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土壤温湿度

土壤温湿度

时间:2023-05-30 09:04:11

土壤温湿度

土壤温湿度范文1

关键词 春季;连栋温室;土壤温度;土壤湿度;日变化特征;江苏常熟

中图分类号 S1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2-0174-03

Daily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 Greenhouse During Spring in Changshu Area

TAO Qi-wei 1 QIAN Chun-tao 2 * DAI Xin 3

(1 New Rural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of NJAU(Changshu),Changshu Jiangsu 215500; 2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3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and Service Center of Dongbang Town in Changshu City)

Abstract The daily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 greenhoues during spring in Changshu area were researched to guide early maturing facility vagetables cultivation better. In April,soil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recorder were used to record the daily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urface soil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with and without film mulching,in common and fermentation furrow.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film mulching had heat preservation effect,especially in the middle night,which was 0.3 ℃ higher than no film mulching. Heat was released by fermentation furrow,and the temperature was higher than common furrow by 0.6 ℃ averagely. Surface soil humidity was reduced by film mulching,which was lower than no film mulching by 6.8 percentage points averagely. Soil humidity of fermentation furrow was lower than common furrow by 16.8 percentage points averagely. In spring,film mulching and fermentation furrow technology can reduce cold damage on early maturing facility cultivation crops by low temperature outdoor,and lower soil humidity.

Key words spring;mlti-greenhouse;soil temperature;soil humidity;daily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Changshu Jiangsu

设施蔬菜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苏南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能够有较好的经济基础和消费市场去发展设施蔬菜[1]。近年来,连栋温室、塑料大棚、日光温室等栽培设施在苏南地区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而连栋温室以其较大的栽培空间、平缓的温湿度变化以及完善的设备条件更受到企事业单位的青睐[2]。春季,苏南地区冷空气活动频繁,尤其在3―4月严重低温冷害多发[3]。采用连栋温室进行黄瓜、番茄、茄子等喜温蔬菜的早熟栽培比普通塑料大棚更具有优势[4-5]。在春季蔬菜早熟栽培过程中,土壤温湿度变化对蔬菜根系以及整个植株的生长都具有较大影响,采取地膜覆盖以及沟式发酵都能够创造适宜蔬菜生长的土壤环境[6-8]。本文通过研究有膜与无膜覆w的畦面、普通沟和发酵沟的土壤温湿度日变化特征,为更好地在春季蔬菜早熟栽培过程中应用覆膜以及沟式发酵技术进行增温保温提供有效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地位于常熟董浜农业现代产业园区南农大(常熟)新农村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圆拱形连栋温室内(120°58′E,31°40′N),温室长60 m,宽40 m,占地约为0.24 hm2,覆盖材料为0.15 mm厚的黑色聚乙烯薄膜。在温室内开沟做畦,畦面宽1.2 m,沟宽0.4 m,畦面覆盖购自农资店的1.5 m宽的黑色塑料薄膜。

沟按普通沟与发酵沟相间设置,发酵沟深0.6 m,每条发酵沟内均匀撒施EM菌原液1 kg、尿素4 kg、麸皮7.5 kg、菜籽饼12.5 kg、水稻秸秆83.3 kg和菜皮500 kg,上层覆盖5 cm厚土,并采用黑色塑料薄膜覆盖,普通沟不作任何处理。

土壤温湿度记录仪购自杭州玉环智拓仪器科技有限公司,型号为i500-TWS,配置两外置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土壤温度传感器探针长度30 cm,土壤湿度传感器探针长度8 cm。

1.2 试验方法

在4月11―17日,采用4个土壤温湿度记录仪分别完全插入有膜覆盖的畦面、无膜覆盖的畦面、普通沟和发酵沟内,其中无膜覆盖的畦面提前1周将地膜掀开,各记录仪同时对土壤温湿度进行连续观测,设置每1 h自动保存一次数据。温室内作物为水果黄瓜,于3月3日覆膜定植,采用膜下滴灌浇水,每周只在周一浇水1次。温室管理为每天10:00揭开顶部棚膜,傍晚16:00关闭棚膜。一周天气状况、室外以及室内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见表1。

1.3 数据分析

采用Excel 2003进行统计分析与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有膜与无膜畦面土壤温度日变化

春季在设施蔬菜栽培过程中覆盖地膜能够起到一定的增温效果。从图1可以看出,从0:00开始的24 h内,有膜与无膜覆盖的畦面温度都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且在12:00―13:00都达到了最小值(20.1 ℃),在0:00达到最大值(21.1 ℃和20.8 ℃),这种增温效果在午夜时最为明显。

2.2 有膜与无膜畦面土壤湿度日变化

在春季设施栽培过程中,覆盖地膜能够降低土壤湿度。从图2可以看出,有膜与无膜覆盖的畦面土壤湿度日变化较为平稳,均值分别为23.6%和30.4%,无膜覆盖的畦面土壤湿度比有膜覆盖处理高6.8个百分点。

2.3 普通沟与发酵沟土壤温度日变化

在春季设施蔬菜早熟栽培过程中,采用沟式发酵技术,能够提供作物生长所需的热量。从图3可以看出,从0:00开始的24 h内,普通沟与发酵沟的土壤温度都呈现出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其土壤温度变化规律与畦面土壤温度变化相同。

2.4 普通沟与发酵沟土壤湿度日变化

发酵沟由于内部反应以及结构特性使其水分含量较低。从图4可以看出,普通沟与发酵沟土壤湿度日变化较为平稳,均值分别为40.5%和23.7%,普通沟土壤湿度比发酵沟高16.8个百分点。

3 结论与讨论

3.1 讨论

在春季设施蔬菜栽培过程中,采用地膜覆盖不仅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温和增温效果,而且还能够降低土壤湿度,给作物营造适宜的土壤温湿环境。夏自强等[9]试验数据表明,地膜在低温季节的增温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在20 cm以上土层,地膜覆盖下的土壤平均温度比无覆膜时高3~5 ℃。王秀康等[10]通过研究2010―2012年覆膜对玉米地土壤温度分布的影响,指出覆膜处理比不覆膜处理的土壤温度在0、5、10、20 cm土层处都高。常丽娜等[11]通过对日光温室空气温度与土壤温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得出的晴天时土壤温度日变化特征与本文土壤日变化特征相似。相对于空气温度而言,土温的变化幅度较小且存在滞后性,白天作物光合速率较高时到达地面的太阳能不能即时稳定地输入土壤,且由于揭开棚膜具有一定的降温效果,造成土壤温度降低;下午时空气温度逐渐升高,土壤一边与室内空气进行对流换热,一边通过导热向深层土壤传热,傍晚由于关闭棚膜,这种导热作用更加明显,使土壤升温比较快,午夜时土壤温度达到最大值;随后,由于室内空气中蓄积的热能逐渐减少,向土壤传导的热能也逐渐减少,导致土壤温度逐渐下降。覆盖地膜以后,能够更好地起到保温的效果,在夜晚作用更加明显。

在露地栽培过程中,不覆盖地膜的土壤由于强烈的蒸发作用使得土壤表层水分含量较低,而地膜覆盖由于切断了土壤水分向空气蒸发的通道,把蒸发的水分阻隔于地膜下,使其土壤含水量高于不覆膜处理[12]。在设施内部,空气湿度高于外界,空气中的水分与土壤水分相互补充,达到一种较弱的可逆平衡,使得土壤表面蒸发强度小于外界,土壤中的水分通过毛管孔隙向土壤表层移动的速度较慢,水分停留在土壤中的时间较长,而覆盖地膜既阻隔了空气与土壤间的水分交换又减少了土壤表面的蒸发量,使得土壤中的水分得不到补充,造成了覆膜的土壤含水量低于不覆膜处理。

春季设施内采用秸秆生物发酵技术能够释放热量以及其他营养元素,促进作物光合作用,产生温度效应[13]。普通沟由于地势较低,湿度较大,热容量与导热率较大,土壤温度相比无膜和有膜覆盖的畦面都低,而发酵沟由于微生物发酵作用,产生大量热量,土壤温度相比有膜和无膜覆盖畦面土壤温度都高,且平均比普通沟高0.6 ℃。

发酵沟的土壤湿度低于普通沟,由于发酵沟在发酵过程中需要消耗一定的水分,且发酵沟中的土壤孔隙比普通沟大,水分上升较慢,同时上面覆盖的薄膜又阻碍了地表水分蒸发,共同造成发酵沟土壤湿度的降低;普通沟由于地势较低,再加上地表蒸发作用,水分通过毛管孔隙不断上升,湿度增大。本文只研究了有膜与无膜覆盖的畦面、普通虾头⒔凸30 cm土层的土壤温度和8 cm土层的土壤湿度日变化特征,其他土层的土壤温湿度日变化特征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3.2 结论

4月,常熟地区外界温度变化仍然较大,如没有加温与保温措施,外界气温突然下降,就会影响棚内温度,对定植不久的作物产生冷害。覆盖地膜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温效果,由于土壤温度变化具有滞后性以及其他因素(如开闭棚膜、土壤与空气的水热交换等)的相互作用,使得午夜保温效果最为明显,能够提高0.3 ℃,加上畦间采用沟式发酵,既能够为作物生长提供必要的营养元素,又能够产生一定的热量,使得设施内保温效果更加显著,减轻喜温作物受到的冷害;覆盖地膜能够减少土壤与空气的水分交换,阻碍土壤表面的蒸发作用,减少土壤中的水分上移,而发酵沟由于其内部较大的孔隙结构以及反应过程中需要消耗一些水分,使得两者的土壤湿度都较低。

4 参考文献

[1] 徐.苏南地区园艺设施类型及其温湿光性能的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4,20(3):51-53.

[2] 李国景,张德威,徐志豪,等.中国南方园艺设施现状及现代连栋塑料温室结构探讨[J].浙江农业学报,1998,10(5):253-258.

[3] 刘传凤,高波.我国南方春季低温冷害气候及其大气环流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2001,17(2):179-187.

[4] ABDULLAH A,IBRAHIM A,ABDULLAH I,et al.The effects of plastic greenhouse covering on cucumber(Cucumis sativus L.)growth[J].Ecolog-ical Engineering,2016,87:305-312.

[5] 丁小涛,金海军,张红梅,等.单栋大棚与连栋塑料温室温、湿度环境比较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11,27(2):96-101.

