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基建投资

基建投资

时间:2023-05-29 18:03:48

基建投资

基建投资范文1

2015年,中国新预算法正式实施,地方政府融资行为被关进“预算的笼子”,要求增量债务需通过地方债券的阳光渠道。2014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得到阶段性的缓释。按照2015年经济增速目标和地方政府收入初步测算,2015年要实现7%左右的增长目标,基建投资增速需要保持在15.7%,对应13万亿元资金需求。

那么,2015年基建投资的资金从哪来?

基建投资的资金主要来自于自筹资金(58%)、国内贷款(20%)和国家预算内资金(13%),占比相对稳定。然而,2015年土地出让收入增速下降叠加税收增速持续放缓,自筹资金面临缺口,信贷资金在预算法下将进一步收紧,答案之一似乎来自于国家预算内资金,即中央财政赤字率的提升以及地方自主发债较大规模的供给。逐项来看:

一是财政收入进一步回落。2013、2014年营改增试点行业逐步推广,带来相当幅度的结构性减税。据国税总局统计,2014年前三季度因营改增减税额度达1448亿元,占比全部税收收入的1.6%。

2015年是既定的全面完成营改增的最后一年,房地产、金融、建筑等剩余的行业全面实行营改增将会带来更大幅度的减税额度。此外,2015年预计将进一步实施对中小企业的减税,新预算法实施要求地方政府清理不规范税收,房地产市场调整对税收的影响也还将继续。因此,笔者判断2015年公共预算收入增速将较2014年出现一定程度回落,大约为7.8%(2014年1-11月累计增速8.3%)。

二是土地财政模式逐步走向终结,2015年土地出让收入同比或将下降14%。土地出让收入是地方政府重要的收入来源,2014年全年土地成交随房地产销售疲软而大幅回落。2014年中指300城市土地出让收入同比由2013年的50%下降至-27%;全国的土地出让收入2013年同比增速为45%,进入2014年增速逐季回落,前三季度分别为40.3%、14.5%和0.5%。

如果以房地产销售作为开发商拿地的领先指标,可以估算2015年全国土地出让金同比将下降14.3%。尽管自2014年12月以后,个别市场的“地王”又频频曝出,但是仅局限在部分一线城市,二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开发商拿地情绪似乎并没有明显好转,且土地的溢价率也在不断下行,房地产市场分化特征显著。2015年土地出让收入下降对三四线城市地方可支配财力的影响不可小觑。

三是赤字率提高将增加约2500亿元国家预算内资金。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15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预计赤字率会有所提高,由2014年的2.1%提升至2.3%左右,将增加约2500亿元的国家预算内资金。

四是来自信贷的资金将面临大幅缩水。中国的预算法修正案对地方政府最有力的约束之一是融资平台的去政府信用化以及预算约束的硬化。附着在融资平台上的政府隐形担保褪去后,融资平台的信用资质更多依赖于自身资产质量、现金流状况,银行也将其视同为一般性企业发放贷款,投向融资平台的信贷规模预计会出现大幅回落。2014年11、12月部分商业银行在预算法大限前加快投放信贷,从一个侧面印证了2015年去政府背书后的融资平台的融资能力不容乐观。粗略估计,近几个月的信贷投放中约有40%投向融资平台,可能在8000亿-10000亿元。回归企业部门信用之后,融资平台的债券发行能力也会随之下降。

基建投资范文2

一、基建项目的投资管理策略

投资管理是当前基建项目管理的重点,针对当前投资管理中投资计划不严谨、投资规划不科学、投资控制不合理等情况,要求项目建设单位从整体出发,将对资金的计划、规划、控制有效结合起来,兼顾细节,实现科学投资管理的目标。

1.投资计划管理

投资计划不严谨是投资体系中的首要问题,只有具备完善的计划管理体系,才能保证整体投资体系的完善性。首先在制定计划之前,将基建项目的复杂性、长期性列入考虑范围内,采用“适度超前”的计划原则,根据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确定投资定位。同时结合基建项目在周期内的功能需求和变化的可能性,对建设规模、建设方向等进行超前考虑。其次对周期性长且难于更换的建筑,使用质量优良、性价比高的建筑材料,对周期较短且近期内无重大变化的基建项目采用电力容量大的材料,避免在投入使用后频繁维修,造成资源的浪费。此外为了保证投资管理的合理性,可借助社会力量建立完善的造价指标库,强化内部审核体系,在审核机制的限制下,对投资计划的编制进行监督,保证程序之间衔接得当。同时由于基建项目是一项投资大、工程复杂、参与者众多的工作,在整个建设过程中会出现各种突发性情况,为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要求业主在计划阶段,留出充裕的资金,防止因意外事件导致项目投资失控的情况。

2.投资规划管理

投资规划管理是基建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资金控制的严谨性,要求在规划阶段,做好资金限额工作。主要方法如下:首先要确定投资原则,从整体出发,兼顾细节,突出重点,用书面的形式为分解资金提供依据。其次要加强专业页面管理,所谓专业页面管理是指每个页面交叉的部分,在规划阶段,保证工作人员各司其职,保证投资规划的准确性。最后要加强对工程量清单的整合,很多基建工程单位采用预算方式计算造价成果,如果预算体系不严谨,会导致两者之间存在偏差,在实际中很难直接比较或控制,要求设计单位聘请专业的咨询机构承担清单编制工作,保证编制人员的专业水平较高,能适应不同清单的编制工作,同时可定期对编制人员进行培训,提升专业能力的基础上,提升人员的工作责任感,保证在工作时各司其职,争取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实现效益最大化。

3.投资控制管理

投资控制管理是基建工程资金控制的关键所在。主要是加强风险管理,保证整体管理机制正常运行。要求在控制阶段确定变更原则,保证招标文件和合同条款基本吻合,明确变更条件,避免在完成招标程序后出现合同纠纷的情况。在工程招标过程中要推行工程量清单报价方式,禁止出现随意压低价格或背离计价依据等情况,可采用明标暗投的投资方式,对可包干的项目采用包干的管理模式,无法包干的项目要明确单价,对投标方不平衡的项目采用相应的制约手段。此外、为了保证项目工程的承担制度,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提升风险意识,建立完善的信用机制,达到规避风险,规范商业行为以及保证业主的基本利益目的。此外为了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要建立结算管理流程,从制度上保证项目施工的质量,保证工程建设能正确反映出清单造价。为了保证风险机制的科学性,要建立专业的咨询结构,提升结算监管强度,提升咨询人员的专业素质,从而提高评估的正确性。其次要做好项目后续评估工作,对项目中涉及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形成完善的信息资源库,为以后基建项目的立项提供理论依据。

二、结语

当前我国的基建项目管理通常采用的是专业化管理模式,在管理中从整体出发,协调部分,以提升经济效益为基础,构建科学合理的投资管理体系。但是在实际建设中,由于各个环节差距较大,程序之间衔接困难,会给投资体系的管理带来严峻的挑战。针对当前投资体系存在的问题,要求在管理中将投资计划、投资规划、投资控制有效结合起来,在原有的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提升咨询机构的综合能力,从基础出发,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制定完善的结算审核制度,有针对性的调整策略,帮助业主进行投资管理。

作者:吴晓静 单位:山东航空集团有限公司

基建投资范文3

一、再平衡策略分类

1.定期调整策略

定期调整策略就是定期对组合进行监控,将组合调整为目标组合,比较常见的有每月、每季、每半年和每年调整。定期调整根据资产价格的波动性选取合适的调整频率,并不需要对组合的权重进行实时的监控。资产价格波动性越大,调整频率也就越高。定期调整是最简单的再平衡策略,可操作性强,它的主要缺点是与市场环境相关性较差。在调整日,无论组合是偏离一点还是偏离很多,都需要将其调整为目标组合。在偏离一点的情况下,组合可能已经非常接近最优组合,再平衡的费用将超过再平衡带来的效用。而当组合偏离目标组合很多时,再平衡会因为市场冲击增加大量成本。

2.阈值调整策略

阈值调整策略需要设置调整的阈值或触发点,通常为组合价值的百分比。如某一资产的最优权重为30%,触发点可以设为组合价值的27%或33%。[27%,33%]也称为这一资产类变动的阈值区间。一旦该资产的权重超出这一区间时,即进行调整。采用阈值调整策略,可以按照每个资产类在最优组合中的权重按比例设置阈值区间,如上面的例子就是按照最优权重的10%来设置的。这种方法虽然简单可行,但是无法体现不同资产的差异性。一般在设置不同资产的阈值区间时,还需要考虑交易费用、对偏离的承受能力、资产相关性,资产波动性和其它资产波动性等因素。例如资产的交易费用越高,其阈值区间就应该越广,因为再平衡的边际效用至少应该等于边际成本。如果对流动性较差的资产设置一个较窄的区间,就会产生大量的再平衡,从而产生大量费用。资产之间相关性高,那么即使出现组合偏离目标组合的情况,由于它们走势相似,资产权重也逐渐向目标组合回复,因此较小的偏离并不需要进行调整。当资产组合中任一资产权重超过阈值区间,可以选择将组合直接调整为目标组合,也可以调整为阈值区间内的任意值。最为常见的是调整到容许区间的边界,即上限或下限,这一调整方法放弃了组合与目标组合的完全一致性,降低了交易费用,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了一定的战术调整空间。对比定期调整,阈值调整可以发生在任意一个交易日,其对组合的偏离有更严格的控制。这一策略的执行需要对资产权重进行实时监控,因此需要一个有效的托管人及时对资产进行估值,并快速地将结果反馈给投资管理人,便于投资管理人做出调整决定。

