的塑料子弹,正是愚昧邪恶的象征。中弹的小鸟从枸树坠落毙命,幸免于难的惊恐鸟群远飞而去。作家接着写道:“枸树伤心地抖动树叶,火红的鲜果坠落地面,仿佛一粒粒血泪珠。”惊心怵目的文字,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家大慈大悲的柔软心肠。

第三篇《白色的小花》情形有些不同。作品在针砭感恩之心的缺失以及徇私贪婪的“流弊”之后,为我们给出了希望的亮光:一位心地善良的小孩子,将一个个梨核种在土中,“想着这里会长出许多梨树来,小孩子满心欢喜”。作家借受伤的梨树,“在风中朝小孩子点头微笑”,祝福他那“梨花一样美的心愿”。作品的内蕴意味深长,耐人玩味思忖。

赏读葛翠琳的《瞬间》,让我想到:长期以来,我们强调用儿童视角写儿童文学,即所谓童心看世界。这当然没错。其实以角,同样可以写出儿童文学精品,古今中外皆然。有云:人在做,天在看。这正是说成人的视角,乃至是“天”的视角,在宗教里则是俯视苍生、救苦救难的“主”的视角。这里我想说,孩子的“童心”,和成人、作家的“赤子之心”,是不同的。前者稚真单纯、不染纤尘;后者老到成熟,具有小娃娃不会有的博大的悲悯情怀。

近三十多年来,葛翠琳以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不懈探索以幻想的艺术手法反映现实生活,成就卓著。“姜是老的辣”。年逾八秩的女作家葛翠琳宝刀不老。祝她老人家在确保健康的前提下,为孩子们创作出更多童话佳作。

短篇儿童故事范文6

当我拿到晓玲叮当的十卷本的《魔法小仙子》系列童话作品时,我的脑海里就出现了“难度”这个词汇,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暗暗地将是否设置了创作难度作为自己的评价标准。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对自己阅读《魔法小仙子》系列童话的感受作一简要梳理。

一、努力建构一个有形的幻想世界

《魔法小仙子》系列中的每一本书,都是由一个个短篇故事构成的。但是,细细读来,感觉它和某些同类型的系列作品不一样,它里面的故事并不是单摆浮搁、彼此没有内在关联的。应该说,《魔法小仙子》是具有内在结构的系列作品,作品具有整体性、系统性,那一个个故事都处在作品的特有结构之中。这个系列有一个核心整合力,即对美德的追求。作家对美德的执著追求,给予作品一种强有力的粘结剂,把十本书的众多故事连接成一个整体。称其为“心灵童话”的确名副其实。

幻想作品,如果是一个系列,往往会建构出现实里的一个新世界,比如,刘易斯的“纳尼亚国”、托尔金的“中土”。作为童话,《魔法小仙子》系列也在努力建构一个新世界――“仙子国”的“美德花园”。我这里不是要将“仙子国”与“纳尼亚国”和“中土”相比附,而是想说明,《魔法小仙子》系列作品的确在架构一个有形的幻想世界。在这个系列的十本书之外,还出版了《奇幻仙境――完全阅读手册》一书,其中有“仙子词典”“仙子大图鉴”等项目,是对十本书的内容分门别类的归纳。由此可见,这部系列作品是进行了整体性、结构性构思和呈现的殚精竭虑之作。

二、用力写好故事

在叙述型儿童文学创作中,故事不是万能的,但是,离开故事却是万万不能的。尤其对宣扬各种美德的《魔法小仙子》来说,如果缺乏富于想象力和趣味性的故事,就很容易沦为概念化、图解性的作品。给儿童的故事并不是可以随意乱编的。在好故事的写作中,作家往往会给自己设置难度,但是,也恰恰因为有需要超越的障碍,才可能出现故事的巧思。《魔法小仙子》里的很多故事就有难度、有巧思。

写有趣的童话要会“瞎编”(和前面说的“随意乱编”是两回事),但是“瞎编”出来的却又合乎情理,就是很好的想象力。《魔法小仙子》系列童话让人看到了这种想象力。

三、尽量吸引成人读者

好的儿童文学,不管是给多大的孩子写的,都有一个特性――老少咸宜,也就是既能让孩子们喜欢,也能让大人觉得有趣。

我在前面说到的《魔法小仙子》里的那些笔墨,是不是对我们成人读者也有很大的吸引力?我觉得《魔法小仙子》系列故事是写给孩子的,但是,其中的故事的意蕴也值得成人体会、思索。

《仙境守护神》里,恶巫婆凶巴巴要夺取并毁坏珠宝星,用它的碎片来祭典老师凶狠狠的亡灵。要想触摸珠宝星,就必须知道一句咒语,凶巴巴就变成仙子国的普灵王,要从新任珠宝星守护者的雏菊仙子那里骗取咒语。我们听一听普灵王第一次行骗时,两人的对话――

“什么?”雏菊仙子大吃一惊,往后退了一步,不假思索地说,“不行!我不能把咒语告诉第二个人。”

“这有什么关系呢?”假普灵王继续诱惑道,“我是堂堂正正的仙子王啊,难道你连我都信不过吗?”

“我当然信任您。”雏菊仙子望着气势非凡的普灵王说,“可我不能把咒语告诉第二个人,除了我的继任者。这是灯塔守护者的守则,也是铁律!”

“任何制度都是制定的嘛,既然可以制定它,当然就可以修改它。我现在就一条命令修改这条制度,‘作为灯塔守护者,不能把咒语告诉其他任何一个人,普灵王和继任者除外’。你看,这样总可以了吧?”

