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时间:2023-09-28 09:30:41

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文1

当前素质教育的观念正逐步形成并日趋成熟,素质教育的实施也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第一主题。但是在实践领域内对素质教育的探索却收效甚微,究其缘由,和我们对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关系的认识失之偏颇有重大关系。因此,辩证地认识两种教育模式的关系,为素质教育寻找生长的基点,将有助于其全面而深入地实施。

首先,正确认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关系。多年来,人们有一种思维定势,就是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看成是矛盾的对立面,要倡导素质教育就必须排斥“应试教育”。如果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就不难发现:教育的长期目标和短期需求并不是矛盾的,完全有可能同时兼顾两者,把它们统一在一个教育体制中。在素质教育的试行阶段为什么就期望要完全消除“应试教育”的影响呢?应试教育中包含了素质教育因素,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生长点和营养素,因此,这种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完全对立起来的观点是欠妥的,它造成当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上的一些困惑与迷惘,使很多中小校的领导和教师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其次,正确认识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考试作为一种手段是与教育永存的,只要有教育,就离不开考试。现在有两种不正确的看法,一是认为取消考试就是实施素质教育;二是认为一谈到考试就是搞应试教育。他们把考试不是当作一种测验手段来掌握,而是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来贯彻,我们推行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对考试作研究,充分显现考试的科学性,发挥考试的整合功能,利用考试这个手段来检测培养学生的真才实学,使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也需要考试和升学,它将渗入应试教育的因素。素质教育反对频繁考试,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但并不是说,素质教育绝对排斥考试和升学,现代教育离不开评价,我们在衡量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时,目前还找不到更好的方式来取代考试。考试与升学作为应试教育的运行机制,在素质教育中也适用,只不过素质教育的考试不再作为教育的目的,而是更多地作为教育的手段。

最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结合是唯一正确的道路。虽然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大方向,但是有一个到目前为止还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是难以评估,难以操作;应试教育虽然有很多弊病,但它却是现阶段无法超越的一种选择。针对这一客观现实,我们要把素质教育的前瞻性、先进性和整体性与应试教育中的合理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两者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或者采取另一种提法,即素质教育的范畴应该更大,它包含了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只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试能力只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方面。在这种结合中,关键的问题是要把握好一个“度”,即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样既克服了只抓素质教育,而忽视了升学率这个现实问题的思想,又制约了只有把素质教育作为点缀,而阳奉阴违地推行纯应试教育的倾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学家曾经说过,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儿童的潜在能力达到十成,只要充分发挥出这种潜在能力,我们便能做出不平凡的事业。我相信,通过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和社会上每个人对教育的关注,最终会实现这一美丽的理想!

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文2

[关键词] 素质教育 选拔录用体制 改革

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大举措,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党和国家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可为什么在现实生活中却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如何解决素质教育实施难的症结?改革国家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是有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和当务之急。

一、国家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是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关键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的存在和发展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性,即内部诸要素以及与其它事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素质教育的体制、理念、内容、方法、考试、评价、人事、物质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其中起着主导、决定作用的是人事制度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人才的选拔录用与人才的教育培养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人才的选拔录用决定着人才的教育培养,有什么样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就必须有其相应的人才教育培养的目标、内容、方式;人才的教育培养必须为人才选拔录用服务,学校教育必须培养国家所需要的选拔任用的各类人才。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是国家各行各业所需人才挑选录取任用的组织制度,它包括学校选拔性的招生和社会用人的人员选拔录用的国家制度规定。目前,我国不论是学校高中、大学、研究生等就学,还是社会公务员等岗位从业,人员选拔录用都得通过文化考试,按其考试成绩择高录取,单一的文化理论知识考试成绩成为其升学、就业的先决条件,甚至成为唯一标准,人才选拔录用中片面强化了文化理论素质,而忽视人的思想道德、实践能力和身体心理等素质。人才选拔录用导向人才的教育培养,选拔录用人才的考分如同货币拜物教般产生了神奇的魔力,考分决定着人们的升学和就业,决定着人们的前途和命运,于是人们拼命地去追求与选拔录用人才有关的决定自己前途命运的考分,去追求与考分直接有关的文化知识,而不去顾及其他素质要素。不仅学校招生的唯分数论使人们的片面追求、片面发展形成汹涌澎湃的潮流,而且社会用人的唯学历论也为人们的片面追求、片面发展推波助澜,人们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就业观、成就观、荣耀观等价值取向和教育行为都无不倾向于高分数、高学历,人们的追求无不倾向于能够取得高分数、高学历的知识素养,而淡化或放弃了人全面发展的道德、身体、审美、技能等其他素养。作为对社会、国家培养人才的学校教育在一考定终身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中只能在狂热追求考分的旋涡中竞争拼搏,从小学、初中、高中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是在片面追求智育考分的主体轨道中运行,甚至连有的学前教育也不例外。考分就是就学,考分就是就业,考分就是教育质量,考分就是生命线,不论是片追、偏智还是加负、择校都是为了取得高分数、高学历,以便在升学、就业的激烈竞争中取得一席之位,取得在社会中生存、生活、发展的有利地位。国家人才选拔录用体制与素质教育要求的相悖,导致了学校教育外在与内在的两张皮,一方面表面高谈国家要求的素质教育,一方面实际大干国家人才选拔考试的应试教育,使得素质教育口头化、虚无化、雷声大,雨点小,甚至只打雷,不下雨。一考定终身、分数论成败、学历定职业单一片面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把人们的一切努力都驱聚到追求考分的热潮中,而素质教育陷入了冷遇虚浮的困境。国家选拔录用人才的片面化导致了人才教育培养的片面化,人才培养、选用的片面化严重影响了国家的建设发展。国家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单纯追求文化知识考分、学历的片面性弊端,致使社会、学校和家庭只顾追求智育的片面性教育,使得人才素质的思想道德、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身体心理等素养不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展,学校人才的培养与社会人才的需用难以紧密联结,国家、社会需求的人才难以得力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型人才严重缺乏,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突出。国家建设所需人才与所选人才任职素质矛盾突出,高分低能、学不致用的现象普遍严重存在,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用人就业的矛盾日趋增大,国家建设所需人才紧缺,而学校培养的人才却难以就业,长此以往,不仅严重影响国家建设,而且更要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素质型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动力机制。社会需要是素质教育运行的动力源泉。提高人的素质既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是社会、国家以及整个人类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提高人的素质能有效满足个人、社会发展各种需求,符合人们的根本利益,这是实施素质教育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如果提高素质像考分一样能够直接解决升学、就业等人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根本的利益问题,素质第一的观念和重素质的氛围则会自然形成,人们便会千方百计地追求素质。要有效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建立素质教育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动力机制,把素质作为人才选拔的重要标准,激发人们对素质发展的内在需求,特别是引导人们将单纯片面的考分、学历追求变为着重对素质的追求。目前,实施素质教育难的症结是缺乏素质教育应有的动力体制机制,即缺失素质型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机制,没有把素质纳入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机制选用素质型人才,而是以考分为标准选用应试型人才,提高素质不能直接解决人们升学、就业等现实生计需求,只有提高考分才是最有用、最重要的,因为它能够就学从业,能够改变人的前途命运。素质型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是实施素质教育客观的、现实的、根本的动力源泉,对素质教育具有巨大的内在驱动和导向作用。国家选用什么人才,就推动什么人才的教育发展,选用应试型人才,则推动应试教育的发展,选用素质型人才,就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不改革国家现行的不适合素质教育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就无法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只有建立起适合素质教育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机制,才能真正保证和推动素质教育的蓬勃发展。

二、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影响素质教育实施的客观必然性

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对教育发展的影响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教育客观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和必然结果。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部以及其它事物之间的一种本质的、必然的联系。目前,我国学校人才选拔录用的普遍方式是文化理论知识考试,决定性的标准是考试成绩。教育活动中,教学与考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教学是考试的前提和基础,考试必须适合教学的性质、水平和发展,按照教学的目的、目标、要求、内容来确定考试的内容、形式和范围。同时,考试是教学的测评和导向,对教学具有巨大的反作用,适合教学状况的考试促进教学的发展,对教学起着合理测评、积极激励和正确引导等作用。反之,不适教学状况的考试,就会阻碍教学的正确发展,使教学偏离正确的方向。教学与考试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教学活动本身固有的客观存在,是由教育特殊的本质所决定的必然联系。教育本身固有的本质属性是有意识地影响人、培养人,它主要解决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能否为教育对象所接受和实现的矛盾,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必须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方法对教育对象施加各种教育影响,实现其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考试是影响教育对象接受和实现教育目的的有效手段,它是教学的杠杆和指挥棒。在教学中,为什么从学校领导、教师到学生及其家长,普遍重视升学考试的科目,而大抓特抓,却忽视升学不考试的科目,而敷衍应付?为什么好多学校对非升学考试的科目开不齐,课时开不足,对考试的科目却增时加负?为什么升学考试科目的社会家教、办班辅导门庭若市,非升学考试的科目却无人问津?为什么从上至下口上喊的是德育为首,全面育人,却实际做的是智育第一,片面追求?为什么普遍难以引起重视的劳技课,却曾在湖南汩罗教育中理论、实践双丰收?有的劳技课教师连续三天到街上修车点悉心请教,学了手艺好教学生。汩罗恰当地用考试来指挥素质教育,也将德、音、体、美、劳列为中小学必考科目,而每次大型的劳技课考试,都是市教育局长亲自抓。考试有力的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发展,使德、智、体、美、劳五子登科,形成了汩罗教育现象,即全面发展现象、素质教育现象。为什么文革中取消升学考试,而极大影响了教育质量,严重耽误了人才培养?这都是考试必须适合教学性质的客观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和结果。考什么,教师就注重教什么,学生也就注重学什么,怎样考,教师就注重怎样教,学生也就注重怎样学,强化了什么考试,什么教育就迅速发展,取消什么考试,什么教育就自然淡化,这种考试效应,已成为普遍而必然的教育现象和不依主观意志转移的客观现实。

人才选拔录用考试制度对素质教育发展的影响是教学与考试相互作用的必然联系,是教育规律的固有作用,是客观必然的,我们必须遵循教育规律,运用教育规律,科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三、必须建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

人才需求、人才培养、人才选拔、人才任用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体。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研究解决素质教育与人才选拔录用体制的相互统一问题,建立起适合素质教育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

高层决策部门应大力加强人才选拔录用体制的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是党和政府的决策,是国家层面上的制度性要求,根本上要靠法治、靠制度保障,必须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建立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建立素质教育体制机制在于党和国家高层决策部门,党和政府高层决策部门应加快人才选拔录用体制的改革,建立起社会、学校多元化的全面的素质型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克服人才选拔录用中单纯追求考分、学历的片面性弊端,全面选拔录用人才,从关键上解开实施素质教育难的症结,有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建立适合素质教育本质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必须与党的教育方针相统一,把德、智、体、美、劳等素质纳入人才选拔录用体制机制,诸育结合,学历能力兼顾,建立全面选拔录用人才的用人体制,以全面选拔录用人才的用人体制引导人才素质的全面教育培养,以全面教育培养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真正造就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建立适合素质教育质量观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全面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素质教育要求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必须建立提高素质教育质量的人才培养和选拔录用的制度保障体系,建立以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质量为导向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建立适合素质教育重点的人才选拔录用体制。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党和国家根据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针对现实教育的不足而提出的具有时代意义的战略决策。应对国际激烈竞争和进行国家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国家人才选拔录用必须与人才需求、人才培养重点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统一,改变目前以文化理论知识应试成绩为重点的人才选拔标准,建立适应选拔和培养创新型、能力型人才的重创新、重能力的用人制度,引导和促进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文3

