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运动论文

运动论文

时间:2023-05-30 09:35:29

运动论文

运动论文范文1

E=mc²

物质变化和进化是运动的复杂方式。有运动就有空间和时间,时间空间是运动存在方式,不同运动可用不同的时空描述。不同运动的能量可以用不同参量定义的,而参量描述又跟时空密切相关。跟空间方向有关的矢参量定义的能量为矢能Ea,如平动能、自旋能等,而用标量定义的能量为标能Eb,如内能等。一物体系统总能通常是矢能和标能之和,矢能对总能比例愈大,愈处于场物质状态。

E=Ea+Eb

矢能等于或超过总能一半则为场物质状态,矢能等于总能为极限速度的纯平动运动。

E=mc²=mυ²/2

υ=1.41c=c’

纯粹平动或纯粹自旋运动的物质系统是不稳定的系统,因为场物质各向机会均等,使其在一个方向上必同时存在正反运动,并转化为旋涡或涡旋运动,它是粒子和天体存在自旋和公转的本质,也是面旋存在的动力。涡旋运动趋匀过程必浓缩质量,它是实物成体和存在引力的根源。但由于涡旋体不可能无限地浓缩质量,必再弥漫或弥散,在趋于平衡中形成周期性变换或交换。因此平动、自旋、周期性变换、交接是物质最基本运动方式。平动与自旋周期地变换可构成稳定系统,光子是平动能mc2/2与周期变换能hν/2各占一半的稳定场物质(场质)系统。

E=mc²=mc²/2+hν/2=hν

它可以看成相对论与量子论描述统一的两个方面。

《涡旋论-未来物质结构设想》一文指出:宇宙中最基本物质形态是高速平动连续物质,但趋匀原理又使各向平动机会均等,即总是同时存在正反平动,必转化为各式各样的涡旋运动。因此涡旋运动与平动一样的是物质运动的最基本状态,也是物质最基本形态或属性,并非外力作用引起的。涡旋运动的能密度趋匀必引起质量浓缩,如

w=ρυ²/2=ρr²ω²/2=k

中k和ω为常数时,质量密度ρ与涡旋体半径r平方成反比,愈处于中心质量密度愈高,这个质量中心趋势就是物质成形与万有引力产生的根源。中心绝对静止时质量趋于无穷大,这是不可能的,因此中心必定运动的。宇宙中没有绝对静止物质。

成形物质-实物总是同时存在平动与涡旋等两个以上运动。若其被制动或减速,平动速度减少,涡旋运动增多,周围就有向心加速场质,即正电场。若被打出或加速,平动速度增大,涡旋运动减少,周围产生背心加速场质,即负电场。实际上平动加速平动能(速度)递增,涡旋能(角速度)减少,处于弥漫状态。但速度有极限性,不可能一直递增,又再往涡旋运动变换,平动能(速度)变换为涡旋能(角速度)并浓缩质量,到了一定程度,就不可能再浓缩,而再弥漫或加速,形成了周期性变换,甚至交换。光量子就是典型的周期性变换的稳定粒子,其平动能和变换能各占总能一半的粒子。又由于涡旋能与部分平动能周期变换而失去涡旋运动的属性。

实物与场物质是不同物质形态,场物质是高速低密度的弥漫连续物质形态,实物包括粒子或物体或天体是低速中高密度的浓缩非连续物质形态。场物质又以实物为归宿和发源,并互相依存和转化。实物是指低速运动涡旋体的全部或部分,如天体和天体中物体或粒子。实物的内外都存在不同性质的场质或场,如万有引力场、磁场、电场、电磁场、强作用、弱作用等。涡旋体的质量交换形成大量微型涡旋,低速的微涡旋则形成元素原子、分子等粒子。高速的微涡旋则形成量子或磁场质。当涡旋体中心轴向存在连续微涡旋辐射,并从中心轴另一侧得到补充,而形成微涡旋线或磁力线,它是实物(天体、物体、粒子等)周围存在磁场或线旋的根源。

这是因为微涡旋的状态和方位各种各样,有的微涡旋中心速度垂直微旋轴,运动中逐渐浓缩,并变换为平动运动,到极限时又逐渐为变换涡旋运动,形成周期性变换运动的量子,使量子具有周期运动变换能与光速运动平动能组成总能的粒子,并向外辐射。微涡旋中心速度平行微涡旋轴,且同向平行于涡旋体轴,使微涡旋外侧同向叠加而具有弥漫趋势,里侧反向叠加机而具有浓缩趋势,使微涡旋趋向轴并向轴外高速运动。同时涡旋体轴向平衡趋势,又使其从另一轴端进入,形成微涡旋线,即磁力线。同样反向端也可产生反向磁力线,两者存在差异或不平衡时,在涡体外就存在磁场,如地球外所存在的地磁场。

涡旋体中心速度与自旋两侧的外侧同向叠加,具有弥散趋势,而里侧反向叠加,具有浓缩趋势,外侧趋向里侧,使涡旋体处于曲线或圆周运动或弦或圈态运动,因此平动并非一定匀速直线运动。太阳系的太阳自旋运动,地球等行星除自旋外,还存在公转,地球自旋外侧速度与其中心速度同向,具有弥散趋势,里侧反向重叠,具有浓缩趋势,外侧趋于里侧,使地球作曲线或圆周运动。如果太阳与地球浓缩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处于稳定平衡状态,那么地球与太阳间处于相对稳定的运动。而月亮同样道理除自旋和绕地球公转,并且月亮自旋与公转周期相等外,相对太阳来说月亮或卫星是按一定周期性波纹轨迹绕其运动。可见太阳系的行星是绕太阳作圆周运动,但太阳本身也在运动,使其轨道不是正圆,而是椭圆。各行星的卫星相对太阳来说,是一系列波纹轨迹运动。

面旋、线旋和体旋的三旋中体旋主要体现在如陀螺运动,旋转陀螺顶点着地,重量可分解为旋转轴垂直和轴上两个分量,转速与垂直分量同向侧具有弥散趋势,而反向侧具有浓缩趋势,使同向侧趋向反向侧运动,即产生进动。转速与进动的同向外侧具有弥漫趋势,而反向里侧具有浓缩趋势,使其往里运动,即产生章动。由于往里章动,使其向地面垂直轴移动时,垂直自旋轴的重量分量减少,往里章动也减少,而有再往外运动趋势,形成了周期性进动和章动运动。这样陀螺运动构成体旋运动方式,这些作用组合产生体旋的动力。三旋运动也是周期性运动的某些类型形态。

实际上微观粒子结构与太阳类似,所不同的是微观粒子变换和交换频率较单纯,使其轨迹只能在频率整数倍位置上运动才是稳定的,即要用能级或量子数描述。元素原子的结构类似太阳系,原子壳层结构类似行星和卫星,原子径量子数和角量子数(轨道量子数)分别用来描述壳粒状态。轨道量子数为零者相当行星的壳粒,其它相当于卫星的壳粒。这样的原子结构模型比现有的量子论或量子力学更深入本质。可见稳定的物质形态是处于周期性变换和交换的最基本运动状态,而不是匀速直线运动。因此牛顿的匀速直线实际上只是宏观物体或机械体的微观粒子周期性运动叠加的结果或特例,只适用机械运动的描述,其惯性意义只是机械运动上意义。

牛顿作用力关系式和时间空间实际上只是宏观机械,即低速物体运动上意义。牛顿时空意义下,加速度、质量与作用力成正比。相对论改变了时空意义下,保持这个关系,就必需对质量意义进行修改,称为惯性质量。实际上物质加速度并非作用力引起的,周期性变换运动并非在外力作用下产生的。高速连续物质间作用引起的加速度不同于低速物体间作用所引起的加速度的。如果相对论惯性质量m’是质量m的1/√(1-(υ/c’)²)倍数或乘积系数,当速度近零,惯性质量近似等于质量。这样惯性质量和加速度乘积等于质量和低速加速度乘积

m’a=am/√(1-(υ/c’)²)=ma0

a=a0√(1-(υ/c’)²)

相对论作用力关系式中也用质量表示时,那么其加速度乘以上式系数等于低速的加速度,即加速度随速度增大而减少,光速时加速度等零。得出极限速度不变性结论,以及得出时间不变时位移距离缩短的结论

a=dυ/dt=√(1-(υ/c’)²)dυ0/dt

υ=υ0√(1-(υ/c’)²)

υ=dl/dt=√(1-(υ/c’)²)dl0/dt

dl=dl0√(1-(υ/c’)²)

表明速度达到极限速度时,线度等于零,即物质处于连续形态。

上式关系等效于相对论时空关系,低速时等效于牛顿力学时空关系。若作用力在质量不变条件下随加速度而变,极限速度时加速度为零,作用力等零。表明场质间不相互作用而各自独立不相干的运动状态,使各种场在同一空间中重叠而互不影响。这种时空关系才是物性论的时空,低速时为牛顿力学时空,低速宏观地面物体运动可以采取牛顿力学来描述。对于天体,如太阳系中太阳、地球、月球间的关系是月球绕地球作圆周运动或绕太阳作波纹轨迹运动。它等价于牛顿力学的万有引力与惯性离心力平衡下运动状态。实际情况是月球与地球,地球与太阳间交换平衡(等效于合力等零),使它们处于上述自然轨迹运动。从太阳系原始涡旋体在运动演变中分离成核心部分和外缘环部分,环的速度不同又分离成若干环。每个环虽然角速度一样,但外缘和里侧跟中线有个相反的速度差而引起涡旋运动,它是行星形成起源。行星涡旋体同样可分离核心部分和周围的环,这些环是涡旋运动中形成卫星基础。由于各个环内外条件不同,不但分离环数和分布不同,而且所形成行星和卫星自旋轴偏向不同,形成各自特有自然现象。如地球自转轴南北与公转轨道面保持23斜度,当地球在太阳左面时自转轴北倾向于太阳,北半球处于夏季,反之地球在太阳右面时自转轴南倾向太阳,北半球处于冬季,地球在太阳前面或后面为春秋季。如图所示意。