短篇儿童故事范文7

有灵魂的幻想

童话创作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幻想境界的创造。以为将生活故事或小说中的人物简单改成动物便是童话了,是对童话艺术的误解。优秀童话作品中的幻想境界既有独特的审美意义,也有丰富的精神意义。

在堪称王一梅成名作的短篇童话《书本里的蚂蚁》中,一只蚂蚁偶然被夹进一本书里,这并不构成幻想境界;但紧接着,这只蚂蚁被压扁了,变成了一个会走路的“字”;而书本里的字被蚂蚁感动,也学着蚂蚁的样子,走起来,动起来,然后又不断地组合成新的故事,这就构成了幻想的境界。这幻想境界的构成,既新鲜而又不失自然,既大胆而又恰到好处,既神秘莫测又能引发美丽想像。它的审美意义就源此而产生。与此同时,我们看到,这些小小的蚂蚁和文字竟然能托起大大的变化无穷的故事;原本呆滞不动的字在蚂蚁的感召下动起来,就获得了生命和巨大的创造力;这小与大、静与动之间的奇妙转化,就形成了这幻想境界里所蕴涵的精神意义。于是这小小的童话,就有了无比宽广的边界,有了活的生命。

在《木偶的森林》这部长篇童话里,幻想境界因其篇幅大而具有不同的层次。作品一开头,那表层的幻想境界就无比地引人入胜。在一个宁静的图书馆里,居然走进来一只熊,熊像人一样安静地读书;当人发现了它是熊的时候,熊悄悄地离开了;然而图书馆的管理员却说,这没什么好奇怪的,熊常常到这里来看书。这里的神秘感是层层递增的,从熊进来看书,到熊突然消失,再到管理员说的话,每一层都给人以超越现实的神奇,每一层都为读者打开了一个新的想像的天地。这就是幻想境界的魅力,也就是它的审美意义之所在。然而它所给予我们的,还有对于人和动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多种暗示,以及作者的理想和对现实的抱憾。这也就是我所说的幻想境界的精神意义。它所给予儿童读者的影响和感召,是蕴涵在审美过程中的,是隐蔽的、潜移默化的,而不是脱离审美过程的灌输和说教。

优秀的童话作家从来不是为幻想而幻想,而总是在幻想中构建着某种灵魂的通道。他们幻想的笔既超越现实,又与现实丝缕相连,在亦真亦幻中勾画着美,寻找着理想。王一梅正是如此。

富有爱心的童话人物

在王一梅的童话作品中,童话人物的性格常常表现出惊人的执著与坚忍。在她的第一部长篇童话《鼹鼠的月亮河》中,小鼹鼠米加为了完成一个异想天开的计划――给好朋友尼里发明一台洗衣机――而独自远行,锲而不舍,直到实现梦想才返回家乡。在她的另一部长篇童话《住在雨街的猫》里,雷莎太太为了等待出海远航的船长,放弃了女巫的身份、法术和所有的财富,住进雨街的小楼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等待,直到去世;雷莎太太死后,黑猫阿洛接替雷莎太太,守护着小楼,继续着漫长的等待,等待那一封来自大海的信。还有长篇童话《木偶的森林》里的阿汤先生和木偶人罗里,甚至那棵被砍伐后留下的橡树墩,都无不具备着执著坚忍的个性,长久地坚守着某一个目标与梦想。

面对社会文化心态的浮躁与脆弱,王一梅的童话显然是在向儿童读者们彰显一种与浮躁、脆弱相对立、相抗衡的人格与个性。这种人格与个性似乎有些太过传统,也不符合时尚潮流,但它却是美好的,是人类精神经久不变的传承,也是对人类心灵永久的慰藉。

王一梅塑造的童话人物几乎都是富有爱心的。她的童话中很少有极端的反面人物出现,即便有反面人物,也很少做极端的坏事,他们的内心深处也常常是柔弱的,如《住在雨街的猫》里的灰衣人和《木偶的森林》里的木偶罗里。因此,王一梅在她的创作中也从不对反面人物痛下杀手,而总是采用温柔的方式去感动他们冰凉的心,使他们也变得善良起来。读王一梅的童话,我们会从头至尾沉浸在爱的暖流中。这是一种普遍的爱,没有“恨”作为对立物的爱。

当一种普遍的爱成为童话作家主动的理想和追求时,决不能以为这是一种浅薄;相反,她是作家艺术风格的个性之所在,体现了作家独树一帜的人文追求和艺术境界。王一梅曾这样说,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下雨天也是晴朗的”。这仿佛就像是她的“爱”的宣言,不光要让“爱”照耀快乐的天空,即便在困厄与忧伤的“雨季”中,“爱”的阳光依然明媚。

在当代中国的童话创作中,童话人物形象的塑造常常成为创作的一个“软肋”;批评者总是责难童话界,推不出能站得住脚的个性化的童话人物形象。然而在王一梅的童话作品中,特别是在她的长篇童话中,对于个性化的童话人物形象的塑造,一直是作者倾力追求的目标。在她的《鼹鼠的月亮河》里,王一梅创造性地塑造了一个不循规蹈矩,却富有想像力和创造精神的鼹鼠形象。他和别的鼹鼠不一样,不愿意打洞,却异想天开地想造一台洗衣机,并为此执著地付诸行动,开始一次漫长而孤独的旅行。在我读过的童话作品中,这样富有现代感、富有创造精神和实干精神的童话人物形象,还是第一次出现,这无疑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出现在长篇童话《木偶的森林》里的木偶人罗里,也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童话人物形象。我们都记得意大利童话《木偶奇遇记》里那个著名的木偶人匹诺曹,它是家喻户晓的经典童话人物。然而王一梅塑造的罗里却和匹诺曹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匹诺曹渴望成为真正的人,并且最终实现了它的愿望;而罗里却在他恢复理智后,选择了返回大森林,和他的树墩生活在一起。一个走向人类,一个返回自然,两个木偶人都有着活的灵魂,但命运选择却截然不同;这两种不同的选择,其实是不同时期人类精神的体现。从开发自然到回归自然,人类精神不是倒退了,而是升华了。

王一梅塑造的童话人物形象既是孩子气的、透明的、幻想的,又是有个性的,有新意和有灵魂的,它代表着中国童话界的新的突破,值得童话界为之惊喜。

和谐优雅的艺术风度

王一梅的童话,与她的前辈童话家相比,既没有周锐的恣肆夸张与锐利讽刺,没有冰波抒情童话的壮美华丽和婉约细腻,也不同于张秋生的精致凝练和举重若轻,却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品格。

