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理学考研

心理学考研

时间:2023-05-30 09:04:50

心理学考研

心理学考研范文1

考研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包括: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六个科目的考试内容,共一张试卷,三百分。

1、普通心理学是整个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它涉及到心理学的各个分支,是认识整个心理学的基础。

2、发展心理学复习过程中应将其看作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断不可分开孤立的复习此门课程,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

3、教育心理学分为三个部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学习理论,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迁移。

4、实验心理学的大致内容可以归纳为:实验变量、实验设计、反应时、信号检测论、传统心理物理法等。

5、统计心理学分为两大部分,即描述统计和推论性数据的计算。

6、心理测量学主要包括基本概念,信度效度的分析,常模参照测验和标准参照测验,测验的制作过程。

(来源:文章屋网 )

心理学考研范文2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相关信息:

1、上海师范大学2017年心理学考研学硕复试分数线为:44,44,132,310。

2、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学硕的参考书目如下: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人民教育出版社、《社会心理学》侯玉波北京大学出版社、《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实验心理学》郭秀艳人民教育出版社、《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张厚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心理与教育测量》戴海琦暨南大学出版社。

(来源:文章屋网 )

心理学考研范文3

一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概述

心理学有悠久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自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最早发表有关人类心理现象的著作《灵魂论》以来,有很多思想家对心理现象的实质和规律进行了探讨,心理学的研究有悠久的过去。但是亚里士多德后的2000多年时间,心理学一直没有脱离哲学的樊篱,在中世纪甚至曾沦为宗教的工具。所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心理学不能被称为是一门独立的科学,直到19世纪后期,很多科学家开始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并发现一些重要规律,心理学才开始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

当前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各发展阶段、各研究领域中所产生的各种方法及其研究技术共存于当今的心理学研究中。即使在同一研究领域,由不同方法论指导的研究方法也常同时并存。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研究方法也必然是多水平、多层次和多角度的。

二 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思考

纵观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心理学发展史也就是心理学流派层嶂叠出、交错发展的历史,在这期间,研究方法起了先锋者的角色。心理学研究方法每有一次大的突破,心理科学便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第一,不论对心理学研究方法从哪个角度进行分类和评说都不能脱离心理学研究的本体——人的价值(或人性)。每一种研究取向或具体的研究方法都有适合自己的研究范围和侧重点,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某些方面的后天缺陷,换言之,在运用某一种或某几种研究方法之前,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有价值、有个性、有意义的活生生的个体,一个融自然性、社会性、历史性于一体的生命体。任何一种方法的运用都不能忽视人作为主体性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基于自然科学模式得到的心理学结论其外部效度不高的特点,心理学家应发展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尤其要发展有心理学特色的方法和技术,在目前心理学的诸多研究方法中,真正体现心理学自身特点的可谓寥寥无几,绝大多数是从其他临近学科(如数学、物理、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中借鉴和移植过来的。心理学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首先要有一整套自己的研究方法作为支撑,在这方面,皮亚杰、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虽然主流心理学对此仍颇有微词。当然,心理学发展有自己的方法和技术,但也并不排斥从其他相近的成熟学科中吸收和借鉴有效的方法以获得新生。

第三,心理学研究应将重点转向日常生活,研究要注重自然性、真实性,要尽可能进行现场研究和行动研究,以寻求结果的普遍性意义,忽视对基本生活经验的了解和研究,心理学就缺乏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近几年,由于受习性学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出现了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生态化运动,这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使心理学从大多数无现实意义的实验室研究回归到对人本身的关注,科学研究不仅在于追求理性上的真,还在于关怀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善和美。

第四,注重方法形成的多元化和整合。心理学在进入科学殿堂的同时,其内部的分化也悄然开始。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对人进行的研究由于人本身的属性特点,也就自然相应地分为科学取向和人文取向。冯特的工作反映了他企图在心理学中整合人文、科学两种研究取向的态度,但事实上,冯特之后的心理学研究,走的是一条“片面科学化”的道路,以实证主义为逻辑起点进行心理学的纯自然科学化研究,从科学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心理学应坚持自然科学的学科定位,主张以实验、实证、定量研究的方法来探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因而班尼斯特说“心理学家一直企图加盟到科学俱乐部中去”。科学与人文两种研究取向的分化,必然导致心理学研究方法出现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分化。量化研究是基于理性和逻辑之上,借助数学工具而实现的研究方法,它通过测量、分析等手段来把握事物,结果以数字的方式呈现。

三 新型定性研究——质的研究方法的兴起

长期以来,定性研究的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受到压制。心理学脱胎于哲学的母体是从实验开始的,因此,在心理学研究中,实验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凡不能以实验重复的研究都被视为是不科学的。另外,其自身也存在着缺陷,在早期的定性研究中,由于缺乏统一的指导思想和系统的操作方法,主要依赖于研究者个人的主观经验和理论思辨,使研究结果的效度、信度受到极大的怀疑。

心理学考研范文4

【关键词】 医学生; 考研学子; 心理健康; SCL-90

医学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学制长、课程多、学习负担较重,易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冲突和心理疾患[1]。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及就业压力,报考研究生(考研)已成为大多数大学生毕业后的选择。大学期间,医学生一方面要完成学业,另一方面又要为考研做准备,这其中的压力与紧张可想而知。因此,提高考研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促进其人格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通过对山西医科大学临床考研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旨在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山西医科大学医学院2013-2014年新进入临床医院实习,参加2014年考研的临床医学生。纳入标准为自愿参加调查;排除重大躯体疾病及精神障碍者。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在学生进入医院实习后3个月,以班级为单位由经过统一和严格培训的调查者采用统一指导语向学生介绍调查的目的、意义、内容及方法,然后集中填写调查问卷,并现场收回。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0份,回收率97.5%。其中男生210人(53.87%),女生180人(46.13%)。年龄21~24岁,平均(22.64±2.53)岁。

1.2.2 调查工具 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简称SCL-90问卷[2]。由Derogatis等编制,主要用于评定心理健康状况,该量表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共90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即1为从无,2为轻度,3为中度,4为相当重,5为严重,得分越高,症状越明显。量表总分≥160分和/或任一项因子分≥3分的为阳性,提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3]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考研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各因子分≥3的人数,按比例依次排列为强迫症状(27人,占6.98%)、人际关系敏感(19人,占4.89%)、焦虑(16人,占4.02%)、抑郁(14人,占3.71%)、敌对(11人,占2.93%)、偏执(11人,占2.78%)、精神病性(9人,占2.26%)、恐怖(9人,占2.24%)、躯体化(8人,占2.01%)。以9个因子中任一项因子分≥3作为心理问题的检出标准,总检出率为12.89%。

2.2 考研医学生SCL-90各因子分评分结果与常模的比较被调查医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与全国青年常模相比,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偏执、敌对各项均分值高于全国常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本调查发现考研医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2.89%,与国内外报道的医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在10%~30%的水平一致[4-5]。考研医学生心理健康总体上低于全国青年组人群水平,除躯体化、恐惧、精神病性外,其余项目均明显偏高,与常模差异显著,说明考研医学生是心理问题高发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值得关注。

3.1 原因

3.1.1 备考时间与学业冲突带来的压力 医学考研学子的学习任务十分繁重,由于学制分配的原因,本科生大四下学期及大五学年要参与到医院的见习与实习中来,这就要求医学考研学子一方面要完成学业,做好实习;另一方面还要为研究生考试做准备,工作、学习任务繁重,心理压力较大,易出现心理问题[6]。

3.1.2 考研知识掌握度及理解度要求高带来的压力 医学研究生考试不同于一般的考试,其对知识的范围及对知识理解的深度、掌握的程度都有较高的要求,要打好考研这场持久战,就需要学子对相应知识反复地理解、琢磨、掌握,而如此日复一日的苦读就会给准考研学子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单调的生活很容易让人产生孤独和寂寞,产生强迫和抑郁症状倾向[7]。

