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恋爱心理

大学生恋爱心理

时间:2023-05-30 08:54:46

大学生恋爱心理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心理

一、背景

大学生已步入青春期,大学时期是人生黄金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中国教育的现状,初高中拼命学习,不少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大学学习环境相对宽松,学习压力也相对减少,由于各大学生家庭背景、还有教育不均衡,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社会责任感、道德观念和处理恋爱与学习关系处理都是各不相同。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而由此引出的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也开始频频出现。大学恋爱已经从个别现象发展成普遍现象。与此同时,高校大学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恋爱现象。从态度上说,有人想谈,有人不想谈;从恋爱经历上来说,有的人谈过多次,或者正在进行,而有的人则没有谈;从年龄上来说,大学生恋爱日趋低龄化。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的恋爱观需要有正确的引导,毕竟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生活既能陶冶情操培养优良个性,也能满足大学生的情感需求,消除他们的孤独感。

二、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

大学生谈恋爱有什么特点呢,主要表现为:

(一)恋爱动机简单化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是简单的、快速的。社会在快节奏的生活,大学生的恋爱也开始简单化,从思想上没有了以前固有的“审时度势”,恋爱观简单了起来。男生们已经不喜欢欲言又止,欲进又退的恋爱花招,他们想爱就爱、想恨就恨,嘴上不明说,行为却很直接,遇到心仪的女孩,他们就会很快表示自己的爱意,追求的手段也由以前的“飞鸽传书”到现在的电话、短信、网络。女孩子们也变得直接、奔放,毫无保留的接受对方的爱意。

(二)盲目追逐爱情至上

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学业与爱情的关系。他们赞成大学自我身份为学生,学生应以学业为重,学习是学生的职责,大学阶段应该以学习为主,爱情应当服从学业;而有些同学把爱情放在首位,把爱与被爱视为首要任务,一旦恋爱,在恋爱过程中往往产生很多消极心理,有的浪费时间、分散精力、耗费体力,从而成绩下降,造成情绪暴躁,有的只有“两人世界”,脱离集体,从而影响了正常的同学交往。有的大学生整天如痴如醉,沉浸在卿卿我我的甜言蜜语中;很多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于学习变得慵懒,成就事业的热情一天天冷却,爱情成为生活中的首要。一旦失恋后,变得一蹶不振,精神萎缩,食欲下降,身体和心理都受到极大的影响。

(三)恋爱观念逐渐开放,传统道德渐渐削弱

所谓道德,首先指事情具有排他性,脚踏几只船的爱情是要受到谴责的。大学生由于心理不够成熟、有时容易被别的异性吸引。爱情的道德是指爱情的纯洁无私,有些大学生为了爱情追逐名利,同样是让人觉得不道德。同时,传统的观念在大学生中影响越来越弱。大学生对待同居问题都表示赞成或者无所谓的态度,多数大学生将同居生活当成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而并非道德问题。

(四)“网恋”成大学生新趋势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宽带的出现,以及网络设备的增加与使用,许多新事物层出不穷。大学生处于青春年龄,对一切事物具有好奇心和探索欲,各种网络联系方式的便捷,对大学生交友方式创造便利的条件,双方通过QQ、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交友社交范围的扩大,网恋成为恋爱的一种方式,甚至部分大学生相信网恋有成功可能性。

(五)独立性缺少,心理易创伤

大学生在恋爱问题上,个性较突出重感情、易冲动,许多大学生在自己情感问题上缺乏独立性,喜欢听取父母、朋友、闺蜜以及家人的意见,在恋爱方面没有自己的主见。只要父母或者身边朋友说好,至于自己喜欢与否都勉强接受,而勉强的爱情不利于爱情长久,从而造成心理的创伤。

三、大学生恋爱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谈恋爱非常普遍,但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不仅需要心理咨询、辅导员的关注,更应该引入其他方法。而大学生恋爱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爱与学业的矛盾

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恋爱中的人,往往神魂颠倒,为爱情冲昏头脑。大学生为了追求恋爱带来的幸福感,忘记自己的学业。“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因此,当爱情来到大学生身边时,胸怀远大抱负、肩负繁重的学习任务的大学生不由陷入对美好的爱情憧憬之中,从而导致学习能力的丧失,学业水平的下降。

(二)恋爱带有明显功利性

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涌来,商品意识以及市场经济带来的新价值观念已经渐入人心,追求的爱情方式逐渐由精神转向物质。一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爱情与金钱是相互存在的。大学生在择偶过程中将对方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家庭背景、或者今后的就业、升迁等考虑在内,似乎爱情的目标不是对方而是些除了家庭出身。有一部分女大学生在择偶时是先通过旁人了解对方的家庭背景而托人介绍认识,表达爱情基本建立在金钱与地位之中,而忽视对方恋爱需要感情基础。

(三)恋爱缺乏稳定性

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思想单纯,很多学生对于人生目标没有一定的认识和规划,造成对待爱情不理智、不成熟,在加之经济尚未独立,恋爱过程感情和思想易变,出现三角恋、多角恋,朋友之间的善变、父母的反对、恋人之间的矛盾以及环境、经济的影响,造成感情的纠葛。

四、大学生恋爱心理问题的具体思路

(一)制定方案,开展服务

针对高校大学生恋爱问题,从整体设计而言,辅导员应处在与学生心理咨询相配合的位置,如果心理咨询更注重事后性问题解决,或者在事后性解决中更强调与学生的沟通,那么辅导员可以及时跟学生家长、老师、同辈群体沟通。而在学生事先问题的预防中,辅导员要做好个案管理工作,及时与辅导员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常见问题,具体方法上,则可以运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学校学生心理服务工作进行调查,定期了解学生的需求、期待,评估学校心理服务工作的效果,并进行及时改进。除此之外,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运用个案和小组工作的方法。个人认为一般心理问题可主要采用个案,相对复杂、难以处理的心理问题可转介学生做心理咨询。小组工作的方法可以利用学生班会以及学校素质拓展的平台,更加注重成员的交流互动,从而增强学生技巧、能力、信心,并充分发挥学生所学所得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能力。

(二)形成一般性的解决问题思路

高校学生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在原有结构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具体为前文提到的以辅导员老师的身份,与心理咨询配合开展工作。当然,毕竟因为人员有限,为了更好发挥社工介入的效果,要充分构建并利用好学校心理支持网络,比如许多学校都有意识建立的班级心理委员这一资源,以及专业的心理社团、心理专业学生,从而充分调动各方面资源,实现学生问题介入无孔不入。除此之外,同辈群体本身就有一些作用社工以及专门的心理咨询无法代替。当然,因为当前我国心理咨询和社会工作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人对于心理咨询和社会工作认识片面,这直接导致很多人出现了心理问题虽然有强烈的想法寻求改变,但是仍然害怕被大众贴上“精神病人”等标签。在这样的情况下,运用小组工作方法是非常恰当而且有效的。当然,小组工作的魅力仅仅这样运用还是非常不够的,我认为在学校团委工作过程中,也可以运用小组工作。当前,我国开展团委、党委的活动形式僵化,效果不是很好。如果能够将小组工作的方法运用其中,每次小组活动就是一次团建活动,有专门结合热点,结合学生诉求的主题和巧妙的活动设计,那么党建团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原有基础上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也能改变学生对于党建团建工作的认识,增加他们的积极性,真正能够实现学生提升,向党组织靠拢的目的。

五、总结

第2篇

[关键词]女大学生 恋爱心理 误区 培养

[作者简介]赵婵娟(1980- ),女,吉林珲春人,吉林化工学院学生工作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吉林 吉林 132022)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090-02

一、女大学生恋爱心理误区

(一)恋爱动机上的心理误区

1.满足虚荣心。部分女大学生把“有人爱”当成是自身价值的某种证明,如果“没有人爱”便怀疑自己女性魅力不足,产生自我否定的心理倾向。这类女大学生往往很在意男友的外在美,追求对方的容貌、举止和仪表,双方缺少真正的感情基础。还有极少数的女大学生为了显示自己的魅力,同时和几位男同学交往,搞多角恋爱,甚至和谁都不确定恋爱关系,这种不道德的恋爱极易引起纷争,对当事人和学校产生不良影响。

2.追求功利。由于传统思想中对男女性别角色期望不同,很多家长或女大学生本人抱着“婚姻是女性的第二次生命”“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观念,而且由于女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部分女大学生选择恋人时以对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为标准,把爱情当成一种交换。

3.盲目盲从。一是从众心理。一般来说女性从众多于男性。大学校园恋爱在女大学生中极富感染性,不少女生谈恋爱并不是出于本意,但看到周围的女生有了男朋友,而自己依旧形单影只或者身边没有男生追求时,为了显示自己不比别人差,于是加入恋爱队伍。二是对异性的好奇。生理发展使大学生性意识逐渐增强,萌发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为排除性紧张所带来的压力,以及为满足对异性的好奇心,促使她们很自然地陷入爱情。三是化解心理压力。女大学生远离父母生活,进入人生“第二次断乳期”,需要独立面对学习、生活,心理活动呈现闭锁性与开放性并存的特点。为避免自尊受到伤害,不会轻易向他人敞开心扉,又渴望通过交往获得他人的肯定、认可和理解。因此恋人之间的深入交流,能够分享其内心感受,转移或化解心理压力。

4.成长过程中爱的缺失或依赖。有些女大学生,在童年时没有得到父母足够的关爱或父母婚姻不幸,因此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我不值得被爱”或“我拥有的还不够”的感觉,这些女大学生往往对爱情持怀疑和恐惧的心态或者强迫性地追求爱以寻求一种“心理补偿”。也有些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其十分溺爱,尤其是有些独生女,便把对父母的情感依赖通过恋爱方式“寄托”在异性身上,达到情感依附的延续。

(二)恋爱应对方式上的心理误区

1.害怕表达爱和拒绝爱。一方面,有些女大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面对自己喜欢的男生宁愿期待甚至错过也不敢表达。主要原因在于对自己不够自信,害怕遭到拒绝。也有部分女大学生个性过于内向不善于表达。另一方面,对自己不喜欢男生的追求,害怕以后不好相处或伤害他人自尊,不知道如何拒绝。

2.草率恋爱。有些女大学生把恋爱当成人生经验的积累,只享受过程而不在意结果,缺乏彼此深刻的相互了解和思想交流,草率恋爱又草率分手。把恋爱与婚姻相分离,过于强调爱的权利,而否认了爱的责任。