她的童话体现出一种和谐、优雅的艺术风度。在她创造的幻想境界里,想像和夸张总是大胆而又克制。她善于在幻想和现实之间,做柔软而又舒缓的过渡,而不是做强硬的突兀的刚性的切换。她童话中的情节,既生动有趣,悬念迭起,却又没有激烈的冲突与对抗,没有尖啸与喧哗;即便反面人物也是柔性的,非极端邪恶,非极端粗暴;他们的转变过程也是柔和的,诗意的,抒情的,非动作性的。她童话中情节的发展,常常是倚靠着丰富的的情感与情趣来推动,而不是倚仗剧烈的矛盾冲突。她的童话并不总是快乐的,相反,忧伤的情感也会常常出现在她的作品中。然而,她笔下的忧伤,似乎总是隐藏在快乐之中,读者需透过快乐的外表,才能品味到那层淡淡的,却是深刻而痛切的忧伤(如《住在雨街的猫》中雷莎太太的忧伤)。

和谐是王一梅童话最鲜明的美学品格,也是她作为童话家的可贵的精神诉求。这也使我联想起她所生活的地方。她的家乡在江南,在水乡苏州。水乡是多雨的,水乡是柔性的,水乡女儿的性灵如水一般柔和;苏州人即便吵架,声音也是柔软的,即所谓吴侬软语。王一梅童话的文学品格,不正是江南水乡的柔性与和谐品性的生动写照吗?

王一梅的童话十分讲究结构。她的长篇童话绝不是短篇作品的系列连缀,而是真正的有完整结构的长篇。在她的长篇童话中,不止一次出现一个故事套着一个故事的叠架式结构,如《木偶的森林》中,这样的结构竟巧妙地出现了两次。这使我又想起闻名遐迩的苏州园林,那园中有园、景中有景、墙外有墙、山外有山、一步之外别有洞天的园林景观,仿佛与王一梅的童话结构有着相通的神韵。

读王一梅的童话,你仿佛能听见江南的雨、江南的水,看见江南的雨街、江南的园林,能感受到飘逸在水天间的江南神韵。这也许不是作家所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饱受江南文化熏陶养育的童话家在创作中自然天成的流露。

当我们寻求童话艺术的民族化、本土化时,也许症结并不在于写不写巫婆,用不用洋名字,而在于是否在创作中体现了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气质,是否在作品中蕴涵着本土山水的灵性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我感觉在这方面,王一梅的创作实践给了我们十分可贵的启示和成功的范例。

童话的儿童本位

当人们越来越热衷于谈论“成人童话”的时候,坚守童话的儿童本位,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不管在外语中,童话这个单词是怎么拼写、什么含义,童话在中国仍然应是给孩子们看的。

在王一梅的童话创作中,作者始终坚持着为孩子讲故事的质朴创作心态,她的文字清新、简约,从不为孩子制造阅读困难。她的童话语言充满着智慧与幽默感,飘动着丰富的想像力,能使儿童读者一边阅读,一边获得由衷的快乐。

在她的童话《住在雨街的猫》中,老鼠面包师要送面包给“我”(人)吃,“……我说:‘我不饿。’他们说:‘我们明明听见你的肚子在叫,你却说不饿,人类就是这样善于撒谎。’”在写到雷莎太太家有一只爱啃桌腿的老鼠时,作者在说了她家的桌子是三条腿后,又接着写道:“她家里的椅子也是三条腿的。她的眼镜是一条腿的。她的伞……本来应该有十二根伞骨,现在已经只剩下十一根了。”

像这样充满智慧和想像力的语言,在王一梅的童话作品中几乎俯拾即是,常令人忍俊不禁,让人发出会心的笑。智慧的童话语言,成为王一梅童话最出色的品格。智慧的语言不同于搞笑,不同于粗俗;智慧是一种艺术,既是语言的艺术,也是心灵的艺术,它能将原本没有笑料甚至有些苦涩的生活,用一种笑的方式巧妙地呈现出来,虽然在笑中依然包含有苦涩。

优秀的童话作家常常堪称是语言艺术的大师。王一梅在她的童话中,使用的是简约的白描手法,然而却并不缺少细节,尤其是感人的细节。她的童话中,常有极美的画面感。若干个富有想像力的细节,构成了宁静幽远的童话境界,令人心驰神往。可以说,既简约而又丰富,也是王一梅童话语言最精美的特色。

王一梅童话的儿童本位,还体现在作品中儿童意识的主体地位上。她的童话中的童话语言和童话人物思维都极富儿童情趣;即便是童话里的成年人物,他们的情感与心灵也常常荡漾着儿童般的趣味,能给阅读它的孩子带来审美的快乐和情感的体验,留给孩子们思考的空间。这种始终不变的儿童本位,是作为成年人的童话作家很不容易做到的,也是童话家最可宝贵的品格。

年轻的王一梅也曾写过一些较粗糙较空乏的作品。这也许是成长的代价,也许是忙碌琐碎的日常工作使她不易保持稳定的写作状态。但王一梅始终有追求,并且不为时尚而摇摆,这决定了她能够具备成功的潜力。

短篇儿童故事范文8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在1886年写的一部儿童小说。小说以一个学龄前男孩恩里克的眼光,从10月份4年级开学的第一天写起,一直写到第二年7月份。全书共100篇文章,包括发生在恩里克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姐姐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10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自1886年该书诞生到1904年的短短20年里,就印刷了300多版。100年来,始终畅销不衰,并且多次被改编成动画片、电影、连环画、影响遍布全世界。

《爱的教育》是一部极富感染力的儿童小说,它通过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写的日记,抒发了人类最伟大的感情——爱。本书讲述了无数个发生在学校和生活中的小故事,它告诉我们的小读者:一个人从小不仅要学好各种文化知识,还要学习比这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对父母、对师长、对同学、对周围所有人的爱与尊重。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人动情,字里行间洋溢着儿童的纯真与情趣。本书译文因其优美生动的传神于2000年荣获意大利驻华使馆颁发的意大利政府文化奖。

《爱的教育》这本书里每个人都是用真诚的爱来对待每一个人,就让我们「化感动为主动」用爱来灌溉这个世界吧!