3.1.3 繁重的考研复习使睡眠及体育活动时间减少,考研学子显得力不从心,常常感到疲惫,信心不足。有调查显示,约半数的考研医学生信心不足,常常使得考生复习时感到记忆力减退、心情十分紧张,注意力不能集中,应对水平差,学习效率明显下降,这又会进一步加重考生的焦虑状态,造成恶性循环[8-9]。临近考试,焦虑状态愈加明显,考生担心浪费了大把时间却没考上理想学校,会辜负父母朋友的期望,同时又害怕出现考研不成,工作难找,就业失败的结局,从而产生了巨大的压力,造成抑郁等负面情绪。

3.1.4 医学本身专业性强,因此医学生的就业渠道比较狭窄,专业针对性高;好的就业机会比较少,且门槛高,要求严格,社会用人单位对学历的高要求,激烈的考研竞争使得越来越多的考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焦虑[10]。

3.2 对策 由于医学考研学子的压力源于社会、家庭、个人等多个方面,因此要帮助医学考研学子合理控压,就要从多方面入手。

3.2.1 学校方面 (1)充分发挥心理疏导法在构建和谐高校校园中的作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网络,形成“辅导学生,人人有责”局面。在校内形成由专业咨询者、医务人员、政治思想工作者、教师相结合的辅导网络,充分发挥一体化作用。对广大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自己、他人以及社会的重要性,使他们增强对心理、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加强其心理卫生工作,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个别和团体心理指导、心理疏导等多样化形式,使其个性健康的发展,为其进入实习生阶段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前提。(2)建立心理辅导室、辅导员、学生干部三级心理咨询网。其一,学校充分利用资金优势,聘请心理学、职业规划及就业指导等相关专家组成校级心理咨询中心。其二,借助辅导员的基层管理优势,与问题学生个别交流、重点解决问题。其三,借助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之间的交流优势,确保学生心理问题的及时反馈。三级机构相互配合,将心理咨询和帮助落到实处[11]。(3)加大对文体设施的建设投资 鼓励并吸引广大考研学子合理参与到体育锻炼及娱乐中来,以适当地帮助他们缓解压力。

3.2.2 个人方面 (1)理性自我定位。增强自我认识,明确学习任务,理性制定考研目标,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张弛有度的时间表。将要复习的内容按重要性排序,不低估或高估自己的能力,坚守自己的职业理想,并对其进行具体规划,提升专业情感,进一步将其转化为学习动力。消除完美的思想,明确“舍与得”的关系。(2)克服焦虑,舒缓压力。与同学建立有益、愉快的合作学习关系,可以找几个研友或网友,经常交流信息,相互督促和鼓励。掌握各种应对技巧,如转移注意力、运动放松、呼吸放松训练、音乐疗法、寻求社会支持等[12-13]。经常自我肯定,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如:我是最棒的,我会全力以赴地备考,但如果实在考不上也没关系,我会再考一年,或选择去工作,一时找不到好的工作就先做差一点的等。(3)树立信心、自我调整达到中等程度考试焦虑。学习效率与焦虑程度的关系曲线以及它的相关理论表明:中等强度的考试焦虑可使学习收到最佳效果[14]。过低不能激发学生兴奋性;过高会造成情绪波动或“晕场”现象。学生要自我调整发挥内因的决定作用,使自己掌握好一个度达到最适焦虑程度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平时注重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根据遗忘曲线规律及时做好复习,不要临时突击,连续“开夜车”会造成过度疲劳,影响考试的发挥。考前放松心态,可听听音乐,做做运动缓解紧张焦虑状态,“怯场”时学会自我调节,稳定紧张情绪。

3.3 家庭方面 定期和学校取得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校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各方面的相关信息,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当考研学生出现考研焦虑等现象后,以“朋友”和“家长”的双重身份给予帮助。

参考文献

[1]余学,马璀,戴秀英,等.宁夏临床医学生应对方式与就业观念的关系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94-96.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5.

[3]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6,12(5):260-266.

[4]李舒,朱薇.医学实习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初探[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2):172-174.

[5]朱祥路,,谢平霞,等.医学生症状自评量表与全国常模的对比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8):235.

[6]杨宗艳.实习护生投诉原因分析及护理带教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6):80-81.

[7]吉峰,孙俊才,李允荣. 具有考研意向的大学生心理应激源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4):276-278.

[8]周婷.考研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成人教育,2009,10(9):100-101.

[9]管淑平,潘春莲,张磊,等.大学生学习倦怠与睡眠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2):101-102.

[10]孙巍巍.浅谈就业形势严峻情况下如何促进本科生考研[J].科教文汇,2009,15(16):82-89,99.

[11]李丽.大学生完美主义和自尊、惧怕否定的关系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96-98.

[12]颜晓娟,陈玉清.小儿烧伤患者家属心理健康问题调查与干预措施[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0):78-79.

[13]杨新林.护理干预对产妇心理问题认知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0):88-89.

心理学考研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 创业心理 心理素质 学生

心理素质是先天素质与后天素质的综合产物。作为心理、身体与社会素质之一的心理素质,在实际生活当中,以生理素质为根基,通过客体与主体相互作用的形式,逐渐形成的品质、能力等综合行为。在社会求职当中,高职院校学生面对种种困难,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心理问题。如自卑、孤独、易怒、暴躁、焦虑、冲动等情绪。还有一些是对自己的情绪无法把控,会莫名其妙的伤感,对生活充满了悲观的心理状态。更为严重的是使自己走向了极端,最终与社会背道而驰。因此创业心理的培养需要引起高职院校与社会的关注。高职院校需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与心理健康培训。使学生能够从容面对社会给我们带来的压力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氛围。增设心理教育课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大学生的创业压力。

1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心理现状分析

1.1 调查方式

专业课日趋纷繁复杂的高职院校,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与形势。所以,我们对高职在校学生采取了随机抽样的调查方式。根据湖南地区的高职院校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专业为单位,在每个专业当中抽取一个班作为研究对象,在收回的800份问卷当中进行结果分析,其中有效问卷高达95%。

1.2 调查数据分析

根据对高职院校大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与研究,整理出来在学生就业创业当中,以择业方式与就业创业心理动机两个方面为研究对象,其结果显示:

1.2.1 择业方式

从问卷调查结果中显示,对于学校推荐与家庭帮助的方式选择就业的占58.94%,自己择业的占21%,想自己创业的仅占4%。这样的结果能够说明绝大多数学生的依赖心理较强。根据性别的不同进行分析发现,男生的依赖性要少于女生,选择学校推荐与家庭帮助的男生比女生要少百分之二十。根据年纪的不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高年级学生明显比低年级学生独立。

经过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看出,对创业教育的培养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让学生能够了解就业趋势以及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学生在就业的选择上明显多于创业,这说明当代年轻人不想创造一份属于自己的事业。究其原因是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即便有创业想法,也不知道该如何实现自己的创业想法。

1.2.2 就业创业动机

动机作为衡量学生价值的一个标准,是就业创业的动力。问卷调查结果分析结果中,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目标较为狭隘,其中主要是四点:追求专业知识的学习,希望获得一技之长,文凭,就业创业本领。结果显示,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可持续性发展是在校生比较缺乏的意识,就业关键看待遇与个人兴趣,对选择职业是否具有很好的潜力并没有多做关注。还有部分学生是随遇而安,动机与内驱力不足。

2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需要具有的心理素质

2.1 独立并不代表凡事都是自己行动,指的是能够独立思考与遇见事情的担当能力,不过分依赖他人的能力。职场当中独立性是员工所必须具备的能力。职场人必须能够独立思考问题,有自己的主见,不能盲目听从别人,在工作中创作新的处理途径,独立性对就业创业意义深远。独立性在工作当中的发挥,体现在企业文化的塑造,员工合作精神的增强,为企业发展增砖添瓦。光是有独立性对于职场是完全不够的,建立团结合作模式也是非常重要的。独立性需要在做事方面积极果断,做人方面乐观,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现如今的社会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够体现企业文化的凝聚力,使一个企业长久的生存下去。合作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2.2 敢闯与自制

