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娱乐新闻

娱乐新闻

时间:2023-05-30 09:12:43

娱乐新闻

娱乐新闻范文1

娱乐新闻,顾名思义,既有新闻性又有娱乐性,既可以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又可以满足其愉悦精神之需求,因此在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中,娱乐新闻总是十分吸引受众的一种新闻类型,各大媒体也在娱乐新闻的报道方面下足了工夫,唯恐在娱乐新闻的竞争中落后于其他媒体。

然而,我国当前的娱乐新闻报道总体状况并不容乐观。媒体报道的娱乐新闻量虽多,质却不高。现在频频出现的报纸、电视娱乐节目和网络娱乐板块中的娱乐新闻,多为一些简短的演艺明星动态和影视拍摄进程,虽然满足了受众对自己所喜爱的明星和影视信息了解的需求,但普遍缺乏深度。一些娱乐媒体甚至热衷于追踪娱乐圈中的绯闻、丑闻,迎合小部分受众的窥私欲,使娱乐新闻报道流于低俗化。如何避免娱乐新闻走入低俗化的误区,进而提升娱乐新闻的文化品位和深度,就成了业界热烈讨论的话题。

娱乐新闻报道切不可唯娱乐是瞻,不能为了制造轰动的娱乐效果来吸引眼球而不顾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

这首先就要求娱乐新闻必须真实。娱乐圈原本就是复杂多样、信息瞬息多变的,因此记者和编辑应当对娱乐新闻的真实性加倍认真负责,确保消息来源的可靠性,确保一些细节不是添枝加叶,不能以讹传讹。娱乐新闻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演艺圈名人婚恋变动的,这方面的假消息十分常见,记者和编辑应确认之后再予以报道,不能为了抢新闻而对道听途说和网络谣言采取“姑且信之”的马虎态度。前段时间,一娱乐媒体称某位明星车祸去世,一时其他各大媒体和网络论坛纷纷转载,后来虽然证实了这是假新闻,但还是给这位明星和喜爱他的影迷造成了精神上的伤害,虚假娱乐新闻的劣迹可见一斑。

其次,娱乐新闻不能为了娱乐而娱乐,而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品位。其实,影视、歌舞等“娱乐”形式不仅能给人以一种放松休闲的娱乐享受,其本身也就是一种文化艺术,可以说,“娱乐”与“文化”是天然相连的,娱乐新闻在满足受众休闲娱乐需求的同时,也应该可以陶冶受众情操,给予受众审美的体验,满足受众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南方周末》在这方面做的比较突出,在这里,娱乐新闻并不仅仅是提供一些片段式的零散信息,而是上升到一个文化的高度。以前些时《南方周末》对欧洲某国际电影节的报道为例,它不仅像其他媒体一样报道了此次电影节的获奖名单以及出席嘉宾的情况,还把本次电影节中一些出色的影片联系其国家民族背景予以介绍,让读者对影片有一个从历史到文化的立体理解,同时对该电影节的历史发展和自身特色也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阅读完这个电影节专题,受众在娱乐之外,更是获得了文化层面的一种提升,于是这个专题的意义和价值便超出了娱乐消遣的狭隘范畴。所以说,娱乐新闻不应该把着眼点局限于演艺圈的风吹草动,而应该放宽视野,在一定的文化高度上报道更为多样性的娱乐事件。

第三,娱乐新闻应该具有正确的导向性。媒体的报道对其受众是存在着潜移默化的导向性的。表现在娱乐新闻方面,媒体对于娱乐消息的选择及其语言风格,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该媒体自身看待娱乐和娱乐圈的态度和偏好,传达着它的价值取向。作为一个特定媒体的忠实受众,他对娱乐的态度、偏好和价值观念很容易受到该媒体报道倾向的影响。因此,作为一个有着良知和新闻道德的媒体,应该多择取一些对社会道德风气和精神文明有着积极作用的娱乐事件予以报道,比如明星的公益活动,戏剧影视作品的公演公映等;而对一些“绯闻”、“丑闻”甚至暴力事件则要态度慎重,这一方面是出于对公众人物个人隐私的尊重,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部分受众的盲目模仿。尤其是对于青少年受众来说,他们的身心尚不成熟,容易对明星产生狂热的喜爱和模仿,今天报道甲明星打人,明天报道乙明星顶包案,后天报道丙明星三角恋,如此这般,必然会使青少年价值观念发生混乱,行为举止出现偏差,这对他们的身心发展十分不利。

当前娱乐新闻的失控,已经使得“娱记”成了庸俗浅薄挖人隐私者的代名词,更有甚者被冠以“狗仔队”的恶名。娱乐新闻和娱乐新闻记者能否为自己正名,就在于能否摈弃以前“唯娱乐”的错误观念,使娱乐新闻走上文化娱乐相结合的正途,使娱乐新闻成为满足受众情感需求和文化层次需求的兼美之品。

娱乐新闻,请多一些理性和责任,少一些浮躁和喧哗。

娱乐新闻范文2

一、娱乐新闻

娱乐新闻不同于过去我们习以为常的严肃新闻,甚至它与我们通常说的社会新闻也有很大区别。

媒乐新闻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大的新闻品种。那么娱乐新闻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呢?它与一般社会新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从学术角度来看,从新闻到社会新闻再到娱乐新闻是有一种逻辑关系的。社会新闻与西方的软新闻有相通之处,现如今,我们看到的社会新闻即那些政治性较弱、人情味较浓、趣味性较强的新闻,大部分成为奇闻轶事的代名词,突出的是事件的反常性。如果说今天的社会新闻还符合传统的新闻定义的话,今天的娱乐新闻已经很难用新闻定义来衡量了。用新闻定义来看,娱乐新闻不只是要素不全,它甚至更像是制作出来的新闻。它描述的新闻常常是静态的,是关于某些人物的某种变化,比如某个明星的头发形状又变化了,某个名人又有什么言论了。可以发现,明星排闻占据了娱乐新闻的主体地位。如果简单地描述娱乐新闻的定义,大约可以说,它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

我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人们首先看到的是物质领域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进程的加速,刺激了人们长期被压抑的物质享受欲望和消费冲动,而娱乐新闻就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从文化角度看,在社会转型期间,大众文化也风靡于世,将市民大众作为主要消费者,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手段。人们有一定闲暇和经济条件去满足文化需求,他们更多地关注细腻的生活,市井杂谈,关注离奇事件和琐碎新闻,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极好地放松自己的心态,缓解身上的重负和压力,于是娱乐新闻便有了它广阔的市场。

二、新闻的娱乐化

什么叫新闻的娱乐化?与娱乐新闻相似的是,它在内容上也偏重于软新闻,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 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但不像娱乐新闻那样仅仅关注娱乐界的琐碎和明星逸闻,它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新闻的娱乐化何以在当下成为一种时尚呢?与娱乐新闻相同的是,它也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娱乐新闻生存的土壤也是它生存的土壤,并且在这个土壤里扎根更深。

首先,受众的需求给它生存的空间。当今的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是多元化的,人们渴望获得周围世界变动的信息从而利于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人们的需求不再是过去那种政治味浓厚的信息,他们还需要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人们除各类信息的获取外,他们还希望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新闻传媒能为他们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娱乐消遣。而新闻的娱乐化更多地提供了一些轻松活泼的文化休闲方式,用戏弄搞笑、调侃玩耍的方式带给人们信息,满足了受众的享乐和游戏的心理需求。

其次,媒体的利益也促使新闻的娱乐化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进人市场经济后,很多媒体从原来的事业单位转向企业化经营,所以媒体尽量使自己的产品大众化,受众在文化方面的特殊兴趣引领着媒体传播的趋向,迎合受众,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意味着获得经济效益,对经济效益的渴求驱使着各家传媒尽力使自己所传播的信息能让受众满意。其最终结果是,传媒有意识地进行针对受众需要的娱乐化新闻传播。除了迎合受众需求以外,媒体的利益还与一些企业、广告商相关。广告商掌握着媒体的经济命脉,决定了媒体的生存与否,而广告商是否投资一个媒体取决于这个媒体能否吸引受众,能否为他的投资带来最大的利益回报。在这里,吸引受众不仅是媒体的目标,也是广告商的衡量尺度,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传媒提供娱乐功能更是有了它坚定的方向,也因此压制了传媒的其他功能,新闻的娱乐化更是如鱼得水。

再次,是整个世界文化交流的结果,是一股世界风潮。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总汇,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人类所处环境不同,人文条件不同,所形成的文化必然有差异。西方国家注重个性发展,张扬个性,西方新闻价值的要素有: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接近性,重要性,人情味等等。往往在报道时将空前绝后、耸人听闻的事件为报道重点,以此来冲击和刺激受众的感官神经。而新闻的娱乐化从这个方面来看大势所趋了,因为它张扬的是异乎寻常的感觉。即使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但多种文化之间总有一个契合点,拿我们中国传统文化来说,虽然与西方文化张扬个性不同,我们自古以来向往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相对重视集体利益,但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也开始慢慢接受西方文化,我们所作的一些电视节目娱乐程度加深,说明我们也开始重视个体,但这与传统文化也没有本质上的冲突,所以我们大胆接受,大胆结合自己的文化特点,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一套新闻特色,而新闻的娱乐化也是其中之一。

最后,新闻的娱乐化能够在行其道,与社会的认可也有关。

三、娱乐新闻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大潮中

可以说,新闻的娱乐化所包含的内容为宽泛,它代表的是一种潮流,而娱乐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应当是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中的。娱乐化中的换句话说,新闻的娱乐化是作为一种现象存在的,而娱乐新闻可以说一种现象,但更多的,更平常的是将它作为一个特定的新闻类别来阐述,它存在于新闻娱乐化的大潮中的最佳代表。因为不是任何新闻都可以娱乐化限定了新闻的题材和范围。只有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等与娱乐业紧密相关的内容、才能做成娱乐化的风格,而娱乐新闻首当其冲地应成为主力军。在这样的大潮中,新闻的真实性对娱乐新闻来说显得不那么重要,因为娱乐新闻关注的是受众的注意力,是一种注意力文化。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新闻的真实性,毕竟新闻最基本的原则就是用事实说话,但是为了追求强烈的对受众的刺激,可以适当做点新闻策划。比如1999年著名球星贝克汉姆与他的妻子维多利亚的世纪超豪华婚礼便借助了传媒的力量,大做文章,上演了一幕王子与公主的美好童话故事,引起了全球轰动,负责转播的电视台收视率达到了至高点,获得巨大收益,靠新闻炒作的夫妇二人迅速窜红,而观众也满足了自身探究明星生活的欲望,可谓一石三鸟。