3.定期调整与阈值调整的混合策略

除了上面讨论的两种调整策略外,最常见的就是将上两种策略进行结合。在这种方法中,投资者定期对组合进行定期监控(如每月、每周),仅当组合偏离目标组合超过一定阈值后再进行调整。这一策略结合了上面两种策略的优点,消除了当组合接近最优组合时的调整带来的交易费用,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再平衡策略。

4.战术再平衡策略

战术调整策略是对定期调整策略的一个改进,主要根据市场的趋势进行操作。当市场为单边走势时,减少调整的频率。当市场单边上升时,保持较高的风险资产比例;市场单边下跌时,保持较低的风险资产比例。当市场为均值回归震荡表现时,增加调整的频率。战术再平衡策略由于增加了对市场走势的判断,因此需要投资机构具有较强的主动性操作能力,并在“控制风险”和“提高收益”两个方面进行控制和权衡。

二、再平衡策略的实证经验

调整频率和调整阈值的设定对再平衡效果起到关键的作用。国外在相关领域已经开展了很多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案例,Vangard(2006)认为对于一般的股票和债券配置型组合,每年或每半年进行监控,并选择5%的阈值较为合理。AllianceBernstein(2005)公司的管理实践表明,对于包含国际股票和美国股票的组合、成长和价值股票的组合、市政类债券和股票的组合,设定5%的调整阈值较为合理,而对于包含应税债券(Tax-ablebonds)和股票的组合,3%的调整阈值较为适宜。相比于成熟市场而言,我国在再平衡领域的实践和经验分析相对匮乏。少数配置型共同基金,管理人受契约的限制,往往每日对基金资产进行监控,一旦组合权重偏离基金契约要求,则立即进行再平衡,使得组合满足契约要求。

1.不同策略对参数的敏感性Smith和Desormeau(2006)根据Ibbotson’sSBBIYearbook2003,选取股利再投资的S&P500的月回报和美国长期国债的回报数据,构建19个固定比例组合。分别考察调整频率从1个月到60个月,以及阈值从0.5%到10%的不同情形下的组合表现。在所有的组合下,最优的调整频率在42-45个月,最差的调整频率都是1-6个月,说明较低的调整频率效果比较好。调整频率在最常见的40/60到60/40组合中,最优策略和最差策略的回报风险比差额在0.13左右,说明对这些组合来说,调整频率的选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时Smith和Des-ormeau也提出,较高的调整阈值会带来较高的回报风险比,但是最优阈值和最差阈值之间的差异并不是很明显,说明再平衡策略对阈值的选择不如频率的选择敏感。

2.最优调整频率Bernstein研究了如下的基准组合:40%的S&P500,15%的美国小盘股,15%的国外股票和30%的5年期国债。在不考虑交易费用的情况,选取调整频率分别为1个月,3个月,1年,2年和4年。通过对组合持续28年间收益的研究,Bernstein发现随着调整频率的下降,组合的回报率有所上升;当调整频率从3个月上升至4年时,尽管组合回报增加了,但这是以风险的提高为代价的。因此每季进行调整可以更好地平衡收益和风险。国内嘉实基金管理公司以1997年1月至2007年5月的天相流通指数和国债全价指数构建投资组合,股票债券权重由25/70到50/50。研究结果表明定期调整策略取得了比不调整策略更好的回报和收益风险比,最高收益风险比在调整频率为6个月时达到。

3.最优调整阈值Harjoto和Jones以1995年至2004年间的S&P500和Lehmann债券指数构建投资组合,考察不同调整阈值下的组合表现。股票和债券的投资比例分别为60%和40%。研究发现在15%的调整阈值下,投资组合的平均回报最高,标准差最小,夏普比例也明显优于其它策略。5%,6.67%和10%的阈值调整策略与不调整策略的夏普比例相当。这意味着投资者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值作为调整阈值,但是这个阈值会相对较高。除此之外,Harjoto和Jones还将这段时间分为泡沫形成期(1995年到2000年),泡沫破灭期(2000年到2002年)和恢复期(2002年到2004年),发现在所有的市场条件下,都是调整阈值最高的组合表现最好。国内申银万国证券的相关研究以2003年到2007年间的申万300指数和中登国债指数构建投资组合,其中股票占比60%,国债占比40%。在考虑交易成本的情况下,设定不同的调整频率和阈值区间,计算不同策略下投资组合的风险收益指标。其研究结果显示不宜进行过于频繁的再平衡操作,而以5个月作为再平衡考察周期,以基准比例正负5%作为上下限调整的效果相对较好。由于投资组合构建、样本区间、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差异,最优调整频率和调整阈值参数的选取并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总体来讲,无论是经验分析还是实际操作案例,对于大部分配置型资产组合而言,在调整频率的选择上,更倾向于选取季度、半年度或者年度作为调整周期;而阈值则倾向于选择5%作为阈值区间,以降低交易损耗,获得较高的风险调整后收益。

三、对社保基金再平衡操作的建议

根据成熟市场的投资管理实践,绝大部分机构投资者往往将资产配置决策和再平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投资管理。在经历了2006年底至今国内资本市场的大起大落之后,各类资产、尤其是高风险的股票资产偏离目标配置比例势必给社保基金运作带来潜在风险。我国社保基金坚持“安全第一、稳健至上”的运作原则,严格遵守并执行中长期战略资产配置计划,因此采取及时有效的再平衡策略是控制风险、确保基金安全的重要手段。我国社保基金应该从自身情况出发,依据自身期望收益和所能承受的最大风险来选择再平衡策略。原则上,应该在满足期望收益和风险要求的基础上,选择风险调整收益最高的再平衡策略,不建议过分地追求高收益率和进行过多的再平衡操作。

1.再平衡策略选择由于社保基金投资规模较大且较为分散,除去现金、债券和实业投资形成的股权以外,其余资产都是以委托投资方式进行,采取实时监控的难度较大。同时社保基金目前会定期进行整体资产的审视,并形成固定报告,以此监控资产配置的变化情况。因此单纯阈值调整策略就不太合适。而由于我国资本市场波动性较大,采取单纯的定期调整策略会产生较高的调整成本。因此,我们建议社保基金采取定期调整与阈值调整相结合的再平衡策略,即定期审视,如果超过一定阈值,则进行调整。由于战术再平衡策略随意性较大,在成熟市场的应用亦不太广泛,出于社保基金稳健运营需要暂不建议考虑。

基建投资范文4

在“十一五”期间巨大的改革中,民营资本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也就给民营资本带来了巨大的投资机会。

随着我国城市消费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市场对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需求将会大幅度增长。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将成为极具市场前景、迅速成长的产业群。但目前在我国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领域,还是以传统的国有单位投资为主。由于这种体制缺乏效率,而且受到资金的制约,无法满足基础设施、公用事业迅速成长的需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

基础设施建设蛋糕巨大

前不久,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了一份报告,认为当前发达及发展中经济体都在经历一段基础设施投资活动活跃的阶段,投资主体既有政府也有私营部门。其中,亚洲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扩大,中国与印度成为亚洲的重点市场。在中国,从2006年至2010年,每年基础设施投资需要1300亿美元,在亚洲1650亿美元基础设施总投资中,中国占了80%。这些投资需要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发电与分销、公路及部分铁路、电信。

每年13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000多亿元,这是多么巨大的一块“蛋糕”。而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周天勇教授认为,这一数据还被大大低估了。周天勇表示,“十一五”期间我国每年的投资将达到17万亿元人民币,其中35%将投入到基础设施领域,这就是约6万亿元人民币。这么巨大的投资,光靠政府投入是不可能的,从以前的经验来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投资最多能够达到20%到30%,其余的都要靠贷款、利用外资和社会投资等方式筹集,这将为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领域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

随着中央明确提出基础设施领域和公用事业领域向非国有资本开放的政策,民营资本对基础设施领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2004年2月始,全国工商联对分布在全国23个省市,170多家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领域的民营企业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出民营企业对该领域的强烈兴趣,其中在城市煤气和燃气供应、电力热力供应、发电厂、市政基础设施、高等级公路和桥梁建设等方面民营企业参与的较多,而自来水、污水处理、城市垃圾处理、民航、铁路和通信等领域民营企业参与的比较少。这也从某些方面说明了前后二者在向民营企业开放程度的高低上有所不同。而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有大约60%以上的企业计划继续在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投资,表明了民营企业对该领域的发展前景有强烈的信心。

民营资本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和相关政府的开放态度,我们可以北京为例来说明。资料显示,截止到2005年一季度,北京市共有10多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了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金110多亿元。而这只是北京市基础设施领域向民营资本开放的冰山一角。据北京市发改委主任丁向阳介绍,当前北京向民营资本开放的重点项目主要包括地铁5号线、9号线、10号线、轨道交通机场线四个轨道交通项目和机场北高速、110国道改建、京承高速三期以及京平高速四个高速公路项目,其中只有地铁5号线和地铁10号线计划采取TOT模式(Transfer-Operate-Transfer转让-经营-转让)运作,其余均将继续采取BOT(Build-Operate-Transfer转让-经营-转让)等投融资模式,全部引入社会资金。

在北京市发放委的计划中,城市交通、能源设施、水资源、城市环境整治等领域都将全面引入资本,推行特许经营制度,并在不收费的城市道路、乡村公路建设中,采取捆绑招标、代建制、政府给予投资补偿等方式,吸引社会投资者进入。