[6] 蔡绍珍,陈建美,刘炳禄,等.覆膜蔬菜需肥特性与施肥技术[J].中国土壤与肥料,1998(4):25-27.

[7] 曹恒勇,凌培杰,姜艳艳,等.行下内置式秸秆发酵床技术在早春大棚番茄栽培上的应用[J].农业科技通讯,2012(10):176-177.

[8] LUO S S,ZHU L,LIU J L,et al.Sensitivity of soil organic carbon stocks and fractions to soil surface mulching in semiarid farmLand[J].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2015,67:35-42.

[9] 夏自强,蒋洪庚,李琼芳,等.地膜覆盖对土壤温度、水分的影响及节水效益[J].河海大学学报,1997,25(2):39-45.

[10] 王秀康,李占斌,刑英英.覆膜和施肥对玉米产量和土壤温度、硝态氮分布的影响[J].植物营养和肥料学报,2015,21(4):884-897.

[11] 常丽娜,张林华.日光温室空气温度与土壤温度的相关性分析[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0,25(6):595-598.

土壤温湿度范文2

关键词:土壤湿度 气象因子

农田土壤湿度随着气象要素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分析气象因子对农田土壤湿度变化的关系可知,作物生长发育受农田土壤墒情变化十分明显[1.2]。本文以南阳市为例,利用近30a土壤湿度观测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南阳地区主要气象要素对土壤湿度的变化影响,得出气候变化对土壤湿度变化影响的规律。近30a南阳市因为平均气温上升,降水量减少致使各层土壤湿度为下降趋势,特别是春季农作物开始生长后,降水量较少、气温升高等因素影响,加之作物需水量大,土壤相对湿度变化呈下降趋势;夏季(6~8月)受各种气候因子的影响,土壤湿度为多波动;冬季由于降水稀少,温度较低,土壤湿度变化不大。

1、资料来源和分析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文所用的气象资料和土壤湿度资料均为1981~2010年南阳市气象局观测站测定的逐旬资料,土壤湿度资料为0~100cm深土层,每10cm一个测定数值,用土壤相对湿度表示(%)。

1.2 分析方法

序列时间变化趋势采用倾向率法,用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拟合求得各要素的倾向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法求得土壤湿度和气候因子的关系[3]。季节划分为: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月-次年2月为冬季。

2、结果与分析

2.1 土壤湿度的垂直变化[4.5]

2.1.1 土壤湿度的年际变化趋势

为了说明30年来南阳市土壤湿度的总体变化趋势,我们把1981~2010年逐旬土壤湿度资料进行年平均,绘制出南阳市年平均土壤相对湿度的年际变化曲线(图略)。可以看出南阳市的土壤湿度呈逐年下降趋势。气候变暖导致蒸发加剧,在降水量少的情况下,加剧了土壤干旱化程度。受长年受气候影响累积影响土壤湿度最低值下降趋势更大,这不利作物的生长。

2.1.2 土壤湿度的垂直变化特点

根据南阳市的气候变化特点(主要是气温和降水量的变化),把1981~2005年分为1981~1985、1986~1990、1991~1995、1996~2000、2001~2005、20061~2010年六个时段,分别计算六个时段的土壤相对湿度逐层平均值并绘制垂直变化曲线图,分析不同年代土壤湿度的垂直变化特点。

从综合变化来看,以80年代前期土壤湿度最大,80年代后期次之,至90年代前期急剧变小,90年代后期又较前期有很大增加,而21世纪前期土壤湿度又开始下降。南阳市土壤湿度的变化规律和气候变化特别是降水量的变化表现一致。

另外,从土壤湿度的层次变化看,土壤表层(0~20cm)的变化幅度较小;而深层(40~100cm)的变化比较明显。

2.2 土壤湿度与气候的关系

2.2.1 土壤湿度与气温、降水量的关系

为了分析各层土壤湿度与气温变化的关系,分别将逐年0~20cm、0~50cm、0~100cm平均土壤湿度与年平均气温进行相关分析,建立回归方程。土壤湿度与蒸散的相关关系分析蒸散是温度的函数,用降水与气温的比值可以建立较好的土壤湿度模拟方程。春季气温回升,降水仍偏少,土壤湿度较低;夏季降水与气温的比值变化基本上反映了农作物生长季土壤湿度的变化。也就是说植株生长发育和地面蒸发受气温变化的影响明显,而随着层次的增加,其相关性逐渐减小,气温变化对浅层土壤湿度的影响较大,用浅层土壤湿度反映气温的变化比深层更好。从降水量对不同层次土壤湿度变化的影响来看,达到了极显著相关水平,但降水量主要影响深层土壤湿度的变化。

2.2.2 土壤湿度与日照的关系

通过分析近30年来南阳市的日照和土壤湿度的变化资料,可以得出:日照主要影响蒸散量的大小。日照时数多,说明天气晴好,农作物生长旺盛,蒸腾耗水多,同时,日照时间长,蒸发量也相应增加,因此土壤湿度随日照时数的增加而减少;反之日照时间短,土壤蒸发量及作物蒸腾耗水少,土壤水分损失少而变化较小。

2.2.3 气象要素与土壤湿度的综合分析

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土壤湿度与气象因子降水、日照的模拟方程,分析气象要素对土壤湿度的综合作用,可以得出气象因子的变化对土壤水分有明显的影响,回归达到显著的水平。即:土壤湿度仅与日照呈负相关;与降水量与土壤湿度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南阳站土壤湿度剖面图分析,雨量多有利于土壤湿度的增加。表层土壤湿度增加的幅度要大于深层的增加幅度。

3、结语

(1)南阳市近30年来的土壤湿度呈明显下降趋势。

(2)南阳市不同层次土壤湿度与气温的关系均达到极显著相关,随着层次的加深,其相关性逐渐减小;不同层次土壤湿度与降水量的关系也达到极显著相关,随着层次的加深,其相关性逐渐增大。

(3)南阳市土壤湿度随日照时数的增加而减少;反之日照时间短,土壤蒸发量及作物蒸腾耗水少,土壤水分损失少,土壤湿度增加。

参考文献

[1]柏晶瑜,施小英,于淑秋.西北地区东部春季土壤湿度变化的初步研究.气象科技,2003,31(4):226-229.

[2]覃峥嵘.南宁日照时数减少的气候特征及成因分析[J].广西气象,1999,20(2):38-40.

[3]陈怀亮,胡鹏,张雪芬等.农业气候资源多时间尺度分析——以郑州市小麦玉米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6,20(1):1-8.

土壤温湿度范文3

关键词 桔园;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土壤相对湿度;江西南丰;2012年

中图分类号 S666;S15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7-0245-02

柑橘是南丰县特产,抚州市农业支柱产业。南丰县栽培柑橘有1 300年以上的历史,现有柑橘面积4.289万hm2,产量9.518万t。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影响,南丰县气温也呈现上升趋势,年平均最高气温倾向率0.047 ℃/10年,降水年际和月际波动大,旱、涝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对柑橘产量和品质造成很大影响。特别是加上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用水增加,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平衡被打破。桔园土壤水分决定柑橘的水分供应状况,分析桔园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可以科学控制调节柑橘水分,为桔园进行节水灌溉、实现科学用水和灌溉自动化提供决策依据。

近年来,有关专家、学者对土壤水分自动监测做过许多分析研究,如王春娟等[1]研究过宝鸡地区农田土壤水分周年变化特征及冬小麦干旱指标,耿 琳等[2]研究过南方季节性缺水灌区土壤水分变化规律,胡新华等[3]进行过南城自动站土壤水分资料的统计学订正分析,针对上海长望气象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DZN-I自动土壤水分仪监测资料,单独进行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分析尚未见报道。

1 村料来源与方法

所有资料来源于南丰国家农气观测一级站。其中,10、20、30、40、50、60、80 cm等7个土层的桔园土壤相对湿度资料来源于ASW-I自动土壤水分监测仪2012年1—12月自动监测数据,原始数据每10 min为1组,经自动土壤水分观测报表系统和人工计算,得出逐时、逐日、逐旬、逐月资料,自动监测地段能代表当地特色支柱产业南丰县桔园。100 cm深层土壤相对湿度,因人工对比观测期间误差较大[4],而被剔除。

桔园土壤相对湿度用桔园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百分比(R)表示。根据土壤相对湿润度(R)的干旱等级指标,R>90%除水稻外为土壤过湿,60%

2 结果与分析

2.1 桔园土壤水分变化特征

2.1.1 桔园土壤水分随时间变化。将2012年1—12月自动监测桔园10~80 cm土层平均土壤相对湿度绘成曲线,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桔园10~80 cm土壤平均相对湿度,1—6月变化较平稳,保持在90%以上,7月开始下降,至10月最小,12月又升到最大。2012年是南丰县历史上年降水量最多的一年,年降水量2 722.8 mm,较常年多960.0 mm,年蒸发量1 450.4 mm,较常年少125.8 mm(表1);2012年降水天气特征:最长连续降水日数18 d(4月4—21日),降水量199.0 mm;最大单日降水量315.8 mm(特大暴雨,7月17日);最大过程降水量335.0 mm,6月22—24日连续性大暴雨;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22 d(9月25日到10月16日),同期蒸发158.6 mm。≥25.0 mm大雨日数29 d,较1981—2010年平均多7 d;≥50.0 mm暴雨日数12 d,是1981—2010年平均值的2倍;1981—2010年,年均干旱天数34 d,2012年无干旱天气。2012年也是南丰县近24年来平均气温最低的一年,年平均气温18.0 ℃,较常年低0.4 ℃,年平均最高气温22.6 ℃,较常年低0.7 ℃,年极端最高气温37.6 ℃,较历史最高40.8 ℃(2003年)低3.2℃。因为降水多、蒸发少、气温低,所以桔园土壤相对湿度大。最小月之所以出现在10月,是因为9月25日至10月16日连续无雨22 d,为2012年最长无雨日。

2.1.2 桔园土壤水分随深度变化。将2012年桔园10、20、30、40、50、60、80 cm等7个土层年均土壤相对湿度绘成曲线,如图2所示。从图2可以看出:桔园10~30 cm土壤年均相对湿度随深度下降,至30 cm达到最小,而后又逐渐上升,至80 cm达到最大。