四、对于新闻娱乐化的一点担忧

娱乐新闻范文3

一、娱乐新闻的“喜和忧”

“娱乐新闻,即新闻媒介对新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娱乐性事实的报道。”①由此可见,娱乐新闻是以反映社会文化娱乐为己任的,也正是娱乐新闻话题的轻松与活泼受到观众的喜爱,使其成为备受关注的新闻样式。然而,有的媒体为了迎合受众获取商业利益,竟然把新闻的根本性质改变了,使娱乐新闻的报道混同于娱乐行为,关注明星绯闻却不关注其演艺成就,关注丑恶却不关注善美,过多的炒作隐私和花边新闻,捏造流言,于是“媒体追求轻松活泼的过程中,却有一种趋势慢慢扩展开来,那就是文化娱乐新闻的媚俗化倾向”②,娱乐新闻的媚俗化低俗化倾向严重阻碍了其所呈现的娱乐性的发展,这的确让人担忧。

新闻娱乐化同其它事物一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媒介追求商业利益,导致了传播者对获利性比对文化质量更加重视,由此容易使新闻产品庸俗化,导致媒体公信力削弱。其实,我们既要重视和尊重市场经济下媒介产品的娱乐功能,并且要发展和完善新闻娱乐化的内容和手段,实现受众面的最大化。正确的引导娱乐新闻的发展,使新闻的报道具有娱乐性,那么娱乐新闻终究是让人欢喜而不是让人忧的。

二、娱乐新闻的娱乐性

“娱乐”本来就是娱乐新闻的题中之义,是娱乐新闻的报道对象和主体,娱乐新闻究其根本是为了带给人们轻松与休闲,新闻的价值在《新闻学概论》一书中被分为获知价值、激励价值、实利价值和娱乐价值,“娱乐价值是指从新闻中获得乐趣、陶冶情操或获得轻松感。新闻的娱乐性是许多软新闻的效应,可给人们提供精神享乐,也可从中获得有趣的知识。”③所以,娱乐新闻的本质应是“作为消遣而能使受众感到快乐的新闻”和“对快乐有趣的事实的报道”的统一④。

在某种意义上,新闻的娱乐化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自然现象”。随着大众消费文化的兴起,以关怀普通平民阶层,关注个体的生存境遇,重视生命意义的完善和生存质量的提高的新闻产品,赢得了消费社会中大众的支持。为了争取最大量的消费群体,传媒不得不选择接受、采纳和融入大众文化的要素之一——娱乐性。而事实上,新闻的娱乐化出现在媒体上已不再是稀奇之事了,尼克.史蒂文森先生提出“为了使新闻更加通俗,它需要有能力娱乐性的吸引受众。”有关媒体对央视春晚收视的调查取题为“北方热南方冷”,这个标题不是一种死板的话语来标题的,而是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说明了调查结果,这样既能吸引观众又能给人以娱乐之感。同样,有一则新闻对于一女生的报道取题为“女生砍人6刀判刑 出狱成央视‘非常明星’”。还有,把一老人中暑说成是“酷毙”,把一人被楼顶仍的垃圾砸到说成是“”……这些是以观众为本位,把新闻故事化、情节化和娱乐化,用幽默风趣的言语表现新闻的娱乐功能,巧妙的把娱乐和新闻价值结合在一起。

娱乐新闻既要“娱乐”,又是“新闻”,看似左右逢源,其实,把握稍有不当,就会陷入“两头不是人”的尴尬境地。从新闻内容的本质看,那些娱乐新闻只是花里胡哨的搞了一堆噱头,事实上除了三角恋、婚外情等等已被炒烂的东西外,少有新鲜、有益的内容。可以说一些国内的娱乐新闻已经和国外的低俗报纸相差无几,很多新闻彻底违背了娱乐新闻真、善、美的本意,滑向相反的一面,“腥”、“星”、“性”的东西屡见不鲜,而明星的“绯闻”、“丑闻”更被娱乐记者视为“珍宝”,于是娱乐新闻出现一片“繁荣的景象”,在其背后,娱乐报道出现“帕帕拉齐”现象也日益突显(“帕帕拉齐”是指那些专门追逐明星、拍摄名人私生活的记者)。⑤因此,为了娱乐新闻更好的发展,应寻求“新闻”与“娱乐”之间的平衡。

三、娱乐新闻的背后——娱乐性的新闻语言艺术

有这样一则新闻:以“双色球5071万元再次‘炸响’珠海”为标题,写珠海人们买彩球中奖事件,文中多次用了谐音双关,以牛年“牛气冲天”为背景,引人发笑,这是新闻的娱乐性的体现。同样,以“千万点击‘引爆’《男人战争》”为标题,写《男人战争》这本书的受欢迎,通过“千万点击”“引爆”修饰“男人战争”,这里运用了夸张和双关的手法。

语言的艺术在新闻中很常见,如果娱乐新闻只注重时尚化、媚俗化,用粗俗、拙劣的形式来吊观众的胃口那就是艺术上的失败。真正的艺术应以娱乐新闻的本质为基础,即上文所说的“作为消遣而能使受众感到快乐的新闻”和“对快乐有趣的事实的报道”的统一,运用语言的艺术,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语不惊人死不休”。

四、娱乐性的发展:寓教于乐、寓乐于教

有篇题为《中国式家教的血与泪——400耳光打出钢琴家》的新闻,改标题用了“中国式家教的血与泪”和“打出”这样的字眼,在娱乐的同时把原本讲述一个家庭教育方式的故事夸大为中国式“专制家庭教育”的代表,引读者深思,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由于时代的发展,新闻的娱乐化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自然现象,那么如何让娱乐新闻达到寓教于乐、寓乐于教呢?不可忽视的是坚持以民为本,体现人文关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为新闻媒体,不可忽视民生民意,作为娱乐新闻记者,更是应该以受众的关注作为自己采访的出发点,力求发挥“娱乐、消遣、教育”的需求。娱乐记者在报道娱乐新闻的时候,应积极避免对传受双方的伤害,把娱乐的焦点从“绯闻”、“丑闻”转向名人明星如何健康地生活与工作,对娱乐事件与人物进行健康的报道和评价,从关照受众生存状态的角度出发,引导受众追求生活的真、善、美,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协助政府建立和谐社会,使娱乐新闻的生命力在现实中得以延伸。在新闻界一直倍受关注的是创新,那么娱乐新闻能否创新呢?回答是肯定的,它的创新体现在语言艺术的创新,同时,正确运用好“帕帕拉齐”化,摆脱娱乐新闻的媚俗话,使娱乐新闻报道锦上添花,让其发展给予读者更多的轻松、美感与教育。

娱乐新闻如果抛却为了娱乐而娱乐的性质,那么它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不是简单的收集信息,不是无聊的猜测怀疑,而是有着更深广的视野:在满足受众休闲娱乐需求的同时陶冶情操,给予受众美的体验,寓教于乐,寓乐于教,达到娱乐的更高境界。

注释:

①《关于娱乐新闻定义的新思考》,《新闻知识》,2008年第5期。

②《文化娱乐新闻的采访和写作》,P275,李幸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③《新闻学概论》,刘建明等著,P216,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版。

④《关于娱乐新闻定义的新思考》,《新闻知识》,2008年第5期。

⑤《“帕帕拉齐”娱乐新闻的双刃剑》,《传媒》,2009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关于娱乐新闻定义的新思考》,《新闻知识》,2008版。

2.《文化娱乐新闻的采访和写作》,李幸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3.《新闻学概论》,刘建明等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娱乐新闻范文4

[摘 要]信息时代的到来推动了“眼球经济”的发展,娱乐新闻逐渐变为娱乐圈的新闻,有时甚至沦为“绯闻”和“炒作”的代名词。当前娱乐新闻狭隘化、低俗化倾向给人们的思想行为及社会风气带来了极大危害。必须正确认识娱乐新闻的内涵、丰富娱乐新闻的内容,加强媒体自律和监督管理,引导受众客观看待问题,并对社会舆论做出公正评价,以根治娱乐新闻的狭隘化、低俗化,从而发挥娱乐新闻的积极作用,正确引导受众。

[关键词]娱乐新闻;舆论引导;媒体责任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志码]A

近年来,随着娱乐文化的盛行,娱乐新闻已经成为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我国新闻学界对于娱乐新闻的探讨从未停止,探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娱乐新闻导向这一问题上。娱乐新闻是媒体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人消费的带有娱乐性的信息产品。信息时代的到来推动了“眼球经济”的发展,娱乐新闻逐渐变为娱乐圈的新闻,有时甚至沦为“绯闻”和“炒作”的代名词,其新闻真实性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由此,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拟探讨当前娱乐新闻实践与研究中最受关注的3个问题:娱乐新闻的狭隘化、低俗化现象及其危害;造成娱乐新闻错误导向的原因;把握娱乐新闻舆论导向的方法。

一、娱乐新闻的现状及分析

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娱乐新闻报道已经成为媒体新的关注点。许多媒体加大娱乐新闻的报道量,以争取受众、占领市场。然而,就在众家媒体争先恐后地奔赴“娱乐战场”的同时,娱乐新闻也在逐渐走上庸俗化的道路,绯闻、炒作盛行,娱乐新闻就此变味。娱乐新闻在这场恶性竞争中的腐化,主要表现在狭隘化和低俗化等方面。

1.娱乐新闻的狭隘化

“娱乐新闻就是使人快乐、供人消遣的新闻,也可以理解为关于快乐有趣活动的新闻。作为新闻的一个类别,娱乐新闻拥有广泛的受众,也越来越为媒体所注重。”[1]但从当前各家媒体的娱乐新闻报道来看,人们对娱乐新闻的认识已陷入误区,许多媒体和个人都将娱乐新闻与娱乐圈的新闻等同起来。这一错误认识也使娱乐新闻走向狭隘化。“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2]。

对娱乐新闻概念的狭义解读使受众无法体会娱乐新闻的真正价值,而媒体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选择将错就错,在报道时将娱乐新闻与娱乐圈的新闻等同起来,混淆视听。于是娱乐圈的新闻进一步替代娱乐新闻的原义,不论是大众的认识还是媒体的报道都走进了或正在走向狭隘化的沼泽。