短篇儿童故事范文9

关键词:王一梅 抒情童话 生命意识

1970年出生的王一梅,15岁时考入苏州幼儿师范学校,在校学习期间,她热爱文学创作,担任了学校的文学社社长和童话剧团团长。18岁毕业后担任幼儿园老师,一直在幼儿园工作了13年。1994年起开始发表童话作品,至今已经出版了《恐龙的宝藏》《鼹鼠的月亮河》《木偶的森林》等多部长篇童话和数百篇短篇童话,她的作品曾获得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第六界优秀儿童文学奖,第五届国家图书奖,第十三、十四届冰心图书奖等奖项。有评论家称王一梅的作品“可以用以标示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品所达到的一定的艺术高度”[1],“王一梅是当前抒情派的一个探索者,一个认真、勤奋、执著的、有理想、有才华、有个性、有追求的探索者”,“她的思索与创作对童话界、对热爱阅读童话的孩子们有重要的贡献与意义”。[2]

目前,对王一梅童话艺术的研究虽然不是很多,但也有一些。较早对王一梅童话进行研究的是黄云生的《丑小鸭情结及其它――评王一梅的童话》。

文章认为,从少女时代便从寻常家庭走出来,并曾经长期生活在幼儿园的普通幼教工作者王一梅的内心深处一定深藏着丑小鸭情结,在童话创作中,她自觉不自觉地表达着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努力张扬着“一个具有她的个性特征的情感主题――从平凡中崛起,通过不懈的努力去实现美好的理想”。因此,研究者得出一个结论:安徒生的《丑小鸭》对王一梅的童话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王一梅笔下的童话形象,如月亮河的小鼹鼠米加、书本里的小蚂蚁、愿与寂寞的乌鸦作伴的第十二只枯叶蝶、住在雨街的黑猫阿洛等,和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是属于同一情感类型的。但是,王一梅并没有重复安徒生,她的丑小鸭情结,“明显地烙有她自己的情感体验的记印”: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形象具有一种的倾向,丑小鸭的个体生命与社会群体的冲突是不可调和的;王一梅笔下的童话形象具有不同凡俗的理想和品格,却没有远离普通人的社会群体。“安徒生笔下的那种势不两立的人际关系,那种阴冷、酸楚的情感氛围,在王一梅的童话里已荡然无存,即使有时也会涉及一些不怎么和谐的社会矛盾和生存遗憾,也会有一些淡淡的感伤情调,但并不影响其作为‘温馨童话’的整体评价”。

王一梅的丑小鸭情结还表现在她对完美童话艺术的痴迷追求上。王一梅的童话“布局精巧别致,结构玲珑剔透”,同时又“散发着淡雅清香的诗意”。她“并不热心于编织故事”,相反“十分关注童话人物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命运,关注人际的情感关系,并对它们作出一种纯真而优雅的审美评价”,所以才创造出“构思精妙而又极富诗意的抒情佳构”。这种“诗性童话”“与上个世纪80年代冰波的童话有几分相似,但又不尽相同。冰波的童话更多一些诗的成分,更唯美些,更适合青年读者欣赏;而王一梅的童话则依然有较多的儿童立场”,“她毕竟长期生活和工作在儿童中间,她在试图表现深层次情感主题的同时,总能设计一个儿童可以接受和感兴趣的故事”。

文章也指出王一梅童话的“洋味”“正在加浓”:“最明显的是女巫(雨女巫、阳光女巫、风女巫、雾女巫等等)开始多起来了,据说她还准备专门写几个关于女巫的童话,看来王一梅对女巫形象确实是情有独钟。那种骑着扫帚满天飞的长寿女巫,在西方童话里是家喻户晓的,但是在中国传统童话里却十分陌生。此外,有一些童话形象大都有一个非常洋气的名字,如鼹鼠米加,兔子萝里,大狼托克,雷特船长,雷莎太太等等。”“洋味”“读来总是让人不太舒服”。研究者希望“王一梅和当今儿童文学创作界的青年作者们”能够注意处理好西方童话与中国传统童话融合的问题。[3]

2007年,胡志远发表了《抒情童话的探索者――王一梅长篇童话的解读和思考》一文。文章指出,“浓郁的抒情风格是王一梅长篇童话的重要特点”,“在故事的情节细节中营造气氛,在童话细节链和童话情节链中进行抒情”是“王一梅抒情童话写作的特色之一”。王一梅的童话善于营造充满温馨的成长氛围,充满着诗情画意,传达着永恒的爱的主题,“蕴含着深刻的生命的思考”。关于王一梅的抒情童话观,研究者总结道:“王一梅认为的抒情童话是这样的:1.儿童文学是文学,童话中的抒情不是普遍的抒情,不仅要有意境,作品还要十分重视完整的结构,不能因为抒情,就忽略了故事情节结构。2.抒情不是用大段大段的文字来描述优美景物就足够了,抒情最主要的是要善于营造抒情的氛围,‘要有一种情感在里面,有一种能够扩大到空气当中的东西,慢慢在空气当中弥漫开来’。”因此,叙事在王一梅的抒情童话中仍占着重要地位,且故事中的人物是个性鲜明的,她“没有忽视儿童阅读的实际接受水平”。文章最后希望王一梅能够“循着抒情童话的道路,一点点摸索”,“追求一种博大、哲学气和艺术美的良好格局”,“创造更多的自己的特色,将艺术童话再向前推进”。[2]