[论文关键词]思政课 考试 改革

高职思政课考试方法改革是高职思政课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其保障。在大力推进课程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展思政课考试方法的改革,目的是以考试方法改革为杠杆,推动学校管理改革与教学改革的广泛开展和不断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不断提高。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考试方法改革的意义

(一)高职院校思政课考试方法改革可以促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

改革是思政课充满生命力的重要保证,是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动力。思政课的改革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改革,这些方面的改革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思政课考试改革既是思政课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思政课改革的重要力量。一方面,考试方法的改革要求思政课内容重组整合,并且要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如我们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思政课的考核内容,就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把握好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如民族团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都成为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使思政课紧扣社会现实生活,更具有针对性和生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考试方法的改革直接带动教学方法的改革,促使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如我们使用无领导小组讨论来进行成绩评定,教师就不能像过去主要采取“预习—讲授—复习—考试”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提出课题—共同研究—指导实施—讲评”,这就使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考试方法改革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是教与学的高度统一,任何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都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使学生主动接受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中学阶段主要实施的是应试教育,目的是在高考中获取高分,所以基本上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大多是被动学习。我们进行考试方法的改革,目的不仅仅在于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更主要的是考核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知行合一的情况。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在进行考试方法改革的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师生的互动。如无领导小组讨论,讨论的主题、组织、评分都由学生具体负责,由于讨论情况直接影响考核成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而且千方百计查找资料,认真研究题目,学习积极性高涨,学习内容更为宽泛,学习效果更好。再如,笔者运用“研究性考核法”时提出了“民族团结与大学生使命”的考题,分成“和谐”“团结”“平等”“互助”“进步”五个研究主题,一个班分为五个小组,选择主题中的一个命题,最后多方面支撑团队的中心思想。研究成果通过板报形式展出,由思政教师集体评分,学生既可以掌握教学内容,又相互学习。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考试方法改革有利于实现育人目标

我们知道,思政课的育人目标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和改革创新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我们通过考试方法改革,加大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考核,使学生不仅注意理论的学习,还要注重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觉用科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做到知行合一。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我们对积极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在学校集体活动做出贡献的同学给予加分,使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的积极性大大增加,学生的团队意识、奉献精神等都有较大的增强,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四)高职院校思政课考试方法改革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必须建立一支适应和服务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良好的思政课教育取决于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团队,思政课教师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思政课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影响受教育者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可见,建设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之一。而思政课考试方法的改革,可以促进思政课教师素质的提高。如我们开展无领导小组讨论、研究性考试等考核方式,教师必须与学生互动,互动过程中学生提的问题更为广泛、更为深刻。要回答学生诸多的“为什么”,教师没有宽泛的知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是非常困难的。思政课要能够驾驭整个教学,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素质。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考试方法改革的做法

传统的思政课程考试机制与思政理论课的性质、功能和特点有诸多不协调处,主要存在三大问题:一是考试内容只注重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脱节;二是考试方式把死记硬背作为基本导向,没有注重对学生现实问题分析能力的考核;三是考试形式单一,不能综合反映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了思政课考试方法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的主要做法是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取不同的考试方法,即用无领导小组讨论(占成绩权重40%)、研究性学习考核(占成绩权重30%)、实践性综合测评考核(占成绩权重30%)等方法进行考核。

无领导小组讨论考核方法就是把学生分为8~10人一组,思政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个命题,让学生进行一小时左右的讨论。讨论过程中不指定谁是领导者,也不指定受测者应坐的位置,让受测者自行安排组织。通过讨论来观测考生的理论知识理解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辩论的说服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以及自信心、进取心、情绪稳定性、反应灵活性等个性特点,由此来综合评价考生之间的差别。

研究性学习考核方法就是从课程一开始,教师就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提出若干个研究题目,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去研究。可以独立研究,也可以组织研究小组进行研究,最后形成研究报告、小论文,也可以是人生规划、学习心得和总结。

实践性综合考核方法就是把思政课成绩与学生日常表现结合起来,考核依据系部对每个学生思想、学习、遵纪守法等方面的综合素质评价进行评分,对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积极参加业余党校学习、入党入团等给予5~10分的适当加分。

三、思政课考试改革应重点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一)正确处理好思政课教学与专业教学的关系

从高职人才培养总目标上看,思政课教学与专业教学在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社会造就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然而,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又各有特殊性,具体的培养目标有所侧重,它们之间可以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特别是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思政课教育有许多教学内容是相互渗透的,比如职业道德、职业法规、职业操守、就业指导等,如果我们处理不好两者的关系,就无法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思政课教学和考试方法改革过程中,应注意处理好思政课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主动与专业教师沟通,参与学生的职业实践活动,了解职业岗位的要求,在教学中注意结合学生的专业进行教学,把思政课融入职业教育中,增强思政课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在思政课考核测评的时候,将考核范围延伸到职业教育领域,把学生在职业技能学习和实践性锻炼的表现状况列入思政课考核范围。同时,思政课考核的题目要与学生的职业要求紧密结合,增强思政课吸引力和实用性,使专业教育和思政课教育目标能够有机统一。

(二)正确处理好教师为主导与学生为主体的关系

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思政课考试方法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高职思政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的思想。同时,思政课考试方法的改革更应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在考试改革中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改革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主导作用,明确考试方法改革的目标,根据教学计划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开展各种主题活动,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进步的动力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师生有效互动,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正确处理好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的相互关系

思政课考试方法的改革要求构建和实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和运行机制,这是我们实施改革的一项核心工程。与传统的学生评价不同,学生评价无论是在理念、宗旨、内容、标准,还是在方法、要求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要求。思政课考试方法改革提倡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不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它倡导多主体的参与,在思政课教师的统筹协调下,学生本人、年级辅导员、班主任均享有评价的权利。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教师与学生的评价标准和结果往往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进行思政课考试方法的改革过程中,要注意处理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的关系。一方面,我们要把学生的自我评价作为学生成绩的重要依据,发挥学生在思政课考试改革中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受到教育;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应该正确定位在学生自我评价中的角色,努力成为学生自我认识的引导者、自我分析的促进者、自我调整的鼓励者、自我发展的合作者,使学生的自我评价发挥应有的作用。

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文4

关键词:素质教育;应试教育;考试;升学率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20-01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为基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开发人的智慧全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康个性为特征的教育。我们原来的教育应该都包含了素质教育,只是忽左忽右,没有更好地全面发展。如今教育方针明确了、大纲修订了、教材也改编了,但教学中的实施又是另一回事。我们国家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只有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去实施素质教育,而考试是一种简便、熟悉、经济、快捷的素质教育手段之一。

考试是学校教育教学进程中一个服务于教学的手段。教师通过考试可以及时了解和分析自己教学中的缺点,进而提高教学水平;学生能及时得到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改进学习方法,受到成功教育和挫折教育。口试、笔试、操作考试等方式的灵活运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现在中学教育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矛盾普遍存在,应试教育的存在不可能一下子消失,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的,升学率仍是我们一些中学教育的中心工作,离开这个中心搞素质教育就要受到限制和约束。要改变应试教育现状就应该改革应试制度,应试制度没有彻底改革之前应该以不变应万变,即在涉及到相关知识时尽量讲深讲透,扩大知识面,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正确地认识和运用考试这一重要的教学手段。

考试不同于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只注重升学学科,忽视非升学学科,搞题海战术,只注重升学率,是应该废弃的。考试运用得当,是素质教育好方法之一。以往的考试,一是过于集中,二是份量过大,三是内容过难。使学生如临大敌,被学生视为畏途,对考试害怕生厌。

素质教育与升学率也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素质教育是指一种要实现的教育目标。而通过考试计算的升学率是对某一阶段学生升学数量按比例计算的结果,是检验一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高低的一种重要手段,并非应试教育的本质特征。要使升学选拔相对公平、公正、合理,现阶段考试还是不可缺少的。考试的对象是学生,但学生成绩的优劣必定取决于老师,不按照教育规律、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身体状况、心理压力、不顾知识的全面性,为应考而增减教学科目、课时,增加学生作业负担,这就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这就是没有将素质教育与升学率有机地结合,所以要正确处理素质教育与升学率的关系。长期的中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几点考试经验如下:

(1)从考试的方法看,应把考试化整为零,成为经常性的行为。考试的学科、次数、时间,每一学期要有统一的规划,有利于调动各科教师和各层次学生考试的积极性。

(2)从考试方式看,提前三天以上告诉学生考试的学科,时间、范围、题型、分数和要求,使每个学生对考试做到心中有数,不畏惧、不紧张。

(3)从考试的内容看,考现存题、类似题。要告诉学生考题多是教师强调的现存题、类似题。

(4)从考试的结果看,只要学生认真进行了复习,就能作得出题,作得好题。考试的目的不是与学生为难,而是巩固复习学习的知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这样的考试与素质教育有什么关系呢?

(1)是培养学生稳定的心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经常性的考试劳动强度不是太大,成绩也不会太差,天天有种成就感,知识、能力、趣味天天积累,会使学生形成平静的心境,良好的学习习惯。

(2)极大地提高学生记忆能力和效率。记忆的方式、方法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复杂的记忆对象,如果能在记忆与遗忘的关键时间给予及时复习,将对学习内容的长久记忆产生积极作用。

(3)谈谈如何摆正素质教育与考试的位置。

(1)素质教育已包含在我们的教育方针及培养目标中,不是附加的教育内容和教育任务。它包括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等方面。

(2)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两种相对的教育现象。前者是全面发展,后者是单一发展,但两者决不是完全不相容的。从教育的整体目标上分析应试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是必不可少的,这种能力也应属于人的素质范围。我们要正确认识考试的功能,提倡素质教育绝不是舍去考试,道理就是考试作为教育评价手段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我们要反对以牺牲学生全面发展为代价的片面升学率,更不能去掉好的传统的教育评价手段——考试。

(3)素质教育给考试提出了较应试教育更高的要求,更全面、更科学。将评分、评级、评语结合;笔试、口试、操作考试结合;诊断性、选择性、选拔性考试结合,保证考试为素质教育服务。

推行素质教育势在必行,我们不光要把现有的知识传递给学生,更要让他们去探索、去创造,毕竟未来的世界是他们的。

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任职教育 考试功能 模块式考核

考试是对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以及其它某些心理特征的测量,具有评定、诊断和反馈、预测、激励、选拔等功能。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实践与理论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一些新教育理念的形成,我国的考试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适应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教育理念的要求,任职教育考试要按照素质教育的方针,根据任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在深入研究课程结构体系的基础上,对现有的考试模式进行改革,以充分发挥考试在教育中的功能,进而实现任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考试体制改革的对策