3.过于依赖恋人或过多承担对方责任。部分女大学生对男友有严重的托付心态,“你的责任是给我幸福快乐,我的责任是等你给我这些。”或者认为谈恋爱就是要全心全意地为对方付出,以至于可以抛弃自己所有的自尊、自爱,过多承担对方的责任,如照料对方学习、生活等。

4.不文明的恋爱方式。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的价值体系呈多元化,热恋中的一些女大学生不分场合和男友做出亲昵动作,甚至对婚前性关系也日趋宽容。如有的女大学生认为,在双方自愿且建立在感情基础上的性关系是无可厚非的;或认为发生性关系可以加深对彼此了解,巩固爱情关系;还有人把性与爱情、婚姻相分离,把性当成生理满足。有些女大学生虽然有顾虑,但在男友提出要求后怕如果拒绝会伤害男友自尊或者失去男友而以身相许,把奉献作为自己对男友真心相爱、对爱情忠贞的最高表现。很多女大学生性科学知识匮乏,对实施后易引发的生理疾病和心理困扰缺乏防范,如不洁可能传播性病和艾滋病等疾病;意外怀孕后人工流产对身体造成危害等。这些很易产生焦虑、恐惧、自卑、无价值感等心理压力,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甚至是休学、退学。

5.不会处理恋爱中的争吵。女性对于感情的依赖性和敏感性远远高于男性,在恋爱过程中一些女大学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争强好胜,不太能理解、体贴和礼让对方,会为琐事而与对方争吵,往往情绪波动较大,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

(三)恋爱观念上的心理误区

1.爱情就是一切。有些女大学生奉行的是爱情第一,把爱和被爱视为人生的第一目标,一旦坠入爱河就把一切抛开,荒废学业,不顾亲情友情。一旦失去爱情便悲观厌世,甚至寻死觅活。

2.对爱的理解偏差。女大学生往往认为谈恋爱就是要男友全身心地爱自己,希望自己能够控制和改变对方,要求对方的思想和行为必须遵从自己的意愿,甚至要求对方不得和其他女生说话和正常交往,而一旦男友稍有不从,就猜疑、嫉妒,甚至以分手、自杀相要挟,结果使得男友“望而生畏”,“敬而远之”。

3.失恋意味着人生的失败。处于青春期的女大学生对自我比较敏感,对自己有一定的评价,也在意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她们往往把恋爱当成为检验自我的一个试金石,谈恋爱似乎意味着有人爱自己,于是信心大增,一旦恋爱失败便会对自我产生怀疑,把失恋当成人生的巨大失败,沉浸在伤痛之中无法自拔。

二、女大学生健康恋爱心理的培养

女大学生健康恋爱心理的培养需要社会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需要学校和家庭加强对女大学生爱的教育和引导,同时更重要的是女大学生自身对恋爱有正确的认知和把握,具备爱的能力和良好的恋爱心理品质。

(一)理解爱的本质

1.爱情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爱情是生理及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时,异性个体之间相对稳定持久的、深切和亲密的高级情感及其体验,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爱情的自然属性是指以生物学因素为主的;爱情的社会属性是指男女双方建立在审美需要、道德情操、价值观、个性等基础上,以社会性因素为主的情爱,表现为相恋双方相互关心,相互欣赏和倾慕,自愿结合为一体。真正的爱情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是与情爱的和谐。

2.爱情具有专一性和排他性。男女一旦相爱后就组成一个具有特殊共享空间和亲密感的系统,不希望其他人介入,希望独自占有。正是这种专一性和排他性,维持着爱情的稳定和使双方感受到爱情的心醉。但值得注意的是,爱情的排他性并不应该阻止恋爱的双方再与其他异性建立正常的友谊关系。

3.爱情具有平等性和利他性。恋爱中的两个人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要彼此尊重、互相关爱。真正的爱情不是一味索取,而是觉得让对方快乐和幸福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相互之间真心付出。在对方有不足时,也会表现高度的宽容。

(二)培养爱的能力

1.主动学习爱的能力。女大学生要利用相关课程和讲座,如“爱情心理学”“女性生理卫生与健康”等主动学习和提升爱的能力,使自己认识到爱不仅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认识到恋爱与学习、恋爱与友情、恋爱与成才的辩证关系,使爱情成为促进双方自我意识提高和人格完善的“催化剂”。同时要掌握恋爱过程中调节不良情绪、化解恋爱矛盾的方法,必要时可借助心理咨询解决恋爱中的心理压力和困惑。

2.具备迎接爱和拒绝爱的能力。女大学生要有健康的恋爱价值观,明确自己对恋人选择的标准和要求,把理想的契合和心理的相容作为重要的标尺。一旦经过理智选择爱上对方后,要敢于和善于表达,但同时要做好对方拒绝的心理准备。当面对别人向自己表达爱时,能及时准确地对爱的信息作出判断。对自己不愿接受的爱应加以拒绝,避免信息不明确带来的误解。

3.承受恋爱挫折的能力。恋爱在人的一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它只是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爱情之外还有十分广阔的人生领域,亲情、友情等,与爱情共同构成了人生交响曲,这些也是在爱情遭遇挫折时重要的心理支持。当爱情受挫后,要用理智来驾驭感情,通过增强理智感,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新的追求中确认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掌握爱的艺术

1.掌握的尺度。女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要掌握科学的性生理和心理知识、培育良好的性道德、实施正当的。行为医学把分为三种:边缘性(如眉目传情、牵手、拥抱、接吻等)、过程性(如对性敏感区域的抚摸、刺激等)、目的性()。女大学生要把握好的尺度,把恋爱行为限制在社会规范内,使爱情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加拿大卫生部长曾在面向全国青少年的一个电视讲话中说:“我希望你做一个好孩子,如果你实在做不了好孩子,请你使用安全套。”笔者认为有必要把这句话送给女大学生们。

2.知晓两性心理差异。男女两性心理差异导致男女对爱情方面的问题表现出不同的处理风格。女大学生应充分了解男女两性在爱情心理方面的差异,真正理解对方,处理好恋爱过程中两人的矛盾和冲突,从而获得真爱,享受到爱情的甜蜜。

3.独立自主、自尊自信。自爱才能爱人。女大学生要学会爱惜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和人格魅力,使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去获得和经营真正的爱情。一个人只有独立(包括物质和精神),才能够爱他人,方能给对方自由空间,而不必总是去控制恋爱中的对方。习惯于猜疑和控制的人,总是希望通过控制对方来获得安全感,来排除因自身不够强大带来的焦虑,但这种控制所带来的安全感是虚假而短暂的安全感,很容易在恋人的反抗下破灭,所以正确的方式应当是不断积累生活智慧,不断成长,获得足够的能量来获得久远的安全感。

[参考文献]

[1]周六春.恋爱心理的培养与引导[J].中国青年研究,2008(4).

第3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恋爱;团体心理辅导

一、积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它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赛利格曼所倡导,力求用一种开放、欣赏得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积极的人格特质,赛利格曼通过研究,提出了人类共同拥有的二十四种美德。二是积极的情绪,关心人的积极的主观体验,探讨人类的幸福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三是积极的组织系统,即温馨的环境、积极向上的团体氛围、幸福民主的家庭环境等等。

二、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清华大学的樊富眠教授引入中国,它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成员在交往过程中通过仔细观察、学习、体验,从而帮助团体成员认识自我、接纳他人,以此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综合上述观点,本研究认为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团体领导者根据团体理论,利用团体动力,通过有目的的团体活动促使成员获得关注此时此刻的恋爱感受,从而获得感悟和体验,促使成员改进行为,调节情绪。

三、积极心理学与团体辅导结合的可行性

(一)两者思想的相似。首先两者的研究思想都倡导人本主义的思想。积极心理学倡导积极的人性观,将使人的一切潜能得到充分的实现。团体心理辅导将挖掘人的潜能,促进成员的发展作为自己的目标。其次两者都重视预防和发展,积极心理学是塑造积极认知,积极情绪,积极人格。团体心理辅导的重点在于预防,其根本目标是为防止未来问题的发生而提供服务,促进成员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社会心理预防。

(二)实际应用的可行性。塞利格曼利用积极心理学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实践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干预能够改善个体的生活满意度,对非临床被试的研究发现,积极干预能显著提高被试的幸福水平并降低抑郁症[1]。由此可见,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的团体辅导能够有效地改善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其生活满意度[2]。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恋爱团体心理辅导的开展

(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恋爱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在团体情境下,运用积极心理治疗的理念和技术,通过大学生团体内人际互动,促使成员在温暖、安全、尊重的团体氛围下,建立对其恋爱观的积极认知、感受积极情感体验、形成积极人际关系,发展积极恋爱行为,培养健康的恋爱交往心态。

(二)如何应用积极心理学思想进行大学生恋爱团体心理辅导。总目标:①了解正常的恋爱心理,协助成员认识自己、了解异性。②协助成员认知爱情成分,并澄清自己的择偶条件,建立切实的择偶标准。③协助成员建立恋爱关系间相互尊重与平等的观念,形成积极的恋爱观。④协助成员理解爱的发展,了解阶段矛盾,培养健康的恋爱交往心态。⑤协助成员感悟爱是成长,正确掌握失恋时的自我调适之道。⑥协助成员分享愉悦的恋爱关系。

阶段性目标:团体形成(成员彼此熟悉、了解团体性质、形成团体契约);进行辅导(运用积极心理学团体心理辅导技术进行辅导);团体结束(巩固效果处理情绪)

团体性质:同质的、结构的、发展性团体小组

参加对象:通过招募和面谈,共14人,其中男生7人,女生7人,10人曾经谈过恋爱,4人尚未恋爱(大三6人,大二4人,大一4人)。

团体辅导设计:本次辅导进行6个单元(每周1单元),每次辅导的时间为2h.按照“热身―活动―分享―总结进行。每个单元的主题分别是:爱的相聚、爱的认知、爱情地图、爱的轨迹、爱的成长、爱的分享。

团体活动地点:根据各单元的主题选择地点。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恋爱团体辅导开展的意义。理论意义:本研究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结合团体心理辅导的相关理论,拟探讨出一套提高大学生恋爱幸福感的团体辅导方案,不仅扩展了大学生恋爱和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内容,而且有助于扩大积极心理理论与技术的应用范围,为当代大学生塑造积极心态,提升恋爱幸福感提供理论指导。