2008年,彭波在其硕士论文中对王一梅的童话进行了综合研究。他指出,“王一梅是当代中国童话界极具代表性的作家”,她的童话“具有强烈的当代意识”,“作者在童话里表达了对当下自然生态的忧虑,用文学的话语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古老而又深刻的命题”。[4](P3)《木偶的森林》和《恐龙的宝藏》“表达了人类远离自然的忧虑和亲近自然的渴求,竭力寻找人的一种本真状态”。[4](P4)王一梅的童话还对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这一话题作出了属于自己的思考。《鼹鼠的月亮河》传达了人们“寻求认同的愿望”,鼹鼠米加的旅行经历,“既是个性寂寞的预言,也是个性从孤独,不被理解到确证自我,并最终被承认的现实投影”。《大狼托克打电话》则告诉我们:“一味的等待是消极的、被动的,主动出击才能找到生命中的爱,才能获得别人的认同。”[4](P9)《兔子的胡萝卜》“成功探索了人与人之间相交相处的合理模式,将美好而理想的人物形象带到读者面前”,兔子、雪人、小鸟的故事演绎了一个真理:“只有在与他人的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相互联系中才能获得生命的灵魂,生命才能释放出应有的价值。”[4](P10)王一梅的童话在三个方面实现了对古典童话的超越:用性格复杂的圆形巫婆形象颠覆了性格单一的扁平巫婆形象,如《米粒与糖巫婆》中的糖巫婆具有多种性格特征,善与恶并存,而传统巫婆是恶的集中体现;机智勇敢的新女孩形象代替了古典童话中的胆小怯弱的女孩形象;古典童话中魔法、宝物的威力得到消解,“拉近了与现实生活中人物形象的距离,凸显了人类思维的巨大前进”[4](P14)。

文章认为王一梅童话的美学特征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深度写作意识;温馨、宁静、诗意的氛围;高超的幽默技巧。王一梅用浅显的故事表达深刻的哲理,能够拥有成人和儿童双重读者;她“使用散文化的笔法来传达自己的感情。舒缓的叙述、淡淡的忧伤营造出空灵的诗境。这种忧伤不那么强烈,但却悠远,充满悲悯情怀”[4](P25);王一梅的幽默中涌动着一种真实的感情,这样的幽默话语在她的童话中俯拾可见。[4](P29)

文章还探讨了王一梅的童话与她的生活环境、自身经历的关系,指出:“江南水乡、苏州园林的文化意蕴和内在品质深深地影响着王一梅的童话。”江南水的细腻和细润塑造了王一梅的审美品格和审美情趣,江南水的流动感、生命感和神秘感的品格弥漫在她的童话中。“苏州园林影响了王一梅的性格,王一梅也写就了‘苏州园林’式的精致童话。”[4](P31)最后,文章探讨了王一梅的童话观,认为,《走进童话》反映了作者的童话观的演变过程:第一阶段以作者为主体,第二阶段以儿童为主体,到了第三阶段,王一梅提出“以儿童为主体,作者为主导”的儿童观。这种儿童观产生了成熟的童话观,这一演变过程与中国童话界走过的从训诫到交谈的道路是一致的。[4](P36)

最近,还有两篇文章分别阐释了《鼹鼠的月亮河》和《木偶的森林》的主题意蕴。马建美的《迷失与重构》认为《鼹鼠的月亮河》反映了儿童的自我认同过程:米加由最初的怀疑自己是不是好鼹鼠,到离家流浪,表演魔术,发明洗衣机,最终成为鼹鼠中的精灵。“作品实际上清晰地呈现了儿童成为主体的发展过程,同时也帮助阅读的孩子建立自我认同感”,“在儿童成长中,自我和他者之间尚未定型,童话就以一种故事的形态帮助儿童完成自我建构”。“王一梅的童话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对童年生命的人文观照。”[5]丁娟的《论王一梅童话的童年生态观照――以为个案》认为《木偶的森林》是“一部彰显其童年生态观照的长篇童话”。成年人应该为儿童创建“健全且自由的成长环境”,白黑黑的妈妈对白黑黑的外出闯荡并没有表现出失望和不满,这是“一个能对孩子的自主选择持理解与支持态度的成人形象”。《木偶的森林》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儿童健全生命成长的关注,而且传达了儿童间真诚相待、平等互爱以及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观照童年生态,不仅是对儿童一代的关怀,也是提升和保障人类美好精神世界的大事,唯有正视并守护它,未来才有明亮的光景。”[6]

从以上对王一梅童话创作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王一梅的童话创作已取得明显的成绩,但没有引起研究界的足够重视;第二,在为数不多的研究中,大多围绕王一梅童话的代表作品进行主题阐释、艺术风格分析、童话观总结,以及生活环境、个人经历与作家创作关系的探讨,研究视野有待进一步开拓和深化,在研究方法上也需要对王一梅童话创作作多角度、多层面的探讨;第三,在研究过程中,基本对王一梅创作持肯定和赞扬态度,而对其创作的不足缺乏必要的分析和研究。

注释:

[1]朱自强:《寻找家园――评王一梅的》,文学报,2005年9月1日。

[2]胡志远:《抒情童话的探索者――王一梅长篇童话的解读和思考》,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3期。

[3]黄云生:《丑小鸭情结及其它――评王一梅的童话》,中国儿童文学,2005年,第1期。

[4]彭波:《王一梅童话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5]马建美:《迷失与重构――论人物成长的自我认同》,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第1期。

短篇儿童故事范文10

中华童谣的产生与经济的发展、政治的繁荣、民族的融合、文化的昌明等密切相关,它包含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想文化和情感道德内容。综观中华童谣的历史,可以发现明代以前的童谣与儿童的生活几乎是不相干的,它们不同程度地都是作为政治斗争工具的政治童谣;从明代开始,才有人有意识地开始创作和收集真正意义上的童谣,产生了一批真正反映儿童生活的童谣[1]。到了近代,特别是五四时期,中华童谣逐步转变为儿歌,鲁迅先生第一个呼吁提出搜集和整理童谣,之后周作人又在《绍兴县教育会月刊》上发表了《儿歌之研究》,掀起了近代童谣创作和形成的新高潮。

