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考试失利作文

考试失利作文

时间:2023-05-29 18:21:09

考试失利作文

考试失利作文范文1

1、考试,一次失败的考试,一次彻底失败的考试,为什么会考的那么失败?是我们不够努力去耕耘吗?还是我们在阴雨 绵绵和严寒酷暑之际让自己偷懒?是埃我自己是都么地懒惰呀,瞧着头顶上似火的骄阳,便偷偷地躲在树荫下乘凉荡秋千,不知不觉睡着了,醒来一看,世界已成了粉妆玉砌,怎么感觉凉嗖嗖的呢?寒风呼啸着向我袭来,我赶忙躲到家里,将身体裹得严严实实得,动都不愿意动一根手指头。哎,我是那么的懒惰,一切的不好都是我们自己一手造成的,原本两条两条可以相交的平行线,现在可能实现了吗?

2、然而真的是我们不够努力吗?你瞧,一个个幸勤劳作的背影在严寒酷暑中轮回,瞧他们在热得汗流浃背和冷得瑟缩着身子中穿梭,却不愿推开一步,不管多热多冷,我们都无谓地耕耘着。他们是何等的努力呀?然而辛苦的付出,换来的却是什么?一次失败的考试。这真的是我们的错吗?是的。这也是我们的错,我们错了,不是错在我们不够勤奋,而是我们只会一昧地埋头耕耘,死干,不懂得去寻找 更有效率的灵巧的方法,学习 不是死学习 ,而是要有效地学习,如果我们只是一昧地苦干,收获当然不大,本来可以相交的两条平行线,又让我们自己给放走了,不是给我们的懒惰放走,而是给我们苦干的勤奋放走。

3、学习重在勤奋,但要有限地学习,光有勤奋还是不够的,还要有有效的学习方法,如果我们懒惰,死干,那我们不是一直在原点徘徊吗?付出的努力都像水蒸气般烟消云散了,不是吗?两条平行线延伸在宇宙的尽头,会有一个交错点吗?不知道。因为这需要我们自己去创造,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奇迹。

4、谨记一次失败的考试,吸取教训,下次别再犯了。不断地重蹈覆辙,真不耐人寻味。

(来源:文章屋网 )

考试失利作文范文2

精选优秀诚信考试倡议书范文   期末考试于7月8—10日进行,考试期间同学们要牢记—诚信考试,我们要考出风采,考出真实成绩,考试一定过,诚信不能丢。

  如何做到诚信考试呢?

  1 端正态度 态度决定一切,没有好的态度,就没有好的结果。端正态度就是你来学习的目的要端正。你应该感恩父母给你学习的机会,感恩老师传授的知识,感恩朋友给你的友爱,同时要学会排除各种干扰,消除各种杂念。一心一意想学习,全心全意谋进步。

  2 目标明确 每位同学都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让目标引领你不断前进。希望同学们每人都有自己的期末考试目标,并把自己目标写下来,时时提醒自己,时时鞭策自己。

  3 珍惜时间 期末考试与我们距离越来越近,同学们要在心中竖立一块倒计时牌,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要一门心思扑到学习上。期望同学们抓紧时间,努力学习。

  4 高效复习 要有好的成绩,就必须拥有好的复习。希望同学们重视基础的训练;重视学习的效率;重视归纳总结;重视查漏补缺,扬长补短。希望那些平时学习没有抓紧,知识掌握比较薄弱的同学不要灰心,不要放弃。现在行动起来,临阵磨枪,不快也光。

  5 严肃考试纪律 自觉遵守考试纪律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在“诚信考试”中,务必在考试中杜绝作弊现象。人生也正如一张大试卷,让我们把握好每一次考验自己和自我考验的机会,表现出高尚的道德水准和出色的心理状态!

  人生总是在竞争中不断超越,生命总是在拼搏中熠熠闪光。有志者,事竟成。相信每一位有梦想的学生,都会在期末考试中,用自己的努力和拼搏,为本次考试全力以赴!赢得佳绩!最后,我倡议每位同学都端正态度面对考试,以充足的准备去奔赴考场,以诚信的自我考出佳绩。

精选优秀诚信考试倡议书范文   亲爱的同学们:

  孟子曰:“车无辕而不行,人无信则不立。”诚信自古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代中学生不但要具备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更应拥有诚信做人的根本,只有具备诚实守信的品德,才能在激烈的中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0____年中考就要来临。中考是检验同学们学习成果、展示青春风采的最好机会,也是展现浦江三中优良校风和学风的重要窗口关于诚信考试倡议书关于诚信考试倡议书。为加强诚信考试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诚信考试光荣、考试舞弊可耻的观念,学校号召20____届参加中考的606名同学在中考中自觉遵守考场纪律,坚决杜绝各种考试舞弊行为。倡议如下:

  1.行百里者半九十,中考复习备考已处于冲刺时刻。努力复习,全力以赴,做好充分准备,以饱满的热情和充分的信心迎接中考。

  2.牢固树立“以诚信考试为荣,以违纪作弊为耻”的观念。排除思想杂念,聚精会神,在中考考场上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水平

  3.严守纪律,诚信考试。严于自律,互相督促,严格遵守考试纪律,自觉抵制作弊行为,守住内心的一份坚持,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关于诚信考试倡议书默认。

  4.全体班、团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团员青年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考生守则》、《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等文件明确规定了违反考试纪律的认定办法和处分办法。学校提醒同学们切不能因小失大,不要为一时的“聪明”而带来终身的遗憾。

  同学们,让我们用诚信撑起浦江三中“励志,尚学,笃行”的天空,用行动向自己、父母和老师交上一份完美的中考答卷吧!

精选优秀诚信考试倡议书范文   亲爱的同学们:

  你痛恨劣质的商品吗?你对社会上弄虚作假的现象深恶痛绝吗?时光飞逝,随着一学期紧张而充实的学习即将结束,随着期末考试的临近,你想好怎么做了吗?

  孔子曰“君子以诚为贵”,孟子亦曰:“车无辕而不行,人无信则不立”。德国伟大诗人海涅也曾经说过:“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同学们,没有诚信,个人将无法立足;没有诚信,校园将无法发展;没有诚信,国家和社会将不能进步„„国家倡导诚信,社会呼唤诚信,校园需要诚信,人人需守诚信。诚实守信是人类基本的价值规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勤奋学习,诚信考试,不仅是我们学校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是大学生诚实作风的最直接体现。弄虚作假,考试作弊,则是对自己实力的否定和轻视,更是对我们学校良好学风、考风的亵渎。同学们,面对考试,我们学过的知识或许可能遗忘,但我们诚信的美德和做人原则却永远不能丢弃!“生命的本质从真实开始,人格的尊严从诚信起步”。在此,学生资助服务中心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

  一、端正态度,正确面对

  期末考试是一个收获喜悦的时刻,也是一个接受挑战的时刻。期末考试既是对我们一个学期以来学习情况的检测,同时也是对我们学风和考风的检验。我们不但要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现给自己的.老师、同学、父母,更要把道德与诚信的优秀答卷交给自己!

  二、认真复习,积极备考

  “一分耕耘,一份收获”。我们在注重平时认真学习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利用期末宝贵的时机,科学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认真总结每门功课的重点、难点,以及本学期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复习计划,认真复习,不抱有任何侥幸心理,满怀信心地迎接考试。

  三、严守考纪,诚信应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良好的学风、文明的考风,应当从自己、从现在做起,努力打造诚信校园。每次考试自觉携带考试证件;服从监考教师安排,严格遵守学校考试纪律;严格约束不良的思想观念,坚决杜绝任何作弊行为;弘扬诚信品质,与不良风气作斗争,勇于检举和揭发考试作弊行为。

  四、客观分析,总结得失

  “鉴诸往,知来者。”同学们,不要为一时的考试失利而悲观失望,也不要为一次取得优异成绩而沾沾自喜。一次失败不等于全部失败,一时胜利不等于永远胜利。人生的本质,不是没有失败,而是如何面对失败并走出失败。人生的意义,不是陶醉于一时胜利,而是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地夺取新的胜利。

考试失利作文范文3

1、对于已经有自责心理的孩子,家长无需重复指责。相信很多孩子都为考试失利而感到自责,这时候,他们需要的是理解,需要家长来分担他们心中的苦闷,对于这些孩子,家长克制,温暖的安慰会比再加以批评的效果好的多。如果这时,家长也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到孩子的身上,会严重的打击他们的自信,这样只会使孩子陷入更深的自责,或者消极的抱怨之中。

2、帮助孩子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成功必有经验,失败肯定有原因。有时候,失败的经验比成功的喜悦更加宝贵。在孩子心情低落的日子里,家长要不但要鼓励他们,还要帮助他们找出考试失利的原因,这一点儿是尤为重要的,考试没发挥好也罢,作答时出现原则性错误也罢,即便是先前没有重视考试也行,家长都要平和的接受,但是要叮嘱他们,不要同样绊倒在一颗石头上,要记住失败的教训,迎头赶上。

3、鼓励孩子重新分析试卷,消灭试卷上的错题。孔子说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如果轻易的放过那些曾经绊倒我们的错误,那无异于纵容惨败的历史重演。家长需要提醒孩子,从头来再来看考试的试题,将那些错题,难题一一解决,并将这些题摘记下来,一遍以后起警示和巩固知识的作用。

4、给失利学生一个温暖的空间。作为老师,不应该歧视那些一次考试的学生,要在关键的时候拉他们一把,让他们感到师德的光辉和温暖,也许很多人的人生会因为这一次的深刻经历而改变。历史上因为宽容而激发历史人物斗志,从而促使他们重振雄风的故事不胜枚举。因此,我们应该理解这些失利的同学,鼓励他们能尽快走出阴影区。

(来源:文章屋网 )

考试失利作文范文4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国家教育统一考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及**市高考工作会议精神,营造良好的国家教育统一考试环境,确保我县今年高考工作万无一失,现就做好我县国家教育统一考试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国家教育统一考试是国家选拔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制度。确保考试安全,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改革开放以来,我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历年高考都取得了较好成绩,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为了给今年的高考创造一个良好的考试环境,各部门要坚持“政府主考、招办办考、社会助考”的原则,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做好考试环境的综合整治,确保考试安全、公正和公平,确保国家教育统一考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二、突出重点,严明纪律