2.1.3 桔园土壤水分日变化。分析2012年桔园土壤相对湿度资料可以发现,无论雨季还是旱季,桔园各层土壤相对湿度日变化极小,雨季日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不超过2%,旱季日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几乎为零。但是,一天中,桔园土壤相对湿度随深度有较大变化,而且雨季和旱季不同(图3)。图3选取了2012年最具特色的两日桔园土壤相对湿度资料绘成。从图3(结合图2)可以看出:30~80 cm土层,桔园土壤相对湿度都是递增的;10~30 cm土层,桔园土壤相对湿度变化不一,这是受外界环境(气温、降水、日照、蒸发、空气相对湿度等)影响的缘故。

2.2 桔园土壤水分变化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统计2012年1—12月自动监测桔园10~80 cm土层平均土壤相对湿度,与环境因子(气温、降水、日照、蒸发、空气相对湿度等)进行相关分析,得到相关系数,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自动监测桔园10~80 cm土层平均土壤相对湿度,与上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蒸发量相关极显著,与上月极端最高气温、日照时数相关显著,但仅与本月日照时数、平均空气相对湿度相关极显著。可见环境因子影响桔园土壤水分变化具有滞后性。

2.3 桔园土壤水分变化对柑橘生育的影响

柑橘喜湿润气候,要求年降水量在1 500 mm左右,空气相对湿度在65%~75%,土壤相对湿度60%~80%为宜。柑橘生长期内每月要有降水量120~150 mm,如果少于120 mm,夏季就会感到水分不足。

南丰县位于江西省东部、抚州市南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太阳辐射等影响,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雨季(4—6月)降水多,桔园土壤相对湿度大(过湿),地势低,土层不厚的桔园,遇暴雨、洪涝灾害,随地下水位上升,淹没桔树根系,会使根细胞发生窒息,造成根部逐渐腐烂,叶色转黄脱落,落花落果或枝梢枯死,甚至整株死亡。即使不死也树势极差,常年低产。山地桔园,如排水沟不完善,大雨后洪水下泻,易冲失泥土,冲毁桔树。旱季(7—10月),气温高、降水少、蒸发大,桔园土壤水分常常供不应求(过干),桔树严重缺水,叶片萎蔫,果实停止膨大,加剧落果;长期干旱遇雨还会产生大量裂果,影响柑橘产量和品质。如:2003年6月30日至8月12日、8月18日至10月31日累计干旱119 d,为历史罕见,对柑橘产量和品质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2012年是南丰县历史上年降水量最多的一年,桔园土壤相对湿度年均87%,最小月(平均74%)出现在10月,是由于9月25日至10月16日南丰县连续22 d无降水造成。按照土壤相对湿润度(R)的干旱等级指标,2—6月和12月土壤平均相对湿度均大于90%,桔园土壤过湿。

桔园各层土壤相对湿度日变化极小(雨季日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不超过2%,旱季几乎为零)。但是,桔园土壤相对湿度随深度有较大变化,而且雨季和旱季不同。30~80 cm土层,桔园土壤相对湿度都是递增的;10~30 cm土层,受外界环境(气温、降水、日照、蒸发、空气相对湿度等)影响变化不一。而且,环境因子影响桔园土壤水分变化具有滞后性。

1—6月和12月,特别是雨季4—6月,是一年中桔园土壤相对湿度比较容易饱和(过湿)时期。7—10月,是一年中桔园土壤相对湿度相对较小(容易发生干旱)时期。

南丰县柑橘70%以上栽种在岗地或坡地,灌溉条件较差,受干旱的影响特别严重。柑橘生产建议:建园选点时首先要考虑到周边有充足的水源,不宜将桔园建在陡坡和山顶既缺水源又不保水的地方。根据桔园规模、水源、地形、劳力、资金等条件,建设小型水库、山塘、蓄水池或机井,并配以灌渠、灌沟及喷淋配套设施,扩大移动式喷灌、滴灌、零灌等节水灌溉技术[4]。选用耐高温的品种砧木,广种树草,提高绿化面积指数,改善生态环境,减轻旱灾的影响。深翻改土、导根深扎,促使树体得到深层的水分和养分,提高抗旱力。积极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既可减轻农民抗旱负担,又可缓解农民争水引发的矛盾[5]。平地和沿河冲积地桔园,开深沟,筑高畦,做到雨停田间无积水;修筑拦洪坝,避免洪水倒灌。暴雨、洪涝天气过后,及时机械排水,土壤稍干后中耕松土[6]。山地桔园,在其上方坡地开筑深水沟,使洪水流入山涧峡谷[7-9]。

4 参考文献

[1] 王春娟,张义芳,李建军.宝鸡地区农田土壤水分周年变化特征及冬小麦干旱指标[J].陕西气象,2010(1):22-25.

[2] 耿琳,王智育,周芸.南方季节性缺水灌区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07,26(3):86-88.

[3] 胡新华,况秋明,张显真.南城自动站土壤水分资料的统计学订正分析[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0,33(2):69-72.

[4] 何寿仁,李家洪,邓建斌,等.桔园土壤水分自动与人工对比观测分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2,34(增):99-101.

[5] 胡伟,胡新华,童军.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网构建及数据传输[J].农业网络信息,2010(5):72-74.

[6] 何寿仁.柑桔气象及病虫灾害的避抗对策[J].江西气象科技,1999(4):24-26.

[7] 沈兆明,马家骐,王学炷,等.中国柑桔技术大全[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046.

土壤温湿度范文4

关键词:气侯;光合作用;土壤条件;生长;影响

植物的生长与很多条件有关,很多专家通过试验,人为地改变一些生长条件,使该条件适于植物生长,植物能够充分生长,进而提高植物产量。其中气候与土壤条件的影响对植物健康生长非常重要,文章主要分析它们的变化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1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影响植物生长的关键性条件,主要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度这三方面的内容。

1.1 温度

植物的生长受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蒸腾作用的影响,而这三种作用都受温度的影响,故温度的影响直接影响着植物的健康生长,这种温度不仅包括气温、水温,还包括土壤温度。温度的变化,即影响植物吸收肥料的程度,也影响着植物的新陈代谢过程,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植物新陈代谢的酶活性,从而降低新陈代谢过程,只有适宜的温度才能使新陈代谢达到最佳状态,即最快,以利于植物的快速成长。

据研究,植物各部位的温度是不同的,即树根、树冠、树叶的温度都有差异。而树根温度直接影响着对植物的生长,根温控制的高或低,对植物叶片的水分会有影响,从而间接影响植物生长。根温的变化也会通过影响气孔阻力、叶绿素含量及酶活性等给植物光合作用造成一定程度影响,使得植物的生长受到影响。还有一个因素也说明根温可能影响植物的生长,就是根温所产生的产物能够降低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

1.2 湿度

除了温度,空气湿度也是影响植物生长的气候条件之一。当温度适宜时,再调节空气湿度使适中,植物会更加快速而健康的生长。当空气湿度过大或过小时,都不利于植物的生长。湿度大时要想办法降低湿度,如温室中空气湿度大,可利用通风换气扇将外界干燥空气进行置换,空气湿度小时,会造成干旱,不利于植物生长,最终造成减产。此时,要认真分析湿度过低原因,比如:温室密闭性不好,光照过强等,再根据实际原因实施整改方案。

1.3 光照度

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能量,这些能量来自于太阳光照,阳光的强度以及阳光照射作物的时间长短,都会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另外,光的一些自身特性也会对作物的光合作用有影响(例如光的波长等)。一般情况下,光照强度要是增加,那么光合作用的强度通常也会随之增加,但这是有上限的,也就是说光合作用达到上限值时,即使光照强度增加,光合作用的强度也不会再随之增加了。作物在光合作用时,叶绿体中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的光波。所以,要想控制植物生长的过程,就要在光的波长上下工夫。通常,光合作用时间的长短与光照时间的变化是一样的,光照时间越长,作物生长的越好。种植过程中,轮换着种植,有效利用光能,就能够有效提高光合作用时间的有效利用面积。

2 土壤条件

2.1 土壤酸碱度

土壤的酸碱度也影响植物的生长,不是所有的作物都要求土壤有同样的酸碱度。有些作物适合酸性土壤,有些作物适合碱性土壤,但是绝大多数作物都适合在中性土壤中生长。因此,在研究植物生长条件时,对土壤酸碱性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

植物对矿物质的吸收过程,直接受土壤酸碱性的影响。对于碱性土壤环境,作物会选择吸收阳离子,同时抑制阴离子的吸收;在酸性土壤中的作物,正好相反,作物会筛选着吸收适合自身的阴离子,同时抑制阳离子的吸收。例:在碱性土壤中撒入含有更多阳离子的肥料,即能加快阳离子的吸收,又能改变土壤酸碱性;在酸性土壤不能施含有更多阳离子的肥料,即不吸收,也不适合作物的生长,不能有效的节约成本。

植物在元素的吸收上是受土壤酸碱性制约的。例如,PH 为6-8是钙、镁离子的最佳吸收土壤酸碱性条件,因为在酸性土壤中钙、镁离子容易流失,在强碱性土壤中钙、镁离子容易沉淀,这些都不适合植物的吸收;PH 值为6-8时,植物很容易吸收氮元素发生固氮现象用;PH 值为6.5-7.5时,植物特别容易吸收磷元素。

2.2 土壤的物理条件

土壤的物理条件指土壤的颗粒大小及土壤颗粒的排列方式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空气、有机无机养分及植物根系的自由生长都受土壤物理条件的影响。如,土壤颗粒大且排列不规则时,就会阻碍植物生长所需水分与养分的吸收,植物根系的自由伸展也受到阻碍,为了抵抗外界土壤颗粒的挤压,植物将消耗大量的能量,致使植物的生长受阻。当土壤通气性不好时,不仅会影响植物生长新的根,使根的生理功能与土壤结构发生变化,而且会影响植物新陈代谢气体与外界的交换,最终阻碍植物的健康生长。有研究表明,植物的根对土壤空气的适应度与土壤的松紧状况有很大的关系。

2.3 土壤中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植物生长过程吸收需要的有机无机粒子形态的化学元素,能够促进植物的发育和生长,不同的化学元素对植物生长所起的作用不同。例如,钾元素对生长点、芽及幼叶的生长有促进作用;钾能促进酶的活化,从而增强光合作用,促进糖代谢、蛋白质合成,增强植物抗旱、抗寒、抗盐碱、抗病虫害等能力,另外,钾肥对于改善植物产品品质也起一定的作用。锌离子能够通过调节植物内部有机氮和无机氮的比例,改善植物的抗低温、抗干旱能力。无机粒子形态的铁元素被植物吸收后,能够促进植物内部活性酶、叶绿素及蛋白质的合成,使植物新陈代谢加快,促进植物生长。

土壤机械强度、土壤通气性、土壤温度及土壤湿度等土壤的物理条件直接影响植物根系的生长。因此,在对土壤进行施肥时,必须充分考虑以上因素、加以控制,才能有效的提高植物的产量、促进植物生长。在众多的调节和控制土壤物理因素的方法中,应用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聚合物或沥青乳剂是一条稳定且有效的措施,但想广泛推广尚有些困难。可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开发出越来越多的高效能、低用量的新产品,人们也会越来越重视并应用它们,或可能超过人们对化学肥料和农药的欢迎程度。

3 结束语

综上,气候与土壤条件的适宜,直接影响植物的健康生长,是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熟悉并控制这两种因素,即可以提高植物生长的质量,又可以使植物增产增收。因此,研究气候与土壤条件,对植物生长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Russ ell F W.土壤条件与植物生长[M].谭世文,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2]冯玉龙,等.根系温度对植物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5,23(3):63-69.