严介和的基建暴富路线

尽管由于基础设施投资存在投资周期长、回报率相对较低等问题,但这类投资也具有规模巨大、项目风险低等优势。如果运作成功,资本的获利空间是巨大的。最为著名的例子就是“2005年《胡润》百富榜”排名第二的严介和的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

“一年中,严介和的个人财富增加了110亿!”在不久前揭晓的“2005年《胡润》百富榜”上,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董事局主席严介和成了一匹最引人注目的黑马,以125亿身家名列第二,创造出一个惊人的神话。这个2002年产值还不足20亿元的企业集团,2005年的预计产值却高达300亿元。

不久前,严介和宣布,“现在我们手中有2700亿元的市政基建订单,另外还有总资产超过500亿元的数十家大型国有企业等待我们去并购。” 有媒体评论说,“太平洋系”动辄上千亿元的政府基建订单和上百亿元的并购大手笔,即使是当年的“德隆系”、“柯林格尔系”也相形见绌。

据了解,严介和亲自担任主席的太平洋建设集团是整个“太平洋系”的旗舰,其下属的企业主要从事公路、市政、水利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同时涉及机械、新材料、化工、陶瓷、建筑、地产等领域。

据严介和自己向媒体透露,他真正的第一桶金来源于1992年南京绕城公路项目,当时他赚到了800万元。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尝到甜头后,严介和决定以此作为主攻方向。

2001年开始,严介和的生意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是由于有了充足的资金,严介和开始大量采取BT模式(Build-Transfer)运作基建项目:也就是说,先由承建方以全额垫资的方式来进行基建,在项目完成后将其所有权和运营权转交给政府,而政府通过分期付款来偿还项目资金。BT模式方式为那些急于搞基建,而又苦无资金的地方政府提供了一条捷径,严的生意开始高速发展。

严介和宣称,BT的利润高达35%。太平洋集团如今全国有100多个BT项目在进行,背后因为物流、材料、管理的整合,真实造价低于政府报价,从中有利可图。

不过,对于严介和的迅速“暴富”,人们提出了很多质疑。专家分析,BT模式需要企业30%的自有资金,太平洋集团是如何突破100多亿元自有资金的限制,按照常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属于公益性产业,投入高、回收期长,如果年产值20亿元的话,其利润不应超过2亿元。而严介和开出的工程报价诱惑力十足,并且利息比银行同期利率低一半。由此,有专家得出了如下结论,要么是以往政府主导的基建项目实属胡乱开价,成本控制能力极低,纳税人白白花了很多冤枉钱;要么是严介和没有说实话,他有一套体内循环的不足为外人道的资金链条。

尽管有很多的质疑,但严介和通过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才能获得如此迅猛的发展却是个不争的事实。这也说明基础设施建设中确实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只要民营资本能够把握好,是能够获得丰厚的回报的。

垄断体制抬高民企进入门槛

尽管现在政府的政策层面对民营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限制,但是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很多基础设施项目都属于垄断体制,这些行业尽管也表示要向民营资本开放,但因为整个体制一时难以改变,如果民营资本贸然投入进去,很可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风险。这些行业里面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铁路产业。

2004年年初,国务院审议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该《规划》显示,铁道部规划目标为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0万公里,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率和电气化率均达到50%,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这一目标意味着规划期内建成超过1.2万公里的客运专线和约1.6万公里的其他新线,同时既有线增建二线1.3万公里,既有线电气化1.6万公里,为此需要投入资金2万亿元,年均投资1000亿~1300亿元。

如此巨大的投入,单靠铁道部自身是无法解决的。据有关部门测算,每年建设资金缺口达500亿~800亿元。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铁道部表态欢迎社会资本投资铁路建设,宣布开放铁路建设、铁路运输、铁路运输装备制造、铁路多元经营等四大领域。

长久以来,铁路的垄断就一直为人们所诟病,投资者期待能够进入这个市场,分享这块大“蛋糕”;消费者也期待垄断被打破后自己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待遇和更低廉的费用。现在,人们终于看到了希望。北京交通大学经管学院博士生导师欧国立教授对《新财经》表示,中国铁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一直被当做政府的行政附属来看待,其“高、大、半”(高度集中、大一统、半军事化)的特征决定了政府对它的高度渗透和严重依赖,同时也决定了铁路建设资本构成的单一性。而随着铁路“高、大、半”的特征逐渐淡化(经济意义上的,不是管理意义上的),垄断性特征也在减小,作为公用事业,社会资本有可能、也有必要参与到铁路建设和经营中来。因此,从理论上说,随着铁路市场化改革的深入,铁路建设和发展模式将会多样化,非公资本有可能(实际上已经出现了)进入铁路,铁路建设客观上出现了多元化的契机。不过,欧国立也承认,虽然政府对社会资本进入铁路没有设限,但社会资本是否进入、何时进入、以何种方式进入等都是变量,这些方面都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研究解决。

其实,对于投资铁路建设,民营资本最应该担心的还是“铁老大”政企合一、管办不分的垄断体制,在这种体制下,铁道部既制定规则,又负责审批,既充当裁判,又下场踢球,“外来户”的权益很难得到保护。任何新建铁路,必须与现有路网连通,实现跨线运营,否则其功能将大打折扣,而一旦民营投资者与铁路部门存在竞争关系,发生利益冲突时势必处于下风:对方既是企业,又是政府,甚至还有一套公检法系统。

这样的例子其实已经存在,如浙江省与铁道部合资建设的金(华)温(州)铁路,尽管浙江省占有55%的股权,但车辆、调度仍由铁道部统一管理,每当温州至杭州、上海区间客货运输需求增加,金温铁道公司想增开车次时,很少能够得到批准,而同线竞争的原杭州铁路分局的加车计划却往往立即得到批准。一个省与铁道部合资建设的铁路都受到如此待遇,更别说一家民营企业了。

民营企业如何应对风险

欧国立认为,铁路是一个受管制较明显的行业,经济管制方面最重要的是运价管制。对于铁路这样具有自然垄断性的产业,价格管制决定了这个产业的利润空间是受到控制的,这使部分资本进入受到影响。不同的运输企业在铁路网中是否能够得到公平待遇也是影响因素之一。需要建立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以保证投资者的利益。

周天勇教授认为,民营资本进行这类投资主要有两类风险:一般性风险和参与垄断性特殊行业的风险。一般性风险包括债务风险、劳动力剥离风险、文化整合风险、政策不配套风险和体制风险;参与垄断特殊行业的风险包括投资后难以控制的风险、电力、铁路等行业的接口风险、石油等行业的矿权风险、医院等行业的定点风险等。

周天勇告诫民营企业家,在参与这类投资时,必须做细致的可行性研究,对投资、风险和收益要细致研究,明晰判断;与政府、原来的企业要认真谈判,对条款要逐条进行磋商,文件要有法律效力,要依法办事。做可行性研究时,要咨询法律、金融、会计、财务专家,认真研究投资的风险、成本、收益。进行风险评估时最关键的是对体制风险评估,要密切关注体制上会有什么变化,可能存在哪些障碍。因为对于民营资本来说,体制风险是你不可抗衡的,所以,你只有先去了解它、分析它,才能避免它。

基建投资范文5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筹集机制;投资机制;退出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2)03-0049-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3.12

资金缺乏是小城镇发展的瓶颈,解决的根本办法就是要依据市场经济运行法则拓宽融资渠道,培育多元投融资主体,为各类主体提供多种投资方式选择。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作为一种新型投资工具,是产业投资基金的一种,是为了支持小城镇建设而建立专用资金,通过向投资者发行基金份额筹集资金,交由专家进行投资运作管理,对小城镇特定项目或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方式。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是融资与投资相结合的一种金融创新形式,发展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主要是解决小城镇经济发展中资金短缺问题,尤其是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一、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筹集机制

(一)筹集程序

筹集是小城镇投资基金运作的第一步,也是很关键的一步。任何投资基金都是包括专业模式、法律法规和资源整合的复杂系统,一旦成立则其在市场中的地位、作用和运营方式将很难改变。因此,在基金成立前,进行周密调研必不可少[1]。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筹集程序如图1所示。

(二)筹资来源

稳定的资金来源对于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至关重要。一般来说,资金来源的结构会影响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的激励方式和治理结构[2]。在我国,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主要有以下资金来源:

1.私人资本。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作为一种投资基金,其风险小于股票、期权、外汇等投资工具,收益又大于银行储蓄,能较好地满足居民追求高收益低风险的投资需求。

2.保险基金与养老基金。保险公司与养老基金资金实力雄厚,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较高的投资收益、较长的投资期限、较稳定的投资回报对保险基金和养老基金而言,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3.企业资金。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由专家管理,有政府政策支持,有资金集中、投资项目分散等优点,可减少产业进入壁垒,分散投资风险,从而间接地帮助各类企业成功实现跨行业经营,迅速扩大企业规模。

4.商业银行。随着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换趋势的加强,尽管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所投资的单个创业企业风险的确很高,但从总体收益中仍较市场平均收益率高,故银行少量参与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不会增加银行金融风险,反而同一般信贷相比有减少坏帐的可能性[3]。

5.外国投资者。以外资参股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来利用外资的方式,不会产生游资冲击等金融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缓解外资直接投资对民族高新技术产业的冲击,同时引进优秀、先进的基金管理办法和基金管理人才,有利于我国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业顺利发展。

基于以上分析可得,居民是小城镇投资基金最大的投资主体,与企业、保险资金、银行、外国投资者共同构成小城镇投资基金的资金供给方。小城镇投资基金来源的特殊性在于可吸纳相当数量的本地资金加入,提高当地资本的使用率,而这在一般的产业投资基金资金来源中是不存在的,所以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可提高整体社会资金运行效率。不同的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投资者主体会形成的不同基金运行模式(表1)。