1.革新考试内容,为考试内容赋予时代气息

要与社会大系统相融合,与社会实际、热点问题相链接,考核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制定命题双向细目表,规划测试知识和能力的题目分配,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大非智力因素考核的命题力度,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综合评估,通过答案的灵活多样性,给学生想象力等的发展创设一种弹性环境;考试应注重学生的个性,使具有特殊学习性向和才能的优秀学生能脱颖而出。

2.革新考试方法,实施多样性考试机制

任职教育的考核应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重点,知识、技能、能力考核并重,以能力和技能考核为主的原则。考核形式应多样化,具体形式应根据学校自身条件以及学科性质和特点来确定,重点考察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技术操作技能,实施模块式(理论+技能)考核。理论模块以闭卷为主,间或采用开卷考试、论文与答辩、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等形式;技能模块以过程式考核为主,间或采用实验设计、课程设计、实际创作等形式,使得考试模式多元化。同时,建立综合素质考察机制,使其平时表现与学业成绩参与到终结性评价之中。

3.重新定位考试的功能,实施多元化教学评价机制

考试功能应回归本我,发挥整体效能,在多样化的基础上创造发展出新的功能。学校应采用多元教学评价机制,将平时表现成绩与终结考试评定相结合,扭转单一的终结考试成绩决定教学全局的现状;学校和教师应综合利用形成性、诊断性和终结性评价,根据考试的结果分析来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考试应确立绝对标准和个体标准,对学生素质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明确学生的素质优劣及其潜能所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方向和指南。

二、任职教育考试模式改革的探索

针对任职教育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结构的特点,应将考试内容分为理论考核、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动手技能、教学参与程度四个模块,针对不同的模块建立不同的评价指标、实施不同的考核方式。该模式的构成体系:

1.理论考核模块(20%)

考核方式:闭卷与开卷相结合。

指标体系:基础理论(50%):基本理论的掌握程度(方式:闭卷);理论应用(50%):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方式:多题随选,开卷)。

2.知识应用能力考核模块(30%)

考核方式:案例设计分析(或论文)。

指标体系:知识合理性(25%):使用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正确程度;资料搜集(25%):资料的完整性,资料搜集的难易程度,资料的可用性;分析能力(25%):合理性,严谨性,敏锐性;知识的整合性(25%):相关知识的运用,整体框架结构与内容;创新(3―10分):作为奖励分,对创新观点予以加分。

3.实践动手技能考核模块(30%)

考核方式:现场动手操作。

指标体系:软件操作(25%):软件使用的熟练程度;案例分析(25%):考试案例的综合分析与实施;问题处理情况(25%):案例中相关问题的灵活处理程度;结果评价(25%):结果正误与分析的合理性。

4.教学参与程度考核模块(20%)

考核方式:过程式考核。

指标体系:参与情况(25%):态度、意识;操作情况(25%):实践操作规范化;完成情况(25%):实验完成质量、认真程度;作业情况(25%):知识的综合运用与分析。

总之,课程考试改革是教学改革深入发展的重点,二者相辅相成,在强调教学改革的同时应重视课程考试改革,摒弃一律采用闭卷笔试的死板做法及一卷定终身的终结性评价机制,根据课程的性质,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评价模式,真正发挥考试“指挥棒”的作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邱林 专业基础课多元化考试模式的构想与实施[J].高等建筑教育,2010,(12)。

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文6

关 键 词 :素质 应试 美术教育 情操 价值取向

素质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全面发展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在21世纪的教育发展中,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以生动活泼的面貌全面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自觉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

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相互配合,全面推进。在不同地区还应体现其区域特点,少数民族地区更应保持其语言、服饰、风俗等特色。

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有三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强调:一是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二是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三是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应试教育的唯分数论,以及“一考定终身”,不是素质教育的初衷,从片面追求升学率发展到应试教育,使教育受到产业化思想的影响是值得深刻反省的。有人则是这样评价应试教育的:“着眼于分数和选拔,以考取高分获得升学资格为目的,属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应试教育重视高分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和差生。更确切地说,是重视高分。这就违背了义务教育的宗旨,违背了‘教育机会人人均等’的原则”;“应试教育只注重应试的功利,不关心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而是塑造适合‘教育’的学生”;“应试教育在教育对象上的局限性,在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在教育过程上的表面性,在教育成果上的虚假性,对基础教育危害甚深,对广大中小学学生的素质提高和健康成长影响极大,必须通过切实的努力动摇它、瓦解它、改造它,把它转化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

这些年来,人们大都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就是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看成是矛盾的对立面,要倡导素质教育就必须排斥应试教育。认为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着重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与知识的传授相比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它的着眼点是未来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这个长期目标。而应试教育则把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和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巧、应试能力的培养,急功近利地把目标锁定在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这个短期需求上,而不在乎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真正符合社会的需要。从表象看,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相互对立、排斥的,但如果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就不难发现:教育的长期目标和短期需求并不一定是矛盾的,完全有可能同时兼顾两者,把它们统一在一个教育体制中。“素质教育”的对立面不是“应试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是教育的目标,而考试是检验教育效果的手段,不能把“手段”作为“目标”的对立面。恰好相反,在竞争机制建立后的现代社会,“应试”也是素质培养的一部分;由于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认识上产生了偏差,进而导致行为上的偏差。

一些学校认为搞音体美活动,开设兴趣班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由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相互对立、排斥的,就不再需要考试。甚至认为改革与素质教育是同一的,可以画上等号,因而把任何一项改革都贴上素质教育的标签,泛化和更加模糊了素质教育。考试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情况的一种常用手段,实施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要纠正以分数代替一切的做法。现行教育尽管存在一些弊端,但并不是说现行教育必须全面否定。事实上,现行教育仍有相当一部分内容就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二者应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因此,如果只看到二者对立的一面,而忽视统一的一面,就会曲解素质教育的本意。对于学校教育而言,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与素质教育是统一的整体,素质教育不能单列知识的传授之外而独立成为教育体系,素质本身也是知识、技能、能力、修养的整合。不能说学习了音乐、美术、体育,就等于进行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多维的,一个人的素质教育单靠学校教育是不全面的,素质教育只有全社会共同协调进行才能完成。

人与人之间差异性是普遍的、绝对的,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实行因材施教的办法。这就要求在教学组织中把分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中的地位

当前学习美术和有志于将来从事美术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其中有部分文化课成绩不太理想的考生往往也想走这条捷径。然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艺术类高考中,美术类高考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很高,选拔也越来越严格,在众多参加美术高考的考生中能够被美术类院校录取的考生比例较低。如北京的各大重点美术院校相关专业的每年高考,预估录取比均低于15比1,个别甚至可能达到25比1。其他地区如山东省2006年艺术类考生接近16万,其中大部分为美术类考生。根据估算,连同其他艺术类考生在内,每年大约有三至四万名考生可以被录取。美术高考热原因之一,是美术专业涉及的面宽。美术专业的学生能掌握绘画艺术、雕塑艺术、电影美术、美术教育、装饰艺术、环境艺术、工业设计、艺术设计等方面的专业能力,能够从事珠宝首饰设计、广告设计、产品包装、橱窗店面设计以及相关的研究工作,其工作适应面十分广阔。原因之二,是美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乐观。近几年来,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量猛增。如专业画家、美术教师、工艺美术设计师、电脑美术专业工程师、服装设计师、家具设计师、工业设计师、家装设计师等。这是近年来艺术类高考持续升温现象的原因。

探讨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结合中怎样发展当下的美术教育,美术教育尤其是“美术高考”类的专业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什么是美术教育呢?“美术教育是人类重要的文化教育活动。它适应于人们延续美术文化、传播社会知识、表达内心情感、满足审美需求的愿望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渐趋成熟。作为一种教育门类,美术教育以其独特的方式发展和完善了人的精神和身体,促进了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同时,其自身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发展和完善。美术教育与人类及其社会形成了彼此助益、双向建构的关系。”尹少淳教授在他的著作《美术及其教育》中,对美术教育的含义作了这样的诠释:“美术教育是以美术为轴心和基点,而它又是由美术和教育合二为一的,因此,美术教育的含义可以通过美术和教育两方面体现出来。”根据两者倚重的不同,尹少淳教授将美术教育分成美术取向的美术教育和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美术不一定总是有意识地教育人,但它对人有着某种影响作用,而美术教育则是有意识的教育活动,无论从目的还是方法都体现出狭义教育的特征”;“美术是以终极姿态(完成的作品)作用于人,而美术教育则以过程(作品的学习与制作)和终极姿态一并发生作用”。美国美术教育家加德纳将人的艺术素质分为制作(making)、知觉(perceiving)和感觉(feeling)三个系统,美术教育正是作用于这三个系统,使之协调发展。

三、美术教育的现状和发展

在美术教育中美术是一个基础性因素,离开了美术不可能存在美术教育,但就对人的影响而言,美术教育比美术更深刻,更广泛,更具明确的目的性。在美术教育的分类中,从年龄上可分为学前美术教育、小学美术教育、中学美术教育和大学美术教育。我们就从中学美术和大学美术教育方面来谈。

一个合格的美术人才应该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这些素质应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素质等多方面因素,当然这与各种层次的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分不开。几十年来的应试教育机制使人们将目光锁定于升学率、考试分数上,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使得学生们竞技高考独木桥,的确是出了不少“文科状元”“理科状元”,也确实成就了许多人才。但不可否认的是,一些学生往往沉溺于背诵理论知识,很会“考试”,但缺乏独立思考和钻研实践的能力。笔者认为学习美术的学生专业素质应是绘画基本功扎实,基础理论知识深厚,熟悉中外美术史的发展脉络,关注当代美术发展状况,继承传统,勇于创新,视野开阔,文采博学,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发展,一专多能。

在现今的美术教育中,许多普通高中甚至小学都设有艺术特色班,招收艺术特长生,这样的特色班确实可以为美术院校提供生源,也可以提高自己学校的升学率和普及学生素质教育。但事物都有两面性甚至多面性,在高升学率的背后,在这样一些特色班中,其中有许多是热爱美术和具有美术天分的学生,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文化成绩不好,才转而学习美术的。这些学生通过学习美术基础知识考上美术院校,却很难真正重视专业,更不用说在美术方面有所发展。

通常人们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情意行为,指行为的目的与行为的过程基本一致,或者说过程不被目的过分约束,这种行为在过程中给人的是轻松、愉悦和舒适。另一种是意志行为,这种行为的过程极大地受到目的之左右,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愿望的实现,必须运用强大的意志力来强迫自己完成一些行为过程,即使这是一种使人在过程中感到极其无聊和枯燥的行为。所以,意志行为通常给人带来的是紧张、艰涩和痛苦,但一旦目的达到后却能给人带来比情意行为更大的愉悦。就人的本性而言,当然都喜欢做自己想做的事,即情意行为。但在很多情况下又不得不做自己不情愿的事,即进行一些意志行为。因为人毕竟是拥有智慧和意志力的高等生物。人的一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不同层次的目的以及完成这些目的的行为所构成的。那么美术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对某些学生而言,也是一种意志的行为。换句话说,我们刚才提到的由于文化成绩不好但又对美术不是很感兴趣的学生来说,要学好美术,不运用自己的意志恐怕是不行的。但问题也就随之出现了,在一个科学理性的社会中,中小学生尤其是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态度都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即他们的所学都与将来的生活、升学、谋职有直接的关系。这样,与高考有关的学科教育就显示了自己的优势。学生不管是否有兴趣,都必须用意志克制自己去努力学习,这就是学习活动的外在诱因。学生要运用强大的意志力迫使自己努力去学习美术,除非是那些天生对美术就有着极大兴趣的学生。因此,美术学科的教育要在这些学生的心目中由意志行为转变为情意行为,就应该注意使学生与之发生兴趣关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即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一个合格的美术人才应该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提出“全面发展”概念的时候,中国教育学者就指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马克思提出的命题。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命题,因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智育、体育、技术教育,都是要把人的培养贯穿始终。我们讲智育,不只是一个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承,而是要把培养人贯穿始终,也就是传授知识的同时实施德育,发展体育时实施德育,发展技术教育时也要实施德育。