实践意义:积极心理学恋爱团体辅导创造了一个模拟真实恋爱的情境,为成员提供了社交的机会,增强了积极情绪体验,促进了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塑造。并在同质团体里,其积极心理学理念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从而有效的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恋爱观和人生观。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恋爱团体辅导的反思和展望。由于现在国内的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大部分都是对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训练、自信心训练等的团体辅导,很少有对大学生恋爱进行团体辅导的训练。而在中国知网上用“积极心理”和“团体心理辅导”两个关键词进行检索,积极心理取向的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只有五篇,其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自杀意念、心理健康、积极的主观体验等方面,很少有对大学生恋爱进行研究的团体心理辅导。所以在未来,高校应该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开展大学生恋爱团体心理辅导,提高大学生恋爱幸福感,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通识课程;性心理;恋爱心理;方刚;课程效果

为了促进我国大学生性心理及恋爱心理类课程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教育部于2011年6月14日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其中专门对大学生性心理及恋爱心理类课程提出了要求,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自身性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认识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特点,了解大学生在性心理和恋爱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形成对性心理和恋爱心理的正确认识。”并提出了四点教学内容:“1.性心理的发展和大学生性心理的特点;2.大学生性心理问题及调适;3.大学生恋爱心理发展的规律特点和常见问题;4.培养健康恋爱观和择偶观。”此外,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教育部建议以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为主。可见教育部对于大学生性心理以及恋爱心理的教学非常重视,大学生性心理及恋爱心理类课程是否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具有理论和现实的研究意义。

近年来,随着性健康教育在高校课程中的逐渐普及,学者们也相继对该领域做了各项分析研究,通过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学者关于大学生性心理及恋爱心理问题上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大学生的性观念、性态度、状况方面的调查研究;二是对大学生产生的一些性心理问题的调查研究及一些相应的教育对策等;三是讨论高校应该怎样加强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应该如何开展性健康类课程以及如何构建大学生性道德教育模式等等;四是重点研究女大学生婚恋观、生命孕育观以及性安全意识等;另外还有一些较少的研究,如大学生婚前、大学生对待艾滋病态度、大学生婚恋观、医学类大学生的性态度和性观念等等。目前还没有学者对大学生性健康和恋爱心理类课程在高校中的授课效果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有所涉及,本研究正是采取典型抽样的方法为该领域的研究填补了一项空白。

目前,在我国各大高校中,大学生性心理与恋爱心理类课程的内容和开设方式上的争论很大,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也褒贬不一。本研究选择了在全国高校性心理以及恋爱心理类课程教师中较具代表性的方刚博士的“两性关系与两性文化”课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以便得出一个对该课程教学效果定量分析的结论。这门课程在北京林业大学的学生、教师和领导当中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和争议,目前方刚老师对该课程现有的授课方式主要是以老师的课堂知识传授为主,课堂讨论和学生意见的发表相对较少。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显示,学生对待这门课程以及对待老师的授课方式态度不同,并且不同专业的学生态度表现出差异性。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选修这门课程的所有学生共166人,其中男生50人,占总数的30.12%,女生116人,占总数的69.88%。在这166名同学中,心理专业学生共有70人,其中男生14人,女生56人;非心理专业学生共有96人,其中男生36人,女生6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抽样法由于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不可能以全国选修性心理及恋爱心理类课程的所有同学为研究对象,所以本次调查以选修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方刚博士开设的“两性关系与两性文化课程”的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

1.2.2 调查法采用问卷的发放和收集了解学生对待本课程以及老师授课的一些看法和见解。本次问卷的设计者是北京林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胡涌老师及他的部分研究生;问卷的目的是旨在了解和调查当代大学生性别观念和对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问卷的形式是由选择题和开放式问题以及学生基本情况三个部分组成,其中,选择题共25题(其中3个多选题,其余均为单选题),开放式问题有2题,学生基本情况分别是年级、性别和专业的调查;本次问卷共发放166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1.2.3 SPSS软件分析法所有数据均输入计算机并采用SPSS 17.0系统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首先采用频数分析并且添加了柱状图和饼状图的效果更直观的了解一些选项题体现出的学生态度的大致情况;其次对于一些选项题采用做交叉表的方法分别以专业为变量比较心理专业和非心理专业不同态度的差异性,再以性别为变量比较男生和女生态度不同的差异性;第三运用卡方检验的结果显示心理专业和非心理专业以及男生和女生在选择每道题时是否有差异,应该说明的是,由于选择学习此课程的同学中,男女比例以及心理专业与非心理专业的比例不是一比一,因此会产生一点分析误差,但是不影响整体的调查研究结果。

1.2.4 访谈法通过对一些学生的个别交流和访谈,了解学生们对待这门公共选修课程客观的看法以及对待老师授课方式的评价和建议,从而反映出这门课程在北京林业大学开设后产生的教育效果。

其他非此专业的老师如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严耕教授在课堂上调查学生对于方刚老师的两性关系与两性文化课程的认可度,能够间接反映出同学们的意见和各种态度。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5篇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 爱情观 引导方法

“90后”在青春期特有的好奇心强、盲从心理以及攀比欲望强烈等特点对其恋爱行为和恋爱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恋爱的懵懂和感情上的困惑让缺乏正确爱情观的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感到困扰。如何根据当代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找出问题所在,如何进行正确的爱情观念引导以及应采取怎样的引导方法等问题都迫在眉睫。

一、当代艺术类大学生的爱情观

(一)当代艺术类大学生的恋爱特点分析

大学生的恋爱特点大致可从以下方面分析:

1.盲从恋爱心理与择偶的理想化

大学恋爱已经越来越普遍,甚至在大学期间没有恋爱经历的同学会受到其他同龄人的调侃和嘲讽,很多大学生的恋爱的动机越发凸显了盲从之风。很多大学生认为“单身”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情,而“非单身”显得很有面子,甚至不少“90后”表示大学恋爱只是一种过程的完成,而不是“因爱而爱”。并且由于社会的恋爱风气影响,大学生对的爱情观越发显得现实。其中,大部分艺术类的大学生对恋爱对象家庭背景和个人形象的标准和要求都逐渐趋向于理想化。艺术类大学生对恋爱对象的经济实力和形象气质较高,恋爱心理趋向于完美主义,而随着对方缺点的逐渐暴露,他们便会有失望之感。

2.矛盾的恋爱心理与较差承受力

90后的艺术类大学生个性较为张扬,对于新鲜的事物都有着好奇的心理,他们在思想上欠缺深思熟虑,在行为上容易冲动。在爱情的诱惑面前,他们渴望体会恋爱中的美好和激情。而在追求刺激的同时,却对恋爱中对于这份感情能否长久,是否现实的问题过于纠结,恋爱心理十分矛盾。并且很多大学生无法面对失恋的痛苦,难以走出失恋阴影,在分手后对之前的恋爱对象进行苦苦纠缠的现象也有不少。当爱情的美好变成泡沫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脆弱,容易陷入感情的困境而误入歧途。

(二)影响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的常见因素

《非诚勿扰》等电视相亲节目的兴起,对当代艺术类大学生的爱情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其一,这类相亲节目对大学生造成了不正确的引导,拜金主义和梦幻主义与传统的爱情价值观念相冲突。其二,节目中类似于“心动环节”和“以貌取人”等内容对大学生的审美观念产生了负面影响。其三,闪电式的恋爱现象以及离婚率的逐年增涨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对婚姻的认知,让大学生对传统婚姻观念产生疑问。另外,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以及校园环境对大学生的爱情观也产生了明显的冲击。由于网络和传媒的发展,各类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生活中不同的爱情价值观念和恋爱行为对大学生的恋爱心理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另外,我国在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中一直以学习为主,而艺术类的学生更是偏向于对其艺术天赋的培养,忽略了在爱情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

二、对艺术类大学生爱情观引导方法的思考

(一)找出当代艺术类大学生爱情观存在的问题

根据上文对当代艺术类大学生恋爱特点分析,当代艺术类大学生在爱情观大致存在一下三个较为明显的问题:(1)恋爱动机多元化,恋爱过程简单化。思想不成熟的学生们抱着各种各样的心态恋爱,闪电式恋爱非常之多,而QQ和微信等网络交友平台都成为了追求对象的方式之一。(2)恋爱存在明显的波动性。由于男女双方的个人条件不同,一些在恋爱中出现的自卑心理以及感情上的困惑求助无门等因素,都会对一个人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造成明显的影响。(3)对爱情抱有太多幻想。对爱情的完美主义以及对童话故事中美好的爱情有着过分憧憬,而现实中和理想形成落差,让爱情出现裂纹。

(二)在和谐校园环境中体会爱情本质

1.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与恋爱问题讲座

很多大学生恋爱的真正原因是处于大学生活的孤独感、寂寞感和空虚感,这也是导致大学生盲目追求爱情的重要原因之一。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以及举办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实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是培养良好的校园环境风气以及帮助学生排除寂寞空虚感的有效手段。大学年龄阶段的人已经具备了对爱情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作为老师,在正视大学生恋爱现象的同时,不能对学生不正确的恋爱行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其中,开展大学生恋爱行为讲座也是一个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引导的不错的方法。

2.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与培养爱的能力与道德责任感

很多大学生一旦陷入爱情便开始沉沦,而迷失自我,因此,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正确对待爱情尤为重要。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过程中应该学会找准爱情的位置,不要误把友情当爱情,并且功利化地和片面地对待爱情。同时要处理好爱情与学习、亲情、前途和理想之间的关系。大学的恋爱中应以彼此共同的理想、追求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为前提,以学业为重爱情为辅,做到对爱情严肃认真、忠贞专一。当代艺术类大学生在恋爱中的主动性很强,经常无法在爱情中真正做到尊重、包容和理解。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对恋爱中健康心态的保持和正确爱情价值观的树立十分重要,恋爱的过程应该体现出一个人良好的道德素质修养。因此,在培养他们爱人的能力和学会怎样表达爱,学会如何为对方着想的同时,也需要他们懂得爱是一种责任。

三、总结

生活的压力和各种社会现状让当代人的爱情观和婚姻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社会舆论导向和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爱情观的负面影响,也间接导致了当代大学生恋爱心理和恋爱行为与传统的爱情价值观大相径庭。除了学校和老师对大学生的恋爱行为和恋爱心理作出正确的引导,社会的舆论环境以及新闻媒体的导向也应该担起应有的教育职能和责任。

参考文献:

[1]倪秀娟. 当代大学生恋爱现状探析及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5.