土壤温湿度范文5

关键词: 灵芝; 传统种植; 大棚仿生; 雾化喷灌

中图分类号: S275.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7-0116-01

灵芝,又名红芝,赤芝,灵芝草。具有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白细胞减少症、冠心病、心律失常、急性病毒性肝炎、抗神经衰弱、糖尿病等功效[1,2],同时具有抗肿瘤、保肝解毒、抗衰老、抗神经衰弱、抗过敏及美容等作用[3-6]。全世界有120多个种类,我国就有87个。我国栽培灵芝至少有400多年的历史。由于灵芝栽培技术含量高,难度大,而且受营养、温度、水分、空气、光照及酸碱度等条件的限制,不适宜在干旱地区特别是沙漠土壤中栽种[7-8]。

由笔者主持的榆林农业学校自选课题,灵芝在我国西北地区沙漠土壤当中栽培试验研究,从2005年开始到2008年结束,经过4年的艰苦工作,灵芝这种被专家预言在沙漠土壤中不能成活的稀有物种,终于在榆林农业学校的沙漠土壤中得以存活且喜获成功。该项目不仅获得了榆林市科学技术三等奖,还取得了大量的基础数据,为沙漠土壤的新型利用又开辟了一条途径,也为地处沙漠区域的农民进行农业集约化生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带来了曙光。

1大棚灵芝喷灌系统

1.1试验地情况。该项目所选用的试验地位置坐落于榆林农业学校的实习果园,果园土壤类型为沙土,采用大棚仿生栽培法对灵芝的栽培成长进行研究。大棚采用三面向阳,一面靠厚土墙的传统大棚结构型式。喷管系统为固定管道式喷管系统,由干管、支管、毛管和喷头四部分组成。灌溉水源为榆林农业学校生活用水。

1.2试验设计方法。该系统是预先将供水干管埋设在冻土层以下40厘米的土壤地中,支管从大棚内两侧升起,与地面平行分成两组布设在大棚两侧的支架上,在大棚的另一端分别堵口。毛管从支管的下侧引出伸至距地面180cm处,雾化喷头安在毛管下端距地面约150cm处。棚内灵芝培养袋株距30cm,行距30cm,大棚占地面积宽260cm,长560cm,每个雾化喷头能喷洒的范围为直径140cm的全圆喷灌。

2微喷管技术在灵芝新品种引进及栽培试验研究中的应用

2.1传统栽培方法的不足。灵芝在生长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技术是控制好温度和湿度[7,8]。传统的栽培技术遇到的无法突破的瓶颈难题是灵芝生长的温度满足要求了,空气相对湿度低不能满足灵芝的生长要求;灌水后空气相对湿度增高可满足生长要求而气温则会太低不能满足要求。这种矛盾在很长时间内难以解决[7,8]。尤其在北方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小的大气候环境条件下很难控制。

2.2微喷管技术。微喷管技术在榆林灵芝新品种引进及栽培试验研究中的应用很好的解决了上述矛盾。白天榆林地区的气温升幅较大,棚内温度更高。当棚内温度超过灵芝子实体成长的上限温度28度时,打开喷灌控制阀门,在水压足够的情况下,所有雾化喷头就会同时喷出喷洒直径为140cm的平射雾气,在短短的几秒时间内,整个大棚就被浓浓的雾气所包围,形成的雾气浓度并不亚于灵芝野外生存所需的雾气浓度,空气相对湿度可达95%以上,在空气相对湿度增加的同时,棚内温度因为大棚外层覆盖层的短波光辐射作用虽然湿度增加但是温度变化不是很快,这样就会形成仿生大棚内高湿度和高温度的最适宜灵芝生长所需的生理环境。当大棚内的温度降到灵芝子实体成长的下限温度24度时,及时关掉喷灌控制阀门,喷灌系统停止产生雾气,空气相对湿度会逐渐升高,气温也会随之升高。当气温高过上限要求、空气相对湿度较低时,再打开控制阀门,如此重复操作,只要留心观察、及时开关控制阀门便可将温度和湿度很好地控制在灵芝生长所需的范围内。晚上对灵芝的管理基本上是任其自然生长不需要人为的干扰,只要将大棚的几层覆盖物盖好,不让热量外泄就行。因为白天大棚通过大棚外层覆盖物吸收的热量足够灵芝整晚的利用,大棚内由于白天一天的喷雾再加上晚上土壤的返潮棚内的空气相对湿度一般在90%以上,完全能达到灵芝正常生长所需的生理参数。

3喷灌降温保湿措施与传统地面灌溉降温保湿措施的研究对比

3.1传统方法。试验大棚骨架为铸铁结构,外层采用双层覆盖物保温遮荫措施。传统的灵芝栽培遮荫主要的是将砍伐来的树枝架空在灵芝的上面,利用树枝和树叶的湿度来降温保湿的,这种方法不仅无法禁止乱砍乱伐,降温保湿效果差,而且在大规模的生产中无法保证树枝随时需要随时供给。

传统的灵芝栽培土壤的保湿是与通过地面灌溉的方法来进行,而该项目的土壤保湿是通过水的雾化再落到地面上进行液化后保证土壤的湿度,这种水蒸气的液化不仅能使棚内温度不易瞬间降低,而且土壤不易板结硬化,经常保持土壤的松软,有利于土壤当中灵芝子实体的正常生理活动。传统的灌溉后最容易使土壤板结硬化,破坏土壤的松疏结构,不利于灵芝子实体的健康成长。

3.2喷灌降温保湿措施。经过雾化喷灌的大棚内温度、湿度的变化幅度小,比传统的地面灌溉持续的时间长,在很大程度上可节约劳力。尤其在炎热的中午,用雾化喷灌需2-3次,则大棚内的环境基本就达到了灵芝生长所需,而用地面灌溉需则4-5次,而且传统的灌溉浇水地面是保墒了,而空气相对湿度和温度无法得到保证。

4喷灌系统在大棚仿生栽培当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该项目虽然较传统的栽培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还存在一些弊端,主要表现为:

雾化系统是人为控制,自动化控制性差;雾化的时候大棚外层的覆盖物是处于封闭状态,通风效果差;雾化后的大棚覆盖物暂时不能移开,这段时间灵芝子实体易于形成畸形,有待于后期研究探讨改进。

参考文献:

[1] 赵友琴.灵芝和灵芝玉屏[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2):25-27.

[2] 梁祖霞.灵芝―古人心目中的仙草[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1997,(5):12-13.

[3] 周效平,李庆忠,刘颖.灵芝冲剂药理作用研究[J].中医药学报,1997,(1):51-53.

[4] 何显忠.灵芝临床应用及药理作[J].时珍国医国药,2000,(6):11-14.

[5] 汪新政.灵芝是降癌妙[J].中国食用菌,1996,(2):40.

[6]李超美.中药材灵芝品种及其临床应用[J].福建医药杂志,2001,(6):72-74.

土壤温湿度范文6

关键词:天麻;生态栽培;品种选育

中图分类号:S567.3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025

天麻(Gastrodia elata Blume)单子叶兰科中草药,一般种植在林下阴湿、腐植质较厚、蜜环菌丰富,疏松肥沃pH6的微酸性土壤,地温10~12℃以上开始萌发,15℃以上生长加快,地温20~25℃最适宜蜜环菌和天麻块茎生长,土壤温度低于10℃进入休眠期,高于30℃天麻停止生长。天麻生长与湿度关系密切,年降雨量1000mm以上,平均湿度80%左右,多雨潮湿的气候条件最适于天麻成长,含水量低于40%或高于65%时,不利于天麻生长发育,尤其是北半球6―8月份的生长旺季需较大水分,9月份以后,雨水过多则不利生长。

我国天麻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名。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徐锦堂等[1]进行了天麻野生变家栽的研究工作,自然感染蜜环菌的木材栽培天麻的研究大大增加了天麻产量,1971年在海拔50m的北京平原地区栽培天麻获得成功,使得天麻栽培范围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周铉[2]用种子繁殖实验,达到了1%~10%的发芽率,播种所产的块茎获得了数倍的产量。20世纪70年代形成一套较完整的天麻无性繁殖栽培技术且人工栽培的天麻开始供应市场;20世纪80年代天麻的有性繁殖理论研究以及其播种技术有突破性进展,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并适合大面积生产的种子播种方法,其栽培的天麻开始大量供应市场。 国内天麻人工栽培技术比较成熟,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天麻产品基本上都是人工栽培的天麻。现今对于天麻的栽培,主要围绕如何提高天麻质量来展开。天麻的仿野生栽培能更好利用林地资源,提升天麻品质,提高价格,增加种植户经济效益。