到现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童谣的内容和形式被不断的丰富,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童谣创作家和一批优秀的童谣作品。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流行音乐之父黎锦晖创作的《老虎叫门》小兔儿乖乖,把门儿开开,快点儿开开,我要进来!等。中华历史人物童谣是中华童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是将历史人物事迹、典故通过童瑶这种形式加以表现和传唱,中华历史人物童谣涉及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历史人物,其形成与中华童谣的形成一脉相承,即有共性又有其自身的个性。在众多的中华童谣中,涉及历史人物的童谣所占比例不是很高,而且大多数的童谣与日常的生活并不相关,缺乏生活趣味性,特别是在明代以前更多的是为当时的政治斗争所服务,表现为老百姓的议论、讽刺、评断,很少涉及儿童的生活。如《汉成帝时燕燕童谣》燕燕尾涏涏,张公子,时相见。木门仓琅根。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讲述的就是老百姓对皇家骄奢淫逸生活和宫庭权力斗争的讽刺,其中的燕燕就指的是当时汉成帝的爱妃赵飞燕。唐朝的《八月无霜塞草青童谣》八月无霜塞草青,将军骑马出空城。汉家天子西巡狩,犹向江东更索兵,讲述的就是唐僖宗时老百姓对当时腐败政权的讽刺,并用八月无霜后的塞草青即黄草暗指黄巢起义将推翻当时的政权。直到现代,中华历史人物童谣其形式和内容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的是近现代以来优秀历史人物事迹、典故,更多的贴近儿童生活,广为儿童传唱,如《李向阳》学习李向阳,坚决不投降,敌人来抓我,赶快跳山墙,山墙没有用,赶快钻地洞,地洞有炸子,炸死小日本。《杨子荣》杨子荣真勇敢,头戴虎皮帽,身挎驳壳枪,打进威虎山,消灭座山雕!等等。

二、中华历史人物童谣的特征分析

(一)主题特色鲜明,以历史人物为主要素材。

中华历史人物童谣素材主要以历史人物为主线,通过讲述历史人物的故事、事迹、典故等,以此来反映历史人物事迹或者历史事件。如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中的一段童谣孙中山,开炮了;革命党,进城了;小皇上,退位了;大清朝,灭亡了,其反映的主要是辛亥革命的历史事件,如童谣《三顾茅庐》诸葛亮,住草房,刘备三次去拜访,请来军事本领强,初出茅庐打胜仗,打得曹操老贼直叫娘。这首童谣反映的是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请刘备出山的历史典故,这些童谣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内涵。

(二)思想立意深刻,内容积极向上。

中华历史人物童谣虽然所涉及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历史人物,但目前主流传唱的童谣其大部分思想立意较为深刻,主要讲述的以正面的历史人物和题材为主,在内容上积极向上。如广为儿童传唱的童谣《董存瑞》董存瑞,十八岁,参加了革命游击队,炸碉堡,牺牲了,革命任务完成了。 这首童谣反映的是人民英雄董存瑞在解放战争中为了取得胜利用自己身体托住炸药包把敌人的碉堡炸掉的历史故事,他通过历史人物故事,刻画的是一种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此外还有诸如《刘胡兰》、《学习雷锋好榜样》等等。

(三)语言浅显易懂,篇幅简短而富有情趣。

中华历史人物童谣和大部分儿童广为传唱的中华童谣一样,在语言、篇幅和结构上具有共性,在篇幅上都较为短小精巧,一般为三句到十句之间,在语言上也非常通俗易懂,多为口语化和生活化的言语。在结构上也非常单纯而不复杂,同时童谣有趣和好玩,富有情趣,这些特征有利于儿童接受和广为传唱,同时又使孩子们在传唱过程中得到快乐。

(四)音韵和谐,节奏明快,琅琅上口。

中华历史人物童谣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游戏方式来实现的,所以要求其作品适宜诵唱,并能与游戏过程相配合,如儿童在跳橡皮筋时唱的童谣一枝花,两枝花,秀丽姐姐顶呱呱,红火绿火都不怕,光荣牺牲为国家。则呈现出鲜明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富有音乐感、节奏明朗、生动活泼的童谣语言可以引起幼儿的美感、愉悦感,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

三、中华历史人物童谣在幼儿体育教育中的价值

(一)中华历史人物童谣在幼儿体育教育中的现状幼儿体育教育既是幼儿素质教育的主导者,也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关键。在幼儿阶段,身体和机能的健康发展是其它一切发展的基础,而增进幼儿身心健康,幼儿体育活动是最积极的因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幼儿教育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并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将中华历史人物童谣运用在幼儿体育教育中既传承了我国的优秀历史文化,丰富幼儿思想品德教育素材和体育活动教育素材,还充分调动了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对幼儿的意志品质、身体素质培养有着深远的意义。但是据笔者对岳阳和衡阳两个地区20 个幼儿园的70 名幼儿教师的调查发现,各幼儿园对幼儿体育教育及其价值的认知有着明显的差异,将中华历史人物童谣融入到幼儿体育教育中去的较少,童谣教育在幼儿园体育教育应用方面较为薄弱,缺乏相对系统的教学教材和专业的师资配备。

(二)中华历史人物童谣在幼儿体育教育中的价值作用

1、激发幼儿活动兴趣,提高身体素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体育教育的重要目标。中华历史人物童谣短小精致,富有韵味,不乏童真童趣,富有灵性。它以简短明了的语言、琅琅上口的节奏深受大家的喜爱,尤其是对儿童更充满了迷人的魅力。我们可以通过童谣的游戏化、情景化和生活化把中华历史人物童谣与体育活动相结合,这样既增加了体育活动的趣味性,使幼儿能积极主动参与活动,提高身体素质,还能让幼儿在体育活动中体会到中华历史人物童谣的巨大魅力,达到身心愉悦,对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开发幼儿智力,促进人格发展