学科教育的目标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知识目标;二是人的目标。这两个目标体现为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知识目标的实现标志着一个人所具有的相应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程度,而人的目标的实现是通过所有学科教育共同培养出来的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这其中每一个学科都能为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做出自己的独特贡献。反过来说,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也有助于他更有成效地把握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可以发现知识目标的地位十分独特,它既是一种目标,但相对人的目标而言又是一种手段。也就是说,必须在实现知识目标的过程中获得人的一般素质和能力。

人的目标与知识目标相比,具有终极的意义。但目前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较多重视的是知识目标,而忽视人的目标。而且,由于不适当地强调知识目标的难度,以至于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其实,就整个基础教育而言,恐怕人的目标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更应着力考虑的。应该将人的目标与知识目标更好地结合起来,并将人的目标放在首位。这也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对立统一关系的表现,人的目标相当于素质教育,而知识目标的考察需要通过考试来进行验证、评审。即前文中所述:教育的长期目标和短期需求并不一定是矛盾的,完全有可能同时兼顾两者,把它们统一在一个教育体制中。“素质教育”的对立面不是“应试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考试是检验教育效果的手段,现在还没有哪一种手段可以更好地取代考试,因此我们不能把“手段”作为“目标”的对立面;恰好相反,在竞争机制建立后的现代社会,“应试”也是素质培养的一部分。

转贴于 21世纪是一个以信息流动、资源流动和人才流动为特征的大流动的社会,这种社会特征要求人具有更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之相适应。所以,在这个时代的人应该是更为主动的,可持续发展的,对自己和社会高度负责的,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培养具有这些素质和能力的人是各个学科教育必须承担的共同责任,那么,美术学科的具体目标是什么呢?在当下的美术教育中,怎样才能够达到知识目标和人的目标,也就是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相对统一呢?

《美术教育发展趋势的把握与美术课程构建的对策》一文中是这样表示的:“现代美术学科的目标不应只是狭义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实现,而应与人的目标结合起来,在考虑本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考虑它对人的目标的实现所承担的责任。”因此,我们可以糅合两者来设定美术的学科目标。培养美术兴趣,掌握基本的美术知识和技法,在运用美术媒体的过程中体会表现的乐趣。培养感受能力、操作能力和创造意识,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了解人类美术遗产,扩大文化视野,培养美术鉴赏力和审美情趣。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提高生活质量。

四、培养学生爱好美术的执著兴趣是美术教育成功的基础

我们特意将培养美术兴趣列入美术学科目标中,旨在与美术教育的情意性动势相谐,体现对平衡的追求。这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的确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目标。如果一个学生在美术学习之后不是对美术充满兴趣,而是越来越厌恶美术,我们的美术教育能说是成功的吗?如果,学生通过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能够培养起对美术的终身兴趣,那将是美术教育的一个莫大成功。将培养美术兴趣设定为一个目标,会使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有意识地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去实现这一目标。而且,国外的一些美术课程目标也已将培养美术兴趣列入其中。美术学科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是越来越丰富,所以,对美术的学科知识我们必须慎加选择。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美术课程中,分类是不同的,大体上有这么几种方式。

(一)美术创作、美术史、美术评论和美学(美国)。

(二)表现和欣赏(日本)。

(三)美术知识、美术创作和美术与生活(我国香港)。

(四)表现、鉴赏和实践(我国台湾)。

(五)绘画、工艺和欣赏(我国内地)。

尽管这些分类的方式不同,但所涵盖的学科知识大同小异。相同的包括绘画、印刷、工艺、设计、雕塑、建筑和欣赏等,相异的有的还包括书法、摄影等。此外,我们说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考试是检验教育效果的手段,现在也还没有哪一种手段可以更好地取代考试,用这样的方式来选拔人才。那么我们从应试教育的角度,来谈谈美术教育应当注意的问题。前文中我们提到近年来艺术类高考持续升温的现象,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普通高中成立艺术特色班有利于提高升学率和普及素质教育。在这种热潮的推动下,美术高考的竞争会更加激烈,提高美术教育的质量,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就成了各个特色学校要认真对待的问题。目前某些学校采用的是班级包干的方法,制定升学人数比例,刺激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某些学校由于师资不足或其他原因,多数采用基础课程在本校由自己的老师教授,临近高考时组织学生进考前辅导班强化学习,但由于考前班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加之一些学生放任自流,效果并不显著。而且这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容易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强调短期的画面效果和考试成绩而不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同时有些学生认为,学习美术仅只是需要短期培训就可以达到预期目的,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为了实现美术教育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结合,也就是长期目标(人的目标)和短期目标(知识目标)的相对统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针对学生的数量、基础和教师的专业情况进行调查、分组,研究制定阶段目标和教学计划;

2.定期召开研讨会,统一教学方法,及时发现问题,商讨解决方案,总结成功经验;

3.定期进行学生模拟考试,教师总结分析。

美术高考因高校不同,在造型、画面装饰性、实用性、色彩等多方面标准都是不一样的。针对的学生群体不同,课程要求和课程设置也不同,绘画风格、流派不一。因此指导教师应熟悉美术高考的教学要求、深谙不同院校的考试风格,能够让考生了解不同院校的画法、画风、考试特点等信息。严格遵循小班教学、分层授课的原则,在基础课共性指导后,进行针对不同学生的单独教学指导,为学生设计适合个人的教学方案,力求学生在最短时间内绘画水平有大幅度的提高。

现在学习美术的众多考生中,有些考生在班上通常是很少得到过表扬的,如果当他们在绘画中表现出比其他同学更好的潜质时,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和同学的羡慕,这使他们由此获得极大的自信,从而更加努力学习绘画,作品一次比一次画得好。老师的正确引导加上学生自己持之以恒的练习,最后能够考上美术院校甚至是美术名校的学生是为数不少的。学美术的考生应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不断地勉励自己,坚持不懈地学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美术类高考竞争如此激烈,那么要怎样才能在美术高考的众多考生中取得骄人的成绩呢?美术类的专业考试是相当注意表现技巧的一门考试。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技巧,笔者通过在近几年美术高考培训辅导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总结了下面几点经验,供美术爱好者以及有意于向美术方面发展的考生参考。在心理素质方面:

1.要具备“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心理素质。

2.要相信自己的绘画方法。在不同的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到的绘画技法,必然是有一定区别的;即便是同一个老师指导的学生,在学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每个人都会体现出对观察对象不同的表现手法。而有些考生在美术专业考试中,看到别人与自己不同的某种画法,就觉得自己的不如别人的好,甚至在考试中会改变自己习惯的画法,从而影响到自己的发挥。每一个美术类考生都应该坚信:无论哪种画法都具有自己的优势,只要熟练掌握,就能画出好成绩。

3.要善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在考试过程中,当考生感觉自己把握不住,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或者画不好时,千万不要着急,更不要盯着一个地方死画,应当把眼界放宽,多进行整体观察,从对象相对容易入手的部位开始动笔,在绘画的过程中逐渐深入。

4.要善于忙里偷闲,减轻疲劳感。每一个美术类考生,在准备考试尤其是应考的过程中,当感觉到疲劳时,不妨停下来削尖铅笔,或者换换洗笔水,或者观察一下别的考生,欣赏一下别人的画,或退开几步观察自己的画作,从中寻找灵感。要知道高考尤其是美术类考试,不但是考绘画技法和创作思维,更是考验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考生自己要想到,你很疲劳,那么和你一起的考生也很疲劳;你很紧张,那么和你一起的考生也很紧张。怎样减轻疲劳感,让自己在紧张的环境中适当放松,这在美术考试中能否取得好的成绩至关重要。

5.要认真思考,考生在应考中要坚持“少画多想”,对所描绘对象进行仔细观察,从整体出发,构思好画面布局、构图,注重结构、色彩等再下笔作画。有些考生在考试中因为怕时间不够,找好位置后急于要完成,于是匆匆忙忙作画,在画面的构图、对象的结构方面考虑欠佳,有些完成画面后才发现其实时间还有剩余,这时再想调整,却是木已成舟;有些即便匆忙完成了,调子层次还可以,但殊不知画面的构图不佳已经犯下大大的失误。因此考生在考场上不但不能过于紧张,更要学会张弛有度。

另外,考生应当注意以下问题,以免在考试过程中,出现意外情况,最终影响考试情绪。

1.合理安排考试时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考试前将绘画用的工具备妥,不要在进入考场才手忙脚乱地准备,那个时候紧张的气氛会让自己先乱了阵脚而影响考试的发挥。

通常美术考试的时间是3个小时,将3个小时的考试时间进行合理的划分,首先拿到考卷,看到试题,花上5到10分钟进行观察。这一小段观察的时间非常重要,做得好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有些考生因为沉不住气,一开始就动笔,往往效果不佳,而事倍功半。在最后画面基本完成的情况下,一定要留出15到20分钟时间对画面进行最后的调整和矫正。这时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画面灰、层次不明朗,效果不强烈甚至画面关系乱,以及画面刻画琐碎不整体的毛病。通过调整画面,应当尽量使之成为关系明朗、层次分明、干净利索、明暗清楚和色调准确的作品。仅仅在这一个环节,考生的作品之间就可以拉开10到20分的差距。

2.色彩考试要强调画面构图。

色彩考试除了要注重色彩把握外,还要强调画面构图。许多考生认为考色彩就是考察对色彩的把握和表现,而忽略画面构图甚至不进行组织,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从前几年的美术类专业考试的情况来看,或者是给考生一张静物照片,或者是摆放一堆静物,考生可以根据静物来组织画面,任意构图,因此构图好与不好就极为重要。另外,在考色彩时,也应当从整体色调上来确定整个画面使用的颜色。即便同一种红色,由于环境色和静物本身固有色,加上光线的影响,也会产生好几种颜色的变化,考生要能够在把握住整体色调的基础上,使画面色调准确,色彩丰富。

3.画好速写是拉开分数差距的关键。

在近几年的美术类考试中,速写部分的考试一直是考生的弱项。因此,将速写考好,会成为拉开考生彼此间差距的关键。怎样才能考好速写呢?速写时应当注意:一是在速写中,速度可以适当放慢,在考试时间内将“速写”处理成“慢写”;二是速写人物时要有一些明暗部分的体现;三是要画出人物特征和面部神态;四是要画出细节如手部的关节结构,运用线条时要注意前后关系;五是要突出画面形体,注意转折面,不要画成一个平面(如全部正面或全部侧面)。