各相关部门、单位必须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有关考试工作中的纪律规定,抓住关键,突出重点,严格各环节监管。

(一)加强安全保密工作。国家教育考试工作环节多,涉及人员范围广,工作战线长,安全保密是其生命线和首要任务。保密、教育、公安等部门要认真落实试卷安全保密工作责任制,制订严密周全的管理办法,加强对国家教育考试试卷运输、保管以及考试实施等每一个工作环节的管理与监控,进行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强化考前安全保密工作专项检查,逐一严格验收,确保不失密、不泄密。

(二)加强考场管理工作。教委、招办要完善考场规章制度,严格按照考务规章制度组织实施考试,加大考前检查和考试巡查力度。对考场违纪舞弊行为要形成严厉惩处的高压态势。教委对违规的在校学生,要本着“惩前毖后”的原则,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直至开除学籍。监察部门对违规的国家工作人员,要根据情节轻重给予党纪或行政处分;对考试工作人员因失职、失察,造成考场大面积舞弊等事故的,进行通报批评或行政处分,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加强涉考工作人员管理。涉考工作人员的管理是确保考试安全的关键。教委、招办要全面加强对考试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做好涉考工作人员的选聘和考核工作,未经培训合格者不得上岗。要按照具备良好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安全意识、自律意识的要求,努力造就一支公正廉洁、认真负责、熟悉业务、不徇私情的国家教育考试工作人员队伍。同时要把教师参加考试或执行考试管理的情况,作为对教师师德、品行要求的重要内容进行严格考核。

(四)加强卫生防疫工作。卫生部门要组织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采取经常检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密切配合、严格执法,对考生食宿点的卫生安全情况进行全面彻底的检查,严防考试期间发生食物中毒和各种流行疫病的发生,为学生参考创造一个安全的食宿环境。

(五)加强考试环境综合整治和后勤保障工作。公安、文体广电、环保、建设等部门要加强考试期间社会环境的综合整治,净化考试周边环境;供水、供电、供气部门要保证考试期间水、电、气安全通畅,同时要做好应急准备,搞好应急演练,确保后勤保障工作万无一失。

三、明确责任,齐抓共管

考试失利作文范文5

关键词:教育考试 诚信 思考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230

我国自隋唐时期就创立了科举制度,它提供了一种较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使得社会的阶级流动性增加,为个人能力的发挥提供了更好的环境。时至今日,人们对体现着公平公正理念的国家考试,仍存在着高度的认可与信任。但是近三年被新闻媒体曝光的“考试舞弊、试题泄露”等事件已经涉及了四大国考:

2012年河北省教育考试院工作人员梁庆乐,利用在印刷厂入闱监印成人高考试卷的工作之便,抄录部分试题信息,分别发给该省两家社会培训机构牟利。

2014年MBA考试哈尔滨理工大学考点发生了助考团伙精心策划并利用高科技设备的集体舞弊事件。

2014年高考期间,河南省开封市杞县、通许县发生了由中介人员在武汉部分高校招募替考“”,向被替考考生家长收取费用,与个别考务工作人员串通进行替考的严重舞弊案件。

2014年11月央视新闻频道曝光了哈尔滨自学考试只要交上万元参加“智联经纬”的学习班,就能保证通过。

……

这样的新闻已屡见不鲜,在一次次突破人们对国家教育考试的信任底线后,考试的权威正在被罪恶一点点噬灭,整个社会致力建设的以考试诚信为主流的诚信体系已濒临崩溃的边缘。教育考试诚信的缺失就像一只毒虫,表面上它只是在逐渐蚕食教育这块净土,而实际上作为一个考试大国,离开了由规则所奠基的诚信与公平,它动摇的将是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与秩序。

诚实守信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读书人更是从《三字经》便开始修习以“仁、义、礼、智、信”为行为准则,然而在科技与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什么有的人却为了一时之利、一己之私,不惜斯文扫地,组织参与或间接参与考试舞弊呢?分析这些年各类国家考试舞弊案件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考试诚信的社会环境

在现实生活中,考试的功能严重异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考试已由原来的教育检测功能异变成了淘汰和选拔功能。例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许多高校将其于学位证挂钩,各级人事部门录用大学毕业生时也将其作为重要参考,这直接导致了大学生会拼命考试,力求一证。在这种关乎个人核心利益的考试时,通过无望的考生就会铤而走险,突破个人信用道德和社会道德的底线,向校外助考机构购买答案或作弊器材。近些年,由于不法分子猖獗,再加上现代作弊手段高科技化,考试诚信环境恶化现象已从最初的证书类考试延伸到了毕业升学、公务员招录等“高厉害”考试,使得部分考生甚至他们背后的家长像赌徒一样出现投机心理,此种现象如不及时治理,必将导致考试诚信环境进一步恶化。

二、缺乏教育考试诚信的评价机制

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其中对教育、科研领域信用建设的要求如下:加强教师和科研人员诚信教育。开展教师诚信承诺活动,自觉接受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发挥教师诚信执教、为人师表的影响作用。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培养诚实守信良好习惯,为提高全民族诚信素质奠定基础。探索建立教育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教师和学生、科研机构和科技社团及科研人员的信用评价制度,将信用评价与考试招生、学籍管理、学历学位授予、科研项目立项、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岗位聘用、评选表彰等挂钩,努力解决学历造假、论文抄袭、学术不端、考试招生作弊等问题①。虽然《纲要》对教育考试诚信提出总体要求,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上仍缺乏具体的标准。首先是对教育考试中哪些行为是不讲诚信的,那些不讲诚信的行为是较严重的,那些不讲诚信的行为较轻微的,都还缺乏具体的制度性的文本;其次是没有明确哪些教育考试为讲诚信的范畴,是高考、中考、研究生等毕业升学类考试,还是大学四、六级、教师资格考试等资格类考试,还是校级的期中、期末考试等,这些都还有待于划定出更具体的界限;最后是对教育考试讲诚信或不讲诚信的个人,没有形成管理体系,用于惩戒各种失信行为。也没有明确专门的管理和处理机构,只有在高考、研究声等各类国家考试中才有处理机构或相应人员,而且省与省之间、各类别的考试之间未能做到诚信记录信息共享、标准统一,对考生的教育大多也只是停留在条例中,意义不是很大。

三、缺乏制约教育考试失信行为的法律

依据

长期以来,处理教育考试违纪舞弊行为的处理依据仅有《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这一部门规章。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由他人代替或者代替考生参加考试的,一律取消本次考试所有科目成绩,并视情节轻重同时给予暂停参加高考、各种国家教育考试1至3年的处理;对替他人参加考试、组织作弊的在校大学生,还将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给予开除学籍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然而这样的规定仅仅只是针对‘’和被替考的考生,未能对参与或间接参与舞弊的考试工作人员给出明确的处罚依据,对幕后的策划和组织者的威慑力更显无力。不过,2014年7月袁贵仁部长签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36号)已填补了国家招生考试工作人员违规行为的认定与处理的空白。但是在法律层面,依然存在包括替考在内的很多考试舞弊行为的违法成本太低,导致不法分子肆无忌惮。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初次审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草案)》,拟针对考试过程中诚信缺失、违纪多发的情况,组织考生作弊、为他人提供作弊器材、向他人非法出售或者提供试题、答案以及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等破坏考试秩序的行为将被入刑定罪。这无疑会打击舞弊者的嚣张气焰,树立人们对国家教育考试的信心,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的主要是针对2014年被曝光的影响较大的几类舞弊失信行为,其实在国家教育考试中还有大量处于罪与非罪、刑事与民事之间的失信行为,往往得不到相应的处罚,希望国家能尽早出台专门针对招生考试的法律法规,让“依法治考,依法治招”不再只是一个口号。

考试公平是教育公平的起点,没有了诚信的考场,考试公平就是无源之水,教育公平就是无本之木。在一个欲图振兴的社会,树立诚信风气,端正考风,是社会风尚建设的重要内容,诚信的考风不仅会对整个社会诚信体制建设起到引领示范作用,也会对社会风气的好转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考试失利作文范文6

一、浮躁不踏实

通过几年的努力,同学们参加了大大小小难以计数的水平测试、模拟考试,一些同学感觉到自己的成绩似乎到了“极点”了,再也难以提高了,于是他们在思想上放松了,学习上反而不如高中前两年抓得紧。对于学生学习来说,遗忘是在所难免的。要想在高考场上取得好成绩,只有静下心,踏踏实实地阅读教材、完成习题,在分析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时政热点和社会热点拓展知识,并把基础知识牢记在心。

还有一些同学因为急于提高考试成绩,错误理解了主干知识在高考复习中的重要地位,过分强调集中精力突破重点,忽视全面阅读教材,把教材的基本内容变成了彼此分离的条款,在知识上出现了漏洞和缺陷。比如,关于股票价格的知识,教材是作为阅读材料用楷体字介绍的,常常不易引起师生的关注,但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多次出现这类计算题(如2006年四川文综卷第24题、全国文综卷Ⅱ第25题、2004年广东广西文综卷第9题),一些考生常常被这类有点“偏”的试题弄得束手无策。重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这是无可厚非的,但不能因此忽略全面阅读教材,高考命题者常常会考虑知识的覆盖面,对主干知识、重点知识以外的内容也会有所涉及,所以我们不得不全面掌握教材的理论知识。

二、缺乏自信心

高考场上的失败者,多是一些怨天尤人的悲观者。也许,大多高三学生的情感是脆弱的,我们可能因为一场模拟考试的成功而豪情万丈,也可以因为一道难题而丧失信心,因为太多的考试与排名、太多的成功与失败,让我们患得患失,难以自拔。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次两次的经历来衡量自我,不能因为一次两次的失败就怀疑自我。人生有太多的奇迹在等着我们,不到最后绝不轻言失败,不到最后绝不轻言放弃。无论还有多少缺陷和问题,只要坚信自我挑战困难的能力,缺陷总会一一被弥补,问题总会一一被解决,成绩总会一天天提高。