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幼儿人格教育主要是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途径促进他们客观而全面的认识周围的环境,帮助他们发展潜能,潜移默化的导向健全的人格发展。由于幼儿天性爱玩游戏,体育游戏是幼儿园体育教育中一个最主要的活动形式,在幼儿体育教育中将中华历史人物童谣融入到游戏中,不仅可以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欲望,还可以在活动中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力、想象力及创造力。在游戏活动中,幼儿亲身体验的合作过程还可以锻炼幼儿的耐心、耐力,磨练幼儿的毅力,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培养幼儿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等良好社会行为。

3、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培养良好道德品质

短篇儿童故事范文11

患上口吃习惯的儿童,如果在以后的社会活动过程中,能经常地、大胆地与人接触和攀谈。不怕语言的失败和难堪。则其精神方面不存在明显的痛苦。但是,患儿若由于别人的讥笑和挖苦,日渐产生害怕而引起对语言恐惧的敏感心理,则会使“原发性”口吃上升为“继发性”(心理恐惧)口吃。就是说已有精神负担了。一旦患儿有了精神负担,则会形成对别人见之而生畏。近之不敢言的恐惧心理。患儿进入学龄期以后,如果能经常得到家长和老师正确的诱导。则会使其语言逐步恢复正常流畅。反之。如果受到师长、同学的训斥、嘲笑、挖苦、讽刺。则会使口吃习惯逐渐加重,并失去对语言的信心和勇气,其精神也日益陷入口吃的痛苦而难以自拔。成年后,则无不成为口吃患者。

儿童口吃的形成,与家长、老师的教育方式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家长、老师有责任帮助儿童摆脱口吃习惯。使之恢复正常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提供下面几点,供家长和老师参考:

(1)口吃虽然可以矫正,但预防毕竟重于治疗。预防口吃的措施需要在学语阶段中注意,必须避免急躁,这是预防口吃和消灭“疾病萌芽”的要点。我们虽然都经过学语阶段,但是我们却忘记了学语阶段的艰难,倘若以具备健全的语言机能的成年人的主观态度去要求幼儿,不按部就班,结果会适得其反。

(2)幼儿看电影和戏剧。应有所选择,最好事先了解其内容有否口吃语言出现。我们在教学中发现患者中有许多是因幼时习演影剧中的口吃语言而被感染的。如电影《突破乌江》、《秘密图纸》、《抓壮丁》中的口吃表演,使不少儿童因模仿口吃而陷入口吃苦海。

发现幼儿因习演别人口吃行为雨徽有感染时。应及时善言劝阻,防止蔓延多发。如有条件,可进行隔离,换一新环境。

(3)有些儿童刚开始动作,习惯用左手取物(如用筷)。若父母严厉督促急于纠正,则使大脑协调失去平稳。而导致语言机能失调而产生口吃。遇有这种情况,家长应耐心纠正,假如一时难以改变。就听其自然,待其语言系统成熟和稳定后,再行纠正。

(4)对患儿应多作耐心的语言辅导,启示患儿把话讲慢、讲短,第一音拖长些、轻一些。平时多与患儿交谈。并注意在对话和歌唱中不过急、过快。

(5)对已患严重口吃的儿童,平时应做好语言诱导和启发。患儿讲不出的字句。应用较慢的“语速”给患儿作好示范。患儿遏有“语言障碍”时,叫他再说一遍,而不能硬逼他把话讲得流利。更不能大声斥责、动辄打骂。

(6)与患儿对话时,家长和老师做到速度放慢、甸子改短、吐字清晰、音节分明。除此以外,还要共同歌唱、朗诵。鼓励患儿大声说话。通过这样的练习,便可使患儿逐渐掌握语言慢、短,及时换气的基本法则。

(7)谈话时,要鼓励患儿面向家长和老师,眼看家长、老师讲话,最好要患几坐着,使之树立起大胆正视旁人的健康心理。并教育患儿多参加文体活动,多接触人,努力改变过去行动孤单、沉默寡言的坏习惯,使之加快意识倾向的转化以及语言和精神面貌的改观。

(8)由于某种语言染成口吃难以克服时,往往可改糗另一种方言获得改变,当然也有与此相反的:有一儿童随军居住本地,并无口吃,其父调防异地,儿童随往,不久即患b吃。因此,家长应注意儿童的这种换语过程。

(9)对儿童讲话,除了要用较慢的语言外。还要有和蔼的日光,亲密的关系。作为语言和感情的启发。使儿童消除紧张心理,为顺利语言创造条件。有一儿童初学外语。老师温和善导,并无口吃。不久换一老师,教导严厉,致使该儿童每读外语,必有口吃。

(10)不要强迫七、八岁的儿童讲述长篇故事。每次谈话不超过15分钟,应该间歇一回再谈,更不要为了夸耀自己儿童的智慧,要他在陌生人面前讲述长篇故事或朗读不熟悉的诗歌。

短篇儿童故事范文12

关键词:幼儿文学作品;阅读

《新纲要》明确提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幼儿文学是儿童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讲,指为0~6岁的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从狭义上讲指为3~6岁的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以区别于低幼文学。幼儿文学的种类很多。其中包括:诗歌、小说、故事、神话、童话、戏剧、电影等等,在这里我主要向大家介绍几种比较常用的幼儿文学形式对幼儿成长的影响。

一、幼儿文学的重要组成——故事

故事作为一种最受幼儿喜欢的文字形式,其优美的语言.典型的人物形象塑造,生动的故事讲述,让幼儿 深深为之吸引,使他们增长了知识发展了智力,并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懂得什么是 真善美,什么的假丑恶,从而培养爱憎分明的情感,并把学到的好思想见褚于行动。