第6篇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恋爱挫折心理;不良反应;矫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256-03

2005年9月1日教育部撤销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对“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的条文[1]。这便意味着高校对符合《婚姻法》要求的大学生在校结婚已不再有处理的权力。对于文化素质较高,情感体验颇为丰富的大学生们而言,校园爱情是大学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部分大学生并未品尝到爱情的甜美,反而出现自卑、焦虑等异常情绪,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个别学生甚至因承受不了恋爱的挫折而选择自杀或杀人的极端的方式来解决自己的痛苦。为此,通过对当代大学生恋爱挫折心理的多种不良反应及其各自成因的深层次剖析,有针对性地探索矫治当代大学生恋爱挫折心理的有效策略,不仅有益于大学生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并且对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时代性价值。

一、爱情的含义及其本质

(一)爱情的含义

什么是爱情?不同领域的学者对其有不同的解释

柏拉图认为:两颗心灵很孤独,彼此需要慰藉就叫情。这种解释很简单但只是肤浅的从现象到现象的阐述爱情,并未追溯其本质。

弗洛伊德认为:因为性本能、性冲动,人们必须反反复复的重演亚当和夏娃的“原罪“这样就有了爱情。这种解释有其合理性,但难于为将自己装扮得向往崇高的人类心灵所接受。

马克思主义认为:爱情是男女双方基于一定的客观现实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的彼此钦慕、相互爱悦、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一种最强烈持久、纯洁专一的感情。

综上所述,爱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强烈依恋、亲近、向往、以及无私专一并且无所不尽其心的情感。是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爱情在侠义上指情侣之间的爱,广义上还包括朋友之间的爱情和亲人之间的爱情。这里主要从狭义上对其理解。

(二)爱情的本质

爱情是人类特有的现象,是人类高度文明的体现。爱情的本质是基于一定的自然基础之上,并受制于社会物质和文化因素的相互爱慕精神。爱情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属性,即一系列思想、文化、道德等因素,这是爱情最本质的属性。我们要透过现象看到爱情的本质所在,在现实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与婚姻观。

二、当代大学生恋爱挫折心理现状调查

(一)调查目的、范围及相关说明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通过了解湖南省某高校大学生恋爱挫折心理现状,在处理和分析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研究当代大学生在面对恋爱挫折时普遍存在的不良心理反应及其主要表现。进而剖析其主要成因,使矫治策略有的放矢。

本次调查范围涉及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各个年级的男女同学,采取抽样调查的调查方法,总共发出200份问卷全部有效收回,基本情况如表1。

(二)对调查结果的处理与分析

经过对调查结果的数据处理与统计,本次抽样调查的同学94.9%的有过恋爱经历,其中9.5%的同学在恋爱中有过,84.5%(占有过恋爱挫折经历的百分比)遭遇恋爱挫折后深感痛苦并出现不良心理反应,具体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这些同学中44.8%愿意进行恋爱挫折心理矫治,而实际仅有8.2%的同学接受过恋爱挫折心理矫治。

三、当代大学生恋爱挫折心理不良反应类型及其主要表现

结合以上调查结果并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当代大学生恋爱挫折心理的不良心理反应主要体现在自卑、焦虑、回避、报复四个方面。

不良反应之一:自卑

自卑心理反应主体通常认为自己对异性没有吸引力,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才会被抛弃,是一种自己瞧不起自己的消极情绪体验。当面对恋爱挫折,他们往往采取内归因模式,认为自己无能是导致爱情受挫的主要因素。

长期下去,会导致沮丧、抑郁,严重者会导致精神分裂、精神失常等心理问题。

不良反应之二:焦虑

在心理咨询的有关描述中,焦虑反应是指由现实刺激引发的一种不良情绪状态。其基本的内心体验为害怕,主要由于对事情的不确定而引发,多指向于对未来的担心[2]。焦虑反应的主体通常认为自己失恋后能作为恋爱对象的异性朋友难以寻找,或者担心自己找不到比之前的恋爱对象更好的发展对象,因而产生一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慌与担心的不良心理体验。

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学习学业和生活而且使人际关系恶化,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矫治,会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学生的心理困扰。

不良反应之三:回避

回避反应主体通常回避他人,掩饰内心的无助,并且不知如何面对婚前和试婚现象,而对其采取回避的态度。部分有过的大学生当感情受挫时,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往往羞于见人,无地自容,害怕或者躲避他人的目光。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经常存在矛盾与冲突,为调整冲突双方关系,人们经常不自觉地采用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等各种心理防御机制来缓和焦虑、回避痛苦,但如运用过度则会显现焦虑抑郁等病态心理症状[3]。

回避反应在一定时间或程度上可缓解心理压力,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些学生可能因使用频繁,导致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不良反应之四:报复

报复反应主体面对恋爱挫折时往往怨恨,无法原谅对方,甚至失去理智,产生报复对方的心理,最后可能造成毁灭性的结局。

特别是由于发生后无法面对被对方抛弃的学生,更容易丧失理智,报复心理欲罢不能,甚者为逞一时之快,而做出极为荒唐和恶劣的举动,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四、当代大学生恋爱挫折心理不良反应的原因剖析

导致当代大学生恋爱挫折心理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下运用心理学等相关的理论知识重点剖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自卑反应的原因剖析

自卑心理反应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我评价偏差。这些学生往往只关注别人对自己怎么看,却忽视自己如何给自己一个客观的评价;二是对恋爱吸引力的理解偏差与缺乏科学的心理认知。如把导致恋爱挫折的责任全归于自己对对方没有吸引力。表面上看似乎人们的择偶心理倾向于外显魅力,其实在选择异性对象时绝大部分人更关注于对方的内在魅力,认为人品、性格、才能、共同的理想、兴趣爱好等更具吸引力。

(二)焦虑反应的原因剖析

焦虑反应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于对社会生活中各种复杂关系的认识还很肤浅,如友情与爱情的关系的区分。当然也不排除社会的快速发展与观念更新所形成的复杂人际关系对大学生们的影响及心理冲击。以及在择偶中出现的逆反心理、从众心理、恋爱错觉等都可能导致事与愿违的后果。

(三)回避反应的原因剖析

回避反应形成的主要原因首先与大学生性心理发育的成熟及角色的特殊性相关;其次与我国古代传统观念和西方“自由、性解放”的双重影响有关,此外也与我国在学校性教育上的薄弱、大众媒体宣传的不适当等有关。

(四)报复反应的原因剖析

报复反应形成的主要原因与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缺失有关,一是恋爱道德责任缺失,一方因另一方玩弄感情、不负责任而对其产生报复心理;二是对自己、对父母、对朋友、对社会和集体的责任缺失,遭受恋爱挫折时丧失理智,不顾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走向极端,不惜以任何代价报复对方,造成无法挽回后果。

五、矫治当代大学生恋爱挫折心理的策略思考

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矫治,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发展,而且关系到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依据心理学相关原理,针对当代大学生恋爱挫折心理的现状及其原因剖析,可以采取以下矫治策略。

(一)矫正认知法:正确的“看”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在其极具影响力的“情绪ABC理论”中强调,情绪与不良行为(C)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A)本身所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即信念(B)造成的[4]。所以,对于有自卑反应的大学生而言首先应当学会发现自己的优势,挖掘自己能吸引他人的闪光点,正确的评价自己;其次要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看到事物的两面性。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客观的分析感情受挫的原因,不要片面的采取内归隐模式。恋爱出现问题双方都有责任,主要问题可能并非在自己身上,一味的自责、自卑显然是不恰当的。

(二)焦虑排除法:树立信心,在与异往中坚持“双不”原则

焦虑反应主体要重新树立起对未来的信心,大胆地去与异性同学交往,积极参加有异性同学的集体活动和娱乐活动,去发现自己所欣赏的异性同学。在寻求爱情的过程中既要有主观上的用心、又要顺应自然。同时在与异性的交往中要坚持“双不”原则,一要勇于说“不”,二要学会“不”自作多情,以免对自身及他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三)心理固着消除法:转变观念,优化大学生对对婚恋与性科学知识的认知和对社会的认知

对于回避反应的主体矫治的重点在于优化其对婚恋与性科学知识的认知和对社会的认知,要学会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业、恋爱与成才、恋爱与身心健康、恋爱与人格塑造等方面的关系,增强对性生理、性心理、性社会等方面的健康知识的科学认识。转变不合理的传统观念,勇于面对现实,同时积极参加恋爱心理方面的咨询服务,在咨询的过程中恰当宣泄情绪、矫正认知、锻炼行为,以免难以自拔而走向极端。

(四)情绪宣泄法:释放自己、发泄情绪

合理适度的采用宣泄法,有利于大学生理智状态的恢复,遭遇恋爱挫折后不能把自己的悲伤、烦恼、怨恨过分压抑,否则将导致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情绪宣泄法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身体宣泄,-如采取痛哭、喝酒、或到无人处大叫等方式来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情绪,以达到心理的平衡、理智状态的恢复;二是心理宣泄,如通过找人倾诉,跟朋友写信等方式使受挫者感受到他人的同情、理解和劝慰,使其心胸开阔、冷静对待,达到心理的平衡;若其不愿意或者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也可采取写日记的方式让情绪在笔端得到发泄。

当然,宣泄应坚持适当与湿度的原则,无休止地宣泄,不仅不能减轻痛苦,反而会使自己长时间沉浸在消极的情绪之中,最终将不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五)注意力转移法:转移注意、忘记痛苦,确立新的理想追求

积极恰当的采取注意力转移法。可以帮助受挫者摆脱悲伤绝望的心情。有意识地将注意力从消极不良的情绪状态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恋爱受挫的感情创伤是非常痛苦的并且在人们心中的印记通常具有触发性,当受挫者将要陷入愤怒烦恼、悲伤绝望的情绪状态时,可以去看一场电影,踢一场足球,与朋友逛街,玩网络游戏或去做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来忘记自己内心的痛苦和烦恼。

心理学认为:当保持记忆的条件暂时不存在,或被另一种现象干扰时,就会造成人们对某种事物的遗忘。这样不使受挫者精神上得到了补偿,而且可以开阔生活的视野, 产生新的理想和追求。

(六)痛苦升华法:化痛苦为力量

痛苦升华法试图引导受挫者将痛苦化为力量,促进自己“升华”。大学生应该把恋爱挫折当作人生的一段经历,遭遇过恋爱挫折的同学更能对人生加深一层认识。获得爱情是重要的,但人生不只有爱情,还有事业、亲情和友情。例如歌德感情受挫后并没有深深陷入痛苦之中,而是把自己的爱情经历作为创作的素材,写成了《少年维特之烦恼》。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把痛苦化为动力,集中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对摆脱其因恋爱挫折而带来的痛苦以及更好的实现人生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http://.cn2005-03-29,14:48人民网.