其实心态也是影响考试成绩的重要因素,如果调整好心态,以平常心态对待复习与考试,减小心理性错误的比例,得分将大大提高。据湖南省考试院统计,2004年高考中,未在试题规定答题区域内答题的试卷共有3963张;因书写不当或用笔不当,导致答案扫描后模糊难辨,从而影响阅卷和失分的试卷,共有569张;答题出界的试卷共有238张,共有1880名考生未填座位号,235名考生错填座位号,17名考生将准考证号填在了座位号栏内,并因涉嫌作弊,该科成绩被计零分。此外,共有1495名考生发生涂卡错误。类似失误,在各地历年的高考答题中都存在,可见这些考生是多么的紧张。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一般不会出现类似失误。

三、知识理解不到位

一道设计比较好的选择题,其错误题干常常有一定的干扰性,这些具有干扰性的错误题干,常常符合题干的某些要求,其观点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有时就是正确的观点),考生稍不细心,就可能做出错误的选择。加上一些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某些概念或观点没有理解透彻,而一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又常常成为高考文综试题关注的热点,那些不求深入理解、浅尝则止的考生,在考场上就只好凭个人感觉、凭主观臆想解题,结果常常误入陷阱。

要避免误入陷阱,有必要结合平时考试或作业,建立个人的错题集,对一些易错知识点进行剖析,注意对相关、相近、易混的知识点进行辨析,准确全面地理解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在解题时,考生要运用辩证思维对试题进行分析,全面、仔细、正确地理解题干(包括文字和图画等)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深入分析“题眼”(关键词语),准确全面地把握题干的规定,顺利排除试题设置的干扰,将观点片面性、绝对化的题肢排除,选出完全符合题干规定性的正确题肢。

四、粗心缺乏技巧

有的考生惟恐时间不够,有的考生没有把握基本的审题技巧,或者无视试题背景的暗示,或者忽视试题设问的指向,或者忽略不同小题之间设问的承接性,在没有弄清题目要求的情况下,匆匆答题,虽然洋洋洒洒数百字,却离题万里,失分严重。对那些粗心的考生来说,经验有时也会成为失分的理由,在考场上遇到那些平时做过的似曾相识的题,他们会机械照搬平日里教师给的参考答案,很少去注意高考试题与自己曾做过的那道题有何细微的区别,结果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比如,2006年全国文综卷第38题第(2)小题“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常识分析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企业应该采取的措施”,不少的考生感觉类似的问题自己已多次答过,可他们没有注意到:本小题的设问要求从“企业”的角度思考措施,以前他们做过的试题可能大多是从国家的宏观调控方面提出要求,一些考生凭经验,不认真审题,想当然地从“国家宏观调控”甚至是政治学中的“国家职能”的角度去答题,这当然就要出错了,因为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理论,答案会截然不同。总之,那种仅凭“灵感”或者寄希望于“似曾相识”,去凑合应付,确实是极端危险的。

考试失利作文范文7

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考试的感受作文 ,欢迎阅读。

(一)考试的感受作文每次考试,我都会有狠多感受,无论成功与否,它都将成为我生命中得一部分,从而影响我得生活。

努力不一定能成功,但仔细想想,或许会有很多收获,每一次努力得结果总是失败多于成功,我深知作为一个失败者得滋味,从未有过把人踩在足低油然而生得胜利感,失败那是一种悲伤、痛苦或是绝望得感觉,但有时我也会安慰自己,逆境反而更有利于自己得成长。失败了我又能怎么样!考不好已成定局,失败归失败,过后还要继续往前走,时光永远不会倒流。我也不会再生!只有脚踏实地地往前走,才会记得在哪受过伤,坦然接受失败,正真得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生活中的失败。才会从内心激起学习得动力和对成功的渴望,对成功的渴望当然是取得理想成绩最好得方法。不受外界得干扰,从内心感悟成功、失败,总结学习得方法、经验,适当地改变自己,努力去适应新的学习的环境。

这次的考试,我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处得位置,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这次考试虽不理想,但我总结出了考不好得原因:复习得不够透彻,表达、描写方式记不清楚。搅浑了……作文不够连贯,现实。而英语和数学就更不用说了,简直是一堆烂泥扶不上墙,心里后悔不已,却已无济于事了。

经过这次后,我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好每已课,决不放弃。哪怕只是一点点得进步,也是我用汗水换取来的,在今后的两个月里,我将重新制定学习计划,我要和别人拼时间,比效率。穿别人得鞋走自己得路,让他们找去吧——!恳请老师多多监督我,当我犯错误得时候帮我指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相信暗透了便是光明,生活的路不总会一帆风顺,总会有让人失意时,但我相信挫折是暂时的,当勇敢德走过时,一切都变得微不足道,我会以饱满的激情进入每一天得学习,为了每一个起点,我必须跨过终点,一切从零开始。

(二)考试的感受作文一转眼,期中考试已悄然走过,忙碌的家长会已在昨天而告终,不管过去是风雨还是彩虹,我们都要从此时此刻起,学会拼搏,学会努力,学会反思……所以我会时刻告诫自己:为期末考试而奋斗!

这次期中考试的家长会是爸爸参加的。爸爸参加完家长会后,也受益匪浅,一回家就迫不及待地和我分享了他的听后感受,并督促我要好好学习,继续努力,还给予了我一些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指出了我平时学习中不正确的方法,我也聚精会神地洗耳恭听。

老爸说的话很肤浅,一听就能让人明白,但其中也有深刻的内涵值得我去反思。于是我一个人默默地在我的小房间里回忆老爸的话并进行分析,反思我在学习中没有完全做到的地方,去领悟怎样才算是真正地学习……

学习虽然是一门苦差,需要花费人大量的精力和宝贵的时间,但同时它也是一门趣事。以前的我总是抱怨学习太无聊,每天清晨来到学校总认为自己主动踏进了一个鸟笼,一点也不快乐;现在想想,其实学习并没有自己想像中的那么枯燥,只要我们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问题,课后独立完成作业,认真巩固好每一天的学习内容,这样看来,学习还是轻松的,而且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

也许昨天的我是失败的,也许前天的我是成功的,但那都已经成为过去,成为历史,我不应该为昨天的失败而气馁,也不应该为前天的成功而骄傲。我应该向前看,因为前方是美丽的朝阳,是我们奋斗的方向。

从这一刻起,坚持不懈地奋发,为期末考奋斗,因为我坚信成功永远属于我!加油!

考试失利作文范文8

本年度的招生考试工作已基本结束,我们紧紧围绕市委“363”工作计划,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关心和支持下,在市教育局及上级招办的领导下,以强化责任,规范管理,优化服务,锐意改革,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招生考试工作为宗旨来要求我市招生考试工作。在教育局各科室的配合下,通过我办全体工作人员的辛勤工作,顺利圆满的完成了本年度的工作。

本年度先后完成了四次各类国家教育考试:

1、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工作。全年共完成4441人报名、体检、录取,4107人考试,文科共1935人,理科共2171人,本科上线人数1283人,上线率为31.2%;

2、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统一招生考试工作。报名人数7179人,其中指标到校生294人,普通高中录取3407人,中职学校录取3326人,两高升学率93.79%;

3、成人高校招生考试工作。报名参考人数为2856人,其中文科2134人,理科451人,专升本271人。

4、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作。全年共组织4次自考,共报考人数为295人次、525科次,组织考试人数1231人次、2103科次,毕业人数9人。

所有考试安全顺利,无试卷失密、泄密事件发生,无工作失误和严重违纪舞弊事件发生,获得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得到了考生、家长、社会的认可。

完善了我办的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政府统一采购要求采购设备,要求工作人员认真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服务学校。因为,招生考试工作是时间程序非常有序工作,要求严密、准确、一丝不苟。因此,我办人员严格值班上班,各种数据准确无误,按时上报,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

总之,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我办顺利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们将继续学习,不断提高,搞好团结,勤奋工作,联系群众,把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考试失利作文范文9

关键词: 蒲松龄; 《聊斋志异》; 科第观

科第观是对科举制的一种主观认识及评判。蒲松龄的科第观有着不同于一般士子的 显明特点,他对科举的评判与认识受其经历、心理及多种因素的影响。笔者以 为,运行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不仅是一种制度文化的体现,还与官吏士子、情感纠葛、 人生命运等联系在一起,通过它可以分析社会众生生活,也可通过官吏士子的人生命运反观 科举制及科举考试。本文试图从历史文化的角度,通过蒲松龄科第观的分析,还科举制以历 史的真面目。

1

科举成就了一批春风得意的学子,也冷落了一些郁闷与激愤的士子。在对待科举的态度上, 蒲松龄与众多士子的心态差异是显著的。

从当时的社会心理来看,科举制度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儒家“学而优则仕” ,“学也,禄在其中矣”的积极入世的思想强烈地影响着广大士子。读书应举、入仕做官已 成为读书人的必然选择,功名利禄、悲欢荣辱皆系于科举成败。蒲松龄自幼接受系统的儒家 教育,与众多士子一样对科举 钟爱有加,不能脱俗。他在《咏史》中言道:“高士卧隆中,畴乃知其名?从容起南 阳,谈笑魏吴惊。男儿事蚕桑,后世有何称?”他认为科举是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 抱负的有效途径。蒲松龄这一认识的形成有几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蒲松龄出身于没落的书香 门第之家,功名利禄的希望与家族振 兴的责任压在他的身上,所以他以赞许的态度肯定士子孜孜不倦的苦读精神。这一点在其小 说中也屡有表现。如《聊斋志异》褚生“攻苦讲求,略不暇息”;郎玉柱 “不治生产,积书盈屋。昼夜研读,无问寒 暑”。蒲松龄不但写清贫文人的苦读,还让他笔下的落魄文人皆高中榜首,入官作相。如《 青梅》中寒士张生官拜侍郎;《封三娘》中穷秀才孟生位居翰林;《姊妹易嫁》的毛公更是 一路高升做到宰相;《白于玉》中吴青庵之子梦仙“聪慧绝伦, 十四岁以神童领乡荐,十五岁入翰林”。另一方面他久居乡间,困于场屋,恬淡清 贫的农村生活强化了他对功名富贵的艳羡心理。乡间各种怪异传闻以其神秘虚幻的特征极大 地丰富着蒲松龄的想象空间,使他在作品中借虚幻的鬼狐与人妖故事,满足功名富贵、羽化 成仙的欲望,并借助小说主人公的飞黄腾达去品味科举成功的喜悦。如作品《王子安》中的 王子安困于科场,一日醉后,竟产生幻觉做了翰林就是显著的表现。