二、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投资机制

(一)投资方向

1.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经营性基础设施,具体包括高速公路、通讯、供气、供电、供水和住宅建设等。这些项目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趋势,投资周期相对较短,回报快且回报率高,应成为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投资首选[4]。

2.高科技产业与有潜力的企业改造。高技术产业具有投资期较长,一般为30-75个月,开发的成功率大约为20%。小城镇高科技产业发展有自身局限性,所以小城镇投资基金选择高科技产业需慎之又慎。而对于有潜力的现有企业改造,在对市场和技术科学评估达到设定标准后可作为投向选择。

3.盈利性农业项目。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可直接面向市场化的农业生产、加工与流通领域,投资于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水果、蔬菜、生猪等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以及农产品价值实现渠道及农产品市场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等。

(二)投资运作流程

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投资机制是运作机制的核心部分。除了募集之外,整个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的资本循环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基金投资的完整流程(图2)。将整个流程放大,典型的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投资过程如图3所示。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及资本循环的整个流程包括:项目寻找、投资决策、投资管理及项目退出四个阶段[5]。其中投资决策阶段最为关键,决定了投资项目质量,而进行投资决策的依据是对投资项目进行系统评估。

(三)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组合投资模型

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的主要特征是要做组合投资而非单一投资,在项目选取过程中要确定组合优化方案。从财务角度看要选取四项指标最优,即最优总净现值、最优组合投资总净现值率、最优组合投资量现值和最优加权平均资本成本[6]。但在实践中能同时获得这4个指标最优的组合投资方案很少见,因为它们之间一般并无确定因果关系,因此只能研究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从而找出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组合投资优化方案。

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组合投资基本模型如下:

opt∶ z=v1x1+v2x2+……+vnxn

W=c1x1+c2x2+……+cnxn

c1x1+c2x2+……+cnxn≤b1+b2+……bm

xi=0或1(i=1,2,……,n)(1)

其中:vi―在某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下,投资项目i的净现值(i=1,2,……,n);bj―用第j种方式筹集的筹资量现值(j=1,2,……,m);ci―投资项目i的净现金投资量现值; dj―bj在一定组合筹资结构中的比例;ij―用第j种方式筹资的资本成本;Z―某有效组合投资方案的总净现值;K―某有效组合投资方案的组合投资总净现值率;W―某组合投资方案的组合投资量现值;I―某组合筹资结构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xi―决策变量,若xi=0,表示不对项目i投资,若xi=1,表示对项目i投资。

由上述基本模型及其因素分析和符号假设可构建如下组合投资模型:

1.模型转换

上述基本模型是一个多目标规划基本模型,需进行多目标处理。处理多目标的方法较多,这里采用“主要目标法”进行处理,从而将多目标规划基本模型换为单一目标规划模型。

第一步将opt中的I转换为:

I1≤d1i1+d2i2+……dnin≤In (2)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I',In,由企业决策者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要求而定。

第二步将W转换为:

c1x1+c2x2+……+cnxn≤W(I) (3)

W(I)是组合筹资结构的筹资量现值,它由某加权平均资本成本I决定。

第三步将K转换为:

组合投资总净现值率由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决策者根据实际情况和要求而定。

第四步将Z转换为:

maxZ=v1x1+v2x2+……+vnxn (5)

综合以上转换,得单一目标模型为:

maxZ=v1x1+v2x2+……+vnxn

I1≤d1i1+d2i2+……dnin≤In

c1x1+c2x2+……+cnxn≤W(I)

W(I)≤b1+b2+……bm

xi=0或1(i=1,2,……,n)(6)

2.单一目标模型的求解步骤

(1)确定组合筹资结构,使其加权平均资本成本I在I′~In之间,并求出相应的组合筹资量W(I),使其满足式(4)的约束条件(3)。在确定组合筹资结构时,本文主张遵循资本成本I由小到大逐渐组合的原则。这是因为基金决策者总是希望I越小越好,因此在实践中,基金决策者们是把以资本成本较小的筹资方式所筹集到的资金优先用于投资。

(2)分别计算各投资项目的净现值。小城镇企业或项目总是希望组合投资能产生最大的总净现值,因此,基金决策者们通常把总净现值作为主要决策目标进行优化。企业投资机会是经常存在的,应实行动态管理,即基金不仅要求当期组合投资的总净现值得到优化,而且还应要求动态优化。

(3)求单一目标模型适合条件的组合投资方案集。在求适合条件的组合投资方案时进行两两比较,通过比较将组合投资量现值相同,但总净现值小的组合投资方案淘汰;将投资量大,但总净现值反而小或相等的组合投资方案也淘汰掉。

(4)根据MaxZ,求最优组合投资方案。影响组合投资的某因素定量指标若发生改变,则会影响到最优组合投资方案确定。因此,合理确定符合小城镇投资基金项目实际影响组合投资因素的定量指标,是建模及求解的重要前提。

三、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退出机制

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的退出是指投资基金从投资项目中退出。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运作成功的关键是在所投资项目经过基金的抚育、辅导而成熟之后,或在基金所投资金的支持下,项目达到预定规模或发展目标后,基金能够顺利地将所持股份或资产变现以退出投资,实现资本回收和资本溢价。只有如此,基金本身的资产才具有流动性,基金才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本运营优势,抚育和辅导更多的企业完成完整的发展周期。否则基金就会蜕化为参股性质的投资企业,不仅基金自身陷入被动状态,而且也无法充分实现其投资收益[7]。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的成功退出途径有以下方式:

(一)并购

通过并购,投资基金能够迅速收回成本,转入下一轮投资。而对于收购单位,能够节省研究和开发费用,消除潜在竞争对手,还能够转移主导产品,形成新的业务增长点。并购的另一种形式是待投资项目成熟时,通过整体包装转让给另外一个战略投资者,从而实现资金的快速回笼。这种方法对小城镇投资基金比较适用。基金投资方愿意接受,对受资方的要求远没有IPO那么高。

(二)回购

当基金投资的项目不能通过证券市场变现,或所投项目管理层不愿令其企业上市时,可以让项目赎回或回购基金所持股份。包括管理层收购MBO和全体员工收购EBO。回购形式一是用基金所投项目单位的现金、票据回购股权,二是使用衍生金融工具期权进行回购。

(三)特定契约退出

小城镇投资基金还可以通过签订特定的投资契约达到退出的目的。如在投资契约中基金可以与被投资项目签订保证项目条款,订立卖出期权。该卖出期权允许在被投资项目无法达到一定营运目标时,有机会释放出其持有的股权,由其他股东购回。实施卖出期权的条件可以根据小城镇投资基金的投资要求,并与被投资项目谈判而定。

(四)信托或资产证券化退出

信托将投资项目打包,通过财产信托的方式寻找外部投资者,分散转让项目产权,最终达到退出目的,此渠道对于小城镇投资基金的退出比较适用。这种退出方式只涉及投资人之间的交易,比公开上市、并购所花费用小,操作简单易行,所投资本退出较快。但也有不利因素,如果所投项目属于高质量、高成长型,按照合约退出对小城镇投资基金会有较大利益损失。

(五)清算

对于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来讲,投资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清算可能性较小,投资新兴产业或者高新技术产业,清算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因为投资对象选择的局限性,小城镇建设投资基金在对投资项目做选择时要慎之又慎,要对项目作科学评估,也要对基金承受能力正确判断,还有组合投资分散风险。如果在项目运转正常时发现实际收益率与预期收益率相差甚远,则要及早筹划收回投资,转入下一轮循环。

以上各种方式可以综合运用,如在上市时同时实现MBO,这既能保证基金资产的流动性,又能达到激励企业家的效果,也为上市后基金退出获得更高的股票溢价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William L.Megginson and Kathleen A.Weiss:Venture Capitalist Certification in America[J].Journal of Finance,2001(3):19-37.

[2]宋又川.开发性金融与小城镇融资[J].小城镇建设,2005(3).

[3]徐燕鲁,王要武,张跃松.我国小城镇投资基金的战略取向[J].企业管理,2007(8).

[4]刘传江.城镇化与城乡可持续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刘昕.产业投资基金及其管理机构的模式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04(10).