2.娱乐新闻的低俗化

娱乐新闻的低俗化不仅表现在人们对它的狭隘解读上,还体现在报道内容的低俗上。近年来娱乐界的炒作愈演愈烈,花边新闻在一些媒体上甚至占据主要位置。这种现象不能不让人警觉。虽然“娱记”在目前的中国文化娱乐圈似乎成了一个贬义词,但无论如何,“娱记”首先是新闻工作者,同样应该承担书写历史、引导社会的责任,面对各种“中间地带”的新闻必须恪守职业精神和道德底线。娱乐新闻的低俗化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虚假新闻泛滥。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然而,当前虚假新闻泛滥成了娱乐报道中的常见病症,道听途说的“新闻”时见报端,子虚乌有的报道煞有介事,以讹传讹,见怪不怪。[3]一些媒体为追求轰动效应,不惜违背媒体传播真实信息的社会责任,大肆制造一些毫无根据、空穴来风的假消息吸引受众,因此也就有了“洪金宝突然离世”、“李连杰遁入空门”等一系列虚假消息的出现。这些虚假消息不仅误导了受众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同时也导致新闻公信力缺失,影响了新闻力量的发挥。

(2)侵犯个人隐私。据统计,当前的娱乐新闻中有关影视娱乐明星的报道占到近90%,而这些内容大部分集中在明星们的婚恋、情变等隐私问题上。揭露明星隐私成为了媒体争夺受众的武器,因此就有了如“冯小刚家庭地址被公开”、“窦唯烧车”等“星闻”。这不仅造成了时下娱乐新闻的低俗化,也侵犯了报道对象的隐私权和名誉。这种打着受众知情权的旗号肆意对明星个人隐私进行曝光的行为实在有违媒体伦理。

(3)炒作盛行。与娱乐假新闻相联系的是捕风捉影式的娱乐炒作,此类新闻不是单纯的造假,往往是在现实中有一定的事情发生,在此基础上,媒体对之加以渲染扩大,用夸张的手法来报道相关事件,从而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假娱乐新闻。[4] 事实上,娱乐新闻正逐步走上商业化的道路。今天许多所谓的“头条娱乐”都是媒体和消息来源共同制造的产物。消息来源为了突出其主导地位,经常运用各种公关策略积极与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并在无形中介入新闻的产制过程,以实现自己的目的。而作为新闻“把关人”的媒体往往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主动配合消息方进行炒作。从社会影响看,娱乐新闻的炒作迷惑、误导了受众,使他们关注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而那些真正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反倒被忽略。例如在艳照门事件发生不久后,南方遭遇了特大雪灾,二者在时间上有一定的重叠,但许多媒体对前者的关注更加集中。这是媒体社会责任的缺失,是其价值观的扭曲。

二、娱乐新闻错误导向的危害

娱乐新闻的狭隘化、低俗化不仅误导受众,同时也极大地危害了人们的思想、行为以及社会风气。

1.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危害

媒体对其受众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一个忠实的媒体受众往往会形成与该媒体主张相一致的思想观念。无论是对事情的判断,还是对事物的看法,受众总是乐于使用从媒体上获取的新鲜观念来参与现实。因此,低俗娱乐新闻对受众思想观念的毒害毋庸置疑。由于娱乐新闻的受众群主要是15~25岁的年轻人,这一部分人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形成的阶段,他们对事物的判断虽然开始有独立性,但判断依据多以实际经历为主,具有非常明显的趋同心理。[1]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青少年都有从众倾向,因此娱乐新闻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认同什么、反对什么,对他们具有重要的影响。当前娱乐新闻给青少年带来的除了绯闻与炒作外,别无他物。这就可能使他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误入庸俗、肤浅的歧途。

2.对人们日常行为的危害

在“崔真实自杀”事件发生的3天后,据韩国警方证实有2名韩国女子模仿崔真实的自杀手法,毅然上吊了结生命。而这两位都是崔真实的影迷,虽然未见遗书,但警方推断,她们是受“崔真实自杀”事件的影响而自尽。事实上,在“崔真实自杀”事件发生之后,媒体对事件缘由的关注远远超出了对报道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的考虑。各家媒体纷纷奔赴崔生前的居住地,希望获取最劲爆的第一手资料。这时的娱乐新闻往往是对事件缘由的诸多揣测以及自杀现场的细致描绘。经过媒体的一番大肆炒作与渲染,悲剧再次上演,而在这之后,是韩国社会的“自杀”恐慌与对媒体的严厉指责。

3.对社会风气的危害

低俗娱乐新闻所造成的危害绝不仅仅体现在对个人思想、行为的误导上,同时给社会风气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明星名人不为常人所知的隐私往往是一些“娱记”深挖的对象。他们在幕后的生活状态,包括今天跟谁一起吃饭、明天跟谁一起逛街、后天跟谁一起做运动,都作为“新闻”披露于大小媒体。其实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媒体与受众就像是套在一起的两个环,既彼此依赖,也相互影响。一方面,媒体的发展有赖于受众的关注,为了争取更多的受众,媒体甚至不惜抛弃社会责任,抓住人的猎奇心理,大肆进行娱乐炒作;另一方面,受众的价值观、道德观也受到媒体极大的影响,受众在接受了媒体所传播的低俗娱乐信息之后,价值观、道德观也随之失衡,日积月累,这种失衡的现象就会从个人表现演变成不良的社会风气,最终导致低俗娱乐的无限需求与供给。

三、造成娱乐新闻错误导向的原因

在当前我们的新闻工作者队伍中,还有人对新闻媒体的党性原则、新闻价值的选择标准缺乏足够的认识。有些新闻工作者由于政治觉悟不高、社会效益观念淡薄、对新闻宣传的纪律性要求认识不深刻,炒作思想浓厚,哗众取宠的意识取代了精挑细选和认真负责,一味追求所谓的“卖点”,降低了媒体的审美价值标准,以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为能事,不知不觉地使自己沦为刻意追求“轰动效应”而制造精神鸦片和文化垃圾的“狗仔队”。

《时代周刊》曾在“崔真实自杀”事件后对韩国媒体进行抨击。称崔真实自杀事件虽然“点缀”了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却几乎没有一家媒体谈及一位离婚的单身妈妈生活在保守的韩国社会所承受的痛苦。而作为娱乐新闻内容的选择者,编辑记者一味沉溺于“爆料”中,置道德准则于不顾,费尽心思炒作此事,以吸引受众、实现媒体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随着一些虚假新闻和新闻官司的出现,我们的编辑记者的道德修养也开始受到社会各界的质疑,这种现象在娱乐新闻报道中更是层出不穷。一些娱乐记者为了挖爆炸性消息,不惜采取骗、哄、诈、恐吓等手段采访。这完全违背了做人的道德准则,更不利于新闻事业的持续发展。

2.媒体恶性竞争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如何在媒体大战中拔得头筹、获取更多的受众,已经成为现代媒体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在竞争者不断增多、市场空间越来越小的情况下,娱乐新闻似乎成为了一条捷径,因而也就有更多媒体热衷于炒作和报道绯闻,即使他们知道这样是完全违背媒体责任的。

3.管理方放松指导和监管

由于认识等方面的原因,许多媒体管理者片面地认为娱乐新闻不必像其他新闻一样太过规范,可以灵活一些,充分面向市场。殊不知灵活绝不等于放任自流,充分面向市场也绝不等于唯经济利益是瞻。[3]应当明确,娱乐新闻也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承担着传承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功能,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的原则绝不能丢在一边,指导和监管不能放松。

四、把握娱乐新闻舆论导向的对策

如何把握好娱乐新闻的舆论导向不仅是值得媒体深思的一个问题,更是值得社会探讨的一个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正视现实,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在根治娱乐新闻狭隘化、低俗化的同时,发挥娱乐新闻的积极作用,正确引导受众。

1.避免娱乐新闻的狭隘化

娱乐新闻的狭隘化现状究其缘由是因为受众对娱乐新闻定义的狭隘化理解以及媒体对娱乐新闻报道的狭隘化操作。要避免这种狭隘化,须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正确认识娱乐新闻。虽然当前学界和业界对于娱乐新闻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从其性质和作用来看,我们可以认为娱乐新闻就如田华等在《娱乐新闻中的媒体责任边缘化及其纠正》一文中所指的:“它是使人快乐、供人消遣的新闻,也可以理解为关于快乐有趣活动的新闻。它不单单是指娱乐圈的新闻,而应包括对党和政府的文艺方针政策的宣传,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文艺体制改革方面的信息,作家、艺术家的创作和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关于群众文艺活动的信息以及中外文艺交流方面的信息等。”[1]娱乐新闻的基本责任就是报道文化娱乐界的新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先进文化,充分发挥审美和教育功能。

在明确了娱乐新闻的定义后,我们也要认识到:即使是娱乐新闻,其自由也只是相对的,它存在着自由与制约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的。新闻自由一方面保障行为主体的自由权利,另一方面也设定了不可逾越的边界。必须承认,新闻自由只有在法律的范围内才能实现。而媒体作为整个社会体系中的一分子,只有在社会平衡中才能取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娱乐新闻也只有在社会整个体系正常运作之时才能发挥其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作用;反之,就会使新闻自由流于形式。因此,媒体在进行娱乐新闻报道时首先必须正视这一点,在法律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所允许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新闻报道自由权、赋予公众知情权,以真实性作为娱乐新闻的前提。

(2)丰富娱乐新闻的内容。当前的娱乐新闻报道往往局限在娱乐圈中,媒体每天都在围绕着明星和名人打转,致使受众想要了解的其他方面的娱乐信息报道很少。因此,要改变娱乐新闻的狭隘化不仅要提高受众的认识,使他们明确娱乐新闻的定义与作用,同时还需要媒体不断丰富娱乐新闻报道的内容,将视角放到整个文艺领域,而不是只专注于娱乐圈内的风云变幻。娱乐新闻要走的是亲民、合乐的路线,而不是使人无法确认的“爆料”。

2.根治娱乐新闻的低俗化

除了日渐狭隘化以外,低俗化也已成为娱乐新闻报道中的顽疾。如何根治娱乐新闻的低俗化成了避免其狭隘化之外的另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加强媒体自律。要加强媒体自律建设,对编辑记者进行教育,增强其把关意识,提高其思想修养和业务能力,使其具备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多采访主流文化娱乐信息,不追星、炒星、捧星。另外,媒体的领导层和监管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坚持贯彻“一级抓一级”的原则,并辅以配套的激励与约束措施。要建立更加完善的媒体管理体制,使媒体真正承担起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先进文化的社会责任。

(2)提高大众的审美情趣。大众的审美情趣往往决定着媒体提供怎样的娱乐新闻、以何种方式提供娱乐新闻。有需求就会有供给。然而,如前所述,媒体对受众的影响很大,一个忠实的媒体受众往往会形成与该媒体主张相一致的思想观念。媒体经常提供一些高雅的娱乐信息给大众,久而久之,大众的审美情趣就会随之提高,二者形成互动,可促进良性循环。