本文主要探索在南岭山区天然条件下栽培天麻,研究适合南岭地区成本低,品质优的天麻生态栽培技术为天麻的稳产高产提供理论依据,为市场提供高价值的天麻产品,同时为当地农民提供致富渠道。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天麻品种是四川绵阳的纯种红天麻(GelataB1.F.elata)、乌天麻(G.elataB1f.G1aucaSChow)、从湖北宜昌引进了适于在室内栽培的宜红优1号进行栽培试验。种植环境为全天然南岭地区。

1.2 方法

通过引进国内主要的天麻品种,进行适应性栽培试验,考查其栽培性能及产量和质量等技术指标,然后进行杂交选育,获得适应南岭地区气候和生态条件的优良品种。

在南岭地区选择了7个不同海拔、腐殖质资源较丰富的地点进行天麻野外生态栽培,每试验点设3个重复小区,9个月后进行采收、测产。应用SPSS13.0软件对测定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并用Duncan新复极差法进行多重比较,分析不同海拔高度、土壤类型、覆盖植被等对天麻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栽培方法:用有性繁殖1a生郴麻3号白麻块茎(零代种)做种,种麻用量为500g/m2,菌材20kg,穴宽0.3~0.5m,深20~30cm,间距3m。种植天麻时先将穴底挖松,铺腐殖质土3cm,平铺一层树叶,排放菌材,菌材鱼鳞口夹密环菌,再放置已培养好的老菌材,相间距离6cm左右,鱼鳞口处放上0代麻种,一根菌材上放6棵麻种,用腐殖质土填实间隙,盖腐殖质土10~15cm,盖枯枝落叶保温保湿。

砂土:腐殖质少,含沙量多,颗粒粗糙,渗水速度快,保水性能差,通气性能好;腐殖壤土:腐殖质丰富,含沙量少,颗粒一般,渗水速度一般,保水性能好,通气;腐殖砂土:腐殖质较丰富,含沙量较多,渗水速度较好,保水性较好,通气性能较好。

2 结果

2.1 品种对天麻产量的影响

对国内主要的天麻品种进行适应性栽培进行杂交选育,获得适应南岭地区气候和生态条件的优良品种(见表2、表3、表4)。

杂交品种栽培试验表明,3号的生态栽培性能更优,将其命名为郴麻3号。

2.2海拔对天麻产量的影响

从表5可以看出,H6和H4,2个点的天麻产量最高,H1和H7的2个点栽培的天麻产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点。H5和H6都在1300m左右,但土壤类型及覆盖植被不同,H6点的产量显著高于H5。

2.3 生态栽培方式对天麻产量的影响

本实验对在不同土壤采用哇栽和垄栽2种方式种植天麻进行研究,为天麻的稳产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持。

由表6可知,在含砂量高的土壤中用畦栽优于垄栽,在含砂量较低、粘度较大的黏性土壤中用垄栽优于畦栽。

3 讨论

3.1 优良品种的选育

传统的天麻育种采用自交或近交,所培育出的后代只能保持其H本的性状,且多代繁殖后其遗传品质下降,存在种性退化、抗逆力下降、产量降低等诸多生产问题。通过选择遗传异质性大、亲缘关系较远、能优势互补的亲本进行远缘杂交,则可以获得理想的稳产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杂交良种。本研究通过对国内主要的天麻品种进行适应性栽培试验,能够在南岭地区生长的天麻品种进行杂交选育,获得适应南岭地区气候和生态条件的优良品种。

3.2 生态栽培环境条件研究

3.2.1 土壤类型对天麻的产量有显著影响

实验选择的土壤类型均可进行天麻的栽培,其中腐殖砂土优于砂土和腐殖壤土。虽然天麻生长繁殖的营养主要来源于萌发菌和蜜环菌供给,但肥沃的土壤、丰富的微生物利用菌材的培养、蜜环菌和天麻的生长。而且天麻生长对温度、湿度、氧气均有较高要求,土壤要求保温保湿、通气排水,通气和渗水效果差易发生腐烂现象。此外,覆盖植被与天麻产量有直接关系,草丛覆盖试验点天麻产量显著低于乔木及灌从覆盖试验点,乔木及灌从覆盖试验点间天麻产量无显著差异。天麻生长有避光、向湿的特点,在郁闭度较高的乔木林或密度大的灌木林合适栽培。

3.2.2 海拔对天麻产量的影响

通过多重比较分析天麻生态栽培中各因素对天麻产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南岭地区750~1510m海拔高度区间,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天麻产量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1320m左右天麻产量最高。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植物的生长环境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尤其是温度、湿度的垂直变化,使得植物的生物量和生物量构成受到影响。海拔每升高100m,温度降低0.6℃左右是普遍的自然现象,而温度是影响天麻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天麻块茎在地温低于10℃时则处于休眠状态,生长发育完全停止,10℃ 以上时开始萌动,20~25℃ 生长最快,30℃生长受抑制。南岭地区夏季高温,低海拔地区高温达32℃,抑制天麻生长,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湿度增大,这为天麻的生长和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海拔750~1510m 范围内,天麻a量随海拔梯度的上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海拔1030~1320m天麻产量均在高位,在海拔1320m处产量最高,个体最大,反映出天麻对高海拔的良好适应,与王绍柏[2]等在湖北宜昌1000~1300m适宜建立红天麻品种园的研究报道基本一致,湖南与湖北纬度、气候条件基本一致,适宜的栽培条件相近。但与曾勇[3]等在黔西北地区海拔1800 m处栽培红天麻产量最高的报道不相符,这可能与气候和生态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天麻的栽培要讲究因地制宜。

3.2.3 土壤对天麻产量的影响

天麻生长温度10~28℃,平均湿度为70%~80%,土壤含水量低于40%或高于65%时,天麻生长缓慢,尤其是6―8月份的生长旺季需较大水分,湿度较大容易腐烂,天麻栽培土壤要求有一定保温保湿能力,并有良好排水性能。天麻生长需要氧气充足,氧气稀少不利于蜜环菌生长,则生长受阻,栽培天麻的土壤要求疏松透气。天麻生长的营养主要来自菌材,因此人工栽培以一般用含沙量高的砂土,排水透气性好,人工浇水保湿,但砂土的保温性、保水性差,室内栽培时可用空调控温,室外栽培多用覆膜保温。天麻的生态栽培中不采用人工保温保湿技术,对土壤的选择非常关键,需要选择保温保湿和排水透气性能都好的土壤。含沙量较高的土壤疏松,腐殖质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湿度和保温性能,促进蜜环菌和天麻的生长,因此腐殖质较丰富、含沙量较多的腐殖砂土最适合天麻的生态栽培。

3.2.4 栽培地主要覆盖植被类型对天麻产量影响

天麻生长有避光、向湿的特点,天麻在野生条件下只能在林下生长,最适宜的植被覆盖包括竹林、青冈林、栎类林、木姜子林、桦木林,以及由李属、山桐子、灯台等树种组成的阔叶林下,并且需要有草本植物覆盖。这些植物的根能为蜜环菌提供营养,而蜜环菌则为天麻生长提供主要的营养物质。由于天麻多生活于林下或竹林中,许多高大植物形成了天然的荫环境,丽荫湿的环境正是天麻、蜜环菌理想的生长条件,因此天麻基地的选择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选择乔木林、灌木林地。但是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密度如何引起天麻生长繁殖及产量的变化,以及土壤养分怎样随着水分进入菌材,影响蜜环菌生长,至今还未知晓,有待深入的研究。

综上,南岭地区天麻生态栽培的最优环境条件为:海拔1000~1300m左右,阔叶或阔针叶混交林或灌从,含有丰富的腐殖质,疏松、排水保湿性能好的林间地块,坡向为半阴半阳的缓坡地,进行林下栽培。

3.3 天麻生态栽培方式对天麻产量的影响

天麻栽培的室外栽培一般采用畦栽,即挖宽0.5~1m,深20~30cm的畦,将地底土挖松赶平,顺山摆放菌棒,在菌棒刀口处摆放好菌种(生产种)、菌枝。面上盖土10cm,再盖杂草树叶等保湿。这种方式在保温保湿,操作方便,但土壤透气、排水性较差,南岭地区降水量较多,部分地块易出现天麻腐烂的现象。本实验对在不同土壤采用哇栽和垄栽2种方式种植天麻进行研究,为天麻的稳产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持。在含砂量高的土壤中用畦栽优于垄栽,在含砂量较低、粘度较大的壤性土壤中用垄栽优于畦栽。

垄栽和畦栽各有优势,天麻的室外栽培一般以畦栽为主,保温保湿,操作方便,但土壤透气、排水性较差。垄栽土壤更疏松,能充分利用土壤耕作层通气性好的优势,有利于根系呼吸及排水,并可以减少土传病害的为害,但保温保湿性较差。但在夏秋高温季节,易使地温过高,若降水量小容易造成土壤干旱,不利于天麻生长。综上,天麻栽培方式在含砂量高的土壤中用适合使用畦栽,在粘度较大的土壤中适合用垄栽。

参考文献

[1]徐锦堂,郭顺星,范黎,等.天麻种子与小菇属真菌共生萌发的研究[J].菌物系统,2001, 20(1):137-138.

[2]王少柏,周铉,杨崇仁.天麻杂交种的优势[J].云南植物研究,1997(4):380.