基建投资范文6

1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内涵和绩效的相关假设

1.1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基本内涵

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是以货币作为表现形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基本建设工作量。因此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绩效是指国家、银行、集体外贸等直接用于农业发展或者为了农业的发展提供生产服务的固定资金投入。此类资金的主要来源是国家财政部门的财政支持、集体单位的集体内部存储、农民的扩大再生产的积累量和外资的引进等。这些资金的投入是调整农业的生产结构、改变生产方式、提高生产率的重要手段。

1.2农业建设投资绩效的相关假设

一般的,投资绩效反映的是投入和产出之间的一种量变积累的关系。与此同时,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绩效所反映的则是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和相关产出效果的一系列量变积累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和农业产出的关系、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和农户收入的关系。我们对它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假设。1)农业产出绩效和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之间的关系可能并不明显;2)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效果并不明显;3)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对农户收入的积极影响不是十分不显著。

2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结构绩效的实例研究

2.1模型、方法与数据

2.1.1 经验模型的建立。由上文假设可建立相关的经验模型。将根据不同关系之间的特点,建立和它相适应的二元回归模型,模型的具体形式仍需要对各项数据的稳定性状况做必要的调整。需要检验的关系有: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和森林覆盖、有效灌溉面积之间的关系;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和农业产出之间的关系;农户收入和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之间的关系。

2.1.2 方法和数据说明。为了避免伪回归现象的出现,需要对各个指标数据进行平稳性分析。本文主要利用ADF单位根检验法,对各个指标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利用回归方程残差分析的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的协整方法。检验各个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本文研究所涉及到的变量指标包括农业总产出、森林覆盖率、农户基本建设投入、农户人均纯收入、有效灌溉面积等五部分。其中选用中国1978~2008年历年农、林、牧、渔业农业总产值总作为产出;选用农户1978~2008年历年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或根据相关指标折算作为农业基本建设投资;使用1978~2008历年统计年鉴中的相同指标作为农户人均纯收入、森林覆盖率以及有效灌溉面积的指标。为了避免物价变动对上述相关指标产生的影响,分别按当年物价指数对相关指标进行处理。上述数据均来源于《新中国5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以及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2结果检验

检验结果表明,所有的水平变量的对数值在10%或5%的显著水平下都十分平稳,经过一阶差分之后,都演变成了平稳序列,即各个变量的对数值都是1阶单整数。因此,下面主要对各变量间进行协整分析,来验证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本文采用由Engle和Granger在1987提出的协整方法来验证变量间长期关系。

2.3研究结果

由上述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根据长期的考察数据来看,政府的基本建设投资绩效并不明显,这和前文的三个假设基本相同。但从阶段性来分析,从1981到1997年期间,政府对农业基本建设投资的产出绩效和农户收入绩效相比较为理想,同时这一时期也证明了政府对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同时对森林覆盖率等农业方面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此外,自2000年以来我国的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大幅度提高,但投资绩效却并没有明显的提高,这与政府投资对可持续发展要素的关注程度、农业产出的要素贡献变化和农业与农村市场化发展相关。

3总结

基建投资范文7

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一词最初作为工程术语用来指建筑物承重部分的结构问题。20世纪40年代末经济学家开始将“基础建设”引入经济领域,用来概括那些服务于国家、城市或区域的基本的设施和系统。1994 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对基础设施的定义为“永久性的工程构筑、设备、设施和它们所提供的为居民所用和用于经济生产的服务”。

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是该国居民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基础和前提条件,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也是评估该国投资环境的重要指标;同时,基础设施也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制约基础设施的诸多因素中,资金是核心因素。依据国际经验,在经济起飞的过程中,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应快于加工工业投资的增长。没有基础设施的超前发展,就不可能有经济的成功起飞。曾经我国在特定的体制背景下,过去基础设施的投资基本依靠政府进行,而目前政府财力又难以全部满足投资需求,国家预算内投资日渐减少。这使得其严重滞后于工业发展,成为经济起飞的瓶颈障碍。

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福祉具有重大影响,可以为经济增长、减轻贫困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创造重大收益。近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对基础设施进行了巨额投资,并且增加供应饮用水、卫生设施、电力、电信、和运输等服务。这些投资使居民和企业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基础设施完备程度有助于决定一个国家能否实现生产多样化、扩大贸易,能否减轻贫困、改善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二.基础设施的特点

1.社会性和公益性

在社会性上,绝大多数基础设施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面向全社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它构成社会上所有单位包括企业和居民的基本投入物,对于市场价格水平有重要影响,也是直接解决居民福利的基本要素。因此,基础设施常常被视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公益性上,基础设施对社会公众生活具有改善作用。

2.基础建设周期长,需要高额的初始成本,投入产出比率一般较低

基础建设的资本规模和技术工程一般来讲是巨大的,而且投资具有不可分割性。由于基础建设周期长,资本流动性差,决定了基础建设的投资风险大而产出率较低。基础建设初始的固定成本很高,并且产品和服务的增加所需投入的边际成本很低,所以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平均成本随着产品和服务量的增加而逐步下降。

3.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公共物品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决定谁来得到它,因为生产者在技术上无法排斥那些不付费而享用该物品的人,或者排斥的成本高到使排斥成为不经济。多数基础设施与自然垄断有关。

三.中国基础建设投融资模式的变迁

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的变迁与经济体制的变迁密切相关。建国以来,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整个社会投资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包揽,投资决策权和项目审批权高度集中于政府;投资资金来源于财政预算拨款;投资运行靠行政系统和行政手段,忽视了市场调节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财政拨款已无法满足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银行贷款成为基础设施建设最主要的资金来源。这期间,政府推出了《关于基本建设投资实行贷款办法》,开始实行“拨改贷”,同时在项目投资和建设领域建立投资项目评估制度,并开始在工程建设中推行项目建设投资包干措施。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国家实行投资体制改革,中央政府不再包办全国的项目投资。各地纷纷建立自己的城市建设公司或城市投资公司,由政府授权对城市建设和维护资金进行筹措、使用和管理,提高了城建的融资能力和城建资金的使用效益。地方政府为了筹集建设资金,尝试让政府投资公司和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除此以外,地方政府纷纷建立举债机制,扩大政府投资规模。通过政府性投资公司,大量向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及国内商业银行贷款。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政府开始尝试放松对基础领域的管制,充分引入竞争,以广辟融资渠道、提高投资效率。2001年12月国家计委颁布了《国家计委关于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经营性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开始尝试“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基础设施融资新路。基础设施多元化融资渠道初步形成。与此同时,自1996年来相继颁布了《关于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的暂行规定》、《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试行资本金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等法规,加强了对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约束。

四.项目融资

1.项目融资的基本概念

传统的公司融资(Corporate Financing),是指一个公司为了建设一个项目时,利用公司本身的资信能力,以公司本身作为债务人而进行的融资方式。贷款方在作贷款决定时将该公司整体财务状况和资信情况作为评估的主要依据,而把该公司所要投资的某个具体项目的财务、风险等情况作为次要的参考因素加以分析。即使该具体项目失败了,贷款方还是可以从该公司的整体财务效益中得到本金和利息的偿还。

项目融资(Project Financing)是指投资者为了建设某一个项目时,首先设立一个项目公司,以该项目公司而不是投资者本身作为借款主体进行融资。银行等债务提供者,主要以该项目未来现金流量作为还款的来源,并且以项目公司本身的资产作为贷款的主要保障。

对比这两种融资方式可以发现:项目融资的情况下,民间资本较容易进入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领域。而在传统方式下,资金的来源无论是政府财政拨款、银行或国际组织的贷款,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间资本直接参与基础建设融资。

2.项目融资的基本特点

1.项目导向

以项目本身的现金流和资产作为融资安排的基础,而不是项目的投资者或发起人的资信为基础。根据项目自身的现金流量来安排还款计划,可以比一般的商业银行的贷款期限长。

2.风险共担

在项目融资的情况下,与项目建设营运有关的各种风险,将设计安排给投资者、其他利益相关的参与者,以及贷款银行,由所有各方进行分担。

3.突破投资者自身筹资能力的限制

有些大型项目的资金需求量巨大,超过了投资者意愿承受的程度,在传统公司融资的方式下,将很难融资,因为一旦该项目投资失败,投资者本身将面临破产的境地。如果利用项目本身的现金流量和资产来安排有限求索权的项目融资,则投资者承受的投资金额和投资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使得投资大型项目成为可能。

4.融资成本相对较高

与传统方式相比银行的风险相对加大,所以银行融资成本将加大。另外投资者和项目公司需承担其他额外的成本费用,如融资顾问费,律师费用等。

3.项目融资的常见模式

1. BOT模式

1.1 概述

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移交。政府给予某些公司新项目建设的特许权时通常采取这种方式。私人愿意融资建设某些项目基础设施,并在一段时期内经营该设施,然后将此转让给政府部门或公共机构。

BOT涵义是,政府同私人部门的项目公司签订合同,由该项目公司筹资设计并承建一项具体项目,并在双方协定的一段时期内,由该项目公司通过经营该项目,偿还项目债务闭关回收投资,获取收益。协议期满后,项目产权无偿转让给所在国政府。政府让私人参与项目投资运作的方式有:(1)转让管理权 (2)转让资产权(3)转让特许权。在这其中,转让管理权是比较有限的民营化,在这种方式中政府仍然拥有传统的所有权,仅让私人参与管理。这种方式着重于降低服务成本。转让资产权则与此相反,是一种完全形式的民营化,私人实体向政府部门付现金获得国家资产进行经营。如果政府在这种民营化中只要创造出一个自由的市场环境,那么从长远来看,监督和规则可能更为重要。转让特许经营权则介于转让管理权与转让资产权之间,以政府的某种权力转让某些服务,通常是建设或运作某项特殊设施,这就是所谓的BOT,有时也被称为“公共工程特许权”。

1.2 BOT的功能

BOT是一种集融资、建设、经营的转让为一体的多功能投资方式。(1)融资功能。由私营公司及财团进行融资承包建设项目时,从融资方式看有汇集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出口信贷、银团联合贷款等。(2)建设功能。BOT建设项目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个大系统中,既有项目主体、咨询设计、工程实施、还有经营等组织系统,因此BOT系列投资方式与国际工程承包方式密切联系。(3)经营功能。项目的经营功能是通过政府给予投资项目的特许经营权实现的。而项目经营管理方式涉及到投资合作方式、投资回报方式以及风险承担问题。因此BOT系列的经营又与国际技术贸易、补偿贸易、租赁贸易等相互结合。(4)转让功能。其转让的条件是随着投资合作方和转让内容的不同而不同,转让涉及到技术转让、股权转让、经营权转让和项目移交等多种转让合同。