敢闯精神作为职场中必须具备的。指的并不是做事鲁莽行为无知,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品格。敢闯指的是在困难面前毫无畏惧,顽强的品格,不屈服于困难,坚持与命运做斗争的精神。与此同时,不仅需要敢闯也需要自制。指的是克服冲动,在困难面前有效的调节自己的负面情绪,积极果断的对待事情。

2.3 坚韧与适应能力

在创业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学生会经历很多坎坷与失败,面对社会的各种就业创业压力,能够顽强的坚持下去,经过长久的坚持才能够取得最终的成功。所以,坚韧对于就业与创业来说都是难能可贵的品质。如此才能够在社会纷繁的竞争中取得自己的一席之地。

快速适应对于职场而言,是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谷歌”总裁曾经说,快速适应环境才能够成为成功的职场人,取得最后的胜利。她认为自己能够在这个突飞猛进发展的社会当中取得成功,其主要原因归结于她超强的适应力。

3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创业心理素质养成策略

3.1 引导学生对自身进行合理定位

在职场当中高职院校学生对自己就业创业过程中的合理定位是对自身的认知。定位决定了在职业生涯中扮演的角色。然而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教学环境相对封闭,所以就需要教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对自己的性格、爱好与职业倾向全面了解清楚的学生才能够在职业生涯中找到适合自己职位,做好规划,合理避开自己的劣势,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避免了就业创业的盲目性。

3.2 引导学生进行情绪的自我调节

高职院校应该开设一些心理培训与就业指导等课程,为学生面对就业所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让学生能够在遇到困难时从容面对,自行调节,从而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就业创业做贡献。

3.3 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心理训练

经过专家研究发现经过训练的高职院校学生在毕业之后,心理素质会比较好。学校可以通过举行面试模拟等方式来实现训练目的。并在模拟面试中给学生进行打分,综合分析,给出建议。让学生在实际当中亲身感受的就业创业的氛围,达到培养心理素质的效果。

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往往通过假期实习来完成,在校学生通过对自身性格、喜好以及专业的确定后,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向职场过渡做准备。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让企业为学校提供一个实习的平台,组织学生到实践当中去锻炼与学习。学校则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互利互惠,达到共赢。经过多种途径让学生去感受实践给我们带来的,总结经验与教训,在后续的在校时间里,增强学习,取长补短,为将来的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韩力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与思考[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06:88-91.

[2]苏益南.高校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模型构建及培育[J].企业经济,2010,01:63-65.

[3]唐海波,王瑜萍.谈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途径[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01:56-58.

[4]刘欣.创业心理资本、创业机会能力及创业绩效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3.

[5]车丽萍,李守成.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路径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1,12:93-96.

心理学考研范文6

关键词: 高三学生 心理障碍 疏导措施

高三学生面临严重的升学压力,高考不仅是学生人生的转折点,而且寄托了家长和教师的期望,高三学生在多重压力下产生强烈的内心冲突,形成考前心理障碍,不但影响了高考备考,而且容易造成身心危害,因此高三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关键。

一、高三学生考前心理障碍分析

1.考前焦虑

我国现行的独生子女政策、竞争激烈的升学现状和中学过于追求高升学率等状况给现代中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高考考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很多中学生不管平时成绩如何,在临近高考前,都会出现焦虑忧郁的心理障碍,没有了平时的兴奋。高三学生的学习压力是其他年级不能感受到的,每天需要完成大量的作业和联系,在时间上被压得喘不过气,根本没有时间让紧张的心理得到放松的机会[1]。在学校组织的模拟考试后,更加关注自己学校和班级的排名,这是高三学生的压力所在,容易导致同学之间关系紧张,造成抑郁情绪。尤其在临近高考的最后时期,很多学生都会考虑如果自己考不上大学人生就会没有前途,还辜负了教师和家长的期望。

考前焦虑心理障碍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并且是由一定的应考情景引起的,具体表现为容易紧张、忧虑、情绪不稳定等,高三学生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在情绪上容易冲动、恐惧、烦躁等,造成记忆力减退,引发一系列生理变化,如出现心慌、胸闷气短、便秘、尿急等,严重影响考试的正常发挥。一般来说,适当的考前焦虑是比较正常的,并且能让学生更快进入考试状态,但是过度的紧张和焦虑则会导致学生发挥失常。

2.认为成绩唯一

即将高考的高三学生将学习成绩放在首位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很多高三学生由于受到多方面压力,开始将成绩作为自身唯一的追求,忽略其他事物,在每次考试中和考试后都“分分计较”,对在考试中作弊的同学产生严重的心理不平衡,对班级集体活动表现得漠不关心,并且经常对班内积极向上的同学挖苦讽刺,造成同学之间关系严重恶化。这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非常差,并且情绪会随着成绩的变化出现很大波动,不能经受挫折,经常容易出现陷入成绩深渊而不能自拔。

二、高三学生考前心理障碍的疏导措施

1.注重沟通

首先,高三年级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并且做到经常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发现学生存在的不正常行为举动要主动和学生谈心,帮助学生减轻压力,促进高三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

其次,中学应定期举办高三年级家长会,让高三学生家长懂得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碍。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最大的,家长要先调整好心态,做到正确看待高考,给孩子营造幸福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在轻松的环境下安心学习。对于在日常考试中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家长要因势利导,避免粗暴的行为增加考生的压力,从而引发不良后果。并且,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

最后,教师要帮助考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指的是学校和教师不要一味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应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帮助考生掌握一些自我调节紧张情绪的方法,提高自信,克服考前紧张感。

2.利用人际关系

学生的人际关系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多,在高三备考这样的关键时期,高三学生的人际关系基本上已经脱离了对家长和教师的依赖,容易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高三学生能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其备考来说极其重要,教师要注意对学生人际关系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3]。在高三这样的关键时期,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特殊优势调节学生的心理,实施心理辅导教育。如对性格孤僻,并对其他学生表现出排斥心理的学生,教师可利用同桌或舍友影响他们,使他们改变现状,与其他同学多交往,增强自信心。

备考时适当的紧张气氛确实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但是过于紧张的环境氛围对学生的身心会产生反作用。很多班主任为营造浓厚的班级学习氛围,将学校规章制度等条条框框张贴在教室墙壁上,或者很早开始高考倒计时,这些都是班级氛围过于紧张的原因。班主任可在教室的角落设置书架,阅读一些报纸杂志,缓解学生的紧张心情,还可以利用教室后黑板,给学生写几句鼓励温暖的话语,让学生更有动力,拉近师生距离,在天气发生变化时注意提醒学生注意身体,让学生感受到关怀。

总之,高三学生容易出现焦虑、紧张等心理障碍,教师和家长应更加关心学生,疏导学生的不良心理,而不是一味重视成绩和名次。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端正高考态度,在高考中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

参考文献:

[1]苏虹,程慧,张秀军,等.中学生抑郁、焦虑情绪的流行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12,11(2):196-197.