(3)加强监督管理。目前,虽然有《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来要求新闻工作者,但这些业内的自发性行规并没有强制性的法律效力,缺乏相应的约束力。尤其对于娱乐新闻这种新生事物,由于其不成熟,因而问题也就越多,也就愈加需要约束。[4]所以相关部门要从法律法规建设入手加强娱乐新闻管理,落实“谁主管,谁负责”以及属地原则,确保所有的文化宣传阵地导向不出问题。

3.发挥娱乐新闻的积极作用

娱乐新闻的作用不仅是提供娱乐资讯,使受众精神放松,还具有引导社会舆论、教育大众的功能。因此,要把握住娱乐新闻的舆论导向,就要充分发挥娱乐新闻的积极作用,真正为大众和社会服务。

(1)引导受众客观冷静地看待问题。作为新闻中的一种,娱乐新闻也具有正确引导受众的责任。这种责任不仅仅停留在对新闻事件的选取上,更要有对受众客观、冷静看待问题的引导。应通过深层次的报道,使受众在接受娱乐信息之后对事件本身及相关联的社会现象进行反思,提高认识,用以应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这样的娱乐新闻才能真正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为新闻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对社会舆论做出公正评价。娱乐新闻还具有对社会舆论进行评价的作用。在一个娱乐事件发生之后,起初的娱乐新闻往往倾向于对事件本身的详细描述,而在后续报道中,娱乐新闻常常会对事件及其引起的社会舆论进行点评。就如现在常出现的电视娱乐新闻排行榜一样,媒体常常将一段时间内所发生的娱乐事件与社会反响制成电视娱乐专题进行评论。这是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娱乐化评价,更是对社会舆论的再引导,而这种再引导的效果往往是建立在对娱乐新闻报道的矫正与社会舆论点评的基础上的。

当然,仅仅以法律的形式对娱乐新闻加以约束是治标不治本的,要真正根治娱乐新闻的低俗化,使其正确地引导受众,还需要整个社会对其进行监督,而这种监督的形成有赖于大众审美情趣的提高。实际上,媒体与大众在整个传播活动过程中就是相互依存、彼此影响的两极。媒体的新闻报道是社会舆论的“风向标”,社会大众的需求又成了媒体新闻报道的选择依据。在对娱乐新闻进行评价时,媒体需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纠正那些歪曲报道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社会舆论再次引到正轨上来。

[参 考 文 献]

[1] 田华,何纯.娱乐新闻中的媒体责任边缘化及其纠正[J].新闻界,2007(5):83.

[2] 刘芬.娱乐报道走向何方[J].新闻知识,2004(6):31.

[3] 孙永东.当前娱乐报道的不良表现及对策[J].理论学习,2007(10):30.

[4] 钮东昊.小议娱乐新闻伦理问题[J].新闻知识,2004(6):37.

[收稿日期]2011-06-10

娱乐新闻范文5

那么,是什么促使新闻娱乐化的产生并迅速发展的呢?对此,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分析。

官方意志的默许是新闻娱乐化现象能够持续存在的客观条件

我国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时期,秩序和游戏规则的设置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在这个过程中,各方的利益不可能完全均衡,民众难免会有诸多抱怨。这种抱怨如果积累多了,就会发酵,从而产生不稳定的因素。因此,社会就需要一个供其成员发泄不满的系统――“解压阀”。大众传媒正是充当这一角色的不二人选。因此,大众传媒就不能只作为政府与民众间沟通的桥梁,还应该允许其功能的拓展,充分发挥其沟通、宣传、监督、教育、娱乐等多方面的功能。在所有这些功能中,娱乐功能的启动对处于改革中的人们来说,能起到相当大的社会心理“解压阀”的作用。

此时,作为政府与民众沟通桥梁的报纸等大众媒体,一方面加大报道的信息量,满足人们的知情权,起到一定的“解惑”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解压阀”的作用,于是,琐碎的社会新闻、娱乐性强的体育新闻等,成为传媒报道的重点。这些报道在一定程度上都发泄了当下人们的牢骚与紧张情绪,缓解了一定的社会矛盾。大众媒体的这种释放与缓解作用,对于政府来说,当然是一件好事。

同时,由于它本身和政治的关系并不是很直接,有利于社会的协调,因而新闻的“适当娱乐”也得到了政府的默许。由于我国目前的新闻依然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新闻娱乐化之所以没有被政府严令禁止,是因为新闻娱乐化的程度还在政府可以容忍的范围之内。因此,新闻的娱乐化是有其生存的政治空间的。

受众的心理特征为新闻娱乐化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现代社会生活压力不断增大是导致新闻娱乐化的首要原因。自从中国新闻业走上市场化的道路之后,传统新闻体制下的新闻受众转变成了市场中的新闻消费者。在这两个不同概念的背后,是两种不同的选择与喜好倾向,两种不同的审美情趣,两种不同的传播理念。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才不断涌现且素质大大提高,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也随之增加。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越来越少,多数是自己管自己,对他人关心不够。这种环境会使人们感觉孤独、无助。虽然生活节奏很快,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但人们的精神却越来越空虚。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就喜欢看刺激性比较强的信息来娱乐自己,弥补精神上的空虚,使生活看似充实起来。娱乐化新闻刚好迎合了人们的这一心理,因此其受关注的程度不断提高。时下,报纸以及其他形式的媒体刊登的文章,更多的是与经济相关的新闻和娱乐新闻。由于经济新闻相对来说是硬性的,相比之下不如娱乐化的新闻读起来轻松,因此,人们把更多的关注给了娱乐化新闻。为了得到人们的关注,一些严肃新闻的报道也趋于娱乐化。

现代人生活意义的缺失,助长娱乐化新闻泛滥。生活压力大,心情紧张压抑,对经济过分关注,人们就不愿意再去讨论人生的意义,甚至没有时间和兴趣去考虑这个问题,人们宁愿去看娱乐化的新闻去娱乐和放松自己。大众媒体中充斥着娱乐,新闻节目更加重视新闻的娱乐功能,给受众创造了一个“其乐融融”的世界,在这个虚拟世界中,人们在哈哈一笑后解除疲劳,对劳累的精神是个很好的“按摩”,慢慢地人们开始陷入这种不能自拔的欢乐之中,逐渐对社会现实产生麻木心理,进而丧失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能力。

媒体自身生存的现实需要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虽然只有二十几年,但也算是紧跟时代潮流。传媒也不可避免地走上了商业化运作。这场市场化变革使得媒体在操作方法、运营模式、编辑方针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突出了商业化取向。表现在媒体内容上则是娱乐化倾向的强化,其中最深刻也是最危险的变化,就是新闻娱乐化的潮流。

新闻虽然不是商品,但它具有的商品性这一特点却是毫无疑问的。媒体较有把握吸引大多数受众的“法宝”就是:生产(传播)新闻消费者喜闻乐见的商品――智力要求低但娱乐性强的新闻。于是,新闻界就产生了自己的“格雷沙姆法则”,即经济领域中“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变种――在争夺受众的竞逐中,出现诽谤性丑闻和煽情新闻驱逐严肃新闻的倾向。

新闻娱乐化的理论背景

从传播学理论的角度来看,传播的实现必须具备两个要素:传播者和受传者。所谓传播者,是指信息的发出并以信息来影响他人的一方;而受传者,是指信息的接受者和反应者。在现实的大众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就是社会中的大众传媒组织,而受传者则为大众传播的对象――受众,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的观众、网络的网民都在受众的范畴之内。

传播学的“把关人”理论告诉我们:大众传媒组织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是依据传媒的一定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所展开的一种有目的的选择和加工活动。在商业化运作的今天,面对市场这根杠杆,媒体势必会从自身发展和生存的角度来选择报道的内容和形式。而新闻娱乐化正是一种以娱乐为特征的新闻选择和加工活动,其目的在于有别于其他特征的新闻传播活动。背靠新闻娱乐化的巨大受众市场,使得媒体“把关人”在选择时,天平倾斜了。

传播学的受众观认为,受众是其传播活动的最终完成者,媒体在进行娱乐化新闻报道时,必然首先对受众有一个观念上的定位。任何的报道都要以受众为最终的落脚点,受众的观念无疑会对传媒造成很大的影响。观念影响行动,同样,传媒的受众观及其走向在有意无意之间必然会影响传媒的传播活动,在如今新闻已经走向受众消费的时代,传媒的新闻报道必然要以受众为中心,那么受众的心理、受众的需要就是其必须着重关注的问题。

新闻媒体与新闻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的,新闻的传播必然要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我国的新闻单位一直由党和政府领导和控制,新闻报道的准则和尺度,必然要受到政策和政治大环境的影响,这一点毋庸置疑。

传媒应该进行适当的引导

总之,大众媒体的功能包括娱乐性,但不能无限膨胀,颠倒主次。所以,面对新闻娱乐化,传媒必须把握一个适当的“度”,即贴近受众,但不能一味迎合,因为娱乐化不等于低俗化。

社会新闻、文化新闻、体育新闻等与娱乐业紧密相关的内容,可以做成娱乐化的风格,而国家大事、时政评论等却不能做成娱乐报道。严肃性和重大性的报道依然应该是主流新闻,落落大方、语言稳健的播报方式也应该具有广泛适应性。

娱乐新闻范文6

一、娱乐新闻失真的表现形式

1、隐私绯闻型

所谓隐私,就是把明星的个人非常隐秘的事情报道出来。绯闻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传闻。目前,隐私和绯闻很流行,许多报纸的娱乐版正渐渐成为隐私绯闻世界。众多的小报和追星族给娱乐新闻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娱记”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生动而流行的职业词汇。绯闻也就在这些人的大力支持下逐渐壮大起来,凡是与明星的爱情有关的事莫不倾其篇幅,大肆渲染,称赞乐道之意溢于言表。目前,明星绯闻占据了娱乐新闻的主体地位。

2、琐屑无聊型

所谓琐屑无聊型,就是把明星的生活起居、小事小情、小事小非,莫不描写得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地报道出来。类似这样的新闻在如今的报纸上屡见不鲜。它的功能除了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外别无内涵,而且写出来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

3、捕风捉影和胡编乱造型

所谓捕风捉影和胡编乱造型,就是对于道听途说娱乐圈的一点什么事情立马“敏感”,不加核实,添油加醋,以讹传讹,跟风炒作。比起以上两种类型的娱乐新闻。这种新闻更是把娱乐新闻失实的现象推向了顶峰。