参考书:

1、《物性论-自然学科间交叉理论基础》陈叔瑄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2、《物性理论及其工程技术应用》陈叔瑄著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出版

运动论文范文2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实行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中西会通的大环境逐步形成,在国外先进技术和成果不断引进国内的同时,国外一些新思想、新观念也随之被介绍到国内,我国之前所奉行的集体主义至上的价值观念受到了西方新思想的冲击,而西方社会所倡导的以个人利益至上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所发挥的作用不断加大,同其他多种价值观念相互作用共同影响者新时期国人的行为观念和遇事态度。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体育界内,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已经深深扎根于每个运动员的心中,中华民族经过百年战争和革命的洗礼,人们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无我”的高度,这种“无我”的价值观念使运动员能够为国家和集体奉献所有,对于自身各方面的发展可以忽视甚至完全摒弃。但是,自从我国进行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之前的一些西方价值观念可以不受约束的控制的传入我国,各式媒体的产生以及各项国际比赛的举办,使得我国运动员与国外运动员接触的机会大大增加,运动员逐渐认识到了“自我”的重要性,一种“有我”的道德价值观念逐渐在我国职业运动员群体中产生。不可否认,这种“有我”的职业道德和价值观念为我国运动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运动员能够为提高自身的各方面条件而努力,这一方面改善了运动员个人的生活和发展条件,同时也提高了运动员刻苦训练、为国争光的积极性。但是,伴随着我国CBA篮球职业联赛的成立,原本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相结合的价值观念逐渐畸形和变质,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逐渐消失殆尽,而西方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念逐渐成为了主导观念。在我国CBA篮球职业联赛产生之后,篮球运动职业化的浪潮成为孕育运动员养殖观念多样化的土壤。首先,薪资的大幅度增长使得运动员获得了较多的经济利益,国家所规定的现役CBA运动员最高100万元的年薪已经远远超出了我国现阶段的平均收入水平,更不必说加之奖金和训练补助的丰厚薪酬了。运动员有了更多的追求,同时生活条件的改善也使得运动员对金钱产生了新的观念。其次,电视和各类媒体的转播和报道抬高了运动员的知名度,球迷的争相追捧以及各种“名人效应”和“名人特权”使得运动员对自身有了重新认识。名与利的突然增加以及相伴随的各种利益的驱动使得运动员开始摒弃之前的集体主义人生观和价值观,转而奉行金钱和个人之上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价值观,使得我国CBA职业篮球联赛运动员的整体价值观念形成多样化的特点。

2运动员竞技体育精神缺乏

作为一名职业篮球运动员,良好的竞技体育精神不仅可以支撑自己赛出优异的比赛成绩,也能够使得广大的球迷群体以及球队赞助商获得强大的心理安慰。我国篮球职业化以来,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动力由统一的政治手段和精神手段压迫式培养转为运动员所在集体和个人双重利益的驱使,这种培养和提升的方式一方面实现了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提高,同时也造成了不统一的特点,加之运动员人生观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竞技精神在每个运动员身上的表现也出现差别,有的运动员具备了更高的竞技体育精神,而有的运动员则出现了竞技体育精神的缺失。首先,过于追求和重视个人利益,将成绩的提高和球队的发展置于个人利益之下。一些CBA运动员为了达到个人的经济利益最大化,忽视集体利益,常常用罢训、罢赛、争吵、和教练唱对台戏等极端手段,还有的队员常常和其他队员进行薪资和奖金上的攀比,过度增加俱乐部的经济负担。这些不和谐的因素常常导致球队成绩的下滑,但一些运动员丝毫不关注球队成绩,一切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严重背离了竞技体育的精神。其次,合理竞争的原则时常遭到球员藐视。从CBA职业联赛产生至今,球场上的打架斗殴行为从来没有被完全制止,当本方队员遭到对方球员的身体侵犯之后,一些性格暴躁的运动员完全无视合理竞争的比赛原则,完全不顾裁判的判罚,对犯规球员进行语言和身体上的暴力侵犯。第三,是赛场拼搏意识的不足。调取CBA同NBA的比赛数据可以看出,在2013-2014赛季NBA与CBA前三名球队平均每人每场篮板球数量对比中,印第安纳步行者队平均每场每人的篮板数是4.63个,而CBA前三名中最多的队伍才能达到3.51个,这些数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球员身体素质和技战术能力的差异限制,但是从侧面也反映出CBA运动员和NBA运动员在比赛积极性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竞技体育的根本在于运动成绩的提高,其核心在于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争取最大的胜利,始终将球队的比赛成绩放在第一位才是我国篮球职业联赛所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从古希腊奥林匹克赛会到如今的CBA篮球职业联赛,比赛所推崇和鼓励的永远是更胜一筹的强者,始终为自己所在球队的成绩拼搏到最后一刻,才是竞技体育和职业体育的根本。

3运动员职业道德失范形式多样化

随着现代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比赛成绩背后所附加的因素逐渐增多,运动成绩常常和球员的生活条件以及社会地位紧密相关,运动成绩已经超越了胜负本身,对球员和求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这种大环境下,催生了一些运动员职业道德的沦丧,道德示范行为愈演愈烈。首先,赛场内的球员道德失范现象多样化。

(1)球员赛场内的暴力行为

在我国CBA篮球职业联赛中,赛场暴力行为却像一个毒瘤始终在滞后整个联赛的健康持续发展,我国运动员由于培养体制的限制,受教育水平普遍比较低,因而在情绪的控制和把握上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在比赛中一旦遇到一些程度较重的身体侵犯,首先不是向裁判和比赛仲裁机构进行申诉,反而采取破口大骂甚至拳脚相加,运动员一旦进行斗殴行为,不但影响自身在广大球迷中的形象,而且还会拖累整个球队。

(2)兴奋剂行为

北京时间12月31日,CBA曝出史上首例兴奋剂事件,山西外援马库斯-威廉姆斯在12月9日的兴奋剂检测中被查出吸食大麻,篮协宣布对其禁赛六个月,同时山西男篮被罚款1万元,主教练张德贵被罚款5000元。兴奋剂问题虽然是国际体坛的一个普遍问题,但是在国际篮球界中比较少见,我国CBA联赛建立以来更是从未出现兴奋剂问题,此次马库斯事件的发生,说明兴奋剂问题已经在CBA联赛中出现,联赛管理机构更应该加大兴奋剂的检测和处理力度,防止此种问题愈演愈烈。

其次,赛场外球员道德失范现象多样化

(1)假球、行为

随着我国CBA职业联赛知名度在全球范围内的提升,在吸收一些有着NBA和欧洲联赛履历的高水平运动员参赛之外,也吸引了国际“假球”的始作俑者———行业的入住。如果联赛运动员的职业道德还得不到相关部门的重视,那么CBA联赛遭遇假球之害就会成为必然走向。虽然我国CBA职业篮球联赛成立了专门的假球整治暗访调查组,但不可否认,球员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常常收受对方以及公司的贿赂,从而不顾所在球队的成绩,将竞技体育精神搁置一边。行为如果不加以根除,那么对于我国CBA这样一个新生的职业联赛所带来的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球员不思进取,一门心思“向钱”,这不仅对中国篮球不利,对于我国其他职业联赛的发展也会产生消极的效仿作用。

(2)球员“假年龄”问题

运动员“假年龄”的问题一直是国际体坛由来已久也是严格控制的问题之一,在CBA联赛中,球员假年龄问题也是屡见不鲜。2008年,亚洲篮球网相继公布了CBA多名球员涉嫌年龄造假事件,而且通过比对2007年和2008年CBA球员注册资料显示,有多达22名球员改动了自身的年龄。但是,冷静思考球员“假年龄”的问题,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被迫”与“无奈”,在中国的体育体制下,青年队需要俱乐部与当地体育局共建,而青年队参加青年联赛也是地方竞技体育实力的有力体现,在此情况下球员的年龄问题就会产生。比如一名运动员已经超龄,不能代表青年队比赛,但是他的能力还不足以打上一队,而教练组认为他还有一定的培养价值,不愿意放走,于是就出现了更改年龄的问题。

(3)球员生活作风失范问题

近段时间以来曝光的朱芳雨“离婚门”事件可以看出,球员道德失范行为已经由场内蔓延到了场外,已经由与篮球相关的失范转为完全意义上的生活道德失范,这不得不需要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和反思。纵观我国当前的CBA职业联赛,各种不和谐的因素被大肆曝光,CBA联赛运动员的整体形象已经在国内外篮球届和广大CBA球迷心中有所下降,在职业运动员职业道德教育滞后的今天,各种球员道德失范形式已经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如果不加以控制,必然会对我国职业篮球带来极为消极的负面影响

4CBA篮球运动员职业道德建设的途径探索

4.1完善各项CBA联赛规章制度

首先,责权关系的不明确使篮球俱乐部对于运动员的控制力减弱,不能很好的加强队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其次,篮球管理中心管理和服务职能的重叠也使得其不能很好的对运动员职业道德建设进行指导和调控。最后,我国篮球职业联赛的各项制度对于运动员的道德示范行为缺乏明确的、具有针对性的规定,使得运动员的道德示范行为很难得到有效的控制与惩戒。因此,应及时续订和完善我国篮球职业联赛的各项制度,进一步明确各机构和组织的责、权、利关系,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此外,应进一步明确运动员的道德准则,对于一些道德示范行为要制定出明确的惩戒方式,是运动员的道德示范行为摆脱“模棱两可”、“可有可无”的惩罚方式,使每一种职业道德失范行为都能够得到严肃且具体的惩罚。