心理学考研范文7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16)05-0107-04

《内科护理学》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由理论和护理技能操作训练两部分组成,是护理学生转变为护士的纽带学科,而考试是检验教学工作好坏及学生质量高低的主要手段,是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见习评估的一个重要方法。考试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学校教育质量、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密切相关。鉴于内科护理学课程的重要性及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本课程组成员进行了内科护理工作岗位的调研,在学校当前侧重临床课程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内科护理学》以能力为核心的多模块综合考核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研究对象为我校护理学院2011级护理本科学生共152名,其中男16名,女136名;年龄20~23岁,平均(21.5±0.9)岁。实验组和对照组各76名,两组教学进程及教学时数相同,教学环境与师资亦相同,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考核方法,实验组实施以能力为核心的多模块综合考核,该模式由A、B、C3个考试模块组成,只有3个模块考核均及格后才能得到该课程的学分。各模块考核的具体内容如下:①A模块:为理论考核模块(占总成绩的40%),60分为及格。考核方式:闭卷笔试为主,开卷为辅。主要考核学生对《护理学基础》基本知识掌握的程度。依据认知领域目标分类(回忆解释问题解决3个层次)来命题,其中回忆类试题占20%,解释类和问题解决类试题占80%。在这一考试模块共实施两次闭卷考核及2次开卷考核,即第1学期结束后组织段考(占总成绩的10%),第2次在整个理论课程结束后,技能考核完成后进行理论期考(占总成绩的25%),开卷考组织2次(占总成绩的5%)。②B模块:为技能考核模块,由平时操作训练、单项护理操作考核及期末抽考组成(占总成绩的40%),80分为及格。考核方式:实际动手操作。平时操作训练占5%,单项专科护理操作考核占20%,期末操作考核占15%。平时操作训练及单项护理操作考核实行“卡片流动”操作训练及单项操作达标考核,即每位学生设有一张“内科护理操作技能训练及考核”卡片,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选择时间进行练习,将实验班学生练习的情况及次数记录在卡片上,组成学生的平时操作训练成绩。学生练熟操作后随时可以申请进行单项操作考试(共有15项单项操作考核),实行单项操作达标,不达标者练习后再考,直至达标,并把每次考核成绩都记录在卡片上,组成学生的单项护理操作考核成绩。期末抽考是对整个实践教学进行考试,采用抽签方式考核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多设疑难问题,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③C模块:综合能力考核模块(占总成绩的20%)。考核方式:小组合作过程考核。使用生理驱动高仿真模拟人(energency eare simiulator,ECS)进行综合能力考核。教师考核前设计10个病历,主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过敏性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脾脏破裂伴休克、小儿肺炎、宫外孕破裂出血、哮喘急性发作等10个情景。设计的病例需要应用多种护理技能操作,包括心肺复苏、外伤的抢救、心电监护、输液泵应用等10余项基础护理操作及配合。学生按学号4~5人为1个小组,每个小组设1名小组长,考前1周抽签决定考核的具体情景,告知学生在每个病例设计中患者的主要病情演变、疾病转归及主要涉及的具体护理操作项目,要求学生复习相关护理技能操作及专科知识,查找文献,了解疾病的最新治疗护理进展,小组长负责组织训练,训练及考核均在ECS上进行。考核时由2~4名教师同时监考,小组考核成绩即为小组成员的成绩。

1.3效果评价方法

1.3.1分析两组学生《内科护理学》的总评成绩,90~100分为优秀,80~89分为优良,70~79分为良好,60~69分为及格。

1.3.2采用自制问卷进行效果测评:问卷根据有关文献自行编制,共10个项目,采用提高、一般、不能三级评价,计分依次为3分、2分、1分,经专家审核和修改。用SPSS 11.5软件计算该量表的可信度,Cronbach’s Alpha值为0.84,考核完毕对护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52份,剔除2份回答不完整的问卷,有效问卷共计150份,有效率98.7%。

1.4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得数据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护生课程的总评成绩比较

实验组护生课程的总评成绩较好,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学生对不同考核方法的评价

实验组学生对多模块综合考核方法的评价较好,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3讨论

3.1多模块综合考核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本研究表1显示实验组的及格率为100%,优秀人数及平均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3.2多模块综合考核模式,体现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学理念

多模块综合考核使考核组织更加灵活,通过多种考核形式,尤其是c模块的综合考核,给学生有发挥创造力及灵活应用知识的机会,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并将考核与学习过程相结合,通过多元化、多重评价的课程考核,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体,从而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提高教学效果,锻炼了学生的临床综合能力。

3.3发挥了小组合作性学习的功效

在C模块考核模式,将考核中学生最关心的考核成绩与小组每位成员挂钩,由于操作是小组演练,从而给学生一定的压力,使她们感到人人身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责任,促使学生重视练习,认真研究操作,激发学习兴趣,改变被动学习的状况。这种生生互动充分开发和利用了教学中的人力资源,为现代教学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对于学生正确认识教学本质、发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功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增进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4体现了护理工作的特性,培养了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品行和团队精神

心理学考研范文8

一、应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素质教育。

目前,我国已从过去“闭关自守”的地域性封闭中走出,迈向了面向全球化开放的崭新轨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教育界。中学教育也不例外,教育对象也有了新的变化———不是从前的“墨守成规、逆来顺受”的书呆子式的学生,而是“有棱有角,有点霸气”的时尚儿。教师再也不能像以往那样“用大喊三声,就镇住了”的简单粗暴的家长式的教育方式来对待学生,而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年龄特征,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了解尊重学生心理活动的基础上,采取“顺藤摸瓜”有理有节的愉悦式的方法进行教育。让学生在适意舒坦的气氛中学习,受到教益、启迪。简言之,就是要根据学生的认识、学习、行为等的规律去做工作,促其产生自觉、自律的潜在学习心理,方能事半功倍,持久生效。

二、应在尊重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进行素质教育。

中学时期的学生朝气蓬勃,求知欲强,洋溢着开拓进取的气息,最厌恶老生常谈、干巴巴的说教及消磨时间的繁重课业负担。此时,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生理方面的承受能力问题。教学时,应该熟悉教材,尽力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同时锤炼语言、说话艺术,尽量做到说文讲课解义释意之精当、事例切题生动可感。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严格遵循学生的“学习心理”原则。教师的“原始职责”就是充分地指导、帮助学生挖掘出上述学习“要素”,使他们乐意学习,情愿接受教育,如此,效果就会有显著的不同了。

三、应针对学生伙伴归属心理进行素质教育。

中学时代的学生“伙伴归属意识”或朋友聚集意念很强,在一起时常常喜欢有较统一的举动,戴同样的服式鞋帽,做同样的游戏等,甚至出现类似于“小团伙、哥儿们义气”等现象,这都是他们伙伴归属心理的自然流露。若花点时间了解他们的心理特质就不会认为他们在一起就是搞“小团伙”与教师对抗或斥责为“哥儿们义气”作祟,要加强师生心灵的沟通、感情交流,做出切合实际的判断,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和障碍。同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可请法制干部进行法制讲座,还可邀请与他们同龄的在押“少年犯”来“现身说法”。

四、应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素质教育。

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中常出现这样的“热”、那样的“族”,诸如迷恋网吧、玩游戏、看武打言情小说、集邮票、追星等行为。教师若一律简单地不加分析引导就斥责为不务正业,妨碍学习,对学生是不公平的。因为此期间的学生有喜欢收集纪念物品和崇尚偶像的热切愿望,是好奇、兴趣、欲望所涌动之时,不能一味责怪他们。只要不是“丧志”,便可放心。当然,为了朝“德智体美劳”兴趣方面引导,可举办名人伟人、文学名著、科普知识等讲座,参观各种博物馆、展览馆,组织春游、秋游,领略祖国风光,收集动植物标本等,陶冶他们的情操,增长他们的课外知识。这一系列的课外、户外活动会大大促进学生的兴趣爱好朝“素质教育”的要求方面发展,将减少低级趣味的萌发率,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超级秘书网

五、应针对学生性心理、生理特点进行素质教育。

心理学考研范文9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考研心理健康

一、引言

近年来,心理健康,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还做了如下定义:一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二是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三是有幸福感;四是对待工作和职业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很多心理学方面的学者做了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人们了解到,心理健康不仅影响着人的情绪,还会影响人的行为,更会通过生物、心理和社会等诸多途径或方式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综合起来就会影响着人的生活。相应的,针对幼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是在考研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方面还鲜有涉足。如今,考研已经成为社会上的一种潮流,特别是这几年大量的大学生从学校毕业,而社会上的工作岗位却在减少,从而就业压力不断增加,致使许多大学毕业生不得不选择考研。考研的毕业生每年递增,随之出现的问题也不断增加,不容忽视。所以本文想通过考研与非考研的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的调查与比较来了解考研压力给考研大学毕业生带来的心理健康的不适。其实考研也是一种考试,在考试压力方面的研究,国内外专家都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涉及考试焦虑、考试抑郁等,但是大多数只是涉及考试带来的负面影响的一个方面。而本文则是采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在研究生考试前夕通过对考研大学毕业生与非考研大学毕业生的测量、比较与分析,试图发现一些考研大学毕业生与非考研大学毕业生在心理健康整体方面的差异和引起这些差异的原因,然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考研大学毕业生出现的问题提供了一些解决建议。希望可以帮助考研大学毕业生在考研期间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和身体健康状态,避免受到不利因素的影响,考研取得好的成绩。