蒲松龄虽少年童生科场得意,但随后的乡试却屡试屡败,“三年复三年,所望竟虚悬” [1],有着“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的感受。科场的屡次失意郁结在蒲松 龄的内心,形成他愤懑不满的另一面。他把心中的怨气发向考官,并斥责老天的无情、不公 :“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1]《大 江东去• 寄王如水》同时他又感慨自己的蹉跎与时运不济:“皤然六十一衰翁,飘骚鬓 发如枯蓬。骥老伏枥壮心死,贴耳嗒丧拚将穷”[1]《自嘲》。他甚至幻想阴间有 个公平的科场,在这里人们能各尽其才。尤其是他放弃应考后,竟把未竟的愿望寄于后人, 对后人取得功名很是赏识:“垂老逢场意气生,喜看年少占时名。一门康了无生色,喜尔刚 沾化雨荣”[1]《示箬》。可见,蒲松龄无论经历了多少坎坷和不幸,无论胸中郁 结着多少悲痛和激愤,都化解不了心中久存的科举情结。[2]

如果说明清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汤显祖、孔尚任科举之路坎坷,后来总算“遇”了;吴承恩、冯梦 龙虽未中举,可毕竟有过小“遇”。那么惟有蒲松龄 ,一生汲汲于科举仕途,很想“遇”却又不得遇。如果说,别人的不“遇”还都只是“适度 失意”,蒲松龄则属于“过度失意”,这正是他在作品中把科考弊端作为发泄孤愤的重要对 象的深层原因。这也使他对科举形成了自己视角的一种认识。

2

蒲松龄的科第观在《聊斋志异》中有其表现方式。凡是涉及科举的篇章,描写最多的是名士的怀才不遇。这些故事总给人留下才华横溢的名士往往 中不了举,皆屡困科场,抑郁身亡。如《叶生》中叶生“文章辞赋,冠绝当时”却不免失败 科场抑郁而亡的惨痛;《素秋》中的俞恂久为“十九岁老童”,参加科试亦取得“邑、郡、 道皆第 一”的佳绩,但仍不免悲剧命运。《三生》写千万个被黜而死的佳士,在阎罗前状告试官。 在蒲松龄笔下,仿佛“科举无法选拔真才”,从而造成“陋劣幸进而英雄失志”的现象, 倒是那种“戏于落卷中,集其冗泛滥、不可 告人之句,连缀成文”却“竞中经魁”。如《贾奉雉》中的贾奉雉以平日粗烂不堪之言竟中 经 魁。《司文郎》篇嘲笑余杭生,文章令人“咳逆作恶”。《仙人岛》篇嘲笑王勉,诗句“潴 头鸣格磔(鹧鸪鸟叫声);《嘉平公子》借人鬼相恋讥讽“风仪秀美”而别字连篇的秀才,发 出“有婿如此,不如为娼”的嘲讽。两类人物在《聊斋志异》中形成强烈对比与反差。

另外,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对怀才不遇士子的描写局限于乡试层面上。如《叶生》中的 叶生,《素秋》中的俞恂九,《褚生》中的褚生,《于去恶》中的方子晋,《书痴》里的郎 玉柱 等士子虽皆贫而好学,聪颖有才,却难脱科举失败的情结,困于乡试。

八股取士是否造就了儒生普遍怀才不遇和空疏无学?我们以为并非如此。

儒家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学而优则仕,“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科举制的政治 指导思想和存在的重要原因,因而选拔治国经邦的贤能是科举制的目的。据统计,清代的114名状元中,仅2人有过受贿的处罚,其他均为官清廉。这说明,科举出身 的官员之中,贪官污 吏和平庸之辈比通过其他途径做官的毕竟要少得多。[3]从历史上看,科举史上曾 选拔了一大批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和行政管理专家。 当然,任何一项制度也有待完善,其中的疏漏会被人利用,表现在科举上往往会使一些庸碌 之人中举,使有才华者不得志。由于蒲松龄只识其一面,而不识其全面,所以把科第失败的 原因归罪于有眼无珠、贪婪无耻的乡试考官。[4]

可以说,蒲松龄的科举心态决定了他对人才观有着鲜明的个人特点,也带有相当的地域局限性,所塑 造的众多怀才不遇的士子形象显得偏激而夸张,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其对科举弊端的深刻批 判性。

3

八股取士是清代科举考试的主要方式。蒲松龄对八股文体一方面表现为赞同与认可,如在《 新郑讼》中为八股文章辩护道:“谁为文章无经济哉?”另一方面他又对八股文痛心疾首。 如《贾奉雉》中他借贾奉雉之口,讽刺考试 违背“代圣贤立言”的本旨和初衷,力主文章“贵乎不朽”,不愿以烂八股苟合取荣。他还 借郎生之口言“帘内诸官,皆以此等物进身,恐不能因阅君文,另换一副眼睛肺肠也”,讽 刺之情溢于言表。这些都显示出蒲松龄试图指出八股形式束缚士子才情,考试内容与实际生 活严重脱节,摧残人才的弊端。我们以为,对蒲松龄所言八股文之利弊应辩证地看待。

首先,科举考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儒家文化的繁荣,造就并形成了中华民族特定 的政治文化心理与价值,它使中国人重视儒家知识与伦理,重视以儒学为基础的教育。同时 ,儒家以圣贤为理想的人格模式,成为士子乃至一般民众的理想人格模式。另外,儒学文化 的普及 ,加强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为维护国家统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推动了中华文化 向 东亚和西方国家的传播。其消极作用是儒家思想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历来成为统治阶级教化 与控制读书人心灵的工具,对传统教育与民族文化的发展曾产生过种种阻碍作用。它以入仕 为教 育的惟一目标,不仅牢笼士人于儒家经典的狭窄思想范围内,导致封建文化专制的加强,而 且扭曲了学校的育人功能,使各级官学与书院最终沦为科举的附庸,[5]并使个体 意识的倾向更加集体化,制约了个性的独立发展和主体意识的扩张。

其次,清初的科举考试主要是问经史、时务、政治,考试内容有其合理性:“夫先之以经义 以观其理学,继之以论以观其器识,继之以判以观其断狱,继之以表以观其 才华,而终之以策以观其达乎时务。”[6]八股文其实有别于古代的贴经墨义,有 别于当代那种死记硬背、有标准答案的知识性测验,它主要不是考死的知识,不是考“记性 ” ,而是考“悟性”,考“慧根”与“文才”。费孝通、潘光旦曾言:“八股主要不是一种知 识的测验,而是一种能力的测验”。[7] 然而许多论者混淆了科举制与八股文的 区别,对 八股文的批判等同于对科举制的批判。蒲松龄及其后人为批判科举而将八股文连带科举制说 得一无是处,带有特定时代背景下严重的情绪化倾向。[8]

4

乡试考官的腐败使蒲松龄质疑科举的公平性,但作者对乡试考试批判较多,而对童生试和会 试则较少批判。蒲松龄以夸张、嘲讽的言辞把矛头指向不学无术“师旷式”的盲试官。《司 文郎》一个瞎眼和尚能够以鼻嗅出文章优劣,而秀才王平子的好文章却被考官罢黜;《贾奉 雉 》中贾奉雉才华横溢,却屡试不中;《考弊司》管辖秀才的考弊司,厅堂上书“孝悌忠信, 礼义廉耻”,可秀才初见即割下髀肉,作为“成例钱”;《辛十四娘》中的楚银台公子因其 父 在朝廷为官,便以劣文章轻易中第一名;《素秋》篇中韩侍郎之子为娶美妾竟公然向堂姐夫 “许为买乡场关节”;《于去恶》中说:“数十年来游神耗鬼,杂入衡文,吾辈宁有望耶? ”《三生》中落第名士于唐在阴司将乡试考官告了,纠合众冤鬼要求将考官“掘其双眼,以 为不识文之报”。这样的抨击、嘲骂对沦落不遇的士子来说极其解愤,但这种对考官个人的 人身攻击却较少批判的深度,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批判的力量。

蒲松龄一生在科场的磨难,并未降低他对科举的热情,并未使他忘情于科举中第的荣 耀。他没有从根脉上对科举制产生过深深的怀疑,批判的只是科举管理运行中所暴露出的腐 败、受贿等弊病与失误。但蒲松龄在《聊斋志异》把乡试官员的腐败与整个科场监考官员相 提并论,有以偏概全之嫌。

实际上,公开、公平、公正选拔人才是科举考试所蕴涵的文化精神所在。清朝比之明代,科 举条件进一步放宽,科举考试和程序更加严密和完备。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考试面前人人平等。清代规定除“娼、优(戏子)、隶、皂(衙役)”等所谓“下贱 ”门户及罪人子弟不许参加考试外,其他人均可报考,且不受年龄、出身、资历等方面的限 制。其二,考试程序科学、公正。“清代于科场考试,也如明代,防范极严。其条例之密,处罚 之重,较之前代,犹且过之。……每次试官、考生因株连而骈诛、流放、罢废者,累累相望 。”[9]可以看出在科举制全面推行的 清代,也是吏治相对清明的时期,科举制无论形式还是内容,从选才形式到实质均具有平等 精神。考试选官可以澄清吏治与杜绝私人,防止在官场中结党营私,[10]打破了世 袭制和等 级制的垄断,使除少数受限制的家庭出身者外,无论贫富贵贱都有参加考试的资格,给读书 人 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并使学而优则仕制度化,促进人才的合理社会流动, 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具有一定贡献。可以说,科举考试所创设的公平竞争机制及其彰显的平 等精神,是科举文化的精华所在。