4.2加强CBA运动员职业道德教育

虽然党中央始终将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部分加以强调,但现阶段我国的职业道德教育总体上还处于薄弱阶段,需要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首先,应注重运动员顽强奋斗、刻苦拼搏、遵纪守法、公平竞争的职业道德品质,强化运动员以集体利益为主、个人利益为辅的集体主义道德观念。其次,要提高运动员的职业道德意识,职业篮球的管理机构一定要大力培养运动员的职业道德意识,不断激励运动员刻苦训练、顽强拼搏。第三,要加强职业篮球运动员的纪律性教育。职业篮球运动员良好且严谨的组织纪律性是极为重要的,作为一名职业篮球运动员,如果缺乏良好的组织纪律观念,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比赛,在影响运动员自身形象的同时,对于球队的比赛成绩也有严重影响。因此,要加强队员的组织纪律性教育,在为队员进行培训、交流的同时,对于一些违反组织纪律的行为也一定要严格处理,从而使运动员加强自我纪律的约束性,学会在集体生活中摒弃个人自由散漫的不正之风。

4.3建立CBA职业联赛职业道德监督机构

职业道德建设我国篮球职业联赛发展的薄弱环节,缺乏专门的职业道德管理和监督机构,也缺乏制定职业道德建设政策措施的高级专门人才。我国现阶段对运动员进行的职业道德教育往往夹杂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同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运动员大多感到空泛无聊,进而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在CBA职业联赛中设置专门的职业道德建设和监督管理机构,并配备专门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机构主要负责制定道德法规规章条例,进行相关的职业道德培训,对运动员的职业道德行为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对运动员赛场内外的职业道德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对运动员的道德示范行为进行有效的惩戒等。在机构人员的配备上,要仔细选取具有相关学术背景的高级专门人才,这些人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以及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的知识背景,更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以身作则,成为整个球队的道德模范和榜样。

4.4营造良好的职业篮球舆论环境

新闻媒体所营造的舆论环境能够正确和客观的评论各种体育现象,对于运动员的道德示范行为能够及时的曝光并给予一定的批评指正,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有效促进我国职业篮球运动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但是,就现阶段的篮球新闻媒体总体情况来看,还存在各种问题,各方面还有待提高。首先,偏重于炒作的负面新闻大肆出现,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其次,一些专业新闻媒体和网站的工作人员专业知识不足,且自身道德水平低下,对篮球的报道重点面相球员私生活的炒作,忽视了新闻的准确性,且一些针对于国内外篮球实事、篮球技战术运用的新闻越来越少,反而与篮球相关的娱乐性新闻逐渐增多,这对于运动员道德水平的发展无疑具有一定的负面效应。各级篮球管理机构应与新闻媒体进行全方位的互动与合作,共同制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规范新闻媒体的报道内容,加强媒体监督机制,创造一个舆论导向正确、专业知识过硬、褒贬角度客观的职业篮球舆论氛围。

4.5加强CBA运动员的文化教育

运动论文范文3

1.1研究对象华南师范大学40名健身健美专项班学生以及60名健身健美爱好者。

1.2研究方法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查阅有关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以及走访人体运动医学专家等研究方式,经过对健美运动指标进行甄别、集中、筛选后,制定了《健美运动常见损伤部位以及造成损伤成因的调查表》其主要内容为:(1)常见的大学生健美运动损伤部位;(2)健美运动损伤率;(3)造成大学生健美运动损伤的因素。

2结果与分析

2.1关于运动损伤部位的调查分析运动损伤是指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损伤。运动损伤的发生与运动员所从事的项目、环境、运动员自身条件、技术动作以及训练安排有密切关系。从表1调查结果可知,被调查的大学生中,他们在健美运动过程中,身体的某些关节、肌肉等部位都出现过运动损伤情况,其中肩关节损伤率为23.5%,其次是腕关节损伤率为20.4%、颈椎损伤率为17.3%、肘关节损伤率为14.2%、髋关节损伤率为11.1%、膝关节损伤率为4.9%、其他损伤率为8.6%。不同的身体部位损伤的几率不同,如肩关节是一个人体中最灵活的关节,由肱骨和肩胛骨的关节面构成,关节面是典型的球窝状,关节面弧度差大、关节囊松弛。在健美运动过程中,参与运动的次数最多,因此损伤的几率也大;再如腕关节,属于小关节,其所承受的能力远比肩关节等大关节小,健美爱好者在负重练习上肢肌肉群时,因负重过大,腕关节承受能力小,往往容易导致其不同程度的损伤,所以腕关节在健美运动过程中的损伤几率也是偏高的。因此,健美运动过程中要加强防范,运动前应充分热身后拉伸身体上的关节、肌肉等部位并采用一定的保护措施,有针对性地预防损伤的发生。

2.2关于损伤成因的调查分析大学生健美运动损伤的最主要原因是准备活动不充分,损伤率为35.3%,其次是技术动作不规范、器械重量过大,损伤率为30.2%,再次是自我保护不足、对场地器械不适应等。众所周知,科学的运动训练方式就是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使身体调动起来处于兴奋以及活跃状态。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可提高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强人体内的物质、能量代谢活动,有利于克服自身的物理和生理的惰性,明显提高肌肉、肌腱、韧带和关节囊的弹性、韧性,可有效地预防或减少运动损伤发生的几率;同时,在健美运动损伤中因技术动作不规范而造成的运动损伤的几率也比较高,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技术动作错误,在练习过程中极易受伤,不规范的技术动作往往会给这些运动参与者的身体带来某些组织器官的负荷加重,而当负荷超越了生理机能所承受的限度时,身体就容易出现各种损伤,如髋关节关节的准备活动不充分时,在练习下肢肌肉群时由于负重过大往往容易造成髋关节损伤。同时如果不遵守循序渐进与科学训练的原则,急于求成,过早练负荷,不但会引起技术动作更加不规范,而且极易因技术动作不规范而导致身体的损伤。因此在开始健美运动训练或锻炼前,必须重视训练前的热身运动,需要针对性拉伸肌肉、关节等;同时,部分初学者或者部分动作在没能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之前,切忌盲目追求大重量、大负荷的训练方法,针对上述不同的损伤因素应采用不同的预防措施,以免减少损伤的几率。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从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可知,他们在健美运动过程中,肩关节损伤率最高,其次是腕关节以及颈椎损伤,不同的身体部位损伤的几率不同,而导致他们出现运动损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最主要原因是准备活动不充分,其次是技术动作不规范,再次是自我保护意识不强以及对场地器械不适应。因此,大学生在健美运动过程中为了避免或者降低运动损伤而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则需要重视训练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准备热身环节。

3.2建议

1.首先,大家都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一次完整的健美运动训练或者锻炼应包含准备活动部分与放松练习部分这两个环节,决不能忽视或不重视这两个环节。

2.其次,需从思想上提高对健美运动的认识,端正练习态度,因为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间,其体力充沛、精力旺盛,但由于他们都缺乏基础知识,在锻炼过程中急于求成,随心所欲,爱表现,这就使运动损伤出现的几率更高。因此,在练习过程中必须提高思想认识,端正练习态度,要按照老师或教练指导员的要求及其动作要领来完成练习。

运动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摘要:我国青少年体质连续多年下降,和体育教学实践中追求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不重视运动负荷有关。因此,必须树立合理运动负荷的思想,正确熟悉和布置教学中学生的合理运动负荷并遵循一定的要求,做好课前合理运动负荷的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控运动负荷,将学生的合理运动负荷落到实处,以增强学生的体质。

在当前的体育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认为,应当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只要学生在课堂上玩得快乐,就是成功的体育课,而不必重视运动负荷。近几年,在体育和健康课程改革的有关专业书籍和期刊中,也很少提到“运动负荷”。那么,体育新课程是不是已不再需要运动负荷?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下面,笔者依据新课程理念,并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对体育新课程运动负荷的再熟悉。

一、必须树立合理运动负荷的思想

“体育和健康课程标准”中对体育学科性质是这样阐述的摘要:体育和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体育和健康课程中“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体现了体育学科和体育课的特征,说明了体育课是以学习运动技术和体育锻炼为主要内容和主要形态的课程,说明了体育课要有适宜的运动负荷和必要的练习密度,也说明了体育课是“具有健身、锻炼程序和效果”的课程。

2004年12月和2006年11月,由教育部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司、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现场观摩研讨会把“合理的运动负荷”作为评价优秀体育课的一条重要标准。由此可见,体育课程和教学坚持合理的运动负荷,不但是新课程实施体育教学的必备因素,也是评价一节体育课成功和否的重要因素。

2006年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报告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连续20年呈下降趋向,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超重及肥胖检出率呈上升趋向,甚至征兵体检合格率逐年下降。这一状况已经引起了党和政府的极大关注。总书记对此专门做出重要批示,强调了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2006年末,召开了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会议提出要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工作方面。其后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为落实国家有关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要求,增强学生的体质,在体育课程和教学中树立合理的运动负荷思想显得非凡重要。

二、正确熟悉体育课合理的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是指身体练习过程中,人体所承受的生理负荷,简单说,即机体的用力程度和紧张程度,机体越用力,越紧张,负荷也就越大。衡量负荷的大小一般用两种数据摘要:一种为物理数据,例如运动时具体负荷重量、速度和距离等;一种为生理数据,例如运动时的心率、心血输出量、肺活量、肺通气量、最大耗氧量和血乳酸含量等。

运动负荷包括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影响运动量的主要因素是练习的次数、总时间和总重量等。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影响运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练习时的速度和负重量。

体育课运动负荷所依据的测定数据主要是全课平均心率和全课练习密度及心率曲线图。全课平均心率和全课练习密度能较为全面地反映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强度,因而成为测定体育课运动负荷的两个重要指标。

新课标要求全课平均心率要达到130次/分左右,这是有其合理性的。因为有氧锻炼的心率区间是110~150次/分,其最佳的心率区间为120~140次/分。平均心率130次/分正好位于最佳有氧代谢区间的中点,这是具有有氧代谢特征的指标。而青少年的心肺功能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重点,因此,该指标可作为衡量体育课运动负荷强度的通用指标。但对激烈的球类比赛和跑步,心率一般会高出130次/分;以太极拳为代表的养生运动,负荷强度较小,不宜以平均心率130次/分为指标,以单双杠和投掷等为代表的肌肉力量性运动,对心血管系统要求较低,用平均心率难以反映其负荷强度;以发展平衡、灵敏、柔韧、协调为主的运动,因为以神经肌肉协调控制为主要特征,用平均心率也难以反映其负荷强度。