在对幼儿故事的阅读后,我深切的体会到了故事的魅力,也总结了一些感触较深的经验。

1.故事教学并不是语言课的特有形式。

故事是一种幼儿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在语言课中有特定的故事教学,教师通过讲解.分析.讲述,让幼儿学习一定词汇和讲述能力,同时接受文学熏陶和品德教育,在其他门类教学中故事更是一种添加济,催化着各类教学活动的教学效果,特别是音乐,美术,健康等,在音乐活动中,适当的故事讲解,让幼儿易于理解内容,记忆歌词,在美术活动中,简单的故事讲述能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引导幼儿丰富画面,在健康活动中,繁复抽象的内容变的清晰而具体,让幼儿的记忆特别深刻,其他各类活动的教学也离不开故事教育。

2.善于运用故事

由于幼儿特别喜欢听故事,利用故事对幼儿进行教育,就比空洞的说教更易于让幼儿理解和接受了,《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教小朋友认真吃饭不撒饭,爱惜粮食。《萝卜回来了》教小朋友团结友爱,互相关心。《小马过河》教幼儿动脑筋不怕困难—————小朋友们特别喜欢听故事,我也喜欢利用空余时间给他们讲故事,小朋友们听得多了,理解能力更强了,思维更开阔了,有时的教育提示,只要故事中的一句话或一个词就行了,如:小朋友要像小公鸡一样认真学习,做事情不要像小猫钓鱼一样三心二意。

3.创造条件让幼儿听、讲、编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思维能力,养成幼儿大方、乐观、自信的开朗性格。

故事不能只由老师或家长来讲,要充分调动幼儿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肯定幼儿的每一点进步,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幼儿充分练习,让幼儿自由轮流讲故事,你别说,真的能发现了几个故事大王;语言流畅连贯,表情动作语气绘声绘色,特别一些故事里的形容词,成语用得非常准确,让小朋友也喜欢自发的看书,讲故事,他们的语言发展水平都会得到了大大提高.通过故事让幼儿学习体验不同的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美好!

二、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样式,是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的虚构故事。它完全借助幻想来表现现实生活和人们的理想、愿望。最早的童话由神话、传说演变而来,起源于民间口头创作和传播。随着社会现实的变化发展,人们对民间童话进行搜集、整理或加工,又经过不断的发展,一些作家掌握了童话的创作规律,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进行创作,童话变成了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学体裁。

三、儿歌

儿歌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歌风味的简短诗歌。它是儿童文学最基本也是最古老的体裁形式之一。儿歌大致可分为三类:游戏儿歌、教诲儿歌、绕口令等,一般比较短小,句式多样,富有变化,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易念易记易传。表现手法有拟人、反复、重叠、对答、排叙、比喻、夸张、联想等,其中最常见的方法是拟人。

儿歌的特点

通俗易懂、篇幅简短

儿歌的主要接受对象是幼儿,他们的思维、语言等尚处于低级阶段,所以儿歌的内容往往非常浅显,易为幼儿所理解;而且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比较单纯,又限于口耳相传,因此儿歌总是在有限的字数之间,在短小的篇幅以内,用浅显明白的语言单纯集中的用语言描摹、叙述事件,或于简单有趣的韵语中表明普通的事理。

常见的儿歌一般只有短短的四句、六句、八句,当然也有较长的。就每句组成的数字来看,有三言、五言、七言、杂言。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是基本句式。如传统儿歌《丫头丫》:“丫头丫,打蚂蚱,/蚂蚱叫,丫头笑,/蚂蚱飞,丫头追,/蚂蚱跳,吓得丫头一大跳。”儿歌短短四行,不到三十个字,内容就是娃娃在绿草地上追打蚂蚱的生活场景,动感十足文学给孩子带来的好处从经典幼儿文学给孩子带来的好处可以分为三类:

1.提高了语言能力,集中了注意力。有的家长普遍认为自从读了《三字经》后,自己的孩子语言能力明显提高了不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有个小朋友,没上学前,在三个字连在一起的一句话,但自从上了幼儿园,和其他小朋友一起念了《三字经》后,语言口齿清楚了许多,会一口气说“我在XXX幼儿园”,而且能一口气背下《三字经》的前几段,据家长反映:作作在家话“多”起来,以前经常会听不清他讲的话,现在作作讲的许多话家长都能听懂。相信我们继续将《三字经》阅读、朗诵下去,一定会使更多的孩子受益。而且我也发现,如果在孩子们还沉浸在玩中,而我们都要上课时、在平时孩子们上完厕所,或是吃中饭前,情绪很难平复下来时,只要我一念“人之初,性本善,近相近,习相远……”,孩子们会一下子安静下来,并跟着老师一起念《三字经》,并且是念得津津有味!

2.让孩子变得更自信。曾经有一个孩子,在班级中各各方面算是一般般,平时话也很少,和其他小朋友相处得也是很一般,在课堂上表现的也很一般,给人的感觉就是不够自信。他的爸爸妈妈也说平时和亲戚一起出去玩时,不像其他孩子叽叽喳喳的说个不停,表现的很沉默。但后来在幼儿园读了《飞鸟集》《再别康桥》《论语》后,整个人都感觉“活”了许多,话也“多”了许多,在和亲戚走动时,这个孩子表现的非常有自信,还在亲戚们面前朗诵了一大段一大段的《飞鸟集》,当有人问他这是从哪学的,他很自信的说“这是我们幼儿园学的”,亲戚们都夸奖他:“这么点小孩,能背出大段的飞鸟集真是不容易!”惹得孩子和父母心里乐开了花。

3.增强了亲子感情。我始终觉得,孩子们不仅仅在幼儿园和老师一起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益处多多,如果在家经常和爸爸妈妈一起读的话,更可增进亲子感情,是很好的亲子活动。本来这个现代化的城市,节奏就很快,成人都忙于自己的工作,很少有时间去管管自己的孩子,但如果家长都能静下心来,每天或隔几天能与孩子一起阅读经典文学作品,那么对家长自身亦或是孩子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在朗诵过程中,家长与孩子一起体验快乐,并增进了亲子感情, 这是最好的亲子活动。

幼儿成长的摇篮婴幼儿语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