〔2〕马志国.彻底粉碎心中的焦虑[J].大众心理学,2009(10):8-10.

第7篇

Abstract: To understand the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female students' love psychology in vocational schools,analyzes their love psychology to make vocational idea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more targeted and effective,this paper researches female students' love psychology in modern vocational schools by random survey and finds some problems then puts forward corvesponding measures to solve.

关键词: 高职院校;女大学生;恋爱心理;教育对策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female students;love psychology;education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1-0195-02

0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女大学生数量和比例也在逐渐上升。但是由于男女的性格差异,在恋爱中女生的恋爱心理更容易出现波动,而且她们的心理承受力更差。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恋爱中女生受伤害的比较多。为了进一步的了解现代高职院校女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状况,并通过调查出的现状去指导现代高职院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进一步开展,现对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女生恋爱心理现状展开了一次调查。本文对此次调查出发,重点探讨现代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恋爱心理状况,通过分析发现问题,采取措施进行解决。

1调查对象和方法

1.1 调查对象随机抽取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400名女大学生为问卷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一是调查工具。调查的方式为问卷调查和谈话调查。为此编写了《高职院校女大学生恋爱心理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了恋爱动机,恋爱态度,恋爱现状,性知识等很多方面。此次调查中发放了400份问卷,共收回373份有效问卷,对这373份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二是统计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这次调查的结果进行了专业的数据统计。

2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1)高职院校中女生谈恋爱的现象比较普遍,70.0%的高职女生正在恋爱或者有恋爱经历。(2)大部分的女生对恋爱宽容对待。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女生赞成高职女生恋爱, 93.8%的女生认为学校不应该干涉学生恋爱。这说明高职院校的女生能够看清大学恋爱与学习之间的关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女生并不能做到主客观的统一,在恋爱过程中容易迷失头脑,陷在爱情中难以自拔。因此,让高职院校女生正确的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3)择偶标准带有一定的功利性。目前的大学生女生在恋爱中偏向于寻找在社会上已经就业并有一定经济基础的男士,甚至于要求对方有车有房。这集中体现了目前女生恋爱的功利性。(4)恋爱动机复杂多样。调查结果高职院校女大学生的恋爱动机繁多,说明她们没有摆正自己的恋爱动机,并不是因为爱情而去恋爱。(5)恋爱中自控力较差。在调查中有一半人表示能够很好的处理恋爱双方的矛盾。对于失恋,大部分的女生表示能够处理好,不会因为失恋影响到自己的生活,但是在现实中,有很多的女生因为失恋,表现出极端的心理状态,甚至发生自杀这种极端行为。这表明在恋爱中,由于难以自拔,大学女生很难达到心里想的和行为上的统一,这是她们在恋爱中自控能力差的表现。(6)恋爱中传统道德淡化。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及伦理道德观对20世纪90年代中期及以前的大学生影响较深,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大学生受到西方婚恋观念的影响,表现开放。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女生在恋爱中并不含蓄,而是很开放的经常在公共场合亲热。对于这种情况大部分的女生表示是正常行为。这说明现代高职院校女大学生在恋爱中失去了涵养,甚至有的理智丧失。(7)性知识贫乏,渴望性教育。对性知识没有任何了解的占到了调查总数的65.2%;约63.7%表示学校没有开设任何关于性知识教育的课程;22.3%的女生认为“过于保守”;97.8%的女生希望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恰当的性教育。在谈话调查中有些女生苦恼于自己看性知识杂志被别人发现;有些女生人为谈性话题很丢人;有的女生认为只有不正当的女生才会谈性话题。这说明现代高职院校的女大学生不能够正确的对待性话题。因此,对女大学生进行恰当的性知识教育,也成为了目前女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方面。

3高职院校女大学生恋爱心理探析

笔者根据多年的心理咨询和学生管理工作经验以及本次女大学生恋爱心理调查,认为现代高职院校女生在恋爱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状态:

3.1 个性意识增长心理女大学生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考入大学,青春期的情感在中学时迫于学习的压力而无法释放,到大学这个相对放松的环境后,有很多女学生就想要跃跃欲试。她们大部分都是人在他乡,人生中第一次脱离父母的束缚,让她们感觉到了自由,她们希望能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她们喜欢和男往,所以很多女大学生在独立时代开始显示独立自主的个性和满足自我需求的强烈愿望,渴望情感的满足,渴望个性的张扬。

3.2 出于情感需要有些专家说大学生已经到达了第二断乳期,她们的心态已经有明显的叛逆心理,他们和家庭和老师都产生了心理距离,他们也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理解,也希望能和别人去交流情感。这种距离就使得女大学生们的交流对像向同龄人转变,受到的诱惑又进一步向男性发展。另外,再有异性的场合,女大学生通常会表现出强烈的表现欲望,在和异性一起的时候,他们会有明显的兴奋心理。因此,一旦她们遇到了自己心仪的恋爱对象,就会找机会追求对方。

3.3 对爱情的渴望与好奇大学生这个年龄的人正处于探索自我的时期,他们对未知的事情充满好奇心理。还有电视上很多讲述爱情的影视作品,让他们对爱情充满了期待,就很希望亲身体现恋爱的感觉。因此,一旦机会来了,他们就会抓住机会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理。处处于青春期后期的女大学生们对于性知识的了解非常少,有的只是似懂非懂,他们有时候会从各种媒体途径去寻找性知识,他们希望增加自己的恋爱信息。这种好奇的心理是女大学生正常的生理需要,也是她们心理成熟的表现。随着女大学生的成长、成熟,从性认知的好奇开始到爱的追求,构成了促使女大学生恋爱的一种动力。但是由于性知识本身的难以启齿,就增加了恋爱的神秘感。因为神秘,所以就有些女大学生就想探索这种神秘的感觉,最终就开始了恋爱的体验。

3.4 恋爱寂寞心理现在的大学生是80后一代,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离开父母来在他乡,在大学中如能不能尽快的适应这种生活,就会产生寂寞的心理。再加上在人际交往中的一些问题,使他们可能会出现孤独的感觉。尤其是在以前她们往往受到家庭,老师的关心和呵护,忽然间来到大学自己需要学会独立,她们的这种孤独感会更加明显。当周围的人际环境不能够满足她摆脱这种感觉的时候,她就会试图用爱情去摆脱这种孤独寂寞的感觉。在大学生活中,女大学生受到考试,人际交往的压力,会经常处于压抑的状态,而恋爱就可以让他们摆脱压抑。因此,大部分的女大学生在受到寂寞的困扰时,都会想到通过恋爱去改变这种状态,并从男朋友那里得到呵护。

3.5 恋爱攀比心理在大学校园生活着的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具有很多相同的特点,但是这时候女大学生的心理还没有成熟,在做事前还缺乏理性的思考。调查表明,有些人就是因为同宿舍的朋友恋爱了,自己也就会跟风恋爱,只是怕别人说自己落后。她们恋爱甚至有时候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理,在一起还会经常比比各自的男朋友,为自己争些面子。

3.6 恋爱从众心理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群体中生活会表现出从众的现象,当群体中的大多数都在进行某一件事情时,自己也就会跟着去进行。调查显示,有20%以上的女大学生谈恋爱的原因是因为别人恋爱了。在心理上,女大学生们生活在一个相同的环境里,她们在这里共同学习生活,因此会表现出强烈的从众心理。这种群体下,一旦看到别人谈恋爱,就会激发自己的从众心理和虚荣心理,有机会就会抓住,从而开始自己的恋爱。在调查结果中显示,有些女大学生的宿舍里开始没有人恋爱,但是只要有一个人先开始恋爱后,随后其他的就接连开始了恋爱,这就是从众心理的具体表现。

4教育对策及建议

4.1 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和心理健康课,对女生进行成长教育,引起其对所面临的学业、恋爱、人际关系、就业等问题的关注,帮助其树立远大的目标,明确大学期间面临的任务,自觉认识恋爱观应该是理想、道德、义务、事业和的有机结合。开展讲座或讨论,明确恋爱责任,恰当处理恋爱与学习,恋爱与学业、道德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恋爱道德观。

4.2 提高承受能力,培养独立人格由失恋而造成的校园悲剧已不罕见。因此,提高大学生的受挫能力,学会自我保护十分必要。在谈恋爱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挫折,其中以失恋最为常见,对人的打击也较大,会使人产生焦虑、悲观和愤怒等消极情绪反应,甚至出现极端行为。对这种情况要防患于未然,帮助她们寻找对待爱情挫折的正确方法。一是正确合理地评价自己,即冷静地分析失恋的原因。二是合理的宣泄,即挫折、懊丧的情绪不能过多的压抑而要适当宣泄,以防过多的压抑会造成心理问题或产生某些过激行为。要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女生独立自主、坚强、自信的思想意识和独立人格,促进女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克服不健康的情感误区,做到理智的把握和规范恋爱行为,提高抵御挫折的能力和责任感。

4.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的校园文化可以充实大学生的生活,弥补其空虚的情感世界,转移她们的注意力,从而减少为填补精神生活的空虚而谈恋爱的动机。另外,校园中班级、寝室和同学会这类小群体的人际关系也很重要。这方面的工作往往由于过于琐细而得不到注意,也因难以用某种显性指标来衡量效果而容易被忽视。在调查和心理咨询中,发现这种小群体密切的人际互动关系对女生的生活和心理世界有着复杂、举足轻重的影响。尤其是女校,女性心理特征的细腻和敏感度较男生更高些。女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更复杂,更微妙。因此,我们更应重视在这些小群体、小环境里营造出一种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并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来优化这种人际关系,帮助女生形成良好的交往环境,使之拥有更多的朋友,是增强其交往能力和范围,纠正不良恋爱动机的有效措施。

4.4 加强性知识的教育正视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适当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性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可以通过讲座、课堂教学(如心理健康教育、女性心理学等)等方式向学生宣传相关的性知识,防止其通过不正当的途径接受性知识、性伦理,避免恋爱中出现意外情况。培养女大学生完善的人格,使之学会选择爱情。当然,对于清一色的校园女生,如何为其创造与异往的机会,有待认真思考。可以加强与外校的联谊会、座谈会、讲座等活动,消除女生对异性的过分注意,使之以平常心对待与异性的交往。