二、娱乐新闻失真的原因分析

1、主观原因

从主观方面来说。结合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是受众猎奇的心理需求是娱乐新闻产生的前提。

二是部分影视制作公司和自由撰稿人是制造庸俗化娱乐新闻的罪魁祸首。

三是媒体的兴风作浪是娱乐新闻产生虚假倾向的根本原因。

四是广播电视综艺节目的雷同、铺天盖地的“模仿秀”和影视剧的协作,对娱乐新闻的庸俗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五是一小部分编辑记者有意或无意地充当了假新闻的促销员,使报纸的“娱乐新闻”成了假新闻的批发市场和集散地。

2、客观原因

娱乐新闻大行其道与我国的各种文化、社会因素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人们首先看到的是物质领域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进程的加速。刺激了人们长期被压抑的物质享受欲望和消费冲动,这样的情境容易使人失去理性,人们要求每件事情都尽可能使自己满意,所以也要求精神生活方面尽可能的快乐,而娱乐新闻就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从文化角度看,在社会转型期间。大众文化也风靡于世,将市民大众作为主要消费者。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手段,人们有一定闲暇和经济条件去满足文化需求,他们更多地关注细腻的生活,市井杂谈,关注离奇的事件和琐碎新闻,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好好地放松自己的心态。缓解身上的重负和压力,于是娱乐新闻便有了它广阔的市场。

三、根治娱乐新闻的措施

1、整顿有关的娱乐部门和单位

制定相应的娱乐消息的法规,以约束娱乐节目制作单位和部门。凡为了自身节目的炒作而制造失实消息者,一旦查实,除给以经济处罚外,还应给予相应行政或法律的制裁。有关政府部门在加强娱乐市场管理时,应该认真地把这方面的工作纳入其中,加强监督检查,既可以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又有利于娱乐市场的健康发展。

2、媒体应该自律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媒体肩负着传播文化精神文明的神圣职责。因此。媒体应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遵守党的宣传纪律和党对文艺工作的要求,坚持真实性的原则放在首位。对那些德艺双馨的从业人员应加以褒扬,而对那些争名逐利、狂妄自大、唯我独尊、行为不检点、媚俗作秀的艺人应加以批评,对那些愚昧、迷信及其格调低下、有害身心健康的消极的、负面的内容和炒作行为加以制约。这样做既是娱乐新闻开阔视野,提高品德、彰显特色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娱乐”灵魂的一种净化。

3、媒体工作者应具有专业水平

娱乐新闻范文7

关键词:新闻娱乐化 网络新闻 对策

随着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发展,又由于网络传播具有数字化、全球化、即时性、互动性、信息海量等优势,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随着我国进入市场经济,市场竞争的压力和注意力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我国的媒体在操作方法、运营模式、编辑方针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商业化趋势,也催生了我国的新闻娱乐化现象。

提起新闻娱乐化现象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一批在政治上、经济上独立的廉价报纸的出现,其内容主要是简短、通俗,政治色彩弱,人情味、趣味性浓的社会生活内容,其中不少新闻还带有故事情节。到了19世纪末,这种伴随大众化报纸的煽情之风达到了最高点,随后是黄色新闻的泛滥。而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美国传媒狂炒辛普森杀妻案、前英国王妃戴安娜之死、前美国总统克林顿的绯闻案,是新闻娱乐化的三大标志性作品。而我国新闻娱乐化现象始于1981年1月1日,《中国青年报》首创星期刊,将“软手法”引入“硬新闻”中,此后,周末版、星期刊盛行,随后90年代中后期的以社会新闻为主的都市报热潮的出现将我国的新闻娱乐化推向了高潮,并不断蔓延到各媒体,包括迅速发展的网络。

新闻娱乐化的概念和网络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形式

关于新闻娱乐化的定义,学界引用最多的是林晖博士于2001年2月在《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一文中对新闻娱乐化的定义:“综合媒介新闻娱乐化的现象来看,就内容和形式可分为两部分:一方面,娱乐化最突出的表现是软新闻的流行。即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娱乐化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媒介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尽力使硬新闻软化。在内容上,新闻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技巧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从以上阐述中可以看到新闻娱乐化现象的三个特征:一是内容上以软新闻为重点,二是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三是形式上强调故事与情节。随着网络新闻娱乐化现象日益显现,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方面:

网络新闻标题的娱乐化。网络新闻标题的娱乐化,主要是指网络新闻标题以幽默、煽情、精练的词语和巧用问号、双引号、感叹号等突出新奇性、趣味性,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我们在各大网站上可以看到这些新闻娱乐化标题,特别是社会新闻、娱乐新闻和体育新闻板块更是比比皆是。如腾讯网的一些标题:《“天上人间”歇业 十万小姐离京?》、《马琳与神秘刺青女子约会 再陷感情纠葛》、《比赛变味失规则 北大清华百年赛艇赛“十岁夭折”》……由于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不同,网络的新闻标题直接关系着点击率和浏览量,网络媒体为了吸引大多数受众的眼球,其新闻标题的娱乐化趋势已经势在必行,网络新闻标题的点击率和网络新闻的娱乐化存在密切的关系。

网络新闻内容的娱乐化。网络新闻内容更是环环相扣、吸引着读者不断地读下去。如新华网的《广州十年来“最残忍黑团伙”过堂 黑老大归罪手下》,新闻导语中先介绍了被称为“广州十年来最残忍黑团伙”的伍志坚等人涉毒涉黑案在广州市中院公开开庭审理。接下来以“到底有多残忍?”为大标题;分列一些小标题:“藏枪贩毒杀马仔!登记身份证住址控制成员”,“购冲锋榴弹‘武装’组织”,“辗转多处制毒贩毒数十公斤”,“成员存异心者或杀或伤”,“用灌食毒品方式杀手下”详细介绍残忍内容;最后是庭审直击部分。以“伍志坚:登记身份证是为了增进了解”、“死人的事全推给马仔”、“对弟弟竭力维护”、“马仔:‘不听话我就是明摆的例子!’”这些小标题展开追述,这样一环接一环地吸引读者读下去。

网络娱乐化的成因

受众心理机制。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指出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他们总是主动地选择自己所偏爱和所需要的媒介内容,因此受众面对海量信息往往是按照选择性注意的心理机制来做选择的,这就要求网络新闻娱乐化,这样才能有很强的吸引力。现今社会节奏快,生活快餐化,受众每天都要面对紧张的工作学习,生存和竞争等压力,导致很多人在选择新闻时偏好娱乐性的新闻,从中获得乐趣,使身心愉悦,因此从受众寻求快乐、放松的心理机制来看,网络新闻娱乐化是获得注意力的必要条件。

追求经济利益。我国实行市场经济以来,媒体被推向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追逐市场份额和利润。目前我国媒体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广告,网络媒体主要是通过点击率来招徕广告商,因此网络媒体编辑要对新闻标题和内容进行组织、加工,使之趣味化、娱乐化,以吸引受众,提高新闻的点击率,以此招徕更多的广告商,获得更多的利润。可以说,网络新闻的娱乐化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

网络媒体自身因素。媒体是连接政府与大众的纽带,是社会的舆论机关,因为媒体自始至终要担负引导社会舆论、增长知识和调节情趣,以及教化的功能。然而由于新兴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有关网络媒体的各种体制和制度不健全,政府对于网络媒体的监管存在缺陷,因此网络媒体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媒体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也有所淡化。另外,媒体从业人员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悄然的变化,如从前以揭露社会丑恶、为人民服务为己任变成多挣点稿费,对传统价值观念的理解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媒体对信息的采、编、写。

针对网络娱乐化采取的对策

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真实性、重要性、接近性、趣味性、及时性、新鲜性等是新闻的基本要素。无论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时代,网络媒体从业者都要遵循客观性、真实性、社会责任论、塑造公众舆论等新闻意识,应该牢记媒体是政府的喉舌,加强对自己对社会的责任感。而且传媒从业人员应该谨记自己的社会公德以及身上承担的重任,恪守在新闻报道中的职业操守,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

提高新闻从业人员及受众的自身素质。对于网络媒体从业人员来说,入行门槛高低不齐,人员素质也是参差不齐;由于网络新闻的双向互动性,受众可以对一则新闻进行评论,因此有必要加强网络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理论培训和受众的媒介素养。此外,网络娱乐新闻从业人员要坚定自己的价值取向。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任何多样的文化始终以健康向上为主导方向,因此新闻从业人员要肩负起舆论导向与审美导向的职责。要不断地学习相关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加强相关的职业能力培训,加强自身的道德素质;通过对新闻的正确把关,积极有效地引导受众。同时通过媒体正确的影响、教育和其他方面的引导,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形成良好的网络新闻舆论。

完善法规,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强网络新闻舆论的监督。虽然相关的新闻行业规定有很多,但我国至今未出台《新闻法》,新兴网络媒体发展迅速,但相关的法规却不是很健全。因此要不断完善有关网络媒体的法规,这样才能使网络新闻媒介生态环境更加法制化。另外,由于网络的双向互动性,网络的大容量性,新闻信息的及时优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实行新闻舆论监督代表的是公共利益,应用理性思维和批判精神去引导新闻的走向。因此有必要从宏观上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加强对网络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这样不仅有利于防止因过度娱乐化而造成的理性缺位,更对提高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王璐:《论新闻娱乐化的辩证剖析》,《知识经济》,2007(7)。

2.张帅、蔡清香:《拿什么拯救你:低俗化的网络娱乐新闻》,《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2)。

3.丁玲华:《新闻娱乐化的理性看待与务实控制》,《新闻界》,2010(1)。

4.王琦、项国雄:《网络新闻标题的娱乐化趋势》,《传媒观察》,2006(3)。

娱乐新闻范文8

【关键词】电视;电视新闻;娱乐

被称为“电视之父”的贝尔德成功的完成了他的电视试验,从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人类的历史将从此被这种全新的媒介改写,电视的出现成为了二十世纪最重大的事件之一。

电视作为一种新的媒介出现,并不是传统印刷媒介简单的延伸,而是以其自身的特性,完全重新定义了公众话语的意义,正在悄悄的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电视新闻节目是众多电视节目中的一种类别,与综艺节目、娱乐节目、电视剧一样,成为填充电视播放时间的一分子,新闻在电视这种媒介形式下,是否保持了其在印刷媒介上的严肃性,仍值得讨论。

从电视媒体自身特点来看,电视主要通过影像、画面、声音来传递信息,吸引观众,作用于人们的视听觉,具有强大的震撼力。观看电视不需要人们高度集中注意力,只是在一种轻松、自如的状态下,毫无知觉的接受着电视的影响。而传统的印刷媒介时代,人们在阅读时必须全心投入,将文字符号转换成思想进行理解,这一过程需要人们的思考与认知,是在一种严肃的氛围内完成信息接收的。但电视看起来要简单得多。

从观看电视的方式来看,电视的观看是非个人化的,往往是以家庭为单位,多人共同观看,同样,你也完全可以继续手中的工作,边听边看,或者在观看时继续着和他人未完成的交谈,还可以边看边吃着东西,总之,你可以找到任何一种你喜欢的姿势或状态来观看电视,电视媒介不会为了这个而对你有任何的不满。

电视之所以可以这样“宽容”对待观众,正是因为它以娱乐消解了严肃,以欢笑取代了思考。电视在我们眼里不仅不再奇怪,而且已经变得熟悉起来。我们把无聊看得充满意义,把语无伦次看得合情合理。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理论,认为:“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电视媒介的出现正是以这样的方式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尺度,颠覆了以往印刷媒介主导下的思维模式,人们认识和感知世界的方式随电视的普及而迅速发生了变化。那么,在电视媒介时代,新闻表现出了怎样的状态?电视新闻又给我们带来了怎样的思考?