许多学者把清代科场上的作弊如挟带、替考、贿赂考官、通关节等说成是科举制的弊端,认 为科场作弊是利举制的黑暗。这就容易给人造成错觉,好像“科举”是一个贬义词,科举制 是与封建制度联系的一种腐朽落后的、扼杀人才的取士制度。实际上从严格的科场条规来看 ,作弊是人的问题,而不是制度本身的问题。因为科举制将个人和集团的政治权利、经济利 益和社会地位的竞争,集中到考场上的智力水平和文化知识的竞争中来,因此,许多人会挖 空心思企图破坏这一公平的制度,期望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挤入仕途。但我们不能因为考试作 弊现象就怪罪考试制度本身。此外,在中国封建社会,宗法关系强大,人际关系复杂,无论 采取何种 取士制度,都可能出现舞弊现象。相对其他制度而言,科举考试是最为刚性的选才制度,把 科举与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生硬联系的作法是缺乏客观与理智的。将清末官场腐败归罪于科 举制也可说是本末倒置,其实是官场黑暗与政治衰败才导致科举的穷途末路。[10] 如果没有科举这一道关口,清末官场不知会更腐败多少倍。

对此,一些学者已有清晰认识:“科举制是一项集文化、教育、政治、社会等多方面功能的基本建制,上及官方之政教,下 系士人之耕读,使整个社会处于一个良性循环流动之中。1905年建立的新学制对贫寒而向学 之家的子弟有所排斥,导致乡村读书人数量日益减少,平均识字率逐渐降低。……乡村读书 人流向城市发展,心态开始转变,厌弃固有生活,轻视农民,……城乡疏离”[11] 此种评析从另一方面肯定了科举制在当时的存在意义。

综上,蒲松龄的科第观可作如下总结:一是对科举缺乏深刻的理性认识。作为一介平民,蒲松龄的作品所取材的“鬼狐史”来源于 乡野民间。蒲氏于道旁设烟置茗,“见行道者过,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 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而已”[12],博取民间志怪传闻。这种文人兼农民的双 重视角,使得蒲松龄的科举观存在一些夸张,对科举制度的思考、质疑也就缺乏深刻性与理 性[13]。

二是对科举制的评价心态失常。蒲松龄案牍劳形,皓首穷经,数十年在科场上奋争。因而当 他科举失意时就会产生激愤之情,口出偏激的“疯狂”之语。

三是蒲松龄在作品中表现出了封建末世落魄文人普遍的悲剧心态,对科举既欣羡热望,又怨 恨诅咒。与其说他是揭露科举制的弊端,不如说他的心中明显带有恶意贬低、嘲骂考官的主 观情绪更为准确。

制度不等同于现象,个别区别于整体,蒲松龄的科第观带给不同时代的人们对科举制的不同 认识。在文化视野下辩证地、历史地与客观地评价蒲松龄的科第观,对我们重新认识科举制 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 蒲松龄.蒲松龄集:第2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 刘富伟.痴迷与困惑——蒲松龄科举心态解读[j].齐鲁学刊,2000(1):77-80.

[3] 李铁.科场风云[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175.

[4] 林骅.《聊斋志异》与科举文化[j].《聊斋志异》研究,2001(3):25-35.

[5] 张亚群.科举学的文化视角[j].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6):28-31.

[6] 黄中坚.制科举[m]∥清经世文编:59.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972.

[7] 何怀宏.传统社会的进身之道——八股取士的重估[j].战略与管理,1996(4):35 .

[8] 刘海峰.为科举制平反[j].书屋,2005(1):4-10.

[9] 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84:65,45.

[10] 刘海峰:多学科视野中的科举制[j].厦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 2(6):19-21.

[11] 罗志田.科举制废除在乡村中的社会后果[j].中国社会科学,2006(1):191.

考试失利作文范文10

关键词: 综合素养 学业水平考试 多元录取 招生考试

目前,“唯分数论”的高考指挥棒并未改变,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可信度较低,因此,合理安排学业水平考试时间,严格考风考纪,提高可信度,并与高考分数挂钩,逐渐增加其考试含金量势在必行。某些学生信仰缺失,法律意识淡薄,体质逐年下降,交流协作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缺乏,不利于高校选拔人才。因此,教育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评价,并把其作为高校录取与否的首要标准,让综合素质高、德才兼备的学生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和社会的“有用”之才。笔者试从招考现状、存在问题和解决对策三方面具体阐述。

一、招考现状

自1977年恢复全国统考以来,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科目分文理科设置逐步确立下来,即高考模式“3+X”。2014年除江苏等少数省份外,高考科目大都具体设置为“3+文科/理科综合”的形式。尽管推行素质教育以来,学生知识面有所拓宽,视野扩大,使用信息技术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有所提高,但“唯分数论”的高考指挥棒并未改变,考试分数依然是评价学生优劣的最重要甚至唯一标准。2004年,高中新课改启动,海南、广东、山东、宁夏四省区率先进行了试验,到2010年以后全国推广。相应地,各地高考改革方案也在酝酿中。从2014年开始,教育部力图破解招生考试制度的难题,将要出台“总体方案”和关于高考、外语一年多考、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考试招生违规处理等5个配套“实施意见”。各省根据总体方案和实施意见,结合本地实际,也相应出台具体改革“实施方案”,并在有意愿、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率先开展改革试点。

二、存在问题

在整个社会心态浮躁、急功近利的大背景下,教育系统难免受到影响。加之“唯分数论”的高考指挥棒,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从而忽视了关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思想品德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忽视了社会公民应有的社会公德等素质的培养,忽视了身体素质的锻炼,忽视了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再加上独生子女惯有的自我意识和优越感,在言行上缺乏约束,易走向极端,在他们身上缺少中华民族传统的尊老爱幼、乐于助人、见义勇为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手机、电脑等信息工具发达,使一些学生成为“宅族”,沉溺于网络游戏和虚拟世界,疏于体育锻炼,国民体质逐年下降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样造成某些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信仰缺失,打架、斗殴,甚至伤害教师等恶劣事件时有发生;国民体质逐年下降、交流协作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缺乏。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急功近利、流于形式,助长不正之风,易使学生丧失诚信、自我约束能力,不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三、解决对策

为解决以上问题,真正培养出综合素质高、德才兼备的人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弘扬社会正气,把诚信、见义勇为等社会公德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首要标准。开设《公民道德修养》必修课程,通过家庭、社会实践提高道德修养。子曰:“人无信不立。”尽管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诚信教育,但考试作弊等失信现象在学生身上异常普遍。因此,诚信问题纳入高考综合素质评价便显得至关重要,“可以仿照西方一些国家的做法,建立诚信档案,对学生从进入学校开始到踏进社会的诚信表现进行详细的记录,如考试舞弊、银行卡恶意透支等,从而直接影响到个人的事业和前途的发展”[1]。如今,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传统美德逐渐丧失,现代社会更要呼唤,伸张正义,营造敢于担当的社会氛围。教育部门为江西宜春两位“见义勇为”考生柳艳兵、易政勇举行单独考试,二人已分别被南昌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录取,便体现了对传统美德的呼唤和褒奖。综合素质培养和评价要作为高校录取的首要标准,让综合素质高、德才兼备的学生真正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和社会的“有用”之才。正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所言:“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否则,有才无德者并成为社会的“危险品”和败类。

(二)合理设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严格考风考纪,确保考试成绩真实有效。为解决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过多,考试时间与高考复习备考相冲突等问题,需要教育部门合理设置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如可减少考试科目,按文理科分别设置考试科目,除共有的语数外、通用技术外,文科生只需考物化生,理科生只考政史地,且在高三高考复习前完成考试。这样,便可减轻师生复习备考负担,集中精力备战高考。同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建立和完善从严治考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考试成绩真实有效。并且,可仿照安徽省把“基础会考”成绩的10%计入高考总分[2],让师生真正重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三)将学生体质纳入毕业、升学考核范围,不合格者取消升学,延缓毕业。曾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一个人若没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就会影响其才能的发挥和未来的发展。为增强青少年体质,可将学生体质纳入毕业、升学考核范围,不合格者取消升学,延缓毕业,使其积极投身体育锻炼,从根本上解决国民体质下降的问题。严格执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体质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指标。积极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根据学生自身情况,积极探索符合青少年特点、科学有效的体育教学与活动形式,指导学生进行有计划、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活动,增强其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荣誉感。深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努力营造全民健身运动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周峥艳,张云英.高校自主招生问题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03).

考试失利作文范文11

关键词:聊斋词;科场失意;自我归因;自我意识;论析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蒲松龄的科试历程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以声名鹊起为始,以困顿场屋为终。据胡海义、吴阳的文章,蒲松龄自康熙二年(1663)首次参加乡试铩羽而归起,至康熙四十一年(1702)最后一次应乡试 [1] 141-145 (高明阁先生《蒲松龄的一生》一文依据蒲氏诗作及拟表等材料考证认为,蒲松龄最后一次应乡试当在康熙四十四年。见《蒲松龄研究集刊》第二辑)止,四十年间频频碰壁,屡试不中。研究者在寄予无限同情与惋惜之余,也力图揭示其久困不售的种种原因。就已有成果来看,研究者往往站在“他者”的立场探究对蒲松龄未能中式的原因,相对忽略了蒲松龄的“自我归因”;即便注意到了蒲氏的“自我归因”,但往往着眼自我归因的主观性而予以否定,忽视了“自我归因”在反映蒲氏自我意识方面的独特价值。本文试结合蒲松龄的词作分析其对科场失利的自我归因,进而揭示背后隐藏的自我意识,以深化对蒲松龄的认识。

关于蒲松龄乡试屡遭黜落的原因,研究者善于知人论世,从社会根源和蒲氏自身等方面加以分析。如有人指出主要原因有三条:一是由于科举本身的弊端以及考官的昏馈;二是清代乡试录取名额有严格限制,蒲松龄应试时代额数锐减;三是清初科举命题、阅卷之制变换不定,士子难于应付 [2]253-265。有人认为与蒲松龄为生计奔波不能专心举业、长期坐馆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以及蒲松龄出身贫寒等因素有密切关系。有人甚至将罪责归于赏誉蒲松龄的施闰章,“是他一开始就把蒲松龄科举考试写作的路给指‘错’了、弄‘偏’了” [3]52-54。