五、素质教育的真谛就是全面发展

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可以振奋人心,激励人的崇高情感,发挥创作想象,使人善于辨别社会的美丑现象,提高人的情操并扩大处世态度的境界。在今年的两会中,全国人大常委柳斌①和全国政协常委朱永新②谈到教育时提到:“高考改革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以素质的全面发展为本,如果从教育改革本身来讲,我们应该更加侧重于考试和评价制度的改革,我们不是要取消考试,我们是要优化这个考试,使考试科学化、合理化;我们不是要取消考试分数作为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评价制度,它不仅仅是考试分数,还应该包括道德、责任感、敬业精神等方面。”“当我们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配套改革能够推进的时候,教育就可以以育人为本了。评价那就是要以德智体美综合发展,全面衡量为准,到这个时候,老师和学生就可以以发展为本。”从代表们的发言中不难看出,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是相互促进、不断发展的。我们的美术教育同样需要从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等多方面来进行教学,使其相互促进、不断发展。美术教育为素质教育提供了美的熏陶、创造性思维、丰富的审美感受、高雅的生活情趣;素质教育则为美术教育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和展现的舞台。考试作为检验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以及人才选拔的一种常用手段;同时,在竞争机制建立后的现代社会,“应试”也是素质培养的一部分,在美术类高考中必须受到重视并进行科学合理的训练。在中小学尤其是普通高中的特色班里,既要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和提高,更要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人的目标与知识目标相比,具有终极的意义。不能只重视知识目标,而忽视人的目标。要达到培养人的目标,需要不断地积累知识目标来完成。

注释 :

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文7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英语;素质教育

1 引言

中小学英语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英语课堂素质教学进行了指导性规定。由于素质教育是一项全面、综合、以培养中小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因此在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否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执行素质教育方略、整合素质教育资源和科学考评素质教育成果,将决定着素质教育的开展。

2 英语课堂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生在英语听、说、译能力教育以及人文素质培养等方面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广大农村、尤其经济文化落后的农村地区中小学,在素质教育方面远远落后于经济文化发展的城区中小学,比较受教育者全体、全能和个性特征综合发展的素质教育来说,农村中小学英语课堂素质教育问题还客观存在。具体表现如下:

2.1 贯彻素质教育理念不深入。英语教师是推动英语教学的主导力量,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热爱生命、乐善仁爱、服务社会的人文情操方面,应该比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更深入地懂得素质教育的内涵、意义,在教授英语课堂上应当融入素质教育理念,落实人本主义有意义的学习。对待学生不仅要有“太阳”般的温暖,而且要有“舵手”般的指导,用自己过硬的教育专业与能力素质上好英语课。但是由于农村中小学对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严,教师的素质教育理念不强,有的存在着对什么是素质教育理解偏差,以为特长班才是素质教育,在英语课堂上不知道怎样教学才是贯彻了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的内涵建立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以求课堂教学形式的新颖别致,而教育效果仍然没有超越应试教学。另外,学生对英语课堂素质教育持被动态度。在分数决定成败的应试环境下,英语课堂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素质要求被应试考试的狭隘内容所冲击。学生关注的是分数,忽略了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再有,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队伍不强,进而影响着英语课堂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2.2 现有素质教育资源整合和利用不到位。在农村中小学英语教育的人力资源非常不足。在皖北农村,一个英语教师每周代20多节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同一个乡镇,英语教师人数与学校学生人数的配置也存在不合理现象;不同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软件也不尽相同;在教学硬件方面,能够帮助英语课堂素质教育开展录音机、计算机、投影仪、电视机、DVD、音像设备等在农村中小学非常薄弱,即使有的学校有能力去置办这些设备也常因技术、管理和教育常态的影响被闲置或搁置。随着国家对农村中小学教育投资的增加,有的学校建立了多媒体网络教室和语音室,但限于师资力量和缺乏善用教育设施的方法,多媒体教室也就成为量化达标的摆设,本可以帮助中小学生听力和英语口语练习的、连英语教师都不能有效替代的教学设备却利用效率不高,有的甚至只成为供英语教师展放教案和照搬书本东西的工具。如何才能把它利用到英语课堂的素质教育上,使有限的教学设施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没有找到结合的嵌入点,对中小学英语课堂的素质教育帮助不大。

2.3 英语堂课素质教育效果考核有偏差。考核决定课堂。对英语教学质量的考查,目前是以试题的形式,期终分数一锤定音,考核办法没有与时俱进,不能行之有效,对学生情感态度、认识和社会生活能力等素质考查薄弱。而这些素质的培养往往是在中小学阶段效果最好,就象小孩学习英语一样,在13岁以前效果最佳。形成英语课堂素质教育效果考核偏差的原因多样,其中应试定输赢的惯性思维在作怪,人们没有跳出形成已久、并认为是目前最能体现公平的一种考查模式。为了考出高低,试题完全可以不按照素质教育的规定,偏难、偏窄、求怪、份量超大,导致实际教育与之前一开始规划的素质教育蓝图达不到一致。另外,素质教育效果的考核体系建立难,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打破应试能力一统天下的局面,把综合素质考查定位在听、写能力和语音、词汇、语法知识两个方面。因平时英语课堂上不注重英语听力和表达语言基本素质的培养,出现只会考试而不会说英语、只能凑合考试而听不懂英语的现象。难怪英语专八的不会用英语跟人交流、能交流会用英文写作的却过不了六级!英语课堂素质教育科学的考核体系没有建立以及传统考查评价的局限性直接影响着英语课堂素质教育的开展。

3 解决英语课堂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办法

根据素质教育理论和英语新课标要求,针对英语课堂素质教育薄弱环节,英语课堂素质教育的出路应该放在教育主客体改造、课堂教学倾向素质化以及教学效果科学化考评三个方面,并齐抓共管,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3.1 改造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使之互为主客体,使之共为一体。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作为教育工作“教”的主体,学生便是客体,作为“学”的客体,学生便是主体。在英语课堂上,教师是教学一体,学生也是学教一体。这决定了课堂教学决不是什么旧式的“君臣父子”关系和现代的“完全自由”活动。教师执行素质教育方针,首先必须准确把握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位置,以及正确处理自己与学生的关系。这关涉到能否在观念上乐于开展素质教学。若强调教师只教,不顾及班级每个人的学习,不顾及每个人德、智、体、美等素质的发展要求,并把学生只作为异己的客体对待,忽视他们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展需要,那么课堂教学失去民主性,这与素质教育的民主性原则和全面性原则相悖。若强调学生只学,丢弃教师先导作用,为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丢弃人文情感和教师的关怀,并把教师作为客体工具对待,忽视教师为人师表、朋友般关爱的职业操守,那么课堂教学失去对等性,这与素质教育的社会性和人文性相悖。从改造教学主客体入手,改变教师传统教育理念,培养师生正确的构成关系,发挥英语教师课堂素质教学的“舵手”作用,树立帮助学生象“地球绕日”般服务宗旨,建立师生同志式或朋友般平等关系,在教与学的课堂上,形成“天人合一”般的“教学一体”、“师生一体”关系。对教育主体和客体改造,关键是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教育构成关系改造,使他们各自树立自己在教学课堂上应当担负的角色和任务,以一种健康的姿态共同完成英语素质教育任务。同时对教育工作者,尤其教师进行素质教育重要性、内涵以及在传统教育基础上如何嵌入素质教育的认知改造,使教师认清自己在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摆正心态,在熟知素质教育是什么情况下,乐于在课堂上开展素质教育。

3.2 注重课堂教学与教育内容,使之体现素质化,使之相互一致。英语教案设计与教材内容一定要匹配,教学预设一定要忠实于课本。为了把课文内容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课堂教学一定要注重教材、教案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统一,并允许教师在课堂上随着学生学习情景的变化调节、修正和创新。因此,贯彻素质教育,首先教材编写一定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使知识性和素质化合理编设,相互结合。以为课文多彩、多画、多对话就是素质教育的做法是大错特错;缺乏词汇、语法、对话文化、情感态度、交际策略等知识的介绍是不行的。针对广大农村中小学生英语文化背景几乎为零的实情,教材直接以对话、阅读导入,而缺乏语法、短语、课文知识背景介绍,这样的材料编排没有针对性。现在教材素质教育的内容明显、充分,但实际贯彻起来相当团难。问题出在注重素质内容的编写,忽视了相关知识的明白归类和介绍,教材没有把素质性与知识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教材的素质材料与知识材料的分配存在矛盾,高起点的教材与英语基础水平低的学生在学习的阶梯方面存在矛盾。另外,教材内容年级性阶层差别不太,六年级阅读理解的难度不亚于八年级水平。农村存在小学不学英语到初中再学习也一样的认识,许多学生错过了在小学学习英语的最佳时期。故贯彻素质教育精神,教材内容一定要体现知识性、素质性和阶层性。它规定了教学教案设计的生动性、多彩性和科学性。

在适宜的农村中小学英语教材为前提下,英语教师的教案设计一定要反映课程的特点,体现教材素质精神,把教材内容的知识性以生动的课堂教学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把教材素质的培养内涵以多彩的课堂形式和教学技巧内化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感悟中提高认知和技能;把教材培养目标以阶梯型的任务循序渐进地分解在教案中,使学生在跟随教师的教学中明确目标和任务,获得负责和担当。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顺利完成教材规定的教学任务,英语教师综合运用教案和教学设施,并在课堂上按照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提高教学效果。比如教材的听力部分,可用录音机播放磁带,或用多媒体图音并茂地展放,让一切可用的教学设施都要围绕英语课堂的效用展开。可是有的老师认为多媒体等大型教学设施太麻烦而直接用录音机替代;还有的老师认为讲课比听力课更重要,于是尽量减少学生们的听力课而讲课,一次次“偷工减料”的结果只能是以英语听力差为代价。培养英语听力、说话交流的基本功课被质量大打折扣的一次次英语课堂教学而最终用学生的“晕船英语”、“哑巴英语”和“国产英语”买单。落实英语课堂素质教学,这是英语教师的基本任务,是衡量教材、教案、教法的关键。另外,在教案设计、教学活动和实际生成教学之间也应该保持着一致性。一个合格的英语教师决不会机械地照搬教材和教案的,往往在课堂上生成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或联系紧密的东西,来帮助学生学习。要求教学预设与生成一致性,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要以自我为中心随意教学,生成的东西一定要体现素质性,并把生成的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素质培养的内容融会在教学中,用教师的课堂激情、创造和有意识的素质嵌入能力修正应试教育课堂。

3.3 加强素质教育和综合考核,使之建设体制化,使之良性循环。素质教育是社会建设内容,让全体受教育、全面发展、增进与各国文化交流和增强社会创造力是我国的国策之一。保障英语课堂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管理体系作为激励和推动的依据。农村中小学英语课堂素质教育不高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考核体制没有真正形成所致,使课堂素质教学得不到社会体制的约束和保障。因此,加强和落实素质教育的综合考核体制建设,来保障中小学英语课堂素质教育的执行。