1.3 BOT运作方式

一个典型的BOT项目要经过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确定项目。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适合以BOT的方式进行,因此政府需要选择并确定哪些项目可采用BOT方式来建设。有时由于新技术的采用,存在一定的风险,金融机构不愿投入资金,或由于经济效益不佳,除非政府提供一定的补偿,私营企业不愿参与,还有些项目由于当地法律规定的原因,只有修订法律后项目才能实施。因此在此阶段,政府的工作就是进行技术、经济及法律上的可行性研究,确定适合进行BOT方式的建设项目。

第二阶段:招标准备及要约阶段。在该阶段中,政府准备一些招标和要约文件,提出招标的有关条件,邀请有兴趣参加投资建设的私人企业、金融机构或财团提出项目建设经营及贷款等方案和建议。

第三阶段:承建商投资前评估阶段。调查项目的可行性,准备基础设计;与贷款方协商;组成承揽项目的集团。

第四阶段:评价阶段。政府对所得到的方案和建议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选择具有承担此项工程经验和能力的承建商以及信誉较好的贷款机构。

第五阶段:谈判阶段。对项目的各方面条款进行协商,所有的法律文件都将在此阶段形成。

第六阶段:执行阶段。承建商与政府谈判,取得贷款方的承诺。

第七阶段:经营阶段。承建商按照与政府签订的合同,在规定期限内,对已建成的项目进行经营。

基建投资范文8

【关键字】高校基建;项目投资;控制办法;系统工程

1、引言

随着我国高校的快速发展,高校的基建项目也不断发展壮大,从基建项目的规模到基建项目的数量,对比以前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进步。基建项目的资金来源从单一的国家拨款形式逐渐发展到由国家拨款、学校自筹、银行贷款、学校自筹几种模式共同支撑[1]。大规模的基本建设行为给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是在大规模基建的背后,基建管理工作难度越来越大,最为突出的问题有预算超支、决算超支问题。作为基建项目的三大控制目标之一的投资控制是决定基建项目管理成效的重要评判标准。如何更好的分析和管控投资决策与控制问题,对高校基建管理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基建项目投资失控的原因

2.1管理运作体系不完善

基建项目与外部管理对投资控制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基建项目过于分散,缺乏系统新的运作,不能同时兼顾到工程的各个方面,无法通过管理实现效益最优。基建工程管理的各个部分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脱节,资金流失严重。再加上我国目前关于基建管理的相关法律还很不成熟,没有形成详细的规范体系,项目的概预算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监控和管理,缺乏主动控制项目投资的有效措施。加大了出现项目超支的隐患[2]。高校基建项目管理因为其功能,容易受到学校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项目为了尽早投入使用而选择加快拱起,反作用于项目的投资资金,使项目投资增加的现象。

2.2 前期基础工作不细致

目前高校基建项目的前期工作质量整体较差,工作不细致。在基建的前期规划中,大部分项目缺乏系统的整体的规划,没有能够对整体效益和周期进行科学评估,许多基建项目没有对整个计划的可行性进行论证,所调研和总结的基础资料不齐全、不准确,内容不完善,不能够真实的反应项目的影响和效益。一些项目在实施之前没有做好外部沟通,内部构建的信息系统不真实,也影响到整个基建项目的质量[3]。

2.3项目设计不深入

在项目的设计阶段,基建项目普遍存在重视技术使用而忽视经济成本的情况,容易造成资金浪费,投资有效比降低。项目施工过程中部分工程段专业协调不合理,导致项目实施之后又进行返工,增加了工程造价成本,项目标准的选择时期,一些设计单位缺乏设计原则性认识,不断提高设计标准,忽略了经济效益,造成投资超支。

2.4项目实施不规范

高校基建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一些项目没有按照科学的制度执行,刻意隐瞒实施情况,更改实施方针,造成项目实际投入资金大幅增加,从侧面也反应了我国高校项目管理运作的不规范。另外就是在运作的过程中,各单位之间的工作没有有效协调,使项目的整体目标没有得到有效控制。[4]施工方所签署的合同没有及时的约束施工行为,施工混乱时无法及时调整。

3、基建投资的分阶段控制措施

3.1项目前期决策阶段

高校基建项目对前期决策不重视。为了提升基建项目建设效率,控制基建成本,在前期阶段,需要对项目的发展阶段制定详细的科学的规划,规划内容应该尽可能的详细,使运作流程更加合理。其次是对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应该进一步做科学评估,实事求是的编制投资估算,为项目觉得提供足够的科学依据,提升对项目投资的重视,提高估算的精度。

3.2项目的设计阶段

项目设计的优质和准确能够提高整个项目的品质,减少不必要的投资,提升基建效率。为了提升设计精度,从初期的设计方案开始,就要同时兼顾到技术和经济问题,尽可能的选择正确的评估标准,保证将项目预算控制在有效的范围内。在设计阶段应该尽可能的避免单一的设计方案,采用多种项目以供选择和优化,尽可能的考虑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运作模式,并对项目的设计方案做进一步的投资分析,修改项目中的不合理之处。在项目实施之前,对设计方案进行严格的审核和监理,将项目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控制整个项目的最高限额,以监控整个项目的投资。最后,要对设计的方案和图纸进行风险评估和合理性分析,减少后期实施过程中不必要的变更和资金支出。

3.3项目的实施阶段

在项目的实施阶段,需要控制项目的各个部门,严格按照项目的计划和方案进行操作。要充分兼顾到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和沟通,为整个基建项目的最大利益争取更加优化的结果,要建立完善的项目投资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学校各个部门之间的优势,从财务、审计等多个方面进行监管,并尽可能的使所进行的监管科学化规范化,保证施工的质量和效率。要严格控制施工材料的采购和消耗,减轻项目材料的浮动风险,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来控制项目有效投资[5]。

结语

高校基建是一项复杂的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在未来的基建项目中,应该更加科学的完善基建项目管理规范和制度,不断改善现有的基建管理模式,准确的深入到每一个细节,对每一项决定都进行严格的管控和反复研究,以使整个项目达到最优。

参考文献

[1] 曹异芳. 浅谈如何加强高校基建项目投资控制. 中国集体经济. 2010(21): 60-61.

[2] 李文芳. 高校基建投资的控制分析. 甘肃科技. 2009(9): 107-108.

[3] 陈贝贝. 高校基建投资计划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财务与金融. 2009(5): 86-88.

基建投资范文9

关键词:投融资 交通基础设施 财税政策

一、引言

长期以来,由于财政投入有限,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益暴露,造成我国交通投融资的恶性循环,这样的投融资机制显然不能有效支撑未来中国公路建设的健康稳定发展。我国现阶段所采用的交通投融资模式以“专项资金+债务融资” 为核心,在新的财税体制改革背景下,这种模式弊端日益显现,也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因此,进一步研究深化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改革,建立新的投融资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投融资政策及机制现状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公路投融资政策就已经确立,而后逐步补充而完善,其政策内容主要包括两点:一是财政性资金供给方面,采取专项资金制度;另外一点是融资方面,地方的债务融资主要通过“收费公路”、“统借统还”两项政策。目前为止,我国的公路交通投融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收费模式,通过收费政策筹资、偿还债务、获取投资收益;二是非收费模式,通过交通专项税,并以其作为债务融资的重点。总的来说,高等级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主要依靠收费模式,而普通公路的发展则主要依靠非收费模式。

(二)政策执行效果

近三十年以来,我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原因就在于日益增长的投资。从投资规模的角度来看,“十五”时期我国公路水路交通建设投资2.24 万亿元,“十一五”期间我国公路水路交通建设投资规模有所增加,达到4.78 万亿元。从投资构成的角度来看,“十五”以来,专项资金(主要包括车购税、燃油税、港建费等)约占公路水路总投资的1/3,以债务为主的其它资金占总投资的2/3。专项资金与债务比例一直维持在1∶2左右,显示出交通建设的债务融资水平一直保持在百分之五十以上。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投融资政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融资层面,另一个是投资层面。融资层面的主要问题有:政府投入缺乏;融资筹资压力主要集中在地方;债务压力大,难以偿还,风险高;融资难、贵;新建的公路收费项目收益较低;投资层面的主要问题有:中央投资结构的不合理以及中央资金性质的模糊; 财政在交通基础设施养护管理方面投入不足;资金投向不合理、补助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这样的投融资机制造成我国公路水路投融资的恶性循环。

三、完善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的建议

(一)转变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观念

首先,以往的交通运输行业管理者认为交通运输行业的管理是普遍撒网,然而交通运输行业的管理应是发挥特长,重点捞鱼。例如有些地方事务信息非常复杂,这样的地方事务应由地方政府负责,充分发挥地方行政资源方面的优势。其次,行业管理的重点应着眼于总体发展目标的制定,及时的监督与检查。合理的政府举债机制(筹资由财政负责,资金使用由交通部门负责),有利于地方政府合理控制债务规模,从而降低债务风险。

(二)构建多元化投资模式

当前我国交通基础设施所采用的投资模式比较单一,投资模式的单一给地方政府带来很大压力。因此,应构建多元化的投资模式,减轻地方政府压力。首先地方政府应积极寻求与民企、外企的合作交流,来进一步拓宽投资渠道,但同时应注意保持政府在其中的主导地位;其次政府应适当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吸引优秀企业、社会资本、和外国商人的进入,营造各类主体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三)确立国道的中央事权责任