上述归因,均属于旁观语境下的对他者际遇的逻辑推演或情理揣测,虽距蒲氏落第的真正原因不远,但是要说全中,也未必立得住脚。毕竟,在同样的社会条件、制度背景和身份前提下,仍然有众多文士不仅名列乙榜而且顺利晋身甲科,上述情况不足以成为致使蒲松龄乡试失败的直接原因。因此,不能一味站在蒲松龄身外旁观,而应走进蒲氏心灵深处,将蒲氏的自我归因与作为研究者立场的归因融会参照,才有利于深入而准确地探析蒲松龄落第的真正原因。换句话说,蒲松龄的自我归因,应该作为分析其失败原因的重要依据,最起码是重要线索。

有的研究者注意到了蒲松龄将自己乡试失败归咎于头脑昏聩不辨佳文、两眼浊浊不识真才的考官和昏暗贪腐、营私舞弊的科场,然而却认为这样的自我归因“未必客观”而否认其合理性和独特价值。在笔者看来,自我归因与自我归因的正确性与否,具有不同的认识价值。不能因蒲松龄的自我归因具有主观性和可能有误而漠视或者简单地加以否定了事。自我归因是否正确,反映了蒲松龄是否具有科学的理性认识能力,折射出他对社会与自我关系把握的深度与精度;而有无自我归因,反映了蒲松龄是否有自觉的“自我意识”,折射出他在科举考试面前的主体性思考。他的自我归因即使不合乎客观事实,或者说即便归因并非他内心认定的“真正因由”,一旦书写出来,就成为一种有意味的、有价值的话语表达,流露出他在某一具体语境下潜流在心底的微妙心绪。

蒲氏自我归因在他很多作品里都有反映,其小说、诗歌等作品自不待说,即便是数量不多的聊斋词也蕴含着蒲氏对科场失利原因的自我认定。清顺康年间,诗庄词媚、词以婉约为宗、以艳情为主的美学追求逐渐式微,词成为当时文人士子抒情言志的重要工具。与蒲松龄交游唱和的毕际有与其时词坛名宿陈维崧等有交往,参加过扬州唱和、秋水轩唱和等重大词坛活动,蒲松龄还代毕际有写过回复陈维崧的书信《答陈翰林书》。在词的创作方面,蒲松龄不仅会受到毕、陈二人的影响,还有主动融入时代风气的意识,他的《贺新凉》题注中“用秋水轩唱和韵”即是明证。发生在康熙十年秋的“秋水轩唱和”影响极大,波及范围广,虽然没有提出任何主张和宗旨,但从文字中可以感受到“心骨俱清”为貌、“纵横排宕”其神的“离心”情绪,篇中激射出“莫名的悲凉和惆怅、难以言传的郁积” [4]117。阳羡词派推尊词体、贵情重真、崇意主情的词学理论影响以及秋水轩唱和自然形成的整体美学取向的风气所及,蒲松龄没有将词视为简单的“小技”、“诗余”,而是将它作为指摘现实黑暗、宣泄心灵郁愤的书写方式,在词篇寄予着他对人生挫折的理性思考或激情批判。对我们来说,聊斋词在深入分析并把握蒲松龄心灵深处隐藏的情感体验、复杂心绪、自我意识等有重要的价值。比如,作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的《大圣乐》和作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醉太平》,均直接点明了考试不中的具体原因。特别是后一场的头场试罢,考官已经打算取蒲松龄为解元。不料,二场考试中蒲松龄患病不获终试,主司深为惋惜。显然,这两次失败偶然性较大,与考官昏庸、科场腐败与否无直接关联。仅凭这两首词作就可看出,将蒲松龄科场失意的激愤苦闷完全归结为对科举制度的不满与批判,似乎有些牵强附会,甚至有拔高蒲氏思想的嫌疑。于此可见,蒲松龄词作的自我归因与小说、诗歌中的自我归因还是有区别的,值得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

蒲松龄现存词,赵蔚芝先生辑佚整理为117阙 [5]2,其中一阙存目而无辞,另有两首《菩萨蛮》与其他两篇文字略有不同,似为初稿、定稿关系(以下文中所引蒲松龄词作均出自该书,不再一一注明出处)。直接涉及科场失意的,除了上文提到的两阙外,还有《大江东去・寄王如水》、《沁园春・戏作》、《念奴娇》(韶华易逝去)、《念奴娇》(前身何似)、《贺新凉》(枕畔堆书卷)、《贺新凉》(驴背装书卷)、《大江东去》(龙泉知我)、《露华》(黄须呜咽)、《金缕曲・形赠影》、《金缕曲・影答形》、《昼锦堂・秋兴》计11阙。有的词篇虽未直接涉及,但其情感的生发抒写与科场失意有紧密关联,包括《沁园春・岁暮唐太史留饮》、《水调歌头・饮李希梅斋中作》、《鼓笛慢・咏风筝》、《玲珑四犯・咏风筝》、《满庭芳》(户折桑麻)、《满庭芳》(梧叶飘黄)、《满庭芳》(芳月窥床)、《大圣乐・自遣》、《满江红・夜霁》、《水调歌头・送毕韦仲东旋》、《金缕曲・影赠形》、《金缕曲・形答影》、《沁园春・闻宣四兄病笃》等13阙。二者相加占总篇目五分之一强,分量之重可见一斑。综观上述词作的题材内容、思想情感,可看出蒲松龄科场失败的自我归因可以简要总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考官的因素,二是自身的因素,三是命运的因素。待一一述之。

1.磊落钦崎:高情不随世风流

蒲松龄性格耿直,为人诚朴怀义。其子蒲箬称他“天性伉直,引嫌不避怨,不阿贵显。即平素交情始饴,而苟其情乖骨肉,势逼里党,辄面折而廷争之……” [6]283对自己的性格,蒲松龄在词作中有清醒的体认。《庆清朝慢・卧病》说自己“自分平生强项”,不畏,不附流俗;《金缕曲・形赠影》称自己的“形”“似梅花寒骨相”,而评自己的“影”“更比梅花瘦。”在《金缕曲・影答形》、《念奴娇》(我狂生耳)、《满庭芳》(梧叶飘黄)、《露华》(黄须呜咽)、《沁园春・岁暮唐太史留饮》等词作中,他多次用“磊落缕椤薄绑av”“狂”等评价自我。同时,蒲松龄也意识到这样的性格容易遭致排斥甚至敌视,不无忧心地说:“只恐含沙多鬼域,慎观河、莫叹容颜绉。”(《金缕曲・形赠影》)

基于对自己性格负面社会作用的认识,蒲松龄将自己磊落不从流俗、奇崛不尚媚骨的品性视为导致遭际坎坷的原因。在《金缕曲・影答形》里他感慨“磊落缕樗拔汝,揽镜共嗟头白。”《露华》(黄须呜咽)在为自己保持“历落缕橛染”性格而骄傲的同时,也想到一生遭遇的波折:“念av生平,应遭磨折。深悔风檐雪几,髭断神竭。”但并不后悔,反而满怀慷慨激昂――“不觉五岳填胸,一片雄襟豪发”。《大江东去》(龙泉知我)写自己落榜之后,不仅没有怨愤后悔,反而为自己摆脱了与那些无真才实学的“关左伟男,江东豪曲”作同年的机会而庆幸。面对自己“鬓发已催,头颅如故”的功名难成,眼看那些“龌龊佣奴,跳梁伧父”反倒“举足能教天意随”,蒲松龄未免有失意惆怅。他故作游戏语,想象自己效仿他人以巧言令色取悦当路,以斜肩谄媚赚来富贵,但随即被自己不肯折腰权贵、讨好世俗的人格操守所否定:“抛来富贵,鬼面方除另易衣。旋回首,向天公实告,前乃相欺。”(《沁园春・戏作》)

蒲松龄将穷困偃蹇归因于世风沦丧而自己方正耿直,是符合他实际情况的。虽然目前没有证据证明,某些考官不录用蒲松龄是因为他的性情耿直、嫉恶如仇,但是,假如蒲松龄肯附从流俗、舍弃清操,借助外力顺利登上乡试榜,不是没有可能的。蒲松龄与台阁重臣王士G、山东按察使喻成龙、提督山东学院黄叔琳等官员均有私务来往和诗文赠答。现存资料显示,在与这些达官贵人的交往中,蒲松龄保持着独立的人格,有读书人做人的道德底线。他清高自赏,真心期待这些官员在赏识他的才华的基础上拔擢自己,而不是因为私交枉法抬举自己。可以说,蒲松龄的这种归因很有固穷取义、持节自爱的气格风范,比归因于考官指责考官的有眼无珠,多了一份君子坦荡荡的梗概志气。因此,这些词作既不做穷途悲叹痛哭的惺惺之态,也不诿过于人,渗透着蒲松龄独特的傲岸不群、孤标自持的人格魅力,自有一股感发人心的力量。

2.天孙老矣:考官昏聩弃美玉

蒲松龄应童子试便显露锋芒,对科举之路充满了一举青云、鹏程万里的憧憬。然而,造化弄人,文章憎命,对蒲松龄来说,乡试一关难如登天。蒲松龄认为,自己多舛的命运与考官有直接关系,于是在词作中将屡遭黜落的一腔郁闷激愤向考官宣泄。在《大江东去・寄王如水》中,他直陈心痛:“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以“天孙”比喻考官,先以一个“老”字总领,引发对考官眼光识力、评文境界已经陈腐老旧不能赏拔时俊的联想,继而以颠倒英杰庸才、哭杀卞和、致使自己与友人如“病鲤暴腮,飞鸿铩羽”等揭露其“老”对自己和朋友带来的伤害,字里行间弥漫着凄怨、愤懑、痛楚交混而成的难以排遣的情绪。下阕则以“糊眼冬烘鬼梦时”白描似的笔触,传神地点出了考官昏庸不明,全无自主见识,似受着鬼怪操纵选录文士。而那些没有真才实学人之所以顺利高中,都是由黑白不分、贤愚混淆的考官一手造成:“尽教造化颠倒,风流不减,郢中白雪。掩口胡卢,看连城双璧,燕石何别。”(《大江东去》)