二、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在中华女子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七所高校中100名2003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作为被试,回收有效问卷81份其中考研大学生共44名19名男生25名女生,非考研大学生共37名25名男生13名女生。

(二)调查方法

运用的是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采用的是《心理卫生综合测定量表》的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的生活状况自评量表。量表共90道题目,分成10部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一个附加项目。量表分五级评分(从0-4级),0=从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总分是90个项目的总和总症状指数(总均分)是将总分除以90,阳性项目指数是评为1-4分的项目数,阳性症状痛苦水平是指总分除以阳性项目数。(1)本次施测的信度是,内部同质信度是0.9096,分半信度是0.9369。本次调查首先收集问卷其次在计算机上用SPSS10.0统计分析。

三、调查的主要结果

(一)总体调查结果

从问卷的数据中得出考研的毕业生的阳性痛苦水平是9.16比非考研的毕业生的5.56要高,而且总症状指数(总均分)也相应的要高很多。这说明了考研和非考研大学毕业生在总的生活状况上是有明显差异的。而且从性别的角度来看可以发现,女生的阳性痛苦水平普遍比男生要高。

(二)具体结果分析

图表1、考研与非考研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T检验

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

考研(44)的均值9.1410.868.7015.349.426.753.205.077.64

非考研(37)均值6.036.845.657.595.033.512.683.624.92

T检验2.298*3.220**2.718**4.289***3.675***1.987*()2.484*3.559*

*=P<0.05**=P<0.01***=P<0.001

由表1可以看出除了恐怖这一项,考研大学毕业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这8个方面的症状高于非考研大学毕业生。

焦虑

考试焦虑是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不仅影响考试结果,而且往往对考生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一般认为,考试焦虑是一种由于整个考试情景引起的精神紧张状态。利伯特(Liebort,1967)等人对考试焦虑测量进行因素分析表明,考试焦虑包括两种成分,一为忧虑性,主要是对将来的考试评价、预期以及由此产生的担忧、不安,包括较多的认知成分。二是情绪性,主要指的是与之相伴随的情绪体验及身体反应,如恐惧、焦虑和植物性神经活动失调有关的身体症状。

图表2、

从图表1,我们得出考研大学毕业生的焦虑是十分明显的,P<0.001所以焦虑与考研是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图表2,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得出考研与非考研大学毕业生之间焦虑差异显著的。

2、抑郁

抑郁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它是遭受挫折,面对巨大压力等之后的沮丧的失望。抑郁心理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从消极悲观处着眼,结果对生活兴趣减退,对前途悲观,甚至有厌世感,严重的会有自杀倾向。

(2)对待事物过分认真,缺乏灵活性,易自寻烦恼。

(3)一些细微的小事就能引起忧愁和苦闷,常常愁眉不展、长嘘短叹。

图表3、

从图表1,上我们可以看出考研大学毕业生比非考研大学毕业生在抑郁这一项上的痛苦水平(GSI)要高出很多,P<0.001。图表3,更是直接的显示出考研大学毕业生在抑郁方面比非考研大学毕业生要高出很多。

3、躯体化

考生在考研期间的躯体化状况是非常明显的。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胸闷肩痛、消化不良、睡眠失调、免疫机能下降以及思想不集中、记忆减退等。

图表4、

图表1,上我们可以看出考研大学毕业生比非考研大学毕业生在躯体化这一项上的痛苦水平(GSI)也是高出很多的,P<0.01。图表4,可以直接显示出考研与非考研大学毕业生在躯体化方面之间的差异显著。

4、人际敏感

人际敏感是指对人际处境的敏感、紧张、排斥和害怕等。人际敏感会阻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分的人际敏感还会防碍人的社会交往功能。

图表5、

从图表1,上我们可以看出考研大学毕业生比非考研大学毕业生在人际敏感这一项上的痛苦水平(GSI)要高出很多,P<0.01。从图表5,可以直接显示出考研与非考研大学毕业生在人际敏感方面之间的差异显著。

5、相关症状

当考研大学毕业生面对的不仅仅是焦虑、抑郁等不良的心理状态而且还承受着生理上的病变:如躯体化、强症状等。同时还会产生其他方面的偏差如偏执、敌对、人际敏感等。这是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它们严重危害考研大学毕业生的身心健康。

四、讨论分析

为什么考研大学毕业生出现的焦虑、忧郁、躯体化、人际敏感等现象?笔者认为这是受社会压力、家庭和自我意识的膨胀等方面的影响。首先,就业压力的增加。由于工作岗位逐渐减少,就业人数相对递增,大学本科生的就业率不断下降,而研究生就业情况总体上看供不应求,形势比较乐观。所以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随着考研人数的增加导致考研竞争的加剧。考研大学毕业生在准备考研期间心理上会感到汲汲可危。其次,家庭的影响。现代家庭中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在子女身上的注意力更多,对子女的要求也更高。(7)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出类拔萃。这种关注往往会给子女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再次,自我意识的膨胀。现代社会对自我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与此相对应,社会对个人的成功与失败的重视也是前所未有的。(6)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满足了人们的物质欲望,而物质欲望在得到满足的同时又激发了无休止的物质欲望。(6)本科毕业生可以找到工作,但不一定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而在现今的社会中研究生可以比较轻松地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所以致使许多毕业生不选择就业而选择考研。但是有时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种高期望、高要求往往不能得到满足,取而代之的就可能是失望与低落。这种自我意识的过度膨胀带来了个人的心理抑郁,同时也造成了社会意识的薄弱。这些原因造成了考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对压力的不适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分不同程度、不同表现的复杂的心理状态,如紧张、恐惧、低落、自卑、焦急、焦虑、恍惚等这都是考试焦虑和考试抑郁的不良反应。

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研究显示考试重要性程度的估计越突出其考试焦虑就越明显。(16)所以激烈的考研竞争与考生的考研压力是息息相的。研究还显示学生的干扰认识与考试焦虑之间也存在显著正相关。学生认为自己面临的社会、学校、家庭、同学等方面的干扰越强烈,其考试焦虑的程度也就越强烈。从现在的情势来看,社会的压力是巨大的,特别是就业压力逼迫着很多大学毕业生不得不选择考研这座独木桥。其次就是学校,很多学校为了自己的名誉也不断的给学生加压,从刚进大学就给学生灌输考研的理念。当然家庭教育的失误也是导致考试焦虑的原因之一。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无形中也给考研的学生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致使他们过度的紧张焦虑。还有一个考试焦虑的原因就是学习生活都在一起的同学的相互影响,同学之间情绪是会相互影响的。青年社会学中显示,青年是有从众行为倾向的,他们的情绪和生活会受周边的人的影响。(8)考研的学生们在一起学习,如果有些人出现了考试焦虑,那么这种考试焦虑很有可能会在同学间蔓延开,所以这种后果是比较严重的。考研大学毕业生在准备考研期间每天都渴望成功而惧怕失败,考研的失败对个人是严重的打击与心理威胁,容易产生抑郁情绪。父母对子女的过度关注给子女造成压力,使他们容易产生抑郁的情绪。

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会产生一系列不良的生理反应,如肌肉紧张、心跳加快、血压增高、出汗、手足发冷坐立不安、头昏脑胀等。(2)这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会使考生出现躯体化状况。考生在考研期间的躯体化状况是非常明显的。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胸闷肩痛、消化不良、睡眠失调、免疫机能下降以及思想不集中、记忆减退等。(11)这些状况并不是短时间的现象而是贯穿于整个考研期间的。在张智君和霍燕的研究中发现,考生考试期间最显著的躯体化就是睡眠状况差。由于考研大学毕业生,在考前要进行系统且全面的复习所以他们要抽出大量的时间来复习考试,导致睡眠时间不足。其次就是考试期间的精神状态。考研大学毕业生在考研期间心理上的焦虑、抑郁是造成他们心理不适、精神情绪差从而导致睡眠质量差的原因之一。其次躯体化的不良表现就是消化系统紊乱。由于考试期间时间紧张,用餐时间不仅不规律而且还非常的紧迫导致学生吃饭不按时而且过于匆忙。同时再加上各种心理压力,许多考研大学毕业生会出现食欲不振或肠胃不适。头晕头痛,心慌胸闷也是考研大学毕业生经常出现的躯体化症状。所以考研大学毕业生躯体化症状明显高于非考研大学毕业生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少注意到考研大学毕业生的人际交往方面,但是从分析的结论可以得出人际敏感在考研大学毕业生中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以前的研究发现人际敏感是与羞耻感、自信心相关联的。(10)缺乏自信是考研大学毕业生之所以会焦虑、抑郁的原因同时也是人际敏感的原因之一。考研大学毕业生由于缺乏自信导致人际交往的敏感,使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产生障碍。使原本就心理压力过大的考研大学毕业生无处述说自己的内心舒解压力,同时还会造成人际紧张导致一种恶性循环,更加不利于考研大学毕业生的身心健康。