土壤温湿度范文7

关键词 黄瓜;产量形成;影响因素;大棚;气象要素;动态关系

中图分类号 S642.2;S6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141-01

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各种反季节蔬果开始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对提高人们生活品质提供了充分的保障。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栽培设施技术的进步,利用大棚进行种植,具有露天栽培不具备的优势,以这种方式进行农业种植,可以人为地对气候进行控制,使蔬菜可以在比较适宜的环境中生长,从而延长蔬菜的栽培时间和供应时间。

1 黄瓜产量的影响因素

黄瓜生长过程中很多因素都会对黄瓜产量造成不利影响,如低温、授粉以及病虫害等因素,这些因素的存在不利于黄瓜产量增加。黄瓜是以果实为产量器官,在栽培过程中非常容易遭受低温的危害,从而导致产量的损失。主要是因为在黄瓜生长过程中,长期处于低温环境,会对黄瓜花粉活力形成不利影响,也会降低花粉的萌发率,不利于正常授粉,进而会对结实产生威胁。黄瓜花粉的耐低温能力比较差,长期处于低温环境,会影响正常授粉工作。除此之外,病虫害也会对黄瓜产量形成不利影响,病虫害是农作物、蔬菜瓜果生长过程中的关键性影响因素,在黄瓜形成过程中,出现病虫害就可能降低黄瓜产量。黄瓜在形成过程中对气温、土壤水分的要求比较严格,过于干旱或洪涝灾害比较严重都会对黄瓜形成产生不利影响[1]。长时期农业种植发现,经常会出现一年产量丰收,一年产量少,黄瓜产量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间隔的影响,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土壤养分,所以在黄瓜种植过程中,尤其是不间断种植,需要特别注意土壤成分以及土壤成分的构成,只有这样才能为黄瓜产量提供充分的保障。总之,黄瓜产量受综合因素的影响,这也是当前黄瓜种植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2 黄瓜产量形成与大棚内气象关系

大棚栽培方式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方式,与露天栽培方式相比,大棚栽培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可以人为地对气象环境、土壤养分、水分等要素进行人为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使蔬菜可以在比较适宜的环境中生长,从而提高蔬菜的产量,延长蔬菜的栽培时间和供应时间,保证淡季蔬菜正常供应[2-3]。气象关系是黄瓜产量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气象因素主要包括气温、土温、太阳辐射总量以及土壤湿度等。

2.1 气温

大棚内黄瓜栽培中的气温主要包括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以及大棚内的空气湿度,为了保证黄瓜生长正常,并提高黄瓜产量,应该做好日常的气温记录工作,准确记录下每一个时刻大棚内的空气湿度和空气温度,并根据黄瓜生长每一个阶段的特征,及时调整大棚内的空气湿度和空气温度,确保黄瓜形成过程正常进行。

2.2 土温

土温是指栽培黄瓜的土壤温度,土壤直接与黄瓜苗接触,也是黄瓜产量的关键性因素。大棚种植中,会在土壤中设置曲管地温表,对每一个层次的土壤温度进行实际测定,并设定相应的检测时间,将4次的观测平均值作为依据计算出土壤的日平均温度。根据黄瓜生长需要的土温,实时调整土壤温度,确保土壤温度适应黄瓜成长的需要。

2.3 土壤湿度

土壤湿度指的是土壤含水量,土壤湿度会直接决定农作物、蔬菜瓜果的水分供应状况,一般土壤湿度过低,会出现土壤干旱的情况,无法确保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也有可能降低农作物、蔬菜瓜果的产量和品质,严重缺水,甚至会出现农作物、蔬菜瓜果死亡的情况。大棚内黄瓜种植中,土壤水势仪的合理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黄瓜产量形成与土壤湿度有非常重要的关系。

3 黄瓜产量形成与大棚内气象要素动态关系

黄瓜产量形成与大棚内气象要素具有动态关系,气温过低,不利于黄瓜花粉授粉,花粉的萌粉率也比较低,不利于正常的授粉工作,有可能出现黄瓜产量降低的情况;气温过高,会快速挥发掉空气中的水分和土壤中的水分,难以确保黄瓜生长过程中养分和水分的正常供应。土壤湿度过高,会腐蚀黄瓜秧苗的根部,稀释黄瓜生长需要的养分;而土壤湿度过低,会出现土壤干旱的情况,无法确保光合作用的正常进行,也有可能降低农作物、蔬菜瓜果的产量和品质,严重缺水,甚至会出现农作物、蔬菜瓜果死亡的情况[4]。在黄瓜生长过程中,如果土温过高,可快速挥发掉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会对黄瓜秧苗正常生长形成不利影响;而土壤温度过低,则会影响黄瓜秧苗的正常生长,对黄瓜授粉形成不利影响,进而影响黄瓜产量的形成。因此,黄瓜产量形成与大棚内气象要素有直接关系,要保证黄瓜产量,就要合理、有效地控制大棚内的气象环境,形成一个适合黄瓜生长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为提高黄瓜产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综上所述,黄瓜产量形成与大棚内气象要素有直接关系,大棚栽培方式作为蔬菜瓜果栽培的有效方式,可以有效延长蔬菜瓜果的供应时间,要提高黄瓜产量,就需要合理控制大棚内的气象要素,为黄瓜生长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

5 参考文献

[1] 宋文,张玉龙,韩巍,等.渗灌灌水定额对温室黄瓜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8):61-66.

[2] 李国龙,唐继伟,黄绍文,等.氮磷钾均衡管理对戈壁滩日光温室有机基质栽培春茬黄瓜产量与养分吸收的影响[J].中国蔬菜,2015(2):30-36.

土壤温湿度范文8

摘要: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近些年来,我国温室产业发展迅速,随着温室种植技术的不断推广和普及,中小农户温室种植越来越多,但由于我国设施农业的现代化应用技术普及较为缓慢。本文对温室环境系统特点和控制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以PLC为控制核心提出了温度环境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思路,为相关工业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PLC技术;温控系统;智能控制

一、引言

我国的温室自动控制相关系统化研究起步较晚,设施农业面积占世界设施农业的70%,人均面积为268m2,仅次于西方农业大国。我国设施农业经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投入人力物流及相关政策导向,于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才进入设施农业高速发展时期,结合我国国情及特点规模化和集约化是主要的发展方向。

二、环境控制系统设计

1、目标设计

控制目标设计是温室环境控制系统设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控制目标将直接决定控制系统针对的服务群体、推广应用应用成本,是后续控制措施、控制方案、控制系统硬件、软件设计的根本,起着纲领性的作用。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以杨凌农业示范区小型农户的需求特点本系统的设计需求为控制系统精度高、控制功能灵活、可扩展性强、人机界面友好、简单可靠的一种温室控制系统。本文研究一款一般设施农业种植户、中小农业企业用得起的温室环境控制系统,在选择温室环境控制对象时,主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可而止。利用PLC技术实现逻辑控制、组态触摸屏实现人机交互界面、高精度传感器及通用电气设备,实现温室环境参数的闭环控制。

2、措施设计

控制措施是实现控制目标的具体手段,为了实现温室大棚内土壤湿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度等环境参数的智能调控的控制目标,设计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控制措施至关重要。具体措施设计如下:

(1)土壤湿度控制措施

采用滴灌+喷灌方式实现。具体到温室大棚中,如果有作物分区种植,可根据作物生长具体需求分别采用滴灌或喷灌方式。分作物(分片区)分别采用滴灌或喷灌,正好可以发挥PLC输入输出易于扩展、程序方便修改的优势。

(2)空气温度控制措施

采用通风+加温方式实现。即温度高时采用通风方式降温,温度低时启动加温设备加温。

在温室建设中根据大棚规模面积、作物经济型选择合适设备。

(3)空气湿度控制措施

采用通风+喷灌方式实现。即湿度高时采用风机通风方式排湿,湿度低时利用喷灌设备喷雾增湿。

(4)光照度控制措施

采用红、蓝两色LED补光灯带实现。灯带红蓝光配比根据作物需要现场选配并安装敷设。

3、温室控制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根据要实现的控制功能,设计的控制系统整体结构如图1所示。控制系统包括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土壤湿度传感器、光照度传感器、PLC可编程控制器、模拟量处理模块、触摸屏、植物保温灯、植物补光灯、喷灌泵及设备、滴灌泵及设备等。其中空气温湿度、土壤湿度、光照度等传感器为系统提供温室环境参数信息;MCGS触摸屏做为人机操作界面,实现参数的调整和监控;三菱可编程控制器(PLC)是整个控制系统的核心;控制系统中有5个被控设备:植物保温灯、LED植物补光灯、通风风扇、喷灌泵、滴灌泵。

基于PLC的温室环境控制系统具有自动补光、自动滴灌、自动喷灌、自动保温、自动通风五大功能。系统有手动和自动两种运行模式,在手动模式下,可手动拨动开关实现补光、滴灌、喷灌、保温、通风的功能;在自动模式下,系统可由PLC控制,根据事先设定好的温度、湿度、光照条件要求实现自动补光、自动滴灌、自动喷灌、自动保温、自动通风的功能。

该系统由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光照度传感器、PLC可编程控制器、模拟量处理模块、触摸屏、植物保温灯、LED植物补光灯、通风风扇、喷灌设备、滴灌设备等组成。植物保温灯用于提高温室环境的温度,当温室内的温度低于设定值时会自动开启,从而提高温室的温度;LED植物补光灯可在夜晚为温室农作物增加光照时间,加快其生长速度;通风风扇在温室环境温度超限或湿度超限时开启,可起到降低温度、湿度的作用;喷灌设备在空气湿度低于下限时开启,可增加空气湿度;滴灌设备在土壤湿度低于下限时开启,可增加土壤湿度。

系统中使用的空气温湿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温室环境的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温湿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温室环境的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光照度传感器用于采集温室环境中的光照度信息。系统的控制核心是FX2N-32MR三菱可编程控制器PLC,用于处理从传感器采集的温室环境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度信号,完成相应的运算和处理;MCGS触摸屏是人机交互界面,不仅可将控制系统的如温度、湿度、光照度等各种的信息显示在触摸屏上,还可以由用户自由设定温室环境的空气温度上下限、空气湿度上下限、土壤温度上下限、土壤湿度上下限等环境参数。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温室环境控制系统的控制目标、控制措施、控制系统整体结构设计过程,并分析了控制系统应该具备的功能。控制目标是实现温室大棚内土壤湿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度等四个温室环境参数的智能调控,实现这四个环境参数智能调控的措施是滴灌、喷灌、通风、加热和补光等五项。

参考文献

[1]高职富.温室环境控制技术的现状及发展前景[J].中国市场,2007:76-77.