新课标要求全课练习密度要达到30%,这也有其合理性。这是和体育和健康课程中“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要求相一致的。对以下两种情况应根据实际需要另行确定指标摘要:部分以把握知识技能为主的体育课,其练习密度不能达到30%;速度型和力量型爆发力的练习,如跳远、跳高、投掷、引体向上,其肌肉牵张强度大,练习时间短,其练习密度也不能达到30%。

常态心率曲线图从正常心率开始,逐步升高,达到一定高度并持续一段时间,再逐渐下降。这是符合人体运动规律的,同时也反映了体育课三个阶段的合理性。心率曲线图还有双峰型、前高后低型和前低后高型等模式。

三、合理运动负荷的基本要求

1.合理运动负荷要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

学生运动负荷过大,轻易造成身体疲惫,甚至引起伤害事故,使学生感到厌烦和畏惧,并使欲望受到压抑;运动负荷偏小,则达不到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的目的,学生也很难在运动中体验到运动的内在魅力及练习过程中的快乐。教师要根据人体的生理变化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确定运动负荷。对此,要着眼于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坚持“健康第一”的原则,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2.合理运动负荷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学生运动负荷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要保证合理的运动负荷,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并采用脉搏测量、询问和观察等方法测量运动负荷,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准确地了解学生所承受的运动负荷的大小,以便适时调整。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断总结,积累经验,以增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运动负荷的调控能力,尽可能使每节课的运动负荷趋于合理。

3.合理的运动负荷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

对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在教学过程中,可选取一部分中等体育运动能力的学生为基准,对全班进行分层教学,使学生所承受的运动负荷体现出差异性,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在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要对不同的主体进行具体测量,并适时调整,从而做到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合理的运动负荷。

4.合理的运动负荷应能激发学生的运动喜好

适宜的运动负荷,在有效地增强体质的同时,也能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并在运动中体验到成功感、愉和自我价值感。教师在布置合理的运动负荷时,应有意识地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喜好,使学生从运动中体验到动作的内在魅力和练习过程中的愉悦心境,促进学生形成运动喜好和专长,促使学生自觉和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并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四、合理运动负荷的实施

1.授课前合理设计运动负荷

教师在备课时,要设计合理的运动负荷,必须综合考虑教材因素和学生因素。由于不同的运动项目要求不同的运动负荷,因此,只有运动负荷符合运动项目的特征,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跳高、跳远属速度型爆发力项目,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以最快速度和最大强度完成特定练习,因此,在备课中要布置较大的运动强度和一定的运动量。不同的教材内容对学生的身体发展有不同的功能。武术和短跑两种教材内容,一个是为了发展灵敏性和协调性素质,一个是为了发展速度素质。在布置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合理搭配不同性质和不同强度的教材内容。例如,将强度较大的跑和跳跃和强度较小的投掷、韵律操和舞蹈等内容组合。教师还应做到对每位学生心中有数,根据学生性别、体质状况、运动能力等方面合理分组,布置相应的运动负荷。要兼顾教材和学生因素,二者缺一不可。

2.教学过程中及时调控运动负荷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通过脉搏测量、询问和观察等了解学生所承受的运动负荷,并适时调控,才能真正将合理的运动负荷落到实处。根据学生当时所承受的负荷,教师可以通过改变练习的重复次数或强度要求、延长或缩短练习时间或间歇时间、变换练习内容或组织形式等,将其负荷调整至合理的范围之内。

综上所述,体育新课程必须坚持合理的运动负荷。在当前学生体质不断下降的情况下,坚持合理的运动负荷更有其现实意义。只有正确熟悉新课程中的运动负荷,并在实际操作中将其落实到位,才能真正增强学生体质,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才能将体育课程改革继续引向深入。

参考文献摘要:

[1]体育和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体育和健康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摘要: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运动论文范文5

1、前言

体操运动中的技术动作都带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所以体操运动员在进行体操教学训练中发生运动损伤的几率非常高,特别是在训练器械项目时,因为器械项目的动作相对于地面动作更加复杂,在加上器械与地面会存在有一定的高度差距。要充分了解运动员在体操教学训练中运动损伤的情况,就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调查,分别是运动员运动损伤发生的部位,发生原因,损伤特点,产生规律。只有充分掌握以上几个方面的信息,才能做出相应的预防运动损伤发生的措施,以便在今后的体操教学训练中减少或是避免运动损伤的产生,从而减少运动损伤给运动员带来的伤痛。

2、调查对象以及调查方法

调查对象是国家体操队中的体操运动员共50名,其中包括男运动员32名,女运动员18名,运动员中年龄最大的是20岁,年龄最小的13岁,平均年龄在16.5岁,运动年限在3-11年之间,平均的运动年限是6.53年。进行运动损伤调查的方法分为以下两种。(1)问卷调查法,在相关工作人员的配合下,组织了一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运动员个人的基本情况,在训练中产生运动损伤的情况,运动损伤的部位,受伤原因等等,一共发出50份问卷,问卷全部收回且全部问卷的答案都符合问卷的要求。(2)咨询调查法,主要采取的是访谈形式的调查,通过与运动员本人、队医以及教练员之间的咨询,可以得知运动员在体操教学训练中发生运动损伤的几率,当然通过队医还可以咨询到预防运动损伤产生的措施以及经验。

3、调查结果分析

(1)运动损伤情况的总体分析,在50名运动员中在体操教训练中发生运动损伤的几率是100%,也就是说每一名运动员在训练时都发生过运动损伤,其中男运动员32名共发生运动损伤86处,女运动员18名共发生运动损伤45处,很明显男运动员在体操教学训练中比女运动员更易发生运动损伤。原因在于男运动员的技术动作难度往往高于女运动员且男女运动员的训练项目有所差异。(2)不同种运动项目间运动损伤情况分析,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在体操运动的器械项目中最容易的项目是跳马,发生运动损伤的几率是21%,然后依次是单杠19.8%,双杆18.5%,鞍马16.1%,吊环14.3%,自由体操8%。根据以上数据统计后可以得出在体操教学训练中器械训练发生运动损伤的几率远远高于非器械体操运动训练时发生的运动损伤几率,而且在器械项目中最容易发生运动损伤的是跳马其次是单杠,即最容易发生运动损伤的项目是跳跃项目。针对在跳跃项目中容易发生运动损伤采取的预防措施具体如下,在跳马过程中要加强运动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在跳马动作训练开始之前,运动员要认真的研究该动作的技巧与动作的特点,并做好自我保护措施,在训练中要利用好膝关节的力量,即在落地时要充分利用到膝关节的缓存力量以便减少自身落地的力量,从而减少对腿部关节的冲击,在一旁做保护的运动员要集中注意力,紧紧的跟随训练的运动员的动作节奏,要注意避免发生由于向前力量过大而发生的摔倒的情况。在体操运动中针对单双杠的训练时,训练的动作一般都包含转体的动作,而且大多是转肩、砸肩的动作,一旦运动员的肩部力量不足,或是在训练之前的准备活动做的不够充分,就会发生运动损伤,所以运动员在训练这类器械时,首先要训练的是肩部的力量,再有就是在训练之前一定要做好准备活动。在一旁做保护的运动员要注意观察,一旦发现运动员有掉落器械的危险,要第一时间接住器械上的运动员,以防发生运动员的二次损伤。(3)运动损伤发生部位的分析,体操教学训练中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按照发生几率排序如下:关节韧带扭伤,肌肉拉伤,挫伤,擦伤,骨伤,肩周伤,腱鞘炎,滑囊炎。可见,在训练中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多分布在腕,肩,腰,踝等关节部位。发生上述部位的运动损伤大多是由于在体育教学训练中由于练习动作时失误产生的,特别是在器械上失误跌落到地面时会下意识的用手撑地,在强大的冲击力下使的腕部受伤。或是在腾空动作中,因为在腾空前需要通过快速推手以获取最大的加速度,往往这时会因为身体各个部位的不协调从而产生韧带的拉伤。在完成动作落地时,腰部和腿部要在瞬间承受住高空下落时产生的运动加速度及运动员自身的体重,所以在落地的一瞬间身体中的关节、韧带和肌肉都会受到强有力的冲击,一旦出现差错,往往会造成很严重的运动损伤。而相对于上述部位的拉伤,擦伤也是在体操教学训练中经常出现的,擦伤的出现往往是由于运动员和器械之间产生了不协调的摩擦,从而使运动员受伤。那么要如何避免上述这些部位的运动损伤呢。首先需要运动员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因为体操运动是以力量为基础的,如果一个运动员自身的力量不够,那么在训练中发生运动损伤是在所难免的,再有就是运动员要掌握技术动作的技巧,不能盲目的练习没有掌握的技术动作,在训练之前要多于教练员沟通,然后仔细琢磨动作的细节,要做到了解动作每一个拆分出来的细节,对动作了如指掌才能避免训练中的运动损伤。还需要运动员在进行技术动作训练前做好准备活动,要时刻提高自己的自我保护意识,要避免自身的不良情绪影响自己的训练,避免过度训练造成的身体过度疲劳。

4、结论

在体育教学训练中运动员产生运动损伤是经常发生的,但运动损伤的级别是不一样的,有的运动损伤也许只是擦伤,对运动员的生活和训练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有的运动损伤一旦发生往往是不可逆的,比如脊柱关节的损伤,这类损伤不但会影响运动员的运动生涯,甚至是运动员自身的生活也要受到很大影响,那么如何才能避免高级别的运动损伤的产生,这需要所有教练员和运动员共同的努力,最为教练员要做到合理的安排训练时间,科学的安排运动员的训练内容。作为运动员自己更是要加强自身的身体素质,提高自己的动作质量,提高自己的自我保护意识。作为体操队其他的工作人员,要加强队医的医务监督意识,要认真的做好场地和体操运动器械的保养工作。