综合考核体制建设应从考核机构、考核措施、考核指标、考核对象和考核方法等方面着手。逐级建立中小学英语教学素质考核领导小组和素质教学专家考评小组。改革以往管和评不分、流于形式的检查与专业考评不分以及机构存在不作为现象,提高考核人员职业操手和英语科学考查能力。制定保障开设英语课堂素质教育措施,在资金投入、设施建设等措施之外,抓好英语课堂素质考核措施,如教案素质性选评、教法素质性展评、教具素质化利用率评价、教室素质化环境评估、课堂生成教学素质倾向监控以及学生技能和创新思维大练兵等,以强化和激励英语教师落实和展开素质教育。英语新课标把素质教育的目标分为“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它规定了英语课堂效果考核指标的设定。过去对这五个方面的素质培养因应试环境考核指标的设定是偏面的和僵化的,语言技能不考听力,语言知识不考语音,个性的情感态度、学习和社会认知统统围绕在应试考查范围内,后三种素质考核没有凸显出来。因不注意人的全面发展考核,使得语言教学避重就轻,学生学的支离破碎,难怪中小学生七年的英语学习还是听不懂英语,说不好英语。因此,完善英语教学五种素质建设,拟合素质考核的权重和考核项目分配在教学中,实行“听力指标、对话指示、综合指标和班级考评”四种指标来考核英语教学质量。具体讲,对教学过程的考核,要把五种素质作为素质指标,考核到“教”的过程中,由“教案、教学过程三次抽查录像和年终学生调查问卷”组成;对教学效果“学”的考核,由听力、对话、综合、班评四种指标组成,并以30:30:30:10权重计算出学生的英语水平。综合考核对象一般分为教育管理者(学校)、教师和学生,素质考核要考核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贯彻素质教学过程的全貌和学生学习英语教学效果的全景。考核的内容要围绕英语新课标规定的五个方面所含的内容进行,细化教师三项指标和学生四项指标考核。考核方法要实用,以学生学习效果指标考核为例,听力和综合可放在一张试卷上,但听力一定要体现年级阶层性差异,并且题量、时间适度;对话由英语教师与学生模拟实际场景对话,并对照英语新课标五级对话考核标准评价赋分;班评由全班同学和代课英语教师对该生在学习态度、发言、演讲、同学交流和互助等平时表现进行测评。如果考核体制每一个组成部分都能够建设的好、执行的了,那么它对素质教育的推动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若英语课堂素质教育开展的好、实施的了,则它对考核体制的健全也将起到推动作用,彼此因果相关,良性互动。

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文8

[关键词]素质教育 应试教育 关系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2-0232-02

当我们提到“素质教育”一词时,总有抱怨的声音,认为“素质教育”是唱高调,导致“素质教育”执行过程中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尴尬局面。如果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进行有机结合,那么“素质教育”在推行的过程中就不会再有一线的教学老师抱怨领导“不知民间百姓疾苦”,就不会出现“素质教育”喊得山响,“应试教育”抓得严实的窘境,在“素质教育”的推行下,借助应试能力考试成绩好、升学率高的现象自然水到渠成。

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概述

(一)素质教育培养的综合能力

素质教育,是把具有人的基本形态的高等动物培养成为具有人的基本素质的真正的人,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因此,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的能力可以定义为: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并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综合能力。

(二)应试教育培养的应试能力

应试教育指培养学生应对选拔考试的能力、强调考试成绩、追求升学率为目的的教育观念及其模式。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后至20世纪80年代,国家正在建设,急需人才,应试教育发挥了巨大作用,在这一特殊时期,应试能力凭借其外显性、可量化的特点作为一种通过短期训练便可达到一定水平的能力应运而生。面对人们在认知上的扭曲以及中外专家的批判,为“应试教育”正名刻不容缓。

(三)“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长久以来,人们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问题一直存在误区,认为二者是水火不相容的对立关系,片面地评价“应试教育”,认为它背离教育方向,采用刻板化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高低检验学校教育质量、教师工作成效及学生学业水平,以考试为终极目标,其死板的教育模式与单一的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分数成为衡量学生的价值和学习意义的唯一指标。

其实,“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二者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素质教育”强调培养综合能力,“应试教育”强调应试能力,应试能力是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试能力是对综合能力在当今社会下选拔考核的积极运用。“应试教育”虽有弊端,曾遭到中外专家学者的批驳,但其优势及对社会做出的贡献不可忽视。目前,我国教育模式以学校教育为主,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应试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在选拔竞争中应试能力发挥着不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如果对综合能力在选拔考试中进行恰当的积极运用通过发挥应试能力外显性、具体可量化的优势以弥补综合能力的不足。所以培养应试能力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二、“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有机结合的重要性

实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迫在眉睫,只有实现“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有机结合才会对改变社会、学校和家长对学生采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导致的“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窘迫局面。

(一)二者有机结合是时代呼唤

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已成为社会共识。国内外专家对综合性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想要实现教育的目标――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树立“以人为本,注重发展”,“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无疑是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应用型人才的最佳选择。

(二)二者有机结合符合教育规律

根据不同考试的性质,使“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结合能够发挥教育重视评价,轻视选拔的功能,重视“人”的价值。重个性、轻共性的观念才能教育出一个个鲜活的独一无二的人。重过程性评价,轻终结性评价,才能使教育有其应有的积淀,不至于出现“揠苗助长”的现象。

(三)二者有机结合是个人发展的内在需求

只有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的教育目的。

三、出现偏差的原因

导致“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结合出现偏差的原因如下:

(一)教育改革陷入困境

1.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家政策对教育改革的问题源定位出现偏差,导致教育犯了改革起始性错误。

2.把教育问题与政治问题、教育问题与管理问题以及教育问题与社会问题混淆,使得教育改革越改越乱。

3.决策执行人员出现了角色错位或不作为导致教育改革停滞不前。

(二)教育公平实施不到位

1.入学机会的不均等。

2.学校条件、所处地域的经济、文化状况等的不均衡。

3.家庭出身决定了所处阶层与社会地位都会造成教育机会的不公平。

(三)家庭教育的误区

1.家庭教育观念功利化,失去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2.教育内容片面化,假期一到就上各种预科班,所谓的“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3.教育方式错位或越位,家长为了让孩子节约时间学习,又一味地替其包办一切导致出现“高分低能”现象。

4.评价方式单一化,出现“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尴尬局面。

四、应对策略

针对如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出现偏差的现状,我们不得不进一步地思考与探索并加强研究,找寻出现偏颇的原因,应对策略如下:

(一)改变不作为,各司其职

首要举措是要实施改革的问题源进行梳理,清楚问题源后再在制定决策前,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之间与有关专家、学者、一线的老师等相关人员进行广泛、深入的论证,并对其前因后果进行必要的规划、设想,政策颁布后对政策执行实施强有力的监督。

(二)财政支出适当倾斜

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尤其要加大财政在教育方面的支出,实现“教育先行”。不但要强化财政支持力度,使教育财政惠及各个地域尤其是偏远山区和经济落后区域,使财政资金惠及面最大化,而且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效用。

(三)实现家庭教育的回归

由于家庭教育长久地被人们忽视导致教育的不平衡,要想改变现状不得不采取措施实现家庭教育的回归。不能不顾后果地“望子成龙”,采取不切实际的举措让孩子成为“尖子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不要一味认为孩子小,什么事情都认为他不懂而不屑给他解释或者一味替其包办,要实现家长与孩子的平等对话。不要假期一到就让他补英语、补数学等上一系列的预科班,要对其实施宽松引导,实现教育内容的多元化。

总之,我们要不断审视与反思“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对此有准确认知和定位,以期发挥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培养的综合能力与“应试教育”培养的应试能力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在当今社会下得以积极运用的有益借鉴与尝试。

【参考文献】

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文9

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教育的统称。前者侧重于理论观点、思想认识的教育;后者侧重于政治立尝政治方向、政治观点和态度的教育。

两者虽各有侧重,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具有四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最重要的部分。素质教育,本质上就是全面发展教育,就是党的教育方针所要求的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发展。在全面发展教育中,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它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轻视、淡化甚至排斥这一部分,全面发展教育就失去了推动力,其结果只能片面发展。当然,尽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作用很重要,却只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不能以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代替或等同于全面发展教育。

在强调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重视其他方面的教育。

第二个特点,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具有强烈的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为一 定的政治服务的。邓小平同志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这就是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的历史时期,最重大的政治就是贸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第一位的任务,就是要教育学生懂得我国当代最大的政治,坚持这一正确的政治方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决心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可以说,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灵魂。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对这一点应该有清醒的认识。国内国际形势对我们具有许多有利的条件,但同时也要看到,矛盾是错综复杂的,摆在我们面前的困难也不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还需要进行艰巨复杂的斗争。以往那种教条式、口号式的政治是不可取的,但绝不能否定政治,不能淡化、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只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才能使学生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三个特点,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既是相对于智育、体育而言,又渗透于智育、体育之中,覆责着广阔的领域,包括提高思想认识,启发思想觉悟,培养道德品质,锻炼健康心理,养成良好行为等诸多方面。贯彻于这一广阔领域的则是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的矛盾。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鲜明的思想性,主要表现在教育学生明辨是非、分清善恶、辨别美丑,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任何时候,尤其在假、恶、丑的现象肆虐的时候,更要坚持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鲜明的思想性。一定要旗帜鲜明,而不能清浊不分,模糊是非、善恶和美丑,随波逐流。可以说,旗帜鲜明足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生命。如果旗帜不鲜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便只剩下说教和口号,就没有任何活力了。

第四个特点,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具有特定的知识性。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和知识教育并不是割裂的,更不是对立的,而是一致的、融和的。这种一致和融和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内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大量的科学知识;其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需要以科学知识为载体。主要基于这两点,我们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当然也应该看到,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知识性与一般文化科学知识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这种区别也有两个方面:其一,它只是文化科学知识的一部分,因而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不可能代替其他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其二,它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政治性、思想性相融和,起着服务于政治性、思想性的作用。离开了政治性、思想性的“纯粹”的知识性,对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便是无意义的了。

基于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特点,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尤其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需要精心处理好几个关系。

第一,育人和升学的关系。要以育人为本,而不能以升学为本。育人和升学并不是对立的,既然是学校教育,当然既要育人,又要考虑升学,而且要认真研究升学,尤其是普通高中,应为高等学校输送更多更好的学生。不研究升学问题,在这方面没有切实可靠的措施是不应该的。然而,认真研究升学和“以升学为本”有着原则区别。所谓“以升学为本”,有三方面的表现:一是违背党的教育方针,造成学生片面发展;二是淡化、削弱甚至排斥思想政治教育,片面突出甚至只是突出文化知识教育,造成学生政治方向不明,思想认识不清;三是以升学率作为评估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对家庭、社会和学校自身造成误导,后果十分严重。学校教育应该以育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更应以育人为本。而这些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课也有一种以升学为本的倾向,甚至感到难于自拔。

对于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来说,陷入“以升学为本”的泥潭,就是忘记了根本,忘记了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主要特点,因而既失去了这门课程的特有竟人功能,也造成自毁形象、自毁荣誉的不良后果。对此我们一定要有十分清醒的认识。我们只能用改革教学内容和数学方法来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作用,而不能靠“以升学为本”来维持自身的存在。