如何对待考研?首先,考研大学毕业生要端正自己的考研态度积极复习考研,提高自己的技能、增强自信。消除消极的自我意识培养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丰富课余生活,保持良好的身体精神状态。其次,父母要和子女要多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尊重子女的意愿。家庭还要为考研的子女做好后勤工作,全力支持他们。再次,学校要尽可能的为考研的毕业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考研环境。最后,社会舆论应该报道一些正面积极的消息,而不是一味地吹鼓高学历,让用人单位盲目“人才高消费”,让毕业大学生不得不选择考研这座独木桥,而是应该多建议一些正确的人才消费观念。国家也应该多关注一下这批未来建设祖国的生力军,给他们多一些关注、多一些关怀。

参考文献:

(1)向东、王希林、马弘编,“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心理卫生杂志社出版发行,31-35页。

(2)张全和,“考试焦虑预防及治疗”。《社会心理学研究》,2002年第三期:9-10页。

(3)肖凌燕、邹泓,“二十世纪特质焦虑研究述评”,《社会心理学研究》2002年第2期:50-54页。

(4)宁小华,“毕业生就业状况与考研关系”,《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第1期:57-58页。

(5)章红,“把握大学毕业生心理特点提高思想教育工作实效”,《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26-27页。

(6)殷方敏,“忧郁症的社会心理分析”,《四川心理学》2002年第1期:32-35页。

(7)王欣、王岩等,“父母教育方式与子女焦虑水平的相关研究”,《四川心理学》2000年第4期:344-345页。

(8)孔燕等编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9)陈俊、张积家,“大学生成就动机和成功恐惧研究”,《心理学》2002年B4:50-53页。

(10)李波、钟杰、钱铭怡,“大学生社交焦虑易感性回归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第17卷第2期:109-110页。

(11)乔建中、王云强,“情绪状态与身体健康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第16卷第10期:704-706页。

(12)王永新、王松波、杨育林,“870名考生高考前焦虑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第16卷第11期:799页。

(13)张弛、刘鹏,“择业期间大学生焦虑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第16卷第11期:779-780页。

(14)洪明、王洪礼,“家庭教育失误导致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分析与对策”,《心理科学》2002年第25卷第6期:735-736页。

心理学考研范文10

基金项目: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科举通史”(13JJD88001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0221035)。

作者简介:刘亮(1988-),男,河南商城人,厦门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考试历史与理论、科举与高校招生考试研究。

科举制废止距今已有110年之久,科举时代的多数应举士子也早已随科举的湮灭而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竞争严酷的选拔性考试与规模甚巨的考生群体照样存在于现代社会之中。面对大规模选拔性考试,不论是科举时代的应考举子,还是当今社会的应试考生,都会产生特定的心理反应。现代考生的考试心理早已为学界所探讨和熟识,而被尘封在历史深处的科举士子因应举而发生的一系列社会与个性心理活动和现象则尚待发掘。由此,研究士子在科举场域中的考试心理便显得新奇而富有意义。

一、科举研究的新颖视角

科举作为帝制中国后期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已经受到许多学科或领域研究者的关注。目前,历史学、教育学、政治学、文学、社会学和哲学等学科都已经有研究人员对科举制的不同方面进行过专门探讨。刘海峰教授的《科举学导论》一书整合多个学科视角对科举进行了较为全面而系统地研究,标志着科举研究正式由零散状态迈入专学阶段。然而,科举研究乃至科举学的发展和完善需要注入更多新活力,从心理学的视角探究科举考试对应举士人的心理影响便能够起到补充作用。

以往涉猎科举研究的各个学科或领域多将研究内容聚焦在制度与文化方面,如科举的报考程序、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科举制的基本性质和诸多功能及其历史演变等。虽然也有学者探讨过科举士子的人生际遇和一般成就,甚至采用传记文学的手法对一些重要科举人物的精神风貌和个性特质进行描写,但是对于处在科举场域中或者说受科场这一特定情境影响的应举士子之心理特征却鲜有人进行分析。随着科举制度和科举文化研究的日渐深入并臻于成熟,从心理学的角度开辟科举研究新领域显得非常必要。学术界从教育心理学视角探讨科举考试的研究早已开始,如民国心理学家张耀翔于1926年发表了几篇论述科举智力测验性质的文章,即可被视为心理学视角介入科举研究尤其是科举考试制度研究的肇端,但是在对科举人物的应考心理研究方面尚显不足[1]。

因此,我们不仅可以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科举考试本身,也可以从历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乃至人格心理学的视角探究科举影响下的古代考生,以突破以往研究中侧重于制度与文化的思路。由此,也将带来科举研究方法上的创新,除了采用传统的历史文献法以外,也需要将心理学相关领域中分析心理现象及行为活动的一些方法,如作品分析法、情景分析法等纳入其中,通过应试士子的作品及其本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分析科举与科场所造就的考试心态。

二、士子科考心理的内涵

研究科举士子的科考心理应首先把握其特定内涵,包括明确其研究范围和内容。由于科举士子的科考心理活动是发生在“科场”这一时空背景中的,故而应选定科场作为研究范围。科场实际上是一系列因科举考试的影响而形成的社会情境。在这类情境中,作为考生的士子和作为考官的官员、皇帝等科举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都以科举考试为中心,其心理活动、行为方式乃至社会关系都深受科举文化与科场氛围的影响。从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视角来审视科场,它不仅包括贡院和举子活动的其他有形的物理场所,也包括以科举为中心或媒介而形成的社会人际互动网络、科举影响下的举子个人心理活动及行为反应情景等。科场实质上是传统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或社会场域,它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特性,能够按照自成一统的内在逻辑存在与运行,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与其时社会的其他子系统,如政治、教育、文化、经济等互有关联并交互作用。因此,研究科举士子的考试心理,既要将其放在与科举考试直接相关的特定情境中单独探究,也应将其置于整个社会大环境中与其他社会系统结合起来进行考察。

在确定了士子科举考试心理研究的范围以后,便可以进一步明晰其研究的具体内容。正如彭聃玲等人将纷繁复杂的众多心理现象归结为动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三个部分一样[2],古代科举士子围绕科场而产生的心理活动和现象实际上也应主要包括科举士子受科举牵引及科场影响而形成的一般动机、心理过程和心理个性三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士子科考心理研究的基本内容。

动机是心理及行为的内部动力机制,能够诱导人的活动并使其朝向某一目标。诱发士子参加科举考试的动因多方面的,一般可以归纳出三种非常典型的类别:第一类是权力型的科考动机。拥有该类动机的士子将儒家“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观念奉为圭臬,因此常常采取极度功利主义的心态来对待学问和科举,认为学习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当官和升迁,于是读书和应举便仅仅成了他们通达仕途的工具而已。第二类是成就型的科考动机。具有这类动机的士子参加科举考试是为了实现一定的志向和抱负,希冀最终能够建功立业、报效家国。他们深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熏陶和感染,在应举活动中又具体表现出基于提升个人修养之需要的“个我取向成就动机”和为了实现齐家治国之志向的“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两类取向。第三类是亲和型的科考动机。怀有这类动机的考生往往是带着妻儿、家族和乡人的殷切期望赶赴科场的,他们应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封妻荫子、光耀门楣乃至光宗耀祖,以便维系和增进自己与家人、族人、邻里之间的情感关系。当然,上述划分是相对的,每类士子实际上并非只具有一种动机,而且每种动机之间也并非是完全独立的,彼此之间存在重叠并相互作用。