土壤温湿度范文9

关键词:南山公园,寒冷干旱,植物表现情况

 

1.气候概况

准格尔地区隶属鄂尔多斯市,丘陵地带,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气候严寒、干燥,主要特点是降雨量少而集中,蒸发强烈、干燥多风、温差变化大,春秋季多风干旱,夏末秋初雨水较多,冬季寒冬。区内年平均气温7.4℃,最高气温39.4℃,最低气温—31.4 ℃;年均降水量400mm;多集中7、8、9三个月份内,占全年降水量的76%左右。区内多年平均蒸发量为2300mm,高达降水量的5.75倍,蒸发以5、6、7三个月为最甚。风速多年平均2.5m/s,最大风速23m/s,最大冻结深度1.5米。

2.南山公园设计部分植物情况

(1)黑松,松科[松属],产于我国吉林南部,强阳性树喜光,不耐水淹,对土壤养分要求不高,喜质地疏松的砂质壤土。不耐盐碱。

(2)迎客松,松科[松属],产于我国吉林南部,强阳性树喜光,不耐水淹,对土壤养分要求不高,喜质地疏松的砂质壤土。不耐盐碱。免费论文。

(3)樟子松,松科[松属],产于内蒙东部、大兴安岭山区,喜光耐寒,又耐干燥瘠薄的土壤,在风积沙土、砾质粗沙土、黑钙土壤上均能生长。

(4)华山松,松科[松属],产于西南西北华北,弱阳性,喜温凉湿润气侯,能适应各种土壤。

(5)桧柏,柏科[圆柏属],产于中国东北南部及华北,喜光但耐荫性很强。耐寒、耐热,对土壤要求不严。

(6)侧柏,柏科[侧柏属],产于中国华北、东北,喜光,但有一定耐荫力,喜温暖湿润气侯,但亦耐多湿,耐旱,较耐寒。

(7)云杉,松科[云杉属],产于我国四川、陕西、甘肃,喜光,有一定耐荫力。喜冷凉湿润气侯,但对干燥环境亦有一定抗性。喜微酸性深厚排水良好的土壤。浅根性,生长速度较白,略快。

(8)桧柏独球,柏科[圆柏属],产于中国东北南部及华北,喜光但耐荫性很强。耐寒、耐热,对土壤要求不严,能生于酸性、中性及石灰质土壤上,对土壤的干旱及潮湿均有一定的抗性。但以在中性、深厚而排水良好处生长最佳。深根性,侧根也很发达。

(9)丹东桧独球,柏科[圆柏属],产于东北,喜光,耐寒。

(10)新疆杨,杨柳科[杨属],产于新疆,喜光,耐严寒-20底低温。耐干热、不耐湿热。耐干旱,耐盐碱。

(11)国槐,豆科[槐属],产于我国北部,性耐寒,喜阳光,稍耐阴,不耐阴湿而抗旱,在低洼积水处生长不良,深根,对土壤要求不严,较耐瘠薄,石灰及轻度盐碱地(含盐量0.15%左右)上也能正常生长。

(12)臭椿,苦木科[臭椿属],产于华北、西北至长江流域,喜光,不耐阴。适应性强,除黏土外,各种土壤和中性、酸性及碱性土都生长,适生于深厚、肥沃、湿润的沙质土壤。

(13)杜梨,蔷薇科[李属],产于南部、内蒙古、黄河流域,喜光,稍耐阴,抗寒、抗旱力强,耐盐碱和瘠薄,耐涝,深根性。

(14)白蜡,木犀科[白蜡树属],原产于北美,喜光稍耐荫。适应性强。

(15)山杏,蔷薇科[李属],产于东北各省和内蒙、河北,根系发达,树势强健,生长迅速,有萌蘖力,具有较强的耐寒性和耐干旱、耐瘠薄土壤的能力。

(16)楸树,紫葳科,原产美国,喜光,耐寒性较强,适应性强,要求排水良好土壤。

(17)火炬,漆树科,原产加拿大和美国,喜光,性强健,耐寒碱,根多发达,能适应各种土壤。

(18)刺槐,豆科[刺槐属],产于美洲北部,暖温带树种,喜光,幼树稍耐阴。能适应酸性土、钙质土及盐碱土。浅根性,不耐涝。

(19)黄金槐,豆科[槐属],栽培种,原产中国黄河中下,性耐赛,喜阴光,稍耐阴,不耐阴湿而抗旱,在低洼积水处生长不良,深根,对土壤要求不严,较耐瘠薄,石灰及轻度盐碱地(含盐量0.15%左右)上也能正常生长。

(20)龙爪枣,鼠李科[枣属],原产中国,暖温带阳性树种,喜光,好干燥气侯,耐寒,耐热,又耐旱涝。

(21)河北杨,杨柳科[杨属],原产中国,强性性树种。喜凉爽湿气侯,在暖热多雨的气候下易受病害,对土壤要求不严,喜深厚肥沃、沙壤土,不耐过度干旱薄,销耐碱,ph值8—8.5时亦能生长,大树耐湿。

(22)蝴蝶槐,豆科 [槐属],栽培种,原产中国黄河中下,性耐寒,喜阳光,稍耐阴,不耐阴湿而抗旱,在低洼积水处生长不良,深根,对土壤要求不严,较耐瘠薄,石灰及轻度盐碱地(含盐量0.15%左右)上也能正常生长。

(23)枣树,鼠李科[枣属],原产中国,暖温带阳性树种,喜光,好干燥气侯。耐寒,耐热,又耐旱涝,对土壤要求不严,除沼泽地和重碱性土外,平原、沙地、沟谷、山地皆能生长,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在ph5.5—8.5之间,以肥沃的微碱性或中性砂壤土生长最好。

(24)五角枫,槭树科[槭树属],原产中国,弱阳性,稍耐荫,喜温凉湿润气候,过于干冷及高温处均不见分布。免费论文。

(25)银杏,银杏科[银杏属],原产中国,阳性树,喜适当湿润而又排水良好的深厚砂质壤土,在酸性土(PH4.5)、石灰性土(PH8)中均可生长良好,而以中性或微酸性土最适宜,不耐积水之地,较能耐旱,但在过于干燥处及多石山坡或低温之地生长不良。

(26)疙瘩槐,豆科[槐属],原产中国,性耐寒,喜阳光,稍耐阴,不耐阴湿而抗旱,在低洼积水处生长不良,深根,对土壤要求不严,较耐瘠薄,石灰及轻度盐碱地(含盐量0.15%左右)上也能正常生长。

3.设计植物大部分成活率很好,生长表现较好,但也有部分苗木在相同的栽植条件下表现不好下面我选取几种有代表性的植物,看一看成活率和表现情况;

(1)油松2.5-3米,栽种695株,成活695株,属于当地原有乡土树种,表现良好。

(2)云杉2-2.5米,栽种507株,成活507株,当地原有乡土树种,表现良好。免费论文。

(3)丝棉木7-8,栽种120株,成活120株,原来没有,引种,表现非常好。

(4)紫叶矮樱4-5,栽种66株,成活66株,原来没有,山桃本嫁接,表现非常好。

(5)西府海棠4-5,栽种64株,成活64株,原来没有,引种,能够成活,但长势缓慢。

(6)银杏8-10,栽种5株,成活5株,原来没有,引种,能够成活,但长势缓慢。

(7)华山松5米,栽种37株,成活7株,不适合当地气候,成活率低,成活的长势也不好。

(8)楸树9-10,栽种74株,成活36株,不适合当地气候,成活率低,抽条,长势也不好。

(9)胶东卫矛,栽种100株,成活率为0,当年能够成活,但不能越冬,全部死亡。

(10)胡枝子,栽种19株,成活率为0,当年能够成活,但不能越冬,全部死亡。

4.结论

通过对所有栽种苗木的成活率情况生长势的观察,我们小结如下:⑴对当地这种气候比较恶劣的地区,尽量选用当地的乡土树种,例如油松、云杉、国槐系列、新疆杨、杜梨、火炬、山杏、山桃等沙地柏、费菜等。⑵丰富当地树种,积极引入适合当地生长的彩叶树种,例如紫叶矮樱、金叶槐等,由于紫叶矮樱的本是山桃、金叶槐的本是国槐,所以表现很好,值得推荐。由于当地气候光照时间长,丝棉木在秋天叶子是金黄色,非常漂亮。值得我们选用。⑶对于虽然能够成活 ,但是长势缓慢的树种,例如银杏、西府海棠,我们可以引入,丰富地方的植物结构,但要做好二年防寒,但不提倡大量栽植。⑷对于华山松和楸树这种当地的边缘树种,在小气候好的地方,比如楼的前面,避风的地方可以栽种,但要做好防寒,原则上不提倡栽种。⑸对于胶东卫矛和胡枝子等不能越冬的植物,坚决不能栽植。

土壤温湿度范文10

1苗圃地选择

圃地选择于安溪县城厢镇霞宝村。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型气候,年平均气温22℃,降雨量1800mm,空气相对湿度80%左右,1月份平均气温16~C,极低温I~C,7月份平均气温320c,极高温37cc,全年≥10℃活动积温7000~C,无霜期346d。一年四季,气候温和,雨水充足,干湿分明。试验地的海拔215m,此地交通方便,坡位属中下部,坡向东南,阳光充足,地形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属灌溉排水良好的沙质地农田,适宜南洋杉的育苗。

2整地

整地前,圃面上撒lO00kg/hm2的过磷酸钙和16.7kg的硫酸亚铁,经过三犁三耙,使过磷酸钙和硫酸亚铁与土壤混合搅拌均匀,在15d内发酵,让土壤疏松,提高土壤肥力,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增加通气透水状况,能抑制和消灭细菌,可防治南洋杉穗条扦插之后发生黄化病、立枯病。然后作床,床宽一般1.0~1.1m,床长根据圃地而定,床高30cm,床与床间上宽36cm,下宽23em。床面要求平整无积水,并在床面均匀施一层3em营养土(营养土是用60%的黄红壤和38%的火烧土及2%的钙镁磷搅拌均匀,经打碎过筛而成的细土),以提高床面土壤肥力。

3选穗与处理

3.1稳条选择

穗条要选择5~7a生优良母树上生长健壮无病虫害1a生的侧枝。采穗一般在1-3月份的阴天里进行。将侧枝剪成8cm左右、下部剪成45。的插穗,10枝插穗捆成1把,再将3小把捆成1大捆,用清水喷湿,放在阴凉的地方,或及时送到圃地处理扦插。

3.2穗条处理

扦插前将插穗用吲哚丁酸和ABT生根粉溶液中浸收稿日期:2011—05—042~4h。插穗用吲哚丁酸溶液150x10~浸泡4h,或用6号ABT生根粉溶液150xlO处理2h,而后扦插。株行距为8emx8em,每平方米156株。在个别的圃地扦插株行距可为5emx5cm,预防今后个别苗木死亡,能移植补植。