4.5 发挥心理咨询作用在咨询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不少恋爱咨询或性咨询的个案。有些女生在恋爱中遇到的问题,不愿或不方便向同学倾诉,于是,心理咨询便成为她们解决难题的一个途径。恋爱,毕竟还有较大的隐私成分,需要诚恳的与之沟通,得到她们的信任,为她们解决心中的疑惑或难题,是心理咨询人员应尽的责任。我院心理咨询工作已逐步走向完善,心理咨询室、网上心理咨询等已渐渐获得学生的信任,成为她们沟通、倾诉和宣泄的一个平台。

5结论

大学校园爱情是大学生们永恒的话题。由于生理、心理的差异和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对男女两性不同的影响,当代女大学生在恋爱心理与男大学生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关心女大学生的情感问题,研究其恋爱心理并找出针对性的教育对策,有助于促进女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高职学生 恋爱心理 调试

中图分类号:G711

从年龄阶段来划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已经处于了恋爱的“高发期”。在各类高职院校中,学生恋爱现象普遍存在,已经成为了学校日常教学管理过程中不容回避的一个问题。但是,由于高职学生的社会经历还不够丰富,心理还不够成熟和稳定,如果不能妥善处理恋爱关系,恋爱很可能成为了“甜蜜的负担”,给自身的学业造成严重影响。

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来说,面对学生的恋爱问题,首先应当给予正确地对待,并对学生的恋爱观和恋爱心理加以积极地引导。只有如此,才能确保高职学生在美好的青春期中绽放出恋爱的美丽花朵。

一、高职学生恋爱心理特点

恋爱心理是指恋爱者对于恋爱的认识、态度、情绪等的总称,恋爱心理与恋爱行为息息相关。笔者认为,高职学生的恋爱心理特点有如下几方面:

1.对于恋爱充满好奇。高职学生处于青春期,身体和心理发育逐步成熟,“三观”逐步形成。在这个阶段中,他们对于未知的领域充满着好奇。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恋爱就是一项以往他们并不熟悉,但是却向往已久的领域。很多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就是要满足和体验好奇的心理。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并没有将恋爱与爱情和婚姻等同起来,而仅仅是一项“游戏”。好奇心理本就是人的正常心理体验之一,但是如果仅仅将恋爱行为的心理驱动力定义为好奇,显然就偏离了恋爱的本质意义,也无法体验到恋爱的美好。

2.在从众心理引导下开始恋爱。从众也是高职学生恋爱的主要心理特点之一。很多学生在开始高职阶段的学习以后,看到周围同学相继开始恋爱以后,便采取“随大流”的心理,也开始投入到恋爱之中。这部分学生对于恋爱的理解和认识是初级和懵懂的,并没有真正了解恋爱对于个人成长方面的重要作用。对于爱情和道德、爱情与婚姻、爱情与学业等之间的关系认识还不够全面深入,对于恋爱所需承担的道德责任、社会责任等还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准备。

3.恋爱观充满不稳定性。与很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一定差距,自立和自理能力不强。还有部分学生由于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落差,导致出现急躁、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在这种情况之下,高职院校学生的恋爱观就充满了不稳定性,不能准确地把握恋爱的时机,容易动荡不定,并易于被外界所影响。

二、高职学生恋爱心理调适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学生的恋爱心理进行适度调适,是高职院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师在实施学生恋爱心理调适的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对于恋爱心理调适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并不重视对学生恋爱心理的引导和调适,而是将学生的恋爱行为视为“不务正业”,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听之任之,不愿意主动关心学生恋爱情况,并对学生在恋爱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困惑给予积极地帮助。

2.调适手段单一。对于高职院校教师来说,对学生恋爱心理调适的手段过于单一化也是一个不容回避和忽视的问题。调适手段的单一化主要体现在大部分教师都采取相对简答粗暴的方式来实施心理调适,动辄采取批评、说教等方式来进行,很少与学生进行平等、轻松地沟通,调适效果十分有限。

三、如何对高职学生恋爱心理进行有效调适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恋爱心理调适,主要应当采取如下措施:

1.充分尊重高职学生恋爱心理特点。对于高职教师来说,在针对学生恋爱心理进行适度调适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恋爱心理的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度和个性化的原则,运用适当的心理调适方式,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健康的恋爱观,并引导恋爱行为步入正常的轨道之上。

2.加强教师在学生心理疏导方面的作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辅导员主要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实施恋爱心理调适的主力军。但是,现阶段很多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辅导员数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大部分学生在遇到恋爱心理问题的时候,很难直接求助思想政治辅导员。因此笔者认为,除了要充分l挥思想政治辅导员在恋爱心理调适方面的作用以外,高职院校还要充分利用专职教师队伍,弥补思想针织政治辅导员在人数上的不足,还能够将恋爱心理调适贯穿于学生教学管理的全过程,进一步提升调适的效果。

3.利用网络媒体实施心理调适。对于高职院校教师来说,除了定期采取谈心和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恋爱心理状况并进行调适以外,还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实施实时化和互动式的恋爱心理调适。要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手机等媒体,与教师保持顺畅的信息沟通和联系,学生将恋爱中的困扰和烦恼求助于教师,教师则要以授业解惑的精神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起因,并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在与教师进行充分地互动和交流基础上,会逐步树立健康正确的恋爱观。

参考文献:[1]黄莉.高职大学生恋爱心理初探.科教纵横.2011(9)

第9篇

关键词:高校;恋爱观;90后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243-01

一、90后大学生恋爱的现状

1.恋爱人数大比例增多。许多90后大学生追捧“没有恋爱的大学是不完整的”这样一种思想,恋爱在大学校园里成为一种流行,让大学生争相追逐,导致恋爱比例大幅度上升。

2.恋爱的年龄降低。恋爱如今已不只是高校关注的问题,初中、高中学生中的恋爱现象也是屡见不鲜。由此恋爱年龄的降低也体现在大学生上,不少90后大学生入校时已是“恋爱一族”,或者是大一入学就迅速步入恋爱行列。

3.恋爱动机的多样化。90后大学生恋爱动机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从对江西理工大学的调查中显示,51.4%的男生和62.3%的女生向往恋爱的原因趋于一致,都是为了寻找人生伴侣。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大学生的恋爱动机还是正确的,但不乏一些学生的恋爱动机为寻求情感寄托、跟风、满足心理和生理需要等。

4.恋爱的公开化。如今的大学校园随处可见亲密的情侣,90后大学生的恋爱行为已经进入公开化状态,不再像过去一样遮遮掩掩,而是和洗脸吃饭一样正常,甚至90后大学生把恋爱行为的公开化当做勇敢和浪漫的体现。

二、90后大学生恋爱观存在的问题

1.无法正确处理失恋。纵观近年来高校的自杀及杀人事件,很大一部分就是由失恋引发的。90后大学生在心智各方面仍不成熟,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失恋,是很多大学生所欠缺的,加之其抗挫折能力差,失恋轻则带来情绪上的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到正常的学习、生活,重则可能危及自身及他人的生命安全。

2.同居的恶果。随着西方思想的涌入及现代媒体的多元化,大学生的性心理有所提前,大学生也已经不是新鲜的事情,甚至不少恋爱中的大学生在校外租房同居。但由于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及性知识的缺乏,引发了大学生怀孕、堕胎一系列的后果,对大学生,尤其是女大学生在心理、生理上都造成极大的伤害。

3.影响学业。大学是为迈入社会做准备的黄金时期,但不少大学生把心思放在恋爱上而无心学习,荒废了学业。不少90后大学生片面追求浪漫和新鲜,不务正业,这对大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三、高校如何引导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1.形成长期的恋爱观教育模式。一方面,恋爱观教育模式应当包括导师教育。辅导员、班主任应当不避讳恋爱及性心理问题,通过班会各种形式针对90后大学生恋爱中的误区进行正确的恋爱观引导。另一方面,高校应鼓励各班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对恋爱观进行深度的剖析,以此来实现大学生的自省,从自身出发树立科学的恋爱观,同时在校园内营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从而可有效阻止一些错误恋爱观的蔓延,在大学生中建立一个共识。

2.女生爱情观教育。江西理工大学作为一所工科院校,女生数要远远少于男生数,这也导致了江西理工大学的女生极受男生追捧,女生的恋爱比例要高于男生。以江西理工大学为例,工科院校应加强女生的爱情观教育,同时增强女生的自我保护意识。高数少数群体的恋爱观教育适用于一些文科高校,加强男生爱情观的教育。

3.普及健康的性教育。之所以把性教育单独列出来,是因为恋爱观教育很多高校都已普及,但对性知识的教育仍是避而不谈或者一带而过。因此高校应当通过全面、系统的性教育,让大学生掌握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及性健康知识,使大学生对性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增强大学生对性知识的了解,一方面能有效预防性病的传播,另一方面能有效减少大学生因怀孕、流产造成身心伤害的机率。

4.创造丰富的校园生活。大学生正处在精力充沛、思想活跃的阶段,应该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一是开展各种形式的文艺体育活动,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更好地融入大学这个大集体;二是加强大学生班风建设及宿舍文化建设,增强大学生的凝聚力,同时提供一个温馨、积极的学习生活环境。

5.加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肩负着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使命,而大学是学习的黄金时期,抓住这一时期打下夯实的基础才有可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6.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恋爱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倾向和行为偏差,充分利用校心理咨询中心,有效利用团体咨询、心理选修课等形式为大学生排除心理障碍, 有意识地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恋爱心理。

7.校规校纪保障。高校应加强校规校纪约束,严查学生晚归或者夜不归宿,禁止大学生校外租房,严禁大学生在教室等公共场合举止亲密。通过严格的学校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达到约束不良恋爱行为的目的。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婚恋观 婚恋观教育

一、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特点

所谓婚恋观,是指男女双方对恋爱、婚姻和性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包括对爱情本质、择友标准、恋爱道德、恋爱与婚姻关系、婚姻道德与责任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婚恋观是人生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恋爱、婚姻行为的价值取向,关系到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大学生将来的幸福。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和婚恋行为呈现以下特点:

1.恋爱动机的盲目性与单纯性并存。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相比,当代大学生恋爱普及率高且呈明显的低年级化倾向。恋爱行为低龄化导致恋爱动机的盲目性,80%以上恋爱中的学生往往在自己的心理、能力等各方面尚未做好准备的情况下,不经慎重考虑,“遇上了就爱”,闪电式地进入恋爱状态。近一半的大学生恋爱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和孤独,并且有明显的从众心理;近10%的学生恋爱是因为“看到别的同学都恋爱了”,自己也得恋爱,否则显得没有魅力或不正常;同时,还有近2%的学生同时和几位异性同学保持多角恋爱关系或关系模糊。其动机也比较复杂,有的是为了显示个人魅力,有的是难以区分友情与爱情。恋爱动机的盲目性,导致交往双方缺乏充分的了解,易引起恋爱矛盾和恋爱冲突,甚至酿成爱情悲剧。但值得肯定的是,多数大学生恋爱的价值取向比较单纯。58.0%的大学生认为谈恋爱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专一的爱情”,23.8%的大学生认为是“为了建立家庭”。这说明大学生能将爱情作为恋爱与婚姻的真谛,受社会功利性恋爱动机的影响较少,保持恋爱动机的纯真性。

2.择偶条件的理性因素多于感性因素。在以人品、经济收入、容貌、文化水平、性格、能力、贞操和共同语言等多项条件为备选项目的大学生择友标准调查中,人品(64.7%)、共同语言(33%)、性格(41.7%)成为影响男女生择偶的共同首选因素,而能力(57.3%)在女生择偶条件中占一定地位,男生比女生更注重容貌。“经济收入”和“文化水平”因素没有受到大学生的青睐。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在选择恋爱对象时趋于理性,注重人品、性格等个性特征,淡化容貌、经济收入、文化水平等感性要求;强调将志同道合和共同语言作为恋爱的基础。

3.性观念在日趋开放中有坚守。审视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普遍状态时,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和对性的观念。调查显示,有近1/3的大学生对“性解放”“性自由”持认同态度;近80%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表示理解。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整体呈现开放、宽容、理解的态势,传统的性观念在发生改变。但不能将大学生性开放思想简单地等同于庸俗的性自由观点。因为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性行为应建立在爱情基础上,只有双方真心相爱、恋人关系稳定、将来准备结婚的情况下,婚前性行为才是可以接受的。这说明大部分大学生的性观念是受道德约束的。同时,男生女生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存在性别差异,男生接受程度高于女生,而女生对性行为的责任期待高于男生。有50%的男生表示会对性行为负责,而80%的女生希望对方对性行为负责。值得关注的是,虽然对婚前性行为的开放、理解、宽容态度,反映出传统贞操观在大学生的婚恋意识中在逐渐淡化,但是这种态度在对自己和对他人身上是有区别的。就是对与自己无关的人较宽容,而对自己的婚恋对象较苛求,普遍希望对方是纯洁的。在这一问题上男生的双重态度尤为突出,不管他是否有过婚前性行为,但对自己的婚恋对象保持童贞的要求仍然十分强烈。这种矛盾态度会影响大学生未来对婚姻的满意度,可能的结果是婚前性放纵与婚后幸福感成反比。这种负关系更应引起女大学生的足够重视。

4.恋爱结果的理想化与现实的冲突。在传统的婚恋观中,婚姻是爱情的升华,是恋爱的结果和归宿,同时,也是恋爱者的美好愿望。在关于恋爱与婚姻的关系问题调查中,虽然有78%的学生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婚姻是爱情的升华”,但只有20.8%的男生与25%的女生选择恋爱是“为了将来婚姻”;更多的大学生认为大学恋情与婚姻是两回事,校园恋情是难有结果的,只能将“不求天长地久,但求曾经拥有”奉为爱情格言。这说明,一方面,绝大多数大学生能正确理解恋爱与婚姻的关系,对爱情的归宿——婚姻充满期待,对恋爱的态度是积极的、认真的,是符合道德标准的;另一方面,大学生也能理性地看待恋爱与婚姻的不同,普遍认为婚姻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受到经济、事业、家庭等诸多非感情因素的影响。而在校大学生恰恰缺乏维持婚姻的稳定基础条件,未来存在很大的变数。尽管在校大学生拥有结婚的权利,但选择“在大学期间结婚”的不足3%。“毕业即失恋”是大多数校园爱情的共同结局。既渴望爱情有结果,又迫于现实压力而放弃爱情,反映大学生对恋爱结果理想化与现实并存的矛盾心理。只注重恋爱过程、不在意恋爱结果,是大学生理想与现实冲突的产物,带有明显的悲观主义色彩。

5.恋爱关系不稳定,矛盾、纠纷频发。盲目恋爱的结果必然是恋爱关系的不稳定,“闪电式恋爱”必然导致“闪电式失恋”。校园恋人常常会因为思想、性格、志向、兴趣不合或一方移情别恋而发生矛盾和纠纷,甚至导致分手。面对恋爱纠纷,大部分大学生能理智对待,92.91%的同学表示能心平气和地接受,但要查清原因,汲取教训,重新开始。但也有一些学生在恋爱中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投入太多,对恋爱对象过分依赖,一旦恋爱受挫,往往情绪失控。当恋人做出对不起自己的事,8%的人表示可能“采取报复措施”;13%的人表示“当恋人提出分手时会痛苦得难以自拔”。而恰恰是这少部分人群的偏激、不理智,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不稳定因素。当前各大校园频频发生的暴力事件、自杀事件相当一部分都与此有关。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总体上呈现多元化价值取向的特征,由传统保守的婚恋观逐渐向开放的婚恋观发展趋势明显。在恋爱动机、择偶标准、婚前性行为、恋爱结果的态度上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和冲突,大学生的婚恋观和婚恋行为迫切需要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二、当前高校婚恋观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随着大学生恋爱问题的逐年升温,婚恋观教育已引起相关部门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高度重视。新编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统编教材已将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和树立家庭美德作为专门章节。但教育者受传统思想束缚较深,对大学生婚恋观教育问题认识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显著。

1.教育者观念落后。一方面,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强调学习专业知识和拓展能力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强调将理想信念、政治觉悟、意志品质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忽视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理念还停留在“禁止大学生恋爱”的年代。另一方面,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家长和教师羞于与孩子、学生交流婚恋问题。在很多教育者的眼中,恋爱、性与婚姻是很私密的事情,难登大雅之堂。与学生公开讨论婚恋问题,更是有损所谓的师道尊严。所以,在有限的婚恋教育中,教育者往往“犹抱琵琶半遮面”,使婚恋教育流于形式,不能给学生以实质性的指导。对大学生婚恋问题的漠视和忽视,客观上弱化了婚恋观教育的效果。

2.婚恋观教育内容滞后。在现有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材中,婚恋观教育篇幅较少,内容粗略、滞后,缺乏与时俱进的发展与更新;重传统道德原则教育,缺乏恋爱方法、技巧、艺术的教育,忽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是有关性的教育在很多高校还是空白。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生理已发育成熟,而心理发展相对滞后,需要了解性知识,树立正确的性观念。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缺失,使大学生依赖网络、书籍、影视作品获取有限的性知识,片面理解甚至是误解西方的“性解放”和“性自由”思想,导致大学生中庸俗的性自由思想流行和性行为超越社会的认可。

3.婚恋观教育形式落后。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靠“两课”教师、辅导员和党政机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灌输式理论教学和主题讲座进行。这种教育形式较适宜于团体性普及教育,比如传授基本的婚恋常识、婚恋关系的权利和义务、恋爱道德与婚姻法律责任,但不适合就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互动交流和个体性的指导。而婚恋问题具有强烈的个体性,每个人碰到的婚恋问题各不相同,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4.婚恋观教育方法落后。在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上,现行的教育方法手段单一、粗糙,预防性教育不足,惩罚性教育有余,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由于婚恋观教育“浅尝辄止”,学生的具体问题、焦点问题得不到解决,使得大学生在处理恋爱问题时,违法违纪行为层出不穷,如为恋爱旷课、私自校外租房同居等。教育者平时对学生的恋爱不管不问,出现问题时往往用严格的校纪校规进行处分,有的学生甚至因此断送学业。

三、改进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建议与措施

针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呈现的特点和现行婚恋观教育的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教育理念、更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使婚恋观教育不仅能促进大学生婚恋道德重塑,更能解决大学生实际问题,实现教育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1.把握大学生身心特点,更新教育观念。处在青年时期的大学生,身心发展日趋成熟,需要与异性交往,追求美好的爱情,符合这个年龄段年轻人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必须面对“恋爱是大学生活的一部分”这个事实,培养爱与被爱的能力也是大学生必修的课程。不能因为大学生有相应的行为能力、恋爱问题有一定的私密性,就主观认为大学生恋爱问题纯属个人私事,教育者没有责任和义务;也不能因为大学生因恋爱问题导致的恶性案例逐年增多,就反对大学生恋爱。过分地宣传恋爱的负面影响,会使部分学生对恋爱产生恐惧感,“谈爱色变”,并且会将这种不良情绪泛化到正常的人际交往中,直接影响到他们将来的恋爱婚姻生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鼓励大学生追求美好的爱情,主动关注大学生的恋爱生活,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婚恋观念和恋爱行为,疏导恋爱矛盾和纠纷,排查安全隐患。

2.丰富婚恋观教育内容,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婚恋观教育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大学生思想,帮助解决问题。将性生理知识、性心理知识、性道德教育融入婚恋观教育中,引导大学生正确解读西方的“性解放”与“性自由”思想,树立健康的性观念。加强恋爱与婚姻统一性教育,培养婚恋责任意识;树立恋爱婚恋道德教育与恋爱艺术教育并重的意识。恋爱、婚姻作为一种人际交往方式,既要受平等、忠诚、尊重、负责等基本道德的约束,又必须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之所以校园恋情会演变成校园暴力,原因在于很多大学生不能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婚恋对象、不善于表达爱情、不能理智对待失恋。国外一些大学包括中学对学生的婚恋教育非常细致,小到约会的地点选择、约会时的着装都有指导。这种细致入微、简单实用的恋爱艺术指导值得借鉴。

3.拓展婚恋观教育的渠道,普及型教育与个体化教育并行,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并重。要提高教育效果,必须改进婚恋教育形式。大学生婚恋教育应从两个层次进行:一是加强普及型教育,即普及婚恋常识、婚恋道德、婚恋法律责任,培养健康向上的婚恋观,包括安全、健康、文明教育。这种普及性教育可以以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的形式举行。二是深入开展个性化指导。婚恋问题涉及个人隐私,每个人面临的具体问题各有不同。婚恋教育应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个别同学的特殊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某种程度上说,这种个体化的教育和指导更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辅导员,需要通过细致入微的管理工作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信息,培养信任感,这样,一旦学生在恋爱关系中出现问题便能主动与教育者沟通、寻求帮助,或由教育者主动出面干预、化解矛盾。

为适应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尊重不同性格特征学生的交流、沟通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开辟便捷的服务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对学生的困惑及时进行指点与疏导,尤其是要建立恋爱挫折干预机制。因为完善的恋爱挫折干预机制,能帮助学生宣泄、转移不良情绪,减轻痛苦和压力,解除因恋爱而导致的心理危机。

4.开展文体活动,加强人文修养,充实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大力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符合大众需要的文娱体育活动,增强集体凝聚力,培养高雅兴趣和爱好,丰富校园生活,转移情感的兴奋点;另一方面,可借助优秀文学作品和经典影视作品的感染力,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人文修养,体验健康、文明、纯洁、崇高的校园爱情。

[参考文献]

[1]蔡宜旦.大学生婚恋观变化比较研究[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3(4).