词作中蒲松龄对考官的态度与其在小说、诗歌中对考官的态度是相同的,但在批评的激烈程度和频度方面,却远不如后者,有时还表现出矛盾的心态。如面对自己“年年作客,冷月笑征魂”而又贫病交加的孤独凄凉处境,将对自己落拓遭际根由的反思指向了命运,而不是指责考官:“贫病皆由夙业,遭颠跛敢怨天孙!”(《满庭芳・中元病足不能归》)特别康熙二十六年、二十九年的两次乡试失败,蒲松龄明确知道被黜落的因由,分别作一首词以为记。前一首为《大圣乐》(得意疾书),极写“越幅”被黜的六神无主、悔痛彻骨、羞愧郁闷的复杂情怀。其中“觉千瓢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痛痒全无”“嗒然垂首归去,何以见江东父老乎”等词句对自己情态心境的描写,与《聊斋志异・王子安》中作者借“异史氏”之口对落第举子的描绘可谓异曲同工。后一首《醉太平》(风檐寒灯)中痛苦后悔的成分明显少,激愤之情也全无,自嘲的意味更加浓郁:“熬场半生。回头自笑魈凇!彼把自己比喻生养孩子的母亲,竟然犯了低级错误:“将孩儿倒绷。”

由此可见,蒲松龄在词篇中流露出的对考官的态度处于摇摆之中。凡是不明就里(或者说虽然明就里却不好明说)的失败,一腔郁愤往往撒向考官;而清楚知道原因的失败,则更多悔恨自己的行为。这反映出他对科场屡试屡败的惯性认识和反应:受挫后的负面情绪需要发泄,衡文取士的考官自然成了他诉说不平、抨击怒骂的对象;而在心底,蒲松龄未必视所有的考官均为无才无德之人,我们不能因为词作中指责考官糊涂昏庸、不辨贤愚,或者揭露考官贪财墨法、任人唯亲,就简单认为蒲松龄遭遇的考官与他笔下昏聩的考官属于同类。

3.宿业根浅:应是前缘误今生

蒲松龄作于康熙十八年(1679)己未春的《聊斋自志》认为自己是僧人转世,而自己终苦一生、困顿坎坷的遭际,早为前世因缘所定:“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每搔头自念:勿亦面壁人果是吾前身耶?盖有漏根因,未结人天之果;而随风荡堕,竟成藩溷之花。” [7]276与之呼应,其词作中也有多篇论及这样的话题,将科场失利归咎于前世宿业浅薄。在《贺新凉》(枕畔堆书卷)、《贺新凉》(驴背装书卷)、《沁园春・戏作》、《庆清朝慢》(磊落生平)等作品中,蒲松龄一再嗟叹自己三生福薄、宿业根浅。在《贺新凉》(枕畔堆书卷)一词的篇尾,他作了简洁的附注――“首调自谓也”,点明词意在自嗟身世。在此词中,他将自己比作“蚕”,将功名比作“茧”,但“蚕将老,未能成茧”,造成今生遗憾的根本原因是“福业根茎浅”“黔娄命薄难通显”。他经常慨叹“前身何似?想半生贫贱,不偿业果。”(《念奴娇》)“前世瞿昙枯淡骨,寸怀中元自尘缘浅。谁复望,云霄展?”(《贺新凉》)“想溷边花朵,今生误落;尘中福业,前世或亏。”(《沁园春・戏作》)

一生近四十年在乡试路上蹒跚前行,却孜孜以求不肯放弃初衷,蒲松龄经常认为自己“剑光空倚,梅花羞弄”(《满江红・夜霁》),一切均由命运作了安排:“镜映空花,尘栖弱草,何苦营营!信天操铁籍,无劳计算;人如蚕茧,自取缠萦。”(《沁园春・闻宣四兄病笃》)。可以说“前世瞿昙”已经成为蒲松龄后半生的一个极富隐喻性的、具有命运昭示铁限的“意象”。有时一件小事,也会引发他对命运拘禁的无限遐思。毕韦仲邀请他欣赏桂花,因病足不能赴约,他竟联想到“蟾宫折桂”牵引出对命运的感慨:“道蟾宫摘赠,嫦娥粉指印娟娟。原自分,三生薄命,与若无缘。”(《庆清朝慢》)对夙缘命运操控一生的执念,使得蒲松龄有时近于痴狂迷惑,向苍天追问功名:“今日否,甚时泰?天公未有回笺。华发全无公道,偏上愁颠。”(《昼锦堂・秋兴》)“苦恨何时了,矫首问弯苍。”(《水调歌头・送毕韦仲东旋》)

毋庸置疑,这是具有浓郁佛教色彩、宿命意识的失败归因。细玩上述词篇,其中屡屡出现“半生”“渐老”“华发”等文辞,创作时间应该与《聊斋自志》同时或其后,也即作于蒲松龄四十岁前后或大多在其后。人生四十不惑,回顾前半生,蒲松龄对功名不成颇有人力难以胜天的深沉感慨。于此可见蒲松龄受佛教因缘生灭、轮回报应等观念的影响之深重。但是,他以此来衡论自己科试路上的成败得失,乃是对失败背后隐藏的社会原因、自身原因认识不透而导致的理性掩饰,而非自我的迷失。

蒲松龄在词作中书写出的对失败人生的归因,为认识、评析他一生遭际的不幸根由提供了属于“自我”的心灵编码,借此我们可以触摸到背后隐含的自我意识,而“自我意识是自觉的主动的意识,它将自我对象化,直面自我、解剖自我、重建自我……” [8]15其中包蕴着到一个更加真实、复杂的聊斋先生。

聊斋词关于科场失败的自我归因显示,蒲松龄有直面人生困窘的勇气和自我反思的自觉意识,但缺少剖析自我的深度。年年失望年年望,场场挣扎场场输,面对四十年漫长岁月中的失败,蒲松龄没有刻意回避掩饰,也没有故作高蹈语以超越失败带来的痛苦与羞愧,相反在词作中多方面追问失利原因所在。在聊斋词中,蒲松龄自己认定科场失败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归咎于外因,包括考官不能公平取士和命运注定;一类归因于自身,即自己的人格特异,不同流俗。对外因的思考和认定并非聊斋词思想情感的独特价值所在。归咎考官原是封建士子倾泻自己失望怨怒之情的特征性心态,特别当科场存在营私舞弊、贪腐滥选的导火索时,考官们更易成为应举士子负面情绪的倾泻对象(上文分析已指出,蒲松龄词作对考官批评的怒火并不猛烈);归咎于命运更是有荒诞的色彩。最有价值的归因是蒲松龄深刻而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品行操守与科场失败之间的关联,这种归因虽然并不完全正确,却是具有鲜明“聊斋”特征的归因。周济论词云:“(词)感慨所寄,不过盛衰,或未雨绸缪,或太息厝薪,或己溺己饥,或独清独醒,随其人之性情学问境地,莫不有由衷之言。” [9]193 蒲松龄的词作主要抒写“独清独醒”的情怀,不但抒写了独特的人生体验,包含落第后苦闷失望之情和愤世嫉俗的“由衷之言”,而且蕴含着一个特立独行的“自我”,有自觉的反思意识和明确的反思指向。这样的反思意识既有砥砺人格的积极意义,也有社会批判的理性价值,正是蒲松龄成为蒲松龄而不是范进、周进一类人的根本原因所在。

当然,蒲松龄科场失利的自我归因也折射出了他对自我剖析得不透不深,未能触及心灵深处和自我真实。科举考试评文取士,文章优劣才是中与不中的根本因素。虽然考官衡文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是对八股文之优劣的评价在一定时期内还是有公认标准的,举子的制艺是否合乎规范,完全可以通过具体分析作出较为中肯的评判。胡海义、吴阳敏锐地指出了蒲松龄制艺的弊处:在“辞”的层面上违反了“真”与“正”的标准,在“理”的层面上违反了“清”、“真”的标准,“法”层面上违反了“雅”的标准,这才是蒲松龄屡试不中的主要原因 [1]141-145,可谓切中肯綮而深刻透辟。而欲使制艺合乎规范辞气严正、论理清真、法式规雅,学问积累、专心苦练是必经之途。然而,从友人书信、赠诗以及蒲松龄自己的创作实际看,他爱好繁杂,用力不专、重才情轻学思,导致了制艺难以日渐精进。比如,孙蕙就认为蒲松龄以“鬼狐史”抒发“磊块愁”的创作与举业风气相左,劝他在八股文上多下功夫――“兄台绝顶聪明,稍一敏才攻苦,自是第一流人物,不知肯以鄙言作否耶?”友人张笃庆甚至两次写诗劝他为功名放弃创作:“此后还期俱努力,聊斋且莫竞谈空。”“谈空误入《夷坚志》,……磋跎老大负平生。” [10]147-148

以才气见识论,蒲松龄不会看不到自己制艺与衡文标准的差距,更不会意识不到导致自己制艺不精的原因所在。然而,他不仅在词作中未触及自己制艺之敝,在诗文、小说中也很少谈及这一问题,说明心底还是有隐痛的,或许还有“私心”的。在凭一股不服输的精神不断冲击科考的同时,蒲松龄为了生计先后在王家、毕家坐馆教书,特别在毕家教诲子弟长达三十年。一旦坐而论文剖析制艺,直面自己的文章与时文规范相左之处,则不但说服自己在科举道路上坚持探求的信念因此而动摇,自己冲击功名的根基不牢,甚至其坐馆教书的合理性也会受到质疑,这恐怕是蒲松龄不忍触及也不能触及的底线。他更不愿舍弃那些所谓分神劳心的“杂著”,将所有的精力心神均用在八股制艺上,因为在长期的挫折中和坐馆生活中,小说、俚曲以及其他杂著的创作已经成为孤独困窘心灵的不可或缺的慰藉,所谓“渴病秋风犹卖赋,不数茂陵阿犬。无聊赖,著书能免。”(《贺新凉・读宣四兄见和之作,复叠前韵》)