据统计,电视上每条新闻时间基本不到一分钟,通常以秒来计算,电视上很难见到长篇的深度报道,对于新闻来说,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要报道具有相当严肃性的事件是不可能的,时间的长短在观众心里就代表了这条新闻的重要程度,短短几十秒钟,想让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几乎是不可能的。电视新闻所做的,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用不断变换的图像吸引观众的眼球,至于对新闻的思考完全是不必要的,也是电视根本不关心的。电视新闻的这种特点,注定了被搬上银幕的新闻只能成为一种大众的娱乐和消遣。

除了简短,电视上的播出内容并不具有系统性和继承性,随后而来的任何节目都可以让观众对上一秒钟的节目心甘情愿的忘得一干二净。新闻在这样的背景下,只能成为另一种形式的娱乐。对此,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曾说:“‘严肃的电视’这种表达方式是自相矛盾的,电视只有一种不变的声音――娱乐的声音”。因此,无论它是严肃的新闻,还是纯粹的娱乐节目,在电视这种媒体的“娱乐”下,它所表现出来的,除了娱乐,我们再找不到更好的词来形容。

以上是娱乐视角下电视新闻的总体特征,那么从娱乐视角来具体分析电视新闻,表现依然明显。

(一)以“角力”为核心的电视体育新闻

自古以来,体育便是一种最具娱乐性的活动形式。其竞争性和对抗性成为一大看点,对体育比赛进行新闻报道是体育新闻的重要内容。电视通过声画一体,将体育比赛和体育活动逼真的展现在观众面前,观众跟着电视画面一起激动、紧张、兴奋,人们通过观看电视体育新闻,通过观看他人的对抗和竞争,来获得心理上的愉悦,这里,“角力”成为了最重要的娱乐因素。各界奥运会的新闻报道收视率都居高不下,正是这种原因。

另外,正像“更快、更高、更强”这句奥林匹克格言所揭示的,体育的目的,是达到“更快、更高、更强”,在运动员追求这种境界的同时,电视传递给我们的新闻信息却隐含这一个重要的娱乐要素――“奇观”。回忆我们观看某个运动员打破世界记录的奥运新闻报道时,我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是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感(若是自己国家的运动员)让你泪流满面,还是惊叹人类超越自己、探寻极限的新奇、快乐?可以说,娱乐的要素在体育新闻中是随处可见的。

(二)以“解题”为核心的电视法制新闻

随着中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以“解题”为核心的电视法制新闻报道也在不断增多。全国各电视台的法制新闻节目可以说不胜枚举,从专题法制栏目到单纯的电视法制新闻,占据了电视新闻很大一部分比重,特殊的时代背景,为法制新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社会全面转型的特殊时期,一些以前从未出现过的法律问题摆在了毫无准备的人们面前,一些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单靠传统的社会行政管理体系是很难完成的,只有完善的法律才是最终解决的方法。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中,寻求一种解决方法是人们最希望获得的主要信息。电视法制新闻正是在观众这样的需求下,不断的发现问题、报道新闻,以电视媒介做为平台,将问题暴露在观众面前,将问题的解决呈现在观众面前。“解题”成为电视法制新闻主要娱乐要素,也是吸引观众的主要原因。

(三)以“人情”为核心的电视民生新闻

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以城市百姓“身边事、麻烦事、稀奇事、关心事”为主要报道题材,通过记者现场调查、跟踪报道、嵌入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方法采编制作,注重新闻的实用价值、娱乐价值、情感价值的电视新闻。这是电视民生新闻的一种定义。可以看出,“以民为本”是电视民生新闻的关键点,老百姓的事是电视民生新闻的关注点,这样与百姓无限贴近的新闻,着力赢得的是老百姓的感动。虽然每一个报道可能都是百姓身边的小事,但由于其贴近性和体验性,使得观众能从新闻中获得情感上的满足,甚至是心理上的慰藉。“人情”是电视民生新闻的经营点,也是观众从民生新闻中获得的主要娱乐。

娱乐新闻范文9

一、娱乐新闻发展现状

随着中国娱乐业的发展,娱乐新闻成为各大报纸杂志网络站点吸引读者的极大卖点,各种有关偶像明星的趣闻轶事充斥报端,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偶像明星作为商业时代的新神,必定是众多眼光的聚焦点。但偶像明星又是现实存在的人,他们像普通人一样每天都面对着世事纷扰。这样,有关明星们的各种生活轶闻也就引起了媒体的极大关注。于是,目前娱乐新闻报道存在着以下现状:

大爆明星的隐私。2006年王菲生子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事件。报道规模之大史无前例。新浪、搜狐的娱乐频道分别设有“王菲生子”专题,且用大红色醒目标题加以突出。新浪网取名为:“天后王菲剖腹平安产下女婴”,下设最新报道、相关评论、精彩图片集、王菲情路坎坷、李亚鹏情事回顾等专栏;搜狐网取名为:“王菲喜获千金”,下设新闻报道、图片追踪、怀胎十月、各方评论、育儿博客等专栏。两大网站的最新动态一栏中,都以王菲确定预产期为临界点,前期是大量的背景新闻,将菲鹏二人相识、相恋、秘密结婚、王菲怀孕等消息一网打尽;后期则是信息高度“拥堵期”,有推测预产期的报道,有王菲住院动态的追踪探索,有王菲究竟生男生女的猜测报道,甚至将王菲产女的细节逐个盘点。同时,网络充分发挥超链接功能,网罗了与王菲这一关键词相关的所有信息。例如王菲情史、李亚鹏情史、王菲长女成长记、菲鹏豪宅爆料等。

大炒明星绯闻。前几年,演员张钰曝出的著名导演黄健中录音带新闻,张铁林诉周漩名誉侵权案等风波还未完全平息。2008年春节,香港陈冠希艳照门事件可以说尽人皆知。至今百度一下,还能找到相关网页约7730000篇,与陈冠希牵涉的影星已达十多人。一些网站也纷纷利用陈冠希艳照门的图片和视频提高点击率。这些娱乐新闻有颇多相似之处:一方是无名之辈,一方为成名大腕;一方是年轻女性,一方是年长男子;女方称男方提出以什么交易为代价答应女方提出的演艺要求,男方坚称女方的说法纯属无中生有;女方都或明或暗地表达了演艺圈中存在的某种“潜规则”,男方则对此“潜规则”不予置评等。绯闻如此一出现在各大媒体报端,越炒越玄。网站的点击率不断攀升,很多小报也不断跟进,绯闻一下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传遍了大街小巷。

八卦新闻层出不穷。“八卦”原指《易经》中的八个基本卦名,分别象征万物组成的八种根本。香港八卦杂志的创办人,认为世界上纷纷扰扰的小道消息,其中大多是源自于男(阳)女(阴)间的恩怨情仇,好比阴阳衍生出八卦一般。现在八卦新闻一般指明星是是非非、道听途说的事情。譬如2008年9月20日新加坡《联合早报》的环球星闻栏目:李亚鹏默认王菲流产;霆锋怀搂爱妻进餐柏芝抢为老公买单。新浪网的娱乐栏目:李嘉欣无视许晋亭前妻借种(图) 大S想做刘德华的老婆(图)等。不一而足,每天这样的八卦新闻不断翻新,让人不知所云。

二、娱乐新闻价值误区

新闻价值就是记者衡量事实是否构成新闻以及从大量新闻素材中选择新闻的标准,是构成新闻的前提条件和基本因素。《新闻学小辞典》说新闻价值是一件事实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因素,新闻工作者通常把它作为选择事实进行报道的标准,讲的是同一个意思。构成新闻价值的要件,主要包括新鲜性(时效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等5个基本要素。但是目前娱乐新闻就陷入了一个误区,即对人格的不尊重。一个明星首先是一个人,其次才是明星,我们的媒体只是注重他的明星身份,根本不把明星当人看。《世界人权宣言》第十二条明确规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对他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攻击。人人有权享受法律保护,以免受这种干涉或攻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规定:“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2008年5月下旬,合肥市蜀山区法院一审判令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书面向尚军赔礼道歉,同时赔偿尚军精神损害抚慰金6万元。双方均没有提起上诉,目前该判决已经生效。而尚军已于2007年2月2日,被安庆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以、巨额财产判处有期徒刑10年。由此可见,犯人也有名誉权,为什么作为正常人的明星的名誉权却屡屡遭到侵害呢?作为媒体有必要深思一下。那些所谓“公众人物”如政府官员和社会知名人士,其隐私权保护的范围就要小于普通人……笼统说“高官无隐私”也是没有根据的。

三、重塑娱乐新闻价值

一个客观存在或发生的事实,能否成为新闻,然后被传播,应该取决于两点:一是在多大程度上及以怎样的方式与公众的利益相关联,二是能否满足人们的感官需要。在这里,所谓的公众利益既包括经济利益,也包括安全、公正、道德、荣誉、审美等社会价值利益,而心理感官需求则是人们对事物的好奇、趣味等的心理满足,当然不是猎奇,不是低俗、庸俗、粗俗,不是满足少数人需要的感官刺激。目前娱乐新闻正朝低俗、庸俗、粗俗的方向迈进。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充斥在我们面前的大都是性、女人、走光、私生子等。