第二,明理和分数的关系。这一对关系是和第一对关系相伴生的。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思想政治课,要以明理为本,而不能以分数为本。这里说的明理,是广义而言,包括懂、信、用这三个依次递进的主要环节。思想政治课和其他课程一样,首先要求学生懂得所学的内容,包括必要的识记、理解和融汇贯通,到这一步均属于知的范畴。在懂(知)的基础上,思想政治课还进一步要求信和用。在这两个环节,思想政治课和其他课便有了一些不同的特点。其他文化知识课,一般说来学生的懂和信是相通的,懂了也就信了。而对思想政治课来说,学生的懂和信,并不都是自然相通的,还要有一个转化、飞跃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多种教育因素的影响。至于用,就是将已经懂得的知识化为方法和德性。这个环节要求更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更多。要求学生倩和用是个难点,而这个难点恰恰是思想政治课所要实现的主要目标。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看明理和分数的关系。学校教育,特别学习各门功课,当然需要分数。所谓“分数”,是衡量学习状况的一种工具和尺度。这个工具和尺度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很大,功能很强。忽视分数的作用和功能是不应该的。对于思想政治课来说,同样也需要发挥这个工具的作用。然而,重视分数的作用和“以分数为本”有严格区别。在思想政治课中,“以分数为本”的主要表现也有三点:一是把分数作为激励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二是以分数作为检查学生学习状况的唯一标准;三是用分数作为维持正常教学的主要手段。应当看到,分数虽然对于明理有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毕竟有限。在懂与不懂、懂的程度上,分数作为检查的尺度,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在信与不信、信的程度上,分数就难于发挥作用了。在用与不用、用的程度上,分数也只能发挥部分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衡量将已懂的理论知识化为方法的程度,而对于将已懂的理论知识化为德性,分数也就无能为力了。这就是当前思想政治课研究记分改革的一个关节 点。许多教师提出的将分数与评语合成作为检查标准的方案是很有价值的。这表明,许多教师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课以明理为本,而不以分数为本的具体途径。

第三,活学与考试的关系。要以活学为本,而不能以考试为本。活学,是泛指,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以及整个教学过程。活学为本,就教而言,就是要善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善于掌握和运用各种教学艺术,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启发学生的学习要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学而言,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注重明理,逐步向懂、信、用三者融和的方向努力。就整个教学过程而言,就是要按照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组织教学,贯彻启发式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总之,活学为本就是要教活、学活,使整个教学过程既符合规律,又生动活泼、有声有色。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研究活学与考试的关系。考试,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各门课程的学习,都需要有考试这个环节。考试,广泛他说就是评估,不仅可以检查办学和教学的结果,还可以成为推动、改进办学和教学的一种力量。

轻视考试(评估)这个环节是不应该的。然而,重视考试与考试为本有原则区别。

在思想政治课中,以考试为本的主要表现,一是以考试为中心来组织全部教育和教学工作;二是将主要精力用于研究考试的“战略”和“策略”,更有甚者,猜题押宝,而忽视育人和教改;三是误导学生,将应试作为主要学习目的,而忽视了明理和做人。这样,考试这一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便会丧失。思想政治课需要有科学的、有效的考试;但是,以考试为本,将思想政治课的存在建筑在考试的基础上,是短视的,不明智的。事实说明,这样做,思想政治课反受其害。各地正在探索的考试改革,本质上就是察坚持以活学为本,寻求科学有效的考试制度和方法,废除以考试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性,受到客观的、主观的多种因素的制约。

从宏观上看,主要受到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影响。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课发挥育人作用的重要客观条件。现在,精神文明建设愈来愈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改善党风、民风、社会风气成为普遍的要求,这样,就会为思想政治课营造比较好的客观条件。认我们思想政治课来说,不能只是哀叹世风,坐待客观条件的改善。应当看到,制约思想政治课有效性的还有重要的主观条件。最为直接的是三个方面。

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文10

对高校学生素质的综合评价是促进高校学生全民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分析,着眼于学生的综合发展。文章在分析我国素质教育评价现状的基础上,旨在探寻一套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科学评价体系,即构建科学的评价结构,设定专业的评价机构,改变学生的发展理念,构建个性化的评价体系,发挥学生的评价功能,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及发展提供重要的建议。

[关键词]

高校;学生素质;素质教育;科学评价

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培养和提升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探讨了多种培养方式,然而在创新培养方式的过程中,科学的评论体系尚待研究和建立,尤其是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对当下大学生素质教育形成了很大的阻力。在当下高校发展与相关体制改革中,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价系统多采用期中和期末考核等单一的评价体系,这样的体系显得过于原始和呆板,不仅在学生发展过程中有极大的制约性,同时也对高校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带来了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当进一步探究创新模式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一、素质教育评价制度的重要性

对素质教育的科学评价直接影响我们在高校教育发展中可能遇到的相关问题,对高校教育质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对学生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需要通过制定一定的评价标准,构建一种合理的素质教育体系,使学生的素质发展纳入科学的评价系统内,促使高校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管理和培养。同时,在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过程中要对学生的现状进行评定,确认学生的现状和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否符合当下高校和社会对学生个体所提出的综合要求和素质要求。也可以研究学生个体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帮助学生及时加以改正,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在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中,要时刻发挥鉴别作用。即对评价对象的效率、成果等做出一定的评判。能够运用标准,对教师、学生、学校管理部门等进行合理的评价,落实综合素质教育的概念和最终培养目标。可以说,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学生个人的发展,也有利于学校教学活动和其他活动的开展,推动高校整体发展。

二、我国素质教育评价现状

(一)系统缺失

当下我国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还不是十分完善,可以说是一种缺失。在评价的过程中,不能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及时调整,目前对学生的素质评价仍然建立在考试考核的基础上,难以推动高校整体发展,同时对学生个人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发展也形成了非常大的阻碍。

(二)评价方法单一

我国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依然处在单一的评价方法下,如以前是通过期中或者期末的试卷考核来评定学生,而目前这样的现状并没有改变,不少高校依然采用期中和期末考试的单一方法和形式来确定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种方式方法不仅不能综合性地考核和评定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也十分不利。不少学生由于评价方式的单一,往往忽略了自己综合素质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成为只会考试的机器,更有甚者只会纸上谈兵而缺乏实践的经验。

(三)缺乏专门的科学评价机构

不少高校在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缺乏必要的专业机构对学生素质进行评价,甚至只能采用单一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所谓的“考试”,而不是我们真正意义上的考核,与素质教育的评价与考核目标、宗旨等核心内涵相去甚远。缺乏专门的科学评价机构使得负责素质评价的教师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对学生的素质评价缺乏客观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考核方法。

三、实现素质教育科学评价的有效途径

(一)构建科学的评价结构

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结构存在严重的问题。大部分高校延续的是通过单一的期中或者期末考核来评价学生的素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得不到有效评定,极易造成学生在发展过程中“跑偏”的现象。一部分学生认为只要通过了期中和期末考试就可以完成本学年的最终考核,拿到高分的学生更是将这样的事情引以为傲,并在长期过于看中期中和期末考试的过程中成为纸上谈兵、空穴来风的理论派。针对这样的问题,在构建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系统过程中,应当注意到对学生素质教育的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基本专业知识教育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一部分高校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做到了考核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即传统意义上的纸质试卷考核与其他考核如考勤、综合能力测试、实践能力、实习经验等挂钩,但就整体来说,能够做到的学校十分有限。大部分高校只要学生没有缺勤就可以在实践考核的环节给予很高的分数,实际上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表现。在建构和实现科学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过程中,结构上我们应在部分尊重与保留传统的试卷测试的基础上,同时加大对实践环节的考核力度。

(二)设定专业的评价机构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评价过程过于简略,没有健全专业的评定机构。在以往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评价方面,不少高校将评价的权利交给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处在一种似是而非的状态,不仅不够专业,并且在最终评分上并不客观。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夹杂着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位或者某个群体学生的主观感受甚至偏见。高校对实现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应该是更加科学的,也应当是更加公正的。应设立专业的评价机构,评价机构中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经历、职称、学历都应该有更为严格的要求。如在评价机构人员的学历和教育背景方面,以学过教育学专业的人员为优,同时要注重对学过人力资源相关专业人员的聘用。以学过教育学专业的为相关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相对于其他的教师或普通行政人员更加了解高校学生的心理和教育特点,对高校学生考核标准的制定和最终考核的评价标准等都有更为客观和科学的制定方法;有人力资源相关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则可以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面的结构构成和比例构成做出一定的分析和最优化的分配。在专业评价机构的辅助下,对高校学生实现素质教育的科学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改变学生的发展理念

当下为实现素质教育的科学评价,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充当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学生在构建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过程中起着基础的支撑作用。对素质教育的科学评价是针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的。大学生在以往的生活和学习中,认为评价考核体系就是通过期末考试和期中考试或加上简单的考勤来进行最终的评定等,容易形成死读书就可以取得优秀的评分的想法。这样的评价实际上是不正确的,极大地阻碍了科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一部分高校在对学生民主征求意见的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由于熟悉传统的评价方式而对学校新提出的评价和考核方法表现出抵触甚至排斥、厌恶的情绪。这样的情绪反过来影响高校对于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在推动科学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产生了更多的阻碍。学生思维和发展理念的构建对于建构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扮演推进者的角色。应当通过教育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注意到自身的发展应当是平衡的、综合的、全面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应当是具备综合素养和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人才。学生通过逐渐梳理发展理念,从科学、正面、客观的角度对自身的发展做出最终的方向性思考,不断使自己向综合人才的方向发展,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四)构建个性化的评价体系

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还应当注重评价体系的个性化和灵活性特点。科学的评价体系应当广泛适用于所有专业的学生,在基础评价的基础上,应当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具有广泛的了解,尤其是不同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表现和实际能力的鉴定等应当采取更为个性化的方式。如对法律专业的学生进行素质评价时,应当对学生实际的专业知识测评同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法院实习能力等结合起来,这更加符合法律专业的学科特点和走向。这样的个性化评价不仅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具有不同的针对性与倾向性,同时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的科学性,使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在广泛适用于普通学生和大部分专业学生的同时,及时根据不同专业进行具体评价方法和评定标准的调整。

(五)发挥学生的评价功能

在进行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中,校方不仅要采取实用、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方法,同时还应充分尊重学生。如对学生进行民主测评或民主评价,该做法的优点是能够对个体学生在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能力考核通过后,通过民主测评的方式测定学生个体的实际人格、实际能力,以便根据有可能出现问题,对其进行及时的教育和引导,使其真正做到综合发展和优秀成长。建立科学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发展和高校的整体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对于学生个人的长期发展具有塑造和引导的作用。应从多元化和可行方面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进行构建和完善。

作者:田晓艳 单位:北京政法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苏碧芳,毛良.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20).

[2]陈媛媛,黄安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与重建[J].教学研究,2008(2).

[3]王衡生.论创新教育与高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英国大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启示[J].高教探索,2003(1).

[4]敬采云.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素质教育的培养模式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8).