心理过程是指人脑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状态,主要表现为认知、情感和意志三种形式。科举与科场作为历史中的客观存在,曾深刻地影响了古代士子们的认知态度、情绪情感和意志品格。在科举时代,大多数文人士子对科举有着较为一致的特定认知,他们把科举视为“至公”之制,并将其作为改变自己前途命运的重要甚至唯一手段,从而对其表现出相当尊崇的态度[3]。但也有部分士子由于在应考生涯中屡试不第以及由此导致的惨淡境遇,使得他们对科举制的认知与主流观点发生偏离,认为科举是一种束缚人的制度,态度也不再是一味崇拜。然而,由于多数士子将科举考试看得如此重要,他们也常常因此产生相当强烈的情绪体验,从备考到放榜过程中他们所表现出的紧张、焦虑等心理压力以及相应的应对策略便是明证;而那些长期失意于科场的人则往往对科举制度怀着一种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典型者如蒲松龄等人。在科场中,士子们的上述情绪情感体验常常通过一些典型的行为与观念表现出来,如科场迷信行为和“科名前定”观念的盛行等。放榜后,中举者如升天和落第者如沉泉这两种天差地别的心理状态更是体现了科举对举子情绪的重大影响。此外,士子们的科考意志也通过他们长期的科举经历得以展现,他们为了达成“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夙愿,一般都要经历“十年寒窗苦”的读书过程,有些人甚至不惜在科场中消耗终生,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科举考试对他们意志的考验与磨砺。

心理特性是指在动机诱发下以及在心理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某些个性特点,它代表了个体之间的心理差别,其中气质、性格和能力等稳定的部分被称为个性心理特性或人格特征。如果说个体的气质主要受先天生理因素影响,那么性格的养成则更多地取决于后天环境的作用。士子们的科举性格便是在科举制度和科举场域的影响下形成的。具有不同科考动机的士子往往也会对科举有着不同的认知,在各自经历科举考试之后的情感情绪体验也不相同,在面临科考困境是所表现的意志力亦不同。这些不同因素综合作用后使得士子们在对科举考试的认知、情感和意志方面表现出了各不同的习惯化倾向,形塑了他们迥异的科举性格,进而又影响了他们整体人格的发展。

三、科考心理研究的现代价值

古代中国自隋唐以后的大多数知识分子都有过科举经历,其心理活动及行为方式也深受科场的特定影响。科举制虽然于清末被废止,但现代化的考试仍然赓续不断,大规模的考生群体仍在,他们依然面临着各种考试所带来的心理压力。在科举制废止一百多年的今天,在科举研究和考试研究蔚然成学的当下,对古代举子的科考心理进行探索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

从理论发展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士子科考心理是科举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能够突破科举制度与科举文化等传统研究范围,丰富现有的科举研究成果,也可以通过对心理学视角的引入为科举学体系的发展添砖加瓦;另一方面,由于人的心理具有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特点[4],古今考生的考试心理及行为方式也会表现出差异性和相似性,在对现代考生的考试心理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追溯考试历史中的同类问题,不仅有利于探究考生在考试场域中的心理活动规律,也有助于从“人”的角度观照考试制度和活动,探索考试规律,发展考试理论;此外,由于科举制度及人物皆为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用心理学视角对其进行探究也有利于推动中国心理科学与心理学科的本土化发展。

从服务现实的角度来说,士子科考心理研究或可为现代公务员考试与教育考试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在大规模选拔性考试情境中,无论是科举时代的士子,还是现代报考公务员考试和高考的考生,都会因考试而产生一些特定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考察古代士子应对科举的心理应激水平与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借鉴其有效的应对举措,吸取其消极负面的教训,在一定程度上可为当今考生的心理辅导提供一定的实际启发。

综上,科场士子的考试心理研究是科举研究中一个视角较为新颖的选题,它包含着特定的研究内容和要素,有着较为重要的研究价值。心理学理论的介入为揭示科举考试影响下的科举人物的内心世界提供了便利,通过考察士子们的科考动机以及科场对其知情意行乃至个性之影响,从中探寻大规模选拔性考试影响下的考生心理活动规律,有助于服务于现实的考试尤其是高考活动。

参考文献

[1] 刘海峰.科举学导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00-201.

[2] 彭聃玲.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

心理学考研范文11

关键词:大学生考试作弊;教学管理;高等学校管理

作者简介:刘西(1989-),女,贵州盘县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李佳孝(1949-),男,四川宣汉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四川 南充 637009)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3-0123-02

一、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研究概况

1.研究文献的分布

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的研究文献颇多,笔者于2012年9月1日在CNKI上,对2008~2012年有关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期刊论文进行查询,以“主题”为检索项,以“大学生作弊”为检索词,共有期刊文献472篇;以“篇名”为检索项,以“高校作弊”为检索词,有165篇。检索结果按年分布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关于“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2011年后,更是出现了研究的热潮,这与教育部更加重视对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治理,下发有关制止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法规有一定关系。笔者根据相关性原则,从中选取30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把握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2.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关于“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的研究视角大多为教育学视角、心理学视角和管理学视角。如《大学生作弊动因及应对路径分析》一文从教育学的视角分析了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及教育策略;张春娟、卢愿清的文章《“坦然”作弊:大学生作弊的道德心理研究》则从心理学视角探讨了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动因;《浅谈大学生作弊与高校考试改革》是从教育管理改革的视角研究应对措施。另外,周海涛、蓝石的《中美大学生对作弊态度和看法的比较分析》还从比较教育学的角度来讨论高校大学生作弊。在研究方法上,以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为主,其中使用问卷调查、进行量化研究的有12篇,其余18篇论文都是用理论思辨的方法,对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的质化研究。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状研究

《高校学生考试作弊成因及对策》认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考试作弊也呈现许多新的特点”。一是考试作弊队伍不断扩大,用考试作弊的方式以求得好成绩是学生的一种普遍心理。“2008年,浙江大学的冯利君对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15所不同层次院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45.4%的大学生有过作弊经历。”[1]二是考试作弊手段隐性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现阶段大学生的作弊行为主要有打小抄、利用电子通讯设备、雇佣“”替考等多种方式。[2]三是考试作弊环节渗透性不断增强,以及考试作弊监督呈现放松的趋势。[3]尽管教育部已经出台多部法令来遏制考试作弊,但是考试作弊行为仍然层出不穷。[4]四是大学生不同的年级、专业、性别,考试作弊的频率也会不同,[5]特别是对待考试作弊的观念发生转变,由原来认为作弊可耻到现在能够接受,这是极其危险的。

2.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危害研究

考试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检验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考试作弊对高校教学管理和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极大。一是考试作弊导致评价信息失真,影响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考试作弊影响了学校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查,教师不能根据考试发现的问题改进教学,学校不能根据评价结论监控教育质量,从而给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增加了难度。[6]二是考试作弊违背教育公平,影响良好学风的形成。三是考试作弊扭曲大学生的价值观,影响社会诚信建设。

3.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产生的原因研究

(1)大学生的负面心理影响是考试作弊的主观原因。大部分学者认为,一些不正当心理是导致大学生考试作弊的主要原因。“考试作弊这种不良行为,是众多的心理原因作用的结果。”[7]如投机心理、侥幸心理等。“有些学生成绩本来很优秀,但是看到周围同学通过考试作弊超过自己,心理极其不平衡。在这种不平衡心理的作用下,他们在考试时也进行作弊。”[8]无论大学生是出于好奇心,还是受到不平衡心理等的影响,可以看出,大学生作弊心理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2)社会不良风气影响是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外部原因。《大学生作弊动因及应对路径分析》等6篇论文的作者都认为,由于社会欺骗、造假行为等不良风气四处蔓延,使大学生诚信观念也受到社会大环境极大的负面影响,从而造成高校大学生认为考试作弊与社会上的投机钻营、贪污受贿相比,根本就理所当然。此外,还有学者提到“基于青年的气质和性格特征,大学生考试作弊不是先天所赋,很可能是后天的环境氛围在青年个体社会化进程中没有获得较好的影响所致。”[9]所以,社会的不良风气对考试作弊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4.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对策研究