第11篇

目前,人们正处于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受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大学生的恋爱动机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种恋爱动机的多元化给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对大学生恋爱动机的研究是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一、大学生的恋爱动机

从总体上说,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分为理性动机与非理性动机。理性动机是指大学生的恋爱出于爱情与婚姻的动机;非理性动机是指大学生的恋爱除了爱情与婚姻以外的其它动机。大学生恋爱的理性动机是一种积极动机,它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中的一些问题;而非理性动机是一种消极动机,它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业。在本论文中,笔者主要从功利性恋爱动机、填补空虚性恋爱动机、随大流性恋爱动机、压力解脱性恋爱动机以及满足生理需要性动机等方面探讨了大学生的非理性动机。

1、功利性恋爱动机

功利性恋爱动机是指谈恋爱,不是因为彼此间有好感,相互倾慕才在一起,而是因为,对方能给自己提供什么,带来什么好处,才在一起。具体表现为大学生谈恋爱是为了得到物质利益上的享受,在面子与地位上得到别人的一种认可。比如,有的大学生为了达到高消费的目的,通过找朋友的方法从男朋友那里获得金钱与物质的满足;也有的大学生为了进学生会或团委等机构任职,便与自己不喜欢的人谈恋爱,通过情感的诱惑达到自己的目的。

2、填补空虚性恋爱动机

大学生的生活基本上是“三点一线”,即教室、食堂以及宿舍的“三点一线”生活。在大学生看来,这种教室、食堂以及宿舍的“三点一线”生活单调、枯燥极了,正如大学生中流传的顺口溜“不在寂寞中变坏,就在寂寞中恋爱”。于是,有的同学就通过恋爱这种亲密的异性关系来排遣孤独,以此来获得感情寄托。因此,在大学生校园里,填补空虚性恋爱动机是普遍存在的。

此外,填补空虚性恋爱动机与人的生理需要密切相关。爱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强烈的依恋、亲近、向往,以及无私专一并且无所不尽其心的情感。因此,爱情能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精神上的愉悦,更重要的是一种身体上的满足。

3、随大流性恋爱动机

在中国人的人性中,最大的弱点就是从众心理,人云亦云,缺少独立性。况且,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尚不健全,正处于发展之中,从众心理在大学生身上表现的更为明显。有的大学生根本就没有在大学里谈恋爱,或者至少在一段没有谈恋爱的打算。但是,当看到自己周围的同学都成双入对、卿卿我我,不由得产生了急迫感。尤其是到了周末,偌大的宿舍只剩下自己孤身一人,此时的她倍感凄凉与寂寞。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大学生很容易对异性产生“感情”,也更容易接受来自异性的求爱。

4、压力解脱性恋爱动机

大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习与未来的激烈竞争,大学生感到自身的压力十分巨大。有些大学生为了摆脱压力,通常不是采取合理释放压力的办法,而是采取压力转移的方法来解决。其实,通过谈恋爱来摆脱所面临的压力是不明智的。爱情的本身也是一种压力源,成也有压力,败也有压力,原有的压力没有化解,反而又增添了新的压力。

5、满足生理需要性动机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恰好是处于青春期后期,无论是从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是对异性需求旺盛的时期。如果大学生意志力薄弱或者没有正确的恋爱观,大学生就会以获得生理需要为动机加入恋爱的行列。

二、大学生正确恋爱动机的引导

动机是人从事某种活动的驱使力量,恋爱动机人从事爱情活动的一种内在驱动力,使之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过程。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是驱使大学生恋爱的驱使力量,它涉及大学生恋爱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因此,学校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恋爱动机。

1、正确认识爱情

爱情就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客观物质条件和共同人生理想,在各自内心中形成的相互间最真挚的爱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生伴侣的最强烈、转移和稳定的感情;是两颗心灵相互向往、吸引,达到升华的产物,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从爱情的定义可以看出,大学生追求爱情要建立在婚姻的基础上,即谈恋爱的出发点是出于未来能走到一起的因素来考虑,而不是为了物质利益的满足、填补心理的空虚与寂寞、满足生理上的需求等等。

2、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世界观人们对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它是由世界观决定的,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们世界观的制约。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由此可见,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是恋爱观的前提与基础,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就有是那样的恋爱观。因此,大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体会到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真正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健康的恋爱观。

3、加强爱情的道德修养

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的表现充分地体现了一个人德修养的水平。在恋爱过程中,恋爱的双方是平等的,各自的人格是独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空间和生活习惯,因此,大学生要互相尊重彼此的人格。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大学生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总之,大学生要端正恋爱动机,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业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在恋爱过程所发生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失恋心理;疏导方法

一、研究大学生失恋问题的重要性

爱情,是一个经久不息的话题,当代大学生身处美丽的高校校园,随着身心发展的日趋成熟,对爱情的渴望与日俱增,大学生恋爱现象已越来越普遍。但是,爱情甜蜜一面的背后就是伤害――失恋,失恋是指恋爱的一方否认或中止恋爱关系而给另一方造成的一种严重挫折。

失恋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部分失恋者能理智地接受这一现实,但是,有少部分失恋者,走进思维死角,陷入失恋痛苦中不能自拔,极易产生心理阴影。失恋所带来的各种痛苦、悲观、抑郁、绝望、焦虑等负面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排解与疏导,长此以往对身心健康、学习和生活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严重者容易出现心理危机,导致出现报复甚至自杀等极端行为。

90后的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其性格易冲动、控制力较差,遭遇失恋时受到的打击是较大的。帮助失恋者走出阴影,需要从心态上进行调整,纠正认知偏差,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学会自我心理调节,达到新的心理平衡。因此,研究当代大学生失恋心理,探索有效的失恋应对方式,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二、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一)正确认识爱情。爱情是人生的重要内容,但不是人生的全部。正确认识爱情在自己人生中的位置,懂得把握分寸,是建立正确恋爱观的基础,也是青年大学生谨慎驾驭爱情的前提。正确处理好了爱情的问题,必然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一个良性循环。

(二)摆正爱情与学业的关系。大学生不能因为恋爱而荒废了学业,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在最应该吸取知识的时期放松自己,沉溺于爱情,这是得不丧失的。只有把学习放在中心,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综合素质,才能让自己更具有人格魅力,爱情之花才更加长久。

(三)提倡同心通路的爱情。大学生恋爱应该首先考虑的是对方是否和自己具有大致相同的爱好、共同的理想,把勤奋上进、道德高尚、心灵相通作为第一标准。

(四)爱情是一种责任和奉献。爱情是双向,爱不仅是索取,更重要的是一种付出。不能把爱情看作儿戏,在爱情中应该专一、真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只有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才能获得崇高的爱情。

(五)在恋爱过程中,应多一些理解、坦诚和信任,互相尊重,真诚相待。只有在平等和自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精神世界,既不能完全依附对方,也不能要求完全占有对方。

三、建立正确的失恋心理疏导方式

如果很不幸进入失恋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心理疏导走出那段郁闷时期。

(一)逆向思考。换位思考,要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角度着想,有助于理解对方终止爱情的原因,有助于接受失恋这一痛苦的现实并及早走出失恋的阴影。恋爱取得成功,有许多特殊的心理要求,比如:性格和谐、志趣相同、价值观一致等等。如果因为这些方面发生矛盾,使恋爱不能进行下去,不妨反过来思考一下,如果勉强凑合下去,造成以后感情不合,到时候受到的伤害更大,失恋固然不是幸事,然而没有志同道合、个性契合,及早分手也并非坏事。

(二)合理宣泄。失恋造成的情感压抑是十分严重的,不要过分隐藏或压抑,要找到比较有效的渲泄方法:

1. 向亲密的朋友或家人倾诉内心的苦闷和悲伤。倾诉是很好的发泄方式,能够得到朋友、家人的安慰,也可以通过写信或写日记的方式,排解心中积郁。

2. 可以闭门痛哭一场。在悲痛欲绝的时候大哭一场,能够尽快的平复心情,帮助舒缓心理压抑的情绪。

3. 寄情于山水,向大自然渲泄自己压抑的情绪。失恋后可以与朋友一起外出远游一次,体验大自然之奇丽与伟大、人生之赠与美好,会觉得自己失恋的痛苦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心胸会变开阔,郁闷的心情就会有所缓解。

4. 升华。升华是渲泄失恋后心理能量的最理想方式。把失恋变成一种奋发向上的动力,把自己投入到能充分实现自身价值的事业中和对生活的热爱上去,从而将失恋造成的挫折,在更高的升华境界中得到补偿,获得更大、更多的收益。

5. 转移注意力。可以适当的转移自己的生活目标,积极参加一些体育活动,或是多看一些书,尽量让自己疲劳,这样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能早点入睡,不至于因失恋而导致失眠,从而影响学业和自身健康。

(三)丢弃自卑。失恋并非羞耻之事。但有些失恋者却认为失恋是令人耻辱的,觉得是因为自身不够优秀、一无是处才会被抛弃,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甚至因此变得孤僻古怪。其实,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两面性,恋爱也是一样。如果能在失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提升自己的素养,这会在失恋中受益匪浅,让自己自信的面对现实,在下一次恋爱中收获爱情果实。

在现今大学校园内,恋爱现象越来越普遍,随之而来的失恋也如洪水猛兽般考验着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90后的大学生是有思想、有活力的一代,虽然思想还不成熟,但是在失恋过程的历练中,帮助他们从过程中寻找自己的答案是高校教师的责任,让他们在恋爱中得出爱情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更好的掌控爱情的船帆。

参考文献

[1] 刘朝晖.对失恋大学生异常心理的疏导与调适[J].教育与现代化,2008(6):5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