作者:郝文龙单位:集宁师范学院

运动论文范文6

关键词:文件运动 电子文件 档案 管理

我国的现行规定和主流意见是把归档作为文件转化为档案的关节点、转折点。而美国等一些国家的档案工作者则把文件管理阶段或称文件的“有效期”一致延伸到文件的半现行阶段结束之时,进档案馆永久保存之前,换言之,进入永久保存阶段之前的文件仍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档案。这就是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美英流派的观点。我们认为,在科技档案更改问题上,不妨认同美英流派的档案观。这样,不少“科技档案”的更改,就转化成了对现行文件的更改,就不称其为问题了。

一、我国科技档案文件运动理论的实践

至于半现行科技文件的更改问题,则可从科技文件(档案)与管理性文件(文书档案)的差异中去考察。关于中国式文件运动理论的实践,从运用该理论考察科技档案更改实践的角度,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科技档案与文书档案相比,它的显著特征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动态性和记录对象的实存性。这是因为,一方面,科技活动不断发展,静态的科技档案内容难以反映科技活动的动态变化。另一方面,科技档案的产生、积累、形成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尤需强调的是,科技档案的记录对象包含现时存在的物质实体,如建筑物、设备、产品等,这些物质实体的变化,应该在科技档案中记录和反映出来,即科技档案的内容必须与记录对象的现状相一致。因此,科技档案的准确性、真实性要求与文书档案有很大的不同。

就同处于文件运动半现行阶段的两种档案而言,文书档案的准确性标准只有一个,即历史标准。只要能够真实地反映管理性活动的历史面貌,其档案就是准确的。而科技档案却不然,科技档案的准确性有两个标准:历史标准和现实标准。也就是说,“科技档案不仅要反映一定条件下科学技术或科技对象的历史面貌,而且要反映他们的现实状况,使科技档案同它们反映的科技活动保持一致”因此,作为文书档案前身的管理型文件归档后决不允许修改,否则就会失去档案的真实性,失去档案凭证和依据作用的基础。而科技档案,只要符合制度要求,经过一定的批准手续,不但允许更改,而且必须更改,才能保证科技档案的准确性。

加入基建档只反映建筑物在施工时或设计时的情况,而不能随着建筑物的变化而修改、补充自己的内容,那么这套基建档案就是失真,也就失去了它在该建筑物的使用、维护、改建、扩建和维护中的凭证依据作用。总之,对科技档案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补充不仅维护了科技活动的振实历史面目,而且有利于科技活动的进一步展开。

(2)科技档案中也存在文件“回流”现象。例如,一些已停产数年的产品,经改进和改性后重新投产,如原图仍需保存,可以补充新图;如原图已无价值,则可直接在原图上更改。又如,一些已废弃数年的房屋,需改造后重新启用,也可采用补充信徒或更改原图的办法去处理。这些,都可视为对重新“回流”到现行阶段的科技文件进行更改或补充。这与房地产权属档案的异动管理十分类似,房屋变更或权属变更,可对相关权属档案进行增补和变更,失去一定有效性的档案文件则转作“参考卷”。

(3)科技档案的“横向运动”和“螺旋式”运动。例如,老项目的或通用的设计图、施工图,经复制、更改或补充后,用在新产品的生产或新建设项目的施工中。如原图已无保存价值,一轮周期已结束,则重新制作的新图或更改后的图纸开始了新一轮生命周期,进入了新一轮螺旋式的上升运动。如原图仍需继续保存,则新图便开始了横向运动。

二、全程管理理念的传播

随着电子文件时代的到来,出现了前端控制、全程管理等先进的管理理念,这些理念蕴含着巨大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1)对电子文件实行全面管理。所谓全面,就是要以电子文件的运动流程为基础,对电子文件的管理目标、管理规则和管理方法进行设计,建立一个涵盖电子文件全部管理活动的管理体系。

(2)对电子文件实行系统管理。就是指在“大文件”概念基础上,对电子文件运动过程中的所有管理活动和管理要素给予系统的考虑,“突出各项管理内容的无缝链接、系统整合和总体效应。”

(3)对电子文件实行过程管理。包括对电子文件的生成、运转、保管和利用过程实施全面监控。在过程管理中,将所有有助于说明电子文件重要属性和有效管理过程的信息都记录在案,已证实电子文件的运转状况,确保电子文件的管理质量。

还应该指出的是,这里所强调的全程管理理念实质上包含了前端控制的思想。在实行全程管理的过程中,档案人员必须从源头对电子文件进行前端控制,以保证电子文件的完整、真实和可靠,必须从文件产生形成乃至系统设计的时候就对其进行控制,以保证今后有机会成为档案的电子文件的质量,同时也能够从最大限度上保证现行期的电子文件的真实性。

三、两个一体化

强调全程管理,实质就是强调文档一体化。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档案学者就提出了“文档一体化”、“图、情、档一体化”的理念。全程管理强调将文件工作与档案工作统筹兼顾,协同管理,以期发挥各自及总体的最大效能。这一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就是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模式。它不仅要求档案工作者灌注文件的形成过程,介入文件工作之中,同时也要文书人员了解档案工作的特性与需求,在文件工作中协同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甚至完成原本属于档案工作的一些环节。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两个一体化的思想在电子文件时代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

社会信息化是文档一体化的背景和前提。文件与档案工作的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在网络化、一体化的国家信息系统中,各级各类文档一体化信息系统应该成为相应的多种信息资源管理一体化系统的子系统,成为相应内部网、局域网和国际互联网的子系统,应该是一个多维立体的开放的信息系统。就管理的对象而言,数字化将成为“两个一体化”系统中文献与信息共有的普遍生存方式。

运动论文范文7

首先我们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作一界定。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文化教育是指义务教育阶段,或小学、初中与高中阶段的课程学习,广义的文化教育除了狭义之外还指在从中专开始的所有相关学历教育中对学业所需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学习,它们又有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区别。就体育职业学院而言,文化教育是一个与运动员在校期间的运动训练,包括体能训练、项目技能训练等相对应的范畴,这是一个科技与人文相统一的范畴,一个知识、能力、品格和品德相统一的范畴。

1.政策法规依据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旨在提高我国运动员的整体文化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例如,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按照原国家体委制定的《运动队伍工作条例》,一些省(市区)运动队就逐步配备了专职文化教师,进而设立文化教育科(组),负责运动员教练员的文化知识补习;1978年,原国家体委提出了运动队向院校化过渡的方针;1983年,原国家体委和原国家教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试办职工体育运动技术院校的意见》,北京、上海等11个省市体委先后在体工队的基础上成立了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院;1986年,原国家体委下发了《国家体委优秀运动队工作条例》,对于优秀运动队开展文化教育的目的、标准、办学形式、课时、教师等都作了具体规定,为使之得以落实,又颁布了《关于执行优秀运动队工作条例中有关文化教育工作的暂行规定》;1987年,原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部分普通高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工作的通知》;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颁布,规定国家对优秀运动员在就业或者升学方面给予优待;2000年,《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颁布,纲要明确指出:保证优秀运动员完成9年义务教育,扩大大专以上学历教育比例,运动队向院校化过渡,为优秀运动员提供更多便利的升学、深造条件;2002年,原国家体委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退役运动员就业安置工作意见》,规定获全国体育比赛前三名,亚洲体育比赛前五名,世界体育比赛前八名和获得球类集体项目运动健将、田径项目运动健将、武术项目武英级和其它项目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的运动员,可免试进入高等学校学习;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从6个方面共20条对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时至今日,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一套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多元复合体系,这一体系由体育运动学校、体育职业中学、体育职业学院、独立设置的体育学院和其他普通高校所属体育学院、体育系部组成。截至2014年,我国具有运动训练专业单独招生考试权的高校86所,具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单独考试权的高校47所[1]。政策法规为我国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提供了最基本的依据。我们要充分认识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意义,充分认识体育职业学院在运动员文化教育中所应发挥的作用。

2.两个充分认识

第一,充分认识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重要性。首先,它是促进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国际竞技体育比赛的舞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名副其实的竞技体育强国(还不是体育强国)。这些成就的取得原因很多,其中之一,举国体制下对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重视功不可没[2]。学者们曾根据第十届全运会的成绩,将全国的省(市区)分为三类:竞技体育强省,十运会奖牌数前8名;竞技体育中等省,十运会奖牌数第9~20名;竞技体育弱省,十运会奖牌数20名以后。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竞技体育强省、中等省和弱省在竞技体育及运动员文化投入上差异很大,无论是投入的总量还是人均量,竞技体育强省远高于中等省,中等省高于弱省[3]。这绝非偶然!我国1984年至2010年期间奥运会冠军中专科和本科学历者约占81.95%,硕士以上学历者约占28%。国外大量研究表明,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升与他们的文化素质的高低呈正相关,凡是竞技体育强国都是文化教育———当然包括运动员文化教育发达的国家。其次,它是贯彻以人为本原则的需要。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一种价值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强调理解人、关心人和尊重人[4]。就尊重人而言,强调对人格和人的权利的尊重,强调人格与权利的平等,反对一切形式的人格歧视和权利歧视。运动员首先是人,理所当然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并通过教育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再者,竞技体育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十分短暂,缺少文化难以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一旦退役再就业便会遭受难以克服的困难。第二,充分认识体育职业学院在运动员文化教育中所应扮演的角色和所应发挥的作用。如前所述,我国已逐步形成一套多元复合的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可以讲,体育职业学院在这个体系中扮演的角色特殊,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首先,大批的一流运动员是由体育职业学院培养出来的,以上海市体育职业学院为例,建校60年时(2012),它培养出了6位奥运会冠军,100位世界冠军,有17人先后打破37项世界纪录,刘翔、姚明等都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其次,体育职业学院承担了全国省以上绝大多数优秀运动员中职和高职两大阶段的文化教育任务,而实际情况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在校接受文化教育将分别止步于这两个阶段的学习,或许会有人继续进入本科学习或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但这部分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亦靠这个时期打下基础。其三,对于运动员来说,这一时期是出运动成绩的黄金时期,面临着运动训练和文化学习的双重压力与挑战。据此,办好体育职业学院对运动员文化教育的意义便更加突现出来了。