近年来,分税制改革不仅使政府间的财税管理得到了有效规范,税基也得到了加强,但财力和事权在中央和地方之间仍然不匹配,地方政府拥有大量的事权,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支出比例严重失衡。为解决这样的问题,财税体制改革方案应及时出台。交通运输部和财政部根据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一起制定交通运输领域的中央事权方案。有充分的证据认为中央事权包含国家高速公路和部分普通国道,共同事权包含其他普通国道,这样的方案不仅符合事权改革中的三原则,同时也与改革初衷相一致。

(四)优化中央资金支出结构

优化中央资金的支出结构,应着重从以下两点出发。首先是适当提高国家高速公路基本金的投入标准,同时加大普通国道的投入标准;提高资本金比例,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新建项目债务融资的进一步开展;加大普通国道的投入标准,有利于增强对地方筹资的控制力。其次是增加中央资金在基础设施方面的维护,同时应加大燃油税对养护的投入。

(五)修订收费公路条例

新的《收费公路管理条例》的修订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但应重点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收费公路内涵的扩增。现有的收费公路内涵仅仅是 “贷款修路,收费还贷”,而完整的收费公路定义还应包括“发债修路,收费还债”。二是投资主体性质的界定。收费公路分成三大类:政府投资的、社会资本投资的、二者混合的。三是收费目的的调整。所筹集的资金不仅仅用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更是用于后期的运营维护。四是收费公路设置条件的调整,未来的收费公路主要侧重于高速公路。五是收费价格要考虑诸多因素,如交通量变化、成本支出变化等因素,实现价格的动态调整。

(六)加强交通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建设

随着交通所处时期的改变(由建设期到运营维护期),交通运输预算采用的预算管理模式也应由粗放的规模计划导向转向以绩效为导向。为提高预算管理的科学性,降低中央资金分配风险,预算编制应以提高绩效为基础,投资项目的分类也以绩效目标为依据。因此,新建立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符合交通运输行业实际情况,从而促进交通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建设。

参考文献:

[1]孙虎成.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背景下交通基础设施投融资改革思路研究[J].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6)

基建投资范文10

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的逐渐增多,其投资控制问题就逐渐受到重视,如何在建设项目增多与投资控制之间寻求一种合理的平衡非常重要。毕竟,投资控制能够很好的为基本建设项目服务,保障基本建设项目顺利的开展。

1.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建设流程合理调整。

相对而言,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属于更为宽泛的概念,而投资控制则更加被人们所熟知。究其原因,在于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仍然不能脱离投资控制的参与和努力。基本项目的开启呼唤合理的投资控制,投资控制为基本建设项目传递出更为合理的投资信息。因此,高校基本建设项目涉及固定资产、运作资金、科研技术及人才等等都将在投资控制的背景下实现优化配置,使之与项目建设形成内在的一致性,为高校基本建设构建乐观的前景作好努力的准备。投资控制利于实现优化配置,建设项目的整体结构及流程便会趋于合理完善。

2.有利于防范各种风险,有效营造管理环境。

在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管理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或明或暗的风险,比如资产风险、投资风险及合同风险等等,这些风险直接影响了物资管理的进程,而且会延误管理目标的实现,从而使项目整体管理处于一种模糊不清的状态。投资控制则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规划流程来对物资管理做出合理的监督,及时瓦解各种因不深投资而产生的不必要的风险,最终,为基本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

3.有利于提升整体竞争优势,保障建设项目的操作效率。

在高校基本建设项目中重视投资控制,能够使物资、资金及与其相关的各种因素实现很好的平衡,从而节约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如此,在庞大的建设项目中呈现出合理入微的控制效果,能够从细节上弥补宏观运行中的不足,使基本建设项目的开展更加稳固高效。一旦基本建设项目的投资实现合理化科学化,则高校的整体实力也会得到展示和巩固,利于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更加从容的参与同行业的竞争,并实现较好的效果。

二、基本建设项目投资控制的原则

投资控制在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管理过程中具备很广阔的适用空间。因此,我们必须理性的运用这个适用空间,使投资控制水平得以显著提升,使建设项目的整体质量朝向预期目标推进。当然,在投资控制过程中,若想实现预期的投资控制目标,还要遵循一些有效的原则。

1.适用适度原则。

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教育规模、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理性的思考,严格遵循投资控制的适用适度原则。高校不能为了发展盲目的决定启动某些所谓的基本建设项目,进行不必要的投资,否则,就是过分的透支自身的管理资源,一旦超过自身运用支撑能力所能承受的限度,项目建设中的投资控制目标就不会实现,反而还会影响基本项目的整体落实效果。

2.合理合法原则。

很多时候,投资控制可能取得了一些效果,然而,在物资管理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在强化投资控制的同时,却心怀不成熟不理智的做法,从而导致很多违法违纪甚至犯罪行为的出现。因此,在高校基本建设项目投资控制过程中,要杜绝违法违纪犯罪行为,在依法管理的氛围中,确保投资控制预期目标的及时实现。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进行科学合理的投资控制是高校基本建设项目做出的必然选择。我们在认清投资控制的意义及投资控制原则的前提下,应当采取有效的策略,为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的如期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思想上认清经济发展形势,为投资控制打下坚实基础。

首先,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阵地,一旦启动基本建设项目,就需要在战略高度上对其给予应有的高度。因此,高校的领导要学会利用各种媒介加强学习,以此来认清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并与自身的具备项目进行及时的对照,比如书籍、报刊、网络等途径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高校领导还要利用好业余时间与其他部门的负责人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从他们那里了解关于基本建设项目的相关情况及意见反馈,从而捕捉有用的信息,及时转变思想观念,明确当前经济形势下进行建设项目的利与弊,便于对开展有针对性的投资控制活动。其次,高校领导可以采取协商会议的方式,争取有益的意见,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实现投资控制的相关工作。如此,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的相关工作才会步入正轨,从机构的职责、机构的工作原则理念、机构运行的规章制度等方面给予明确,投资控制工作就会呈现出预想的效果,使高校基本建设项目的社会价值逐步彰显出来,并在合理投资控制的护佑下,实现价值的最大化高效化。

2.制定合理的控制流程方法,确保建设项目的稳定前行。

首先,投资控制的流程方法应当具备显著的合理性可行性,这就要求控制机构在解决控制流程、方法等相关问题的过程中,严格分析高校的发展目标、发展理念、建设项目整体规划等因素,使之制定具备坚实的现实基础。可以说,投资控制是高校基本建设项目顺利实现目标的智力支持。智力支持到位,高校项目建设才能使投资控制展示出强大的可执行力。因此,投资控制的整个过程应当避免空洞,更加贴近经济发展现状,从而使高校在投资控制时结合高校自身情况做出有益的变通。其次,要格外注重投资控制手段原则的贯彻落实。调整控制的合理性可行性能够有效避免高校在基本建设项目中遭受更大的损失。如此,高校在项目建设中急功近利的行为便大大减少,而是把握住更多合理的行为依据,从而使自身的发展状况更加符合国家经济政策的宗旨。当然,投资控制也使得高校具备了实现均衡发展的行为依据,使发展过程中减少有所偏重极端发展的现象,实现各项管理发展目标。

3.认清外部环境,进行有效投资控制。

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的基本建设项目不仅要看重内部的有效整合,还要兼顾项目投资发展的外部环境。如果过分看重内部的完善,忽略了外部环境的重要影响,高校的发展必然与现实脱轨,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现实氛围。因此,高校在开展基本建设项目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市场环境、运营资金来源渠道、兄弟院校等外部因素。全面考虑这些外部因素,才能更好的推进项目建设,才能更加准确的拿捏高校内部要求,实现合理的投资控制。最终,高校才能确保投资的有效性,使自身的资产衍生出更多的收益,在内部整合与外部良好环境的双重保障下,大力推进自身发展的步伐。

4.企业树立创新思维,践行低碳理念。

高校的创新意识是实现其长足发展的必备武器。因此,高校要从自身寻找原因,在具备建设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树立创新思维,领导艺术要实现创新,工作人员的工作方法方式实现创新,各项管理工作机制实现创新,从而使创新成为推动基本建设项目的重要举措。此外,创新意识必然要求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践行低碳理念,注重能源的节约问题,注重生产环境问题,从而利于建设项目结构的有效调整,促进低碳经济的实现,体现投资控制的初衷。

四、结语

基建投资范文11

为了搞好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绩效审计,必须将资金审计、项目审计、财政财务收支审计、效益审计有机结合起来,重点抓住投资决策、投资管理、资金使用、投资效果等四个环节,来评价其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并逐步解决我国基本建设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投资决策的审计它包括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审计、设计文件的审计、资金来源及其落实情况的审计等。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审计。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决策部门审批项目的主要依据和前期工作的主要内容,因此,投资决策审计重点是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再评审。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审计,

一是审查对所提出的项目建设背景是否真实,建设条件能否落实,可行性研究内容是否齐全,深度能否达到规定的要求并满足设计需要;

二是审查承担可行性研究的单位是否具备一定的资格,可行性研究的审核批准是否符合基本建设程序;

三是审查可行性研究中的技术论证、经济论证、财务投资方案是否切实可行。从而对可行性研究作出的结论进行评价,为投资决策提供审计信息,以便做到在决策阶段体现其项目建设的明智性、效益性。

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的审计。建设项目的设计文件主要包括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概预算编制的合规、正确及执行,关系着一个建设项目能否节约投资,能否保证工程质量和提高效益。

概预算文件审计,

一是审查概预算文件编制的合规性、合法性。包括概预算文件的组成内容是否完整,编制概预算文件所依据资料是否齐全,是否做到了符合实际。概预算定额与概算指标是否符合建设项目的专业要求和国家规定的标准,材料与设备供应方式、市场价格与预算价格是否正确,工程量的计算、概预算定额和指标的套用是否合规。