娱乐新闻范文10

孟非与骆新

因为《非诚勿扰》和《百里挑一》,孟非和骆新都一跃而成全国流行的当红主持,在这之前,他们都是地方电视台一档新闻节目的主持人。

在《非诚勿扰》之前,孟非曾担任了8年新闻评论员,他在2002年到2009年主持的《南京零距离》,在江苏有非常高的收视率和影响力,被认为是全国民生类新闻节目少有的经典之作。

所以,到现在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他也不认为自己已经“转型”为娱乐节目主持人,并始终觉得《非诚勿扰》不是一个“娱乐类节目”,而是话题类节目。“无论是娱乐,还是道德教育,都是一种元素,一种功能,这些功能应该是各种形态的节目都可以承担的,关键是那个节目能不能做到让观众喜欢。”

骆新的情形也类似,事实上,虽然上海之外的大多数观众都是通过《百里挑一》这个征婚节目才知道他的,但他工作的重心一直都在另外一档新闻类节目《东方直播室》,骆新有着10几年记者和主持人的经历,他说自己在做任何一档节目时,都会坚守某种基本的价值观,比如平等、多元、宽容以及对人的关怀。如果没有这种价值观,不管做什么节目,娱乐、时事以及其他,就都没有太大意义了。

的确,很难定义,他们是新闻评论员,还是娱乐节目主持人,他们不像李湘与何炅,同样也不像白岩松与柴静。他们的复杂角色背后是今天中国电视尤其是地方电视台的复杂处境,作为大多从新闻系出身的传媒从业者,多数人对于报道新闻有着发自内心的热情,但如果将每个电视台或者电视栏目看成一个企业和产品,很多时候,娱乐才是给他们带来最大收益的法宝。如果不是《非诚勿扰》,孟非的名气不会超出南京市,同样,如果没有《百里挑一》,上海之外很少会有观众知道骆新是谁。

反过来,当这些复杂的角色扮演集合在一个人身上时,孟非和骆新这类主持人和他们的风格也让节目本身的形态和性质界定不那么清晰了。比如《非诚勿扰》呈现出来的面貌就颇为复杂,无论大江南北(甚至地球另一端)、城市还是农村,无论是新富、中产、白领,还是农民工,或海外游子,人们都可以在里面找到自己。从电视制作而言,嘉宾的职业包罗万象,从公务员到城管,从工程师到远洋轮船船长,从个体老板到部级运动员,嘉宾们国籍从中国、美国、日本、到意大利;而民工专场、教师节专场和海外华人专场的设置也在表达节目的气质―它在试图保持参与群体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打开《非诚勿扰》,你有时会以为自己在看一档科普节目―高能物理博士会上来讲述离子对撞的原理,或者是探索频道―远洋轮船长会讲述他勇斗海盗的经历。而当养鱼专业户的朋友们操着一口河北话说,“他是卖鱼的,我们是卖鱼缸的,我们这儿还有卖鱼饲料的,要是他在《非诚勿扰》找到媳妇,我们也上去!”时,你会觉得简直就像一档介绍改革开放30年成就的电视片。

而《东方直播室》虽然是一档纯粹的新闻节目,但与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已经没有多少相同之处。他们把新闻事件各方当事人请到现场,进行直接沟通交流,集合相似经历者、持不同意见嘉宾、网友、现场观众、电话连线、民意调查、主持人调度于一堂,按骆新的说法,目的正在于以舞台的现场感去感染观众,让观众跟他们一起思考,从而营造出一种理性、宽容和人文关怀的秉性,让看过的人都知道,这个节目是有温度、有价值追求的。

《东方直播室》把那些事关劳资矛盾、司法纠纷等等新闻题材做得像娱乐节目一样引人入胜。而在《百里挑一》中,骆新那张新闻评论员的严肃面孔却也能与现场的氛围完美融合,“让自己比纯新闻主义那种专业理性稍微松驰一些,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就很能接受我的观点和建议,我发现大伙儿高兴以后的接受能力比仇恨或者害怕时要强很多。”穿梭于新闻与娱乐之间,骆新有了许多对电视全新的理解。

新闻与娱乐

当然,随着收视率和关注度的提高,无论是《非诚勿扰》、《百里挑一》还是《东方直播室》,制作人和主持人开始面临越来越多的苦恼,他们在处理各种价值观的问题上越来越谨慎,因为这并不是一条好走的钢丝。

对于大部分还怀有社会理想和责任的电视从业者来说, 波兹曼写的那本《娱乐至死》很多时候都会像一把利剑一样悬在心头。波兹曼对电视主导传播的人类社会文化生态忧心忡忡,他认为,“如果文化生活被定义为娱乐的周而复始,如果严肃的公众对话变成了幼稚的婴儿语言,总之人民蜕化为被动的受众,而一切公共事务形同杂耍,那么这个民族就会发现自己文化衰亡的命运已危在旦夕。”

具体到中国的情境,大多时候人们可以原谅,在为生存和饭碗拼搏的阶段,电视人不去考虑这么宏大的历史责任,但是当某个节目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时,还置这些于不顾则是无法被接受的。其实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考量,特别是回溯上个世纪西方知识分子对电视产业的批判―电视被指充满了商业逻辑的内在暴力,充满了对“轰动的、耸人听闻的东西的追求”时,再去看今日中国天然具有上层管制的非全然市场化的环境,再去看当下越来越多的互动性、真实性的节目形态,电视只能小心翼翼地表达着另一种声音。

《东方直播室》的定位是“直播转型中的中国” ,所关注的,都是一些常常能够引起民间广泛讨论的热点社会时事话题,骆新将其称为“辩论性民意调查类节目”,在制片人任静看来,这个节目真正要做的是让观众在节目中看到自己,看到真实的中国老百姓,看到他们的价值观,他们的困惑和努力,并体会到转型期中国真正多元的现状。

“我们大多数人关注的是家以下,国以上的事,中间包含着巨大的社会建设没有去完成。这些社会建设应该由社会公民去参与,这就是公共空间。”在骆新看来,在公共空间的建构上,电视显然能做很多事情,必须去不断开拓,否则节目就都变成了家庭琐事,老娘舅。

电视所能构建的真正理想的公共空间,应该有别于网络上碎片化的、互动上不对等的讨论,也有别于日常矛盾各方的争执,这种讨论,意在营造一种理性、宽容、多元和有序的公共场域。不过,在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张志安看来,虽然《东方直播室》为更有效地讨论公共话题提供了某种可能,但却不能拔高来看,因为它只能拿不太敏感的话题进行探讨,很多真正的公共话题却不能碰,这也决定了它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公共空间,至于它能否取得更多的社会效果和效应,更多只能取决于环境的变化,电视本身已经把自己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了。

事实上,过去多年来,东方卫视在做“新闻”还是玩“娱乐”的定位间一直徘徊不定,直到2011年,推出了“梦想的力量与你我同在”,使该台的定位逐渐变得清晰起来。东方卫视党总支书记吴朝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再向记者澄清,东方卫视“新闻立台”的定位从来没变过,东方卫视的新闻团队在近几年国内外重大新闻的报道方面也可圈可点,但不可否认的是,普通民众对《中国达人秀》、《舞林大会》等娱乐节目的认知度大体要高于东方卫视的其他新闻节目。而一个不可忽略的现实恰恰是:上海的新闻监管可以说是全国公认比较严格的。

娱乐新闻范文11

《新京报》娱乐板块简介

《新京报》是一份新型都市报,2003年创刊,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就报纸定位来讲,《新京报》面向社会的中上阶层读者,这份报纸不仅关注时政新闻,挖掘街头巷尾的民生故事,而且重视文化娱乐新闻,把文娱板块细分为很多版面,充分满足市民休闲娱乐的精神需求。《新京报》日均88个版,采用版面分叠方式:分为ABCD四叠,其中C叠为娱乐新闻和文化副刊板块。它以简洁的版面风格、简约细腻的版式设计理念,造就了清新大气、优雅时尚的版面形象。在版式上追求“厚报时代、轻松阅读”,注重图片与插图的应用。

新闻图片是现代报纸设计最重要的元素,读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获取视觉新闻信息,并且能给读者最直接畅快的视觉体验。尤其是在文化娱乐版面中,内容的轻松消遣少不了图片的增色,许多报纸的娱乐版面甚至将图片放大到极致,“以图片带版面、以图片带新闻”。

《新京报》的C叠娱乐新闻版面,着力关注文娱领域的最新动态,图片结构多元化。版面上有大量的现场图片和明星写真,传递最近的娱乐动态和信息;也有针对娱乐时评配的娱乐漫画;还有独出心裁的图片专版,体现了报纸的独特趣味。

照片凸显娱乐新闻价值

业界普遍认为娱乐新闻是以娱乐界的动态为报道对象,满足受众对娱乐的兴趣的新闻报道。在娱乐板块,新闻照片主要用于展现新闻现场、新闻人物的外貌特征,传达现场气氛,强化传播效果。在《新京报》的综合娱乐新闻中,对于重要或是趣味性的娱乐新闻,都会配置和文字相应的照片。

如《新京报》2013年7月18日的C03版面《快男、好声音现场体验报告》,《新京报》记者参与两档节目录制和直播,比较制作流程、导师应变、现场粉丝差异。作为今夏最火的两档音乐节目,《中国好声音》和《快乐男声》因选在同一时段播出而彻底“杠上”了。两档节目一个录播一个直播,也引发行业讨论。《新京报》记者全程参与过两档节目的录制,在流程和风格上能明显感觉到两者制作上的差异。

整版新闻稿件从导师、团队助理、录制过程、现场观众等四个方面进行比较,让读者了解荧屏背后录播和直播的不同。整个版面做了统一设计,上端配了两张新闻照片,两档节目导师的现场照,能让读者直观感受到两档节目不同的现场氛围及导师状态。版面下端中间用四个方形小插图分别对应两档节目的差异方面:“导师话题”、“团队助理”、“限时录制”、“现场观众”。《新京报》的娱乐新闻照片注重新闻性,能从文字内容出发,挑选能增加新闻的故事性、情节性、贴近性以及人情味的照片,同时会结合版面用新颖、富有个性的表现形式设计出来。

漫画的使用

报纸图片中的另一类——新闻漫画,通常用在话题性的新闻报道或是评论中。它可以运用幽默感和夸张手法来表现人物形象或是社会现象,嬉笑怒骂,亦庄亦谐。在娱乐新闻报道中,漫画有的时候能有针对性地调整版面的视觉效果,表达照片无法达到的独特寓意,令人耳目一新。由于漫画的这种评论性和艺术性,《新京报》有的时候在文娱时评版面的“电影笔记”专栏经常会恰到好处地配漫画,这已经形成了《新京报》的一大看点。