二、问题与分析

当前体育职业学院文化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运动员的学习动力不足,这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缺课率高,据调查显示,15岁及以下运动员中,每周实际上课时间在12课时以上的仅占30.5%,而在10课时以下的占48.5%;16至18岁运动员中,每周实际上课12课时以上的仅占有12.8%,而在10课时以下的占57%;19岁以上运动员中每周实际上课12课时以上的仅占10.6%,而在10课时以下的占56.8%,另有8.8%的运动员不上课,整体上呈现出年龄越大上课时间越少的趋势。再例如,平时做作业的时间不多,据调查显示,15岁及以下运动员中,每天做作业时间30分钟以下或不做作业的占69.8%,而做作业一小时以上的只占9.5%;16至18岁运动员中,每天做作业30分钟以下或不做作业的占72.4%,而做作业在一小时以上的只占4.2%;19岁以上运动员中,每天做作业30分钟以下或不做作业的占72%,而做作业一小时以上的只占7.7%,整体上也呈现出年龄越大做作业越少的趋势[2]。正是因为学习动力不足,所以学习态度不好,学习努力不够,学习效果欠佳,混文凭的思想普遍存在。运动员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十分复杂,至少有如下几点:

1.运动员学生的特殊性

我国大部分体育职业学院都是在当地体育运动学校的基础上升格而成,其学生来源与构成为从本地体育局属下的专业运动队招收的现役运动员、从全日制普通高中初中招收的体育特长生和通过全国高考招生录取的高中毕业生。前两类是体育职业学院学生的主体。其中第一类学生除完成规定学业外,作为国家注册运动员,更要承担省级和部级的比赛任务;第二类学生是作为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而培养,相当一部分在校期间和毕业以后也将进入专业队,成为国家注册运动员。我们通常称上述两类学生为运动员学生。运动员学生的特殊性,一是身份的二重性,由于成长经历,导致他们进校的行为特点与普通高校大学生有许多的不同,具有基础文化与专业理论课底子差、自控能力弱、争强好胜易冲动等特点;二是训练比赛与文化学习任务的双重性,年纪不大压力大,很容易在二者关系的处理上出错。

2.运动员学生价值追求的单一性

运动员学生价值追求的单一性集中表现为“运动成绩至上”。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用人机制开始形成,运动员退役安置已经由指标分配代之以人才竞争,当运动员运动生涯结束时,只有少数竞技体育成绩一流的选手才能获得较大的择业空间,而大多数运动员的选择范围极小,只能靠被安置,这一严酷的现实给广大运动员以引导,强化着他们运动成绩至上的认识。其次,我国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长期主要依附于体育战线,在传统的训练体系中运动员的成长之路是:少体校、省体校、青年队、省体工队。虽然一直在强调运动员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对运动员来说,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加上对教练员、少体校、省体校、青年队、省体工队以及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的工作业绩评价,都将在国内外体育比赛中拿奖牌视为硬道理,这难免会对运动员的价值追求产生强烈的影响,使他们将文化学习放在次要的地位,甚至可有可无。

3.运动员学生职业取向与学校课程设置的低吻合性

以北京为例。从2011年北京市优秀运动员项目分布数据看,其中重竞技项目学生数大大多于其他项目,如图1为真实了解重竞技项目学生职业意向,我们曾设计了《重竞技项目学生职业意向调查表》,对北京市木樨园运动技术学校、先农坛运动技术学校和什刹海运动技术学校的重竞技项目运动员进行职业意向调查,调查结果发现,约有24%的受调查者希望从事健身教练行业,并把其作为理想职业,而另一项对运动员是否愿意接受健身教练行业培训的调查中,数据显示有43%的受调查者表示非常愿意或愿意接受,另有35%的受调查者表示会考虑。第二项调查中的不少人将来也可能会选择加入健身教练队伍。然而,在过去的体育职业学院竞技体育专业课程设置却沿袭和机械照搬了体育院校本科专业的做法。以北京体育职业学院竞技体育专业专业课教学计划为例,其中人体科学基础、运动心理学、保健按摩、社会体育指导员课程总课时为72学时,周课时分别为4、4、2、2学时;运动训练学、运动营养、疲劳监控与运动伤病防治、运动训练监测与调控课程总课时144学时,周课时均为4学时;体育基础理论总课时36学时,周课时2学时。暂且不论这些课程的开设对于将来从事健身教练的退役运动员是否必须,也暂且不论这些课程的课时安排是否合理以及它们间的彼此关联是否紧密,但针对性不强却是不争的事实,它没有体现出体育职业学院人才培养的特点,没有体现出运动员职业取向的需求,这也是造成运动员学习动力不足的症结之一。

4.教师队伍建设的欠缺性

教师是办学的主体,是办学的主要依靠力量。能否打造出一支优良的教师队伍,事关教育的成败。所以每一个学校都应始终不渝的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与时俱进地不断提高其业务水平,提升其思想境界。但目前的情况是体育职业学院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不少的缺陷,不但见诸于数量方面,更见诸于结构方面,还见诸于敬业精神、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在此不做详述。

三、对策与建议

如何进一步改进体育职业学院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学者提出了不少建议,例如,将运动员的学习态度与领队、教练员的考核挂钩;增强运动训练的科学性,从而减少运动训练的时间,让运动员在文化学习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学习环境与氛围,抓典型,树榜样,对文化学习的先进分子进行表彰与奖励等。这些均是必要的,但更为根本的是要以政策法规为依据,切实做到以下几点。

1.落实一个文件———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

以政策法规为依据的当务之急便是要落实这一文件。对于体育职业学院来说,将这一文件落实好,不仅在于它总揽全局、着眼长远,对加强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从组织领导、制度安排、资源整合、经费投入等方面均提出了要求,还在于它专门列有一条提出要“积极发展高等体育职业技术教育,开展运动员职业转岗和职业培训工作。鼓励运动员学习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内容纳入体育运动学校运动员文化教育必修课程;结合体育行业职业技术鉴定工作,培养具有一定体育职业技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引进专业化、社会化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项目”。首先这是对体育职业学院的莫大鼓舞,其次为体育职业学院如何通过深化改革,合理定位、形成特色、错位竞争、多做贡献明确了方向。

2.明晰一个概念———践行大文化教育观

文化教育是多维度的教育,是终身教育,在学校教育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内涵、特点与要求。对于运动员来说,进入中职、高职阶段后的文化教育有两点要谨防:一是将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对立起来,搞成非此即彼。其实,职业教育就是一种文化教育,是一种职业色彩鲜明、职业性特强的文化教育,文化只有扎根于职业的土壤才会更具活力,职业只有富含文化的底蕴才会更具魅力。二是将运动训练与文化学习对立起来,搞成两张皮。其实,运动训练的过程也是一种文化教育的过程,应将科学知识的传递、人文精神的张扬、心理品格的磨砺和思想品德的教导融入其中,因为竞技体育的展开,无论是训练还是比赛都不但具有育体之功能,还具有育德之功能、育智之功能、育心之功能和育美之功能。另一方面,文化教育应服务于运动训练,解答运动员在运动训练中遇到的困难、疑虑和问题。

3.把握一个前提———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教育包括教学但不等于教学,教书在于育人,育人是学校工作中心,而我们所育之人理应是全面发展之人。体育职业学院,不但要把运动员作为运动员训之,更要把运动员作为有着全面发展需求和全面发展潜力的人育之。为此,一要瞄准一个目标,即文化教育的目标在于提高人的文化修养,文化修养涉及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两个方面,涉及知识、能力、品格和品德四个层面。文化修养高的人,是想学习并善于学习的人,是心智健全的人,是开放包容的人,是乐观辖达、开拓进取的人。二要学会处理三者关系,即成人、成才和成功的关系。首先,成人是成才和成功的必要条件,做事必先做人;其次,不能以成败论英雄,尤其是在竞技场上;再次,成才的道路千万条,条条道路通罗马,我们倡导学有所长,用人所长,倡导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行行出状元。

4.抓住一个关键———充实与优化教师队伍

充实是指教师的数量,为确保体育职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应按国家关于师生比的基本标准配足教师;优化是指教师的结构,教师结构的优化与否,是通过年龄、性别、职称、学历和学缘等的比例关系体现出来的。总的来讲,体育职业学院教师结构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处在不同省市区的体育职业学院之间的不平衡性;二是同一体育职业学院内部诸结构间的不平衡性。其中又有两方面的滞后性尤其突出:一是学历结构中高学历教师的比重偏低。就教师群体而言,拥有高学历的教师比重越大,教师群体业务基础越好。诺贝尔奖获得者舒尔茨在其《人力资本论》中指出,人才开发如果以学历为标准的话,那么学历层次与脑力能力的比值将是25倍的差距,大学中学小学=2571。舒尔茨公式定量了学历的能级差。发达国家都注重教师的高学历,不仅对本专科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如此,对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如此。然而,对比之下,我国的状况堪忧。北京体育职业学院只有两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占专职教师的2.4%,北京体育职业学院尚这样,其他地方可想而知。二是学缘结构中具有国外(境外)受教育背景(含攻读学位和进修、访学半年以上)的教师比重太低。体育无国界,体育事业是最应当而且最有可能国际化的事业,一个学缘结构中具有国(境)外受教育背景教师比重太低的教师队伍是不能适应教育国际化、体育国际化需要的。

5.创新一个模式———实现文化教育与体育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运动论文范文8

1.1网球运动的发展没有完善的计划。

我国引入网球运动后,并没有将其列入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中,从教练的资格以及考核等方面都存在许多的问题,这就为网球运动员的培养以及网球运动的长远发展带来了诸多的不利影响。