在上述自我归因中,还蕴含着蒲松龄对自己与科举考试(制度)关系的体认。将人生受挫归因于考官,是将责任归咎于考试(制度)实施中的人为因素而非科举考试(制度),则可以抨击前者而信任后者;将人生受挫归因于操守性格和前世注定,则在科举道路上执着前行,可以坚守勇毅刚正之品性,传递不服命运播弄之独立抗争精神。聊斋词对蒲松龄受挫的经历及苦楚的书写在上文已经论析较多,现在着重谈谈词作中反映的他对科举的坚守。蒲松龄在词作中经常流露出对科举功名的不忍弃、不能弃也不愿弃的深婉情怀。在《满庭芳・中元病足不能归》其四中,蒲松龄慷慨悲歌:“漫把唾壶击碎,无聊甚频拂吴钩。”这里“唾壶击碎”用的是《世说新语・豪爽》中王敦故事,王敦一边咏“老骥伏栖,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一边以如意击打唾壶。这个典故与“吴钩”典故一道,写出了蒲松龄强烈渴望一展抱负、仕途上有所作为的心愿。蒲松龄将自己比喻成羡慕鹰隼的伶仃病鹤,在困境中犹渴望进取(《念奴娇》我狂生耳)。有时语气不是那么豪迈,态度不是那么自信,甚至曲折达意,但汲汲于功名的情志一直是横亘于他胸间的。《大江东去・寄王如水》开篇他尚在痛恨考官黑白颠倒,结片却已经收拾心情,准备下一轮的拼搏了:“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未能免俗,亦云聊复尔尔。”他一面故作洒脱地说“请看功名富贵,有甚大低昂。只合行将去,闭眼任苍苍”,一面抱怨“梦亦有天管,不许谒槐王”,无情地隔断自己对功名的梦想(《水调歌头・饮李希梅斋中作》)。他嘲讽没有奇骨的风筝凭借他人之力飞上青云,但却期待自己“得何时化作风鸢去呵,看天边怎样”(《鼓笛慢・咏风筝》)。他蔑视那些凭借谄媚世俗获得富贵的人,不愿走他们的路数,“思量遍,欲仿他行径,魂梦先违”(《沁园春戏作》),但他否定的是“不义而富且贵”的获得功名富贵的方式途径,而不是功名富贵本身,对功名富贵的向往是他行走在科举道路上重要的精神力量之一。

我们无意苛求蒲松龄抛开功名利禄走向科举制度的对立面,毕竟封建社会读书人的成功出路极为单一,即使我们看透了参加科举不可为、为不成,也不能强求蒲松龄一定要有叛逆现实、抨击体制的勇气。况且,蒲松龄是一位关注现实生存状态的乡村知识分子,而不是超越尘俗的隐者,更不是挑战现实秩序的斗士。只是他对自身与科举考试(制度)的关系的体认决定了他的词作表达激愤之情和批评之意所能达到的层面和效度,把自己视为考官的挫败者,激愤与批评自然集中于考官,这犹如隔靴搔痒,触及不到科举利弊的实质,限制了他理性思考的深度,使他难以站在文化立场上审视自身的悲剧性以及探明自己苦难遭际的真正原因所在。有研究者指出,蒲松龄对科举的批判多是乡试考官,而对童生试和会试批判较少 [11]32-34,这正是蒲松龄将科场失败归因于考官的局限性所在。

而信任并坚持科举一途,就不可能站在科举之外审视其利弊,因为对科举这一客体的价值肯定甚至推崇,必然导致对自身主体性的抑制、埋没,自然也不会对科举这一客体进行自觉审视和深刻的批判。蒲松龄一直在封建功名圈子的边上徘徊,既无法走进圈子中,也无法远离圈子,这注定他做不到像李贽等文人那样,走进功名圈子后反戈一击,击中科举制度的要害所在;也不能做到像吴敬梓等人那样,站在科举之外作严峻的批判和深刻的揭露。在坚守初衷的漫长历程中,蒲松龄已经“编制顺从(科举制度――笔者所加)的思维方式和心理习惯,形成了一种自觉的顺从性格” [8]42,难以带着睿智深邃的眼光去烛照已经存续了千百年的科举制度的弊病并对其进行深刻的批判,这不是聊斋词所能承担的功能与重任。

总之,蒲松龄能在文体功能与传统诗文还有一定差异的词体中写进对自我品性的揄扬、对考官昏聩庸老的批评、对文章憎命呐喊已属难能可贵。他突破了传统的对仕途失意的书写以愤怒指责、狂放超越或穷苦哀怨为主要情感的格局,超越了浅层次展现失败现象进而探求失败的深层原因,增加了传达自我意识的修辞话语,一洗只写失败挫折的缠绵悱恻、哀怨凄楚的沉沦之气,也陶净了只抒壮志的剑拔弩张、激愤失度的狂躁之气。于是,聊斋词的面貌趋于丰富,硬语盘空的现象有,深沉绵长的成分有,沉痛彻骨的情怀也有,常常是“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化得到位的,则外柔内刚;化得不到位的,则难免拗折突兀,艺术上未必圆熟,却远胜聊斋词中那些戏谑之作乃至之作。如果在这种抒写方式基础上,蒲松龄能进一步汲取顺康词坛主流创作理论主张和经验营养,自觉地将对身世命运的感慨与对社会现实的思考融于一炉,其词学成就也许会更大。

参考文献:

[1]胡海义,吴阳.蒲松龄科举屡试不第原因考辩[J].文艺评论,2011,(6).

[2]王志民.蒲松龄屡试不第原因新探[J].蒲松龄研究,1986,(1).

[3]李锋.施闰章是蒲松龄屡试不第的“罪魁祸首”――蒲松龄科举失利原因再探[J].淄博师专

学报,2007,(2).

[4]严迪昌.清词史[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

[5]赵蔚芝.聊斋词集笺注[M].济南:黄河出版社,1999.

[6]蒲箬.清故显考岁进士候选儒学训导柳泉公行述[G]//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天津:南

开大学出版社,2002.

[7]蒲松龄.聊斋自志[G]//朱一玄.《聊斋志异》资料汇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

[8]刘广明,王志跃.中国传统人格批判[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9]周济.杂著[M]//邱世友.词论史论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10]马瑞芳.蒲松龄评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

[11]张清法.蒲松龄科举观成因探析[J].名作欣赏(理论版),2008,(4).

The Analysis of Self Attribution of Political

Frustration in Pu Songling's Poetry

SHANG Ji-wu

(Lianyungang Normal College,Lianyungang 222006,China)

考试失利作文范文12

关键词:浏览试卷;先易后难;合理分配;巧妙穿插

考场如战场,分秒必争!不合理的时间分配,可能直接导致一场考试的失败。有时会导致下几场考试的连锁反应,从而影响自己的整个考试成绩。

那么,怎样合理地支配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出最大的效率呢?

浏览试卷,胸有成竹

一般来说,每一场考试,在正式开考前5分钟老师就开始分发试卷。很多同学不知道利用这5分钟时间,在写好自己姓名等信息后,往往随意把剩余的时间打发掉了。而这宝贵的5分钟时间,考生可以用来浏览试卷,熟悉试题及题型,初步了解试题的难易,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这样,考试时才不会因碰到生疏的难题而手忙脚乱,导致方寸大乱,手足无措,而直接影响考试成绩的发挥。

先易后难,循序渐进

在开考铃响后,按照试题的先后逐条解答。有些同学喜欢选择自己有兴趣的题做,这其实是不必要的。因为,每一份试卷,命题老师一般都循着先易后难的顺序安排。如果我们做题的顺序不当,在后面稍有难度的题目上多花了时间,往往会影响那些比较容易的题目的解答。一些本来应该做出来的题目,也许会因为自己做题顺序不当而失分。因此,解题的顺序很重要,千万不可忽视。

前紧后松,合理分配

在时间分配上,一定要注意前紧后不紧。在时间分配上,基础题少花时间,难题多花时间。在解答基础题时,在力求正确的基础上,一定要快速,不拖泥带水,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后面的题。因为难题需要的时间难以估计,如果在做基础题时,占用了大量时间,做到难题时,时间就会显得仓促,要想保证难题的成功率就难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无情逝去,考生的心理会越来越急,越急越紧张,越紧张越做不出来。

舍车保卒,确保效率

一般情况下,很多同学会在难题上花费较多的时间,但是在难题上花费的时间太多,会直接导致一些本来可以做出的题目丢了分。事实上,有些题目,对某些考生来说,在规定的时间内是做不出来的。这时候,考生应该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在估计确实做不出的情况下,就不要浪费时间,不如把剩余的时间用来确保自己能做出的题目不丢分。这样即使难题做不出来也不要紧,这就是所谓的丢“车”保“卒”。千万不要小看这里的“卒”,因为,几个小卒的分值,有时会比一个“车”的分值还要大。这就要求考生,如果在难题上花费了不少时间还难以理清眉目,就要迅速复查自己已经做过的题目,力求会做的题目万无一失,确保成功率。切记,要在确定自己能做出的题目不失分的基础上,再利用剩余的时间攻克难题。

易中有难,巧妙穿插

会利用时间的高手,往往会利用解答容易题目的时间动脑筋思考难题。一般情况下,试卷开始的题目往往难度不大,成绩好的同学会一边解答容易的题目,一边在思考后边难题的解题思路。结果往往是,容易的题目解答正确了,难题在头脑里也有了一定的方法。遇到灵感,想到了好的解题方法。会停下来,打破常规解题顺序,先把难题解答好,然后在接着原来次序解题。如果是考语文,考生会一边按题序解答,一边构思作文,到语文基础知识解答好后,作文也在头脑里成型,不另外多花时间。这样实际上就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考场的时间利用率。

突现意外,冷静求胜

考场上,突然碰到自己没见过的难题,这样的意外情况是十分普遍的。此时最需要的是保持足够的冷静。如果感到自己一时找不到解题方法,最好的办法是暂时放一放,先做其他题目,待其他题目做好后,时间宽余的话,再回过头来解决这道题。否则,必须等把做过的题目全部复查,确信没有差错后,视时间情况再做此题。如果时间确实紧张,又估计自己难有把握在短时间内完成,则必须有放弃的打算。切不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复查试卷,注意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