3.3扦插

春季扦插一般在1~3月份侧枝未萌芽前进行,南方气候适宜南洋杉穗条的扦插,扦插后成活率高,苗木管理比较方便;秋季扦插在9~10月份进行,气候比较干燥,圃地要加强湿度管理,才能提高苗木成活率。圃地畦面用清水喷湿,然后扦插,将插穗倾斜65o左右,使扦插后的苗木能及时吸收到水分,生根快,萌芽力强。插后用清水把畦面和插穗喷透,并用遮荫网遮荫,一般遮荫高度80~100era。秋季气候干燥,圃地要选择在比较湿润的地方。

3.4插后管理

3.4.1水分管理每天喷清水2—4次。一般要保持温度20cC左右,空气湿度70%~80%。

3.4.2除草拔草前后,要用清水喷洒床面湿透。

3.4.3施肥当插穗生长30d左右,喷施0.1%的尿素后喷1遍清水。苗木生长到35d左右即可生新根,45d左右就开始萌芽,55d左右生侧根。随着苗木的生长,施肥量可逐渐增加,到l1月份苗木停止生长后停止施肥。

3.4.4撤网苗木生长到8月份时,在下雨天后或在阴天的傍晚,将遮荫网撤掉,让苗木接触自然环境生长,能促进苗木快速生长。

土壤温湿度范文11

1、温度。角瓜为瓜类蔬菜中较耐寒而不耐高温的种类。生长期最适宜温度为20-25℃,15℃以下生长缓慢,8℃以下停止生长。30℃以上生长缓慢并极易发生疾病。种子发芽适宜温度为25-30℃,13℃可以发芽,但很缓慢;30-35℃发芽最快,但易引起徒长。开花结果期需要较高温度,一般保持22-25℃最佳。早熟品种耐低温能力更强。根系伸长的最低温度为6℃,根毛发生的最低温度为12℃。夜温8-10℃时受精果实可正常发育。

2、光照。光照强度要求适中,较能耐弱光,但光照不足时易引起徒长。光周期方面属短日照植物,长日照条件上有利于茎叶生长,短日照条件下结瓜期较早。

3、湿度。喜湿润,不耐干旱,特别是在结瓜期土壤应保持湿润,才能获得高产。高温干旱条件下易发生病毒病;但高温高湿也易造成白粉病。

4、土壤。对土壤要求不严格,砂土、壤土、黏土均可栽培,土层深厚的壤土易获高产。

(来源:文章屋网 )

土壤温湿度范文12

【关键词】蔬菜病虫;识别;防治

1.真菌病害识别和防治

蔬菜上真菌类病害有1000种左右,常见病害200种左右。蔬菜病原真菌侵染力强,不但可通过伤口和自然孔口(如气孔、水孔、皮孔等)侵入寄生,而且也可通过表皮直接侵入寄生为害。因此,在蔬菜各个部位(根、茎、花、叶、果实)都可发生病害症状。

1.1识别

识别蔬菜真菌性病害主要从以下两方面来着手:

(1)在病害发生部位,出现病斑,天气湿度大(如早晨)时,病斑上有病征(如粉、霉层、黑色颗粒等)出现。如黄瓜霜霉病,发病部位主要在叶片上,形成多角形病斑。潮湿时,在病斑处长出紫黑色霉(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病征。

(2)病株枯萎、黄萎。枯萎病的病株表现为全株凋萎,根系腐烂,病株基部茎上有粉红色霉层,剖开茎基部,维管束呈褐色。如瓜类作物的枯萎病、黄萎病的病株,病叶由黄变褐,并自下而上逐渐凋萎、脱落,剖开病株的根和主茎,维管束变褐,如茄子萎病。

1.2防治

(1)种子处理。在播种前,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常用的方法有温汤浸种(用55-60℃的温水浸种20-30分钟)、日光曝晒、药剂浸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0分钟),浸种完毕后,用清水冲净,然后播种。

(2)棚内土壤处理。棚内土壤中土传病害如立枯、枯萎病菌等菌量大。在播种前,结合整地,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能有效防止病害的发生。常用消毒方法,预防蔬菜苗期病害如立枯病、猝倒病时,在播种前,每平方米用五氯硝基苯5克与代森锌或福美双5克加细土15公斤,或五氯硝基苯9克与拌种双7克加过筛细土45公斤,混匀配成药土,播种时,先将苗床浇足底水,然后将1/3药土填低,2/3药土覆种,出苗前,土壤半干半湿,预防蔬菜枯萎病、黄萎病时,播种前15天左右,在棚内菜地里,每隔25-30厘米,打一个20厘米深的小孔,向每个小孔内注入:毫升氯化苦溶液,立即盖上踏实并浇水一勺粪,然后覆上薄膜,密闭15天后,再揭膜翻土,让药液挥发后再播种,可预防蔬菜枯萎病和黄萎病。

(3)大棚消毒处理。在高温闷棚时,向棚内喷洒100倍福尔马林或300倍菌毒清液,每亩喷洒10-30公斤,可有效杀灭棚内及棚内空气中。

(4)加强棚内温、湿度管理。采取各种措施,合理控制棚内温、湿度,既有利于作物健壮生长,又能有效防止病害发生和蔓延。以早春大棚黄瓜栽培时,温、湿度管理为例,在日平均最低气温稳定在10-13℃,棚内温、湿度管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日出后,通过大棚温室效应,使棚内湿度尽快升至28-30℃,上午10点左右,当棚内温度超过30℃时,通风散湿,使棚内空气湿度保持在60%-70%;下午,棚温保持在20-25℃,棚内湿度保持在60%,15点以后,闭棚保温;日落后与上半夜,因棚内湿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加,所以棚内降温应缓慢,以避免棚内湿度过大,棚温应保持在15-20℃,湿度控制在80%左右,下半夜,棚温保持在10-15℃,湿度保持在80%-85%,采取这种变温、变湿管理,既有利于黄瓜健壮生长,又抑制了病害的发生。为控制大棚内的湿度,常采用高垅地膜栽培,合理密植,大棚滴灌等措施,做到雨后及时排水,防积水。

2.细菌病害的识别和防治

蔬菜上细菌病害100种左右,常见20种左右,病原细菌侵染力相对真菌来说较弱,常通过自然孔口和伤口侵入寄主为害。通过加强栽培管理,能十分有效防治细菌病害的发生。

2.1识别

(1)危害植株叶片时,常沿叶脉或从叶缘开始,病斑多角形,对着阳光,有透明感或病斑呈斑点状,病斑处可见菌胶。如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和圆斑病。

(2)产生腐烂症状。植株根、茎腐烂,用手指轻按发病部位,有菌脓出现,如大白菜软腐病、魔芋软腐病。

(3)溃疡状。病部溃疡,病斑中央呈火山口状开裂,如蕃茄溃疡病。

(4)青枯病状。感病植株死亡后,叶片色泽稍淡,但仍保持绿色,植株根、茎的维管束变褐腐烂;剖茎后,用手指轻按,有乳白色粘液(菌脓)溢出,如辣椒青枯病。

2.2防治

(1)种子处理。播种前,常用农用链霉素300ppm或50%代森铵水剂800倍液或氯霉素500倍液进行浸种,以杀灭种子所带病菌。

(2)土壤消毒处理。播种前,清除内棚内病株残体,然后结合整地,每亩撒匀50公斤生石灰,50公斤草木灰、1公斤硫磺粉,晒上2天后,再播种,或整地时,用50%敌克松原粉1000倍液,喷洒土壤,进行土壤消毒处理。

(3)搞好棚内管理棚内管理主要是湿度管理,合理密植,采用半高垅地膜栽培;应用无滴膜作棚膜;灌溉时,采用滴灌,避免漫灌;早晨露水大和棚内田间温度大时,不进行田间农事作等措施,都能有效防止细菌病害的发生。

3.病毒识别和防治

蔬菜上,病毒病50种左右,常见10种左右,病毒侵染力很弱,只能通过微伤口侵入寄主,常借介体(如蚜虫、叶蝉等)传播病害,通过及时防治介体昆虫和加强栽培管量,是防冶病毒病的最有效途径。

3.1识别

植株病毒病在叶上发生时,常发生于顶部嫩叶,症状表现为叶片花叶,黄化,卷叶、厥叶;植株表现为皱缩矮小或病茎和果实有黑色条斑,严重时开裂。如蕃匣条斑病毒病。此外,在高湿条件下,植物病毒会发生隐症现象。

3.2防治

(1)种子消毒处理。用10%磷酸钠溶液浸种20-30分钟,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可杀灭种子表面所带的病毒。

(2)适时播种,培育壮苗,适当早栽,促使植株提前进入成株期抗病阶段,加强田间栽培管理,促使植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作物收获后,清除病株残体,并将土壤深翻,曝晒,以减少土壤中的病毒。

(3)烟叶含有烟草花叶病毒,在棚内田间农事作时,不宜抽烟,在分苗下植或整枝时,用肥皂水或10%磷酸钠溶液洗手消毒。

(4)从蔬菜苗期,就应及时防治蚜虫和白粉飞虱,在害虫迁盛期及时施药灭虫。另外,采用紫色膜,银盔膜等多功能膜作棚膜,也能有效防止病毒的发生。

(5)药剂防治。常用药剂有20%病毒A500倍液,5%菌毒清300倍液,5%植病灵1000倍液或在蔬菜定植前和缓苗后喷NS-83增抗剂各一次。

4.线虫病害识别及防治

4.1症状识别

植株遭受线虫侵害后,长势衰弱,植件矮小,叶片发黄,观察根部,须根多,形成许多瘤状虫瘿,手捏瘤块,组织膨松。

4.2防治

(1)土壤处理。蔬菜种植前,深翻土壤30-35厘米,施足有机肥,适当浇水后,平铺地膜,压实密封,再密闭大棚。利用夏季高温和有机肥腐熟散发的热量,使地膜土壤15厘米以内温度高达60℃以上,连续闭棚处理半个月,能有效杀灭土壤中的病菌和线虫。

(2)合理轮作:线虫寄主比较单一,与非寄主作物进行合理轮作,能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

(3)精耕细作,加强肥、水管理,促使作物健壮生长,以减轻病害发生,作物收获后,清除病株,病根于田外,并对土壤进行深翻、曝晒。

(4)药剂防治。常用3%呋喃丹颗粒剂,每亩用量4-5公斤或10%克线磷颗粒剂,每亩用量2-4公斤进行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