1.2网球运动缺乏必要的人文精神。

网球运动与我国其他的体育项目一样,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的内容。但是在我国体育运动发展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强调体育运动的技术性以及竞技性,而忽视了体育中所应承载着的文化内容。这种人文精神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体育运动发展潜力的不足,使得体育遇到简单的朝着比赛的方向发展,失去了应用的活力,而这体现在网球运动上则是其引入后的水土不服和长期发展水平受限等。

2、文化视角下的网球运动

起源于欧洲的网球运动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内涵,具体来讲,该项运动体现的文化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网球运动是一项公平的运动,其规则具有平等性的特点。

从网球运动的规则来看,每个方向的运动机会具有均等性,更好的保证了比赛的平等。网球比赛中,每一局比赛结束之后都会交换发球权,并且场地的互换使得比赛更为公平,这种比赛规则的应用综合考虑的网球比赛中的各种影响因素,能够有效的将外因影响降到最低,从而保证比赛的公平性和平等性。

2.2网球运动融入了更多的竞争意识。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竞争成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社会现象,在体育运动中,这种竞争的意识和精神体现的更为明显。网球运动比赛中,都是在比赛规则下进行的,是一种技能心理素质等的竞争和较量。在网球运动的比赛中,能够通过运动员的表现体现出其个人在运动中的竞争精神和意志。

2.3网球运动又是一种文明而高雅的运动。

在网球运动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中体现着运动的礼仪和文化精神。在网球规则制定的过程中已经考虑了各种文化和礼仪的内容,对于比赛中的表现以及一些失误等都会做出相应的现场回应,这些都是一种体育文化和礼仪的体现,是对网球运动员场上表现的一种赞扬和鼓励。此外,运动员球场上的拍手或者眼睛的对视等都体现一种友好的感情或者交融,他们更多的关注运动过程中的表现而不是仅仅关注比赛的结果,从而能够更好的体现网球所具有的魅力。

3、社会文化视角下网球运动的发展问题分析

在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网球运动的发展,应该在引进其运动形式的同时兼收其文化的内容,并且融入更多中华文化的内涵和体育精神,使其获得长远的发展。

3.1要注重网球意识的培养。

从现代网球的角度出来培养网球意识,使运动员能够从文化的角度对网球运动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使网球运动能够与中华传统观念和文化有机结合,从而使其具备竞技内容的同时也体现更多的文化内涵。从意识的层面对网球有正确的认识,能够有效的推动网球运动在我国的发展,使得网球运动成为一种平民运动,并且使得运动员和选手对于网球运动的文化内涵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使得其在比赛中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以推动我国网球运动的健康持续发展。

3.2要注重网球运动员个性的发展。

从网球运动自身来讲,是一项独立的个性发展的运动,其引入我国之后,传统儒家思想被加诸于其上,从而使得该项运动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束缚。而网球运动是一项智慧和技术的有机结合体,需要运动员具备较好的应变能力和创造性,以保证其在场上能够灵活的应对,体现出网球运动所具备的公平性和竞争性等特点。因此,在推动网球运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作用的同时,还应注重运动员个性的培养和发展,使其能够在训练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使其能够在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3.3要做好网球运动与中华文化的有机融合。

体育运动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当富有文化内涵时体育运动才有长久的生命力。就网球运动而言,我们在引入该项运动形式和比赛技能的同时,还应注重相关文化因素的引入和融合,避免一些水土不服等带来的体育运动发展中的问题。在我国网球运动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将其与传统中国文化相结合,对体育思想和理论等进行必要的改革,不断丰富网球运动的文化内涵,以推动其长远发展。

3.4要做好网球运动的推广工作。

网球运动引入我国以来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在李娜不断取得网球运动各项大奖的情况下国人对于网球运动有了更多的认识,也有了更大的兴趣。但是,真正接触到网球运动的人还是相对较少,仍需要我们不断的推进,使其成为中产阶级等的运动项目。通过人群的选择以及网球运动的推广等为其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以保证其有发展的重建和条件,使其更具发展的潜力和动力。

4、结语

运动论文范文9

1.1橄榄球运动在我国发展的现状

1.1.1橄榄球运动在中国仍然寂寞

橄榄球因球形似橄榄,所以在中国人们都称之为橄榄球,在晚清时期,国内部分地区就已经出现了橄榄球运动。在高校,橄榄球运动已经有了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不论从内部环境还是训练管理方面已经形成一套高校橄榄球运动训练初步管理体系。但是总的来说橄榄球在中国仍然寂寞,据调查结果显示橄榄球队在高校建立成为提升学校知名度的幌子,在橄榄球队训练及总体目标的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

1.1.2橄榄球在中国法流行的原因

从中国人的体制、收入、观念以及文化方面来看橄榄球不能在我国兴起也是需要时间的,中国人体制若比向西方人那么健壮,人均经济能力也不高,橄榄球装备贵,橄榄球运动是一个集体的运动不是一两个人能兴起的需要大家热爱同时才能火热发展,是需要时间的,另外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还是国家不支持不投入。

1.2我国开展橄榄球运动的优势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多民族国家,如今被视为中国式的橄榄球-“抢花炮”在民族地区以及一些学校都广为流行,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优秀项目之一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和橄榄球运动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在动作上的假动作、掩护、传递、奔跑、搂抱、阻挡、等。当前部分地区及学校普及“抢花炮”运动表明我国有适合开展橄榄球运动的基本条件。另外我国高校橄榄球球队继续生存和发展存在一定的有利条件,首先此运动符合我国教育、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对这项运动都持肯定和支持的态度:据调查发现部分高校在橄榄球球队的教练员、场地设施、经费、政策等各个方面都在积极的揉入,重视橄榄球运动的开展。各方面研究证明我国橄榄球运动还处在初级阶段,还需要不断普及和提高主要表现专业化水平不高、训练条件没有保证,其成员的来源少。

2.发展橄榄球运动的对策

2.1把橄榄球运动作为一种体育产业来进行开发和推广

市场是任何一个体育运动的兴起的根本,市场开发对我国橄榄球运动的普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国际体育事业也在突飞猛进的飞跃,“橄榄球”运动作为一项集体强身健身、娱乐的多元化体育项目,以其独特的魅力被国人甚至世界人民喜爱,随着其全球化的发展化进程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橄榄球运动有着广泛的开发市场。推广橄榄球运动是非常关键的,可以通过转播相关橄榄球比赛、推出橄榄球相关的广告、服装等,让更多的人关注以至于投身橄榄球运动之中。

2.2加大对橄榄球运动的资金投入

“发展缓慢的关键原因是对橄榄球的投入太少,如果能得到足球的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的经费和支持,我们肯定能拿到亚洲冠军!”郑红军教练介绍说,“目前我国橄榄球的水平在亚洲最好能排到第四、五名。日本和韩国实力最强,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队水平稍次。不过这和10年前的大比分落败比起来有了很大进步,已经初步具备了和强队抗衡的实力。”

2.3培养人才、重视橄榄球队工作

体育事业的发展同其他教育、经济事业一样需要的人才,对人才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橄榄球运动人才也是一样,首先要有好的教练,选取合适的体育健儿集中训练,从培养一名到一队最后到几队……玩的人越多,参与的人越多,关注的人越多,橄榄球运动自然而然就会蓬勃发展起来。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把橄榄球运动纳入学校体育并在体育课中开展教学,是加速在年轻人中普及橄榄球运动的好方法,而且通过参加橄榄球运动比赛可以培养当代青少年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更重要的可以潜移默化中锻炼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分析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抓好培训:首先加强教练员队伍的培养,其次加强裁判员队伍的培养,再次抓好国家队的建设,培养技术骨干。

2.4向部队、学校大力推广

部队是以锻炼人意志、品质为目的的,这正符合橄榄球运动培养和锻炼队员顽强、拼打、善于战斗的作风;增强在紧张环境下对外界压力的耐受能力和警觉性,提高对抗的能力;有助于培养人们刚正不阿、坦诚的品质和舍生取胜、勇于献身的精神;培养其集体主义观,团队意识和以集体的胜利为最高目标的意识;增强团队纪律性;锻炼敏捷的思维,开发思维提高判断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各方面能力和素质。因此,动在军队和学校大力推广橄榄球运动对提高军人和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能力具有非常高的价值。

2.5依托市场,面向社会,推动项目发展

学校是文化传媒的基地,在学校推广和宣传橄榄球运动是其普及发展的前提。学校成为这类新兴的体育项目的发展主要的依托对象,中国农业大学橄榄球队取得的成功经验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基本代表了中国国家队的水平。而如今美式橄榄球主要在上海地区的学校里开展的比较火热,笔者曾经还在南京地铁上碰见一位南京体育学院橄榄球队的,不过一问才知道他是玩英式的...在美国大专院校非常重视发展橄榄球运动,常常用提供奖学金和给予免交住宿费等办法鼓励中学生中优秀的橄榄球队员,来就读本校。如果能在我国高校中掀起一股“橄榄球热”,橄榄球运动被青少年学生的认可和接受,将来橄榄球运动在我国学校必将是欣欣向荣、百花齐放的局面。

运动论文范文10

【论文摘要】: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与体能的恢复,是当前体育科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就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分类、判断及消除手段进行综述。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生理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在竞技体育运动中,疲劳的消除和体力的恢复与运动训练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自公然1880年莫索(Mosso)开始研究人类的疲劳以来,人们曾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探索疲劳的产生机制,研究消除疲劳的措施。但是由于疲劳的产生与消除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至今尚未得出一个公认的看法,本文拟就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生理学机制、分类、判断及消除手段进行综述,以期为运动性疲劳的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1运动性疲劳的产生

1.1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有关运动性疲劳的分类,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标准。一般认为:运动性疲劳在人体中可分为躯体性疲劳和心理性疲劳,目前在躯体性疲劳方面研究成果较多。但能被人们接受的有以下的几种区分方法:根据疲劳产生的部位不同,将运动性疲劳划分为中枢疲劳、神经—肌肉接点疲劳和外周疲劳;根据疲劳发生时间的长短不同,将运动性疲劳划分为急性疲劳和慢性疲劳;根据疲劳发生性质的不同,将其划分为生理性疲劳和病理性疲劳;根据疲劳发生部位的大小,将其划分为全身性疲劳和局部性疲劳。