二是审查概预算的执行情况。包括审查建设项目是否按照批准文件所规定的内容完成,查明是否存在着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现象,有无搞计划外工程、概预算外购置、超标准建设等情况,并分析主客观原因,找出存在的问题。

资金来源及其落实情况的审计。

一是审查建设项目投资来源是否合规,建设项目资金来源主要有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单位自筹资金等。对建设项目资金来源及其落实情况进行审计是保证项目按期建设,不留缺口,防止“半拉子”工程、“三边”工程的重要手段。

二是审查资金来源是否落实。对使用基本建设资金、银行贷款的项目,要求出具有关部门下达的年度计划,自筹资金要有建设银行的存款证明。在审计中,如发现资金来源有问题,应如实向批准建设项目开工的机关报告,明确审计意见,不得开工建设。

投资管理的审计它包括招投标工作的审计、工程管理监理的审计等。

招投标工作的审计。招投标制度是降低工程造价的重要途径之一。招标是控制投资的重要手段,但在现实中往往存在着招投标工作不够完善和规范,在项目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选定上没有完全实行招投标制。因此对招投标工作的审计,要审查招标条件和招标准备。主要审查标底是否控制在总概算及投资包干的限额之内,编制的依据是否合规,是否由有资质的机构及造价管理资格的人员编制,是否遵循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是否体现招标文件的规定和要求,是否与市场实际价格相吻合,是否根据施工图编制,有无存在不从实际出发片面降低造价,影响工程质量的情况。

工程管理监理的审计。工程的管理、监理是保证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绩效的重要途径,而现实中很多管理、监理控制制度不健全。表现在:

一是项目建设管理、施工、监理没有制衡机制,管理、施工、监理三位一体的现象相当普遍,这种体制必然导致工程隐患增多,成本加大。

二是建设单位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或与施工企业串通,人为提高工程造价谋取暴利,造成建设资金流失。

对工程管理和监理的审计,要审查项目建设管理监理的体制是否规范合理,加强现场管理、监理,实施跟踪监管,发现工作失误或弄虚作假给政府基建投资造成损失的,要会同有关部门给予必要的处罚。在对工程监理机构实行招投标过程中,要重点从监理机构的规模业绩、派驻现场监理人员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考虑,加强现场监理保证的再监督和再制约。

资金使用的审计在现实中违规使用基本建设资金的现象很多。表现在:

一是建设资金没有做到专款专用,存在账外运作,如用于出借给有关工程项目承包人,收取的利息进入“小金库”,这既违反财务制度规定,又易导致腐败现象的发生。

二是重点工程建设资金存在被移用情况。

三是建设资金拨付不规范,存在白条支付及工程款直接拨付给承建者个 人现象。

四是建设资金使用不够合理。

因此,对资金使用的审计,要抓住资金流程这个主线,从立项、拨付、管理、使用等环节着手进行检查,检查资金是否及时足额到位,使用是否合规,有无转移、侵占、挪用建设资金的问题。切实保证项目建设资金能够专款专用,防止挪用和变相挪用,要严格控制项目建设资金的各项开支标准,防止损失浪费。

投资效果的审计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审计要对其投资效益进行综合评价。评价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

一是通过对建设工期与达到设计能力年限的对比分析,评价建设速度的快慢和建设工期对投资效益的影响。

二是通过对投资预算(概算)与投资完成情况、工程成本及单位生产能力投资的对比分析,评价工程造价和建设费用的高低。

三是通过对预算项目投资回收期、财务净现值、内部收益率等经济指标的分析,评价项目建设投产后的获利能力。

四是进行现金流量分析,评价项目贷款偿还能力。

竣工项目投资效

益评价的方法主要是以预期目标和前期建成的同类项目的平均先进指标为依据,将动态与静态、定量与定性、价值量与实物量、宏观与微观等分析结合起来,通过综合分析对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作出正确评价。

基建投资范文12

(一)注重立项审批,划定投资预算总额,相对忽视建设项目子项的投资预算控制在基本建设投资过程中,较大程度存在重投资总额管理,轻责任分解的现象,没有建立投资控制“各负其责”的预算控制体系。在预算编制过程中,以项目立项批准的审批文件为本年度资本性预算项目的起点,笼统地以此作为整个建设项目的资金预算控制总额,没有把投资总额分解到土建、安装、公用工程、环境工程、专用设备等各关键子项上,从而导致各项目“吃批复总额的大锅饭”,建设项目要总体临近尾声才知道投资总额控制得如何,不能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准确地识别和控制投资总额。

(二)注重强调技术专业性,相对忽视了对涉及的建设部门、施工单位、监理、设计等多个部门,招标、合同、变更、工期等多个环节的预算管控在建设项目实施中,片面强调“时间紧,任务重”“工期为先”等客观因素,未严格按照《招标投标法》及其有关规定,对项目未实施公开招标,而采用议标、谈判等方式确定施工单位,致使项目投资控制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支撑,为施工单位以调整工程项目、工程量来增加合同金额,为投资控制留下隐患。工期管理不到位,致使工程建设周期变长;疏于对监理公司的管理,对其确认的工程变更没有实施有效监督,致使工程投资失控;对施工单位合同职责、义务的履行情况缺乏实时的过程监督,致使工程结算纠纷,不能有效保护企业利益,造成投资失控。

(三)注重建设工程形象进度管理,相对忽视了利用预算管理以改进建设项目管理水平和投资控制能力在大型的基本建设项目中,较通行的做法是成立专项的“工程指挥部”,其由于组建时间短,加之工程建设任务繁重,缺乏完善的、有针对性的内部管理、监督体制、机制,也没有在建设过程中去建立、健全、完善的主动性、迫切性。参与建设人员缺乏必要的财务管理、预算控制等知识储备,对工程量与论探讨进度环节不熟悉,不能有效制定分项工程投资预算,不能对工程造价实施有效控制。

(四)注重项目完工,而相对忽视了建设项目的预算考核普遍存在工程现场完工就是工程项目的结束的错误认识,整个基本建设工程的预算执行情况仅以最终“花了多少钱”来了结。对于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缺乏正式的、全面的考评;极少将基本建设各子项工程的预算考评纳入到整个基本建设工程的预算管理范畴,从而导致最终投资预算执行情况不佳,而不能对位找到直接责任人的现象发生。

二、如何加强基本建设投资预算管理

(一)切实抓好项目建设总投资的预算分解

1.以建设项目批复投资总额为纲,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批准的初步设计为依据,组织土建、安装、公用工程、信息等参建责任部门,分解投资总额至具体的项目建设部门,形成“人人头上有指标、单个子项有预算”的投资控制体系。

2.合理确定工程建设项目间接费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九条:自行建造固定资产的成本,由建造该项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构成。故要将建设参与人员工资、建设期间的管理支出等建设成本纳入基本建设项目预算中。

3.合理预算“不可预见费”。不可预见费是指考虑建设期可能发生的隐蔽工程、不可抗力、设计变更、物价上涨等因素导致的费用增加。在分解投资总额时,合理估计,留足该项费用,为工程进度中的投资控制留下余地,同时也将促进施工图阶段的合理设计,为建设全过程的预算控制水平奠定基础。

(二)强化项目预算的过程管控

1.加强建设项目招标管控。建设项目招标方式是确定工程成本(造价)的关键环节之一。要将招标方式纳入预算管理,按国家法律、法规必须公开招标的,应纳入项目预算,严格执行。将投资控制关口前移,加强对招标控制价的审核,对超过项目投资预算的招标不予批准。

2.加强项目变更管理。依照设计图和中标工程量清单,对发生的工程变更,特别是涉及工程合同造价发生变化的变更,要切实加强预算管控,切实体现“项目预算”的刚性。对项目变更,要完善审批程序。对因工程变更调整导致超规模超预算的,要及时对预算总体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对未实施项目的设计、施工进行优化,及时启动“不可预见费”预算来补充项目支出,严格执行“投资可控”的总体原则。

3.加强建设项目工期管理。建设工期是可以从建设速度的角度反映和考核投资效果。在投资预算中,要在项目的建设期间内,对各子项的合同工期持续地进行监督,纳入到预算管理的体系中,和投资预算金额同步实施监管,及时发现项目拖延工期的情况,组织预算责任部门认真分析工期滞后的原因,提出解决措施,对其造成的后果,尤其是工程成本的支出不利因素进行适时评估,制定相应的措施,避免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陷入未完工程中,长期不能发挥其经济效益,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4.切实强化资金预算管理。加强资金统筹调度和集中使用,严格按照项目预算编制资金计划,严禁未经批准,变通预算项目串用、挪用资金。

(三)以投资预算控制为主线,以过程管理为依托,丰富和完善建设项目预算管理考评体系

1.突破“建设项目预算是财务部门控制资金支出计划”认识的局限性,从项目建设初始,就建立建设项目逐一预算管控的体系,形成投资预算为主,辅以工程变更、工期管理、合同纠纷等引起投资额度发生变化的因素纳入预算管理体系,持续对单一项目逐年编制预算,持续对单一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

2.切实加强与建设项目投资相关的设计、监理、招标等部门之间的协调和联系。整合投资信息资源,实现投资共享,积极引导这些单位在“施工图限额设计”“工程现场管控”“招标控制价”等方面发挥职能,以合同约定方式,共享为建设单位做好投资管理、控制的成果。及时解决项目投资运行管理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相互协作,形成合力,提高对建设项目投资全过程的预算调控能力。