(1)加强诚信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荣辱感和诚信观念。大部分研究者都认为,诚信教育是预防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根本措施。只有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才能从源头上有效防止和减少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失范行为。加强诚信教育,一是要“把诚信当作一种信仰,加大诚信教育在终身教育中的比重,并通过报刊、电视等媒体开展宣传,让整个社会都重视诚信教育,都来开展诚信教育。这样,长时期量的积累就一定能达到我们所需求的质的改变。”[9]二是要把诚信教育与平时思想品德教育紧密结合。三是要发挥我国诚信教育的传统优势。卢愿清、侯晓晖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的强项与优势。要充分发挥和利用这一优势资源,让其在解决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10]

(2)转变考试观念,改革高校考试制度。转变考试观念,改革考试方式方法可以有效地预防大学生考试作弊。一是正确认识考试的功能。考试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发现教学活动的不足,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参考。因此学者们特别强调要科学解释分数,淡化考试成绩在学生综合考评中的比重。二是要改革考试内容。“改革考试内容,就要确立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考试导向功能,改变当前考试内容多为记忆知识能力考察的倾向,使考试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促进学生积极、理性、健康思维品质的形成。”[11]三是要创新考试方式,提倡考评方法多元化。除了笔试外,可以采用讨论、答辩、操作性测验等方式。如《浅谈高校考试作弊现象的成因及对策》、《高校学生考试作弊成因及对策》、《论大学生考试作弊的防治》中都提到过。

三、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尽管五年来,在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问题的研究中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加强对考试作弊的理论研究、追问考试作弊的深层次原因、对考试作弊进行系统治理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一是要寻求治理考试作弊的理论支撑。现有的关于考试作弊问题的理论研究文章比较少,对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上。主要是对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现状、原因、对策的研究,即使个别文章涉及到理论问题,也只是停留在理论本身的介绍,没有将这些先进理论与我国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治理很好地联系起来,使得目前的研究理论高度不够。二是要挖掘考试作弊的深层次原因。已有研究大多只分析了大学生考试作弊的表面原因,如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生自身的客观原因等,缺乏对大学生作弊的深层次追问。正是由于对考试作弊的深层次原因研究不够,才使得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治理成效甚微。三是要探讨考试作弊的系统治理策略。已有的关于高校大学生作弊对策的研究有两方面的问题:首先从某一个侧面来探讨应对策略,缺乏对考试作弊的系统思考;其次提出的对策太过理想化,可操作性不强。

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研究者应该加强对考试作弊问题的理论研究,运用多种方法去挖掘大学生考试作弊的根源,认识综合治理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的规律,探索建立“教育—监督—惩处”为一体的治理机制,通过社会、高校、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增强治理效果,逐步消除到最终根治高校大学生作弊现象。

参考文献:

[1]张玉虎,卢旺.大学生考试作弊动因及应对策略[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4).

[2]张艳萍.大学生作弊动因及应对路径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9).

[3]牛欣欣,桑艳艳.管理视觉下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8,(21).

[4]杨帆,王健,尹景玉.浅谈高校考试作弊现象的成因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09,(6).

[5]王嘉毅,卫士军,邵青山.西部某高校大学生考试作弊现状调查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12).

[6]李金苹,苗一梅,廖常规.大学生作弊现象分析及对策[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8,(1).

[7]汤小红,孙银莲,邓健.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心理因素分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

[8]胡胜良.如何规避大学生考试作弊[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9]韩岁娟.大学生作弊现状分析与对策——以西部某高校为例[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9,(5).

心理学考研范文12

【关键词】考试焦虑;学业成绩

焦虑是考试带来的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之一,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威胁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考试焦虑一直是教育、心理健康等领域研究的主要课题。现阶段我国学生的考试焦虑问题较为普遍,并且也较为严重。本文将就考试焦虑与学生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进行概述,一起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帮助。

1.考试焦虑的概述

1.1考试焦虑的内涵

不同的心理学家对考试焦虑的定义不尽相同:J.Woipe认为,考试焦虑是一个习惯性的、条件性的情绪反应;G.Mandler认为,考试焦虑是处于失助和紊乱状态下的一种情绪;I.G.Sarason认为,应把考试焦虑看作是同注意和认知评价相联系的紧张情绪状态。国内学者一致认为:考试焦虑是人在面临考试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反应,它是在应试情景刺激下,受个人的认知、评价、个性、特点等影响而产生的,以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情绪紧张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应状态。考试焦虑是评价情境中一种特殊的焦虑,其主要特征是担心自己的形象和自我效能感降低,尤其担心在他人心目中地位的降低,同时伴随认知阻塞和明显的身体或心理不适。

关于考试焦虑的分类,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根据焦虑程度可将其分为高、中、低考试焦虑;根据焦虑出现时间长短分为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状态焦虑指的是考前和考试场合下个体经验到的暂时的焦虑情况;特质焦虑指个体在经历状态焦虑时,其频度和强度上存在的相对稳定的个体差异。

1.2考试焦虑的原因

引起考试焦虑的原因很多,可以概括为内因和外因。如家长的压力、教师的压力、竞争的压力等属于外因;而自我期望不当、学习适应不良、人格特征、认知评价、情绪经验等则属于内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内因是起决定性的因素,是重要因素。其中自我期望过高是引发中学生考试严重焦虑的最重要的原因。此外,应试准备不足,学习适应不良、认知评价不当等因素也是导致中学生考试过度焦虑的主要原因。

2.考试焦虑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

2.1考试焦虑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有关考试焦虑与学业成绩的相关关系研究有两方面的成果:一方面认为考试焦虑低的学生在难度大的考试中成绩最佳,考试焦虑中等水平的学生在考试难度小的考试中成绩最好,而考试焦虑高的学生则在难度大和小的考试中成绩均差;另一方面认为是过高或过低的焦虑水平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考试成绩,而适度焦虑会提高学习和考试的效果。

2.2考试焦虑影响学业成绩的模型

目前己有许多不同的理论模型和观点,提出许多中介变量,用以解释考试焦虑如何影响考试成绩。如假定唤醒是考试焦虑影响考试成绩的中介变量的驱力理论;强调焦虑者在考试情境中极其关注自我的认知干扰理论;还有把考试焦虑作为一个关键中介变量来解释学习技能缺乏对考试成绩产生影响的学习技能缺乏理论;强调面对考试情境时,焦虑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交互作用模型,从而影响考试成绩。

Elliot等人整合成就动机、成就目标和考试焦虑理论认为,状态考试焦虑是成就―回避目标对考试成绩影响的中介机制。成绩―回避目标使人努力回避消极结果,这种目标定向关注失败的可能性,这有可能诱发状态焦虑,从而降低了成绩。国内田宝等人(2004)提出的不同类型考试焦虑影响考试成绩的差异模式。

3.小结与展望

从国内外研究进展来看,考试焦虑的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人们趋向于用多因素考试模型来解释考试焦虑与学业成绩的关系。但现有研究中干预研究太少,如何从环境氛围、教育措施入手,有针对性地干预学习者的考试焦虑的形成过程,使之朝着有利于学习和教学的方向发展,是一个既有理论意义又具实践价值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程凯主编.考试焦虑社会学概论[J].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249-252

[2]秦安兰.中学生考试焦虑内在成因及应对策略[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4):452-453

[3]刘晓明等.成败情境下不同目标取向学生焦虑的特点[J].应用心理,2003,9(3):41-45

[4]程凯主编.考试焦虑社会学概论[M].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249-252

[5]田宝等.考试焦虑影响考试成绩的基本模式[J].心理科学,2O04,27(6):1360-l364

[6]田宝等.不同类型考试焦虑影响考试成绩的差异模式[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3):75-80

[7]王晓霞等.学生考试焦虑研究综述.教育理论与实践[J],2006,26(5):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