如2013年7月5日C02版的“电影笔记”专栏:《〈盲探〉:有好戏,差口气》,漫画的边界是不规则的,文字稿沿着漫画人物郑秀文与刘德华的形象来排版,文稿与漫画镶嵌在一起,造型有趣。2013年7月18日C02版,“电影笔记”栏目里的标题《〈天台爱情〉:歌舞片的及格线》,讲周杰伦导演的华语歌舞片《天台爱情》,文章下方配了一张五栏漫画,貌似周杰伦的一个漫画人物脚踏两只船,一手拿着“最佳导演”的桨,一手拿着“优秀歌手”的桨。这幅漫画突出了娱乐事件中的主要人物,并且诠释这部电影导演的身份“是歌手里最好的导演,导演里最好的歌者”。可以看出,《新京报》文娱时评版在密密麻麻的文章中,配上一副漫画,起到了视觉中心和调节阅读节奏的作用。

趣味性图片专版

故事性和趣味性是娱乐新闻图片一个最突出的特点。《新京报》还有一个策划得非常好的“娱乐新闻·看图说话”版。每期从一个新闻由头或是近期的话题出发,组织一组娱乐新闻照片。

2013年6月20日C10、C11版,用了两个版面来做“‘明星’处处有 地铁特别多”。前一版是刊登的四张在公交地铁发现的“平民明星脸”照片,“地铁言承旭”、“女版欧弟”、“公交陈奕迅”……后一版则是刊登的在公交地铁发现的明星的照片,包括王菲、陈冠希、安妮·海瑟薇夫妇、休·杰克曼、“前阿汤嫂”凯蒂·霍尔姆斯。两版对比,亦真亦假,让读者觉得有趣。

在“看图说话”版面上,还有一种组织的方式,或许照片本身与标题没什么必然的联系,但是编辑可以用无厘头的方式写上图片说明,充满娱乐、搞笑的效果。如2013年7月17日C06版,组图标题“一个人的炸鸡”,是因为《中国梦之声》学员许明明在节目中演唱了一首《我在人民广场吃炸鸡》,这首歌曲以女性的角度控诉了一个男子在约会时不靠谱放人鸽子的行为。网友们纷纷以“我在××××,你在哪里”这样的句式来“控诉”自己曾经遇人不淑的经历。全版用了10张娱乐明星们独自一人的照片来对应这一主题。类似的标题还有“存款拖后腿以后……”“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用近期的热点话题、全民都了解的流行语来组织娱乐照片,这种方式加强了报纸的易读性和悦读性,并且提升了报纸的格调。

综上所述,《新京报》的娱乐版面图片采用多样化的视觉表现形式,适应报纸读者的阅读趣味,在版式设计上凸显娱乐之美及文化品位。我国著名报人戈公振曾经说过:“图画为新闻之最真实者,不待思考研究,能直接印入脑筋,而引起其爱美之感,且无老幼,无中外,均能一目了然,无文字深浅、程度高下之障碍。”②图片是报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诉诸视觉的传播手段,它以直观、简洁、形象、生动的优势赢得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青睐。加强图片报道,重视视觉传播是报纸的发展趋势。怎样将报纸信息与市场需求结合在一起,以符合现代传播规律和现代人阅读需求的标准报道娱乐新闻,《新京报》做出了很好的探索。

【本文为西华师范大学校基金项目“视觉文化视域下的报纸图片研究”(项目编号:11A005)成果之一】

注释:

①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

娱乐新闻范文12

一、娱乐新闻的“喜和忧”

“娱乐新闻,即新闻媒介对新发生的或正在发生的娱乐性事实的报道。”由此可见,娱乐新闻是以反映社会文化娱乐为己任的,也正是娱乐新闻话题的轻松与活泼受到观众的喜爱,使其成为备受关注的新闻样式。然而,有的媒体为了迎合受众获取商业利益,竟然把新闻的根本性质改变了,使娱乐新闻的报道混同于娱乐行为,关注明星绯闻却不关注其演艺成就,关注丑恶却不关注善美,过多的炒作隐私和花边新闻,捏造流言,于是“媒体追求轻松活泼的过程中,却有一种趋势慢慢扩展开来,那就是文化娱乐新闻的媚俗化倾向”,娱乐新闻的媚俗化低俗化倾向严重阻碍了其所呈现的娱乐性的发展,这的确让人担忧。

新闻娱乐化同其它事物一样,也是一把双刃剑,媒介追求商业利益,导致了传播者对获利性比对文化质量更加重视,由此容易使新闻产品庸俗化,导致媒体公信力削弱。其实,我们既要重视和尊重市场经济下媒介产品的娱乐功能,并且要发展和完善新闻娱乐化的内容和手段,实现受众面的最大化。正确的引导娱乐新闻的发展,使新闻的报道具有娱乐性,那么娱乐新闻终究是让人欢喜而不是让人忧的。

二、娱乐新闻的娱乐性

“娱乐”本来就是娱乐新闻的题中之义,是娱乐新闻的报道对象和主体,娱乐新闻究其根本是为了带给人们轻松与休闲,新闻的价值在《新闻学概论》一书中被分为获知价值、激励价值、实利价值和娱乐价值,“娱乐价值是指从新闻中获得乐趣、陶冶情操或获得轻松感。新闻的娱乐性是许多软新闻的效应,可给人们提供精神享乐,也可从中获得有趣的知识。”所以,娱乐新闻的本质应是“作为消遣而能使受众感到快乐的新闻”和“对快乐有趣的事实的报道”的统一。

在某种意义上,新闻的娱乐化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自然现象”。随着大众消费文化的兴起,以关怀普通平民阶层,关注个体的生存境遇,重视生命意义的完善和生存质量的提高的新闻产品,赢得了消费社会中大众的支持。为了争取最大量的消费群体,传媒不得不选择接受、采纳和融入大众文化的要素之一——娱乐性。而事实上,新闻的娱乐化出现在媒体上已不再是稀奇之事了,尼克.史蒂文森先生提出“为了使新闻更加通俗,它需要有能力娱乐性的吸引受众。”有关媒体对央视春晚收视的调查取题为“北方热南方冷”,这个标题不是一种死板的话语来标题的,而是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说明了调查结果,这样既能吸引观众又能给人以娱乐之感。同样,有一则新闻对于一女生的报道取题为“女生砍人6刀判刑出狱成央视‘非常明星’”。还有,把一老人中暑说成是“酷毙”,把一人被楼顶仍的垃圾砸到说成是“”……这些是以观众为本位,把新闻故事化、情节化和娱乐化,用幽默风趣的言语表现新闻的娱乐功能,巧妙的把娱乐和新闻价值结合在一起。

娱乐新闻既要“娱乐”,又是“新闻”,看似左右逢源,其实,把握稍有不当,就会陷入“两头不是人”的尴尬境地。从新闻内容的本质看,那些娱乐新闻只是花里胡哨的搞了一堆噱头,事实上除了三角恋、婚外情等等已被炒烂的东西外,少有新鲜、有益的内容。可以说一些国内的娱乐新闻已经和国外的低俗报纸相差无几,很多新闻彻底违背了娱乐新闻真、善、美的本意,滑向相反的一面,“腥”、“星”、“性”的东西屡见不鲜,而明星的“绯闻”、“丑闻”更被娱乐记者视为“珍宝”,于是娱乐新闻出现一片“繁荣的景象”,在其背后,娱乐报道出现“帕帕拉齐”现象也日益突显(“帕帕拉齐”是指那些专门追逐明星、拍摄名人私生活的记者)。因此,为了娱乐新闻更好的发展,应寻求“新闻”与“娱乐”之间的平衡。

三、娱乐新闻的背后——娱乐性的新闻语言艺术

有这样一则新闻:以“双色球5071万元再次‘炸响’珠海”为标题,写珠海人们买彩球中奖事件,文中多次用了谐音双关,以牛年“牛气冲天”为背景,引人发笑,这是新闻的娱乐性的体现。同样,以“千万点击‘引爆’《男人战争》”为标题,写《男人战争》这本书的受欢迎,通过“千万点击”“引爆”修饰“男人战争”,这里运用了夸张和双关的手法。

语言的艺术在新闻中很常见,如果娱乐新闻只注重时尚化、媚俗化,用粗俗、拙劣的形式来吊观众的胃口那就是艺术上的失败。真正的艺术应以娱乐新闻的本质为基础,即上文所说的“作为消遣而能使受众感到快乐的新闻”和“对快乐有趣的事实的报道”的统一,运用语言的艺术,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语不惊人死不休”。四、娱乐性的发展:寓教于乐、寓乐于教有篇题为《中国式家教的血与泪——400耳光打出钢琴家》的新闻,改标题用了“中国式家教的血与泪”和“打出”这样的字眼,在娱乐的同时把原本讲述一个家庭教育方式的故事夸大为中国式“专制家庭教育”的代表,引读者深思,从而达到教育的效果。

由于时代的发展,新闻的娱乐化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自然现象,那么如何让娱乐新闻达到寓教于乐、寓乐于教呢?不可忽视的是坚持以民为本,体现人文关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为新闻媒体,不可忽视民生民意,作为娱乐新闻记者,更是应该以受众的关注作为自己采访的出发点,力求发挥“娱乐、消遣、教育”的需求。娱乐记者在报道娱乐新闻的时候,应积极避免对传受双方的伤害,把娱乐的焦点从“绯闻”、“丑闻”转向名人明星如何健康地生活与工作,对娱乐事件与人物进行健康的报道和评价,从关照受众生存状态的角度出发,引导受众追求生活的真、善、美,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协助政府建立和谐社会,使娱乐新闻的生命力在现实中得以延伸。在新闻界一直倍受关注的是创新,那么娱乐新闻能否创新呢?回答是肯定的,它的创新体现在语言艺术的创新,同时,正确运用好“帕帕拉齐”化,摆脱娱乐新闻的媚俗话,使娱乐新闻报道锦上添花,让其发展给予读者更多的轻松、美感与教育。

娱乐新闻如果抛却为了娱乐而娱乐的性质,那么它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不是简单的收集信息,不是无聊的猜测怀疑,而是有着更深广的视野:在满足受众休闲娱乐需求的同时陶冶情操,给予受众美的体验,寓教于乐,寓乐于教,达到娱乐的更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关于娱乐新闻定义的新思考》,《新闻知识》,2008版。

2.《文化娱乐新闻的采访和写作》,李幸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3.《新闻学概论》,刘建明等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