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文11

今天,我们正处于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的进程中,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

素质教育为何备受关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所有适龄儿童“不花钱,有学上”;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达26.9%;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大幅增加,2012年将实现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我们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同时,当前教育还不能适应时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特别是素质教育问题十分突出。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日益转向创新驱动。只有高度重视和发展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才能抢占发展主动权和制高点,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现在我们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差距,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差距。只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造大批一流的人才,才能加快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素质教育关系亿万家庭的幸福。在很多父母心中,子女是整个家庭的中心,寄托了几代人的希望。只有通过素质教育,才能让青少年成为身心健康的人、人格健全的人、学有所长的人。

素质教育也是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教育发展正处在由全面普及向质量提升跨越的阶段,“有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日益凸显。只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才能推动我国教育在新的起点上向前发展,实现教育强国的目标。

素质教育为何难落实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了纠正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国就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从那时起,素质教育就成为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理念。国家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先后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各地也大胆探索,创造出不少有益经验。

但总体来看,素质教育仍未真正破题,“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面对愈演愈烈的学生“负担重”、“择校热”等问题,人们不禁感叹,“素质教育,想说爱你不容易”。

社会竞争压力巨大,就业等各方面竞争日趋激烈,行业间社会地位悬殊、收入差距扩大,社会普遍认可的评价标准还是学历、成绩、名校,对很多人来讲,只有考个好成绩、进入好学校,才能找个好工作。这种压力必然驱动考试竞争不断升级。

优质教育资源“粥少僧多”,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独生子女时代的来临,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为争取有限的资源,只能通过考高分拿到进入名校的“通行证”,这无疑助推了应试教育。

我国现有教育体制中,还存在一些不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问题。比如,一些地方还固守“唯升学率”的教育评价机制,升学率高就可以“一俊遮百丑”、升学率低就“一无是处”。人们普遍把升学作为成功成才、出人头地的唯一途径,把命运的改变、社会地位的提升仅仅寄托于上大学、上好大学,这也是应试教育大行其道的重要土壤。

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要把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战略主题,贯穿到教育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为何需协力共推

提起素质教育落实难,人人都有一肚子苦水。有专家形象地用“家长焦虑、学生郁闷、教师困惑、社会迷茫”,来形容人们的纠结与无奈。如此这般,就陷入一个素质教育人人期待、却人人无力,应试教育人人声讨、却人人助推的“僵局”。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是学校的事,也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而是涉及学校、家庭、社会各个方面。只有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相互理解、相互配合,才能营造有利于素质教育落实的良好育人环境,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

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基础性事业,让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各级政府应树立科学的教育政绩观,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加强对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的指导。按照4%的目标,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教育行政部门不应用升学率对学校进行排名和奖惩,不向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为学校推进素质教育创造宽松条件。

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各级各类学校都应树立正确办学理念,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父母是儿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成长的第一站。父母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子女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为根本,不能盲目地揠苗助长,甚至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子女身上。应该配合学校安排好学生的课余生活,避免“学校减负、家长加压”,把家庭变成“第二战场”。

此外,社会对人的评价机制、用人机制,对教育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应该倡导正确的人才观,改变单纯追求学历、追求文凭的倾向,形成使用人才重素质、重实际能力的观念。大力营造“身份无高低、职业无贵贱”的社会风气,消除行业歧视,缩小行业间收入差距,使人们不再仅仅靠拼升学、拼职业赢得社会尊重。努力消除社会浮躁之气、功利之风对教育的侵蚀,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真。

考试评价制度怎么改

考试作为评价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必然还会长期存在。但考什么、怎么考,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落实的成效。

理想的考试评价制度,可以实现“一手托两家”,既能满足对各类人才的选拔,又能始终把正评价导向、教育方向。为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正在稳步推进。中考把日常评价与毕业考试评价结合,增加了综合素质评价。高考在部分省份进行自主命题改革,一些高校开展基于高考的综合评价招生。这些探索对实施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在现行考试评价制度下,考试依然是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指挥棒”,对学生的评价仍然集中在考试分数上,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集中在升学率上。现行考试评价制度,过于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测试,缺乏对综合素质的考查,所以,要对考试内容进行调整,努力使考试科目和命题内容进一步贴近时代、社会和考生的实际,更科学地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的考试忽略学生个性发展,不利于多层次、多样化人才的选拔。为改变这种现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

为了改变高考是依据单一考试成绩来录取,很多学生因一次失利而影响一生的现况。目前,正在健全多元录取机制,已有90所高校探索自主选拔录取,为广大学子跻身大学校园提供了更多机会。

实施素质教育,既要通过改革考试招生制度,合理评价学生,也要建立对老师和学校的科学评价机制。应完善科学的教师绩效评价制度,对教师的德、识、能、绩等进行全面评估,改变只凭学生考试分数评价教学成绩优劣的做法。建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学校评价制度,完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纠正单纯以升学率评判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倾向。

教育教学改革怎么深化

实施素质教育,涉及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全方位调整。只有通过深化改革,在教育教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打破不合理的应试教育体制机制,才能激发课堂教学活力、学校办学活力,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目前,教育教学改革仍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学用脱节、课业负担沉重、学生厌学等问题突出,既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又制约素质教育的实施。

在很多学校,课程内容“老旧死”,超时排课、挤占副课现象突出。2011年年底,修订后的义务教育19个新课程标准,减少了课程容量、降低了课程难度,更加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

教育规划纲要对管理体制、办学体制、人才培养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应围绕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克服行政化倾向,扩大学校办学自,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创新办学形式,促进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缓解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增加教育选择机会,满足人们多样化教育需求。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又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和各种高素质的劳动者。

教育是家事,更是国事;是今天,更是明天。全社会都应积极行动起来,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落实,给国家民族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芬兰:教育创造竞争力

近几年全球竞争力排行榜中,北欧小国芬兰一直名列前茅,成为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究其原因,在于完备的教育体系和良好的创新环境。芬兰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自始至终贯穿着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基础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高中教育把培养综合素质高、有创造力和合作精神、能够独立探求知识的社会成员作为根本目的。高等教育鼓励学生创新,被广泛使用的Linux操作系统,就是赫尔辛基大学的一位学生开发出来的。多年来,大学为国家和企业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成为芬兰国家创新体系的坚强基石。

专家点评

义务教育本应是素质教育

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九年义务教育本来是国民素质教育,但在一些地方被异化为所谓的精英选拔,由此导致的人格教育缺陷令人担忧。一些学校在教育理念方面仍然存在“分数压倒一切”的误区,甚至发生用“绿领巾”、“红校服”这种特殊标记来评价学生之类的教育歧视事件,严重损害了一些学生的人格尊严,忽视了未成年人的权利。

深度解读

素质教育的提出与推行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成为素质教育实践的思想源头。

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一次正式在中央文件中使用素质教育的概念。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大中小学都要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

2006年9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施行,素质教育进入依法实施阶段。

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确立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

深度解读

何谓多元录取机制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入学机会公平、有利于优秀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多元录取,简单而言就是指不唯分数录取。具体情况是: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方式,结合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对特长突出、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测试结果自主录取;高中阶段全面发展、表现优异的,推荐录取;符合条件、自愿到国家需要的行业、地区就业的,签订协议实行定向录取;对在实践岗位上作出突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建立专门程序,破格录取。

上海市构建义务教育质量“绿色评价”体系

为改变以学科分数作为教学质量唯一评价标准,形成让广大中小学生快乐学习、促进素质教育的更科学全面的“指挥棒”,上海市构建了义务教育质量“绿色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十项绿色指标:学生学业水平指数;学生学习动力指数;学生学业负担指数;师生关系指数;教师教学方式指数;校长课程领导力指数;学生社会经济背景对学业成绩的影响指数;学生品德行为指数;学生身心健康指数;跨年度进步指数。

百姓心声

素质教育就是要避免这样的怪圈:幼儿园读小学的内容,小学读初中的内容,初中读高中的内容,高中读大学的内容,而大学读幼儿园的内容——学习如何做人。

没有钱办不好教育,有了钱不改革体制和机制问题,同样办不好教育。

凡是与考试有关的教育,我们做得“过度”了;凡是与考试无关但与孩子发展相关的教育,却做得“不及”。

一边对应试教育口诛笔伐,一边却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一边大谈素质教育,一边却把考试分数、升学率作为评价办学质量的最重要标准。

考试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范文12

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没有考试的教育也是不全面的教育,显然也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谁也不会认为“交白卷”是素质高的表现。然而,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而不是培养“考试得高分,其余不沾边”的高分低能的学生。事实上,随着考试内容及考试方式方法的不断改进,高分低能现象也在逐渐减少至最低程度。从这个意义讲,考试与素质教育的方向是一致的。

数学教师如何在突出素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驾驭考试呢?一方面,考试所涉及的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自学、思维等能力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对于分析问题能力、数学运算技能及德行、体质等难以通过考试检测,但学校及教师是不是只要抓住了“对付考试”就抓住了一切呢?显然是行不通的,第一,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不再单纯看升学率,同样,学校评价教师也不再以升学率为唯一尺度。第二,经验表明:数学教师除了上好课外,也应与学生沟通情感,关心他们的思想品德,身体健康等诸方面的进步。即素质教育抓好了,考试成绩也一定会上去的。相反,倘若对大纲所规定的“掌握、理解、了解、常识性介绍”等不同层次的要求视为多考与少考、重点考与非重点考、考与不考来组织教学是有害的,即那种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做法应理智地予以摒弃。

二、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关系

非智力因素是指人在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个性特征,主要包括:兴趣、动机、理想、气质、性格、品德、情操、情感和意志等等。它在人的行为的或心理的活动中起着动力性和方向性的作用。而中学时代,正是一个人的智力因素迅速发展,非智力因素逐渐形成、发展和趋于稳定的关键时期。

对待这个问题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发展,而非智力因素则认其自然地发展,认为后者是学校和教师所管不了的,是社会和家长的事情。另一种态度则认为非智力因素也要像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样,使之与智力因素得到同步的发展。有位心理学家说得好:人的心理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任何一方出现“病症”,都会抑制另一方面的健康发展。非智力因素应如何培养呢?它与智力因素一样,同样有着自身的发生、发展规律。如学习数学的良好动机的激发与培养就有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即好奇兴趣喜爱爱好热爱。数学教师往往利用数学的思维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但好奇是一种比较原始的、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接着,教师又通过形象生动、准确明白的讲授、以及性质联系用途、理论联系实际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加以引导和巩固,还有作业与考试的成功的鼓舞等,逐渐使好奇发展为兴趣。兴趣比好奇要深刻、稳定、具体清晰且有力。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发展为喜爱、爱好和热爱。当学习成果常与荣誉、理想和抱负联系在一起时,喜爱、爱好和热爱就融有强烈的情感和意志色彩,具有稳定、持久而强烈的动力特征。又如良好道德情操的培养和形成也有一个知、情、意、行的谐调统一的发展过程。由此可见,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存在着一个开发和引导、稳定和巩固、发展和提高的过程。不仅如此,它还有一个特点是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反复性,此外,也受到智力因素的制约。因此,只有让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得到同步发展,其心理才能算是真正的健康发展。

三、数学教学如何着眼于素质教育

前面讲过,“双基”教学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重视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突出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我们应当想方设法,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丰富多采的。如组织和指导学生办数学小报、数学墙报、自制几何图片和自找代用品、数学竞赛、搞社会调查、组织参观建筑工程、数学兴趣小组开展数学思维等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时,同样还需要人们创造性的劳动,也充分体现了工人阶级的智慧和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伟大创业精神。这必将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紧密地联系社会,取得课堂上难以取得的效果。

2、重视练习与学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