1.2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生理机制

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生理机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运动医学界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对引起疲劳的原因和机理,在运动生理学上目前还没有完全取得一致的看法,仍众说纷纭。一般认为,生理和心理负担过重,必能引起体内机能的变化,开始是某些生理常数的变化,如呼吸、心率、血压等复杂的生理、生化变化。一旦这些变化不能及时恢复正常,最终将导致训练过度而产生疲劳。自从19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学者对于运动性疲劳的生理机制提出过几种假说。

“衰竭”学说理论认为:运动性疲劳的原因是体内能源物质的耗尽。最有力的证据是长时间运动中工作能力下降的同时常伴随血糖浓度的降低,补充糖后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堵塞”学说理论认为:运动性疲劳是由于某些代谢产物在肌肉组织中堆积造成的。19世纪兰克发现肌肉收缩期产生的某些物质的堆积使肌肉收缩能力下降。这些堆积物被判明为是乳酸等。弗莱彻和霍普金斯(1907)发现肌肉疲劳的同时,发现血乳酸浓度升高。

“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理论认为:血液PH下降,细胞外液的水分及离子浓度发生变化,血浆渗透压改变等都可引起疲劳。如哈佛大学疲劳研究所研究人员发现高温作业工人因泌汗过多,迅速达到不能继续坚持劳动的严重程度,且给予饮水不能缓解,必须饮用适当浓度的NaCl水溶液。

“保护性抑制”学说理论认为:按照巴甫洛夫学派的意见,无论是体力的或是脑力的疲劳,均是大脑皮质保护性作用的结果。

2运动性疲劳的测定与判断

科学地判断疲劳的出现及其程度,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根据疲劳的种类、疲劳的部位及程度,下述列举的是一些常用的方法。形态变化:下肢围度及体重的变化。

肌力:背肌力、握力及呼吸肌力量的变化。

神经系统机能:膝跳反射阈、反应时及血液反射的变化。

感觉机能:皮肤空间阈、闪光频率融合试验法。

循环机能:心电图试验法。

唾液PH变化:测试运动前后唾液PH值。

尿液测定:测定运动前后尿蛋白和尿胆元的变化。

脑电图描记法:测定受试者运动前后脑电图的Q波变化情况。

3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由于导致运动性疲劳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消除方法与恢复手段也因人而异。运动性疲劳的消除与体能的恢复过程存在于整个训练竞赛过程中。但通常要谈的是运动训练、竞赛后的恢复过程。在消除运动性疲劳和恢复体力的过程中,主要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在运动时被消耗的能源物质在运动后得到恢复,而且是良好的恢复。在这方面主要是应用“超量恢复”理论。二是在运动时体内环境和神经、免疫、内分泌等系统平衡被打破,在恢复期中应尽快、尽好地得以恢复,从而提高机体的调节能力。在这方面主要是应用Sely提出的应激学说。恢复手段一般分为三类,即教育学恢复、心理学恢复和医学生物学恢复。这里重点介绍和论述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与方法。机体在负荷之后,产生一系列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方面的变化,甚至发生生理病理改变。这样,医学生物学恢复措施就占有特殊的地位。目前被人们采用且有实际效果的方法手段有:

水疗:包括淋浴、盆浴、蒸气浴和水按摩。

理疗:包括光疗、蜡疗、泥疗及电疗等。

按摩:按摩在运动前后均可采用。

针炙和拔罐:针炙是针法和炙法的合称。治疗疲劳的针法可以局部取阿是穴,也可以循经取强壮穴。治疗疲劳的炙法多用艾条炙。一般取强壮穴。

拔罐法是以杯罐作工具,吸附于身体一定部位,使之产生瘀血现象。此法在法国称为“杯术”,在前苏联称为“郁血疗法”,在日本称为“真空净血疗法”。氧气和负氧离子:激烈紧张的肌肉活动是以氧化不完全为特点的,大强度负荷运动后,给氧是必要也是必须的。常用的有高压氧、常压氧、氧舱、小氧瓶等。

此外,还采用营养、药物等手段来促进运动性疲劳的消除与体力的恢复。

【参考文献】:

运动论文范文11

四月二十一日,我校举行了一次春季运动会。这次运动会分为两部分,上午进行比赛,下午是一些趣味游戏。

今天语文课上,我们就这次运动会展开了一次讨论会。讨论会开始了,同学们众说纷纭,有的讲了运动的成功之处,有的指出了运动会的不足,提出了一些建议,还有的说了运动员的精彩表现……

干昆同学首先说道:“这次运动会的项目很丰富,能让每个同学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特长,时间安排也很合理。”陆锐宇同学也争抢着说:“这次运动会的运动员们表现也很出色,没有他们,运动会就办不成了。”杭彬同学听了前几位同学的看法,也兴奋起来,说:“这次运动会不但锻炼了同学们的身体,还激发出了同学们争强好胜的精神。”曹一凡同学语重心长地说:“我认为运动会的参赛量最好没有限制,不然的话即使是全能冠军,也只能参加两个项目,太埋没人才了!”梁洋同学讲:“我觉得运动会应该让每人都参加。”……

经过这次讨论,我希望下次运运会能更成功!

苏州市实验小学东校区五年级:杨正

运动论文范文12

1.1课程内容具有中医药优势我校运动医学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一开始就充分依托了中医药领域的优势资源,凸显“中西医结合,医体渗透”的专业特色,形成以系统学习中医理论体系为主,中医与西医、中医与体育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的运动医学体系。在课程设置中不仅有中医诊断学研究进展、养生本草、内经选读、体质学说与中医临床,在学术讲座和导师授课中也主要围绕中医药防治运动性病症(如中医药抗运动性疲劳、中医药防治女运动员三联征)、传统体育疗法(和中医养生)治疗慢性疾病等具有中医特色和中医优势的内容来进行。

1.2教学管理与考核规范而灵活教学管理由研究生院、学科教研室和导师组三级组成。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由学科教研室制定初稿,由研究生院讨论审核通过;课程教学等方面的制度文件由研究生院统一制定实施;选课是在学科教研室和导师组的指导下(依据学生个体的不同情况)由学生(按照学校的相关规定)自主选择。专业必修课和限选课均为建设多年的课程,任课教师及所在教学团队均制定了规范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一般采用闭卷考试,要求70分合格;而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为主的选修课,授课形式和考核方式则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多采用写论文或专题作业等方式;学术讲座由研究生院统一安排,同时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专人负责学术讲座的考勤和学分统计管理。

2运动医学硕士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现代运动医学在体育运动兴起和临床医学进步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但是和临床医学“主流”二级学科如内科学、外科学相比,运动医学的发展还相对较慢。长期以来大多数医院都没有运动医学专科,医学院校发展运动医学缺乏基础,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广州亚运会,在中国体育事业飞速发展的带动下,运动医学及其专业人才培养才得到更好的重视和发展。而作为中医院校的新兴专业,运动医学硕士课程体系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2.1运动类的专业课程较少课程体系中直接以“运动”命名的课程仅有运动营养学和运动医学研究进展两门,同时研究生院安排的统一讲座中也缺乏和运动医学直接相关的内容,其主要原因在于运动医学研究生人数较少、开课成本过高。运动医学专业人才不仅要把握医学理论和实践知识,还应该熟练掌握运动规律和医学的关系。因此,在开课成本过高和师资力量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如何合理的安排医学类与运动类的专业课程比例,是运动医学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

2.2课程内容相对陈旧运动医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应该强调运动医学学科前沿知识与技能,紧跟国际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及时更新内容。但目前来说,不仅教材的内容陈旧,包括导师授课、学术讲座在内的教学内容也相对落后,其主要原因还是人力和物力投入不够,临床和学科发展本身结合不足。因此,如何把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运动医学学科发展较好的国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研究生课程内容,如何把运动医学临床实践和课程结合起来,是问题的关键。

2.3教学平台相对单一医学教学平台一般包括课堂授课和临床实践两个部分,但鉴于运动医学是医学和体育相结合的一门学科,且国内运动医学发展和欧美国家还有一定距离,要使硕士生熟练掌握运动医学的知识和技能,单单靠广州中医药大学本身的课堂授课和附属医院的临床实践,是不能完全保障教学任务的完成及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如何切合体育事业和医疗事业发展形势,真正培养出满足就业市场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运动医学专业人才,拓宽教学平台非常重要。

3运动医学硕士课程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随着世界范围内体育运动的不断发展,运动医学在医学研究上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运动医学专业人才是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而中医院校具有丰富的运动医学教学资源,如何凸显中医药院校运动医学专业特色,办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运动医学亦是时代的责任。针对目前运动医学硕士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3.1整合资源增设运动类课程中医骨伤科学是中医学的优势学科,广州中医药大学的中医骨伤科学是国家教育部及省重点学科,附属医院的中医骨伤科学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而且中医骨伤科学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也具有非常好的基础。针对开课成本较高、直接和“运动”相关的专业课较少的问题,应该打破学科和院系之间的壁垒,把骨(伤)科、外科和运动医学等多个学科及其师资力量整合起来,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适当增设运动类课程(选修课),供运动医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外科学、外科学等专业的研究生选课。可以考虑增设的课程是中医骨伤科临床与基础研究、运动创伤研究进展。

3.2增加学科前沿进展内容或课程作为主管部门研究生院应该定期召集专家(尤其是有留学背景、长期国际交流的专家)对所设置的课程及其内容(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评估,将前沿学科的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吸收进课程内容,尤其要注意将现代生物医学实验新技术纳入到运动医学课程内容中。可以采用“送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并有效执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任课教师定期访学和国外知名高校(和运动队)专家学者定开展学术讲座的制度,讲授和介绍运动医学学科或相关学科最前沿的知识、理论和技术。其中,“请进来”应该充分利用大学的区域优势,将港澳相关院校的专家定期邀请来进行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